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实用13篇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篇1

赣南客家;饮食文化;翻译

1引言

被称为江西省之南大门的赣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它不仅是客家先民向南迁徙的第一站,而且还是客家人最早的集散地和居住地。在这一片土地上孕育了古老的客家文化,从神奇的客家围屋到古朴的客家民居,从动人的客家山歌到诱人的客家美食,这些都彰显出了古老客家文化的无尽魅力。为了弘扬赣南客家文化并将其推向世界,本文以赣南客家饮食文化为代表,研究了其在跨文化交际角度下的翻译。

2交际翻译理论

交际翻译理论是英国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曾提出的,其目的是attemptingtoproduceonitsreaderaneffectascloselyaspossibletothatobtainedbythereadersoftheorigina(l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就意味着交际翻译的核心是按照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而不是拘泥于原文的文字。在交际翻译的指导下,译者有较大的空间去解释和调整原文,甚至是对原作者错误的修正,以消除歧义。交际翻译目的在于使译文带给读者的影响等同于原文给其读者的影响,所以译入语才是重心。

3交际翻译理论下翻译客家饮食文化的一般原则

赣南客家饮食种类琳琅满目,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按照交际翻译理论,为不给外国人留下疑点和难懂之处,我们在翻译的时候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简洁明了。尽可能地使用简单的语言来传达客家传统饮食文化中的特征和和性质。(2)传递文化。翻译的名称应该尽可能地传达原文所表达文化元素,如典故和比喻等。(3)避免禁忌。由于中西方文化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西方读者的可接受性,适当地对翻译做出调整或是补充文化背景,以免产生误会。

4交际翻译理论下翻译客家饮食文化的策略

(1)直译直译可以保留原文的内容和形式。利用英文和中文中关于食物的共同概念来翻译,这样对西方人来说可以产生直观的感受。翻译时将主材料翻译成中心词,制作方法译成过去分词,主要的特色可以使用形容词来描述。例1:擂茶在客家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岁月中,擂茶就是其中一朵美丽的奇葩。制作时将茶叶用擂钵捣碎,之后再往里面加入不同的食材和佐料。“擂茶”中的“擂”字表明了制作方法,所以在翻译时直接用grind一词,故译成Hakkagrindedtea。例2:信丰萝卜饺与传统的饺子不一样,信丰的萝卜饺是用薯粉做成的饺子皮,蒸熟之后晶莹剔透,而馅也换成了萝卜,再加上少许的猪肉或是鱼肉,包制的方式和普通包饺子的方式是一样的。为了体现出信丰萝卜饺是蒸饺,所以还要在中心词dumpling前面加上表示烹饪方式的词steamed,译成Xinfengsteamedradishdumpling。例3:兴国鱼丝兴国鱼丝有着丰富的客家文化内涵,因“鱼丝”的发音和“余思”一样,寄托了客家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鱼丝的制作方法和米粉类似,先将剔骨的鱼肉捣烂成鱼茸,加入红薯粉和盐,制成面团,之后再用擀面杖把面团擀成薄饼,放入蒸笼中蒸熟,待冷却后将面饼切丝,最后就形成了鱼丝。由于制作过程复杂,这里我们不宜将鱼丝的整个制作过程都翻译出来,因鱼丝最后呈现出来的样子是类似面条的一种鱼肉制品,所以将其翻译成Xingguoshnoodle。

(2)直译+释义在客家饮食文化中,有许多菜的名字是无法从其字面上来了解的。但是为了保留客家饮食文化中的这些象形的比喻或是典故,还应该配以释义,加入写实性的文字描述。例4:四星望月在兴国县,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就流传着为当地一道客家菜起名的故事,这道菜就是“四星望月”。曾经率红四军从井岗山突围,转战赣南闽西,途径兴国县,品尝了客家菜蒸笼粉鱼。从菜的造型来看,觉得蒸笼像月亮,四个碟子像星星,就像各地的工、农、商、学群众盼望红军的到来,故取名“四星望月”。为了体现出这道菜的形状与象征意义,将这道菜按中文名称先直译过来,译成:fourstarstowardsthemoon再加上释义steamedshsliceswithricenoodles。

例5:宁都三杯鸡此菜的来历传说和民族英雄文天祥有关。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被俘。一位老奶奶在得知文天祥被俘的消息后,便带了一只鸡和一壶酒去看望他。老奶奶在狱卒的帮助下见到了文天祥。好心的狱卒把老奶奶带来的鸡收拾好并切成小块,找来一个瓦钵在里面倒上三杯米酒,用小火把鸡煨熟,这便是最初的三杯鸡。后经过改良将三杯米酒改成一杯米酒,一杯酱油和一杯香油。先按照字面的意思将其直译成Ningduthreecupsofchicken再加上释义stewedchickenwiththreecupsofsauce,这样外国人就可以对这道菜的制作方式和原材料有直观的了解。

(3)意译由于客家饮食中的一些特色食物外国没有其对应的东西,有时这些名词中体现不出食物的主材亦或是烹饪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用一些比喻性的描述。因此我们需要借助意译的方式来处理,用英文中的普通名词来描述客家饮食中出现的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词汇,将其制作方式和材料翻译出,便于外国人的理解。例6:赣南小炒鱼这道菜的来源还和著名的明学家王阳明有关。时任南赣巡抚的他曾经聘请本地凌厨子做家厨。有一次在炒鱼的时候,凌厨子失误往里面加了醋,但意外的是醋的提香作用使得鱼的味道格外鲜美,王阳明吃后满心欢喜,便问凌厨子此菜的名字,急中生智的凌厨子心想小酒(赣南客家人习惯称醋为小酒)炒鱼,就叫小炒鱼吧,所以这道菜因此而得名。因小炒鱼的特色就是鱼肉带有醋的味道,为了体现这一特点,还需要加之以调料的名称vinegar,所以译成Gannanstir-friedshwithvinegar。例7:荷包胙荷包胙是南康的一道名菜,而“胙”是祭祀用的肉的意思。顾名思义荷包胙就是用荷叶包裹着的肉。制作方法用荷叶垫蒸笼底,再把大块肉蘸香料和米粉放在叶上蒸熟后,整笼连叶上桌。翻译的时候只需要把烹饪方式加主材料,再由with配料的短语即可,最后加上wrappedinlotusleaf体现出其独特之处。所以将其译为steamedporkwithseasonedriceourwrappedinlotusleaf。

(4)音译+释义出于对客家饮食文化的对外宣传推广作用,选择音译是极端异化的体现,但是可以最大程度地承载文化和语义。例8:艾米果用煮熟的艾叶掺入糯米粉制成饺子皮,再包入酸菜、笋、腊肉等,放入锅中蒸熟就可以食用了。艾米果还有甜的口味,做法也是基本一样,只不过将馅改成豆沙或是白砂糖,再经模具压制而成,有点像月饼,但是更薄。所以采取音译aimiguo,再根据口味的不同配以释义:steamedmugwortdumplingswithpickles或是steamedsweetmugwortpie。例9:黄元米果黄元米果和北方的年糕有点类似,制作黄元米果要先用黄元柴(杨桐,一种山茶科植物)灰加开水过滤成灰水,冷却把米浸泡一夜,第二日用蒸笼将浸泡后的米蒸熟,再拌入灰水,摊开晾干后又蒸熟放进大石臼内,用木棍捣烂成团,起碓后,用手揉搓均匀,切块做成各种形状的米果。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在翻译的时候不必把制作的过程翻译进去。直接按音译Huangyuan再加上“米果”的意译,故译成Huangyuanricecake。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篇2

赣州是江西的第二大城市,是江西的南大门,是江西的一个重要形象和窗口,是客家摇篮。客家文化是所有客家人在迁移过程中创造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赣州在客籍人迁入之前,除有少量当地土著居住外,几乎是一片未经开发的原始之地,赣州因其先天的地利,成为接受自北向南迁移移民中最早、最多的地区,一个巨大的客家族群从这里发展、壮大。客家人在赣州这片热土上开拓耕耘,浸润了赣州奇山秀水的灵性,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客家文化。客家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赣州客家饮食更是风味独特。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经济相对欠发达,赣州一直未有发挥出它的优势,很多外地人都不知道赣州在哪里,是哪个省,更别说来赣州旅游了,我们的旅游市场一直比较冷门,主要就是本地游客和周边地区的游客居多,景区景点客流量也小,客家饮食文化自然没能够得到更多更好地推广。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来过的人没有留下更多的印象,走出去的赣州客家美食也寥寥无几。在其他地方菜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依然故步自封,对自己本土文化极度不自信,缺乏对本土饮食文化的研究热情,依然缺乏对传统客家饮食文化的自我保护意识,对于传承赣州客家饮食文化更是没有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随着省内昌吉赣高速铁路以及对接珠三角的赣深高铁、赣广高铁的建设,赣州发展态势喜人,令人期待。赣州在2020年将成为全国重要的高铁枢纽,地理区位日益明显,是离东南沿海最近的一个内地城市。它的前途光明,未来不可估量。为了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市场消费需求,从现在开始必须快马加鞭地赶超发展。我们知道旅游六要素是“吃”、“住”、“行”、“游”、“购”、“娱”,“吃”是放在第一位的,民以食为天,从饮食方面入手,把好旅游六要素的第一关“吃”,在“吃”方面做文章,深入挖掘赣州客家饮食文化,提高赣州客家饮食文化的品牌效应,提升赣州旅游形象,凸显特色,势在必行。

赣州客家饮食总体来说口感偏重,造型古朴,乡土风貌明显,具有很强的古中原饮食烙印,可以说是中国最古老的饮食记忆。赣州客家饮食还极具人文内涵和精神境界,有历史,有故事,有内涵。比如,兴国将军县的“四星望月”这道菜就是由亲自命名,它寓意一种代表革命传统的饮食文化。又比如,“赣南小炒鱼”这道菜与王阳明有关,他曾在赣州做官时候命令他的凌厨子为他烹制而成,口味别具特色,后广为流传。“蝴蝶鱼饺”也是非常有历史文化的一道菜,相传,清乾隆年间赣州名厨胡大成喜爱戏曲工余常上戏院,一次看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受梁祝真挚相爱,殉情而死化成一对蝴蝶而感动。回到酒楼,他用鱼肉和猪肉制成蝴蝶形饺子,取名“蝴蝶鱼饺”,邀请同行好友品尝,从此流传至今。还有南康的“荷包胙”也享有盛名,相传,乾隆时大余人士戴衢亨高中状元后,大摆宴席谢请四方乡邻。因为讲究“状元”席的排场,厨师们就用本地的荷叶把经过料理后的猪肉包成“状元帽”的形状,经蒸熟后,就成了一道色泽浅黄、香味纯正、肥而不油、甜而不腻的菜肴。这样的赣州客家美食数不胜数,还有明朝正德年间就被列为贡品赣县“黄元米果”,大余“南安板鸭”,上犹“全鱼宴”,崇义“九层皮”,信丰萝卜饺,会昌米粉和豆干,安远三鲜粉,于都客家擂茶,宁都肉丸,瑞金牛肉汤,寻乌客家酿豆腐,石城的客家米酒,龙南的珍珠汤等等,许许多多,赣州十八个县市区皆有珍馐瑰宝,它们像是一颗颗闪亮的明珠,亟待挖掘开发,它们不应该被埋没。

