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新文化价值实用13篇

新文化价值
新文化价值篇1

机电集团是一个由多家管理局合并组建而成,是一家典型的先有“儿”后有“妈”的投资性企业集团。成立初期的机电集团,其管理模式、管理观念面临新的变化,企业文化更是一张待书的白纸。然而正是初创的企业文化,引领机电集团走出了困境。

迎难而上明理念 机电集团成立初期,所属的55家企业资产总额约75亿元,营业收入27亿元,亏损企业累计亏损5.1亿元,亏损面达68%,净亏损3.5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07%;许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亏损千万元以上的企业19户,一半以上企业拖欠职工工资、医药费、养老失业金等,是重庆市国资系统有名的老大难企业。面对“摊子大、负担重、问题多”的严峻局面,机电集团一班人没有退缩,而是知耻而勇、迎难而上,及时提出了“坚韧、创新、提速、振兴”的八字经营理念。其中坚韧是态度,创新是方法,提速是要求,振兴是目标。

以人为本抓破产 面对困难,在八字经营理念的指导下,机电集团全体干部职工以必胜的信念,坚韧的状态、创新的精神,破旧立新,实施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破”就是破出旧的管理方式,破除阻碍企业发展的冗员,破掉那些长期亏损的劣势企业。破产重组是确保机电集团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但要解决的最关键还是人,人向何处去?过去的办法是先关门后走人,路该怎么走?机电集团打破禁锢,采取先安置好破产企业职工的生活,再进行破产清算和资产变现的破产重组思路,变“关门走人”为“走人关门”。

2003年以来的7年时间里破产13户企业,减少负债近30亿元,安置职工28 400余人。不仅在重庆创下了仅用3天时间,完成红岩内燃机公司、重庆测试仪器厂两户企业5 600名职工的安置工作,没有出现一例不安定因素的先例,更是率先在无锡安置了返锡居住职工873人,开了国内异地安置破产企业职工的先河。无情破产,有情操作的以人为本的破产重组,大大缩短了破产周期,安定了人心,降低了企业震荡。

经过艰苦的努力,机电集团于2004年终于迈进资产和营业收入双百亿集团的大门,实现了集团整体扭亏为盈,摘掉了重庆国资系统亏损大户的帽子。

第二次文化创新走出精彩

进入2004年,机电集团虽然实现了整体扭亏为盈,但资产负债率仍然高达90%以上,企业亏损面仍达50%以上,用什么去引领干部职工继续奋力拼搏,实现机电集团真正振兴?

用愿景激发活力 从2004年起,机电集团先后提出“装备中国、走向世界”的企业愿景,“建强国之基,攀制造之巅”的企业宗旨和为中国乃至世界装备制造业作贡献的企业使命等一系列文化理念。通过广泛宣传,推进理念落地,宏大愿景激发了干部职工前所未有的工作热情和壮士断腕、脱胎换骨的豪情。

用文化指导调整 为加快推进机电集团的转型,加快发展步伐,做强做优做大重庆装备制造业,向装备中国,走向世界奋进,集团强力推进实施了“四大工程”。

一是实施减幅缩链工程——推进组织管理结构调整。通过债务重组、引资嫁接、土地置换、破产退出等一系列壮士断腕、伤筋动骨、脱胎换骨、强筋壮骨的改革调整和破产重组举措,使集团绝处逢生、扭亏增盈,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实现了由“苦菜花”向迎春花的转身。

二是实施“旧貌换新颜”工程——推进工厂布局调整。机电集团紧紧抓住重庆市“退二进三”“退城进园”和污染企业搬迁这一历史性契机,对26户企业实行整体搬迁,大力推进机电工业园区建设,改变了过去“老、大、粗、黑”的状况,形成了布局合理、定位准确、资源共享、上下游产业链互动的格局,促进了产业高新化、企业集群化、产品高端化,促进了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增强了发展后劲。

三是实施战略性整合工程——推进产业结构调整。2004年8月,重汽集团根据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总体规划,整体并入机电集团,使集团产品结构向汽车整车和汽车零部件拓展,至此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成为机电集团重要支柱。

四是实施国际化工程——推进资本结构调整。2008年6月13日,重庆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H股整体上市,开创重庆直辖后企业境外上市第一单。使机电集团真正实现了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融资模式、治理结构、资本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通过一系列调整,到2007年,机电集团实现营业收入迈上200亿元台阶,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到2009年,营业收入达到257亿元,利润15.2亿元,成为重庆国资系统四大控股集团增长最快的集团。

第三次文化创新走出国门

时间进入2010年,未来机电集团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应该有什么样的文化来支撑,等等一系列问题在当年的工作会上得到明确:实施“321”战略,即把集团建设成为西部装备制造业高地,建成千亿级产业集团,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力争在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500亿元、力争在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1 000亿元;实现“装备中国、走向世界”的企业愿景。

文化创新支撑战略 实现战略文化先行。机电集团根据发展现状和发展战略需要,及时创新提出“敬业、创新、开放、提速”的新经营理念。敬业是前提,创新是方法,开放是手段,提速是要求。同时集团对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和企业领导人员提出了“承前利后”的发展观、“知行合一”的哲学观和“精心谋事、激情干事、大气处事、和谐共事”的工作观的要求。进一步充实完善了集团企业文化理念体系,进一步统一了干部职工向千亿机电进发的思想。

文化引领并购重组 2010年以来的三年多,机电集团在技术创新、产业拓展、并购重组、多元融资等方面亮点纷呈,其中最为闪亮的是海外并购重组,因为此举开创了重庆国企海外并购成功之先河,打出了重庆国有企业的品牌。

机电集团认识到,要在现有产业中实现规模的快速成长十分困难,走出去并购扩张是一条可行且有效的路径。在扩张中集团按照“勇敢而理性”的并购理念,“循序渐进”的文化融合理念,“技术先进、产业互补、市场协同”的并购原则实施并购,决不搞“志在必得”“砸锅卖铁”的盲目并购、虚假并购。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实施了三宗并购案:

一是并购英国PTG打响海外并购第一枪。2010年,集团以2 000万英镑全资收购英国PTG集团下属6家公司,包括3个核心子公司、3个百年品牌、5项世界先进技术,使中国机床产业的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缩短十五到二十年。这一收购使PTG当年实现扭亏为盈,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约2 500万英镑,比2010年翻了一番多,实现利润约190万英镑,是2010年的8倍;以此创建的机电集团欧洲创新中心实现了24小时同步研发;新PTG“返程投资”400万英镑与机电集团下属机床集团合资组建的重庆霍洛伊德螺杆生产基地已经完成设备安装即将投产,与机床集团共同研发的磨齿机已经试制成功,展现出广阔前景。

二是并购美国直升机公司向工业强国进军。2013年1月4日,集团所属重庆直升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收购美国恩斯特龙直升机公司全部股权完成交割,重庆直投正式执掌具有54年历史的恩斯特龙公司,开创了国内航空企业成功并购欧美发达国家的知名直升机整机制造企业先河。同月,签署了并购美国TEI模具公司80%股权的并购协议。两并购将推进机电集团直升机产业和高精铸造产业实现质的飞跃。

三是并购吉林大安晨飞公司布局风电产业。2011年机电集团所属机电股份公司全资收购吉林大安晨飞公司,完成重庆风电叶片生产基地的产业布局,并产生了良好的市场效应和经济效益。文化创新引领价值创新,2012年,机电集团克服前所未有的困难,使资产总额达到345亿元,实现营业收入415亿元,利润总额11亿元,向500亿这个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新文化价值篇2

Innovative Culture: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and Choice of the New Values

FANG Ben-xin1, WANGLi-min2

(1. College of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China; 2. Department of Graduate Cultivation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on the new values visual angle, explores innovative economic changes in the values of the profound economic and cultural impact, Analyz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ve Culture, On this basis, Put forward the significance and basic ideas of China’s cultural innovation through the Empirical Analysis.

Key words:innovative culture; new values; high intellectual capital

1 引言

随着当今全球竞争的加剧与经济发展不确定性的增加,文化创新问题正变得越来越突出和复杂化。笔者不久前发表《新价值观与创新文化范式》一文[1],指出文化变迁的过程也是价值观不断演进的过程。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创新性经济的发展,使得工业经济时代以来所形成的以物性和人力资本为基础的传统经济关系变革成以高智力资本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关系,同时也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着企业的价值创造范式及其文化依存状态。正是基于这一背景,笔者以为,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范式――新价值观的提出,不仅能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创新的时代特征及要求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视角,而且也为人们认识创新文化的演进与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框架和认知思路。

本文拟在前文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从新价值观视角,进一步探讨创新性经济带来的价值观变化对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创新文化的主要特征以及经济转型中我国文化创新的意义与基本思路。

2 新价值观的核心思想

新价值观是相对于工业经济时代以来传统的价值理论而言的。其核心思想是以当代新技术革命为基础,充分肯定高智力资本在价值生产与价值增值过程中所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文化范式假设。这一理论把传统的价值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前提,在充分肯定物性资本和人力资本在价值创造中起主要作用的基础之上,认为那些透过财富转移现象而直接领悟价值脉络的想象力、创意和创造力等隐性的高智力资本,是当代价值生产、价值创造与价值增值的重要源泉。新经济时代,人们对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核心资源的认识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从有形资本积累为核心转向高智力资本积累为核心,高智力资本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也使得人们对价值和价值追求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2.1 对价值内涵的重新认识与界定

新经济条件下,高智力资本逐渐成为主导性生产要素,在企业和社会价值创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谓高智力资本,Stewart

从企业的角度,认为是每个人与团队能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一切“知识”“能力”的总和[2]。Andriessen等 则从国家(区域)的视角将其定义为“可以利用的所有无形资源,它能够产生比较优势,通过整合能够创造未来的利益”[3]。智力之所以成为资本, 一是人力资本概念中的智力比体力更具有增值作用,二是新经济让智力资本得到充分解放并通过高智力劳动超强地释放能量,直接导致高知识含量的企业市场价值远远高于其账面价值。我们将其中的差额称之为隐藏价值,企业的智力资本正是这些价值被发掘出来的主要原因。只有不断地强化和推进高智力资本的开发与管理,有效地发挥已有的智力资本,创造并增值新的智力资本,才能在新经济形势下,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内在动力,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源源不断的社会财富。由此看来,新经济价值某种意义上,就是创新凝聚智力资本攫取隐藏价值的能力。

2.2 追求价值高成长性、高起点扩张及可持续性

高智力资本是最有价值、最有成长性、最具有持续发展的稀缺力量,是新经济的灵魂。创造性是其区别于传统物质资本及其它资本的最主要特点。Rastogi指出,智力资本的本质是以快于竞争对手或产业变化节奏的速度发展和组合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优势以创造价值[4]。决定智力资本价值创造能力的核心因素是智力和知识组合所拥有的创造力以及这种能力的持久性。现代技术赋予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自由与能量,这就为社会经济快速成长奠定了重要的前提基础。创新性经济的发展,创造力的充分释放,使得竞争环境呈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商业价值的动态性、短暂性空前地凸现出来,组织的核心价值能力因此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核心价值能力是组织专有的、优异的、扎根于组织之中和适应市场机会的,更有可能实现可持续竞争优势,获得超平均水平利润的一种复合性、整合性的能力[5]。在新经济条件下,培育和发展核心价值能力,确立能够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发展战略意图,并在其指导下实现管理、制度和技术创新,不断围绕价值目标进行流程再造,这是组织实现价值持续提升并最终赢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2.3 追求隐藏价值(高智力资本价值)最大程度地开拓和发掘

