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规划分析实用13篇

规划分析
规划分析篇1

Keywords: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prepare; prophase planning analysis; system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intensity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事业呈现一片繁荣,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与发展中所处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谓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是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等做出的具体安排,是具体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各项战略部署、原则要求和规划内容的关键环节。但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控规也不断出现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

1控制性详规中存在问题的认识

1.1控制性详规编制中的问题总结

(1)对现状情况调查不够,不能准确地掌握人口、建筑、用地的现状情况,严重影响人口密度、建筑密度以及容积率等指标的合理确定。

(2)控规编制过程中常常忽略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对上一级层次规划以及相关规划中确定的强制性规定不够贯彻而导致相互冲突的现象时有存在。

(3)控规编制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详细调研和科学预测,凭经验“拍脑袋”定指标的现象普遍存在,极大的危害了控规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4)控规编制中缺少整体控制的观念和措施。控规编制中对整体控制观念的缺乏突出体现在城市的旧城改造中,由于历史积累的包袱,旧城内的危改按现有控规条件实施就地平衡,往往不能达到经济平衡,于是纷纷提高建筑高度或者容积率。

1.2控制性详规实施中的问题总结

(1)经济机制运行中的矛盾。我们的控规控制了地块性质、容积率、建筑限高、人口密度、建筑形式与色彩等等。可是人们往往会发现城市的开发和建设并没有严格按这些控制来进行,这种情况下的控规在市场机制面前显得极为脆弱。这是由于规划从城市的整体利益出发,从宏观的高度研究资源配置问题,而市场则从土地的用户出发,通过不同土地用途之间的利益比较,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控规调整”时有发生。在城市的开发建设中,由于投资主体不明确、市场分析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控规指标会经常变更,其法定地位屡屡受到挑战;在相对开发完备的地区也常常会因为调查研究的不准确,缺乏拆建比分析等原因,在用地性质及开发强度确定上存在不恰当的地方,从而使控规经常会处在频繁调整的尴尬局面。对此,无论是规划的编制者还是管理者都拿不出充分的理由来说明控规自身的合理性,这说明其中尚欠缺深入细致的工作。

2关于前期规划分析

2.1各种类型规划前期研究的综述

国内各类型的规划中都未明确界定前期规划分析的涵义,也未明确提出其内容构成,但或多或少都在研究规划编制中的突出问题或者重要问题,最突出的当属总体规划中的专题研究。专题研究是总规编制的一项重要前期研究工作,作为总规主体文本的技术支撑内容出现,是总规编制的基础,也是编制过程中的重要程序,其结论渗透在各个环节中,是规划的编制依据和支撑。

除了总体规划中的专题研究以外,其他各类型规划中也出现了众多有关前期研究的内容,但并未形成一种统一的固定模式,研究的程度、方法及内容各有不同。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后,本文对规划前期研究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概括为以下几类:前期现状调研与发展条件分析、前期目标实现途径研究、前期控制指标体系研究、保护规划中的前期历史研究以及景观规划中的景观特色研究等。

目前,国内各类型规划中关于前期研究的内容已经慢慢得到重视,进行的一定的研究也对深化规划编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摆样子、关联性不大等问题。前期规划的内容涉及现状条件、规划实现途径、历史等各方面,但是对控规的指标体系制定的需要的前期依据研究不足;对于物质环境的考虑较多,对社会经济的因素考虑较少。总的来说,目前国内控规编制中对于前期规划分析并未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缺乏整体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带有较大的主观因素。

2.2前期规划分析的涵义界定

本文中所指的前期规划分析主要具有以下的涵义:

(1)前期规划分析不是强调规划中的前期编制阶段,而是特指规划编制中应深化的内容和需要重点研究的规划技术支撑,是对社会、经济、现状情况以及相关规划等进行的有侧重点的研究,需在规划编制中的定性定量前进行,甚至伴随着规划编制的展开逐渐进行,因此为前期规划分析。其一方面是规划的基础,另一方面是规划的技术支撑,如开发强度总量、城市文脉、地域文化特色及设施配套内容等。

(2)前期规划分析旨在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避免控规编制流于形式。前期规划分析的内容范围十分广泛,在不同的规划层次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侧重的进行深入。

规划分析篇2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Color planning; Mass-tone attune; Colour control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剖析国内外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的现状

1.1国外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的现状

(1)在日本,政府都免费向建筑商提供《城市色彩规划指南》。日本于1981和1992年分别推出了“城市规划的基本规划”以及以立法的形式提出了“城市空间的色彩规划”法案;2004年通过了《景观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城市的建筑色彩及环境。日本通常在进行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色彩的专项规划与设计,完成后提交主管部门审批,通过后方可实施设计[2]。

(2)英国对建成区域的色彩控制主要是在历史保护层面,针对色彩等更为细节的规划由地方制定。其中,关于历史建筑的色彩粉刷大部分有着具体的限定政策,有时甚至限制一种色彩。因此,制定了一系列的色彩控制条例,包括给出详细的关于色彩现状和色彩形成历史的资料,各种可用于粉刷的材料的性能和施工工艺要求,以及粉刷的范围进行明确的界定等[2]。

(3)瑞典的城市色彩问题也主要在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领域,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是联邦立法规划和建筑法令(PBA—the planningand building act),主要强调新建筑必须同整个城市景观和城市环境相协调,必须具有美学上的价值;第二是关于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保护的地方法令。作为建筑和规划局(Building andPlanning Office)来说制定了一套图表,指出历史建筑的立面和色彩的典型特征[2]。

综合以上可知,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早已成为国外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并在此基础上塑造城市特色和个性。

1.2国内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的现状

我国城市发展迅速,相应地,新时代带给城市建设新的挑战。20世纪末,由北京的“清洗粉饰运动”开始,之后,武汉、哈尔滨、南京等城市相继开始着手对城市色彩进行重视,但我国城市色彩研究起步较晚,长期以来多集中在建筑单体色彩的微观层次面,缺乏规范的操作方式和相关的法规制约,相应地,各城市管理部门纷纷表示要将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纳入城市建设和整治工作。

2000年8月北京开始实施《北京市建筑物外立面保持整洁管理规定》,2003年初,武汉市制定了《武汉市城市建筑色彩控制技术导则》,均标志着我国在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法规的制定方面迈开了发展的步伐。

2解读国内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下中国,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仍处于萌芽阶段,缺失具体落实的程序,具体有以下几个问题:

(1)城市色彩主基调色和辅助色的确定是城市色彩控制与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但在之前的大部分实践中仅提出了城市色彩控制的大方向和原则,难以直接有效指导规划实施;

(2)色彩控制管理的技术规定提供了很好的城市色彩整治手段,但却往往缺乏实施主体而变成一纸空文;

(3)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提出了从宏观的城市总体到中观的建筑环境的一系列完整的规划方法,但缺乏法律地位,没有合适的实施途径。

3探索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的思路

城市色彩规划是一个综合的色彩控制过程,而规划与管理则要按照宏观把握,中观控制,微观引导,步步落实细化的原则进行。综合以上,下面将对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作一些初步的探索:

3.1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的原则:

1)具体化

规划分析篇3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城市交通规划就是对城市范围内各种交通做出长期的全面合理安排的计划。

交通枢纽是几种运输方式或几条运输干线交会并能办理客货运输作业的各种技术设备的综合体。一般由车站、港口、机场和各类运输线路设施组成,是综合运输网的重要环节。

交通枢纽的出现,一方面受到了政治、经济、人口、用地等因素发展的影响;一方面又对地区间的联系、地块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如何利用交通枢纽的出现来改善城市交通,从而带动城市规划的发展,就现实的摆在了我们面前。

2 城市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的梳理

城市的土地利用是城市交通需求的根源,它不仅决定了城市交通源、交通量及交通方式,且从宏观上约束了城市交通的结构和基础,不同城市的土地利用状况要求相适应的城市交通模式;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系统的实际运行水平会对城市空间结构及城市发展规模构成影响,从而改变了城市土地利用的状况。

交通枢纽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路与道路等其他各种交通设施的交汇。这一特性造成了交通枢纽往往是交通阻塞主要发生的地点,造成交通流中断、事故增加。针对这一城市交通中的“瓶颈”,如何科学与合理组织交通枢纽的各相交通流,实现交通安全与畅通,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就如何根据不同的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具体的特性及交通流向采取不同的用地规划布局作出具体的分析。

3 对交通枢纽的具体分析

3.1 重庆鱼洞换乘枢纽

该项目地处重庆主城南部,是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增长极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优越的交通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潜在的对内对外交通需求巨大。

1) 功能分区

根据换乘枢纽的外部功能要求,将场地划分为换乘枢纽主体建筑区、配套建筑区、长途客运停车区、常规公交停车区、长途车下客区、长途车发车区、公交下客区、加油加气区以及站前广场区、河岸绿化区10 大功能区。

