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初三化学教学论文

摘要:要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树立新课程理念,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化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形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初三化学教学论文

初三化学教学论文:初三化学实验教学论文

一、捕捉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求知的源泉,是激发思维的动力,化学实验中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使学生耳目一新,抽象的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通过化学实验变得生动直观,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与操作,亲历探索发现化学规律的过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探索化学世界的奥秘。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是学习者的基本素养,实验现象稍纵即逝,认真观察,及时捕捉实验现象,发现实验中的变化和特征,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在化学实验中,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积极探究化学的奥秘,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化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化学学科从实验中发展起来,抽象的化学知识通过实验直观形象的展现出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思考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产生条件,发生的过程和特征。例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教学,教师指导学生观察铁丝在燃烧前的颜色和状态,在氧气中燃烧时,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并放出大量的热,燃烧后集气瓶底生成的黑色固体,实验结束后,分析探究实验现象的原因,观察伴随整个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现象直观生动,实验教学方式灵活多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利用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学生通过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初三化学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的发展,培养他们科学素养。教师精心钻研化学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探究性实验,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化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直观、生动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促进学生更深刻地思考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性化学实验,依据探究的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和比较,记录实验结果。例如,“酸碱中和反应”教学时,教师设计如下探究实验:取一支盛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向里面滴入几滴酚酞试液,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另取一支盛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向里面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再滴入盐酸溶液,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个试管中溶液变成红色,第二个试管中,随着盐酸溶液的滴入红色逐渐变浅,消失。面对这一神奇的现象,及时提出探究的问题:“溶液变红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红色会消失?”步步设问,通过实验探索和逻辑推理,化解了难点,得出结论。教师要树立探究理念,把握探究本质,将探究教学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搜集资料,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把教学中的知识点转化为问题。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在有间内较大限度地获得情感体验,积累经验,建构知识,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教师为学生打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丰富教材内容,让学生自主探究,感悟化学科学魅力。

三、开发课外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家庭小实验趣味性强,灵活可行,选用仪器简单,贴切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化学实验课堂教学的补充,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探索解释生活问题,体现了化学教学的生活化目标,从生活中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材料,设计开展生动多彩的家庭小实验,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实验,更要重视化学实验的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创新思维素质。实验教学实现简单化、生活化和微型化,开展绿色化学实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组织学生收集资料,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例如,“质量守恒定理”的实验教学,教师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讨论筛选出合理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及时调整实验方案,通过探究得到“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守恒”的结论。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体验了成功的乐趣,巩固了化学知识,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化肥合理施用”教学,教师发动学生到农科所访问,了解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如何合理施用化肥,减少化肥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酸碱指示剂”教学,教师鼓励学生自制酸碱指示剂,从家中带来花瓣、蔬菜等植物自制酸碱指示剂,用制成的指示剂检测学校土壤的酸碱性,寻找学校花园适合种植的植物。通过家庭小实验巩固了知识,开发了智力,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扩大了视野,培养了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水污染的教学,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水的资料,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珍爱每一滴水,重视对水资源的保护,很多学生就节水和防止水污染问题提出了独到的建议,通过实验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总结

要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树立新课程理念,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化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形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作者:封增波 单位:山西芮城阳城中学

初三化学教学论文:情感教育心理学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情商”这个词悄悄地在人们中流行。在知识经济快速膨胀的年代,人际交往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智商的高低。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戈尔曼出版了《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书,称情绪智力(EQ)为“情商”。情商不仅在心理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在教育界也同样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上海师范大学卢家楣教授更是将情商在心理学和教育学中的作用结合起来,创立了情感教育心理学,成为了很多在一线教书的学者的指明灯。所谓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情感教育心理学是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教学活动中情感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下面我就结合工作经验谈谈教师应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情感教育心理学来传授知识,优化教学,深化当前教育改革,贯彻素质教育,为推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好的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对学习内容的一种力求认识的倾向、伴有积极的情绪色彩。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成功的关键。所以,我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喜爱学习化学的情感。

1.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

初中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转折期,他们的兴趣较广泛,也容易转移,而他们的兴趣往往限于直接兴趣的水平。具体到化学学科,即较多地具有直觉兴趣(新奇、好看)和操作兴趣。在初三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这种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有很多实验演示给学生看,学生对于演示实验非常有兴趣,看得很起劲。有一次由于实验室施工,没法准备演示实验,我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就只能描述实验现象,不能给学生真实的感知享受,结果我发现这一堂课不仅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极大的遗憾,而且我的激情也大打折扣,教学内容虽然完成,但是教学效果却不是十分理想。可见,掌握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掌握其心理活动,激发其兴趣,发展其“好知”的学习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是相当重要的。

2.用生动的化学家小故事,课本插图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

新版的化学教材与传统的化学教材有了很大程度的改革。新版的教材突破了传统教材的局限,改成以科普读物似的版本,既注重了知识点的传授,又以引起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配合以各种图片和小故事、小情景、资料库等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我还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询化学家的生平故事,让学生在课堂中讨论科学家们的发现之旅对于自己的启发。同时给学生大量展示有关化学、化学家等的相关图片,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科学探究处处可为。

3.运用多媒体动画,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

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莫过于计算机。电脑的使用使很多无法现实讲述或者演示给学生的化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现代教育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一张嘴,一枝粉笔,一块黑板”的单调。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25%,如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工具,就能接受约65%,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手段,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如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词、悦耳动听的MP3音乐等,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这种智能化的交互特性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其能动作用,从而确保学习的成功。学生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自学、 自考等。教学领域最适合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媒体的辅助和参与将会使教学领域发生一场革命。

二、平等尊重信任,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尊重是一缕春风,一颗温暖的舒心丸。教师尊重孩子的需要,孩子就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学生,达成心灵与心灵之间的默契,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师生合作,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将产生。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有性,学生有向师性,这两种心理状态决定了教师对学生有重大的影响。在具体的教学工作实践中可以发现,有些学生对一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往往源于对教师的人格、学识等方面的热爱和崇敬。因此教师就要做一个有心人,对学生循循善诱,不断增进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调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障。

课程改革呼唤教育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只有把情感融入到教学中去,调动学生的情感,才有利于课堂教学气氛的形成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希望老师能注意到自己,哪怕是瞬间的注视,学生都会感到幸福。如果教师有不尊重甚至歧视、挖苦学生的言行,会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阴影。我们要牢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三、正确评价与激发学生的自信,让学生体验成就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孩子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学实践表明:成功感是化学学习中非常宝贵的积极情感的体验,它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表扬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被融入积极的“心理场”,思维就会被激活,注意会处于高度醒觉状态,这就为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心理环境,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将极大地发挥出来。因此,教师在平时及课堂教学的用语上,要避免使用一些可能损伤学生自尊心和打击学生自信心的话语,而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地给予充分的肯定及表扬,对回答很好的学生多说几个“回答得非常好,你很聪明,非常正确”等;对回答得不够完整的学生也给予“很好,好的,很不错”之类的评价,然后把内容补充完整。同时,让学生以掌声鼓励,消除他们的顾虑心理。这样,学生就会很自然地对自己树立起信心,同时对教师也会产生喜爱之情,从而把对教师良好的情感态度转移到教师所讲授的课程上,激发学习动力。

我曾经带教一个班,刚进学校的时候与其他平行班都差不多,后来他们的班主任调走了,于是新来的英语教师成了他们的班主任。这位教师是区里的先进,对学生非常负责,对班级也是尽心尽力。每年教师节的时候,全校所有的教师都收到他们班学生自制的贺卡传达祝福和感谢。我也一直以为他带的这个班肯定很出色,可事实往往出乎人意料。这个班级的成绩越来越差,成为了年级中的一名。我很想不通,究竟是什么原因会导致这样。后来我做了他们班的化学教师,才慢慢发现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原来就是正确的评价。或许是这位教师对他们班的学生要求太高。他们班的学生曾经跟我说:“我们班考了及时又怎样,我们班主任还不是照样说我们考了及时不算什么,跟第二才差几分,人家很快就会追上来的。”虽然这位教师对这个班级尽心尽力,他们班的学生却一点都不喜欢他,甚至于有点讨厌他。我觉得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位教师似乎不太会表扬学生,没有正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不到学习上的一种成就感,久而久之,就对学习产生了反感,也对班主任产生了反感。我曾经看到过这位教师表扬学生,可是那种表扬也是面无表情,一语带过的,然后就是用这位学生来刺激其他同学,要求其他同学也要进步。难怪他们班的学生不喜欢他,因为这位教师似乎很少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却常常将学生跟其他班级比较,要求学生成为近乎的人。

人们往往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来感知自己,然后作出相应的自我评价。学生的外部评价主要来自教师,因此教师的评价十分关键,尤其是对那些后进生的评价。对他们的评价应遵循“评价积极性原则”,即: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到自己的力量,从而树立信心,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努力提高成绩,增强综合素质,争取成功。

纵观上述所说内容,我认为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在教学中是互相依赖和彼此促进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充分考虑教学中的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利用情感手段,发挥情感作用,不仅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而且能完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和谐发展。教师也要在各种情境和压力下,勇敢地接受挑战,通过有效地掌握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积极营造和谐的情感场,有效地促进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广大的教师来说,运用情感心理学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初三化学教学论文:初三化学学习与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

[摘要] 初三学生的化学成绩不高,且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本文结合实际,总结出一些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就如何改变现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兴趣 方法指导 策略

一、问题

1.学生化学成绩分化严重

小学毕业升入初中以后,学习知识量突增,而此时学生的分析理解接受等方面的能力还不太高,机械的记忆较多,学习本身就较困难。已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相混杂,学习兴趣受到挫伤,信心有所动摇。还有许多学生只对实验感兴趣,而对化学理论感到乏味。而且这样的学生在学生中占有的比重有增大的趋势。这种情况从中考成绩上就可以看出来,整体情况也是如此。

