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经济与管理实用13篇

流通经济与管理
流通经济与管理篇1

一、目前流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流动经济管理界限模糊不清: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实行的都是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控制着经济的发展,政府严格控制着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等问题。在1978年,为了大力发展,我国开始改革开放,逐步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流通经济管理理论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流动经济管理理论滞后性较强,这样就导致我国流通经济管理没有明确的界限。

二是流通经济管理方式较为单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还没有多少的年份,在市场机制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那么在管理实体经济的过程中,政府就需要依靠国家机器,制定一系列的行政政策。但是,经济状况日趋复杂,结合具体问题,要采取差异化的解决措施,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依然采用单一的行政手段来管理流通经济,为了管理政策经济流通秩序,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例如,我国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将农超对接的政策颁布出来,在管理流通经济时,采用单一的行政手段,逐渐暴露出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足。因此,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三是流通经济管理缺乏整体效率:在经济流通中,自古以来等价交换的原则都被贯彻了下来,商品之间的流通才得以出现,之后为了保证可以正常有序的发展流通经济,开始管理流通经济。我国有着十分辽阔的地域,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也有着较大的不同,并且不同地区的政府,为了获得自身局部利益,就会导致较大的差异出现于流通经济管理中,无法协调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流通,就会对我国整体的流通经济管理效率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实体经济耦合联动对流通经济管理的内在要求

流通经济管理,需要将流通产业作为载体。结合流通产业的资本循环公式,流通阶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生产资料采购阶段和产成品售卖阶段。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作用下,已经由独立经济主体来完成这两个阶段,但是却没有改变其中的内在要求。也就是说,内在经济需要与实体经济在耦合联动下,处于共生态势。

一是应该与实体经济形成稳定的价值链:马克思曾经说过,商业资本仍然需要对产业资本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分享,理由是商业资本将自身的流通功能利用了起来,促使产业资本所创造产品的售卖速度得到了提高,这样产业资本的资金回笼效率就得到了增强。结合这个经济学原理,对于我国的经济市场,依然可以应用,也就是说需要与实体经济形成稳定的价值链。通过构建稳定的价值链,在利益因素的驱动作用下,流通经济主体就会自觉地对自身管理进行优化,对成本控制以及运营效率等方面充分的重视,只有这样,在市场竞争中,超额剩余价值才能够被有效获取到。

二是应该与实体经济形成稳定的供应链:通过构建供应链,可以从实物形态上来优化流通经济的管理。素体经济主体为了促使自身资本循环得到实现,就需要将流通主体给利用起来。如今,我做开始大力扩大内需,那么就需要经济主体扇面分布自己的销售网点。从供应链架构角度上来讲, 则需要与实体经济主体形成稳定的供应链。这种关系的维持,可以促使流通经济主体的管理能力得到强化,商品周转速度加快,那么流通主体的获利能力也可以得到强化。

三、如何提升流通经济管理效率

一是将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集群化流通产业: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人们对规模经济产生了足够的重视,那么在管理流通经济的过程中,就需要采用集群化的产业路径,以便促使流通经济的管理绩效得到提升。因此,我们就需要大力发挥政府职能,将经济产业的集群化路线给深入贯彻落实下去,政府可以通过区域规划,也可以对监管措施进行科学制定,构建产业集群。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方面需要特别重视,首先,政府在对产业集群化进行引导的过程中,需要将市场调节的规律严格遵循下去,之后方可以进行区域规划,以便促使产业集群化中的空间规划得到实现;其次,在制度供给方面,政府需要将税收手段的调节作用给充分发挥出来,收税需要禁止出现重复问题。最后,要将监管机制给实行下去,对过去传统的行政监管模式进行改变,在监督管理企业的过程中,需要对声誉、信誉等方面充分的重视。

二是提升流通企业销售能力的合理性:通过调查我们的市场需求我们可以得知,企业需要对销售能力和潜力的弹性进行大力提升,结合差异化的需求,可以促使销售能力空间得到扩大;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市场商品的流通性可以得到提升,促使我国市场经济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是要大力控制市场导向下的流通成本:社会经济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细化了社会分工,很多企业都是向第三方直接外包货物的运输等方面,那么在商品生产和销售环节中,企业就可以投入更大的精力。另外一方面,第三方可以更加快捷和专业地进行货物运输。在这个环境下,企业需要明确这是一个巨大的机遇,需要与物流公司保持一个稳定的合作关系,促使流通成本得到较大程度的降低。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如今经济环境日趋复杂,那么为了获得持续发展,就需要对流通经济的管理绩效进行提升。在如今的经济环境下,需要将市场经济的导向作用给充分发挥出来,将多元化的流通经济管理措施给应用过来,不能够单单依靠行政手段来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方可以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本文简要分析了与实体经济耦合联动下流通经济管理,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 何伟.探索流通经济理论,总结流通经济实践[J].中国流通经

济,2011,2(5):123-125.

[2] 李俊阳.我国流通经济研究方法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

理,2008,2(3):55-57.

[3] 刘颖.与实体经济耦合联动下流通经济管理探究[J].科学与财

流通经济与管理篇2

(二)企业管理模式的特征 

企业管理模式具有基础性和规范性,是企业应用于管理领域的制度和形式。企业管理模式是企业通过成套的体系运行来规范整个企业生产方式,使企业的意识形态、目标任务、资源配置、利用方式等各个方面具有程式化和科学化,使企业各项管理活动有章可循,是企业运行的基础条件。 

企业管理模式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一个企业的管理模式是对企业管理整体的总结,其主要内容包含了管理思想、管理目标、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等一些列企业制度基本要素,企业管理模式是由各个相互协调、相互独立的组成部分构成的统一系统,各个子系统的运行状况直接影响着企业管理运行的质量。 

企业管理模式具有社会性和独特性,企业管理模式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保持一致,还要与企业自身发展相一致,不同国家不同企业在发展水平、管理思维、社会制度等方面不尽相同,因此企业管理模式具有社会性和独特性。 

企业管理模式具有动态性和创新性,会随着社会经济、制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是以生产力的提高为前提基础的,并利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技术方法,保持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模式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不断创新。 

流通企业创新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国有和私有流通企业的共同发展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国有流通企业的管理模式表现为政府高度集权,私有流通企业的管理模式为家族管理,在当前经济转轨的发展时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确定后,我国国有和私有流通企业开始实施股份制改造,但由于当时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造成国有和私有流通企业管理粗放,运营效率低下,生命周期短,无法实现更高的发展。我国流通企业目前只有少数企业具有科学完善的内部管理,大多数流通企业依旧采用传统的、经验型的管理模式,阻碍了我国流通企业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因此,我国流通企业将先进管理理论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并创新企业管理模式,是改善流通企业以上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有利于提高流通企业的流通效能 

流通企业的基本职能是商品流通,在经济转轨发展新时期,流通职能的作用不断深化,起到促进和引导消费的功能,因此流通企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商品流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商品从生产领域的购销运存等一些列环节进入到消费领域,这一过程主要是由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员流、工作流等重要流程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的,要实现各个流程环节的和谐,就需要规范、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商品流通涉及市场变化、市场竞争、营销风险等多种因素,只有科学完善的企业管理模式才能保证商品流通的高效完成,流通企业管理的创新有利于保障流通的高效运行。 

(三)有利于适应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前沿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经验管理、科学管理等企业管理思想逐渐转变为文化管理,由资金、人力、设备等物质资料为主的企业管理要素也转变为知识、科技、文化要素,企业管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由原来过分强调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转变为运用管理思想提高生产效率,由硬性管理手段转变为柔性的内在管理,这些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给流通企业的管理模式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现代流通企业管理必须与社会发展前沿接轨,保证流通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不断发展。 

转轨经济发展时期流通企业管理创新的特征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现代流通企业经营中,企业管理更加注重“人”在企业构成与运营中的重要功能作用,并借助文化的融合功能对企业管理各个要素进行协调和整合,促进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企业员工作为重要的资源,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安排员工的具体工作岗位,在工作中充分鼓励员工实现自身的价值,运用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断了解和满足企业员工的不同需求,提高员工在企业工作中的效率和贡献,实现企业的综合发展目标。 

