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绪论实用13篇

土木工程绪论
土木工程绪论篇1

化学经历了上古时代工艺化学时期、中古时代炼丹术和医药化学时期、近代化学的孕育时期、近代化学的发展时期及现代化学时期。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标志性的化学原理、现象及其所做的巨大贡献。纵观化学发展史,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化学也是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生产实践,无数化学家为化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通过化学发展史的介绍和学习,同学们既丰富了化学史知识,又对一些化学现象和原理所产生的背景及其历史局限性有一个辩证客观的认识。由此,使他们明白大学学习的特点,已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而应当抱着求同存异的态度来学习,培养其敢于否定和创新的精神。例如,对于酸碱的定义,在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了酸碱电离理论、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电子理论及其它酸碱理论等约6种,这些理论在当时条件下有其成功的一面,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全盘的否定和肯定都是不可取的,藉于此,也让同学们不再像中学时期一样崇拜课本和已有的化学理论,同时也给了他们一种心理启迪———创新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三、以广博的知识介绍化学与社会的广泛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利用文献及国家权威部门的统计分析,介绍化学工业对国内生产总值(GDP)所提供的直接或间接贡献,说明化学与社会、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将学生的思维带到一个化学与现实世界密不可分的程度,使其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例如,当今世界有五个热点问题———能源、环境保护、功能材料、生命奥秘及信息科学,从能源开发及利用的角度来分析开发新能源的紧迫性。如,现在销售的新概念电动环保汽车,就需要大功率的化学蓄电池,其蓄电能力与所选用的化学材料是分不开的;又如,在中央政府大力推广新能源政策的支持下,四川省目前集中了众多的“多晶硅”企业,而“多晶硅”是电子工业和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基础原料。硅的结晶形态和纯度,直接影响其应用于电子或太阳能产业,也决定了其光电转化效率。据此,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了硅产业相关化学知识及与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从而使同学们能真实感受到化学对改进我们的生活所起的巨大作用。列举身边实例,使学生能真切感受到化学对各个领域的影响。如,以化学对体育项目的巨大推动作用为例,介绍本校体育场所用的化学合成塑胶跑道对传统硬面跑道的颠覆;篮球架及玻璃钢篮板材料的变革及其意义;在2009年8月世界游泳锦标赛上,由新型合成材料“聚亚氨酯”制作的高科技泳衣对成绩的迅速提升等等。由此说明,即使对于体育这个表面上看来与化学没什么联系的行业,化学也对其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四、结合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和知识结构,介绍普通化学学习的必要性

在国内高校所开设的土木工程专业知识体系中,有些课程如材料力学、建筑工程材料、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砌体结构等都与化学紧密联系。普通化学作为一个基础必修课,不仅对上述专业课程,尤其是对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与改进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到一项大的土建工程会涉及到环境保护、工程质量、还有结构防腐等一系列与化学有关的问题。例如,在跨海大桥设计和施工中,针对水中基础钢结构和砼结构的防腐问题,需要采用诸如使用防渗防裂混凝土、用环氧涂层钢筋或不锈钢筋、采用外加电流阴极防护法保护钢筋、防腐涂料涂装混凝土外表面等一系列技术来处理。由此可见,如果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要顺利完成如此庞大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是不可能的。在世界名校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本科教学计划中,化学或与化学相关的课程占有相当比重。相比之下,我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轻视化学的现象,学时数有逐渐被压缩的趋势,有的甚至取消了普通化学教学,是需要商榷的。

五、以敏锐的眼光介绍化学与土木工程学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了解决学生们对普通化学的困惑,使他们了解化学与本专业的联系,增强学习热情,作者结合土木工程的历史和实践,对化学与土木工程学的联系作简单介绍。

1.从土木工程的不同发展历史时期来阐释。土木工程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历史时期,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代表性的工程材料。古代时期,土木工程材料最初主要是天然材料如泥土、木材、茅草、石头等,后来出现了人工烧制的瓦和砖,这是土木工程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近代时期,工程材料方面已经开始并日益广泛地使用铸铁、钢材、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直至早期的预应力混凝土;现代土木工程是以现代工程材料为基础的,所用材料进一步轻质和高强化。中国从60年代起普遍推广了锰硅系列及其他系列的低合金钢,大大节约了钢材用量并改善了结构性能;用普通混凝土只能建35层,而改用轻集料混凝土和加气混凝土建造的高层建筑,自重大大减轻,用同样的造价可建造52层;同时大跨、高层、结构复杂的工程又反过来要求混凝土进一步轻质、高强化。近年来,铝合金、镀膜玻璃、石膏板、建筑塑料、玻璃钢等工程材料发展迅速。同时也通过添加不同的化学外加剂,制得多种特殊性能的混凝土材料,如通过加入石膏制得快干水泥、加入脂肪酸盐制得防水水泥、加入木质素磺酸盐制得缓凝水泥等。这些新材料的出现或者传统材料的改进均是以化学理论及实践的发展为背景的。

2.从当代的典型土建工程来阐释。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不乏一些优秀的体育场馆,这些工程的实施无不与新型化工建筑材料有关,如,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大跨度钢结构建筑形式,所使用的特种钢材料Q460钢,是通过调节材料中的炭和铁的比例以及加入一些合金元素制得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膜结构建筑,是由聚四氟乙烯膜通过粘结而构筑的质轻、耐热、耐寒、耐腐蚀的新型建筑形式,这与膜材料单体化合物四氟乙烯的稳定化学结构和耐酸碱、耐氧化的性质分不开的。另外,体育场馆的新型塑胶跑道是有机聚合物、无机填料和颜料等制成,工程质量的好坏与其中各组分含量有密切关系,在其中添加无机填料才能使跑道具有相应的强度,而有机弹性体成分增多才能保持跑道良好的韧性。

3.从国家的政策法规出发来阐释。发展“绿色建材”是21世纪我国建材工业的必然出路。所谓“绿色建材”是指采用清洁的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体废弃物和农作物秸秆,生产无毒、无污染、无放射性,有利于环保与人体健康的建材。例如,为了保护耕地,我国已于2004年禁止使用粘土砖;为了节能和环保,国家规定在新建楼体外墙强制使用保温材料,而这些保温材料都是经过化学合成的聚合物泡沫材料。又如,素有“保温材料之王”美誉的酚醛泡沫材料是国际上公认的建筑行业中前途最广的一种新型保温材料,具有无毒、耐腐蚀、耐高温、不易燃,燃烧时也不会散发有毒烟雾等特点,其综合性能是目前其它保温材料无法比拟的。然而,目前在我国也有采用聚苯泡沫板作为外墙保温材料的,虽具有保温性能,但其易燃且伴有大量毒烟雾,一旦失火会造成严重后果。由此可见,这些土木材料性能都是由其化学成分决定的。

六、从大学学习特点与经验出发介绍学习方法,以法促学

土木工程绪论篇2

晚清时期,我国农业仍然处于以精耕细作为主的传统小农社会,人们通过深翻土地、土地轮耕等方式,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条件,没有数学、化学等自然科学作基础,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但多为经验总结,缺乏足够的科学性。《农学报》之前,少量的综合性期刊对西方农学知识进行了零散的报道。甲午战败后,人们重新审视救亡图存之路,认识到农业立国的重要性,学习西方近代农业科技成为先进知识分子的共识。报刊成为宣传新思想和科学技术的主要阵地,各种报刊雨后春笋般地纷纷创立,学术性报刊也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光绪二十三年(1897)创刊于上海的《农学报》,以罗振玉、蒋黼、朱祖荣等创办的以上海务农会为依托,故起初称《农会报》,出版长达10年之久,至光绪三十一年(1906)十二月停刊,共出305册。初为半月刊,第19册起改为旬刊。《农学报》是中国最早的农学刊物,同时开创了专业性科技期刊之先河,主要是对近代西方农学知识的系统性传播,不涉及明显的政治倾向,因此受到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农学报》在我国农业近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翻译引进西方农学的同时,也刊载了中国古代传统农书。在中国古农学日渐式微与西方农学如火如荼的交支中,《农学报》担当了一个传承与革新的重要使命,是当时传播近代农学知识的重要刊物。《农学报》的已有研究成果[1-3],多是从编辑出版、传播策略角度予以概述,对其传播体系所作的研究甚少。笔者曾对《农学报》之前的综合性期刊作过研究,[4]在此,对其所引入的农学分支学科作初步探讨。?

一、农作物学、园艺学与林学?

在农作物学方面,《农学报》先后刊载的有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下(1897年5月)第2册王丰镐译的《论米之种类出产及性质》,杜均安的《山东试种洋棉简法》;光绪二十三年五月上(1897年6月)第3册王丰镐译的《论麦之性质及种类》《论麦制面包》;光绪二十三年十月下(1897年11月)第14册陈寿彭译的《茶论类志》等。涉及农作物的文章比重较大,几乎涵盖了主要的农田作物,如米、棉、麦、茶、薯、粟、烟、稻、麻、甜菜、花生、山芋、苜蓿以及各种饲料作物和牧草等。对所述作物的产地、种类、形状、性质、耕作方法都作了详尽的介绍。其中《论麦之性质及种类》一文将麦分为“有须”与“无须”两大类:“有须类长短靡定,无须类农家不甚喜种。然春间播种,即能刈获。有须类植于秋令,至冬可收。又有坚?麦类,于冬则无须,逢春则须生”。[5]除此两大类外,又一种麦为“绒毛麦类”,“头生短而软之丛毛,可分红白两色,其穗有短长松紧之别。有圆者长者,及长而紧者,名康姆潘克脱姆类”。[5]又有类此者,名为“陌密麦”,“其穗头则又分”。总言之,肥土是麦类生长的必要条件,“长麦类宜于天气干处,短麦类宜于天气湿处,其种法最妙得肥厚地土。他如砂土白粉土处亦佳”。倘若“天气湿处,如得松干土最妙。若湿软而深之土,则仅长枝梗而已”。英国种法先求肥土,种麦于种豆田之后,将助其生长。松犁并隔数时,“以息养其地亦佳”。种时莫妙于秋冬之初,“其时泥土尚韧。他?不生,惟宜播麦。播麦之法,或乱撒或排匀均可,而排匀种法较佳。因可省子种,生产亦繁”。[5]解释了不同麦种的特性,进而说明要合理播种、因地制宜,提高生产效率。除此之外,对作物的土地选择、播种、栽培、施肥、除草、收获等栽培技术也有具体描述。其间各种注意事项也有详细规定,并告知如何提高产量,简洁易懂又不失条缕清晰。?

