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实用13篇

对审计工作的认识
对审计工作的认识篇1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作用

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作用可以从国家利益和事业单位内部发展两个角度进行展开。对于国家而言,事业单位是国家政策的主要执行力量,它的工作影响着国家财政资金的分配等,特别是一些重要的事业单位,它们的行为更是会对国家财政资金的分配合理性产生重要的影响,它们的业务合理性和合法性对国家政策执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而内审可以降低这些不利影响。首先,内审可以发现事业单位内部的和行为,进而可以严肃法律法纪,震慑不法分子;其次,完善的内审可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避免个人侵占社会福利的行为;再次,内审的良好执行也能够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从而能够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提供信息参考。

而从事业单位的角度分析,内审可以起到“防护林”、“公证员”、“参谋长”等作用。首先,内审通过对事业单位内部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内部控制等进行审计,对本单位的财政、财务行为的真实合法性进行监督可以对各种不法行为起到制约作用,遏制非法行为,加强防护和制约的作用;其次,内审还需要对单位下属的机构和单位经济效益等进行审计,做出公平、客观的评价,对这些行为起到鉴证的效果;再次,内审通过对经济行为的审查和评价,可以及时发现相关的问题,找出单位内部的财务漏洞等,提出改进意见,从而为单位领导的决策提供参谋依据。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制约了内审效果。这些问题主要有对内审认识不到位、机构设置不合理导致独立性客观性不足、人员专业水平和政治素养不高、内审定位不明确、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审计内容简单流于形式等问题。

1.对内审重要性和内容的认识不足:很多事业单位的领导对单位内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他们认为国家已经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也编制年度预算和月度用款计划等,物资的采购也是实行政府统一采购,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审计并没有存在的必要,这自然会影响内审工作的展开。而有些领导则是将内审等同于纪检监察等职能,这种错误的思维和观念严重阻碍了内审工作的开展和内审效果的体现。

2.机构设置不合理导致独立性不足: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大多数是单位的内部机构,都是隶属于领导的管理之下,其具体的工作一般都听命于单位领导;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独立设立内审机构,而是直接挂靠在财务等部门,有时候连内审工作都由财务人员直接担任,这些设置方式都影响了内审的独立性,使之工作无法避开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等。

3.人员专业水平和政治素质不够:内审涉及面较广,它需要涉及到单位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而且随着经济变化越来越快,经济活动的广度和速度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审人员一般经验较少,年龄较大,对新知识和新形势的认识不足,自然难以胜任内审工作。另外内审人员的政治素质也有待提升,但从很多案例分析,事业单位的内审人员政治素质仍然不能够满足内审独立性的要求。

4.内审定位和目标不明确:事业单位的内审应当围绕本部门和单位的工作目标展开,结合单位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够让内审工作更加有可行性。在工作中,内审机构也会制定相应的审计目标,但是在制定过程中内审机构容易忽视权责利的统一,让内审成为领导意志的体现,无法体现出内审效果的有效性。

5. 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一方面是政府部门和国家审计机关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没有出台具体的审计准则和原则等,也没有详细的实施细则,相应的法律和制度规范的匮乏让事业单位的内审人员在实施过程中显得无章可循;另外一方面是事业单位内部对内审也没有制度化的规范,并没有建立起单位内部的审计制度,导致内审工作缺乏制度性规范。

6.审计内容简单流于形式: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内容较为单一,而且并没有跟进时代。例如很多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仍然仅仅是开展财务收支的审计,或者是用于纠正一些违规违纪的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事业单位的违规违纪现象也不容易发现。过去内审主要是事后被动审计,难以发现新问题,也无法应对经济活动的新变化,容易让审计流于形式。

三、事业单位内审效果提升的措施探讨

(一)端正对行政事业单位内审的认识

内部审计和政府审计、社会审计等组成了我国三大监督主体,而且内部审计更具有主动性,审计人员也是本单位的职工,因而审计及时性更强。行政事业单位的目标也是履行国家赋予的公共管理职能,这一目标实施效果取决于单位内部的控制环境。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良好执行可以改善单位的内部控制,从而提升事业单位的工作效果。内审可以通过对各项经济活动的审查、评估和分析,以找出事业单位的主要问题,反映其现实的工作水平,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环境,保证公共职能的实现。单位内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和活动提升领导、员工对内审的重视程度,例如可以通过专题培训、行政发文、政府媒体宣传等方式提高事业单位对内审的认识正确性,只有认识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发挥内审人员的工作热情,发挥好内审的职能。

(二)建立健全独立的内审机构,保证内审机构及其人员的独立性

内审机构及其人员的独立性是内审效果的重要保障,只有独立的内审机构及内审人员才能够真正开展好内审工作并为事业单位提供良好的建议。首先,事业单位要建立起独立于财务、纪监等部门的专门内审机构,并配置必要的专业人员,内审机构和其他职能部门相比在设置上要有较高的地位,对其他职能部门有监督的权利和义务,内审机构应当直接在事业单位的第一负责人领导下进行内审工作,内审部门对第一负责人汇报工作,并建立起上下结合的内部审计体系,由上级内审部门负责对下级领导的审计,以弥补内审无法对本单位管理层进行审计这一缺陷。其次,被审计人员和审计人员要减少经济利害关系,审计经费要独立于被审计部门,独立行使其审计职权,以免受到其他部门和个人的干预,例如国家可以在条件允许下通过专门的预算将审计资金划拨至相关单位的内审机构,增强其独立性。

(三)增强人员素质和政治道德,提升内审工作的效果

内审人员大多数是财务部门调过来,其素质和真正的内审人员素质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一名合格的内审人员需要懂财务、审计、经济、管理、人力等多种知识,并且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了解相关的政策规定等。这就需要从多个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首先要从招聘环节做好相关的人员配置,让有素质有道德的人员加入内审队伍,这就需要事业单位能够确定相应的招聘门槛和要求等,并做好招聘工作的制度化,减少关系户的数量;其次,要抓好内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并做好后续的教育和培训,加强岗位培训,提升内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切实提高这些人员的业务素质;再次,事业单位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单位的特色,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完善内审人员的管理办法,通过有效的绩效考核和奖惩激励等解决好这些员工的待遇和激励等问题,调动其积极性,并通过绩效压力等方式加强其自我学习的动力等。同时事业单位要从多个方式,例如案例教育、政策发文等方式加强对内审人员的道德教育,提升其责任心和政治道德,让其能够在利益诱惑面前仍然保证内审的有效性,有效地执行好相关工作。

