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通讯系统论文实用13篇

通讯系统论文
通讯系统论文篇1

开放式传输网络技术的性能比较稳定,具备非常多的接口类型还有数据,是一项专门为城市轨道交通进行服务的技术。然而,由于该技术缺乏统一的国际标准,造成其本身的封闭性,不利于进行系统的升级和优化。另外,我国在城市轨道交通方面的业务量越来越大,在宽带不断改进的环境下,开放式传输网络技术已经适应不了宽带的需求。

2同步数字传输技术

同步作数字传输技术,作为电信骨干网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比开放式传输网络技术显得更加成熟和优秀。该技术具备统一的国际标准,为系统的更新换代提供了可能性,另外还有自愈以及网管的功能。但是,该技术还有一些欠缺,例如,语音业务是同步数字传输技术主要服务项目,因此在数据和图像业务方面还存在着不足。

3异步转移模式技术

异步转移模式技术的优势在于,一是业务服务对象比较多样,可以给各种业务提供服务,特别是在视频的相关业务中,其效果非常明显;二是能够有效地提高宽带的使用效率,这是因为该技术属于面向连接的技术,使用统计复用功能就能实现宽带利用率的提高。然而,由于异步转移模式技术系统的复杂性,导致该技术不够准确可靠,此外该技术的成本比较高,这也对该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各种新型通讯新技术的开发和涌现,轨道交通的业务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新型的业务不断成熟,对宽带的需求也有所上升。在未来城市轨道交通信息通讯系统中,将会采用千兆以太网技术和粗波分复用技术。其中,千兆以太网技术,能够和以太网及快速以太网兼容,并且具有直接、快速的特点,设备比较便宜,传输距离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城市轨道交通信息通讯系统组网的要求得到满足,而且也解决了以太网存在的缺陷;粗波分复用技术,已成为大容量电信骨干网的首选,它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便宜以及容量大等优点,未来城市轨道交通信息通讯系统中可以充分利用粗波分复用技术,值得推广。

二城市轨道交通信息通讯系统的其他子系统

1公务电话系统

公务电话系统作为轨道交通运营控制的重要通讯工具,主要是用于轨道交通线内部的一般公务通信,并且连接了市话网和一些相关的轨道交通线的公务电话网。在轨道交通线内部,可以直接通过拨号进行通话;如果与公用电话网的用户通话,那么是由全自动或是半自动的出入局来完成呼叫。另外,该系统应该要有其他普通程控交换系统所不具备的功能,例如,和时钟系统的时间达到一致。

2专用电话系统

专用电话系统是轨道系统所专用的,是为轨道交通行车指挥、系统能够正常运行所专门设置的通信设备,主要负责的是控制中心和各车站的列车、电力、防灾及公安等方面的调度,并且还提供了紧急电话、调度电话以及站间电话业务。在轨道交通中使用专用电话系统,有利于工作人员指挥列车的运行,以及进行设备的操作,同时也为行车调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应对突发状况时,为了快速解决事件,可以把系统内部的每台电话都设置成热线电话,进而保障行车安全。

3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闭路电子监控系统通过图像通讯,能够跟踪、监控和记录实时的动态图像。该系统还具有指挥和管理的功能,有利于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调度和管理。另外,电视监控系统的传输具有不对称的特点,导致车站到中心需要比较大的宽带,而中心到车站运用低速的数据业务即可。就目前来看,ATM技术仍是电视监控系统中最佳的传输机制,该系统可以利用ATM技术按需求连接、分配带宽的特点,保证图像的质量,同时也节省了所占的宽带。

4广播系统、时钟系统、无线系统、电源系统

广播系统由控制中心广播系统、停车场广播系统组成。首先广播系统采用的是模块化的设计,因而结构很简单,便于操作和安装;其次该系统具备很好的兼容性以及一致性,采取的是进口数字音频信号处理设备,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由组合。时钟系统主要有设在控制中心的GPS接收设备、主控母钟、各站铺助母钟、子钟以及传输设备等组成,其作用在于为乘客与工作人员提供标准时间,并且为其他系统提供统一的时间信号,从而实现全县统一的时间标准。无线通信系统包括列车无线通信、公安无线通信以及消防无线通信。是为列车运营、电力供应、日常维修、防灾救护提供指挥手段的专用通信系统。电源系统由配电设备、整流设备和蓄电池组成。电源系统是为通信设备中各系统正常运行提供电源保障。所以,电源系统一定要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可以满足不间断的运行。

通讯系统论文篇2

在我国建设煤矿现代化的过程中,煤矿经历了从单一重要参数单机监控到多参数全方位监控并最终实现综合自动化过程。目前各个地方也根据自己的相应特点开发出了很多适合自己应用的监控系统,而监控系统中的贯穿之处在于各个系统中的通讯子系统。基于此,本文着眼于当前各个系统中通讯方式的差异性和共通性,将煤矿安监通讯系统从有线方式和无线方式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详尽阐述。

一、有线通讯方式

当前煤矿安监系统中所使用的有线通讯方式集中于现场总线方式(如cAN总线,PROf-bus总线等)、RS232总线方式、RS485总线方式以及当前流行的GEPON通讯方式等。这些方式优点是通信可靠,信号稳定。不足之处在于前期组网比较大,成本较高,易损坏。

现场总线通讯方式特点。现场总线是连接智能现场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全数字、双向、多站的通信系统。主要解决工业现场的智能化仪器仪表、控制器、执行机构等现场设备间的数字通信以及这些现场控制设备和高级控制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问题。

现场总线使得现场控制设备具有通信功能,通信标准的公开、一致,也使系统具备开放性,设备间具有可操作性。另外功能块与结构的规范会使得相同功能的设备间具有互换性。其在一对双绞线上可挂接多个控制设备,便于节省安装费用;节省维护开销;为用户提供了更为灵活的系统集成主动权。

从现场总线技术本身来分析,它有两个明显的发展趋势:

一是寻求统一的现场总线国际标准;

二是IndustrialEthernet走向工业控制网络。

RS485通讯方式特点。RS485采用差分信号负逻辑,+2V~+6V表示“0”,6V~-2V表示“1”。RS485有两线制和四线制两种接线,四线制只能实现点对点的通信方式,现很少采用,现在多采用的是两线制接线方式,这种接线方式为总线式拓朴结构在同一总线上最多可以挂接32个结点。在RS485通信网络中一般采用的是主从通信方式,即一个主机带多个从机。很多情况下,连接RS-485通信链路时只是简单地用一对双绞线将各个接口的“A”、“B”端连接起来。而忽略了信号地的连接,这种连接方法在许多场合是能正常工作的,但却埋下了很大的隐患,这有二个原因:(1)共模干扰问题:RS-485接口采用差分方式传输信号方式,并不需要相对于某个参照点来检测信号,系统只需检测两线之间的电位差就可以了。但人们往往忽视了收发器有一定的共模电压范围,Rs-485收发器共模电压范围为7~+12V,只有满足上述条件,整个网络才能正常工作。当网络线路中共模电压超出此范围时就会影响通信的稳定可靠,甚至损坏接口。(2)EMI问题:发送驱动器输出信号中的共模部分需要一个返回通路,如没有一个低阻的返回通道(信号地),就会以辐射的形式返回源端,整个总线就会像一个巨大的天线向外辐射电磁波。

GEPON通讯方式特点。GEPON(GigabitEthemetPassiveOpticalNetwork)将以太网(Ethernet,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链路层协议)与无源光网络(PON,接入网的最佳物理层协议)结合在一起形成的能很好适应IP数据业务的接入方式。由IEEES02.3EFM(EthernetfortheFirstMile)提出.已形成标准802.3ah,可以环形,星形,也可以是井下巷道的树形,更利于煤矿现场特殊环境。不但集成了无源光网络的低成本优势,而且与数据网络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以太网技术无缝融合,光缆使用少,传输带宽高,后期扩展容易,费用低。可以实现真正的“三网合一”。

综合几种通讯方式特点,可以看出以上单一有线通讯方式难以满足当前煤矿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运行速度和质量方面的要求,但是如何合理布局组合,使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网络构建煤矿综合自动化系统可以达到要求。这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特点。

二、无线通讯方式

目前随着技术的发展,无线网络越来越多的被用在工业控制网络组建中,他们以低成本,易维护取得了一定的优势地位。但是也存在信号不如有线网络稳定,容易大面积瘫痪等问题。当前,煤矿通讯系统中存在的方式主要有GPRs移动通信方式,GSM短消息方式、RFID以及Zlgbee等通讯方式。现简单陈述一下特点。GPRS通讯方式。GPRS的英文垒称是:“GeneralPacketRadioService”(译作“通用分组无线服务”),它是利用“包交换”(Packet—Switched)的概念发展起来的一套无线传输方式。所谓“包交换”就是将Data封装成许多独立的封包,再将这些封包——传送出去,形式上有点类似邮局中的寄包裹。其作用在于只有当有资料需要传送时才会占用频宽,而且可以以传输的资料量计价,这对广大用户来说是较合理的计费方式,因为像Internet这类的数据传输大多数的时间频宽是闲置的。