首先,政府部门,赣州市政府、赣州市旅游局等应主动制定出一系列好的政策和措施来服务赣州客家饮食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可以培育一批本地餐饮企业,鼓励他们走赣州客家特色化发展路线,给予税收减免优惠和资金帮扶政策。并重点打造一些优秀餐饮企业作为发展龙头,建设一些专业的品质的客家美食街区。对于已经建立起来的一些客家美食城和街区,政府需要定期帮扶,在知识和技术等内涵建设上继续给予补给,不要让其成为一个个空架子,要真正发挥出他们的品牌作用和效应,成为赣州城市旅游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其次,政府部门还应该积极组织赣州客家历史文化研究专家、餐饮行业协会、旅游协会、各餐饮企业、各旅游景区研讨赣州客家饮食,重点挖掘和打造一批特色菜肴,并写入赣州客家饮食文化保护名录。积极推动赣南客家菜制作规范标准化、质量化,积极申报省级标准,从技术层面进行品质研发。同时还应积极组织成立赣南客家菜肴专家技术委员会,制定出《赣南客家菜认定标准》和《赣南客家菜烹饪大师评定标准》,启动修订编撰《赣南客家特色菜谱》,从理论文字上进行品牌保护。

第三,赣州客家饮食文化专业人才梯队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政府应该积极培养一批赣州本土的厨艺传承人,引导大家积极学习客家传统饮食文化,低门槛,高就业,吸引和培育人才。积极鼓励客家美食厨艺大师启动传、帮、带机制,手把手,一对一,培训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客家厨艺人才。政府还应该积极帮扶本土的厨师培训学校和机构,让学校成为专业人才孵化实训基地。引导它们努力培育赣州客家饮食厨艺人才,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帮扶。同时,我们还应该积极培养一批专业的客家饮食高素质餐饮服务人才,目前依然处于极度缺乏的状态。市面上的餐饮服务人员大都学历比较低,知识储备特别匮乏,在服务中往往答非所问,在回答顾客的关于菜品或是酒水等具体带有一定的知识性问题的时候就会露出马脚,顾客的知情权难以得到应有的满足,沟通受阻,消费起来自然觉得不太情愿,也不利于餐饮企业的营销和推广,会损失一定利润。市面上的餐饮服务人员大都也不是餐饮服务专业毕业,基本没有学习过服务知识和技能,没有应该有的职业素养,那么就远远满足不了顾客日益增长的需求。现在的顾客不光是追求食物产品的质量,他们越来越在乎和关心的还有在消费过程中是否可以享受到高素质的个性化的专业服务。时代在发展,顾客层次和水平在提高,餐饮服务人员也应该快速成长起来,才能匹配市场需求。

再次,各大景区景点应该积极团结起来,一起研究探讨打造赣州客家特色餐饮,让吃客家菜肴、品客家美酒成为赣州旅游的一大亮点。让游客在游览中更多地体验和参与,感受客家风情,例如,在景区景点安排客家擂茶的表演节目,还可以去果园采摘鲜果,去茶园摘新鲜的茶树嫩芽等,还可以让游客亲自体验制作客家美食,比如制作客家酿豆腐、做米果等。要让赣州市场上本土化、客家特色化的餐饮成为我们最为重要的餐饮主流市场特色。让来了赣州旅游的外地人有积极强烈的意愿来体验赣州客家文化,品尝赣州客家菜肴,餐饮消费后很明确地知道赣州客家特色究竟是什么,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不容忽视的就是媒体效应。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电台的推广和宣传已经远远不够,还应该“请进来,走出去”,这种方式会更加直接,有感染力,营销效果也会更具爆发力。比如,我们可以邀请全国知名的餐饮企业或是各大餐饮协会来赣州做行业专业发展研讨会,高峰论坛头脑风暴,积极承办各级各类餐饮类竞赛,通过请进来的行业专业人才,承办专业活动赛事,以此来积极主动学习,主动和行业前沿、高端看齐靠拢,这要比坐井观天的苦心研究更加有用。又比如,我们可以走出去,主动外出观摩学习,学习其他菜系的发展心路历程,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的政府帮扶本地特色餐饮企业的优秀案例,学习品牌餐饮企业的宣传和推广的典型策略。客属一家亲,赣州客家与其他客家地区,比如福建龙岩、广东梅州可以一起建立紧密的沟通和联系,可以定期举行客家厨艺大师人才交流学习和研讨,一起追根溯源,研发客家菜肴,打造好大客家品牌,团结起来辐射力会更强。

总之,大力开发赣州客家饮食文化是经济、社会利好的大事,以市场为主体、以政府来牵头,相信赣州客家美食一定会成为赣州旅游市场的一大品牌,在本土壮大后也能走出赣州、走向全国,赣州旅游市场也定将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增能.客家饮食文化[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罗勇.客家赣州[M].江西人民出版,2004.

[3]张凤平.客家饮食文化漫谈[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2(3).

[4]黎章春.客家菜的形成及其特色[J].赣南大学学报,2004.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篇3

一、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大部分人生活在农村,这就使得邻里乡亲生活联系更加的密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时他们喜欢就餐时有热闹的氛围,所以在饮食宴会上他们喜欢聚食制,这种用餐的方式就慢慢地流传下来,也是中华民族重视亲属血缘关系和家族观念在饮食中的体现。西方人是以肉为主的民族,是同各种野兽打交道,所以必须具备强悍的体魄和进攻性的性格,必须与自然相抗衡才能生存下去,所以他们喜欢冒险、开拓、冲突;而中华民族是以谷类为主的农业民族,其对象是土地和农作物,他们需要的不是进攻和凶猛,而是在耕作时的精心照料和耕作后的耐心等待,因而他们的性格必须倾向于平和闲静,他们必须与自然和平相处,所以他们安土重迁,固本守己。

(二)社会体制网络的原因。我们都知道,在一个国家政府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时政府下的各种不同的制度也会对一个民族的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中华民族是社会主义国家,他们看重集体的力量,所以在饮食上就形成了“饮食所以合欢也”的集体主义思想;而西方是资本主义国家,他们看重的是个人主义的力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竞争。这也为中西方不同的聚餐方式打下基础。

(三)价值观信仰的原因。在中国,自古流行以左为尊,古籍《易经》中就有“男为阳,女为阴;背为阳,腹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而且加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思想,即以君、父、夫、长为尊、为先,以臣、子、妻、幼为卑、为后,进而形成了贵贱有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的行为标准。总之,在中国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以左为尊作为安排座位的标准。在西方的基督教传统里,右具有积极主动的含义,左则是被动消极的:右意味着未来、善,左意味着过去、恶。所以在西方左边为偏座,按照男左女右之说,男士一般做女士的左边,而且人们通常将女士优先、尊重妇女作为宴会排座位的标准,同时也是宴会上其他行为的标准。

二、宴会差异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饮食内容的差异。西方人在饮食上多是肉类和乳制品,如牛肉、鸡肉、猪肉、羊肉、鱼以及牛奶、奶油、奶酪等,蔬菜和水果等则作为辅食或配料。而中国自古以农业文明占主导地位,在饮食内容上,以粮食作物为主,辅之以蔬菜和少量肉类,植物类菜品在饮食结构中占着主导地位.据植物学家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 比西方多6倍(万建中1995)。

(二)餐具的差异。由于中国长期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喜欢和平与安定的生活,反对侵略,而且喜欢使用热腾腾的食物,由此中国人采用聚餐制,所以只能使用筷子导热慢的餐具,而且使用筷子温文尔雅,极少出现一些不雅动作,对待食物是相当温柔。相反,西方国家由于受狩猎文化的影响,喜欢争强好胜和乐于冒险,喜欢实用肉类,所以必须使用刀叉等比较锋利的餐具。

(三)座次安排的差异。传统的中式正式宴会采用圆桌,因为中餐的上菜方式,圆桌可以更好的照顾到每个人夹到菜。座次方面,一般主人会坐在正对门的地方,为的是看到客人及时作出迎接的准备。通常最重要的客人会安排到主人的左手边,第二重要的客人则被安排到主人的右手边,以此类推。相反,在西方因为菜品不是很多样,多采用长桌,而且每人面前是同一份菜式。在座次方面,通常男女主人会分别落座在长桌的两头,男主人在正对大门或是包房入口的一头,女主人则在背对门的那头。男主人的右手边第一个位子为女性第一主宾客,而左手边为第一个位子为男性第二主宾客;女主人右手边的第一个位子为男性第一主宾客,左手第一个位子为女性第二主宾客,以此类推,男女穿插而坐,可以保证就餐时对面一定是异性,左右两边也是异性。

(四)出席时间的差异。准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普遍适用的概念,然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也不相同。在参加宴会时,由于中西方文化模式存在较大差异,中西方人在出席时间上的差异也表现得较为突出。在中国宴会中,时间的多样化模式使客人更倾向于“迟到”,往往在规定时间的半小时之后到达。对于这种“迟到”现象主客双方都习以为常,并不将之视为对主人邀请的一种轻视或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在西方国家中,各种活动都会按照预定的时间的时间开始,宴会要求参会者准时到达,否则将被视为没有礼貌,是对主人以及其他客人的极大不尊重。

(五)进餐礼仪的差异。中餐的进餐礼仪体现一个“让”“和合”的精神。由于在中国人们喜欢坐在一起进餐,共同夹一个盘子里的菜,所以当宴会开始时,所有的人都会等待主人,只有当主人请大家用嘴时,才表示宴会开始,即客随主便。而主人一般先给主宾夹菜,请其先用。当有新菜上来, 请主人、主宾和年长者先用以示尊敬。主人还要招待好客人,时不时要给客人夹菜,询问客人的需要还要劝酒劝菜,一定要使客人吃好喝好。

西餐进餐礼仪传达的是一种“美”的精神。西方人们习惯各点各的菜,即使是大家吃同一道菜,人们也会使用公共餐具把菜盛到自己碗中实用。在饭店聚餐时候人们认为是公共场合,所以整个进餐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交谈要轻言细语,不高声喧哗。而且在宴会上不但要衣着整齐,往往还要求穿礼服,并要求坐姿要端庄。其次,进餐时不能发出不悦耳的声音。

