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纳风险防控措施实用13篇

出纳风险防控措施
出纳风险防控措施篇1

3、加强资金管理,一定要做好日记现金账工作,加强库存管理,不得随意挪用现金,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规定的财经制度。

4、 按照项目部财务制度规定办理财务收支业务,按照程序审核帐目,做到帐目清,财务明。

5、严格遵守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结算规定,重大现金结算及时向领导汇报。

出纳岗位风险点及对策一、人员选择:

现状:一般认为出纳岗位业务简单,不需要很多的专业知识,诚实、心细一点的人即可胜任。

风险点:(1)如果出纳员专业技能较低,未能很好地按照有关规定和制度,办理本单位的现金收付、银行结算及有关账务,保管库存现金、有价证券、财务印章及有关票据等工作。而这些又直接关系到职工个人、单位乃至国家的经济利益。(2)工作出了差错,有时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对策:出纳岗位,它要求出纳人员要有全面精通的政策水平,熟练高超的业务技能,严谨的工作作风。所以在用人方面应从政策水平、业务技能、工作作风、安全意识、道德修养等方面加以考察。

二、报销制度

现状:企业未能形成真正有效的报销制度,有权审批人签字落实不到位,特别是家族式企业,出纳人员碍于情面,往往使报销制度形同虚设。甚至出现原始凭证无相关人员签字的情况。

风险点:(1)影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产生大量的个人往来帐。(2)容易导致产权不清,股东纠纷。(3)极易发生经济犯罪。

对策:(1)建立报销制度,企业全体人员共同遵守。(2)出纳人员把好关,遵守财经纪律,切实维护企业利益。对企业的各种经济业务。特别是货币资金收付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全过程的监督。

三、保险柜管理:

现状:(1)出纳人员保管的保险柜一般置放于财务室,输密码时未能有效回避他人视线,特别是保管印鉴或支票的会计人员。(2)保险柜说明书丢失,无法更改密码。(3)密码一成不变。(4)密码锁坏了,将保险柜改装成小挂锁。(5)密码记录在笔记本或小纸条上,与保险柜钥匙同放一处。(6)未指定专人单线移交。

风险点:容易造成密码泄露,增加他人拥有钥匙和密码的机会,加大经济犯罪隐患。

对策:(1)增强出纳人员的防范意识,切实做好保险柜密码的保密工作。

(2)输密码时做好遮掩。(3)密码要经常更换。钥匙做到随身携带,不与密码条放在一处。(4)人员变动时钥匙、密码应单线移交(自始自终管钥匙的人不管密码,管密码的人不管钥匙),双方当面清点保险柜内实物,并做好交接记录,及时更换密码。

四、交接制度

现状:实物、账册保管人员变动时无交接记录或未能当面交接,缺乏监督机制。

风险点:容易产生实物、账册丢失现象;责任不清。

对策:(1)保管人日常应设登记簿登记各类实物、账册。(2)人员变动时交接双方应当面清点实物,与相关账册核对。核对不符的应及时查找、注明原因,做好交接记录。交接记录应环环相扣,不错不乱。对较重要的实物、账册交接(如人员变动),企业应指定专人监交。(3)所有交接记录视为会计档案,按《会计法》中规定的会计档案保管年限保管。

五、对账制度

现状:银企对账、出纳员与会计人员之间的对账、出纳员与相关人员资金往来的对账,一般只核对余额,不核对发生额,或者根本不对账。

风险点:(1)日积月累,发生差错不易查找,最终导致账务混乱。(2)容易发生业务入账不及时,贪污、挪用等违规现象。

对策:(1)日常对账,出纳人员每日做好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的记载工作,做到日清月结。经常与会计人员的现金、银行存款总账、分户账核对,还有表外科目的核对,做到账、实、款相符。(2)银企对账,每月根据银行对账单,逐笔勾对,查看是否存在漏记、串户等差错。核对不符时,及时查明原因,如属未达账项造成的,应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如属于银行方差错,应及时与银行联系,进行差错更正。(3)与相关人员的资金往来核对应当面核实,并做好记录。(4)会计主管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对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重要物品进行清查,并做好记录。

六、网上银行管理

现状:(1)岗位级别设置不合理,对外转账金额权限过大,易发生差错。(2)密码未能及时更换。(3)输密码时未能有效回避他人视线,特别是拥有网上银行操作权的会计人员。

风险点:(1)岗位级别设置过低,不利于业务操作,级别设置过高,不利于监督,容易产生差错事故。(2)密码和U盾管理不到位,加大经济犯罪隐患。

对策:(1)密码与U盾的管理可参照保险柜的钥匙与密码的管理。(2)岗位级别设置应根据企业的业务特点,合理设置级别。(3)为防止转入户名、账号差错,可要求转入方提供书面的户名与账号,这样即可防止差错,又可避免发生差错时责任不清,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七、真假币识别

现状:(1)出纳人员未能真正掌握真假币辨别方法。(2)误收假币时,企业规定可承担部份损失。

风险点:容易给贪小便宜的人钻空子,给企业造成损失。

对策:(1)配备验钞机,并能正确使用。请专业人员传授辨别真假币方法。(2)误收假币责任自负,以增强出纳人员的责任心。

八、银行预留印鉴及空白支票的保管

现状:未能真正实现分管,在人员请假或变动时,随意交由他人代管。 风险点:容易产生银行预留印鉴及空白支票一人保管,存在安全隐患。 对策:(1)可参照保险柜的钥匙与密码的管理。(2)设登记簿登记支票使用情况,建立支票领用人签收制度。

九、缴款、领款安全问题

现状:对领取、缴交大额现金单人前往办理。

风险点:目前社会治安较差,容易发生尾随抢夺事件。

对策:(1)对大宗交易,尽量使用转账结算方式,特别是使用网上银行办理业务。(2)发放职工工资可采用银行。(3)对确需领取、缴交大额现金的,企业应派人、派车护送,确保安全。

出纳岗位工作分析一、出纳岗位的基本职责和权限

出纳岗位是财务会计控制工作的重要环节,明确出纳岗位职责和权限,是做好出纳工作的基本条件。

(一) 根据《会计法》等财会法规,结合公司相关制度和实际工作情况,

出纳岗位的主要职责包括:

按照国家和企业有关现金管理和银行结算制度的规定,办理现金收付和银行结算业务;及时编制资金报表,按期汇报资金收支情况;保管库存现金、票据和各种有价证券的安全与完善;保存有关印章、空白票据等,并及时最好相关的使用和注销登记。

(二) 出纳岗位的工作内容:

1、负责贯彻执行国家及公司有关货币资金管理的制度规定。

2、负责公司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的记录及管理。

3、负责公司各银行账户资金的核对工作。

4、负责办理经费的支付和结算工作。

5、按规定将每日营业收入存入指定银行,并做好相关记账工作。

6、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防范措施,严格执行安全制度,认真管好现金、空白支票、空白收据、信用卡及有价证券。

7、负责管理本部门图书统计及借阅工作,并做好相关借阅记录。

8、完成公司及部门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 出纳岗位的权限:

出纳风险防控措施篇2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风险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进行风险评估,对不确定因素进行分析与防范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任何企业都有涉税行为,也就存在税务风险,企业的税务风险是涉税行为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的统称。随着税收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纳税意识也不断增强,税务风险也越来越受到企业与税务部门的关注,企业进行税务风险防范与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可以进一步地规范企业运营流程,确保企业纳税工作的进行;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进行纳税,对涉税事项正确的进行判断,可以更加有效地防范与减少税务风险,同时也能保证税务部门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税务风险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一)税务风险不利于内部控制的实现

企业内部控制是为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以及对现行法规的遵循等目的而提供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监督决策、资讯与传递以及自我检测等各个方面。税务风险涉及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在每个风险控制点上都要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控制系统,不能保证内部控制更好的实现,所以企业要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这样才可以有效地进行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避免因为税务风险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二)税务风险不利于内部控制目?说氖迪?

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与税务风险有很大的关系,企业所有的会计信息与数据是缴纳企业税费的依据,一旦会计信息有错误,直接影响企业税费的准确度,企业因此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与处罚,不利于会计控制目标的实现。另外,对企业来说,没有严格依照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办事也是造成企业税务风险的因素,而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可以不断地提醒企业严格遵循国家法律法规进行经营,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

三、基于内部控制的税务风险防范思路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针对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展开内部监督与管理的重要单元之一,在财务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是防范企业税务风险的重要工具之一。从内部控制角度入手,在企业税务风险防范过程中可采取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针对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进行改善,通过健全内控工作体系的方式指导内控活动的有序开展。企业内部环境是界定企业内控空间的具体标准,内部控制相关的环境单元包括人力组织与安排、制度建设、企业治理这几个方面。从防范企业税务风险的视角出发,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必须通过董事会在企业战略计划以及经营管理计划中详细列举税务风险的管理目标,在税务顾问与税务部门的密切配合下,以现行《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版》中有关规定为依据,共同确认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行为活动中的涉税事项以及税务风险的管理方案等内容。并且,企业日常经管活动中的涉税事项还必须依托于健全的内控框架为依据执行。其中,一方面是在事业部、管理层等重要机构部门下增设专门的税务管理工作岗位(条件允许时应增设税务工作部门),或也可通过外包纳税事项的方式对涉税业务进行规范;另一方面,企业应对内部税务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将税务风险防范措施纳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参考《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版》标准,与企业自身业务以及管理架构相结合,对税务管理具体流程以及控制方法进行设计,以实现对税务风险的有效控制。

第二,加强信息沟通,巩固企业税务风险防范力度。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实施不单单涉及到价值流转的问题,信息流转同样非常重要。从税务风险防范的层面上来看,风险管理必须综合考虑税务信息受经营管理活动影响而产生的流动以及流动方式,具体工作岗位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以便采取措施对税务风险进行科学防范。在此过程中,加强信息沟通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1)完善企业基础税务信息系统,应有专人负责对税收相关法规政策信息进行动态收集并及时更新,使企业内控机制的运行、财务管理体系的运行与现行税法中的有关要求相符合;(2)应在税务机关部门与企业之间构成良好的交流沟通机制,围绕企业经营管理业务开展中的税务风险问题进行畅通无阻的沟通

第三,重视对涉税风险的评估,以强化企业风险控制水平。在我国现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版》中明确规定了企业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具体要求与标准。从防范税务风险的视角上来看,风险防范的重点在于过程控制、企业信息沟通、信息监督、风险评估这几个方面。首先,企业必须完善税务风险的风险评估机制,将税务风险纳入风险评估范畴中,以准确识别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涉税业务内外部相关风险,并确定企业可承受的最大风险底线(包括可接受风险水平以及整体税务风险承受能力这两个部分),在此基础之上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系统风险特定税务风险发生可能性以及发生风险后的损失范围,为风险防范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出纳风险防控措施篇3

