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反思实用13篇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篇1

在多次听课中,我发现多数的小组学习,形式大于效果,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 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小组学习只是反映在形式上,盲目地开展合作学习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这样的小组学习是低效的.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要想提高合作学习的学习效率,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小组合作.

我认为小组交流应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表述自己的见解看法;二是倾听他人的意见. 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分享合作的愉悦,才能培养合作意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成果. 合作学习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训练. 每一个人都需要在无数次反复演练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或者说去适应某个角色. 比如进行记录,代表小组发言等. 社会是丰富多变的,行业是不同的,每个人担当的角色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而且总想着怎样去做一个旁观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一个看客是麻木的,是可怕的. 这种现象的根源恐怕要追溯到以前旧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 那就是表扬正确,呵斥错误. 优秀生在老师不断的表扬声中信心十足,表现欲更强;而大多数学生却在无数次的呵斥下战战兢兢,他们不敢多嘴,怕别人讥笑,怕老师棒杀,怕说不好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快,干脆充当看客,什么也不说. 这样的教学行为扼杀了个性,压抑了思想,泯灭了个人发言的积极性. 最终中国传统的教育培养了“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从众群体.

很多时候,教师站在讲台上,让下面的学生一组组开展学习与讨论,在看似热闹的场景中,实质上学生有没有开展有效性的学习活动,上面讲台上的老师是不知道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全员参与,也应包括教师参与,教师的角色不要只局限于讨论的组织者,教师如果能经常性地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并指导他们如何发表自我见解,或者以自己的发言暗示诱导学生如何发言,教给学生如何说出自己的观点,和学生一起讨论,逐渐培养学生发言的习惯和兴趣. 当然,这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需要经过一个教师耐心辅导的过程.

2. 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每节课都需要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遵循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不同的教学内容会有不同的教学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并非“万金油”. 有的教师为了赶时髦,不论什么内容的课,不分主次轻重,动不动就让学生小组讨论. 他们认为一节课内“小组合作学习”用得越多越好.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往往会有这样的困惑:有些数学问题几乎学生都会了,这样还有必要再合作学习吗?学生根本没思考就宣布小组讨论,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吗?这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一句话,要看是不是开展小组学习的时机,这个时机的掌握要看教师教学实际操作,教学的艺术性就表现在这里. 教学就应该达到让学生“既竭我才,欲罢不能”的地步,大多数学生都踊跃发言,孩子们都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这时正是小组讨论的良机,只有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有交流的需要时,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我们万万不能为“合作”而“合作”,不是所有的课题都需要小组合作. 有时学生也需要个体思维,不是一哄而上.

3. 教师为赶教学进度,合作学习草草收场

合作学习是为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每个小组成员都要为了小组的集体荣誉而积极合作、共同讨论、交流信息,最后达成共识. 这是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 可是很多情况下,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赶进度,没有给学生充足的发言、补充、自查、更正以及小组讨论中辩论的时间,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为走形式而草草收场. 也有些任务比较难,靠学生自己的能力根本无法解决,需要多种查询途径才能解决. 于是,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只能做无谓的争执,结果是不了了之. 这种形式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既浪费时间,又不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4. 公开课上“作秀”的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篇2

1.小组合作在英语教学中的建立

1.1 小组的组成。在组建学习小组时,我尽量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每组以4-6人为宜,根据性别和学习能力合理划分。每组配备一名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为小组长,来带动整个小组的学习气氛。因为这届我带的是文科班,我尽量每组都安排2个男生4个女生为一组。而且我利用班主任的优势,把这6个同学的位置采取就近原则,这样便于他们讨论问题。为保证公平性,我力求使每个学习小组的水平(智力基础、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保持相对均衡,每个小组都有一定数量的学优生与待优生,男女生数量相对平衡。小组间的英语水平应差别不大,各个层次的同学都有,避免小组在完成任务质量上的明显差异,还有利于教师对小组展开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1.2 小组合作具体做法。

1.2.1 合作课前对话。随着广东高考英语的改革,听说考试成绩纳入高考总分。口语在英语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分组合作中,学生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尤其是学生课外的自主合作学习,对英语教学来讲更有实际意义。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提倡小组合作编对话,争取每堂课有3分钟左右让学生表演,这样既可以锻炼口语又可巩固所学知识,学生自编对话热情高涨,因为是集体活动,平时不愿开口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每个学生都充分展示了自己。

1.2.2 合作学习单词。在英语教学中,词汇一直是一些学生的拦路虎。但由于教学时间较紧,学生人数多,教师难以一一面授辅导。这时,教师就可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先检查部分学生的发音,然后组织若干学生一同学单词。由发音较好的学生指导发音较差的学生,最后组织小组竞赛。而且我每天要求每个同学记2个单词,然后把这2个单词教会同组的其他同学,这样,小组的每个同学每天就能记到10个单词以上,日积月累,词汇量大大增加,学生的练习量增加,但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看到平时害怕背单词的学生这时也表现得很积极,组员之间更是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督促。

1.2.3 合作预习新课。教师事先把本单元要掌握的单词,词组,句型,语法等要点告诉各组的小组长。小组同学经过讨论,把一些能够解决的问题先解决,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做成一份组内笔记。然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听老师在课堂上讲评,逐一解决疑点。由于是小组合作,教师有时还可以提出难度稍高的预习要求。

1.2.4 合作表演话剧。为了加强同学的学习兴趣,我会定期让他们排演话剧。每个小组自编自创一个话剧,两个星期的准备时间,准备好后我组织学生以小组开展竞赛。我们邀请其他科任老师与全体同学一起做评委,评出最佳表演组,最佳创意奖,最佳新人奖,最后颁发一些纪念品。为了小组的荣誉,每个学生都不甘落后。一般来说,英语成绩好的学生都乐于承担内容较复杂的角色,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也努力演好自己的角色,每个组员都能在小组活动中充分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上次表演中,我们班一个平时不爱说话的男生,还获得最佳新人奖,同学们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1.2.5 小组合作作业。在处理学生作业的问题上,我们一直要求学生诚实自主完成但却无法杜绝抄袭现象的发生。小组合作做作业既能避免抄袭又能及时纠正错误。小组合作作业,我们要让小组各个同学都有他自己的明确任务,小组长收集他们不会做的作业,然后小组讨论后完成,之后进行互批作业,出现错误时要及时讨论纠正。如果学生讨论仍然不能解决问题,教师要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及时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