在园艺学方面,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1897年12月)第16册有慕陶居士的《艺菊法》;光绪二十五年六月(1899年8月)第75册有陈寿彭译的《种花新法》;光绪二十五年九月(1899年10月)第82册有福羽逸人著、沈?译的《果树栽培总论》,后在第83至92册连载;光绪二十七年七月(1901年8月)第152册刊载有福羽逸人著、林壬译的《蔬菜栽培法》,后在第153至158册连载。园艺学方面,主要是对果树、花卉、蔬菜等园艺类的种植栽培技术作了详细介绍,涉及种类较多。光绪三十一年六月(1905年7月)刊登的《园艺类》一文将蔓类、果实类、花卉类、树木类以及园艺机械,筑造花园法等都归为园艺类,并指出乔木、灌木、花草的特殊功能,“装饰园艺至近时更流行,殆为不可缺之物。本部即从花园公园所培养之装饰乔木、灌木,及牡丹类菊类等花卉,皆陈列之。其目的因诸国气候风土相异,故其特种植物务说明其移植栽培之方法及其结果”。[6]这充分说明观赏园艺在当时已经成为流行趋势,人们在研究花草树木的实用价值之余,亦认识到这些物种的美化功能。所涉种类之多,几乎涵盖了现代园艺学的主要品种。同时,还强调因地制宜的重要性,气候风土相异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移植栽培,这将趋利避害,促进植物生长。《蔬菜栽培法》一文提出了“客土”这一概念,客土即“补助土也”[7],用以改良土质,如“粘力过多者,混硅砂以减之。粘力过少者,混粘土以增之”。[7]认为用客良园地,“效虽不及肥料显”,然可“一劳永逸,可使植物当遂其生,其益无限。改良之土,再施肥料,其效尤大”。[7]该文用土壤学知识来论证客土的作用及对蔬菜栽培与植物生长的重要性,科学性明显增强,更具说服力。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中国论文联盟 林学方面,光绪二十五年五月(1899年7月)第72册刊载有(元)俞宗本的《种树书》,后在第73册、第74册连载;(日)铃木审三著、桐乡沈?译的《森林保护学》分载于第79至83册;光绪二十五年八月(1899年9月)第79册有铃木审三著、桐乡沈?译的《林业篇》,之后在第80至86册连载;光绪二十五年十月(1899年11月)第87册刊有陈寿彭译的《论日光与林木之关系》;光绪二十六年十月(1900年12月)第125册刊有奥田贞卫著、樊炳清译的《森林学》,后在第126册至第129册连载;光绪二十七年六月(1901年7月)第148册有本多静六著、林壬译的《造林学各论》,之后在第149至152册连载。林学士铃木审三将森林保护学的重要性予以强调,指出“保护学与造林学,共为林学中最重之分科。造林之法虽合,而保护之术未周,利难操券”。[8]其要在“考妨害林业者之内外种类及性质,惩前警后,杜渐防微”。[8]保护类别有三,一为“妨害林木及作业者之种类性质及原因”。[8]二为“妨害物之所为及损害之厚薄多少”。[8]三为“抵御及预防之法”。[8]文中指出,林业之害,分为四种,“一天然害,二植物害,三动物害,四人间害。四者之中,人间害关系最广,考其原因,究其种类,计其损害,而讲预防之法,亦最费力”。[8]作者将保护学与造林学等同视之,若“造林之法合,而保护之术未周”,则会妨碍树木的生长过程,指出应首先考究各种林木的具体属性,其次分析外界之害有天然、植物、动物、人间四害。认为气候、燥湿、土地、杂草、兽虫、砍伐等因素制约林业的发展,考究其原因,对症下药,防治各种病虫害,尤其要重视预防之法的作用。铃木审三在《林业篇》一文中述及:“今乃设界限矣,画壤为田,占林作圃,而营生置产之途开矣。如是农业最先开,次及林业,而为诸业之前导”。[9]故人家之侧,“率为农田,农田之外,始为林地。人家益增,则林地益远”。林地多取农地所弃,在密迩市集之区,“或高陵起伏,难施肥者,或无湿气者,或倾斜土易崩者,则立杂木林,供薪炭,或为原野丛生荆棘,变瘠为腴,故有林地农场,犬牙交错”。林农交错,既因土性之优劣不同,“虽然有土性良优,而舍森林无别用者,斯别有大原因在矣。原因者何也?曰森林之旨趣也。诸业旨趣,计收入之增而已。若兼有安土利民之责,略小图大,舍近谋远者,林业盖特出矣。故大别有二,一为私业,一为公业。私业曰供用林,公业曰保存林”。[9]从地质学、气象学角度分析得知,“如今日之动植物带,人类始生,榛息以?蛴?丰草长林,弥望无际,其木皆天然生育。”对林业形成之源流进行了论证推理,并将林业与农业给予了明确的界定。认为各种行业均以增加收入为旨趣,而“兼有安土利民之责,舍近求远者”,尤以林业最为突出。从“公业”和“私业”两种取向,将其分为保存林和供用林两类,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论日光与林木之关系》一文中对日光的作用及日光与林木之关系加以略述,“树木生长以受太阳光线为要,而树之成长速,尤要须光线。树木须光线之度,有多寡之差,非尽同一。若所受光线少,或全遮断光线之透射,而其树木全枯死或萎缩,而不长者。此类树木称阳树。若所受光线少,或被遮断,不触光线,而无害树之成长者,或其树木幼时不好光线直射者,称阴树”。[10]根据树木对日光的喜性程度,此文将其分为“阳树”和“阴树”两类,进一步阐释树木所需光线多少,“依其地之方位,而有差异”。[10]如生长在暖地,不需多光线,而生长在寒地不受光线,将会枯死。另外,“树木需光线之度,亦依地味而有多少之差。地味善良之处比之瘠薄地,虽少光线能堪之”。[10]除以上两种因素之外,“光线作用与树木形状性质,亦有关系。造阳树林者,不可过密,阴树之造林宜密矣”。[10]文中认为日光与林木之关系,与其方位、地味、树木形状性质等因素相关,造林时,须全面分析林地、树木的特点,考究其光照条件,种植适宜的林木,以利其正常生长。?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中国论文联盟二、植物保护学与病理学?

在植物保护学方面,光绪二十三年八月(1897年9月)第9册有古城贞吉译的《论益虫》;光绪二十四年十月(1898年12月)第51册有藤田丰八译的《豫防稻热病法》;光绪二十六年二月(1900年3月)第99册有藤田丰八译的《果园气薰法》;光绪二十六年八月(1900年9月)有藤田丰八译的《虫害预防法》;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1904年1月)第242册有出田新的《农作物病理学》等。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1897年12月)第16册小野孙三郎的《害虫要说》一文中,对农作物灾害作了概述,认为农作物大敌有两种,其一为“天灾”,其二为“虫灾”及“病灾”。天灾“非可以人力制”,而虫灾及病灾,则“人得预防之而驱除之,以免其灾”。[11]故,欧美诸国“考察研究害虫及病害发生之由,而立预防驱除之方法,不遗余力,以是罹虫病诸灾者甚少。独我邦未究其理,一有虫病,即周章狼狈,不知所为,祈鬼神,托巫祝,以攘其害,其实毫无寸效,适彰其愚耳。夫虫之为害,不止于田圃农作物,实为饥馑疾疫之媒,流害不鲜。故求改良农事,宜先知虫病发生之由,及其预防驱除之法也。凡虫类发生有二种,一为卵生,一为胎生”。[11]认为人灾可以通过预防而驱除,应该调查其病害原由,探究防治方法,而不是依附于鬼神。万物是相互联系的,虫害的病发会扩散殃及其他领域。因此,必须及时预防制止,并详细介绍了卵生和胎生两种害虫。《预防稻热病法》对稻热病进行如下描述,“稻热病流行之区域甚广,几于全国所至有之,各处称谓不同。在东京附近则称稻叶枯凋,呈赤色者,总为稻热病。在东北地方,则称稻穗枯凋者为稻热病”。[12]播摩人小西笃好,著《农业馀话》,其言曰“稻热病发生于低下之田,或冷水所流入之田。人以为此病发生于稻叶,非也,其实因水冷而根腐也。其他如秧苗田迹中,肥料过多处,或表土浅而底土坚处,亦多生此病。由于伤其根也,又当穗将出时,有发稻热病者,穗颈现黑色,渐渐枯凋,是同为稻热病,但少异其状耳。故称之曰穗稻热病云云,是其所说之大略也。以上所说与今日所谓稻热病相符合,此病亦发于秧苗田,往往因地异名,然其病实同,或征菌发生以酿之。但因其病之发生时期,及其发生之处不同,故名乃致异耳”。[12]此处对稻热病因作了明确的界定,纠正了人们认识上的误区,发生此种病时出现的症状也有介绍,并指出同类型的病由于时间、地点不同而名称亦有差异,实则为同一病理,这对人们应该如何预防稻热病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农业工程学?

在农业工程学方面,光绪二十三年六月(1897年7月)第6册有蓝涉尔芒著、吴尔昌译的《农具图说》,并连续在之后的35册都有连载;光绪二十四年八月(1898年9月)第44册有藤田丰八译的《灌田要旨》;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1899年1月)第56册有陈寿彭译的《用弯放水筒排水法》;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1899年12月)第89册陈寿彭译的《论农力》等。《农具图说》这部论著系统介绍了农用工具的种类及其功用,包括犁、耖、耙、锄、耧等基本用具及各种机械工具,如捆禾具、划田具、粪壅具、打谷具、筛谷具、压草具、洗根具等,并附之图示,精确地分析器具的各部分功能,以使人们明白其工作原理进而熟练使用。《灌田要旨》一文认为灌田要注意四点:其一,“灌田之水欲温,冷水则灭田中温度,妨碍生长。故与其朝灌宁于日夕,与其自近,宁取远流,迂回缓引,以灌之为可”。[13]其二,“灌田之水,须不再令流出。自浸地中,日光所温之水,渐次入地,不啻地吸其水中养质,亦藉吸空气及温度,使固形养质易分解”。[13]其三,“稻生长期中,时时排水,脱干田面,导大气于地中,以促肥料溶解,是为紧要。若徒以稻为水草,注水过多,乃过之甚者,如此,则终不能收获十分,且征菌病之原因,多由于此”。[13]最后,“灌水多少,因时而异,自插秧至穗藏叶中,水约深二寸至三寸,其后渐次减水,花湿田面即可,穗渐出,乃排水,直干其田,令稻成熟十分,但本来多水之田,不易脱干,宜止灌水”。[13]这告知人们何时灌田,何时排水,灌溉时保持的水温,水分不同的田地注水多少有别,与所需日光、肥料相适宜,并强调在不同的生长期,所需水分也不尽相同,要适时而调节。《论农力》一文对农力的作用作了如下表述,“凡农家课功,计一马所具之力,适足抵强健佣工五人,一切农具,比较优劣,皆以此为程,则设以两马一人之力,驾农器一具而所作之工,适等于同时十一人之并力,则其机器已不遗余力,可称尽善无憾,反是而不及十一人之并力者,则其器尚需讲求”。[14]而新出之器,利用良多,“造作之奇,神妙不测。仅有以一健夫驾一马或一骡,作苦田间而其功较二十人所作手艺,多而且胜者。近来农用器具,工巧绝伦,??于陈法,无可比例。然新法之出,方兴未艾,而间犹有用迟缓费事之手工者,其所失不少,以后宜切戒也”。[14]从实验中分析得知,“驾农器一具而所作之工,适等于同时十一人之并力”,足以表明人力远不及农力之大,这是推广使用农力的重要原因。农力从动物之力(马、牛)发展为各种机械工具,这些农用器具工作效率之高亦是人力所无可企及的,而且制造渐趋精巧,便于人们使用,简便省力,切实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四、农产制造学?

