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排艺术论文实用13篇

编排艺术论文
编排艺术论文篇1

1 报纸编辑排版设计工作存在的缺陷

新媒介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媒介的报纸行业之间的竞争陷入白热化局面。为了在这样全新的媒介时代不被同行所打败,各种类型的报纸都在千方百计的寻找突破口,尤其是在报纸编辑排版设计层次上,不断进行调整和改善,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现阶段报纸编辑排版设计工作还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其一,处理不好编辑内容和编辑形式之间的关系,为了达到整个版面的效果,常出现忽视编辑形式的情况;其二,报纸编辑排版协调意识不强,存在图文关系处理不当,栏目字体选择不科学,空间尺寸与文字量的处理不合理的情况;其三,报纸编辑排版过度重视色彩的使用,常将报纸版面弄得十分花哨,虽然表面上展现出编辑人员花了很大的精力,也的确在吸引读者眼球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这种过度的做法,难以保证能够长久的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 报纸编辑排版艺术的实现途径

编排艺术论文篇2

前言:舞蹈艺术在我国已存在千年,并且随着时代的推移舞蹈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类型划分也越来越明显,不难发现,无论是在古时候还是当今社会,舞蹈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并且其存在的意义和作用也存在不小的差异,导致此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则是发展过程中不断渗透着不同的元素,从而使舞蹈编排过程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舞蹈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无论从何种方向而言都是十分有意义的,其不仅促进了舞蹈艺术的整体发展,也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相符。

一、舞蹈编排过程中元素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1.促进舞蹈艺术的发展

任何行业的发展除了保持自身基础外,还应不断引进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舞蹈编排也是同样,如果只是一味的保持现有的形式,则只能做到持续而做不到发展,因此在舞蹈编排过程中不停添加不同的元素,可以使舞蹈呈现出更多样化的形式。其实对于舞蹈来说其应该是没有固定形式、不分国籍的艺术,因此将任何有意义的元素引入到任何舞蹈中,都能够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这对于舞蹈传承和发展方面来说都有着非常大的意义[1]。

2.促进舞蹈文化的交流

舞蹈艺术并不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其广泛存在于各个国家,并且每个国家的舞蹈形式、舞蹈编排、舞蹈效果等都有很大的不同,如今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如今的形势下,不仅要把我国各个行业与国际接轨,也应将文化、艺术等领域与国际接轨,毕竟无论如何我国舞蹈形式或舞蹈元素都是相对固定的,而通过与其他国家的舞蹈编排交流,则不仅可以使我国舞蹈编排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好的元素,也可以将我国舞蹈文化向全世界传播,如此一来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舞蹈文化的发展。

3.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如今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各界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掌握基本的文化修养也是当代综合性人才所必需的,其实不难发现,近些年来我国各大高校甚至高中、初中校园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晚会,而歌曲、舞蹈和小品也都是校园晚会中频繁出现的节目。如此不仅可以丰富校园生活,也能够给学生们充分的展现自己才艺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会有很多学生因此爱上某种艺术,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尤其对于艺术学校的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舞蹈技能是非常必要的,当今生活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综合型人才,通过在舞蹈编排过程中引入新元素也能够有效提升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非常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的[2]。

二、舞蹈编排过程中元素多元化发展趋势

1.舞蹈形式趋于多元化

舞蹈艺术自古以来最大的魅力在于其极具欣赏性,可以活跃气氛为他人带来快乐,是很多重要场合中出现频率最大的节目之一,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各个领域也渐渐与经济挂钩,舞蹈艺术自然也不例外,为了让舞蹈更加具有商业价值,在舞蹈编排环节则会投入更多精力,将更多受现代人们喜欢的元素添加到舞蹈编排过程中,能够更大程度上吸引到受众的注意力,并且其表现出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使其更加时尚化、多元化。

2.舞蹈类别发展趋于多元化

自古以来,我国舞蹈的形式就多种多样,渐渐衍生出不同的类别,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舞蹈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并且每经历过一个时期都会有当时极具代表性的元素融入进入,使得舞蹈编排过程也多了很多不同的元素,并经过不断的融合、碰撞,使舞蹈类别更加趋于多元化。如当今社会中比较常见的几种类型:民族舞、芭蕾、街舞等,而每种舞蹈不同的类别背后也有不同的用途,目前人们为了锻炼身体而广泛流行的乡间舞、广场舞,创造商业价值的舞台舞蹈,或是便于文化交流、良性竞争的舞蹈等,另外,多种类型的舞蹈也渐渐融合到一处,使得舞蹈类别的发展更加趋于多元化[3]。

3.舞蹈文化趋于多元化

舞蹈艺术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对我国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前文中提到过舞蹈有很多种表现形式、有很多种用途,只要细加琢磨则会发现每种形式的舞蹈均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均能够充分代表当时时代的精神。而舞蹈编排过程是舞蹈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舞蹈编排过程中不断添加的新元素使得舞蹈编排过程充分具有多元化发展的特性,舞蹈编排过程的变化使得舞蹈文化也随之产生变化,因此舞蹈文化也在不断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4]。

结语:综上所述,舞蹈编排过程是舞蹈艺术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舞蹈最终呈现的效果,也很大程度上代表着舞蹈艺术的发展现状,而将舞蹈编排过程中的不同元素融会贯通,对促进舞蹈艺术整体发展来说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无论是观看舞台舞蹈或是自行学习舞蹈文化,都已经广受人民群众欢迎,而通过人们不同的舞蹈风格也可以大致看出舞者的性格、所要表达的情感等,这都是舞蹈艺术独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赵亮.舞蹈编排过程中元素多元化发展趋势探析[J].才智,2014,28(03):306.

编排艺术论文篇3

啦啦操早期是源于部落的一种舞蹈,作为战士们出征前鼓舞士气的一种形式传播,并没有成为体育类项目。经过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1880年开始在美国校园内流行,并得到系统的发展。我国啦啦操项目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自2000年传人中国以来,广受青少年及社会各界人士喜爱。…舞蹈啦啦操作为啦啦操项目中一分支项目,其包含的风格、元素颇多,既保有啦啦操大纲规定动作的同时结合舞蹈多元化范畴,使此项目充满活力、动感、时尚等丰富色彩。然而,在项目的快速发展下,编排中的艺术价值体系渐渐弱化,而倾向高难度动作的发展与推广比重高于了艺术编排比重。据文献调查显示,现在国内外虽然有许多研究啦啦操编排艺术类的文章、报道,但从推广的角度探讨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的话题和资料源却甚少。

本文以国内高校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队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影响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数据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推广视角、国内、国外的编排艺术方面进行现状分析,对舞蹈啦啦操项目在推广视角下开展的现状以及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对比与分析,为国内舞蹈啦啦操的开展、推广及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新环境提供合理建议及参考依据。

结论与建议:第一,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应结合本土文化,以体现民族文化特色为主要的编排手法,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第二,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应结合戏剧化编排设计,体现表演观赏陛特色。第三,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在形式上应体现多元化特色。第四,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应体现项目包装多样性特色。第五,加强啦啦操项目的研究和完善规则建设工作。第六,大力培养舞蹈啦啦操优秀编排训练人才。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2014年UDA世界舞蹈啦啦操锦标赛队伍、2014年全国啦啦操联赛总决赛队伍、NBA啦啦操开场舞(国内、外)、国外节庆啦啦操舞表演、成都体育学院啦啦操校队、西安体育学院啦啦操校队、西华大学啦啦操校队的舞蹈啦啦操成套动作编排作为研究对象,从推广的角度分析、观察队伍参赛视频与现实访谈来研究其成套动作的编排艺术性、编排方式、表现形式。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国内外各类期刊、杂志、文献等收集与本专业相关联的资料,并在结合舞蹈啦啦操竞赛规则为前提的情况下进行分析和研究。

(2)影像分析法。通过舞蹈啦啦操、艺术体操等舞美类项目的技术录像和各类现场表演、比赛等作为参考依据,在这类项目的技术、舞蹈、音乐的雷同和区别上做出有规律的针对性的分析,然后收集其中可采纳的动作技术、舞蹈感觉、身体感觉、视觉美感等要素进行归纳,为本文的艺术价值研究方面提供基础。

(3)比较分析法。以舞美类艺术项目在编排和推广角度上作为参考基础,根据不同的专业特色对其专业编排的艺术价值、舞美表现等做共通与区别方面的比较分析,再采用对同类项目中的艺术体操这类舞美类项目与舞蹈啦啦操进行针对性的比较分析时,研究它们的舞蹈编排、难度技术动作等在技术和艺术价值上可相互移植的地方,和可以互相融合和发展的要素。

(4)逻辑推理法。结合国内外舞蹈啦啦操的编排手法和风格、技术等体现方式,站在客观的角度进行划分,并将许多可融入的故事情节、主题、音乐、空间、节奏等元素加入舞蹈啦啦操的编排中去体现出其艺术感。

(5)数据统计法。运用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

2分析与结果

2.1

国际舞蹈啦啦操队伍比赛套路与啦啦操舞表演套路编排特点分析

(1)从国际性舞蹈啦啦操的比赛套路中看,它主要围绕的方向是对国家文化背景的一个体现。

(2)从剧情化看,美国的啦啦操队在音乐上总是选择与他们国家人物性格相符合的动感旋律,通常以摇滚乐曲为主进行编制和后期效果制作。

(3)在舞台化方面,他们的舞蹈编排风格上也是采用夸张、性感的肢体语言融入每一个动作中,完美的通过队员活跃、动感的动作来诠释成套的风格方向。

(4)从规则的角度看,难度动作方面也是大胆进行创编。他们多次通过比赛申报创新性难度动作申请,这对舞蹈啦啦操项目的规则变化起到很大的推动性作用。

(5)舞蹈啦啦操表演最早出现世界杯足球赛、NBA的篮球联赛赛场上,作为开场舞蹈、中场舞蹈展现在观众眼前,舞蹈的套路编排自然是结合项目主体的各种风格进行。

(6)节庆期间,美国通常还会在大型节日的时候对舞蹈啦啦操进行具有国家民族特色的啦啦操编排,如万圣节。在这一节庆时刻,他们的啦啦操队员总是会身着万圣节风格的服装并且加入此节日背景风格的故事情节进行舞蹈啦啦操成套动作的演示,通过肢体能所及的一些表达方式来传播节日的氛围和文化背景,这是国外大部分国家的一种推广舞蹈啦啦操手段,也是一种新颖的编排手法,并且融入比赛类型的成套动作编排中。虽然在比赛的短时间内要完成许多动作表达情节和背景性质并不容易,但他们总是能以最简洁直接的表现手法来体现成套编排本身的风格,在编排艺术方面拥有着更深层次的提高。

2.2国内舞蹈啦啦操比赛套路与表演套路编排特点分析

(1)国内各参赛队伍从舞蹈啦啦操的爵士、街舞舞蹈啦啦操方面可以看出主题上以爵士为主要编排方向,但在音乐和舞蹈动作的选择上就划分出了一个可选区域,表演这类的成套动作就不能选择太过民族风格的音乐,舞蹈动作也需要选择跟主题相符合的具有个性的舞步和造型。而花球、自由舞蹈啦啦操对风格可选范围要前两项更大,相对于表演性质和编排范围的丰富性更高,它包含前三类主题风格的同时还可融入了其他如京剧、芭蕾等等元素在其中,还可以融入更多的故事情节部分在个别亮点造型构成或者队形体现上。

