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中华高等医学教育实用13篇

中华高等医学教育
中华高等医学教育篇1

1高等教育国际化与留学生教育

1. 1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涵义

    指高等教育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增加留学生的派遣与接受,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办学的趋势。

1.2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中以“团结之路”为题,专门论述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其中包括学生和教师的国际流动性,并认为“学生的流动也和教师的流动一样,可以扩大他们在智力方面和文化方面的眼界,也可以使他们能够找到通向最好的或最专门化的机构的道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5年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是通过加强跨国科研的联系,稳步发展信息和交流技术进行国际合作,包括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而其中,让学生在国际环境中从事学习和生活则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重要内容之一的学生的国际流动,不仅受到学术界而且更受到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因为学生的国际流动所具有的各种因素会产生各种政治经济的影响,而这又往往关系到一国政府如何制定其留学生教育的政策,所以留学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主要实现形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发展留学生教育以促进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派出和招收留学生两个方面,这里仅从招收来华留学生角度予以论述。

2发展高等中医药留学生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 1面临的机遇

2.1.1我国加入wto

    我国加人wto,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了机遇和发展空间,中医药将被wto所有成员接受,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扩大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影响,有利于开拓中医药国际市场。一方面,我国加人wto后,大批国外人员的流人使得他们有机会直接了解或接受中医药治疗。据统计,长期在华的外国人员90%以上接受过中医药治疗或有过中医药方面的咨询活动;另一方面,我国加人wto后,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更趋频繁,中医药学的独特文化与神奇疗效,使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大大增强。

2. 1.2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上升形成了吸引各国留学生的良好外部环境。经济实力的强大和市场经济带来的繁荣为我国招收外国留学生提供了基础。作为一个经济增长迅速、社会变革急剧且又极具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国家,了解中国的需求已经日益明显和增强,伴随着这种需求,学习中文、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医学的人不断增加。我国的几所著名高等中医药院校都具有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综合优势,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拥有较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等,且留学费用相对发达国家低廉,具有价格上的优势。

2. 1.3全球中医热

    在人类“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潮流推动下,全球中医热方兴未艾,中医药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价值,成为与西医药并驾齐驱、优势互补而不能相互取代的人类又一医疗保健体系。在这样的潮流推动下,中医药学备受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外国留学生的青睐,在国际教育市场上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

2. 2面临的挑战

2. 2. 1观念的挑战

    90年代以来,高等中医药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我们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因而在现行的留学生工作模式中,很大程度上还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在观念上没有树立把来华留学生教育看作是中医药国际教育市场的开拓与份额占有的一种竞争以及留学生教育创汇产业的思想。在工作中往往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没有以教育服务的意识来研究中医药国际教育市场的需求,缺乏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教育观念,从而制约了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 2. 2不断上升的来华学习中医药需求对传统宣传与招生方式的挑战

    长期以来,我们在宣传与招生上缺乏主动出击的姿态,常常是采取“坐等”的方式,对一些咨询信件有时不及时回复,咨询接待不到位,宣传手段单一。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各高等中医药院校虽建立了留学生招生网站,但网上宣传力度不够,有的内容更新不及时,信息不完善,未建立市场化、专业化的招生宣传网络体系。

   2. 2. 3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挑战

      教育质量始终是留学生教育的生命线,但在高等中医药留学生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教学计划长时期未作修订,师资长年不流动,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与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等等。有的教师一本教案用了几十年不更新,现代教学技术又不会应用。在教学管理中尚未建立留学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 2. 4国际上中医药的立法状况对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的挑战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掀起了中医立法热,新加坡、泰国、加拿大卑诗省、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等国家和地区已成功将中医立法,针灸已在大多数国家取得了合法地位。但不可否认,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态度是制约来华留学生规模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外在因素之一。

3对策与建议

3. 1转变观念

    我国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观念上积极向一些发达国家靠拢,将招收留学生作为服务贸易的一项内容给予特别的重视。不仅把招收来华留学生与国家关系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还应形成并确立高等中医药教育创汇产业和教育国际市场的观念,而后一种观念的形成在世界各国普遍将留学生教育视为创汇产业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要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留学生教育给高等中医药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益处。在理念上强化招收留学生的市场化意识,变管理为服务,全面改进留学生工作。

3. 2加强宣传,扩大生源

    高等中医药教育在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中,面临的巫待解决的问题是扩大生源,扩大留学生的规模,所以做好国际宣传工作尤为重要。我们必须摈弃守株待兔的工作方式,主动出击,充分利用国外广播、电视、报刊、国际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和驻外使领馆,向国外宣传中医药的文化特色及独特优势,开辟网上留学申请通道。在主要国家设立招生点,与留学中介机构合作,建立海外机构,参加国外留学说明会等等二利用一切对外交流的机会,以各种方式渠道全方位地宣传展示中医药教育的现状与前景,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增强吸引力,提高竞争力。一方面应在保持原有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增加新专业和拓宽现有专业方向;另一方面要开拓思路,按市场的需求招生办班。同时,要利用国际合作关系,开辟各种渠道,建立和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生源输人点,以保证充足的留学生生源。

3. 3保证质量,创立品牌

中华高等医学教育篇2

为保证我国来华留学生医学教育的质量,教育部一直对本专业进行计划管理。2006年,有30所高校可招收本专业的留学生,本着扩大规模的思路,教育部也逐步扩增可招生院校。2012年底,招生院校扩大到54所,到2013年教育部对开设临床医学学士MBBS项目的54所院校进行了专项检查,对于部分不合规的院校取消了其办学资格。现有45所院校有招生资质,为了保证培养质量,教育部对这些院校的招生数量也进行了大幅的削减。目前,新疆培养医学留学生的高校有新疆医科大学和石河子大学这两所高校。这两所高校分别于2007年和2011年,成为了教育部认可的接受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的全国45所医科院校之一。

1.1全国来华医学留学生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来华医学留学生规模得到了快速发展。以西医专业为例,2012~2016年五年期间,全国来华医学留学生总人数呈快速增长态势。2012年全国来华医学留学生数量为30474人,到2016年全国来华医学留学生数量为49022人。2016年来华医学留学生总人数比2012年增长了60.9%,学历生总人数比2012年增长了61.5%。分析2012~2016年我国医学留学生数量变化可以看出,我国高等医学留学生教育对海外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1.2来疆医学留学生发展趋势

1.2.1总体规模发展趋势

新疆来华医学留学生教育起始于1993年,到2007年医学留学生教育实现了规模化发展。起初,来疆医学留学生国别比较单一,主要生源国为巴基斯坦。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逐步推进,新疆医学院校国际化办学水平逐步提高,来疆医学留学生生源国实现了多元化发展。目前,来疆医学留学生主要来自巴基斯坦、印度、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美国、英国、俄罗斯、苏丹、哈萨克斯坦等28个国家。在规模上,2012年新疆来华留学生总人数为5019人,医学学历生占新疆学历生的比率为58.3%。2013年医学学历生人数与2012年相比出现了下降趋势,达到775人。2015年医学学历生人数达到1077人,占全疆学历生的比率为41.2%。到2016年这个比率降到20.2%。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2012~2016年,来疆留学生总人数有增有减,呈不稳定发展态势。而学历生总人数,在2012~2015年呈稳中递增态势,到2016年又出现下降趋势。这说明,新疆的来华留学生招生容易受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1.2.2来疆医学留学生学历层次发展趋势

来疆医学留学生学历层次,主要以本科生为主,高层次来疆留学生人数较少。2012~2015年,医学本科留学生人数呈稳中递增的趋势。尤其是2014年、2015年增速分别达到了19.7%和16%。这说明2013年“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增加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来疆医学留学生的吸引力。医学硕士研究生人数在2014年明显增加,2015年后又急速递减。未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以及各层面优惠政策的出台,必将会有效提升高层次来疆留学生学的发展速度。

1.2.3来疆医学留学生中奖学金生的规模变化趋势

2007年以前,新疆来华留学生均为自费生,没有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资助。从2008年开始,国家开始大幅增加新疆来华留学生的奖学金投入,新疆获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的来华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3]。从2012~2016年来疆医学留学生中奖学金生的变化趋势来看,获得国家政府奖学金的医学留学生主要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本科生人数略高于研究生人数,且获奖学金资助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数量上呈逐年递减趋势。可见,国家对新疆来华留学生的奖学金资助力度仍需要加强。新疆医学院校应以服务“一带一路”为导向,借力“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利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来华留学生奖学金资助名额,促进来疆医学留学生中奖学金生的规模发展。

2新疆来华医学留学生教育的挑战与问题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高度,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新疆已积极开展了教育交流与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然而,来疆医学留学生教育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2.1来疆留学生安全管理的压力增大

来疆留学生生源偏周边,主要来源于“一带一路”沿线及新疆周边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具有普遍的民族多样、宗教复杂、文化差异显著、教育背景参差不齐等特点。这些因素提高了对统筹来疆留学生教育发展和安全管理的要求[4]。在留学生教育管理中,安全稳定管理是开展留学生教育的先决条件之一。在日常管理中,安全隐患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由于文化差异较大,宗教信仰不同,容易引起不同国家或不同信仰的留学生群体间的误解和矛盾。第二,由于饮食习惯的不同,多数留学生选择自己做饭。虽然各高校配备了公共厨房,并严禁留学生在个人宿舍里使用大功率电器,但因为留学生消防安全意识不强,违章使用大功率电器的行为屡禁不止。第三,由于医学留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学习压力大,加之学生受教育基础参差不齐、水土不服等原因,学生很容易出现精神和身体健康问题。第四,由于留学生防范意识不强,又对网络虚假宣传辨别能力弱,容易被卷入网络诈骗,引发人身、财产的安全问题。高校不得不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耗费大量人力财力,预防、应对相关问题和事件的发生,保障留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保障学校各项教学活动和留学生生活的有序进行。安全管理将成为招收和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的重要因素。