GPRS网络是基于现有的GSM网络来实现的。对原来GSM的电路交换数据传送方式,GPRs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由于使用“分组”技术,用户上网可以免受掉线的麻烦。此外,使用GPRs上网的方法与WAP不同,用WAP上网就如在家中上网,先“拨号连接”,而上网后便不能同时使用该电话线,但GPRs则较优越,下载资料和通话可以同时进行。

通讯系统论文篇3

随着科技的发展,移动通讯制式标准逐步成熟完善,从最初了模拟信号发展到现在4G LTE,从最初的满足人们的通话要求,到现在可以为使用者提供高速的移动网络接入,与之配套的移动通讯设备也由凤毛麟角,成为现在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如果说智能手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那么改变生活的途径就是应用程序。正是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成熟,智能手机软件研发行业异军突起,以苹果的App Store为代表的应用市场大行其道。在App Store的分类中,社交类App占据一席,而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目前市面上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种类非常之多,有美国的Whatsapp,日本的Line,韩国的Kakao,中国的WeChat,也有基于Facebook的Facebook Messenger。WeChat在功能上允许用户之间免费收发短消息、图片以及语音信息。虽然,很多业内人士指出微信是一款山寨产品(比如kik)。不过,众多同类软件相比,善于微创新的腾讯给微信增加了很多新功能,比如:“扫一扫”、“查看附近的人”等功能。微信的这些新功能已经超越其在亚洲的同类软件,Line与Kakao。本文希望通过对WeChat的研究,了解影响使用者的使用者的使用原因,以及让使用者持续使用的深层次原因。

二、文献回顾

科技接受模式,也称科技接受理论,是由戴维斯(Davis)在1986年提出,目前常用以探讨使用者对于新科技的接受度。在该理论中指出影响使用者使用行为因素有三层关系,并且是渐进的。创新扩散理论,起源于创新使用模式是由学者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所提出的。它假设消费者会经历“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反应阶段,且依此顺序“学习”―“感觉”―“动作”完成新产品的最终购买决策。埃弗雷特・罗杰斯(E.M.Rogers)认为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它采纳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时间与事物”。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E.M.Rogers)对其模式有了不同修正性的解释,也就是创新扩散理论。

(一)科技接受模式

戴维斯(Davis,1989)根据菲什拜因(Fishbein)和阿耶兹(Ajzen)在1975提出的理理论与阿耶兹(Ajzen)在1985年提出计划行为理论发展而提出科技接受模式,目的是探讨人们对于新科技或新信息系统的接受行为。由美国学者菲什拜因(Fishbein)和阿耶兹(Ajzen)于1975年提出,理理论是用于分析态度如何有意识的影响个体行为,并关注于认知信息的态度形成过程,基本假设认定人是理性的,并且在做出某一行为前会思考各种因素,判断自身行为的意义与后果。阿耶兹(Ajzen)于1985年提出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因为阿耶兹(Ajzen)认为TRA虽对行为有预测及解释能力,但却没有个人行为条件与能力,故加入认知行为控制变项。TRA与TPB 皆有行为的态度及主观认知为变相,但在TPB中多一项认知行为的控制,他能直接对行为产生影响力。所以阿耶兹(Ajzen)在计划行为理论中认为是受到“对该行为所抱持的态度(行为态度)”、“主观准则”及“认知行为控制”三项变项所组成的。

(二)创新扩散理论

创新扩散理论,起源于创新使用模式是由学者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所提出的。它假设消费者会经历“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反应阶段,且依此顺序“学习”―“感觉”―“动作”完成新产品的最终购买决策。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E.M.Rogers)对其模式有了不同修正性的解释,也就是创新扩散理论。创新扩散理论是由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E.M.Rogers)所提出,认为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它采纳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时间与事物”,主要包含四大要素:(1)新事物:被使用的个人或团体认为是新的创意、作法或对象均可称为新事物;凡是被使用的个人或团体认为是新的创意、作法或对象均可称为新事物。但新事物在被使用的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使用者可能去改变或修正它,此称为再创新。(2)传播管道:创新扩散是一种较特殊的沟通过程,也就是有使用新事物经验的个人或机构,利用各种沟通管道,向没有使用新事物经验的人群散布有关新事物的信息,希望接受信息者能因此改变态度或行为。传播管道以大众传播媒体为最快,但在说服他人方面,则以人际沟通较为有效。大多数正在考虑使用新事物的人,其评估的根据大多经由他那些曾经使用新事物的亲朋好友,而非根据专家的研究。(3)时间:新事物散播的时间因素可由三个层面来探讨:(A)创新决策过程模型:1983 年罗杰斯(E.M.Rogers)将使用过程模式修正为创新决策过程。个体或决策制订单位,从开始接受创新的知识到形成创新的态度,再决定接受或拒,接着执行新的想法,最后确认决策,上述的流程就是创新决策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知晓――说服――决策――执行――确认(B)创新使用者类型:在扩散的早期,使用者很少,进展速度也很慢;当使用者人数扩大到居民的10%~25%时,进展突然加快,曲线迅速上升并保持这一趋势,即所谓的“起飞期”;在接近饱和点时,进展又会减缓。 整个过程类似于一条“S”形的曲线。 在创新扩散过程中,早期使用者为后来的起飞作了必要的准备。这个看似“势单力薄”的群体能够在人际传播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劝说他人接受创新。(C)接受速率:根据若干实证研究发现,社会全部人口接受新事物的速率以曲线图表表示均呈 S 形,新事物愈早为人接受,S 曲线便愈陡直。(4)社会系统(Social system):社会结构是社会系统内的型态分配,会影响新事物的散播。社会系统中,成员建立的行为型态称为行为常模(Norms), 可作为成员们的标准指引,这些常模亦会阻碍变迁。另一种非正式的结构存在于人际网络中,联结系统成员,称为沟通的结构。当人们的信仰、教育程度、和社会经济地位相同,沟通较容易,但问题是参与新事物散播的双方,通常具有相当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很容易造成双方缺乏共同的语言,常导致沟通无效。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定性研究的研究方法,使用访谈法和归纳法进行抽样和总结归纳。本文采用访谈法进行抽样人群的信息收集。在收集信息后,本文使用归纳法整理资料。归纳法(Inductive reasoning)。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本文个案选择对于WeChat有使用兴趣或已在使用的使用者作为本文的访谈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半结构化的访谈方式,事前先准备访谈题目大纲,受访者访谈内容答案为开放式,依受访者自由意志对访谈问题充份表达自身意见、想法和感觉。访谈前,事先将访谈大纲拟定,并决定访谈的时间、地点、对象、方式等(5W 1H),访谈中尽量避免出现引导受访者的情况,尽量让访谈者表达自身的真实感受,采访大纲的问题根据本文理论框架中的科技接受模式与创新扩散理论的变量而提出。

四、研究结果分析

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支持Apple IOS、Google Android、Windows Phone等操作系统的类Kik软件。

当移动即时通讯软件使用者与潜在接受者的背景越相近,作为信息来源的可信度越高,对于潜在接受者采用该款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影响就越大,潜在使用者未来使用该款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几率越高。潜在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使用者,接收的关于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讯息来自于与自身背景相近的使用者,较于其它使用者对于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潜在接受有更大的可信度。当潜在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使用者,接收背景相近的可信度越高的使用者,传播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相关信息时,对于潜在使用者的使用有更高的影响度。

本文认为:背景越相近,对于潜在使用者使用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影响就越大。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比传统手机有更好的可试验性,移动即时通讯软件下载安装后通过移动网络环境,使用者可以自行下载其设备兼容的APP。而传统手机的功能是写死的。由于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有较高的可试验性,对于使用者有正向的影响。因此本问认为:移动网络环境有助提升于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可试验性,因而对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创新扩散有正面的帮助。

潜在使用者对于从与其关系紧密的使用者处得知的信息,有较多的观察的机会,并且有较高的试验的机会,这大大提升了潜在使用者对于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了解。因此,本文认为潜在使用者与创新使用关系越紧密,可增加其在使用中的可试验性与可观察性,对于其使用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有正向影响。

在文字、通话等信息传输成本方面,传统的通话方式的成本要高于移动即时通讯软件。传统手机讯息传递成本,通话以分钟计费,并且,对于跨省市通话的费用则更高。而传统短信的传输则以条计费,并有字数上限的限制,传统的通信方式的累积的成本相当高。智能手机与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出现之前,对于常常透过手机与他人通讯与讯息传输的使用者,是一笔相当大的成本费用。在不同电信公司之间,与不同的费率方案,常常让使用者对于要节省与他人通讯费用时,需移转到其他电信公司。而智能手机开始普遍,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大量开发,让使用者使用移动网络即可和其它使用者进行通话、讯息传输。因此,本文认为:使用者使用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可以大量降低通话、文字、图片等讯息传输成本,移动即时通讯软件于讯息传递成本相较于传统手机,拥有相当的相对优势,以致让使用者采用软件的意愿大大提升。

