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九年级化学教学论文

摘要:九年级化学教学的困境必须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教师应该以正确的心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初中九年级化学教学进行改善,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有更大的收获,对此,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知识掌握情况,因材施教,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才能让九年级化学教学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
九年级化学教学论文

九年级化学教学论文:九年级化学教学策略研究

在这几年里,我们在大力提倡有效教学,而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是相关联、密不可分的。我们以往的教学是让学生知道知识而已,而有效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有效学习是让学生在一定情境中,主动地、有效地运用认知策略和方法重构经验,促进知识的结构化、整合性与有意义联结,在提高认知水平的同时,提高知识迁移和应用的能力。九年级化学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在一年的教学里,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还要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有效性。有效学习的方式有好多种,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操作性学习等。但在我们的教学中,并没有说哪一节课采用一种学习模式整体贯穿,而是我们在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学习模式,也就是在一堂课里,我们能够呈现几种的学习模式,既有合作,也有探究、反思等。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有效学习的策略有下列几种。

一、培养反思性,进行反思性学习

让学生学会反思,对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结果去反思为什么是这样的。在刚开始学习化学的时候,在《氧气》这一部分很容易就让学生入手学会反思。演示“硫、木炭、铁丝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后,引导学生反思“都是在和氧气在反应,为什么现象会不一样?”从而发现反应物的浓度会影响化学反应。还可以从这几个演示实验的操作入手,引导学生反思“物质在什么条件下会燃烧?”这样就为第七单元的学习奠定基础和降低难度。不要觉得这样的问题太简单,它是让我们的学生有了反思的意识。比如,到了第十单元的《酸和碱究竟发生了什么反应》中,针对课本上的中和反应实验,学生自然而然提出“为什么要用无色酚酞试液?紫色石蕊试液行不行?pH试纸行不行?”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获得新的认知、新的经验。学生要学会对学习结果的反思。现阶段,我们学生的学习结果大都以考试成绩来体现,学生就要对试卷进行卷面分析。我们让学生先对自己的错题进行逐个分析、改正,找出这道题中涉及的知识点,哪些掌握了,哪些还不会。然后对影响考试的客观因素整体分析,明确以后自己努力的方向和注意的事项。

二、进行问题化情境创设,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进行情境创设,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化的学习环境。我们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学习内容进行展示。例如,在《爱护水资源》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展示世界上水污染和水资源缺乏的图片资料,图片上的景象直接会刺激到学生的视觉及心理,引起学生对此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然后学生利用课本内容及教师发放的资料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问题化的情境创设可以在整堂课上,使学生一直处在积极思维的状态下。在创设问题化的情境时,要把我们这节课的目标分解明确,让学生明白我们这节课要干什么。例如,在“粗盐提纯”的实验课中,我们没有粗盐,就直接在精盐中放入泥沙,告诉学生,这节课中他们的任务就是如何从这样的盐中分离出精盐。如此一来,学生就对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

三、进行知识建构

现在,信息技术经常来辅助我们的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化的学习空间。我经常用思维导图来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进行预习课程内容,根据这些问题学生在互联网上进行资料的查阅、收集和整理。这样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就有学生预习完后提出问题“电解金属氧化物也能得到氧气,这个方法能不能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能制取氧气的物质很多,为什么在实验室要用高锰酸钾?”无形中开阔了学生看待问题的视野。在我们中考复习的阶段,学生对每一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总结,绘制成总结性思维导图。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可看出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找出薄弱地方,加强辅导;另一方面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再一次把化学知识在头脑中构建了一遍,加强了对知识的巩固。

四、自主学习,体现三维目标

我们的学生中有大部分是来自于农村的,这些学生对于农业生产比较了解。因此,在《化学肥料》的学习之前,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进行合作调查学校附近农村的种植业情况、土壤的pH、化肥的施用情况以及施用时的注意事项、过度施用化肥造成的后果,并完成相关的调查小论文。在调查活动进行时,教师要辅助学生明确分工、适当的指导。那么,我们在课堂上时,不再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而变成了学生的成果展示会。每一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有的小组学生还把自己拍的图片制作成PPT进行展示,有的小组学生还展示了在网络上收集到的资料。学生刚开始有点紧张,但快速进入了热烈的讨论中,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增强了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方法。在调查的过程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学会与陌生人的沟通方式。

作者:李建惠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东川中学

九年级化学教学论文:九年级化学教学困境与解决策略

摘要:在新时期背景下,九年级化学教学的困境必须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教师应该以正确的心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初中九年级化学教学进行改善,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有更大的收获,对此,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知识掌握情况,因材施教,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才能让九年级化学教学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困境分析;策略探讨

九年级化学教学的困境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是我们不能忽视且应该努力解决的,只有找出影响教学效率的根源,不断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学才会在不断摸索中达到进步,对此,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游刃有余地开展化学教学。

一、九年级化学教学的困境

1.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好,不能积极参与到化学学习中去在九年级化学教学过程中,由于高考迫在眉睫,学生的课业压力越来越大,问题的难度也进一步提高。面对这些困难,很多学生产生了抵触畏惧的情绪,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学生不能全身心地进行化学学习,而是以功利目的学习,这样学生不能发自内心地热爱化学学习,不能积极参与到化学学习中去,课堂属于老师而不属于学生,这样化学教学效率很难得到有效提高。2.化学教学缺少实验配合,学生不能从生活实际寻找答案化学学习是与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化学教学由于时间、条件以及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限制,很少有机会做实验,学生不能从实验现象本身的过程、结果去寻找答案,这样不仅使得化学学习变得更加枯燥。与此同时,化学的学习效率也得不到提高,学生不能直观形象的理解知识点,对问题的理解不能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化学学习与生活实际脱轨,学生的学习变得索然无味。生活本身是一个大的课堂,但是学生和老师不能妥善地加以运用,也不能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地开展丰富多样的化学教学。

二、九年级化学困境的有效解决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

九年级的化学教学固然面临问题,但是为了有效地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这样学生的学习状态才会变得越来越好,渐渐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开展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讨论问题、提出问题的主体,这样教学气氛会越来越活跃,化学教学效率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一定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化学实验,实验不仅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是化学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才能较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的实际操作、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都有进步。2.更新教学观念,活跃课堂氛围九年级的化学教学在紧张充实之余,更应该是丰富活跃的,为此作为化学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这样才会让学生信任自己,以自己强大的人格魅力和严整的知识逻辑结构获得进步和学生的认可。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注意与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活跃课堂氛围的前提,学生带着对老师的崇敬和喜爱进行化学的学习和知识的讨论一定会事半功倍。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分歧或者师生之间的意见不统一,作为教师应该允许并积极鼓励学生讨论问题,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好更快地开展化学教学。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质疑,而不是以教师的形象高高在上,与学生成为真正意义的朋友,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家长学生的认可,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因材施教。3.更新评价模式,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九年级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评价模式,多元地评价学生,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对此,教师应该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学生的进步情况,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实验处理情况、课堂表现情况以及课后的作业完成情况,这样的评价体系会让学生在每一个方面都能严格地要求自己,不断努力,不断进步,而不是轻易地放弃。多元评价学生,老师应该避免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对待态度,应对学习成绩和不好的学生一视同仁,因材施教,不放弃每一位学生,这样才能综合提高班级学生的化学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化学学习需要学生掌握良好的基础知识,化学以基础知识与实验相结合的手法进行教学,在学生掌握基础后,才能保障化学实验安全顺利地进行,化学的学习需要老师认真对化学基础知识进行讲解,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

作者:陈秀芳 单位: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礼乐中学

九年级化学教学论文:九年级化学实验创新教学思考

摘要: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化学实验是九年级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如何转变教学思想,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着重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希望对化学实验教学有所启发。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实验创新教学

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及观察能力的重要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化学知识。良好的化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学生对化学课程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笔者根据九年级人教版化学教材的知识体系和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如何进行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创新进行思考,简要地谈论具体的改进教学的方法,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能力。

1.转变思想

(1)转变教师思想

九年级作为迎接中考的重要阶段,某些化学教师存在只要将教材上针对考试的具体化学实验讲解清楚,能够应对考试中的实验题就行的教学思想,学生单纯依靠老师的你讲我授并不能透彻地理解实验的意义,没有为学生的学术发展做出长远思考,因此提升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首先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杜绝填鸭式教学,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积极创新与质疑,在互动中充分理解化学实验的意义[1]。

(2)转变学生思想

学生在具体实验过程中往往抱着有趣、好玩的心态,例如在氢气的验纯时,学生只注意到爆炸的结构,认为热闹、新鲜,并没有多少学生会思考为什么,思考相关化学原理。甚至有些学生因为对化学实验存在“危险”的印象,不敢自己动手做。面对这一系列现象,教师在开展具体的实验之前应该先让学生对实验有具体了解,并通过对学生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疑问在实验中寻找解答,同时对实验的安全性进行说明,帮助学生克服恐惧。

