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历史常识实用13篇

公务员历史常识
公务员历史常识篇1

注:根据09年考试大纲,常识部分涵盖法律、政治、经济、管理、历史、自然、科技等方面,侧重考查应试者的法律知识运用能力。因此,人文相应地替代为“历史”与“自然”。

表二:法律常识十年命题趋势分析表

注:1.本表格“其他”是指法律常识中法理学、法制史等法律领域所涉及个别试题。

2.以上两表格中的数字均代表题量而非分值。

通过对以上两表格的分析,可以大致地归纳出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常识判断部分命题规律及其趋势:

1.常识判断试题以考察应试者的法律常识为主

常识判断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法律、政治、经济、管理、历史、自然、科技等方面,侧重考查应试者的法律知识运用能力。分析十年真题,对常识的考查在07年之前体现出“全面性”的特点,也就是说法律、政治、经济、管理、历史、自然、科技等方面的常识知识均有所涉及,偏重法律常识。07年、08年常识判断单纯考查法律常识。09年常识判断回归07年之前的考查模式,以法律常识为重心,结合政治、经济、管理、管理、历史、自然、科技全面考查常识知识。对法律常识的考查又体现出偏重刑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法、刑法等法律领域的特点。

2.试题灵活,从识记型走向应用型,难度略有提升。

从06年开始,常识判断逐渐摒弃对相关知识点的识记型考查方式,更加侧重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且出现对多个知识点同时考查的趋势。分析06年及近年来真题,案例分析题型、综合运用题型、材料分析题型的比重增大。在常识判断试题中,对知识点的考查已经超越了那种单纯识记的阶段,而深入理解、运用层面。并且,不少试题出现多个知识点同时考查的现象。常识部分难度逐年加大,近几年难度基本固定。据09年真题,其难度与08年持平。

公务员历史常识篇2

初中历史活动课是课改过程中产生的全新的教学形式,遵循了“以活动促进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常规教学内容和进度,以课堂为基本阵地,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基本特征,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引导学生在历史活动中通过演绎感受历史情境,体验历史过程,把历史生动展现。

历史活动课是让师生对史实发展过程的认知意义上的“重演”,模拟“亲历、再认和再现”,是发现、创新性质的学习。所以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一节由各个板块构建的独立完整的活动课,也可以是以短小活动穿插其间的常规教学活动课。其基本形式有个人活动和分组活动,可以由朗读诗文、自由阅读、故事演讲、讨论争辩、角色对话、小品表演等多种形式组成。虽然有诸多优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都不太愿意开展历史活动课。究其原因,或担心学生能力不强,缺乏主动性,活动效果不佳;或是教师认为开展麻烦,准备工作太多,浪费时间。但实际上,学生的潜能可以挖掘,兴趣可以激发,能力可以培养,只要动员学生尝试开展起来,学生的自主能力就会慢慢提升,活动课会变得自然和高效,学生的收获也是不错的。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开展历史活动课呢?

一、合理分工,科学计划

活动课需要每位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达到效果,因此合理分工是必要的。笔者布置开展学生历史短剧表演的活动课时,在学生自发组织的基础上,分析每位学生的优势和不足,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合理分组和分工,以充分发挥其优势和特长。同时,对合作事宜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计划,对各项工作妥善安排,落实各组任务,按部就班,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动起来。例如,笔者组织开展《重走长征路》这一活动课时把学生分成六组,分别负责瑞金遵义赤水、大渡河雪山草地会宁这条路线上的六个点。教师要引导每组学生有针对性地查找资料,找到相关图片与故事,以话剧或小品形式展示。活动开展过程中,遵义组 推出话剧《遵义会议》,其中四位学生分别扮演领导人、王稼祥、博古、,特色鲜明,表演到位,情境感染力强,学生感受颇多。回顾整堂课,正因为课前的分工细化、计划科学,所以学生各尽其职,做到人人有事做、个个有话说,积极有序,有声有色。

二、有效指挥,相互配合

指挥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指挥得当,协调有方,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积极性,可以集中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反之,指挥不当或者有误,就会如一盘散沙。为此,在每节活动课分好组之后,首要任务就是选出每组中指挥能力较强、有一定威信的学生担任组长和副组长,全权负责本组任务进程,协调组员间的合作配合。一节成功的活动课,不仅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组织,还需要组长对组员的协调指挥,更需要组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战斗集体。在组织开展《我看拿破仑》这一活动课时,笔者是以一场辩论会形式展现的。初中学生都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在活动课上情绪激昂,辩论激烈,其思维的创新性和敏锐性都得到了有效锻炼。这场辩论之所以能如此成功,就是因为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小组,组长统筹协调合理,辩手及自由发言人推选委派得当,组员彼此合作,准备充分。在两组组员为各自辩手作了充分的幕后策划和资料组织的基础上,现场呈现出一辩演讲感染力出彩,二、三辩反应迅速,四辩总结观点全面的精彩演绎。这其中除了辩手自身的能力素养外,都离不开各自后援团的大力支持。这节活动课的开展,既培养了组长和副组长的领导指挥能力,也使组员之间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三、承担责任,履行义务

“人一旦受到责任感的驱使,就能创造出奇迹。”承担责任,奉献自己,才能走向成功。活动课的成功开展,需要每个学生在参与活动时,发挥自己特长,各司其职,同时能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在明确任务之后,每个人应尽可能积极主动承担责任和义务,勇挑重担,这既可以促成整个任务的完成,更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而互相推诿,不想承担责任,必然会影响到整个小组和整节活动课的有效开展。比如笔者在组织开展活动课《追访历史新闻――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时,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每组推选一位成员分别进行角色扮演西班牙女王、哥伦布、水手、印第安人这四个人物。确定人物之后,各组组内再分配任务,每组都有准备道具的成员。哥伦布组的组员还要准备远航前的演说稿,编写靠岸登陆经历;女王组的组员要有准备与哥伦布对话的台词;水手组的成员要绘制简易航海地图;印第安人组的成员要准备美洲的习俗特产介绍。这样做到组组有任务、人人有担当,而每位学生都有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同时也意识到在各自小组中勇于承担责任的重要性,所以参与热情高涨,课堂效果很好。通过活动课学生认识到,每个人在活动课中都有自己负责的任务,每个人都应该为完成活动任务分工合作。

四、公正评价,分享成果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节活动课笔者都会和不固定的几个学生组成评委团,对活动效果进行考核评价。在考核过程中,评委团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在事先委派活动任务时,由于任务难度多少会有些差别,在考虑每组特长的同时,也给每组轮流安排担当难易不同的活动任务。同时,各组组长在给组内同学分派任务时也遵循了这一原则。这样可以保证全班学生能公平公正地分担责任,也能公平公正地分享成果。通过活动课,学生之间更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实现了共赢。比如在活动课《策划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展》即将结束之时,评委认真打分,最后推选代表对各组方案进行简单点评,评选出最佳设计奖、最佳创意奖、最佳陈述奖、最佳模型创作奖、最佳合作奖等,使活动课充满了民主、轻松、活泼的气氛。

历史活动课的设置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改变了人们对历史课堂教学传统观念的认识,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展现个性、潜能,在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里,绽放出别样的精彩!

[ 参 考 文 献 ]

[1]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公务员历史常识篇3

一、政治理论素养

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是文秘工作者必不可少的,正确的思想指导我们实行正确有效的实践方式,只有思想正,才能作风正。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理解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学习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能使文秘人员在工作中树立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观念。其次,要善于通过报纸、网络媒体、书籍等各种渠道,关心时事政治,了解国家国家大事与最新政策动向,不能够“两耳不闻窗外事”。及时关注国内、国外发生的重大事件,能够扩展文秘工作者的视野,打开眼界,为平时的写作提供充足的素材。而及时了解国家出台的新政策,能够更好地指导我们开展各项工作。文博单位的文秘工作者,还应多关注国家对博物馆方面的最新政策要求。例如, 2015年2月9日国务院公布的《博物馆条例》,则规定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最新的《博物馆条例》对博物馆的定义不仅更为简练、准确,还将教育的目的提到了首位。虽然是细微的调整,却会有意识地指导着博物馆最新发展动向。作为文博单位的文秘工作者,应时刻关注国家对博物馆的最新规定、要求,适时调整工作指导思想,这样才能更好地顺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