使用者所注重的功能不同,年纪大些的使用者,使用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时,主要用来传递文字或语音信息,而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提供其它的多元化功能,例如:游戏,查找附近的人,扫一扫等,较少使用或未使用。相比之下,年纪较轻的使用者,对于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所提供的创新多元化功能,较会比较关注并且会尝试使用。本文认为:使用者的年纪不同,其生活背景与环境的不同,使用者经常使用和注重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功能会有所不同。当使用者在多种移动即时通讯软件使用时,当多数使用者开始使用其中一种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时,该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所带来的外部性效益,影响潜在使用者使用该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意愿。因为移动即时通讯软件与其它软件的使用者相对较多,潜在使用者使用该软件,能获取较多的资源与协助。因此本文认为:当越多使用者需要经常联络的对象,使用某一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时,对于潜在使用者使用该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意愿越有帮助。

随着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的普及,各式移动即时通讯软件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WeChat开始拥有广大使用者后,其它移动即时通讯软件,例如:陌陌和Line,它们仿照WeChat手法营销软件,并且针对WeChat相关缺点进行功能上的补强。其它移动即时通讯软件虽然透过各种沟通渠道与营销方式,大大的提高了其知名度,并且改善WeChat软件缺点或新增WeChat所未拥有的功能,以增加其创新性,而使用者对其他套软件的使用意愿并未拥有明显的大量提升。WeChat上市之初,依靠与QQ的关联,加入的语音对讲功能以及LBS类服务“查看附近的人”,利用车站牌的广告等方式提升知名度,迅速提高占领了几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虽然后来者加入改进了一些WeChat本身不具备优势的功能,并通过各种营销手法推广,提升了该软件的知名度。但是却不一定能提高使用者使用该软件的意愿。因此本文认为:新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研发,可通过各式营销手法进该移动即时通讯软件营销,让更多使用者知晓该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却不一定能提高使用者使用该软件的意愿。

当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有相当大量的使用者,拥有良好的外部性效果时,使用者对于其使用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拥有较高的忠诚度。该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比其它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有着更高的外部效益,拥有较对较多的优势,即使新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与多样化的功能,受其外部效益影响,使用者对于新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使用意愿并不是相当的高。除了使用者对于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使用习惯外,也受到使用者移动设备的限制,在早期的智能手机系统不是十分完善的情况下,安装太多软件可导致系统运行速度降低甚至是死机,影响使用者使用该软件的因素。因此,使用者对于新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在使用上拥有不确定性,而让使用者对于已使用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有较高的忠诚度。

综上所述:由于使用者习惯、移动设备和系统现状,使用者对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创新使用的不确定性,使用者对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有较高的忠诚度,导致先占优势对于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创新使用有很大的效果。

移动即时通讯软件通讯方式与传统的手机的通讯方式相比较而言,除传统的文字语音通讯与表情图案外,增加了更活泼生动的图标,甚至是支付功能,在软件功能上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拥有绝对的优势,虽然,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在传输上有时受限于无限网络稳定状况,但是这种优势足以影响使用者的使用意愿。移动即时通讯软件虽然比较依赖移动网络的接入,对于使用者而言有负面的外部变量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会影响使用者使用。但是,移动即时通讯软件使通讯多元化,以及更加多元话的功能,例如:表情、适地(LBS),增加了使用者的使用意愿让许多使用者愿意使用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本文认为:相对于传统手机,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具有多元化的功能,以及趣味性,促进使用者对此移动即时通讯软件使用意愿。

作为外部因素的中的一部分,软件因素和硬件因素中也在影响使用者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比如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某些功能,以及网络接入的速度与质量等,这些因素对于使用者的使用态度和使用行为产生影响。网络环境,软件本身的功能等等属于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对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有影响,最终会影响使用者的使用态度和使用行为。外部因素分为环境因素,自身因素,软件因素和硬件因素,虽然软件因素和硬件因素对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产生了负面影响,但是使用者对于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使用意愿并没有大幅度降低,依然在继续使用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显然,环境因素以及自身因素对于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影响更大。本文认为:在外部因素中,环境因素,自身因素对于使用者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影响大于软件因素和硬件因素。

根据以上,可回答研究问题中的四个问题:

1.了解目前WeChat的使用概况如何?根据WeChat的公布的数据以及本次调研的显示来看,目前WeChat中国大陆知名度很高,覆盖的人群较广,并且各个年龄段都有使用。

2.使用者特征和背景是否会对潜在使用者产生影响?使用者特征和背景会对潜在使用者产生影响,并且由于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使用环境与特性,使用者与潜在使用者拥有兼容设备时,可观察关系紧密的使用者使用状况,或者自行下载安装软件实际试验,增加软件的可试验性与可观察性,对于使用者采用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有正向影响。

3.WeChat使用者在感知特性、使用意愿与继续使用意愿是怎样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多元化功能,以及低于传统通讯成本的成本花费,影响使用者的使用态度进而影响使用者实际使用行为,移动通讯软功能的多元化与大幅降低信息传输成本,相较于传统手机拥有较高相对优势,有助于提升使用者采用意愿。使用者使用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状况,不同年龄所注重功能属性有所不同,年龄偏大者主要注重和使用文字、语音传输功能,年龄偏小者除文字、语音传输功能外,对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多元化功能也相当注重。新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复杂程度,影响使用者采用意愿,使用者移动设备的新旧程度、使用习惯与外部效益情况的不确定,对于使用者使用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有重要影响。

4.外部因素如何对使用意愿与继续使用意愿的影响?与潜在使用者背景越相近的使用者传递出信息越可信,对潜在使用者影响越大。在各外部因素中,环境因素,自身因素对于使用者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影响大于软件因素和硬件因素。

五、研究结论

近年来,科技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先进移动设备的出现,带动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发展与应用。由于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使用环境与特性,使用者与潜在使用者拥有兼容设备时,可观察关系紧密的使用者使用状况,或者自行下载安装软件实际试验,增加软件的可试验性与可观察性,对于使用者采用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有正向影响。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多元化功能,以及低于传统通讯成本的成本花费,影响使用者的使用态度进而影响使用者实际使用行为,移动通讯软功能的多元化与大幅降低信息传输成本,相较于传统手机拥有较高相对优势,有助于提升使用者采用意愿。使用者使用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状况,不同年龄所注重功能属性有所不同,年龄偏大者主要注重和使用文字、语音传输功能,年龄偏小者除文字、语音传输功能外,对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多元化功能也相当注重。新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复杂程度,影响使用者采用意愿,使用者移动设备的新旧程度、使用习惯与外部效益情况的不确定,对于使用者使用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有重要影响。与潜在使用者背景越相近的使用者传递出信息越可信,对潜在使用者影响越大。在各外部因素中,环境因素,自身因素对于使用者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影响大于软件因素和硬件因素。

本文为探索性质的研究,探讨使用者对于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使用行为,可能影响使用者采用移动通讯软件因素。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各式营销手法、信息传输成本降低等实际效用,可以让更多使用者愿意使用该软件。除软件本身功能与效益外,本文提出的命题与各理论数据可提供移动即时通讯软件业者,更加深了解使用者使用对于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需求,除通过大众媒体之外,人际间的互动更是影响潜在使用者使用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因素,提供给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厂商研发参考。

参考文献:

[1]安琪,2008,《我国Web2,0时代下的网络广告新形式探析――以腾讯为例》,厦门大学.

[2],2011,《基于SNS的开放协作式学习模式研究》,河南师范大学.

[3]陈炯良,2006,《以“使用-扩散”观点探讨VoIP网络电话之扩散》,台湾国立暨南国际大学.

[4]苏伯方,2004,《实时通讯软件采用模式之研究》,台湾国立中山大学.

[5]郭中桦,2009,《使用手机为载具阅读数字内容意愿研究――以科技接受模型为例》,南华大学.

[6]候东仪,2004,《新产品创新扩散模式-以行动电话为例》,台湾国立台北大学.

[7]谢恒,2009,《大学生使用社会性网络服务(SNS)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中山大学.

[8]简文益,2011,《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讨Moodle系统运用于高中职教师教学之研究》,台湾国立暨南国际大学.

[9]Clara Chung-wai Shih, The Facebook Era:Tapping Online Social Networks to .

[10]Eshet, Y,(2004), Digital Literacy: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urvival Skills in the Digital era,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13(1), 93-106.