1.2.6 小组合作订正试卷。每次测验后,教师会讲评试卷,针对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但由于学生错题类型各不相同,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内讲解所有题目,我们可以在小组内让学生相互探讨,共同订正试卷上的错误。这样能营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共同学习、探索、研究问题的氛围,树立对话式、互动型的教学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之间的竞争可以有多种形式。具体操作是制定一张考核表,从作业、听写、背书、课堂检测等多个方面检验小组学习效果,在课室的墙上张贴并公布各个小组的成绩。一个月评比一次,评选出最佳小组,排出小组名次。分数最高的为优胜组,并给予一定奖励。由于以小组为单位,参与面更广,竞争更激烈,获胜人数也更多,后进生也有了获奖的机会,能体会到成就感。而且,这种竞赛很能在小组间形成一股凝聚力,向心力,大家齐心协力为小组荣誉而努力,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有利于平时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

2.小组合作反思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教学实践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没有达到我们理想的效果,仍存在一些“合而不作”﹑“合而滥作”的低效现象:

2.1 课堂喧哗。小组合作学习会带来比传统教学更大的噪音,有的同学是动了起来,但不乏有一些同学借机闲聊。

2.2 小组发言人固定,忽视个体独立思考。每次发言都是那几个好生,而且他们思维活跃,一下子就能抢答老师的提问。其他同学都还没反应过来,问题就一下就过去了,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几乎散失了。

2.3 小组合作评价不合理。教师在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往往只重视对小组整体的评价而忽视对个体的评价,只重视对合作成果的评价,而忽视对合作过程的评价等。

2.4 小组合作中的好生与差生的参与度严重不平衡。小组活动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造成了“好生讲,差生听”的局面,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代表小组汇报的次数多,在小组活动中起着支配的作用,而其他小组成员则无所事事,小组合作表演对话,部分成绩较差,或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在对话表演中,只说几句礼节性的口语,而活跃的学生则是滔滔不绝,小组合作完全变成了他个人的表演。

2.5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重实效。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有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赶时间,往往是学生才开始合作几分钟,刚进入状态,或是个别小组先完成了,教师就急着让各小组汇报成果,然后匆匆结束进入下一环节,把合作学习变成走过场,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上课时,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也不敢过多的让学习困难和内向性格的学生回答表现,因此这些学生久而久之就习惯于当听众,很少甚至从不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新课改的今天,小组合作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教师要大胆实践课改中的新思想新理念,从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力的角度出发,把小组合作运用到基础教育广大空间中去,使我们的学生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学会沟通、学会合作与交流。

参考文献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篇3

二、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合作学习是一种新颖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教师在具体实践中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⒄眨?只能根据对新课改精神的理解逐步尝试和探索。现实中,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没有取得理想效果,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习小组随意划分,分工不明确,组织混乱,设置的问题缺乏研究探讨价值,只有形式上的小组活动,没有实质的合作。又如合作时机不恰当,学生参与不平衡,只看或只听一位好学生的操作或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教师缺少必要指导,合作交流的时空受到限制,严重影响合作学习预期效果的达成。

三、合理分组

合作学习强调在积极自主参与的条件下,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互补、互助,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对教学任务的达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教师的话刚出口,前排的学生立即转向后排,七嘴八舌开始讨论,听不清谁在发言,教室里一片嘈杂。这样的小组组建随意性过强,没能根据合作内容的特征及目标进行精心分组,很难保证小组成员结构能适合问题的解决及合作学习目标的达成,导致每组人数以及能力、水平等构成差异悬殊,影响活动的正常进行。与这种随意组合相反,有的教师在小组组建中只是在考虑任务的内容特点和完成的基础上进行人员组合,而不考虑学生的意愿,甚至拒绝学生的组合要求。学生因自己的意愿未能满足而产生抵触或敷衍心理,不能积极与小组成员合作,影响主动性的发挥,违背了合作学习的本意。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学习中学生总是以“问题中心”的心理参与探究的过程。没有问题就不能为学生探究知识提供自主参与的目标,难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中应营造合适的问题情境,这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认知对象的不同,创设适宜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从而使问题蕴含在情境中,让学生感到新颖、困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的境界,以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从而使学生产生出期盼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为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注入活力。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注意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尝试合作学习知识的乐趣。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民主的、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在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乐思方有思泉涌”就是这个道理。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的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明确,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能围绕实质性的内容有一定的探索性。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且在探求知识的过程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保持的强度,使他们的思维得到相互启发和训练,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篇4

一、学生要注意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环节的深入、学生的学情和课堂的教学氛围来设计小组合作的互动学习过程。在合作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以及合作能力,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避免盲目从众、人云亦云现象;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踊跃发言,还要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要求的习惯,切勿将小组合作学习变成争吵,根据教师的导学提示或要求进行讨论和合作查找资料,让合作学习卓有成效。

二、教师要注意的问题

1.小组讨论时间要充裕

教师在课堂中预设的讨论问题,时间分配上要保证学生学习探究、讨论交流问题的时间充裕,每个学生都要参与讨论辩论,集思广益、相互补充、互相更正,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积极思考,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要让学生在思考、交流、互相讨论中不断总结,在有争议的情况下再去探讨,从而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的合作学习才最有效果。

2.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引领课堂,把控课堂节奏,营造积极主动、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采用多种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教师从课堂的预设问题开始就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掌控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进行总结、适时引导、不断鼓励和帮助学生,使小组合作顺利有序进行,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使学生有信心、有兴趣参与小组学习,充分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

3.根据教学内容提供学习资源

选择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一般都是学习时较难掌握的、综合性较强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灵活地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适当的、带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资源,方便学生去讨论,省时省力得出问题的结果,学习资源应适应教学的重点、难点,适合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能根据问题自主寻求问题答案。要注意课堂中适宜地安排小组合作,不要安排太多,防止为了小组合作而安排合作,还要注意合作学习中重点是鼓励和引导学生的合作,教师不要过多地帮、扶,代替学生去合作学习,从而使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了。

三、要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开展合作学习要根据教学内容,总体原则是着眼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经历,根据教学内容预设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索讨论,合作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哪些内容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