虽然税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公司而言只是可能承担这种风险,并不一定必然承担这种风险。公司需对自身的税务风险水平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 树立依法纳税理念,做好风险防范与控制工作,切实有效地分析影响公司税务风险的因素,以防范和控制公司税务风险。

1 创建税务风险防范机制

在防范税务风险的过程中应合理有效地运用现有的税法,以及相关的经济、财会政策,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税务风险防范机制,以提高税务风险防范的效益。

1.1 适应宏观环境,积极应对税务风险

宏观环境的要求与变化是造成企业面临税务风险的重要原因。因此,企业应努力做到

1.1.1 研究宏观环境。外部宏观环境虽然存在于企业之外,企业无法改变,但企业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经营行为,适应环境的变化。

1.1.2 采取应对措施。针对企业面临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在熟练把握有关涉税法律法规、了解纳税人财务状况与要求的前提下,及时制定各种应变措施,并对其生产经营行为的发展形式、状态进行监控,及时进行信息反馈。

1.2 健全制度基础,防范控制税务风险

企业税务风险的防范程度与企业的各项制度是否健全、完善有着密切的联系,制度是一切风险防范行为措施的保障与基础。必须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以提高企业驾驭税务风险的能力。

一是完善制度。制定规范企业理财行为、处理协调企业内部各种关系的具体规章制度,制定相应的税务风险防范与管理办法,实施税务风险的防范与监督管理。二是明确责任。将税务风险防范机制引入企业内部管理,使企业、管理者、员工都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与风险意识,使责、权、利三者相结合,共同承担企业的税务风险责任。

1.3 建立预测系统,评估监控税务风险

1.3.1 正确评价税务风险。在企业日常经营运作之事前,应对企业未来的税务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价,综合运用各种分析方法与手段,对企业内部经营、外部环境各种资料,以及财务数据进行系统、全面、前瞻性的预测,重视资金的时间价值,重点考虑生产运营、投融资过程中资金收付的风险。通过税务风险的评估预测,为采取相应措施,化解企业税务风险的负面影响打好基础。

1.3.2 适时监控税务风险。税务风险的监控是在对企业未来税务风险做出正确评价的基础上,在纳税义务发生前,有系统地对企业的经营全过程进行审阅,寻找最易引起税务部门关注的理财事项,并对其进行事先的合理策划,以实现税务的零风险。

2 规范税务风险防范策略

2.1 制定防范税务风险规程

2.1.1 制定防范税务风险的具体步骤、方法、注意事项。税务风险防范与企业的具体业务、最终目标密切相关,并由企业内部的各部门共同努力、相互支持,全方位的进行风险防范。需要在明确防范目标、充分了解企业生产运营的前提下,合法地谋求税收损失的最小化;了解引起企业税务风险的关键因素与指标,努力排除税务风险防范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根据所从事的业务及收入、费用的情况确定防范税务风险的各种渠道方法,以及防范税务风险应注意的意外事项。

2.1.2 明确防范税务风险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在制定税务风险防范方案的同时,汇集纳税人涉税活动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政策,并对其进行可行性的研究,避免陷入法律的纠纷。当出现对政策的理解把握有偏差时,及时向税务机关咨询。

2.1.3 预测防范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制定出不同的防范税务风险的方案后,除了准确地计算各方案的应纳税额,准确进行会计账务处理外,还要对影响税务防范效益的各因素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动进行分析,对影响税务计划实施的外部环境变化及敏感程度进行分析,防止企业内外因素的变化产生的不必要的风险。

2.1.4 及时评价总结防范措施。税务风险防范措施实施后,经常、定期地进行信息的反馈,及时了解纳税方案的执行情况。对税务风险防范策略,进行正确评估总结,并保留资料存档,为以后制定税务风险防范措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2.2 提高全员防范税务风险的素质

2.2.1 增强管理层的税务风险防范意识。在竞争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参与市场竞争,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其最终的根本目标。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层都具备了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尤其是税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增强,但随着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也越来越多,稍有不慎,便会使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只有管理层的税务风险防范意识增强了,才能减少经营决策中的失误,正确引导企业员工积极参与防范税务风险,形成特有的企业文化。

2.2.2 选择专门的税务风险防范人员。防范税务风险是一项具有高度科学性、综合性、技术性的经济活动,因此对具体操作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大多要由专业人员和专门部门进行,纳税人无论是根据自身情况组建专门机构,或者聘请税务顾问,或者直接委托中介机构进行。税务风险防范人员都必须具备以下素质:一是通晓税法。二是熟悉财会制度。三是适时的灵活应变能力。

2.2.3 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税务风险的防范。企业税务风险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理财过程,其他部门对企业的理财、运营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纳税方案的选择。因此,企业税务风险的防范需要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形成一种相互牵制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只有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才能使税务风险的防范形成一种风尚。

参考文献

出纳风险防控措施篇4

第一,企业财务管理中税务风险概念。我国关于该方面的研究较晚,因而相关的概念还不完整。国外著名经济学家对税务风险的阐述比较完善,明确说明税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但却是必然存在的。税务机构或者有关税法的政策对税务风险定义的解释变化、会计记账标准发生变化、企业的监督管理制度发生变化,都会增加税务风险发生的概率。企业财务管理中税务风险指的是由于企业在税务活动中没有正确、及时地执行税法规定,给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埋下隐患。企业财务管理中税务风险的具体内容包括:企业的纳税行为没有按照有关的法律规定进行,例如由于应该缴纳的税款没有缴纳或者缴纳金额不足而进行的补交税款、罚金、滞纳金等产生的风险,这样的行为将会导致企业受到刑事处罚并且影响声誉与信用等级,从长期发展来看风险成本会进一步增加;企业由于对税法的误解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经营行为没有匹配正确的税法政策,具体包括企业没有利用好国家有关的避税政策或者优惠措施,反而缴纳了没有必要的款项,白白浪费政策优惠,并增加了经济负担。

第二,企业财务管理中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外部原因:国家税收方面的法律以及税务征收部门的实际工作与企业财务管理中税务风险产生有直接的关联,例如国家在税收方面的政策制度存在漏洞,税务征收部门未按照国家政策对企业进行规范与调整,或者工作效率低,这些行为都会增加企业财务管理中税务风险;内部原因:企业对税务风险不够重视以至于没有制定合理的风险应对措施或者措施的有效性与专业性不达标,没有建立完善的防范风险的机制,这些防范意识不强或者管理不科学会给企业的纳税行为埋下隐患,增加风险成本。总之,企业财务管理中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如税收政策的曲解与误用、企业的防范意识差、企业与税务机构缺乏沟通。

第三,企业财务管理中税务风险的特点。一是主观性。纳税企业与税务征收部门都具有主观意识,对税务的认识也不尽相同,而且不同的税收机构对同一纳税政策或者不同政策的认识也都具有主观性。这种主观意识的不同会造成纳税企业与税务机构之间的沟通困难,增加风险。二是必然性。由于企业的盈利性,因此进行经营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最大的税后利润。因此,企业必然会尽量控制税务风险成本达到最小,导致与税务机构之间的信息存在不对性,企业难以进行有效规避风险的措施,带来持续性风险。三是预见性。税务风险是在企业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就已经知道?L险的存在了,是在企业履行纳税义务之前就已经产生了。

二、企业财务管理中所面临的税务风险分析

第一,企业税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国家强制税收是因为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关系着国家各项基础设施能否顺利建成。完善的税收体制能够保证国家各项事业健康、稳定地发展。来自企业的税款又是整个税收收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阶段却有一些企业对税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不够深刻,一些财务管理以及税务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不足,素质不达标,并不是指这些人故意偷税或者漏税,而是对相关的税收政策认识不足不能准确把握,或者没有按照国家规定去进行税务行为,最终极有可能导致企业被刑事处罚,增加潜在风险。另一种情况更为严重,企业的税务管理人员在有关人员的授意下为了追求不正当利益伺机钻税收政策的空子,进行违法行为。

第二,企业对税收风险防控措施重视不足。企业自身问题。企业缺乏完善的管理税务的机制,没有制定合理的风险防控措施,导致在风险真正发生时无法及时应对,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另外,由于有些中小企业对税收的贡献不像大企业那么大,因此税务机构对这类型的企业的约束与监督比较少,而且这些企业数量比较多,对其控制需要各地区、县的税收机构花费大量的人力与财力等,因此控制力度不够强。现在普遍存在着税源大的企业能够显著提高税收成效,而中小企业这类小税源不仅费力,而且得不到明显成效。

第三,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减少税务风险成本。目前很多中小型企业并未建立具有实效性的风险成本管理制度,而且缺少专业的财会人员,以至于企业不能够从源头上控制税务风险。另外一个影响比较大的原因就是,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税收情报不能及时被知晓。若企业不能够随时掌握国家税收政策,就不能利用合理的政策进行有效避税,导致缴纳多余的税金,造成经济利益的损失。

三、企业财务管理中税务风险成本控制措施

第一,提高税务管理人员的素质。税务管理人员作为企业纳税行为的主要管理人员,其素质直接关系着纳税行为是否合法,风险规避是否有效。企业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与职业道德。具体措施包括:提高人员招聘门槛,筛选出接受过正规财会教育的专业税收管理人才;聘请业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定期进行最新税法法规以及政策方面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税收政策方面的知识,从而进行合理避税;加强对税务管理人员的内部培训,以便他们及时知晓企业的经营状况及税收情况,加强他们对企业的了解,制定合理的纳税制度;实行绩效考核,对具体的指标进行跟踪,完成情况比较优秀的给予必要的经济奖励,并制定合理的晋升制度,提高工作积极性。

第二,提升对中小企业税收风险防控的重视程度。随着税收管理制度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省、市局实体化程度加强,以后将会对大企业进行集中管理,因此应付税收风险的主要对象就转变为过去不受重视的中小企业。因此,对中小企业税收风险防控将成为有关部门的重要任务。虽然中小企业的税源不及大企业,而且投入与效果比不如大企业高,但是只有实行有效的风险防控与应对措施,才能帮助这些企业不断规范自己的纳税行为,规范纳税市场。此外,一些中小企业实际上是与大企业配套的,若这些企业的纳税遵从度低,税务机关将很难发现与之配套的大企业中存在的税务风险,对我国的纳税遵从水平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