2.2生源国偏周边,生源质量不高

目前,新疆医学院校留学生主要的生源国为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阿富汗、尼泊尔等周边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其他国家来疆留学的人数则相对较少。新疆来华留学生生源国偏周边、生源质量不高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新疆高校招生渠道和途径单一、宣传力度不足,实现生源多元化发展难度很大;另一方面,这些周边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教育水平、教育资源有限,留学生接受的教育基础参差不齐,在知识体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上与我国高等教育的要求存在较大距离。因此,来华留学生存在普遍的生源质量差问题,加大了培养难度。

2.3教学质量缺乏保障,培养能力不足

教学质量是留学生教育的生命线,是高校留学生教育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新疆医学院校普遍存在课程体系不健全、国际化师资力量不足、高校国际化水平不高、医学留学生毕业实习质量欠佳等问题。在日常管理中也未形成学业辅导、生活辅助、人际交往、就业指导等方面的管理体系。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3“一带一路”背景下来疆医学留学生教育发展对策

3.1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

政府的支持与统筹战略规划对留学生教育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借力“一带一路”战略的东风,做好来疆医学留学生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积极发挥区域特色,促进来疆留学生教育的发展。一方面,要发挥地缘优势,制定特色政策,拓宽人文交流项目。政府应根据新疆目前的来华留学生的发展趋势和总体规模,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并根据来疆留学生生源国特点,制定有利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特色政策,增强新疆对来华留学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加强资金投入,健全保障体系。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大对高校国际化发展的支持力度,给予留学生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调动高校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拓宽招生渠道,吸引优质生源

来华留学生招生工作是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开端,是开启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金钥匙,做好招生工作是提高生源质量的关键。据笔者调研结果,新疆医学院校招生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招生途径单一,二是招生宣传力度不足。目前,新疆医学留学生的招生工作主要通过招生中介机构来开展,而且合作的中介机构非常有限。因此,生源质量很难得到保证。新疆医学院校招生宣传的渠道较少,针对性较低,不能有效地将本校的优秀教育资源和教育产品积极推广给国外学生。各高校应注重学校的英文网站建设,积极更新学校的科研教学成果、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信息,通过招生中介的力量积极向海外留学生展示学校的形象;依托地方政策支持,加强上下联动机制建设,强化国际合作交流;加强网络招生,积极调动招生中介的积极性,积极与境内外有资质的招生机构合作,培养良好的、稳定的、长期的合作关系,以此来稳定优质生源。

3.3加强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中华高等医学教育篇3

(1)更加重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实践能力的教育理念。过去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除主观因素外,更重要的是缺乏教学条件和手段。通过示范中心的建设,中心领导和教师深刻体会到,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非常重要,素质与能力比知识更稳定、更持久,也符合华西“树人”的育人观,即把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

(2)促进了系统性规划和整合的理念。教学资源由学科分散管理转变为学院统一规划和管理,软硬件建设更加系统,应用更加有效。

(3)促进了开放性教育理念。如,服务对象更加开放,由单一服务本科教学,转变为面向本科教学、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全面服务;教育资源的获得与使用也更加开放,由相对封闭的校内自我发展,转变为开放的、与社会共建共享,从而使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更加明显。

(4)中心资源既源于社会,也服务社会,除面向兄弟院校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和培训,还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健康教育和一些基本的急救培训,更开放地服务于社会。

高端仪器设备:高投入,高回报

以急救危重症技能训练平台为例,中心近年来购置了半身复苏安妮、仿真模拟人(sim-MAN)、超级综合模拟人(HPS)等价值数百万元的高端仪器设备。在此平台上,他们开展了基本生命支持到高级生命支持的全程训练以及从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训练到社会公众的科普服务,课程内容丰富、教学层次分明、受益人群广泛,深受专业同行与社会各界的认可。由此,他们体会到高端仪器设备虽然投资较大,但在实验教学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他们非常强调普通教具的应用,通过软件建设提升其教学价值。相反,如果不重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学生评估、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提升等环节,一味追求高端设备,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也是另外一种战略性错误。

开放共享: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在努力增加设备总量,提高设备质量的同时,中心通过开放共享,充分发挥现有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师生科研活动提供服务。

(1)中心实行仪器设备集中管理,做到设备“购置有规划、使用有计划、养护有规律、维修有保障”。

(2)中心采用教学平台网络预约及排程,保障教学设备开放、有序、高效运行。中心规范使用流程,只要科室和教师需要,提出使用申请,中心工作人员便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让教学和科研人员满怀信心而来,满意而归。

(3)广泛宣传,让更多科室和一线教师知晓。例如利用全院干部会、电视晨会、院报、网页等多种途径宣传中心的各类教学资源,吸引更多教师积极参与。

(4)中心全面开放教学平台,引导学科交叉协作,促进学科共同发展。例如消化内科与普通外科共同建设和使用内镜中心,有力促进学科交叉与学科发展。

鲜明建设特色:共建共享,育人济世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将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密切结合,形成了鲜明的医学类示范中心特色。

(1)共建共享。学院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引进各类办学资金共6 500万元,建设了华西-强生微创外科培训中心、华西-爱尔康眼科手术技能培训中心、华西-奥林巴斯内镜腔镜培训中心等一系列高端专科技能培训中心。

(2)开放运行。中心为校内16个专业、全院36个临床学科以及区域内同行单位提供全面开放的实验教学平台,努力做到保障教学,服务学科,共享多赢,协同发展。2011年中心完成本科教学工作量共计156 483人学时,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共计153期5 137人。

(3)引领区域。为推动区域内同行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事业的整体发展,中心先后举办了如“第二届医学组部级临床技能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作与学术交流会”“华西临床技能教学工作坊”等多个学术交流活动,并邀请多位国内外知名教育专家到校进行学术交流。仅2011年,中心接待国内外学术来访和学习观摩人员1 641人,充分发挥了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引领、示范和辐射的作用。

(4)服务社会。坚持“掌握技能,服务社会”的理念,中心致力于向公众传播必要的基本医学知识与技能。自2008年以来为公安干警、消防官兵、科技人员、中小学教师与学生、银行职员以及共青团青年志愿者、社区居民等进行专项技能培训,累计受益人数达3 250人。2011年,华西临床技能中心成为首批“成都市科普教育基地”,并获评“四川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丰硕成果:记录师生成长

2008年至今,中心在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下,教学平台得以跨越式发展。在此基础上,学院师生共同努力,取得丰硕成果:

(1)2008年,中心获评为首批部级临床技能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并成为临床技能类实验教学中心协作网的副组长单位。

(2)2008年,中心成为美国心脏协会(AHA)在中国大陆第一家授权认证的培训基地。

(3)2009年,中心被评为国家卫生部内镜专业技术消化科培训基地、呼吸科培训基地与普通外科培训基地。

(4)2010年,中心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医学院合作举办“华西-CSTAR产业圆桌会”,促进产学研的合作与发展。

(5)2010年,华西学子在第一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荣获二等奖。

(6)2011年,中心成为美国外科医师协会(ACS)在亚洲首家认证的教育机构。

(7)2011年,中心与加拿大外科先进技术发展中(CSTAR)合作成立联合办公室,加拿大驻华大使等前来参加挂牌仪式。

(8)2011年,中心成为首批“成都市科普教育基地”。

中华高等医学教育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为《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009,2010共3卷18期杂志全部论文。

1.2统计方法 对统计对象以篇为单位分别逐条统计,包括各期杂志论文篇数、每篇论文的作者数以及涉及的作者单位,最后求出论文作者合作度以及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再与既往资料对比分析。

2结果

参见表1、表2、表3。另统计了《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涉猎的学科以及分类,按照来源期刊可分为7个类别:医学教育、医学专业期刊、普通教育学、医学院校学报、普通大专院校学报、科学技术类和社会科学经济文学类等。

3讨论

3.1论文作者署名人数构成以及论文作者单位数量构成均较25年前发生了明显变化:2008~2010年度《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署名人数主要集中在2~5位,单一作者发表的论文由61.46%改变为11.29%;而论文作者单位数量构成也由单一单位占94.94%降低为61.09%,而由2~3个单位间合作的论文数量由4.83%大幅增加到34.16%。

3.2论文作者合作度与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明显提高,论文作者合作度由1.69改变为3.81;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也由1.06增加到1.61。

3.3《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合作度增加的意义 根据论文作者署名人数构成的变化(单一作者数量比例的大幅下降),论文作者单位数量构成发生的变化(多单位合作的论文数量大幅增加),结合论文作者合作度与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均较25年前明显提高的结果,反映了近年医学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广度在明显增加。医学教育工作者研究广度的增加,必然会有深度的体现。医学教育是教育学与医学两大体系的综合体,医学专业的特殊性与教育学的普遍性如何结合,是需要医学教育工作者不断去体会与努力地。

3.4医学教育工作者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需要不断地扩大知识面、涉猎面要广 在提供参考文献的773种中文杂志中,共提供中文参考文献3596条,其中19种医学教育专业期刊共提供引文条数1476条,即2.46 9%(19/773)的医学教育专业期刊提供了41.05%(1476/3596)的中文参考文献。其次为医学专业期刊与普通教育学期刊,分别提供26.06%与16.18^%的中文参考文献,但两者涉及到的期刊种类分别达到270种与132种。由此可见,医学教育工作者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尚需掌握医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同时也需要熟悉普通教育学知识,了解社会科学知识、科普知识。

参考文献:

[1]李晓霞,耿民建,甘业华,等.《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2年至2006年载文被引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4):126-128.