二、基本道德素养

文博单位的文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首先,应积极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以及博物馆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要懂法、守法,保持淡泊宁静的心态,清正廉洁,不做违规越矩之事。其次,需要有诚实、正直的作风。文秘工作者常常接触领导,既要全力协助领导做好各项事务,又不能对领导唯唯诺诺,为了个人利益溜须拍马,或是怕承担责任,即使是领导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也不提醒;平时工作中要诚实守信、认真踏实,还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其次,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具有事业心与责任感。办公室工作因为较为繁琐,且常常要求高效率完成,文秘人员在紧张的工作中难免产生焦躁的情绪,一个热爱文秘工作的人,会适时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工作之中。再次,文秘人员在工作中常常会接触到单位内部资料,应有保密意识,注意谨言慎行,不能因为向外泄露重要信息而使单位遭受损失。

三、专业知识与能力素养

要做好文博单位的办公室文秘工作,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能力素养。应重点学习并掌握公文写作、秘书学等有关文秘的各项专业知识,如写作请示、报告、函等不同文体的公文,都需要遵循特定的写作格式,在表达方式上也有一定要求,文秘人员只有熟知公文写作的知识,才能保证公文的高质量。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文秘人员还需掌握办公自动化基本知识,熟练操作offi ce、excel等软件,会使用计算机常用快捷键,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博物馆办公室文秘还应熟悉有关自己所在博物馆的基本规定,如对博物馆针对不同人群的门票优惠情况、开闭馆时间、讲解员具体收费情况等都能倒背如流,为快速、准确解答观众的疑问做准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必要的知识积累,在工作中自然会漏洞百出,效率低下。

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个人能力素养也是不可或缺的。办公室工作内容比较繁杂,不论是向上级单位报送报告、请示等各类文件,还是撰写、发表日常简报;不论是处理与领导、各部门同事之间的关系,还是处理观众的、投诉件,都讲究效率,需要快速处理好各项工作,这就需要文秘工作者具备综合能力素养。首先,应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如领导事务繁多,文秘人员向领导汇报工作时应当表达清楚明了,让领导迅速知悉。此外,在工作中往往会遇到一些突况,比如有重要人员来电说要进馆参观,这时,文秘人员应流畅地与对方进行交流,迅速问清具体情况,如对方人数何参观具体时间等,以便安排好接待工作。其次,需要具备沟通和协调能力。包括能与领导进行良好沟通,知领导所需,以便更好地协助领导开展工作;能与各部门同事进行有效沟通,做好协调,化解矛盾,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与观众进行良好沟通,清楚明白地解答观众问题等。办公室工作具有综合性,文秘人员平时应多总结、多积累、多反思,不断提升个人素质,力求快速、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

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文博单位的文秘人员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养成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的观念。除了认真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合理利用其他时间充实自己的知识。在职人员要挤出时间来学习,需要的是求知若渴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信心。平常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加强文秘方面知识的学习,还可多接触一些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这样对我们思维能力的活跃性、思考方式的多样性都会有帮助,也有利于我们协调好、处理好办公室事务。一个注重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文秘工作者,才是顺应新时展的人才。第二,要养成勤做笔记的好习惯。首先是工作笔记,办公室工作繁多,上班可能没有时间去思考一些问题,但每天下班以后,不妨回忆一下当天发生的事件,让它们在自己的脑海中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觉得自己有什么做得好的地方,就记下来,在以后的工作中再接再厉;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也记下来,在今后的工作中尽量避免,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常常将自己的工作笔记拿出来翻看,修正自己,完善自己。这样,自然优点越来越多,缺点越来越少,对办公室的业务也就越来越熟练;其次是读书笔记,在看书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和重要内容,就记录下来,以免遗忘。知识都是积少成多的,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读书笔记也是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

四、服务意识

一个优秀的文博单位办公室文秘,应具备强烈的服务意识。这对工作质量的提高、工作作风的改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博单位的办公室文秘,在服务意识方面至少应具备以下三点:第一,为领导做好服务工作。领导平常事务繁多,文秘人员就要当好领导助手的角色,发挥协助和参谋的作用。要端正工作态度,正确认识秘书岗位的职责,不能错误地认为文秘工作者就仅仅是为别人“跑腿”。要勤恳踏实,任劳任怨,不计较得失,随时听候领导安排。平时,由于文秘负责领导讲话稿等的文字材料的写作,还应该多揣摩领导的思路、个性和表达方式,争取能写出让领导满意的材料。另外,上级部门常下发一些重要文件,文秘工作者应落实好文件传阅工作,保证让领导知悉国家最新的政策要求。第二,为单位各部门做好服务工作。办公室文秘应向单位各部门及时传达领导的各项决策,发挥“上传下达”的枢纽作用,并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协调各部门开展工作。第三,为广大观众做好服务工作。文博单位面向的是公众,应提供让广大观众满意的服务,更好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博单位办公室文秘人员在工作中常常承担了接听观众来电的任务,观众会咨询各种各样关于博物馆的问题,这就需要文秘提供耐心细致的解答。回答观众问题时应亲切礼貌,用普通话及文明用语。平时要认真处理观众的来访及投诉信件,听取观众对博物馆的意见,做好沟通和解释工作,让观众对博物馆留下良好的印象。而这一切,没有强烈的服务意识是做不到的。

五、史学和文学素养

博物馆往往承载着某种历史文化,用特有的方式重现着某一段历史的变迁。作为文博单位的办公室文秘人员,在写作中经常会论及自己所在博物馆的基本信息,观众来电也难免会问及有关博物馆历史文化的内容,需要文秘工作者做好解释工作。只有充分了解自己所在博物馆的历史文化底蕴,才能真正成为博物馆的一分子,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本职业务工作。因此,良好的史学和文学素养对文博单位的办公室文秘来说尤为重要。

要提高自己的史学和文学素养,文博单位的文秘人员应注意以下方面:首先,要多阅读史学、文学类书籍与资料。在阅读各类史学书籍的过程中,可以多关注有关自己所在博物馆的馆史资料,熟知博物馆发展历程,了解馆藏主要文物与博物馆历史上发生过的重要事件。其次,要多动笔写作。平常的感悟与体会都可用来作为练笔。经常写作,不仅能训练自己的文字水平,对文秘工作大有裨益,也能培养良好的语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他人的作品。

六、思考与创新意识

思考与创新意识,也是文博单位文秘人员应当具备的重要素养。首先,学会思考与创新,能将办公室日常工作做得更为出色。博物馆办公室文秘要完成简报撰写、公文写作、档案整理等一系列常规工作,仿佛没有什么太大变化,但是,只要善于思考,善于创新,就会通过不同的工作完成方式,达到不一样的效果。如,办公室工作事务繁多,如果不分轻重缓急去处理,就容易手忙脚乱。文秘工作者可以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式,如将不同缓急程度的文件,用不同颜色或有不同标记的文件夹夹起来,就能一目了然,快速高效地对各类文件进行处理,不至于由于忙乱而遗漏了一些急件。

其次,具备思考与创新意识能让文秘人员成为博物馆的“研究者”。一个善于创新的文博单位文秘,会积极思考有关博物馆的各类问题,有自己的独特想法,使工作不处于被动状态。比如,文博单位文秘人员每年都要写工作总结,如果不积极思考与创新,就很难在总结的内容和形式上有所突破。而平时若能关注博物馆内部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加以思考,甚至关注其他博物馆的工作动态,与自己所在博物馆的工作做出对比,发现工作亮点与不足之处,在总结中适当对博物馆未来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工作总结自然不会拘泥于固定模式,而是年年有新意。

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了文博单位办公室文秘的素养。办公室工作有综合性、协调性、服务性等特点,对文秘工作者办事质量和效率等都提出了较高要求。文博单位办公室文秘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政治、思想、能力等各方面综合素养,才能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适应时展的需要,适应博物馆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公务员历史常识篇4
公务员历史常识篇5

美国是全世界拥有博物馆最多的国家,各种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星罗棋布,遍及全国,博物馆类型多样,范围广泛,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每家博物馆的建馆宗旨几乎都包含教育这一项内容,已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美国也非常重视发挥各类博物馆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将博物馆作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和阵地,从幼儿至18岁以上成人都能在博物馆内参与适合自己的教育活动,分阶段、分年龄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教育活动差异化,在全面教育和终身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美国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经过多年理论探索和实践摸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美国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的做法

