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设计与消费论文实用13篇

设计与消费论文
设计与消费论文篇1
设计与消费论文篇2

动机是由需要转化而来的,但是人的需要不一定全都能转化为推动人行动的动机。需要往往以愿望的形式被人体验到。例如,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皮肤健康美丽,但是如果没有出现抗皱美容霜之类的化妆品,这种愿望就无法推动人们购买化妆品的行动,而仅仅以愿望的形式存在于心中。只有当某厂家生产了该种产品,并且通过广告宣传,使消费者了解到有满足自己美容愿望的化妆品后,消费者才会去商店购买此类化妆品。这是在满足愿望的动机推动下的购买行动。只有这时,需要才真正转化为动机,成为人购买行为的动力。

人的需要存在层次的差别,不少心理学家对此做了深入的探讨。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他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吃、喝等;

(2)安全需要:在危险和恐惧中对自由的需要;

(3)归属相爱的需要:得到亲友爱,成立家庭需要;

(4)尊重的需要:对荣誉成就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其中自我实现需要包括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对自己成长、发展的需要,发挥自己才能的需要等等。有些消费者购买商品,一方面是为了使用,另一方面还要借此显示自己的地位、教养和鉴赏力等等。因此在拟订不同商品包装设计定位时,应对消费者的需要和动机类型作调查研究,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

2购买行为特征

(1)消费者购买行为既有满足生理和物质需要的成分,也有购买能满足社会和精神需要的成分。例如,购买烟、酒、菜、奶粉、服装、鞋帽等物,基本上是为了满足充饥、营养、保温等生理需要;而购买书籍,订阅杂志、购买彩电、VCD等是为了工作的需要或是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需要。

(2)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有时是由一种动机支配的,有时是由多种复杂动机综合支配的,这些动机综合在一起构成购买行为体系。满足精神、社会需要的动机常常伴随满足生理、物质需要的动机。例如,经济收入较低的消费群体往往更加看重商品的实用价值,对商品的要求则是价廉物美,这是由购买动机支配的行为。而经济收入丰厚的消费行为往往也讲究商品包装品质。这部分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就相当复杂了,是生理、物理需要与精神、社会需要交织在一起,其中精神、社会需要占了主导地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的需要不断变化,在确立包装设计的目标和定位时,就应多从满足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需要着眼。

(3)消费者的需要是由低级的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向高级的精神、社会需要发展的。但是高级的精神、社会需要不会自发产生,而是在社会现实环境和教育及市场发展规律的影响后才能形成。消费者高级需要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包装设计的指导和影响,即消费者购买动机受商品包装引导。例如,矿泉水的包装设计,如果只宣传解渴的作用而忽视其水中所含人体需要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以及卫生健康的介绍,效果估计不会很好。因为现代消费者对饮用水的需要不仅为了解渴,而且还需补充人体内所需的物质元素。所以设计时应主要体现其原料来源,以及保证饮用安全健康等。这样,消费者就会被打动,才会按照包装的指导进行购买,从而满足人们生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和追求。只有了解消费者购买动机的规律,才能使包装指导消费的作用得到体现。

3设计中的心理因素

(1)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增强包装效果的首位因素。“注意”是心理认识活动过程的一种特征,是人对所认知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现象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人们无论在知觉、记忆或思维时都会表现出注意的特征。心理学研究分析,一件包装设计要想使消费者注意并能理解、领会并形成巩固的记忆,是和作用于人的眼、耳等感觉器官的包装中的文字、色彩、图形以及声音等条件的独特性分不开的。

在人们的视觉认知过程中,不是被动接受客观事物的刺激作用,而是在客观事物和人的主观心理因素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商品包装的文、图、色及造型形态,对消费者来说都是一种视觉元素,而这些元素必须具备一定的个性特征才能引起消费者注意。

(2)情感与联想。设计师对包装做到醒目并不太困难,但要做到与众不同,又能体现出商品文化内涵则是设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

在商品包装设计的诸多元素中,色彩的视觉冲击力最强。商品包装所使用的色彩,会使消费者产生联想,诱发各种情感,使购买心理发生变化。但使用色彩来激发人的情感时也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心理学研究认为,在绘制食品包装时,不要用或少用蓝色、绿色。而尽量多的使用橙色、桔红色等使人联想到丰收、成熟的色彩,从而引起顾客的食欲促使购买的行动。就象我们现实生活中,消费者购买滋补类产品,大多会对大面积暖色调包装的商品感到满意,而对洗洁用品则对冷色调包装比较感兴趣。这就是商品包装作用于消费者心理的效果。

(3)成功的商品包装不仅能激起消费者情感和联想,还应当使消费者“过目不忘”。

心理学认为记忆是人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重现,记忆是心理认识过程的重要环节,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其中,识记和保持是前提,回忆和再认是结果,只有识记、保持牢固,回忆和再认才能实现。

因此,商品包装设计要想让消费者牢记,就必须体现商品鲜明的个性特性,拥有简洁明了的文字、图像,同时还要反映商品文化特色和现代消费时尚。

4结语

人的心理活动是极其微妙的,也是难以琢磨的,人们往往凭自己的印象购买商品。商品包装对消费者的心理测试表明,美丽与丑陋,高雅与粗俗,关注与排斥,这些心理上的情感,不仅男女老幼各不相同,也因国家、地区和个人的偏爱而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作为一个设计人员必须了解市场,研究设计形式因素和分析消费者的各种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摸索到包装设计与消费者心理的关系,从而提高包装设计的效果,激起消费者产生购买商品的欲望。

【摘要】包装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商品,其次是美化商品和传达相关信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不再只满足于生活上的温饱,对商品也是越来越挑剔。包装设计更应突出商品的信息和价值功能。好的包装设计除了解决设计中的基本原则外,还要着重研究消费心理,才能在使该产品从同类商品中脱颖而出,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包装设计消费心理价值功能

设计与消费论文篇3

自从进入到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人类的消费观念开始了跨越性发展,与此同时,艺术设计也进入了迅猛发展的黄金期。在这个时候,消费与设计开始了理论性的结合,这就导致“消费主义设计”理论的产生。这个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之后,由美国著名广告人卡尔金斯在《失聪的广告巨人》中提出的“消费者工程学”而逐渐形成的消费理念,其根本要求就是“促进浪费,创造浪费”,突出特点就在于“消费主义”。自此以后,这一理论就是席卷世界各国,一直影响到今天,如今的艺术设计就是以该理论和理念来指导的。

二、现代艺术设计关于消费上的理论

所谓艺术设计,就是以艺术化的形式来将规划我们的日常生活所需,同时也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表现出来。不仅具有一定的使用功能,也符合人类追求美丽的审美功能。所以说,艺术设计是人类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创造性和实践性活动。它体现了人类对生活高品质的要求,是现代物质文明发展的结果。

根据郭青春在《艺术概论》中的概述,艺术设计从学科上分为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网页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版式设计等,从专业上可以分为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染织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广告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等。

作为引领时尚的前沿设计,现代艺术设计在设计当中引领了消费者的消费观念,积极调动人们的消费热情,促进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这是“消费主义设计”理论下的产物。为了促进企业的销售业绩,提高其经济效益,大部分企业追求产品设计更新,通过产品的视觉效果调动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方向,这就是现代艺术设计与消费主义的完美结合,从根本上刺激消费,提升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这一理论本来一开始在二战前后的美国工业设计中兴起,其中代表观点还有厄尔的“有计划设计废止制”,还影响到其他艺术设计领域。面对现在甚嚣尘上的各种产品的消费形式,作为艺术设计者,我们应该与新形势下的消费理念相结合,通过艺术设计的形式正确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观念。

三、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

消费是跟生产、分配、交换一起都是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消费是市场形成的重要因素,是现代市场经济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基础,所以,现代社会的人类在传统上倡导积极消费,正是因为消费水平的提高,人类物质水平逐渐提高。那么,现代的消费观念以积极消费为基础,有着稳定的消费环境和社会消费心理,可分为感性消费和理性消费,以及适度消费和超前消费。

现代社会对人类的消费要求是适度、理性的消费,但是实际上人类的消费观还是深受社会环境、经济水平、心理素质和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影响。从消费观的演变史来看,消费观是从理性消费、感觉消费,发展到感性消费的,一直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着人类积极消费、超前消费,但是如今却导致了过度消费,致使人类对资源的耗费大大超过自然的承受力,现在有识之士都在呼吁建立一个积极的、适度的、健康的消费观。

四、艺术设计和消费观的互相影响

无论是感性消费还是理性消费,无论是适度消费还是超前消费,人类消费的目的都是要满足自身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而这一切都是设计者进行艺术的责任。那么艺术设计对人类的现代消费观念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如前所述,从美国工业设计所引起的“消费主义设计”无疑对人类的现代消费观念有着重大的影响。公司企业为了实现利润的扩大化和出于生存竞争的需要,对产品的设计花样不断更新,更重要的是给人们一种暗示,那就是只有更多的消费,才能满足自身的欲望。这实际上是在纵容人们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所购买的物品,因为公司所设计的产品永远都在变化,人们沉醉在艺术设计的美轮美奂之中。为了争夺消费者的眼球,不断创立新品牌,尽管它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但在另一方面是在纵容人们无休无止的欲望,为了满足人们的欲望,设计者在原料的采用和设计中是不计自然成本和社会成本的。所以,为了减弱这种消费欲望,艺术设计者应该改变原来的以“消费主义”为主的“消费主义设计”理论,把设计方向转向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设计的实用和审美功能的密切结合,不偏向任何一方,这样就可以顺利引导人类的消费观向科学、健康、积极方向转变。这才是艺术设计应该散发出的影响力。

艺术设计是追求个性、时尚、前卫,对人类的价值观、审美观都起到导向的作用,而这种导向作用对人们消费观念的树立是有着一定的影响力的。人们为了追求完美,追逐新奇事物,所以对艺术设计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消费观也会反过来影响艺术设计的创新,人们对美的不同理解和喜爱程度的不同,对艺术设计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所以才有现如今斑斓多彩的商品出现。人们对产品的花样、形式的不断喜新厌旧,促使了设计者大胆创新,乐此不疲地追求设计的不重样。随着人们消费观的发展,人们对艺术设计的要求也会随之发展,竞争的激烈程度,再再促进艺术设计领域的延伸和扩展。

总而言之,艺术设计对消费观有着引导的作用,反过来,消费观的发展也在促进了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它们二者的关系是互为影响,互相制约的。

五、结语

艺术设计作为一个艺术门类,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它广泛地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乃至我们的消费观念;同时,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也刺激着艺术设计的创新。二者有着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李天白.《“消费主义设计”的困境与出路》[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30(2):120.

