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实用13篇

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
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篇1

首先就是良好的交流,交流才能互通,才能加深了解,才能有共同完成班级事务的可能性。作为班主任应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比如课后问问任课教师学生的课堂反应与听课效果,互相提出提出意见,以使班级更好发展。

其次要协助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对于他们提出的意见要采纳,不能置若罔闻,置之不理。班主任还要教会学生尊重、感激任课教师,不能因为某门课程的不重要就忽视这门课的任课老师,也不能因为不是班主任就觉得任课教师没权利管理班级,教导学生。(班主任 )这样,任课教师在班上和课堂上受到学生的尊重,就便于更好的沟通,任课教师就能够积极主动的管理好班级。

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篇2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为了了解老师与家长沟通的情况,我园在内部作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分三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沟通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是沟通方式,第三部分是沟通能力。从调查情况看,老师已经普遍认识到教师与家长之间沟通的必要性,这为做好家园沟通在思想上提供了保障。但是由于我园教师年轻,缺乏工作经验,工作中虽有良好的愿望,有时却达不到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在与家长的沟通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一)存在的问题

1.对幼儿教育的观念、态度与教育方法的分歧。

幼儿园老师的教育方法和家庭中家长的教育方法发生分歧,产生教育不一致。如:有的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吃亏,“教育”孩子:别的小朋友打你,你就打他;而老师教育幼儿互相谦让,团结友爱。这样不统一的教育很难使家园形成共育的局面。

2.对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进行归因的矛盾。

如小朋友有打人的不良习惯,教师纠正多次,仍有反复现象。当老师向家长反映时,家长则说,这是在幼儿园跟别的小朋友学的。对此,老师和家长双方可能会相互责备对方没有教育好幼儿,不寻找具体的原因就把责任推给对方。家长可能会埋怨教师对幼儿的行为不够关注,而教师又抱怨家长溺爱放纵孩子,等等。

3.教师与家长的地位不平等。

主要表现在幼儿园以幼儿教育为中心,老师习惯了“主动出击”,对家长要求这、要求那,很少考虑家长的需要和想法,使家长处在被动服从的位置上,这也造成了部分家长的抱怨和不理解。

(二)主要原因

造成家园合作上存在的问题,固然有社会原因、家长原因等一系列因素,但教师方面却是家园沟通的关键因素。根据以上问题,分析教师方面的原因如下。

1.教师观念有偏差。

一些老师认为,只要把孩子带好,每天按部就班地完成各项工作就行了,至于与家长有效沟通,是可做可不做的事。因而很难认识到家长教育资源的优势,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2.教师沟通意识不够。

一些老师缺乏主动沟通的意识,认为家长缺乏幼儿教育的知识,不懂幼儿教育,和家长沟通难度大,效果不明显。

3.教师缺乏耐心教育。

孩子有明显的不良习惯,老师缺乏耐心,把有过失的孩子、管不了的孩子推给家长。此时,家长或用暴力制服幼儿或认为老师看不起自己的孩子,于是,家长与老师之间的矛盾自然也就产生了,家长也不会很主动地配合老师的工作。

4.教师缺乏沟通能力。

主要表现在沟通的内容较片面,沟通的形式较单一,沟通艺术性较缺乏,沟通的频率较低。往往造成家长的误解甚至抱怨,使家长对老师失去了信任。

5.沟通缺乏实效。

老师与家长的合作流于形式,缺乏实效。在家园合作中,一些老师比较关注各类活动是否已组织,以及活动的频率高不高,而较少关注活动的效果及影响力。因此造成了很多沟通和活动是表面上的完成,实质上并没有起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二、促进教师与家长有效沟通的思考与对策

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引导和帮助形形的家长共同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及时了解和分析掌握家长对家园共育的态度,并结合不同的家长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沟通策略,以使更多的家长更有效地参与到家园共育的工作中来。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有沟通的情感

1.尊重家长,与家长建立平等友好关系。

尊重家长、与家长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是保证与家长顺利交流的必要条件。老师和家长地位是平等的,都是幼儿的教育者;目标也是一致的,都想培养好幼儿。因此,如果老师以一种平等友好的态度对待家长,将家长视为朋友,尊重家长,听取家长的建议,乐意与家长交谈,那么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就会比较融洽。比如说你开学即将带一个新的小班,就像和陌生人打交道一样,和新生家长初次接触(家访),老师给他们的印象很重要,这时如果你拥有热情友好、亲切温和的态度,将会给家长留下“好相处”的印象,同时他们也会通过你传达出的友好信息,揣测老师将来会用怎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孩子,这些都会成为今后教师、家长长时间相处、交流的感情基础。那么这种平等友好的态度怎么营造呢?第一,学会“微笑”。微笑是一张名片,微笑的老师具有亲和力,在和家长交流时,一个友好的微笑和礼貌的点头,都能使交流、理解在良好的气氛下进行。第二,学会“礼仪”,比如说和家长交谈时要用眼睛注视对方,并且要和他们平视,也就是要站起来或者让家长坐下来和你对话;当年长的家长与你交谈时,要有礼貌的称呼,可以随着孩子一起喊“奶奶”或“爷爷”;在迎接小朋友或是和小朋友告别时,主动回应孩子和家长,等等。第三,注重形象。老师得体的穿着也是对家长的尊重。穿着得体、大方的幼儿教师总是能得到家长更多的好评。幼儿教师切忌打扮得过于时尚和另类,否则会给家长带来不稳重、不可靠的感觉,随之而来的就是家长对老师的不信任。只有建立了这样一种平等、尊重、友好的情感氛围,才能有利于老师和家长之间理解和信任的建立。反之,如果老师以居高临下的态度与家长沟通,就只会出现僵局。

2.关爱孩子,赢得家长的积极主动配合。

在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他们很关注老师对待孩子的态度。老师要真诚关爱每一个孩子,那与家长之间的交谈会让家长感受到老师是诚意关心自己的孩子,因而家长就会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意见而与之积极配合。对于一些不太容易沟通,总是绷着脸的家长,老师也不能放弃,要以自己对孩子关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家长,让家长感到自己和孩子被尊重、被关注,真正在人格上平等,在情感上相容,在思想上交流。这样才有助于在和家长沟通中达成共识。

(二)有沟通的能力

1.具有了解家长的能力。

教师如果具有了解家长的能力,那么与家长沟通就会减少不必要的障碍,交流沟通就会顺畅。这种能力包括:一是第一次见面时的了解能力。家长与老师第一次见面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老师应该从家长的问话、语气、动作中好好分析不同家长的心理,因人而异,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相结合,如:有的家长关注学校的伙食,有的家长关注学校的教学,有的家长则关注教师的态度,等等。了解谈话更有针对性,也更能引起家长的共鸣,赢得家长的信任。二是平时对家长的了解能力。对于家长的一些教养态度,老师也要尽可能了解,方法是从孩子的谈吐言行中,从与家长的短信、电话沟通等去了解。

2.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

有的教师在与家长沟通中,往往人云亦云,缺乏对话题中心的把握,面对家长的问题不能给出专业的、深入的解答,使得家长难以产生认同感。因此,要想让家长信服师,老师就不能落伍,这就要求老师必须不断学习,博学多才,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要站在时展的前列。老师的教育思想应该是超前的,老师所采取的方法应该是行之有效的,这样与家长沟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三)有沟通的艺术

1.对家长多信赖、理解,少指责。

每个家庭情况不同,一方面有少数家长或忙于工作,或忙于赚钱,家教意识薄弱,甚至有的全部托付给老人看管,对孩子只是生活上的关心,也不会与老师沟通。另一方面,有的家长自身文化素质较低,不会给孩子正确的教育。还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溺爱,对老师怀有戒心,只要老师稍加严格,就认为老师跟自己的孩子过不去。错误的理解、错误的做法导致家长不能和老师配合。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双方心理上架起信赖、理解的桥梁。老师体谅家长,理解家长的难处,为家长着想,站在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家长反过来也会为教师着想,很多问题也就很容易解决。如案例:学校的成长档案,家长抱怨老师怎么老是布置作业,老师抱怨家长一点也不配合,从来不做作业。这样抱怨下来只会增加双方的不理解和隔阂,还是没有解决问题。方法:老师首先应该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向家长说明意义及方法。只有在家长理解基础上才会得到家长的支持。

2.对孩子多表扬、鼓励,少批评。

心理学上有个实验:如果每天有人夸你一句,你的自信心、快乐指数和创造力就会保持在最好的状态。孩子成长的动力来自赞扬,他们渴望得到成人的肯定,尤其是教师的肯定。而家长往往深受中国几千年来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的影响,更在意老师对孩子的评价。他们因为关心孩子的在园情况,自然希望教师能够多谈谈自己的孩子,更希望听到老师对孩子的褒奖。有时这份心情会让老师烦恼:这些家长就喜欢听好听的。其实换位思考,你也会这样。因此,在与家长接触中,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夸赞,只要孩子有优点、有进步,就及时反馈给家长,并大大赞扬一番。同时老师也要肯定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成绩,以及孩子自身的优点,这样不仅能让家长放心孩子在园情况,而且能提升其对育儿的信心,更能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家园共育的氛围。

当然,孩子年龄小,每个孩子都有缺点和不足,老师不能只报喜,不报忧。老师该如何与家长沟通呢?老师应该委婉地提出,而不是告状式或批评式的口吻。

3.对自身多反思、研究,少敷衍。

同样一件事,不同的教师沟通有不同的效果。因此,老师要多反思、多研究,要把每一次的沟通作为一件事来认真做好。要注意以下细节。

(1)语言适宜。语速不可太快,声音也不能太小。尤其面对爷爷奶奶时,一定要吐字清晰响亮,语速适中,不然对方会因为听不清又不好意思反复追问而达不到沟通的目的,以致听错内容办错事。在沟通时老师的语句组织也应有讲究,避免随意性。例如:关于独生子女生活能力的话题,对家长说:“平常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应该没有问题吧!尽管您工作比较忙,没有时间管孩子。”或者说:“尽管您工作比较忙,没时间管孩子,平常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相信你能理解和配合的!”前者对家长是怀疑的,后者则对家长充满了希望。

(2)耐心倾听。对家长的倾诉要耐心倾听,千万不能心不在焉,或只顾做自己的事,或者老师滔滔不绝一个人包办。这样会引起家长的反感,达不到好的效果。曾有家长对我说:“隔壁的某某老师多好啊,家长送孩子到班级总是很热情打招呼,可我们班的老师怎么那么忙啊,孩子送进去有时在做事情,没时间和我们交谈。”虽然家长的话比较婉转,但实质上家长就是对老师不热情接待孩子和家长有意见,对不与她沟通有意见了。

