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认数字的方法实用13篇

教孩子认数字的方法
教孩子认数字的方法篇1

二、调查方式

此次的调查对象为本校2010届一年级全体新生,共108人。调查时间为开学后的第二周(此时学生还未开始小学阶段识字学习)。调查内容采用国家语委会颁布的2500常用字和1000次常用字字表。

调查方式采用了请家长协助的方式。调查检测前,为了避免家长因为功利心理,造成数据失实,我们给每位家长发了《告家长书》,详细解释调查目的,并向家长承诺,调查数据不作为学生成绩,不排名次,不在班级公布,希望家长配合,保证数据真实有效。测试利用休息日,请家长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认识字检测,家长依次指出检测表上汉字,孩子读出所知汉字的读音,读对即被确定为认识该汉字。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字表的字数多的情况,可分时分段进行,最后统计出该生的识字总量。

三、数据统计

调查结果显示:一年级新生共计108人,无一人不识字。入学前识字总量为67716个,人均识字627个。其中,识字量最大的为3000个字,识字量最少的为7个字。识字量具体分布如下表:

统计分析:入学前识字量在1~500字的有57名学生,占总人数53%;识字量在501~1000字的有24名学生,占总人数22%;识字量在1001~1500字的有12名学生,占总人数11%;识字量在1501~2000字的有7名学生,占总人数的6%;识字量在2001~2500字的有7名学生,占总人数的6%;识字量在2501~3000字的有1名学生,占总人数的1%,

四、跟踪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一年级新生入学前已经百分之百识字,但在识字量上有较大的差异。在我们这样城郊结合部的学校,这种情况的出现很自然。为了进一步具体地了解学前儿童识字的方法、途径,我们又开展了一次跟踪调查。我们分别采用个案追踪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识字量在20个以下和1500个以上的孩子进行了调查。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一)孩子识字量在20个以下,识字量较少主要有两个因素:

1 没有条件识字:有些孩子的家庭情况比较特殊,以识字7个的孩子为例,他父母早年离异,他跟随父亲生活,父亲又生了重病,卧床不起,孩子由不识字的奶奶照顾,虽然孩子的智力完全正常,但家长完全不具备引导孩子识字的条件。

2 识字意识淡薄:一个家长这样说:“我一直以为,教孩子认字识字完全是小学的事情,是老师的事情,从来没有想过要让孩子识字。”调查发现孩子识字量少有不少是因为家长有能力引导孩子识字,但完全没有帮助孩子识字的意识,认为认字识字是学校老师该做的事情,家长根本不需要引导孩子识字。

(二)孩子识字量在1500个以上,主要是因为家长都很重视识字,并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这部分家长采用的识字方法主要有:

1 生活识字:接受调查的每个家长都提到了这种方法。“生活识字”是外出游玩、超市购物时,借助路牌、广告牌、超市商品、包装袋等帮助孩子识字。

2 阅读识字:家长购买一些儿童读物,每天读给孩子听,在反复朗读的同时帮助孩子识字,等到孩子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就由孩子读给家长听。有的父母特别重视孩子的早期阅读,一位爸爸已经开始跟一年级的儿子一起读《庄子》了。

3 字卡识字:借助识字卡片帮助孩子识字。

4 电视识字:收看电视节目时借助字幕引导孩子识字,同时鼓励孩子收看教育频道的识字节目,边看边学。

5 字典识字:部分家长已经教会孩子查字典,引导孩子用查字典的方式识字。

6 上课识字:给孩子报名参加一些识字培训班。

这次测试的结果也让部分家长大吃一惊。有一名新生的家长是双职工,经常加班,根本没有时间教孩子识字,通过这次调查,父母意外发现孩子已经认识近500个汉字,一问才知道,就是因为孩子经常和奶奶看戏曲节目,通过字幕识字的。

这些识字方法,我们认为对于学龄前儿童都是有效的,是家长在实际生活中顺其自然地进行的。只要不是过分苛求孩子,应该说也都是科学的。

五、初步做法

对于此次调查结果,我们进行了反思。看到学生已有识字量差距这么大,有的教师顿时觉得无所适从,这下课堂教学到底该怎么办?其实,学生在学前识字是一件好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这部分资源,提高一年级语文课堂的效率。

新生识字率悬殊给我们的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我们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与实践。

1 针对家庭困难没有识字条件的学生,我们发扬“刻苦奉献、团结实干”的红山精神,每天放学后低年级组老师轮流辅导这部分孩子识字,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提高他们的识字水平,帮助他们缩小与其他同学在识字量方面的差距。

2 针对家长识字意识淡薄的问题,我们及时与这部分家长一对一沟通,帮助家长明确识字的重要性。家长会上,我们邀请识字量大的孩子家长作经验介绍,向其他家长介绍好的识字方法。

教孩子认数字的方法篇2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年级小学生入学已一月有余,孩子学校的数学教师在见面会上提出要家长们准备二十根小棍,以备进一步的数学加减法学习――这一要求当场震惊了许多人,一些家长小声嘀咕,二十以内或十以内加减我家孩子早就会了,根本没用过这东西,数小棍的方法也太落后了。

学习数学之初利用直观教具展示以利理解的确是必要的,很多家长初教孩子数数和计算十以内加减时也多是就近取材,用手指头或者其他的直观物体。一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也有一些利用小棍、糖果做加减练习的例题,比如认识数字一时就在旁边画出一根木棒,或者一颗糖果;认识数字二时就在旁边画出两根木棒,或者两颗糖果;进行简单的加减时,则用两堆木棒分别代表两个数字,由教师或者家长指导孩子数出总数。但问题在于,这些都是在孩子们初始接触数学,还不能理解符号化的一二三四五是什么意义时使用的,而在大部分孩子都能理解数字的含义而只是运算还不够熟练时再依靠这些实物来学习计算,将数的关系具体成一堆木棍和另一堆木棍,岂不是会促使部分孩子计算稍大点的数时“手指不够数脚趾,脚趾不够哭鼻子”?

与这件事情类似的是,几周后时候这位数学老师又要求准备一包二加上三等于几、九减二等于几这样的口算卡,要求孩子们每天读两遍直至这个学期结束――笔者没有调查多少孩子按要求做了,反正笔者家孩子因为已经能比较熟练的口算百位数的加减,所以没买也没背过这些卡片。老师并未因此批评他,但孩子依然对数学课有意见,说“大部分同学都会了,老师还把那几道题说来说去,我们都觉得数学课没意思!”。

肯不厌其烦的对待落后一点的孩子,说明这是一位很负责任的老师。但是以如此单调的重复练习方式来对待不会或者不熟练的孩子,笔者认为并不是一种好办法。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符号化和严谨的逻辑推理是数学抽象的关键。虽然小学只是入门阶段,但儿童学习数学的核心目的同样在于培养理性精神和严谨的思维方式。而且正因为是在启蒙阶段,孩子们的的抽象逻辑思维刚刚开始萌芽,整体认知从无序向有序发展,此时良好的数学学习是儿童未来数学素养生成与发展的基础。启蒙时期能不能够培养正确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对儿童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对儿童今后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因此,小学数学学习不仅要求孩子们掌握基本的计算技能,更要求培养孩子们的抽象思维、推理能力、创新意识等,以便为其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2]。

那么数小棍和背诵口算卡的方式有利于达到这个要求吗?数数使用的手指头或者木棍,实质类似于我国古代使用的算筹,并没有完全符号化,而且操作中强调的是牢记法则和操作熟练化,对儿童的思维发展尤其是数学思维的发展,并无多大的促进作用。背诵口算卡则只是对记忆速度和准确性的训练和推崇,往往导致很多孩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出个单纯的计算题回答的很准很快,改变一下语境变成简单的应用题立刻一头雾水不知怎么办――这一点在很多小学生身上都不罕见。笔者家的小朋友幼儿园大班时已经能够和邻家的一年级小朋友抢答很多应用题,甚至有时可以为其解疑答难,但单纯的计算题尤其是较大数字的加减口算则明显速度落后,但经过一年的自然成长,现在他计算的速度和质量早已超出了一年级的教学要求,这也是数学老师在他并没有准备小棍和口算卡的情况下“网开一面”不予追究的原因。

但笔者家的小朋友在既往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也并未使用过小木棍和口算卡一类的教具,简单的一加一、二加三等是在初步认识数字时用实物一边学数数一边加减慢慢理解掌握的;而认识和计算十以内、二十以内以内数字时笔者自制了如下图所示的、介于直观实物计算和完全符号化的竖式计算之间的数字阶梯。

数字阶梯的优点首先在于能够一目了然符号化的数字之间的关系。因为它实质上是一种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通过“以形助数”来结合抽象的数字符号和形象的阶梯,可以直观的比较抽象化的数字的大小多少,使问题简单化。有些孩子数数能数到一百,却不知道十和十五谁大谁小,谁多谁少;更多的初学加减的孩子,数数七根木棍再数数八根木棍,点数好几遍才能分清哪个是七哪个是八,再排好队看半天才能确认哪个多哪个少。而通过数字阶梯来认识数,在学数数的同时很容易就能够理解数字所代表的的大小多少,不用颠来倒去的折腾,兼具直观与符号化的优势。

