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分析化学的特点实用13篇

分析化学的特点
分析化学的特点篇1

一 课堂内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化学课堂研究,内容在课本,研究在课堂。教师要深入研究化学教材、研究学生,才有利于开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课堂研究。研究形式如下:

1.设计开放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化学课堂教学要把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基本目标来完成,而利用启发式教学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探索。激发的关键在于设置一种开放性问题情境,将常见的知识和常规问题设计成一种具有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同时获得思考乐趣。提问是化学教学中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简便易行、适用广泛的手段。如在进行“盐类水解”学习时用PH试纸分别测NaCl、NaAc、NH4Cl三种盐的PH值,通过实验现象提出:盐为什么显酸性、碱性、中性呢?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浓度间是什么关系呢?它们又来源于哪里呢?对此学生充满疑惑,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结合水的电离知识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会明白盐类水解的实质。而在复习深入时又用PH试纸分别测NaHSO4、NaHCO3、NaHSO3三种盐溶液的PH值。通过实验现象,教师又可提问:为什么有些酸式盐溶液显碱性呢?指导学生从水解和电离两方面考虑,通过讨论分析,最后解决问题。

2.利用实验诱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从直觉思维开始,通过各种直观现象刺激学生的神经,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看“热闹”,更要看“门道”。在《钠的性质》教学中,可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学生在做钠与水的实验时看到奇妙的现象,学生兴奋点达到高潮,然后因势利导:金属钠为什么浮在水面上熔成闪亮的小球?小球为什么会游动发出咝咝的声音?水溶液为什么会变红?通过这些学生急于弄懂的问题,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弄清问题。

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钠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工业上采用什么方法制备金属钠?这样就达到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3.在资料的整理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笔记的整理过程是学生学习记忆的过程,也是研究学习的过程。如高三复习阶段需要分析处理的资料非常多,然而大多是现成的“死”东西,将“死”材料进行“活”处理可以设计出研究课题,如中学化学计算方法归类。先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搜集相关的题目进行归类整理,然后各组间进行成果交流,最后总结出:守恒法(溶质守恒、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微粒数守恒、转移电子数守恒)、平均值法(式量平均、组成平均)、差量法、极值法等。 转贴于

二 课堂外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课堂外的课题研究是高于课本、高于课堂的研究,是课堂研究的延伸。有些人认为课题研究是少数人的事情,或者说与中学教学没有太多的关系,这种观点是极其片面的。一味沉溺于课本、习题,往往导致学生视野不宽、知识不活、实践能力不高,所以我们应该走出课本、走出课堂。

课堂外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主要有三种形式:社会调查、科学实验、专题研究。搞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搞科学实验,写实验报告;搞专题研究,写专题论文。每一项成果的取得都必须经历四个阶段,教师在这四个阶段中都要充分体现“指导性”。

第一阶段:选定课题。课题的来源有两种方式:一是学生直接发现问题;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后者要求教师结合时事以及地理区域特点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例如水质污染情况的调查、空气污染物的分析等。

第二阶段:搜集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资料的搜集必须广泛。教师给学生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和搜集相关资料的一般方法,或者与学生们一起参与收集。

第三阶段:定向研究。在搜集占有一定量的信息之后,由学生针对课题进行研究,教师可以帮助成立课题小组,组织集体讨论。总之,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将转变成一个指导者甚至合作者。

分析化学的特点篇2

在关系推理中,当人们面对自然界确定性现象时,常常表现出线性传递的推理结构。在形式逻辑框架下,若前提为真,结论也必为真。①假定:A、B和C表示三种事物。A的单一属性———“长度”大于B,且B大于C,那么大多数人可能做出逻辑推断:A大于C,该推断的关系传递路线是线性的。②线性结构是一些自然属性(如身体、楼房等的轻/重、高/低)在确定性情境下的推断规则。其逻辑的合法性是基于关系推理中比较的属性(长度)是单一的,而不是多种属性组合,否则会出现多种非线性结构。对被试而言,根据前提正确推断A和C的关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头脑中储存着线性结构的认知结构。至此,我们可以推断:西方文化表现出的线性结构可能根源于该文化中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确定性现象的认知和文化偏好,具有自然认知的特点。

(二)环性结构

当人们面对多种属性组合时,事物间的关系则是不确定的,我们很难根据前提判断A与C的关系。这时,线性规则可能并不成立,而必然出现非线性传递的关系结构,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③下面以起源于中国民间的社会性游戏———“锤子-剪刀-布”来说明环性认知结构的特点。与“3-2-1”的线性传递关系不同,“锤子-剪刀-布”的大小关系是环性传递的,这基于两个原因:一是事物间比较的属性是多样的,二是多种属性的比较导致概率性质的互反关系。比如,布和锤子的比较包含“重量”、“面积”等多种属性,那么二者的关系就难免包含“布的重量比锤子小”、“面积却比锤子大”等,这种互反关系代表了中国文化“一物降一物”的互相联系与制约思想。如果假设:锤子大于剪刀,且剪刀大于布时,那么,布和锤子的关系客观上存在以下情况:1.可能二者毫无关系;2.可能布大于锤子;3.可能布小于锤子等。具体是哪一种情况,要根据个人经验和具体社会情境而定,这就是一种不确定的推断,常被称为社会传递性推理。其中第2种情况为环性结构,因其关系传递路线形似圆环得名。环性传递的现实意义是:在布和锤子的所有关系中,“面积”这一属性比较常见或符合情境。那么,布大于锤子为大概率事件。概括地讲,该游戏的事物两两间都存在互反关系,每一关系都是概率的,这使得“大于”这一关系并无法必然沿着线性路线传递。线性路线是一种必然确定关系,只适合诸如3-2-1之类的关系,这是两事物间仅存在单一属性(如长度)和单一关系(如3必大于2)的单变量模型,诸如大/小、长/短、轻/重等精确的自然概念。而环性结构的数学形式是多变量模型④,是针对那些拥有多种互反属性捆绑在一起的诸如爱/恨、胜/负等社会性概念,带有很大的社会认知特点。综上所述,人们的日常游戏依赖于人们的深层认知结构,这种结构也广泛影响着人们的其他心理与行为方式。与西方文化注重精确细分的单一属性的变量分析截然不同,中国文化更强调各种因素或多种变量捆绑在一起进行整体的直觉把握和顿悟思维,尤其关注事物间互反的两面性思考。在中国的日常行为和学术思考中,这类现象比比皆是。比如,为人做事讲求“内方”,又强调“外圆”;阴阳学说强调相生相克等。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法则,重视依存和制约的互反两面性,因而形成环性结构的认知特点。

二、中国文化环性特点的实证研究及展望

皮亚杰在结构主义的框架下,首先提出线性传递问题①,得到国内外心理学家的广泛研究,这里不再赘述。近年来,非线性特别是环性传递问题的研究已经开始。简要介绍环性结构有关研究,有利于进一步阐明中西文化差异的心理基础。文献显示,针对中西文化线性和环性特点,国内外实证研究几乎空白,大部分是关于动物和人类的环形结构获得研究。这可能提供有益的借鉴,需要详细阐述。

(一)实验研究

在过去很长时期里,人们坚定不移地相信只有线性传递推理才是正确的,而环性结构推理只是我们必须有意识纠正的错误。很多人也由此认为,西方文化中盛行的线性传递逻辑才是真正符合客观现实的逻辑,而否定中国文化所遵循的环性思想。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在现实世界里,人们为了适应复杂环境,能够在无意识努力的情况下发现生活、生产和实验任务中隐藏的规则或潜在结构②,并且能够对复杂关系结构作出恰如其分的反应③,这就是内隐学习。比如,出生几个月的新生儿就可以内隐获得复杂的概率性刺激结构和语言结构④。自动内隐地探测环境中的复杂规则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面,文化的熏陶可能正基于此。当然,这里并非意指外显学习对文化的培养不重要,而是强调无意识的内隐学习对文化形成的至关重要性⑤。其实,无论中西,无论人类还是动物,终其一生,都内隐地习得了自己文化环境中的潜在深层结构⑥,其中不但包含线性结构,也必然包含环性结构。因而,中西文化差异并不存在孰是孰非的意味,都有着共同的心理基础。以往研究表明,人类和动物都存在非线性传递的现象⑦⑧。该领域的研究大多使用诸如英文字母、日文或者实物图形等抽象刺激作为实验材料,以“非形式逻辑”关系学习的实验框架为主(见下页图1)。比如Sidman和Tailby(1982)⑨的实验,首先是学习阶段,通过刺激-反馈(奖励或惩罚)模式,训练被试形成A与B、B与C等刺激间的联结。接着对未学习过的四种关系(BA、CB、AC和CA)进行测试,检验被试能否自动形成这四种关系的联结。其中,AC联结是线性传递关系形成关键;而等价关系CA的联结是环性结构形成的关键(见图1)。实验主要目的是:检验具有丰富自然性的动物和具有社会性的人类被试能否自动形成等价关系。根据这一范式,其他心理学家对人类、黑猩猩瑏瑠?、鲸鱼瑏瑡?和海狮瑏瑢?等动物被试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人类和动物都能够习得线性结构。然而,等价关系则只有人类和具有高度社会性的动物(如猴子)才能获得,低社会性的动物则无法习得,即使让它外显地学习,也是如此。综上所述,等价关系直接关乎环性结构的形成,而研究表明只有人和高社会性动物才能习得。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环性结构可能与社会性程度有关,是社会认知的关键特点,与自然认知相区别。毕竟,动物更多面对的是自然界“物”的环境,而人类更多面对社会的、互动的“人”的环境。这一差异给人类和动物提出不同的认知要求。对于中西文化线性和环性差异而言,可以推断:西方文化重视个体主义,强调个体对自然界的改造;而中国文化重视集体主义,强调对社会和人本身的实践,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等都是强调群体关系或人际关系的社会性价值取向。中西不同的文化选择很可能造成了线性和环性认知结构的差异。当然,这里并不是说,西方文化中的人们不具有环性结构的认知能力,而很可能是中西文化被试对线性与环性结构的敏感性或偏好存在差异。其实,只要想到直刺苍穹的教堂和环抱大地的天坛、直挺挺的芭蕾和弯曲环绕的孔雀舞,就不难看出:在日常生活、建筑和舞蹈等各个方面,两种文化对线性和环性的不同偏好的确广泛存在。①

