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城市交通市场调研实用13篇

城市交通市场调研
城市交通市场调研篇1

2、对公共交通进行宏观控制,负责公共交通法规体系建设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提供公共交通政策扶持和财政扶持,负责对公共交通市场的管制,决策和审批公共交通重点项目建设,指导、监督公共交通各部门管理工作,积极引导群众公共交通观念;对公交企业执行低票价、减免票、承担政府指令性任务以及经营冷僻线路进行政策性补助。

3、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公共交通的决策执行、运营服务、资金使用等事项。比如制定公交客运成本费用评估机制、公交企业运营成本公开制度和以群众满意度为主要评价指标的综合考核制度等,将有利于对公共交通管理者和经营者行为的规范和约束,从而建立相互协调、相互监督的新型交通行业的管理格局。

4、我县目前还没有多元化公交,还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

5、鼓励城市公交根据市场需求开展定制服务,优质优价,实行市场调节价;加强公共交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公共交通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推行“公交市场化改革”,建立竞争机制,引进外部资金参与公交运营,使投资渠道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

6、鉴于我县实际情况,县城框架较小,部分道路较窄,群众出行多以摩托车、电动车以及私家车等交通工具为主,若由多家公交企业经营基本公交和多元化公交明显不符合实际。因此,若要推广多元化公交,我县应由一家公交企业同时经营基本公交和多元化公交,将有利于公交发展,若由多家公交企业经营,多元化公交可能会影响到基本公交运行的秩序。

7、地方政府应当完全承担城市公交保障责任。由于城市公交具有公益属性,运营中因低票价、减免票、承担政府指令性任务以及经营冷僻线路出现亏损的,应当由地方政府承担城市公交保障责任;建立健全公交运营亏损补贴机制,厘清财政补贴能力与公交水平关系,结合当地财政及公交运营亏损程度,进行适当补贴,并将公交运营亏损补贴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同时,根据公交运营状况,进行年度考核,考核合格才发放补贴。

8、(一)具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二)具有符合运营线路要求的运营车辆或者提供保证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车辆的承诺书;(三)具有合理可行、符合安全运营要求的线路运营方案;(四)具有健全的经营服务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服务质量保障制度;(五)具有相应的管理人员和与运营业务相适应的从业人员;(六)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车公司给消费者造成侵权损害的,以公司名义承担对消费者的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互联网企业不能提供车公司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消费者被侵权时可要求互联网企业进行赔偿,互联网企业明知或应知车公司利用其平台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未采取必要措施的,对车公司给消费者造成的侵权承担连带责任。

二、公交企业

1、与传统公交不同,“多元化”公交可以让乘客自行决定公交行驶路线,并实行“一人一座,一站直达”。这样不仅使乘客出行更加方便,而且避开公交转乘等问题,节约了大量时间。

2、我县公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费用成本高,收不抵支。由于受到县城条件的限制,客源不足,燃油价格及司机工资不断上涨,老年人、残疾人享受免费乘车的优惠政策(据了解,我县有关部门发放了残疾军人、退休人员等证件有4000多张,都属于免费乘车范围),加上票价低等原因,导致收支严重失衡。2、燃油补贴逐年递减,影响公交正常运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增加财政补贴是城市公交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但随着我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县城公共交通的发展,而财政补贴并未随着成本的加大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3、鼓励多元化 但须切合实际。目前,各城市都在进行公交升级,推行多元化交通服务。但值得注意的是,寻找适合该城市的交通服务体系才是关键所在。“公交服务面向的是广大市民,而这种定制公交可能会影响到现有公交运行的秩序。另外,这种措施对于公交服务并不算发达的地方而言,很容易造成运力资源的浪费。

4、“城市中推行何种形式的公交服务,需要看该城市的发达程度。以我县例,我县不算发达,整体客流量小,公交的空置率也很大,且当地人均工资只有2000元左右,消费不起高端的公交服务。公交多元化是值得鼓励的,但不是在每个地区都适用,由于我县县城框架较小,部分道路较窄,加上群众平时上班也就10多分钟的路程,因此建立定制公交要因城而异。

城市交通市场调研篇2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 为快轨交通的实施创造条件

建设快速轨道交通的主要作用之一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因此线路大多穿行城市中心区道路交通供需矛盾突出的交通走廊,而这种地区大多建筑密集,用地紧张。“快轨控规”研究可有效地指导规划部门对快轨交通沿线建设用地进行合理安排、统一控制,避免城市建设用地和轨道交通的矛盾,减少不必要的征地和二次拆迁,为快速轨道交通工程的实施创造条件。

1.2 有利于城市各项设施的建设

快速轨道交通是城市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凡在沿线兴建的城市建筑、立交桥及大型地下管线,若能与快轨交通在规划设计上协调配合,做到统一规划、综合设计,往往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快轨控规”可为城市各项设施与轨道交通协调配合提供依据,指导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轨道交通协调发展。

1.3 为快轨交通工程立项提供依据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81号文《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中指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审批,要依据国务院批准的建设规划进行,对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要搞好沿线的土地规划控制。”明确将“快轨控规”纳入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审批体系。因此,只有做好该项研究,才能为快速轨道交通工程立项建设提供充足的依据。

2 规划基础和年限

“快轨控规”是城市交通体系中的专项规划,其研究基础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应依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总体要求,合理支持和引导轨道交通线路按线网规划目标发展,同时针对“快轨控规”特点,适当超前于线网规划,而最终的成果应与线网规划的原则和方针保持一致性和回归性。规划年限为城市规划远景年,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远景年限一致。

3 研究思路和内容

“快轨控规”的研究目标首先是在线网规划基础上进一步稳定线网层次和核心构架,稳定线路走向和站点分布,最终目标是完成用地控制红线的绘制,并纳入到城市规划管理体系,使得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得到有效控制,以确保工程的可实施性。

3.1 技术路线

“快轨控规”的技术路线见图1。

3.2 工作内容

(1)针对线网客流预测成果进行分析并对各线的功能定位;

(2)轨道交通各线运输规模及运营模式研究;

(3)线路走向及车站分布方案和用地红线规划;

(4)换乘枢纽站方案研究与用地红线规划;

(5)结构施工方法和工程难点研究;

(6)车辆基地统筹布局方案和用地红线规划;

(7)线路修建顺序与联络线方案的用地红线规划;

(8)轨道交通变电站及控制中心统筹布局方案和用地红线规划;

(9)其他交通方式衔接条件及用地规模匡算和用地红线规划;

(10)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性质调整优化。

4 研究方法

4.1 规划背景研究

作为城市交通体系中的专项规划,首先必须对城市的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有全面深刻的理解,以求“快轨控规”的制定能够紧密结合城市发展方向和交通发展策略,同时应依据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总体要求,合理支持和引导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按照线网规划的目标发展。

4.2 控规标准研究

4.2.1 研究原则

(1)预留足够的用地条件,保证轨道交通工程的可实施性;

(2)协调好与城市各项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做到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3)把握好规划阶段方案的不确定性,为今后轨道交通的制式选型预留空间;

(4)对目前方案尚不便决策的区段应提出多方案比选,并同时进行控制。

4.2.2 研究过程

在规划背景研究基础上,利用客流预测和分析等手段,进一步明确线网规划的功能、层次,合理预测客流规模;遵循控规标准研究原则,确定可控制总体规模的系统制式,并进行能满足客流预测最大断面客流量的运能配备;同时研究运行方式、行车交路、车辆编组、站台长度等控制系统规模的主要标准,作为下一步研究工程方案的依据。研究过程遵循图2的流程。

4.3 工程方案研究

在确定了系统制式、行车交路、车辆编组的基础上,依据线网规划,进一步研究线路走向、车站分布、换乘节点、车辆基地、联络线、电力供给、主要施工方法等工程方案,作为划定用地红线的基础。

4.3.1 线路及车站

在规划线网构架已确定线路走向的基础上,着重确定线路在各路段的具体规划位置;要与其他规划市政工程相协调,兼顾现状与规划条件;在既有的市政建(构)筑物间,寻求系统本身的最佳方案,尽可能做到综合效益最好;对于线路走向,应考虑各种合理可行的方案进行综合比选,报请规划部门研究并确认,目前尚不能决策的方案应予保留,并同时留有规划建设条件。

轨道交通车站及区间应与周边环境协调和统一。地上线应选择道路红线较宽的道路敷设。高架桥型应轻巧、明快,与周围建筑形成一定的比例和尺度,两侧建(构)物应有一定的退缩空间。地面线沿线两侧通过绿化与周围建(构)筑物形成一定的隔离地带。地下线的出入口和风亭应尽可能与周边环境相融合,有条件的应和周边建筑结合设置。

4.3.2 换乘节点与交通枢纽

将设于主要客流集散点和交通枢纽的快轨车站,尤其是轨道交通线网的换乘站作为方案研究重点。研究车站规模、换乘关系、出入口(地下站还需考虑风亭)的分布,注重工程方案的可实施性和规划的包容性,注重社会、经济、环境等的综合效益,使工程与旧城改造相结合,有条件时,做到综合开发利用。

4.3.3 系统方案

以全网络资源共享为目标,确定全网络车辆停放、维修基地的分布及规模,布置联络线,安排全网主变电站的选址和运营控制中心的选址,力争做到分布合理、功能全面、系统集成、高效经济。

1)车辆基地

从全网角度综合考虑线路位置和规划用地条件来合理选址,统筹安排各车辆基地的功能;根据运营制式选择及运能配备确定的列车编组,推算综合基地、车辆段、停车场等的检修任务量和场线数量,确定合理规模。

2)变电所

快轨交通的外部电源方案要结合城市电网规划来加以考虑。应按照城市供电规划合理选择供电方案。“快轨控规”阶段应从用地控制角度考虑,建议按集中供电方案设置主变电所,对全网主变电所合理布局,选址尽可能选在换乘站附近。

3)运营控制中心

同一层次多条线路尽可能共用一个控制中心,位置宜选择在快轨交通较早实施线路的换乘站附近,靠近城市道路干线,以实现兼顾多条线路共用的条件。

以宁波为例,全网6条线约250km线路,预计设置车辆综合基地3座,车辆段3座,停车场7座;设置主变电所12座,全部在网络节点附近;设置2座运营控制中心(见图3)。

4.4 用地控制研究

在工程方案基础上,应根据线路走向、车站分布等条件确定用地红线的划定原则,最终在平面图上划定用地红线。

4.4.1 区间线路及车站

1)车站主体规模

包括运营公共区部分和工作区部分。运营公共区部分即站台,按照车辆编组总长度确定,同运量等级的线路车站站台长度应一致。而工作区部分即设备及管理用房,则根据站位环境、规划用地条件、线路敷设方式、配线形式、设备系统选择、管理用房规模等因素综合确定,确定的车站规模应留有适当的余量。

2)车站主体与区间线路

车站主体结构与线路位于道路中央时,与城市建设用地矛盾不大,若分布于道路一侧或斜穿建筑用地时,则必须在规划阶段预留出轨道交通专用走廊。

3)车站附属设施

包括风亭、出入口、地下通道、过街天桥等车站相关设施,与城市道路密切相关,需在规划阶段统筹安排,合理分布。应本着方便乘客、节省土地资源的原则,尽可能将附属设施和周边建筑结合建设。

4)施工用地

施工用地是施工期间必需的材料堆放、设备机具运作及消防等临时性用地。一般情况,车站及区间应按照不同敷设方式、施工方法等因素分别匡算用地指标。对于铺轨基地及大宗物资、设备存放基地,应合理安排利用车辆段用地,而无需另辟它地。

5)红线划定标准

综合以上研究,遵循控制规划“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通常将快轨用地按照所处城市位置分为严控区和监控区,制定用地控制红线等级划分标准。

(1)严控区:制约线路走向和车站布置的条件较多、方案调节余地小、用地控制范围较固定的地段。包括:中心城区内道路狭窄、建筑物密集地段;偏离道路进入建筑区地段;地上、地下过渡段;主要换乘站;主要交通衔接枢纽站场等。

(2)监控区:除属严格控制的区段外,均属监控区。包括城市区及中心城区道路红线较宽地段。在线网各线总体走向不变的前提下,线路位置和车站站位有微调的余地。

经划定的红线控制区内应严禁建设永久性建筑,红线外建筑物地上地下严格限制建筑物外漂。

需要强调的是,该标准为落实用地红线的理想标准,以此标准绘制出的红线,应基本包含线路区间及车站的各项用地指标要求,并满足一定的线路调整余地。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现状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在城市中心区,往往不能达到上述要求,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对建成区,应在满足车站及附属设施结构的前提下适当降低标准,尽可能减少拆迁;对已批出地块但尚未建设的,应提出协调要求,尽可能满足上述标准。

如图4所示,图中绿色线为宁波1、2号线换乘站的用地红线。由于该站位于城市繁华中心,周边建筑物密集,红线按照严控区标准执行,车站附属设施和周边建筑物尽可能结合设置,同时结合周边永久性建筑物轮廓线退让红线范围,力争减少拆迁。

4.4.2 车辆基地、主变电站及控制中心

根据车辆基地方案研究结果,推算出各种不同功能的车辆基地用地控制指标,同时结合初步的车场方案布置,划定车辆基地的用地红线。

根据供电系统和控制中心选址方案,确定主变电站和控制中心的占地规模,并在图上划定位置,落实用地红线。

4.4.3 交通衔接

交通衔接用地是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之间换乘所需的场地,在控规阶段应明确交通衔接用地原则和标准,根据车站不同交通性质确定交通衔接用地规模,同时结合公交站场规划与调整,在适当的车站周边预留交通衔接用地,使轨道交通和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紧密结合。

车站按交通功能大致分为以下3类:

1)综合枢纽站

综合枢纽站是城市对外交通中心,市内外交通衔接枢纽,包括火车站、长途客运中心、机场等。综合枢纽站的公交及社会车辆场地根据枢纽性质的不同,用地性质和规模也各不相同,通常是依据交通枢纽专项规划确定用地。

2)大型接驳站

尽量布置在市中心区以外的地区、快轨首末站前后、地区中心,公交站场应尽可能地靠近快轨站的出入口。现有公交总站若靠近快轨线,应予保留,若与快轨换乘不方便的,应予以调整,公交运营应围绕快轨车站进行交通组织。

3)一般换乘站

公交换乘:应设置港湾式停车站,尽可能地靠近快轨车站的出入口。

私人换乘:在城市中心区用地应尽量紧凑,通常只考虑停放自行车和摩托车,小汽车停放(P+R)只在城市区车站周边选择适当的位置进行布设。

4.4.4 建筑物退红线

由于轨道交通对环境及景观的要求,使得沿线建筑物必须退后轨道交通控制红线一定的尺度。“快轨控规”中应制定出建筑红线的执行标准。

一般情况下,对于公建、厂房等对噪声和振动敏感度较低的建筑物,通常按照城市道路一般建筑物退红线要求控制,不必另外加大空间尺度,而对于住宅、医院、学校等建筑物,应根据其对噪声和振动的敏感度另行确定退后红线尺度。

4.5 土地性质调整研究

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可以刺激沿线站点周边土地高强度开发。“快轨控规”研究应引导沿线土地的高强度开发和再利用,对沿线原有的分散型居住、工业仓储等用地向商业金融、高密度住宅、文化娱乐、交通中心等集约型土地性质调整,从规划层面引导轨道交通站点周围的开发强度,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加强轨道交通方式对客流的吸引力。

用地性质调整范围通常由快轨车站吸引范围决定,根据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经验,一般车站直接吸引半径为400~800m,间接吸引范围视快轨车站与其他交通方式换乘条件决定,一般为时距15min的其他交通方式走行距离。具体操作时应依据城市土地利用规划,针对地块位置、车站性质和规模、客流量等因素综合考虑。图5为宁波市轨道交通某段线路的土地性质调整可明显看出沿线土地性质由工业和村舍民居调整为高密度居住区和商业、金融、文娱等用地,为提高轨道交通客流吸引力创造了良好条件。

5 结语

“快轨控规”是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前期研究的重要步骤,能够起到引导城市交通及周边建设合理有序发展的作用,其意义十分重大。而该项工作的优劣与否,关键要看其成果的可实施度。

“快轨控规”虽然是一种轨道交通专项规划,但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经批准后不能随意变动,必须与城市规划部门密切配合,严加监控,协调建设。单有轨道交通方面的经验和技术还不能全面贯彻规划意图,很可能造成规划成果脱离实际而不具备可实施性。

宁波的“快轨控规”研究工作由于得到了市领导的重视和规划部门的大力配合,以及宁波市规划院的携手合作,使得规划成果真正纳入城市规划管理体系中,切实起到了指导城市规划布局合理有序发展的作用,这一点是进行“快轨控规”研究的城市值得借鉴的。

参考文献

[1]施仲衡.科学制定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J].都市快轨交通,2004,17(2):1215.

城市交通市场调研篇3

[基金项目]打造“理论粤军”资助项目(LLYJ1301);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4年度青年课题(2014G0187)。

[作者简介] 李震(1984 ― ),山东菏泽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发展及计量分析;刘品安(1956 ― ),湖南洞口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分析与政策、城市和地区发展战略规划、国际金融、国际经贸。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以大城市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已成为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力量。珠三角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地,也是广东乃至全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促进珠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参与全球竞争,事关珠三角转型升级,事关广东“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世界级城市群的评判标准

目前,国际公认的世界级城市群主要有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英国伦敦城市群和中国的长三角城市群。对这六大世界级城市群进行分析总结,可以发现世界级城市群需要具备四个方面的特征,也即是达到四个方面的标准。

(一)世界级城市群应具有全球中枢职能

在全球化的经济发展格局中,世界级城市群通常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经济核心区和发展中枢,是其所在国家与世界市场沟通和联系的最主要纽带,发挥着全球中枢职能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当今六大世界级城市群均是所在国家的中枢,乃至在全球层面承担着政治经济中心的角色,通常集现代化产业职能、对外开放门户职能、商贸服务职能、金融中心职能、科技引领职能与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是新技术、新模式、新思想的“孵化器”和策源地,发挥着引领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枢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世界级城市群将在更广阔的开放式空间中参与全球竞争,在全球发展中的中枢职能和作用将不断加深和巩固。

(二)世界级城市群应具有高端化和分工明确的现代产业体系

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关键,在于产业体系在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的竞争能力。世界级城市群通常建立在内部严密组织和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城市群内的各城市通过密切的社会经济文化联系构成一个系统化的整体,从而使得城市群的综合功能远大于单个城市功能的简单叠加。

(三)世界级城市群应拥有高度发达的城际交通网络

与普通的城市群相比,世界级城市群中各城市之间经济往来更加密切,人口流动也更加频繁,传统的交通方式难以满足城市间交流和往来的高要求。为应对这一挑战,世界级城市群均大力建设城际交通网络。

(四)世界级城市群应拥有健全的城市群协调机制

世界级城市群的运作以内在社会经济的高效联系为基础,而合理的协调机制则为其提供了有效保障。世界级城市群的特点是在完善的市场机制上形成城市群协调机制,实现发展要素、产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的高效供给和分配,促进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进程。

二、珠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差距

(一)全球中枢职能差距

世界级城市群的全球中枢职能主要集中于核心城市。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珠三角城市群已经形成了广州和深圳作为核心城市的城市群结构。在全球中枢职能方面,广州、深圳与纽约、东京、伦敦等城市相比,差距仍然明显。根据GaWC① 对2010年底世界城市网络体系的研究,广州仅为“Beta”级世界城市,深圳仅为“Beta―”级世界城市。与之相比,伦敦、纽约是“Alpha++”级世界城市,广州、深圳分别与其相差5级和6级;而巴黎、东京、上海属于“Alpha+”级世界城市,广州、深圳分别与其相差4级和5级。广州、深圳与其他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在全球城市网络体系的等级地位存在着较大差距,珠三角城市群的全球中枢职能仍有待进一步挖掘。

具体来看,广州、深圳与其他世界城市相比,不论在经济总量、人均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还是GDP占全国比重方面均有较大差距。广州、深圳城市发展与广州港、深圳港在全球的高排位不相符,主要是因为港口发展属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范畴,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城市发展是涉及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发展过程,因而港口发展对城市发展的传导效应存在滞后;同时,港口发展与城市产业发展、空间格局等因素协调互动,才能促进城市发展水平持续提高。

(二)现代产业体系差距

珠三角城市群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然而,在全球价值链中仍处于低端环节,未能彻底改变传统的粗放型产业发展模式。且城市群内部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仍然与世界级城市群存在较大差距。以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为例,该城市群内三大都市圈之间产业功能特色鲜明。东京都市圈是世界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京阪神都市圈是以消费品生产为主的大工业地区,名古屋都市圈是日本最大的重化工业基地。与之相比,在珠三角城市群内部,广佛肇经济圈产业定位为“国际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深莞惠经济区产业定位为“全球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珠中江经济区产业定位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和生产业基地”。珠三角城市群的三大经济圈均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在产业发展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雷同现象,产业分工合作体系难以满足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需要。

(三)城际交通网络差距分析

与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目标相比,珠三角城市通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城市间经济社会频繁交流的需求。各城市较少从城市群整体角度进行考虑,导致整个城市群的城际交通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各城市内部已有的交通网络在城市之间也难以相互衔接。这与城际交通较发达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有较大差距,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东京为中心,几十条城市轻轨和地铁组成了立体化的城际交通网络,确保了高质量、高效率的交通系统的形成以及城市群经济社会联系的实现。

(四)城市群协调机制差距分析

协调机制是城市群发挥整体功能的保障。珠三角城市群经过多年发展,协调机制已初步建立,但仍与世界级城市群有一定差距。一是市场主导的协调机制尚未建立。要素市场仍处于初步发育阶段,市场主体地位虽已确定但并不充分,市场运行机制虽已建立但运行还不顺畅,市场规则虽已成型但还不完善,市场服务体系虽已发挥作用但仍有局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仍没有形成,人才和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土地价格形成的市场化机制仍然有待突破,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和产业发展的要求。二是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造成区域市场割裂,成为城市群协调机制难以发挥的最重要根源。这种结构下的市场竞争,必然以寻求地方行政区域边界内的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为目标。此外,各城市在招商引资、市场准入、户籍制度、社会保障与就业等方面政策法规也不协调,严重影响了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的合作。

三、珠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路径创新

(一)打造“穗深港”创新带,提升核心城市的全球中枢职能

要在“深港创新圈”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健全广州、深圳、香港之间的合作机制,加强分工合作,协调城市发展的职能与定位。全面强化广州、深圳的综合功能,建设适宜于创新创业的城市综合环境,提升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和深圳国际化城市的全球中枢职能,打造“穗深港创新圈”。充分利用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契机,继续强化国际商贸中心、国家创新型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世界文化名城等城市职能,加强和发挥国际商贸会展中心功能,努力打造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和国内先进制造业基地;利用和保护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包容、多元、开放的文化特色,打造集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与现代都市风貌于一体,具有岭南特色的世界城市风貌;建设国际闻名的花园城市和旅游中心城市,成为国际交流中心、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和岭南文化交流中心。充分发挥深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契机,依托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边境口岸城市优势,立足珠三角,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与香港共同打造国际性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继续强化深圳电子信息、金融、现代物流等支柱产业,增强科技研发和高端服务功能,强化深圳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地位。以广州南沙、深圳前海为重要抓手,充分整合国内、国际创新资源,实现“穗深港”创新带向珠三角城市群乃至全国和全球的辐射。

(二)以大数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群的产业主导权

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催生大量新技术和新需求的良好契机,加快培育发展大数据产业,运用大数据改造和提升现有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群的产业主导权。一是通过IT创新与整合提升产业技术主导权。为了应对“大数据”时代数据存储、读取、分析等多方面挑战对产业发展的冲击,要完善、开发有关技术及产品,从而帮助客户安全的存储海量数据及快速读取实时数据,深度整合、分析数据,为客户的决策提供大数据支持;着力推出一体化的集成设备,加速从硬件到软件再到服务的IT垂直整合进程。通过IT创新与整合,建立城市群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支撑体系,提升产业的技术主导权。二是促进大数据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以行业用户迫切需要应用大数据解决方案为契机,建立从数据收集、提取、分析、到决策的数据驱动式决策支持系统。例如,针对零售业对精准、快速营销的要求,在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引入大数据分析,运用条码技术、标签技术、全息扫描技术、RF技术等大数据分析,引导企业集中管理供应、物流、存货等业务,从而实现产业内外供应链管理的高效协同,提高产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通过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数据驱动式决策支持系统,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契合程度,实现产业的精准化发展,提升城市群产业的市场主导权。

(三)共建城际轨道交通网络,促进城市群内部要素的高效流动

在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统一规划运营运输能力强的城际轨道交通, 并与城市轨道交通相衔接,构成城市群轨道交通网。在规划设计方面,珠三角城市群要将完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作为促进城市群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统筹推进珠三角和港澳地区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并将其与珠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和其他交通方式布局相结合,适度超前规划和建设,以适应新型城市化的发展。在投融资方面,要探索PPP(公私合作式伙伴关系)模式,促进政府与民营机构合作,授权民营机构代替政府建设、管理、运营城际交通基础设施。此外,逐步推进城际轨道交通客运票制票价体系改革,促进城际轨道交通客运公交化运营。

(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先行先试,健全城市群协调发展机制

要在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三个方面开展先行先试,逐步健全城市群协调发展机制。一是探索建立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权威机构和制度体系。借鉴现有世界级城市群的有关经验,在广东省政府层面组织成立具有法定协调权力的珠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机构,并设立日常的执行机构,行使对珠三角城市群的有关规划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行审查的权力;制定珠三角城市群内部有关的制度和法律,逐渐形成可用于调解城市群内各城市矛盾、各部门利益冲突的制度依据。二是强化社会组织在城市群协调发展中的辅助作用。鼓励对行业特点较为熟悉的有关社会组织参与到城市群协调发展中。要在珠三角城市群内探索建立各种行业性的社会组织,将其作为信息汇聚、集散的媒介和平台,利用这一平台降低城市之间的交易成本,更大限度地扩大城市之间的共同利益,对官方组织的协调职能提供补充和辅助。三是发挥企业在城市群协调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企业在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推进营商制度改革,促进资源要素在城市群内城市间、行业间的高效流动,形成企业在跨城市、跨行业的协调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 程玉鸿, 许学强.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竞争力比较[J]. 经济地理, 2007, 27 (3): 418-422.

[2] 方创琳. 2010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3] 霍晓庆. 日本首都圈交通一体化效应及启示研究[D]. 河北大学, 2015.

[4] 谢建平, 陈治亚. 城际轨道交通在城市群发展中的意义[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8, (11): 10-11+20.

[5] 陈群元, 喻定权. 中国城市群的协调机制与对策[J]. 现代城市研究, 2011, (3): 79-82.