同样的,数字阶梯也很便于用于理解相邻数、偶奇数等数学概念。楼上楼下谁和谁是邻居,谁住双数层谁住单数层这种比喻很容易让五至六岁孩子理解这些数学概念,甚至负数的概念通过数字阶梯也可以提前引入,五至六岁儿童可以很轻松的理解掌握。

数字阶梯最大的的优势显示在二十左右的加减法中。在数字一至五的加减计算中,数阶的优点尚不明显。因为总和小,直观的几颗糖或木棒数起来并不需要多长时间,而且这个阶段实物更便于他们的理解。但在进入数字十左右的认识尤其是二十左右的认识和加减学习时,数字阶梯对数字之间关系的显示更加直观简洁,也更符合数学本身的逻辑思想。譬如九加三,用一般教材上显示的数数法,很多孩子要从一开始一直数到十二,而用数字阶梯,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直接从九往上数三个数,看到的就是十二;再比如十三减五,用原来的数数法,很多孩子要从十三根棍子中取出五根,再数出剩下的数量,不仅需要的时间长,还因要数的数量多容易出错,而运用数字阶梯,只需要从十三往下数五个,就可以确定得数为八。在这个过程中,运用数字阶梯进行计算的优点不仅在于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与计算的快捷性,更重要的是数木棍是一种直观情境学习,类似于最原始的算筹运用。而数字阶梯则已进入符号化和逻辑推理阶段,是数学思想的启蒙运用,这对于儿童个体的思维能力发展是一种质的促进,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着难以预期的积极作用[3]。

数字阶梯和算盘在构造排列上有一定的相似度,但不同的是算盘仍然选择了以实物代表数字,不H数数时仍需直观物体到符号化之间转换,加减计算时同样不如数形结合紧密的的数字阶梯更明了,更能解释数字间的逻辑关系。而且数字阶梯的运用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数的关系,作为数数计算与列竖式计算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在儿童进入竖式计算学习之后就可以放弃了,因为竖式计算更为明确的揭示了数字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且已经进入完全的符号化。而算盘的使用则容易使部分教育者再次陷入过于强调口诀记忆和技能程序化的泥潭。

口算卡的诵读则属于单纯的记忆练习问题。首先没有结合对数字和加减法实际代表意义的深入理解,单纯的要求诵读实质上就是一种机械记忆而非有意义的学习,练习效果很难持续提高和突破。从要求准备口算卡到目前已有一个多月,每日诵读的任务还没有叫停,这就从侧面证实实际收效并没有达到熟练或者比较熟练的预期要求,因此很难排除这些每日诵读的孩子并不真正理解数字符号和加减口诀意义的可能。

其次,如果孩子确实理解了数字本身和加减所代表的内在含义后,正常的课堂练习已基本可以满足孩子们的练习需要,稍微落后一点的孩子也完全可以通过少量渐进的练习来促进记忆。尤其是如果孩子能够正确回答或判别情境问题里的数量关系,那么偶尔的计算错误、不熟练是完全可以容忍的。因为孩子从理解到表现出完全掌握会有一个延迟反应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进、练习次数的逐步累积会逐步好转,完全没有必要要求孩子们一再练习诵读甚至要求倒背如流。这不仅不再是高效的、有效的学习,而且还会挫伤孩子们的内在学习兴趣,使有趣的数学学习变成一种枯燥的折磨。

作为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数学是一种具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数学学习的核心不在于养成熟练的演算技巧,而是养成数学意识和数学思维习惯。学前期和学龄初期是个体数学素养生成与发展的基础阶段,此时看似区别不大的数学启蒙方式,实则影响内隐而长效,可能会将孩子们引向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向。一个人较长一段时期内甚至一生是以熟练、快捷、准确的记忆水平而自豪,还是以具备理性精神,拥有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而自豪;是以完美的遵循前人固有的规则、服从权威为荣还是乐于探索、以寻求真理为乐[4],往往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隐形的框架,以认知结构的方式关键性的影响此后的学习。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如此沉重的问题自然不能归咎与小小木棍和口算卡,然而管中窥豹,部分教师和家长僵化的思维和落后的教法,确实在很多时候成了孩子们发展的禁锢。起点差之毫厘,终点去之千里。是以入学之初,教师和家长更应该既了解孩子们的真实发展水平,又理解数学学科的文化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王宪昌,刘银萍. 也谈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的关系――兼与张楚廷先生、黄秦安先生商榷[J]. 数学教育学报,2002,03:36-39.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EB/OL].http://.cn/xxsx/jszx/xskcbj/.2012,02,21 .

教孩子认数字的方法篇3

你应该有心理准备,孩子会忘记你所教内容,不要因此而责骂她。即使孩子还不能认出数字,你也要耐心地帮助她对数字处处留心,这会对她有很大帮助。你可以开始教你的孩子你们家所住街道的号码,她有多重和她有多高等。你要多想些办法,把这些变成有趣的活动。如当你为她称体重的时候,让她站在称上看着或是向她展示你是如何为她量身高的。

当的孩子两岁半的时候,她已经可以理解“多”和“少”的概念了。例如,如果你从四个一组的 M&M巧克力糖果中拿走一块,把剩下的给她,她会通过她的方法表示抗议——她知道她现在得到的比她原来所拥有的要少,你的孩子已经懂得加和减的概念了!

你要利用这一点,通过给孩子添加或取走一些实物的方式,进一步引导孩子学习数字。当她学会数东西后,你要进一步给她说明从一堆东西中拿走和添加东西的不同之处,开阔她对数字的理解。

教孩子认数字的方法篇4

1.做好入学前的心理准备和规矩培养。孩子告别幼儿园,即将跨入小学的校门,这是家庭中一件可喜的事情,家长既要和孩子一起分享成长的喜悦,也要积极引导孩子树立自信心,愉快地开始小学生活。具体来说:上学前的半年左右时间就应该经常和孩子聊聊上学的事情,向孩子讲述一些自己童年在小学的趣事,让孩子产生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同时让孩子对上学有个概念,有种期待,在心理上适应它。其次,要让孩子明白,小学生活和幼儿园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比如,学校有铃声,要听铃声指挥,上课要抓紧时间进教室,下课后可以出教室活动、上厕所,上课时上厕所要举手给教师报告等等。还有小学的学科内容、班级授课形式和教师的分工等都与幼儿园不同。这些学前教育,幼儿园、学校都要去做。我们学校在一年级新生上课的头两天就有专门的新生入学教育,涵盖了参观学校、熟悉校园、课堂要求、课间要求、在校一日常规等方方面面。家长针对自己孩子的情况告知有哪些事情需要自己努力做好,鼓励孩子争取戴上红领巾等也是必不可少的。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很多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因为孩子常语出惊人、反应新奇、发展迅速。其实所谓的“天才”并不都是智力超常的孩子,而是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坚强意志的孩子,是有着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孩子。所以,家长应该更多地了解并尊重孩子的意愿,更多地发现和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如:让孩子每天看看自己感兴趣的图书,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语言表达能力;和孩子玩一些益智的亲子游戏,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等;让孩子学会整理文具、书包等学习用品。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善于倾听的习惯和专心做事的习惯。比如给孩子讲一件事情让孩子复述,辅之以适当的鼓励;让孩子参与家庭成员之间的谈话,给孩子针对别人的意见、看法谈自己的意见、看法的机会;教育孩子写作业时专心,不拖沓;坚持做完一件事,再做其他事等。由于小学的作息时间与幼儿园的作息时间有所不同,家长还应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的生活节奏。在入学前的暑假期间,就要试着让孩子按照上学时的作息制度,做到早睡早起,并将午睡时间减少到一小时左右。好的行为习惯是会让孩子受用一生的。凡是有好的行为习惯的孩子,学习一般都会比较好。而好习惯的养成是要靠家长持之以恒地努力的,因此,家长在习惯培养方面的付出是非常值得的。

3.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伴随着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家庭教育中“情”是根基,一个充满着亲情、爱情的和谐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其有益的。家长们却忽视了家庭氛围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有的家长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闹别扭;有的家长则整天忙工作、做买卖赚钱,对孩子不管不问;也有家长在孩子面前不检点自己的行为,粗话不断……。许多幼儿的性格、作风、行为习惯很像父母,并非是遗传所致,而是幼儿从父母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因为幼儿是善于模仿的,对事物好坏的辨别能力比较差,大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要想孩子健康成长,就一定要建立和谐的家庭,家庭成员互相关爱,父母与孩子一起游戏,一起成长。

