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档案与个人档案实用13篇

人事档案与个人档案
人事档案与个人档案篇1

(二)档案管理人才素质有待提高。部分医院的档案管理人员不是档案管理专业出身,档案管理、计算机与保密等知识欠缺,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方法。或者是由人事专员兼管档案管理工作,人事工作本身就繁杂,难以兼任更多的工作,容易造成对档案工作的疏忽。也可能由于一些医院对人事档案工作的不重视,对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待遇不公,没有开展人事档案人员的专业培训,导致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方法落后,这样不利于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人事档案真实性与完整性不足。一些偏远地区的医院与效益不好的医院,人员流动性大,职工的人事档案难以保证完整与真实。可能会出现在人才调动中,相关档案没有做好转移手续,也可能职工之前的企业不重视人事档案工作,都会造成人事档案的不完整。加上过去很多单位企业对人事档案工作的不重视,与过去工作环境、条件与政策的原因,人事档案工作没有做到位,很多过往的信息没有记载,或者会有一些档案涂擦、书写不规范等问题,其真实性与准确性就无从考证,导致人事档案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降低。

二、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

人事档案与个人档案篇2

一、人事档案管理研究述评文献调研说明

著作调研,笔者通过搜索国家图书馆当当网等网站,检索到专门论述人事档案管理的著作有部其中,王法雄的人事档案管理概论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论述人事档案管理研究的著作,内容涉及人事档案的概念种类,管理及其现代化等,对于人事档案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邓绍兴的。人事档案教程是迄今论述人事档案和人事档案工作最系统最全面理论与实践兼备的著作,涉及中国人事档案简史人事档案和人事档案工作,人事档案管理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改革等内容除上述部著作外,部分档案学专著和教材对人事档案管理也有论述。论文调研 笔者以篇名为检索项,分别以人事档案管理人事档案问题人事档案信息化高校人事档案、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企业人事档案、人事档案系统等检索词进行模糊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到论文1000余篇。

二、人事档案问题、研究主题分析

学界对人事档案管理的研究主题集中在以下方面:第一,人事档案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分析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是人事档案管理研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研究模式,第二,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信息时展的要求,也是做好新时期人事档案工作的必然选择,学界对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研究,大都是围绕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问题’对策等方面展开,对不同企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进行专门探讨,第三,高校人事档案研究,从论文数量来看,学界围绕如何加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研究比较关注,第四,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研究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课题,是新时期人事制度变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郭明认为,随着人事业务的迅速发展,各级人才服务机构管理了相当数量的人事档案,故应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笔者曾指出,由于人员流动频率加快,社会人代替,单位人事档案不应完全由所在单位的人事管理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来完全控制,可以考虑成立社会性的中立的专门的人事档案管理机构。第五,企业人事档案研究,学界对不同类型的企业人事档案展开了研究譬如,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股份制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外资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民营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如仲玉春认为,目前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机制不健全,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滞后;部分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低,缺乏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人事档案管理的方式手段仍然处在低劣状态之中,跟不上时展需要,第六,人事档案系统研究人事档案系统能够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的效率与准确性,有利于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学界主要围绕为什么要开发以及如何开发人事档案管理系统这两个主题展开研究。

三、人事档案管理的趋势与发展的展望

人事档案与个人档案篇3

在档案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党和国家通过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实现了对档案事业发展的主动干预,实现了对档案工作的引导与规范。从施行的角度来说,当代中国档案事业有创建初期的党、政系统的档案工作政策与法规,1959年党、政档案工作统一后党、政档案工作统一施行的相关政策与法规,以及如1980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工作条例》等建国以来相对独立的军队档案工作的政策法规。从施行的范围来看,有全局性的档案政策法规以及部门与地方性的档案政策法规。前者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后者如《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等。至“九五”末已制订并在使用的全局性的政策与法规共217项,其中综合类26个,专门档案管理类115个,档案的收集保管类8个,档案开发利用类11个,档案科研管理类6个,档案管理升级、目标管理类6个,编制、职称与经费类12个,档案工作标准33个。废止88个。“十五”期间,国家档案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对法律、行政法规以及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设定的档案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清理,取消了33项行政审批项目,按照现行法律、行政法规设定继续实施的行政许可项目3项、继续实施的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3项,经国务院同意暂予保留的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6项。地方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也根据要求努力做好行政审批项目改革和行政许可清理的后续工作,建立健全配套制度。截至目前,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18个较大的市颁布或修订了地方性档案法规。

这些政策与法规,是人民利益在档案领域的体现与表达,有明确的思想导向性,是当代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规范,针对档案工作的现实而制定,并随着档案工作实践的进步及环境的发展而发展,对当代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具有现实作用和指导意义。

二、当代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政策与法规保障

(一)政策与法规是当代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导向

党和国家根据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以“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为目标,制定了相关的档案政策与法规,并以之引导人们对档案事业的认识,明确人们的档案行为与准则,从而引导档案工作达到一定的目标,引导着当代中国档案事业会的发展。1956年4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第一条规定:“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是集中统一地管理档案,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国家各项工作的利用”。这体现了国家的档案意志,是当代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目标。该决定的颁布奠定了新中国档案事业建设的理论基础,标志着当代中国档案事业有了原则的指导和明确的方向与目标,成了当代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指南。不久,该决定所规定的原则和明确的目标在《档案法》得到了重申:“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组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当代中国档案事业管理的原则及发展目标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对于国家加强档案工作的管理,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大力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服务,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代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档案政策与法规的目标导向功能还体现为它的公布与施行过程,也是面向社会各阶层进行档案教育的过程,从而有利统一人们的档案意识,协调人们的档案行为。档案政策与法规不仅让人们知道在档案行为上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宜做的,而且也让人们明白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1956年4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建国以来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存在的革命历史档案和旧政权档案,“都是我们国家的历史财富”,在档案的价值意义上“使我们档案工作者和其他机关工作人员都有了统一的和正确认识”,①1959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统一管理党、政档案工作的通知》认为:“党的档案和政府、军队、群众团体以及各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且各机关的档案都必须以党的方针为纲才好整理”,对全国档案事业进行统一业务指导,统一规划,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专业管理部门或行业组织与国家档案局联合颁发了众多的专业、行业档案管理的条例、办法等,这些条例、办法等对档案工作以及档案事业的发展所产生的导向作用,同样地也是显而易见的,这里不作一一论述。

显然,档案政策与法规对档案工作、档案事业的发展具有导向性功能,从而规范社会的档案行为,最大限度地避免档案工作过程中的不协调、盲目性或随意性的产生,确保了工作质量,确保了档案事业的顺利发展。

(二)政策与法规是实现对档案事业管理的手段

国家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通过对整个社会生活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控制、调节的活动,从而使整个社会协调一致地发展,而政策与法规则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即便美国这样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几乎也是靠政策法规过日子的”。② 发展需要管理,管理离不开政策与法规。档案事业的发展也不例外。当代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档案政策与法规对档案事业的管理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档案政策与法规在档案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计划功能。当然,这样的计划功能更多地通过档案政策得以体现,即通过档案政策,档案工作及档案事业得到规划和部署。虽然这样的规划和部署,有短期、中期或长期的不同,但依据政策的规划和部署,档案工作活动、档案事业得以有目的、有秩序地进行。1956年4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指出,“二、全面档推行文书处理部门立卷,以建立统一的归档制度。……还没有这样做的,应当迅速地做好准备,在1956年内全面推行”;“三、迅速整理建国以来的积存档案。……中央一级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机关在整理各机关的积存档案和代管的原大区行政区机关档案的时候,都应该组织一定的力量,加强领导,大力进行,要求在1956、1957两年内完成。专、县级机关的积存档案也应该着手进行整理”。这既是对当时重大档案工作问题的具体规划,也是具体的部署,在时间上也非常具体。该决定颁布后,机关的文书立卷工作和档案工作得到了合理的分工,案卷的质量得到了基本保证和提高,建国以来省级机关所形成的档案整体上得到整理。而类似1964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文化部、国家档案局下达1963至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情报、图书、档案资料)的通知》及其附件,其本身就是一个规划性文件,也是一个政策性文件,对档案事业发展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只是因为“文革”而受影响。根据《档案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把档案事业的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世纪90年代以来,《档案法》的这一规定在全国各地基本得到落实。这一切,对于档案事业的持续发展意义是深远的。

(三)政策与法规是有效控制档案事业发展的手段

档案政策与法规,是国家对档案事业实行有效控制的重要手段。政策带有强制性,它必须为政策对象所遵守。档案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力量以相关的档案政策与法规为依据为准绳,对良好的档案行为给予物质、精神鼓励,以调动、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不良的档案行为予以惩处,以杜绝类似事情的发生。1981年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图书、档案、资料专业干部业务职称暂行规定》,是以对档案专业人员进行职称评定为切入点控制档案事业发展的一种体现。对从业人员职称的评定是肯定与鼓励,同时也是鞭策。档案职称是档案专业人员的目标与向往之一,“随着档案专业干部职称的颁布,档案干部队伍的重要和作用就得以正式的和明确的确定,并将更受到社会上的承认和尊重,从而鼓舞我们档案工作者积极做好档案工作而艰苦奋斗”。③ 当然,这其中的控制颇有间接性。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对档案事业发展的直接控制作用的,则非常明显。依笔者之见,《档案法》可以认为是国家档案事业宏观控制的具体办法,“是我国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与公民从事档案事务的行为准则”,《档案法》“规定了国家管理档案的范围,档案的管理原则,档案机构及其职责,档案的利用和公布,国家机关、集体单位和公民在档案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法律责任等。”“是强化档案事业管理工作的法律依据”。④ 《档案法》的颁布,开创了当代中国档案事业建设的新局面,标志着当代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