隐藏价值通常是指高智力劳动带来的市场价值高于账面价值的差额,换而言之,即高智力资本的价值。隐藏价值是未来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价值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技术的飞跃发展,使得价值创造处于一个复杂性和竞争性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环境之中。“生产性的社会要得以持续,必须既有效率又有创造力”[6]。新经济的竞争是基于时间的竞争和基于顾客需求的竞争。先人一步洞悉新的市场,创造性地拓展新的业务,就能制先机,获取更多的隐藏价值。顾客需求是价值创造的根本源泉,在日趋宽泛的产品和服务选择中,顾客享有更大更多的主动权和价值。需求从本质上来说是来自于人们对生活和生命价值的不懈追求。需求与产品或服务是相互创造的,新产品或服务赋予人们生活和生命以新的属性和范畴,从而产生了需求。新需求产生新价值,新价值隐藏在生活和洞察力的交叉点上,存在于人与世界的关系之中。只有深入到顾客的现实生活中,创造性地解析其生活中所蕴涵的生命属性,触摸其心中不息的生命涌动,进而发掘出有待实现的生命领域,构造出反映顾客认知的新的生命属性,从而为消费者开发出新的需求,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开拓和发掘出高智力资本的隐藏价值。

3 新价值观视野下的创新文化特征

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浪潮冲击下,全球范围内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经济与社会的结构性变革。成功的组织“更多的是由超越现实的抱负和在低投入高产出中表现出的创造性来维系的”[7]。当代的价值创造正遵循一种无法把握但增长潜力强劲的节奏,在发展中呈现出越来越加速扩张的前进姿态。社会财富创造和增长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不断改变和深化着人们对价值观的认识与选择,催生和激发着社会创新活力并向文化层面升华。从新价值观的视角透视正在发生急剧变化着的世界,当代新经济文化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3.1 基于顾客需求发现与创造的异质思维

创新性经济奠定的新价值观,本质上是对传统心智模式的一种颠覆和突破。传统的以追求利润、市场份额、用户规模等的价值理念,在新经济面前日益显现并暴露出其阶段性、短视性的问题。价值创造的重点已转移到提供优异的顾客价值上来。随着顾客的日益成熟,顾客需求的内容和结构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提升顾客价值不仅要立足于顾客的现实生活,而且要立志于创造顾客新的生活形式,并通过价值诉求引导顾客的生命认知转向。这就需要人们必须以动态变化的眼光与异质性思维,在顾客的生活世界中不断探寻和感悟价值实现过程,不断构造出能够为顾客接受和满意的新价值。如打散事物原有的逻辑秩序,重构新事物的逻辑结构空间;用个性化的联系或匹配方法,增添新事物的新意味;以发现的眼光洞察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并对事物的变化及其趋势作出准确判断与把握;通过对事物本源的探索或思考,创造出事物之间新的关联性。通过这种异质性思维来发现和创造价值创新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或来自于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各种各样的矛盾、工艺流程的要求,或来自于行业市场的变化、人口的变化、理解力的变化,或来自于关于工艺及服务等方面的新知识[8]。正是这些可能性为人们攫取隐藏价值提供了广阔的现实空间。

3.2 基于对趋势、规律和机会的洞察与把握

新价值观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于价值的认知、理念、思维、判断等的根本性变化,而且也意味着价值的来源、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由想像力和创造力主宰的新经济时代,价值创新的速度和塑造竞争优势的速度被提到相当高度,顾客需求与市场处于瞬息万变的状态之中。新经济的这种混沌性和不确定性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活动的机会价值,其价值实现的高低则取决于人们对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对于事物本质的洞察、独到的见解和对于趋势、潮流的敏锐把握与认知,以及依此作出的创意和设计的价值。“你必须了解趋势,技术是如何提高的,以及什么样的补充技术能创造客户价值”[9]。美国“火记”(Firemark)创意顾问公司的创办人兼董事长Wellman多年研究创意与创造力的本质,她认为引领新经济市场需求,必须“像艺术家般地思考,掌握你的想象力”,应当具备灵视者看见影像的能力、观察者明察秋毫的能力、炼金师综合大成的能力、愚者赞扬缺失的能力以及智者化繁为简的能力[10]。这五种能力方式是历史上若干最伟大的贡献背后的心智结构―思考技巧,也是当今人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探究并发现隐藏财富和价值的重要法宝。

3.3 基于高智力资本对物产资源的整合与创造

新经济的新价值观是建立在高智力资本基础之上的。在高智力资本的作用和推动下,“当代经济方面最重要的事情是一种创造财富的新体系的崛起,这种体系不再是以肌肉为基础,而是以头脑为基础”[11]。人类由以公司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开始转变为以“网络”为核心的财富体系。知识令资源更具流动性,整合与合作成为当代价值创造的主要特点。整合与合作的过程,是资源充分流动移转的过程,也是财富价值创造过程。基于信息技术平台,不同的价值创造主体联接成为一个巨大的资源和信息库,通过整合把原本相互分离的资源和信息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构造出一个内在和谐的价值系统,实现价值链的提升,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新的更有效率的生产、服务、经营以及附加价值生产方式,更好地适应动态不确定的市场环境,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可见知识对传统生产要素资源的整合只是形式,“真正的实质问题,是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知识资本对物产资源的整合关系”[12]。新经济价值创造主体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智力资本对传统生产资源的整合与创造能力。最充分利用高智力资本的,价值创新和适应能力最强,持续性稳定性成长性最好,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进化中的强者,反之便会被淘汰。

3.4 基于创造力释放及竞争力持续的文化生态

新价值观的本质是人的智力和创造力的无穷释放,其目标是建立起释放和激发人性创造力,并转化为现实财富能力的文化与制度。文化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只有在文化制度层面得以落实,才可能创造并实现新经济的持续成长性。当代社会形成过去所未有的基础结构,让新经济蓬勃发展[13]。美国新经济之所以兴盛,正是因为具有强大的被Florida称之为“创意性社会结构”(The Social Structure 0f Creativity)的生态环境作支撑[14]。该结构由三部分构成:第一是适合技术创意与企业的新体系(如热衷于新产业投资的金融体系、高科技的开发公司等);第二是创新以及更为有效的货品与服务生产模型(如让员工能够发挥创意创造力的工作环境、弹性的生产方式等);第三是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文化与地理氛围。因此新经济价值增长必须致力于营造技术创新和创造力发育并茁壮成长的文化生态,搭建起连接技术创意、产品与市场的产业中介平台,不断推进创造性人才的再生产和知识与智力的开发,进一步完善市场环境、知识产权和金融体系建设,从而为知

识和智力转化为资本并持续不断地释放价值能量创造条件。

4 从《胡润百富榜》看我国的创新文化选择

在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自主创新日渐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主旋律,国家创新体系逐步清晰,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涌现并且迅速成长,各种新兴经济的规模与实力日益壮大起来。我们从每年一度的“中国大陆富豪榜”(简称“百富榜”)中,不难窥出这一令人振奋的活力与趋势。“百富榜”出自于以关注中国富豪而知名的英国人胡润之手,其本意并不在学术研究和学术传播,而在于商业化与娱乐化的目的,其科学性和社会公信力颇值得怀疑。但从财富榜的“游戏”背后分析当代中国的一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化轨迹,某种意义上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近年来的“百富榜”中,以互联网和IT等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新科技富豪,2004年共有8人(8%),2005年50人(8%),2006年33人(6.6%),2007年64人(8%)。这说明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大大促进了我国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造就了一批年轻的富豪新贵。然而这些骄人的数字背后,也有让人担忧的事情。新科技产业富豪比例偏低,整体增幅不大,甚至2006年还出现大幅下滑的迹象。相比之下,在国家对房地产投资实施数年的宏观调控背景下,房地产仍旧是造就中国富豪最多的行业,而且其个人财富连年大幅增长。一方面,政府大力支持的行业,财富在快速的缩水;另一方面,政府宏观调控的行业,财富却在高速积累。在当前国家竞争根本取决于科技创新实力的状况下,这一令人尴尬的现象,凸现着国家创新文化的缺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尔(Bell)就指出,“最终为经济提供方向的并不是价格体系而是经济生存于其中的文化价值体系”[15]。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是一场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让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积累真正建立在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及其贡献上,我们的社会就必须培育和建构起与时代趋势相一致的创新文化。

4.1 价值思维的革命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创新文化决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一种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一个价值实现的过程。因为任何文化都不仅仅要满足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应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即期冀实现新的价值。从传统依赖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投入的传统经济形态,向强调知识、技术和智力对经济增长渗透与贡献的创新性经济转变,这使得原有的社会文化体系和价值结构体系面临挑战,而新价值观正体现了对与时代趋势相一致的新经济文化的认知与定位。新价值观是一种创新发展的新理念,本质上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价值观相比,传统价值观强调“计划―执行”逻辑,而新价值观则注重探寻机会;传统价值观强调技术和资源,新价值观关注能够撬动资源并整合资源的杠杆;传统价值观强调稳定性和秩序,而新价值观则关注速度和行动;传统价值观强调流程和过程的改进,新价值观关注成果和细节[16]。构建创新文化,必须推动和实现价值理念与思维模式的转换,确立并发展适应新时代所必需的新价值思维。

4.2 制度化新价值观

在世界掀起风起云涌的新经济浪潮和趋势之际,我国的创新性经济一直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这从历年的“百富榜”中即可窥见端倪。究其原因,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核心技术的缺失和自主创新能力的薄弱,另一方面也是制度缺陷所导致的结果。创新文化原本就是一系列制度安排下的产物,建构创新文化,就是要重塑与再造不仅能够释放和激发人性创造力,而且能够将创造力转化为现实财富能力的文化制度体系。新经济的发展既需要效率基础结构 (公共服务、运输、电讯、建设园区、制定规则),也需要创意基础结构(包括研发设施、风险投资、知识产权制度和吸引有创造力的人的愉悦宜人而充满文化享受的生活环境)。效率基础结构与创意基础结构是影响知识流动和价值实现的关键要素。而人的因素才是新经济价值的真正源泉。有思想、知识、技能、管理才能和创造力的人才无疑是决定新经济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而存在于消费者当中的有情感、个性、购买力且有需求的顾客,同样关系着新价值的实现,真正的价值存在于顾客消费和使用过程之中。因此在新经济条件下,通过制度创新让创造性人才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释放,让各类人员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应该成为创新文化的核心内容。

4.3 价值创制体系的提升与再造

价值创制体系是创造和实现财富增值的“行为方式”。高智力资本是创新性经济时代财富快速成长的摇篮,但知识、智力、技术与财富之间并没有天然的通道。只有当知识、智力、技术与庞大的用户市场对接时,它才能转化为现实的财富。新富豪的崛起,正是他们抓住了有利时机,实现了从知识、技术到需求创造到最终转化为价值的过程。英国学者Metcalfe指出,创新共有四个层次,分别是机会、资源、诱因及能量[17]。机会代表技术能力与市场认知的组合;资源代表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运用;诱因代表市场规模大小及相关激励与保护措施;最重要的是第四个层面,即创新能量。前三个层次都必须倚赖有创新的能量,才有创新的结果。无论是政府、企业、组织都需要创新能量,必须建构起完整的能够将知识、智力和技术与市场间有机衔接的价值创制体系,不断提升运用高智力资本满足和创造顾客现实与潜在需求的能力。新经济的革命性财富就存在于高智力资本的价值创新之中,这是实现价值持续高增长并赢得未来竞争优势的根本手段。

5 结论

新经济时代,随着高智力资本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人们对于价值的认识和追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从价值观的变迁入手,深入剖析了新价值观的核心思想,探讨了创新性经济带来的价值观变化对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并从新价值观视角分析了当代创新文化的主要特征,即基于顾客需求发现与创造的价值思维,基于对趋势、规律和机会的洞察与把握,基于高智力资本对物产资源的整合与创造,基于创造力释放及竞争力持续的文化生态。在此基础上以《胡润百富榜》为例,对我国当前创新性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是一场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要让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积累真正建立在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及其贡献上,必须从价值思维、新价值观制度化以及价值创制体系等方面推动一场整体性的文化变革。

参 考 文 献:

[1]方本新.新价值观与创新文化范式[J].中国软科学,2006,(11):44-49.