(3)注意观察。一是观察家长的情绪。当家长情绪不好时,如果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最好不要追着家长谈话,一些建议性的问题也最好等家长情绪好时再说。如果是家访,也要注意观察,家长有兴趣的、欢迎的,就可以多谈些,家长不欢迎的,简明扼要,说完早点离开。二是观察家长的特点。家长与老师沟通的能力也不尽相同,有的健谈,有的少语,那么老师就要注意调节,对于会说的家长要给予空间,对于不会说的家长要有话题,引导家长说。对于脾气急躁的家长应多提孩子的长处,指出缺点时要委婉一些,便于接受。对于不重视幼儿教育,觉得孩子在幼儿园时就不用教育的,要向其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对于能正视孩子的家长可以直接说明孩子近阶段的问题并共同商讨对策。这就要求老师观察分析各类家长的心理,采取恰当的方式与之沟通。

(4)接受意见。在平时工作中,老师总有想得不周到和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有时家长会对老师提出意见和建议,老师要正确对待,善于接受,并勇于承认。首先是正确对待,要理解家长,对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要正面去理解,要客观去分析,不要以为家长一提意见就是对你有意见、有看法,或者在园长面前说就是在背后说你坏话。其次是善于接受,对于家长正确的意见和建议,要乐于接受,一些不能做到的意见和建议也要耐心解释。最后,当发生一些事情家长有意见后,要及时检查自己的工作,并及时向家长打招呼,让家长体会到教师的诚心和诚意,从而理解和谅解老师,避免把事情扩大。

(5)经常联系。经常性地交流与沟通可使老师和家长形成随时交换意见的习惯,拉近家园间的距离,促使双方在育儿问题上达成共识。老师不能因为工作忙或怕麻烦不与或少与家长沟通。沟通的形式可以多样,如在可以在接送孩子时作短暂交谈,可以和家长互通信息,这类沟通更具有针对性、个性化。这样的交流,家长会感觉到自己的孩子受到了老师的关注,在心里就会认同你是一个会观察、有责任心的老师,对你产生信任感。

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篇3

1.老师始终处于权威地位

从目前许多家长反映的与孩子老师沟通的感觉来看,家长始终处于被动的、要求按照老师意愿执行的一种地位。由于受这种地位的影响,在交流中一般是老师说得多,家长听得多。即便有的家长很想与老师谈谈自己对孩子的一些看法,想通过孩子在家的表现来分析孩子一些行为产生的原因,期望老师能够帮助孩子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但由于这些看法有时与老师的观点不一致,因而这种抱着美好愿望的心理往往被老师定论的语气磨灭。如当家长听到老师说孩子在园胆小,不太爱说话,家长想告诉老师,孩子在家人面前可以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但老师一般不会从孩子在家的表现去分析幼儿为什么在园不爱说话,而是一味地要求家长培养孩子大胆、大方的性格。让家长觉得纳闷的是:我的孩子在家天不怕,地不怕,为什么到幼儿园就不讲话了呢?!

2.沟通的内容往往是侧重孩子的不足

在通常情况下,家长希望从老师那儿得到一些进步的、积极的、良好的反馈意见。但在现实中,老师与家长沟通的内容大多是孩子在幼儿园还存在的哪些“问题”,需要家长配合来改进的。而老师考察幼儿的行为是否良好的标准是幼儿外在的行为表现或者是幼儿将学过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进行再现或回忆。如果有一天老师说想与家长沟通一下,这时家长要做好心理准备:等着被教育或领任务。如老师告诉家长,您的孩子绘画方面的才能比较缺陷,因为在美工班上,他表现出来对绘画没有耐心,或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绘画;如老师说您的孩子有攻击,因为他经常冲撞别的小朋友。尽管家长心里怕老师的批评,但是,几乎绝大多数的家长都无法躲避这样的事实。

3.沟通渠道较狭窄

家长工作很忙,与老师接触机会减少。家长接送孩子时的面谈是家园沟通当中最常见的形式。但接送孩子的任务大部分都落在了爷爷、奶奶的身上,信息通过老人的传达不是内容不详,就是内容不符,甚至不转达,引发了家长和教师在沟通过程中的矛盾。

4.家长接受沟通的机会不均等

所谓沟通的均等是指沟通的次数的均等或者老师很乐意经常与家长沟通。尽管家长意识到有时与老师交流,可能会获悉孩子存在的一些不太合乎规范的行为,让家长自己感觉不太开心,或者丢面子,甚至有时面对老师严厉的责问还很难受,但内心还是很希望与老师交流,并且希望从交流中获得教育孩子更好的途径。可是令家长感到困惑的是在许多时候自己是被忽视的对象,老师一般选择交流的对象往往是健谈的,或者是有社会地位的;或者是孩子在园表现很出色的;或者家长对幼儿园有一点贡献的等,而那些自己一般,孩子平平的家长经常被冷落在一旁,只听着别人与老师的交流,而这种冷落或许家长还能接受,他们接受不了的是由此想到孩子在园也会遭受不同的待遇。

二、如何与家长沟通

1.平等的交流、尊重家长

教师与家长间要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相互支持的伙伴关系与亲密感情。在家园交流中,教师在很多时候是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主导地位不等于可以忽视家长的感受,主导地位并不意味着老师的评价是绝对正确的,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途径真诚与家长交流,尊重他们的人格与观点,耐心、虚心、诚心地听取家长的一些合理有益的建议,平等对待家长,平时要主动向家长反映孩子在园的情况及取得的进步,拉近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营造一个平等、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这样家园才能保持协同一致。

2.赏识、肯定孩子,发现孩子的优点

对于每位家长来说,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赞美,并从中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哪怕老师一点微不足道的称赞,都会让家长感到高兴,而这种高兴的心情会转移到对待孩子的态度上,如摸摸孩子的头、亲亲孩子的脸,说“宝贝你真棒!爸爸、妈妈真为感到你高兴”。而这种奖赏性的行为和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孩子继续努力。同时由于这种肯定优点的交流能够使家长保持一种轻松的、自由的、愉快的心情去面对教师,并且会主动向教师提及孩子目前仍存在的一些不足,期望得到教师的指点与帮助。这样交流的主题将会得到进一步延伸,这样的交流与沟通也能切实解决一些问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发挥语言的艺术魅力,善于沟通,讲究谈话的策略性和艺术性。要善于倾听家长讲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不要随便打断、反对家长的讲话。教师越表现出乐于倾听,与家长分享孩子的信息,家长就越愿意与之交流。

3.让每位家长与教师成为朋友,一视同仁

孩子是有差别的,家长也同样是有差别的,而家长之间的差异相对孩子之间的差异而言更为明显,并且这种差异几乎是客观存在的,是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的。如在学历上、在性格上等。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家长,老师都会将孩子教育好。让每位家长都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因为他们深知自己受到了注意或重视,说明孩子就不会受到冷落,否则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直觉去判断其他可能发生的情形。

4.让家长明白老师的辛苦付出

家长爱自己的孩子,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人尽皆知;老师是爱每一位孩子的,这也是不容置疑的,却不一定为家长所了解。记得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至理名言成了很多教育工作者的写照,尤其对于幼儿园老师来说,教育孩子倾注的精力更多,付出代价更大。没有家长会拒绝老师对孩子的关爱,而是渴望得到这份关爱。让家长理解这一点,有利于融洽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感情,有利于增强家长对老师的信任,使家长对孩子在园的学习和生活感动放心,有利于家园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三、结论

家园沟通是幼儿教育的必然趋势,而教师和幼儿园在其中是起领导作用的,应真正将家园沟通视为自己的重要工作之一,并认真思考挖掘符合本地区、本园实际情况的家园沟通方式,使观念和口号落到实处,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促进幼儿发展。

参考文献:

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篇4

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一名老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对于一名老师来说,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掌握有效的教学技能,同时还要注重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提高老师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提高老师的工作热情。教师这一职业与其他职业有着明显的不同,不仅要求老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还要求老师要有爱心与奉献精神。一个老师如果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去,那么将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感染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动力,同时老师的教学热情能够有效提高老师的责任心,使老师更好地投入到教学中去。如果老师对教学并没有热情,那么将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老师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使老师明白自己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同时也让老师明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感到自豪与骄傲,激发老师的工作热情,使老师更好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

(2)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尤其是老师对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语文学科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很多道理学生都是通过语文学习才明白的,虽然语文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但是老师的亲身示范对学生将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语文老师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将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老师在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学生对老师讲解的道理更加信服。如果老师不能以身示范,会降低老师的个人魅力,无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提高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能力

有效实现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有助于教师做好学生工作。

课堂教学看似是老师简单的教学活动,实际上要想上好每一节课,需要老师做很多工作。其中师生之间能否有效地进行沟通与交流就起到重要作用。师生之间的沟通看似简单,实际上老师想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老师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老师在提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高老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意识。传统教学中老师的任务就是将教材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只要能够有效进行知识的传递,老师的任务就完成了,因此,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老师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并不强。现代教学要求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这就要求老师注重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要做到这些老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有效掌握学生实际情况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必须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提高老师与学生主动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意识,使老师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

(2)老师要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在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中,老师起到关键性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生一般与老师之间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对老师都会有一种敬畏之心,因此,一般学生不会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交流,要想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就需要老师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沟通。

(3)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老师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轻松愉悦,如果师生之间的交流给学生带来很大压力,那么这样的沟通是失败的。老师要谈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交谈过程中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自然就更愿意把内心深处的各种感受与老师分享,这样老师才能真正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有效把握学生实际情况,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

学习不仅仅是学生的任务,也是老师的工作。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老师一定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老师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既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需要,也是老师个人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各种新的发明创造层出不穷,各种新理念被不断提出,为了不被时展的大潮淘汰,老师应该不断地学习。

老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当今社会书本虽然是提高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能够有效提高人的认识的途径。因此,老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中既要能够有效摄取教材上的知识,还要能够有效运用多种途径进行学习,例如:老师可以有效利用网络,了解专业发展的动向,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获取新的信息等。总之,提高老师的学习能力意义重大,应该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注意。

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篇5

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一定要善于让学生理解你。如果你还发现你的学生不够理解你,那么就需要认真反思一下:你与学生很好地沟通了吗?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与学生沟通仍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产生教育效能的首要条件。只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具有敏感、自尊心强等心理特点,自我意识明显,如果老师在沟通中不注意方式方法,则会出现诸多问题:

1.老师并不是很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做事习惯。有时候学生做错了事情,老师只会一味地用自己的方式o学生指出错误,而没有考虑到哪一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接受自己的教导,从而使学生能更愉快地改正。

2.现在的中学生都处在一个叛逆期,他们总是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所作的事情都是正确的,从不喜欢不需要别人干涉,所以在老师稍微有点干预时,学生的叛逆心就会很明显地表现出来。于是,久而久之,师生双方就缺乏了沟通意愿,即教师和学生都不愿作出互相沟通的努力。

3.沟通双方都缺乏沟通的主动性,即师生沟通过程中,沟通双方都不愿先一步表达出自己的沟通意愿。老师就等待着学生主动与自己来交流,而学生却不愿意把自己的问题和想法与老师分享,于是,久而久之,老师和学生间的距离慢慢的拉大了。

4.在学生心里,总觉得老师一般都不能很好的做到公平,在他们眼中,老师总把学生可分为优秀生和差生,以至于在学生的心中形成了一种观念:老师总是偏袒优秀的学生。这样,在学生的心里就产生了一种沟通上的心理障碍。学生对老师就会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在以后碰到困难时也不会向老师寻求帮助,师生间的关系就渐渐疏远了。

所以,综合以上师生间存在的问题,想要改善师生关系,就必须进一步了解师生间的矛盾产生原因进而促进师生的良性互动,建立良性沟通机制,与学生沟通。

那么,教师应如何与学生有效的沟通呢?

