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分析诗词的方法实用13篇

分析诗词的方法
分析诗词的方法篇1

正因如此,在诗词鉴赏的过程中,诗词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品鉴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笔者认为,在诗词鉴赏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是有法可循的。通过以下几个过程,可以实现对诗词人物形象较深入全面的品鉴:

(一)文本解读 鉴赏诗词,首先要查证诗词中的字、词、典故的含义,把诗作译成白话文,初步掌握诗词文本的意思。然后找到诗词中最主要的人物形象,确立分析目标。

(二)知人论世 作者塑造形象是为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的,故而必须要对作者之身世生平与时代背景进行探究,才能溯源而上,知其所以然。

(三)推物及人 诗词创作惜字如金,作品中出现的任何物象都有其特定的使命。分析人物形象还要顾及诗中出现的具体事物与景物的意义,理解这些物象承载着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观其法度 即对诗词的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等进行赏析。品鉴诗人用怎样的方法技巧突出人物形象的。

(五)归纳总结 即将诗词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和表达出的思想感情进行归纳梳理。

二、引例分析

为便于理解和应用,笔者以辛弃疾《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词为例,应用以上分析方法,对该词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品鉴。全词如下:

应用上述方法,可对该词做如下评析:

(一)文本解读 ,衣蔽前也,为系在衣前的围裙,锦应为锦制战袍。燕兵,北方燕地的士兵,此处应代指金兵。,整理。胡,即箭室,藏失的囊筒一类器具。金仆姑,箭名,泛指良箭。平戎策,即抗金策略,作者曾向朝廷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种树书,关于树木种植的指导性书籍。全词大意为:年轻时候的我曾带着数以万计的士兵,身着锦袍驾驭骏马横渡长江。那时与金人交兵昼夜不息,双方常以箭互射,通宵达旦。追忆当年的情景,感叹现在的自己,就算是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我看那长达万言的抗金策略,还不如跟东边的人家换成种树的书来的有用呢。该词主要人物形象即为作者本人形象。

(二)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豪放词派代表人物,军事将领。辛弃疾一生抗金收夏失地的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词多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还有一部分抒发壮志难酬的压抑与苦闷心情,人称“稼轩体”。

(三)推物及人 上阕之中“旌旗”、“锦”为作者壮岁为将之时所用之物,“银胡”、“金仆姑”尤言战事激烈。彼时诗人雄姿英发,踌躇满志,以抗金复国为己任,登高一呼,云集响应,当为诗人人生中最辉煌之时刻,也是诗人一生每每怀念之时刻。诗人一生力主抗金,老来犹自“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由此可见作者的一腔报国之志和尚武精神。而下阕的“白髭须”却不得不让人感叹时不我与,英雄迟暮。有人感叹“自古名将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然而一生抱负不得施展,郁郁块垒难平的心情又有几人能够真正体会。每每想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忽然就“可怜白发生了”,个中滋味,“长使英雄泪满襟”。“平戎策”、“种树书”的鲜明对比,则道出了作者心中的压抑与苦闷。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诗人是不甘于终老林泉的,然而残酷的现实让他好生无奈,“行遍天涯千万里,却从邻父学春耕”,于是只能“栏杆拍遍”,故作反语。

(四)观其法度 诗人在本词中主要采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上阙通过对早年战事的回忆,刻画出了一个英勇善战,豪情满怀的英雄形象;下阙通过对自己年华已逝、闲置田园的悲凉处境的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人物形象。通过上下两阙的对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感人。从修辞上来看上阕多用互文,前后交织,充分体现出战场的紧张之感;下阕故作反语,貌似达观,实为愤懑,表现出作者复杂难言的心情。整首词工整精炼,刻画传神。

(五)归纳总结 本词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刻画了诗人年轻之时的意气风发、英勇无匹和后来的英雄迟暮,闲置田园,通过鲜明的对比,寄寓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深沉感慨和壮志未酬的愤懑与无奈。

三、常见的诗词人物形象总结

上例具体剖析了人物形象分析的过程。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对诗词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较深入全面的了解,也有助于整首诗词的品鉴和理解。笔者从中抽取出了一些较常见的人物形象,以供参考。

(一)忧国忧民、心怀天下

如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如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等。

(二)豪放不羁、浪漫洒脱

如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如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等。

(三)归隐林泉、寄情山水

如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如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等。

(四)归园田居,耕读为乐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如范成大,“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如辛弃疾,“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五)壮志未酬、英雄迟暮

如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如辛弃疾,“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六)怀才不遇,无人赏识

如孟浩然,“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如刘长卿,“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如柳永,“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如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七)慷慨奋进,精忠报国

如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八)送别情深、思乡情切

如李白,“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如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九)投身边塞、保家卫国

如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如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如李白,“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如王维,“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十)怜民疾苦,反对征伐

如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如陈陶,“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如李颀,“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如高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十一)生离死别,儿女情长

如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如陆游,“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如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如李清照,“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如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十二)深宫寂寞,侯门似海

如司马扎,“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如元稹,“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如朱庆余,“含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如王昌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如崔郊,“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等。

(十三)刺贪刺虐,怜悯辛劳

分析诗词的方法篇2

一、培养诗词的诵读能力

诗词语言、节奏、韵味、意境的美妙之处,单凭分析理解体会是不全面的,而要突出“读”,在诵读中感悟。多读诗词不仅能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增长知识,还能帮助学生更深地感受文学形象,提高审美能力。当然了,“读”并不是随便地读,也不是单纯地读准字音,而是要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带有节奏地读,读出诗词中的韵律,进而能够体悟诗词中的情感。诗词讲究押韵、平仄,诗人在创作诗词时,由情感带动语言而变化,使音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诗词中的韵律不仅表现诗中的情感,还含蓄地传达了诗人情绪地变化。所以学生在阅读诗词时,一定要注意正确诵读的方式方法,反复诵读,细细体味诗词中的韵律。

二、感悟诗词的思想感情

首先,理解一首诗词,不是简单的通过字面意思来理解诗意,而是要理解整首诗所要表达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王维的《使至塞上》通过描写大漠壮美苍凉的风光,写出了戍边将士所处的恶劣环境,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将士的爱国情怀。其次,理解诗词还要找寻富有表现力的“诗眼”,很多诗词通过诗眼就能理解诗中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的诗眼就是“绿肥红瘦”,“肥”字写出了叶子得多而大,联想到色泽鲜亮;“瘦”字写出了花得少而小,感受到惋惜之情,表达出感伤、哀婉的情感。诗眼,可以是诗词中的一个字,也可以是诗词中的精彩语句,抓住了诗眼,就抓住了诗词的内涵,就可以理清诗中的情感线路,领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品味诗词的语言特色