2.转变教学方式

(1)以学生动手实验为主

教科书的大部分内容都只写出实验操作和部分的问题交流,留有较大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己动手拓展。教师要引导学生向探索式的教学方式转变,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实验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思考能力,从而通过做实验的方式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知识水平。

(2)多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实验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仅能够迅速引起学生的兴趣,给化学的实验教学提供全新的选择和展示的平台,还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利用现代媒体进行一些具有安全隐患的化学实验或较复杂的实验,在避免安全事故的同时,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例如为帮助学生理解金属冶炼的基本原理,教师可利用CAI课件同具体的实验相结合,还原具体的“CO还原氧化铁”实验过程,并通过CAI课件向学生展示错误的实验造成的后果,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2]。

(3)由演示实验向探究性实验转变

对于教材中的实验,单纯地由教师进行课堂演练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通过肉眼观察,而没有经过实际性操作,并不能使学生对实验产生兴趣,教师应安排部分实验内容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性实验,先由教师提出实验课题,由学生对该课题进行猜想,然后提出一系列假设,再由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从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例如教材中有关物质燃烧的教学内容,先由学生自行讨论假设物质燃烧需要满足的条件,然后着手实验,在实验中论证假设内容。这种探究性实验的方式,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形式,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的发散性与创造性,还使得学生更灵活深刻地理解化学知识。

3.提倡绿色实验、安全实验

(1)“绿色实验”

“绿色化学”是由美国化学会(ACS)提出,该理论强调化学工作和化学实验有义务适当减少和消除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得到世界的广泛响应和认可[3]。教师有义务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强调环境保护和减少化学实验带来的污染的重要性,提倡“绿色实验”。例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关于“燃烧与灭火”的教学内容,白鳞的燃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由于教室没有专门的通风设备,实验造成的烟雾会严重影响教学秩序,污染空气,此时教室应带领学生利用量杯、玻璃管等进行化学实验,并在实验中向学生传达绿色实验的重要性。

(2)“安全实验”

保障实验的安全性是教师的责任,同时教师应时刻提醒学生实验应将安全放在及时位,如在“粉尘爆炸”实验中,教师应利用塑料瓶、气囊、导管、面粉、酒精等设计出一个安全的实验环境———首先用绳子拴住瓶子,再依据导管的大小在瓶子底部打一个孔,插入导管,并使导管与气囊相连接;然后在瓶身上打一个较大的孔以插入橡胶塞,将脱脂棉绞在铁丝的前端。将胶卷盒的盖撕去然后倒扣在瓶口上,这样一个既简单又方便操作的实验器材就制作完成了。在实验过程中,先将干燥的面粉倒入饮料瓶,将胶卷盒盖在塑料瓶口出,并将带气囊的橡皮管对准底部的孔,插进粉尘中;拨出橡胶塞,点燃被酒精浸湿的棉球并迅速塞进饮料瓶中,与此同时迅速按压气囊从橡皮管一端鼓入空气,使饮料瓶中的面粉在饮料瓶中剧烈燃烧而引起爆炸,胶卷盒被掀起。通过这一试验,不仅能保障实验的安全性,而且能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化学的魅力。化学实验是九年级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应当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设计多种类型的探究性实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知识,逐步学会从探究中领悟化学真理[4]。创新九年级的化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动手中培养创造力和科学研究能力,通过实验方式能够帮助学生透彻理解化学原理,是让学生巩固化学知识的方法,带领学生进行思考、感悟和反省,正确认识和理解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提高九年级学生的整体化学素养,具有深刻意义。

作者:顾志法 单位:建湖县庆丰中学

九年级化学教学论文:九年级化学环境保护内容的教学的创新路径

环境保护相关内容是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的课程内容(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二级主题:保护好我们的环境),但其涉及知识较为广泛、综合,在教材中分散在诸多单元,这对于刚刚接触化学学科的初中学生而言,无疑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首先明确有关内容的教学要求,依据课标与教材进行整体安排与系统设计;在教学中注意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实验探究、问题解决等多样化的活动,引导学生逐步达到了解有关知识、理解环保原理、形成环保意识与建立环保观念的目标。

1、对课程标准与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知识内容的归纳总结

九年级化学涉及的环境问题已由课程标准规定,不同版本差异不大,现以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教科书为例,把主要的环境问题内容列表总结于表1中,以便进行下一步的整体安排与系统设计工作。

2、分析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及编写顺序,进行整体安排与系统设计

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容分布,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各种环境问题的教学内容及要求进行整体安排与系统设计,使教学有序地拓展和深化。按照由浅到深、重视学生的经验基础和尊重教材的原则,本文对6种环境问题在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及学习要求进行系统设计,见表2。

下面以“空气污染”为例加以具体说明。

“空气污染”内容首先出现在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中,教材通过一幅漫画及一段文字简单介绍了空气污染相关知识。此时学生对空气污染只有较为初步的了解与认识,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课堂上应呈现空气污染(好是本地)的图片、视频及相关数据,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归纳小结得出相关结论。这一阶段只需学生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危害及一些防治措施,不必深究其原因,侧重学生对“空气污染”这一环境问题的感知,让他们头脑中留下诸多疑问,为以后理解其中的原理埋下伏笔。

“空气污染”内容第二次出现是在第七单元课题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中,教材具体地分析了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燃烧及化石燃料的组成等相关知识,应该让学生充分讨论、思考、交流,自主探究出化石燃料的燃烧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主要过程见图1。

通过以上探究,学生真正理解了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从而产生如何更好地利用化石燃料的想法及主动寻求清洁能源的欲望,初步树立了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空气污染”内容第三次出现在第十一单元课题2“化学肥料”和第十二单元课题3“有机合成材料”中,教材分别介绍了“使用化肥和‘白色污染’会对空气造成污染”这一知识。对施用化肥可能排放出N2O、NH3、H2S及焚烧含氯塑料会产生HCl等有害气体,它们会对空气造成污染这一内容本身学生很容易理解,但这一内容的价值还在于让学生体会到空气污染成因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资源、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

总之,应根据学生的经验及教材编排的顺序,一步步深化拓展,达成相关环境问题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达成课程目标。

3、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观念的建立,统筹兼顾真实性与简单性

为了搞好环保内容的教学,除了要系统设计、整体安排外,还要注意采用适宜的方法统筹兼顾真实性与简单性,增强教学有效性。为此,除了采用查阅资料、参观展览、教师讲解等常用手段外,还可以在实际教学中采用辩论、撰写小论文、角色扮演、实验探究等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中的环境问题,促使学生关注、探究、思考和讨论环境保护问题,有效地促进新、旧知识经验的融合,使学生及时地、合理地生成新意义,从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观念的建立。

例如,在学完酸雨的相关知识后,可设计如下真实性问题:某小组发现南京有些六朝石刻的表面有不同程度的腐蚀。导致石刻腐蚀的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为了减缓石刻腐蚀,请你提一条建议:________。

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去查阅资料(石刻的成分、南京酸雨的发生率、强度等)、实地调查(石刻腐蚀的程度等)、请教专家(腐蚀的原理、防护的措施等)、做实验验证(大理石喷防护材料前后模拟酸雨腐蚀实验等)等,通过各种途径寻求问题的解决。把知识学习与问题解决有机结合起来,可有效地促进诸如酸雨的成分、形成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CaCO3与酸的反应;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等知识的理解。

类似的问题还有:“为了今后南京的天更蓝,水更绿,你有哪些好的想法和措施?”等。

再如学习了化肥以后,可让学生分别扮演环保宣传员与滥施肥料者进行辩论,解决“使用化肥对人类是利多还是弊多?”的问题。下面是一位教师在上这节课时学生在辩论中的一段陈词:

正方: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勒首次人工合成了尿素,1909年哈勃又发明了合成氨技术,到19世纪40年代,享有“德国化学之父”之称的化学家李比希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化肥工业,对当时西欧的农业生产起了划时代的作用。化肥的大规模使用使粮食产量成倍地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使得世界上出现人口大规模增长,我国也创造了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的这一奇迹。如果没有化肥, 我们将饥寒交迫,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因此,我方观点是化肥的使用利大于弊。

反方:过量的生产和使用化肥会给环境带来灾难性的破坏,会造成空气污染、土地板结、水体富营养化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例如,氮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CO2、NO、H2S、SO2、含氮废水、含氰废水和挥发性酚等有害物质;过度地使用化肥,施到土壤中的化肥只有一部分被农作物吸收,而大多数营养物质流入地表水或渗入地下水造成污染;长期过量使用氮肥会破坏土壤的性质,使土壤板结、酸化及硝酸盐积累……因此,我方观点是化肥的使用弊大于利。

学生的发言表明,由于联系实际,他们真实而又深入地理解了有关的环保问题,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增加了c通过这样的形式去解决环境保护的教学问题,学生既能较好地掌握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知识,又有利于了解和体验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并能以此为指导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渐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与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九年级化学教学论文:谈九年级化学实验中的探究性教学

【摘 要】九年级化学实验 探究性教学 探析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做学习的主人,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识的世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因而我们在九年级的化学教学中采用探究性教学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进行的化学实验教学是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如何在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拓展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化学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些粗浅的体会。

一、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资源,发展学生创新意识

1.在实验中探索新知识。创新意识是使学生进行创新、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在正常情况下,学生一般都具有创新和创造的潜能。教师应具有的保护学生创新心理和创新精神的意识,是学生形成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如在实验教学中,因材施教,拓宽实验思路,使化学实验更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和综合性,以满足学生动手、动脑、求知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在实验中萌发的创新意识,激励他们去探究事物的本质。

2.变演示实验为学生设计性实验。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在演示实验中,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过程,使之变为探究型、设计型、科研型的实验。例如:在关于溶液的导电性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给出所需的药品和仪器,然后让学生自拟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物质的导电性。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安排:①学生自拟实验方案。②学生详细设计实验操作过程。③师生讨论、评价实验。学生在实验中,独立探索、研究,虽然时间可能长一些,但在操作中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解决实验中出现疑难问题,提高了学生独立实验和学习的能力。

二、注重对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创新

探究的目的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探究性地主动求知,这是学习过程的一种质的突破与飞跃。探究式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空,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题、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并将化学学科的各部分知识、技能、技巧相互渗透、融会贯通。以教材 “燃烧的条件”为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提出问题:燃烧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那么应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燃烧呢?

