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概念实用13篇

初三化学概念
初三化学概念篇1

为了深刻讲解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重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熟悉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也就是说,单质和化合物应该在纯净物的范畴内进行区分,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定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轻易错将一些物质如氧气、臭氧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2、概念的内涵一定要剖析到位。

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一定要进行剖析,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初三化学概念篇2

(学生计算):

氧原子绝对量(千克)

氧的原子量:-------------------

原子量标准

如果学生只注意背原子量概念,尽管多次记忆仍一知半解。通过这样计算,学生便能直观地准确地理解“原子量”的概念,而且还较容易地把握原子量只是一个比值,一个没有单位的相对量。

三、通过反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酸的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然后提问,硫酸氢钠电离生成h十,它也是一种酸吗?学生容易看出其阳离子除h十外,还有na十,所以它不是酸。这样,从侧面理解定义中“全部”的含义,更能准确地掌握酸的概念。

四、找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对概念进行对比在新课教学或阶段性复习的过程中,对有关概念进行有目的地比较,让学生辨别其区别与联系很有必要。例如分子和原子,元素与原子,还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溶解度与百分比浓度等。通过对比,既有益于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又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抽象思维活动。

五、多角度地对概念进行练习巩固 例如:质量百分比浓度的概念“用溶质的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表示的溶液的浓度叫做质量百分比浓度。”数量表达式为:质量百分比浓度溶质浓度 = ------------------------------ x100%溶液质量(或溶剂质量+溶质质量)这个概念的引入和建立并不难,难的是质量百分比浓度的具体运用。所以在建立这个概念之后,通过下列练习,讨论:

(1)10克食盐溶解于9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2)20克食盐溶解于8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3)100克水溶解20克食盐,它的百分比浓度为20%,对不对,为什么?

(4)20%的食盐溶液100克,倒去50克食盐水后,剩下溶液的浓度变成10%,对不对,为什么?

初三化学概念篇3

二、通过计算推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如在“原子量”概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质量极小,运用起来很不方便,指出“原子量”使用的重要性。指导学生阅读原子量概念,然后提出问题,依据课本中定义进行推算。

(1)原子量的标准是什么?(学生计算):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1.993X10-26千克X1/12≈ 1.66X10-27千克(2)氧的原子量是如何求得的?

(学生计算):

氧原子绝对量(千克)

氧的原子量:-------------------

原子量标准

如果学生只注意背原子量概念,尽管多次记忆仍一知半解。通过这样计算,学生便能直观地准确地理解“原子量”的概念,而且还较容易地把握原子量只是一个比值,一个没有单位的相对量。

三、通过反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酸的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然后提问,硫酸氢钠电离生成H十,它也是一种酸吗?学生容易看出其阳离子除H十外,还有Na十,所以它不是酸。这样,从侧面理解定义中“全部”的含义,更能准确地掌握酸的概念。

四、找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对概念进行对比在新课教学或阶段性复习的过程中,对有关概念进行有目的地比较,让学生辨别其区别与联系很有必要。例如分子和原子,元素与原子,还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溶解度与百分比浓度等。通过对比,既有益于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又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抽象思维活动。

五、多角度地对概念进行练习巩固

例如:质量百分比浓度的概念“用溶质的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表示的溶液的浓度叫做质量百分比浓度。”数量表达式为:质量百分比浓度溶质浓度 = ------------------------------ X100%溶液质量(或溶剂质量 溶质质量)这个概念的引入和建立并不难,难的是质量百分比浓度的具体运用。所以在建立这个概念之后,通过下列练习,讨论:

(1)10克食盐溶解于9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2)20克食盐溶解于8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3)100克水溶解20克食盐,它的百分比浓度为20%,对不对,为什么?

(4)20%的食盐溶液100克,倒去50克食盐水后,剩下溶液的浓度变成10%,对不对,为什么?

初三化学概念篇4

1.初中学生化学概念理解困难的原因

初中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困难,一直影响初中化学教学效益的重要瓶颈。当化学教学进行到概念和抽象的理论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成绩开始出现明显的分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分化呢? 根据的教学实践分析,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

1.1 初三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从具体运算到形式运算的关键发展阶段,个体之间的思维发展并不平衡,不少学生由于缺乏科学学习的经验积累,难以直接接受抽象概念并运用概念。

1.2 化学学科本身也有着极端感性和极端理性的特点,经常要跨越宏观与微观来实现对某一概念意义的融通,来达到两个极端的和谐统一,学生对这样的学科体系逻辑不适应。

1.3 从教师的教学来看,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往往仅立足于教材本身,目标定位在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很少考虑将学生、教材以及教师的教法有机地统一。教师们常常只关注自己怎么教、教了什么,学生应该记住什么,而很少考虑学生遇到这些内容会怎么学,在不经意之中,常常忽视引导学生探索各种因果之间的联系,去启发他们追问一些为什么,或者遇到需要深层理解的东西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1.4 有些需要理解的内容与升学考试无关,从而使一些学校和教师只是针对考试目标,强制学生识记一些概念和用法,而对学生进行概念理解所需的信息处理、加工能力的要求不高,更极少关注跟日常经验的联系。有的教师甚至采用“解题”的方式教化学,学生可以不理解化学,只要能解出题。这种一时的“好成绩”,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就暴露了出来:当遇到需要寻找解决实际或复杂问题的依据和方法时,相当一部分学生便迷失了方向,甚至发现不少学生根本没有养成基本的化学素养。这种教学与评价所追求的内容效度长期两立的现状也造成教师的教学设计的自我中心和缺乏远见。在课堂上,学生只能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这不仅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不利,也制约了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2.促进初中学生化学概念理解的策略

2.1 建立三个水平理解之间的联系。

初中化学概念及现象的理解有三个水平或层次:

