语法教育论文实用13篇

语法教育论文
语法教育论文篇1

教师要想让自己的教学获得成功,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英语语法教学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掌握有效语法学习方法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证。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总结出几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一)制定计划

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想做好,都必须制定一个可行的计划。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为有计划就可以合理安排时间,恰当分配精力。学习也是一样,有计划就有了学习目标,也就有了学习动力和努力方向,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制定一个长远的目标,还要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课型确定每节课或每一个单元认知小目标,让学生不断受到目标的激励,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课前预习

对于高中英语教学来说,预习时相当重要的。如果不搞好课前预习,上新课时就会心中无数,不得要领,反之如果做好了课前预习,不仅可以培养自学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老师要教导学生预习的方法,课前预习,找出不懂得问题,理解新文章中的生词。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学生对新的一课有了基本的认识,对自己不懂得地方也有了准确的定位,带着问题学习,是学习效率事半功倍。

(三)专心上课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上课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认识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要求学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积极思维,尽量做到心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积极培养有意注意,在课内有意识地识记该课生词、短语、句型、重点句子,力争在课内就把这节课最重要的学习内容记住,当堂消化。

三、英语语法学习

英语是一门语言教学课程,就课程本身来说,重点就在于对语言的运用,而语言运用的重点就是单词和语法的运用,单词是只需要不断积累,对我国高中生而言,英语语法是一个难点,这是由于,我国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差异较大。所以要想教好英语,语法传授方法是重点。

(一)加强实践教学

语法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者能过合理使用语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口语交谈能力和加强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基本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再日常的学习生活交流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当然是懂英语的家长)的交流中,尽量运用英语交流;在看国外电影,电视时,尽量听英语,学习地道的口语;多给学生订阅英文报刊、书籍,并就其中的内容提问。

(二)突出重点,精讲易懂

外语语法教学要想重点突出,就要精讲。一节课要解决哪个语法要点,教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有时老师发现参考书或语法书上有很多好例句,就搬到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起来,内容显得很充实,但针对性不强,可能会适得其反。英语教师为了讲明某个语法要点时,一定要有针对性地列举适当的例句,例句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讲得越细越好。教师应注意精讲,教给学生的语法形式应尽量简单明了。例如在定语从句的教学中,什么是定语从句,它的位置,定语从句应由哪些关系词引导,什么情况下可以省略关系词等,就不必祥讲,因为课本上已经讲清楚了,教师应该对学生最感困难的关于如何选择关系词讲清楚讲透彻。告诉学生选择关系词第一要点是看先行词,第二是根据所要选择的关系词在定语从句中所作的句子成分。并给出合适的例句,另外还须重点讲清定语从句在应用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三)运用归纳法

任何一门知识,都是系统性的,英语也不例外。在英语这门语言知识中,各个知识之间都有着一定的联系,都有他的共性和个性,我们教育学生学习英语,就是要在掌握它们的共性同时,区分了解它们的个性。而掌握和了解的最好方法就是归纳总结。从所学知识中招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并通过它们的共性、个性归纳出各项知识的规律,在以后的学习中,这种归纳出来的规律便成为了一种公式,可以套用。当出现例外情况时,老师在加以重点说明,就可以逐步完善这些归纳,从而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以新带旧

“温故而知新”高中新教材是以初中英语教材为基础的,在语法编排上有连续性、反复性。为此,在学习高中新的语法项目的同时应注重以新带旧,温故知新,有计划地复习巩固学过的语法知识,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引导。例如: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部分,既有人称、时态变换,也是复合句的再现与延伸。

(五)加强试题革新

语法教育论文篇2

1深究教材,定“法”切点

高中语文学科更多的是人文情感以及生命教育,几乎没有直接进行法制知识讲述的,要在没有法制知识的文章中进行法制教育,就要努力对教材进行再挖掘,找准法律知识的渗透点。苏霍林斯基说过:“课堂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已得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处于一种思索活动。”我们要充分挖掘语文课中法制教育的契机和教育因素,把握课堂时机进行思索活动,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的熏陶,避免空洞的说教。如《氓》,女主人公惨遭男子抛弃,就可渗透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条: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第四十五条:对重婚的,对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思索女主人公为何被夫家休弃的活动环节时,学生可以逐步认识到古代“三从四德”“七出”等对女子的束缚,加深学生对男女平等的法律知识的认识,让女生树立平等观念,加强维权意识。

2丰富活动,“法”“文”相融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实践活动是一切知识的载体。形式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是传统课堂的补充。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创设浓厚的法制氛围,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了解法制,达到“法”“文”相融的效果。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需要和政教部门的要求,经常开展各种各样含普法知识的语文第二课堂活动,如开展“实现中国梦,法治伴我行”、“读书使我如此美丽”、“树立理想,告别”等演讲或征文或手抄报活动,甚至可以直接开设法与理的辩论赛。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与强化语言逻辑思维,或明或暗地让学生学到法治知识,在不一样的语文第二课堂中渗入法制教育。这些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激活思想,开发智能,同时也会使他们对政府部门与消费者的责任与权力有更为形象而深刻的印象,法制意识自然能得到增强。

3巧用热点,披“象”入法

在不断的社会发展中,会产生新的知识。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抓住社会发展的源泉与时代脉搏,关注我们生活的当下,将社会与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每个社会热点,可能都存在法治的影子,成为普法的“象”。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心民生问题,鼓励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道德精神,让课堂这一小天地,成为学生识法、懂法的沃土。万物皆可着我情,万“象”则可披入法。例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极尽语言之能事,把阿房宫写得富丽堂皇,大广声色。学生在了解秦始皇因骄奢淫逸,不体恤民生最终招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惨烈后果后,就能悟出“骄奢败国”给后人的警示,也是作者借古讽今,给当朝执政者敲响警钟,以补察为政的得失。此时,便可引入近年来出现的贫困县耗巨资建设豪华办公楼现象,让学生知道全国政协、监察部早已将“清理政府部门豪华楼堂馆所”列为今年的一项重要任务,花巨资兴建豪华办公楼便是违法行为,依法严惩。

