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直疝护理诊断实用13篇

腹股沟直疝护理诊断
腹股沟直疝护理诊断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0例,其中男19例,女1例,年龄8个月至80岁,其中8个月~15岁6例,16~60岁5例,60岁以上9例。嵌顿时间1 h~5 d,平均19 h,≤10 h 12例,>10 h 8例。左斜疝7例,右斜疝12例;复发性斜疝1例。有腹压增大因素6例。

1.2 诊断与治疗 20例中18例有反复腹股沟、阴囊出现肿块,休息后多可自行还纳的腹股沟疝病史。本次发病后腹股沟、阴囊肿物不能还纳疼痛,腹痛或哭闹不停(儿童)。10例腹股沟肿物出现2 h后,开始出现前述表现,2例24 h后才出现局部轻微的疼痛。直接手法复位或镇痛、解痉后手法复位疝内容物不能还纳,进行急诊手术治疗,确诊腹股沟斜疝。疝内容物是小肠16例,大网膜2例,大网膜+肠管2例,肠内容物有固体颗粒2例,被嵌顿的肠管长5~21 cm,平均9.8 cm。内环口直径1.2~5.1 cm,平均2.4 cm,≤2 cm者9例。手术方式:腹股沟斜疝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9例,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和修补术9例,其中肠部分切除术2例。

2 结果

本组20例术后均痊愈出院。疝内容复位疝修补术后出现腹膜炎1例,切口感染1例,右腹股沟区长期疼痛达3个月以上者1例。

3 讨论

3.1 诊断及误诊原因分析 腹股沟嵌顿性斜疝是普外常见急诊,发生于疝环狭小而腹压骤升时,表现为疝块突然出现,伴有进行性加重的胀痛,诊断一般不难。误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医师经验不足,检查不仔细是主要原因:医师对疝的发病及可引起的临床表现认识不足,缺乏全面系统的诊治经验,又未能按常规暴露全腹进行彻底检查;却根据患者出现的症状、体征,草草做出诊断;本组误为肠梗阻2例,1例直到剖腹探查后才确诊,肠梗阻的原因中约有8%系疝嵌顿所致,临床医师不能忽视这一点;②婴幼儿主诉多不清,情绪紧张,检查不配合,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医生必须亲自观察和检查,不能随便听信家长推述;③老年患者疝嵌顿时有痛阈高、反应差、自检能力差而就诊时间长的特点。据美国健康统计中心资料腹股沟疝手术患者中约34%是65岁以上的老人[1]。我国同样老年人斜疝发病率高。本组60岁以上老年人9例,占45%。老年人多有患疝多年史,精神迟钝,加之常伴有便秘、尿路不畅、肺气肿等,使疝嵌顿绞窄的机会大增。另外伴有糖尿病、高血压、肺心病等,一旦发生疝嵌顿至肠梗阻,可使病情加重而掩盖疝的存在。对老年患者过多考虑肿瘤也会影响诊断。因此,对急性肠梗阻的老年患者应常规检查腹股沟区域,以免遗漏绞窄疝,酿成后患。

3.2 内环口、肠内容物与嵌顿的关系 ①腹股沟管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大小不同,小儿腹股沟管短小且狭窄,新生儿的腹股沟管约为1.2~1.5 cm,3~5岁为2.0~2.5 cm,而成人为4.0~4.5 cm,造成小儿斜疝嵌顿的机会明显多于成人[2]。本组内环口直径1.2~5.1 cm,平均2.4 cm,≤2 cm者9例,占45%。嵌顿除了与内环口和疝囊壁的解剖有密切的关系外,与肠的内容物诱发也有关。本组肠内容物有固体颗粒2例中,内环口直径甚至达到4 cm,手术时发现内环口的内下方向还有空隙,没有形成真正的环状嵌闭,将肠管内容物返回近端消化管,可以使被嵌顿的肠管回复腹腔,遇见的有形固体颗粒食物渣有水果和疏菜的子粒或皮,人体不易消化。近端消化管内的内容物随肠蠕动到疝囊内的肠管内,疝囊内肠管的蠕动功能因嵌顿受到损害,食物渣停留在被嵌顿肠管的远端,排泄发生障碍,肠内容物增多,肠管扩张,压力增高,加重水肿和血运障碍。

3.3 对嵌顿性斜疝的治疗体会

3.3.1 手术时机 腹股沟斜疝嵌顿存在疝内物绞窄的可能应尽快手术治疗。嵌顿时间少于10 h的可试行手法复位,超过10 h,局部有压痛、张力大,手法复位的成功率低,并且增加疝内容物的压力,加重肠管缺血,宜直接手术治疗。笔者体会疝发生2 h内可以完成手法复位,但必须做心电图、X线透视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术前谈话等最基本的手术前准备工作。

3.3.2 嵌顿松解 切开疝囊后观察到肠管未绞窄情况下,不宜过多翻动肠管,直接用食指检查内环口的张力及周围的间隙,及时切开松解内环口,回复肠管;如果内环口有1 cm以上的间隙也可将肠管内容物回复到近端肠管后回复肠管,不一定切开内环口。

3.3.3 肠坏死是否修补 由于部分肠切除时存在污染切口而感染使修补失败的风险,如果真正能做到有效保护切口,也可修补。本组有2例修补成功,将肠管拉出相对多些,放两层血垫,第一层(上层)干燥,靠近坏死肠管;第二层(下层)湿水血垫,靠近有活力的肠管及切口,用止血钳夹住防止肠内容物漏出,肠管切口用稀碘伏消毒,吻合时将上层血垫移出,污染的器械手套更换。结扎疝囊后先用生理盐水冲洗,再用稀碘伏消毒切口,目的是利用上层血垫吸附清除污染物保护切口。

3.4 手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①迟发性肠坏死:术中慎重判断肠管活力,并注意检查肠系膜;②切口感染;③阴囊血肿、切口血肿:多由于手术操作粗糙,剥离面过大,创面止血不彻底,松解内环口时伤及腹壁下血管所致;术中注意彻底止血,一旦发生阴囊血肿,不必急于穿刺,少量则待其自行吸收,较多则待出血稳定后,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穿刺抽吸或切开阴囊清除血肿;松解内环口时勿损伤腹壁下血管;④中毒性休克、呼吸衰竭、急性左心衰:对老年患者特别注意充分术前准备,术后抗感染支持治疗,注意输液速度和输液量;⑤腹股沟区持续疼痛:主要因损伤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所致,因此术中应仔细解剖,在很好地掌握腹股沟区解剖的基础上“层层”把关,减少腹股沟区神经损伤。

腹股沟直疝护理诊断篇2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discuss the value of CT in the diagnosis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 caused by inguinal hernia and its peripheral hernia.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CT examination was performed in 21 patients with intestinal obstruction due to inguinal hernia and its peripheral hernia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06 to February 2014. The items of CT examination included full abdominal simple scan, arterial phase and venous phase enhanced scan of abdomen. Results 21 patients showed varying degrees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 Among them, there were 11 cases with indirect inguinal hernia, 5 cases with femoral hernia, 5 cases with obturator hernia. Conclusion For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 caused by inguinal hernia and its peripheral hernia, CT examination can obtain ideal results, which is worthy of vigorous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i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Key words] CT examination; Inguina; Intestinal obstruction

在临床上,腹股沟及其周围疝表现出来的症状等都极其地相似,很难对其进行较为明确的诊断[1]。为了研究腹股沟及其周围疝所致肠梗阻病因在临床中的诊断价值,该研究对腹股沟及其周围疝所致肠梗阻的CT诊断价值进行了研究与探讨。研究与探讨的对象为该院2006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经手术证实的21例腹股沟及其周围疝所致肠梗阻患者,主要是对其临床和影响的特点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手术证实了有21例患者患者患有腹股沟及其邻近部位疝所致的肠梗阻,而且所有患者都排除了无肠梗阻的疝的可能。在21例腹股沟及其邻近部位疝所致的肠梗阻患者中,女患者有8例,男患者有14例,其年龄范围为60~88岁且平均年龄为68岁;病程0.5~3年,平均病程2.3年。所有患者在治疗之前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呕吐、停止排便排气、腹胀以及腹痛等症状,其中,2例闭孔疝患者和1例股疝患者在排便的过程中会排出黏液样便。

1.2 方法

该组研究使用的仪器为GE LightSpeed Ultra 8 层螺旋CT 120 kv,200~220 mAs,层厚5 mg,层间距为0 mg,Pitch值为1~1.5,512*512矩阵,从膈顶到耻骨联合下缘为CT检查的扫面范围。扫面前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射300 mgI/mL碘海醇对比剂,剂量以患者的体重为标准1.7 mL/kg,以2.4~3 mL/s的注射速率进行注射。扫描结束后,取出来的动脉期图像,其层厚需为2.3 mm,间距为0.96 mm,以软组织算法进行离线重叠重建,然后将处理后的数据上传到ADW4.2工作站,对图像进行处理该组研究采用的是多平面重组的方式,然后再进行重建,这样,便可以把腹股沟韧带、疝囊以及腹壁下动脉等结构的关系显示出来。

