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盈利性分析实用13篇

公司的盈利性分析
公司的盈利性分析篇1

(一)盈利预测的基本内涵 王鹏程(1997)在《对盈利预测若干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中指出,盈利预测是管理当局对未来某个和几个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所做的预测和计算。盈利预测信息反映了企业在预测期间内可能达到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每股收益水平。刘进,傅晓霞(2004)在《对盈利预测信息披露制度的实证研究》一文中将盈利预测定义为盈利预测是指上市公司基于生产计划和经营环境,对外公开披露的反映公司未来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状况的前瞻性财务信息,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盈利预测信息是基于过去的数据并对未来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未来性的特征,是投资者选择企业股票时最为看重的因素。李桂荣(2006)在《上市公司赢利预测信息的自愿性披露动因、效果及制约因素》中将盈利预测定义为:“盈利预测是指预测主体以合理的预测假设和预测基准为前提,对未来期间盈利情况(包括利润总额,净利润,每股收益等)做出的预计和预算。”

(二)盈利预测的基本特征 上述有关盈利预测概念的分析表明,与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信息相比,盈利预测信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前瞻性。传统会计报表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主要属于历史信息,而盈利预测信息是基于管理当局对企业未来预测期间经营成果的估计和测算,因此,盈利预测信息具有前瞻性。二是不确定性。上市公司编制盈利预测以对影响企业未来经营成果的有关因素做出合理假定为前提,同时还需要合理的预测基准。然而众多主观或客观的不确定因素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成果从而影响了盈利预测假设和盈利预测基准的合理性,盈利预测信息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不确定性。三是主观性。盈利预测信息除受经济环境的变化及预测者预测能力高低的影响外,更有可能受预测主体尤其是管理层的主观性影响。因为预测主体可能为了一己私利,选择性地公开盈利预测信息,对盈利预测信息做主观性修改。

二、上市公司进行盈利预测信息披露的理论解释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Bamea、Haugen和Senbet(1985)与True-man(1986)将信息不对称理论应用到了会计学上,开创了会计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先河。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是委托关系,公司管理当局在与投资者的信息博弈关系中明显处于优势地位,但公司管理者可能无法或不愿明确地反映公司的真实情况。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披露就成了主要手段。盈利预测信息的披露可以让相关信息使用者了解到被投资上市公司的未来盈利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公司管理当局与外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盈利预测信息在资本市场中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为维护资本市场效率和投资者利益,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要求上市公司运用不同的信号工具将信息传达到市场,来减轻资本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程度。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在证券市场刚刚起步时,就要求上市公司对盈利预测信息进行公开披露,相继了一些有关盈利预测及其信息披露的规范性文件,对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信息的披露方式、渠道、内容及审计等分别做出了相应的要求。见(表1)但由于作为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信息使用者对盈利预测信息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信息供求双方地位和力量依旧悬殊,有关盈利预测信息披露的规范程度及其质量现状显得不尽人意,有许多问题函待解决。

(二)信息观理论 信息经济学和有效市场假说,首先界定了会计的目标,不再单纯地是计量企业的经济收益,而是提供有助于决策者形成合理预期的相关信息,这就是会计决策的有用观。随着本世纪五、六十年代证券市场的发展,财务会计的目标进一步从报告经管责任逐渐转向为投资者、债权人等决策者服务,以会计决策有用观为基础的信息观理论逐渐形成并发展开来。在实证与研究中,与偏重于解释和预测企业会计选择行为的契约观理论相比,信息观理论则是研究会计信息披露的市场效应,解释信息披露的各种行为动机和分析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各种决定因素的基础理论。盈利预测信息的披露正是基于决策有用观基础上的信息观理论的要求而产生的。但盈利预测信息就像一柄双刃剑:高质量的盈利预测信息有助于消除公司管理当局与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助于投资者、债权人做出合理的决策。但由于主观或客观因素造成的低质量盈利预测信息,会对投资者形成误导,甚至造成资本市场的急剧动荡。因此,盈利预测信息的可靠性问题一直是各国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三、盈利预测信息可靠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回顾

(一)国外盈利预测研究 国外对盈利预测信息的研究主要有理论(Gaber,1985)信息均衡理论(Penman,1980)、新资本需求假设(Ruland,1990))等角度对盈利预测披露动机与行为的研究;盈利预测信息含量的研究(Jaggi&Gfie,1980);盈利预测信息可靠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研究。关于盈利预测信息可靠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各国不尽相同。在一些自愿披露盈利预测的国家(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早在1972年,Dev和webb就首次检验了212家英国上市公司盈利预测的准确度,界定了六种潜在影响因素:公司规模、预测期、编制预测的年份、行业类别、发行公司及预测类别,其中,预测期与预测误差正相关(盈利预测期越短,盈利预测可靠性越高)。而Ferris and Hayes(1977)对英国1970―1973年自愿披露盈利预测的279家公司预测期、公司规模、经济状况是否影响预测信息可靠性的研究结果显示预测期与预测误差负相关,即盈利预测期间越短,预测可靠性越低。这与他们的预期相反,作者认为是长的盈利预测期间可以使管理人员操控维修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等酌定性项目来降低预测误差,至于公司规模,他们发现,公司规模越大,盈利预测可靠性越低。Lee,et al(1993)对澳大利亚1977―1986年98家上市公司盈利预测可靠性的检验发现IPO公司盈利预测被严重高估,但未指出公司特征与预测可靠性的相关性,只是预期盈利预测期越短,预测可靠性越高,其他公司特征如公司存续期长短、公司规模与预测误差无显著关系。Lainand Chang(1994)针对新加坡上市公司,依据IPO盈利预测误差均值检验了公司审计人员的服务质量,研究显示,预测误差不受公司审计人员影响。Firthet al(1995)对新加坡1980―1993年114家IPO公司盈利预测可靠性进行了再次研究,他们指出盈利预测误差与预测期正相关,与公司规模、公司审计人员无显著相关性。BikkiJag(1997)以161家1990年至1994年的香港上市公司为样本,按金融、化工、服务、公用及制造业等分行业进行研究,证实了公司存续期与盈利预测可靠性正相关,而公司审计人员与盈利预测误差无显著相关性。在其他国家,Firth and Smith(1992)检

验了1983年至1986年间新西兰89家公司盈利预测报告的可靠性,这些IPO公司盈利预测误差均值达到了141%,作者从公司存续期长短、资本结构、公司规模等角度论证了盈利预测信息可靠性,得出预测误差与公司规模正相关,而与其他因素无显著相关性。

美国对于财务分析师预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财务分析师预测的动机与行为研究(Bhushan,1989)、盈利预测、未预期盈利与股价关系的研究(Fostor,1997)、关于财务分析师预测可靠性的研究较多的采用了时间序列预测与分析师预测相对比的方法。早期的一些研究未发现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优于一元时间序列模型的盈利预测,但后来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证实了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的优越性。Brown and Rozeff(1978)基于对以往文献中研究方法的批评,将来自The Value Line和The Standard&Poor的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与三类一元时间序列模型的盈利预测相比发现,分析师的平均预测误差绝对值比时间序列预测低24%,首次证实了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的优越性。Collins and Hopwood(1980),Kothari(2001)均再度证实了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的重要性。Fried mad Givoly(1982)采用来自The Standard&Poor的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与两个统计模型预测相比,O’Brien(1988)取多个分析师预测的均值、中位数和最新值(来自于I/B/E/S)与一元时间序列模型的盈利预测相比都证实了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更准确,但他们发现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存在一定程度的系统偏差――倾向于高估盈利。Dreman和Berry(1995)以实际EPS的绝对值、预测EPS的绝对值、七个季度的实际EPS标准差、八个季度的实际EPS标准差为衡量指标对分析师的预测误差与分析师的意图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实际误差比原本期望的要大,而且,预测误差有随着年度而增加的趋势。对于财务分析师盈余预测可靠性的影响因素,Brown,Richardson&Schwager(1987)的的研究表明分析师预测精确度与公司规模正相关,与盈余预测期间长短负相关,Kross等(1990)的研究表明分析师预测精确度与盈余的变异性、华尔街日报的报道量、分析师的及时胜优势正相关。Johnathan Clarke.AjaySubramanian(2005)的研究发现,分析师的预测乐观程度与以前的业绩之间存在u型关系,业绩差的分析师更有可能作出更乐观的预测,这对传统的研究成果是一个突破。随着公司治理理论的不断进步,一些学者从这一角度对公司盈利预测信息进行研究,MolZ(1988)考察了公司监事会的设置对盈利预测可靠性的影响,其研究结果表明公司存在监事会有利于公司提高盈利预测的可靠性。MaloneFriesand Jones(1993)对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是否两职兼任与自愿性披露的可靠性的研究得出两职兼任往往会影响公司自愿披露的可靠性。Chen,JY,Charles,&Jaggi,B.L(1998)以87家香港大型上市公司为样本,将公司治理分别具体化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家族成员占董事会的比例两个因素对自愿性披露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做了研究,结果显示独立非执行董事占董事会比例越大越有利于公司进行自愿性披露,且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盈利预测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

公司的盈利性分析篇2

我国的财务分析师行业起步晚,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低(胡奕明等,2003),但已有资料显示我国的财务分析师的盈余预测具有一定的价值。吴东辉和薛祖云(2005a)实证表明,我国证券分析师的(年度)盈利预测比随机游走模型(年度)盈利预测准确;徐跃(2007)发现利用财务分析师的季度盈利预测一元时间序列模型所获取的年度盈利预测比利用年度盈利的一元时间序列模型所获取的年度盈利预测更加准确。吴东辉和薛祖云(2005b)利用财务分析师的公开的盈余预测进行套头交易策略研究,及王征、张峥和刘力(2006)对六大券商财务分析师的投资评级进行组合研究,都证明了财务分析师预测的经济价值,而且在统计上显著。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我国学者仍主要囿于对财务分析师的短期盈余预测的研究。而在我国“新兴加转轨”的市场中,我国财务分析师的远期(≥1年)是否具有有效性,首先要解决如下问题:财务分析师远期盈余预测的准确性如何?哪些因素会显著影响财务分析师的远期预测精确度?

二、研究设计

(一)盈余预测精确度的计量

我们采用PRECISION表示预测精确度,PRECISION=︱FEPS-AEPS︱/|AEPS|,其中FEPS表示财务分析师预测的每股收益,AEPS表示实际的每股收益。分子、分母都取绝对值,是因为无论是正的预测偏差,还是负的预测偏差都是不精确的预测。

(二)影响预测精确度的因素

理论上说,影响财务分析师盈余预测精确性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预测主体方面,如财务分析师自身素质和预测能力,如对宏观政策信息、行业背景信息及公司的基本面信息解析能力和利用能力,对各方面未来趋势的把握能力等;二是被预测客体方面,如上市公司的规模、发展速度、盈余质量、信息披露质量和被关注程度等(姜国华2004)。总体说来,鉴于对财务分析师预测行为研究的复杂性,大部分研究仍集中在对公司因素的研究。

结合国内外文献研究,我们作出相关假设:

1.公司规模(Scale)。Brown等(1987)及Kross等(1990)研究表明,分析师的盈余预测受公司规模变量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主业不突出的特点,公司越大往往所从事的行业也越多,多元化跨地区经营,各年行业变化也很大,必然增加盈余预测的难度。因此,提出假设1:公司规模与盈余的预测精确度呈现负相关关系。

2.公司扩张(Growth)速度。从盈余的变异来看,公司的高成长性,通常会伴随大的盈余波动,因此分析师难以预测其盈余。由此可以得到假设2:公司扩张速度与盈余的预测精确度呈现负相关关系。

3.公司经营性盈余的可持续性(EarningPersistence)。净利润的不同来源部分具有不同的持续性,一般认为经营性利润(即营业利润)的持续性要高于非经营性利润(包括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支等)。因此,如果公司的利润总额中更多是由非经营性利润构成的,则该公司的未来盈余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更不容易预测。所以可作假设3:经营性盈余的可持续性与盈余的预测精确度呈现正相关关系。

4.公司盈余波动(EarningVariance)。公司是一个持续经营的主体,历史盈余的波动蕴含着不稳定因素,影响盈余可预测程度。公司历史盈余波动性越大,意味着未来盈余越不确定,其盈余也越难以预测。这样可以得到假设4:盈余波动与盈余的预测精确度呈现负相关关系。

5.公司受关注程度。(1)对同一公司预测的机构家数越多,说明该公司受关注的程度越高,盈余预测中所包含的信息就越多;(2)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预测值越多,估计值也将越接近期望值,预测偏差将越小。这样,众多分析师对同一公司都比较关注,就容易得出比较一致的预测意见,而该预测可能比较接近企业的实际情况,这也反映了整个市场对公司未来盈余的预期。于是可以得到假设5:预测机构家数与盈余的预测精确度呈现正相关关系。

(三)模型构建

结合以上的假设,我们建立如下多元回归方程:

PRECISION=α0+α1Scale+α2Growth+α3EP+α4EV+α5Number+ε。其中:对于Scale变量,反映的是当前信息,我们选择公司总资产规模的自然对数;公司扩张速度(Growth),反映的是未来成长信息,我们采用股本增长百分比来衡量;经营性盈余的可持续性EP(EarningPersistence),反映的是未来经营利润的可持续性信息,我们采用利润构成比重来衡量,以非营业利润与利润总额比值的绝对值来计量利润构成情况;盈余的波动程度EV(EarningVariance),反映的是历史信息,我们利用过去3年每股盈余的标准差计量;Number变量表示公司当前受财务分析师的关注程度,是当前信息,我们用同一公司盈余预测的预测机构的数量计量。

(四)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了解我国财务分析师的远期盈余预测共识的准确性,Wind资讯中包含财务分析师对未来盈余的市场共识。但由于2007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会对2007年年度会计盈余产生巨大影响,从而系统影响财务分析师的盈余预测。所以,我们选取了2004年和2005年年报后一周内35家券商(机构)财务分析师对未来盈余的市场共识作为研究对象。在当前最新可比较范围内,财务分析师市场共识的远期预测有两类:一类是预测期为1年的预测,如2004年报后对2005年度EPS的预测,以及2005年报后对2006年度EPS的预测;另一类预测是预测期为2年的预测,如2004年报后对2006年度EPS的预测。

