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实用13篇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篇1

语言是人类沟通与交流必需的工具,人们从小开始就接触语言,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学的语言修养又相当大的部分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小学生启蒙教育小学语文的特点与年龄特点,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不同于高年级的,尤其是在思维能力方面。这样小学语文教学具有语言艺术的味道,通过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魅力、风格、修养、水平等方面体现了出来。也由于小学生对于形象话语较为敏感,学生在老师对自己所说话语的理解上、对其自身的评价上都不同高年级,所以抓住语文学科的特征、理解小学语文教学特点,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质量、有效发展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结合新时期的实际,对其特点进行新探。

1.规范性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中,首先做到的就是要规范教师语言,规范的教学语言是小学语言教学的基础。首先教育系统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就有严格规定,也明确规定了语言学与教学,教师的教学也应该按照规定严格开展。其次从职业本身来看,教师的崇高性要求教师应该严于律己,不论是在语言细节的处理上还是语言行为的举措上。由于这个时期的小学生其模仿能力是相当强的,所以小学生进行知识学习与语言学习的过程就类似于模仿,如果作为模板的教师其语言不规范就会影响学生最后的学习效果,有的时候的不良后果甚至会影响终身。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词汇、语音等方面都要慎重选择。小学生对于老师的敬佩、崇拜是很深的,一开始的定位就认为老师是智慧的化身,是无所不晓、无所不能的化身,因此这个时候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教师的语言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规范与价值取向,作为小学生接受知识、教育组织者的教师首先规范自己的语言是十分重要的。

2.科学性

科学的传播是教育教学的本质,通过语文教学传达合乎科学的、准确细腻的情意使得学生语文知识得以扩充。规范与明确是语言科学性的主要体现,其中语言的规范主要是指词汇的准确、语音的标准、语法的正确与合乎逻辑的思维等,因为小学语文在小学生学生语言知识的启蒙时期,这个时候其基础的稳定性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后续学科的理解,所以教师的普通话先应该准确、规范,然后在书面表达时也同样要规范准确。由于小学生在理解方面不是很全面,教师在表达词句的时候,要简练地表述给学生,尽量不要出现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情况,明确、清晰、简练的语言让学生更加利于吸收,也让教学更加轻松[1]。

3.兴趣性

语文本身可以说是一门诗一样的学科,可以将学生带进滂沱的大海,也可以引领学生走进幽静的森林,可是一旦学生失去了关注的目光,那么语文就是变得黯然失色、索然无味。要想让学生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兴趣必然少不了,让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内容等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是很重要的。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高年级的学生要短,而且也容易被课堂之外的东西吸引,教师在设计课堂内容或者方式方法时要尽可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不要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教学目标的完成,创造一个有趣、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同时也可以寓教于乐、使用适当的比喻方式将深奥难懂的道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轻轻松松学到有用的东西[2]。

4.情感性

常言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经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论从课堂气氛还是课堂课后的言语举措都应该表现得温文尔雅,让学生觉得教师和蔼可亲,拉近师生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然后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不仅要蕴含丰富感情,使教学语言充满丰富的感情,也应该尽量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融入到教学语言中。学生的感情在教师的带动中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感情、引起共鸣,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所以,教师需要深刻感悟与理解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慢慢消化与吸收,带着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课堂中,使自身的教学语言可以准确、深刻地将文章的喜怒哀乐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感受文章真实的意境,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语文教学本身就要求了教师应该带这丰富的情感走进课堂,感情不仅可以拉近师生距离、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师进行语言交流以及课堂互动时也是很有帮助的,要想让学生理解好文章的真谛,教师的感情一定要投入[3]。

在新时期里因为教学方方面面的改革与进步使得小学教学语言有了新的特点,笔者通过分析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查阅相关的文献对小学教学语言的特点进行了总结,主要有规范性、科学性、兴趣性与情感性。小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个十分重要的时期,这个时候的言语基础如果没有打好就会严重影响学生今后对于语言的理解以及各个学科的学习,不良的影响严重的甚至对学生影响终身,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准确的教学的语言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通过分析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希望能够在教师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起到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篇2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无论是他们的知识量和语言储备量都远远不及高年级学生,因此,对于很多事物甚至不能清楚的表达,在进行语文学习时由于认识的汉字较少在理解时可能也会产生一些误解和偏差。这也就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难题,并且要求老师积极开动脑筋解决这样的情况。在进行教学时,如果遇到了一些学生比较陌生甚至从未接触过的事物,老师可以将其用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图片具有易于理解和形象的特点,即使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接触过,但是凭借图片也能在头脑中对其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此外,经过研究表明,在进行语文学习时将书本中的文字和图片相结合会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给学生讲解“瀑布”这一词汇,对于许多学生来说肯定都没有接触过也没有亲眼看过,那么这样陌生的词汇教师就可以采用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逐个解释。相信对于这样新奇的东西,学生也很容易接受和被激发学习兴趣的。