2 结果

经CT检查发现,21例患者均表现出充气积液和气以及肠管扩张等症状,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肠梗阻病症。其中,腹股沟斜疝11例,股疝5例,闭孔疝5例。如果是腹股沟及周围健康者,其在CT中所呈现出来的图像应该是比较清晰,而且没有多少异物的。但是在这21例患者中,11例腹股沟斜疝所致肠梗阻的CT表现为在其疝囊例可以清晰地看到寒气肠管与脂肪组织,如图1、2所示。5例股疝所致肠梗阻的疝囊是处股三角区与腹股沟韧带后下方,“影像学股三角”为其冠状位所在处,如图3、4所示。在CT中,5例闭孔疝所致肠梗阻的主要表现是处在耻骨肌与闭孔外肌中间的腹部肠管与肠管影是相连在一起的,而且其上段的肠管有扩张的迹象,如图5、6所示。

3 讨论

腹股沟疝在腹外疝中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病症,直疝与斜疝是腹股沟疝的两种表现形式,其中较为常见的病例是斜疝,在腹股沟疝中所占的比例高达96%[2]。在临床诊疗中,闭孔疝与股疝在腹股沟区的位置离得比较近,所以在诊断的时候稍不留意便会将其混淆。因此,有必要借助CT的检查对这两种病症进行区分。因为,通过详细认真的CT检查,各感染与并发症等症状都能够较为明确地诊断出来,有利于医护人员展开下一步的个体化治疗工作。

根据相关研究文献显示,不同类型所致的肠根阻症状以及CT表现地腹股沟斜疝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先天性和后天性[3]。其中,后天性的主要和腹横肌与腹内斜肌发育不够健全、腹股沟区解剖缺损还有腹内压增高有着很大的关系。该组研究的腹股沟斜疝患者中有8例患者表现出较为明确的腹内压增高现象[4]。另有相关研究文献显示,股疝的发病率主要集中在在中年妇女身上。因为女性的骨盆比较宽大,与男性相比较而言,股管口也比较宽大,只要是能将其腹内压增高的因素,都是有可能成为其发病的诱因[5-6]。在CT检查中,股疝的疝块是处在耻骨结节水平线以后、股三角区以及股静脉内部,其“影像学股三角”的内部是股长收肌,上面是腹股沟韧带,外边则是股静脉,通常情况下,只有少量淋巴结以及脂肪的低密度区域[7]。此外,根据相关研究文献显示闭孔疝是一种比较罕见的隐匿性腹外疝,在所有的疝中所占据的比例仅为0.02%~1.1%,患者多为年来体弱的女性,而且是常常没有特异性的症状以及体征[8-9]。该组研究中,CT检查发现,21例患者均表现出充气积液和气以及肠管扩张等症状,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肠梗阻病症。其中,腹股沟斜疝11例,股疝5例,闭孔疝5例。11例腹股沟斜疝所致肠梗阻的CT表现为在其疝囊例可以清晰地看到寒气肠管与脂肪组织,并且是处在腹股沟韧带的前上方。5例股疝所致肠梗阻的疝囊是处股三角区与腹股沟韧带后下方,“影像学股三角”为其冠状位所在处。5例闭孔疝所致肠梗阻的主要表现是处在耻骨肌与闭孔外肌中间的腹部肠管与肠管影是相连在一起的,而且其上段的肠管有扩张的迹象,可以发现闭孔疝患者症状与相关研究文献描述的一致。

综上所述,在临床诊断腹股沟及其周围疝所致肠梗阻,进行CT检查可以获取较为理想的检查结果,值得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邵志红,高晓龙,王培军,等.腹股沟区多层螺旋CT解剖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1(9):3211-3213.

[2] 缪小芬,黄爱娜,沈继明,等.多层螺旋CT对几种罕少见病因肠梗阻诊断的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28(11):2659-2660.

[3] 钟,邱中笑,邵勇.骨盆骨折术后继发腹股沟疝的原因及防治方法:附6例报告[J].现代实用医学,2010,10(3):1792-1793.

[4] 孟雷,许崇永.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意义比较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18(32):2663-2664.

[5] 徐新,李国华. 腹部术后内疝的MSCT表现[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2,10(2):189-190.

[6] 陶云年,张文奇,王善军,等. 腹内疝伴肠扭转的螺旋CT诊断[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22(1):1521-1522.

[7] 黎喜. 多排螺旋CT对机械性肠梗阻的诊断[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1, 27(8):162-164.

腹股沟直疝护理诊断篇3

FAN Yue-xiu LIAO Qiu-mei FAN Hui-qin HU Xian-yan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Foga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in Guangdong Province,Fogang 5116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efficacy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on inguinal hernia patients with laparoscopic total peritoneal hernia repair(TEP),and the influence on serum level of C-reactive protein (CRP).Methods 82 patients with inguinal hernia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5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with 41 cases in each group,all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TE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with routine nursing care,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The postoperative exhaust time,off-bed activity time,length of hospital stays,postoperative recovery time,complication,nursing satisfaction and serum CRP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 The postoperative exhaust time,off-bed activity time,length of hospital stays and postoperative recovery tim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12,24 h after operation,the level of serum CRP in two groups were all increased,and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operation,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Clinical nursing pathway;Laparoscopic;Total peritoneal hernia repair;Inguinal hernia

临床护理路径是针对特定患群的一种住院护理模式,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接诊时诊断、检查、用药、护理、治疗、活动、饮食指导、教育以及出院指导等为纵轴,根据需要给予相应干预措施,为患者提供一套系统、标准、连续且针对性强的护理措施,增强患者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利于患者康复[1-2]。腹股沟疝是普外科常见疾病之一,调查显示其发病率约为3.6%[3]。Meta分析显示,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临床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获得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4]。本组研究选取接受腹股沟疝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的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和常规护理进行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6月~2016年12月在本院住院并拟行TEP的腹股沟疝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男25例,女16例;年龄57~68岁,平均(60.62±8.85)岁;体重62~66 kg,平均(64.17±8.05)kg;类型:直疝11例,斜疝30例;位置:左侧疝17例,右侧疝15例,双侧疝9例。观察组男27例,女14例;年龄58~69岁,平均(60.33±8.71)岁;体重:61~67 kg,平均(63.83±8.12)kg;类型:直疝10例,斜疝31例;位置:左侧疝16例,右侧疝16例,双侧疝9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得到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诊断标准

根据《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5]制定。

1.3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腹股沟疝及相关诊断标准者;②年龄20~70岁;③首次发生腹股沟疝者;④患者或患者家属知情,且签署同意协议者。排除标准:①伴心、肝、肾等严重功能不全者;②精神病者;③急诊手术者;④依从性差者。

1.4治疗方法

1.4.1 TEP 常规全身麻醉,脐下做―个长约1.5 cm的纵行切口,在腹直肌前鞘的中间位置纵行切开,逐步分离至腹直肌后鞘,再分离腹直肌后鞘间隙;建立人工气腹,置入Trocar和腹腔镜,推镜法游离腹膜外间隙直达耻骨联合,在脐与耻骨联合间处置入5 mm Trocar;分离髂窝间隙(Brogos间隙)和耻骨膀胱间隙(Retzius间隙),显露耻骨梳韧带、耻骨结节等,斜疝钝性将疝囊从精索分离,直疝将疝囊和腹壁剥离,用5 mm Hemlok夹闭后横断疝囊,自内环口及其后方的精索血管和输精管分离5~6 cm,使精索完全腹壁化;常规置入巴德3D补片,将内环口和直疝三角覆盖后逐层关闭腹腔。

1.4.2对照组 采取常规护理。术前嘱患者清淡饮食、禁食、禁饮,术前晚清理肠道。术前至少戒烟2周,对已出现者应给予针对性干预措施。嘱患者清洁身体,尤其是脐部清洁,术前30 min 常规备皮。术后头偏向一侧,去枕平卧6 h,低流量持续吸氧,术后6 h内禁食,术后6 h后予流食,术后2 d后逐渐正常饮食。对术后出现便秘、疼痛等并发症者给予相应护理,并针对性处理。在整个围术期,护理人员需全程监测,做好记录,尤其对切口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等。

1.4.3观察组 采取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干预[6]。①术前。对患者行入院评估,遵医嘱予以相应级别护理;发放疾病健康手册,使患者了解诊治和手术方式;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建立良好医护患关系,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增强信心;按医嘱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和手术准备;术前1 d根据手术通知单行术前访视,全面评估患者的心理、生理状态,讲述手术配合注意事项等;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或反馈给医生。②术中。调整手术室温度为22~25℃和湿度为50%~60%;安慰和鼓励患者,以缓解其不安、焦虑等不良心理;根据手术情况保持患者舒适体位,全麻后注意保护双眼。③术后。用温盐水擦拭皮肤、穿衣等,取低枕平卧位,术后6 h半坐卧位,适当进食、下床活动;密切观察切口症状如出血、感染等,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对症处理;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宣教,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鼓励其早期恢复锻炼、防止下肢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④出院指导。嘱患者出院后注意切口护理,尽量减少出汗和避免沾水,出?F不适应立即就诊;嘱患者注意休息,保持大便通畅。