(四)政策与法规的惩处作用为当代中国档案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档案政策与法规对档案事业发展的积极意义,还通过它的惩处功能得以体现。这方面的功能作用类似于档案政策与法规的管理功能中的控制作用,但又有区别。控制,主要是避免档案活动的任意性或者越出范围;惩处,则是对已发生的错误档案行为人从精神或物质上作较严厉的处理,使行为者有所损失,对不良的档案行为具有某种程度上的震慑作用。为了档案事业的发展,可以通过对不良的档案行为进行处罚或对良好的档案行为加以奖励,从而实现对档案事业行为的控制,。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各项档案政策与法规,是国家档案利益和档案意志的体现,表达了国家的档案意图、档案利益诉求。因此,虽然没有为此而制订有专门政策或法规,但在相应的政策法规条文中已有体现,它规定了社会各界的档案责任,明确了档案活动的可作为与不可作为,如《档案法》第五章“法律责任”中的条款内容等。尽管1996年修改后的《档案法》在关于惩处错误档案行为方面也不能说已尽善尽美,但强化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手段,赋予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行政处罚权,这是一大进步。惩处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但必要的惩处则是良好的管理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措施之一。

(五)政策与法规是协调档案事业发展的依据

档案政策与法规在档案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管理功能,还通过它的协调作用得以体现。档案事业的管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档案事业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档案事业内部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之间,以及档案事业宏观管理各项工作之间甚至档案的微观管理之间等,诸多关系需要协调,才能更好地保障和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显然,这协调工作的有效进行,都必须以赖政策法规为支持、为依据。《档案法》是协调档案事业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大法,“它是一种社会规范,它规定了一定的行为规则,指示人们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禁止做什么,也就是规定法人享有的权利和应当履行的义务,从而调整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关系”。⑤ 1980年12月国家经委、国家建委、国家科委、国家档案局联合的《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涉及工业、交通、基建、科研、农林、军事、地质、测绘、水文、气象、教育、卫生等单位,对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本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计算材料、照片、影片、录像、录音等科技文件材料的管理,产生了积极意义;《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则是机关内部协调档案工作与其它他工作的依据,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检查、监督、指导机关档案工作的指南,对确保机关档案工作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

三、结束语

有必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认识,这里分别从档案政策与法规的导向功能、管理功能、惩处功能、协调功能的角度剖析档案政策与法规在档案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其实,政策与法规的作用对于事业的发展往往具有综合性,也就是说档案政策与法规对档案事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并非单一而是综合性的,只是作用的重点领域有所差别而已。这是我们在这一问题上应有的认识。

同时,产生于一定社会环境并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的政策与法规,固然不能朝令夕改,但社会总是发展的,所以服务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政策与法规,也有一个前进与发展的问题。这不但体现为既有新的政策法规产生,也体现为旧的政策与法规的完善修改、自行失效甚至淘汰废除。正因如此,所以有了建国以来废止了的档案事业政策与法规逾100个,所以有了1996年7月修改后的《档案法》,1957年2月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机关文书立卷工作和档案室工作暂行通则》的废止和1983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机关档案工作条例》的印发,国家档案局1963年11月的《关于地质档案不向地方档案馆移交的通知》的自行失效,等等。

显而易见,当代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政策法规是必要的保障。我们既要用足用好现有的政策与法规,也必须对档案事业的政策与法规建设予以应有的重视,因势利导,促进我国档案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注释:

1、《社论:积极拥护国务院的决定,做好我们国家的档案工作》,《档案工作》1956年第4期。

2、陈振明:《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9月版。

人事档案与个人档案篇4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档案管理中的重要工作内容。人事档案管理就是人事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利用的活动。人事档案是人事管理活动中形成的,记述和反映个人经历和德才表现,以个人为单位组合起来,以备考察的文件材料。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一直被认为是带有保密性与谨慎性的一种工作。熟知人事档案的操作细节以及操作流程是每一位档案管理者所要具备的基本工作内容。说到人事档案管理就不得不想到我国的人事档案管理开始于哪个时期,哪个朝代开始有的管理制度。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出现人事档案管理是在商朝,那时候的人事档案管理与现在的人事档案管理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所包括的内容也不一样。在商朝,那时候的人事档案叫做谱牒。商朝所建立的谱牒档案无外乎是为了延续本朝的血缘统治以及巩固世袭制度。到了汉代,我国在用人制度上重视对候选人家庭出身、社会关系、政治历史等方面的审查。人事档案管理的内容逐渐增加。中国封建王朝统治时期的人事管理大多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而开设的,开设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帝王了解与使用人才。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不断进步,并逐渐形成了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档案管理制度。我国的人事档案管理正向着制度化、现代化、规范化的道路去发展。随着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人事档案也要同社会发展相适应。任何事物以及制度的发展都必须统一在一个国家社会发展之下,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它必须要与本国的社会发展相适应,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发展。

二、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国家以及有关行政部门非常重视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因为它涉及国家以及用人单位的用人情况。必须要充分了解被雇用人的基本情况才能保证国家事业的顺利进行。了解被雇用人的基本信息和情况是选拔人才与用人的最基本要求。企事业单位了解被雇用人的基本信息有利于以后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在用人方面做到“心中有数”。有时候国家还要对用人进行政审以及其他方面的审查,这时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其档案材料。这就需要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要做到真实、全面、准确无误,档案管理工作不容有半点忽视与错误。这样不但影响国家对于公民的统一管理,也影响和关乎公民的前途以及命运。所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特殊而又细致的工作。人事档案收集归档工作一定要遵循真实、全面、及时、规范的原则。虽然说我国近几年来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已经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但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人事档案管理体系“僵化”。就全局而言,目前我国的人事档案管理体系还停留在十年前的发展状况,存储档案的空间狭小,设施老化。人事档案存储系统的科技含量不高。

2.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学历以及素质不高。我国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普遍学历都不高。有的甚至都没接受过高等教育,大家普遍认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不需要技术含量,也不需要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只要能做到将档案保存好就可以了,不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种思想实际阻碍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与进行。

3.人事档案管理在个别地方还存在漏洞。现阶段我国的人事档案管理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甚至个别地方还存在很大的漏洞,极端的例子就是有的人甚至可以随意调取自己的档案,进行随意改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严肃性和管理手段亟待加强。

4.国家对于人事档案管理的投入有待进一步提高。国家每年对于人事档案管理的投入资金不是很大,个别基层单位有时候还有缺少资金的现象发生,这样就阻碍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发展与改进。

5.上下级之间的人事档案管理分工不明确。各级之间的分工不明确以至于出现问题,大家互相推卸责任,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各级之间如何管理分配的方案,上下级之间的分工不明确,导致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容易陷入一种混乱的局面。

三、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改进的一点思考

伴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全面发展和档案事业的整体进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在社会的发展中作出相应的调整。我们也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以借鉴他们的人事档案管理经验,为我国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借鉴。就拿美国来说,由于社会制度的差别,美国在人事档案管理方面有公有系统与私有系统两大块。各级政府以及其他公立组织的人事档案均由其所在机构的人事部门集中统一保管。私立系统是企业、公司或其他的私立组织雇员的人事档案由本单位的人事部门保管。此外,美国人事档案管理的最大特色是一些专业部门也保留着大量的个人数据。例如,美国的成年人有美国的社会保障署颁发的社会保障号。如果有公民有违法的行为,那么其违法记录就会被记录在号码中,并进行联网。公民的所有基本信息都被记录在数据库中,凭借着社会保障号,使得公民的所有信息都能在第一时间及时调出。其实还有很多国家在人事档案管理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人事档案管理体系,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人事档案管理的好处是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与使用人才方面,可以根据其个人经历、学历、家庭背景、道德品质、工作能力、业绩表现、获奖情况、处罚情况方面的记录,作出考察与任用的决定。人事档案是个人在社会的发展以及在社会工作中的方方面面表现的真实反映。所以在人事档案管理方面一定要做到真实可信,不允许有半点的参假与欺骗,这是关乎到一个人的未来以及诚信的问题,所以不容忽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保密性,因为它涉及个人的隐私以及其他方面的工作和生活问题。一般人是不能够查看和调取他人的档案的,这样做是违法的行为,要负法律责任。人事档案管理要做到保密性强,管理严谨。不能在工作中疏忽大意,不能随意将他人的档案交给别人或是遗忘、错拿他人的档案。从事人事档案工作的人员要遵守保密协议与职业道德。简之,笔者认为改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人事档案管理要与社会的发展同步。社会的发展同样也会带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人事档案管理要与社会的发展同步,如果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还墨守成规,那么它就会和社会脱轨,就会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根据现今社会的发展情况,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2.人事档案管理要继续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现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存储量增强。计算机网络化可以为人事档案的管理提供强大的存储量,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去整理档案又可以节省空间,并进一步在技术上提高保密水平。当然,最主要的是提高了工作效率。我国的人事档案管理要坚定不移地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国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3.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是为了更好地完善我国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不仅可以提高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而且还能使整个档案管理部门向着更规范、更文明的方向发展。4.人事档案管理要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人事档案管理的专业化要求整个管理部门提高管理水平,管理水平的提高可以为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管理人员要恪尽职守,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并不断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自觉地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要有明确和健全的人事档案管理体系,并且要形成专业的工作管理体系。

四、结束语

改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与社会的发展同步。社会的发展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我国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发展。从商朝的谱牒(类似于人事档案管理)一直到现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越来越健全,而且人事档案管理的内容越来越多,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社会的不断进步也促使了人事档案管理的发展。同样,人事管理制度依赖于社会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促进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机构来掌握与了解人民的基本信息,这就需要人事档案管理部门要持续不断地健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我国政治发展的保障。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改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同样有利于我国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公平。现在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正在向专业化、全面化,以及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改进我国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未来发展我国政治以及经济的重要内容与决策。我们坚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上也可以做到更加规范,更加全面,更加实用。那时网络化的广泛应用与普及将成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管理手段。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将向着更高层次的信息化大步迈进。

参考文献

[1]仇鲁川.浅谈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青海国土经略,2007(1).