On Innovative Approach of Building Metropolitan Area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Li Zhen , Liu Pin’an

城市交通市场调研篇4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 为快轨交通的实施创造条件

建设快速轨道交通的主要作用之一是解决城市交通 问题 ,因此线路大多穿行城市中心区道路交通供需矛盾突出的交通走廊,而这种地区大多建筑密集,用地紧张。“快轨控规”研究可有效地指导规划部门对快轨交通沿线建设用地进行合理安排、统一控制,避免城市建设用地和轨道交通的矛盾,减少不必要的征地和二次拆迁,为快速轨道交通工程的实施创造条件。

1.2 有利于城市各项设施的建设

快速轨道交通是城市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凡在沿线兴建的城市建筑、立交桥及大型地下管线,若能与快轨交通在规划设计上协调配合,做到统一规划、综合设计,往往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快轨控规”可为城市各项设施与轨道交通协调配合提供依据,指导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轨道交通协调 发展 。

1.3 为快轨交通工程立项提供依据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81号文《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中指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审批,要依据国务院批准的建设规划进行,对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要搞好沿线的土地规划控制。”明确将“快轨控规”纳入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审批体系。因此,只有做好该项研究,才能为快速轨道交通工程立项建设提供充足的依据。

2 规划基础和年限

“快轨控规”是城市交通体系中的专项规划,其研究基础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应依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总体要求,合理支持和引导轨道交通线路按线网规划目标发展,同时针对“快轨控规”特点,适当超前于线网规划,而最终的成果应与线网规划的原则和方针保持一致性和回归性。规划年限为城市规划远景年,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远景年限一致。

3 研究思路和内容

“快轨控规”的研究目标首先是在线网规划基础上进一步稳定线网层次和核心构架,稳定线路走向和站点分布,最终目标是完成用地控制红线的绘制,并纳入到城市规划管理体系,使得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得到有效控制,以确保工程的可实施性。

3.1 技术路线

“快轨控规”的技术路线见图1。

3.2 工作内容

(1)针对线网客流预测成果进行 分析 并对各线的功能定位;

(2)轨道交通各线运输规模及运营模式研究;

(3)线路走向及车站分布方案和用地红线规划;

(4)换乘枢纽站方案研究与用地红线规划;

(5)结构施工方法和工程难点研究;

(6)车辆基地统筹布局方案和用地红线规划;

(7)线路修建顺序与联络线方案的用地红线规划;

(8)轨道交通变电站及控制中心统筹布局方案和用地红线规划;

(9)其他交通方式衔接条件及用地规模匡算和用地红线规划;

(10)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性质调整优化。

4 研究方法

4.1 规划背景研究

作为城市交通体系中的专项规划,首先必须对城市的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有全面深刻的理解,以求“快轨控规”的制定能够紧密结合城市发展方向和交通发展策略,同时应依据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总体要求,合理支持和引导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按照线网规划的目标发展。

4.2 控规标准研究

4.2.1 研究原则

(1)预留足够的用地条件,保证轨道交通工程的可实施性;

(2)协调好与城市各项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做到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3)把握好规划阶段方案的不确定性,为今后轨道交通的制式选型预留空间;

(4)对 目前 方案尚不便决策的区段应提出多方案比选,并同时进行控制。

4.2.2 研究过程

在规划背景研究基础上,利用客流预测和分析等手段,进一步明确线网规划的功能、层次,合理预测客流规模;遵循控规标准研究原则,确定可控制总体规模的系统制式,并进行能满足客流预测最大断面客流量的运能配备;同时研究运行方式、行车交路、车辆编组、站台长度等控制系统规模的主要标准,作为下一步研究工程方案的依据。研究过程遵循图2的流程。

4.3 工程方案研究

在确定了系统制式、行车交路、车辆编组的基础上,依据线网规划,进一步研究线路走向、车站分布、换乘节点、车辆基地、联络线、电力供给、主要施工方法等工程方案,作为划定用地红线的基础。

4.3.1 线路及车站

在规划线网构架已确定线路走向的基础上,着重确定线路在各路段的具体规划位置;要与其他规划市政工程相协调,兼顾现状与规划条件;在既有的市政建(构)筑物间,寻求系统本身的最佳方案,尽可能做到综合效益最好;对于线路走向,应考虑各种合理可行的方案进行综合比选,报请规划部门研究并确认,目前尚不能决策的方案应予保留,并同时留有规划建设条件。

轨道交通车站及区间应与周边环境协调和统一。地上线应选择道路红线较宽的道路敷设。高架桥型应轻巧、明快,与周围建筑形成一定的比例和尺度,两侧建(构)物应有一定的退缩空间。地面线沿线两侧通过绿化与周围建(构)筑物形成一定的隔离地带。地下线的出入口和风亭应尽可能与周边环境相融合,有条件的应和周边建筑结合设置。

4.3.2 换乘节点与交通枢纽

将设于主要客流集散点和交通枢纽的快轨车站,尤其是轨道交通线网的换乘站作为方案研究重点。研究车站规模、换乘关系、出入口(地下站还需考虑风亭)的分布,注重工程方案的可实施性和规划的包容性,注重 社会 、 经济 、环境等的综合效益,使工程与旧城改造相结合,有条件时,做到综合开发利用。

4.3.3 系统方案

以全网络资源共享为目标,确定全网络车辆停放、维修基地的分布及规模,布置联络线,安排全网主变电站的选址和运营控制中心的选址,力争做到分布合理、功能全面、系统集成、高效经济。

1)车辆基地

从全网角度综合考虑线路位置和规划用地条件来合理选址,统筹安排各车辆基地的功能;根据运营制式选择及运能配备确定的列车编组,推算综合基地、车辆段、停车场等的检修任务量和场线数量,确定合理规模。

2)变电所

快轨 交通 的外部电源方案要结合城市电网规划来加以考虑。应按照城市供电规划合理选择供电方案。“快轨控规”阶段应从用地控制角度考虑,建议按集中供电方案设置主变电所,对全网主变电所合理布局,选址尽可能选在换乘站附近。

3)运营控制中心

同一层次多条线路尽可能共用一个控制中心,位置宜选择在快轨交通较早实施线路的换乘站附近,靠近城市道路干线,以实现兼顾多条线路共用的条件。4.4 用地控制 研究

在工程方案基础上,应根据线路走向、车站分布等条件确定用地红线的划定原则,最终在平面图上划定用地红线。

4.4.1 区间线路及车站

1)车站主体规模

包括运营公共区部分和工作区部分。运营公共区部分即站台,按照车辆编组总长度确定,同运量等级的线路车站站台长度应一致。而工作区部分即设备及管理用房,则根据站位环境、规划用地条件、线路敷设方式、配线形式、设备系统选择、管理用房规模等因素综合确定,确定的车站规模应留有适当的余量。

2)车站主体与区间线路

车站主体结构与线路位于道路中央时,与城市建设用地矛盾不大,若分布于道路一侧或斜穿建筑用地时,则必须在规划阶段预留出轨道交通专用走廊。

3)车站附属设施

包括风亭、出入口、地下通道、过街天桥等车站相关设施,与城市道路密切相关,需在规划阶段统筹安排,合理分布。应本着方便乘客、节省土地资源的原则,尽可能将附属设施和周边建筑结合建设。

4)施工用地

施工用地是施工期间必需的材料堆放、设备机具运作及消防等临时性用地。一般情况,车站及区间应按照不同敷设方式、施工 方法 等因素分别匡算用地指标。对于铺轨基地及大宗物资、设备存放基地,应合理安排利用车辆段用地,而无需另辟它地。

5)红线划定标准

综合以上研究,遵循控制规划“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通常将快轨用地按照所处城市位置分为严控区和监控区,制定用地控制红线等级划分标准。

(1)严控区:制约线路走向和车站布置的条件较多、方案调节余地小、用地控制范围较固定的地段。包括:中心城区内道路狭窄、建筑物密集地段;偏离道路进入建筑区地段;地上、地下过渡段;主要换乘站;主要交通衔接枢纽站场等。

(2)监控区:除属严格控制的区段外,均属监控区。包括城市区及中心城区道路红线较宽地段。在线网各线总体走向不变的前提下,线路位置和车站站位有微调的余地。

经划定的红线控制区内应严禁建设永久性建筑,红线外建筑物地上地下严格限制建筑物外漂。

需要强调的是,该标准为落实用地红线的理想标准,以此标准绘制出的红线,应基本包含线路区间及车站的各项用地指标要求,并满足一定的线路调整余地。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现状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在城市中心区,往往不能达到上述要求,应该具体 问题 具体 分析 。如对建成区,应在满足车站及附属设施结构的前提下适当降低标准,尽可能减少拆迁;对已批出地块但尚未建设的,应提出协调要求,尽可能满足上述标准。 4.4.2 车辆基地、主变电站及控制中心

根据车辆基地方案研究结果,推算出各种不同功能的车辆基地用地控制指标,同时结合初步的车场方案布置,划定车辆基地的用地红线。

根据供电系统和控制中心选址方案,确定主变电站和控制中心的占地规模,并在图上划定位置,落实用地红线。

4.4.3 交通衔接

交通衔接用地是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之间换乘所需的场地,在控规阶段应明确交通衔接用地原则和标准,根据车站不同交通性质确定交通衔接用地规模,同时结合公交站场规划与调整,在适当的车站周边预留交通衔接用地,使轨道交通和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紧密结合。

车站按交通功能大致分为以下3类:

1)综合枢纽站

综合枢纽站是城市对外交通中心,市内外交通衔接枢纽,包括火车站、长途客运中心、机场等。综合枢纽站的公交及 社会 车辆场地根据枢纽性质的不同,用地性质和规模也各不相同,通常是依据交通枢纽专项规划确定用地。

2)大型接驳站

尽量布置在市中心区以外的地区、快轨首末站前后、地区中心,公交站场应尽可能地靠近快轨站的出入口。现有公交总站若靠近快轨线,应予保留,若与快轨换乘不方便的,应予以调整,公交运营应围绕快轨车站进行交通组织。

3)一般换乘站

公交换乘:应设置港湾式停车站,尽可能地靠近快轨车站的出入口。

私人换乘:在城市中心区用地应尽量紧凑,通常只考虑停放自行车和摩托车,小汽车停放(P+R)只在城市区车站周边选择适当的位置进行布设。

4.4.4 建筑物退红线

由于轨道交通对环境及景观的要求,使得沿线建筑物必须退后轨道交通控制红线一定的尺度。“快轨控规”中应制定出建筑红线的执行标准。

一般情况下,对于公建、厂房等对噪声和振动敏感度较低的建筑物,通常按照城市道路一般建筑物退红线要求控制,不必另外加大空间尺度,而对于住宅、 医院 、学校等建筑物,应根据其对噪声和振动的敏感度另行确定退后红线尺度。

4.5 土地性质调整研究

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可以刺激沿线站点周边土地高强度开发。“快轨控规”研究应引导沿线土地的高强度开发和再利用,对沿线原有的分散型居住、 工业 仓储等用地向商业 金融 、高密度住宅、文化娱乐、交通中心等集约型土地性质调整,从规划层面引导轨道交通站点周围的开发强度,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加强轨道交通方式对客流的吸引力。

用地性质调整范围通常由快轨车站吸引范围决定,根据国内外 理论 与实践经验,一般车站直接吸引半径为400~800m,间接吸引范围视快轨车站与其他交通方式换乘条件决定,一般为时距15min的其他交通方式走行距离。具体操作时应依据城市土地利用规划,针对地块位置、车站性质和规模、客流量等因素综合考虑。图5为宁波市轨道交通某段线路的土地性质调整可明显看出沿线土地性质由工业和村舍民居调整为高密度居住区和商业、金融、文娱等用地,为提高轨道交通客流吸引力创造了良好条件。

5 结语

“快轨控规”是城市轨道交通项 目前 期研究的重要步骤,能够起到引导城市交通及周边建设合理有序 发展 的作用,其意义十分重大。而该项工作的优劣与否,关键要看其成果的可实施度。

“快轨控规”虽然是一种轨道交通专项规划,但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经批准后不能随意变动,必须与城市规划部门密切配合,严加监控,协调建设。单有轨道交通方面的经验和技术还不能全面贯彻规划意图,很可能造成规划成果脱离实际而不具备可实施性。

宁波的“快轨控规”研究工作由于得到了市领导的重视和规划部门的大力配合,以及宁波市规划院的携手合作,使得规划成果真正纳入城市规划管理体系中,切实起到了指导城市规划布局合理有序发展的作用,这一点是进行“快轨控规”研究的城市值得借鉴的。

城市交通市场调研篇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2-241-03

交通调查与分析课程是为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安全、通行能力、交通环境等研究提供准确数据信息,培养学生掌握交通调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重视交通调查的作用,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以本课程为基础探讨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中的困境{1}。

近年来,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愈加尖锐,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进程。虽然,许多城市都在为推动公共交通建设开展了为数不少的实践,其中不乏有大胆创新的做法及模式。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数量的激增,作为城市交通运输中坚力量的城市公共交通仍无法完全满足城市发展及居民出行之需。学者对于城市交通拥堵这一问题研究较多,其重点涉及交通网络布局、交通网络结构、交通规划、构建快速公共交通机制及加大力度改进城市轨道交通等诸多方面,这些研究也引进了国外大量先进的、最新的理论成果,但其对于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得以直接使用的研究成果甚少,且不够深入系统。有鉴于此,本文拟通过交通调查与分析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现状,剖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期提出适用于我国本土特色的改革路径{2}。

一、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动因

(一)地位界定

城市公共交通为城市基础设施之一,其能否得以高速运转关乎城市能否实现现代化及可持续性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也是城市这个动态系统中的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其直接关系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城市社会经济活动水平的高低。城市公共交通作为城市的重要命脉,是城市交通发展中的关键及重点,是我国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必然伴随品,也是我国经济深入发展的重要基础{3}。