[2]张东海,田华.医学教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亟待增强--《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合作度分析[J].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30-432.

[3]《中华医学教育杂志》编辑部.中华医学教育杂志》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6):853.

中华高等医学教育篇5

1高职医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和背景

高职医学教育学生大多来源理工类考生,基础较为薄弱,人文知识缺乏,加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多元文化并进,各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及教育体制的不健全,目前高职高专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尽人意。表现在思想浮躁、理想信念模糊,缺乏诚信及责任担当;缺乏进取、奉献意识;缺乏审美情趣;注重享有,追求急功近利,这些都制约了大学生全面发展。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积极推动高职医学生人文素质全面提升成为当务之急[1]。

2中华传统文化对高职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

2.1有利于医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社会义核心价值的精神资源。鲁迅先生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谈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同角度的阐述,亦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教育有着同质基因。通过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升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2有利于医学生

“医乃仁术”的塑造“医乃仁术”意指医者要有仁爱之心,对病患者要关怀、要有高尚的医德,是古人对医德医风的精辟概述。医学不同于其他的自然科学,它的工作和研究的对象是人。它强调人文关怀,要求医务工作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希波克拉底誓言”也提出“医学不分男女,不分贵贱,要为病人幸福着想”,这些都要求医学工作者不仅要具有高超的医术,而且还必须拥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精神。纵观中华几千年的医学史,华佗、孙思邈及张仲景等不计其数的名医用自己一生诠释着“医乃仁术”的伟大思想,他们是医学生专业思想引领的典范,是医学生一生职业学习的楷模。因此,要注重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通过优秀作品的学习,让学生更深刻地去关注自身,关注生命,铸造健全的人格品质,培育医者的大爱之心。

2.3有利于医学生

“高尚人格”的形成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为悠久灿烂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传承五千多年,根源在于拥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价值观,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文化品格。《大学》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启迪人心的一种正能量,不断完善自我,以美善目标为终身追求。老子的《道德经》则深刻地阐释了古人对高尚人格的指向。高尚人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对培养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升综合素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肩负文化传承和医学人才培养的校园,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人。因此,医学院校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高尚人格的熏陶,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品质内化,进而达到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2]。

3高职医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3.1认识统一、高度重视

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是个重大的系统工程,要学校从领导到教师思想上高度重视,要充分认识文化素质教育对医学生培养的重要性。要站在人才培养着眼于中国的未来,着眼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高度。切实以关于加强传统文化建设的系列讲话为主线,从人才培养目标,制度建设,保障措施等加以规范,切忌形式化。

3.2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优化课程体系和加强人文等通识课程的建设工作,特别是医学高职专科学校,在重视学生专业课程和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的同时,要将传统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同时充分发挥医学专业课程里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融入专业的讲授之中。例如,组织胚胎学中,讲到人的起源从受精到胚胎发育到分娩到成长,可将生命的来之不易,到母亲的伟大,将生命观,感恩教育等融入课堂,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氛围的打造,是育人的重要环节,从校歌、校训到校园雕塑、人文景观的打造,要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浓密气息。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建设,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和主题教育活动,如:诵读经典诗词、读书月、主题讲座、文化展演等等。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投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深入养老院、社区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

3.4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提升师资队伍的人文素质至关重要,要重视师资队伍人文知识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师德师风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垂范、引导作用,要充分调动和保护教师的积极性。特别对于专业性较高的医学类院校,非人文社科类教师的身教言传以及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和体现人文精神更易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

3.5重视网络媒体平台建设

随着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校园网站、微博、微信、QQ等信息传播媒介越来越多,且为广大青年学子喜爱。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社交和传播平台,通过微课、Mooc、精品资源共享课等多种形式,占据主阵地,传播正能量,让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有深厚的人生哲理,也蕴含了丰富的医学人文精神。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将为高职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提供更为有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

参考文献

中华高等医学教育篇6

二、继续医学教育发展阶段

(一)2000年,卫生部召开了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会议,卫生部部长出席了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

来自全国各地150多名继续医学教育专职管理干部参加了会议,会议总结了我国继续医学教育“九五”期间开展情况,表彰了全国继续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交流了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工作经验,讨论修改《继续医学教育“十五”计划》。在原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卫生部部长担任,副主任委员由人事部副部长、卫生部副部长、总后卫生部副部长等担任。会后以卫生部和人事部的名义共同颁发了《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文件。规定中明确提出,继续医学教育实行学分制,其对象每年都应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学分数不低于每年25学分。同时指出,卫生技术人员接受继续医学教育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作为卫生技术人员聘任、技术职务晋升和职业再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这个文件的出台将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和人员的使用结合起来,激励了医务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积极性,实现了继续医学教育全行业管理。这次会议的召开,对以后我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开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为了落实国务院关于政府机构改革和转变职能的要求,卫生部于1998年将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能交给中华医学会

实行政事分开,发挥学术团体在人才、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和积极性,进一步推动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开展,规范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在卫生部与中华医学会领导的支持下,我们建立健全了办事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建立了评审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专家库。办公室的职能是:执行委员会的决议,落实委员会交办的任务,处理委员会的日常事务;组织参与我国继续医学教育方针、政策的研究;制定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总体规划及实施;负责组织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征集、审查和组织评审工作;组织选编、出版适用于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和远程继续教育的课件。同时我们还对各地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活动进行指导、检查和评估,组织专家对部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进行评审,开展远程医学教育,推动全国继续医学教育深入开展。

(三)到2010年,我国要在全国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比较完善的卫生体系,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在经济发达地区达到或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欠发达地区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充分依靠科技的进步与教育的发展,实施继续医学教育是提高我国卫生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为实现卫生改革与发展总目标,我们制定了《继续医学教育“十五”计划》,提出了“十五”期间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具体指标包括: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县(区)级医疗卫生单位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覆盖率达到85%;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举办继续医学教育活动项目的学科专业覆盖率达到85%;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继续教育对象获取学分的达标率达到85%。

三、中华医学会的作用

为了确保目标的实现,根据中华医学会所承担的政府有关职能及其自身的特殊地位和影响,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1、加强对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管理。每年我们组织召开学科组专家会议,对全国各地申报的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进行评审,通过学科组专家的评审后,向全国公布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同时对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2、抓住当前有利时机,依靠中华医学会人才集中的优势,依靠专家,举办不同形式、多层次、高质量和一定数量的继续教育活动,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学习机会,促使他们去获得更多的信息。

3、根据《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认可办法》和《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办法》通知的要求,将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和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规定为I类学分;其它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定为Ⅱ类学分,并根据学习时间的长短制定了学分授予办法,严格执行学分登记制度。

4、中华医学系列杂志共69种,在全国医学期刊中享有崇高的声誉,是开展继续教育的媒体和重要园地,是既省时又省力并能获得学习、提高自己的好方法。

5、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合作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与专家联系密切的优势,我们与电视合制作《医生之友》节目,内容有眼科、泌尿外科、放射科等,先后约有20余万人参加了学习,上级领导给予了充分肯定。

6、配合中华医学音像出版社制作发行继续医学教育文字教材和音像制品,其中《临床诊断与治疗新进展》、《临床合理用药新进展》是作为开展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的教材使用,并配有光盘,学员们在学习的同时,也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7、中华医学会充分发挥各专业的优势,与各省、市医学会联合举办各种学术活动,举办培训班、学习班等,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继续教育的开展。

中华高等医学教育篇7

一、创建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

全英文教学体系

(一)制定完整的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

2006年,学校承担了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建设”课题。按照《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和《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以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为基础,参照留学生来源国家对医学教育的要求,制定了完整的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

(二)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学校积极将PBL、CBL、讨论式、情景式、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纳入课堂教学,采用以案例为引导的互动式教学、CBL、“三明治”教学和床旁教学等,注重跨学科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记忆型、解释型、操作型考核内容比例合理,增加病例分析等综合能力考核。2010年,学校引进国外先进的模拟教学理念,购进先进的医疗教学设施和诊疗设备,创立贯穿本科医学教育始终(从入学至临床实习前)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留学生专用模拟医院,填补了国内来华留学生全英文临床实践领域的空白。学校先后制作并完善16门来华留学生英文授课品牌课程的中英双语教学网站,录制内科学、外科学、肿瘤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5门部级来华留学生英文授课品牌课程的全程教学视频,并全部上网免费对学校留学生开放,以丰富留学生自主学习的网上教学资源。

(三)编写和出版系统化英文教材

学校依据国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大纲的要求,参考国外教学大纲和英文原版教材,编写完成一整套既与国际接轨又具有自身特色的英文教科书。在此基础上,各学科还根据医学知识的更新不断修订教材,目前,编写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教材有69部。出版《临床技能操作》(Clinical Skills and Operations)DVD,配有英文解说和操作演示,为留学生学习内科诊断、外科操作、妇科检查、小儿查体等临床技能提供生动的立体化教材,以上教材被国内30余所兄弟院校借鉴和使用。2013年2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和学校签订协议,出版发行全套留学生全英文教材,截至2016年12月,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18个专业的教材。

(四)注重留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加强实习管理,出台实习管理规定,严格考勤制度、每周小讲座及英文查房制度、出科考试制度、病例书写规定,进行英文病例书写大赛等。临床医院组织留学生自主举办临床病例讨论会、研讨会,聘请专家指导、讲评,大大提高了留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