4训练作文,与法共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工作,教师有意引入公德法制类的题目或材料作文,使学生在构思写作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提高自己的道德法律水平。写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是一种输出形式。它既能体现出认识主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个人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在作文教学与训练中引入法制事件,能不断诱发学生思考探究、分析比对、反思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这种与法共进的作文训练,实质已经融入法律知识,且化法于无形,融爱于无痕。如,把“老人倒地扶不扶”的话题材料引入课堂,让学生进行材料作文的审题训练,也借机对学生进行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引导学生要在谴责肇事者和见死不救的行为的同时,还要深刻反思这一事件折射出的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学生经过作文写作,增强法制观念,同时也规范自己的法制行为。语文是感性的,法制是理性的。法制教育适时适当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样做在完成语文教学目标的同时既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又积极地宣传了法律知识,达到了普法的目的。这种隐而不露的语文课堂,蕴含的是教师与学校最深沉的爱,它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依法行事、遵章守法的法律素养,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使其成为法制社会里德才兼备的未来之星。

作者:罗冬松 单位:新丰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陈光学《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及对策》.中国法院网.2003-07-02

语法教育论文篇3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其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中来拓宽知识面,增强写作的能力。然而创新意识培养的关键是想象力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整体教学的意识,在基础知识以及课外知识的结合中,为学生找出更科学、更合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1、立足教材,扩大教学视野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在正确运用语言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的理解能力,由于在语言教材中,其大部分知识点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需要在学习基础知识之外扩宽教材容量,将基础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贯通,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基础知识扩展到书本之外,并且灵活的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从中提升学生对语言的应用水平,培养对语言的创新能力。

2、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

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根据其中的规律,有计划、有针对的开展教学活动。通常在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的是逐句分析,来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就破坏了整体性的思想,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力。因此在新课改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在教材中学会自己去寻找规律,在整体性教学中总结,创新。这种教学通常体现在高中语文的总复习过程中,例如在学习中,归纳、分析和总结知识,全面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结合历史背景等,让学生全面的了解,例如在语文学习中可以根据历史人物、具体事件等分成小组具体讨论,这样就在基础知识全面掌握的过程中,扩宽了视野,在总结的过程中寻找规律,将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种过程性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将课本内的知识与课本外的知识相贯通,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开阔了视野,在学习方法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创新。

3、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坚持单元教学

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全面了解高中教学过程中的字、词、语法、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简介,这些教学内容仅仅是让学生增强知识面,不能提高学习的能力,更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针对这种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为了适应时展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必须要结合教材单元提示,让学生在全面了解和基础知识之后,指导学生熟悉单元文章,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在接受知识、接受方法中提升语文的素养,陶冶情操,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升创新能力,全面培养人格。

语法教育论文篇4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很多学者明确指出,交际能力必须以语法性即语法能力为基础,商务英语要强调的是语言的应用能力,高职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十分明显。虽然在中学阶段,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全面的接触了英语常见的语法知识如各种词性的用法、句子种类及成分复合句、五种句子结构法知识、各种时态及语态、虚拟语气、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等,但是水平层次不一,加上语法学习太单调枯燥,兴趣不大,总体来说语法基础是比较薄弱的。这种情况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在阅读和翻译方面,学生不能很好的领会英语文章,出现误读、完全看不懂句子,严重影响阅读速度;在写作方面,写不出比较合乎英语表达习惯的语句,时态、语态的毛病很多;从交际上说,不能流畅的表达所有表达的意思,影响口语表达的水平和出口表达的胆量,从而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目前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语法教学方法(presentation.basedapproach)在目前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依然普遍存在。一些教师在组织语法教学时,以语言形式为中心,重语法知识的讲解,轻语法能力的提高,就课本提到的孤立的分散的语法项目稍作讲解,语法知识不能系统地整合,再加之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一般都较弱,所以学生不能全面清晰地把握语法知识,更谈不上正确运用语言了。例如,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把学过的几种句法时态放在一起,学生往往不能进行很好的分辨。学生对语法规则了如指掌,但写不出意义明确、表达准确的文章;能够读懂文章中的每一句话,却不能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学生语言能力与文化意识的培养严重脱节等。另外,在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中有的学生认为认为语言运用能力,听、说、读、写、译等英语技能的训练才是学习的重点。这些都导致学生对商务英语专业语法学习兴趣不高,效果不佳。

三、商务英语语法教学的创新策略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有些学者开始做语言教学法的比较和研究。也形成了许多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比如语法听说法(Audiolingualism,AudiolingualMetllod)、交际法(CommunicativeApproach)、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Method)、情境法(SituationalMethod)、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Approach),各有特点,皆有不足。学习者之间存在着个人差异,授课内容也不同,英语教学所涉及教学方法也相应的有所不同。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适时讲授语法知识。结合不同的教学对象、目的、环境和内容等因素,不同的学校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使用了各种具体的方法和策略。