(2)国内队伍套路的艺术编排分已经占据了整个成套动作编排内容的50分,这个分数是与完成情况的加分是一样的,是总体评分价值中一般的分数,相对于以前的以高难度展示啦啦操的主要手段慢慢转换,开始提高其成套动作中艺术编排的比重证明舞蹈啦啦操在走向竞技性的同时也依然保留艺术价值的升值空间。国内舞蹈啦啦操的表演形成相较于西方国家更晚,在推广的手法和套路编排方式方法上也并不相同,在深受我国国情和文化背景影响的群众面前,如果采用同样的套路表演方式并不能达到像国外那样大面积的群众参与性,所以我国的舞蹈啦啦操队伍在表演性质的套路编排上一向以推广大纲动作为首要并无过多舞蹈艺术元素的添加作为演示手段,这样的表达方式能够很直接地表达此项目的本质性特征,从而体现本专业原始性特点。

2.3舞蹈啦啦操队表演编排与杂技表演的多元化艺术编排对比分析

成立于1984年的太阳马戏团(CIROuE DU SOLEIL),他们通过强烈的主题作为舞台情节核心,用肢体语言去体现整个动作的构成。舞蹈啦啦操在这一方面是完全可以借鉴和牵引的,因为在这样的世界级杂技团中就有许多如艺术体操、啦啦操等退队的运动员参与其中使用其专业性质的动作来完成整个故事和情节的表演,他们就是通过这些艺术性的表演手法来进行对马戏团的宣传。同样,我们舞蹈啦啦操的编排也是属于艺术价值颇高的表演类竞技性项目,在结合这样的编排手法和故事情节、背景、音乐、空间等的运作手法后相信也会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并对于舞蹈啦啦操成套发展迅速的现在是个编排艺术范畴的创新点。

2.4从推广视角看舞关类项目编排艺术对比分析

舞蹈啦啦操是一个内容丰富,创编和涉及范围广泛的体育项目,它不同于艺术体操的高难度、高要求,完成一个难度动作需要从小花上大多数的时间练习基本功,来达到一个难度动作的体现,舞蹈啦啦操的难度相较于艺术体操的难度动作就简单许多,一个队员只要拥有一定的柔韧程度和力量等都能够体现出一个满意地完成度。在器械类成套动作运用上,舞蹈啦啦操只有花球结合器材进行成套,并且不会由过多的花球脱手动作构成,艺术体操却是通过结合高难度动作的同时结合抛、接、滚动等对其器械加以利用。然而,它们存在着相互的共通性,两者最初都是欣赏性项目,并没有进入体育项目范畴,都是通过后期的发展才正式被列为体育、竞技类项目。舞蹈啦啦操在舞蹈动作的编排上和艺术体操是一样的,都需要结合各种风格,如各种民族、爵士、拉丁、芭蕾等舞蹈风格、音乐、队形变化、队员的默契配合空间元素等来完成和体现整个成套的完成和编排艺术。在编排上,两者都是以难度动作为核心,成套中融入各种国家、地域的现代、古典、前卫性风格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其成套编排的艺术性,在保留其项目的竞赛性质之下,又同时带有表演观赏性。

2.5从推广角度审视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价值分析

(1)从推广角度研究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是为了更进一步地探索和了解这个项目的艺术内涵。首先需要通过两个方面来研究:1)推广套路动作编排需要具有队伍风格,在带有每一个规定难度动作的同时融入更多的故事背景(表现主题、情节),使用一些本专业以外的技术动作,结合灵活多变的造型体现。音乐需要融合明显易理解的风格,并且能够让队员在体现的时候既能发挥对动作的理解,又能通过动作、配合自如的表现其音乐和情节的含义,再配合队员、主题恰当的服装,使整个成套编排的新颖、亮点、编排艺术价值也随之增加。在进行推广舞蹈啦啦操项目时候的成套动作可以结合更多的项目群元素进行穿插。因为推广的时候面对的是裁判,是大众群体,他们只会根据感兴趣和美感强或有吸引力才会参与,如技巧啦啦操、街舞等,通过故事情节戏剧情节的变化等,体现其丰富的内涵。2)通过对成都体院啦啦操一线队伍的队员实践调查了解到许多学生是通过艺术体操、健美操、舞蹈这类舞美专业转至舞蹈啦啦操项目的,他们的舞蹈意识相较未经受过这类专业训练的学生在对成套动作编排出的更具有艺术价值舞姿的动作时能够立即上手。而未经受过这类专业训练的队员则无法很快地领略到一些具有深度或者较难的动作或舞蹈动作。这说明与舞蹈啦啦操类似的项目互相移植的队员或者技术是对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达到良好效果的又一个途径。

(2)快速变迁的规则变化和群众审美度的提升,舞蹈啦啦操的编排艺术模式是积极可取的。但不好的地方就是,大部分人群和啦啦操队伍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无法对国内舞蹈啦啦操整体做到改变。但相信往后,通过不断地改革和各方面设施、人才的具备,人们的观念也会随之开阔,从中看到新的编排方式,而本次的论点提出,无疑是为未来进步做出良好的铺垫。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应结合本土文化,体现民族文化特色。舞蹈啦啦操是由美国开始发展,其主要体现的是西方文化底蕴,主要的编排手法和动作总体风格也都是以活力、性感、强而有力度的身体动作语言体现,这也是他们民族的文化特色,是一种民族风格的宣扬,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2)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应结合戏剧化编排设计,体现表演观赏性特色。我国民族舞蹈特点是以轻柔抒情的舞蹈为主要特点展示,对美式风格的舞蹈啦啦操,如果以照搬画圆的体现方式反而不能对人们的视觉造成良好的刺激,在比赛中也就相对缺乏队伍编排的特色。所以,在有效的结合西方舞蹈啦啦操原始性特色和特点的同时还要保留我国民族文化底蕴的展示,利用好成套动作里每一个动作连接空白处,融入成套音乐主题、情节或戏剧化编排设计,有效提升表演的观赏性。

(3)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在形式上应体现多元化特色。舞蹈啦啦操的初期推广,往往以规定动作作为表演推广形式,成套动作在比赛场上总是能够获得良好的殊荣和优异的成绩,这足以体现编排的价值。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欣赏和可接纳的事、物要求都越来越高,对美感的定义也越加强烈,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在形式上也应体现多元化特点,以满足大众的审美和艺术欣赏需求。

(4)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应体现项目包装多样性特色。舞蹈啦啦操的编排艺术方面在融入多元化艺术元素的同时,重视从推广项目的角度进行多样性表演宣传活动,因为一个好的项目在宣传的时候需要多投入一些新颖的元素,这样更能够获得感兴趣人群的青睐。因此,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应体现出广泛参与性和项目宣传有利性的特色。

编排艺术论文篇4

关键词 :

平面设计要素 动态媒体艺术 跨界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9-0133-02

设计飞速发展的今天,通过学科交会发展起来的设计学科愈来愈多,我们已经无法单独地将某一设计学科完全界定出来,设计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未来设计将是一种“跨界”的学科综合体。当下动态影像技术与数码科技的发展、成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极大地丰富了平面视觉设计的形式载体,形成了以视觉为主要形式的新媒体组合方式。所以,设计平面视觉艺术语言是动态媒体艺术形式感法则也是其根本。现如今,人们谈论的比较多的设计新形式就是多媒体艺术设计或者是新媒体艺术设计,但是绝大动态媒体艺术部分都是停留在技术的层面高度来评断媒体的新旧程度,研究的过程中却忽略了作为视觉传达设计艺术本身的概念,陷入了一味以技术层面的追寻和探究为出发点,从而忽略了视觉传达设计艺术本质的平面视觉设计语言以及构成形式的探究和介入。

一 文字符号设计与排版介入动态媒体艺术设计中

远古时期的人们将抽象的几何符号与象形图符,逐渐发展成文字后,人类的文明就有了质的飞跃。最早的字母符号是古代腓尼基人创造的,后来的希伯莱字母和阿拉伯字母均由其演变而来,古希腊人引入这套字母后,在视觉上演化出与众不同的审美形式。公元一世纪,古罗马人继承和发展了希腊文明,并将希腊字母完善为拉丁字母体系。以罗马字体为代表的早期字体设计充满了优美的节奏感、空间感与整体感,它被广泛应用于平面设计、书籍设计、建筑设计等各个领域。

当代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中,文字在构筑信息的层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当文字的性质从叙述性转向作为表现形式的设计元素时,这时候文字的力量在以视觉设计为基准的平面视觉版式设计中,非但没有减弱原本的文字属性,反而加强设计版面中其他设计构成元素共建成一个完整的界面,设计以及文字编排的方式和方法,力求在视觉设计中寻求更加新颖的表现形式。无论在哪一种视觉媒体中,文字都是其重要的构成要素。无论是在二维的平面视觉设计作品中,还是在动态媒体艺术设计作品中,文字编排的是否得当,都会直接影响着设计的视觉传达的意义。因此,文字的编排与设计是增强视觉传达设计的最终效果,提高视觉设计作品的感染力,赋予画面更加深刻美感的一种重要视觉设计语言。依靠文字形态变化进行版面有组织的编排,从而达到信息传达与视觉美感传达的兼容并蓄是现代艺术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好的字体设计创意或好的字体编排与设计,无形中就创造了视觉设计中的亮点同时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从新媒体的角度来审视文字,文字作为视觉信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一定的连贯性,是贯穿于整个视觉信息设计中最为整体的视觉元素。文字设计不仅仅是对视觉形态的设计,而重要在于综合使用。在动态媒体艺术设计中,字体不再是传统理念上中性的信息设计载体,字体的运用与平面视觉设计有些许的异同之处—标点符号被省略了,而文字在屏幕上的识别率、可读性、速度、韵律及运动轨迹都是传统平面设计师所无需顾忌的,但对于动态设计者来说则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对于文字的构成方式、编排方法以及形式美感,二者是完全一致的,不存在任何的差异性。如果设计师是舞美编排者,那么字体设计则是舞蹈者,每一次旋转变化,每一次跳跃都需仔细考量推敲,以准确无误地表达特定的情绪和意义。

文字作为视觉设计元素在很早期的动态媒体艺术设计中就被运用。1958年,Bass第一次替西区考克的Vertigo(如图1)制作电影片头,Bass在一开始画面呈现出人面部的特写,然后将镜头的视点移到眼睛部位,之后马上眼睛就被血红的画面给遮盖住,同时间片名的文字进行合理的搭配与编排,文字与漩涡的图案编排使画面更加具有韵律感,接着大面积的文字以右对齐的形式进行编排,字体的大小、粗细的对比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文字与图形之间的搭配也恰到好处,能看出这与平面视觉设计中的文字与图形的编排手法一致,具有极强的平面形式感。

文字设计的手法再动态媒体艺术设计中被运用,让我用动态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字体设计,富有动感的画面、变化丰富的视觉图形,使得整个动态短片充满视觉生命力。字体发挥着它本身强大的力量,既作为信息的传达元素,又作为图形元素同时出现在动态媒体艺术设计作品当中。

在动态媒介设计中,字体设计与编排的独特魅力和个性可让整个动态媒体艺术设计作品显得更加丰富,更加妙趣横生,在整个动态设计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 图形、图像设计介入动态媒体艺术设计

图形本身是视觉设计中的一种形象符号,是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直接、较准确地传达元素,它在诠释信息与沟通交流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工具的介入,图形设计的表现手法与应用方式正在日趋多样化。它可以依靠摄影图像、电子新媒介的形式出现,也可以是手绘插图的形式,甚至以最基本平面构成的的点、线、面构成的手法来表现。无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无论是二维空间的,还是三维空间的;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都将成为视觉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元素。图形表现是通过对创意中心的深刻思考和系统分析,充分发挥想象思维和创造力,将想象意念形象化、视觉化。图形设计的形态因素有定形与不定形、正形与负形、平面形与空间形、单一形与复合形、具象形与抽象形。图形设计的形式美法则可分为变化与统、条理与反复、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这些形态因素与形式美法则是我们的创作中要遵,填和参照的。易识别的图形语言,才是达到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必要条件,以便于公众对广告主题的认识、理解与记忆。”