在农产制造学方面,见载有:光绪二十五年六月(1899年7月)第74册今关常次郎著、佐野谦之译的《制纸略法》;光绪二十六年六月(1900年7月)第110册藤田丰八译的《制麦纽秆法》;光绪二十六年八月(1900年8月)楠岩编、沈?译的《农产制造学》,并在第116册、第117册连载;光绪三十一年九月(1905年10月)第304册的《干燥蔬菜制造法》等。《制麦纽秆法》一文中将制麦纽秆法分为“艺麦”、“收秆”、“藏秆”、“切秆”、“选秆”、“漉秆”、“结纽”七个阶段,艺麦是第一阶段,应注意,“麦秆性喜向阳通气,而恶卑湿阴蔽。土以真土、砂真土为最宜,砂地次之,赤黑粘土颇忌。种之上者,茎长大纯白,光泽鲜明,皮薄肉软,有弹力,收额丰,制工省。其次者,种性能堪阴湿,而秆质较柔,茎形亦细,宜制细纽。莳期在秋土用时,一反步下种子二升,至二升五合,欲得粗秆,莳宜疏,地下垦松。临莳再垦,尽碎土块,施足根肥,寒中发芽后,溉水数次。如后垦共五次,每垦必粉碎根元之土块,二次垦时,施上肥,肥料皆取鱼类,一反步施量,约二十贯,宜视地味之沃瘠,有所增减,根元培土,风雨不摧,至春季,不宜灌水”。[15]艺麦是一个基础,也是一个尤为关键的环节,按照麦秆的喜性而选择与之相适宜的土壤、气候、光照等自然条件,运用正确合理的种植培育方法收获优质的麦秆,并告知人们,“种性能堪阴湿,秆质较柔,茎形亦细”时,宜制细纽,而若制粗秆,则应“莳宜疏,地下垦松。”施肥则要根据“地味之沃瘠”而来适当增减,并且指出垦松、灌水的时节、用量,从而为结纽提供良好的原材料。此外,对收秆、藏秆、切秆等环节都有详细地介绍,为人们制麦纽秆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农产制造学》一文介绍了麦酒、葡萄酒、清酒、酒精、糖、蓝、酱油、水饴、茶、乳油、胭脂、烟草等各种日常用品的制造方法、工序及注意事项。其中,在谈及制茶时讲到,“茶树属厚皮香料,植物学名楷米里依的弗拉,摘其嫩叶以制茶”。[16]摘采与贮藏是两个重要的环节,对摘采的时间予以明确的规定,“摘采期有早晚,则四月上旬为始,茶之新芽茁四叶时,摘芽尖及上之三叶,留芽根之一叶,新芽舒五叶时,摘端三叶,去下两叶,留柄,摘日宜晴忌雨”。[20]摘芽、留芽、留柄都要按照具体说明而按序完成,以收获优质上等的茶叶,而且不得随摘随制,“所采之茶叶,必须暂行贮藏”[16],并采用“作筐以木为圈”、“筑土室”、“制所下设窖”等多种贮茶方法进行保存。此外,还将茶分为煎茶、红茶、碾茶、乌龙茶等多个种类,每种茶的制法都略有差异,文中详细论述了各种茶叶的制作过程、方法。如在制煎茶时,其工作分为“蒸凋”、“揉搓及干燥”、“精选”三个步骤,对于蒸凋的原因,也予以解释,“蒸凋者,所以去其弹脆两性,以便搓揉,且发特有之香气也。叶以竹筛去尘埃,约六十勺入蒸笼”。[16]而红茶与煎茶有所区别,“煎茶蒸之,令凋萎。红茶则晒之令凋萎。其法,将茶叶摊于席上,向日光曝之,时时搅拌,经一时内外,全萎。其萎之适度,一弹脆两性均失,握之无声。二叶柄屈之不折,且不破。如此,则叶之卷伸如意,破碎无忧。既美外观,并少耗失,知充分凋萎之为益大也”。[16]由此可见,制茶工艺与传统相比,已有了明显的进步。精细的分工,先进的技术,缜密的方法,科学的原理,为我国制茶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从科学的角度指出,茶叶所含的重要成分为茶素,“茶素名替以尼,即茶之主成分也。结晶如绢丝,味若有毒,茶中含极微。故饮之不为病,转得收兴奋之功。叶最嫩者,百分中具茶素三分,渐老渐减,及秋,仅存一分内外,覆下园之茶叶,有茶素较多”。[16]除茶素外,还包括单仁、叶绿素、树脂、挥发油、粗纤维、加里由姆等成分。这一阶段,对茶叶的成分、特性、加工、制造原理都有了深入的认识和研究,我国唐宋时期制茶业发展到鼎盛局面后便日渐转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科学技术。因此,利用他国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呼吸外界的新鲜空气,从而促进我国茶业的发展,改变落后的状况,已成为迫在眉睫之势。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中国论文联盟五、《农学报》传播价值?

《农学报》作为我国最早的农学刊物,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引进西方农学知识,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当时《农学报》、《算学报》等专业性刊物先后出现,它们没有提出明确的政治主张,转而传播新学,一定程度上起到开通风气、转变观念的作用。中国自古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精耕细作是其最显著的的特征。直到晚清时期,在闭关锁国政策的束缚下,与外界的交流被迫阻隔,而此时的西方农业科技却呈蓬勃发展之势,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这就从根本上提高了农业生产率。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运用于农业领域,为农业注入科学的因子,使其上升到一门学科的高度,从而提高了农学的地位,逐步改变“农者不学,学者不农”的传统观念。《农学报》在新闻传播事业中可谓史无前例,一改此前的综合性期刊形态,首创了专业性科技期刊这一范式,为其后诞生的专业性期刊提供了先例,这种集中地传播方式,使读者更系统深入地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轨迹与最新动态,对于潜心研究的专业人士来说价值更高。在农业史上,《农学报》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农学知识,在西学东渐的漫长历史中,有识之士纷纷译书著说,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军事工业,以求“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后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一时各地报刊纷然并起,出现了第一次办报高潮,多数为政论报刊,之后,开始重视西方教育和科学知识的介绍。而《农学报》正是这个时代孕育的产物,罗振玉、蒋伯斧、朱祖荣等人认识到农业变革的重要性,倡导创立农学会,进而创办《农学报》。《农学报》之前,涉及农学知识的报刊较少,在一些综合性科技期刊中略有记载,笔者对其做过统计,如《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中西闻见录》、《万国公报》、《格致汇编》、《时务报》、《知新报》、《利济学堂报》等。起初也只是零星地报道,直到《知新报》中,才首次将“农事”做为一个专栏独立报道,而《农学报》在这些期刊的基础上,以其独特的姿态树立于报刊之林,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农学,首次将其作为一门学科系统传播。?

《农学报》传播的内容以东西方译著为主,其中包括农作物学、林学、园艺学、蚕蜂学、畜牧兽医学、植物保护学、农艺学、农业工程学、水产学、农产制造学等农业应用学科,其所涉及的各个类目与农业基础科学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农学体系。所翻译的农学著作既有近代农业科学理论,如《农学初阶》、《农学入门》、《农学论》等,从理论上对农学知识作了系统的阐述,引导和树立人们的农学思想和农业观,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西方的农学知识。此外,西方先进农业技术是《农学报》传播的主要内容,如种植、耕种、园艺、虫害防治、水利、农产制造、水产养殖、农业机械等技术,为我国传统农业带来了新鲜空气,从根本上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披上了技术的外衣,其内核也逐步发生变化。农学理念的的科学性和农业技术的先进性,是《农学报》传播内容的两个显著特点。全面系统地引进西方农学著作,说明当时有识之士有志改变中国积弱积贫的社会局面。在当时中国社会条件下,西方农学与农业技术彻底被人们接受并运用于生产,还需要一段漫长的时期,《农学报》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生产现状,但是也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启蒙作用,在农学史上所形成的开创性地位功不可磨,对之后《北直农话报》、《农学月刊》等农学刊物的出现提供了范例。《农学报》所创造的科技传播价值在于将自然科学知识运用于传统农学,首次将农业分类精细化,为我国现代农学体系的完整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姚远,王睿,姚树峰.中国近代科技期刊源流(1792-1949,上中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2] 朱先立.我国第一种专业性科技期刊——《农学报》[j]. 中国科技史料,1986,7(2):18-24.

[3] 宇文高峰,姚远,郭开选.我国最早的农学期刊《农学报》的办刊特色[j].编辑学报,2003,15(1):12-13.

[4] 刘小燕,姚远.《农学报》之前西方农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9(6):1085-1090.

[5] 论麦之性质及种类[j].王丰镐,译.农学报,1897(3):7-8.

[6] 编者.园艺类[j].农学报,1905(296):4-5.

[7] 福羽逸人.蔬菜栽培法[j].林壬,译.农学报,1901(152):3.

[8] 铃木审三.森林保护学[j].沈?,译.农学报,1899(79):1.

[9] 铃木审三.林业篇[j].沈?,译.农学报,1899(79):1.

[10] 论日光与林木之关系[j].陈寿彭,译.农学报,1899(87):2.

[11] 小野孙三?.害虫要说[j].鸟居赫雄,译.农学报,1897(16):1.

[12] 豫防稻热病法[j].藤田丰八,译.农学报,1898(51):5.

[13] 灌田要旨[j].藤田丰八,译.农学报,1898(44):4-5.

[14] 论农力[j].陈寿彭,译.农学报,1899(89):2.

[15] 制麦纽秆法[j].藤田丰八,译.农学报,(110):2-3.

[16] 楠岩.农产制造学[j].沈?,译.农学报,(117):64-68.

the transmission of ?agricultural journal ?and basic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liu xiao?yan?1,yao yuan2*

(1.s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northwest university;

2.research institute of editing and dissemination,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069,china)

土木工程绪论篇3

本校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采用沈蒲生教授主编、梁兴文教授副主编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第三版)为教学课本,全书共分为绪论、混凝土结构用材料的性能、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力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钢筋混凝土受扭构件承载力计算、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力构件承载力计算、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裂缝、变形和耐久性、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以及附录。该课程的教学涉及到四本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及《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该书主要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学生,故对学生要求主要了解前两部规范在课程中的应用。课本中所涉及的路桥的相关设计可对学生不做要求,让学生先对建筑工程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知识做全面透彻的学习,之后可以在对路桥的相关设计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学习,以免在初学过程中造成知识混乱。现以沈蒲生教授主编的教材为依据,除绪论外,每章分别从通识基础(前期知识)、启示与思考(教学重点)以及实践与拓展(后期需通过实践进一步拓展与完善的知识)这三个方面介绍。

一、绪论

绪论部分虽然没有涉及到很多的课程知识,但是讲好绪论课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这门课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乐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并且引导学生把学习混凝土结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为人类实际生活服务,故上好绪论课是激发兴趣的关键步骤。授课可以利用大概一个课时的时间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同学感性的认识什么是混凝土结构以及混凝土结构的优缺点,然后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混凝土结构的发展简史,将学生的思维引导进入新学科的大门并使他们对本学科产生较大的兴趣。对比国内外混凝土结构的发展,简要介绍该学科的最新动态、当前发展趋势、研究热点以及争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达到了绪论的目的。

二、混凝土结构用材料的性能

1.通识基础: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并非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需要学生之前学的课程知识做支撑,才能够顺利地学习新的知识。土木工程材料是学生前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详细介绍了在土木工程实际结构中各种材料,而本章的学习就依靠学生在该课程中学习的关于钢筋以及混凝土的知识,对于学生既起到复习,也起到预习的作用。

2.启示与思考:根据长期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反馈,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把握课程知识,教师的教学重点应在于详细讲解钢筋与混凝土的各项性能,混凝土强度指标以及其余变形。而本章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学生是否能透彻理解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它是保证钢筋和混凝土这两种力学性能截然不同的材料在结构中共同工作的前提,向学生讲解清楚这一知识点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工作,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之后课程中钢筋混凝土的承载力计算。

3.实践与拓展:本章主要涉及混凝土结构用材料知识,在整个通识教育体系中已完成了材料知识的学习,课后学生可以通过试验深刻认识材料的各项性能,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影响材料的各项因素,掌握混凝土结构用材料的性能,以此为基础可以深刻理解后续课程结构测试技术中混凝土结构检测的机理,可以有比较的学习砌体结构、钢结构设计原理中结构用材料的各项性能,从材料上认识不同结构的异同以及为后续课程建筑施工技术关于钢筋混凝土工程章节打下基础,帮助该课程适时地减少此方面的课时并加深应用。

三、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

1.通识基础:力学知识是土木工程学习的核心内容,在学习本章之前,学生就已在材料力学中简单学习到了以容许应力法为基础的设计方法,而本书是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为依据,该本规范已从容许应力法过渡到了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这就需要在通识教育下学到的概率论知识做基础。

2.启示与思考:由于已学过容许应力设计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应当讲清极限状态设计法的概念以及与容许应力法的区别,重点讲解公式γoS≤R,各种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以及它们出现的背景,学生要清楚理解这其中的意义并且灵活应用,荷载效应组合以及取值是建筑工程学生应当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课后教师应当要求学生熟悉一些出现在建筑工程中的专业术语,如安全等级、设计基准期、设计使用年限以及目标可靠指标等。

3.实践与拓展:本章内容较抽象,要求学生清楚理解其中概念,因此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选择部分题目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这样才能在后续章节以及课程混凝土结构设计、砌体结构、钢结构房屋设计、基础工程中关于结构设计的内容进行应用,这是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应用最普遍的知识点,学生务必掌握清楚。

四、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力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土木工程绪论篇4

一、PBL教学的基本理论

PBL教学法是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orrows于1969年提出的基于构建主义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PBL教学法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主体主动建构的结果,因此,教学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原封不变地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的形成。

二、目前本科土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土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在一般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从教学角度考虑土力学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土力学是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一个练兵场。由于土力学的自身特点,在目前本科的教学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难以把握各知识点间的联系

由于土是由固、液、气三相组成的松散颗粒,具有不均匀、各向异性且随时间在不断变化的特点。因此土力学具有概念多、参数多、假设多的特点,不像材料力学、结构力学那样具有严谨的理论系统。学生难以把握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与知识脉络,常会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况。

2.课程学时有限,学生对专业背景了解甚少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土力学课程都安排48学时左右,要任课教师在这么短的学时内讲完所有理论知识,时间是相当紧迫的,更别谈在课堂上给学生补充一些相关专业背景知识。正是因为缺乏对专业背景知识的理解与一些基本的感性认识,使得学生学起土力学来非常吃力。由于难懂、难学,就造成了不想去学的恶性循环,导致学生对土力学学习失去了兴趣。