2.提出假设:由于学生对燃烧这一现象非常熟悉,联系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纷纷猜想问题的答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猜想一:要有可以燃烧的物质(可燃物)。

猜想二:要有氧气。

猜想三: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在学生提出各种猜的问题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如下合理的假设。

假设1:三个条件只需满足其一就能燃烧。

假设2:三个条件要同时满足才能燃烧。

假设3:满足三个条件中的其中两个就能燃烧。

3.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让学生制订详细的探究计划,就上述的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在实验中给予一定的指导。

实验一: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的白磷,观察现象。

现象: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薄铜片上的红磷与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实验二:用导管对准上述热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的氧气,观察现象。

现象: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

4.解释与结论:要求学生对所做的实验进行总结,从实验所得到的事实可以证明,燃烧的条件是:①氧气(或空气)②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③可燃物。这三个条件应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三、注重验证性实验的探究性

通过实验探究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科学方法和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发展学习的兴趣,这是要求教师通过实验探究来得出某个结论。例如,在讲铁生锈条件时,由于铁生锈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在讲课前的10天前把装置做好后,放置于教室或是实验室(也可让学生回家自己做),并让学生每天观察铁生锈的情况,并做好记录。这样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让学生体验到实验的趣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精心设计探究性习题,提高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选择好的探究性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可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实验方面的探究性学习会占据大量的时间,而且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习题只需要利用大脑的思维,避开实验条件,利用已有的知识,在大脑里形成探究步骤,在大脑里比较分析各种可能情况的利与弊,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所以它不仅能很好的锻炼探究性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探究思维品质,学会把握探究过程的脉络,有利于提高在实际探究中更快的找到方法的能力。

例1:某课外活动小组 在一次探究实验中,将一种金属投入盛有水的,发现反应剧烈并有大量气体生成。请根据上述实验现象探讨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推测该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并简述推测理由。

(2)对你所推测的气体,试设计实验进行检验(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现 象、结论)。

在中学化学中有许多体现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实验,作为教师应深刻领会《课标》精神,挖掘实验教学的内涵,将实验知识、实验方法与实验操作有机地统一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景中,主动实验、仔细观察、积极思维。长此下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然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对待科学的创新意识和态度也将会逐渐地形成。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将是未来具有开拓精神的建设人才。

例2: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当一回老师,请他们根据本节所讲内容自行设计一套检测题,并付上答案,同桌交叉检测,以此开发学生的思维品质。

总之,对九年级化学实验中的探究性教学,是我一点粗浅的体会和认识,我深信学生和我一定能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九年级化学教学论文: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如何开展问题化教学环境设计

摘 要: 从问题化教学的角度看,不同类型的教学环境,有助于解决不同类型的教学问题。教学环境设计的目标就是为学生提供真实、可感知的问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从认知冲突、真实性、交互性、多样性入手,可以灵活有效地创设教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关键词: 问题化教学环境设计 认知冲突 真实性 交互性 多样性

近年来在教学设计的发展中,教学环境设计日益受到重视,成为教学设计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学环境表面上可以理解为用来教学的地方,但实际上包括进行教学的环境,支持教学的软件、工具和适合学生学习的情感环境。在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环境的设计,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乃至成效。

从问题化教学的角度看,不同类型的教学环境,有助于解决不同类型的教学问题。我们对于教学环境设计的目标就是为学生提供真实、可感知的问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可以灵活有效地创设教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1.从认知冲突入手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与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有一定差距,把未知内容隐含在其中,能够引起学生的认知注意。当学生的已有知识与未知的知识产生矛盾时,就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知识的认知兴趣和解决愿望。

例如:溶液酸碱性的表示方法

教师提问:“生活中的哪些物质曾给你留下过酸的印象?”

学生凭自己的经验回答:“西红柿”、“酸奶”、“橘子”……

教师再展示一些酸性食品的照片,又问:“它们的酸性强弱一样吗?”

学生回答:“不一样。”

教师动手将1毫升白醋稀释后问学生:“这瓶中的白醋和稀释的白醋的酸性强弱一样吗?你有什么办法来确定这些物质酸性的强弱呢?”

“用酚酞试液。”“不,用石蕊试液。”

“那好,请同学们来用石蕊试液检验白醋和稀释的白醋哪个酸性强?”

两位同学用试管进行了实验,但所有的同学都愣住了。因为两个试管中的红色几乎一样,同学们面露惊异之色。“看来,我们要用别的方法来区分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

“常用的溶液酸碱性的表示方法用pH……”

2.从真实性入手

针对特定的教学目标,将问题安排在体验真实情境或背景经验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参加真实问题求解等实践活动获得有效的学习。我们通过采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实现教室课堂的拟真情境与现实真实情境的沟通。

例:“盐”的教学情境设计

放映:菜市场加工皮蛋的录像

教师讲述:为了揭开皮蛋加工的秘密,我买了一些加工原料,在实验室里制成皮蛋加工原料的浸出液。

投影:加工原料及取样、溶解、过滤、装瓶的一组照片。

教师展示:皮蛋加工原料及其浸出液,学生观察。

教师讲述:皮蛋加工原料浸出液的成分是什么?开头我也不知道(有学生小声地讲:“自己化验”)。化验也得有方向,估计里面可能有什么呀?不然就无从下手。我想:我可以到网上找找资料。我在网上搜索了有关皮蛋的资料,下载了一些有用的资料。现在介绍给同学们……

教师寥寥数语的描述、生动有趣的录像,以及精心选择的图片,不但一下子引起了学生高度的注意和兴趣,帮助学生复习了有关物质分离的知识,渗透了科学方法教育和实验意识培养,而且提供了教学活动的逻辑脉络,随后的教学活动就沿着有关问题的解决生动展开,学生始终怀着浓厚兴趣主动探究、讨论、合作……巧妙的情境设计使整节课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3.从交互性入手

我们的教学是一个交往、沟通、对话的过程,所以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追求交互性和适度的可控性,而不仅是“满堂灌”。

例如:《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情境设计

课前活动:从水通电分解的实验入手,带领学生从微观角度模拟水分子发生变化的过程。

提问:氢气、氧气的质量与水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化学反应中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过渡:其他化学反应也遵循这个规律吗?

实验探究:

4.从多样性入手

学生的经验世界都是独特的,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具备的经验,使他们对同一个教学问题和现象都会形成自己的理解。当教学问题在情境中呈现时,学生通常会以相关经验为基础,形成对问题的感知和理解。所以,在设计教学问题情境时,要注意学生的多样性。

例如在《燃烧和灭火》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从三个实验入手,小木条和石子分别在酒精灯上灼烧,为什么小木条能燃烧而石子不能呢?点燃两个大小、材质一样的蜡烛,一个燃着的蜡烛上罩一个烧杯,为什么烧杯内的蜡烛熄灭,烧杯外的蜡烛依旧燃烧?分别取大小相同的棉团,其中一个棉团用水润湿,分别在酒精灯上灼烧,为什么没蘸水的棉团能燃烧,而蘸水的棉团不能燃烧呢?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思考。

九年级化学教学论文:九年级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 要:九年级科目中,化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而化学实验是学好化学这一门科目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学生通过自主动手,不但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更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对化学这一门学科的认识以及对知识的掌握,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化学实验;学习激情;技能

化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的学科,被人们所认知的化学原理并非科学家们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通过无数次化学实验,在失败中不断重复又在实践中不断检验而最终得出的真理。化学实验是学生自主获取科学知识的源泉,在实验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可以不断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正如戴安邦先生提出的:“化学教学实验教学时实施化学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化学学科素质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既然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作用意义如此之大,那么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化学实验的作用。教师应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化学实验,着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不断提高学生追求知识的积极性和学习化学的激情。

一、化学实验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和学生实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目标。在实验中使学生对化学概念和规律做更深的了解,在实验中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并逐渐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