(四)明确内审工作的职责和目标,改进工作方法和手段

事业单位的内审要围绕本单位的中心目标进行工作的展开,内审要以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执行好公共职能为目标进行工作,它们的定位应当是能够做好本单位或者本部门的决策帮手,并不断促进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规范相关人员的经济活动,内审不仅仅要做好监督工作,也要能够为单位提供服务内容。另外,内审的工作也需要通过改进自身的工作方法和手段,以不断提升内审的工作质量。例如,内审要加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的结合,做好主动性预防审计,加强对违纪现象的震慑作用;再如,审计要能够治标治本结合,通过微观审计的深入,促进审计的宏观效果体现,审计要能够从制度入手,堵塞漏洞。

(五)建立健全内审相关的制度和规章,保证内审工作有法可依

内审工作需要有相关的审计法律法规作为制度保障,目前内审依照的是审计署颁布的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并非法律条文,这和政府审计、社会审计依照的法律有一定的悬殊。因此,国家可以在条件允许下出台相关的内部审计法律,以明确事业单位内审机构及其人员的职责、范围和权限等,提升内部审计在事业单位内的地位。另外,事业单位内部也要实现内部审计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等,完善单位内的审计工作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够让事业单位的内审定期得以开展,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目前,事业单位内审存在种种问题影响了其效果的体现,也不利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障,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措施。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了相关的事业单位内审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对相关的行业和企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蒲德建.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问题策略探析[J] 财经界.2010.05.199-201.

[2] 邓彬. 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正确认识和探讨[J] 企业家天地.2008.9.189-190.

[3] 潘亚琴. 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及发展[J] 当代经济. 2010年11月(下). 124 -125.

对审计工作的认识篇2

对于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对于审计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与重视,从而导致审计工作的价值无法有效发挥。而从其原因分析入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在于整个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领导缺乏对审计工作的认识,不认为审计工作对单位运营有较大的辅助作用,因此在单位管理中缺乏对审计工作的重视与发挥。甚至很多领导会认为在单位内部做查账就是内部审计工作,对于审计工作的具体范围也缺乏足够的认识,进而无法充分的发挥审计工作实际功能。整个单位内部的工作人员对于审计工作也缺乏足够认识,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属于财政拨款形式引导下的运用单位,如果进行内部审计,基层工作人员甚至会认为是单位内部出现大问题的前兆,或者认为内部审计与自身的工作没有太大的关系,表现出漠不关心的状态。因此,从领导层到基层员工,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价值与支持配合都较为缺乏,导致内部审计工作无法有效推进。

(二)缺乏完善的审计制度

审计工作并不是无序进行的工作内容,相反,审计工作需要完善的制度管理才能有效地让审计工作有章可循,提升审计工作的规范性,提升审计工作的严肃性与权威性。但是在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缺乏专业统一的标准,同时制度的设计缺乏前瞻性,甚至存在严重的滞后性,无法有效地指导实际工作。同时部分单位相对机械地将审计规划依据上级单位指导展开,缺乏对本单位实际需求的考量,进而导致制度与实际工作开展需求不符合,制度流于形式,没有落实到实处。同时也缺乏翔实完善的审计计划,工作缺乏规律性、规范性,审计工作流于形式,同时也缺乏对应的监督考评机制,促使审计工作自身规范性受到质疑,甚至有多种的审计工作缺漏问题。

(三)审计工作人员素质缺乏

审计工作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审计工作的专业性,对于个人的工作态度、工作技术都有较高的要求。审计工作本身是属于专业性较高的监督工作,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内部审计工作多通过财务工作与纪检工作人员担任,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的管理,甚至在业务水平上综合素养相对偏低,无法在实际情况中发挥高效作用,弱化了审计工作水平。

二、行政事业单位审计提升对策

(一)做好审计工作宣传与认知优化

内部审计、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属于我国审计方面的三大主体形式,其中?炔可蠹圃谄渲蟹⒒幼畔喽灾鞫?的角色,同时属于单位内部的第一环把关,需要做好对审计工作的宣传,让所有人员意识到审计工作对单位运营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要让所有人员对有关工作有足够的配合与认识,避免对相关工作产生特殊化的偏见。在审计工作开展中,各部门需要意识到自身的配合责任,提升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对于审计工作案例做必要的宣传,让人们通过案例来意识到审计工作的价值,从而调动配合的主动性。

(二)优化审计人员素质

审计工作中,尤其是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需要做到针对性的综合素养的强化,需要逐步学习专业的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工作的规范性模式,不断的做好工作人员专业素养培训指导,优化升级人员知识水平与业务能力,同时要强调工作的责任心,提升工作谨慎度。必要情况下可以进行分级培训管理,依据不同员工的实际需求提供对应的培训课程安排,或者丰富培训课程形式,书面培训、网络培训、实体课程培训等,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联合作用配合处理。

(三)建立完善审计机制

要建立完善单位内部的审计机制,要完善相关制度内容,一方面要参考专业审计工作标准,另一方面要考虑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实际单位内部环境,从而有效的提升制度设计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日常要对审计工作计划与安排作出有效指导与讨论,有效的依据实际单位运营情况做好审计工作执行,出现问题要及时改善,提升审计工作推进的有效性。要认真落实制度内容,提升制度权威性,有效地促使制度化管理,形成审计工作机制。

对审计工作的认识篇3

(一)在审计人员所学专业与所从事审计工作相关程度上,88.1%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相关的,只有11.9%认为不相关。

(二)在以往的审计工作中,关于专业胜任能力,90.3%的被调查者认为能够胜任,只有9.7%认为比较吃力;但与审计发展要求相比较,只有6%的被调查者表示其专业能力完全能够胜任发展的需要,34.3%认为比较能适应需要,36.6%认为其适应能力一般,23.1%认为比较吃力。在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专业要求上,有高达97%的被调查者认为作为专业审计人员,其知识结构应该宽广,具有复合型从业技能。

(三)在解决专业与岗位不对口的问题上,43%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进修培训,29%认为请求领导派出去学习,只有19%认为应该抓紧时间自学,补充知识。这说明审计人员对培训的要求非常迫切。

三、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情况调查与分析

(一)从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上来看,89.6%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非常重要,9.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比较重要,只有0.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一般,没有人认为不重要。另外结合访谈情况,我们可知,整个审计系统的人员对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从思想上来看还是很重视的,都认为审计领域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带领,从而推动审计系统的发展。

(二)在如何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的问题上,58.96%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培养出的复合型人才应该知识结构宽广,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知识,还要具备各种技能,比如外语能力,法律知识,计算机知识等,能够适应各种审计环境,能够处理各种突发状况和一些陌生的领域。20.90%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培养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做到一专三复即可,即专业知识扎实,懂得三门其他相关技能,这样就可保证审计效果又快又好。

