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实用13篇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篇1

经过近20年的长足发展,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为社会和注册会计师行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同时在不断推进中也需要对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进行不断改革。应用型高等教育是在完成各种类型的中等教育之后,以职业为背景,主要培养从事应用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以及高技能操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系统。应用型高等教育专业是龙头,学科为支撑,人才培养要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全面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近20年期间,全国有近30所高校开设了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这其中既有中注协资助的22所重点大学或老牌财经院校,也有省属地方本、专科院校与职业技术学院,陆续为社会培养了一万多名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人才。基于应用型高等教育建设的前提,文章探讨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问题。

一、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注册会计师人才属于会计行业的综合性高端人才,具有独立承担审计、审阅、纳税申报、管理及财务咨询的能力。就目前在人才市场上每年的供需比来看,初级会计人才已相对饱和,甚至过剩,中级会计人才需求的缺口较大,高级会计人才尤其是注册会计师更为紧缺。随着经济的发展,经营主体存在多元化、集团化和国际化的趋势,这一点也让我们充分看清市场需求的变化方向,以及用人单位对注册会计师职业岗位的要求,除了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基本的业务素质外,还要求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知识更新的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二、以“知识输出”为导向设置专业方向课程

应用型高等教育培养应用科学研究与实践人才,课程设置以“知识输出”为导向。换言之就是知识应用导向――即,以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哪些知识和能力为出发点,设计并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置并优化是实现教学计划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开设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的高职院校开设课程一般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基础、会计电算化、税法、经济法、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其课程设置偏重会计而轻审计,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完善、不适应用人单位的培养要求等方面的缺陷。2009年1月15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印发了《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方案》,在改革实践中,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单列出来成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充分体现了行业发展对行业人才建设的根本要求。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未包含《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也没有企业管理知识、商务沟通技能、信息系统知识等方面的课程,课程体系缺乏及时更新的弹性。虽然有的院校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了一些学科类选修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对注册会计师知识体系的不足,但却不能保证培养高级会计人才对全面、完整的知识体系的需要。因此在此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只知会计,而不知管理、审计,不具备创新和沟通技能,不能胜任在复杂现实环境中进行审计工作的需要,也不能胜任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需要。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知识输入”导向,改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现象,满足综合应用型、职业技术型、组织管理型相结合的要求,切实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为了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现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对传统的体系进行重构:删、减、增、融。其核心是“基础知识适用,专业基础知识管用,专业核心知识会用”,并大胆引入职业资格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课程相衔接,把会计从业资格证(从业资格证书)、初级(助理)会计师、中级会计师(职称证书)、全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证书)单科成绩合格证考试纳入教学计划,并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建议重点开设的专业课程以及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职称证书以及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证书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在教材的选取上,重点开设课程尽量征订全国职业考试指定教材,以便节省学生的学习和考试费用;其他专业课程可优先选用近三年内出版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除此以外,为了切实培养应用型的会计人才,还有必要开设具有极强实务性和综合性的《会计与审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会计与审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的学习需要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税法》、《审计》等学科的理论支持,让学生在校内实训室完成从期初建账――填制、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日记账――汇总登记总账――编制财务报表――会计档案整理与装订的操作过程和填制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的工作流程。通过《会计与审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的学习,形成各专业课程的分项实训和汇总经济业务的综合模拟实训相结合,单一的会计模拟实训和会计与财务管理、会计与审计实训相结合,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及就业相结合的“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综上,课程体系弹性化、课程设置职业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是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基于应用型高等教育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三、以应用型高等教育建设为契机探索校企深度合作

合肥学院陈啸教授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开放式”教育模式。即在校企双方努力下,以项目为纽带,通过校企双方深度融合,合作育人来实现。高校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要按照教育和市场规律,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密切联系行业、企业实际,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新模式。

首先,在明确专业建设目标的基础上,与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共同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双证互通”(毕业证和职业考试证书)的基本思路,整合课程内容,重新修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创新,形成工作岗位教学模块。

其次,与时俱进,关注行业最新发展,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方法,与企业共同编写具有职业特色的教材,把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灵活性、适应性和职业性。

再次,本着校企双方共同育人、双方共赢的原则,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或者企业“冠名班”的方式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促进校企深入合作交流,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的需要,与企业创建良性有效的合作机制。

最后,以应用型高等教育建设为契机的校企深度合作可以在充分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会计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高校和企业共同“生产出”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的会计、审计人才;学生真正实现“顶岗”实习,为企业创造价值;高校理论专家和行业、企业一线实践匠人结合,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执业理论的更新,促进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的改革。

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应用型高等教育建设还包括模块化教学、“双师型、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完善、实验实训软硬件的更新等内容,作者将在以后的教学和实践工作中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陈啸,王文.突破学科定势 重构教学体系――基于应用型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篇2

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培养在国际化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培养, 有学者提出“请进来, 走出去”的方式, 如组织参加国内所、国际所、中注协、国家会计学院、MPAcc、EMBA的学习和培训, 集中国内外资源共同培养注册会计师人才等, 但这些都属于后续教育的内容。笔者认为, 培养优秀的国际化注册会计师应从基础做起, 注重资格考试之前的培养。

从世界范围看, 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目前已形成三种较完整的模式, 即英国模式、美国模式和德法模式。从这三种模式来看, 不同国家对注册会计师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总体上是一致的, 但由于各国高等教育水平不同, 因而在报考标准和考试要求方面有所差别。后两种模式依赖于学校教育, 尤其是美国模式, 要求考生报名时具有较高的资格前教育水平( 研究生水平) , 考试科目相对较少, 主要侧重于选拔。而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同美国类似, 采取选拔机制, 所不同的是考生报名时只需具备专科水平。

基于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 高等职业教育实施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是一种有益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二、目标定位及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是在进行社会人才需求调研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 紧密结合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的需求现状以及高职教育的特点, 以资格前培养为切入点, 按照“ 大专业, 小方向”的专业设置思路确立的。高职教育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我国目前注册会计师资格前教育只有财经类本科院校注册会计师专业这一单一渠道的状况, 既有利于拓宽注册会计师培养渠道, 提高注册会计师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 为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夯实基础, 也符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该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应定位在“牢固掌握会计实务、财务成本管理、审计、经济法、税法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适应会计服务业的发展需要, 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型注册会计师后备人才”。具体而言, 该人才培养模式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使其毕业后能够学以致用, 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注册会计师奠定基础。

该人才培养模式按照“ 综合素质+职业技能+ 发展潜力”的总体思路, 以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课程为方向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贯彻“ 双证互通”, 构建合理的知识、素质、能力培养方案。该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由学院和会计师事务所共同制定, 确保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其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方向课程。基础课程以初级会计资格考试的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为主, 核心课程以中级会计资格考试的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经济法为主, 方向课程以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的会计实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审计、税法为主, 该专业课程体系要求讲授时剔除核心课程的重复内容, 既避免了各学科间交叉内容的重复教学, 又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使课程的难易度保持一定梯度。该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产学研结合的基本思路, 由学院与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培养学生, 具体包括邀请企业的资深会计人士开设讲座, 建立校内实训室和校外教学科研基地等。

此外, 高职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尚需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我国会计教育需求旺盛, 各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有限的教学资源面对不断增加的学生数量, 大多呈现教师严重透支、教学资源供不应求的情况, 尤其是校内外实训场所缺乏, 严重影响了该专业的实践教学, 须引起高职高专院校的高度重视。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篇3

一、我国现代会计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新变化

(一)现代会计学科新趋势

自现代科技革命以后,人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发生了深远的变化。一方面,两大科学本身的学科划分日趋精细;另一方面,两大科学间学科整体化、交叉化迅速发展,展现了高度的对立统一性。现代会计学作为一门用来控制经济活动的经济信息科学,其必然顺势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当前,现代会计的外延和内涵正在发生扩伸。从研究对象来讲,现代会计已经延伸到现实领域的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等横断科学,研究并吸纳这些科学的新成果并重新认识和充实本身。同时,会计学体现出与其他科学的一致性,要求普遍的数学化过程。管理会计的出现和电子新技术的应用,在更大程度上催化了会计数学化的趋向,使其向着成功应用高等数学的方向推进。现代会计学在这种科学交叉、学科整合的潮流中不断前行。

