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处理施工规范实用13篇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篇1

0前言

随着现代建筑产业的发展,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越发明显。建筑在地基处理施工的质量监管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尤其是监管的不规范、监管力度的缺乏,严重制约着监管的有效性。于是,基于存在的监管问题,强化监管的有效性,尤其是监管体制的完善、监管体系的构建,是强化监管工作的重要举措。并基于监管工作的优化和改革,更有助于现代建筑产业的发展。

1地基处理施工中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建筑产业的发展日益繁荣。当前,我国建筑产业不够完善,尤其是建筑产业链缺乏完善的体制,在规范管理上相对欠缺,以至于建筑地基处理施工监管落实不到位,诸如质量监管工作,在施工阶段比较欠缺。于是,地基处理工程的施工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诸多的问题,涉及到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而且这些监管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监管工作的开展。

1.1工程管理不规范,尤其是监管人员缺乏良好的素质

目前,我国建筑领域的人才相对缺乏,在工程的施工建设中,存在诸多不规范、不科学的行为。在地基处理工程施工中,高密度的和谐施工环境,需要基于有效的施工管理。而实际的施工监管工作相对缺乏,监管人员对各项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监管工作带有形式的色彩,以至于施工人员相对散漫,工程安全隐患增多,施工质量难以确保。同时,施工管理人员非专业出身,都是由领导担任,这就造成监管缺乏专业性,对于监管中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最终影响工程质量的管理工作。

1.2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尤其是施工技术的缺乏

地基处理工程的施工监管,在于对高密度的施工群体进行协调的分化管理,以强化施安全管理和质量监管。而实际的施工建设,施工人员的专业性缺乏,对于安全缺乏一定的意识,以至于施工操作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规范操作,影响施工建设的质量。同时,企业的监管制度不完善,缺乏对于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最终造成施工现场“鱼龙混杂”,各类安全问题、质量问题都孕育而成,进而加剧了施工质量监管的难度。

1.3工程施工的质量监管力度缺乏,尤其是监查不到位

地基处理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工程系统性强,尤其是多工种、多技术下的施工建设,对施工质量监管带来较大的难度。实际的工程监管,缺乏监管的力度,对于工程项目的管理执行力落实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各类质量问题的出现。同时,施工项目的监查不到位,表面形式下的监管工作,严重影响着工程的有序开展。并且,管理的监查缺乏完善的体系,各监查部门的职能不明确,监查工作无法落到实处,最终造成监管缺乏有效性。

2强化地基处理工程监管的若干措施

现代人的生活理念发生了本质性转变,建筑结构的施工建设更加复杂,地基处理施工难度加大,诸多的监管问题制约着现代施工建设的发展。针对上述的若干问题,提出强化地基处理工程监管的几点措施,诸如创新监管理念、监管制度等,都可以提高施工的安全性,以及工程施工质量。

2.1规范施工监管工作,尤其是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

地基处理施工是一个高密度的施工工程,施工监管的规范性,是监管工作开展的基础。在施工项目的管理中,要规范管理制度,明确好各管理部门的职责,并落实到人,这样在规范的监管体制下,强化监管的力度。同时,监管人员的职业能力,尤其是综合管理素质,是监管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因素。地基处理施工多工种、多工艺的施工环境,决定监管人员,具有较强的监管能力,对于项目中的各项问题,进行妥善而及时的处理,是地基处理施工监管者所必须的。并且,管理者应该具有创新的监管理念,不断强化工程的监管力度,以落实各项监管职能。

2.2构建完善的监管体系,尤其是强化工程质量的监管

地基处理工程建设在于质量控制,在完善的管理体系中,落实好质量监管是基础。公地基处理施工的质量问题源于多个方面,这就要求监管工作必须做到全面而细致,对于工程项目的质量问题,进行有效的规避。在质量监管中,要强化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进而规范其施工操作。并对其施工技术进行培训,以完善有效施工的自身条件。同时,质量监管是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于是在监管中,控制好施工各环节的工程质量,避免人为因素或外部因素下的工程质量。而且,施工质量问题下的“二次”施工,不仅影响工程进度,还增加了工程的成本输出。所以,在地基施工管监管中,构建完善的监管体系,对于地基处理工程质量方面,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施工质量监管。

2.3强化监管职能,尤其是提高监查力度

地基处理施工中,多工种、多工艺的施工环境,需要基于有效的监查力度,对于施工的各环节进行规范监管。地基处理工程比较特殊,管理的职能部门,在监管的职能上比较模糊。于是,在强化监管的工作中,对于管理部门的完善,尤其是监管职能的优化,可以强化检查的力度。同时,对于监管中的问题,要进行及时的问题分析,进而有效的问题反馈,以强化监管的有效性。并且,监管的开展需要基于完善的检查制度,以规范各监管工作的有效落实。

3结语

基于上述,我们知道:地基处理施工质量监管存在诸多的问题,尤其是监管工作的落实不到位,监管缺乏全面性和有效性,严重制约监管工作的有序开展。于是,基于管理体制的完善、管理体系的构建,对于落实监管工作,优化监管效率,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龚梅,彭更旺.地基处理施工质量管理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07)298—299.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篇2

1、施工方案

本标段以基底处理为导向,以深挖路基施工和高边坡开挖为重点,并采用综合机械化作业,分区段平行流水施工。路基填、挖方量较大,填方、挖方较为分散,划分两个施工队伍完成。按照工程进度安排,实行施工队伍动态管理。

2、填方路基施工方法及工艺

2.1施工方法

采用纵向分段水平分层填筑,挖掘机或装载机装车,自卸汽车运输,推土机配合平地机平整,振动压路机压实。

2.2施工工艺

(1)基底处理:采用人工配合推土机或平地机清除地表,并进行基底碾压。

(2)分层填筑:划分施工段,挂线控制每层松铺厚度,分层填筑。

(3)摊铺平整:采用推土机摊铺初平。

(4)洒水晾晒:对填料进行洒水晾晒,含水量控制在最佳含水量的±2%范围内。

(5)碾压夯实:碾压采用大吨位重型振动压路机进行。

(6)质量检测:每一层填土压实后,及时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填筑上一层。

(7)路基整修:包括路基横坡度、平整度、边坡等整修内容。

3、挖方路基施工方法及工艺

3.1施工方法

土方开挖分层进行、采用挖掘机或推土机配合装载机开挖装车,自卸汽车运输。一般区段采用单层纵向全宽挖法开挖;深路堑开挖时,采用分层纵向错台开挖。

3.2施工工艺

(1)测量放样:用全站仪放线定点,水准仪测高程,标定开挖线。

(2)挖掘机开挖:自上而下分层开挖,预留20~30cm人工刷坡。

(3)自卸车运料:对挖方料进行利用方或弃方处理,运送到指定地点。

(4)整修边坡、挖排水沟:平地机辅助人工刷坡,开挖平台排水沟。

(5)附属工程、边沟:开挖至规定断面后,进行防护等附属工程施工。

3.3石方开挖

本标段石方开挖采用爆破为主,松土器为辅的方法开挖。爆破方案采用深孔梯段爆破(周边用预裂爆破)法和手风钻浅孔爆破(周边用光面爆破)法开挖爆破方案。

4、特殊路基处理

4.1特殊路基处理方案

本合同段路基所经过区段出现特殊路基,处理的型式及施工处理方案有:①湿陷性地基: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采用处理方案为强夯夯实;对于低液限黏土的湿陷性地基,采取路床翻松掺5%生石灰30 cm厚翻压实。②路基填挖结合处:路基纵向填挖结合交界处应修成台阶,台阶宽度和高度符合技术规范要求;横向填挖交界处也修成台阶;高填方路基在填高4 m处用冲击压路机补压3遍。③软土地基:路基范围内采用换填矿渣,并用冲击压路机压实,软土路基施工应避免在雨季施工,同时应加强现场排水。

4.2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

4.2.1施工方法

对于可能出现的湿陷性黄土路基,将按照有关规范经业主同意,采用人工配合机械施工,对不同地段进行冲击碾压处理。

4.2.2施工工艺

(1)清理地表:人工配合推土机清除地表杂物。

(2)测量放样:用全站仪放出冲击碾压范围和路中线,并用水准仪测定原地面标高。

(3)根据设计要求,采用冲击压路机冲击碾压,满足设计要求。

(4)测量检测:测定标高,计算下沉量。

(5)压实度检测:用环刀法或灌砂法测定压实度,符合规范要求。

5、路基排水工程

5.1施工方案

根据路基填筑和路堑开挖的施工情况,适时进行路基排水设施的施工。

5.2施工方法

5.2.1边沟、排水沟

(1)基坑开挖:其位置、断面尺寸、坡度要符合设计要求,沟壁必须平整、坚实;沟底应平顺、排水畅通,无阻水现象。

(2)浆砌前,沟内松土、杂物要清净,积水要疏干,淤泥要清除。沟底夯实,沟壁拍实。

(3)浆砌挂线,采用挤浆法施工。

(4)浆砌的水沟大面平整、平顺,浆砌厚度达到设计要求。

(5)排水沟与原有排水系统相连。

5.2.2急流槽

(1)急流槽较长时,分段砌筑,每段长度一般为5~10 m,接头处用防水材料填缝,确保密实无空隙。

(2)为降低纵坡很大的急流槽中水流的流速,采用人工加糙的方式进行处理。

6、确保路基填前原地面处理

(1)路基用地范围的原地面,按照规范或规程所规定的要求要认真进行清表处理,用推土机把原地面的杂草、腐殖土、树根、建造垃圾等要彻底清除掉,清除厚度一般少于30 cm,具体路基设计文件中都有要求,同时应整平碾压,压实度必须达到90%以上。对填挖范围内的障碍物拆除,原地面如有坑洞、墓穴、地下管线等都必须采取措施处理好并填实。

(2)底路堤压实度的控制,从路槽底面高程以下算起,80 cm范围内压实度分别达到以下标准:高速公路、一级公路:≥96%;二级公路:≥95%;三、四级公路:≥94%。80~150 cm范围内压实度分别达到以下标准:高速公路、一级公路:≥94%;二级公路:≥94%;三、四级公路:≥93%。填土高度达到>150 cm时:高速公路、一级公路:≥93%;二级公路:≥92%;三、四级公路:≥90%。