(三)在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方式的选择上,85.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人才的培养应该以工作锻炼为主,以培训为辅,只有14.2%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应该以培训为主,以工作锻炼为辅。在对当前审计干部培训的满意度调查方面,只有24%的被调查者满意,36%的被调查者比较满意。通过以上对审计培训情况的调查,可见当前的培训还不能完全满足审计发展的需要,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还有一定距离。

(四)在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上,41.8%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实务中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应该根据审计人员的需要,不分行业来做。在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的依据上,52%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按各职能部门工作需要来选择,37%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由个人根据自身情况申报,并且基于岗位的需求,系统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只有11%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以上级机关要求为主。

(五)在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对象的确定上,52.24%的被调查者认为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审计内容等方面都不尽相同,故应分级分类地来确定,35.82%认为应该根据个人需求自愿报名,32.84%认为有各部门推荐优秀的人员参与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只有14.93%认为应全员参与。可见在调查中大部分人不倾向于全员参与,因为人才队伍的培养不仅需要培养对象有一定的专业素养,还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可能做到全体人员都参与。

(六)影响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的困难有很多,但根据调查显示,有39%的被调查者认为最主要的困难是审计人员人数过少与繁重的审计任务所产生的矛盾,审计人才都在忙于日常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培训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有31%的被调查者认为审计工作与学习的矛盾是最主要的困难。

四、审计复合型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分析

在对审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对这项有重要意义的工程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大部分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做到常态化、科学化,在实务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人才培养工作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知识结构较单一,缺乏“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审计人员所学专业主要是会计、审计,而金融、法律、计算机、工程预算等专业人才很少。业务单一、观念陈旧、手段落后、知识更新慢、综合分析能力偏低是审计队伍人员现状的软肋。特别是,现阶段我国缺乏大批既掌握现代审计理论与技术又精通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二)审计机关内部机构专业分工过细,使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审计人才的成长和培养受到制约。目前审计机关的内部业务分工是按照部门和专业分工相结合来确定的,这种模式直接导致了审计人员在业务上隔行如隔山,综合分析能力偏低。

(三)工学矛盾突出。根据调查资料,有39%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现阶段影响审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困难是审计人员少与审计任务重的矛盾。相当多的审计人员都想接受业务技能、知识更新等方面的培训,但繁重的审计任务与审计人员少的矛盾比较突出,导致审计人员不能有较多的时间去接受培训。

对审计工作的认识篇4

一、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特点

与传统的工程竣工结算审计相比,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具有其突出的特点。首先,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是对工程造价进行的主动控制。从材料采购招标、材料设备合同签订、工程合同管理、索赔与反索赔、预决算审核、工程进度款支付审核等方面进行基建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服务,合理确定并有效控制工程造价,使工程建设投资在事前和事中得到控制,达到主动控制的目的,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造价。其次,从时间角度来看,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属于事前、事中审计,传统的工程结算审计属于事后审计。工程竣工结算审计只能在工程结束后。依据施工和监理单位提供的结算资料进行审计;而对工程建设中大量的隐蔽工程以及众多的变更施工无法准确掌握,造成了工程造价的潜在水分。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对隐蔽工程、非实体费用等可提前计量、记录和取证,避免事后发生争议。通过参与对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可行性与变更费用的论证,对进度款拨付额进行复核,与工程施工同步确定工程造价,避免了大幅度超预算现象的发生,杜绝了进度拨款失控,同时也增大了审计的透明度和审计后期工作量。最后,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相对于竣工结算审计工作业务量大,并且带有很大的咨询性、服务性。实施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后,专业审计人员可以根据项目主管部门的需要,及时提供咨询服务。从而将盲目扩资、超投资计划、超预算等现象消灭在事前。

二、当前跟踪审计存在的问题

1、业主对跟踪审计认识不明确,无法合理地界定造价咨询单位跟踪审计的工作内容。跟踪审计虽然已经出现了几年,但由于这方面没有比较系统的介绍和研究,仍然属于一个新生事物,而业主对跟踪审计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没有明确认识,错误地认为跟踪审计就是控制对施工单位的付款额度,这样就将跟踪审计的工作内容简单化,这种错误认识产生了两方面不良后果:

(1)业主在进行招标选择跟踪审计中介机构时,由于业主对跟踪审计认识不清,仅仅关注各中介机构的审计收费额,将收费额的高低作为选择跟踪审计机构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情况下,致使中介机构不是在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工夫,而是通过低价竞争来承揽业务,形成恶性的不正常的价格战,而收费上不去,又无法提供比较好的服务,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的怪圈,使收费高一些,而服务质量更好的中介机构反而无法生存。

(2)业主在与中介机构签订跟踪审计合同时,注重收费项目的谈判,而对工作内容却以跟踪审计四个字代替,没有进一步的关于跟踪审计具体内容、人数、跟踪审计方法等详细明确的约定。

2、部分工程项目的业主代表出于自身私利考虑,不想让中介机构参与过多,导致中介机构无法发挥应有作用。

3、中介机构对跟踪审计的认识不清,中介机构从事跟踪审计的人员良莠不齐,使跟踪审计流于形式。中介机构的人员都非常熟悉事后的结算审计,但对跟踪审计的认识却是片面的、不系统的、不完善的。例如,我们发现大部分中介机构对跟踪审计的目的认识不清,没有认识到在控制工程成本时,不但要考虑建设阶段静态的工程造价,还要考虑竣工验收后项目的运营成本,跟踪审计成本控制的目的是在考虑整个项目建设及运营期的前提下,使项目建设期造价和运营期成本合计的净现值最低。

4、在如何搞好跟踪审计上也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对跟踪审计人员的权力、责任认识不清,中介机构也不注重跟踪审计方面的培训,接到委托后,就直接派人,没有很好考虑委派人员是否能够胜任,这样,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理解去从事跟踪审计,而认识上的偏差使他们虽然主观上想搞好跟踪审计,却力不从心或没有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思路、方法存在偏差,使跟踪审计的效果大打折扣。

5、跟踪审计投标书仅仅成了中介机构获取跟踪审计资格的一种敲门砖,而没有成为对双方责权利约定的一种法律文件。为了获取业主的青睐和委托,大部分中介机构的跟踪审计投标书做的非常漂亮,对跟踪审计的工作内容也作了比较多的明确的承诺,而业主在招标结束后,一般仅仅根据标书的报价签订审计收费,就把标书扔在旁边,却不注重投标书中中介机构的承诺是否兑现,就是发生的纠纷,也基本根据跟踪审计合同解决问题,此时,跟踪审计投标书仅仅成了中介机构获取跟踪审计资格的一种敲门砖,而没有成为对双方责权利约定的一种法律文件,跟踪审计发挥的作用也就可想而知。