不同的诗词会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色,所以要准确把握诗词中的语言特色,体会诗词中的意境之美。有的诗人在行文中注重锤炼字句,学生要赏析诗词中语言的凝练之美。如,《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在表达上极具准确性和包容性,通过一个“绿”字表现春天到来后,江南一片新绿的景象。有的诗人喜欢运用“以动衬静”的创作手法,如王维《鸟鸣涧》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以动衬静的名句,诗中“蝉噪――静”、“鸟鸣――幽”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作者闲适恬静的情致、陶然忘机的心境、摒弃世尘的隐愿。有的诗人表现手法比较委婉、含蓄,没有把意思直接说出来,如《使至塞上》中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表达内心漂泊无依的孤寂感。诗的语言具有跳跃性,一首诗非常简短,但是表达的情感非常丰富、意境非常深远。

四、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很广泛,在诗词的赏析中,可以从修辞手法、抒情手段、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对诗词进行技巧上地赏析,领会诗词中的意境和主旨。如,李白的《行路难》就采用了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富有想象力地表现出:一会飞到黄河边,一会又飞到太行山,有时会来到溪水边,有时又乘舟经过太阳旁,忽回到四顾茫茫的现实中,忽又乘风破浪扬帆渡海,诗人运用这种写作手法,充分表现出对于权贵的愤怒之情,表达出自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以及建功立业的渴望之情。再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运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直接抒发了诗人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爱国情怀。

培养初中生诗词赏析能力可以夯实语文功底、拓宽知识面、

提高综合分析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得真善美评判标准、造就健康向上的品格,初中生诗词赏析能力的培养,是初中语文能力培养的重要部分,这是一个基础而又系统的工程,对于学生的成长发育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分析诗词的方法篇3

一、围绕古典诗词的标题进行比较赏析

标题是诗歌内容的指南针,通过对标题的分析,便有可能得知诗人情感、思想的指向。但对于含蓄、表意不清的标题,不能直截了当地探究到诗人要言明的内容,我们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对作者的言外之意进行补缺,清楚诗歌的类型。诗歌的标题就像衣服,诗人无法规避与其他诗人“撞衫”的危险,面对类似的标题,有学生可能会凭借阅读经验,将正要赏析的诗歌与有相似标题的诗歌一概而论,在没有细读、深入赏析的状态下便总结主题,很多时候,这样的分析是错误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古典诗歌的标题进行比较赏析,让学生了解到即便题目相似,也有细微差别,内容也可以千差万别。要通过标题的细微差别进行诗歌的比较赏析,探究对比两首诗歌的独到之处。

比如,学习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通过题目,我们得知这与刚学过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标题上有相似之处,同样是怀古,容易给学生的阅读制造烟雾弹,使学生觉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同为郁郁不得志之情的抒发。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内涵,教师可以从标题表现出来的两个场合入手,进行历史背景的描述、区分。随着历史事件,人物事迹的阐述,学生了解了创作两首词时不同的历史背景,也明晰了作者在构词之时的感情基调。这有利于学生对诗词内容主旨的探究。

二、围绕古典诗词的题材进行比较赏析

诗词题材的确定是诗人对诗词内容确定的一个大致方向。具体而言,题材的类别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思乡怀远诗、咏史怀古诗、送别诗、悼亡诗、咏物诗、边塞诗、闺怨诗、爱情诗、哲理诗等等。诗歌内容因题材的不同而不同,当然,由于题材只是诗人创作内容的大致方向,因此,同一题材的诗歌,在内容上也有差异。但很多时候,教师都以题材作为核心进行诗词的讲解,而将同一题材热萆系牟钜旌雎圆患疲这不利于学生对诗词的深刻理解。在忽略了差别、专注于题材大范围的诗词讲解的高中语文课堂,学生只了解了诗词的皮毛,只知道诗词的题材,而不知在这一题材领域所学诗词同其他诗词的细微差别,学生有时遇到同类题材诗词多是套用分析方式,不能自主开展灵活分析。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皆为咏史怀古题材,内容方向大致相似,都涉及到某些历史背景、历史人物,但相比较仍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作于元丰十五年七月,是苏轼谪居黄州所作,词的上片是咏赤壁,词的下片是怀周瑜,最后以感慨结尾。从咏史怀古到伤怀伤己,表达对周瑜少年功名的赞誉,对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感愧,凸显诗人内心的苦闷及思想矛盾。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内容上要比苏轼这首词更加积极进取。在词的上片作者主要借京口的历史人物的业绩,含蓄表达自己内心抗敌救国的意愿和决心;词的下片主要借助对刘义隆的谴责,表明自己抗金的主张,接下来又借助廉颇抒发对南宋王朝的不满。辛弃疾诗词内容的呈现方式是:从历史到现实,再从现实到自己,表达了其誓死为国效力的决心及为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可以说,两首词都被划分在咏史怀古的题材范围内,但内容有很大差别,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赏析,学会灵活分析。

三、围绕古典诗词的意象、意境比较分析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情感,使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融会贯通的形象。而意境是由形象描写展现的情调、境界。关于意象,不同的诗词可能涉及同一个意象,但同一意象代表的感情也不尽相同。所以,为了引导学生灵活的理解意象富含的感情意蕴,可从不同诗词所用的同一个意象的对比赏析入手。由于意象透露的意蕴不同,两首词的意境也自然有别。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都涉及到“江山”二字,一个是“江山如画”,一个是“千古江山”,但意象透露的意蕴不同。“江山如画”侧重“画”,为引出周公瑾的雄姿英发,为赞誉做铺垫,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而“千古江山”则侧重历史性,表明逝去的不可去追,英雄无觅的悲怆感。同是“江山”一个倾向于感性化,一个倾向于理性化。

四、围绕古典诗词的表达技巧进行比较赏析

诗词的创作很讲究,从表达技巧上看,就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其中表达方式主要包括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双关、设问、通感、用典等。其表现手法有象征、渲染、烘托、想象、联想、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这些表达方式的类别使诗人的笔墨生花,创造出精湛的诗篇。当然,要想了解诗人创作诗词所用的表达方式的特点,教师可以围绕诗词的表达方式进行比较赏析。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塑造的人物是周瑜,却首先从“千古风流人物”着笔,引出赤壁之战中的“豪杰”,然后才引出周瑜,表达了在作者心目中周瑜的重要性,这是烘托。另外,作者还用了映衬的表达方式,从周瑜的“雄姿英发”到自己的“早生华发”,表达出从怀古到伤己、从激奋到感伤的双重色彩,是作者内心苦闷及思想矛盾的折射。在这首词中,诗人还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如,“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由公瑾想到小乔,看似是在弱化英雄,实质上是以美人衬托英雄,这首词刚柔相济,豪放中亦有柔情,而且词句也与篇首的“风流人物”相呼应。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自始至终用典意蕴深厚,具有强烈的倾向及针对性,体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情怀。

比较赏析是最有效的赏析途径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诗词的标题、题材、意象、意境、表达方式进行比较阅读,比较赏析,在相同中探究区别,在区别中探究诗词的艺术气韵。