三、描述性分析

2004年报后和2005年报后财务分析师对上市公司未来EPS的远期预测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在财务分析师平均关注程度方面:(1)预测期为一年时,即2004年年报后预测机构对617家上市公司的2005年度EPS预测,平均关注程度为8.06;2005年年报后,预测机构对481家上市公司的2006年度EPS预测,平均关注程度为11.48。(2)预测期为2年时,即预测机构在2004年报后对716家上市公司的2006年度EPS预测,平均关注程度为9.71;另外统计,发现2005年报后预测机构对573家公司的2007年度EPS预测,平均关注程度为6.78。这些说明,上市公司的未来业绩开始受到了我国财务分析师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财务分析师预测偏好方面:(1)预测期为1年时,即在2004年报后对2005年度EPS的市场共识中,预测EPS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34元和0.30元,高于2005年度实际EPS的均值0.30元和中位数0.27元;在2005年报后对2006年度EPS的市场共识中,预测EPS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44元和0.37元,高于2005年度实际EPS的均值0.41元和中位数0.37元。(2)预测期为2年时,即在2004年报后对2006年度EPS的市场共识中,预测EPS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40元和0.33元,高于2006实际EPS的均值0.38元和中位数0.31元。上述数据说明分析师的预测,预测期不论是1年还是2年,都偏好乐观。

在财务分析师的EPS预测精确度方面:(1)在预测期为1年时,即2004年报后的对2005年度预测和2005年报后对2006年度预测精确度变量的均值分别为0.84与0.28;(2)在预测期为2年时,即2004年报后对2006年度的预测精确度变量的均值为1.26。这些资料,一方面说明我国财务分析师预测精度不高,且不稳定;另一方面说明预测期越长,精确度越低,与Kross(1990)及Dreman&Berry(1995)的结论类似。

四、回归结果分析

为了避免异常值的影响,在回归估计时剔除PRECISION>2的公司和PV>2的公司,结合回归结果来看,可将影响财务分析师远期盈余预测的因素分为两类:

1.无显著影响的因素。在对财务分析师的1年期预测模型的回归中,公司规模变量(Scale),扩张速度变量(Growth)和历史盈余波动性变量(EV)这三变量估计系数符号基本与预期符号一致,说明上市公司的规模越大,公司股本扩张越大、或历史盈余波动都可能影响财务分析师的远期盈余预测的精确度,但这些因素的影响基本不显著;而在对财务分析师的2年期预测模型的回归中,上述这三变量的估计系数符号与预期符号都相反,而且都不显著。

2.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不论是1年期预测,还是2年期的预测,盈余可持续性(EP)变量的估计系数的符号与预期符号一致,并且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在公司的利润总额中非营业利润的增加,降低了盈余的可预测性,即EP越大,预测的误差越大,预测精确度越低,与假设4一致。

不论是1年期预测,还是2年期的预测,预测机构家数(Number)变量的估计系数的符号与预期符号一致,并且都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越多的财务分析师对同一上市公司关注,越能形成市场共识,越能降低盈余预测偏差,提高预测的精确度,与假设5一致。

五、研究结论及启示

本文使用2004年和2005年年报披露后一周内财务分析师对上市公司的未来远期盈余预测的市场共识为数据,对财务分析师的远期盈余预测的精确度及其在公司层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析师有乐观预期的偏好,远期盈余预测的偏差较大,而且预测期越长偏差越大;上市公司规模、历史盈余变动在一定时期会较显著影响财务分析师的远期盈余预测的精确性。上市公司受财务分析师的关注程度和上市公司的未来利润的可持续性两大因素,则一直显著地影响财务分析师的远期预测精度:上市公司越是受到财务分析师的关注,财务分析师越是能达成较精确的市场共识;而上市公司的未来非营业利润比重越大,财务分析师远期盈余预测的偏差越大。

通过以上研究结论,我们可得到如下启示:

1.对于国家来说,应进一步培养和发展我国的财务分析师行业,扩大财务分析师的数量,对上市公司盈余远期盈余预期,提高上市公司受关注程度,更好地融通资本市场信息。

公司的盈利性分析篇3

入 学 年 月___2012春_____

姓 名______张妮_____

学 号__[1**********]__

专 业____会计学_____

联 系 方 式__[1**********]__

学 习 中 心山西运城学习中心

指 导 教 师______________

完成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经济正在逐步融入世界范围的经济大潮中。企业已经或正在步入战略经营管理时代,而盈利能力是企业生存力、发展力、创新力、应变力、凝聚力和承载力的基础和综合体现,也是竞争力强弱的首要标志。因此,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企业盈利状况以及未来的盈利潜力做出的一种判断。盈利能力是企业赖以生存的首要标志,所以不论是投资人、债权人还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都日益重视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本文以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为论述对象,从财务因素和质量因素两方面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使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满足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关键词:盈利能力分析;财务因素;盈利质量

目 录

一、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概述…………………………………………1 (一)研究背景………………………………………………………1

(二)研究意义………………………………………………………1

(三)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

(四)本文的研究内容………………………………………………3

二、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3

(一)企业盈利能力的概念 ………………………………………3

(二)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因素分析 …………………………3

(三)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质量因素分析 …………………………4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指标体系……………………………………5

(一)企业盈利能力利润指标的选择与分析 ………………………5

(二)企业盈利能力质量指标的选择与分析 ………………………8

四、结合实例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综合分析………………………9

(一)A公司的情况概述 …………………………………………9

(二)A公司盈利能力综合分析……………………………………10

五、结束语………………………………………………………………11 参考文献 ………………………………………………………………12

一、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概述

(一)研究背景

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财务分析体系中,盈利能力不仅是核心指标而且影响着财务分析的其他方面。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力量,盈利能力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要求,是衡量企业经营经营业绩的集中体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企业的经济效益好,盈利能力强,则这个企业一定充满生机和活力,企业发展前途必然广阔。如今,国家经济发展迅速,金融市场日益完善和成熟,但同时也都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给企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企业财务分析工作,尤其是盈利能力分析工作,面临的挑战更为艰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财务分析尤其是盈利能力分析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受各种因素影响,通常只注重企业的财务指标,而忽视对企业盈利能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的分析,即盈利质量的分析。企业管理者应高度重视盈利能力分析工作,采取各项措施提升分析质量,将盈利能力分析作为改善企业管理的有效工具,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意义

盈利是指公司获取利润的大小,是公司价值的根本性来源。盈利能力分析是指对企业获利能力情况的分析,是正确评价公司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稳定地经营和发展是企业盈利的基础。而最大限度的盈利是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目标和保证。只有在不断盈利的基础上,企业才可能发展;同样,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发展前景会更好。因此,无论是投资人、债权人还是企业经营管理者,越来越重视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

1.对于债权人来讲,利润是企业偿还债务的最终来源,只有企业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稳定的现金流入量,才能保证偿还到期债务。企业发生债务关系时,债权人只有在审查债务企业的偿债能力,而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偿债能力的强弱。因此,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对债权人是非常重要的。

2.对于投资人来讲,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更是至关重要。投资人关心企业赚取利润的多少并重视对利润率的分析,是因为利润是其股利收入的唯一来源,企业盈利能力提高会使股票价格上升,从而使投资人获得较高的资本收益。

3.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讲,他们关心的不仅仅是盈利的结果,而且包括盈利的原因及过程。所以,我们利用有关指标对盈利能力进行分析,不仅能反映和衡量企业经营

业绩,又可以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使公司不仅利用现有的资源更多地盈利,而且使公司盈利能力保持持续增长,最大化公司价值。

(三)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西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西方的盈利能力分析大体上也经历了四个阶段:观察性的盈利能力分析、统计性的盈利能力分析、财务性的盈利能力分析、以及战略性的盈利能力分析。

19世纪以前,西方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合伙制,进而逐渐成为了家族产业。这些企业规模很小,对其进行盈利能力分析的意义不大,主要是以观察为主。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企业管理者为了加强资本所有权控制和公司内部控制,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需要大大增加,但这一时期的分析指标是统计性的,如产量、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等单个统计指标。进入20世纪后,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进一步分离,美国学者亚历山大·沃尔提出采用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净值报酬率、应收账款周转比率和存货周转率等五个指标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其后,英国管理专家罗斯、彼得·德鲁克等在此基础上对其深化分析。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企业盈利能力已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分析,向更加注重有机结合与互动影响的战略性的盈利能力分析方向发展。

2. 我国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对于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研究起步较晚,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70年代以前的以实物产量为主的盈利能力分析;80年代以产值和利润为主的盈利能力分析;90年代以来的综合性的盈利能力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高度集中,政企不分,国家对国有企业的分析不重视价值和成本的考核,只从实物和产出的角度分析。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开始实施放权让利式改革,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步扩大,国家从价值的角度开始强调经济效益方面,开始注重企业的利润、成本、产值等价值指标的考核。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工作重心转移到调整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上来以后,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更加注重效益指标。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也有以利润为主向综合性分析过渡。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体系的理论发展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是从单个的统计财务指标,到多个财务指标,再到综合性财务指标来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随着构建盈利能力的指标体系的理论发展,我们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也更加全面化、合理化。

(四)本文的研究内容

本文以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为论述对象,从财务因素和质量因素两方面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使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更加科学化。

第一部分结合自己实习过程中的体会,指出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又从国内外两方面分析了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不同要求,论述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对不同利益主体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首先简单介绍了企业盈利能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多角度分析了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因素和质量因素,从而对合理构建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体系提供一个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选取主要指标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深入分析每一个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因素和质量因素,从而构建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体系,使指标体系更加合理化。

第四部分综合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通过对所实习企业的调查分析,结合企业实例,详细分析影响企业的各项指标。

二、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企业盈利能力的概念

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企业利用各种经济资源赚取利润的能力,也称为企业的资金或资本增值能力体现着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的销售收入实现水平和资产的运营效率,也是企业各环节经营成果的具体体现,预示着企业未来持续发展的可能。

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目的,是了解企业的盈利水平和发展趋势。利润率的高低对我们进行盈利能力分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们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时,不仅要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因素分析,从生产经营、资产、所有者角度选取指标进行总量分析,还要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质量因素进行分析,把握企业盈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二)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因素分析

1.生产经营盈利能力分析

生产经营业务的盈利能力是指在企业实现一定营业收入或消耗一定资金而取得的利润额,它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赚取利润的能力,是企业最基本的盈利能力,是其他盈利能力的基础。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包含的企业规模、产品结构、营销能力等,都会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1)企业的规模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企业规模是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规模,它表明劳动力、生产资料和商品在企业内集中的程度,反映企业生产和经营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凡是构成企业规模的要素都可作为划分企业规模的标准。企业规模直接影响产品的各项成本和费用,最终影响利润额。规模经济产生利润的来源可分为生产的规模经济、交易的规模经济、储藏的规模经济、专业分工的效益四个方面。

(2)企业的产品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产品结构是指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中各类产品的比例关系。产品结构的变动影响企业的全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是围绕着产品展开的。产品结构反映了企业生产要素的利用状况及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企业的产品只有得到社会需求的认可,才能实现产品的销售收入。

(3)企业营销能力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营销能力还取决于企业根据其内部和外部环境所制定的营销策略。如果企业能以适当的产品、适当的价格,采用适当的分销渠道、适当的方式销售给尽可能多的买者,并使之较为满意,则企业的盈利能力就会随之增强。

2.资产盈利能力的分析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的资产,企业要盈利,必须对资产进行合理的配置,并有效运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就是对资产不断运用的过程。公司在一定时期占用和耗费的资产越少,获得的利润越大,资产的盈利能力越强,经济效益越好。也就是说,资产的运转效率越高,盈利能力就越强。只有资产的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企业才能够吸收投资,获得长远发展。

3.所有者投资盈利能力分析

企业所有者投资是企业总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投资报酬,一个公司投资报酬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现有投资者是否继续投资,以及潜在的投资者是否追加或重新投资。这就要考虑净资产报酬是否满足投资者的利益要求。

(三)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质量因素分析

企业披露的数据与实际利润会存在差距,这就反映了盈利质量。在评价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时,应结合经营现金净流量来分析。经营现金净流量分析可视为对盈利能力的补充分析,反映了盈利质量。同时,还要关注在连续几个会计期间企业盈利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盈利质量实质上是广义的盈利能力分析的一部分,对盈利质量进行分析的最终目的是更准确地分析公司盈利的稳定性、持续性及企业现金保证程度。

1.企业现金的保证程度

会计利润表中的会计收益并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收益,它仅仅代表的是企业的账面价值,而不是企业可自由支配的资产的增加,企业的生存、盈利和发展主要依靠的是现金而不只是报表中账面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商业信用成为企业之间购销的主要方式。企业的销售额越大,涉及的赊销业务就可能越多,这就要注重收现能力的提高。现金周转不畅,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进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一般认为,会计盈利的现金保证性越强,其未来不确定性就越低,会计盈利的质量也就越高。

2.盈利的持续性

盈利的持续性越强,盈利质量就越高。企业在一定期间内获得利润的最主要、最稳定的来源是营业利润,而营业利润的主要来源是企业的主营业务,由于企业的主营业务具有重复性、经常性的特点,因此由主营业务产生的营业利润具有相对的持续性。因此,主营业务突出的公司,其盈利质量较高。

3.盈利的稳定性

盈利的稳定性是企业盈利水平变动的基本态势,影响盈利稳定程度的主要因素是盈利结构,盈利结构与会计确认原则对公司盈利质量的分析评价具有关键作用。盈利结构是指收益组成项目的搭配及其排列、盈利的业务结构与盈利的地区结构。剖析公司的盈利结构,可以得知公司盈利的主要项目是什么,分析盈利质量如何,盈利总额发生增减变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从而帮助公司找出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促使其提高盈利质量,并对未来的盈利能力做出预测。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指标体系

(一)企业盈利能力利润指标的选择与分析

1.生产经营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的选择与分析

(1)销售净利润率

销售净利率是指企业实现的净利润与营业收入之间的比率,表明企业在一定时期销售收入获取利润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销售净利润率= 净利润/营业收入×100%

该公式可以理解为每一元营业收人带来的净利润的多少, 表示营业收人的收益水平。净利润额与销售净利率成正比关系,销售净利率低,表明企业净利润额低。销售净利率与营业收入成反比关系,营业收入的增加并不能使销售净利润提高,净利润必须同时增加,才能使销售净利率提高。总之,该指标数值越高越好,数值越高表明企业盈利能力越强。通过分析销售净利率这一指标,可以促使企业在扩大销售的同时注意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盈利水平。

(2)营业利润率

营业利润率是指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之间的比率,表明企业经营活动的获利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100%

其中,营业利润是指正常生产经营业务所带来的、未扣除利息和所得税前的利润。营业利润率越高,说明企业销售商品的营业利润越多,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反之,此比率越低,说明企业盈利能力越弱。

(3)息税前利润率

息税前利润率是指息税前利润与营业收入之间的比率,息税前利润是利润总额与利息支出之和。其计算公式如下:

息税前利润率=息税前利润/营业收入×100%=(利润总额+利息支出)/营业收入×100% 该指标反映企业总体的获利能力。息税前利润率的分子是在营业利润的基础上加上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分母一般为产品销售净收入。该指标越大,说明企业的整体的盈利能力越强。息税前利润率这一指标会对短期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投资收益产生直接影响。

2.资产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的选择与分析

(1)总资产收益率

总资产收益率是公司一定时期内实现的收益总额与该时期公司总资产平均余额的比率。它是评价公司资产综合利用效果、公司总资产盈利能力以及公司经济效益的核心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总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总资产平均余额×100%

总资产收益率高,说明公司资产的运用效率好,也意味着公司的资产盈利能力强,所以,这个比率越高越好。评价总资产收益率时,需要与公司前期的总资产收益率、同行业其他公司或先进公司的这一比率进行比较,并进一步找出影响该指标的不利因素,以利于公司加强经营管理。

(2)长期资本收益率

它是收益总额与长期资本平均占用额之比,可以说明公司运用长期资本赚取利润的能力。其计算公式如下:

长期资本收益率=收益总额/(平均长期负债+平均所有者权益)×100%

其中,收益总额=息税前利润-短期利息=税前利润+长期资本利息。该公式可以理

解为运用每百元长期资金可以赚取多少利润,体现了公司吸引未来资金提供者的能力。长期资本收益率是从长期、稳定的资本投入角度,考察该部分资本的回报,以此衡量公司的盈利能力。

(3)成本费用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利润总额与企业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它是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式中成本费用包括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该公式表明每付出一元成本费用可获得多少利润,该项指标越高,表明企业为获得利润而付出的代价越小,成本费用控制得越好,企业经济效益越好,盈利能力越强。

3.所有者投资盈利能力指标的选择与分析

(1)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净利润与平均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比率。表明公司股东权益投入所获得的投资报酬。计算公式如下: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所有者权益×100%

其中,净利润是指税后净利。所有者权益是指公司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净资产收益率是反映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该指标充分体现了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自有资本获取净收益的能力,突出反映了投资与报酬的关系。净资产收益率既可直接反映资本的增值能力,又影响着公司股东价值的大小。该指标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企业盈利能力越好;反之,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低,企业的盈利能力弱。

(2)资本保值增值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表达了企业资本即所有者权益的保全和积累增加比率,反映的是企业规模扩大及资本的运营效益与安全状况。其计算公式如下:

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因素后的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年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该指标表示企业当年资本在企业自身的努力下的实际增减变动情况,是评价企业财务效益状况的辅助指标。反映了投资者投入企业资本的保全性和增长性,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本保全状况越好,所有者权益增长越快,债权人的债务越有保障,企业发展后劲越强。该指标通常应大于100%。

(二)企业盈利能力质量指标的选择与分析

1.企业现金的保证程度 (1)净资产现金回收率

净资产现金回收率是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平均净资产之间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净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平均净资产×100%

该指标是对净资产收益率的有效补充,对那些提前确认收益而长期未收现的公司,可以用净资产现金回收率与净资产收益率进行对比,从而补充观察净资产收益率的盈利质量。

(2)盈利现金比率

盈利现金比率,也称盈余现金保障倍数,这一比率反映公司本期经营活动产生是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之间的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盈利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100%

在一般情况下,盈利现金比率越大,公司盈利质量就越高。如果比率小于1,说明本期净利润中存在尚未实现现金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公司盈利,也可能发生现金短缺。

2.盈利的持续性

盈利持续性是企业拥有长期竞争优势的外在表现。不同的利润来源及其各自在利润总额中所占比重,往往能反映出企业不同的经营业绩和经营风险。

(1) 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

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比率=营业利润/利润总额×100%

该指标客观地公司的经营业绩,代表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经营性利润是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是持续性利润。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比重越高,公司利润的持续性就越强,盈利质量就越高。反之,盈利质量就越低。

(2) 营业外收入净额占利润总额的比重

营业外收入净额比率=营业外收入净额/利润总额×100%

营业外收入是企业在非生产经营中取得的,具有极大的暂时性和偶然性。虽然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但并不能说明企业的经营业绩越好,盈利持续性强。

3.盈利的稳定性

利润的稳定性是指公司连续几个会计年度利润水平变动的波幅及趋势,取决于公司业务结构、商品结构等稳定性。

(1)营业利润增长率

营业利润增长率=本年营业利润增长额/上年营业利润额*100

该指标反映了营业利润的变化趋势。该指标值如果连续几年大于0,说明企业的营业利润逐年增长,主营业务发展良好。该指标值越大,说明企业的主营业务发展越快,企业的未来收益就越具有良好的预期。

(2)经营现金流入量结构比率

经营现金净流入量结构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现金净流量总额*100% 现金径流量总量包括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以及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该指标比率越高,说明公司通过自身经营实现现金能力越强,利润的稳定性较强、盈利质量较好。

四、结合实例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综合分析

(一)A公司情况概述

下面案例是结合自己实习经历,通过对实习企业的盈利能力调查,采用真实数据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简单深入的分析。

A公司是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成立于2003年,公司资金雄厚,生产经营能力强大。公司主营房地产投资、开发、销售、经营。目前已发展成为山西省内一家较具实力的房地产企业。下面表格是近两年的一些基本数据: 表一: 基本数据

(二)A公司盈利能力综合分析

1.A公司财务因素分析 表二:

从表二可以看出,A公司2012年销售净利润率、营业利润率、息税前利润率较上年相比,都有所提高。它们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营业收入与不同利润的关系。但最终都说明了公司的经营盈利能力增强。

总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总资产平均余额×100% =(营业收入/总资产平均余额)×(息税前利润/营业收入)×100%

=总资产周转率×息税前利润率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影响总资产收益率的因素有两个:总资产周转率和息税前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与资产结构有关,资产结构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息税前利润率反映了公司产品生产经营的盈利能力。

根据上表,可以分析总资产周转率和息税前利润率变动对总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分析对象:总资产收益率的变化=21.29%-12.47%=8.82%

因素分析:总资产周转率变动的影响=(1.19-0.92)×13.55%=3.66% 息税前利润率变动的影响=(17.89%-13.55%)×1.19=5.16%

分析表明,A公司2012年总资产收益率比上年提高了8.82%,主要是由于总资产周转率速度的加快和息税前利润率的提高,总资产周转率的加快使总资产收益率提高了3.66%,息税前利润率的提高使总资产收益率提高了5.16%。总之。A公司资产运用效率好,资产周转率较快,息税前利润率高,总资产收益率就高,公司盈利能力则比

较强。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净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收入/平均总资产)×(平均总资产/平均净资产)×100%=销售净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A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从2011年的15.79%增加至2012年的29.48%,较上年同期提高了13.69%。前面已经分析了总资产净利率,知道一是由总资产周转率提高带来的,说明资产利用效果好于上年,该公司利用其总资产产生营业收入的效率提高了。二是由销售净利润率提高带来的,说明该公司盈利能力增强。而2012年的权益乘数较2011年有所降低,权益乘数小,则说明A公司负债程度低,偿还债务能力强,财务风险低,公司的盈利质量就高。

2.A公司盈利质量因素分析 表三:

从表三可以看出,A公司2012年净资产现金回收率较2011年有所下降,下降幅度为2.18%,但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比上年提高了13.69%,表明该公司增加的收益能力并没有反映在经营现金流量的增加上,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的盈利质量相对降低。

而该公司2012年的盈利现金比率小于1,且较2011年相比下降了62.89%,可见本期净利润中存在尚未实现现金的收入,盈利质量有所下降。

综上所述,A公司这几年发展较好,各项财务状况都有所增长,盈利能力比上年有所提高,但盈利质量还有待增强。

五、结束语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企业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经营业务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企业的结构也日趋复杂化。企业面临着信息、知识经济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技术环境,企业已经或正在步入战略经营管理时代。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以及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是保持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强。我们在对企业进行盈利能力分析时,不能仅仅只局限于传统意义上对财务指标的简单分析,最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盈利质量的分析。企业管理者应高度重视盈利能力分析工作,采取各项措施提升分析质量,将盈利能力分析作为改善企业管理的有效工具,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燕.企业盈利能力的评价[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2]孙银英.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因素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S2:62. [3]田俊敏.改进盈利能力指标评价体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7:34-36. [4]周晓燕.对现行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浅析[J].商场现代化,2011,01:155-156. [5]任小平 袁纵云.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商业会计,2006,04:37-38

[6]张冬梅.浅议企业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选择[J].考试周刊,2011,(80):238-240 [7]岳虹.财务报表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33-159

公司的盈利性分析篇4

(一)分析师盈利预测的主要对象分析师倾向于对什么样的公司进行盈利预测?Bhushan检验了分析师预测的公司特征,结果发现证券分析师倾向于对更具影响力、盈利更难于被预测的公司进行预测。在国内,李丹蒙(2007)分析了公司透明度与财务分析师预测行为之间的关系。该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后,透明度高的公司会吸引更多的财务分析师关注。

(二)分析师怎样修正盈利预测当分析师对公司盈利进行预测后,往往会随时间推移对前期的预测进行修正。Stickel(1990)对分析师为何修正预测值进行了研究。发现证券分析师会逐渐将自身的盈利预测向市场平均预测值修正,表明随着新信息的获取,“预测偏离值”较大的分析师迫于压力,往往选择从众。由此可见,分析师会随着信息的获取修正盈利预测,但往往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三)分析师预测行为的相互影响由于分析角度的差异,分析师往往在预测数据上存在一定分歧,并会随着预期的明朗,逐渐减弱。Hopra(1998)通过华尔街分析师预测行为的研究得出结论,总的看,公司盈利存在高估。从每年2月至次年1月,高估逐渐降低;与此同时,分析师的分歧也逐渐降低。其原因为公司经营状况的逐步明朗使分析师意见逐渐趋于一致。在国内,原红旗、黄倩茹(2007)的研究发现承销商分析师预测相对非承销分析师更为乐观:承销商分析师并没有因为拥有信息优势而做出比非承销商分析师更准确的预测:承销商分析师的意见对非承销商分析师产生很大影响,前者的预测成为后者预测时的重要参考。由此可见,分析师预测时,分歧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信息不确定下的判别差异,而这种差异会在此后的修正中随信息的明朗而消失。

二、证券分析师预测精准度的影响因素

(一)分析师自身技能、情感以及动机对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影响Hong等(2000a)发现,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准确程度与他们自身迁升的可能性密切相关,并且这种相关性对于新入行的分析师更加明显。David等(2004)研究了分析师的心理因素和情感因素对其盈余预测的影响。他们发现,证券分析师对公司的盈余预测和推荐存在着乐观倾向,他们通常对资本市场上的好消息反应过度,但是对坏消息却反应不足。国内学者徐跃(2007)发现我国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存在明显的乐观偏误,总是过于乐观。其原因用动机解释,证券分析师或出于争取投行业务,或是公司管理当局巨额冲销动机影响了分析师的盈余预测。由此可见,预测经验丰富、对盈余预测存在乐观倾向的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准确程度较大。同时,不同的预测动机,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盈余预测的准确性。

(二)财务信息质量对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影响

1 财务信息质量对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程度的影响

既然财务信息披露是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最重要的信息依据之一,那么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必然会影响盈余预测的准确程度。Brown,Hagerman,Griffin和Zmijewski(1987)通过数学模型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分析师盈余预测和公司披露信息质量负相关。李丹蒙(2007)采用深交所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评价结果来反映公司透明度,研究分析了公司透明度与分析师盈利预测偏差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透明度及披露程度较高的公司,分析师的盈利预测误差明显较低,两者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此可见,会计信息质量与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准确性呈正相关关系,与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分散性呈负相关关系。

2 财务信息质量对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分散程度的影响

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分散程度是指分析师之间的预测分歧,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分散程度通常被作为分析师群体对公司未来盈余不确定型的变量。Brown(1987)发现,分析师预测之间的分歧取决于其拥有的公共信息和私人信息的相对质量,在信息质量一样的情况下,公共信息质量越好,分析师之间的预测分歧越小,分析师预测的准确性越高。Lang and Lundholm(1996)发现,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分歧程度和年报的信息披露质量呈反比关系。由此可见,公共信息披露的质量、私人信息质量以及上市公司年报披露质量对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分散程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公司因素对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影响

1 公司规模

Dowen(1989)的研究发现,公司的规模与分析师预测误差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即公司规模越大,分析师预测误差越小。Dowen把这种原因归结于大的公司往往具有更多信息披露的渠道,分析师可获得的信息越多。

2 公司盈余的可预测性

Eames和Glover(2003)认为,公司盈余的可预测性越好,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准确性越高。如果公司的利润中非经营性利润的比重较大,那么这种盈余的持续性越差,公司未来的盈余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分析师预测的准确程度越低。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丹蒙,公司透明度与分析师预测活动[J],经济科学,2007(6)

[2]Stickel,S.E.Predicting Individual Analyst Earnings Forecast[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0,V01,28,409-417

[3]原红旗,黄倩茹,承销商分析师与非承销商分析师预测评级比较研究[J],中国会计评论,2007(3)

[4]徐跃,关于我国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实证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7

公司的盈利性分析篇5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步完善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了资本市场,会计信息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上市公司披露的盈余预告信息能够提供给信息使用者更相关、更及时的信息。证券分析师作为盈利预测信息的使用者和提供者,他们的存在不仅使投资者多了一种信息的选择,而且对上市公司的盈余预告信息进行了监督,使得信息披露制度运行更为有效。

一、盈余预告与盈利预测的主体

(一)盈余预告信息的主体

盈余预告信息的主体是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上市公司盈余预告信息是由公司内部财务人员对公司会计期间的经营状况和可能发生的一些变化,结合自己的主观判断进行分析做出来的,盈余预告信息的比较基准是上年同期值。

上市公司管理层盈余预告信息能够提供给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增强信息使用者对所要投资企业的了解程度,避免了投资者盲目地进行决策,降低了投资风险,盈余预告信息提高了投资者获取市场信息的公平性,增强了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能够保障投资者的根本利益,稳定证券市场的经济秩序,优化资本市场上的资源配置。

(二)盈利预测信息的主体

盈利预测信息的主体是证券公司、机构投资者聘请的证券分析师。证券分析师向机构或专业人士提供证券投资分析意见并指导其进行投资。证券分析师首先基于调查研究基础上的基本面分析,即注重公司、行业和宏观经济的变化,掌握所有相关的有助于发现特定证券等金融产品的内在价值的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以价值投资为理念评估特定公司的预期盈利、经营与财务风险和财务弹性等,以及特定证券未来预期收益和风险状况,注重投资组合,最后根据上述评估,给出具体的投资建议。