(二)现代会计职能的新转化

当今,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会计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显著增强,地位愈显重要,社会对会计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从而使会计的工作内容、日常任务、工作重点等方面发生了三大显著的改变。首先,从工作形式上,由原始的对外整理提送财务报表、反映财务状况转变为对内增强管理,由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其次,工作内容方面,从原先主要从事后期核算转变为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和后期核算同三维一体,由静态核算到动态核算;最后,具体职能方面,从最初的反映财务情况、提交财务信息向多元职能转变,综合提供并运用信息,干预生产、助推经营和参进决策,由静态控制到动态控制。

(三)现代会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从现代会计学科新发展及其职能新转化不难发现,现代会计对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横向上来讲,要求掌握更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达到更高的职业素养。从纵向上来讲,会计在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态上均需发挥作用,要具备更好的道德修养,适应新的工作方式。

二、我国现代会计人才培养方向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教育模式及其存在的不足

在我国现行高等学校的会计教育中,教材一般只注重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会计的关联体系只是浅尝辄止,如经济学、管理学、审计学、计算机等。这种教育模式直接导致学生实务操作能力低,在真正参与会计日常业务操作方面困难重重。

在我国目前的会计继续教育中,一般采用统一授课的模式,不细分行业、不细化岗位,眉毛胡子一把抓。内容多为新近的会计制度、职业准则等,缺乏对金融、工商、税务、法律、软件等与现代会计日常工作紧密关联的内容,难以达到储新知识、增强素养的培养目标。

(二)会计培养环境存在的问题

会计法颁布施行以来,会计人员的受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但不少企事业管理层还没有重视会计人才素质的培养,较少考虑会计人员在预测、决策、规划、投资、控制中的作用,缺乏让会计人员参与管理的意识,甚至随意任用亲信担任会计等,对会计人才素质的培养带来巨大阻力。

(三)高级复合型会计培养模式的欠缺

目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数量庞大,但整体素质仍然偏低。由于会计人员的素质与职业新要求存在差距,导致很大部分的从业人员依然忙于繁琐的静态核算、报账,欠缺参与管理、决策的能力,无法满足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四)会计职业道德修养的不足

目前,我国会计人才素质整体偏低,一方面影响了职业制度、职业准则的有效执行;另一方面可能导致会计人员抵制不了各种“糖衣炮弹”及领导舞弊等。会计信息失真导致贪赃枉法、弄虚作假现象出现,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甚至导致宏观调控和微观决策的失误。

三、我国现代会计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

(一)理论与实践结合,进一步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现代会计人才业务水平的提高需要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的共同培养。首先,不断提高、改进高校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方式、内容、管理模式,丰富现代会计人才知识理论的储备,夯实其理论基础,提升其对经济活动分析,参与渗透的能力。其次,在企事业使用人才环节,打破原始的会计工作方式,使日常工作与企事业总体经济活动相互关联,提高其动态管理水平。最后,在以上两个环节中都应注意专业知识更新,与新知识融合,与新要求接轨。

(二)提升会计人员的文化水平,为高级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打造基础

文化兴国,文化水平也是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会计职业内容的转化使得其对从业员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首先,现代会计职能早已不是原始的加减乘除。随着经济环境的日新月异,对会计人员的文化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其次,在加强会计学科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要对会计相关的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交叉性学习,以把握住现代会计的脉搏所在。最后,提高文化水平,尽快掌握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提高现代会计的业务操作水平。

(三)加强法制教育和宣传,营造良好执业环境,提升会计人员的思想水平

现代会计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企事业人才起用要宁缺毋滥。首先,培养会计从业人员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其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熟知、研究相关法律,依法进行业务操作,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严肃从业团体财经纪律,树立严格的法制观念,对触法违法者依法严格处理。其次,由于现代会计人员工作内容和形式发生了转变,直接参与到企事业的财经核算、控制、管理等方面,所以在教育培训、职业资格考试、企事业录用过程中,均需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修养教育和考察,使其秉公办事,具备应有的健康的价值观,全心全意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结语

21世纪,经济化、信息化、知识交叉化、专业整合化等时代因子已经让现代会计融入了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加强现代会计人才培养已经成为能否驾驭时代经济生活的重要因素,要达成这一目标,除了上文强调的各方面客观条件外,更需要会计从业人员自我学习与创新,不懈努力,提高自我的业务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金永利.现代会计人才素养探析[J].全国商情,2012(01).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篇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 修订《国际教育分类标准》中关于高等教育的界定是:入学资格,完成12-13 年的初等与中等教育并获高级中学毕业证书;学习年限,理论累计在两个学年以上;学历或学历证书,必须获取毕业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是指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层次上涵盖了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在形式上则包括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育等。高等教育共性的特征有:

第一,以培养高等人才为核心目标,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第二,以学问的探索与传播相为任务,是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提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用两条腿走路;

第四,教师与学生均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做到教学相长;

第五,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更为紧密,不仅服务社会,而且要引领社会。

一、会计专业高等教育的几个主要构成要素及其基本特征

(一)学生

1.每个学生个体存在较大的差异,每个学生个体人因为对周围人、事、物、环境的感受而改变自己,是一个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过程;直接感受的强度大于间接感受,但效率低于间接感受;教育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感受是主动的,根据皮格·玛利翁效应,个体感受的主动性可被激发,因此教育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大学生有强烈的独立意识,但缺乏足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大学教育要符合这个年龄段的教育规律。在这个阶段大学生要确定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要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以及要获取一技之长。因此在这个阶段的教育要做到:第一,在大学教育中,应摒弃“保姆式”或“牧师式”的教育,要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权;第二,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因此要更加重视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开展研究性学习;第三,学生感受不再局限于教材、课程和校园,而应更多地参与社会,视野更加开阔;简单说教更容易形成逆反心理。

(二)教师

1.大学教师的主要职能可以归纳为教学、研究、育人。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做到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而研究则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不仅知道应该教什么,还要知道怎么教;育人则是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2.运用启发式教学,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3.尽管教学媒体多种多样,但是教师课堂语言仍然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工具之一,教师课堂语言要做到:

第一,语气亲切和蔼,速度适中,顿挫有序,便于学生思考和跟进;用词严谨、准确,避免歧义与错误;循循善诱,以简明、清晰的陈述、解释、论说为主,间有必要的提问和讨论;

第二,声音洪亮,抑扬有度,使后排学生听到,又不易产生听觉疲劳;富于激情和感染力,调动学生情绪始终处于兴奋和思考状态;

第三,讲普通话,吐字清楚,无语病,避免造成费解或误解;对于关键的前提、条件、概念、定理、定律、公式等,尤其要注意口述清晰,必要时一般还要配合加重的语气、姿态和板书等。

(三)课堂

课堂是开展教学的最主要的场所,课堂教学效果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1.教师与学生心理因素: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学习兴趣高低、学习习惯是否合理、班级地位高低、个性取向等;教师的业务水平高低、教学能力高低、自信度、准备状况是否、个性、期望等;师生即时心态、身心疲劳状态、外界临时刺激等;校风、学风、班风、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等都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2.环境与物质因素:自然条件如季节、天气、星期几、上下午等;教室条件如生均空间、空气质量、光线、室内布置、洁净程度、座位排列方式等也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3.教育技术因素: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互动式、灌输式等;教学手段如语言、姿态、教材、教具、板书、挂图、幻灯、影片、计算机课件、多媒体等。4.管理因素:教学时间管理、教学行为管理、教学制度管理等。

二、会计专业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定位

近年来由于对人才培养的职责认识模糊,以及各种不合理的评价指标和制度,高等学校一贯倡导的“树人育才”百年大计的中心任务有被弱化和边缘化的趋势。有人认为会计专业教育交会学生会计知识和技能,会记账,会算账就可以了。这是一个误区,会计专业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具有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复合型人才。