参考文献:

分析诗词的方法篇4

2.从形象中去品味诗的意境、基调和社会意义。诗歌所描写的形象往往有“冷”“热”之分,我们可以从形象描写的“冷”“热”中,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

3.从注释中捕捉信息。注释往往解释词语和典故,而诗人又往往用典故来表达广泛而深刻的主题。

4.要善于联系作者的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观点、写作风格等,就能做到知人论世,依人察情,从而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等。

5.在深入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技法。在理解诗歌内容后再去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有利于更加深入地认识诗歌的特征,体会其思想感情。

6.思考成果的表达要准确、规范。参透所给的诗歌固然重要,但将思考成果用文字表现出来更不容忽视。一般说来答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紧扣要求。题目怎么问就怎么答,问表现手法就答表现手法,问主题就答主题,严格按要求去做。

(2)要点齐全。高考阅卷一般采点给分,因此要注意表述文字的切入点。

(3)推敲用语。力求表达流畅,用语要准确、简明、规范。

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对不同的提问方式,我们要注意不同的答题方法。

1.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和方法:(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说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和方法:(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分析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和方法:(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分析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和方法:(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5.分析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分析诗词的方法篇5

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把握赏析的方法。围绕高考这个大方向,培养学生解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学会准确而又快速的答题,提高得分率。这是高中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的职责。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以上的古诗词教学目标呢?下面我来谈谈一些常见而又实用的方法。

第一步:分析诗题:标题是诗词的“眼镜”,也通常是作者的切入点,会包含许多信息。“春行即兴”这标题就是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有草有树,有花有鸟,有山有水,画中有景,景中有情,“春行”展现出来的就是一幅有声有色,清丽宁静的画面,“即兴”就是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第二步:知人论世赏析法:诗词曲是用凝练的语言,集中反映生活的文学形式,其蕴含了强烈的时代色彩,更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感情,是发自诗人内心的声音。比如像杜甫、陆游的诗歌,就是紧握时代脉搏,感时伤世,抒写个人的悲愤情绪。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苏轼、辛弃疾的诗词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

第三步:看注释和小序。注释和小序一般都会交代一些诗词的背景和与这首诗词有关的一些典故,可以帮助学生读懂诗词,更好的阅读和理解诗词的深层意蕴。

第四步:抓住“诗眼”品析法:古人写诗填词作曲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往往一个字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感情基调及感情,往往都能以小见大,能让读者快速的把握全诗的内容和情感。诗眼是诗词的眼镜,也通常是作答的切入点,会包含着许多信息。诗眼是诗歌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白居易的《南浦别》中“一看一肠断”中的“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的写出了主人公一步一回头,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肝肠寸断的形象。还有“”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中的“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展现了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第五步:意象意境分析法。意象是诗词中所描写的注入了作者情感的景物,意境是诗词中寄托了诗人情感的物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包括了景、情、境三个方面,缺一不可。诗词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这句诗中就写了“流水,白云、树林、清泉”等景象,一个“闲”字和一个“静”字,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水光月色,林间泉声叮咚的景象,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营造了宁静清幽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闲适自在的心情。

第六步:表达技巧分析法。表现手法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手段和方法。找出诗词中所运用的手法技巧,体会诗人是怎样用这些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比如“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状。又如“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就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第七步:思想感情分析法。“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都是通过诗词中的景物来烘托自己的情感的。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通过想象冬至夜深时分,家人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人的图景来表现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又如杜牧的《赤壁》通过小人物“大乔、二乔”和小事情“折戟”来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总之,从高考出发,古诗词的赏析和阅读应以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更加成熟的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的诗词赏析能力,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快速而又准确的答题能力,让学生在古诗词阅读题这一板块尽量少失分,是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和责任。在经过了平时各种行之有效的训练,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基础上,有意识的给学生强化答题的思路与脉络,通过适当的练习,增加诗词鉴赏的相关的知识和积累,相信学生在古诗词鉴赏中的成绩定会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分析诗词的方法篇6

2012年陕西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山农家

[唐]顾 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后两句诗中的“莫嗔”“却喜”,反映出山农怎样的心情?

答: 。

[解析]这两句是诗人到了山农家后,正忙于劳作的主人对他讲的表示歉意的话。屋子里因为焙茶烧菜充满烟雾,屋外晒场上的谷子又时时需要翻晒。因此好客的主人由衷地感到歉意,山农的话不仅神情口吻毕肖,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农的朴实、好客和雨后初晴山农的繁忙与喜悦。

[答案示例]“莫嗔”写出了山农劝说客人不要嫌怨焙茶烟雾熏蒸的歉意之情;“却喜”写出了山农看到天晴,想到可以晒谷的欣喜之情。

二、读懂诗意

读懂诗意,就是读完诗词后,要明白诗词所叙的是什么事、所绘的是什么景、所咏的是什么物、所抒的是什么情,同时能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作正确的判断、概括、分析和探究。此类题常见的题设方式是“某个词指的是什么或是什么意思”或“写出某(几)句诗的大意”等。解答此类题目,可从四个方面入手:1.审视标题。标题是了解诗句思想内容的钥匙,往往对诗歌内容起重要的提示作用。2.联系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有助于把握诗歌内容。3.借助注释与提示。为降低理解难度,命题者往往会提供一些注释或提示等相关资料,它们对理解诗歌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4.字斟句酌。这是理解诗词内容最基本、最关键的一环。答题时,一定要沉下心来,字斟句酌,推敲每个词语的含义,准确理解诗歌内容。

2012年江西卷 阅读下面古诗词,回答问题。

玉楼春·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下面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词的上片是写青山为浮云所遮盖,下片写重睹青山。

B.上片后两句是写执著寻觅“常时青山”的青山终有结果。

C.下片的前两句写浮云散尽青山重见的自然景观。

D.这首词描写了自然景物的变化过程。

[解析]通读全词,纵观四个选项,就不难发现B项对上片后两句的内容理解有误,上片后两句通过描述自己寻觅“常时相对两三峰”的行动和“走遍溪头无觅处”的结果,进一步证实青山被浮云所笼罩,并隐然透露出词人的遗憾心情,其实是寻而未果的。所以B项“上片后两句是写执著寻觅‘常时青山’的青山终有结果”是不正确的。