1.具有开放性或有争议的内容

有些教学内容开放性较大,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去探讨,要用多种多人的智慧才能把问题都考虑周到,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通过小组讨论,可以集思广益,方法、思想得到互补,使学生体会到“山外有山,楼外有楼”,也能养成不盲目自大,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有些问题容易引起争议,每个学生有不同的意见,他的方法或观点也行,我的观点和方法也有道理,提出来咱们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总结梳理出一致的观点,使每个学生思路更清晰,答案更明确,达到越辩越明的效果。

2.难度较大的复杂内容

有些教学内容生涩、难度较大,教师一味地讲授,学生课堂上听懂了,过后就忘记或者不知所措,很难留下深刻印象,对于学困生更是望而生畏,晦涩难懂了,这样的内容如果教师预设出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去互相探讨,互相帮助,却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通过小组讨论而掌握的知识,能够思路更清晰,印象更深刻,掌握程度更好。

3.知识范围广、综合性强的内容

这样的内容涉及的面广,综合性较强,通过小组学习,共同探索,讨论,分头查找内容,汇总后,会得到共同提高。

4.需要反思总结的内容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对一节课的反思回顾,可以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疏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反思,综合地总结出一节课学习的内容,互相补充,共同思考,可以让学生记忆更深刻。

四、开展合作学习要注意方式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着重于合作,要求每个小组的每个学生都要主动参与,主动讨论,共同合作,体现的是一种小组集体的力量,可以开展小组间比赛,比赛出优胜组。小组各成员要有分工,有合作,分工是为了体现个人的独立能力,是合作的基础,合作是为了提高整体效率,增强小组的凝聚力,提高小组各成员的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篇5

反思一:要选择恰当的论题

论题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讨论的过程和质量。论题选择的原则是:要有讨论的价值。我们这里说的是否有价值一是以难易为标准;二是要看论题是否能激起学生的讨论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

历史课上哪些问题值得在小组中讨论?这是教师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例如一些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历史要素,学生都能回答,无需讨论。但问题也不能太难脱离学生实际。有位教师在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让学生讨论:“你们说说德国在这场战争中应该怎么打?”这就是一个脱离了学生知识基础的问题。学生毫无知识积累,岂能解决连当时德军参谋部都感到棘手而无法克服的两面作战的问题?由此可见,小组讨论的问题既不应是学生稍加思索甚至不假思索就能给出答案的,又不应是脱离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漫无边际、无从下手的。它应是开放的、多元的,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能思考的。例如我在教“百家争鸣”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在你们现在的班级里实施哪一家的思想观点来管理班级比较好?这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纷纷结合课文阐述理由,加深了对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反思二:要优化讨论组合

小组合作学习的“产品”应是小组中各成员智慧的结晶,优化讨论组合是课堂上有效开展组织讨论的根本。

许多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只是机械地把前后桌四个学生列为一组。这种做法既没有考虑学生之间智力结构、技能状况、学习层次的差异,又没有征求学生的意见,更没有作出明确的分工,容易造成“搭顺风车”的现象。如果我们仔细探究一下,就会发现那些乐于交流、爱动脑筋、敢于发言的往往就是成绩好的学生,小组讨论成了精英学生的表演。而小组中的多数成员要么哑口无言,要么说小话、做小动作,游离于正常的教学活动之外,使小组讨论成为“一言堂”。时间一长就会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所以在实施课堂小组讨论前,我们要事先全面了解学生,合理地进行人员组合,既考虑小组内部的和谐,又照顾到小组间的平衡,做到“组内异质,组际同质”。这样,组内成员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互补机制;组际之间又能形成竞争,反过来促进组内合作。此外,还要有明确的角色分工,如:确定好组织者、记录者、质疑者、发言人等,让每个人意识到自己在小组讨论时的责任,使得人人都有事做。合理分工,能增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当然,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可随时置换,这样也有利于发挥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平衡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小组整体学习质量。

反思三:要有时间的保障

自主学习是小组讨论的前提条件,必须予以一定的时间保证,否则讨论只会流于形式。许多教师在几分钟的导入后,就提出了五六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三分钟没到,又让学生早早进行小组讨论。学生的讨论要么停留在表面上,由老师越俎代庖;要么成为极少数精英的表演,课堂讨论沦落为教师的“一言堂”或教师与少数精英的“对话”,失去了讨论的意义。所以在学生进入讨论之前,教师应该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自己的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迅速从别人的发言中获得与讨论问题相关的信息,并与自己原有的认识进行匹配,或同化或顺应,建构新的想法。

反思四:要抓好讨论时机

开展有效的小组讨论必须讲究一个时机的问题,只有做到因需而置,课堂小组讨论才能大放异彩。

例如在学习“西安事变”时,有学生提出:“杀害了那么多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又不打日本鬼子,现在好不容易抓到了他,不把他杀了怎么反而放了呢?”很多同学也纷纷提出质疑。当时的学情告诉我,这个问题值得探究,弄清楚了学生就能更全面地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伟大历史意义。于是我抓住契机组织学生结合当时的历史形势,进行小组讨论并参与其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想这才是适时的讨论,这种讨论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体现它的价值。介入过早,会剥夺学生自主发现的机会;介入晚了,又会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处于无助状态。教师要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要沉浸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把握介入课堂讨论的火候。当学生成功时,教师要激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要及时指点迷津。教师应通过巡视及时了解讨论进展情况,及时掌握可以挖掘的教学资源,使课堂小组讨论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反思五:要及时点评总结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一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过于注重自己的发言,不太注重通过相互交流提升自己,思维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有的同学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不善于作必要的妥协,不善于倾听同学的陈述,固执已见,即使争得面红耳赤也不甘心罢休。这时教师就应用一两句话点评及时给予肯定,指出发言学生思考的角度、主要观点或发言中的闪光点。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获取有效的评价信息,又能提示学生注意别人发言的角度、内容,建构自己独特的体验,并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引发思维的碰撞,还可以启发学生发现、吸取别人的长处,互相学习,促进自己、提升自己。讨论结束教师还可以将评判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与老师共同评判。在评判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意见分歧处,从而激起学生在更大范围内的深化讨论和反思。在此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归纳、整理。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随时注意进行中所产生的问题,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历史课堂教学才能真正焕发出活力,历史教师才能不断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郭德俊,李原.合作学习的理论与方法.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篇6

案例1:轻与重(人教版教材第一册)

课一开始,教师通过脑筋急转弯题引出课题,师边说边贴出“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的图片。

师:“小朋友,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谁重?”