(二)展望

分析化学的特点篇3

1.验证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必须设置合理,才能适应学生学习需要,形成合理的学生知识和理论结构,科学、合理、有效地解读现实行政管理和改革实践活动。行政管理案例分析的一个目的就是检验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能否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实践所需要的知识、理论和能力。只有学生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科学、合理、有效地解读现实个案,才能验证专业课程设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2.提供学生置身于复杂现实行政管理环境的体验

案例课程教学,让学生由“局外人”变成“局中人”,使他们体验到实际政务操作的各种压力和复杂性。行政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课程,让学生认识大量行政管理理论知识,学会理论分析能力。但是学生无法得到真实行政管理活动的体会。行政管理案例分析,提供实际案例,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体会,形成局中人的自我认同,对行政管理实务的复杂性和压力做好心理准备。

3.培养学生解决行政实务问题的独立思考习惯和能力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是行政管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初步职业技能,沟通理论与实践,把认知性和感受性学习融合起来的一种课程教学。通过行政管理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达到培养学生应用学科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独立思考习惯和能力。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以案例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性学习和研讨为核心,以知识的灵活应用为关键,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参与性,通过案例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改善其思维模式,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意识,习得解决行政管理实务的各种技能和方法。

4.培养学生与他人的互动沟通与合作能力

与人互动沟通和合作的能力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重要能力。通过行政管理案例教学,学生可以认识到,行政实务的解决,受到行政公共性规律的约束,不是单个人通常可以解决的,它必须整合行政管理系统所有的资源。行政管理案例分析的教学课程整合了全体学生和老师的智慧和能力,形成综合运用集体能力和资源解决实务问题的一种行动模式,在此过程中,为了达到整合全体师生智慧与能力,学生必须习得与他人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既要同教师进行互动沟通,还有与学生互动沟通,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行为能力。

二、《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的特点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从程序上看,通常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先简要讲授相关公共行政理论,而后分析印证有关理论。接着引入与所讲授行政理论密切相关的行政案例,介绍案例背景,引导学生分析,把握切入点,给出分析方法。接着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以案论理。

1.重案例选择

行政案例教学是通过对行政案例进行考察和分析,使学习者获得有关公共行政管理实践的知识和经验,并提高和增强其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课程,案例是课程的核心,没有案例不是案例教学,没有恰当的案例也不是案例教学,对案例的精选是案例课成败的关键之一。

2.学生讨论为主

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发挥主导作用,而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是第一位的。案例教学跟非案例教学课程的根本区别在于,案例课程有相当比重的时间和环节让学生针对案例反映的行政管理问题进行深度讨论。这个讨论是以学生为主体。讨论环节包括个人发言、小组讨论、全班集中讨论和辩论,小组讨论和集中讨论都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发言。讨论和发言的环节多,量也比较大,决定讨论的时间占用也相当多。但是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集中讨论,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主角,教师原则上并不参与讨论,更不提供所讨论问题的标准答案。教师责任是为学生讨论提供必要的知识和理论背景解释,并为学生就相关知识、理论和问题提供解答释疑。行政管理案例分析教学以学生讨论为主,旨在培养学生对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独立能力和案例体验,这是非案例教学所无法获得的教学效应。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不干预也不放任

在案例讨论中,教师必须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向“权威、书本、教师”挑战,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开放、自由地讨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多种方式适当地启发、引导,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多向思维,抓住学生讨论中的“奇思妙想”,引发有分歧的观点,激化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案例教学实现多向度的充分交流而具有生机和活力。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但是不强制学生,不放任学生,也不限制学生。

4.重理论深度提炼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不能为分析而分析,必须上升到一个理论高度。案例教学中,在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基础上,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得到充分交流与碰撞,使理论得到深化和提升。教师虽不参与具体讨论,也不提供问题解决的权威答案,但是教师在引导、指导学生讨论,以及最后环节的课堂教学总结中,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将案例教学的理论深度尽可能地阐述和演绎。

分析化学的特点篇4

1 小学财务管理的基本现状

教育投入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小学校的财务管理面临办学资金多、渠道广、规模大、资产多的新形势。目前财务管理存在着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资产管理不完善、预算缺乏计划性和准确性的问题。解决的措施,首先要编制好部门预算;其次是严格审批报账程序;三是加强财产物资的管理;四是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防止私设“账外账”,从而降低办学成本,提高教育资金使用率。中、小学的学杂费及相关的财务管理工作长期以来一直沿用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包括校舍设备、校舍规划等多方面,由于手工操作中人为影响因素较多、操作繁复,加之中、小学收费项目多样、各学生缴费情况存在差异、统计数额困难等特点,这就造成传统的财务管理具有效率低下、易出差错,查询起来非常困难,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信息时效性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的融入刚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因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Internet的日益普及,以计算机和Internet为基础的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已成为当今社会各种事务运作的基础,典型的基于客户端/服务器(Client/Server)模式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中、小学财务管理成为可能。所谓信息技术是指进行信息输入、加工、存储、传递、输出的一系列技术手段。中、小学财务管理系统作为经济信息财务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信息技术发生变革的环境影响下,也将产生一系列深远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总的说来,它应该会成为我国小学财务管理工作史上的一次变革。

2 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财务管理的优点

2.1计算机及网络代替了传统的处理工具

传统的财务处理工具主要是算盘,随着科技的进步过度到了计算器的计算,虽然现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但算盘由于其快捷、简便的特性,一直存在于财务管理系统之中。在草稿纸和算盘时代,会计人员的精力主要用在缺乏激情和创造性的会计数据的分类、分配、汇总和加计等简单劳动上,由于认为因素的大量介入,导致数据处理速度慢,需要多次复合。计算机的出现,使计算速度成几何倍数的增长,同时,由于计算机本身的特性,可以完全避免计算上的错误,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网络的普及和运用使数据共享成为可能,大型的网络、强大的共享功能,可以使数据在瞬间完成传输及共享减少了数据传递的时间,以及因此而产生的误差。

2.2多元化电子信息载体使数据保存更加效率化

以往会计是以纸张作为会计数据的载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会计数据载体由纸张变为磁介质和光电介质载体,即电子数据存储技术的运用,具体表现就是硬盘、移动硬盘、内存、软磁盘和磁带等磁介质与光盘等光电介质成为财务数据的新载体。传统的纸张只有记录、读取和传播的功能,会占用很大的空间,尤其是大量的数据,而且由于纸张介质本身的特点,会在存储过程中由于外界的影响变得模糊,数据存放时间过长易形成分辨困难的问题;纸张介质在传播数据的时候只能以复印或抄录的形式,复印需要专门的复印机,并不是所有场合都具备的,而且会浪费大量的资源;而抄录更是需要人力、物力以及时间,同时会造成人为的误差。信息技术下电子介质的介入可以对财务数据进行更快、更全面的分析。它消除了数据在存储过程中造成数据模糊难以分辨的问题,而且可以很容易的进行无差别多份备份,所以维护和运行成本也得以降低。

2.3数据传输方式变为实时

多向、网络化传统的中、小学财务管理采用手工会计计算,会计信息系统核算的最终结果是誊写或打印在纸报表上递送给信息使用者,而现代由于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以往的财务数据传输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工作时间,增加了计算的准确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传统的数据传输方式速度慢,信息传递过程中耗费了许多”不增值的(Non-Value-Added)时间。传统的信息数据的传递需要靠人工进行传递,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涉及许多中间环节,浪费了许多时间,而这些时间是不能产生效益的,即前面所提到的不增值时间。而在信息技术下,财务数据的传输方式改变为网络传输,大大提高了传输的效率,基本实现了瞬间传输,节省下了大量的宝贵时间,同时由于网络独有的特性,决定了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存在数据确实,基本上实现了数据传输“零”误差。传统的数据传输方式为单向传递,信息使用者与信息提供者很难进行及时的交流、沟通,使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反馈性、预测性和及时性)被降低。在实现单机运行财务软件时,这种情况依旧存在,虽然会使财务数据输入到报表输出的时间大大缩短,但是传统的批处理模式仍然造成从会计事项发生到报表生成之间的时滞,在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今天,网络技术的出现所形成的网络环境,致使财务现金所产生的数据能够及时、准确的传递到下一个管理窗口,实现了数据流在会计系统内的双向实时传递,许多发生的事情可以及时加以记录,例如学费与书费、杂费等的缴纳可以在不同的窗口同时进行,数据会及时传递到各个终端,在每个终端都可以查询缴费情况,实现数据的网络化、多元化数据传递。