1、近几年来化学实验题在中考考试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改革后,化学实验题在中考考试中题目越来越多,而且题型也越来越新颖,近几年甚至出现不少设计性的题型,要求学生按照材料要求设计一个合理的实验方案,几种新型题型的出现肯定了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地位。

2、大小型考试中化学实验题的比重越来越大

化学实验题是通过实验操作、图表、视图等方式来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实践能力,一方面响应了国家的“素质教育”口号,有利于改善当前“应试教育”的严重弊端。另一方面它有力证明了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地位。

3、中学化学教材中化学实验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纵观中学化学教材的演变会发现,化学实验占教材的比例越来越多。据统计,欧美很多发达国家化学实验课在化学教学中课时非常多,实验课占总课时的25%;在我国台湾,化学实验课占总课时的50%。这种发展趋势足以说明了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意义越来越重大,而且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

二、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最容易忽略的一部分。比起传统教学方式实验教学有非常多优点,它变相的教会学生化学规律的概念,系统的掌握知识的重点以及难点,同时在教学中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动手能力,提高技能技巧的同时培养发散思维以及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应潜心研究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在化学实验中不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

1、化学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

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好的老师”,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想学好化学,如果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仅仅有后天努力是不够的。学习的过程是艰难而漫长的,要想保持持久的战斗力根本条件就是有强大的内在动力。而我们学习的动力无非有两个,一个是为了理想和远大前程而朝目标努力的动力,另一个就是对一件事情强大的好奇心和兴趣。而无论做多么艰难的事情,只要保持着强大的信心和热情就一定能成功。

化学实验不同于传统的课堂传授知识,它能在课堂上不断培养学生对化学的浓厚兴趣以及强烈的好奇心。实验过程中,实验材料及器材,实验目的实验对象,过程操控,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反思与总结。实验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动手动脑亲自经历,过程中会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有助于学生在实验中掌握规律原理,使概念在脑海中印象更加深刻

中学化学的学习,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和化学规律,目的是在解决题目要求的同时能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同时解决不便于生活的难题。化学教学一般有三个流程:(1)做实验,观察现象并发现问题。(2)在实验中理解原理和概念,对化学现象有新的阐释。(3)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使知识更加了牢固。

而实验习题、实验操作总结、测验等方式正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理解和结构框架掌握程度的标尺,不但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更能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例如: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3《水的组成》这一节中,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做水电解的实验,从而得出结论:水是由氢、氧元素两种组成这一结论。

3、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

严谨而缜密的科学态度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应该做到对待实验的每一步都严密谨慎、一丝不苟,对实验的现象能做到细心观察自信推敲。其二,必须认识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意识到知识理论对开展实验的基础性作用。三,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即使实验过程中遇到一些小差错也不能捏造事实。

4、在实验中有利于学生不断学习唯物辩证法和唯物论的哲学道理

化学属于一门自然科学,中学化学教程知识蕴含了很多规律性的化学知识,这些知识大都蕴含着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道理,例如: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三单元讲了物质的组成奥秘,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是有大大小小的分子和院子构成的,以此我们可以知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了意识。因此,化学实验的学辩证法和唯物论等哲学思想,对学生良好世界观的养成起到了指导作用。

总之,实验教学越来越成为化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势,在实验中学生不仅可以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还可以开动脑筋,激发学习的情趣和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品质,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在日常的化学实验教学中根据化学这一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个性不断改良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方法。从而慢慢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性。

九年级化学教学论文:对九年级化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的思考

摘 要:九年级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是很多的一线化学教师所关注的问题。运用了“举例法”“逻辑论证法”等各种各样的方法,阐述一些解决九年级化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化学教学;九年级;措施;思考

目前,九年级的化学教学面临着很多的改革,广大的化学教师对于化学课在课程改革中所遇到的问题也是高度关注。所以,对于九年级化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措施”进行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培养自身良好的化学课程观。在本文中,本人围绕“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的问题”与“措施”两个方面深入浅出地探讨这个话题。

一、九年级化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教学手段缺乏创新

目前,在九年级的化学教学中,很多的教师依然在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一味地在黑板上进行“板书”,缺乏最基本的电脑操作技能,不能够很好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创新性不够,学生在听化学课的过程中,效率很低下。很多的教师对教学手段的创新不够重视,只是一味地注重化学知识的灌输,不太考虑学生的兴趣,上课走“程序”化的现象比较严重。另外,在九年级的化学课堂中,存在一些枯燥无味且很不好理解的化学知识点。如果一味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就收不到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化学教师仍然靠“一堂灌”的方式讲课,缺乏对教学资源的吸纳与整合,教师很难让教学富有成果。另外,很多的教师为了让学生的化学成绩有一个很大的提高,也是沿用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跟不上化学教育理念的创新与发展。

2.实验教学被弱化

在化学教学中,有的学校因为资金不足,或者对化学实验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购买充足的化学实验器具,化学实验不能够很好地进行。因为缺少化学实验必备的仪器或者药品,化学实验就不能够顺利开展。此外,有的学校长时间没有更新化学实验器具,导致了实验器具的老化,不能够正常工作。甚至,化学课上必不可少的演示实验,有的学校都不能够让学生体验实验的过程。

有的化学教师观念比较落后,不重视实验,认为实验的作用不大,怕麻烦,很多的实验器具以及药品成了一种摆设。有的教师没有做实验,只是一味“讲”实验,让学生背实验经验,学生的动手能力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不规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养成不了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有的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只是采用多媒体的手段,如播放PPT,演示实验的过程。殊不知,这都违背了实验的真正目的。教师对实验缺少足够的重视,自己准备的实验课教案不够,学生上课前没有做好认真的预习,化学实验课的目的不明确,实验课就成了一种走过场,教师不能够真正深化化学课的教学实践。缺乏相关的化学实验教学方案,教师没有将化学实验的理念贯彻到化学教学中去,对于“学生的收获”以及“实验目的”没有很清楚的认识。弱化实验教学的现象比较严重,还受到了相关考试指挥棒的影响,有的会考以及其它重要的考试没有将化学实验的操作纳入考试的范畴。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不会对实验加以足够的重视,学生也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化学实验的效果就不理想。

二、解决九年级化学教学中遇到问题的措施

针对九年级化学教学中遇到的上面两个问题,现在,就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围绕“教学的手段”与“化学实验”两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

1.教学手段要创新

化学课的教学手段要富于变化,有创新。不要一味地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吸收其精华,舍弃其糟粕,有针对性地对传统的化学教学手段加以批判与继承。另外,还要积极与教学经验丰富的化学老师交流,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然后,教师要多学习多媒体方面的知识,尽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尊重学生的兴趣与想法,让化学课变得有趣。同时,在化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学手段创新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学生对教师授课的反馈工作,看一看学生对于创新手段教学的看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化学课教学手段的创新要注重实质,不要浮于表面,远离了“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的初衷。使学生在创新型教学手段的培养下,综合素养有一个很大的提高,切实让学生热爱上化学课堂。

2.要重视化学实验课的教学

学校要高度重视化学实验课,加大对化学实验课的经费投入,

制办充足的实验设备,提供好的化学实验场所,让师生的化学实验有良好的环境。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够一味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告诉学生如何进行正确的化学实验操作,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加以纠正,让学生的化学操作能力上一个新的台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化学实验课的重要意义,让学生从心底重视化学实验。教师在组织平时化学考试的过程中,可以加大对化学实验的考察,通过对“化学实验”设定一定的分值比重,不让学生对化学实验课掉以轻心。

九年级化学教学论文:思维导图在九年级化学问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教师要采用正确的方式,使学生能较快掌握化学基础知识。而思维导图的运用在化学学习中起到了较好效果,思维导图属于发散性思维模式,学生在思维导图帮助下能够迅速将焦点集中,对学习中的难点或者是疑问深入思考。

关键词:思维导图;化学教学;应用研究

化学这门学科虽然具有较强趣味性,但是对有的学生来说,增加的这门课程就成为了一种负担。因而,教师需要采用正确的方式,让学生能较快掌握化学基础知识。而思维导图的运用在化学学习中起到了较好效果,思维导图属于发散性思维模式,学生在思维导图帮助下能够迅速将焦点集中,对学习中的难点或者是疑问深入思考。

一、思维导图特征分析

运用思维导图能够使学生在可感知的世界里进行化学学习,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借助思维导图可以较好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从而形成一种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思维导图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及时,思维导图的展开围绕核心关键词,学生能够围绕中心思考问题;第二,主题主干作为一种分支逐渐由中点向周围分散;第三,层次不同也就存在着不同逻辑关系;第四,思维导图中图形的利用使得整个思考过程更为生动形象。

二、思维导图在九年级化学问题教学中的运用

(1)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目标的展示。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往往是通过教师运用语言表达或者是在黑板上板书这些方式传递给学生,教师和学生在一个教学目标完成之后,再进行下一个教学流程。这种教学方式字符表述比较多,学生不易记忆,并且每个教学目标间层次性不突出,学生发散性思维无法得到进一步发展。而运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整体的学习任务,并且教学目标较为明确,易于学生记忆。