三、教师在教学时要保证语言的生动性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篇3

二、寓言教学提升小学生的想象力

由于有些寓言故事在讲述的时候,掺杂一些神话色彩的元素在其中,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得不也运用这种教学的模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能够提升小学生的想象力。为何呢?在小学语文教学《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中,讲述一个人为了想要把阻碍前行的山移走,带领全家坚持不懈、一点一点地把山移走。而在真正的现实当中,很少有这样的人有勇气去用尽全部生命去做某一件事,所以,更需要在教学中谈及这样的事件,给予小学生人生的启发。在最后的故事情节中,愚公坚持不懈的行为感动了上帝,上帝派仙人为愚公解决了挡在他们前行道路上的山,这样具有神奇色彩的结局,是告诉小学生在人生中,一定要有信念,有了信念,才能有可能成功。这个寓言故事,采用了夸张的手法,但是同样是告诉小学生在生活中要像愚公一样,为了目标坚持不懈地去做好某一件事,才能不负这一生的使命,同时这样具有神奇色彩的故事,给予小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让小学生学会在寓言故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想象能力。

三、寓言故事改造人的行为与思想

从许多的小学语文寓言教学故事中,可以得出,寓言故事可以给予人类思想,人一旦有了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方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为赢得人生而不断努力艰苦向前。所以,在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中,寓言首先改变人的思想,从而改变人的行为,再到改变人的一生,最终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例如,在小学语文寓言教学故事《守株待兔》一文中,讲述一个农民在无意中发现一个飞快的兔子撞死在旁边的树上时,农民开始不务正业,等待兔子的再一次自我死亡,但是,世界上没有这么多便宜而又不劳而获的事情发生,一个人要懂得只有付出才能得到回报。所以,在寓言故事的最终结尾,农民等不到兔子的再一次到来,而要接受被命运抛弃的制裁。从这个故事中,可以得出结论,人类只有在付出的时候才能得到回报,付出的少回报也有可能少,付出的多,回报相对应也会增多,告诫小学生不能够不劳而获,需要在人生的道路上,去不断追求,不断付出,才有可能成为人生的赢家,要相信:性格决定命运,但是,思想可以改变命运。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篇4

1.2增加师生交流,拉近师生距离

师生之间的互动对教育教学的展开和学生的成长等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思考的问题。而提高语言艺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语言上的改变,可以很好的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师生交流。要想让学生融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很重要。通过改变语言形式,与学生进行课堂对话,可以很好的增加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这种良性的交流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思考,有益于学生的学习。(2)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现代教育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尊重,鼓励教师与学生做朋友。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会与学生进行谈心活动,以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而语言的艺术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语言表达将有利与师生间距离的拉近。

2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分析

2.1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各级院校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以传授知识,作育英才为己任,因此教育教学一直是一项具有严谨性,科学性的工作。小学语文教学是我国教育教学的基础课程之一,其主要就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保障学生可以有效的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授课语言的运用上一定要注重规范性,保障学生学习的准确性,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具体来讲在小学语文的授课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小学生正处于打基础的阶段,其对语文知识还存在着一定的迷糊性,无法判断学习的知识是否正确,因此其往往会对教师教授的知识进行无条件的接受。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保障学生学习知识的正确。(2)语言表述的科学性。科学性是我国教育教学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应严格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向学生传授科学的文化知识。在语文课堂中无论是知识讲解还是引述例子,教师在语言上一定要保持客观真实,不能向学生介绍违背科学的知识与例子,要通过科学的语言引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2.2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引导性

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的不断完善与创新,小学语文教学也在向着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而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学习,让学生成为教育教学中的主体。而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做到这一点,小学语文教师就一定要注意教育教学中语言上的运用,具体来说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以提问的方式进行课堂授课。疑问是语言中的一种,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用疑问的方式代替传统陈述式的教育教学,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是一种备受推崇的课堂教学方法。(2)注重语言的引导性。小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适当的给予一些提示与引导,通过使用启发式的语言,让学生更快更好的对问题进行思考与解决。这种引导式的语言相较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3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小学语文的教材内容一般是从小学生的年龄段出发,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而制定,因此小学语文教材具有着生动性,故事性等特点。而要想有效的将教材内容教授给学生,教师在课堂的授课过程中在语言上也应突出生动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融入到教材的情境中去,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兴趣,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具体来说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提升语言的生动性:(1)从学生角度出发,选择适合学生的语言。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选取不同的的授课语言,针对小学生而言,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声音的表达要相对夸张,以小学生的视角去解读教材。例如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课堂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在朗读课文期间就应以讲故事的语言方式进行课文朗读,针对不同的角色采取不同的读法,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2)有效的借助肢体语言及面部表情。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想提高语言的生动性,不仅要关注语言本身,还要充分的发掘自身潜力,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弥补语言表述上的不足,增强语言的表述效果,使课堂授课的语言充满生动性。

2.4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简洁性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要保持简洁,这样做主要是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太过复杂的语言其很难明白。另一方面则是,课堂的授课时间有限,简洁明了的语言可以帮助教师更加高效的利用课堂的授课时间,提高课堂的授课效率。具体来讲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到语言的简洁性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以学生理解为标准。语言的简洁程度应以学生的理解为标准,无论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组织语言,其主要的目的是要学生更好的对教师的语言进行理解。因此在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将语言以一种简单直白,易于理解的方式展示出来,以方便学生的学习,尽量在课堂的教育教学中避免过于复杂的阐述方式,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2)语言的简洁性维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的授课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以方便学生的理解,但这种简洁性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过于简单直白的授课方式有时会局限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语言表述,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2.5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鼓励性