相同在动态媒介艺术设计中,图形的设计也同样起到统筹大局的作用,图形自身的静态属性加上动态设计的动态属性,动静结合的特点使得它在功能上有更加新颖的表现形式,动态画面中图形的出场方式也是灵活多边的,每一种设计方式都产生出别具一格的视觉效果。图形作为视觉设计的重要元素,既可在画面中静止不动,叉可与动态元素进行融合,形成更加独特绚丽的视觉效果。

三 色彩构成介入动态媒体艺术设计

色彩构成既是色彩相互间作用的结果,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出发,通过科学的分析方法,把原本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最基本的色彩要素,通过利用色彩在空间上的可波动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去重新组合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更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色彩构成是视觉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与其他两大构成中的平面构成及立体构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色彩不能脱离面积、空间、位置、肌理、形体等元素而独立存在于设计当中。

色彩的构成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而人对色彩或是对于色彩组合所产生的感觉便是所谓的色彩意象,其相关研究早在40年以前就已经开始了。在设计中,由于我们的设计作品最终都以不同的色彩形式传达以及表现出来,而色彩最能引起人们的视觉共鸣以及心理反应,色彩的构成所能产生效果会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因此,色彩构成无论在任何一种设计当中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所以说,色彩这个视觉设计元素几乎贯穿于所有类型的设计作品当中,无论是在平面视觉设计中还是动态媒体艺术设计中都是至关重要的视觉设计元素之一。多媒体作品应采用艺术学中色彩的搭配手段和艺术学中色彩的心理暗示知识,运用色彩规律,结合多媒体的特点,做到有针对性的拥塞,充分发挥色彩语言的特殊作用,从而传达出多元美感特征。

四 版式设计风格介入动态媒体艺术设计

所谓版式设计就是在版面上,将有限的视觉元素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将理性思维个性化地表现出来,一种具有个人主管风格和艺术特色的视觉传达的方式,既传达出信息的同时,叉产生了感官上的美感。版式设计是所有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平台,我们在任何时候,无论是做平面设计还是动态媒体艺术设计、书籍设计、标志设计等,版式设计都将充当着重要的角色穿插于其中。版式设计是现代设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视觉传达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是一种设计的技能,更是一种设计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的综合体。版式设计可以说是设计者所必须要具备的设计基本功力之一。版式设计需要具备的是思想性与单一性、艺术性与装饰性、趣味性与独创性、整体性与协调性的高度统一。

编排艺术论文篇5

一、编写艺术教育专业钢琴教材的必要性

艺术教育专业其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音乐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幼儿园、小学、中学从事音乐、美术、舞蹈类课程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的一专多能型人才。专业培养要求是具有较扎实的艺术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其中包括良好的音乐、舞蹈、美术素养和教育学、心理学、艺术教育学基本知识,并能利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艺术教育的基本问题。具有相当程度的音乐、舞蹈、美术课堂教学能力和组织课外艺术活动的能力,掌握合唱指挥的基本方法和钢琴即兴伴奏能力,能掌握至少一种民族乐器演奏,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熟悉教育法规熟悉中小学艺术课堂的授课方式,并具备礼仪、化妆基础和就业所要求的基本技能。把课堂理论教学、课内实践教学、社会实践融会贯通在四年的本科教学中。可见其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学前教育及中小学培养艺术教师。由于这些艺术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音乐、舞蹈、美术技能和教学常识,因此钢琴课是所有的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课。

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基础参差不齐,有的从来没学过钢琴、甚至不懂乐理常识不识五线谱;有的学过几个月但存在识谱能力差、手型不规范、节奏感不好等问题;即便极个别学生具有中等程度但也对曲目的时代背景、风格、音乐表现力等都还有各种问题。由于艺术教育专业的钢琴课时不多、学生基本功薄弱,不可能大量弹奏传统的练习曲目,这就需要一本综合性教材兼顾基本功和学习兴趣、包含幼儿歌曲钢琴伴奏和世界经典曲目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既练习了手指、又弹奏了自己喜欢并熟悉的儿歌,提高音乐表现力和乐曲赏析能力。

二、编写艺术教育专业钢琴教材的几个侧重点

1、钢琴基本功训练

我觉得钢琴的基本功应该是指,在日常演奏中最常用到的一些能力和技术,再难的曲子也基本上是由这些基础元素构成的,学会和掌握了这些就为弹奏和表现一部完整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元素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①能力,包括手型、节奏、读谱和手指力度、手指的独立性、手指的灵活性。

②技术,包括“音阶”各大小调音阶、三度、六度、十度及其同反向。“琶音”各大小调琶音、减七、属七及其同反向。“和弦”三度、六度、八度。“半音阶”和“颤音”、“震音”、“保持音”、“分解和弦”“连奏”、“断奏”、“半连奏”、“非圆滑奏”和“特殊技巧”如刮奏、八度刮奏等。例如,在教材中编入《拜厄钢琴基础教材》中的NO.48、NO.61可以练习附点节奏,编入NO.83可以练习音阶,编入NO.90可以练习同音轮指,编入NO.96可以练习和弦,编入NO.100可以练习装饰音等。

2、学习趣味性

练习手指是钢琴弹奏基本功的重要内容,练习基本功又是钢琴弹奏的基础,虽然练习手指练习和各种练习曲非常重要,但这类练习通常都很枯燥,而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功又特别薄弱,识谱能力低,手指不灵活,如果一味让他们练习这类练习,很可能会挫败他们学习钢琴的热情打击他们学习钢琴的积极性,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还要从曲目安排上照顾这些学生的心理需求,编排一些好听、他们熟悉、无距离感、程度相当的曲目。例如:在编排《车尔尼599钢琴教程》NO.43作为练习曲目的时候可以同时编排同等程度《钢琴基础教程》1册46页的《瑶族长鼓舞》给学生以选择;在编排《车尔尼599钢琴教程》NO.48作为练习曲目的时候可以同时编排同等程度《钢琴基础教程》1册59页《斗牛士之歌》给学生以选择;同样《车尔尼599钢琴教程》NO.50和《钢琴基础教程》1册74页《四小天鹅舞曲》;《车尔尼599钢琴教程》NO.51和《钢琴基础教程》1册72页《南泥湾》都可以这样编排。

3、幼儿音乐教学经典曲目

由于这些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的是幼儿艺术教育或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这就要求他们他们熟悉并且会弹奏大量的幼儿少儿歌曲。我们的钢琴课教材如果编入这类歌曲,让学生得到职业化技能训练,可以缩小课堂和职业的距离。例如:编入《粉刷匠》、《小毛驴》、《蜗牛与黄鹂鸟》、《捉泥鳅》、《数鸭子》、《小燕子》等儿歌和《让我们划起双桨》、《卖报歌》、《春天在哪里》等少儿歌曲。

4、世界名曲的赏析

这些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的是幼儿艺术教育或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职业环境不仅要求他们熟悉并且会弹奏大量的幼儿少儿歌曲还要会带领他们的学生欣赏一些世界著名音乐片段和曲目,帮助他们的学生树立基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这对他们的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有很大作用。这样就要求我们的钢琴课教材要编入一些世界名曲,并要注释音乐背景、风格和作品简介。这样的教材不仅能提高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赏析能力,也能加强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例如:编排巴赫的《小步舞曲》可以引入作曲家巴赫的简介。编排莫扎特的《小步舞曲》可以引入歌剧《唐.璜》的简介。编排贝多芬的《浪漫曲》可以引入伟大作曲家贝多芬的简介。编排亨德尔的《哈里路亚合唱曲》可以引入清唱剧和作曲家亨德尔的简介等。

三、编写艺术教育专业钢琴教材的内容分布

该教材按艺术教育本科八个学期顺序编为一册。每学期按教学安排分为1至16节授课,17节走台,18节为假期作业及期末考试注意事项(第八学期为1、2节实习,3至10节应聘面试,11至15节为艺术实践和音乐会、16节为毕业考核)。每节课内容由练习曲和程度相当的乐曲组成,学生可按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任选一首弹奏,有能力的同学可两首都完成。这样的安排可以使基础薄弱的学生有可选择的余地,使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加大练习量和曲目积累,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避免基础薄弱的学生因为怕弹练习曲而缺课或在一首练习曲上花费太多时间却效果不好。

四、艺术教育专业钢琴教材应该具备的特点

1、编入大量的幼儿、少儿歌曲改编的钢琴曲,熟练的弹奏这些曲目是将来学生毕业后从事少儿艺术教育工作的必备技能。

2、编入大量著名钢琴小品,并备注曲目的简介。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音乐基本素质又能为学生毕业后承担中小学音乐欣赏课积累素材,并为求职面试打下基础。

编排艺术论文篇6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任院长曹禺同志在建院之初曾提出要把北京人艺建设成一个学者型剧院,上世纪八十年代,曹禺院长对北京人艺的一句评价“出好戏,出人才,出理论,这是何等的气魄!”精辟概括了建院三十年来人艺秉承学者型剧院的发展目标所取得的辉煌成果。从1952年建院至今六十余年来,围绕“出好戏,出人才,出理论”,北京人艺共排演了三百余部话剧作品(其中经典保留剧目四十余部),并拥有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叶子、舒绣文、刁光覃、夏淳、梅阡、于是之、朱琳等一大批蜚声国内外的艺术家,陆续出版了大量的舞台艺术理论书籍。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北京人艺完整而系统的保留了记载六十年峥嵘岁月以及不朽经典的丰富翔实的文案、舞美和院史资料。这些艺术档案是北京人艺艺术风格传承的不竭源泉,更是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得以建立和发展的根本。

在建院之初的多次会议上,剧院领导都重点讨论了艺术档案建设问题。在1953年2月17日的院务会议上,曹禺院长强调:“资料是大家的劳动成果,它不仅是人民艺术剧院的财富,而且是国家的财富。一定要把它收集整理起来。”他还具体指示,如演员的日记、体验生活、创造角色的记录、导演的讲话提示等等,都要收集起来,在设专职人员之前,艺术处的领导要先负责收集整理起来。1953年7月23日的艺术总结会议上,焦菊隐先生又作了专门的阐述。焦先生特别强调了保留剧目的重要性,指出“在全国没有建立起保留剧目制度的今天,都是演完就放过了,这是不好的。演出的剧目应作为我们的财富积累起来。今后我们排的戏,不管是不是保留剧目,都要随时能拿出来演。”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可能完整的掌握一出戏的所有演出资料。1953年12月13日,第二次艺术会议(扩大)讨论通过了一项决议,要求加强对排练工作的检查和联系,每个戏的副导演要按阶段写出书面汇报,经导演签字后交艺术处,剧务日记经导演签字后交排练科,由排练科集中报艺术处。这三次会议,将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并作为艺术生产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剧院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北京人艺的艺术档案能有今天的体系与规模,甚至能够以一己之力建立戏剧博物馆,可以说正是这几次会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

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要做的扎实,并不断提高,除了要有制度上的保障,还必须有具备相应业务素质的人才队伍。资料室成立不久,剧院就专门为其配备了刚从清华大学西语系毕业的英若诚等三位同志,他们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建立起一个很像样的资料室,开始了剧院最早的艺术档案工作。焦菊隐作为剧院的总导演,他明确提出每一个新排演的剧目都要注意积累档案资料。在与英若诚的一次谈话中,他说“在任何一个一流的剧院,这(艺术档案建设)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每出戏见观众后都要收集所有的档案资料,整理成册。”为使艺术档案在形成时做到完整、准确,焦先生对场记工作特别重视,明确场记是艺术创作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成员,并制定出场记的职责条例。

1954年9月4日,剧院党组会议讨论下半年工作计划时,决定在第一届全国话剧会演(1956 年3月1日到4月5日由文化部在北京举行)期间举办我院的资料展览。这一决议在随后的院务会议上获得通过,并成立了“展览筹备工作委员会”,下设文字资料、设计制作和总务三个小组。此次展览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1、院史;2、演出剧目(剧本、体验生活、排练、演出、说明书、剧照、设计图、观众反映、总结等);3、生活与学习;4、舞台工作。从展览的内容上可以看出北京人艺的艺术档案已经形成体系并初具规模。