(二)优势: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动因

首先,其运载量较大,运送效率更高,占地面积较少。相比于私人交通工具,公共交通的效率更明显;从其所占用的道路空间资源这一视角看,公共交通也具有明显、可视的优点。

其次,其能源消耗、所需的运输成本皆较低,投资门槛较低,尾气污染也相对较少。据相关数据统计得知,无车日活动可节约燃油共计3300万升,所减少的有害气体排放量高达3000吨。因此,加大力度发展公共交通无疑对于控制污染、改善城市环境及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有裨益。

第三,其方便出行,也更为安全。公车的车速一般较慢,行驶平稳,因此通常不易发生交通事故,尤其是重大事故更为罕见。据数据得知,小汽车的交通事故发生率是公共汽车交通事故发生率的7.3倍,而轻轨、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的事故率则更低。广大市民较为认可公共交通的安全属性。

第四,其适用性强,交通方式也更为灵活。比如,在客流量相对较大的地方则部署大型公交车,而对于客流量不确定的,则采取更灵活的交通方式。比如,作为城市公共交通工具之一的出租车则可满足需求服务与自取自用。

最后,其利用技术手段得以更经济配置公共交通资源。

二、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中,电车、公共汽车作为主体,地面的常规交通仍然是我国城市主要的运输方式。然而,受经营体制、财政体制、道路通信条件及管理水平等的限制,城市公共交通在发展进程中仍存在不少困境,主要表现为:

首先,规划工作较为滞后,规划的内容不尽完善,各交通方式之间仍未实现良好衔接及协调。如轨道交通、出租车、公共电车等这些组成部分仍较难全面协调与发挥系统的整体性。

其次,基础设施的建设呈现严重不足的现状。公共交通线网的覆盖不够均衡,公交系统的建设步伐缓慢,公交运力的结构出现失衡,未能充分发挥其作为城市公共交通大运量这一主力军作用。另外,公共交通的设施用地多数被侵占、被改变用途。

第三,系统、完备的法律法规保障缺位,政策支撑体系缺失。目前我国对于城市公共交通的法律规制体系仍不尽健全,导致政府在监管市场之时,缺乏应有的法律支持,也导致监管过程中出现主体不明确、权责不清楚、行为不够规范及监管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政府的政策支持体系明显对于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之投入不充分,也未能适时借鉴国外发展公共交通的优秀经验{4}。

第四,公交的场地建设出现严重不足,公交线网及场地的覆盖密度较低,公交换乘的枢纽设施也较为滞后,公交专用道路的建设步伐甚为缓慢。公交车辆的营运速度较低,尤其是在高峰时期,公交的运力尤为紧张,拥挤现象严重。此外,在一些中小城市,鉴于公共交通的可达性较差、公共交通服务设施覆盖密度小,导致居民利用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较低,影响居民生活水平,也制约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尚未构建一套合理、科学的财政补贴、补偿制度。从当下看,公共交通的公益性较难实现,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安全水平距离群众的需求仍存有一段较大差距。另外,车况较差、超载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对安全设施的投入不足,安全隐患较大。

第六,经营不合理、不规范。部分城市的公共交通企业存在垄断经营,导致公交的运行效率低。部分城市的公共交通企业竞争混乱,导致市场资源的浪费。此外,交通结构安排不科学,交通管理的设施较落后,交通管理的水平较低,进一步限制了现有交通设施的运输能力。

第七,交通基础设置的建设速度远远无法满足居民对交通的需求。

三、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完善路径

(一)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的基础设施

1.科学规划场站的设置及配套设施。第一,城市政府将公共交通的场站及配套设施归入城市的旧城改造及新城的构建计划。第二,可将公共交通的场地纳入如包括大型公共活动场所、开发区、新建居住小区等在内的工程项目建设的内容,开展同步设计、建设、竣工及交费适用。对于那些已进入使用阶段的公交场所设施,则不可随意改变其用途{5}。而对于符合公交车辆通行条件的那些居住区,可在该处设置公交线路与相应的站点。第三,在城市重要交通干道上,可兴建港湾式的停靠站并配套完善其站台等。如有未依据规定而建设的公交场站,则一律不予通过审批及验收。

2.强化城市交通的换乘枢纽建设。交通换乘枢纽作为交通系统一体化的关键环节,在构建换乘枢纽中心时,对于符合条件的地区应加以大力构建,引入多种交通方式,方便居民出行,实现快速公共汽车、公共电车、轨道交通等的快捷换乘。此外,换乘枢纽中心还应配套建设,如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停车场,提供相应的线路图、指向标识、换乘指南、时刻表等服务设置,从而方便居民的使用。

3.促进智能公共交通的全面发展。要积极发挥高新技术的力量,对传统的公交系统进行改造,立基于信息化,助推智能公交系统的构建,引入公交线路运行的显示系统,构建多媒体综合查询机制及服务乘客的信息系统,方便广大乘客及时了解公交信息便于合理安排其出行。应大力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电脑营运管理体系、智能终端信息网络等,优化对车辆的指挥调度,从而提高运营的效率。

(二)确保城市公交通道路享有优先使用权

1.合理设置优先车道及优先通行的信号系统。应通过客观合理的论证,科学设置公交专用车道、优先车道、专用街道、路口专用道、单向优先专用道等,从而调整公交车辆与其他的社会车辆之间的路权使用、路权分配关系,提升公交车辆的运营速度及道路资源的利用率。在发展公交优先车道时,还应配套设置直观、清晰的标识系统,确保公共交通流得以与其他的交通流确切区分,保证公交车辆的专用路权、优先路权。

2.强化优先车道及优先通行信号的全面管理。城市政府应构建公交优先车道的监控系统,强化优先车道及优先通行信号的全面管理,对那些占用公共汽车的专用道、扰乱公交车辆优先通行的那些社会车辆予以查处,确保公交车辆享有优先车道的使用权,保证优先通行信号的正常运转,从而提高公交车辆的准点率及运行速度。

(三)稳健推进城市公共交通行业的改革

1.优化投融资体系。应依照市政公共事业改革的相关要求,鼓励社会资本如境外资本,通过合作、合资、委托经营的方式来参与公交的投资及兴建。将公交基础设施的建设于周边的地区用地进行统筹考虑,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建设的整体效益。

2.强化市场的监管。城市公交相关行政部门应强化对公交企业经营、服务质量的相关监管,从而规范该类企业的经营行为,对非法的营运行为予以严厉查处,确保公交的正常运行,可引入等级服务评定机制,加强行业的自律,逐渐提升企业的素养。

3.提高服务质量。公交企业应合理调度车辆、科学编制运行表,提高行车的密度,缩短乘客的候车时间等。还应加强相关设施的维护保养,为居民创建良好的出行环境。

(四)加大城市公共交通的政策扶持力度

1.加大财政支持。城市政府应对换乘枢纽、轨道交通、场站建设、车辆及相关设施的配置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及政策倾斜。政府性基金如城市公共事业的附加费与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应投入到城市交通建设中,对公共交通应适当有所倾斜。

2.合理推行补贴制度。对公交推行补偿政策、经济补贴,构建合理的成本费用评价体制及政策性的亏损评估机制,对公交企业的成本、费用开展以年度为单位的审计、评价工作,合理地界定政策性亏损,并对其予以合理的补贴。可对那些承担社会福利、完成政府指令任务而增加的支出,给予定期的专项补偿。

3.开展用地划拨。对城市公交规划所确定如停车场、首末站、保养场、换乘枢纽等设施,可采用划拨方式对其供地,优先保障公交设施建设用地。不可随意侵占公交设施用地,不得随意改变土地的用途。

结语

总之,为促进城市公共交通的持续性、稳健发展,应致力于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的基础设施,确保城市公交通道路享有优先使用权,稳健推进城市公共交通行业的改革,加大城市公共交通的政策扶持力度,才能摆脱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困境。

注释:

{1}汤伟.关于《交通调查与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10(12)

{2}杨立珍.公路交通调查管理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5)

{3}胡润州.武汉城市公共交通存在主要问题及改善对策[J].综合运输,2012(3)

{4}李庚,马寿峰,贾宁.以可持续为核心的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战略研究[J].综合运输,2014(8)

{5}严蓓蓓.公共产品理论视角下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探析―以南京市为例[J].人民论坛,2014(29)

{6}曹建中.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论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4)

城市交通市场调研篇6

(一)轨道交通建设开局良好。

自去年10月28日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正式开工以来,市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按照工程建设总体目标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工程实施方面,1号线施工全面展开,全线29个站点除博爱路站、新区公园站、森林公园站、新龙站以外其余25个站点均已正式施工,施工过程中组建了由指挥部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安全质量生产委员会,出台了40多项安全质量管理办法,运用一个平台、两个中心的风险监控手段,实时掌握施工进度、质量和作业环境等现场情况,严把材料质量关、严控施工质量和风险、严格噪声和扬尘管理,同时,积极与市建设局质监、安监站对接,将安全质量管理工作落实到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交通组织方面,指挥部与相关部门科学规划、协同配合,联合实施了一批道路疏解、管线迁改、绿化迁移、公交优化工程,目前,桃园路、新堂北路等疏解道路已完工通车,管线迁改和绿化迁移工作已基本完成,工程开工建设后对交通的影响和市民的反响均好于预期。规划研究方面,对文化宫站、茶山站、科教城北站等重点地块的经营业态布局和预留经营条件进行研究,为轨道交通沿线控制用地及场站内外资源的合理开发打下基础。同时,积极开展 2号线的工可报批和设计工作。

(二)常州机场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去年,常州机场被国务院批准为一类航空口岸对外开放,今年4月20日正式更名为常州奔牛国际机场,这对于我市扩大对外开放,提升战略地位具有深远的意义。上半年,机场执行客运航班8308架次,旅客吞吐量89.51万人次,行货邮吞吐量1.21万吨,营业收入和利润分别达到7974万元和847万元。目前,国内通航城市已达20个左右,并先后开通了香港、首尔、台北、曼谷、万象、济州和襄阳等国际地区航班,下半年还将争取开通高雄和名古屋航班。航班人均补贴持续下降,规模效应逐步显现。东航江苏公司驻场过夜飞机已达4架,并确定在常建设基地,顺丰速运集团驻场1架全货机。在加强与航空公司合作的同时延伸服务功能,已在镇江、丹阳、江阴等地开设了城市候机楼,通过服务吸引客源、提升形象。

(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

劳动西路(五星路-龙江路)、福阳路、金商区新一路、龙汇路等均已进场施工,将于下半年陆续建成通车。去年两会期间蒋锋代表所提建议的飞龙西路大修工程已开工建设,计划9月底具备通车条件;备受关注的常溧高速进入路面沥青摊铺和附属系统施工,国庆长假期间将正式通车;238省道常州段改扩建工程已完成验收并通车;常宜高速工可报告已通过省交通厅行业审查,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提前开展;溧广、溧高高速完成稳评批复。城乡路网的进一步完善,助推了城市功能的延伸和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发展。航道整治工程苏南运河横林段完成新建驳岸4.53公里,老驳岸加固4.97公里;丹金溧漕河溧阳段完成驳岸22.53公里,4座桥梁均已建成;芜申线先导段6.08公里基本建成,计划年底通航。录安洲长江码头4号泊位水工结构附属设施全部完工,夹江码头7-9号泊位完成全部轨道安装,散货堆场完成工作量的90%。同时,开展了长江德胜港区规划方案研究,借助德胜河三级航道整治工程拓展常州长江岸线。

(四)社会公共事业稳步发展。

我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取得成功,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修缮保护项目有序推进。文化广场一期施工总承包已于5月进场施工,二期项目开展施工图设计和前期手续办理。住房保障方面,上半年全市新开工保障房11861套、基本建成5771套,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75.4%和 90.9%,金安家园1820套年底前基本具备交付条件。新出台了20xxx年住房保障政策调整文件,将公共租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收入线标准由3080 元调整为3290元,对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申请家庭,做到应保尽保。继续调控房地产市场,去化周期由高峰时的20个月降至现在的13.5个月,接近安全区间。上半年,住房公积金增人扩面实现新增开户单位1443家,新增开户职工48978人,分别完成全年计划的96.20%和61.22%,有效地保障了职工的住房需求。去年饮用水安全保障作为人大一号议案进行督办后,今年市政府继续将其作为市级重点工程及为民办实事项目。目前,应急取水头部及泵站除一处未完成征收外,管线工程已全部完成,计划7月底可调试运行。污水处理项目、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餐厨废弃物综合处置工程等一批市政公用设施按年度计划顺利推进。

(五)生态环境状况不断优化。

我市全面贯彻实施新《环保法》,进一步加大了对环境监管和综合整治力度,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已连续4年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综合考核中排名第二。全力推进城镇公园绿地和生态绿道建设,环高架及延伸段生态绿道二期工程已基本建成,横塘河湿地公园正在进行慢行道、桥梁及绿化种植施工,皇粮浜公园推进征收工作,白荡河绿地已进场施工,老运河北侧慢行系统德安桥栈桥施工基本结束。全市生态绿城建设六大类224个项目,已开工建设181项,开工率达80.8%。加强生态红线区域保护,初步完成了XX市、XX区、金坛区、XX区省级生态红线优化调整,启动了全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编制,制定保护方案,开展生态资源调查。将大气环境质量提升作为全市的一号民生工程, 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月活动,完成388台燃煤锅炉淘汰或清洁能源替代,23家热电、钢铁、水泥企业治理改造。建设部门扎实开展建筑施工、预拌混凝土企业扬尘专项整治提升行动,严控建筑施工扬尘,扬尘整治达标工地达95%。1-6月,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10天,比去年同期增加10天,市区pm2.5平均浓度同比20xxx年下降11%。