1.5观察指标

两组治疗3周后进行检测指标和疗效分析。①观察两组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恢复时间。②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③两组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参照相关文献[7]自拟《护理质量满意度调查表》,采取问卷调查形式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爱伤观念、护理操作水平、解释的合理性、基础护理、健康教育等问题进行评分,每个问题按非常满意、满意、可以接受、不满意4级评分,满分100分。非常满意为100分,满意为≥80分,可以接受为50~79分,不满意为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指标的比较

观察组的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两组患者血清中CRP水平的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血清中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 h两组患者的血清中CRP水平有所提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4 两组血清中CRP水平的比较(mg/L,x±s)

与同组术前比较,aP

3讨论

腹股沟疝是临床普外科常见病,治疗不及时易导致多种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产生威胁[8]。目前,临床治疗腹股沟疝最有效的方法是手术,包括传统开放术、无张力疝修补术以及腹腔镜疝修补术[9-10]。临床实践显示,腹腔镜疝修补术是腹股沟疝常用术式,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及恢复快等优点,其中TEP的技术路线合理性更佳、疗效更好,已成为当前腹股沟疝的首选手术疗法[11]。然而,常规腹股沟疝TEP术后患者易合并多种并发症,如血肿、慢性疼痛不适及少数血管和内脏损伤等[12]。

临床护理路径是依据特定患者群体而设定的一种新的诊疗护理模式[13]。该护理模式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诊断、用药、日常护理、饮食指导以及出院计划等为纵轴,使各项护理工作有序进行,提高了护理的准确性,促进了患者术后的康复[14]。多项研究显示[15-16],在腹股沟疝围术期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缩短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和降低住院费用,提高健康教育效果,进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利于患者康复。

腹股沟直疝护理诊断篇4

腹股沟疝作为比较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1]。无张力疝修补术,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其复发率相对较高[2]。随着腹腔镜的引进,以及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提高,腹腔镜疝修补术逐渐应用于腹股沟疝的治疗中,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3]。本研究中,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期间,我院诊治的成人腹股沟疝患者,给予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汇报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0例成人腹股沟疝患者,随即将其分为对照组(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和观察组(采用腹腔镜疝修补术),每组各30例。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结合相应的辅助检查结果,符合WHO相关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确诊为腹股沟疝。60例成人腹股沟疝患者中,46例斜疝,10例直疝,3例复发疝,1例复合疝。3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3例,年龄25.4~78.4岁;3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6例,女4例,年龄26.0~79.0岁。在年龄、性别和原发病等方面,两组患者没有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无张力疝修补术) 采用硬膜外麻醉,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大约2 cm 处,作为切入点,沿着耻骨结节与腹股沟韧带平行方向,做一长约3~5 cm的斜行切口,逐层切开,钝性分离,注意对髂腹下神经,以及髂腹股沟神经的保护,寻找疝囊。如果疝囊相对较小,可不予切开;如果疝囊相对较大,可将疝囊横断,近端结扎,高位游离。

1.2.2 观察组治疗方法(腹腔镜疝修补术)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全麻或者硬膜外麻醉方式。对于经腹腹膜前补片植入术患者,与脐下和两侧下腹,做切口,气腹压力大约为12~14 mm Hg。疝囊横断后,将内环口周围、Hesselbach三角进行分离,网片平铺,将内环口进行有效覆盖,钉合器固定后,逐层缝合关闭。对于全腹膜外补片植入术患者,首先在脐下2 cm 处,做一切口,将其分离至腹膜前,钝性分离腹膜前腹横筋膜间隙,再与脐与耻骨连线中上及中下1/3 处,穿刺Trocar,处理疝囊,植入网片,进行有效覆盖,钉合器固定后,逐层缝合关闭。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疼痛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切口美观指数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 ±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 P

2 结果 

与对照组相比(2.5±0.5)h,观察组的疼痛时间明显减少(1.5±0.5)h, P

3 讨论 

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多年来一直处于不断演变和改善状态,但是术后复发率还是相对较高,并且术后伤口相对较痛,还会出现阴囊血肿等并发症,其术后5年的复发率高达10%~15%,而复发性疝修补术后的复发率更高[4]。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复发,多与网塞脱出、平片卷曲、移位,以及平片没有完全遮盖等因素有关[5]。腹腔镜疝修补术由于切口较小、创伤相对较轻,造成的疼痛也较轻,患者可以尽早恢复体力,尽早活动;而且,不需要对精索等解剖结构进行分离,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对腹股沟区神经的损伤。而且,腹腔镜疝修补术后患者恢复较快,住院时间相应缩短,术后药物应用较少,都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患者的住院费用。所以,对于腹股沟疝的治疗,尤其是双侧疝和复发疝,腹腔镜疝修补术是目前最为理想的手术治疗方式。

本研究中,我院诊治的60例成人腹股沟疝患者,随即将其分为对照组(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和观察组(采用腹腔镜疝修补术),每组各30例。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疼痛时间明显减少、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提前、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P

参 考 文 献 

[1] 汤俊.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及腹腔镜疝修补术的临床比较. 亚太传统医药,2010,6(8):71-72.

[2] 刘德伟.改良经腹腔腹膜前腹腔镜疝修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临床疗效比较.中国疝和腹壁外科杂志,2012,6(1):598-602.

腹股沟直疝护理诊断篇5

腹股沟滑疝在腹股沟疝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但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如不仔细,很容易损伤腹腔脏器,出现过多的并发症,使患者术后恢复慢,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疝修补术手术方法和术式的改进,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1月-2010年1月收治腹股沟滑动性疝16例,通过术前明确诊断及手术方法的改良,避免了脏器损伤,减少了术后复发率,随访疗效满意,本文就对该病的诊治和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10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共收治腹股沟斜疝435例,其中滑动性疝16例,占3.6%。男10例,女6例,年龄4~58岁,平均31岁;病程3~15年。左侧8例,疝内容物为为乙状结肠6例,子宫附件2例(分别为4岁、7岁女性患儿);右侧8例,疝内容物为盲肠阑尾2例,膀胱2例,大网膜4例。6例为疝囊旁型,10例为疝囊内型。

1.2 诊断

1.2.1 患者有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病史,在排除直疝情况下,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腹股沟部有较大且难以用手法完全回纳的疝块,且伴有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疝块虽回纳,但在阴囊颈部可触及肥厚的精索及伴行物;外环口很大,触及外环口时感觉有组织异物,有所增厚,均可考虑有滑疝的可能[1]。

1.2.2 常规进行腹股沟区B超检查,本组4、7岁患儿左侧附件滑疝在行常规B超检查时怀疑疝内容物为子宫附件,经术中证实。

1.2.3 进行钡剂灌肠X线检查,证明结肠在疝囊内[2]。

1.3 治疗方法 均手术治疗。手术要点是先游离、回纳滑出的脏器,重新构建一个完整的疝囊,再常规行疝囊高位结扎及修补[3-5]。

1.3.1 疝囊成形和高位结扎

1.3.1.1 Bevan法 这是一种较常用的方法,但只适用于较小的滑动性斜疝,如盲肠滑出。具体步骤是,切开疝囊后,沿盲肠边缘2 cm处弧形切开腹膜,切缘两端必须到达疝囊颈处,以保证在构成一个完整的疝囊后可行高位结扎。仔细游离盲肠到内环水平,避免误伤系膜血管和精索血管。至此,可回纳滑出的盲肠,把腹膜弧形切缘的两端对合靠拢作纵行缝合,构成一个完整的疝囊以作高位结扎。

1.3.1.2 La Roque法 适用于较大的滑动性斜疝,如滑出的肠管较长如乙状结肠,此法较为可靠。具体步骤是,切开疝囊前壁,游离肠管的后侧直达内环处,如滑出肠管较长,游离时须注意不可误伤其系膜血管。再在内环上方3 cm处按肌纤维方向分开腹内斜肌和腹横肌,注意不可损伤髂腹下神经,切开腹膜,经内环回纳游离的滑出肠管并从腹部切口提出,原肠管后侧游离面即翻转到前面,疝囊切口与腹膜切口之间的壁层腹膜亦随之翻出,剪除多余的疝囊,使其残余切缘恰能对拢缝合,覆盖肠管的游离面,构成系膜后面的浆膜层,回纳肠管。最后,缝合腹膜切口。

1.3.2 疝修补术 滑疝的特点是疝环被撑大,腹壁各层腱膜及腹横筋膜强度严重受损。过去常采用Bassini、Halsted或McVay法[6-7]。随着生物补片在疝修补术中的应用,对Ⅳ-Ⅶ型腹股沟斜疝使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Rutkow手术)[8-9]。对滑疝以同种术式进行治疗,效果满意。