(二)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流通企业的投资主体单一,国有流通企业的发展存在政企不分、产权责任不明、产权制度僵化、缺乏活力等问题;改革开放后,私有流通企业存在家族干预和决策独断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流通企业的生命力和活力。经济发展新时期,我国流通企业逐渐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实现企业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及监督权的相互制约。国有流通企业通过实行企业内部管理层收购、职工持股等方式吸引多样化的投资主体,私有流通企业通过新股东的引进、独立董事会的增设等方法实现资产的自然化。流通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有利于企业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化解经营风险,实现流通企业的科学管理。 

(三)建立专业化的经营决策团队 

传统的流通企业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合并与统一,国有流通企业也按照行政干部晋升程序配备经理,这种企业经理官员化的领导机制不利于企业各项权利的制衡和决策的科学性。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流通企业管理中的经理层成为一个独立经营决策的领导机构,企业根据标准配备具有学识、阅历、资历、业绩、品格、身体、心理等综合素质的经理人。职业经理人具有敏锐的思想,在企业经营与管理中敢于承担风险、廉洁奉公,具有经营决策的能力。职业经理人有利于流通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保证企业资产的增值和利益。现代流通企业还建立专业化的企业经营决策团队,团队成员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为企业提供正确的经营决策,为企业管理提供更强的领导功能,促进流通企业的成功经营。

(四)实施程序化的业务流程 

流通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环节纷繁复杂,各个岗位与员工的职能也不尽相同,只要依靠标准、专业、程序的业务流程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运行。企业的业务流程指的是企业各类资源和经营管理活动开展运行的基本路径,业务流程的运行直接影响企业内在机制和管理。现代流通企业通过专业化的流程设置、程序化的流程运行及标准化的流程操作,深刻体现出资源的运动规律和管理制度。 

(五)引进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传统流通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主要沿用直线职能制,实行“两级核算三级管理”,这种组织结构设置实行分散经营,不利于发挥企业总体控制功能,易造成基层管理部分权力过重,无法进行集中管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实行“一级核算两级管理”,企业有关职能部门集中负责企业商品购销、人员调配、资金使用、财务核算等管理工作,形成统一管理的组织形式,避免传统流通企业的管理弊端。 

(六)加强数字化的信息管理 

信息技术不仅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还是现代流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获取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转轨经济发展时期,我国流通企业还处于新旧体制的转型阶段,资金、技术等都还很缺乏,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但多数流通企业逐渐开始建立全面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先进管理理念下利用先进的网络系统优化业务流程,培养企业管理人才,加强信息软件的开发等,提高流通企业信息管理的数字化。 

转轨经济发展时期流通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思路 

我国流通企业管理的创新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首要前提,参照现代流通经济和先进企业管理理论,结合流通企业自身的发展经验,逐步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企业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流通企业的流通效能和市场竞争力。 

(一)管理思想 

管理思想是企业进行管理的整体理念和思路,体现了企业管理者的价值观。企业的管理思想决定企业管理的主要方向和管理方式,指导企业各项管理活动的运行,是企业经营的首要因素,也是企业创新管理方法的前提基础。因此,转轨经济发展时期流通企业应首先创新管理思想。 

(二)管理目标 

企业各项管理活动在一定时期内是为了达到最终的管理目标。企业管理目标的确立为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提供具体的方向和标准,具有管理约束功能和导向作用,有效的避免企业管理的盲目性。转轨经济发展时期,流通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战略目标体系,通过实施战略目标解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企业日常管理目标体系的建立为经营管理问题提供解决参考。 

(三)管理体制 

企业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企业管理内容、治理结构等,是组成企业管理模式的重要部分。企业的管理制度使企业内部各方面的管理规范化、标准化,能够表现出企业各个生产关系,合理配置企业内部各要素,促进企业经营和运行的协调,从而促进企业发展的活力。转轨经济发展时期,流通企业要不断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确定企业经营决策权的归属。 

(四)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指的是企业内部人力、财力、信息等各项生产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企业管理机制形成于各项生产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组合的过程中,是构成企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流通企业在新经济形势下要建立完善企业动力、决策、调节、约束、激励等各项管理机制,通过完善企业管理机制加强对企业管理体制的巩固。 

(五)管理系统 

流通企业的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商品购销运存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物质技术设施管理系统、服务质量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行政事物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等。现代流通企业应配置每个系统独立运行的流程,促进管理体制的科学化与合理化。 

(六)管理手段 

现代企业管理手段包括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技术手段、思想手段等,流通企业要及时有效地开展各项管理活动,参考各项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融入现代化的管理理论和技术,创新企业管理手段,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流通企业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流通企业的管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在转轨经济发展时期,我国流通企业管理的创新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首要前提,参照现代流通经济和先进企业管理理论,结合流通企业自身的发展经验,逐步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企业管理模式。 

流通经济与管理篇3

一、电子商务概念简析

作为一种现代技术模式,各国对于电子商务的界定不尽相同。一般认为,电子商务强调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商务流通与商事交流领域,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电子化流转,提升商事交流与处理效率。从产业应用来讲,电子商务更被作为一种商业手段而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通过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开展现代贸易,提升现代经济运行效率,激发市场发展活力,将商业流动的全过程纳入科技范畴之中。一般认为,电子商务具有较强的科技特征,重视电子商务在传统领域的应用。此外,电子商务也具备一定的整体性特征,强调电子信息技术在全产业链条中的运用。与此同时,电子商务也是一种现代经营思维与理念,是一种传统经济思维的升级版本。

二、电子商务视角下的现代经济管理模式

利用电子商务开展现代经济管理模式,涉及多种现代经济管理模型,通过电子商务整合原有经济管理要素,可以实现经营目标、组织管理、系统设计等方面的优化,推动传统经济管理不断提档升级。

(一)明确现代经济管理目标

在现代市场环境下,运用电子商务开展经济管理互动,可以进一步明确经济管理目标。在现代经济管理体系下,通过电子商务的大数据分析,可以对经济目标进行更为精准的定位,提升经济管理效能。在经济管理目标设计过程中,利用电子商务可以实现多维度、多角度、全方位考评,明确经济管理目标,整合相关资源要素,实现经济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综合利用。基于此,利用电子商务开展现代经济管理活动,可以充分发挥电子商务技术优势,进一步明确现代经济管理目标,提升管理层级与水平。

(二)优化经济管理组织设计

电子商务的最大优势就是实现了流程体系的电子化配置。在现代经济管理中运用电子商务技术与电子商务思维,可以构建全行业统一的标准与体系,提升管理效能,优化组织流程设计,实现经济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运作。经济管理人员在开展经济管理活动过程中,运用电子商务可以理论内部管理关系,明确管理层级与任务,实现可视化、透明化操作,提升管理工作效能。此外,运用电子商务开展现代经济管理,还可以强化财务管理等经济管理节点性工作,防范经济运行风险,提升经济管理的稳定性,进而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三)构建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在现代经济管理过程中,信息是重要的市场资源,也是开展现代经济管理的必备要素。通过现代电子商务技术,可以有效提升管理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利用信息分析技术,为经济活动提供科学决策,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信息系统,实现线下经济活动与线上数据处理的有机统一,提升现代经济管理水平,推动经济管理水平不断提升。通过构建现代信息系统,可以实现既定的经济管理目标,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三、在现代经济管理中运用电子商务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完善电子信息系统

对于企业经济管理而言,构建并完善自身电子信息系统,对于企业生存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电子信息技术开始与传统行业出现融合发展的态势,利用电子信息系统,可以实现现代企业经济规范化运作与管理。通过整合经济管理信息资源,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有效分析,可以为经济管理活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与管理工作重点。

(二)利用电子商务优化管理流程

现代经济管理不是一个孤立的工作,而是一个体系性的工程。利用电子商务开展经济管理工作,可以优化业务管理流程,强化经济管理的过程控制,将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降到最低,实现经济体系的整合与理论,打通不同部门与不同经济要素之间的联通,构建立体化的经济管理体系,优化管理结构,规范管理流程,实现经济业务管理水平与信息反馈速度的总体提升。

(三)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标准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不同经济体重构建统一的经济管理标准已经成为现实。通过统一标准,可以实现规范化运营与操作,也能减小商业对接与交流成本,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在现代经济管理体系下,建立统一的信息行业标准,可以整合相应产业链条,提高经济要素的流动性,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统一运行的标准之下,企业管理活动可以更加规范,也能实现经济管理效能的有效提升。电子商务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平台,构建统一的标准,也方便更多的经济实体融入电商体系当中,提升现代经济管理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作为一种现代市场管理行为,经济管理与电子商务开始出现高度融合,利用电子商务开展经济管理,可以有效提升经济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提高管理效能,提升管理效率,进一步激发市场经济活力,释放经济发展潜能,推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提档升级。

参考文献:

[1]郭红彦.现代经济管理中电子商务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2016(29):1.