负面情绪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严重的影响,其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情绪不稳,甚至造成性格上的缺陷,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负面情绪的疏导,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授课的语言上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采取鼓励式的教学语言。鼓励教学是现代教育教学的一种新理念,通过专家的研究证明,经常对学生进行鼓励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教育教学中多运用鼓励的语言,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成就感,找到学习的乐趣。(2)采取温和的批评教育方式。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一般会采取比较激烈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对错误产生认识,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一般会在语言上相对严肃,尖锐,经过研究证明这种教育方式并不利于学生改正错误,认识错误,反之还会激起学生的叛逆心理。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采取温和的批评教育手段,以谈心的方式,通过平等的交谈让学生对错误产生认识,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篇5

二、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要生动形象

教师在做到语言准确的同时,还要强调语言的生动形象。因为形象生动的语言,能激发孩子们大脑中的表象,进而形成新的兴奋点,产生无穷的遐想。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能根据课本的内容,时刻联系生活的实际,用身边的人物、事物作参照,生动形象地描述或讲解。在讲到有情境的文章段落时,要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把孩子们带入文中设定的特定的情境中去,让他们身临其境。例如:我在教学《船长》一文时,当学生读到哈尔威船长如同一尊雕塑随着轮船缓缓下沉时,我就问学生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学生们摇头,他们没有见过这种大场面啊。我就结合泰坦尼克号的内容模拟当时的情景,讲述当时那可怕的情景,学生仿佛看见了那惊心动魄的场景,听得目瞪口呆。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再来引导他们体会船长那可贵的精神就容易了。

三、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要感情丰富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教师的教学语言如果缺少感情就会苍白无力,缺乏激动人心的力量。而只有融进了情感的语言才能触动学生的心弦,点燃其智慧的火花。总览小学语文教材,有多少文章描绘出了一幅幅美丽的人生画卷啊。他们需要我们语文老师用富有感情的语言、用心灵去引导学生,去分析、理解、感悟文中美的人和物。通过学习,孩子们会知道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认识到大海的广阔,天空的高远。也会因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可贵品质,而从小立下雄心壮志。由此可见,教学中运用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能产生惊人的艺术魅力。

四、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能循循善诱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语文课堂中,老师的教学语言一定有启发性。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能引起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已知到未知去探求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语文老师要能讲究设疑提问,掌握提问艺术。教师无论讲授或组织讨论或指导练习,都要注重启发性。准确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像钥匙,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如我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当学生在学完文章都在责怪狐狸的狡猾时,我就问学生:这个故事仅仅是告诉我们狐狸太狡猾吗?乌鸦就没有错误的地方吗?这一问,无疑启发了学生的思维翅膀,他们又陷入疑惑之中。我就要孩子们再次通读全文,重新思考。读完以后,我就适时有效地引导他们思索。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乌鸦也犯下了严重的错误,它如果能及时看破狐狸的诡计,不听信它的花言巧语,也不至于上当受骗啊。

五、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要目标明确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篇6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辨证的说,我们也不能强化用实用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思路去规范人文学科,而应该看到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特定期待。

二、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在尊重、协助与促进

尊重是语文教育的前提,但协助和促进才是目的。面对学生自主的语文学习,教师的协助主要表现在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授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教师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切实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朝“深度”、“广度”和“长度”上引。

2、重在积累、互动与熏陶

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只有掌握了某种语言的人,才能进入人类社会,拥有人的活动,从这个最本质的意义上讲,语文学习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活动。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和不断地发展语言,因此,丰富和积累语言应该成为我们有意义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在中学语文教学应强化三点:第一,积累。语文学习应从积累语言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从这四个方面去引导学生积累:一是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指掌握丰富的词汇、俗语、谚语等;二是积累语言形式,背育一些典型结构的短语和段落,如识记一些好的排比句、顶针句,总分、转折、递进等结构的段落;三是积累语言范例,主要指背育一些优美诗文、小说、戏曲名著的片段等;四是积累语言形象,对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典故和意象等做到胸中有数。这样,我们的学生,思维就有了凭借,表达就有了材料。第二,互动。掌握语言是为了更好的交际,而交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在互中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课堂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语言。第三,熏陶。汉语言讲究神韵、意象和言外之意,在指导学生掌握这种语言时,不宜用纯理性的分析方法,而重在熏陶,营造各种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并在感悟的过程中渗透理性分析,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3、重在拓展、选择与凝结

现代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全息的,一切现实的、虚拟的、心理的世界都可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教材只是这偌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中的一个小小例子而已。打个比方来说,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港湾,而世界才是学生要航行的大海。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既要建设好港湾,也要从港湾走出去,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寻自己所要的宝藏。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在时间上,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融历史于现在”很好理解,就是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堂,让学生来学习。而“让未来融入现在”,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扇智慧的窗户。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需处理好几组关系:第一,信息的无限性与选择的有限性的关系。在组织语文教学时,我们可获得的信息是全方位的,有现实的,也有虚拟的,但对具体的某次教学来说,其选择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引入教学中,既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选择,进行最优化的选择。第二,问题的复杂性与教学的典型性的关系。语文教学打破时空界限之后,一些必然的,偶然的问题如潮水般涌来,形成复杂的意义形态。语文教学要正视这种复杂性,不拘泥于“一课一题”,而是尽可能让学生做多方面的探索。但重视问题的复杂性并不等于让学生在复杂的问题中“兜圈子”,使教学成为一团“乱麻”,相反,要透过复杂的问题,抓典型,以集中“优势兵力”,攻克我们学习的主要问题。这就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有目标又不拘泥于目标,既有主题,又关注到“去中心”的话题,从而构建起具有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学。