(3)对自然坡度陡于1:1.5的地面,必须采取超挖原地面至坚硬土层形成不少于2 m宽的台阶,并分层填筑时台阶部分也达到以上要求的压实度。对自然坡度陡于1:2.5的地面应进行抗滑稳定性验算,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保证路基的整体稳定性。

(4)地形复杂地段,必须先清表再开挖台阶后把虚土去除,才可先填坑穴部分,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篇3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某仓库用房,门式刚架结构,甲方要求地面堆载不小于50Kn/m2;建筑面积1574.63m2,建筑总高度8.35m,设防烈度7度,结构安全等级二级。

(一)地理位置及地貌

本工程位于平原地貌单元之上,地势较平坦,场地内分布多条南北向排水沟,宽1.8~3.5米,深1.2~1.8米,勘察期间已基本填平;场地东面分布多个大小不等鱼塘,深约3.0米,已填平。

(二)地质情况

根据所提供的地勘资料,拟建场地在本次勘探范围内,土层共分为6层,现选取其中的4层土列表如下:

表1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及压缩模量(ES1-2)建议值

勘察期间,各钻孔均遇到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松散沉积物中孔隙水,系潜水性质,受大气影响,主要由大气降水及地表水渗透补给。勘探时地下水初见水位埋深0.80~1.00m,稳定水位埋深0.60~0.90m(标高为3.58 m~3.28m)。年水位变化幅度1.0m左右,近3~5年最高地下水位埋深0.50m(标高为3.68m)。对本次拟建工程而言,建筑物基础受地下水位变化具干湿交替,按不利因素考虑,该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根据邻近工程资料分析,拟建场地地下水对砼和砼中钢筋长期浸水具弱腐蚀性,干湿交替具中等腐蚀性,对钢结构具中等腐蚀性。

二、地基处理

根据地勘报告,该场地类别属Ⅲ类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为抗震不利地段。本场地根据试验及公式计算,判别(3)、(4)层饱和粉土为可液化土层,地基土液化等级为轻微液化;综合判定该拟建场地具轻微液化。由于表层覆盖层较厚,且承载能力很低,且压缩模量小,地基沉降量大,故不能直接作为浅基础或堆场的持力层,因此必须对场地进行地基处理。

(一)地基处理方案

根据结构初步设计结果,单柱最大竖向承载力标准值Nmax=500kN,堆载≥50Kn/m2,要求处理后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在80~120kPa,满足该建筑物对承载和沉降的要求。参考本地区已有的施工经验,我们采用砂石桩进行地基处理。同时利用桩中的砂石孔隙排水,减小因挤土效应使孔隙水压力增加的问题,减轻或消除液化土层的作用,使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能稳定并达到工程需要。

(二)砂石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及施工:

1、 执行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桩基为正三角形布置,桩径400mm,桩间距1.05m,面积置换率7.18%。

2、 砂石桩桩长的确定:桩长穿过承载力低的(1)、(2)号土层,桩端进入(3)号土层内≥1m;本工程桩长≥6m。

3、 处理范围:按地基沉降计算的应力影响范围及大于可液化土层厚度的1/2并不小于5m确定,同时因为建筑一层内部有重型设备,综合考虑,本工程区建筑物外墙以外6m范围以内满堂处理。

4、 砂石桩使用的砂石料采用天然级配砂卵石,要求含泥量≤5%,最大粒径≤50mm。

5、 砂石桩使用的砂石料的级配按设计承载力做级配试验,以现场试验确定。

设计估算:桩用料量=桩孔体积×充盈系数;

规范取值:充盈系数β=1.2~1.4,若施工中地面下沉:取大值;施工中地面隆起:取小值。

根据当地施工经验,本工程的充盈系数取值为β=1.25

6、 砂石桩采用振动沉管桩机施工,以消除(3)、(4)层饱和粉土的液化作用。

7、 施工前先选择有代表的地块做施工工艺、成桩挤密试验,确定复合地基的设计参数的准度,对原设计作进一步的补充完善。

8、 砂石桩的打桩施工顺序:从中间向或隔排施工。打桩过程中有地面隆起不均匀的现象出现,采取调整充盈系数的方法解决此问题。

9、 施工时桩水平偏差不应大于0.3倍套管外径,套管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1%。

10、砂石桩打完后,将设计桩顶以上的土层挖除到设计的桩顶标高,将场地上松散的土用压路机压实,再分三层铺设砂石垫层(此层在现场称为褥垫层),用压路机压实到设计标高,厚度共500mm。

11、在褥垫层施工完成后25天对复合地基做静载荷试验。静载荷试验的数量按不少于总桩数的0.5%及每个单体建筑不少于3点控制。同时按照规范要求检测基础变形及检测压缩模量,沉降量控制为:总沉降量≤50mm,柱间沉降差≤0.002L(L为柱距)。

(三)地基处理承载力试验

取场地7#试验点,采用现场静载荷试验,测得复合地基承载力极限值为210kpa,相应的最大沉降量为16.30mm,满足工程要求。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工程实例,针对软土地区地基承载力不足时给出了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案,该方法亦有效的控制了土层液化的产生;静载荷试验表明,砂石桩处理后的软土地基承载力、地基变形均能满足工程需要,效果理想。本文为粉土、粘性土、素填土、杂填土等软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提供设计和施工经验。

参考文献: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篇4

一、引言

结构设计总说明主要内容有设计依据、相关规范、抗震等级、人防等级、地基情况、抗渗做法、荷载取值,材料情况、施工注意事项、选用图集、通用图以及在施工图中未画出而通过说明来表达的信息。

二、结构设计总说明写法问题

1、相关规定

(1)《结构专业审查要点》的规定结构设计总说明着重审查设计依据条件是否正确,结构材料选用、统一构造做法、标准图选用是否正确,对涉及使用、施工等方面需作说明的问题是否已作交待。审查内容一般包括建筑结构类型及概况,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和设计使用年限,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及设计地震分组)、场地类别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砌体结构施工质量控制等级,基本雪压和基本风压,地面粗糙度,人防工程抗力等级等7 条。

(2)《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要求每一单项工程应编写一份结构设计总说明,对多子项工程宜编写统一的结构施工图设计总说明。如为简单的小型单项工程,则设计总说明中的内容可分别写在基础平面图和各层结构平面图上。结构设计总说明应包括工程结构设计的主要依据,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和设计使用年限,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要求和砌体结构施工质量控制等级,建筑场地类别,地基的液化等级,建筑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及设计地震分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等12 条。

2、相关内容写法

(1) 通常,工程结构设计的主要依据是:①设计遵循的规范、规程和规定;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③设计荷载;④建设单位对设计提出的符合有关标准和法规的、与结构有关的书面要求;⑤批准的方案设计文件。应遵循的规范、规程和规定自不必说,“工程勘察报告”最好通过审查,这样可以避免设计依据不准确造成结构设计的返工。荷载取值要规范,活荷载应与房间的使用功能相符,符合专门的规范、标准。

(2) 设计±0.0 标高所对应的绝对标高按规划部门要求。

(3) 图纸中标高、尺寸的单位一般为:标高以m 为单位,其余尺寸以mm 为单位。

(4) 建筑结构设计的结构安全等级和使用年限,应符合《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第1.0.5条、第1.0.8 条的有关规定。特别注意:基础的安全等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3.0.1 条)与建筑物的安全等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3.2.1条)不同,应按各自的规范来确定安全等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与建筑专业年限的说法不同。设计使用年限定义:设计规定的结构或结构构件不需进行大修即可按其预定目的使用的时期。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要注明工程合理使用年限,一般工程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 年,而建筑施工图定为100 年(例如:一般高层,其根据《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第1.0.4 条,为建筑耐久年限)。若结构使用年限定为100 年,则结构要符合另外的要求或采取专门的有效措施。

(5) 建筑场地类别、地基的液化等级、建筑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及设计地震分组)要符合《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防分类要清楚,严格按《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的规定执行。

(6) 人防工程的抗力等级应按《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执行。规范增加的常规武器和核武器分类,针对防空地下室的类别在设计说明中应有明确。

(7) 有关地基概况宜如下描述:地基基础设计等级,持力层类别、承载力特征值,地下水类别、标高,设计防水水位,有无软弱下卧层,基坑开挖支护措施,应符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①天然地基基础,要注明基槽检验要求。②桩基础要分析使用地质勘察报告,说明桩端持力层的选择,桩的承载力取值,对桩基的检测要求。③地基处理选择的方法应合理、有效,承载力取值方法满足规范要求,地基处理后的承载力与变形满足上部结构的设计要求,地基处理方法和施工试验、检测要求符合《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规定。

(8) 采用的设计荷载,包含风荷载、雪荷载、楼(屋)面允许使用荷载、特殊部位的最大使用荷载标准值,应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对《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未作具体规定的荷载标准值应注明,可参见《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基本风压、地面粗糙度符合规范要求。

(9) 钢筋混凝土结构时,应说明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锚固长度、搭接长度、接长方法,预应力构件的面积、锚具种类、预留孔道做法、施工要求及锚具防腐措施等,并对某些构件或部位的材料提出特殊要求。选用的建筑材料,应注明规格、型号、性能等技术指标,其质量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说明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种类与级别。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混凝土设计规范》第9.2 节。现浇挑檐、雨罩等外露结构应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9.1.1 条附注设置伸缩缝,即伸缩缝间距不宜大于12m。

(10) 对水池、地下室等有抗渗要求的建筑物的混凝土,说明抗渗等级,提出需作渗漏试验的具体要求,在施工期间存有上浮可能时,应提出抗浮措施。地下工程防水混凝土底板混凝土垫层应按《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要求不应小于C15,厚度不应小于100 mm,在软弱土层中的厚度不应小于150mm。防水混凝土结构厚度不应小于250mm。地下工程防水混凝土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要求不应小于50mm。注意:此规定与混凝土规范不一致,一般情况下,民用建筑不宜按防水规范设计。必须采用时,应注意采取对厚保护层的防裂措施。同时应进行裂缝宽度的计算,裂缝宽度不得大于0.2mm,并不得贯通。防腐蚀措施可按《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程》(GB50046―2008)要求。