2) 平面布局

项目平面空间结构从使用功能出发,布置在靠近轨道交通鱼胡路站一侧;结合地形高差情况,换乘大厅及客运站前广场布置在不同的标高;出租车及社会车辆上下客区,始发公交候车区布置于客运站前广场内;长途车候车区则布置在一层,长途客运的进出站口布置在地块北侧,把常规公交的进出站口布置在地块南侧。

3) 交通组织

a. 对外交通组织

规划项目对外客运主要提高辐射长沙、贵阳方向的长途客运服务,内环高速、渝黔高速、界水高速接长沙方向。

b. 内部交通组织

i). 长途客车交通流线组织

长途客车流线经由用地北侧26 米城市次干道车行入口进入,向东进入停车区检修停放。发车车行流线由停车区出发,经地块停车场通道到达长途车发车区,与长途车停车场、公交车流不产生交叉及干扰。

). 公交车交通流线组织

始发公交车流线由用地东侧进入公交停车区,向西行驶,到达换乘枢纽主体建筑东侧下客后,再由原路向东进入停车区检修停放。发车车行流线由停车区出发,经地块南端下沉车道到达架空层公交发车区,上客再经原路下沉车道进入城市道路系统,与长途客车流线不产生交叉与干扰。过路公交车站设在用地南侧及西侧,不与区内交通系统发生干扰。

iii). 出租车交通流线组织

出租车由地块北侧规划路向南驶进换乘枢纽主体架空层,完成临时上下客任务后,向西行驶,进入渝南大道离开。

3.2 宁杭高铁宜兴站规划

宁杭高铁宜兴站定位为:“现代、便捷、绿色”。既要体现宜兴的都市形象和重要交通区位;也要使交通组织便捷流畅,实现人车分离;更要节约土地资源、能源尽量集约,打造绿色主题。

1) 平面布局与功能分区

铁路场站平面布局常见模式为:立体式、平面式及半立体式。其中立体式布局优劣势均较为明显;平面式布局劣势大于优势;半立体式集中了前两者的优点,换乘距离、时间控制较短,各交通设施衔接较紧密,集约利用土地,管理及施工相对平面式更容易,缺点为在换乘距离、时间及交通设施衔接较立体式有些欠缺,部分交通流线会有绕行。结合以上的分析及对宁杭高铁沿线站点平面布局分析,宜兴站布局采用半立体式布局。

整体规划中,客运管理及旅游集散中心与公交管理及VIP用房以站房中轴线对称布置。在南面就近布置客运及旅游车车场及公交车场。用地西南及东南角的地下车库入口将出租车及社会车辆导入地下车库与广场行人分离。同时在站房中轴线设置60米宽南北向前广场,以加强对称布局,并有利于加强广场的导向感,将步行人流导入站房。

前广场两侧为下沉式景观广场。有效结合了进站流线、商业餐饮等功能。有效导入等候人流,改善站前广场环境。

2) 交通组织

a. 地上交通组织

地上交通以步行、公交、旅游巴士等大型车辆上下客为主,前广场可有效的满足步行人流集散需求,并有利于加强广场的导向感,将步行人流直接导入站房。出站时,旅客可从地面步行出战或乘坐地面广场两侧公交和巴士,也可通过站房西南侧地下通道入口直接下达地下候车区。

b. 地下交通组织

地下主要是出租车接送客与社会车辆上下客及停车等待。进站的出租车及社会车辆进入地下层,在下沉景观广场上下客。

4 结语

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让任何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制定都离不开交通规划的前提;而交通规划也不能仅仅着眼与交通系统本身,土地利用规划也深深的影响着交通规划的决策。以上列举两个例子对如何协调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作出一定的注解,期望未来的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能够更完美的结合,让城市更灵动。

参考文献:

[1] 阎小培、毛蒋兴.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与城市交通模式研究 [J].规划师,2002(8):12

过秀成.城市集约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关系模式研究 [D].东南 大学,2001

规划分析篇4

一、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的区别

1.空间规模上存在的区别

城市规划的空间规模往往较大,一般在几十平方公里左右;而旅游规划的空间规模通常则要按照旅游发展规划进行不同规模的设计,分为多个层次。所以,与城市规划空间的大规模比例相比,旅游规划的划分显得更为细致,而且通常情况下,旅游规划和旅游区一级规划的规模与城市规划是相似的。国家在旅游规划和城市规划方面的内容层面也有着不同的区别。

2.内容上存在的区别

旅游规划在内容上,一般可以从吸引物规划、服务规划以及基础设施规划等几个方面进行,而城市规划则需要根据城市发展的总目标以及城市发展的规模,从多方面进行科学的研究与分析,从而对城市布局、功能分区和其他的建设项目进行整体的部署,保证城市规划与与其他的发展规划相适应,具体如给排水工程、供电工程、供热功能等具体的规划工程。在进行城市旅游规划时,针对一些具体的设施规划,如城市道路、供电系统、通信系统等,需要将其与相近的城市空间规模相对比,从而通过不同的空间规模和内容涉及实现有效的城市规划。也可以说,城市规划的有效性对城市本身的发展与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

3.功能上存在的区别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城市规划的功能是对城市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这也是国家手段的运用。而旅游规划则往往是当地政府对于城市的旅游产业发展所作出的调控手段。从这一方面来说,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在调控手段上隶属于不同的主体。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城市规划主要是是针对城市建设中具体的项目和设施,使他们处在有序的发展进程中,而旅游规划则是专门针对旅游设施和预制配套的产品和服务所进行的协调工作,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旅游部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之间的联系

1.城市规划过程中缺乏对旅游规划的足够重视

当前,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往往会忽略旅游规划,因为旅游产业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其他的产业有着一定程度上的交叉,而针对旅游规划的运行机制却相对较为亏大,所以旅游规划往往呈现出的是无所依托和落实的状态,这就容易导致有的城市规划工作中,忽略了旅游规划,而影响旅游产业的发展。

2.城市规划中的空间布局是旅游规划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在城市规划的总体规划布局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城市用地所进行的规划,包括经济中心、居民区、保护区等所进行的相关规划工作与旅游产业在土地用途规划的想法和内容是息息相关的,比如城市公园、公共开放的建设也是城市旅游规划的重点内容,这部分规划区在城市用地方面必须要获得城市规划的许可,才能够保证其获得合法的利用。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城市旅游规划受到城市规划的限制,只有保证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的一致性,才能保证其自身规划的效率。另外,旅游产业与其他先关的产业发展都需要城市规划作为基础,必须要在城市整体规划中对相关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政策有明确的方针政策,才能保证旅游规划的持续性。从当前我国旅游规划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旅游局虽然对旅行社和旅游企业有着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是当发现旅游规划产生某些问题时,仍然需要通过政府手段进行协调和解决,因为旅游规划的很多内容,如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都直接关系到城市规划的具体实施情况,所以在很多旅游城市中,如果没有旅游局与当地城市规划部门之间的有效协调,往往无法保证旅游规划的有效实施。

3.旅游规划专家队伍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与过去相比,我国当前的了规划工作也取得较大的进展,尤其是在规划设计小组成员和专家队伍的发展方面,已经具有较高的专业性。这种专家小组通常由建筑师、景观设计师、规划师以及相关项目的工程师组成,同时在旅游规划中,还需要有人类学家、地理学家等相关学科的专家。另外,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规划专家的角色也发生了一些转变,他们更多的参与到规划工作中,从规划师的视角逐渐转变到决策者的视角,只有切实的参与到规划工作中,并且对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明确的认识,才能实现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充分协调。

4.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对旅游发展用地的范围进行明确划分

对于城市范围内的土地规划需要按照详细的用地要求进行界定,而根据相关的法规和文件规定,对于与旅游发展相关的项目进行建设之前,必须要获得相关部门的审批,才能进行。而旅游规划所制定的发展类型和标准,则是作为旅游项目进行上报的原则和依据。针对城市中旅游开发区等发展项目,既要符合旅游规划的整体目标,又要与城市规划相适应,因此必须要对其可行性进行全面的研究。通常第一步是针对所选的项目确定其用地的范围,第二部是针对土地利用的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同时也包括对相关市场和经济的可行性的分析,从而确定项目建设的类型以及规模,保证其能够得到相应的经济回报。

5.城市规划部门在物质性发展方面有着一定的权威性

城市规划部门与旅游部门必须要保证时刻的协调与统一,比如在某些旅游规划原则的设计方面,涉及到建筑景观的形式和规模,可以采用与旅游完全分离的建筑或者是规划设计小组或者直接由规划部门制定。在城市旅游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方面,也需要以城市规划的整体目标作为依据,才能体现出城市规划部门在物质性发展方面的权威性,从而保证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的一致性。