①案例分析。比如,在九年级化学学习中,有一章节内容是“氧气的制取”。进行这一部分内容学习时,需要借助实验室制取氧气这个实验过程,使得学生掌握制取气体的方法,其中包括药品选取方面、仪器以及装置使用方面、实验流程、气体收集、检验方面、实验注意事项等。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验仪器装置做好分析总结工作,促进学生更快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整个流程,为日后制取二氧化碳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目标表面上看是由零散知识点构成,然而其中存在着密切联系。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七连珠”思维导图,同时,需要事先做好书本预习工作。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几步:首先,让学生拿出一张白纸,在白纸中间位置用彩色水笔画出一个图形并且确定好主题(氧气制取);其次,在中间图形四面再画上六个分支,在这六个分支上分别写上实验过程应当考虑的一些关键词,例如,药品选取、仪器使用、实验流程、气体收集、检验、实验注意事项等;,用虚线将各个环节中具有因果关系、并列关系以及对比关系的图形相连。

②经验分析。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出现思维混乱现象时,运用思维导图能够使得学生思维得到发散,促使学生进行有序思考,进行知识体系搭建工作。其中的层次结构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让学生系统学习知识。

(2)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框架的完善。实际教学过程中,复习课的教学起到了重要作用。传统复习课都是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主要做知识总结归纳工作,缺乏互动。而思维导图的运用就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由过去被动转为了主动,教师作用也发生了转变,成了引导者、促进者。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了更多沟通交流,学生通过画图方式进行知识总结、填充,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①案例分析。比如,在九年级化学学习中,有一个章节内容是“生活中常见的盐”。此章节内容主要包含化学有关概念、性质、实验、常见的物质、离子检验与共存。在学习结束后,众多知识点、实验结果变得错综复杂,学生记忆就变得非常困难,因而,需要学生做好总结工作,完善已有的知识体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中和反应、盐的概念,在这个基础之上理解溶液的酸碱度。酸碱通常都可以同指示剂发生反应,最终使得指示剂改变颜色:酸能够同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碱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等。因而,思维导图中间位置是关键词(生活中常见的盐),在中间图形四面再画上五个分支,在五个分支上分别写上一些关键词,如,化学有关概念、性质、实验、常见的物质、离子检验与共存。,再用线条将存在关联的图形相连。

②经验分析。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框架的完善旨在加深学生记忆,在思维导图完成过程中,学生也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交流,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得教师时刻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分别为学生进行辅导;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学生做好经验总结工作。

从当前发展趋势来看,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频率还不高,多数教师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比较麻烦。然而,不论采用哪种教学模式,教师头脑当中都应当形成一种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思维导图正是一个能够为学习者解决难题,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有效工具。

九年级化学教学论文: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探究

九年级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 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究的背景、意义和价值

化学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课改后,教材中的实验(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家庭实验)明显增多了,结合教材和学校的实验条件,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实验不够精炼,导致实验教学工作量大;二是现象不明显或现象持续时间短;三是实验成功率低;四是不够环保或安全性低;五是药品用量大,废弃物多;六是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差,处理实验探究墨守成规,方法不灵活,无变通。

任何实验都不可能尽善尽美,课本中的实验也不例外,难免有某些不足之处。要从中找出毛病,要对所做的实验持挑剔的态度,学会发现缺点的方法,同时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随着化学新课程的启动和推进,博乐市第二中学作为一所城乡结合部的一所普通中学,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对于新课程提倡的探究性实验,在学生学和老师教的过程中,困惑较大。针对此现状,我校化学组成立了《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究》课题组,并被列为州级课题。经过一年的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 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究提出的背景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是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验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九年级化学实验课改前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把探究性实验作为九年级化学的基本教学要求,及时次在2001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正式提出。大纲指出:教师应“适当引入一些探究性实验”,“应逐步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适时地安排一些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探究性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等这些指导性的言语都在告诉我们探究性教学应该启程了。

(2)面对新的教材和新的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原有的实验教学方式是统一的实验要求、实验教学模式,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单一的实验内容又脱离社会实际,已逐渐显示出不足之处。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因此开展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与研究,是化学教学走素质教育之路的有效途径。

3 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究的理论依据

化学探究性实验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化学教学的内容或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对自然界及研究的现象提出问题,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实验活动,利用已知的、外加的因素去作用于研究对象,借助化学探究性实验,独自或与他人合作加以探索,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组成、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或现象的联系等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教学过程中一般围绕八个要素展开,即:提出问题(或创设情境)、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借助该形式,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验设计、现象观察,结果分析,从中发现科学概念或原理,达到获得知识,形成概念,掌握技能,优化思维,培养情感体验,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

在新课标中强调“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教师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逐步学会探究”。本课题着重研究如何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探究性实验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态度,使学生掌握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探究性实验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获得探究的体验和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素质。

4 化学实验教学方法课堂实践

(1)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反应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2)铁丝可用比较软的石棉网的铁丝,也可用铁纱窗上的 铁丝,总之铁丝要细一些。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所以集气瓶底部要放一些水或细砂,以防生成的四氧化三铁熔化溅落在集气瓶底部,使 瓶底炸裂。

(4)本实验选用的集气瓶要大一点,一是贮氧气量大实验明显,二是可避免燃烧的铁丝溅在瓶壁上炸裂集气瓶。另外做这一实验时,铁丝要悬放在集气瓶的中央,不要触及瓶壁,否则炸裂瓶壁。

(5)为了减少火柴梗燃烧消耗氧气,预热铁丝的火柴梗应在大部分烧去后再将铁丝伸进瓶内。缠绕铁丝时可将火柴头朝上,这样如果没缠紧,加热时也不易脱落。

燃烧的条件的实验: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的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上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观察现象。

如图所示:在烧杯中放一支小试管,小试管里注入与烧杯相同水温的热水,将一小块儿白磷加入小试管中。改进后的优点是可防止白磷熔融后,易分散到烧杯底部,便于操作。

【实验分析】不一会儿,可看到铜片上的白磷产生白烟,开始燃烧而水面下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当给水面下的白磷通入氧气时,水下的白磷也开始燃烧。白磷的着火点很低,只有40℃,由于铜片被水蒸气加热,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同时又跟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具备了可燃物燃烧必备的两个条件,所以,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水面下的白磷,已加热到着火点,但由于缺少氧气,所以不能燃烧。红磷的着火点较高,为240℃,它虽然暴露在空气中跟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所以,也不能燃烧。当给水下的白磷通入氧气时,水下的白磷开始燃烧,是因为即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也充分的和氧发生了接触触,满足了燃烧的条件,所以,水下的白磷也能燃烧。

(1)说明要使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可燃物要使氧气接触;二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2)白磷的着火点较低,在空气中切割时,会因摩擦生热而引起燃烧,所以,要在水下切割。白磷在冷水里很脆,切割时易裂成碎块儿,所以,切割时要把白磷放在温水(水温25―30℃为宜)切割。再放在冷水里冷却后即可使用。

(3)不能用手接住白磷,要用镊子,以防手被烧伤。

(4)取用的白磷不宜过多,避免反应过于剧烈。用滤纸吸去白磷表面水分时,切勿摩擦,以防因摩擦生热引起燃烧。

(5)实验完毕后,等烧杯里的热水温度下降后,用镊子取出白磷,放在冷水中冷却,再移入贮磷瓶中。烧杯里的水要进行过滤,滤渣、滤纸应放在通风处的石棉网上烧掉。

(6)实验中的薄铜片不宜过大,否则因散热过快而达不到 白磷的着火点。

(7)即使是小块儿白磷掉在地上,也必须加以处理。

在研究过程中,虽然有针对性的学习了大量的理论书籍,但总感觉理论知识很不够。这也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曾经一度茫然失措。经过市、区理论组专家们的亲自点拨指导,受到许多的启发。在新一轮的研究中,仍迫切需要更多地理论学习,以更有效地开展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究。

九年级化学教学论文: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究

化学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源泉之一,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通过实验和探究,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概念,促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和综合能力。

1. 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参与实验

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多为由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归纳得出物质的性质、规律,这样学生只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没有积极的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究的目标和方向。化学教学中,开放演示实验,是渗透探究性教学的良策。从课堂演示实验中观察:大多数学生观看老师的操作时,不太注意操作动作和细节,只注意现象,常常看完就忘。而如果由学生参与实验,学生看同学操作就会注意每一步的操作,发现错误马上指出,争取表现自己,很注意实验现象,观察后印象深刻。大多数学生也乐意参与演示,展示自己,一旦操作错误,改正后记得特别牢。在安全保障的情况下,课堂上,可以让部分学生做演示实验,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如,在探究“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先让学生阅读书本的实验,然后,出示一些实验仪器:集气瓶、双孔橡皮塞(上有导管、燃烧匙)烧杯、弹簧夹、酒精灯(火柴)等,一些药品:磷、硫、木炭、水等。让学生讨论后,设计测定氧气含量的方案,由四组学生自己上场尝试。这样,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动手实验的乐趣。上台演示的学生则可以享受到实验成功的喜悦,即使是失败的教训也可以使他终生难忘。不同组的实验,倒流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也会有所不同,有的正好1/5,有的超过1/5,有的少于1/5。实验后,引导学生讨论探究下去,找出测不准的原因。再由学生评价,教师总结,这种由学生演示、评议,学生当主角、教师当配角的做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