(一)美国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与学校密切融合

美国目前是全世界将博物馆与学校教育融合最密切的国家之一,是各级、各类学校不可缺少的补充。中小学生是其非常重要的群体,美国中小学的教育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责任公民”,即具有合乎本国政治制度的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能对国家尽到责任与义务的公民;美国博物馆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许多大学一贯坚持教导的一种思想是爱国家、爱自由。美国博物馆与学校在教育目标上承担着共同的使命,通过有效的协同合作,为学生提供多形式、多层面的爱国主义教育,共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美国许多博物馆馆员进入学校课堂,为在校师生提供第二课堂服务。博物馆根据国家与地方的教学大纲,量身定做了各方面的教育活动;每年博物馆提供1800万小时的课程,在美国中小学普遍开设了诸如公民学、历史学等课程,博物馆根据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与学校的课程目标相结合,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参与学校历史课程或科学课教材的编写或制定;在课堂里,经常会有历史打扮的讲解员进行表演或讲演,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美国历史的深刻认识。美国博物馆非常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并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与素材。为了配合学校的历史课程,许多博物馆都为教师准备了课程教案,包括图片、复制品模型、手册、活动建议以及额外的网上资料。

博物馆实地参观是最普遍的做法,通过参观这些教育基地和场所,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领会到美国精神,也使广大学生在这种不同的生活和环境的熏陶中,无形地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美国博物馆和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指导方针,比如,博物馆教育人员应该制定一个参观计划;参观包括一系列的活动;后面的课堂教学也应扩展建立在参观的基础上;规定学生每周在博物馆的时间必须满2小时等。首先,在博物馆开设课程,在美国,高校非常重视历史教育,一些历史课诸如“美国总统制”“欧洲政治思想”“美国史”等专题,很多都在博物馆进行,由拥有丰富经验的博物馆教育员进行授课,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方便学生去查询。其次,举行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教育活动差异化。美国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内容广泛,包括历史教育(美国史、世界史成就史、苦难史)、文化教育、科技教育、环境教育、生活化的教育、反映社会需求、促进社会发展的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例如,美国有些儿童博物馆普遍反映历史和社会问题,如西雅图儿童博物馆里陈列着美国阿巴拉契亚山区的严格变迁;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不像别的历史博物馆那样仅仅陈列展品或图片,而是别出心裁地让参观者用“考古”的方式,懂得自己国家曲折的历史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有的儿童博物馆里展出一些环境污染、无家可归的失业社会阶层等题材的作品,让孩子们从身边事物开始,体验生活,了解社会,从小就灌输这种爱国、务实的美国精神。又如,美国工业博物馆有专业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向学生讲授美国在世界科技领域所取得的领先水平和辉煌成就,以此来教育中小学生,使他们成为一个美国公民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再如,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会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定制不同的活动,每月学自然历史探险、每月举行征文大赛、每月亲子家庭系列活动等。

(二)美国博物馆努力探索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

实物体验的教育。即在做中学,注重学习者的实际经历和体验,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经过观察和反思形成自己的认知。博物馆在教育的过程中将课本与博物馆相结合,透过三维空间的实物造景、情景塑造,使遥远时空的历史得以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般的受到震撼与感动,让学生在了解这段历史的同时在博物馆里亲身体验,如美国麻省博物馆,这个博物馆不仅有实物资源或模型来展现历史,更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技术让你去亲身感受,一旦你踏下那个木制纺车的踏板,上面的液晶屏便开始播放那段历史,从种麻到纺织的全部过程都将呈现在你面前。旁边那一连两排4个液晶屏则通过一系列小视频故事反映着那个时期的普通人的故事。通过点击触屏,自己根据兴趣选择一个人物并和他一起面对那段时期,每讲述一段事件背景,屏幕就会以提问选择的方式与学生互动,你可以选择回到任何一个时代、或是参加战斗等,每次选择之后故事都会按设定的新选择继续讲述,既尊重历史,又活灵活现。

探索式教育。最早提出探索式教育的是杜威,是指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教师只是提供给学生一些例子和问题,让他们自己通过认真阅读、仔细观察和思考、讨论等途径去独立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根据心理学家指出透过探索式的方法学习,比传授的方式更让人记忆久。美国很多博物馆都设有探索室,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加强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很多探索室在儿童博物馆里出现,里面有很多设备都需要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和发现,启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寓教于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可以学到许多和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把他们和科学、历史、自然紧密联系起来,让他们得到全方位的感知、理解,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开拓了孩子们的视野想和象力。在美国很多艺术博物馆经常举办以此教育形式为指导的历史课程。首先,教育人员会向学生发送任务卡片,上面写有与本次课程主题相关历史藏品的提示或问题,然后学生分成多组到展厅内根据提示观察并合作寻找藏品。最后,教育人员组织学生将找到的结果与同学分享。两位合作者的一位读出提示,另一位进行分析、解释和说明,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合作很默契,气氛活跃,而导览员只起到指导的作用。

(三)美国博物馆拥有完善的教育设施和服务

美国博物馆的教育设施设备齐全,不论大小博物馆都设有公众教育部或服务部,新媒体技术在美国博物馆应用很广泛,如手机App软件、二维码、多媒体互动课程以及各种网络社交媒体等。而实体博物馆和网上博物馆线上线下的互动,更是给现代博物馆增添了新的吸引力,并将使得公众的学习体验得以拓展延伸,专门栏目提供信息与资料服务,包括各项历史资源介绍、活动项目、教师教案、教学媒体等,博物馆也开设了网络课堂,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资料信息和咨询等在线互动服务。通过网络服务让教师和学生不必到博物馆就能享用其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同时,美国博物馆非常重视对教育人员的培训,配备专业的、积极主动的导览员,在展览中注重教育对话,加强学生的体验,无形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四)美国博物馆重视终身教育

博物馆成为进行成人终身教育的好地方,是普通人教育的场所,在美国博物馆里,假日里常可以看到父母子女一家人来参观的情景,老人坐着轮椅慢慢欣赏艺术品的情景,游客往来穿梭于各种新奇事物中。每逢周末,博物馆总是人来人往,参观游览成为一种家庭休闲方式和社会习惯,美国博物馆秉持“全民教育”及“终身教育”理念,加强与社区、社会组织和公司的联系。社区作为社会教育功能实施的主体,受到美国的高度重视,博物馆经常与社区联合组织活动,美国有许多社区博物馆,社区里的博物馆是社区民众从事文化、教育、科技与休闲活动的重要空间。满足特殊人群学习与接受教育的需要。美国博物馆充分考虑到了残障人士的特殊情况,为其提供专门的服务。如为聋哑人提供手语讲解、为盲人提供盲人说明牌和可触摸的展品等,使残疾人在博物馆中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博物馆会经常举办一些针对特殊人群的活动,邀请残疾人走出家门,共享文化生活,让他们了解历史,了解美国文化,携手特殊人群,共享博物馆文化。

二、美国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正是由于美国博物馆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获得了丰硕的回报,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也对美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培养了美国人较为丰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鲜明的爱国意识,形成了牢固的社会凝聚力,因此,我们应该从美国博物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做法中受到一些启示。

(一)加强博物馆与学校的协同教育

我国博物馆要加强与学校的联系,首先,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同时协调教育部门建立馆校联系制度。其次,博物馆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定期组织学校的学生来参观博物馆,结合他们的学习进度,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服务计划,为教师编写教材,提供资料。博物馆的内容,不是重复课堂教学,积极增加博物馆学习环节,把课堂教学中比较深奥的知识,通过实物和活动器材等形象的表达出来。对小学生注重讲解内容的故事性和趣味性,从小培养他们酷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而对中学生来说,则应当让他们更多的熟悉历史,了解文物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使他们更多的认识到博物馆里蕴含着无数的历史故事和无价的艺术珍品,结合特定的节假日、纪念日例如抗日战争纪念日、世界反法西斯纪念日等开展不同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最后,博物馆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博物馆要经常开展针对学校老师的讲座,依托博物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与老师探讨、交流,打开教师们的视野和思路,并且提供给教师素材,包括实物、文字、网络资料等。

(二)优化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的环境

首先,加强博物馆教育设施和设备建设。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空间和设施设备,如建立一些探索室、教室和工作坊等。引进先进的技术,建立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网站,供师生查阅历史资料,了解博物馆历史文化等。其次,加强博物馆管理与服务。良好的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环境会以一种无形的方式对观众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提升服务管理,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加强博物馆人员的培训,特别是讲解员的培训,提高讲解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不断巩固讲解员的文化知识以及对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内涵的理解和深入研究,在讲解中有效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最后,探索创新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加强立体式体验,让学生去看去做而不是光听,让他们身临其境,融入到当时的历史活动中去。数字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展览内容,深化对展览的了解如三维空间造景、情景渲染与塑造、历史遗址复原与再现,使学生加强对遥远时空的人类历史情景或自然风貌的深刻理解,与之零距离接触,使得一些展览教育活动更具直观性,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我国的历史、祖国的优秀文明,熟悉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地理民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三)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传播至更多民众,重视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

教育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不同年龄阶段特征、不同职业的观众都有继续学习的动机,成人教育尤其必要,这要求我们博物馆从业人员目光转向设计爱国主义教育更具体的内容和细节。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是与社会及公众广泛建立密切联系。这样一个拥有如此丰富多样资源的博物馆,应该是优势的社会教育中心。我国博物馆应该满足公众不同层次的需求,使得从儿童到成年人都可以在馆内接受再教育,因此我国博物馆要树立先进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

总之,美国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告诉我们,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是非常广泛的,结合广泛的教育资源,针对不同层次的人进行不同的教育活动,重视终身教育,我们要认真的吸取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改善,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外国爱国主义教育举隅[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

〔2〕段勇.当代美国博物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4〕付兵儿.美国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4):6-8.