1.活化课堂教学的形式,改进语法教学方法,优化语法教学内容

在语法教学中,要改进原有的语法教学方法,采用各种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语法应用能力。合理使用教材,组织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起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将交际法引入高职英语语法教学中,拚弃了传统语法教学的缺陷,重点学习英语交际语法,让学生在不断地运用语言中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利用联系、归纳、演绎、图示对比、直观教具等多种方法并举系统讲解商务英语语法循环层进式教学,举一反三,注重新旧知识融合,淡化语法难点重点,突出商务英语的关键语法规则,牢固掌握句子的基本结构,使学生恰当运用语法进行交际。讲授重点向商务情景内容倾斜,提供明确而易于记忆的语言规则,使用商务活动中真实的语言材料,活化教学内容,追求语法术语在商务言语表述上的通俗易懂,灵活运用商务语法例证的趣味性,立足语法练习的商务活动实用性语法,教学贯穿于听力、口语、阅读、写作教学活动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利用动画图片或影视资料创造不同的模拟情景,有助于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习得各种语法,又能直接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增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习英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2.分层教学,形成语感和整体语言能力,提高语法学习水平

语法教学时重视语言的规则,内容的本身具有一定的枯燥性,作为语法教学的教授者和研究者来说,要积极寻求适合的方法来促进商务英语语法教学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在学生了解了大学语法的概貌后,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分层教学模式,对于语法的特点遵循有浅到难的学习规律。在语法操练的过程中寻找合适的方法来提升学生对语法的理解。例如:对于写作过程中的语法教学,可以通过模仿的形式来学习,教师从某一文学作品中找出一些句子,提供关键词,让学生加以仿写,对于难以理解的长句,可以让学生先从短句合并成复杂句开始学习;在语法学习中,要帮助学生形成语言的整体感,整体语感,对于语言现象,要学会归纳和演绎,由此及彼;比如:学了wish的宾语可以用不定式,可以推理出名词wish的定语、表语也有可能是不定式。另外,语法的学习也离不开语感的形成,语感比语言规则更能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例如冠词the用法深奥多变,一般的规则往往有数十条,还有无数的例外情况,如果死记的话,写作的时候也未必用得出。所有要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读的多了,加上多留意词语之间的关系,便自然能领悟出the字微妙的用法,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句式,知道the这些语法规则怎样应用于实际的句子。

3.创设教学情境,模拟商务模式,提高语法应用水平

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性很强,课堂语法教学应注重选择语法训练的侧重点,语法训练的内容要和商务活动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既在学生英语语法能力的培养中提高商务技能,又在商务情景中让学生熟悉英语的常见语法现象,语法知识的选择和学习目标要从商务活动中去提炼,其中包括:商务谈判(包括得体行为举止、团队组建、策略制定等)、外贸函电(包括信函组成及格式,询报盘、完单及认收、支付方式书信,包装及标记信函,装运通知撰写等)、进出口实务与单证(包括询还盘、合同签订、货物运输和保险办理、报检报关办理、单证缮制、纠纷解决和索赔等)、国际支付结算(包括信用工具、银行汇兑实务模拟操作、跟单托收及风险防范、信用证审核)等,语法的重点和难点应该是这些领域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开展语法商务情景教学,模拟实际的商务交际情景,从而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语法知识进行交际,在商务活动仿真环境中采用翻泽、视听、口语、商务淡判等形式来训练特定的语法内容。以日常商务为素材,把语法结构巧妙设计到既定的任务中去,通过师生、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交际性的任务,达到某个语法知识应用的准确和流畅。如口头交际活动可以采取辩论、采访、角色扮演、班会讨论、课文复述、看图说话、口译、问答活动等形式,书面交际活动可以采取改写、扩写、续写、问卷调查、重编故事、写调查报告、写读后感等形式,让学生在这些应用课程和商务模拟情景中了解语法,训练语法知识,在组织形式上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形式激活学生参与的热情、提升学习的兴趣。

4.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提升交际水平,训练语法知识的应用能力

语法教育论文篇5

一、在教学课文时渗透法制教育

语文课文多数来自于生活。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把这些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生活,再探讨相关的法律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掌握法律知识。如学习《斑羚飞渡》一文时,学生只注重到其中优美的文字和令人震撼的情节,根本没有注意到法制问题,我适时提醒学生:“狩猎者捕杀斑羚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学生通过课后搜集资料,或向法律部门的人请教,终于明白了:狩猎者的行为违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纷纷谴责他们的行为,控诉他们的累累罪行。通过此课学习,学生极大地强化了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又如:在教学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背影》一课时,在引导学生分析父亲的动作描写时,其中课文中谈到父亲穿过铁道时,我就围绕当今时代火车的速度及数量和道路交通法,让学生明白横穿铁道是违反道路交通法的,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骑车还是走路不能违反交通规则,否则就会造成交通事故。有些课文中,直接表现的法律内容并不明显,教师需要刻意引领学生抓住课文中的点滴细节灌输法制意识。又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人物形象鲜明,描法精妙,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都注重了鲁提辖值得歌颂,因为他疾恶如仇,仗心相助,而郑屠仗势欺人,自私可恶,应该被打死。可以让学生评论郑屠是否该死?即使该死,是否由个人快意恩仇?要让学生明白,这种行为不管在宋朝还是在今天乃至将来都是犯罪行为。

二、在学生阅读课文时渗透法制教育

若利用好学生阅读这个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远大于空洞的法律读本。试想:如果让学生都认同鲁智深、宋江等的激情犯罪,在遇到类似情况时,都仿而效之,那么对创建和谐的法制社会就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我们在认同情感的基础上,对处理问题的方式应存疑、存异。要让学生明白:他们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英雄”,是历史的产物,一个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剥夺一个人的生命,必须由公安机关依靠严格的程序,用铁的证据裁定。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法制意识的培养是法制教育的核心。