[2]王立.浅谈电子商务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5(21):50-51.

流通经济与管理篇4

(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物流经济发展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物流经济最突出优势是降低物流企业运营成本,对企业内部管理进行更加明确的分工。对于大多数物流企业而言,一般只需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而将不熟悉或者需要花费较大运营成本的存储、运输等业务外包给更加专业的物流企业。这样做不仅为企业腾出了更多人手,还可以确保企业有限的资金产生更大的利润,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与经营效率。供应链模式之所以能够在物流行业发展中获得成功,主要得益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合作性、敏捷性与柔性特点,使合作双方各取所需,获得较高的满意度。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与其培养一个物流队伍,不如与物流企业合作。一号农贸市场与顺丰快递合作,淘宝网与申通、中通等快递企业合作等都是比较成功的范例。

二、物流管理模式变革的战略意义

(一)电子商务管理模式对物流经济发展的意义

电子商务管理模式对物流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现了物流行业的信息化。进入21世纪以来,无论是对整个行业而言,还是对一个具体企业而言,只要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数据,就可以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使我们在信息收集、整理、分析与应用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处理功能正是物流经济发展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不仅使物流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进行企业经营管理,还能有效提升物流服务水平,使物流企业迅速向现代服务企业转化。二是改变了企业对物流管理的看法。在传统物流企业管理中,产品与质量是企业最关注的节点,很多时候甚至是企业管理者关注的唯一。进入电子商务时代以来,现代物流在企业中的地位大大提升,便捷高效已成为企业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物流企业如果不能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将无法在市场上立足。三是加快了物流经济的整体发展步伐。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使人们越来越热衷于网购,为物流经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发展动力,中国物流经济因此进入黄金发展时期。

(二)定额管理模式对物流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定额管理模式在物流经济发展中的运用给物流企业带来了精细化管理理念,使得企业不仅可以实现高效服务,还可以实现对物流运输过程的有效控制。一方面,通过科学测算的定额,物流企业得以准确掌控物流成本、科学安排物流线路。定额制定的基础是企业对有关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从中寻找规律、制定标准。定额制定后,企业就可以随时对某一时间、某一车辆的物流运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物流企业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放在提高消费者满意度上。另一方面,定额管理对企业的最小工作环节有着更加精确的预算,通过最小单元管理,对每个工作环节进行有效控制,不仅大大提高物流效率,还可以避免细小工作环节的工作失误和人为懈怠,减少因运输环节控制不当造成商品遗失和损坏,进而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力,促进物流经济发展。

(三)供应链管理模式对物流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供应链管理模式将物流经济发展带入了一个更加注重质量、效率与成本的时代。一方面,供应链管理可以大大降低物流成本。运营成本特别是库存成本是物流企业成败的关键,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哪家的物流企业成本更低,其获得消费者青睐的可能性就越大,企业的竞争力也越强。供应链管理可以大大减少产品库存,将企业订货成本与货物存储成本降到最低点,甚至实现零库存,大大提高物流企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供应链管理可以大幅度整合物流企业运输能力。消费者总是更加关注商品何时才能到达自己手中等问题,物流企业更加关心如何实现最低成本的运输。要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必须对企业物流运输能力进行整合,结合产品特点与运输方式、成本、时间等特点,制定最适合企业运营的运输策略,达到物流运输既经济又快速的目的。物流企业为了节约运营成本,往往会对商品进行多次分拣、运输,这个过程特别容易损坏商品,并引起消费者不满。供应链管理可以使整个供应链高效有序运转,确保物流企业资源高效运用,提高物品分拣、运输效率。

三、多种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下的物流经济发展对策

(一)加速信息技术与现代物流业的融合,打造电子商务便捷物流体系

1.加快建设统一的物流信息网络平台。

统一的物流信息网络平台是物流信息化的基础,要通过建立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网络系统,确保系统的开放性与扩展性,为物流经济发展提供先进、稳定的信息采集与处理平台。如针对当前物流企业信息平台存在的问题,可以运用Internet改造传统MIS,以统一开放及标准网络平台克服因为数据格式不统一而造成的沟通问题,进而实现企业间的有效沟通,为跨地区合作奠定基础,不断扩大企业网络联系范围,真正推动更多物流企业融入电子商务物流经济发展中。

2.构建大型动态数据库。

沃尔玛的竞争力很大一部分来自其高度完善的物流网络,而沃尔玛物流最让人称道的是其卫星系统支持下的大型动态数据库,该数据库帮助沃尔玛总部随时掌握库存信息、车辆运输路线及车辆自身情况。我国物流经济发展非常有必要建立面向社会与企业流通各环节的信息采集系统,该系统必须能够及时对收集到的大量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为所有物流企业提供信息。通过这种信息共享,为物流企业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帮助企业提高运行效率。

3.加快先进物流网络技术应用。

现代物流经济的迅猛发展催生了许多新兴的物流网络技术,如物流跟踪系统、物流集成系统等。其中,前者的应用可以实现对物流分配、储存、运输等环节进行全程跟踪,强化整个物流供应链内部环节与外部环节的沟通和联系。只有拥有领先和高明的技术,才能真正实现物流管理流程再造。技术与管理是物流供应链整合的两大基石,是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真实体现。加快先进物流网络技术应用,可以大大推动物流经济的发展。

(二)建立物流行业协会,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1.建立物流行业协会。

建立物流行业协会的意义在于提高现代物流技术与标准在物流行业的应用范围,最大限度提升我国物流经济发展水平。物流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物流行业协会建设步伐,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行为进行规范,加强行业内部信息建设与信息共享,有利于物流经济整体实力提升。从当前我国物流经济发展需求看,物流行业协会应着重在规范企业行为、引导物流企业树立科学服务理念、提高物流企业服务质量等方面有所作为。

2.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定额管理模式下的物流经济发展对从业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物流经济发展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发展质量较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专业人员非常少。在不少人的认知中,物流行业就是运输行业,包括管理者在内的物流从业人员都是体力劳动者,这种认知显然是不准确的。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改变公众对物流行业的错误认知,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改进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结合最新物流行业发展方向与技术,充实教育内容。二是要鼓励开展校企合作,强化物流企业管理者特别是物流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培训力度,帮助他们掌握物流经济发展特点与要求,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三)加快中心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科学合理的全国性现代物流网络

1.加快中心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供应链管理主要是对物流企业的运输能力进行整合。越是中心城市,其在供应链整合中的地位越重要。对于物流行业而言,做好中心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网络就能更快形成并高效运转。目前,虽然物流经济已经在全国逐渐兴起,得到了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总的来看,各地物流经济发展缺乏规划,地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应通过培养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强的大型物流企业,带动地方物流网络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2.打造科学合理的全国性现代物流网络。

全国性物流网络的形成是供应链管理得以在物流经济发展中顺利运用的重要保障。要着力推动全国性现代物流网络建设,使物流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一是要加强物流行业的宏观调控。目前,物流经济在全国各地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扶持本地物流企业发展,实行了非常严格的地方保护,客观上阻碍了全国性物流网络的形成。应尽可能加强地区间的协调与合作,避免重复建设和面子工程出现,通过宏观调控确保物流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二是要加快形成有效的全国性物流经济管理体系。从政府职能优化入手,集中社会力量,从中心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拓展,逐步形成完善的全国性现代物流网络。

流通经济与管理篇5

转轨经济;流通企业;企业管理;创新管理

一、企业管理模式概述

(一)企业管理模式的内涵企业管理模式是不同企业设立和运营所遵循的基本规则,是不同企业各具特色的企业制度。企业在总结大量管理理论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企业管理的操作思想和操作方法,主要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目标、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管理系统、管理方法等。

