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实体经济实用13篇

区块链实体经济
区块链实体经济篇1

文化产业是文化经济的核心部分,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当前,以创新和创业为特征的文化产业业态既符合国家“双创战略”,也符合经济新常态的一般规律,所以尤其受到业界的重视。新文化经济发展中,区块链将在以下两个方面影响其创新性。

第一,去中心化思想推动文化治理创新。区块链技术是不是去中心化是有争议的,但至少对现有僵化的中心化模式提出了挑战。区块链能够建立一种弱中心、小中心集群,从而结束现有的中心化模式僵化、专制、笨拙的文化治理方式。区块链源于P2P(点对点、端对端)的网络技术思想,为文化治理这一重大命题提供新的视野。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以及文化消费者都是文化治理结构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旧的治理体制下,越向下越不具备治理权,但这种情况在互联网生态下开始改变。互联网经济环境下,文化主体更加分散,文化禀赋差异化更加明显,社会化文化自治势在必行。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被认为是区块链版本的重要形式,这是一种区块链技术平台支撑的治理模式创新,它不需要通过原有的中心实现有限度的社会自治。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不仅为文化治理提供新的技术解决方案,也契合了新时期文化治理的新特征。

第二,去中介化思想推动文化商业模式创新。“中介”在社会分工时代的巨大进步,在传统商业社会中具有提高经济效率的作用。在文化产业的产业链中,中介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这种“不可替代”可能将成为历史了。文化商业生态原本通过可信的中介建立系统化的信任机制,但当中介成为一种垄断,“去中介化”反倒成为提高经效率的新诉求。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系统,每个节点能够不再通过中介实现交易,将文化产品流通和交易体系彻底扁平化,这将引发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变革。目前互联网线上交易仍旧是“强中介”模式,区块链实现的是“去中介”或“弱中介”模式,充分降低中间成本,更多实现文化生产者的利益。

第三,分布式思想激发创意阶层的创新动力。文化生产不仅限于文化产业领域,同时存在于泛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的各个领域,共同构成了文化生产的巨型生态圈。文化生产的重要环节包括生产(产生版权和其他权利)、交易、传播、流通、消费等,同时存在个性化和非标化特征。分布式是区块链技术的主要思想内容。信息和数据在区块链系统中分布式储存、分布式传播、分布式记账,并通过“代币”等激励来建立市场民主机制,而不再集中于某个中心的数据库或账本。分布式思想是“古老”而新鲜的思想,各个主体基于自有节点的能力决定参与民有、民治的深度,共同维护系统安全和利益,这种思想非常契合文化生产的特点。由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文化生产的个性化、非标化特性得以保留,创意者阶层得以维护。同时,分布式技术有可能解决文化生产非标化与工业化的矛盾,形成文化生产的后工业化新特征。

区块链与新文化经济的要素性特征

要素性是新文化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即“文化”以要素的形式作用于经济发展本身,而在微观经济层面体现为一种权利。这种权利是知识产权,是版权,是任何一种可评估有价值的增值能力。科技和文化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双动力,但文化动力到底如何实现其价值?笔者曾提出,文化和经济的关系比较形而上,那么文化的要素性不如从产业的文化动力问题入手,文化作为一种能够反复使用的边际报酬递增的要素投入已经受到产业重视。在这种产业实践中,区块链可能发挥的空间更加广阔。

第一,区块链的集体维护思想促进知识社会构建。区块链主要通过在数据层的加密技术和时间戳来实现数据和信息的不可逆和不可篡改。《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版)》认为:“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产权已成为市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互联网应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沿阵地,但当下的互联网生态里知识产权侵权现象严重,网络著作权官司纠纷频发,侵蚀原创精神、行政保护力度较弱、举证困难、维权成本过高等问题成为内容产业的尖锐痛点。”区块链以分布式、加密技术和时间戳实现不可逆、不可篡改,体现了区块链集体维护的思想。这是从业者最为感兴趣的一点,因为这与每个人的自身权益紧密相关。我国关于知识经济的讨论已经20年,知识经济的基础是确权和知识产权的有效利用。知识经济的重要矛盾是知识产权和知识外部性之间的矛盾,区块链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新路径。根据许多区块链研究专家的判读,除了金融领域,知识产权领域可能是区块链技术最具社会影响的领域。

第二,价值互联思想推动文化金融变革和文化产权价值化。互联网从信息互联到价值互联是一种本质的飞跃,这使得区块链与金融体系关系密切。区块链能否实现价值互联目前还受到怀疑,但随着区块链项目的纷纷落地,价值互联已非遥不可及。区块链使文化生产领域和文化金融领域的价值传输具有了可靠的一种共性技术和“基础设施”。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和互联网金融模式开发将利用区块链进行变革,这是区块链实现价值互联网转型对文化领域的直接影响。同时,互联网文化金融也将有具有文化领域特色的独特价值互联体系。区块链系统下,每个参与主体的相关数据都有了明确的所有权、使用权、交易权,区块链服务每个环节并提供共识评价场景建设、消费参与、众创众包众筹等等平台,文化生产的每个环节都能产生价值(形成数字资产)。

区块链与新文化经济的融合性特征

新文化经济的第三个特征是融合性,这一特征非常明显地体现在泛文化产业及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上,文化产业的边界越来模糊,在非文化产业领域文化所带来的增加值日益明显。

2014年3月,国务院公布《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数字创意产业”成为五大产业或五大产业群之一。这两个文件是与文化产业融合直接相关的最重要的政策风向标。

区块链如何影响产业融合性,是否能加速产业融合,还需深入观察和探讨,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在区块链视角下,突破产业边界首先是产业语境统一化。区块链的分布式、去信任和集体维护的特性,首先实现主体的话语权,各个主体具有共同治理的权利,那么不同产业领域将极大消除语境的壁垒。

在数字技术方面,区块链技术作为互联网甚至物联网的底层技术,将充分保障数字技术开发者、使用者、消费者的权益。唯有数字技术领域各方权益得到保障,才能推动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

区块链实体经济篇2

而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普遍低迷、新兴市场光环基本消失,以及各类被认为经济增速较快的代表性国家(如各种“某某几国”)失去期待,资产价格或普遍将面临较大下降风险。当然,在货币超发、汇率体系变动异常(如英国“脱欧”对全球汇率的 急速冲击)等因素影响下,国际市场资产价格变动也将呈现分化态势,在创造短期套利机会的同时,对银行业的风险冲击也将增多。一方面,分化和波动的价格走势将对银行体量巨大的存量资产收益带来负面效应;另一方面,银行业从资产价格震荡中获得的“投机”收益,远不如更为灵活的其他类型金融机构所获,如对冲基金。实际上,资本金比例极少的银行业,长远发展之路是从稳定的资产价格走势中获得风险系数低的收益,而维持稳定的资产价格走势需要稳定的宏观经济运行和货币价值信心等诸多因素。

在“经济增长――资产价格――银行收益”这一链条外,目前还没有对银行盈利增长的较好系统性解释。最近两年,全球市场资产价格变动加剧,原油、大宗商品等主要资产价格经历暴跌;国内市场,房地产价格上涨波动强烈,而作为重要价格体现的股市则暴涨暴跌,当前仍停留低位。综合来看,目前影响资产价格变化的因素更为复杂,资金、增长、信心与价格的关系更不明朗,因而不会出现新的银行业增长“风口”,更何况国内普遍态势是“资产荒”。

区块链对资产价格几无影响

影响资产价格的因素很多,经济、政治、社会因素(如货币、汇率、人口等)都与资产价格变动紧密相关,资产价格变动要素也是经济金融研究的重点和市场努力找寻之所在。在诸多影响资产价格变动要素中,科技或技术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几乎不存在有效逻辑,实践中也很少见到相关案例。实际上,科技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更多是对资产交易或资产价值实现的便利性,而非创造或过多增加资产价值及价格。当然,技术进步增加“无形资产”是另一问题,如在会计层面;而最近几年兴起的“互联网+”对经济金融体系中“资产”价值也无太多影响,大浪淘沙后依然更多体现为增加交易行为的便利。

区块链作为科技进步的重要最新成果之一,在技术层面的稳定性已经通过运行近七年的比特币得到体现。作为理念先进的技术,区块链的深入、完善及转化落地,必然对未来科技尤其在互联网技术层面产生重大影响甚至“颠覆”效应,借助技术进步,也必然影响到经济、金融体系等宏观层面,进而对实体经济参与者、金融机构等微观主体带来变革,这也是区块链被认为“颠覆”包括货币金融体系在内的现有经济运行系统的逻辑。一方面,区块链被认为将对货币体系、金融监管、宏观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区块链被认为对微观银行业运行带来十分可观的正面效应,如创造新的金融产品、大幅提升运行效率、有效防控风险、提升资产交易质量等。对于前者,比特币基于区块链技术已产生并运行七年,这被视为区块链可应用于未来虚拟货币研发的技术成熟性之证据,换句话说,区块链可以提供“数字货币”以替代现有实物货币。同时,借助区块链及数字货币,金融监管将更加精准,例如对特定资金划拨的编码将使资金只能被投向规定主体。对于后者,是区块链在银行微观层面的具体应用设想。例如,第一,点对点交易,类似基于P2P的跨境支付和汇款、贸易结算以及证券、期货、金融衍生品合约的买卖等;第二,安全记录交易信息,区块链可信、可追溯特征使其能被作为可靠的数据库来记录各种信息,如存储反洗钱资料及交易记录;第三,验证并确认各项权利,如土地所有权、股权等合约或财产的真实性验证与转移;第四,自动智能管理,如自动检测下一交易节点是否具备生效的各种环境,若满足预先设定的程序,交易会被自动处理,如自动付息、分红等。

区块链包括最近两年火热的“互联网+”本质都是去中心化。如上,区块链被认为将“颠覆”包括货币金融体系在内的现有经济运行系统的两个层面中,宏观层面的数字货币依然遥远,金融中介进而金融监管去中心化不仅目前进展不畅,甚至金融监管中心化加强的趋势“若隐若现”,如国内市场所揣测的“一行三会”将改革且方向是合并,则我国的金融监管将在适应市场变动形势下更加集中和中心化。全球层面,各国央行对可能削弱监管的区块链在宏观经济金融的运用都实为谨慎。微观操作层面,在诸多设想场景中,银行短期内还无法替代对资产、资金转移和交割的传统式审查及监控,更何况交易运行系统的研发投入巨大,区块链技术全面改造银行业系统还十分遥远。而最关键的原因有二:一是区块链作为一项技术,本质上是去中心化的数据库,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互联网应用协议,离不开互联网技术基础,虽然创造了比特币等“新型货币创造”实验,但新型货币长期内不会取代现有货币,因为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涉及社会、政治等综合方面;二是区块链技术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不仅尚未形成统一技术标准,而且各种技术方案还在快速发展中,对区块链技术的可扩展性,还没有经过大规模的实践考验,现在还主要停留在原型设计阶段。从微观主体角度,对技术进步最敏感的银行业也只将区块链作为信息传输工具而研究,并不传输金融资产的价值,金融资产仍要在线下结算。综上,区块链从属性和对宏微观经济的影响层面,都几乎不对资产价格产生影响。

金融与科技难以实质融合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经济的核心,理论上科技与金融“高大上”主体的结合将产生“1+1>2”的良好效果,这也是国内理论与实务届一直致力推进的重大课题。在2013年“互联网+”概念盛行前,“科技金融”的概念在中国已经被重视和实践推进了多年,从国家部委到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等都大力推进科技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如政府科技金融发展规划、银行科技金融分支机构、高校科技金融研究杂志及成果等。在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中,科技金融被认定属于产业金融范畴,主要是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落脚点是强调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强力助推,因而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更多是科技企业寻求融资的过程。在“互联网+”出来后,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被迅速提出并成为热点,大量机构声称自身具备“互利网金融”属性。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也努力拓展在此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如各类网上商城等,但仍然被市场认为在此领域的进展缓慢,不符合“互利网+”时代的快速发展精神。从“科技金融”到“互联网+”的演进时间轴上,“金融科技”的概念随后出现并炙手可热,被称之为“金融圈的科技革命”,体现出市场对金融与科技已然紧密结合的某种肯定性判断。

金融科技英文为“FinTech”,即Finance加Technology的缩写,FinTech是目前金融圈、互联网圈最为风靡的概念,被认为核心是用技术驱动金融创新,维基百科(Wikipedia)对其的描述是:一种运用高科技来促使金融服务更加富有效率的商业模式。无论从字面还是具体定义来看,金融科技强调科技对金融服务的帮助,且落脚点是成为一种商业模式,而此前的“科技金融”更多强调金融对科技企业提供融资。金融科技被认为通过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对传统金融进行改造、革新乃至颠覆,从而提供更为普惠的金融服务,可被应用于金融领域各方面:借贷、财富管理、支付、保险、众筹、征信,甚至零售银行和房屋中介。“互联网金融”及归属于其的P2P都可被划定到金融科技概念之下,而目前区块链正是金融科技话题中“热度最高”的一个。在金融科技尤其区块链应用上,包括:美国证监会(SEC)批准在线零售商通过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发行股票计划、纳斯达克在个股交易上使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发型与管理、商业银行内部成立区块链实验室(花旗银行、瑞银、纽约梅隆银行等相继成立研发实验室,重点围绕支付、数字货币和结算模式等方面测试区块链应用);在中国,平安银行加入成立于2015年9月的全球区块链联盟R3,2016年4月、5月,国内分别成立了中国分布式总账基础协议联盟和金融区块链合作联盟(深圳),合作开展区块链在金融中可能的应用研究,但距离形成有效盈利模式仍为时尚早。