[2] 于伊华 秦岁明. 现代消费观念下商品包装设计的特征[J].艺术探索.2007.4:2

[3] 赵琛.现代广告设计.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设计与消费论文篇4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所感知的外部信息83%来自视觉。优秀企业无不重视商品视觉呈现效果,以满足挑剔的消费者的检视。因此,传统商业中视觉营销的应用已非常普遍。然而,电商网店与实体店在视觉方面有着较大的不同:电子商务网站消费者浏览网页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实体店可供选择的视觉元素多样,而网站视觉元素有限。这些无疑都给网店的视觉营销带来挑战。另外,网店视觉营销研究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概念上的模糊、理论上的虚缺、研究方法上的单一等。鉴于此,本文旨在从文献研究的角度,对已有国内外网店视觉营销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反思,借此厘清网店视觉营销的相关论述,把握网店视觉营销理论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继续开展网店视觉营销研究工作,以推进视觉营销在电子商务市场中的有效应用。

2 理论研究现状

2.1 关于网店视觉营销的概念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一些学者关注到网络空间视觉营销的重要性,并对基于电商平台的网店视觉营销进行了定义:杨银辉(2009)认为:“网店视觉营销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利用色彩、图像、文字等造成的视觉冲击力来吸引潜在顾客的关注,由此增加产品和店铺的吸引力,从而达到营销制胜的效果。”[1]戎姝霖(2011)指出:“网络视觉营销是在虚拟的互联网购物平台所见商品的视觉摆设,它是现实生活中视觉营销的拓展。” [2]

2.2 网店视觉营销研究的理论框架及结论

网店视觉营销研究采用的主要是SOR模型。即anism.Response理论。该理论认为:环境刺激会对消费者行为产生影响,这些刺激将引起机体的心理情绪反应,并最终导致行为的产生。

Yong Jian Wang & Michael S.Minor(2011)[3]等将该理论模型应用到在线视觉营销中,认为网站或者网店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在线消费意向等,受到网页中图片、导购标示、颜色、商品促销,广告的位置诸因素的影响。而Thijs Broekhuizen & Eelko K.R.E.Huizingh(2009)利用该模型实证研究线上消费体验与线下实体店的不同,认为在线消费者对购物网站商品的评价与线下实体店获得的购物体验直接相关[4],这也意味着实体店的视觉印象会延伸影响到线上商品。

付媛(2012)以大学生为实验对象,以S.O.R模型为理论框架,研究网店背景色和背景音乐如何影响在线消费者的情绪进而影响其购买意愿。研究显示,快节奏音乐和暖色调会促使在线消费者具有更高的愉悦度和被唤醒度,这将引致在线消费者更强的购物意愿。背景色及背景音乐的选择是销售类网站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调节消费者的情绪,增加其购物意愿。设计良好的销售类网站可以通过顾客感知的网店环境吸引和保留顾客。[5]

3 应用研究现状

视觉营销在互联网上的应用表现为打造更有吸引力的电子商务平台。

3.1 网店视觉营销

Young Ha,Wi.Suk Kwon & Sharron J.Lennon(2007)通过对比47家美国和45家韩国的服装零售网站发现:线下实体店中的视觉营销元素已经被应用到线上,而专属于线上网络视觉营销的元素却并不一定用于线下视觉营销中。为此,他们专门将网店视觉营销按照购物环境、产品展示方式、搜寻路径进行分类,勾勒出网络视觉营销的结构及视觉元素编码。[6]

Carlos Flavia'n Blancol,Raquel Gurrea Sarasal & Carlos Oru' s Sanclementel(2010)认为传达产品信息给消费者最高效的方式不是全图片式也非全文本式,而是产品图片结合文本的方式,如此最能唤起消费者对产品的印象和记忆;而消费者对网站的熟悉程度,获取产品信息路径的复杂程度都会影响到网络消费者的视觉评价,这给企业网站设计及其产品展示提供了依据。[7]即只有穿插着图片和有限文字的网页才能强化在线消费者对网站商品的视觉印象。

中国学者a雁(2004)提出Web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VI)的理念,认为应将VI理念与Web网站设计相结合,充分应用VI设计原则来具体指导Web网站的设计工作,以利于在Internet上展示企业形象、网站形象和宣传广告的作用。Web领域的VI设计与企业CI设计既有相同之处,也有自身的特点和技术规范。好的VI设计包含标志、标准色彩处理、页面模板设计几个方面。[8]刘喜咏(2011)将视觉营销策略应用到网店装修中,他认为由于网络消费者只需轻点鼠标就能随时离开网店,网店的转换成本低,因此为了提升网络消费者在网店停留的时间,应按照视觉营销的思路装修店铺,使店铺具有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从而吸引客户的关注,唤起客户的兴趣和购买欲望,以达到营销制胜的效果。[9]

3.2 移动互联网设计

随着移动互联网终端使用者越来越多,李昶(2012)提出,鉴于移动终端显示屏尺度限制,移动端互联网信息的视觉设计应该秉持极简主义,保持视觉元素的一致性,更多地应用电影化设计和动画,减少滚动和一屏多任务。并用微信在语音功能设计上的操作便捷性助推其成功给予佐证。[10]

4 研究评论与展望

4.1 研究评论

4.1.1 关于网店视觉营销的概念

目前对视觉营销的定义没有统一认识,对网店视觉营销的定义更是莫衷一是。把视觉元素作为营销工具加以探讨的思路反馈出,视觉营销没有脱离“视觉冲击”,“吸引消费者注意力”,“争取目标消费者”、“获取经济利益”的功利主义导向;而网店视觉营销为实体店营销的延伸的定位法,也没有区分出线下与线上的差异,没有把握电子商务是一种崭新的商务方式,其视觉信息的传递与实体店截然不同的特点。这反馈出在对网店视觉营销界定的时候,需要首先界定出网店与实体店的不同,网络消费者与实体店消费者的不同,网店视觉模式视觉元素与实体店不同等。

4.1.2 关于理论框架

S.O.R模式为研究网店视觉营销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心理学刺激反馈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是视觉营销的立论基础,因为视觉营销本身就是依赖各类视觉元素在消费者大脑中形成的反馈促成情绪变化来预期消费者行为的。但是,网络消费者视觉感知模式与线下截然不同,影响在线消费者视觉感知的要素不仅有网页版式、图片、颜色、文字、进入路径等,还有消费者的感知能力、偏好、价值观、审美品位等,这些要素之间具有复杂的关系,系统地揭示这些复杂关系,必须运用到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艺术、美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交叉分析。目前基于心理学的SOR模型不足以全面地揭示网店视觉营销的规律,还需要更多学科知识和理论模型的支持。

4.1.3 关于应用策略

在互联网众多的商家中,绝大多数还处在粗放式的视觉营销中,有的将商品图片简单处理后就在网点中,有的虽然花了重金请专业摄影制作商品图片网店装修等,但效果差强人意。这些不重视视觉营销或者错误应用视觉元素进行营销的案例都值得从应用策略层面上进行深刻剖析,找出问题所在。而那些重视视觉营销,并在业内取得成绩的企业网站视觉营销手法应该得到总结推广。

4.2 研究展望

4.2.1 网店视觉营销理论展望

目前除了SOR理论模型之外,也可以依托已有的一些成熟的理论模型,构建网店视觉营销理论体系,如视觉传达设计理论、价值链理论、消费心理学理论等来阐释网络消费者视觉行为及其规律,通过了解掌握网络顾客的视觉模式和消费心理,帮助在线商家更好地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及服务。呈现足够的商品信息,消除在线商品信息不对称,展示商品与众不同的气质等都可能成为网络消费者决策的因素。心理学的格式塔理论提示出网店可以通过统一协调的视觉模式打造品牌,传递价值。这一理论可以作为网站视觉营销中的“传达―影响―说服”的感知链理论立论基础,通过心理学实验或实证的方式加以检验。

4.2.2 网店视觉营销应用展望

互联网扩大了企业与公众的沟通范围,增加了品牌与消费者的接触方式与途径,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卖主和买主的关系,而是变成一种互动交流更加密切的社区关系。利用互联网,企业可以更方便地获取消费者对产品的实时反馈数据,同时,网络技术可使企业采集追踪消费者的网上行为,积累起海量的营销数据,使企业有更多进行定量分析的机会。不断开发的网络新应用,诸如移动网络应用等,使得企业可以以一种实时更新的、富有创意的方式与顾客互动沟通,进一步拓展了顾客消费体验和品牌体验的机会。

5 总 结

当前,我国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视觉营销应用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很多的策略还是借鉴传统视觉营销模式,没有深入到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与网络消费者的认知特点与行为模式,开发精细化的网店视觉营销模块。互联网最大的优势是积累了海量可予以利用的大数据,如果开发出基于网络平台的视觉营销模式,视觉营销应该有更加多样化更具表现力和影响力的应用。鉴于此,未来的研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拓展和深化。

第一,开展网络消费者视觉感知价值理论的研究。根据心理学的格式塔理论,消费者视觉感知有一个整体性的前提,网店视觉营销对消费者价值感知,价值评价、价值形成,在品牌建设、企业文化等方面的认同,以及推动产品开发、设计、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影响,应该是今后理论和应用研究的重点。

第二,深化网络消费者视觉感知模式研究。虽然基于网络消费者视觉感知与消费决策相关性是网店视觉营销研究的普遍起点,但仍有很多问题值得未来的深入探讨。如消费者视觉感知的整体性与视觉冲击力的区别所在,与视觉营销基本要素的互动关系,最佳视觉营销效果评价体系等,都需要进一步理论构建;影响网络消费者行为的因素较多,未来网站VMD的研究有必要加强定量方法,利用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在考察有不同因变量同时作用的情况下,解释各因素在提升网络消费者视觉感知产品价值上的影响程度和协同程度。

第三,随着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未来还需要加强网店视觉营销的创新性研究,尤其是利用大数据开展网络消费者行为分析、基于大数据的网络消费者视觉模式构建以及精准视觉营销策略等几乎还是空白,这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亟须填补。

参考文献:

[1]杨银辉.用视觉营销打造网店引力“磁场”[J].北方经济,2009(15):76.