[2]Stewart T. Intellectual capital: the new wealth of organizations[M]. New York: Bantam Doubleday Dell Publishing Group. Inc, 1994. 71.

[3]Andriessen D, et al.. Intellectual capitalofthe European Union[R]. Paper for the 7th McMaster World Congress on the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Innovation, 2005. 8-12.

[4]Rastogi P. The narure and role of IC: rethinking the process and value creation and sustained enterprise growth[J].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2003, (4): 227-248.

[5]福克纳・D,鲍曼・C.竞争战略[M].李维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1997.41-44.

[6]理查特・莱斯特,等.破译创新的前端[M].寿涌毅等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155.

[7]哈梅尔・G,普拉哈拉德・C.竞争大未来――企业发展战略[M].王振西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98.165.

[8]Drucker P. The discipline of innov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5, 63(3): 67-72.

[9]张瀛.聚焦新经济[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321.

[10]魏曼・A.天才的五种创意方程式[M].蔡梵谷译.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20-22.

[11]托夫勒・A.力量的转移[M].刘炳章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9-10.

[12]姜奇平.数字时代的人与商业[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93.

[13]Florida R.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M].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2.

[14]厉无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模式・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5-13.

新文化价值篇3

对于群众个人来说,参与群众文化活动能够使人们的业余生活得到丰富、视野得到开阔、身心受到熏陶。除此之外,群众文化活动还有利于社会文明的传承,能够传递和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尚。由于群众文化拥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因此,一个地区的风俗人情、精神和特点都能够通过群众文化反映出来,群众文化是一项不可多得的非物质财富。它的特点往往与当地的风貌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当群众参加当地的群众文化活动时,就能够受到当地文化的感染,从而加深对当地风俗人情的认识。

二、群众文化活动管理创新途径

(一)促进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上的创新

如今,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群众文化活动就成了人们陶冶情操、丰富业余生活的主要途径。每个人在工作环境、生活习惯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对文化活动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群众文化的形式应该也是多种多样的。然而,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往往只有固定的几种形式,不能满足所有群众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在弘扬主旋律的基础上,对群众文化活动进行形式上的创新,对新颖、富有创造力的活动形式加以推广,提高人们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扩大活动群体。

(二)促进群众文化活动思想和内容上的创新

思想上的正确引导是群众文化活动能够顺利推进的前提和保障。群众文化活动是一项参与人数众多的群体活动,因此,保持活动的先进性就显得格外重要。要遵守科学发展的原则,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及时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进行调整和创新,加强其科学性和民族性,让活动内容顺应时代潮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另外,在加强群众文化活动思想性的基础上,也要关注其进步性特点,让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随时保持活力,满足更多群众的需求。

(三)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管理体制的创新

要想使群众文化活动的体系更加完善,就要推进与时俱进的工作精神,完善群众文化活动理论,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对其进行科学运用。在进行群众文化活动管理的过程当中,管理者不仅要转变陈旧的管理理念,建立完善的文化活动管理体制,还要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总结教训、发挥优点,在对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使其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得以运用,从而提高群众文化管理水平,完善文化管理理论。

新文化价值篇4

(一)文化的含义

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创造的并在历史进程中积累起来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客观事物的记录和反映,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但是文化没有对错之分,只是有差异,每个地方和每个阶段的文化可以不一样,所以这也就证明了文化具有包容性和传承性。

文化具有包容性,就是说文化可以包含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文化建设不仅包括精神文明建设,还有政治建设、人文景观建设、宗教建设等等。

文化具有传承性,它是历史的积淀,所以一个区域、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脉相承下来的。“文化与一定时代相关,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和文化到达的高度。”

(二)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是有关价值和价值关系的一种观念系统,是实践主体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客体重要性的认识。价值观一方面表现为人们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能够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从而指导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价值观是由马克思提出的,它反映着人们的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价值观属于人们的意识领域,正确的价值观能推动和促进事物的发展,反之,则会使事物受到阻碍和后退。

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 ,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

(三)文化价值观的含义

文化价值观是主体关于文化价值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看法,是各种文化价值的观念体系。在每一种文化中总有弥布于文化之中的普遍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称为“文化价值观”。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家赋予了人民及其丰富的权利,人们可以全面和丰富的发展自身。但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要为国家的建设奉献出一份力量。先进的文化能够使人们进步,指导人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作为国家的新生力量和将来国家建设的主要动力军,代表着我们国家日后的发展方向,所以一定要加强其文化价值观观的教育,指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来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

(四)文化价值观教育的含义

文化价值观教育就是对于人们的文化价值观所开展的教育。综上所述,文化价值观是一个丰富的体系,所以对于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教育不仅仅只是让学生学习课本的文化知识,还应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

有了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教育,学生在主流思想上就会有共同的认识,就能指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文化价值观教育可以使学生形成寻求丰富文化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想,能使学生对于广义文化达到更深的认识,从而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发展文化。

二、新疆大学生文化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新疆大学生文化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是一个地大物博的祖国一部分,边疆建设、西部开发都是祖国大力支持和发展我们新疆的有效政策。因为只有国家的各个部分和谐共同发展,才能使国家的综合实力上升,整体功能就能大于局部功能,并且使人民生活的更好。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于国民素质文化教育的培养,目的在于普遍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从1999年国家开始扩招大学生以来,我国每年的大学生数量都在不断地上升,也因此为我国的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全面性人才。

在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和极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地区政府也在不多地重视大学生的各项问题。新疆共有14所本科院校,23所专科院校,其中有两所是属于国家重点211工程,每年所招收的大学生数量也在成上升趋势。这说明新疆的文化建设也开始有了一定的起色。

在高校,大学生开始进入了更专业的学习。学生有针对性的对自己感兴趣或者擅长的领域进行继续学习。这是在增强文化的一部分――知识文化。但是,如果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就不能将其价值展现出来,就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师。

(二)新疆大学生文化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网络文化的迅猛传播,大学生更多会倾向于网络式的“快餐文化”。然而在网络媒介中,很多新闻和消息是没有经过严谨的筛选就直接被出来,有一些是与我们所提的精神文明建设而相悖的,有一些是不符合实事求是原则的,还有一些就是脱离我们现在的生活的。许多大学生会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找自己的人生,把一切空想化,逐渐模糊自己的理想。

“理想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可能的信念,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应,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那么他就没有方向和动力,就会固步自封,没有前进。而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理想信念,那么他就不能自由地在国家中行使权力和义务。

在新疆高校中,大多数学生都会将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变得单薄且无力。学生更多的是在享受个人主义,将自己的意识放任自流,只享受现在和利己主义,从而变得颓废和自私,大大降低和减少了自我的创造价值意识。

另一方面,宗教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宗教文化属于唯心主义,它会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人们寻求真理,所以我们现在要用唯物主义的眼光来看世界,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极端的宗教主义总是会打着“宗教”的旗帜来开展分裂活动,试图得到人们的支持,这给高校开展文化价值观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麻烦。

三、加强新疆大学生文化价值教育观的几点对策

(一)增强学校师资队伍的培训

教师作为文化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对于大学生文化价值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能够使大学生的某些思想意识成型。如果教师没有正确的文化价值观,那么他教育出来的学生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所以在高校,应该增强老师的素质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道德素养,并且壮大师资队伍。在新疆高校中,由于少数民族同学较多,所以少数民族教师来开展其的文化价值观教育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这也需要更多优秀的少数民族教师。

(二)开展主流价值观的教育

理想信念是文化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吸收更多的文化,并且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在高校中,我国的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主要由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组成。这些主流价值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国情的精神文明,也是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在当今复杂的国际背景之下,能否经受得住各种挑战,就看这个国家是不是用共同的正确的精神支柱。

没有爱国主义的理想信念,则会使人们对于自己的国家漠不关心;没有集体主义的理想信念,则会使人们丧失社会主义公德,逐渐变得利己和侵犯他人权益;没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就不能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观点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就会使我们的国家性质遭到动摇,这是十分危险的。

(三)开展特色课程

在新疆各高校,应该充分考虑到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的分布问题,不能忽略某一群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来说,应该首先去了解其学生的文化观现状,并作详细分析,然后开展一些特色课程,比如参观博物馆、观看民族团结的教育片等等,提高少数民族同学对于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

文化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没有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来引导,大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方向,从而导向不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笔者认为,文化价值观教育是在引导学生如何认识文化和选择文化。我国存在的文化有很多种,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需要学习、传播和继承。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社会主义文化就是我们现在的主流文化,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文化就是我们所提倡的。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来衡量当代大学生是否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用我们的文化来发展和壮大我们的国家。

参考文献

[1] 愈思念.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5).

[2] 姚本先.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轨迹,特点及原因[J].高等教育研究,2007(08).

[3] 胡忠玲.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8(11)

[4] 俞新天.中国文化价值观的构建与传播[J].国际问题研究,2011(06).

新文化价值篇5

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如下几个方面的途径对实际生活发生影响:作为一种价值观,它首先作用于人们的思想,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心理定势、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有思想的人的传导,渗透于各种社会团体、组织和非正规群体中,成为维系其存在和发展的粘合剂,并对社会资源的分配产生影响;在更深的层次上,文化总是要寻求其在社会的根本经济政治制度中的强烈表达,这也就是所谓的制度对文化的固化作用,因此,了解一个社会的文化,不仅要看其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而且要从其社会制度中去寻找答案。此外,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还通过产业存在形式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新的增长点。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引下,依托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物质和非物质生产要素,以知识和信息为原料,形成承载着特定意识形态功能的创意产品,促进了文化与经济的深层次相互交融和传统产业的转型重组,使文化产业成为区域发展中战略性、智慧型和具有引导力的重要产业。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这个社会重要的文化整合力量,因此文化创新表现为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价值观的重构。一个社会既要有通过经济、科技、军事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要有通过文化价值观以及作为其资源和载体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意识形态、文化产业等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这似乎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而充分认识价值观在区域文化软实力中的核心地位,并立足区域实际寻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现形式,把确立社会核心价值观与推进区域发展方式转变有机契合,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和统一思想。

新文化价值篇6

1 创新武术文化的动因分析

武术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富、内涵深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创新是文化得以传承的有力保证,武术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璀璨的一颗明珠,其创新也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纵观中国文化的发展形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独占鳌头,因此在弘扬核心价值观中创新武术文化不仅可以引领全民健身,将武术文化发扬光大,迸发文化强国力量,而且能够引导社会进步的思想潮流,强化国民的社会主义信念。同时还能够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元化发展的今天,牢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高地,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抵御外来思想的冲击。

1.1 从物质层面分析:引领全民健身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高速运转促进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从理论上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活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国民的体质得到较好的改善。然而事与愿违,据有关数据显明,青少年学生的部分体能素质指标近二十年来持续下降,大学生视力的不合格率竟高达83%,孕妇剖宫产率超过60%,而对于作为家庭顶梁柱的中年男子来说,其体质优秀率在幼儿、小学生、中学生、成年人、老年人五类人群当中,以7.9%排在最后。〔2〕可见我国目前的国民体质着实令人担忧,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势在必行。武术作为中国最传统的健身项目,其广泛的认知度可以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健身的行列之中。

12 从精神层面分析:传承民族文化

武术伴随着民族文化孕育而生,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不仅展示着几千年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风貌,而且在其形成完善过程中倾注着广泛的民族文化精髓。今天的武术,不论是从形式上,还是理论基础上,都深深地留下民族文化的烙印。武术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民族文化,它的弘扬与传承也直接关乎我国以民族文化作为软实力在国际中的竞争表现。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创新武术文化,不仅能将我国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名扬四海,能为民族文化的振兴扬帆,更能为中国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铸魂,为振兴整个中华民族奉献精神力量。