2 结果

16例均进行手术治疗,笔者所在医院除对2例小儿患者行疝囊高位结扎、腹外斜肌腱膜重叠缝合,修补腹股沟管前壁外,其余病例均行Rutkow手术,手术均取得成功,无脏器损伤,治疗后均取得良好效果。术后患者均卧床1~2 d,对于老年患者,术后指导下肢进行功能锻炼,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无感染发生,2例出现肠功能紊乱,予以对症处理后肠功能恢复。术后随访1~2年,无复发病例。

3 讨论

腹股沟滑动性疝是指自腹股沟管突出的脏器和(或)其系膜构成部分疝囊的疝,滑出的脏器右侧常见为盲肠,左侧则为乙状结肠。盲肠或乙状结肠的浆膜层构成疝囊的后壁,并向两侧返折构成疝囊的两侧和前壁,有时滑出的脏器为膀胱。腹股沟滑动性疝发生率虽较低,但由于其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如处理不当,常损伤内脏或复发。随着手术方式的改进,成人滑动性疝的手术方法更倾向于无张力疝修补术,而相较于常规疝修补则减少了术后疝的复发,在进行该术式期间要注意以下几点:(1)完全遵循滑动性疝的经典手术原则,对于术前不能确定的囊内型,在手术过程中要做到充分地暴露及精细的解剖,以满足探查及修补的需要,切口略长,不追求小切口,这样才方便于清晰地显露腹股沟区解剖,确保植入物放置的精确性及覆盖的范围。小切口手术并不等于微创,反复过度地牵拉反而加重组织的损伤,且不利于充分探查。(2)整体修补腹股沟区腹横筋膜板层,平片的覆盖范围应当为整个腹股沟区,并与周围的坚韧组织适当重叠,正确判断疝环的边界,固定网塞于疝缺损边缘且有足够强度的组织之上,并适当地重叠,网片及网塞均需确切缝合,缝合间距不应过大。(3)注意腹股沟区组织的保护,包括神经、精索及其血管,操作时轻柔,清晰的认识腹股沟区的解剖关系,无论是在常规修补还是使用无张力补片的修补过程中都十分重要。尽管腹股沟滑疝无论在术前的诊断还是术中的治疗都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只要在手术过程中做到充分地暴露及精细的解剖,在正确的处理疝囊的同时注意对腹股沟区组织的保护,包括神经、精索及其血管,尤其是疝内容物的保护,整体修补腹股沟区腹横筋膜板层,网片及网塞确切缝合,可避免脏器损伤和减少术后复发率。

参考文献

[1] 顾才校.滑动性疝8例分析[J].实用外科杂志,1992,12(3):133.

[2] 宋晓星.疝造影的临床应用[J].实用外科杂志,1989,1(3):135.

[3] Uemura S,Woodward A A,Amerana R,et al.Early repair of inguinal hernia in premature babies[J].Pediatr Surt Int,1999,15(1):36-39.

[4] Decou J M,Gauderer M W.Inguinal hernia in infants with very low weight[J].Semin Pediatr Surg,2000,9(2):84-87.

[5] Tackett L D,Breuer C K,Luks F I,er al.Incidence of contralateral inguinal hernia[J].J Pediatr Surg,1999,34(5):684-687.

[6]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16.

[7] 黄志强.现代腹部外科学[M].长沙:湖南科学出版社,1995:22.

腹股沟直疝护理诊断篇6

腹股沟疝为后天性疝,大都发生于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等疾病的老年男性。主要原因为腹壁薄弱和腹内压力增高。在正常情况下,由于腹壁肌肉的收缩功能,即使腹内压增高时,腹壁仍有足够的抵抗力起保护作用,而不会发病。只有在腹壁薄弱或缺损,抵抗力不足时,腹内压一旦增高才能引起疝的形成。

本人自2006年以来,在临床上运用中医辨证论治,采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老年腹股沟疝18例,获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8例病例均为老年男性,年龄60至65岁6例,66岁至70岁7例,71岁以上5例,病程最长5年,最短者3月。腹股沟直疝12例、腹股沟斜疝6例;单侧疝16例,双侧疝2例,均为可复性疝。临床主要症状为少腹肿块或阴囊肿胀偏痛,反复发作,平卧时肿块回缩消失,行走站立时则肿块复现,时聚时散,时上时下,少腹有下坠感,劳累即发,小便短涩不畅,舌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脉弱无力或弦。18例患者合并慢性气管炎3例,肺气肿6例,冠心病2例,前列腺疾病3例,糖尿病1例,脂肪肝1例,高血压2例。

2 治疗方法

补中益气汤:黄芪30g、人参10g、升麻6g、柴胡6g、白术10g、陈皮6g、当归10g、甘草5g,若虚中挟滞,可用荔枝核、茴香、川肉疏肝导滞止痛,若兼肾气虚者可加巴载天,仙灵脾,鹿角霜以温阳益肾纳气。每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服。

3 治疗结果

18例患者均门诊治疗,疗程最长服药60剂,最短服药18剂。18例中,治愈(症状、体征消失,随访3年未复发)10例,有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但过劳则少腹略感坠胀,随访2年未见复发)6例,无效(症状体征无消失,少腹可扪及肿块者)2例。

4 病案举例

刘XX,男,77岁,2007年3月6日初诊,少腹坠胀,劳累后腹股沟内侧有一呈梨状肿块,休息或平卧时消失,近半年小便短涩不畅,舌淡红,舌边有齿印,苔薄白,脉弱无力。查体:双侧腹股沟可扪及鸡蛋大小之肿块,质软,无明显压痛,向上托之则肿块消失,西医诊断为腹股沟直疝,前列腺肥大。建议手术治疗。但患者畏惧,家属担心老人年老体弱,承受不了手术而邀中医治疗,予中医四诊合参,诊断为气疝,辨证为脾肾亏虚,中气下陷,治宜健脾温肾,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方药用补中益气汤加鹿角霜,巴戟天,仙灵脾,淮山药,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三次服。

3月14日复诊:少腹坠胀减轻,小便基本通畅,效不改方,续服上方药5剂。

3月20日再诊:少腹坠胀明显减轻,但劳累时有轻微坠胀感,腹股沟无肿块,小便通畅,脉和缓有力,药证相符,原方加减再服10剂,停药后诸症已平。嘱服补中益气丸和六味地黄丸调理善后,随访两年,无复发而愈。

5 讨论

腹股沟直疝护理诊断篇7

1资料与方法

1.1材料应用菲利普公司生产的IU-22型及HDI5000型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MHz-12MHz,对60例正常人双侧腹股沟区进行扫查,其中男性45例,女性15例,年龄21岁-48岁,平均36.2岁;嘱被检查者仰卧位,平静呼吸,将高频探头平行于腹股沟韧带,在其前方及上下方1cm范围内横切扫查,对图像完整记录。

1.2资料取20例单侧腹股沟疝气患者,年龄22岁-38岁,平均年龄29.6岁,男性16例,女性4例,用彩超观察其疝囊下缘的位置以及疝囊上极的位置,观察疝囊与同侧的髂外动脉发出的腹壁下动脉的关系。

1.3方法扫查60例正常人的旋髂深动脉共120条,观察其起点及走行,在旋髂深动脉走行的方向上垂直于该血管作横切面,观察其腹壁分支的走行,同时观察双侧共120条腹壁下动脉的起点及走行。

2结果

2.160例正常人腹股沟韧带上方及后方扫查显示起源于髂外动脉的旋髂动脉98条,血管内径(2.4±0.5)mm,最大血流速度(43.5±4.6)cm/s;起源于髂外动脉的腹壁下动脉共114条,血管内径(2.9±0.38)mm,最大血流速度(53±3.6)cm/s。

2.260例正常人腹股沟韧带下方扫查显示起源于股动脉的旋髂深动脉22条,起源于股动脉的腹壁下动脉6条,同时发现起源于股动脉的旋髂浅动脉96条,腹壁浅动脉90条,外动脉78条,汇入股静脉的腹壁浅静脉110条,旋髂浅静脉108条,大隐静脉120条。

2.3股鞘的声像在耻骨肌筋膜前外缘及髂腰肌前内侧的髂耻弓前方与腹股沟韧带形成的三角区域,内容物为股动脉、股静脉及股管,股管内可见少许动脉血流信号,此三角区内后方为耻骨肌,外后方为髂腰肌声像;在股动脉稍后外侧,髂筋膜与髂耻弓间的小圆形略强回声光团,其直径约为0.25cm-0.45cm,为股神经声像。

2.4旋髂深动脉的腹壁主要升支的观察、左右腹壁主要升支多起于旋髂深动脉的腹股沟段,通常有2个-4个升支,走行于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起始处动脉最大内径0.2mm-1.8mm之间。