(1)符号水平:包括图像式表征、化学式、化学术语、符号表征等。

(2)微观水平:包括可以用于描述电子、分子、离子及原子运动的特定表征。

(3)宏观水平:包括对学生日常经验的表征。

笔者在教学研究中发现,许多学生在这些水平的转变上存在困难,做出宏观水平的解释多于微观水平的解释,而微观水平的解释又多于符号水平的解释,学生们更相信在宏观水平上对化学现象的描述。经常把物质的宏观性质迁移给它的微观粒子,譬如,认为硫是黄色的,所以硫原子也是黄色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真对待学生的日常经验,通过大量的例证(包括正例和反例),帮助学生们在三个水平的理解之间建立连接,尽可能地减少学生的机械记忆量,引导学生寻找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在理解规则和规律的基础上,来进行识记。

2.2 做好化学实验,指导概念探究。

化学实验是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仔细选择的化学实验可以为所教授的化学概念提供宏观实例。由于通常是从微观和符号水平来解释化学概念及现象的,化学实验就成为学校化学学习中主要的、且往往是唯一的化学概念及现象的宏观水平表征。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预测,指导他们自行设计实验开展独立或相互协作性实验探究,鼓励学生公开表达自己的预见和探究过程,阐释科学理解的形成,让化学实验真正成为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理解化学、提升科学素养的重要方式。

2.3 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进行概念固定。

初三化学概念篇5

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化学概念掌握不到位会对化学知识的精准把握产生阻力。学生解题出错,多是在化学概念的精准把握与灵活地运用上。如何让化学概念课不流于形式化,需要教师在化学概念课的学习中,厘清重难点,有针对性地突破。

1、关于初三化学概念课的教学反刍

1.1 初三的化学知识,化学概念是基础

化学概念在每节课都要会涉及到,化学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各事物反应形式和变化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理论体系性。学生对化学知识深入的学习,能真正地掌握住化学知识的精髓,必须从对化学概念深刻的理解,牢固而准确地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开始。只有这样才能对化学变化中的物质和规律有清晰的认识,进而实现在实际生活中对化学概念进行应用。

1.2 初三化学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是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如果基本的概念没有掌握住的话,那么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就会产生很大的牵绊,学习就会受阻。可见,学生基本概念的牢固掌握,是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方法突破化学概念重难点的教学,帮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和牢固的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地尝试,势在必行!然而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化学概念的强调,教材概念语言组织不够严密。在概念教学中,对于重要的概念必须反复强调,对比总结。

1.3 初三学生对化学术语掌握不熟练,懒于探究区别近似概念

对于初次接触化学知识的学生来说,普遍存在化学概念抽象难懂的感觉,尤其是化学概念中存在一些描述性材料,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就对化学概念的学习产生畏惧,误认为化学是一门需要死记硬背的理科。但由于一些化学概念的抽象性,学生掌握起来确实有一定难度,尤其是词意相近实质不同的概念,不能正确地把握运用。

2、初中化学概念课教学现状

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是培养化学能力的前提。对于化学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学生自己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概念文字的严谨性和科学性,那么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就普遍欠缺那种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更缺乏严谨的科学研究的习惯。目前,由于初三课程内容多,时间紧张,对于概念多数师生在挖掘深度上欠缺。通过概念“打眼点”,去把握概念的精髓还是缺乏力度的。

2.1 课堂上概念教学剖析方法欠妥

初三化学是一门“理科中的文科”的误解,原因之一就是化学课本各个章节里的概念是知识的核心,是学习化学、掌握化学学习要领、规律等方面知识的基础。这些化学概念,是化学学习的重难点,需要学生大量记忆。多数学生停留在机械的背诵上,对于化学概念内涵,并没有做到理解基础上,前后联系,融会贯通、灵活应用。

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在课上,对于概念突破方法选择的不适当,造成对概念教学剖析不深入。初中生能对周围的事物形成初步的认识,对自然科学方面高度概括的概念性理论知识,已经能够更系统地归纳,较严密地接受科学概念观念。他们对实验性操作的内容更感兴趣,但是,也要注意不能喧宾夺主。

概念教学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概念教学实施时应当充当结合初中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不能进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应该进行行之有效的启发式教学。

2.2 实践中概念教学未做到“以生为本”

在化学概念的学习中,学生普遍存在对概念学习感到难以掌握。原因在于学生阅读能力弱;认知结构脉络不清。需要教师在化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能效,通过灵活驾驭教法,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三课程学习的内容与深度,随课程总数增加而增多,但都突出了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必须善于对知识的自己积累。老师在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与化学知识内容掌握的准确性上大力培养。培养学生掌握大量的概念原理与公式的基础上能对知识进行实际的简单的应用。

大多数学生的依赖性较强,遇到难于理解的概念,存在机械掌握――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重复记忆就能够轻松应付。但是时间长了学生也就对化学失去了兴趣,对于概念也就产生了厌烦,不愿、不能准确的记忆和运用。

2.3 僵化的概念教学造成学生不能融会贯通

初中生独立学习能力尤其重要。但教师普遍存在让学生对概念死记硬背的现象,对概念学习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关注不够。以至于学生脱离开课堂遇到问题不能举一反三,不能融会贯通。

初三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一定的加强,但不能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应有的耐心与定力,不能把握住自己。老师关注不够就会把精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偏离概念知识的学习,严重影响化学概念的掌握。需要加大力度克服学生依赖性与被动性,培养初三学生的自觉性,明确学习目标,能够主动地深入学习。

3、厘清化学概念教学重点,靶向难点突破

初中化学概念共有200来个,这些概念可以分为几大类,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的重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将易混的概念区分开,牢记并能做到灵活运用。对重难点的突破,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概念进行分类。对不同的概念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初中化学课概念时,对概念课重难点突破的教学方式,需要因“概念”而异。

3.1 准确到位、多角度剖析概念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形成,多数是从大量的同类事物具体例证中概括发现的某事物的共性的过程。教师对化学概念的讲解时,需要在对概念深刻含义的理解上,分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每个化学概念都有各自的关键词,教师需要对化学概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找到概念中的关键词,便于学生准确而深刻的理解化学概念。概念教学准确到位才能深入到化学概念的实质,多角度展开分析,有利于学生读透抓住化学概念的精要。