实际上,从“互联网金融”火热开始,都带有市场对科技与金融实质融合、进而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深刻期许,就像科技与制造业的实质融合将带来新的“产业革命”一样,但效果不达预期。从金融本质属性来看,是资金融通以便利交易达成与价值实现,而金融创造的价值广义上永远无法成为社会价值创造的主流。从“科技金融”到“金融科技”,虽然侧重的主体不同,但并不能代表科技与金融的实质融合,如果前提是定义“实质融合”的核心是创造全新、持续和不断增长的商业模式。因而科技进步对金融业发展的“革命性影响”缺乏依据且言之过早,区块链同样不会带来银行业营运模式的彻底性变革。

仍要保持对区块链“憧憬”

在科技与金融寻找实质融合的过程中,区块链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技术属性,其“颠覆”意义的社会属性拓展,还需要在社会认知层面和自我技术层面的不断调整和突破后,要在理念与实践皆切实达到被很多观点期许的那种“革命性”转变基础上。抛开“数字货币”等依然长远的话题,从微观层面的现实运用来看,区块链作为一项很好的中心化数据库和互联网协议,在银行业目前运营中是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如在区块链技术成熟下对客户信用信息的确认将更为便利和准确,银行间业务合作的清算、对账可以实时并显著提升效率,由此一些因技术手段受限于T+1类规则的交易可以做到实时交易,高效率带来的将是交易收益的增长。作为对科技最为敏感的行业,银行业研究和试验区块链技术也是自然,更何况区块链概念自流行伊始就更多与金融业联系在一起。

区块链实体经济篇3

《白皮书》:中国区块链行业“3+1”层结构

依据链塔智库的行业图谱,《白皮书》将区块链行业划分为“3+1”层,其中‘3’代表三个行业应用层,包括底层开发平台及基础应用层、应用开发及技术扩展层以及行业应用层,其中,行业应用层又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金融领域、实体经济、社会应用和公共事业;‘1’代表分支层,代表的是区块链行业服务的企业及机构。我国在大部分行业已经有所发展,且在部分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区块链行业图谱

《白皮书》预测,未来区块链技术将会在各个领域渗透,尤其是在金融领域与企业服务领域,联盟链或私有链将成为主流方向;区块链创业热情将持续高涨,高科技领域拓展应用空间,区块链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宏观层面:国家引导区块链服务实体经济

区块链技术的快速发展引起了我国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和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应用市场,因而区块链产业具备走在世界前列的诸多有利条件。目前,我国对区块链技术持比较支持的态度。

《白皮书》指出,2018年以来,监管层对区块链发展的态度逐步引导到服务实体经济方向上来,如4月11日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正在研究如何发挥数字货币的正能量,让它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中国人民银行参事盛松成也表示,为实体经济服务才是区块链的前途。

中国央行表态支持,工信部对于区块链的标准化工作也非常重视,除了开展标准的研究工作和应用推广工作之外,还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工作。

中观层面:北上广深杭优势明显 创新创业集中金融和企业服务领域

区块链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久,到目前为止,整个行业主要有几个特点:地域分布集中,企业数量较少但数量增长快,投融资较为活跃,领域分布较广。

来自链塔智库的数据显示:在链塔智库数据库收录的439个中国区块链企业中,北上广深杭占绝大比例,其中北京占比34%,上海占比21%,广东占比17%,浙江占比10%,其他地区合计18%。

中国区块链企业地区分布

《白皮书》披露,目前我国区块链创业企业的行业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金融及企业服务,占比超过80%。金融领域主要包括跨境支付、保险理赔、证券交易、票据等。企业服务主要集中在底层区块链架设和基础设施搭建,为互联网及传统企业提供数据上链服务,包括数据服务,BaaS (Block chain as a Service )平台,电子存证云服务等。

微观层面:区块链企业多行业寻找落地应用

在过去的几年来,中国区块链行业出现了大量的创业公司,涉足区块链领域的企业家也越来越多,逐渐形成较为清晰的发展战略规划,积极开展企业的产业布局,深入研究技术探索,更快地赶上行业发展的进程。

《白皮书》显示,目前区块链在金融服务、数字资产交易、资讯、开发平台、防伪溯源、供应链管理、数据服务、区块链基础设施等领域均有不少创业创新企业在布局尝试,甚至不少大公司也早早进场提前布局以待行业爆发:

2017年5月,腾讯TUSI物联网联合实验室了身份区块链产品,为同一用户不同场景的身份提供交叉认证服务。

2017年6月,京东与众多生鲜电商领域和快消品领域的品牌企业,以及在国家各部委和监管部门的监督指导下,成立了“京东区块链追溯与防伪平台”。

2016年成立的纸贵科技,利用区块链技术,采用自动化版权登记流程,最快可以在15分钟内完成版权登记,大大提高了版权登记效率。

法大大与Onchain、微软(中国)等多个机构联合成立了电子存证区块链联盟“法链”。法大大为企业提供大量的合同签署服务,合同签署之后会存在云服务器上,把相应的信息记录下来,包括文件的哈希值同时同步到相应的司法机关。

中国区块链产业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

区块链实体经济篇4

(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意义“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人们一定便利的同时,也会增加数据信息的被盗风险,而区块链技术的使用为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变革带来了新的活力,其不仅能够有效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性,还可以将各种相关数据之间建立一定的共识机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数据信息的吞吐量,全面提升了用户的实际体验。另外,区块链技术的使用能够在每一个网络终端之间进行传输,使得区块链的作用与价值的到充分的发挥,并且可以应用于网络数字资产之中,进而为世界网络经济建设的发展添砖加瓦。

二、区块链技术发展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潜在需求

由于资本的不断涌入,有效促进了区块链技术项目的爆发式增长,使得区块链技术人才极度短缺,各地政府为了缓解这一现状,出台了大量的扶持政策,但是仍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并且其主要人才来源均为计算机软件以及互联网金融等周边人才,无法达到人才聚集的效果。另外,我国各院校对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参差不齐,并且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受到了严重的限制,由此需要各院校高度重视区块链技术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与价值,进而将区块链的价值充分的发挥出来。因此,在我国教育部门在国家的支持下,探索出了新的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大数据以及区块链等技术的建设,强化了学习转移、认证以及记录等有效措施,以强化创新人才培养,为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三、现阶段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教育模式不合理现阶段,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院校逐渐重视了产学研的融合,例如:混合式教学、师徒制教学等等,但实践显示,我国部分院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与基础课程之间比例不合理等情况,并且随着社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对于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逐渐提升,然而目前各院校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讲解的现象,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课程,导致学生的技能掌握与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相差较多,无法有效的满足企业所需,进而对企业经营发展及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联合培养下联动不足联合培养模式下,高校利用专业的师资队伍、办学资金充足、学科分类覆盖面较广等优势,将新型的教学模式融入其中,强化了创新类的专业交叉融合。企业为学生提供培训服务,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政府方面加强资源整合,充分挖掘出创新人才培养的优势资源。但实际上,这种方式的培养效果并不明显。学校方面存在教学创新性差、实践性教学内容不足等问题;企业方面存在培训方法陈旧、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政府及相关组织机构方面,存在资源整合效率低等问题,难以满足创新人才培养需求,给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教学评价方式单一考核评价方式是展现学生真实学习情况以及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学生的学业考核仍停留在毕业设计、结课考试上,并且主要以考试考核为主,在学生最终的考核评价中占比较大,无法将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总结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出来,并且一次考试不仅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管学分制的评价管理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学习能力进行区分,但是由于缺少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存在阻碍,学生无法将自己的问题反馈给教师,进而出现了考核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提升,及创新思维的应用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创新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效能。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抑制作用。

四、数字经济下基于区块链技术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区块链技术与教育行业相融合已经有了诸多的成功案例,因此,要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的自身特性,并借鉴相关经验,将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价值充分的发挥出来。本文主要从下图1入手,对区块链技术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构建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课程结构近年来,在“互联网+”的推动下,网络平台的建设飞速发展,例如:清华在线、智慧树等层出不穷,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减轻课堂学习压力。但是,由于网络平台不统一,使得网络教学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问题以及不稳定性,进而无法完全代替线下教学,而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为智能化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其既能够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更新,又可以为学生提供问题反馈的平台,使学生可以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达到了信息共享的效果。另外,区块链技术可以在学校、企业以及协会之间建立一定的联动机制,打破了传统学校教学与企业之间的桎梏,强化了课程设置的多方参与性,并按照供需双方的实际需求进行课程结构设置,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缩短了因市场变化、社会政策改变而产生的响应时间。

(二)精准对接各院校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要与社会、企业以及国家的实际需求相接轨,将企业的真实需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进行精准对接,并在数字经济的背景下,有效助推企业实现产业转型。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转变以往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德技并修、立德树人”为原则,积极结合区块链技术培养出专业技能强、综合素养高的综合型人才,确保学生可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另外,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与普及,传统的理论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迎合大数据背景下的潮流走向,因此,要更加重视学生实践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将区块链技术逐渐向学校信息平台方面进行延伸,实现学生数据信息的存储、记录以及共享,同时也有助于学校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定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专业课程的设置,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目标以及未来就业走向,确保学校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的需求精准对接,进而全面提升各院校的人才资源配置效率,促使创新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区块链实体经济篇5

实际上,很多传统产业或企业也具备这些思维。如宝马汽车将汽车做到极致,汽车一代代更新也是不断迭代,迪士尼乐园也是流量为王,沃尔玛则利用大数据做供应链管理,无印良品以简约思维做产品,苹果手机则是跨界的产物。

由于传统产业的产业链跨度较大,管控难度比较大,实体产品高质量量产不易,而互联网产业链短、产品虚拟化,易于管控,容易属于标准化和非标准化产品,以至于相对容易把传统优秀的商业思维落地,故而形成所谓的“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可以理解为优秀的商业思维。今天讲区块链思维,也不想把它说得高高在上。与互联网思维一样,也是从传统商业社会中延伸出来。区块链依托于分布式账本、加密技术等,实现了原有互联网和商业不够重视或无法落地的需求,进而形成了一套商业逻辑,称之为区块链思维。

区块链利用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技术,具备去中心化、开放性、自治性、不可篡改、匿名性等特点。利用这些技术构建起来的商业模式,具备以下思维逻辑:

区块链思维之一:分布式思维分布式意味着去中心化,也可以说去中心化,但是分布式的表述或许会更为本质。首先要打掉业内人士的傲气,分布式或去中心化一定比中心化好吗?

如果因为鼓吹区块链思维、去中心化而否定中心化,这是不理性的。否定中心化实际上在否定我们的历史,也是违背人性。

人类社会几千上万年都依赖于中心化得以生存下来,否则我们的祖先早已消失在洪古荒流之中。恐惧,是人类与生俱人来的。为了抵御人性中对自然万象的恐惧,人类从刀耕火种开始寻找并归属于首领、族长、氏族、城邦、国家以及王侯将相。

在区块链的世界里,投资人恐惧于投资风险,到处打听并跟随大佬项目、知名投资机构背书项目、大型中心化交易所。

以上是让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分布式思维。分布式往往寄托着人类追求自由、民主的美好夙愿,但是不能过分夸大分布式思维。

在比特币网络中,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分布式记账,也是第一次大规模实现转账系统的分布式结算、验证以及记账。不过,分布式思维未必完全依赖于分布式数据存储,而是通过技术、协议、制度形成的去中心化的商业逻辑。因此,对于传统经济而言,分布式思维依然有他的实际价值。

分布式思维本质上是权责利的去中心化,在传统经济中表现为权责利分布式再造。

集权中心往往是分布式改造的重点。如央行,以美联储为例,美联储7名委员决定了美元货币政策,决策一旦出现大失误,或导致全球经济混乱。大型上市公司董事会,董事会决策关系到广大中小投资、股民的实际利益。

在西方国家,上市公司治理机构也不断地去中心化,大量引进外部董事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公开性以及降低权力作恶。

现在的经济系统呈现幂律分布、平台化特点,如滴滴打车一个平台掌控着成千上万的出租汽车,P2P平台交易资金达千亿级别,FACEBOOK掌控着20亿用户信息。这些大型平台一旦出问题,如信息泄露、系统故障、风险失控,可能引发社会混乱。分布式思维来构建这些平台,实际上也为这些平台降低因权力集中带来的责任与风险。

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就因用户信息泄露事件,被44名国会议员围怼5个小时。

议员质问扎克伯格:

“我是不是要给你钱,你才能不泄露我的个人信息?”

“Facebook是不是独裁公司?”

“从2006年你到国会道歉,为什么你今天还在道歉?”