2.许多学生对化学科的学习不感兴趣

和其他学科相比较,学生对学习化学似乎应该表现出更大的热情和兴趣,而事实并非如此。化学成绩并不高。我观察和询问了一些学生,并做了一些问卷调查,发现一些学生对化学这一门课并不很感兴趣,学生只愿意看实验现象,不深入思考现象背后的内涵,对化学概念更是厌倦,学习起来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动力,自然就学不牢,成绩就提不高了。

3.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差

初三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做实验时基本实验操作错误,步骤紊乱,丢东落西,药品浪费。实验结束后不知道倾倒废液,整理仪器,更不用说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了;做题时,不善于思考,知识迁移运用不会,不会把所学的知识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会对他们日后的学习造成很大的障碍。

二、方法

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对学生的成长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学生此时放弃学习化学,极不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也将会削弱他们应对世界和挑战世界的能力。所以,要想尽一切办法改变现状。

1.强化实验教学

实验是创新之本,实验室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它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实验是验证发现新东西的直接的的手段。也是化学教学的优势。它集声、光、色、态、美于一身,通过它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调动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它由两个相互协同的小系统组成,一个是操作系统,另一个是动力系统。变对实验的好奇心理为化学实验知识的探究心理,激发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自我需求感。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因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某个学科,成绩也就好。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还可做些兴趣实验,以此诱导学生向往奥秘神奇,变化无常的化学王国。

3.注重学习方法指导

古人云:“学贵有方。”以求达到的化学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向学生渗透强调学习化学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和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1)强化学生识记

由于初中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对每个知识点都进行理论上的探讨,由于难以从理论上进行理解,记忆起来难度大而且容易遗忘。尽管化学中要求记忆的内容很多而且容易遗忘,在学习中要克服呆板的死记硬背的模式。记忆要联系物质的性质;记忆要联系实际,做到内容和形式上的统一。而且要定时的巩固记忆。

(2)及时归纳、总结

逻辑学上把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形式称为归纳。初三化学知识点多,相对比较零散,记忆比较困难。运用归纳的方法效果较好。把具体的,相对独立的事物加以中和;把性质相似的物质归纳到一起;把颜色相似的归纳到一起等。这样对学生的学习很有帮助。

(3)教会比较

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比较,找出这些概念、性质、实验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及相互之间的联系,综合分析,找出异同,加深理解,牢固掌握这些知识。如把气体的制备方法,气体的收集方法、检验方法,放在一起去比较学习,这样就容易多了。把酸碱的定义、物理特性、化学性质进行对比,效果就好多了。

(4)理论联系实际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生活中化学现象无处不在,只要你有心你就会挖掘生活中素材,使神秘的化学变得平常。这样就会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如讲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时要和日常生活相结合,纸张很容易点燃,而煤炭却不易点燃,说明燃烧与温度有关等。

(5)分散教材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对教材中有些有些安排比较集中的部分可以采用分散难点的方法组织教学。例如元素符号,在开学初教学任务不重的情况下,先联系生活中的物质,如铁、铜、铝、木碳、氧气、氮肥、磷肥等物质中出现的元素给出元素符号加以记忆。又如化学式的记忆可以在学习物质性质的过程中,从涉及的文字表达式中给出物质的化学式加以记忆。

4.突破教材难点,扫除障碍

学生不会理解教学难点就会产生畏惧情绪,就会逐渐丢失学习化学的情趣。在教学中或用贴切的比喻化难为易。或设阶梯层层推进。例如,教学时要突破微观与宏观的思维模式,分子与原子的教学。还有数字与符号的位置关系的教学,既要明确数字的含义,又要会找其中巧妙的记忆方法。同时把没有生命的数字变得鲜活起来,把它们分别放在元素符号的周围看它们能代表什么意义,这样会激起学生很大的学习兴趣。

5.面向全体学生

在化学的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抛弃后进生,使大部分学生跟上来,这样才有学习的气氛。才会形成探索,创新的学习之路。因为种种原因造成有的学生成绩差,但我们一定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大力改进教学方法,给后进生机会,给后进生信心,经过一段时间,是不同的层次学生得到不同的收获。

三、结语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

初三化学教学论文:如何提高初三化学教学质量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初三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学生对新开设的学科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所以开始时学习兴趣很浓,教学效果也很好。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化学问题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加上学生对学习化学的方法还不掌握,化学内在规律尚不了解,抓不住重点,理不清关系,觉得越来越难学,影响了教学的进程和质量。因此,要提高初三化学教学质量,就要通过正确的途径,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一、 加强实验,激发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是学习动力最重要的源泉。因此,激发兴趣,提高兴趣,保持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通过加强实验教学来实现。化学是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很生动、很直观的,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不仅要尽可能完成课本中规定的实验,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内容的需要,适当地增加一些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如在讲授“分子”这一概念时,若是按书本的编排讲解,只能是理论到理论,学生根本无法接受,教师可以增加这样一个实验:在一只小烧杯中盛入少量的蒸馏水,加几滴无色酚酞,再用另一只小烧杯盛少量浓氨水,将两只小烧杯放在一起,用一只大烧杯把两只小烧杯罩在一起,让学生观察。一会在一只小烧杯内的液体从上到下慢慢变红。这时学生就感到很奇怪,探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通过学生的分析、思考、回答,这一抽象的化学概念就自然形成,由此解决了教学难点,学生的印象深刻。

二、降低难度,分散难点

化学用语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特别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应用,学生感到有些困难。化学用语教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个“分化点”,化学用语不过关就会影响到后面内容的学习。为了让学生顺利渡过这一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科学地、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初中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虽处于旺盛时期,但很容易遗忘,他们的知识只能靠日积月累,并且要经常复习才能巩固、消化和吸收。 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地提前安排,分散难点,分散记忆,减轻学生的负担。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可在绪言以后就根据教材的内容和需要,有意识、有计划的教授,让学生每天记、写几个元素符号、化学式,提前出现、分散记忆,可降低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 改进教法,重在诱导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以元素及其化合物为例,内容庞杂,涉及到30多种元素,70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它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总复习时,我们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此实验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

为了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要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目前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指导读书法、练习法和参观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法要灵活多变,各种教法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其效力。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果。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应用什么教学手段,都要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个原则,较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 精讲精练,化繁为简

当前学生感到负担最重的是教师为了使学生得到高分,通常采用“题海”战术,将大量的资料和习题压给学生,使得学生喘不过气来,给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这种“题海”战术既累了学生又累了教师,学生虽然做的练习不少,但做完以后不一定有收获。教学中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要提高学生的成绩,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备课,注意重点,做到精讲。所谓精讲,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学完碳这一章时,可组织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作对比分析,进而明确异同点及可燃性和还原性,进一步复习巩固氧化还原反应和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给学生做练习,讲例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有效,能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练――评――练强化学生的能力。

总之,初三化学不仅教学内容是启蒙的,思维模式、处理方法也属于启蒙性质的。我们应当掌握启蒙教育阶段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研究教学方法,探求学习效果。

初三化学教学论文:例谈初三化学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策略

1 对教材内容作恰当整合与处理

教材内容是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模本,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作恰当整合和处理,如增删、调整顺序,使其符合学生的需求,又能实现制定的三维目标,而不是教师机械的照搬教材内容,缺少创造性的乏味的灌输。 《空气》这节教材是学生学习化学物质的启蒙章节。学生刚刚接触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魅力,比掌握知识与技能更重要得多。为此,笔者对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

(1)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2)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

(3)增加展示空气污染的图片与视频。

(4)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治理空气污染的方法。

事实证明,经过处理后的教学内容更加充实、饱满、生动、有趣,深受学生的欢迎,而且学生是可以接受的。

2 努力创设生动学习情景

《课程标准》指出:“创设学习情景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加有效。”因为学生在新的学习情景下,容易产生困惑,从而进入“愤悱”状态。所谓“愤悱”,即想要弄懂而又不知从何下手,想说而又说不出来。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生激情高涨,兴奋不已,思维最为活跃,求知欲望最强,是启发式教学的时机。

例如,上《空气》这节课时,笔者采用提出一个看似简单,但又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的问题引入新课:“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你怎样用最简单的办法证明它的存在?”结果学生讨论非常热烈。有的说,可以在一密闭容器中点燃蜡烛,不久火焰熄灭,证明了空气的存在;有的说,可在一密闭容器中放一只白老鼠,不久白老鼠挣扎,死去,也可证明空气的存在;还有的说可取一瓶子,把瓶口朝下,扣向盛水的盆底,感觉不容易扣下去,然后把瓶子倾斜,有气泡冒出,也可证明空气的存在。大家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如,在引导学生探究空气的组成成分时,笔者先讲述了瑞典科学家舍勒研究空气成分实验的小故事,然后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做类似的实验,学生很容易就进入了探究学习的状态。一个化学问题情景的巧妙创设,往往一下子就可把学生吸引到学习活动中去,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兴趣盎然,热情参与,全身心投入,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3 让学生在“看化学,做化学,用化学”中学习化学

新课程十分重视内容的可接受性,删除了繁难陈旧的内容,减少了那些远离实际的教学内容,大量增加对学生未来发展真正有用的化学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在人类生活、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样好的课程内容,如果仍采取传统的讲授型的教学模式,“穿新鞋,走老路”,课改的目标就要落空。要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变“听化学,记化学,练化学”为“看化学,做化学,用化学”。这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造条件给学生人人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和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