2.520例腹股沟疝中有18例疝囊在腹壁下动脉的上方通过,超声诊断为斜疝;有2例疝囊在腹壁下动脉起始段的下方通过,超声诊断为直疝;后经临床手术证实相符。

3讨论

腹股沟区超声声像特征明显,腹股沟韧带附近,血管分支较多,并且血管走行相对固定;熟知这些血管的起源及毗邻关系,在临床工作中有指导意义。本文对60例正常人双侧腹股沟韧带上下1cm范围扫查,其结果1及结果2说明绝大多数旋髂深动脉及腹壁下动脉起源于髂外动脉,而只有很少部分起源于股动脉,腹壁下动脉的起始部管径及最大血流速度均高于旋髂深动脉,两血管的超声显示发生率为100%。结果3详细说明了股鞘的声像学边界及股鞘的内容物,对股神经声像进行了准备的描述;这些对腹股沟区占位声像的定位诊断及手术术式的选择有明确的指导意义。结果4描述了腹壁主要升支的发生情况,确定了其血管内径的大小及其走行方向,这对临床选择带血管蒂腹膜瓣提供了超声解剖学基础。结果5说明了腹壁下动脉在明确鉴别直疝及斜疝时有着重要的作用;斜疝时由于疝囊经由腹壁下动脉外方的腹股管深环突出,将腹壁下动脉向内推移,加大了与髂外动脉间的距离;直疝时疝囊经由腹壁下动脉内侧的Hesselbach三角突出,将腹壁下动脉向外推移,减少了髂外动脉与腹壁下动脉的距离,因此能准确的在手术前诊断斜疝和直疝,对腹股沟疝气的手术治疗有指导意义。所以,熟练掌握腹股沟区的超声声像特征,对腹股沟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总之,通过多年临床实践证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较黑白超声检查能使临床医师获得患者更多、更详细、更准确的疾病资料与信息,这对临床病人的救治、监护、脏器功能评价和患者预后评定都十分重要。此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使用设备之人员要求也较高,除了要具备执业医师资质,获得执业医师证及黑白超声诊断工作几年的基础外,还要接受专门培训,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获得彩色多普勒超声大型医疗仪器设备上岗证后,才具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工作的资质。因此,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腹股沟区的应用价值在临床上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参考文献

腹股沟直疝护理诊断篇8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5例156侧,其中男106例,女19例。年龄8个月~10岁,平均(2.58±0.86)岁。全部采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前诊断31例单侧腹股沟斜疝,术中发现为双侧疝,谓之对侧隐匿性疝,并予双侧疝囊高位结扎术。

1.2 方法

1.2.1 麻醉:所有病例采用插管全麻加骶麻。术中施行监护仪监护,了解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情况。

1.2.2 手术:应用针式腹腔镜器械,5 mm 30 °镜,3 mm钳。脐下缘内侧切口3 mm,造气腹,进5 mm Trocar及30 °镜,脐(左或右)旁开约5 cm作一约3 mm切口,进5 cm Trocar及操作钳。气腹压力维持10 mmHg,以能充分显露术野为目的。术中能发现疝囊被气体充盈隆起,内环口开放,明确诊断。隐匿性疝能同时被显露(内环口开放)得以诊断,同时手术。在疝内环口体表投影处穿刺,进穿刺针(头端适当加弯)作为引导,用4号双股丝线分别在内环口的两侧各做一半荷包,一线再引导另一线,最终形成全荷包,收拢荷包,关闭内环口,腹壁内腹膜外打结,埋于皮下。切口盖以敷帖。

1.3 结果 术后住院3~5 d,痊愈出院。到目前为止,术后随访无术侧复发;无阴囊肿胀(女孩无外阴肿胀)。1例切口感染(皮下打结)。

2 讨论

小儿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以斜疝为常见。小儿腹股沟疝的发生主要是腹膜鞘突未闭或闭锁不全,再加上腹压增高而形成而并非因肌肉薄弱。腹股沟疝具有可复性,极易发生嵌顿、绞窄,一旦发生嵌顿,不仅累及肠管或卵巢、输卵管,尚可造成睾丸萎缩,影响成人后的生育,一般6个月后很少能自愈,需要手术。

传统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方法是仅做单纯疝囊高位结扎即可达到治愈的目的,一般不做修补术。但手术需经腹股沟管游离疝囊,小儿组织纤细、薄弱,筋膜层次、解剖界限与成人不同,如非专科医师操作极易造成对包绕着疝囊的精索内容物的损伤,如蔓状静脉丛、动脉、神经和输精管,甚至于发生膀胱损伤的可能,手术后可能发生切口血肿并感染、阴囊水肿或血肿、睾丸上抬等并发症,易对家长心理造成不良影响。用腹腔镜施行小儿腹股沟斜疝内环高位结扎术仅在腹腔内行疝内环高位结扎,不处理腹股沟,对腹股沟管的解剖结构无破坏,精索内的各种结构不会造成损伤。本术式是在腹腔镜直视下进行,视野是放大的,在抓钳的协助下透过透明的腹膜进行操作,可以避免上述医源性损伤。

转贴于

以单侧斜疝住院的小儿部分斜疝可能是双侧的,只是一侧以潜在隐匿形式存在,暂时不会在两侧腹股沟区同时出现可复性肿块,当增加腹腔压力等因素存在的时候,则可出现症状。据Schier等[3]报道,933例小儿对侧腹股沟隐匿性疝299例(占32.04%)。国内姚干等[4]报道的250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中,发现586例(占23%)对侧内环口未闭。本组病例为25%。对于一侧显性疝、另一侧隐匿性疝患儿,传统手术方法是必须在隐性疝出现症状后,才可以再次手术解决问题。而腹腔镜手术由于气腹压力的存在,则可以很明确地发现隐匿性疝,而且该侧内环口也是开放的,可以一次手术发现对侧隐性疝并同时处理双侧疝,避免了隐匿性疝的再次手术。

腹腔镜手术时内环口直观,疝囊高位结扎确切,能够达到传统手术不能达到的高位,避免常规手术寻找疝囊困难以及可能的非高位的疝囊结扎,因而术后复发率更低。本组病例经随访至今,均未见复发病例。据Schier等[3]报道,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疝933 例复发率为4.3%,与传统法相似,术后并发症5例(占0.5%),Spurbeck等[5]报道的90例120 侧疝经腹腔镜治疗术后复发率为0.83%,国内姚干等[5]报道的2500例小儿斜疝腹腔镜手术后复发18 例(占0.72%),术后并发症13 例(占0.5%),可见该术式术后复发与并发症均较少。

综上所述,腹腔镜治疗婴幼儿腹股沟斜疝较传统手术治疗相比,该术式具有安全简便易掌握、疗效确切、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的特点,可同时发现及处理对侧隐匿性疝,是治疗小儿斜疝一种可选择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张金哲.迅速提高我国小儿腹腔镜水平[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3,3(3): l.

[2]李宇洲 .我国腹腔镜治疗小儿斜疝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4,4(5):368-369.

腹股沟直疝护理诊断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1年1月~2013年12月接受并诊治的52例腹股沟疝老年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腹股沟疝的临床诊断标准。男45例,女7例,其中2例为行传统手术后复发;患者年龄58~75岁,平均年龄(65.1±6.8)岁;其中直疝5例,腹股沟斜疝47例;2例患者合并慢性支气管炎,3例患者合并糖尿病,1例患者合并高血压。

1.2 方法 患者均通过硬膜外麻醉,手术过程中将网状锥形花瓣填充患者疝内环缺损部位,在腹股沟管后壁缝合一成型补片,以避免传统的张力缝合给患者带来负面影响。该手术方法的核心是无张力修补,对患者的脏器不造成张力影响。

2术前护理

2.1心理护理 腹股沟疝老年患者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内科疾病,在长时间的治疗过程中容易产生焦躁情绪,且对新型手术方式具有一定的疑虑,进而导致了手术效果的降低。医护人员需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以帮助患者接受治疗。

2.2术前宣教 在对患者予以心理护理的同时,还需进行相关宣教工作。医护人员可通过健康讲座和播放影像的方式,向患者讲解腹股沟疝的发病原因及相关护理措施,嘱咐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和日常饮食习惯。针对合并内科疾病患者,需仔细了解和观察的病情变化,并予以针对性的治疗措施。①需严格控制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情况,实时监测患者的血糖变化,患者血糖降至安全范围内后方可进行手术;②对合并高血压患者需予以相应为降压药物,帮助控制患者血压;③注意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防寒、保暖及睡眠状况,术前需控制病情。

3术后护理

3.1一般护理 所有患者术后均取平卧位,髋关节屈曲以缓解腹腔内压力和腹股沟切口张力,帮助减轻患者切口疼痛,促进切口痊愈。患者术后6h可采用半卧位,术后1d可下床走动,利于分泌物排除及肺部扩张。患者术后6~12h内若未出现呕吐及恶心现象,可进食流质,1d后可进软食。

3.2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3.2.1防止腹内压升高 术后用力排便和剧烈咳嗽均可升高患者的腹内压,不利于患者伤口的愈合。故需嘱咐患者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避免着凉引发咳嗽,保持排便的通畅,必要时可予以通便药物。