[2]谭丽珍.和谐社会呼唤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创新[J].城建档案,2006(3).

人事档案与个人档案篇5

1 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

人事档案管理的发展一定要充分利用当今社会发明的优秀成果,如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等技术,加快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使档案管理更加科学,高效,降低人的劳动强度。

1.1 人事档案管理认识不够

领导普遍对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槿耸碌蛋腹芾砭褪堑ゴ康谋9芄ぷ鳎因为领导的不重视,使档案管理人员的入职门槛较低,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达不到要求,管理手段落后。现阶段多数档案管理人员是兼职人员,人事档案工作换人频繁,多为新人参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且单位没有组织专业的知识培训,使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的重要性和档案管理要求、业务都不是很了解,直接影响了档案的安全和完整。

1.2 档案管理水平有待加强

由于社会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不重视,企业对于档案管理人才选拔的标准也在降低。目前,在岗的档案管理人员,多数为非专业人士,档案知识相对匮乏。比如认识不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对档案材料的整理、归档、建档、装订等业务不熟练;许多企业中的档案管理人员身兼数职,或者档案管理干脆就是其他部门的在职员工;对档案管理工作没有热情。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企业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从档案管理设备配备方面看,多数企业几乎没有一个标准的档案室,而是集办公、仓库、阅档为一体,没有铁窗、铁门等保护措施,防潮、防火、防鼠、防盗的技术仍然十分落后。许多档案由于反复使用,加之阳光照射,已经出现了纸张发黄、字迹褪色等情况,档案的安全性与完整性得不到保障。

1.3 收集归档材料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目前,人事档案收集的范围仍为履历材料、自传材料、鉴定、考核、考察材料、学历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材料、政治历史情况的审查材料、参加中国共产党、共青团及派的材料、奖励材料、处分材料等十类。就现在而言,远不能适应当前对人才全方位、深度考核的要求,个人实际业绩、个人信用情况等材料未能纳入收集范围,竞争上岗、民主测评、推荐提名、辞职辞退等方面形成的材料以及离任审计、任前公示等材料应如何收集,收集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尚不明确。

2 人事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科研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也日益被提到日程上来。为了改善目前落后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使中国的人力资源水平上升到新的层次,我们必须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

2.1 人事档案管理电子化

当前,伴随着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过去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在管理人事档案之中,加速人事档案管理电子化进程已经成为了共识。在人事档案电子化管理中正确输入人事档案的相关信息是最关键也是最基础的部分。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前提在于首先实现人事档案的电子化,也就是将原有的纸质型档案进行电子型档案的转化,就是把人事档案更多有关信息输入到计算机当中,依托电子手段构建个人信息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更加准确和完备的人事信息数据库,依托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快捷准确地为相关部门提供人员基本情况及综合信息服务,实现无纸档案与原始档案的相互协同配合。能够进一步避免因纸质人事档案形式上的非公共性、内容上的信息不充分以及易作假性造成的人为破坏或者磨损破坏,解决当前人事档案中存在的现实难题。

2.2 人事档案管理网络化

建立人事档案中心的最终发展趋势是实现网络管理。在我国加入世贸的今天,构建国家人事档案中心是一种适应发展需要的新理念。档案管理的网络化是建立在电子化基础上的,而档案管理网络化的前提则是遵循国家的相关保密规定。档案信息网络化是充分利用当前的网络优势,从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企业在推进档案信息网络化进程时,必须要与档案信息保密建设同步进行,要对档案资源使用的部门设置一定权限,没有权限的部门或者个人,将无法查阅相关档案资料。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提高档案管理工者的职业道德水平与业务技能水平,使他们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同时,能够对档案管理业务以及各种管理软件熟练掌握,能够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不断创新,从而依托现代的科技手段,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的标准化、高效化。

2.3 人事档案管理专业化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全面而又具体的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实现不是档案部门的单一工作,也不能仅仅单凭几个计算机技术人员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所有档案人员的积极参与与配合,因此,档案队伍计算机技能的提高是目前档案部门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与其它行业相比,档案工作政治性、政策性、专业性都很强,在专业技能上,提高档案从业者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思想上有较高政治素质,保护档案的安全,不泄露档案内容等。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之本,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的人才队伍,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档案信息化人才形势比较严峻,人才资源紧缺严重制约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只有把人才问题解决好了,才能使档案信息化建设符合正确的方向,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档案工作的需求。

结束语

人事档案涉及每一个人的一生,不仅仅对个人非常重要,还对整个社会非常重要。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研究,建立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为人事档案规范化管理提供理论支持与方法指导,只有不断地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探索和改进,清楚地认识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有效的优化策略,才能够推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不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改莲.新时期如何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154-157.

人事档案与个人档案篇6

1.2档随人走

目前我国的人事档案大多数呈现档随人走的现象,而这样现象并不能够适应现阶段市场经济对人事档案的基本要求,严重阻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进步,不利于人事档案的开发与利用.当随人走的管理方式,造成大部分的人事档案散布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严重影响了人事档案工作的前进方向和发展.

1.3封闭式管理

目前我国的人事档案管理的透明度问题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与重视,很多媒体也相继报道出了一些因人事档案的不透明而对当事人的利益造成损害的案例,这一问题的出项,说明了改革人事档案管理的必要性.人事档案是对当事人的个人经历、工作能力和诚信情况的真实历史记录,因此人事档案应公开化、透明化,若人事档案过于保密,使得公民对人事档案有一定的畏惧感,会严重阻碍了人事档案的开发与利用.

1.4手段落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基部与发展,我国的人事档案在在数字化、网络化的推动下,手段明显落后,并不适合现代化技术的需求.部分的单位虽然也在运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但其软件的开发达不到要求,人事档案管理职员的素质不高,很难熟练使用计算机,造成人事档案管理的发展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多数还是手工运行,只是进行简单的分类,且操作不便,效率低.有的单位只是用计算机进行存储或是检索,且存储量较少,实用性差,对检索利用的管理有一定的影响,达不到现代化的科学、合理、系统化的管理.

1.5材料、信息不真实

用人单位的人事档案信息内容完整、准确,是人事档案部门对人事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但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很多的不足,如员工的人事档案必备资料不完整,包括毕业证书、技能证书等,很多重要的信息找不到,甚至出现鉴别错误的问题,将一些手续不全或是有问题的信息进行归档,严重影响了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的真实性.还有的单位对员工的人事档案信息没有及时整理并归档,造成人事档案管理的混乱,甚至有的单位并没有配套的基础设备,且人事档案资料随意放置,且管理环境较为复杂.很多的单位不重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制度不严谨,执行力度不足,人事档案的转入、转出或是查看都不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严重违反了法律法规.

1.6素质低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不断加强,其管理手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革和调整,对管理人员的知识、专业化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实际与要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与不足,如管理人员的配备比不足,出现了兼职管理或是无人管理的现象,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低,没有原则性,对人事档案的认识不足,缺少奉献的精神,整体的素质低.

2改革与创新

单位的决策人员需要高度重视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全面掌握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只有最高领导层高度重视其管理工作,各部门才会主动参与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表现出员工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应真实详细的记录员工工作能力和特长兴趣等一些基本内容,尤其是职员在单位的工作表现和诚信情况,这对当事人的职业生涯有很大的影响力,它能够正确判断员工的人格品行,因此,单位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就需要从人事档案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做起[2].

2.1宣传

综合各企业或部门的人事档案管理实际情况,利用各种手段对其加大宣传力度,如广告、报纸、电视或网络等手段,确定人事档案在今后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采用宣传的方法,使公民能够正确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论是单位之间的竞争,还是部门之间的竞争,主要是进行人才竞争.若单位或是部门忽视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或是不了解人事档案所蕴藏的人才信息内容,就不会发现并使用人才,及不会在竞争中得到进步和发展.想要增强干部人员的档案意识,树立法制、服务观念,就要将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加入到日常工作中,时时刻刻进行记录和把握每一个员工的工作表现和能力.

2.2体制

我国的人事档案已经由“单位档案”向“社会档案”的方向转变,呈现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社会化的.因为长时间受到社会的计划经济制度的约束,人们对人事档案管理是国家的或是单位的传统观念比较根深蒂固,从上学到毕业工作,个人工作的选择空间很小,造成人事档案变成了单位档案.随着经济市场的发展,人的属性也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人是属于社会的而不是仅属于某单位或地区的.只是在某时间,个人与部门签有劳动合同法,存在着劳动关系,若接触劳动关系,那么人就属于社会,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的主要条件是人才的流动,因此,切实实行社会化管理的人事档案管理改革创新,是单位档案到社会档案最大转变.人事档案管理的制度应以承诺将人事档案信息与企业的劳动合同分开,才是发展个人流动的前提,才能实现社会化的人事档案管理.

2.3政策

社会化的管理是人事档案管理的目标,但创新和决策的层次较高,且需要结合其他的社会创新改革才能够实现,不能独自完成,因此,在加强人事档案社会化的管理制度的前提下,要对其进行政策创新.根据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而言,确定各区域人事管理部门对相关的组织是否对具有人事档案管理的资格很重要,并进行年审制度,颁发证书.科学、合理性的规范人事档案的信息,尽量少出现长久或是不合时宜的信息,树立公开、公正的原则,将人事档案进行透明化,尊重公民的人事档案知情权,把人事档案当作社会信息资料之一,使每一位公民都有维护个人档案的权利.只有将人事档案成为透明化,才能充保障人事档案的当事人合法权利.将行政执法考核的内容加上人事档案管理归类,加大考核力度,保证落实各项政策的制度.