第三,建立完善的税务管理机制。企业财务管理中税务风险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管理机制,在纳税活动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发现风险、防范风险的体系。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经营状况与地方征税政策建立风险管理的框架,建立框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发现自身风险、制定防范措施的过程,实质就是对企业的整个纳税过程进行控制。框架的建立能够给税务管理人员提供风险防控依据,保证风险应急方案的及时实施,在风险来临时不至于手忙脚乱。完善的框架制定好以后,要制定整套的防范策略,成立防范委员会,选取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人员作为委员,对风险成本进行有效评估,并制定具有实效性的举措。

第四,明确目标,提升数据信息情报的工作质量。对于企业而言,税收信息情报对于防范风险,合理减少税款具有重要意义。信息的获取一定要为税源管理实践服务,案头分析与应对人员要及时提出信息需求,围绕专业管理进行获取信息的行为。另外,风险应对人员要避免在信息获取之后才采取措施的行为,纳税企业与征税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可能在完全对称的,在这种外界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只有先立足于自身,将已获得的信息的价值充分挖掘出来,由于这些信息大部分是零散分布在不同系统的税务机构的,因此要做好整合工作;不仅要关注财务信息,还要关注非财务信息在应对风险中的重要作用。除了核实销售信息、存货信息、成本变动、收入变动、存货周转等外,还要在了解企业实际生产力变动的基础上,分析诸如用电量、用水量与产能之间的关系等非财会信息,保证数据的整体准确性,对潜在风险进行合理规避。

出纳风险防控措施篇5

近些年,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操作风险问题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目前,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已成为国际公认的三大风险,这足以显现出防控操作风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于操作风险的防控问题,国际社会已对资本和防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在现实中,各个行业的操作风险情况不尽相同,他们在遵循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也要作出符合自身实际的新要求。基于以上论述,本文以学校会计出纳工作为研究对象,从操作风险特点、表现形式、成因、防范措施四个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希望以此能为会计出纳的操作风险防控事业贡献自身的力量。

一、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特点和防控难点分析

长期以来,操作风险一直是困扰各行业发展的重要难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操作风险又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发展特点。概括起来讲,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从业务的风险性方面看,它正在由高风险业务向低风险业务转变;从业务的内容方面看,它正在由资产业务向负债业务转变;从风险决策方面看,它正在由领导干部决策层向一线操作层转变。由此可见,加强操作风险的防控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与此同时,近些年来,操作风险的防控难点也在发生新的变化。目前,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防控难点主要集中体现在:首先,员工的道德风险比较难以防范。现如今,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员工道德风险的防控难度非常大。在主观方面,员工道德防范具有主观性,而且防范的标准不统一,使员工道德风险防范具有很强的片面性;在客观方面,员工的道德具有隐蔽性和多变性,给员工道德风险防范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因素。其次,作案手段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计算机技术在给我们提供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在客观上为道德风险提供了技术支撑。近些年,作案手段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严重阻碍了操作风险防范的进程。例如,当前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会计出纳工作非常繁琐,服务对象是上万的师生员工,辛苦程度高,承担的风险和责任也大,特别是现在金融票据的仿真技术越来越高,这就加剧了操作风险发生的概率。最后,操作人员的防范意识比较淡薄。在现实生活中,会计出纳的操作人员大多认为风险离自己比较遥远,就放松了警惕,殊不知,操作风险随时都可能发生。这种心态的危害性极大,并最终造成了操作风险的发生。

二、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分析

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会计出纳操作风险有很多表现形式,但是比较突出的主要有道德风险和能力风险两种。

在道德风险方面:高校出纳工作是高校会计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一项既细致又繁琐,且政策性、原则性、经常性、时间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高校出纳人员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熟悉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既坚持原则又处事公正,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要有以大局为重的观念。洁身自好,不贪、不占公家便宜。严守本单位机密。除法律规定和单位领导同意外,不得私自向外界提供或泄露本单位任何信息。高校出纳人员要以主人翁的精神为学校管好财用好财。在实践中,由造成会计出纳道德风险的原因主要有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些学校会计出纳经受不住各种诱惑,心态严重失衡,思想严重腐朽;导致了道德风险的发生。

在能力风险方面:从哲学的角度讲,内因是事物发生的根本原因,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操作人员自身的诸多不足是造成操作风险的最根本的原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业务能力较差上,这最终导致了能力风险的发生。具体而言,能力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操作人员未能准确地掌握岗位所需的业务技能;二是操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违规操作和操作失误现象泛滥。进一步讲,能力风险的成因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操作人员业务学习和培训的力度不够、动力不足;二是金融票据的防伪措施不力,不能满足实际发展的需要。

三、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成因分析

概况起来讲,目前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经营而轻管理对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影响。

高校出纳人员同学校内外界的接触都较频繁,既要能很好的处理与同事、学校领导,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以及和老师、学生的关系,又要在与银行金融、财政部门、工商税务等单位进行交往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和谐的工作氛围,借以增进彼此间的信息交流,主动、高效的开展工作,取得有用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在市场环境中,会计出纳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发展业务上,而忽视了对操作风险的管理。换句话说,它们不能正确地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关系,这是造成操作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突出业务发展,它们不惜牺牲风险管理,有时还将两者放在对立的位置。这种思想上的错误导致了行为上的错误,造成了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混乱局面,提高了操作风险发生的概率。

第二,重表现而轻实质对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影响。

实践证明,素质因素是产生操作风险的又一项重要原因。进一步讲,这种素质因素的主要体现就是操作人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水平较低。在日常工作中,相关负责人对员工的思想和防范风险状况缺乏必要的监督,对员工的工作行为表现缺乏正确的理解。除此之外,他们对重要人物、重要时间、重要岗位、重要环节也缺乏足够的重视,常常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各项规章制度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些问题,既从客观上反映了素质因素的重要性,又是实践中产生操作风险的重要原因。

第三,重检查而轻处罚对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影响。

在实践中,会计出纳也比较重视内部检查,而且有意地扩大了检查的范围和次数。从理论的层面讲,这种行为十分有利于防控操作风险。但是,众所周知,检查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追求表面形式、搞形象工程,而不注重处罚各项违规操作行为,就不会对操作风险的防范产生实质的影响。然而,现实情况令人堪忧,存在着严重的重检查而轻处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产生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原因之所在。

四、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防范措施分析

基于上述的内容,对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防范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几项具体措施:

第一,要提高操作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实践证明,提高操作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是防范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根本性措施。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养成爱岗敬业和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其次,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风险防范技能和水平。

第二,要加强操作风险防范的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操作风险防范的重要保障。在实践中,我们要建立健全风险防范制度,已满足实际发展的需要。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做好这样几项工作:首先,要彻底检查、整合、完善现有的业务制度和流程,解决制度间缺乏制约性的问题;其次,要切实加强制度的监督与管理,将各项规章制度都落实到实处。

第三,要加大对违规违纪行为的惩治力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操作风险的防范而言,加大对违规违纪行为的惩治力度是非常必要的。为了充分发挥惩治作用,我们可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要秉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对违规违纪行为的性质、危害性、惩治办法进行细致地分析与研究;其次,要克服各项主观因素的阻扰,公平地对待每一位被惩治者;最后,要灵活运用各项惩治手段,增强惩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综上所述,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防范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我们要想将该项工作做好,必须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首先,我们要对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特点及防控难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其次,我们要对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及成因有一个准确的分析;最后,我们要切实采取各项有效的措施,加强会计出纳操作风险防范的广度和深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该项事业持续、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出纳风险防控措施篇6

(一)思想认识到位

我办先后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我县有关廉能建设工作的文件和规定,学习各级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领会精神实质,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加强廉能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上来,预防和控制党员干部及重要岗位人员工作失误,以制度保持党员干部的清正廉洁,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形象的发生。通过学习,使大家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了解并掌握查找风险点的原则和方法,充分认识排查岗位廉能风险点的重要意义。

(二)组织领导到位

我办成立了以主任为组长,副主任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廉能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我办廉能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的日常工作。

(三)宣传教育到位

召开了廉能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动员会,通过讲案例摆事实,使全体干部职工自觉参与到廉能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中来,主动查找风险点。

二、周密部署,积极排查,准确查找岗位风险点

(一)科学制定方案

在广泛听取党员干部群众对开展廉能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精心制定我办廉能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要求和方法步骤,并在一定范围内征求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

(二)积极排查查找

结合我办工作实际,认真梳理岗位职责、采取岗位人员自已找、其它人员帮助提、所在股室集体议、群众评、领导点等方法,深入查找思想意识、制度机制、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和外部环境等方面的廉能风险。并汇总后报领导小组审核后在一定范围内公示。

(三)分析归纳总结

通过填写《岗位工作职责表》,广泛收集岗位人员、其他同事、分管领导和服务对象提出的岗位风险点见解,认真进行分析总结,扎实有效归纳提炼,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共收集整理了多个风险点提交审核,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多种管理制度,为后期风险点的防控提供重要保障。

三、制订措施,强化监控,防范岗位廉能风险

出纳风险防控措施篇7

二、基本原则

着眼于项目审批(核准)、资金安排、项目建设和干部成长安全,坚持内部防范与外部监控相结合、事前防范与预警处置相结合、专防专控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纪检监察机构组织协调与委机关科室具体实施相结合,按照分级管理、责权明确的要求,在查找风险点的基础上,采取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置三个阶段实施过程防控,依托预警、防控、考核、修正四个环节实施循环管理,初步形成内控防范有制度、岗位操作有标准、事后考核有依据的廉政风险防控管理体系。

三、总体目标

通过推进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促进岗位工作职责、廉政责任进一步细化,廉政风险点进一步明确,风险防控制度机制进一步完善,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监督防范措施进一步完善。

(一)风险意识增强。机关防范廉政风险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防范廉政风险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

(二)廉政风险查找准确。岗位职责风险、制度机制风险得到全面排查,做到廉政风险查得准、查得全、查得深。

(三)防控措施不断完善。预防腐败的制度、机制进一步完善,以岗位为点、以工作程序为线、以制度为面的主动预防、超前防范的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机制逐步建立。

四、实施范围

委领导,机关各科室。委属单位可参照本意见组织实施。

五、方法步骤

(一)加强教育,广泛宣传发动(8月6-31日)

深入开展廉政风险防范教育,使广大干部不断增强岗位风险排查自觉性和主动性,避免抵触情绪。通过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组织讨论等多种途径,组织机关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中纪委六次、市纪委七次全会精神。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和《市发展改革委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实施细则》,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警示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提高反腐倡廉的自觉性和预防腐败的警惕性。召开动员会议,全面部署机关廉政风险防控推行工作,强调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既是强化对权力运行监督、加快惩防体系建设重要举措,也是最大限度教育保护干部,促进发改中心工作与机关干部队伍建设同发展、共进步的必然要求。