4、重在牵引、护航与调控

第一,引导学生对意义进行探寻与创造语文学习不管形态如何多样,但其价值应定位在对人的关怀和促进人的发展与创造上。如果把每一次语文学习看作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小场景”的话,那么每一次语文学习都贯串着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与创造。第二,促进学生对话的生成并调控语文教学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其话题要在对话中不断生成与调控。而过去,我们太注重自己对教学的把握与控制了,把教学当作表演“教案剧”的舞台,从而步入了僵化、机械化的“死胡同”,难以自拔。其实,某次语文教学只能是一个可能世界,而不是一个必然世界,正如我们的未来世界一样,站在现在的时空里所做出的判断,只能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因此,语文学习与教学是在师生、文本的对话中不断寻找话题而展开的。生成与调控是新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我们要顺应这一特点,把语文教学弄得有声有色。

总之,中学生是我们的未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这些问题并贯彻实施。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中学汉语言学教学办好了,就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教学打好了基础。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方能得到弘扬。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篇7

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离开了句子训练,语言训练就会落空。所以“大纲”强调:“各年级都要重视句子的教学。”小学阶段经常要抓的句子训练有:用各种词语造句、扩句缩句、修改病句、句型变换、逻辑、修辞的练习等。其中造句的训练举足轻重,而往往被一些老师忽视。他们没有看到:造句不仅能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和独立选材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独创能力。在训练时,可以结合班上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分层指导。如:

(1)鼓励学生造复句

请先看学生造的两个句子:

①勤奋――我要勤奋学习。

②我只要坚持不懈地勤奋学习,就一定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2)激励学生主干加枝叶

也请看学生造的两个句子

①五颜六色――我学会五颜六色造句了。

②五颜六色――老师要我用五颜六色造句。

③五颜六色――春天,公园里那翠绿翠绿的草地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小花,有红色的,有黄色的,有白色的,还有紫色的,多可爱呀!

(3)倡导学生一词造多句

还是请先看学生造的句子

①清澈――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眼前。

②清澈――她那水晶般的蓝眼睛多像清澈的泉水,闪耀着欢乐的光。

一个词语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选材不一样,可算一词造多句。上面两个句子,好象符合要求,其实是课文《可爱的草塘》和《心愿》中照搬下来的。不能算造句,只能算是摘录句子,积累材料。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一词造一句,或一词造多句,都要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独立选材。理解书上句子的用法是可以的,但不能照抄。如果一词造多句是造复句,教师可提出要求。

(4)引导学生用修辞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引用、双关、摩声、摹色等。使用修辞不仅能使文章笔下生辉,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表达能力。下边举两个例子。摩声、摹色这两种修辞方法,就是把物体发出的声音和物体的颜色写出来,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这些修辞在课文里有很多。如:

A、猎狗把鼻尖凑在地面上嗅来嗅去,突然汪汪地叫起来。《冬眠》

B、大婶听了,扑哧一声笑了。《女邮递员的信》

C、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白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火烧云》

这些修辞手法,只要教师略加指点,学生特别有兴趣,就连低年级的小朋友一说就懂,一学就会,有两个二年级的小朋友在学习“杜鹃”一词的时候,造了这样几个句子:

A、杜鹃――春天到了,山上的杜鹃花开了,有红的,有白的,还有紫色的。(摹色,还用了句式)

B、杜鹃――秋收季节到了,每天天还没有亮,杜鹃鸟儿就叫个不停:“咕咕,咕咕……快黄,快割……”(摩声)

C、杜鹃――映山红也叫杜鹃花,它的花是红色的,但是也有白色的,紫色的,好看得很。

D、杜鹃――布谷鸟也叫杜鹃花,它的叫声很好听:“咕咕,咕咕……”好象在叫大家早点起来,谷子黄了,快去收割。(摩声)

(5)指导学生由分到合

所谓由分到合,就是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把各个单项训练组合成两项或两项以上的综合训练。如:今天中午放学的时候,我走在油菜田边,看见两只金褐色的小蜜蜂,一会儿落在油菜花上,一会儿飞起来,一会儿在翩翩起舞,一会儿“嗡嗡嗡……”的好象在商量着什么。

这是一句话。就小学而言,这句话比一些自然段还长。句子中不但有“四素”句(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怎么样),而且有修辞的套用(摩色、摹声、比喻、拟人),还有句式(一会儿……一会儿……)这不仅充分体现了由分到合的综合训练,而且充分体现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观察、思维、想象、表达,融会贯通的综合能力。如果能按照这样的类推和轨迹训练下去,到了学生习作的时候,还愁他们用词不准确,语句不通顺,言之无物,言之无序,记流水帐,甚至没有内容可写的吗?