4.正确认识学前认字、算数。这个问题是有争论的,赞成方认为,学前认字、算数可以早点起步,上学后可以比较轻松,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增强。反对方认为,这样做增加了孩子的负担,容易造成孩子上学后的不注意听讲,造成孩子基础不牢,甚至厌学。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该不该认字、算数,而在于该怎样认字、算数。即在认字、算数时,要注重过程而不是注重结果,就是说,不要沾沾自喜于孩子能认多少个字,能算多难的题,要看这些字是怎么认识的,这些题是怎么会算的。曾经有一位低年级的孩子,在计算13+9=22时,不管教师怎么教“凑十法”,他都坚持数指头,毫不管数理、算理。虽然他能把题做对,但思维是得不到发展的。因此,要在生活中、兴趣中、理解中认字、算数,千万不要为教而教,把认字、算数当作一种任务,一味地让孩子做枯燥的计算题和写字。当然也要强调算数、写字的规范,比如汉字的笔顺就一定要教对,否则,先入为主,难以改变。总之,在点滴细节中,只要我们家长做好了思想准备,及时帮助孩子养成习惯,鼓励孩子自信、努力,孩子就能顺利地从“玩童”变为“学童”。

教孩子认数字的方法篇5

关于父母指导子女识字对教育的成功案例的报告在很多国家的文献中比比皆是。(Yaden & Paratore, 2003;Taylor & Dorsey-Gaines,1988;Yaden,Rowe,& MacGillvray,2000)国内研究人员和教师对这个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如有幼儿园教师发现,儿童在阅读绘图读本的过程中,更加容易理解童年的意义。因此,幼儿教师应该多开展情景式阅读,促成儿童获得对社会性的认识和体会。(李莉,2011)而一些教育研究人员对早期阅读理论、学前教育机构的阅读教育方案和家庭教育方案进行了反思和探讨。(黄娟娟,2006)

在小学低年级开展诸如让孩子读书给家庭成员听,在高年级开展写日记活动中,父母、老师和学生交流他们各自在阅读中的体验,这类活动一再被证明为家庭和教师之间提供重要的联系环节。通过这些方式建立起来的连接会成为孩子未来读写能力快速发展的基础。教师与父母在提高孩子读写能力时相互支持,他们的合作减轻了对方的负担,同时为他们各自的付出感到欣慰。他们的合作、相互信任和尊重使得他们形成了一种和谐的伙伴关系。这些因素是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但是在很多情形下,父母与教师的沟通和联系不是很好。研究表明,这种缺失经常影响孩子读写能力的发展。(Yaden,2003)我们需要对这种缺失进行仔细分析,确定问题根源,因为不管教师和家长的意愿如何,这种缺失会经常发生。本文将探讨农村地区父母对其子女读写能力发展的作用的认识,特别是那些比较贫困的家庭。

在国外的研究中,一些教育家发现家庭收入良好的父母与家庭贫困的父母对其在子女教育的责任和作用的看法有很大差距(Lapp,2002)。我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发现很多父母没有认识到通过家庭生活对孩子进行识字教育,同时也有很多家庭对学校教育和学习持有非常积极的态度,但是他们没有能力、知识或手段开展孩子的早期识字教育。我们发现,在很多贫困家庭中,父母因为忙于日常劳作没有时间支持学校主导的学生识字教育活动。他们认为只要把孩子送进学校,他们就尽到了教育责任,因为学校里有能干的教师教育孩子。最近几份教育报告中的调查结果显示那些家庭没有能力支持其子女进行识字开发的儿童数量占据了很高的比例。这些研究显示,在农村学校中,约20%的四年级学生和70~80%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无法阅读和理解该年龄相当难度的阅读材料。(李艳芳,2012)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发现,除了给每位孩子提供适当的在校指导外,教师还必须与父母建立一种适合每个家庭现状的“有效合作”关系。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教师期待父母会在家进行早期识字教育,而那些父母却不认为这是他们的责任,或者他们没有能力这样做。我们发现如果家长没有进行识字教育,则教师对此也有一些怨恨情绪。我们需要寻找更好的方式与父母建立合作关系以便帮助孩子。当然,这些方式可能不是传统意义上前往某些孩子家里提供帮助。

二、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

虽然关于家庭对于儿童早期识字能力发展的重要性的文献很多,本文主要探讨是否所有家庭真正地认识到他们对于孩子进行早期识字教育的责任。我们特别关注那些没有进行家庭识字教育的家庭。这些家庭通常不会为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注意到,因为这些人没有出现在学校和识字的相关环境中,如果希望收集到可靠数据,我们就必须前往这些家庭居住的地方。

我们选择了我们乡镇6所学校共计72名教师进行分层抽样,然后从中随机选取了6名幼儿园教师和6名一年级老师进行研究。大约一半孩子(42%)父母都在身边,其余的孩子与单亲、婶婶、阿姨或者单亲和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居住在一起。超过三分之二(70%)的孩子接受免费午餐和补助午餐并接收政府补助。学生民族成分包括:汉族65%;土家族21%;白族14%。另外,随机选择了24名家庭成员进行访谈。虽然绝大多数父母是通过学校进行联系的,但是我们发现无法全部找到他们。很多父母没有反馈调查表。所以我们通过村组领导找到那些没有反馈调查表格的父母。对于那些识字能力很差的父母,由这些领导读给他们,然后让他们选择选项。

三、调查内容及访谈方法

我们制作了一份包括20道问题的调查表格。这些问题主要涉及父母对下列两个方面的看法:(1)对识字的定义;(2)他们在孩子识字能力发展中的作用。这些问题是开放性的,以便让参与者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在识字能力方面的作用。我们将对家庭成员的访谈安排在他们方便的地方,如,他们家里、村镇中心和学校周边。在访谈过程中,父母与采访者交流他们对于调查的看法。如果可行,则获取调查参与者对于调查的反应。

四、调查结论

从收回的174份调查问卷和24场个人访谈获得了家庭对于他们孩子识字能力发展的作用的认识的3个方面。分别包括(1)对识字能力进行定义;(2)学校在儿童识字能力发展中的作用;(3)不同收入家庭对于各自在儿童识字能力发展的作用的认识差距。

几乎所有父母(94%,或163/174)将识字能力定义为“阅读”或者“阅读和书写”的能力。剩余6%的父母给出的答案是:“能够表达”或者“找到一份好工作”的能力。在访谈中,我们要求家庭成员对识字能力进行定义并让他们尽可能地进行深入阐述。虽然父母一致指出,阅读和写作在识字能力中占有中心地位。在问到口头表达能力的时候,一半的受访父母认为听说同样重要。另外一半受访父母认为不能将听说能力视为识字能力的一部分。大多数父母认为在教孩子系鞋带、说话、骑单车、刷牙和跳绳方面,他们比学校的责任大。他们认为在此类活动中,学校和家庭具有相同的责任:给孩子朗读故事,交流,教孩子有礼貌和书写他们的姓名。他们认为下列任务完全是教师的责任:教授阅读、写数、从0数到100、写字和写日记。

在访谈过程中,父母对自己的看法进行了解释。其中一位家长说道:“我不想把他教错了。我知道老师可以教好他。我们有一名好老师,我对此很高兴。”当我们问到家庭作业,父母一致认为,他们的孩子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家庭作业。很多家庭对此很满意,他们说,当孩子回家时,孩子不用做作业,我也不用担心把他们教错了。另外一个家长说道:“我们的房间很小,他们在家做作业很不方便。”当我们问到为孩子读故事时,所有父母表示教师经常给孩子大声读故事。在受访的24个家庭中,22个家庭表示老师曾经给他们孩子提供过书籍,并要求家庭定期朗读故事。正如一位家长表示:“我们很少给孩子买书,所以家里几乎没有什么故事书,老师给了他很多书籍进行阅读。老师要求我每天为他读故事。”对于如何教孩子进行阅读这个问题,90%的家长认为这是教师的责任。家长一致认为他们不太懂如何教孩子进行阅读,但是他们知道阅读很重要。他们认为:“教孩子阅读很难。你看那些广告,很多孩子从来都没有学会如何阅读。我想我的孩子学会阅读,他的老师便是最佳人选。”同样的,一些父母说他们是糟糕的读者,自觉没有资格教他们的孩子进行阅读。

研究中大约70%的学生接受免费午餐或补助午餐,30%的学生家境比较殷实。为了了解贫困在家长对其孩子的识字教育的认识的作用,我们确定贫困家庭和特别贫困家庭在这个问题的认识差异。非常贫困的家庭在他们的责任认识上有很多差异。例如,收入较高的家庭更多地认为教孩子说和书写字母表是家长的责任。在采访中,那些学历较高的家长会更多地认为在教孩子识字方面,他们具有更大的责任。两个家长提到,他们的孩子在开始上小学前还没有进行任何阅读。虽然家庭成员认为他们有责任促进孩子识字能力的发展,但是实际上,他们很少承担这份责任,因为他们在这方面知之甚少。家庭更多地将其视为教师的责任。一些家长说道,他们没有做好迎接教孩子进行阅读的挑战,对他们自己的阅读能力没有信心。他们不想给孩子带来伤害。很多家长表达了对他们过去学业的遗憾。当问到他们为什么不参加定期举行的家长会,一位家长笑着说:“我不想和孩子老师进行交谈,因为我害怕老师认为我的孩子跟我一样的笨。”调查中大多数家长很愿意参与到孩子识字能力培养工作中来,但是,不幸的是,他们经常不知道该怎么做帮助孩子。尽管大多数家长承认阅读的重要性,但是他们认为开始学习阅读应该是从一年级跟老师学习开始。他们没有理解早期识字能力开发(从出生到小学一年级)的重要性。很多贫困家庭跟学校的联系很少,当然更不清楚早期识字教育。