对化学概念的理解需要全面,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灵活地运用,才能将化学概念真正地掌握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抓住关键词帮助学生剖析、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领会化学概念的本质内涵。如,酸碱指示剂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溶液分别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稀硫酸中所产生的不同颜色,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得出概念。实验中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技巧,形成概念。如概念“催化剂”学生在理解“改变”一词时,存在片面性,理解为只有加快。笔者在突破这一概念中的两个词“改变”和“不变”,帮学生深入揭示关键词一一一不仅包括加快,还包括减慢;其中的“不变”,不仅包括质量的不变,也包括化学性质的不变。笔者让学生实验一组,做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分解加快速率实验;实验二组,做负催化剂减慢速率的实验演示;实验三组,将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残留固体进行溶解、过滤并烘干二氧化锰,让学生彻底理解“改变”和“不变”两个词意。

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学生误解为氧气,笔者在教学中,对概念中的氧,帮学生分析不仅仅局限于氧气,还包括含氧化合物中氧。在化学概念的教学中,笔者对概念进行多方法剖析,有效地帮助学生准确靶向概念含义实质,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3.2 利用语言的准确性,精准捕捉概念易混靶向点

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到的概念有的比较相近,容易造成学生因不能准确的比较而造成混淆。对于这些易混淆的概念,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认真的比较,慧眼区分,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准确捕捉到语言表达上的易混点。如,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在学习这一课时,有两个易混的概念就是“氧化物”和“含氧的化合物”。

氧化物的概念应强调两点:第一、必须是两种元素组成,第二、其中一种必须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才叫氧化物。像氯酸钾(KclO2)虽然含有氧元素但不属于氧化物。因为它是由钾、氯、氧三种元素组成。

在“氧化物”的概念上,有些同学会误解为“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为了突破概念重难点,让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直接给出氧化物的定义并分析:“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为了绕过学生能够准确捕捉到概念之间的易混点,笔者趁机提出问题:“是不是含氧元素的化合物就叫做氧化物?”,为学生留白比较“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两者之间的异同。(1)共同点:都含有氧元素,都是化合物。(2)氧化物: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矗E意到易混点是: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组成的。而且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举例:H2O,CO2,CO。而含氧化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注意:含氧化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超过了“氧化物”的范畴。举例:H2O,CuO,KCIO3,HNO3。由此可以看出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是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但它们都是化合物。

在教学中通过不断比较高度类似的概念,突破的概念教学重点的方法是,抓牢概念自身特点,及时比较发现概念间易混点。学生才能真正的掌握概念的内涵,在复杂多变的化学概念学习之中才能屹立不倒。

3.3 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演绎解析概念本质

不少化学概念的形成源于实验,需要将概念还原到实验中,实验可以调动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思维,透过有趣的实验现象理解化学概念的实质。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演示操作,引导学生自觉对概念作出正确的推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如,初三化学教材的绪言部分,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对于初学者而言,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就能激发学生兴趣,洞悉概念本质。如“水的沸腾”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水变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水,再如水结成冰、电灯发光等,学生自然总结出整个变化的本质,――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抓住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3.4

用直观法突破概念教学重点,让难点层层剥落

在化学的概念教学中,学生对抽象化学概念理解困难,单靠语言表述学生很难理解难点。必然会形成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一大障碍,严重影响了学生更进一步的学习。为突破概念教学难题,选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化难为易,能更形象、更方便地理解掌握化学概念,提高教学效果。

初三化学概念篇6

数学概念属于数学基础知识体系的构成部分,是学习其它方面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在数学课程的标准中对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提出明确的规范要求,结合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现状,分析影响初中数学教学的影响因素,从而提出合理有效的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对策,促使学生可以充分地熟悉概念、理解概念、掌握概念以及运用概念等学习目标[1]。

2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现状

2.1重视结论,忽视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通常表现出重视结论,忽视过程的情况,忽略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缺少对数学概念的分析环节,没有对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行充分理解与延伸。例如有的学生可以将分数的意义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然而没有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无法充分理解分数单位。一般情况下学生只进行简单的计算,模仿例题的解答方式进行计算,没有认真理解其解答过程。

2.2引导不当,缺乏科学性

因为教师缺乏的学科专业素养与受到日常化概念的实质性影响等各方面原因,有部分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引到不当,缺乏科学性,使得对数学概念缺乏正确性认识。这种形式的数学概念引导教学方式针对性显得不够强,无法充分结合数学概念的具体内涵,使得学生对数学概念产生错误的理解[2]。

2.3缺乏模型意识

在数学概念教学环节中存在着缺乏模型意识的现象,这不但会出现数学概念理解不准确的情况,同时会直接扼杀学生的自主思维,从而降低数学概念教学的运用价值。有部分教师缺乏模型意识,对课程教材没有正确性理解,在平行四边形、矩形等一些几何数学概念的具体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适当引导,促使其可以逐步建立起相应的概念标准,同时需要进行定期的归纳总结,发现其相互之间的异同点,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有效掌握。例如在角平分线或者三角形内角平分线等数学概念的区分时,可以相应地指出角平分线只是作为某一个角对应的平分线,其实质上只是一条射线;而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则是在三角形中的内角平分线与对边相交,交点与顶点之间的线段,各个三角形都有三条角平分线,都是由线段所构成的。然而教师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材主题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抽象出相应的具体图形模型,从而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一个平行四边形图形,可以尽早地总结与建构平行四边形的具体概念[3]。