〔5〕刘连香.美国博物馆教育资源的利用[J].东南文化,2014,(3):105-111.

〔6〕杨丹丹.论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以首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为例[J].中国博物馆,2010,(1):70-73.

公务员历史常识篇6

所谓历史解释法,是指法律解释者通过对一项法律规范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的分析,发现该法律规范的真实含义。历史解释法又称为法意解释、沿革解释。

在法律实践中,历史解释法与其他几种解释方法密不可分。总地说来,历史解释法与其他几种解释方法之间是一种交叉关系,而非对立或矛盾关系。也就是说,即使运用字义解释法、系统解释法可以获得法律的真实含义,仍然不能排除历史解释法的应用。例如,如果从该项法律的立法说明中发现了对法律文本含义的不同理解,一些法官则倾向于接受从这一历史文件中发现的含义。当然,也有坚定的文本主义者坚持采用文义解释,即如果法律的字面含义已经清楚,而且采用此解释不会出现荒唐或无法接受的结果,则通常不再运用历史解释法作深层次的解释。

对于发掘立法目的而言,历史解释法经常作为目的解释法的一种补充,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难以区分两种方法。这是因为,人们在重新认识或寻找一项规范的目的时,经常要回到制定该规范的背景中探讨其原始含义。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对立法的历史文件、历史背景进行研究。当然,历史的含义不见得就是法律的真正目的,但历史解释法的确可以作为发现立法目的的一种补充、辅助手段。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历史解释法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法律解释方法,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起到辅助其他几种法律解释方法(核心是文本解释的目的解释)使之得到最佳运用的作用。通过历史分析,我们既可以探求法律的文字含义,又可以发现立法目的,甚至可以发现立法时所侧重保护的社会价值(与后面将研究的实用解释法有关)。因此,历史解释法是一种十分有用的辅助型解释方法。

考察中外法律解释实践,运用历史解释法一般要考虑三种情况:一是立法的一般历史背景;二是该项法律的制定过程;三是同一项法律的修改过程或发展史。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二、一般历史背景

所谓一般历史背景,是指在制定某一项法律规范时所依存的社会、经济、政治、国际形势。这里所说的“形势”一方面是指宏观意义上的背景,但在更多情况下是指该项法律制定的“微观背景”。这些背景虽然不是法律文本内的具体内容,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法律文本的内容和真实含义。例如,《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制定与修改同中国多民族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与现状密切相关;制定《中外合资企业法》时刚刚开始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历史背景对于解释该法也会有根本的影响。有的法律是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起草、制定的,那么“建议”中所阐述的历史背景特别是执政党的政治考虑也应成为解释后来通过的法律文件时应当考虑的材料之一。

最高人民法院曾于1991年了《关于在经济审判中适用国务院国发(1990]68号文件有关问题的通知》,而这一司法解释性文件的直接依据就是国务院在1990年的《关于在清理整顿公司中被撤并公司债权债务清理问题的通知》。应当说,最高人民法院的这一文件对《民法通则》、《经济合同法》的适用是比较严格的,甚至有超越法律之嫌。但这种解释的产生并非毫无基础,而是由于国务院制定68号文件的历史背景比较特殊。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所谓“公司热”,即公司成立条件管理不严,党政机关普遍开办公司,造成了市场秩序的严重混乱。因此,国务院三令五申要清理整顿,最高人民法院对国务院相关文件的解释与适用也着重考虑了这一特别背景。

又例如,国务院于1986年制定的《税收征收管理暂行条例》生效后,为了实施该条例,最高人民法院于1989年《关于人民法院大力支持税收征管工作的通知》,其中有关司法解释的内容如:“对于实体上处理正确,但程序上有缺陷的税务机关的处理决定,在税务机关补正后,也要维持税务机关有关征税和处罚的决定”。在这里,我们无意评价该项“司法解释”是否恰当,但从法律解释方法角度看,我们不能不注意实施该条例的历史背景,即:“税收……极为重要。但是,目前偷税漏税现象十分严重,暴力抗税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国营、集体企业偷税率约占50%,个体户偷漏税率约占80%……这些违法犯罪行为,严重干扰了税务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破坏了国家税法的贯彻执行,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加剧了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破坏了政党的经济秩序,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因此,整顿税收秩序,是当前国家治理整顿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各级人民法院应当充分运用审判职能,大力支持、积极配合税务机关依法加强税收的征管工作,坚决有效地制止漏税、欠税、偷税、抗税的违法犯罪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和裁判案件的法官在具体解释和适用法律时,不应当忽视法律制定的一般历史背景。否则,难以对法律含义的“定位”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分析历史背景时,除了对时事知识的了解外,还可以参考立法机关通过法律时所作的“立法说明”。从我国的立法惯例看,几乎每一部法律都有一个立法说明。这些“说明”在我国已经成为法官适用与解释法律的重要参考。不过,有些国家反对把这类建议、报告、说明作为法院解释法律的参考,也不主张把当时的历史背景考虑过多,因为历史背景只是背景而已,主要的还是要看法律实际上到底说了些什么。但从中国的具体情况来看,我们对历史背景的考虑还很欠缺,需要进一步强化。

三、法律的制定过程

立法机关通过一项法律,一般要经过“三读”或“三审”。在我国,立法草案通常由提案单位(如国务院各部委、最高人民法院)先做起草工作。草案一般要经过数十次的修改、论证。进入立法机关的程序后,各种工作委员会、专门委员会也会作若干次修改,因此每次修改后形成的法律草案都不尽相同。这当然给理解最后通过的文本提供一些参考。不过,法律制定过程中对法律解释最有历史参考价值的还是立法机关的的辩论记录或讨论简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在讨论一项法律草案时,往往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每一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将编印成《简报》。在讨论过程中,常委会委员们可能对法律草案的成功之处、存在的问题、需要增加的内容、增加内容的理由等进行讨论、辩论,并最终影响着最后通过的法律文本。

制定法律的历史过程,特别是该过程中形成的立法辩论记录,通常可以影响法官在解释法律时所采取的态度和立场。当然,不同国家对此也采取不同的态度。例如,英国不大愿意承认“议会辩论”记录在解释法律中的作用,但美国已经接受了国会辩论的地位,而在加拿大却没有形成统一之见,有些法官承认,有些法官却不予承认。

在中国的司法实践中,对立法过程中的信息、资料、文件的重视程度也不确定,有些法官会十分重视,有些则不予理睬。例如,在1989年制定《行政诉讼法》时,当时的高级立法官员王汉斌宣读了“立法说明”。关于受案范围,“说明”指出,“考虑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行政法还不完备,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还不够健全,行政诉讼法规定‘民可以告官’,有观念更新问题,有不习惯、不适用的问题,也有承受力的问题,因此对受案范围现在还不宜规定太宽,而应逐步扩大,以利于行政诉讼制度的推行”。这一说明对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相关的司法解释、逐步扩大受案范围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关于法院的司法“变更权”问题,“说明”指出,“至于行政机关在法律、法规规定范围内作出的行政处罚轻一些或者重一些的问题,人民法院不能判决改变”。这也是各级人民法院在行政审判中适用《行政诉讼法》第54条时的重要参考。还要提到的一点是,某项立法通过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部门负责人的“答记者问”,组织编写的文章、释义等材料,也常得到法官的重视。但是,由于我国立法资料的出版、公开程度尚不尽如人意,法院对这些资料的应用还受到很大限制。