通常,教师会将家长视为他们的自然的合作者。他们做出积极的假设,愿意并有能力帮助家长提高孩子的识字能力。例如,教师期望父母在家里给孩子读故事;他们期望父母督促孩子将书带到学校;他们期望父母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绝大多数教师期望家长积极支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识字指导。但是,当这些假设都落空了的时候,教师就会感到困惑,经常会对父母的动机进行误判。我认为,我们不应批评父母,而是教师需要重新评估他们的假设。我们的数据清楚地表明一些父母并没有将识字教育看成他们的责任。他们认为在家里读故事给孩子或者监督孩子完成家庭作业不是他们的责任。虽然我们需要认识到,认识到家长和教师相互协作是提高孩子识字能力的前提,我们必须考虑到父母在调查中的观点。例如,我们通过调查发现教师了解学生家庭生活的重要性。教师拜访学生及家庭成员。我们不能期待家长来到学校,我们需要主动了解他们。我们抱怨家庭不经常与学校加强联系并不能改变现状。我们需要主动找到他们,了解他们的期望、梦想和焦虑。

五、建议和措施

根据调查,我们得出下列建议:(1)政府加大投资,为所有孩子兴建幼儿园;(2)建立和完善学前和校后计划;(3)重新评估学校的家庭作业政策。

经过对比,发现那些参加过幼儿教育的学生要比那些没有上过幼儿园的同龄人学业成绩更好。而在农村地区,接受幼儿教育的儿童的比例仍然很低。普及幼儿教育势在必行,但是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原因没有得到推行。在调查中,家长告诉我们,他们认为孩子的早期识字教育不是他们的责任。他们认为经过训练的教师要比他们做得更好。他们也知道孩子在识字教育方面远远落后于那些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但是他们表示没有信心教好孩子。显然,缺乏政府支持的幼儿园限制了家庭贫困孩子的智力开发。

在访谈中,多数家长表示,他们认为最好由教师实施孩子的早期教育。他们急切地等待政府能够提供免费或者价格低廉的幼儿教育。因为当前民办的幼儿教育学费太高,高出他们的支付能力。有的家长认为当前的幼儿教师在识字教育方面还是有很多缺陷。国际阅读协会(2002)和全国幼儿教育协会(2000)都提到了创立幼儿园来开发儿童的读写能力。2012年,国际阅读协会成立了一个委员会,专门研究如何帮助政府制订开发学前儿童识字能力的计划。从对贫困学生识字教育增加时间的数据显示识字活动的时间长短对提高学业成绩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当这种指导满足学生的需求时。最成功的课前/课后项目主要是一对一的指导。当老师按照一定的模式,评估和诊断每个孩子的需求,这些孩子识字能力提高就很快。相反,如果这种课前/课后项目中,由单个老师辅导大量的学生,结果便不尽如人意。在我们的研究中,家长理解增加识字活动的重要性,表示希望得到课前/课后服务、暑期学校和学习期间的指导。很多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开始上学要晚于他们的同龄人。弥补他们之间的差距的方法就是希望得到合格老师进行分组识字指导。当然,最好有专门的老师对这些贫困学生进行识字学习指导。

在教育的历史中,家庭作业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问题。支持布置家庭作业的人认为家庭作业为掌握某种技能需要练习。他们认为家庭作业可以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这样的认识,即学习是一个“持续过程”。反对布置家庭作业的人认为,很多家庭作业对提高必备技能没有任何帮助,而繁重的家庭作业只会让学生对学习更加反感。他们认为家庭常常妨碍家庭生活,经常造成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在我们的研究中,低收入家庭对家庭作业表达了很多看法。他们表示家庭作业经常给家庭造成一定的紧张关系。很多家长希望家庭作业能够在学校里完成。他们表示家里空间太多,而家庭成员太多,对完成家庭作业很困难。他们根本没有能力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完成作业。另外,他们表示自己没有责任帮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很多家长的文化水平很低。在我们的经验中,我们发现老师有时布置的家庭作业需要一定的资金和资源,而这些在目前农村家庭中是无法提供的,如使用互联网、阅读参考书、使用电脑、美术用品和相机等。我们发现很多老师会布置一些阅读作业,可是一些家庭却无法获得这些书籍。作为替代传统家庭作业的另外一种方法,我们提出家庭作业可以包括阅读学校拥有的书籍。大量的研究表明,阅读量的学生往往有良好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Cunningham & Stanovich,2003)。老师要帮助孩子养成在家里进行阅读的习惯,帮助这些学生获得一项他们终生有用的能力。当然,教师可以采取很多方法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如对阅读书籍进行课堂讨论、读书俱乐部、写读书笔记。

六、结语

正如不应该让每个孩子掉队,我们也不能让每个家长落后。虽然绝大多数家长都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但是还有很多家长仍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作用。这方面存在很多原因,如文化水平低、缺乏时间、对自己和学校缺乏信心。当然,还有一些家长没有认识到他们作为教育子女学习的责任。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帮助所有孩子提高阅读能力,并努力提高父母的认识,在提高孩子读写能力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Cunningham,A.E.,&Stanovich,K.E.(1997).Early reading acquisi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reading experience and ability 10 years later.Developmental Psychology,33(6),934-945.

[2]Lapp,D.,Fisher,D.,Flood,J.,&Moore,K.(2002)“I don’t want to teach it wrong”: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ole families believe they should play in the early literacy development of their children.In D.Shallert,C.Fairbanks,J.Worthy,B.Maloch,& J.Hoffman,J.(Eds.),51st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Reading Conference (pp.275―287).Oak Creek,WI:National Reading Conference.

[3]Yaden,D.B.,Rowe,D.W.,& MacGillvray,L.(2000).Emergent literacy:A matter (Polyphony)of perspectives. In M.L.Kamil,P.B.Mosenthal,P.D.Pearson,& R.Barr(Eds.),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Vol.3,pp.425―454).Newark, DE: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4]李莉.全阅读理念与儿童早期阅读[J].学前教育研究,2011(2).

教孩子认数字的方法篇6

非常感谢各位参加这次家长会。我是本班的数学教师王老师,我想借今天的家长会,从数学学习习惯方面和需要家长配合的方面,和大家一同探讨,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数学知识就象是链条,每一节都环环相扣。一年级是打基础的阶段,学好这一部分基础知识是相当重要的。要学好知识,对于一个6、7岁的孩子来说,关键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这就需要我们学校和家长的共同配合与教育。

1、教育孩子上课认真学习的习惯。倾听是学生重要的学习素养,是学生摄取知识的有效保证,学生学会了倾听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每天一节数学课,短短40分钟一定要好好把握。一年级孩子比较好动,上课难免要开小差。所以,孩子回家后,家长可以问问他今天学会了什么,你发言了吗?让孩子说一遍当天的学习内容,同时也达到了巩固新知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作业是学习的影子,认真完成作业、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是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作业可以看出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和对学习的态度。所以,从现在起,就要让孩子们懂得按时做作业的意义,注意孩子学习是不是抓紧时间了,是不是认真书写了,从小建立起学习的责任感,即使是口头作业也要认真对待,养成一丝不苟的作业态度。当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家长要教育孩子:按时完成作业,不拖拉;专心做作业,不能边写边玩,更要杜绝孩子边看电视或边吃东西边写作业。所以家长必须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3、养成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的习惯。我们要让孩子从小养成勤于动脑,独立思考的习惯。而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是一种艰苦的认识活动,期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有引导孩子努力克服,才能从小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意志。

4、常规的一些习惯。比如,正确的坐姿和书写姿势,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认真读题审题,这些习惯是最基本的,也是每一个孩子必须具备的。而这些习惯的养成需要你们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协助。

二、需要家长配合的有:

1、学具准备方面,要求孩子每天必须要带的是:铅笔、橡皮、直尺,两个中字本(写数字)。所有的文具只要实用就行,切忌玩具化。

2、监督孩子按时、专心完成作业。建议每位家长每天能拿出二分钟时间来检查一下孩子的作业,这样做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你作为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也有助于咱们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3、请各位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动口“说”,动手“摆”的作业,并及时签字(就是签上您的名字)。孩子们一天学的什么东西,当作是向您的汇报,也可以当作是亲子游戏,在快乐的氛围中,也巩固了今天所学的知识。

4、20以内加减法是本学期的重点,建议家长可以给孩子制作一套口算卡片:加减法各一套。等学到相应知识之后,每天回家练一遍。

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要把孩子教育好,教好每一个孩子,是我最大的愿望。所以也再次希望各位家长配合我们的教学工作,谢谢大家对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支持。希望各位家长能与我们多交流,多探讨,期待着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让孩子们度过愉快的一年级。

数学老师家长会发言稿2尊敬的各位家长:

晚上好!