第一,所谓知识的是指能快速而有效地理解与接受会计方面的新知识;能运用新知识提出、分析和解决会计领域的实际问题;遇到新会计业务时时能做到创造性综合运用以前所学的会计知识,在会计准则精神的指引下处理遇到的会计事项。

第二,所谓能力是指要有终身学习能力、不断创新和发展能力、与他人沟通、协调的能力、与岗位职责相适应领导艺术和能力、缜密地逻辑思维和推断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会计事项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会计知识不是一劳永逸的,因此要具备不断学习和掌握会计新知识的能力。会计也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与方方面面存在利益关系,需要会计人员具备适应岗位需要的综合能力。

第三,综合素质是指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贵的人格品质和人格魅力;积极向上和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素养;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懂得回馈社会;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热爱生活、自信不自傲。会计人员要有职业操守,遵循职业道德,要敢于与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作斗争,要禁得起诱惑和考验。

要警惕“范式陷阱”,就是教师所教的知识越多、越发精确,学生学习的知识越多、越发精确,学生就会陷入范式陷阱中难以自拔,这会成为其创新最大的制约。乔布斯不是大学教育的成果,他仅仅在美国里德学院正式学习了6个月就退学了。在这个信息革命年代,许多与乔布斯一样的IT界领袖人物都同样不是大学教育的成果,他们是大学的退学者,是肄业生。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是:他们为什么选择辍学?他们为什么敢于辍学?他们难道天生就是天才吗?他们如果老老实实待在大学里读书一直到毕业,他们能有今天的成就吗?如何改变目前应试教育的现状,如何改变我们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等等问题。

三、会计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

第一,改革传统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向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负责引导、启发学生,教会学生如何掌握学习的方法、技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改革传统教学中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堂内外结合转变,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学习能动性,利用好图书馆、会计实践和实训教学基地、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运用会计知识解决会计实务问题的能力以及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第三,改革传统的考核评价方法,由过分注重考试分数考核转变为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会计问题的能力。

第四,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会计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要加强会计模拟实训环节以及校外会计实训基地的建设,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真实的会计岗位环境实现无缝对接,努力实现毕业能立即上岗。

第五,重视学生创新、科研能力的培养,会计专业不仅实践性强,同时也具有相当的理论性。针对思维活跃、独立性强的学生,创造条件,鼓励其创造性参与到教师主导的科研工作中来,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四、会计专业课程建设

会计专业的课程建设是会计教育的核心内容,要充分利用好各个层次的教育平台,打造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和一批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示范和辐射作用的会计精品课程。

(一)会计精品课程的建设应该做到

第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发人深思,启思明智;第二,教学相长,不断地启迪学生探索求知的热望,引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品格;第三,效果深远,辐射宽广。

会计精品课程的课程体系应当涵盖:教材、教学课件、教学动画、网络课程、试题库、考试系统、教学网站、网络视频、教学管理、课程公告、讨论交流、课后答疑、在线学习、教学资源、作业与批发、课程论文提交。

(二)重视网络的作用,充分利用好网络化教学平台

1.网络化教学的意义

第一,能够完善传统教学模式;

第二,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三,分享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学资源;

第四,教学改革的先锋力量。

2.网络化教学平台

(1)可以用作网络化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库包括网络教材、教案、课件、视频、动画、图书与图片、试题库、相关的网络资源。

(2)网络化教学平台教学管理包括管理系统、作业系统、自测系统、考试系统、、教学评价等、教学互动。

(3)网络教学资源包括精品课程、双语示范课程、网络课件、数字化课程、规划教材、试题库、考试系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名师、教学团队、校内外实习基地、数字标本库、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相关网站等。

(三)建立科学合理会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

(四)在会计课程体系的建设中重视对学生的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通识教育的一般定义为“来自各方的人一起参与的学习”。通识教育的本质可以概括为:

1.追求真理的精神与能力:培养其独立思考、自由判断的能力。

2.养成宽容、真诚、稳健、合群、进取等人格特征,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积极、乐观面对困难的态度。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篇5

随着信息学科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IT人才的需求逐年攀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逐渐发展成为我国招生规模较大、培养学生人数众多的专业之一。各类用人单位十分看重该专业毕业生的项目实战经验和动手能力。希望所招聘的学生像带USB接口的外设一样,“即插即用”,能够迅速进入工作状态。由于大多数地方高校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体系基本上参照传统研究型大学的相关专业而制定,存在办学定位不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不清晰、办学特色不明显的现象,致使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优势不强,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另外,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出现用人单位招聘难的问题。

地方高校如何适应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需求,对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培养以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工程型应用型人才,是值得大家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1 “21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形式

精英教育注重厚基础和广谱适应性,大众化教育更应强调特色和适应性,强调学校和专业的准确培养定位,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在知识能力的培养上应具有一定的差异。襄樊学院属于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市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在专业定位上主要是围绕鄂西北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由于地方院校受条件与环境的限制,专业发展难与知名高校相抗衡,需要站在新的角度立足地方本科院校的特殊性重新审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人才培养不以学术型、研究型为取向。而是以地方区域经济及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技术型、工程型、应用型为取向。

襄樊学院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上,突出技术、工程、应用型的人才特色,构建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高层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以夯实专业理论基础为目标的理论课程体系,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实践课程体系。形成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211人才培养的主体框架,其结构如图1所示。

“211”人才培养模式以“核心稳定、方向灵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将四年本科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前两年夯实基础,按大类进行培养,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一年学专业,按专业方向培养,设置专业模块课程;最后用一年时间安排多课程综合课程设计、短学期实训、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使学生有更多时间参与实际应用,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211”人才培养模式的前瞻性

“211”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传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针对计算机类专业构建和设计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宽厚的理论教学体系,加强基础;通过构建多维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实践:通过以就业为导向,拓宽学生的选择途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市场,最终形成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使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的教学培养模式。根据教育部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工作,教高[2007]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学科专业;密切与产业和行业联系,加强紧缺人才培养: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指导性意见,“211”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适合教学型、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并随着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3 211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3.1 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并实践“211”人才培养模式

“211"人才培养模式,第一个“2”代表入学后前2年,专业实施共同的教学计划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和专业基础课程平台的教学):第1个“1”代表第三学年,两学期的专业方向教学,以就业为导向。突出掌握动手能力,强调从业技能;第2个“1”代表第四学年的一个学期的专业实训(项目的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教学),参与教师与行业、企业共同承担的计算机相关项目开发工作,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一个学期走向社会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阶段。襄樊学院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和差异情况进行安排,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和工作能力,实现学生与社会用人单位的深入磨合,为真正就业作好心理和技能准备,从而形成大类专业、多个方向、灵活模块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流程。

3.2 以就业为导向,设计“核心稳定、方向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案

探索“211”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构建一套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的培养方案,并根据地方区域经济与产业需求以及科技进步实时进行更新。我们按照“核心稳定、方向灵活”的思路,首先设计课程培养体系,专业核心课程根据计算机专业基本知识理论体系设置,夯实基础,相对稳定。避免学生今后发展“后劲不足”。专业方向与模块课程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就业灵活设置,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在课程建设中,以学科领域课程群建设为主线,对原培养方案进行重新设计和完善。突破按学科设置专业方向的传统思维,走与区域经济、人才市场紧密结合的道路,按就业需求来设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选修不同层次和不同方向,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培养方案的完善中,我们注重职业素养与技能的培养和锻炼,以增强学生将来工作就业的适应性。培养方案的设计不但反映就业市场对IT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还将专业技术的最新发展及时反映在教学任务中。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尤其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专业方向与模块课程的设置则相对灵活,随着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应对市场变化进行更新。

3.3 “从需求倒推”,建设“多层次、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使毕业生更好地服务社会。提高竞争力,我们切实加强实践环节,实践教学变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避免“纸上谈兵”,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中,我们设计“多层次、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单元实验一课程综合实验一课程设计(课程综合)-短学期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组成,并保证比较充裕的学时数。并分别根据不同层次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资源,以计算机专业软 件教学为例,设计三个层次的教学资源如图2所示。