4 努力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基础,化学科学的发展,必将在能源、环境、生命和新兴科技等方面作出重大的贡献。在化学教学中要努力发挥化学学科自身优势,培养学生学会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培养起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课程目标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在备课当中一定要想想这节课可以给学生渗透什么样的观念,如何“润物细无声”式地巧妙渗透?《空气》这节内容涉及了社会问题之一,即空气污染和环境保护,我们要利用这一素材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的责任感。为此,笔者特意从网上收集下载了空气污染的六个触目惊心的画面:烟雾中的城市、烟尘粉尘污染、农田大气污染、小炼油厂、土法炼焦、市区垃圾焚烧等;同时把上个世纪下半叶世界上发生的五个空气污染的典型公害事件向学生介绍,使学生对全球空气污染状况和造成的危害的严重性有了一个刻骨铭心的印象。在此基础上,让大家敞开思路,组织讨论:“谈谈你所知道的治理空气污染的方法。”学生利用日常生经验,畅所欲言,提出了许许多多治理空气污染的方法。特别令人惊喜的是,有的同学提出具体的、可行的建议,如有一位男同学提出要改造现有的燃油汽车、发明新能源汽车,如太阳能、电动汽车;垃圾的分类处理与回收;利用农村的人畜粪便及秸秆发酵制取沼气并获得农家肥等。对与这些同学,我用了最美好的语言表示赞赏和鼓励,使讨论的气氛推上了高潮。

5 恰当应用多媒体发挥其教学功能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恰当地运用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扩大信息量,提高学习效率。在《空气》这节教学中,笔者除了从网上下载一些有关空气污染的图片及文字材料供学生观看、阅读、讨论外,还布置了这样一道课后作业:“从网上收集我国治理空气污染情况的信息,供下节课与同学们交流。”这种作业,既可以让学生熟悉网上学习的方式,又可以培养起学生关注环境问题的社会责任感,相信它的作用绝不是过去那种做几道填空题、选择题的书面作业可以比拟的。

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的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感悟获取知识过程,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科学素养并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使化学学科的内在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初三化学教学论文:初三化学教学与复习策略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检测性考试,对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从近几年中考化学命题来看,在命题思想、命题质量上均取得可嘉的变化。命题的理念上进一步更新,出现了题目内容和形式的一些新特点、新趋势。一些既不超越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又不拘于化学教学大纲内容的创新试题大量涌现。在教学与复习中,应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注重基础,关注探究,联系实际,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 明确方向,制订学习计划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准绳,紧扣目标,抓住基础知识、重点内容,以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性质为中心进行复习。

及时,根据目标和复习安排。制订有效复习计划,计划包括时间分配、复习方法、解决问题、预期目标等,要突出复习重点。

第二,复习分两轮。及时轮分块归纳: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第二轮综合训练,模拟考试阶段。

第三,中考命题强调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置于实际问题情景中,强调试题与社会和学生生活的联系,体现化学学习应有的作用。

第四,重视知识产生的过程,形成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考命题强调考查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以对教学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只有在平时的教与学中重视知识产生的过程,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在体验中形成能力,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才有可能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取得好成绩。

二 紧扣教材,建立知识体系

在复习中要回归教材,要对现有教科书中的习题进行改造、重组,重视课后习题的创新和再生利用。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要设计一些开放性和实践性题目,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回归教材不是死啃教材,而是多次对教材进行“开发和利用”,以达到充分利用现有教材的有限资源。特别是过程开放和结论开放的习题,更能形成积极探究问题的情境,要大胆地,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习潜在能力,才能盘活思维,灵活创新,命题新颖,构思巧妙,凸显探究,体现开放,贴近实际,题型综合性加大,不少同学复习不用课本,也不喜欢看书,沉溺“题海”,不能自拔。结果对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不牢固,在中考中吃了大亏。其实,中考试题无论怎样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因此,在复习时一定以课本为根本,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决不能用参考书和复习资料代替课本。在复习中要打破章节限制,对基础知识加以概括、提炼,按内在联系从纵向和横向连接起来,实质是融会贯通,构建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同时,还要注意多视角、多途径吸收与课本知识有关的社会生产、生活信息,关注重大社会问题,近期科技成果,如纳米材料、能源问题、环保问题等和相关学科(如物理、生物等)的交叉。

三 重视实验,提高实验技能

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及时,教材中演示实验,老师尽可能做完,一边做一边讲解,注重操作要点和步骤,学生更能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第二,学生实验集中训练,并且按基本操作要求进行规范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透过现象探究物质的相关性质及变化规律。

第三,中考化学实验无论是气体制取、性质验证,还是实验设计、评价和探究,都源于书中实验或是书中实验的变形、组合、改进和创新。所以,复习时要认真对待书中的每个实验(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家庭实验),对书中的重要实验,要亲自动手做一做,要注重实验细节,要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探究,逐步学会装置的选择与组合,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表述、数据的分析与处理,结论的归纳与总结、实验的设计与评价,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四 加强研究,注重开放性试题探索

探究性学习是中学化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化学课题研究,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初步理解科学和科学技术的本质。通过系统地对化学物质结构和性质及其规律的研究,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化学科学研究的特殊方法,能有针对性地对化学科学问题进行科学研究。

探究性学习可以在化学课上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开展,还可以采用化学兴趣小组的形式对一些专题进行较深入研究。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型学习互补,能使我们在学习化学中双基落实,能力提高,在质和量两方面都取得丰硕的成果。

五 加强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中考复习时,要通过检测和模拟考试,及时发现自己知识的遗漏点、思维的盲点、能力的空白点,要有的放矢地进行强化训练和变式训练;新颖题型(如开放性试题、探究性试题)精析精练。训练时要分析题型特点,弄清解题思路,学会解题方法,总结解题规律。加强训练,在把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中发展能力,做到既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迁移能力、创新能力,又培养热爱科学,关注环境的情感。逐步提高分析能力,综合和灵活运用能力,做到融会贯通基础知识,在考试中充分展示个人的化学才华。

初三化学教学论文:浅谈探究性教学在初三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摘要:化学实验是使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使之认识物质及变化规律、培养科学态度的重要环节。课程标准要求,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等,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关乎教育教学改革成败的重大问题。本人经长期的教学实践和认真的思考,认为它强调课堂教学必须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词:初三化学; 演示实验; 创新精神; 探究性教学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初中化学教材(人教版)编排的演示实验有64个,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和家庭实验。

一、 做好演示实验,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学生们很喜欢用实验进行物质的鉴别,因为各种方法任自己挑选,希望自己的方法与众不同,鉴别出来后有一股成功的喜悦感。因此,教学中大胆地把演示实验向学生开放,除了能引起他们有意注意、增强观察力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在这基础上,把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是学生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抽象来获得结论的一种实验,它以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在教学“二氧化碳”一节时,让学生自备一瓶汽水(雪碧、可乐均可),其他的实验仪器有:酒精灯、火柴、小木条、二支小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集气瓶(毛玻璃片)、放有二支高低不一蜡烛的小烧杯;药品有:澄清石灰水、石蕊试液。隔天布置时,学生就很惊奇,“上化学课要带汽水?”上课一开始,出示的课标题“探究汽水中气体的性质”就让学生情绪高涨。有的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手了。这时老师应及时地强调探究计划,“你准备探究哪些性质?”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究。通过演示实验,老师简单介绍汽水中二氧化碳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用探究性教学改变了原教材的编排顺序,使教学更紧凑,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讨论甚至争论。伟大的化学家门捷列夫曾经说过:“学生时代的争论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教育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必要的集体学习和良好的讨论气氛对学习者的信心和学习效果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不仅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关系,而且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实验,把生活、社会实际问题与已有知识、技能结合起来,使他们认识到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使被动接受老师的知识传输为主动积极地构建知识,在讨论和争论中提高学习素质。

学生实验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理论知识和观察老师演示实验后进行动手操作实验的过程。从仪器的使用、药品的取用、操作步骤和操作规程的正确与否、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内容的领会、实验现象的观察到实验注意事项和实验结论的书写等。对于中等程度以下的学生来说,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实验操作上的错误,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指导和纠正,使学生逐渐做到熟练、规范、,把有关的实验基础知识打牢。

二、 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兴趣是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三点:

1 、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在讲催化剂概念、气体的制取和性质、酸碱盐的性质时,演示实验尤为重要。如在讲氧气的鉴别时,我没有先讲鉴别方法,而是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进两个集气瓶中,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鉴别氧气的方法。再如在讲实验室制氢气是用锌而不是用镁或铁的原因时,增加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分别用锌、镁、铁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观察现象有何不同,同时查资料找到了三种金属的不同价格进行比较,再由学生得出为何不用镁、铁而用锌的原因。这也为以后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打下了基础。

2 、开发家庭小实验

新教材配合教学内容,设置了13个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例如:在讲“走进化学世界”时,我先避开书本,通过放录像,让学生了解化学世界的奇妙无穷,并做了几个趣味实验。如:“喷雾显字”、“清水变葡萄酒”、“魔棒点灯”、“晴雨花”等,将学生带入无比美妙、神奇的化学迷宫,使他们从这些妙不可言的现象中产生学习化学的渴望之情。然后我才引出新课内容。这样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效果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

3、提高环保意识和环保观念。

在过去的十九、二十世纪中,化学科学和化学技术连锁般的发展,为人类创造巨大的财富,促进了社会的文明发展。化学在科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对象。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化学与健康等,也成为社会的聚焦点。但化学工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负效应-即对人类生活的环境造成污染,引发一桩桩环境污染问题。如日本水俣甲机汞中毒事件、南极臭氧空洞、温室效应、伦敦光化学烟雾、1995年上海光化学烟雾、1997年重庆地区的酸雨事件,现居住地的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等,对社会对人生所造成的危害难以赘述。因此,化学教师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须加大力度。利用化学实验教学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观念和环保意识。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观念,必须把实验课作为环保教育的主战场。如何把课程内容教育和环保教育有机起来,达到一石二鸟的作用,则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教师的规范、正确的演示实验操作,则环保教育的关键之所在。同时,利用活跃丰富的化学课外实验,让学生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环境监测等实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培养广大学生具有创新观念和创新精神,为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闯出新路。

三、实验规范化,及时纠正学生在化学实验操作中的错误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之一,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是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之一,让学生动手实验、亲自实践,使学生对千变万化的化学现象的暂时兴趣转化到认识化学规律、探索化学的长期性兴趣上来,形成探索化学规律、探索新事物奥秘的巨大动力。这就需要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由于各种条件所限,普遍存在着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基本实验技能还未过关,做学生实验和第二课堂实验时,常犯着这样和那样的错误。有时,由于某个环节上出现差错,往往会影响实验的性甚至造成相反的结果。例如中和滴定中造成结果的偏高、偏低的因素;银镜反应中AgNO3溶液或氨水浓度过大造成无银镜而产生黑色沉淀物;用量具量取液体时的仰视、俯视造成读数的偏大或偏小而影响反应结果等。

总之,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后,本人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和理性的思考,深深地体会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前和今后化学教学中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时代的需要,探究性教学应用在实验教学中是化学教育教学的新课题,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当好主导,把握新的机遇,迎接好新的挑战,让创新教育结出累累硕果,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建设好祖国的明天!