学生开始小组讨论,各说各的,没过几秒,都纷纷举手。

生1:“我认为铁比棉花重。”

生齐声说:“同意。”

这时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说:“老师,我认为棉花和铁一样重。”

师:“小朋友,那你们认为棉花和铁谁重呢?请你们小组再讨论一下。”

这次更快了,没有一个人改变主意。

教师没有办法,只能请这位学生来说说为什么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是一样重的。

短短的两分钟内,就组织学生进行了两次小组讨论。

案例2:时、分(人教版教材第四册)

联系实际,学习小明的一天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在这里学习四个时间的看法及读法。

第一个时间:上午8时30分做早操。

教师辅助于多媒体,经过点拨引导,学生看出是8时30分,也可这样表示:上午8∶30。

第二个时间:上午9时15分上课。

师:“小组讨论一下,小明是什么时候来上课的?”

学生一哄而上,各说各的,很快又一哄而散。然后请了一个学生来说说是怎么看出来的。教师又重复一遍。

第三个时间:下午1时44分做运动。

师:“小朋友讨论一下,小明在下午什么时候做运动?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开始讨论。

第四个时间:下午4时56分。

师:“小组讨论一下小明是什么时间去洗澡的?”

学生又开始讨论,很快就结束……

一共学习了四个时间的读法,组织了三次小组讨论。

这是我在听课的过程中记载下来的几个普通案例,但这些案例却折射出众多实验教师在面对小组合作学习时的普遍尴尬:或束手无策,举步维艰;或听之任之,信马由缰……新课程理念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由传统的大一统局面转向现在有“形”无“质”、泛滥成灾的尴尬,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反思一:小组合作学习是注重形式还是注重实质?

我们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面: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通常是教师的提问无人回答,教学进行不下去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几个人讨论这个问题”。这时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往往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学生则利用这个时间说闲话。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有些课中,短短的三十五分钟就组织学生进行了六七次小组讨论,这种频繁的讨论只会削弱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使教学目标无法在短时间内达成。就像案例1中,一个课题的引入,在短短的两分钟内就组织学生进行了两次小组讨论,第二次讨论本身就只有一个学生表示“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是一样重的”,根本就没有必要进行小组讨论,学生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在案例2中,学习了四个时间,有三次是组织了小组讨论,讨论速度之快,讨论频率之高,效果可想而知。像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怎能提高生生的互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互补性,又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呢?这样的小组合作组织又何用?

小组合作学习固然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策略,但也不是说它普遍适用于各种情况。就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来说,有的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达到,没有必要再去合作学习;有的只有学生自己完成才能收到好的效果,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反而不利于达标。这些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千万不能过于追求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而忽视了对其内在的需求。一般来说,只有那些重点目标、难点目标、高层次目标或不适合学生个体达标的目标的达成,才有必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同时小组合作的时间要保证,一般来说,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至少应该包括这样几个组成部分:学生自学,产生自己见解的时间;小组成员在小组陈述自己见解的时间;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并形成代表性意见的时间等。如果没有这些足够的时间作为保证,小组学习就起不到预期的效果,结果反而白白浪费了时间。

反思二:小组合作学习是为少数人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还是促进大多数人的发展?

我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如在案例2中,一共学习四个时间的看法,第一次是教师教给学生看的,剩下的三次都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的,而且时间很短,基本上都成了少数尖子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对于中下生,特别是学困生,教学效果几乎等于“0”,这就造成了“少数人学习,多数人休闲”的场面。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了“多余人”,坐在那里静听;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课堂也成为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搭车的场所。学习好的学生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当教师提问学困生时,他们虽然往往能够答对,但这不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到的。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首先,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合作、参与学习的机会。有的教师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采取了“专人负责,轮流主持”的方法,即指定负责人让其主持、组织小组学习并负责整理、归纳组内的意见,在集体交流中代表本组发言,组内的成员轮流主持,以确保组内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其次,独立在前,合作在后。合作学习必须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不经过独立学习的合作学习只是“水上浮萍”,收不到合作学习应有的效果,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将会丧失。像上面两个案例,5次小组合作,没有一次是让学生先经过独立思考,再合作的。最后,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合作的学习方法,使其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比如,让组内比较差的学生先发言,其他学生学会认真倾听,有针对性地补充意见,较得体地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等,能够比较深入地思考问题。也惟有如此,在合作中才能形成融洽的学习氛围,促进思想与思想的撞击及融合,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效益,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大多数人学习的机会。

反思三:小组合作学习是随意进行还是要把握好学习的时机?

凡是听过公开课的教师都会发现有这样一些现象,一节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随意性很强。有的教师看看没有学生回答问题,就会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一下,有时一节课,组织学生小组学习多达十来次,时间长则三四分钟,短则几秒,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刚进入角色,思维刚被激活,教师就停止讨论,急于总结,似乎为了合作学习而组织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如上述两个案例中,教师想组织讨论就组织讨论,这样的讨论又有何价值呢?纯粹浪费时间。在课堂教学中,不是任何内容、任何时间都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知识的前后联系等因素而定。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更合适呢?

1.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

安排学生去解决的许多数学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在独立探索这些问题时出现困难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这时教师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在适当的时侯再给予指导,提供一些暗示、辅助工具或材料,如:同样是《轻与重》这节课,三个物体进行比较对学生来说就比较困难,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学习,组长分工,各成员都有事可做,通过两两比较得出哪个物体“较重”。

2.当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或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时

数学内容是较为抽象和深刻的,有时由于学生个人认识问题的局限性,单靠某一个学生往往回答不全面。这时教师可以考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组内的几个成员充分发表意见,通过有意义的协商和共享,相互补充,并不断从别人的发言中受到启发,从而对数学问题的认识更加丰富和全面。如:在《设计方案》中,“有50个同学乘车外出活动,每辆面包车可以乘坐10人,每辆小车可以乘坐5人,如果你是大队辅导员,准备怎样设计乘车方案?要求每辆车全部坐满,没有空位,想一想,有多少种方案?”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而且解题思路可以先从全部是乘坐小车考虑,也可以先从全部是乘坐面包车考虑,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我组织进行了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看到了其他成员解决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培养了全面考虑问题的意识,拓展了解题思路。