1.3 从制度层面分析:师夷长技以制夷

在经济、政治、文化互通互联逐步全球化的今天,协同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全球化的世界图景中,武术文化的发展亦不可故步自封、管中窥豹。要想将其更好地传承创新,就必须包容、开放,以平等的视角和姿态对待外来文化。我们要积极地吸收进步的文化思潮,诸如韩国的跆拳道,印度的肚皮舞、瑜伽,泰国的泰拳,巴西的柔术等。要在吸取中不断地总结,为何外来文化能够在中国的沃土中不断地萌芽发展?要追其缘由,从自身出发,明确强大自我才是抵御他人的根本方法。在此过程中,既要提防帝国主义的文化殖民现象,也要处理好武术文化以何种姿态、何种方式走向世界的现实问题,唯有师夷长技以制夷,才能使中国文化创新传承之路在国际的舞台上璀璨耀眼,经久不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宏观指导下创新武术文化,是对社会进步的文化思潮的吸收,同时又让武术文化在一定的原则基础之上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毕竟经济政治的全球化必然衍生文化的全球化,在这个趋势中,我们要有原则、有坚守、有底线,肯包容、肯接受、肯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外来文化成为手中的一把利剑,真正“为我所用”。

1.4 从行为层面分析:拒绝低俗,倡导高雅文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条件的不断满足,为低俗文化提供了生存的土壤。饱暖思淫欲,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人们往往迫切地寻求更多的方式方法去释放自身的压力。而当高尚文化没能快速引领思潮时,低俗文化便乘虚而入。从娱乐圈的艳照门事件,到各类相亲节目的言语露骨,再到今天赵本山的“二人转文化”及毕福剑在饭桌上的不雅言论,低俗文化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低俗文化的泛滥是审美价值观迷失的表现,从根本上反映了社会文明意识的缺失。要对此进行整改,唯有依靠传统道德的重建。武术文化倡导公勇诚毅,对高雅文化的弘扬起着引领和促进作用。

2 创新之路从何出发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在国家层面上对核心价值观的阐述,创新武术文化就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与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相融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在社会层面上对核心价值观的阐述,要求武术文化在创新的过程中落实以人为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在个人层面上对核心价值观的阐述,意味着武术文化的创新要从武德出发,着力培养新时代人民的素养,提升国民的全面素质。

2.1 以爱国主义为宏观指导创新武术文化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站在国家的高度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述。其核心就是宣扬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亦是武术文化得以传承的根本。在几千年的社会演进中,武术文化之所以能伴随着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并能以中国名片的头衔走向世界,就是基于其本质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延续与发扬。然而在国门全面开放的今天,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正面临着被外来体育项目的冲击。特别是韩流的不断来袭,与武术同属格斗类项目的跆拳道也备受国民的青睐。究其根本我们不难发现,跆拳道不仅在招式上更容易让人接受,更重要的是它将道义文化贯穿在每次训练的始终,让学员在练习的同时感受韩国的文化。笔者认为武术文化的创新必须以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为出发点,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抓起,摒弃以往只注重成绩忽略文化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亦可效仿跆拳道弘扬其文化的方式,在课程结束后集体面向红旗默唱国歌,潜移默化中将武术文化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使爱国主义的种子在儿童少年中萌芽成长。

2.2 以落实以人为本为核心创新武术文化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在社会层面上对核心价值观的阐述,其核心是在宣扬以人为本。清代政治学家、文学家魏源曾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主张的就是人是万物的根本,要顺应人的个性发展,才能最大地激发人的潜能。要想在创新武术文化的道路中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首先要让武术的各个流派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相互探讨学习,只有在融合的基础之上才能将武术的精髓更准确地传承下去。其次要为武术的交流搭建更多的平台。近年来散打文化作为武术文化的子文化,其被公众的认可度及关注度正随着武林风的热播而高涨,倘若多增加些诸如此类的平台,那武术文化在市场的冲击下必须进行改革,以便能被更广泛的群众接受。

2.3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纲领创新武术文化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在个人层面上对核心价值观的阐述。在弘扬核心价值观中创新武术文化,让每个公民都做到热爱祖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待人友善。首先要明确榜样的带头作用是无穷的,积极树立武术英雄形象。纵观武术的发展史,无论是在军队还是民间都涌现出不少武林豪杰。〔3〕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不惜英勇献身的民族责任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可见榜样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群众的素质养成。其次要与时俱进,在创新武术文化中要不断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比如有学者专门做过调查,为什么城市里学习跆拳道的人要比学武术的多?而结果表明,竟然有30%的人仅仅是因为跆拳道的服装比较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而选择学习跆拳道。由此可见外来文化之所以能入侵中国,正是因为他们常常能够居安思危、与时俱进,而我国在这点上就显得滞后很多。

2.4 以实现中国梦为根本创新武术文化

中国梦最根本是中华民族的梦,是生活在中国领土之上的每一位人民的梦。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中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4〕文化的繁荣往往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建立在文化的继承发展,弘扬与繁荣之上。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的典型,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具有绝对的话语权。以实现中国梦为根本创新武术文化,其本质就是让每一个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学习武术的机会,共同享有感受武术文化的机会,共同享有与武术文化一同成长进步的机会。这就要求各类传播媒介,充分发挥精神文化产品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使武术文化得以普及。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相信武术文化的创新会为民族文化的创新注入新的血液,指引新的航向,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献上一分力量。

3 小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逐步形成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价值理念,是社会发展与国家振兴的灵魂,是在实现中国梦背景下的主流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宣扬及普及是我国当前文化领域中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5〕武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本身更应该承担起弘扬中国特色文化的重任。然而在各国文化相互争鸣的时代之下,对武术文化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改革之路亦是势在必行。武术文化的创新唯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坚持有原则、有底线,肯包容、肯接受才是创新武术文化的根本之路,才能让武术文化在国际的舞台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梁龙?郾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及对策研究〔D〕?郾浙江:浙江理工大学,2014?郾

〔2〕马思远?郾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及其社会成因研究〔D〕?郾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郾

新文化价值篇7

1.新闻价值的内涵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也就是客体对主体的作用、效用。我们说某事、某物对人有或没有价值,也就是说它有或者没有作用、效用。价值的大小也就是作用、效用的大小”。[1]

按照上述解释,如果把受众作为新闻收受过程中的主体,而把新闻事实作为客体,那么“新闻价值”,即指新闻事实对于受众的意义,亦即新闻事实对于受众的作用和效用。

在对新闻价值定义的理解中有一种是“标准说”,即把新闻价值看做是“新闻工作者用以衡量客观事实是否构成新闻的标准”[2]。这种观点把新闻价值看做是一种主观判断标准,没有揭示出新闻价值真正的内在涵义。

另外还有一种是“素质说”,即认为新闻价值是“事实信息适应和满足公众兴趣与需要的各种信息素质的总和”[3]。“素质说”既突出了新闻价值的客体“事实信息”的基础作用,又强调了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作用”和“效用”,即事实信息要“满足公众的兴趣与需要”。这一定义还说明了事实信息的“素质”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新闻事实信息中客观存在的能够满足受众兴趣与需要的东西。从这一意义上说,某一事实信息的新闻价值是客观存在于这一事实信息之中的。因此,其新闻价值的大小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在研究新闻价值问题时还需要将其与“新闻的价值”相区别。“新闻的价值”,指的是经过媒体报道已经成为“新闻”的新闻的“价值”,它完全是主观(既可以是传者,也可以是受者)对于客观(新闻)的一种判断,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其实“标准说”,应当属于“新闻的价值”的研究范畴。

2.新闻价值观的内涵

所谓“观”,是指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凡成为“观”的东西往往都反映人们的某种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人们的思想倾向、道德观念等意识形态的一种反映。

“新闻价值观”,是人们关于新闻价值所形成的基本认识,它形成于新闻传播实践之中。新闻价值观“直接体现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要受到人们的哲学思想、政治倾向、道德观念、文化水平、审美情趣等等的制约,新闻价值判断的背后是利益原则和利益维护。新闻价值观属于主观的,往往因人而异,并且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不言而喻,新闻价值观不等于新闻价值,然而两者又关系极大,不能相互离散。”[4]

要分析和判断一种新闻价值观,需要从对新闻价值作出判断的主体,即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入手,根据其不同的思想倾向、道德观念等来进行分析和判断,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的判断和正确的认识。

二、西方国家文化语境下的新闻价值观

1.西方传统新闻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1690年,德国人托比亚斯・朴瑟(Tobias peucer)在其被称做世界新闻学研究“开篇之作”的论文中,提出了新闻选择的两条标准:异常性和重要性。1695年德国学者卡斯帕・斯蒂勒(k.Stieler)又提出了新闻的新鲜性、接近性、显要性及消极性等特征。[5]这些涉及新闻选择标准的问题,已经触及到新闻价值观念的一些内涵。

19世纪30年代,西方报业开始进入大众化报刊时期,报纸被作为商品来经营,报人也认识到了新闻所具有的价值。1899年日本新闻学者松本君平在他的《新闻学》一书中有这样的论述:“如某新闻之论说记者,以无名氏而现于纸上。至其文既成,而耸动全社会之耳目,因此新闻之价值顿高。”[6]在这里,“新闻之价值”已经非常接近新闻价值的概念了,而且他还提出了构成新闻价值的一个要素即显著性。

20世纪初,美国人休曼在他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中明确使用了“新闻价值(News Value)”这个概念,新闻价值作为新闻学的一个术语第一次被提了出来。他还提出了构成新闻价值的三个要素即“报道适时、事实的兴趣、令人惊奇的事件”,这标志着新闻价值理论在美国出现。

1922年,李普曼在他的《舆论学》中提出构成新闻价值的要素即突发事件、地缘接近性、个人影响及冲突等,进一步丰富了新闻价值理论。1933年日本学者关一雄在其《报纸新闻研究》一书中,提出了新闻价值的“六元素”说,即时间的接近性、距离的接近性、著名性、异常性、发展性、感情性。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华连在他的《现代新闻报道》一书中提出了构成新闻价值的10种要素,即时间性、空间性、重要性、独特性、戏剧性、斗争性、离奇、性的因素、情趣、猎奇; 60年代,西方学者再次掀起了探讨新闻价值理论的高潮,约翰・格尔腾(Johan Galtung)和玛丽・鲁基(Mari Ruge)提出了构成新闻的12种要素;70年代又有人提出了新闻价值构成的20种要素。

从以上介绍中可以看出,人们对构成新闻价值的要素有多种多样的理解,但综合起来,西方新闻价值理论基本上包括了时间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异常性、冲突性、人情味、趣味性等,这几个方面成为西方国家公认的新闻价值构成要素,同时也成为其选择新闻的标准。

2.对西方传统新闻价值观的评价

“传统新闻价值观”,是指商业化报刊时期提出的以新闻的吸引力和可读性作为新闻选择和判断主要标准的新闻价值理论。[7]传统新闻价值观中有许多积极的成分,例如它强调以受众为本位,改变了政党报刊时期以传者为本位的价值观念,这是新闻传播观念的一种进步,也是尊重新闻规律的一种表现,因而至今仍然为新闻界所沿用。

但是,传统新闻价值观的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过分关注趣味性。这种观念强调“读者兴趣是新闻价值的试金石”,为了迎合读者,媒体上充斥了犯罪、性、丑闻和暴力等内容,导致了“黄色新闻”和“暴力新闻”的泛滥。

第二,它过分强调时效性。一些记者、编辑出于竞争需要,为了抢发新闻,不去认真地核实信息,导致虚假新闻层出不穷。另外,为了追求时效性,一些记者往往无暇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细致的背景分析,从而使许多新闻报道流于表面,失之肤浅。

第三,它过分强调接近性,尤其是地域的接近性。过分强调地域的接近性会导致受众只关注本地的新闻而对整个国家和世界的新闻视而不见。在全球化时代,这种新闻价值观念显然是有害的。