[2]戎姝霖.网络视觉营销下的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J].人民论坛,2011(7):157.

[3]Yong Jian Wang,Michael S.Minor & Jie Wei.Aesthetics and the online shopping environment: Understanding consumer responses[J].Journal of Retailing,2011:46.58.

[4]Thijs Broekhuizen & Eelko K.R.E.Huizingh.Online purchase determinants:Is their effect moderated by direct experience?[J].Management Research News,2009,5(32):440.457.

[5]付媛.在线消费者购买意愿与网店环境氛围关系实证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2(11):34.38.

[6]Young Ha,Wi.Suk Kwon & Sharron J.Lennon.Online visual merchandising(VMD)of apparel web sites[J].Journal of Fashion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2007,4(11):477.493.

[7]Carlos Flavia'n Blancol,Raquel Gurrea Sarasal & Carlos Oru' s Sanclementel.Effects of visual and textual information inonline product presentations: looking for the best combination in website design[J].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10(19):668.686.

[8]a雁.VI理念与Web网站视觉效果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4(9):73.

设计与消费论文篇5

平面设计作为一种与商业活动息息相关的艺术设计门类,商业性是其基本属性。广告、标志、版式、包装、展示以及“vi”设计等,无不因商业上的需求而产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商业平面设计作品,其内容往往是对商品或者服务的展示、宣传,其对象,即该作品的目标受众,往往是其所展示的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作为一个商业平面设计作品的作者,受众对该商品和服务的心理诉求,是其进行设计创作无法绕过,必需思考的问题。因而,具备一定的消费心理学知识,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平面设计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以培养市场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要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设计人才,非常有必要对其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进行消费心理学教育。然而,目前我国高职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是,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围绕着构成这类基础课程和标志、海报、包装、“vi”设计等应用课程来组织,像消费心理学这样的市场导向性课程的意义却始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样的课程设置,看似基础扎实、知识体系完整,却与市场严重脱节,培养出的学生市场适应能力不强,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二、在平面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学的设想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近年来,消费心理学教育在设计类专业中的存在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部分学校也进行了将其纳入设计类专业教学内容的探索。然而,对于高职平面设计专业来说,在短短三年的培养时间内,教学内容本已较多、课程也比较紧凑。那么,如何将消费心理学教育稳妥的纳入到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并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呢。作者提出了在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学的设想。理由如下:

1.不宜过早地给学生灌输消费心理学知识

高职类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设计基础相对薄弱,这些学生在入学之前接受的几乎都是绘画基础课程,对设计几乎一无所知。入学后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要夯实他们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方面的功底,另一方面是要循序渐进地教授他们平面设计的知识、技法,培养他们设计思维和创作能力。如果在他们还没完成平面设计的基本课程,完全掌握平面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时候,就过早的给他们灌输消费心理学知识,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让学生摸不清头脑、理不清思路。

2.毕业设计阶段的学生具备了接受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

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经过前几年的学习后已经基本掌握了平面设计的基础技能,同时,此时的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社会、接触市场,通过实习和找工作的经历,对专业方向所涉及的市场和消费者有了一些初步的概念和了解,具备了接受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

3.毕业设计阶段的消费心理学教育最具效果

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面对就业的压力和适应社会、适应市场的挑战、他们有了解市场、了解市场的主宰——消费者心理的渴求。而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在他们根据兴趣、根据对职业发展的意愿或者实习的经历确定毕业设计项目的时候,都有着完成一件足以证明自己实力的完美作品的强烈愿望,所以这个时候的学生在了解了消费心理学的价值和意义之后,会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同时,毕业设计阶段紧邻就业,这时候组织他们学习消费心理学知识,且经过与毕业设计项目的结合运用,印像清晰、深刻,在毕业开始工作后,这些刚学到的东西拿来就能用,具有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消费心理学教学实施

1.消费心理学知识的讲授

消费心理学知识的讲授是实施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环节。由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往往一边忙于实习,找工作,一边进行设计创作,能够集中起来进行理论学习的时间有限,所以对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讲授消费心理学知识内容,不可能像商务、市场类专业的学生那样系统、全面,而应对包括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因素和外部条件等在内的消费心理学基本知识、理论,进行概括性、普及性的讲解,并对消费者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研究分析方法进行阐述。目标是让学生在了解消费心理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学会应用消费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分析方法对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进行消费心理分析。

对于讲授的形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能请校内外教授消费心理学的专业老师来进行讲座,专业老师的讲座,因其经验丰富、内容全面、讲解权威,显然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而没有这种条件的,则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可以通过收集、整合一些消费心理学的教学视频、教案和教学课件,组织学生进行集中学习,凭借自身理解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讲解。而这就要求指导老师熟悉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同时具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再演绎能力。而无论进行哪种形式的讲授,指导老师都应选择一些消费心理学的相关教材、文章、资料,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补充学习。

2.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分析

在完成了基本知识理论的讲授之后,指导老师便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到的消费心理学原理,对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进行心理分析。

进行心理分析的具体方式,可以是学生结合自己的毕业设计项目,运用所掌握的消费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完成对自己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的心理分析作业。也可以将有相似毕业设计任务的学生组合起来,成为受众心理分析小组,小组成员间分别针对各自设计项目的目标受众人群心理进行相互讨论分析,并完成各自的心理分析报告。

心理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对设计项目目标受众人群消费心理特征的判断和确立,包括在年龄、性别、社会地位层次、消费能力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在理性程度、细致程度、情绪和偏好的持续程度,对流行和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生活节奏和时间观念的方面的性格心理特征;以及在消费的目的性、浏览、选择和购买习惯,对品牌、包装和广告宣传的认同度等方面的消费习惯偏好特征,这些设计作品的定位的影响因素。第二,目标受众的消费动机,消费动机和受众的消费心理特征,构成了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心理诉求,对消费动机的分析决定了设计作品通过哪个方向、以哪种方式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吸引受众眼球。第三,设计作品方式,通过对设计作品、接触受众时的方式、环境对受众产生的感官影响和心理变化的分析,为设计作品的设计创意寻求依据,设定条件。

3.对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调查

学生自己或者学生们之间运用刚掌握的消费心理学知识,针对目标受众所进行的理论分析,难免有“闭门造车”之嫌。而检验理论分析的最好方法就是调查实践。所以接下来要求学生们运用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分析方法,对拟定的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进行现场调查。

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综合调查法、实验法等。受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学生的组织能力、物质条件、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前三种相对简单、便于开展,较为适合作为受众心理调查的方式,其中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了解受调查者信息的问卷法,因其使用预先编制的问卷表格,标准化的问题设计使信息收集更加全面,同时也有利于相互比较,因而最为适合学生采用。

问卷调查由设计、组织、调查、汇总、分析等一系列步骤组成,工作量较大,需要学生分组开展,分工合作。这样,我们之前提到的心理分析小组,就可以由此延伸为心理分析调查小组。问卷表格应由学生小组根据设计项目的调查需求自行设计,指导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表格应包含受众心理分析的主要内容,形式上应多做选择,减少文字填写量,从而方便受访者填写。

组织对目标受众人群的心理调查,不但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而且通过在现场调查中与目标受众的沟通交谈,既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又因为与目标受众的直接接触,为即将开始的设计创作打下了良好的感性认识基础。而通过将调查结果与之前的理论分析进行比较,对理论分析进行验证、补充和完善,可以使学生在将来的设计实践中进行受众心理分析的经验更加丰富,充实。

4.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

通过现场调查及汇总、分析,掌握了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特征和消费动机,也就是把握了目标受众的心理诉求,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也就有了准绳。

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简而言之,就是决定设计作品通过哪个方向入手、以哪种方式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对于平面设计作品而言,就是为满足目标受众人群的主要心理诉求,决定从其设计内容哪些方面的特质、性能入手,采用何种创意烘托该特质、性能,使用那些元素构成画面、采用怎样的色彩搭配、形成什么样的设计风格。比如设计一款为年轻人目标消费人群的服装品牌海报,可以突出其时尚、运动、自我等方面的品质风格,可以通过展示其品牌代言人的青春魅力、运动活力的画面,采用新潮、简短、有力的流行广告语来反映这些品质,可以采用鲜艳的色彩搭配、充满动感的线、面构成,炫酷的字符设计等,形成直接、明快的设计风格,以满足年轻人的消费心理诉求。

完成了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作品创作的消费心理学准备即已完成,即可进入设计创作阶段。对平面设计专业结合毕业设计实施的消费心理学教学也就由此收官。

四、结束语

通过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消费心理学的教学实施,使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学生了解了消费心理学知识,提高了运用消费心理学方法改善创作,增强作品市场适应力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能够设计出符合受众心理诉求的成功的设计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设计与消费论文篇6

消费社会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商品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消费活动成为社会活动的主要方式,刺激消费成了很多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之一。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消费社会产生于以物为依赖的商品社会之后,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财富,进而去购买商品满足自身需求,同时,商品即是代表消费者身份和地位的标志,商场也变得并不只为权贵服务了,人们可以在自由平等的条件下购物,20世纪60年代开始,从美国起源的消费社会逐渐向欧洲、亚洲等国家发展,在我国90年代后开始出现消费社会。