三、做好工程项目跟踪审计的几点建议

对审计工作的认识篇5

1、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需要。

我国内审机构自80年代中期开始建立以来,经过广大内审人员的努力已经有了很大,但内审机构设置及人员素质等方面仍然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需要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在内审机构的建设方面,还缺乏高层次的法规约束,内审机构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当局对内审工作的认识程度。当前一些单位对内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内审机构建设滞后。人员配备不足,有的单位内审机构不健全,还有的单位内审人员由财务人员兼任,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够,在机构改革和企业改制过程中还有许多单位内审机构被撤销或合并。在人员素质方面,各单位内审人员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老化、责任心不强、风险意识差、职业道德观念淡薄以及审计结论易被单位领导人的主观意志左右等现象。这些情况严重了内审机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2、内部审计缺乏完善的审计准则和执业规范体系。

经济责任审计关系到对干部的考核、使用,关系到对当事人经济责任的鉴定,风险大、质量要求高,必须要有一套相应的审计准则及执业规范体系,规定内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提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的专业标准,明确内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当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等。现在审计方面已经出台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国家审计机关审计准则也正在逐步完善,而内部审计准则建设相对滞后,成为影响内审机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3、内部审计还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机制和质量保障体制。

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必须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除审计准则及执业规范外,还要求建立完善的审计责任追究机制和质量风险控制机制,为审计结果的正确性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对于内审人员出现审计质量问题,应当负有什么责任,如何追究,目前尚无明确规定,造成内审人员在审计中权力不清、责任不明,审多审少一个样、审好审坏一个样,缺乏强有力的风险约束机制来保证审计工作质量,这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相适应。

二、内审机构加强和改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对策

为充分发挥内审机构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笔者认为应当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完善内审机构,提升内部机构在单位中的地位。

建立健全内审机构并保持其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内审机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基础。有关部门要尽快出台内部审计工作的法规,对内部审计的机构设置、应享有的职权、应承担的责任等以法规形式予以明确。各部门单位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切实提高认识,从依法治国的高度认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将经济责任审计当作内审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建立健全内审机构,凡符合条件的部门单位,都必须设立独立的内审机构,充实内审人员,以适应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需要。

2、提高内审人员素质,建立一支职业化的内审队伍。

责任审计工作对内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强内审人员的职业化建设,建立一支素质好、业务技能精、作风过硬的内审队伍。具体措施是:一是提高内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认识,认真中办、国办《暂行规定》及有关地方性法规文件,深刻认识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意义,使内审人员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二是要强化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技能,要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继续培训制度,使内审人员熟练掌握、审计、财务管理、准则规范及相关法规知识,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质量意识、法制意识和风险意识。同时,为了适应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需要,应通过、考核等方式选送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当前的内审队伍中来。

3、实行经济责任审计资格认证制,保证审计人员具有与其所从事工作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审计质量要求高、政策性强、审计风险大,为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健康,建议对从事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审人员,实行严格的资格认证制度,通过考试、考察等,选拔参加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审人员,规定必须达到一定条件的人员才有资格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为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提供基本保障。

4、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和风险责任机制的建设。

对审计工作的认识篇6

(二)加大了预防腐败工作力度,推进治本抓源头工作按照中央、省、市、区纪委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结合审计工作实际,突出重点,强化责任,采取预防为主,狠抓源头的方法,进一步加大了反腐倡廉的工作力度,扎实推进全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落实,为审计工作目标任务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继续深入推行送达审计,降低成本,减轻被审计对象的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审计人员与审计对象之间的联系,切实做到依法审计、廉洁审计。在此项工作的开展中,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受到被审计单位的肯定和好评。

3、完善制度,严格执法,促进廉洁从政。一是强化责任。认真实行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年初与各科室签定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目标责任书》,强化廉政考核责任制,落实责任追究制;二是规范审计行为。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重大审计案件集体讨论制度,严格遵守审计准则,认真执行审计署6号令颁布的审计质量控制办法,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使审计工作做到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三是健全制约机制。严格坚持审计项目三级复核、案审会议制度和审计回访制度,确保了审计工作质量,明确责任,有效防范审计风险,同时,把监督落实到事前、事中和事后,贯穿于审计业务工作的始终,通过审计回访,加大了对审计结果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力度,对回访情况及时反馈给领导和相关人员,提高了审计执行率,同时对审计人员遵守纪律情况进行了检查,将廉洁从审的工作作风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四是提高审计透明度。通过局政务公开栏、电子政务等形式,将审计项目,审计流程予以公开,并设立了举报电话和意见箱,向审计单位公示审计纪律,进一步提高了审计监督的透明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确保行政执法“十不准”规定和审计纪律“新八不准”规定的落实。

三、认真履行职责,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宣教工作的落实

1、加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根据区委组织部的委托,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制定审计工作方案,搞好审前调查,坚持审前公示,实行双向承诺,开好审前座谈会和审结交换意见会,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分清责任,依法处理问题。在纪委、组织、监察、人事等部门配合下,今年上半年完成了对陈道蜀同志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充分发挥了经济责任审计对加强经济监督和权力监督的作用,推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对审计工作的认识篇7

一、企业员工对内部审计的理解和配合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必要保证

在一个企业中,审计部门独立于其他部门开展工作,被审计的对象一般都是本企业的同级下属、分支机构,审计所需资料信息需要同级、下级机构提供,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也需要被审对象的配合,所以内审工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独立,而不是绝对的独立。在现在的企业中,如果说企业高层过分地强调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那么企业大多员工对内部审计的认识更多的它的“监督”职能,将审计工作单纯地理解为“查账”、“制人”,难免对审计工作产生畏惧、抵触情绪,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在企业内部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而且,随着审计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展,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可能纳入到审计工作中,所有员工都成为了潜在的被审计对象。在错误认知的前提下,很多时候,因为被审计对象的不配合,审计人员难以取得全面、真实的审计资料,审计工作不能顺利有效地开展,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要想改变这样的局面,首先要从思想上改变企业员工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错误认识,通过解释宣传,可以让企业员工对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有基本的正确了解。其次,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的同时不应过多地强调审计的独立性,强调审计监督职能,使内部审计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形成敌对关系。而是要把工作目标定位于促进治理,堵塞漏洞,减少损失,提高效益上来,真正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全面发挥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在企业员工中树立正确的理性认识的同时,让部分员工参与到内审工作中来,是建立员工对审计工作感性认识的良好方式。人们没有真正参与某项工作时,就不可能对此项工作有一个客观准确的理解,一旦参与进去,可能会改变原有的许多看法。在企业中,根据审计业务的内容,抽调专业人员参加审计项目、多部门联合审计等审计方式在一些单位得到了实践,成效显著。非审计人员通过参与,普遍认识到审计工作不是简简单单的查账、纠错,而是一项综合性比较强的工作,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素质和全面的专业能力。最主要的是,内部审计工作服务企业、服务大局,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查找、纠正问题,对企业、对员工进行了积极主动地保护作用让企业员工真实感受,才能提高其对内部审计的认识水平,让大家能够从正确认识、逐步理解,到全面支持,为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不断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