(二)企业管理模式的特征企业管理模式具有基础性和规范性,是企业应用于管理领域的制度和形式。企业管理模式是企业通过成套的体系运行来规范整个企业生产方式,使企业的意识形态、目标任务、资源配置、利用方式等各个方面具有程式化和科学化,使企业各项管理活动有章可循,是企业运行的基础条件。企业管理模式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一个企业的管理模式是对企业管理整体的总结,其主要内容包含了管理思想、管理目标、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等一些列企业制度基本要素,企业管理模式是由各个相互协调、相互独立的组成部分构成的统一系统,各个子系统的运行状况直接影响着企业管理运行的质量。企业管理模式具有社会性和独特性,企业管理模式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保持一致,还要与企业自身发展相一致,不同国家不同企业在发展水平、管理思维、社会制度等方面不尽相同,因此企业管理模式具有社会性和独特性。企业管理模式具有动态性和创新性,会随着社会经济、制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是以生产力的提高为前提基础的,并利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技术方法,保持企业管理模式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不断创新。

二、流通企业创新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国有和私有流通企业的共同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国有流通企业的管理模式表现为政府高度集权,私有流通企业的管理模式为家族管理,在当前经济转轨的发展时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确定后,我国国有和私有流通企业开始实施股份制改造,但由于当时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造成国有和私有流通企业管理粗放,运营效率低下,生命周期短,无法实现更高的发展。我国流通企业目前只有少数企业具有科学完善的内部管理,大多数流通企业依旧采用传统的、经验型的管理模式,阻碍了我国流通企业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因此,我国流通企业将先进管理理论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并创新企业管理模式,是改善流通企业以上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有利于提高流通企业的流通效能流通企业的基本职能是商品流通,在经济转轨发展新时期,流通职能的作用不断深化,起到促进和引导消费的功能,因此流通企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商品流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商品从生产领域的购销运存等一些列环节进入到消费领域,这一过程主要是由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员流、工作流等重要流程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的,要实现各个流程环节的和谐,就需要规范、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商品流通涉及市场变化、市场竞争、营销风险等多种因素,只有科学完善的企业管理模式才能保证商品流通的高效完成,流通企业管理的创新有利于保障流通的高效运行。

(三)有利于适应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前沿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经验管理、科学管理等企业管理思想逐渐转变为文化管理,由资金、人力、设备等物质资料为主的企业管理要素也转变为知识、科技、文化要素,企业管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由原来过分强调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转变为运用管理思想提高生产效率,由硬性管理手段转变为柔性的内在管理,这些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给流通企业的管理模式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现代流通企业管理必须与社会发展前沿接轨,保证流通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不断发展。

三、转轨经济发展时期流通企业管理创新的特征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现代流通企业经营中,企业管理更加注重“人”在企业构成与运营中的重要功能作用,并借助文化的融合功能对企业管理各个要素进行协调和整合,促进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企业员工作为重要的资源,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安排员工的具体工作岗位,在工作中充分鼓励员工实现自身的价值,运用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断了解和满足企业员工的不同需求,提高员工在企业工作中的效率和贡献,实现企业的综合发展目标。

(二)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流通企业的投资主体单一,国有流通企业的发展存在政企不分、产权责任不明、产权制度僵化、缺乏活力等问题;改革开放后,私有流通企业存在家族干预和决策独断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流通企业的生命力和活力。经济发展新时期,我国流通企业逐渐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实现企业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及监督权的相互制约。国有流通企业通过实行企业内部管理层收购、职工持股等方式吸引多样化的投资主体,私有流通企业通过新股东的引进、独立董事会的增设等方法实现资产的自然化。流通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有利于企业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化解经营风险,实现流通企业的科学管理。

(三)建立专业化的经营决策团队传统的流通企业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合并与统一,国有流通企业也按照行政干部晋升程序配备经理,这种企业经理官员化的领导机制不利于企业各项权利的制衡和决策的科学性。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流通企业管理中的经理层成为一个独立经营决策的领导机构,企业根据标准配备具有学识、阅历、资历、业绩、品格、身体、心理等综合素质的经理人。职业经理人具有敏锐的思想,在企业经营与管理中敢于承担风险、廉洁奉公,具有经营决策的能力。职业经理人有利于流通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保证企业资产的增值和利益。现代流通企业还建立专业化的企业经营决策团队,团队成员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为企业提供正确的经营决策,为企业管理提供更强的领导功能,促进流通企业的成功经营。

(四)实施程序化的业务流程流通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环节纷繁复杂,各个岗位与员工的职能也不尽相同,只要依靠标准、专业、程序的业务流程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运行。企业的业务流程指的是企业各类资源和经营管理活动开展运行的基本路径,业务流程的运行直接影响企业内在机制和管理。现代流通企业通过专业化的流程设置、程序化的流程运行及标准化的流程操作,深刻体现出资源的运动规律和管理制度。

(五)引进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传统流通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主要沿用直线职能制,实行“两级核算三级管理”,这种组织结构设置实行分散经营,不利于发挥企业总体控制功能,易造成基层管理部分权力过重,无法进行集中管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实行“一级核算两级管理”,企业有关职能部门集中负责企业商品购销、人员调配、资金使用、财务核算等管理工作,形成统一管理的组织形式,避免传统流通企业的管理弊端。

(六)加强数字化的信息管理信息技术不仅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还是现代流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获取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转轨经济发展时期,我国流通企业还处于新旧体制的转型阶段,资金、技术等都还很缺乏,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但多数流通企业逐渐开始建立全面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先进管理理念下利用先进的网络系统优化业务流程,培养企业管理人才,加强信息软件的开发等,提高流通企业信息管理的数字化。

四、转轨经济发展时期流通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思路

我国流通企业管理的创新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首要前提,参照现代流通经济和先进企业管理理论,结合流通企业自身的发展经验,逐步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企业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流通企业的流通效能和市场竞争力。

(一)管理思想管理思想是企业进行管理的整体理念和思路,体现了企业管理者的价值观。企业的管理思想决定企业管理的主要方向和管理方式,指导企业各项管理活动的运行,是企业经营的首要因素,也是企业创新管理方法的前提基础。因此,转轨经济发展时期流通企业应首先创新管理思想。

(二)管理目标企业各项管理活动在一定时期内是为了达到最终的管理目标。企业管理目标的确立为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提供具体的方向和标准,具有管理约束功能和导向作用,有效的避免企业管理的盲目性。转轨经济发展时期,流通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战略目标体系,通过实施战略目标解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企业日常管理目标体系的建立为经营管理问题提供解决参考。

(三)管理体制企业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企业管理内容、治理结构等,是组成企业管理模式的重要部分。企业的管理制度使企业内部各方面的管理规范化、标准化,能够表现出企业各个生产关系,合理配置企业内部各要素,促进企业经营和运行的协调,从而促进企业发展的活力。转轨经济发展时期,流通企业要不断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确定企业经营决策权的归属。

(四)管理机制管理机制指的是企业内部人力、财力、信息等各项生产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企业管理机制形成于各项生产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组合的过程中,是构成企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流通企业在新经济形势下要建立完善企业动力、决策、调节、约束、激励等各项管理机制,通过完善企业管理机制加强对企业管理体制的巩固。

(五)管理系统流通企业的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商品购销运存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物质技术设施管理系统、服务质量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行政事物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等。现代流通企业应配置每个系统独立运行的流程,促进管理体制的科学化与合理化。

(六)管理手段现代企业管理手段包括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技术手段、思想手段等,流通企业要及时有效地开展各项管理活动,参考各项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融入现代化的管理理论和技术,创新企业管理手段,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流通企业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流通企业的管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在转轨经济发展时期,我国流通企业管理的创新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首要前提,参照现代流通经济和先进企业管理理论,结合流通企业自身的发展经验,逐步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企业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郝瑶.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先导性作用再检验及细分行业异质性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5(17)

2.潘涛.基于细分行业异质性的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先导性作用再检验[J].商业经济研究,2015(19)

3.纪艳凤.基于流通企业外向国际化促进对外贸易增长转变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22)

4.伍海平,徐丹.谈转轨经济期流通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的特征[J].商业时代,2010(22)