总之,研究中西饮食文化中宴会礼仪的差异,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的宴会饮食特点,同时也总结我们自己的宴会饮食特征,以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汲取一切先进的观念,摒弃我们文化中的糟粕,改善和提高我们的饮食品质。中国饮食应积极吸取西方饮食中合理一面,做到饮食结构合理,营养搭配均衡,同时在参加宴会时应该做到准时。

【参考文献】

[1] Chang K C.Food in Chinese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 [M]. USA: The Vail Ballou Press Inc., Binghamton, N.Y.,1977.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篇4

饮食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特定社会群体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1]。

一、北川羌族饮食文化的特点

1.食物种类丰富多样,饮食文化具有过渡地带的烙印。北川羌族饮食种类多样,主食有玉米、荞麦、洋芋、大米,其吃法更是丰富多彩,如玉米:将嫩玉米磨浆做成玉米粑;玉米晒干磨成粉做玉米蒸蒸、金裹银、打搅团、玉米汤圆、玉米面疙瘩、玉米面馍等。副食中肉类以猪肉和羊肉为主,也吃牛肉、鸡、鸭、鱼肉等。蔬菜中有青菜、莴笋等上百种家种蔬菜,还有蕨菜、椿芽等百多种野生菜以及牛肝菌、羊肚菌等多种野生菌。此外,还有当归、独活、天麻等药材。这些品种多样的饮食既有属于农耕区的,也有牧区的;有南方生长的,也有北方盛产的;有平原地区种植的,也有山区野生的,充分体现了北川位于四川盆地西北向藏东高原过渡的高山深谷地区的区位特征。

2.饮食原料就地取材,饮食文化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北川羌族多样的饮食中,其原材料大都出自本地。由于县域内自然环境差异显著,因而饮食文化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如主食,在羌族聚居的西北部因海拔在1 000米以上,气候温和,土壤瘠薄,主产玉米、荞麦、洋芋等,其食品则主要以此为原料,再根据各自的食用习惯和爱好制作而成。但在羌族散居的东南部,一方面海拔低于1 000米,气候条件较好,可以种植水稻、小麦等作物;另一方面交通相对便利,又深受汉族的影响,主食以米饭为主,玉米、洋芋、荞麦之类的食品较少。副食也同样具有类似的特点,如在菜品上西北部多食新鲜山野菜,而东南部则以家种蔬菜为主。

3.饮食风味朴实自然,饮食文化体现出显著的自然本色。北川羌族聚居地集中在西北部的山野中,其食品的鲜明个性就是质朴、自然、本味。食品菜肴原料来自纯天然、从不施用农药化肥;制作烹饪过程简单朴实,没有刻意加工雕塑的痕迹,淋漓尽致地展现饮食文化的自然本色。如副食中的山珍野菜,对其烹饪仅仅是根据其特点和食用习惯进行简单的炒、拌、炖而已;野菜加工,多数是放在烧开的水中燎煮一下捞出来,在清水中漂洗,把苦涩水漂洗掉,使其不涩嘴,口感好一些,晒干待用;或者用盐腌制在坛子内密封待用,不用经过复杂的工序即可。

4.饮食特色体现时尚,饮食文化凸显现代旅游价值。北川羌族的主要食品和各种“乡土菜”、“山野菜”、“森林菜”如玉米、洋芋、薇菜、青蕨、香椿、山核桃花、山药等,都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是现代人们追求大自然风味的喜爱食物;北川羌族饮食的一些传统制作方法,如砸酒的制作、馍馍的制作等都可以带给游客体验的乐趣;饮食习俗也具有浓郁的地方丰韵,如羌人饮咂酒不用酒具,而是将酒坛开封,用一根细竹管咂吸,咂饮时以长幼为序,轮流咂饮,并不断地注入凉开水,直到味淡为止。这些饮食文化不仅能让游客品尝到“吃什么”,更能体验到“怎么吃”。这些由饮食文化带来的乡村游、体验游,充分展现了现代旅游中人们返璞归真、崇尚自然、追求体验的时代特征。

二、北川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现状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基础层次――佳肴品尝游。即边旅游,边品尝佳肴;(2)发展层次――饮食医疗保健游。即用食物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美容养颜,其最大特点就是具有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延年益寿的功能;(3)更高层次――饮食文化旅游,突出饮食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2]。

羌族饮食文化资源丰富。然而,能将饮食文化与旅游结合的特色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则极为少见。目前对羌族饮食文化的开发利用还停留在基础层次层面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缺乏广度和深度。目前对羌族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基本上停留在旅游餐饮的发展阶段,美食旅游开发尚未引起重视,因而资源开发缺乏深度和广度。表现在原有的涉及北川的旅游线路中,餐饮仅限于满足旅游者的口腹之欲,缺少对文化内涵的挖掘,还没有任何线路把品尝北川羌族的地方饮食作为一项旅游活动来安排,更谈不上医疗保健游和更高层次的旅游。此外,对盛产于北川深山中的多种山野菜还未曾进行开发利用。

2.旅游餐饮经营水平低、制作水平不高。据初步调查,北川原有的旅游餐饮,不管是宾馆、酒楼、路边餐馆还是农家乐,无论高中低档,经营格调缺乏个性,经营品种雷同,食物加工、制作水平不高,缺乏创新意识和特色品牌。如北川羌民自制的烟熏豆腐干,色浓、质柔、细嫩、口感好,深受游客喜爱,但到目前为止还都是“裸卖”,没有任何包装和品牌。

3.品尝旅游为主,文化韵味不足。目前对羌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是以品尝佳肴的基础层次为主,各种档次的旅游餐饮经营者呈现给游客的往往只是菜肴的色、香、味、形,游客用完餐后,留在印象中的只是一时的美味,而对菜肴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并没有基本的了解。如大凡到过北川小寨子沟的,都知道其咂酒好喝醉人,可是对咂酒的制作工艺、使用场合、宗教和文化内涵却少有游人知晓。

4.以享受为主,参与性不强。由于北川对羌族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还停留在为“食”而“制”的阶段,呈现在游客面前的都是些制成品。食品的采集、制作全是当地“劳工”的“后台”工作,没有将其过程向游客开放,目前几乎没有食品品种是让游客亲自制作的。因而缺乏参与体验性。

三、北川羌族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对策

1.开展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整理研究工作。投入一定人力、物力,对北川羌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对其色菜肴的用料、烹饪、营养、特点、传说、典故等,进行认真的整理、归纳,使之系统化、完整化,在此基础上,编撰成册,作为饮食文化工作者和有关人士的重要工具书,还可据此编一些专题性的小册子,作为旅游宣传资料[3]。

2.研究开发饮食文化旅游特色产品。加强科学研究,一方面,与相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研发以北川所产绿色食物、中药材为原料的多种特色食品,在此基础上组合有关旅游产品,推出品尝游、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美容养颜专项游;另一方面,把一些特色食品如玉米、洋芋、荞麦、山野蔬菜和药材作为重要土特产和旅游商品进行开发加工,做成系列化的便于携带的精装商品;同时注重增加文化含量,拓展旅游市场,激发游客的购买欲望。

3.注重挖掘饮食文化内涵。注重文化内涵,把握产品的文化特色,将整理好的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民间传说、故事典故、风土人情等融入到特色餐饮中,让游客边吃边听、边偿边思,使游客乐在其中,在用餐的同时又能增长知识。如在用餐间,配备专职人员介绍有关食品、菜品的用料做法、保健功能、历史渊源和用餐讲究等,让游客通过品尝羌家饮食,了解羌家菜肴、特色食品的制作、故事和待客礼仪,领悟羌民的民间文化。

4.开发乡村体验式饮食旅游。品尝美食虽能让人身心舒畅,但制作这些食物则更会让人联想到进食美味的愉悦心情,更能生动、形象地让游人了解相关知识,体验其中的乐趣。开发体验式的饮食旅游就是要结合北川的乡村旅游,让游客除了吃正宗的羌家饭外,还要参与到食物的采集、制作中去,如亲自动手烤羊、烤鸡、烤洋芋、烤玉米;制作荞麦凉粉、咂酒;亲自上山采摘野菜并加工等。

5.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做好不可再生的羌族饮食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如设立专门饮食文化研究中心,或组织相关专家从多角度对饮食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挖掘、收集、整理[4];另一方面要注意保护旅游生态环境,因为食物原材料的采集取决于当地自然环境的状况,只有保护好生态,才能永续地拥有大量的无公害的、真正的绿色食品。

6.加强饮食文化旅游的宣传工作。首先,在旅游业的对外宣传促销中,着重介绍北川羌族特色饮食,如腌腊野猪排、羌家扣香碗等,激发游人到了北川一定要品尝的愿望。其次,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中,突出饮食文化的特色,重点推出特色餐饮品尝,或设计专门的饮食文化旅游线路,如羌家山野饮食体验游、羌家饮食保健游等。最后,在羌年节、祭山会等重大旅游节庆活动中,可以把羌族饮食文化当做一种富有特色促销项目推向旅游市场。通过多方宣传营销,形成品牌。

参考文献:

[1]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篇5

一、在旅游开发资源中饮食民俗的特点

1.民族性

在中国,不仅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民族,他们构成了中国这个大家庭,而且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特色,他们都经过了不断地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本族烙印的风俗习惯,其中饮食民俗相对比较突出和明显,汉族是我国的主流民族,在饮食文化中,逐渐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这是比较明显的饮食文化特点。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所以提倡养生之道,借助食疗来平衡身体的不同要素,同时对于饮食的形、味、香以及色都十分讲究,这样才能够使食物无论从味觉方面,还是从视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美的享受,这也是我国菜品能够走遍全世界的重要原因。我国民族还存在一些其他的少数民族,也具有一定的独特之处,例如蒙古族喜欢喝马奶酒、吃炒面以及手抓羊肉;壮族偏爱鱼生和糯食;而回族主要以油香和粉汤作为饮食特色等等,这都能够体现出各民族的饮食民俗所具有的民族性。

2.地方性

饮食民俗也具有一定的地方性,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也会使饮食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南米北面的习俗,饮食口味也有南甜北咸和东酸西辣的区分,同时,每个地方都拥有其主要的饮食特色,例如一些特色小吃,相比于已有的著名的菜品,这些地方小吃更具有一定的平民气息和乡土气息,能够进一步吸引旅游者,所以,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应该广泛重视饮食文化的地方性特征,体现出产品具有的独特性对人们造成的影响,只有通过充分利用这些特点,才能够进一步开发更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