2.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九年级化学教材中大多是验证性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安排一些探究性实验,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教材上探究性实验不多,挖掘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可转化为运用探究性实验来进行教学的实验内容,设计为探究性实验,突出实验的创造性,发挥探究性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作用,使学生会探索与研究实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让学生成为新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这类实验首先由教师经过精心筛选,选择有代表性的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问题来进行探究。要求学生先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经过师生共同分析讨论,修改后进行实施。这类的探究性实验是对学生所学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一次校验。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要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教师起主导作用。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如果有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应认真审查,只要没有意外情况(不安全因素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勇于探索,勇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3. 实验与投影演示相结合

世界上许多科学的发明和创造,都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的敏锐、细微、、深刻的观察。而明显的实验现象才能更好地吸引观察、启迪思维。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有些实验由于某些原因无法做实验或无法观察到明显现象,借助投影演示实验,即能起到实验的效果,放大实验现象,增强实验的可见度,又易于学生认真、细腻有序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例如,探究炼铁的原理: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时,由于条件限制,不能实验演示,我就设计了课件。在投影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观察到明显的现象,还可以体会到操作错误时带来的后果。学生印象非常深刻。实践证明,借助投影演示实验,能强化实验演示效果和实验的直观性,有利于吸引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总之,充分利用实验电教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

4. 布置化学实验作业和家庭小实验

化学实验作业,是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一种多边活动。学生通过完成实验作业,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消化知识,是又一次灵活运用知识的再实践。教师为学生多角度地设计一些相关习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思维训练效果。如学生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后,对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及可能后果已有了初步了解,课后布置了相关的实验作业:利用给出的仪器和药品设计装置并进行实验问题的回答。通过练习,学生不仅能使学得的理论知识系统化,更有助于理解能力的培养。做家庭小实验时,需要独立思考,去想象、去钻研问题,然后去设计,去动手操作,在不同程度上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这就有助于学生智力与创造才能的发展。又如,要求学生在家里自己动手实验,证明蜡烛的成分里含有氢和碳两种元素。他们会积极动脑思考,联想过去学得的知识,并认真加工整理,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实验原理,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遇石灰水生成白色沉淀,水蒸气遇冷成水珠。设计优良的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又如,根据木炭具有吸附性,让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家庭小净水器等实验。这些小小的制作、小小的发明,有可能为将来学生成为科学的创造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活动。化学教师应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探索新的课程要求下化学教学的方向,多挖掘探究性实验内容,增强探究性实验数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九年级化学教学论文:试谈农村九年级化学探究式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在农村九年级化学“活动探究”这一环节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利因素以及帮助教师解决问题所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化学教学 探究 现状 对策

当前,教学研究的重心正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探究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具有优于一般教学方法的显著特点。化学要重视实验方法的教学,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化学课的“科学探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实验探究――收集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使学生知道一种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和程序。在设计实验时又渗透“智力的开发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实践中,在县教研室韦德伟主任的指导下,我县化学教师在这场历史性的变革中接受考验,经历着观念更新,知识充电,教学反思的过程,为实现新课程培养目标进行着艰辛的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师生们正在与新课程一起健康成长。一年多的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习和研究,从新视角、新高度去审视我们的教学,喜忧参半。在实践中,我们困惑,我们反思,我们探索,我们寻求对策,开创了课程改革的新天地。

1 “活动探究”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现状

1.1 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陈旧,课堂教学方式老化。在一些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师讲,学生听,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忽视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1.2 课堂上经常有把“对话”当“问答”的现象。“知不知”、“对不对”、“是不是”、“怎么样”、“好不好”等这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满课堂,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了程式化的问答,这种课堂上的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实际上却是用提问的方式在“灌”。

1.3 把自主变成自流。既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于是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看得如何,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如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学习伙伴由自己挑,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等等。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的学习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

1.4 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一些课堂上教师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这一学习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

1.5 有活动没体验。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课堂活动、讨论、交流表达的时间增多,在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活这,一会儿忙活那,教室里乱糟糟,却称之为“动中学”,这种活动外在多于内在,动手和动脑脱节,目的性差,有活动却没有体验,没有反思,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

1.6 怎样进行教学评价。这一问题是学校领导和任课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因为评价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指挥棒”。怎样进行教学评价?在探索,还不成熟。

2 在实施“活动探究”教学时面对的主要困难

目前,我县九年级化学教师在实施“活动探究”教学时遇到的困难主要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2.1 教师准备不充分。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教师对探究活动的意义认识不足,没有认真分析这部分内容,钻研课标和教材,所以不能真正按照课程标准处理实验。使教学安排不得当,或忽略学生的讨论和反思,甚至采取放任式教学,导致效果不佳。

2.2 课堂时间不足。九年级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良好的实验习惯还没有形成,实验成功率低。学生在实验时,基本操作失误很多,如药品用完没有归位,桌面上紊乱,操作的无计划。另外,部分学生对实验目的、步骤等没有做到心中有数。这些原因都使实验时间延长,导致课堂时间不足,往往有过程无结果。

2.3 实验资源不足。目前,我县各校的实验室、实验员和其它实验器材,其建设配备基本上都是按照原来“两基”的要求进行的,但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实验从内容、数量到形式上均有较大的改革。因此,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机会动手完成教材上的所有“活动探究”中的实验,无论是实验仪器、设备、实验药品还是实验员的配备都明显不足,尤其是农村乡下中学,资源更加缺乏。

2.4 实验活动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爱动、安全意识薄弱、没有足够的实验经验,再加上又没有实验员协助,因此很难保障实验的安全。

3 思考与对策

3.1 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自主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科学设计教学方案,使之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善于与学生互动、交流和交往,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和交流的机会,指导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地创新和实践,使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

3.2 实施策略。当其它客观条件暂时无法改变时,各位教师不妨采取以下策略解决困难。

3.2.1 教师准备的问题。教师要重视“活动与探究”,按课程标准处理这部分内容。新教材的每个活动与探究应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用品、过程和方法、问题和讨论、反思和探究等方面。备课时必须让每一个细节得到落实,注意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3.2.2 课堂时间不足的问题。建议通过以下3个途径节约课堂探究时间:①活动中有多个实验或一个活动中有多个步骤的,可以分小组负责,然后展示小组讨论的结论进行全班共享。②加强学生实验技巧的培养。化学实验技能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正确、规范地掌握实验技能是保障化学实验顺利有效地进行不可或缺的条件,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实验技能,以规范的操作去教,以科学的方法培训,使学生参与实验活动,能“快起来”、“好起来”。③为缩短时间,可将“活动与探究”中某些活动部分内容移至课外。例如:a.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中,对蜡烛观察以及现象的记录。b.“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探究前,让学生课外用塑料瓶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带至教室。c.“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有条件的预先收集几瓶雨水。d.“自制酸碱指示剂”,预先采集花叶,自制指示剂带至教室。

3.2.3 实验资源不足的问题。通过组织学生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廉价器具或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化学实验替代药品,如用贝壳或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用废弃小药瓶做反应容器等。这样,既可以解决仪器、药品不足的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另外,给学生开放实验室,带领有兴趣和能力的同学改造一些实验室里有但与现在教材不匹配的仪器设备,也起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3.2.4 安全保障的问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化学实验教学的信息资源。化学教师积极参与到校园网络建设中来,开发实验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多媒体课件具有表现力强、交互性好、信息量大等优点,有利于创设化学实验教学情景,模拟复杂的不安全的过程,提高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共享资源又可以大大减轻课业负担。

3.3 我们强调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但学生的学习还应该有教师的指导、提示、要求、检查和反馈。活动性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新课程所提倡的活动是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的统一,是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亲自体验过程。有活动没体验,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

3.4 教师的学科视野仍需拓宽,综合课程素养和能力仍需加强。新课程改变了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其内容的综合化和弹性化,充分扩大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支配的空间。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照本宣科”式教学,在继续教育培训和日常课程活动中,注意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渗透,关注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热点问题,自觉参与课程资源开发,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采取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整合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彻底变革。

总之,只要拥有强烈的敬业精神,不断进行学习,在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平上不断升华,相信在所有一线教师的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的过程中,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教育教学效果。

九年级化学教学论文:九年级化学新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浅谈

【摘要】初中化学新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新教材编入了数页彩图和100多幅插图丰富、更增添了化学学科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直观、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素材,更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化学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九年级化学教师在教学能灵活地运用插图辅助教学往往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化学 新教材 插图 运用