通讯系统论文篇4

地铁主变电所SCADA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监控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使主变电所供电系统处于失去监控的危险状态。如果此时主变电所供电系统发生故障,电力调度将得不到任何信息,极有可能对电网的安全运行和地铁的安全运营造成重大损失。为了增强主变电所SCADA系统的可靠性,通常会对其采用冗余设计。本文论述了一种冗余机制在主变电所SCADA系统中的应用,但由于通讯管理单元内部软件功能设计不够完善,该冗余机制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存在某些问题,在此也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和解决措施。

1 地铁主变电所SCADA系统结构

地铁主变电所SCADA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系统分散布置、集中管理。系统结构分为所内管理层、网络通信层、间隔设备层,具体如下图所示:

通讯管理单元作为主变电所SCADA系统的核心设备,它通过后面板上的RS485串口、CAN网口接收现场微机保护装置和采集装置的信息传送至前置通讯控制器。为了节约传输介质和保证通讯质量,前置通讯控制器一般设置于邻近主变电所的车站,前置通讯控制器将接受到的信息经过车站综合监控骨干网(SDH)和OTN网转发至控制中心,供电力调度和维护人员使用。同时,从控制中心下发的遥控命令也通过前置通讯控制器转发至通讯管理单元来控制下位变电设备。由图1可以看出,为了提高系统可靠性,通讯管理单元、前置通讯控制器和通讯链路均采用了冗余配置。以下对前置通讯控制器、通讯管理单元的冗余机制以及二者之间数据交互的冗余方案进行分析。

2 地铁主变电所SCADA系统冗余方案

冗余是指重复配置系统的一些部件,当系统发生故障时,冗余配置的部件介入并承担故障部件的工作,由此减少系统的故障时间。由图1可知,主变电所SCADA系统的前置通讯控制器、通讯管理单元采用不同的冗余机制,二者之间数据交互的冗余方案按照特定的方式形成。

2.1 前置通讯控制器的冗余机制

前置通讯控制器(FEP)采用的是整机冗余方式,整机冗余方式下任意时刻只有一台FEP运行主I/O服务。具体哪一台为主I/O服务,在前置通讯控制器电力监控软件的配置文件中进行设置。当启动前置通讯控制器电力监控软件工程时,我们设定为主机的FEP(FEP1)启动I/O server Primary,设定为从机的FEP(FEP2)启动I/O server Standby。FEP1启动时主动与下位设备建立通讯,通讯建立成功后就开始与设备进行数据交互。FEP2启动时会先检测系统中FEP1是否启动成功,如FEP1启动成功,FEP2则开始监听FEP1的状态,并与其进行数据同步;如FEP1启动失败,FEP2就会主动与设备建立连接并进行数据交互,在与设备建立连接之后FEP2继续监听FEP1的状态,如监听到FEP1重新正常运行,FEP2则回到监听的状态并与设备断开连接。

2.2 通讯管理单元的冗余机制

通讯管理单元采用任务冗余方式。所谓一个任务,是指采用同一协议和同一种组网方式的同一类设备。在任务冗余方式下各个任务被自由分割并分别运行在两台通讯管理单元上,当某一任务在通讯管理单元上运行异常时,这一任务将自动切换至另一台通讯管理单元上运行。任务运行于哪一台通讯管理单元上,则该任务所属的设备就接受该台通讯管理单元的监控。通讯管理单元之间通过心跳线COM-COM来监测与之冗余的设备是否正常运行。

2.3 通讯管理单元与前置通讯控制器之间数据交互的冗余方案

前置通讯控制器FEP1与通讯管理单元A进行数据交互,前置通讯控制器FEP2与通讯管理单元B进行数据交互。两台通讯管理单元分任务监控下位变电设备,遥信及遥测数据实现同步后上传至控制中心。单台通讯管理单元运行所有任务时,控制中心可以满足主变电所内所有设备的监控功能。

3 地铁主变电所SCADA系统冗余方案的缺陷分析

3.1 遥控操作失败问题

当I/O服务运行在前置通讯控制器FEP1时,控制中心只能监控通讯管理单元A上的任务,当I/O服务运行在前置通讯控制器FEP2上时,控制中心只能监控通讯管理单元B上的任务。即同一时间只能有一台FEP与一台通讯管理单元通讯。主变电所SCADA系统正常运行时,I/O服务运行在前置通讯控制器FEP1上,前置通讯控制器FEP1与通讯管理单元A进行数据交互。当被遥控开关所属的任务运行在通讯管理单元B上的时候就会出现遥控操作失败的现象,此时需要重启通讯管理单元B,使被遥控开关所属的任务切换到通讯管理单元A,控制中心才可以实现遥控功能。

3.2 开关误动问题

在遥控主变电所下位设备时,若CAN网任务上的开关遥控失败,在远程重启通讯管理单元B的过程中该开关会出现随机性的误动现象。开关遥控失败后,命令虽然没有执行但被保存到了通讯管理单元 A中。当重启通讯管理单元B时CAN网任务被切换至通讯管理单元A运行,此时110KV采集装置的寄存器数据会通过CAN网被通讯管理单元A同步,之前保存在通讯管理单元 A中的遥控命令也随即发出。

遥控功能的实现机制为下发一个预置命令,待预置成功后再下发一个执行命令,两个命令有严格的顺序性。只有当保存到通讯管理单元A中的预置命令先于执行命令发出,该遥控失败的开关才会误动。因此,开关误动故障的出现具有随机性。

4 改进的方法

从上述设备冗余机制及数据流冗余方案的缺陷分析可以看出,要想更好地发挥冗余设备的作用,提高系统设备的可靠性,需对通讯管理单元的内部冗余机制进行修改:

(1)使互为冗余的2台通讯管理单元之间的遥控命令具备转发功能。通讯管理单元接收到从控制中心下发的遥控命令后也给它互为冗余的通讯管理单元进行一次性转发,可解决遥控操作失败的问题。

(2)通讯管理单元收到遥控命令后,无论执行成功与否,都限时自动清除遥控命令,可解决开关误动的问题。

5 结束语

通讯系统论文篇5

企业的职业发展管理系统包括晋升与调动管理系统、报酬系统、激励系统、培训与开发系统、沟通系统这五个子系统。结合腾讯公司的职业发展管理体系,本文主要对其具有典型性的两大系统――晋升与调动管理系统和培训与开发系统进行分析。

一、腾讯公司的晋升与调动管理系统

职业通道设计的目的就是要使组织掌握员工的职业需要,帮助员工了解自我,达到组织和员工共同发展的目的。职业通道设计通过确立组织内晋升的不同条件和程序,使员工的职业目标和计划有利于满足组织的需要,并且帮助员工胜任工作。

腾讯职业发展体系分为员工职业发展体系与干部领导力体系。公司员工依据所从事职位,必须且只能选择对应的某一职位类作为职业发展通道;同时为保证管理人员从事管理工作的同时不断提升专业水平,除总办领导以及EVP以外的所有管理人员必须同时选择市场族、技术族、专业族的某一职位类作为其专业的发展通道,走双通道发展。这意味着在职业发展体系的支持下,员工可以同时在领导力通道以及员工职业发展通道上发展。

正如沙因提出的职业变动理论,职业规划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腾讯公司双重的职业生涯路径管理体系可以让员工自行决定其职业发展方向,有利于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为员工拓宽职业发展空间,有助于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腾讯公司的培训与开发系统

培训与开发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提升员工的能力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现代企业的培训与开发系统设计往往包括两大核心、三个层面、四大环节。其中,两大核心是指在设计基于战略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一系统模型时有两大核心要点,既要考虑企业战略与经营目标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又要切实考虑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需求。

(一)腾讯学院

2007年8月24日,腾讯公司宣布成立自己的企业大学――腾讯学院。围绕着为公司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的核心目标,学院致力于搭建一个有腾讯特色的学习型组织。学院现拥有超过百人的内部兼职讲师队伍、超过百门的自主研发课程和过千门的网络课程。对外,学院与哈佛、中欧、长江商学院及惠普商学院、爱立信中国学院、摩托罗拉大学等知名企业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员工可接触到外部顶尖的专家讲师和顾问。同时引进了全球范围内领导行业标准的培训管理与在线学习系统(内部称Q-learning系统),目前这套系统正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腾讯人的学习习惯。

(二)腾讯学院培训体系总览

三、结语

尽管职业发展管理可以以企业为中心,也可以以个人为中心,但事实上,只有将企业职业发展管理与个人职业发展管理有效结合,在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之间找到平衡点、结合点,才能同时实现员工个人发展成就的最大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益的最大化,最终实现企业与个人各自的发展目标。

通讯系统论文篇6

轨道交通;无线通信;多系统;引入问题;解决对策

1无线通信多系统引入问题

1.1无线通信系统干扰类型

从城市轨道交通无线通信多系统整体的干扰问题来看,其主要是对信息数据的干扰,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同频干扰,主要是在城市轨道交通无线通信多系统的通信过程中,包括移动、联通、电信等无线通讯信息,其在整个通讯过程中都会出现相同频率的干扰,如同频率输入、同频率输出等。(2)通讯调频干扰,主要原因是通信信息上行调频与下行调频不是处在同一数值上,造成信息传播不畅,影响信息数据的传播。

1.2无线通信系统干扰后果

在以上两种无线通信系统干扰类型当中,两者都能为无线通信系统带来严重的干扰后果,在同频的轨道交通无线信息多系统之中,主要是对客户通信数据进行破坏,当两种以上无线通讯调频处于同一调频时,如联通轨道交通无线通讯调频与移动轨道交通无线通讯调频处于同一调频时,那么轨道交通内联通用户与移动用户,在使用无线通讯设备时,就会出现相互干扰,无法实现安全通讯,很容易出现信息泄露的问题。另外,同频出现很容易造成信息流失,甚至会使信息之间的传播出现问题,使得信息无法交流和共享,并且若同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调配,那么就会出现严重干扰现象,对于轨道交通中的无线通讯用户来说,将是十分难受的负面影响。无线通讯设备调配的频繁性与不稳定性,很容易破坏通讯多系统的运行,从以上干扰后过来看,无论是同频轨道交通无线通讯系统,亦或是调配轨道交通无线通讯系统,都会对轨道交通内的无线通讯用户带来一定的使用影响[1]。