1984年文化部在烟台召开全国艺术档案工作会议,北京人艺的艺术档案建设成就和工作经验获得了文化部的嘉奖和推广。会后,北京人艺又迅速建立起艺术工作者的个人艺术档案,并在剧院三楼开设了艺术档案展览室,专门用于展出排练演出资料、演员创作日记、体验生活日记、主要艺术人员艺术档案、演出剧目的剧照、录音、录像、布景设计图、制作图、灯光设计图、布景模型、出版的艺术资料集等。1985年5月,在文化部召开艺术表演团体艺术档案工作会议(北方片)期间,北京人艺艺术档案展览室先后接待了文化部艺术局组织的代表团和市文化局周述增副局长带领的市属演出团体来院参观。北京人艺的艺术档案工作成为全国文化艺术团体的学习榜样。

1992年,在庆祝北京人艺建院40周年大会上,于是之副院长代表剧院向与会领导和各方宾朋汇报说:40年来,剧院主要做了五件事,第一件是演出了211出戏;第二件是注意了培养人才;第三件就是从建院之初就重视理论建设,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档案。2002年,北京人艺迎来五十华诞,在纪念大会上,众多与会专家学者,对人艺编目详明、分类细致、数量庞大的艺术档案给予充分的赞扬,认为国内没有哪一家艺术院团能做到北京人艺这样。正是这些丰富翔实的档案资料触动了剧院领导和与会专家们的心,筹建专门的话剧艺术博物馆的想法得以萌生。这一想法最终于2002年10月23日正式召开了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筹建工作会议。

从2003年博物馆开始筹备到2007年正式对外开放再到今天,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戏剧博物馆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在这10年当中,入藏博物馆的各种艺术档案资料近4万件。其中,剧目档案300余盒,个人艺术档案近300盒,院史资料900余件,舞美设计图200余套,郭沫若、老舍、沈从文等文化名人以及曹禺、焦菊隐、田汉、于是之等戏剧界大师的手稿百余件,舞台道具700余件,演出服装百余套,更有数不胜数的演出说明书、海报、各种活动照片、演出剧照、剪报等。这些资料不仅是人艺成长的足迹,也是中国话剧发展的侧影。

档案资料的收集与管理工作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复杂繁琐。目前,我馆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建院初期珍贵档案资料的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二是后归档入藏的数量庞大的档案资料的科学管理问题。2012年,时值北京人艺建院六十周年,各种庆典活动对院史资料、艺术档案的大量需求,即是对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一次巨大考验。在与其它部门以及外单位接洽资料借用问题时,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对待艺术档案的价值:借用方只注重艺术档案记载的信息而忽视对档案本身的保护,但是作为博物馆工作人员,还应看到资料本身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与文物价值,这就使对资料本身的保护与大量地翻阅、复印、拍照等使用需求产生矛盾。但是,这种短期利用与长久保存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我们可以通过对艺术档案资料进行电子化和制作复制件来代替对原物的使用。当然,这些问题的解决仍需要博物馆去做大量工作。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专门展示话剧艺术的博物馆,我们除了要承担起普及与传播话剧艺术的使命,更重要的就是要保护与传承记载这些历史信息的实物。

怎样才能使艺术档案从普通的档案资料变成得到社会广泛珍视的文化财富?从博物馆的角度来看,就需要赋予它们“文物”的内在与外在意义。内在意义即发掘它的文物价值,从而得到人们文化心理上的自觉认可;外在意义即运用相关的国家法律,主要指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在实际工作当中赋予其相应的法律地位,使其得到相应的待遇。要实现这一转变的前提是把这些艺术档案登入博物馆藏品大帐。如同每个新生儿都会获得一个标识身份的身份证号一样,每一件入藏博物馆的文物藏品也必须有一个能够标识身份的总登记号和分类号。这是文物管理部门对属于国家所有的文物进行管理和保护的最直接依据,记载这些信息的帐本即是国家的文化财产帐。

编排艺术论文篇7

健身健美项目是国际健美联合会新设的项目,脱胎于健美又有别于健美的新比赛形式,旨在鼓励运动员从事健美训练,塑造形体、展示个性、释放激情的富有新意、健康向上的竞赛项目。它是展示运动员通过从事健身锻炼而获得健美体格的竞赛。

才艺展示是健身比赛中的一个比赛项目,其目的是展示选手的协调性、力量、柔韧、爆发力、难度。专项难度动作和舞蹈编排,这两者是基本素质和舞蹈的基本功,是相辅相成的,使其动作达到高标准。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010~2012年三届全国健身健美锦标赛中健身比赛运动员的才艺展示状况。

2.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站查阅大量与本文有关的期刊、论文选集、报纸、杂志等资料进行分析、统计。

第二,录像分析法。利用赛后与全国健身健美锦标赛裁判采访与调查的机会,对有关事宜进行调查访问及追踪观察。

第三,访谈法。对部分参赛运动员及裁判员、现场观众及观看录像的健身健美专项专修学生进行访谈。

二 结果与分析

1.健身比赛中才艺展示的内容和重要性

第一,健身比赛的内容:(1)形体竞赛:包括骨架比例和肌肉轮廓;(2)特长表演:包括动作的编排特点、选择音乐的特点和个人的表现特点;(3)晚礼服展示:包括运动员的形象、气质及舞台表现力。

第二,才艺展示在健身比赛中的重要性。特长表演是健身比赛中最精彩的部分,为达到最大程度的出彩,健身运动员就必须训练表演方面的能力,运用项目的优秀素材进行编排和训练,加入个性的发挥,才会有出色的表演。

2.健身比赛中才艺展示的创编原则

第一,才艺展示成套动作的音乐选择。健身竞赛中运动特长比赛的成套动作是在音乐的伴奏下,运动员通过形体动作展示出良好的身体素质及高超的运动能力的听觉与视觉艺术。通过图像资料、现场观察及访谈后分析,运动员在运动特长这一环节音乐的选择上很有共性:音乐节奏较快、鼓点鲜明强劲,节奏都在每分钟132~138拍之间。

第二,才艺展示成套动作的舞种选择。舞蹈训练是健身专项基础训练不可缺少的内容,它能提高运动员对身体姿态的控制能力,丰富身体语言,并掌握更多的舞蹈风格和表演形式。舞蹈训练内容包括很多舞种,如芭蕾舞、古典舞、民族舞、现代舞、国外民间舞、流行舞、体育舞蹈等。针对这些舞种对提高健身运动员表现能力的作用,运动员的选择很重要。

第三,运动特长成套动作的基本动作素材及难度技巧种类。通过图像资料、访谈后统计分析,基本动作素材的主题表现形式主要分为:实力展现类、舞蹈类、人物故事三大类。难度技巧的种类主要有:支撑类、俯卧撑类、倒立类、手翻类、空翻类、旋转类、跳跃类、劈叉类八类。

根据国际比赛规则,对运动特长成套动作没有规定动作限制,其内容包括舞蹈、体操或其他能够展现运动员运动才能的任何形体动作套路,但禁止使用道具。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裁判员只评判运动员的比赛套路,而不是运动员的体格。规则只规定了成套要包含的动作基本要素:有力量性动作要素、柔韧性动作要素、技巧性动作要素,并且要求运动特长成套的速度和节奏必须体现运动员的心肺机能、体力和耐力。

才艺展示成套动作的基本动作素材。运动特长成套设计的主题是展现运动员高强的运动实力,以高难度技巧为主。在做成套动作的90~120秒中间运用简单的具有力量、优美、动感的造型动作作为高难度技巧的过渡,具有很高的运动强度和现场感染力。

运动特长成套设计的主旨以人物、动物、事件、故事情节等为主题,在成套表演中充分展现运动员的风格、个性、身体运动能力。

才艺展示成套动作的难度技巧种类及排列规律。

研究对象难度技巧种类及出现次数所占比例

难度技巧的种类 出现总次数 百分比(%)

支撑类 28 9.589

俯卧撑类 4 1.369

倒立类 48 16.438

手翻类 64 21.9178

空翻类 28 9.589

旋转类 12 4.1096

跳跃类 40 13.699

劈叉类 68 23.288

通过图像资料统计分析,运动员难度技巧各类动作在成套中均匀分布排列,高质量的空翻动作全部在动作开始90秒前完成。所做的支撑类包括了分腿文森后举腿支撑控制、双腿搭上臂支撑控制、单双臂的水平肘撑等,支撑控制不作为一个单独的难度技巧,全部在支撑状态下配合屈臂撑或身体的转动。俯卧撑包括了后倒俯卧撑和标准俯卧撑,只有2位运动员在成套中出现,多数俯卧撑在支撑下完成或跳跃后落地成俯撑后推起,此类没有计算在俯卧撑内。倒立类包括肩倒立、肘倒立、手倒立、倒立分腿姿态等。手翻类主要包括了侧手翻、侧肘翻、后手翻、侧手翻转体90度、软翻,侧手翻转体90度、后手翻,主要作为后手翻或空翻的连接。

空翻包括侧空翻、前空翻、后空翻、空翻转体,总体数量虽然不多,但质量很高,每一次出现都会在现场引起良好的反响。旋转类包括平转、跳跃转体。跳跃类包括后结环跳、剪式变身跳、各类跨跳、屈体分腿跳。劈叉类包括垂地劈腿、垂地劈腿转体、纵叉竖叉、倒立位置的各类叉、跳跃落地成叉等,简单的纵叉竖叉只作为动作的一部分或连接过渡。

第四,才艺展示成套动作的艺术创编。一套完美的成套动作编排,是教练员和运动员相互作用,具有反复性、技术性、艺术性、科学性的创造性活动。成套动作的编排要尽量突出运动员的个人特点,扬长避短,根据运动员个人气质和表演风格,选择相应的动作和音乐。这样的创编才会给运动员的表现加分,呈现“1+1>2”的正向效果。

健身比赛运动特长成套动作的艺术创造具有两重性,首先是教练员依据规则要求进行的首次艺术创编,其次是运动员根据自己对动作的理解感悟在演绎成套动作过程中的表现手法,即二次创造。教练员对成套创编的创新,可以是动作创新、音乐创新、主题创新、老套路新形式、多种表现形式结合以及强调与众不同的亮点等。

表现手法是运动员发挥表现力的精髓。在健身比赛中,目前常见的一种成套表现手法是故事的演绎。在短短90秒的时间内,讲述一个有始有终的故事,在故事中穿插各类技巧、难度,衔接流畅自然,表达生动。

教练员选择、编辑音乐应强调音乐与动作协调一致,音乐背景相对简单、不嘈杂,旋律有起伏,节奏有变化。教练员除了要广泛地收集音乐,还应同时具备良好的乐感和深厚的音乐功底,为成套动作注入完整深刻的灵魂。

第五,才艺展示编排的动作要适合场地。场地是舞蹈的必要硬件设施之一。在舞蹈的编排过程中,要注意场地限制着动作的大小,无论是单人动作还是双人动作都不能超过场地的限制。

三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第一,健身比赛才艺展示的创编首要原则是突出运动员的个人风格与特点,注重运动员爆发力、柔韧性、力量与技巧的体现。从主题的设计、音乐的选择、基本动作素材及难度技巧选用及排列规律等各环节环环相扣,同时要求编排者要有自己的审美意识,展现运动能力的同时体现出动态艺术美。

第二,健身比赛才艺展示的编排创新。有创造力的高质量的、独特的、新颖的动作及突出的主题是成套中的得分重要因素,要求在创编中主题构思、难度技巧都要大胆创新有突破。可以融入新的舞蹈元素、新的舞种,以及在服装选用上的大胆变化,都可以为才艺展示加分。