(五)与国际接轨深化留学生教学改革

设立“天津医科大学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新课程体系改革专项课题”。率先在留学生全英文教学中实行系统化授课,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将医科留学生的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整合,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与国际接轨的医学课程体系。

加强“实践能力强和汉语应用能力强”的两强特色,使留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基本熟练掌握临床各科的专业诊疗技能和仪器使用规范。通过HSK4级汉语考试和医学汉语考试使留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能较熟练地使用汉语交流和实践。

从2012年开始天津医科大学在国内率先实施留学生科技创新立项机制,出台《天津医科大学留学生科技创新立项实施办法》,每年资助十余项课题,鼓励中外学生及教师参与科技创新立项活动。在名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留学生发明创新积极性,使优秀人才和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在教育部国际司和全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学会的指导下,2013年8月我校发起并成立了“来华留学生(医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为深化医科留学生教育内涵建设,教学、教材和管理尽快与国际接轨作出积极的贡献。现有会员单位66个,近年来的主要工作包括:重新制定“砘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教学)质量控制标准”;编写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编写留学生入学考试题库;配合来华处承担医科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评估。

二、创建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

全英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领导机制保障

天津医科大学始终把来华留学生教育作为学校重点发展战略,学校领导十分重视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规划与实施,亲自指导、规划留学生教育的发展与实施。1997年成立中西医结合国际学院(2008年改称国际医学院),1998年时任天津医科大学校长郝希山院士兼任国际医学院院长,吴咸中院士兼任学院名誉院长,国际交流处郭凤林处长兼任学院常务副院长。

学校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留学中国计划》等相关发展规划,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制订《天津医科大学“十二五”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以及《天津医科大学“十三五”来华留学生教育规划(2016-2020年)》,学校每年都制定切实可行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年度发展计划,并不断完善各项教学及管理制度,使学校在师资队伍、生源质量、质量督导、精品课程、基础设施、政策资金等各个方面具有保障。

(二)师资队伍保障

建立国外教师培训基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英国邓迪大学),先后选派162名教师到国外名校研修培训。 北京外国语大学为国内师资培训基地,分四批共160多名教师参加了北外培训。近5年来,国外、国内、校内三级培训教师560余人次,形成一支业务能力强、英语水平高的国际化师资队伍。

2007年,学校在国内率先实施留学生英语授课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制定《天津医科大学留学生英语授课教师任职资格、选拔程序》,并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实施留学生英语授课教师资格认证。认证工作经过教师自愿申报、各科室和院系逐级审查、国际学院组织专家进行英语面试、校评审委员会进行最终投票表决,通过认证者被授予天津医科大学英语授课教师资格证书。目前,已有301名教师获得学校留学生英语授课教师资格认证,生师比为3.8:1。其中正高职称90人,副高职称124人,副高职称以上合计占留学生英文授课教师总人数的71%。

(三)生源质量保障

学校紧紧遵循教育部“扩大规模、优化结构、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工作方针,采取“立足周边,延伸欧美,巩固非洲,兼顾拉美”的招生策略,以东南亚国家为生源轴心,向非洲、欧美国家拓展和辐射。自2015年起,学校开始实施本科招生入学考试制度,根据成绩择优录取;研究生招生新增寄送学习或工作能力的自我介绍视频资料的要求,并进行面试。这些举措将入学质量控制又向前推进一步。针对留学生招生工作,以留学生综合事务管理系统为基础平台,制作招生宣传网页,开发留学生网上报名信息系统,提供在线招生和管理的一体化服务。

(四)质量督导保障

学校建立校、院、督导专家、辅导员四级教学督导,多层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外国专家顾问委员会”和“留学生教育教学专家督导委员会”作为专设的留学生教学督导机构。“外国专家顾问委员会”由来自美国、荷兰、意大利、葡萄牙四个国家的7名欧美知名医学教育专家组成,他们定期来校指导留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留学生教育教学专家督导委员会”由校内12名资深教授和专家组成,全程督导留学生教学工作。

(五)精品课程保障

学校率先将精品课程机制引入留学生课程建设,制定留学生精品课程评选标准及奖励办法,申报和评审实行动态管理,共评选出“天津医科大学留学生英语授课精品课程” 17门。截至2015年12月,学校共获得部级“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5门、天津市级“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6门。

(六)基础设施保障

为支持留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给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2006年学校利用国家“211”工程基建资金1.1亿元,建成一座集办公、教学、住宿、生活于一体的现代化留学生综合楼。2008年,留学生综合楼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分为地上15层和地下1层。楼内分布有留学生宿舍503间、教室4间、会议室2间、报告厅1间、教师办公室4间、餐厅3间。

(七)政策资金保障

学校高度重视留学生教育的长期规划与建设,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促进了留学生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2001年至2015年,通过学校争取到财政部、中央与地方共建、天津市政府及学校各项建设与设备投资,总计1.24亿元。

三、创建四位一体的

留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

(一)“课堂教学、情境教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四位一体

学校在充分尊重留学生来源国文化和习俗的基础上,将“知行和一,德高医粹”育人理念纳入留学生教育,以部级人文素质教育基地为载体,创建“四位一体”模式,对留学生开展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在学校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开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作为选修课或自修课,并纳入学校整体课程建设范畴,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扩大学生受益面。组织留学生参观“生命意义展室”,以朱宪彝老校长捐献的器官和遗体捐献者的遗嘱感染留学生;以希波克拉底誓言激励留学生,使留学生“理解生命意义,感悟崇高精神”。通过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的“医学生誓言”宣誓、邀请医学专家讲解“医学前沿发展与医学生素质”等活动,引导留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定期召开留学生文化素质建设工作会议,了解师生对文化素质建设的认识和需求,系统总结学校开展留学生文化素质建设的经验,确立留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特色化、项目化、精品化、品牌化”工作思路。进一步建立加强留学生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留学生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促进留学生文化素质建设健康发展。

(二)成立天津市首留学生志愿者协会

2011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成立了天津市首个全部由外籍学生组成的国际医学院志愿者协会。96位来自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家的外国留学生成为首批成员。校领导为国际医学院志愿者分队授旗,志愿者集体宣誓志愿为社会作奉献。他们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到社区义诊、慰问孤寡老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他们积极帮助生病学生及时就医,为突发事件做应急处理等;为汶川地震、尼泊尔大地震举行祈福募捐活动,组织悼念玉树地震死难者活动。多年来,学校来华留学生还多次参加献血和捐献骨髓干细胞等公益活动。

四、创建贯穿教学始终的

临床技能培训体系

(一)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临床教学模拟医院

2009年,学校投资1700万元,在国内首创留学生专用的模拟医院,创立贯穿本科医学教育始终(自入学至临床实习前)的实践教学体系,使留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基本熟练掌握各专业诊疗技能和仪器的使用,为进入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014年,学校又投资300余万元提升模拟教学设施和软件。

(二)创建贯穿教学始终的“以临床能力为目标的模拟教学”模式

模拟医院的总面积为1780平方米,包括门诊室、病房、ICU、手术室、妇产科检查室、产房、儿科抢救室、基本技能训练室、自主学习室等设施。全方位模拟医院内医疗行为,完成从基础到综合训练的课程。模拟医学教学建立一种新的课程体系和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为“以临床能力为目标的模拟教学”(Clinical Competency Aimed Simulation Curricula,CCASC),建立贯穿本科教学始终的模拟临床技能培训体系,有助于我国来华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全面提高来华医学留学生能力,培B有能力、会看病的合格毕业生。

五、创建以留学生为中心的

多维度管理与优质化服务

(一)完善留学生管理制度

总结过去17年留学生教育和管理经验,历时半年时间整理并完成了学院2014年版《国际留学生综合手册》《留学生生活指南》《留学生心理疾病预防与治疗》和《留学生管理人员手册》,旨在为每位留学生提供温馨的生活提示,使他们尽快适应在新国家和城市里的生活。明确学校的校风校纪,使留学生知法、懂法,保障他们在守法的同时充分维护自身权益。

(二)实施留学生精准化管理

学校设留学生专职辅导员,对学历留学生以班为单位直接进行管理。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留学生与七年制学生结成“一对一”互助。每周对校内住宿留学生进行巡查,每月对校外住宿留学生进行家访。除公派奖学金,还设立多种校级留学生奖学金,吸引优秀学生来学校求学。为全体留学生购买医疗保险,是全国高校开展全员保险最早的高校之一。

六、创建留学生教学和管理一体化信息平台

学校打造具有留学生管理特色的全英文信息化网络平台,建立了独立的教育网一级域名()。通过多年的努力,已打造出一整套信息化管理软件和平台,主要包括留学生综合管理系统、留学生网上报名信息系统、模拟医院教学管理系统、电子资源及微信公众平台等社交软件的应用,集对外宣传、招生、教务管理、综合管理、自主学习和资源共享等功能为一体。

七、为全国培养来华留学

英语教学管理师资队伍

2010年,教育部在学校建立首个来华留学英语师资培训中心(医学)。自成立以来,中心已成功举办10期培训班,来自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52所高校的417名教师先后参加培训。天津医科大学调动了全校英语授课师资力量,同时聘请了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国莱斯特大学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形成强大的培训师资队伍,为学员们提供全方位的培训。在培训中,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效,不断探索新的培训模式,使培训形式更加新颖,培训内容更加丰富,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培训体系。通过培训,教师们提高了英语授课的水平和信心,对加强来华留学生全英文授课师资队伍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培训工作受到了教育部领导及各高校教师的一致好评。中心还先后为宁夏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华北理工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南华大学、赣南医学院等院校独立办班,培训全英文授课教师182人,为培养和提高全国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师资队伍素质。