1.经常赞美鼓励孩子。花草树木大都向阳生长,人也一样,喜欢被赞美,被鼓励,才能茁壮成长。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说:“称赞不但对人的感情,而且对人的理智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只有经常赞美学生,学生才能充满正能量,朝着老师的期望方向发展。

2.做学生真正的朋友。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都相差甚远,他们在学校里的表现自然也会参差不齐。为人师者更要关注这些至关重要的细节。

3.多渠道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学生思维方式还不成熟,意识形态也比较朦胧,很小的压力在孩子心中会是很大的心里负担,一点点鼓励就是孩子莫大的成功。所以,当学生遇到心理压力,状态不佳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压力、挫折。良好的心态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师应鼓励学生正确面对和缓解心理压力,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这将有助于他们获得健康的心理健康的人生。

4.建立多层次的沟通渠道。作为学生,很多孩子不敢面对面的和老师进行沟通,有些学生甚至怕老师,见到老师就躲。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很难听到学生的心里话,很难触及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因此,教师要建立多层次的沟通渠道,比如:面对面交谈、电话交流、书面交流等。

然而与学生交流时要注意说话艺术。为了适应师生沟通中的不同情景和学生的各种差异,教师除了要重视语言的表达内容外,还要重视表达语言的技巧。

1.教师的某些语言要含蓄。特别是在指出学生的缺点时,要做到不点学生的名字,因为这样会伤到学生的自尊心。如果老师毫无忌惮在课堂上批评学生,结果会适得其反。这样只会让学生更加反感老师,对他们心理造成阴影。

2.要委婉的指出学生的不足。在师生的沟通中,教师的话虽然完全正确,但学生却因为碍于情感而感到难以接受,这时直言不讳难以让学生接受。如果把话语磨去一些“棱角”,使对方在听话时仍能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也许就能既从理智上,又在情感上接受老师的意见了。

3.要有风趣幽默的语言。幽默是人际关系中必不可少的“剂”,幽默能给人以微妙感的调剂生活的佐料。由于某种轻巧的幽默,就可以使当时的气氛为之改观,人们都喜欢幽默的交谈和幽默的话语。

除了文字语言外,与学生交流时还应适当的用体态语言。

1.面部表情:一个人的面部可以产生丰富的表情,表示关注,饶有兴趣的面部表情;表示询问及疑问的表情;表示满意和赞扬的表情;表示亲切、友善、严肃、认真的表情……这些在师生沟通的中会产生强大的作用力。

2.眼神的应用:也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注视艺术。教师对学生的注视一般分为严肃注视、关注注视、亲密注视。严肃注视让学生心灵震撼,吐露真情;关注注视让学生感到受注意后得到鼓励,从而让学生能积极的思维和认真的与教师沟通;亲密注视一般能使学生感到关心体贴,产生巨大的温暖效应。

在与学生沟通时,要把理解和尊重放在首位。尤其是高中生,他们已经具有独立的思想,尽管他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但也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其次,在与学生沟通时,爱心和关怀是关键。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心能驱使教师以最大的耐心和韧劲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挖掘自身的潜能,创新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再次,在与学生沟通时,还要尊重和欣赏学生。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每位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成绩与优点得到教师的认可与尊重。只有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关怀他们,欣赏他们,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利用有技巧性、艺术性的师生沟通方式,才能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快乐学习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篇6

一、班主任的主要职责

(1)班主任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班主任老师的工作主要是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同学自身的特点,寻求不同的方法教导学生,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老师不仅要灌输孩子书本知识,也要帮住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中生正处青春期,是心智成熟的关键时期,老师要给孩子们正确的引导。

(2)班主任老师工作的工作特点。班主任老师工作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初中学生处于叛逆期,常常对老师的教育产生抵触情绪,这对老师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老师要从学生自身出发,积极引导学生。二是因材施教,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性格、天赋不同,老师要结合每个同学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二、现阶段初中班主任在管理学生中遇到的问题

(1)老师和学生之间缺少沟通。学生对老师往往会有畏惧心理,一些老师在教育孩子时,总是以老师的架子自居。所以致使学生与老师之间存在距离感,学生不能敞开心扉与老师进行沟通。沟通的缺少使得老师不能真正了解同学的想法,老师的一些做法与同学的观点背道而驰。

(2)班主任在教学管理中片面注重成绩。现阶段的班主任老师在教学管理中,一味地注重孩子们的成绩,忽视了孩子们心理健康,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我国教育注重素质教育,即人的全面发展。老师为了教学目标,过分在意学生的成绩,一些老师甚至占用学生的音乐课、体育课来“开小灶”,学生只知道机械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成了“没有思想的机器”,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3)管理中忽视了学生的自尊心。老师在管理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管理学生中大多采用强制管理的方法,迫使学生听从自己的管理,而不是对学生实行逐步引导,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爱好。这就使得学生的抵触情绪高涨,往往会表面服从实际心理上不服气。怨气积累,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怨怼情绪,甚至开始厌学。初中阶段的孩子开始有强烈的自尊心,老师经常在他们犯错误时就严加批评,这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三、管理过程中沟通技巧的运用

为了避免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老师就要正确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倾听来自他们内心的声音,然后依据孩子们的内心需求选择正确的教育管理方法。

(1)建立双向沟通机制。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抛弃老师的主导地位,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建设过程中。老师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但是不能强制同学们执行。同学可以对老师的教学、管理方法提出自己的建议。班级内部定期组织一次班会活动,老师和学生对于之前的教育进行总结,然后各自提出自己的意见想法,互相进行探讨。

(2)沟通中尊重学生、善于倾听。老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中要重视学生的自尊心。在与学生沟通时,要避免严厉、攻击性的词语,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把自己融入到他们之中,让孩子们喜欢与你沟通。在交流沟通中不是一味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把他们的正确的想法运用到日后的教学管理中。

(3)老师与家长进行合理沟通。老师和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中都是极为重要的存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样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发挥了关键作用,所以老师要定期就学生在校表现情况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情况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对一些采取不恰当方式教育孩子的家长,老师要进行劝解并给出正确的方法。

(4)老师与老师之间进行沟通。现今,初中班主任一般也是任课老师,对自己所教课程的情况更为了解。班主任要与其他的任课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其他课程中学生的掌握程度和表现状况,而且还能弥补缺漏,了解一些因为自身的局限性发现不了的问题。因而,班主任要认真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沟通,虚心听取老师们的建议。

四、总结

初中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要做好与学生、家长以及其他任课老师的沟通交流工作,听取学生内心的想法,依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积极地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充分发挥沟通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篇7

第二,沟通需要教师理解和尊重学生

现在的初中生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有它的特殊性,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的变化。从心理上来说,一方面觉得自己已经长大,希望摆脱束缚管教,常以成人自居,自尊心强,逆反心理强;另一方面遇到困难时,又渴望能够得到帮助和理解。作为老师要理解和尊重他们,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他们不愿意完成老师和家长布置的硬性任务,我们要讲道理,不能一味批评指责。如果用简单粗暴的态度,甚至讽刺、挖苦的方式对待他们,必然会伤及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对学生的伤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一些调皮捣蛋、犯一些小错误,这就好像书中有时也会出现缺页、印刷错误等问题,假如这时教师采取一种高高在上咄咄逼人的姿态来训斥、甚至惩罚学生,那么就好比你把缺页或有印刷错误的书撕毁而不再看下去,那么后面的精彩就与你无缘了。理解和尊重是人与人交往的重要原则,也是沟通的重要原则。老师对学生做到理解尊重,同样也会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重。师生之间就能形成友好互助、互相尊重的关系。

第三,沟通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关系基础之上

师生良好的沟通,平等不可少。我觉得平等要把握两个方面。首先,教师要把自己和学生平等对待。教师一直高高在上,总是俯视学生,总是看到学生的不足,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是不能很好和学生沟通的。人与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也是平等的。我们要把学生放到和自己平等的地位,当学生有错,加以正确的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走入正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自己有时难免有错,要勇于自我批评,勇于向学生承认错误。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在老师以身作则的影响下,学生肯定会养成勇于承认错误的好习惯。其次,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在一个班级里,学生肯定会有差异,成绩上的差异、个性上的差异、家庭情况的差异……教师不能因为这些差异,就“差异”对待学生。学生自尊心很强,内心很敏感,老师的所作所为对他们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优等生的确讨老师喜欢,但是处在中游的学生和后进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爱护。我们应该把爱心撒向每一个学生,绝不能施给部分学生或个别学生。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差生定格成永远的差生,要平等对待学生,把他们塑造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平等对待学生是沟通的前提条件。

第四,沟通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

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篇8

第三,沟通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关系基础之上。师生良好的沟通,平等不可少。我觉得平等要把握两个方面。首先,教师要把自己和学生平等对待。教师一直高高在上,总是俯视学生,总是看到学生的不足,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是不能很好和学生沟通的。人与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也是平等的。我们要把学生放到和自己平等的地位,当学生有错,加以正确的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走入正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自己有时难免有错,要勇于自我批评,勇于向学生承认错误。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在老师以身作则的影响下,学生肯定会养成勇于承认错误的好习惯。其次,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在一个班级里,学生肯定会有差异,成绩上的差异、个性上的差异、家庭情况的差异……教师不能因为这些差异,就“差异”对待学生。学生自尊心很强,内心很敏感,老师的所作所为对他们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优等生的确讨老师喜欢,但是处在中游的学生和后进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爱护。我们应该把爱心撒向每一个学生,绝不能施给部分学生或个别学生。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差生定格成永远的差生,要平等对待学生,把他们塑造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平等对待学生是沟通的前提条件。

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篇9

一、高校师生沟通现状

为了了解高校师生沟通的基本情况,2004年我们采用网络调查及实地调查的方式,对海南省五所本科院校共864名师生沟通情况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师生对沟通需求迫切;师生双方都认为师生之间的沟通对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师生皆期待以“朋友”的平等方式进行沟通。其次,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非平等的沟通前提;不懂得沟通技巧等因素成为目前高校师生沟通的最大障碍。现将海南省高校师生沟通情况的现状描述如下:

1、通过沟通实现人际目的,师生均认为喜欢与对方沟通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超过半数的师生认为自己喜欢与对方进行沟通。其中认为喜欢与教师沟通的学生占所调查人数的56.94%;认为学生喜欢与自己沟通的教师占调查人数的77.83%。根据人际沟通的人际目的理论,人际沟通是有目的的,人际沟通是为实现既定的人际目标而存在的。学生之所以认为喜欢与教师沟通出发点主要表现为:46.81%的学生认为是为了“促进沟通和了解”,40.98%认为是“能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在校园生活中,除了与同学沟通接触外,大学生最重要的社交对象就是教师,在中国现行的教育环境中,教师又多扮演“主考官”和“裁判员”的角色,学生希望自己被教师所了解,将自己展示给教师,从而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认可,以达到人际目的,因此56.94%的学生认为自己喜欢与教师沟通。从教师角度而言, 教师期望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完成既定的目的,必须通过师生之间有效的高质量的沟通、学生的积极配合才有可能实现,因此在认定学生学习的目标与教师的教育目标一致的情况下,77.83%的教师认为学生喜欢与自己沟通。从以上分析可见,师生对双方沟通的需求都是迫切的,师生双方都认为师生之间的沟通对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2、强烈的平等沟通意识,师生均认为“朋友”是双方沟通的角色期待。

在问题“你认为教师在校园生活中应该扮演什么?”认为“权威”学生占3.94%,教师占1.74;认为“家长”的学生占5.21%,教师占3.91%;认为“教育者”的学生占5.84%,教师占13.48%;而认为应该扮演“朋友”角色的学生高达83.12%,教师达80.00%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师生均认为在师生沟通中教师应该扮演“朋友”的角色,“朋友”的角色是师生心目中双方沟通的最佳定位。根据Eric Berne的交互作用分析理论,人们在沟通时会采取三种被称为自我心态:家长、成人、孩童的心理定位中的一种,人们可以运用其中的任何一种,但在三种沟通状态中,成人心态被认为是理智的、平等的沟通状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扮演“教育者”或“权威”的角色,虽然希望与学生的沟通中尽量能保持稳定、平和的态度,但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采用家长式自我心态(Parent ego state),表现出保护、控制、呵护、批评或指导倾向。虽然如此,不能否认的是,调查中教师们已经意识到沟通过程中“成人状态”的重要性,期待与学生以“朋友”角色进行沟通,80.00%的教师的认同“朋友”角色便是最好的证明。其次,从大学生的方面看,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主体意识和成人意识的发展,他们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希望在与教师的交往中,教师不是总是教育、批评甚至是训斥的父母沟通态度,而能以平等的心态,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待他们,从而缩短心理距离,使沟通得以顺利进行同样是他们对与教师沟通的理想期待。

3、非平等的沟通前提,导致师生关系疏远与冷漠

调查中有15%的学生认为教师难以亲近,彼此无法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只有16%的学生觉得与教师相处十分愉快;23%的学生认为教师不想、不愿、不主动与他们沟通,从而导致师生间沟通出现障碍。以上现象的产生,有以下原因: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师生观影响,师生之间体现着“师道尊严”,部分教师仍以“权威者”“教育者”的形象自居,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教师的主宰、权威地位仍未动摇,这种旧的师生关系依然存在;其次部分高校教师认为与学生深入交往是辅导员或班主任的事,自己只要上好课即可,因而导致双方疏远与冷漠;再次,位差效应在师生沟通与交流过程中双方心理的直接影响。54.80%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上无任何地位可言,80.67%以上的学生不会也不敢提任何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更谈不上提尖锐直率的质疑和批判, 80.09%的学生认为教师往往以知识传授者和答案给予者的身份出现。以上非平等的沟通前提,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疏远与冷漠。

4、处于断乳期的儿童心态,学生期待与行动存在差异

中国应试教育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从中学时代班主任及课任教师保姆式的教育进入大学自我管理。入学初期,必然要经历从他人管理到自我管理的“断乳期。初入大学时的不知所措,令他们期待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与呵护,帮助与指引。调查资料显示43.22%的学生觉得需要老师的关心,此时他们与老师的沟通状态是典型的儿童状态(Child ego state),

以冲动和变化为标志,希望得到老师的批准,更喜欢立即的回报;但是,从生理的角度,他们又认为自己已经是成年人,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教师应该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两者的矛盾导致了他们期待与行动的差异:一方面总认为老师对自己的关心不够,为自己不被老师了解而产生失望、沮丧、自卑的情绪,行动上表现出对老师课程的抵触感;另一方面却期待老师能把自己当成年人来对待,不要过多干涉自己的事情,觉得对老师是否关心自己采取“可有可无”或无所谓态度的学生在调查中占28.55%,不是特别需要的占26.18%。这些数据都显示学生对个人独立意识的加强和不想过多依赖老师的期待成长心理。与此同时,在调查中,有29.34%的学生认为没有得到老师的关心;50.16%的学生觉得自己得到教师的关心,但关心是微不足道的。与学生的认识相反,在调查中,70%的教师认为学生是需要老师关心的,71.30%的教师认为虽然对学生关心比较少但大部分学生能得到教师的关心,21.74%的教师认为大部分学生能得到较多的关心。教师与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反差其实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实际的教育领域中,师生关系并不像人们理想中的那样,绝对地互相尊敬、热爱,互相得到双方需要的满意回报。师生之间的沟通也应该如其他沟通一样,双方在彼此尊重、互相宽容,积极行为等方面做出应有的努力。

5、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不懂得沟通技巧,是师生沟通的最大障碍

人际沟通理论认为,信息在交互的过程中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沟通所处的特定时间、地点以及周围的环境、气候等有关因素对沟通起着相当大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其次,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如语言和非语言表达技巧、倾听的技巧、建立关系和增进关系的技巧等是人际沟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在师生人际沟通中要提高沟通效率,保持沟通通畅,良好的沟通环境和师生都接受的沟通方式是沟通成功的关键因素。调查中,我们发现,师生沟通不畅的原因,除了非平等沟通、师生不同的心态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及不懂得沟通技巧。调查资料显示,学生认为不喜欢与教师沟通的原因不是沟通双方存在代沟,认为存在“代沟”的只占12.82%;也不是老师喜欢摆架子,认为老师喜欢“摆架子”的不足10%;或者“其他原因”占16.49%。而认为“不知道用什么沟通方式”的却高达60.80%。至于沟通环境, 46.09%的老师和43.69%的学生都认为办公室不是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都不希望和老师在“办公室面谈”,反而对非面队面的网络、电话或书信沟通,学生更愿意接受。这说明无论是老师或者是学生认为办公室是一个比较拘谨,过于严肃的沟通环境,是不利于学生与教师在较为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沟通和畅谈的,老师或者学生都期待有一个较为宽松的沟通环境。以上数据表明师生沟通的最大障碍主要来自于缺乏良好的沟通环境和没有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

二、高校师生沟通对策研究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宁的课堂气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真正的教育意味着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接触,学校是人们心灵相互接触的世界”。无数的教学实践表明,师生良好的沟通,是实现教学目的,取得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也是影响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根据以上对海南省高校师生沟通的现状的分析,我们对高校师生沟通提出以下沟通对策,以期更好解决目前高校师生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为高校师生有效沟通提供具有实际参考价值的理论和依据。

1、对良性沟通动机的鼓励与支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与教师沟通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两方面:一是学生通过与教师的沟通,获得教师对自己学习、生活以及情感等方面的指导,以期更好的完善自己,更好的成长;其二是促进学生与教师的相互了解,相互交流,建立更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达到“教学相长”。以上的沟通动机是良性的,无论对学生的成长或者是对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实现都是有益的,因此,针对调查中师生对双方沟通的需求都是迫切的,师生双方都认为师生之间的沟通对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沟通目的与心理需求,笔者认为这样良性的沟通动机在高校教学与管理中,应当是鼓励、支持与提倡的。

人际沟通理论认为,信息在交互的过程中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在沟通过程中要提高沟通的效率,沟通环境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可通过多种渠道,鼓励学生积极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相应增加对师生良性沟通动机的鼓励和宣传,引导和提倡,从而使学生对良性沟通动机的肯定与信心,消除害怕与教师沟通被误解为讨好教师,达到其他不良目的的思想负担;其次,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表现出良性沟通动机的需求心理,给予良性沟通动机以积极的暗示,思想的鼓励和行动的支持,从而在教学环境中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给予宽松的沟通环境,促进师生沟通的更好实现,最终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

良性沟通动机的鼓励与支持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师生比严重失衡的现状,对于师生更好进行沟通,争取更多沟通机会是非常重要有意义的。

2、以平等为沟通前提

管理学中的位差效应理论是指由于地位的不同使人形成“上位心理”和“下位心理”。具有上位心理的人因处在比别人高的层次而具有某种优越感,具有下位心理的人因处在比别人低的层次而有某种自卑感。位差效应在人际沟通与交流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其对沟通过程中双方心理有直接的影响。在高校师生沟通的过程中同样存在位差效应。我国的高校中虽然一直倡导师生沟通的民主平等,但由于传统的师生观念的影响以及师生双方实际处在直接或间接的隶属关系中,各自的权限和地位的不平衡,因而形成了习惯性的心理定势——教师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居高临下“家长”的心理状态,学生相应存在自卑或戒备的心理压力。在师生沟通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安或恐惧心理,无法大胆、坦诚地向教师敞开心扉;教师则多以权威者、施与者的身份出现,难于以成人的心态对待已经成人的学生;以至于沟通不成功或者根本无法进行。针对调查中高校学生处于“断乳期”的特殊情况和师生双方都希望以“朋友”的角色进行沟通的沟通期待,师生要进行有效的沟通,笔者认为最有效和最为可行的应该是首先应确立以平等为双方沟通的前提的沟通思想。在沟通过程中,师生均应学会换位思考,注意位差效应,教师应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上位心理,平等待生,不厚此薄彼,以成人的心态而非以家长的心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主动调整自己形成平等的沟通氛围引导学生展开沟通;而学生则应消除主观先入的对教师的偏见与下位意识,在教师的帮助和个人的努力下尽快走出“断乳期”,逐渐形成成熟的个人沟通心理,同样以既相互尊重又彼此信任的成人心态而非儿童心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3、建立多渠道的沟通方式

目前海南省以及我国大部分高校师生沟通多局限为课堂、讲座等一对多的沟通方式,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及单一的沟通方式是调查中影响高校师生沟通的最大障碍。为此,建立多渠道的沟通方式,是解决目前高校师生沟通障碍的有效途径。具体沟通方式建议如下:

(1)多种沟通媒体的使用,满足师生沟通中对不同媒体形式提供不同的沟通方式的要求。

面队面的沟通,以信息传递的及时以及信息反馈的快速成为人们喜欢的人际沟通重要方式之一。目前一些高校建立的“校长接待日”制度,借助这一制度,师生可以直接与校领导面对面进行沟通与交流,及时解决须解决的问题。建议教师也可在任课期间给予学生相对固定的沟通时间设立类似校长接待日的“教师接待日”,以便学生课后的沟通。