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缺乏思考精神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成绩都是采取期末“一卷定音”的形式,缺少平常学习过程中的考核,学生存在“平时不学不要紧,只要期末背诵下重点、做做历年试题就能及格”的侥幸心理。这种考核模式直接造成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对专业问题缺乏思考意识,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专业基础不扎实,所谓的专业应用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其实也是一纸空文。

三、PBL教学法在土力学教学中的实践

针对上文提到的本科土力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作者在多年的土力学教学中引入了PBL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有着很大的作用。其主要实施步骤如下:

1.在绪论中引入问题,布置课程讨论任务

目前很多老师都不重视对土力学绪论的讲解,一般就让学生回去自己看,其实这里就失去了一次与学生沟通的绝好机会,失去了提起学生对土力学学习兴趣的“第一块金牌”。其实,教师可以利用绪论介绍的一些专业背景如比萨斜塔、虎丘塔等学生熟悉的经典案例,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是什么原因引起这些塔的倾斜呢,它们一年的倾斜度有多少呢?若要使塔不倒,那么它们的最大倾斜角是多少呢?教师还可以通过趣味问题如太沙基在雨天泥地里滑倒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提出有效应力原理。通过这些趣味问题的介绍,让学生对土力学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所列的问题中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归组学习。

2.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加强引导

每组学生领到任务之后,可根据各自的问题进行分工协作、相互交流,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等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土力学中该问题的研究动态、研究方向等。这一过程是学生学习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教师要加强在这一过程中的指导,引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课堂交流,学生充分讨论

在课程进行到中期时,每组学生派一个代表,把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成果、个人想法及期间遇到的问题集合整理,以PPT的形式向全体学生讲述。在学生发言及自由讨论后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对学生的问题基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加以正确呈现;点评各组的作品,为学生整理思路,提出作品的不足,让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系统开发的各个细节,引导学生全面分析问题,从而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以上是PBL教学的主要实施步骤,其实在日常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基于PBL教学思想的其他方案,比如提前让学生做下一课程的计算题或习题,这是简单便行的一种方法。学生通过解题,达到了预习与思考的目的,这样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在教师上课讲解的过程中就会有目的地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四、结语

PBL教学法强调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是发展学生智慧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教学过程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主线的要求,强调教学的探索性和研究性,重视学生感知、思维、兴趣、动机等综合素质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正如土力学奠基人太沙基所说,土力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其实,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PBL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法,不仅要求教师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善于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

本文以土力学教学为例,旨在抛砖引玉,以期土木工程教育界同仁能够共同讨论高校本科土木工程教学改革,建立一种适合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能力发展,适合本科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美)埃德温·M·布里奇斯,菲利普·海林杰.以问题为本的学习在领导发展中的运用[M]. 冯大鸣主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土木工程绪论篇5

清人李调元的《南越笔记》卷七也记载位于今越南的占城向明廷进贡花梨:"占城,本古越裳氏界。洪武二年,其主阿答阿首遣其臣虎都蛮来朝贡,其物有乌木、苏木、花梨木等。"《南越笔记》卷十三又记载:"花榈色紫红,微香。其文有若鬼面,亦类狸斑,又名花狸。老者文拳曲,嫩者文直。其节花圆晕如钱,大小相错者佳。'琼州志'云,花梨木产崖州昌化陵水。"

屈大均所著的《广东新语》卷二十五记载:"海南文木,有曰花榈者,色紫红微香,其文有鬼面者可爱,以多如狸斑。又名花狸,老者文拳曲,嫩者文直,其节花圆晕如钱,大小相错,坚理密致,价尤重。往往寄生树上,黎人方能识取。产文昌陵水者,与降真香相似。"

另外,在我国古代史料中,也有将黄花梨称之为"花黎"的。如宋赵汝适所撰的《诸番志》卷下提到了"花黎木":"海南,汉朱崖、儋耳也。……四郡凡十一县,悉隶广南。西路环拱黎母山,黎獠蟠踞其中,有生黎、熟黎之别。土产沉香……青桂木、花黎木、海梅脂之属。"

综上所述,现在我们所说的黄花梨在我国古代有"花榈"、"花梨"、"花黎"等多种称呼,但是今天的"黄花梨"称谓何时才流行起来的呢?一直以来,对于"黄花梨"这个字眼的由来,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是由于清末大量使用新的低档花梨,才在花梨之前加了一个"黄"字,也有人认为是二十世纪初,由著名学者梁思成等组建的中国营造学社为了在明式家具研究中将新老花梨区别,便将明式家具中的老花梨之前加上"黄"字,但"黄花梨"之名究竟何时才出现的,许多古典家具研究专家未能在历史资料中找到明确的记载而莫衷一是。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最后在《大清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实录》(以下简称《大清德宗皇帝实录》)里发现了这样一则史料,

《大清德宗皇帝实录》卷四百六记载,光绪二十三年六月,庆亲王奕在为慈禧皇太后修建陵寝时上奏折:"己卯,庆亲王奕等奏,菩陀峪万年吉地,大殿木植,除上下檐斗科,仍照原估,谨用南柏木外,其余拟改用黄花梨木,以归一律。"

奕辽献嗾垡桓鲈潞,得到了光绪帝的回复,"(光绪二十三年秋七月)癸丑。谕军机大臣等,朕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东西配殿,照大殿用黄花梨木色,罩笼罩漆,余依议。"(见《大清德宗皇帝实录》卷四百七).光绪帝的这份上谕,亦被收录到《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里,《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二十三册里记载:"光绪二十三年七月二十六日,军机大臣面奉谕旨,朕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东西配殿照大殿用黄花梨木色罩笼罩漆,余依议。钦此。""交工程处,本日军机大臣面奉谕旨,朕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东西配殿照大殿用黄花梨木色罩笼罩漆,余依议,相应传知王大臣钦遵办理可也。"另据《大清德宗皇帝实录》卷四百三十记载,光绪二十四年九月:"庆亲王奕恋茸,吉地宝龛木植漆色,请旨,遵行得旨、著改用黄花梨木,本色罩漆。"

从上述记载可知,清末光绪年间,庆亲王奕猎诤颖弊窕菩陀峪为慈禧修建陵寝时,提议其陵寝内大殿的建筑材料使用"黄花梨木":"大殿木植,除上下檐斗科,仍照原估,谨用南柏木外,其余拟改用黄花梨木,以归一律。"

以上为《大清德宗皇帝实录》、《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中有关"黄花梨木"的文献记载,庆亲王奕猎谛薮褥陵时建议使用"黄花梨木",获得批准。但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慈禧陵内大殿的建筑材料是否确实采用黄花梨木制成呢?为此笔者特地打电话向曾任清东陵文物管理处研究室主任的徐广源先生请教,得到了徐先生的肯定回答,据徐广源先生说,清菩陀峪定东陵慈禧陵内的大殿使用了黄花梨木作材料,这在清代陵寝中是极为奢华的。

笔者后来又找来徐广源先生所著的《清朝皇陵探奇》一书,该书详细记载了慈禧陵的修建及重修经过。慈禧的菩陀峪定东陵于同治十二年八月二十日破土兴工,经过六年的紧张施工,于光绪五年六月建成。但是光绪二十一年八月,东陵守护大臣上奏朝廷,说菩陀峪万年吉地各建筑因连年雨水过多,多有渗漏、糟朽、爆裂、酥碱等情形,要求派人查戡,抓紧修理。慈禧于是抓住这个机会,从中大做文章,最终又进行了耗资巨大的重修工程。在重修工程中,原菩陀峪定东陵内的方城、明楼、宝城、大殿等一律拆除重建,光绪二十二年九月下旬,慈禧陵大殿拆卸完毕。发现部分大件木构件有糟朽裂缝现象,这是原建时未料想到的。经过现场勘视,决定将235件大木件中的208件更换为新木件,仅留用27件。负责慈禧陵维修的奕、荣禄为讨好慈禧,决定将三殿所有大木构件全部改用珍贵的黄花梨木,"慈禧陵隆恩殿和东西配殿,除斗拱使用楠木外,其他所有木料全部改用黄花梨木"(徐广源著《清朝皇陵探奇》第二章,清东陵,第177页),这也印证了笔者在《大清德宗皇帝实录》里所看到的慈禧陵大殿采用"黄花梨木"的这则史料记载。

土木工程绪论篇6

一、清季新疆建省前教育发展状况

自清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新疆建立军府制后,新疆社会秩序日趋稳定,地方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同年十月,吏部议准巴里坤、哈密“新移驻之同知、通盘,应定为直隶厅,归安西道管辖”。①至此,新疆地区部分的出现了省治。这就决定了两地可以选员参加科举考试。随着“关外耕屯日辟,商旅往来,生聚日繁”,巴里坤一带“兵民子弟郭书、讲射,渐已蔚然大观”。清廷希望关外居民能够“蒸蒸向化,弦诵相闻”,以期边疆持久稳固。这些是教育发展的经济与社会基础。有鉴于此,清廷决定将巴里坤“改设知府,添附府知县一员”,而乌鲁木齐同知则“改为知州”,且“附近之辟展同知、哈密、奇台两通判,均归巴里坤新设知府管辖”。这几处所添学额,岁科两试,每次“取进文童四名、岁试武童四名”。②此后,乌鲁木齐等处“率皆立学校”③。

而作为新疆统治中心的伊犁在新疆建省前却从未发展过科举教育,这是因为受制于清廷。清廷认为伊犁乃边疆要地,故而伊犁地方官兵应当以守土固边为主。守卡官兵要“自带子弟为跟役,以便训练”,其他官兵必须进行军事训练,以免“转致生疏”。④由上而知,伊犁地方的军事教育要远高于科举教育。时至嘉庆八年(1893年)二月,伊犁将军松筠上奏希望“设伊犁学额”,该建议立刻遭到嘉庆帝的驳斥,嘉庆认为伊犁距内地道远难行,将试卷送至陕甘学政处“长途往返,更费周折”。嘉庆责斥松筠要“留意边防,整饬武备”,这才是重中之重。因此发展伊犁教育“断不可行”。⑤

自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清廷对南疆实行了文化的封禁政策,南疆的教育几乎没有发展。这一政策导致了南疆社会文化变得死气沉沉。当时,南疆之人即使识字,亦只能“粗译文义”,而贸者“足记姓名而已”。⑥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新疆教育的发展主要是以乌鲁木齐至哈密一线为主。但有一点必须认清,清廷之所以在这一带发展教育,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边疆的稳定。新疆官、民、兵的主要任务仍是固土守边。道光十八年四月(1838年)乌鲁木齐都统希望“于乌鲁木齐建修书院”,后清廷以“舍本逐末,必致装备废弛,安望其悉成劲旅”⑦为理由加以驳回。因此,新疆教育的发展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二、清季新疆建省后教育发展状况

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后,新疆的教育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洋务运动阶段与新政阶段。新疆省制初建,左宗棠和刘锦棠大力提倡发展学塾教育,尤其是对南疆维吾尔族的教育。因此光绪初年,左宗棠平定新疆后,提出了“置学塾,训缠童”, 奏请改设郡县,设学塾,维吾尔族的儿童进行教育。光绪六年 (1880年),经刘锦棠奏请,镇西以西划归新疆。光绪十二年(1886年),升迪化州学为府学,设教授 1 名,管理迪化所属各县学务。原来昌吉、阜康、绥来、奇台各县设立的训导一律裁撤。镇西府改厅学,仍设训导。光绪六年(1880年)移镇迪道于乌鲁木齐之后,没有学额的伊犁、温宿、疏勒三府也设置了训导,以启迪文化。新疆文化教育的初步发展,为后来学堂的设立奠定了基础。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新疆设置提学使,由留日归来的杜彤提出了“求普不求高,用学务人厚薪不兼差,以次渐进不惑种人难于见功”⑧之说。而且还设立劝学所,作为提学使的下属机构具体负责各地兴学事宜。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署理甘肃新疆巡抚吴引荪上奏:“拟就书院改设学堂,其高等办法,仿照山东章程,暂分备斋正斋,督课外国语文。拟将旧设俄文学馆并入。再聘精通英、德、法语言文字者,以补所未备。至府州县应设各等学堂,当通饬筹款,一律仿办。” 于是,省城迪化就书院改设高等学堂 1 所,还设立两等小学堂 10 所。宣统元年(1909年)冬,又从京城调来理化算学教习 4 名,这样,学科设置逐渐完备。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新疆全省改设两等小学堂进入高潮,许多府州县都缺乏教师。在这种情况下,省城中学设立简易师范班,一年毕业,派往各地充当教习,待遇优厚,每月 30 元。尽管如此,各地仍然缺乏师资。光绪三十二年 , 迪化府建立了两等小学堂 1 所,作为全省的示范学校,各地纷纷派人前来观摩。又建立维吾尔族师范学堂 1 所,专门招收新疆南路各郡县送来的维吾尔族学生。维吾尔族师范学堂的设立,最能反映当时新疆办学人的指导思想。经过学务公所开会讨论,大家最终认识到:“今强邻环伺,缠处沃土而不才 ……必启其知识,使知今日各国待异种之苛,乃晓然于自处高天厚地,必授以技能,渐能为工为商,方免他日之贫困。”⑨而且维吾尔族师范学堂的毕业生,一般都由当地政府授以衣顶,或派为学董,派为乡官,新疆地方政府的学务官员也要对他们表示尊敬。