二、审计人员的自我定位是决定内部审计质量的关键

审计人员是开展内部审计的主体,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是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的必要条件。但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把握正确的自我定位应该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关键。目前,企业的很多内部审计人员自身对内部审计认识也不到位,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存在两种错误思想。一些内部审计人员缺乏为企业管理服务的思想,把自己定位在监督企业、部门、员工执行国家的法规政策、企业制度情况的位置上,工作中对被审计对象的实际情况不深入调查研究,钦差大臣般下车伊始便指手画脚,任何事情都要求按着自己的意见办。在工作中,不讲方式方法,不讲相互尊重,靠着几本法律法规、企业制度,生搬硬套地给被审计对象上纲上线,以显示自己的权威,过分强调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久而久之,引起企业其他部门的反感,产生了对立情绪,增加了审计的阻力,导致正常的内部审计活动无法开展。还有一些内部审计人员依然延续着过去老的思维,认为审计人员是企业的二流人才,内部审计机构无非是执行国家规定而设置的鸡肋部门,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只不过是企业的形象工程,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和促进。抱着这样的想法,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必定缺少责任心,有意规避企业存在的问题,审计结果一团和气。上述两种现象在企业中绝不是少数,错误的自我定位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履行职责不到位,审计作用的不到发挥,内部审计质量根本得不到保证。所以,内审人员树立正确的内部审计观念,找准自我定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应该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开始。因此,我们要对审计“人”进行质量控制,建立一支责任心强,业务素质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复合型内部审计队伍,适应审计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这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条件。做好审计人员的素质控制,要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应当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同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的性质有所不同,牢固树立内部意识,实现审计思想观念的转变。审计人员对外要站在本单位的立场上,维护本单位的合法利益,用足用活各项政策,满足内部管理的需要,做好部门领导的参谋;对内要依据内部管理程序和规章制度,监督和评价单位内部的各项活动,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其次审计人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树立廉洁自律、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内部审计队伍形象,得到企业领导和广大员工的大力支持,内部审计职能才能发挥到实处,实现内部审计质量工作的不断进步。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内部审计工作已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如何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的内部审计模式,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需要我们不断的摸索。企业中的每个“人”都应在这条前进的道路上为内部审计的发展提供支持与帮助,让企业这条大船永远行驶在健康、正确的航道上。

作者:辛胜利 单位: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薛家湾供电局

对审计工作的认识篇8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审计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绩效审计是我国政府开展审计工作的一个新方向并日益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绩效审计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也可以推动政府建立合理的绩效审计制度,不断提高政府进行绩效审计的水平,可以更好的发挥政府的职能。但由于绩效审计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不长,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特别是基层审计机关,在我国绩效审计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但遇到的问题更为严峻和突出,这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主要障碍性因素。解决好基层绩效审计中出现的问题是有效开展审计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有利于实现我国政府的审计目标。

一、我国基层审计机关进行绩效审计面临的困境

由于基层在经济发展水平及对绩效审计的认识上都较为落后,开展绩效审计的时间不长,在开展工作时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形式。审计人员大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对绩效审计缺乏科学的认识,带有鲜明的传统色彩。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时在诸多方面与中央、省市等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例如,不论是从审计对象、审计质量、审计深度还是审计结果上看都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不符合绩效审计的要求,也很难达到上级政府对绩效审计的要求。由于基层审计机关自身的特点及现实情况,目前基层审计机关在开展绩效审计时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正确的认识。长时间以来我国政府主要是对财政收支状况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不论是人民群众还是从事审计的工作人员,对于绩效审计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上,比较肤浅,缺乏正确的、科学的认识。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没有转变工作方式及思维方式,在工作中仍然具有传统的审计观念和审计方式,习惯于通过检查账本及寻找证据开展工作,这有利于发现在财政上的违纪问题,但却很难据此分析评价当地经济的效率。另外,绩效审计的特点决定了其不像传统审计一样可以获得直接的成果,绩效审计的成果往往具有长期性,主要体现在长远收益上,短期内不容易体现出来。现阶段,审计人员在传统审计工作仍然有较大的压力,绩效审计需要审计人员投入较多的精力,而成果在短期内也不明显,这就导致了部分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不满和抵触情绪,认为绩效审计是没有必要的。

2.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从国外开展工作的经验来看,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有效支持,需要得到国家在立法上的保障。但由于我国绩效审计工作起步较晚,仍然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进,还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在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许多投资部门已经认识到了法律及政策的重要性,认为应该要完善决策程序,使重点项目从立项、决策、投资直到完工验收都要进行绩效审核,并使之法制化、制度化。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还未出台统一的关于绩效审核的法律法规制度。绩效审计工作还缺乏法律的保障和约束,缺乏相应的制度环境,不利于绩效审计工作的高效开展。

3.缺乏规范的评价体系。绩效审计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对项目的效益进行评价。但是当前作为阻碍绩效审计发展的重要障碍性因素之一就是缺乏规范的评价体系。由于绩效审计的对象不同,评价时难以确定是以审计对象的效果性还是经济性为标准。即使是同一个项目,也存在着不同的评价标准,而选择不同的评价标准会影响到审计结果。这就对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每在审计一个项目前,审计人员就要与审计对象讨论协商绩效审计的标准问题,尽量寻找一种大家公认的、双方不存在分歧的标准。由此可以看出,有效的绩效审计体系的缺失,对审计人员客观公正的对项目进行评价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4.审计方法不科学及审计技术薄弱。绩效审计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包括应用管理学、统计学、教育学、社会学、计算机分析系统等众多学科。绩效审计注重数量分析以及对决策模型的研究,计算机信息系统技术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绩效审计的分析过程中。但是,从目前来看,基层绩效审计仍然缺乏科学的方法,审计技术与方法不统一。由于审计对象的不同,审计人员可以自由的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技术进行审计。但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审计的风险,对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绩效审计需要综合多个学科的知识加以运用,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整体来看,基层绩效审计人员素质并不高,视野相对狭窄,缺乏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素养,不能熟练的掌握绩效审计的技术,欠缺独立完成绩效审计工作的能力。