面对FACEBOOK这样中心化的平台,议员们显然不甚了解更不理解,扎克伯格更难以自圆其说,不得不从2006年开始至今一直还要去国会道歉。

除了权力与责任,分布式思维最大的影响或许是启发数字资产私有化思想。资产私有化,人类为此奋斗了几百年。今天,大多数实体经济资产已经实现私有化。而数字资产包括数据、虚拟资产,都没有真正实现私有化,或者不被私人掌控。

分布式数据存储将从技术层面实现数字资产私有化。从产权理论角度,数字资产私有化将极大地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区块链思维之二:代码化思维在比特币网络中,转账作为交易按分布式记账来处理。按分布式思维,人类所有的行为都可以参照转账作为交易来分布式验证、记账,实现去中心化。

以太坊认为,人类的行为极其复杂,不能完全按照交易和记账的方式处理,而应采用协议来完成,在区块链上通过代码来执行协议,智能合约由此诞生。

我们可以看到,比特币网络的思维是人类所有行为即交易,交易即记账,分布式账本实现去中心化;以太坊网络的思维是人类所有行为即合约,协议即代码,智能合约实现去中心化。所以,不管是权责分布式还是协议代码化,都是为了实现去中心化,根本上都是解决信任问题,只是思维路径不同。

人类社会在建立信任关系时发明了“契约”,契约精神已经成为今天市场经济和文明社会的灵魂。但是,违约情况依然屡见不鲜,小到个体大到国家的债务违约,公司信用破产、合同纠纷、毁约跑路屡见不鲜。

从口头协议,到书面合同,再到电子合同,契约从纸质化、数字化、数据化一直在强化信用风险管理。代码化实际上是在契约数字化、数据化之后的升级,即通过代码撰写契约,在公开透明的链上自然履行契约,最大限度地降低违约率。

在区块链的世界中,代码即法律,可以理解为协议代码化,通过代码约束协议执行。实际上,在人工智能领域,也正在从数字化、数据化上升到代码化。人工智能正在进入大数据技术的深水区,即通过代码开发来实现大数据模型构建与计算。

所以,在数字经济中,区块链将协议上升到代码化,人工智能将计算上升到代码化,一个改善信任生产关系,一个提供运算生产力。

现实经济中,协议代码化非常实用。供应链金融、国际贸易融资、银行信贷、私募基金、商品期货期权合约、能源合同管理、零售供应链管理、众包众筹协议等都可以通过协议代码化,增加合作的透明度,提高履约率,降低信用风险。

区块链思维之三:共识性思维人类纷争、世界动荡、国际矛盾本质是共识的流失、撕裂和瓦解,社会文明、经济繁荣、公民幸福本质是共识的凝聚、达成和升华。今天反国际化思潮兴风作浪,中美贸易进入战争状态,实际上是主要经济体之间缺乏利益共识。

区块链网络是以共识为基石来构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共识。区块链思维从共识出发,只有共识才能开启交易、合作与社区,如果共识破裂,链也就可能分叉。比特币网络采用POW共识机制,主流的还有PoS、DPoS、PBFT等。

共识并非只有区块链才有,人类最大的智慧在于寻找共识合作,以抵御自然威胁。但是,人类达成共识的机制有很多,如中心化权威、等价交易、意识形态等等。而区块链共识达成更多地通过平等、自愿、公平的方式达成,这种共识性思维实际上包含了去中心化的自由信仰。

之所以说“共识性”,是因为共识是相对共识,而非绝对共识。人类总是在感性与理性的智慧中不停地选择,不断地分化出不同的想法和利益追求,共识也在不停地瓦解和进步。

丘吉尔借帕麦斯顿首相名言“大英帝国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形容国家关系,实际上道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

共识性,是最基础的共识,也是市场交易的前提。区块链经济共识性思维给予现实经济更多的指向性。互联网思维里的用户至上、用户思维,实际上是从用户的角度设计产品及服务满足用户需求,本质上是与用户需求达成共识。

在区块链世界中,先与用户达成共识,而后采用产品与服务。有点像按需生产,用户达成协议先下单然后再生产。区块链的经济共识性思维,在营销中,这是一种提前锁定用户的策略;在商业模式中,这是将用户纳入产业链之中;在管理中,让用户参与了监管环节之中。

责权分布式思维、协议代码化思维、经济共识性思维都是在原有商业思维里发展出来的,大数据思维要求大数据运算升级到代码层面,进而出现代码化思维;

平台思维中大平台管理遭遇极限挑战,构建分布式管理以实现平台战略;

共识性思维是用户思维和流量思维的前站;简约思维、极致思维和迭代思维不仅仅体现在用户界面上,在区块链的开源系统中展露无疑;

区块链实体经济篇6

2月28日,包括摩根大通、微软、英特尔在内的30多家公司组建区块链联盟。2月26日,中国区块链应用研究中心(上海)正式揭牌成立。数据显示,全球已经有20多个国家正在投资区块链技术,90多家中央银行加入了区块链讨论,百余家公司加入了区块链联盟。在过去3年里,区块链的风险投资超过14亿美元,产生了超过2500个与区块链相关的专利。

区块链似乎真的来势汹汹。作为近年来金融领域的一项重大技术革新,中国的区块链目前发展到什么阶段?与国际发展水平是否有差距?

区块链多数未进入产业应用领域

区块链诞生自比特币。自2009年以来,世界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类比特币的数字货币。此后,各国展开了对区块链的研究。虽然对于区块链的定义,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但是区块链“不可篡改”“分布式账本”“去中心化”等特质基本得到认同。

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执行院长赵晓菊认为,区块链是基于密码学技术形成的分布式的共享数据库,它的本质是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来集体维护一个可靠的数据库的方案。区块链对产业转型、征信、金融学及金融业,以及数字货币的发行、支付等工具和形式,还有风险管理以及金融监管等都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郑杨,将区块链的应用演进路径大致划为三个阶段:1.0版本是可编程的支付,可应用于数字货币、支付领域和跨境领域、小额借贷等;2.0版本是可编程的交易,股票、债权、年金、私募股权等;3.0版本是可编程的社会,应用于、教育、医疗等社会领域。

业内人士认为,这三个版本不是依次实现,而是正处于三个版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中。虽然不少机构在布局研究区块链,但大多数还是仅从技术视角理解区块链,并未进入产业应用领域。

国内外纷纷成立区块链联盟

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在上海保交所邀请9家保险机构参加、搭建10个节点的小型联盟链中,各家保险机构分别作为交易及验证节点,保交所作为管理节点。业内人士表示,这一技术验证的成功,标志着区块链技术在保险业的实践运用迈出重要一步。

刚刚过去的2016年是区块链研究加速发展的一年,各国政府、大型金融机构、企业集团纷纷投入大量资源对区块链进行研究,探索更多的应用场景,力求能将其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产业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与区块链相关的创业公司和企业超过77家。例如,万象控股的区块链研究室,中证机构间报价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机构共同发起的区块链联盟,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等13家机构共同发起成立的“陆家嘴区块链金融发展联盟”,均受到业内关注。

在国际上,美国、英国、以色列等国家对区块链也投入颇多。IBM不仅在新加坡设立区块链创新研究中心,还联合微软组建了由70多家顶级国际银行和金融机构所组成的区块链联盟――R3联盟。据全球知名咨询公司埃森哲的调查显示,2016年区块链在经济领域已获得13.5%的使用率,达到早期开发阶段。

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副秘书长、上海大学科技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孟添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区块链从提升到应用的路还很长,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就好像研制新药,理论上可以治病,但是否有副作用,还需要临床试验。区块链目前就处于这个试验阶段。我们需要探索创新,同时也要保持理性与谨慎。虽然英美等国在区块链的研究与鼓励上力度比较大,相对比较领先,但国内与其的差距并不十分明显。前段r间区块链的话题在国内有些过热,容易出现泡沫”。

安全性、成熟度均成挑战

央行行长周小川认为,区块链技术将产生不容易预测到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规范。

孟添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实际上区块链的真正应用在全球都不多见,在比较普遍的应用中,能举得出的例子只有比特币,但比特币也只是区块链应用的一个方面而已。”

区块链实体经济篇7

不同于传统银行业所依赖的经济性数据,涉及个体的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事实性数据都可能成为信用评估的依据,如:网络消费与交易、个体通信数据、交通地理轨迹、网络社区记录等等,过去未纳入银行业客户数据的信息受到征信评估的广泛重视,这依赖于数据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以及个体生活的数字化趋势。

相对于传统银行业依赖于个体接触实现信息收集的模式,大数据征信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大数据突破基本经济数据范畴,扩大了行为数据来源,从而为改善信息不对称提供了新的资源;在信用风险定价上,大数据模式下个体数据具有易得性和广泛性,具备了成本优势和信息基础以扩展覆盖到长尾客户的服务上;且不同于调查和实验数据,人类行为与观点数字化所产生的数据本质上是田野观察数据,某种意义上摆脱了数据生成中的主观因素。银行业在客户信用评估中引入大数据已成为必然。

但信息化时代的海量数据,由于数据来源与传播差异,各种虚假、欺诈信息充斥其间,噪声数据对大数据的应用产生了严重干扰。信息泛滥、数据可操纵使得数据本身面临信任问题。数据清洗与鉴别为大数据应用带来了额外的成本,这类数据灾害在数字化社会中因数据爆发式增长而愈演愈烈,数字世界中数据本身的信任问题、数据的无序生产等成为大数据征信中的重要阻碍。

数字世界中区块链认证模式及其对传统信用中介的威胁

“区块链”是指用密码学方法产生的动态编程数据块链,本质是对数字世界中数据与代码的认证,使用某类区块链协议的数据或代码,被赋予了某类共识性信任。区块链解决数字化社会中数据与代码自身的可信任问题,从而改善了大数据应用中数据处理成本急剧恶化的趋势。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在面临大数据资源拓荒时,对数字矿产资源有了辨识标签。

由于解决了数字世界中的认证问题,区块链对客户信用的构建产生了颠覆性的冲击。类似于现实世界银行等信用中介对个体经济事实的审核,基于区块链的数字事实审核成为信息时代信用构建的重要基石。

对于信用构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区块链技术重新定义了大数据资源的应用价值,信息社会中各类数据的生产,具有了潜在的价值意义。扁平化的数据生成、传播与共享,有效地改善经济个体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不仅如此,通过区块链技术的数据授权模式,克服大数据应用中的隐私权问题,从而使得开源数据的透明化使用具备了法理与伦理基础。

通过对程序代码的认证,区块链技术可将金融交易的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评估与决策有效融合在执行过程中。从而改变传统银行业对信用风险的管理与定价方式,例如“智能合约”在“互联网+”的世界中具有无限想象空间。

区块链通过对数字事实的认证,其适应信息社会的去中心化、去信任、时间戳、非对称加密和智能合约等特征,为实现信用的共享式评估与可编程管理提供了技术保证。

传统基于规模化优势的银行业等金融中介信用评估模式,由于其覆盖范围小、数据片面、调整僵化等局限性,越来越不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网络信息社会的扁平化、共享式特征,要求信息社会的个体信用评估,转变为基于技术与平台资源的分享式信用评估模式。区块链解决了数字世界中数字事实本身的信任问题,奠定了信息社会信用评估的技术基础,信息社会的个体信用权威中心面临重构。

因此,具有信息技术和平台优势的机构或组织纷纷进入信用评估市场,试图争夺信用评估的核心地位。银行业具有的传统实体与专业人员的规模化优势,在信息社会中极度弱化,这使得银行业信用评估面临迫切的转型需要。而拥有技术优势的科技公司,拥有互联网客户平台资源优势的公司,甚至未来拥有智能产品的“物联网”平台类制造业巨头,都可能凭借其数据优势与平台资源切入征信业务,挑战银行业信用中介的核心地位。

基于区块链构建客户信用的银行业优势及其转型机会

与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平台资源的公司相比较,开展区块链信用构建,银行虽然在新技术和平台资源上存在劣势,但也具备一些核心优势。

信用客户传统资源。由于社会分工,银行业拥有庞大的金融客户群体,几乎涵盖全社会经济个体。首先,个体银行账户数据是信用构建中最为重要的数据,含有直接的经济后果信息,即使在区块链大数据范畴下,银行账户数据仍是信用构建不可或缺的内容。这种专业领域数据使得银行业在信用构建中具有先天优势。其次,银行客户数据记录具有历史性,难以寻找替代资源,这通常是科技企业或新兴“互联网+”平台企业所无法追溯生成的数据资源。当然,要体现这一竞争优势,需要银行业对传统业务数据进行数据资源转化与保护,并逐步采用区块链技术对这些数据资源进行标签、认证,通过版权保护与主动授权管理,逐步形成“互联网+”社会下的信用数据资源供给中心。

监管门槛与成本优势。基于社会个体征信对经济影响的重要性,国家监管严格。这提高了该领域的准入门槛和成本,而银行业相关业务准入与牌照管理上,由于传统经营业务因素,具有先天优势,这对于试图进入信用评估领域的新兴科技公司或平台公司则是巨大的阻碍。

专业人才聚集优势。影响信用的因素众多,不仅涉及个体经济状况,与个体行为、观念及社会经济环境等都具有重要关联。征信技术发展的跨领域与领域交叉虽然成为趋势,但信用评估与管理仍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要求,其专业特殊性是其他专业的技术人员难以完全掌握的,“码农”对个体信用风险的理解一定与金融客服人员的理解是不一致的。银行业积聚和培育的大批信用评估专业性人才,这是新入公司难以实现的。

机构信用优势。面临“互联网+”时代层出不穷的创新信用产品,老牌商业银行多年累积的信誉可减少客户顾虑,提高客户对创新产品的接受度和合作度。如花旗银行2015年发行的“花旗币”(Citicoin),首日上线兑换达7.32亿美元。

区块链实体经济篇8

一、会计监督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一)会计实务信息失真针对于目前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大多数信息缺乏原始凭证或者是凭证过于错乱,这样就无法针对于会计信息真假进行有效的辨别和监督管理,特别容易造成信息失真的问题。如今,信息失真问题逐渐的演变成了企业需要面对的一个重大的问题,目前大多数企业在内部缺乏相对完善的会计核算以及有效会计监督工作,甚至依然存在着一部分的企业伪造原始凭证的方式获取不当的利益,这样就导致在经济活动当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不仅仅会导致大量的违法违规行为产生,而且也对于市场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严重的违背了市场诚信原则,同时对于市场上投资者造成了重大的损害。