非常感谢各位能放弃周末的休息时间来参加这次家长会,这是大家对我们老师工作支持的表现,也是关心孩子成长的真实反映。我是数学老师刘老师。在此,首先祝贺您的孩子开始了一段新的学习旅程。借今天的家长会,和大家一同探讨孩子的数学学习问题,驾设起学校与家庭协同教育的桥梁。

一、我的做法:

1、奖励星星制度为了鼓励孩子上课遵守纪律,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完成作业等,我都奖励小星星,贴在数学书上或者红花本上。

2、数学课上经常举行一些比赛,小游戏,用数学光盘上课等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吸引孩子。让他们喜欢上数学,乐意上数学课。

3、数学书本,《数学伴你成长》每一页我都会批改。全做对就会得100分,并且会印上小红星。

4、进行数字书写比赛为了检查孩子数字书写规范的程度,在第四周的时候我们进行了第一次数字(0至10)书写比赛,我们班上评出了一些写得比较规范的,在班级展示。

二、对作业的要求

1、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孩子学习情况的表现,大部分都体现在完成功课上。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孩子掌握知识的程度,我会认真批改作业,发现有错,都要求孩子及时订正并批改过来,如果发现孩子的数学书本或者《数学伴你成长》一直没批改,请您问一问孩子原因。数学作业可能有时候没有布置,有布置的话,我都会用家校通发作业信息,要求孩子认真按时完成。

2、养成认真订正作业的习惯作业可以有错,但错了就要自觉地、认真地订正,我们别看那些错题,如果这次错了,没有把它订正过来,以后有可能永远错下去,这样问题就严重了。书本或伴你成长上,凡是有“”符号的,要求孩子在它的旁边订正,而不是把错的答案擦掉,把对的答案写上。

三、给家长的建议

1、请家长注意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作业,上学带作业以备检查。

2、请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考试分数只是衡量学生学习的一个指标,而不是唯一指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学习过程的一些特点比分数更重要。有的学生甚至也能考到95分,但是对数学的兴趣不够高,主动性不高,独立思考不够,与同学们交流的习惯还没养成,他的学习潜力将受到限制。

3、检查作业时我们要注意:

①孩子是否认真:书写是否端正,书写格式是否正确,注意力有没有集中,有没有经常“左手拿点心右手拿铅笔”,或者边玩边写,或者写作业很慢的情况?

②因为一年级学生很多字不认识,一般要求家长帮助孩子读题。

③最好不要让孩子把数学书后面的练习提前完成。你可以教会孩子这些知识,但不要完成练习。这节课要学的如果孩子早已经做完了,她就会认为没必要再听老师的课了,因而就在课桌上搞小动作、找周围的同学讲小话、严重违反课堂纪律,从而影响了学习,影响了周围同学的听课。还有可能因牵涉到具体学习习惯和方法科学化的问题,那样做可能效果适得其反。

④最后检查孩子的作业是否及时按量完成。最好请各位家长在做好的作业上签上名。以上就是我和家长们谈的事情。

希望各位家长和我多多交流沟通。谢谢大家!

数学老师家长会发言稿3尊敬的各位家长:

晚上好!

很高兴,因为孩子,我们走到了一起。我姓朱,是咱们班的数学老师。在此,首先祝贺您的孩子开始了一段新的人生旅程,同时也感谢各位家长对我校工作的支持。我们深深知道,那每一张灿烂可爱的笑脸都承载着各位家长的殷切希望和美好憧憬,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尽己所能,使干巴巴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活泼,使平平淡淡的白开水变得香甜可口,让孩子乐意学数学,感受到数学的多彩,激起探索的欲望,享受成功喜悦。借今天的家长会,我和大家一同探讨孩子的数学学习问题,共同驾设起学校与家庭协同教育的桥梁。下面,我便从数学教材和数学家庭教育两方面具体谈一谈。

一、一年级上册教材介绍

1、选材更富童趣,贴近儿童生活

和以往教材不同的是,教材以孩子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了丰富的人物、情境。过去书中架着眼镜的严肃的教师形象被颇具学者风度的茄子先生和文质彬彬的白菜先生所取代,学生的形象更受小朋友欢迎:大声嚷嚷的辣椒、一脸惊讶表情的西红柿娃娃、带着眼镜的蘑菇娃娃,迎合了孩子喜欢卡通的天性。在这册教材中,还创设了丰富的故事情境,如森林运动会、猴子捞月亮、小象过生日、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等,安排了许多的游戏情节,如:猜数游戏、套圈、抛画片等。如此种种,都极大的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为孩子学习数学形成了良好的情感态势。

2、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与生活亲密接触

新教材和过去的数学书相比,更注重引导孩子接触实际,了解生活,感悟数学的作用,更加着力于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认识左右一课中让学生在上下楼梯的情景中找出都靠右走,谁走错了;比较高矮练习中,出示小朋友推车的画面,比一比推车者与坐车者的高矮,(通过观察和结合实际经验,学生会想到,坐着时和推车的一样高,站起来就肯定比他高。)认识0一课中让学生说说在哪见过0(温度计、计算器上、电话号码等);认钟表一课利用情景图让学生辨认上午10时和晚上10时。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3、开放求知与探索空间,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具体体现在:

(1)取消了原来意义上的应用题的概念,不再安排单独的应用题教学单元,而是结合四则运算的教学合理编排,多以生活场景出现,如图画、对话、表格等。让孩子就场景提出问题,并探寻解决方法。

(2)提倡方法策略的多样化,引入开放题,打破了方法单一、答案唯一的陈规,注重孩子思维的发展。如《分一分》想想做做的第4小题(分水果、蔬菜),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分类。学生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种类分、有的按内里有无种籽分、有的从能否生食分处处体现出孩子们那与众不同的独到眼光。因此在平时孩子完成作业时,教师和家长都要善于换个角度想问题,看看孩子的答案是否合理。

(3)提倡算法多样化。

孩子的早期教育程度及各自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也就会有所不同。因此现行教材允许孩子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择自己喜欢或适合自己的方法计算。不将教材列出的算法强加给学生,而让学生选择自己适用的方法;不评价算法的优劣,以充分体现了让每个学生学自己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

(4)安排了不少探索规律的练习。

至于其他一些编写特点就不详述了,大家可以自己从书中去慢慢体会。

二、数学家庭教育指南

孩子刚上一年级,有许多事情得慢慢学会自己处理,比如整理书包,准备第二天上课用的学具,(家长要为孩子准备的文具:笔、尺、练习本、橡皮)孩子忘带数学书、忘带文具盒在最初都是难免的。有时还真得浪费各位家长花点时间送一下,但作为一个好家长,是不会让这样的事反复出现的。他们会让孩子逐步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培养起孩子细心认真准备全学习用品的习惯。

(1)让孩子养成时间意识,做作业不拖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特别要注意不要让孩子边做作业,边吃零食、看电视、玩玩具,这种习惯非常有害。家长要经常关注学习作业情况,同时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要让孩子懂得,学习是学生的最重要的事情,完成作业是应尽的义务。

(2)培养孩子认真细心的习惯。

如让孩子做完作业自己检查,看清题目,认真书写、计算等,这对以后的发展非常有益。

(3)培养孩子专心听讲的习惯。

小学的学习内容多、讲授次数也较少,不会一遍遍地重复,因此需要孩子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关注老师的要求。

(4)作业格式训练也是学习习惯培养的一方面。要利用数学练习本让学生练习写数和写算式。

(5)作业的按时完成,一年级作业较少,我们要注意提醒孩子认真完成好。特别在开学的最初两个月,我们家长最好每天检查孩子的作业,如果发现问题立即解决。以逐步培养孩子良好的作业习惯。学具准备:

1.铅笔:4————6支,木质的,每天削好,不要自动铅笔。

2.橡皮一块,一定要好用的,不能只图漂亮。

3.文具盒一个,慎重选择,不要选择功能太多的,一定要朴素实用的,以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4.直尺一把(刻度清晰,不要钢板尺)

5.彩笔一套

6.钟面一个(12月份用到)(自制)

7.做20个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小棒,最好涂色,颜色不限。

8 .准备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形状的物品。

数学老师家长会发言稿4尊敬的各位家长:

大家下午好!