书信沟通,针对部分同学不习惯与教师面队面的沟通,或者对一些问题难以面队面提出,可以以书信为沟通的特殊媒介在师生之间开展沟通和交流活动,如可以设立“师生沟通信箱”“课程教师专用信箱”等形式,方便师生沟通。

电讯沟通,包括电话、手机短信、电子网络等电讯沟通方式。目前“校长热线”“书记热线”已经成为校园沟通的常见的方式,但毕竟热线有限,校长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热线接待,平常的师生沟通则要频繁的多。借助电子通讯设备进行师生沟通,是目前最为快捷有效和可行的沟通方式。电子通讯设备的不限时性和灵活性使沟通不限于时间、地点等因素,随时可以进行。建议课任教师在任课的第一时间便可以给学生留下可联系的电子通讯方式,可以是电话号码、电子邮箱、QQ号等等,这样做的结果不但可为学生提供可联系的直接方式,更重要的是教师在第一时间通过公开联系方式的方法很好地表现了教师积极的沟通思想与及对学生的信任,给予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为以后课程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合作基础;学生亦应主动将联系方式告知教师,以方便师生之间沟通。其次,在学校网络上建立“师生论坛”,学校相关部门定期在论坛上、更新相关信息,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可在论坛上与教师进行交流;通过论坛,师生之间可以在此敞开心扉,自由交流,畅所欲言,不但能增进情感,还为教师及时教学信息,通知教学事项提供快速的服务,为师生沟通提供互动的平台,

(2)个性化的沟通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沟通需要。

个别沟通。针对高校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个性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不同的沟通需求、不同的思想认识,要求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不能采用统一的,固定的方法处理所有学生的问题,师生可选择个别沟通的方式,一对一进行沟通,从而了解学生的需求,更好地进行交流。

团队沟通。团队的人数以三到五个为宜,通过学生事前与教师约定谈话问题的方法开展,如针对“大学生大学期间是否可以恋爱”问题,师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的方式交流思想,加深认识,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

专业沟通。通过在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研究中进行师生沟通与交流。如学生通过参与教师课题研究的方式与教师进行长期的联系与交流,学生不但可以在专业知识上有所收获,同时也会在长期的合作中与指导教师加深了解,增进感情。笔者发现,在多年的教学中,认识和了解学生的最好方法就是指导学生课后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师生接触频繁,交流机会增加,随着活动的开展,师生之间的了解逐渐加深,友谊随即增长,师生情谊甚至在学生工作以后转化成朋友关系。

(3)其他沟通方式。在高校师生沟通中,除以上沟通方式外,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学生会、学生社团的桥梁作用,借助不同的学生活动,通过邀请教师指导,参与活动等方式,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提供平台。其次,目前各高校都已经建立的“学生心理咨询室”也应在师生沟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不是长期的闲置于阁,型同虚设。

4、学习一定的沟通技巧

有了良好的沟通动机、形成平等的沟通意识、具备一定的沟通环境氛围,要达到师生良好的沟通,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以提高沟通的能力。调查中,师生普遍认为,师生沟通的障碍还表现在对沟通技巧的缺乏,不懂得沟通技巧,往往给期望沟通者带来许多的困惑和尴尬,甚至令沟通无法进行,因此,师生都应加强沟通技巧的学习。目前我国高校针对大一新生普遍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心理教育等课程,然而,开设人际沟通课程的学校却极少,个别学校在全校性选修课程中开设了“人际沟通”(如海南省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生选修踊跃),但由于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老师只能在教有余力的情况下才开设,不能保证每学期或每年课程的开设,也就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针对学生对人际沟通技巧学习的迫切与及人际沟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建议各高校能对课程的开设给予一定的条件,如减轻任课教师其他专业课程教学的任务,增加课酬等方式,使任课教师能腾出时间及吸引教师进行人际沟通课程的教学;其次,可根据学校的不同情况,采用定期讲座、沟通游戏活动等形式进行沟通技巧的学习。

参考文献

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篇10

摘要:以海南省高校师生沟通的现状为例,通过对当前高校师生沟通现状的分析,寻找构建良好师生沟通的渠道和行动对策,为高校教育取得成效提供具有实际参考价值的理论和依据。关键词:高校师生沟通研究对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高校教育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高校迅速扩招,部分高校师生比例从原来的1/14发展到1/40,师生关系的失调现象随之产生;其次高校学生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的逐步增强,独生子女在高校学生中所占的比例增大等,这些现象都促使师生关系发生变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出现困难。本文以海南省高校师生沟通的现状为例,通过对当前高校师生沟通现状的分析,寻找构建良好师生沟通的渠道和行动对策,为高校教育取得成效提供具有实际参考价值的理论和依据。一、高校师生沟通现状为了了解高校师生沟通的基本情况,2004年我们采用网络调查及实地调查的方式,对海南省五所本科院校共864名师生沟通情况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师生对沟通需求迫切;师生双方都认为师生之间的沟通对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师生皆期待以“朋友”的平等方式进行沟通。其次,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非平等的沟通前提;不懂得沟通技巧等因素成为目前高校师生沟通的最大障碍。现将海南省高校师生沟通情况的现状描述如下:1、通过沟通实现人际目的,师生均认为喜欢与对方沟通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超过半数的师生认为自己喜欢与对方进行沟通。其中认为喜欢与教师沟通的学生占所调查人数的56.94%;认为学生喜欢与自己沟通的教师占调查人数的77.83%。根据人际沟通的人际目的理论,人际沟通是有目的的,人际沟通是为实现既定的人际目标而存在的。学生之所以认为喜欢与教师沟通出发点主要表现为:46.81%的学生认为是为了“促进沟通和了解”,40.98%认为是“能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在校园生活中,除了与同学沟通接触外,大学生最重要的社交对象就是教师,在中国现行的教育环境中,教师又多扮演“主考官”和“裁判员”的角色,学生希望自己被教师所了解,将自己展示给教师,从而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认可,以达到人际目的,因此56.94%的学生认为自己喜欢与教师沟通。从教师角度而言,教师期望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完成既定的目的,必须通过师生之间有效的高质量的沟通、学生的积极配合才有可能实现,因此在认定学生学习的目标与教师的教育目标一致的情况下,77.83%的教师认为学生喜欢与自己沟通。从以上分析可见,师生对双方沟通的需求都是迫切的,师生双方都认为师生之间的沟通对教学是十分重要的。2、强烈的平等沟通意识,师生均认为“朋友”是双方沟通的角色期待。在问题“你认为教师在校园生活中应该扮演什么?”认为“权威”学生占3.94%,教师占1.74;认为“家长”的学生占5.21%,教师占3.91%;认为“教育者”的学生占5.84%,教师占13.48%;而认为应该扮演“朋友”角色的学生高达83.12%,教师达80.00%。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师生均认为在师生沟通中教师应该扮演“朋友”的角色,“朋友”的角色是师生心目中双方沟通的最佳定位。根据EricBerne的交互作用分析理论,人们在沟通时会采取三种被称为自我心态:家长、成人、孩童的心理定位中的一种,人们可以运用其中的任何一种,但在三种沟通状态中,成人心态被认为是理智的、平等的沟通状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扮演“教育者”或“权威”的角色,虽然希望与学生的沟通中尽量能保持稳定、平和的态度,但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采用家长式自我心态(Parentegostate),表现出保护、控制、呵护、批评或指导倾向。虽然如此,不能否认的是,调查中教师们已经意识到沟通过程中“成人状态”的重要性,期待与学生以“朋友”角色进行沟通,80.00%的教师的认同“朋友”角色便是最好的证明。其次,从大学生的方面看,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主体意识和成人意识的发展,他们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希望在与教师的交往中,教师不是总是教育、批评甚至是训斥的父母沟通态度,而能以平等的心态,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待他们,从而缩短心理距离,使沟通得以顺利进行同样是他们对与教师沟通的理想期待。3、非平等的沟通前提,导致师生关系疏远与冷漠调查中有15%的学生认为教师难以亲近,彼此无法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只有16%的学生觉得与教师相处十分愉快;23%的学生认为教师不想、不愿、不主动与他们沟通,从而导致师生间沟通出现障碍。以上现象的产生,有以下原因: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师生观影响,师生之间体现着“师道尊严”,部分教师仍以“权威者”“教育者”的形象自居,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教师的主宰、权威地位仍未动摇,这种旧的师生关系依然存在;其次部分高校教师认为与学生深入交往是辅导员或班主任的事,自己只要上好课即可,因而导致双方疏远与冷漠;再次,位差效应在师生沟通与交流过程中双方心理的直接影响。54.80%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上无任何地位可言,80.67%以上的学生不会也不敢提任何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更谈不上提尖锐直率的质疑和批判,80.09%的学生认为教师往往以知识传授者和答案给予者的身份出现。以上非平等的沟通前提,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疏远与冷漠。4、处于断乳期的儿童心态,学生期待与行动存在差异中国应试教育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从中学时代班主任及课任教师保姆式的教育进入大学自我管理。入学初期,必然要经历从他人管理到自我管理的“断乳期。初入大学时的不知所措,令他们期待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与呵护,帮助与指引。调查资料显示43.22%的学生觉得需要老师的关心,此时他们与老师的沟通状态是典型的儿童状态(Childegostate),以冲动和变化为标志,希望得到老师的批准,更喜欢立即的回报;但是,从生理的角度,他们又认为自己已经是成年人,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教师应该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两者的矛盾导致了他们期待与行动的差异:一方面总认为老师对自己的关心不够,为自己不被老师了解而产生失望、沮丧、自卑的情绪,行动上表现出对老师课程的抵触感;另一方面却期待老师能把自己当成年人来对待,不要过多干涉自己的事情,觉得对老师是否关心自己采取“可有可无”或无所谓态度的学生在调查中占28.55%,不是特别需要的占26.18%。这些数据都显示学生对个人独立意识的加强和不想过多依赖老师的期待成长心理。与此同时,在调查中,有29.34%的学生认为没有得到老师的关心;50.16%的学生觉得自己得到教师的关心,但关心是微不足道的。与学生的认识相反,在调查中,70%的教师认为学生是需要老师关心的,71.30%的教师认为虽然对学生关心比较少但大部分学生能得到教师的关心,21.74%的教师认为大部分学生能得到较多的关心。教师与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反差其实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实际的教育领域中,师生关系并不像人们理想中的那样,绝对地互相尊敬、热爱,互相得到双方需要的满意回报。师生之间的沟通也应该如其他沟通一样,双方在彼此尊重、互相宽容,积极行为等方面做出应有的努力。5、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不懂得沟通技巧,是师生沟通的最大障碍人际沟通理论认为,信息在交互的过程中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沟通所处的特定时间、地点以及周围的环境、气候等有关因素对沟通起着相当大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其次,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如语言和非语言表达技巧、倾听的技巧、建立关系和增进关系的技巧等是人际沟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在师生人际沟通中要提高沟通效率,保持沟通通畅,良好的沟通环境和师生都接受的沟通方式是沟通成功的关键因素。调查中,我们发现,师生沟通不畅的原因,除了非平等沟通、师生不同的心态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及不懂得沟通技巧。调查资料显示,学生认为不喜欢与教师沟通的原因不是沟通双方存在代沟,认为存在“代沟”的只占12.82%;也不是老师喜欢摆架子,认为老师喜欢“摆架子”的不足10%;或者“其他原因”占16.49%。而认为“不知道用什么沟通方式”的却高达60.80%。至于沟通环境,46.09%的老师和43.69%的学生都认为办公室不是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都不希望和老师在“办公室面谈”,反而对非面队面的网络、电话或书信沟通,学生更愿意接受。这说明无论是老师或者是学生认为办公室是一个比较拘谨,过于严肃的沟通环境,是不利于学生与教师在较为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沟通和畅谈的,老师或者学生都期待有一个较为宽松的沟通环境。以上数据表明师生沟通的最大障碍主要来自于缺乏良好的沟通环境和没有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二、高校师生沟通对策研究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宁的课堂气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真正的教育意味着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接触,学校是人们心灵相互接触的世界”。无数的教学实践表明,师生良好的沟通,是实现教学目的,取得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也是影响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根据以上对海南省高校师生沟通的现状的分析,我们对高校师生沟通提出以下沟通对策,以期更好解决目前高校师生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为高校师生有效沟通提供具有实际参考价值的理论和依据。