流通经济与管理篇6

现代物流的产生与时展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物流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现代物流越发达,国家的综合国力越强,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标志,只有发展好现代物流业才能保证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现代物流实施过程中会产生丰厚的利润,因此现代物流被称为是“第三利润源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交换、物质交换、服务交换越来越频繁,对现代物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只有全面提升现代物流水平,才能全面带动经济的发展。当前很多国家和地区对现代物流的发展非常重视,实现现代物流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代物流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强,因此现代物流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工作已经成为企业、政府、研究机构研究的重点。物流活动对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从一定程度上说物流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只有保持物流活动的可持续性,才能实现经济活动的可持续性,才能实现经济增长。经济的发展对物流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同样要求物流发展速度的加快。随着经济、物流的发展,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越来越频繁的物流活动和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资源浪费、噪音污染、废气污染、废弃物增加、交通堵塞等。此现状与全球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不对称的。因此,只有对绿色物流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制定好现代物流管理的政策,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物流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物流活动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产生紧密的联系,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只有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三者的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三方利益同时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流活动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管理,只有从根本上处理好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现代物流对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物流活动得到很好的发展的同时,必然带动经济总量的增加,经济总量增加又反作用于物流活动,导致物流活动更加平凡,产生的经济效应更加明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的发展方式需要改革。只有改革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很多物流策略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发展需要。只有转变物流活动发展方式,才能更好发挥自身的力量,从而达到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现代物流对生态环境的依赖程度是很强烈的,所以对生态环境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公路货车运输的频繁,导致能源消耗过多,对城市会产生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交通的频繁性对城市交通产生很大的压力;物流商品包装的豪华性和一次性,另外,使用的材料具有污染性,导致垃圾增加、资源浪费加重,所以对环境会产生严重的污染。当前很多商品采取分散性加工流动模式,资源很难得到很好的利用,能源消耗相对较大,流通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边角料很难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严重环境污染。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所以物流对推动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社会文明的程度在信息社会环境下越来越高,经济发展必须以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为基础,因此维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的重大课题,只有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已成为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任何事业的发展都不能牺牲下一带的环境和资源,只有按照发展的规律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达到社会各项事业长期稳定协调发展,必须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才能保证各项事业稳步推进,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分析,可持续发展是必然的选择,物流管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只有按照绿色物流管理的模式发展,才能实现物流管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保证商品的流通、生产和消费对未来的商品流通、生产和消费不产生影响,才能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代物流管理活动必须要以环境保护为根本出发点,只有改变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单向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物流对环境的影响。当前只有建立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物流管理体系,才能保证物流管理步入一个新的台阶。现代物流系统从根本上说必须是符合消费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健康系统,才能保证经济环境与经济效益共生的发展环境,才能真正实现绿色物流的模型。绿色物流必须以降低环境污染为基础。只有把资源消耗的减少为根本目标,才能更好的把现代物流技术运用到物流管理中,现代物流管理必须从储存、包装、运输、装卸、加工等环节进行展开,才能实现绿色物流和专业物流的目标。绿色物流贯穿于整个物流环节的始终。只有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进行约束,才能保证物流环节实施的规范性,才能实现物流管理的协调性,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绿色物流与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有着直接的关系,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都和节约资源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两个角度对物流进行管理,才能保证实现绿色物流管理,才能保证物流事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流通经济与管理篇7

1.1区域经济的概念

区域经济实际上也就是“地区经济”,是指分布在各个行政区域部分的国民经济。它的形成原因是劳动地域分工的结果。这样的劳动地域分工随着时间的延长,受到历史、宗教、地理、政治的多种因素影响的社会经济活动中,伴随着经济上有一定往来的不同,地方之间逐渐形成了有着各自特色的经济区。这些经济区域是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缩影。经济全球化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区域经济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同时经济区域也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国家内部的不同地方之间的经济往来;第二种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

1.2交通运输物流产业的概念

所谓物流便是将运输的产品从其生产地移动至计划消费地的一个过程,对这一移动活动实行规划与管理。交通运输物流产业包括的业务类型较多,主要运输产品类型有: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以及产品信息等,为了更好地满足各类客户的需求,需采取不同的方式实现这些产品的运输成本最小化。物流对于全球而言都是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活动,其能够较大程度的影响经济发展,保持交通运输物流产业的健康性对于国家的经济稳定发展而言十分重要。并且,物流属于服务型工作,产生于经济全球化,因此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同世界性经济活动关联紧密。当前,国内致力于商品与信息等方面的全社会性发展,其中物流行业具有极大发展空间,呈现出迅猛的发展趋势。而伴随着国与国之间互动合作的增多,跨国物流也会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全球重要的制造大国之一,伴随着国际间经济合作的深入,未来我国可能会成为物流发展的一大中心点,以及跨国物流的重要始发区域和送达区域。因此,我国将来的交通运输物流行业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1.3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物流管理之间的关系

交通是经济发展最为基础的条件,有句俗语“要想富,先修路”就足以看出交通运输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只有交通运输才能建立起不同地方的连接,才能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从而形成区域经济并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交通运输的根本要求就是促进物品之间的转换或流转,这样才能形成经济上的交往。三者之间是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交通运输和物流管理发展好了,区域经济就会稳步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好了,交通运输和物流管理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且,区域经济学基础理论表示,在特定的区域空间以内经营的基础性经济活动能够顺利的进行,同时会使得相关地区的交通运输物流行业的业务量发生急剧增长和扩增,而交通运输物流行业的顺利进行,往往会影响特定区域的经济产业发展程度,具有一定的现实督导优势。就这一方面进行分析,认真处理好交通运输行业的综合型业务发展任务,这对促进国内区域经济事业的综合发展水平有着不可轻视的支持作用。

2当前交通运输物流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不足

2.1不够重视交通运输物流产业

现在大部分人已经能够意识到交通运输物流产业的重要性,也能够认识到其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但是还是不够重视交通运输物流产业,这种重视程度不是在对交通运输物流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上,而是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没有充分发挥到交通运输和物流管理其本身的优势和价值上。在当下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大部分的交通运输物流管理这方面没有具体的参考标准,这也就导致交通运输以及物流方面不能最大化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2交通运输物流管理水平不足

由于社会和人们的需求,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交通运输物流都是一些较为基础的,大众化的购物交易服务。并且由于现在市场需求的限制,我国的物流业务水平也还是处于较为基础的水平,这也是物流运输分散的主要原因。在遇到一些特殊的物流业务时,相关企业就需要立即做出一套合适的方案,因为其时间的紧急性,方案的不足也会增加,这样一来,企业的不足也会暴露出来。这是大部分的交通运输物流管理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让交通运输物流行业取得更大的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进步。

2.3缺乏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

因为物流行业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信息数据化时代产生的,近些年才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因此其专业人才储备供不应求。再加之随着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进步,对于物流行业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急需培养相关的优秀物流管理人才,才能够保证物流行业更好的发展。但目前由于市场的需求,很多企业招聘的人员并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且也缺乏物流管理人才,这样一来,导致物流行业不能够最大化发挥自己的价值,内部的专业标准化也很难建立。

2.4缺乏物流机械化技术

随着信息数据化时代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行业都已经开始使用互联网进行作业,逐渐与数据时代接轨,特别是在电子设备以及机械方面,他们的使用开始更加集中化和高端化。但是由于物流行业发展周期较短,它的技术水平并不成熟,很多都还无法达到机械化水平,这样一来,降低了其工作开展的便利性,不能很好的做到省时省力,从而无法在现代社会中发挥自己最大价值。特别是在部分地方物流行业还没有渗透,地区之间的连接不够,从而影响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有大部分地方的物流管理仍然是人工完成,这样不便于物流行业间建立信息连接和信息交流。

3区域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物流管理途径

3.1加强区域间的物流管理

通过以上问题的阐述可以看出,必须要加强区域间的物流管理,防止在交通物流运输中出现不规范、不集中的现象,以此来促进交通运输物流管理的规范性。除此以外,在区域经济中交通运输物流管理的相关企业应该积极对自身内部进行改革创新,与之相关的专业人士应该积极的对该类企业进行引导,使其不断完善自身的内部管理体系和发展方向,这样更有利于与现代社会的信息数据化时代接轨。同时,各个地区相关行业的人员都应该重视交通运输物流产业的发展方向,积极努力使其走上现代化和信息数据化的道路,从而更好地促进各地区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