证券分析师可以减少公司管理当局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快信息向资本市场输入过程,促使有利于证券价格更快的向价值回归,提高资本市场信息化的效率,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分配。降低投资风险,从而减少证券市场的大幅波动,避免出现因投机失误造成的市场震荡,保持证券市场的稳定性。

二、盈余预告与盈利预测相关性因素

(一)盈余预告与盈利预测定量信息相关性因素

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披露的财务指标,主要有资产类指标、收入类指标以及利润类指标。证券分析师利用上市公司披露的定量信息,结合自己的判断和历史经验,可以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增长能力,进而预测各种投资的前景和风险程度,以帮助投资者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这些财务指标能够综合性的体现公司的经营成果,是证券分析师进行盈利预测的重要研究对象,是财务预测数据的核心,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构成了上市公司盈余预告与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之间的定量信息相关性因素。

1.从上市公司披露的盈余预告信息能够得到的资产类指标主要有资产净利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指标。资产类指标反映了企业资产的运用能力和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对企业资产类指标的分析,能够了解企业资产构成、资金结构是否合理、资产周转情况以及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

2.从上市公司披露的盈余预告信息能够得到收入类指标主要有主营业务收入、市盈率、主营业务利润率等指标。收入类指标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企业竞争力,通过对企业收入类指标的分析,能够了解企业的成长性,企业组织能力是否增强、市场所占份额是否扩大以及企业是否有生存和发展的市场空间。

3.从上市公司披露的盈余预告信息能够得到的利润类指标主要有净利润、综合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利润类指标反映了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的经营业绩和获利能力,是企业最终的财务成果,是实现企业理财目标的根本保证,通过对企业利润类指标的分析,能够了解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企业对投资人和债权人的保障程度、企业的现金流状况是否健康以及未来获得现金流的大小。

(二)盈余预告与盈利预测定性信息相关性因素

定性分析指的是一些描述性语言,不是具体的数据。定性分析是财务分析和投资分析的出发点,财务分析和投资分析中必须建立在宏观经济与行业分析等结果作为预测的前提假设地基础上,才能使分析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价值。

1.盈余预告是否经过专业审计

盈余预告经过专业审计,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来说是一种自愿行为,其不受行政法规的强制要求和约束。经过专业审计的盈余预告是指,是由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对被审核单位盈余暂定数所依据的基本假设是否合理、历史所选用的会计政策是否相一致、编制基础是否有异议进行审查与复核,并发表专业审核意见。上市公司管理层对所做出的盈余预告的编制基础与基本假设负全面责任,注册会计师仅就其盈利预测所依据的基本假设是否合理和对盈余预告所依据的会计政策和计算方法是否相符程度表达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的审核并不能保证上市公司对未来盈余的可实现程度。通过注册会计师独立审核,能增强证券分析师对盈余预告信息的可信度,提高盈余预告信息的信息含量及价值。加强注册会计师对财务预测信息的审核,能够提高财务预测信息质量,是一种有效的外部监督保障机制。

2.业绩变动的类型及原因

中国证券市场上首次实施公司股票上市后持续经营期间的业绩预告制度,只针对亏损公司,是一种不完整的预告制度。随后2001年证券交易所在《关于落实上市公司2001中期报告工作的通知》中对中期业绩出现大幅下滑的要进行预警公告。2004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在年报通知中引入业绩快报制度。业绩预告制度的变迁依循着“预亏—预警—快报”这一模式的发展演变,上市公司披露业绩预告的类型也从连续三年亏损或重大亏损的情况,发展到预亏、预警和预增、预盈等多种业绩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最后到鼓励上市公司披露业绩快报,自愿向公众提前主要财务指标和比率。

引起业绩变动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宏观经济、行业竞争以及公司经营管理等原因:宏观经济环境对公司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宏观经济不仅包括宏观经济现状,即国家经济的运行情况、对外贸易状况。还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以及利率的非预期波动;不同性质的公司有着不同的行业背景,通过研究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商业周期,以及公司所在行业的竞争地位以及公司与行业内主要竞争对手的经营、管理机制进行对比研究,了解和分析公司过去以及现在的市场竞争力、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产品的定价策略,进一步对公司未来的经营战略和发展状况做出预测;分析影响上市公司经营目标实现的因素,通过分析各影响因素的变动来判断公司未来的经营情况,例如经营情况与投资情况等因素变动对经营目标实现所起到的作用,进而做出盈余预告信息。

3.其他相关的说明

其他相关说明指的是业绩预告修正的有关决策程序是否经与公司主管财务工作的负责人沟通,是否结合公司的近期发生的实际情况并经过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决定之后本次业绩修正。其他相关说明包括公司可能被实施或撤销特别处理,例如暂停上市、恢复上市或终止上市等说明。相关信息说明向信息使用者解释本次业绩修正公告中预估的亏损额为公司财务部门预测数据,具体数据以公司本年度财务报告为准,提醒广大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根据注册会计师预审计结果进行业绩预告更正的,还应当在其他说明中明确说明对与注册会计师是否存在分歧及产生分歧的原因进行解释。其他相关说明能够帮助证券分析师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信息使用价值。

(三)上市公司与证券分析师信息供给竞争因素

有市场便会存在竞争,对于上市公司管理层和证券分析师这两类供给主体提供预测性信息一样是存在竞争的,哪一种主体披露的盈利预测信息更准确、更及时、更相关,更能够吸引投资者的关注,使其相信并选择其披露的信息,便赢得了市场的竞争地位。公司管理当局和财务分析师这种互相竞争的局面,能够促进向投资者披露高质量的盈利预测信息。

1.披露信息的准确性竞争

财务分析师是专业咨询分析人员,他们在信息收集、经验积累和分析技巧上有一般投资者不可比拟的优势。财务分析师相对于公司管理层具有更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能力,他们向市场参与者提供合理反映证券内在价值的价格信息,从而减弱证券市场的价格偏离,促进市场的有效性。但是上市公司管理层掌握着一些不被外界所知的内部信息,因此管理层的预测资料是最全面和丰富的,预测基础也相对客观和真实。由此可见,两类披露主体存在各自的竞争优势,把这种竞争优势转化为竞争能力,向投资者提供准确的预测性信息,才能提升公司或证券分析师声誉,从而博得投资者的信任,最终占领资本市场,从长远上取得更多、更好的回报。

2.披露信息的及时性竞争

信息的及时性要求所提供的信息必须能够帮助投资者或其他利益相关者及时的做出经济决策,否则失去价值。证券分析师与上市公司都会选择尽早的披露信息以避免信息失去时效性。他们在披露信息之前也会考虑到对方是否已经披露信息,如果先于对方披露的话,对于及时性的竞争就处于优势地位,如果后于对方披露的话,对于及时性的竞争就处于劣势地位。信息的及时性如果处于劣势地位的一方,可能受到投资者的忽略,导致信息披露不能实现其自身价值。信息的及时性如果处于优势地位的一方,就会得到广泛的投资者的关注,使信息披露能够很好的发挥作用,实现信息的使用价值,帮助提供信息的一方获得利益或者报酬。

(四)上市公司与证券分析师预测信息质量互相监督因素

上市公司管理层披露盈余预告信息一般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因为他所披露的信息直接关系到他与股东之间的契约履行,所以披露的信息一般存在乐观倾向。为了显示管理层高水平的经营管理和实现了股东契约履行的经营目标,上市公司可能通过虚假披露盈余预告信息提高企业的价值,改善企业的形象,获得更多的融资。证券分析师一般受聘于券商,潜在的利益冲突使得很难保证证券分析师披露盈利预测信息的独立性,容易受私利的诱惑,因此极易乐观的研究报告。上市公司和证券分析师这种牟取私利的行为都会对投资者造成一定的损失。在市场上这两类主体同时盈利预测信息能够彼此抑制其对自身有利的盈余预告信息,而披露客观准确的预测性信息。

1.上市公司对证券分析师的监督

证券分析师了不准确的盈利预测信息时,影响投资者的选择倾向,那么,管理层会修正以前做出的盈利预测信息,以引导证券分析师重新做出预测信息。当证券分析师披露了过低的盈利预测信息时,容易误导投资者,造成股票下降,损害上市公司的形象。因此,上市公司会主动披露好的盈余预告信息以引导证券分析师更正其盈利预测信息,使其更准确的反映股票的价值,避免上市公司的利益受到损失。当证券分析师披露了过高的盈利预测信息时,上市公司担心其披露的信息会使投资者盲目进行投资,致使股票价格提升,股价没有真实反映证券的内在价值,容易导致投资者受到损失,从而使上市公司承担诉讼成本。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上市公司会披露低的盈余预告信息,以影响证券分析师的及时更正先前披露的过高的盈利预测信息,使盈利预测信息更加真实地,准确地符合股票的内在价值,从而使投资者做出准确的投资者决策。

2.证券分析师对上市公司的监督

证券分析师的出现既弥补了上市公司提供信息的不足、保证了对管理当局施以监督,又对上市公司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有利于市场对公司价值给以恰当评价。在成熟的资本市场,证券分析师不仅充当了信息使用者的角色,还是信息的监督者。当上市公司披露的盈余预告信息披露的不准确的时候,独立的和权威性的证券分析师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和掌握的信息,结合各种模型和技术方法做出自己的预测性信息,从而帮助市场上投资者做出决策,引导资本市场上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公平,公正的交易,避免投资者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上市公司披露乐观的盈余预告信息与证券分析师披露的信息存在较大差别的时候,投资者便会对上市公司的信息产生质疑,从而不选择其发行的股票。

参考文献:

公司的盈利性分析篇6

【关键词】盈余持续性;盈余质量;主成分分析法

企业的会计盈余一直是投资者关注的重要信息,它不仅体现了公司在过去一段时间的经营成果,还为预测公司未来盈利能力提供一定的依据。在关注企业盈余的时候,不仅要注重盈余的数量,更应注重盈余的质量。盈余质量体现在三个方面:盈余持续性、盈余可预测性和盈余变动性。其中盈余持续性是盈余可预测性与盈余变动性的基础,没有持续性就无法预测未来,也无法看出其中的变动状况,因此盈余持续性是衡量盈余质量的关键指标。

 

一、相关文献

尽管对盈余持续性的研究在国外开始的比较早(1972年),但是对它的计量确至今并未统一。目前根据所查阅的文献,有时间序列法、基本面分析、利润核心指标分析和一阶自回归模型来对其进行计量。

 

三、盈余持续性得分计算

在spss中,数据通过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说明适合做主成分分析,且前四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2%。说明提取四个主成分是合理的。根据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可以得到四个标准化的主成分得分表达式。设标准化的原始变量为zx1到zx10,四个主成分设为f1到f4,那么表达式为:

 

(二)具体分析

经计算得到盈余持续性每年得分均不小于零的公司有26家,分别为湖北宜化、美的电器、云南白药、格力电器、双汇发展、金陵药业、凯迪电力、大杨创世、恒瑞医药、安琪酵母、烟台万华、龙净环保、燕京啤酒、新兴铸管、盐湖股份、宗申动力、宇通客车、同仁堂、特变电工、云天化、重庆啤酒、兴发集团、雅戈尔、康美药业、贵州茅台和安徽合力,这些公司中至少有一半能在年盈余持续性排名前五十中上榜。可以看出这些公司大多都是在本领域具有强劲竞争力的公司,比较符合大众对企业的认知,说明本文所计算出的盈余持续性得分比较符合现实情况。但是每年盈余持续性得分前五十名排名变化比较大。这可能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盈余管理。某些公司为了保持上市地位,不惜采用盈余管理、粉饰报表等行为。例如可能会在当年将盈余做成负数,而在下年通过减值准备转回等方式,增加盈余数额,因此会出现某些年度盈余持续性被高估的情况。(2)数据选取问题。为了是结果更加符合现实状况,本文未剔除净利润为负数的公司。(3)市场竞争。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大多在本行业所占市场份额都较低,这就造成激烈的竞争。激烈的竞争使上市公司不能每年维持其盈余持续性,这也比较符合现实。

 

经过研究发现,排名靠前的公司盈余持续性得分计算指标基本均为正数,这说明它们无论是在历史盈余表现、现实盈余能力还是在未来盈余潜力上都发挥良好。排名前十的公司也均为每年盈余持续性得分为正的公司,除贵州茅台和盐湖股份以外,其他公司均不是每年盈余持续性得分最高的公司。一些在某年盈余持续性得分靠前的公司并未出现在总排行上,如中电广通在2005年盈余持续性得分最高,但其盈余持续性变异系数为-38,该公司2004年的营业收入增长率与经营净现金流量流动负债比为负数,2006年roe与每股收益又为负数,这就说明一方面该公司可能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另一方面给也有可能是第二种情况即未剔除负净利公司的缘故。总排名中为出现该公司,说明用变异系数法解决盈余管理和数据问题带来的排名问题是可行的。

 

五、结论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历史盈余状况、现实盈余能力以及未来盈利潜力三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持续性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得到以下几方面的结论:1)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整体盈余持续性水平偏低,且两极差异明显;2)只有在历史盈余状况、现实盈余能力以及未来盈利潜力三方面均表现良好的公司才能在盈余持续性评分中胜出,因此说明本文建立的盈余持续性得分指标是具有综合性的;3)本文还发现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

 

参考文献

[1]lipe.r.the relation between stock returns and accounting earnings given alternative information[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0,65(1):45-71.

 

[2]sloan r g.do stock prices fully reflect information in accruals and cash flows about future earnings[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6(71):289-315.

 

[3]richard frankel.earnings persiste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9(47):182-190.

 

[4]李卓,宋玉.股利政策、盈余持续性与信号显示[j].南开管理评论,2007(10):70-80.

[5]allan s.ashley et.executive compens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4(50):369-382.