三、在开展语文课内外活动时渗透法制教育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语文实践活动就是以语文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认知生活,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法治教育其实就是指导学生怎样生活、怎样做人的,它只有和生活情境结合起来,才能具备教育本身所可能具备的作用。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关于法制教育的主题演讲比赛,例如举行“珍惜青春,远离网吧”演讲比赛,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沉溺网吧,而应该把自己的大好的青春年华用在学习之中,争取早日获得佳绩回报自己的老师、父母和亲人;举行“青少年如何进行自我保护”演讲比赛,学生可以明确了解采取什么方式才是真正的自我保护,等等。如举行“珍爱生命、远离”演讲比赛,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对一个人、对一个家庭甚至对社会的严重危害;开展以“诚实守信”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学生收集了大量材料,并结合自身实际,阐述了诚实守信在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决心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讲故事比赛中,一个《小红帽的故事》,机警的有强烈自我保护意识的小红帽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

四、在学生写作时渗透法制教育

语文教师通过讲授专业知识,让学生不仅做到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意图,而且做到说话不带脏字,不骂人和不侮辱诽谤人,甚至是所说出的每一句话都不会伤害任何一个人。利用学生身边发生的有关法律事件指导写作,引导学生自己看到、听到的有关法律事件展开激烈讨论。从谈话的过程到最后定稿写作,学生的法律意识强化了,在不知不觉中树立了法制观念。还可指导学生写一些有关的法律方面的应用文,如如何写诉状等。通过写作让学生学习法律知识。

语法教育论文篇6

对高职语文课程的定位,有以下两种最典型的观点:

一是视之为通识课程,即工具类基础课程,实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西方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传统,是关注受教育者作为一个“负责的人和公民”的生活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一个“完整的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三大领域。高职语文以其文学性、思想性、文化性、情感性兼备的特点,在通识教育中具有核心课程的地位。

视高职语文教育为通识课程的理论依据是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核心要素,是学校育人的重要载体,特别是高等教育层面的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语文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这种观点将高职语文看成是高职学生知识系统自我优化的特点,是全面发展的“生长点”,是高职课程体系中“有教无类”的课程。

二是视之为专业文化课程。其理论依据是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语文作为一门专业文化课程,是否开设要按专业学习的需求而定。这种观念下的语文,成为一门单纯的文化课程。视高职语文为一门专业文化课程的院校,存在着明显的“两极性”,即极端重视和极端忽视,并且人文素质意识淡薄。大多数这类学校的课程中,语文课已经消失或将要消失,有的也只是形式而已,或“超大课”处理,或选修处理,或讲座方式处理,边缘化现象突出。

职业技能的传授学习是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基本特征,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力之预备”。

高职语文的定位,应该联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将语文教育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为培养高职技能人才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

二、高职语文教育模式应突出其功能性和人文性

高职语文教育的关键是将学科教学纳入到职业教育的系统之中,明确了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定位,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重塑高职语文的教学模式,笔者建议从语言的功能性和学科的人文性出发。

1.激活学生主动性,拓展课外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长期以来,教师是课堂的主角。作文教学中,命题和讲解的主角更非教师莫属。学生的尝试权,第一感受(学习者自主消化和感悟)机会均被精心配制的教案剥夺了。学生被迫“热情奔放”、“感受美好”。为什么不把困难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品尝酸甜苦辣呢?“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因而,教师应在教学中激活学生的主动性,只“挑逗”学生的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让学生100%自己解决困难。教师甚至还可以让学生试讲、复讲、讨论。这当中最重要的是留给学生任务和时间,减少课内学时,让学生找资料、查阅工具书、写读书笔记等,因为“只有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获得直接体验的知识,才能对个人的发展产生意义”。教育不应该向学生强加什么,而应该为他们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并且应该成为他们真实生动的生活世界,让他们在自我体验中学会自由、学会选择。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如果学生仅靠语文课内喂的一点“细粮”,而缺少甚至没有课外阅读,那无论教师课文讲解如何幽默风趣、回味无穷,学生的语言资料和思想仍会近于枯竭,自学能力、表达能力仍然会低下。相反,兴趣广、阅读多的学生,一般接受能力和思维逻辑性强,反应敏锐,作文时不会胸无点墨,并且能够有感而发,写出有思想、有新意的文章来。教师应该对课外阅读提出较宽松的建议,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时体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原则。如列出一些大致书目,多种知识领域、多种文化层面、多种媒介类型、古今中外均可涉及,因人而异地给学生的兴趣留出余地,要求不可太精细。教师可要求学生把阅读过程中的感受、领悟经由口头或书面的形式介绍给同学们分享,展开讨论。独立思考是学习的灵魂,表达主体应该是学生,这才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同时,教师自己也要有广泛的阅读情趣,比学生先走一步,这样才能更好地给学生推荐各类好的作品。

随着科技文化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呈现出丰富而复杂的变化景象,不同学科、专业的新词汇层出不穷,语言的传媒交互手段日新月异并有电子化、网络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对社会劳动的综合性、创新性要求越来越高。语文教学应充分考虑到社会环境的变化因素,引进和利用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手段,增强语言教学的功能意识、环境意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不在于包揽100%的教学资源,而在于理智地做好引导性的10%,并把90%的自主学习时空落实给学生,这样才有助于改善高耗低能的现状,达到事半功倍的实践效果。

2.突出人文性,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充实文化需求

语法教育论文篇7

1 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品德教育,在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就会对学生道德风貌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成为学生的镜子。

2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在读中感悟。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言文字是情的载体。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重点字、词、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从而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在读中受到“涧物细无声”的教育。有时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还需教师范读,使学生人情入境。