1、对良性沟通动机的鼓励与支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与教师沟通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两方面:一是学生通过与教师的沟通,获得教师对自己学习、生活以及情感等方面的指导,以期更好的完善自己,更好的成长;其二是促进学生与教师的相互了解,相互交流,建立更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达到“教学相长”。以上的沟通动机是良性的,无论对学生的成长或者是对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实现都是有益的,因此,针对调查中师生对双方沟通的需求都是迫切的,师生双方都认为师生之间的沟通对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沟通目的与心理需求,笔者认为这样良性的沟通动机在高校教学与管理中,应当是鼓励、支持与提倡的。人际沟通理论认为,信息在交互的过程中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在沟通过程中要提高沟通的效率,沟通环境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可通过多种渠道,鼓励学生积极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相应增加对师生良性沟通动机的鼓励和宣传,引导和提倡,从而使学生对良性沟通动机的肯定与信心,消除害怕与教师沟通被误解为讨好教师,达到其他不良目的的思想负担;其次,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表现出良性沟通动机的需求心理,给予良性沟通动机以积极的暗示,思想的鼓励和行动的支持,从而在教学环境中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给予宽松的沟通环境,促进师生沟通的更好实现,最终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良性沟通动机的鼓励与支持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师生比严重失衡的现状,对于师生更好进行沟通,争取更多沟通机会是非常重要有意义的。2、以平等为沟通前提管理学中的位差效应理论是指由于地位的不同使人形成“上位心理”和“下位心理”。具有上位心理的人因处在比别人高的层次而具有某种优越感,具有下位心理的人因处在比别人低的层次而有某种自卑感。位差效应在人际沟通与交流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其对沟通过程中双方心理有直接的影响。在高校师生沟通的过程中同样存在位差效应。我国的高校中虽然一直倡导师生沟通的民主平等,但由于传统的师生观念的影响以及师生双方实际处在直接或间接的隶属关系中,各自的权限和地位的不平衡,因而形成了习惯性的心理定势——教师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居高临下“家长”的心理状态,学生相应存在自卑或戒备的心理压力。在师生沟通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安或恐惧心理,无法大胆、坦诚地向教师敞开心扉;教师则多以权威者、施与者的身份出现,难于以成人的心态对待已经成人的学生;以至于沟通不成功或者根本无法进行。针对调查中高校学生处于“断乳期”的特殊情况和师生双方都希望以“朋友”的角色进行沟通的沟通期待,师生要进行有效的沟通,笔者认为最有效和最为可行的应该是首先应确立以平等为双方沟通的前提的沟通思想。在沟通过程中,师生均应学会换位思考,注意位差效应,教师应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上位心理,平等待生,不厚此薄彼,以成人的心态而非以家长的心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主动调整自己形成平等的沟通氛围引导学生展开沟通;而学生则应消除主观先入的对教师的偏见与下位意识,在教师的帮助和个人的努力下尽快走出“断乳期”,逐渐形成成熟的个人沟通心理,同样以既相互尊重又彼此信任的成人心态而非儿童心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3、建立多渠道的沟通方式目前海南省以及我国大部分高校师生沟通多局限为课堂、讲座等一对多的沟通方式,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及单一的沟通方式是调查中影响高校师生沟通的最大障碍。为此,建立多渠道的沟通方式,是解决目前高校师生沟通障碍的有效途径。具体沟通方式建议如下:(1)多种沟通媒体的使用,满足师生沟通中对不同媒体形式提供不同的沟通方式的要求。面队面的沟通,以信息传递的及时以及信息反馈的快速成为人们喜欢的人际沟通重要方式之一。目前一些高校建立的“校长接待日”制度,借助这一制度,师生可以直接与校领导面对面进行沟通与交流,及时解决须解决的问题。建议教师也可在任课期间给予学生相对固定的沟通时间设立类似校长接待日的“教师接待日”,以便学生课后的沟通。书信沟通,针对部分同学不习惯与教师面队面的沟通,或者对一些问题难以面队面提出,可以以书信为沟通的特殊媒介在师生之间开展沟通和交流活动,如可以设立“师生沟通信箱”“课程教师专用信箱”等形式,方便师生沟通。电讯沟通,包括电话、手机短信、电子网络等电讯沟通方式。目前“校长热线”“书记热线”已经成为校园沟通的常见的方式,但毕竟热线有限,校长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热线接待,平常的师生沟通则要频繁的多。借助电子通讯设备进行师生沟通,是目前最为快捷有效和可行的沟通方式。电子通讯设备的不限时性和灵活性使沟通不限于时间、地点等因素,随时可以进行。建议课任教师在任课的第一时间便可以给学生留下可联系的电子通讯方式,可以是电话号码、电子邮箱、QQ号等等,这样做的结果不但可为学生提供可联系的直接方式,更重要的是教师在第一时间通过公开联系方式的方法很好地表现了教师积极的沟通思想与及对学生的信任,给予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为以后课程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合作基础;学生亦应主动将联系方式告知教师,以方便师生之间沟通。其次,在学校网络上建立“师生论坛”,学校相关部门定期在论坛上、更新相关信息,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可在论坛上与教师进行交流;通过论坛,师生之间可以在此敞开心扉,自由交流,畅所欲言,不但能增进情感,还为教师及时教学信息,通知教学事项提供快速的服务,为师生沟通提供互动的平台,(2)个性化的沟通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沟通需要。个别沟通。针对高校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个性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不同的沟通需求、不同的思想认识,要求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不能采用统一的,固定的方法处理所有学生的问题,师生可选择个别沟通的方式,一对一进行沟通,从而了解学生的需求,更好地进行交流。团队沟通。团队的人数以三到五个为宜,通过学生事前与教师约定谈话问题的方法开展,如针对“大学生大学期间是否可以恋爱”问题,师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的方式交流思想,加深认识,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专业沟通。通过在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研究中进行师生沟通与交流。如学生通过参与教师课题研究的方式与教师进行长期的联系与交流,学生不但可以在专业知识上有所收获,同时也会在长期的合作中与指导教师加深了解,增进感情。笔者发现,在多年的教学中,认识和了解学生的最好方法就是指导学生课后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师生接触频繁,交流机会增加,随着活动的开展,师生之间的了解逐渐加深,友谊随即增长,师生情谊甚至在学生工作以后转化成朋友关系。(3)其他沟通方式。在高校师生沟通中,除以上沟通方式外,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学生会、学生社团的桥梁作用,借助不同的学生活动,通过邀请教师指导,参与活动等方式,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提供平台。其次,目前各高校都已经建立的“学生心理咨询室”也应在师生沟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不是长期的闲置于阁,型同虚设。4、学习一定的沟通技巧有了良好的沟通动机、形成平等的沟通意识、具备一定的沟通环境氛围,要达到师生良好的沟通,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以提高沟通的能力。调查中,师生普遍认为,师生沟通的障碍还表现在对沟通技巧的缺乏,不懂得沟通技巧,往往给期望沟通者带来许多的困惑和尴尬,甚至令沟通无法进行,因此,师生都应加强沟通技巧的学习。目前我国高校针对大一新生普遍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心理教育等课程,然而,开设人际沟通课程的学校却极少,个别学校在全校性选修课程中开设了“人际沟通”(如海南省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生选修踊跃),但由于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老师只能在教有余力的情况下才开设,不能保证每学期或每年课程的开设,也就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针对学生对人际沟通技巧学习的迫切与及人际沟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建议各高校能对课程的开设给予一定的条件,如减轻任课教师其他专业课程教学的任务,增加课酬等方式,使任课教师能腾出时间及吸引教师进行人际沟通课程的教学;其次,可根据学校的不同情况,采用定期讲座、沟通游戏活动等形式进行沟通技巧的学习。参考文献:1、伍茂国,徐丽君.人际交流.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2、王维、林涛.素质教育与师生关系.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3)3、许晋才.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主要途径.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0.20(2)

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篇11

1.1 学生性格因素

外因:个性倾向于外向者、操作技能水平高以及专业技能水平高的学生,其具备较高的临床沟通能力[1];内因:具有良好性格的护生,护患沟通能力表现较为突出,不良性格则会对护患沟通产生不良的影响,缺乏工作热情和主动性,不愿与患者交流。

1.2带教老师因素

带教老师不仅具备担当教学工作的职责,而且还要负责临床护理工作,繁重的工作减少了带教老师与护生之间的交流机会,没有充足的时间指导护生;且患者的法律意识逐渐加强,医疗纠纷也日趋增多,为防止发生医疗纠纷,带教老师工作以完成分内任务为主,不管患者存在的问题或者不为患者提供合理建议,这些问题均给实习护生带来不良影响。

1.3患者因素

近年来,患者自身的自我保护意识、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对医疗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存在着将治病定位为消费、医院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是理所应当以及参与教学是额外付出的错误观念,不积极配合、支持护生的临床实习。

2.培养护生护患沟通能力的方法

2.1 提高护生沟通自信心,提高沟通技巧

护生刚开始临床实习时,存在着不熟悉环境、不清楚护理流程、缺乏自信心以及不知如何应对患者的问题,究其原因,学生存在着自信心不足、担心自己说不好、不会说,甚至受到患者嘲笑;针对此情况,带教老师要运用真诚的态度鼓励、肯定学生,鼓励学生与患者互动,善于发现学生一技之长,鼓励其积极勇于参与实践,增强自信心。