3 信息技术下小学财务管理的缺点

虽然信息技术提高了财务处理的效率,提高了办事效率,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3.1技术更新频繁,需要不断学习

财务软件更新频繁,需要对员工进行定期、不定期培训。由于计算机技术打发展迅速,计算机的软、硬件更新换代频繁,财务软件需要不断的完善、升级,因此,每一次的变动都需要对财务软件的相关使用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占用了大量的时间,浪费了一定的人力和物力。

3.2依赖性提高,具有一定危险性

信息技术条件下财务处理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由于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所有的财务数据都在电子介质中存储,因此财务处理系统对计算机及网络的依赖性极高,虽然大部分部门都有双套的电路及UPS,但临时的停电及网络的瘫痪,还是会对财务管理系统照成很大的冲击,同时,由于网络是信息的开放式平台,如果财务系统单独存在会照成资源的浪费,而如果与互联网相接又不可避免的照成数据流失及损坏的危险。

信息技术对中、小学财务管理系统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是巨大的,虽然由于时间较短,信息技术下的中、小学财务管理系统还不是非常完善,但其替代传统的财务管理系统是时展的要求,是不可避免的。作为中、小学财务管理人员应该紧贴时代步伐,跟紧科技的脚步,与时俱进,进最大的努力,学习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已适应时代的潮流,让中、小学的财务管理更加科学化,效率化,高质量化。

总结: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对小学财务管理工作有着正面也有负面的影响,在实际的使用中,我们应该学会趋利避害,正确发展它的长处,避免它的短处,将小学财务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分析化学的特点篇5

体育文化是在增加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财富,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及规范体育活动的各种思想、物质、伦理道德、审美观念,还包括为达成目标的各种改革举措以及相应的成果。体育文化也是人类本身需求的特殊反映。它和其他文化一样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特征,并规范着人们的体育行为,也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中国体育文化,在儒家文化的长期影响下形成了以追求“统一”、“中和”、“中庸”,重在修身养性的内向性、封闭性、圆满性为主要特色的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更是一切体育现象和体育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说,人们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过程中,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体形态变化和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由此可见,体育文化总是与人的体育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反映本民族的、传统的体育特征,这些传统的体育文化规范着本民族的体育行为,也影响着人们不同的体育价值观念。

体育文化包含着体育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和体育物质文化三个层面。其中,体育精神文化包括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对体育产生的价值观念、心理倾向以及通过抽象的声音、色彩等表现体育精神的艺术文化等;体育制度文化包括体育运动中人的角色、地位以及各种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为促进体育的发展而形成的各种组织机构,人们围绕体育而创造的各种直接影响体育活动的原则、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条例以及管理体制及风格等;体育物质文化包括凝结体育文化物质的各种物质产品,如体育场地、设施、器材和装备以及锻炼与运动的环境等。

2.学校体育文化的特点

学校不仅是一个教育环境,而且是一个文化环境。生活在校园环境中的学生具有区别其他群体的特殊的、共同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群体心理以及思想观念。校园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一种具有引导性的亚文化,一种特殊的社区文化、一种精神文化。校园文化活动中,体育文化活动表现得最为突出和明显,它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2.1学校体育文化的时代性特点

任何文化都是时代的产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的特征,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发展前进而不断地演化自己的形态。时代的影响是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它的内容和形式都受到一定时代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教育制度以及社会结构、文化风尚等因素的制约。例如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的“”,以政治代替体育,军事代替体育,劳动代替体育,体育几乎处于瘫痪状态。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重返奥运会并实现了零的突破,中国女排“五连冠”,更是极大地鼓舞着每一个学生。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男足冲出亚洲,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人们更是意识到了发展体育,增强综合实力的重要性。可见,每一次活动都深深地影响着学校,甚至成为那个特定时代校园体育文化的主旋律。

2.2学校体育文化的民族性特点

多民族组成的中国传统体育具有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如汉族的武术、导引养生术,蒙古族的摔跤、射箭,朝鲜族的荡秋千、跳板,回族的扔石锁、拔河,苗族的赛龙舟等,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体育项目,随着学校体育工作的逐步深入,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各个学校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体育文化的传播并不是强调体育教学模式的一致性,而是强调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的同时,把具有特色体育项目作为传播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

2.3学校体育文化的导向性特点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具体内容丰富多样,形式多姿多彩。这些丰富的活动内容不仅使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富有生机,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对学生掌握多种体育知识和方法起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学生最终将告别校园走向社会,在此过程中,他们将所学到的知识、培养的爱好和体育锻炼习惯一并带入社会,传播于社会。这将有助于社会体育风气的形成,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2.4学校体育文化的阶级性特点

中国近代校园体育文化被赋予了鲜明的具有“强国护种”的政治目的,著名教育家徐一冰认为“强国之道,首重教育,教育之本,体育为先”。新中国成立以后,特殊的国际国内环境使得国防和生产服务成为校园体育的基本目标,“锻炼身体,保卫祖国”、“锻炼身体,建设祖国”口号的提出充分体现国家的政治目的。如今校园体育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休闲与和谐”的指导思想,也与我们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志相统一。

2.5学校体育文化的娱乐性特点

繁忙的工作,紧张的学习,常常使人感到身心疲惫。在众多消除疲劳、愉悦身心的方法中,参与体育活动已逐渐成为校园群体的首选。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具有现代体育活动的一些特点,它要求人们亲身参与运动,在愉悦身心的活动中承受一定的负荷,发展自己的体能。在校园这个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里,体育活动以其娱乐性、趣味性和可选择性的特点,成为人们主要的娱乐方式,它调节人的心理、情感,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对增进人的健康有特殊的意义。

2.6学校体育文化的渗透性特点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以其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和造就人才,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追求和行为习惯。教学活动是校园的主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则是校园主文化的必要补充,而且在主文化的推动下必然渗透到所有领域。很难设想,生活在一个管理无序、层次不高、格调不雅的环境中的人,会被造就成人格和心理品质健康的优秀人才。因此,高质量、高水平的校园体育文化,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意志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加大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引导、教育和管理的力度,使之与主文化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协调,就可以形成具有活力的校园体育文化。

2.7学校体育文化的创新性特点

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鼓励和要求参与者不断变化和创新,因为只有善于变化和创新,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学生在运动中始终要有“努力拼搏、战胜对手、勇为强者”的信念支撑自己。所以,“勇于创新”是体育文化的特性和灵魂,是校园文化积极追求的不变神韵。

3.学校体育文化的价值

学校体育文化的价值主要是指体育文化对学生的社会生活、体育生活及个体发展的影响,是体育文化的本质展现。

3.1促进健康的价值

健康是人发展的基本要素,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以及人生的一切,都始于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概念,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才是完全健康的人。促进身心健康是校园体育文化第一重要作用,首先,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给予人体各器官系统一定强度的刺激,使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等方面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反应,从而对机体产生积极的影响并能有效地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其次,许多学生选择体育活动方式,并把它作为娱乐消遣的重要生活方式,让身体锻炼和心理的调适在健康的方式中实现。

3.2凝聚人心的价值。奥林匹克运动以 “和平、友谊、团结”的信念把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都聚合在五环旗下,“体育文化的这种对人的聚合、凝结作用是其他具体文化难以比拟的。体育文化的聚合、凝结功能主要产生于体育文化的精神层面,由此产生的凝结是最深、最强的,也是比较稳定的。”学校体育文化的核心是校园精神,生活在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中的学生对学校的优良体育传统和光荣历史会产生荣誉感和责任感;同时这种精神又激励学生产生一种内在向心力和凝聚力。

3.3塑造人格的价值

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使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得以形成。校园文化对人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对当代学生的身心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而且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和塑造他们的人格,对于自我意识强烈的当代青少年,可以起到环境育人的效果。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建立起学校与社会的桥梁,使学生能在这种模拟的文化氛围中摸索,以提高自身社会意识与社会情感,促进人际交往,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3.4美育陶冶的价值

体育以身体活动为特殊手段,通过动作展示具体形象,身体美与运动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有机结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多姿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各种运动项目,各种身体练习,体育竞赛与表演,以至体育摄影、体育雕塑、体育建筑等,都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感染和陶冶,获得体育美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杨文轩,杨霆,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刘伟,王殿国.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探讨[J]. 辽宁体育科技,2004,26(1).