3 在课外阅读中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的作品,文质兼美、脍炙人口、每篇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因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主渠道。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阅读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还在于作品本身的熏陶、感染。学生读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一方面感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是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如读《白杨》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领悟到:在那茫茫的大戈壁上,高大、挺秀、直而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不单单是白杨树,还有那些象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们。本文中最能启迪学生心灵的是结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种“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精神,能唤起学生长大后也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祖国的西部、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而促使学生产生相类似的道德行为。另外,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指导学生多读那些使人长精神、增毅力、强体魄,激志气、去懈怠、减卑鄙、除邪恶、生羞愧、远污染、起美感的好书。

4 在作文教学中的渗透德育

作文是思维创作的高级表现形式,它能综合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作文所涉及的面非常广,人、事、景、物,要求学生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在习作过程中,教师只要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起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便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例如,在练习写简单记述文时可在选材中渗透德育。如“难忘的一件事或一个人,”指导学生可以写“争吵”、“值日”……从而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努力为集体作贡献,积极锻炼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等。在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书信等作文教学中也应渗透德育。

语法教育论文篇8

(二)仍采用传统“填鸭式”的英语语法教学方法

目前,很多高中英语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其基本的教学理念和方式都围绕着高考题型与要求而展开。在英语语法的教学过程中,依旧采取传统“填鸭式”方法,老师将书本上生硬的语法知识毫无创造性地灌输给学生,学生机械地按照老师传授的语法知识死记硬背,应付一场场既定模式的考试,考试过后便忘掉大部分,或只存在于课堂上所记的笔记上。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形成一种错误思维,认为学习英语语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在英语考试中取得高分,从而忽略了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创造力,把学生训练成了没有思想却只会考试的机器,久而久之,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致不高,学习效率低下。有些教师受自身专业素质的限制,不愿意接受新课程的改革任务,怠于转变教学模式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使学生在英语语法学习中难以做到学以致用,降低了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大多数学生的听说能力低下,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却无法开口讲出来。

二、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新策略与新措施

(一)培养学生在英语交际中掌握语法规则的能力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英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重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而语法教学应该作为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对学生平时英语的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相关的语法知识,培养学生在交际英语中运用语法规则的能力,促进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与流利性。同时,应该吸取传统英语语法教学的优点,带领学生全面地、扎实地掌握基本知识,在遣词造句过程中能做到举一反三,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中去感受和理解英语语法规则,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的兴趣,在语言交际中逐步认知和掌握规则,为其今后进行深层次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将现代教育技术引进英语语法教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教育资源也随之丰富,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教学为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极好的条件。英语语法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对象,如能将现代教育技术引进英语语法教学之中,辅助形成一种新的英语语法教学模式,技术运用促使教师顺应时代潮流,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与素养,让现代教育资源为教师灵活备课和教学带来方便,比如用新的教育技术下载一些原声电影,著名动漫,经典英文歌曲等等,让这些资源在语法教学中适时应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拓宽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知识的路径,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从而更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弥补学生在接受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缺陷。

语法教育论文篇9

我国现在有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通用语言文字法、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幼儿园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语言文字进行法律规范,但现行外语教育制度在多方面违反以上法律法规。

1.外语必修制度使中国公民因为不懂英语等外语而被剥夺受教育权、职称晋升权。马克思主义坚持各民族语言文字一律平等,反对强迫一个民族学习、使用另外一个民族的语言。我国宪法第4条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区域自治法》也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这种法定的自由应该包括这样一种涵义:中华民族每个公民都有权利仅仅通过中华民族的语言就可以获得受教育和职称晋升等权利,并不以掌握其他民族语言为条件。但是,在外语必修制度的要求下,许多人却会因为不懂规定的外语而被剥夺读中学、大学和硕士博士研究生等受教育权,被剥夺职称晋升的权利。中国公民因为不懂其他民族的语言而被剥夺在中国的受教育权和职称晋升权,这显然违背宪法和法律精神。

我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也对普通话的推广作出了一些规定。但在外语必修制度的作用下产生的现实却是:一个中国公民普通话水平不高影响不大,可以考硕士、博士;但一个中国公民外语水平不高则直接影响一生的教育和发展,就是读函授、自考本科,也有学位外语考试在卡住你,更不用说读硕士、博士了。由此可见,外语必修制度把外语的地位置于中国人的母语之上。

笔者认为,对于外语学习而言,我们都应该和越南、泰国、韩国、埃及等其他国家的民族一样,不应该在不自愿的情况下被迫学习。更何况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而且并不是一个所有文化都需要向其他民族学习的。中华民族当然应该向其他民族学习,但这并不等于要求全体中华民族儿女都学其他民族的语言,而应该让国民在自愿的基础上作出选择。

2.学位与外语四六级挂钩,涉嫌违法。对高校的学位授予行为,中国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80年2月制定、1981年1月实施并于2004年8月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进行规范。该条例对学位授予条件作了明确规定,学位授予条件分“课程考试成绩”、“论文答辩”(学士学位没有要求“论文答辩”)、“学术水平”三方面。只要符合以上三个条件,学位申请人就有获得学位的法定权利,因为这是条例明确规定的,任何高校都无权剥夺。以上三方面显然不包括外语四六级。

有人认为,外语四六级可以纳入“课程考试成绩”的内容进行要求。笔者认为这是对法律的误解。因为大学开设的外语课,各高校在课程结束时都有一个课程考试,其成绩就是“课程考试成绩”,该成绩还记录在学生的档案内,具有“课程考试成绩”的法律效力。

有人认为,高校是不是可以用办学自来设定学位与外语四六级挂钩呢?这是不可以的。因为法律已经对学位授予条件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任何人不可以违反。高校的办学自体现在课程设置种类、课程考试的难易程度、论文答辩的难易程度、学术水平要求等方面。某高校认为外语重要,可以增加外语课程考试的难度,但不能在条例规定的三大条件之外增加其他条件。