3.当学生意见不统一时

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理解的深广度有差异,意见往往不统一,这正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好时机。教师让学生互相说说理由,问题会越辩越明。例如,一把椅子的价钱是75元,一张桌子的价钱是一把椅子的3倍,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贵多少元?出现了四种答案:(1)75+75×3;(2)75×3-75;(3)75-75÷3;(4)75×(3-1)。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逐渐明晰起来,很快就统一了答案。在以后的练习中,学生对这种经过合作学习得来的结论比教师直接告诉给他们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篇7

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于20世纪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学校改革课堂教学,也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应用与研究。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都验证了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新的策略。《新语文课程标准》也把合作学习的理念引入了教学系统,顺应了教育社化和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需要。然而,当我们全面审视阅读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时,却不难发现: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组织形式虽然已走过了一段历程,并被广大教师所认可、所接受,其意义深远,优势也十分明显,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表面化、形式化的模仿,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致合作学习徒有虚名,流于形式。

二、对策

小组合作学习是利用小组使学生一起工作,一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使成员之间相互激励与促进,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这也是对教学中的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需要适宜的“土壤”“温度”和“水分”。在合作学习中,有价值的问题或主题是适宜的“土壤”,教师的有效指导是适宜的“温度”,而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适量“水分”。

(一)重视问题的精心设计

恰当的问题或论题,可以激起学生交流的欲望,为学生开展积极地合作学习“造势”。好的论题一般具有“四性”。

1.现实性

现实的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或者周围的世界,学生觉得可以理解,具有思考的价值,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就更高。显示的素材可以拓宽学生交流的范围,培养学生关注现实问题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趣味性

通过编儿歌、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组织竞赛等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调作用,组织学生在活动中开展交流,最大限度地提高思维效率。

3.探究性

论题看似平常,却能引起学生讨论的热情,值得细细咀嚼一番。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采用多种层次的解决策略,这为他们的交流奠定了切身的体验,从而让他们在合作中获得共识、体验成功。

4.开放性

论题的开放性可以为学生的交流合作提供大量可供选择的信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信息,从而形成个性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重视教师的有效指导

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在其中的有效指导,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1.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在组建学习小组时,原则上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力求均衡,尊重自愿,通常为4―6人。每小组安排成绩较好、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一名学生和基础较差、不善言语的一名学生,另外是成绩中等的学生。为了促进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竞争夺标”的学习氛围,要求每组设立组名。

2.淡化小组角色分工

很多资料上指出,在小组学习时要有明确的分工。比如:主持人、记录员、噪音控制员,等等,一个小组,好似一个小的社会,其中的“形式化”太强。要有一个好的机制,让小组内的发言机会平等,让小组内的合作交流有序地进行,是非常必要的。但分工一明确,学生们的注意点在什么地方呢?记录的想着记录,噪音控制员关注着成员们是否在大声说话,谁在专注地思考问题呢?形式化的东西一旦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实质性的东西就在慢慢淡化。我们不妨设立组长轮换制和发言代表轮换制。将小组内的所有成员分别编号为“1、2、3、4……”号,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就可以这样设定:今天的学习小组由1号组长负责……以此类推,让每个学生都有当组长的机会。发言代表的选定,一开始使可以选成绩较好、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以后要指派基础较差的学生担任“发言人”,由他把本小组讨论的意见向全班表达出来。教师真诚地鼓励每位“发言人”,使得“发言人”树立信心,不懂就问,学会思考,主动探求知识。

3.“小组合作”时的指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前应帮助学生确立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让学生围绕学习主题,自己提出问题,由每个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后,逐步过渡到学生在学习小组中的“学术争鸣”,互相帮助。通过组内交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通过组内启发,将个人独立思考转化为全组共同认识;通过组内合作,让学生树立合作精神,提高小组学习效率。

与此同时,要指导前桌两人向后转,动作要轻,发言时,音量要小,不影响其他小组讨论。要真心倾听、真心欣赏、真心关注别人发言,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信息,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发言内容一般不重复别人说的话。还要让学生明确参加小组合作是每个人的责任,让学生明白要完成学习任务,听、说、思、做四者缺一不可。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满怀热情地深入到小组学习中指导学生合作,提醒学生倾听,发现合作交流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同时,以组员的身份参与讨论。

4.“组际交流”时的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在小组汇报合作学习结果的时候,要打破原有的“生―师―生”的固定信息交流模式,要拓展出生与生直接交流的空间。在这时,教师不能作为一个中介者,更不能作为唯一的评判者,要做的工作应该是组织、指导和促进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我们不妨这样指导:“哪个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跟他们不一样?”“老师有个建议,咱们来个小组比赛,等他们交流完后,同学们可以针对这个问题来现场提问……”待小组全部交流完后,评选出最佳的合作小组,分别授予他们不同的奖章,以“组际竞争”促“组内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篇8

一、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不科学

1、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划分不科学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每四人分成一组, 座位的编排往往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 但人员搭配不合理, 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有些班级是直接将座位分成了几个固定的小组,但班主任在分组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各个学科的学习情况,使有些小组在某一学科处于落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并不能很好地达到学习目标。以至于任课老师每上一节课,都要调一次座位,搞得班级乱哄哄。

2、合作学习小组的组长任命不科学

成功的合作学习离不开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为了实现有效管理,提高小组学习效率,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重视和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小组的组长任命,往往各个学科都是同一个学生。有些学生均衡发展,各个学科都比较优秀,还能善于带领小组成员合作学习。但一些组长严重偏科,在某些学科并不能起到带头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各小组成员的各学科学习状况,任命不同的学生做不同学科的组长。

二、学生在课前缺乏有效的预习

预习是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提高学习热情都有极大地帮助。许多学生没能结合导学案,进行课前预习,了解教材的知识内容及其中的重难点。在新课的学习中不光未做到事半功倍,由于缺乏对知识点的了解和课前准备,小组合作交流时,只能干瞪眼,听别人讨论,自己无所事事。

三、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这是十分关键的地方。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合作学习完全流于形式,造成学习效率低下,最终导致合作学习的失败。