2.4真实

人事档案信息的真实性是对人事档案的基本要求.人事档案的真实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客观性、完整性,这也是最基础的真实性,人事档案的客观完整性,能满足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对职员信息的管理和了解;第二,人事档案特有的的特性,它不仅能体现人事档案的价值,还能满足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对职员的选择和使用.真实性的前提与基础是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是对第一个方面的补充和深化.如果人事档案没有客观性与完整性,那么人事档案就失去了它特有的基础和权威;若人事档案的信息没有真实的特性就会失去它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只有这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结合,才能体现档案管理存在的必要性.人事档案真实性管理是要求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需具有政策、责任和创新着三个方面的观念,针对不同类型的管理人员,采用不同的归档制度,特别是能够反映个人能力、素质水平的资料.

2.5管理进程

网络计算机的存在为现代化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提供了便捷,人事档案信息的网络化,不仅可以进行资源共享,加快档案透明化的速度,方便当事人的查看,还能真正的发挥人事档案自身的功能与作用,更好的服务于单位.所以,人事档案管理的改革可以实行人事档案网络化管理,但人事档案网络化管理的前提,是人事档案要进行的电子化.首先将原有的纸质档案转换为电子档案,即将人事档案内容输入到计算机内,利用电子化的方法建立个人信息系统.其次在人事档案电子化后进行网络化,在保证档案信息保密的规定基础上,利用网络的优势,将人事档案内容进行资源共享.档案信息网络化是新型的储存档案资料的方式,它能够将不同区域、单位或是载体的人事档案的资料,用网络化的方式保存下来,利用网络形式将信息连接起来,不但能提高人事档案信息的使用率,还是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共享的有效方法[3].

2.6素质教育

对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要求必须专业和知识化,因为这项工作已经向向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方向进行转变.因此不但提高了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敬业精神与职业素养,还要求其工作人员必须能够灵活使用并维护人事档案当事人的知情权.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不能只听上级的一面之词,而随意录取或是删掉某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严格考核,通过竞争、择优录取,选拔出真正的人才.此外,还应对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职业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对今后的职位晋升或是福利待遇上加大关注力度.

人事档案与个人档案篇7

二、系统管理原则

1.从组织体系角度分析。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我国组织、人事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重要资源,人事档案信息在我国行政决策、社会管理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实施我国“人才兴国”战略提供了重要信息基础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了“党管人才”的原则,我国现今普遍适应的《干部档案工作条例》(1991年4月2日中央组织部、国家档案局)中也规定:干部档案由具有干部管理权限的组织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人事档案的管理应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方针对人事档案管理重大问题进行统一规划和调控,统一提供人事档案公共信息利用服务。对我国人事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是人事档案属性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事档案管理体系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的总原则。

2.从人事档案管理环境分析。人事档案自形成伊始就不是,也不可能是独立的卫士。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事档案管理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包括社会因素、法律因素、技术因素,人的因素,等等,这些都影响着人事档案管理服务的内涵和人事档案管理服务的能力。为什么在封建社会时期人事档案毫无疑义就是君主控制臣民的工具,而在当代社会关于人事档案知情权等问题却不断被提出?这与社会因素等的变化、发展不无联系。同时,人事档案管理本身也包括了对人事档案实体、人事档案信息、人事档案管理设备、资金、人员的管理,它离不开人事档案(或人事档案信息)的形成者、形成事由,及技术因素等。因此,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应注意与其周围环境的协调。

3.从人事档案信息内容角度分析。针对人事档案本身而言,全面反映人事档案相对人特征的信息是系统的,缺少了人事档案相对人成长过程中某阶段信息的人事档案不能全面反映人事档案相对人的整体面貌。人事档案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管理人事档案和改革人事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应当要注意用系统的观念对其自身及所处的环境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人事档案管理不是单纯地累积和保管人事档案材料,其核心是以原始的人事档案材料为基础,对反映人事档案相对人特征的信息进行重新组织、系统加工和优化,并提供人事档案信息利用服务。

4.从人事档案来源分析。一方面人事档案信息依附于特定的载体而存在。人事档案信息是在人事、组织等社会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反映人事档案相对人主体特征的历史记录,人事档案信息依附于纸张、磁盘等特定的载体。另一方面人事档案信息依赖于组织、人事等社会管理活动而产生。公民如果没有参与到组织、人事等社会管理中,那么也就不可能形成人事档案信息。人事档案信息来源于组织、人事等社会管理活动,同时又为组织、人事等管理活动提供参考和依据。因此,在业务上,人事档案管理必须接受人事、组织等管理部门的指导。

三、人本管理原则

公民是国家的基础,保障公民权益是国家的根本目的。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事档案管理坚持人本管理原则,一方面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工作要面向广大公民,重视与人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档案材料的价值,建立覆盖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人事档案管理体系,让广大人民参与到人事档案管理的过程中来,接受人民的监督,通过多种形式为广大人民提供有效的公共人事档案信息利用服务,不断满足人们合理的人事档案信息利用需求,维护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与人民的基本权利。另一方面,在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要本着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思想,认真对形成的人事档案材料及其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进行科学地鉴定与审核,鉴别其真实性、准确性,人事档案相关表格中记载的职务、职称、奖惩情况等都应与档案材料保持一致。同时,加强对反映人事档案相对人特征的客观性档案材料的收集,减少或控制主观性材料在人事档案中的比重,更要避免将随意性的材料混入人事档案。

人事档案与个人档案篇8

1.2企业职工对自身档案保存状态的漠视

笔者在对部分企业职工进行职工档案管理相关问题的调查中,有超过70%的一线职工不清楚自己档案究竟包括哪些内容,不清楚职工档案保管的相关制度与规范;有超过90%的一线工人认为职工档案只有到自己退休时才会发挥作用,平常并不在乎它的保管状态如何。由此,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职工对自身档案保管状态的漠视致使其在企业转制或破产时忽略其个人档案的处理,致使个人档案出现丢失或损毁的状况却毫无察觉。据相关媒体统计,自2005年以来发生的针对职工档案丢失与损毁而造成企业职工利益受损的案件,几乎100%的企业职工对企业改制或破产后个人档案的去向毫无意识,而直到自己退休或办理相关保险时才开始关注自己职工档案的去向问题,而那些早已破产十多年的企业根本无法准确给出职工档案的去向,企业职工的利益难以保障。与此同时,大部分下岗分流的职工平时缺少对自身权益受损而维权的意识与能力,多数职工选择默认、上访或打闹等非理方式解决问题。由此引发了不少下岗职工与企业之间的矛盾冲突事件。笔者认为对自身个人档案保管状态的漠视、缺少对个人档案的保护意识、对丢失档案而权益受损维权途径的陌生等原因造成了大批企业职工不得不面临“老无所养”悲惨境地的现状。

1.3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力

我国在2006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对企业破产过程中的法律问题进行了解释,明确企业破产过程中各行为主体的职责。其中第四章关于“企业财产”的司法解释对债权人的财产范围以及在破产程序过程中的财产处理与分配进行了规定,其中并未明确企业档案处置的相关问题。目前国内尚未针对改制或破产企业档案处置问题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但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曾经对该问题出台相关条例,如辽宁省档案局在1997年颁布了《辽宁省破产企业档案管理规定》,其中第五条规定:“破产企业档案清理移交工作应当纳入企业破产工作程序。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各级破产清算组成员单位,负责组织、监督、指导破产企业档案的价值鉴定和清理移交工作。破产企业主管档案工作的负责人及档案室(馆)人员负责破产企业档案的清理、移交等具体工作。”但是档案行政主管部门真正介入到破产企业清算程序中对破产企业档案进行接收和指导却较难实现,特别是该规定只针对国有企业,而对私人企业、外资企业却难以发挥约束作用。虽然我国综合档案馆归档范围中明确指出撤销机关档案是综合档案馆馆藏资源的主要补充源,但这个规定只针对政府机构或事业单位,而破产企业的档案是否可以被综合档案馆接收却无法得到相关部门的回应。特别是像企业职工档案这样关乎成千上万破产企业员工日后切身利益的档案,人事部门、劳动部门和档案部门都没有接收的义务与规定。由此导致破产企业即使有上交档案的意愿,却没有机构愿意接收,进而造成档案的随意丢弃。

2破产企业职工档案监管与接收的流程

破产企业职工档案监管与接收流程应纳入到企业破产清算流程之中,并作为企业破产清算的必备程序要予以保留。由此,笔者结合了当前我国企业破产清算流程提出破产企业职工档案监管与接收的基本流程(见图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1986年12月02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的若干问题的意见》(1991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企业破产清算工作主要包括四个环节:企业申请破产并受理、成立企业破产清算组负责企业破产清算、破产企业财产清算、形成并公布企业破产清算报告。

2.1企业破产清算前档案部门的工作职责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企业进入破产程序要向当地法院申请,具体要求为:首先,严重亏损,无力清偿到期债务的企业由其债权人或债务人向企业所在地法院提交破产申请;其次,人民法院依法裁定并宣告企业破产,企业由此正式进入破产程序。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后,由人民法院自宣告之日起15日内成立清算组。清算组由人民法院与同级人民政府协商指定由企业上级主管部门、财政、计委、审计、税务、物价、劳动人事、工商行政管理局等部门的人员和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员组成。此时,当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介入到企业破产清算组,负责清算过程中对破产企业档案的清查、监管及在破产清算期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其次根据破产企业档案保管现状,初步提出破产企业职工档案清查的方案。