(二)深入排查,找准和合理评定廉政风险(9月1-30日)

1.梳理岗位及职责。根据承担的行政管理事项梳理处内工作岗位,明确岗位职责。根据市发展改革委职能配置和履责实际,风险岗位包括:委、科室领导岗位;项目受理、审批(核准、备案)岗位;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岗位;人事机构干部管理岗位;财务预算编制管理;综合管理岗位等。具体岗位名称可由各科室根据职能和日常工作情况自行确定。

2.制定工作流程。机关各科室按照“三定方案”规定的职能,梳理工作事权,制定岗位工作流程,明确具体运行环节和各岗位工作任务及职责。编制主要职能工作流程图标,明确各岗位或环节工作要求。

3.个人查找具体风险。以岗位为基础,工作人员查找履行岗位职责和行使权力过程可能发生的廉政风险情形,以及由腐败行为易引发的行政风险情形。

4.集体评查风险,确定风险点。各科室内部组织互查,对工作人员自查风险情况进行评查,分析产生风险的思想道德、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和外部环境等方面原因。存在风险的岗位或工作环节为廉政风险点。各科室应归纳综合风险评查情况,确定本科室廉政风险点、风险表现情形、涉险岗位人员等。

5.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岗位风险等级按照风险发生几率和后果危害程度评估确定,划分为三级:发生可能性大、后果严重的为一级风险;发生可能性较大、后果较严重的为二级风险;发生可能性较低,后果较轻微的为三级风险。各科室要根据本科室实际情况进行平衡比较评定等级,不需考虑与委内及其他科室的衔接平衡。

6.组织审定,进行公示。各科室风险排查结果经委分管领导审阅后报委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办公内网统一公示。公示收集的意见和建议,再反馈相关科室调整完善。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归纳综合机关风险排查情况,对风险点及风险等级进行初审,并制定市发展改革委廉政风险点及等级目录,报委党组审定,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

(三)完善机制,有效实施监控(10月1日-10月20日)

1.工作人员针对岗位风险,按照自我防控要求,提出个人风险防控具体措施。

2.各科室针对机构职能和岗位风险,从加强对涉险岗位人员教育管理、配置制衡权力、完善流程设计、规范和监督职权运行制度等方面制定本机构风险防控措施和计划。防控措施既要有适合一般情况的对策,又要有针对每个风险岗位的具体办法。要梳理有关工作制度,需要修改、制定的制度办法应列明具体名称和完成时间。对需要综合评定的防控措施,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建议。

各科室应将主要工作职能、工作事项、职权运行流程图、廉政风险点、风险情形、风险等级、涉险岗位人员、防控措施和制度修订完善等方面的资料编制成册,经委分管领导审阅后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3.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综合防控和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要求,在组织审核各科室制定的廉政风险防控措施的基础上,综合形成市发展改革委廉政风险重点防控措施和计划,报委党组审定。

(四)分类管理,明确防控责任(10月21-11月10日)

1.实现分类防控。以岗位工作人员自我防控为基础,各科室负责防控职能范围可能产生的廉政风险和行政风险,主要负责人承担风险防控的主要责任。各科室组织工作人员签订廉政风险提示书。

2.实行分级监督。委党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纪检组长对一级风险负责防控,各科室主要负责人对二级风险负责防控,三级风险防控,由各科室负责组织开展。

3.实行责任追究。建立廉政风险防控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对不落实风险防控措施,因监督不力发生腐败问题的,要严格追究直接责任人责任,问责领导干部。

(五)过程管理,全面推行风险防控(11月10-30日)

1.提示风险。编制委廉政风险点及登记目录,采取签订风险提示书、职权流程图表等方式向风险岗位工作人员提示风险。开展党纪国法、党风党纪教育、廉政主题教育、正反典型警示教育。按照分级防控要求,委党组领导、科室主要负责人定期与风险岗位工作人员谈话。实行廉政风险预警,收集研判风险信息,向相关科室和个人提醒。

2.监控风险。各科室落实防控措施,严格执行制度,加强风险岗位监督。运用和发挥政务公开、审计、检查考核、举报、政风评议、效能考核等监督功能,从风险防控角度分析研判情况,发现职权运行和工作人员履职中出现的廉政风险迹象和问题,加强风险监控。

3.处置风险。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处理和消除风险。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风险隐患,根据风险等级,视情况采取警示提醒、诫勉谈话、责令整改、停职检查、调离岗位等措施处理,防止问题进一步发展。对违纪违法行为,予以纪律追究。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分析产生风险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从权力制约、制度安排等方面进行规范,消除风险隐患,防范问题再次发生。

(六)强化考核,修正检验防控管理工作(12月1-20日)

1.检查考核。对各科室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进行检查考核,由各科室作出自查报告,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核查。将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范畴,考核结果作为科室和干部评先评优及任用的重要依据。

2.修正完善。评估风险防控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根据形势变化、职能调整、预防腐败任务要求,识别新的廉政风险点,对风险等级、防控措施等适时作出修整和完善,进入下一个防控管理运行周期。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

1.统一领导。成立委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委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办公室,承担日常组织协调、综合指导、监督检查等具体工作。

2.领导带头。委领导,各科室主要负责人,要把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任务、加强行政管理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履行风险防范的领导、指导、组织、推进和监督检查职责,带头查找分管工作领域的廉政风险和行政风险,带头制定和落实防控措施,带头抓好自身和管辖范围内的综合风险防范管理,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3.明确责任。各科室要进一步明确内部工作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权限、工作标准,细化行政责任和廉政责任内容,落实具体岗位责任人,实现工作任务、廉政目标与岗位责任相统一。

(二)紧密结合实际,突出工作实效

要注重贴近委中心工作和自身职能,从具体行政管理工作流程入手,重点查找制度机制缺陷,防控措施要落实到具体工作岗位人员,细化到权力行使的各个环节,确保风险查找准确到位,防控措施切实可行,防控作用明显有效。

(三)鼓励改革创新,有效规避风险

要结合自身工作特点,科学借鉴风险管理理论方法,在完善制度、风险预警、及时纠错、监督检查、考核评估、责任追究、轮岗交流等方面努力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积极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加强管理,形成适应各科室自身特点防范风险的工作套路。

(四)建立工作档案,适当进行公开

出纳风险防控措施篇8

从现状来看,电力通信网拓展了覆盖的总规模,日渐变得复杂。与此同时,电网也含有更高水准的新颖技术。在这种状态下,电网调度拟定了更严格的日常调度规程,从严的指标表征着综合更高的调度及防控水准。智能化电网中,变电站被变为无人值守,从根本上标志着通信网的持久扩展。在防范风险时,电网常态的调控及运行要配备体系化的机制。调整原先的执行指标,提升运转中的通信网安全。做好各时段的常态调度,保持持久及稳定的城乡供电。

一、通信网隐含的威胁及风险

城乡都设有通信性的电力网,电力调度密切关乎持久态势下的经济进展,为此应能辨析风险并增设必备的防控。经济快速进步,城乡都提升了平日内的生活水准,应能妥善把控综合供电,确保调配的电能是优质且安全的。统一把控各区段电网运转的真实状态,配备统一的指挥。一旦查出故障,则要即刻予以处理,在最短时段内恢复常态性的送电。此外,还应适当调配并利用现有一切的电能,提升根本的调度水准。从现有状态看,隐含性的通信风险可分为:

首先,是操控中的风险。常规的工作中,通信网调度拟定了重复性的平日流程,是枯燥且单调的。这种状态下,维持常规性的送电运转不可缺失日常的电网查验。持久重复设定的单调进程,很难聚集精力。运转中的电网若没能修复,将会增添偏差性的操控。情形严重时,还会增添人身伤害。执行平日的操控时,有些调度职员并没能依循预设的规程从严管控,例如没能审验给出来的指令票。缺失了配套的送电查验,某些构件隐含多样的运转威胁。如果操作失误,将会威胁至根本性的安全。

其次,是设备附带的风险。相比于其他系统,电力系统有着自身的特性。这是因为,供应至各区段的电能维持着生活及平日生产的顺畅,应当注重于监管。通信网含有多样的设备,运转状态下的设备构件都很易损毁、磨损,因而减少了原先的预测年限。有些状态下,没能经由从严的管控就安装了设备,安装至网络内的设备已经老化。操控不够规范,电力调度突发多样难题,在根本上增添了风险及潜在的威胁。

第三,是监管的风险。电力通信网应被经常监管,唯有如此才可防控多样故障。若缺失了监管,将会突发规模较大的城乡供电故障。电力调配范围内的突发故障将干扰至平日生活,增添了额外损失。根本的故障成因为:监管者缺失了必备的新认知,也没能设定完备的防控机制。缺少平日的监管,没能结合实情增设完备的配套机制,增添了运转中的电网隐患。此外,有些管理者暗藏侥幸心态,即便查出偏差也并没能及时予以纠正。通信电网故障还会损毁运行中的电网,影响送电安全。

二、风险防范依循的总思路

风险防范要结合真实的通信电力状态,选取最适宜的评估及管理。防范通信网内在的多样安全风险,辨析故障链条。在这种基础上即可判别细微的因果联系。风险防范先要判别潜在的某一电网风险源,评估并妥善予以控制。识别了风险后,还要采纳选定的流程以此来减低后续的持久电网隐患,把风险缩减于可接纳的范围内。详细来看,防范安全风险可采纳的总思路涵盖了如下:

(一)应对突发性的通信网损毁

受到外在干扰,通信网增添了很难预知的多样隐患。面对突发性的损毁,要给出应急管控的配套性方式。系统在运转中,偶发暴雨狂风,这些都将增添额外及突发的某区段电网损毁。应对突形,增添了电网隐蔽性的损伤。情形严重时,还将增添伤亡。增设配备的应急防控,要拟定可落实的多样防控手段。抢修应及时,在短时段内恢复某区段的送电,避免后续断电附带的更大损失。电力通信还应慎重防控平日内的电网干扰,不可影响常态生产及生活。

(二)提升操控水准

城乡构建起来的电网总规模都日益在拓展,各区域也搭配了剧增的变电站。提升了用电需要,电网调控配备的职员也应接纳新颖的调控技术,不断提升水准。注重于提升综合调控必备的根本技能,从本源入手确保了调控中的区域电网是稳定的。应当明确的是:电力通信这类的网络覆盖至一切用户,唯有严谨并且审慎,才能杜绝操控时的细微偏差。针对入职的新职员,都应提供培训。防控操作失常,检验及修复通信网的各流程都应增设更优的新式人才。应能跟紧时代,提升全方位状态下的查验及防范能力。