分析化学的特点篇6

基金项目:广州市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2014年社区教育重点项目“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研究——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项目编号:2014SQJY04)

作者简介:杜君英,上海行健职业学院闸北区社区教育研究中心、市民学习指导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成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4-0073-04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办学模式

当前学术界关于“办学模式”的理解存在诸多分歧,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张春梅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将办学模式看成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活动是有规范化意义的,能使教育活动中各要素的配置最优化的一种结构体系或程式。可以从广义上和狭义上理解办学模式,前者着眼于国家和地区,后者聚焦于某所学校。并且,提出办学模式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示范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征。[1]郭景扬教授认为,办学模式的内涵是指学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的教育管理实践抽象概括而成的,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的,有效的富有个性特色的学校管理的艺术结构及其操作程序。[2]各位学者由于研究立场、视角的差异,致使该概念存在理解差异,要彻底明辨该概念需要运用分析综合的研究方法。

“办学模式”从字面上可拆分为“办学”和“模式”两个词语。“办学”一词在《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创设、兴办、管理学校,可知“办学”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1)创办过程,即从无到有的新建过程;(2)经办过程,即从有到优的科学管理与良性运作的过程。办学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系统,包括经费筹措、师资选聘、考试招生、教学科研、后勤保障和就业指导等多方面内容。“模式”一词在我国是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最先提出的。1984年,他在考察苏南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后提出了“苏南模式”的概念,1986年,在考察温州后,进一步明确提出:模式就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发展路子。[2]赵庆典认为,“模式”一般应具备三个要素,即事物(或客体)的规范或标准、事物现象(包括思维现象)的抽象、人们可以学以致用(包括研究所用)。[3]饶坤罗认为,“模式”就其外延来讲,就是指有特色的发展路子或发展范式;就其内涵而言,应是理论化、标准化、定型化的型式及其内在运作机制。[2]

依据上述分析,综合各家观点,可将“办学模式”界定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以一定的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为实现预定的办学目标,对在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供借鉴的规范化特色化的发展样式。

(二)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社区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是本研究的核心概念,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职业院校能够以社会化开放化作为指导性的办学理念,为实现民富区强的办学目标,将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结构形态与运行机制进行抽象概括而形成的规范化特色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样式。

二、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个案研究——以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为例

(一)办学路径

一个学校的发展路径就是一个学校发展历程中所经历的道路,这条路径由一些关键事件连接。研究一个学校的发展路径有助于从历史中找出学校办学的机制构成,把握学校未来发展方向。

1.初成阶段。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前身是上海市闸北区业余大学,作为地区性的成人高校,只有服务社区依靠社区,才能生存发展。为适应这种趋势,学校在1992年就成立了社区教育工作机构,当时称为“区服务办公室”,负责沟通协调,开展为社区服务工作,参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2000年,学校转型为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后,重心偏向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但是,学院领导仍然清醒地认为,学院既是高等职业学校,又是所在地区的社区学院,不应该游离于社区的文化孤岛,而应主动与社区架设桥梁,致力于社区问题的解决。

2.核心发展阶段。学院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同时,附设成人高等教育中心、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上海电视大学闸北分校。2002年,学院与闸北区社区紧密关联起来,专门成立了为社区服务的部门——闸北区社区教育研究中心和市民学习指导中心(简称“两中心”)。该部门作为学院下属部门之一,服从学院和闸北区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办公室的双重领导,主要职责为:(1)承担沟通学院内部与外部,为区提供社区教育指导与服务的职责,承担社区教育理论研究,为闸北区提供政府决策咨询;(2)承担全区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3)指导服务闸北区社区学校内涵建设;(4)作为全区社区教育信息资源库,即代表学院发挥社区教育龙头作用,发挥社区教育研究站、指导站、信息站、服务站等功能。2005年12月,学院召开以“社区发展与高职教育”为题的学生专题研讨会。“两中心”在学院领导下,为社区教育工作的探索研究、信息沟通、教育培训和指导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3.全面发展阶段。学院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注重辐射周边服务社区,结合社区特色,使得其在上海市乃至全国的社区教育服务方面表现突出。2008年,闸北区被评为全国首批社区教育示范区。可以说,学院在服务社区的理念及实践上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学生积极参加特奥会、世博会志愿者,学院团委组织敬老爱老、学雷锋活动,维护和促进区域发展。这一阶段,学院实现了从单一的场地开放到办班开课,从孤立服务到与社会公益机构、基层政府等合作的完美过度。2014年,学院在院内成立闸北区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旨在整合学院各系部优势力量集中为区服务。学院在各个方面尽高职所有、为社区所需,学院服务社区,也从社区吸纳一定数量的学生、教职员工,共同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熟悉本土环境的资源,在发展社区的同时,也全面发展了学院。

(二)办学经验

1.开放资源为社区提供服务。上海行健职业学院成立之后,并没有把自己看成一个孤立于闸北区的职业教育学校,而是找准自身定位,明确认识到学院位于闸北区,是闸北社区的一部分。多年来,学院不只做好围墙内的教学科研工作,还开放资源为社区居民服务。学院有一个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练舞蹈用的舞蹈房,这个舞蹈房在学生不上课的时候,开放给居民学习舞蹈使用。学校还安排许多实验室、机房,空闲的时候安排社区的小朋友们参观学习,让他们提前对做实验有个初步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学院充分调动高职师生资源,为社区居民开设钢琴班、摄影摄像班,素质拓展班,吸引周边居民参加学习,并与阳光之家、居委会联动组织开展居民学习活动,开发了居民学习指南。这样既增加了资源利用率,方便了社区居民学习,而且,密切了学校与社区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学校知名度,为学校的未来发展开辟了平台。

2.结合专业特色举办特色活动。上海行健职业学院有学前教育、信息技术与机电工程、经济管理、商务外语系、应用艺术系5个系20多个专业。在为社区服务中,各专业结合本专业特点,利用本专业人力、物力等资源,创造性地举办一系列活动,不仅服务了社区,也使学生得到了实践训练。2008年,在学院、系以及彭浦镇等各级领导大力支持下,学前教育系慕心社与闸北区小海豚早教中心结成服务对子,协助该早教中心的工作人员对0-3岁儿童及其家长开展早教活动。募心社成员在校内完成培训后进入志愿者岗位。随着小海豚服务基地的建立,学前教育系募心社的校外服务基地数已达多所。通过在普陀区悦苗寄养园和彭浦镇阳光之家中开展的服务活动,学前教育系已积累了一定的操作经验。而参加社会服务,不仅为学前系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也为今后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2011年,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在闸北区大宁剧院隆重开幕。学院礼仪社的25名同学在老师带领下,担任此次活动的礼仪接待服务。其中11名同学参加了会所晚宴礼仪接待,另14名同学担任主会场的贵宾引导、嘉宾入席引导等礼仪活动。这样的礼仪服务活动,不仅为办在社区的大型活动提供了帮助支持,也使职校的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从实际需求出发为社区服务。学院由“两中心”牵头,发挥社区学院在教育教学中的龙头作用,组织社区学校、社区居民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取得积极效果。组织全区8街1镇社区学校探索特色课程建设。在对闸北区人文风俗、居民学习需求等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围绕“社区学校班级——社区居民学习团队”互动模式的研讨、座谈会,指导社区学校建设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提升社区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社区学校内涵建设,进而满足居民丰富多元的终身学习需求。学院高职大学生通过社团、社会实践从社区的实际需求从发,设计服务项目,为区域居民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三)办学模式

办学模式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以一定的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为实现预定的办学目标,在对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供借鉴的规范化特色化的发展样式。

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一种社校联合、整合资源、服务社区的办学模式。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作为一所区域高职院校,突出的特征是它的社区化。主要表现在建在社区、脱胎于社区成人教育、服务社区、依靠社区、与社区环境融为一体。从学院的办学路径和办学经验可以清晰看出,上海行健职业学院采取社区化办学模式,从其结构形态上有“两中心”这样专门为社区服务的部门,在学院的课程设置、实践活动中,紧密与社区相关联。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相比,社会服务的职能更加突出,意义更为重要。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因此,学院走社区化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充分发挥各专业的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发挥高职院校在社会工作专业化方面的作用,为社区提供青少年校外教育服务、居民基本学习服务、再就业实用技能培训、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等。

一直以来,上海行健职业学院把高职教育与服务社区结合起来,把学生的理论培养与社区实践锻炼结合起来,把学院资源开发与社区资源利用结合起来,使社区化办学模式在多方共赢的状态下日趋完善。

三、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特点分析

(一)办学理念与目标

1.社会化、开放化的办学理念。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区域性、开放性特征,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应该秉承“立足社区、依靠社区、服务社区、发展社区”的理念,在生源选择、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学校规模、就业指导等方面科学预见区域的发展需求,广泛开展社会调研。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环与外界发生紧密的链接,应当树立开放化的理念,破除独立办教育、封闭办教育的境况,尽快使自身融入社会,与企业合作,依靠市场经济规律办教育。