1、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不明确

课堂上经常出现这种现象, 教师一宣布小组讨论,立马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 每小组里, 每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互相推辞, 谁也不想讨论问题和发表见解,等别人讨论出结果,坐享其成;更多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其他事。到了小组汇报时只是盯着你老师看,说的却是:“我认为……,“我想……”,而不是“我们小组认为……、我们小组觉得……”,更有好多小组汇报时只能发呆。凡此种种,都是一些走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究其原因, 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

2、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能起到帮助学困生作用

学优生在学习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有的小组学习好的学生不等其他学生发言, 抢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虽然当老师提问到学困生时, 他们能够答对, 但这并不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到的。结果, 好的更好, 差的更差。

四、教师忽略了教学的主导作用

1、教师对学生还是缺乏足够的信任

还是有一部分教师对学生缺乏足够的信任,不能将课堂学习放开,只是在提出一些思考题时,让学生进行交流,得出最终答案。其实这并不是小组合作学习,仍是满堂灌。

2、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不当

在课堂教学中, 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什么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 而不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如有的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在适合于学生独自探索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 有的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 有的在一节课中安排多次小组合作学习。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逐渐造成学生丧失独立思考,感到厌倦,失去小组合作的兴趣。由于时机不当, 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收效甚微。

3、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缺乏有效的引导

许多教师一提出某探究活动时,就说 “好,下面就由各小组同学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然后就放手让学生讨论,而不在管学生。结果,有的小组成员相互之间大眼瞪小眼,不知该干嘛;有的小组成员在探究讨论时,偏离了内容,乱无目的。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备时,虽说学生在学习氧气的制备时已经了解了气体的制备方法,但很多同学并不能将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如果教师不能引导学生回忆氧气的制备,气体制备装置的选择,并结合二氧化碳制备的原理,指引学生设计实验,很多学生只能无所适从,白白地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4、教师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不足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常常在提出问题后未留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 不到几分钟就叫“停止”。这时, 有的小组还没有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 有的小组也是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没有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 甚至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我们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学生能够充分交流讨论,合作学习,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五、没有有效的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篇9

一、合作学习的现状

1.合作学习与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独立学习的时间,在讨论中花的时间较多,收效却甚微,整堂课貌似热热闹闹,实如一盘散沙。

2.学生间没有真正合作。在课堂上,我们常会发现,总是那么几位学生与老师配合,其余学生充当看客。究其原因,并非是他们不想说,而是我们的一些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某种顾忌,他们不愿与人合作,更不会与人合作。在学习中体验不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和被别人帮助的感激。

3.教师的角色。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导师,还是一个协作者,合作学习不仅是生生之间的合作,也体现为师生之间的合作。然而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常会看到在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往往只是在学生中走走,或者问你们讨论完了吗?集体反馈时,教师往往只求问题的答案,不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满足于预定问题的解决,不鼓励新问题的提出;只夸小组的代言人,忽略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

1.合作学习前期准备

(1)教师首先是一个合作者。面对新课程,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教学、教育经验外,对教材的处理、分析和理解应该是全新的,面对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我们教师之间首先应是一个协作者,教师应该真正地坐下来去研究和设计教学方案。其次是互相听课、评课,取长补短。另外,教师还应多方收集信息,利用网络做到资源共享。

(2)让学生明白合作是一种责任。合作学习讲究集体中的所有成员对教师负责,对小组负责,对自己负责。小组中的所有成员应为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而献计献策,共同活动,这就大大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通过合作,不仅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学会数学技能,增强思维,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学会合作,学会交往。

(3)科学合理的合作分工。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应该做到科学、合理。我认为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异质搭配的原则。二是男女搭配的原则。

2.合作学习的注意点

(1)注重合作学习的价值性。合作学习必须追求其教育价值,合作学习的问题必须具有开放性。

(2)制定目标任务的明确性。在组织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有一个明确的合作目标给学生,并安排学生完成一定量的合作任务。

(3)问题的设置应生活化,有开放性,可合作性。为了使合作学习得以有效地开展,在设置问题时,应注重问题的开放性和生活化,使学生乐于合作,便于合作。

3.合作学习的策略

(1)以知识发生为主的合作学习。注重过程性教学。学生在学习某个概念、定理时,要知道他们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这样?学了以后可以怎样运用,要领会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学会知识间的转化,层层深入,从而达成对某个概念或法则等形成的理解。

(2)以生活情景问题为主的合作。生活化的数学是新课标倡导的数学理念之一,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学习数学。在情景中,和不仅能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为学生的合作开辟了空间。

(3)以规律、疑难探究为主的合作。在新教材中,非常注重对某个规律的探索,注重知识的归纳和演绎,还有当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让学生合作,做到群策群力,优劣互补,同时教师也应是一个合作者。例如对下面的规律探究,就需要教师指导的作用。

4.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1)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

(2)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自己想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的事,这样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交流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二是开展道德教育。

(3)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数学来源于实际,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首先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很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

三、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学习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合作学习才有价值。

2.合作学习应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如果处理不好学生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为此,教师可首先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其次,在组让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第三,教师在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的学习操作活动,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

3.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篇10

小组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在美国兴起。它的产生除了美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之外,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二、 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的现状

1.小组合作学习还常常局限于小组讨论形式,学习方式比较单调;2.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深度和层次感;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分工不明确,学习过程缺乏条理化,效率不高。

(二) 教师的困惑

1.在小组学习中如何分组?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怎样设计问题更有效呢?3.教学设计方案将直接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那么如何设计将更有效呢?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采用怎样的学习方式更有效呢?鉴于此,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教研实践,就这几个方面作一些初步的探究。

三、 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一)分组的有效性

1.分组的 “就近原则”。①同桌的两个同学作为一个小组;②前后四个学生作为一个小组。通过课堂初步观察表明:第①种方案学生合作的不深入,甚至有些学生不愿合作;第②种方案合作时比较热烈,但小组之间的差异明显,合作的深度不够。

2.对学生的问卷调查。①你的成绩在班级里属于(优秀、中等、不太好)②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你喜欢(问老师、独立思考或与同学讨论) ③数学课中,你喜欢小组合作学习吗?(非常喜欢、有时喜欢、不喜欢)④你常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吗?(经常、有时有 、几乎没有)⑤你喜欢与怎样的同学在一个小组?(关系好的、成绩相近的、成绩比自己好的)……通过调查表明:合作学习中,学生更喜欢和自己关系好的同学在一起,在这个前提下,学习成绩差的喜欢和学习好的学生在一起学习,也有学习成绩相近的学生喜欢在一起讨论问题。

目前,人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多数赞同“异质分组”的意见,也就是男性与女性、学习成绩较好的与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内向的与性格外向的分到一起,认为在小组中保持差异可以有效地促进优势互补,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流空间。

3.笔者的实践结果。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仅与学生有关,而且与学习的内容有关,也与问题的设计、教案的设计、学生学习的方式有关,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二)问题设计方案的有效性

1.问题情景一: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讨论如下问题:四棱柱有几个顶点?五棱柱呢?