第三,健身比赛才艺展示的音乐编排要有感染力,旋律变化要丰富。在创编的时候要将表演与音乐完美结合,可以先起音乐再有动作,或者先有动作再起音乐,使音乐与动作连贯流畅。

2.建议

第一,要注重运动员良好形体的塑造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动作造型上精雕细琢,呈现精准无瑕疵的完美表现。在平日的训练中,要善于借鉴其他艺术领域的训练手段完善自身训练,如舞蹈、表演、曲艺、音乐等。

第二,教练员的创新能力对自由造型、成套动作的编排有着深远影响。作为教练员,应拓宽视野,不断接触新鲜事物,为自己积累丰富的素材,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水平,为创编注入全新的元素。

第三,健身运动员要在比赛中积累经验,逐渐形成个人风格和魅力;注意训练方法,塑造肌肉线条;勇于尝试新内容、新形式,勇于改变。

参考文献

[1]王丽君.世界健身比赛特长成套编排特点及发展趋势[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

[2]聂小燕.对技巧运动中舞蹈编排的初步探讨[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3)

[3]蒙昌敏.舞蹈编排构思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大舞台,2010(10)

[4]谭昊.舞蹈的编排与创作探析[J].大众文艺,2012(10)

[5]曾国平.初论舞蹈编排与音乐创作[A].中国少年儿童舞蹈论文比赛获奖作品集[C].中国北京、中国儿童歌舞学会,2005

[6]王辉.论舞蹈编排的艺术构思[J].大众文艺(理论),2007(12)

[7]姜桂萍、田麦久、高芸.体育竞赛中运动员艺术表现力培养途径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7)

[8]苏军霞.高校体育舞蹈编排中应注意的问题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8)

编排艺术论文篇8

一、音乐与艺术体操的关系

1、艺术体操的发展及音乐的配合

在艺术体操这个项目,音乐是不可缺少的,无论搭配任何一项器械比赛或表演都需要在音乐上加以突出,跟着音乐动作的节奏根据音乐的模式不断的变化,使人们在视觉上有种美观的感觉。例如:选择一段具有印度舞蹈风格的音乐,运动员动作编排时动作上可展示出来。艺术体操是在音乐的节奏下人体合乎韵律的运动形式。音乐是以美妙的节奏构成的听觉艺术,对人体运动和人的感情、情绪变化有着直接的影响。音乐具有节奏鲜明、旋律优美、风格各异的特点,因而艺术体操在不同风格的音乐伴奏下,通过动作节奏的强弱、动作幅度的大小、速度快慢变化,使动作错落有致,从而提高表演效果,增强感染力,对学生的协调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2、音乐在艺术体操成套编排中的地位

音乐不论在“音响”或“时间”上都是一种艺术,音乐能够提高人心中的“情感”。在艺术体操中,音乐是灵魂。艺术体操教练也通过音乐的气氛对动作本身来进行情绪上与力度上的烘托与渲染。任何一个动作的艺术性都存在于一种情绪的表现之中,而音乐的表达恰恰是一种情绪,音乐始终能表现情感,并且用情感的乐曲声响来环绕精神中的自觉,表达出一些观念。

3、音乐在艺术体操中的作用

第一,在一般专项训练中,培养节奏与表现力。在艺术体操中,无论是一般的高校专项训练,还是成套动作都离不开音乐,它不仅可以培养运动员在音乐和节奏方面的素养,还可以在训练中调节运动员的训练情绪。在一般专项训练中,音乐不仅可以调节动作的节奏速度,而且不同力度变化的音乐对动作的力度也起到了不同作用。在基本训练的准备活动时不仅给予动作的节奏和力度,还给予了不同的情绪。例如简单的柔软步伐练习,需要在节奏缓慢的音乐下完成,同样的动作在不同风格的音乐伴奏下产生了不同的变化,充分体现出音乐在训练中的作用与意义。第二,在成套动作中,展现动作的花样与变化。在艺术体操成套动作中,音乐的主要作用是对动作气氛的烘托,使成套动作在音乐的伴奏下更加完美、更加艺术化。第三,一套成功的编排,不仅需要考虑难度动作本身的节奏变化,还必须同时考虑所使用音乐的节奏变化,才能更加完美的利用运动员的身体动作和器械动作的不同节奏变化来充分地体现音乐,使成套动作的编排更加符合艺术体操规则中的规定。艺术体操动作中,所有的难度动作都有着它自身的节奏,不同的器械也有着各自不同的速度,因此说,在艺术体操成套动作中,应根据器械去选择搭配的音乐。

二、艺术体操中音乐编排的基本原则及选择

1、艺术体操中音乐编排的基本原则

艺术体操的配乐方法,可编好动作再选编乐曲;也可先选好乐曲再编动作。无论任何情况下都需要根据一些简单的原则去搭配音乐。

其一,音乐与动作节奏、力度、强度、幅度的变化相一致,或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动作充分的发挥出来。其二,音乐的韵律速度和曲调必须通过动作加以突出,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通过体态律动去合上音乐节奏,不但可以使运动员更快更准地踏入音乐节奏,而且将对音乐节奏的脉动,对音乐的情绪情感内涵,有更直接深刻体验,使音乐与动作逐渐成为十分合调优美的对应联动。其三,音乐与高校体操训练相配合。在课中音乐的伴奏下,进行各种徒手或持轻器械的体操、舞蹈动作训练,有助于提高练习者的情趣,提高兴奋性,发展想象力和表现力,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2、根据各种器械特点选择音乐

现代乐曲都有所不同,有的缓慢柔软、有的节奏感和动律感较强,旋律明快、和声丰富、对比强烈,配以各种持器械的动作,均能产生较好的效果。节奏感较强的,根据音乐风格,选用某种与之相匹配的造型、队型设计,使成套动作更趋于完美。乐曲用于绳操、棒操、圈操时,要选择有节奏、有动律感、音乐点鲜明的,如快节奏的拉丁舞曲、小提琴曲等,使之突出器械特点。在球操和带操中可选择一些柔软轻慢的音乐,例如一些我国著名的民乐,配上优美的动作展示在观众眼前会耳目一新。

3、根据动作特点选择音乐

第一,艺术体操成套音乐的选用。有些运动员是属于可爱型的,在编排时应该会多些可爱的动作,在搭配音乐时也应该配些可爱的音乐,对优秀优美抒情的动作,需配流畅轻盈的乐曲。理想的音乐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能激发运动员情绪,能产生对动作美的享受,使运动员保持饱满的情绪进行练习。理想的音乐能丰富运动员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加强对动作的记忆。更重要的一点,音乐节奏的快慢和强弱,直接影响动作节奏的快慢、动作力度、动作幅度的大小、动作的高低起伏等。

编排艺术论文篇9

在编写音乐艺术教材时,设置严格、规范的教材体例与框架,不仅仅在视觉感受上给人以简单、明了的冲击感,更有助于教材的使用者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对于使用教材的音乐教师来说,这样的框架结构优势更为明显: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控制教学程度与进度,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的改进。基于这样的框架体系,现有的音乐艺术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序言、每个课题的导语,都可准确地向读者提供一定的线索,便于读者整体了解与把握教材。不仅如此,每个课题的设置,不再简单地拘泥于模式化的顺序,而力求顺应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思维过程。

2.统一的编排版式

作为一套完整的优秀教材,不但应在课程与教材的性质上保持统一,在整体的版式格局与规划设计上更要做到一致与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体例统一和教学理念统一。要做到编排版式的统一,须坚持以下原则:教材的编排与设计应体现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音乐艺术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征,其实质就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音乐艺术的特点就是凭借声波的振动,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此外,教材的编排与设计要树立正确的音乐艺术审美观。审美教育是音乐艺术的核心功能之一。通过音乐艺术教材可更好地发挥音乐艺术的教育功能,以美启发学生的心智,从而更好地为音乐艺术教育目标服务。

三、我国高校音乐艺术教材的编辑特点

(一)充分体现艺术性的特点

1.注重文字语言的艺术性

(1)标题语言的艺术性。我国高校音乐艺术教材中,大部分标题语言的艺术性都比较高,如《交响音乐赏析》(夏默编著)、《交响音乐赏析教程》(贺韩君及伍湘涛编著)、《大学生音乐欣赏理论基础》(伍湘涛主编)以及《音乐欣赏》(王建欣编著)等等,其标题语言的艺术性非常高。在对多种音乐体裁进行介绍时,出现了一些非常精彩的标题,如在介绍交响诗时,使用“如诗如画,常听常新”的标题;在介绍序曲时,使用“绘声绘色,爱憎分明”的标题;在介绍组曲时,使用“多姿多彩,人‘见’人爱”的标题。在对音乐作品进行介绍时,同时也出现一些非常精彩的标题;在介绍《梁祝》时,使用“层层渲染,栩栩如生”的标题;在介绍《山林》时,使用“轻描重抹,变幻无穷”的标题;在介绍《黄河大合唱》时,使用“一曲难忘,曲曲难忘”的标题。[1]这些标题将音乐特有的气质与神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还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热情,也提高了教材的艺术性,使音乐教材达到预期的审美目标。

(2)行文语言的艺术性。高校音乐类艺术教材,除标题语言极具艺术性外,行文语言的艺术价值也很高。比如对“笛”进行描写,根据常规的思路,应先介绍笛的发源地、发展过程以及笛的重要特征等等,但在《音乐欣赏》(王建欣编著)中,编者则巧妙地引入一首与“笛”相关的古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以古诗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笛的艺术形象以及笛具有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笛的热情。在《音乐鉴赏》(钱仁康编著)中,在对《二泉映月》的介绍时,编者用到这样的句子:“无锡惠山泉水,称‘天下第二泉’。小桥流水,景色幽雅、秀美。”通过这样美妙的语言,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音乐世界,提高了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大学生音乐欣赏理论基础》(伍湘涛主编)中,在介绍《在希望的田野上》时,用到这样的语言:“弦乐烘托下的木管吹奏出两小节轻声前奏后,连续四句韵味清新的合唱‘哦呷’,像淡雅的水墨画似的,为人们勾绘出一幅晓雾朦胧、炊烟缭绕的山村晨景。”

2.注重教材外在设计的艺术性

外在设计包括纸张质量、插图设置、版面设置等等,是读者对教材的第一印象,是教材编辑成功的关键因素。[2]音乐艺术教材应尽可能地体现出外在设计的艺术性,从外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去阅读、去欣赏。如高校音乐艺术教材之一的《音乐笔谈》(李岚清编著),其外在设计的艺术价值很高,教材所选择的纸张不仅质量好,且具有怀旧风情的韵味,衬托出音乐的艺术魅力,同时,教材中还附上与音乐相关的图片,如音乐家的图片、音乐作品的背景图片等等,这些优美的图片不仅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且体现出教材的艺术性。

3.注重体例结构的艺术性

(1)内容结构的艺术性。高校音乐艺术教材内容结构的艺术性主要指教材不同内容之间搭配的艺术性。高校音乐艺术教材在内容介绍上并不墨守成规,而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其陈述不仅仅是介绍性的陈述,而是选择与音乐内容相关的知识进行引导式介绍,其体例可谓十分新颖,具备较高的艺术性。[3]

(2)形式结构的艺术性。高校音乐艺术教材形式结构的艺术性主要指选择多种方式呈现教材内容,如《音乐鉴赏》(王建欣编著)在呈现教材内容上,结合多媒体技术,除文本内容外,还包括一张多媒体光盘,使音乐知识不仅停留在书本上。而多媒体光盘所呈现出来的知识更生动、更形象,易于创建音乐艺术教材视听合一的效果,充分体现音乐教材形式结构的艺术性。在《音乐笔谈》(李岚清编著)中,编者则创造了图文并茂的艺术效果,每一部分由三个板块组成,每一个板块的内容都有一定的逻辑性,简短精练,引人思考。