2.民富区强的办学目标。办学目标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要求,是职业教育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目标应当倡导“民富区强”,这是由个体发展、社会进步和职业教育本质共同决定的。职业教育的首要特征是职业性,遵循“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原则。同时,职业教育作为区域性教育,应当承担促进社区发展、致力社区建设的历史使命。“民富”就是要使培养出的学员物质生活富足、精神世界充裕,既要具有专业的技能,又有深邃的素养。“区强”旨在通过职业教育与社会要素的融合、互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社区居民的职业素养,凸显区域的经济竞争力与文化优势。

(二)办学主体与功能

1.多元化的办学主体。办学主体多元化是职业教育市场化、社会化的必然要求,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强调社会系统中利益相关者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与推动。职业教育的规范办学与有效运行需要社会力量提供物质设施、资金经费、师资队伍、法律制度、实习基地、教学场所等。因此,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都理所应当成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职业教育作为一项区域性教育事业,应当鼓励并引导多方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搭建合作平台,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对话,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办学模式多元化能够使职业教育灵活全面地反映社会需求,同时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使职业教育获得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2.服务社区的办学功能。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以服务社会为努力方向,通过促进学员的社会化来实现社会服务的办学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推动社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输送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促进高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2)维护社区政治环境稳定和谐。职业教育通过培养学员的民主、法制观念,提高社会责任感与政治参与意识,维护社会和谐局面。(3)促进社区文化繁荣昌盛。职业教育是践行终身教育的重要力量,通过职业教育传承、传播、创新科技文化、职业岗位文化、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来濡染学员,激励社区文化持续地生成与更新。(4)实现社区民众素质提升。社区化职业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满足广大居民的教育愿望,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职业素养。

(三)办学管理与运行

1.民主协商的管理体制。多元化的办学主体决定着必须实行民主协商的管理体制。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职业教育多头领导、缺乏统筹的管理局面导致职业教育办学效益过低、发展方向不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的开放性、社会性特征逐渐得到认可,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单位、社会组织、学校法人和个体等应该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形成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合力。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应当遵循“平等对话、共同协商、合作共赢”的原则。高效的管理体制依赖于多方力量的密切合作,需要确立一定的规章制度来引导和保障这种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关系。

2.动态全面的运行机制。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是指职业教育内部组成要素及影响职业教育运作的外部诸要素相互影响的内在机理与外化的体制,它是职业教育持续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条件。[4]职业教育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的运行机制主要有:(1)投入机制。在职业院校新建阶段,需要解决资金、设施、场地、师资等要素的来源问题。(2)竞争机制。职业教育参与市场竞争,寻找差距,弥补不足,从而树立品牌,获得办学效益。(3)约束机制。为保证职业教育科学规范地运作,职业院校应当制定规章制度,建立监督、检查体系。(4)激励机制。职业教育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需要政府给予地位认可、财政支持。除此之外,还应当有利益分配机制、保障机制等,而且,在具体运行中应当动态地遵循,不断调整、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春梅.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模式研究:从对东丰县办学模式的调查中引起的几点思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2.

[2]饶坤罗.中外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比较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6:1,2,2.

分析化学的特点篇7

4,建立能量的概念,树立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念,为后面学习能的转化和守恒大小基础.

5、通过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习惯和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安排了麦克斯韦滚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接着又安排了把用细线悬挂起来的金属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放开,以及木球与弹簧片碰撞两个实验,来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使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到动能和这两种势能都可以相互转化.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减少转化为内能的问题安排在下一章讲,在这里没有涉及.教材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法建议

注重实验教学,分析上抛小球的实验到观察麦克斯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观察物理现象,清楚具体的过程,从速度变化、高度变化到能量变化,学生能从能量变化中知道能量的转化.

课本实验中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不用细致分析,但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观察的分析木球碰撞弹簧片的过程,由于碰撞非常短,所以应当帮助学生想象弹簧片的形变,从而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教学中注意把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注重分析实例,例如分析射箭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分析卫星运行时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在分析卫星运行时,应当利用板图标出远地点和近地点,使学生养成画图帮助分析的习惯.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节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课题】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重点难点解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分析转化过程.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教学过程】

1,实验引课

观察滚摆实验,用板图帮助分析.

实验时要注意观察:滚摆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如何变化;上升阶段速度如何变化.

注意分析的问题:到最高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到最低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在下降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在上升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新授课: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分析实例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己列举能体现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现象,并具体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用讨论分析的方法完成课堂学习.

方法2:一般情况下,可以分析重点实例,例如分析乒乓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过程中,不考虑空气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从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触地面的过程;乒乓球从接触地面到发生最大弹性形变的过程;乒乓球逐渐恢复原来形状到反弹起来的瞬间;乒乓球反弹起来后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

2)结论: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在乒乓球发生弹性形变过程和恢复原来的形状的过程中,是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所以动能也可以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

3)其他实例分析:可以做课本上的实验2和实验3,并由学生自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4)难点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分析能量的转化.

方法1,一把般情况下,学生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和速度的特点,从而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从近地点到远地点和从远地点到近地点移动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并知道机械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也为以后学习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方法2,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的特点,并告知学生在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让学生分析在卫星到达近地点和远地点的位置时,运行速度的特点是什么,并想象卫星是如何绕地球转动的,从而增强学生想象事物的能力.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名称】观察和分析某个动能和弹性势能转化的实例

【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

【辅导参考】

1,观察和实践蹦床运动,分析在接触蹦床过程中,蹦床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和能量转化.

2,拆开一个玩具小车,观察上弦时,发生的弹性形变,以及它在恢复原状过程中的特点.

【评价方案】

分析化学的特点篇8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在国内外的教材研究中应用的相当广泛。由于现在我国的教育水平还比较落后,教科书缺乏特色,内容也比较单一。所以急需应用内容分析法,通过不同的角度对现在国内的教科书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教材内容缺乏吸引力,文字陈旧、死板,所以更应该及时进行更改。通过内容分析法让教材变得多样化,以此来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需求。这对于整个教育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的教育研究并没有把这些问题作为重点,所以更应该加强在教材多样化方面的研究。

一、内容分析法的定义与发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可以对信息进行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起源于20世纪新闻传播学,由美国学者贝雷尔森确立了内容分析法在传播学的地位。内容分析法的主要包含了解读式内容分析法、实验式内容分析法以及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法。近年来,内容分析法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在许多领域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例如: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以及市场媒体的研究等。另外,内容分析法在教科书领域的研究也十分突出。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教科书内容进行客观的量化描述,将内容分析法系统、量化以及客观的特点全部发挥到教科书内容的研究上,从不同的方面对小学数学教材的特色加以分析和研究,可以为以后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研究小学数学教材特色的方法

小学教材编写的特点主要从教材的内容、价值取向以及编写风格这几个方面来研究。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教材使用的人群或者使用地区的不同,来选取适合当地学生学习的题材进行内容的编写。另一种就是由于编写者自己的自身学习的数学内容不同或者对数学内容有不同的见解,所以在编写数学教科书时根据自己的见解或者风格进行编写。第一种方式通常比较容易看出,这种教材具有明显的特点。第二种编写风格不太容易发现,这需要对编写者所编写的数目进行仔细的研究,才能找到编写者统一的编写风格。

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教材的文本、图像等具有明确性传播的内容进行量化并且以内容分析法系统、量化以及客观的特点对小学数学教科书的文字、图像以及题目进行编码,从而分析出教材的编写风格,编写人数等其他的具体问题。

三、内容分析法研究小学数学教材特色的具体内容

1、随机选取样本

为了研究小学数学教材的特色,随机对小学数学教材进行抽查作为研究的对象。例如,只选取某一个季度的教材作为研究对象,找出数学教科书中的特色内容并加以分析。

2、将研究的数据与实际情况进行对应

(1)小学数学教材多以习题为主。在案例的具体分析过程中,发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主要以单元为主,依据学生在课堂上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来进行适当的习题练习。但是,在这些特色教材中研究发现教材习题的数量过多,远远超过了数学教材的例题以及课堂实践题目,这对小学学生的学习是十分不利的。数学对于很对学生来说都是一门比较乏味的学科,小学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的年龄,在课本的编写中要注意引用一些比较生动的例子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并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课本也产生一种热爱的心理,这更有助于小学学生对数学的学习。

(2)特色教材在不同学段分布不同。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发现特色教材中,一些学段的特色题材都十分的一致。并且某一些名词出现的频率也十分的高,表现特点和内容也很相似。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每个学习阶段对于学习的内容,特点以及思维分析能力的要求也不相同。

四、内容分析法研究小学数学教材的优点

内容分析法研究一些内容时经常以一些较大的样本作为研究对象。而教科书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确实符合内容分析法研究的特点。另外就是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特点所使用的成本相对比较低,节约金钱,节约时间并且容易查找。最后,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特点不会对教科书的内容存在影响,还有利于研究教科书的发展趋势。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现在我国的教育水平还比较落后,教科书缺乏特色,内容也比较单一,所以运用内容分析法考察小学数学教材的特色让教材变得多样化,以此来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需求,这对整个教科书的编写都是一项重大突破。内容分析法跳出了以前的旧方法的局限,不就促进了教科书的发展更加丰富了教科书的研究,提高了教科书的整体发展水平。运用内容分析法积极鼓励一些在内容上勇于创新的教科书的发展,以此来保证小学数学教科书的整体发展水平以及质量。

