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质量管理特色实用13篇

工程质量管理特色
工程质量管理特色篇1

同时调查结果还表明一部分同学认为自己的特色课程理论知识学得不够扎实,并且即使有些理论知识学得好的同学也认为自己不能应用自如,或者觉得自己在应用上存在很多困难。这说明学生基于特色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较缺乏,一方面由于前期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导致后期时间安排的紧张,进一步影响学习效果的同时也占用了本该用于实践训练的时间;另一方面培养方案中对于学生基于特色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体现不够,实践环节不充分,进而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还有,由于一部分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又到了学校任教,没有到企事业单位工作和锻炼过,实践经验比较缺乏,授课过于理论化,进而也影响了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以上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特色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影响其就业竞争力。通过对问题的了解以及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思考,本专业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进行教学模式的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以强化专业特色教育为导向的教学计划的全面修订

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前期的专业特色基础教育,以激发学生对特色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为中、后期特色课程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中期特色课程理论教育约提前一学年,主要是为后期的特色课程集中实践环节留出足够的时间;后期主要是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特色课程集中实践环节。

(2)前期特色教育

面对一个全新的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知识领域,对于在这方面知识几乎是空白的学生来讲,要学好就需要化很多时间。因此,为了培养学生对特色课程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尽快进入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等专业特色课程的学习,并有良好的学习效果,有必要在开设这些特色课程之前,开展前期教育,即表1中的《专业特色基础教育》。该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17课时,一个学分),主要是概要性地介绍本专业特色课程涉及的知识领域和一些基本概念,本科阶段的特色课程安排,以及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并且还可以提供学生到企业参观和实习的机会。其中介绍专业特色课程和课程安排及其要求由校内教师负责,而介绍该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内容,工作范围、就业形势,就业前景等则可以适当的邀请一些外界人事参加。比如,请一些目前正在从事此类工作的员工讲他们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范围,(邀请该校的往届毕业生尤为有效,因为这些学生将和他们毕业于同一所学校,这些学生将面对和他们相似的学习环境和就业环境,这对学生们更有说服力)。或者邀请此类工作的管理者介绍当前该领域的人才需求和供给等情况。所以,前期特色教育阶段主要由校内老师授课,结合校外人士的讲座及参观企业来进行。该阶段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专业特色领域有所了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方便学生尽早了解专业特色方向,制订合适的学习计划,以改善学习效果。

(3)特色教育

该阶段是特色课程教学的重要阶段,主要是质量管理、计量管理、标准化等专业特色理论知识的教学。课程安排在第三至七学期,共九门课程,和原来一样分必修课和选修课。所有课程都由校内专业教师授课。

本阶段主要要求学生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专业特色理论知识。相对于原来的教学模式,变化之处在于这里把一部分专业特色理论课程适当提前了。原来的专业特色课程第六学期才开始安排而且大部分课程都安排在第七学期,其弊端在于专业特色理论课安排太迟,并且过于集中,学生接受课程内容有一定难度,学习效果差。把特色课程提前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来学习专业特色理论课程,逐步加深学习内容,改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后期集中性实践留下足够的时间。

1.后期特色教育

该阶段主要是基于专业特色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后期教育分三部分:《专业特色讲座》、管理实践模拟实习和专业实习,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及时了解外界环境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学知识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在强化专业特色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专业讲座》教学模式创新

进入21世纪以来,标准化与质量管理得到快速发展,产生了许多的新理论和方法。同时,国家和省市政府管理部门也相继出台了许多标准化、计量管理和质量管理的政策、措施和方法。上述内容由于课时限制,无法纳入课程教学中,但这些内容对学生毕业后的专业发展和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为此,有必要为学生增设专业特色专题讲座,《专业讲座》安排17个学时,1学分,作为专业必修课安排在第七学期。讲座人员主要以专业客座、兼职教授为主,多数可邀请国内外知名质量管理与标准化专家、政府权威部门管理者、著名企业家。该讲座对强化专业特色,将学生所学知识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以及将学生引领到特色课程的研究前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该模式的关键点是教学内容和教师的安排。

(1)教学内容

高等院校的教学资源和生源市场环境及就业市场环境是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的,其市场定位就必须要与变化的内外环境相适应,以取得竞争中的主动权,所以,市场定位不是“一锤定终身”,而应该对专业赋予新的特色,按市场需求不断进行重新定位。对此,《专业讲座》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①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等专业特色方向的前沿理论知识(6学时);①国家和地方政府管理部门相继出台的一些标准化、计量管理和质量管理的新政策、新措施和新方法介绍(6学时);③市场需求,即社会对质量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需求(5学时)。这3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讲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

(2)教师安排

由于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知识范围很广,涉及各种领域,每位专家都不可能精通全面,而且校内的教师虽然在不断的学习并传达动态的外界信息,但是,毕竟各方面的资源有限,不能面面俱到,因此,该模式中我们邀请更多不同领域的校外专家前来授课。具体的教师安排是:专业客座、兼职教授为主,多数可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政府权威部门管理者、著名企业家。这样不但让学生了解专业特色方向的前沿理论知识和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一些标准化、计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方面的新政策、新措施以及社会对质量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需求,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信息量,而且总接触新东西,使他们有一定的新鲜感,改善学习效果。另外,在邀请校外专家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为本专业以及本专业培养的学生与外界进行了良好的沟通和互动,为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作了铺垫。

3.基于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实践能力是反映个体主体性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基于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特色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讲显得尤其重要,其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实验室等建设充分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本专业除与其它专业共享学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基础实验室外,还打算进一步建设质量管理与质量认证实验室和管理实践模拟实验室,可满足专业基础课程管理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分析等课内实验的需要和集中实践环节需要。另外,进一步打算借助质量管理与质量认证实验室,构建了“质量管理、质量认证”电子教学平台和“国际标准化”电子教学平台,为专业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提供良好的基础和环境。

(2)实习基地建设与专业特色相结合

“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方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十分重要。为此,专业非常重视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选择的合作单位必须在标准化、计量管理、质量管理工作方面有突出业绩。专业在校内与国家标准战略试点企业华立集团共建了华立管理学院,使学生与企业员工共享教学资源;并计划在杭州卷烟厂(国家质量奖获得单位)、正泰集团(国家质量奖获得单位)、宝石集团(国家质量奖提名单位)、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浙江方圆检测集团、浙江省电子产品质量检测研究所等单位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专业学生的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良好条件。

(3)对通用实践教学提出特殊要求

工程质量管理特色篇2

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1月联合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质量工程的若干意见》等教高1、2号文件,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并对高校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实施质量工程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质量工程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直接针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采取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举措,中央财政专项投入25亿元,面向1000多所本科高校,1000多万在校本科生,以提高高等学校的本科生质量为目标,提供优质资源共享为手段,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在专业、课程教材,实现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评估等六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建设,引导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方向,带动教学的全方位改革和创新,形成重视教学、重视质量的良好环境和管理机制。

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是现阶段教育发展面临的基本矛盾[1]。在这样的前提下,质量工程对于教育工作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它不仅是一套全面、系统的指导机制,还是新时期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趋势和导向。

二、质量工程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由于旅游学科具有综合性、渗透性、交叉性特点,学科体系构建还不成熟,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在大多数高校学科建设和资源配置中仍然处于弱势,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高素质旅游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契合市场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教育部质量工程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它提供了一个双向交流的平台,高校通过积极申报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各类项目,不仅能加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特色和多样性,而且能从整体上提高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与湖北大学均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特色和重点专业建设,并在质量工程项目中进行了创新性改革实验,在质量工程环境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和创新趋势具有代表性。

(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是全国最早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之一,其旅游管理专业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与国际上众多旅游院校、研究机构保持合作,在开拓产、学、研一体化道路方面具有较高水平,研究成果受到世界旅游学术界的关注。在质量工程建设中,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师资力量、双语教学。由于本身是外国语学校,因此在双语教学方面有良好的师资和教学资源。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参与各项国际性旅游活动的志愿者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国际性学术论坛。旅游管理学院质量工程建设措施之一,即“教学质量年”活动。邀请国内外旅游学界和业界的专业人士前来举办各种讲座和交流研讨活动,如亚太旅游联合年会、双周学术研讨会、“名仕之约”系列讲座等。3.特色资源库。旅游特色资源库项目是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学创新平台资助,依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术高台建立的资源整合信息平台。旅游特色资源库以普通大众为服务对象,包括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景点、旅游机构、旅游信息网络及北京旅游目的地系统六个资源包,具体包括度假旅游、红色旅游、奥运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特种旅游、生态旅游等7个版块,全面介绍了国内外上述各种旅游活动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二)湖北大学

湖北大学旅游科研工作始于1983年,1989年建成旅游管理专业,是华中地区最早开办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之一,该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学科质量与专业建设上已经较为成熟。湖北大学在质量工程建设中,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1.部级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教学团队。湖北大学建立了专门的精品课程网,将学校申报成功的部级、省级精品课程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实现资源共享。精品课程网上具有相应课程的教材、试题、多媒体教学、网络课程、在线答疑等完善的资料信息,并不断进行更新。湖北大学商学院旅游管理系申办的《旅游规划与开发》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是国内旅游本科院校中目前仅有的5门部级精品课程中最早申报成功的一门,并由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共同确立为全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修的八门核心主干课程之一。2.部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湖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入选百个部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通过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运行、管理机制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3.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方面,除了一部分单独设立旅游学院外,更多处于“隶属于”的地位,就发展状况看,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在实力较强的学院之下,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规模往往发生萎缩,发展速度放慢,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上受到诸多制约。湖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虽然隶属商学院,却具有重点学科和品牌学科地位,这是湖北大学将旅游管理专业办出水平和特殊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比较

虽然两所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各有侧重,建设重点各不相同,通过对二者培养特色的比较,仍能体现出质量工程建设初衷与要求。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要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科学地制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至关重要。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仅是对教学过程实施规范管理的依据,还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坚持国际化与管、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重视学生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训练,重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旅游业中高级管理、教学与科研人才。而湖北大学则着重于培养具有导游讲解、饭店服务、景区规划等实践能力,能从事旅游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中高级专门人才。虽然两所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侧重点不同,但在培养模式上均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和归结点,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办学资源、发挥优势,使人才教育适合行业发展,建立特色与优势并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优化教学课程

我国旅游教育起步较晚,课程体系建设仍处于摸索阶段,存在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与旅游管理业务的需要联系性不强,课程设置与旅游产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互脱节,与行业接轨不密切等问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联系紧密,是培养目标的全面体现。因此,如何整体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尤为重要。精品课程(教材)及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有助于高校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科学设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并且改善高校教材内容陈旧、单一的现状。目前本科旅游专业的精品课程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明显提高,同时能够体现出各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的特色和定位,以及校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三)加强师资力量

高水平的师资、良好的教学氛围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障。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与湖北大学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培养,均建立起独具优势和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高校教学团队,培训与培养双语师资,外聘国内外学者与专家,表彰教学名师等都是质量工程的重要课题,也对高校师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标准,如教学团队要求具有明确的公共目标,具有鲜明的团队精神,具有合理的组织结构,具有优良的教学建设成果[3]。通过实施一系列激励措施和政策,促进优秀教师的选拔与培养,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实现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不仅理论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授课经验丰富,实践能力也强的目标。

(四)实践教学与合作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应用型专业,其本科毕业生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行业实践能力也是其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中一个关键环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与美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澳门等旅游教育发达国家与地区建立国际合作,同时与国家旅游局、北京市旅游局、首都旅游集团、国旅集团等旅游政府部门及旅游企业集团有着长期合作,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的良好资源和机会。而湖北大学则建设“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成为完善的实践基地。

质量工程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提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试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资助大学生竞赛活动等项目,提供近5亿的建设经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批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满足国家对复合型人才和应用人才的需要。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有助于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克服经费不足、师资薄弱、设施简陋等诸多困难,为学生提供多种实践机会和完善的环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湖北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在质量工程背景下,提出的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的探索方向和模式创新的切入点:实施差异化、特色化战略,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整合校内外资源,创造创新环境,加强校际、校企交流与合作等。更重要的是教育部质量工程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道路上给予了支撑与保障,不仅推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而且推进整体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工程质量管理特色篇3