3.2.2预防阴囊水肿 由于阴囊位置较低且较为松弛,容易积聚渗液、渗血。故术后可通过丁字带托起阴囊,促进淋巴的回流,避免阴囊内积液和积血的积聚。

3.2.3预防切口感梁 切口感染可导致患者疝复发,故需做好切口感染的预防工作。术后可予以适量抗生素,并保持敷料部位的干燥和清洁,若出现敷料脱落或污染现象,需予以更换。此外,还需观察患者脉搏、体温及切口情况变化,出现切口感染需及时予以对症处理。

3.2.4尿潴留的处理 因手术刺激或麻醉等因素引发的尿潴留患者,可采用针灸或肌肉注射氨甲酰胆碱的方式,促进患者膀胱收缩,严重时可采用导尿的方式。

3.3出院指导 嘱咐保持良好的睡眠及心态,术后两周可进行适当运动以帮助恢复,但需避免进行剧烈运动。患者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食用水果蔬菜以保持排便的通常,并预防感冒的发生。

4结果

患者经手术后恢复良好,术后1d均可下床活动。52例患者中无肺部感染、伤口感染及复发现象,1例患者出现阴囊水肿(1.9%),2例患者出现尿潴留(3.8%),本组患者总不良反应率为5.7%,均经相应治疗后痊愈。本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见表1。

5讨论

传统疝修补术的均采用临近组织修补有缺陷的腹股沟管后壁,手术主要通过缝合腹股沟韧带和肌腱完成修补。由于两种组织非相同解剖位置及相同组织缝合,拉拢缝合的手术方式不符合外科手术原则,在张力过大的情况下,患者术后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感,难以产生较好的愈合,且具有较高的复发率。现阶段的腹股沟疝临床治疗主要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该手术方式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和复发率低等特点,易于患者及其家属接受。本组研究采用的修补材料具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能够长时间作用于患者体内,且毒副作用小。

本文研究得出,患者经手术后恢复良好,术后1d均可下床活动。52例患者中无肺部感染、伤口感染及复发现象,1例患者出现阴囊水肿(1.9%),2例患者出现尿潴留(3.8%),本组患者总不良反应率为5.7%,均经相应治疗后痊愈。表明无张力疝修补术简便易行,无需通过周边组织修补腹股沟管后壁,对患者的损伤较小,未改变患者的正常生理结构,有利于患者的康复。综上所述,无张力疝修补术用于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确切,科学的心理护理和术前宣教是进行手术的基础,而良好的术后护理也是提高患者恢复的关键,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率,在腹股沟疝的临床治疗上具有积极意义。

腹股沟直疝护理诊断篇10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2年6月行经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患者87例, 男75例, 女12例, 成人80例, 儿童7例, 年龄5~77岁, 平均年龄52岁, 其中腹股沟斜疝60例, 直疝27例, 单侧疝81例, 双侧疝6例, 伴有高血压20例, 糖尿病11例, 冠心病5例, 长期便秘者21例, 前列腺增生者15例, 慢性支气管炎10例。所有患者手术后均顺利出院, 平均住院日(2.88±0.27) d。

2 护理方法

2. 1 术前护理

2. 1. 1 术前检查 术前体格检查, 术前生化检查包括, 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及传染病免疫检查, 心电图检查, 胸片检查, B超检查等, 了解患者全身情况并判断患者是否适应手术。如有感染、肝功能异常或者贫血等应术前给予抗感染纠正肝功能和贫血等治疗。

2. 1. 2 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 现在经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住院时间短, 对医护人员及病房环境不熟悉, 对手术知识不了解, 更容易引起患者焦虑、恐惧等心理症状。术前心理护理可减少患者的应激状态[2], 医护人员根据患者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信仰等, 评估患者对经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知识的了解程度。通过录像、黑板报、健康教育卡片等进行宣传, 讲解术前、术中、术后知识及注意事项, 讲解责任医生、手术医生、责任护士、病区环境及住院规章制度等以此来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同时评估患者的心理情况, 有无因疾病影响生活和工作, 而感到焦虑不安;有无对手术存在顾虑, 害怕手术失败等。医护人员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进步及成功率, 也可以通过术后患者的献身说法, 缓解或消除患者顾虑。

2. 1. 3 皮肤护理 术前督促患者洗澡、剪指(趾)甲, 老年人及生活不能自理患者要求家属或者医护人员协助, 防止烫伤、跌倒等意外事件发生。术前30 min常规备皮, 注意脐部清洁, 备皮时避免刮伤患者皮肤。

2. 1. 4 饮食及肠道准备 术前一天清淡饮食, 术前8 h禁食, 4 h禁饮, 并保持充分的睡眠及休息[3]。术前晚排便灌肠或口服泻药如蓖麻油30 ml清理肠道减少术后不适及排便困难, 同时也防止术中损伤肠管。

2. 1. 5 去除腹压增高因素 向患者讲解腹压升高因素:咳嗽、大笑、尿潴留、便秘、重体力劳动等。手术前禁烟2周以上, 预防和治疗呼吸道疾病, 治疗尿潴留, 有便秘者调理大便通畅后来院手术, 禁止重体力劳动。因为这些因素会导致手术失败。

3 术后护理

3. 1 麻醉清醒回病房, 去枕平卧6 h, 头偏向一侧, 6 h后自主。腹股沟区用医院自制盐袋压迫24 h, 吸氧3~4 L/min, 提高血氧饱和度及纠正气腹引起的高碳酸血症。

3. 2 病情观察 密切监护患者生命体征, 并做好记录, 如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 配合医生给予处理。。观察切口处有无红、肿、痛等情况。观察患者有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并做对症处理。观察切口处敷料是否清洁固定, 有无渗血、渗液, 如有应给予更换敷料。

3. 3 饮食 术后禁食6 h, 6 h后给予流食, 术后第一天改半流食, 以后逐渐给予普食。如疝有嵌顿, 患者排气后方可进食。

3. 4 排尿护理 观察患者排尿时有无血尿、尿外渗, 如有及时报告医生并做相应处理。观察患者有无尿潴留, 给予调整、听流水声等诱导排尿, 必要时导尿。术后6 h内液体不要滴速过快, 避免加重尿潴留[4], 因膀胱区离切口太近, 尿潴留时禁止按摩和热敷, 防止切口出血。

3. 5 去除腹压增高因素 积极预防和治疗患者呼吸道疾病, 指导患者咳嗽时用手按压切口, 减轻疼痛并避免切口裂开。嘱患者多食水果蔬菜、多饮水, 保持大便通畅, 大便干结时用开塞露20 ml挤入帮助排便, 必要时灌肠。避免剧烈活动, 避免提重物等。

3. 6 术后疼痛护理 积极处理患者腹胀、腹痛、切口疼痛。一般疼痛轻微无需特殊处理, 但经腹腔镜疝修补术有损伤生殖股神经生殖支和肌外侧皮神经的可能性, 应注意询问患者有无会阴、腹股沟区皮肤烧灼感或针刺样疼痛, 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5]。

3. 7 建立患者随访登记本 登记患者姓名、年龄、性别、诊断、出入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方式、具体住址、电话号码、随诊时间和随诊内容等。电话随访有助于提高患者对康复指导的依从性[6]。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康复情况、用药情况、切口情况、饮食情况、大小便情况及复查情况, 了解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护理的意见和建议。对电话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派专人上门指导。

4 出院指导

嘱患者注意休息, 对小儿疝气患者要求一周内绝对卧床休息, 3月内禁止剧烈运动[7]。成人3月内避免提举重物或重体力劳动。多食水果蔬菜、多饮水, 养成每天定时大便习惯, 保持大便通畅。保持排尿通畅, 积极治疗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疾病。注意保暖, 防止受凉, 避免剧烈咳嗽。避免腹压增高因素, 防止复发, 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5 讨论

经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是一项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痛苦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及不易损伤神经等优点的手术方式, 是目前治疗腹股沟疝的首选方法。通过对患者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做好出院指导及电话随访, 有助于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及减少术后复发率。

参考文献

[1] 李健文,郑民华,董峰,等.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经验总结(附235例报告).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5,10(2):126-128.

[2] 汪莉,李意,赵娜.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患者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 2011,17(16):1925-1926.

[3] 丁宇红,张和平.优质护理服务在腹腔镜成人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临床应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3,19(4):563-566.

[4] 张春红, 刘波, 陈兵.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护理.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4:427.