四、法律的修改历史

法律的修改、废止都是重要的立法活动,也是法律解释的重要参考。可以说,先前的立法,以及被修改、废止的部分已经成为新法律的背景的一部分,这将使新法律的真正含义更容易体现出来。如果新法有目的地改变了旧法的某一内容,这一历史背景应当考虑。例如,1982年的《民事诉讼法(试行)》对“调解”规定了一节,而1991年的《民事诉讼法》取消了“调解”一节,并对相关条文作了很大调整,使解释者认识到国家在调解政策方面的变化。这也是导致后来的法院调解结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法律的修改可能是原则的修改,也可能是具体文字的修改。有的修改只是删除多余的词;有的增加词是为了消除误解;有的是为了澄清含义;有的是为了使语句更通顺。所以,在这些情况下,法律的含义并没有改变。例如,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12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公开进行”。而修改前的《民事诉讼法(试行)》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一律公开进行”。本条有两处修改,一是“机密”修改为“秘密”,这是根据新通过的《保守国家秘密法》统一用语,以避免作为密级中的一种“机密”引起混乱。二是“一律”修改为“应当”,也属于不产生实质变化的词语修改。

下面,我们再以合议庭组成的立法史来说明历史解释法在司法解释中的应用。

关于基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刑事案件的合议庭组成人员的人数问题,曾先后有3部法律作出过规定。一是1979年的《刑事诉讼法》第105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除自诉案件和其他轻微的刑事案件可以由审判员1人独任审判以外,应当由审判员1人、人民陪审员2人组成合议庭进行。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由审判员1人至3人、人民陪审员2人至4人组成合议庭进行”。二是1983年的《人民法院组织法》第1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进行;”三是1996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第147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由审判员3人或者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共3人组成合议庭进行。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由审判员3人到7人或者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共3人至7人组成合议庭进行。”

1991年,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收到了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中级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能否由审判员3人、特邀陪审员2人组成合议庭问题的请示》。该请示称,为审理一起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重大案件,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拟由审判员3人、特邀陪审员2人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从形式上看,昆明中院拟定的合议庭组成人员人数突破了(1979年)《刑事诉讼法》第105条规定的“审判员1人,人民陪审员2人组成合议庭”的限制。但该院认为,“《刑事诉讼法》第105条规定的合议庭组成人员之数,是根据基层法院和中级法院的人员与任务情况而确定的。这一规定的立法原意是要求合议庭组成人员不得少于3人,目的在于保证案件的正确审判。昆明中院根据该案件的重大疑难程度,提出由5人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的意见,目的也是为了正确审判该案,与《刑事诉讼法》第105条的立法精神相一致,而且1983年的《人民法院组织法》对此未作限定”。

公务员历史常识篇7
公务员历史常识篇8

1、加强人事档案的程序化管理

我国当今市场经济模式的构建,还有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其都给社会档案的管理过程充实进了崭新的内涵,而且对此项工作制定出了更为严格的考核标准。在现实这样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我们一定要展望未来,利用更严格的标准、全新的观念做好干部档案管理工作,尤其是要遵循档案管理业务的特数化要求,力推其程序化管理进程,依照相关的规范化管理流程、超常化思维及有关法律条例及执行程序体系确确实实履行好历史档案的管护职责。

要完成此项管理任务,亟待要求现阶段的历史档案保管人员仔细揣摩关于历史档案保管的所有历史档案管护的工作条例、运作体系,彻底改善执行管理条例的业务运作水平及增强管理实践能力;第二,须树立规范化管理观念,完善所有工作程序,理顺业务运作流程。达到对所有历史档案保管工作科学化执行、档案查阅程序严格化、科学化、档案分类规范化。而且在此基础上,还要认真落实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及规范,也就是:查看档案资料流程、资料入档控制流程、审查验正执行程序、不同地域查阅方法、资料保密控制程序、档案封存建档告知条例,促使历史档案资料的保管工作按照章程依法实施。

2、强化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人事档案资料作为一类现成的宝贵信息存储资源,仅在运用现代化管理模式进行科学的管理时,方可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中完整展示其应有的价值。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今时代,其不仅给人事档案管理过程带来了全新的提质机遇,亦给扩大人事档案管理业务领域、流程、方法赋予了完整的技术支撑,人事档案管理业务只有立足于人力、程序及管理工艺三项内容最佳融合的管理构架基础之上,方有希望达到档案保管和使用过程的科学化及时消化。

其当使用微机对历史档案中的信息资料进行处理、整合、凝炼,以达到对档案内容处理的信息模式运作化,如此不但可促使档案管理人员有效克服不得不进行繁琐反复人工操作的麻烦,还可大幅度增强档案工作运作效率,也有力促使了档案资料信息技术利用的区域、传递速率、操作模式的持续更新和优化,并且使历史档案管护迈入了崭新的阶段。

(1)加大网络技术在历史档案管护中的利用深度,完成历史档案信息化保管,有力于及时、快捷、精准地查寻每名工人的历史情况记录,给公司领导层做决定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履行管理职责储备相关数据资料。

(2)构建收回建档通知业务管理机制,快捷、精准地采集刚出现的的有关历史资料讯息,进一步丰富历史档案记录内容。平时工作过程中,要及时深入考察和掌握并采集每一名职工在日常工作中接受过的奖惩事例,各项新技术、新事迹、新经验的培训教育情况等,将其全部及时充实到档案内容中,为信息的再利用补充新鲜信息资料,此为人事档案信息化控制的基本流程。

3、强化人事档案电子化模式的管理

档案管护器具的科技化,其是为了满足新时代各项事业的建设需求,促使档案内容管护向高科技化发展的有力保障。由于我国整体国民经济的不断繁荣及工业化水平的日益提升,其给我国历史档案管护工作质量提高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外部条件。

在历史档案库的基本设施构建中,需要利用现代化的多功能设备,尤其是对档案库房的防盗窃、防着火、防水浸、防虫咬、防潮湿等项工作中须尽力关注到切实保障档案的储存安全,在这一前提下,遵循档案存储方式提质的相关基准,还应当填置档案存放箱、缝合器具、装订设备等档案库房用在档案常规保管的相关设备,还有信息管理用具、打字复印设备等讯息记录,收集实用设备,另外还有加湿器械、紫外线式消毒照射灯等维护档案用的防护设备。此均为人事档案管理常用的硬件工具,构置此类档案管理的常用器具、装备均是实现历史档案科学化管理业务所必不可少的工具。

4、加强人事档案队伍知识化的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水平,必须建设培养一支思想过硬、作风扎实、乐于奉献、肯钻研新知识、新技能的复合型管档人员队伍,这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组织保障。随着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在人事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对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努力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才能真正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因此,最重要、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提高干部档案人员的素质。

另外要依照《干部档案工作条例》的规定,加强干部档案工作队伍的建设,管档人员必须具备政治可靠,作风正派,责任心强的素质,同时还应经常组织政治业务知识培训和学习。

5、结语

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是现代人事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各单位只有在人事档案管理中运用信息化技术,落实信息化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引进和培养信息化技术人才,才能使人事档案管理更加快捷、高效地为自身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关莉.人事档案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 2016(02).

[2]汤娇美.关于人事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5(23).

公务员历史常识篇9

高校党组织通过大学生党员责任区这一平台,对学生党员的专业学习、日常管理、参加活动、遵章守纪、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实行责任岗管理,实施学生党员责任区工作量化考核。通过踏踏实实履行责任岗职责,给大学生党员提供角色体验和深刻感悟,让大学生党员的责任担当不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引导和组织大学生党员参与到日常校园管理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中磨练意志,增长才干,提高自身的责任担当能力,丰富自身的责任担当方式。

培育践行,强化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

党员意识是党员政治觉悟和党性的集中体现。党员意识的强弱,是判断和衡量党员对党组织和党的事业忠诚度的标志。不仅关系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还关系到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强弱,更关系到党的整体形象和事业的兴衰成败。大学生党员责任区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大学生党员意识教育。

加强学习教育,在理论武装中培育党员意识。加强党史教育。党的历史是一部可歌可泣、催人奋进的历史,是党的先辈用鲜血和生命写成的历史,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党员只有熟悉党的历史,牢记先辈的英雄事迹,才会有强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甘于奉献,牢固树立大学生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党的性质的重要体现,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道德和革命精神最崇高的表现,也是共产党员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通过学生党员责任区制度让大学生党员在特定的责任岗上以身作则,无私奉献,服务学生,服务社会,不怕吃苦,不怕受累。引导他们在利益面前,先人后己,先公后私,不计个人得失。通过“一对一”帮扶等活动,帮助同学解决学习上、工作上、心理上、思想上、生活上的各种困难和困扰,增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了解、信任,用党员的宽阔胸襟和奉献精神感染带动普通同学,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党在大学生中的先进形象,激发广大学生对党的向往,增强对党的信心。组织大学生党员投身于社会实践的锻炼,发挥专业优势,开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用大学生党员的专业知识服务地方建设和发展。开展爱心陪护、义务家教、照顾孤寡老人等志愿活动,深入群众、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让大学生党员在实践中增强体验,将对党的宗旨理论的理解和感悟通过自身的实践得到升华。