中国计量学院作为一所实行“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管理体制、培养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高级专门人才的高校,“九五”以前,学校学科结构单一,面对办学环境的变化,确立了以工学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定位,本着“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理念,坚持走以特色求发展的专业建设之路,在规模扩张的同时,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与学校办学定位一致的专业布局,办学质量和水平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认可。

一、紧密依托行业,坚持内涵型扩张

对于承担绝大部分扩招任务的地方和省部共建院校而言,专业扩张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在招生、就业、学科基础等多重约束的情况下,新办专业的合理选择变得非常困难,很容易出现因跟风使专业布局趋同,特色弱化的情况。而对省部共建高校来说,大多具有明显的办学特色积淀和相对优势,依托原行业特色、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进行内涵型扩张不失为有效的策略。我校作为原隶属于国家质检总局的全国唯一一所专门培养质检人才的高校,行业特点决定了建校初期单一的计量测试学科的专业格局,1988年以前,学校仅有六个计量测试类专业和一个计量管理专业。伴随着国家质检事业的发展,学校根据国家质检总局业务范围的拓展以及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和国家质检总局《“人才强检”战略》的要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先后增设了质量检验与管理类学科专业。1998年以后,面对专业目录调整、扩招、管理体制等外部环境变化和专业扩张的压力,学校坚持“立足浙江,面向全国,依托行业,服务地方”的定位和“以特色求发展”的道路,紧密依托快速发展的国家质量振兴事业,结合浙江地方经济“品牌大省”建设的需求,拓宽服务范围,以为质检事业的行政管理、技术保障、中介服务、法律法规等提供更全面的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支持为学科专业扩张准则,增设了一批与国家质检领域紧密相关的特色专业,如“产品质量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安全工程”等,其中“产品质量工程”专业为全国率先创办。截至目前,在学校的39个专业中,大多与计量、标准、质量、检验检疫等行业需求密切相关,学科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经济学、医(药)学等门类,学科专业布局为学校发展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办学特色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学科专业数量太幅增加的情况下,保持了学科专业布局的合理性和明显的特色。

二、以比较优势为原则,选择新办专业

新办专业的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社会需求、学科基础和与学校发展定位的吻合度通常被视为三个最重要的因素,前者决定学生去向,后两者决定培养质量和特色,一些高校在专业选择时更看重前者,忽视后者,结果是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特色难以保证,就业竞争力不足。事实上,我们认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广泛的、可以细分的,关键是找准细分市场,并进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因此,学科基础的强弱和与学校发展定位的吻台度是关键性因素。基于这一认识,我校在新办专业的规划、论证和选择上,主要考察专业与学校发展的定位吻合度是否强、是否已有可以依托的关联学科、是否有较高的学科建设水平和较强的辐射与渗透能力、特色定位是否明确等等,并通过综合评价得出的比较优势大小进行选择。同时,在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关系上,坚持学科建设先行的原则,结合硕士学位点建设为计划新办专业打好学科基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学校以传统优势学科――计量测试技术为基础,围绕计量学科与计算机、生物、材料等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大特色学科群的建设力度,构建广义的计量科学与技术及其相关学科群(禽标准和质量),有力地支撑了新办专业的扩张。截至目前,我校绝大部分新办专业都有扎实的既有学科基础,新学科与既有学科具有很强的交叉渗透能力,并充分反映我校的发展定位和办学特色。如培养锅炉压力容器和特种设备的安全检测、督察技术人才的安全工程专业;培养生物制品检疫检测人才的生物工程专业;培养产品质量检测、控制与管理人才的产品质量工程专业以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等等。我校2000年以来新办的专业中,约三分之二的专业有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支撑,其他专业也均有拟申报硕士点学科的支撑。

三、以继承为基础,培育专业特色,依托优势学科建设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的成长历程是一个伴随着学科实力不断增强,办学模式从模仿到创新、办学经验不断积淀,专业特色不断强化并最终被社会充分认可的过程。

特色专业需要以对应的优势学科为支撑,并融入了学校的其它办学特色要素,特色专业的形成需要漫长的过程。加快新办专业、通用专业特色形成的途径,显然不能从头开始,必须以继承为基础,设法将学校业已形成的办学特色融入其中,通过注入核心要素,形成专业特色,逐步强化,最终形成特色专业。

1998年国家调整本科专业目录以后,我校在积极重组老专业和增设新专业,拓宽专业口径,优化专业布局的同时,下大力气培育专业特色、建设特色专业。一是对原有计量测试类专业进行重组和优化,设置了“测控技术与仪器”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具有鲜明计量测试特色的专业,并加以重点建设;二是通过继承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的基础,增设了一批与国家质检事业紧密相关的特色专业,如“产品质量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安全工程”等;三是新办专业中注入学校办学特色要素,在通用专业的内涵与专业方向上赋予标准、计量、质量的相应内涵,培育专业特色,如工商管理、自动化、热能动力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生物工程、法学、知识产权等专业均具有鲜明的“质检”特色。

截止2006年,依托4个国家质检总局重点建设学科、1个省级重中之重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以及“国家磁性材料检验中心”、“浙江省磁性材料试验基地”等学科

基地建成的39个本科专业中,特色专业和具有明显专业特色的专业数超过专业总数的40%,在校生人数超过50%。

四、以特色课程为落脚点,推动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建设

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建设的效果最终体现在特色人才培养上,需要通过将学校的办学特色核心要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有效的组织实施来实现,有特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最终落脚点。为了妥善解决人才培养中的共性与特色问题,学校不断探索“宽口径、有特色”的专业教育模式,实行“平台+模块”的专业培养模式,妥善解决宽口径培养与不断细化的社会分工间的接口问题。始终把“挖掘优势,体现特色”作为重要原则,注重将专业特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不断完善特色课程体系。主要做法有:一是设置了8门与“质检”密切相关的公共特色课程模块,面向所有专业学生,规定最低选修学分要求;二是对“质检”相关性大的专业,增设本专业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的“质检”技术特长;三是实施特色课程建设工程,建成了“检测技术”等5门特色省级精品课程以及13门特色校级精品课程,出版了《计量管理》等13部特色教材;四是实施有行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从教学内容、课外科技、基地建设、毕业设计项目选择等方面均注重突出行业特色,找准结合点。由于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和各实践环节的教学过程中都始终突出了“标准、计量、质量”的特色,近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性竞赛中所获得的奖项有30%以上与“质检”直接相关,如200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二等奖“低频数字式相位测量仪”;2003年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二等奖“新型智能灌溉系统中植物叶片水分信息精密诊断传感器”;2005年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三等奖“具有机器视觉、嗅觉功能的管道检测机器人”等。

工程质量管理特色篇4

元数据是用来描述数据本身内容和其他特征的数据,在数据库建设中,主要承担着描述信息、定位数据、检索资源、评估资源等重要作用,元数据质量直接关系到数据库的建设质量和服务效果。国外专门讨论元数据质量的研究大约始于2004年,美国学者Bruce和Hillman将其定义为“元数据满足需求和目标的程度”。特色数据库是根据各馆的馆藏特色或地方特色,集中搜集各种类型文献建立的数据库。作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数据库一直是各个图书馆建设的重点。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CALLS在高校图书馆已建263个特色数据库,公共图书馆建了522个特色数据库,科学院系统建了32个特色数据库,这不包括非CALIS高校图书馆建设的特色数据库,如今特色数据库数量已远远高于这个统计数据。作为中小型高校图书馆,我馆已经构建或者正在建设的特色数据库就包括“黄河数据库”等近10个。由于特色数据库多由各馆负责或者参与构建,且涉及对象数据类型多样、种类繁多,再加上现有元数据规范体系的缺失等方面原因,特色数据库元数据的质量比商业数据库更值得关注。

1 特色数据库元数据质量需求

在特色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元数据承担着增加系统数据可信性、系统可用性以及资源发现能力等重要作用,是各方面功能、互操作以及参与聚合等得以实现的关键。特色数据库对于元数据质量主要有如下4方面需求:

1.1 资源组织方面的需求

建立能够有效满足用户需求的高质量特色数据库,必须提取资源相关特征的元数据(题名、作者、关键词等),并科学地组织起来,便于资源的利用。特色数据库涉及的资源类型多样(图书、期刊、古籍、拓片、音视频等)、来源多样(开放获取资源、商业数据库、各馆自己数字化资源库等)、加工类型多样(目录、文摘、题录、全文等),特色数据库资源的复杂性使得其元数据质量控制具有很高的难度。因此,资源描述元数据尽可能选择合适的标准,涵盖所需的所有特征项,思考合适的资源描述粒度。同时元数据编制人员在描述资源元数据时还要保证资源在语义、语法和语义上的准确性。

1.2 资源利用方面的需求

特色数据库经过对相关资源特征抽取和标注以后最终的目的是提供给用户利用,这里的利用包括数据库查找、识别、挑选、获取和数据复用等。资源的检索、浏览和定位借助于资源组织时抽取和标注的特征元数据实现,其对于元数据质量的要求就是涵盖全面、标注准确。数据复用则要求元数据应该从多个角度对同一资源进行描述,元数据质量方面的要求是元数据的准确性、描述项目的标准化且应有一定可拓展性。

1.3 数据库管理方面的需求

建成的特色数据库除满足用户利用方面的需求外,还要满足特色数据库管理者管理方面的需求,如数据库所有权、安全控制、数据库及数据库部分内容访问统计、数据库之间互操作,这都需要借助于相关元数据实现。互操作管理元数据要求在建设过程尽可能采用相关、适用面广的标准,其他管理方面元数据则要求根据需要在数据库设计时设置好相关元数据字段。

1.4 数据库长期保存方面的需求

数字资源长期保存问题是近年来业界非常关注的内容,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像我馆这样的中小型图书馆并不需要保存诸如施普林格、维普之类的大型商业数据库(应由国内少数大型图书情报机构承担保存任务),我们需要长期保存的就是自己创建和管理维护的特色数据库。因此,特色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应考虑特色数据库的长期保存问题,应该根据需要保存与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相关的元数据,如:背景信息、软件硬件环境、转换历史、转换工具、采用元数据标准等。

2 特色数据库建设中元数据质量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2.1 特色数据库建设中的元数据质量问题

对于特色数据库元数据质量问题,美国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Diane等人将其总结为数据遗漏、数据错误、数据混淆和数据残损四个方面。国内虽没有文献专门讨论,但在特色数据库调查研究中也多描述了其中涉及的质量问题。如:黄晓斌、蒲筱哥在调查中发现特色数据库“由于数据标引、分编、检索点选取没有统一标准和质量控制导致数据库兼容性和互操作性差,由于原始数据不完备、不准确、不规范、不统一,影响了数据库的利用和共享”。张毓晗在调查中则发现特色数据库“格式不规范、标引不规范(有的使用主题词标引,有的使用关键词或者任意词标引)、检索途径单一,有的甚至是只能浏览不能检索”。根据文献调查,并结合我馆特色数据库质量检查的实践,本文将特色数据库建设中的元数据质量问题总结为如下3种:

2.1.1 元数据错误 元数据错误是特色数据库建设过程最为常见的错误之一,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输入性错误。其典型代表有:汉字拼音输入法输入的同音异形字、汉字字形输入法输入的形近字、输入其他语种文字时的拼写错误、错误大小写、错误简写、数字(阿拉伯数字、罗马数字、汉语数字)误用、少数语种因认知或者输入困难而使用其他语种造成的错误、日期输入格式错误等;另一类是理解性错误。其典型代表有:由于对元数据制作标准理解有误设置错误的元数据字段和格式、由于对字段内容理解有误而输入不应该在该字段输入的内容、由于对主题法、分类法等理解有误设置错误的主题词、分类号。由于这些错误元数据的存在,当用户或者其他系统使用正确检索内容进行检索或者互操作时,本应呈现的资源将无法呈现,造成漏检或者误检。

2.1.2 元数据遗漏 元数据遗漏主要包括三类:①元数据标准的遗漏。由于特色数据库涉及的对象数据多样,有可能遇到现有元数据标准没有涉及到的数据类型,由于没有相关的标准,这类数据类型涉及到的资源则有可能因为元数据标准没有涉及而造成遗漏,如现有标准就没有涉及到楹联资源。②元数据设置的遗漏。特色数据库设计过程中,没有将数据库未来可能使用的全部元数据类型设计好,造成特色数据库设置上的遗漏,某些特色数据库只能浏览不能检索或者无法实现长期保存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设计时没有设计相关的元数据字段。③元数据输入过程中的遗漏。输入过程出现的遗漏主要表现在:某些项目和字段没有输入内容(如遗漏出版地)、某些字段没有输入全部内容(如只输入部分作者,遗漏重要主题词,遗漏责任方式等)。元数据遗漏问题还包括遗漏重要的元数据类型。一般而言,元数据包括描述性元数据、管理性元数据、结构性元数据三类。但在目前特色数据库元数据