(11) 所采用的通用做法和标准构件图集;如有特殊构件需作结构性能检验时,应指出检验的方法和要求。不应采用过期作废图集。特别说明有:“本工程施工前,应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单位根据工程的特点进行技术交底。施工单位应全面熟悉图纸内容,在设计单位进行技术交底后方可施工。若遇图面不明,应与设计单位取得联系,共同研究解决,不得擅自处理。未尽事项均应按照国家现行有关设计、施工验收规范规程等要求执行”。

(12) 施工中应遵循的施工规范和注意事项,施工图涉及到钢网架、电梯及其它设备预留的孔洞、机坑、基础、预埋件等一定要写明:“有关尺寸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必须得到设备厂家签字认可方可施工。”这样可以免除一些以后使用上的麻烦。预埋件、吊环的材料、计算与构造要合理、安全,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0.9.1~8 条。施工的注意事项,有后浇带设置,封闭时间及所用材料等。以上也可参照《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

参考文献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篇5

在路桥连接部位,连接处的施工是重要部分。因为道路与桥梁在建筑工艺上存在差别,地基的情况也有个巨大差异,但是公路与桥梁通过的载荷是相同的,这样就会在作用面上渐渐形成不同的差异,出现不均匀沉降情况。这种现象会影响公路和桥梁的安全,在上面行驶的汽车等容易引发跳车现象。跳车现象影响着汽车的安全驾驶,如果在会车时发生跳车现象,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因此找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并在今后的施工时避免出现此类现象,有很重要的意义。

2 路桥过渡面不均匀沉降原因分析

不均匀沉降现象的发生对车辆安全行驶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导致该问题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通常该问题还是多种因素共同所致,具体来说,其成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结构设计不合理

路桥建设中在过渡面的设计中,搭板式设计最为普遍。这种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不均匀沉降现象。但是如果搭板出现断裂,就会出现严重的不均匀沉降。所以搭板设计还不够完善。然而在有规定上,也没有相应的具体的规定,没有对搭板长度,强度的严格规定。这让施工选择搭板时,并没有可靠的参考因素,只能依靠设计者的经验和判断。

2.2 材料质量不合格

材料不合格是出现道桥过渡面出现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不重视原材料的质量,导致建设后强度不够,同时验收时不细致,走过场,导致工程质量低。在大型车辆多次碾压下,就十分容易等搭板断裂,混凝土风化等问题。所以材料质量的控制十分重要。

2.3 压实度未能满足要求

压实度不达标是过渡面不均匀沉降的又一巨大诱因,在工程质量的调查研究中,压实度不足是不均匀沉降最大的最终祸首。压实的流程不当,压实机械车辆的应用不准确,不进行工程试验环节等原因导致了压实度不良。压实度不足导致地基软,在车辆和货物的重压之下导致地基下陷,从而引发上层混凝土连接部分断裂。应该选择工作性能稳定的设备机械,提高压实工作的认识程度,重视压实的意义,保障压实工作满足质量标准。

2.4 软土地基处理不到位

软土地基是道路施工的基础工作,只有做好基础才能做好后续工作,软土地基没有打好,导致上面的混凝土受力不均匀,容易发生断裂,从而在路桥过渡面出现不均匀沉降。从而引发汽车行驶到该处出现跳车现象,不利于汽车驾驶员驾驶汽车的稳定性,同时对驾驶的舒适性也带来破坏。软土地基处理不到位主要是因为为了加快施工进程,地质探测没做到位,钻孔深度不够,不能满足软土地基建设的要求。从而引发软土地基的工作做得不好,处理不够。

2.5 施工人员的素质偏低

施工人员素质偏低,对路桥过渡段的施工技术和规范要求掌握不全面,未能严格根据规范标准开展施工,存在违规违章操作,影响工程质量提高。另外,施工现场管理监督不到位,对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处理和应对,也会影响工程质量,导致过渡面不均匀沉降问题发生。

3 路桥过渡面不均匀沉降的防治对策

解决过渡面的沉降问题要从原因出发,针对病症抓药。要结合本身工程的特点,注意设计工作,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加强原材料质量的监管,注重软土地基的建设,提高施工人员素质,保障工程质量。

3.1 做好过渡面设计工作,有效指导施工

做好过渡面设计工作,确保过渡面长度合格,强度满足相关规范要求,为提高施工质量奠定基础。施工前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对过渡面施工进行科学合理安排,有效指导过渡面施工,促进施工任务顺利完成。做好过渡面沉降试验,将不均匀沉降严格控制在相关范围内,满足施工规范要求,为提高工程质量奠定基础。

3.2 加强材料试验检测,确保材料质量合格

做好过渡面施工材料采购工作,从质量可靠的供应商中采购材料。加强水泥、砂石等材料试验检测,确保各项指标合格,满足施工规范要求。对施工现场材料也要做好抽检工作,确保质量合格。要合理选择各种材料类别,确保其质量符合施工规范要求,能满足施工需要,为提高过渡面压实度,提高工程质量,预防不均匀沉降现象奠定基础。

3.3 做好过渡面压实工作,确保压实度合格

为提高压实度,要合理选用碾压机械设备,确保路桥台背路堤与护坡施工同时进行,采用分层填筑和压实方式,一层填筑完成,并且碾压合格之后,才能进行下一层碾压施工。分层压实过程中,每层松铺厚度控制在20cm为宜。做好取土、卸土、填土施工工作,然后适当洒水,确保在最佳含水量情况下碾压,摊铺完成后用压路机进行碾压,一般碾压3-5遍为宜。碾压完成后进行压实度检测,确保每层压实度质量合格,满足施工规范要求。碾压施工中,监理人员要加强现场检测,确保各类材料质量合格,满足施工需要,对存在的不足及时改进,保证过渡面压实度,实现对不均匀沉降的有效预防。

3.4 重视软土地基处理,提高过渡面工程质量

做好施工现场地质勘查工作,根据软土地基不同类型,合理选用相应的处理方法。常用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有置换法、排水固结法、竖向加固法、灌浆加固法等。施工中应该根据过渡面软土地基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相应的处理方式,确保地基稳固可靠。同时在软土地基处理时,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开展工作,把握工艺流程和施工要点,促进处理效果提升,从而保证路桥过渡面施工效果,预防不均匀沉降问题发生,为提高路桥过渡面工程质量奠定基础。

3.5 加强施工队伍管理培训,提高他们综合素质

注重加强施工队伍建设工作,引进技术水平高,遵循各项规章制度的施工人员,促进施工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同时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管理与培训,促进施工人员综合素质提升,让他们更好掌握路桥过渡面施工技术和规范流程,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开展各项工作,遵循工艺要求,保证施工质量。加强现场施工管理和监督,对存在的不足及时改进,避免违规违章操作情况发生。

结束语

路桥过渡面不均匀沉降现象影响了道路的美观,也对通过的汽车的安全性留下了隐患。这种现象有很多种原因造成,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们就要在方方面面都做的好。在施工前做好搭板的设计,采用良好的材料,夯实地基,加强人员的培养。路面过渡面问题也是对施工队伍的综合考验,需要施工部门相互合作,相互监督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篇6

(一)现行绿色施工规范编制颁布情况1.国家层面国家层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分别于2007年和2014年了《绿色施工导则》(建质〔2007〕223号)、《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50905-2014),旨在对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提出规范性要求,指导建筑工程绿色施工。2.地方层面地方层面。上海、福建、重庆、四川、青海、湖南、北京等10多个省市陆续了绿色施工规范(规程)。其中,上海市《建设工程绿色施工管理规范》(DG/TJ08-2129-2013)和青海省《建设工程绿色施工规程》(DB63/T1307-2014)的适用范围为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设施工程;重庆市《建设工程绿色施工规范》(DBJ50/T-228-2015)的适用范围为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福建省《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技术规程》(DBJ/T13-180-2013)、四川省《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与验收规程》(DBJ51/T027-2014)、吉林省《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程》(DB22/JT134-2014)、湖南省《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DBJ43/T101-2017)的适用范围为建筑工程;北京市《绿色施工管理规程》(DB11/T513-2018)的适用范围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公路工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以及园林绿化工程。3.行业层面行业层面。中国民用航空局于2017年了适用于全国范围的《民用机场绿色施工指南》(AC-158-CA-2017-02);河南省于2018年了适用于本省范围的《公路工程绿色施工导则》(DB41/T1541-2018)。

(二)现行绿色施工规范主要内容国家的《绿色施工导则》以及北京市、上海市、福建省、四川省、青海省、湖南省、河南省绿色施工规范(规程)的主要内容为节水、节地、节材、节能、环境保护等“四节一环保”的基本规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中国民用航空局《民用机场绿色施工指南》以及重庆市、吉林省绿色施工规范(规程)除包括“四节一环保”基本规定外,还从专项工程的角度对绿色施工内容进行了细化规定。例如,《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对建筑工程施工场地、地基与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装饰装修工程、保温和防水工程、机电安装工程、拆除工程等提出了专项绿色施工要求;《民用机场绿色施工指南》包括了施工临时设施、土石方工程、飞行区工程、航站区工程、公用配套工程、弱电系统工程、空管工程、供油工程、飞行区不停航施工等专项绿色施工内容。

二、现行绿色施工规范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针对水利工程施工特点的绿色施工规范与建筑工程相比,水利工程施工的主要特点为:建设周期长、施工战线长,多涉及水库、大坝、渠道、堤防、涵闸等施工项目,需进行施工导流、截流及水下作业,受汛期和季节影响较大[3]。目前国内现行绿色施工规范侧重于建筑工程、市政工程,仅《北京市绿色施工管理规程》的适用范围包括了水利工程,但该规程仅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卫生等方面对建设工程提出基本规定,未能充分体现水利工程的施工特点。