(三)执行预设的操作规程

各区域都设有复杂形态下的送电网络,用户也拥有了防控的安全认知。通信网运转先要拟定可查看的配套机制,这样才可便于持久的后续落实。设定了操控及防范必备的规程后,还要妥善落实。这样做,才能防控细微隐患及偏差,维持常规供电。先要设定明晰的操控规定,细化平日内的各环节。依照设定好的规程予以落实,慎重管控并且核验风险。

三、可采纳的防范措施

信息化时代内,电力通信网增添了原本的更多智能性。实际上,现有较多区域也接纳了智能性的新式通信网。与之相伴,电网查验及防控潜在漏洞都应采纳这类防范,提升智能性的总体水准。传送电能及查验通信网都应采纳新颖的智能手段,减少了耗费的成本及手动操控。维修及检测时,扫描借助于配套的电子装置,快捷并且方便。强化查验多样的安全风险,凭借于新颖技术并增设全方位的管控流程。

(一)辨识及评估多类风险

风险防范不可脱离先期的风险辨识,要辨识隐含着的通信网风险,随时测出这类的隐患。在风险辨识中,电网风险可分成多类:失误性的指挥、平常的违章操控、不可管控的其他威胁。在某些情形下,通信电力网也缺失了常规查验及管护。人为行为将会增添风险,此外还含有威胁性的其余要素。

针对风险评估,可采纳风险评判选取的体系方式。评判安全性时,整合了定量及定性双重的解析。采纳了定性解析,还要配备定量解析,这样即可确认隐含着的风险是否严重。评价风险性要依循给出来的平日作业条件,定量评估针对不可管控的较大通信网隐患。在评价电网表现出来的多样风险时,可选取的指标含有风险分值、累积得出的故障后果、人体是否频繁暴露于外在的风险环境。

(二)各阶段的通信调度

偏差性的通信网调度多归因于隐含的违规操控,若能提升各阶段配备的调度水准那么即可妥善予以调度。针对各类企业,都应组织定时性的职员培训。通信调度涵盖了如下的各步骤:首先,要核验并回复预设的工作票,查看明晰的填写内容。其次,要设定指令票,熟识指令票。拥有资质的相关职员可拟定这类的指令票。核验中性投切的变压器、核查接线方式。若某一操作密切关乎联合性的多样调度行为,那么更应核验缜密的各流程操作。第三,调度员要防控恶劣气候,避开城区耗电的高峰时期。执行了指令后,及时通知现存的设备真实状态。通知检修单位,以便于及时检修区域内的通信网。

(三)防控误差操作

预防通信网的事故,要区分不同区段的电网负荷。通信网若突发了故障,还要编制应急性的故障检修规程。经过初期判断,确认了概要的故障状态及位置。调度员应能搜集得出全方位的电网故障,把控这个时段精准的运行状态。解析得出故障性的通信网节点,后续处理中也不应忽视变更的电压及潮流,设定运行中的最佳限额。此外,还要注重采纳新颖的智能性技术,妥善隔离选定的故障点。录入详尽的故障信息,防控后续更大范围内的事故扩展。

结语

电力通信网拥有更大的总规模,但电网暗藏的多样风险也变得更多。确保常规供电,有必要从本源入手慎重防控多样的隐藏性威胁。日常的电力调配唯有防范安全风险,才可确保顺利调度。工作人员应能提升安全管控的真实水准,不断吸纳专门用作防范的新式知识。依循拟定的规程从严予以落实,提升了调度及管控的安全性,推进了持久性的供电进步以及提升。

参考文献

[1]郑宇鹏,刘勇.电力调度安全风险及防范措施[J].湖北电力,2011(2):12-13+52.

[2]廖勇传.电力调度安全风险的防范措施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36):166-167.

[3]彭棚,何玉钧,何宇.电力通信网安全风险评估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4(3):53-59.

出纳风险防控措施篇9

二、内控内生化情况

(一)内生化措施的实施情况

本级开发的

应用软件名称

设置的内部控制

措施种类

实现的

环节数量

实施效果

职责分工控制

10

R全部有效部分有效无效

不相容岗位(职责)分离控制

4

R全部有效部分有效无效

授权审批控制

6

R全部有效部分有效无效

流程控制

5

R全部有效部分有效无效

公开运行控制

4

R全部有效部分有效无效

痕迹记录控制

1

R全部有效部分有效无效

其他控制措施

1

R全部有效部分有效无效

……

注:“实现的环节数量”以实现的具体业务环节分别计算,如行政处罚的发起人和审批人不为同一人、纳税人定期定额核定的发起人和审批人不为同一人的,计数2次。

(二)本年度内生化的风险防控措施

本级开发的

应用软件名称

风险防控

措施种类

实现的

环节数量

实施效果

事前预警

全部有效

部分有效

无效

事中阻断

全部有效

部分有效

无效

事后筛查

全部有效

部分有效

无效

……

(三)内控内生化成果展示情况

功   能

具备展示条件的

应用软件(个)

已实现展示的应用软件(个)

展示效果

在应用软件展示

 好

 一般

 不理想

向内控平台推送

 R好

 一般

 不理想

注:本表中“应用软件”指本级开发的应用软件

(四)内控内生化建议的响应情况

问题及建议来源

反映数

处置数

完善数

下级单位反映的信息系统内控内生化问题及建议

内控管理部门提出的本信息系统内控内生化建议

注:“处置数”包含对所提出内生化问题及建议的回复、采纳等情况,“完善数”指针对提出的内控内生化问题或建议,已在年度内对相关软件中进行完善,解决相关问题或设置内控内生化环节。

三、内部重大风险防控情况

(一)本地区存在的内部重大风险

在内部风险防控工作中,以风险防控为核心,以岗责明确、流程规范为基础,通过对表面和深层次风险点的查找,并积极实施预防和控制,从根本上解决职责不清、工作监督不到位、等问题,达到了风险防范、规范执法的目的。2019年,未发现有内部重大执法风险

(二)内部重大风险防控情况(包括防控的手段、效果和经验等)

1.明确职责。从税收风险的角度来来明确职责,一是按事分岗,实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由管户向管税源信息、管事的转变;而是人机结合,充分利用内控平台,实现过程控制;三是强化岗位衔接,明确业务的发起人、各环节承办人、各层次的风险监督人。

2.环节流畅。区局建立了“数据采集-预警指标-案头分析评估-核实情况-风险点消除-结果反馈及评价考核”的管理流程。

3.制衡有效。围绕税收执法责任的落实建立健全内部制约机制。通过岗位分工协作,达到有风险的事项有人处理,管理上的漏洞有人解决、上一环节工作落实不到位有人监督,化被动为主动,建立制衡有效的税收风险防范运行机制,达到动态防范的效果。

4.监督到位。一是在监督对象方面,从领导岗位、中层岗位和一般岗位三个层次实施税收风险防范监督。重点监督“三重一大”(重大事项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等方面风险;监督科所负责人在履行岗位职责、执行制度、行使业务处置权和内部管理权等方面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内容;监督一般岗位风险在履行岗位职责、执行制度和行使自由裁量权方面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内容。

二是在监督方式方面,从内部流程考核、法制科日常考核和内控领导小组考核三个层次实施税收风险防范监督。层层防范,监督到位。

实施内控管理以来,通过前期的风险防范工作开展,主要有以下效果:

1.考核差错率逐渐降低。针对内控平台设定的考核项目,我局通过风险提醒和责任追究,逐步实现了“依法执法、规范操作、权力有制约、过程有监控、责任有追究”,2019年我局没有产生由于执法人员本身原因造成的执法过错。

2.档案管理逐渐规范。税务档案是执法痕迹记录。我们以风险防范为先导,创新档案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流程和管理手段,保证征管档案的完整和安全,注重开发利用,强化征管档案的增值利用,通过档案规范管理提高执法水平,有效地减少执法风险。

(三)防控中存在的不足及难点

1.内控工作缺乏法律法规支撑。目前内控工作已成为税务系统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发挥着制约、规范执法行为,保障纳税人权益的作用。但有关立法工作比较滞后,缺乏针对内控工作的法律法规。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内控机制的作用,还缺乏理论指导,没有一个法律理论体系。

2.税务系统部分干部员工对内部控制缺乏必要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税务系统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推广以及效果与广大干部职工内部控制的认识和态度有很大关系。内部控制的最终执行者和落实者都是普通的干部职工,目前部分干部职工认为是内部控制制度是多了一种考核和负担,没有上升到廉政风险防控的高度来重视;有些人员认为内部控制过于繁琐,增加了日常工作负担。因此在内部控制制度真正推广、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会带来很多问题。

四、内控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控制度建设方面

首先,形成的内控机制文本多数停留在纸上,装订在本上,没有很好地融入日常管理中去,仍存在有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其次,风险防控体系的建设,应该从制度上保证其成为一个循环推进、不断改善的机制,这样才是有效的监控机制,实际上形成内控体系后,却没有强调制度本身的持续完善,这就在客观上把内控体系建设留在了纸面上,无法真正去落实、去产生有效防控。

(二)内控信息化建设方面(包括内控内生化)

首先是信息化监控在业务管理环节的运用不到位。理论上,内控体系应该涵盖税收业务管理的每个事项和环节,但是,就目前的信息化监控来说,还没有做到。其次是在行政管理环节,信息化管理基本处于空白。除了少量内部税务管理事项已纳入信息化管理之外,大部分的行政管理事项本身都没有纳入信息化管理。

(三)内控监督方面

目前内控机制建设本身有待完善,考核评价与责任追究机制尚不健全。考核工作的定性与定量的依据不够明确,有些过错环节无法核实确定,容易出现推诿责任的现象,过错责任追究方式不够明确,无法追责到位。还有,在目前的考核体系和单项的问责规定中,确实存在干部多做多错的情况,考核评价体系无法起到奖勤罚懒的正面引导作用。

五、内部控制的改进计划

加强基层税务部门内控机制建设,必须统一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制度,明确“主体责任”,加强考核监督,有针对性地制订防范措施,把对权力的制约,贯穿于权力运行的全过程,预防和减少工作过错以及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一)强化制度建设,夯实风险防控基础

基层税务部门作为参与经济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通过实施税收执法权力清单制度,可以以清单形式对各项权力的边界进行明确规定,公开权力运行过程、运行方式,清权明责,在便于社会监督的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解决由于行政执法权力界限不明、缺乏监督而产生的税收权力运行不规范、执法责任不清或者责任追究不严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有效防范税收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奠定基础。