初三化学教学论文:愉快教学法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愉快教学作为一种积极的教学原则,能激发学生积极学习,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使学生觉得学习“乐在其中”。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中学阶段化学学科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探索出了一些愉快教学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效果。

愉快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有课堂教学和愉快教学法两重性质。

课堂教学愉快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它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这是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本身的一个特点,课堂教学愉快教学法旨在调动全体同学的内在学习动力。

2.学生的注意必须指向同一方面:这是相对教学内容而说的,在同一节课内(除复式班外)相同年级的学生之间学习相同的内容。

3.调动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与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调”就是教师的“教”起主导作用,“内在动力”就是学生的“学”起主体作用,主体的内在动力要以主导的意图为方向。也就是说,没有以主导意图为方向调动主体的内在动力的都不是愉快教学法。

4.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仍然不是课堂教学愉快教学法的正确运用,至少可以说是不成功的愉快教学法。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创设愉快的教学情景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先决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需要。愉快教学作为一种积极的教学原则,能激发学生积极学习,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使学生觉得学习“乐在其中”。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实践中根据中学阶段化学学科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探索出了多种愉快教学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效果。现就此浅谈如下:

1.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经过一节课的听、看、练等,精神高度集中、疲劳不堪,这种过重的生理和心理负担,可以用几分钟时间来缓和,比如讲一些趣味小故事,做一些化学小魔术等,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的精力得以适当的调整,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在课堂上教师还应注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避免教师一味地说教,造成学生厌烦课堂的沉闷状态。教师要留给学生自已动脑想一想、动手做一做的空间。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愉快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尊重爱戴老师,就会“爱屋及乌”,重视其所教的学科,上课的时候就会认真听讲;师生关系好,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高,就会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教师所讲的内容就会在学生头脑里出现一种“易接受”的心理优势;师生关系好,学生的崇拜度高,教师的模范言行、治学精神都会影响到学生,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效果。教学中教师亲切和蔼的表情、幽默有趣的话语都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心境和强烈的求知欲,学生自觉在教学过程中与老师默契配合。

3.注重知识的学以致用

学习化学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只有通过应用,学生才能体会到其重要性,从而使其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初中化学内容繁多、跨度较大、且要求记忆的知识点很多,学生感觉难记难背、枯燥乏味、学习缺乏兴趣。但是,如果传授这些知识时能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觉得这些知识很有用,那就会事半功倍。

例如,在教学“蛋白质的变性”这节内容时,笔者先采用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蛋白质在加热、紫外线、可溶性重金属盐、浓硝酸、甲醛等作用下会发生变性,从而理解为什么在医院里可以通过高温加热消毒,游泳池里的水为什么是蓝色的,甲醛为什么可以作为防腐剂等等。这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们都觉得化学很实在,对日常生活很有帮助,这就大大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4.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教师不能只满足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对题目”的模式。模型、图片、视频、实验等都将使化学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使得原本不能在实验室完成的实验能够通过生动的FLASH动画展示出来,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也给化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

5.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思维与兴趣是由问题引起的,而初中生对新知识、新问题更是充满好奇心。因此,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创设问题意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石灰石这一节内容时,笔者事先准备了一个视频“从贝壳烧制成石灰”,这个视频详细介绍了由贝壳线先煅烧成氧化钙,而氧化钙溶于水后放出大量的热,温度计的读数急剧上升,同时埋在其中的生鸡蛋也煮熟了,可以直接食用,这一点让学生感到非常神奇,激起了浓厚的兴趣。此时笔者再加以引导,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从而真正体现了“教师愉快教,学生愉快学”的教育理念。

总之,乐学和苦学是辩证的,愉快教学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它对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将教学作为一项终身的事业,将上课作为一种艺术追求,才能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提问和教法,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才能让学生始终保持对化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而帮助学生不断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体会成功的快乐,建立起“激发兴趣―寻求真知―收获成功”的良性循环机制。

初三化学教学论文:浅谈初三化学演示及分组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化学实验,可以使学生掌握大量的化学事实,加深对化学概念与化学理论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综合、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比较熟练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化学实验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活动包括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分组实验、实验习题以及课外化学科技活动等。各种方式的配合和运用,对于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以及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都起着很大的作用。其中又以课堂演示实验及分组实验更为重要,在这我想谈谈演示及分组实验的教学。

一、完成“双基”及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演示实验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教材上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多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有股内在的学习动力,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根据学校现有的状态,在经费不足的条件下,教学中课堂上教师的演示实验更为重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演示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操作和发生的现象,可以引起学生对化学课的兴趣,使其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进而才能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一点,对于刚接触到化学课的学生尤为突出。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演示实验对完成“双基”教学任务及培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重视演示实验并做好演示实验,对于低年级的化学教学更为重要,通过演示实验,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兴趣,而且教师示范也会对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起着指导作用。它要求课堂演示实验必须现象明显、,操作规范化,还要求新颖、生动、有趣。在演示过程中要仔细地教会学生实验操作方法,启发学生观察重要的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最终形成化学概念。

二、培养能力的有效手段――分组实验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它应遵循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普遍规律,即列宁指出的“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并从抽象思维到实践”的认识事物的辩证途径。在化学教学中,作为形成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大多是演示实验;而学生的认识从抽象的思维进入到实践,又往往是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来完成。

如何加强实验教学,其中另一个关键是加强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才能使学生主动运用实验手段去探索问题,掌握知识,真正收到加强实验教学的效果。

学生动手实验,应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态度和方法,这样才能起到实验应有的作用。并且应循序渐进地逐步提高要求。从初中化学实验一“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到其他各个实验,都应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认真操作、认真观察的态度,学会分析综合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做示范操作,指出实验步骤的要领,使学生心中有数,操作有序,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实验。分组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在实验室独立完成的实验,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自己动手,通过独立观察到现象,很自然地引起思维,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独立观察能力的好办法。

(作者单位 江西省龙南中学)

初三化学教学论文:初三化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就是让学生利用学习历程中累积的经验进行分析、比较、描述、设计、学习新的相关主题内容。化学教学中,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的问题和缺陷是很多的,如有的学生能将概念的定义、规律的内容背得滚瓜烂熟,却不会运用等。这跟教师在教学中过多注重化学知识的传授,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有关。下面是笔者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搭建平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利用化学素材给学生多次提供一个培养应用能力的平台,让学生能应用已学的化学知识于新学的化学知识中,让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学生在一氧化碳的学习中,充分应用已学的关于气体的经验进行讨论、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它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尝试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他们不依靠老师,依靠小组同学共同讨论研究,激发了同学之间的思维碰撞。在课堂上小组同学讨论积极,假设和设计方案都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这些新颖、独特的设计都是思维创造性地突出表现。

二、专题复习,巩固学生的应用能力

初中化学教材中有许多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如何设计实验方案证明它们能发生反应?这是复习中训练学生思维,巩固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素材。笔者以无现象的反应为系列专题给学生进行复习,慢慢提高学生对这类无现象反应的理解能力。

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明显现象,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确实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学生们经过讨论,得出了以下几种方法:

1.在一个装满二氧化碳的密闭容器中倒入氢氧化钠溶液,塞上带有导管的橡皮塞,把导管通入水中,若水倒流,则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2.在一个装满二氧化碳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倒入氢氧化钠溶液,立即盖上瓶塞,振荡,塑料瓶变瘪,则证明了二者发生了反应。

3.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足量的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则证明了二者发生了反应。

4.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了二者发生了反应。

5.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

这些方法,都是从前面学过的知识中引用过来的,把这些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出这些方法体现的设计思路是从两方面出发:一是如果反应发生,反应物参加反应后会消失或转化,所以二氧化碳若参加反应,气压会减少,可引用上册中多种密闭容器气压减少的实验来设计证明;二是如果反应发生,应该有生成物生成,这个反应若发生则会有碳酸钠生成,所以可引用酸碱盐中的知识来分别证明碳酸钠的生成。

例题: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酸碱中和反应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能否用碳酸钠溶液验证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

【实验药品】稀盐酸、稀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

【实验仪器】试管、滴管、10mL量筒等。

【设计方案】在试管中加入2mL稀盐酸,逐滴加入 溶液,振荡后,再滴入V1mL 溶液,实验过程中无气泡逸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在试管中加入2mL稀盐酸,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再滴入碳酸钠溶液,有气泡逸出,继续滴加碳酸钠溶液至恰好无气泡时,共消耗碳酸钠溶液V2mL。