设计和使用中,对于描述性元数据一般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忽略管理性元数据、结构性元数据以及描述元数据的元数据,而这些忽略的元数据类型很多都是特色数据库长期保存和特色数据库互操作及管理的基础。

2.1.3 元数据冗余 元数据冗余与元数据遗漏相对,是指特色数据库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存在冗余元数据。元数据冗余增加了数据库的体积,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数据库的检索效率,在数据库互操作过程中还有可能造成错误。元数据冗余主要表现为:①数据库设计过程中没有根据需要设定必须的元数据描述字段,而是使用了标准涵盖的所有字段;②特色数据库设计过程中由于资源涉及多种资源而在同一数据库中不加区分地使用了各种资源相应标准的所有字段;③特色数据库建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现有标准体系无法涵盖的需求,需要在现有标准基础上进行扩展,如果把握不好就可能造成元数据冗余。

2.2 元数据质量问题原因分析

从上述元数据质量问题产生的过程来看,特色数据库元数据质量问题主要出现在特色数据库设计实现的3个阶段,下分别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2.1 需求分析和数据库设计阶段 元数据冗余和遗漏问题多源于该阶段。特色数据库构建之初,如果缺乏深入的调研和分析或者需求分析不够准确而造成了数据库的元数据设计时存在瑕疵,就会造成相关元数据字段的遗漏。在设计阶段,如果相关专家或者项目负责人对于元数据标准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经验不足,又没有进行大规模的调研,对于实践中的问题考虑不够全面,没有选择标准或选择了不合适的标准以及在现有标准中抽取的元数据字段等方面存在重大瑕疵,则会造成冗余或遗漏。

2.2.2 元数据标注阶段 元数据错误和遗漏等问题主要产生在该阶段。可能的原因包括:①相关负责人和元数据标注人员质量责任意识淡薄,标注前未对标注人员进行标准和标注技巧等方面的培训,没有配备完备的文档和辅助工具,标注人员在标注过程中疏忽大意等;②特色数据库建设外包给第三方商业机构,“时间=金钱”,如果工期太紧,再加上商业机构工作人员没有经过很好的培训和没有约定和严格履行相关的质量考核,标注时就很容易产生问题;③标注者对于标准熟悉程度不够、缺乏数据库涉及领域的专业知识、缺乏相关涉及协议(如OAI)知识等产生的标注问题;④元数据标注过程存在相当强的主观性,如分类号准确与深度、责任者字段多个责任者选择、题名字段多个题名的选择等,这既需要标注人员的责任心,也需要对标注过程进行控制,否则极容易出现问题;⑤在标注过程中使用了不恰当的工具,如直接依靠扫描文字识别获得相关标注数据但没有进行审核,出现较多的问题等。

2.2.3 元数据审核校验阶段 建成的数据库使用前,需要对元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核和校验,但很多图书馆对于审核校验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审核校验或者审核校验形同虚设,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再改正,这就造成元数据标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影响了后期的使用。对于多个馆共建共享的数据库,则需要统一的数据审核检查或者互相校验,而目前情况是各馆自行负责检查数据,如果检查馆责任心不强,则就会使得存在大量问题的元数据用于共享的特色数据库中,影响最终的应用。

3 特色数据库元数据质量控制的措施

调查数据表明“阻止错误数据发生的成本仅是修正产生错误数据成本的1/10”,因此有必要对特色数据库元数据质量进行控制,纠正出现的问题并进行预防性的维护,找出可能引起质量问题的原因,并采取措施尽可能地防止问题出现。作为指导各行业实施质量管理的ISO9000系列标准,尤其是其制定的质量管理8大原则。中的“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重视领导作用”、“鼓励全员参与”和“采用过程的方法”,对于特色数据库元数据质量控制有非常强的指导作用。根据这些原则的要求,特色数据库的元数据质量控制需要相关人员认真细致地进行用户需求调查分析,主要领导要重视元数据质量问题并积极制定各项措施来进行质量控制,所有元数据设计标注参与者都需要经过认真培训之后才能上岗并在设计标注过程心存质量控制意识并将特色数据库设计和元数据标注审核纳入过程管理范畴分阶段实施质量控制。

3.1 需求分析和数据库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针对前文的分析,该阶段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4个方面:①成立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质量控制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就是选择数据库建设人员,提高全体参与人员的质量意识,制定质量控制相关的奖惩机制,指导相关培训工作,审核确定哪些工作可以外包及质量监督方式、合理分配工作任务、调控工作进度;②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通过岗位责任制规定各项人员工作质量要求与衡量标准,运用定量与定性双重标准进行管理,明确规定外包机构或本馆开发人员应承担义务和责任,建立质量奖惩制度;③进行细致的用户需求分析。通过用户调研和相关专家访谈,了解用户真实的需求并结合数据库应用未来的趋势,设计数据库将要提供的功能,确定要描述的元数据类型;④制定详细明确的元数据规范。深入细致地调研现有国内外的元数据规范,根据实际需求确定要采用的标准,并根据需要确定标准要采用字段和补充字段,进行数据库设计,制定详细规范使用指南,规定数据描述的力度、数据来源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应有具体实例进行说明;⑤进行认真的岗前培训。对所有参与人员(含外包方)强调质量的重要性,进行元数据规范以及应用指南的培训。

3.2 元数据标注阶段的质量控制

工程质量管理特色篇5

Head teacher's working for the new metrological pharmacy major

HU Huajun,WU Yihang,LIU Hongbo

(Department of Pharmacy,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 The main task of the new metrological pharmacy major in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is to cultivate new talents with the pharmaceutical and metrological ability and serve for the national pharmaceutical quality system. As a key player in educational activities, the head teacher should kn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trological pharmacy major deeply and carry out pioneering work. In this paper, the head teacher's several opinons about the new major were commented.

[Key words] Pharmacy; Metrology; Talents cultivation; Head teacher

近年来我国高等药学教育发展加速,培养药学人才的高等院校由原来的数十家猛增到300多家,但新增培养单位大多学习和沿用原高校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使得仅掌握传统药学知识的医药产品制造人才渐呈饱和趋势,而掌握现代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缺乏[1]。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药品开发、生产和流通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管理要求也进一步提高。21世纪的药学教育日益关注创制新药和合理用药,在客观上要求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药学人才[2]。中国计量学院药学计量特色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药学基础、较强药学计量能力的新型人才为目标,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医药质量振兴事业。但作为新办专业,药学计量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班主任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结合自身的工作任务,深入领会药学计量特色专业的内涵,积极探究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活动中开拓性地开展工作,对有效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作用。

1 提高班主任对培养药学计量特色专业人才的认识

1.1 国家医药质量振兴事业需要药学计量特色专业人才

自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来,我国药事管理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多级药品监管网络体系,包括各级药检所、药监局、药品评价中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等机构就有数千家,仅浙江省这些机构就有近百家。他们依据药品管理法、药典、质量管理规范及先进仪器设备和技术从药物计量、药物评价、药事管理方面做好药品开发、生产和流通各环节的科学监管,以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同时,医药企业为了长远发展,也主动加强对药品各环节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接轨国际标准和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培养具备药物计量、药物评价、药事管理方面综合能力的药学计量特色专业人才非常符合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1.2 药学计量特色专业具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从目前我国300多家药学院系的不同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还没有一所高校专门设立了针对药物计量、药物评价、药事管理方面综合能力的药学计量特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药品监控领域对药学计量特色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是通过对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方式来弥补专业方面不足,但这无疑也增加社会负担。因此,高校药学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有必要不断地调整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模式和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行业亟需的各类药学人才[1]。

中国计量学院作为我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业唯一的本科院校,是一所以工为主,计量、质量、检测、标准、检验检疫特色鲜明,工、理、管、法、文、经、医(药)、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浙江省重点建设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药学系秉承学校的“精思国计、细量民生”的校训,坚持“计量立校、标准立人、质量立业”的教育理念,改革传统的药学教育模式,并以继承为基础,培育专业特色,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建设药学计量特色专业,明确确定以培养具有扎实药学基础、较强药学计量能力、适应国家医药质量振兴事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这一目标与学校发展定位和特色办学思想是一致的。

1.3 班主任在药学计量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活动中的重要性

发展药学计量特色专业符合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但作为新办专业,当前药学计量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药学计量特色专业的社会认可度还亟待提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如何帮助学生认识药学计量特色专业,热爱所选专业,坚定成才目标?如何有效宣传药学计量特色专业,既能让社会上了解,又得到业内认可,同时也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信心?如何切实加强学生在药学计量方面能力的培养,体现特色专业优势及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如何帮助学生树立医药质量立业理念,增强对药学事业的社会责任感?如何指导学生深造和就业?等等。虽然有些问题不属于班主任的工作范围内,但作为新办专业,这些问题都是班主任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的。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全面负责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但同时班主任又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排头兵,走在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一线,有更多机会接触、思考和处理人才培养中的具体问题,可以从中获取很多教育活动资料和及时了解教育效果的信息反馈,在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为药学计量特色新专业的建设和完善提供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班主任工作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乃至整个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班主任需要在人才培养活动中开拓性地开展工作[3]。

2 发挥班主任在药学计量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活动中的能动作用

班主任工作的本质特点是为学生服务,为学校的教学目标服务。药学计量特色专业作为新专业,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的出台、实施总有一个时间上的落后,相比之下,班主任的工作显示得更快捷、灵活[4-5]。班主任身为学生的引导者、指导者、策划组织者,积极探究药学计量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发挥班主任在学生工作中的能动作用。

2.1 传递计量特色办学思想,激发学生对医药质量事业热爱

大一新生刚进入大学,对大学的一切都存在强烈的好奇心,也对某些事情缺乏正确的态度。在专业上,这个想学,那个也想学,这山望着那山高,摇摆不定,浪费时间和精力,以致难以成才。作为班主任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确定职业理想、职业目标,指导他们为职业理想、职业目标的实现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对药学专业学生进行计量特色的专业教育,要发挥班主任作为引导者和指导者的作用,需要结合自身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客观地向学生分析该专业的社会需求、学科基础和与学校发展定位的吻合度,明确专业定位和专业优势,提高学生对专业的信心。同时药学计量特色专业人才服务国家医药质量事业、服务百姓健康,通过药学计量特色职业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投身医药质量事业热情,更加热爱所选专业,刻苦学习,努力成才。

2.2 抓班级管理和学风建设,营造计量特色的学习氛围

班主任要加强班级建设、激发班集体整体潜能。学生是生活在班集体中的,班级的学风和整体状况,对每一名学生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不宜采用“保姆式”教育管理,而应实现班主任指导下的班级自我管理。良好的班级建设是实现自我管理的保障,是营造良好学风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途径,关系到学校政策的传达和落实,关系到班集体的整体潜能能否有效激发。作为药学计量特色专业的班主任,重视班级建设、党团组织的建设和规范、班委会和学团组织的建设、宿舍自管小组的建设、培养学生骨干发挥表率作用,使班级同学之间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坚持正义、积极向上。同时班主任也要善于指导班集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开展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学生活动,寓教于活动之中。如指导学生社团“中国计量学院医药质量管理协会”和学生刊物《医药方舟》,围绕质量点评、疾病防治、用药安全、医药管理、新药动态等内容开展系列活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有利于营造特色药学的校园文化氛围。

2.3 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因此实践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各高校中都是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在课堂教学课时减少的同时,各种实践教学环节要得到加强,其中包括重视学生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科研训练,我们学院在这些方面开展了很多工作。如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小研究生”等不同形式人才培养策略,倡导和鼓励专业教师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项目研究,并且学院每年也组织一定数量的实验室开放项目和学生科研计划项目吸引学生申请参加。此外,学院围绕计量特色背景,积极与药检所、药监局、药品评价中心、医院药房等校外单位密切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聘请校外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参与科研工作。以上多途径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科研训练的机会,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在实际中得到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班主任要响应学院政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帮助学生联系指导老师,认真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目前已有很多学生通过科研训练后,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而且还帮助指导教师完成课题任务。尤其学生在实习基地的良好表现得到校外指导教师的认可则更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3 讨论

多年来,我校“以特色求发展”的专业建设理念与实践取得了“学生受益、家长满意、社会认同”的人才培养工作效果,生源质量和就业率排名始终保持在省内高校前列,大部分毕业生均在质检系统内或普通企事业单位与质检相关的岗位上工作,直接服务于国家的质量振兴事业。药学计量特色专业作为药学领域的新专业,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突破创新,所培养的计量特色人才在药物计量、药物评价、药事管理方面具备优势竞争力。但新专业发展要经历有一个过程,人才培养体系也需要在探索中不断完善。班主任作为学生的领路人,要紧密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深入理解特色专业内涵,积极思考专业特色建设方案,以班主任的工作创新来推动学生的素质提高,将具有计量特色的药学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旭明.对药学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趋势的思考[J].药学教育, 2006,(5):5-7.