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新疆各地的劝学所33处,总董29名,劝学员101名。”联魁在行馆东院创设学务公所,“以为阖省学务总汇之区”⑩加强对新设学堂的管理。学务公所内设总务、普通、专门、实业、图书、会计等科 , 每科设科长、副科长、科员、省视学、司事、书记等员,额数不等。光绪三十四年 , 学务公所派人前往新疆南北两路进行教育考察,对办好的地方官吏,比如乌什同知彭玉章、焉耆知府张铣,都上报学部,得优叙,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地方官吏的办学热情。在前往南路调查过程中,调查人员发现不懂维吾尔族语言,是南路兴办教育的一大障碍,于是开始注重维吾尔族语言的教学,令师范中学班学习维吾尔族语言,各级官吏教习不得轻视维吾尔族学生,还免除维吾尔族学生的徭役。这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维吾尔族聚居区创办学堂的顺利进行。联魁任巡抚时,把新疆课吏馆改设成为法政学堂。新疆课吏馆由署理新疆巡抚吴引荪在光绪三十二年创办。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 , 联魁和新疆布政使王树楠、提学使杜彤、镇迪道兼按察使衔荣霈、法政学堂监督候补道杨增新等会商,认为“学堂之设原以造就人才,而仕途需才较诸学界为尤急。新疆统辖诸部,接壤强邻,亟应陶铸吏才,以备内政外交之用”,(十一)决定把课吏馆改为法政学堂,就原有房舍添建讲堂、厅室 , 通计新旧房屋 120 余间。学堂暂定学额内班 40 人 , 专收候补人员 , 外班 20 人 , 兼收官绅。聘请法政专科毕业的日本和中国教习各1员 , 警察专科毕业的中国教习1员。

这一时期,新疆启蒙教育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各府厅州县,也都设立了蒙养学堂。其中《拜城县乡土志》(十二)中记载到:“城乡共蒙养学堂四处,取缠童聪颖者入学,每堂额定学生十名”。在《温宿县乡土志》(十三)中记载到:“蒙养汉学堂,一在县治北,汉教习一名,汉回学童八名。蒙养缠学童一在县治城外东关。缠教习一名,缠回学童八名”。《宁远县乡土志》中载:“安宁远县向无文人学士,设治以来建蒙养学堂,延教习无非为地方培养人才起见”。但是该《乡土志》中也提到了由于风俗习惯和语言不同,虽然“地方官再三劝谕,以子弟读书识字为第一要义”。但是,“其如舌敝唇焦,何故士之一字有难色。”(十四)虽然新疆也建立了一些蒙养学堂,但是,依照其记载可以推知其招收的人数以及规模比起内地来说要小得多。然而,新疆毕竟在启蒙教育的发展中向前迈了一步,虽然这一步有一些蹒跚。

由上可见,新疆建省前教育发展的特点是局部教育有所发展,全局上仍然落后。这一时期,从乌鲁木齐至哈密一线教育发展较为明显,而新疆其它地方的教育却停滞甚至取消。新疆建省后教育发展的特点是中心发展、注重全局,在近代化的变革中谋发展。其中以乌鲁木齐为中心,针对科举的教育以及近代化教育均有所发展,不仅如此,天山南北包括伊犁、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等地的教育亦有发展。在短促的“新政”期间,新疆迅速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进行广泛深入的教学改革,教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也逐步提高。“为新疆培养了一批具有近代政治思想和科学知识的人才,其中许多人后来成为新疆各方面的知名人物,而且成绩较为显著,在推动新疆近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五)

新疆的教育发展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但无论是新疆建省前还是建省后,新疆的教育在清廷看来,仍属可有可无。边疆的稳定才是清廷制定边疆政策的依据,凡是有害稳定的政策一概剔除,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疆教育的近代化进程。然而由于封建专制政治体制没有根本改变,不可避免地将腐败官场弊政陋习带入兴教活动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土壤上,是不可能植育出根深叶茂的现代教育参天大树的。

引文注释

① 《清实录·高宗实录》,卷622,乾隆二十五年十月丁丑.

② 《清实录·高宗实录》,卷962,乾隆三十六年九月癸丑.

③ 《清实录·高宗实录》,卷1050,乾隆四十三年二月丙午.

④ 《清实录·高宗实录》,卷1349,乾隆五十五年二月丁丑.

⑤ 《清实录·仁宗实录》,卷108,嘉庆八年二月丁巳.

⑥ 苏尔德,《新疆回部志》,卷二,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11页.

⑦ 《清实录·宣宗实录》,卷308,道光十八年四月庚申.

⑧ 王树楠.《新疆图志·学校》,卷38,第1389页.

⑨ 王树楠.《新疆图志·学校》,卷38第1389页.

⑩ 《清实录·德宗实录》,第59册,卷194,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778页.

(十一) 《清代新疆稀见奏牍汇编》,下册,联魁,《奏为新疆课吏馆改法政学堂折》,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1575页.

(十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新疆乡土志稿·拜城县乡土志》,北京:中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468页.

(十三) 《新疆乡土志稿·温宿县乡土志》,455页.

土木工程绪论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3)04005104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中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其核心主旨是强化大学本科教育阶段学生实际工程能力的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的优秀工程师,以满足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工程型人才的需求[1]。

钢结构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对钢结构概念的建立及其工程应用实践,并了解该类型结构的发展现状是本科期间教学的首要任务。要实施和完成对课程教学有更高要求的“卓越计划”,应该重新设计和规划钢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

一、学科特点要求教学与实践具有系统性

土木工程是一个传统学科,它建立在力学理论、材料理论、工程机械、劳动组织,以及融资融券的现代金融手段和人类社会规划等基础之上,学科自身的高度系统性自然不言而喻。对初步进入学科领域的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如何在教学规划和组织中帮助他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理论认识和实际操作训练,体现教学和实践的系统性,是“卓越计划”人才培养中应该建立的观念和目标。

(一)系统设置课程体系

目前,中国大多数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教材、课程设计、实习规划和内容等,是建国初期在借鉴前苏联相关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而形成的大土木的课程设置。近年来国内外土木工程领域的科研和实践都有长足进展,然而新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鲜有及时系统地编入本科教材,而传统的教材、课程学时计划等和当前行业的设计要求与手段明显脱节。表面上看,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越来越依赖成熟的商业软件,但这并不意味着结构工程实践变得容易,恰恰相反,这样的进步对结构工程技术人员的理论功底要求更高,因为计算和控制手段的进步,意味着对结构性能要求更高,在技术上更加注重细节,对结构的理解更加深刻,更加接近结构的本质。因此,需要对现有课程设置进行认真研讨,及时补充新的设计要求和科研实践的新成果。

(二)系统设置实践内容

商业软件的成熟和快速发展,使结构设计手段完全脱离了旧有模式,表面看似乎一切设计程序都是参数化的,结构理论在设计过程中完全被参数取代,设计人员的理论水平似乎无法体现。事实上,这种表象误导了许多人,尤其是年轻学生。目前,实践中结构设计更加注重结构真实性能的分析,对设计理论的应用和探讨更加深入。比如,30年前,结构工程的设计领域几乎不涉及结构的弹塑性时程分析,但是目前对于高层建筑、大跨度结构,尤其是地震区的高层和超高层设计,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基本上是作为一个设计中必须的独立项目进行。欧美设计规范中应用较多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和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是中国旧规范中

的空白,几年前该内容仅仅出现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课题中,教科书根本没有涉及。随着研究理论的成熟,特别是近年该学科的高速发展,中国即将颁布的新规范明确了这些设计理论,对设计人员的理论要求也越来越高。类似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等,诸多理论课程的结构动力学、混凝土非线性理论、结构有限元等,国内的本科教学计划却极少涉及。

如何适应行业实践的进步,特别是针对“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本科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性,是高校土木工程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

二、 钢结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教材体系

目前,本科阶段钢结构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钢结构原理和钢结构设计;二是作为选修课的高层建筑钢结构、大跨度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其中钢结构原理是钢结构课程教学的基础、核心和重点,钢结构基本概念的建立和基本结构设计思路都是在这门核心主干课完成的。目前钢结构课程教材仍然沿用过去的结构“绪论—基本材料(钢材力学性能及影响因素)—基本构件的设计原理—简单结构设计”,课堂讲授也主要围绕教材内容进行。由于本科阶段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专业基础,对该阶段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教材体系仍然适用。但是,从“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来说,让学生在本科期间这一有限的时间里,对土木工程结构整个知识体系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还需要任课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讲解。

(二)本科期间钢结构课程教学特点

本科期间,钢结构课程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理解钢结构设计和施工的基本原理,其中结构钢的特性、钢结构的弹塑性性能、钢结构稳定性、使用环境和受力特点对钢结构性能的影响、钢结构的连接设计、连接构造等内容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和难点。钢结构课程一般安排在土木工程三大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和混凝土结构课程之后进行,一方面学生有了一定的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基础,对结构有了初步认识。但是,对于三大力学在结构工程中的具体应用,是历届学生普遍反映的难点。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出当代学生实践经验少,对工程材料和结构的感性认识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特点组织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钢结构知识点的讲解应有一个系统全局的把握,从感性认识和理论上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好钢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工程实践的基本专业知识。

三、在钢结构课程教学中注重系统性

(一)钢结构本科教学中系统性的含义

目前钢结构课程教材以及教学设计实践,普遍围绕“基本构件”进行。这样的基础理论教学,往往缺乏实践性,而学生一旦从学校进入实际工作,面临具体的工程实践,需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乃至最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这就要求具有“整体结构”的理念,所体现的是一个结构的系统概念;而且,本科期间对构件的讲解集中于理论讲解,对规范的理解应用涉及得并不多。这一课程设置,与“卓越计划”的要求存在差距。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土木工程专业重点的把握成为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笔者在多年的课程讲授和课程设计中积累了一些

经验,体会到系统性在土木工程理论和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

土木工程专业作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门学科,应将理论和实践教学系统性体现在各个环节。具体到钢结构课程教学,教师在具体内容的讲解过程中,

应把握局部构件在整体结构体系中的作用,整体结构中各构件工作状态的协同,构件基本材料的性能以及影响因素,制造过程与使用过程中对构件和整体结构性能的可能影响等等,引导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形成对土木工程的材料—制造—构件—连接—整体结构—使用影响—存在问题—最新的研究方向这一知识架构,这样,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对结构设计施工规范的建立和发展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二)钢结构课程系统性教学实践

1.“绪论”部分的讲解

针对当前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普遍缺乏实践感性认识的现状,先不讲解“钢结构的特点,而是从从钢结构课程的“第一章绪论”开始讲解结构概念:屋面板(楼面板)— 梁 (梁格体系:次梁—主梁)—柱—基础—地基(岩土)。其中地基部分不属于构筑物,而基础是整个构筑物与大地的连接部位,是整个构筑物能否与大地紧密相连的关键。因此,它的设计施工,与上部结构有关,也与岩土状态有关,这个部分的知识放在“岩土力学”“地基处理”等课程中学习。而“基础”作为构筑物的一部分,因为往往位于岩土中,所以为了防止岩土环境中水分以及化学成分的影响,即使上部采用钢结构,但是基础仍然采用钢筋混凝土。而各种构件之间通过连接构造形成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整体结构;同时,连接构造也是整体结构中构件之间力的传递中枢,因此连接构造的安全可靠至关重要,而钢结构中连接构造与混凝土结构节点由于材料性能的不同,其构造方式有本质的区别,这是相关章节讲述的重点。