三、体味情感

诗歌是一种抒情性很强的文学样式,它们或抒游子逐客之悲、怀乡思亲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或写离别之愁,怀古之思,仕途之苦、闺中之怨等,无不感人至深。体味情感,就是要体味诗词中传达的思想感情,蕴藏的感情基调以及作者的情绪等。此类题型,考查的是考生“批文入情”的能力,即透过文字进而感悟、领会作者情感的能力。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或诗词中的某一句或某几句)抒发(表达、蕴含、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心情)”等。答题时,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1.明确诗歌题材。古诗词的题材大体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怀古咏史诗、闺怨诗等,不同题材的诗词中蕴涵的情感往往不同。2.分析诗中意象。古诗词中很多意象的意义指向都比较固定,如杨柳、孤篷、浮云等表达离愁别绪,明月、鸿雁、杜鹃等表示思乡怀人。抓住这个特点,可迅速而准确地把握诗中感情。3.分析景物描写所营造的情境氛围。“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诗词中的景物特征,可以体悟其中蕴涵的感情。4.抓住关键词语。古诗词的标题,正文部分中,有时会有一些直接表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答题时,要善于借助这类词语,把握诗中情感。另外,为了概述流畅、表达精确,还应记住一些专业性词语,如“乐观旷达、壮志未酬、忧国忧民、离愁别绪、孤寂惆怅、恬淡闲适、清高孤傲、怀古伤今、物是人非”等,在分析古诗词情感时会经常用到。

2012年河南卷 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

[解析]这句诗的意思是:“自古以来谁能不死呢?既然是死,那就不如留下一片丹心照耀史册吧。”这就表达出文天祥不怕牺牲、甘愿为国捐躯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抒发了诗人愿为国捐躯的思想感情。

四、描摹画面

“诗中有画”是写景类古诗词的最高境界。古诗词里面有许多写景句子,都刻画了美丽动人的画面。描摹画面,就是要求考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所刻画的画面。它要求考生有较高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常见的设问方式是“用自己的话,描绘某一句(联)所展现的画面”。答题时,可分三步进行: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弄清诗句描绘了哪些景物,把握画面的构成;2.借助联想和想象,调动各种感官,从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多方面感知画面的特点;3.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画面,描述时,既要忠实于原诗,又要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合理的再创造。

2012年陕西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山农家

[唐]顾 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答: 。

[解析]诗的前两句构成各自独立又紧相承接的一幅图画。前一幅“板桥人渡泉声”,画的是山农家近旁的一座板桥,桥下有潺潺的山泉流过,人行桥上,目之所接,耳之所闻,都是清澈叮咚的泉色水声。后一幅,写在温煦的阳光下,茅檐静寂无声,只传出几声悠长的鸡鸣。这就把一个远离尘嚣、全家都在劳作中的山农家特有的气氛传达出来了。

[答案示例]伴着淙淙的泉水,走过板桥;鸡鸣声声,太阳高高地照在山农家的茅檐上。

五、感知形象

古诗词中的形象,主要有自然形象和人物形象两类,其中人物形象又包括诗人的自我形象和诗中的人物形象。感知形象,就是要求考生分析、把握诗词中的景物或人物形象的特点。这类题的常见命题方式是“这首诗(或某一句)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解答此类题目,需从以下方面思考:1.了解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如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超凡脱俗、清正高洁的形象等。2.结合诗词内容,联系诗人经历和生活时代及写作背景,进行具体分析。同一时代的人物形象往往带有某些共性,如晚唐诗歌多表达对国家衰亡的忧伤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南宋诗歌多表达壮志难酬的忧愤和对朝廷苟安的不满。3.从描写方法入手,把握形象特点。诗词中往往通过描写肖像、语言、行为、心理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借助景物、环境等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抓住这些,便能迅速、准确地感知诗中的人物形象,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2年连云港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

答: 。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时层次要明晰,语言要精炼、准确。

[答案示例]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六、欣赏意境

古代诗人在写诗作词时,非常重视“意”与“境”的有机融合。这里的“意”,即作者的主观情感,是整个作品的灵魂;而“境”,即作者所以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赏析意境,其内容主要包括描述意境、概括意境氛围和选择与某种意境相近的诗句等。该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有“请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某一首诗或某一句的意境”“某一句或几句渲染了怎样的氛围”“下列与某一句意境最接近的是哪一句”等。同学们在答题时,首先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感悟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然后再通过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歌中的画面。值得注意的是,描述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有通过合理想象加以再创造的内容,表述语言力求简洁生动有诗意,能与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相契合。为了表达准确,平时还应掌握一些用来概括意境的常见术语,如宁静、清幽、深邃、清凉、壮阔、雄奇等等。

2012年临沂卷 阅读唐诗,回答问题。

鸟鸣涧

王 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答: 。

[解析]回答这道题可根据景物及其特点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首先找到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桂花”“春山”“明月”“山鸟”等,“落”“空”“出”“惊”等动词点明了景物的特点,构成了“静谧”“优美”“空寂”的意境。

[答案示例]诗人描写了桂花、春山、明月、山鸟等景物,创设了静谧、幽美、空寂的意境。

七、鉴赏名句

名句是古诗词的精华所在,它们或情真意挚,感人至深;或幽默风趣,妙趣横生;或形象生动,诗意盎然;或蕴涵哲理,发人深省等等。诗词名句之所以千古传诵,正是由于它们在景、情、理、趣等方面有值得称道之处。鉴赏名句,就是对古诗词名句的精妙之处进行品评分析。对诗词中的名句进行鉴赏,能培养学生感受美、咀嚼美和表达美的能力。这类题目最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解答时,要根据名句的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赏析,如果是写景名句,则从它运用了哪些写景方法,描绘了怎样的优美景致等角度进行赏析;如果是抒情名句,则从它的抒情方式,情感的色彩与倾向等角度进行赏析;如果是说理名句,则从它的说理方式及其哲理带给人们的启示等角度进行赏析;如果是修辞名句,则从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角度进行赏析。

2012年株洲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诗文,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答: 。

[解析]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是:住了这么久,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以平静。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黄莺以人的情感,写得生动有趣。题目没有限定赏析的角度,一般可以从修辞、用典、词语、写法特点、抒感等方面去考虑。

[答案示例]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八、表达赏析

表达赏析,即对古诗词的语言表达技巧进行赏析,其内容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烘托(衬托、反衬)、对比、用典、铺垫、象征、虚实结合、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等。常见的修辞方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反复、双关、对偶、互文等。古诗词的语言特色,通常可用形象生动、简练传神、含蓄隽永、清新明丽、婉约细腻、沉郁慷慨、雄浑豪放等词语进行概括。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表达技巧往往并非单一使用,而是综合运用。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等。答题时,要辨明技巧,分析效果,能结合具体的诗句或词语,指出其中运用了何种手法或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取得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2012年河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节选),回答问题。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请对画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分析诗词的方法篇7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方法

鉴赏诗歌的形象(一)

人物形象

设问方式:

1、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2、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方法点拨: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信息;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拨高。

在此基础上明确出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

应答步骤:

1、性格+身份

2、分条列举出性格而后点明身份。

鉴赏诗歌的形象(二)

景物形象(一)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

2、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3、 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物象?作者借它表现什么?