(二)现行部分绿色施工管理要求不适合水利工程由于缺乏专门的水利工程绿色施工规范,水利工程只能按照现行绿色施工规范(规程)执行,但现行的规范(规程)的部分管理要求并不适合水利工程,因此导致水利工程在落实绿色施工相关规范时存在一定问题。以北京市《绿色施工管理规程》为例,该规程在扬尘污染防治部分提出:“土方工程应做好降尘措施,配备喷雾炮降尘设备或在作业区安装喷淋(雾)系统”,但河道开挖过程中土壤的含水率可能较高,不宜一概而论,全部采取湿法作业。

三、水利工程绿色施工规范编制架构

(一)规范编制思路1.突出问题导向规范编制应坚持问题导向,统筹分析研究《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50905-2014)、《绿色施工导则》(建质〔2007〕223号)以及各省市绿色施工相关规范、规程要求,在与行业管理部门、施工企业进行充分沟通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水利工程落实绿色施工管理要求存在的问题,依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并结合行业专家团队咨询意见,在规范编制过程中对重点问题给予解决。2.突出行业特点水利工程可能涉及河道、湖泊、水库等水体,施工过程中不仅对大气、声环境造成污染,也可能对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更加严格的环保措施以加强对水源水质的保护,因此规范编制应突出水环境保护的管理要求。规范编制应根据不同类型水利工程的施工工序进行专项工程划分,在对专项工程进行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绿色施工要求,例如疏浚工程的清淤方式或底泥处置不合理,将对水环境和土壤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应对清淤方式、底泥处置方式提出合理可行的管理要求。

(二)规范编制依据规范编制除应执行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等文件要求外,还应遵循行业主管部门相关规定以及水利行业设计标准。例如,《中国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堤防工程设计规范》《疏浚与吹填工程技术规范》等。此外,还应兼顾各省市关于绿色施工管理的地方性规定和文件精神。以北京市为例,编制北京市水利工程绿色施工规范,应统筹考虑《北京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北京市《绿色施工管理规程》《北京市水务工程施工扬尘管控工作方案》等相关文件精神的落实。

(三)规范内容框架规范关于绿色施工的要求应覆盖施工活动全过程,并从环境保护、节地与土地资源保护、节能及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及材料利用五个方面提出必要的绿色施工要求。总体框架由施工组织管理、基本规定以及专项工程绿色施工内容组成,其中专项工程绿色施工内容应充分体现本省市水利工程的施工特点。按照水利工程的施工工序可划分为土石方工程、水工地基处理工程、水工混凝土工程、砌体工程、疏浚工程、引调水管道工程、水工金属结构及水利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水工建筑物拆除工程、绿化工程以及水利信息化工程等。

(四)规范要点1.绿色施工组织管理水利工程参建方包括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规范应明确参建各方的管理职责。建设单位应在招标文件及合同中明确绿色施工要求,协调参建各方绿色施工管理工作;设计单位应在设计文件中采用节约环保的理念,选择节能环保材料及设备;监理单位应审批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中的绿色施工措施,监督检查施工单位绿色施工措施的实施和效果;施工单位应建立绿色施工管理制度,编制绿色施工方案,定期自查绿色施工措施,并积极配合相关各方组织的绿色施工执法检查。2.扬尘防治要求根据《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施工现场应严格落实工地周边围挡、物料堆放覆盖、土方开挖湿法作业、路面硬化、出入车辆清洗、渣土车辆密闭运输“六个百分之百”的扬尘防治要求。规范应在“六个百分百”扬尘防治要求基础上,提出针对水利工程施工特点的扬尘控制措施。(1)施工围挡水利工程分为点状工程和线性工程,如枢纽、泵站、水闸等属于点状工程;河道、管线等属于线性工程。点状工程应在施工现场四周进行围挡;线性工程施工战线长,应在施工作业区、现场出入口以及人员密集和交通要道等处设置围挡。城市中心区施工应严格执行市容市貌及安全管理要求,采取全围挡措施。(2)路面硬化水利工程施工道路包括施工主要道路和施工非主要道路。施工主要道路连接社会道路及主要施工场所,承担主要运输任务,运输量大,该部分道路需要采用水泥混凝土硬化处理;而施工非主要道路仅短期使用,可能被下一步工序废弃,如土方工程随着作业面位置及高程的变化,施工道路相应变化,这类道路可采取碎石固化,并及时洒水降尘措施,不需要全部采用水泥混凝土硬化。3.水环境保护措施水利工程可能涉及河道、湖泊、水库等水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以及地方水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应提出水环境保护的施工要求。(1)废水排放控制措施(1)废水排放控制措施:施工现场雨水、污水应分流排放;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不得排入水体。(2)废水循环利用措施(2)废水循环利用措施:车辆冲洗处及固定式混凝土输送泵旁应设置沉淀池,污水经沉淀后循环利用。(3)减少地表径流污染措施减少地表径流污染措施:加强对施工机械的日常养护,杜绝机油的跑、冒、滴、漏;不得在各类水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岸坡堆放、存贮固体废弃物和其它污染物。4.专项工程绿色施工内容(1)砌体工程水利工程的砌体工程包括堆石、砌石、抛石等施工作业,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砂浆、石料等材料,砌体需要湿润和养护。规范应从扬尘防治、节水、节材等方面对砌体工程提出绿色施工要求。例如,砌体工程施工应采用预拌砂浆;砌体湿润、砌体养护宜使用非传统水源;石笼宜就地取材等。(2)疏浚工程疏浚工程会产生大量底泥,底泥处置不合理将对土壤、水环境造成影响。规范应针对不同的清淤方式、底泥的堆存、运输、处置等提出相应要求。例如干场清淤、水下清淤等情景下的环保要求;底泥晾晒含水率以及防尘的要求;底泥堆场尾水应采取二次沉淀、生物、生态湿地等处理措施;底泥脱水压滤、堆场排放的尾水水质应不低于清淤水体水质;根据底泥受污染程度进行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置等。(3)引调水管道工程引调水管道施工方式分为明挖和暗挖两种。规范应从明挖工程和暗挖工程两个方面对引调水管道工程施工提出要求。明挖工程应注重扬尘管控,遵循资源利用、挖填平衡的原则,优化施工方案,减少土石方转运、外弃、外购量;暗挖工程主要采用顶管、盾构以及浅埋暗挖法,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泥浆,泥浆应进行收集并循环利用,应采用节能高效设备、抑尘降尘措施,如机械顶管施工宜选用土压平衡顶管机;浅埋暗挖喷射混凝土作业应采用湿喷、潮喷等降尘措施。(4)水工金属结构及水利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水利工程涉及闸门等水工金属结构工程、水泵等水力机械工程以及柴油发电机等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根据施工工艺,规范应从节能、节材、降噪以及扬尘和有害气体的防治等方面对以上各项工程提出绿色施工要求。比如,水工金属结构施工应结合加工、运输、安装和吊装工艺要求,合理确定分段、分节数量和位置,优化节点构造;金属结构现场涂装表面预处理应在配有除尘设备的封闭空间内进行;柴油发电机房应进行隔声、吸声处理,并选择环保型柴油发电机组等。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篇7

一、水泥砼路面板破坏的原因

1、路基施工方面的原因及措施

路基是道路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路面结构的基础。许多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破坏都是由于路基病害引起的,所以应首先采取提高路基整体性和稳定性的措施:正确进行路基横断面和排水设计;选择良好的路基填料填筑路基,必要时对路基上层填料作稳定处理;保证路基达到规定的压实度;适当提高路基,防止水分进入路基工作区范围,保持路基干燥;采取边坡加固、修筑挡土结构物,土体加筋等防护技术措施,采用新的基层材料。

(1)路基填筑使用了不适宜的材料。公路路基施工规范规定,在通常下,不能被压实到规定的密实度和不能形成稳定填方的材料不能用于路基填筑。

(2)软基处理不当

在软土地段路基填筑前,应该首先探明地基承载力,然后采用合理的软基处理方案和施工工艺。软基处理方案一般有:回填土方、石方、土石混合料或砂砾,袋装砂井,塑料排水板,土工布,土工格栅或以上两种方案的组合等,但是施工时往往是由于采取的软基处理方案或施工工艺不合理或施工时未认真按要求处理或处理不完善等;这样给路基的稳定造成了隐患,使成形的路基沉陷或滑移等,最终影响路面混凝土板。

(3)路基土石方填筑方面的问题

施工单位未严格按规范要求的每层填料松铺厚度控制,有时填料的松铺厚度达60~80cm,这样路基填方的密实度很难达到规范要求的低限值;路基填筑的有效宽度和超宽填筑不够,有的部分在路基填筑完成时,才发现填筑宽度不够,为达到路基的有效宽度,施工单位往往没有按规范要求挖台阶,分层填筑压实至路基要求的宽度,而是将一些松散的土倾倒在边坡上,用人工摊铺拍实;这样补上来的路基部分远未达到密实度的要求,造成路基滑坡、层层冲涮;路基填筑每层的填料未用平地机或其它平整机械进行整平或整平效果不好,使低凹的地方达不到密实度要求且大量积水;路基施工过程中没有按要求做成一定的横坡度;路基施工临时排水系统未做或不畅通,从而使大量的积水渗入下层路基,严重影响路基质量。路基石方或土石混合料填筑时,石头块径过大,使填石路堤或填土石混合料路堤密实度达不到规范的要求。由于以上施工方面的原因,对路基的稳定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2、路面施工方面的原因

(1)路面基层施工质量不合要求

路面基层一般有底基层和面基层。底基层为级配砂砾集料,面基层为水泥稳定类集料。路面开始施工前要求路槽应清理干净,标高应严格控制,否则,会影响基层的设计厚度(厚度增加提高成本,厚度减小影响路面基层的稳定);底基层集料细长及扁平的颗粒不得超过20%,且不得含有粘土块、腐殖质等有害物质;集料必须有良好的级配,级配曲线应接近圆滑并居中。0.5mm以下的集料其塑性指数应小于4%,液限指数应小于25%,松铺好的集料在压实时,其含水量应比最佳含水量稍高。水泥稳定类集料面基层,在铺筑前应将底基层面上的所有浮土、杂物全部清除,并严格地整形和压实,将底基层上的车辙或松软部分和压实不足的地方以及任何不符合规范要求的表面都重新翻松、清除或用同类材料进行整形,并压实到符合规范要求的密实度的规定的线形、坡度、标高。