二、加强朗读,训练语感

所谓语感,就是由感受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过程,是一种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感知,所形成的对语言材料特有的,近乎直觉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它虽是一种快速闪现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它却是一种能力,是长期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的积累和结果。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而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学中要加强朗读训练。大纲就明确规定: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朗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言。如《海上日出》第三段具体描绘了日出时的情景,这是全文的重点。教学这部分除了运用直观挂图、投影外,还要靠学生的反复朗读,通过读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太阳上升的过程,把太阳的形状、动态、颜色、亮光刻画得真实,传神的。读第四段课文,学生通过语言的感受,在脑海中出现一幅水天一色,阳光灿烂的壮丽图景。读第五段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细细体味,在云层很厚的情况下,日出又有哪些特点?找出描写它们的句子进行细读品味,抓住关键词语加深理解。例如课文为什么要用“镶”字?对照图说明“镶”是在加边,因为云层很厚,光线透不过气来。黑云的边上就镶上了一道光亮的金边,用词很贴切。读这段的最后一句,要让学生体会阳光照亮一切,作者沐浴在阳光下感到特别温暖,心情特别兴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光明世界的向往。

三、背诵、摘抄,积累语言

学习语言需要积累,而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最有效的办法。许许多多老一辈专家学者之所以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就是因为他们在学生时代背诵了大量的名篇佳作。一代文豪巴金少年时代就把《古文观止》上的两百多篇文章背得很熟,后来写出文章来就游刃有余。他深有感触地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摸到文章的调子……”因此,教材上要求背诵的段落或篇章,一定要严格要求,指导方法,让学生熟读成诵。但一定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囫囵吞枣。要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积累语言除背诵外,还要指导学生摘抄,抄那些好词佳句,课文精彩片段,新颖的句式,准确的措词以及新出现的成语等等。另外,还可以抄比喻句、拟人句以及外貌描写片段,景物描写片段等等。然后反复细读,比较欣赏,逐步消化。这样,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然会有长进。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篇8

现代儿童为何要读文言文?我想其中的原因至少有三:1.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世代传承的主要载体。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是炎黄子孙必须继承的无与伦比的瑰宝。因此,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了解文言文,并且力求读懂文言文。2.学习文言文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的质量。文言文语言简练,内涵丰富,许多文言名句格言特别是一些常用的成语,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不仅可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改善和提高语言表达的质量。3.学古文可以丰富人的文化内涵,不仅可以让人明白许多深刻的哲理和基本的为人处世的礼仪,还能了解许多历史人物、史实、风俗、典故等文化知识。多读古诗文,就容易“知书达理”,其言谈举止就会显得温文尔雅。怎样指导现代儿童阅读文言文呢?首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教学文言文,首先就是让学生读,一遍又一遍地读,一直要读到滚瓜烂熟。

这样一遍一遍机械地读,会抑制学生的兴趣,当然不能机械照搬。但我们必须懂得多读、反复读,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教学中,教师对“读”的指导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先是读正确,即帮助学生读准古文中难读字、生僻字的字音,扫除朗读的障碍;再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主朗读,把文章读连贯读通顺,通过反复朗读,“感悟”文章的大意,把文章读成一个整体。其次,指导学生理解。古时候一些开明的塾师其实也反对儿童死记硬背,在蒙童熟读文章以后也重视逐词逐句串讲文意,称作“开讲”。塾师串讲的目的在于使蒙童理解和把握文意,并不在乎提高蒙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因此其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解灌输为主。现代语文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该提倡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教学。根据我的总结,小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主要有三:一是对照课文中的注释理解文意。现在课文中编写的文言课文或供少年儿童阅读的文言读本一般都附有注释,充分利用好这些注释,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大部分难理解的词和句子(现在有些教材或课外读本中的文言文还给出了白话文大意,这样当然可以降低文言文阅读的障碍,但是这样的方式对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是否有利,还值得研究)。二是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并“猜”出不理解的词与句子的意思,这是许多教师教学文言文时最常用的方法———猜读。所谓猜读,就是让孩子们联系前后文,猜一猜文中的词或句子是什么意思。与现代白话文不同,文言文中的用词大多为单音节词,而且古今字义也有不小的变化,但现代汉语毕竟是在文言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代词语中的许多双音节的语词与文言单音节的语词有着内在联系,学生联系具体的语境做一番深入思考,常常可以“猜”出大部分词语的意思,这种能力可以为学生今后阅读文言文奠定扎实的基础。三是不求甚解,其实这也是一种读文言文的非常实用的方法。现在不少教师教学文言诗文追求字字落实,在讲解字义句义上花费大量时间,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可嘉,却不一定值得肯定,因为花费的时间与收获不成比例。其实成年人阅读文言文,包括阅读文白相间的古白话文小说,也不是字字落实,句句解义。读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很简单,跳过去,说不定读到后面,突然就明白前面词句的意思了;即使全部读完还不懂也没啥关系,因为个别词句不理解并不影响对全篇(文)的理解。其实,我国古代典籍中解释不通或不能解释的词句大量存在,有些词句的解释专家们也众说纷纭、争论不断。比如,“易经”之“易”,一说为“简易”之义,另一说为“变易”之义。不同的解释,并不会动摇其经典的地位。