根据“从需求倒推”的思路,考虑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多种类型,对各实践环节进行比较全面的改革。

(1)专业核心课程实践环节的改革。这类课程强调实验环节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侧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功与编程能力。每门专业核心课程实验课都由专门的课程负责人统筹规划,在实验教学大纲中明确培养目标,在实验指导手册中规范每个单元实验的要求与内容,做到培养基础。提倡综合设计。鼓励研究创新。

(2)专业方向中模块课程实践环节的改革。这类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每门课程除了设置一定的单元实验外,还要求学生进行综合设计实验,以融会贯通整门课程的内容。由于计算机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比较强,开发实际项目时需要融合多门课程的知识,单独一门课程的实验设计就略显单薄,所以我们结合多门相关课程的内容进行基于项目开发的综合设计,使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3)短学期实训的改革。短学期实训结合学生各自的专业方向,以“项目驱动,团队合作”的方式运行。通过一批模拟项目的实际开发。融会贯通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创新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团队合作与项目管理等能力,训练开发技能。

(4)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改革。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是“211”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就业奠定基础。在此阶段,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到相关企事业单位参与实际项目开发,到校企合作建立的实训基地实习,通过这样的实战演练,既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积累了实际工作经验。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高,从而缩小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差距,为毕业后的就业创造条件。

3.4 产学研相结合,多渠道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在校内以封闭或半封闭模式培养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常存在一定的差距,此问题在计算机专业人才供需上尤为明显。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有着积极意义,我们通过创建校内软件实训基地、按企业人才需求定制培养、鼓励吸引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多方面结合的形式,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在校内软件实训基地,以案例驱动教学、场景驱动训练,采用企业化管理机制及模式,注重实际技能的培养和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充分体验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技能。经过人才定制培养,所培养的毕业生能直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成功对接。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中青年教师,承接有科研项目。通过项目研发。拉近教师与社会的距离。学生通过参加实际项目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加强。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得到全方位的提高。通过这几种“学习一实践一再学习一再实践的”方式,为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4 结语

几年来,襄樊学院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对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突出“宽泛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深入的技术技能,精准娴熟的工程经验”人才培养定位,从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实训方案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211”人才培养模式是在遵循高等教育普遍规律和人才培养基本规格的要求下,结合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的特点和实力,科学分析社会需求,找准优势、扬长避短,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旭东,陈伟君,罗予东,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5):52~54

[2]韩利凯,雷伟军,毛艳,梁宏倩,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与计算机教育教学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1):78~80[3]陈小辉,李红卫,计算机类本科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电子科技,2010(6):112~113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篇6

据我们对近两年的应用统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结果看,统计专业的应用主要面向中大型城市的中大型企业,当地区域和地方企业对统计专业人才需求甚少,或者说当地区域和地方企业对统计人才的运用仅仅是初步的、最基本的,也就说统计人员在当地区域经济或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上的作用未发挥出来,然而中大型企业对统计人才的要求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又达不到,继而形成了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一旦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必将影响学生的就业情况,从而影响学校的招生和发展[3]。

那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如何既突出应用又着眼点区域经济或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继而实现地方院校和中心城市重点高校的错位发展,保证人才的出口和入口,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本文结合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统计专业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一、地方高校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不足。

(一)口径窄。主要指培养的学生就业口径窄,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的还是机关事业单位,但近几年,随着统计的发展,统计学的应用已不再单一地面向机关事业单位,来自企业的统计专业人才需求呈现上升趋势,一些新型行业部门给统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尤其,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统计专业人才越来越多地被需求和重视。我们急需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二)单一化。指课程设置单一和考核方式单一。课程设置单一主要指专业拓展课程方向单一。统计是一门工具,服务于各行各业,统计的应用必定要求了解一定领域的知识背景。现有的课程考核方式基本上是不管什么课程统一闭卷考核,导致学生考前一个个死记硬背,把统计学当成纯文科来学。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考前压力,而且根本实现不了课程教学目标。

(三)理论型。由于地方本科院校现有的统计师资队伍和实验室条件限制,人才培养依然是注重理论,忽略实践。一来,由于地理位置因素,地方高校师资队伍本就比不上中心城市的高校,教师多缺乏实践技能,又由于地方高校经费紧张,教师的进一步进修和提高受到限制。二来,地方高校的经费紧张必然导致实践教学条件的匮乏。基于以上,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难免会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四)知识陈旧。近几年随着统计专业的发展,尤其是大数据时代和数据科学的到来,市场对统计专业知识的更新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由于地方高校统计专业教师结构老化,学习和进修受到一定限制,统计专业教师的知识更新大多未能赶上市场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措施。

(一)明确培养目标。只有明确了培养目标,教育实践活动才能走上正轨、稳步向前;只有明确了培养目标,才能正确指导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只有明确了培养目标,学生的就业才有保障。

社会需求决定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继而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也是专业设置的基础。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为指导方针培养统计学人才。所培养的学生务必符合市场的需要,既要在某一方面具有宽厚的应用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各种统计分析软件的操作技术,成为一个“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保证学生的就业。

(二)根据市场需求完善课程设置。统计学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它应用服务于各行各业。我们的课程设置应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作为首要目标,以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为最终导向。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统计学专业人才时,可根据市场需求和统计专业的职业方向划分专业方向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职业规划选择专业方向课程,即专业拓展课的设置应该多元化。如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拓展课程:金融统计方向、社会统计方向、商务统计方向、管理统计方向等。金融统计方向可设置会计学、国民经济核算原理、货币银行学、保险理论与务实等课程,社会统计方向可设置统计案例分析、描述性统计等课程。

(三)构建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4]。应用统计学作为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务必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建设。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务必向实践教学倾斜,深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专业实践协同、课程实践教学与课外团学活动联动。按照岗位能力要求,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形成实践项目,确立实践课程,建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增强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推进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精减验证性实践,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践,开发工学结合的项目实践。最终形成“四年满打算,四年不间断”梯度式逐渐提升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从基础实践到提升实践再到关联课程综合实践,从实验室的实验教学到社会调查再到校企合作的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另外,我们应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周开展各种学科竞赛、专业资格培训、创新创业训练、职场招聘模拟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技能和就业技能。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决定因素,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因素。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受到地域因素的限制,在引进人才方面本就具有一定劣势,因此更应该重视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学校在待遇和福利上应该给予更多优惠政策以吸引高层次人才;对在职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进修机会,并给予相应的经费补贴;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深造,读硕、读博、学着访问;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既能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校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接轨,又能帮助教师形成科研项目,实现生产、科研与教学一体化;引进企业中的优秀统计工作人员为兼职教师或是请他们做讲座。另一方面,教师应积极主动更新知识和观念,由理论型教师向实践型教师转化,改变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注重互动教学、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曾五一,肖红叶,庞皓,朱建平.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研究,2010(2):4-6.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篇7

法务会计不是单纯的会计学科,而是融合了法律学、审计学、鉴定学等各学科于一体的多学科专业。因此,法务会计专业的学科定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法学界认为法务会计属于司法会计的一个分支,而会计界认为法务会计包括司法会计。激烈的学科之争导致了法务会计专业学科属性定位的不确定。在高职院校中,法务会计学科属性定位的不确定致使该学科课程体系设置不确定,人才培养方向模糊混乱,从而制约了法务会计专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在高职法务会计专业学科定位中,应该严格地按照所归属的学科进行深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以及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