【实验判断】另取一支试管,加入2mL稀盐酸,写出实验现象和判断依据。

【结论】能用碳酸钠溶液验证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

【反思】在小实验中,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 。

A.仅是反应物 B.相当于指示剂 C.作催化剂

学生通过这样的例题既巩固了无现象反应的实验设计思路,明白酸碱中和反应中反应物消失和生成物生成这一总思路下各种题目的变化,对这类无现象反应的经验能累积并得到充分的验证。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它不仅仅包括把教师知道的东西传授给学生,而且还包括以下内容:

及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把课程内容转换为智慧性知识;

第二,引导学生意识到如何理解课程内容;

第三,引导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实际运用以认识其价值。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尝试,主动探索,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能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要想使学生学会科学思维,首先应培养他们具有科学思维的能力,学生只有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才会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可以这么说,课堂教学活动须臾离不开思维,片刻不能违背思维活动的规律。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使学生能够比较、对照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逐步提高应用能力,形成真正的化学素养和科学思维。

初三化学教学论文:浅谈学生兴趣与初三化学课的教学

新课标条件下,化学教学的要求则建立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之由兴趣变为乐趣,在学习中把汲取知识当成一种自我素养的形成。在不同课程要求条件下,教师更要注重掌握方法,采用不同的手段,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以引导,采用多元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一、充分利用及时节化学课堂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上好及时节化学课,对培养今后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尤为重要。初中学生及时次上化学课,总是存在好奇的心。所以,我们的教师要注重上好及时节化学课,首先要精心设计课件,认真备课,要设置许多问题促动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提问。帮助他们主动地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首先,要尽可能地通过情景模式的创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课的热情,情景模式的创设要具有新意,使学生既能体会到化学课的重要性,也能理解到化学课的趣味性,使他们在一开始接触化学课的时候就产生浓厚的兴趣。再有就是教师要精心设置课堂提问。比如,“什么是化学?”由于刚开始接触化学课学生们不能回答,即使回答也不可能回答的很正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大胆地通过实例来强化课堂效果,可以通过实验,通过动态的课堂问答来解决这个问题。恰当的设置"问题",在学生面前不断地提出他们暂时还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在无尽的问题中产生求知的浓厚兴趣,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使其永不满足。

二、利用化学实验课,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对事物的探究精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动有趣的实验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对初三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新开设的学科,本身对它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上在学生早已枯燥了书本的理论知识,迫切想把所学的知识在实践应运时,利用化学实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在认真做好课本上的及时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同时,要多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来加深学生对化学课的理解,例如,在及时节试验课是可以先抛开书本,做几个趣味性很强的实验,让学生睁大好奇的双眼,然后再引入新课,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对化学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另外,课后可以让部分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就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钻研,去探究。使他们在探究中获得知识,而且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引导学生化学知识生活化

我们生活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与人人有关,衣食住用样样离不开化学,化学教师就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让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结合,时时给化学提供实用的机会。在课程设置中,要加强化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情景创设中要注重学生的知识面以及他们的思维走向;在试验中要注重学生把日常生活知识与实验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绪言部分讲到铜绿时,可以让学生回去找找看家里有沒有这种东西,让他们自己去思考,铜为什么会生成铜绿?什么条件下容易生成铜绿?它与铜是同一种物质吗?加热它看看有什么现象?等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动力

丰富多彩的化学兴趣活动,对于学习紧张的初三学生来讲,是具有诱惑力的,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一下,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和巩固许多化学知识。化学兴趣活动的内容及方式很多,如:“化学魔术”可以做“手帕包火”、“魔棒点灯”等等;“化学知识讲座”可以讲讲“酸雨的形成”、“温室效应的原因”、“日常生活化学”、“化学故事”等等;“化学课外活动”可以带学生到附近的工厂或生活小区让他们去发现生活中的化学;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一个“化学晚会”设计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相声、魔术、小品、谜语和笑话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与手段,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并针对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层面去拓展自己的思路,有效形成学习动力。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培养具有很大帮助。

五、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问题,强化学生化学学习素养

初中化学的难点及知识分化点一般有:化学用语、溶液的计算等。一个学生即使兴趣较高,一旦几次被难倒,兴趣也会大减,从而影响学习成绩,所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分化点很重要,例如化学用语中元素符号、化学式,不要求学生24小时就把它记完,可采取分批分段记忆,日积月累,量变到质变。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教给他们“四步走”:一写,正确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二配,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三注,注明反应条件及符号;四查,检查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正确不正确。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酸碱盐熔解性编成口诀帮他们识记。对于溶液的计算,重点授以方法,让他们多练,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公式、规律,对于零碎的化学知识,教师帮助总结。这样有助于学生记忆及掌握,不至于使学生感到为难,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减。通过这样的办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消化所学知识,更能够强化学生化学学习的素养,使他们在生活中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巩固化学学习知识,最终达到化学教学效果的化。

总之,兴趣是及时位老师,在化学教学中,应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适应学生心理特征的兴趣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学好化学。

初三化学教学论文:初三化学实验教学的做法和体会

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作者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的做法和体会。

一、领会大纲精神,充分认识实验教学

在教学要求中除了“使用仪器的技能”?(13种仪器)和“实验操作的技能”(8项)外,还把“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以及“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安全操作”,也规定为实验的教学要求,体现了实验教学的整体功能,其目的在于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真正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倾向,纠正为了应付中考用讲实验、背实验代替做实验的错误做法,以及比较普遍存在的只满足于完成规定的实验教学任务而忽视通过实验教学养成学生良好实验习惯,训练观察思维能力和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问题。深刻领会新大纲精神,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化学实验的教学与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情感、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初三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年龄孝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三点。

(一)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人教版新教材按照义务教育新大纲规定的31项演示实验内容,在各章节中共安排了85个课堂演示实验。这些实验有的是对化学概念、原理的阐述,有的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验证,有的则属于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对这些演示实验,我全部安排在45分钟课堂教学中完成,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简练。对部分演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还作了适当的补充和改进,以增强实验效果。

(二)开发家庭小实验

新教材配合教学内容,共设置了13个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当我及时次向学生布置绪言课的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色态、构造及点燃时的现象,并与课本第5页习题3配合作为家庭作业时,学生感到很新奇。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实验——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第7页演示实验1-1的改进),学生开始产生兴趣,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询问老师,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一旦做成功了,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后来,每逢做演示实验时,学生往往会问老师:“我自己在家里能不能做?”配合课堂教学内容,我们除了布置学生完成新教材中设计的13个家庭小实验外,还另外补充了十 几个既有浓厚生活气息,又与所学化学知识密切相关,同时学生在家庭中又能够找到材料,独立完成的小实验,作为家庭作业。这些实验按教学进度陆续布置给学生完成。并要求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个家庭小实验记录本,把所完成的实验项目、日期、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与所学知识的联系等详细记录下来,半学期检查一次。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老师提出的要求。二十几个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还以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我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我们学校每年都要举办一次科技节,化学晚会列为专项内容之一。在晚会上表演节目(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小游戏等)的都是化学兴趣小组的成员,而观众大多是初中学生。丰富多采的晚会把他们带入五光十色的化学世界,听到“爆竹声声”,学生自然联系到不纯氢气点燃时的爆鸣,看到“空瓶生烟”、“清水变色”,就急着想了解“这是什么变化?”……兴趣的激发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培养良好实验习惯,严谨的科学态和创新精神

实验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我在教学中注意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进行示范,对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出严格要求,对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则加以具体指导。例如,学生在做“实验八:酸的性质”分组实验时,对盐酸与带锈铁钉的反应,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可看到铁钉表面的锈斑被盐酸所溶解,铁钉表面变得光亮,而且由于使用的盐酸过量,过量的盐酸和铁会继续发生反应,还可以看到铁钉表面有气泡冒出的现象。因此,在填写实验报告时,我要求学生将实验所观察到的所有现象如实填出并对所产生的现象作出相应的解释,以此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每次实验结束,我都要留出3-5分钟,让学生清洗实验仪器、整理药品,保持桌面整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培养,对初中学生来说,需要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初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时,我除了在课堂上演示规范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模仿外,还将操作要点以“口诀”的方式介绍给学生,如往试管里装入粉末状药品要“一 斜、二送、三直立”;装块状药品要“一横、二放、三慢竖”;液体药品取用的要点是“瓶塞倒放、两口紧挨、缓慢倾倒、加盖放回”;使用胶头滴管应“捏头赶空气、?放手吸试剂、悬空滴液体、管口勿触壁”;以及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两查、两不、两禁止”。

在学习气体实验室制法时,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从学习氧气实验室制法开始,就向学生提出四点学习要求:1.掌握制取气体的实验原理;2.了解实验仪器、装置;3.学会正确操作方法;4.掌握气体的检验方法,在学习氢气实验室制法时加以巩固。到了§5-4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学时,则侧重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回忆对比O2、H2实验室制法,归纳出“学习气体实验室制法的思路和方法”,并以此指导对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研讨,使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了解了掌握知识的方法并能加以应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仅知道“是什么”,能够提出“为什么”,继续追问“还有什么”,进而解决“做什么”和探索“怎么做”。当然,限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点,学习方法的指导应当紧密结合实验教学实际,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这是义务教育新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之一。

就实验教学而言,主要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对实验问题的思维分析能力。强化课堂演示实验、落实学生分组实验、开发家庭小实验,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灵活用运。

初三化学教学论文:初三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

摘要:初三化学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的提出下,迎来了新的春天。对此,笔者紧跟时代步伐,将新课标作为自己教学的新起点和思想宗旨,旨在提高初三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利用化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初三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现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离不开化学,人类的健康离不开化学,资源的节约离不开化学,环境的保护离不开化学,化学为解决社会和国家的重大问题提供了可能的途径。化学不仅在宏观的世界里占据一席之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学习化学的意义至关重要。

新课程的实施,如同一股春风滋润着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让中国教育的发展成为了可能。不久的将来,中国教育将彻底打破古八股几百年来对教育思想的统治,化学教育也将为此而充满活力。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是倡导以科学探究为课改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这无疑是对传统化学教学本质的颠覆。借着这股改革大潮,化学教师纷纷进行了改革性探索和示范。但是,不得不承认,改革的热度、强度和改革的实质性效果,并不成正比。那么,教师应该怎样真正地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让自己的努力不付之东流呢?