于丹解读《论语》之所以会受到部分专家的批评,就是因为对一些语段各家有不同的解读。陶渊明提倡“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效率,教师也可以少费许多口舌,从而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的朗读背诵上。再次,指导学生熟练背诵。我听过不少教师讲解文言文课文,对文言文教学理解比较深刻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前一般都设计有背诵环节,遗憾的是,往往由于没有时间匆匆而过,显得浮光掠影,远没有达到人人都能背诵的程度。古人读书必定是先能背诵,再讲意思,将背诵视作儿童学习文言文的第一要务。他们认为,儿童开始读文言文,对读的书可以不完全懂,但是读了若干年,一旦豁然贯通,不懂的全懂了,而且是“立体的懂”,关键就在于熟练背诵,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子里。现代人学习文言文注重理解,但忽视了背诵,对学生文言文语感的形成以及今后阅读理解文言文,都是不利的。如果只是追求文章内容的理解,以便使文中故事走进学生的心里,达到思想道德教化的目的,那么学白话文课文效果会更好。读文言文的价值更在于熟悉文言文这种古代书面语言表达形式,在于培养文言文的语感。从这一目标出发,那么小学文言文教学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解读可大大压缩,多一些时间让学生背诵,最好能做到人人都能熟练地背诵。熟读成诵,是古代蒙童学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是否也应该成为现代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我认为,评价一堂文言文教学课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这堂课给学生留下什么痕迹,具体说就是对学生今后阅读这一类作品是否能产生迁移。前几年浙江一位教师上的《猴王出世》引起很大的争议,这堂课教师的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欣赏古典小说的语言”这样一种阅读的方法,教学目标和意图非常明确。但是,我认为这一目标设计,过高估计了小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小学生读原版的古典名著,最大的困难是语言障碍,不少学生因为语言理解比较费劲就不读了,这样就始终不能走进经典。对大多数还没有接触或者刚刚开始接触古典名著的小学生而言,教一点如何“读懂”的方法策略似乎更有必要,因为流畅地阅读是基础,阅读时没有或少有语言理解的障碍,学生才可能喜欢去阅读。至于文言文的阅读欣赏,应该是在大量文言文阅读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有这样一句话:“操千曲而后晓声,舞千剑而后识器。”文言语言欣赏必须以大量的文言文作品阅读以及相当的文学素养和认知水平为前提条件。因而,对文言作品的语言欣赏应是高中语文甚至是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我国传统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也是“止能讲其大义。若欲博综精研,可俟入大学堂后为之”(《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当下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教学的要求,也只是“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而不要求对作品语言进行研读分析。如果以为学生通过一堂课欣赏了这样几个句子,以后就会这样去阅读古典文学作品,那就过于天真了。即使是作为成年人的语文教师,通过这样一堂课的训练,也未必就能独立欣赏文言作品的语言。

作者:吴忠豪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篇9

一、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教师是学生模仿的重要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和模仿,对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和行为都务必做到绝对的规范,面对年纪越小的学生,教师的教学语言就更加要求规范性。与此同时,小学正是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儿童在小学阶段,本身模仿能力强,为此,教师的自身教学语言质量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而且能够直接影响整个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例如,部分教师经常由于自身口音的原因将“这里”读成“仄里”,将“结束”读成“结素”之类的,这一系列的口音都不符合规范的语言表达,为此,教师应当尽量避免这一类教学语言的错误,只有标准的普通话,才能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这才是进行教学语言规范的重要所在。

二、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本身就是科学,语言教学的实质是能够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此,教师首先应当充分掌握相关词语的具体含义,包括词语的情感色彩和语体色彩。例如,教师在讲解《美丽的南沙群岛》时,首先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南沙群岛:南沙群岛是中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中位置最南、岛礁最多、散布最广的群岛。主要岛屿有太平岛、南威岛、中业岛、郑和群礁、万安滩等。南沙群岛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领土。教师在上课前应先进行详细的资料查询,了解南沙群岛的地理和政治意义,用科学的语言给学生正确的解释。

所谓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教学用语的严谨上,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正是体现了教学语言的严谨是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应用语科学严谨,抓住教学要点,突出教学精华所在,更好地为学生教学语文知识。

三、教学语言的可接受性

现代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语文口语教学时,应当充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使教学内容能够被学生所接受和认知,而从具体的表现手法上来看,教师则应当多多使用生动活泼的教学表达形式。例如,小学阶段的学生较为习惯进行形象思维,教学口语上应当注重词句运用的通俗易懂,表现方式则应当更加生动,而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其自身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则要求教师的口语能够更加严谨。

例如,在针对《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进行教学导入的过程中,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有一种水,不是向前流去,而是从很高很高的山上倾倒下来,有哪位同学能够想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水么?”在这样的疑问下,学生很快便能联想到瀑布,此时,教师可以顺势引入今天的教学主题――瀑布。学生由于受到经验的限制,很有可能并没有真正见过瀑布,为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首先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描写学生常见的小河的水,然后再逐渐过渡到描写瀑布这一类型上。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仅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而且能够更好地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四、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语言的生动性是指教师采用的教学语言应当形象、生动,这样的教学语言才是符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求的,同时也是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的。对此,在现代教学中,小学语文教材应当尽可能的生动形象、充满内涵,同时,语文教师应当善于运用更加生动愉悦的语言来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情景中,感知和理解作品。