对于梁格体系,虽然在房屋建筑学和混凝土结构中也会涉及,但是知识的反复出现会加深学生的理解。因此通过对梁格结构的进一步讲述,使学生深入了解楼板与梁系的连接,结构跨度对梁格体系组成的影响,加深对单向板、双向板,以及结构力学计算简图中均布力、集中力、三角形分布力和梯形分布力的由来的认识。

如此,在反复讲解结构概念的基础上,再来讲述钢结构的一般性能,并且与混凝土进行对比。提到塑性和韧性这两个钢结构显著的优点时,学生往往困惑于概念的差异,那么讲述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塑性对应于结构承受静力荷载时的变形能力,而韧性反映结构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瞬态响应,它们之间有本质的不同”。

2.“钢结构疲劳”部分的讲解

钢结构疲劳破坏是钢结构课程无法回避的问题。讲解中,应把疲劳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概念的几个要点作为重点讲解。

钢结构的疲劳问题主要源自钢材冶炼和加工过程,特别是焊接过程。这样,讲述焊接残余应力对结构性能的影响时,应再次讲解疲劳的产生。

疲劳概念的要素:(1)微裂纹的产生(对于钢结构来说,在冶炼和轧制过程中,夹杂,气孔等先天缺陷形成裂纹;焊接过程中钢材内部金属的物态变化过程形成微裂纹等);(2)反复荷载作用下,微裂纹处于高峰应力(应力集中),造成微裂纹的扩展;(3)直至钢结构有效截面逐步缩小,发生突然断裂;(4)疲劳破坏性质:脆性破坏,危害极大。需要在钢结构的加工焊接过程中严格控制质量,并且进行质量等级检测。

检测的基本方法,因为微小裂纹的存在是钢结构疲劳破坏的关键,因此及时检测发现内部微裂纹是检测的目的。这种内部探伤常用的方法是超声波、X射线和磁粉。

3.“钢结构焊接残余应力”部分的讲解

目前常用的钢结构教材对于焊接残余应力的讲解采用的是宏观概念,即基于“金属在温度变化下的热胀冷缩的受限制”的讲解。教学实践中,这样的概念讲解常常使学生对“焊接残余应力是自相平衡的”感到困惑,普遍反映难以理解。因此,对于焊接残余应力,应更多地基于材料本质的“焊接”来进行补充讲解。特别是焊接过程中,金属的微观组成变化,即在焊接不平衡快速加热和快速冷却下,材料产生物理和化学的不均匀性,焊缝金属中结晶偏析,低熔点共晶,组成元素S、P、Si等发生偏析,冶金过程带来的夹渣及夹杂,过饱和的N、H、O气体元素,热影响区中由于快速加热和冷却使金属中空位浓度的增加,材料组织转变等,在焊接应力作用下都是促成焊接裂缝产生和扩展的冶金条件[4],产生如图1所示的微裂纹。这样借助焊接专业知识和形象的图片演示,使学生对焊接过程中残余应力和残余变形,以及钢结构疲劳、刚度降低对动力性能的影响的理解更为清晰。

4.“钢结构稳定性”部分的讲解

对钢结构稳定理论的理解对于本科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对“整体稳定”和“局部稳定”概念的认识,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环节来理解:(1)变形现象的描述要明确;(2)丧失稳定性的原因要明确;(3)明确控制稳定性的手段:计算公式的推导和物理本质,构造做法和原理;(4)一些工程实例;(5)由于涉及到的钢结构稳定承载力验算有相当多的概念,因此,对设计规范公式里每个参数的含义应讲解清楚。

四、 结语

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而言,系统性是一个重要的理念,值得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主动运用。在“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中,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教学要求

,因此在教学中建立系统的综合工程思维模式是值得探讨的课题。〖HJ1.8mm〗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2]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四年制)培养目标[EB/OL]. http://edu. zgtm. com/jy/jy -pyfa. htm.

[3]曾家驹.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走改革创新之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2(2):79-80.

[4] 李德林, 李砚珠. 焊接金相分析[M].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7.

[5]宁宝宽,陈四利,鲍文博,等.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3):45-47.

Steel structure teaching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WANG Ruolin, GUO Yaojie, DU Xinxi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P. R. China)

土木工程绪论篇8

河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创办于1950年,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丰富的办学经验。从早期的房屋建筑专业、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发展为建筑工程专业、交通土建专业,直到现在的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和交通工程专业,已积累了60余年的办学经验,拥有完善的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机制;为河北省、京津以及周边地区的建筑、道路、桥梁、交通等行业的研究机构、设计院(所)、施工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输送了大批合格的土木工程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在河北省、天津市的土木工程行业和土木工程教育界享有较高的声誉。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综合性。通过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及教学质量进行检查与评价,进而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分析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因素,提出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检查具体体现在:(1)毕业设计(论文)前期至中期工作阶段。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条件(选题质量及指导教师情况)及组织管理、学生状况、中期检查等情况进行抽查、评分。(2)毕业设计(论文)后期工作(答辩、评分)阶段。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情况进行抽查、评分。(3)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结束阶段。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进行抽查、评分。必要时,抽调部分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送外校评审。(4)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总结阶段。召开总结评议会,总结检查评估中出现的问题及经验,研究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措施。写出评估报告,提出对我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检查评估指标体系”的修改意见。同时,组织申报、评选本年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优秀单位及优秀指导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很多。为更加可过的评价学生毕业设计质量。本文提出运用模糊评价理论来评价学生毕业设计质量。

一、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理论和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与其他确定性评价方法不同,它在评价过程中能充分考虑影响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不同因素。首先用U={u1,u2,…,um}={选题质量,学生能力,毕业设计质量}等不同评价指标。V={v1,v2,…,vn}=优,良,中,及格,差表示不同评价指标所处评语集合。

1.首先构建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根据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特点,构建了二级指标,二级评价指标可以更加清楚的实现指标值的量化。根据每个评价指标ui(i=l,2,…,m)对确定评判等级的影响程度不同确定权重模糊子集A,A={a1,a2,a3,…,am}其中ai为因素集中ui的权重值,ai≥0且ai=1。

2.设不同评价指标因素ui又包含s个二级评价指标,其评价指标集为ui,ui={ui1,ui2,…,uis},对应的权重Ai={ai1,ai2,ai3…,ais},ais表示uis在ui中的权重,ais≥0且∑ais=l。

3.设评价等级可分为n个等级,其评价集V={v1,v2,…,vn}=“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

4.对每个ui的m个因素按作综合评价。从ui到V的模糊关系用模糊矩阵Ri来描述。

5.然后再根据以下的模糊运算关系得到目标的综合评价分数。

Ri=r11 r12 K r1nr21 r22 K r2nK K K Krm1 rm2 K rmnB=A·R=(a1,a2,a3,K,am)or11 r12 K r1nr21 r22 K r2nK K K Krm1 rm2 K rmn=(b1,b2,b3,K,bn)其中,rmn表示因素指标uis对于第j级评语vj的隶属度。

二、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中的运用

1.确定评价指标因素集。依据模糊不确定性综合评价理论,确定土木工程专业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所示。

2.评价指标等级。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评语集合分为v={v1,v2,v3,v4,v5}={优,良,中,及格,差}五个等级。

3.评价因素权重集。各指标因素权重集在表1中已列出。

其中一级指标权重为A=(0.20,0.60,0.20),二级指标权重为A1=(0.25,0.25,0.25,0.25),A2=(0.17,0.25,

0.17,0.17,0.07,0.17),A3=(0.50,0.30,0.20)。

三、结语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利用根据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特点,构建了毕业设计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然后提出利用模糊综合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大大提高了学生毕业设计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土木工程绪论篇9

首先,课程定位混乱。诸多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之后并没有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这使得同学们对这门课程的设置和实质内容不了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认为这门课程的出路不大。究其原因,这是由于学科定位不明确,院校难以考虑到专业之间的结合问题,也没有解答学生们对于类似问题的疑问。

其次,教学理念落后问题。诸多院校依然采用着老式教学的方法,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环节当中去,难以亲身体验。课堂中往往以老师为中心,以课本和课堂为中心,并没有让学生去主动思考,可以说这种填鸭式教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最大的绊脚石。

第三,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当前高校教育中,难以对施工测量等学科的重要方面做详细讲解,由于课程学时的限制或者教学资源的限制等原因,教师难以对这些重要内容完整地对学生阐述清楚,让学生不能深入掌握。

第四,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矛盾。随着现代测绘学不断发展,新的技术和方法不能及时地在教学中体现出来,难以迅速形成完整、专业、合理的教学体系。第五,教学与实践的严重脱节问题。由于部分院校缺乏资金,因此实验仪器设备陈旧,使得学生不能获得第一手实践操作经验。另外还有部分院校坚持过去的办学思路,让学生死读课本,或者根本不安排学生的实践课程,使学生对仪器设备并不了解,更不能对书本知识深化了解。

3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首先,明确土木工程测量课程的定位。院校要对这门学科的定位作出明确解释,测量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学生未来后续专业打下基础,随着土木专业以及国家基础测绘成果的发展,测量学的教学目的已经转变成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运用途径。其次,优化教学模式。院校必须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改用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通过讨论、自问自答等方式,攻克知识的难点、重点。另外,要联系工程实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第三,加强硬件建设。高校应尽量建立独立的规范的测量场地,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学生们进行实践课程。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更新仪器设备,将实习仪器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土木工程绪论篇10

音乐疗法是医学心理学与音乐相互融合的产物。音乐以声波形式通过听觉作用于人的大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网状结构,调节大脑皮质,使人的内脏活动及情绪与行为有良好的调节作用。音乐作用于大脑时,可以提高或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改善神经、心血管、内分泌等系统功能。其作用有:①音乐通过带动一定物理能量的振动波作用于人体产生共振,协调体内各脏器功能,改善循环和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②可通过心理调整,改善情绪,减轻焦虑症状,避免各种应激状态下对人体的反应[1]。音乐疗法已经被成功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治及护理工作中[2,3]。音乐疗法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是肯定的[4]。

中医五音疗法,是利用五行学说中的五音,与中医关于人体的脏腑、情志等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用以养生防疾、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在《黄帝内经》中提出宫、商、角、徵、羽五音与人五脏相连,与五行相配,并提出五音疗疾的理论。如宫音雄伟,具“土”之特性,可人五脏中的脾;商音清净,具“金”之特性,可入肺;角音属“木”,可入肝;徵音属“火”,可人心;羽音属水,可入肾。《金峨山房医话》指出“宫音悠扬谐和,助脾健胃,旺盛食欲;商音铿锵肃劲,善制躁怒,使人安宁;角音条畅平和,善消忧郁,助人入眠;徵音抑扬咏越,通调血脉,抖擞精神,羽音柔和透彻,引人遐想,启迪心灵”。

脑性瘫痪是指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由多种不同原因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以非进行性的运功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5]。患儿由于脑功能障碍,多存在情绪障碍,易激惹,哭闹,不能配合治疗。于静等[6]通过观察音乐疗法与针灸相结合治疗小儿脑瘫,疗效肯定。基于上述理论以及临床观察,为安抚患儿情绪,令患儿配合治疗及检查,我科根据中医理论与音乐疗法理论,采用中医五音疗法对患儿进行辨证施护,取得一定的疗效。

1音乐曲目

角音属木入肝,选《生灵之神》、《唯美东方》。徵音属火入心,选《热烈的爱》、《闪动的心灵》、《有光就有希望》。宫音属土入脾,选《万象之母》、《生命之根》、《大地的爱恋》。商音属金入肺,选《生命如金,珍惜》、《生命的祈愿》。羽音属水入肾,选《生命源泉》、《洗净灵魂的深处》。

2护理要求

环境上,要求病房安静,室内的光线要明亮柔和,不要过于幽暗。空气要清新,最好室内有些花草植物,使环境富有生气。时间上,每次不超过1小时,并及时评价音乐治疗的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获得音乐治疗的最佳效果。音量上,控制在40~50分贝,也可根据患儿接受程度适当调整。