3.传播性

饮食民俗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具有一定的传播性,能够将文化不断扩散和传承,而这种扩散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例如,贸易往来和人口流动都能够传播和交流饮食文化,并且有时候也带有目的性。在目前的许多旅游地方,都将具有特色的饮食作为地方特产,经常被游客有目的的带到其他地方,作为礼品将饮食文化进行传播,就像春天中的植物种子一样,只有经历过广泛地传播,这样才能够使物种保持一定的生命力,因此,饮食民俗文化的传播性是产品开发过程中应该引起注意的重要特征。

4.稳定性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民俗也会在流传中发生较多的变化,但饮食文化也属于相对比较固定的文化形式,虽然会发生变化,但是基本的内涵和本质一般不会改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就饮食文化来看,食物的主要来源一般与经济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同一个地方里的人们的饮食相对稳定一些,例如,生活在海边的人们一般以捕鱼为主要生活方式,这也决定了鱼逐渐成为了他们的重要食物,这就体现出了饮食文化的区域性和稳定性特征。

二、饮食文化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功能和作用

1.成为旅游地区的购物品

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存在丰富的土特产,在各种不同种类的土特产中,饮食方面的产品就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例如,糕点小吃、名酒以及名茶等都是食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既能够在当地进行食用,也可以将购买的产品带回,能够进一步延续旅游过程中产生的体验,将礼品送给亲戚和朋友,与更多的人共享旅游的经历。将地方的土特产制作成购物品,既提升了这些产品的重要价值,也可以继续延伸旅游资源方面的价值链,进一步促进旅游行业产生更多的利润和效益,旅游产品也能够被视为旅游胜地的标志物和名片,这些礼品通过在朋友或者亲戚之间的广泛传播,使旅游地进一步提高知名度,不断将旅游地的信息进行普遍的推广和传递。

2.饮食文化能够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

每个地区的、历史事件、经济条件以及地理环境等不同因素都会影响区域的饮食文化,这也是饮食方面的习俗、生产、礼仪以及制作等各方面在地方文化中的具体表现,所以,如果想要具体了解地域文化可以从饮食文化入手,找到地区文化中的核心,才能够进一步深入到文化的群中,这也是通过传说、历史典故以及饮食历史等内容吸引顾客的一方面原因,使游客进一步丰富了视野和见识,享受到了文化上和精神上的巨大享受。食品虽然是人们生存的需要,但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文化性,也正是因为人们对饮食文化的普遍追求,才会塑造出饮食之美。为了使饮食文化能够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在食物的盛器、气味、色彩、造型以及其他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标准,这样才能够迎合人们的口味,吸引更多的顾客。

3.地方的特色饮食能够满足游客的好奇、求异和求新的心理

游客在外游玩和赏景,主要是为了体验到与平时生活的不同之处,这也是最重要的动机。在日常的生活中,旅游地中的食品比较罕见,对于这么原汁原味的产品会使旅游者充满更多的新奇之情,尤其对于知名度较高的旅游食品,游客能够慕名而去,一探究竟,例如,重庆的火锅,即使没有去重庆旅游,也会对远名在外的重庆火锅有所了解,如果去重庆旅游,一般的游客势必会品尝一下重庆火锅的美味,这就是饮食文化对人们产生的巨大影响。

4.满足了游客的口腹之欲

在旅游过程中,饮食是必要的内容,也是旅游活动中的重要要素,现代人们生活中,旅游是重要的,同时也是常有的人生经历,这也需要旅游者在游玩过程中食用相关的食品,这样才能够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在旅游的景区,并不缺少美味,人们对这些佳肴进行品味和相关的消费,能够满足游客的口腹之欲,使人们得到精神层面的快乐,体验到旅游活动中的乐趣,所以,加强对旅游资源的重视,不仅仅能够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同时也可以进一步通过将旅游资源充分利用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饮食民俗在旅游开发中的思路

现代旅游的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尤其饮食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它不能够与名胜古迹进行相比,但是这些食品却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其影响力也比较大。在饮食民俗的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该客观地了解饮食文化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将饮食产品作为主要的吸引物,使产品与旅游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而饮食民俗在旅游开发中的具体思路如下:

1.对旅游中的餐饮企业进行管理和监督

目前,餐饮企业逐渐增多,所以往往会涉及到饮食产品的质量问题,如果质量不过关,不仅仅会影响企业的品牌效应,同时也会进一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应该加强对餐饮企业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游客的安全。首先,相关部门应该对餐饮企业进行全面和严格地管理,建立相关的制度,对经营者进行控制,使产品的质量能够达到一定的标准;其次,对餐饮企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提高员工的服务本领和意识,使旅游市场中的餐饮企业能够按照一定的秩序进行竞争和销售,只有在一定的秩序下,才能够使游客更加满意,这都体现出对餐饮企业进行全面管理和监督的重要性。

2.合理建立美食文化街

在全国各地的一些景区,已有的美食街在建设方面比较落后,即使其中有很多的餐饮企业,但是仍然不够完善,他们都是主要以经济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面向的也基本是本地的食客,所以,应该建设和完善一些美食文化街,M一步提高餐饮的特色和档次,符合旅游地的长期发展。在美食文化街的建设中,政府也应该进行合理地规划,并且提供相关的优惠和扶持政策,支持美食街的建设,同时,也需要与当地的旅行社进行合作,这不仅仅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也能够进一步丰富旅游者的人生经历,所以,合理建立美食文化街也十分重要。

3.增大开发餐饮类购物品的力度

餐饮类购物品的开发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十分重要,虽然现有的产品也存在许多知名度较高的,但是仍然不够丰富,应该不断创新和改进,一方面需要将地方的特色充分突出出来,做到独一无二,然后加大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新的产品,并且经过多次了解增加对产品的印象,才会进一步吸引游客的眼光;另一方面,购物品的开发也需要重视产品的质量,塑造品牌形象,同时也可以与相关的文化联系在一起,也与历史文化进行密切联系,借助历史文化充分展现出饮食的巨大影响力。

4.推出更多饮食文化方面的旅游专线产品

随着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具有追求享乐和不断消费的特点,同时又因为节假日的不断调整,假期比较短暂,所以,短途的旅游在旅游过程中逐渐占据重要的位置。目前,为了更好的丰富文化资源,应该进一步开发具有一定民族特色和乡土风味饮食专线产品,能够使地方的旅游业快速发展,加快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与发展,具体的专线产品可以包括:第一,土家民族的饮食风俗,面向的对象主要是指城市居民,属于休闲产品内容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和市场基础;第二,乡村饮食的民俗风情,这种农家的饮食能够充分展现出比较原生态的饮食文化,在城市中即使已经消失的习俗,在农村中可能也会有所保留,洋溢着乡土的气息;第三,食疗保健的度假风俗,这种产品需要利用纯绿色的自然产品,保持原有的保健功效,然后根据民间不同的药膳技法以及相应的特色食品进行产品的生产与开发,将当地的优质环境结合到饮食开发中,将具有食疗作用的产品开发出来。

5.加强区域合作,实现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合理利用

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饮食文化,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资源,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这样才能够将饮食文化的特色与内涵展现出来,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不同的饮食传说、典故和技巧,在饮食文化开发过程中应该将这些充分地结合在一起,提升和维护饮食的文化形象。在饮食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应该将不同区域的资源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避免遗失重要的资源,也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所以,加强各区域的协调合作,能够进一步实现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合理利用,使饮食文化能够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四、结论

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旅游行业不仅仅为人们创造了休闲娱乐和丰富精神生活的环境与空间,同时也进一步拉动了现代经济的发展,所以,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可以将饮食文化作为重点开发的内容,因为地方文化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些独特的产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见,只有将产品的品牌宣传出去,使更多的人们能够充分了解和认识到这些具有一定特色的产品,才能够慕名而去,品味这些美味佳肴,为地方文化的发展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发现,饮食文化逐渐成为了学术界研究和实际旅游开发中的重要对象,不仅仅能够通过本文为现代研究创造更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进一步加快了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正是由于现代服务业能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才能使现代经济得到空前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妍.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对延边地区旅游文化的思考[D].延边大学,2016.

[2]王方捷.旅游开发背景下壮族“三月三”的变迁与重构[D].广西师范大学,2016.

[3]柏灵.阜新民族特色饮食文化的旅游价值开发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5-8.

[4]王元华,刘力豪,张雪.旅游文化要素挖掘与地产开发--以济南市为例[J].价值工程,2015,(09):219-220.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篇6

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特色,沿海、山区、草原等各自显现了不同的地域风格。在地域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地域的人文景观、历史文化背景来开发特色餐饮项目,可以打造本地区的餐饮文化品牌。本文针对当前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围绕秦淮文化长廊这一焦点来讨论秦淮饮食如何在回归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1、挖掘秦淮餐饮的亮点“六朝金粉甲天下,秦淮明月照沧桑”,具有如此特殊文化背景的地域饮食,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名点小吃有荤有素,有甜有咸,形态各异。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味小吃是我国四大小吃群之一。夫子庙地区茶楼饭店、小吃店鳞次栉比。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岁月的冲刷,许多具有文化传统的秦淮小吃已经被遗忘,甚至在谈到秦淮小吃的特色时百姓都会哑口无言。秦淮河作为南京著名旅游景区,其文化特色必须鲜明,其招牌美食也必须具有文化渊源。但是,现在秦淮景区很多商家为了盈利竟然虚假宣传、编造历史。2001年金秋世界华裔大会期间,组委会安排了精致、地道的秦淮小吃套餐,在华人圈中掀起一阵旋风。因此,要想发扬光大秦淮传统文化小吃,必须整理小吃文化遗产,加强对秦淮文化的研究。而只有学者和相关部门联合参与,才能把文化产业做强。

2、制订秦淮小吃准入制度很多人说秦淮小吃没有创新。潜心研究出来的菜品,一推出来,立即就被复制,整个行业的形象受到负面影响。从业者普遍反映点心无法进行商标注册、申请专利。没有准入制度,企业研发的积极性很受打击。针对秦淮小吃当前质量不够稳定的现状,目前迫切需要制订小吃质量标准,规范秦淮小吃市场,制订秦淮小吃的准入制度,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企业进行整改,营造秦淮小吃地域风情,以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解决这些尴尬问题,需要推进标准化的执行。