1.2高职院校法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模糊

法务会计专业属于新生学科,并没有被纳入我国专业学科检索目录中,因此目前高职院校对该专业的开设还处于自由阶段。虽然有些高职院校开设了相关专业,但是依旧没有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和认可,各个院校也是通过自己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施教。各个院校法务会计专业开设的个性化和依附性,导致高职院校法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模糊。首先是人才培养方向的混乱。有的在会计专业中开设法务方向,培养会计人才;有的在法律专业中开设会计方向,培养法律人才。其次是课程开设的混乱。有些高职院校在法学专业中开设法务会计课程,失去了与会计学应有的紧密关联。总之,高职院校对法务会计专业的不重视导致了学科领域的不确定,从而引发了该专业培养模式的混乱,而模糊的培养模式很难确定相关的人才培养方向和课程体系。

1.3高职院校法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科学性

目前高职院校法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缺乏一定的科学性。首先是法务会计专业学科涉及面过大,涵盖了会计、法学等多种学科,不能形成具有一定针对性和适应性的课程体系;其次是课程设置的科目过多,缺乏实践应用性,降低了法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再者,课程的重叠过于严重,忽略了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造成人才培养目标的不伦不类。1.4高职院校法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缺乏一定的师资力量师资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主导以及关键所在,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更趋向于应用技能型。因此,建设一支既懂理论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很必要。然而,目前诸多高职院校缺少一支法务会计专业的强大师资队伍。一方面,高职教师大多数都毕业于法学专业或会计学专业,缺乏法务会计通识知识,这就造成了该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片面性;另一方面,教师队伍中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师多,缺乏具有实践技能和经验的专业技能教师,不能很好地以市场为导向并根据市场行业的发展进行实践应用能力方面的教学,造成法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降低。总之,高职院校作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地,在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其高效运行的关键。

2我国高职院校法务会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2.1高质量的高职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是服务社会的需要

2.1.1从国家层面来讲,高职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是政府加强监管的需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都需要设立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以保障相关各方利益不受损失,保障市场行业的良性运行。在这个组织机构中,审计公安检察等成为这个社会力量的关键,而审计从专业属性上来讲属于会计类专业。由此可见,高质量法务会计专业人才是政府实施市场监督控制的重要力量。

2.1.2从企事业单位层面来讲,高职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是组织维护权益的需要企业以及事业单位在履行国家社会职责、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追求本单位的最大利益,在正常的经济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经济纠纷,这时相关各方必须用法律来捍卫自己的权益。因此,单位资本利益最大化的维护必然会引起对法务会计人才的需要,这就对高职法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3从法律事务所层面来讲,高职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是律师服务的需要我国目前的经济律师虽然对普通的经济案件具备一定的处理经验以及专业知识,但是对于法务会计类别的案件缺乏深刻的认识,不能很好地判断资本的舞弊以及赔偿等,也不能很好地利用会计方面的证据。因此,高职院校高质量法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为行业提供有效的判断方法,并为之树立良好的服务标准。

2.1.4从会计事务所层面来讲,高职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是履行会计师职责的需要目前,我国大多数的财务审计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公司的资金舞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师对资金舞弊的洞察越来越难,而财务审计部门又越来越希望会计师能够发现其中的舞弊行为,最大程度地降低资金风险。因此,高职法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将极大地缩短社会期望与会计师功能的差距,为当前会计师职责能力的提升树立标准。

2.1.5从个人层面来讲,高职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是投资者权益保障的需要在当今社会中,不仅是企业或行业,个人也会遇到类似法务会计经济法律的难题,投资者和公司高管都可能成为公司企业舞弊责任的追究者。要成功捍卫个人的权益,精通法务会计的专业人才不可或缺。高职法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同时也为维护个人权益提供保障。

2.2高质量的高职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是行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法务会计学科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与市场行业相关的人才数量比较稀少,人才资源过于匮乏。虽然每年都会有法律或会计学专业人才填充法务会计人才的需要,但是由于专业的片面性,没能形成很好的行业人才体系,只有发达地区才勉强有相对稳定的人才培养渠道。高职院校作为市场技能型人才的主要输送者,应针对此领域的人才需求,不断地创新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式,长期为行业企业输送新鲜血液。另外,目前大多数法务会计方面的人才基本都靠自学成才,缺乏正规的职业教育培训,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有鉴于此,高职法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也是行业综合实力提升的需要。为了我国法务会计行业健康良性发展,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已迫在眉睫。

3适合我国特色的高职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探究

3.1高职法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高职院校不同于其他高等院校,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主要针对所学专业的市场就业,也就是说其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就是为相应行业职业岗位培养合格的员工。因此,高职法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首先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各企业事业单位对法务会计人才的需求,然后加强法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实现学生与行业或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高职院校在重视法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应该从三个方面提升法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首先是加强专业理论教育,让学生精通法务会计理论,熟悉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动向,了解国外法务会计发展现状及相关案例等;其次是注重实践方面的教育,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运行能力,通过角色模拟或者现场观摩等方式,拉近学生与职业目标的距离;最后是侧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比如加强学生职业创新能力以及知识融会贯通能力等,打造素质全面的法务会计人才。

3.2高职法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内容的明确

高职院校在法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的基础上,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还应该体现素质全面、知识结构合理、逻辑结构严密等要求,进而形成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

3.2.1构建科学的学科课程体系,培养适应型的法务会计人才

在制定高职法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时,首先要避免法学与会计学两个学科课程的叠加和重复,做到法学、审计学以及会计学等多种学科的融合和交叉,按照市场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和专业理论层层递进的关系,制定一套科学的课程体系。另外,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适应型和通识型的高职人才成为当前市场所需。因此,在课程设置中,高职法务会计专业应形成以法学和会计学为主、以两学科融合为辅、周边学科为补充的课程体系,并且要紧跟市场的需求,及时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培养出以市场为导向的高端技能型法务会计人才。

3.2.2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综合能力型人才

法务会计属于社会服务性行业,除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以及实践技能经验之外,法务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也是当前社会所看重的。因此,法务会计人员要做好资本方面的服务。只有自身道德素质得到完善,才能在金钱与各种舞弊事件面前做到洁身自好,避免包庇事件以及犯罪现象的发生。高职院校应该针对法务会计专业学生的个性,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针对法务会计行业道德规范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

3.3高职法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法的拓展

在法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突出市场导向,并结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提升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首先是教学方法多样化,既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或者任务驱动法等,也可以邀请企业律师结合法务会计案例进行解剖式的讲解。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熟悉法务会计的实际工作,并从中学到实践的经验和技能。其次是完善法务会计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设以及校内实训条件的完善,让学生接受来自校内外的各种实践培训,突破职业院校“重理论、轻实践、少经验”的现状和瓶颈。在校外,让学生通过企业的锻炼弥补实践技能培训的短缺;在校内,借助场景模拟以及角色扮演等方法提升法务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再次是通过“训证岗”的人才培养方式,让学生在考证培训中完成法务会计知识的培养,鼓励学生报名参加注册会计师和律师等执业或职业资格考试,在考证中学习各类相关课程,完成通识型合格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

3.4高职法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师资的加强

高职法务会计专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师资队伍更是人才培养的短板。因此,高职院校的法务会计专业务必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个人双师和整体双师相互匹配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3.4.1加强校内专业教师个人双师素质培养,建设校内“双师型”师资队伍

随着国家应用技能型人才战略的实施,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都需要不断的提升。法务会计专业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不能局限于专业理论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实践技能的锻炼以及经验的积累。因此,校内专业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与时俱进,在提升自己专业理论教学能力的同时,不断加强自己实践技能的培养和实践技能教学能力的锻炼,以个人“双师型”促成队伍“双师型”。