一、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新教材,为教学改革确立一个明确的思想方向

新教材用先进的化学科学知识充实了化学教材,加强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处处散发着现代化的气息。如环境、能源、材料、生命等的融合与渗透,将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重新确定为“科学探究”,将以人为本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将化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探究过程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加强了科学与人类生活的渗透与融合,强化了实验的探究性,突出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联系生活的能力。“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责任感等化学精神,”这是教师教学改革的总的精神和宗旨。

二、教师要设计更为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师教学的风向标和平衡器。教学目标可以分为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宏观目标即整个学科的大致方向,而微观目标就是课堂教学目标。而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微观目标又可以分为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比如在教学“自然界的水”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认识水的组成,了解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净水方法及过滤、蒸发基本操作,理解分子、原子、单质、化合物的概念,会区分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知道物质的微粒性,还要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意义,珍惜水资源,防止水污染。而这才是教师教学的终极目标,学生一旦养成了节约用水的习惯,不仅是其自身高素质的体现,更是国家和社会的骄傲和福气。

三、教师要利用多种途径创设化学教学情境

知识是一定的文化、活动、社会、背景等的综合产物,具有一定的情境性,而且知识和情境是相辅相成的,知识的产生离不开形象的情境,情境的性质决定了知识的性质,而知识的性质在某种程度上也反作用于情境,新的教学理念决定了学习的目的既要是学到系统性的知识,也应该是将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学生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更为有效地获取知识,理解知识。新课标非常强调情境对知识的促进作用。进行情境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化学课堂的趣味性,使化学一改以往生涩、枯燥的特点,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点。

1.运用化学实验,创设真实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和实验相辅相成。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效途径,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例如,在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七章第二节“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在课前准备一个小玻璃水杯、一个汤匙和适量蔗糖,在自己动手实验之前,先让学生亲自动手砌一杯糖水,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一杯水中能否无限地溶解蔗糖。当学生发现杯底有沉淀出现时,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引出“饱和溶液”的定义。定义首先要学生自己试着解释:多数学生认为,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在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当让他们和课本的标准含义进行比较时,就发现自己忽略了饱和溶液形成的两个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开动了脑筋,又锻炼了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也认识到了化学教科书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阅读教科书的意识,也培养了学生化学学习的严谨性,可谓是一举多得。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趣味情境

生活中处处是化学,这样我们就可以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将生活情景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学习化学入门阶段,就认识到化学学科的实用性,就明确化学学习的重要性,深刻体会学习化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学习动力。另外,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但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开阔学生视野,还能使化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利于学生掌握。总之,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构建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化学学习变成一种生活的必需,使化学变成一门容易亲近的学科,消除学生对化学的恐惧和偏见。

3.利用化学故事,创设生动情境

故事具有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等特点,是各个年龄阶段都能普遍接受的艺术形式,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充分挖掘化学学科的故事性,利用故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进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用化学故事创设情境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初三化学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后,教师可引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失火事件,学生会被教师幽默丰富的语言所吸引,又会被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事件所震撼,又为意想不到的事件所叹息扼腕,最重要的是,在故事的引导后,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氧化“水滴石穿”的效果,让学生树立生活化学化的意识,运用有效的化学知识,将生活中的一些未解之谜用化学的知识科学地解释出来,破除迷信论和命运观,使学生成为21世纪的新人才。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将化学课堂作为改革基地,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为己任,以提高化学课堂效率和化学成绩为动力,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发挥坚韧不拔的教学精神,就一定能够将化学课程改革进行到底。

初三化学教学论文:探究提高初三化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摘要:目前在初三化学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实践教学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措施,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教学 质量 措施

在化学教学中经常出现重教轻学,学生被动学习、效率低、能力差的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脱节的现象。只有进行新的教学尝试,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有效地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

1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师生互动。我国的教育体制造成了目前大部分的学校均采用填鸭式教学。由于课时有限,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进度,就不得不把大量信息灌入到学生们的脑海里。就造成了学生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时间长了难免会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很有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成绩。

1.2忽视图表作用。教材的撰写和编排都是经过研究的,浓缩了教学精华,同时也是编者们的心血。化学教材中不仅有文字叙述,同时也有生动的插图。这些插图直观生动,富有科学性和趣味性。它可以让学生们对化学实验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但是有些老师认为这些插图没有什么作用,在讲课过程中忽视了它们的存在,没有对插图进行讲解或者实验。

1.3理论联系实际较差。化学教学通常都是理论教学,忽视了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在讲到燃烧和氧化这一课时,老师们通常会将满足燃烧的条件和氧化的定义教给大家,并没有和实际生活中的情况相联系。

1.4学生动手能力较弱。学生们只是在台下看着老师一步步的操作实验,得出结论。这样就造成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较差,而且印象不深,不久就忘了。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实验还是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才能达到锻炼的目的,增加学生印象的同时还能寓教于乐,这对初三紧张的学习环境而言无疑是件好事。

2提高初三化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2.1课前准备是基础。教师课前给出学生课题,让学生提前预习,明确要探究的目标。如在学习初三化学新教材及时章"开启化学之门"的及时课之前,先列了一些提纲,由学生针对提纲预习,自己查找资料,写出预习报告。教师要精心备课,在引导过程中,要创设的挑战性的问题情景。教师有目的地创设能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各种情境,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

2.2课堂上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创新教学氛围。教师应努力营造出自由、平等的氛围。学生年龄尚小,经历甚少,有时提出的设想与现实可能有一定的反差,教师应对学生所犯错误一定要有高度的容忍精神。在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氛围时,教师要做到公开地向学生表示出,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性行为以及任何探索迹象,都是好事情,要给予肯定;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感兴趣并非常兴奋时,要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活动;教学气氛要轻松活泼;不反对猜测,特别是具有一定道理的猜测。

2.3课堂上营造讨论的气氛。在引导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讨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初三化学新教材《奇妙的二氧化碳》这一节的内容比较零碎,和生活比较贴近,可对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如先列出研究的提纲,学生先进行准备。上课时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四人一组,以知识竞赛的形式来完成课前提出的问题,同时又适当插入新的知识进行讨论。通过这么一节课,学生积极讨论,积极参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既学习了新的知识又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活动。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由此迸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2.4发挥化学实验的优势。化学实验是引导探究性教学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桥梁"。教学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化学仪器和药品,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实验探究。同时,学生实验操作时,教师还应做到给学生操作时间;给学生思考时间;给学生发问时间。

2.5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引导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学生电子计算机辅助手段,发现和解决问题,可以借助实物投影更加清楚地观察实验现象,对于一些实验室很难完成的实验,可以借助多媒体,以录相的形式播给学生看。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规律。

2.6课后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让学生置身于社会的实践之中,使学生动手做实验,尽量把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实验,也可以选择一些生活用品来完成一些家庭小实验;到社会中调查研究,选择切合实验的小课题研究,如调查生活环境的空气质量如何,水环境如何等等。在课后作业中适当布置一些贴近生活的小论文,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2.7总复习是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重点、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在复习中,抓住重点及时突破,对于难点、重点做到及时复习和巩固。具体做法有运用列表法帮助学生梳理和识记;强化酸、碱、盐通性规律;让学生选做"水样、土样酸碱性测定"及"几种盐的鉴定",并开放实验室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酸、碱、盐的性质"实验。抓住关键,归纳各物质相互联系规律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的关键。归纳各物质相互联系规律实质上是各物质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归类和总结。复习时注意掌握各物质相互联系规律及其化学方程式应紧扣酸、碱、盐通性,运用多种形式和活动进行复习,如各物质间化学方程式书写比赛等。复习中以实验为主线贯穿各章知识点,实验应以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实验为主。在复习实验过程中,还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复习效果。

2.8针对中考考试题型,进行专题总结及综合训练。其中专题可分为反应类型,物质分类、物质鉴别、文字叙述推断题、框格型推断题等等。中考复习过程中要以大纲要求为导向,基础知识为依据,化学实验为核心,能力培养为宗旨,突破重点和关键。

3结束语

通过探究教学模式的实验,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大大提高,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复习中使知识点强化,并有所突破。

初三化学教学论文:初三化学课兴趣教学方法探究

在新课标下,化学教学的要求则建立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之由兴趣变为乐趣,在学习中把汲取知识当成一种自我素养的形成。教师更要注重掌握方法,采用不同的手段,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以引导,采用多元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一、充分利用及时节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上好及时节化学课,对培养今后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尤为重要。初中学生及时次上化学课,总是存在好奇心,所以,我们的教师要注重上好及时节化学课,要精心设计、认真备课,要设置许多问题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索。首先,要尽可能地创设情境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情境模式的创设要具有新意,使学生既能体会到化学课的重要性,也能理解到化学课的趣味性;再有就是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不断地提出他们暂时还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在无尽的问题中产生求知的浓厚兴趣,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永不满足。