符号消费所依托的社会形态是消费社会。符号的定义是以一个事物(媒介)代表或指涉另一个事物的东西。在西方符号学发展史上,源于三种学术领域的探索,其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其二是逻辑学,其三是文化哲学和美学。F・D・索绪尔(1857―1913)从语言学的角度将符号分解为能指和所指,即指称物和被指称物;美国哲学家C・S・皮尔斯(1839―1914)在逻辑学的基础上提出符号构成的三个要素:媒介物、对象指涉和解释;苏珊・K・朗格(1895―1985)进一步提出了艺术符号论的美学思想,她把符号区分为推论性符号和表象性符号两类。

在这之后,符号学渗透到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波德里亚吸取了先驱者的符号理论,他认为符号的能指是商品,所指可以是社会地位,风格,身份等,波德里亚在其论著《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每次的交换行为既是一种经济行为,同时又是生产不同符号价值的超经济行为”。所谓“超经济行为”是指消费者看重的不仅仅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费,而是首先看其是否符合潮流时尚,是否彰显社会地位等附加了社会行为。所以,现代设计在消费社会中同步发展着,两者相互影响。现代设计与传统设计相比较,服务对象从达官贵人转向平常百姓,让大众提高了购买力,促进消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构成社会主要购买力的中产阶级中表现突出。

二、 符号消费理论对品牌形象设计发展的指向性

虽然波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是一种炫耀性的符号消费,其所指是社会地位和身份,但符号消费另外一层含义是指文化、风格、品味等,我们需要提倡的是后者,通过设计提升生活质量,建立品牌与人之间的互助和沟通,波德里亚提出,在现代交换中存在四种逻辑:使用价值的功能逻辑,交换价值的经济逻辑,符号价值的差异逻辑,以及象征交换的逻辑。其中,最重要的是差异化形成的符号价值,也就是说企业通过品牌形象的差异化形成符号价值,即是要建立自己的品牌文化,例如王老吉代表降火,耐克代表运动等;事实上品牌形象是指基于正确品牌定义下的符号沟通,它包括品牌解读及定义、品牌符号化、品牌符号的导入和品牌符号沟通系统的管理及适应调整四个过程,它的任务就是通过美善的符号沟通帮助受众储存和提取品牌印记。所以说品牌形象设计的趋势有两点:

第一,从图形美观的形式主义阶段走向体现品牌文化内涵的阶段。从最初对品牌视觉形象图形美观的形式主义的绝对信奉,导致了品牌视觉形象图形符号的泛滥,设计也严重脱离了品牌产品的本质,无数具有相似形态的图形符号充斥着消费者的眼球,消费者看到的是无数相似形态的图形符号,同时也导致了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工艺应用越来越趋于复杂化、高价位化,使得品牌产品的价格严重上扬加大了企业的成本。

第二,从销售品牌产品而强化形象的作用走向推销品牌理念作用的阶段。品牌标志设计已经不再是原来单纯区分品牌产品的作用,其被动的地位逐步上升为主动的地位,它向人们推销着其所代表的品牌的理念与观念,与消费者在情感上达成一种共鸣,让消费者真切的感受到品牌的文化内涵。

优秀的品牌形象设计充满文化内涵,传达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互助,波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只看到设计带来炫耀性的一面,而设计师的责任在于通过品牌形象设计来带动艺术和审美,利用设计来改良社会风气,提升大众审美观,不要在消费社会的洪流中迷失自我。

参考文献

[1]徐恒醇:《设计符号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设计与消费论文篇7

一、消费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存在意义

平面设计作为一种与商业活动息息相关的艺术设计门类,商业性是其基本属性。广告、标志、版式、包装、展示以及“VI”设计等,无不因商业上的需求而产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商业平面设计作品,其内容往往是对商品或者服务的展示、宣传,其对象,即该作品的目标受众,往往是其所展示的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作为一个商业平面设计作品的作者,受众对该商品和服务的心理诉求,是其进行设计创作无法绕过,必需思考的问题。因而,具备一定的消费心理学知识,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平面设计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以培养市场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要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设计人才,非常有必要对其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进行消费心理学教育。然而,目前我国高职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是,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围绕着构成这类基础课程和标志、海报、包装、“VI”设计等应用课程来组织,像消费心理学这样的市场导向性课程的意义却始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样的课程设置,看似基础扎实、知识体系完整,却与市场严重脱节,培养出的学生市场适应能力不强,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二、在平面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学的设想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近年来,消费心理学教育在设计类专业中的存在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部分学校也进行了将其纳入设计类专业教学内容的探索。然而,对于高职平面设计专业来说,在短短三年的培养时间内,教学内容本已较多、课程也比较紧凑。那么,如何将消费心理学教育稳妥的纳入到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并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呢。作者提出了在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学的设想。理由如下:

1.不宜过早地给学生灌输消费心理学知识

高职类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设计基础相对薄弱,这些学生在入学之前接受的几乎都是绘画基础课程,对设计几乎一无所知。入学后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要夯实他们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方面的功底,另一方面是要循序渐进地教授他们平面设计的知识、技法,培养他们设计思维和创作能力。如果在他们还没完成平面设计的基本课程,完全掌握平面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时候,就过早的给他们灌输消费心理学知识,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让学生摸不清头脑、理不清思路。

2.毕业设计阶段的学生具备了接受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

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经过前几年的学习后已经基本掌握了平面设计的基础技能,同时,此时的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社会、接触市场,通过实习和找工作的经历,对专业方向所涉及的市场和消费者有了一些初步的概念和了解,具备了接受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

3.毕业设计阶段的消费心理学教育最具效果

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面对就业的压力和适应社会、适应市场的挑战、他们有了解市场、了解市场的主宰——消费者心理的渴求。而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在他们根据兴趣、根据对职业发展的意愿或者实习的经历确定毕业设计项目的时候,都有着完成一件足以证明自己实力的完美作品的强烈愿望,所以这个时候的学生在了解了消费心理学的价值和意义之后,会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同时,毕业设计阶段紧邻就业,这时候组织他们学习消费心理学知识,且经过与毕业设计项目的结合运用,印像清晰、深刻,在毕业开始工作后,这些刚学到的东西拿来就能用,具有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消费心理学教学实施

1.消费心理学知识的讲授

消费心理学知识的讲授是实施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环节。由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往往一边忙于实习,找工作,一边进行设计创作,能够集中起来进行理论学习的时间有限,所以对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讲授消费心理学知识内容,不可能像商务、市场类专业的学生那样系统、全面,而应对包括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因素和外部条件等在内的消费心理学基本知识、理论,进行概括性、普及性的讲解,并对消费者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研究分析方法进行阐述。目标是让学生在了解消费心理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学会应用消费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分析方法对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进行消费心理分析。

对于讲授的形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能请校内外教授消费心理学的专业老师来进行讲座,专业老师的讲座,因其经验丰富、内容全面、讲解权威,显然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而没有这种条件的,则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可以通过收集、整合一些消费心理学的教学视频、教案和教学课件,组织学生进行集中学习,凭借自身理解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讲解。而这就要求指导老师熟悉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同时具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再演绎能力。而无论进行哪种形式的讲授,指导老师都应选择一些消费心理学的相关教材、文章、资料,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补充学习。

2.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分析

在完成了基本知识理论的讲授之后,指导老师便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到的消费心理学原理,对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进行心理分析。

进行心理分析的具体方式,可以是学生结合自己的毕业设计项目,运用所掌握的消费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完成对自己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的心理分析作业。也可以将有相似毕业设计任务的学生组合起来,成为受众心理分析小组,小组成员间分别针对各自设计项目的目标受众人群心理进行相互讨论分析,并完成各自的心理分析报告。

心理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对设计项目目标受众人群消费心理特征的判断和确立,包括在年龄、性别、社会地位层次、消费能力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在理性程度、细致程度、情绪和偏好的持续程度,对流行和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生活节奏和时间观念的方面的性格心理特征;以及在消费的目的性、浏览、选择和购买习惯,对品牌、包装和广告宣传的认同度等方面的消费习惯偏好特征,这些设计作品的定位的影响因素。第二,目标受众的消费动机,消费动机和受众的消费心理特征,构成了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心理诉求,对消费动机的分析决定了设计作品通过哪个方向、以哪种方式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吸引受众眼球。第三,设计作品方式,通过对设计作品、接触受众时的方式、环境对受众产生的感官影响和心理变化的分析,为设计作品的设计创意寻求依据,设定条件。

3.对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调查

学生自己或者学生们之间运用刚掌握的消费心理学知识,针对目标受众所进行的理论分析,难免有“闭门造车”之嫌。而检验理论分析的最好方法就是调查实践。所以接下来要求学生们运用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分析方法,对拟定的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进行现场调查。

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综合调查法、实验法等。受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学生的组织能力、物质条件、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前三种相对简单、便于开展,较为适合作为受众心理调查的方式,其中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了解受调查者信息的问卷法,因其使用预先编制的问卷表格,标准化的问题设计使信息收集更加全面,同时也有利于相互比较,因而最为适合学生采用。

问卷调查由设计、组织、调查、汇总、分析等一系列步骤组成,工作量较大,需要学生分组开展,分工合作。这样,我们之前提到的心理分析小组,就可以由此延伸为心理分析调查小组。问卷表格应由学生小组根据设计项目的调查需求自行设计,指导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表格应包含受众心理分析的主要内容,形式上应多做选择,减少文字填写量,从而方便受访者填写。

组织对目标受众人群的心理调查,不但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而且通过在现场调查中与目标受众的沟通交谈,既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又因为与目标受众的直接接触,为即将开始的设计创作打下了良好的感性认识基础。而通过将调查结果与之前的理论分析进行比较,对理论分析进行验证、补充和完善,可以使学生在将来的设计实践中进行受众心理分析的经验更加丰富,充实。

4.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

通过现场调查及汇总、分析,掌握了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特征和消费动机,也就是把握了目标受众的心理诉求,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也就有了准绳。