公务员历史常识篇10

在新形势下,中学历史教学没有重视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当前的中学生也普遍公民意识不强。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和教师应该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认清历史学科和公民意识的关系,积极探寻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方式与途径。

1 公民意识的定义及分类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提升公民意识有利于我国加强公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我国的初中历史教育应该注重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所谓公民意识指的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的认识。包括公民情感、公民行为等。这种意识存在于社会生活、社会经济、政治的各个方面。

1.1 民族意识

民族意识也可以称作国家意识。一个公民要具备民族意识,这是对公民最基本的要求。公民要有国家观念,要对本国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有一定的了解。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并且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1.2 社会公德

所谓社会公德指的就是公民在日常的生活中所遵守的生活准则。这种社会公德包括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客观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等。因此,作为一个公民,他的行为要体现社会公德,要遵守公共秩序,要讲文明、懂礼貌,要尊重他人,讲信用、讲文明。

1.3 权利和义务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受法律保护的,同时这种权利和义务来源于法律。可见,公民意识同样也是一种法律意识。这就要求公民既要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1.4 主体地位

公民要不断地强化自身的主体地位,要有主人翁意识。这也就是要求公民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要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不要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要真正地参与到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中来。

1.5 自由民主

国家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知察权,尊重公民的民力,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利。因此,公民要强化这种民主意识,在涉及到自身利益的问题上,要积极地、大胆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见,从而推动自身的完善和全面发展。

1.6 人文意识

人文意识包含很多方面,包括对公民自身发展的关注,对他人的体谅、关心和理解等。在我国传统的教育中,往往只是停留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因此,中学的历史教育要认识到人文意识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公民意识进行培养,在教学的各方面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2 当下中学生公民意识淡薄的原因

2.1 历史的因素

我国的封建社会中,君主统治了一切,当时的百姓并不拥有独立的人格,就更谈不上拥有公民意识了。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我国的法律赋予了我国公民各种各样的民力,但是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公民的公民意识还很淡薄,在学校教育方面也没有重视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2.2 学校教育的忽视

虽然近几年,我国逐渐推行了新课程改革,但是中学历史课堂上对于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例如,没有公民教育的氛围、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经验也比较缺乏等。这就给当前形势下中学历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一些学校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手段,教学目标也并不明确,这样就把提升学生公民意识变成了一句口号,教学过程变得形式化。没有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落实到实践中去。这样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行。

2.3 不同地区教育水平存在差异

我国地域广阔、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一些贫苦的山区中,由于教育水平不高导致了学生的公民意识也很淡薄。在这些地区中,除了学生的文化素质与城市学生相比较低之外,他们还缺乏基本的教育设施和器材等。因此,国家的相关教育部门应该对这些地区的教育情况重视起来,采取有效的扶植措施,改善这些地区的教学情况,加强中学历史课堂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3 历史课堂培养公民意识的意义

3.1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在中学的历史课堂上,历史教师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公民意识的介绍与培养,可以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精神文明的内涵。

3.2 促进社会转型

目前我国的社会正在经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经济体制也正在经历着变革。在中学的历史教育中,强化学生的公民意识,可以不断促进社会的转型,并且符合当前形势变革的需要。有利于建成一个高度自由、民主的社会,培养学生的公德心、法律意识、对社会的奉献意识。

4 加强公民意识培养的途径

4.1 整合教学目标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当前的情况,不断整合教学的目标和安排。可以在课堂上多举一些历史案例,用历史人物的实例作为标准,使学生更加加深对公民意识的理解和关注。这样,不仅可以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吸引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可以使学生更加准确、全面地通过历史案例和历史人物的实例来培养自己的公民意识。

4.2 开展课外活动

在日常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与学校进行沟通,定期举办有意义的课外活动,促进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例如,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历史纪念日活动,带领学生参加战役纪念馆等。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历史影片,通过视频的记录,还原历史事件,让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也可以强化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5 结语

在中学历史的课堂上加强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是符合时展的必然选择。由于历史这一学科的特性,它一直担负着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重任。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丰富教学形式,转变教学观念,切实培养起学生的公民意识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

公务员历史常识篇11

(二)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指定学习材料的情况:党史学习教育四本“指定用书”——《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其中首次公开发表16篇文稿的部分全部阅读;《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其中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论述摘编已经阅读,近5万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该书中的百问百答通篇阅读完毕;《中国共产党简史》该书共10章、70节,目前已学习到第7章第6节。一是政治意识进一步提升。沉甸甸的四本书,凝结的是数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心血。内容各有侧重,是一个有机整体,学习起来要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全面系统地弄清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进而举一反三,增强历史自觉,真正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二是工作作风进一步加强。要以自觉的态度、有力的措施,推动学习贯彻新思想向广度和深度拓展,思想认识进一步统一,理论水平进一步提升,大局意识进一步增强,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新思想也为政府办党支部的日常工作指明了方向,办公室将在新思想的指导下,展现新作为,创出新成效。三是服务理念进一步转变。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认清新形势,找准结合点,就抓住了着力点和突破口。从政府办公室自身的发展,我们必须始终在立足全局、服从和服务于全局的基础上,吃透上情、掌握下情,找准定位,创造性地开展好工作,当好决策的“服务员”。

二、存在问题和差距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做为政府办支部书记更要立足岗位实际,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履职尽责、转变作风、勇于担当。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率领支部全体党员为民办实事,主动对接挂点上皇村,切实解决了上皇村学生上学交通不便、安全隐患等实际困难,进一步提升了群众满意度。实践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历史自觉、弘扬优良传统、加强党性锤炼、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五个方面还存在差距和不足:

(一)坚定理想信念方面。

主要问题表现为:一是学习意识还不够主动。对新理论、新知识的学习主要依靠集体学、会议学,自主学习、重点学习的主动性和持续性不够,存在零打碎敲、急学急用的现象,学习断断续续。比如,工作繁忙时经常把政治学习先放一边,即使学习也是一味的把需要的看一看、读一读,没有认真领会其中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没有始终保持自觉学习的常态化。二是深钻细研劲头还不足。由于办公室工作的特殊性,有时客观上强调工作忙、压力大、时间少,学习的自觉性不高,缺乏计划性,对理论知识深入理解不够。比如,对“学习强国”APP的学习仅停留在表面,满足于片面的刷分、排名,没有融汇贯通地运用学习成果指导工作实际。

(二)增强历史自觉方面。

主要问题表现为:一是对于历史规律认识不够深入。在历史学习中,由于认识不够深入,往往满足于一知半解,以致对历史规律认识不足,在现实工作中借鉴历史经验不深入。如何运用历史上的智慧,把历史智慧落实到工作中去,还需要持之以恒地在下一步加强改进与提升。二是对于历史担当意识不强。对自身存在的问题缺乏自我革命的精神,关键是要发现不足、承认不足,然后勇于去改正不足,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历史担当。如果连自我问题都不敢面对,那就谈不上历史担当。因此,要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去认识自身的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从而坚决加以改进,切实提高自己。

(三)弘扬优良传统方面。

主要问题表现为:一是创先争优意识不强。工作标准还不够高,在工作头绪多、任务重的时候,有时存在工作只要完成任务就行了的思想,严要求、高标准和争创一流追求卓越方面做得不够。有时满足于过得去、差不多、还可以,对工作缺乏精益求精的意识。比如,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各项防控工作的开展有所松懈;召开会议研判分析疫情例会坚持不到位。二是破陈出新勇气不足。在一些工作的推进过程中,思路不够开阔,有时存在“等靠要”思想,“守”的心理过强,“比”的劲头不足,缺乏追求新目标的动力,缺乏在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的自觉性,认为只要遵照上级要求,按部就班完成既定的工作安排就可以了,缺乏创新突破和敢为人先的精神。

(四)加强党性锤炼方面。

主要问题表现为:一是学习的深度广度不够。对党中央提出的主要目标和远景目标,以及省、市、县委全会精神等,认识还不全面、不系统,理解不透彻,存在一知半解、浅尝辄止的情况,拓展延伸学、精研细读学、结合实际学上投入精力不够,不善于从政治和全局的角度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观察、分析问题。二是严格自律方面还有差距。在思想上对自身要求有所放松,对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提高有所忽视,没有时时、事事、处处用严格的纪律要求自己。