3.4.2加强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整个团队“双师型”建设

学校应聘请企业行业一线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对行业深入的了解。在法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兼职教师的实践给学生带来校外知识,他们在实践技能方面更有优长。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过程中,让学生随时了解来自行业的前沿知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能够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就业的零距离对接。另外,校外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传授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教学方法,对师资队伍整体实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篇8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现阶段信息科技已经发展到尖端领域,会计电算化发展的趋势渐趋加强,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求更高,社会中企业对会计人才的准入标准也变得更高起来。由此,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求实现高端科学化发展。然而,就我国发展历史情况与现状而言,会计人才的培养由于受到传统文化和传统体制的制约,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实现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将是我们所需要探讨的重要内容之一。会计人才的培养,不仅仅从会计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方面进行专业化培养,用该从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办事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培养。企业多人才的需要不是指只需要那些只会单纯工作的机器,而是需要一批会工作的同时也会生活,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工作能力的新时代会计专业人才。这些会计人才在高能素质培训与专业心理素质及职业道德素质方面都具有过硬的本领,能够胜任企业任何与会计专业相关的高端知识技能的操控与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应时展的潮流,才能实现我国现代化企业对现代化人才方面的要求,才能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活动的动向,顺利步入世界现代化经济发展的会计电算化的高端科技殿堂,才能缩短我国与国际经济活动人才方面发展的差距,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

二、现代化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分析

(一)专业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现代化企业在很多业务方面要求与国际经济活动接轨,与国际相关国家的高端企业有直接的经济合作项目和经济活动相关的业务,由此必然要求具备现代化的高端的专业会计人才。例如具备高能的会计电算化高端会计人才,要求这些会计员工具备熟识的电脑操作能力,会熟练地操作办公软件,并懂得相关的企划知识,能够实现快速的电脑预算结算业务等等高端科技业务。另外对这些高技能高素质的专业会计人才要求年纪趋向于年轻化,同时对性别的要求较为严格。例如偏向于男性会计专业人才和已婚并生过小孩的中年女性会计专业人才的招聘,原因何在,主要是考虑到女性在生育方面存在因定的假期,会影响到企业的财务方面的快速现代化发展。未婚女性在谈恋爱期间容易产生工作情绪化,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另外未婚女性结婚旗舰和生孩子期间必将影响到其自身的工作状况,同时也要对其给予相应的法定假期来实现结婚和生子等项目的进行。这样,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企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而男性和中年已婚女性出现这样的情况相对较少,所以是现代化企业首要招聘的最佳对象。

(二)对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人才的要求不断加大

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主要是财务这一方面对人才的需要。然而,财务部门又是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部门,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活动机构,不容置辩,会计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中心环节,会计的工作时企业财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发展的好坏。故而,现代化企业对会计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方面要求极高。例如,现代化企业在招聘会计人才的时候,很多企业高层大多都把会计的职业道德素质放在应聘考核的第一位对会计应聘人员进行考核,这一考核如果不过的话,就算专业业务素质再高也不会被录用。因为在具备高能素质的专业会计人才,如果心术不正,没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必然在今后的工作中会给企业财务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三、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机构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作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源地,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发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亟须解决。

(1)高校人才培养方式赶不上时展的潮流。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加上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加强,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有数量转向质量,高校的人才培养步伐相对缓慢。我国国内高校从1998年扩招以来,高校在校生基数变得逐步庞大起来,时至2008年底,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已经变得数量较大,但质量偏低的发展态势。十年扩招时间,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受到教育设施、教育理念和高校教育师资力量等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大学生受教育的质量逐步偏低,人才的精英式培养逐步被淡化,校园文化发展区域同化,有些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不能实现专业人才的国际化或现代化方面高效率培养。例如,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困难,高校会计专业人才毕业后步入社会找不到相应的工作,相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加大,但对人才具备的素质要求偏高,是这些大学毕业生被拒之门外。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高校人才培养方式赶不上时展的潮流,也就是说,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偏低,无法顺应现代化企业发展的需要。

(2)人才数量基数变大速度加快,质量方面培养偏低。人才不是指一些能够呼风唤雨的怪物,而是现实中如何顺应时展的潮流,能够为社会的发展有更大的贡献,在实现自身价值发展的同时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这就是社会对人才的最基本要求。现阶段高校和相关培训机构培养出来的所谓的人才,很多表现为知识方面以数量来积累,学历不断变高,职称不断变高,但实际能力不但不变强,反而被弱化。究其原因,关系化和表象化发展趋势加强,弱化了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力度。例如,从2002年到2009年这七年的时间了,会计专业大学毕业生毕业后无法就业的情况占据相当的比例,二企业在会计专业人才招聘方面却找不到自己需要的高素质能力强的精英会计专业人才。由此看出,会计专业型人才质量封面偏低,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情况在人才发展中普遍存在,实现会计专业人才的高能素质培养已迫在眉睫。

(3)校企合作力度有待加强。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的桥梁是近年来我国实现的新的一种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这种方式实现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实现高校毕业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同时也解决了相当的就业问题,促进社会进一步和谐发展,提升高校毕业生工作的实际能力。校企合作在实际运行中还要求高校与企业方面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强强联合,从师资,资金、教学设施、教学理念等方面强力入手,实现尖端人才的培养。例如,985工程院校在会计专业方面的开设于促进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加强,应运用高薪聘请国内外有能力的大师来任教,并配套相关专业教育设施,实现师资和教育条件的高端化发展。企业在与高校合作方面实现资金的强有力支持,同时对新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出具明确的合同要求,校方按照合同培养出与企业要求相符的专业型人才,实现高校与企业人才培养桥梁的搭建。然而,现阶段这种方式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亟待进一步实现加强发展。

(二)现代化会计专业人才素质能力培养不足

纵观现阶段高企在会计人才方面的需要,出现严重不足的情况,然而社会上具备会计师或者已经注册会计师的人才不胜枚举,出现专业人才对不上口这一发展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和高企对人才要求的角度来考量,发现表面性人才培养趋势发展态势相对猛烈,从而蒙蔽了真正素质能力型人才的发展方向。例如,注册会计师的政策出台后,人们想发展,拓宽自己的工作环境,不惜重金区临时培训,并通过关系走后门,拿到所谓的能力资格认证注册会计师头衔,然而其自身的工作能力素质根本的不到符合高企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专业经济发展机构,对人才的要求和发现的眼光是十分犀利的,由此是很多具备相当学历的文凭的注册会计师与高企失之交臂。

四、实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高校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地方,是实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发展机构,企业是会计专业人才发展和锻炼的重要单位,也是实现专业会计人才彰显技能素质的摇篮。为此,实现校企合作的加强,为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搭建更加坚固的人才发展桥梁。校方实现强有力的教育管理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并按照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高素质方面的专业培养。企业实现对合作高校资金方面的全面支持,并提出企业自身所需要的现代化会计高素质人才。这样,既可以有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解决现代化企业或高企对会计专业高端人才的需求问题,从而降低成本,促进社会经济向前发展。

(二)加大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力度 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会计人员要提出更高的要求

企业应当加大对复合型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力度,特别是对电算化管理人员的培训。既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保养和维护、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要积极推进会计电算化进程,就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在培训的内容上要切合实际工作需要,及时更新培训内容,完善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结构体系。同时,还应选拔具有一定计算机知识的会计业务骨干进修计算机专业。通过建立良好的培训机制,落实培训效果,从而选拔出一大批既能够精通计算机信息技术,又专于财务管理知识,能够熟练地进行财务信息的加工和分析,满足各方对财务信息的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促进会计电算化的顺利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石。

五、结语

以上这些问题是会计人才培养中经常遇到而又必须重视和及时解决的问题。若不重视和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它将严重阻碍我国会计人才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反之,如果我们能顺利地解决好这些问题,那么必然会促进我国会计人才的发展,更好地为我国的现代化企业服务,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朱幼凤.我国高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之思考――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6).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篇9

一、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高职培养会计人才的目标定位不明确。多数高职院校重视大型企业,将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过于长远,导致定位不准现象出现。部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设计不合理,难以体现出会计专业的优势特点,过于重视形势导致会计专业缺乏相对实用性。高职院校会计教学重视理论忽略实践,对会计教学的重点把握不准,高强度的理论课程造成学生的学习压力,进而降低学生对会计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实践操作能力的匮乏导致会计人才难以适应实际岗位工作,无法满足地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安排的教学内容较为单一,理论知识相对抽象,受传统知识体系的束缚,会计专业课程还未及时更新,导致教材内容与市场需求出现严重脱节。传统的教学方法将教师作为教学的核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进而降低了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学习的效率。机械型的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阻碍了高职会计人才的有效性培养。