非常感谢各位家长抽出时间来参加这次家长会,这是大家对我们老师工作支持的表现,也是关心孩子成长的真实反映,在此,我首先祝贺您的孩子进入小学教育阶段,成为了一名小学生。

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范,是我们班的数学老师,从事数学的教学工作今年是第六个年头。那么借今天的家长会,我就针对我所任教的数学这门课程和大家进行交流探讨。共同探讨8个字“2个关注,3个习惯,4个建议”。

一.对本学期教材的2个关注

(1)关注口算。本学期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数的认识和一位数的加、减法的口算,包括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加法、减法的口算。它是以后孩子进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学得好不好,扎不扎实,对今后孩子计算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影响。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要使学生达到:每分钟正确笔答8道题,这是每个学生必须达到的最基本要求。比较好的学生会要求更高一些。而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而要靠长期的训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需要各位家长特别关注。

(2)关注计算能力的培养。20以内的加减法是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孩子必须学好,并能够达到熟练计算的程度,学期末速度要求大约是每分钟8道一步计算式题,正确率达到95%。

二.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好成绩是暂时的,有好习惯比有好成绩更重要。学习习惯一旦养成,那将是您孩子一生的财富。尤其是一年级,正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最佳时期。

教育孩子上课认真学习的习惯。倾听是学生重要的学习素养,是学生摄取知识的有效保证,学生学会了倾听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一年级孩子比较好动,有的上课难免要开小差需要老师经常提醒,往往有时课堂上知识没学会,所以,孩子回家后,家长可以问问他今天学会了什么,你发言了吗?让孩子说一遍当天的学习内容,同时也达到了巩固新知的作用。有时家长还可以请孩子出今天学到的题目来考考自己,让孩子当小老师的过程,也是复习巩固的过程。

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作业是伴随孩子学习的影子,认真完成作业是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作业可以看出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和对学习的态度。所以从现在起,就要让孩子们懂得按时做作业的意义,注意孩子学习是不是抓紧时间了,是不是认真书写了。从小建立起学习的责任感,即使是口头作业也要认真对待,养成一丝不苟的作业态度。当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家长要教育孩子:按时完成作业,不拖拉;专心做作业,不能边写边玩,更要杜绝孩子边看电视或边吃东西边写作业。另外,写完作业之后,要养成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带好一切学习用品。

养成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的习惯。我们要让孩子从小养成勤于动脑,独立思考的习惯。而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是一种艰苦的认识活动,期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有引导孩子努力克服,才能从小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意志。

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学习规范的养成,光靠学校、老师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因为您才是孩子的启蒙者,您也是孩子的良师益友。在此,我想给大家3点建议:

帮助孩子认字

认字少,读不懂数学题目要求,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面临的最大的困难。认字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那么我们作家长如何来帮助孩子认字呢?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多关注一些自己不认识的新字,再就是让孩子自己去读题,碰到孩子不认识的字时再以字为单位教给孩子认读。这样长期下去,读得多了,自然认识的字就多了。家长不要解释数学题目的意思,只要帮孩子把题目带着读一遍,或者你读一遍让孩子用手指点着题目跟着读一遍。读题时要注意不能只读题目,做题的要求要先读,这样有利于孩子养成做题前读题的习惯。同时,我们要鼓励孩子不懂就问,但是最好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他,让他自己去发现或者猜测题目的意思,让他找出题目中最关键的字,这也非常有助于孩子养成爱动脑的习惯。

坚持每天的口算练习

一年级的口算训练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孩子的口算能力,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如果训练得法,其口算速度可以比疏于训练的孩子提高好几倍。因此培养孩子口算能力,要重在平时,贵在坚持,保证孩子口算练习的时间,最好天天练,每天练习3—5分钟,效果肯定会很显著的。但是,口算练习不能急于求成,应多种方式交替使用,以前一年级的家长介绍了一些好方法,比如他们和孩子比赛算,看谁算得快;和孩子互相出题听算等等。时间场地也可以不固定,放学后、吃饭前、回家的路上…使孩子不断具有新鲜感,不断激发口算的积极性,只有感兴趣,才能发挥天天练的效果,达到脱口而出。学生的口算能力提高了,计算能力和基本技能得到了的培养,智力也得到了的发展,可能为以后学好数学打下良好基础。

在生活中学数学

我们现在提倡生活中的数学,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如果在平时生活中家长能给孩子在生活中指导、渗透,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认识钟面。在生活中多让孩子看着钟面说说时间,可以从准时、半时开始,比如8点整,8点半。让他们看到钟面能自然而然意识到几点或几点半;

第二,认识物体和图形。平时生活中的盒子,柱子这些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图形看到时可以及时带着您孩子认一认。

第三,元、角、分。它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所以家长可以在平时生活中有意无意的给孩子提一提,帮助家长买东西,算账,付钱,找零钱。

教孩子认数字的方法篇7

尽管正规的笔算方法在过去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但是,当孩子们长大后,在工作中,往往很少使用学校教授的笔算方法,而通常是用个性化的计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老师们,更需要把以心算策略为基础的非正规笔算方法引入计算教学中,只有这样,计算教学才能脱离枯燥乏味,孩子们的自信心和理解力才不会受到影响。

下面结合个人的实践与体会,谈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小学生心算的策略。

一、灵活运用数字的不同形式,建立等值关系。

数学考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计算能力。即使解法正确,若是计算错误,还是一样丢分。采用“背诵法则、记忆算理”这样的教学方法最大的问题就是太枯燥无聊,孩子们提不起兴趣,这和登山时在低处徘徊一样,只会让人觉得很累。当算式比较复杂时,应着眼于哪个部分,整理哪些数字,好让算式变得比较简单,都需依赖“数感”。例如,孩子们普遍存在这样的误解:“乘法所得的结果会更大,除法所得的结果会更小”。当孩子们开始学习小数乘法和除法时候,大多数孩子会认为8×0.4比8÷0.4的结果更大。如果能把0.4与其他形式如4/10或40%联系起来,则有助于孩子建立更有意义的计算,加深对这类计算的理解。对于孩子们来说,灵活使用数字和运算符号的能力以及弄清运算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分数3/5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3份,也是3除以5得到的结果。可以让孩子们理解6/10、12/20、60/100都表示同一个数。学习了百分数之后,让孩子们认识到3/4等同于0.75和75%是至关重要的。

二、熟记常用数据,提高计算速度。

虽然与计算教学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我们也要求孩子们记忆大量的数学公式,但是课堂教学中还并没有明确强调教学心算策略。教材也用书面练习的方式让孩子们重复和练习这些标准的计算方法。在标准化笔算教学过程中,教师期待学生应用这些程序解决任何数学问题。但是,现实表明,标准化的计算程序和孩子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之间存在差距。计算中的常用数据,如果加以整理并记忆,可以大大提高计算的速度,成为心算策略的基础。在进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为了正确、迅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必须熟记一些分数与小数互化的常用数据。例如:25×4=100,125×8=1000,1/2=0.5(50%),3/4=0.75,4/5=0.8,3/8=0.375,1/50=0.02,1/20是0.05(5%)……利用这些常用数据,再应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自觉地进行简便计算,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三、加强策略对比,作为听众的教师。

课堂对话会促进孩子们主动地寻找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需要各种机会来讨论自己以及他人所使用的计算策略。不管是口头练习还是书面练习,教师应积极倾听孩子们解释所用的计算方法,而不是机械地重复笔算程序。这一点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教师来判断孩子们应用数感的能力。例如,一位学生在做加法练习时,用到的一系列计算策略,通过运用这些策略,他心算出了正确的答案。

5+2=7“5、6、7”

2+2=4“因为我知道2+2等于多少”

3+4=7“3+3=6,那么再加1就是7”

5+4=9“因为9比10少1”

这些策略都表明了孩子们通过选择最恰当的程序来培养计算的灵活性。教师在培养孩子们的心算策略时,需要重视他们所使用的数字语言和行为,这样也许有助于教师辨别哪些孩子用自己的心算方法取得成功,哪些孩子还是坚持用无效的计算策略。

四、在情境中进行心算,形成初步数感。

就像要在合适的语境中让孩子们接触丰富的词语来学习语言一样,当教师给孩子们提供机会以讨论各种数字的应用情境时,他们才开始形成数感。在孩子们思考自己的所见所闻时,他们也在学习。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他们可能就已经开始参与“数字对话”活动。个人的生活体验(如3块糖果,吃掉一块就剩下2块)这些都是不应该忽略的学习起点。如果孩子们以这种生活化的方式接触数字,那么在真实的情境下应用数字对孩子们来说将意义重大,并且也会让他们更有信心地使用这些数字,从而把数学当成解决问题的强大工具。

教师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呈现数字,以便让孩子们理解这些数字。例如我校一位老师在教学四上《笔算除法》一课时,改变课本中原有的例题,创设了孩子们感兴趣的购物情境,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数学思维过程上,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来呈现课本所要学的内容。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到另一家他商店去看看。

师:这些商品的价格跟甲商场比,怎样?

师:(点击出现:买四送一)什么是买四送一?

师:请大家估一估,这三样商品,买哪个商品能享受买四送一的优惠?

师:那军舰模型能买四送一吗?

……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能让我既买军舰模型,又能享受到这个优惠?