(二)会计责任不明确问题对于当前的企业负责人来讲,需要对于会计实务工作重要作用加以明确,甚至依然存在着某些企业管理者为了逃税漏税等行为滥用职权,强迫会计人员采用非法违规的操作达到谋取私利的目的。由于大多数的会计人员为领导威慑,常常有着诸多顾忌,而只能违规的进行操作,影响到了会计监督工作的有效性。除此之外,由于企业管理者没有对于会计工作引起高度重视,不仅仅会直接的影响到会计人员的行为,而且会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会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遇到阻碍。

(三)审计所职业质量较差在当前的会计监督工作当中,注册会计师是主要的人员。在当前竞争压力过大的情况之下,会计审计人员在检查被检对象的过程当中经常无法避免会向委托方利益所倾倒,甚至很多的事务所一味的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往往罔顾职业道德,在制作会计报表的过程当中,往往制作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审计报告,这样的虚假报告行为会对于会计师的信誉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也直接的影响了会计师社会监督职能的发挥,对于社会和谐稳定都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

二、加强区块链应用,解决会计实务痼疾

(一)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为了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水平和质量,需要保障信息精准性、安全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其中,利用区块链进行账本记录不会容易被轻易篡改,同时也可以实现永久化的保存。相关的工作人员通过采用区块链技术不仅仅可以实现会计分布式记账,而且还能够让会计信息被篡改概率大幅度的降低,除此之外,通过采用区块链技术能够有效的增加中间节点个人造假的难度,有利于促使会计信息真实性得以提升。工作人员通过采用区块链技术还可以降低记账的错误概率,同时也可以切实的保障会计信息真实性以及准确性。

(二)提升会计监督职能通过利用区块链技术能够促使会计监督职能得到显著提升。当前开展会计实务工作的过程当中,特别是需要重视财务数据监督管理工作,要求当前会计工作人员端正好工作态度同时要具备责任心。比如,报销的过程之中,为了切实的保障发票准确、业务真实,通常都需要不同的部门以及不同级别的管理人员对于会计数据进行反复审查。另外,在会计监督管理的过程当中,会计监督的职能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利用区块链技术就能够促使所有交易数据可以被实时监督控制,同时保障数据的透明性,还可以对数据实时的进行审核,保障数据的真实性以及有效性,这样就有效的避免了虚报业务、虚开发票或者是购销不一致的问题的产生,有利于促使会计的监督职能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

(三)降低投入以及提高效率通过利用区块链技术有效的降低了成本投入,同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其中,资产的采购管理、内部调拨的过程当中,企业都投入了大量资金人力。通过采用区块链技术能够减少人力财力的投入,比如,会计资产登记以及转移需经人工操作同时需要支付员工费用项目,这就可以通过采用区块链技术来完成,不仅仅可以有效的节约成本,同时保证操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能够有效提高工作的准确性。在当前通过利用区块链技术还可以促使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升,例如,在报销差旅费的过程当中可以快速将数据记录到凭证当中,有效的减少了中间传递快递资料时间,同时也不需要快递的费用,在报销差旅费的过程当中显著的提高了效率,具有良好应用效果以及现实意义。

(四)促使财务业务数据一体化在当前企业通过采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财务核算系统以及企业业务系统相互的对接,有利于对于数据进行自动化的提取,同时可以快速有效的完成会计凭证的审核确认等工作,在账务处理的过程当中能够自动化的生成报表,切实的保障审计全覆盖,与此同时,通过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促使财务信息由传统纸质管理转变成为电子档管理,能够促使业务模式得到快速有效优化调整。

三、对策与建议

(一)提升区块链技术首先,在目前基础之上进一步促使区域链容量得到扩大是当务之急,只有促使当前区域链的容量瓶颈得以突破。其次,还需要对于共识机制加以升级,促使共识边界得以扩大,还需要对于密钥保管机制加以健全和完善,特别是针对于公司要设置相关的监控和保管的程序,这样才能够促使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得到提高,切实保障数据的可靠性及真实性。

(二)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了实现行业的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需要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工作。对于当前的会计工作人员来讲,也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节奏和步伐,要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区块链技术,要由传统会计人员转变成为价值管理人才以及决策分析人才。对于社会上任何一大行业来讲,人才都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的推动性力量。当前的人才应当深入的了解区块链技术,同时在会计业务实施的过程当中应当更好的运用区块链技术,这样才能够提高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与此同时,要求当前的会计人才转变传统思想理念,要具备现代化思维方式,紧跟时展潮流,不仅仅应当加强区块链技术的运用,同时也可以展开咨询服务等诸多的业务,进而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保障区块链技术可以得到良好的应用。

(三)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当前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和相应的监管措施的保护,进而会对于大量企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很多的企业也蒙受了重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依然存在着诸多的不法分子通过利用监管漏洞或者是失误实施经济犯罪行为。目前由于互联网上,监管难度比较大,少有企业愿意将自己的信息和他人进行共享,或者是在网上将所有信息公开。对此就需要对于法律法规进行改良和完善。区块链技术是一种现代化技术,同时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技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就需要对于法律法规体系加以健全和完善,加强实时的监督和控制,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保障交易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也可以严厉的打击黑客的犯罪行为。

(四)建立区块链标准虽然区块链技术得到了广泛运用,但是,对于区块链技术还是缺乏标准化体系。目前各大国家都在实现区块链的标准化,对于目前我国的会计行业来讲,也需要在行业内部逐渐统一区块链的标准,这样才能够实现会计行业健康稳定及可持续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区块链技术是一种现代化技术,在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在未来也会得到更广泛的运用,在会计领域运用区块链技术能够解决当前会计工作当中的诸多的难题,同时有利于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崔春.大数据助推审计基本理论问题发展探讨——基于区块链技术[J].经济体制改革,2018,03:85-90.

[2]谢晓晨.区块链技术未来在会计领域的应用:或将发展复式记账法[J].财务与金融,2018,04:38-41.

[3]王刚,叶明,郑天娇.信息质量视角下区块链技术在企业会计领域的应用探析[J].财务与会计,2019,02:67-69.

[4]张夏恒.我国区块链能量分布与前沿热点趋势——基于核心文献样本分析[J].产业经济评论,2019,02:81-95.

[5]邢恩泉,宋睿,苏蕊,曹蕾娜.基于区块链视角谈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J].财务与会计,2019,02:77-78.

区块链实体经济篇9

1区块链技术概念与发展特征

1.1概念界定

区块链技术表面来看较为深奥、难以理解,但是其本质原理较为浅显易懂。具体来说,可以将区块链整体看做一个分布式地图,在不同的分布区域内,均拥有权力相当的应用主体。这些权力相当的应用主体可以借助区块链中不同链条实现信息融合共享。在进行信息融合共享过程中,区块链技术还可对一些市场交易技术进行高端隐私化处理。在区块链技术发展初期,广泛应用于市场金融交易领域,因此,为保障市场用户的信息交易安全与资金交易安全,区块链技术通常借助全方位加密手段和高技术秘钥科技对一些数额交易较大、信息较私密的事件进行系统加密处理。此外,区块链技术还借助自身高科技数据计算系统对一些权力主体的应用进行深入平衡,最大化保证其保密性同时,也平衡了主体权力的运用,促进市场公平性,杜绝不必要交易成本的浪费。

1.2发展特征

在区块链技术中,最核心的技术就是其系统内部的非对称高端加密技术与时间戳技术,这些核心技术主要具备以下几种特点:一是具备高度去中心化特点。传统互联网交易管理中心通常总是在不受任何约束情况下对市场交易进行管理,会导致管理中心的权利逐步向绝对化趋势发展,大幅增加市场交易成本,逐步降低交易效率。而区块链技术与之不同,区块链技术主要采用高度合理的去中心化模式,并不依靠交易管理中心进行统一管理。区块链技术主要依托高端加密数据测算技术对用户信息进行分层管理,即使在某一层发生信息泄露问题,也不会影响整体信息管理系统。二是具备区块链安全性能。现阶段,在互联网交易中均采用对应秘钥技术来保障用户信息,但随着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持续发展,对应秘钥技术在使用过程中较易产生信息漏洞。而区块链技术中采用的是非对应秘钥技术,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安全性。三是具有反复验证性能。在区块链中具备时间戳技术,可以依托该技术对不同时间节点的用户信息进行实时搜索与查找,且在时间戳技术的系统控制下,用户信息很难被恶意修改与盗用。

2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冷链物流信息化平台尚不完善

我国当前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冷链物流信息网络组织。在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缺乏提供信息的网络平台,造成了产品信息错位、不对称现象,进一步导致产品市场供需不到位、信息输出混乱等问题。与此同时,全国大多数冷链物流企业均没有属于自身的独立信息化网络平台。即使有少部分企业拥有独立的产品信息系统库,但企业之间信息缺乏共享机制,产品供需信息仅仅取决于各自企业拥有的局部市场消费现状。这些信息流动性差、准确性低,较易受到局部消费市场的影响,导致产品销售风险升高,提高生产成本。

2.2冷链物流的人才培养缺乏

随着我国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冷链物流产业开始逐步发展起来。具体来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与其他物流运输人才培养在本质上存在较大区别。冷链物流人才培养在掌握相关冷链加工、运输、储存等相关知识与经验后,还需要深刻了解食品安全、农业、生物等几方面的知识。由于我国区块链、物联网技术仍旧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同时掌握冷链物流基础知识与区块链技术的人才屈指可数,加之整个冷链物流行业人均工资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大部分从事冷链物流行业的工作人员是外行,缺乏基础冷链物流知识。以冷库为例,许多操作人员没有经过长时间专业培训就直接上岗,缺乏冷链基础知识,经验尚且不足,物流管理意识相对薄弱,一旦在运输途中操作管理不当,极易造成冷链产品安全问题。

2.3冷链物流运输追踪系统单一

现阶段,我国生鲜食品的全程追踪监控与运输管理是整个冷链物流的重要组成环节。为确保生鲜食品的新鲜度与安全度,需要在整个冷链物流运输过程中对生鲜食品进行全方位追踪监管。但目前我国在冷链物流运输中主要存在对生鲜食品的全程运输监管力度不足、全程运输追溯信息系统欠缺等问题,无法最大化实现生鲜食品冷链安全供应链的全面管理与具体追踪管理,导致无法提供真实、可靠、准确的运输追踪信息数据。由于收集的运输信息不全面、追踪系统不完善,在运输中一旦出现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原因,错过最佳解决时间。同时,由于生鲜食品安全信息与生产信息不太透明,无法及时有效地对供应链中生产、包装、储存、运输等环节进行合理管理。

2.4冷链物流运输温度缺乏保障

冷链物流运输产品一般均具备易损坏、易腐败、价值较低及大小不一等特点。在运输过程中,对环境温度、湿度、包装结构等指标均具有较高要求,必须达到冷链运输规定标准。但是在目前我国冷链物流的温度运输控制中,尽管某些关键环节设定了温度控制工鞥,但仍无法建立全方位温度控制系统,即无法实现运输温度全程控制。由于现阶段我国冷链物流运输环节中温度控制环节都是独立且单一的系统,因此,无法保证产品在冷链运输过程中温度长期保持很稳状态,且由于温度缺乏具体保障,更易致使冷链产品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3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措施

3.1加强冷链物流信息化管理规范

首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规范。健全冷链物流系统信息安全标准,例如冷链运输作业基本标准、冷链运输环境温度设定标准与温度控制标准。同时,结合国际通用物流标准,实现产品链上各环节信息收集与管理均有基础标准可依。完善政府信息、企业信息、个人运输信息等方面相关政策法规,同时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保障冷链物流信息的运输安全。发挥区块链技术的检测作用,采用“分层检测、相互驱动”的管理模式,并及时介入网络信息平台,将运输车辆温度情况、运输定位纳入综合监控范围,促进冷链物流运输安全保障。其次,完善冷链物流相关信息规划。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快速发展冷链物流保障产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2019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报告等政策规划创新制定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体系。需要将区块链技术重点作为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体系的发展基础,进而将信息化作为促进区域协调运行、实现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手段。同时,完善消费市场准入机制,为冷链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提供较为稳定的构建环境。最后,加大冷链物流政府扶持力度。各地政府需要对冷链物流企业以及农产品销售企业在物流人才培养、流通区域通行权、土地买卖、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政策扶持力度。同时,充分利用各地政府关于区块链技术、科研开发等专项资金项目,打造新型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体系,重点支持一批全面化冷链物流龙头企业茁壮发展。此外,鼓励这些新型企业积极与信息化院校进行深入合作,联合培养具备冷链物流基础专业知识与科技创新知识的物流信息化高端人才,优化冷链物流人才结构,为冷链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奠定夯实基础。