分析化学的特点篇9

药物分析是化学制药技术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是制药学科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药物分析又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具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知识,又要有药物化学、药剂学等专业知识。学生普遍反映内容多而杂,比较难学。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对药物分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归纳总结和探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1 制药技术专业药物分析的课程特点

众所周知,药品不同于一般的产品,是用于防病、治病、诊断疾病、增强机体抵抗力的特殊商品。为了保证用药的安全、合理和有效,在药品研制、生产、供应以及临床使用过程中都应该执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制度,并采用各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对药品进行严格的分析检验,实现药品的全面质量控制。为此在在制药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设置药物分析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它充分体现了化学制药专业对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药品质量观念的重视。药物分析课程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不同于一般商品的药品具备强烈的质量控制观念,教会学生运用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化学结构已明确的化学合成药物、天然药物、生化药物及其各种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使学生能胜任对药物原料、工艺过程、临床使用全程控制药品质量,并能探索和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最佳最新方法。紧紧围绕着药品各个环节的质量问题,这就是药物分析课程的特点。同时由于药物分析课程的特性,也决定了药物分析教学的独特性,即涉及的内容繁多,包括药物分析的基本理论、制剂分析的特点与基本方法、药典与质量标准的结合、药品质量的科学管理、药品质量控制中的新方法和新技术等等。

2 医学院制药技术专业加强药物分析教学的措施

2.1 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很多制药技术专业类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较深的理论很难理解。因此,在章节的安排上,我们要不拘泥于现有教材本身的体系,而采取提前起步、难点分散、适当重复、前呼后应的方法;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我们认为,从本课程的性质出发,应体现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在药物验中的应用,而分析化学和药物分析这两门课之间的桥梁是分析方法,所以,在授课时以分析化学的各类方法为主线,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常用药物来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培养目标,删掉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如生化制剂分析以及一些仪器装置与原理。此外,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把药典知识、药品全面质量控制、药品管理、药品质量标准以及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等方面的内容也作为讲授的重要内容,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药物及药物质量管理有关的知识。

2.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材由于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可使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形象化,还可使学生减少听课中的枯燥感。多媒体课件集多媒体信息于一体,具有较强的表观能力和对人体多种感官全方位的刺激。根据心理学研究,多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要远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如制作一些动画课件,将一些复杂药物的空间结构形象化。多媒体课件可以迅速呈现大量文字、图像等信息,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要花费大量时间板书,但是多媒体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大量知识“板块式”出现在幻灯片或投影上,往往学生还没有对其消化吸收,教师已经进入新的知识界面,这样的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建议在应用多媒体教学中,适度运用“板书”形式教学,使知识系统全面且重点、难点突出,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相关知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2.3 加强师生互动的教学:在药物分析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力争做到学生与教师的思维同步。关键就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我们在“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两者中,要求学生更注重于“知其所以然”。例如在讲授各类分析方法时,引导学生从药物的结构特点人手,剖析结构与选择的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当教学进行到一定学时时,安排一些课堂练习,通过“举一反三”,一方面巩固以前所学的基本理论及运算,另一方面还培养学生的研究探讨精神。另外,开展讨论也是一项重要的互动措施。教师在讨论时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而学生是主角。在每次课前5~10min给出几个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在讨论中,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如果学生在讨论发言中出现错误,教师应引导其他学生加以纠正,必要时教师予以指正。这样的讨论,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力、社交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2.4 注重实验基本训练: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的目标,如何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这是一个古老而有新鲜的话题,而在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尤为重要。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是学生巩固、加深理解药物分析理论的重要环节,它对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起着重要作用。在实验课过程中,从实验准确性、实验速度、实验习惯、实验记录及报告等方面严格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及时纠正错误的操作方法,使学生养成规范操作、正确使用和爱护各种仪器的习惯,搞好实验课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了让同学们熟练掌握现代仪器分析技术,使他们一走出社会就能适应当今高科技发展的需要,实验中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

总之,制药专业药物分析工作不仅仅是药物质量的分析检验和控制,其研究和教学内容已经拓展到了药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并发挥着关键作用。加强药物分析学专业理论和实验技能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药物分析的重要性、掌握药物分析的方法和手段、熟悉各类药物分析研究工作的规律、特点和步骤,是将药学专业学生培养成为药学专门人才的重要课程。

参考文献

[1] 邹春阳,吕洁.药物分析多媒体课件制作探讨[J].科技咨询导报,2007,4:239

分析化学的特点篇10

2 工程机械钢结构静力学分析

2.1有限元法典型分析步骤

有限分析的主要步骤为结构离散化、选择位移插值函数、分析单元力学特性、计算等效节点载荷、整体分析、应用位移边界条件、求解结构平衡方程、计算单元应力。机械工程结构复杂,构件非常多,结构离散化将其分为有限个单元体,并设置节点,将节点连接起来,成为集合体,便代表整个机械结构(被设计结构)的整体设计目标。大型工程机械整体结构基本成熟,现有的结构设计基本上是对原有结构中的某个局部进行优化改进或替代设计。钢结构是连续的弹塑性体,故为了逼近连续的弹塑性统,需据计算精度、计算机性能,选择合适的单元数目、基本设计结构,以确定较优的网络划分方案。位移插值函数表现节点唯一中任一点位移、应变、应力,即位移函数。能源力学特性,一般采用弹性力学几何方程,采用节点位移表示单元应变。钢结构连续弹性经离散化后,考虑到力是从单元公共边界传递到另一个单元的,便需要将单元上的集中力、体积力以及作用在单元边界的表面力,移植到节点上,形成等效节点载荷。再次,进行整体分析,结合所有单元的刚度方程,建立结构平衡方程,形成总体刚度矩阵。再次,设计位移边界条件,求解结构方程,计算单元应力,最终求得整体应力。

2.2 有限元法参数化分析技术

有限元的参数化分析是对结构参模型进行简化的一种方法,通过描述结构的尺寸特征,实现可变参数的有限元分析,目前普遍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参数化分析。第一步:①利用参数化实现,根据钢结构的结构抽象描述特征参数,在不影响精度情况下进行简化;②利用软件提供的编程软件,建立参数化有限元分析流程;③根据设计要求,将参数赋予特征值,进行有限元计算分析。第二步是参数化分析的核心,以变量形式定义特征参数,定义分析类型与过程,定义分析结构的提取与处理。以双梁式起重机主梁为例,其参数主要包括主梁长、主梁宽、主梁高、主梁端高,上面板宽、尺寸,下面板宽、隔板高、腹板厚、上面板厚、下面板厚、隔板厚、隔板位置等,分别设置为A1-n,单位为mm。采用Solid Works SDA API程序,添加SldWorks 2014 Type Library、SldWorks 2014 Constant type library模块,进行相应的设计页面,设置参数,进行计算[1]。

3 工程机械钢结构动力学分析

分析化学的特点篇11

分析化学的主要任务包括鉴定物质化学组成、测定物质组分含量、确定物质结构和存在形态以及与性质之间的关系等。作为药学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分析化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密不可分,是全部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验去验证、去思考,合理的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且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传统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不够。究其原因,与实验教学内容设置、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以及实验教学结果评价等多方面有关。为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我们进行了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点成绩和体会。本文通过在药学本科学生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结合整个课程体系以及我校药学本科生导师制,探索了结合科研实践的实验教学模式,更加有效地达到了实验教学目标。

一、国内外分析化学教材特点分析

国内的分析化学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国内工科、理科和师范类院校的分析化学实验部分都是单独成书。②多数教材内容强调“三基”训练,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偏重知识性,但是有些实验的原理部分深度不够,易理解,但仅起到复习与巩固理论的作用。③涉及了新技术新仪器,但介绍的深度、广度和应用度都不足。④实际工作实例的介绍相对较少,对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够。⑤内容编排中与其他学科沟通不足,同其他课程间有交叉实验内容。

国外的分析化学教材具有很多特点,总的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国际性。比如欧洲化学会分析化学部编写的《Analytical Chemistry》由14个国家的专家参与。②系统性。内容系统性强,而且大多已连续出版多版,因而形成了严密的系统。③新颖性。教材内容涉及学科前沿和多个学科,部分教学中引入了计算机技术。④一体性。有的分析化学教材将理论与实验编写在一起,避免理论编排的重复,便于使用。⑤实践性。教材特别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如Christian的分析化学教材中除了传统实验内容,还包括合金、洗发香波、自来水、血浆和果汁等实验内容。⑥完整性。实验教材中各种分析法内容齐全,各种分析试剂种类齐全,包括各种高成本的实验内容和实验试剂[1]。