结束语: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环境也会随之发生重大的变化,对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是当前旅游城市发展中的两个重要内容,属于区域与部门之间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又相互影响,只有正确认识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之间的关系,并且对其进行有效的协调与调整,才能保证城市规划目标和旅游规划目标的同步实现,以此促进旅游城市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鹏鑫.浅谈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5)

[2]杨明.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2(19)

[3]胡安生,雷厚红.旅游城市规划之我见[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10)

规划分析篇5

《旅游规划通则》[1]规定,旅游规划应对旅游项目的宏观背景、资源禀赋、开发条件、环境保护等作充分的分析和研究。但由于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客观存在,旅游规划的实施效果与规划目标仍会产生一定的偏差,因而“旅游规划蕴含风险”[2]。因此,在旅游规划中应重视风险分析,识别影响规划实施的风险因素,评估其风险程度,制定相应的风险对策。风险分析可以提高旅游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减小风险因素的不利影响。

本文基于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风险分析理论,结合旅游业的自身特点,探讨风险分析方法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1 风险分析的含义

1.1风险的定义[3]

风险的定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风险是指“不利结果出现或不幸事件发生的机会”(英国风险管理学会(IRM))。狭义的风险定义认为风险的本质是有害的或不利的。广义的风险定义认为风险是中性的,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风险定义为“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其后果的组合”。广义的风险定义可以理解为:风险是未来变化偏离预期的可能性以及对目标产生影响的大小[3]。

1.2风险分析的内容

风险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识别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估计这些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及由此造成的影响;为防止或减小不利影响而制定对策。与上列内容相对应,风险分析可以分为以下3个步骤:①风险识别;②风险评估;③风险对策[3]。

2旅游规划中的风险识别

由于旅游活动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旅游规划中需要考虑的风险因素也比较多。按风险因素的来源,旅游规划中的风险可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2大类。外部风险一般包括政策、经济、社会、环境、市场等方面,内部风险一般包括决策、管理、技术等方面。不同的规划类型和规划阶段,涉及的风险因素不尽相同,需要根据具体项目区别对待。

2.1外部风险

(1)政策风险旅游规划的政策风险可能来自2个方面,一方面是因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改变了旅游规划实施的政策条件;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不合理的旅游发展政策,可能与生态环境、自然文物保护等法律法规划相悖。

(2)经济风险旅游业受经济因素的影响非常显著,经济波动一方面直接影响旅游者的经济收入与消费能力,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其消费心理与消费预期。如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对旅游业造成了巨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与经济形势恢复相关,一般持续时间较长。

(3)社会风险社会风险因素可能会对旅游活动造成关键影响。旅游规划中需要考虑的社会风险有:①当地居民是否支持旅游开发;②旅游活动涉及到的民族矛盾、宗教问题;③旅游开发引起的移民、拆迁补偿问题;④突发性事件如非典、H1N1流感及暴力事件等。

(4)环境风险环境因素日益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环境风险一方面来自环境变化对旅游活动的影响,如气温变暖引起雪山融化,干旱使河水断流,污水排放使旅游区水体遭受污染等,对相关旅游活动将构成重要威胁。另一方面,旅游活动的环境保护措施不当,也会引起环境的破坏,而给旅游项目带来风险。

(5)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竞争性项目常遇到的重要风险,对旅游规划来说,市场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①市场预测方法或数据错误,导致市场需求分析出现重大偏差;②旅游者偏好转移,使市场需求与预测发生偏离;③竞争格局变化;④产品价格不被市场认可,影响旅游项目的预期收益。

2.2内部风险

(1)决策风险由于旅游业的复杂性和认识能力的局限性,管理者在规划、管理、经营的决策过程中,不可避免具有主观性,如果决策时未考虑风险因素的影响或忽略了某些主要的风险因素,就会导致决策风险。例如宜昌市“三峡集锦”项目,因盲目跟风人造景观热,“真三峡前建设假三峡”,建成10年后被迫拆除,造成了巨大的投资损失(楚天都市报,2006年8月24日)。

(2)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由于管理模式不合理,组织不当,管理混乱或主要管理者能力不足等引起的风险。旅游规划中需要考虑的管理风险有:①旅游开发活动中的管理风险;②旅游企业经营风险;③旅游人力资源管不足、人才流失的风险。

(3)技术风险

旅游项目的技术风险可能来源于:①前期勘察资料的可靠性及开发方案的可行性;②工程施工风险,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遭遇滑坡、坍塌等;③旅游活动的安全性,特别是一些高危性旅游项目,如漂流、探险等,往往存在较大的技术风险。

3旅游规划中的风险评估

旅游规划中风险评估的任务是估计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对规划目标的影响,并按照一定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划分风险等级,确定关键风险因素。风险评估分为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2部分内容。

3.1风险估计

风险估计包括风险概率估计和风险影响估计2个方面。风险概率即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旅游项目中风险概率估计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前者主要包括头脑风暴法、电子会议法、德尔非法等,后者一般是通过统计分析、数学计算和计算机的应用来实现[4]。

按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小及评价的需要,可以将风险概率分为若干档次,如文献[3]将风险分为很低、较低、中等、较高、很高5档,对应风险概率从0%按每档20%递增至100%。同样,根据风险发生对规划目标的影响大小,可以把风险影响划分为5级,即:严重影响、较大影响、中等影响、较小影响和可忽略影响。

3.2风险评价[3]

风险评价以风险概率估计和风险影响估计为基础,对风险划分等级。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评价矩阵法和专家评价法等。

旅游规划中的风险评价,可以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风险评价矩阵。以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为横坐标,以风险发生后对规划目标的影响大小为纵坐标,将各种风险因素排列在矩阵的25个网格内。结合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及对规划目标的影响,将风险程度划分为5个等级。

4旅游规划中的风险对策

在旅游规划中,不仅要了解规划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还要提出针对性的风险对策,以避免风险的发生或将风险发生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风险对策研究的结果应及时反馈到规划的其它方面,作为规划修改和方案调整的依据。

4.1基本要求

(1)风险对策应具针对性旅游规划可能涉及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各种规划的内容和重点也不相同。因此风险对策应结合旅游项目的特点,针对特定对象和关健的风险因素制定对策,将风险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2)风险对策应具可行性风险对策应立足于现实客观的基础之上,提出的风险对策应是切实可行的。所谓可行,不仅指技术上可行,而且从财力、人力和物力方面也是可行的。

(3)风险对策应具经济性规避防范风险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风险对策所需要的费用远大于可能造成的风险损失,那么该对策是没有意义的。在风险对策研究中应将规避防范风险所付出的代价与该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权衡,寻求以最小的费用获取最大的风险效益。

4.2常用的风险对策

在旅游规划中,需要根据不同的风险分别采用不同的对策。常用的风险对策主要有: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自担。

(1)风险回避风险回避是彻底规避风险的一种做法,即断绝风险的来源。对旅游规划而言意味着改变规划方案或否决某些开发项目。风险回避方法在规避了潜在的风险损失的同时,也放弃了预期的收益。因此,这种方法一般是在风险影响严重,风险概率很高的情况下采用。

(2)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针对可控性风险采取防止风险发生,减少风险损失的对策,是最常用的风险对策。风险控制措施需要针对具体的情况,一般包括技术措施、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等。如在旅游项目决策过程中进行科学论证,鼓励公众参与,强化监督工作,落实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制度,可以有效减少决策的盲目性,降低决策风险。

风险分散是另一种常用的风险控制措施,例如对某些新兴旅游项目,市场前景较好,但不确定因素也较多,可以采取引进风险投资的方式,分散部分风险。

(3)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将潜在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以避免风险损失的一种方法。例如旅游企业采取向保险公司投保的方式将旅游活动的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此对策尤其适用于高危性旅游项目和某些人力难以控制的灾害性风险。

旅游项目建设中的工程风险,可以通过相关合同条款转移给承建方,再由承建方依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风险对策。

(4)风险自担风险自担就是将风险损失由旅游项目自己承担,主要适用于风险程度较低的风险因素。另外,在采取风险应对措施的费用远大于风险损失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风险自担的对策。

5结语

旅游业的发展涉及旅游区的诸多方面,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旅游规划中的风险分析应具有广泛性和长远性,旅游规划风险分析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旅游规划风险分析应涵盖与旅游业关系密切的政策、经济、社会、环境、市场、管理、技术等诸多方面。

(2)旅游规划风险分析应涵盖旅游规划、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的全过程,旅游规划人员应具有一定的风险预见能力。

(3)旅游规划风险分析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规划单位、旅游企业及其它利益相关者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

参考文献

[1] GB/T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S].

[2] 汪宇明.旅游规划方的理性和责任-再谈规避旅游规划的风险[J].旅游学刊,2008,23(9):6.

[3] 全国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资格考试参考教材编写委员会.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388-423.