(二)追求认知性目标

与中小学音乐教材相比,高校音乐教材的理论性相对较高,在教材编辑上,编者更注重认知性目标的追求。以《音乐精品选释》(刘晓静编著)为例,在该书中,虽都是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但几乎每一个音乐作品前,都设置相关的段落,对音乐作品进行必要的介绍,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明白音乐作品所属的体裁、音乐作品具备的特点及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等等。这些内容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重要的音乐作品。高校音乐艺术类教材理论性的内容大多为抽象化的概念性内容,这种过于理论的内容不适合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但高校学生不一样,他们的思维能力已十分成熟,具备学习理论知识的素质,且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4]通过理论的内容,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符合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高校教育认知性的目标。

(三)具备较高的实用性

高校音乐艺术类教材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材语言的通俗易懂。如在《音乐与音乐欣赏》(张俊编著)一书中,考虑到高校学生缺乏识谱方面的知识,因此全书所选择的谱例皆为简谱;在《走进音乐的殿堂——交响音乐欣赏》(葛春先编著)一书中,对于音乐作品的介绍,则基本上都是一些简洁易懂的句子,未出现太多的音乐术语,如“副部的第二主题先由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奏出,轻柔娴雅”之类的句子。通俗易懂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二是教材所选择的音乐作品容易被大众接受。[5]目前,高校音乐艺术教材所涉及的音乐作品大多是一些经典曲目,或是一些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曲目。如在《交响音乐赏析教程》(伍湘涛编著)一书中,编者选择勃拉姆斯的《学院节日庆典序曲》,这个曲目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而《第五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梁祝》等经典曲目,在高校音乐教材中更是屡见不鲜。

四、对我国高校音乐艺术教材编辑的几点建议

1.多交流、善学习,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在发展中国音乐艺术教材编辑体系的道路上,不仅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进行设计,还要坚持对外交流与合作,善于学习,会学习,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只有不断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共性与差异,结合自己的实践,有选择性地借鉴,才能不断推动我国音乐艺术教材编辑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2.引入多元化、开放化的学习环节音乐艺术教材编辑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教材这个媒介,为音乐爱好者和学习者创造独立探索音乐艺术平台,引导他们在接触教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和培养学生多元化的音乐艺术思维习惯,进而引导学生产生从事音乐艺术学习与研究的积极性。

3.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优化模式美国音乐艺术教材编辑中所涉及和采用的双轨教学模式及科研与艺术设计一体化的教材发展方向,是未来我国音乐艺术教材编辑过程中须学习和借鉴的。利用双码理论,进行音乐艺术教材编写,可实现图文并茂的设计和排版,更能有效避免信息滞后的弊端。

编排艺术论文篇10

在我国,音乐艺术类教材的编辑应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课程改革的精神,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指导思想,突出艺术教育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意义。此同时,音乐艺术教材的编辑体系面向全体学生更是充分体现了教材的普及性全面性。在这样的指导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推动下,音乐艺术教材的撰写全面革新了以往僵硬的编写模式,淡化了传统的学科界限,打破了过去以知识技能为主线的教材格局,且努力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科能力艺术素质培养之间寻求切入点。

1.规范的章节单元

在编写音乐艺术教材时,设置严格、规范的教材体例框架,不仅仅在视觉感受上给人以简单、明了的冲击感,更有助于教材的使用者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对于使用教材的音乐教师来说,这样的框架结构优势更为明显: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控制教学程度进度,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的改进。基于这样的框架体系,现有的音乐艺术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序言、每个课题的导语,都可准确地向读者提供一定的线索,便于读者整体了解把握教材。不仅如此,每个课题的设置,不再简单地拘泥于模式化的顺序,而力求顺应学生的认知过程思维过程。

2.统一的编排版式

作为一套完整的优秀教材,不但应在课程教材的性质上保持统一,在整体的版式格局规划设计上更要做到一致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体例统一和教学理念统一。要做到编排版式的统一,须坚持以下原则:教材的编排设计应体现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音乐艺术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征,其实质就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音乐艺术的特点就是凭借声波的振动,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此外,教材的编排设计要树立正确的音乐艺术审美观。审美教育是音乐艺术的核心功能之一。通过音乐艺术教材可更好地发挥音乐艺术的教育功能,以美启发学生的心智,从而更好地为音乐艺术教育目标服务。

三、我国高校音乐艺术教材的编辑特点

(一)充分体现艺术性的特点

1.注重文字语言的艺术性

(1)标题语言的艺术性。我国高校音乐艺术教材中,大部分标题语言的艺术性都比较高,如《交响音乐赏析》(夏默编著)、《交响音乐赏析教程》(贺韩君及伍湘涛编著)、《大学生音乐欣赏理论基础》(伍湘涛主编)以及《音乐欣赏》(王建欣编著)等等,其标题语言的艺术性非常高。在对多种音乐体裁进行介绍时,出现了一些非常精彩的标题,如在介绍交响诗时,使用“如诗如画,常听常新”的标题;在介绍序曲时,使用“绘声绘色,爱憎分明”的标题;在介绍组曲时,使用“多姿多彩,人‘见’人爱”的标题。在对音乐作品进行介绍时,同时也出现一些非常精彩的标题;在介绍《梁祝》时,使用“层层渲染,栩栩如生”的标题;在介绍《山林》时,使用“轻描重抹,变幻无穷”的标题;在介绍《黄河大合唱》时,使用“一曲难忘,曲曲难忘”的标题。这些标题将音乐特有的气质神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还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热情,也提高了教材的艺术性,使音乐教材达到预期的审美目标。

(2)行文语言的艺术性。高校音乐类艺术教材,除标题语言极具艺术性外,行文语言的艺术价值也很高。比如对“笛”进行描写,根据常规的思路,应先介绍笛的发源地、发展过程以及笛的重要特征等等,但在《音乐欣赏》(王建欣编著)中,编者则巧妙地引入一首“笛”相关的古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以古诗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笛的艺术形象以及笛具有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笛的热情。在《音乐鉴赏》(钱仁康编著)中,在对《二泉映月》的介绍时,编者用到这样的句子:“无锡惠山泉水,称‘天下第二泉’。小桥流水,景色幽雅、秀美。”通过这样美妙的语言,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音乐世界,提高了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大学生音乐欣赏理论基础》(伍湘涛主编)中,在介绍《在希望的田野上》时,用到这样的语言:“弦乐烘托下的木管吹奏出两小节轻声前奏后,连续四旬韵味清新的合唱‘哦呷’,像淡雅的水墨画似的,为人们勾绘出一幅晓雾朦胧、炊烟缭绕的山村晨景。”

2.注重教材外在设计的艺术性

外在设计包括纸张质量、插图设置、版面设置等等,是读者对教材的第一印象,是教材编辑成功的关键因素。音乐艺术教材应尽可能地体现出外在设计的艺术性,从外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去阅读、去欣赏。如高校音乐艺术教材之一的《音乐笔谈》(李岚清编著),其外在设计的艺术价值很高,教材所选择的纸张不仅质量好,且具有怀旧风情的韵味,衬托出音乐的艺术魅力,同时,教材中还附上音乐相关的图片,如音乐家的图片、音乐作品的背景图片等等,这些优美的图片不仅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且体现出教材的艺术性。

3.注重体例结构的艺术性

(1)内容结构的艺术性。高校音乐艺术教材内容结构的艺术性主要指教材不同内容之间搭配的艺术性。高校音乐艺术教材在内容介绍上并不墨守成规,而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其陈述不仅仅是介绍性的陈述,而是选择音乐内容相关的知识进行引导式介绍,其体例可谓十分新颖,具备较高的艺术性。

(2)形式结构的艺术性。高校音乐艺术教材形式结构的艺术性主要指选择多种方式呈现教材内容,如《音乐鉴赏》(王建欣编著)在呈现教材内容上,结合多媒体技术,除文本内容外,还包括一张多媒体光盘,使音乐知识不仅停留在书本上。而多媒体光盘所呈现出来的知识更生动、更形象,易于创建音乐艺术教材视听合一的效果,充分体现音乐教材形式结构的艺术性。在《音乐笔谈》(李岚清编著)中,编者则创造了图文并茂的艺术效果,每一部分由三个板块组成,每一个板块的内容都有一定的逻辑性,简短精练,引人思考。

(二)追求认知性目标

中小学音乐教材相比,高校音乐教材的理论性相对较高,在教材编辑上,编者更注重认知性目标的追求。以《音乐精品选释》(刘晓静编著)为例,在该书中,虽都是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但几乎每一个音乐作品前,都设置相关的段落,对音乐作品进行必要的介绍,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明白音乐作品所属的体裁、音乐作品具备的特点及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等等。这些内容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重要的音乐作品。高校音乐艺术类教材理论性的内容大多为抽象化的概念性内容,这种过于理论的内容不适合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但高校学生不一样,他们的思维能力已十分成熟,具备学习理论知识的素质,且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通过理论的内容,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符合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高校教育认知性的目标。

(三)具备较高的实用性

高校音乐艺术类教材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材语言的通俗易懂。如在《音乐音乐欣赏》(张俊编著)一书中,考虑到高校学生缺乏识谱方面的知识,因此全书所选择的谱例皆为简谱;在《走进音乐的殿堂――交响音乐欣赏》(葛春先编著)一书中,对于音乐作品的介绍,则基本上都是一些简洁易懂的句子,未出现太多的音乐术语,如“副部的第二主题先由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奏出,轻柔娴雅”之类的句子。通俗易懂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二是教材所选择的音乐作品容易被大众接受。目前,高校音乐艺术教材所涉及的音乐作品大多是一些经典曲目,或是一些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曲目。如在《交响音乐赏析教程》(伍湘涛编著)一书中,编者选择勃拉姆斯的《学院节日庆典序曲》,这个曲目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而《第五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梁祝》等经典曲目,在高校音乐教材中更是屡见不鲜。

四、对我国高校音乐艺术教材编辑的几点建议

1.多交流、善学习,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

在发展中国音乐艺术教材编辑体系的道路上,不仅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进行设计,还要坚持对外交流合作,善于学习,会学习,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只有不断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共性差异,结合自己的实践,有选择性地借鉴,才能不断推动我国音乐艺术教材编辑体系的发展完善。

2.引入多元化、开放化的学习环节

音乐艺术教材编辑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教材这个媒介,为音乐爱好者和学习者创造独立探索音乐艺术平台,引导他们在接触教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和培养学生多元化的音乐艺术思维习惯,进而引导学生产生从事音乐艺术学习研究的积极性。

3.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优化模式

美国音乐艺术教材编辑中所涉及和采用的双轨教学模式及科研艺术设计一体化的教材发展方向,是未来我国音乐艺术教材编辑过程中须学习和借鉴的。利用双码理论,进行音乐艺术教材编写,可实现图文并茂的设计和排版,更能有效避免信息滞后的弊端。

4.强化主干课程,构造系列课程

美国音乐艺术教材设计中所提及的完整课程体系,也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教材编写模式。实现课程模式的优化完善,意味着音乐艺术专业化程度的加深成熟。只有不断强化主干课程,构造系列课程,才能使教材的编排达到整体上的精练充实。

5.注重教材拓展,创造审美观念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音乐艺术教材,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进而参进来,不断培养和发现学生的艺术兴趣才能,提高他们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总之,音乐艺术教材必须重视审美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编排艺术论文篇11

大学英语教学长久以来是国内大学英语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艺术类专业学生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特殊群体也备受关注。如何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将日新月异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改革有效的结合成为教师们所探讨的热门话题。在这一改革中教材的选取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教材是教学的方向标,指引教学过程的实施,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一本好的教材让教师教得自如,学生学得满意,达到双赢。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来自不同领域的国内外学者通过对各类素材的分析,探索出多模态研究的总体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该理论也被用到教材的编写中。模态是人类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与外部环境互动,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李战子(2003)在其论文中探讨多模态话语的尝试和理解以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运用而生。《艺术类大学英语》就是在这一环境下产生的。