2无线通信多系统引入问题的解决对策

2.1严格执行相关制度

根据上述轨道交通内的同频与通信调频干扰,会严重影响轨道交通用户的无线通讯使用。针对这些问题,轨道交通通讯管理相关部门应制定有关规章制度,保障轨道交通内乘客通讯系统使用的畅通无阻。因轨道交通无线通讯系统内部有着大量的通讯设备,很容易出现利益方面的冲突,因此在轨道交通中同一无线配置范围内,都可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约束,这样才能保证轨道交通内无线通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2科学制定无线频率

在轨道交通无线通讯多系统之中,各个通讯系统中的通讯设备相关部门会存在利益冲突,只会从自身角度和利益方面出发,希望能够获得更多频率,轨道交通内本身就有着大量的无线通讯设备,无论是哪一个通讯部门的相关频率出现变化,都有可能影响其他通讯设备的通讯质量。由此可见,轨道交通通讯不稳定和不安全,甚至系统出现崩溃,主要原因是轨道交通无线通讯之中存在不同频率。因此,在轨道交通内应当根据各个通讯设备的特点,从轨道交通无线通讯的畅通、稳定性、安全性,从轨道交通乘客利益方面出发,在不破坏轨道交通无线通讯系统的前提下,以科学的技术手段来制定相应的无线频率,这样就能保证轨道交通内无线通讯设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从而达到维护轨道交通乘客无线通讯利益的目的[2]。

2.3定期维护通信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内的无线通讯设备系统会因为空间狭小的现实因素而改变,因此对其进行定期维护是一件十分困难但又重要的事,在轨道交通当中,无论是无线通讯设备或是无线通讯系统,都会因为一些客观因素而出现不可忽视的问题,严重的问题甚至有可能使得轨道交通无线通讯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因此,这就需要根据轨道交通无线通讯设备制定相应的维护体系,需要定期对其进行维护,整个维护过程需要严格的对无线通讯调配进行检查,要求各个无线通讯运营商必须在规定的调配范围之内运行,绝对不能擅自更改轨道交通内的调频频率。另外,还需要对轨道交通无限通讯设备调配频率范围进行维护,以此避免不必要的干扰出现,并且在定期维护的过程中,需要对各个无线频率数字进行计算和核实,当然这也就需要轨道交通无线维护系统部门采用相应的监督和维护措施,一些严重的情节需要上报给相关部门。

3无线通信多系统干扰问题的解决方法

3.1多系统干扰类型

在城市轨道交通无线通讯系统运营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多种干扰现象,可以大致分为:同频干扰、互调干扰、接收机阻塞干扰,这三种干扰方式比较,接收机阻塞干扰发生几率最小,因此要特别注意同频干扰和互调干扰两种。

3.2多系统干扰解决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三种轨道交通无线通讯多系统干扰现象,需要采用强而有力的解决方法,例如:合理分配辐射功率、合理选择工作频率、减少系统之前的耦合、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制度和管理文件、减少系统之间的相互耦合、加强接地的安全可靠性、设置合理滤波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就城市轨道交通无线通讯多系统引入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知在对轨道交通无线通讯多系统进行引入时,会产生一些无法忽视的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影响整个轨道交通无线通讯多系统的运行,和轨道交通无线通讯用户的使用情况,并且很容易对个人信息进行破坏、泄露,因此一定要及时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和维护,这样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保证轨道交通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通讯系统论文篇7

1 电力通讯网络概况

电力通信网是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应运而生的。它同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控制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被人们合称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三大支柱。目前,它更是电网调度自动化、网络运营市场化和管理现代化的基础;是确保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是电力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由于电力通信网对通信的可靠性、保护控制信息传送的快速性和准确性具有极严格的要求,并且电力部门拥有发展通信的特殊资源优势,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电力公司都以自建为主的方式建立了电力系统专用通信网。

2 电力通讯网络发展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电力通讯网络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随着电力通讯网络的快速发展,电力通讯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很多业务都是通过其来传输的。这也就是说,电力系统已经对电力通讯系统产生的依赖性。因此,电力通讯网络系统一旦出现问题或故障,则会对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营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反过来说,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对电力通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电力通讯系统具有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迄今为止,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地区的电力部门已经对现有的电力通讯系统进行了优化升级,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电力通讯系统的通信能力。

但是,电力通讯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总的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电力通讯网络的设计水平不高;②网络设计的理论比较浅显;③网络的设计强度存在不小的缺陷; ④如何优化电力通讯网络系统的理论文献比较少;⑤没有健全完善的电力通讯网络管理体系;⑥缺乏对通讯网络系统质量检测和实验的方法等。

3 我国电力通讯网络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电力通讯网络的可靠性问题

当前,我国电力通讯网络的可靠性比较低,信息资源的共享能力也比较差。随着通讯网络的大规模应用,在通讯网络安全方面,要求网络中心系统及其站点须有非常高的可靠性。这主要是因为一旦网络中心系统遭到损坏,则整个通讯网络系统就会陷入瘫痪,而站点一旦出现问题,则会导致整条通信线路的通信中断。我国的电力通讯网络系统中,许多的设备已使用多年,很多通讯设备已经进入了老化期,这些老化的设备对整个通讯网络的稳定构成了威胁。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传输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这就要求必须采用高性能的通讯设备,以避免因设备老化而造成网络故障的状况。

3.2 电力通讯网络的传输质量问题

现阶段,我国各大变电站广泛采用的是 5 类网线或者是超 5 类网线作为通信线,使用这些网络线做通信线的主要问题有:①没有屏蔽层,因此不能防止共模干扰;②网线太细,主要是直径小,因此传输距离较短,可衔接的通讯设备也比较少;③这些网络线都是单股的铜线,和多芯线相比较而言,比较容易断裂。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电力通讯网络的传输质量不高,因此也就降低了整个电力通讯网络的运行效率和质量。

3.3 电力通讯网络系统的光缆安全性问题

在电力通讯网络系统中,光缆的安全对于整个网络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通讯网络系统中的光缆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①一些光缆受车辆挂扯的次数比较多,多处进行了光缆的熔接,因此链路上面就有不小的损耗;此外,光纤如果出现微小的弯曲、挤压和拉伸,那么光纤也会引起许多损耗。②如果光缆的外护层受到比较严重的腐蚀,则外表层会出现变硬或者收缩的现象,从而很容易出现打滑和外皮脱落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影响了整个通讯网络的传输质量。

4 关于电力通讯网络优化的建议和措施

4.1 健全电力通讯网络的管理体制

要想电力通讯网络得到优化,就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健全和完善当地的电力通讯网络管理体制。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建立起来的电力通讯网络管理体制,可以很好地满足其电力通讯网络系统发展的需要,从而使电力通讯网络系统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电力通讯网络管理体制建立以后,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确保管理体制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要积极探索更加高效的管理体制,对现有的体制不断进行更新。此外,建设电力通讯网络系统前,要对其进行相应的规划,开展可行性的分析和论证,确保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4.2 建立电力通讯网络系统的故障导航系统

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电力系统常常会出现故障,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高效运转的电力通讯网络系统的故障导航系统,以便为系统的故障提供导航服务。建立这样一个导航系统,需要技术作为支撑,技术是次系统建设的保障。若想使电力通讯网络系统得到优化,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电力通讯网络系统故障导航系统是必要的。在这个系统故障中,可以存储与通讯网络相关的线路以及关键的技术参数;这个数据库建立以后,就可以给电力通讯网络系统的故障提供智能化的支持。电力通讯网络系统故障导航系统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它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发现故障的速度,确定故障出现的部位,从而提高排除故障的能力,且在排除故障的过程当中,还可以给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从而解决专业性较强的问题,提高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由此可以看出,电力通讯网络系统的故障导航系统可以减少工作人员面临的技术难题和压力,从而提高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4.3 对光缆线路的设计、施工和维护工作进行优化

在选择光缆时,一定要坚持选择合乎标准的优质光纤,一个通讯线路上尽量采用同一个批次的光纤,这样可以使光纤的特性匹配得更好,从而能够有效减少模场直径对光纤熔接的损害,也可以减少接头的使用数量。此外,工作人员在进行光纤的接续工作时,必须严格按照光纤熔接的工艺标准进行接续,尽可能减少接头部位的损耗,在进行熔接作业时,要对监测仪器进行监测,对于不合乎标准的光纤,要重新进行熔接。在进行光纤接续时,要确保光纤接续部分的干净,确保接续工具和接续材料是干净的,绝对不允许使用受潮的光纤进行接续。在切割完成以后,光纤不宜在空气中暴露过长的时间,接续工作周围的环境不能过低。除以上电力通讯网络系统的优化措施外,还有其它一些措施,也可以使电力通讯网络得到优化,比如使用 PDH和 SDH 组网;通过优化 485 问题,就可以使电力通讯网络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