规划分析篇6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市迅速发展,小城镇蓬勃兴起,农村面貌发生很大变化。规划在促进经济建设、调整城乡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合理利用土地、改善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协调各项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大规模进行城镇建设的今天,适时加强小城镇规划与管理落实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我县十分重视小城镇的规划,把小城镇规划作为促进城镇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规划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复杂的问题。如何提高小城镇规划设计水平,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小城镇,成为带动乡镇企业发展,加快城乡物资交流和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小区域经济中心,已成为关注的焦点,要达到这一目标,还有些问题值得探讨和思考。

2县域小城镇规划中面临的问题

2.1城镇发展规模的确定,导致城镇化水平预测不具备科学性

2.1.1人口规模的确定

对于小城镇人口规模的确定,一直沿用综合平衡法:

P=P0*(1+K)a+P

式中:P——规划期内总人口(人)

P0——规划基期总人口(人)

K——规划期内人口自然增长率(‰)

P——规划期内的人口机械增长数

N——规划年限

而其中P0就很难算清楚,其应该包括农业人口与非农人口之和,往往采集到的资料中有些指标如农业人口数,职工数,在外打工数等都交代不清,前后矛盾,这就造成了我们在计算基期总人口时出现重复计算的错误,而导致现状人口估计的不准确,公式中如剩余劳动力进镇数完全是一个估算值,而不同的规划者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都有可能算出不同的结果,从而影响了人口预测的不科学不合理性。这是一个比较难把握的问题,目前一些小城镇规划人口将剩余劳动力的转化比例定为80%,甚至90%,显然有些盲目偏差。一般认为小城镇镇区人口在5万人以上,才能达到集聚效应,为了一味追求规模效应,而盲目提高人口规模指标,实为不合理。

2.1.2用地规模的确定

在规划时不应根据硬性指标来盲目实施,不容许用地指标超出范围,指标超过规划用地面积应具有相应的弹性,要结合当地的情况,分析其土地利用状况,保证规划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如我县处于洞庭湖区,常年多雨会引起山洪爆发,因此在规划时设置必要的防护绿地,导致规划用地面积超标,因此为了保证用地面积在规定的范围内,要灵活运用,做到规划用地面积因地制宜,将防护绿地的面积不算入到镇区建设用地面积之中。

2.2城镇职能与性质的确定

目前,许多小城镇的性质都是根据现有的一点资料及现状产业发展状况来定的,多数是以商贸、第三产业的职能为主,过分着眼于现状,而没有从全省、全县的城市体系规划来论证本城镇的地位,职能,没有经过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如到当地作调查问卷),定性显得肤浅,缺乏长远性。因为当地的居民对自己生长的故乡最有发言权,我们往往可以从他们口中了解掌握很多书面上不能找到的问题和答案。而且要对当地发展条件分析,结合当地情况及发展适宜度做出规划。

2.3城镇规划编制的问题

2.3.1城镇规划的编制办法过于陈旧,很难适应新体制下经济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高度化的今天,规划主体已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不可测因素增多,总体规划只能是对城镇发展的宏观预测,是一个战略性的规划,落实到地域空间上也只能是粗线条的,而不可能是终极的模式。必须留有足够的弹性空间和发展余地,这样在规划主体突然变化时,才能得心应手地加以合理配置。

2.3.2编制规划的深度不够。

因为一个规划从编制到审批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由于编制工作组织不力,调查研究不充分,地方参与不够,加之其它客观方面的因素,导致规划编制内容不全,深度不够,难以发挥到其应有的指导作用,城镇规划中的许多问题不能解决或者应为缺乏规划实施办法难以使规划编制实施下去。而且有一些小城镇经济条件还很有限,技术力量薄弱,对于规划编制中的一些高技术问题是不能够实施。

2.3.3编制规划所依据的法规、标准不配套,难以适应小城镇经济实力、地域环境差异实际,而导致规划编制存在一定问题。

我们所用的小城镇编制规划是大众的,通用版,没有特殊点,因此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城镇可能并不适用,如经济落后,自然环境较差的地区,而要严格遵守其编制规划所依据的法规、标准,不但显得有些牵强,使一些规划做出后很难实施,而且各城镇很难发挥各自的特点,造成规划呆板,不具特色。

2.4城镇化水平预测简单沿用数学方法,没有具体分析。

城镇化水平的预测主要通过数学方法,应用公式:城镇化水平=镇区人口/镇域人口。其实,城镇化水平还要受其它很多因素的影响,要多角度来分析;如城镇的整体状况,包括城镇的构成,城镇规模,城镇密度,以及城镇发展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城镇基础设施水平等基本情况。其次,还必须对城镇现状水平,城镇化发展速度,城镇化所处的发展阶段各级城镇对现状城镇化水平的贡献程度以及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变化等进行分析。最后,对城镇包括镇域内的人口和经济流向进行分析。

2.5忽略城镇地域特色,规划布局呆板,千遍一律。

在我国有成千上万个小城镇,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各异、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不同,因而千姿百态,各具特色。但近10年来,许多小城镇的规划建设趋同一面,不管地形、地貌,道路多以棋盘式为主、布局模式也均死板教条,没有创新点,公建都以四方、条状格局,没有特点,失去了小城镇本身应有的特点,不能吸引人,也会丧失了发展中的机遇。

2.6规划脱离实际。可操作性、可实施性、弹性差

目前小城镇的发展依赖于规划,但是有些小城镇规划设计让人担忧。规划时完全忽略了小城镇的现状情况,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特色而盲目追求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未把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而不顾客观事实,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盲目扩大用地面积,盲目拆迁旧宅毫无考虑到居民的搬迁问题;将现有绿地,绿化带防护林破坏,这不仅破坏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也影响了人居生活环境。

此外,规划时为了刻意追求规划的漂亮、整体的美观,没有认真分析地形,往往在地形复杂,坡度大,难利用的土地上建设公用设施,加大了工程的实施难度。

2.7城镇规划滞后于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城市规划是城市未来若干年发展建设的指导性法规性文件,地方政府由于受经济影响和思想观念的束缚对城市规划在城市管理和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足,规划只能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认识似乎是大部分人的共识,所以直接导致出现规划未作而盲目建设的现象,没有规划约束的随意发挥,符合了领导的意愿,但这不光在财力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上造成极大浪费,也为以后的城市管理和改造埋下极大隐患。

2.8忽视生态环境建设,导致环境进一步恶化。

1)绿化体系不完整。公共绿地面积日益减少,不少城镇为了盲目扩大城镇建筑面积,不仅不开辟新的绿地,还将原有绿地挪作他用,城镇中缺乏防护绿地的建设,间接的影响了生态环境。

2)生活排污管道设置不当,布局混乱。许多规划者在规划排水管线时,只是考虑到当前利益,对排水、给水管道的设置考虑不周或不设置,造成洪水期来临时导致路基受损、路面积水,严重阻塞了交通和影响行人的正常流通。

3小城镇规划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从以上小城镇规划存在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出,问题的焦点在于没有很好解决小城镇发展中的问题,具体规划缺乏地域特色,或者规划措施没有落实到位等等,笔者认为,要解决目前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上述问题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重视小城镇体系规划,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整体效益,体现个体特色

小城镇是一定镇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小城镇规划时,首先必须根据其在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各自的产业特点,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地的拟定城镇性质,确定城镇未来的发展方向,主导产业,把握好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此,研究各城镇之间的相对位置,相互关系,安排城镇的产业布局和功能分区,协调解决各镇自身难以解决的资源共享,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重大问题,切实发挥小城镇对资源的集聚效应,以达到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保证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3.2结合当地情况,根据规划的标准,园地制宜的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1)结合镇区实际确定建设目标,本着可适当超前的原则,合理确定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不盲目模仿大中城市的发展规模,脱离小城镇实际,把标准

定得过高,而使规划难以实现。

2)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符合当地实际,认真分析其城镇优势,城镇性质来建立配套的基础设施,其基础设施不应是小而全,由于有些镇与县之间的距离很近,仅几公里,有些基础设施可以考虑依托城市,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3道路建设要结合当地的地形,今后产业发展方向等因素,来确定道路的规划,采用数学方法,经过科学分析调查,计算现状道路的车流量、人流量来建设合理的路网体系。

34.4保护城镇生态环境,结合各镇区的优势,引入循环经济的思想,建立乡镇生态工业园区

在规划过程中,要确保整个规划,实施时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对镇区内的对环境有污染的产业要合理科学的规划,通过循环经济的原则,转城镇劣势为优势,建立生态型工业园区,既能解决环境问题,有能发挥本区特色优势,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生态型工业园是一个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两者保持高度和谐,园区发展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高效、稳定、协调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工业区是具有一定循环利用资源能力的工厂企业在一定空间范围的聚集区。