二、传统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情况分析

传统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有:①课程目标定位狭窄,仅片面强调实验课的基本任务――实验验证理论,实验教学和社会实际工作相分离,学不能致用。②基于安全、实验高重现性、便于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等多种理由,实验准备过于充分,从溶液配制、设备调试、实验结果正确性的控制等方方面面由实验老师强力掌控,学生只能在规定范围内进行规定的动作,机械劳动的束缚使学生独立动手和独立思考能力受限。③教学手段、方法单一,新颖性实验内容缺乏,学生不易产生学习兴趣。④实验课程占据学分相对较少,实验考核相对简单,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三、分析化学实验改革内容

在分析了国内外分析化学教材特点、传统实验教学基本情况后,我们发现实验内容安排不合理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最重要原因。因此,我们从认知度教育、实验教学内容调整、结合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实验教学等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尝试。

1.强化意识教育,提高学习认知度。实验教材是实施实验教学活动的依据,适宜的实验教材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首先充分分析了国内外分析化学实验教材的特点,对比我们实验教学的软硬件设施基本情况,分析教学改革的方向,突出教学改革的特点。最后,我们确定了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形式和考核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优化,提高学生对于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认知度,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意识教育,使师生都意识到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首先,我们通过集体备课、实验准备、实验预试等多个环节,提高教师对于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知度,这是提高教和学两方面质量的首要保障。其次,通过和国内外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对比研究,使授课教师明确药学专业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不但是对相应理论知识的验证,而且是为药物分析的学习奠定基础,还要认识到分析化学是一门实用价值极高的学科,被广泛用于地质、冶金、化工、能源、农业、医药、环保、考古及商品检验等各个领域,其教学具有非常广泛而且重要的社会价值。第三,要求教师在实验和理论教学中,向学生灌输药物从设计、合成、质控、活性、临床应用监测等全部过程都需要药物分析研究任务,要求介绍其他专业中分析化学知识的应用情况,从而使学生意识到掌握可靠、准确的分析测试方法是药学专业所必须的。

2.加强基础内容,避免重复内容。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强化基础操作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首先,注重操作的规范化,尤其是洗耳球、移液管、天平等最基本的操作,让学生明确规范化操作能提高操作效率、增加实验准确度。其次,强化仪器使用事项介绍,减少学生使用错误,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仪器的观念,提高学生分析误差来源的能力。第三,紧跟时代变迁,弱化化学分析,着重仪器分析部分,突出专业特色,以符合实际工作需要。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也注意和其他学科的实验教学进行协调,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对于实验教学内容的调整,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不在仅仅局限于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而是通盘考虑整个专业实验教学的协调性。首先,我们重点和药物分析实验教学进行协调。药物分析是建立在分析测定技术基础之上,应用于药学研究的专业学科和课程。分析化学和是药物分析一脉相承,分析化学是基础,重点介绍各种分析测定方法和技术的原理、特色、典型应用、规范的操作与测定步骤。药物分析要求学生掌握科学、合理、适用的药物分析方法用于不同药物的检测分析,并研究检测方法建立的规律、明确选择方法的依据。我们在实验教材中综合编排了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但具体到每门课教学上则又突出各自特点并注重了二者的顺承关系。其次,协调其他学科实验教学,减少内容重复。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仅仅就基本操作手法进行日常实验中目测考核及纠正。

3.结合导师制,学研相促进。我校药学专业从2011年开始招生,先天就存在以下几个特点:①首届招生,学生们对药学专业不了解,对将来的就业信心不足,导致报名率较低,学生中很多都是非第一志愿,专业思想不稳定。②同临床医学专业不同,药学本科为4年制,学时少、相应课时也较少,实验动手机会较少。③药学生毕业条件之一就是要进行论文答辩,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研究成果,并编写成15~20页左右的毕业论文。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为了稳定药学生的专业思想,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提高动手能力,为了让学生早点接触科研平台,以便完成其毕业答辩科学研究,结合三峡大学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我们在药学本科专业实施了导师指导下的科技创新活动模式――简称导师制。首先,参考研究生教学科研管理模式,制定了详细的导师制文件和规定,形成《药学系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试行)》。其次,遴选一批科研水平高、热衷学生工作的教师作为药学本科学生的导师,规定了导师的任职资格、聘任办法、职责与工作内容、考核办法,鼓励教师们积极申报成为药学生导师。第三,将导师和学生的基本信息公示,在导师和学生中分别实施双选,这样使师生双方都能相互了解。第四,通过导师制诱导学生早科研,同时也通过导师辅导学生学习、疏导学生心理,对课堂教学和学生工作均起到有益的补充[2]。在设置调整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不但加强了基础操作教学、增加了仪器操作部分,还设置了自选实验内容。其目的就是想充分结合导师制,让学生将其科研工作中的分析部分带到课堂中来,一方面可以起到科研交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将实验操作技巧用于指导学生自身科研的实际工作,这样促进了学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四、目前取得的特色和创新

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中,我们的特色之处在于,通过修订实验内容减少重复部分、强化实验操作规范化训练、训练学生仪器设备操作的正确性、理顺学科间的关系、增加仪器分析内容、结合科研增加自选实验部分等提高了教学的实际效果。创新之处在于,将一门课程的本科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使学生将枯燥的实验用于自己的实际研究工作,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学习兴趣。

五、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然而,经过改革后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实验内容大部分还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仪器分析受到仪器数量的限制、对实验操作的考核简单等,因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尚不充分。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进一步加以解决[3],如建设开放实验室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授课主角以学生为中心等多方面进行改革,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分析化学的特点篇12

要总体上把握考纲的变化,需要运用比较的分析方法。如下是2013年和2014年考纲变化的总体构成表。

考纲变化构成表

课程名目旧考纲内容(2013)新考纲内容(2014)变化形式简要分析

经济生活

小康社会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更改 指向具体化

经济建设的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更改 范围层次扩大

(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更改 表述具有时效性

科学发展观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改 强调践行、重措施

政治生活

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删除 降低难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增加 加强对特色社会主义总体认识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变更 课标题变化,表述准确,强调目标

文化生活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删除 降难度

走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增加 强调文化发展路径

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变更 指向更明确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加 新增内容

建设和谐文化培养文明风尚删除 溶入文化发展措施中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变更 指向具体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删除 渗透在其它考点中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换 考点位置变换

生活与哲学没有变化

通过对比,我们能看出,变更的8处有这样的特点:(一)充分体现十精神,尤其是三中全会的精神,如《经济生活》中原来的“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变成“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 变化中既有考纲的变化,也有考纲下考点的变化,如《文化生活》部分中“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变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纲的变化,而将“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和要求”变成“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这是考点的变化。(三)注重新教材的排列顺应,合理调整考纲顺序,如《文化生活》中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课本第九课调进了十课的内容中,考纲也由此同步变化。(四)调整说法的范围层次,使考纲表述更合理,如《经济生活》中的“小康社会”变成了“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指向具体化了。等等。

大纲中删除的四处基本上是为了降低难度,将原来的溶入新考纲中。增加了一个考纲两个新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及“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考点变化具体解读

考纲既然有变化,就要对新的已变化的考点进行解读,对考生来说可以完善复习体系;对辅导教师来说,可以分析高考的走向,更好的指导考生复习。如下我结合新修改的教材内容,对变化的这些考纲分别从“变化分析”、“考点分析”和“应对策略”几个具体方面加以分析。

变化考点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变化分析]:小康社会是我国经济生活的时代背景,考生应有一个全面、清楚的认识。旧考点强调的是整个背景,而新考点强调的是小康社会变化发展的进程,指向更加明确化了。

[考点分析]:1总体小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步走的目标,目前已达成。全面小康是本世纪前二十年目标。

2总体小康的表现:宏观表现为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微观表现为由贫困到温饱到小康。

3总体小康的特点: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全面的小康。

4全面小康的目标: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应对策略]:考生要具体把握两个考点的区别与联系,尤其是要以经济为背景把握具体目标,并能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作具体分析。要结合十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分析运用。

变化考点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变化分析]:本考点的变化主要是依据十报告作出的变更。旧考点从经济建设方面提出要求,而新考点从整个小康社会的角度提出要求,体现了提法的与时俱进。

[考点分析]:1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分别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生态文明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2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是:经济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应对策略]:考生能区分总体要求和新要求,并能通过对所给材料的分析,提取有效信息,结合理论进行运用。

变化考点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变化分析]:本考点主要是十报告对科学发展观表述上的变化。对原来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进行强调,使其更具有指导性。

[考点分析]: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作为根本方法。

2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是思想武器;是指导思想。

[应对策略]:考生要熟练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并能与生活相结合,从材料中找到体现的某一内涵,这类运用易用体现类题。另外要注意从不同学科角度加以运用。

变化考纲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本考纲是作为纲变化的,主要是依十的新提法作出的变更。

变化考点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变化分析]:本考点的教材内容相对旧教材作了较大修改。在党的十报告中关于发展经济的要求中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其它考点讲了,这里只讲经济发展方式的几点内容。

[考点分析]:1经济方式转变的地位:是关系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2经济转变的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一体化;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变化考纲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变化分析]:这是一个新增考点,是依据党的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阐述所作的要求。