3.2加强小地方交通建设和物流建设

受交通建设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交通质量和物流运输也会有较大的影响,从而会影响该地的区域经济。我国幅员辽阔且受到地势地貌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各个地方之间的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状态。这也就导致了很多偏远的地区没有健全的交通运输体系,交通运输不发达地区的物流行业就极易受到限制。比如,在完成物流运输时,需要物流工作人员自己规划路线,费时费力,并且无法保证物流运输的路况情况,对物流运输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还有的地区,因为交通运输不够完全,而人工物流的费用也就相对增加,直至到基本无物流运输,这样一来,区域经济的发展完全受到限制,也就导致越偏远的地方区域经济水平越低。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及其单位应该重视这类问题,首先是应该大力建设该地的交通运输,其次应该组建一支专业的物流人员,加强交通运输的水平以及物流运输的可操作性和便利性。从而促进当地的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加强本地与外地的经济来往,让本地的特色真正的“走出去”。

3.3培养物流专业的优秀人才

流通经济与管理篇8

    现代物流的产生与时展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物流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现代物流越发达,国家的综合国力越强,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标志,只有发展好现代物流业才能保证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现代物流实施过程中会产生丰厚的利润,因此现代物流被称为是“第三利润源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交换、物质交换、服务交换越来越频繁,对现代物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只有全面提升现代物流水平,才能全面带动经济的发展。当前很多国家和地区对现代物流的发展非常重视,实现现代物流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代物流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强,因此现代物流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工作已经成为企业、政府、研究机构研究的重点。物流活动对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从一定程度上说物流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只有保持物流活动的可持续性,才能实现经济活动的可持续性,才能实现经济增长。经济的发展对物流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同样要求物流发展速度的加快。随着经济、物流的发展,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越来越频繁的物流活动和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资源浪费、噪音污染、废气污染、废弃物增加、交通堵塞等。此现状与全球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不对称的。因此,只有对绿色物流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制定好现代物流管理的政策,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物流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物流活动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产生紧密的联系,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只有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三者的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三方利益同时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流活动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管理,只有从根本上处理好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现代物流对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物流活动得到很好的发展的同时,必然带动经济总量的增加,经济总量增加又反作用于物流活动,导致物流活动更加平凡,产生的经济效应更加明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的发展方式需要改革。只有改革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很多物流策略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发展需要。只有转变物流活动发展方式,才能更好发挥自身的力量,从而达到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现代物流对生态环境的依赖程度是很强烈的,所以对生态环境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公路货车运输的频繁,导致能源消耗过多,对城市会产生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交通的频繁性对城市交通产生很大的压力;物流商品包装的豪华性和一次性,另外,使用的材料具有污染性,导致垃圾增加、资源浪费加重,所以对环境会产生严重的污染。当前很多商品采取分散性加工流动模式,资源很难得到很好的利用,能源消耗相对较大,流通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边角料很难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严重环境污染。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所以物流对推动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社会文明的程度在信息社会环境下越来越高,经济发展必须以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为基础,因此维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的重大课题,只有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已成为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任何事业的发展都不能牺牲下一带的环境和资源,只有按照发展的规律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达到社会各项事业长期稳定协调发展,必须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才能保证各项事业稳步推进,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分析,可持续发展是必然的选择,物流管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只有按照绿色物流管理的模式发展,才能实现物流管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保证商品的流通、生产和消费对未来的商品流通、生产和消费不产生影响,才能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代物流管理活动必须要以环境保护为根本出发点,只有改变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单向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物流对环境的影响。当前只有建立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物流管理体系,才能保证物流管理步入一个新的台阶。现代物流系统从根本上说必须是符合消费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健康系统,才能保证经济环境与经济效益共生的发展环境,才能真正实现绿色物流的模型。绿色物流必须以降低环境污染为基础。只有把资源消耗的减少为根本目标,才能更好的把现代物流技术运用到物流管理中,现代物流管理必须从储存、包装、运输、装卸、加工等环节进行展开,才能实现绿色物流和专业物流的目标。绿色物流贯穿于整个物流环节的始终。只有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进行约束,才能保证物流环节实施的规范性,才能实现物流管理的协调性,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绿色物流与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有着直接的关系,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都和节约资源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两个角度对物流进行管理,才能保证实现绿色物流管理,才能保证物流事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流通经济与管理篇9

2.1现金流与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长远稳定性生存的关联系

企业在经管过程中资金的支付形式主要是以现金流入流出的形式进行操作的。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中,有部分企业经管过程中的投资利润收益交稿,但依旧存在现金短缺的现状,这种情况是阻碍企业生存发展的直接性原因。

2.2现金流对于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市场价值具有直接性的影响

企业在经管过程中,现金流的作用要远高于利润收入,现金流是直接决定企业能否长远稳定发展的直接性因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企业有一定的利润收入,但是缺少现金,若要继续生存发展,需要向相关的金融机构进行借钱来缴纳所得税。

3现金流在企业经济活动实施中的作用性分析

3.1通过现金流决策的支撑,进一步拖动企业制定

出合理可行的财务方案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其基本的经济活动内容最终是以现金流转的方式进行展现与实施的。财务管理是企业中资金控制体系,需要获取相关的资金流转信息,全面有效的为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财务活动的进行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撑。

3.2现金流为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其财务活动的进行提供有价值性的信息

现金流通常是以现金的形式,有效的对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资金可用的情况进行全面的体现,进而有效的为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提供具有一定价值性的信息。除此以外,现金流主要是以现金支付情况,有效的展现出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其现金流转的情况,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加客观精准的现金流信息。

4全面推动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现金流的调控与管理

4.1保持现金流血液通畅

现金流是企业经济活动的基本表示形式与运作理念,是直接会影响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生死存亡的关键性因素。企业在实际经营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选取资金投入较少、利益收入较快、收入高的财务项目,进而促使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所投资的资金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回笼,为企业的经济活动的展开提供一定的现金流量。可见,筹资活动具有“输血”功能。

4.2通过现金流的预测进一步促进企业在经管规程中的财务预算的高效性

企业在经管过程中,需要创建科学有效的财务预测制度,通过对产品销售、采购以及人工预算等方面的合理操作,进一步保障企业在一定的期间内,能够获取理想化的资金收入。

4.3加强现金流的控制

企业进行现金流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确保企业现有的资金能够有效的支撑企业日常经济活动的运作,不会出现任何的金融风险。现金流管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主要是由资金流转、内部控制、专业化资金管理制度等具体的方面构成的。

流通经济与管理篇10

对于流通理论来说,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产物,在马克思主义中,流通有三种形式,分别为商品流通、货币流通以及资本流通。我国流通学界所界定的流通理论范围并不大,且比马克思主义所界定的范围狭隘很多,要掌握主流西方经济学思维对流通理论及实践的影响,就要了解何为流通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对此展开深层研究。

一、流通理论概述

所谓的流通就是指产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流通领域所经历的各个过程,对于流通来说,其概念与社会分工及生产社会化有一定关系,在自给自足的社会中,经济生产与消费是相互关联的,也不存在流通,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社会分工以后,产品就经历了从交换到消费的过程,此时生产与交换就成为了社会化的两种基本职能。

我国对流通理论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之所以对其进行分析主要是为了研究资本主义体制,同时受前苏联流通理论的影响,而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就出现了无流通论。后来为解决计划经济体制所带来的影响,流通理论再次出现在现实生活中,与此相关的研究也因此增多。理论界还研究了流通理论与生产的关系,强化了流通效率的提升,由此,我国流通理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然而由于马克思主义受时代影响较大,所以,流通理论创新也就成为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通过研究发现,这与主流资方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影响有一定关系。

二、主流西方经济学理论下的流通理论研究

通过研究现代西方经济学可以得知,它起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又得益于流通。西方早在十七世纪初期就有了对流通的研究,并将其作为创造财富的源头,对于商业的重视也由此开始。著名学者亚当・斯密还对分工与交换进行了深入研究,且提出劳动价值论,它也就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源。随着时间的变迁,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向也发生了改变,流通也就逐渐淡出西方主流经济学。通过研究发现,这与西方经济特点有一定关系,首先,西方经济多为市场经济,在这种情况下,流通也就逐渐呈现泛化与社会化,所以,很多人都将经济学看做是市场经济学,也就是常说的流通经济学,这也就使其认为不必再建立流通经济学。其次,流通企业与其他企业一样,不需要专门指导。最后,很多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销售渠道,不需要中间商的介入,因此也就用不到流通。综合以上几种因素可以看出,流通理论正逐渐从主流西方经济学中消失。而我国学者却十分重视流通理论,认为流通才是产业发展基础,没有流通,经济发展也将受到限制。