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先准确把握诗歌所写的物象,再进一步体味这些物象给人的主观感受,还要弄清物象所体现的时令、方位特征。至于写景的目的,则要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应答步骤:

1、 物象+感受(清新、凄冷、悲凉……)

2、 时令+物象+感受+什么地方的画面(图景)+抒发感情。

3、 感受+物象+表现感情。

鉴赏诗歌的形象(三)

景物形象(二)

设问方式:

1、 试分析所写景物中蕴含的感情.

2、 简要分析诗歌的意境.

3、 试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诗歌作简要分析.

方法点拨:答这类题要把握以下三个要领:

第一, 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点有二: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 概括形象意境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或高阔辽远,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 讲清景情关系。景情关系在诗歌表达中,无外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以景衬情等。作答时应注意区别,一般讲,借景抒情,是诗句中有直接表现感情的词语句子;寓

第四, 情于景,情景交融,则为诗句中只有景物描述而没有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只是在物象中寄寓了某种感情,至于以景衬情,则主要体现在乐景哀情的反衬上。

应答步骤:

1、 通过描写XXX"氛围特点"表现XXX感情(对应设问1)

2、 描述图景"氛围特点"形成什么样的意境(对应设问2)

3、 景物"氛围特点"揭示感情"点出景情关系(对应设问3)

鉴赏诗歌的形象(四)

事物形象

设问方式:

1、 诗中所描写的意象(形象)有何特点(特征)?

2、 作者借助这个形象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方法点拨:

这类题大多涉及的是咏物诗,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此类形象,要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即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注意把握描写的类型;景物描写(事物情境、季节、时令、地域),场面描写(战争、农事、狞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应答步骤:描摹图景+概括景象特点+剖析作者感情。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一)

解答这类试题有以下三个步骤:

1、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2、 结合诗句阐释怎样使用这种表达技巧;

3、 指出此种表达技巧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注:对于已经指明表达技巧的题目可直接进入第二步作答)

篇章结构

设问方式:

1、 XX句在全诗有何作用?

2、 XX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3、 X诗在结构上有几个层次?

方法点拨:对行文结构的考查,是近年关注的一个问题,对于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命题者的命题切入点,一是开头,二是过渡,三是结尾。答题时要看清是在全诗中的作用,还是在上下文的作用。另外,注意诗歌篇章结构的有关知识:

1、 属于开头部分的作用:①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统领全诗;②渲染描写奠定基调;③作铺垫或伏笔。

2、 属于中间部分的作用:①承上启下,作过渡;②照应上文,铺垫下文。

3、 属于结尾部分的作用:①卒章显志;②以景结情;③总结全诗,照应题目或开头。

应答步骤:先指出作用,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分条应答为适宜。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二)

表达方式:含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与之相关的有:倒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工笔、渲染,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

2、 诗人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3、 这首诗用了哪些描法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

4、 如何从动静关系的角度欣赏本诗?

5、 本诗从哪些角度来写X景的?

方法点拨: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而诗中最重要的是描写与抒情。描写的技巧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白描等。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交融相生等。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判断其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对于描写,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描法;对于抒情,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加以具体分析,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应答步骤:

1、 怎样描写(描写技巧)+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

2、 抒情方式+用什么景抒(含)什么情(总分式或分总式皆可)+表达效果。

3、 先确定何种手法或方式,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三)

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广而言之,与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同一概念,包含表情达意手段手段的方方面面,诸如:描写方法、抒情方式、写景角度及景情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托物言志;动静关系(以动定静、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这里我们所说的表现手法是狭义的(我们答题时应理解为广义的,即所有的艺术手法),包括正衬与反衬,联想和想象,虚与实,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扬与抑,明褒实贬,以小见大及对比、用典、铺垫、悬念等。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2、 这首诗怎样抒发XX感情的?(是怎样来表现XX的)

3、 这首诗在手法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方法点拨:解答此类题,我们应特别注意对题干的审视,要分清是对整体发问还是对局部发问,而后结合对诗歌的整体理解来判定所用的表现手法,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形成,然后指出其对表现思想内容,强化思想感情,突出作品主旨的作用。

应答步骤:手法+手法的形成+表达作用(句意+主旨或情感)。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四)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些)修辞手法?

2、 这首诗的XX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艺术)手法?

3、 这首诗采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的?

方法点拨:在诗歌的表达技巧中,修辞手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修辞及其表达效果,如此喻(效果:生动形象)、拟人(效果:语言整齐)、排比(效果:有气势)、夸张(效果:给人以强烈冲击的感觉)、借代(效果:简练、含蓄),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双关、互文等。其次,要掌握修辞手法答题的规范:先明确何种修辞,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如何运用的,最后阐释其表达效果(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或表达了何种情感)。

应答步骤:修辞手法+手法形成+表达效果(刻画了什么形象,表现了什么主旨,抒发了什么感情)。

鉴赏诗歌的语言(一)

主要考查方向:

(一)品评诗句中某个字眼的艺术效果即赏析诗眼(炼字);

(二)对寻常词语的口味(含义及表达效果)与理解(含义、色彩、情味等);

(三)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鉴赏古典诗歌语言的考查主要从语法角度、修辞角度和语言风格方面设题。具体有四种题型及其变格。

炼字(词)型

设问方式:这一联中最主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为什么?你认为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词)是哪个?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为什么?诗词中的甲字能换作乙字吗?为什么?

方法点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分析炼字,就是口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口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应答步骤:该字句中含义+放入句中描述景象+该字形成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鉴赏诗歌的语言(二)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有人认为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2、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说说诗中某一诗句的妙处)(前人认为某一句在诗中最有表现力请谈谈你的看法)(某诗句有什么意味?)

3、 分析前人的评价(和前两点有交叉),提问方式一般为:某人对此诗作过某种评价,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某人认为此诗有某种特点,谈谈你的理解)

方法点拨:这类试题在题干中有两种问法:一是先要求找出诗句中用得生动传神的字或词,然后要求结合全诗阐发理由;二是预设一种前人评点(“诗眼”已指明),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观点,再阐发理由。解答“诗眼”类题目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读诗句,定“诗眼”。若问字词则抓句中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若问句子则抓诗歌情感句、议论句、警策句。

(2) 阐发理由,注意层次。先解释字词的字面意义(概念意义),再回归原诗分析所用修辞及其效果(语法意义),最后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炼字效果(语境意义)。分析要既联系整体又着眼于细节,点面结合。

应答步骤:

1、 判定词句+解释描述(句意)+分析(手法及效果)+作用(内容或感情)。

2、 分析前人评价:表明态度+分析证据(意象、手法、主旨、情感)。

鉴赏诗歌的语言(三)

语言风格特色及叠音词: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 这首诗歌的语言特点为XX,请简要分析。

3、 这首诗中,“XX”叠音词的作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方法点拨:诗歌的语言风格。多了解、多记忆常见的语言风格,然后注意答题步骤。其具体步骤为:第一步,用一两个双音节词准确概括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词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描写的意境或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叠音词的应答步骤为:先结合诗句指出它描写了什么景,再说这景传达了什么情,最后说叠音词的表达作用(音乐性、节奏感)。