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简而言之,就是决定设计作品通过哪个方向入手、以哪种方式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对于平面设计作品而言,就是为满足目标受众人群的主要心理诉求,决定从其设计内容哪些方面的特质、性能入手,采用何种创意烘托该特质、性能,使用那些元素构成画面、采用怎样的色彩搭配、形成什么样的设计风格。比如设计一款为年轻人目标消费人群的服装品牌海报,可以突出其时尚、运动、自我等方面的品质风格,可以通过展示其品牌代言人的青春魅力、运动活力的画面,采用新潮、简短、有力的流行广告语来反映这些品质,可以采用鲜艳的色彩搭配、充满动感的线、面构成,炫酷的字符设计等,形成直接、明快的设计风格,以满足年轻人的消费心理诉求。

完成了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作品创作的消费心理学准备即已完成,即可进入设计创作阶段。对平面设计专业结合毕业设计实施的消费心理学教学也就由此收官。

四、结束语

通过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消费心理学的教学实施,使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学生了解了消费心理学知识,提高了运用消费心理学方法改善创作,增强作品市场适应力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能够设计出符合受众心理诉求的成功的设计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设计与消费论文篇8

高职院校有其自身的特点,职业技术教育绝对不是精英教育,决定了其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人才只能是掌握市场营销职业技能人才,而不是研究市场的专家学者或市场营销的策划大师,针对这样的特点,笔者对市场营销专业《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作出如下探讨:

一、课程介绍

1.培养目标。《消费者行为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观察消费者的外在行为表现,并懂得透过外在行为探寻消费者内在心理,或者通过分析消费者心理,推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从而更有效地制定营销策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消费者行为分析的基本手段和方法。

2.课程特点。该学科主要研究消费者心理、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制定市场营销战略提供依据。研究侧重二个基本问题:一是分析研究不同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其影特征响因素,为制定合适的营销战略提供依据;二是通过制定营销战略,改变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提高消费者的购买频率,目的是为企业创造顾客和利润。

二、对课程内容进行情景设计

情景设计更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教师教学情景的设计,条件要充分,教育教学目的要明确。每一个情景的出现,要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而进行。随意的、目的不明确的情景设计,是对教学的干扰,是杂乱的,无效的,甚至是对教学是有害的。其次,情景设计的任务问题。教学中每一个教学情景的设计,应该有一个或几个非常明确的任务。情景设计的过程和实现教育教学任务应该有阶段性的任务达标标准。笔者将课程内容作了如下情景设计。

1.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行为学。学习情境一:消费者行为与消费者行为学。

2.问题认知、购买评价、商店选择、购后行为。学习情境二: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

3.消费者需要、动机、动机理论和营销策略。学习情境三:消费者需要与动机。

4.消费者的感觉、知觉、知觉过程、质量。学习情境四:消费者的感觉与知觉。

5.有关消费者的学习理论、消费者学习与购买动机、记忆与遗忘。学习情境五:学习、记忆与购买行为。

6.消费者态度、消费者形成、测量。学习情境六:消费者态度的形成、测量与改变。

7.个性、自我概念、生活方式 学习情境七:消费者的个性、自我概念与生活方式。

8.文化、文化价值观、文化环境、民族与年龄亚文化。学习情境八:文化与消费者购买行为。

9.社会群体、参照群体、群体内沟通与意见领袖。学习情境九:社会群体与消费者购买行为。

10.家庭生命周期、家庭购买决策、中国家庭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学习情境十:家庭与消费者购买行为。

11.社会阶层、不同社会阶层、市场营销。学习情境十一:社会阶层与消费者购买行为。

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

本课程除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方法外,还灵活地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主有:

1.启发式教学。即通过教师的暗示、提示和必要的背景说明等,让学生自悟出某些原理。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是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变教师的单向思维为师生的双向思维,增强学习效果。

2.讨论式教学。即设计某些讨论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消化和理解。运用这一方法的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变被动地听为主动地讲,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模拟教学。即模仿消费实践,让学生以不同的角色参与,用以检验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运用这一方法的主要目的,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实践机会,除了印证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外,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4.现场教学。即根据某些教学内容的需要,将学生带到企业现场,进行现场参观、考察和讲解,或请企业专家现场讲学。运用这一方法的主要目的是缩小课堂与社会的距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

5.社会实践。即组织学生直接参加企业的营销实践活动。其目的是检验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以便修正和调整教学计划,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平台,让学生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巩固学过的知识,补充和完善未曾学过的知识,增强实际本领。

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1.引导学生掌握消费者行为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特别是符合中国消费者行为特征的理论框架;培养学生掌握消费者行为研究方法中的基本工具,并且运用其中的 一些方法和工具进行初步的消费者行为测量;同时,还要通过丰富的案例教会学生灵活运用消费者行为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确定能够有效地影响消费者行为的 市场营销战略和策略,使之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实施营销策略的前提和基础。

2.教师要全部实现了授课电子课件化。它不但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大大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并且有助于及时将新的学科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之中。现在我们正尝试准备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把教学的静态过程变为动态过程。

3.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教学改革。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彻底改变了长期存在的教师“一言堂”现象,学生由被动听讲,变为积极参与;第二,由过去侧重培养学生记忆知识,变为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应用知识;第三,向学生传授的知识由过去从教材的单一渠道获取,变为从网上多渠道获取,由静态的、陈旧知识,变为动态的最新知识;第四,对学习效果的评价,由过去依据唯一的试卷测试分数,变为依据多种考核形式。

设计与消费论文篇9

1多元共生性的后现代特征与差异消费的形成

差异消费是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无差异消费则是现代主义的概念。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向多变,强调他人,崇尚非标准,多样化与分散化;在知识论中主张知、情、意相互融合,崇尚个体、边缘、地域,局部……后现代主义这样的主张与追求将现代主义追求标准化、系统化,崇尚理性,否定情感参与,在知识论中主张知、情、意严格区分的“精英主义”完全消解否定。随之而来,现代主义的无差异消费时代得到终结,差异消费时代兴起。具体追溯到差异消费形成的后现代社会根源――主要是由后现代社会的多元共生性来决定的。

多元共生性:与现代主义强调的中心性和一元性相反,后现代注重对立面的消失。多元的共生正可以通过互参性和差异性而互释其意义,并通过差异而表现出独立不倚的质素。多元共生是一个差异同一的概念。那种一味强调“差别”而无视统一,事实上只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在后现代消费时代正是拥有了这样多元共生的一种平和的心境,秉持了更加宽容的消费态度和更为宽广的消费视野而又相对个体体验的消费实践。“不一定”是时下最为时髦流行的话语,差异性也就是在此“不一定”之中产生。后现代的多元共生性概念,取代了现代主义普同性,“差异消费”的概念得以形成。

2差异消费

由德希达提出,他认为现代主义与前工业化时代,经济现象中的生产是以实体生产的一、二产业为主导,消费则是以生产者主导的无差异消费、物质消费为主。但是在后工业时代与后现代情景里,经济现象中的生产是以知识、文化、意义为生产的三产业(服务业)为主,消费自然以消费者欲求的差异消费、知识消费为主导。

星野克美于《符号社会的消费》一书中提出相关于消费文化现象的观点:消费形态转向成为物品感性消费和意象消费的文化现象。消费不再只是经济的行为,以物品价值为使用目的,已经转变成为如何具有新差异性的符号价值。

因为人对物的消费,是一个交往的过程,不仅仅是用一个东西,人对物的消费实际上是一个意义再生产的过程。人们通过消费一定的物品,来获得一定的满足感,获得一定的需要。拿手表来说。手表的原始功能是计时,但是手表在设计策略中,它创造了一种关联――即手表和身份、地位、品位的关联,由此手表就变得不再普通,就不再只是一块普通的计时工具,手表的原始功能正在消散。由此当你消费一块手表的时候,你就不仅仅是在消费手表计时工具本身,而是在消费附加在手表上的其他的文化价值和其他附加的意义。

这里牵涉到一个“景象社会”的概念――简单说就是商品变成了形象,或者叫形象就是商品。我们都知道不同品牌的手表之间的差价是很大的,这个差别是怎么造成的?这并不是这个物的使用价值,因为它的使用价值是一样的,但是它们的交换价值,它们的符号价值是不一样的。所以景象社会的理论实际上提出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我们消费商品实际上是在消费形象。

显然,消费形象之间会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同风格、情趣和品位等多方面的差别,这些差别显然会迎合和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差别化的身份、地位和趣味。由此差异消费,可以从设计专业的术语中来定义就是:产品和服务要有特色、设计上要有文化特色,以克服现代工业社会里的“无差异消费”,进入满足小众市场的后现代差异消费。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除了价钱因素以外,后现代市场里产品主要的竞争力来自于作者与作者(设计师)所处的文化脉络所呈现的特色。譬如,我们买美国货、欧洲货主因已经不仅仅是美国货、欧洲货多好、多坚实、多小巧(因为跨国公司盛行之下很多外国货已然在东南亚或非洲国家生产);主因而是美国、欧洲货所呈现的美国文化意象或欧洲文化意象。

以观光业来说明差异消费就会更加容易理解,例如上海市如果要成为观光的重要据点,那么除了五星级饭店、环境优美的市容以外,有没有独特风格才是最重要的。否则上海市与纽约、东京、香港都差不多,又何必来上海观光呢?观光消费就是典型的差异消费。差异消费是后现代生活形态的一种表征:差异消费现象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形态,呈现为后现代生活形态多元化和差异性的一种表征。

3后现代差异消费与设计的互动关系

(1)差异消费对于设计学科的明显影响。

显然,设计适时反映当下时代的价值观、社会生活与流行现象。存在于任何一个社会的商品,其设计都是反映社会价值的一种表现,但这种社会价值也同时是存在这个社会中的个人所秉持的价值观的集合体。后现代的差异消费现象与设计的表现相互反映,后现代的差异消费现象也同样存在于设计的现象中。

由于全球经济市场的变动,后现代主义的生产者导向、消费市场的变化,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后现代社会里,经济体系逐渐从“生产者导向”走向“消费者导向”,意味着工业产品消费已然从产品的功能满足进入到消费者对“产品意象的心理满足”。依此,现代主义设计所强调的“形随机能、与合理(高效)主义”已经被渐次超越,被一种产品意象的心理满足、风格差异消费所取代。这样在推向后现代消费者导向的市场新趋中,凸显了设计市场行销形态的改变。