化学教学往往以其独有的奇妙无比的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初中化学新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新教材编入了数页彩图和100多幅插图丰富、更增添了化学学科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直观、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素材,更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化学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九年级化学教师在教学能灵活地运用插图辅助教学往往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运用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当学生领到新教材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怀着好奇心,把教材从头到尾翻个够,并被其中一幅幅形象、生动的插图所深深吸引。教师在及时节化学课上就要紧紧把握这一教学的好对机,结合绪言中的内容,指导学生欣赏有关插图。例如,教师可问学生:教材封面底纹是什么“花纹”?当学生还在摇头、疑惑时,教师指出,这些“花纹”实际上是构成物质的、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的图象。学生顿时兴致勃勃、神情专注。进而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封面的四幅画面: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钢铁生产,节日中五彩缤纷的气球、焰火,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桂林溶洞。这些都与化学密不可分。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更加浓厚。接着指导学生看彩图中“具有绝热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和“用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制的乌笼”两图,让学生在惊讶中认识到化学世界的神奇、科学技术的伟大。教师要注意创造这种想问不成,想答而不能的情境,引起学生思维,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学习动机。

2.运用插图,加强实验教学

新教材中有关实验内容的插图有近百幅,其中有化学仪器图、基本操作示意图、实验装置图、操作过程示意图等,它们有的是平面图――前视剖面图,线条简单,示意明确;有的是立体图――斜俯视实物图,形象逼真,能清楚地说明一 些复杂仪器的构造和实验操作的注意点。总之,它们直观、形象,一目了然,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好资料。

新教材中出现得最多的是实验装置图。一幅清晰完整的实验装置图,能够用来表明该化学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药品、化学原理和实验顺序,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示意性等特征。因此,对于确保化学实验有条不紊地进行并获得良好的效果,关系重大,而且对帮助学生学习、记录、复习有关实验内容和实验技能,以及培养学生设计化学实验的能力等均有重要的作用。新教材中,形象、生动的化学实验装置图比比皆是。例如,第18页图1-11白磷的燃烧,图中两处白磷、一 处红磷明显不同的位置,加上适当的示意,使学生形象地了解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从第197页图2中学生学到了如何往试管里送入固体粉末的方法。第140页图7-3过滤装置图为学生学习过滤操作作了很好的示范。制取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图,示意清楚,学生不但可以从中掌握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反应条件、装置注意点,而且对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也有很大的帮助。

3.运用插图,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新教材的插图有的集中反映某物质的用途,有的生动地表示物质的组成、构成,有的形象地揭示一些概念的内涵,有的简明地反映某一变化的过程,富有直观性、趣味性和指导性,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启发和点拨作用。例如,新教材中分子和原子的图象,是科学家用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到的苯分子和硅原子的照片,呈现了物质内部结构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对分子、原子的真实性深信不疑。氧化汞分子分解、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更加深了学生对分子、原子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新教材对物质的用途基本上采用图示法,这是一个新突破,既增强了直观性、形象性,又减少了文字量,好教易学,颇受欢迎。例如,氧气、氢气的用途既可使学生结合生活、生产的实际获得感性认识,又可启发学生展望发展前景。玻璃刀裁玻璃的图示使学生不仅了解了金刚石的性质和用途,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起到了示范作用。

4.运用插图,重视科学态度的培养

新教材配合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刊印了拉瓦锡、道尔顿、侯德榜三位科学家的肖像。结合教材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选学内容,并用生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介绍科学家严谨治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从道尔顿提出原子概念到原子、分子论的产生过程,认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建立都要经过对大量客观事物观察分析,以及对相关资料,数据的归纳整理,经过科学推断提出假设,再经过证实后继续深入研究和具体运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不仅要了解原子-分子论的发展史,而且还要逐步学会这样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200多年前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的装置可以帮助我们领会拉瓦锡当时的实验思路。拉瓦锡不怕失败,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精神,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对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有着重要作用。

5.运用插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新教材介绍了不少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运用插图,可以将这些材料呈献给中华民族的新一代,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例如,新教材引用《天工开物》中我国古代利用天然气熬制盐图,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历史材料。

在讲钢铁冶炼时,教师可指导学生看我国古代冶铁图,介绍我国的钢铁史。我们伟大祖国在2300多年以前就掌握冶炼技术,并且是首先使用铸铁和生铁炼钢的文明古国,钢铁生产曾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处于经验丰富地位。我国1980-1992年钢产量示意图说明我国钢铁工业的飞速发展。1992年的钢产量已达到8000万吨,1994年已突破9000万吨,成为年产量居世界第四的钢铁大国。通过学习,提高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爱国之情油然而生。但是,教师应当指出,我们时刻不要忘记我国人口众多,从人均占有量来说,我们的钢铁产量还是甚感不足,借以激励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努力学习。

我国化学家的爱国事例举不胜举。教材中刊印了著名化学家、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侯德榜的肖像。他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打破了帝国主义对制碱技术的垄断,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发明了侯氏制碱法,1926年生产出“红三角”牌纯碱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教师要以此激发学生爱国之情,鼓励学生树立报国之志,努力学习本领,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九年级化学教学论文:谈如何提高九年级化学教学质量

要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中心,而教材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在每一个环节上下工夫。下面就笔者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怎样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点滴体会。

一、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教学内容

教科书为了便于学生的探究学习,以课题的形式编排,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样的编排给教师处理教科书带来很大的空间,同时也对教师驾驭教科书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内容整体设计,要求层次分明

把握每一课题的重点与难点,同一知识在不同的课题中出现时既要有层次性,又要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做到详略得当。对于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做到有计划地使知识前伸与后延。例如,化学用语的学习,对于一些元素符号、化学式可适当提前在及时、第二单元出现,只要学生能留下大概的印象就可以了。在第三单元要求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和化学式,做到会写。并要求初步了解一些常见的符号代表的意义。

然后重点学习元素符号、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及意义,并能初步根据物质名称正确地书写化学式。第四单元通过进一步巩固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初步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第五、七单元主要是对化学方程式的巩固训练,使之得以熟练。只要认真落实到位,就可顺利突破初中化学的及时个分化点。

2.知识编织成块,建立化学学习模块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而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似性。因此,使相似知识结成块,以某一物质为典型建立学习模块,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从而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运用与提升。

3.抓其本质,实现知识的纵向迁移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由此可知,抓住事物变化的本质可揭示物质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促进知识的网络化形成。因此,只要有利于学生对后面化学知识学习的建构,只要学生乐于听,能听懂,教师尽可能对相关知识予以拓展,这也是新课标赋予的权力――使用教科书而不局限于教科书。虽然教科书中没有对这方面提出要求,但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为后面物质燃烧的现象分析、燃烧的本质、物质反应的条件、影响反应的现象因素分析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学生还没有接触到太多的化学知识,教师怎样才能深入浅出地分析让学生明白,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考验。

二、激发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去学化学

九年级化学需识记的知识很多,且很零碎。教师可将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另外,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筷子、玻璃杯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

三、讲究教法,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

教会学生预习,为课堂的探究式教学奠定基础,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奠定基础。科学的预习方法能为学生学好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上,教师课前依据本章节知识目标及历年热点考题,设计好预习提纲,然后引导学生进行预习。预习时,要把新课内容仔细通读,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带着疑问去学,听课的效率就会提高。在读懂新课内容后,联系已学过的与之有关的基础知识,如果有遗忘的就要及时复习加以弥补。这样才能使新旧知识衔接,以旧带新,温故知新。在预习中一旦发现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养成好的预习习惯,学生将终生受益。

2.精讲多练,重视反馈,及时弥补

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以适应学生需求,防止出现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把理论与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其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与艺术,为学生创设机会,让学生亲自实验探究知识,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把课本中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安全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适当增加分组实验的次数。另一方面,要重视实验习题的教学。因为实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设计方案到实施,形成结论等几个阶段与科学家研究问题的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并且学生对自己亲自设计方案并实施的实验操作更,观察更细致,更能有效地使他们的智力向更高级的阶段发展。通过实验,既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又增强了全体学生的实验规范化技能。

教师是知识的先行者,更是学习的先行者,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学习知识的重要性,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教师应总结教学得失,改进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广西玉林市博白县那林镇第二初级中学)

九年级化学教学论文:谈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摘 要:在九年级的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较多,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既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适当地进行环保教育是每个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化学教学;环境污染;环保教育

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一个大问题。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教师的环保意识必将影响学生,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多讲环境保护知识,从而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的队伍中来。

环境污染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或污染因素排入环境,超过环境容量和环境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组成状态发生改变,环境质量恶化,从而影响和破坏了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食品污染等。此外还包括固体废弃物、放射物、噪音等污染。笔者多年从事中学化学教师培训及“国培计划”辅导工作,常常和化学老师们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渗透环境保护教育问题,大家都认为,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巧用教材内容,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在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人教版2012新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保护空气”一节中讲到“洁净的空气对于人类和其他动植物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了污染。被污染的空气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也都与空气污染有关。”我建议老师巧用教材内容,除了让同学们知道书上的改善环境状况的方法外,还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保护空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同学会说,不燃放烟花爆竹。有的同学会说,少开车,多骑自行车。也可能会说,少用火力发电,多用水力发电等等。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就会自觉增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第四单元“课题1爱护水资源”的学习中,对全球水资源整体情况的分布和我国水资源特点进行说明,并深入探究了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意义以及水体污染的危害。在这个课题的学习中,我建议化学老师上课时,除了让同学们知道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还要引导同学们分析研究水土流失、植被消失的危害和原因。