3初中教学概念教学的影响因素

3.1学生的学习经验对数学概念学习的影响

学生数学概念的学习一般是通过从已知条件推导出未知结果,学生进行数学概念的建构主要以本身已有学习经验作为基础的,一般是根据以往阶段的数学概念而逐步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假如在学生的思维中记忆学习新数学概念所需要的基础结构知识,则数学概念会十分容易地掌握理解,否则无法真正地理解新数学概念的具体内涵与延伸。关于圆概念的具体学习过程,教师相应地向学生提出相关性问题,比如“谁可以最快画出一个标准的圆?”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在黑板上较快地画出圆,之后对教师做出相应的回答,这时教师可以指出圆的主要性质取决于圆心与半径,通过确定好圆心与半径就可以确定一个圆,这时学生就可以直观地理解圆的性质。通常情况下学生原本的知识学习经验愈丰富,理解程度愈深刻,其掌握相应的数学概念则会显得更加容易。

3.2学生局限的能力对数学概念学习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数学概念是指在客观世界里具体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进行高度概括的实际结果,这可以充分表明学生课程学习与建立数学概念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能力才可以根据数学对象抽象出相应的具体数学模型,可以抽象出数学对象的固有属性,从而可以充分理解与掌握数学概念的实际内涵。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能力,才可以对数学概念进行正确有效的分化与同化,对数学概念需要正确理解。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能力,才可以构建合理有效的数学概念体系,数学概念通常是根据相关属于所构成的,一般通过语言文字的具体形式表达出来,学生需要通过对数学语言的充分理解从而归纳出数学概念相应的本质属性,有利于实现对数学概念的有效理解,从而可以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

4初中教学概念教学的对策

4.1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

构建学生愿意学习、乐意学习、学会学习等相关的教学理念,促使学生充分理解到数学概念学习的关键性与数学概念学习的相关方法规律,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在数学教学过程需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关注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体会与感悟,不断扩展学生的数学模型意识,构建能够符合学生日常生活特点的实际教学情境,有利于帮助学习更好地理解以及掌握数学概念。

4.2合理配套课程学习材料

课程学习材料的合理配套应当满足学科专业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应当充分结合学生的语言特征,课程学习材料的数量搭配要合适,课程学习材料的配套要符合学科方向的逻辑规划体系与学生自身的理论认知规律水平。

4.3优化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

教师需要更新相应的教学观念,应当充分认识到数学概念的实际教学价值,关注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学生数学概念的具体学习过程主要通过概念的同化与顺应方式来主动建构数学概念,通过观察、对比、分析、抽象、概括、系统化、具体化等一系列的活动过程。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学科专业素养,通过仔细分析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体系以及新教材,充分有效地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修订原则,不断理解教材的编写目的、理论体系与教学特点。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教学职业素养,通过分析并研究充分合适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通过不断地改革创新达到教学方法的完善目的[4]。

5结束语

初中数学概念的学习影响因素是形式多样的,总体来说一般存在着学生自身因素、学习材料因素、教师因素、教学情境因素等方面,这部分因素对于初中生的数学概念学习应当形成积极的影响作用,同时可以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所以通过研究这些影响因素,从而排除这部分因素的消极影响,体现出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兵,王静.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策略的探究[J].学周刊,2011(16).

初三化学概念篇7

一、认知同化论的概述

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首次提出认知同化论,该理论的核心是:学生能否顺利有效地掌握新知识,关键在于学生已具备的认知结构中已存在的相关概念;意义学习就是使新知识和学生已具备的认知结构中已存在的相关概念的学习发挥作用而实施的;基于此种相互作用,才能使得新旧知识的意义同化。在认知同化论的实践中,还需要两个必备条件:首先是学生对新知识和已有知识存在某种相互关系的认可,其次是新知识的学习能让学生将以往知识联系起来。认知同化论主要包括上位、下位及并列组合等三种学习方式,而每种方式的实践和效果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实际内容来选择。

二、化学概念的作用和意义

(一)能有效调动学生学化学的兴趣

概念性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开拓学生思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进而帮助他们科学有效地分析和处理问题,达到学习目标。[3] 另外,概念性知识的学习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特别是第一次接触化学的初一年级学生,但是当学生克服一切困难,充分理解和掌握概念并能灵活运用时,学生会产生满足感和愉悦感,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调动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能强化学生对化学现象及元素的理解

初中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相关的知识是化学概念和理论知识的基础,而理论知识又要指导学生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相关的知识。当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时,学生的学习就能从化学表象知识的感性学习提升到化学实质知识的理性学习,进而促进学生对化合物的属性和化学变化的趋势进行准确的预见,科学解释化学现象和事实。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不仅了解现象,还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如此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三)能使学生掌握规律形成知识迁移

化学概念和化学理论是科学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性、规律性的知识,而学生有效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能帮助他们充分了解、掌握现象和实质的内在关联,能达到举一反三、一通百通的效果,进而促进学生知识的有效迁移。比如,学生可通过原子结构、元素周期等知识,对某元素或物质的性质进行有效推断。

三、认知同化论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的实践

(一)选定适用范例,实现上位概念

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最初阶段,而概念的学习则是整个化学课程学习中最基本、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在初中化学中有很多概括性、综合性强,范围广的上位概念。何谓上位概念?就是学生在实际认知中涵盖面较广的定义和概念。

上位概念是学生进行后续学习的前提条件,这些概念能否顺利、正确地构成,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影响巨大。对于该类概念的教学,教师应该对相同类别事物中不同的多个实例进行反复性的分析和比较,并用归纳和总结法对同一类事物的内在属性进行概括,进而实现对具体概念的掌握。该类概念的学习所要具备的一个内部条件就是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能够促进新概念构成的相对应的下位概念;另外一个就是外部条件,即教师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内容将下位概念转化成上位概念。具体而言,上位概念的思维形式就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上位概念的教学,教师可应用化学演示试验、视频及PPT等方法来讲课,可让学生对概念产生具体、直观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在“溶解度概念”教学中,可实行演示实验教学,将白糖、食盐、硫酸钡及氢氧化钾等分别置入装有等量水的杯中,让学生观察杯中变化,会发现白糖和食盐全部溶解,而硫化钡和氢氧化钙分别是未溶解、部分溶解,如此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是不同的,让学生初步形成溶解度的概念。