教孩子认数字的方法篇8

数学教材(冀教版)第一册为例:

教材上的所需识字量如此巨大,而大部分一年级学生的实际识字量仅为10至20个。比较发现,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具备的识字量严重滞后于教材所需的识字量,可见,“识字量偏少”成为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较大障碍。

二、研究对策

针对一年级学生识字量的现状及其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我采取了以下对策。

1.在数学情境中让学生自主识字

(1)制定数学认字计划

在开学初,我把教材中所必需的识字量制成认字计划,在开学初及时召开家长座谈会,通过和家长的座谈,与家长达成共识,在数学中也必须识字。请家长每天按“认字计划”配合数学教学进度逐步让孩子识字。回到学校,我制成漂亮的生字卡,插在黑板旁的生字袋里,每天由识字快而多的学生作为小教师带领其他同学识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给他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

(2)结合数字识字

在教学认识1、2、3、4、5、6、7、8、9、10、0的时候,我同时教他们认识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零等大写数字。

(3)情境教字

学习数学需要很多特定的生活中的小例子,在数学的情境教学中识字。例如,教学4的加法时举例:停车场上停有3辆小汽车,首先在黑板上,我会画出一个长方形,告诉他们这是一个停车场,随后写上“停车场”三个字,画出了3辆小汽车,并写出“汽车”两字又停了1辆小汽车,停车场上一共是几辆车?

在平时教学中,出现问题要求时,我采用学生自由读题,教师指导学生读题,个别学生读题,全班齐读等形式把识字教学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并开展了“11减几”课题课。

(4)学生课前预习识字

通过一年级上学期一学期的实施活动,到了下半学期,学生的各种基础知识相应具备,通过半个学期的语文教学,识字量也有所增加,基本的口算能力也已具备。这时,让学生在课前先预习下一课要讲的内容,在课前排除掉课上会遇到的生字障碍,在独立读题、做题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并把自己预习中新认识的生字记录在识字卡中。学生每人还准备了识字小本,随时记录下练习册及测试卷中出现的生字,并随时翻阅。这样坚持下来,孩子们的识字量越来越大。

2.在游戏中识字

在教学7的减法时,我找来了7个空矿泉水瓶和一个皮球。在黑板上写上“这是空矿泉水瓶”,让学生认识了这几个字,然后我告诉他们今天要玩类似打保龄球的游戏,他们的积极性都很高。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说说有几个空瓶,打中了几个还剩几个。学生在游戏中认识了字,学会了7的减法。这样在玩中学,学中认,效果收益甚大。

3.学生写数学日记,积累识字量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数学日记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和家长认可的一种数学学习方式。数学日记不仅能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而且在写日记的同时,学习了认识方向。

4.在评价中识字

结合对学生的评价识字。在每次批阅数学作业时,我都会针对学生的情况为其精心设计出适合的批语或印上小笑脸。所以,发作业本的时候成了孩子们最盼望的时刻。打开作业本,孩子们快活地交流着,“瞧,老师给我写了:越写越好,真棒!咦,这个字念什么?”“老师,我有两个字不认识……”在同伴、教师的帮助下,孩子们认真地阅读着。

开展识字小能手评比活动,我采取从一星级、二星级到三星级阶段评价方式。结合认同学姓名、认字计划、课前预习识字、读教师评语、超市识字等识字活动分阶段进行评比,开始评一星级,逐渐争取评三星级识字小能手。随着识字量的增多,孩子们的星级越来越高,到学期末评出终极识字能手,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识字积极性。

教孩子认数字的方法篇9

第一,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出现了比较重视识字,但是忽略字本身的读写的现象。这种做法让学生们的写字训练得不到锻炼,很多学生出现了因为得不到训练而使某些字回生的现象。

第二,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不重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采取让学生统一程式的拼读音节、分析字形、连字读字的方法。这种方式使学生被捆绑,不能积极地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识字。这种方法无异于把儿童当成了容器,于是出现了很多学生对于字形的印象变得模糊,对于正确的字形难以准确确认,形成书写的错误。

第三,缺少复习和进一步深化理解。我们可以从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得出结论,如果儿童当夭学习的知识不能得到很好的复习和巩固提高,就会有百分之五十左右被遗忘。若大约在一周内没有得到复习巩固.就又会遗忘掉百分之二十左右,若在15-20天内仍没有得到复习巩固.就又会有百分之十左右遗忘。如果缺少复习和深化理解,势必造成大量R字回生。

第四,只用复习生字的方法来复习。这种方式让儿童失去了在具体语境下对于具体字义理解的机会,很多学生一遍遍地抄写汉字,机械地重复汉字,学生在今后的书写中就会出现很多错别字。

识字对于很多的语文老师来说都是教学的难点,是一块硬骨头。识字教学本身就非常枯燥,让学生没有积极性,任务繁重的教学任务只能加大课时量,而作为学生,遗忘的速度也很快,解决这个问题,让孩子自己来主动识字,产生识字的兴趣,才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其实,识字教学中的最大任务就是让孩子们的识字能力得到提升,让他们有更浓厚的识字兴趣。

二、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对策

1.利用身边熟知的因素,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孩子们从幼儿园一路走来,身边接触的人和物都有着不小的改变,一切似乎都是很陌生的,陌生的学校,陌生的老师,陌生的环境,这一切都让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一年级上学期的教学重点就是拼音的教学,一味如此,会让孩子们失去兴趣。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双管齐下,在拼音教学的同时进行识字教学,让孩子们的兴趣得到提高和发展。

2.以识字手段的多样性,使识字教学情趣化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道:“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在教学时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很多低年级的孩子具有好动好玩的特点,所以教师可以考虑他们的这些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创造新的情景、新的模式,以此来让孩子们的潜能得到发挥,让孩子们的兴趣得到激发。如中国的汉字有一部分是象形字,它来源于对生活中实物形状的摹仿,我们可以尝试让孩子们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来记忆汉字。虽然这种方法没有所谓的标准方法答案,但是却可以让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创新,并予以肯定。

另外一些孩子们喜爱的猜谜语等形式,幽默风趣,朗朗上口,让孩子们非常喜欢。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做字谜,如“两头尖”的“尖”,编个字谜是“上面小,下面大”,“闪光”的“闪”由“门”和“人”组成,编个字谜是“一个人进门”。用这种方法让孩子们编字谜构造汉字,孩子们也会觉得有趣而积极参加,也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教孩子认数字的方法篇10

识字袋用来存储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认识的字,可依学习需要随时随地灵活运用。“识字袋”渐渐重了,孩子的识字量也逐渐增多了,孩子的自信心也增强了。这种可见可感的形式,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过程性评价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评价的内容是学生的进步情况,时间贯穿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空间贯穿课堂内、外,将评价的视野投向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认为凡是有价值的学习结果,都应该得到肯定的评价。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经验的丰富性大大提高。

一、评价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中,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引导学生学会识字,使学生掌握识字方法。在此基础上,根据孩子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归纳出趣味性识字法:猜字谜、顺口溜、加减法、分解法、换取法、比较法等等。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想到的识字方法,积极和同学交流,只要勇于说出,就给予肯定。说一说,比一比,评一评,赞一赞,激活了孩子思维的火花:大雨落在横山上――雪;抬眼向右望,千字一竖长,两个小十挂腰上,小二倒挂荡啊荡――睡;一根木棍,吊个方箱,一把梯子,搭在中央――面;一人走得忙,无心带钱粮,张口电话打,小月小贝和小凡,一起来帮忙――赢……一个个充满了奇思妙想。还有,“你真是个爱动脑子的好孩子!”“你太聪明了,老师都没想到这个好方法!”“你真棒呀!”等等赞美之词,定使孩子的识字积极性大大提高。对于有几种识记方法的,孩子可选自己喜欢的方法。经常组织趣味活动:猜字谜、找朋友、变身法等,巩固识字方法。课下,把每天认识的字,制作成识字卡,并标注上自己所用的识字方法,存放到识字袋里。每天给家长展示一次:我是这样识记“字宝宝”的。使孩子清楚是怎么认识每个“字宝宝”的。隔天回头看,说说我的识字魔法,评出“识字魔仙”等级,颁发对应数目的“魔仙棒”小图标。适时多样的评价,创设了欢快的学习情景,激发了孩子的识字兴趣,促使他们学会识字,形成识字能力。

二、评价识字途径,拓宽识字渠道

“生活即语文。”课堂是识字教学的主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途径。课堂外的识字往往更加丰富,更为重要。课堂学的字,引导学生想一想:还在哪里见到过?组织小组交流,由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知道,原来,可以从这里识字:课本、课外读物、教室里的黑板报、课程表、小学生守则等;校园里的名人名言、宣传橱窗、草坪里的温馨提示等;路边的单位标牌、广告牌、公交车牌、商店名等;超市里的标签、零食包装袋等。含有课本里要求识记的字,添加到相关识字卡背面,不包含的另行制作(可请家长帮忙)。每星期举办一次识字展示会,先在小组内展示:我在哪里认识了什么字,选出识字途径最多的代表。再在班里展示,评出“识字能手”等级,颁发对应数目的“望远镜”小图标。这样以课外补课内,以课外促课内,课内识字课外巩固,课外识字课内展示,相互交流,评价引导,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拓宽识字渠道,形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三、评价识字成果,共享识字快乐