二、在化学实验中加强环保教育

在实验课上,化学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遵守实验室药品使用规则。如从试剂瓶里取出的药品若没有用完,也不能再放回试剂瓶里了,只能放在指定的回收地点,因为没有用完的药品可能被污染了,就不能使用了。实验用过残留药品也要放在指定回收地点,以便集中回收利用或经过处理后排放。告诉同学们,实验用过的残留药品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地下水池中,会污染河流和地下水资源,直接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有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并介绍了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用煤炉取暖时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是一氧化碳。老师要正确指导学生实验,并结合课本让学生理解二氧化碳虽然无毒,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已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教材对如何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做了叙述:减少使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促进节能新产品和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和普及,提高能源的生产效率和使用效率;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人工吸收二氧化碳等等。老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从一点一滴做起,倡导“低碳”生活理念,为保护地球尽一份责任。而讲到一氧化碳时,老师一定要强调它的毒性是指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造成人体内缺氧,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因此,冬天用煤取暖时,一定要装烟囱,并注意室内通风,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三、在课外活动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

除了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外,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环保教育也是一种重要的形式。如结合本地实际,可组织学生参观附近地区的火电厂、水泥厂、造纸厂、棉纺厂、味精厂,调查周边的水环境等,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的原因、探讨对策,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我们应该珍惜它、爱护它,使它不再遭受到不应有的人为破坏。为此,必须增强环保意识教育,加强环保知识的学习。爱护环境,从我做起。

(作者单位 河南省太康县教师进修学校)

九年级化学教学论文:九年级化学复习阶段的教学思考

摘要:对九年级化学复习阶段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现状分析;教学建议

初三化学复习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在学生学完初中化学知识的全部内容后进行的一次系统、地回顾与整理,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让学生对各部分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进一步巩固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强化基本技能和熟练基本方法,另一方面也要能让学生在化学学科思想、科学方法、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等方面得到提升。让学生深刻认识化学知识结构的内部联系,形成学科观点,以学生的需求作为中考前复习的根本目标。笔者近来对二十几所初中学校进行了听课调研,对目前初中化学复习的一些不佳现状进行了分析,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对复习教学的思考,提高复习教学效率。

一、现状分析

1. 各阶段复习的目标不清晰

初中化学总共有十个月的教学时间,用七个半月左右教完新课,用两个半月的时间复习,这是很多学校的普遍做法。然后在两个半月的时间内分为三轮复习,及时轮用五周时间对课本内容按章节进行梳理,第二轮用两周时间根据中考重点、热点进行小专题或题型复习,第三轮用两周时间进行综合练习、模拟训练,而在三轮复习中有许多学校没能设计好各阶段的复习目标,只是按照时间进行简单的安排。

2. 复习教学内容缺乏设计,复习课的形式单一

及时轮的复习课复习流程基本上是师生共同回忆原来所学的知识内容,根据课本顺序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很多是新课内容的浓缩,然后完成课堂训练题,师生共同讨论习题,解决习题中存在的问题;第二轮的复习课基本上是学生先做题,在学生练的基础上师生进行评讲;第三轮则是对学生练习卷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集体解答;总之,在教学中缺乏教学设计,没能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

3. 迷信复习参考资料,忽视教材的作用

由于复习阶段很多学校都会为学生增订学科复习指导用书,于是有的教师就迷信现成资料的使用,按照现成教学资料的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复习,而把课本丢在九霄云外。

4. 进行题海战术,纠错不彻底,学生缺乏良好的解题习惯

根据笔者的调研,目前也有许多教师十分相信或不自觉地运用题海战术,特别是5月份以后,各地区、各校的模拟卷接踵而来,大多数学校的教师是来一份做一份,害怕少做一份而使复习效果受到影响,缺少了教师对试卷的选择与思考;由于练得多,带来的问题是讲评来不及,对学生的错误分析不到位,纠错工作更不能落实到位,此方法更严重的影响在于造成对学生仔细审题、认真思考、规范答题的习惯与能力的培养缺失。

二、教学建议

1. 指导思想正确,实现教学公平

由于初中教学阶段属于义务制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以学生的需求为教学目的,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作好充分准备,因此,在复习教学过程中要能正确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作好充分准备。

2. 有据有序,方寸不乱

俗话说:“将帅无能累死三军。”若在复习阶段教师对复习没有方略自乱阵脚,学生肯定处于混乱状态,所以在复习阶段教师要做到“三个力戒”。①力戒无序。此时教师要根据前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科知识、学科能力的情况,有序规划好复习阶段的内容复习,让学生温故知新。②力戒无效。到了复习阶段教师感到没有什么好讲,该掌握的掌握了,有的内容也无法把握,导致复习阶段的随意性增强,就像有的人说:脚踩西瓜皮,手拿烂泥巴,走到哪里滑到哪里,滑到哪里糊到哪里,导致复习低效,甚至无效。③力戒浮躁。通过前阶段新课内容的学习,复习阶段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新鲜感逐渐下降,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会感到学习的枯燥,会出现一些状态不佳或情绪不稳定或犯莫明其妙的错误等,此时,教师不能乱方寸,应该静静地思考一下,分析其中的原因,对症下药,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教师应该是学习心理健康的辅导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在喜欢化学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特别是遇到困难时能关心、鼓励、帮助他们,使学生在复习阶段具有稳定、积极、阳光的心理状态,并将这种状态带入考场。若复习工作能在有序、专注、高效的节奏下进行,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3. 尊重教材,发挥教材的基础性和挖掘教材隐含性

通过对中考题的分析研究发现,许多中考试题是由教材知识点、能力点衍变而来,是对教材的基础内容进行组合、加工和发展,教材成为中考试题的基本来源和主要依据,所以在复习阶段一方面要立足教材,充分发挥好教材的基础性作用。

4. 优化教学设计,保持复习课的新鲜感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根据这种理论,在中考复习教学中,我们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一种将知识寓于情景之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另外从学生贮备的知识来看,由于通过近一年的化学学习,学生的知识已经不再是零起点,从学生的思维特征来看,他们也已经具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根据以上的认识和分析,在复习教学中一定要重新审视所复习的内容,通过教师的反复思考设计出与常态不同的教学过程,而是一种新颖有效的学习情境,重新燃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沉淀,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保持新鲜感,让复习课充满活力。

如:沪教版《金属的冶炼与利用》复习时创设如下情景。

[情景1]:茶叶罐中有一包干燥剂,它既能吸水又能吸收氧气,因此也叫“双吸剂”。该干燥剂是一种灰黑色粉末,在空气中逐渐变成红褐色。某同学利用所学化学知识推测该干燥剂的主要成分可能是铁粉。请你设计一些方法来证明该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

通过四个情景的设计来复习巩固金属的有关性质、金属防护的有关知识、巩固铁的冶炼及有关知识的运用。同时,每节课都留有几分钟自由活动的时间,让学生自我复习或自我完善或学生与学生之间提问或学生向教师提问或教师的个别辅导,确保每位同学都有收获。

5. 切实纠错,预防错解

俗话说得好:“学生的正确解法往往是模仿,而学生的错误却是一种创新。”因此,要学会向“错误学习”,帮助学生纠错过关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得分手段。我们采取的方法是:一是将平时测试中常出现的错例收集、整理,建立纠错日记,针对错例写出分析,包括思维方法、知识漏洞、同类错误等,并让学生自我纠错,同伴交流,然后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对学生仍然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和督查,及个性问题面批解决,减少同类错误的发生。二是强调解决问题的过程化分析,让学生牢固掌握常规方法解决问题,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个性化发展。

6. 适度的专题训练,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是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学科思想的一条重要途径,适度的训练显得尤为必要。训练的策略主要是根据试卷结构特点进行分类,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进行解题策略的训练,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都会有一定的情景下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应指导学生如何判断反应物、生成物,形成答题策略;另外养成规范答题习惯是学生解答化学主观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解答主观题时要注意:①语言要,不能凭主观想象和猜测来回答,做到要点,语言简练,要有学科的语言特征;②化学用语要规范,单位符号要用国际标准,名词术语要体现学科本质,有效数字要符合题干要求;③规范解题步骤,做到思路清晰、书写规范,步骤齐全;④加强审题,审题善于分析题眼,看清关键词和符号,依次写出条件,然后仔细琢磨,体会命题者的意图,防止思维定势曲解题意而引起不必要的失误。

总之,每年的中考中学生失误的原因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都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习惯,夯实学生的基础,加强知识的整合,形成正确的解题规范,并注重学科方法的总结与提炼,再辅以阶段的题型训练和心理疏导,一定会取得的复习效果。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