2.2 加强护生的礼仪培养

由于护理工作具有艺术性、特殊性以及整体性的特点,因此,护理人员一定要具备专业的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护士仪表端庄,着装得体,使用文明语言,热情、礼貌的接待患者,多运用鼓励、安慰的语言与患者沟通交流,注重运用得体、自然、美观的微笑、眼神以及手势等,运用积极、健康的心态鼓励、感染患者,使患者感受到尊重、诚信、放心。

2.3 注重护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护生的焦虑、自卑心理会影响沟通行为的实施,多数护生在与患者和老师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会存在紧张感。因此,带教老师在对护生人际沟通能力进行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维护护生的心理素质,以鼓励为原则,提高护生与患者沟通交流的信心。

2.4 树立教师形象,注重言传身教

带教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护生。因此,首先要注重提升带教老师素质水平,与患者加强良好沟通,为护生树立榜样,如带教老师较优秀,则会给护生带来积极影响,言传身教会给护生的职业生涯带来较大影响。另外,由于医学为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要达到带教老师在服务中教、护生在服务中学的目的,并注重对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但实际过程中,大多数患者不愿意配合进行教学示范,由此,带教老师要尊重患者人格,关心患者,保障不影响患者病情的前提下,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在接触护理患者时应尊重他们,让他们感到舒适,在操作前应说明操作的目的、采取的方法及需要的时间,征得患者的同意后才能实施。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对患者多一份关爱、理解、策略和技巧,对护生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2.5 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护生沟通能力

带教老师可以采用多种办法来训练护生的语言与非语言沟通技巧[2]。如交互式教学模式是提高护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既注重提高临床技能水平,又强化护患交流沟通技能,二者在临床实践中是相辅相成、协调统一的。情景模拟法与角色扮演法,不仅能够引起护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答、反应能力、评判思维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团队能力。另外,带教老师在和患者沟通、治疗的过程中,可安排护生在旁学习观察,经过学习后,指导学生独自进行收集资料、讨论健康问题、指导健康以及与患者沟通等能力;运用对话、讨论分析、角色扮演以及交互式教学等方法,给护生创造锻炼的空间。此外,带教老师可通过举例一些不良的护患沟通导致发生的差错事例或者口角,扩展学生知识面;带教老师主动参与指导,如有必要及时补充,结束后及时点评,肯定、鼓励学生,并纠正其中存在的不足;与此同时,在患者面前,带教老师要减少护生压力,并加强心理支持,多理解、关心、表扬学生,避免批评、责备学生,为护生建立优越的学习环境,最终提高护生沟通水平[3]。

综上所述,护理新理念要求护理人员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带教老师在对护生沟通能力薄弱的原因进行分析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有意识、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并为护生创造实践条件,提高沟通水平,为护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篇12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成长发育的关键期,而大多数的学生由于父母工作繁忙,这个关键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而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是他们接触得最多的成人,因此学校老师除了教授文化知识外,对于学生的品德、素质的教育也十分重要。班主任和一般的老师有所区别,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直接管理,包括其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其他科任老师的主要职责是教学,当然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进行关心关注是每一位老师都应有的职责,但这份工作主要就放在了班主任的肩膀上。因此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的教育中,班主任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沟通是一门艺术,其中含有大量的技巧,沟通作为老师和学生接触的主要手段之一,在班主任的日常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沟通可以帮助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进行有效的管理。有效的沟通可以使班主任将自己的成熟的、正确的价值观灌输给学生,从沟通之中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因此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要注意对沟通的重视以及沟通方式的选择,以避免无效沟通。本文将分析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即班主任如何培养沟通艺术。

一、沟通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班主任了解学生,使管理能够有的放矢

班主任对学生有效的管理有一个前提,即是班主任要能够了解学生,知道学生的问题所在,这样才能确保管理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而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手段多种多样,而总结起来都属于沟通。班主任向学生的家长询问学生的详细信息属于沟通,班主任向科任老师询问学生的学习情况属于沟通,班主任向学生询问其他学生的交际情况也属于沟通。因此沟通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管理的必经方式,作为小学阶段的班主任,我们必须要看到沟通的重要性,尤其是沟通能够帮助班主任了解学生,以便进行更好的工作。对学生的了解是管理的前提,只有班主任对学生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在管理工作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管理工作有针对性,才能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给小学生提供健康成长的摇篮。

(二)有利于增进师生感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对老师尤其是管理得比较严格的班主任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抵触情绪,为了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班主任就必须想办法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师生之间相处融洽。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在接受班主任的管理时不会产生抵触情绪,积极配合班主任的工作。沟通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可以有效的增进师生感情,帮助老师和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沟通不仅仅帮助老师了解学生,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老师,那么班主任就可以充分利用沟通的机会,向学生展示自己全新的形象,让学生意识到班主任和其他板着脸的老师并不一样,他们也就会主动去接触班主任,这样也就达到了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目的。

(三)通过沟通进行德育教育,改变刻意的教育方式

最好的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即学生在不知不觉就学到了知识,学生在不经意间就从老师身上学到了良好品德,亩改变了他们的行为。比如老师时常把“谢谢”挂在嘴边,学生在和老师接触的过程中不会去刻意学习,但时间久了他们自然就会懂得礼貌。因此沟通的另一个比较重要的作用就是班主任通过沟通向学生灌输一些品德、情操,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并改变学生自身的不良习惯。这样的教育方式不刻意、不造作,学生可能更容易接受。

二、如何培养沟通艺术

上文分析了沟通在小学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主要包括了解学生、增加感情、潜移默化式教育等,因此作为小学班主任也应该意识到,有效的沟通是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如何培养沟通艺术,使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能够更加得心应手是很多老师、学者研究的重点内容,笔者有丰富的小学班主任经验,将结合自身经验总结培养沟通艺术的具体方法。

(一)改换身份与学生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培养沟通艺术较为重要的一个办法就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愿意去听老师说教。而要做到这点,最为重要的就是班主任要能够改变自己的身份,用一些更具亲和力的身份去和学生接触、沟通。具体而言班主任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是班主任要能够以家长的身份去关心学生。大多数的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后和父母接触的时间和机会就较少,因此班主任要能够以父母的态度去关心学生,让学生在校园里也能够感受家庭的温暖。第二是以老师的身份进行教育。班主任转换身份对学生进行教育,但不能忘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是教育,因此在转换身份对学生进行关心时也要注意到用老师的身份去教育学生。第三是以朋友的身份帮助学生。和谐的师生关系中老师的角色一定是多变的,以学生需要的身份出现,班主任要能够放下架子,在和学生接触过程中以朋友的身份去帮助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班主任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二)予以学生充分的尊重,维护其自尊心,以宽容的态度对待

尊重是相互的,班主任希望得到学生的尊重,首先就要能够尊重学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取学生的尊重。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班主任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尽心竭力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而尊重学生的主要方法就是采取客观、公平的方法去评价学生,不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每一位学生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也不能唯分数论,以分数高低评价学生,必须要看到学生的优点,也要看到学生的缺点。

(三)改变自己,从而更好的融入到学生群体之中

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篇13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这句话很生动地阐述了家校沟通的重要性。大多数孩子每天的生活就是简单的两点一线,家和学校就是他们世界的全部空间。因此成功的教育必是家长和老师协同进行的。

有的家长说:老师上班忙,下班也需要自己的空间,经常和老师联系该招人烦了;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成绩不怎么样,一跟老师了解情况就臊得慌,还是躲着点儿吧;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挺听话,从不惹事生非,学习也过得去。还用得着和老师交流吗?还有的家长说:老师水平有限,好多事说也白说,解决不了问题,干嘛浪费时间?

这些想法听起来好像有一定道理,但实际上都是片面的。

首先,几乎所有老师都是本着教书育人的目的进行工作的,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与进步都是他们所乐见的。绝大多数老师都乐于与家长沟通,这样能对孩子有更深更全面的了解,更有助于因材施教。同时,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他们可以运用专业知识,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的优缺点及形成原因,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并在校给予配合。从帮助孩子的角度来说,家长与老师之间更像是志同道合的同志关系。

其次,老师的实践教育经验丰富,对孩子、对教育有着比家长更客观、更准确的判断,对于孩子在各年级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常见问题、个性差异有很深的了解,他们不光会将孩子放在全班、全年级来横向比较,同时也会放在历届学生中进行纵向比较,因此对孩子做出的判断通常是冷静客观的。因此。家长想要知道孩子在校表现及各方面的客观评价,一定要听得进老师的意见。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孩子每天在校的有效时间比在家里还多,如果与老师相处融洽,孩子会身心愉悦,会增强自信心。相反,很少受到老师关注的孩子可能会较少地获得教育机会,会有一些负面情绪得不到抒解。可能对其一生的发展产生影响。

家校沟通固然重要,了解和善用交流渠道也非常关键。

用好家校联系本

不少学校都有家校联系本,它的基本功能是“作业备忘录”,孩子用它记录作业和老师的其它要求,家长对照它可以检查孩子作业的完成情况。但是,家校联系本的作用远非如此,家长平时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可在本子上与老师主动交流,例如介绍孩子在家中的情况、个性特点等,增强老师对孩子的了解;也可以将近期孩子心理上的一些变化以及家长的应对之策告之老师;或者是谈谈有什么需要老师配合去做的事情。这样的交流让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更加有针对性。

开家长会的学问

家长会是老师和家长难得的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可以增进了解,加深感情。但是,如何开好家长会也有学问呢!