[2]张群, 吴曙光.紧跟药学教育发展趋势,创新药学教育方式[J].医学教育探索, 2007,(12):1128-1129.

[3]唐日新,徐昌明.谈高校教育改革中班主任的作用[J].江西社会科学, 2000,(2):115-117.

工程质量管理特色篇6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化;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02605一、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工程管理专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中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 320多所,其中90%的高校都是在1999 年后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由于新开设该专业的很多高校不能立足于工程管理专业的长远发展,在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盲目跟风现象,导致培养的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专业知识杂而不精,人才特色不鲜明,这一现象已严重制约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因此,培养素质高、能力强、有特色的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已成为工程管理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1]。

目前,中国工程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宽口径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专业化之间存在矛盾,导致就业指向不明确,易被相近专业所替代。在当前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用人单位迫切希望高校能够培养专业化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以解决企业在实践中遇到的专业问题。但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由于贯彻“宽口径、厚基础”的基本教育思路,又忽视基本技能的培养,因此培养的人才“宽而不专”,往往缺少特色,也缺乏市场竞争力[2]。

(二) 工程管理专业师资力量总体薄弱,新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师资队伍尤其如此。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而且要具备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知识。如建筑工程计价课的教师要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房屋构造等知识,才能够真正讲透建筑工程计价知识。另外,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还必须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尤其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师来说,需要传授给学生的不仅包括专业知识,也包括工程实践经验。如果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有限,将直接影响实践环节的指导质量。(三)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专业前景认知模糊,缺乏对专业的信心。通过调查发现,有较多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尤其是刚跨进大学校门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不清楚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觉得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性不强。如工程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方向的学生总觉得搞技术不如学土木专业,搞造价不如学造价专业,大学毕业也很难直接进入管理层。由于对专业前景的认知模糊,导致学生对专业的信心不足。

(四)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普遍缺乏国际工程管理的能力和知识储备。中国加入wto后,建筑业市场面临国外同行的竞争。要在国际市场求生存、求发展,需要一大批懂国际惯例,外语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创新精神的国际化经营、技术管理人才。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韩英爱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化建设探讨

(五)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注重知识的传播,而忽略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忽视实践教学的现象。有的实践环节设置得也不够合理,以致学生进入社会后不能尽快地适应工作。

二、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特色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最初的强调“专”和“精”,到后来提倡“通”和“广”,提倡“宽口径、厚基础”,而目前工程管理人才到底应具备什么特色,如何打造其核心竞争力,这是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一直在认真思考和梳理的问题。尤其是对应用型大学本科生来说,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中要找准定位,要以特色和质量取胜。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特色,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在特定岗位上“上手快”,并具备工程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

由于工

节奏的加快及市场竞争的加剧,用人单位希望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上能“上手快”,在招聘时大多要求毕业生具有专业实践经验。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和结构的合理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关键。工程管理专业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是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即培养具有创新潜质和实践能力的应用性工程技术人才,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知识型高技能人才。所以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瞄准行业内对接的工作岗位,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群和实践环节,在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工程专业知识基础上重点学习岗位技能。如果没有针对性的岗位技能,在就业时就处于竞争劣势,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

以笔者所在的长春工程学院为例,与工程管理专业形成就业竞争的专业主要有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造价专业,其中工程造价专业是在2006年从工程管理专业分出来后设置的独立专业。2010年在修订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素质,并掌握过硬专业技能的高级技术人才。通过对用人单位的广泛调研,并结合学校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明确了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学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和技能,如工程识图能力(包括土建、水暖、电气专业)、计价能力(包括土建、水暖、电气专业)、施工项目质量与安全管理能力、工程测量与放线能力、国际工程口语与交际能力、国际工程招投标与项目管理能力等。

(二)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管理者的必要素质和能力 工程管理领域迫切需要大量既精通工程技术,又通晓管理业务,并具有战略眼光的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而言就是需要具有工程背景的管理人才,这也是该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相比最主要的专业特色。对项目经理尤其是对工程总承包的项目经理来说,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以及领导决策能力。

(三)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有外向型、开放型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知识和能力

目前,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不断扩大,中国国际工程承包量不断增长,迫切需要既懂国际惯例又具备国际工程公关能力的外向型人才。外向型、开放型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应加强跨文化语言及国际工程管理惯例操作实务相关能力的训练,要具有参与国际工程招投标,并直接与国外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和对话的能力。

各学校的办学背景、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都有所不同,因此,在确定培养人才的岗位能力和技能方面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组合,自成一派,形成各自独有的特色。

三、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化建设途径

打造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提升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其不可替代性,是深化工程管理专业改革,保持和提升本科工程管理专业生命力的关键。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方面。

(一)专业培养目标特色鲜明,专业人才竞争优势明显

工程管理专业不应是纯粹的软学科,应强化专业的可塑性,专业人才在核心技能上一定要过硬。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深厚工程背景的复合型技术管理人才,学生要有突出的专业技能,否则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将失去立足点。长春工程学院在土木工程、工程造价、工程测量等方面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办学条件,因此在专业化技能方面主要强化土建、水暖电工程的识图和计价能力、工程测量与放线能力、施工项目质量与安全管理能力。此外,鉴于现代社会对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对学生增加了国际工程管理能力的培养。聘请有国外生活和工作经历的教师讲授国际工程口语与交际课程,并外聘具有丰富国际工程管理经验的外籍教师讲授国际工程与项目管理课程,并增加国际工程合同分析课程设计等,以强化学生国际工程管理方面的意识和能力。除过硬的专业技能外,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还要具备必要的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以及一定的人文修养和管理素质,要成为既能和“物”打交道的“专才”,又能和“人”打交道的“通才”,这是中国新时期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3],这样的人才也才是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近年来学校工程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方向毕业生的就业率均达到96%以上,2010年达到100%,这充分说明用人单位对专业特色人才的认可。

(二)设置以关键技能和能力为导向的课程群,凝练

特色,提高效率

在美国,工程管理专业主要设置在土木、建筑设计学院以及工程技术学院。课程设置中建筑技术类课程比较全面,开设的科目广泛而详细,内容涉及建筑技术以及施工的各个方面,可见技术类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根基。

工程管理专业既有技术类的课程,又有管理类的课程,所以该专业开设的课程要比其他专业的多。有专家曾提出可考虑主辅修制、双学位制,或延长学制,由四年制变为五年制。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重点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最好采用针对就业岗位,以关键技能和能力为导向的课程群设置模式,做到思路清晰、主次分明、有的放矢,保证课程设置的高效率,也便于根据市场需求有目的地进行动态调整。如计价能力的学习和培养主要通过建筑工程计价、建筑设备计价、建筑装饰工程与计价、工程计价软件应用、工程管理综合课程设计、工程计价软件应用课程设计等理论课和实践课来支撑;施工现场与质量管理能力的学习和培养主要通过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工程项目管理、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设计、工程管理综合课程设计、施工项目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程设计等理论课和实践课来支撑;国际工程管理能力的学习和培养主要通过工程管理专业英语、国际工程合同管理、国际工程英语口语交际、国际工程承包、国际工程合同分析课程设计等理论课和实践课来支撑。

针对不同岗位进行课程群设置时,要特别注意对不同岗位技能之间交叉重叠部分的专业知识的讲授和能力的训练,要给予充分保证。比如工程识图能力及技术规范、标准图集的应用能力,既是工程计价能力的基础,也是施工现场工程技术管理能力的基础,因此此部分内容要保证足够的学时和必要的训练,以提高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工程管理应是基于技术之上的管理,尤其是对于应用型本科的工程管理专业来说,技术课程应贯穿在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各个方面,并尽量以必修课和考试课的形式设置。人文和管理类必修课程尽量浓缩,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并通过其他教学环节的渗透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和管理素质。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环节是美国大学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提出了“从做中学”、“劳教结合”的合作教育实践观点,解决了教育与社会、理论与实践脱离的问题,并对美国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外,作为美国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性以及区域性工程管理专业学科竞赛活动,对于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提高其创新设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4]。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综合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应由感性认识到单项技能的学习,再到结合工程实践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通过分层次的训练,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长春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方向的实践教学总周数为79周,占教学活动总周数的48.8%,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将毕业设计设置不同的方向,供学生选择,并以实际工程为背景,进行“真题真做”或“真题模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技能的训练。毕业设计的不同方向主要有施工项目管理方向、造价方向和国际工程管理方向等,学生可以根据已签约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和自身发展取向自主选择毕业设计的方向。每个方向一般分阶段由不同的专业教师负责,这样可以发挥各专业教师的强项。有的方向也聘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作为指导教师,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图1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与企业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以及制定政策,鼓励和引导教师参加工程实践,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等等,需要学校与专业教师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四)校企深层合作,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办学特色

与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与互动,对于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来说无疑具有强大的推动力,这一做法既保障了学生实习实践的质量,也强化了办学特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企业与高校合作办学,提高高校办学效益的一种良好模式。在与企业深层次的良性互动中,学校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帮助并

引导学生就业。同时,也有利于培养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学校在此过程中也能够逐渐形成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如长春工程学院与中交二航局合作,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国际工程技术管理人才,满足日益增多的对海外工程技术管理人才的需求。在合作过程中根据中交二航局提出的具体培训目标和要求,双方协商确定培训班应开设的理论课程和实践内容。对已经和中交二航局签定就业协议的学生在毕业前进行分阶段强化培训。学校2010年修订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还把国际工程管理培训班开设的一些核心课程纳入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多渠道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和管理能力

英国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兼顾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将优秀管理者不可或缺的沟通、协调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与专业教育并重。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从以下环节入手:一是重视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入学时的专业教育,提前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方向,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做好准备。入学专业介绍应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的老教师来讲解,通过与相关专业的比较,说明该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强调人文素养和管理素质对专业人才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在重视技能学习和训练的同时,有意识地通过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来增强人文素养和管理素质[5];二是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实践和锻炼的平台。比如专业实习前为学生布置实习内容并做好动员,强调实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实习结束时举行实习经验交流会,为学生提供总结提高、相互借鉴学习的机会;三是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良好的人格。可以通过专题讲座、英语口语竞赛、辩论大赛、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弥补“第一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开阔眼界,展现自我,充满活力。良好校园文化的熏陶具有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六)将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与专业协会认可制度相结合,提高专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英国高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接受教育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的双重评估。教育部门主要就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师资力量、学校软硬件条件进行评估,而行业协会则主要对学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人才培养目标是否适应社会需求等进行评价。英国开设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学校必须通过行业协会,如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 rics)和 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 (ciob) 等的评估,否则学校毕业生将无法得到社会的承认,难以进入专业所对应的行业工作。高等学校和专业协会共同完成建筑管理人员从初级人才到业内高级人才的培养,真正贯彻终身教育的理念。

中国在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中可以借鉴英国的做法,把专业协会认可制度与高校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另外,在课程内容上尽量和国家一级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结合,提高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针对性。

(七)国际工程管理教育与国际工程管理认证(emci)标准要求相结合

中国的工程管理教育要和国际接轨,就必须按国际规范操作。国际工程管理认证是验证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专业工程管理资质和能力的国际认证,是衡量和评价工程师管理人员的标准。emci 所基于的工程管理认证知识体系(emc-bok),代表了优秀工程经理所需要的关键知识与技能。在中国推行 emci,是中国工程管理教育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有效措施,能够促进工程管理人才知识能力的国际化,增强中国工程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2005年,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和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合引入了“国际工程管理认证”。因此,有条件的高校在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中应放远眼光,在人才教育中尽量与emci的标准要求相结合,培养国际认同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四、结语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特色研究是一个复杂的多层结构体系,需要考虑学校的发展方向、资源优势、专业定位、市场需求、生源质量等因素。 不同学校应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学科优势、师资条件、科研实力等情况,凝练特色,形成自身鲜明的办学风格,开创自身独特的办学之路。

参考文献:

[1] 杜艳华.工程

管理专业特色化建设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4):44-48.