(六)行政服务效能明显提高。

环资城建系统各部门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行政服务效能进一步提高。一是严格依法行政。全面梳理行政执法事项,评估内部规范性文件,提升制度建设、规范行政行为。二是加强行政监管。从自身建设入手,不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行能力,针对工程建设、城市管理、环境保护、房地产市场等重点领域加强行政监管,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和公众权益。三是加快科技创新。市规划局完成《全面电子流转工作方案》,优化相关软件及服务平台,实现建设项目规划的在线审批;市国土局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公开出让网上交易系统已通过省厅验收,进入试运行;市建设局在辖市区推广应用建筑市场监管平台,促进全市建筑业企业、人员、项目三大基础数据库的统一与共享;市城管局完成智慧城管工程视频和噪音智能管控系统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将数字城管信息系统迁入电信云计算应用服务中心。

此外,上半年我市旅游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趋势,旅游接待总人数约26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约345亿元,同比增长10.7%和13.6%,旅游知名度进一步提高。东方盐湖城茅山盐泉小镇道天下项目入选国家旅游局《2xxx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创建部级旅游度假区,春秋淹城、环球动漫嬉戏谷创建国家5a级景区等创建工作进展顺利,中国常州航天乐园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丰富我市的旅游产品、增强发展后劲。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对全市批而未供、低效利用和疑似闲置土地的清理排查工作,并对部分宗地进行了处置和整改。

总之,我们认为,上半年市政府环资城建口工作总体进展较好,达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要求,行政管理和创新服务进一步加强,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一些不利因素和市场风险仍在集聚:受宏观调控、经济趋缓的影响,土地市场低迷使得注资地块无法变现,建设口融资平台债务居高不下,债务风险日益突出,城建资金融资难度越来越大,注资地块的价格虚增也存在一定的政治和金融风险;我市的行政区划调整虽已到位,但一些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容易造成这一时期管理上的缺位与矛盾;省物业管理条例实施两年多,但综合执法进小区目前还停留在面上,其作用并未得到有效发挥;房地产纠纷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风险仍然存在,这些都需要政府及各部门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二、对市政府下半年环资城建工作的几点建议 下半年,我市的环资城建工作要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对照全年目标任务,狠抓薄弱环节,进一步创新工作举措、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完成全年目标,打好十二五收官战,为十三五开局奠定坚实的基础。分析下半年的宏观形势和我市实际情况,我们建议,市政府要着重关注和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注重规划编研,引领统筹发展。

明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各部门都在抓紧编制十三五规划。市规划局全面启动了《XX市城市总体规划(2xxx-2020)实施评估》和《XX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并已超前开展我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相关准备工作。十三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城镇园林绿化发展规划、旅游业发展规划、常州港口总体规划、机场发展规划、公交线网规划等一大批对我市未来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规划文件都在加紧编制。规划是纲领性文件,规划具有法定约束力,一经批准不可随意变更,因此在编制过程中要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针对性,既要对接国家、长三角地区和全省的发展方向,又要契合我市实际,凸显我市特点,做到定位准确、目标明确、布局合理、措施到位。特别要重点研究我市的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发展思路和战略构想,尤其是调整区域的发展规划,通过政策倾斜、项目倾斜加快其发展步伐,充分发挥区划调整对我市拓展城市空间资源、促进东西部地区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所带来的作用。在编制过程中要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专项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统一,各专项规划之间要相协调,辖市区规划要与部门规划相衔接,逐步实现多规融合。

(二)健全体制机制,畅通发展途径。

行政区划的调整为我市迎来了又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体制机制的变化可能在一段过渡时期内带来城市建设管理方面的一些困难甚至矛盾,为此,市政府及各部门要从便于管理、利于发展的原则出发认真研究对策,防止出现影响城市建设项目推进、城市管理水平下降等问题。常州机场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机场集团是由交通产业集团出资成立的法人独资公司,为更有利于其发展,建议市政府进一步研究机场的管理体制,可参照周边城市机场的做法,将常州机场集团由法人独资公司变更为国有独资公司,明确实体企业身份,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同时,解决好机场既有债务的清理,进一步研究完善航班补贴资金的保障机制。此外,机场正在抓紧建设国际快件监管中心,这对于发展跨境电商和航空产业具有广阔前景,建议市政府成立工作班子,加快监管中心的建设和申报工作,为航空产业园和机场的融合发展创造条件。年初,我委在审议政府全年重点项目及资金安排时提到的武进、XX区财政公交补贴拖欠(目前仍有3.1 亿)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再次请市政府研究市、区财政公交补贴结算机制,建议改变现有公交部门催要补贴款的模式,由各区财政向市财政上缴公交补贴经费,再由市财政划拨公交运营管理部门。录安洲港口目前缺乏作为现代化港口所必须具备的后方基地、交通网络等配套设施,建议市政府研究成立港口集团公司统一建设、管理。

(三)破解发展难题,推动持续发展。

城市交通市场调研篇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0.02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城市交通现状不容乐观,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更是承受着极大的交通负荷。在第中国北京科技产业博览会上,一项全新的公共交通模式惊艳了人们的眼球,它就是“巴铁”,一种完全依靠电力驱动的,大运量宽体高架电车,采用高效低碳公共交通新技术,集城市快速公交与地铁优点于一身。六年前,巴铁就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10年世界科学技术领域最佳、最重大突破的发明之一”。六年来,巴铁历经波折,从一纸概念终于走进了现实。巴铁作为新型交通工具,具有分层利用城市道路空间、大运力、低成本、节能环保等优点,但自从巴铁问世以来,舆论怀疑的声音也从未停止。以上海为例,通过对上海公交、地铁\营现状的调研,进一步分析研究巴铁入沪的市场前景并提出对策建议,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为上海及其他大城市完善交通系统、引入立体交通新模式打开思路。

1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1.1数据来源

本次调研主要由预调研、问卷调研、实地走访以及采访访谈四部分组成。预调研于2016年6月在线上开展,为正式调研及课题的后续开展提供了方向;问卷调研时间集中在2016年7―8月,采用主观抽样方法作为样本选取的方法,充分考虑了样本的随机性、广泛性和分散性,以上海市区为主要调查区域,收集各阶层上海市民的意见;我们还专程赴北京实地走访巴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针对一些技术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询问,对巴铁入沪进行展望;并通过学校开具的介绍信采访了浦东新区南汇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同时走访地铁运营管理部门及上海交通委员会,确保调研的可靠性。

问卷调研部分共计发放问卷314份,回收314份,回收率100%,剔除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13份,问卷有效率达99.68%,本次调查结果有效。

1.2样本特征

问卷主体为50岁以下人群,这部分人群也是日常使用公共交通较多的人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年龄分布看,18-20岁和21-30岁年龄段比例基本相当,分别占问卷样本的32.27%和27.16%;31-40岁所占比为12.78%,41-50岁占17.89%,5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由于出行相对减少,所以样本搜集相对较少占9.90%。从交通工具的选择来看,地铁和公交最为普遍,占比78.27%,符合预调研的预期,为与“巴铁”的横向比较提供了参考价值。北京巴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巴铁”的研发企业,对巴铁的设计初衷、现状以及未来规划有着极大的话语权。南汇作为上海新兴开发并且公共交通发展较为完善的区域,新老城区兼具,所以南汇公共交通有限公司也是合适的采访对象。

2上海公共交通现状及巴铁入沪市场调研分析

2.1上海市民对上海公共交通现状的看法

从调查数据上来看,上海市民出行主要以地铁和公交为主,在题设多选的情况下,选择公交出行的比例为62.94%,而选择地铁作为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更是高达78.27%;当然还有少部分人群会选择出租车出行,占比31.63%。

但上海市民对于上海两大主要公共交通公交、地铁的满意度不高。利用五分量表分析可知,上海市民对公交的满意度在3.46,62.30%的被调查者对于上海公交车厢拥挤表示不满,61.34%的被调查者不满乘公交出行时遇到的道路拥堵;同时上海市民对地铁的满意度为3.63,79.55%的被调查者对上海地铁车厢拥挤表示不满。

在上海公交与地铁需要改进的方面(题设多选),不论是缓解道路拥堵,扩大交通工具载客量,还是降低交通工具票价,提高交通工具的速度、舒适度等,都是上海市民所选。其中缓解道路拥堵和扩大交通工具载客量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58.15%、59.11%。

2.2上海市民对巴铁的认识

非常了解巴铁、了解巴铁、一般了解巴铁在本次调查中所占比分别为3.83%、32.59%和27.48%,共计63.9%,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对巴铁有着或多或少的了解。对于巴铁的优势,79.23%的被调查者看好巴铁分层利用城市道路空间这一亮点,61.34%的被调查者认为节能、低碳、环保是巴铁的一大亮点,看好巴铁大运力、造价成本低和施工周期短所占比分别为3738%、2364%。

2.3上海市民对巴铁入沪的看法

本次调查中,认为巴铁入沪非常可行所占调查人数的15.65%,可行所占调查人数39.30%,合计5495%;在五分量表的分析下,上海市民认为巴铁入沪的可行度在3.63。认为巴铁入沪可行性一般的所占比为32.27%,认为不可行的占比为8.31%,仅4.47%的被调查者认为巴铁入沪非常不可行。

认为巴铁入沪可行性不高的理由主要在集中在巴铁建设需要对现有城市道路作较大改动、巴铁和汽车同时行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巴铁技术尚未成熟和巴铁的引入会冲击现有交通规则这四项,占比分别为65.5%,57.51%,43.13%和39.3%。

对于巴铁入沪的期望值在3.78左右,具体来看,十分期待巴铁入沪占被调查者的24.28%,期待巴铁入沪占比为44.09%,一般所占比例为23.64%,也就是说超过三分之二的被调查者对巴铁入沪还是较为期待的。

在调查中,很多被调查者表示巴铁入沪需要政府牵头、群众配合、试点推广,使得公交、地铁、巴铁三者互为补充;当然也有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巴铁的可靠性仍有待考证,入沪十分困难。

3交通公司及巴铁研发企业访谈概要

3.1上海浦东新区南汇公共交通有限公司访谈概要

上海浦东新区南汇公交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认为,市中心的交通规划已经成型且规模庞大,引入新的交通工具会有困难,而且巴铁要求道路是双向四车道,部分老城区无法满足,加上巴铁的站台建设,施工量较大。但是可以把巴铁纳入新城区的规划中,方便社区居民的生活。

3.2地铁运营管理部门对巴铁入沪的看法

地铁运营管理部门对巴铁有较多的了解,在看好其低造价的成本的同时,也对其安全指数存在质疑。其主要还是持着保留意见,肯定技术创新,但也觉得,至少现在来看巴铁在上海实行的难度较高。

3.3巴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访谈概要

巴铁是一种城市建设的交通解决方案,它需要与城市管理者进行沟通,对城市进行系统地划,更好地完善城市建设。巴铁入沪的概念并不是让上海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巴铁的存在,毕竟在上海大规模改建城市基础道路是一个难题,但是可以分区域分路段在适合巴铁运行的地方建造。未来的城市将是一个智慧的城市,智能的交通模式是必须的,巴铁是未来交通发展的一个方向。

4结论与建议

4.1巴铁入沪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上海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城市之一,也是交通负荷巨大的大城市之一。公交、地铁作为两大主要公共交通工具,仍显运力不足。同时,严重的交通负荷带来的还有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的短缺,尾气排放、噪音污染等问题在上海日趋突出,引入公共交通新模式――“巴铁”,是一个全新的方向。因而,巴铁入沪还是具有较大的潜在市场。

4.2巴铁仍需不断取得技术突破

通过对上海市民对巴铁的顾虑分析,巴铁安全问题、技术问题仍是关注的重要对象,也是部分市民不看好巴铁入沪的症结所在。而在采访上海公交、地铁运营管理部门时,巴铁的技术安全等问题被多次提到。因而,巴铁要想向大城市推进发展就必须仍就把安全、技术放在研究首位,不断突破技术性难题,使得巴铁技术能够更加成熟,能让民众信服。

4.3充分发挥巴铁自身优势

巴铁分层利用城市道路空间、节能环保、大运力、低造价、耗时少等优势被广大市民看好,因而巴铁未来发展模式要紧扣自身优势,发挥所长,弥补现下交通工具的缺憾。对上海公交、地铁与“巴铁”造价成本、建设周期、后期维护及运营现状等进行调研后,所突出的不同交通工具(公交、地铁等)的优缺点值得借鉴和思考。对于那些亟待改善的问题,也是未来巴铁若要入沪的重要改进方向。

4.4积极寻求政府支持

巴铁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巴铁入沪更是需要上海政府的统筹规划。这就需要不断与政府沟通与对接,得到上海当地政府的支持是巴铁入沪的重要一步。

4.5探寻巴铁发展模式

目前巴铁正处于研发阶段,很显然,现在的巴铁技术还不能让巴铁适应所有城市。尤其在面对上海这样交通建设已经十分靠前的大城市时,巴铁需要做出更多的特殊化处理,在不同城市探寻不同的巴铁发展模式。因而在日后巴铁引入上海时,应先在上海挑选容易施工的区域,比如,选择双向六车道以上的路面进行试点。根据试点结果,以适应上海城市发展来不断对巴铁进行优化升级,走普遍化到特殊化再推广的试验路。

5结语

巴铁不仅仅是一种产品,更是一种交通补充手段,巴铁的初衷是解决交通拥堵,发展立体交通,它的创新意义是空前的。随着人类社会的膨胀,空间的分层综合利用是一个趋势,巴铁概念的提出符合这一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市场。巴铁的诞生体现了我们国家创新意识的增强以及资本对创新领域的浓厚兴趣,但巴铁入沪也绝非易事。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以上海为例,分析巴铁未来发展模式,也为其他大城市完善交通系统、引入立体交通新模式打开思路。巴铁需要不断利用自身优势,突破技术难题,得到政府支持,在上海找到适合巴铁发展的模式。