生态工业区的工业一是要发展无污染、少污染的工业项目,二是要将在资源及原材料使用上安排具有共性的企业集中布置,尽量形成合理的“工业食物链”,使上一级工厂排出的废料成为下一级或下几级工厂生产过程中的原料。既减少污染物,又降低产品的成本。同时,同类型工厂相对集中布置,也有利于污染治理设施的集中配备,三是要提高厂区的绿地率。只有建立乡镇生态工业园区才能有效保证乡镇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水平,服务全镇。

3.5提高绿地覆盖率

绿地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净化空气,随着小城镇的不断发展,逐步实现小康,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及工业将不断的得到发展,而使得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加大绿地的覆盖率,合理布局,将会使一些小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被生态系统自身净化,这是保护生态环境一个简便有效的途径。

3.6努力寻求适合于不同类型的小城镇的人口计算模式

以科学的态度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不能盲目的运用过去的公式而造成失误,给规划带来不便。目前我们所运用的最多的就是综合平衡法,而其中的各项指标存在矛盾,我们应该结合各地区不同的情况,找出较为准确、合理的计算方法。可以利用目前所用的多种方法,如主要用一种方法算,再用其他方法验证,以保证数据的准确度,不会造成太大偏差。

3.7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全民规划意识

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对信息具有选择性,规划实施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决定了规划的宣传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充分运用利用电视、报纸、广播、展示会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领导和广大群众都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从而保证规划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功能分区科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逐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增强对规划成果的认识同时,要加强规划法宣传,提高各部门及人民对规划的严谨性,科学性,权威性的认识,自觉遵守规划,理解和支持规划城建部门的工作。

4结语

综上所述,县域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与发展,要根据城镇资源、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立足比较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在“个性”上下功夫,培育发展主导产业,走以产业立镇之路,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所以,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正确分析和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问题,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于今.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协调城乡发展步伐[J].小城镇建设,2006(4).

[2]唐建兵,王玉琼,张薇.旅游业和小城镇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2007,1.

规划分析篇7

目前我国的旅游规划越来越重视统计分析,这是非常可喜的。但在进行统计分析时,由于资料不全和不正确使用统计方法,往往结果不理想;再加上地方上盲目希望旅游业早日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统计数据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貌似科学的统计手段的使用更使之具有了一定的欺骗性。在旅游规划中应科学地运用统计方法。规划的核心是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上(包括统计分析)的创意,这才是规划的核心。

【关键词】 旅游规划;

统计分析

Some Views on Statistical Analysisin Tourism Planmllg

Key words: tourism plann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一、 豁出生存搞发展增长方式

(一)不具备充分条件的数字游戏般的大幅度增长

(二)不顾现实可能性的盲目规划增长

(三)为了迎合某些领导的想法,增设过多的旅游基础设施

二、资料不全且相互矛盾

(一)相当一些地区以前没有对旅游业的发展进行过统计,因此这方面的资料根本就没有

(二)更多的地区以前仅对国际旅游业进行过有限的统计调查,而没有对国内旅游业的情况进行过统计调查

(三)权威统计基础资料相互矛盾

三、统计分析方法的滥用

(一)预测方法的滥用

1.不进行相关分析

2.将比较复杂的数列简单看成是等差数列

3.不进行精度分析和范围预测

4.长期预测使用短期资料

(二)统计抽样调查的滥用

1.样本过小

2.样本代表性不够

3.调查表设计得不规范。

四、分析技术性越来越现代化与思想性匾乏的矛盾

规划分析篇8

一、生态城市规划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以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结合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应用规划科学、系统科学的手段,去辨识、设计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关系,确定最佳生态位,并提出人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

二、生态学原则在城市生态设计中的应用

城市是一个复合的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具有依赖性大、不完善、不稳定的特点,缺乏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较为完善和谐的自控机制,为此,应用生态学的原则和方法去调控城市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提高物质转化与能量利用的生态效率,开发城市未被利用的人力、物力和环境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十分重要。

1.整体性原则。在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规划建设时,应注重宏观的整体效益,谋求经济、社会、环境3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

1.1城市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平衡。一是在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的基础上,树立全局观念,完善和执行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二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上,对城市环境实施容量控制。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可承受的既定利用方式的综合上限,包含人口容量、土地容量、绿化容量及交通容量等;三是在注重经济与环境平衡的基础上,优化城市的生态结构,考虑城市与郊区、乡村的合理区划及功能配置。

1.2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要强调区域性,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要将城市放在特定的区域中,从大的背景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

2.循环再生与节能。生态系统中强调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两者紧密联系,共同进行。一方面是新物质不断合成,另一方面又被分解为可利用的形式,周而复始的循环,构成生态系统存在、发展、演替的基础。

三、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1.生态要素的调查。主要目的是调查搜集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社会、人口、经济与环境的资料与数据,包括历史资料的搜集、实地取证、测试、社会调查与遥感技术应用等,为充分了解规划区域的生态特征、生态过程、生态潜力与制约提供基础。

2.生态分析与评价。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及生态学、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对评价区域的资源与环境的性能生态过程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认识和了解评价区域内环境资源的生态潜力和制约。生态分析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过程分析;生态潜力分析;土地质量及区位评价;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适宜度评价。

3.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规划目标的研究。生态城市规划的工作中,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及规划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内容应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3个方面的内容。

3.1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某种事物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应根据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采用系统工程中的德尔斐专家咨询法和多目标决策法,在参考和吸收传统指标的同时,结合城市生态系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点,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着手,充分发挥人对复杂系统的辩识能力,建立一套科学、综合、简洁、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

3.2规划目标和年限。确定生态城市规划的总目标、近远期目标和年限,应同城市总体规划近远期目标和相应的年限一致,以利用同步、协调、可比、互为应用。

4.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

4.1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单元,研究其特点、结构、环境污染、环境负荷以及承载力等问题,为各生态区提供管理对策。区划的方法可采用数值聚类法等。具体操作时,可将土地利用评价图、工业和居住用地适宜度等图纸进行叠加,并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综合分析,进行城市功能分区。

4.2土地利用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直接影响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故无论是新建城市或改建城市的生态规划都必须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利用布局的研究。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中,应综合研究城市用地状况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按照城市的规模、性质、产业结构和城市总体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建义和科学依据,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趋于合理。

5.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是生态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整体出发制定好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并建立数学模型对城市环境要素的发展趋势、影响程度进行预测,分析不同发展时期环境污染对城市生态状况的影响,根据各功能区不同的环境目标,按功能区实行分区生态环境质量管理,逐步达到生态规划目标的要求。

6.人口适宜度规划。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生态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必须通过研究人口分布、规模、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男女性比、人口密度、人口组成、人口流动等基本情况,从而确定近远期的人口规模,提出城区人口密度调整意见、提高人口素质对策以及实施人口规划对策。

7.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规划。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城市产业结构不仅表现在3个产业的比例关系,还有生产工艺合理没计的问题,即在功能区(工业区)中要设计合理的“生态工业链”,推行清洁生产工艺,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调整、改善老城市产业布局、搞好新建城市产业的合理布局,是改善城市生态结构、防治污染的重要措施。

8.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城市绿化的重要性,将治污与绿化、美化相结合,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气候、环境特征等,合理组织绿地,制定出城市各类绿地的用地指标,合理安排整个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研究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绿量(市区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人均公共绿地等),合理设计群落结构、选配植物,并进行绿化效益的估算,形成一个点线面结合、绿地、水面自然相融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9.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和浪费现象,掠夺式开发导致了人类面对资源枯竭的危险。因此,生态城市规划工作应根据国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依据城市社会发展趋势和环境保护目标,制定对水、土地资源、大气、动植物物种资源、矿产资源等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规划。

10.生态城市规划管理对策研究。目前,从城市环境管理的角度看,我国已有9项有关规定,即“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超标排污收费制度”、“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目标责任制”、“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和“企业环保达标制度”。国家有关部门自1995年开始又陆续颁布了有关生态示范区规划建设的文件,这些法规是城市环境管理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实施生态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基础,但各地在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中,仅有这些国家的有关法规条例是不够的,还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些补充规定,并建立健全执法机构:如“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有主管市长负责,各有关部门参加,密切配合。生态城市的规划方案经多方论证、比较后,提交政府决策部门作为决策的科学依据,并运用政治、经济、立法、计划、管理等综合手段提出实施对策,确保规划方案的实施,促进城市的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

四、结语

人们利用生物圈中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既不能忽视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各种生态系统造成的胁迫效应和影响,更不能将充满生命的生物圈简单地看作人类的资源库和蓄污池。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我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平衡,才能持续利用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规划分析篇9

站址规划是移动通信网络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站址规划的质量直接决定网络质量。铁塔公司站址规划,涉及移动、联通、电信三家电信企业,因各电信企业的网络制式不同,造成铁塔公司站址规划的复杂性。本文通过对不同电信企业规划指标的要求,围绕站址规划的原则、规划方法展开分析,对铁塔站址规划有一定参考与指导价值。