3、开发秦淮小吃新品牌传统的秦淮夫子庙小吃以“秦淮八绝”影响较为深远,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发新的产品,培植“新”“特”品种。“八绝”七家店,16个品种,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提炼品种,做精做细,推出“精品小吃宴”,并提升档次。同时,在餐厅布置方面强调夫子庙文化氛围的设计,突出其本土化、风俗化、历史化背景,彰显秦淮文化的人文风情。品牌营销理念创新也是秦淮文化饮食再振雄风的关键所在。今年,江苏品牌小吃发展暨秦淮小吃创新提升研讨会在南京夫子庙贵宾楼召开,研讨会的召开有助于小吃企业理清思路,顺势而为,引导广大消费者安全消费、满意消费,丰富人民群众对饮食生活的需求。引领小吃企业加快结构调整,提高规范化水平,开拓经营新思路,探索交流新平台,创立新品牌。秦淮小吃要在传承的同时加以创新,建立标准和规范,整合资源,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4、联合企业打造秦淮文化主题美食节美食节活动内容主要有:其一,设计主题文化菜单,如秦淮故里宴、民间小吃宴、六朝点心宴、民国风味宴、儒林群英宴、秦淮灯火宴、清真小吃宴等,以满足各地各类客人的接待需要;其二,将小吃的餐具与历史文化深入结合———如明清时期餐盒的运用以及竹器、木器与瓷器的有机结合———打造古香古色的文化氛围,同时与秦淮文化有机结合,以体现秦淮风情与江南本土文化的风格特色。与企业、政府联合策划美食活动,以营造秦淮小吃的经营环境,鼓励各店推出自己的主打产品,在美食文化节上,以餐饮搭台,唱经济文化大戏,带动秦淮地区经济发展。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篇7

在中国,不仅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民族,他们构成了中国这个大家庭,而且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特色,他们都经过了不断地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本族烙印的风俗习惯,其中饮食民俗相对比较突出和明显,汉族是我国的主流民族,在饮食文化中,逐渐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这是比较明显的饮食文化特点。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所以提倡养生之道,借助食疗来平衡身体的不同要素,同时对于饮食的形、味、香以及色都十分讲究,这样才能够使食物无论从味觉方面,还是从视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美的享受,这也是我国菜品能够走遍全世界的重要原因。我国民族还存在一些其他的少数民族,也具有一定的独特之处,例如蒙古族喜欢喝马奶酒、吃炒面以及手抓羊肉;壮族偏爱鱼生和糯食;而回族主要以油香和粉汤作为饮食特色等等,这都能够体现出各民族的饮食民俗所具有的民族性。

2.地方性

饮食民俗也具有一定的地方性,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也会使饮食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南米北面的习俗,饮食口味也有南甜北咸和东酸西辣的区分,同时,每个地方都拥有其主要的饮食特色,例如一些特色小吃,相比于已有的著名的菜品,这些地方小吃更具有一定的平民气息和乡土气息,能够进一步吸引旅游者,所以,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应该广泛重视饮食文化的地方性特征,体现出产品具有的独特性对人们造成的影响,只有通过充分利用这些特点,才能够进一步开发更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

3.传播性

饮食民俗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具有一定的传播性,能够将文化不断扩散和传承,而这种扩散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例如,贸易往来和人口流动都能够传播和交流饮食文化,并且有时候也带有目的性。在目前的许多旅游地方,都将具有特色的饮食作为地方特产,经常被游客有目的的带到其他地方,作为礼品将饮食文化进行传播,就像春天中的植物种子一样,只有经历过广泛地传播,这样才能够使物种保持一定的生命力,因此,饮食民俗文化的传播性是产品开发过程中应该引起注意的重要特征。

4.稳定性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民俗也会在流传中发生较多的变化,但饮食文化也属于相对比较固定的文化形式,虽然会发生变化,但是基本的内涵和本质一般不会改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就饮食文化来看,食物的主要来源一般与经济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同一个地方里的人们的饮食相对稳定一些,例如,生活在海边的人们一般以捕鱼为主要生活方式,这也决定了鱼逐渐成为了他们的重要食物,这就体现出了饮食文化的区域性和稳定性特征。

二、饮食文化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功能和作用

1.成为旅游地区的购物品

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存在丰富的土特产,在各种不同种类的土特产中,饮食方面的产品就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例如,糕点小吃、名酒以及名茶等都是食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既能够在当地进行食用,也可以将购买的产品带回,能够进一步延续旅游过程中产生的体验,将礼品送给亲戚和朋友,与更多的人共享旅游的经历。将地方的土特产制作成购物品,既提升了这些产品的重要价值,也可以继续延伸旅游资源方面的价值链,进一步促进旅游行业产生更多的利润和效益,旅游产品也能够被视为旅游胜地的标志物和名片,这些礼品通过在朋友或者亲戚之间的广泛传播,使旅游地进一步提高知名度,不断将旅游地的信息进行普遍的推广和传递。

2.饮食文化能够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

每个地区的宗教信仰、历史事件、经济条件以及地理环境等不同因素都会影响区域的饮食文化,这也是饮食方面的习俗、生产、礼仪以及制作等各方面在地方文化中的具体表现,所以,如果想要具体了解地域文化可以从饮食文化入手,找到地区文化中的核心,才能够进一步深入到文化的?群?中,这也是通过传说、历史典故以及饮食历史等内容吸引顾客的一方面原因,使游客进一步丰富了视野和见识,享受到了文化上和精神上的巨大享受。食品虽然是人们生存的需要,但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文化性,也正是因为人们对饮食文化的普遍追求,才会塑造出饮食之美。为了使饮食文化能够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在食物的盛器、气味、色彩、造型以及其他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标准,这样才能够迎合人们的口味,吸引更多的顾客。

3.地方的特色饮食能够满足游客的好奇、求异和求新的心理

游客在外游玩和赏景,主要是为了体验到与平时生活的不同之处,这也是最重要的动机。在日常的生活中,旅游地中的食品比较罕见,对于这么原汁原味的产品会使旅游者充满更多的新奇之情,尤其对于知名度较高的旅游食品,游客能够慕名而去,一探究竟,例如,重庆的火锅,即使没有去重庆旅游,也会对远名在外的重庆火锅有所了解,如果去重庆旅游,一般的游客势必会品尝一下重庆火锅的美味,这就是饮食文化对人们产生的巨大影响。

4.满足了游客的口腹之欲

在旅游过程中,饮食是必要的内容,也是旅游活动中的重要要素,现代人们生活中,旅游是重要的,同时也是常有的人生经历,这也需要旅游者在游玩过程中食用相关的食品,这样才能够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在旅游的景区,并不缺少美味,人们对这些佳肴进行品味和相关的消费,能够满足游客的口腹之欲,使人们得到精神层面的快乐,体验到旅游活动中的乐趣,所以,加强对旅游资源的重视,不仅仅能够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同时也可以进一步通过将旅游资源充分利用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饮食民俗在旅游开发中的思路

现代旅游的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尤其饮食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它不能够与名胜古迹进行相比,但是这些食品却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其影响力也比较大。在饮食民俗的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该客观地了解饮食文化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将饮食产品作为主要的吸引物,使产品与旅游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而饮食民俗在旅游开发中的具体思路如下:

1.对旅游中的餐饮企业进行管理和监督

目前,餐饮企业逐渐增多,所以往往会涉及到饮食产品的质量问题,如果质量不过关,不仅仅会影响企业的品牌效应,同时也会进一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应该加强对餐饮企业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游客的安全。首先,相关部门应该对餐饮企业进行全面和严格地管理,建立相关的制度,对经营者进行控制,使产品的质量能够达到一定的标准;其次,对餐饮企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提高员工的服务本领和意识,使旅游市场中的餐饮企业能够按照一定的秩序进行竞争和销售,只有在一定的秩序下,才能够使游客更加满意,这都体现出对餐饮企业进行全面管理和监督的重要性。

2.合理建立美食文化街

在全国各地的一些景区,已有的美食街在建设方面比较落后,即使其中有很多的餐饮企业,但是仍然不够完善,他们都是主要以经济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面向的也基本是本地的食客,所以,应该建设和完善一些美食文化街,?M一步提高餐饮的特色和档次,符合旅游地的长期发展。在美食文化街的建设中,政府也应该进行合理地规划,并且提供相关的优惠和扶持政策,支持美食街的建设,同时,也需要与当地的旅行社进行合作,这不仅仅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也能够进一步丰富旅游者的人生经历,所以,合理建立美食文化街也十分重要。

3.增大开发餐饮类购物品的力度

餐饮类购物品的开发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十分重要,虽然现有的产品也存在许多知名度较高的,但是仍然不够丰富,应该不断创新和改进,一方面需要将地方的特色充分突出出来,做到独一无二,然后加大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新的产品,并且经过多次了解增加对产品的印象,才会进一步吸引游客的眼光;另一方面,购物品的开发也需要重视产品的质量,塑造品牌形象,同时也可以与相关的文化联系在一起,也与历史文化进行密切联系,借助历史文化充分展现出饮食的巨大影响力。

4.推出更多饮食文化方面的旅游专线产品

随着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具有追求享乐和不断消费的特点,同时又因为节假日的不断调整,假期比较短暂,所以,短途的旅游在旅游过程中逐渐占据重要的位置。目前,为了更好的丰富文化资源,应该进一步开发具有一定民族特色和乡土风味饮食专线产品,能够使地方的旅游业快速发展,加快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与发展,具体的专线产品可以包括:第一,土家民族的饮食风俗,面向的对象主要是指城市居民,属于休闲产品内容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和市场基础;第二,乡村饮食的民俗风情,这种农家的饮食能够充分展现出比较原生态的饮食文化,在城市中即使已经消失的习俗,在农村中可能也会有所保留,洋溢着乡土的气息;第三,食疗保健的度假风俗,这种产品需要利用纯绿色的自然产品,保持原有的保健功效,然后根据民间不同的药膳技法以及相应的特色食品进行产品的生产与开发,将当地的优质环境结合到饮食开发中,将具有食疗作用的产品开发出来。

5.加强区域合作,实现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合理利用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篇8

1.中国饮食文化特点。中国饮食文化由于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它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首先,它有明显的地域性。不同的区域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体系。最著名的是中国的菜系―鲁、川、粤、闽、苏、浙、徽。其次,它有着季节性。此外,它还具有药食结合的特点。中国人常常通过食疗的方法去预防和治疗疾病。最后中国的饮食还强调了审美的要求,例如用胡萝卜等雕刻出花朵、鸟等各种造型去修饰装点饭菜。总之,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

2.美国饮食文化特点。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它通过来自不同移民国家之间的历史、文化、宗教的碰撞形成了自己特别的饮食文化。与中国饮食文化相比,美国饮食文化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更多地注重营养的搭配,而并不注重味觉的享受。例如美人为了避免对食物的营养成分造成破坏,他们宁愿吃生食或者半熟食,而不愿意吃被加工过的食物。

二、中美饮食文化差异

1.饮食观念差异。中国人秉承着“泛食主义”,即他们认为吃不仅是为了保持健康也是为了追求美好的味觉享受。在许多情况下,中国人喜欢把许多事情与吃联系起来。例如见面打招呼常常问:“吃了吗”?结婚、晋升、搬家、过都会请吃饭。在中国人看来“吃”是表达喜怒哀乐最好的方法。而食物加工的五种主要方式,超过十种以上的刀工都体现了中国人追求美的饮食观。除了以上两种饮食观,在中国,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也体现在饮食文化中,例如一盘菜上桌后,中国人会集体分享它。用餐结束后也会争抢着去付钱。