城市交通市场调研篇8

区位是指某一经济事物或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场所以及该场所与其周围事物之间的经济地理关系。区位理论就是研究自然物质及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理论。本文中所指的区位理论主要是研究土地的优化配置使得人类的空间活动取得最佳效果的地点选择,具体指投资者总是选择地租和运输总成本最小而获得机会最大的地方的理论。投资者在做出区位选择时,会从多方面综合考虑,而交通可达性作为其中一个因素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具有良好可达性的地段,即一方面具有良好的投资吸引力和更高的市场价值,另一方面承担的运输成本较低。城市轨道交通提高了沿线区域的交通可达性,使得运输距离缩短,通勤时间减少,出行成本降低,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区位收益。不同土地使用性质的地段对交通因素有着不同的要求,但交通可达性对不同土地利用地区有着相类似的影响。

2研究方案及目标

“轨道+物业”模式就是在满足站点综合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将站点上盖及周边物业实施一体化的综合开发建设后产生的一部分外延效益返还给投资者,用物业收益反哺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和运营。该模式在香港地区得到持续多年的运用并取得良好的业绩,香港地铁公司也因此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赢利地铁公司,其核心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1)创新轨道交通的投融资模式。在政府的主导下,以“地铁+物业”模式的盈利性吸引多元化投资和运营主体,解决轨道交通线网建设的资金需求,形成以轨道交通带动土地开发,以土地开发保障轨道交通发展的良性循环。(2)带动城市新区开发。在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发展(TOD)理念(“TOD”理念是一种“以轨道为导向”的开发模式,也就是用公共交通的建设引导城市的发展走向,简单地讲就是“人跟路走”。(3)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轨道交通和沿线物业的协同发展,极大地带动物业增值和人口居住密度的增加,为轨道交通带来稳定增长的客流,实现各个城区组团紧凑型开发的有机协调,进而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

基于“轨道+物业”模式的核心意义,在现行的国家政策环境下,提出一个政府认可、市场接受的可行性方案是“轨道+物业”模式落地的关键。由于该模式在香港实施的政策环境与国内有较大的差别,因此,有必要深入开展前期研究工作,稳妥推进该模式的实施。借鉴国内轨道建设模式创新之路上所取得的经验,前期研究的方案以及预期目标如下:(1)以城市设计的理念开展工程可行性研究(工可研)及勘察设计,达到工程可实施的目标。(2)以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发展(TOD)理念开展沿线物业综合开发研究,达到新区城市设计的目标。(3)以市场化运作的理念开展投融资模式研究,达到地铁建设与地铁运营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前期研究的重点

3.1工可研及勘察设计研究重点

“轨道+物业”模式下的工程设计,除了满足政府审批所包括的常规设计内容之外,还须重点深入研究以下内容:(1)整体线路研究。从定性与定量两方面分析研究沿线相关规划,为线路建设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提供支撑。同时对沿线走廊范围内的土地权属进行调查,重点评估站点周边500~800m米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情况,分析潜力用地分布及规模,为“轨道+物业”模式提供技术基础。(2)车站设计。轨道交通是全封闭式,仅依靠站点与外界联系,客流的集中和疏散均通过站点完成。站点是轨道交通的核心,其周遍土地开发应结合站点所在区域的功能定位。(3)车辆段、停车场用地评估。从城市规划、用地条件、交通组织、生态环境、空间形态等方面对停车场、车辆段用地进行论证,分析评估停车场、车辆段用地上盖开发所需要满足的前提条件与可行性。

按照岩土勘察规范,轨道交通工程在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才分别进行初勘和详勘工作,由于勘察工作的滞后,工可研阶段的方案及投资估算准确性往往难以保障。为了奠定沿线物业综合开发、投融资模式等后续研究的良好基础,适当提前有关勘测工作。(1)工可研阶段提前开展初勘工作,保证工可研阶段对线站位的稳定达到初勘、初测深度。(2)初步设计阶段提前开展详勘工作,提高投资控制精度,提高初步设计的可实施性。

3.2沿线物业综合开发研究重点

3.2.1土地使用优化及线站位优化

(1)通过对区域城市发展、产业结构分布、人口覆盖规模等研究及预测,确定项目沿线线位、站点的功能定位。

(2)根据站点及周边地区土地资源,优化站点与交通网络、周边功能设施的分布,合理规划调整站点周边800m范围内土地用途,并从轨道交通客流及土地价值等方面对调整后的土地利用方案进行评估。

3.2.2重点地块概念性规划设计和城市设计

(1)通过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明确各重点地块的开发定位、特色价值、开发内容、开发时序等,确保物业开发获得最佳条件。

(2)借助轨道综合体的开发概念,通过城市设计方案和导引,用轨道交通将整个城市连为一体,解决功能布局、土地使用、交通网络、空间特色等问题。

3.2.3房地产市场分析与发展组合策略。调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房地产市场尤其是轨道沿线地区的房地产现状,分析不同类型物业的业态分布特征、市场存量及市场供需、价格体系等详细数据,提出沿线不同物业类型的发展建议。

3.2.4道路交通规划策略。根据各站点具体的功能定位,对用地性质、开发类型及规模进行分析,确定交通需求总量和方式,从而优化车站交通接驳功能,为沿线打造高效、便捷、绿色、安全的交通系统。

3.2.5基础设施规划策略。以轨道物业的开发强度、建设模式、功能布局、服务人口等相关内容为基础,分析预测给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需求量,以及轨道沿线的分布情况,为市政设施的设置布局提供数据支持和优化依据。

3.2.6环境影响评价及策略。评估轨道交通对沿线物业带来的噪声、振动等环境污染情况,通过相关工作,达到城市生态建设目标及生态区控制的政策要求。

4结语

“轨道+物业”模式具有强劲融资能力以及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势,无疑是轨道交通创新建设模式的较好选择。为了提高沿线整体土地利用效率和沿线地区整体空间品质,要从全线(宏观层次)的综合发展定位、各片区(中观层次)的功能发展方向、站点(微观层次)的周边土地规划等3个规划层次进行深入研究,用地规划的优化调整应遵循最新的轨道发展规划和TOD的规划设计原则,为综合开发提供良好的规划层面的支撑。

城市交通市场调研篇9

一、我国城市交通特点与结构

1.我国当代城市类型与特点

我国城市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非常迅速,城市交通空间模式,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蔓延型,这类城市土地开发密度低,只有简单的公交服务,甚至缺少公交服务设施,城市内有大量停车场空间和高速公路。这是主要以私人交通为主要机动化的城市,土地开发多集中在建筑用地。二是紧凑型城市,这种城市的规模一般不大,城乡之间有明显分界,非汽车交通模式占有率非常高。这种模式的城市更容易产生交通拥挤、堵塞严重、废气污染严重、能源消耗大等问题。三是多中心城市。这种城市模式以扩散中加强集中的思想进行建设,城市中用很多小的分中心进行交通疏导,保证非汽车交通在城市中通行畅通。我国目前的很多城市根据自身特点,有的也集合了以上两种或者三征形态,广西的城市大多集中了蔓延型和紧凑型的形态。掌握城市空间模式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的研究城市交通规划。

2.城市交通系统的结构

从广西的城市交通系统构成上看,交通系统的设立以便捷化、人性化、绿色化为原则,重点设计道路运行、综合管理、公共客户设施等部分。广西的城市交通系统构成包括以下几个重要部分:①广西各个城市内部自身的道路系统,例如城市主干道、次干道、盲人道路、各个支路、快速行驶道路等等;②对外连接交通要道,例如通往周边沿海地区的公路、火车道、航空、水运等等;③公交系统设施,包括公交车站与公交车辆,轻轨及其车站。④停车设施,包括地上停车场,车库,地下停车场等等。④城市枢纽设施,如立交桥、环路等的设立。⑤道路交通管理设施,如交通标线设施,交通信号灯与信号牌设施等等。广西城市各个城市中交通工具的使用比例如下:

二、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中的困惑

1.没有认清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缺乏协调发展意识

中国自古代自有交通工具以来就没有认真研究过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缺乏协调发展意识。甚至认为两者不存在关系,而实际二者恰恰是互相影响,协调并进的密切关系。城市的不断发展离不开交通的便利,而土地利用是满通需求的必要手段,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规划具有相关、相互、统一协调发展的关系,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争取二者的双赢发展。

2.交通拥挤,停车设施不够完善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的数量越来越多,政府机关、私营企业等也都有自己的车辆出行,再加上城市交通车辆的运营,导致城市的交通越来越拥挤,上、下班时间堵车高峰时期很长时间车辆根本无法通行。重要的是城市的街道上停车位置与车辆增长速度不成比例,“停车难”已经成为广西各大城市反映的首要交通难题。由于过去的交通发展中没有重视对停车设施的改进,资金短缺,导致了停车用地的建设总量严重偏低,公共商场、酒店等附近的停车位更是少之又少,停车设施不够完善是城市交通发展与土地利用协调中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3.城市规划用地与城市交通建设不协调

城市土地规划中楼房建设用地、商业用地居多,土地规划师大多都是从开发商的利益角度出发,按照他们的要求进行商业规划,而忽略了规划中对城市交通的影响。例如有些商业圈已经非常密集的地带,还要扩建商业用地,却不进行停车用地的规划。有的道路非常狭窄,已经满负荷于现有的交通能力,却不进行合理的扩建等等,都是城市用地规划与交通建设发展不匹配的突出表现。

三、如何加快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

1.认真研究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关系,加强协调发展意识

国家和当地政府以及相关管理部门,要认真研究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加强二者协调发展的意识。在进行土地规划的时候要认真分析土地的需求,考虑土地利用给城市交通是否带来应有的便利,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城市交通发展为原则,做好统一规划,认真部署。十二五”期间,广西将投资6500亿元,建设265个综合交通基础设施重大项目(新开工168个,续建97个),打造全方位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例如广西的南宁,通过建设地铁,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同时提高了南宁市区的交通通行效率;城市间还进行高铁用地规划,让人们更快的通行于周边沿海城市,都有效的缓解了交通拥挤。

2.加强城市停车用地的规划,解决“停车难”

广西城市车辆的不断增多,促进了城市停车位需求量的增大,要增加对停车用地的土地投入。在停车位土地规划中要本着“方便、就近”的原则,为城市交通缓解压力。在规划停车用地的同时要注意不妨碍公共交通。

3.公交优先,新旧城区共同发展

广西城市人口比较密集,在新旧城区中要优先发展公交设施,让公交车不仅能便利通行于老城区,新建设的城区也要畅通。在规划土地时,一定要事先想到公交设施如地铁、普通公交客车、出租车等的公共交通用地。其中,南宁市将逐步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以城市公共汽车为主体的城市客运出行系统,争取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40%以上;柳州、桂林要形成以快速公交为主的城市交通服务网络;其他区域性和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形成以公共汽车为主,其他公共运输方式为辅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

综上所述,“十二五”计划中国家大力建设广西城市交通系统,我们要从城市交通本身的特征与结构出发,认真分析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关系,让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起来,加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徐循初.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城市交通市场调研篇10

一、引言

近年哈尔滨市综合体迅速发展,国内大型商业地产商万达、华润、鲁商、银泰等不断涌入。同时《哈尔滨日报》城事・调查刊登了《冰城商业中心“高烧”?》社论,刊登了戴德梁行(DTZ)和泰和上德等商业咨询有限公司对哈市商业物业市场与其结构进行了全面调查分析,指出哈尔滨的商业中心发展规划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缺乏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就目前哈市的商业物业面积而言,虽然无法确定是否已经完全饱和,但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足以说明目前哈市的商业物业市场容量无法接纳更多的大型商业中心。因此本次研究从规划、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研究哈尔滨市城市综合体如何健康快速正确发展。[1]

二、哈尔滨市城市综合体现状

2.1 现状概况

哈尔滨目前城市综合体的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已建、在建及已批未建的城市综合体共计20个,总用地面积约1500万m2,总建筑面积约3500万m2。(图1)总体特点如下:

(1)空间分布:现状以线状集聚分布为主,主要沿通达性好、流量大的交通线两侧形成条带状结构,主要分布在北环路――长江路沿线,以及建设新区如哈西新区、群力新区等附近。

(2)发展特征:现状发展日臻成熟,目前正处在以“老区”开发为主向城市新区,副中心及核心地段全面发展阶段,以商业为核心驱动向档次多样化,高品质及创新化成为市场主流,基本为区域内标杆,开始国际级高端配套,城市正面临全面升级。

2.2 特征分析

(1)发展格局解析

哈尔滨已经正式迈入城市综合体时代,一个全新的哈尔滨商业、商务大格局正悄然展开。目前在建的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十多个,大多数体量都是100万平方米以上;而随着城市规划推进及经济发展,将逐渐形成五大区域竞争格局:中心老城区区域、群力CBD及哈西新城区域、长江路沿线区域、非典型区域(松北及利民)。

(2)发展特征解析

就个体特征来看,哈尔滨市综合体可分为主流型和精品型两种类型,正向超大规模资源型发展。主流型代表项目哈西万达和华润欢乐颂,依托地段价值的常规综合体开发,总建筑面积约30万―100万左右,同质化严重;精品型代表项目麦凯乐、群力远大,项目的特质显著,整体规模较小,约20万左右,通常以主题商业带动写字楼及住宅公寓为主。[2]

2.3 存在问题

(1) 空间布局不均衡,各区差距明显:主要的城市综合体分布在道里区和南岗区,其他各区城市综合体设施缺乏。

(2) 缺乏高端定位和休闲、娱乐功能,建设水平与国外先进案例存在差距:中档商品过多,商业地产竞争日益激烈,与之相对应的是高档商品不足。先建设后招商的落后开发模式与商业市场需求脱节;部分大型城市综合体经营及管理分散,产权式商铺租金炒作行为严重,商业地产档次、人气提升不上去,使得大量商铺闲置。