(二)选准上位概念,同化下位概念

概念同化就是学生在学习新概念时,以化学认知结构为基础,把新概念进行分解和构造,让新概念和以往化学认知结构中的某些合适的概念关联起来,再使新旧概念间相互影响,然后把新概念归进以往化学认知结构中。在初中化学概念学习中,大多数是下位概念的一次同化。比如,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或饱和溶液,盐与正盐、碱盐、酸盐等,前一个是后一个的上位概念,该种学习形式需要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存在相应的上位概念,且教学的实际内容的展现需以学生的良好的上位概念的掌握为基础,而思维形式就是要对新概念及同化其旧概念的差异进行有效区分。同化下位概念过程中,新概念的内在属性已经在上位概念中充分表现出来,不需要再对新概念的内在属性进行归纳和总结,学生能正确有效区分新旧概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新概念。

所以,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找出和新概念相关的上位概念,并将新概念转化成下位概念。比如在“化学能概念”教学中,该概念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教师可预先提出几种“能”,比如热能、电能、动能等,将化学能概念转换为“能”的下位概念,告知学生“化学能”与其他“能”是同位概念,学生才能将概念归入到自己“能”的概念中。

(三)全面消除混淆,协调组合概念

组合性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某些相同的属性。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在对此类概念学习过程中,易出现概念混淆的情况。原因是该类概念并不是在已有知识中归纳和总结得到的,也不是某个上位概念,而是通过认知结构中既有的信息进行再分解和再组合得到的。[4] 该类概念的学习和掌握,需以学生化学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的同位概念为基础,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分析、区分及归纳等能力,另外还需要教师指出全面消除概念混淆的有效方式,进而实现相关概念的协调和融合。比如:浓溶液与饱和溶液、盐酸与氯化氢等概念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课外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进而有效消除概念上的混淆。比如,在碱性氧化物概念教学中,学生不能正确区分金属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教师可提出金属氧化物与碱能发生化学反应,让学生课后动手验证,以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总而言之,初中化学教师要在充分重视化学概念的基础上,掌握认知同化理论,并能科学合理地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学习效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进而实现优质化概念教学。

参考文献

[1]朱俊.认知同化论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的实践[J].中学生数理学化(教与学),2014,(10):6.

初三化学概念篇8

一、初中化学概念学习分化的界定

分化本身的概念来自于生物学科领域,指某特定正在发育的个体细胞中进行形态的与功能的特殊变化而建立起其他细胞所没有的独特特征。运用到初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分化主要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初中学生群体的学习成绩或学习能力经过一段时间而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逐渐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与难度的加大,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会变得日益明显,通常就称为学习分化。初中化学学习分化指的是学生在进行化学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伴随着化学概念的发展与增多,化学概念学习的难度逐渐增大,初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差距逐渐拉大,相应的学习化学兴趣逐渐减少,因此表现为其学习化学的能力逐步下降。

通常指的初中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进行概括所得的化学语言,通常包括初中化学知识的定义、原理与反应规律等。化学概念的每个字、词与每句话,甚至每一注释都是经过慎重的推敲而得以确定特定的意义,从而能够保证化学概念的科学性与完整性。因此初中化学概念是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必备基础知识,完整而准确理解初中化学概念是初中生学好化学的必要前提。比如在初中化学学科中重要的化学式与溶解度,物质的量与质量守恒定律等均是化学概念。初中化学学习过程的初中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掌握了特定化学概念的基础之上。应该说,化学基本概念是初中生学习化学的核心,它既包括相关化学知识结构的静态内容,同时又包括其形成化学知识结构过程中所经历的认知加工动态过程。一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与概括能力的差异,对初中化学教材可以分化具体性表述化学概念与定义性表述的化学概念两个大类。

二、初中化学概念学习的分化过程

初中生在化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导致产生学习分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学生的记忆特征、言语表征与简单推断等几个方面。不同初中生在学业水平上产生的学生在记忆特征、言语表征与简单推断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而必然导致各层次的初中学生在学习成绩方面的存在着较大较为明显的差异。化学学业优良的初中学生在同一化学概念的学习分化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记忆特征和言语表征,以及简单推断。化学学业中等初中学生和学业困难初中学生比学业优良的初中学生在记忆特征、言语表征和简单推断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各层次的学生化学学习成绩与能力自然产生分化的具体现象。

初中化学在经历一年的系统学习以后,针对不同的化学概念学习产生分化现象,随着化学知识内容加深,初中学生的记忆特征、言语表征与简单推断的差异性得以显著增大,化学学业水平不同的学生虽然存在差异性,但在整个各层次学生的差异却会减小。在初中学生中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的记忆特征、言语表征与简单推断存在显著性相关,化学教学对初中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过程具有促进和提高的明显作用。在化学概念中的具备记忆特征的机械记忆与理解记忆,言语表征中的简单表述与完整表述,简单推断中存在的一步推断与多步推断等领域主要是不同学业水平的初中学生在化学概念学习中产生分化的明显特征。

三、减少初中学生化学概念学习分化的途径

首先,可以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愉快地让初中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形象地感受到有关的化学概念。初中生在化学概念形成的重要感知阶段,化学教师可以运用各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如演示实验和实物模型或者视听媒体等来展示化学概念的学习情境,能够让初中学生从中立刻形象地了解有关化学概念的信息,从而为自身内化这一化学概念奠定扎实的感性基础。

其次,可以运用合适的语言表征来描述化学概念的定义,从而能够清晰界定化学概念的外延,并且能够透彻分析出化学概念的内涵。化学教师可以用明显的生活化与口语化特征,促使能够反映一目了然的化学信息,从而非常容易被化学初学者掌握的、能够直接观察或罗列比较的具体语言来顺利对化学概念进行表述,非常科学地界定化学概念的基本外延。初中阶段对于一些非重点的化学概念,完全可以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表述,并不强求与教材文字表述的完全一致。但是对于初中阶段重点的化学概念,则需要教师运用去伪存真和去粗存精的抽象思维过程,进行严格、科学与准确的定义,力求能够全面反映出化学概念的深刻内涵。教师应该突出化学概念中那些明显而至关重要容易忽视的关键字、词和构成化学概念的特定含义与条件。