美国人认为吃只是为了维持生命。因此他们有着理性的饮食观,即营养才是衡量饮食的标准,而不是饭菜是否美观。因此他们的很多菜不论怎么搭配,都基本只有一种加工方法,例如牛肉。这虽然死板,但是考虑到了营养和健康的食物搭配,它也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此外,个人主义是美国的主要价值观,它也体现在饮食文化上。在饭桌上,每个都会有自己的一份食物,而不是集体分一盘菜。餐后也常常采用AA制的方法付钱。

2.饮食内容差异。中国人主要以素食为主,因为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是中国人生活的主要部分。米饭和面食是他们主要的食物,蔬菜是常见的食物,肉食一般只有在庆祝节日或者生活水平较高的家庭才会出现。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饮食结构也在慢慢地变化。除了素食外,中国人也喜欢熟食和热食,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食物比生食和冷食更加可口。对于一日三餐,中国人认为午饭最重要,因此午饭在一日三餐中最为丰盛。而对于晚饭他们则认为吃不吃都好。

在美国人看来,素食仅仅可以填饱肚子,而真正有营养价值的是肉类。因此饮食结构以肉为主,许多菜的食材都来源于牛、羊、鸡、鱼等。几乎每年吃牛肉、喝牛奶,因此饮食内容十分单一。但是他们不喜欢吃动物的某些部分,例如皮、头、脚、肝脏等。

3.赴宴礼仪差异。

(1)赴宴时间。无论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的宴请,中国人习惯于在晚于邀请时间的半小时内到达。主人并不视这为不礼貌,他们早有心理准备。因此这段时间内,他们会安排一些活动去消遣时间,增进感情。例如玩牌、喝茶、聊天。

而在美国,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必须准时到达。迟到被视为极其不礼貌的行为。特别是正式的宴会。客人应该准时或者不超过规定时间的十分钟内到达。如果不能到,要提前表示抱歉并说明原因。

(2)座位安排。中国人喜欢用圆桌进餐。年长和尊贵的客人要坐上座,另一些客人依次而坐。主人应该面朝门并且挨着上座的人。然而,曾经的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因此在过去的传统的中,进餐时妇女不可以上桌,尽管有位置她们也必须坐在最不显眼的地方。但现在社会开放了,女人们的地位大大提升,她们不仅要出席而且会优先上座。

在美国,男主人和男客人依次坐在餐桌的两边,女主人和女客人依次坐在男主人和男客人右边。当没有贵客时候,女人和老人优先。就餐前,男人应该主动为女人拉出椅子。但是大型的宴会上,客人们可以随意在地上走动、碰杯,座位也可以随意选择便于更好的交流。

(3)餐具。在中国典型的餐具是筷子,它与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相一致。在使用筷子时需要注意不能将它插在米饭或者面食中,因为这类似于古代祭祀祖先。除了筷子外,碗、盘子、牙签也是常见的餐具。碗用来盛放主食。盘子的大小不一,其用法也不一。大盘子是用来放主菜,每个人还会有个小碟子,可以用来让人们放从大盘子中夹来的菜。

然而,美国人常用的餐具是刀和叉。这与他们肉食性的饮食结构有关。在开饭前,刀叉应该按照左叉右刀的顺序摆放在盘子两侧。进餐时,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如果在进餐过程中想要停下来,应该刀叉交叉摆放,刀尖朝向自己。用餐完,叉子的背面朝上。此外,汤匙和甜匙还有各种各样的酒杯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结语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篇9

一、文化与饮食

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因此也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因此,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

二、文化与旅游

随着旅游业在经济领域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它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和依赖也越加明显。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这就是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可以分为传统旅游文化和现代旅游文化。现代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其宗旨是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不断追求与满足,只有文化介入并参与到旅游组织规划和具体活动中去,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所以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业号称“无烟工业”,是因为它的产生和发展从古到今都得益于文化的因素,它的根本就是以文化为根基。旅游业的发展就是以本国、本地区、本民族独特的文化招徕游客的,以各地不同的民俗、地域文化吸引外地慕名探奇者,因此,该地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是不是别具一格,是否具有吸引人前来觅踪的魅力,关乎旅游经济的兴衰成败。

三、饮食与旅游

品味餐饮已成为旅游计划不可或缺的内容。中国国家旅游局确定2003年全国的旅游主题为“烹饪王国游”,而现在又经过七年的发展,烹饪对旅游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重。品尝风味之目的已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而在于获得特殊的精神享受。由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国饮食文化,正好符合品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风味的物质文化需求,使旅游者在享用风格迥异的餐饮的同时,得到极大的精神满足。在肯定饮食在旅游业中的多种价值时,或许人们忽略了饮食文化在旅游业中另一个引人注目的价值——美学价值。中国饮食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渐渐地脱离了果腹维生的低级阶段,深入追求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相结合而以精神享受为主的审美阶段。旅游作为一种文化过程,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众多因素,其中就包括饮食文化。而饮食文化的旅游价值除实用价值之外还具有一种隐性的美学价值。这种所谓的隐性价值其实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品尝各种风味美食之余所没关注到的,而正是这种忽略才是旅游者在享用佳肴之时真正获得的精神享受。

四、饮食与旅游的巧妙结合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篇10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蕉城区

一、引言

国民休闲时代的来临,休闲旅游大发展,体验化是其基本取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食物为物质载体,以地方文化为灵魂,同时配合各种相关活动,充分调动游客视、听、味等感官,在满足旅游者基本生理需求的同时实现其精神诉求,使旅游者在体验过程中有所感悟。目前,关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尚在初级阶段,对于宁德市蕉城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尚属空白。本文以宁德市蕉城区为研究案例,结合调研剖析其饮食文化资源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关的旅游开发原则和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实用性。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唐留雄在《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与现代旅游业发展》(2001)中提到旅游者的品味需求可以通过开发传统饮食文化资源来满足。杨春华《发展旅游业以饮食为依托》(2004)一文强调了饮食这一要素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而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是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良策。毛震在《四川佛教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2007)中提议将佛教文化和饮食资源相结合,能够突出当地的独特性,借助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促进宗教的发展。周书云《旅游视角下地方饮食文化开发措施探析》(2010)一文对于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提出了认证饮食资源、开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品牌以及各界联合开发等措施。关于饮食文化及资源对旅游影响的研究,英国学者Hobs-bawn和Ranger在《Theinventionoftradition》(1983)一书中提到旅游目的地的特色饮食文化衍生出的旅游产品对当地的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Boyne和William(2002)通过数据说明旅游饮食在旅游者的花费中占比较大,近40%,旅游地对于旅游饮食应着重发展,旅游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与游客的体验需求产生了矛盾,就很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在饮食文化资源开发方面,Getz和Brown(2006)认为美食形象的塑造可以提高游客对旅游地的兴趣,提高其出游率。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外相关研究多着眼于旅游者的旅游需求,结论更具实用性;而国内研究的理论性更强,在开发方式等实践方面则比较薄弱。

(二)概念界定。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分类(国家标准)中属于人文景观资源这一范畴,涵盖了遗址遗迹类、旅游商品类、人文活动类等五类旅游类型。从目前学界的研究来看,对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这一概念尚未普及。黄继文在《挖掘民族饮食文化,丰富云南旅游资源》一文中将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定义为在自然或人类社会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能在某种程度上开发为旅游消费对象的饮食程序、饮食方式、饮食规矩等相关文化事物的总和。笔者认为,从饮食文化内容和层次上看,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包括了饮食材料、饮食器具、制作工艺、饮食习俗、饮食礼仪等。因此可以结合饮食文化旅游,将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定义为:在旅游过程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能带动旅游经济发展的饮食文化、饮食习俗和旅游商品等与饮食相关的其他因素的综合。

三、宁德市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一)宁德市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概况与分类。宁德市蕉城区地处福建省东北部的鹫峰山南麓、三都澳之滨,是福建省宁德市政府所在地。蕉城区历史悠久,素有“海国斯文地”之美誉,区内留有闽东唯一的历史文化街区。当地饮食资源也比较丰富,为福建省茶叶、枇杷、商品牛生产基地之一,还是中国大黄鱼之乡,晚熟龙眼之乡。虽然蕉城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沉淀和丰富的饮食资源,但当地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对旅游资源分类的方法,结合笔者对宁德市蕉城区的实地调研考察和当地旅游局的相关资料,对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情况进行统计。(表1)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为了解宁德市蕉城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笔者设计了本次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受访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月收入、常住地六项;第二部分调查游客对蕉城区饮食文化的认知情况、偏好情况和相关单测评量,分为单选、多选和满意度勾选。性别构成上,男性占45.4%,女性占54.6%,比例较均衡;年龄以18~38岁为主;学历方面以大专及大学本科为主,占比47.4%;职业构成上各行各业的比例较均衡;游客客源则主要集中在本地及省内其他城市。

(三)调查结果分析1、关于蕉城区的饮食特产认知程度。在受访者中,熟知度最高的是黄瓜鱼,其次是肉丸(芋头包),八仙糕位列第三。在喜爱程度上,肉丸(芋头包)的人数最多,有35人,米糖和八仙糕分列第二、第三位。同时,人们虽然品尝过这些特色饮食,但对其典故却了解不多。45.4%的人对此完全不了解,36.7%的人表示知道光饼的典故,知道肉丸(芋头包)的人最少,仅占1.5%。2、关于美食圈的认知情况(多选)。南门兜知名度最高,67.3%的受访者都表示知道这里;其次是小东门,占44.4%;霍童古街位列第三;都不知道的有19.4%。表示蕉城区饮食“还不错,但具有当地特色的菜馆不多”这一评价的人数最多,有89人。“没什么特色”的有51人,“一般”的为40人,认为“具有当地特色”的仅有16人。3、对于就餐环境的考量。受访者在几个选择上更为注重服务质量和价格水平,可知人们的消费观更加注重实惠、舒适。当然,不能因此忽略其他因素。4、通过对价格的选项调查,发现人们的消费观仍以实惠为主。从而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可以制作不同档次的饮食套餐,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另外应主打实惠的特色餐饮产品。5、关于购买旅游商品的类型,78.6%的受访者选择购买便于携带的特色美食产品。由此,在开发此类旅游商品时,应推广具有蕉城特色的美食产品。而对于饮食文化旅游项目的选择,前三名分别是:品尝的同时观看或制作美食、参观美食节或传统节庆和参与饮食体验性劳动。吃、玩同步能让游客更感兴趣。6、单测评量感知评价结果中,“蕉城区饮食”所包含的“地方风味和口感”这一内容的满意度比“相关历史文化”高。可以看出,蕉城区的相关历史文化虽然较浓厚,但还无法对群众造成深层次的影响。在“饮食环境”中,“环境卫生”和“周围街区氛围”这两项的满意度比其他选项高,而人们最注重的“服务质量”满意度略低。在“相关活动”中,满意度较高的为“表演性活动”。(表2)