例如,在讲解《春笋》的时候,教师可以用语言来创设情境。如,同学们,春天已经来了,你感受到了吗?温暖的春风吹拂在我们身上,暖暖的,柔柔的,小草露出了脑袋,树梢冒出了嫩芽,金灿灿的迎春花开遍了校园的每个角落。我们来到翠绿的竹林,只见春笋娃娃一个又一个地从土地里冒出来,好像在比谁长的高似的。让学生能够从这样的语言中,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春笋的无限生机,营造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当充分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可接受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而这一种实现主要在于教师如何有效地运用教学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偏小,学习处于启蒙阶段,教师的教学语言便成为影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对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格外重视这一点,以此来更好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篇10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实践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语文教学是把课文每一件具体生动的事,每一个个性鲜明的人,每一句深入浅出的话,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耳目,渗透于学生的心田,令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一、课堂语言要具有规范性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必须采用全国通行的规范化普通话,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但是有的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华,讲起课来或文绉绉的,满口“之乎者也”;或文白相杂,不伦不类,这种语言只会使学生觉得难以理解。还有教师在教学中夹杂着方言,教给学生的不是规范的普通话,致使学生长大之后由于各种需要不得不为语音的不标准而烦恼。因此,教师的语言要规范,要学会使用普通话。

二、课堂语言的要具有亲和力

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课堂中,教师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识的“评语”,往往会左右学生这一节课的情绪,甚至一生的命运。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课堂中对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在每次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或有突出表现后,老师都给予不同的激励:“小朋友们多不简单哪!”“你们真了不起呀!这么难读的长句子都读通了。”“刚才同学们都展示了自己读书的水平,不但声音响亮,而且读得非常流利!你们个个都是学习的小主人!”学生就在教师一次又一次的鼓励声中,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

三、课堂语言要具有风趣性

幽默的语言是一种才华,更是一种力量。它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多得的品质,它打破了课堂内死水般的枯燥局面,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恰当的场合、恰当的时机,巧妙地运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语言的品位,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但在运用时,要注意幽默而不失高雅,风趣而不至落俗;要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粗。作为一个教师,其课堂语言仅具规范性和形象性是不够的,每天一堂接一堂40分钟的课,对于生性好动、好奇的小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只有巧妙驾驭好课堂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才能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教师应当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只有声情并茂、和谐动听的语言,学生听起来才舒服悦耳,才能在课堂上兴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学效果。语文教师更应结合学科特征,利用具有趣味性的课堂语言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与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按照教学需要把它们引入课堂,调动自如,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迅速理解和记忆学到的知识。

四、课堂语言要具有影响力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篇11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教育部对小学语文课程进行改革后,小学语文新教材的内容非常丰富,体裁也多式多样,并且教材还收集了许多国内外作家的著名文章以及名句名言等,包含着多种多样的情感在其中,一方面可以塑造出千差万别、形形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还描绘出了瑰丽多姿的人文景观及自然景观,将每个时代的人情冷暖与社会百态都明显地表现出来。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丰富及多样化,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仅要对课本中的每个字句的真实含义进行准确把握及理解,而且在传授的过程中要适当融入和课本内容所匹配的美感及情感,从而增强教学语言的吸引力及感染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使用技巧

(一)教学语言规范准确

语言规范准确是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求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二级甲等以上, 课堂教学上教师语言发音要规范,吐字要清楚,用词要准确,要做到“标准化”,杜绝模棱两可的讲解,可以给小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惑或不必要的失误。同时,课堂语言要力争精炼,能用一句话表达的决不用两句话。 有的小学语文教师上课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整节课说个不停,但我们认真梳理一下,就会发现他们所说的大多数是废话。我们语文教师应该用最简练的语言,传达最大量的知识信息,课堂教学语言绝不拖泥带水,绝不使用“嗯、啊”之类的口头禅,以免给学生造成听觉上的疲劳。 课堂教学中规范准确的教学语言能给小学生春风化雨般的示范和影响, 对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起着积极关键的作用。

(二)教学语言幽默风趣

幽默风趣的课堂教学语言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如调味剂中的鸡精,它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迸发小学生智慧的火花,营造出一种和谐、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使小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的学习状态,能够帮助小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 有助于语文教师更好地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例如,有一次,我班有一位学生写作文时 “文不加点”,他的标点一逗到底,我在讲评这个作文时故意一口气念到底,直念得我脸红脖子粗,上气不接下气。 台下的学生关心地对我说:“老师,停顿一下再念吧! ” 我则喘着粗气笑着说:“可这个作文中并没有标点符号呀!” 这时台下的学生才体会到我的良苦用心,在善意的笑声中受到了教育和启迪。

(三)教学语言简洁、精炼

课堂教学语言,不但应该规范清晰准确严密,而且应该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能及时捕捉学生的灵感,恰如其分一语中的地加以引导肯定,从而激发兴趣,更深入地感悟文本语言,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语境语言。如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的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朗读课文,高兴、激昂的时候,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声音就低一些。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