附录: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

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分析诗词的方法篇8

二、必须明确中考古诗词曲鉴赏题所用的材料

知道常用的材料,才能有的放矢。当然阅读面越广越好。一般来说,应以这些材料为主。(1)唐诗以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歌为主,以七言绝句,五言绝句为主。(2)宋词以陆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的词为主,以词中的小令(即字数在58字以内的词)为主。(3)唐诗宋词中以课外古诗词曲为主;如爱国诗,离愁诗,送别诗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为题材的诗。

三、必须明白中考古诗词曲鉴赏题的主要题型

分析诗词的方法篇9

在平时的教学中,因为学生在小学古诗词的积累都达到了一定数量,笔者就注重教会学生根据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将作者或诗词人物形象归纳分类从而把握各类诗词的思想内容及情感。(可列成表格)如:按风格分为:豪放洒脱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杜甫,归隐田园,寄情山水的陶渊明,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陆游……按类别可分为:送别诗——无限眷恋,离愁别绪;怀古诗——渴望建功立业或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思乡诗——思念家乡亲人,征人厌战想家,渴望安宁平静的生活;边塞诗——描写边塞风光,表现奋勇杀敌的爱国激情,对统治阶级开拓疆土战争的愤懑……学生对这些背景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将给他们鉴赏古诗词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告诉他们这些归纳分类也有例外,需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将特殊案例单独记忆。有了上面会归纳分类的基础,教会他们从诗词所写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及情感。如:李煜的《相见欢》,就要教学生从这首词所写的具体内容入手,来看这是一首咏别诗,再从诗人写作的背景分析。此词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慛心之痛,得出表达了作者作为亡国之君的哀之痛、思之切。

2 把握诗词的意象能力的培养

在诗词鉴赏的教学中,笔者非常注重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主要用的也是归纳分类的方法,教会学生归纳分类。首先让学生明白,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的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所谓“象”就是诗中的自然之景,生活画面,从诗词描绘的意象入手,通过想象和联想,深层次把握诗词意境和内涵。教会他们归类。如:(1)送别类(或写别后思念,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诗词里的杨柳、长亭、酒。如:柳永的《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长亭,古代路旁的亭子供行旅休憩或饯别送行,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在诗词里“长亭”就成了蕴涵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2)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诗词里的月亮、鸿雁。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3)愁苦类(或表达忧愁、悲伤之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诗词里的梧桐、流水、猿猴。如:猿猴通常被作为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唐代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4)抒怀类(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诗词里的梅花、、竹、松柏。如:陆游的《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5)战争类(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诗词里的投笔、长城、柳营、羌笛。如:《汉书》载,楼兰国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国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王长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感觉到条理清楚,生动形象,容易记忆理解多了。

3 品析诗词语言能力的培养

教会学生品析诗词的语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从遣词造句,修辞运用等方面揣摩理解诗词中的重点词或诗句的含义或妙处着手。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教会学生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些富有特点的景物之中,体会出羁旅早行的凄清之景:(2)从作品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析诗歌语言寄寓的深意着手。(3)从用韵、节奏等方面品析诗词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着手。具体怎么做呢?教会学生要从诗词整体上表达方式看是直抒胸臆还是寓情于景(事)。有些诗词要从关键词句着手,抓住诗词中的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从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方面品析用词的妙处。另外要提醒学生古诗词常用典故,用典故可以收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课堂上对典故要避免讲的太深奥,教会学生在平时接触的和常识性的典故一定要注意尽可能多的掌握。赏析时看诗词用了一个什么典故,出自谁的作品,由此可知诗词写的什么事物,抒发的什么感情。我们鉴赏诗词就是要品味出诗词中抒发的情。因为诗词中的情是隐含在各种描写中的,不是平白直露的,这就要求我们得从各个角度剖析诗歌语言的各种技巧。还有些诗词要抓住语言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来品析诗词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分析诗词的方法篇10

先来看试卷中的一些古诗词鉴赏题。

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2010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22题]

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2011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22题]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2012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22题]

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2013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22题]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2014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22题]

这是近五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鉴赏题,题目中“表现情感的手法”“表现手法”“艺术特色”“抒情手法”等发问点用词不同,指向的却是同一个考点,考查对诗人表达思想情感的方法的赏析。而表达思想情感的方法,都属于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多达几十种。在复习时,老师一般会将它们分为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类,主要有: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通感、互文、用典、叠词等;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借典(故)抒情、借古讽今、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总领全篇、点明主旨、奠定基调、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当题目只笼统地要求赏析诗词的艺术手法时,可以在不超出答题区域的前提下,将自己认为言之有据的艺术手法多写上两三种。

当题目笼统地要求赏析诗词的艺术手法时

为了突出效果,作者往往会在诗词中同时运用多种手法。当题目并未指明赏析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笼统地要求赏析诗词的艺术手法时,同学们在答题时可以聪明些,不必强求自己辨析清楚诗词中用的是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还是表现手法,而是可以在不超出答题区域的前提下,将自己认为言之有据的艺术手法多写上两三种。

因为一般而言,简答题只要书写清楚,眉目清爽,多写不会扣分。以简洁的语言列举尽量多的可能性,一则增加了写对得分要点的可能;二则给人感觉态度认真,在阅卷场合又能博得更多的印象分。

当然也要掌握适度原则,如果一写就是五六种,堆砌术语太多,也会物极而反。

当题目明确要求赏析某一种艺术手法时,只能针对该手法进行分析。

当题目要求赏析诗词中的一种艺术手法时,挑选诗词中最主要、体现得最明显的那种手法进行赏析。

当题目指明了赏析“某一种”或“一种”艺术手法时

如果题目明确要求赏析某一种艺术手法,当然就只能针对该手法进行分析。

如果题目要求赏析诗词中的一种艺术手法,强调的是“一种”,比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写作手法)”,也不能多写,而是要挑选诗词中最主要、体现得最明显的那种手法进行赏析。

完整的答题思路是:先说明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再结合具体词句说明判断依据,最后谈运用该艺术手法产生的作用。

完整的答题思路: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要注意的是,作为鉴赏题,答题时只写出什么手法是不够的。比较完整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先说明“是什么”,即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再阐述“为什么”,即结合诗词中的具体词句,说说你的判断依据;最后谈“怎么样”,即作者运用了该艺术手法后产生的作用。

比如2014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第22题,要求简要分析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诗歌如下: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南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①。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 《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及千里兮伤春心”句。

要分析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首先应逐句分析两首诗,尽可能齐全地找出诗中通过哪些艺术手法来抒情。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一诗先寓情于景,将愁融入日落昏山和细雨之中,“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的情绪;然后直抒胸臆,通过“那堪”一词唱叹抒情,强烈地抒发了愁的情绪;同时,借助“猿声”这一典型的意象,表达心中的忧愁。