(五)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方面。

主要问题表现为:一是在政治能力建设上还有欠缺。对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维护党的权威、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等思考研究还不深,工作中对一些消极思想,虽能够时刻警惕、避而远之,但没有及时上升到政治高度去认识和解决,没有作坚决的批判和斗争,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没有旗帜鲜明进行反驳和纠正。二是主动担当作为不够。有时认为自己服从并抓落实就行了,虽然对某些工作也有好的想法,但总有这样那样的顾虑,怕越位,怕背包袱,统筹布局、参谋助手和独挡一面的作用发挥不够突出。比如,对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认为多是部门的工作,办公室只要沟通协调好就行,没有深入了解谋划,统筹抓落实有所欠缺。

三、问题根源和原因剖析

(一)理论武装不够深入。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将大多数时间和精力放在打赢打好三大攻坚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上,相对放松了对创新理论武装的系统性、深入性学习,平时学习从思想深处、结合工作生活还不够,没有全面、系统的掌握科学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对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不充分,从而影响了理论水平的提高。

(二)党性锤炼不够严实。对照《党章》《党规》检视还没有做到常态化,对照先进典型汲取力量还没有做到高标准,在细微之处修养党性不够经常,总认为自己长期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培养,在党性修养上没有太大的问题,因此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上有所懈怠,导致出现工作要求上不够严格、标准不高等问题。

(三)作风建设不够扎实。对“四风”苗头和倾向性问题没有引起足够警觉,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对一些不良风气抵制不坚决,没有站在维护党的形象、强化党性观念、维护人民利益、敢于坚持原则的高度去反对和批判。

(四)担当作为不够有力。随着参加工作时间的增加,勇于担当作为、干事创业、奋发有为的劲头和积极性有所减弱,有时还存在求稳的心态,大胆创新、开拓进取的劲头不如从前,距离组织和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干部监督、干部履职等管理上时紧时松,把关不严,导致在工作落实环节上,推进、跟踪、督办力度不够。

(五)严格自律不够到位。虽然能自觉的带头严守各项纪律,但在一些具体的执行上还有所松懈,纪律观念的标杆树得还不够高,有时认为只要守住“底线”、不踩“黄线”、不越“红线”,方向原则不出错就行了,从严从细、从高从紧要求不够。

四、整改措施和努力方向

公务员历史常识篇12

实践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由于认可程度高、实效性强等原因,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级各类单位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实践教育,也称作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高校按照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大学生实践教育作为一种学习性实践、成长性实践、社会化实践,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对于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合力推进。

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实践教育法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当前,大学生实践教育普遍面临着资金不足,联系实践单位困难,组织管理欠缺等问题。要有效解决这些突出困难,高校必须充分发挥实践教育法认可程度高、实际效果好的优势,紧密结合专业和就业两个关键因素来开展大学生实践教育,积极探索就业导向型实践教育模式,满足社会和学生的共同需求,稳步推进实践教育法的发展和创新。

为了更好地在实践中检验、理解和运用上述关于实践教育法的认识,我们结合实际工作,选取了一个典型案例来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开展实践教育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案例简介

时间:2008年5月~2012年5月。地点:北京。组织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管理中心(合作单位)。参与人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本科生、研究生。

案例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二、案例内容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志愿讲解队于2008年5月成立,10月开始向恭王府派出第一批志愿者24人;2009年10月,经选拔向恭王府输送第二批讲解成员共40人;2011年1月,历史学院再度选拔35名成员输送到恭王府;2012年8月,向恭王府输送第四批志愿者30人。四年多来,志愿讲解队成员充分发挥历史学专业优势,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在平凡而又普通的志愿讲解岗位上默默耕耘,实现了自身发展并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好评。

(一)认真规划,创立合理管理机制

自成立之日起,历史学院志愿讲解队就着力加强组织建设,在讲解队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志愿讲解队自我管理的管理模式,建立了“管理委员会—队长—副队长—组长—队员”的五级制管理模式。以“管理委员会”为最高管理机构,负责讲解内容的审核、讲解队对外事务的监察以及重大事务的决策。由管理委员会任命队长一名,副队长两名。队长全面负责讲解队的各项工作,副队长除了辅助队长工作外,还各有侧重和分工,其中一名副队长主要联系本科生,并负责学校校史馆、文博馆的讲解安排和协调,另一名副队长主要联系研究生,并负责恭王府等校外单位的讲解与服务。队长、副队长需定期在例会上向管理委员会做述职汇报,接受委员会监督。讲解队根据人数将队员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任命组长一名。组长直接向队长、副队长负责,以便实现“下情上达”。同时,志愿讲解队依据实践经验建立了一套从志愿者招募、岗位设置、专业能力培训、考勤管理、绩效管理等一系列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从根本上强化志愿者精神的培养,并通过管理环节的不断完善实现了志愿讲解队志愿者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标。

(二)加强培训和交流,保证讲解效果

在专业培训方面,历史学院不仅依托学院自身的师资力量和学术底蕴来提升志愿者的文化素质,还依托北京市博物馆等单位来为志愿者提供不定期的博物馆知识培训和讲解技术技巧培训。比如邀请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家做培训讲座;安排历史学院优秀研究生带领队员进行实训;邀请抗日战争纪念馆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优秀讲解员为同学们做技能技巧培训等。此外,讲解队充分调动队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倡导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讲解词的个性化、生动化、专业化成为衡量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准。队员们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自己查找资料,自己编写讲解词,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讲解。

新老队员的交流也是志愿讲解队的重要活动。志愿讲解队不定期召开全员大会,由上届志愿讲解队员向新队员介绍恭王府及在恭王府讲解注意事项,为新队员尽快熟悉恭王府、顺利通过恭王府的招新考核打下了良好基础。

讲解队考勤与绩效方面的工作也颇具特色。历史学院志愿讲解队的考评侧重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形式灵活而务实,简单而有影响力。在充分考虑平时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的基础上,管理委员会采用360度绩效考核法,综合考虑志愿者的自我陈述、服务单位的评语和其他志愿讲解队员的打分,对每一个志愿者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对其今后发展提出建议。其中,表现优秀的同学被授予优秀志愿者、志愿服务之星等荣誉称号。截止到2010年底,共有35人次获得这些荣誉。

(三)主动出击,积极沟通

历史学院志愿讲解队成立的基本思路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因此,从一开始,与各博物馆的联系合作就是志愿讲解队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志愿讲解队充分准备、积极联系、真诚沟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恭王府位于什刹海畔,从地理位置来看,距离北师大相对比较近。恭王府于2008年确立了恭王府博物馆的发展定位,并于2008年8月全面开放府邸和花园,开始招募第一批志愿讲解员。历史学院讲解队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抓住机遇,积极沟通,成为进入恭王府讲解的第一批大学生志愿者。合作双赢的理念使双方联系紧密并为日后的多领域合作奠定了基础。2009年9月,恭王府公共教育中心就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等方面前来历史学院洽谈,负责人高度评价了志愿者讲解队在恭王府中的日常服务和一系列活动中的优异表现,并表达了进一步加强双方合作的愿望。2009年10月,历史学院领导赴恭王府参观,并就进一步合作的意向达成了一致意见。

(四)纵深推进,互利共赢

恭王府作为王府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其旅游价值的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学术科研资源。学术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对帮助恭王府博物馆挖掘新的旅游资源也大有裨益,双方存在深度合作的可能。2009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与恭王府博物馆管理中心进行了会谈,双方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并深化历史学院与恭王府的多方位合作达成共识,取得良好成效。2010年4月,北师大历史学院在恭王府正式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并签订了双方合作意向书,双方合作继续向更深层次推进。至此,历史学院与恭王府的合作从志愿服务层次推进到学术科研领域和教学实践层次,合作日益深化。

三、案例效果

短短四年时间,志愿讲解队在与恭王府合作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学生在服务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博物馆是无声的历史,历史学院志愿讲解队员在服务的过程中,不断解读和感悟着逝去的历史,将一个个历史的人与物化解成生动、清晰而翔实的语言。同学们在讲解的过程中不仅增长了自己的历史知识,锻炼了口头表达和随机应变等能力,更增强了责任意识,培养了志愿奉献的精神,部分学生还在多次大型演讲比赛中获奖。恭王府游客管理中心负责人还亲临历史学院,呈递了恭王府对讲解队志愿者们的感谢信。信中诚挚感谢历史学院对讲解队员的培养,感谢同学们的辛勤服务,这给予了讲解队莫大的鼓励。这些不仅让同学们看到了奉献的价值、社会的认可,还让恭王府及社会加深了对志愿者精神的理解。