①表现为将设计转向为以消费者沟通、互动为目的特色。设计的沟通性即设计专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会趋于更加细致,通常也有所谓的“消费者使用者中心”这样的设计理念出现。不过,沟通性的趋势是比使用者中心更为复杂且更为精致的概念。诸如:网站网页设计里,就很强调动态画面与选择性点入;此外,一个成功的网站之所以吸引人,往往是因为经营者随时能调整更新网站内容,而又不失原设立主题,所以小至计数器、留言板、讨论区的提供,大至网站登入的个人化招呼、留言板的自动回函、网上购物付费系统等都是为了增加沟通的互动性。

②差异消费的概念对设计最大的冲击在于催促了民族风格与地方风味的兴起,特别是在网络、资讯消费与资讯流高度发达之后,追求“差异”的需求更为明显。而风土、语言、民族性,将成为提供差异的最终源头。

③如果从与现代设计的差异来看,差异消费对于设计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和结果就是“希望设计能够有更丰富的表情与意象”。这就是设计业界里所称的设计语意学派。而这些设计的表情与意象并不是毫无缘由的,而是透过设计者对设计产品与消费受众之间相互关系的体会和认识形成的。消费转化为各种差异化的符号为媒介的一种文化行动。从符号学传播学角度来看,新的设计策略遂转向对符号价值的差异性的追求。

譬如,二战后冒出的众多新生事物,诸如新生的家电用品、通讯器材、个人电脑等,这些具有新功能与新形象的产品的建构都需要一个实质的意象。新时期的材料科学与电子学科的迅猛发达,许多新旧事物越加趋向轻薄短小,促成新旧事物都需要一个“新形象”,这些新生事物更加促成了“物品辨认的需要”与“表情的需要”。

这样使得在设计策略中产生市场分化的现象,将分别区分同质化和异质化的市场组成,各类市场存在着不同的偏好,最重要的就是影响设计本身的形式与内容,针对特定市场表现才能掌握全盘的影响力。

(2)设计对于差异消费的反动。

商品要获得最大市场,就必须迎合群众,而为了继续扩大市场,就必须同时改变更多的人的欲望趣味使他们变成群众。现代社会不仅设计商品,设计消费,而且设计群众,这样地多重地设计,对人们的生活经验的破坏和重新建构是不可估量的。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把由大众传媒引导的消费概括为“一个符号参照另一个符号、一件物品参照另一件物品、一个消费者参照另一个消费者”。由此可以看出大众消费文化显然密切相关于现当代都市的,密切相关于现当代大工业的,是一种受制于现当代传媒介质下大批量生产的现当代文化形态和处于消费时代,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并且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现当代文化消费形态,是一种现当代工业和市场高度发展后的产物。

所以不管设计策略如何地在理性上去细分市场,原本都只是差异消费本身的需求而已,而最大占有市场的资本本性却决定了设计只能是在不断地作“圈地运动”――把尽可能多的人们变为自己的市场里的群众。

比如说电视频道的细分,有电视剧、电影、戏剧、曲艺、体育、新闻、娱乐、综艺、军事、科技、教育、人文、历史、农村等等各种各样的频道,而且每个频道又有更为细分化的节目和栏目。这些细分的频道细分了节目也细分了群众,当然也就细分了消费群体的广告目标群。因此,设计策划的细分市场化只能是一方面满足了群众的差异性消费的选择性,另一方面也把群众圈进了这些预先设计好的圈子中。由此可见细分的最终目的其实是为了更好地集中,细分走到最后却成了对于差异性的反动方式的一种。

譬如,我们满目可及的策划设计正在通过娱乐新闻(“天气预报”)、春节联欢晚会、时尚指南、娱乐指示、肯德鸡、麦当劳、超级市场、肥皂剧、流行、奥斯卡风向标、信用卡、留言电话、软饮料、体育比赛、排行榜、广告、传媒等等可以触及的任何范围和方式来使更多的人们成为群众,从而使得群众们高高兴兴得到了各种现代化的消费享乐。但是群众们也会发现别的人也都有拥有了这些,即使有些没有得到的东西,那也是早已看得烂熟的东西,意义早已经被消解剥夺了。这也就如俗话说的好那样――“没吃过猪肉我还没见过猪跑吗!”。

由此,就设计言,其一方面迎合了差异消费的导向;另一方面,对于差异性而言,设计本性上来说就是差异的反动和灾难。这就是矛盾差异消费与设计二者的关系,当然对于二者我们也完全可以持乐观的态度,毕竟事物总是在矛盾中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前行的。

设计与消费论文篇10

差异消费是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无差异消费则是现代主义的概念。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向多变,强调他人,崇尚非标准,多样化与分散化;在知识论中主张知、情、意相互融合,崇尚个体、边缘、地域,局部……后现代主义这样的主张与追求将现代主义追求标准化、系统化,崇尚理性,否定情感参与,在知识论中主张知、情、意严格区分的“精英主义”完全消解否定。随之而来,现代主义的无差异消费时代得到终结,差异消费时代兴起。具体追溯到差异消费形成的后现代社会根源——主要是由后现代社会的多元共生性来决定的。

多元共生性:与现代主义强调的中心性和一元性相反,后现代注重对立面的消失。多元的共生正可以通过互参性和差异性而互释其意义,并通过差异而表现出独立不倚的质素。多元共生是一个差异同一的概念。那种一味强调“差别”而无视统一,事实上只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在后现代消费时代正是拥有了这样多元共生的一种平和的心境,秉持了更加宽容的消费态度和更为宽广的消费视野而又相对个体体验的消费实践。“不一定”是时下最为时髦流行的话语,差异性也就是在此“不一定”之中产生。后现代的多元共生性概念,取代了现代主义普同性,“差异消费”的概念得以形成。

2差异消费

由德希达提出,他认为现代主义与前工业化时代,经济现象中的生产是以实体生产的一、二产业为主导,消费则是以生产者主导的无差异消费、物质消费为主。但是在后工业时代与后现代情景里,经济现象中的生产是以知识、文化、意义为生产的三产业(服务业)为主,消费自然以消费者欲求的差异消费、知识消费为主导。

星野克美于《符号社会的消费》一书中提出相关于消费文化现象的观点:消费形态转向成为物品感性消费和意象消费的文化现象。消费不再只是经济的行为,以物品价值为使用目的,已经转变成为如何具有新差异性的符号价值。

因为人对物的消费,是一个交往的过程,不仅仅是用一个东西,人对物的消费实际上是一个意义再生产的过程。人们通过消费一定的物品,来获得一定的满足感,获得一定的需要。拿手表来说。手表的原始功能是计时,但是手表在设计策略中,它创造了一种关联——即手表和身份、地位、品位的关联,由此手表就变得不再普通,就不再只是一块普通的计时工具,手表的原始功能正在消散。由此当你消费一块手表的时候,你就不仅仅是在消费手表计时工具本身,而是在消费附加在手表上的其他的文化价值和其他附加的意义。

这里牵涉到一个“景象社会”的概念——简单说就是商品变成了形象,或者叫形象就是商品。我们都知道不同品牌的手表之间的差价是很大的,这个差别是怎么造成的?这并不是这个物的使用价值,因为它的使用价值是一样的,但是它们的交换价值,它们的符号价值是不一样的。所以景象社会的理论实际上提出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我们消费商品实际上是在消费形象。

显然,消费形象之间会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同风格、情趣和品位等多方面的差别,这些差别显然会迎合和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差别化的身份、地位和趣味。由此差异消费,可以从设计专业的术语中来定义就是:产品和服务要有特色、设计上要有文化特色,以克服现代工业社会里的“无差异消费”,进入满足小众市场的后现代差异消费。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除了价钱因素以外,后现代市场里产品主要的竞争力来自于作者与作者(设计师)所处的文化脉络所呈现的特色。譬如,我们买美国货、欧洲货主因已经不仅仅是美国货、欧洲货多好、多坚实、多小巧(因为跨国公司盛行之下很多外国货已然在东南亚或非洲国家生产);主因而是美国、欧洲货所呈现的美国文化意象或欧洲文化意象。

以观光业来说明差异消费就会更加容易理解,例如上海市如果要成为观光的重要据点,那么除了五星级饭店、环境优美的市容以外,有没有独特风格才是最重要的。否则上海市与纽约、东京、香港都差不多,又何必来上海观光呢?观光消费就是典型的差异消费。差异消费是后现代生活形态的一种表征:差异消费现象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形态,呈现为后现代生活形态多元化和差异性的一种表征。

3后现代差异消费与设计的互动关系

(1)差异消费对于设计学科的明显影响。

显然,设计适时反映当下时代的价值观、社会生活与流行现象。存在于任何一个社会的商品,其设计都是反映社会价值的一种表现,但这种社会价值也同时是存在这个社会中的个人所秉持的价值观的集合体。后现代的差异消费现象与设计的表现相互反映,后现代的差异消费现象也同样存在于设计的现象中。

由于全球经济市场的变动,后现代主义的生产者导向、消费市场的变化,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后现代社会里,经济体系逐渐从“生产者导向”走向“消费者导向”,意味着工业产品消费已然从产品的功能满足进入到消费者对“产品意象的心理满足”。依此,现代主义设计所强调的“形随机能、与合理(高效)主义”已经被渐次超越,被一种产品意象的心理满足、风格差异消费所取代。这样在推向后现代消费者导向的市场新趋中,凸显了设计市场行销形态的改变。

①表现为将设计转向为以消费者沟通、互动为目的特色。设计的沟通性即设计专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会趋于更加细致,通常也有所谓的“消费者使用者中心”这样的设计理念出现。不过,沟通性的趋势是比使用者中心更为复杂且更为精致的概念。诸如:网站网页设计里,就很强调动态画面与选择性点入;此外,一个成功的网站之所以吸引人,往往是因为经营者随时能调整更新网站内容,而又不失原设立主题,所以小至计数器、留言板、讨论区的提供,大至网站登入的个人化招呼、留言板的自动回函、网上购物付费系统等都是为了增加沟通的互动性。