3.2创建智能集装箱信息管理平台

冷链产品和其他产品在物流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冷链产品具有储存周期短、产品附加值高、回收处理性能低等特征。为提高我国冷链产品市场交易量,政府和相关运输部门出台了众多相关政策和指导方针,提出要依靠建设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网络来促进产品销售。对此,可以创建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指导的智能集装箱信息管理平台来构建高端冷链物流信息网络。所谓智能集装箱信息管理平台,主要是指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以及区块链技术对产品冷链物流进行集中管理。该管理平台与电商销售平台相似,当装满产品的冷链物流集装箱达到指定地点时,可利用红外线扫描技术对其进行全方位扫描,以此获取集装箱货物重量及运输编号等信息,然后利用信息数据传输平台呈现冷链物流集装箱图像。相较于传统集装箱物流运输过程,冷链集装箱物流运输可以充分借助此项智能平台,大幅度缩短集装箱扫描时间,提升交易效率。同时,该智能平台还可借助区块链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集装箱内冷链产品种类进行分类,例如一些保质期相对较短的蔬菜、肉类等农产品,会在平台检测中加入温度、湿度数值,以便选择更好的运输路线。

3.3建立全程冷链运输信息化链条

一个完整的冷链运输信息化链条主要涉及产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且要求产品在全程中处于低温运输环境,以此充分保证产品销售质量。冷链物流主要利用区块链技术对运输各环节进行信息数据全面覆盖,保证冷链物流各环节紧密联系,提升运输效率。第一,生产信息化。以农产品为例,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数据信息库,利用各种传感器对农产品生产环境温度、空气湿度、光照程度、土壤湿度等指标进行数据采集并及时将其录入信息库,对农产品生长环境进行定期检测,对所收集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统计及研究,以此优化农产品生长环境,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达成生产质量化、智慧化目标。第二,加工信息化。产品生产后,在产地进行简单分类、挑选与包装,最终进行装箱。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实时记录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数据信息,例如产品监测过程、加工环节、加工日期等信息,将数据信息上传至政府相关部门的官方平台,以便广大用户在各大销售市场通过智能手机对产品加工信息进行查询,也有助于督促产品加工质量的提升。第三,产品储存信息化。通过各地政府的资金投入以及各地冷链企业的不断加入,需要增加冷库数量。同时,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冷链储存管理系统,实现储存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此外,运用区块链技术还可对冷链冰库各个功能区域进行合理优化与组合,进而形成智能化冷链储存仓库,提高冷库运输效率。第四,运输信息化。将区块链技术与湿温传感技术进行有机结合,通过车辆监控系统将农产品在冷链物流运输过程中的信息数据及时传输找到冷链检测系统中,系统在接收到数据信息之后进行不定期监管,以此提高冷链物流产品运输效率。

4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一种长期发展性工作,应当杜绝出现“一蹴而就”“单一化发展”的思想观念,积极运用区块链技术不断健全已有冷链物流信息化体系。在区块链技术支持下,我国冷链物流系统可以利用网络智能信息化平台,及时有效预防潜在食品安全风险,也能发现并解决存在问题及时。通过区块链技术与我国冷链物流的高度融合,真正使智能信息化系统在运输中发挥督导作用,提高冷链物流运输效率,也能提升产品运输质量。

参考文献:

[1]唐衍军,许雯宏,李海洲.基于区块链的食品冷链质量安全信息平台构建[J].包装工程,2021(11):6-7.

[2]郑君宇.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网络供应链金融创新优化路径初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01):18-20.

[3]尹传忠,谢毅峰,武中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多式联运信息平台构建[J].铁道运输与经济,2020(08):33-38.

[4]张馨.新型物流产业供应链体系建设研究——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07):103-107.

[5]张森,叶剑,李国刚.面向冷链物流的区块链技术方案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20(03):12-15.

区块链实体经济篇10

一、相关研究综述

(一)产业集群、集群融资问题研究

关于产业集群,阿弗里德•马歇尔[1]是最早的研究者之一,他把产业集群概括为外部规模经济作用的产物。后来,迈克尔•波特在其经典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中对产业集群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并进而使之真正具有了现代市场意义。波特(PorterME)[2]认为,产业集群是某一特定产业领域内具有共性或互补性的相互联系的企业与相关机构的空间集聚现象。波特将有关产业集群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学者们从理论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归集产业集群发展相关理论,并对之开展进一步研究。[3]关于产业集群融资问题,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融资优势、融资模式以及融资策略等方面。首先,企业空间集聚有利于减少制度因素的约束,降低集群企业融资的难度,[4]产业集聚能够降低企业融资约束程度。[5]集群融资优势的发挥有赖于集群企业间的协同效应,产业集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需要关注集群融资下的风险传染问题,相关合作者通过提高集群信任度,发挥产业集群融资优势。[6]其次,产业集群融资模式主要包括互助担保融资模式、区域性中小银行模式、供应链融资模式、[7]互联网金融模式[8]等。其中,互联网金融模式通过互联网平台聚集社会闲散资金,成为适应小微企业产业集群融资的新模式。[9]要改变集群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应当从产业集群信用制度构建、增加政府资助、[10]金融体制创新[11]等方面着手。同时,在推动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过程中,政府应当加强法治建设、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12]

(二)产业集群信任机制研究进展

产业集群信任机制构建对于降低集群企业合作成本、规避风险、促进集群创新等具有重要意义。[13]李蓉[14]根据集群生命周期理论提出,基于制度的信任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强化集群企业合作,增强集群竞争优势。施米茨(SchmitzH)[15]在研究集群效率与报酬递增的过程中发现,信任的建立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而言意义重大。代尔(Dy⁃erJ)等[16]认为,组织间的信任可以提高效率。崔祥民等[17]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研究认为,集群内社会资本有利于强化信任关系,推动集群创业融资。提高产业集群信任水平的途径包括构建征信体系、建设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加强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等。[18]马毅等[19]针对知识产权集群互助担保融资,构建了一种可以进行可拓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的信用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了集群的信用度。此外,集群信任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在信息产业集群行为整合、合作模式与知识共享关系中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20]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产业集群融资与信任机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在产业集群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产业集群融资相关研究主要致力于集群融资优势、融资模式、融资策略等方面的探索,产业集群信任机制相关研究大多从集群信任机制的作用、优势以及集群信任水平提升视角着手,现有研究尚未将集群融资与信任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尚缺乏明确的对信任机制在集群融资过程中作用的定性分析。本文试图基于区块链视角研究产业集群融资信任机制,重点分析区块链在产业集群融资信任机制建立与信任机制保障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互联网+”背景下,线上化发展的集群企业信任机制的缺失是导致集群融资难题的重要因素,而区块链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信任构建技术,将对解决产业集群融资问题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二、区块链发展回顾

区块链最早源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背景下中本聪对比特币交易模式的构想。区块链技术作为比特币交易的基础,其实质上是一个点对点传输、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区块链摆脱了第三方机构的约束,无需担保即可生成交易数据,这些数据是有机的,每一组数据的生成都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具有不可逆性。同时,这些数据采用密码学方式加以保护,保证了数据的不可篡改性。区块链数据由各个节点共同维护,每个节点都能拷贝一份完整的数据库备份信息,任一节点的信息发生变化,所有节点的备份信息都会同步更新,从而可以实现去中心化的信任共识机制,保证数据安全可靠。区块链上数据公开,信息透明,信息一旦生成即难以篡改,使得区块链技术能够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信息有效性的验证、交易双方信任机制的构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图1所示,区块链的演变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加密数字货币,以比特币为典型代表,这一阶段的数字货币可以实现价值转移,体现了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职能;第二个阶段主要是智能合约,强调除货币以外的其他数字资产的价值转移,如股权的登记与转让,这一阶段的区块链技术主要应用于金融和市场领域;第三个阶段是超越货币和金融领域的应用,这一阶段的区块链技术真正服务于社会领域信任问题的解决,体现在政府、医疗、艺术等领域,如将之用于居民身份信息认证与信用等级评价、全面监测患者身体健康情况等就诊信息、音乐作品等无形资产的知识产权管理等。

正因为区块链技术能够保证价值转移的精准性、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和交易信息的可信性,使之在信息有效性的验证与社会信任问题的解决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由此引发了各国政府与投资者的高度关注。新浪科技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区块链风险投资额为200万美元,而2015年这一数值已经增加到4.69亿美元,增长超过200倍。全球区块链创业公司分布在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和地区,美国的占比约为39.80%,英国次之,占比约为16.7%,其余主要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注重科技创新的国家,如德国、瑞士、法国、中国、日本等。我国区块链技术实践领域成绩比较突出的有小蚁众筹、井通科技以及我国首个从事区块链技术研究的专业机构——万象区块链实验室,这些都是去中心化、去信任的区块链实践的成功案例。2016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提出要加快数字货币的研究。2017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倡导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测试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区块链应用领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017年5月,我国第一个区块链标准——《区块链参考架构》,标志着区块链基础性标准的正式确立。2017年8月,粤港澳大湾区区块链产业联盟在深圳宣布成立,对整合区内基于区块链技术创新创业的企业及其投融资活动所需的资金来源无疑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从而使得区块链在融资领域的实际应用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区块链与产业集群融资信任机制构建

(一)产业集群融资信任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互联网+”背景下,基于网络空间集聚的产业集群由于彼此间信息不对称,相互缺乏了解,集群内企业存在大量的机会主义行为。个别企业为获取资金,刻意隐瞒真实财务状况,使得违约风险增加。产业集群整体环境由集群内若干相互关联的企业、机构、供应商等共同构成,任何主体信用行为的缺失均会对产业集群整体融资环境以及集群内企业间相互合作产生负面效应,进而导致集群融资环境变差,资金供应链发生断裂,影响产业集群健康发展。本文认为,集群企业融资难,归根结底是因为产业集群信任基础不稳固,有效融资信任机制缺乏。信任是集群企业间合作的基石,是集群企业与金融中介、金融市场进行融资合作的基础。良好的信任机制在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促进资源要素流动、加强集群内外部资金合作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产业集群融资信任机制的建立不仅有利于约束集群企业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交易成本,而且有利于增强投融资双方互信基础,拓宽融资渠道,缓解集群融资难题。

(二)区块链对集群融资信任机制的作用

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型的信任重构体系,对产业集群融资信任机制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图2所示,首先,区块链按时间顺序将数据结构以链条的形式进行组合,能够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防止信息发生篡改,保障区块链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产业集群内企业间发生的各种交易记录都能够在区块链上体现出来。一旦交易记录转移到区块链上,对于链上的信息,产业集群内的任何企业都不能进行篡改,可以在信息的真实性方面保障产业集易信用。其次,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基于信息加密技术以及相关平台的完善与应用,这里的平台既包括区块链自身的链式结构数据存储平台,也包括互联网技术发展所提供的网络平台。数据通过网络介质传输,区块链上的每个节点都能拷贝一份完整的数据库备份信息,任一节点的数据信息发生变化,整个数据库的备份信息都会同步实时更新,数据的任何变化都是有迹可循的。产业集群内体现在区块链上的信息数据库可以根据每个节点(集群内企业)信息的变化而实时更新,保证了产业集群整体交易信息的完整性。同时,如果集群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质量不合格,也能够在区块链上查找到问题出现的具体环节,进而锁定涉事产品研发、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的直接责任人。区块链信息的可追溯性能够为产业集群融资活动提供信任保障,真正做到有源可溯,有责可追。

此外,区块链上的数据采用密码学方式保护,为数据信息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共享平台。综上所述,区块链体系能够以自身稳定的链式结构防止信息篡改,保障交易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可追溯性以及资金的安全性,从而实现信任构建。区块链对信任机制的构建在产业集群融资过程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图3,首先,产业集群与投资者之间存在一种信息双向流动的关系。产业集群通过互联网平台融资信息,经由网络传播,实现融资信息的实时共享,而投资者作为信息接收者接收信息。同时,投资者也可在互联网平台上投资信息,而集群企业作为投资对象接收信息,最终完成产业集群融资过程的信息流通环节。资金信息流通有利于信息共享,提高投融资效率。其次,投资者需要根据区块链上的产业集易记录,决定是否进行投资。如果区块链显示其信用记录良好,则投资者提供资金支持,双方达成合作共识,整个合作过程中的交易信息被记录在区块链上,同时合作过程中双方的交易记录会反馈给投资者,良好的信用记录将强化信任;如果产业集易信息中存在不良信用记录,则集群的信用信息反馈给投资者,投资者拒绝投资,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者之后与该集群进行合作的可能性降低,不良信用记录将弱化信任。

至此,完成区块链上产业集群融资过程中信任机制的单次运行。需要注意的是,区块链作为一种建立信任的数据链结构,区块链上的产业集易记录是集群若干次交易行为的累加。在产业集群与投资者合作的过程中,只要出现一次不良的信用记录,就会产生弱化集群融资信任机制、降低集群融资效率的后果,而良好的信用记录则会不断地强化集群融资信任机制。通过信息流通、交易信息审核、投资决策、信息反馈、区块链交易记录生成等环节的循环运行,可以降低产业集群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强集群融资过程中的信任基础。区块链稳固的链式结构和加密技术能够在集群融资信息共享过程中有效防止外界不利因素的侵入,保障资金安全,强化融资过程中投融资双方之间的相互信任。以买买网为例,2016年上线的买买电商平台目前已经完成了区块链系统的连接,通过平台经营行为的数据化将交易信息记录在区块链上,形成一份与该平台具有合作关系的实体产业集群和企业交易行为真实的数据报告。投资者接收到融资信息之后,即可通过区块链上的交易信息审核企业信息的真实性。如果交易信息显示信用记录良好,则会强化信任,买买电商平台上的企业即获得资金支持;如果交易信息中存在不良信用记录,则会导致融资失败,降低之后投资者与该平台合作的概率,弱化信任。由于电商平台的实际交易主体是线下产业集群、企业与投资者,因此区块链上的交易记录是集群、企业多次交易行为累加的结果,单次不良信用记录会弱化融资信任机制,影响融资效率,而良好的信用记录则会强化融资信任机制。区块链体系下融资信任机制的运行,不仅能够降低金融机构投资者融资风险,而且为买买电商平台构建了一个安全可靠的融资环境。