3.外语必修制度,不符合国际通行惯例。据笔者了解,现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实行外语必修制度。实际上,不但现在没有,就是纵观人类历史,实行外语必修的现象也是很少的。世界各国人民当然也有很多学习外语的,但一般只是鼓励、引导等,而不是像中国这样实行外语与受教育权、职称晋升权挂钩的外语必修制度。

二、现行外语教育制度的弊端已经很严重

中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是在中国英语人才奇缺、以致于影响到中国当时外交工作正常开展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产生的,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任务,有其历史合理性。但在执行该制度20多年以后的今天,在人才市场的英语人才已经大量过剩、而周边国家语种的外语人才又相对紧缺的情况下,该制度的弊端就显而易见。

1.消耗了国民太多的时间、精力。一个大学毕业生到底花了多少时间精力学外语?这虽然难以精确统计,但我们不能否认,外语学习确实花了国民很多时间精力。

据有关权威机构的调查表明,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大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精力投入到外语学习上了。但是这些大学毕业生实际达到的外语水平确实十分有限。就是在已经取得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证书的学生中,能够比较流畅地阅读英语原文现代报刊,或能够比较流利地进行英语对话的人还是极少数。大多数学生实际掌握的英语除了应付毕业考试、入学考试、证书考试以外,几乎派不上其它用场。

2.严重阻碍、扭曲专业人才发展,破坏人才生态系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而人才的形成由于受天赋、兴趣、环境、经历等方面的影响,也是多元的,是各有特点的。这种多元人才之间的相互补充,适应着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构成生气勃勃的人才生态系统。要保护人才生态系统,必须保护人才发展方向的多元性。中国的外语必修制度,抑制了人才的多元化发展,阻碍、扭曲了专业人才发展,破坏了人才生态系统。

一是外语学习占用了大量专业学习时间,影响了专业学习效果,也降低了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造成学生综合能力的欠缺,甚至拉大了中国专业人才与国外的差距。

二是外语考试使一些专业人才失去了专业发展的机会。比如一个报考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考生,由于外语差,即便专业再优异也是白搭。

三是阻碍了中国边疆民族地区专业人才的培养。生活在中国广阔边疆地区的居民,由于他们和邻国居民长期友好往来,有不少还和邻国同属于一个民族,所以有得天独厚的学习外语所必须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掌握邻国语言也就轻而易举。但是,在现行外语教育制度的要求下,他们却不得不学习对他们来说用途不大的英语,而实际上学英语恰恰是他们的弱项。所以,许多少数民族学生或者因为学英语困难而荒废学业,或者因花费大量时间学英语而荒废其他专业,后果是阻碍了边疆民族地区专业人才的培养。

3.使中国教育进一步陷入应试教育深渊。学会一门外语,应该学会用外语来听、说、读、写,而不是通过死记单词、琢磨语法、研究考试技巧来对付考试,使学生从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天开始,再次陷入“听讲—死记—应考”的怪圈,大学、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外语教学也被迫再次循着“单词—语法—考试技巧”的老路走,进一步陷入应试教育深渊。

4.影响汉语学习,有损中华文化传承。2005年2月底,国家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呼吁:不能重外语而轻母语;母语是民族的标志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及组成部分,其应用水平体现和直接影响着民族的教育、文化和素质。笔者认为,中国目前重外语轻母语的现象已经很严重,已经影响了汉语的学习,损害了中华文化的传承。

本来,汉语是联合国的五种工作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而且全球“汉语热”正持续升温,包括美英日韩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可是在我国,国民对汉语却表现出一种严峻的冷漠。甚至在一些大学里,中文专业学生过不了英语四级考试就拿不到学位,可写不出锦绣文章却没人计较。

语言本身是一种工具,同时又是一种文化,一种语言是一种文化的承载体,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结、弘扬民族文化都有极强的凝聚、教化作用。母语的衰落必将深刻地影响到民族文化的纯洁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阻碍了中国外语教育的区域多元化发展。中国目前的外语必修制度在语种上限于英语、法语、日语、俄语、德语等少数几种。可是,中国国民对外语的需求远远不止这几种外语,而是几乎涵盖了全球各个国家的语言。特别是在边疆地区,对邻国外语需求一般要多一些。如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架构下,广西、云南等西南边疆地区对包括越南语、老挝语、柬埔寨语、泰国语、缅甸语等在内的东盟国家语种人才需求将越来越普遍。但是,由于广西、云南等地目前都是执行全国统一的外语教育制度,高考、硕士博士入学考试以及职称考试等语种仅限于英语、日语、俄语等少数几种,这样就必然不利于西南地区培养东盟国家语种的外语人才。

三、依法理性重构中国外语教育制度

外语教育作为语言教育,有不同于数学、物理等一般课目的特殊性,它涉及到民族特性。不但马克思主义民族语言观对此有专门的论述,而且我国也有多部法律法规对语言有所规范。另外,中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已经不符合目前的时代要求,而且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弊端,急需改革。笔者在此提出自愿化、专业化、基础化、区域化和激励化的改革思路。

1.自愿化。一个人学不学外语,完全由个人自由选择。在制度设计上,需要将高考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公共外语科目以及外语专业第二外语考试科目取消,或者由高校自己决定是否开考;将大学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公共外语科目以及外语专业的第二外语科目取消,或仅作为任意选修课;取消职称外语考试。特别是应依法禁止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大学学位证挂钩的做法。

有人担心,外语学习自愿化以后,谁还会学外语呢?这个问题不用担心。如果学外语有用,会给学习者带来利益,那么,自然会有人学。其实,我们目前的外语必修制度,主要是指英语,而越南语、泰国语等其他语种是没有纳入必修的,但越南语、泰国语等其他语种人才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完全实现了自我动态平衡。