八、重要成果

中华高等医学教育篇8

中医药对外教育经过50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形式丰富多样。然而近年来,在国家整体教育服务总量稳步上升的环境下,境内中医教育服务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无论是从相对规模还是从增长速度方面来看,中医药对外教育服务发展都在放缓。中医药院校培养规模相对占比在全国占比从2004年的5.69%下降到2012年的3.87%。2004年至2012年,来华中医药留学生数量复合增长率为9.15%,而近五年的复合增长率为6.00%,增速下降明显,中医药专业没有体现我国优势专业应有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境外中医药教育蓬勃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本土化趋势。我国境内高等中医药教育机构对外教育需要尽快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国际中医药教育竞争中确立竞争优势。中医药教育服务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教育服务质量。由于教育本身的异质性以及中医服务的辩证施治的特点,中医隐性知识传授的质量控制非常困难,教育质量差异较大,行业水平良莠不齐。部分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师资水平不高、英语课程缺乏、生源质量较差等,这些都会影响教育输出结果。目前中医药对外教育的质量控制较为薄弱,整个行业缺乏符合国际惯例的规范管理。因此,明确规范的质量控制指标对于中医药对外教育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中医药对外教育质量管理实践

在留学教育开放的进程中,为了保障中医药对外教育的服务质量,国家政府和相关教育机构先后出台了若干文件,对教育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管理控制,这些举措大大推动了中医药对外教育的发展。政府层面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步推出资格考试、入学标准、学习过程要求等,直至2000年正式出台全面系统的留学管理规定文件。1978年,国家教育部推出“来华留学生数理化水平考试”。该考试主要针对申请奖学金的留学生,自费留学申请人录取标准由各中医药院校自行决定。1979年,国家教育部召开了全国留学生工作会议,对来华留学生语言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定要求来华留学的理、工、农、医的本科留学生,必须通过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考试,并根据标准录取;文学、历史、哲学、中医等专业本科留学生,必须学习两年汉语后,才可进入专业学习。198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关于在中医药对外教育中禁止滥发证书的通知》,加强证书的管理。1989年6月,中国国际针灸医师考核委员会在北京成立;9月,国家中医药考试中心、国际针灸考试中心正式成立,国家对中医、中药、针灸从业人员的业务质量的考核监督工作进一步规范。1996年6月,国家成立了留学生基金管理委员会,实行政府规定招生计划和奖学金名额。1997年3月,国家教委颁布了《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年度评审暂行办法》。2000年正式出台《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规定了留学生的接受方针、管理体制、留学生类别、奖学金制度、教学管理等重要内容,成为留学生工作进入法制化阶段的主要标志。[1]机构方面,国内几所主要的中医药留学教育院校都有实践探索。1994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制定了本科留学生学位管理规定,率先实施学分制度,使外国留学生选课更灵活、教学管理更规范等。随着中医药知识的广泛传播和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国际教育市场上中医药教育新机构不断涌现,留学服务日益专业化,上述管理措施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竞争形势。目前尚没有针对中医药教育满意度的国际比较研究,从整体留学服务满意度来看,我国的现状也不容乐观。丁笑炯等从学生需求的角度对留学生教育服务进行分析研究,对上海四所高校的留学生进行了调研,发现留学生对我国教育服务的满意度并不高。而主要留学国家留学教育服务满意度都比较高。[2]为了开发新市场甚至是保住当下的市场份额,中医药对外教育需要更为高效的市场化管理,首要的就是质量管理控制。

二、高等中医药对外教育服务管理研究探索

高等对外教育作为一种服务,具备服务的基本特性,其质量在于顾客(学生)对于服务的感知。服务营销管理中对于服务质量的研究工具主要是PZB的服务质量差距模型以及克罗宁和泰勒的绩效感知服务质量模型。学者们将这两种方法运用到教育服务研究中,寻找服务质量影响关键指标。毛伦华等运用服务营销管理中的服务质量研究方法对来华体育留学教育进行研究,发现软性投入、硬性投入、课程服务、行政服务、员工表现、留学收获、学生互动、教师能力等因素对于留学生教育服务质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3]文雯等指出,留学生对就读经历的总体满意度影响因素众多,包括学校的教学环境、生活环境、后勤服务质量等,校园之外,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于吸引留学生也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献中的调查数据显示,作为国内教育资源最为充沛的北京,其留学教育服务很多方面的满意度指标值仍然低于世界城市平均水平。[4]中医药教育服务领域,张世勤从对外管理角度提出从建立教育管理质量评估体系,制定教育管理质量规范化标准和加强留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等三方面培养出规范化标准中医药人才。[5]王红梅等从教育实施实践活动角度提出,当前国际中医教育呈现出本土化、正规化、主流化的发展态势,主要面临着临床教育不足及尚未建立被国际普遍认可的标准规范等问题。为了保持中国主导地位、保证高层次中医药教育质量,应利用自身优势,抓住发展机遇,建立标准化国际临床培训体系以促进中医教育的国际发展。该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标准化和基地建设两方面。基地建设宜加强行政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以及重视品牌建设和公关宣传,以提高竞争力和增加影响力。标准化建设则以临床教育为突破口,带动国际中医教育标准化全面发展。[6]

三、高等中医药对外教育服务质量控制体系构建

中医药教育服务核心是中医药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教学服务,在此基础上,还包括留学活动中的其他服务。对外中医药教育服务市场竞争特性显著,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做好各个服务环节,达到良好的整体服务满意度才更具竞争力。

(一)质量体系的内涵。狭义的教育服务仅指理论授课和临床带教,然而完整的对外教育服务包含学生获取教育信息、选择教育机构,购买教育服务到消费的整个流程,包括入学服务、教育服务、居住服务、校园支持与服务等。高等中医药对外教育服务核心是理论授课与临床实践教学服务;除此之外,住宿、交通、餐饮等后勤服务;最是客户关系管理等其他服务。高等中医对外教育服务质量研究内容也应当包含相应的三个层次。中医药对外教育核心服务是中医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传授,参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中医药对外教育质量标准应当包括: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控制规范以及教学产出标准规范。中医药对外教育机构需要具备基本的办学规模、办学的教学设备与图书、办公与生活设施、师资配备、运营经费、临床教学基地等一系列办学条件,以确保中医药国际教育机构的正常运行。学生应该有一定入学考核标准;受聘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授课教师的资质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应对授课教师的资质设定最低的标准。学校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中,应当设置符合各国中医药教学实际情况的教学质量管理机构,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控,使影响教学质量的全部因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中医药对外教育服务应当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制订和实施符合办学宗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研究确定合适的学制、学时和学分,根据中医学人才成长规律和当地提供的医疗实践教学资源,规定必要的实践教学学时总数,各学期所学课程的安排要符合中医学学科内在的逻辑特点,同时要对不同课程的开设顺序及课时分配制订最低的标准。教学过程控制中各门课程知识点、教材选用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也应有规范要求,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结果。在人才培养质量系统方面,要在课程合格率、科研能力、毕业率、学位授予率、就业率就业层次、用人单位评价等方面制定最低标准。已有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提出的《世界中医学本科(CMD)前教育标准》既包含有教学过程规范指标也包含有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该体系是目前最为系统完善的规范指标体系。随后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经典医籍选读》等10门课程对这一规范细节做了很好的补充。留学生宿舍生活设施、体育设施、社交设施、宿舍网络条件、大学周围环境等方面因素,其中宿舍基本生活和沟通设施影响尤为重要。这类因素并非教育教学必要因素,但是对留学生培养都产生重要影响,对学校品牌有重要影响,重视教育服务品牌美誉度、希望增强品牌竞争力的学校机构应当将其纳入质量指标评价体系中。文化适应、毕业深造、就业指导等日益成为国际高等教育服务重要内涵,这些附加的服务内涵对留学服务满意度有重要影响。

(二)质量体系指标。根据基本操作规范指标,可以列出相应规范监控体系指标体系,机构可依据监控体系评估自测监控,以保证服务质量。监督指标体系详见表1。

四、结语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中医药教育服务竞争,中医药教育服务需要提高自身教育服务质量、构建并突出自己的品牌内涵,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需要加强服务管理建设,建立包含从入学到毕业整个流程,从核心教学服务到生活服务以及其他服务在内的完整服务体系,控制服务质量,树立服务品牌。

【参考文献】

[1]弓家培.中医药对外教育的回顾、实践和探索[J].中医院管理杂志,2005,2:17~18

[2]丁笑炯.来华留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基于上海市四所高校的数据[J].高等教育研究,2010,6:38~43

[3]毛伦华.留学生教育服务质量维度研究———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D].上海体育学院,2006

[4]文雯,陈丽,白羽,等.北京地区来华留学生就读经验和满意度国际比较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3(2):63~70

中华高等医学教育篇9

一、医学人学本质规约与当下医学人文教育之错位

医学集科学、技术于一体,兼具艺术与美学之特征,其深层内涵与本质规定是人学。从其达到预期功效而言,它不仅要敬畏与救治生命,而且要解读与体悟生命从而为人之全面发展提供广阔时空;从其体现的伦理意蕴而论,“医院和医生是成为生命伦理的骄子还是弃儿,就在于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取舍存毁之间。”故而,医学不仅是医技单纯物理之展现,而且是人文关怀人理的深层蕴涵,这是所有医学的最终企求表征与最高价值归宿。从哲学维度而观,人究其本性是自然、社会、精神属性三位一体,以“病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人性之医学观的具体体现,这也是其日益得到医学界乃至全社会普遍认可与广泛赞同的深层缘由。