(2)路面水泥板施工方面的问题

水泥砼面层施工,往往施工的厚度未达到设计要求,主要是基层施工标高控制不严所引起;粗集料不具有良好的级配,细长及扁平的颗粒含量太高;细集料和粗集料中含泥量过高,降低了混合料的粘结度;所用水泥质量不稳定或已过期;水泥在浇筑过程中未完全振捣密实,蜂窝麻面较严重,这样势必影响砼板本身的质量而造成损坏。

(3)水泥砼路面结构层防水或排水未进行有效的处理

往往路面板遭到破坏,人们想到的总是路基、路面基层施工质量或台背回填质量或水泥砼板本身的浇筑质量等,而未足够重视结构表面渗入到路基中的水对路基侵害。目前,虽说对砼板的缩缝、胀缝、施工缝(纵向和横向)采取了特制的材料对水进行封锁,使水从路面排走,但效果仍然不佳。

二、水泥砼路面板破坏的防治

1、路基施工方面

路基的质量是非常关键的,由于路面板遭到破坏后,要对路基有质量问题的地段返工是不可能的,且水泥砼板难修补。故在路基施工时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清表要彻底。不适宜的材料应全部清除且按规范要求搞好基底压实。

(2)软基处理要慎重。并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

(3)路基填筑过程中,要严格按规范要求选好填料,控制松铺厚度和粒径,控制压实含水量与最佳含水量之差在规定范围内,每层填筑要用平地机等机械整平后压实,形成横向路拱,做好临时排水使路基干燥等。

(4)台背回填施工,要求选用监理工程师或图纸要求的回填料,保证每层填筑厚度及压实度,回填时在台背可考虑做排水管和土工格栅。排水管间距不得大于2m,土工格栅层间距最好为50~80cm。

2、路面施工方面

(1)路面基层施工要严格按规范要求选好合格材料,保证路面基层设计厚度及顶高面标高,保证压实度,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2)路面砼板施工要严格按规范要求选好材料及材料的级配,保证砼质量并充分地密实,搞好施工缝、缩缝、胀缝的处治,防止路表水渗入路基。

3、水泥砼路面板破坏后的处治

对于水泥砼板错台、沉陷的现象,由于修补困难,以往人们总是用沥青砼进行填补压实,实际上这种修补方案是不可取的。因为水泥砼路面与沥青砼路面颜色不一致,这样的局部修补,会给汽车驾驶员造成错觉,且在高速行驶的公路上可能发生交通事故。所以,对于错台、沉陷的水泥砼板最好是铲除,用同标号的新砼进行修补。

4、结束语

水泥砼路面施工时出现的质量问题,其内因与外部条件,非常复杂。既有单一因素,也有综合因素。因此我们对某一种因素的产生,也不应看到孤立,应综合进行分析研究,以确保水泥砼路面的工程质量,减少质量问题所造成的损失。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篇8

填方路基在施工前应按照有关规定将原地面上的杂草、生活杂物、淤泥等清理干净,如果天然路基含水量过大时,还需对路基进行排水干燥处理。填方路基范围内存在坑洞及墓穴时,应选用与原地基材料性质相近的材料进行回填压实处理,切忌应付处理,不能错过任何一处潜在的坑洞,以防日后路面施工及道路使用过程中发生路面坍塌事故;路面地基为软土、农耕土地或者松土时,应先将有机土和松软种植土清理后进行整平工作。如果路基耕地深度较大时,可考虑进行注浆处理或者将路基范围内的耕地土进行翻挖处理,将体积较大的土块敲碎、整平、压实;对路基自然土进行土体强度及渗水性试验,如果强度过低可考虑进行整体换土工作;若果渗水严重,应按照规范进行堵水排水防水处理。

当天然路基宽度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可考虑进行人工加宽,路基加宽时应注意:路基加宽范围内的填土性质应与原路基填土性质大概相同,宜选用渗水性较好的土;直接作为路基填料的土体含水量必须符合规范要求,液限应小于50,塑性指数应小于26;为了减少对耕地的破坏,填方土可考虑采用工业废渣,如粉煤灰、钢渣等,在采用这些工业废渣进行填方施工前应对这些材料进行有害物质检验、PH值检验等。

二、路基填方施工工艺

1.填方施工前准备工作

对设计施工图进行复查,重点对勘查出的地质灾害处进行复验,一般情况下应对地质条件进行全面的测量,一旦发现设计勘查单位未发现的地质灾害时立即向监理和设计单位汇报,一同商讨确定改进施工方案;填方施工前应按照施工文件,在监理工程师的监理下对填方材料及路基基底进行土工试验,根据规范要求进行试验,内容包括:颗粒粗细试验、密度试验、相对密度试验、含水量试验、有机物含量试验、含盐量试验,PH值试验及密实度试验等;沿途管线定位及加固。在填方施工前应对路基下的管线进行勘查测量,确定管线的具置并对管线进行加固,以防填方施工中对管线造成严重损坏,引起重大损失;施工测量。对设计单位提供的原有导线点进行复核,如果现场施工条件复杂应适当增加测量点加密处理,测量点间在保证道路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应能互相通视。根据每一桩号对应计算出的路基宽度放出路基边线,在路基边线基础上加宽500mm作为填方边线。

2.填方施工临时排水设施

施工时可在已确定的填方路基边线施作400mm以上的土埂,以阻隔作业范围外的地表水,并设置临时排水沟,将施工工程中产生的施工废水及地下渗水导入排水沟,将水排出填方路基范围外。

3.沉降观测

施工前在沉降区范围以外稳定区域内设置两处以上的沉降观测点,用全站仪和水准仪测出基点的标高;在路堤坡脚处每隔200m对称设置3个观测点,在路基填方施工前根据先前确定的基点标高用全站仪观测出测点的初始位置,精确记录数据。在路基填方施工过程中,地质条件较好时每两天进行一次观测;如若地质条件很差时,则每天都须进行一次测量,并记录相关测量数据。当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的水平或者竖直位移超出规范要求时,表明地基已经处于不稳定状态,应立即停止施工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以稳定路基变形。

4.铺筑试验路段最佳路基压实方案的确定

影响路基压实的因素多种复杂,主要包括:土的含水率、土的密度、土力学性质、土级配及基地层的强度。路基碾压过程中,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压实方案的确定工作难度加大,因此在填方施工中应选择不同施工方案进行试验以确定最佳压实方案。路基试验目的是找出最经济压实方案,具体说就是确定铺层厚度后压实次数最佳比值。试验路段应设置在地质条件和断面形式都具有一定特殊性和代表性的地段,路段长度应大于100m。

在试验路段应再次确定松铺厚度、路基平整度和含水率。碾压时直线段应遵循从两边向中间的原则,小半径曲线由内侧向外侧碾压。碾压应确保无漏压、无死角。振动轧路机的明显缺点是碾压后的路面比较疏松,可在振动碾压完成后慢速静压一遍以弥补这种缺陷。

5.材料运输及卸料

填方施工应分层进行,施工中应对石料运输工作进行科学的施工组织,确定好效率最高的石料运输路线,专业施工技术人员对石料运输和卸料进行调度指挥,遵循先低后高,先两侧后中央的原则卸料,边卸料边用大型推土机摊平,个别不平整处应人工找平。当石料继配差、空隙较大时可考虑用石渣和中粗砂进行填补。填补后用水压力冲实,新产生缝隙再用上述材料填满,如此反复数次直到缝隙密实为止。水田或者软土条件下的路基应在基本处理完成后在天然路基上用较大石块铺填一层加固层,再用石渣和粗砂进行找平填缝处理。

三、施工注意事项

1.填方路基施工质量

填层厚度和宽度须严格控制,填方分层进行,在每层初平完成后,应对填层厚度和宽度进行检查,确保每层填方厚度都应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如果超厚就行削薄处理,若厚度不足则进行复填处理;路基填方施工时应确保专业施工人员全过程指挥,确保填层厚度、平整度、压实度等指标符合要求;对填方土质进行严格控制,确保填土质量,一定不能含有有害杂质及有害未处理的劣质土。当填土质量有差别时,应将强度低透水性差的土置于底层,相反将强度高透水性高的土置于上层;做好填方路基施工范围内的排水工作,根据设计布置好横向排水坡和路基两旁的排水沟,避免路基和路堤边坡受到冲刷。

2.填方路基施工安全

施工中的各部门各人员都必须进行岗前培训,持证上岗;机械设备操作运行一定要听从调度员指挥,防止设备相互碰撞和伤人事故的出现;施工危险地段应设有明显的警示标志,夜间施工应保证充分照明,做好安全保护措施;加强安全生产的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全体工作人员安全意识。

四、结语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公路建设市场越来越成熟,工程建设质量也较从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建筑市场仍存在很多的监管漏洞,公路工程质量问题也较多。路基是公路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路面的基础,路基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路面质量。填方路基和挖方路基都有着各自的施工体系,在实际施工中应根据填方路基的具体施工条件和施工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施工措施,确保工程质量。参考文献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篇9

1、路基施工方面的原因及措施

路基是道路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路面结构的基础。许多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破坏都是由于路基病害引起的,所以应首先采取提高路基整体性和稳定性的措施:正确进行路基横断面和排水设计;选择良好的路基填料填筑路基,必要时对路基上层填料作稳定处理;保证路基达到规定的压实度;适当提高路基,防止水分进入路基工作区范围,保持路基干燥;采取边坡加固、修筑挡土结构物,土体加筋等防护技术措施,采用新的基层材料。