[2] 张海燕.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2):39-41.

[3] 王进,王冬梅.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范式的转型策略[j].高等建筑教育,2008(3):11-15.

[4] 李兴苏.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设置的思考.项目管理技术[j].2008(10):11-16.

[5] 戴兆华,杨平.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6(3):38-42.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pecialty

han yingai

(college of management, changchun engineering school, changchun 130021, p. r. china)

工程质量管理特色篇7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化;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02605一、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工程管理专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中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 320多所,其中90%的高校都是在1999 年后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由于新开设该专业的很多高校不能立足于工程管理专业的长远发展,在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盲目跟风现象,导致培养的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专业知识杂而不精,人才特色不鲜明,这一现象已严重制约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因此,培养素质高、能力强、有特色的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已成为工程管理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1]。

目前,中国工程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宽口径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专业化之间存在矛盾,导致就业指向不明确,易被相近专业所替代。在当前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用人单位迫切希望高校能够培养专业化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以解决企业在实践中遇到的专业问题。但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由于贯彻“宽口径、厚基础”的基本教育思路,又忽视基本技能的培养,因此培养的人才“宽而不专”,往往缺少特色,也缺乏市场竞争力[2]。

(二) 工程管理专业师资力量总体薄弱,新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师资队伍尤其如此。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而且要具备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知识。如建筑工程计价课的教师要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房屋构造等知识,才能够真正讲透建筑工程计价知识。另外,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还必须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尤其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师来说,需要传授给学生的不仅包括专业知识,也包括工程实践经验。如果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有限,将直接影响实践环节的指导质量。(三)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专业前景认知模糊,缺乏对专业的信心。通过调查发现,有较多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尤其是刚跨进大学校门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不清楚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觉得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性不强。如工程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方向的学生总觉得搞技术不如学土木专业,搞造价不如学造价专业,大学毕业也很难直接进入管理层。由于对专业前景的认知模糊,导致学生对专业的信心不足。

(四)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普遍缺乏国际工程管理的能力和知识储备。中国加入WTO后,建筑业市场面临国外同行的竞争。要在国际市场求生存、求发展,需要一大批懂国际惯例,外语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创新精神的国际化经营、技术管理人才。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韩英爱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化建设探讨

(五)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注重知识的传播,而忽略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忽视实践教学的现象。有的实践环节设置得也不够合理,以致学生进入社会后不能尽快地适应工作。

二、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特色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最初的强调“专”和“精”,到后来提倡“通”和“广”,提倡“宽口径、厚基础”,而目前工程管理人才到底应具备什么特色,如何打造其核心竞争力,这是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一直在认真思考和梳理的问题。尤其是对应用型大学本科生来说,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中要找准定位,要以特色和质量取胜。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特色,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在特定岗位上“上手快”,并具备工程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

由于工作节奏的加快及市场竞争的加剧,用人单位希望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上能“上手快”,在招聘时大多要求毕业生具有专业实践经验。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和结构的合理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关键。工程管理专业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是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即培养具有创新潜质和实践能力的应用性工程技术人才,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知识型高技能人才。所以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瞄准行业内对接的工作岗位,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群和实践环节,在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工程专业知识基础上重点学习岗位技能。如果没有针对性的岗位技能,在就业时就处于竞争劣势,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

以笔者所在的长春工程学院为例,与工程管理专业形成就业竞争的专业主要有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造价专业,其中工程造价专业是在2006年从工程管理专业分出来后设置的独立专业。2010年在修订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素质,并掌握过硬专业技能的高级技术人才。通过对用人单位的广泛调研,并结合学校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明确了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学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和技能,如工程识图能力(包括土建、水暖、电气专业)、计价能力(包括土建、水暖、电气专业)、施工项目质量与安全管理能力、工程测量与放线能力、国际工程口语与交际能力、国际工程招投标与项目管理能力等。

(二)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管理者的必要素质和能力

工程管理领域迫切需要大量既精通工程技术,又通晓管理业务,并具有战略眼光的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而言就是需要具有工程背景的管理人才,这也是该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相比最主要的专业特色。对项目经理尤其是对工程总承包的项目经理来说,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以及领导决策能力。

(三)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有外向型、开放型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知识和能力

目前,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不断扩大,中国国际工程承包量不断增长,迫切需要既懂国际惯例又具备国际工程公关能力的外向型人才。外向型、开放型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应加强跨文化语言及国际工程管理惯例操作实务相关能力的训练,要具有参与国际工程招投标,并直接与国外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和对话的能力。

各学校的办学背景、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都有所不同,因此,在确定培养人才的岗位能力和技能方面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组合,自成一派,形成各自独有的特色。

三、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化建设途径

打造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提升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其不可替代性,是深化工程管理专业改革,保持和提升本科工程管理专业生命力的关键。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方面。

(一)专业培养目标特色鲜明,专业人才竞争优势明显

工程管理专业不应是纯粹的软学科,应强化专业的可塑性,专业人才在核心技能上一定要过硬。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深厚工程背景的复合型技术管理人才,学生要有突出的专业技能,否则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将失去立足点。长春工程学院在土木工程、工程造价、工程测量等方面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办学条件,因此在专业化技能方面主要强化土建、水暖电工程的识图和计价能力、工程测量与放线能力、施工项目质量与安全管理能力。此外,鉴于现代社会对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对学生增加了国际工程管理能力的培养。聘请有国外生活和工作经历的教师讲授国际工程口语与交际课程,并外聘具有丰富国际工程管理经验的外籍教师讲授国际工程与项目管理课程,并增加国际工程合同分析课程设计等,以强化学生国际工程管理方面的意识和能力。除过硬的专业技能外,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还要具备必要的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以及一定的人文修养和管理素质,要成为既能和“物”打交道的“专才”,又能和“人”打交道的“通才”,这是中国新时期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3],这样的人才也才是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近年来学校工程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方向毕业生的就业率均达到96%以上,2010年达到100%,这充分说明用人单位对专业特色人才的认可。

(二)设置以关键技能和能力为导向的课程群,凝练特色,提高效率

在美国,工程管理专业主要设置在土木、建筑设计学院以及工程技术学院。课程设置中建筑技术类课程比较全面,开设的科目广泛而详细,内容涉及建筑技术以及施工的各个方面,可见技术类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根基。

工程管理专业既有技术类的课程,又有管理类的课程,所以该专业开设的课程要比其他专业的多。有专家曾提出可考虑主辅修制、双学位制,或延长学制,由四年制变为五年制。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重点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最好采用针对就业岗位,以关键技能和能力为导向的课程群设置模式,做到思路清晰、主次分明、有的放矢,保证课程设置的高效率,也便于根据市场需求有目的地进行动态调整。如计价能力的学习和培养主要通过建筑工程计价、建筑设备计价、建筑装饰工程与计价、工程计价软件应用、工程管理综合课程设计、工程计价软件应用课程设计等理论课和实践课来支撑;施工现场与质量管理能力的学习和培养主要通过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工程项目管理、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设计、工程管理综合课程设计、施工项目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程设计等理论课和实践课来支撑;国际工程管理能力的学习和培养主要通过工程管理专业英语、国际工程合同管理、国际工程英语口语交际、国际工程承包、国际工程合同分析课程设计等理论课和实践课来支撑。

针对不同岗位进行课程群设置时,要特别注意对不同岗位技能之间交叉重叠部分的专业知识的讲授和能力的训练,要给予充分保证。比如工程识图能力及技术规范、标准图集的应用能力,既是工程计价能力的基础,也是施工现场工程技术管理能力的基础,因此此部分内容要保证足够的学时和必要的训练,以提高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工程管理应是基于技术之上的管理,尤其是对于应用型本科的工程管理专业来说,技术课程应贯穿在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各个方面,并尽量以必修课和考试课的形式设置。人文和管理类必修课程尽量浓缩,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并通过其他教学环节的渗透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和管理素质。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环节是美国大学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提出了“从做中学”、“劳教结合”的合作教育实践观点,解决了教育与社会、理论与实践脱离的问题,并对美国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外,作为美国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性以及区域性工程管理专业学科竞赛活动,对于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提高其创新设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4]。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综合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应由感性认识到单项技能的学习,再到结合工程实践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通过分层次的训练,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长春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方向的实践教学总周数为79周,占教学活动总周数的48.8%,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将毕业设计设置不同的方向,供学生选择,并以实际工程为背景,进行“真题真做”或“真题模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技能的训练。毕业设计的不同方向主要有施工项目管理方向、造价方向和国际工程管理方向等,学生可以根据已签约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和自身发展取向自主选择毕业设计的方向。每个方向一般分阶段由不同的专业教师负责,这样可以发挥各专业教师的强项。有的方向也聘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作为指导教师,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图1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与企业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以及制定政策,鼓励和引导教师参加工程实践,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等等,需要学校与专业教师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四)校企深层合作,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办学特色

与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与互动,对于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来说无疑具有强大的推动力,这一做法既保障了学生实习实践的质量,也强化了办学特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企业与高校合作办学,提高高校办学效益的一种良好模式。在与企业深层次的良性互动中,学校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帮助并引导学生就业。同时,也有利于培养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学校在此过程中也能够逐渐形成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如长春工程学院与中交二航局合作,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国际工程技术管理人才,满足日益增多的对海外工程技术管理人才的需求。在合作过程中根据中交二航局提出的具体培训目标和要求,双方协商确定培训班应开设的理论课程和实践内容。对已经和中交二航局签定就业协议的学生在毕业前进行分阶段强化培训。学校2010年修订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还把国际工程管理培训班开设的一些核心课程纳入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多渠道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和管理能力

英国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兼顾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将优秀管理者不可或缺的沟通、协调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与专业教育并重。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从以下环节入手:一是重视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入学时的专业教育,提前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方向,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做好准备。入学专业介绍应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的老教师来讲解,通过与相关专业的比较,说明该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强调人文素养和管理素质对专业人才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在重视技能学习和训练的同时,有意识地通过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来增强人文素养和管理素质[5];二是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实践和锻炼的平台。比如专业实习前为学生布置实习内容并做好动员,强调实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实习结束时举行实习经验交流会,为学生提供总结提高、相互借鉴学习的机会;三是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良好的人格。可以通过专题讲座、英语口语竞赛、辩论大赛、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弥补“第一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开阔眼界,展现自我,充满活力。良好校园文化的熏陶具有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六)将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与专业协会认可制度相结合,提高专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英国高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接受教育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的双重评估。教育部门主要就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师资力量、学校软硬件条件进行评估,而行业协会则主要对学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人才培养目标是否适应社会需求等进行评价。英国开设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学校必须通过行业协会,如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 RICS)和 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 (CIOB) 等的评估,否则学校毕业生将无法得到社会的承认,难以进入专业所对应的行业工作。高等学校和专业协会共同完成建筑管理人员从初级人才到业内高级人才的培养,真正贯彻终身教育的理念。

中国在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中可以借鉴英国的做法,把专业协会认可制度与高校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另外,在课程内容上尽量和国家一级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结合,提高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针对性。

(七)国际工程管理教育与国际工程管理认证(EMCI)标准要求相结合

中国的工程管理教育要和国际接轨,就必须按国际规范操作。国际工程管理认证是验证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专业工程管理资质和能力的国际认证,是衡量和评价工程师管理人员的标准。EMCI 所基于的工程管理认证知识体系(EMC-BOK),代表了优秀工程经理所需要的关键知识与技能。在中国推行 EMCI,是中国工程管理教育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有效措施,能够促进工程管理人才知识能力的国际化,增强中国工程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2005年,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和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合引入了“国际工程管理认证”。因此,有条件的高校在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中应放远眼光,在人才教育中尽量与EMCI的标准要求相结合,培养国际认同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四、结语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特色研究是一个复杂的多层结构体系,需要考虑学校的发展方向、资源优势、专业定位、市场需求、生源质量等因素。 不同学校应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学科优势、师资条件、科研实力等情况,凝练特色,形成自身鲜明的办学风格,开创自身独特的办学之路。

参考文献:

[1] 杜艳华.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化建设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4):44-48.