5 结 语

通讯系统论文篇8

1引言

掌上电脑PDA(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s,个人数字助理)以其轻便、廉价、功能强大、便于野外作业的特点,越来越受到测绘界人士的青睐。在某些领域有逐渐替代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的趋势。基于PDA的嵌入式应用软件研究与开发是目前测绘领域中的一个热点,已经开发成功的掌上型测绘系统中,大多数是基于Windows CE嵌入式操作系统。Windows CE之所以能在嵌入式系统市场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果,与其自身与Windows操作系统的兼容性和相似性是分不开的。未来,将PDA用于常规的测量中,实现内、外业一体化、自动化是提高测量效率的必然趋势。

2嵌入式系统研究

2.1 嵌入式系统

根据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的定义,嵌入式系统是“devices used to control, monitor, or assist the operation ofequipment, machinery or plants”,即控制、监视或者辅助设备、机器和车间运行的装置。一般而言,整个嵌入式系统的体系结构可以分成四部分:嵌入式处理器、嵌入式设备、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嵌入式应用软件,如图1所示。

图1 嵌入式系统的组成

嵌入式系统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且软、硬件可裁剪、适应于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及功耗有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1]。嵌入式系统包含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架构上以嵌入式处理器为中心,配置存储器、I/O设备、通信模块等必要的外设;软件部分以软件开发平台为核心,向上提供应用编程接口(API),向下屏蔽具体硬件特性的板级支持包(BSP)。嵌入式系统中,软件和硬件紧密配合,协调工作,共同完成系统预定的功能。从软件方面讲,嵌入式系统使用的操作系统一般是实时操作系统(RTOS)。目前广泛使用的RTOS有EPOC、Palm、Windows CE、嵌入式linux等。

与其竞争对手相比,Windows CE功能更为强大,尤其是在多媒体应用方面。Windows CE是微软开发的以组件为基础的嵌入式操作系统,专门用于手持设备和信息家电。它的模块化设计方式使得软件开发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开发产品来自己设计系统。此系统与Windows OS极为相似,尤其是在GUI(即图形用户接口)方面,熟悉Windows OS的用户掌握Windows CE很容易。目前,使用Windows CE的掌上电脑除微软的Handheld PC外,还有CASIO、惠普、NEC和三星等厂家生产的手持设备。

2.2嵌入式开发研究

2.2.1 嵌入式应用软件开发

嵌入式应用软件一般是针对特定的应用领域(例如:旅游、餐饮、娱乐及本文提到的测绘等),基于某一固定的硬件和软件平台,用来达到用户预期目标的计算机软件。本文提到的硬件平台指的是掌上电脑HP iPAQ hx2100,软件平台即HP内置的WinCE操作系统,全站仪可以认为是嵌入式设备。嵌入式软件系统的开发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流程

2.2.2嵌入式系统开发环境分析

嵌入式系统通常是一个资源受限的系统,因此直接在嵌入式系统平台上编写软件比较困难,有时候甚至是不可能的。免费论文参考网。目前一般采用的解决办法是首先在PC机或笔记本电脑上编写程序,然后通过交叉编译环境(即常见的模拟器)部署成目标平台上可以运行的可执行文件,最后再下载到目标平台上的特定位置上安装运行。免费论文参考网。

需要交叉开发环境(CrossDevelopment Environment)的支持是嵌入式应用软件开发时的一个显著特点,交叉开发环境是指编译、链接和调试嵌入式应用软件的环境,它与运行嵌入式应用软件的环境有所不同,通常采用宿主机/目标机模式,如图3所示。

RS232/USB链路

图3 交叉开发环境

宿主机(Host)是一台通用计算机(如PC机或者笔记本电脑),它通过串口或者USB接口与目标机通信。宿主机的软硬件资源比较丰富,不但包括功能强大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和Linux),而且还有各种各样优秀的开发工具(Microsoft的Embedded Visual C++或本文提到的VS.NET2005等),能够大大提高嵌入式应用软件的开发速度和效率。目标机(即本文提到的HP PDA)可以是嵌入式应用软件的实际运行环境,也可以是能够替代实际运行环境的仿真系统,但软硬件资源通常都比较有限。

3 开发环境与通讯方式选择

3.1 开发环境

目前,基于PDA的嵌入式开发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基于EVC4.0开发WinCE应用程序,另一种方式是基于VS.NET的智能设备应用程序开发。前者安装过程和环境配置比较复杂,主要是补丁和汉化包较多,在开发WinCE应用程序之初,用户往往因为软件安装不够齐全或环境配置不当等原因,造成开发环境无法正常使用。而后者可以避免前者的缺点,应用于开发比较方便。

Visual Studio.NET是.NET平台下最为强大的开发工具(目前最高版本为Visual Studio.NET2005),无论是软件服务商,还是企业应用程序的部署与,Visual Studio.NET都可以提供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4]。Visual Studio.NET提供了包括设计、编码、编译调试、数据库联接操作等基本功能和基于开放架构的服务器组件开发平台、企业开发工具和应用程序重新工具以及性能评测报告等高级功能。随着微软Visual Studio.NET开发平台的推出,在其上开发移动应用程序,有着EVT(包括EVB和EVC)无法比拟的优点。本文主要用到的是.NET平台下的智能设备应用开发。免费论文参考网。

3.2通讯方式选择

目前最常见的硬件之间的数据通讯有串口通讯和USB通讯两种方式,而USB通讯常常涉及到驱动问题,实现起来相对比较困难。这样串口通信常常成为首选的通讯方式,可以设计相应的串口通信程序,完成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任务。

大多数计算机应用系统与数据设备之间通讯只需使用3到5根信号线即可工作。这时,除了TXD、RXD以外,还需使用RTS、CTS、DCD、DTR、DSR等信号线[2]。(当然,在程序中也需要对相应的信号线进行设置。)

图4 发送数据TXD(2号引脚)与接收数据RXD(3号引脚)跳线

采用以上接法,在设计程序时,直接进行数据的接收和发送就可以了,不需要对信号线的状态进行判断或设置。

4 HP PDA与尼康全站仪双向通讯程序实现

4.1 PDA与全站仪通讯协议分析

为了实现PDA控制全站仪、实时的全站仪测量数据上传/下载,必须在PDA与全站仪间实现双工数据通讯。本文以Nikon DTM-352全站仪为例介绍双向通讯问题。凡涉及到通讯问题首先我们要解决的是通讯协议,表1为Nikon全站仪通讯协议格式[3]。

通讯系统论文篇9

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石化和德国巴斯夫以50:50的股比共同出资建立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总投资约29亿美元,2001年9月开始工程建设,于2005年6月投入商业运营。

BASF-YPC新近委托沈阳蓝英工业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为其系统集成由沈阳远大压缩机制造有限公司提供的空气压缩机。该压缩机产生氢气、一氧化碳及氢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控制系统的冗余通讯原理如图1所示。

AS412-3H CP441-2与EMRON-Serial通过RS485通讯电缆相连。利用Modbus-RTU通讯协议来进行主站与从站的数据交换。

二.冗余通讯要求

EMRON系统为单CPU,两个冗余通讯网卡Serial。SIEMENS系统为双CPU,两个冗余通讯网卡CP441-2。EMRON做为Modbus主站,SIEMENS做为Modbus从站。通讯协议为Modbus-RTU协议。

通信参数:

Slave Address:1;

Master Address:2;

波特率:19200Bits/s;

8位数据,1位停止,无奇偶效验位;

硬冗余通讯,无论主站或是从站有且只要一条通讯链路损坏时,系统自动切换到另一条链路。由于SIEMENS系统的硬冗余机制是:CP通讯卡相对CPU是独立的,即CPU故障时,相应的CP通讯卡仍然“正常”工作。而EMRON系统的硬冗余机制是:主Serial通讯卡没有接收到通讯数据,则备用Serial通讯卡工作。由于两者的硬冗余机制不一样,所以进行现场冗余通讯试验时,出现以下一些问题,见表1和表2。-表示故障;

根据冗余试验我们可以得出几个结论:

①根据表1,EMRON系统Serial通讯卡有且只有一个故障时,通讯仍然是正常的;这时,原来的Serial备用通讯卡作为主通讯卡;

②根据表2,如果SIEMENS系统的CPU发生故障且通讯卡无故障时,由于CP通讯卡还“正常”工作,所以EMRON所得到的数据是CPU停止后的“静态”数据,冗余通讯故障;

③根据表2,如果如果SIEMENS系统的CP通讯卡发生故障时,EMRON系统可以正常切换;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SIEMENS系统的CPU故障后且相应的CP通讯卡“正常”工作时,EMRON系统的Serial通讯卡要进行一次主/备切换。

三.冗余通讯实现

由于SIEMENS系统与EMRON系统的冗余通讯机制完全不同,单凭硬件组态实现不了冗余通讯。故提出了利用心跳信号Heartbeat来实现双方系统的冗余通讯。

Heartbeat实现冗余通讯的原理是:SIEMENS系统周期2秒产生方波(心跳),EMRON系统若周期接收到心跳信号,则认为通讯正常;若心跳停止(恒为0或1),则因为通讯故障,这时需要进行通讯卡Serial的“自动切换”,利用EMRON系统的内部通讯卡切换命令SWREQ进行“自动”切换。切换成功后,再次接收到心跳信号,通讯正常;见图2,心跳信号的产生。