(1)路基填筑使用了不适宜的材料。公路路基施工规范规定,在通常下,不能被压实到规定的密实度和不能形成稳定填方的材料不能用于路基填筑。

(2)软基处理不当

在软土地段路基填筑前,应该首先探明地基承载力,然后采用合理的软基处理方案和施工工艺。软基处理方案一般有:回填土方、石方、土石混合料或砂砾,袋装砂井,塑料排水板,土工布,土工格栅或以上两种方案的组合等,但是施工时往往是由于采取的软基处理方案或施工工艺不合理或施工时未认真按要求处理或处理不完善等;这样给路基的稳定造成了隐患,使成形的路基沉陷或滑移等,最终影响路面混凝土板。

(3)路基土石方填筑方面的问题

施工单位未严格按规范要求的每层填料松铺厚度控制,有时填料的松铺厚度达60~80cm,这样路基填方的密实度很难达到规范要求的低限值;路基填筑的有效宽度和超宽填筑不够,有的部分在路基填筑完成时,才发现填筑宽度不够,为达到路基的有效宽度,施工单位往往没有按规范要求挖台阶,分层填筑压实至路基要求的宽度,而是将一些松散的土倾倒在边坡上,用人工摊铺拍实;这样补上来的路基部分远未达到密实度的要求,造成路基滑坡、层层冲涮;路基填筑每层的填料未用平地机或其它平整机械进行整平或整平效果不好,使低凹的地方达不到密实度要求且大量积水;路基施工过程中没有按要求做成一定的横坡度;路基施工临时排水系统未做或不畅通,从而使大量的积水渗入下层路基,严重影响路基质量。路基石方或土石混合料填筑时,石头块径过大,使填石路堤或填土石混合料路堤密实度达不到规范的要求。由于以上施工方面的原因,对路基的稳定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2、路面施工方面的原因

(1)路面基层施工质量不合要求

路面基层一般有底基层和面基层。底基层为级配砂砾集料,面基层为水泥稳定类集料。路面开始施工前要求路槽应清理干净,标高应严格控制,否则,会影响基层的设计厚度(厚度增加提高成本,厚度减小影响路面基层的稳定);底基层集料细长及扁平的颗粒不得超过20%,且不得含有粘土块、腐殖质等有害物质;集料必须有良好的级配,级配曲线应接近圆滑并居中。0.5mm以下的集料其塑性指数应小于4%,液限指数应小于25%,松铺好的集料在压实时,其含水量应比最佳含水量稍高。水泥稳定类集料面基层,在铺筑前应将底基层面上的所有浮土、杂物全部清除,并严格地整形和压实,将底基层上的车辙或松软部分和压实不足的地方以及任何不符合规范要求的表面都重新翻松、清除或用同类材料进行整形,并压实到符合规范要求的密实度的规定的线形、坡度、标高。

(2)路面水泥板施工方面的问题

水泥砼面层施工,往往施工的厚度未达到设计要求,主要是基层施工标高控制不严所引起;粗集料不具有良好的级配,细长及扁平的颗粒含量太高;细集料和粗集料中含泥量过高,降低了混合料的粘结度;所用水泥质量不稳定或已过期;水泥在浇筑过程中未完全振捣密实,蜂窝麻面较严重,这样势必影响砼板本身的质量而造成损坏。

(3)水泥砼路面结构层防水或排水未进行有效的处理

往往路面板遭到破坏,人们想到的总是路基、路面基层施工质量或台背回填质量或水泥砼板本身的浇筑质量等,而未足够重视结构表面渗入到路基中的水对路基侵害。目前,虽说对砼板的缩缝、胀缝、施工缝(纵向和横向)采取了特制的材料对水进行封锁,使水从路面排走,但效果仍然不佳。

二、水泥砼路面板破坏的防治

1、路基施工方面

路基的质量是非常关键的,由于路面板遭到破坏后,要对路基有质量问题的地段返工是不可能的,且水泥砼板难修补。故在路基施工时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清表要彻底。不适宜的材料应全部清除且按规范要求搞好基底压实。

(2)软基处理要慎重。并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

(3)路基填筑过程中,要严格按规范要求选好填料,控制松铺厚度和粒径,控制压实含水量与最佳含水量之差在规定范围内,每层填筑要用平地机等机械整平后压实,形成横向路拱,做好临时排水使路基干燥等。

(4)台背回填施工,要求选用监理工程师或图纸要求的回填料,保证每层填筑厚度及压实度,回填时在台背可考虑做排水管和土工格栅。排水管间距不得大于2m,土工格栅层间距最好为50~80cm。

2、路面施工方面

(1)路面基层施工要严格按规范要求选好合格材料,保证路面基层设计厚度及顶高面标高,保证压实度,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2)路面砼板施工要严格按规范要求选好材料及材料的级配,保证砼质量并充分地密实,搞好施工缝、缩缝、胀缝的处治,防止路表水渗入路基。

3、水泥砼路面板破坏后的处治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篇10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Cross-sectional; Foundation; Seepage prevention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沿河、湖、海等构筑的挡水建筑物就叫堤,它是水利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堤身堤基防渗处理之所以重要,因为发生洪水时小的渗漏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大的渗漏,大的渗漏可能会发展为管涌,管涌可能导致溃堤,而溃堤的后果有多么严重无需赘言了。由渗漏发展产生的破坏就是渗透破坏,渗透破坏的研究是水利科技中很重要的课题,本文不打算探讨渗透破坏的机理,而是着力探讨堤的防渗处理的措施和原则。

一般而论,堤的防渗不会仅仅是某一个环节的问题,而是需要从工程立项、设计、施工、监理一直到工程运行管理全方位全过程都重视的问题,换言之这是一个系统问题,解决系统问题需要使用系统工程学的观点来实现。系统工程学其实就是研究系统最优化的科学,如何在各个环节中最优化地处理堤身堤基防渗问题,是本文讨论问题的出发点和基石。

2工程立项、设计环节的防渗措施和原则

2.1 工程立项的原则

水利工程立项的重点是选择合适的方案[1],方案选择的依据应当是“风险最小”和“效益最大”的原则[2]。由于水利工程事关社会大众的利益,需要“长治久安”,来不得疏忽和失误,所以要做到风险最小;效益最大,既是要有最好的经济效益(工程项目造价合理,运行后经济效益显著),还要有好的社会效益(服务社会大众,体现出很好的公益效果)。因为堤的防渗效果决定了堤的使用寿命和抵抗汛期洪水的能力,所以项目立项时应当将堤的防渗能力作为关键指标来考察。

2.2 设计环节的措施和原则

2.2.1 堤身堤基防渗设计要点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下面简称设计规范)将堤身堤基的防渗设计要求做了详细的规定[3]:

1.堤基的防渗处理。堤基防渗处理的基本原则是:前堵、后排,降低堤后渗流位势[4]。设计规范在这方面有充分体现,它将堤基分为软弱性地基、透水性堤基、多层堤基和岩石堤基四类,每一类都有适合该类地基性质的防渗处理手段,即:

(1)软弱性地基(软粘土、湿陷性黄土、易液化土等构成的堤基)可采用铺透水垫层,再在堤脚外加压载,做垂直排水砂井排水,但在要求防渗部位不能造成渗流通道。

(2)浅层性透水堤基推荐采用铺盖防渗;深厚性透水堤基宜采用截渗墙防渗,截渗墙有高压喷射灌浆截渗墙、“射水法”混凝土防渗墙、板桩灌注防渗墙、固化灰浆防渗墙等。

(3)多层堤基宜采用减压井、盖重,或者两者结合使用。

(4)针对存在裂隙、风化的岩石堤基采用砂浆或混凝土封闭的办法。

2. 堤身的防渗处理。设计规范在堤身防渗上主要要求满足堤的渗透稳定性,而对渗流量只要不影响安全就不予控制。该规范推荐采用土工膜和土工织物做堤身防渗和排水材料,并且对材料抗老化性、拉伸强度、渗透性等提出了要求,同时要求表面加保护覆盖。沥青混凝土和混凝土防渗体在堤防中应用较少,如用时按其他相关规范处理。

2.2.2 堤身堤基防渗设计原则

针对具体的堤防工程,堤身堤基防渗设计主要体现在采用哪种防渗的方案,例如是前堵还是后排,是采用减压井还是压盖,使用截渗墙时是使用高压喷射灌浆截渗墙还是板桩灌注防渗墙,不一而足。设计方案的选优可以依据以下原则进行:

1.堤防工程防渗设计同样适合“风险最小”和“效益最大”的原则,这里的风险最小是指防渗能力上足够的安全裕度,效益最大是说造价合理,施工费较低。这两者有矛盾时需要平衡处理,但首先要满足风险最小的原则。

2.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时建议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进行优选。模糊层次分析法针对多种难以精确预估权重的方案,以层次分析法区分定性定量指标,对不确定指标进行模糊处理,这种方法最大优势在于方便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处理,很容易获得优选的方案。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文献很多,“模糊层次分析法在方案优选方面的应用[5]”可供参考。

3.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但在经济效益没有明显差距时应优先采用本地区或本单位过去使用成熟的设计方案。

4.设计堤身防渗时应该将其看成与堤基防渗同属一个系统而统一设计(虽然两者还是有区别),这样在确定防渗结构和材料上更容易做到优化。

5.慎重选用新技术或新材料。由于水利工程在比较长的时期内才能看到效果,特大洪水发生年份又难以准确预估,新技术或新材料用于水利工程的时期往往较短,不足以完全验证其效果。“堤防工程施工规范 条文说明(修订版征求意见稿)”1.0.4条说“经现场工程试验、专家论证,且证明确实有效的” 就可以使用“新技术(含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6],笔者不完全同意,新技术或新材料的使用除了年限外,还需要“数量”的证明,根据概率论只有样本的数量足够大时才能证明试验结果是真实可靠的,笔者不反对在严格监控的条件下使用新技术或新材料,但对中小水利工程来说还是不要盲目使用新技术或新材料为好。

3 施工和监理环节的防渗措施和原则

3.1 施工环节的处理措施和原则

3.1.1防渗施工的基本要求

堤身堤基防渗施工应当按照《堤防工程施工规范》(下面简称施工规范)[7]5.3~5.6及6.6条款相关规定进行。防渗效果的好坏与施工的关系非常密切,下面这几点应该充分满足之后,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施工的质量和效果:

1.施工方案是否经过严格审核论证;

2.施工工艺是否合理;

3.施工材料的质量是否合格;

4.施工设备、机具和工具是否符合要求;

5.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是否达到要求;

6.施工的组织是否协调和衔接流畅;

7.重要的关键节点或结合部的施工是否到位;

8.施工是否严格按照工艺和规范执行。

3.1.2防渗工程施工的主要形式

1.水平防渗,以铺、压、导为主,例如铺盖、土工布等;

2.垂直防渗,主要是构造防渗墙。

3.1.3防渗施工的质量控制

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是有没有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以及严格的检测和抽检制度。虽然事后检验很重要,但有些隐蔽的缺陷并不容易检验出来,把握施工质量还是要靠施工全过程的工作质量和扎实的施工管理来实现的。

防渗施工的质量检验依照施工规范10.4.5和10.4.6进行。

3.2 监理环节的措施和原则

监理环节对保证防渗施工的效果和质量控制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监理工作贯穿整个施工的全过程,需要重视以下几点[8] [9]:

1.监理部应在施工招标之前组建,以便更好地对施工单位进场的资质进行复核和对前期施工准备进行全面的监控和把握,防止工程一开始就失控。

2.选好总监,全面落实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选择一个优秀的监理总负责人是实现监理工作重中之重,然后是组建好的监理团队。

3.理顺监理工程师的质量控制体系与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之间的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基础,监理工程师应在开工令之前检查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是否健全,不健全就不能开工。

4.处理好处理业主、监理、施工三方的关系及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关系。监理工程师监管整个施工体系的质量控制,业主应保证其工作的独立性。

3.3 工程验收环节的措施和原则

防渗效果的验收应按《堤防工程施工质量评定与验收规程(试行)》(简称验收规程)[10]执行。但是验收规程对防渗效果的验收缺乏物理指标的规定和检验方法,参考“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质量检测及评价方法探讨” [11],检测方法如下:

1. 检测组成防渗体的各种原材料(例如水泥、膨润土、外加剂、砂、石、土工布等)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

2. 检测防渗墙墙体材料的质量和检测墙体的完整性。检测防渗墙墙体材料的质量方法是现场取样然后室内试验,如果成墙后就用钻孔取芯的方法检测,钻孔后注水试验,测试墙体的连续性和渗透系数。墙体完整性的检测主要检查墙体是否连续、完整,包括墙体的厚度、垂直度、墙体的外观、接缝等,采取现场开挖,使防渗墙暴露一定的深度,再进行观测的方法。

上面的方法对防渗墙有一定破坏,无损的检测可以使用相控阵地质雷达等手段[12]。

4 工程运行管理环节的防渗措施和原则

4.1 工程运行之后的管理措施和原则

工程运行之后的管理应该按照《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13](简称管理规范)执行。

4.1.1渗漏观测项目主要有两点:

1.表面观察。观察裂缝、洞穴、隆起、翻沙涌水等渗透特征。

2.渗流观测。观察堤身浸润线,堤基渗透压和减压井排渗效果等,还可以测渗流量和检测水质。

4.1.2管理规范还规定了必要的机构组织建设,通讯、交通和其他维护设置等。

4.2 堤身的应急处理措施

在汛期洪水猛涨时遇到堤坝险情,常以以下方法处置[14]:

1.堤身漏洞。采用“前截后导,临重于背”的原则,在临水侧堵,背水侧疏导,并设围反滤井,阻止泥土流失。主要做法有塞堵和盖堵以及“软帘堵漏[15]”等。

2.堤基管涌。管涌多发生在背水侧,处理原则是反滤导渗。主要做法是反围滤井、反滤层压盖和蓄水反压等做法。

3.堤坡渗水。原则是“前堵后排”。

其实,上面几种险情处置的原则都是类似的,临水一侧可以利用水压达到堵的效果,背水一侧面临水压只能疏导,不能堵,堵则越堵水越大。

5 结束语

本文对堤身堤基防渗处理技术性措施的叙述较简,因为笔者认为大部分工程渗漏的问题如果单纯从技术角度观察并不是太复杂不能解决的,目前已有的很多方法都比较成熟可靠,也足以应对这些问题,比较难的是防渗其实牵扯到方方面面,这些需要从整个系统的角度来考虑它,并加以解决。笔者尝试提出一些观点,以期达到“抛砖引玉”效果,不妥之处还望有识之士不吝指正。

参考文献:

[1] 沈坚等. 水利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的途径研究[J].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9,21(4).

[2] 董哲仁. 试论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J]. 水利学报,2004(10).

[3] GB 50286-98,堤防工程设计规范[S].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

[4] 占洪波. 堤基防渗处理综述[J]. 治淮,2010(1).

[5] 陈欣. 模糊层次分析法在方案优选方面的应用[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4,25(10).

[6] SL260-200X,堤防工程施工规范 条文说明(修订版征求意见稿)[S].

[7] SL260-98,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

[8] 闫玉才. 中小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 山西水利科技,2006,5(2).

[9] 王伟珍等. 提高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路径探析[J].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9,21(3).

[10] SL239-1999,堤防工程施工质量评定与验收规程(试行)[S].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11]李家正等. 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质量检测及评价方法探讨[J]. 中国水利,2002(12).

[12]肖柏勋等. 堤防防渗墙质量无损检测试验研究最新进展[J]. 中国水利,2002(12).

[13] SL171-96,堤防工程施工质量评定与验收规程(试行)[S].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篇11

1.水泥砼路面施工破坏因素

1.1路基施工的因素

1.1.1材料使用不当

公路路基施工规范规定,在通常情况下,不能被压实到规定的密实度和不能形成稳走填方的材料不能用于路基填筑。如:沼泽土,泥炭、含有树根、杂草和易腐朽物质等材料:液限指数大于50%,塑限指数大于25%的材料,有机质含量大于3%的材料:压实含水量和最佳含水量之差大于2%的材料等等。但是,由于施工单位在路基填筑材料方面控制不严,使用了不适宜材料从而造成路基下沉或塌方,以致影响路面直到路面硷砼板破坏。

1.1.2软基处理不当

在软土地段路基填筑前,应该首先探明地基承载力,然后采取合理的软基处理有案和施工工艺。软基处理方案一般有:淤回填土方、石方、上石混合料或砂砾,袋装砂井,塑料排水板,土工布,上工格棚或以上两种方案的组合等,但是施工时,往往是由于取的软基处方案或施工工艺不合理或施工时未认真按要求处理或处理不完善等,这样给路基的稳定性造成了隐患,使成形的路基沉陷或滑移等,最终影响路面砼板。

1.1.3土石方填筑未按规范要求

往往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未严格按规范要求的每层填料松铺厚度控制,有时填料的松铺厚度达60-80cm,这样路基填方的密实度很难达到规范要求的低限值。

路基填筑的有效宽度和超宽填筑不够,有的部分在路基填筑完成时,才发现填筑宽度不够,为达到路基的有效宽度,施工单位往往没有按规范要求挖台阶分层填筑压实至路基要求的宽度,而是将一些松散的土倾倒在边坡上;用人工摊铺拍实;这样补上来的路基部分远未达到密实度的要求,造成路基滑坡、层层冲刷。

路基填筑每层的填料未用平地机或其它平整仇械进行整平或整平效果不好,使低凹的地方达不到密实度要求且大量积水。

路基施工敖程中没有按要求做成一定的横坡度;路基施工临时排水系统未做或不畅通,从而使大量的积水渗入下层路基、严重影响路基质量。

路基石方或土石混合料填筑时,石头块径过大,使填石路堤或填土石混合料路堤密实度达不到规范的要求。由于以上施工方面的原因,对路基的稳定性造成一走的影响。

1.2路面施工的因素

1.2.1集料控制不好

路面基层一般有底基层和面基层。底基层为级配砂砾集料,面基层为水泥稳定类集料。路面开始施工前要求路槽应清理干净,标高应严格控制,否则,会影响基层的设计厚度:底基层集料细长及扁平的颗粒不得超过20%,且不得含有粘土块、腐殖质等有害物质,集料必须有良好的级配,级配曲线应接近圆滑并居中。0.5mm以下的集料其塑性指数应小于4%,液限指数应小于25%;松铺好的集料在压实时,其含水量应比最佳含水量稍高。水泥稳定类集料面基层,在铺筑前,应将底基层面上的所有浮土、杂物全部清除,并严格地整形和压实,将底基层上的车辙或松软部分和压实不足的地方以及任何不符合规范要求的表面郡重新翻松,清除或用同类材料进行整形,并压实到符合规范要求的密实度和规走的线形、坡度、标高。水泥稳走集料的级配要求良好,有机质含量不得大于2%,集料中不得含有粘土块、腐殖质等有害物质,水泥质量要求稳定,不得使用过期的水泥,水泥用量应严格按试验配合比加入:拌和要均匀。而施工单位在施工时;往往容易忽视的是使用集料的级配不好,含有粘块及有害物质的材料来铺筑基层;路基、底基层、面基层的标高控制不严,水泥稳定集料含水量控制不准;水泥用量不足等,这样严重影响了基层的质量,直至路面板遭破坏。

1.2.2施工未达到设计要求

水泥砼面层往往施工的厚度未达到设计要求,主要原因是:基层施工标高控制不严所引起,粗集料不具有良好的级配,细长及扁平的颗粒含量太高;细集料和粗集料中含泥量过高,降低了混合料的粘结度:所用水泥质量不稳定或已过期;水泥砼在浇筑过程中未完全振捣密实,蜂窝麻面较严重,这样势必影响砼板本身的质量,而造成损坏。

1.2.3结构层防水或排水未进行有效的处理

往往路面板遭到破坏,人们想到的总是路基、路面基层施工质量或台背回填质量或水泥砼板本身的浇筑质量等,而未足够重视结构表面渗入到路基中的水对路基的侵害。目前,虽说对砼板的缩缝、胀缝、施工缝(纵向和横向)采取了特制的材料对水进行封锁,使水从路面排走,但效果仍然不佳。据了解,路面板遭破坏的原因有相当部分是由于路表水渗入路基,从而影响路基的稳定而造成的。