[2] 张海燕.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2):39-41.

[3] 王进,王冬梅.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范式的转型策略[J].高等建筑教育,2008(3):11-15.

[4] 李兴苏.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设置的思考.项目管理技术[J].2008(10):11-16.

[5] 戴兆华,杨平.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6(3):38-42.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pecialty

HAN Yingai

工程质量管理特色篇8

经过委员会投票评议,获得全体委员2/3同意的项目获得准入资格。对原有专科特色技术主要根据过去一年开展例数、技术安全性、实用性、先进性和效益等情况进行综合审核,通过审核将自动获得下一年度的准入资格,如未能通过,则取消该项目的资格。

2通过构建质量管理体系加强专科特色技术的过程管理专科特色技术并不全部是理想、成熟的技术,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构建规范、科学的特色技术全过程质量控制的管理体系,促使医护人员加强对质量的重视程度,把握好专科特色技术实施过程中的质量,以确保专科特色技术临床应用的安全、有效。

工程质量管理特色篇9

一、共同愿景―为规模发展明确方向

愿景是人们为之奋斗并希望达到的图景,它是一种意愿的表达。所有教职工都为之努力与奋斗。一所幼儿园的发展离不开教师,一所幼儿园品质的提升,也离不开教师的共同努力,一所幼儿园在规模发展和品质提升中,都要靠所有教师在工作中去实践、反思、去总结、提炼。沃尔特・迪斯尼先生有句名言:“在我做过的所有事情当中,最重要的是把那些为我们工作的人的才能协调在一起,并把这些协调在一起的才能引导向某个目标。”在进行幼儿园改造的过程之前,就组织教师多次讨论研究幼儿园的发展方向,多次通过问卷形式征求所有教师的意见,最终形成了所有教职工的共同愿景: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自主发展、规模发展之路。成为规模大、影响广、质量优的知名品牌园。

二、储备人才―为规模发展打下基础

俗话说:手有余粮心中不慌。要想在规模扩大后时能够高起点,成长快,要从园中寻找思想素质好、专业能力强、有工作激情和进取心的好苗子,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首先提供舞台尽显芳姿,使她们在比赛中增强才干,在交流中提升自我;其次是给予机会尽显能力,提供机会让她们参与或主持课题研究、主持教科研活动、带徒帮教等,给她们压担子,让她们不断思考,不断提升自我;第三争取机会让她们参与外出培训等,扩大视野,拓展思维,提升内涵及专业气质。不仅在园能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成为“领头羊”。还可以作骨干教师,能够协助园领导迅速打开新局面,成为“生力军”。不断储备优秀人才,不仅为幼儿园规模发展打下基础,也为幼儿园品质的不断提升打下基础,使幼儿园规模发展成为可能,促进幼儿园可持续发展。

三、制度管理―为规模发展提供保证

邓小平曾说:“少数人靠觉悟,多数人靠政策”。制度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制度是集团化、规模化幼儿园实现统一管理、达到统一要求的必备条件,是保证幼儿园规模不断扩大,品质提升的根本保证。制订制度要符合国家法律、切合本单位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有规模发展目标的幼儿园,要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科学制订各项制度。还要通过民主程序依法制订并通过学习、讨论、研究,让全体教职工知晓、理解,成为教职工自觉地行为。有了科学的制度还要严格执行制度,执行落实是制度管理的最关键环节。

根据幼儿园发展快、青年教师多、管理人手少,管理要求高的特点,还设计了量化积分考核机制,从师德师能、常规工作、教研科研、工作实绩、突出贡献等几个方面,制定了全面细致的量化考核细则,对每项工作量化考核。并作为年终考核、选优评优、名师评定等重要依据。通过量化积分考核机制,使教职工明确了目标和责任,使教职工的工作行为有了准则,使幼儿园的各项评比评优更加公平合理,调动了所有教职工的工作激情。

四、保证质量―为品质提升架设桥梁

保证质量是规模发展的根本,也是规模发展的前提,家长在选择幼儿园时首先考虑的也是幼儿的质量和办园水平。冯晓霞教授说:幼儿园的质量分为两种,一种是条件质量,另一种是“过程质量”。条件质量不成问题,关键是过程质量。为孩子们提供了什么样的学习经验,这些经验是怎么提供的?过程质量比较难以控制,它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专业水平。我们既要控制教什么,控制教师怎么教,还要控制幼儿怎么学,既让幼儿对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经历感到快乐,感到安全、温暖;还要让幼儿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游戏和各种有益的活动中,建立起对教师和同伴的友谊和信任感,能够体验到成功和自信,这样的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优质的教育质量是规模化幼儿园所追求的。

五、打造特色―为品质提升增色添彩

我们将以实行小班制教学,营造家庭化、游戏化、艺术化的宽松愉快教育环境,在传统经典文化与现代礼仪文明相结合的园所文化熏陶下,努力打造一流环境、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一流质量的一流特色品牌幼儿园。

目前以申请省级示范园为目标,在完善教学硬件设施的同时,更注重教育软环境的建设,探索富有自身特色的办园课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服务品质,张显特色幼儿园的全面和谐发展。这一优势是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并积累而成的,是以幼儿园雄厚的实力和丰富的经验作后盾而日益彰显的个性。不是原汁原味的继承,而是在传承基础上的超越。

工程质量管理特色篇10

随着国家局“532”“461”重点品牌发展战略的实施,品牌培育工作显然成了当前烟草行业工作的重点,这也加快了卷烟产品结构升级换代的步伐,使卷烟工业企业对优质原料供给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实现郴州市烟叶的发展,就要勇于面对新的形势,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不断满足卷烟原料的新要求,精准定位郴州绿色生态浓香型烟叶品牌,大力实施郴州绿色生态浓香型烟叶品牌培育战略。

1 郴州市烟叶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

随着烟草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烟叶品牌文化建设已经成为烟叶产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品牌建设就是整合区域优势,打造现代烟草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烟叶品牌建设与烟叶产区优势发展相辅相成,烟叶品牌可引领烟叶现代化生产的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烟叶国际市场供求体系日益完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调控作用越来越明显。烟叶品牌与特色生产是在未来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地位、形成稳定供求关系的金钥匙。

烟叶品牌建设在烟草行业发展中非常重要,其是推动卷烟品牌发展的重要推手。近年来,国内烟叶品牌的发展日益加速,品牌市场日益高度集中,使得卷烟工业对原料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要保障优质原料的充分供给,满足卷烟品牌对优质原料的需求,就必须进一步加强烟叶品牌建设,以工业企业质量需求为目标,不断提高烟叶的质量。

2 特色烟叶及浓香烟叶风格定位的基本内涵

所谓特色烟叶,是指具有不同于其他烟叶的品质特征,而且还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质量风格,可以被工业所接受,并且可以在卷烟配方中发挥独特作用的烟叶,同时要求其具有特殊性、稳定性、可用性和规模性等特征,是构建中国烟叶原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3]。特色烟叶以其具有风格多样的烟叶,鲜明的特色,稳定的质量,协调的成分,合理的部位、等级结构,高度的安全性等优点,才能够成为中式卷烟原料。

要生产特色烟叶,首先要求烟叶在风格特色上有自己的定位,也就是质量定位。所谓烟叶风格特色的定位,就是明确烟叶应该具备的风格特色,或者说是确立烟叶的质量、特色和风格特征。关于烟叶的质量、特色和风格,这3个特征具有联系密切,貌似一样但含义又不相同的特点。所谓烟叶的质量是针对烟叶优劣的判断,是判别烟叶各项法定或约定质量指标检测结果的标准,也是指烟叶的固有特性对工业要求的满足程度。它包括个性质量特征和共性质量特征,其中个性质量特征是为了满足工业需要,尤其是在烟叶风格特色定位时需要特别关注。共性质量特征包括吸食品质、物理特性、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安全性等内容。所谓烟叶的特色,是指烟叶在外观质量、化学成分、物理特性、吸食品质、安全性等各方面不同于其他烟叶的特征,同时也可以是指烟叶在外观质量、化学成分、物理特性、吸食品质、安全性等各方面隐含的而在加工过程中得以显现的不同于其他烟叶的特性。这种不同的特征或特性范围可以大也可以小,大的范围可以是多方面的不同,也可以是某一个方面的不同,小的范围可以是某个方面几项指标的不同,甚至是一项指标的不同。但是在具有这些不同的特色之后并不能称之为特色烟叶,还要求这些不同的特征均能够满足工业的需要,并被工业接受和应用,可以将其利用在卷烟配方中才能称之为特色烟叶。因此,作为烟叶质量中最重要的内容,烟叶的特色在地方烟叶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说,对烟叶风格特色定位的过程,也就是挖掘当地烟叶质量特色的过程[4-5]。

要实现郴州市绿色生态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的准确定位,就要坚持以工业为主导、农业为主体、科研为主力为原则,构建多方参与的平台,确保工业、农业、商业的科技工作者、管理者、经营者、生产者都能够参与进来,共同努力,仔细分析、研究郴州地区生产特色优质烟叶的生态条件、烟叶质量、使用效果、市场需求等内容,有效结合工业的需要和烟农的利益需求点,满足中式卷烟的要求,确保工业、农业、商业以及科研部门都认同,最终形成适合郴州地区的烟叶风格特色定位。

3 郴州市烟叶品牌建设的基本思路

在郴州市浓香型烟叶品牌建设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一个定位、两个创建、三大支撑”的工作思路,采用多部门、多领域联动协作的工作机制,引智借力,深挖博采。

“一个定位”,即郴州市烟叶的风格特色定位,深度挖掘风格特色,准确定位郴州市绿色生态浓香型特色烟叶风格。

“两个创建”就是商标创建和形象创建。一是本着“形象生动、简洁明快、寓意深远、印象深刻”的原则,依法注册商标;二是开展品牌形象创建活动,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如召开学术交流会,扩大品牌影响力;还可以在平面媒体进行大力宣传,如在行业报刊、杂志、网站等上均可刊登。

“三大支撑”是指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支撑体系、烟叶精益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和客我共赢的和谐发展品牌管理支撑体系。一是充分挖掘当地自然生态资源与烟叶风格特色的关联性,弄清“天赋神韵,地赋浓香”的奥秘。有关烟叶品质和风格特色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6],在影响烟叶品质和风格特色的众多因素中,生态环境(光、温 、水、土)、品种和肥料、栽培烘烤技术的影响率分别为 56%、32%、10%。因此可以得出,影响烟叶风格特色的最重要因素是生态环境。二是以挖掘生态环境优势为基础,加强与相关科研院所、工业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合作,进行生产关键技术创新,整合标准化生产、GAP管理等烟叶生产要素,形成一套郴州绿色生态特色优质烟叶生产技术标准,并在产区内全面推广。以大力筛选特色品种为例,在筛选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目标,即以质量特色为目标,同时还要考虑郴州市的生态环境条件以及烟草品种在当地的适应性,最终筛选出具有郴州质量特色的最佳烟草品种;在保护和改良植烟土壤方面,要实现对烟田土壤环境进行深层改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如增施有机肥减少无机肥的措施,包括绿肥还田、施用火土灰、降低化肥施用量等,还可以大力推广土壤改良技术,包括冬翻晒垄、稻草还田、机械深耕等;大力推行水旱两段育苗技术,加强对育苗配套设施、物资和技术的研发力度,推动技术创新工作不断展现新成果;在水肥管理方面,全面实施测土平衡施肥,合理调控水肥,加强研制适合郴州地区的烟草专用肥,降低化肥的使用量,运用先进的施肥技术,以达到烟株茁壮健康生长的目的;在烟草病虫害防治方面,要以预防为主要原则,积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加强烟草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侧重于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大力推广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构建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剂量,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在烟叶烘烤方面,要对烘烤设备不断进行创新,同时对散烟烘烤技术进行优化。在散烟烘烤方面做好文章,在烘烤工艺、装烟方式、烤房配套改进上深入探索,形成具有郴州风格的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烘烤工艺标准,引领全省散烟烘烤的发展方向。三是提升服务水平,走群众路线,深入烟农开展送技术、送服务到田间地头,确保技术落实到位以保障特色;对卷烟工业企业客户开展产品满意度调查和产品追溯管理,做好浓香型烟叶品牌管理与维护工作。