二、地方会计人才需求能力分析

根据地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对会计人才需求能力进行深入分析。用人单位对财务岗位的能力要求如下:扎实的专业技能。拥有会计专业技能是高职会计人才进入地方单位工作的基础条件。地方要求的会计专业技能主要是会计核算、财务保管和财务软件应用等方面的能力。综合的业务能力。具备会计专业基础的专业技能后,在地方用人单位更加重视会计人才的业务能力,这是考验会计人才综合素质的标准。综合的业务能力包括职业素养、涉税业务、外贸业务处理能力。地方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综合的业务能力保证高职会计人才满足一人多岗的职业需求。财务管理能力。在地方企事业单位中,要求会计人才参与经济管理、财务信息处理等工作中来,具备财务管理能力的高职会计人才能为单位提供更长远的服务。语言表达能力。会计人才不仅需要进行财务数据操作工作,在实际岗位中,还应该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准确无误的表达出地方单位的经济信息。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出具备各项综合能力的会计人才,使其满足地方人才的发展要求。

三、以地方人才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基于地方人才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顺应时代的发展,基于地方人才的需求,构建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为支持地方的经济增长,高职院校将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作为目标,基于能力的发展要求,明确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确定教师的教学指导地位。坚持职业性、创新性的人才培养理念,确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构建开放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地方人才需求的要求下,高职院校培养会计人才应该结合社会需求,根据不同的岗位要求,明确会计专业的设定方向,重视提高会计人才的综合能力。教师在展开会计教学活动时,应当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全面培养高职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和实践思想。在院校与市场的促进下,培养出满足地方人才需求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依托市场环境设置专业需要进行准确的会计职业岗位分析,探索会计专业职业技能要求,以此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多主体的共同合作,制定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全面了解地方单位的财务岗位需求,结合专家、校方及学生的多方意见,以期制定合理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定期召开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座谈会,深入探讨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内容,通过不断的补充和完善,使得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方法符合地方特色。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实现高职会计人才的长远发展。调整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强化对高职会计人才实操能力的培养,在“双证书”制度的指导下,促使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不仅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还需要取得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实现理论课程内容与职业要求的双向达标。据调查发现,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绝大部分毕业时可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但只有小部分毕业生可获取会计专业技术证书。基于地方人才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促使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与职业资格考试挂钩,并实现与地方单位岗位的直接对接。只有将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应用于地方单位的实际工作中,才能保证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二)根据职业能力要求,转变人才培养方式

为构建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根据实际职业能力要求,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使得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会计人才符合地方人才的发展需求。基于地方会计岗位的职业要求,在高职院校开发出特色的教学体系,从专业学习、拓展学习等角度出发,设计出以工作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法。实现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有机统一,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体系中,设置实训操作课程,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岗位中,提高会计专业人才的动手能力。由教师指导,在实操课程中安排基础的教学内容,例如:报表编制、会计凭证审核等。创设地方单位模拟实训场景,依托现实的岗位环境,模拟全方位的会计服务流程。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会计岗位的实际工作。相关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实训课程,有利于提高会计人才对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促使其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掌握一定的会计操作技能,进而培养自身的综合职业素养。完善的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具有职业性、实践性等特点,为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尽早体验岗位职责提供了支持。基于地方人才的需求,培养高职会计人才模式中应该根据地方单位的会计岗位要求,转变人才培养方式,根据相关的法规制度,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将专业技能融入当前的教学内容中,避免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基于自主创新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原则,按照“课证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现地方人才需求与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完美对接。在地方人才的需求下,综合实际岗位要求,提高会计人才的基础专业技能,将培养会计人才电算化能力为中心,提升会计人才的职业素养,拓展高职会计人才的综合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基于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要求,转变传统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方式,促使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更具社会实践性。

(三)强化校企长效互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在地方人才需求的指引下,构建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强化校企长效互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地方企事业单位与高职院校的长效互动,培养出更具岗位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强化校企之间的互动方式包括:高职院校会计人才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签订用人合同,以此培养出单位真正需要的专业人才。此类校企合作的用人方式不仅缓解了高职会计人才的就业压力,还为地方用人单位解决了招人的问题,达到了一举两得的目的。加强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毕业后情况调查,掌握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情况,通过地方单位的反馈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促使高职院校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会计人才。强化校企长效互动还可采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方式,外聘具有财务经验的专家授课指导,聘请地方单位的在职会计工作人员进行经验分享,帮助高职会计人才明确自身的毕业方向。基于地方人才的需求,在构建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时需要结合当地产业的发展特点,提升高职会计人才的产业服务能力。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促使高职会计人才能将所学知识有效应用于地方中小企业中。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深入融合,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完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机制,统筹规划教学重点,做好会计专业的教学评价工作。在校企长效互动的推动下,培养高职会计人才需要坚持以能力为核心,重视会计毕业生的职业资格,通过行业、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共同促进,培养出符合地方人才需求的高职会计人才。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为地方提供更多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四、结束语

随着会计人才在实际岗位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高职院校提高了对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出高职会计人才专业的职业技能,高职院校应该以地方需求为导向,构建出基于地方人才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职业能力要求,转变人才培养方式;强化校企长效互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在会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重构教学体系,努力提高会计人才的高效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地方人才需求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出高职会计人才的综合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桃红.三方共育五层递进———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J].石油教育,2011(5):28-31.

[2]梁丽华.基于市场需求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商业经济(哈尔滨),2014(19):77-78.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篇10

2.1湖南省IT产业现状目前,湖南省以建设三大信息产业基地为重点来带动湖南省信息产业的发展[4]。三大信息产业基地分别是:以部级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构筑以显示器件、电子元器件、整机、通信传输设备、通信交换设备、专用仪器仪表设备、计算机网络设备、电子信息材料等为主导的湖南省信息产品制造业(长沙)基地;以长沙软件园为基础,建设一个以软件开发、IT服务和数字媒体为主体,掌握软件核心技术、有特色和品牌的国家软件产业(长沙)基地。以郴州出口加工区为基础,建设有专业特色的数字视音频及其配套产品的湖南省数字视讯产业(郴州)基地。2.2学校专业特色和办学条件湖南省属某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有17年办学历史,是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省级特色建设专业和国家二类特色建设专业,得到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博士点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点的支撑。师资力量雄厚,在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统、软件工程等方向具有明显优势。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强大,除了常规教学实验室,还具有脑机接口、图像处理、物品编码、体系结构与嵌入式、网络与通信等用于科学研究的实验室。在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方面与交通、电力、水利行业密切合作,开发了多个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应用软件。2.3专业定位从湖南省IT产业发展和布局可知,湖南省IT行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各个方向的人才都需要,特别是对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以及信息技术方向的人才需求量巨大。从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及办学条件来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交通、电力、水利行业特色显著,在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方向有较好的优势。因此,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如下:(1)办学层次定位:坚持本科教育为主,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2)培养目标定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门人才;(3)人才面向定位:能在科研机构、教育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4)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服务交通、电力和水利行业。(5)人才知识结构定位: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工具性知识、人文社科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从事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具有软件工程设计和嵌入式系统开发的能力。

3专业定位指导下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篇11

从1956年我国开始开办计算机本科专业以来,在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的专业点从1956年的2所高校2个专业点发展到现在的598所高校847个专业点,在校生人数大约增长了万倍,达到40余万,构成一个巨大、复杂的专业,在规模上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精英教育注重厚基础和广普适应性,大众化教育更强调特色和适用应性,强调学校和专业更准确的培养定位。所以不同类型的学校培养目标的趋同性与学生在知识和能力实际培养目标上应有的差异,是实现精英教育转人大众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一系列好的做法和针对性很强实施办法,但这些做法或实施办法主要是基于本校的一些具体情况而制定的,缺乏通用性。为此,针对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实际,结合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研究和改革现行人才培养模式,是我院计算机专业办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院于1992年开始招收计算机应用三年制专科专业,1997年开始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年制本科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办学,我院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多次的修订,但目前仍存在不少值得深人研究的问题。具体来说,一是课程结构体系设置不尽合理;二是工程实践能力不强;三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强;四是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标准不够具体;五是缺乏团队协作或协作能力不强;六是综合分析和应用水平有待进行一步提高。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计算机学科组织结构和核心专业基础知识不断膨胀,学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外延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要将学科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外延发展模式转变为内涵发展模式。具体的说,就是要根据社会需要制定不同的培养规格,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适当的分解,明确专业方向,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提出了以“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建议。鼓励不同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名称下,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在规格分类的思想指导下,根据计算机学科覆盖面广,计算机专业规模大的特点,将计算机专业人才分成科学型、工程型和应用型3类m。依据我院学生实际情况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为三个培养方向,即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软件、网络技术。