“医学技术与医学美德构成了医学人道的一体两面”随着医学的纵深发展不断与时俱进。医学的科技尤其是人学本质内在地规约着医生不仅要医技高超,而且要医德高尚。世界医学伦理四大经典之一的《论大医精诚》的“精”字,是对医生医学知识广博精准,技艺精湛方面的要求;“诚”字是对医生道德品质至真至纯,仁爱无偏方面的规定。而历经时空筛选积淀为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精髓,可概括为仁者爱人,赤诚救世的事业准则;一视同仁,不分贵贱的道德品质;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不贪财利,作风正派的伦理标准;精勤不倦,博极医源的学习精神五个方面。正是在此种意义上,同志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虽然医学仁德情怀在理论上历来倍受人们推崇与赞颂,但现实生活中却因医德失范与医学人文精神缺失引发医患冲突日益加剧,剖析其原因,国内医学生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内容做为一个重要因素日渐浮出水面。受科学理性主义价值观与机械论还原主义之影响,现代医学教育秉承“人体像一台机器,疾病是这台机器的故障,医生的职责是修理这台机器”之理念,在医学生教育偏颇之现实表现主要有二:其一为在知识传授过程中重技轻德,其二为医学人文课程在整个医学生培养方案中设置偏斜失调。据调查显示:国内医学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比例最高为9.3%,最低为4.6%,大多数院校在7%―8%,平均为7.45%。

二、国际医学组织人文教育规定与发达国家之范例

医学人文教育的复归基于人们反思医学高新科技的不可控后果与期待医学发展的惠民真谛。国际医学组织的相关政策与西方发达的范例作用是其现实回应。

国际医学组织的相关规定。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爱丁堡宣言》宣称:医学教育旨在培养促进全民健康的医生,人们心中理想的医生应是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与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哥本哈根《本科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行为和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的高标准规定:三者在课程计划中所占的分量应当适合于医学科学的发展、日益变化的人口和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的卫生保健需求。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将医生敬业精神与伦理行为置于医疗实践的核心地位,超半数以上核心能力与医学人文素质密切相关。

西方发达国家医学人文教育的具体措施为:医学人文目标清晰;医学课程设置合理。Cooper J教授在美国医学院协会第105届年会上的“为21世纪培养医生”报告声称: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缺乏的医生,智力挑战能力在其职业生涯中经常发挥不畅乃至丧失。《医学教育未来方向》、《新世纪医学人才培养》、《美国和加拿大医学生教育掠影》标志着新时期美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宗旨是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全面医学人格的塑造,其中心要义是“弘扬作为灵魂的医学职业精神,倡导的是人文医学的回归,是在向医学科学、向医学教育注入人文精神,使之体现出应有的人文理念、体现出一种真正的大爱。”“英国总医学委员会”曾先后三次出版权威性报告《明天的医生》,在医学知识、技能、医学伦理和职业态度等方面对医学人文标准都有明确的规定,旨在展现“一个日益丰满、更加有血有肉的未来医生形象。”此外,法、德、日在此方面目标也非常明确清晰。

美国医学院校一般开设人文社科与医学交叉的课程且贯穿整个医学教育始终,教学内容注重现实问题,教学目标注重能力培养,师资知识结构合理,一般兼具人文社科与医学知识背景。法国政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开设并定期检查,以医学教育第一阶段第一学期为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62.5小时,约占第1学年课堂教学515总时数的12.34%,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为10%。”其特色是政府保驾护航、增设护理见习教育、重视医学伦理教育、专题教学讲座等。

三、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精神规范与传承提升之途径

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医学人文精神与树立医学人文关怀观,这需从两方面进行努力,其一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的挖掘与传承;其二是国外医学道德合理因素的吸收与借鉴。

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的挖掘与传承。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同疾病做斗争过程的集体智慧结晶与实践经验总结,也是民族抗争精神的体现展示与对生命的体悟反思。随着西学东渐与科学主义与理性思维的霸权,中医的非科学性与存废之声曾喧嚣一时,但中医的实践功效经受住了疾病对其考验,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中医的文化特质再度被高度重视与重新挖掘,中医蕴含的民族精神与奉行的思维理念再度被传承与发扬。整体主义医学思维、辩证施治疗疾方法、博及医源未病诉求、仁德慎独伦理气质、生命贵重责任使命、大医精诚职业理想等皆为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精华之所在,构成了中医药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之魂,它们潜藏于医学典籍之中或蕴含在古代医家个人的品格修行之内,需要现代医者深悟体味与总结挖掘,更需要当下医学教育与医学生努力传承并发扬光大。它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与走向世界的一面旗帜。

国外医学道德合理因素的吸收与借鉴。国外医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疾病诊疗方法与医学伦理思想,是西方医者智慧的凝结与品格的结晶,也是时下中西医展开对话语境的史学背景与现实基础。希波克拉底所倡导的医德品质与南丁格尔所体现的护理精神,被全世界所认可并被医界所称颂,而科学精神与人文品格并举,实验方法与理性分析并存,精确性追求与临终性照护并重,是值得医学教育合理吸收与全面借鉴的。

医学人文教育培育的必备条件。对中外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伦理品质进行挖掘提炼与传承发扬是医学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若想达到既定目标与预期效果还需其它必备条件,其中开展医学人文科学研究和兼具人文与医学知识背景的可资利用的师资不可或缺。医学高等院校进行医学人文科研的基础条件包括数量与质量可观的网络资源与实体书籍与学术期刊,学历层次、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匹配合理的师资队伍,学校主管部门重视与提供支持帮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此外,课堂理论教学与临床实习体验相结合、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和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教学相互补充、医学人文教学始终如一贯穿整个医学教育全部,是使医学生人文知识得以完备、人文素养得以提升、人文品格得以形成、人文情怀得以塑造、人文行为以实践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刘虹,张宗明.关于医学人文精神的追问[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23(2):28-31

[2]李振良,孟建伟.技术与美德之间:西方医学人道主义思想渊源[J].医学与哲学,2013.34(10A):1-4.1

[3]曹洪欣.人民日报建言: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N].人民日报,2015-3-25

[4]威廉・科克汉姆著,杨辉,张拓红译.医学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

[5]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2009.30(10):66-68

[6]梅人朗.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本科生医学教育国际标准项目组的中期报告[J].复旦教育论坛,2001.22(4):1-8.16

[7]于双成,金祥雷,于雅琴.美国医学教育改革三次浪潮的文化背景及本质特征[J].医学与哲学,2011.32(12):11-14

[8]嵇艳.英国本科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嬗变[J].医学与哲学,2013.34(8A):30-33

中华高等医学教育篇10

一、美以美会在中国的组织结构

美国卫理公会是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来到中国设教的差会之一。卫理公会中的美以美会首先进入中国福州传教,1847年1月成立了第一个新教团。美以美会在中国的发展便以福州教区为基础,逐步建立福建、华中、华北和华西四大布道区,并成立年议会。而卫理公会的华东布道区最初并不是美以美会的布道区,主要是所属监理会传教范围。美以美会于1897年在上海成立中国中央议会,每4年开一次会,1923年开始可以自选会督,1934年女宣教部与纽约的宣教部合并,统一人事,各年议会的男女传教士和传道共同接受调派。1939年美以美会、监理会和美普会于美国合组为卫理公会,1941年中国教区美以美会、监理会和美普会也合并为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the methodist church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相对而言,美国美以美会是清末和民国这段时期基督教当中在中国传教较为广泛的教会组织,在中国社会中影响最大。

二、美以美会在中国的传教状况

早在1835年,美以美会内已有人动议来华传教,1846年正式决议来华。美国美以美会在1847年9月派遣传教士柯林(judon dwight collins)和怀德(moses clark white)夫妇从波士顿动身来福州传教,揭开了该会中国传教序幕。[2]其背景是由于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失败,中国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个沿海城市,允许欧美商人和传教士进驻经商与传教。传教士虽然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但传教的处境仍十分艰困。尽管如此,一些美以美会的传教士还是想着在中国扩大其传教事业,并进而将基督教传播至日本、朝鲜。教会为建教堂和传教等,出现依势强买强占土地、房屋,制造教民与非教民之间的矛盾,甚至干涉中国内政的情况,引起中国民众普遍反感。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使基督教受到严重打击,但也引发教会和传教士的反省和检讨,开始正视基督教在中国社会中因负面形象所造成的问题与伤害,力图消除中国人民的不满,不再为教徒干涉官府办案,并重新塑造社会形象。此外,传教士也渐渐意识到在中国社会直接布道效果有限,开始确立以设立礼拜堂、学校、医院等改变人心和办教育医疗机构以提高民

对基督教认知度等方式传教。基督教也因其对人民社会的帮助,不仅宣教的阻力大为减少,也成功的吸收了不少教徒。1912年民国成立后,基督教被承认为合法宗教,促进了其在中国的发展。

美以美会在中国的传教经历了较为曲折的过程,总的来说在清末和民国期间影响越来越大,经过近百年的经营,成为中国最 大 的 新 教 宗 派。到1947年,全国有传教士205名,约50000名教友,33400名试用会员,766个堂会,华传道494名,女传道426名,教区遍及东南沿海、华中、华北和西南。[3]