第三,设计多种多类化学关联例证,进一步强化化学概念的对外普遍迁移能力。初中化学概念形成的初期通常都是呈现典型实例以概括出精要的定义与明显特征,以便能够从多个侧面将某些化学无关或关键特征设计成思考问题要求初中学生进行辨认做出肯定或否定的清晰回答来形成概念。还可以促使初中学生的正向概念,亦可以通过反例来显示概念的关键特征等。

总之,初中化学概念的形成与吸收蕴含着初中学生的能力结构的变化与发展过程,化学教师应该结合化学概念教学的特点,在形象认知的场景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从感知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灵活运用化学知识实际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三化学概念篇9

1.引言

变式教学是指不改变初中数学题目本质的基础上,改变数学题目的条件或者问题,从而指引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变式教学是在教学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改变题目的呈现形式、条件、问题等形式,教学内容由简单到复杂,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转变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变式教学中概念的引用方式

在初中数学内容中,代数的教学时,在讲解概念时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即通过对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体系的对比,从而引出新的概念,使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变式教学包括对比、内容辨析和练习巩固三方面。

2.1内容辨析教学

教师在通过对比式教学,对概念进行讲解后,可以根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设置相关的问题讨论,从而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初中数学学习正、负数时,可以设置学习情景,今天本地的天气预报上说,最高气温6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6摄氏度。提问学生这两个温度相同吗?那如何用数字分别表示这两个温度?在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后,使学生对于正、负概念的理解更加形象和准确。

2.2练习巩固教学

在对学生讲解代数概念后,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对于所学概念进行练习巩固。可以通过一些直接性简单问题对于概念的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和迁移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变式教学讲解几何数学

通常情况下,几何教学中的概念有几个特点,归纳如下。

第一,经验性。教学中的概念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提取、归纳、总结得来的,但是却由此使得学生在学习概念时感觉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在系统学习概念之前,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早已接触,但日常概念中存在很多错误,所以这些错误在学生的脑海中长时间存在。所以,教师在系统讲解概念时,要结合日常生活和学生已知知识进行教学,摆脱传统单纯从课本文字中总结学习。利用学生经验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并且与学生日常经验结合,可以使学生对于错误的认识进行纠正,从而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系统教学概念。

第二,可视性。在几何数学中,几何概念区别于代数概念,代数概念具有抽象性,而几何概念是通过对图形的分析直接下概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改变图形,使学生充分理解掌握几何概念。

第三,逻辑推理性。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解几何概念时,不仅要理解概念的意义,还要理解概念的本质和外延,并且能够理解概念定义命题正确,其反命题也必定正确。如:等边三角形是三条边长度相等的三角形,教师在讲解时,要强调三条边等长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可以为以后学习正方形、菱形等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四,综合性。在初中数学教科书中学生所学的概念是由易入难,有时候所学的概念是前面所学概念的细化或是从某个方面延伸,所以教师对于某个几何概念的本质和外延进行详细讲解、分析,使学生充分理解掌握,这样在讲解新概念时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且形成系统的概念,对于数学的学习更加有利。

4.初中数学概念应用变式教学中代数和几何的异同点

4.1相同点

4.1.1数学概念中,许多都是从日常生活提取、分析和总结所得出来的,所以教师在讲解几何和代数概念时,可以将其还原到日常生活,通过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概念的理解,可以将抽象化的代数、几何概念形象化,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这种变式教学可以还原概念的内涵和定义的本质,使学生在脑海里形成准确的概念知识。比如,数学中几何概念中的“平行”和代数概念的“加、减”均来来自于日常生活。

4.1.2初中数学概念中,代数概念和几何概念均具有逻辑推理性,即凡是概念命题均为正确,其反命题也为正确命题。如代数中“负数”的概念和几何中“正方形”的概念均具有逻辑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通过改变条件或结论的变式方法,使得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的意义,有助于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4.1.3两者均具有各自概念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概念的理解是由简单到复杂的,所以后面所学概念是前面所学概念的深化或者是某个方面的拓展。如代数概念中“奇数”“偶数”均是属于“自然数”的范畴,几何概念中“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均是属于“三角形”的范畴。在学生学习概念到一定程度时,教师要注意对概念进行变式教学,使学生形式系统的知识体系。

4.2两者的差异性:与几何概念相比,代数概念更加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在讲解代数概念时,通过改变条件或者结论,找到概念的本质,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几何概念中,大多是从图形中总结提取出来的。所以教师在讲解几何概念时,要充分利用几何图形,通过这种变式教学,提取几何概念中的本质和内涵,使学生形象学习、理解和接受几何概念,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5.结束语

为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变式教学有着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通过变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时,进行思维分析和发散,成为自主学习的人。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变式教学,可以准确提取概念的本质和内涵,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和掌握概念,通过练习使学生准确的解决相应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和创新力。

初三化学概念篇10

一、正确理解几何概念的生活来源

初中几何的概念实际上都是生活中实物的抽象化。几何中所研究的物体的形状、位置以及大小的关系,都是来源于生活的,与生活中的实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老师在进行初中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将这些概念从生活中的实例中进行掌握和理解。但同时几何概念又和现实中的概念有着很大的区别,如几何中的面没有像现实中那样有薄厚。在学生对于一些特殊的、具体事物有所了解之后,应该注重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的高度。如老师在进行角的教学的时候,可以先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角的实例。如圆规张开的两个脚,钟表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然后进行角的定义的概括;角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这就从实例中给出了角的概念,这样可以让学生更为轻松地认识角的概念。