计算机应用:该专业方向培养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熟练进行程序设计和使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等解决实际问题,能从事高等和中等技术教育计算机课程理论教学、实验和实训指导的专业教师以及教学、教育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

计算机软件:该专业方向培养在信息产业部门从事软件工程项目的分析设计、开发和项目工程管理工作,以及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管理维护工作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良好的规范化的软件工程设计开发素养,较强的软件设计开发能力,较好的外语水平,能够解决软件工程中的实际伺题。

网络技术:该专业方向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急需的高级网络工程技术人才,从事网络的规划和组网设计、网络工程设计和建设、网络运行维护及管理、网络安全防护和性能分析等工作,要求学生掌握网络工程中近代通信网络的基本理论及网络工程的实用技术,了解网络协议体系、网络互联技术、组网工程、网络性能评估、网络管理等相关知识,具有较强的分析间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网络规划设计、网络运行管理和性能分析、网络工程设计及维护等工作。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四个模块组成。专业必修课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电路与模拟电子学、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专业限选课包括:计算机数值方法、Web技术、计算机图形学、算法分析与设计、JAVA程序设计、人工智能概论;专业任选课对不同的专业培养方向设置了不同的课程模块,每个模块设置10门课程,学生可从中选择至少6门课程,计算机应用方向的专业任选课包括: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ASP.NET技术、电子商务概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嵌人式系统、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接口技术、数据结构选论、高等数学选讲。计算机软件方向的专业任选课包括: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ASP.NET技术、电子商务概论、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计算机软件工具、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测试技术、计算机动画与虚拟实现技术、数据结构选论、高等数学选讲。网络技术方向的专业任选课包括: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ASP.NET技术、网站建设与设计、计算机网络安全、网络管理技术、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工程、现代通信原理与技术、数据结构选论、高等数学选讲。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篇12

    综上所述,笔者将我国高校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身心健康,富有创造性,对未来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有较强适应性的会计通才。 

    二、改革专业设置 

    我国原来会计学专业划分过细,知识结构单一,面对着企业经营多元化、集团化的发展,普遍存在着适应性差和后劲不足的缺陷。这也是会计毕业生在数量上供大于求,在质量上仍嫌不足的原因。国家教委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培养目标要求,改革了专业设置,要求只设一个会计学专业。但有些学校还设置了财务管理专业和注册会计师专业,笔者认为欠妥。为了使会计毕业生能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可以有所侧重,如设立财务会计专业方向、财务管理专业方向和审计专业方向等。但不宜有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因为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是培养学生毕业后即能成为注册会计师,而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则要通过考试予以认定。再说,注册会计师只是为民间审计服务,社会还需要内部审计和政府审计,显然审计专业方向比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涵盖的内容更广泛。 

    三、改革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 

    当代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培养专业人才时,都注意到通才教育,即不论哪一门理工科,一律要求在人文、社会、自然、科技等领域学习一定的课程。我国现在的课程设置是按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主干专业课、选修课五大类,忽视了人文、社会、自然、科技等学科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为此,笔者提出一个不太成熟的设想,按知识结构的布局设置基础知识课、专业知识课和相关学科课三类。每一大类课程都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会计本科课程设置的具体设想如下: 

    基础知识课:政治理论、体育、心理卫生、心理学、伦理学、公共关系学、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当代科技概论、哲学、社会学原理、法学基础、环境与自然、美学原理、诗词名着导读、音乐书法绘画欣赏、世界文化学、文献检索、中外历史研究等。 

    相关学科课:财政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统计学、运筹等、企业管理、经济法、国际税法、国际保险、国际投资、市场营销、价格学、价值工程、证券与期货、经济地理、广告学、工程制图、建筑工程概预算、组织行为学、调查原理与方法、计量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经济应用文写作、外贸函电、人事管理等。 

    专业知识课可分为一般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 

    一般专业课: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政府及非营利单位会计、成本管理会计、审计学概论、会计实验、专业英语(含会计、审计、管理、商贸)、会计电算化、会计史、专业比较会计、财务管理学、珠算等。 

    专业方向课: 

    (1)财务会计方向:高级财务会计、国际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社会保障会计、会计理论专题等。 

    (2)理财方向:高级财务管理学、财务分析学(含会计报表分析)、国际财务管理学、财务管理案例、财务管理电算化等。 

    (3)审计方向:高级审计学、经济效益审计、电算化审计、非审计服务、会计制度设计、审计案例、审计理论专题等。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篇13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特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按照预设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及评价方式进行的人才教育过程。针对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我们开展了以“就业+发展”为导向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项研究。

构建“就业+发展”为导向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构建“就业+发展”为导向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结合企业的实际,以“就业+发展”为导向,从学生就业的可能岗位出发,详细剖析岗位任务与职业能力,对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点进行梳理,形成人才培养目标,确定需要开设的实践课程体系以及支撑课程,确立人才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

2.构建“就业+发展”为导向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步骤

(1)毕业生就业岗位群调查

经过对大量毕业生实际就业岗位的调查,结果显示,会计专业毕业生一般从出纳、操作员、管理员、文秘、内勤等首岗做起,最后走上会计主管、业务经理、总会计师等岗位。

(2)典型岗位任务分析

选择典型工作岗位时,充分考虑我校学生的特点与实际就业情况,按照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主要选取了6个典型的岗位进行分析,形成以市场需求来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计和构建基于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的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3)形成专业课程体系

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必须根据会计专业岗位群的要求,从工作过程中寻找典型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项目,进行分析,提炼出学生需要掌握的技术和能力,将其梳理成工作任务的行动领域,纳入学习范围,构建核心课程体系。以会计岗位人员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为主线,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构建以“就业+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实施“能力提升三证衔接”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就业+发展”为导向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构建阶梯式的实验教学体系,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教学方式的要求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分为四个层次,即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职业技能和岗位技能。四部分实训内容并不是并列的,是从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呈阶梯式上升,通过这几个层次的教学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应岗位需求的各种技能,具备岗位要求的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如图3所示。

2.因材施教的“阶梯式分方向”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上述的教学实践体系可以看到我们设计的实验教学呈递进式进行,在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不尽相同,教师应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方法来针对性教学,实行分方向按学年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根据会计岗位职业特点,创新“做、教、学、评”四位一体的教学方法

会计工作是一项对理论知识与实践要求都非常高的工作,在教学中我们根据会计岗位职业特点创新了“做、教、学、评”教学方法。

一是在做中教,以项目任务驱动课程教学。课程设计是以工作任务为基础, 以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形成教学项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从传授为主转变为以指导为主,学生的角色从被动的听为主转变为主动的练为主。

二是在做中学,在课程教学中进行情境模拟。让学生作为学习实践的主体,在情境中感悟实践、体验工作。从被动“听”转变为“做”,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和实践能力。

三是在做中评,坚持教师评定以及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运用所学知识相互讨论、交流、探索、提问、汇报。鼓励学生开展相互交流、自查互检,促进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培养。

总之,通过对会计专业从“就业+发展”教学模式的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达到教的创新性、学的主动性、做的趣味性、评的灵活性,最终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徐盛秋:《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探讨》,《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2]郭莉莉:《地方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与职业》2014年第9期。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