 

公司的盈利性分析篇7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证券分析师行业的成熟度和信息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中,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逐渐成为市场上投资者对公司未来盈余预期的代表。由于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显著提高了资本市场的定价效率,进而增进了整个资本市场的效率,故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行为越来越受到投资者和公司管理者的重视。如果公司的实际盈余不符合证券分析师的预期盈余,就会对公司的股价造成影响(Brown 1987),因此,管理层为了避免“盈余意外”(即上市公司实际盈余与证券分析师预测盈余存在误差),往往会采取措施来引导证券分析师提高或者降低其盈余预测结果(Brown 2001)。这就表明,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受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亦即,证券分析师会根据上市公司释放的信号来调整其盈余预测结果,使之尽可能趋向于上市公司的实际盈余。但上市公司是否也会通过盈余管理行为来调整其实际盈余,使之符合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进而迎合投资者对证券分析师预测结果的认同心理呢?本文就以中国资本市场为背景,试图证实上市公司是否会为了迎合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而做出调整实际盈余的行为,并探究其具体的调整方向和程度。

二、文献回顾

证券分析师是在资本市场上收集和分析市场信息,形成股票评级和盈余预测,并以此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建议的专业人士。证券分析师主要分为两类:即买方证券分析师和卖方证券分析师。买方证券分析师进行的投资分析主要是为自己机构的投资决策服务,如基金公司的证券分析师;卖方证券分析师进行的投资分析主要是为自己客户的投资决策服务,如投资银行的证券分析师。一般来说,卖方证券分析师的研究报告是可以免费公开获得的,因而对投资者影响最大,故关于证券分析师的研究主要以研究卖方证券分析师为主。

(一)国外文献

国外对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Brown and Rozeff(1978)、Fried and Givoly(1982)都曾认为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比单纯的时间序列预测更好地代表“市场预期”。此后,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特征及其决定因素成为实证研究的热门话题,但总的来说早期的研究主要是以时间序列预测为参照,关注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精确性。比较有代表性的是Brown、Hagerman、Griffi(1987)研究发现证券分析师具有获得相关信息的优势,从而可以提高其预测的准确性。O’Brien(1988)用不同的方法计量了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发现在某一时点所能获得的证券分析师的所有盈余预测中,最新一次预测相对于它们的均值或中位数而言,能更加精确地预测公司的未来。而关于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是否能成为市场预期的代替变量也一直是西方学术界探讨的一个问题,直到Kothari(2001)的研究说明目前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可以更好地代表“市场预期”,“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可以成为市场预期的代替变量”才得以成为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而在后续的研究中,研究者开始关注公司行为与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关系,Brown(2001)的研究发现,管理层有动机采取行动避免出现负的“盈余意外”(即实际报告盈余低于最近季度的预测盈余)。Bailk and Jiang(2006)的研究发现,管理层的预测普遍存在悲观的偏好,当管理层认为当前的证券分析师了过高的盈余预测时,为了避免负的“盈余意外”,他们就会自己一个盈余预测来引导证券分析师调低预测。

(二)国内文献

我国的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还是集中在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准确性以及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是否能够成为市场预期的替代变量的研究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吴东辉、薛祖云(2005)首次以国泰君安对沪深A股上市公司年度业绩预测的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信息对于投资者而言是有价值的,投资者可以利用证券分析师提供的盈余预测来帮助其提高投资回报。徐跃(2007)检验了我国证券分析师预测的可靠性,发现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比单纯的时间序列模型预测准确,利用季度盈余的一元时间序列模型所获得的年度盈余预测不仅比利用年度盈余所获得的年度盈余预测更加准确,而且是更好的市场预期盈余的替代变量。而对于公司行为与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关系的研究,晃楠(2009)借用Matsumoto(2002)的研究模型,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有规避负的盈余意外的动机,且机构持股比例越高、成长前景越好的公司,规避动机越大。苏超(2010)研究也发现管理层会自动好消息和坏消息两种盈余预测,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会根据管理层的消息进行调整。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国外关于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研究开始得较早,因此文献也比较丰富,而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开展得较晚,文献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在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准确性以及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是否能够成为市场预期的替代变量的研究方面。国内外的研究基本上都认可了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准确性,认为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可以作为市场预期的替代变量(Kothari,2001;吴东辉、薛祖云,2005)。在国内外文献中,研究者主要是从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角度,来探究证券分析师是否会根据管理层的消息来调整其盈余预测,指出管理层为了避免“盈余意外”,会采取措施来引导证券分析师提高或者降低其盈余预测(Brown,2001;晃楠,2009)。但是,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上市公司是否会迎合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而做出调整其实际盈余的行为以及调整的程度如何,这方面的文献则比较少见。本文尝试对这个问题展开研究,希冀能够有所发现,从而为有关机构制定或完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和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监管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市场投资者甄别上市公司的实际盈余与证券分析师的预测盈余,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投资决策提供实证依据。

三、研究设计

(一)假设的提出

根据市场有效性假说,在强式有效的市场中,如果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是准确的,其预测的结果将促使公司股票的价格反映公司内在的价值,这种预测行为将不会对公司的经营管理造成影响,而且由于证券分析师的预测向投资者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将促进资本市场运转效率的提高。但我国的证券市场是弱式有效的(邓子来、胡健,2001;陈立新,2002),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即使是专业的证券分析师也无法掌握公司的内部消息,预测无法达到完全准确。陆正飞、姜国华(2009)的研究还发现,和普通人一样,证券分析师的预测体现了他们同样受到过于乐观、过度自信、羊群效应的影响。这就存在一个问题: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行为是否会受到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影响?Fuller Jensen(2001)认为,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将会对公司的管理层造成一定的压力,迫使其采取危险的战略投资行为。根据行为金融学理论,如果公司理性地不受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影响,虽然公司不会改变既定的经营决策,较为稳定地运行,但短期内公司的股价可能会剧烈波动,因为市场存在“羊群行为”。如果公司的实际盈余低于证券分析师的预测盈余,投资者会认为公司经营状况出了问题,进而会造成跟风卖出股票,从而使得股价大跌;如果公司的实际盈余高于证券分析师的预测盈余,投资者则会认为公司经营状况出现了好转,进而会跟风大量追高买进,从而造成股价大涨。由于现代公司两权分离,股价的激烈波动,会使管理层遭到股东的责难,这对管理层的年末考评是不利的,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薪酬和福利甚至名声。所以,管理层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就会迎合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来调整公司的实际盈余。Brown(2001)和Bailk and Jiang(2006)的研究相继发现管理层有动机采取行动避免出现负的“盈余意外”。Matsumoto(2002)的研究则直接指出管理层会通过两种机制来避免负的“盈余意外”:一种是通过向上的盈余管理达到证券分析师的预期;另一种是通过引导使得证券分析师调低他们的预测盈余。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首先提出基本假设:管理层为了迎合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做出了调高或者调低其实际盈余的行为。当公司的实际盈余估计会低于证券分析师的预测盈余时,管理层就会通过盈余管理手段来调高其实际盈余;当公司的实际盈余估计会高于证券分析师的预测盈余时,管理层就会通过盈余管理手段来调低其实际盈余。因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很多,为了凸显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是为了迎合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本文需要根据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误差对上市公司做出分类,然后进行分类检验。在提出具体的假设之前,本文先介绍作为上市公司分类标志的盈余预测误差的计算方法。

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好坏一般用盈余预测误差来反映。盈余预测误差的计算公式为:Eit=(Fit-Xit)/Xit,AEit=Fit-Xit/Xit。其中,i表示i公司;t表示t年度;Eit表示i公司t年度盈余预测误差;AEit表示绝对盈余预测误差;Xit表示i公司t年度实际每股盈余的绝对值;Fit表示证券分析师对i公司t年度的每股盈余预测值。Eit为正值,说明证券分析师的预测值高于公司的实际盈余;Eit为负值,说明证券分析师的预测值低于公司的实际盈余。盈余预测误差可以是正方向的,也可以是负方向的。如果预测的结果不存在系统性偏差,那么将会有一部分公司的预测值大于实际值,而另一部分公司的预测值小于实际值。但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结果,都反映了这个预测值与实际值是存在一定出入的。

回到本文的假设中,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探究:根据上文的分析可以知道,上市公司年报所公布的实际盈余与证券分析师的预测盈余存在一个误差,这个误差范围的不同,是否影响到上市公司对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迎合程度不同?根据张跃进、刘春和(2006)的研究发现,盈余预测误差在-20%~20%的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比较大。借鉴这个研究结论,本文假设盈余预测误差落在-20%~20%之间的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比较大,对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迎合程度较高。结合前文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四个具体假设:H1:盈余预测误差落在0%~20%范围内的上市公司,当年曾经通过盈余管理调增了实际盈余;H2:盈余预测误差落在大于20%范围内的上市公司,当年也曾经通过盈余管理调增了实际盈余,且调增程度小于误差落在0%~20%范围内的上市公司;H3:盈余预测误差落在小于-20%的上市公司,当年曾经通过盈余管理调减了实际盈余,但调减幅度小于误差落在-20%~0%范围内的上市公司;H4:盈余预测误差落在-20%~0%的上市公司,当年也曾经通过盈余管理调减了实际盈余。如果这四个具体假设中的任何一个被证明了,都可以说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迎合了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如果H2或H3被证明了,正好说明处于不同盈余预测误差范围的上市公司,对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迎合程度不同。

(二)样本的选择

本文从Wind金融数据库中选取了国泰君安、银河证券等2009年前10大证券机构关于2010年有关上市公司的年度盈余预测数据。之所以选择2010年的盈余预测数据,主要是考虑到2007初爆发的次贷危机严重影响全球金融市场,中国股市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直至2009年末才出现复苏,为了剔除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产生的负面影响,故数据从2010年开始选取。而2009年证券机构的排名取自中国证券业协会网站公布的2009年股票基金交易总额排名(由于协会网站未公布2010年股票基金交易总额,故使用2009年排名),前10大证券机构的排名如表1所示。

一般来说,股票基金交易金额越多,说明越多投资者通过该证券机构进行证券交易。换句话说,这前10家证券机构所公布的盈余预测能覆盖大多数投资者,以这10家机构的盈余预测所做的分析更具有说服力。

从Wind数据库选取的这前10名证券公司所的2010年的盈余预测数据,确定了样本公司的范围,剔除了金融行业的上市公司和未公布2010年年报的上市公司后,得到271家样本公司。由于存在同一公司有多家证券机构了相关的盈余预测,所以共得到610个盈余预测。

此外,本文还从各个样本公司的年报中获取了样本公司所公布的2010年的每股实际盈余。同时,为了根据陆建桥(1999)提出的扩展的琼斯模型计算样本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本文选取了样本公司以下相关财务数据:2010年的净利润,2010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2010年固定资产、无形资产,2009年主营业务收入,2009年资产总额等。之所以选取2009年主营业务收入和2009年资产总额,是因为将上一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和资产总额引入模型,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公司规模对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

(三)变量及模型的选取

关于盈余管理的计量,国内学者主要是采用应计利润分离法,将应计利润分为非可操纵应计利润和可操纵应计利润。在如何将应计利润分为非可操纵应计利润和可操纵应计利润的问题上,陆建桥(1999)提出了扩展的琼斯模型,即在修正的琼斯模型中引入无形资产作为变量。黄梅、夏新平(2009)指出在中国资本市场上这种将无形资产引入的模型相对较优,出现第一类错误(即弃真)和第二类错误(即取伪)的频率较小。基于此,本文在盈余管理变量的选取上,使用陆建桥提出的扩展的琼斯模型作为实证工具。模型如下:

其中,TAit是t年应计利润总额,它等于营业利润减去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NDAit是i公司t年的非可操纵应计利润;Ai,t-1是i公司t-1年的总资产;δit是残差,即以总资产衡量的第i个公司的t年可操纵应计利润。

其中,NDAit是i公司t年的非可操纵应计利润;ΔREVit是i公司t年主营业务收入与t-1年主营业务收入之差;ΔRECit是i公司t年应收账款与t-1年应收账款之差; PPEit是i公司t年固定资产原值;IAit是i公司t年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

把模型一代入模型二则得到模型三,如下:

■=β0■-β1■-■+β2■+β3■+δit模型三

其中,δit是回归方程的随机项,正常情况下其均值应该等于0,如果其显著异于0,说明存在操纵应计利润,即存在盈余管理。所以,检验是否存在盈余管理的公式可表示为:

■=δit=■-■

其中,■是以总资产衡量的i公司t年可操纵应计利润,它的值表示盈余管理的程度。

四、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一)统计性描述

2010年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误差Eit的统计性描述见表2。

2010年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误差统计性描述的具体分析见表3。

根据前文关于Eit的说明,若Eit为正值,说明证券分析师的预测值高于公司的实际盈余,证券分析师高估了公司的盈余;若Eit为负值,则说明证券分析师的预测值低于公司的实际盈余,证券分析师低估了公司的盈余。由表2可以发现,在收集到的610条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数据中,证券分析师预测值高于公司实际盈余的共有385条,占总预测数的63.11%,而证券分析师预测值低于公司实际盈余的共有225条,占总预测数的23.89%。这个数据表明证券分析师对上市公司盈余的预测,在一定程度上偏向于乐观。

从表3可以看出,盈余预测误差小于-40%的公司数为6家,占总数的2.21%;在-40%~-20%(含-40%)的公司数为13家,占总数的4.8%;在-20%~0%(含-20%)的公司数为82家,占总数的30.26%。大于40%的公司数为33家,占总数的12.18%;在20%~40%的公司数为27家,占9.96%;在0%~20%的公司数为110家,占40.59%。其中,盈余预测误差落在-20%~20%的公司数占70.85%。陈剑挺(2007)指出,预测误差在-20%~20%之间的,其盈余预测仍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本文的样本中有70.85%的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误差落在-20%~20%之间,因此可以认为,本文的样本中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大多数是较为可靠的,它们对投资者是具有参考作用的。

(二)分组检验

为了检验本文所提出的四个具体假设是否成立,本文将样本公司分为相应的四类:G1,盈余预测误差在0%~20%的公司;G2,盈余预测误差大于20%的公司;G3,盈余预测误差小于-20%的公司;G4,盈余预测误差在-20%~0%的公司。检验这四类样本公司的盈余管理方向和程度,看它们是否存在差异,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利用模型三计算出每一个样本公司的残差,对样本公司的残差进行单一样本T检验,看残差与0的显著差异情况,详细见表5。同时,根据扩展的琼斯模型计算出盈余预测误差分别大于20%,在0%~20%范围内,在0%~-20%范围内以及小于-20%的上市公司的可操纵应计利润的描述性统计量及其统计结果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1)盈余预测误差在0%~20%范围内的样本公司(G1),可操纵应计利润的均值在α=0.1的显著水平下大于0,表明这个范围内的上市公司2010年确实存在人为调增盈余的行为,从而支持了假设一(H1)。(2)盈余预测误差大于20%的样本公司(G2),可操纵应计利润的均值在α=0.1的显著水平下大于0,表明这个范围内的上市公司2010年确实也存在人为调增盈余的行为,而且从可操纵应计利润的均值和标准差可以发现,G1样本公司可操纵应计利润均值(0.3367)大于G2样本公司的均值(0.2232),而G1的可操纵应计利润的标准差(0.221)则小于G2的(0.385),说明G1样本公司可操纵应计利润均值离散程度较小,因此可以认为G1样本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大于G2样本公司,从而支持了假设二(H2)。(3)盈余预测误差小于-20%的样本公司(G3),可操纵应计利润的均值小于0,但是并不显著,说明这个范围内的上司公司2010年调减盈余的行为不显著,故假设三(H3)未获得支持。(4)盈余预测误差在-20%~0%范围内样本公司(G4),可操纵应计利润均值在α=0.1的显著水平下大于0,说明这个范围内的上市公司2010年确实存在人为调增盈余的行为,这与假设四(H4)调减盈余的假设刚好相反。