通讯系统论文篇10

计算机和通讯技术都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各有自己的特点和显著优势,给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

1.1计算机技术概述。计算机技术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组成部分,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众多领域都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软件指的是存储于系统的程序和程序文档,是用户与计算机交流的接口界面,对整个系统运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具有积极作用。硬件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设备输入和输出系统,这些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统一于整个计算机系统当中,促进系统有效发挥作用,为人们使用计算机提供方便。计算机通讯除了具有数据传输功能之外,还能完成数据交换和数据处理工作,并且与计算机技术联系紧密。通常来说,计算机通讯适用于多媒体通讯,能传递和接受语音、文字、图像、视频等,并且数据信息传递效率高,呼叫平均持续时间短,抗干扰能力强,有着自身显著特点,也大大便利了人们日常生活[1]。

1.2通讯技术概述。通讯技术为人们快捷、方便地进行相互联系提供便利,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拉进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随着通讯业务和通讯工具不断增加,传统通讯模式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现代通讯技术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不仅安全、可靠,而且快速、便捷,越来越受到人们普遍关注和重视,带给人们日常生活极大便利,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二、计算机技术在通讯领域的应用

2.1在计费系统的应用。交换技术发展对系统交换要求进一步提高,要求系统具有专门的计费功能,常用专门计算机来实现计费。系统根据不同用户需求,合理设置功能,宾馆中可以将电话计费和客房管理计算机联网,对其进行综合管理,统一结账。一些单位还可以结合自身特点,采用分类计费方式,设立自己的专网,并建立公用电信网,满足计费工作具体需要。

2.2在信息管理的应用。企业和事业单位的运营发展,离不开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这是一种趋势和必然。在信息管理过程中,计算机有着显著特点和优势,建立数据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全面掌握系统的相关信息,促进管理工作效率提高。同时,办公自动化和远程办公系统出现,也给信息管理带来加大的便利,满足人们日常工作需要,降低工作人员劳动强度,方便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提高办公质量和效率,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也愈加广泛。

2.3在自动查号的应用。在自动查号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最为常见的是长途电话局、短途市话局,这些都采用计算机自动查号方式,不仅方便快捷,而且准确,能有效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带给人们通讯的便利[2]。

2.4在数据管理的应用。数据管理也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为通讯工作带来极大便利。例如,为用户提供统计功能,更新数据,修改用户密码等,这些都是数据管理功能的具体应用。进行系统规划和开发过程中,可以对通讯部门的数据进行有效管理,便于用户及时掌握相关数据情况,为系统使用和更新升级创造便利。

三、计算机技术在通讯领域的应用前景

随着社会进步,科研攻关力度增强,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不断更新和完善,通讯设备进一步发展,新技术和新措施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计算机将在整个通讯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目前人们常说的信息高速公路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大容量光纤通讯技术融合的产物,它能同时传递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比数控信息传递系统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其综合性能更优,也更加便利了人们日常生活。因此,今后应该加大科研和技术攻关力度,不断改进技术,完善通讯系统,促进二者有效融合,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给人们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大的方便。

四、结束语

在整个通讯领域,计算机技术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其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将计算机技术融入通讯领域,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构建统一、高速、高效的通信网络环境,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高速数据网和多媒体通讯技术。应该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顺应这种趋势,推动计算机技术在通讯领域得到更好应用。

参考文献

通讯系统论文篇11

 

1 DCS 与JDT系统通讯故障分析

 

JDT火灾探测系统将收集到的火灾预警信号发送给DCS监控系统,实现对防火阀的控制,从而确保核电站的运行安全。常见的DCS 与JDT系统通讯故障为KIC 浏览日志中出现的单侧链路通讯故障。故障持续时间约为5 秒,发生频率为40~50次/天。为了方便查找故障点及产生原因,可在JDT通讯侧使用总线监听的方式来获取通讯报文,故障诊断为便携式PC 加上一个RS232/RS485 转换器。

 

故障监测原理为:将RS232/RS485 转换器的RS485端D+/D-端子与JDT A侧光电转换器RS485 端的D+/D-端子并联,并将RS232/RS485 转换器的RS232 端接到PC机的串口上。根据DCS与JDT系统通讯连接原则设置系统的起始位、波特率和检验方式,最终实现监听功能,获取火警报文,并将报文以连续不间断的方式储存与同一个文本文件中,在传输和抓取过程中,可能出现异常报文。

 

以某核电厂某一时段主站DCS 系统发出的异常报文[01 03 00 8C 00 01 45 E1]为例,该报文发出后,JDT并未给予反应,而是在串口处出现超时,并且超时长达500ms,DCS进行两次重发后,JDT同样在500ms内未给出应答,说明该链路已经出现故障,并发出了通知链路故障信号,触发KIC 报警。

 

与此同时,DCS 通讯站对该通讯进行初始化,将报文[01 03 00 80 00 02 C5 E3] 发送给监测系统JDT,发送后,JDT 系统并未在规定时间内给与回应,提示故障并未解决。DCS 通讯站将再次以该报文进行重发,此次JDT系统在规定500s内给出了应答,应答结果为 [01 03 02 00 00 B8 44]。

 

根据分析,该应答为之前报文的某条应答,说明故障并未解决,因此DCS通讯站依然判定系统为通讯故障,并在此对其进行初始化,以同样的原理发出请求报文,直到再JDT系统给出正确应答。在自动修复过程中,DCS 系统与JDT 出现了2.1s 的无响应时间。

 

除了DCS 使用功能码15向JDT写数据时发生的故障,其余故障原理基本相同,解决办法不受报文不同的影响。也就是说,多数故障的原因在于JDT 出现延迟而造成DCS 通讯站无响应,最终判定为故障并引起DCS 通讯站无应答。但是,对于故障发生的原因,目前尚未统一定论,还需要在核电站运行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2 DCS 与JDT系统优化

 

核电厂DCS 与JDT系统主要是来自于JDT系统的延时响应,在规定时间500ms内系统无响应,但对其原因目前尚未定论。但核电厂可以通过对系统优化的方式来减少延迟发生,确保核电厂运行安全。商家要对JDT系统生产技术要进行革新,并帮助核电厂分析可能产生延迟的原因。DCS系统与JDT系统同时完成火警预警过程,提示DCS系统自身可能存在某种问题,因此要对该系统进行优化和分析,以找到故障原因和更好的解决办法。具体措施如下:

 

2.1 减少报文数目

 

DCS通讯地址连续才能确保报文的正常接收,而在针对核电站的调查中发现,多数的DCS通讯地址并不连续,这样DCS发出的单次请求通常只能为1-2个字节,无形中增加了请求报文,影响了传输效率,才造成JDT无响应。因此,根据国家消防部门的规定,就要通过减少报文数量来提高预警效率,做到及时防火,通常要求火警预防动作时间不得超过3s。

 

可将通讯点配置文件中的空偏移地址补全,这样在DCS数据刷新周期中的请求报文条数就会减少,并且能够降低周期数据的刷新时间,提高数据传输效率。根据国家对核电站标Modbus-RTU 帧的规定中指出:“RTU模式的时长要在不少于3.5个字符时间的空闲间隔将报文帧区开,该规定被称为t3.5的约定。

 

也就是说,发送帧时间不能过长,但也不能过短,一旦发送帧低于3.5个字符空间,则会使串行链路存在安全隐患,主要体现为DCS系统会发出更多的报文但无法及时识别,当波特率较低时,t3.5 时间将延长,同样会出现传输故障问题,在核电站调试过程中,此故障十分常见。在系统进行优化过程中,可适当增加帧间隔时间,以降低减通讯负荷,对JDT 侧无响应具有缓解作用。

 

2.2 增加写指令重试次数

 

根据核电站DCS与JDT系统通讯现状分析,只有在DCS 发出Modbus 写指令后未收到响应时会自动重试,但未写指令则不会。由此可见,设计时,可对系统功能积极性优化,增加写指令可重试次数,条件允许时,还可研究未写指令的重发,以便于为JDT 争取更多的等待时间,减少火警预警通讯中断率。还可以在产品设计时,增加可配置参数,以供使用者参考,为后续项目的安全运行提供条件。

 

2.3 核电厂DCS与JDT系统通讯优化效果

 

某核电厂的CPR1000核电项目采用了上述故障判断和解决办法,经过JDT 厂家对项目施工项目通讯链路模块的调整,将两条与DCS 通讯的串行链路配置到同一块PLC 通讯模块上,并将两条与火灾探测器通讯的链路配置到另外一块通讯模块上,这样,该故障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3 总结

 