第四,它过分强调异常性、冲突性。由于过分强调异常性、冲突性,所以媒体充斥着大量的天灾、人祸、凶杀、暴力、色情、丑闻等消极新闻,使人们看到的是一个不完整、不真实的世界,是一个支离破碎的、被扭曲的世界。[8]过于强调异常、冲突势必会忽视正常、协作,从而导致受众对社会的扭曲认识,因为它所反映的毕竟不是社会生活的常态,不是社会现实的真实面貌。

三、中国文化语境下的新闻价值观

中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产生于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历史时期,它一出现,就成了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宣传工具,成为“文人论政”的重要阵地。由于中国特殊的媒介环境,中国的报人大多重“言论”而轻“新闻”,于是,报刊主要成了“观点纸”而非“新闻纸”,新闻往往不太受重视,当然也就谈不上新闻价值观念了。这种状况直到“五四”时期才有所改变,在这一时期,职业记者的出现,新闻业开始受到重视,中国新闻界出现了学习西方新闻理论的热潮。

最先把西方新闻价值理论介绍到中国来的人中包括学者徐宝璜和报人邵飘萍。徐宝璜在1919年出版的中国第一本新闻学专著《新闻学》中,总结了新闻价值的三个要素,“重要之最近事实,自能引起较多人数与较深程度之注意,故为价值较高之新闻。次要之最近事实,仅能引起较少人数与较浅程度之注意,故为价值较低之新闻。”“同一新闻,其价值与发生及登载相隔之时间成反比例。此相隔时间愈短,则新闻价值愈大,愈长则愈小也”“同一新闻,其价值不仅随时而异,又大抵随地而有别也。吾人所注意之事,大抵以己为中心,渐推及于己所熟悉之人及事。故现虽处交通便利之世,所最注意者,大抵仍为本埠之事,及本埠之人。”[9]徐宝璜关于新闻价值要素的表述,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新闻价值的重要性、新鲜性和接近性。

邵飘萍在他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中,介绍了美国惠斯康新大学新闻教授格兰特・赫德对新闻价值标准的概括:爱读者之数;时机之适当与否;距离远近之关系;性味集中之变迁。格兰特・赫德分析新闻价值减少的原因是:含有广告的意味者;揭发人之阴私者;有害社会之风者”。[10]邵飘萍在书中还介绍了格兰特・赫德提出的提高新闻价值的要领:死伤者甚多之事件;稀有新闻;非常可笑或非常可悲之事件。

徐宝璜和邵飘萍等人对于西方的新闻价值理论并不是全盘移植,而是剔除了其中的消极因素,对其进行了一些适合中国国情需要的改造。

20世纪20年代,潘公展在他的《新闻概说》一文中总结了新闻价值的5个要点:“事的关系”,即事件本身的重要性大小;“人的关系”即新闻人物知名度的大小;“时间的关系”即报道时效的迅速;“地的关系”即事件与读者的空间距离;“文的关系”即新闻文字表述引人入胜的程度。

20世纪40年代,萨空了在其《科学的新闻学概论》一书中提出了新闻价值“两个条件、两个要素”的观点。他把新鲜、真实列为新闻价值要素,而把新闻与人类“有关”、“有益”作为新闻价值的基础,体现了新闻价值的“有益性”原则。这种阐释对新闻价值理论有所突破,回归了新闻价值的本意,但他未对新闻价值的内涵作出详述。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至70年代末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受“左”的思想路线影响,中国的报刊主要被当做政治斗争的工具。这一时期,宣传价值成了新闻选择的唯一标准,新闻价值理论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东西,成为研究的。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思想的解放和新闻改革的逐步推进,新闻价值理论成为新闻理论研究中的重点问题,西方国家的新闻价值理论再次被介绍到中国来,中国学者对西方新闻价值理论采取了“取其精华,剔除糟粕”的态度,在广泛汲取和积极消化的基础上,对新闻价值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形成了关于新闻价值的一些基本观点。其中,关于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主要概括为真实性、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11]等。

四、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的异同

1.中西方传统新闻价值观的差异

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一是西方新闻价值观,尤其是传统新闻观往往强调反常、冲突、变态,热衷于反映阴暗面,习惯于“多报忧少报喜”;而中国的新闻价值观,特别是社会主义的新闻价值观往往注重正面、健康、和谐,着力于反映光明面,习惯于“多报喜少报忧”。

二是在诸多新闻价值要素中,西方新闻价值观更加注重“趣味性”;而中国的新闻价值观更加强调“重要性”。

三是西方新闻价值观注重以受众为本位,强调以受众的兴趣与需要作为新闻价值选择的主要依据;而中国的新闻价值观则习惯于以传者为本位,将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作为新闻价值选择的主要依据。

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西方新闻媒介生存环境及其性质定位的不同。西方国家的新闻媒介产生于商品经济时代,生存于完全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新闻媒介主要是作为一种信息与文化企业存在的,媒介产品通常都是作为一种文化“商品”,要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因此必须以其认定的“消费者”――受众的需要作为新闻选择的主要标准。所以,西方国家的新闻价值观主要是建立在追求利润的基础上,将经济效益置于首位。

而中国的新闻媒介产生于内忧外患的历史时期,一开始新闻媒介就被当作是文人论政的阵地,承担起启迪民众、救亡图存的历史责任。新中国成立后,新闻媒介处在国家革命、建设与改革发展的特定环境下,新闻媒介被定位为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承担着思想宣传和舆论导向的重大责任,所以,中国的新闻价值观格外强调社会责任,注重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强调要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2.中西方现代新闻价值观的共同诉求

“现代新闻价值观”,指的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关于新闻价值的基本认识,它是以现代新闻价值理论为基础的。

“现代新闻价值理论”,是以哲学、社会科学理念为引导,以受众需要为出发点的价值学说,力图建立主客体结合统一的新闻价值理论体系。[12]它是人们在对传统新闻价值理论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

正是西方传统新闻价值观的种种弊病,使得西方学者开始对其进行反思。1961年,国际新闻学会出版的《积极的新闻屋》一书,要求现代记者改变新闻价值的观念,要生动、综合、系统而有意义地报道社会的正常现象,将人类重新导入一个和谐而幸福的世界。[13]

上世纪70年代,密苏里新闻学院编写的《新闻写作教程》中这样写到:“近年来,报纸已经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篇幅,来报道无法以大多数的传统标准很好地加以判断的新闻。它们往往并不含有冲突。它们很少表现任何怪诞的事物或者涉及名流的言行。许多报道并没有时效性。只有一些报道将接近性作为因素。”“有些坚持传统标准的批评家抱怨说,‘真正的’新闻被‘非新闻’或‘软新闻’排挤出去。看来这些被称为‘生活方式’的报道将保持着或增加了他们的新声誉。他们拥有新闻最重要的素质――那就是影响力。”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率先提出了现代新闻价值理论。[14]

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也开始了对现代新闻价值理论的探讨。刘建明提出的新闻价值“受益说”,就对传统新闻价值观提出了挑战。他认为,现代新闻价值的内涵,是指受众在接受新闻活动中满足其需要所表现出的效用,“有用”、“有益”、“有效”,是新闻价值的三个要素。新闻价值的效用类型主要表现为获知性、激励性、实益性、娱乐性。[15]郑保卫强调要以“事实信息适应和满足公众兴趣与需要的各种信息素质”作为新闻判断的依据,并以“有益”、“有用”、“有趣”作为人们对新闻事实信息的“基本需要”,[16]也体现出了这种新的价值观念。

现代新闻价值观中还包括“系统新闻价值观”理论,它强调要把新闻放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去考察它的功能和作用。例如Laura J.Hedruxjon等人在其《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扩大新闻架构》一文中,就对传统新闻价值观和现代新闻价值观之间的变化做了比较:

[17]现代新闻价值观中也包括“发展新闻价值观”理论,它强调发展中国家要把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这也是一种新的新闻价值观念。

总的来说,尽管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发展历史、现实国情和意识形态等方面有着许多不同,因而在传统新闻价值观上存在一些差异。但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西方的新闻价值观正日益显现出趋同的趋势,现代新闻价值理论的出现就是这一趋势的具体体现。

当前,注意摒弃传统新闻价值观中对“反常”、“冲突”、“变态”等因素的过度追求;注重新闻事实信息的“有益性”、“有用性”、“有趣性”和“有效性”;强调新闻传播的正面、健康、和谐;注意将新闻传播置于社会大系统中,置于社会发展的坐标上来考虑新闻价值的选择标准和新闻传播的效果问题,是中西方在新闻价值观念上能够实现平等对话的基本前提。这说明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还是可以达成对新闻价值理论的共同认知和诉求的。

注释

[1] 袁贵仁:《价值学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9页

[2]《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403页

[3]郑保卫:《新闻理论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1页

[4]彭菊华:《新闻学原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3页

[5]徐耀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129-第130页

[6]余家宏等编著:《新闻文存》,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年版,第55页

[7]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0页

[8]徐耀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147页

[9]徐宝璜:《新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4-第27页

[10]邵飘萍著:《邵飘萍新闻学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2-第69页

[11]郑保卫著:《新闻理论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2-第83页

[12]刘建明:《新闻学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7页

[13]转引自李瞻《新闻学》,台北三民书局,1973年版,第275-第276页

[14]转引自徐耀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147-第148页

[15]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9-第202页

新文化价值篇8

根据雅克・拉康镜像理论来看,人对世界的认识存在混淆时期,分不清世界的成像,所以作为媒体中的镜像更容易被混淆,分不清自我与像。从而带来我们对于媒体镜像中价值的探讨,过去镜像中的价值是怎样影响社会价值的,后新时期的镜像又引导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本文也正是基于此认识,以史为鉴,对镜像文化价值导向作一些积极的探索,使这种对人们价值观影响直接而显著的文化形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

一、回顾与评价

从传播媒介和文化形态上看,七十年代占据主流的是纸传播文化和八十年代中后期得到普及的广播,传播的价值多是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社会刚刚改革开放,文化价值对人们的价值导向还不那么明显九十年代影视文化发展。镜像文化异彩纷呈,既要文化开放,又要把握主流的正确方向,可谓不易:新世纪以来,新传媒(主要是网络,还有手机、MP3、MP4等)作为一种新形态的镜像,与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联系更为密切。但这新镜像涉及道德、社会、心理、伦理等诸多问题,都要去瞥留利。

七八十年代过于强调文化的社会作用,弊端是文化价值导向的唯一性,不允许思想的多元,钳制了艺术的发展,在文化上执其一端九十年代社会思想多元,文化“双百”。多元思想在推动艺术发展的同时,多元弊端出现:过于强调艺术的独立性,极力摆脱艺术依存的社会大环境,艺术良莠不齐渐成为社会问题,社会道德底线受到挑战,个体心理受到决堤的冲撞:新世纪在国家大政策指导下,文化指导方针上形成了核心价值与多元价值并存的艺术观。这会一改过去混乱价值局面,给社会及个体以良好的价值导向。

二、歧路沉思:九十年代镜像文化的价值导向

九十年代的镜像世界”用过多的负面东西混淆人们的是非观念:杀伤抢夺。色情暴力,香车宝马,富家子弟放荡、无拘无束。电视剧内容单一,制作粗劣,婚外情、:电影《英雄本色》、《辣手神探》、《无间道》、《偷窥无罪》、《周末同床》、《晚娘》,甚至网络“艳照门”的出现。一旦对虚拟世界的东西不加辨识,在现实世界照搬,必然会引火上身。因而九十年代很多艺人更像德谟克利特所说的骗子和奸诈的人。德谟克利特说,“艺术不应该追求一切种类的快乐,应该只追求高尚的快乐。”后现代的“高尚”一词已变味了,这是一种奇怪的心理。九十年代无论是影视还是网络文化,存在着很多低俗的快乐,而非高尚的快乐。《香水有毒》、《猪之歌》、《求佛》、《披上羊皮的狼》、《狼爱上羊》等。十八世纪法国的新浪潮电影,更像中国九十年代的镜像世界。这种艺术思潮被不加分析的拿来了。美籍华人张英进说,后现代思潮以及身体艺术在中国是缺少根基的。此话不无道理。德谟克利特还送给我们一句警醒的话:“追求和创造美是一种神圣心灵的标志”。

在过去影视中出现床上戏大多一黑灯就转场了。九十年代把床上戏作为一个窥视点来放大,媚俗大众,这就是柏拉图所说的投合人本性中的诙谐欲念。小丑行为。裸的性关系,残忍的暴力,本来是大众应批判的婚外情,却成了大众奉为时尚的话题。把不正常的现象正常化。娼妓抬头使众多家庭痛苦,最终使每个人都成为受害者。《大话西游》、《唐伯虎点秋香》、《济公》、《英雄本色》中的“黑帮”等,艺术本应“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九十年代影视文化中的不良现象是在价值导向上走得过远。九十年代有些影片、文学作品禁止放行,或在审片中没有通过,许多人不了解其中的原因,也跟着叫屈,是不理智的。观众只是被牵着走,很少介入深层次思考。九十年代《菊豆》、《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遭禁,到2007年李安在大陆和海外投放两种不同版本的《色・戒》。国家广电局考虑的是整个社会的影响,要分清好坏。

艺术发展过于放肆和猖狂,不是一种正常现象。要追求和谐发展而不是畸形发展。新版《水浒传》潘金莲和西门庆的以及床上戏被放大,让人分不清创作者是在宣传还是在批判。很大成分上是在满足观众的窥视心理。美籍华人张英进认为,别说在中国,就是在国际上也没几个大师能用好色情在影片中的展现。言外之意是说影片中滥用色情。在社会现象中多了时尚的“”,过把瘾。破坏了社会伦理和社会法度。敬渎不分,甚至颠倒。每个社会人都生活在惶恐不安,担心焦虑之中,这是我们需要和期待的吗?