2.水泥砼路面质量控制措施

2.1做好结构层的设计

路面结构层的设计应根据使用要求及气候、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密切结合当地实践情况,严格遵循设计原则,力求做到设计科学、经济、合理。包括结构层的组合、厚度、原材料选择、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等,使其满足预定的承载能力、耐久性、舒适性、安全性等要求。防止因先天不足而导致的病害发生。

2.2路基施工

2.2.1清底要彻底。不适宜的材料应全部清除且按规范要求搞好基底压实。

2.2.2软基处理要慎重。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

2.2.3路基填筑过程中要严格按规范要求选好填料,控制松铺厚度和粒径,控制压实含水量与最佳含水量之差在规定的范圃内,每层填筑要用平地机等机械整平后压实,形成横向路拱,做好临时排水使路基干燥等。

2.2.4台背回填施工时要选用监理工程师或图纸要求的回填料,保证每层填筑厚度及压实度,回填时在台背可考做排水管和土工格栅。排水管间距不得大于2m,土工格棚层间距最好为50-80cm。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篇12

为保障公路工程质量,防止路基出现下沉、变行开裂等质量通病的发生,满足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施工单位要注意从各方面提高施工质量,确保路基土方填筑工作的有序进行。本文将对路基土方填筑质量提高对策进行简单探讨。

二、路基土方填筑施工质量要求

1 对路基土方填筑的质量基本要求

(1)路基施工作业,须熟悉图纸,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规范进行施工,并按规定切实做好路基排水和路基处理以及边坡防护工作,确保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并注意路基边线部位的压实。

(2)每一路段开工前,应根据设计图纸认真进行施工放线,测设中心桩、边线桩,各主要构造物的位置桩。施工中应经常检查各测量标志,对遗失或位置移动者随时加密复核校正。施工放样应报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并签认。

(3)在路基用地(按垂直投影面积的两边各加50cm)和取土坑范围内,应清除地表植被、杂物、积水、淤泥和表土,对路基范围内的坑塘洞穴应按规定进行处理,并按规范和设计要求对基底进行整平、碾压;原地面每200m应做一个标准击实试验,以确定原地面最大干密度及最佳含水量的控制指标。

(4)路基施工前,应结合设计图纸要求和现场的实际,认真做好详细的土石方调配方案,合理利用挖方。挖方应做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弃方应合理设计弃土场。

(5)路基填筑前根据不同的土质和区段,确定数个试验段进行填筑试验,并编制试验段施工方案经监理工程师审批后实施,通过试验段确定施工工艺参数指导路基大面积施工。

(6)路基工程施工,每道工序完成后均应按规范规定对各项检测指标自检合格,报监理工程师检验合格并签认后,方右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坚决杜绝未经报验或报验不合格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的现象发生。

(7)路基应分段水平分层填筑。本项目土质变化较大,不同的土质应分层开挖,分层或分段填筑,分别进行标准击实试验;压实后按其不同的填料填筑范围和击实标准检测压实度;严禁混挖混填,导致填料不均匀,造成压实度很难控制和产生不均匀沉降。

2 路基填筑中质量控制

(1)土方路堤应分层填筑,分层平整,分层压实。为保证路基边缘压实度,路基填方高度小于5米的路堤,路堤填土宽度每侧应宽于填层设计宽度30cm--50cm以内,压实宽度不得小于设计宽度。对于填高度大于5米的路堤,路基每侧应加宽50cm―100cm,压实宽度不得小于设计宽度。

(2)填筑采用水平分层的填筑施工,(按已计算的水平分层数据),及按照横断面全宽以水平逐层向上填筑,并由最低处分层填起。

(3)路基填筑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不宜超过3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8cm。

(4)土方机械施工时,应根据工地地形,路基横断面形状和土方调配图等,合理的规定机械运行路线,应有全面,详细的机械运作作业图据以施工。

(5)路基填筑洒水,应控制其含水量在最佳压实含水量土2%之内。严格控制路基压实度,路床听面以下0--80cm压实度不小于69%,80--150cm压实度不小于95%,150cm一不小于92%

(6)威力防止破坏沿线生态环境及路基填料的均匀性,必须严格控制取土坑位置、范围及废料的处治,路基取料必须在指定取土坑取料,取土坑应有规则几何形,每个路基分项成型且削坡多余土方必须运至取土坑后,方可交验。

三、路基土方填筑管理对策

(1)制定创优规划,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工程开工前我们已经根据设计要求和单位的实际,制定了以分项工程创优保证整个项目工程创优的规划。将规划目标横向分解到各班组及个人,并实行质量指标与个人收入挂钩的办法,增强每个人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同时,为保证各项规划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健全并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为创优提供了组织保证。

(2)健全自检组织,加强质量领导

我们在本段工程成立以总工程师为组长的全面质量管理领导小组,下设质量检验科,配专职质量检验工程师和质检员。同时向工区派驻工区质检员,负责工区的质量检查监督工作,各施工班组设兼职质检员,施工时坚持自检、互检和交叉检制度,形成自上而下的质量检查工作网络,使工程质量在施工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各级质量管理人员由会管理、懂技术、有施工经验的干部担任,赋予质量检查人员质量检验一票否决权。质检员对现场检查发现的质量问题,有权责令返工直至停工,并根据质量损失情况对责任人处以罚款及提出党纪政纪处分意见,工区领导必须尊重他们的意见。同时质检人员有权直接向总工程师、项目经理作汇报,总工程师及项目经理在听取汇报后6小时内必须拿出处理意见,并督促落实。同时用检测控制工序,让工序控制过程,靠过程控制整体,从施工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入手,全过程地跟踪,用检测数据保证工程质量。

(3)严格质量管理制度,狠抓措施落实

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坚持贯彻执行工程测量双检复核制度,隐蔽工程检查签证制度,质量事故报告制度,关键工序把关制度,努力做到质量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各级质检人员有明确的岗位质量责任制,有明确的工作责任标准,坚持做好经常性的质量检查监督工作,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以岗位质量责任制的落实情况作为考核质检人员工作的核心依据,并用奖罚等经济手段来保证和促进工作到位。项目经理部、施工队、班组逐级签订质量保证责任状。

在定期质量检查制度方面,坚持做到项目部每月组织一次,施工队每半月组织一次。对每次检查的工程质量及时总结通报,奖优罚劣,使工程质量始终得到有效控制。

地基处理施工规范篇13

中图分类号:TU4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项目投资的规模越来越大,地基处理在土建工程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由于强夯法具有加固效果显著、适用土类光、设备简单、施工方便、节省劳力、施工期短、节约材料、施工文明和施工费用低等优点,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引进此法后迅速在全国推广应用。

1 原理简介

强夯法是反复将夯锤(质量一般为10t~60t)提到一定高度使其自由落下(落距一般为10m~40m),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能量,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并降低其压缩性,改善地基性能。

大量工程实例证明,强夯法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黏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一般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于软土地基,如果未采取辅助措施,一般来说处理效果不好,切忌采用。

2 工程实例

拟建场地原为海岸丘陵,并存在天然海沟,后经人工挖山填方整平,自然地貌改变较大。主要为挖方区,部分存在填方区,为丘陵间沟谷经填方形成,部分地表基岩外露。填方区素填土主要成分为山体挖方区的全风化~中等风化的砂岩、泥岩、页岩等,粒径由几厘米到50厘米,厚度不均匀。

2.1 有效加固深度估算

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既是反映处理效果的重要参数,又是选择地基处理方案的重要依据。鉴于有效加固深度问题的复杂性,以及目前尚无适当的计算公式,所以规范规定有效加固深度应根据现场试夯或当地经验确定,在缺少试验资料或经验时,可按表-1进行预估。

表-1 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m)

注: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应从最初起夯面算起:单击夯击能量E大于120000 KN﹒m时,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应通过试验确定。

本工程估算有效加固深度10.0 m

2.2 夯点布置及夯击遍数控制

本工程采用10000 KN﹒m能级进行试夯,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分5遍进行。夯锤底面积为30m2。点夯间距7.5m,呈正方形布置(见图-1)。夯点夯击次数,由现场施工确定。第1、2遍为点击,夯击能为10000 KN﹒m,夯点收锤标准,以最后两击 平均夯沉量小于200 mm;第3遍为点击,夯击能为4000 KN﹒m,夯点收锤标准,以最后两击 平均夯沉量小于50 mm。第4、5遍为满夯,夯击能为1500 KN﹒m,每夯点夯击2击,要求夯锤地面彼此搭接1/3。

图-1 检测区夯点布置图

注:第一遍夯点第二遍夯点 第三遍夯点

两遍夯击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以利于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实际试夯时的时间间隔是7天。

3 施工及检验

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选择并检查机具设备(夯锤、起重设备、脱钩装置、锚系设备)。

整平后的场地高出设计标高30~50cm,并排除积水。

强夯地基开工前,应查明场地范围内的地下构筑物和各种地下管线的位置及标高等,并采取必要措施,以免因施工而造成损坏;强夯区四周设置好排水沟,便于排除大气降水。

当强夯施工所产生的振动对邻近建筑物或精密仪器设备会产生有害影响时,应设置监测点,并采取挖隔振沟等隔振措施。

强夯法施工,应按照规范规定的施工步骤顺序施工。

施工完成后,应通过静载荷试验取得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起静载荷试验的压板面积不宜小于2.0m2。并通过标准贯入、静力触探和土工实验确定处理后地基的施工质量和均匀性。

小结:

本工程设计要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大于200KPa,压缩模量大于20MPa。强夯完成后,0~10m范围内的夯间土层承载力特征值为250KPa,压缩模量22.0MPa,夯点土层承载力特征值为300KPa,压缩模量27MPa,均满足设计要求。强夯处理后地基土强度和均匀性明显改善。

从本工程可以看出,强夯法是一种适用范围较广的地基处理措施,其有效地提高了地基承载力,改善了地基土的均匀性,达到了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