2.2企业破产清算中档案部门的工作职责

企业破产清算过程中包括两大环节:破产企业财产清算和形成破产企业清算报告。破产企业财产清算包括对破产企业的财产的保管、清理、估价、处理和分配等5项内容,其中由档案部门直接参与的有保管、清理和处理三个环节。首先,破产企业财产保管环节。该环节是要对破产企业财产进行集中收管,冻结企业涉及企业财务、资产的活动。档案部门在此阶段的工作职责是对破产企业档案进行封存,追回散存在机构其他部门的档案材料;冻结企业人力资源调动、转出和离退休程序,对干部人事档案和职工档案进行集中收存。其次,破产企业财产清理环节。该环节是指清算组对破产企业的财产进行权属界定、范围界定、分类界定和登记造册的活动。档案部门在此环节要依据企业档案部门提供的各种档案统计数据,对破产企业档案的数量进行核实与清查,并对档案门类与数量进行分类造册,对在保管环节要求归入档案部门却散失在档案部门外的档案进行追讨;核实干部人事档案与职工档案的内容完整性与真实性,对职工档案中存在的缺失档案现象要求当事人或企业相关人补齐相关材料或提交档案缺失说明。再次,破产企业财产的处理环节。该环节一般指清算组对破产企业财产中非货币财产变现为货币财产的过程。由于企业档案不具备变现的性质,因此对企业档案的处理主要指档案馆根据破产企业档案的类别、质量与数量确定档案的归属方案。一般来说,企业职工档案涉及面广,内容多而杂,且日后利用频繁,所以这类档案要与文书档案、科技档案、财会档案等档案要分别确定归属对象。最后,档案部门要对破产企业档案清算情况进行总结,指明对破产企业档案的清理情况和处理情况,进一步细化破产企业档案的归属流向,着重对与企业自身和企业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档案的处理情况进行详细说明,并将企业员工关注的职工档案清理与归属流向情况进行公布。

2.3企业破产清算后档案部门的工作职责

企业破产清算结束后,破产企业档案的接收与保管要按照破产清算报告的内容予以执行。国有企业破产后,其人事档案和职工档案由当地人事或劳动管理部门负责接收,而其他档案由当地综合档案馆负责接收与保管。非公有制企业破产后,除职工档案外,其他类型档案可由当地综合档案馆进行选择性接收,或由所辖地街道办事处负责接收,或者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接收,而干部人事档案和职工档案因涉及到破产企业员工的利益,笔者建议由当地综合档案馆、人事部门、劳动管理部门协商建立统一破产企业职工档案保管机构,或由劳动管理部门牵头,综合档案馆负责对这部分人事档案和职工档案进行代管。此外,在职工档案交接过程中,破产企业代表和企业职工代表要全程参与,以保证档案交接的准确性与公正性。

3破产企业职工档案管理的保障措施

3.1破产企业职工档案管理与接收监控机制

综合档案馆应承担破产企业职工档案的接收与业务指导工作,特别是要介入破产企业清算流程,着重对破产企业档案,特别是要关注该企业职工档案的流向。由此,综合档案馆应结合其辖区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和企业职工档案管理现状制定企业职工档案管理的监控制度,定期对辖区内企业职工档案管理情况进行业务指导与监督,并着重留意有破产或改制倾向的企业,为其做好破产前企业档案的封存、清点与确定档案接收单位的工作。具体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其一,结合《机关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条例》的相关内容,实施企业职工档案的归档范围与类别的标准化,定期对企业职工档案的数量与案卷质量进行评估;其二,及时介入企业破产清算流程,档案行政主管机构要主动介入到破产企业的清算工作中,并将企业职工档案的提前监管与后期善后纳入到企业破产清算流程;其三,积极主动联系破产企业职工档案接收单位,在未明确企业职工档案接收单位前,综合档案馆要负责对该部分档案进行规范化整理、清点和登记,并与相关行政管理机构,特别是社会劳动保障机构、人事机构和企业管理机构协商,确定企业职工档案的后续管理问题;其四,调研论证、建设企业职工档案联网数据平台,特别要为辖区内非国有制企业职工建立职工档案与档案信息追踪平台,一方面提高对非国有制企业职工档案管理的监控,及时掌握破产企业档案动态,及时介入破产企业档案接收程序;另一方面为企业员工查询其个人档案保存状态提供服务平台。

3.2建立破产企业档案接收中心,集中保管破产企业的职工档案

为进一步规范破产企业职工档案的接收与保管,劳动部门与档案部门可以联合建立破产企业档案职工档案接收中心,主要负责对破产企业职工档案的接收和善后处理,规范企业职工档案的归档材料内容,为企业职工提供必要的人事档案转出、审核和档案信息资源服务。2009年哈尔滨市南岗区成立了首家破产企业档案管理中心,该中心由南岗区档案局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合力筹建,首批接收来自本区十余家破产或转制企业共3万余卷各类档案,接收种类有文书档案、技术档案、经营管理档案、死亡档案、财务档案等,其中职工档案共2453卷,涉及到5000多名企业职工人事档案的接收与日后保管,并为该区其他务工人员提供人事档案代管和业务咨询服务。目前,该中心已为全区共8300余名下岗职工、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其他务工人员建立人事档案,并为全区各类企业免费提供职工档案的建档与业务指导工作。该中心的成立为全区劳动力市场的稳定、维护企业职工个人权益、保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档案管理的规范性提供了保障。而上海主要采取四种方式,有序分流管理本市国有破产企业的职工档案。一是按照改制后企业资产和产权关系,将破产企业职工档案移交新的企业或上级控股公司管理;二是由控股(集团)公司或子公司授权,将破产企业职工档案管理权限委托系统资产管理中心承担;三是根据改制企业档案保管容量大的需求,在各系统、各行业按照区域或行业板块,建立破产企业职工档案集约化管理平台;四是与上海市综合档案馆和上海市劳动保障局协商共管破产企业职工档案。

人事档案与个人档案篇9

一、高职院校人事档案收集工作的重要性

人事档案内容涵盖了个人履历、学历学位、思想品德、工资待遇、工作能力等方面,具有法律效用,是记载人生轨迹的重要依据。高职院校人事档案一方面可以维护教职工的切身利益,例如,教职工在退休时需要人事部门出具工作年限、学籍档案证明、专业技术职务等信息,如果这些材料不全将直接影响教职工办理退休的相关事宜;再如,每年职称评审时,都需要人事部门出具参评人员的个人学籍档案证明材料,如果学籍档案材料不全会直接影响教职工个人的职称申报工作。另一方面,人事档案是高职院校选拔和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通过人事档案提供的信息,组织可以全面地了解个人的德能勤绩,从中选出优秀的人才和干部。高职院校人事档案收集工作是人事档案工作的第一个环节,为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提供客观物质对象,收集工作是保障人事档案材料真实和完整的第一道防线,同时直接关系到后续的其他业务环节。高职院校人事档案收集的内容既包括教职工在历史上形成的又包括新近产生的人事档案材料,可以说收集工作既是人事档案工作的起点,同时又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贯穿于人事档案工作的整个过程,因此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始终都要加强收集工作,保障人事档案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为人事档案管理的其他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高职院校人事档案收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收集不齐全材料不齐全的现象在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中普遍存在。干部履历表、个人自传类材料、政审材料、奖励材料、年度考核登记表、工资变动审批表等几乎在每个人员的个人档案中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2015年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以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为契机,对全校人事档案进行了统一审查和清理,发现几乎每个人的个人档案中或多或少都存在材料不全的现象。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学校对人事档案工作重视不够,教职工的档案意识不强,没有及时将发生变动的档案材料送交到人事部门,有的甚至将档案材料长期滞留在身边,造成人事档案材料的缺失。另外人事部门没有配备专职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没能将属于归档范围的档案材料归入到个人的人事档案中去,散存在人事部门相关工作人员手中,造成了人事档案材料收集不齐全的现象发生。

2.归档不及时高职院校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工作被动滞后,往往做不到第一时间归档。对于人事档案材料的归档时间,在2009年12月中组部颁布了《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对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和归档给予了明确要求和规定,要求在人事档案材料形成之日起一个月内按要求送交干部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归档并履行移交手续。高职院校档案管理部门对档案收集工作也有实施细则,细则对人事档案归档时间有明确的规定。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材料形成部门对制度、规定执行不严格,或是对人事档案业务知识缺乏了解,加上档案管理部门主动催要不够,同时缺乏相应的督察制度,导致高职院校人事档案归档不够及时,被动滞后,不符合规定要求。在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人事档案管理的实践中,人事档案归档工作一直难以做到及时,人事部门和教职工个人都存在归档拖沓情况。学校于2017年制定了《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人事档案管理办法》和《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人事档案材料归档范围及要求》两项学校内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其中对归档时间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即各部门在材料形成一个月内送交档案部门归档。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人事档案材料归档情况虽然较从前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拖沓现象,不能按规定时间及时将人事档案材料送交至档案部门归档。

3.材料内容不准确,形式不规范在高职院校的教职工个人档案中,档案材料内容不准确、手续不齐全、形式不规范的现象屡有发生。有些档案中所填写的出生日期、参加工作日期、学历、工作经历等重要信息前后不一致,甚至出入较大,很难判定真实情况,真实性是档案的生命,失去真实性就等于失去了档案赖以生存的生命线。部分档案材料形式不符合规定。如一些干部履历表缺少照片、本人签名、人事部门公章、填表日期等其中一项或多项信息;有些考核材料缺少本人签名,有的没有组织部门公章,有些奖励材料复印件没有加盖组织人事部门公章。这些情况造成人事档案缺少应有的真实性和严肃性,严重影响了人事档案工作质量,给组织人事部门提拔干部、评聘职称、晋升工资、计算工龄、核准退休时间等都制造了不小麻烦。辽宁金融职业学院在2015年人事档案资格审查时,集中清理了学校在岗在编人员的人事档案,发现有大量的人事档案材料存在内容不准确、形式不规范的现象。主要原因是辽宁金融职业学院在2002年由行业办学转制成为由辽宁省教育厅主管的大专院校,转制之后一直没有配备专职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直到2011年通过公开招聘聘任一名档案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专门从事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这才改变了人事档案管理混乱的局面。另外一方面,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人事档案来源广泛。教职工主要来源为大学生毕业分配、机关分流、企事业单位调入、退伍安置、公开招聘等渠道,不同来源渠道的人事档案质量参差不齐,在原单位就存在内容不准确、形式不规范的情况,需要进行重新审核和整改。