评是学生求知的催化剂。半个月开展一次小组交流,展示“字宝宝”,获得的“魔仙棒”小图标和“望远镜”小图标达到一定数目换取对应的大图标。一个月开展一次换组交流,达到一定数目的大图标,换取“博士帽”小图标,一学期一总结,全班交流,展示识字成果,评选出“识字博士”。并以个人、同学、家长、教师为评价主体,从识字方法、识字途径、识字积极性、交流主动性等方面,对每个学生给予书面评价。这样的评价,及时反映了学生识字中的情况,促使学生对识字过程进行积极的反思和总结,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使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进步,享受到识字的快乐。

教孩子认数字的方法篇11

2.培养幼儿对整体文化的吸收、学习,以及形成人格时所需要的抽象力、想像力、理解力和判断力。

家长可以和孩子做些认识数的小游戏:

数板(适合3岁的儿童)

材料:纸板1块,红、蓝画棒各1枝,剪刀1把,长方形垫布1块,托盘1个。

制作:按3cm(或自定)为一个单位,如:1为3cm的纸板条,代表“1”的量,2为6cm的纸板条,代表“2”的量......共裁出代表1~10的纸板条,最长(30cm)的纸板条代表“10”的量。将纸板条即“数板”,分别涂上红蓝相间的颜色,相邻两数的纸板条长度皆相差3cm。“数板”是作为连续“量”的教具。将做好的“数板”放在托盘中,垫布放在“数板”条上面。

目的:从长度教1~10的量,记忆数词的名称,从1~10导入数的概念。

操作步骤:

1.把垫布铺在桌上,将“数板”从托盘中取出,散放在布上。

2.让孩子用目测的方法分辨出1~10的顺序,将数板由下往上排列。

3.拿起最小单位的“数板”,介绍“这是1”。

4.让孩子以“1”为单位,逐一对比,领会相邻两个数多1(或少1)的概念。

5.将数板按大小顺序一一放回托盘中。收拾好“数板”,放回原处。

变化延伸:用吸管等物,按上述教学思想将吸管一段一段地剪出,将一节吸管当作量,穿在线绳上,练习1~10的数算。这样既能密切亲子关系,又能达到在快乐中学习的目的。

砂纸数字板(适合3岁半儿童)

材料:厚纸板10块,每块长8cm,宽12cm(或自定),砂纸1张,彩色粗水笔1枝,剪刀、托盘各一个。

制作方法:在砂纸背面用水笔写出1~10的数字,按字形分别剪出,再分别用双面胶带粘在厚纸板的中间。按照1~10的顺序,将数字板整齐排列于托盘内。

目的:让孩子认识0~9的数字和数词,作为练习书写数字前的预备。

操作步骤:

1.取出教具放在桌上,拿出砂纸数字板“1”。

2.将食指、中指伸出并拢,按字形描写数字“1”,同时说出其名称“1”。

3.将“1”的数字板排放于左上方,再取出“2”的数字板,重复上一步骤,并介绍名称“2”。用此方法介绍所有的砂纸数字。

4.最后将砂纸数字板按1~10顺序收回到托盘中。放回原处。

变化延伸:找出厚一点的纸板(或别的东西),按数字形状剪下,放在玻璃板上,让孩子触摸每个数字。这也是认识、熟悉数字字形和名称的方法。

“纺锤棒与纺锤棒箱”(适合4岁以上儿童)

材料:旧挂历纸八九张、胶水1瓶、卫生纸纸芯10个、橡皮筋8根、长方形的盒子2个。

制作方法:

1.将挂历纸裁成宽6cm、长10cm的长方形纸45张,分别卷成45根纸棒,用胶水粘牢,当作纺锤棒,放入一个长方形的盒子中。

2.将10个卫生纸纸芯的底部用纸封住,分别在纸芯的外面写上数字0~9,当作纺锤棒箱。

目的:指导0(零)的概念,加强数与量的结合概念。

操作步骤:

1.家长坐在孩子的右侧,将标有0~9号码的纸卷筒并排放在前面。

2.让孩子从1~9顺序念。

3.家长读出1的数字后,拿起一根纺锤棒,一边说“1”,一边把纺锤棒放进标“1”的纸卷筒中。

4.家长读出“2”的数字后,取出两根纺锤棒说“2”,放入“2”号纸卷筒中。然后再取出来,放在左手手掌上,用一根橡皮筋把2个纺锤棒扎起来,再放回2号卷筒里。(不用解释为什么,只是照着做即可)

5.家长问孩子:“你想试试吗?”给孩子一个练习的机会。

6.依同样的方法一直进行到9,这时盒子里的纺锤棒应该正好用完。

教孩子认数字的方法篇12

孩子在初学数学的过程中可能有压力,家长要让孩子了解数学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您也需要表现出对数字的好感,那么孩子也就更加有动力去学习数学了。所以我偏向于在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数学教育和培养。家里有多少人,妈妈有几件衣服,孩子有几个玩具都可以让孩子数一数。到街上购物时带着孩子,让孩子数一数在排队时队列里的人数,买的物品的件数,回家的路上有几棵树,或者上楼和孩子一起数数楼梯的台阶。在节假日里,列出一张朋友和亲戚的电话单,依次给他们打个问候电话。您可以拿着念号码,由孩子拨通电话。当然,您也可以和孩子换一下分工,由孩子大声地念出纸上的电话号码,您负责拨电话。或者您可以在平时多注意,让他记住家里的电话和爷爷奶奶家的电话,训练孩子记忆不规则的数字组合。在外出旅游时让孩子看着道路的标示牌、店铺的招牌和广告牌,看见了数字就大声地读出来。这种方法不但直接而且更有效果。

东东妈

教孩子认数字的方法篇13

5岁的小明要搬新家了,他打电话给奶奶,说:“爸爸的书真多,六个像方桌一样大的纸盒放得满满的,搬场公司的车真大,一次就把家里的所有东西都搬好了。”孩子类似的话语在生活中大量存在,父母可能很少意识到孩子日常生活中的数学能力,从小明与奶奶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他进行观察、分类、辨析和判断的思维全过程。首先他要将书与其他东西分开来(分类);其次将纸盒与家里的方桌体积作了类比(量的估计),通过数字6表示数量的多少(量的抽象)。

数学龄前的孩子学数学,只要认认数字,会数数就可以了,其他的也没什么可教的,不必专门花精力和时间学习。

幼儿学数学学什么?

有专家做过一个调查:“请你给小孩子教数学,你可能会怎么做?”

大多数父母略加思索后都会说:“我可以教他数数。”

“我会教他认识图形”。

“我要教他数东西然后说出总数。”

家长的回答反映出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一想到教孩子学数学,脑子里首先出现的是自己小时候学过的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技能,并用简单的方法教给孩子。通常家长只会教孩子唱歌、点数、按数取物,说出东西的数目等。

给家长的提示:

1.边玩边学数学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运用自己的感官,与各种生活物品直接接触,如直接摆弄玩具,除了可以感觉到玩具的软硬、色彩外,孩子还看到了玩具的大小、形状、数量的多少;也就是说,孩子是通过眼睛,最先形成对玩具数量的感受认识,在多次重复感知后,孩子的头脑中会慢慢建立起有关不同东西的数量表象,并学习开始尝试与数字之间建立联系。

2.不同年龄,不同的“数学特点”

若请不同年龄的孩子完成拿糖招待客人的任务,告诉孩子:“请你拿两颗糖给小妹妹吃。”

两岁以下孩子一般会去抓一把糖拿过来,他对数量的多少会忽略,说明孩子正处在对数的模糊感知阶段;

三岁左右的孩子会认真地一颗一颗把糖数好,再拿过来,说明他已经进入了一一对应阶段。

四岁以上的孩子则可以目测数量,快速完成任务,说明他已经具备了目测糖果数量的能力。

这个例子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不同阶段孩子对数量的理解水平不同,解决具体任务的方式也不同。

3.数学在生活中

生活中的每一样东西都包含大量的数学信息。便如:桌子上的一个茶杯,用集合概念表示:是一个杯子;用数字表示就是:1(数概念);用空间概念反映:杯子的大小、形状,在什么地方(空间量、形体、方位);用时间概念表示;杯子是新的还是旧的。所以,生活中的每一样东西,玩具、餐具、食物等等,都可以成为孩子数学学习的好材料好内容。同样,生活中的许多事件也都有助于孩子数理逻辑思维的发展。

让人苦恼的是,教孩子学数学总是没有很好的方法,同讲故事、念儿歌相比,幼儿似乎对学数学兴趣不大,怎么才能提高孩子学数学的兴趣呢?

给家长的建议:

1.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在具体的游戏活动中,保持孩子对物体数量的敏感;用多样化的方法,让孩子对数量产生直接的体验。

如家里买了一大筐水果,要让孩子对水果的数量有兴趣,“水果真多,数也数不清。”每次吃的时候也要让孩子比较每个人吃的数量多少:爸爸吃了一个大的,妈妈吃了一个小的。通过比较的方法逐步培养孩子对数量的关注。

2.要把数学教育放在一个问题情境中,这样孩子头脑中积累的数学经验才又可能被调动起来,学习数学会更有积极性和动力。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