五、研究结论与贡献

(一)研究结论

1.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误差在0%~20%范围内的样本公司和大于20%的样本公司,当年确实做出了调增盈余的行为。这个结果符合管理层避免负的“盈余意外”的心态,当管理层认为当前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结果偏高时,因为担心实际盈余达不到证券分析师的预测盈余而带来负面后果,就会做出调增盈余的行为。这个结论与Matsumoto(2002)的研究中提到的管理层避免负的“盈余意外”所采取的第一种机制相符。

2.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误差在0%~20%范围内的样本公司,其调增盈余的程度大于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误差大于20%的样本公司,说明当证券分析师预测盈余高于实际盈余时,证券分析师预测误差相对较小的公司将会更积极去迎合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这可能是由于盈余预测误差较大的公司认为单纯为迎合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而做出太大的盈余调整,其成本过高,通过其他的项目也许能获得更好的收益,故其进行盈余调整的动机会小于盈余预测误差小的公司。但也有另一种可能,就是通过调整盈余进行盈余管理后,盈余预测误差反而变小了,是否真的如此,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3.盈余预测误差小于-20%的样本公司的检验未获通过,这可能是因为盈余预测误差负值(即正的“盈余意外”)较大的公司,管理层认为调整盈余所带来的“收益”会远小于所发生的“成本”,所以当年并未调整盈余。

4.盈余预测误差在-20%~0%范围内的样本公司做出了调增盈余的行为,这与之前的假设(即调减)正好相反,这可能是因为盈余预测误差负值较小的公司,管理层规避正的“盈余意外”的动机并不大,所以即使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已经偏低,管理层仍然会做出调增盈余的行为,毕竟调增盈余,能让投资者认为公司盈利能力强,对公司的发展是有利的。

(二)研究贡献

现有文献的研究只是从总体上证明了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负的盈余意外而做出调整实际盈余行为,并未在根据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误差对上市公司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分别检验每一类公司是否会为了迎合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而进行盈余调整以及调整的方向和程度。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细化了研究样本,按照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误差的大小将研究样本划分为四类,然后分别研究每一类样本公司是否会为了迎合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而进行盈余调整以及调整的方向和程度,得出了“盈余预测误差小于-20%的样本公司并未存在明显的盈余调整行为,而盈余预测误差在0%~20%范围内的公司、大于20%的公司以及在-20%~0%范围内的公司都会为了迎合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而调增了实际盈余,且盈余预测误差在0%~20%范围内的公司,其调增实际盈余的程度大于盈余预测误差大于20%的公司和盈余预测误差在-20%~0%范围内的公司”的结论。这个结论是现有文献成果的深入、扩展和补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Fried,D.,and DGivolyFinancal A nalyst’s Forecast of Earnings:A Better Surrogate for Maket Expectat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2(4):85-107.

[2] Brown,L.,P.Griffin,R.Hagerman,and M.Zmijewski.Sercurity Analyst Superiority Relative to Univariance Time—Series Models in Forecasting Quarterly Earning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7(9):61-87.

[3] Matsumoto, D..Management’s Incentives to Avoid Negative Earning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2(77):483-514.

[4] Baik,B.,and G.Jiang.The use of Management Forecasts to Dampen Analysts’Expectat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6(25):531-553.

[5] Brown,L.,and M.Rozeff.The superiority of Analysts’Forecasts As Measures of Expectations :Evidence from Earnings[J].Journal of Finance,1978(33):1-6.

[6] Brown,L.D.A Temporal Analysis of Earnings Surprises:Profits Versus Losses.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1(39):221-241.

[7] O’Brien,P..Analyst’s Forecasts as Earnings Expectat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8(10):53-83-530.

[8] Kothari,S.P..Capital Markets Reaserch in Accoun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1(31):105-231.

[9] Fuller J E,MC Jensen.Just Say No to Wall Street:Putting a Stop to the Earnings Game[J].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2002(14):41-46.

[10] 陆正飞,姜国华,张然.财务会计与资本实证研究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1] 吴东辉,薛祖云.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的投资价值:来自深沪A股市场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5(8):37-43.

[12] 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9):25-35.

[13] 张跃进,金喜成,刘春和,刘英男.资本市场研究[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31-33,37-49.

[14] 黄梅,夏新平.操纵性应计利润模型检测盈余管理能力的实证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9(5):136-143.

[15] 陈剑挺.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实证研究[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0.

[16] 邓子来,胡健.市场有效理论及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检验[J].金融论坛,2001(10):44-50.

[17] 陈立新.上海股票市场有效性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2(5):36-39.

公司的盈利性分析篇8

投资者如何利用财务分析师提供的盈余预测来提高回报,一直是资本市场上热烈讨论的话题。随之而来,财务分析师的盈余预测活动本身也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近些年来,西方学者开始对财务分析师的远期(>1年)预测信息的有效性进行广泛研究。collins 、kothari、 shanken 和slone (1994)以及liu 和thomas(2000)的研究发现,加入未来年份的盈余指标后的模型解释能力大大提高。copeland 、dolgoff 和moel(2004)又研究发现,下一年盈余预期的改变和对未来第3-5年的长期盈余预期增长率的改变都与市场调整后回报有显著的关系。这些证据表明,财务分析师的有关未来远期盈余预期,具有信息含量。

我国的财务分析师行业起步晚,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低(胡奕明等,2003),但已有资料显示我国的财务分析师的盈余预测具有一定的价值。吴东辉和薛祖云(2005a)实证表明,我国证券分析师的(年度)盈利预测比随机游走模型(年度)盈利预测准确;徐跃(2007)发现利用财务分析师的季度盈利预测一元时间序列模型所获取的年度盈利预测比利用年度盈利的一元时间序列模型所获取的年度盈利预测更加准确。吴东辉和薛祖云(2005b)利用财务分析师的公开的盈余预测进行套头交易策略研究,及王征、张峥和刘力(2006)对六大券商财务分析师的投资评级进行组合研究,都证明了财务分析师预测的经济价值,而且在统计上显著。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我国学者仍主要囿于对财务分析师的短期盈余预测的研究。而在我国“新兴加转轨”的市场中,我国财务分析师的远期(≥1年)是否具有有效性,首先要解决如下问题:财务分析师远期盈余预测的准确性如何?哪些因素会显著影响财务分析师的远期预测精确度?

二、研究设计

(一)盈余预测精确度的计量

我们采用precision表示预测精确度,precision =︱feps-aeps︱/ |aeps|,其中feps表示财务分析师预测的每股收益,aeps表示实际的每股收益。分子、分母都取绝对值,是因为无论是正的预测偏差,还是负的预测偏差都是不精确的预测。

(二)影响预测精确度的因素

理论上说,影响财务分析师盈余预测精确性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预测主体方面,如财务分析师自身素质和预测能力,如对宏观政策信息、行业背景信息及公司的基本面信息解析能力和利用能力,对各方面未来趋势的把握能力等;二是被预测客体方面,如上市公司的规模、发展速度、盈余质量、信息披露质量和被关注程度等(姜国华2004)。总体说来,鉴于对财务分析师预测行为研究的复杂性,大部分研究仍集中在对公司因素的研究。

结合国内外文献研究,我们作出相关假设:

1.公司规模(scale )。brown等(1987)及kross等(1990)研究表明,分析师的盈余预测受公司规模变量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主业不突出的特点,公司越大往往所从事的行业也越多,多元化跨地区经营,各年行业变化也很大,必然增加盈余预测的难度。因此,提出假设1:公司规模与盈余的预测精确度呈现负相关关系。

2.公司扩张(growth)速度。从盈余的变异来看,公司的高成长性,通常会伴随大的盈余波动,因此分析师难以预测其盈余。由此可以得到假设2:公司扩张速度与盈余的预测精确度呈现负相关关系。

3.公司经营性盈余的可持续性(earning persistence)。净利润的不同来源部分具有不同的持续性,一般认为经营性利润(即营业利润)的持续性要高于非经营性利润(包括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支等)。因此,如果公司的利润总额中更多是由非经营性利润构成的,则该公司的未来盈余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更不容易预测。所以可作假设3:经营性盈余的可持续性与盈余的预测精确度呈现正相关关系。

4.公司盈余波动(earning variance)。公司是一个持续经营的主体,历史盈余的波动蕴含着不稳定因素,影响盈余可预测程度。公司历史盈余波动性越大,意味着未来盈余越不确定,其盈余也越难以预测。这样可以得到假设4:盈余波动与盈余的预测精确度呈现负相关关系。

5.公司受关注程度。(1)对同一公司预测的机构家数越多,说明该公司受关注的程度越高,盈余预测中所包含的信息就越多;(2)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预测值越多,估计值也将越接近期望值,预测偏差将越小。这样,众多分析师对同一公司都比较关注,就容易得出比较一致的预测意见,而该预测可能比较接近企业的实际情况,这也反映了整个市场对公司未来盈余的预期。于是可以得到假设5:预测机构家数与盈余的预测精确度呈现正相关关系。

(三)模型构建

结合以上的假设,我们建立如下多元回归方程:

precision=α0+α1scale+α2growth+α3ep+α4ev+α5number+ε。其中:对于scale变量,反映的是当前信息,我们选择公司总资产规模的自然对数;公司扩张速度(growth) ,反映的是未来成长信息,我们采用股本增长百分比来衡量;经营性盈余的可持续性ep(earning persistence),反映的是未来经营利润的可持续性信息,我们采用利润构成比重来衡量,以非营业利润与利润总额比值的绝对值来计量利润构成情况;盈余的波动程度ev(earning variance) ,反映的是历史信息,我们利用过去3年每股盈余的标准差计量;number变量表示公司当前受财务分析师的关注程度,是当前信息,我们用同一公司盈余预测的预测机构的数量计量。

(四)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了解我国财务分析师的远期盈余预测共识的准确性,wind资讯中包含财务分析师对未来盈余的市场共识。但由于2007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会对2007年年度会计盈余产生巨大影响,从而系统影响财务分析师的盈余预测。所以,我们选取了2004年和2005年年报后一周内35家券商(机构)财务分析师对未来盈余的市场共识作为研究对象。在当前最新可比较范围内,财务分析师市场共识的远期预测有两类:一类是预测期为1年的预测,如2004年报后对2005年度eps的预测,以及2005年报后对2006年度eps的预测;另一类预测是预测期为2年的预测,如2004年报后对2006年度eps的预测。

三、描述性分析

2004年报后和2005年报后财务分析师对上市公司未来eps的远期预测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在财务分析师平均关注程度方面:(1)预测期为一年时,即2004年年报后预测机构对617家上市公司的2005年度eps预测,平均关注程度为8.06;2005年年报后,预测机构对481家上市公司的2006年度eps预测,平均关注程度为11.48。(2)预测期为2年时,即预测机构在2004年报后对716家上市公司的2006年度eps预测,平均关注程度为9.71;另外统计,发现2005年报后预测机构对573家公司的2007年度eps预测,平均关注程度为6.78。这些说明,上市公司的未来业绩开始受到了我国财务分析师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财务分析师预测偏好方面:(1)预测期为1年时,即在2004年报后对2005年度eps的市场共识中,预测eps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34元和0.30元,高于2005年度实际eps的均值0.30元和中位数0.27元;在2005年报后对2006年度eps的市场共识中,预测eps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44元和0.37元,高于2005年度实际eps的均值0.41元和中位数0.37元。(2)预测期为2年时,即在2004年报后对2006年度eps的市场共识中,预测eps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40元和0.33元,高于2006实际eps的均值0.38元和中位数0.31元。上述数据说明分析师的预测,预测期不论是1年还是2年,都偏好乐观。

在财务分析师的eps预测精确度方面:(1)在预测期为1年时,即2004年报后的对2005年度预测和2005年报后对2006年度预测精确度变量的均值分别为0.84与0.28;(2)在预测期为2年时,即2004年报后对2006年度的预测精确度变量的均值为1.26。这些资料,一方面说明我国财务分析师预测精度不高,且不稳定;另一方面说明预测期越长,精确度越低,与kross (1990) 及dreman & berry(1995)的结论类似。

四、回归结果分析

为了避免异常值的影响,在回归估计时剔除precision>2的公司和pv>2的公司,结合回归结果来看,可将影响财务分析师远期盈余预测的因素分为两类:

1.无显著影响的因素。在对财务分析师的1年期预测模型的回归中,公司规模变量(scale),扩张速度变量(growth)和历史盈余波动性变量(ev)这三变量估计系数符号基本与预期符号一致,说明上市公司的规模越大,公司股本扩张越大、或历史盈余波动都可能影响财务分析师的远期盈余预测的精确度,但这些因素的影响基本不显著;而在对财务分析师的2年期预测模型的回归中,上述这三变量的估计系数符号与预期符号都相反,而且都不显著。

2.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不论是1年期预测,还是2年期的预测,盈余可持续性(ep)变量的估计系数的符号与预期符号一致,并且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在公司的利润总额中非营业利润的增加,降低了盈余的可预测性,即ep越大,预测的误差越大,预测精确度越低,与假设4一致。

不论是1年期预测,还是2年期的预测,预测机构家数(number)变量的估计系数的符号与预期符号一致,并且都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越多的财务分析师对同一上市公司关注,越能形成市场共识,越能降低盈余预测偏差,提高预测的精确度,与假设5一致。

五、研究结论及启示

本文使用2004年和2005年年报披露后一周内财务分析师对上市公司的未来远期盈余预测的市场共识为数据,对财务分析师的远期盈余预测的精确度及其在公司层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析师有乐观预期的偏好,远期盈余预测的偏差较大,而且预测期越长偏差越大;上市公司规模、历史盈余变动在一定时期会较显著影响财务分析师的远期盈余预测的精确性。上市公司受财务分析师的关注程度和上市公司的未来利润的可持续性两大因素,则一直显著地影响财务分析师的远期预测精度:上市公司越是受到财务分析师的关注,财务分析师越是能达成较精确的市场共识;而上市公司的未来非营业利润比重越大,财务分析师远期盈余预测的偏差越大。

通过以上研究结论,我们可得到如下启示:

1.对于国家来说,应进一步培养和发展我国的财务分析师行业,扩大财务分析师的数量,对上市公司盈余远期盈余预期,提高上市公司受关注程度,更好地融通资本市场信息。

2.对于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来说,要积极主动向市场(包括财务分析师)提供信息,特别是公司经营业绩可持续性方面的信息,以削弱市场的“信息噪音”,实现滤波效应,减少公司股价的波动。

3.对于财务分析师来说,在对上市公司的远期盈余进行预测时,要有所侧重,重点关注非营业利润比重大、规模大、历史盈余波动大的公司的未来盈余,提高远期盈余预测的可靠性,更好地为投资者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 copeland, tom & dolgoff,aaron. the role of expectation in explaining the cross-section of return[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4(9):2-3.