艺术类大学英语是针对艺术类大学生专门编制的一本图文、音像完美结合的教材。这一教材将专业与学生英语有机结合,学生教师在使用此书时让视觉、听觉、触觉有机互动,在多模态互动的学习环境下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果,学习效果的目的。下面本文将以多模态为基础从文字、声音、图像三方面对此教材进行分析。

一、文字符号

此书的内容选编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充分考虑到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艺术类学生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英语学都不扎实,入学英语水平普遍较低,和其他专业学生差距很大,自主学习能力低。英语学习兴趣淡薄。他们有学习上的弱点但也有其长处。他们思维活跃情感丰富专业情绪浓厚,实践活动能力强。针对其弱点与优势编者将艺术作为主题,在文章编排上涉及各个艺术领域,音乐、绘画、电影等让学生了解艺术常识,并对自己擅长的领域有所了解,每一单元设计除了语言、艺术还涉及文化主题,让学生在有限的书本内了解更多的内容。知识不仅局限在语言上,还融入专业跨越文化界限。

二、声音符号

声音输入是语言学习中关键因素之一,有了输入才有输出。该书在声音输入中作出精心编排。首先声音资料的朗读,音响效果良好。其次内容与每单元主题紧密相关,对主题有更大的拓展,让学生对这一主题有更深更广的了解。声音符号的选取多样化,有生动的对话,有文章的输入更有音乐作品的赏析。这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耳目一新的感官享受。在享受中学习,在享受中提高,声音资料的编排中相匹配的文字信息不可或缺。有阅读前、阅读后的练习设计。

三、图像符号

艺术专业学生对图像符号尤为敏感。图像符号也被视作一个重要的元素进行分析。李战子(2003)在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中详细介绍了K&V(1996)所构架的视觉语法和图像分析方法。该教材在版式设计上艺术气氛浓郁。设计艺术感强。针对特定内容选取相关代表性图片来充分调动学生审美情趣,从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书中图片单词识记法,通过发挥图片作用,让学生有效长久地识记单词。图片在对内容指引上的功能随处可见。学生通过图片符号对所学内容有直观的了解,提高教学效果。

O’Toole (1994)对绘画、雕塑和建筑学艺术作品进行符号学分析并研究了多模态规则地表达意义的现象,包括视觉图像、颜色语法以及报纸版面设计学。视频资源是多模态的重要资源之一。视频符号也是一种互动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角色。该书的视频内容紧扣各单元主题是对文字符号的有效互补,视频有助于文字符号的理解,文字符号会让学生对视频资源有更深理解。两者相互作用,让学生掌握其所学内容,并对其有更深了解。

在多模态理论下,文字声音图像相结合,共同作用。它们分别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上互动,通过多种符号资源进行交际。艺术类大学英语教材在这些资源互动下给教师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快乐,在快乐中共同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编排艺术论文篇12

这一点同样是一个艺术创作者所必需的,如果缺乏大量的社会生活的直接观察和体验,就会导致创作缺少活力甚至枯竭。正如那句话所说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正是一切艺术创作的基础,没有人可以逾越它而闭门造车,没有人能在所谓的象牙塔中创作出真正感人和具有艺术价值的艺术作品。在艺术家追求的最高境界“真、善、美”当中,“真”是第一位的,所以作为一个舞蹈编导,首先要做一个真挚的人,要放下架子,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在人生的大海中去经受风雨,经历人生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这样,当各种各样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自然现象从你的眼前流过时,给你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和人生的思索,而慢慢地在你的生命中积累起来,从而为你未来的舞蹈创作带来丰厚的积累。

2.坚实的舞蹈基础

(1)丰富的舞台实践。舞蹈作为舞台艺术中一门技术性很强的人体艺术,它并不能仅仅凭借天赋和悟性就可以达到的,很多优秀的舞蹈编导大都经过长时间艰苦的训练同时又有较丰富的舞台实践基础。这是因为舞蹈编导所创作的作品需要通过演员这个载体转化成可视的艺术形象,况且在作品的创作中,编导还要指导演员进行角色的塑造,就像芭蕾舞剧的奠基人诺维尔写道的一样“广泛地流行着这样的看法:似乎舞剧编导可以坐着编舞剧,通过书面或口头指示出各种舞步、姿态、分组、动作、表情和手势。其实,没有一种职业比舞蹈编导的职业,在体力和脑力方面更令人疲劳;他既要提供又要创作舞步,还要把它们示范出来,如果演员不能马上理解,那么他还得从头开始连续示范许多次……”这也正是舞蹈编导的专业特征。

(2)掌握和运用舞蹈语言。舞蹈动作是艺术创作的最基本的材料,也有人称其为“舞蹈素材”,正如文学创作需要纯然丰富的文学语言,同时也是动作化的舞蹈艺术最本质的语言载体。如果作者本人都不掌握、不熟悉舞蹈语言,那么创作也就无从谈起。这种对舞蹈语言的掌握、积累和种类的扩展在创作上的需要是无止境的。随着创作生命的延续,编导要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掌握尽可能丰富的舞蹈语言。因此,作为舞蹈编导重要的专业基础就是对舞蹈语言的掌握和运用,对某类舞蹈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3)编导技能和理论的学习。舞蹈编导学科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在于:其一,树立起一个明确的对舞蹈艺术、舞蹈创编的观念和认识;其二,创编方法及技术的严格训练,经过由浅入深,从简到繁的训练,通过引导,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作实践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直到可以独立进行艺术创作。

3.文学艺术全方位的素养

(1)文学知识。舞蹈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所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文化形态。作为推动和创作舞蹈艺术的舞蹈编导,就应当具备较高层次的文化修养,特别是文学和历史是我们认识人类社会,了解、观察、分析、研究社会生活以及各种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境遇中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重要途径。艺术创作者即是以艺术作为反映人类生活的手段,就当对社会、对历史、对各种不同的人有较深刻的认识,这样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才是活生生的,令人信服的。所以,舞蹈编导应当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把编导设定为大学的一个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编导的文化素质。尽管如此,这对于我们毕业后将从事舞蹈艺术的创作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长期的创作实践及社会生活中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

(2)音乐知识。舞蹈艺术的综合性除了舞蹈本体之外,音乐也是不可或缺的。人们在欣赏舞蹈作品、满足视觉形象感知的同时,也融合了音乐的听觉感受,舞蹈和音乐的不协调将直接影响或减损作品欣赏的完美,编导在创作过程别是编舞时要依托音乐来进行,因此,编导的乐感和对音乐的认识以及理解程度势必影响着舞蹈作品的优劣。这就决定了编导不仅要有舞蹈演员那种强烈的乐感,还要在理性上对音乐有较深的认识和修养。例如,音乐的类别、曲式、调性以至乐队的组成、各种乐器的性能和表现特色等等。所以,在编导专业的课程中设置了基础乐理、视唱练耳、读谱、曲式及音乐作品欣赏等,其目的就是提高舞蹈创编者的音乐修养和创作素质,这是新一代舞蹈编导必须具备的。

(3)戏剧知识。这对于创作带有人物、情节的作品或者大、中型舞剧作品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我们对戏剧的一些基本要素,比如情节、事件、矛盾冲突、人物性格、环境背景等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在这类作品的创作中就会困难重重。

(4)舞台美术。舞美设计是作品创作的合作者之一,无论是布景、服装、灯光等设计部门,都会在编导的作品中集中体现。编导要成为这些部门设计的知音,理解他们的创作并且帮助他们调整、改进,使他们的设计融合到作品的统一意图中来。这就需要编导学习和具备有关舞美各部门的知识和审美能力,否则在合作中很难有共同语言,更难以求得创作的统一性。

舞台灯光变化运用得好,就能深化作品的主题,渲染浓烈的氛围,将观众带入特定的情境中。服装设计当然是设计师的工作,但是编导需要对服装的设计提出要求。另外,服装设计要充分考虑舞蹈是人体艺术,是用身体说话,通俗的说就是便于舞蹈动作。好的服装会给观众以鲜明的舞蹈形象,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从以上的讲述中也可以看出,舞台美术的知识对舞蹈编导是同样的重要,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5)其他方面。还有不少领域可供不同兴趣的编导们进行选择,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例如,民俗学就是专攻民族民间舞的编导应该重视的;而书法、武术、诗歌、摄影乃至一技、一艺,编导都可以从中获得教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各种门类的知识都有可能促进本门艺术的创造,所以,相关知识的储备都是必要的。知识结构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个职业舞蹈编导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各种知识和技能的高低,将决定其创作的方向和艺术生命的枯荣。

二、舞蹈编导专业能力的构成

1.感受生活和升华美的能力

(1)感受美的能力。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成名之前曾长期作为一个小职员,在法国社会的中下层苦苦挣扎,所以在他笔下,那些表面上冠冕堂皇而内心龌龊的各色官僚,那些终日庸庸碌碌但心怀迤逦梦想的小职员、小市民们,那些出身卑贱但心地善良真挚可爱的下等人们,一个个被刻画得真真切切、入木三分。伟大的古典文学作品《红楼梦》,泱泱百万字的鸿篇巨制,记录了封建官宦家族极盛而衰的真实过程,而如果没有曹雪芹“字字看来都是血”的人生经历和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呕心沥血的创作,这首封建社会的挽歌,也许就不会留给我们后人。有些舞蹈家认为,舞蹈是感受性艺术,无须像小说家、戏剧家那样重视生活积累和表现生活的真实,而应把注意力放在主题感受能力的培养上;并强调,舞蹈艺术不擅长说唱生活,不擅长讲故事,而擅长表现人的情绪状态。这些说法,看似很有专业性,但是它脱离了一个基本的前提,即缺少生活经历,缺少对生活情境的真实感受,缺少对人情世故的深切体验,也就不可能捕捉或体验到人在情境中的情绪状态,在故事中的爱憎倾向。虽然可以利用人体动作语言的抒情特长,表现出某种情绪状态,某种爱憎倾向,但充其量只不过是表层心态的照搬,不会有深度,不会有个性,更不会有独到的见解。

(2)提炼美的能力。胡尔言先生《舞蹈创作心理学》中为生活积累作了结论:“生活,是一种客观现象;积累,是艺术家的主观行为。只有当某些生活情境同艺术家的主题结构发生撞击,被艺术家主体结构所接受,所容纳,方能成为艺术家个人的表象、留影被储存起来,积累成艺术家创作时的生活材料。生活情境表象的储存,对各艺术门类的艺术家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题材选择、确立及开掘的物质前提,又是作品深度及感人度的物质依托、对比,切不可掉以轻心。”

(3)表现美的能力。不可否认,舞蹈编导是需要天赋才能的,但是仅仅具备天赋也是不可能成为舞蹈编导的,当产生了对美的追求与创作灵感和强烈的创作欲望时,你还需要学习,需要掌握专门的理论知识和专门的技术技巧,学习将自己美的感悟和理解用舞蹈这一类艺术形式表达出来。

2.构思创作和排练舞蹈的能力

(1)构思。舞蹈构思贯穿于“选材”、“结构”、“编舞”三个过程当中。选材,就是编导将他的生活体验,将那些丰富多彩的生活现象,经过选择、加工,使它们构成文艺作品的基本成分。如张继纲的舞蹈《一个扭秧歌的人》就是他早期下乡采风时直接接触到民间的艺人,他们的舞姿和神态,他们对自己民间歌舞艺术痴迷的程度,深深地印在艺术家的心里,经过长时间的酝酿构思,最终以其卓越的舞蹈艺术才能,将这一题材呈现在舞台上。

舞蹈是动作的艺术,所以在选择题材时还要注意题材要有动作性,即通常所说的“能舞起来的材料”。舞蹈又是情感的艺术,所以在选材时要避免过分地纠缠于琐碎的叙述故事和交代矛盾,选择的题材要孕育着深厚的感情动力。舞蹈又是直观的艺术,所以选择题材既要好看又要让观众看得懂,而尽量避免晦涩和故作高深。