3辨证施护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采用虚实辨证与五行生克、制化、乘侮等相结合,辩证施护。针对脏腑五志过及导致的虚证,以虚则补之为则;肺气虚之病人选用属金入肺之商音,肝阴虚或肝血虚之病人选用属木入肝之角音,肾气虚之病人选用属水入肾之羽音,心气虚之病人选用属火入心之徵音,脾气虚病人选用属土入脾之宫音。对于脏腑实证患者,根据五行相克原理来进行中医五音治疗。例如属于情志激动、心火亢奋病人,选哀怨、低沉属水之羽音以克制之;情绪低沉、生性悲观,属于肝气不舒的,选高亢、优美属金之商音以疏肝行气,激励病人上进的情绪。

4结果

通过临床观察,配合医护人员的引导,中医五音疗法可有效地缓解患儿不良情绪,树立克服疾病的信心,有利于其自身肯定,患儿情绪好转,积极配合治疗及检查,对改善病情有一定的帮助。

5体会

我国五音治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简单、患者无痛苦、无副作用等特点,能够有效的治疗各脏腑的病症,尤其是“七情所伤”造成的疾病[7]。五音与大自然的五行相应,与人身体的五脏相连、与人心理的五志相关。脑瘫患儿存在情志异常,不能很好配合诊治工作,我科在护理工作中开展中医五音疗法,能有效缓解患儿的不良情绪,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的认知功能,起到促进患儿配合治疗,辅助治疗疾病的作用。中医五音疗法是音乐与中医学的有机结合,该疗法操作简单、方便,无痛苦,没有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石磊,孙晓红,郑春荣,等.音乐疗法在白血病患者化疗期的效用研究[J].吉林医学,2007,28(4):474

[2]高凤久,刘蕾,孟玉玲.音乐疗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1,13(2):96-97

[3]季贵英,陈伟建.音乐疗法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32:38-39

[4]张春梅,李正锡,郭秀静.音乐疗法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家庭护士,2008,6(7):1801-1802

土木工程绪论篇1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工程如雨后春笋,需要大量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很多大学设有土木工程专业,缓解了需求。本文通过网络调查和典型调研,收集了湖南城市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以下简称UIUC)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课程设置情况作为研究的样本,来比较两者的异同,为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一名优秀的专业人才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意见。

二 比较研究。

湖南城市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建筑工程方向和UIUC土木与环境工程专业1-4年级每学期的课程设置情况和学分数见表一。

湖南城市学院的这份课程表,也就是国内大多数的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UIUC土木专业水平很高,在美国排名是数一数二的。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我们国家土木专业课程设置在内容上与外国相差无几,在细微处有些差别:

1.开设了心智教育(Liberal Education)选修课。UIUC认为设置心智教育选修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和社会的理解,建立探究和批判思维能力,建立参加社会活动和终身学习的基础。这些课程包括经济、社会、行为、人类、艺术、西方主流文化、西方少数民族文化等等。我们国内大学没有开设这样的课程,或者设置有少数这样的课程,但是目的没有明确。

2.开设有种类繁多的选修课程,包括军事,宗教,外语,运动学等。这类型的选修课不同于心智教育选修课,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个人兴趣。湖南城市学院也开设了种类繁多的选修课,对于拓展学生眼界有帮助,但没有上升到这样一个高度,很多学生上选修课仅仅是获取学分的一种方式。

2.UIUC在高等数学方面开课比较多。国外一般高中就学习微积分,但大学仍然开有3个学期的微积分,一门矩阵论和一门微分方程,并且把微分方程作为一门独立课程。高等数学在土木工程专业中相当重要,比如说微分方程对于理解结构动力学中结构动力特性的理解,钢结构的稳定理论理解等等,很多学生到高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把高等数学给忘了,导致无法很好学习专业知识。

3.UIUC开设有多门力学课程,如动力学,土力学,流体力学等。大部分前面都加有一个introduction,意思这是一个包含很广很深的学科,本课程只是入门。我们这里少有强调入门这个概念。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他们接触的是很少的一部分,仍很多问题有待深究,要鼓励学生多思考,而不是给学生灌输一种这门课所有问题都已经解决的思想,或者说是一种被动服从的思想。

4.UIUC专业课程开设广泛,他们的专业就是大土木。大土木包括交通、建筑工程及环境工程。学生可在这几个专业中自己依据兴趣爱好选择,而我们这边很多专业是一开始就定下来的,自己无法选择。尽管其他课程也学了,但只是简单的介绍性课程。实际上我们开始了解土木工程很多是从大二的土木工程概论课开始,很多学生由于开始不了解本专业而导致丧失学习兴趣,学习被动。专业开课不够灵活。

5.从开课的学分和门数来看,湖南城市学院土木院要多50%,学生自学的时间可能会少些。

6.湖南城市学院土木院有较多的课程设计,这是实践性课程,可以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相比单个的作业有助于学生知识系统化,这是我们的优势。

7.湖南城市学院土木院设置较多的施工方面的课程。这是因为学生出去之后大多从事施工相关的工程,着重培养学生此方面能力能让学生工作后迅速上手。而UIUC设有写作课,这课程意在提高学生专业论文写作水平,这门课的开课时间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或是第二学期,因为学生大学一开始就要阅读大量的专业论文和写论文,部分学生以后需要接受研究生教育。国内大部分学生仅接受书本知识。

三 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国外名牌大学开设有独特的心智教育选修课程,这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培养学生的领导力的。我们也应开设这样的选修课。

2.国内大学比国外大学多很多的实践课程,有助于加强知识的系统性和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国外大学着重提高学生读写论文的能力。

3.国外大学开课的重点在基础性课程方面。

4.国内大学和国外大学基础课程设置一样,但是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国外大学灵活。我们也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增加选课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土木工程绪论篇12

论坛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校长、《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主编周绪红在致辞中强调,中国是世界上高层建筑和地下空间开发规模、难度最大和数量最多的国家,土木工程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随着土木工程建设向地下、高空、海洋等多维度发展,大规模、超大规模土木工程项目不断实施,高性能材料和新技术将更加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建设,最大程度地满足土木工程的安全性、实用性和经济性要求。因此,未来中国土木工程建设大有可为,必将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中国将成为世界工程界舞台的中心;建筑科学与工程创新论坛将通过建构“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打造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协同参与建设的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平台、重大关键技术开发研究平台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引领中国建筑科学与土木工程行业技术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

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李守信代表山东大学对出席此次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他指出,土木工程学科是山东大学学科建设的重点方向,岩土工程不仅是学校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同时也秉承了科研服务于社会的理念,在国家重点、难点工程中攻坚克难、担当重任,形成了“隧道重大突水突泥灾害源超前预报与灾害控制”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为国家多个重大工程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希望本次论坛能够为土木工程行业发展搭建良好平台,助推行业发展。

济南市副市长苏树伟介绍了济南城市建设整体情况,强调了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理念在济南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指出本届论坛聚焦建筑科学与工程创新,其意义重大而深远,来自全国土木工程领域的院士、知名专家学者、骨干企业老总齐聚一堂,就建筑科学与工程创新主题展开深入交流与研讨,必将对中国建筑科学与工程创新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李力介绍了山东省建筑行业发展现状,表示加快工程创新将对山东省建设行业起到深远的影响。他表示,山东省在建筑、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工程建设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地下工程建设方面,涌现出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这样的代表性工程。目前济南市地铁建设如火如荼,京沪高速和绕城高速济南连接线上国内同等跨度最大规模的小岭隧道已安全贯通,穿黄盾构隧道建设也提上日程。此次论坛的召开必将为济南市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齐鲁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勇介绍了齐鲁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情况,提出了集团未来3~5年的发展思路: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提高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主线,积极发展相关的新兴产业,打造“畅行齐鲁、传播文明”品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贡献。他在发言中表示,创新是企业和高校联系的纽带,能够提高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服务社会的目的。

2主题报告

在论坛主题报告阶段,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王梦恕、崔俊芝、聂建国、郑健龙,以及长安大学副校长沙爱民等专家学者,围绕钢结构、桥梁工程、隧道与地下工程、道路工程、防灾减灾、结构健康监测、绿色交通等关键问题与技术,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自身科研体会分别做了学术报告。

2.1钢结构

重庆大学周绪红院士的报告题目是“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住宅体系研究”。周绪红院士从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住宅体系的概念、研究进展、具体工程应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4个方面对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住宅体系做了系统汇报,从结构的组成、建筑特点和结构受力特点3个角度介绍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住宅体系,从基本构件、组合墙体、组合楼盖研究和结构体系研究4个方面介绍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住宅体系的最新研究方向,最后介绍了国内外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住宅体系的工程应用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同济大学陈以一教授的报告题目是“高强度钢构件在框架抗震耗能系统中的合理配置――以配置耗能跨的损伤控制钢框架为例”。他分析了高强度钢构件在框架抗震耗能系统中的应用优势,以配置耗能跨的损伤控制钢框架为例,探讨了将高强钢构件应用于框架抗震耗能系统的合理性;滞回性能试验表明,配置耗能跨的损伤控制钢框架结构呈现的稳定滞回性能、良好的变形恢复能力、高强钢构件的弹性变形能力及其耗能能力有助于实现抗震结构更高的性能要求,试验结果验证了结构的屈服时序、损伤控制行为、耗能模式演化、滞回行为转变以及低残余变形的特征;通过算例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论证了高强钢构件对于改善框架系统抗震性能的贡献,明确了结构的设计要求。

天津大学陈志华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复合张弦结构体系及组合房屋钢结构的研究与实践”。他主要从复合张弦结构以及组合矩形钢管混凝土柱两方面进行阐述。针对复合张弦结构,他首先详细回顾了复合张弦结构的体系及其发展历程,然后通过理论研究、数值模拟以及应力松弛试验等对拉索这一关键构件和弦支结构节点进行深入研究,有效地改善了结构力学性能和安全性能,并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最后介绍了复合张弦结构体系在施工方面的研究和该成果在现实工程中的应用。针对组合矩形钢管混凝土柱,他首先介绍了组合矩形钢管混凝土柱的研究现状,并对组合矩形钢管混凝土柱梁节点和方钢管混凝土异形柱结构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试验研究,指出了全螺栓隔板贯通节点和上栓下焊隔板贯通节点的特色以及连接板开孔式方钢管组合异形柱的优越性,最后结合国内外建筑工程实例讲述了钢结构模块建筑的研究及其广泛的应用。

山东大学侯和涛教授的报告题目是“钢结构装配式建筑的集成技术研发与工程应用”。他针对目前建筑业以现场建造为主导致的施工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建筑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提出了装配式结构推广的必要性,从分层装配式钢框架支撑体系、薄壁H型钢装配框架体系、开缝钢板剪力墙钢框架体系、装配式钢混凝土部分组合结构体系、基于损伤控制的震后可更换钢梁柱节点等5个方面阐述了钢结构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的研况;基于混凝土叠合楼板和复合墙板的优缺点分析,进行了新型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楼板和复合墙板的研发和设计,最后展示了已经应用于实际的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工程实例。

2.2桥梁工程

清华大学聂建国院士的报告题目是“钢混凝土组合桥梁――桥梁结构的发展方向之一”。他首先结合当前桥梁的一些工程实例提出了传统混凝土桥梁设计中存在的耐久性不够、抗灾能力不足、设计欠合理三大问题,并分析了组合结构在中国未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因,提出今后桥梁结构的发展趋势是朝着“高性能、可持续”方向发展,而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可以为解决桥梁的结构难题、发展新型桥梁结构体系、实现高性能桥梁结构提供新的选择。为此,他结合具体的桥梁建造实例介绍了3种结构的创新:一是钢混凝土组合梁,发挥1+1>2的组合优势;二是钢混凝土叠合板组合桥梁,实现预制装配,快速施工;三是组合结构负弯矩区抗裂新技术,解决了当前负弯矩抗裂的难题。最后,他指出年轻的工程师应该多到施工现场考察并积极进行创新,但是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年轻的工程师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同济大学葛耀君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国内外大跨度桥梁发展与创新”。他从创新的角度出发,首先简要地介绍了梁桥、拱桥、斜拉桥和悬索桥4类桥梁的跨径之最;接着从最新的建设成就、面临的技术挑战、重要的技术创新3个角度对极限跨度的梁式桥、各类大跨度拱式桥、破纪录跨度斜拉桥、超大跨度悬索桥的发展和创新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最后对4类桥梁的发展做了简要总结。