三、高职院校人事档案收集工作问题的对策

1.加大档案宣传力度,提高教工档案意识高职院校教职工对档案普遍不够了解和重视,针对这种情况,档案部门应该加强宣传,让教职工了解档案工作、认可档案工作、支持档案工作。应该摒弃以往形式单一的、互动性差的宣传方式,采取一些喜闻乐见的宣传,如举办档案知识讲座或培训,在校园网上开辟档案宣传专栏,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等人事档案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精神,列举档案利用效果典型事例,让教职工了解党和国家关于人事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认识到它是一个与每个人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大事,从而提高教职工的档案意识。

2.建立人事档案收集体系,畅通收集渠道高职院校人事档案形成的部门众多,涉及的范围较广,有学校各行政部门、各院系等,要建立以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为主、其他相关部门和院系为辅的档案收集体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配合,共同做好人事档案的收集工作。形成人事档案的部门要建立上交制度,将本部门属于人事材料归档范围的材料,积极主动上交至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建立一支人事档案信息员队伍,加强队伍的培训,并充分发挥信息员的作用,畅通人事档案收集渠道,并根据人事档案材料形成的规律和特点,采取平时收集与集中收集、定期收集与不定期收集、跟踪收集与补充收集相结合的办法,将反映干部个人德、能、勤、绩的材料全面、准确、及时地归入干部人事档案。同时人事档案管理部门要与各人事档案材料形成部门建立日常联系机制,按要求定期收集档案资料,并检查核对,如发现缺失,要及时追补,以确保高职院校人事档案材料及时收集归档。

3.从源头抓起,把好人事档案材料“入口关”对收集归档的材料,要从源头抓起,以实事求是为根本原则做好甄别和鉴定工作。干部人事档案真实地记录了每名干部的成长历程,是组织人事部门选人用人的依据,所以档案管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依据国家档案管理文件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仔细甄别,严格鉴定,把好入口关,将那些经过审查的、手续齐全的、内容真实的、填写符合规定的、符合政策的人事档案材料及时归档。特别是要对档案材料中的年龄、学历、职务、履历等重要信息进行仔细甄别,一旦出现前后不一的现象要认真审核,核实后要如实重新填写,对于那些不真实的材料必须退回或清除,防止伪造、假冒的归档材料混入到人事档案中,从源头上杜绝人事档案失真问题的发生,保障人事档案的真实性。要严格规范档案材料填写的格式,材料要手续齐全、头尾清楚、信息齐全、单份材料不掉页,系列材料不少份,确保人事档案材料内容准确、形式规范。

4.充实人事档案材料内容,建立人才信息资源储备库要不断地充实人事档案材料内容,建立学校人才信息资源的储备库,为组织选人用人提供依据,为学校的发展服务。收集的重点将不再像从前那样侧重于收集反映教职工个人社会履历、学历学位、思想表现等方面的内容,而是要注重收集记录和反映教职工工作能力和兴趣爱好的各类材料。注重收集能够反映教职工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科研成果和业绩方面的内容,如将各类创造发明、鉴定材料,各种著作、译著和在重要刊物上发表的获奖论文或有重大影响的论文等目录,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国家科技奖等形成的表彰材料等充实到人事档案中,使高职院校人事档案成为学校人才信息资源完整的储备库,为高职院校选人、用人提供全面参考和重要依据。高职院校人事档案材料的收集是一项常规工作,也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要通过提高教职工的档案意识,建立人事档案收集体系,把好材料“入口关”,充实人事档案的材料内容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做好人事档案收集工作,确保人事档案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其他业务环节打下良好基础,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和教职工个人。

参考文献:

〔1〕李媛.高校人事档案收集的重要性、方法及要求〔J〕.黑龙江档案,2016,(6):49-50.

〔2〕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何宗哲.试论高校人事档案材料的有效收集〔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8,(12):176-177.

人事档案与个人档案篇10

人事档案是一种专门档案,是专门活动形成的档案,它是一个由若干具体档案种类构成集合的概念,具有很强的自我独立性和规律性,它虽与官方正式文件转化而成的文书档案有所不同,但它仍具有明显的行政管理性,因此它在档案利用方面具有较强的行政作用、业务作用、法律作用及教育作用等等。人事档案是历史全面地记载职工的个人信息,在人事管理中是正确评价选拔人才,合理流动配置人才的重要依据。档案管理工作能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如何优化人事档案的管理、如何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等方面都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在思想意识、专业知识、业务水平上具备较高的认识和能力。本文就档案管理人员如何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的问题简要阐述。

一、人事档案的收集与鉴定

人事档案是记述和反映个人的自然情况、重要经历、政治情况、专业技能、工作业绩、思想、生活及工作作风等方面的综合记录。各单位应按标准配备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进行定期培训强化,建立健全档案材料的收集鉴定制度,给档案管理工作给予高度重视。

1、人事档案的收集。人事档案资料应具有全面、原始、真实的特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人事制度进一步改革,与此相关的人事档案工作,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遗弃档案”、“人档分离”等已成为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档案在一些人眼中作用弱化了,但这并不代表着档案能够随意丢弃置之不管。人事档案的收集渠道广泛复杂,收集时间区域较长,档案管理人员在收集、移交等环节严格把关,对个人经历、工作业绩、奖惩情况、政治表现等资料尽最大可能的收集齐全。对能突出反映个人突出的专业技能、社会贡献、道德品质的材料着重收集,主动查找信息收集,为人才的选拔任用提供事实依据。

2、人事档案的鉴定。人事档案中材料内容为记录个人信息,各类档案材料的来源部门多、历时长,在人归档前必然要经历材料的形成、传送等多种渠道,所以在归档时对形成档案材料的鉴定应作为现今档案管理工作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人事档案的鉴定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它决定档案材料的取舍,维护归档材料的真实性、统一性、准确性。档案材料要随时收集随时鉴定。包括鉴别材料内容真实与否,手续是否齐全,填写格式是否正确等。坚决剔除那些假材料、没有实际根据的材料,对内容不统一的材料以最爱说服力的材料为依据统一,保留有利于社会需要的材料,净化和优化档案材料的内容。对于死亡人员档案、无头档案的鉴定工作也不容忽视,一定要保有其存在的真实和完整性,以备查阅利用。

二、人事档案的分类归档与保管

人事档案正确的分类归档与科学的保管方式能为档案的有开发利用提供全面便捷的服务。长期实际工作的积累使人事档案保管范围明朗化,让档案材料的归档类别清晰,但由于社会高速发展以及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给档案管理赋予了新的工作内容,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

1、人事档案的归档。。 档案具有原始性,在分类过程中确保归档范围明确、类别清晰有序、信息详实统一、记录连续不间断都是人事档案归档的必须遵循的原则。现有的人事档案分类已经不能满足人才流动引起的人事档案归属范围的变化,因此而产生的信息材料另分类别,给档案归档分类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2、人事档案的保管。根据相关规定严格准确的把握档案的保管期限,采用科学现代化的设施建设档案室(馆)。人事档案的保管首先要对收集到的归档材料的编号编目工作。归档文件应依据分类编序编号,归档文件编号是将归档文件在卷宗中的位置标识,编号是编目工作的起点和基础,其目的是反映分类、排列这些系统工作的成果。通过编号,使归档文件在卷宗中的位置得以确定,并为后续的编目工作以及将来查找利用时的实体存取提供了条件。归档文件应依据分类方案和文件编号顺序逐件编制归档文件目录。编写目录要按分类顺序编制,包手题目、行为单位、形成时间、文号、页数、备注等项目,让查找一目了然。整理完结的信息材料,装订、装盒形成独立完整的档案存入档案室内保管。

三、人事档案的开发和利用。

人事档案记载着一个人成长的轨迹,记载着身份、党团组织关系、学历、经历、职称、政审情况以及人才能力、性格、工作作风、思想政治表现等许多情况,具有重要的“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个人转正定级、职称申报、办理养老保险等,都需要档案“说话”,它的作用仍不可被取代,如果没有档案,单位和个人的权益都无从得以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人事档案的利用工作,影响人事档案工作的全局。做好档案的开发利用,不但可以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自身价值,也可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人事档案与个人档案篇11

[ http://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创新思路

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转型、重构和重组取得显著效果,其档案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1987年9月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根据1996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0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是“统一领导、分级集中地管理国家全部档案,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但是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所反应的问题看,如何尽快找到最新最科学的档案管理办法是十分必要的。人事制度改革反应到档案工作上涉及到很多问题,特别是在现今档案专业人员缺乏,各单位管理档案的人并非档案专业毕业的专业人才而是其他科室调派的人这样的普遍情况下,如何规范行政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如何建立档案管理工作的长效性、保密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还有许多。

一、档案概述

研究档案管理首先要知道档案的起源。档案的产生与文字有密切的关系,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古老型载体档案如甲骨、金石、简牍、缣帛档案,到后来的传统型载体档案如纸质档案,再到现在广为宣传的新型载体档案如感光材料与磁性材料形成的档案,如影片、照片、磁带、磁盘、光盘等。档案管理的介质一直在更迭变换。但是它背后的意义,却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披上了不同的含义。目前,对档案一次的定义是: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表、声像及其它各种方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一份文件想要转化为档案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办理完毕;二是有查考利用价值;三是按一定规律保存。