二、铁塔公司规划原则

(1)近细远粗原则

(2)统筹规划原则。1)资源统筹:统筹存量资源与新建需求,优先利旧; 2)需求统筹:统筹三大电信企业建设需求,优化整合;3)进度统筹:统筹客户不同步需求,分批规划立项;4)技术统筹:统筹不同频率、制式、技术特点提出的不同要求。

(3)深化共享原则。1)透明开放现网存量资源进行共享;2)整合各方可融合的新建需求,实现新建共享;3)对于一家独建的需求,可根据其他电信企业共享可能性适当做资源预留;

(4)主动牵引原则。1)主动预判客户需求,进行前瞻性布局;2)研究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通信行业的动态变化,增加主动规划的准确性;3)积极推进将铁塔等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纳入城乡发展规划。

(5)创新发展原则。1)适应城市基站小型化、美观化、隐蔽化的发展趋势,与环境协调匹配;2)在资源受限的条件下,采用多频天线等创新手段节省投资、提高共享率;3)增加行业拓展与其它客户开发。

三、铁塔公司站址整合原则

3.1 站址整合规划依据

由于目前电信企业主要以4G网络建设为主,考虑电信企业的网络制式要求就站址间距要求,使用链路模型为COST-231作为分析电信企业网络布局及整合的理论依据。COST-231是以载频1500MHz≤f≤2000MHz,基站天线高度 30m≤Hb≤200m,移动Hata模型台天线高度1m≤Hm≤10m,基站和移动台间的距离 1km≤d≤20km为基准条件得到的。COST 231-Hata模型路径损耗计算的经验公式为(由于暂没有2000MHz以上的链路模型,TDD网络暂按照COST-231进行测算):

式中:f樵仄担 为基站天线高度, 为移动台天线高度,d为基站和移动台间的距离, 为地形校正因子,反映了一些重要的地形环境因素对路径损耗的影响,如水域、树木、建筑等。合理的地形校正因子可以通过传播模型的测试和校正得出,也可以由用户指定。

3.2 站址整合原则

(1)积极参与电信企业规划,利用联合规划契机在电信企业提交需求前优化站点位置,提升存量站址的利用率,调高规划准确度;

(2)优先考虑存量站共享,其次考虑新建共享,最后考虑单独建设。

(3)对两家及以上在同一(或相近)位置区域同时提出建设需求时,应进行资源整合,实现共享。

(4)当一家或两家电信企业在某位置区域提出新建需求时,应主动征求其它电信企业的意见,最大可能实现共享。

(5)根据蜂窝理论和实际经验,一般要求基站站址分布与标准蜂窝结构的偏差应小于站间距的1/4;触发站址整合距离一般取最大站址偏离度的2倍(考虑各偏移一半);整合完的站址应该符合电信企业网络结构对站间距的要求。

结束语:做好铁塔公司站址规划对电信企业网络建设启动重要作用,同时可以有效提升电信企业站址的共享率,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 考 文 献

[1]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规划指导意见》[S]. 2015年10月;

规划分析篇10

城市灯光装饰是体现一个城市发展情况的关键因素,城市照明规划可以作为了解城市文化、解析城市空间布局的直观工具,其是打造城市人文环境、传递城市精神的有力措施,同时是提升城市全方位质量的关键城市规划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在国内经济水平迅速提升,城市硬实力日益增加的今日,城市的照明规划的重要性渐渐被社会所认识和赞同。通过城市照明专项规划的分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指引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让以后的照明系统建设有合理的参照。引入先进科技,改变传统观念,提升城市照明规划水准与科学管理照明系统。跟随城市发展步伐,这对全面改变城市照明现况有着关键作用。

一、我国城市照明规划的发展情况

在城乡建设部门、发改委和照明规划设计机构的带领下,国内当前对城市照明专项规划的关注可以说相当关注,然而就当前的考察数据来分析,当现在为止,国内对城市照明规划的探索仍比较浅薄,已存在的城市照明设计主题、内容、标准以及作用尚难以达成统一。部分规划只是书面效果,达不到引导建设的效果。首先,城市照明规划变为照明工具书,未能对照明的对象做较详细的描述,比如公路、装饰、建筑。常常各自制定适用性强然而却没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规划内容繁多重复,缺乏鲜明和创新的特点,给人们带来的感受通常是规划的内容相对合理,却不能针对每个城市的特点进行设计;其次,城市照明规划设计更多偏向于概念,实施性并不高。照明规划的设计图和效果图虽然数量可观,质量上却得不到保障,在细节描述上缺乏真实性和针对性,具有这种特点的规划设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照明规划的问题,难以起到实际的指导作用,难以真正促进城市照明规划事业的发展。所以,根据国内城市照明规划的特点,目前其发展方向有以下几个:一是城市照明规划人性化,也就是说要让以客观物质为核心的照明规划逐渐向以市民的感受为核心过渡,让人们的视觉感官作为规划的主导,而不是空间状态;二是大众参与,社会是通过融合不同作用的群体而形成的,有着多元化的特征,照明规划不该是占小部分人群所设计的图纸,而应该是由大多数市民所决定,需要站在多元价值观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三是由城市运行,城市照明的关键需要突破装饰品的观念限制,需要更多地重视对城市经济水平、文化代表、人们生活习惯和绿色节能的影响与特点,合理配置周边的固有资源,持续对各个因素进行协调,使其均衡发展,不断对人力资源实现开发研究;四是城市照明规划应当具备体系化、细节化,并且保证实际的可行性。

二、城市照明专项规划的问题分析

(一)功能照明规划

城市功能照明规划只要指的是公路照明,通常是为了保证机动车驾驶人员在夜间的安全,利用道路灯光设施为驾驶人员提供快速、舒服、可靠的环境。目前在规划过程中还应当照顾到行人在夜间的行走安全,为行人塑造舒服和谐的灯光照明环境,以此获得节能环保、减少犯罪与装饰城市的效果。功能照明规划需要以适应需求、保障安全作为根本,通过合理科学地规划更一步提升城市道路照明水准,增加灯光监控的数量,不断改善城市形象。在美化城市容貌的同时还应当严格保证道路灯光规划符合环保节能的标准,使路灯管理更加合理化、智能化和标准化。在城市功能照明规划过程中,需要符合城市道理功能性照明规范,对灯具的挑选、道路的亮度、光感、匀称性、光污染等要实现全方位考虑,规划应当是具备多元化、可持续、科学等特征,与此同时要最大限度地降低规划成本。严格明确规划强制性项目,以此实现有效管理的目标。利用完善规划编制与改变城市照明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位置,丰富照明功能,提升城市全面实力,促进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

(二)景物照明规划

城市景物照明规划以地区精神文化作为基础,管理与塑造夜晚的景色环境。夜晚景色的照明不只是白天景色的单一重塑,而是依据夜景的特点对灯光周围事物的再次塑造。了解夜色与周围事物的特点,将其和灯光设备进行组合,形成视觉上的感受,这是城市景物照明规划的目的。城市景物照明规划需要为城市夜景设计出全局的以及细节的意向策划,且给出具体要求与限制条件。景物照明并非是一味地追求新奇,而是应该根据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历史特点对城市照明进行规划。不断凸显城市发展特点,打造城市色彩,成为城市的文化符号。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将调查该城市的照明现况作为首要环节,其中包含城市的生态环境、地域特点、本地风俗、历史风貌,以此确定城市照明的发展方向。继而对城市关键的轴线、地区和节点实现整理排序,科学决定发展的重点,搭建清楚的城市夜景景观照明框架。

(三)绿色照明规划

城市照明规划中的绿色环保节能符合国家对节能减排的要求,促进绿色照明发展,大力推动新型节能技术与节能产品,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绿色照明规划是比较有效的节能环保方式,其与城市的环境、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代表一个城市文化层次与管理水准。照明节能的关键是应用高效环保的光源设备,使照明规划最优化,不断提升照明品质使用户感到满意。这样不但可以保证照明质量,还可以保护环境,节约电能。在城市照明专项规划的过程中,人们能够利用合适的光源与光配来实现预期中的视觉效果,研究道路的特征,综合考虑使用哪一种光源和灯具,而非通过概念误解来挑选绿色节能的光源。

三、结束语

近几年来,国内的城市照明划获得了相当程度的重视,要想满足国内城市照明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打破光感单一、文化水平较低等障碍,城市照明规划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专业的手段使其能够可持续发展,以此提升城市全方位文化之旅,促进有关行业的不断发展,推动城市经济水平的提升。对于大部分城市来讲,城市照明专项规划可以称作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动作,需要设计人员发挥想象力,结合城市自身发展情况,在相关编制的指导下选择出一个最优的规划方案。城市照明专项规划将为城市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赵建平.城市照明设计标准及规范[J].灯与照明,2009,(01):7-10+16.

[2] 尉颖琪,王咏笑,王洁,袁樵,黄文芳.城市景观照明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照明工程学报,2015,(03):1-6.