三、美以美会的教育事业

美以美会在中国宣教非常重要的手段是致力于教育事业。为配合当时中国对西方教育的渴求,美以美会在各布道区广设学校,施以基督教教育,将西方教育连同基督教一并传播。

在早期的五口通商时代,美以美会传教士大多开办过一些简陋的学校,学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教友的资助。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由于工商业的发展,教会所教授的英语和西方近代科学知识能帮助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洋行、海关、邮政等高薪行业工作,因此成为官绅和富豪子弟的首选,教会学校数量急遽增加。学校也开始建立正规教育体系,确定修业年限,采取分班教学,课程循序渐进,但仍以宗教教育、儒家经典和西方科学知识为主,涉及的科目包括阅读、语法、算术、地理等。学校也要求学生每天花一点时间做系统的体育锻炼。此外,学生一般都要学习中国经典,由本土教师主管。

中华高等医学教育篇11

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也有名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而是有大师之谓也。”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时代对创新人才的呼唤都对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口腔医学教师而言,不应只局限于教好口腔医学专业课。在一定程度上,优秀教师的数量、思维高度和宽度也决定了优秀学生的数量、思维高度和宽度。因此,如何根据口腔医学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发挥好教师的积极作用,是口腔医学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课题。

1 口腔医学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

1.1 学科起源及地位

中国现代口腔医学不同于欧美、日本等国家,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中国的口腔医学特色鲜明,实践性很强,是应用现代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工程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和防治口腔及颌面部疾病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口腔医学作为一级学科于1998年出现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专业目录中,包含口腔基础医学与口腔临床医学两个二级学科。口腔医学具有很高的学科地位,很强的实践性,极广泛的学科交叉性和前沿性。因此,口腔医学人才应相应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强烈的创新意识、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敏锐的学科触觉。与此对应,未来的口腔医学专门人才应具备三维知识结构:第一维知识结构包括自然科学、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基础医学和口腔临床医学等,第二维知识结构包括人文科学、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美学等,第三维知识结构包括卫生经济、卫生管理、卫生资源、公共关系、牙科管理学等。

1.2 学科内涵

美国的牙医学教育课程不包括临床医学的医学基础和临床课程,牙医学毕业生没有临床医学背景,不允许处理牙以外分属口腔器官的手术;而欧洲部分国家如德国、比利时等则将颌面外科学列于牙医学研究范畴。中国的口腔医学课程既加入了基础和临床医学,又包括颌面外科学,从而兼顾了口腔内部的系统性及口腔与身体间的整体性,促进了中国口腔医学的发展[1]。由此可见,中国口腔医学的特点决定了医学院培养的学生首先是医学生,然后才是口腔医学生。口腔医学生在接受系统的牙科教育的同时,也要接受全面的医学教育,口腔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系统的医学知识背景。

2 优秀教师在口腔医学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作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优秀教师应能充分认识中国口腔医学的起源、地位及学科内涵,熟知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起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2.1 建立优秀的教学团队

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评选部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制度的根本目的除了树立教师典范,还在于让优秀教师带出优秀的教学团队,建立以名师为核心的教师群体;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功能、从教学内容到教学艺术、从为人到为事再到为学问,使团队中的教师从各个方面理解教学名师的作用和内涵,成为具有潜质的优秀教师。

2.2 把握口腔医学人才知识和能力的结构

基于口腔医学的特点和口腔医学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结构,口腔医学教师应能深刻把握教育、学习、学习者、学科、思维方式、文化精神和社会心理的根本,洞悉问题的根源和科学研究的方向与要旨,并善于换位思考。中国口腔医学人才的培养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很高。这与中国第一代口腔医学的教学名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牙医学博士林则基于对口腔内部的系统性及口腔与身体间的整体性的充分认识而设定的中国高等口腔医学教育的目标密不可分:“训练高度科学化之牙医,成就中国的口腔医学教育事业,重在质而不在量,培养的学生应该首先是医学生,然后才是专科医生,绝不是匠人。”

2.3 形成独特的话语体系

教师是否在掌握了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授课风格和特点,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教育话语体系并形成独特的教学主张,这是衡量教师成熟、成功与否的核心因素,也是教师产生和保持影响力的重要原因[2]。“教育不只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一个人如果想获得知识,可以利用的空间和平台很多,随时都可以查阅、下载相关文献从而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要做的是通过教学主张去启迪、培养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能力,从而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3]。科学知识也许很快就会过时,但科学的思考、做学问的方法、研究的态度却能影响学子的一生[4]。

2.4 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完善

优秀教师应充分体现大学作为民族和社会良心堡垒的高地的作用,彰显出大德、大道、大爱、大精神[5]。当今的医学模式已从最早的生物医学模式经历了从生物—心理医学模式逐步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转变,优秀教师必须能顺应这种模式的转变,站在高处引导口腔医学生,培育其人文素养,完善其职业道德。

2.5 指导和启发科学研究的方向

优秀教师学术造诣精深,在本专业里属于优秀学者,甚至是领军人物。科学研究是进行教学的前提,教师可以将自身掌握的科学前沿理论启发性地输送给学子,激发其学术意识和创新思想;教师也可以将自己多年形成的学术思维以案例的形式生动地传导给学子,增强其学术水平。

3 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作用

在充分了解口腔医学的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在逐步认识优秀教师的内涵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的基础上,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积极开展了相关探索。

3.1 重大教学问题由教授委员会讨论,教师充分行

使话语权

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是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它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知识结构和体系。要制定正确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必须对有限培养空间中应着重强化的学生能力和素质要有充分的把握。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在制定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计划等重大教学事务时,需经以优秀教师为主要成员的教授委员会讨论通过,这是保证教师发挥积极作用的有效途径,是确保通过前瞻性思考和规划口腔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结构,使人才培养不偏离轨道的重要举措。

3.2 建立覆盖口腔医学主要领域的优秀教学团队

目前,华西口腔医学院在口腔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各个领域都建立起以院级、校级、省级、部级教学名师为核心组成的教学团队,进而发展了包括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口腔基础医学等全部口腔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课程的部级精品课程群;在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和华西口腔医学院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支撑下,显示出了优秀教师一点带动一片、一片辐射全面的格局,为口腔医学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教学团队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是课程。清华大学把推动名师授课当作遵循教育科学规律、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措施[6]。华西口腔医学院在上述部级精品课程群的基础上,又开设了一门被誉为“精品中的精品”的课程——口腔医学导论。从2008年起,华西口腔医学院将以前以不定期讲座方式讲授的口腔医学导论正式作为一门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将一学期的课程时间延伸至一学年,由口腔医学及其他相关领域深有造诣的名师登上讲台为学生授课,形成了32位教授共上一门课的美谈。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并非只是对口腔医学生将来所学课程的简述,而是将口腔医学从历史沿革到最新的研究热点,从口腔医学传统的基础与临床医学到口腔医学美学、法医牙科学、心理学逐渐延伸和渗透,让学生在入学第一年就对口腔医学的外延及内涵有了系统的了解,建立对口腔医学专业的感情,启发其创新思维,产生创新动力。

3.3 打造国际化的优秀教师团队

让优秀教师具有国际化的视野,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国际大师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华西口腔医学院采用培训院内优秀教师的“自我造血”和聘请国外优秀教授的“输血”途径,已经建立起一支国际化的优秀教师队伍。

3.4 优秀教师团队全程服务于创新人才培养

教师的道德影响、话语体系、科研思维仅仅靠讲授几节课是无法系统地传授给学生的,华西口腔医学院着力打造多种途径来达到这一目的。除安排学分制指导教师,还在每个年级建立导师组,由各级教学名师领衔并担任创新班班主任;还将医疗、教学、科研各方面有造诣的优秀教师列入导师名单,让学生能早见导师、常见导师。每年新生入校,除了开学典礼,使新生认识和了解导师外,还会庄重地举行创新人才培养启动仪式。仪式上优秀教师讲述自身的经历和体会,亲自为新生授发白大褂,宣读《医学生誓言》。为培养医学创新意识,华西口腔医学院专门为学生制定了《创新人才培养手册》,内容包括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办法、创新课程记录、科学研究记录等。导师通过查阅手册、定期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的苦为主动的乐,从而使学生自主建立起未来承担重要责任的使命感。导师组还根据不同年级的教学任务与实际水平进行调控和引导,鼓励学生进课题组、进实验室、进科研团队,使学生尽早感受科研氛围,培养科学感悟、创新技法、创新能力。通过这些措施,真正建立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课程与课题相结合、研究团队和教学团队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4 优秀教师引领下的人才培养效果

华西口腔医学院充分重视和发挥优秀教师的积极作用,在口腔医学人才培养中凸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4.1 专业建设取得新突破,教学成果不断涌现

2007年以来,新增部级教学团队1个,部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部级精品课程3门;获得部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获批建设首个口腔医学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启动了部级教学改革项目5项、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20项;2009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华西口腔医学院的名师担任了4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的主编;而华西口腔医学院作为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2011年主编并出版了《中国现代高等口腔医学教育发展史》。

4.2 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与发展

近5年来,获得部级各项竞赛类奖励的学生有183人次,获得省部级各项竞赛类奖励的学生有106人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学生共200余人次;硕、博士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8%。仅2011年,本科生106篇,其中发表于核心期刊的有70篇;以第一作者发表CSSCI、SCI论文7篇,发表于EI、ISTP期刊的22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

培养口腔医学人才是系统工程,仅依靠教师的力量是难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更需要在配套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管理下建立相应的教师培养孵化机制,进一步发挥优秀教师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并对现有的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模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实现由农业文明时代的“传承型”、工业文明时代的“标准件型”的教育观念向信息时代的“创新型”教育观念的转变,实现由“应试教育”价值观向“素质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实现由偏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向重视培养学生情感与理性协调发展的观念的转变,实现由重视培养学生竞争观念向重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观念的转变[7]。

[参考文献]

[1] 吴婷, 陈谦明, 李德勇. 中美高等口腔医学教育比较研究[J]. 复旦教育论坛, 2010, 8(6):93-96.