二、基层审计机关面对困境的出路

1.建立规范的评价体系。建立一套可行性强的评价体系是基层政府有效开展绩效审计的必然要求。由于政府的审计对象繁多,情况较为复杂,可以根据不同的类别及它们的特点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绩效审计的标准主要包括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评价。经济效益标准的评价标准要以企业的经济效益为基准,参考制定。社会效益则要根据审计对象的行业性质来确定。由于很难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社会效益。因此,社会效益的评价标准可以具有原则性的规定,但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一些补充条款,不断完善社会效益的评价标准。

2.改进审计方法。绩效审计就是审计人员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搜集审计证据,并根据审计标准对审计对象的经济性、效果性进行评价,最终得出审计结论。在这一系列过程中,特别是搜集审计证据以及对其进行分析评价时都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术。因此,在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时,应根据实际需要及审计要求,选择合适的审计方法,并遵守适用性和层次性的原则。绩效审计常用的方法包括目标评价法、观察、调查、专家咨询法等。

3.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养。审计人员专业素质的高低是影响绩效审计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绩效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多个学科的知识,也要熟练的掌握和运用绩效评价体系,这就对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必须积极开展对审计人员的再教育工作,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及培训活动优化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及工作能力。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基层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工作面临的困境的分析,我们可以意识到基层的绩效审计工作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但是只要针对这些问题寻找出路,循序渐进的加强在评价体系、审计方法及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基层审计机关会不断的在绩效审计工作上取得良好的成绩。

对审计工作的认识篇9

目前,各高职学院新校区的建设主管部门与跟踪审计的同志配合总体上讲是比较积极的,工程跟踪审计的职能作用也得到了比较充分地发挥。具体表现在:一是跟踪审计在各高职学院工程项目建设有关决策讨论时,几乎都参与其中,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起到了较好的知情及监督作用;二是通过跟踪审计在实践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促使各高职学院新校区建设的主管部门不断加强管理、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如有些高职院在实施工程跟踪审计的过程中,发现在工程变更签证时,有一些人情签证、虚假签证,工程跟踪审计人员为解决这些现场变更签证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主管部门专门建立变更签证会审制度,使变更签证这一环节既透明、阳光,又统一了松紧尺度,杜绝了人情签证的情况发生。三是通过实施工程跟踪审计以后,大多数高职学院新校区建设的主管部门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处理问题比以往更加透明、公开,更加注重集体研究以及按规范、程序对建设项目进行管理。四是绝大部分高职学院工程跟踪审计人员都积极支持建设主管部门的工作,努力维护他们在工程管理中的权威性,双方在工作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各个方面的配合都比较到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高职学院工程跟踪审计是新开展的一项工作,起步较晚,在实践的过程中,会有许多新的问题、新的矛盾不断涌现出来,有的还会比较突出。因此,必须不断总结、不断思考,准确把握搞好高职学院工程跟踪审计工作的关键。

2高职院工程跟踪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新校区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2.1人员少、任务重,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第一,随着高职学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学校都在进行新校区的建设,工程投资大,建设工期紧,开工项目多,加上还有日常的一些维修改造及装饰工程项目需要决算审计,各高职院工程审计的工作量大幅度增加,工程审计人员捉襟见肘、疲于应付,有时一个人要承担好几个工程项目的跟踪审计,工作难以深入。第二,工程跟踪审计面对变化不定的施工现场,审计建议质量的高与低对工程施工的质量及进度会产生重大影响,工作的专业性、及时性、责任性等要求非常高。从事跟踪审计工作的人员不仅要具备管理、工程、审计、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交往协调能力。第三,从事跟踪审计工作的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十分注重工作方法。要坚持到位而不越位、监督而不代替的工作方针,该自己履行的职责一定要认真做好,该是建设主管部门做的工作,跟踪审计工作的人员不要过多干预,更不能代替。

第四,从事跟踪审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严明的纪律和优良的作风。而目前各高职学院跟踪审计队伍的现状距离以上要求还相距甚远,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论/文/网LunWenNet/Com]

2.2高职学院工程跟踪审计的意识不强。

不可否认,工程跟踪审计工作在各高职学院并不是一帆风顺,人们的工程跟踪审计的意识不强。首先,建设主管部门少数人错误地认为工程跟踪审计削弱了他们的权利,妨碍了他们日常的工程管理工作,影响了工作效率,因此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是敷衍甚至排斥跟踪审计人员;其次,基建处少数人认为学校及审计部门不信任他们,工程跟踪审计是来监视他们。第三,还有部分人认为,在工程施工阶段既然已有工程跟踪审计来为工程签证把关,那监理及项目负责人就没有必要再多此一举去重复确认签证的工程量是否属实,一切按照跟踪审计的“指示”办就行了。结果,他们应该做的工作不做,应该履行的职责也不去认真履行,而是消极地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

2.3高职学院工程跟踪审计的程序不规范。

由于高职学院工程跟踪审计是一项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缺少一套可操作的管理办法来指导各方面的工作,因此工程跟踪审计在工作中容易产生一些问题,特别在工程施工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有:

(1)关于工程签证的时效问题。不少项目的施工单位迟迟不办理签证手续,由于部分项目的签证时间拖得太长,一些问题难以记清楚,影响了工程签证确认的公正性,结果容易产生争执。

(2)关于工程项目施工组织与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工程签证问题。由于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在确认其必要性时经常产生意见分歧。这里所说的签证是指由甲方提出的因施工组织与管理问题变更而产生的,既然是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变更,就存在方案选择的问题,也就是说要牵涉到工程费用的问题,而跟踪审计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要有效控制工程投资。因此,确认工程变更的必要性是跟踪审计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建设主管部门一方侧重工程施工的组织与管理,而跟踪审计一方侧重工程造价的控制,这样双方就可能会产生矛盾,这些问题最终由谁定夺,必须要有一些明确的规定。

(3)关于某些材料价格签证确认的问题。甲方强调,这些问题他们可以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来定,而且这些签证大多也通过了内部有关程序来操作,无须经跟踪审计同意,否则多一道程序会影响工作效率;而跟踪审计认为,材料价格的签证,在跟踪审计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对工程造价影响很大,必须要先经跟踪审计认可后才可办理签证手续,否则不予认可。