二、利用实验课,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对事物的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动有趣的实验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对初三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新开设的学科,本身对它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迫切想把所学的知识在实践应用,利用化学实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在认真做好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同时,要多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加深对化学课的理解,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实验课来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探究精神,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课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就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钻研、去探究,使他们在探究中获得知识,而且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生活化

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与人人有关,衣食住用样样离不开化学,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让学生将所学的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课程设置中,要加强化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实验中注重学生把日常生活知识与实验结合起来。例如,在绪言讲到铜绿时,可以让学生回家找找看有没有这种东西,让他们去思考,什么条件下容易生成铜绿?它与铜是同一种物质吗?加热它有什么现象?……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

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对于学习紧张的初三学生来讲,是具有诱惑力的,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一下,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和巩固化学知识。化学兴趣活动的内容及方式很多,如:“化学魔术”可以做“手帕包火”、“魔棒点灯”等;“化学知识讲座”可以讲 “温室效应的原因”、“化学故事”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与手段,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并针对已有知识的层面拓展自己的思路,有效形成学习动力。

五、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强化学习素养

初中化学的难点及知识分化点一般有化学用语、溶液的计算等。学生即使兴趣较高,一旦几次被难倒,兴趣便会大减,从而影响成绩,所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分化点很重要。例如化学用语中的元素符号、化学式,可采取分批分段记忆,日积月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可教给他们“四步走”:一写,正确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二配,配平化学方程式;三注,注明反应条件及符号;四查,检查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与否。可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酸碱盐溶解性编成口诀帮助识记。对于溶液的计算,重点授以方法,让他们多练,通过这样的办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消化所学知识,更能够强化化学学习的素养,最终达到化学教学效果的化。

总之,兴趣是好的老师,在化学教学中,应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适应学生心理特征的兴趣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学好化学。

初三化学教学论文:初三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心的一个热点话题。笔者在平时的初三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初三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现将一些个人看法与各位同行作分享。

一、换思路求转变,明目标精备课

高效课堂是“教”与“学”观念的转变——即由原来以教师的教为主体观念向现在以学生学为主体观念的转变;是教学方式的转变——即由原来的“填鸭式”向“探究开放式”的转变;是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转变——即由原来的“被动式”向“自主研究式”转变。求转变就要换思路,改变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养成学习方法,使课堂变成以学生为主体所进行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这既让学生学会、会学,还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才能达到高效课堂所追求的“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高效课堂的特点是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教师课前是否明确教学三维目标、是否精心备课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效益和效果。因而教师要明目标、精备课,着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养成。在教学内容上要精心确定合理的深度和广度,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安排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到学生水平、能力的不同,教学内容中还要突出重、难点,关注学情、氛围和师生、生生的关系,因为教学过程本身并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更多的是情感交流。如“酸、碱、盐”这一章节备课就很有挑战性:备浅了学生面对推理判断题时就会无从下手;备深了多数学生又会“消化不良”。笔者认为这章节备课中有两个着力点:一是注重构建酸、碱、盐通性的体系,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轻松地找到规律、构建体系而减轻负担;二是分层次提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达成目标,让学生人人有收获。明目标、精备课才能充分创设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保障高效课堂。

二、巧提问妙引领,勤动手讲合作

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巧提问、妙引领”——巧设问题的情景、恰到好处地引导、引领,能更好地教学生怎么学并让他们学会自己学,从而创设高效课堂。“巧提问、妙引领”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有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增强学习自信心;有利于加强课堂互动。提问方法要有层次,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个体差异,做到因人施问。提问的形式要多样化,可直观形象地提问,也可环环相扣地提问,还可有重点地提问。提问要突出学生主体,实现师生互动,学生对所问的问题有自己的体会和想法,从而做出具体的分析和判断,并进行正确的表述、设计实验方案和动手实验等。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最有效方法,这在课堂教学中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传统课堂是教师抱着学生走,高效课堂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跑着走。教师要学会“放风筝”——敢于放手,风筝才能风得更高,让学生自主开放式地学习,让他们身动、心动、神动。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才能好起来。特别是化学课堂,很多的知识可以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进行探究,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自然而然就记牢,免去了死记硬背。比如,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比较,学生只要做很简单的对比实验就能得出结论,还用得着教师苦口婆心地一直交待吗·勤动手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只自主是不够的,更要讲合作。只有讲合作才能实现交流,有交流才能相互纠错,有纠错才能实现落实,通过点拨实现提升,通过开放实现拓展。使得课堂教学呈现立体式、快节奏、大容量(思维量、信息量、训练量)。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常安排学生以教室座位的每一列为一排(五到六位同学)选一位“排长”,“排长”安排本排同学互相提问基础知识、互相交流学习、以强帮弱(基础好的帮助基础薄弱的)以巩固掌握基础,课堂教学中还常常以排为单位进行排排对抗等,气氛浓厚,人人踊跃。通过独立、对学、群学、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对抗质疑、竞争合作让学生得以成长。

在课堂上,要较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学习、进步和成长发生在学生身上,以免教师上课“对答案”,用标准答案囚禁学生的思维。教育要解放,教师要开放,学生要创造而教室就是学生成长的环境,这样才能有效地创设高效课堂。

三、减负担提效益,养习惯促提高

高效课堂就是要“低耗高效”,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因此在课堂上要避免精力流失,提高学习效率,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能用一道题找出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就不做十道题,再引导学生拓展解题思路和方法,学会一题多解;抓住一个知识点进行辐射,形成知识的网络,上下联系,融会贯通,帮学生打通学习化学的“筋脉”。比如,初三化学酸、碱、盐的学习,学生往往觉得特别难,因为知识点多,化学变化多,在课堂上可让学生抓住酸、碱、盐的通性进行辐射,原来学生觉得难的问题全都迎刃而解,这样既减轻了负担又提高了效率。初三化学很多知识在课堂上学生就可以消化,课后的负担就少,就可以少布置作业,可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发现身边的化学,多注重学生化学思想、思维的培养和发展。

创设高效课堂首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他们才会发自内心地去学,并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才能促课堂的高效和学生的提高。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预习习惯、纠错习惯、合作学习习惯、检查、评价习惯、书写习惯等等。每一节课先检查学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通过预习交流,确定目标,建构起初步的知识结构,在课堂上师生就可快速互动、立体学习、合作探究,从而实现提高。师生都要养成良好的纠错习惯,注重当堂纠错,及时矫正反馈,要求每位学生都要有红笔和纠错本。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可小组互助(群学),可同桌互问(对学),可组组“PK”以实现高效课堂。师生都要养成良好的检查、评价习惯以巩固“教”“学”成果。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化学用语的书写习惯。元素符号书写要规范;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定要让学生标上化合价;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一定要让学生记得配平等等,养成好的书写习惯事半功倍。

四、多鼓励少指责,敢质疑秀自我

高效课堂的关键是学生,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这就要求教师要运用教育、教学规律,懂得教学艺术,将科学性和娱乐性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多鼓励,少指责;多关注,少忽视;多关爱,少冷漠。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心贴心,手拉手,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肯学、想学、会学。为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注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师生情感的交流。笔者在课常上不仅提问大胆举手想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密切关注想答又怕答错、不够自信的学生,看他们的手摸着头或是举了一半就鼓励他们来回答问题,看到他们被肯定、被认可、被鼓励时露出的灿烂笑脸,笔者的心里也是阵阵的暖流。在实验设计展示或作业展示中,笔者不仅选平时成绩做得较的学生,也常常选一些基础较弱但设计或作业做得很工整、很认真的同学,这大大鼓舞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们觉得只要肯努力人人都有机会成为“No.1”。学生投入了,课堂自然高效。

高效课堂要使课堂气氛和谐、民主,教师、学生亦师亦友,笔者在课堂上就鼓励学生“敢质疑、秀自我”——主动展示自已的想法、思路、创意,也敢问、敢驳、敢做,形成一种积极主动、活而不乱的学习氛围。笔者还鼓励学生“找茬”,这样能充分开拓学生的思路、提升学生的自信、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课堂的实效。

创设高效课堂应体现在较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学生的潜能。课上完后要问自己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获得多少·学生用多长时间获得·学生怎样获得·是否每个学生都达成了教学目标·创设高效课堂不是停留在面上,应该要有这种理念。我们应该记住,我们面对是的有潜能、有创造力的学生。

初三化学教学论文: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三化学探究教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提高教学效率已经成为广大化学教师孜孜追求的目标,而探究式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对初三化学探究教学的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初三化学探究教学研究

化学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而且它在现代社会中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应用性。作为化学教师,一定要遵循新课程教学理念,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以下是本人对化学探究教学的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运用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设计相应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探究兴趣,作为化学教师,要根据学生以前所学的化学知识,以及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的化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还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多分析,勤思考。教师还要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的见解,表扬肯定其正确的想法,对于其中的一些错误要善于诱导,及时进行改正,深化学生的思想,锻炼学生的思维。教师应多为学生布置开放性或有梯度的化学问题,尽可能的为学生制造主动思考的机会,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原子”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当α粒子穿过金箔时,为什么只有极少数能够将其穿透,且没有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为什么一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从而改变了运用路径?为什么有少数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的质点又被反弹了回来?然后让学生根据以上问题展开讨论,以此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原子内部的原子核体积很小,而且带有正电,在原子核外还存在相当大的空间”这一现象。紧接着再提出问题:原子中的原子核带有正电,原子核外电子带有负电,那么原子带有什么电荷?原子能够分为原子核与电子,那么原子核还能不能再分呢?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与讨论,学生最终明白了:原子中的质子数、核电荷数与原子核外的电子数相等,因此原子是不显电性的。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所获取的知识,一般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即使忘记了,仍然可以通过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因为,这一方式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鼓励学生在探究实验中探索知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既是探索、发现、验证的重要手段,也是创新的根本。初中化学实验集“光、色、声、态”于一体,能够给予学生直观、形象的感性体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优势所在,通过实验,学生高度集中了自身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有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因此,作为化学教师,一定要注重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的优势作用,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化学教师应精心设计和安排每一个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同时,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一些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探索性的实验,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知识时,教师可以事先设计以下几种探究性实验: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大理石与浓盐酸反应、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学生通过分别实验发现:在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一段时间后就停止了反应,打开瓶塞后可看到有大量白色雾气产生;而利用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时,速度却太快了,不利于观察;由此可见,这一实验好选在大理石和稀盐酸进行反应,学生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过程,不仅有利于激发实验学习兴趣,还有助于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与素养也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因此,当我们学习类似于溶解的这类化学现象时,应采用“实验探究”的方式来进行。