结构,当舞蹈的题材确定下来,创作便进入结构阶段,作品的布局、音乐的选择、舞段长度安排、舞蹈的风格意境甚至灯光效果、道具服饰的特色等等问题,均在结构这一步骤的构思之中。好比是建造一座大楼,需要设计图纸,这样才可以统筹安排施工。这样说来,结构从广义上看其实就是舞蹈在进入排练室之前舞蹈编导所要做的一切,实际上只有了然于胸,才可以在排练时不至于手忙脚乱。从狭义上说就是安排作品情节,就是谋篇布局,需要说明的是,当你已经将舞蹈结构完成的时候,还需要写一份详细的结构台本以供音乐家谱曲,这其中要有情绪的要求和结构的叙述,每一舞段需要多少小节,怎样的起承转合,怎样的开端结尾等等,总之要尽量的严谨详细,又要给音乐作者留下合理的发挥和想象的空间。

(2)编舞能力。编舞的能力,实际上就是运用舞蹈语言的能力,在这方面确实是需要一定的专业积累和技术能力支持,在我们周围许多同学提出,我们有很好的想法,也找到了合适的音乐,但就是编不出动作,这种问题也许是大多数学生所存在的。

舞蹈动作,犹如文学作品中的词汇,写文章需要谴词造句,舞蹈亦是如此,动作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而只有合适不适合的区别,只有能准确表达创作者主题思想感情的动作才是我们应该选择到舞蹈当中去的。

(3)排练能力。在编好舞蹈之后,就要进入排练室,进行舞蹈排练了,在排练之前首先要为你的舞蹈选择符合角色个性需要的演员,这中间需要考虑好的是①是否能够完成角色性格身份的塑造;②外型是否合适;③能担负塑造角色所必需的舞蹈技能和技巧。

需要指出的是,优秀导演在保持自己作品创意基本完整统一的情况下,要有能力启发演员出来进行二度创作,并将他们在排练中的闪光点发掘出来并保留到最后成型的作品中。

4.综合的组织能力

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一个作品最后呈现在舞台上是需要音乐、舞台美术各部分协调完成,而有效率地将这些平时各自为阵的部分最后组合在一起是需要舞蹈编导综合的协调组织能力。

编排艺术论文篇13

一、舞蹈创编过程中的“限制”概念

限制主要是在一定范围内界定的,是不超过一个范围上的限度,也可以是在物理层面、思想以及行为上的约束和限制。在舞蹈的编排和创作方面加入限制,就是不能超过一定的编导限定范围,在某个空间当中,对音乐题材和音乐风格进行创新和创作。编排的技术方法需要突破传统,并且用一种全新的舞蹈和艺术视角给观众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限制性概念在舞蹈编排过程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受众的心理和视觉需要,因此舞蹈作品的创作成功,首先需要有新的创作手法和创作视角。

在舞蹈编创当中加入限制,能够让舞蹈编创在手法上和形式上得到有效创新,这样就能够极大地扩展观众在舞蹈方面的审美需求。限制概念的提出并没有在舞蹈编排者的思想上进行限制,相反,以往传统的单一性的创作方式反而会给观众带来审美疲劳。而限制舞蹈作品能够带给观众非常强的视觉冲击力,并且让观众在艺术上得到享受,另外还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重复性的舞蹈编排产生。

在限制当中创新舞蹈的编排,具有非常大的空间。限制并不是禁锢的意思,而是在现实基础上有更多可以发挥的空间,舞台上演员的表演会更加完善,编导在创作上的空间也会变大。作为舞蹈编导,需要在舞台上充分挖掘出点线面的变化、在节奏以及方位上的变化等,从而将作品展现得更加精彩。

二、限制和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

(一)限制是创新的动机

限制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创新,因为限制是创新能够发展的一个极大动机,但是在限制中创新也是一种挑战,只要有挑战,就要使用创新去应战。在舞蹈的编排过程中,限制和创新看似是两个矛盾的个体关系,共同推动着舞蹈不断进步和发展。限制和创新在很多科学研究领域中被使用,并且伴随着人们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在艺术创作上也有非常大的影响。从广义程度上讲,现代化的多种舞蹈作品都是在限制当中去创新的,但是每一种创新的结果是不同的,如果从限制的角度去对创新进行研究,就能够看到舞蹈的多维发展空间。艺术创新并不是创作出新的作品,很多作品其实是以前的,即使以新的形式出现,只有有限制才能有新的独特风格,这样才能被观众记住,以此在创新过程中寻找一种新的机制和意境。

(二)限制中舞蹈的创新空间增加

在舞蹈的编排过程中,需要不断努力和创新。舞蹈的编创是有限制的,正是这种限制的存在才能让创新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舞蹈的构思方面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血,创作出与众不同的舞蹈风格,争取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有别于其他的作品。限制看似是一种“枷锁”,带给人压迫感和束缚感,但是对于艺术家创作来讲,就是一种爆发力,能够给人自觉、清醒以及主动寻求的机会,在限制当中艺术家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历练和考验。[1]

三、空间限制下的舞蹈创新研究分析

(一)对舞蹈空间的理解

空间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如思想和意识上的空间、身体周围的空间等,空间无时无刻都在人们的身边。舞蹈也不例外,在舞蹈方面,一种是演员自身的空间属性,它被称为内部空间;还有一种是除了演员本身之外的外部空间。在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需要按照舞蹈的演出以及外部的空间进行综合运用,所编创出来的作品才更具有层次感。在空间的限制当中,舞蹈的编创就可以将演员限制在一个维度上,在空间上挖掘出每一个方位,通过变化的技术和方式将舞蹈的词汇加以更好利用,对节奏进行有效处理,这样的限制和表达才会更加清晰,创作的意图也更加明朗。[2]

(二)在限制空间下的舞蹈道具使用

在舞蹈的创作当中,道具的使用是按照某一个主题延伸出来的。例如在东北民间的秧歌艺术中,需要使用扇子和手绢;在藏族舞蹈中需要使用哈达以及热巴鼓等。因为人体自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编导人员更愿意将人们没有见识过的艺术形式更好地展现出来,这种艺术形式需要有一定的道具辅助。在传统的舞蹈表现上,涉及到这种舞蹈的作品非常多。要编排出有别于之前的作品,就需要进行不断创新。例如,在对《士兵兄弟》进行舞蹈编排的过程中,音乐响起,战场上的士兵出现在观众的面前,编导要怎样编排和演绎出战场上的士兵面临敌人的冲锋?一般的思路是按照高难度的技巧组合,让舞台的调度更加丰富。然而编导是让舞台上的演员一只腿固定在特殊装置上,并且在此过程中身体不发生移位。此种创新就是编导在使用一种常规的限制性手段,将这种视觉展现给观众,会在思想上产生非常大的冲击,此种美感能够满足观众在审美上的需求。[3]

(三)空间限制下的编排技法创新

在作品《士兵兄弟》中,需要从整体构图上来看,从小处见到大处,从有限中见到无限。[4]

首先,以小见多的手法。在编导上使用的是模拟的方式,对当时战场上的场景进行模拟分析,一个士兵的右脚被限制住,还有左脚存在,因此就对左脚的肢体表达进行研究,并且战场上左脚的主要动作就是闪躲、跨、击等,编导使用电影当中的慢镜头,将动作也进行放慢处理,从而展现战争也比较激烈。演员在台上的表演是慢动作,这样就极大限制了编导在创作过程中使用很多惯用的场景,能够带给观众更大的想象空间。[5]

其次,从有限当中展示出舞蹈的无限性。舞蹈演员自身就被限制在一定的空间表演当中,可以说演员就是使用一个腿在舞蹈。要想在这样的限制当中表现出一些恢弘的场面,也就是在有限的空间当中能够表现出无限的爆发力,需要编导有非常强风的舞蹈思维能力。[6]

四、题材限制下的舞蹈编创分析

(一)题材限制下舞蹈的思路创新

舞蹈的题材是舞蹈表达的基础,在作品当中要给观众传递一定的信息。这是舞蹈编排的主要表达理念,题材的选择是舞蹈编排的重点,题材的选择也是重点中的重点。[7]如记者采访央视创作编导张^刚,问其如何选择题材时,张继刚老师的回答是,一次在民间采风的过程中看见了壁画,壁画当中的“飞天”带给自己一种创作上的冲动,因此就想将这个壁画搬到舞台上去。但题材的创作是需要有基本框架的,也需要在限制中进行创新,一千个莎士比亚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艺术的理解和观点都不同,因此不能在别人的创作当中再去创作。张继刚老师在这样的思路下创作出了自己的大作――《千手观音》。该作品在构思上使用的是点的方式,是大密度的手势,因此极大强化了“千手”的概念,也带给观众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这种方式是独创的,是作品的集合,更是表达舞蹈的词汇方式。[8]

(二)题材限制下舞蹈的编排创新

很多舞蹈作品在编排的技术手段上有时会使用很多演员,争取在纵线上进行表演,但始终不能脱离线的概念。以前也有人编排过《千手观音》,在纵向的编排上也创造了“千手”的舞蹈形象,但是张继刚老师的《千手观音》使用较多的演员在第一区域当中,对节奏进行有效处理,演员在出手的力度上、方位的变化上以及画面当中,都具有非常多的变化性,使用手法也达到极致,给观众一种神秘感,观众并不知道演员下一步的表演是什么。在整个表演中,节拍点都是创新的,给人一种意料之外的感受,舞姿的变化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让观众沉醉其中。在演员伴随着音乐节拍出手的过程中,观众真切地感受到手的影子,编导也使用了非常夸张的方式,让观众和舞蹈演员心与心的距离缩小。尽管每一位观众都了解舞台上并不是一只手,但是这种表演方式的创新正是观众所需要的,能够给观众更多新的感受和想法。[9]

舞蹈创新并不是毫无章法的,需要在一定的条件限制下去创新,这样才能在舞蹈编创过程中进行自我超越。限制主要是对当代舞蹈编创所提出来的基本要求,建立精湛的创编技术,体现独特和自我,不模仿也不跟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中才能创建出独具一格的舞蹈作品。在当今较为宽松的创作环境之中,在前辈的编导指导之下,还需要将中国的舞蹈编创事业推向新的巅峰,创立出新的里程碑。[10]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从“限制”中求创新――论当代中国舞蹈编创技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舞蹈的编排创新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限制不是束缚更不是禁锢,主要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让编创人员解放思想,改变已有的思维方式,改变墨守成规的思想,这样才能在限制中去创新,才能让中国舞蹈走向明天。

本文从限制的概念入手分析,随后对空间限制以及题材限制下的舞蹈编创进行了技术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舞蹈编创和舞蹈研究走向新的阶段,才能让中国舞蹈在世界舞台上绽放独特美。舞蹈作品的创新需要从题材以及每一个动作中去探讨和分析,打破原有的舞台限制,同时也利用这种舞台限制,让舞蹈表演更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刘辉.舞蹈创作的创新思维方式及原则探析[J].价值工程,2013,11(21):296-297.

[2]杨剑昕.探究中国舞蹈教育管理中的创新分析[J].科教文汇,2015,11(30):167-168.

[3]马波.大型舞蹈诗剧《天山芙蓉》限定空间中的舞蹈创新[J].创作与评论,2012,14(12):116.

[4]董旺.浅析舞蹈创新的“拿来”与“创新”[J].艺术品鉴,2015,22(2):267-267.

[5]徐玉香.舞蹈作品创新性的把握探讨[J].黄河之声,2015,14(9):105-105.

[6]韩俊泽.新媒体数字化时代下的舞蹈创新[J].黄河之声,2016,28(9):85-85.

[7]田雪.艺术之海,有容乃大――浅谈姊妹艺术对舞蹈创新的影响和融合[J].才智,2012,17(21):14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