[3] 李农,仇晨思.城市照明规划控制指标体系构成的研究[J].照明工程学报,2014,(02):65-68.

规划分析篇11

0 引言

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前期调研工作中,如果遇到地形复杂的规划地块,可以利用GIS 的空间分析功能以及规划范围内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 对规划地块进行坡度分析、坡向分析等,以作为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参考依据。利用各种空间分析可以确定坡度在某个区段的范围,计算出面积,进而结合坡向分析、等高线分析、流域分析为确定建设用地的范围和布局提供依据。

1 地形分析

地形分析是DEM的各种分析和计算,主要包括坡度、坡向、高程、距离、面积、体积等的计算,以及通视、可视域、剖面等的分析。

1.1 坡度和坡向分析

坡度与坡向是相互联系的两个参数,坡度反映斜坡的倾斜度,坡向反映斜坡所面对的方向,两者是地形描述的常用参数[1]。坡度定义为水平面和地形表面之间夹角的正切值;坡向为坡面法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正北方向的夹角[2]。

1.2 高程分析

高程分析包括平均高程和相对高程计算。如果DEM以格网模型建立,则格网单元的平均高程通常定义为格网的4个顶点Pk(k=1,2,3,4)的高程平均值,既。其相对高程定义为格网的平均高程与研究区域某一最低点高程Zmin之差。即:。

2 基于ArcGIS的地形分析在城市规划中应用―以某村庄规划为例

本文以某村庄为例。数据源为该地区的cad电子地形图。利用Arcgis 9.3软件进行该地区的地形分析的步骤为:高程信息提取,高程信息纠错,数据格式转换,DEM生成,地形分析,出图。依据以上步骤,本文对该地区坡向以及平均高程这两项地形因子对该地区做了主要分析。结果如图3.1、3.2。

坡向分析图将地面坡度的朝向用不同的色调表示,坡向影响到建筑的通风、采光;高程分析图能够直观的反映该地区规划区地势的高低,能大致确定区内的排水方向及排水分区,能初步判断适宜建设区以及能够初步判断道路的选线及可设施性。

3 结语

GIS技术不断融入城市规划领域,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在规划和布局中往往是利用纸质地形图和矢量地形图制作规划图,但是这种方法不利于直观和高效地进行地形分析。而GIS技术恰恰能使得二维的规划图产生2.5维的坡度图和三维视图,使得地形分析这一难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基于Arcgis9.3的地形分析不仅效率高、工作量低,而且精度高,可以实时更新,容易上手。

参考文献:

[1] 周晓乐,张清 利用DEM 数字高程模型计算坡度的差异性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1):145-147.

[2] 杜朝正 基于ArcGIS的坡度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5):25-26.

规划分析篇12

一个城市要想更成熟更完善的发展首先要进行更好的城市规划。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领域基本由两大部分组成,即城市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管理。设计是管理的依据,管理是设计的保证。两者在理论上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现实中已经严重脱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治文明目标的确立,现在城市管理模式提倡公众参与到城市规划中,使城市规划更尊重以人为本、更有维护社会公平和追求社会民族的精神,使公众和政府形成合力。

1 城市规划的含义

城市规划设计在科学上的定义是综合性学科,正在逐渐完善和发展。是在实际应用中进行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相互有关系的实用性学科,它的原理和方法是相对独立的,它主要是进行设计空间和物质空间相互和谐健康发展的社会实际应用。因此城市规划主要是以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进行发展和实现的。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是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政府行为来进行监督、管理的,该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基础,是建筑设计的地基,因此直接影响着建设的好坏。城市规划是城市文化的直接表现。

2 城市规划设计目标和原则

无论是中小型城市还是大型城市都是一样错综复杂的系统。必须在综合考虑城市文化特色和利益要求的同时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在实际应用中,很多时候人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有一定的差别。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政府机关行政领导以及规划的设计人员之间因为不同的思想观念而产生冲突。因此要想正确处理城市与国家与地区与其他城市的关系,建立城市规划的目标和原则就非常重要了。首要原则就是整合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是城市的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同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合。

3 城市规划现在面临的问题

3.1 缺乏思想性

现在大部分城市的规划很大程度上没有数学思维,只是一味的追求城市化。随着人类技术的不断的提高,人类开始过分的运用和改造自然,城市规划的设计者也产生了“征服主义”的态度,断然的蔑视大自然,较少考虑自然坏境条件。另一方面没有思维体现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很少考虑城市规划要想实现所花费的成本,并没有从经济、社会、自然的可行性进行综合分析,因此有时规划本身而言是理想的,但就实际情况来说却过于理想化,不能真正的实现。特别是地方领导为了满足城市的虚荣心,热衷搞各种表面的形象,导致人力、财力、物力的过分的浪费。

3.2 缺乏持续性和可发展性

我国的城市规划在政治、政府政策、经济发展等的影响下与现实城市的发展严重的脱节,大多时候城市规划刚计划并审批完,现实情况早已发生变化,远远超越了计划中的长远目标。此外,因为所进行的规划经常由不同的规划单位不同的领导下完成,造成所做的规划缺乏持续性和可发展性。进而导致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陷入混乱。这一问题尤其体现在中小型城市建设中。

现阶段中小型城市共建项目的上报审批,往往不是在分区规划所确立的城市功能区建设,而是依照建筑商自定的地点进行规划,这就出现了本末倒置的规划行为,这使得城市中公共设施服务范围小、服务功能不全、布局不全面、发展不平衡。并且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

3.3 居住环境考虑不全面

城市首要功能是居所,是人类与环境相结合的体现。然而先阶段我国的城市规划中往往只是注重物质形态的规划,没有考虑与自然环境的相结合。更多的是钢筋、水泥、玻璃、混凝土所代表的城市现代化,以及按照理性原则组成的各种功能区,从而造成了众多问题。如体育运动场所,娱乐设施、公园所在与小区的分布配套不合理。高密集、高容积率、高层化的住宅等则造成人们心里空间,情感空间的惆怅感和孤独感。

法律效力不高,在一定的程度上我国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不是完善并健全的,特别是关于城市规划方面,尽管有一些法律规定,但相对来说还是很薄弱的。在规划经过审查批准通过后,往往因为监督执法的力度不够,专家和学者们严格按照科学论证完成的城市规划被约束,不能完全的实施和执行。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为了经济的发展一味的只考虑自身利益和需要招商引资经,不顾城市规划的法律规定。

3.4 城市生态系统考虑不健全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它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建立起来的,集建筑、交通、生产、生活、信息、科学文化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否完善,优化是否完全在城市规划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低位,因此必须从各个方面进行健全的考虑,比如应当从所处城市特殊的自然环境特种和经济文化属性以及城市本身具有的人文气息。但在我国的目前的城市规划中,大多时候没有把城市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来考虑,一味的只是为了规划而规划。

4 城市规划现阶段问题的解决办法

4.1 提高效率

要想提高规划效率,最重要的是应从整体的大格局出发,从城乡覆盖到城市进行全面的完善和发展。将进行规划工作的所有部门全部纳入“大规划”体系,从而有效的编制规划内容,全面健全完善经济发展要求,统一提升城市规划的目标和设施。其次要不断创新规划机制,不断完善规划目标,积极并且有效的进行城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任务,用严峻的科学方法合理的分解土地规划指标体系、城镇区划体系以及市城规划体系,合理的开发城市边界,严格规范新城新区的建设。最后,努力使城市规划进行统一进程,实现“三规合一”。要将城市规划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发展部门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一起来,真正实现“三规合一”提高规划效率。

4.2 建立多方协调机制

运用科学的方法制定规划,建立有效的多方协调机制。需要加强自然学科、社会学科和工程技术等全面的学问知识和人才。现阶段,参与规划工作的各个部门都是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点上进行规划的,再加上个人行为影响,致使规划不能按照科学与自然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方向进行,没有了科学性可公正性。因此,必须建立多方协调机制。一定要聘请更方面专家学者参与,多多听取大众的意见,让公众参与到其中,是城市规划更民主更得人心,吸纳更多的优秀人员,在全日制大学里让相关专业的学生能够实际的参与到城市规划中。这样才能真正使规划更加科学。

4.3 完善法律效力

应当完善城市规划相关法律效力,强化监察规划工作。我国现阶段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是由地方城市规划管理的,因此很容易被地方政府控制,规划实施可以说是领导人的意图,没有连续性和全面性,导致规划严重滞后。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规划编制和法律入手。应使人大和社会公民有足够的知情权,才能阴招法律和考核来规划工作。

结语

城市规划是否有效成熟地进行必须在加强城市管理的同时,科学地对待,尊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把建筑设计置身于城市规划设计中,把人文主义贯彻之中。完善法律,有效率有思维地进行城市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更美丽、更协调。