通过研究可以得知,在主流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并非不重视流通理论,而是无法参与流通重视,流通与生产逐渐呈现整合时态,所以,流通的地位也正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流通关联性也因此得以增强,这就需要重视流通理论,而西方国家因受多种因素影响,无法重视流通理论,其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两种:第一种,主流西方经济学理论传统的限制;第二种,对主流西方经济学理论路径的过度依赖。

通过研究主流西方经济学思维可以得知,只有将机制问题解决,才能提升效率,流通问题也会随之解决。对于流通行业来说,其自身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并不属于公共产品与监管范围,如果没有全面调节流通产业,就很容易出现违法古典经济学理论的情况,更会影响到流通终端布局等多个方面,即便拥有流通理论,也不能被应用到实践中,只能始终处于发展阶段,主流西方经济学也不会允许独立流通理论的存在。同样的问题还存在于主流新经济学中。

三、主流西方经济学思维对流通理论的实践

由于主流西方经济学中并不存在流通理论,所以,就使流通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受到了影响,无法获得新理论给流通带来的影响,若一味依赖马克思主义,又会发现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经济存在明显不同,理论创新也难以实现,也会发现与流通理论相关的研究偏少,不利于流通理论研究。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流通产业发展也受到了很多限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从政府角度讲,流通产业管理政策落实存在较大难度,即便国家有意制定相关计划也无法得以落实。尤其是在城市规划备受重视的今天,只能根据商圈理论等进行指导才能解决问题,而无法从流通产业内部寻求解决之道,这样一来也很容易出现权利纠纷,更会直接影响到流通理论的实践。

其次,对于流通企业来说,发展道路受到限制。以我国连锁企业为例,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是连锁规模过大,就是过于重视单店建设,除此以外还涉及很多方面,虽然这些问题能够被产业理论等相关内容所解释,但却不能对其系统且全面的解释,在这种情况也就出现了效率与风险等多项关系无法确定的情况,再加上得不到正确理论指导,也很容易引发较大风险。

再者,缺乏对流通产业的正确认识,也会影响国外流通在国内的发展,进而影响国家经济发展。众所周知,流通产业的竞争性很强,且属于战略产业之一,所以,国家相关部门也就没有对其有过多管制要求。然而,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外大量连锁企业进入我国,抢占了我国市场,严重冲击到了我国流通企业,尽管近年来有些缩减,但依然占据主要地位。

最后,流通产业与房地产企业的联系逐渐增多。对于流通产业来说,属于服务型产业,尽管很多产业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受到了管制,但却不包括流通产业,所以,不少跨国企业就借此时机利用流通产业逐渐向房地产企业渗透,这也是我国最开始没有重视的一部分,如“深国投模式”就是利用政府急于吸引外资的心理,变相从我国政府中低价购地。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与主流西方经济学理论有一定关系,它仅将流通产业看做是一个媒介,而没有认识到其市场地位,所以就为其提供了可趁之机。同时,一些企业也借助减租、免租等方式进军流通产业,进而带动周边经济发展,这也是利用流通操控土地市场的常用手段。

四、流通理论的发展

由于流通理论在主流西方经济学中逐渐被淡化,所以,限制了流通理论在我国的发展,这就需要相关人士重视流通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在我国,国家掌握着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所以,政府就要正确利用流通理论做好实践工作,并在实践中创新流通理论,以便构建完善的理论体系。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确定流通理论范围。虽然有现代商业领域作为研究基础,但依然会影响到一些企业的商业发展状况,并从宏观与微观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这样就可以将其放置在统一框架中,所以,这就可以从流通角度考虑问题,将自身精力集中到宏观角度上,确定好流通理论范围,以便为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其次,借鉴与吸收西方经济学要点,尊重市场经济发展状况,联系市场实际做好调控,确保建设完整。由于计划经济无法很好的满足适当发展需求,所以就不能一味的依靠主流西方经济学,而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经济学,实现理论创新。

最后,重视全面性的构建。由于得不到现代经济学的支持,流通理论的创新也就无法一举完成,这就需要研究者重视相关流通理论的构建,并做好长期准备,投入大量精力,且请各界人士发挥所长协助经济学者早日完成研究。

五、结束语

通过以上研究得知,流通理论并不是主流西方经济学研究范畴,虽然它在最初阶段影响了西方经济学的产生,但因受多种因素影响,流通理论逐渐被淡化,如果单纯的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流通理论,又会出现研究与现代不符的情况,不利于流通理论在我国的应用,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联系实际,做好流通理论创新,为其发展铺设道路,即便主流西方经济学中没有与之相关的理论,也不能为其研究提供支持,在创新中也要吸取西方经济学的优点之处,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提出新型观点,并加强与各界专业人士的联系,共同构建全面且系统的流通理论,为流通理论发展奠定良性基础,发挥其应有价值,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诚.主流西方经济学思维对流通理论与实践的影响[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04:15-20

[2]李诚.论主流西方经济思维传统对我国流通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影响[J].理论与当代,2008,07:35-38

[3]王雪峰.我国流通理论研究进展述评[J].中国流通经济,2013,08:24-28

[4]夏春玉,丁涛.孙冶方流通理论的回顾与再认识[J].财贸经济,2013,01:74-81,118

流通经济与管理篇11

1信息化与全球化引致的“新商业革命”

近代史上的商业革命是指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经济领域产生的一次重大变革,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给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电子商务的出现则引发一场新的商业革命,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商业形态、组织形式、运营模式、流通技术等发生根本性变革,特别是近几年计算技术发展的重点已经从信息处理逐步过渡到了信息服务,凭借着强大的数据采集、存储、全面精准分析挖掘及呈现共享等技术优势,在诸多领域,“大数据”正以各种方式和路径影响着企业的商业生态,正在引致颠覆性创新,这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时代背景,而未来,商业领域的竞争,主要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商业模式,是指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商业模式创新是指企业价值创造提供基本逻辑的变化,即把新的商业模式引入社会的生产体系,并为客户和自身创造价值。

2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工作面临的挑战

贸易经济专业是国家教育部保留的特色专业,在全国仅有三十几所高校设置。在计划经济时期,贸易经济专业培养了许多宏观经济方面的人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发展,贸易经济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开始面向政府职能部门、工商企业等部门,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建设需要,通晓市场流通理论,掌握贸易理论和实务的高级专业人才。近年来,该专业面临诸多的挑战及变革:

(1)信息化及全球化带来的商业模式创新,“大数据”正以各种方式和路径影响着企业的商业生态,它已经成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时代背景。

(2)流通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流通领域已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从我国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商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从实践上来说,流通产业正处于一个成长、变化、开放的时期,急骤的变化需要贸易经济学科与之相适应。

(3)由于市场环境/技术条件变化,企业运营模式及企业经营管理思想/理念/技术手段发生根本新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方向/导向/定位及课程设置方面作出调整,以顺应潮流,适应变化。

3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思路

为应对变化,专业发展定位需要调整,课程结构需要优化,教学方式需要改进。北京工商大学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是:立足首都流通产业,着眼国内贸易市场,强化应用能力培养,实现“五流”融合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理念。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我院认为该专业应着眼于大流通、大市场、大贸易,注重内贸与外贸相结合、营销与管理相结合,以内贸、营销为主,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改革与设计的思路上,应遵循:人才培养应与市场接轨,打造基于工作的或以就业导向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该专业社会需求即与贸易经济专业相关的岗位技能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校培养(技能MKSA),而不是根据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人才――等毕业了(成品),基于所掌握的技能找工作。社会需求、学校人才培养双向反馈互动,两者是相互适应的闭合回路,是一个逐步改进循环往复的过程,因为就业环境在动态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更高。

基于上述思考,做好因社会需求而设专业――招生,因社会需求变动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人才,以及就业指导各环节无缝对接,这样就能保证培养出的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适应性强的,可以后续发展的。这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岗位(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4贸易经济专业教学改革内容