(4)关于零星工作量及点工的签证问题。甲方认为对这样一些问题,因涉及的工作量较少,费用也不会太多,因此各项目负责人有权进行处理并有权确认工程量的多少而无须取得跟踪审计的同意;而跟踪审计认为,各项目负责人虽然有权处理这样一些问题,但仍然要及时与跟踪审计沟通,因为这些签证最后是跟踪审计确认,情况不清楚,就难以确认。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要有一套规范的程序,否则将产生矛盾。

3对加强高职学院基建工程跟踪审计的建议。

3.1加强各部门的相关人员跟踪审计的意识。

审计、基建、财务部门在思想认识上的一致是搞好高职学院工程跟踪审计的前提。跟踪审计是一项多部门参与,多单位协同配合才能完成的工作,必须打破部门意识,以建设工程项目为中心,作好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跟踪审计才有可能实施。

因此,统一思想认识至关重要。

3.2关口前移,从项目的准备阶段抓起。

现行的跟踪审计一般是从施工阶段开始实施的,即从施工开始到竣工结束。我们通过实践发现,如果跟踪审计从准备阶段开始介入,则跟踪审计的效果会更好。高职学院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应从“设计阶段”开始。因为它能更好地为学校把好关。一是工程结构的合理性。如果一个工程结构不合理,那造成的代价和牺牲是巨大的,既有经济的,更有社会的。二是工程材料的合理性。因为有些材料的用途和效果是近似的,但价格的差别特别大。所以工程的选材就成为工程造价控制的大问题。尤其可怕的是,对于一些材料供应商与工程设计人员的联手“合作”,若不能形成有效的监控机制并对其有效监控,建设方的损失就会更大。

3.3完善规章制度建设,使跟踪审计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

总结跟踪审计经验,制定学校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办法和实施细则,完善项目管理制度、跟踪审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制度上相互衔接,保证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有效实施。制定切实可行的跟踪审计实施办法是跟踪审计顺利进行的保证,做到跟踪内容明确,管理规范,有章可循,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3.4明确职责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明确基建、审计和财务等相关部门在基建工程项目管理上各自的职责和权限,才能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做到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跟踪审计才能到位而不越位。对咨询公司和跟踪审计项目部严格要求,提高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和服务意识,严格按跟踪审计实施办法操作,人员到位,设备到位,每天要主动到施工现场跟踪收集各种信息,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3.5不断提高审计技能和审计人员素质。

实施跟踪审计后,审计的内容大大超出了传统结算审计的范围,没有相应的技术手段和人员素质,就难以达到理想的审计效果。在审计手段方面要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审计软件,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同时要大力提升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一方面要搞好在职培训,使审计人员不断充电,不断更新知识,使他们在原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相关的业务知识,如:抽样审计、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风险分析和评价、经济活动分析与数学模型分析等现代审计方法,以适应跟踪审计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适当引进急需人才,完善和优化审计队伍的专业知识结构。

对审计工作的认识篇10
对审计工作的认识篇11

一般说来,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风险预估,即企业审计部门对企业各方面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找出薄弱环节和问题环节,尽早发出警报预警,避免更大的损失;二是监督与再控制,即企业审计部门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状况以及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等进行监督与再控制,并尽可能提出建设性意见;三是咨询职能,企业内部审计是相对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可针对企业中存在的不合理的事项进行及时制止,并提供企业各项事宜的咨询。

(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性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是企业进行有效的内部管理所必须实施的一种独立、客观的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机制,其根本目的是为企业提供价值增值服务、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与质量。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一方面有利于确保企业经营方针和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确保企业生产经营顺利开展,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有利于明确企业经济责任,确保国家各项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事后审计监督的滞后性越来越突出,而过程审计和预警审计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青睐。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对企业内部审计认识不到位

对于企业内部审计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到企业审计的过程。企业管理者对于内部审计的认识程度越深,内部审计管理工作也必然做的越好。

在实际的企业经营运作中,多数企业经营管理者往往高度重视企业产品的生产和营销工作,而对内部控制审计的认识不是很到位,对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也缺乏充分了解,甚至部分企业经营管理者将其看做是可有可无的,内部审计也不过是做做样子应付检查。

(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标准不够明确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现在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标准规范体系,内部控制审计的标准也是粗线条的,并没有具体规定各项审计的明细指标,审计目标、审计对象、审计标准、审计报告等各个审计环节都没有明确的严谨的参考标准,这就容易导致审计管理上比较灵活,容易导致企业的管理层在认识层面出现偏差和不同的看法,这就使得内控审计一旦将这样不严谨的规范作为标准,必然使企业陷入困境。

(三)企业内部缺乏审计专业方面的人才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审计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好审计工作。然而当前,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内部往往缺乏审计专业方面的人才,很多企业中的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实际经验不足,甚至还有部分审计师并不具备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条件,这样严重影响到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也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对高质量内部审计的新新要求。

三、强化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对策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是企业实现自我监管的重要措施,是提高企业管理质量、确保企业正常运转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起内部控制审计问题,多措并举的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管理。下面主要从企业层面进行分析:

(一)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宣传,合理设置企业内部审计部门

企业员工尤其是企业管理人员对审计活动的认识尤为重要,因此,要在企业内部加强企业审计重要性的宣传,使包括企业管理人员在内的所有企业员工认识到内部审计监管的作用和意义,并高度重视起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问题,从思想认识上下手,强化企业内部审计的支持力度,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

此外,还要在企业内部合理设置内部审计部门,理顺内部审计的隶属关系,要注意将审计部门以及审计工作独立出来,直接对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负责,不受其他职能部门的干预,确保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以充分发挥出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实际效应。

(二)进一步细化企业审计标准,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在实际的企业审计工作中,由于审计标准不够细化,常常因为相关人员对审计对象、审计范围以及审计内容上有理解上的偏差,阻碍了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为此,我们要在企业颞部细化企业审计标准,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具体说来,企业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内部审计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企业审计标准以及更加具体的业务规范和才做指南等,使每项标准都有法可依,都符合企业审计实际情况。同时,企业在制定审计标准时,应明确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范围,主要集中解决由于内部控制弱化可能产生的输出虚假财务信息的问题,提高审计质量,争取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三)积极加强企业审计专业培训,增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现阶段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还主要依靠人力完成,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意义重大,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销量的关键所在。当下,提高企业内部审计队伍的素质主要就是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

一方面,我们可鼓励和引导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继续加强财务会计、统计、营销、税务、计算机、审计等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还可定期聘请兼具审计专业知识与审计实践经验的综合型人才进行讲谈、培训、演讲、座谈、交流等,结合企业实际案例讲解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应注意的问题和具体操作方法,提高企业在职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注重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可从正面宣传审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也可从反面案例分析审计职业道德败坏的坏处,使审计工作人员恪守审计职业道德,坚持客观、公平、公正、廉洁的基本原则,本着对企业负责的心态对待每一项审计工作。