规划分析篇13

一、为什么要进行家庭理财投资规划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民收入不断上涨,理财规划也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活动。不同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都要求进行必要的投资理财规划。

(一)家庭生命周期特点要求进行规划。家庭生命周期是指人们的单身期,家庭形成期,家庭发展期,退休前期和退休期这五个时间周期。人们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对于报酬的预期,以及他们自身风险承担能力也不断变化着。从单身期到家庭形成期,到家庭型成长期,再到退休前期,最终到退休期,人们对于报酬的预期会由高降低,所以其相应的风险承担能力也是处于不断下降的。所以在不同年龄段,人们需要不同的理财产品为其制定相应的投资计划,也需要通过投资理财来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

(二)通货膨胀要求家庭必须进行理财。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通货膨胀率却也处在不断地上升的态势。表面上人们的货币多了,可是其实货币却不值钱了。甚至通货膨胀率高于银行利率,以至于人民出现“负利率”情况。为了缓解这种矛盾,投资理财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三)家庭财富日益增加需要进行规划。人们生活水平近几年的到快速提高,人们可支配财富也越来越多。可是正因为人们钱多不知如何使用,从而造成了我们自身的规划不当,以至于过度的浪费。而人们也希望推动自身家庭的财富增长。因此一个合理的理财投资计划便可以合理规划自身的财产,既在保证自身的财富合理使用,又可以增加其额外的收益。投资理财规划显得如此重要。

二、常见家庭理财投资经融工具

(一)储蓄。储蓄存款是居民将暂时闲置的资金存放在银行等存款机构进行保管,同时赚取利息收益的理财行为。储蓄存款是我国最古老的金融产品,也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选择的金融投资工具。其作为大众百姓主要选择的理财产品,主要因其具有高灵活性,品种相对齐全,安全性高,增值稳定深受人们支持喜爱。

(二)债券。债券是一种金融契约,是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直接向社会借债筹措资金时,向投资者发行,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人们可以通过购买债券获得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利息收入并且投资者可以利用债券价格的变动,买卖债券赚取差额。债券由于由镇府机构直接发放,其收益比较稳定,风险较小。

(三)基金。基金是由具有资质的专业投资机构成立的集合理财的一种方式。基金投资整体收益比银行理财更高,具有专家理财、积少成多、分散投资风险、透明度相对较高等优势,当然,风险也相应要高些。它适用于缺乏专业知识又愿意承担一定风险的追求高收益的家庭购买。

(四)股票。股票是股份公司发行的所有权凭证,是股份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给各个股东作为持股凭证并借以取得股息和红利的一种有价证券。人们通过购买股票对外投资,进而获得相应的股利和买卖价差。股票在我国投资市场上因为其高利率受到不少投资者喜爱,可其高风险性也会产生很多负面结果。

(五)保险。保险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现在社会,随着风险发生频繁且意识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购买各类保险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六)房产。近年来我国房产投资是大热门。人们通过以房产为投资对象来获取利益。其按对象按地段分投资市区房和郊区房;按交付时间分投资现房和期房;按卖主分投资一手房和二手房;按房产类别分投资住宅和投资商铺。房产投资成本高,时间长,风险较高。

(七)其他。除去这六项主要的理财方式,社会上还有很多其他的投资理财方式。例如最近几年兴起的p2p(网络贷款),它是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因为收益高、灵活性大、投资理财门槛低而受广大人们接受。其外还有珠宝,期贷、信托等理财投方式。

三、家庭理财投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现状

1、储蓄存款比例占主导地位不变。储蓄存款在中小型家庭中占据其主要的投资地位。现大多数中小资家庭,为保障自身必要开支的情况下,为减少投资的成本同时又给家庭带来稳定的投资收益,所以大多愿选择储蓄投资。

2、债券呈下降趋势。债券作为国家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发放的一种金融契约。往往其专业性较强,因此作为非专业性的大部分家庭来说,债券带来的经济效益较少,所以对于债券的购买力呈不断下降趋势。

3、房产投资占比高。随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上涨,人们手中的“闲钱”更多,为获取更高的利益,又能得到实际的资产,人们对于房产投资的力度加大,房产投资也在不断升温状态,尤其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过快,不少家庭拥有2套甚至更多房产。

4、股票资产占比逐渐增加。股票作为一种高利润高风险的理财产品,以往人民大多都谨慎选择进入。但随着人们可支配资金的增长,这种情况得到改变,人们越来越愿意尝试股票这一投资产品。像2015年时股票市场前景大好,很多人因此获利较多,以至于股票的投资额不断增长。

5、保险资产占比稳中有升。保险作为一种面对突发状况的结果有效的责任保险金。人们在自身生活水平提升中,愿意为自己的生命安全,儿女教育,资产保护等方面签订保险合同来应对突况。

(二)问题

1、金融资产结构过多集中于储蓄,通货膨胀风险较大。我国大多居民在银行储蓄投资中过于集中。银行利率低,其存款后其经济效益较小。在面对日益上升的的通货膨胀中,银行储蓄风险系数极高。其过多的钱币不断贬值,其实际购买力大幅度下降,钱的数量增多但其实际价值却降低,手百姓损失巨大。而像其他投资方式,受其他因素影响,更能灵活有效的避免通货膨胀中产生的问题。

2、家庭理财组合资产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就我国现在的投资情况,我国的家庭理财组合资产的分配比例不合理。人们往往在某一种或两种投资上投入大比例的资产,以至于其应对现在经济市场的风险的能力处于下风状况。例如很多家庭大多选择银行存款作为投资方式,但在面对高风险时,人们往往损失巨大,又由于无其他投资资金与投资项目,以至于自身亏损巨大,无法高效解决。

3、群众投资理财知识的缺乏,从众心理明显。我国投资理财的发展还不完善,人们对于投资理财的理解以及其专业知识处于缺乏状况。在面对各种各样的投资产品选择,和投资的方式的计划上,人们大多处于跟着“潮流”走,盲目从众。例如在进行股票投资时,往往大多数家庭专业知识缺乏,以至于只能跟着“专家”买,跟着大众选,而往往入股的资金却一去不返。

4、缺乏专业的家庭理财服务人员与机构。在中国近几年的投资理财市场上看,懂技术且综合素质高的理财人员处于相对缺乏的状态,导致我国理财投资行业发展缓相对慢。我国专业投资机构也相对较少,无法建立一个专业的巨大的专业理财平台,以至于存在普通老百姓对于理财投资了解少,投资不合理,理财计划不完善等问题。

四、家庭理财规划建议与策略

在认清楚先投资现状后,我们需制订一份符合家庭情况又能使收益最大化的理财计划。这既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也需要政府及其他部门的政策完善及改变。

(一)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作为投资者我们应积极主动学习理财知识,并且将之转换为处理投资项目和避免风险的技巧。然后根据自身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以及风险偏好程度来选择其相应的理财产品。在理财过程中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不盲求利益,又能自主承担风险。但在不断变化的经济情况下,根据不同的时间段的具体情况再不断调整变化。又应在不同类型的家庭情况下选择不同理财方案,用来减轻其风险程度。

(二)合理制定理财方案。家庭投资理财过程中,应首先了解自身的家庭状况。对自身收入多少,收入的稳定性,资产情况,家庭财政支出以及家庭的开支状况等有全面的分析。进而针对家庭的基本情况,做出对投资理财的期望,更有利于理财的合理配置。

在制定方案时,我们应考虑方案的合理性,时效性。并且应该在我们对自身家庭自身财务状况和所存在的问题全面了解后,做出一个完整全面的理财计划。在这过程中,为应对特殊情况发生,我们应建立自身的家庭应急基金。我们还可以选择适合自身的保险,以降低家庭成员发生意外或重疾时带来的经济损失。

(三)资产配置比例适当并进行动态调整。资产配置是指根据投资需求将投资资金在不同资产类别之间进行分配,通常是将资产在低风险、低收益证券与高风险、高收益证券之间进行分配。 通常认为,家庭资产合理配置比例是,家庭收入的40%用于供房及其他方面投资,30%用于家庭生活开支,20%用于银行存款以备应急之需,10%用于保险。 但这一比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家庭所处的不同阶段及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四)大力发展和完善专业家庭理财服务。为增强大众的理财意识和解决大众理财过程中的问题,我国应大力发展家庭理财型服务,建立专业的理财投资顾问机构,为投资理财的家庭作出技术性指导与合理性建议,为其制定专业合适的理财规划。

投资理财已经成为我国家庭重要的管理和获取财富的方式之一。银行存款、股票、房产等以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但面对投资理财我们不能凭着感觉进行自己的资产配置,盲目理财,而应该有一个良好的投资理财计划,找到适合自身家庭发展的理财计划。

参考文献:

[1] 吴琼,于津津、我国家庭理财存在问题研究[A].金融视线.2015.10

[2] 沈衫.家庭投资理财的道与术.理财顾问2015.10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