《三峡吟》一诗先借典抒情,化用《楚辞》中青枫林的句子,表达诗人心中的愁绪;然后也借助“猿声”这一典型的意象表达心中的忧愁;与此同时,以理写愁,理性分析愁其实并非源自猿声,而是源自人的内心。

这样就将两首诗的手法都找齐了,接着来答题。因为题目要求分析两首诗手法的差异,所以通过“猿声”这一意象写愁这个共同点就不需要分析了,只分析其他手法的差异即可。

参考答案为:

①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

②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谈到这里,相信同学们都明白了赏析古诗词艺术手法的要诀――尽可能找准找齐诗词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然后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展开分析。

分析诗词的方法篇11

概括内容主旨一般要求从整体上对全诗进行赏析涉及时令、背景、人物、事件、特点等基本要素。这一考点的关键词“内容主旨”是诗歌中用来表达情感、意图的材料是作者表达的情感、阐述的哲理是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的总结。命题的角度有:①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②请概括诗句的内容或特点。③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④这首诗阐述了什么样的哲理?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题型主要有填空、简答还有少量的选择。

20年四川眉山卷)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完成后面的小题。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中“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突出了“塞下秋景”“天冷”、和的特点;词中的“家万里”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景物特点和情感主旨。解答时先要圈出描写的景物在哪里再看看这些景物有何特点从中提炼出相关的信息简要概括。如声杂、城孤。再扣住“家”字稍加分析便可理解这首词抒发的是思乡之情。

220年上海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两首诗都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的之情。

2)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都描写了晴雨变化中的湖光山色。

.都描写了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

C.作者观察景物的角度不同。

.作者所写景物的色彩相同。

【解析】这两道题属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分析只要抓住“欲”和“爱”等关键词语即可理解。参考答案:喜爱。第2)题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写作技巧可用排除法。A项后一首诗没有描写“晴雨变化中”的景物。项前一首诗并非写早春景象。项说反了两诗的景物落脚点不同色彩也不同。

解答此类试题时应仔细体味试题要求理解试题的侧重点把握试题解答的切入点反复阅读诗句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不要忽视诗词题目、小序和注释中提示的内容或隐含的信息。分析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义、似是而非的问题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解题入格】)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2)体会诗歌情感: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如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二、体味意象意境描绘景物画面

任何作品都会表达一定的主题或情感而诗歌中主题或情感的表达则大多依赖于诗歌创造的意象和营造的意境。所谓意象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如桃花、梅花等四季物象柳、月等表意物象;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其所描绘的生活图景的巧妙结合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作者的内在情思的统一。理解诗歌把握诗意离不开对意象、意境的分析、体会。这类考题要求考生通过形象思维借助联想和想象感知诗词中的景物和形象体会作品的情境、意境领悟作者的情感。命题的角度有:①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②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怎样)的形象?③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④对某一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情境进行扩充性描写等。题型主要有填空、简答。

20年四川乐山卷)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00字以内)

【解析】这道画面描述题要求扣住诗句描写的景物特点进行合理想象并运用生动的语言把它清楚地描绘出来。参考答案: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20浙江温州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题。

柏林寺南望

唐)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②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释】①精舍:寺庙指柏林寺。②霁:雨止。

)诗的前两句描写诗人遥闻钟声、泊舟穿径的情景。“微”“深”二字体现了柏林寺的环境特点。

2)诗的后两句描写云峰相依的景象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解析】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描写的环境特点的把握根据平时积累简单易答。答案:幽静或幽深。第2)题是画面描述题。抓住“山”“云”“峰”这些意象展开想象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即可。参考答案:雨后的山更加青翠了云雾缭绕在四五座山峰间如同妙手绘出的一幅水墨画。

解答此类试题关键是要读懂诗歌。分析诗歌意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首先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然后概括形象特点最后理解作者寄予的情感。分析诗歌意境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绘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找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第二部分在描述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词的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物象。鉴赏诗词作品时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看到作者注入其中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观、客观两方面的融合。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解题入格】)理解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2)分析诗歌形象:找出描写诗歌意象的词语概括意象特点理解意象中作者寄予的情感。

)体味诗歌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一描绘诗歌图景二概括意境特点三剖析作者思想。

三、把握技巧手法分析诗歌妙处

诗词的形象、感情、思想往往借助于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来展示比如借景抒情、对比映衬、动静结合、直抒胸臆、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运用典故等。命题的角度有:①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②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③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题型主要是选择、填空、简答。

20年山东德州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题。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诗歌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2)尾联采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从修辞手法和抒情方式上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第)题可抓住“浮云”“流水”来分析:运用比喻用“浮云”比喻漂泊不定用“流水”比喻时光消逝生动形象。或者回答:运用对比用“一别”的短暂与“十年”的漫长相对突出了人世的沧桑言简意赅。第2)题从尾联的内容可看出是景物描写故抒情方式是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答案:尾联采用借景抒情的方式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620年山东潍坊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题。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鸣”“吠”两词在全诗写景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

2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第)题可扣住颈联中的“静”和“昏”来思考;第2)题要通读全诗掌握诗歌内容在体会环境特点及文章主旨的基础上答题需联系所学过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参考答案:)以动衬静突出表现了山村宁静安逸的生活景象。2)运用了世外桃源桃花源)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静谧闲适生活的赞美向往)。

古典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巧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它们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表达主题的手段。分析技巧手法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一首诗可以综合运用几种表现手法如小中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托物寓理、以动写静、声色结合、多角度描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等要细心辨析、具体分析某种或几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运用的妙处。解答时要准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分析运用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有什么作用。

【解题入格】)赏析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2)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四、品味语言精妙赏析经典名句

赏析诗歌离不开品味语言。这类试题主要包括对词语的锤炼、对句子的推敲、对名句的领悟等要求考生能体味诗词语言的精妙。命题的角度有:①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②赏析诗眼领会诗中某字词)的表达效果。③欣赏诗词中写得最妙的一联。④剖析整首诗中最震撼人心的诗句。题型多为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品述题、批注题。

20年浙江丽水卷)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偶题

朱熹

青山门外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②。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③来。

【注释】①幅巾:古代文人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③底处:何处。

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首句“堆”得精妙。请说说“堆”字为何用得精妙。

【解析】本题从字词锤炼的角度来考查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字词一般以动词、形容词为多。此诗中的“堆”字我们可以从字面上和文字构成的画面上来品味其妙。参考答案:“堆”字富有动态感形象地写出了门外青山草木繁茂绿紫相间。

820年江苏连云港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2)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

2)尾联中“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解析】第)题从炼字的角度考查学生的语言品味能力。两个字都是使动用法“悦”表面上写山光使飞鸟快乐实际上鸟的快乐也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空”写出诗人心中杂念顿消表达了诗人宁静、平和的内心感受。第2)题问是否矛盾实际上是要求赏析这一名句的妙处好在哪里。通常我们可以从写作手法、内容、情感方面来理解。答案:不矛盾。尾