二、档案管理内容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份档案的建立,需要经过八个业务环节: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编研、利用。从事档案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有这样几个方面:1.档案与文件的关系问题(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归宿)。2.反映基本职能活动的档案与其它档案的关系(突出前者)。3.档案的“动”与“静”的关系(档案具有潜在价值)。4.档案工作同资料、情报、图书工作的关系(一体化)。5.档案室与档案馆的关系(积累输送、无偿进馆)。6.传统管理与现代化管理的关系(人员素质、电子文件、双套制)。7、管理工作中人与物的关系。

三、档案管理的创新策略

1、提升档案管理意识,宣传档案管理法律法规。

档案管理工作遵循有法必依,依法必严的原则,各级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提升整体档案管理意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手段大力宣传档案管理法律法规,端正单位内对档案管理的重视态度。尊重其严肃性、服务性、政治性和科学管理性的特性。端正档案管理的政治态度是其创新策略的根基,也是后续一切规范制度的根基。

2、规范档案管理职责,建立长效考评机制。

行政单位领导应明确档案管理职责,建立档案管理跟踪负责小组,确保责任落实到人,避免交叉做事的情况,科学建立长效考评机制,避免人员更迭引起的责任无人承担情况出现。严格执行奖惩制度,鼓励对档案管理工作献计献策的工作人员,对其在档案管理工作的吐出贡献可考虑作为后续一切工作提升的考核业绩。严惩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投机的工作人员,严惩推脱职责不务实的工作人员。控制好各个档案管理岗位的工作衔接,参考国内外先进档案管理工作经验建立档案管理工作的长效考评机制。

3、确保档案管理经费投入,构建健康档案管理环境。

行政单位领导应建立档案管理工作固定维护经费,为档案管理工作构建健康的工作环境。档案管理工作是一向专业的,涉及单位人事等保密的细致工作。其电子和纸质档案材料需要定期进行维护更新,需要单位投入固定的维护经费。目前,各行政事业单位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多数不是固定的档案管理人员,人员流动频繁,整个档案管理环境非常不稳定,对单位整体的档案建设工作影响十分不好。各行政事业单位应设立确定的档案管理岗位,进行专人负责,建立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形成阶梯式人才队伍建设,构建稳定、健康的档案管理环境。

4、完善档案管理相关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对已在档案管理工作岗位的人才进行档案管理专业只是培训,从现代化管理手段、管理理念、管理技巧、管理保密性等各个方面进行培训,在保留这批有经验的档案管理人员的前提下,灌输最新的管理知识。对新进的档案管理人员,人事部门应明确档案管理专业的大前提下进行聘用,并逐渐形成老、中、青的培养形式,为单位整体的档案管理建设建立专业的档案管理人才队伍。

5、特殊宣传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保密工作理念。

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因其体制建设的需要,其档案管理工作多数都是涉密的。档案管理工作需要有保密理念。杜绝一切泄密行为。

6、规范电子档案编号,建立科学、高效、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流程。

当前,纸质档案管理材料因其查找不方便以及保存占用空间等制约因素,其使用正受到限制。档案管理整体偏向建立电子档案管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电子档案管理的建立需要严格遵循档案管理的特性条件下,还要注意形成具有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特色的管理体制。

结语

行政单位有其独特的体制建设过程和体制建设特点,档案管理是记录整个单位建设历程和人事历程的档案存档工作,其科学的建立和可持续的维护事关整个单位的建设成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级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高度对其进行重视。本文对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性提出的几个策略是结合日常档案管理工作提出,旨在希望在行政事业单位内建立一支高效、科学、严谨、专业的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形成一种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档案管理体系,希望对后续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http://

参考文献

[1]张长水.试论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创新思路[J].办公室业务,2012(05).

人事档案与个人档案篇12

一、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信息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信息源,是知人善任、选贤举能的重要工具。通过人事档案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教师资源,是提高高校教育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当前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序上制约了人事档案的管理与利用。

(一)重视不够 整理不规范 制度不健全

1. 对档案及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规章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

领导重视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前提,领导支持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基础。但不少高校领导没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人事档案及其工作的重要性,对档案法规学习、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制度和监管,甚至形成了一定范围内的“盲点”。同时,许多高校人事档案材料补充制度、移交转递制度、材料的鉴别审查制度以及查阅借阅等各项规章制度不健全,各部门档案分室保管,分散管理,许多档案材料经常处于堆放状态,部分档案材料散存于各部门个人手中,致使档案材料不齐全、不完整,造成了人事档案管理中的一些漏洞。

2. 收集整理不规范,材料缺失。

2009年7月,中组部下发了修订后的《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要求抓紧完善工作制度,规范材料收集归档范围,严肃工作纪律,以确保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但是,由于各单位档案管理人员对法规、政策的重视、执行理解程度参差不齐及管理人员的频繁更换,导致各自对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没有标准化,不同单位或地区间的流动人员的档案整理标准不统一[1]。经多次重复整理过的材料往往大小不一、缝切不规范,随意打洞和轻意下刀切坏的材料不少,严重损坏原材料的完整,造成损失不可估量,大大降低了档案的综合利用价值。

3. 材料不完整,无法弥补情况严重。

人事档案生存的前提是材料真实性,但是,在实际的人事档案管理中,经常出现履历表中填写的内容信息不真实等许多档案材料失真现象。由于竞争和发展的需要,许多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部分“新建档案”。这类档案主要根据个人填写的干部履历表及个人简历和他们提供的学历、学位、任职资格证书等个人保管的有限原件制成复印件建档, 而初次参加工作时间记载不明确,各个时期的各类考核鉴定及工资等材料严重欠缺。这些“新建档案”人员的大部分历史记录为空白, 很少能找回原件, 造成认定和计算工龄的困难, 削弱了高校人事档案的凭证、依据功能,使用人单位无法全面考察了解引进人员历史,对提拔录用干部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重藏轻用 开发利用程度低

目前人事档案在管理上大多还沿用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只重视对案卷的分类,强调严格按照十大类进行归档,而忽视其在人才选拔、培养和开发、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应用;因此档案的开发过程繁琐,档案检索和利用困难[2]。表现在管理上,只重视存,不重视用,过分强调人事档案的政治性、保密性,而忽视了它的可利用性,使人事档案在普通人眼中显得过于神秘,其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另一方面,我国人事档案由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及其所属人才中介机构管理,人事档案调动转递手续繁杂,尤其是异地调动,各地区规矩不一,造成时间成本较高。有的档案管理单位甚至故意刁难,滞留档案,使得不少人为调档来回奔走多次,搞得疲惫不堪。有的管理单位则不合理地收取档案费用。这些都给人事档案的转递带来一定的影响,甚至加剧了“弃档”现象,不利于人事档案的开发利用。

(三)硬件投入不足 制约档案管理数字化进程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科学管理档案的重要支撑,它快速、准确、全面的优势是提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保障。人事档案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对材料的不断收集、整理、鉴别、分类、剪裁、入档,每装一份材料都需把档案重新拆装一次,再加上频繁的档案查阅,对原始档案材料的无意磨损不可避免。目前很多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重心还是实体管理,没有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而实现人事档案的电子化。

虽然档案馆已普遍配备了计算机,但使用范围仍局限于文档目录著入,档案利用的无纸化、电子化、网络化程序不高,无法进行人事信息的查询和检索,更无法实现对人事信息的筛选、排序、分类、汇总,由此导致很多人事统计工作只能靠手工完成,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目前,部分高校在尝试或实现对人事档案原材料进行扫描,放入原件管理系统,通过不同的系统对档案材料进行录入和查阅,但这涉及到资金的投入,有些学校在软件和硬件设施的投入上的困难,制约了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进程。

(四)队伍不稳定 专业性不强

1. 档案管理队伍不稳定。人事档案收集整理工作是一项非常细致的技术性较强的工作,要求对归档材料做到“认真鉴别、分类准确、编排有序、目录清楚、装订整齐”, 每卷档案整理后都要做到“完整、真实、精炼、实用”。这一工作特点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足够的奉献精神和细致的工作态度,不少人不愿从事这项工作, 没有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政策性、机密性、科学性、服务性和连续性的工作,对工作缺乏积极性,这就造成档案管理人员频繁的变动,致使档案工作连续性、稳定性差[3]。

2. 档案人员素质不高,专业性不强,未能建立起一支管理型、服务型、技术型并举与相融的档案人才队伍。一是,思想观念陈旧,缺少服务创新的意识, 业务能力不高。当前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虽然从整体上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对人事档案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不够, 缺乏相应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很多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依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对档案管理的程序和要求了解较少, 管理状态简单重复。对在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人事档案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很少坐下来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缺乏开拓进取精神。二是,奉献精神不强,服务质量不高,没有认真对待,热爱自己工作的态度。三是他们对现代信息技术涉足较浅,计算机操作能力低, 对微缩技术、声像技术、自动化技术和通信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更是难以适应,能进行档案信息深层次研究和开发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因而很难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性,难以现阶段管理档案的方法和模式,接受时展与技术的进步。

二、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措施分析

(一) 建立档案管理制度 健全管理模式

一是建立健全《干部档案管理制度》、《档案查(借)阅制度》、《定期沟通联系制度》、《档案管理联络员制度》、《档案管理责任追究制度》等制度,规范七种簿册的登记,严格按照档案保管期限、归档范围等规定管理人事档案,理顺管理体制,并强化规范化建设改革和完善现有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体制的转化,推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二是材料的收集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做到全面及时地收集和补充。如年度考核材料、表彰奖励、职称评定、工资普调等材料按计划定期收集;对不定期的零散材料随时收集,及时掌握信息,认真鉴别后归档,随时准备为组织人事部门对档案的查阅利用提供更客观、全面、真实的依据。对建立材料的传递、登记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检查,完善监督机制,一旦发现遗失,及时查找补救,以确保档案材料的完整性。