腹股沟直疝护理诊断篇11

由于老年人腹壁薄弱及腹压增高的因素,使老年人腹股沟疝的发病率日益增高。腹股沟 嵌顿疝修补术是老年人常见的急诊手术之一,它有较高的并发症和死亡率。笔者通过回顾性 分析 本院1992年8月至2006年10月收治的65例(年龄大于65岁)急诊腹股沟嵌顿疝修补术的资料, 分析影响老年人急诊疝修补术的预后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56例,女9例;最大年龄88岁,最小年龄65岁,平均71岁。男性中右 斜疝45例,左侧斜疝7例,右直疝3例,左直疝1例;女性中右斜疝6例,左斜疝3例。65例 中 绞窄性疝22例 (33.8%),均为斜疝,行坏死肠管切除9例(13.8%);4例(6.2%)直疝患者 无绞窄及肠切除。既往病史最长者35年,33例(50.8%)病史超过10年,15例(23.1%)无病史,于发病当日急诊时发现。发病至就诊时间最长5d,最短1h,平均33h ,有18例(27.7%)于发病48h后就医,就诊时间对预后的影响见表1。46例(70.8%)有肠梗 阻表现。术前有并发病26例(40%),男性占22人,女性有4人,其中心肺疾患多见,为两性 之首(男11例,女2例),其他为脑栓塞4例,糖尿病4例,高血压5例。

1.2 手术方式

早期主要术式为Bassini,近几年多用无张 力疝修补术。 65例中有9例行坏死肠管切除,未做疝修补。绞窄疝中有4例行单纯疝囊高 位结扎术,其余病例均行疝修补术。本组病例麻醉方法均为连续硬膜外麻醉。

2 结果

2.1 术后并发症

术后出现较严重并发症者15例(23.1%),其中心律失常占9例,心衰 及呼衰各有2例,肾衰1例,脑梗死1例。死亡3例(4.6%) 均为肠切除患者,占肠切除(9例)的33.3%,分别死于呼衰及心律失常。术后伤口感染6例( 9.2%),2例为肠切除者,4例为肠绞窄病例,占肠绞窄的18.2%(22例)。术后1年内复发4 例,2例为单纯疝囊高位结扎,2例为Bassini疝修补术。住院时间3~36d不等,平均8d。

2.2 术前合并病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

术前无合并病患者39例,术后无并发症36例,有并发症3例;术前 有合并病患者26例,术后无并发症14例,有并发症12例。两组结果经卡方检验P< 0.005。

3 讨论

老年人腹股沟斜疝发生率高。由于其病史长,反应迟钝,并且多伴有便秘 、慢性咳嗽等引起腹压增高因素,使得嵌顿绞窄机会明显增加。国内谭廷爵报告一组腹 股沟嵌顿疝,其绞窄率达45%[1],本组为33.8%,均为斜疝。造成如此高绞窄率 的原因主要是就诊不及时。本组33例病史超过10年,平时有腹股沟区间断出现肿物史,均有 1~3次嵌顿经历,但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嵌顿疝还纳,以后再发生嵌顿时便认为仍可复位,忽 视了绞窄的存在。Andrews统计当肠管嵌顿绞窄时间小于24h,肠切除率为7%,若超过48h则 上升27%[2]。表1反映了就诊时间与绞窄疝、肠切除、住院时间延长的关系。经 过分析表明,就诊不及时对肠切除率及住院时间的延长有显著影响。就诊时间越晚,肠切除 发生率越高,住院时间越长,而肠切除者死亡率较高(33.3%)。鉴于以上结论, 笔者认为凡是老年腹股沟疝患者一经确诊,均应及早治疗。对不愿手术者应说服,避免 在发生嵌顿甚至绞窄时才考虑手术,以致造成严重后果。

老年人由于器官老化,机体功能衰退,以及常伴发合并症,使得急诊疝修补术存在相当大的 风 险。Rosenthal认为术前并发病是影响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的重要因素[3]。本组26例 有合并病,其中一半是心肺疾患。术后出现较严重并发症者15例,心肺疾病占13例。通过对 术前合 并病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分析,认为术前有合并病是引起术后较严重并发症的主要原 因, 心肺疾患不论在术前合并病及术后并发症中均占首位。笔者体会对老年腹股沟嵌顿疝患者, 应注意围手术期的处理,在做好术前准备的同时,积极有效地治疗合并疾患,对于肺部 疾病患者应行胸部X线检查,术前停止吸烟,病情重者需行肺功能测定和血气分析,对于合 并肺部感染者,术前需治疗性应用抗菌素[4]。手术操作应简洁准确,迅速解除肠 道梗阻。对高度怀疑有肠坏死者,宁可切除而不应心存侥幸放回腹腔以免引起严重后果。术 后更应注意心肺等重要脏器的功能维护,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谭廷爵.老年腹股沟嵌顿疝54例分析[J].实用外科杂志,1989,9 (3):133.

[2] ANDREWS N J.Presentation and outcome of strangulated externa l henia in a district general hospital[J].Br J Surg,1981,68:329-332.

腹股沟直疝护理诊断篇12

1.1 一般资料 本组腹股沟疝患者171例腹股沟疝患者的182例次(其中双侧疝11例)男152例,女19例。年龄25~85岁,平均63岁。手术证实按Nyhus分型I型(斜疝、内环正常)34例次,II型(斜疝、内环扩大)82例次,IIIA型(直疝)48例次,IIIB型(大型斜疝)4例次,IIIC型(股疝)1例次,IV型(复发疝)2例次。6例合并心脑血管疾病,3例合并前列腺肥大,5例伴有不同程度的便秘,复发疝2例。采用局部浸润麻醉者148例,硬膜外麻醉23例。

1.2 修补材料 均采用进口聚丙烯单(或双)丝编织材料,不可吸收,且有良好的抗感染和组织相容性,能迅速与人体组织粘合固定。

1.3 麻醉方法 23例连续硬膜外麻醉,148例局部麻醉。局部麻醉可由术者完成,也可由麻醉师配合完成。采用0.5%利多卡因80 ml+肾上腺素1滴。首先,于髂前上脊内下方约1.5 cm处,用15~20 ml向内下扇形浸润麻醉,阻滞皮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再于耻骨结节外侧上下及股动脉外侧靠近腹股沟韧带处各10~15 ml浸润麻醉,阻滞生殖股神经生殖支。然后切口皮肤、皮下浸润。完毕后局部轻轻按摩片刻,以促进麻药快速均匀分布。另可根据术中麻醉效果,再予深层组织,如腹膜、精索等浸润麻醉。若患者紧张、恐惧感较强,可适量予以短效镇静、镇痛药物[2]。同时,注意注药前应回抽,避免药物血管内注射不良反应及对血管等组织的损伤。

1.4 手术方法 处理疝囊:从耻骨结节开始,将腹外斜肌腱膜切开5~6 cm,充分暴露耻骨结节和内环,将精索及其上的提睾肌纤维在耻骨结节水平面从耻骨上分离,通过分离提睾肌纤维(斜疝),或提拉精索(直疝),游离疝囊。斜疝疝囊需分离至疝囊颈部。疝囊极其内容物回纳至腹腔内。滑入阴囊的疝囊可沿腹股沟管在其中点处横断,疝囊远端部分前壁切开,以防止术后积液的发生。近端部分则被缝合结扎。固定网片:使用7.5 cm×15 cm大小的聚丙烯网片,将网片内侧端剪成圆弧形,与腹股沟管内侧端形状做成一致。术中将网片剪开一个裂隙,制成两个尾端,上方较宽(2/3),下方较窄(1/3)。用不可吸收线将其圆角缝合在耻骨上的腹直肌鞘,覆盖面须超过耻骨结节约1~1.5 cm。采用连续缝合4针,将网片下缘缝合在腹股沟韧带上,至内环口外侧。然后用可吸收线间断缝合2针,将补片上缘固定于联合腱。最后将2个尾端交叉部形成类似于正常腹横筋膜内环的结构。用不吸收线将两个尾端的下缘固定于腹股沟韧带 上。外侧塞于腹外斜肌腱膜下,外侧多余的补片需剪掉,离开内环至少留有5 cm网片。如果是股疝,则把补片固定于Cooper韧带上以闭合股管。

2 结果

本组171均采用日间手术形式,均采用聚丙烯单丝补片行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 手术时间20~60 min,平均40 min,60 min者主要是因同时做双侧腹股沟复发疝所致。术后切口常规即时按压30 min,无感染发生。术后观察6 h后回家休息治疗,门诊随诊处理。术晚常规备止痛药,口服抗生素7 d后拆线。手术均较安全,无1例引起他科并发症或加重原并存病。出现术后尿潴留6例,阴囊积血或积液2例,术后短期疼痛2例,轻度异物感2例,轻度切口脂肪液化2例,均经对症处理后痊愈,随访1~2年无复发。

3 讨论

3.1 Lichtenstein手术的特点和注意事项 自从1987年以来,Amid等不断的修改和完善了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方法,1993年Amid等[6]总结3125例成人原发性腹股沟疝使用平片修补手术后出现4例复发 。1997年[7]通过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聚丙烯网片的皱缩度为20%。形成了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5大要素:①网片7.5 cm×15 cm大小,覆盖耻骨结节2 cm、直疝三角上方3~4 cm、内环口外侧5~6 cm。②2个尾端交叉部形成类似于正常腹横筋膜内环的结构。用不吸收线将两个尾端的下缘固定于腹股沟韧带上;③间断缝合2针,将补片上缘固定于腹直肌鞘水平至内环口内侧缘处;④保持聚丙烯网片轻微松弛以补偿网片的皱缩;⑤在手术中注意保护髂腹股沟神经、髂腹下神经、生殖股神经[8]。术中注意保护精索是防止术后出现炎、萎缩、困难和痛的关键。避免完全分离提睾肌纤维,提睾肌一般钝性分离即可;勿损伤精索血管及输精管;大的斜疝疝囊不完全游离疝囊,中部横断疝囊可有效减少血管损伤危险;对疝囊与精索粘连致密者,不强行分离粘连,剪开疝囊,将与精索粘连致密的疝囊壁留在精索上,剪开的疝囊做高位结扎或用丝线连续缝合。