恭王府则通过学生们的志愿工作提高了服务水平、社会声誉和文化软实力。在历史学院的学子进入到王府之前,王府没有自己的志愿服务队伍。正是有了历史学院志愿讲解队的推动,恭王府的志愿者讲解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成立了自己的讲解队伍,并于2010年荣获了“首届北京博物馆十佳志愿者服务队”荣誉称号。2009年,三家民营机构对北京六十多家文博单位进行的调查中,得出了“恭王府的志愿者是最好的”的评价,这对恭王府志愿讲解队无疑是最好的回报。同时,恭王府的领导也通过志愿者的服务更加充分地认识到博物馆社会服务和公共教育的重要性,将游客管理中心改名为公共教育中心。

双方在实践中互利共赢,开拓了更广阔的合作空间。通过加强学术合作,恭王府实现从一个发展中心向多个中心发展的转变,提升学术研究地位,加强了对博物馆公共教育的重视,提升文化品牌,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北师大历史学院在恭王府挂牌设立实践教学基地,对学生实践教育更为重视。基于历史学院的人才优势,双方合作还将继续向更深层次推进。

四、案例点评

这是一个典型的院系层面依托专业优势开发实践教育基地的案例。案例对工作思路、组织管理、实践基地选择和沟通、实际效果等都做了详尽的解析,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有着非常好的启发作用。该案例呈现出以下几个特色。

特色之一:以专业为基础,做到了实践教育与专业学习的完美结合。在一般人眼中,历史学是一个枯燥、冷门的学科,开展实践活动也通常是以参观考察、中学教学等为主要形式。但北师大历史学院另辟蹊径,充分发掘了历史学科的专长,把常人眼中的所谓“劣势”转化成了优势和特色,找到了一个非历史专业莫属的实践领域——博物馆讲解。博物馆讲解要求讲解员具有丰富的历史学、文物学、美学等领域专业知识,这确实是其他学科不具备的。历史学院的学生在这一类实践中充分发挥了专业优势,通过实践发现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使学习更有动力、更有目标、更有效率,夯实了专业基础知识,深化了对历史的感悟和理解,把知识在实践中活学活用,综合提高了各方面素质。由于以专业背景为基础,这种合作就存在进一步开发的可能性。案例中双方还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合作,拓宽了实践教育的领域,可谓一举多得。

特色之二:共赢合作的模式与效果。如果实践基地的建设不能满足合作单位的需要,合作就难以持续推进。案例从正面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恭王府博物馆通过讲解队的工作赢得了更高的社会声誉,提升了文化品牌,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促进了学术和科研价值的开发,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如果一个实践活动能够做到案例中让合作单位“离不开”的程度,那就一定是共赢的,也一定是有持久生命力的。在资金投入方面,本案例历史学院投入的经费并不多,由于实践活动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合作单位主动承担了大部分的经费,如承担了志愿者的保险费、交通费、午餐费、培训费以及双方沟通合作交流会议等的筹备费等,这些不仅为志愿讲解队的发展解决了资金难题,更体现了对志愿服务的高度重视和认可。

公务员历史常识篇13

一、培养中职导游专业学生历史知识能力时遇到的问题

1.涉及知识面广。

《导游基础知识》历史章节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的历史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中国历史概述和中国历史常识两大部分,中国历史概述部分内容有朝代的更替、各朝的重大事件、科技、文化成就等,中国历史常识部分涉及天干地支、年、月、日、辰及其记录方法、四时、节气,等等,知识点多、内容广。

2.与实际紧密联系。

历史涉及的内容都和旅游景点的讲解内容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不要死记硬背,要结合景点的知识记忆,才能更好地掌握。

3.学生兴趣不大。

《导游基础知识》书上的中国历史概述这一章只有十几页的内容,却涵盖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知识。中职导游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在初中时已学过历史基础知识,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如果还是像初中历史课一样上一遍的话,就会看到这样的情景:讲坛上,教师口若悬河;讲坛下,学生死气沉沉。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已经对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兴趣,如何打造吸引学生兴趣的课堂,是中职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改变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导游技能。

导游人员有扎实的历史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对景点进行讲解,还是解答游客提问,都需要导游人员运用自身的智慧和所掌握的知识。这使得所需掌握的历史知识特别丰富。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上《导游基础知识》课的中国历史概述部分时,进行了一些尝试,具体措施如下:

1.创设情境,营造现场导游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创设现场导游情境,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增强导游服务技能。例如上课开始,笔者就以导游讲解的方式导入:“各位同学,下午好!欢迎大家乘坐某某号宇宙飞船(基本以班级命名)随我一起穿越时空隧道,现在,我们已来到了距今某某年前的某某时候……”结束时,说:“各位同学,今天我们的时空之旅告一段落了,相信大家已经满载而归了,明天,我们还将继续我们的时空之旅,感谢大家一路的陪伴。”等等。又如,在讲我国境内最原始的人类元谋人、蓝田人、山顶洞人和北京人四种人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让四个同学分别扮演这四种人,并讲解自己所扮演的这种人的与众不同之处,结果学生讲解及表演得生动形象,整整一节课,学生都处于兴奋之中,这种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并将四种古人的特征牢记在心。

2.巧用影像,培养讲解技能。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播放历史故事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组织和讲解的能力。例如上课时,播放动画片《上下五千年》辅助教学,学生不仅喜欢看,还能根据老师的要求,记下一些关键词语。看完后,根据自己所记的内容,分组讨论,组织导游词,进行当堂汇报讲解。又如讲春秋五霸时,学生对宋襄公不是很了解,笔者播放了《愚蠢的宋襄公》的动画片,这样所有学生都了解了宋襄公,并对他的愚蠢还讲解得头头是道。

3.展示照片,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历史图片是史实某一瞬间的再现,它具体形象,能使学生形成直观的印象,并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记忆。运用历史图片,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组织、编写导游词能力,以及锻炼导游讲解能力。对于一个合格的导游来说,就要做到见人说人,见物说物。例如,讲到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时,笔者先展示了四幅图,分别是:重耳流亡、楚成王的礼待、晋军“退避三舍”和晋文公终成霸主。让学生根据四幅画的内容,分组组织、编写导游词,并进行导游讲解。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很好地讲解了这四幅画,而且,有些内容更让人意想不到,这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4.活用历史,穿插才艺表演。

对于一个导游员来说,在旅途中,除了讲解以外,调节旅游者的情绪,让旅游者一直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是非常重要的,导游员需要有一定的才艺表演,才艺有很多种,笔者在讲解历史人物和事件时,经常会适当穿插运用一些才艺,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三国时,笔者让学生猜一个谜语,“孙刘联盟”,打两个歌手名,答案是孙悦、刘欢;在讲大禹和关羽时,我让学生猜脑筋急转弯,问题是:“大禹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关羽为什么比刘备、张飞先死?”答案一个是没带钥匙,另一个是红颜薄命。还可以让学生参与表演,譬如唱与历史有关的歌,等等。这样,学生觉得学历史不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

5.举行竞赛,提高学生兴趣。

鼓励学生在掌握课堂知识的同时,多加强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养成自学习惯。在全校导游班中不定期地进行历史知识竞赛、历史小故事导游讲解比赛,对历史知识及导游讲解能力进行考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与本地历史文化相联系,加强地方史教学

1.加强地方史教学,提高中职导游专业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地方史所涉及的内容是和学生生活的地区紧密相关的。学生具备的导游知识,大多源于周围的环境。他们对关于家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传说、风俗习惯以至山水草木都有深厚的感情。学生只有学习家乡的历史,了解自己生活的地区,才能更好地讲解。例如在讲授春秋战国历史时,课堂上可创设情境,今天你带团从木渎出发,途径胥口,目的地是蒋墩(大多数同学上学的必经之路),请作沿途的导游讲解。学生课后利用网络、书籍等查阅资料,在查找和讲解的过程中,已感受到,就在我们生活的地方,在我们经常走的大街小巷,曾经发生过很多轰轰烈烈的历史故事,有吴王夫差和西施的故事及留下的遗址,有伍子胥的故事,有孙武练兵及书写孙子兵法的故事,还有香山匠人蒯祥的故事等。了解了历史,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更顺利。

2.加强地方史教学,增强中职导游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地方史教学可以为发展学生的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样的条件,有意识、有计划地组织教学,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发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运用有关的吴中地方史料,对蒯祥墓、香山、穹窿山、木渎等地进行具体而形象的讲述,不仅让学生更了解自己的家乡,培养想象力,而且无形中使学生在导游词编写中历史素材。同时,由于地方史教学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可以使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因此有助于学生记忆力的培养和训练。特别是通过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本地区出现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收集、讨论和导游讲解等活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能力,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其对于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组织和把握,特别是提高讲解能力。

中职导游专业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只要教师做有心人,注意改变教学方式,便可以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