(二) 加大宣传 强化档案意识

人事档案是一个人历史经历的浓缩,记载着个人经历、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等多项内容材料,这些材料都与个人工资、提职、任免、退休密切相关,是历史地、全面地考察了解和正确选拔、任用人才的重要依据。领导重视是搞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力保证,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坚持制订工作计划时不忘档案工作、检查工作不忘档案工作、总结工作时不忘档案工作、安排财务经费时不忘档案工作四个“不忘”;同时在制度上、组织上给予保证,并在财力、人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

一是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宣传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增强档案管理、服务意识,正确认识人事档案工作的特点、地位和作用,积极主动地开发利用人事信息,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人才评聘等重大人事决策提供具有参考性、前瞻性的人事档案信息。同时,尝试将档案中部分内容根据个人需要向本人部分公开,以提高这一工作在人们心中的认知度,真正把人事档案部门转变成具有较强综合服务职能的人事档案信息中心。

二是进一步充实档案内容,加强过程监管工作,明确收集范围,确保档案的完整性以及人事档案管理的动态化建设。将一些使用频率高、文本格式相近的个人信息,制成规范的格式化电子文本,使用各种终端设备,根据利用者不同的需要给予相应的权限,提供自动化服务,改变“重藏轻用”的旧观念,树立“以用为主”的新理念,变被动为主动服务,不断提高人事档案的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强档案利用的便捷性。

三是多途径、多渠道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档案管理的终极目的,就是利用,就是使档案发挥其潜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强档案利用反馈信息的管理,了解和研究档案利用的各种反馈信息,了解档案效益发挥的情况,以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提高档案利用率,改变以往那种只管理信息输出,不管用途如何的视角。开发人事档案信息资源,扩大信息来源,编制科学的检索系统,提供主动服务,更好的为学校管理提供服务。

(三) 加强培训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人事档案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政策性极强的工作,既涉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又涉及个人的切身利益, 必须不断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 以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事业对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新要求。按照“提高素质、熟悉业务、规范管理、服务工作”的要求, 有计划、有步骤地分阶段、分层次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使档案工作人员认识到档案的潜在价值,及其所能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自觉参与档案的管理。并且注重档案的服务性,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树立档案利用的“受众”意识,重视研究人事档案用户的多方位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服务。

(四) 创新管理方式 加强信息化建设

创新人事档案管理方式是推动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的必由之路。随着信息化社会进程的推进,人事档案在宏观调控、微观管理、科学决策、人才预测等领域,将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使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向“以用为主”的“人才”管理的模式拓展。

人事档案是人才信息的资源库,不断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应用于人事档案管理之中,以提高工作效率,是人事制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社会对档案信息需求的客观需要。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科学的检索系统进行动态管理,积极开发研制档案管理软件,建立人才信息收集、反馈和跟踪系统,快速、准确、全面提供人事信息,改变过去单从纸质档案了解档案信息的传统方式,使档案数据化、信息化。在学校局域网内建立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系统,通过网络使信息共享,向需要信息的领导和部门提供最新的资料,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详实的材料,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并拓宽高校间、高校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根据信息的内容和有关制度在不同的层次内实现信息共享,加强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单位之间及高校与社会各方面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4]。

(五) 改革服务方式 拓展服务空间 加强宣传 拓展服务思路

人事档案管理应从受控型的利用向服务型利用转变,加强档案意识,使人们在使用中得益,了解其用途,认识其重要性,真正实现档案的价值。同时实行人事档案管理的无偿服务,将授予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的人事档案管理权收回,成立专门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从事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做到统一、规范、集中管理。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社会化、开放化。加快人事档案信息全国联网的步伐,实现档案资源共享,为人们利用、查阅档案信息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变“坐等服务”为“主动服务”,从以往的封闭管理模式转为开放管理模式[5]。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采取有效性、系统性的管理,简化利用程序,提高利用效率。但凡是内容涉及到国家机密和个人隐私等方面内容的都要限制利用,以保证档案管理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全面提高人事档案管理质量。

三、结语

总之,人事档案管理是档案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基础性工作, 它集服务性与保密性于一体,对促进人力资源开发、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和改进人事档案管理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新任务。只有实施“人才强馆、人才兴室”战略, 从制度上、观念上更新, 不断地发现问题,找出原因,解决问题,积累宝贵经验。按照人才市场发展的基本趋势,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探索档案现代管理模式, 走出目前人事档案管理的困境, 为人力资源的开发发挥好储备作用,使人事档案管理与档案管理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志超.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现状的分析与对策[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2] 田忠智.浅谈高校人事档案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兰台世界, 2009年第6期.

[3] 刘谊.关于高校档案工作的探讨[J].云南档案, 2007年第11期.

[4] 谢斌.全面信息化与高校人事管理[J].社会科学论坛 2007年第4期.

人事档案与个人档案篇13

一、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的含义

企业的人事档案是由企业的人事部门来建立并管理的,他们会将企业员工在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得才状况及业务能力等记录下来,以员工个体为单位建立卷宗档案,记录的形式包括照片、影像、文字等等,用作考察员工的依据。人事档案在企业档案中占据重要位置,完整准确的人事档案可以充分反映员工的德行及业务能力,可为企业进行人才选拔提供标准,意义重大。具有专门性、机密性、动态性、真实性等特征。

二、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事档案意识薄弱。我认为企业人事档案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管理者对档案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一是员工个人的人事档案意识不强。很多企业并未认识到人事档案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对该项工作持漠视态度,未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人力来进行必要的档案记录与更新工作,使人事档案失去存在的意义。

2.档案管理缺乏规范。在淡薄的人事档案意识的影响下,档案管理势必缺乏必要的规范。从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企业的人事档案存在着内容缺失、信息不完善的问题,甚至还有员工真实情况与档案记录严重不符的情况。我看到很多企业的人事档案在进行信息记录时只是简单地将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时间、工作经历等纳入档案当中,员工的业务能力、品行操守、晋升历程都缺乏及时的更新,动态资料不完善,使人事档案缺乏反应员工真实情况的能力。人事档案内容的缺失是人事档案管理失范的表现,使断档现象屡见不鲜。

3.管理队伍素质偏低。企业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直接影响到档案管理岗位的人员安排,使得该岗位人员不足。我曾在走访某大型企业时发现,只有一名员工负责全公司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难免兼而不顾。有的企业在进行档案管理岗位安排时随意性过大,不顾及人员的实际档案管理能力,使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低下,质量难以保障。

4.档案利用价值不高。通过调查走访,我发现虽然多数企业都会开展档案管理,但档案的实际利用价值不高,往往被束之高阁。首先这与档案资料的不全面有很大关系,档案反映不了员工的实际情况,自然就不会被当做考评的标准,失去利用价值。其次,企业将精力都放在员工的绩效考核上,但相应的绩效记录却没有跟上,人员实际工作情况与档案信息存在较大差距,影响档案的实际利用价值。

三、新形势下改进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措施

1.全面提升档案意识。作为新时代的企业,必须全面提升档案意识,重视起对人才的管理。我建议企业应该首先树立起依法管档的理念,从制度上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在档案管理岗位上配备数量足够、素质较高的管理人才,将档案管理当做一项重要工作。只有先从意识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后续工作的推进就会更加顺利。作为员工个人也要意识到档案的重要性,关注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在变更工作单位时,要从原单位起走个人档案,保证档随人走,确保个人档案的完整性。

2.着力加强硬件建设。要促使档案管理更加规范,我建议大小企业都应该积极推进硬件建设,实现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用现代技术手段来进行档案记录可以大大提升工作效率,使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易行。对于经常变更的人事信息,管理者可以将它们及时准确地输入到个人电子档案当中,方便快捷,自动化程度较高。通过计算机来进行人事档案管理是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的一个重要途径,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符合时代要求,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3.提升管理队伍素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并非人们想象得那么简单,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是比较高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管理者要具备法律意识,依据《档案法》来维护人事档案的真实性、保密性。其次,管理者要有强烈的岗位责任感,在进行档案记录时严格遵守制度,尽职尽责地管理好企业人事档案,以便为企业提供真实全面的人事信息。第三,人事档案的管理人员必须有扎实的档案管理知识,并能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际工作,保证档案管理的质量。在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的岗位上实现个人价值。

4.提高档案利用价值。我认为企业管理者不能忽视档案管理的潜在价值,要对其利用价值进行充分挖掘。人事档案记录着每个员工的个人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员工的能力,企业完全可以通过科学的档案分析来进行人才选拔,选择有能力的员工进入领导层,给员工充分的晋升空间。作为档案管理者要掌握档案分析技术,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档案信息处理,为企业领导提供准确的参考资料。使档案的利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贡献力量。

5.增强服务意识,积极主动的提供档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知人、选人、用人、留人、育人的重要途径是人事档案信息的提供,所以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应认清形势,摆正位置,端正态度,增强服务意识,改变长期以来坐等上门的被动服务方式,增强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地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信息服务。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于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

6.建立人事档案的网络化管理模式,增强人事档案的信息服务。功能档案管理要与时俱进,就要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的管理开放式的人才信息服务网络则为人事档案现代化管理构建了坚实的实用平台。这样,既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降低社会管理的成本。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企业中不可或缺的管理工作之一,其改革已经提上了日程,在这一改变过程中,改变旧有模式,建立新型管理系统,借助现代化的技术与观念,全面开发信息资源,充分有效地利用人事档案的价值,从而促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不断走上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经济社会的演进,企业的高速发展不容小觑,但在新形势下,我国的企业管理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尤其是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不可避免地出现部分问题,需要采取措施予以规避。本文将阐释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的含义,指出新形势下出现的管理问题,并为如何改进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提升人事档案管理质量提出合理化建议。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