(3)与交通枢纽结合不紧密:由于城市综合体现状以线形沿道路分布为主,交通干道对商业氛围切割影响较大,人车矛盾突出;此外城市综合体内部交通组织及停车场地设计也存在考虑不足问题。[3]

三、城市综合体发展策略

3.1 开发总体策划

(1)哈尔滨市被誉为我国的音乐消夏之都和冰雪文化之都,其独特的休闲娱乐文化更是吸引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因此,可以考虑增加休闲、娱乐、餐饮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降低写字楼和公寓的比例的方式来定位其业态组合。

(2)通过市场调节适当提高开发门槛,注重开发商品牌实力,减少由于开发商实力不足造成影响城市整体环境。

(3)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对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结合不同区域发展影响因素,体现区域特色,采取差异化经营。

3.2 分圈层开发指引

从城市空间角度来看,分圈层指定开发指引,促进城市综合体在不同区域布局有不同的驱动因素,提出不同的发展策略,相互协调发展,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按照城市的空间结构和总体城市设计布局主要分为三类:城市核心区,城市开发新区和城市郊区。(图2)

1、城市核心区开发策略

(1)特征分析

城市核心区主要指城市中心 CBD 区域及副中心区域附近,是城市经济最发达、基础配套最完备、人流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城市最繁荣的区域,具有强大的辐射力。[4]

(2)开发策略

核心区城市综合体布局:可以适当提高项目容积率,集约土地利用;缩减公园、广场、展馆等功能空间,增加商业、写字楼、住宅及公寓的供应;利用市场需求,可以选择超前功能,体现区域特色;采用立体化交通设计,增加地下停车位,多设置出入口,鼓励公交系统使用。[5]

2、城市开发新区布局策略

(1) 特征分析:城市开发新区紧邻核心区,拥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居民消费能力很强;周边重要设施包括大型体育场、城市公园及广场、大型休闲娱乐中心及城市重要功能建筑,居民认可度高,人流较为密集。

(2)开发策略:功能要素宜多样化,可增加休闲娱乐设施、公园、广场、会展中心等体现社会、文化价值的功能空间;根据市场需求配置商业、写字楼及住宅的规模,增加市场辐射力;停车场宜多种方式并存,平面交通及立体交通共同布局,并注重与外部交通的衔接;建筑布局采用高低层建筑混合搭配,建筑景观可超前设计。[6]

3、城市郊区布局策略

(1) 特征分析:城市郊区主要指城市近郊城镇,该区域土地供应量大,随着城镇化进展及城市外向型发展,城市产业向外转移力度加大,交通条件逐步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备,同时郊区环境优美,房价较低,吸引逐步增加,具备良好的工作生活基础。[7]

(2)开发策略:可以适当降低项目容积率,加大住宅、公寓的供应,增加休闲娱乐功能设置,适当减少商业、写字楼供应;停车场以露天为主,增大水平交通的比例,以多层或小高层建筑为主;建筑景观可以适当超前,以增加吸引力。[8]

3.3 城市综合体布局规划

规划结合城市商圈、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大型交通枢纽、城市BRT、城市主要干道、城市重点发展区域等影响因素选择。规划建设地面城市综合体32处,其中大型城市综合体为市级城市综合体,结合中心城区“一核两翼”的空间结构设置;小型城市综合体为社区级城市综合体服务于城市分片区自身,结合片区中心设置。(图3) [9]

参考文献

[1]李晓刚. 城市综合体布局规划研究――以厦门为例 . 现代城市研究,2010.12

[2]李蕾. 开放下的聚合――城市综合体的规划布局设计解析. 城市规划学刊,2009.6

[3]刘贵文;曹健宁. 城市综合体业态选择及组合比例:以美国托莱多市为例 . 城市问题,2010.5

[4]哈尔滨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哈尔滨市总体规划(2011――2020). 2010

[5]董贺轩;卢济威. 作为集约化城市组织形式的城市综合体深度解析 . 城市规划学刊,2009.1

[6] 凌晓洁. 城市综合体前期定位方法研究 . 清华大学,2008

城市交通市场调研篇11

关键词:城市交通 发展土地协调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scale more and more quickly,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ity residents to more and more is also hig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road traffic problems, becam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ity of an important issue. With the quickening pace of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more and better, more and more large scale, but the city traffic and road conditions and city modernization degree but don't match, traffic facilities and road condition have lagged behind phenomenon. Traffic in the city development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but the city land utilization ratio is low, and the problems of urban construction.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scale more and more quickly,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ity residents to more and more is also hig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road traffic problems, becam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ity of an important issue. With the quickening pace of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more and better, more and more large scale, but the city traffic and road conditions and city modernization degree but don't match, traffic facilities and road condition have lagged behind phenomenon. Traffic in the city development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but the city land utilization ratio is low, and the problems of urban construction.

Key words: urban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land coordination

Key words: urban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land coordin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图分类号:TU984.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快,居民对于城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问题,成了当前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城市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城市的环境越来越好,规模越来越庞大,但是城市的交通和道路条件却与城市的现代化程度不相匹配,交通设施和道路情况出现了滞后的现象。城市的交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可是城市的土地利用率却很低,也是城市建设的一大难点。

随着城市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快,居民对于城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问题,成了当前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城市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城市的环境越来越好,规模越来越庞大,但是城市的交通和道路条件却与城市的现代化程度不相匹配,交通设施和道路情况出现了滞后的现象。城市的交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可是城市的土地利用率却很低,也是城市建设的一大难点。

一、城市交通系统分析

一、城市交通系统分析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主要包括公共客运设施系统、道路运行设施系统、交通衔接设施系统和综合管理设施系统。其根本目的在于要让城市的居民们享受到人性化、捷运化、信息化和生态化的服务。城市交通系统是由道路设施、内外交通联接设施、城市枢纽设施、城市公共交通运输设施、停车设施以及道理管理设施组成的。从我国目前的交通设施规划来分析,图和使这些设施能够真正的支撑起未来城市的发展空间、引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问题。如何能将上述问题解决好、处理好,对未来的城市化建设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主要包括公共客运设施系统、道路运行设施系统、交通衔接设施系统和综合管理设施系统。其根本目的在于要让城市的居民们享受到人性化、捷运化、信息化和生态化的服务。城市交通系统是由道路设施、内外交通联接设施、城市枢纽设施、城市公共交通运输设施、停车设施以及道理管理设施组成的。从我国目前的交通设施规划来分析,图和使这些设施能够真正的支撑起未来城市的发展空间、引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问题。如何能将上述问题解决好、处理好,对未来的城市化建设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关系研究

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关系研究

城市的交通与城市的土地的发展和变化是相辅相成的。城市的交通的便利情况,对于土地的价格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不同土地的利用模式不同,对于交通的影响也不尽相同。通常,土地的利用率较高,则当地的交通则是越发达。但是如果过于利用土地,则交通就会较为拥挤。城市的规划与发展是与城市交通密不可分。城市的发展首先依赖于城市交通,而城市交通的需求又产生于城市总体布局的土地利用规划,这是一个互动、协同发展的进程。城市的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的研究是一体的密不可分的。对于这个问题,国外很早就进行了一系列规划和研究,总结出了一些成果。如城市发展的TOD模式(交通引导城市发展)、城市发展的SOD模式(政府服务引导城市发展)、城市交通走廊引导城市发展模式、城市交通枢纽整和发展模式等。由于我国在此方面起步较晚,对于这项问题缺乏方向性的认知,所以导致其研究成果无法付诸于实践。城市的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是相辅相成的,由于对其认知的不足,在实际的建设中往往忽视了这方面的问题。常常片面的去追求城市的土地利用率,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城市较为拥挤,给居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城市的交通与城市的土地的发展和变化是相辅相成的。城市的交通的便利情况,对于土地的价格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不同土地的利用模式不同,对于交通的影响也不尽相同。通常,土地的利用率较高,则当地的交通则是越发达。但是如果过于利用土地,则交通就会较为拥挤。城市的规划与发展是与城市交通密不可分。城市的发展首先依赖于城市交通,而城市交通的需求又产生于城市总体布局的土地利用规划,这是一个互动、协同发展的进程。城市的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的研究是一体的密不可分的。对于这个问题,国外很早就进行了一系列规划和研究,总结出了一些成果。如城市发展的TOD模式(交通引导城市发展)、城市发展的SOD模式(政府服务引导城市发展)、城市交通走廊引导城市发展模式、城市交通枢纽整和发展模式等。由于我国在此方面起步较晚,对于这项问题缺乏方向性的认知,所以导致其研究成果无法付诸于实践。城市的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是相辅相成的,由于对其认知的不足,在实际的建设中往往忽视了这方面的问题。常常片面的去追求城市的土地利用率,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城市较为拥挤,给居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城市交通发展与土地利用间存在问题剖析

城市交通发展与土地利用间存在问题剖析

城市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对城市交通建设的指导性有待于加强,由于在城市的规划对于交通的影响的考虑不是很周到,造成了城市交通拥挤等一系列的问题。原因就是上述两方面没有做好协调工作,城市交通的规划和政策没有得到正确的落实。没有做好正确的统筹和规划,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和方案。对于城市建设者来说,城市的发展是一项繁重而又艰巨的任务,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和粗心大意。

城市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对城市交通建设的指导性有待于加强,由于在城市的规划对于交通的影响的考虑不是很周到,造成了城市交通拥挤等一系列的问题。原因就是上述两方面没有做好协调工作,城市交通的规划和政策没有得到正确的落实。没有做好正确的统筹和规划,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和方案。对于城市建设者来说,城市的发展是一项繁重而又艰巨的任务,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和粗心大意。

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对于交通的影响的认识性不足,城市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能够引导城市的用地发展和调整。可是对于交通建设调整用地却没有足够的重视,一个城市要想很好的发展首先要发展当地的交通建设,只有交通发达了,城市的规划工作才能更稳步的实施。

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对于交通的影响的认识性不足,城市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能够引导城市的用地发展和调整。可是对于交通建设调整用地却没有足够的重视,一个城市要想很好的发展首先要发展当地的交通建设,只有交通发达了,城市的规划工作才能更稳步的实施。

城市规划和建设部门对城市交通的需要和管理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政府投入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严重不足,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状况就没有一个好的发展,交通不能更好的发展,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就要严重的滞后。所以必须从源头上进行管理,做好统筹规划,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城市规划和建设部门对城市交通的需要和管理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政府投入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严重不足,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状况就没有一个好的发展,交通不能更好的发展,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就要严重的滞后。所以必须从源头上进行管理,做好统筹规划,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城市对于停车设施建设的力度不够,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对于出行便利的需要日益剧增。所以不少城市出现了“停车难”的现象。在城市规划中,我们首先对这个问题没有做到充分的认识,其次由于受到地价的影响和利益的驱动,停车设施项目往往得不到真正的落实。由于没有进行规范建设设置足够的停车位,造成大多数城市公共停车场严重不足,而且停车场存在着布局、挪用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停车问题已经成了困扰各大中城市的一个普遍性难题。

城市对于停车设施建设的力度不够,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对于出行便利的需要日益剧增。所以不少城市出现了“停车难”的现象。在城市规划中,我们首先对这个问题没有做到充分的认识,其次由于受到地价的影响和利益的驱动,停车设施项目往往得不到真正的落实。由于没有进行规范建设设置足够的停车位,造成大多数城市公共停车场严重不足,而且停车场存在着布局、挪用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停车问题已经成了困扰各大中城市的一个普遍性难题。

城市交通建设与用地发展无法产生很好的协调,造成城市规划与交通情况的功能重合且十分混乱。 城市道路建设与沿线用地开发的协调性不足,商业街道的交通管理存在问题。如果上述问题得不到根本上的解决,则会造成规划建设与交通管理之间矛盾无可调和,交通的现状更加令人担忧。

城市交通建设与用地发展无法产生很好的协调,造成城市规划与交通情况的功能重合且十分混乱。 城市道路建设与沿线用地开发的协调性不足,商业街道的交通管理存在问题。如果上述问题得不到根本上的解决,则会造成规划建设与交通管理之间矛盾无可调和,交通的现状更加令人担忧。

如何将交通发展与土地利用做好正确的协调

如何将交通发展与土地利用做好正确的协调

建立协调机构,完善协调机制,由于我国现行体制下在城市交通管理上存在严重滞后,城市的交通管理、组织十分混乱。造成多个部门管理重叠,各部门管理不彻底,遇到问题时常常推诿、扯皮、数据资料无法共享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在体制和机制上做到改革,以及明确责任尽快建立起一个城市交通管理的部门,实现各个部门的数据共享,团结协作,从体制上解决交通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协调问题。

建立协调机构,完善协调机制,由于我国现行体制下在城市交通管理上存在严重滞后,城市的交通管理、组织十分混乱。造成多个部门管理重叠,各部门管理不彻底,遇到问题时常常推诿、扯皮、数据资料无法共享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在体制和机制上做到改革,以及明确责任尽快建立起一个城市交通管理的部门,实现各个部门的数据共享,团结协作,从体制上解决交通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协调问题。