二、逐字逐句地理解初中几何概念

初中数学中的几何概念往往都非常严谨,要学好几何中的概念,就需要认真地去研读概念中的每一个字,做到咬文嚼字。几何概念需要认清词语中的每一层含义,不可粗心大意。在进行几何概念阅读的时候,要像对诗歌的品读一样,进行每一个字母和文字的推敲。对于每一个关键的含义都需要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这样才能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比如两点间的距离这个概念,需要弄清两点之间的距离是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这里是数量,而不是图形。

三、准确把握几何概念的外延和内涵

几何概念的内涵是指几何概念的本质属性,而几何概念的外延则是指适合概念的所有对象的范围,所以学习几何概念,就是要弄清楚概念的本质属性。比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概念的时候,它的外延是各种位置、各种形状、各种大小的一切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从两个侧面反映的都是同一类几何图形。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尽可能地给学生讲清楚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帮助学生进行消化理解,达到真正理解概念的目的,然后运用到日常的解题过程中去。

四、帮助学生对相近的概念进行有效的区别

在几何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概念。但是每一个概念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很多比较相近的概念很容易混淆,所以要对概念进行认真的分析,不能太过于放松而出现问题。如90°的直角和90°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但这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角度是90°的角是直角,直角的度数是90°。另一方面,还可以采取列表的方式来进行相似概念的区别。

五、从正反两个方面结合图形定义理解概念

在学习几何的时候,要充分地利用几何语言,几何语言是进行图形的推理以及论证的重要基础,是表达初中的几何问题所遇到的特点的一种语言,所以要用不同的形式的几何语言把概念表达出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深层次理解,增强对概念的记忆,有利于对概念的具体应用。

六、小结

除了上述的一些概念学习的方法之外,老师还可以教会学生进行系统分类并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加强对于数学概念的学习。几何概念的学习,要能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去进行概念的学习,培养好学生利用概念术语的良好习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使得概念可以进一步的深化。这样才能让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和掌握几何概念,做到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够稳步地提升学生学习几何的效率,有利于学生不断进步,学好初中数学。

参考文献:

[1]何援军.几何计算及其理论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0(03).

[2]董培蓓.对回转体经一次旋转到位问题的探讨[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2001(02).

初三化学概念篇11

1.概念式变式数学教学

概念式变式教学是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知识点进行变式分析.在理解数学概念的问题上,让更多的学生使用发散的思维方式去进行思考和分析.例如: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在分析长方体概念的时候,由于并不是每一个学生的理解能力都很高,如果按课本中所解释的长方体是由六个面组成的直四棱柱,直接讲解,效果肯定没有教师使用变式教学,从现实中拿出一个盒子来说明长方体来的要好,这样的变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不少帮助.

2.过程式变式数学教学

过程式变式教学是指学生以发生的思维方式构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数学体系.例如:在解答题目时,如果这道题目的答案有多种解答方案,教师可以变化题目的不同条件让学生进行逆向思考,通过对比和分析,使得一道题目转化为一种类型的题目,从而间接地使学生的解题和创新能力都可以有明显的提高.

二、变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1.变式概念数学教学

变式概念教学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利用图形、语言、符号、公式的变化,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概念的本质.对于初中的数学教学而言,基本的概念都是来源与直觉.例如:在初中数学教学关于“垂线”的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黑板或者墙角对学生解释垂线这一问题,这样学生可以从实现物体中直观地建立起一个关于垂直的模型,之后再加以分析并概括出垂线的定义.除了实例之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变式教学.例如:在初中数学教学平行线中,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线,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已知存在的图形,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提高学生对初中数学的热情.

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使用类比的方法进行概念教学.例如: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数学概念进行类比,使学生既可以认识其概念,又可以简单区分它们的不同.又如:在讲解“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课堂上,可以使用类比的方法来引入概念,这样学生就不会把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混淆.使用类比的变式概念教学把新的概念建立在旧的概念上,必定能使学生记忆更为的深刻,理解更为的彻底,运用更为的灵活.

在初中的数学变式概念教学中,除了上面提及的两个方式之外,还有一个比较常用的变式概念教学方式,就是动手操作感受概念的方式.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制造出一个可以给学生实际操作的平台,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例如:在初中数学对“轴对称”的教学上,教学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折纸,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做出轴对称的图形,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加以观察并分析归纳总结,得出轴对称的概念,这样而得来的数学概念将会留下难以忘记的印象.

2.变式例题数学教学

所谓的变式例题数学教学,简单的来说就是基础的条件不变,把题目的设计角度改变,从变化中得出不同的结果.例如:以三角形ABC的边AB、AC为一条边,向外作两个正方形AEDB和正方形ACFG,并且连接CE、BG.要求证明BG=CE.这一道题目的时候,教学可以往两方向去对这个题目进行变式.第一,可以在解答BG=CE之前,先让学生解答题目中CE和BG之间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第二,三角形ABG要通过什么样的变换才可以得出三角形AEC.在这一题中我们已经设定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对方向进行探讨.这样可以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得到更好的进步.在变式例题数学教学中,还可以改变或者是添加 已知条件进行多方位的探索结果等,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加牢固.