三、有效利用习题讲评等途径渗透探究思想

习题课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重在“阅读”、“思考”、“共同探究”、“给出答案”几个环节。课堂知识要得到巩固,必须通过习题来完成。在习题讲评中采用探究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自学、推理、信息处理等能力,有效地构建知识网络、对学生主动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建立都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习题课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铺设台阶,引导学生的思维指向到设疑一探索一发现一解决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去。教师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启发学生采用不同的思维途径探索解决方法,自己体会、“发现”规律;再根据知识的内涵和外延,逐步变换条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多方位展开,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使学生以发现者的姿态进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

总之,在初三化学教学中探究教学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努力尝试,大胆实践,更好的发挥探究教学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初三化学教学论文:浅析初三化学复习中情境教学的设计

【摘要】为了顺应新化学课程标准需求,在初三化学课程复习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在充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功底以及生活经验的角度,进行化学课程情境的合理创设,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观察、猜想、交流以及推理等等相关活动,让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与总结中完善化学难点重点的复习与巩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温故而知新,扎实其化学基础,提升其化学应用能力。在此,本文将针对初三化学复习中的情境教学设计作简要探讨。

【关键词】初三化学复习情境教学设计

基于学生的学习角度来说,建构主义学习观中有这样一种看法,即学习主要是指在学生跟周围环境的互相作用进程当中,学生逐渐构建出与外部世界息息相关的知识,同时促进自身知识架构获得良好发展。由此可以看出,知识并非是由教师讲授而被学生获取的,而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相应的情境条件下,通过别人的有效帮助,再配有必需的学习资料,由建构意义的具体形式所取得的。可见,在初三化学复习中,合理的进行情境创设来展开教学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以初三化学复习课——碳酸钠专题为线索展开情境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巩固学生的相关知识要点。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教学过程当中,为了使学生的求知欲望被充分激发出来,教师应该努力进行学习情境的合理创设,设置一定的问题,将课堂复习重点难点问题点出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在质疑中成长,不断展开积极探索,完善知识要点。

例如,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复习。

(1)纯碱是碱吗?学生答:不是。纯碱是碱吗?学生答:不是。那什么物质类别? 学生答:纯碱不是碱而是盐。

(2)问:在某无色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以后,溶液变红,则这个溶液一定是碱溶液吗?

学生答:不是,这个溶液是碱性溶液,但不一定是碱溶液,譬如说碳酸钠溶液。

(3)问:是否可以使用酚酞溶液来证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发生变质?

学生答:不能使用。这主要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以及碳酸钠溶液都呈碱性,其遇酚酞都会变红,所以,无法采用酚酞试剂检测其是否变质。

一连窜的几个问题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由易到难,将知识整合复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有效运用实验,展开教学情境设计

化学这门学科主要是以实验活动作为基础来开展教学的,化学课程教学与实验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初三化学复习中,通过良好情境的有效创设,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起来,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激发出来,促进其思维的不断创新,活跃了课堂气氛,实现复习质量的优化提升。

比如,实验活动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在长期敞口放置的过程中已经发生变质现象。设计这个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可以依照某个问题有创造性地设计出可行性较强的合理的实验方案,并逐个进行有效验证,这些设计内容的充分实现要求学生必须可以扎实掌握相应的知识,有着良好的创新能力,可以灵活地进行知识运用。在设计实验的实施过程当中,可以将学生四个人分成一个小组,经过小组实验讨论以后,让其提出相关方案,及时个方案,取少量溶液向其中滴加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则表明其变质了,此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稀盐酸用量是多少?少量还是过量,让学生经过一番激烈讨论以后得出是过量,原因是少量稀盐酸可能只会跟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会导致现象不明显,教师肯定答案的正确性;第二个方案,取少量溶液向其中滴入氢氧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其变质;第三种方案,取少量溶液向其中加入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已经变质。

通过实验情境的合理创设,引导学生积极地深入探讨问题,层层递进,使其可以深化理解知识难点与重点,不断完善实践能力。

3、进行开放性情境的合理创设,实现学生思维的不断扩展

在初三化学复习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有效创设开放性情境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鼓励学生多角度地利用发散性思维来进行问题认识与分析,并寻求更多的方法以及途径来探索任何一种问题的可能答案。

譬如说,在相应的实验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开放性情境来鼓励学生探究,某活动小组的同学在查阅了相关资料以后知道,纯碱以及食盐、氧化钙是腌制传统松花蛋的主要配料,小组同学将这三种物质混合后加入适量的水搅拌、过滤得滤渣和滤液,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并设计实验验证。由此可以将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再和碳酸钠反应进行有效的复习,使学生思维活跃,同时这个设计实验的顺利实施使得学生能够对碳酸钠专题的部分知识考点进行有效巩固,及时反馈,加深记忆。

综上可知,初三化学复习过程当中,合理地进行情境教学设计,能够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其可以全身心地投入知识复习巩固过程当中,所学知识从模糊到清晰,从巩固到提升,更加实现学生思维的合理发散与扩展,扎实其知识基础,使学生能够更加至关地感受学习内容,提升自身化学应用能力。

初三化学教学论文:初三化学探究式教学去伪存真的探索

新课改非常重视探究式教学方式,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告诉我们,在目前考试制度的制约下,既要让学生达到新课标的学习目标,又要切实有效地开展探究式教学,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达到矛盾的统一,是广大教师必须要研究的课题。

一、“探究”还是“接受”式教学要选材而定

探究式和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并非对立,决定学习是否有意义、有效的关键并不在于学习方式本身,而在于学习者的态度、方法、已有学习水平和学习的条件。学习方式运用得好坏,关键在于选择。作为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具体的教学条件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实践证明,探究式学习也不是万能的,开展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是选题或学习的材料必须具有一定的难度,探究的课题具有新颖性,并且在上课前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好该课题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而不是随便拿些问题来问学生。由于选材和选题设问的不同,学生的课堂探究也必然效果迥异。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变被动探究为主动探究

课堂学习,如果不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还是为了考试和碍于老师、家长的压力而被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好问题情境,才能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情境的设计可以通过故事、图片、音像、动画以及趣味实验、生活现象等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切入。如,在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这一节课时,我课前在黑板上故意用修正液写了两个字,让两位学生分别用湿的抹布去擦这两个字,结果沾水的那块抹布怎么用力都擦不掉,而

另一位同学用沾酒精的抹布轻轻松松地就擦掉了,当时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震撼,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对接下来的探究跃跃欲试,不是被动的了。但也要注意情境展现时间不宜过长,方式不宜太花哨,内容也要与所要探究的课题密切相关,不能为了引起学生兴趣随意创设与探究内容无关的情境。

三、探究不能只要“主体”不要“主导”

新课改要求学生的主体参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这并不与教师的“主导”相对立。然而在新课改的课堂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怕被扣上“满堂灌”的罪名,讲得越来越少,正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众所周知,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因此,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猜想假设不能漫无边际,学生的设计需要教师的指导和指正,学生的实验等活动需要教师在全班巡视,进行引导和帮助,教师非但不能不讲,而是不停地要和学生交流,组织管理学生进行各项学习活动,做到让学生根据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进行多元化理解,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反思质疑,并及时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最终能参与评价指标的设计并自我评价。

四、探究的重要环节之一“合作学习”不能等同于简单的讨论

在探究过程中往往要多次进行合作学习,而在实际课堂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往往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立刻组织小组讨论,教师按事先自己准备好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大多数学生还未来得及真正理解。有效的合作学习可以这样组织:(1)教师课前必须按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科学地分配好各组成员,并对合作方式加以指导,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2)课堂问题提出后,由组长分配好适合每个小组成员能力的具体任务;(3)每位成员都有发言权、动手权且必须发言和动手,经大家讨论或共同动手完成后组长归纳整理出本组的方案或结论;(4)教师要及时巡视,对相对薄弱的小组进行指导帮助。经过这样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在充分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同时,所有学生都真正参与了思考,培养了能力,得到了发展。

五、探究式教学不能只追求表面形式,还要讲究时效

探究式课堂教学十分重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和作用,要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探究的各种活动过程,特别强调主体

性,反对花架子。由于受到上课时间及新课标学习目标的限制,探究式教学还必须面对时效这个严峻的现实问题。除了在探究课题方面要精心挑选外,教学过程更要分秒必争,这就必须在课前做好大量准备工作,设计好问题情境,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将要探究的课题之间的差距,必要的提示和资料必须充分展示,

估计好每个环节所需的时间。对学生活动中出现的好的素材要善于发现并及时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少的时间内使探究式教学化。

六、探究式教学的评价不能只重认知而轻情意

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对探究式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估必须符合探究教学的宗旨,既重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更要重视学生的情意发展状况,着眼于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可喜的是,教育部已经颁发了具有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的改革教学评价的意见,强调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除了学科学习目标以外,还将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列入了基础发展性目标,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采取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要,这为我们更好地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提供了重要保障。

探究式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虽然开展时间不长,但对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对推进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认真总结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清潭中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