联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抒发诗人对尘世喧嚣的厌烦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分析诗词的方法篇12

一、指导学生积累古诗鉴赏知识

(一)指导学生了解诗歌文体知识

首先应该指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发展历程、不同时期的诗人和时代背景;其次,重点向他们介绍重要的诗歌类型和特征,比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诗经》《楚辞》《汉乐府》唐宋诗词、元曲等;其三,还应让他们对诗词的格律有比较清楚地了解,诸如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

(二)教会学生把握诗词种类

学生明白诗歌的分类,对诗歌的把握就会更加精确到位。一般来说按表达方式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诗歌内容分类,可分为山水田园诗、送别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按格律分类,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等。

(三)让学生了解主要的诗歌语言风格

分析诗歌语言也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查点,因为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能对诗词有更精准的评价和鉴赏。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风格特征: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简洁、哀婉等。

(四)强化诗词的意象分析规律

意象是诗词中投射了作者感情的事物。透过意象,学生就能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例如,“杨柳”暗含伤别怀远或轻薄多变,鸟象征自由,梧桐、寒风、落日等抒发悲伤凄凉的感情等。因而,要让学生掌握一些特定的意象含义,可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

(五)准确掌握诗词的表现手法

诗词的情感和思想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来实现,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双关、象征等。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二、传授给学生科学鉴赏诗词的步骤

(一)仔细推敲标题

标题是诗词的眼睛,经常反映诗词的背景,交代诗词描写的内容或相关背景或情感或主旨,如杜甫的《天末怀李白》交代了时间(天末)和内容(思念李白)。因此有时抓住了标题,就抓住了赏析的关键。

(二)紧扣作者实情

解读诗词,必须知人论世,要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思想观念和创作风格来进行,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理解更加精准深刻。如李贺,就是一个自认为才情超群,却不得所用的皇族远亲,因而诗中常有怨恨之气,内容多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意境多是迷离诡谲。对诗人的诗词,能联系与作者相关的因素来解读,这样就可能迎刃而解。

(三)细读关注注释

注释往往是解开这个谜题的重要线索,它可以解开诗词写作的背景,诗词中的典故、词语,或告知陌生作者的经历。这样就可能是在暗示主题思想、情感基调或语言风格等。

(四)逐句解读诗词

读懂全诗必须逐句解读诗词,把诗歌变成我们自己的语言,做到每句必解,每句必懂。具体入手上:

1.让学生掌握并习惯诗歌语言的独特性。诗歌语言有自身的独特性。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这些是诗歌解读的重点。1)炼字就是炼意,常常改变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词往往就是“诗眼”,如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名词变动词,使得静止的景象变成了动态,同时又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句自有一种新奇的表达效果。2)颠倒的语序,是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的斟酌。一是主语后置。崔颢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本来的语序是“晴川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二是宾语前置。杜甫诗“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还原应为“香雾(沾)湿(妻子的)云鬟,清辉(沁)寒(妻子的)玉臂”。三是主宾换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四是定语位置的前置或后置。定语前置,如陆游《昼卧》诗“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应为“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定语后置,如《春夜喜雨》诗“花重锦官城”应为“锦官城花重”。

2.仔细体会诗词中用法特殊或意味特殊的词语。1)动词:这是重点,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怨”字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的怨战之心。2)形容词:多做修饰语,如“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一个“忽”字,将情绪的突然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耐人寻味。另外还有叠词、数词、拟声词和色彩词。

分析诗词的方法篇13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进行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所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生动形象的效果。

常见的出题方式有:

1.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2. 简析某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或某词为什么是全诗的关键。

3.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他字比较,辨其优劣。

解答分析: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力求一字传神,常常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以及色彩词、叠词与词类活用上下工夫,抓住了这些词语,就抓住了炼字的关键。鉴赏炼字应该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色彩、情味、动静、效果等不同方面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 明确指出诗眼或炼字,或肯定哪个字更好,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摇(2009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

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

谁家红袖凭江楼?

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解析】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漫悠悠”,描写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

【参考答案】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和江面的空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心情。

二、从语言风格上看

诗词语言风格是指由于艺术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作品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方法等方面所体现的语言个性特征。

常见的出题方式有:

1.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2. 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得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语言风格体现了作者的个性,每一位作者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常见的风格特点: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

答题步骤:

1.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 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例?摇(2009年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 黄陵庙

(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摇?摇③准拟:准定。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解析】从诗中“满载、平铺、十里、何妨”这些苍凉、豪放的词句中,可以品位诗人的豪放情怀。再结合注释,我们可以推断词人的风格。

【参考答案】苏轼、辛弃疾,豪放派。

三、从表达技巧上看

诗词表达技巧分为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指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常见的出题方式有:

1.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

3.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和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见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法、修辞手法三大类。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顺叙、倒叙、插叙、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

答题步骤:

1. 准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手法。

2. 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运用了这种手法。

3. 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摇(2009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摇由页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摇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手法:对比。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四、从形象上看

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还可以是一件事。诗人首先要创造出一种形象,并借助形象的某种特征,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自然景物形象亦称意象)。

常见的出题方式有:

1. 诗歌刻画的形象是什么?

2. 某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 某形象的意义是什么?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解答分析:

古诗词常常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把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形象上,从而使作者的思想和客观形象融为一体。因而,鉴赏诗歌的形象,首先要通过语言分析,把握形象的外形特点,然后把握形象的精神象征。

答题步骤:

1. 明确是什么形象。

2. 根据诗中描写形象的词语,概括形象特点。

3. 理解形象所寄寓的作者的情感。

例?摇(2009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解析】诗开篇即写竹的新嫩和勃发的生机。竹的一半还包着笋壳,枝梢才伸出墙头,寥寥几字,写出了“新竹”的特点。接着颔联突出竹的“色”和“阴”,转换了描写的角度。窗外那翠绿的颜色似乎使室内的“书帙”都浸润其中,再加上竹影移过,那桌上的酒樽也觉得清凉宜人!如果说,前两联从视觉的角度写竹,那么颈联转而写竹的清香之气,又是从嗅觉的角度描摹了。经雨洗濯的绿竹显得更加秀丽而洁净,微风过处,送来竹的缕缕清香,沁人心脾,身居如此环境,真有欣然忘食、乐而忘忧之感。以上三联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了竹的品性,气完意足。

【参考答案】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五、从意境上看

意境:“意”就是情意,即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即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常见的出题方式有:

1. 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2.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3. 诗中某两联写了哪些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4.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

意境是寄托了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同时,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明确诗歌的表层意义,进而把握诗歌的思想倾向。

答题步骤:

1.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既要忠实于原诗,又要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例?摇(2009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解析】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