(二)强化考核监督,促进内控体制机制建设

内部监督是内控机制得以有效运行的保障,通过有效监督能够发现内控机制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偏差,不断提高内控机制运行质量。一是结合实际,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内控机制及工作考核机制,当人员调动、职能变化以及外部政策等发生变化时,从制度设计、手段适宜性、执行效果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进一步修复漏洞,持续地进行自我完善,形成评价―反馈―评价的有机循环内控机制,确保整个防控系统“活”起来。二是以绩效考核为抓手,将党风廉政责任制考核、目标管理考核等各项考核整合起来,通过指数化管理、风险报告制度等工作措施,建立系统完整的、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内控机制考核体系。严格奖惩机制,将内部考核监督结果作为评选先进和干部任用的重要参考依据。三是加强内部监督成果利用与转化,促进基层税务部门内控机制的不断提升和健全;强化税务干部执行制度的自觉性,严格控制自由裁量权,有效维护内部监督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强化信息支撑,确保权力在法治轨道上依法运行

依托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将更多的执法管理事项纳入计算机信息网络管理,建立完善税收执法和廉政风险预警机制,全面排查税收执法中可能引发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的风险点,实现自动预警,及时示警,实时推送风险提醒,增强科技防控能力,推动税务机关内部治理现代化。对还没有纳入系统运行和一些由各自单独系统运行的事项纳入内控机制平台统一运行,尽量减少机外运作。这样既可以规范行政管理行为、提高内部管理透明度,又解决了廉政监控缺乏数据源、廉政风险评估缺乏依据的问题。在全系统实行全员全程绩效考核,实现税收执法“事前提醒,事中预警,事后纠错”的工作机制,使各种执法偏差能够及时得到纠正。

六、2020年内部风险防控计划

(一)优化规章、制度建设,提高内控的重要地位

出纳风险防控措施篇10

一、企业纳税筹划中存在的风险因素

(一)政策风险因素

随着我国市场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税收法规法律也在不断的被完善和更新,因而其时效性变得较差,所以企业在实施税务策划时普遍存在不能及时跟进国家税收法规调整的问题。但企业的纳税筹划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长期性,从最初的筹划设计到后期收益需要一个漫长的历程,而税收法律法规的实现会使得最初的筹划设计发生改变,因而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专业纳税筹划人员不足

就目前来看,企业的专业纳税筹划人员严重不足,因而方案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较大,从而造成税收筹划地位显著但税收筹划工作差强人意的情况。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企业对纳税筹划的投入较少、专业纳税筹划人员不足引起的。专业纳税筹划人员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纳税筹划人员专业性不强,大多由企业财务人员担当,因而其税收策划能力及专业能力明显不足,纳税筹划的合理、科学性大大降低,不能保证方案的组织策划质量。二是激励制度缺失,相关工作人员工作量及强度增大,而主观能动性及工作积极性大大降低。三是修订纳税筹划方案时,相关工作人员的主观意识强烈,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纳税筹划内部控制问题突出

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内部纳税筹划风险中问题时常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流程,并通过风险控制流程的改进,来实现风险的有效规避。但就目前来看,大多数企业根本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纳税筹划内部控制制度,或是制度建立但未有效落实,其作用未有效发挥,纳税筹划风险便由此产生。

二、针对风险因素采取的防范措施

(一)提高风险意识

纳税筹划是指在纳税人经济行为开始前进行规划部署的一种活动。在企业实际当中,经营环境是瞬息多变的,因而不可控因素较多,纳税筹划风险因素繁杂。在这种内外界形势下,要求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及纳税筹划人员充分认识到客观存在的纳税筹划风险,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充分考虑涉税问题并提高警惕。纳税筹划具体实施开展时需先考虑其存在的风险因素,以便做出合理决策,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二)及时跟进财税政策,整合税收资源

财税政策风险是现实存在的一个风险问题,只有充分了解并掌握国家税收政策的发展动态,才能科学制定筹划方案,合理开展纳税筹划工作。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税制,普遍存在税收政策更改快、层次多等问题,因而熟悉掌握较为复杂,这就需要运用现今先进的信息技术对现有的税收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分类整理,及时跟进国家财税政策,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培养专业纳税筹划人才

专业纳税筹划人才对企业合理实施纳税筹划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实际工作当中,强化对内部税收策划人员的专业培训对企业纳税筹划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人力资源是企业的重要资源,尤其是纳税筹划工作,其对纳税筹划人员的质量要求及专业性要求更高,因而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强化对现有纳税筹划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工作,并聘请专业技能水平较高的纳税筹划人员参与企业的纳税筹划。具体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大资金投入,为纳税筹划提供资金支撑;二是招贤纳士,为新入职人员提供教育培训,改善工资待遇,提高纳税筹划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三是开展多种多样的交流会,交流经验,并通过理论、案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纳税筹划相关人员对税收筹划知识的认知程度,全面提升其科学合理性。再者,企业可通过建立奖惩机制以及提升福利待遇的方式密切联系工作绩效与待遇,提升其在实际工作中的积极性。

(四)合理分析及衡量纳税筹划方案

开展纳税筹划工作时,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综合考虑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与投资情况,实现企业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在实际工作当中,要对节税以及筹划问题进行综合考虑,确定整体利益最优,而非税负较小的解决方案,再者,应遵照成本收益原则,对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管理问题进行充分考虑,合理组织筹划,既要满足合理性,又要满足合法性,以此实现预定的收益目标。但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全面性,既要充分考虑方案实施而造成的一些额外费用,也要考虑到所产生的机会成本,通过全面的统筹兼顾,实现成本的最低化和效益的最大化。

三、结语

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路径。纳税筹划作为扩大企业发展空间、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路径,是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措施,亦是未来重要的发展趋势。纳税筹划不仅作为一种节税活动,更作为现代企业实现财务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举措,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并严格遵守国家的各项经济法规,确保其合理、合法性。现阶段,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纳税筹划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青睐,掌握技巧,有效防范风险,才能确保企业纳税筹划的合理进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郭社钦.社会转型期企业纳税筹划风险及其防范对策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01:262+264.

[2]康娜.论企业纳税筹划的风险及其防范[J].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04:57-59.

[3]邵晓娜.企业纳税筹划方面的风险分析及其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06:12.

出纳风险防控措施篇11

1.1 企业纳税风险含义

企业纳税风险是企业的涉税行为因未能正确有效遵守税收法规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具体表现为企业涉税行为影响纳税准确性的不确定因素,结果就是企业多交了税或者少交了税,并且只能是纳税人在计算和缴纳税款方面存在的风险。企业纳税风险的大小因企业的状况不同而不同,它既决定于企业周围的客观因素,也取决于企业内部的主观因素。企业风险因素分为三种(见图1)。

1.2 企业纳税风险的特征

(1)不可规避性

企业纳税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与税法密切联系。企业纳税行为必须以税法作为法律依据和行为准则,因此,税收的三个特点: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就决定了纳税风险的发生必定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只要企业存在,就会面对纳税风险。但在工作中只要能够掌握规律,合理运用,也是可以降低风险发生,避免某一特定的纳税风险,例如纳税筹划风险。

(2)可控性

企业纳税风险造成的损失大小和发生的可能性是可以通过度量预测来控制的。借助风险评估理论、数理技术手段、经验数据等方法,对形成纳税风险的风险因素进行估算,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弥补、控制,从而控制和降低纳税风险。

(3)主观相关性

纳税风险的主观相关性是指纳税风险的相关主体行为和纳税风险发生与否以及造成损失大小是紧密相关联的。这里的相关主体主要是指企业纳税人员和税务人员。两者的素质、执法水平会影响到企业纳税风险损失大小。即:企业纳税风险的产生与企业纳税人员的业务素质密切相关,还与税务人员的执法水平密切相关。

2.企业纳税风险的成因

2.1 企业纳税风险的内部成因

(1)企业对纳税风险认识不足

这个成因是由纳税风险的主观相关性决定的。纳税风险作为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一种重要风险,大部分企业却没有正确认识到其重要性,而是认为纳税风险管理是税务机关的事情,和自己企业没有关系。因此停留在重视财务管理上面,而忽视了纳税风险的重要性,没有将纳税风险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去,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纳税风险。

(2)企业办税人员业务素质与职业道德水平低下

一般来说,纳税风险的大小与企业纳税人员的业务素质、道德水平成反比关系,也就是说,如果企业的办税人员业务素质与道德水平高,则企业的纳税风险就会低;相反,企业的办税人员业务素质与道德水平越低,则企业的纳税风险就越高。这就对企业办税人员提出了高要求:必须具备税法、会计、财务、法律、统计学等专业知识,熟悉企业的整个投资、运营、筹资等活动,从而可以准确纳税、设计出不同的纳税风险控制方案,做出正确的纳税风险控制决策。

(3)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风险控制的重要内容,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发展生存的需要,是保证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有效控制税务风险的重要保障,但仍有许多企业未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1]因此,要尽快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杜绝不规范的纳税行为、错误的纳税方案,从而有效控制企业的纳税风险。

2.2 企业纳税风险的外部成因

(1)外部经营环境复杂多变

经营环境复杂多变是企业面临各种纳税风险的外部原因之一。税收政策的变动时企业纳税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政府为促进经济增长,会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制定减免税或退税等税收政策;反之,为防止通货膨胀,政府会施行紧缩性财税政策,调整税收政策。另外税收秩序方面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例如:交易环节中对方虚开、代开增值税发票问题,就会给正常营业的企业纳税人带来巨大的纳税风险。

(2)税收制度复杂

税收制度,简称“税制”,指国家的各种税收法律、法规和税收征收管理制度,包括各种税法条例、实施细则、征收管理办法和其他有关的税收规定等。税制的构成要素包括: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纳税范围、纳税期限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税收法律法规目前仍不太健全、变动频繁,有的税收法律法规不明确,或是因为文字表述不清,或是因为法律法规相互否定,还有的则是实际交易行为与税法相关但却不完全吻合,给纳税人理解税法、依法纳税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导致纳税人无知性不遵从行为的发生,诱发纳税风险。

(3)我国税法宣传不足

长期以来,税法宣传每年都是采取一些手段培养纳税遵从意识和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但在宣传上却忽视了内容的针对性,指重视宣传形式,导致实际效果不太好,同时,也仅仅是在宣传月进行宣传,而不是日常进行宣传,没有做到全面全方位系统的宣传,普及率较低,纳税人对税制缺乏了解,也缺乏依法纳税的意识。而且,我国纳税信息服务形式、渠道、内容相对单一,未能将税收信息进行整合,为纳税人提供有价值的经营信息,不能满足广大纳税人的实际需求,也成为企业纳税风险的一个诱因。[2]