2.专业化。如果说中国目前在人才市场上出现外语人才缺乏的问题,那一定是外语专业人才缺乏,而不是全民外语水平的问题。有资料也显示,中国是翻译大国但不是翻译强国,因为翻译的总体水平不高,鱼龙混杂、粗制滥造之作很多。造成中国翻译“大而不强”的首要原因是外语专业人才少。所以,中国有必要把更多的资源投放在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而不是把资源分散在全民外语普及方面。

语法教育论文篇10

二、授之以情,教之以趣

文章不是无情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自古到今,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千古,就是因为文人的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情感,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一个语文教师,要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则必须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对所教的课到“如出我口”并“如出我心”。教师要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魔力”,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用动情的语言传达动情的事,“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被这些感情所感动,也体验到这些感情”。教师要善于运用丰富的表情,绘声绘色,描述事物,让学生在心灵的震颤中,净化感情,以培养他们的远大志向,高洁情操,启迪他们去“抒真情,发真言,绘真景”。

三、掌握教学语言艺术

一节语文课上得好与坏,往往与教师的语言有很大的关系。语文教师要善于组织运用教学语言来表情达意。什么样的教学语言才能给学生以美感呢?其一,教师的语言必须表达真挚的情感。古罗马学者朗加纳斯说过:“我要满怀信心的宣称,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这种真情如醉如狂,涌现出来,听来犹如神的声音”。他还认为真挚崇高的情感有“横扫千军,不可抗拒的作用,它会操纵一切读者,不论其愿意与否”。不难看出,教师的语言,如能反映真挚的感情,就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量。其二,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即娓娓动听,充满哲理与智慧,生动有趣;有自然协调的手势、体态及面部表情;用语简洁明快,条理分明。其三,要注意教学语言的灵活性。教师听了学生的朗读、答问和讨论后要反应敏捷,能随机应变,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评述和纠正。

四、抓有表情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善于用有表情的朗读来引起学生好学和乐学的兴趣,而这种兴趣则像一个出色的向导,引导学生渐入知识的佳境。教师每上一课,尽量的把课文中最美的地方凸现在学生眼前,让课文本身如磁铁般的吸引住他们的心,使学生如临其境,达到情随境迁,作者、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三位一体,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学还要善于让学生从教师有表情的朗读中领悟到作品的文脉、文质、文情与文理,激发出自己的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培养学习兴趣及思维力、观察力、想象力和记忆力。

五、设计好“导言”,生动导入课文

导言即引入课文的开场白。好的课堂导言,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双方感到学习新东西就是一次新的精神享受,从而产生学习活动中的愉悦情绪而最终获得审美感受。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激感的方法导入新课,以设疑导入新课,以诗导入新课,抓住课文中最关键的句子、运用学生自己的学习成果导入新课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当然,好的导言,应有启发性,能激发学习兴趣,满足求知欲;还应与教材有必然的联系,并且不能占时过多,以免喧宾夺主。

六、讲究提问的艺术

“学成于思,思起于疑”,只有精心地设计科学的提问,让有效的、艺术性的提问贯穿于整个课堂之中,使得提问达到最优化的程度,才能构建高效的课堂。要使课堂提问这种教学形式符合学生的审美心理要求,既引起他们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又就有助于理解力的自由运用,教师就应该认真准备,潜心钻研,精心设计,慎重提问。通过课堂上的妙“问”连珠,在不经意间收获学生精彩纷呈的回答;又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给学生带来艺术的享受,从而够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探求,对美的向往。

七、精心设计和使用板书

语法教育论文篇11

怎样让德育深入语文教学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让学生在诵读中接受德育

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思想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因此,必须重视诵读。在多次诵读中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与阅读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作品的艺术感染,汲取更多的思想道德营养。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抒情性强而又易懂的课文。如《春》、《散步》等,教学时只需把课文的重点、难点稍加点拨,就可让学生进行表情诵读。因为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对文章的多次诵读中逐渐感悟到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且有些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在多次诵读中自然会领会其意。

二、在情感激发中闪动德育的“火花”

教学中,师生间的交流不仅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更是师生的情感交流过程、理智碰撞过程、人格感染过程。

讲《珍珠鸟》一文时,我确定了本课的德育渗透点:让学生产生喜欢小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且知道无论是人与动物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都要靠相互的信赖。“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文章中这种满溢着爱意的描写非常多,作者用轻盈活泼、疏密有致的笔触为我们精心勾勒了珍珠鸟的形象,谱写了一曲人与动物之间的爱的颂歌。一开篇,学生在老师的牵引下,被人对动物的关爱之情笼罩着,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这天真的生灵的喜爱。

三、体验“角色”,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教育

这一方法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不同的角色,通过对角色的理解与表现,来体会其中的教育内涵,从中受到教益。其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分角色朗读课文,二是演课本剧。前者在课堂上更实用。角色体验法的效力在于“移情”。学生在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时,会把课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与自己的价值取向联系起来,把自我转化为课文中的人物,与其共爱恨,再把课文中人物的崇高思想转化为自我的思想品质。这种“双向移情”活动,使学生完成了在学习中受教育的任务。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我们可让多个学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要求他们尽力表现每个人物的个性。学生在朗读中能较容易地体会到皇帝和大臣的虚伪、虚荣;骗子的狡猾与贪婪;小孩子的纯真与善良……学生分辨出了善与恶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四、要把语文课上的品德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思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的良好品德体现在生活实践中,使他们逐步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新人。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篇目,本来就和学生的思想生活结合得很紧密,在教学时,启发学生用课文中正确的思想观点,自觉地检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自己教育自己。这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在语文课中以文悟道,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论语〉十则》一文。文中讲了许多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方面的见解,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如果我们只单纯地讲这些道理,学生很可能觉得枯燥无味,不能认真听课,也就不能很好地达到我们教育学生的目的。如果我们平时多了解、多观察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且把这些真实的内容作为正面或者反面的例子用以配合我们的讲学,从而去佐证文中所讲的道理,那么学生不仅会觉得亲切,而且会深刻地反省自己,最终接受作者对人们的教育。