一、父母尽量提前安排时间,亲自、准时出席家长会。在不少老师看来,这是衡量家长合格与否的一个标准。

二、不要迟到,到场后把手机调成无声状态,这是家长尊敬老师的最基本的表现。

三、提前十分钟到会场,看看教室里的布置、孩子的座位、后面的板报、班级评比栏,从侧面了解孩子的情况。

四、准备一个专用记录本,将家长会上有意义的内容记录下来;当老师讲话时应该认真倾听,与之进行目光的交流与沟通。

五、会后视情况和老师进行交流。如果老师应接不暇,可以向老师表达感谢之后先行告别,会后与老师再行沟通也不迟。

电话、短信、电邮的沟通

由于老师工作的特殊性,电话交流不好掌握时间,家长可以运用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交流。这种联系方式不需要花太多时间,随时随地都能进行,因此对孩子的行为、心理变化问题随时沟通随时解决,更有针对性。

专家深层解读: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为什么难协作

殷飞

作为孩子成长的两个子系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具备自身发展的界限,有效地协作是建立在清晰的界限基础之上的。然而目前家校间却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影响了家校协作教育。

家校教育的界限不明

不少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后,就觉得孩子的教育问题从此有了着落和责任主体。这是一种推卸教育责任的错误想法。主要还是因为家长不明了家庭和学校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各自承担的角色和使命。作为集体教育的学校不可能将培养孩子的工作全部包揽下来。特别是在孩子幼年和童年阶段,培养孩子的中心仍然是孩子的身心发源地――父母和家庭。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关系的的界限不明导致学校和家庭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互相不了解对方的教育优势、教育功能以及教育内容。致使学校和家庭两个教育主体,在面对作为一个整体发展个体(孩子)的时候,采取了各自为政的做法,无法形成合力,削弱了教育应有的整合力量。

目前,很多家庭和学校已经逐步意识到协作在教育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并有意识地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有益尝试。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在制度安排上没有能够形成一整套合理的家校合作体系,现有的合作只是有意识和能力的学校与家长的自发行为。

家校教育协作关系模糊

学校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育的个别化,消解学校作为集体教育的弊端,便千方百计地把家长纳入学校知识教育的轨道中来,试图让家长成为学校教学的帮手。因此,家庭教育放弃了本来的职能而成为学校教育的承包机构,儿童因而被剥夺了多样的发展可能性。在家庭开始逐步演变成准学校的同时,学校也在不同程度上侵占了应由家庭来完成的某些职责,承担起照管等其他私德培育的职能。

家校教育协作内容片面

家校协作内容的片面性,表现在学校要求家庭所配合的内容,偏向于应试教育和容易考量的内容上,而那些不容易考量的知识和能力就成为家校合作的盲区。家校教育协作形式单向化

家庭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只是单向性地接受来自学校的指令、要求和任务,而学校很少有机会能够倾听来自家庭的声音。学校在合作的过程中处于强势地位,面对铺天盖地的学校任务和要求,家长苦于没有一个健康的渠道表达自己的愿望,要么简单地接受学校指令被动地配合学校,要么采取极端的方式表示不

满,有的甚至出现替孩子写作业、向老师谎报孩子健康状况为孩子争取休息时间等现象。

目前很多学校会通过网络和无线通讯的方式和家庭交流,但这成了向家长布置任务的一个新增通道。不少家长发出了“手机一响心中发慌”、“手机成了孩子家庭作业的接收器”的抱怨。原有的互动式家访由于面广量大等原因被家长会、电话访问以及“请家长”等经济有效的形式所取代。

在上述问题不能解决的情况下,当家庭和学校双方都觉得自己做得是对的和无奈之选的时候,受伤害最深的可能就是我们的孩子了。

当家校沟通遭遇危机

韩似萍

案例1:孩子不被老师重视

期终考试女儿得了第7名,已经有两年了,她一直是这个成绩,中上而已,没什么悬念。评选三好生的那天,女儿一回家就嘟着小嘴说老师不公平。原因是老师在班里指定了8个三好生,其中有三四个期终考试成绩在她后面。我解释说那应该是老师看重一学期的综合表现,可她说期中时也有两三个在她后面。她说老师经常表扬班上几个特定的班干部,而她已经努力上课不说话、为班级做事,可她的努力老师都看不见。说着说着女儿委曲地哭了。看着孩子的泪眼我很难过,因为女儿纪律上的确有些散漫,成绩也一直只是中上而已。但她的努力我也确实看在眼里,只是老师一直不太重视她,似乎也有一点儿成见,让孩子很没有信心。怎么才能让老师多关注孩子,看到孩子的进步呢?

――北京11岁女孩的妈妈

点评:

虽然孩子认为老师“不公平”,觉得很委屈,可是家长听了孩子叙述后,不能一味地心疼孩子、抱怨老师,而应该主动去做两件事:

1 消除孩子“老师不在意她”的认知,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因为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很弱,他们对自己的认识来自于他人的评价,特别是父母与老师。现实中,我们不能保证老师会绝对公平,但为了保护孩子的心灵,家长必须告诉或暗示孩子:老师很在意你!哪怕说几句“善意的谎言”。有些事孩子还不能理解,家长不要让这些事成为他们的压力。

2 成绩名次在她之后的同学被老师“指定”为三好学生而她没当上,这样的情况发生了两次,说明孩子身上一定存在学习成绩以外的问题,家长应该好好去和老师沟通,了解清楚问题原因,商量一下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2:老师太厉害

儿子刚上二年级。上学期一次调研考试,只考了72分。接他时班主任老师特别严肃地跟我说孩子成绩太差了。我赶紧陪笑,说:“才一次考试,不能说明什么吧?我……”其实我是想说,我会问问原因,回家帮孩子补补。话还没说完,就见老师脸色一沉,声音也提高了8度:“二年级70多分您都不着急,您真是好家长!”说完居然扬长而去。一句话让我怔在当场。第二天,听说她在班上当着孩子讥讽了我的态度。之后我找她,想说明情况,可即使解释了,她也一直是不冷不热,我该怎么办呢?

――山东7岁男孩的爸爸

点评:

这是一位缺少同理心、又不善于表达的“问题老师”。家长不必在意。教师并不个个都是圣人,有的也只不过是一个职业人。另外,不必太关注她的态度,如果她有对孩子“心罚”行为,可以去投诉她,因为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至于她在班上还当着孩子讥讽了你的态度,就这件事你可以再找这位老师私下进行深入的沟通,把你的想法告诉她。

案例8:孩子打架被欺负

我家小孩是个女生,那天去接她,看见胳膊上、腿上有青肿,女儿说是又和某某男生打架了。我家小孩爱憎分明,因为一些小事,老和那个男生吵嘴。现在他俩好像结了仇,谁都容不下谁,糟糕的是,女生力量不及男生,我女儿脾气虽犟体格却弱,老是吃亏的那一个。我问,老师知道打架的事吗?女儿说,老师一般不理,理的话也是各骂一顿。小孩间打架在所难免,肯定各有各的错误,我本不想小题大作,但和那个男生的家长沟通也不奏效,女儿老是受伤,让我很烦恼。怎么才能取得老师的帮助呢?

――湖北10岁女孩的妈妈

点评:

这位家长的烦恼其实是来自于并没有和老师联系过,只是听了孩子观点:老师一般不理,理的话也是各骂一顿。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可能无法理解与表述清楚老师的处理方法,或者老师还根本不知道这件事。家长应该主动去学校和老师沟通一下,商讨解决办法。

家校沟通技巧

孙琪

家长与老师是一种双向沟通,沟通得好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对解决问题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由于不懂得沟通技巧,结果造成了一些误会。那么常用的沟通技巧有哪些呢?

肯定老师的工作

家长和老师沟通时,首先要信任老师,肯定老师的工作。有一些家长以为孩子上学付了学费,老师就应该把孩子管教好。所以在和老师沟通时,不将老师放在眼里,理所当然地提各种要求。

我遇到过一个很厉害的家长。她的孩子被隔壁班的学生打了,家长赶过来了,二话不说地冲到校长室理论。这种越过班主任直接找校长,以强硬的姿态给学校施加压力的情况很常见,实际上这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它不但破坏沟通氛围,影响双方的沟通情绪,重要的是让双方的沟通没办法进行下去。

所以,明智的家长在和老师沟通时,会将老师当作朋友看待,把沟通当作一种会心的交流。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有带孩子的经历,彼此的心情双方都能理解。只要家长以真诚的态度和老师交流孩子的问题,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会认真对待,解决孩子的问题的。

别错过恰当的沟通时间

和老师沟通,这样几个时机比较重要:

一是开家长会的时候。家长和老师的沟通机会相对多一点,是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的好机会。二是孩子透露在学校受了委屈时。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情绪变化和老师沟通。三是老师打电话找家长反映孩子在学校捣乱、欺负同学、作业不认真等问题时,家长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和老师谈谈教育孩子的方法。四是开学时,家长可以把孩子假期在家的表现告诉老师,把问题反映给老师,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老师提一些要求。五是利用节假日长时间沟通。这时往往是因为孩子所出现的问题相当复杂和严重。如孩子在学校犯错屡教不改,或是出现大的情绪性等问题,这些问题家长自己又无法处理,那就需要家长和老师长时间沟通探讨,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六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家长早晚接送时可以向老师反映孩子的问题。比如孩子当天感冒了,需要老师关注一下;孩子身体受伤了,需要老师帮忙……让老师心里有数。

选择好沟通时机,目的是及时解决问题,同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别给孩子护短

现在的家庭中,普遍只有一个孩子,有些家长把孩子当作一块宝看待。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老师向家长反映,有些家长会为孩子的缺点找理由开脱,甚至把责任包揽在自己身上;有些家长则会为孩子撑腰,说:“我的孩子在家很乖,怎么可能发生这样

的事情呢?”

家长为什么要给自己的孩子护短呢?一是对孩子的了解不全面,有些缺点尚未发现。更主要的是怕丢面子,影响别人对自己和孩子的看法。有的是怕孩子吃亏,受委屈。

其实,护短是教子的大忌。孩子有优点,也有缺点,这是客观存在的,“短”是护不住的,越护“短”就会越有短,只有正视,才利于帮助孩子改正。孩子由于知识贫乏、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在与同学相处时,不能掌握行为准则,对于该做和不该做之间的界限,难以分辨清楚,犯错是正常的。

如果家长为孩子护短,不正视孩子的错误表现和缺点,孩子的行为就会发生质变,形成不良的行为倾向,长大就不易纠正了。社会上出现的“小霸王”就是家长护短的结果。因此。家长决不能因护短而影响孩子的成长。

不做没主见的家长

老师不愿意和态度蛮横的家长沟通,同样也不愿意和没有任何主见的家长沟通。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老师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惧怕”心理,他们担心自己说错话,对孩子不利。他们遇到老师,总是非常肯定地说:“孩子全交给你了,该骂该打,一切由老师定。”家长貌似充分信任老师,但实际上放弃了做家长的权利。

当家长跟老师说“一切听老师的”时,往往就会出现这样的场景:老师成了训话人,家长成了毫不相干的听众。两者都对对方“不以为然”。这就难免走入沟通的死胡同。作为老师会担心学生真的出了事情,要由老师单方面承担责任;作为家长则会失去做父母的威信,给以后的家庭教育带来危害。

切入主题,别跑题

人与人之间沟通,特别是生意场上的沟通,最重要是双方摆出话题,直接切入沟通主题。这样的沟通会干脆利落,不会浪费时间,而且效果明显。家校沟通也应该如此。

我曾经碰到过这样的家长,一会儿说:“孩子成绩不好,真是急死人了,这孩子在家就是贪玩,不肯学习。”一会儿又说:“这孩子其它方面还好,懂事有礼貌,总能帮我们做些家务。”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家长又开始说孩子小时候如何如何听话。不知道家长到底想要谈孩子的哪方面问题。

有些家长还会跟老师谈生活上的事情,看似在拉近彼此的沟通距离,但实际上在偏离沟通主题,原本是带着问题想和老师谈谈的,最后却无功而返。

语言幽默,缓解沟通气氛

有些霸道的家长,孩子被老师批评了,他们就非常气愤地跑去找老师理论;有些不善于表达的家长,问一句答一句,使家长和老师都感到沟通很累人。所以家长和老师沟通时,尽量使自己的语言轻松幽默一些,可以让沟通气氛更好。

经常性和老师沟通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