(四)小结。此调查反映了游客对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认知情况和偏好。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显示出:游客对当地特色饮食的认知度较高,但对其所蕴含的典故认知情况较低;对于蕉城区的美食节及特色美食等内容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地方特色不足;在喜欢的饮食类型方面,更青睐于风味小吃;在选择就餐地点时会更多地考虑一般菜馆和美食街,同时更注重其价格和服务,但蕉城区在这些方面仍有待提升;在选择旅游开发内容时,更多受访者选择了美食街和参与性强的活动;在旅游产品的选择上,当地特色美食产品更受欢迎。

四、宁德市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第一,科学规划,协调发展。目前,宁德市蕉城区餐饮业的发展水平尚浅,对于本地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深入研究。同时,政府对此的扶持力度较小,社会的关注度也较低。因此,首先应该对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专项小组,将蕉城区的烹饪方法、口味特点及饮食传说等进行归纳,使之系统化;其次,对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为饮食景观的开发设计奠定理论基础。这一工作可以结合蕉城区的历史街区进行规划,体现特色化和差异性,凸显蕉城区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再次,政府需要出台合理的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这样能促进餐饮行业的发展;最后,对当地特色小吃进行认证,建立“名小吃”标志,塑造品牌效应。第二,挖掘饮食文化内涵。随着经济发展,餐饮市场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要保持本地饮食的优势,不能只求让游客“吃饱饭”,而应让“吃饭”也变成一次特别的旅游体验,故而挖掘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尤为重要。首先,要坚持本地饮食的特色,以闽东菜为基础,结合蕉城区的山海优势,将蔬果和海产品加以融合;其次,提升饮食的环境,从菜肴制作、服务质量到就餐环境等都要结合旅游体验进行打造;最后,结合当地饮食习俗,在任何时候都能给游客一个“我是当地人”的旅游体验。第三,塑造饮食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能给其拥有者带来经济效益。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餐饮市场的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价格战和服务战,品牌和形象也越来越重要。随着宁德市旅游市场的发展,餐饮竞争也逐渐走向了国际化,因此要想赢得市场空间,要树立蕉城区饮食品牌的优势,做好营销工作。目前,蕉城区已经注册的品牌类别包括茶、大黄鱼和晚熟龙眼。这三个类别目前所树立的品牌形象已经遍及省内外,需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品牌的影响力更大,质量更优。除了已有的品牌,对现有的特色饮食文化资源要进一步开发打造,以文化为名片,塑造更多的品牌形象,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第四,提高行业标准。消费者的保护意识和餐饮业的激烈竞争使餐饮业的服务和管理成为消费者选择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餐饮业的管理水平及其服务质量是否能在业内有所建树也成为了其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这方面的发展,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包括相关部门、餐饮业和从业者等。

五、结语

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关注受众的喜好,结合实际,加大对当地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积极开发相关的旅游特色产品和特色路线。在宁德市旅游快速发展之际,提升蕉城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巩固并扩大其客源市场。本文对宁德市蕉城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一些讨论和分析,对有效整合蕉城区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促进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有一定借鉴作用。但是,由于笔者的学术水平尚浅、参考文献有限,本文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更系统地推进蕉城区饮食与旅游的有序上升和发展,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做出更为详尽的发展计划。

主要参考文献:

[1]唐留雄.中华饮食文化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J].财贸研究,2001.2.

[2]杨春华.发展旅游业以饮食为依托[J].经济视角,2004.2.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篇11

中国美食甲天下,是全世界公认的。台湾继承了中华美食的传统,但又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同路径,形成了今日丰富多彩的性格,也体现出台湾文化的开放与多元。梁实秋先生曾说“台湾地区之饮食本属闽南系列,善治海鲜,每多羹汤”,这也许是因为台湾与闽南地区仅有一水之隔,地理环境与气候物产相似的缘故,而台湾的先民又大多是从福建省的漳州和泉州移民的,因此我们很容易在台湾早期的饮食文化中看到闽南的地方风味。然而1949年,政权退踞台湾,带去了大陆各地的风味菜,从此,大陆各大菜系就在宝岛得以发扬光大,逐渐形成多元而且独特的“台湾菜”文化。台湾小吃很有特色,它来自民间,扎根乡土,以其淳朴自然的本色深受食客的喜爱,造就了台湾人生活中最具代表性的饮食文化。举凡“蚵仔煎”、“虱目鱼肚粥”、“炒米粉”、“万峦猪脚”、“大肠蚵仔面线”、“甜不辣”、“台南担仔面”、“棺材板”、“烧仙草”、“筒仔米糕”、“花枝羹”、“卤肉饭”等等,都是独具台湾风味的名食小吃。

1、闽客饮食文化

台湾移民中闽南人移民时间最长、人数最多,所以闽菜可以说是台菜的主轴,是台湾最主要的饮食文化。闽菜以盛行汤菜和烹制山珍海味而着称,尤以清鲜、和醇、荤香、不腻的风味特色,独树一帜,以偏甜、偏淡、偏酸的“三偏”为特色。另外,与福建一样,台湾具有浓厚的饮茶文化,喜欢冲饮壶茶,讲究茶具的精美和冲泡方法,特别流行“功夫茶”。在历史上,台湾还生产过供春、秋圃、潘壶等几种质坚耐热、外观雅致的紫砂名壶。

2、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台湾本土的华人融合了闽南、客家、土著(在台湾称“原住民”)等多种族群。饮食文化除了以闽南饮食文化为主外,还融合了各少数民族的传统饮食文化。

“客家”是汉民族中一支独特的族群。客家人在台湾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目前共有400万人,约占台湾人口的1/6,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传统的客家饮食与昔日农耕劳动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中糯米制的饭,因教一般的米食保存的时间长,而成为著名的客家主食,包括饭条、菜包等。由于生鲜食物比较匮乏,所以酸、咸和腌渍的菜肴特别多;像姜丝大肠、梅干扣肉、咸猪肉、客家小炒等都是知名的客家菜。

土著的饮食夺取自自然,如山产肉类、鱼、野菜、农产等,种类繁多,但吃法简单豪迈。不少高山族部落仍保留着不少传统特色,如兰屿的雅美族吃鱼有男女之别限制。土著人喜喝酒,尤其是自己用米或栗所酿的小米酒,风味香甜,呈现出了特有的饮酒文化。

3、食补文化

药膳是中医中药、饮食烹饪中的一朵奇葩,是饮食文化与中医文化的共同结晶:饮食文化是内容,中医文化是基础。药膳的最大特点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男女老幼皆宜。他首先讲的是“膳”,即以食为主;然后才讲的是“药”,其药效寓于食品之中。现代药膳,是根据中国医药学的传统理论,结合现代营养学的研究成果,精心设计各种营养素的比例,用中药和食物相配合进行烹调加工,在考虑药物功效的同时要兼顾到味觉的可口,以收到“食助药力,药助食威”的效果。

台湾与大陆南方一样,饮食非常讲究食补。现在可以说是一种健康饮食文化。在台湾,养生防老,“阴阳互补”,“五行调和”等观念深厚。目前台湾食物养生方式主要有素食、生食、有机饮食、断食疗法及传统中医食疗。台湾民间常有以“四神汤”(淮山、芡实、莲子与茯苓)作滋补饮料,是著名的滋补小吃。

4、小吃文化

台湾小吃的发源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最能诠释台湾本土文化、体现民间生活真实的一面。“就地取材”是个是小吃的特色。夜市则是体验台湾小吃的最佳场所,他以浓厚的地方特色与地道的乡土原味,紧紧住住了台湾本地人的胃与游客的心;不但拥有琳琅满目的小吃种类,而且相对于传统中国菜的讲究与精致,反而有一份不必正襟危坐的自在感。台湾各地都有夜市,多半位于交通枢纽、庙会和集市等人潮最旺、发展最早的地方。台湾虽然不大,但因为各地文化特色的不同,长期以来各夜市都有自成一个的特色小吃。

除了多样化的小吃种类外,小吃摊汇聚人潮的效应,带动了民生消费商品的进驻,如各式服饰、鞋类地摊与百货公司、餐饮店等,让以“吃”为主要形式的夜市,增加了“逛”的趣味,“有得吃又有得玩儿”成了台湾夜市最大的特色,从而聚集了更多的人潮。

5、快餐文化

快餐文化的传入让不少小吃文化受到冲击,因为快速又便利,但是却让某些地区性的饮食文化一步步的消失。过去富含地区风味的饮食习惯及饮食文化,也因为新的一代渐渐接受属于快餐的口味,而慢慢消失,家乡的滋味已不复存在,旅客到了陌生异地,只要找到某些快餐餐厅,一切便已然让人感到安全、踏实,我们的家乡,飘落在充满薯条、炸鸡、可乐、汉堡的一家全球化餐厅里。

参考文献

[1]焦桐,《台湾味道》,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篇12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情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华文明五千年,饮食文化也随之源远流长,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意蕴。对比注重“味道”的中国饮食,西方则秉持的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人对于饮食一般强调科学与营养,这种独特的饮食观也深深影响到了世界饮食文化的发展。诚然,不论中国还是西方,饮食所代表的含义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人们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人们对于西方饮食文化的了解,往往是通过影视剧、新闻报道、跨国交际等方式了解的,那么我们不妨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探讨一下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日常生活反映出的中西饮食观念差异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在“吃什么、怎么吃、好吃不”这类问题上非常讲究,比起西方人而言,中国人的饮食观念中更加注重饮食享受,“讲究美感、注重情趣”是中国人饮食文化的传统。中国的烹饪技术是很精湛的,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对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有一定的要求。中国烹饪还对饭菜点心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典故、菜肴形象、名人食趣、神话传说来命名的,诸如“全家福”、“狮子头”、“鸿门宴”、 “一清二白”等,可谓出神入化、雅俗共赏。中国民间有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中国饮食对味道的追求和感观的享受也是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相一致的。中国传统哲学的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 [1](P153)而这些也是中国饮食的精妙之处,正好体现了传统哲学的模糊性特点。

对比注重“美味”与“享受”的中国饮食,西方则秉持的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饮食一般以科学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犹如为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理,热量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消化吸收等,而菜肴的色、香、味则是次要的。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却发挥了阻碍作用,如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用料、服务,讲究菜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是从美国的东部到西部,牛排大都只有一种味道,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2](P107)这也许正是西方人简单、理性的一种人文品格吧,我们在考量西方饮食观念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总是先入为主,在跨文化交际中带来很多不适。