我院贸经专业自2002年招生,至2010年共招生9届,应该说经纪人这一方向还是符合当时的实际的,在社会上也受到好评。自2011级以来,我院贸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就基于上述思考,并立足我院实际,本着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接轨,以工作为导向的思想,吸收了电子商务/国际商务管理/营销/商务管理/信息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新元素,与此前的人才培养方案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对此概括为两点:

(1)目标明确,定位准确。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回答培养什么类型、培养什么层次的人才、具备怎样的素质和服务于哪个地区或行业的问题,我院贸经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目标明确,定位准确,就是培养服务于重庆及周边地区的从事商贸物流的高级专业人才,这一定位符合商业形态变化/贸经领域发展趋势,适应社会需要,也切合我院实际。

(2)课程设置多元一体,有机融合的特色逐步显现。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经过3年来的大胆创新,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课程体系较系统,比较协调,一些课程比较有含金量,比如我们侧重了流通技术创新教学模块;增设了电子商务/网络贸易与国际商务、消费经济与服务经济/服务贸易等模块;遵循物流与贸经的一体的思想,强化了商务谈判及房地产经营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项目管理模块,以及新形势下的经纪人模块教学等,更加强调课程间的融合。

5课程设置与时俱进,突出特色

北京工商大学在保留一些传统课程商业/流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市场价格学的基础上,开设了期货期权、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商业经营与策划,许多传统课程也进行了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改造,成为贸易经济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骨干课程、特色课题。我院则:

(1)将“贸易经济专业”更名为“商业经济学专业”,内涵外延更广,突出了“学”。贸易经济的内涵及外延较窄,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被内涵及外延更为宽泛的商业经济或流通经济取代。

(2)核心课程调整。《贸易经济学》与《流通产业经济学》应被《商业经济学》或《商品流通经济学》取代,或取消《贸易经济学》保留《流通经济学》(《流通产业经济学》),因为《贸易经济学》、《流通经济学》、《流通产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商品流通经济学》五者为同一事物或很接近。专业核心课程确定为:《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流通产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网络贸易理论与实务》。

(3)关于专业方向的设计。贸易经济专业选修课,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商业地产方向,开设的课程有《房地产经营管理》、《商业地产策划与投资运营》、《商业地产设计与开放》、《商业地产投融资管理》、《商业地产资产管理》、《物业管理》等课程。二是网络贸易方向,开设的课程有《企业信息化工程》(或《企业ERP》)、《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网络贸易(理论与实务)》、《电子商务综合解决方案》、《客户关系管理》、《网络采购》、《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等。

(4)突出流通领域的创新,突出新商业模式教学模块以及《创业学》,这是趋势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也是落实和执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一环;将《客户关系管理》、《现代金融业务》增设为专业必修课,或将某选修课替换掉;实践实训方面增加《模拟公司运作》模块,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加强与重庆商社集团、新世纪、永辉超市等公司的合作等。努力在实践教学及实验实训等各方面突出特色,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6总结

尽管当前贸经专业面临诸多的挑战,但也面对更多的机遇,长期趋势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提高的,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方面,总的感觉是一定要变革,比如:北京工商大学2009年该院贸经专业被评为北京市特色专业,但2014年又要做进一步调整;上海商学院将原财经学院拆分为财会学院与“流通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将贸经专业改为“商业经济学专业”;还有湖南商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都在变革,与时俱进――打造特色。尽管上述几个高校与我们学院在人才培养类型层次方面及服务对象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其方向及思想是可以借鉴的。总之,我院的人才培养立足我院实际,立足重庆实际,在专业定位及课程开设特色方面要顺应发展趋势,符合发展规律,能够满足社会需要,从而提升起贸经专业核心竞争力,赢得各界的认可与好评。

参考文献

[1]司增绰,黄景章,洪涛.贸易经济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商业时代,2013,(10).

[2]任广见.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及启示[J].现代商贸工业,2013,(20).

[3]齐严.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

[4]王晓东.关于贸易经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理论思考[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10).

流通经济与管理篇12

从广义上讲,流域管理的经济影响不仅仅包括传统的经济效率影响,也包括与项目相关的宏观布局和可持续性影响。传统流域管理的主要经济影响与经济效率密切相关,侧重于流域内管理项目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关系。开展流域管理项目所增加的效益与投入之间的关系可通过一些被认可的方式加以表达,例如净现值、返还率及产出投入比等。

一、流域管理经济评价过程的步骤

流域管理的经济影响评价应至少包括以下基本步骤,在规划过程中应采取这些方法,以达到评价的目的。(1) 确定和量化有关的物质投入和产出,制作能反映投入和产出的表格。(2) 决定投入和产出单位值(实际金融市场价格和经济价值),估计这些值的可能变化,例如工资增长或燃料费用。(3)通过计算工程价值和其它指标的相关量值,以及度量需要回答的由决策者提出的有关问题,进行投入和产出的比较。例如,考虑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涵义,通过敏感度分析,指出度量工程价值变化随着关于投入和产出价值而变化。

上述步骤的关系如图1所示,它总结涉及流域管理评价的财政和经济内容,目的是获得图中最底一行的信息。图中所指的工程包含自身工程和纳入其它项目的流域措施,评价过程通常是互动的,经过细致而复杂的评价阶段。这个过程突出经济和财政评价,作为规划过程的重要阶段,满足决策者的需要。除了效率方法,流域管理的经济评价通常试图提供另外两方面的时效信息。(1)分配方面,判定谁赢利,谁损失。(2)可持续性或生活安全方面,这与正向效益或福利变化是否可持续的问题相关。

二、判定和量化物质输入和输出

开发物质输入和输出之间关系的信息是流域管理者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将这些信息纳入一些特定项目中,可为估算和量化项目的投入产出提供基础。这正是经济学家和技术专家进行主要的相互影响的基础。

在判定多项方案过程中,流域管理的技术专家必须判别和量化大多数输入和输出形式,并对输入来源进行度量。这些信息通常出现在所谓物流表中,反映物质输入和输出的流程。如果技术专家在规划过程早期意识到这些信息的重要性,那么他们通常能满足这些信息的需要。例如,在流域管理项目中利用一定输入产生不同关于坡地生产力的输出类型,如图2所示。

三、流域管理项目的区域影响

与决策者相关的问题之一涉及到流域管理对区域经济稳定性的影响。这个问题通常不能直接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来解决。最佳方法是单独解决,并采用经济效率分析方法。

决策者经常涉及项目的区域经济影响,它是与收入分配效应相关的。由于项目的设立,无论何时均存在变化,分析人员必须清楚什么是项目净增效益,而并非总体效益。例如,山坡保护项目可能引发新工作,那么经济影响的适宜度量,并不是整个付给劳工的工资,而是整个工资减去如果没有新工作,他们赢利的那部分。类似情况必须考虑土地或资本资源的利用。

与流域管理项目相关的区域影响类型包括:(1)创造流域管理结构和设施的建设与维护的就业机会;(2)通过新的或扩大生产的农业、林业、渔业和交通业创造就业机会;(3)提高现有耕地、林地和渔业资源的生产力;(4)开辟以前未曾利用土地或水资源;(5)创造与林业和薪材相关的就业机会,以此实现增产目标;(6)以往所列类型变化的再次影响。

尽管区域影响分析中的实际因素将因案例不同而有所变化,当流域管理项目被决策者考虑时,这项分析是非常有用的。从研究的大尺度来讲,区域分析应解决经济稳定性问题以及因项目而带来的变化。人们期望成功的流域管理将有利于实现农林渔业稳产,因而实现区域收入的稳定,这些影响可以采用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的形式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Brooks, Kenneth N. and Ffolliott, Peter F., etc.(1997), Hydrology and the Management of Watersheds(second edition),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Ames, Iowa, USA.

2.Buckland, J., Zabel, T. 1998. Economic and Financial Aspects of Water Management Policies. In: EN. Correia, EN.(e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Europe. Volume II: Selected Issues in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Europe. Balkema, Rotterdam, the Netherlands.

3.Dinar, A., Loehman, E.T. (eds), 1995. Water Quantity/Quality Management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Institutions, Processes and Economic Analysis. Praeger: Westport, Connecticut/London, UK.

流通经济与管理篇13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专业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物流管理

1

7

37

物流工程

2

10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管理学

物流学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经济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研究方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物流管理工程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供应链管理

物流系统分析

等等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物流经济

等等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求同存异,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