2.3隧道与地下建筑工程

北京交通大学王梦恕院士的报告题目是“重大工程建设的理念和方法”。王梦恕院士从中国重大工程建设的需求出发,提出了“搞工程建设应该做遗产工程,而不是遗憾、耗能工程和短命工程”的理念,强调在工程中应该重视强度、刚度和稳定性3个基本指标的重要性,工程建设必须以“安全、可靠、适用、经济”八字方针为基础,点明不合理工期、不合理造价、不合理方案、不合理合同是工程的“癌症”,强调工程建设必须进行全过程安全、质量监管,必须加强风险防范分析和措施,强调了工程创新的重要性,最后以莫斯科至喀山铁路为例,对重大工程建设的理念做了具体的阐述。

山东大学李术才教授的报告题目是“TBM施工隧道突水突泥灾害源超前预报方法与技术”。李术才教授基于中国重大工程建设的需求,分析了由突水突泥引发的事故并说明了隧道突水突泥灾害源超前预报的实际需要。针对隧道不同的施工方法,他分别对钻爆法隧道和TBM施工隧道两个方向中突水突泥灾害源的超前预报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超前预报技术的工程应用和该技术的先进性做了简要总结,最后对隧道不良地质超前地质预报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山东大学崔新壮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传感型土工材料研制与应用前景”。他认为,结构破坏是从内到外的渐进破坏,内部损伤演化信息若不及时获取,会导致漏警、报警迟滞或误警。目前已研制出了传感型土工材料和加筋土工结构的筋材变形自测技术,以及基于SEG的土工结构内部灾变辨识与预警技术。他通过对SEG进行室内试验验证了新材料具有优良的拉敏性、高强度和韧性,并且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同时具有跟踪测试土工结构变形和诊断损伤的功能,将取代传统土工材料。

山东大学李利平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深长隧道重大突涌水灾害演化机理与监测预警方法”。他从中国深长隧道施工过程中出现重大突水事故实例出发,指出现代隧道施工应该讲究探治结合、主动防控。他通过对突涌水地质模式、突涌水灾害源等信息的研究,确定了隔水岩体结构破裂突水和充填性结构渗透失稳突水2类突水模式,并研发了适用于大比例尺岩体及其充填渗透特性测试的试验系统,揭示了不同类型突涌水通道形成的动态演化机理。然后他介绍了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系统,并由此得出了突涌水前兆多元信息的识别以及破裂通道定位的方法。他综合以上研究提出了一套突涌水灾害实时监测与预警方法,并介绍了该方法在全国多个深长隧道施工中的成功应用。

山东浩珂矿业工程有限公司李钊总工程师的报告题目是“高性能土工合成材料创新与工程应用技术”。他简要概述了土工合成材料凭借优异性能在岩土、水利、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市政和环境工程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另外,他从原材料研发、涂层配方、生产工艺、应用工艺、配件工具等方面重点介绍了该公司新研发的聚酯经编土工格栅和高强有纺土工布,简要介绍了该材料在工程现场的应用与典型案例。

2.4道路工程

长沙理工大学郑健龙院士的报告题目是“沥青路面强度设计新思路”。他谈到中国现在仍然面临着繁重的公路建设任务,现有的和计划修建的公路大部分为沥青路面。他概括了目前中国沥青路面强度设计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建立了三维应力状态下沥青路面的强度准则、获得三维应力状态下强度准则的方法、三维应力状态下强度准则的工程模型,最后提出了三维应力状态下路面结构强度设计的新方法,该方法从基础理论方面指导沥青路面强度设计,可为中国未来的公路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长安大学沙爱民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多孔沥青路面材料、结构与应用”。他提出目前中国大部分城市存在交通噪声污染,并有持续加重的趋势,绝大多数的城市道路、广场、步行道、停车场等广泛使用密实型路面材料,城市地表大多被不透水的路面所覆盖;要从道路角度解决上述环保问题,路面材料应当以多孔而不是密实为主。他通过试验得出,多孔沥青路面在满足了传统道路的承重、稳定、平整、耐久和舒适等通行功能的基础上,还具有补充地下水、缓解城市内涝、抗滑、降低行车噪声、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环保功能,符合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多孔沥青路面的相关研究将为传统沥青路面的改造和升级技术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撑,推动道路交通的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深圳大学李清泉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动态精密道路检测技术及装备”。他简要阐述了中国道路基础设施管理从大规模建设向大规模养护过渡这一社会需求,指出了现阶段公路检测技术与装备面临的问题。接着,他针对道路承载能力(弯沉)测量中的静态精密微距测量的动态化难题、道路路面病害检测中核心指标不全、数据处理低效等核心问题,做了详细的解释,介绍了轨道病害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及其在工程现场的应用。

2.5结构健康监测

沈阳建筑大学李宏男教授的报告题目是“结构安全监测工程应用”。他简要介绍了结构监测系统,提出了光纤传感器研发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应变传递机制;介绍了几种光纤传感器封装技术、疲劳测试以及光纤机电类传感器同步解调仪,并提出目前仪器开发上存在缺乏统一数据采集平台以及缺乏模块化和规范化模型等问题,介绍了大型结构安全运营远程监测与实时预警系统,最后展示了综合安全监测技术在多项重大工程中的应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李惠教授的报告题目是“结构新型监检测方法与技术”。她首先简要介绍了结构健康监测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然后介绍了移动无线传感网络技术;针对无线传输数据丢失的难题,提出了无线传输数据丢失无损恢复算法,并对该技术在工程中的成功应用做了简要的汇报。接着,她对结构新型监测技术中动态分布式布里渊光纤传感技术和计算机视觉技术都做了详细的汇报。最后,她对人工智能、机器人和虚拟现实以及智慧城市与区域等土木工程未来发展方向做了简要总结。

2.6防灾减灾工程

同济大学李国强教授的报告题目是“金属承载消能双功能减震结构的概念、设计与形式”。他介绍了金属承载消能双功能减震结构的概念和减震原理,对比了阻尼器和金属承载消能双功能减震构件的区别,指出金属承载消能双功能构件兼结构承载构件和消能构件功能于一体,不影响结构抵抗小震和风载的性能,可大大提高结构抵抗中(大)震的能力;金属承载消能双功能构件用作抗侧力构件可控制结构损伤主要集中于双功能构件,减小承重结构的破坏,满足高性能钢结构抗侧承载力大、可修复性好的要求。

北京建筑大学李爱群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既有建筑减隔震加固技术及其应用”。他分析了减隔震技术的现实需求,介绍了目前已有的减隔震技术和产品,对比了粘滞流体阻尼器、粘弹性阻尼器、软钢阻尼器、防屈曲耗能支撑、摩擦阻尼器的性能和应用范围,介绍了不同阻尼器应用于大跨结构、高耸结构、多高层结构、复杂结构的减震应用案例,提出结构减隔震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实现结构性能的大幅度提升。

北京工业大学杜修力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城市大型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及工程应用”。他分析了由地震引发的地下结构破坏事故并说明了研究地下结构地震破坏的前沿需求,介绍了数值分析方法、简化分析方法、物理模拟分析方法在地下结构地震破坏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地下结构的特殊性,他讲述了时域整体分析方法及软件平台的完善和发展研究,提出了城市大型地下结构地震破坏机理与抗震性能评价方法以及模型试验的实施技术,最后介绍了相关成果的工程应用。

东南大学吴智深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混凝土结构灾后可恢复性设计及提升技术”。他通过分析地震破坏后结构不同程度的损伤,说明了重大工程结构灾后可修复性(或可恢复性)亟需提高这一需求,同时认为结构可恢复性能应当成为结构复原力的关键指标之一,而结构复原力也是结构可持续性的指标之一。他提出合理利用FRP和钢筋是实现损伤可控的可恢复性抗震结构的有效方法,同时具有高耐久、智能及绿色性能等结构可持续性特点,最后特别指出设计损伤可控的FRP筋是实现高性能损伤可控结构的关键。

理工大学方秦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抗暴结构研究新进展”。他简要介绍了军用和民用工程、落石冲击、船(车)撞桥墩中冲击爆炸事件对结构的破坏,说明了抗暴结构研究的重要性,指出了主要采用结构动力学和波动力学研究强荷载对抗暴结构的作用机理。他重点对钻地弹侵彻效应及其防护、冲击爆炸(或与火灾联合)下工程结构损伤破坏的数值模拟、民用工程结构抗冲击爆炸这3个研究方向做了详尽的阐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白国良教授的报告题目是“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振动台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他从发展历程、政策导向、应用现状、试验研究4个方面阐述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研究背景和现状,介绍了连接技术试验和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分析了套筒灌浆连接、浆锚搭接连接各自的特点和区别,并展示了模型试验结果。

2.7绿色交通

东南大学王炜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城市虚拟交通系统及其功能设计”。他通过分析提出城市交通拥堵的成因主要是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之间的严重失衡。快速城镇化使大城市居民平均出行距离成倍增长,引发城市交通结构的转型,造成出行机动化。立足中国城市综合交通系统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他提出了“公交主导型城市交通系统供需平衡”这一缓解交通拥堵的基本策略,同时提出了“互联网+交通”的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技术路线,并从城市虚拟交通系统测试平台的框架结构、城市综合交通大数据的深度开发、城市虚拟交通系统测试平台的构建、城市综合交通系统集成分析平台软件的开发、城市交通集成测试功能的人机对话与系统实现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城市虚拟交通系统测试平台的建设。

2.8土木工程与计算科学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崔俊芝院士的报告题目是“土木工程中的计算科学和技术”。崔俊芝院士指出,大型工程是现代土木工程建设的必然趋势,土木工程全寿命期设计科学技术、土木工程精细化建造技术、大型基础设施运行和维护技术这三大技术是土木工程发展的核心。他还介绍了土木工程计算科学在大型组合结构、地下空间一体化多物理场分析中的应用,以及在多目标组合优化、抗震、防灾模拟与可靠性分析等若干前沿研究方向的具体应用,简要介绍了现代集成化、智能化技术在土木工程建造技术中的应用。3结语与展望

土木工程绪论篇13

现代糖尿病的发生与饮食不节有着密切关系, 长期过食肥甘之品, 损伤脾胃, 脾胃运化失职, 积热内蕴, 耗气伤津, 发为消渴。《圣济总录》云:“消瘅者, 膏粱之疾也。”在脏腑之间肝和脾有着密切关系, “上工治未病,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古已有之。从生理功能上看: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肝藏血, 主疏泄;从五行角度讲:脾胃脏腑互为表里, 五行属土, 位于中焦, 主受纳运化水谷, 化为精微, 荣养周身, 脾胃的运化、受纳腐熟功能除有赖于脾胃气机升降相因外, 还有赖于肝疏泄功能的正常。肝五行属木, 喜条达, 恶抑郁, 主疏泄, 调畅全身气机。肝从左主升, 胃从右主降, 左升右降, 共同维系人体气机的正常运行, 如唐容川《血证论》说:“木之性, 主于疏泄。食气入胃, 全赖肝木之气疏泄之, 而水谷乃得化。”病理上讲:木性条达, 不扬则抑, 土德敦厚, 不运则壅, 郁怒忧思, 最伤肝、脾, 二气不能流贯诸经, 营卫循环道路阻塞, 诸病生焉。治疗上:从“肝”去谈消渴, 在传承“三消辨证”基础上加以疏肝理气, 有助于疾病的治疗[1]。江武[2]从肝气郁结、肝经实热、肝血瘀滞、肝血不足、肝阴亏虚、阴阳两虚等方面论治消渴取得良好的疗效。杨远绪[3]则指出调畅气机是糖尿病的治疗大法。作者在临床实践中, 遇有“肥美”之人, 于汤药中加入疏肝理气之品, 如配合逍遥散、左金丸、小柴胡汤等加减运用, 每能获得良效, 可起到“于顽土中疏理滞气”之用, 尤其是舌上有白苔, 且垢腻者用之捷效。

从肝谈中医消渴是消渴理论的补充与发展, 尤其是代谢综合征、脂肪肝、酒精肝患者, 在辨证消渴的同时加疏肝理气之品,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