二、影视镜像中折射出的中西饮食方式、礼仪及餐具差异

在西方题材的影视剧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人们在就餐前后进行简单祈祷的仪式,中国题材的影视剧中,则往往注重的是餐桌上的尊卑座次等。一系列类似的场景数不胜数,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民族国家的生活习惯和传统信仰上的差异,进而使得中西方有着各自不同的饮食方式和礼仪。

中国人从古至今就普遍进行共餐制,并且比较讲究餐桌用餐礼仪,这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了。通常中国人吃饭的方式是大家共享一桌菜肴,吃饭的时候,大家按照年龄辈份围着圆桌坐下,通常地位高者、主宾或长者坐上坐,主人及其他客人分别落坐。尊贵的客人通常坐在离主人最近的地方,而主人则面朝门而坐。主宾动筷后其它人才开始夹菜,然后大家共同食用桌上的美味佳肴,边聊边吃,常会出现互相夹菜、敬酒的场面。[3](P27)如果是去做客,主人还会想方设法让客人多吃,这是中国人的让食习惯。在餐具使用上,中国人使用筷子,不戳不切,不破坏食物本来的风貌,显得文雅温和,这也体现出中国人的一种“和为贵”的文化取向。请客吃饭对于中国人来说,其意义远超出“吃”本身的意义,因为它具有联络感情、人际交往和处理事物的深层功能。通过这种饮食方式,人们可以交流感情,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团结、礼貌、共趣的餐桌氛围。餐桌上长幼有序的饮食礼仪,更可以使人们重视家庭、家族的团结,以及加深血缘、亲戚之间的关系等等。

西方人受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影响,以及基督教等宗教思想的影响,人们形成了以个人为中心并尊重个人权利的饮食意识,也绝不随便干预他人的隐私。在这种思想意识影响下,西方人在餐桌上个人吃个人的,个人喝个人的。但西方人也极其重视餐桌礼仪。西餐中以越靠近主人者越尊贵,通常男女主人分坐桌子两侧,男女主宾分别坐在女主人和男主人的右侧。无主宾时,女士且年长者优先。若是男女一同进餐,男士应为女士拉开椅子。两同性进餐,靠墙的位置留给年长者。[3](P28)“女性优先”以及“尊重长者”在餐桌上体现的非常明显。西方人聚餐一般更自由安静,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各取所需,很少有让食的习惯。就餐期间交谈也是小声低语,付账多采用AA制,不会造成不便。相比中国,刀和叉则是人们普遍使用的餐具,这也具有一种独特的饮食情怀。

三、中西饮食在内容上的差异表现

关于中西饮食内容的差异,往往和各民族国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当然,各自的饮食观念也深深地影响着各自的饮食内容,这种差异的表现并不能一概而论,下面就扼要举例说明之。

中国的饮食内容风味多样、独具特色。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等“菜系”早就闻名于世了。中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就当地物产和习俗而言,如中国北方多牛羊,常以牛羊肉做菜;中国南方多产水产、家禽,人们喜食鱼、肉;中国沿海多海鲜,则长于海产品做菜。就各地气候而言形成了多种口味,一般说来,中国北方寒冷,菜肴以浓厚,咸味为主;中国华东地区气候温和,菜肴则以甜味和咸味为主,西南地区多雨潮湿,菜肴多用麻辣浓味。就中国饮食的内容而言,“选料”则是其核心所在。选料,是中国厨师的首要技艺,是做好一品中国菜肴美食的基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熟练运用的技巧。每种菜肴美食所取的原料,包括主料、配料、辅料、调料等等,都有很多讲究。这里讲究的就是“精”、“细”二字,孔子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是这个道理。中国人的饮食更讲究养身,食医结合,饮食要四季有别,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这种饮食方式和内容也是中国人延年益寿、享受生活的一种情结所在。值得一提的是,还有节日岁时的饮食各有不同,这和中国传统文化是息息相关的,比如除夕、春节吃“团圆”饭,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当然,饮食当中的饮品也不能忽略,“酒”和“茶”是中国饮食内容的精髓,贯穿于日常饮食生活的始终,人们品茶论道、饮酒作乐,可谓别有一番风味。

与中国复杂的饮食内容相比,西方的饮食则显得简单明了了许多。中国人吃饭讲究的是菜,而西方人则多以肉食为主、素食为辅,同时注重的是科学营养的搭配。在西方,著名的菜点有意大利菜、法国菜、美国菜、德国菜、俄罗斯菜等。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肯德基”、“麦当劳”已然风靡全球,西方的饮食内容给人的印象自然是汉堡、鸡翅、牛排、薯条和奶酪了,吃生食和高热量的食物就是这种饮食文化的特点所在,肉食、冷食和生食也同样被西方人所适应,并且是人们心目中的美食。这种简单明了的饮食,正是体现了西方人的理性逻辑。人们不会再吃上面浪费更多的时间,而是在享受这种饮食的自由感觉,但是又不乏对饮食科学营养的考虑。在西方,值得注意的是饮食中的宗教情结,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的非常明显。就基督教家庭而言,在节日饮食上是遵守一些礼俗的。圣诞节为了纪念耶酥的复活,信徒们要举行斋戒,不吃肉食,不用刀叉进食,减少娱乐。复活节是孩子们欢乐的节日,用小动物形状做成的巧克力糖果,装点的精美甜点,是节日中的重要食物。还有狂欢节、感恩节、万圣节等等。除此之外,在家庭聚餐中,人们每次进餐前后都要向上帝祷告,感谢上帝赐予美好的食物。这种具有简单宗教仪式的进餐内容,与中国的饮食内容具有明显的差异。当然,葡萄酒、咖啡以及红茶等西方人最爱的饮品,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内涵。

四、结语

中西饮食文化上的诸多差异,体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然而,中西民族国家之间的偏见与攻击,往往是由很多差异引起的。著名的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提出的“文化相对论”是值得我们用来反思自我的良药。任何一种行为,比如信仰、习俗(包括饮食文化在内)等,只能用它本身所从属的价值体系来评价,没有一个对一切社会都适用的绝对价值标准。中国拥有的饮食文化并不落后,西方的刀叉饮食文化也不代表野蛮,它是由各自文化圈内的诸多因素所导致的结果,比如、自然地理环境、人文性格等等。随着世界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饮食文化从一元向多元发展。各种饮食几乎没有了地域界限,中国饮食也在不断吸收西方饮食理性和科学的特点,西方饮食现在也开始研究美味和烹饪技术。从文化上讲,中西方揭开了饮食差异表面的面纱,看到的是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知识,中西的这种学习和交流,从文化上互相理解和融合,[4](P225)必将进一步推动跨文化交际的深度和广度,从而达到交际共赢。(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赵红群.世界饮食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篇13

一、文化观念的差异

在中国,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味道是烹调的最高准则。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舌尖上的中国”。中国人的饮食的目,除了果腹充饥,同时还满足对美味的渴望,带来身心的愉悦,可以说,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西方人更注重的是营养。西方是一种理性的、讲求科学的饮食观念。他们不会过分追求食物的色香味,更注重的是膳食的均衡。西方人认为饮食只是一种手段,因而享受在饮食中并不占重要位置,故而不会过分地追求口味。西方人吃的是营养,他们很少或几乎不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起来。西方人熟知营养搭配的原则,以保证营养的充足和平衡,这种科学化理性化的饮食观念,是值得中餐借鉴的。如果能在享受色香味俱佳的美食的同时还能获得充分的营养,这无疑是最好的。

二、文化内容的差异

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又加之人口压力以及其它多种原因的存在,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植物类菜品占主导地位。这一饮食习惯又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佛教认为,动物是“生灵”,而生灵是不可以杀死的,更不能食用。加之道教亦忌食鱼肉等荤腥,从而在中国大开素食之风,同时也推动了蔬菜类植物的栽培与烹调制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豆类制品技术的发展。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观念的普及,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正在加大肉类和奶类食品的比重。同样,在西方人的饮食结构里,蔬菜类也明显在增加,中西方饮食结构已趋向融合。而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都从动物身上取料炼而制。比较注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人的高。

三、文化方式的差异

1.用餐工具

众所周知,中国人包括亚洲一些黄种人的国家,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也用碗盛。而西方人则是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筷子和刀叉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

2.用餐方式

在中国无论是家庭用餐还是正式宴席,都是聚餐围坐,共享一席,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互相夹菜、劝菜,要借此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相互尊敬、礼让的美德以及和睦、团圆的气氛,表现出中国人团结、和合、交融的群体意识文化精神。特别是在各种年节里,更是借饮食而合欢,这种会食方式,是中国饮食文化上的一个重要传统。而受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西方人习惯于分而食之,有专人先行分配食物,是一人一份的定量供应。在西方宴会上,虽也围坐,但各人的食物是单盘独碟的。不必固定座位,可以自由走动,不仅可以充分满足个人对食物的喜好,还便于社交,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与信息的交流,而不必在餐桌上将所有的活动公之于众。这种用餐方式充分体现了西方人独立、冷峻、自由的个体意识文化精神。

3.赴宴方式

在中国,客人大多不会提早到宴会的现场,他们经常会迟到。对于这种“迟到”现象主客双方都习以为常,并不将之视为对主人邀请的一种轻视或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西方国家中,正式的宴会要求准时到达,一般不超过10分钟,否则将被视为不合礼仪,是对主人以及其他客人的不尊重。

4.用餐礼仪

中国的大多数宴会上位高权重者或年长者常首先入座并坐首席,主人发话了客人才可以动筷。由于传统习惯,中国人喜欢热闹,主人常常要给别人夹菜,时时招呼大家不要客气,习惯频频给客人劝酒、夹菜,并会说些诸如“菜不丰富,请大家吃点”等客气话,宾客间也习惯频频攀谈。 而在西方宴席上,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若客人不要,也不便硬让人家再吃,也不要按中国人的习惯频频给客人劝酒、夹菜。西餐比较讲究安静,席间宾客很少大声喧哗,很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包括喝汤和咀嚼食物都几乎不发出声音,这样的安静和中国人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

四、结束语

饮食文化的交流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断充当全球经济文化整合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递带”。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日益增强的文化影响力,正发挥着比其他任何全球化单一力量大得多的作用,也在悄悄地改变着全世界。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以及融化为全人类文明起到了填补和着彩的作用。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当然,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之许多外国快餐店进入中国,并且受到欢迎,现在的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而中餐凭借悠久的历史和精巧的烹饪方法制作工艺也在逐渐的影响西方饮食;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中西餐饮文化的合理融合,让中西方文化在交流中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胡文仲.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