3.变式思维数学教学

初三化学概念篇12

1.改变呈现――挖深概念引入的“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有积极的学习情感时,才能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更好发挥。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学生拥有积极高涨的学习情感非常重要。因此,概念的引入不能拘泥于课本“点状”的呈现方式,而应该改变呈现方式,拓展概念引入的“点”,这样,才能改变概念教学的枯燥性,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1.1静态概念动态化。在教材中概念是以文字表述的形式出现的,是静态的。其实一切化学概念都来源于实践,是一个动态化的形成过程。因此,在引入概念时要做到静态概念动态化,从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出发引入概念。

例如,在教学“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这两个概念时,我在课堂上先给学生做了以下四个演示实验:第一个演示实验是“水的沸腾”,第二个演示实验是“胆矾的研碎”,第三个演示实验是“镁带燃烧”,第四个演示实验是“加热碱式碳酸铜”。做完这四个演示实验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说一说这四个实验结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对其归归类。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得出这样的结论:“水的沸腾”、“胆矾的研碎”这两个实验没有新物质产生,而“镁带燃烧”、“加热碱式碳酸铜”这两个实验的结果产生了新的物质。这时,我引入:“水的沸腾、胆矾的研碎的实验结果只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而并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这样的变化叫物理变化,而镁带燃烧、加热碱式碳酸铜这两个实验变化时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就叫化学变化。”这样就把静态概念的引入动态化了,学生很容易接受,并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强烈的愿望。

1.2抽象概念直观化。对于比较抽象的化学概念,如果直接提出,则对于刚接触初中化学的初三学生来说肯定不容易理解。因此,在引入时要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动画形式辅助,使抽象概念直观化。这样可扫除思维障碍,使学生对这些概念产生直观、形象、系统的认识,并掌握其内在联系。

2.强调过程――拉长概念形成的“线”

初中化学概念的形成是从大量具体例子中抽象出某一类对象或事物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概念的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探究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等思维方式概括出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由原来的重视分析概念定义本身向探究其形成过程的转变。

2.1设计例证,强化迁移。概念的形成在初期,往往都是通过典型的事例逐步概括、抽象出来的,而这些事件又带有很强的正面性。但是,为了防止学生对概念片面性地理解,我们不能只给学生正面事例,而应该引导学生从多个侧面或者反面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

例如,在介绍“溶液”这一概念后,给学生呈现高锰酸钾溶液、盐酸溶液,食盐水,如果仅是这样,那么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便是肤浅的,认为透明的液体就是溶液。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概念,可以再给学生举些反例,如列举“非溶液”的物质帮助学生对“溶液”这一概念的迁移,达到反例显示溶液概念中均一、稳定的特征、消除无色、液体等带来的反作用。一些概念比较复杂,学生不容易接受和理解。对于这些概念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划分小步走的方式解决,由简到难地介绍概念形成的递进过程。

例如,在教学“燃烧”的概念时,可以分成三个跨度,教学时可以设计以下三个主要环节:第一个环节让学生想象各种物质的燃烧现象,并得出这样的结论:“通常所说的燃烧指的是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第二个环节,让学生总结所学反应都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化学反应,得出第二个结论:“通常所说的燃烧指的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化学反应。”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将第二个结论中的“化学反应”转变为“氧化反应”。这样的概念形成就强调了过程,有效促进了学生对概念的内化。

3.加强联系――拓展概念强化的“面”

在学生深入理解化学概念之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把学习的化学概念转化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既要考虑某一概念本身的独立性,又要考虑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采取找出联系、分析出区别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防止概念的模糊和混淆。

初三化学概念篇13

一、分解化学概念帮助学生理解

一般情况下,化学概念比较精练,抽象、涉及的知识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含义比较深刻,内容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难度比较大。因此,教师必须对化学概念进行分解和讲解,找出关键词,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如“溶解度”的概念,因为句子比较长,涉及知识面比较广。教师在讲解时可以将其分解开,找出关键词。首先强调在一定温度下;其次说明溶剂的量;再次,强调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最后,指出在满足以上条件时,需要溶质的量。这是四个限制条件,必须在满足这四个限制条件的情况下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二、用实验法进行化学概念教学

教师用语言表述化学概念可能对学生来说接受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可以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体验和理解。如关于制氧器的实验,要引入催化剂的概念。教师在实验前,可以先让学生预习课本内容,再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改变,但二氧化锰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这就是二氧化锰的特性,是一种催化剂,此时教师可以引出催化剂的概念,从而使学生对催化剂有更透彻的理解。

三、注意归纳和总结化学概念

教师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归纳和总结。例如:在一章讲完之后,教师可以对这一章所有化学概念进行归纳和总结,分析他们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教师在讲完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之后,可以总结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突出元素在这些概念中的主导地位,揭示这几个概念的关系。同时,教师可以针对这些概念出一些相关习题,让学生练习和巩固,启发学生的化学思维,提高用化学概念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四、注意化学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讲解。学生在理解初中化学概念时,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但是因为学生知识面有限,所以对概念的理解不可能特别深入和全面。例如:燃烧的概念必须强调两点。首先是有可燃物,其次是温度达到着火点温度,最后是必须有氧气,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这就是燃烧这一概念的内涵。又如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要考虑知识的连贯性,再设计试验进行操作,最后得出凡是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一定会改变”这一结论,同时可以指出这个概念在高中化学学习时将进一步深入化。

五、利用图表和多媒体分解化学概念

化学概念的语言表述比较抽象,概括性比较强,有的概念中还有一些隐含条件。因此,对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可以设计一些图表和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例如:教师在讲分子、原子、元素等概念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制作多媒体动画,通过形象的声音,色彩和形状帮助学生从感性层面认识这些概念,再通过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化学概念。

六、教学生学会理解记忆

很多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是一种死记硬背的状态,这种记忆不是长期记忆,而且记忆效率比较差,理解记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概念记忆方法,可以防止死记硬背,容易遗忘,不会运用概念的情况。因此,教师进行化学概念教学时,要注重理解记忆,分析化学概念,发现化学规律,明确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记忆起来更容易一些,这种理解性记忆,一旦记住就不容易忘记,而且可以更好地运用。

七、理解化学概念的实质

对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化学概念,教师可以列举出来,分析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样对学生来说一目了然,可以正确把握这些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如关于“冰水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的理解,很多学生会想到是冰和水构成的混合物,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因为冰水是由同种水分子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因此,教师在讲化学概念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化学概念的实质。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基础,只有将基础打牢固了,才能更好地学习后面的知识。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初中化学概念教学,通过各种方法进行化学概念教学,确保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准确和透彻,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

参考文献:

[1]刘金花.浅谈初中化学概念的教学技巧[J].学周刊,2013,07:49.

[2]任利忠.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09:120+16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