通讯系统论文篇12

1 无线通讯在消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无线通讯在实际的消防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防工作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不能充分的发挥无线通讯的作用,那么将会对人民的生命财产与安全产生巨大的损失。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列举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在消防部队中,无线频率的分配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尤其是用于消防的无线频率比较少,如果将其应用在跨区域增援作战的过程中,因为频率过少,就会出现冲突的情况,影响到正常的消防工作。在当前的消防无线频率应用中,主要采用的是公安350M无线通讯系统,这就大大降低了出现频率冲突的可能性,但是相反,如果在某一时间段中当地公安使用无线通讯的情况比较紧张,那么就会影响到对消防系统的无线通讯的分配,因此造成频率冲突的问题。所以要想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还是应该从根本性的方式上入手,提高无线通讯的频率,以消防专用通讯频率为发展目标,这样才能促进无线通讯在消防工作中更好的应用。

其次,在运用无线通讯的过程中,干扰堵塞是另外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这是因为目前无线通讯市场比较活跃,所以可以使用的设备种类也是相当丰富的,例如上文中提到的350M超短波电台、3G/4G的无线图像传输系统,还有短波电台等,都是主要的设备类型,另外还有无人机系统以及卫星电话以及便携式与车载式的卫星站等,这些设备类型在进行消防通讯的过程中都十分常见。这样在消防救援的过程中,上述无线通讯设备在综合使用后,极容易产生信号的干扰现象,进一步造成其他无线通讯系统不能正常使用,更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引起信号的阻塞,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设备是不能进行正常工作的,更不必说在消防救援现场进行有效的指挥了。

第三,在消防救援现场,采用无线通讯有时还不能与指挥中心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联系,因为受到通讯信号的影响,在通信方式上存在过于单一的状况,所以造成通信方面的问题。目前,消防救援现场与指挥中心之间主要采用的通信方式为350M集群对讲机、POC对讲机以及手机等,这些通信手段都过于单一,能够覆盖的通信范围相对来说也更加狭窄,所以造成通信质量较差。例如POC对讲机就是这样,在使用的过程中不能确保其使用效果。目前,在消防现场与指挥中心的联系中,主要是以手机的通信方式为主,所以说在今后的工作中,仍然需要我们进一步发展通信方式,便于进行联络。

第四,在消防无线通讯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个问题主要是在复杂的场所中出现的,例如地铁、隧道以及地下室等,这些场所的信号较弱,在地形方面也是相当复杂,所以在无线通讯传输的过程中容易造成不必要的干扰,进而影响现场指挥部和作战小组的通信联络。

第五,现场通信保障乱的问题。消防部队装备了较多的信息化装备,但是由于平时训练不足,制度要求不落实,乱占用频道,不按时限报告等问题十分突出,尤其是信息上报不及时,现场图像传不上来。

2 解决消防无线通讯问题的措施

一是研发适合消防部队使用的无线通讯设备,各有关技术单位和厂家应深入了解消防部队实际需求,研发适合消防部队使用的,能在灭火抢险救援现场浓烟、高温、黑暗环境下工作的无线通讯设备,解决地下室、隧道、地铁等复杂场所通信保障问题。

二是设置消防专有无线频率,针对消防工作的特殊性,消防部门应当与国家无线电管理部门进行协商,划分出一段专属于消防部队使用的无线通讯频率,保障灭火抢险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消防部队还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合理的对现有频率进行划分和使用,最大限度的利用频率资源。

三是科学规划现场各类无线通讯设备频点、规范通信设备使用,消防部队要根据平时训练、演练情况,科学规划短波电台,3G/4G无线图象传输系统,微波无线图象传输系统,卫星电话、卫星站(便携式、车载式),无人机系统等各设备的通信频道、使用频点,明确主战单位、增援单位同类通信设备频率划分和调整方案,规范现场各类通信设备的使用。

四是充分利用语音综合集成设备,配置语音远程互联终端,通过公网移动网络(移动、电信、联通均可)实现将350兆常规对讲机无线频点信号联接到支队、总队指挥中心语音综合管理平台,从而实现各级指挥中心与灭火救援现场的互联互通,解决灭火救援途中和现场通信问题。

五是加强人员培训,严格现场通信。要大力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官兵素质,进一步强化各类无线通讯设备使用和管理工作,规范用语,统一呼号,严格现场通信纪律。各级消防部队指挥员必须养成使用对讲机通信联络的习惯,使用对讲机时刻和各战斗区段、指挥中心保持通信联络畅通,严格灭火救援现场手机使用,未经指挥部允许,不得使用手机通信、拍照和发送现场影像资料,避免引发群众、媒体不必要的误解。

结束语

经过“十一五”、“十二五”,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高速发展,无线通讯在消防部队指挥调度工作中作用、地位越来越重要,除了满足传统的语音通信以外,无线通讯正向现场图像传输、地震等自然灾害复杂现场通信保障、通信装备小型化、便携化等领域发展,必将进一步提高消防部队通信保障能力,提高指挥调度能力、提高部队战斗力。■

参考文献

通讯系统论文篇13

电力企业不断发展,增加了人们用电便捷性。在电力一体化运行中,发达的讯息交流体系是保证一体化的电力与通信系统体系发展基础,也是我国电力体系发展方向。因此当下形势,要把电网运行和一体化通讯体系构建在一起。一体化电力和通讯系统系统构建的目的,是达到电力系统运行的一体化,信息在电力传输、故障检测、事故检修等各个场景智能化交流,有效抑制故障发生,增加电力系统电网运行质量和安全性,实现电力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用电安全性。

1 现代化电力体系主要构成元素

1.1 电力骨干体系

我国的电力骨干体系是现代化电力体系主要构成元素。电力骨干体系利用了当下多样化技术手段,包括在动态环境下利用可穿透抗压高温材料作为电力运输线缆的技术运用。高温材料线缆利于把远程电力和高压电力体系进行连接,利用高压电力装置来把不同环境和地区电力系统进行连接,增加不同地区和环境电力系统联系性,促进一体化电力和通讯系统系统构建。

1.2 局域性、中小型电力体系

在我国的电力骨干体系中,电力企业依靠电力骨干体系,把电力资源转化到局域系统和中小型电力系统。局域性和中小型电力体系,主要是我国各个城市和地区较小电网运行活动,以增加电网运行协调性和分配合理性。局域性、中小型电力体系的设计和运用,易于操作管理,增加了电网运行的稳固性和科学性。此外,在相同区域进行电力转换时,可以利用大容量电力装置和不同局域电力设备进行连接,以此增加整个电力体系内部的稳固性。

2 一体化电力和通讯系统的构建

一体化电力和通讯系统的构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利于促进电网运行的安全性,能够进行信息有效交流,增加电网运行效率。一体化电力和通讯系统系统构建的目的,是达到电力系统运行的一体化,信息在电力传输、故障检测、事故检修等各个场景智能化交流,有效抑制故障发生,增加电网运行质量和安全性,实现电力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用电安全性。一体化电力和通讯系统系统构建分为两个环节。分别为硬件设施构建和软件设施构建。一体化电力通讯系统的硬件设施构建具有多样性特点,包括电力通信光缆、运输线路、PLC等等;其软件构建的主要内容是,利用智能化软件设施,来满足电网运行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信息和资源交流、监测和预判,增加电网运行的自动化运作和协调性。例如自动化策略、人工一体化管理体系、电力系统基础建设方案等等。一体化电力通讯系统的构建内容,主要包含电力系统的构建、市场活动构建、资源讯息构建、环境氛围构建、安全管理运作体系构建等等。

3 一体化电力和通讯系统构建的安全依据

在21世纪中国,要想达到电力和通讯系统一体化,首先必须有效的进行信息和资源收集,构建大范围电力通讯自动化体系,给予其安全和管理保证,及时对电力系统的弊端和故障站在全局角度进行检测和修复,增加一体化电力和通讯系统的安全性。对于一体化电力和通讯系统构建过程的安全性,本文主要基于SPD展开阐述。

3.1 SPD的优势

在一体化电力和通讯系统的构建过程中,为了增加其安全性和稳定性,保证电网运行有效运作,首先要极为关注SPD构建。SPD在电力信息交流和电力输送活动中应用,可以降低故障发生频率,降低财务支出。

3.2 SPD理念下,一体化电力和通讯系统系统发展方向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构建一体化电力和通讯系统,要把其和SPD进行整合发展。在SPD理论要求下,我国一体化电力和通讯系统首先要朝着高效率、快速度的方向发展,保障电力体系安全性。电力体系在保证安全性基础上,加强电力系统的管理和监控,实现有效信息交流;其次,要朝着高宽带方向发展。其目的主要是为一体化电力和通讯系统奠定业务基础,增加新业务开拓的能力;最后是朝着全面覆盖性和稳定可靠性发展,增加电力系统实时监测,保证一体化中发生故障时,电力通信活动依然可以有序进行。

4 结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信息化技术手段日渐成熟,推动了我国电力企业创新和改革。电力企业不断发展,增加了人用电便捷性。在电力一体化运行活动中,发达的讯息交流体系是保证一体化的电力与通信系统体系发展基础,也是我国电力体系发展方向。在国外大停电事故背景下,我国电力体系越来越关注电网运行活动安全性。为了增加电网运行活动安全性,降低其对社会环境带来弊端影响,对于一体化电力和通讯系统,安全性研究工作应该极为关注。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