Wu Ting, Chen Qianming, Li Deyong. A comparative study on higher education of stomatology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J]. Fudan Education Forum, 2010, 8(6):93-96.

[2] 郑爽, 胡凤阳. “名师热”的冷思考[J]. 教育学术月刊, 2011, 28(3):53-55.

Zheng Shuang, Hu Fengyang. On the controversy of famous teacher[J]. Education Research Monthly, 2011, 28(3):53-55.

[3] 谢和平. 川大的教育——思考与实践[EB/OL]. (2012-10

-12) [2012-10-20]. http:///News.aspx?

ID=877&TypeId=7.

Xie Heping. Sichuan university education—thinking and practice[EB/OL]. (2012-10-12) [2012-10-20]. http:///News.aspx?ID=877&TypeId=7.

[4] 熊丙奇. 名师上讲台——一道世界性的难题[J]. 上海教育, 2002 (1):14-19.

Xiong Bingqi. Famous teacher on the platform——a world-wide problem[J]. Shanghai Education, 2002(1):14-19.

[5] 徐显明. 文化传承创新:大学第四大功能的确立[J]. 中国高等教育, 2011(10):10-11.

Xu Xianming.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ourth big functions of university[J]. China Higher Education, 2011(10):10-11.

[6] 汪劲松, 张文雪, 陈永灿. 名师上讲台制度化, 营造教书育人浓厚氛围[J]. 中国高等教育, 2005(1):11-13.

Wang Jinsong, Zhang Wenxue, Chen Yongcan. The plat-form system of famous teacher, creating teaching atmosphere

中华高等医学教育篇12

苏州大学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和我国大部分院校的多数留学生一样,主要来自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东南亚国家,这些地区的留学生来华前均无汉语基础,在经过2年多的来华留学生活后,仅少部分留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汉语基础,但水平仍非常有限,大部分留学生仍不具备医学相关的汉语交流和理解能力,因此英语教学和英语交流的能力,成为保障和提高来华医学留学生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我们负责给留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师均为中高级职称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医生,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和中文教学经验,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部分教师还具有海外留学经历,但大量的专业英语词汇和需要进行流利的英语口语交流,仍成为了留学生教学过程中最大的障碍之一。因此,如何使教师克服语言障碍,使用流利和专业的英语进行授课,并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成为保障和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鉴于此,可以采用三级培训的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第一级为通过每周定期的英语交班、英语沙龙,组织科内英语学习;第二级为通过组织教师进行国内英语专业脱产培训;第三级为选拔优秀教师至国外医学院校进行研修。对于进行留学生教学的教师资质需建立一定的准入制度,对新开课的老师必需进行试讲,不合格者不能进行授课,同时通过采用师生互评、随堂听课等多种方式,加强教学督查,及时收集教学过程中反馈意见,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组织进行英语讲课比赛,对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奖励。组织教师至国内兄弟院校和国外医学院校进行观摩、学习、培训,学习兄弟院校留学生英文教学的经验。建立考核机制,考核内容包括英文教学的水平、英文教学的课时、讲课比赛的成绩、课件质量等,考核结果与教师职称晋升、国外培训等挂钩,激励教师教学积极性,建设优质的留学生师资队伍,良好地完成留学生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二、充分备课,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对于国内的医学生而言,留学生更具备思维敏捷,勇于发言等特点。因此,朗读英文教材“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符合教学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尤其是进入诊断学、内科学等临床科目教学的阶段,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更强烈,要求授课教师可以进行生动的、熟练的、理论联合临床的讲解。因此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授课前要充分备课,这不仅是保障课堂质量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有资料显示,中文教学的备课与授课时间比为5∶1,而英语教学的备课与授课时间比为20∶1。在课前,授课教师应对所涉及的专业英语词汇进行熟读,熟练掌握教授内容,查阅相关中英文教材,对讲解内容所涉及的最新的概念、进展进行补充,扩大知识范围。同时,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撰写英文教案,包括本次课所要讲授的主要内容、重点及难点。制作的课件需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调理清晰,可通过流程图、比较式表格、图片、FLASH动画等形式,有序、生动、简明的反映讲解的内容,而不能采取将教材上的英文字句全部复制到课件的方式。授课中,要向学生进行启发式提问,增加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多提问,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让课堂变为老师的“一言堂”。

三、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在对医学生进行授课的过程中,除了教授学生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外,还需要教授给学生正确的临床思辨能力。因此,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显然存在很多弊端。

PBL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是1969年美国神经学家Howard Barrows在加拿大Mc Master大学首先创立,并首次将其应用于医学教育领域,被直译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它是指在临床前期课或临床课中,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其特点是打破学科界限,围绕问题编制综合课程,以塑造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培养创新力和理解获取新知识、有效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PBL通常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或教学,一般6~8名学生一个导师,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维、推理和分析,导师只起导向作用,维持小组向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通常不直接回答学生的提问。PBL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学习,重视学习者间交流合作,突出外部支持与引导在探索学习中的作用。它利用现实世界中常见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通过查阅检索书籍、期刊杂志和网络资源、和他人讨论等途径来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对新旧知识结构重新整合,在科学合理的框架下模糊各学科的界限,突出了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是一种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思维技能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近年来部分医学院校已经开展了PBL教学,PBL教学的优势决定了在留学生教学过程中广泛推广开展的趋势,但在我国PBL教学存在如教师PBL教学经验不足、师资力量不够等困难,因此需结合我国的教学现状,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PBL教学模式。

四、模拟的实习方式,身临其境,事半功倍

1.标准化病人又称模拟病人(simulated patient SP),或者病人指导者(patient instructor),是指正常人或慢性病病人同意充当某一疾病的模拟病人,其经过训练之后,在辅助学生临床学习或训练的过程中能够扮演病人的角色配合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并且能够表现出某一疾病患者的心理社会特点。同时根据自己感受在专门设计的表格上记录并评估医生操作技能,充当评估者和教学指导者。在发达国家SP不但在教学实践及考核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在医师执业考试、临床技能考试中加拿大等国也已经开始使用标准化病人。在我国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在医学教育领域中SP的应用起步不久。由于资金、人员、专业性强等多方面原因,非医学专业中筛选出标准的SP具有很大的困难,很多院校采用了医生担任SP。医生担任SP的不足之处在于对专业了解太强,对学生会形成诱导性回答,或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压力。留学生由于语言障碍,很难进行并完成临床问诊、体格检查等,但SP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临床的环境,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这种教学方式能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利用所获得的资料做出初步诊断及进一步处理的计划。另外,从标准化病人反馈的信息中可发现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如漏问相关阴性症状,漏查一些与鉴别诊断及并发症有关的体征等,从而可以使教师可据此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常见的错误进行讨论,提高教学质量。

2.模拟人。由于患者维权意识的增高,医患关系的不协调,对医学生,尤其是留学生来说,要进行临床操作非常困难,因此采用模拟人或各系统的模型,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动手,感受到临床工作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技能。

五、加强留学生管理

来华留学生来自多个不同的国家,很多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在尊重他们各自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的同时,还需使得他们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必需遵守。加强对留学生的管理,建立全面的综合测评机制,比如:出勤率、见习考核成绩、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等进行综合测评,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质量。

总之,随着留学生教学的进一步开展,需要我们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进行探索。练好英文教学能力的“硬功”,并“走出去、取进来”,向国外优秀医学院校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结合国情,结合来华留学生的特点,寻找合理的教学模式,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滔.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86.

[2]岑建君.抢抓机遇,应对挑战,促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6,(5):47-48.

[3]孙红亚.印度留学生组织胚胎学教学的体会[J].南方医学教育,2008,(2):30-31.

[4]胡晓艳,姜梁.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全英文教学体会[J].西南军医,2012,14(1):194-195.

[5]何琼琼,程瑞雪,文继舫,等.病理学双语教学的几点体会[J].实用预防学,2006,13(2):458-459.

[6]董鑫,张洁,崔静,等.留学生病理学实验全英语教学的实践和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2):191-192.

[7] Oneill P,Duplock A,Willis S. Using clinical experience in discussion within problem-based learning groups[J].Adv Health Sci E-duc Theory Pract,2006,(11):349-363.

中华高等医学教育篇13

发挥孔子学院作用

制定海外传播发展规划

两位委员认为,要扩大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首先应制定合适的、能有效促进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发展规划,注重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内容研究,准确定位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明确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打造中医药国际传播的主题文化,及时推出中医针灸文化品牌,充分利用中国文化优势,提高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国家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化部、外交部、国务院侨务部门等单位应发挥优势,加强合作与联系,联合打造中医药海外传播的平台。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编制中医药海外发展规划,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准确定位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统一规划和编著各种教材,积极开展期刊出版、对外宣传、国际教育和学术交流等活动,规范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提升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软实力。

此外,由于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因此,建议在国外孔子学院的教学中增加中医药内容,尤其是中医药行业制定的国际标准和WHO认可的中医针灸适宜病种介绍,甚至开设“中医学院”。

两位委员表示,在中医药学体系中,中医文化是基础,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中庸和谐”等观点,已成为人类认识世界、解决文明冲突的借鉴,这有利于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

拓展中医药教育、交流传播新途径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