五、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教学课文前,教师根据课文特点,灵活运用电化手段,通过放录像、幻灯、录音等创设一定情境,吸引学生,使学生受到环境场面的感染熏陶,以收到思想教育效果。如,教学《三峡》一文时,教师剪映三峡山水中“连山”、“绝”、“绿潭”、“悬泉瀑布”等景观让学生大饱眼福,感受三峡山水的美,接着让学生边看山水录像边听课文录音。这样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视觉扩展到三峡山水的秀美,想到祖国山河的壮美,一种爱美情趣,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

语法教育论文篇12

200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纲要中明确提出:“我国高等院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2007年3月12日,教育部高教司下发了《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通知确立了大学语文为必修课,明确了课程的性质、功能和目的。可见,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顺应了新时期教育发展形势,为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环境。

大学语文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它能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从而培养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品德修养。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素养相对要差一些,可利用大学语文的教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他们努力、勤奋学习。

二、高职语文教师要更新教育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高职语文教师要更新教学理论,采用与高职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转发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中,明确指出“大学语文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对母语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对母语经典及代表性优秀作品的研读,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人文修养的提升,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更加充实、丰富、健康。”

(一)创新教学模式,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高职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口才能力,使学生能流畅而优雅地使用语言。还可以欣赏高雅的文学作品,来增加审美情趣,提升欣赏品味,从而合理调配知识结构来提高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高职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大学语文课知识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以大学语文课的魅力来引导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精神,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二)高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知识在于积累,学习在于方法。语文知识自成体系,要系统规范的掌握,必然要用一定的方法。高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和关注每一位学生,构建愉悦和谐的课堂。多开展“教学相长”的导读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自学的良好习惯,自主获取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好语文,必须对语文感兴趣。高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主动学习,自觉的去分析字形、掌握词语,理解名言警句、赏析诗词曲赋,阅读文章,欣赏名著,使学生语文水平逐步提高。

1.指导学生使用语文工具书

学习高职大学语文,需要一些必要的工具书。作为一个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身边应有《辞海》、《多功能成语词典》、《宋词鉴赏辞典》、《唐诗鉴赏辞典》、《歇后语词典》、《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辞典》、《诗经鉴赏辞典》等。当然有了以上提到的工具书只是一个基本的准备,关键是养成只要读书就查阅词典的好习惯。语文学习过程中还要用好一些相关资源如:学校图书馆、学校阅览室等。

2.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

古人云:“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要学好知识,就得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高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运用学习方法,主动获取更多的大学语文知识。

语法教育论文篇13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其语文基础要差一些,写作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大学语文在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开设作用着手,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高职院校大学语的教育教学方法。

一、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的意义

200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纲要中明确提出:“我国高等院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2007年3月12日,教育部高教司下发了《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通知确立了大学语文为必修课,明确了课程的性质、功能和目的。可见,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顺应了新时期教育发展形势,为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环境。

大学语文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它能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从而培养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品德修养。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素养相对要差一些,可利用大学语文的教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他们努力、勤奋学习。

二、高职语文教师要更新教育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高职语文教师要更新教学理论,采用与高职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转发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中,明确指出“大学语文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对母语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对母语经典及代表性优秀作品的研读,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人文修养的提升,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更加充实、丰富、健康。”

(一)创新教学模式,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高职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口才能力,使学生能流畅而优雅地使用语言。还可以欣赏高雅的文学作品,来增加审美情趣,提升欣赏品味,从而合理调配知识结构来提高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高职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大学语文课知识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以大学语文课的魅力来引导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精神,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二)高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知识在于积累,学习在于方法。语文知识自成体系,要系统规范的掌握,必然要用一定的方法。高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和关注每一位学生,构建愉悦和谐的课堂。多开展“教学相长”的导读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自学的良好习惯,自主获取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好语文,必须对语文感兴趣。高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主动学习,自觉的去分析字形、掌握词语,理解名言警句、赏析诗词曲赋,阅读文章,欣赏名著,使学生语文水平逐步提高。

1.指导学生使用语文工具书

学习高职大学语文,需要一些必要的工具书。作为一个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身边应有《辞海》、《多功能成语词典》、《宋词鉴赏辞典》、《唐诗鉴赏辞典》、《歇后语词典》、《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辞典》、《诗经鉴赏辞典》等。当然有了以上提到的工具书只是一个基本的准备,关键是养成只要读书就查阅词典的好习惯。语文学习过程中还要用好一些相关资源如:学校图书馆、学校阅览室等。

2.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

古人云:“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要学好知识,就得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高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运用学习方法,主动获取更多的大学语文知识。

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要注重基础,能熟背诗词。在学习过程中要熟读,精读,精思,做到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坚持博研结合,广泛阅读,正如《红楼梦》云:“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炼达即文章。”高职院校教师要引导同学们养成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复习的习惯。引导同学们多思考,多提问,多研讨,学会快速阅读,作好笔记,强调书要多看,多读,写读书笔记和制作卡片,使课堂活动丰富多样。

三、结语

高职院校教师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和涵养,才能在课堂上引经据典,纵横捭阖,生动活泼的展开教学。特别是大学语文教师更应该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水平,以良好的语言艺术来“美化”自己的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效果。高职院校教师要指导学生采用科学、适用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