3.企业纳税风险应对措施

3.1 提高纳税人员业务素质与道德水平

在前面2.1企业纳税风险的内部成因中提到了:“对企业办税人员的高要求:必须具备税法、会计、财务、法律、统计学等专业知识,熟悉企业的整个投资、运营、筹资等活动”,此外,在外资企业或中国在国外的企业的纳税人员,还要懂得国外会计,了解国家质检的税制结构差别、税收负担水平差别和税收协定网络等。在设计制作出合法、合理、有效的方案同时,还要善于沟通和协调。因为在制定纳税方案时,需要与企业里面的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制定出来的纳税方案也只有在税务机关的认可之下才能实现依法纳税,这就要求纳税人员除了具有良好的口才,能够言简意赅地说明纳税思路、步骤和操作方法、做出有理有据的解释,还需要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及时与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并与税务机关进行不合适地方的沟通与改进,从而得到税务机关的认可,降低风险的可能性。

3.2 借鉴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树立防范意识

多年来,人们在风险管理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一个企业内部不同部门或不同业务的风险,有的相互叠加放大,有的相互抵消减少。因此,企业不能仅仅从某项业务、某个部门的角度考虑风险,必须根据风险组合的观点,从贯穿整个企业的角度看风险,即要实行全面风险管理。2004年9月,美国COSO(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发起人委员会)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更加关注于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这个领域,而且拓展了内部控制,成为世界各国和众多企业广为接受的标准规范。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是一个三维立体的框架[3],如图2所示。

图2的企业风险管理目标和构成要素矩阵图对我们防范纳税风险给与了一定的指导,可以从八个要素方面关注纳税风险: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并尽可能考虑实际情况,采取最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影响纳税风险的因素,或者使其影响程度尽可能降低,具有时间与危机观念,树立风险意识,明确了风险因素就应尽早做出准备,防范于未然。

图2 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和构成要素矩阵图

3.3 关注税法变动,加强税法宣传

目前,我国税制建设还不很完善,税收政策变化较快,纳税人必须通晓税法,并应具有对政策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和防范纳税风险的能力,遇到企业发生重大经济事项时,应主动向税务机关咨询相关的税收法规,听取来自税务机关的意见和意见,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保证企业依法诚信纳税,维护合法权益,为企业增加效益,防范纳税风险。

在关注税法变动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办税人员税法的宣传工作,做到全面全方位的系统宣传,以提高税法的普及率,主要有两个途径。第一,企业从自身外部获得税法变动的信息以及常识性内容;第二,企业从自身内部通过宣传(如:企业刊物、黑板报、部门例会等)来加强办税人员对纳税风险的重视、对税制的了解、依法纳税的意识。

4.小结

总体来说,企业纳税风险的产生来自于企业的内外部。本文提出的3个应对措施,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防范、降低纳税风险。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需要相关人员、相关部门的配合,并根据实际情况对风险进行评价和监控,从而尽快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保证企业的发展、保证企业的利益。

参考文献:

出纳风险防控措施篇12

一、税收风险防控体系建立背景

精益化税收风险防控体系是地市级供电企业紧紧围绕国家电网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发展方式要求,以全面深入推进财务集约化管理为主线,以依法经营为理念,通过精细税收过程管理,进一步整合税企文化,有效控制税收风险,合理筹划税收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建立的一整套税收风险防控机制。

二、税收风险防控体系的内涵和目的

1.税收风险防控体系的内涵。近年来,电网企业税收管理的精益化程度愈来愈高,税收筹划的重点不断细化,税收筹划的范围已实现从大税种向小税种、从主营业务向农维费的覆盖,逐步实现了从基本税收政策的单一层次筹划到税收优惠政策等多层次筹划的拓展,涉及的税种包括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及个人所得税等。同时,企业注重加强企业税收风险文化建设,逐步建立了企业依法纳税、合理筹划、合法节税的意识。在税收管理活动过程中,建立了畅通的税企交流机制,达到了促进电网企业政策运用与税务机关执法趋同的目的,进一步优化具有电力企业特色的、集约化的税收风险防控体系。

2.税收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目标。电网企业希望通过创建具有电力企业特色、精益化的创新型纳税管理体系,集约税收管理资源,用好用足税收政策,加强风险管理,达到节约税收成本、控制税收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具体而言,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通过建立科学、高效的税收风险管理体制,促进企业税收管理工作全面、有效开展。(2)深化内部控制规范建设,将税收风险控制融入实际管理工作。(3)通过多维度开展税收风险研究和分析,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4)通过精细税收日常管理,着力控制税收风险。(5)通过建立良好的税企互动交流机制,营造和谐稳定纳税环境。(6)通过建立全地区一盘棋的税收风险防控机制,实现集团运作效益。(7)建立健全税收信息档案,为企业税收风险防控工作开展提供经验参考。(8)向上级单位提出加强税收管理的建议和措施,建立全系统税收风险防控机制,促进公司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税收风险防控体系的具体运作

1.创新管理理念,建立科学、高效的税收管理体制机制。电网企业是资产、资金密集型企业,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贯穿于生产、经营、建设各个环节,涉税事项较多,涉税风险也较大。随着税务机关监管力度的加大,税收协调空间越来越小,且由于各地税收监管环境差异,税收筹划与税收风险关联度愈来愈高,对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细、更高要求。企业需要将税收风险与税收效益融入企业税收管理工作中,不断优化税收管理组织体系,大力推进相关制度体系建设,构建税企间常态联络机制,逐步建立了税收风险防控机制。2.深化内控体系建设,将税收风险控制融入内控体系。近年来,税务部门的税收监管手段愈加先进,监管工作更加严格,国税及地税部门陆续开展了重点税源监控,对电力企业税收管理工作提出更加精细的要求;与此同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实施及《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电网企业依法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电网企业应把握契机,深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将税收流程风险控制融入其中,通过优化、规范税收内部控制流程,落实关键风险点控制,建立起税收风险的事前预控、事中协调及事后评价改进的防控机制,实现全过程、动态的管控,主要做法是:(1)优化税收核算和管理控制流程。建立起税管会计核算,财务稽核岗位审核,税收主管岗位把关及局预算管理委员会参与决策的动态管理机制。(2)设置关键控制,把握控制重点。组织企业财务骨干研究和分析税收管理环境,主动查找和收集企业税收管理的薄弱环节,列出关键风险点,在兼顾全局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高风险流程和领域,有针对性地落实预控措施,避免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失。(3)定期监督评价,持续改进税收流程内控。建立常态的监督管理机制,将税收内控工作有效性评价纳入电网企业年度财务稽核工作计划,同时将外部检查与内部自查有机结合,推动税收流程内控的持续改进和完善,确保税收流程内控科学有效运转,防范经营风险。

3.开展税收风险分析,提高风险甄别能力。税收政策面多量广、更新快,要全面掌握、合理运用存在较大困难,而税法与企业会计准则在计量、确认等方面虽然逐步趋同,但仍存在较大差异。例如,企业会计核算遵循的是权责发生制,而税法上是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并存,同时企业由于缺乏定期全面检查机制,因自身计算差错或对税收政策误解导致差错也难以及时发现出来,因此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中的风险点无处不在。电网企业税收风险类型复杂多样,具体分类(见表1)。正确分析税收风险的类别和级次是税收 风险防控体系有效运作的关键环节。

4.精细税收管理,着力控制税收风险。从外部环境来看,随着税制的改革和发展,税收监管手段趋于科学化、信息化及精细化,税收风险存在于企业税收管理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日益复杂多样的税收风险对企业税收管理提出更加精细的要求;从内部管理来看,税管人员的轮换使政策运用的延续性和衔接性方面存在风险,而税收筹划业务的不断拓展,进一步加大税收风险,企业必须做细做实税收管理工作,为高质量的税管工作提供有效支撑。

电网企业通过细化税收日常工作,有效落实各业务环节管理责任,将税收风险管理与经济业务核算管理相融合;按期梳理企业各项税收政策变动状况,定期组织各岗位人员学习和交流,确保税收政策落实到位,有效提高日常税收核算过程中的政策运用水平,从源头上控制风险;注重企业风险防范体系的建设,强化风险的前瞻性管理,要求各岗位针对政策变化主动查找风险环节及风险关键点,科学、细致的开展风险分析和评估,制定多层次的风险预控措施,不断提高企业风险防范水平,努力构筑企业税收风险防线,为企业依法经营保驾护航。

5.建立一盘棋的税收风险防控机制,实现集团运作效益。企业税收管理工作与企业经济安全紧密相连,企业涉税事项可能触及经济违规,上级单位严格的考核机制也给企业带来压力。因此,涉税事项出现时,各单位呈现出各自为阵、逐级协调的局面。涉税事项可能只是暂时在局部范围内得到协调,并不能彻底改善,不利于地市级电网企业及上级单位今后相关管理工作的改进和提高;同时,由于各自为阵,大大增加了税收协调成本,加大企业经营风险,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及稳定发展。

为改变企业税收协调各自为阵、税收风险零散管理的状况,地市级供电企业需要坚持“集约出效益”的理念,紧紧围绕用足用好财税政策的管理思路,努力构建全区一盘棋的税收风险管理机制。通过优化管理体系,细化税收管理职责,实施分专业垂直管理,对全区税收环境进行全面调研,对涉税共性业务,实行统一协调管理,从地区层面协调至县域层面,确保共性税收事项的集约管理并实现管理效益;对非共性涉税业务,集全区财务人员之力,组织专业讨论,制定解决方案,主动与业务属地税务部门沟通,务求达成一致意见,解决方案经验证可行后,在全地区供电系统推广运用。6.开辟顺畅税企沟通交流渠道,营造良好纳税环境。中国税制改革举措频出,但税收政策无法兼顾各行业差异,企业对税收政策的解读和研究面临巨大挑战,如果企业不注重与税务部门在政策解读方面进行沟通、交流,有可能加大政策运用风险,甚至可能造成企业税收管理工作与税务执法相对立的局面。

电网企业应注重开展税企之间交流互动活动,“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一方面组织电网企业财务人员走进税务,积极参加税务部门举办的业务培训,参与税务部门工作效能监督;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邀请税务部门走进企业,请税务部门到企业来授课、指导,探讨税收政策风险点及运用思路,让税务部门适时了解电力企业坚持依法经营、依法纳税的管理理念、行业状况以及在税收管理方面的专业特色,促进税企在税收政策的执行、运用上形成共识,实现双方共赢局面。

7.建立健全税收风险信息档案。将税收风险档案纳入企业经营管理档案系统。要求电网企业定期对税收管理新政及文件制度收集整理,并将近年来历次税收检查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发现的税收风险点及风险预控措施、税收筹划风险管理等信息资料汇总上报至上级单位,上级单位集约汇编形成信息档案。税收风险信息档案的建立,为指导各单位深层次防范税收风险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工作经验参考。