[考点分析]: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构成。

作曲家如同马拉松选手一样,若要跑完长距离的赛程,就不能乱了步调。――久石让

我们的生活其实分成两半,一半真实,一半虚拟,处理这两半的关系,自知或不自知,几乎已是日常人生。――王安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过程:它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探索出来的道路,是中国走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征程;实践证明,它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是什么?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什么?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及各项具体制度。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关系如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道路是实现的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应对策略]:由于此考点为新增考点,考生要全面掌握其包涵的内容,三者的关系,并能从理论和实践上加深对这一新说法的认识,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考纲变化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本考纲是作为大纲而存在的。旧考纲注重从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强调路径,而新考纲注重从目标与路径关系上揭示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十报告的最新表述。分析略

考点变化八、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变化分析]:旧考点强调先进文化的具体要求,新考点重在从历史的角度讲述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考点分析]:1中国先进文化与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先进”文化是静态表述,内涵随历史变化而变化;“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动态表述,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应对策略]:考生复习本考点要从先进文化、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联系历史发展道路与目标关系上把握这一方向。

考点变化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变化分析]:这是一新增考点,是党的十对文化发展道路的新表达。重点是突出文化发展的目标、道路、任务的内涵及相互的关系。

[考点分析]: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先进文化之路;是科学发展之路;是强国之路;是以人为本之路;是改革创新之路。

2走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原因:它是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它是由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决定的;它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它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关系是什么?总的讲它们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应对策略]:这是一个新增考点,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层次进行分析说明。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明确道路与目标的关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考点变化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变化分析]: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这也是文化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根椐十内容,增加了本部分。

[考点分析]:1什么是文化自觉?什么是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展的潮流、中国特色社会方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2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重要性:它是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它是增强全民文化创造活力的必然要求。

3如何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形成对中华民族自身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要形成对人类文明成果的自觉和自信, 保持高度开放包容的文化心胸, 善于养成和保护文化多样性; 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 ;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应对策略]:考生要把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内涵,自觉运用于文化创建活动中。能从为什么、怎么样的角度解决相关问题。

变化考纲十一、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本考纲只是把旧考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变成了现在的考纲。

分析化学的特点篇13

K901

探究式教学是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构建答案、意义、理解信息的活动或过程。人文地理学涉及内容的广泛性、社会性、综合性、区域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为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以“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为例,运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基本情况

中国人文地理学自20世纪80年代复兴并逐步发展壮大以来,教材建设取得一定成就,各种论著得到出版,出现了像张文奎主编的《人文地理学概论》、金其铭和董新编著的《人文地理学导论》、赵荣、王恩涌等主编的《人文地理学》、陈慧琳主编《人文地理学》等。本课程为学生选订的是赵荣、王恩涌等主编的《人文地理学》,该教材由北京大学牵头,联合西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作者共同编写,内容系统、完整,曾获得2002年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被许多院校地理科学专业选用为教材,更是许多大学研究生考试的指定参考书。

(二)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内容是《文化与人文地理学》这一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门课程的总论部分与人文事项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并列为五大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为后面即将在分论部分学习的农业景观、城市景观、语言景观、宗教景观等内容打下基础。其内容主要为文化景观的概念及特性,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安排有2课时的理论学习。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了解文化景观多样性以及人类活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树立正确的保护和开发自然环境的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将结合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教师讲解,结合实例分析,理解文化景观的定义、了解文化景观的特性;通过实例分析文化景观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后续的实践课程中组织开展以“麒麟区广场地名景观调查分析”为题的调查活动,初步了解麒麟区广场地名的差异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实际材料和查阅相关资料,掌握分析材料的方法;通过分析不同地区文化景观之间的差异,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掌握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文化景观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可能导致对环境的破坏,反过来又危害人类自身。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体会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体会合作学习的意义与探究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文化景观的特性、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折射物以及文化景观对环境的改造。

【设计意图】对文化景观的定义及特性的学习,是进行后面内容学习的基础;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关系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怎样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相当高的现实意义。所以,我将其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2.教学难点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同类景观异型与单一景观多义”这一特性、文化景观反映自然的局限性以及文化景观对环境改造后对当地的影响。

【设计意图】由于本知识点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基于学生总结能力相对有限的特点,我将它们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已有知识和经验

地理科学专业文理学生兼收,理科学生相关基础非常薄弱,大部分文科学生虽然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相关内容的基础知识,但是对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分析综合问题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学习方法和技巧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基本的查阅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本节课的内容更深入,学生还是有一定的认知难度。在“文化景观的特性”以及“文化景观反映自然的局限性”这部分内容中,语言较为抽象,需教师引领讲解,更需结合案例分析,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将其具体化、形象化。

3.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在之前内容的教学中,我一直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认真讲解各节知识,学生对本门课程已经有一定认可,学习动力较好。但20101611、20101612两个班合班上课,共108人,人数多,大部分同学爱学习、勤思考、主动积极,但有一小部分同学注意力不够集中,两极分化大。上课压力较大,需要更加用心。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由于本门课程为理论课,我主要以讲授法为主进行教学;另外,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相关基础,学习兴趣可能较低,需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结合本节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启发式问答法及实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讲解各知识点。在积极与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生动形象、脉络清晰地讲解知识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学法分析

基于本节大部分知识与地理实际联系紧密且对今后学习意义重大的特点,我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授之以渔,从而学生可以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

四、参与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以上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趣味导入,激发兴趣

我将配合图片提出“云南十八怪,鸡蛋用草串着卖,蚂蚱能做下酒菜”以及“陕西十大怪,面条像裤带,房子半边盖”这两句俗语,并指出类似的俗语还有许多,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化景观并对文化景观的多样性进行分析,然后指出环境对不同文化景观的影响,介绍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于文化景观形成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层次不同,并且人们普遍对于比较有趣的问题更容易投入,因此以这样的导入激发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出今天的新课。

(二)深入浅出,学习提高

1.相关知识,多种见解

导入新内容后,在讲解文化景观的定义时列出德国地理学家施吕特尔、美国地理学家索尔、中国地理学家李旭旦、赵世瑜对文化景观的经典定义。讲解完文化景观特性后向同学们交代是我结合资料的整理的内容,其他学者还有不同见解,此外,具体文化景观有不同之处。

【設计意图】大学生不同于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主张照本宣科,也不主张一个问题只给一个答案。导出内容讲授基本知识点后便要指导学生自己深入探索,寻找不同答案,进行综述得出自己的见解。

2.精彩展示,学生参与

讲解完文化景观的定义、类别、研究内容后,请班里准备充分、主动积极的同学上讲台用演示文稿展示他们所收集的某一类文化景观的内容。此前在他们准备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

【设计意图】本内容难度不大,可以借此机会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让主动认真、积极参与的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扩展同学们的视野。

3.分清难易,明确重点,区别对待

如上表所示,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划分知识点的难易程度,重点与否,对重难点精心设计,深入讲解,对简单知识及非重点则一笔带过。

【设计意图】大学生的理解能力已经有所提升,并且在中学阶段已经有一定基础;另外,教学课时有限,不宜在简单或者不需要深入掌握的问题上花费过多时间,使得学生倦怠并耽误了后续课程的教学。

4.着眼运用,实例分析

文化景观对环境的改造及改造后对当地环境的长远影响知识既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又是理解难点,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利用它与事例之间的联系进行讲解。

首先我将会简介人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造成的污染等情况从而引出文化景观也可以影响环境,再而进一步引出文化景观对自然有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然后举出都江堰这一文化景观顺应了自然规律从而产生正面影响和阿斯旺大坝违背了自然规律产生的负面影响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实际分析和了解文化景观对自然的正负作用,从而使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学习文化景观对环境的改造并且明白改造后对当地环境的长远影响,以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在突破难点后,我将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举例说明我们身边的文化景观对自然环境的长远影响。以此,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理论知识分析实际情境的方法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目标不只是学习知识,更需要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此为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步骤。

(三)合作探究,提高能力

学习过基本概念,并且分析了案例后,我会布置一个调查任务,题目为《麒麟区广场地名文化景观调查分析》,请同学们先思考其框架,进行前期准备,在后续的实践课中调查分析。

【设计意图】开展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参与社会的能力。因为课时、精力、资源有限,没有安排大范围的调查,只是选择麒麟区作为调查区域,对广场地名文化景观进行调查分析。

(四)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本课程内容中的知识点,布置一个读图题目让同学们分析,并且列出参考书目请同学们课后阅读,书写读书笔记。

【设计意图】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归纳,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是必备的一项地理能力,也是学生今后走向工作的一项重要能力。此外,对大学生的要求不能仅限于课本,必须结合课程内容,在课外进行深入的学习。

五、板书设计.

本内容采用的是纲目式板书,其优点是提纲挈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有利于学生明确本节课内容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儒德.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M]. 北京:人们教育出版社,2005:10-17. 

[2]王国梁.高校人文地理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7):51-54 

[3]苏 哲.文化景观的构成———地理概念的教学案例[J].教学探索2007(1): 42-43 

[4]刘云刚,王丰龙. 尺度的人文地理内涵与尺度政治——基于1980年代以来英语圈人文地理学的尺度研究[J]. 人文地理. 2011(03)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