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尽可能锻炼我们的灵魂,使之达到崇高,使之永远孕育崇高的思想。九十年代镜像文化缺失崇高,流于低俗。奥古斯丁说,“荷马编造这些故事,把神写成无恶不作的人,使罪恶不成为罪恶,使之犯罪做恶,不以为仿效坏人而自以为取法于神灵。”在镜像世界里,多选用当红歌星、名人来演戏。这些歌星名人就像奥古斯丁所说的神,在普通人心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他们在戏中却多数无恶不作,施暴,肆无忌惮的色情、放荡寻乐,在戏中使罪恶不成为罪恶,混淆人们的价值观。人们往往不去辨识或不具辨识能力,把无恶不作的镜像当成现实世界。吸毒砍人,偷抢奸淫,疯狂标车等,这些本需要人去思考去区分,但事实并非如此。因此在生活出现许多骇人听闻的事件和人间悲剧时。我们又去怪谁呢?

“一个有德的作家,具有无邪的诗品,能使人耳怡目悦,而不是腐蚀人心。”中国艺术需要健康发展,需要有德的作家。要在艺术与道德问题上,找到和谐点。

三、新价值观的重思与定位

新世纪国家更加清醒地提出“荣辱观”,在意识形态上,提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更加注重文化价值的社会导向作用。这必然带来镜像价值的重新思考与定位。不能再在打打杀杀的镜像中忽悠人的智商,不能再在高楼大厦中虚构生活,更不能再在暴力色情中污染人的心灵,而应关注现实和关怀人文。《命运呼叫转移》中有了对命运的思考,有了心灵的悸动,有了灵魂的颤抖。《色・戒》中有了人生如梦的清醒,有了政治权术中的真情思索,有了近于荒于的冷汗。《云水谣》中有了真情的执著,有了痴情的等待,有了永恒与真的探询。

这些回归多以正面题材的构筑影片。《命运呼叫转移》以散文化的叙事结构讲叙了三个故事,涉及到从都市到乡村两个地域里不同人的命运,他们的命运都因手机而被戏虐了一把,但谁又能否定这儿戏般的命运呢?一个公司大老板,一个大夫,一个黑社会的人物,在机场锚拿了手机,致使他们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转移,大老板向自己的妻子 撒谎,偷偷地去会网友,想借机色一把他的妻子明明知道丈夫去外面,但无可奈何。秘密地去找大夫治疗心理的压力,结果由于三个男人在机场错拿了手机,想的丈夫和秘密去看大夫碰在一起,而孙大夫代替黑社会人物去会了黑社会的老大,而黑社会人物大头去了以色情骗人的网友。真让人啼笑皆非,他们都去了他们不该去的地方,这里面有这当下社会的诸多内容,如对夫妻情感的痛苦拷问,有对社会阴暗面的鞭笞如,网络色情敲诈,男人,黑帮角斗等;也有心灵的悸动,如孙大夫面对黑帮。由惧怕到勇敢,的丈夫意外地听到了妻子的心声,有了情感良知的悔悟。第二个故事讲了葛优演的三儿,最后在手机的命运呼叫下,三儿和他村的人的命运都发生了变化。所有的这一切自然归结于三儿的传统的好人品。第三个故事讲述了一个都市富人在生活中,他谈化了人之间的情感,如欺骗他妻子的情感,伤害老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失去了朋友对他的信任。当一次意外的车祸发生了,在临死之刻,终于有了可贵的醒悟。这一切都不可能不引起现代的思索和灵魂深处的颤抖。

只有艺术家摆正了方向,艺术才会高质量地服务于人类社会。张艺谋在拍下《红高粱》《菊豆》这类后现代影片后,放弃后现代的尝试,向传统美学回归,拍下了《我的父亲母亲》《一个都不能少》《幸福时光》。《警察故事》和《新警察故事》前后的变化显而易见,《新警察故事》更关注社会问题,一个高官家庭的子弟的悲剧,也是后新时期社会的悲剧,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孩子缺少的是心灵的健康成长。影片的最后。祖被持枪的警察包围了,作为警督的父亲不是自我谴责自己缺少对孩子的关爱和管教,而是气愤地向祖吼叫:祖,你把你爸爸的脸都丢尽了!祖的表情异常扭曲,似哭似笑。是无助还是对世界的自我无可奈何。退下所有的子弹,然后把枪指向他的爸爸,他知道只要举起枪,警察就会向他开枪,他还是这样做了,可见祖心里失望至极。我们想祖最后的一刻,他恨谁。恨他做警督的爸爸?还是恨自己,那他的爸爸转过来又会恨谁?最终我们找到的是社会的根源上。

《长江七号》与周星驰以前颇具后现代特征的影片相比,也发生了转向。影片中的周先生是一个穷苦农民工的形象,失去了妻子,只身带着孩子,在都市里辛苦地生活,他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儿子身上,希望儿子将来有一天能有出息,不再像自己这样辛苦地活着。他一再告诉儿子:你一定要好好努力读书,不要像我没知识没文化。周先生在建筑工地受工头的欺侮,作为穷人的孩子在校受老师的鄙视,受富人孩子的欺侮,在穷人和富人的两个世界里,周先生一再告诉儿子:我们穷,但我们不去偷不去抢,不是自己的东西,我们不去拿,一样能赢的尊重。这些影片中可贵的转变,让我们感动影片故事的同时,我们也会谈论给我们讲故事的艺术家们。

荣格对艺术的价值导向认识更为深刻,其作用就是“唤醒与复归”。他在研究《毕加索》时,发现“伟大的作品回荡着千万人的声音。”因此,他说让人类来聆听心灵深处的回声。从而见贤思齐。维格茨幕在审美反映的分析中,表述了艺术作用“艺术将调动起那些已经在我们机体中存在,但尚未发挥作用的力量去形成新人。”此处新人即趋向于完整的人。

《落叶归根》讲述好人“老赵”要带丧命的工友回家,从千里之外的他乡,送工友回家,颇费周折终还是没能如愿。这一主题很有深意,其中有老赵对工友的真情,和心里对落叶归根信念的执着,一个人丧生后就如一片落叶,渴望归根,向往归根_应该归根,这是老赵一辈人的信念。于是老赵背着工友,踏上了回家的漫漫旅途。归根成了焦灼的渴望和幸福的向往。在这个日益流动生存的社会,让我们回归家乡,记住生养自己的老根。《亮剑》中的刘云龙生性如匪,生活大大咧咧的,看似很不精致的汉子,但他身上却有一种可贵的英雄精神,一种勇者无畏的亮剑精神。这种精神对于远离战火和苦难的我们这一代。是缺失的和需要的,由于《亮剑》故事大家都熟悉,在此不再展开分析。再如《刘老根》《乡村爱情》《金婚》、《亲兄热弟》等通过艺术唤醒人类心灵的记忆从而达到向完整的复归。

新文化价值篇9

一、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探索

(一)有效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提升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生产力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与经济建设水平的迅猛发展,经济市场的创新灵活度也得到了较大幅度提升,与此同持人员的流动性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加,这虽然是一种繁荣昌盛之景、但同时也为社会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利。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和其它社会行为不同:它并不具有较强的强制性,人们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与意愿,来选择一些感兴趣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仅时间灵活而且内容多样。可以说通过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群众们不仅可以将平日生活、工作所遇到的压力进行健康释放,同时还能够与其他的社会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以此来推进和谐社会的稳固发展与社会文明的进程。而群众们的压力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得到充分释放后,人们的生活热情与工作热情也会得到大幅提升,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更加精力充沛地完成各项既定任务,在广阔天地中大有作为,由此中国的社会经济也才会得到一种良性的循环发展。

(二)群众文化活动有利于推进社会管理工作

与社会管理工作存在着异曲同工的本质内容,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群众文化活动于社会管理工作同样都是以人民群众作为服务主体,同时都要在尊重“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作为出发点。如果我们的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得到阶层范围的扩大,那么随之而来的则是社会管理工作难度的大幅提升。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建立与发展、群众精神、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工作也迎来了一系列的挑战有待解决。例如,在展开社会管理工作的环节中,每一名组织者与相关的工作人员都必须要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学会“善于借鉴”,通过汲取有效的工作手段来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与质量。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管理工作与群众文化活动时刻都要坚持以党的领导为出发点,在不断提升高效的社会管理手段与水平的同时,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忱,以此来达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双赢局面。

(三)群众文化活动有利于文明的传播与继承

充分投身于群众文化活动不仅能够开拓人们的业余生活,同时也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业余生活的多元性,与此同时群众文化活动还能够为社会文明的传承保驾护航,我们知道良好的社会文明不仅包括卓越的生活、工作环境,同时还需要有良好的社会风尚与民族气节作为指引。在实际的活动中,群众文化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性,而人们的风土人情、精神面貌则都是能够以此作为载体进行展现与反映,由此我们可以确定群众文化真的是一项珍贵的精神财富。所以当人民群众积极的投身于本区域的文化活动的时候,一方面能够被当地的文化氛围所感染,同时还能够加深自我对当地一些优良的习俗的认知与理解。

二、群众文化活动管理的创新手段与途径

(一)通过提升群众文化活动形式的创新进行入手

现阶段的群众物质生活与精神文明水平均得到了较大提升,群众文化活动也就逐步成为了人们丰富业余生活、陶冶自我情操的主要平台。由于不同人在生活习惯与工作环境均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不同群体对于文化活动的需求也不尽相同。鉴于此我们必须将群众文化的表现形式进行多元化的创新,倘若我们没有做到与时俱进的革命,那么墨守成规的集中固定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仅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甚至还会产生负面影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相关部门及当地政府必须要时刻强调在活动中弘扬主旋律的重要性,通过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创造来保证一系列富有创新意识的活动迅速推广,在提升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同时扩大活动群体的参与范围。

(二)提升群众文化思想内容先进性的途径

作为顺利推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前提与重要保证,思想层面的正确指引与有效引导十分必要。群众文化活动是一种人员参与较多的群体行为,所以我们要时刻保证每一项活动的思想先进性,在遵循社会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同时,结合实际群众的思想觉悟境界来对活动内容进行创新与调整,通过强调民族性、科学性的同时来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强化群众文化活动思想内容先进性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要兼顾到其进步性的特征,在保持群众文化活动引人入胜的同时,保持活力、满足更多群众的需求。

(三)通过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体质来实现创新管理

只有时刻进行与时俱进的推进才能够保证群众文化活动体系有不断完善的可能性,对于群众文化活动理论不断完善的今天,我们必须要在实际的工作中展开科学性的调动与运用,而在进行群众文化活动管理的各项环节中,组织者、管理者首先要做好自身管理理念的推陈出新,同时还要调动人民群众的力量来建立完善、科学的文化管理制度;其次要充分结合自身的工作实战经验,来对群众文化活动进行不断总结与摸索,以此来发挥其自身优点、扬长避短。最后,我国的群众文化活动体系还可以通过积极引进西方欧美国家的成功管理案例,将其行为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段进行学以致用,以此来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管理水平。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不断提升的今天,群众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了中国群众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而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与迅速发展,其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必须要重视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手段,在充分解析群众文化活动时代价值的同时,来不断革新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手段,以此来为群众文化生活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良性循环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爱娟.分析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J].才智,2017(12).