四、区块链与产业集群融资信任的保障

(一)产业集群融资信任的保障

产业集群融资信任的保障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体现:1.产业集群道德环境约束。产业集群作为一个特定区域内基于分工合作关系集聚而成的空间集合,集群内若干企业与相关机构共同维护集群环境,集群内部道德规范形成道德环境约束。如果个别企业存在机会主义行为,会严重影响该企业的信用记录,集群内其他企业可以通过选择不合作策略对这种不遵守信用的行为加以惩罚。如果集群企业事先能够预测到不信任策略会使自己遭受损失,那么就会在集群合作过程中进行理性的选择,[21]从而保障集群融资信任机制。2.产业集群制度环境约束。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形式,拥有一套以集群企业共识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制度安排,这套制度安排包括集群企业日常行为规范、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失信惩罚等相关规定。产业集群制度关于失信行为的严厉惩罚将使失信企业丧失与其他企业平等享受集群环境所带来利益的权利,甚至可能会因不良信用记录的存在被胁迫退出集群环境,从而达到对企业融资行为进行约束的目的。3.产业集群风险环境约束。集群企业机会主义行为一旦被识别,就会引起集群内部合作信任危机,而如果集群企业机会主义行为未被发现,则会出现违约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源自于集群内部,构成内生性风险,而内生性风险是导致集群衰退的重要原因。因此,鉴于集群内机会主义行为存在的可能性,集群企业之间的合作必然会更加重视信任因素,并自发地形成一种基于风险防范的集群融资信任保障机制,用以约束集群企业融资行为。

(二)区块链对集群融资信任的保障作用

区块链记录了集群融资数据的全生命周期,包括从数据生成、存储到数据提取与应用的全过程,在区块链上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且这些数据信息是不可逆的。数据公开,信息透明,一旦生成便难以篡改,可在一定程度上对集群融资信任机制起到保障作用。集群企业交易记录通过链式排布的状态展现在区块链上,如果企业存在信用瑕疵,不能按照规定偿还欠款,企业就会以信用记录不良的状态呈现在区块链上,且这些信用信息除非能够同时控制数据库备份系统中超过51%的节点,否则单个企业是无法更改的。受集群道德环境约束,集群内其他企业乃至集群外部金融机构均会通过采取不合作策略来惩罚企业失信行为。集群企业内部资金积累因无法达成共识而转化为内源融资,造成集群企业内部融资困难;集群外部金融机构作为独立的“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则,在集群企业存在失信行为的情况下,选择谨慎性投资,防范投资风险,拒绝向信用不良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在产业集群内外部道德环境的共同约束下,违约企业受到道德惩罚,资金周转困难,从产业集群长远发展看,也会影响集群整体的资金链运作,影响产业集群健康发展。区块链在产业集群融资活动中扮演着信用信息载体的角色,企业一旦出现违约等信用不良行为,在道德环境与制度环境双重约束下,违约成本过高,因此理性的集群企业会选择遵守信用,从而保障了集群的融资信任机制。此外,区块链采用的信息加密技术可以在保障交易安全性的同时,降低信息获取成本。金融机构在选择潜在投资对象时,可根据区块链上可靠的数据信息对投资对象进行筛选。由于区块链完整地记录着集群企业的交易信息,投资者可以根据这些交易信息对集群企业履约能力进行判断,从而减少投资者花费在信用评级上的成本。对于区块链上记载的信用不良企业,金融机构等投资者会将之列入信用黑名单,并在后续投资事项发生时优先权衡这些企业资金收回情况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加强风险控制,从而有效降低投资的不确定性。投资者对信用不良企业持谨慎态度,能够督促理性的集群企业继续履行守信行为,从而保障了产业集群融资的信任机制。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互联网+”背景下,产业集群的网络空间集聚容易引起信息不对称,个别企业可能存在机会主义行为,造成集群内部企业之间以及集群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任缺失,而这一方面会影响产业集群融资效率,另一方面会促使集群企业加强风险防范。从本质来看,区块链就是一个点对点传输、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可以在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安全性的同时,保障数据信息安全可靠。本文认为,产业集群可以利用区块链去中心化、去信任的特征,自觉建立集群融资信任机制;可以利用区块链数据所具有的不可逆、难以篡改的特性,履行守信行为,加强风险控制,保障集群融资信任机制。鉴于当前区块链技术相关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区块链技术对产业集群融资信任机制的构建与保障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但是,从比特币交易的安全性上不难看出,区块链凭借其特有的信任构建体系,确实可以在信任保障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区块链金融模式将成为产业集群融资过程中信任机制构建的重要途径。为更好地推动区块链技术在产业集群融资中的应用,各相关主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研发机构应注重解决区块链技术实际应用问题,提升其在产业集群中应用的可行性,如成立专门的集群区块链融资研究部门,通过对区块链上产业集群数据信息与交易情况的观测,查漏补缺,构建一个区块链体系下产业集群融资活动高度信任的环境,同时降低集群利用区块链技术推进融资活动的成本。第二,政府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主要从三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可以在每年的国家财政支出预算中,留出一部分用于区块链项目研究的专项资金,为科研机构提供区块链专项资金支持;二是出台鼓励产业集群利用区块链完善投融资环境的政策建议,对区块链技术在产业集群中的应用给予政策支持;三是通过监管区块链上产业集群的交易记录,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产业集群融资信任机制的构建和运作提供安全可靠的环境。第三,产业集群可以成立区块链融资联盟,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在集群融资过程中的应用,建立并保障集群融资信任机制。

参考文献:

[1]阿弗里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23-225.

[3]翁智刚.产业集群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M].2版.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68-122.

[4]龙小宁,张晶,张晓波.产业集群对企业履约和融资环境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15(3):1563-1590.

[5]茅锐.产业集聚和企业的融资约束[J].管理世界,2015(2):58-71.

[6]肖斌卿,黄金,瞿慧.产业集群关联度、集群企业信贷可得与风险传染[J].产业经济研究,2016(2):74-86.

[7]庞加兰.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融资的模式选择[J].价值工程,2012,31(1):145-146.

[8]周妮笛,李明贤,伍格致,等.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小微企业融资新模式[J].经济地理,2016,36(2):138-142.

[9]张蕴晖,董继刚.基于互联网的小微企业产业集群融资模式创新研究[J].时代金融,2016(6):130-131.

[11]陈守忠.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1):131-132.

[12]吴晶晶,王平.中小企业集群融资问题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3):59-60.

[13]高雅芳.产业集群中的信任机制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6):157-159.

[14]李蓉.物流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组织间信任机制的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2015,35(4):50-54.

[17]崔祥民,梅强.产业集群内创业者社会资本、信任与创业融资[J].软科学,2010,24(11):98-101.

[18]王春,李环.四类产业集群信任机制差异探讨[J].企业经济,2016(8):72-76.

[19]马毅,李迟芳,左小明.知识产权集群互助担保的信用评价体系和方法[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9):196-201.

区块链实体经济篇11

文字和图片可以在网络上点对点地直接传输,但是现金、所有权或者信用等资产或合约却不可以。 比如买家小A在小V的网上店铺下单了十斤奶油巧克力草莓。完成这笔交易,小A需要需要通过网银或者支付宝等第三方机构才能把钱转给卖家小V。第三方机构不仅监管和批准小A的在线支付, 也为小V提供小到预约开房大到贷款担保等个人财务背书和担保。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不去掉“事妈心黑”的第三方呢?比如滴滴。

区块链就是为了取代这些第三方,为交易提供“担保”和“背书”。只不过,提供担保和背书的人,不是区块链,而是你自己。

如果说互联网是信息的数字媒介,那么区块链就是价值的数字媒介。以区块链为基础应用的新一代“价值物联网”将为企业经营和数字营销开辟新的疆界。

价值物联网和信任经济

当超级现实(Super Reality, 即包括VR、AR以及MR在内的现实增强技术)、智能营销(包括对话机器人、语音交互和机器学习驱动的营销的自动化和个性化)等新技术和应用成为营销圈的新年热词,区块链却貌似被冷落。

这不难理解。首先,区块链是由一帮子精通密码学的怪咖搞出来的,挺复杂的;其次,人们往往把区块链等同于比特币,认为区块链只是一种金融科技(Fintech)而非营销科技(Martech),缺乏关注和研究。

这也和区块链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区块链正处在技术成熟度曲(The Hype Cycle)的萌芽期(Technology Trigger)。技术开始成熟但并未大热,人们开始对这一技术感兴趣,并试图从中获利或获益。

未来学家、《区块链革命(Blockchain Revolution)》一书的作者Don Tapscott预言,定义未来10年商业世界的科技不是社交媒体、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或者人工智能,而是区块链。

区块链除了带来了比特币和以太坊,也将催“价值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Value)”和“信任经济(Trust Economy)”。区块链实现了资产和价值的数字化和可流动,加上无处不在的智能设备、机器人,以及人工智能,构成了价值物联网。

伴随资产和价值的可流通,是信任经济的崛起。区块链并不能消灭人类的失信行为,却可以通过本身公开透明的特性,降低网络传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

在德勤2017年的《区块链:信任经济》报告中,分析师认为信任而非信用(Credit)才是商业的价值交换基础。在“数字化”的世界,公司或者个人的公共形象不再由报纸电视上的广告或者百科微信上的软文来决定。我们的社交货币资产才是信任经济时代的基石。

区块链将是信任经济的基础,它将扮演信任守门者的角色,让每个人和物的网络行为和参与都透明和可查询。区块链分布式记账技术保证数据的安全,而且通过“去中心化”让数据的存储和分享更加迅捷和透明。

由于区块链开源和“开编程”的特性,区块链还可以帮助我们生成智能合约。但是这个商业模式之所以在以前还停留在理论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缺乏能够支持可编程合约的数字系统和技术。区块链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该问题,不仅可以支持可编程合约,而且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过程透明可追踪等优点,天然适合于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将从根本上改变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也将改变品牌的营销策略。品牌或者用户的任何一方,都会在诚实和透明的基础上进行交易。任何一方的欺骗和不诚信,都会触发智能合约,对违约一方进行惩罚。比如,品牌不能在广告和文描中夸大疗效,而职业的差评师也会因为恶意差评而取消评论资格。

除了智能合约,以区块链为基础的数字身份和信任评分已经在共享经济领域发挥作用。你如果使用过支付宝的“芝麻信用”或者观看过电影《黑镜3》Nosedrive中的社交媒体评分系统,就不难理解数字身份和评分系统的工作原理。

共享经济最大的难题就是信任。作为提供共享服务的一方,我们需要确保“共享者”值得信任。比如当我们把自己的爱车“共享”给一个陌生人,如何确认他/她会爱惜你的车子,不会恶意刮蹭和暴力驾驶。作为接受共享服务的接受方,我们同样需要确保“分享者”值得信任。当独自一人出门旅行,要保证Airbnb的房主价格公道又心怀善念。

以上两种情况带来的信任问题都可以通过查阅对方的数字身份和信任评分来解决。需要说明的是,区块链也会避免《黑镜3》Nosedrive中女主人公被恶意差评的情况,因为区块链不能被随意修改,即使修改也需要在符合约定和透明的前提下进行。

现在,有关公司和个人的评分、评价和其他信任信息依然保存在“中心化”的平台上。天猫、Airbnb、滴滴、支付宝、Bitbond、UpWork、Openbazaar还是一个个孤岛,互不相连。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区块链能够把这些信息汇集并存储到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记账系统中会怎么样呢?