[2] dreman d n, berry m a. analyst forecasting errors and implications for security analysis[j].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1995,51(3):30-41.

[3] kross w, ro b, schroeder d. earnings expectation: the analysts’ information advantage[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0,65(2):461-476.

[4] 胡奕明,林文雄,王玮璐.证券分析师的信息解读能力调查[j]. 会计研究, 2003(11):14-20.

[5] 吴东辉,薛祖云. 对中国a股市场上财务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实证分析[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5(1):1-27.

公司的盈利性分析篇9

一、相关文献

尽管对盈余持续性的研究在国外开始的比较早(1972年),但是对它的计量确至今并未统一。目前根据所查阅的文献,有时间序列法、基本面分析、利润核心指标分析和一阶自回归模型来对其进行计量。

三、盈余持续性得分计算

在SPSS中,数据通过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说明适合做主成分分析,且前四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2%。说明提取四个主成分是合理的。根据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可以得到四个标准化的主成分得分表达式。设标准化的原始变量为zx1到zx10,四个主成分设为f1到f4,那么表达式为:

(二)具体分析

经计算得到盈余持续性每年得分均不小于零的公司有26家,分别为湖北宜化、美的电器、云南白药、格力电器、双汇发展、金陵药业、凯迪电力、大杨创世、恒瑞医药、安琪酵母、烟台万华、龙净环保、燕京啤酒、新兴铸管、盐湖股份、宗申动力、宇通客车、同仁堂、特变电工、云天化、重庆啤酒、兴发集团、雅戈尔、康美药业、贵州茅台和安徽合力,这些公司中至少有一半能在年盈余持续性排名前五十中上榜。可以看出这些公司大多都是在本领域具有强劲竞争力的公司,比较符合大众对企业的认知,说明本文所计算出的盈余持续性得分比较符合现实情况。但是每年盈余持续性得分前五十名排名变化比较大。这可能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盈余管理。某些公司为了保持上市地位,不惜采用盈余管理、粉饰报表等行为。例如可能会在当年将盈余做成负数,而在下年通过减值准备转回等方式,增加盈余数额,因此会出现某些年度盈余持续性被高估的情况。(2)数据选取问题。为了是结果更加符合现实状况,本文未剔除净利润为负数的公司。(3)市场竞争。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大多在本行业所占市场份额都较低,这就造成激烈的竞争。激烈的竞争使上市公司不能每年维持其盈余持续性,这也比较符合现实。

经过研究发现,排名靠前的公司盈余持续性得分计算指标基本均为正数,这说明它们无论是在历史盈余表现、现实盈余能力还是在未来盈余潜力上都发挥良好。排名前十的公司也均为每年盈余持续性得分为正的公司,除贵州茅台和盐湖股份以外,其他公司均不是每年盈余持续性得分最高的公司。一些在某年盈余持续性得分靠前的公司并未出现在总排行上,如中电广通在2005年盈余持续性得分最高,但其盈余持续性变异系数为-38,该公司2004年的营业收入增长率与经营净现金流量流动负债比为负数,2006年ROE与每股收益又为负数,这就说明一方面该公司可能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另一方面给也有可能是第二种情况即未剔除负净利公司的缘故。总排名中为出现该公司,说明用变异系数法解决盈余管理和数据问题带来的排名问题是可行的。

五、结论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历史盈余状况、现实盈余能力以及未来盈利潜力三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持续性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得到以下几方面的结论:1)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整体盈余持续性水平偏低,且两极差异明显;2)只有在历史盈余状况、现实盈余能力以及未来盈利潜力三方面均表现良好的公司才能在盈余持续性评分中胜出,因此说明本文建立的盈余持续性得分指标是具有综合性的;3)本文还发现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

参考文献

[1]Lipe.R.The relation between stock returns and accounting earnings given alternative information[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0,65(1):45-71.

[2]Sloan R G.Do stock Prices fully reflect information in accruals and cash flows about future earnings[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6(71):289-315.

[3]Richard Frankel.Earnings persiste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9(47):182-190.

[4]李卓,宋玉.股利政策、盈余持续性与信号显示[J].南开管理评论,2007(10):70-80.

[5]Allan S.Ashley ET.Executive compens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4(50):369-382.

公司的盈利性分析篇10

【关键词】盈余持续性;盈余质量;主成分分析法

企业的会计盈余一直是投资者关注的重要信息,它不仅体现了公司在过去一段时间的经营成果,还为预测公司未来盈利能力提供一定的依据。在关注企业盈余的时候,不仅要注重盈余的数量,更应注重盈余的质量。盈余质量体现在三个方面:盈余持续性、盈余可预测性和盈余变动性。其中盈余持续性是盈余可预测性与盈余变动性的基础,没有持续性就无法预测未来,也无法看出其中的变动状况,因此盈余持续性是衡量盈余质量的关键指标。

 

一、相关文献

尽管对盈余持续性的研究在国外开始的比较早(1972年),但是对它的计量确至今并未统一。目前根据所查阅的文献,有时间序列法、基本面分析、利润核心指标分析和一阶自回归模型来对其进行计量。

 

三、盈余持续性得分计算

在SPSS中,数据通过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说明适合做主成分分析,且前四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2%。说明提取四个主成分是合理的。根据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可以得到四个标准化的主成分得分表达式。设标准化的原始变量为zx1到zx10,四个主成分设为f1到f4,那么表达式为:

 

(二)具体分析

经计算得到盈余持续性每年得分均不小于零的公司有26家,分别为湖北宜化、美的电器、云南白药、格力电器、双汇发展、金陵药业、凯迪电力、大杨创世、恒瑞医药、安琪酵母、烟台万华、龙净环保、燕京啤酒、新兴铸管、盐湖股份、宗申动力、宇通客车、同仁堂、特变电工、云天化、重庆啤酒、兴发集团、雅戈尔、康美药业、贵州茅台和安徽合力,这些公司中至少有一半能在年盈余持续性排名前五十中上榜。可以看出这些公司大多都是在本领域具有强劲竞争力的公司,比较符合大众对企业的认知,说明本文所计算出的盈余持续性得分比较符合现实情况。但是每年盈余持续性得分前五十名排名变化比较大。这可能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盈余管理。某些公司为了保持上市地位,不惜采用盈余管理、粉饰报表等行为。例如可能会在当年将盈余做成负数,而在下年通过减值准备转回等方式,增加盈余数额,因此会出现某些年度盈余持续性被高估的情况。(2)数据选取问题。为了是结果更加符合现实状况,本文未剔除净利润为负数的公司。(3)市场竞争。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大多在本行业所占市场份额都较低,这就造成激烈的竞争。激烈的竞争使上市公司不能每年维持其盈余持续性,这也比较符合现实。

 

经过研究发现,排名靠前的公司盈余持续性得分计算指标基本均为正数,这说明它们无论是在历史盈余表现、现实盈余能力还是在未来盈余潜力上都发挥良好。排名前十的公司也均为每年盈余持续性得分为正的公司,除贵州茅台和盐湖股份以外,其他公司均不是每年盈余持续性得分最高的公司。一些在某年盈余持续性得分靠前的公司并未出现在总排行上,如中电广通在2005年盈余持续性得分最高,但其盈余持续性变异系数为-38,该公司2004年的营业收入增长率与经营净现金流量流动负债比为负数,2006年ROE与每股收益又为负数,这就说明一方面该公司可能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另一方面给也有可能是第二种情况即未剔除负净利公司的缘故。总排名中为出现该公司,说明用变异系数法解决盈余管理和数据问题带来的排名问题是可行的。

 

五、结论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历史盈余状况、现实盈余能力以及未来盈利潜力三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持续性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得到以下几方面的结论:1)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整体盈余持续性水平偏低,且两极差异明显;2)只有在历史盈余状况、现实盈余能力以及未来盈利潜力三方面均表现良好的公司才能在盈余持续性评分中胜出,因此说明本文建立的盈余持续性得分指标是具有综合性的;3)本文还发现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

 

参考文献

[1]Lipe.R.The relation between stock returns and accounting earnings given alternative information[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0,65(1):45-71.

 

[2]Sloan R G.Do stock Prices fully reflect information in accruals and cash flows about future earnings[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6(71):289-315.

 

[3]Richard Frankel.Earnings persiste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9(47):182-190.

 

[4]李卓,宋玉.股利政策、盈余持续性与信号显示[J].南开管理评论,2007(10):70-80.

[5]Allan S.Ashley ET.Executive compens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4(50):369-382.

 

公司的盈利性分析篇11

分析师的盈利预测信息是否具有价值及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分析师盈利预测的精确程度,而其精确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文章,分析了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精确度的影响因素,并对其预测倾向及改善进行了探讨。

一、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的意义

财务分析师的一项主要工作是进行盈利预测,分析师通过搜集整合相关信息预测公司未来收益,以向资本市场提供重要信息,提高股票价格的信息含量。他们的活动不仅使股票价格对当期未预期盈余的反映增加,而且使当期股票的价格反映了更多未来盈余的信息,从而增强了价格对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提高了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

吴东辉、薛祖云(2005)认为,从总体上看,尽管财务分析师在中国这个新兴资本市场上是一个刚起步的职业,但他们为投资者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

二、研究方法

对于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的研究,国外基本采用实证分析方法,通过建立模型对预测数据进行分析。国内资本市场发展较晚,规范研究相对较多,随着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重要性的增加,相关实证研究也逐步增多,主要研究人员有:吴联生(2000),陆正飞、刘桂进(2002),胡奕明等(2003),吴东辉、薛祖云(2005),石桂峰、苏力勇、齐伟山(2007)等。

三、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可靠性分析

一般认为,财务分析师预测的准确程度要高于时间序列模型的预测,但是差距不是很大,研究表明财务分析师的盈利预测都有乐观估计的倾向。Alain Coen等通过对1990-2001年8个亚洲新兴市场预测偏差进行分析,得出平均的绝对预测误差为26.7%。Chang等(2000)通过对47个国家的样本进行研究,发现平均绝对预测误差为25.5%;Ang和Ciccone(2001)通过对1988-1997年42个国家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平均预测绝对误差为60%,离差为31%;Stephen J.Ciccone通过对美国1990-2001年的120022份季报研究发现,盈利预测的偏差、错误和乐观度都出现了稳定的下降,亏损公司下降的尤其显著。这与上面的研究也是相符的。在我国,胡奕明、林文雄和王玮璐(2003)研究发现,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还存在较大的误差。

四、影响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准确性的因素

影响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准确性的因素有很多,部分与上市公司相关,部分与财务分析师自身的因素密切相关,综合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预测的时间。一般来说,预测期间越短,准确性越高。研究发现,分析师最近期间做出的预测比最出色的分析师的平均预测准确性要高(Crichfield etal,1977;O’Brien,1988)。

2、分析师的经验与声望。分析师的经验越丰富、声望越高,预测的准确性就越高,预测的准确性与分析师的经验成正比(Michael B.Clement,1999)。而Johnathan Clarke、Ajay Subramanian(2005)研究发现,分析师的预测乐观程度与以前的业绩之间存在u型的关系,业绩差(优秀)的分析师更有可能作出更乐观的预测,这对传统的研究成果是一个突破。

3、分析师获得信息途径。分析师对公司盈利预测的分析能力和分析质量受信息收集途径的影响很大,采用调研方式与分析质量有比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分析能力与分析质量则与使用间接信息来源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调查发现财务分析师使用的信息途径从均值来看依次是:公开披露信息、间接资源、对公司的调研、非正式信息(胡奕明、林文雄,2005)。

4、分析师所跟踪的公司与行业数量。一般认为,对一只股票盈利预测的准确性与跟踪这只股票的分析师的数量正相关,而且分析师倾向于忽略个人的信息而出现羊群效应。研究发现,预测的准确性与分析师所跟踪的公司数量成反比(Michael B.Clement,1999)。石桂峰等(2007)研究发现,预测机构数量的增加伴随较高的预测精确度,这说明我国分析师的预测也具有一定的“羊群效应”。

5、分析师激励与动机。分析师会受到不同动机的影响以致不能将预测的准确性最大化,负有销售的分析师预测比其他分析师更乐观,但准确性更差(Conroy、Harris,1995)。当分析师所在的投资行与其研究的公司有联系时,分析师的倾向有偏见(Hunton、Mcewen,1997)。

6、分析师所在公司的规模。预测的准确性与分析师所在公司的规模成正比(Michael B.Clement,1999)。主要是由于所在的公司规模越大,分析师可以利用的资源越多,因此预测的准确性就越高。

7、公司是否进行融资。一般认为,分析师对于正在进行融资的公司设定明显偏高的目标价格。Mark T.Bradshaw等(2006)解释分析师的乐观时认为,外部融资比分析师是否属于承办融资业务的投资银行更为重要。对于不同盈利预测具体变量的过度乐观程度与公司融资的类型相关。对于债务融资,过度乐观主要集中于短期EPS预测;对于权益融资,过度乐观还集中于长期EPS预测、股票推荐买卖以及目标价格等方面。

8、公司规模。由于大公司比小公司披露的信息更多,因此公司规模越大,预测的精确度越高。而石桂峰等(2007)的研究结果恰恰相反,认为公司规模越大,预测的精确度则越低。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大公司往往实行多元化跨地区经营,盈余波动受行业以及多元化程度的影响更大,更难以预测。其实在Kross等(1990) 的研究中就曾经指出,企业规模可能被用来作为其他非信息因素的变量,比如政治成本、风险因素、多元化,所以规模与预测精确度的关系可能因这些因素的存在而变得复杂。

9、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不同分析师对信息的敏感程度不同,这会影响分析师的分析质量。分析师的盈利预测情况与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定性信息质量有关,这一信息质量高,则分析师盈利预测的错误和意见歧异就少(Barron、Kile,1999)。Lang&Lundholm(1996)对公司披露政策的研究表明,提供了较多信息的公司会有较多的分析师跟进,分析师的预测准确度也比较高。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将伴随着高的盈利预测精确度(石桂峰等,2007)。

五、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的比较

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对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的相关研究已经相当成熟,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仅十几年,财务分析师等中介市场发展的时间更短,对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相关的研究才刚起步。借鉴国外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的研究成果,有利于促进国内相关研究,有助于促进我国资本市场更好更快地发展。结合影响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可靠性的影响因素,我国此方面研究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方面。