[2]李荣侠.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价值探析[J].现代国企研究,2016(22).

新文化价值篇10

二、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分析

群众文化活动是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后的重要产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后对精神生活保持了更高的观众,我国当前已经成为社会第二大经济体,但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仍存在明显不足,群众文化活动因此具备了更加鲜明的时代价值。

1.有助于社会文明传承

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非常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承受着较大的工作压力与生活压力,而互联网与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又使得人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不断减少,群众互动交流频率明显降低。群众文化活动的全面开展能够有效丰富广大群众的业余生活,将社会文化与文明有效融入活动之中,有效实现文明传承与发展,进而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普及社会新风尚,传播社会正能量。不同地区的群众能够有效参与到符合当地风土人情的文化活动之中,在充分展现地方特色的同时吸引群众参与,有效利用文化活动完成这些风俗的传播,同时推动地方文化的发展。

2.有助于提升社会工作效果

群众文化活动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形式与内容多样化的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这有助于解决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主要矛盾。当前民众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广大群众对社会工作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对社会工作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如何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符合他们需求的社会工作并提升服务质量是所有社会工作者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广大民众的创新意识与参与意识,促使民众更加有效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确保整个社会产生更强的活力,充分体现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

3.有助于加快社会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发展瓶颈期,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更加多样的问题,特别是经济转型升级及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国家最为关注的经济发展问题。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涌入城市,而城市管理、经济发展及自然环境保护等问题的协调成为当下我们面临着的重要问题。群众文化活动的全面开展能够积极疏导群众心理,使得群众能够在生活与工作中保持更加积极的心态,有效应对外部挑战与问题,从精神文明建设入手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三、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创新路径分析

群众文化活动在全新社会形势下具有更加宝贵的时代价值,我们应该在群众文化活动管理方面投入更多精力,顺应时代及群众需求,更加有效地发挥群众文化活动的价值与作用。

1.有效创新与丰富活动形式

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与丰富能够吸引更多民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之中,改变当前文化活动相对简单和乏味的现状,使得广大群众能够主动自发地参与到文化活动之中,树立群众文化活动的形象与品牌,充分提升其影响力,引导更多群众积极参与其中。当前整个社会的个体差异在不断扩大,不同文化、不同生活背景的群众对于文化活动的需求与认知存在较明显区别,而活动形式创新与丰富能够利用更加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吸引群众关注,满足不同阶层的精神文化需求。

2.持续创新文化活动组织机制

群众活动的组织机制建立能够充分提升文化活动的运行效率,同时也能够确保文化活动顺应时展状况发生有效转变。因此管理人员首先要建立起高效的组织机构,确保整个组织能够保持更加的运行效率及更快的反馈速度。其次组织机构要围绕广大民众的需求展开深度调研,充分了解和把握不同民众的需求。最后组织机构要深入基层,围绕当地实际情况组织更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引导并激发民众的参与热情。

3.深入创新文化活动管理模式

良好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能够保障群众文化活动更加有效地展开,同时将活动中所蕴藏的思想与精神内涵展现给广大民众。在管理模式创新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群众为本,充分考虑群众需求。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全面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促使他们具有更强的职业水平与专业素养,引导他们更好地发挥个人价值。其次我们要建立反馈与评价机制,针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效果展开系统性评价,针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保持群众文化活动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新文化价值篇11

群众文化活动;时代价值;创新;途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层次不断的提高,为了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实际需求,出现了多样化的群众文化活动。每年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在当地群众文化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改善当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加快我国先进文化建设进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文章针对群众文化活动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价值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分析

(一)传承社会文明

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多样化的群众文化活动,能够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陶冶情操和开阔视野,对于社会文明的传承以及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地域性特点非常显著,不同地区的文化文化活动能够直观的反映地区的文化特点、精神以及风俗人情等。因此,通过组织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加深人们对地方风土人情的认识,增强地方文化的感染力和凝聚力,进一步的传承社会文明。

(二)有利于社会工作的开展

社会管理工作与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或者对象都是人民群众,两者都应该始终遵循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原则。通常来说,一旦人民群众阶层范围增大,势必会增加社会管理工作的难度。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给社会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群众文化活动能够为社会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并且在党的带领下,能够显著的提高社会管理工作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民群众主动组织文化活动,能够充分的发挥群众的创造性,丰富人民群众业余生活的同时,还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

(三)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市场的灵活性不断增加,人员的流动性也大大提高,增加了社会管理工作难度。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具有随意性,人民群众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自由的选择参与何种群体文化活动以及参与时间,灵活性非常高。通过开展多样化的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很好的释放人们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放松和愉悦性情,同时还能够增进人民群众的沟通与交流,这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释放完压力之后,人们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充分的发挥自身在岗位上的作用,更加高效的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务,这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群众文化活动内容的创新

群众文化活动随着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不断的推进和演变,为了保证群众文化活动能够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就必须不断的群众文化活动内容进行创新,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和社会主义进行充分的融合,坚定不移的朝世界化与现代化方向发展,同时还应该兼顾普遍性、科学性、地域性以及民族性,尤其是普遍性,不断的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渗透性,例如,由公主岭市文广新局主办、公主岭市文化馆、公主岭市响铃文化艺术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承办、华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独家赞助的“公主岭市群众文化--华旭•红郡金秋之夜文艺晚会”,很多节目吸引了在场的观众,朗诵者用充满深情的缓慢地叙述的语调,叙述在《那片土地》上一幅幅生动生活视屏画面,向日葵与黑土地及拔节的玉米,加上小提琴舒缓的伴奏,引起了场上场下的共鸣,激起人们对家乡土地及过去生活回顾的深深眷恋之情;《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把一切献给党》、《颂歌献给亲爱的党》等歌曲唱出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该群众文化活动的举办,深受当地群民群众的喜爱,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并且对于培养人们的爱国情怀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形式

现阶段,不同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人群的差异不断增大,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比较单一,难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这就要求必须对群众文化活动形式进行创新,采用多头并进的方式,吸引更多人的注意,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例如,由省级部门以上单位主办的“乡镇文化骨干广场舞培训班”或“街道群众文化骨干健身秧歌培训班”等活动,组织来自各乡镇馆(站)文化大院、街道、社区文艺舞蹈、秧歌爱好者,经过规定时间的培训,使学员们能熟练掌握所学的广场舞或全国第五套健身秧歌,当达到并具备回到乡镇、街道、社区进行培训指导的能力,从而以人们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吸引更多的人群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

(三)创新管理机制

健全的管理机制是保证群众文化活动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现阶段的群众文化活动管理观念相对落后,并且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非常分散,增加了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难度,不利于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因此,为了充分的发挥群众文化活动的作用,需要不断的创新管理机制,吸纳先进的文化管理理念,并根据当地的文化发展特色,对现阶段群众文化活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制定出完善、科学、有效、创新的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群众文化活动有章可循和有章必循,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更好的为群众文化活动服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活动在群体文化事业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并且在传承社会文明,推动社会工作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通过对公主岭市现阶段的群众文化活动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对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形式及管理机制进行创新,以便于群众文化活动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保证群众文化活动更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

作者:李荣侠 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文化馆

新文化价值篇12

一个动作,也可以是一处情节甚至一个段落,体现影片的价值关怀与文化诉求。价值符码需要创新视角,、(拆弹部队》、 《入殓师》都在讲述人类的文明史,只不过选择的角度完全不同。《阿凡达》战争的起点是能源的危机与掠夺,表达的诉求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探讨宗教救世的话题;《拆弹部队》则有意略过能源掠夺这一众所周知的战争内幕,而展现科技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种种无法躲避的危机,在此状态下,文明导致人的幸福感全面丧失;《入殓师》则是以现代的视角回视传统观念与文明,情感的真诚,生存的心态,活着的原因成为影片关注的重点。

一、文化的力量在于价值观念的导入――从《孔子》等待一块祭内说起

电影叙事段落为三部分:孔子鲁国为官及离开鲁国;孔子逃难(史实应为周游列国):孔子回鲁。第一部分浓墨重彩,导演为孔子设置不得已离开鲁国的缘由――孔子欲见鲁君而不得,在居所长廊焦急等待每年分来的“祭肉”,却等到季氏(大司徒)假托鲁君之名,借孔子手下公孙寮送来的“玉i”。孔子意会“i”乃“断、绝”之意,遂连夜雨中离开鲁国。

(论语)开篇就在告诉我们为学、为人、为君子的态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作为圣人、君子,以孔子的心性,饥饿尚可弦歌不衰,是否会焦急等待或者说在意一块祭肉?等待祭肉以及孔子连夜离开鲁国的情节,如何与孔子所遵行的“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境界相互对应?设若试着变换一下影像表达的思路,孔子也就不会平凡到如此在意他的地位与官位了。实际上,对于祭肉的等待应该与出走鲁国无关,而与孔子、与文化中的价值选择有关。很好的情节,其可惜就在于失落了正确价值观念的导入,缺失了《孔子》应该传递的文化的力量。

影像诉诸视听,技术与艺术带来可观赏性的同时,必然作用于人的思维器官,作为媒体文化之一,电影因其塑造人物的重要功能而与人、与社会直接相关,因而从人的行为道德追究生命最根本的问题,追究生存最根本的问题就成为电影文化的核心,与人的精神有关的人生目的和信仰成为影像文化关怀的本体。

影像的价值绝非单纯对应商业盈利,文化的打造与输出才是不可或缺的根本。“文化是支撑群体生存的精神动力,任何社会都靠继承文化和开拓文化来维持自己的持续生存”,“简单说,文化是群体的行动方式,主要包括:群体的感知方式、认知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表达交流方式、动作方式

文化的目的是考虑怎样能够使群体持续生存下去”文化的核心体现在它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体现在信仰、追求、精神动力和动机四个方面。

如果说“浮躁”与“投机取巧”是社会渐进过程中所必然经历的文化形态的话,那么就把现在作为一个起点,影像所表现的文化情怀需要被提升,价值观念需要被有效引导,影像文化的力量不容小视。《三枪拍案惊奇》故事讲述可谓精彩,环环相扣,险相迭生,为何无法打动人心?《孔子》离开鲁国的一场戏,雨景环境的营造,孔子孤身出走,为何无法令人心生悲壮之情?前者诸多人物的利己与唯利是图:后者孔子等待祭肉的小我、公孙寮的背信弃义、季氏(大司徒)借刀杀人,如何让人动心?悲壮之情更应是动人之情,孔子的胸怀与仁善未出,“孔子”仅作为形式上的文化指代,缺失了其所应承载的内在的文化厚重感与力量。

反而是徐静蕾清新的爱情小品《杜拉拉升职记》,在一个相对圆融的叙事框架中既考虑到了故事的形式感,叙事的节奏,轻松度,同时更为可喜的是让都市的年轻人看到了他们正在面临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影片所体现出来的要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对待身边的朋友与同事,也就是文化所涵蕴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情感方式,简约地传达着作品所关怀的人文内涵。