②差异消费的概念对设计最大的冲击在于催促了民族风格与地方风味的兴起,特别是在网络、资讯消费与资讯流高度发达之后,追求“差异”的需求更为明显。而风土、语言、民族性,将成为提供差异的最终源头。

③如果从与现代设计的差异来看,差异消费对于设计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和结果就是“希望设计能够有更丰富的表情与意象”。这就是设计业界里所称的设计语意学派。而这些设计的表情与意象并不是毫无缘由的,而是透过设计者对设计产品与消费受众之间相互关系的体会和认识形成的。消费转化为各种差异化的符号为媒介的一种文化行动。从符号学传播学角度来看,新的设计策略遂转向对符号价值的差异性的追求。

譬如,二战后冒出的众多新生事物,诸如新生的家电用品、通讯器材、个人电脑等,这些具有新功能与新形象的产品的建构都需要一个实质的意象。新时期的材料科学与电子学科的迅猛发达,许多新旧事物越加趋向轻薄短小,促成新旧事物都需要一个“新形象”,这些新生事物更加促成了“物品辨认的需要”与“表情的需要”。

这样使得在设计策略中产生市场分化的现象,将分别区分同质化和异质化的市场组成,各类市场存在着不同的偏好,最重要的就是影响设计本身的形式与内容,针对特定市场表现才能掌握全盘的影响力。 转贴于

(2)设计对于差异消费的反动。

商品要获得最大市场,就必须迎合群众,而为了继续扩大市场,就必须同时改变更多的人的欲望趣味使他们变成群众。现代社会不仅设计商品,设计消费,而且设计群众,这样地多重地设计,对人们的生活经验的破坏和重新建构是不可估量的。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把由大众传媒引导的消费概括为“一个符号参照另一个符号、一件物品参照另一件物品、一个消费者参照另一个消费者”。由此可以看出大众消费文化显然密切相关于现当代都市的,密切相关于现当代大工业的,是一种受制于现当代传媒介质下大批量生产的现当代文化形态和处于消费时代,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并且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现当代文化消费形态,是一种现当代工业和市场高度发展后的产物。

所以不管设计策略如何地在理性上去细分市场,原本都只是差异消费本身的需求而已,而最大占有市场的资本本性却决定了设计只能是在不断地作“圈地运动”——把尽可能多的人们变为自己的市场里的群众。

比如说电视频道的细分,有电视剧、电影、戏剧、曲艺、体育、新闻、娱乐、综艺、军事、科技、教育、人文、历史、农村等等各种各样的频道,而且每个频道又有更为细分化的节目和栏目。这些细分的频道细分了节目也细分了群众,当然也就细分了消费群体的广告目标群。因此,设计策划的细分市场化只能是一方面满足了群众的差异性消费的选择性,另一方面也把群众圈进了这些预先设计好的圈子中。由此可见细分的最终目的其实是为了更好地集中,细分走到最后却成了对于差异性的反动方式的一种。

譬如,我们满目可及的策划设计正在通过娱乐新闻(“天气预报”)、春节联欢晚会、时尚指南、娱乐指示、肯德鸡、麦当劳、超级市场、肥皂剧、流行、奥斯卡风向标、信用卡、留言电话、软饮料、体育比赛、排行榜、广告、传媒等等可以触及的任何范围和方式来使更多的人们成为群众,从而使得群众们高高兴兴得到了各种现代化的消费享乐。但是群众们也会发现别的人也都有拥有了这些,即使有些没有得到的东西,那也是早已看得烂熟的东西,意义早已经被消解剥夺了。这也就如俗话说的好那样——“没吃过猪肉我还没见过猪跑吗!”。

由此,就设计言,其一方面迎合了差异消费的导向;另一方面,对于差异性而言,设计本性上来说就是差异的反动和灾难。这就是矛盾差异消费与设计二者的关系,当然对于二者我们也完全可以持乐观的态度,毕竟事物总是在矛盾中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前行的。

设计与消费论文篇11

笔者认为设计中的异域化是,在现代设计以及大众的、现实的审美中超越时空界限,将审美旨趣指向身处的现时社会之外的时间或者空间。异域化不仅仅是不同国家、文明之间的艺术风格互动,也有可能是一个国家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艺术互动。

对异域化的追求其实是多方面因素的合流,是设计者、生产厂商、消费者等在消费社会的世界里的游戏。审美的、社会的、商业动机触发下产生的,各种不同倾向不必再站在对立的立场上。一种独特的异域风情的、英雄主义的、复古的、紧迫而又富于幻想的设计思潮流行到全球。

上世纪60年代的欧美世界,艺术和设计领域还发出了不同文化可以和谐共存的信号,并且在某种情况下提出了多元论,即认为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可以成为所谓的现代准则,对商品交换价值的重视也使得优良、大众或流行设计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虽然其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但是其范围只限于被大众所认同的普通消费文化。而在20世纪晚期,多元论被简单地理解成了商业上的多样性:没有一个占优势地位的主流,就没有所谓边缘的存在,而主流也需要边缘来滋生新的市场。加之消费社会的扩张,多样化就理所当然了,且对异质性、边缘性的追求也在不断增加。异域化就成为了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后现代的标志之一后工业时代的反叛或者超越。工业大生产的大英雄时代,已经让位于对研究、服务、信息交流,以及更具创造性的产品语义学领域的重视,而不在那么关注与工业设计有关的传统的“形式创造”(form-making)。i赋予产品新的“语义”,寻找产品存在意义也已成为这个时代制造的需求。

在当代,设计领域已经“软化”,在对虚拟的而非实际的材料进行操作处理,通过电脑绘图设计产品样式。正是这种“软”因素的加重,也就导致了鲍德里亚所说的“仿象”越来越真实,超越了真实而存在。而异域化设计却将“真实”放在了异域,无论是消费者、厂商还是广告公司都频繁使用“返璞归真”这个词,以此来强调人在现实中的身份焦虑的在异域可以消失。

上世纪哥特文化的复兴就是个例子,哥特艺术以复古的面目却成为一种先锋、前卫、黑暗、阴郁、压抑、痛苦、恐怖、神秘、鬼魅、死亡、颓废、超自然、宗教情节、唯美主义,这些词语合起来勾勒出了现代哥特艺术的特质。20世纪的朋克文化表达了对现世的不满和无奈,以音乐革命的方式宣泄怨气以及企图摧毁世界重新寻找精神寄托,酒精、、性、摇滚等等也成为当时背景下极为盛行的名词。哥特艺术也在此重生,其涉及面十分宽广,囊括了美术、音乐、文学、时装、视觉设计、电影等领域。这是将“异域化”推向了极致的例子,这种影响还不仅仅是简单的日常生活方面,而是形成一种文化。但在走得不那么激进的大众中,还是消费主义主导了异域化。

鲍德里亚的消费理论认为,消费并不是一种物质性的实践,也不是‘丰产’的现象学,它的定义,不在于我们所消化的食物、不在于我们身上穿的衣服、不在于我们使用的汽车、也不在于影像和信息的口腔或视觉实质,而是在于,把所有以上这些(元素)组织为有表达意义的东西(substance significance);它是一个虚拟的全体,其中所有的物品和信息,“一种符号的系统化操控活动”。ii而设计和消费在这样的操控系统中互动,形成了现代消费体系。他还认为,“要成为消费的对象,物品必须成为符号,也就是外在于一个它只作意义指涉的关系,因此它和这个具体关系之间,存有的是一种任意偶然的和不一致的关系,而它的合理一致性,也就是它的意义,来自于它和所有其他的符号―物之间,抽象而系统性的关系。这时,它便进行‘个性化’,或是进人系列之中,等等:它被消费,但(被消费的)不是它的物质性,而是它的差异(difference)。”iii这里强调的是消费对象,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将消费者带入一个体系中,而这个符号就是设计者创立的。消费实则追求一种身份,异域化商品的设计与消费在当代社会也进入了此链条中。异域化设计也在此互动链条中,它的消费背后有其巨大的链条,无论是从视觉美学上还是从经济学上。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在广告中还是网络上,对于异域化商品(服装、地产、家具、饮食)的标签总是跟“浪漫”联系在一起,这里的“浪漫主义”与其说是一种情调还不如说是以理念为形式的消费符号,它只是幸运地与浪漫主义热衷于表达异域风情的传统合在了一起。其实,在世界历史中,对异域化的偏好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就已经存在。新航路的开辟使得追求异域化成为欧洲贵族的传统和炫耀其财富的标志。中东的地毯、中国的陶瓷、俄国的皮草等等,这种偏好在19世纪末的小说中描写贵族生活的场面屡见不鲜。

三次工业革命的洗礼,科技的“祛魅”(马克思.韦伯语),带来的确实人类的迷失。人只不过是“被技术所订购者”(海德格尔语),与物的性质一样,技术的强制“去蔽”使得人忽略了对“命运”(天、地、人、神)的思考。这些思想的盛行使得人们越来越想回到“原初状态”异域化思潮也正是在这种思想背景下与消费社会结合产生了处在流行与边缘、主流与“非主流”之间的设计风格样式。

也许这只是设计中的异域化思潮背后的些许文化解读,必须承认,这样的解读都逃离不了消费社会的符号链。

参考文献

设计与消费论文篇12

自有万生万物以来,色彩就一直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用不同的绚烂排列方式,冲击着人类的视网膜,用各种不同的色彩赋予人类不同的感受。这些都是色彩在不知不觉中给我们带来的的心理暗示。对色彩的认知和把握,已经早在包豪斯的色彩教学中已经开始,他们强调将对色彩的科学分析与心理体验相结合。

然而时隔多年,在现代的设计中却存在着一种危险的倾向——我行我素的自由设计,把色彩进行单独的设置,只赋予他形式上的作用,而忽视了他的重要性,这样就会造成色彩与消费者心理脱节的现象。色彩变成了设计者的个人感情色彩的体现,使得产品不被消费者接受,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如何使设计师的色彩与人们的消费心理相统一,是我们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色彩的物理性及科学性