区块链上的广告

BitTeaser是一个基于区块链的广告系统,由一群来自丹麦和美国的团队建立。这个广告系统希望使用区块链技术,建造物联网时代的广告系统,挑战Google Adsense的广告模式。BitTeaser取消了Google Adsense的准入门槛,让流量很低的网站或者自媒体博客都可以参与进来,而且采用比特币进行支付和结算。

2015年全球在线广告的投放总量为1705亿美元,而《福布斯》杂志预计这一数据到2018年将达到2520亿美元。其中Google和Facebook等寡头瓜分了大部分广告市场,并且从中抽取高额费用。

另一方面Google和Facebook也面临严峻的流量作弊和点击作假的挑战,去年 “视频点击门”让Facebook面临高估广告效果的质疑。根据网站的预测,2017年因广告作假而由广告主承担的损失将达到70亿美元。

BitTeaser这样的区块链广告平台不仅去掉了中间环节,省掉了媒体投放公司的大量佣金和广告平台的抽成费用,让品牌直接与网站和自媒体平台合作。另外,区块链技术也能最大限度地规避流量和点击作假,广告投放的效果不是以IP来计算,而是以观看者和点击者的数字身份来验证。区块链的技术特性让黑客和水军公司很难像批量生产假IP和假社交账号一样伪造数字身份。

爱德曼国际公关全球副总裁Phil Gomest认为,区块链的另一项黑科技应用是将抹平信息的不对称,建立共享和一致的“数据真实(Digital Truth)”。他认为,在传统的媒体和传播领域,信息传播是安全的,因为印在报纸上的软文和放在电视上的广告一旦刊发或播放就不能被更改。但是传统媒体时代的传播是单向和不开放的。与此相反,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是开放的,但并不安全。在网络上,信息会被加工甚至篡改,同一个事实可能会有不同的版本。

但区块链可以保证信息即开放又安全。在越来越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和“道德行为”的企业传播中,这极为重要。

产品原料源产地和供应链信息服务商Provenance正在和美国一家渔业公司合作,应用区块链技术,向零售商和顾客保证该公司的捕鱼操作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没有使用黑劳工等不良记录。

在客户关系关系领域,区块链也将发挥重要作用。提供顾客奖励服务的公司Loyyal正在探索如何使用区块链技术和智能合约整合顾客忠诚度项目,提升顾客的活跃度和忠诚度。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应用,Loyyal允许顾客可以累积不同品牌的积分,合并使用。

区块链实体经济篇12

区块链2.0是可编程金融,是经济、市场和金融领域的区块链应用,例如股票、债券、期货、贷款、抵押、产权、智能财产和智能合约。

区块链3.0是可编程社会,是超越货币、金融和市场的应用,特别是在政府、健康、科学、文化和艺术领域的应用。

根据申万宏源的研究分析,目前,数字货币已经比较成熟,拥有较多用例。区块链2.0时代中,数字资产记录登记和金融领域的应用,例如去中心化交易,有较大概率成为后续最容易大范围落地的应用领域(如图1、图2所示)。

区块链1.0:可编程货币

通过这一层次的应用,区块链技术首先起到搅动金融市场的作用。大型金融机构诸如纽交所、高盛、芝交所、花旗、纳斯达克等都在过去的一年中进入了区块链领域。目前全球70多家机构已经加入了区块链联盟R3,其核心任务是进行区块链技术的概念验证和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同时,区块链在证券市场的潜力也引起了各大证券交易所的重视。在纳斯达克公布区块链平台Linq以后,欧洲证券市场的机构也纷纷跟进。

2015年11月17日,伦敦证券交易所、伦敦清算所、法国兴业银行、瑞银集团(UBS),以及欧洲清算中心(Euroclear)等机构联合成立了区块链集团,探索区块链技术如何改变证券交易的清算和结算方式。据世界经济论坛预测,到2027年世界GDP的10%将被存储在区块链网络上。

这一层次应用的另一个影响是构建新型货币体系。数字货币不同于电子货币。当前,数字货币(digital money)尚没有统一定义,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认为数字货币是一种价值的数据表现形式,通过数据交易并发挥交易媒介、记账单位及价值存储的功能,但它并不是任何国家和地区的法定货币,也没有政府当局为它提供担保,只能通过使用者间的协议来发挥上述功能。而电子货币是将法定货币数字化后以支撑法定货币的电子化交易,因此二者并不等同。目前数字货币的主流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

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体系可以解决传统货币体系的3大弊端。

第一,区块链体系由大家共同维护,不需专门消耗人力物力,去中心化结构使成本大幅降低,同时,数据的公开使得在其中做假账几乎不可能。

第二,区块链以数学算法为背书,其规则是建立在一个公开透明的数学算法之上,能够让不同政治文化背景的人群获得共识,实现跨区域互信。

第三,区块链系统中任一节点的损坏或者失去都会不影响整个系统的运作,具有极好的健壮性。

目前,区块链已被多家央行视为实现数字化货币的关键技术。英国央行2016年宣布将数字货币RSCoin代码并进行测试。这是一款完全基于央行的需求而设计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目前由伦敦大学学院(UCL)研发并进入了初步测试阶段。同时,荷兰央行正在致力于开发一种被称为“DNBCoin”的数字货币,韩国、俄罗斯央行也表示密切关注区块链技术。我国央行也在2016年年初表示将探索发行数字货币,并于12月15日完成基于区块链的数据交易平台测试工作。

区块链2.0:可编程金融

除了构建货币体系之外,区块链在泛金融领域也有众多应用机会。基于区块链可编程的特点,人们尝试将智能合约添加到区块链系统中,形成可编程金融,其中以智能合约为代表。

智能合约的核心是利用程序算法替代人执行合同。这些合约需要自动化的资产、过程、系统的组合与相互协调。合约包含三个基本要素:要约、承诺、价值交换,并有效定义了新的应用形式,使得区块链从最初的货币体系拓展到金融的其他应用领域,包括在股权众筹、证券交易等领域开始逐渐有应用落地。传统金融机构也在大力研究区块链技术,以期与传统金融应用相结合。

股权众筹

区块链技术在股权众筹领域具备两大优势:第一,更加公开透明和真实可信,信息对投融资各方更加对称,记录难以篡改、伪造、删除;第二,促进股权流通和资源共享,股权转让和登记更安全便捷,众筹平台之间投资人和项目可共享。

股权登记管理 区块链独特的身份账户体系,可以作为电子凭证。现有非上市股权管理,通常情况下,需要通过人工处理纸质股权凭证、期权发放和可换票据。如果出现频繁的股权变更,股东名册的维护将变得烦琐,历史交易的维护和跟踪也变得困难。区块链技术将会对这一切进行数字化管理,使其变得更加高效和安全。区块链众筹股权登记,将充分利用区块链账本的安全透明、不可篡改、易于跟踪等特点,记录公司股权及其变更历史。

股权转让流通 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降低信用风险。传统的OTC场外股权交易,以交易双方的信用为基础,由交易双方自行承担信用风险,需要建立双边授信后才可进行交易,而交易平台集中承担了市场交易者的信用风险。应用区块链技术后,股权的所有权登记在区块链中,股权交易必须要所有者的私钥签名才能验证通过;交易确认后,股权的变更也会记录在区块链中,从而保障交易双方的利益。

众筹合约

区块链可确保合约履行中不被篡改。在股权众筹发起初期,由发起人、众筹平台、领投人、保荐人等多方共同签署一份众筹合约,来约定各自的责任与义务。这份合约可以变成智能合约的形式存入区块链中,由区块链确保合约履行中不得被篡改。

证券交易与发行

基于区块链的证券交易将大幅节省交易费用。以证券的交易结算为例,使用区块链系统,买方和卖方能够直接实现自动配对,并通过分布式的数字化登记系统自动实现结算和清算。由于录入区块的数据不可撤销且能在短时间内被拷贝到每个节点中,录入到区块链上的信息实际上产生了公示的效果,因此交易的发生和所有权的确认不会有任何争议。而在证券发行过程中,传统模式下公司想要IPO,需要有专门的审核流程并由投行机构进行承销。而如果采用区块链技术来实现这个过程,就不需要任何中央机构来运营和管理,交易过程完全公开透明,能够真正实现点对点的交易。

区块链实体经济篇13

(2)2016年12月30日,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北京市“十三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其中提到将区块链归为互联网金融的一项技术,并鼓励发展该技术。

(3)2017年4月6日,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印发《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支持资金管理办法》提到,支持金融科技企业为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开展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化投资、智能金融等前沿技术示范应用,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便利性。按照金融科技企业与金融监管机构或金融机构签署的技术应用合同或采购协议金额的30%给予企业资金支持,单个项目最高支持金额不超过500万元。

(4)2017年9月29日,北京市金融工作局等八个部门联合了《关于构建首都绿色金融体系的实施办法》提到,发展基于区块链的绿色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提高绿色金融项目安全保障水平。

(二)上海地区

(1)2017年3月7日,上海市宝山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宝山区2017年金融服务工作要点》提到,跟踪服务庙行区块链孵化基地建设和淞南上海互联网金融评价中心建设,依托专业团队和市场力量,推动金融科技公司发展成为宝山金融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创业投资基金和天使投资人群集聚活跃、科技金融支撑有力、企业投入动力得到充分激发的发展模式。

(2)2017年4月28日,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国内首个区块链技术应用自律规则,即《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区块链技术应用自律规则》,要求区块链技术服务实体经济,注重创新与规范、安全的平衡,明确金融稳定与信息安全的底线,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应用区块链技术应当向当地监管部门及行业自律组织进行报备,主动接受行业监管与自律管理,报备信息至少应包括项目名称、责任人、业务模式、业务风险、风控措施等。

(三)广州地区

2017年12月8日,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广州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广州市黄埔区 广州开发区促进区块链产业发展办法》,针对工商注册地、税务征管关系及统计关系在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及其受托管理和下辖园区范围内,有健全的财务制度、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且承诺10年内不迁离注册及办公地址、不改变在该区的纳税义务、不减少注册资本的区块链企业或机构,实行培育奖励、成长奖励、平台奖励、应用奖励、技术奖励、金融支持、活动补贴等激励措施。这是目前国内扶持力度最大的政策措施。

具体政策措施如下:

培育奖励:对新设立经认定的区块链企业或机构,实缴注册资本200万元以上的,按实缴注册资本的10%自注册之日起3年内给予培育奖励,每家企业或机构累计最高奖励100万元,并一次性给予30万元技术人才引进补助。对落户本区经认定的区块链领域的行业协会,依法在部级、省级、市级政府职能部门登记成立的,分别给予每年100万元、60万元、40万元活动经费补贴。上述企业或机构入驻本区认定的区块链创新基地、区块链大厦、区块链产业园,租用办公用房且自用的,自租用办公用房起3年内,每年每家企业给予最高1000平方米且最高60万元的租金补贴;并一次性给予30%的装修费用补贴,最高补贴100万元。

成长奖励:对经认定的区块链企业或机构年度营业收入达到200万元以上且同比增长100%以上,每年给予50万元技术人才引进补助。对经认定的区块链企业或机构年度营业收入首次达到500万元、2000万元、1亿元以上的,分别给予50万元、100万元、500万元的奖励,同一企业按差额补足方式最高奖励500万元。对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认定的区块链企业或机构,分别给予10万元、30万元奖励(不含上级补助)。对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新三板挂牌的区块链企业或机构,分别给予500万元、最高200万元奖励(不含上级补助)。

平台奖励:对省级以上认定的区块链交易中心、检测中心、数据中心、存储中心等公共平台且取得相关资质的,给予100万元奖励。对获得部级、省级、市级认定的区块链技术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分别给予500万元、300万元、100万元奖励。对获得部级、省级、市级认定的区块链专业众创空间(孵化器),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25万元的奖励,引进5家以上经认定的区块链企业或机构的,按每引进1家给予5万元奖励,每年最高奖励100万元。推进区块链数字经济示范区建设,对经认定的区块链创新基地、区块链大厦、区块链产业园,给予运营管理机构3年运营补贴,每年最高补贴100万元。

应用奖励:鼓励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加快本区的区块链+应用场景的应用示范,加大财政投入,实施区块链应用示范专项计划,每年重点支持10个区块链应用场景建设,每个应用示范项目最高支持300万元。

技术奖励:对参与主导编制国际、国家、行业、地方区块链技术及应用标准(规范)列入前3名的企业或机构,分别一次性给予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10万元奖励,每年每家企业或机构的国家、行业、地方标准(规范)最高奖励100万元。对获得国家、省、市立项资助的区块链项目及奖励予以配套,分别按照资助或奖励金额的100%、70%、50%给予资金配套支持,最高分别不超过500万元、300万元、100万元。

金融支持:对区块链企业通过商业银行或融资担保的方式获得的银行贷款,给予贷款利息及担保费用全额补贴,每年每家企业最高补贴金额50万元,补贴期限3年。对首次获得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种子期、初创期的区块链企业,按实际获得投资额的10%给予奖励,每家企业最高奖励100万元。

活动补贴:对承办国际级、部级区块链研讨、论坛等高水平交流会议的,经认定备案,最高给予100万元补贴。)

(四)深圳地区

(1)2016年11月3日,深圳市人民政府金融发展服务办公室《深圳市金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到,支持金融机构加强对区块链、数字货币等新兴技术的研究探索。

(2)2017年8月17日,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市经贸信息委关于组织实施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信息安全专项2018年扶持计划的通知》提到,针对信息安全产业进行扶持,单个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200万元,资助金额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30%。

(3)2017年9月25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印发《深圳市扶持金融业发展若干措施》提到,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奖和金融科技专项奖”的创新激励作用。金融科技(Fintech)专项奖,重点奖励在区块链、数字货币、金融大数据运用等领域的优秀项目,年度奖励额度控制在600万元以内。

(五)重庆地区

(1)2017年11月7日,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下发《关于加快区块链产业培育及创新应用的意见》提到,到2020年,力争在重庆全市打造2-5个区块链产业基地,引进和培育区块链国内细分领域龙头企业10家以上、有核心技术或成长型的区块链企业50家以上,引进和培育区块链中高级人才500名以上,将重庆市建成国内重要的区块链产业高地和创新应用基地。

(2)2018年3月7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

指导意见任务分工的通知》提到,研究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建立基于供应链的信用评价机制。

(六)浙江地区

(1)2016年12月2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钱塘江金融港湾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到,加强产业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建设疏密有度、错落有致的金融集聚空间,有效集聚各类金融机构、财富管理机构、新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互联网征信等金融科技类企业。

(2)2017年5月9日,西湖区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西湖区财政局《关于打造西溪谷区块链产业园的政策意见(试行)》提到,对区块链企业、人才进行大力扶持。

具体政策措施如下:

企业扶持:

1、企业(机构)租用园区内办公用房用于区块链项目的,采用先缴后补方式,按每天每平方米1.5元且每年不超过50万元的标准,给予房租补助,期限3年。

2、国家、省、市区块链行业联盟(联合会)入驻园区并实际运行的,每年给予10万元补助,期限3年。

3、从事区块链技术及应用的企业(机构)年地方财政贡献达到50万元的,按其地方财政贡献的30%给予项目补助,年地方财政贡献达到300万元的,按其地方财政贡献的50%给予项目补助,年地方财政贡献达到500万元的,按其地方财政贡献的60%给予项目补助。补助期限3年。