(四)教学语言激励、鼓舞

充满激情的课堂语言来源于感彩,而感彩则来自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以及师生间的美好情感。在课堂上,我们要善于运用具有激励性的语言去表扬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缺乏激情、枯燥无味的课堂语言往往会造成学生开小差儿、神游等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课堂上就很难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消失了。小学生喜欢听到赞赏鼓励的语言。因此,教师要在学生表现积极的时候给予表扬。如“同学们的发言真激烈!”当学生回答问题回答正确时,教师一定得充分认可。如“回答很好!真棒!”如此表扬能够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对于回答问题回答得不太好的同学,教师切忌当场批评,他们更需要激励。如“你一向很聪明,平时回答的也非常好,今天可能是有点儿马虎了吧!先坐下,听听其他同学是怎样回答的。”这样就维护了学生的尊严。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的一声表扬、一句激励性的话语不仅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一门艺术,艺术的魅力远不止这些,艺术的探索更是无止境的。笔者真心希望通过对教学语言的这些浅陋的探究和分析,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但是实践与探索让我确信:语文教师的语言就是语文教师的魅力之源。

参考文献:

1.张小筱,苏春景.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评价探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5).

2.韩玉.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8).

3.费秀芬.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激情过度[J].当代教育科学,2009(14).

4.张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8).

5.傅惠钧.教师口语艺术[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篇12

因为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处于发展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选择小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并且在教学中,应将教学的内容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生活中可以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充分的调动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使语文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在选择语言时可以按照小学生的喜好进行选择,例如风趣生动的语言表达形式、和动画片有关的例子等。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抽象思维训练,当学生升入到高年级后再进行严谨的语言教学。

三、规范性特点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的语言应具有规范性。由于教师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是神圣的职业,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言谈举止都会对小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产生影响。教师是小学生接受教育和知识的主体,所以教师的语言对小学生具有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必须要保证语言的规范性,使教师的榜样力度和示范效果得到体现,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小学生不管是在心理还是智力的发展方面都不够成熟,教师在这个阶段应对语言的规范性进行重视,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具有较强的模仿力,超过了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而小学生在学习语言和知识的过程中,对教师进行模仿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不管从哪方面出发都会对学生的语言发展、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的质量产生影响。所以语文教师在进行词汇、语音、语言等内容的传授时,要进行慎重的考虑,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艺术性特点

艺术性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各种表达技巧,对美的语言进行巧妙的应用,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使学生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得到培养。从审美角度出发,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仪态美。使用丰富自然的姿态和表情结合到演讲中;②流程美。沟通融洽,衔接紧密,节奏抑扬;③语境美。完美的逻辑推导,出神入化的进行讲解;④内容美。语言含有哲理,耐人寻味。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篇13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学记》中有“善教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之论,明确提出了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及要求。苏霍姆林斯基也曾鲜明而深刻的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的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也同样体现了语言在课堂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人文性与工具性得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便是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语文教师的语言技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言之有“理”,循循善诱

“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也就是准确性,是语文教学最重要和最起码的要求。教师的授课语言规范、准确、思路井然有序,才能轻松自如的讲解课文,学法指导才会简洁明确。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教学语言精练严谨、环环相扣、绝无废话杂语,做到“加一句嫌多,减一句嫌少”,这样的教学质量才会高。如在教学小学一年级课文《阳光》时,有一句话:“小河变成长长的锦缎了。”学生不理解,因为对于“锦缎”学生难以理解,于是就找来一块锦缎的实物,给孩子们看,然后问他们:“你们觉得‘锦缎’怎么样?”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锦缎好漂亮!”“锦缎是亮亮的”“锦缎是五彩缤纷的”“锦缎是金色的”等等,理解了锦缎,老师又继续问:“你想对阳光说什么?”“阳光你真像魔法师”,“阳光你真好!”等等,瞧,通过老师简洁准确的语言启发和学法指导,教学语言流畅、明快,表达确切,没有闲话、废话,具有逻辑性,脉络分明,推理严密。孩子们水到渠成地体会到了阳光的美好,学生的思维、语言、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教学最基础的汉语拼音“a”时,老师先要用浅显的语言,告诉孩子们这个字母的发音要领:“孩子们,你们嗓子疼,去医院看病时,医生有没有让你张开嘴巴,检查检查呀?”孩子们说有。老师接着说:“好,让我们就像让医生检查嗓子一样,张大嘴巴,发出‘a’的音。”这样,孩子们不光听懂了老师的话,而且,正确地掌握了“a”的发音,终身难忘。

二、言之有情,“情境”交融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就极力主张“要把课上得情趣横溢”。魏书生更是一向“力求使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不仅是优秀学生因成功而发出笑声,也尽可能使后进生在愉快的和谐的气氛中受到鼓舞”。语文教师应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从而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首先,教师的语言必须绘声绘色、抑扬顿挫。

其次,教师的语言必须鼓舞人心、以情动人。

再次,教师的语言必须妙语连珠、旁征博引。

三、言之有趣,妙趣横生

在教学中,幽默的语言会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具有幽默感的语文教师,常能用他的语言打动、感染人。 幽默、生动、富有激情的语言能吸引、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增加自身的魅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言之得体,言简意赅

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语境语言。如对中学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的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讲议论文,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要严密,有力度;讲抒情文,应多用深情的语言,要华丽,有激情。朗读课文,高兴、激昂的时候,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声音就低一些。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

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一切”。语文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语言和人文素养的重要使命,语言是语文教师的生命。语言是一门艺术,它随时都在向人们绽放它的光芒,展现它的美。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让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成为语文教学中超越时代、具有永恒价值的应用软件。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