1、环境因素。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比西方发达国家慢,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以及相关法律法规需要逐步完善。

2、数据库因素。有关财务分析师的盈利预测分析研究在中国尚属空白的关键原因在于,中国目前尚无类似Value Line、I/B/E/S、first call这样的机构对财务分析师的盈利预测数据进行系统性的搜集整理。国外的I/B/E/S数据库从1975年就可以使用,first call数据库的推荐股票和目标价格数据从1993年可以使用,而我国资料较为完整的wind数据库的相关盈利预测数据从2004年才开始逐步丰富。对学术研究而言,我国的研究者在2004年之前一直无法从公开渠道获得分析师的盈利预测数据。

3、分析师队伍建设。在我国,财务分析师还是个新兴的职业,胡奕明、林文雄(2005)的研究发现,我国证券分析师从事分析工作年限平均为3.62年,分析师中有71%以上是硕士以上学历。我国的财务分析师市场处于初步阶段,财务分析师的预测可靠性的提高也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六、相关建议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步规范,财务分析师从倾向于短线投机转变为不仅注重市场层面的信息,而且更加注重以基本面分析为基础的价值型推荐,这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财务分析师预测的可靠性。本文也尝试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财务分析师提高盈利预测的可靠性有所裨益。

1、财务指标选择多元化。以往对于盈利预测可靠性的研究主要借助净利润、EPS等指标的预测误差计量来实现,但若上市公司存在大量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则此类指标计量预测误差的质量便会出现下降。针对此缺陷,建议适当增加财务预测指标,如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等;也可以借鉴目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数据,增加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EPS等指标,这样可以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对预测的影响,更好地衡量公司主营业务的情况,从而提高对上市公司基本面预测的可靠性。

另外,分析师在进行盈利预测时应当有所侧重,对于非经营性利润所占比例大、盈余波动大或者面临重大资产重组的公司应当予以重点关注,在预测时,应该考虑更多的因素及多种预测模型来尽可能地保证预测的精确度。

2、加强信息来源。分析师行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同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的程度密切相关,但同时也应当注重提高分析师的信息收集能力,重视调研,促进分析师对信息内涵的挖掘,进而保障其对信息的分析质量。

3、促进中介市场的发展。促进财务分析师和各中介机构在资本市场合法发展,通过财务分析师的市场竞争实现财务分析师行业的优胜劣汰,从而加大中介机构对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信息披露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胡奕明、林文雄:信息关注深度、分析能力与分析质量.金融研究,2005(2)。

公司的盈利性分析篇12

盈余作为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经营成果的表现形式,一直是财务管理研究的核心概念。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其盈余质量关系到公司的发展,一直是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密切关注的焦点。近些年接连发生的上市公司在对外公布的财务数据中弄虚造假,对盈余进行操纵或管理问题,大大降低了盈余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性,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盈余质量的研究逐渐成为各利益相关者的关注焦点。因此,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的、系统的研究,已经成为目前财务界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研究课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盈余质量的概念界定

从20世纪末开始,美国先后发生了安然公司等几个世界知名公司的会计信息造假案,并由此引发了严重的公众对上市公司的信任危机。由此,盈余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上市公司利润质量综合的体系开始在国内外兴起。2002年美国会计学会(AAA)举办了一次以“盈余质量”为主题的研讨会,《会计评论》杂志与2002年末发行了一期关于盈余质量研究主题的增刊。由此,盈余质量成为会计、财务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与实务界对盈余质量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目前有几种关于盈余质量的涵义界定:

1.基于会计信息角度的定义

周斌(2003)认为盈余质量是指会计盈余所表达的与公司经济价值有关信息的可靠程度。柳木华(2003)分别从计量观和信息观的角度分析了盈余质量的内涵,在计量观下,盈余质量是指报告盈余反映经济盈余的程度。在信息观下,盈余质量是指财务报告使用者根据各种信息感知报告盈余与未来盈利预期的关联程度。

2.基于现金流量角度的定义

Sloan(1996)年认为,会计盈余是由现金流量和应计额两部分组成,高比例的现金流能反映高质量的盈余信息。储一昀、王安武(2000)认为,盈利质量是反映盈利的获得是否同时伴随相应的现金流入。Mikhail等(2001)则从FASB 的概念框架出发,将盈余质量定义为当前盈余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高低。美国会计学会(AAA)2002年将盈余质量定义为“随着时间流逝,由应计制所确认的收益数额与公司流入的现金数额的弥合程度”。秦志敏(2003)认为盈利质量是公司盈利水平的内在揭示。程小可(2004)认为盈余质量是指盈余信息的投资者相关决策性,即当期或历史盈余预测公司未来现金流的能力。

3.基于会计利润角度的定义

杨明增(2004)认为:所谓盈利质量,是指与利润表有关的信息系统报告的本期盈利与企业未来绩效的相关性。张新民在《公司财力状况质量分析理论研究》一书中定义的盈利质量是指公司利润的形成过程以及利润的结果的质量。

4.基于可靠性角度的定义

Penman和Zhang(2002)认为“公司披露的非正常项目盈余如果能够较好地表明未来盈余水平,则该盈余是高质量的”。余新培(2003)从盈余的真实性角度将盈利质量定义为“报表数据在被认定为‘合格产品’的情况下,损益表被使用者直接使用或放心使用的程度”。汪红认为公司的盈余质量,是指公司经济效益的大小和真假虚实而言的,也就是公司通过财务报告反映出来的经营业绩的可靠和可信程度。

三、盈余质量的特征

很多学者们将盈余特征分为盈余的持续性、盈余的预测性、盈余的平滑性和盈余的及时性及其稳健性。

首先,从盈余的持续性出发,Ramkrishnan&Thomas(1991)根据盈余的持续性将盈余分为永久性盈余、暂时性盈余和价格无关盈余。永久性盈余预期将在公司的未来会计年度中持续发生,这类盈余具有最高的持续性;暂时性盈余仅仅影响当期,在未来的会计年度则不会发生,这类盈余的持续性最低;价格无关盈余主要由公司的会计变更产生,虽然影响当期盈余但并不改变公司的现金流量分布,因此不会影响公司价值。Kormendi和Lipe(1987)研究发现盈余反应系数与盈余变化将如何影响股东对未来利益的期望有关且盈余反应系数与盈余持续性正相关。

其次,从盈余的预测性出发,对于会计盈余来说,其预测价值表现为当前盈余预测未来盈余的能力(Lipe,1990)。Easton和Zmijewskii(1991)将盈余的预测能力定义为过去的盈余预测未来盈余的能力。

第三,从盈余的平滑性出发,盈余的平滑性被认为是管理当局利用他们所拥有的关于公司未来收益的私有信息平滑盈余中的短暂性波动,以披露更有用、更具代表行的盈余(Ronen and Sadan,1981;Chaney and Lewis,1995;Demski,1998)。

最后,从盈余的及时性出发。及时性是指盈余对当期经济收益的反映速度。Watts and Zimmerman(1986)认为,稳健性意味着会计人员对资产的可能价值报告最低值,对负债的可能价值报告最高值,而且对收入的确认晚一些,对损失的确认则早一些。盈余的及时性常与盈余的稳健性一起讨论,Ball et al.(2000)将盈余的稳健性和及时性统一起来称为会计盈余的透明度。

四、盈余质量的评价研究

1.现金流量角度――利用盈余的收现量对盈余质量进行评价

储一昀、王安武(2000)采用现金制下的指标与应计制下的指标作对比,计算两者的差额,从而判断利润的含现量。李春华、李世军、胡志文(2001)等人认为现金流量是收益的真实体现,以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为依据,设置了5个反映现金流量与利润比值的指标,比值越大,盈余质量越高。

2.利润角度――用利润中各个构成部分对利润总额的比重来评价盈余质量

孟焰、张莉(2003)对1999年至2001年的年报进行了统计分析。从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在这三年中,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的比重较大,盈余质量堪忧。魏刚分析了1993年至1999年期间上市公司的利润构成情况,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利润构成中投资收益和补贴收入所占比例过大,盈利质量不高,盈利的持久性较差。贝洪俊(2002)从主营业务利润分析盈利质量,公司的盈利质量与主营业务利润持久性发展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3.利用多指标模型评价盈余质量

苟开红(2005)从相关性和可靠性出发,选取了四项指标,构建了一个盈余质量的评价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目前上市公司总体盈余质量水平偏低,但从发展趋势看,面对不断被揭露出来的上市公司舞弊行为,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和检查力度,监管绩效开始显现,2000年到2003年盈余质量逐年提高,尤其是无偏性明显提高,说明在更加严格的监管下,上市公司整体的盈余管理行为得到了抑制。

4.信号评价

Lev&Thiagarajan(1993)从财务分析师在进行证券分析时经常运用的财务量中挑选出12基本信号作为评价盈余质量的指标。Hawkins,D.F.(1998)把反映盈余质量的信号称为“红旗(red flag)”,红旗表示公司收益下降或“不受欢迎的”情形。Hawkins,D.F.列出了与会计盈余质量有关的19项红旗以及它们反映的可能的问题类型。

5.盈余持久性

对盈余的持久性的度量,Easton and Zmijewski(1991)采用低阶时间序列模型―_ARIMA(1,0,0)模型对盈余的持久性进行了估计,而Lipe and Konnendi(1994)则采用了高阶的ARIMA(4,1,0)模型对盈余质量进行度量。

五、启示及其借鉴

我国对盈余质量的研究起步较晚,近些年,虽有不少学者对盈余质量的研究做出了一定的成果,但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盈余质量的价值相关性、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盈余质量影响因素的检验以及盈余质量的简单评价。因此,应在以下方面加强研究:(1)盈余质量的确切内涵应如何界定?(2)如何利用科学的方法评价公司的盈余质量?(3)如何治理和提升企业的盈余质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追求盈余的数量,更要重视盈余的质量。因此,加强上市公司质量的研究并以此指导改善盈余质量的实践,是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周斌.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分析[J].上海会计,2003(2).

[2]柳木华.盈余质量的市场反映[J].中国会计评论,2003,V01.1.

[3]张新民.企业财务状况质量分析理论研究[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4]储一昀,王安武.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J].会计研究,2000,09.

[5]秦志敏.上市公司盈利质量透视策略[J].会计研究,2003,07.

[6]程小可.公司盈余质量评价与实证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余新培.资产质量和收益质量及其分析[J].当代财经,2003,02.

[8]汪红.论企业的收益质量[J].税务,2002(6)P26-27.

公司的盈利性分析篇13

(一)利润指标 利润指标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的前提下,按照现行会计制度计算出来的净利润的基础上产生的评价指标,指标数据可以通过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获取。利润指标利用销售利润、资产利用效率等盈利能力方面的分析指标,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效果,从而体现企业的综合素质。财务报表在通常情况下是按照一整套严格的会计计量准则编制的,指标数据具有一定的公允性和客观性。但如果上市公司有意操纵或粉饰财务报表,使得财务数据失真,将会降低利润指标的可靠性,这是利润指标的一个局限性。利润指标分别选取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主营业务利润率、销售毛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

(二)现金流量指标 现金流量指标是上市公司最难以操纵的财务指标,更能反映公司的实际情况,并揭示公司的业绩风险。现金存量的增减以及现金流量的流向均以实际发生为基础,既避免了权责发生制的不足,又可以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相关项目相互联系、相互检验。净现金流量、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等指标,比利润、净利润等指标更能体现公司的综合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更能透视出公司的盈利质量,同时,以现金流量作为盈利能力的参照指标,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因此,引入现金流量指标的财务比率分析可以弥补传统财务报表分析的不足,提高了盈利能力的信息质量,能够极大地满足投资者、管理当局等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现金流量指标分别选取主营业务收现比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净资产获现率、总资产现金回收率。

(三)成长性指标 对于投资者来说,上市公司的价值在于其未来的价值,即使当期的盈利水平很高,但是若发展不稳定,或者不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其投资价值也必然下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条件下,企业只有不断的成长和壮大,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企业的成长表现为很多方面,如规模、产值、市场占有率等,这些都体现在企业的盈利上,即体现在企业盈利能力的成长性与持续性上。成长性指标分别选取主营业务平均贡献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资本保值增长率。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构建出煤炭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体系,即:目标层:盈利能力;准则层:利润指标、现金流量指标、成长性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二、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本文选取29家煤炭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29家煤炭业上市公司的原始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按照指标体系的需要计算出每家公司的14个指标数据。所以原始数据来自、证券之星、巨潮资讯网等。由于不同的指标具有不同的量纲,分析前要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在这里我们采用数据标准化法对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课题采用Z-Scores(标准z分值)的变换,其转换公式为:Zij=■,其中,Xi=■即为样本或指标i的平均值,S=■即为样本或指标i的标准差,经过变换后,数值的均值为0,标准差为1。

三、因子分析

根据已建立的指标体系与2009年度指标数据值,利用SPSS16.0对我国煤炭上市公司综合盈利能力进行因子分析,得到总方差分析表。选取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初始因子分析,依据主成分分析法的结果来确定因子的个数。设定主因子的特征值必须大于1,并且按照因子分析的原则,所选取的主因子对方差解释的累计百分比应达到80%以上。总方差分解状况显示相关矩阵的前4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对方差解释累计百分比达到了80%,符合设定的条件,故选定4个公因子。

这4个公因子(依次记为F1、F2、F3、F4)可以完全反映14项指标的信息,设综合评价函数为F,利用主因子对总信息量的贡献率(记作b)进行加权,可得到:

F=?撞biFi=0.282F1+0.242F2+0.167F3+0.112F4

根据此公式,利用主成分得分,可以得到我国煤炭业2009年盈利能力综合得分排名,如表2所示。

四、聚类方法

本文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建立煤炭业上市公司盈利等级模型,旨在将样本公司的盈利能力相近的划分为一类。该方法可以使划分的盈利等级更具客观性和合理性,同时得到的聚类结果容易理解和分析。将29个样本各个指标数据导入SPSS软件中,聚类分析的计算过程可方便地通过软件上的模型来完成,并能够输出计算结果,而且结果较容易理解和分析。本文使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完成煤炭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聚类分析,即划分盈利能力等级,以便我们能够对我国煤炭业上市公司整体的盈利能力水平有所了解。首先我们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

五、结论

通过聚类结果分析可以得知,第一类样本中大多数指标均值大于第二类样本中大多数指标均值,第二类样本中大多数指标均值大于第三类样本中的大多数指标均值。例如,第一类样本每股收益均值为1.52元,第二类样本中每股均值为0.94元;第三类样本中每股均值为0.28元。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