3.2 麻醉方法的选择 尽管全身麻醉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已很普遍,但仍不能替代局部麻醉在外科的应用,且随着医学及相关科技的发展和门诊及日间手术的需要,局麻的外科临床应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优势在于:①生理干扰小,术后恢复快,且能抑制手术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2],从而扩大了麻醉适应证,降低了麻醉风险。本组老年疝患者多有各种老年病并存,大部分存在其他麻醉禁忌或相对禁忌证;②术后无需卧床,可早期下床活动,门诊患者可及早回家,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肺动脉栓塞等术后并发症。既增加手术安全性,又减少麻醉费用,患者更易接受;③操作简便,容易掌握和推广应用;④镇痛效果完善,无中枢神经抑制副作用;⑤保留意识。患者术中清醒,利于术中配合寻找疝囊,减少不必要的损伤,判断修补效果及疝环和周围组织缺损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复合疝可能等。患者采用0.5%利多卡因加肾上腺素作局部,其优点在于:(1)利多卡因为酰胺类局麻药,不易过敏,更安全;且其起效快,维持时间较长,能减少术后疼痛时间。(2)肾上腺素能收缩局部血管,既减少局部出血,又减慢局麻药物的吸收;降低麻药清除率,延长麻醉及术后止痛时间,减少麻药用量及其相关的毒性作用。

3.3 日间手术(day case surgery)的选择 日间手术定义为[3]:需要住院实施手术的患者于当日来院,术后经恢复室观察,24 h内回家。据国外报道[4],每年约有30%~50%的手术是以不住院的日间手术模式进行,所占比例相当高,在美国日间手术的比例更是高达65%~70%。近年来,日间手术在国内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欧美国家,90%以上无张力修补术都在日间手术中心完成。与住院相比,日间手术有诸多优势:能缩短患者与家庭的分离时间,减少住院接触性感染和并发症,减少等候住院床位时间并可灵活选择手术时间,同时可最大效率地使用手术室[5]。日间手术患者筛选条件应符合:(1)年龄18~70岁可复性腹股沟疝;(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级(无器官、生理、生化或精神系统紊乱)、Ⅱ级(伴有系统性疾病,尚无功能受限。如控制良好的高血压;非复杂性糖尿病。)及部分III级(伴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已出现功能不全但得以控制。如糖尿病伴血管系统并发症或既往心肌梗塞史但得以控制)。对于有硬化剂注射史的患者应引起足够重视,因硬化剂可导致局部组织粘连变性、解剖困难、难以浸润,建议住院手术,也不宜采用局部麻醉。手术后观察2 h后符合如下标准则可离院:①神智完全清醒;②重要器官功能监护完全正常;(3)疼痛已基本控制;(4)自行排尿无困难。日间手术后的疼痛控制尤为重要,由于麻醉的残余效应, 在离院的时候患者疼痛的感觉最轻, 而在术后6 h以后有些患者感觉疼痛加重, 医生应该及时开出足够的、有效的止痛药并使患者清楚必须有效地防止疼痛的出现, 止痛药的使用必须在手术当天,而不应等到疼痛变得严重时。术后应开具一份患者或陪伴家属能看懂和理解的书面指导材料,讲明如何发现、处理并发症,并留有24 h值班的医生咨询电话。日间手术与传统的门诊手术有着根本区别,集中表现如下几方面:(1)门诊手术的服务对象仅限于常规短小、简单的手术。等待住院手术的患者通常不会分流到门诊去实施。而日间手术的服务范畴明显大于传统的门诊手术。(2)传统的门诊手术中,主要以术者实施局部麻醉为主,麻醉科参与较少。而日间手术需麻醉技术的广泛介入。各种麻醉方法、监测手段等在日间手术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3)术后恢复的需求更高。

Lichtenstein无张力网片修补腹股沟疝适应于Nyhus各型疝,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日间手术开展以“短、平、快”为其特点,减少了住院手术患者的许多程序,缩短患者等待手术的时间,加快病房周转,有效地缓解病房拥挤的矛盾,满足了整日人满为患的三级大医院的需要,符合医患双方的利益。保证了手术质量和并发症的控制,减少了医源性医疗费用的增多;可为更多的外科医师,特别是基层单位所应用。在日益紧张的就医环境和市场经济形势制约下,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

参 考 文 献

[1] Amid PK.How to avoid recurrence in Lichtenstein tension-free hernioplasty.Am J Surg,2002,184:259-260.

[2] 彭章龙,于布为.局部麻醉在外科中的规范应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1):19-21.

[3] 杜军, 曲成业, 林少宾.开展日间手术的有关问题.沈阳部队医药,2001,14(4):376-377.

[4] 陆志聪.日间手术在香港的发展.中国医院管理,1997,17.

[5] Pearson, A.Richardson, M."Best practice" in day surgery units: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Ambulatory Surgery,2004,11:49-54

腹股沟直疝护理诊断篇13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是一种新型的临床医疗管理模式,主要是针对单病种而实施的质量管理模式[1]。CP为医院医疗护理人员针对某种疾病的诊断、监测、治疗、护理和康复而制定的具有准确时间要求、严格工作顺序的医疗服务模式。CP的实施具有严格执行程序以及执行标准,要求所有参与医务人员均应严格按照预设临床路径表实施相应的工作,从而为患者提供高效率、高品质、低成本的医疗护理服务,其核心在于使某种疾病的关键性诊断、检查、治疗以及护理活动等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实施CP可确保医疗护理工作的有序性,避免缺项漏项,在提高医疗管理质量并提供系统化优质医疗护理服务的同时,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降低医疗资源浪费,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2-3]。目前,路床路径已成为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效率管理、降低医疗成本及医疗资源浪费的重要医疗管理手段。我科在儿外科腹股沟斜疝中实施临床路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期间,我院儿外科收治的腹股沟斜疝患儿280例,其中,男246例,女34例;年龄8个月-13岁,平均(5.9±1.3)岁。入选标准: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诊断标准;均无其他基础疾病以及并发症或者有但不影响本次治疗及康复。患儿按照1:1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120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术式等方面进行配对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可比性较好。

1.2 方法

1.2.1 临床路径准备工作

1.2.1.1 人员准备 根据小儿腹股沟斜疝疾病治疗及护理等的需求,动员临床经验丰富、操作技术娴熟、具备高度责任心、爱心的医护人员参与临床路径工作,组建临床路径小组,由医务科主任担任组长,由儿外科主任、护士长、麻醉科主任、儿外科医生、麻醉医师以及护理人员组成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同时,合理调节护理排班,并由护士长负责护理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1.2.1.2 理论及资料准备 搜集整理临床路径相关知识,总结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治护经验,参照《临床路径应用指南》,并结合科室实际制定翔实的《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以及《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患者告知书》。制定并完善临床路径计划,切实履行告知义务。同时,组织临床路径知识教育,对临床路径必要操作技巧和健康知识进行教育和培训,以确保所有参与工作人员均具有较好的操作基础水平和沟通协调能力。同时,制定健康教育路径,主要包括健康宣教的负责人、对象及效果。制定临床路径实施登记表、实施效果评价表,以便明确临床路径落实情况及效果。

1.2.2 实施方法 ①对照组:本组患儿实施传统医疗护理模式,并遵医嘱予以常规医护管理。②观察组:本组患儿自入院即刻来时实施临床路径,严格按照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实施医疗护理管理。患儿入院初期即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及综合评估,以明确诊断,并决定是否可实施流程路径;在确认患儿可进入临床路径后,由主管医护人员履行告知义务,并发放《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患者告知书》,以取得患儿及其家属对于医护工作的配合;落实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主要包括疾病相关知识、诊疗方法、途径、目的、重要性以及获益等,同时对患儿及家属的心理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医护人员严格按照《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实施相关医护操作,在疾病治疗及护理整个过程中引入临床护理路径,并按照既定临床路径实施各项检查、诊断、治疗、护理及康复等内容,同时及时做好相关记录;在患儿出院时,由临床路径小组对本次临床路径实践工作进行评价和总结。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自入院起直至出院所经历的住院时间、住院期间全体医疗费用、抗菌药物的规范应用率、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区疼痛、鞘膜积液、阴囊血肿、感染等)、患儿家属以及医护人员对于医疗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满意度调查均以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调查表采取评分制进行评价,总分为100分,得分在70分以上表示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χ±s)表示,比较并经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并经χ2检验,P

2 结 果

2.1 两组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