2.问题情景二,教师设计如下问题:在有理数中,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是否一定是正数?较小的数减去较大的数是否一定是负数?为什么?

3.问题情景三:小组合作讨论如下问题:你认为几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有几个交点?

4.情景分析举例:在问题情景三中,由于问题的探索性较强,有较大的难度,学生一下子达不到这样的高度。这个问题可以设计成具有一定的层次感,变为可操作性的问题:2条直线两两相交有几个交点?3条直线呢?4条直线呢?……n条直线呢?

5.问题设计方案的策略:问题设计最重要的是要有挑战性、探索性、可操作性。然而许多问题并不适合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进行筛选、问题重组。

(三)教学设计方案的有效性

1.问题情景: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展开折叠”一课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着某些棱剪开,展开一个平面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① 你能得到哪些平面图形?与同学交流。

② 你能设法得到下面的图形吗?

在这一课中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但是没有足够多现存的正方体,学生很难展开研究。有的教师只是自己包办,自己做了几个正方体,然后自己用剪刀剪开,让学生观察。有的教师干脆把11种展开图画在黑板上,让学生记住。这样的教学行吗?

我们发现,这样的教学设计完全是违背新课程的理念的。新课程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预先让学生动手,每个学生制作几个大小一样的正方体,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分组(异质分组)进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从活动中去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并让他们把得到的成果与大家分享,把得到的展开图粘到黑板上,最后让他们找一找,把相同的放到一组,最后得到11种不同的展开图。最后还可以让他们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 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着某些棱剪开,展开成平面图形,你剪开了几条棱,为什么?

② 你觉得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有怎样的特点?

我觉得具有实验性的课程有助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相似图形的研究中,我特意设计了一节活动课――相似图形与自然,让学生回到自然界中收集相似的植物叶子,带到课堂中与同学一起交流。在小组活动中,我让他们测量叶子的直径(叶子两点之间最长的距离)和周长,并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如何测量周长,同时提出如下研究步骤:

① 测出两片相似叶子的直径,并计算出相似比K;

② 测出两片相似叶子的周长,并计算出周长比K;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篇11

有效参与是有效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参与的有效性,主要看参与对小组学习目标的价值和自我发展的价值实现的贡献。就个体而言,表现为面对学习情境入神、入境,这才是真正的、实质的有效参与。

美国约翰逊认为,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有五个:1.积极的相互依赖,使小组成员确信他们“同舟共济”;2.面对面的交互作用,确保小组成员能直接交流;3.个体责任;4.合作技能,即与他人在小组中协同学习所需要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协同能力、相互尊重的态度等;5.集体自加工,小组成员采取自我检查或反馈方式考查集体学习进行得如何并提出改进措施。

布里奇归纳了六条小组规则――道德素质:1.通情达理、以理服人;2.平心静气地遵循诸如每次只能一个人讲话这样的原则;3.说真话;4.给每人自由表达思想的机会;5.相信每个人都一样蕴藏着与讨论有关的知识;6.尊重所有参加小组讨论的人。也就是说,小组成员人人参与到小组中有秩序地进行交流或活动,达到或超过预期想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一次有效的合作。

二、创设合作情境,激励交流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交流能帮助教师获得反馈信息,做出有根据的教学决策,交流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对数学认知的发展。教师首先应提供让学生积极参与的宽松环境,让每个学生有效地参与;同时为学生创设一个便于交流的情境,将学生放在问题情境中,鼓励每个学生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接受他人的思想。因此,在合作中,应体现学生间的人际交流、观点交锋和智慧碰撞。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互相学习,善于与他人合作。鼓励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力图理解他人的想法,把别人的思想同自己的想法联系起来,反思自己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学习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学会在自己不赞同别人意见时,不用批评而是提问;在向同学解释自己的策略时,学生就不得不重新检查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加深了对数学的理解;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更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三、倡导合作精神,学会享受

探究性学习时,许多探究的内容、知识的理解是在学生的交流合作中完成的;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应放手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的合作交流中,享受成功,享受快乐。比如第十一册第二单元“比的应用”中的例2,课本是这样解的,先求得数:3+2=5,再求大豆和玉米的种植面积:100×3/5=60(公顷),100×2/5=40(公顷)。可以放手让学生交流、合作,并鼓励他们,看哪些同学最聪明,能列出与课本不同的解法?这样挑战性的激励,就像奖励学生吃人参果一样,学生信心十足,觉得我是课堂小主人,老师尊重我的想法,只要我方法合理,可以同书上的解法不同,那我就是最聪明的人了。又纠正部分学生“唯书是从”的传统观念。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结果做出许多解法。(1)求大豆的面积100÷(3+2)×3;求玉米的面积100÷(3+2)×2;(2)把玉米的面积看作单位“1”,大豆的就是玉米的■倍,单位“1”是100÷(■+1)=40(公顷)。(3)把大豆的面积看作单位“1”,玉米就是大豆种的面积的■,单位“1”是100÷(1+■)=60(公顷)。虽然本题是比的应用,但同学们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说明不但可以按比例分配解,而且可以用分数解。

四、加强合作讨论,共同发展

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学习,并对所学的知识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以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主体功能、互动功能、激励交往机制,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平等竞争、相互协作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率,真正把教师的主导作用放在指导学生的能力学习上来。例如,“加减法简便运算”课中安排一次这样的小组交流练习:说出下面几道题你的算法。①645-545-23;②(645-368)-32;③645-(170+30);④645-(245-47)。学生在交流算法与想法时,会说出题①直接从左往右计算好;题②不必去掉小括号好算;题③先算括号里的;题④去括号,再计算更简便。学生在同伴、老师的交流中,获取了对数学最深的感受,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搭起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使他们感到被人尊重和悦纳的机会。例如,拼摆图行中,一个小组的三个同学在汇报合作成果时,甲口述操作步骤,乙依此拼摆,丙协助完善拼图,在群策群力中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这种貌似平常的合作,并非个体技能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学生思想与思想交往锋、磨合、补充、沟通的基础上达到学习的理想与目标,同时学生在平等、自由、真诚、悦纳的情意关系中学会与人共处。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篇12