色彩有其物理特性。1676年,牛顿将白色太阳光分离成光谱,发现了色彩存在和产生的本质原理,由于这些理论的产生,使艺术家们对色彩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此领域里,我们要研究色光的混和、光谱的元素、色光光波的频率以及波形的长度,还要研究色的分类和标准。只有准确把握色彩的规律,才能对色彩进行心理分析,使色彩在设计中取得好的效果。

在以上理论的基础上,我们要认识到色彩是设计中最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之一,它通过人们的视觉感受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和类似物理的效应,形成丰富的联想、深刻的寓意和象征。在产品设计中,色彩应足够满足其功能和精神要求,满足产品所要面对的市场要求。免费论文。色彩与心理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从现在被公认的杨格-赫姆霍兹关于三色学说中找到答案。他的色彩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色彩和色彩关系会引起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视觉生理反应。科学家们对色彩的实验为我们进行设计色彩提供了科学依据,了解它可以更加透彻的把握消费者的视知觉规律。

二、根据视知觉心理研究消费者对色彩的反应

工业色彩专家安契尔·霍金(AnchorHocking)认为:“色彩能直接影响人类的思维状态和心理活动,这是商品和生产销售的命脉。免费论文。”足见色彩在产品中的重要性。设计师在确立消费人群后,就应从消费者的知觉和情感出发,挖掘消费者真实的心理需求,把握消费心理,其设计作品才能够更好地吸引广大的消费者。

由于面对的消费人群在性别、年龄、民族、宗教上各不相同,所以针对不同的人群,我们要作出不同的分析。

消费者对色彩的情感因性别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通常来说,男性喜爱的色彩大多是冷色,纯度较高的色彩,如黑色、灰色;女性则偏爱暖色、纯度较低的粉性色彩及白色。另外,男性喜爱的色彩大致相仿,色彩集中;女性则因人而异,色调分散。

消费者对色彩的情感因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文化程度的不同,人们对色彩的喜好就会出现自己的偏好和理解。研究表明,从儿童长到成人大多数是从暖色变为冷色,也就是说,儿童偏爱红、橙、黄绿暖色系,而成人偏爱绿、蓝、蓝紫冷色系。

消费者因民族、宗教信仰的不同对色彩的要求有所差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色彩的喜爱是与其生活环境、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分不开的。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被认为吉祥色、尊贵色,新婚寿诞、节日喜庆都与红色分不开。而在西方的德国和瑞典,人们认为红色代表不祥,因此在设计节日用品时绝不能用红色。

此外,在不同的行业领域里,色彩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食品类正常的用色其主色调鹅黄、粉红来表述这样给人以温暖和亲近之感。然而,其中茶,多用绿色,酒类、糕点类则多用大红色的,儿童食品用玫瑰色,日用化妆品类正常用色其主色调多以玫瑰色、粉白色、淡绿色、浅兰色、深咖啡色,以突出温馨典雅之情致,服装鞋帽类多以深绿色、深兰色、咖啡色或灰色为多,以突出沉稳典雅之美感。

三、色彩具体在产品中的运用

这里以艾利和Mplayer的销售作为例子,这款产品主要就是针对年轻女士而设计的产品,但设计师不仅仅是通过独特的外观表现来吸引消费者,还通过不同的色彩来捕获女生的喜爱。同样使用色彩,但是艾利和却用不同的名称为色彩命名,它用香草白、薄荷青、淡紫、酸橙绿、冰水蓝、天蓝、橙红、草莓粉、巧克力棕和灰色等10种色彩来定义产品。免费论文。使得该产品在色彩上又出现了一大亮点,成为了08年销量最好的一款产品。目前市场上很多厂商已经认识到了色彩的重要性,他们不仅仅是用色,而且还开始分析色彩的用法,在什么地方用什么色彩,哪些颜色有警示的作用,他们都会作出相应的分析。各种电子行业都开始对色彩用所强调,例如Ipod、Canon、Samsung等等,各种手机产品也相应从色彩方面入手推出面向不同人群的消费产品。当然,色彩的影响和作用远不止这些。

四、总结

色彩是大自然赐给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赋予人类为整个世界“上妆”的权利。在生活中,人们追求完美的色彩感受和色彩效果;在设计中,我们要把握色彩的功能特性与人的心理因素适当的结合,用创造性的色彩语言来表达设计的意图,通过对生活和自然色彩科学的研究,把它应用到设计之中,使我们的设计在市场中能够提高商品市场占有率,从市场中总结设计色彩的经验,再返回到我们的设计中。相信未来的设计色彩会更加丰富多彩,不论从表现形式还是表现效果,都与市场相结合,引导人们的消费,使顾客的目光在每件商品上短暂停留的一瞬间,用色彩的独特魅力捕获他们的芳心。

参考文献:

[3]胡小平.设计表现的突破-服装,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4]汤晓山.广告设计色彩,广西美术出版社2005.

设计与消费论文篇13

2.1形式简洁且内容丰富以抽象视觉语言构建的简约风格的包装设计,虽然形式简洁,但它是设计师独具匠心的构建,画面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涵义,经由巧妙的结构构建为浑然一体的符号系统。包装设计中的抽象图形不同于儿童的简笔画或漫画,概括并夸张商品的某些视觉特征是其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给予受众感官感受并引发受众情感,得到受众认同,才是包装抽象图形设计的最终诉求。2.2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在19世纪末提出了著名的“有意味的形式”这一美学论断。他认为,线条、色彩构建的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了人的审美情感,形式应是体现着内容的形式,而内容则是向形式转化着的内容。包装设计中的抽象视觉语言也必定是包含着商品内容的有意味的形式,它并非故弄玄虚地为了抽象而抽象,也并非以匪夷所思的形式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如果消费者不能读懂,信息传递也就无从谈起。作为一种交流的语言,抽象视觉语言必然包含了“能指”与“所指”两个部分的内容,即抽象的形式与商品的内容。李泽厚在谈及原始彩陶纹样时,对贝尔“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论进行了补充:“他这个理论由于陷在循环论证中而不能自拔,即‘有意味的形式’决定于能否引起不同于一般感受的‘审美情感’,而‘审美情感’又来源于‘有意味的形式’。这一不失为有卓见的形式理论如果加以审美积淀论的界说和解释,就可以脱出这个论证的恶性循环[4]。”可见,正是由于“审美积淀”的原因才使“有意味的形式”引起人们的“审美情感”。包装设计不仅要表现商品的内容,还要深入研究消费群体的特点与背景。当包装设计中融入了消费者曾经的审美经验,此时它对于消费者而言便是“有意味的形式”,就能够引起消费者的“审美情感”,而当消费者开始玩味商品包装时,商品包装与消费者发生了新的交流,此时的包装便积淀了新的审美经验。就像原研哉“空”的理论,包装设计的关键在于设计师如何连接商品与消费者,如何使包装成为一个“空”的容器,让消费者主动地将自己的信息放入其中,使“视觉传达”上升为“视觉沟通”。

3营造良好沟通的有效途径

3.1图形与色彩图形越具象,受众看到的画面越清晰,想象的空间就越狭窄,心理作用力也越微弱。任何复杂的形体经过无限推远都将成为一个抽象的点,而当抽象的点出现时,由于它的涵义极不确定,就会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此时,人们便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与迎合。包装中的抽象图形必然是呈现色彩的抽象图形,色彩与外形成为了图形承载并传递信息的两个法宝,它们承载着商品的本质内容或传递着商品给受众带来的感受。在包装设计中,既可以选择抽象图形作为主体形象,来突出商品的某些卓越特点或强化商品带给消费者的官感或情感;也可以选择抽象图形辅以具象图形的表现方式,以渲染气氛,营造更出色的语境,达到“立象尽意”的效果。伦敦“五月天”设计工作室为“汉普斯特德”茶饮品公司设计了一系列针对年轻消费者的茶饮品包装,彰显了该产品以单一的草药茶为原料的有机性和纯粹的生物动力[5]。纯茶饮系列包装见图2,设计师采用了抽象图形与具象图形相结合的设计手法,以抽象图形的不同色彩区分了白茶、大吉岭红茶和绿茶,飘渺灵动的抽象线条巧妙地表现了茶饮浓郁而悠长的茶香。有机能量饮品系列包装见图3,设计师采用抽象图形精彩地诠释了三款有机能量饮品的不同特质。以第一款为例,LEMONGINGER是以柠檬和黄姜为有机原料的能量饮品,设计师采用近似柠檬和黄姜,但又较之浓烈的色彩,以喷射状的抽象图形渲染了充满激情和活力的氛围,生动而准确地传达出饮品的功能诉求与核心卖点,旨在使消费者饮用后感到充满能量。其他两款饮品的抽象图形设计,也恰如其分地展现了ROSEHIPHIBISCUS(玫瑰果、扶桑花)饮品给人的“温情与舒缓”,PEPPERMINT(薄荷)饮品给人的“清凉与舒爽”。3.2图形化的文字简约包装设计中的文字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图形化的文字设计可以说是一种简洁而便利的设计技巧。设计师可以利用文字作为设计元素,使其图形化,以字当图,以图当字,精准地表达设计意图,简约地传播信息,让产品包装的品牌在视觉极度丰富的信息中脱颖而出[6]。文字本身已经是一种抽象符号,它最重要的功能是解说与告知,文字的图形化设计绝不能影响文字的识别性,应选取品牌名或产品名等字体较大的文字信息作为设计对象。文字与图形、色彩一起,构筑了品牌形象的视觉识别系统,文字的图形化设计应与图形设计形成统一的风格。图形化的文字与图形交相辉映,有助于消费者形成严谨而可靠的视觉识别印象,以便更好地记忆商品和品牌。3.3巧妙的造型设计包装造型设计是包装整体设计的载体,优美的造型设计为包装的视觉传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优秀包装设计的关键所在[7]。包装的造型应在满足物质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形式的自由度,同时兼顾精神功能。简单地说,就是既要好用,还要好玩,见图4,这款饮料的包装不仅容纳了可口的饮料,更承载着游戏的乐趣。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