二、价值观念需要符码化建构――从《阿凡达》圣母树的倒塌说起

“圣母树”实际上是导演卡梅隆精心设计的一个符码,一棵吸聚了天地精气的古朴老树,潘多拉星球的核心表征,最原始的大自然的象征,更是宗教感与宗教仪式的象征。因而,“圣母树”的倾倒所带来的力量感就变得无以伦比。现代文明对于原生文明的摧毁,朴素原始的自然生灵在时代的所谓进步面前以轰然倒塌的方式向人类诉说真实的本质。

文化价值观念的导入是媒体文化的责任,更是职业精神。”圣母树”被摧毁的时候,人类潜藏于内心世界的也许已经被封存的某些原始记忆也随之震动、不安、焦灼,诸多情绪会随之而生,心灵会产生共振,价值的判断会生成,生存与毁灭、对与错、爱与恶、道德与不道德会伴随影像符码化的过程出现。

宋代大儒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正是文化的责任,电影文化所承载的教育功能也正在于使人省思。从而达于至善。

所谓价值观念的符码化也就是价值观念外化为影像的过程。实际上,今年的奥斯卡两部获奖影片《阿凡达》和《拆弹部队》在引发诸多不同角度评议的时候,应该给我们很多醒示。《阿凡达》除了行业领先的3D。技术之外,呼之欲出的还有3D背后令人叹为观止的宗教救世精神和人类美好的纯真和善良。导演卡梅隆不仅是运用3D技术的大师,更是运用价值符码的大师,从影片的片名和蓝色的纳威人,再到腿部残疾的主人公,潘多拉星球上的物种,价值符码无处不在。片名AANDA,取自印度语,即神下凡之意;纳威人以蓝色为基调则来源于梦境中的神秘气息,与神下凡的宗教神秘感相互呼应;现实中的主人公无法正常行走,而变身纳威人之后却可以在原始的大自然中健步如飞,拥有生命的超能量:潘多拉星上的物种,无论是艳丽奇幻的彩色花朵还是飞鸟都与人的灵魂互通,生命树下自然与人共同开启的生命仪式实际上就是宗教的仪式,当信仰存在的时候,即使是凶猛的野兽也会感染自然与人的力量。

真正优秀的作品,是经得住反复观看且耐人寻味的作品,是故事流畅生动且创造性进行文化表达的作品,是巧妙将价值观念符码化的作品。

《拆弹部队》简单的手提式摄影,几平看不到高科技介入的身影,以对战争近乎真实的关注,以“究竟谁在乎他们的生命”为反思切入点,对美军拆弹三人小组及巴格达市民处身战争的逼真状态进行真实刻画,引发人类对战争之瘾进行反思。主人公收集的 873个引爆信管是影片最有分量感的价值符码,如果说战争之瘾存在于人的精神层面的话,那么它就是战争之瘾的外在形式,与主人公离开战场在超市中寻找麦片时的困惑感相互照应,象征着战争对人的异化所引致的非常态行为。而恰恰是这种非常态行为本身,才可以令主人公显现出超凡的意志力与定力。才可以令其胜任命悬一刻的危险的拆弹任务。

导演的功力正在于影片巧妙地借力用力,借战争之瘾的话题规避了政治上的评判,而以符码化的价值观念引人思考。影片中主人公唯一一次没有收集到引爆信管,拆弹没有成功的一场戏,有一处精彩的符码化设计――无辜的巴格达市民缠满炸弹,浑身颤抖,主人公詹姆斯拆弹的瞬间将手轻捂在巴格达市民的脑后,在那一刻,生命没有任何差别,众生平等,战争也并非让詹姆斯上瘾,不过是他被战争选中而已,既然个人无法规避战争,解救自己同时解救他人才令其上瘾。战争的可悲正在于让内心本无战火之人身处硝烟之中。

三、价值符码的建构应该投射普世的情怀――从《入殓师》一枚石子说起

讲好一个故事,是电影工具箱里最重要的工具。讲好,并非单纯指故事好听好看,更重要的还在于故事环环相扣的同时,还要导八价值观念,投射一份普世的情怀,让艺术既有创造性的思维的高度,又拥有灵魂。因而,从这一角度讲,《三枪拍案惊奇》并没有完全讲好,有惊,惊在三枪:有奇,奇在二人传的俗化造型:但没有惊奇感,因为惊奇必然引发心灵的悸动,心灵没有悸动,原因就在于影片徒有故事但没有情怀。

《入殓师》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故事主线不过是一名大提琴师失业再次谋生的故事。就在娓娓道来的故事线索中,主人公在失意与寻找、无助与坚持中体会生活的滋味,体会命运的偶然,体会责任的力量,体会失落的亲情的感动。小河边的一枚石子,成为价值传达的一个符码,贯穿影片始终,传达出文化的质感。一枚石子,既令人感伤又令人感动,感伤在于那是小时候父亲送给他的纪念,多年以来除了这一纪念很真实之外,父亲的面容早已模糊不清:感动在于主人公再见父亲却是亲自为父亲整理遗容之时,他终于看到了父亲的面容,却永远失去了与之交流的可能,但却意外收获了攥在父亲手中的代表着爱与关怀的“石子”。一枚石子所代表的“石文”正是影片所要传达的文化主旨――“人们还不认识字的时候,听说他们就会找与自己心情很像的石头,得到这块石头的人从它的触觉和重量上可以读懂对方的心,比如平滑的石头,我们就可以想象他的心现在很静,不平的时候就会担心对方”(见影片),其中包含情感,包含责任,关乎道德,通过一枚石子透视生命的旅程,透视文化的情怀,可谓真正的以小搏大。

因为情感会同时作用于创作者与接受者,艺术的价值往往通过情感进行主体与客体间的交流和对话,从而完成文化的传承与传达。情感是触媒,是传达与接受的中介体,因而在所有艺术面前,情感的作用极其重要。

新文化价值篇13

Key words: road and bridge enterprises; The building of enterprise culture; The status quo; Meaning; Management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现今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理论。其指的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企业及员工在生产经营和变革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风、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总称。企业文化通常是由以下三个层次构成的:1物质文化;2制度文化;3、精神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精神支柱和经营管理的核心,具有以下特定功能:1导向功能;2凝聚功能;3激励功能;4约束功能;5辐射功能。就路桥企业而言,优秀的路桥企业文化是知识经济的适时需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路桥企业的发展壮大、提高路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对企业管理创新有着推进和导向支撑作用。

一、路桥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凝聚力

突出了本行业的特点,推广、弘扬“筑路人”精神。该精神是由路桥企业倡导、广大员工共同认可的团体意识,是在生产时间中形成的职业思想、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是企业及其员工价值观形成的集中体现,是路桥企业各种精神因素的凝结与融合,可以把潜在于员工中的认识、信念与理想,追求凝聚为统一的群体意识,促进路桥事业的发展。

2加强约束力

通过企业文化的建立所带来的制度文化和道德规范,对员工的行为有着规范作用,按照企业的价值观的指导进行自我管理和控制,建立统一的群体意识,是企业符合企业价值观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公司在充分调研并借鉴多年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汇编》,制定了36个制度和81项流程,对员工按章办事、约束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

3引导员工

路桥企业的企业文化使员工明确了努力目标和方向,能有效的引导和员工明确认识自身努力的方向。

4有利于企业形象的宣传

路桥企业的企业理念、企业形象、员工形象和企业信誉等内容,能够使人们真切的认识到企业的魅力及其丰富的文化底蕴。树立员工对企业的自信,进而确立对企业未来发展的自信。加强企业信誉在公众心中的总体印象,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公司创作了属于自己的企业歌曲、标志,形象识别系统,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形象宣传。

二、路桥企业文化发展现状

路桥企业文化的发展主要有整体行业特点、行业环境和人才构成这三方面因素。

1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行业也随之快速发展,这造成路桥行业竞争激烈、行业整体利润率低,并且随着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路桥企业在资本和劳动力方面经营规模不断增大,经营生产困难也日益体现。

2路桥企业是以工程项目施工为主,经营场所不定,项目工地分散,点多面广,人员流动频繁。因为项目大多远离市区,且相对较为偏僻,同时现场工作时间长,工作生活环境艰苦,所以员工业余生活单调,而企业也对员工缺乏及时有效的了解和沟通,人才评价信息滞后。这样造成企业组织中人才难以长期安心工作,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引进困难。

3人才构成具有层次性明显和多样性的特点。对路桥企业而言,人才构成中有高学历的中高层经营管理者,也有低学历的一线员工,甚至没有任何学历的外来务工人员;有专业技术人才,也有低层的技能操作人才;有经验丰富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也有知识水平较高但相对缺乏经验的大中专毕业生。这些人才处于不同层次,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价值目标,由他们构成的人力资源系统具有相当的复杂性。

以上原因综合起来就是造成施工企业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企业文化建设提速缓慢的重要原因。以前大多数路桥企业由于不注重其企业文化的建设,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人对企业的认同感参差不齐,往往造成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经营理念的错位。员工在日常岗位中对企业未来缺乏归属感,缺失工作动力。并且作为企业本身也没有很好地从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等几个层面对企业文化进行凝练和升华。如今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开始强烈意识到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又往往没有系统性建设的方向和定位,缺乏建立与完善企业文化的有效途径。

三、路桥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创新

1路桥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路桥企业的发展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价值理念的塑造为管理创新提供了支撑保障。企业的竞争力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是产品层,表现的是表层竞争力,其包括企业产品生产及质量控制能力、企业的服务、成本控制、技术研发能力;第二是制度层,是支持平台的竞争力,其包括各经营管理要素组成的结构平台、企业内外环境、资源关系、企业运行机制、企业规模、品牌;第三是核心层,是最核心的竞争力,包括以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企业创新能力、差异化个性化的企业特色、稳健的经营、拥有卓越的远见和长远的多元化发展目标。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其主要体现在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辐射功能。充分发挥路桥企业文化的多项功能,可以形成一种上下和谐、内外一致的合力,是推动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助推器。

2、管理创新的概念及其方向

管理创新是通过创造出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资源整合方式,可以达到组织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在于创新,持续不断的创新是路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障,特别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创新能力是衡量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的最重要的标志,也是决定企业市场地位和成长潜力的基本因素。企业按照市场经济模式和国际惯例规范运作,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虽然在管理创新上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仍然需要不断扩充新内容:

2.1企业战略创新,现今路桥企业的竞争十分激烈,相当一定程度上是对企业战略思维、战略定位的竞争。企业战略是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整体谋划,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它涉及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企业使命的确定、企业目标的建立、基本发展方针和竞争战略的制定等。

2.2路桥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的普及,促使企业管理上升一个新的高度。它主要是通过对满足员工的生存、人文关怀、员工成长方面的需求出发,调动员工个人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发展兼顾员工发展,通过制定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计划等方式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双赢”的格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发展不再是取决于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而是取决于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管理创新是企业的核心,是企业发展最主要的动力。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创新和企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已越来越明显。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构建和谐、先进的企业文化,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2.3协调发展

路桥企业应该积极推进协调发展,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由于路桥企业作为基础建设的主力军,应在进行道路施工过程中改变以前的生产施工方式,对资源进行整合,建设方式进行创新,进而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发展循环经济,树立企业公信力,是之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而言之,路桥企业的管理创新是建立在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的一些规章制度,这些制度是在企业中每位员工在从事集体的、有组织的劳动过程中,为了进行有效劳动所必须服从、遵守的一种行为准则。如何把对职工强制、客观的约束力变为自觉的行动,尽职尽责,这就需要企业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并在管理上运用有效的途径、手段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对企业来说,在调整战略方向、精简组织结构、畅通管理体系,适应经济发展要求,通过企业文化实现管理创新,使制度的禁锢变为员工的动力、企业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吕玉辉.浅谈企业创新文化的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6(08)

[2]李锦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策略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09(08)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