2.确定小组的学习目标。分好小组以后,首先让小组成员进行讨论,确定出本小组的政治课程学习目标,此学习目标可以是短期的,比如,一周、半个月、一个月,也可是长期的,比如,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等,由小组讨论出自己组的学习目标之后,将此目标告诉老师,由老师帮忙参考、审核此目标是否合理、可行,如果不合理,老师帮忙作出修改,目标正式确立之后再付诸实施。

3.分小组活动。小组的活动在课堂上和课堂外均可进行,比如在课堂上,可让各小组分别找一个与教材有关的内容,也可是时事政治等,用PPT进行课堂展示。

课外活动比如小组同学一起在课前组织预习,课后互相检查作业完成情况、检查知识点的背诵情况,也可通过组织观看时事新闻等进行政治课程的学习。

二、初中政治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1.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得到提高。通过分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之间在课上和课下交流讨论的机会变多,他们不仅可以讨论教材上的思想品德、“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等内容,还可讨论实事政治、热点话题,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得到减轻,其政治课程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也相应地提高了。

2.学生的思想品德、综合表现有所提高和改善。将综合表现情况较好的学生与表现稍差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之后,通过长时间的交流和合作学习,他们能互相感染,互相学习优秀的品质,从而整体的思想品德和综合表现也有所改善,而这些也是初中政治实行“人本”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三、初中政治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分小组合作学习虽然能够取得上述的一些成果,但也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篇13

在积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之时,我们应该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有正确的理解,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对于这个意义的理解有三层含义:第一是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既将某一大问题或大任务分割成一定数量的小问题或小任务,小组成员各自承担一定量的小问题或小任务,在各自完成的情况下,在进行合作总结。第二是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既小组成员围绕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最后达成共识解决问题。第三是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既针对某一问题,小组成员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2.合理分组确定学号

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我把班级的三十人分成了A、B、C、D、E五个小组,一组六个人按照学习成绩把他们编成1号2号3号4号5号6号。一般将每组中有责任感的成绩最好的学生定为1号。其他的按成绩由高到低为2号,3号。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各小组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

(一)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倾听、讨论、争辩、表达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①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养成专心听的习惯。

②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达到合作的目的。

③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想说、会说。

④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确定小组长,指导小组长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

⑤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简单地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

(二)强化合作要求

1.关注弱势群体(班级的5号6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助燃剂:这部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有的在理解上有困难、有的胆小懦弱,不敢表达发言,有的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流合作,表现出的就是沉默寡言,冷眼旁观。有的是自我控制能力差 ,他们学习成绩有的在及格和不及格之间摇摆。有的就在10分、 20分左右,基础很差。

2.学生间的感情投入是小组合作的剂:小组合作实施两个月时发现小组合作不够主动。学生互助得不好,1号,2号同学,对5,号6号同学的帮助流于形式,或者直接告诉答案敷衍了事。对于这种情形我想应该让学生们之间联络感情,做以下工作。分别找5、6、1、2号同学开会告诉他们怎样寻求帮助,怎样帮助他人。另外在上学期期中考试后召开了“我和我的伙伴共同成长”的主题班会,内容就是感恩,5号6号同学谈对给予自己帮助的同学的感谢,并送礼物,其中王雪微给组内其他五个成员都买了礼物,感谢他们,帮助她记作业,帮助她整理书包等;张建不但给自己组成员,还给A组的王远志买了礼物等,1号2号同学谈谈自己给予别人帮助的感想。高凯成接到礼物说很惭愧没怎么帮助组内的5,6好同学却受到了礼物,表示今后一定要认真真心帮助他人。

3.评价是武器更是小组合作的催化剂:评价时时有,评价处处有,人人有评价,人人被评价。做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组内互评,组际互评。

我在注重组内互评的同时,更注重组际互评,让学生对合作小组集体做出合理的评价,通过这种评价,可以使学生增强集体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并进一步提高其分析能力(组内分工明确),合作探究的能力,发言的积极性和条理性,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热情等等,最后评出:(1)小组沟通奖;(2)配合默契奖;(3)共同进步奖;(4)集体智慧奖。这样的组际互评,不但评知识的掌握,而且评学习的态度、学习能力等,一方面增强了参与合作的意识;另一方面一改已往教师评学生听的局面,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我的表现你来评,你的表现我来议”。

(1)新课讲解的评价;把教学内容设置成问题分配给各个小组,按内容的难易度给出所讲内容的分值20-30分,根据评价标准:所讲内容思路是否清楚,条理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精练流畅,声音是否适度,教态是否自然。小组合作是否全员参与,是否关注学生的反应为标准,让每个组作出评价,教师总结不足之处,既教师重点总结所学问题的讲题思路和技巧,教会学生怎样去讲题。所学问题不够5个问题是抽签定小组讲解。

(2)每一节的课堂练习的评价:在每一堂课我都会针对5号6号同学设置最简单的题目检测他们。做法变个人得分为代表小组得分,目的是让他们都有机会展示自己、锻炼自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课堂并不是优等生的舞台,自己也是课堂的主人,不要让他们有被抛弃的感觉。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小组的一员,感受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作用很重要。

(3)练习册、习题的评价;把练习册按内容,和难易程度分类,每5个小题一组,把容易的分配给5号6号同学讲解,中等难度的分给3号同学,难题给1号2号同学讲解,然后对每个进行讲题的同学打分,所得分既是组内得分。这样既检查了学生的作业情况又讲解了练习册。更重的是在讲评时同学们非常注重小组得分情况,在进行准备时5号6号同学会积极主动地去请教自己所讲的题目,组内其他成员会主动帮助6号同学理清讲题思路,教会6号同学怎么讲。

(4)作业的评价,每一章节结束时作业全优的加50分。对于错题进行组内帮扶,既1,2号同学帮助5,6号同学改正作业。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