4 郴州市浓香烟叶品牌建设的主要措施

4.1 加强烟叶质量管理工作,夯实烟叶品牌建设基础

烟叶质量作为烟叶生产的核心,必须常抓不懈。要想创建烟叶品牌,并维护品牌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以“生态、优质、特色、安全”为宗旨,紧紧围绕宗旨做好质量文章。

4.1.1 要明确品牌烟叶生产的第一要素,即提高烟叶的质量和可用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郴州市烟叶生产标准化生产水平,在烟叶生产的全部过程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严格生产和经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4.1.2 要明确品牌烟叶生产的第一要素,即突出特色。根据郴州市绿色生态浓香型特色烟叶的特征定位,大力实施战略基地建设规划,大力开发这一特色烟叶。注重挖掘生态环境资源,发挥环境特色优势,加强工业企业合作,建立健全工商研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各方互利共赢的局面。以“工业为主导、商业为主体、科技为主力”作为运行机制,加强联系,积极主动与工业企业、技术依托单位互动,通过调研、座谈等方式进行深入沟通与协商,进而鼓励各方参与,共同制定并促成各种规划与方案的落实,如基地建设规划、技术方案、工作方案、配套研究方案等,同时还要进一步建成并完善五大体系的建设,包括组织管理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全程质量监控体系、烟叶收购加工体系等。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与对口工业企业的交流,例如通过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和信息交流平台可以实现有效、及时、深入的沟通,在统一规范、高效运作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联合投入、科研攻关、定期协调等有效机制,形成良好的特色烟叶开发工作格局,即工业、企业积极深入参与,商业、企业加快组织实施速度,技术依托单位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4.1.3 要推行GAP管理,推进烟区清洁生产。要实现郴州市特色烟叶的质量合格,保证其整个生产和加工过程中运用的技术和措施不存在污染,使其产地环境和生产过程符合无公害农业的标准和规范,就要对郴州市烟叶产区进行仔细的调查,一定要寻找到符合无公害农业要求的大气、水质、土壤等生态环境区域,然后再进行大规模生产。在郴州市特色烟叶的生产过程中应着眼于烟叶质量和安全性,并以此为核心,全面推行GAP管理,首先从转变观念入手,努力做好宣传工作,积极倡导、强化烟叶安全性的观念,并逐步落实相关安全措施,实现烟叶生产的全程质量控制,建立清洁农业生产体系。关注并解决以下3点问题:一是重金属残留问题。这个问题解决的关键是抓住并控制好源头,积极探索源头治理的措施,在生产中选择施用不含重金属的肥料、农药,在施用的过程中也要避免人为将重金属带入烟株和土壤中。二是农药残留问题。这个问题解决的关键是控制。在烟叶生产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农药等化学药剂的应用,做到科学合理使用,同时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从而控制农药残留,避免造成生态污染。三是非烟物质的介入问题。这个问题解决的关键是宣传。为控制非烟物质的介入,要在生产收购时进行大力的宣传,避免在生产收购环节将动物皮毛、塑料制品、橡胶制品等物质混入烟叶中,造成污染。要实现烟叶的清洁生产,就要在农事操作、物资使用、能源循环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督,不断落实生态、环保、节能措施。

4.1.4 要大力推行精益生产。全面树立精益生产理念,坚持精品烟叶发展策略,以流程优化设计、资源要素整合、人员协同配合为基本手段,把质量、环保、节约、效率等要求贯穿于烟叶生产全过程,进一步优化烟叶业务流程,完善技术落实机制,强化生产过程控制,实现精良技术与精准作业的有效完美结合,以土、肥、水、药的技术精益化为重点突破对象;突出精细管理与精确信息的结合,重点解决育苗工场、烘烤工场和机械作业的管理精益化,逐步实现技术精良化、作业精准化、管理精细化,推进烟叶生产由传统生产向集约经营、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

4.2 提升服务和保障水平,打造郴州市烟叶“诚信”名片

要树立“同心走得更近,同向走得更远”的理念,努力构建“责任烟草、诚信烟草、和谐烟草”。在发展中,以诚立本,提高服务工作水平和质量,实现与客户共同发展的目标。

在工作中应以保护烟农利益为重点,完善生产服务体系,做好品牌服务。一是积极做好烟用物资、烟苗的配供工作,确保烟用物资、烟苗能够及时、精准供给。二是做好关键生产环节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为确保技术指导能够落实到田、到户、到炉,工作人员要深入田间地头,实行上门服务;同时还要提高技术措施的到位率,对个别的重点户、帮扶户、大户进行分门别类的指导,更要做到重点指导,确保指导工作不留死角。三是做好补贴工作,确保进每一份补贴都能按照规范的程序兑现,以实现切实维护烟农利益的目标。四是做好服务工作,通过优化合作社建设,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为充分发挥合作社在烟草种植业中的功能,要以“种植在户、服务在社”为发展方向,突出专业化服务的核心功能,充分发挥其在加快转变生产方式中的重要作用。在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等方面,引导合作社做实专业化服务工作,同时对其服务价格、标准的制定要进行监督,并参与其中,确保合作社健康发展;继续探索合作社与烟站服务流程及功能对接,健全辅导员聘用、农资服务、技术服务、人员培训、技能鉴定、社会保险等工作机制。五是做好关系梳理工作。对烟站、合作社和烟农三者的关系进行梳理,不断完善烟叶生产组织模式,促进“烟草公司+烟农合作社+适度规模种植户”的新型烟叶生产组织模式的发展,发挥合作社在面积落实、专业服务、技术推广、设施用管、土地流转、承担烟站外包业务等方面的服务主体作用,加快构建烟叶社会化的大生产体系。

要做好品牌维护工作,就必须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一是实行规范管理,确保烟叶等级合格率。尤其是在烟叶收购、调拨过程中要实行规范化管理,以确保烟叶等级合格率,全力打造郴州市诚信烟叶品牌。二是提高烟叶品牌服务水平。采取各种措施,积极为客户提供优质、便捷的品牌服务,通过进一步加强与工业、企业之间的联系,使烟叶质量追踪体系得以不断完善。三是做好后期的烟叶质量评价和意见反馈工作。认真收集客户对于郴州市烟叶的质量评价和反馈意见,及时处理客户提出的问题和新的需求,统一收集整理后组织科研力量和技术依托单位共同解读和翻译,针对问题分析出原因,并制定解决方案,在生产中付诸实施,在烟叶收购、调拨过程中实行规范管理,确保烟叶等级合格率。

要根据郴州市绿色生态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生产的目标定位,不断建立并完善其保障体系,做好品牌保障工作。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工、商共同参与为适度规模基地烟农投保新农合、低保体系;二是实施烟叶生产保险,探索政府、行业、烟农三方互动共同参与的烟叶农业保险机制;三是加强与农业、气象部门的合作,建立和完善防灾抗灾及异常气象灾害预警机制;四是进一步提高烟草病虫害预测预报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防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五是加大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和烟农劳动强度;六是加快烟叶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了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群体优势,增强烟农抗卸风险的能力,可以将分散、弱小的烟农组织起来,进而提高其组织化程度。

4.3 多方联动,多管齐下,做好品牌宣传

各方都要更新观念,无论是生产管理者,还是生产主体――烟农,都要意识到烟叶不仅仅是产品,更是商品,从而强化其品牌意识,围绕郴州市浓香型烟叶品牌的定位,不断努力,提升郴州市浓香型烟叶的知名度,不断开拓郴州市浓香型烟叶市场。一是争取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加强与政府工作人员的沟通,寻求政府的帮助,从而使浓香型烟叶成为一项特色产业,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下不断发展壮大。二是加强与工业企业、技术依托单位的联系,做好沟通交流工作,确保在郴州市浓香型烟叶品牌上达成共识。三是提高烟农对浓香型烟叶品牌的认识。烟农要对浓香型烟叶品牌有一定的认识,这样才能改变他们陈旧的烟叶生产观念,从而在烟叶生产中自觉遵循浓香型烟叶生产规范要求。四是重视浓香品牌建设氛围培育。将浓香型烟叶的品牌内涵不断外延,要将其与公司的企业文化进行有机结合,以提高全员对浓香型烟叶品牌培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使全员的工作重心均放在培育品牌上。五是加强浓香型烟叶品牌的宣传工作。采取多种宣传推介方式,如在行业报刊、杂志、网站等媒体上,开辟专题宣传版面等,还可以通过举办学术交流会、项目开发年度总结会等活动进行宣传,还有出刊画册,制作宣传片,举办论坛、征文等活动,以提升郴州市浓香型烟叶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美誉度。

5 参考文献

[1] 唐远驹.试论特色烟叶的形成与开发[J].中国烟草科学,2004(1):10-13.

[2] 李光雷,蒋石香,郑泽猛.特色烟叶进展及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480-1483.

[3] 张虹,闫新甫.谈名优特烟叶产品的开发[J].烟草科技,2001(4):24-26.

工程质量管理特色篇11

1.我国食品质量现状分析

在洞察到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我国特别重视食品质量安全特色展业建设工作的开展,在专业建设中其目的是培养具备食品质量安全方面高水平知识的人才,进而为食品质量安全等级的提升奠定基础。单从我国食品质量现状来看,便潜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一方面,食品质量污染问题严重,显然这一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很难获取民众的信任及放心食用。另一方面,食物性中毒情况偶有发生。这一现象也表明食品质量及安全问题突出,当出现食品中毒时,轻则影响中毒者健康,重则危及中毒者性命。此外,基于食品生产及加工期间,相关操作未按照流程及标准严格执行,进而引发质量层面的问题[2]。并且,还潜在食品质量检查机制不完善及具体实施工作不到位的情况,这些现象均会造成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总而言之,现状下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饱受考验,导致出现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因素也诸多,包括:(1)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标准不统一,从国家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标准角度来看,分为强制性和非强制性两种标准,同时不同的地方也存在不同的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标准,在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标准不统一的情况下,便会引发一系列食品质量安全问题。(2)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不力。部分地区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显得较为薄弱,主要表现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薄弱,职责不明,存在职责交叉等现象,面对一些潜在食品质量问题及安全问题未能及时有效解决,进而使食品质量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大大增加。

2.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特色建设策略探究

在上述分析过程中,认识到现状下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潜在问题诸多,且是由多因素造成的。为了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便有必要加强相应的特色建设。具体特色建设策略如下:

2.1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及控制管理建设

由于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不力易引发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及控制管理建设工作。一方面,根据现状下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存在的不足,针对生产及加工采取有效完善措施,做好食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的监督强化工作以及管理强化工作,从而使食品质量安全的管理、控制效果得到有效增强。另一方面,完善检测、预警系统,构建完善的质量安全认证制度,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加强工艺生产水平,以此确保食品生产工作得到顺利进行。此外,还有必要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行为及技术标准进行全过程监督,进一步使食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提升。

2.2加强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对于食品来说,质量与安全是两大重要要素,其存在密不可分的特点。有些时候,需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上,才能够使食品的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因此,便有必要加强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一方面,构建系统化的食品质量安全检验体系,相关食品检测人员需掌握食品检测技术,重视食品检测工作,并认识到做好食品检测工作对民众的影响等,从而使食品检测人员能够在食品检测中发挥积极性,提高责任意识。与此同时,在实际检验过程中,需明确重点检测项目及内容,从而使食品检测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针对重点食品生产企业,需采取有效监控措施,严格控制食品生产的重点环节。以国家相关法律条款为依据,同时结合上级机构的要求,制定合理、科学的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操作制度[3]。此外,需加强食品检验工作人员的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食品检验工作人员的检验知识及技巧,使食品检验工作人员能够完全胜任这份工作,进而为食品质量安全的提高奠定有效基础。

2.3加强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为了使食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便会相应地构建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制,而这一机制的实施要体现出相应的价值功效,便有必要在此之前对其实施风险方面的评估,即有必要加强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一方面,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人员来说,需做好市场经营食品的风险评估工作,深入掌握食品加工潜在风险,进而通过风险的程度对监管机制进行合理、科学的调整,从而使监管机制显得更加合理、有效[4]。另一方面,需针对处于加工生产过程中的食品进行风险评估,加强食品的质量及安全监测,对于不过关或潜在质量问题的食品杜绝流入市场。此外,对于加工生产好的食品,也需加强质量监测,进一步确保食品在进入市场前的质量及安全性。

3.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现状下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较多,如果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将会严重影响民众的消费权益,进一步使民众的健康受到影响。因此,从食品质量及安全角度考虑,需做好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特色建设工作。一方面,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及控制管理建设;另一方面,加强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此外,加强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相信从以上方面加以完善,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特色建设工作将能够得到有效优化及完善,进一步为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提高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艾祥.龚加顺.袁唯.食品质量与安全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1,06:48-50.