4、鼓励区块链技术研发和应用,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并在西湖区实施转化的科技成果进行奖励。经认定,按照部级100万元,省级50万元,市级20万元予以补助。

5、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围绕主导产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对新认定为国家、省、市级企业研究院、研发中心的,分别给予300万元、100万元、30万元的奖励。

6、入驻企业(机构)举办区块链论坛或峰会等活动,经认定,按照部级、省级、市级类别,分别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30万元、10万元的补助。

人才扶持:

1、对从事区块链技术及应用企业(机构)的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按其工资薪金所得形成的地方财政贡献,给予100%的生活补助,期限3年。

(七)江苏地区

(1)2017年2月2日,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十三五”智慧南京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到,重点培育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产业,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区块链等一批新技术形成突破并实际应用,推进南京市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发展。

(2)2017年12月27日,苏州同济区块链研究院了《苏州高铁新城区块链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试行)》,在区块链项目经营、平台、应用、人才、培训等方面采取扶持政策。

具体扶持政策如下:

经营扶持:

鼓励高铁新城新设立的区块链企业(机构)做大做强,对年营业收入首次超过500万元、1000万元、5000元万、1亿元的企业,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20万元、100万元、200万元。以上一次性奖励,不超过该年度企业上缴税收高铁新城地方留存部分。

对在境内资本市场上市、境外资本市场上市、新三板挂牌的,经认定属于区块链技术研发和应用创新的区内企业,分别给予600万元、200万、200万元扶持奖励。

对在新三板成功挂牌的企业一次性奖励200万元,成功转板后再次奖励400万元。

对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对IPO上市企业、企业董事长及其管理团队分别奖励200万、200万和200万,并根据上市进度分别兑现。

对在境外IPO成功上市的企业一次性奖励200万元,返回国内沪深交易所成功上市的再次奖励400万元。

平台扶持:

对省级及以上认定的区块链研究中心、评测中心、数据中心、存储中心等公共平台且取得相关资质的,给予100万元奖励。

对获得部级、省级、市级认定的区块链技术重点实验室,分别给予500万元、300万元、100万元奖励。

对获得部级、省级、市级认定的区块链专业众创空间(孵化器),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25万元的奖励,引进5家以上经认定的区块链企业(机构)的,按每引进1家给予5万元奖励,每年奖励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对经认定的区块链创新基地、区块链大厦、区块链产业园,按照运营管理机构实际运营费用给予一定补贴,补贴期限3年,每年补贴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应用支持:

鼓励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加快高铁新城区块链应用场景的示范项目落地,加大财政投入,实施区块链应用示范专项扶持计划,每年开放不超过50个区块链应用场景建设,每个应用示范项目最高不超过300万元。高铁新城将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帮助企业(机构)实现应用场景落地建设。

人才扶持:

对引进的区块链技术核心专业高层次人才,可申请高端人才公寓,并给予个人所得税高铁新城留存部分90%奖励,奖励期三年。对急需的国内外一流区块链方面的专家人才,在高铁新城安家落户且服务3年以上的,给予一次性80万元的安家补贴。专家人才界定参照阳澄湖人才计划标准另行制定。

对新注册落地企业的区块链技术人才,在企业注册成功之日起的12个月内,可由企业统一向高铁新城申请入驻区内人才公寓,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租金补贴。区块链技术人才界定参照阳澄湖人才计划标准另行制定。

对新注册落地企业引进的区块链技术人才落户和子女入学提供便利。

培训支持:

大力聚集区块链技术专业培训机构,对在高铁新城设立的培训学校、职业学院,自设立起的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每年培训区块链技术核心专业学生100人以上,毕业后在高铁新城区块链企业(机构)正常就业一年以上的,按每人500元标准给予培训机构一次性补贴,每家培训机构每年补贴不超过20万元。

鼓励和支持相关企业(机构)利用区块链培训资源,对区块链技术产业发展中急需特殊专业技术人才开展订单式培养,每生每学年给予企业(机构)1000元学费补助。

金融扶持:

设立高铁新城区块链专项引导基金,总规模为10亿元。

对高铁新城区块链企业(机构)获得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经认定专项用于区块链项目的,按照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给予第一年100%、第二年80%、第三年60%的利息补贴,每年补贴金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将区块链企业(机构)纳入“助保贷”体系,可对单个企业(机构)提供不超过500万元的助保贷贷款总额。

活动扶持:

对承办国际级、部级区块链研讨、论坛等高水平交流会议的区块链企业(机构),经认定备案,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补贴。

对落户高铁新城并经认定市级以上区块链领域的行业协会,开展活动给予每年最高不超过50万活动经费补贴。

(八)贵州地区

(1)2016年12月,贵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贵阳区块链发展和应用》提到要通过5年的努力,建成主权区块链应用示范区和数字货币应用先行区,将贵阳打造成区块链创新要素重要集聚地和区块链技术应用创新重要策源地。

(2)2017年2月16日,贵州省大数据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贵州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17-2020年)》提到,探索推进区块链技术发展应用。建设区块链数字资产交易平台,构建区块链应用标准体系,为资产的数字化流通提供系统支持。

(3)2017年5月22日,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贵阳国家高新区促进区块链技术创新及应用示范十条政策措施(试行)》提到,对区块链企业提供入驻支持、运营补贴、贡献奖励、创新支持、成果奖励、人才扶持、培训补贴、融资补贴、风险补贴和上市奖励。

具体政策措施如下:

入驻支持:

1.房租费用补贴。落地企业(机构)租用区内办公或生产用房不超过500平方米,且经认定专项用于区块链项目的,采取先缴后补的方式,从签订租赁合同起的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每年给予全额租金补贴。

2.办公场地装修费用补贴。企业装修办公用房的,按照最高500元/平米,总额最高不超过50万元给予补贴。

运营补贴:

项目单位日常运营产生的数据储存空间租赁费用、宽带费用、水电费用,从签订租赁合同起的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每年按企业上述几项实际发生总额的20%给予补贴,每年补贴最高不超过50万元。

贡献奖励:

区内企业(机构)通过提供区块链技术(应用)服务产生营业收入的,按年度首次达到500万元、1000万元、5000万元、1亿元以上,分别给予20万元、50万元、100万元、2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创新支持:

1.区内企业(机构)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或巴黎公约途径向国外申请的区块链技术发明专利的,获得授权后每件奖励30万元;区内企业(机构)获得国内区块链技术发明专利的,获得授权后每件奖励5万元;对于区块链技术版权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每件奖励1万元。

2.对区内企业(机构)因研发或应用区块链技术被认定为创新型企业并授牌的,按照部级创新型企业50万元、省级创新型领军企业30万元、省级创新型企业20万元,给予一次性扶持奖励。

3.区内企业(机构)建设区块链创新创业基地获批授牌的,按照部级200万元、省级100万元,给予建设运营机构一次性扶持奖励。

4.对主导编制区块链技术及应用标准(规范)的区内企业(机构),获中国标准创新奖的企业(机构),给予50万元奖励;对列入前三位的起草单位,企业标准转化为按国际标准的,分别奖励100万元,50万元,20万元;转化为国家标准的,分别奖励50万元,20万元,10万元;转化为行业标准的,分别奖励20万元,10万元,5万元;转化为省地方标准,分别奖励5万元,2万元,1万元。对获批承担国家、行业、省级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机构,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5万元奖励。

5.对区内企业(机构)经认定因研发或应用区块链技术在市级以上创新大赛中获奖的,按照国际级200万元、部级100万元、省级50万元、市级20万元给予一次性扶持奖励。

6.区内企业(机构)建设区块链技术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获批授牌的,按部级500万元、国家地方联合200万元、省级100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扶持奖励。

成果奖励:

1.区内企业(机构)在区块链分布式账本、对称加密和授权技术、共识机制、智能合约方面在全国全球范围内率先取得技术突破,经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有效,且属于重大突破的,一次性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奖励。

2.由区内企业(机构)主导研发,并经专家委员会认定该应用的核心技术属于企业自有知识产权的区块链场景应用产品,经认定已研发完成并上线运营的给予最高100万元一次性奖励资金。

人才扶持:

1.对业绩突出的区块链技术人才,经破格认定为高层次人才后,可享受区内高层次人才生活津贴、人才公寓等相关待遇。区内企业(机构)引进并经认定的区块链技术高层次人才到区内企业(机构)工作,经认定,可享受区内高层次人才优惠待遇。

2.对引进的区块链技术核心专业高层次人才,由区财政补贴社会保险个人缴纳部分。对全职引进的外籍常驻专家,基本医疗保险由区财政补贴。对急需的国内外一流人才,在我区安家落户且在我区服务5年以上的,给予一次性10万元的安家补贴。对引进的区块链技术核心专业大学毕业生,从入职首年起连续3年,基本社会保险费由财政承担。

3.设立人才公共户,对持有高新区人才认定的本人和直系亲属可直接落此公共户。积极对接协调周边优质教学资源,为区块链技术人才子女入学提供便利。

培训补贴:

1.大力聚集区块链技术专业培训机构,对在高新区设立的培训学校、职业学院,自设立起的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每年培训区块链技术核心专业学生100人以上,获得区块链技术核心专业学历学位或国家职业体系认证,毕业后在高新区企业正常履职一年以上的,按每人500元标准给予培训机构一次性补贴,每家培训机构每年补贴不超过20万元;鼓励和支持相关企业利用区内大数据优势培训资源,对区块链技术产业发展中急需特殊专业技术人才开展订单式培养,每生每学年给予1000元学费补助,用人单位另行给予生活补贴。

2.培训机构独立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增列博士、硕士专业教学点,且在高新区内实地办学的,分别给予一次性100万元、80万元补贴;鼓励和支持区内企业(机构)与在筑高校联合设立区块链核心技术专业企业教学点、专题定向班,对联合设置专业教学点,获得博士、硕士、本科和大专校外教学资质并开展实质性教学,纳入高校教学体系的,一次性补贴50万元、40万元、30万元、20万元;对开设专题定向班的,一次性补贴企业10万元/班。

3.对区内需求比较集中的专业技术人才,与省内外高校或国内发达省区合作举办培训班,或组织高级研修活动,进行集中培训,培训经费由区财政和用人单位按2:1的比例承担。

融资补贴:

对区内企业(机构)获得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经认定专项用于区块链项目的,按照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给予第一年100%、第二年80%、第三年60%的补贴,每年补贴金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风险补偿:

设立风险补偿金,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开展“投贷联动”、“投贷保联动”、“保贷联动”等服务创新。对向区内企业(机构)发放的区块链项目贷款发生损失的金融机构,经认定,按照单笔贷款50%的比例给予损失补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担保公司为区内企业(机构)提供区块链项目融资担保,经认定,按照发生代偿金额的30%给予补助,单笔金额不超过100万元。

上市奖励:

对在境外、境内主板上市、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的,经认定属于区块链技术研发和应用创新的区内企业,分别给予1400万元、850万元扶持奖励(含上级补助);在新三板挂牌的,经认定属于区块链技术研发和应用创新的区内企业,给予200万元扶持奖励(含上级补助)。以上奖励分阶段给予,在境外主板、境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提交资料并获交易主管机构正式受理的奖励50%,上市后奖励50%;在新三板提交资料并获交易主管机构正式受理奖励50%,挂牌后奖励50%。

(九)山东地区

2017年7月11日,青岛市北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区块链产业发展的意见(实行)》提到,力争到2020年,努力建设立足青岛、面向全国的区块链产业高地、区块链+创新应用基地。市北区将设立区块链产业发展年度专项资金,加强金融资本支持,强化引导基金、政策担保等措施,探索建立区块链发展投资基金,完善和健全区块链发展的金融资本支持政策,广泛吸引风险投资、产业投资等各类金融资源到市北区集聚。

(十)江西地区

2017年9月22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西省“十三五”建设绿色金融体系规划》,其中第三章第三节第五条提到,鼓励发展区块链技术、可信时间戳认定等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应用于金融业务场景。

(十一)广西地区

2017年12月1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西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到,要求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开展基于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试点应用。

(十二)河北地区

2018年2月22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积极培育发展区块链、量子通信、太赫兹等未来产业。

(十三)河南地区

2017年10月3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专项方案的通知》提到,鼓励在自贸试验区探索设立金融科技等新型金融公司。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发起设立供应链金融公司、跨境电商金融服务公司等新型金融公司,培育场景化金融生态圈。

(十四)四川地区

2017年8月8日,成都市金融工作局、成都市财政局《财政金融19条》,鼓励发展金融科技产业,支持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金融领域深度融合。

(十五)福建地区

(1)2017年6月9日,福建省经济中心发表《促进我省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的政策建议》,摘要提到,福建信息产业基础较好,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可为区块链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支撑和应用场景。

(2)2018年1月25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全省工业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到要探索区块链技术创新,挖掘区块链技术价值,鼓励企业加入开源社区,利用国际开源技术资源进行再创新,推动区块链在社会治理、资产管理、公示公证、社会救助、知识产权、工业检测存证等领域的应用。

(十六)内蒙古自治区

2017年6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2017年自治区大数据发展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加强数据感知、数据传输、计算处理、基础软件、可视化展现、区块链及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等领域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推动建设一批大数据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应用中心。

(十七)甘肃地区

2018年2月2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实施意见》,要求推进研究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建立基于供应链的信用评价机制。

(十八)海南地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