对审计工作的认识篇12

一、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的作用

1.制约作用。内部审计预防性作用就是制约作用,它是监督和评价职能的体现,通过审计过程以及审计结论来完成,事前安排的审计制度的震慑和事后根据审计结论的处理处罚都可以起到制约相关责任人的作用。按照审计工作规范,揭示企业的违法乱纪行为,维护企业的经济秩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两个方面:(1)禁止违法违纪现象,保护企业利益。(2)内部审计定期或不定期对公司各项财产物资实地盘点清查可以保证其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对债权债务及权益进行查证核实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防护作用。内部审计工作在执行监督职能中,对深化改革,降本帀效起到了保证、保障、维护作用。内部审计审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防止企业资产流失。

二、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深化改革和健康发展起到了激励作用。但在内部审计的发展进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隶属关系不清楚,具体的审计业务缺乏指导,目前我国企业的审计机构隶属于董事会,表面上是直接对董事会负责,但实际很大程度上收到经理机构及其他部门的制约和影响,这就使得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很差。有的企业缺乏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对审计部门只是虚设,并没有开展内审业务,有的企业让财务部门的负责人兼任内审部门的领导,这样也使得内审监督制度形同虚设,从而导致隶属关系不清楚,监督不力。与此同时,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队伍建设也有待提高,企业应关注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完善教育制度。由于受到企业内部环境的限制,缺乏政府审计部门的指导,使得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举步维艰。

2.重视审计业务,忽视理论研究与创新。企业内审人员对审计业务得心应手,这对企业内审来说固然是好事,但长期这样就会使审计人员懈怠而满足于现状,导致审计理论研究处于低点,审计创新被搁置,审计理论与业务实践不能与时俱进。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只有不断创新,在创新中加快发展,才能保证企业长远健康发展。

3.作用与认识脱节。目前,很多大企业中,仍有不少人对内部审计工作不理解,认为企业领导说了算,轻视内部审计的作用,甚至对内部审计有抵触情绪,对内审工作不配合,认为内部审计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由于这种落后的认识,有些人对审计持畏惧、怀疑的态度,使得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困难重重。

4.专业人员配备不全,限制了审计工作开展。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标准说明》规定,内部审计师应具备财务、会计、企业管理、统计、计算机、概率、线性规划、审计、工程、法律等各方面的知识,以保证执业质量。但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偏低,有的只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更有甚者对审计业务一窍不通,在具体实施内审工作时不能保证审计质量,难以深层次的发现问题。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队伍建设仍任重而道远。

5.重视服务监督,轻视服务机制。在新形势下,内部审计的关键在于它能够为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遵守财经纪律、提高经济效益服务。适应企业的内在需要而设立的内部审计制度,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履行监督职责,但企业也不能只重监督,忽视服务。更好的为企业服务,才是内部审计制度建立的根本要求。

三、发挥企业内部审计作用的对策

1.改革内部审计管理体制,合理设置审计机构,明确隶属关系,增强审计独立性。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在时间上应从事后审计转向事中、事前审计上;在工作内容上,将从查处违规违纪审计转向内控制度审计和绩效审计,理顺资金运行管理机制。内部审计工作主要负责人与会计负责人要相分离,不能由一人兼任。合理配备内审工作人员,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建立健全政府审计对企业内部审计的指导体系。

2.企业应加强理论学习,充分认识理论学习的意义,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主要表现在审计理论的创新,审计业务格局的创新,审计管理的创新和审计工作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创新。

3.加强企业员工对内部审计的认识,积极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宣传教育活动,端正认识,厉行企业内部常规审计,减少违纪违规问题,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顺利进行。审查和评价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使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对审计工作的认识篇13

1、私利风险。由于我国政府审计目前缺乏设计合理的制度安排,部分人员的“个体理性”难以自觉自动地符合全社会的整体利益,由此带来私利风险。主要表现在政府审计机关少数人员对审计风险认识淡薄。审计风险在我国还有一个认识的过程,目前我国政府审计特别是审计署和省级审计机关领导对审计风险已高度重视,但基层审计机关对审计风险认识不足。在实际中出问题往往在基层。如果领导者对审计风险认识淡薄,就谈不上对审计风险防范控制。领导者的认识风险不同于审计人员的认识风险,审计人员的认识问题产生的风险是局部性的风险,是可以通过领导的管理活动进行控制,是可控风险。而领导认识问题带来的风险会对审计工作产生全局性的影响,甚至可能是不可挽回的巨大失误。因此审计机关领导的认识风险是最大的审计风险,对此我们应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不要只看到发展的机遇,而看不到审计正面临着市场经济现实的挑战引起的审计风险。

2、责任风险。从审计工作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审计范围是否全面,是否存在超越职权范围,在制定计划安排项目时是否有预见性、科学性,审计监督的目的是否与宏观决策和政府中心工作相一致。二是是否严格遵守审计工作程序,审计方案编制是否全面、可行,对审计事项和主要内容是否少审、漏审,审计资料的归类整理是否完整、符合逻辑,审计工作底稿是否齐全。三是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是否充分、相关、有效,每份证据是否真实、可靠,对审计情况和问题的定性是否准确,使用法律法规是否正确,对问题处理处罚是否妥当,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文字表达是否确切,审计报告是否真实客观。四是审计工作方法是否得当,工作作风是否深入,是否存在违背审计职业道德,在被审计单位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以审谋私,等。

3、体制风险。政府审计现行双重管理体制的缺陷弱化了审计的独立性,审计机关和人员可能由于上级审计机关和同级政府的压力而简化审计环节或查出问题不予公布,甚至不了了之,由此给政府审计带来的不利后果称为体制风险。

4、来自被审计单位的固有审计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是否有效地将编报的差错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如内部控制系统健全,就能有效地阻止差错的产生或检测差错所在,为审计工作的防范风险提供客观依据。如果审计人员检测发现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形同虚设,则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将判断存在内部控制风险,从而不再考虑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对报表差错的预防与检测功能,可见内控制度不严,是引发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二是被审计单位会计工作从原始凭证到会计报表编制过程,是否严格符合会计准则,选择和运用会计处理方法是否恰当,是否对各项经济业务流动做出完整的会计记录,是否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会计报表是否真实、合法、完整等。三是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在经济活动中是否存在其他违纪违规的行为,银行账户、现金、会计凭证和账簿有无疑点。

二、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措施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