工程质量管理特色篇12

一、绿色建筑项目的特征与意义

1绿色建筑项目的特征。绿色建筑的特征主要有:建筑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强调环境保护的原则;与传统的建筑的耗能相比,显著的降低了耗能标准;绿色建筑通常尊重本地的人文、自然、地理与气候特征,采用因地制宜的手段进行建筑,所以这种建筑模式是没有固定的规则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绿色建筑能够有效的利用当地的所有条件,并且将所有的条件进行连通。

2绿色建筑项目的意义。进行绿色建筑项目的意义在于下面几个方面:首先是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创造清新、舒适的环境,能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健康、舒适的运动环境。这在应对我国频繁出现的自然灾害与疾病威胁等方面都是有很大帮助的;其次是绿色建筑中处处都能够体现环保的理念,将环保的理念应用在建筑物的建筑过程和使用过程中,很大程度的保护环境、减少浪费、减轻生态压力节约资源,这在应对以往人们在建筑工程中造成的浪费资源和对环境造成的重大影响,是非常重要的途径;绿色建筑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应用在建筑的所有过程中,充分的发挥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将建筑充分的和人与自然合理的链接起来,将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发挥到极致,最终实现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与企业经济三者的共同协调的发展。

二、绿色建筑项目的现状

目前我国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正在逐年的增加中,人们相当的热衷于绿色建筑的建造,这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在绿色建筑工程上投资。

(1)人们已经不再仅仅只对单个建筑物的质量进行关注,更多的将注意力集中在了整个小区的环境中,在关注整个建筑物安全架构、建筑材料的耐久程度与价格的同时,还关注整个小区范围内的绿色建筑、植被种植以及空气质量等。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自我保护的意识也在不断的完善,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当中,例如原来没有的气、网、点滴等结构的需求现在也在日益的增加当中,还有人们对危害自身安全的因素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增强中。

(2)绿色施工材料的应用.开发商通过引入绿色健康的地毯、地板、建筑用砖、漆料等材料,并将其充分的应用到建筑的施工过程当中,方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感觉到绿色工程的存在。

(3)在施工过程中重视环境问题。当前建筑行业在施工过程中大量的噪音、粉尘与建筑垃圾,对环境和周围人群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并且在施工的过程中通常不重视材料的应用,导致材料水电的浪费。

三、绿色建筑项目中常用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绿色建筑的建造需要从施工和设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根据笔者的实践考察与参考相关的资料,得出我国常用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主要有下面几种:

(1)CM管理模式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CM管理模式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分为不同的形式,一般应用的只有CM管理模式和风险CM管理模式这两种。为了你能够满足客户在绿色等级方面的要求,开发商应该协调好成本、质量与工期等方面的因素,所以在这种绿色建筑项目的时候,应该采取CM管理模式。开发商通过对绿色要求进行专门的咨询,完成对绿色材料的分解周期的了解,当开发商对绿色建筑的了解不够的时候,应该把绿色建筑方面的工作交给CM经理,同时应该明确各个方面的责任与义务,方便以后的工作进行。

无论是应用CM管理模式还风险CM管理模式,CM经理同样需要承担相应的管理和帮助工作。当绿色建筑工程完结时,开发商可以应用自己和绿色咨询机构进行合同签订、通过CM经理和绿色咨询机构进行合同签订这两种方法,完成绿色咨询机构对绿色建筑方面的要求。无论是什么样的形式签订合同,绿色咨询的工作都需要完整健康的完成。

(2)EPC管理模式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设计―采购―建造管理模式简称EPC,这种模式根据承包合同岁制定的总价格或者是可变动价格方法,通过工程公司全权承担建筑工程项目的经费、质量、进度以及管理等,按照合同的要求按时的完成工程,这种模式能够有效的促进设计―采购―建造各个阶段的互相融合,从而提高工程建筑效率,降低资金投入。这种管理模式的主要风险很大程度上市由承包商承担的,因此为了减少开发商和管理承包商两者的风险,绿色建筑项目一般在基础工程层面进行设计,承包商应该在主要建筑技术以及设备都确定的情况下承包。在工程承包商对工程进行完全承包后,总工程承包商承担工程主体的设计,当然,在设计的过程中,总承包商也也可以将部分设计任务分担出去,,所有分担出去的设计任务的责任全部由总承包商独自承担,开发商和分包商不签订直接的合作协议。

(3)PMC管理模式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项目管理承包简称PMC,主要表现为将工程的整体计划、招标、工程设计、施工、材料购买等所有方面统一的交予项目管理承包商。这种形式的管理模式将绿色建筑的所有项目以及管理等全权的交予了管理承包商,所以管理承包商就承担了负责了项目的管理和协商工作,绿色工程管理方面的质量、目的、成本等众多的方面都由项目管理商承担。这种管理模式在绿色建筑中往往具有一致性。PMC管理模式也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开发商对绿色建筑的管理,一种就是开发商直接通过相应的渠道,寻找相关的绿色咨询机构进行管理,并且跟此咨询机构进行合同签订;第二种就是直接将责任全权的交予项目管理承包商。如果承包商具有绿色建筑方面的实力与材料,就可以完全的通过自己为绿色建筑的服务提供咨询,反之,则通过相关的绿色咨询机构来提供服务。无论这两者中的哪一个,PMC管理者在绿色建筑中的管理责任是不能够推脱的。

四、结语

绿色建筑项目是将生态环保应用在建筑业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其能够有效的降低建筑业给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为我国的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提供方便。因此,在对绿色建筑进行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将绿色环保作为基础,合理的将目标的实现和工程进度、资金投入和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建造高质量、安全、环保等满足现代人要求的绿色建筑。

参考文献:

工程质量管理特色篇13

一、引言

自2002年教育部批准率先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以来,至今全国已有160多所大学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分散于理、工、农、医等不同院校。不同高校由于各自办学特色和学科背景不同,对新时期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其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构建差异很大[2]。大连海洋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04年开始招生,经过十年招生办学的经验凝练,形成了鲜明的自身特色:充分体现出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特色,着力培养“精安全、懂加工、能管理,重实践”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我国目前十分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1]。

二、培养方案的修订

1.修订的总体思路。(1)在课程设置中突出专业特色:①水产特色:立足于我校的发展特点,将本专业建成具有鲜明的水产品质量与安全特点的专业。一方面,通过课程设置体现水产特色,如水产品追溯体系、水产经济动植物学、冷冻冷藏工程等;另一方面,在课程大纲中充分体现水产特色,如“食品工艺学导论”这门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四分之三的内容为水产品加工相关工艺。②预防医学特色:食品的质量与安全关系到食品的营养、品质控制及人类健康等多方面内容,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必然要加强相关预防医学的课程,如生理学、免疫学基础、食品毒理学、食品营养与卫生等课程,使学生建立“保护食品的营养价值、提高食品的安全卫生质量是保障消费者健康并最终使食品制造者获得利益的关键”的观念。(2)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建立“课内实验课外开放性实验创新学分实践科研项目训练创新设计大赛”多层次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本次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不仅增加了实验课学时,而且对实验教学内容大胆改革,最大限度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并鼓励本专业实践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教师承担实践教学。(3)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本次培养方案把培养目标设定为着力培养“精安全、懂加工、能管理、重实践”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首先,在课程设置中安排了大量分析检验和质量安全控制的课程,如分析化学B、仪器分析B、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感官与物性学等分析检验类课程,以及食品安全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食品有害微生物控制技术及检测、国际食品安全管理概论等食品安全控制的专业课程。其次,要对食品进行质量安全控制,必须熟悉食品的加工过程,因此,专业设置了食品工艺学导论、现代食品工厂设计、农产品加工工艺学、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工程高新技术概论等课程,来加强学生食品工艺方面的知识。再次,为了培养宽口径人才,使毕业生除了能从事食品质检方面的工作,还可以胜任管理和商贸方面的工作,我们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食品标准法规与审核认证、食品消费心理与市场营销、食品物流学、企业管理学等课程。

2.培养方案的特色。(1)水产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特色与预防医学特色有效结合。立足于我校的发展特点,将本专业建成具有鲜明的水产品质量与安全特点的专业。一方面,通过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安排体现水产特色;另一方面,加强预防医学的课程,使学生明确水产品的营养、安全与健康的关系,掌握水产品营养的保障和安全卫生质量管理方面的知识。(2)培养“精安全、懂加工、能管理、重实践”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为了培养宽口径的人才,使毕业生除了能从事食品质检方面的工作以外,还可以胜任管理和商贸方面的工作,在培养方案中一方面加强分析检验与质量安全控制的课程,同时加入管理和物流课程,增加毕业生的就业面;另一方面,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综合性、创新性的实践环节。这样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更加符合社会和水产行业的需求。

三、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群知识体系构建。课程建设是教学建设和改革的核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本专业的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任选课三大类。专业注重专业课的课程群建设。现已形成6个课程群,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群、预防医学课程群、食品工艺工程课程群、食品微生物课程群、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群和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与法律法规课程群。

2.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的关系。(1)化学和预防医学类的基础课程是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使学生掌握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的基础知识。(2)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控制与食品的加工方法和加工条件密切相关。食品工艺工程课程群,使学生掌握食品生产工艺,特别是水产品的加工工艺,为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打好基础。(3)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控制重点是食品检测与监控内容,因此,食品微生物课程群、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群、食品质量安全控制课程,从三方面使学生掌握食品化学毒素和微生物检验的有关技术;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及检验技术;及时了解国内外食品质量与安全技术的发展动向及其趋势。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多来源于外界的污染,极少数来自食物本身。其污染既有人为故意所为,也有管理不当造成。因此,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设置,还要有食品生产管理和相关法制法规的内容。使学生掌握食品生产的质量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具备食品生产、流通和贮藏过程中的安全管理能力以及熟悉国内外食品加工技术与经营管理的政策法规。

四、培养方案修订的经验总结

1.引入资深专家和企业家,加强专业建设指导。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国内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和企业家组成,根据行业发展动态,将继续引入行业技术专家和企业家,每年定期召开会议,针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研讨,结合当前的食品安全发展方向和就业形势,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努力提高培养质量。

2.科研促进教学,带动学生科技创新,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近五年来,团队成员共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家支撑计划、国家公益计划、农业部标准计划、辽宁省科技厅、教育厅和大连市等科研项目,引入科研经费约800万元,发表文章1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30余篇,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教师团队充分利用部级、省部级、市级、校级和横向科研项目和专业现有科研平台,构建了具有鲜明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师将专业领域前沿的发展状况与动向,融入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深入浅出、结合实际,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与掌握;科研平台促进了实验室开放、加强了实验室建设与资金投入,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升。

3.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建立校企资源共享平台。建立一些稳定的、优秀的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基地),是学生与社会紧密联系的重要渠道[3]。实习教学内容要体现技术实用性、先进性,以弥补有些知识更新慢、实验方法陈旧、动手机会不足等薄弱环节。学生到实践基地实习,不但实现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还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职业精神。

五、结论

大连海洋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具有鲜明的水产品质量与安全特点的专业,肩负着为东北地区培养水产质量安全控制方面专业人才的重任,通过培养方案的修订,可以提升毕业生质量,更好地满足行业企业对水产质量与安全控制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广河,陈振林,伍淑婕,谢冬娣.地方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特色化建设探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310(3):86-88.

[2]刘胜斌,王春玲.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4,(2):83-85,88.

[3]李伟,金桥,佟长青,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1,38(4):217.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in the Specialty of Aquatic Products

LI Zhi-bo,ZHAO Qian-cheng,QI Yan-xia,WU Long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