四、取得的主要成效

1.深入税收政策研究,实现节税增效。准确把握政策导向,做好税收政策研究,调整税收管理策略,通过加强所得税优惠政策、增值税转型、节能设备抵税等各项政策筹划,带来明显成效。电网企业通过应用“企业购置并使用符合《优惠目录》的环保产业设备抵免所得税优惠政策、均衡工资发放和利用一次性奖金纳税特殊优惠政策的筹划、技改利用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优惠”等政策,可实现节税增效。

2.建立风险管理的预控机制,提高基层企业抗风险能力。结合当地税收管理环境,针对税收管理的重点环节,制定风险管理的预控措施,促进税收管理体制有效运转,提高抗风险能力,使电网企业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中有效的化解税收风险,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3.纳税环境日趋优化。以税企沟通平台为纽带,电网企业在日常工作中与税务部门通过开展互动交流,让税务部门适时了解电网企业坚持依法经营,依法纳税的管理理念,及在税收管理上的特色,促进对方在执法时能结合企业管理特点作出决策。同时通过邀请税务专家来企业授课以及受邀担任税务机关的廉政监督员等多种互动形式,多渠道整合税企文化,企业纳税环境日趋优化。

参考文献:

出纳风险防控措施篇13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成本控制成为电网企业提升竞争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税收管理作为成本控制的重要内容,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税制改革以及国家对税收监管不断精细的背景下,也面临压力和挑战。如何健全企业税收内控体制,科学合理制定税收管理策略,防范经营风险,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整体提升,就成了电网企业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税收风险防控体系建立背景

精益化税收风险防控体系是地市级供电企业紧紧围绕国家电网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发展方式要求,以全面深入推进财务集约化管理为主线,以依法经营为理念,通过精细税收过程管理,进一步整合税企文化,有效控制税收风险,合理筹划税收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建立的一整套税收风险防控机制。

二、税收风险防控体系的内涵和目的

1.税收风险防控体系的内涵。近年来,电网企业税收管理的精益化程度愈来愈高,税收筹划的重点不断细化,税收筹划的范围已实现从大税种向小税种、从主营业务向农维费的覆盖,逐步实现了从基本税收政策的单一层次筹划到税收优惠政策等多层次筹划的拓展,涉及的税种包括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及个人所得税等。同时,企业注重加强企业税收风险文化建设,逐步建立了企业依法纳税、合理筹划、合法节税的意识。在税收管理活动过程中,建立了畅通的税企交流机制,达到了促进电网企业政策运用与税务机关执法趋同的目的,进一步优化具有电力企业特色的、集约化的税收风险防控体系。

2.税收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目标。电网企业希望通过创建具有电力企业特色、精益化的创新型纳税管理体系,集约税收管理资源,用好用足税收政策,加强风险管理,达到节约税收成本、控制税收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具体而言,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通过建立科学、高效的税收风险管理体制,促进企业税收管理工作全面、有效开展。(2)深化内部控制规范建设,将税收风险控制融入实际管理工作。(3)通过多维度开展税收风险研究和分析,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4)通过精细税收日常管理,着力控制税收风险。(5)通过建立良好的税企互动交流机制,营造和谐稳定纳税环境。(6)通过建立全地区一盘棋的税收风险防控机制,实现集团运作效益。(7)建立健全税收信息档案,为企业税收风险防控工作开展提供经验参考。(8)向上级单位提出加强税收管理的建议和措施,建立全系统税收风险防控机制,促进公司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税收风险防控体系的具体运作

1.创新管理理念,建立科学、高效的税收管理体制机制。电网企业是资产、资金密集型企业,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贯穿于生产、经营、建设各个环节,涉税事项较多,涉税风险也较大。随着税务机关监管力度的加大,税收协调空间越来越小,且由于各地税收监管环境差异,税收筹划与税收风险关联度愈来愈高,对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细、更高要求。企业需要将税收风险与税收效益融入企业税收管理工作中,不断优化税收管理组织体系,大力推进相关制度体系建设,构建税企间常态联络机制,逐步建立了税收风险防控机制。2.深化内控体系建设,将税收风险控制融入内控体系。近年来,税务部门的税收监管手段愈加先进,监管工作更加严格,国税及地税部门陆续开展了重点税源监控,对电力企业税收管理工作提出更加精细的要求;与此同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实施及《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电网企业依法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电网企业应把握契机,深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将税收流程风险控制融入其中,通过优化、规范税收内部控制流程,落实关键风险点控制,建立起税收风险的事前预控、事中协调及事后评价改进的防控机制,实现全过程、动态的管控,主要做法是:(1)优化税收核算和管理控制流程。建立起税管会计核算,财务稽核岗位审核,税收主管岗位把关及局预算管理委员会参与决策的动态管理机制。(2)设置关键控制,把握控制重点。组织企业财务骨干研究和分析税收管理环境,主动查找和收集企业税收管理的薄弱环节,列出关键风险点,在兼顾全局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高风险流程和领域,有针对性地落实预控措施,避免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失。(3)定期监督评价,持续改进税收流程内控。建立常态的监督管理机制,将税收内控工作有效性评价纳入电网企业年度财务稽核工作计划,同时将外部检查与内部自查有机结合,推动税收流程内控的持续改进和完善,确保税收流程内控科学有效运转,防范经营风险。

3.开展税收风险分析,提高风险甄别能力。税收政策面多量广、更新快,要全面掌握、合理运用存在较大困难,而税法与企业会计准则在计量、确认等方面虽然逐步趋同,但仍存在较大差异。例如,企业会计核算遵循的是权责发生制,而税法上是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并存,同时企业由于缺乏定期全面检查机制,因自身计算差错或对税收政策误解导致差错也难以及时发现出来,因此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中的风险点无处不在。电网企业税收风险类型复杂多样,具体分类(见表1)。正确分析税收风险的类别和级次是税收风险防控体系有效运作的关键环节。

4.精细税收管理,着力控制税收风险。从外部环境来看,随着税制的改革和发展,税收监管手段趋于科学化、信息化及精细化,税收风险存在于企业税收管理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日益复杂多样的税收风险对企业税收管理提出更加精细的要求;从内部管理来看,税管人员的轮换使政策运用的延续性和衔接性方面存在风险,而税收筹划业务的不断拓展,进一步加大税收风险,企业必须做细做实税收管理工作,为高质量的税管工作提供有效支撑。

电网企业通过细化税收日常工作,有效落实各业务环节管理责任,将税收风险管理与经济业务核算管理相融合;按期梳理企业各项税收政策变动状况,定期组织各岗位人员学习和交流,确保税收政策落实到位,有效提高日常税收核算过程中的政策运用水平,从源头上控制风险;注重企业风险防范体系的建设,强化风险的前瞻性管理,要求各岗位针对政策变化主动查找风险环节及风险关键点,科学、细致的开展风险分析和评估,制定多层次的风险预控措施,不断提高企业风险防范水平,努力构筑企业税收风险防线,为企业依法经营保驾护航。

5.建立一盘棋的税收风险防控机制,实现集团运作效益。企业税收管理工作与企业经济安全紧密相连,企业涉税事项可能触及经济违规,上级单位严格的考核机制也给企业带来压力。因此,涉税事项出现时,各单位呈现出各自为阵、逐级协调的局面。涉税事项可能只是暂时在局部范围内得到协调,并不能彻底改善,不利于地市级电网企业及上级单位今后相关管理工作的改进和提高;同时,由于各自为阵,大大增加了税收协调成本,加大企业经营风险,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及稳定发展。

为改变企业税收协调各自为阵、税收风险零散管理的状况,地市级供电企业需要坚持“集约出效益”的理念,紧紧围绕用足用好财税政策的管理思路,努力构建全区一盘棋的税收风险管理机制。通过优化管理体系,细化税收管理职责,实施分专业垂直管理,对全区税收环境进行全面调研,对涉税共性业务,实行统一协调管理,从地区层面协调至县域层面,确保共性税收事项的集约管理并实现管理效益;对非共性涉税业务,集全区财务人员之力,组织专业讨论,制定解决方案,主动与业务属地税务部门沟通,务求达成一致意见,解决方案经验证可行后,在全地区供电系统推广运用。

6.开辟顺畅税企沟通交流渠道,营造良好纳税环境。中国税制改革举措频出,但税收政策无法兼顾各行业差异,企业对税收政策的解读和研究面临巨大挑战,如果企业不注重与税务部门在政策解读方面进行沟通、交流,有可能加大政策运用风险,甚至可能造成企业税收管理工作与税务执法相对立的局面。

电网企业应注重开展税企之间交流互动活动,“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一方面组织电网企业财务人员走进税务,积极参加税务部门举办的业务培训,参与税务部门工作效能监督;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邀请税务部门走进企业,请税务部门到企业来授课、指导,探讨税收政策风险点及运用思路,让税务部门适时了解电力企业坚持依法经营、依法纳税的管理理念、行业状况以及在税收管理方面的专业特色,促进税企在税收政策的执行、运用上形成共识,实现双方共赢局面。

7.建立健全税收风险信息档案。将税收风险档案纳入企业经营管理档案系统。要求电网企业定期对税收管理新政及文件制度收集整理,并将近年来历次税收检查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发现的税收风险点及风险预控措施、税收筹划风险管理等信息资料汇总上报至上级单位,上级单位集约汇编形成信息档案。税收风险信息档案的建立,为指导各单位深层次防范税收风险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工作经验参考。

四、取得的主要成效

1.深入税收政策研究,实现节税增效。准确把握政策导向,做好税收政策研究,调整税收管理策略,通过加强所得税优惠政策、增值税转型、节能设备抵税等各项政策筹划,带来明显成效。电网企业通过应用“企业购置并使用符合《优惠目录》的环保产业设备抵免所得税优惠政策、均衡工资发放和利用一次性奖金纳税特殊优惠政策的筹划、技改利用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优惠”等政策,可实现节税增效。

2.建立风险管理的预控机制,提高基层企业抗风险能力。结合当地税收管理环境,针对税收管理的重点环节,制定风险管理的预控措施,促进税收管理体制有效运转,提高抗风险能力,使电网企业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中有效的化解税收风险,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3.纳税环境日趋优化。以税企沟通平台为纽带,电网企业在日常工作中与税务部门通过开展互动交流,让税务部门适时了解电网企业坚持依法经营,依法纳税的管理理念,及在税收管理上的特色,促进对方在执法时能结合企业管理特点作出决策。同时通过邀请税务专家来企业授课以及受邀担任税务机关的廉政监督员等多种互动形式,多渠道整合税企文化,企业纳税环境日趋优化。

参考文献:

[1]王艳玲.小议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科技财富,2010,(24).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