正确做好用地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协调,由于受到城市内大型建设项目的影响,导致城市道路交通不顺畅,道路交通拥挤,交通事故频发影响了居民出行和城市环境。因此对于一些建筑项目和公共设施建设前要做好周边条件的选择和考察,以免出现交通的运输载荷,造成交通拥堵的现象。要注重城市的持续化发展,实现和谐、健康、生态、绿色的城市发展新理念。要注重城市交通与城市用地的协调,使交通建设与沿线用地开发实现双赢。将城市的街道、商业中心、住宅聚居区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清晰地流畅的道路交通网。加快轨道交通的建设,使其能够在不久的将来支撑起城市交通的作用。加强城市公共停车场建设,着重于城市用地相互协调,对于城市中心区以及商业中心、居民居住区停车场的建设,要突出区位性。对于城市不同地带要分情况对待,使其在能够方便居民出行的同时,是土地的利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对于城市的管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要突出其有效性和实践性,只有这样交通规划和管理建设的目标才能更好的实现。实施宏观的调控方法,合理的调整土地的使用。本着其优化资源,有效利用的原则更好的实现上述目标。加强城市公交建设,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优势,是居民能够更方便、更快捷的享受到现代城市交通带来的实惠。

正确做好用地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协调,由于受到城市内大型建设项目的影响,导致城市道路交通不顺畅,道路交通拥挤,交通事故频发影响了居民出行和城市环境。因此对于一些建筑项目和公共设施建设前要做好周边条件的选择和考察,以免出现交通的运输载荷,造成交通拥堵的现象。要注重城市的持续化发展,实现和谐、健康、生态、绿色的城市发展新理念。要注重城市交通与城市用地的协调,使交通建设与沿线用地开发实现双赢。将城市的街道、商业中心、住宅聚居区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清晰地流畅的道路交通网。加快轨道交通的建设,使其能够在不久的将来支撑起城市交通的作用。加强城市公共停车场建设,着重于城市用地相互协调,对于城市中心区以及商业中心、居民居住区停车场的建设,要突出区位性。对于城市不同地带要分情况对待,使其在能够方便居民出行的同时,是土地的利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对于城市的管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要突出其有效性和实践性,只有这样交通规划和管理建设的目标才能更好的实现。实施宏观的调控方法,合理的调整土地的使用。本着其优化资源,有效利用的原则更好的实现上述目标。加强城市公交建设,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优势,是居民能够更方便、更快捷的享受到现代城市交通带来的实惠。

结语:

结语:

对于城市交通的发展我们要以科学的理论基础,扎实的实践,城市的各部门要加强配合和管理,在充分利用土地的同时,将交通建设和管理纳入日时日程上来,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才会向现代化、正规化发展。只有这样,才会让我们的居民更加放心、更加舒心、更加的开心。

对于城市交通的发展我们要以科学的理论基础,扎实的实践,城市的各部门要加强配合和管理,在充分利用土地的同时,将交通建设和管理纳入日时日程上来,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才会向现代化、正规化发展。只有这样,才会让我们的居民更加放心、更加舒心、更加的开心。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张小松,胡志辉,郑荣洲.城市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3(6);24-26

[1]张小松,胡志辉,郑荣洲.城市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3(6);24-26

[2]李玲,汤振兴,张青军.城市交通与沿线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策略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6)289-290

[2]李玲,汤振兴,张青军.城市交通与沿线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策略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6)289-290

[3]叶红.交通与城市协调互动发展探讨[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10(3) 68-71

[3]叶红.交通与城市协调互动发展探讨[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10(3) 68-71

[4]何建军,郑淑轩,赵艳丽.交通沿线土地开发利用规划控制要素的研究[J].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6)67-70[5]邢欣欣. 交通发展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和研究[D]. 吉林大学,2008(08)

[4]何建军,郑淑轩,赵艳丽.交通沿线土地开发利用规划控制要素的研究[J].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6)67-70[5]邢欣欣. 交通发展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和研究[D]. 吉林大学,2008(08)

城市交通市场调研篇12

随着近年来城市的不断发展,小汽车的拥有量不断增加。全车各大城市小汽车增长量迅猛。如2012年深圳市小汽车保有量已突破200万辆,道路车辆密度也突破300辆/公里,超过国际警戒值270辆/公里。龙岗区作为深圳市8个行政区划之一,其小汽车保有量就已经突破40万辆,机动化交通出行率预计2015年将达到1.11次/日,是2010年的1.65倍。而停车设施建设却十分滞后,龙岗中心建成社会停车泊位数仅为规划的10%。停车难、乱停车严重影响到龙岗中心区交通顺畅以及居民的日常生活。龙岗中心区城市建设基本完善,用地较为紧张,车辆出行量较大,具有典型中心区常有的特点,本文通过研究龙岗中心区的社会停车场选址问题,希望给其它中心区停车场选址提供参考。

2.各停车设施的内涵关系

根据国家“九五”科技攻关专题“停车管理技术”中的划分标准,停车场可划分为建筑物配建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和路边停车场三类。

配建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路边停车场三类停车设施在城市中起着不同的角色,配建停车场是主体,社会公共停车场和路边停车场起辅助作用,它们在城市停车功能上既有针对,又相辅相成,体现出功能上互补关系。

1)时间上的互补性。如写字楼这边配建停车场高峰期是在工作日的办公时间,社会公共停车场的高峰期是在工作日的非办公时间和非工作日时间,可以利用这种时间上的互补性调节它们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来提高停车场的利用率和周转率。

2)空间上的互补性。配建停车场是主体,社会公共停车场和路边停车场为补充。对于没有配建停车场的商业和娱乐场所,就应选择合理的地点来设置社会公共停车场,而路边停车场则更是见缝插针,是在配建停车场和社会公共停车场服务范围之外的路段选择有条件的道路来设置路边泊位。

3.中心区的停车问题

深圳龙岗中心区汇集了大量的企事业单位,是龙岗区商业、办公、休闲最集中的地方。具有典型的中心区停车的普遍问题,以下就以龙岗中心区的停车问题为代表介绍中心区普遍的停车问题。

一、停车问题集中地段具有代表性

通过调研,发现龙岗中心区的停车问题主要分布集中在行政机关单位、老的居住小区、老商业中心、医院、学校等。这类地方一般交通吸引量较大,而提供的停车泊位有限,违章乱停、造成交通拥堵的现象比较明显。

二、历史遗留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龙岗中心区居住区的停车问题主要集中在龙福一村、紫薇花园、翠竹新村、城龙花园、爱联旧村、南联旧村等地区。龙福一村、紫薇花园、翠竹新村、尚景花园、城龙花园等均为一些建设年 限较为久远的居住小区。爱联旧村、南联旧村等均为一些城中村。居住小区的停车供给不足主要是由于原有的规划与现状的需求不相匹配。

《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对建筑物配建停车标准进行了三次编制及修订。深圳市于1997年3月颁布实施停车位配置标准(97版规划标准),2004年4月重新对规划标准进行了修改完善(04版深标),2012年又对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97版标准基本上没有停车场的配建准则,仅有条文规定;04版有了进一步修改,对装卸、停靠泊位提出了设置标准,对各类用地进行了细化,机关办公类配建标准下调,住宅类、商业类、文体设施类、医疗设施类、教育设施类配建指标上调。

通过停车泊位配建标准的三次修订,我们可以发现老的居住小区及旧村采用的是年限较早的配建标准,配建的停车泊位难以满足现状的居住区的一个刚性停车需求的。

三、规划的社会停车场难以落实

通过对龙岗中心区规划停车场的疏理发现,龙岗区规划的停车场共有92处,停车泊位13744个,现状落实10处,停车泊位1380个。现状社会停车场规划建设缺口较大。

4.中心区停车场选址规划

1、停车需求交通小区的确定

停车需求交通小区主要是通过停车问题交通调研来确定,首先对研究范围进行交通小区的划分,对每个交通小区进行停车问题调研,包括小区内停车需求、周边配建停车设施、路边划线停车泊位,综合分析得出停车需求。

――车位数;

――高峰小时停车吸引量;

――研究区域内停车泊位的周转率

――泊位利用率

停车利用率 停车周转率

将预测到的各停车需求交通小区的车位数减去建筑物配建和路边停车泊位数,得到各停车需求交通小区公共停车泊位的初步结果。根据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如交通发展政策、用地规划情况、交通设施建设等对初步结果进行修订。

确定龙岗中心区停车需求交通小区共有17个。

2、社会停车场选址

在确定的停车需求交通小区开展用地调研。包括规划用地情况与现状用地情况。考虑到中心区停车紧张的问题及土地问题,社会停车场选址建议结合以下几个方面。

1、落实停车需求交通小区内的规划社会停车场用地。

通过核实上层次规划,找出停车需求交通小区内规划的社会停车场用地,对其现状进行调研,若为国有储备用地,则按规划落实,确定建设时序。

2、利用国有储备用地充当临时停车场用地。

通过停车紧张的地区,可以利用现状空地(规划不是停车场用地)建立临时停车场用地。需要对地块规划情况、现状报建情况等进行核实,选择3年内不用于建设的用地。

3、恢复擅自更改功能的社会停车场用地。

对于规划的停车场用地,其用地性质为国有未出让用地,应该恢复其停车场功能。

5.小结

中心区的停车问题,不能仅仅依靠社会停车场选址来解决。首先应该从源头上控制小汽车的过分使用,可以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来吸引小汽车使用者转变为公共交通使用者。其次,应该充分利用建筑物配带停车泊位,研究停车泊位的共享机制,提高停车泊位的使用率。再次,对于用地紧张地区可以考虑建设立体停车库,或是与其它建筑物进行复合开发。

参考文献

城市交通市场调研篇13

用地规划与控制是对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必要支持和有效延伸,有助于提高线网的可实施性,起到稳定线网的目的。对线网进行沿线土地规划与控制,预留走廊和用地,防止新建建筑物的侵占,可有效降低轨道交通的建造成本,减少轨道交通对两侧建筑物的影响。有条件者还应对线路沿线土地利用进行调整,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并为轨道交通的建设预留开发用地。

结合南京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诸线(共计7条线),开展预可行性研究及用地规划与控制的实践,并参考深圳、上海等城市的经验,谈一下本人对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用地规划与控制的几点认识。

1 线网用地规划与控制研究的思路和流程

在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完成后,对线网各线进行用地规划与控制一般可与各线预可行性研究结合进行,研究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两阶段、三步骤”。

“两阶段”是指按预可行性研究、用地规划与控制研究两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研究的侧重点、解决的主要问题不同,开展预可行性研究是进行用地规划与控制研究的前提。预可行性研究阶段主要确定各线的工程规模,各线的客流量将是“预可”研究的最主要依据。客流量的预测与分析则取决于线路走向和车站分布,以及线路沿线的城市发展规划。根据各线客流情况,从总体上对线网各线的把握,首先需要进行各线系统选择、车辆选型与编组的研究,确定各线的运输能力。

“三步骤”是指用地规划与控制研究阶段基本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各线的工程实施方案。在“预可”方案的基础上,深化各线工程方案研究,确定各线运营设备系统方案,重点研究与用地控制直接相关的线路车站、车辆段、交通枢纽等的规模、布置和实施方案。

第二步,开展沿线用地规划。在各线工程实施方案基础上,根据确定的用地控制范围,进行各线沿线用地规划工作。

第三步,进行沿线用地控制。根据完成的各线沿线用地规划成果,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如制定《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管理条例》等),对沿线用地进行严格控制和落实,确保用地规划的实效。

在进行线网中多条线路的用地规划和控制时,需要选定一家有经验的总体单位,从线网全局上进行研究的策划和总体的把握,并承担协调管理的工作,确保各线的研究方案、用地控制满足线网的总体规划。

2 线网运营设备系统的配置和资源共享

线网各线运营设备系统将直接影响各线工程实施方案及用地规划与控制,系统资源配置不能单从一条线的角度来考虑,而应从线网全局上对各线运营设备系统进行统一配置和总体策划,以方便未来的运营管理,尽量实现网络资源共享,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

线网运营设备系统配置中的资源共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车辆选型系列化

同一客流规模的线路尽量选用相同的车型和合理的编组,便于各线之间车辆的调度和相互支援,以及车辆维修等接口设备的统一。如南京线网根据远期客流,确定4条线采用A型车,其余线路均采用B型车。

2)设备系统协调一致

统筹考虑、协调各线设备系统研究,使各条线路设备系统的配置最大限度地趋于一致或相近,能够相互通用,达到资源共享,并方便未来全线网实现综合自动化管理。如南京线网各线供电系统均采用集中供电制式和直流1500V架空接触网;通风空调系统从压缩车站规模、节能和安全考虑,推荐采用屏蔽门系统或新型集成系统;信号系统推荐采用基于通信的移动闭塞ATC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推荐采用“一卡通”。

3)控制中心共享

控制中心是运营指挥、防灾救灾的调度管理中心。两条或两条以上线路合建控制中心,共用中心设备和预留接口、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是资源共享、统一管理的重要措施。如南京线网基本确定珠江路、南京南站、江北浦口3个控制中心的位置,满足远期线网的控制要求(见图1)。

4)车辆维修设施共享

车辆段及停车场是车辆维护、检修、停放的场所,需要配备较完整的维护保障设备体系,但一条轨道交通线路的任务量往往是十分有限的,会造成设备的利用率低下。这就要求从线网全局上统一筹划,对各个车辆段进行功能分工,通过线路之间联络线的有效设置,实现各线之间车辆段的共用,尤其是投资较大的厂、架修设施的共享。有条件的线路可以只设停车场,满足车辆停放和定修、月检、周检的功能。如南京线网通过协调,初步确定4个大架修基地进行用地控制,满足远期整个网络的维修需求(见图1)。

5)主变电所共建

作为向轨道交通运营系统供电的集中电源,主变电所的设置也应从线网全局上考虑,根据各线的主变电所分布方案,两线交叉处附近的主变电所尽量实现共建,从而有效地减少建设用地和工程投资,这也是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的重要措施。如南京线网根据各线供电系统方案,7条线共确定16个主变电所,其中4个主变电所共建(见图1),实际建设12个主变电所。

3 线网工程实施方案研究要点

在线网构架和各线预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各条线路的系统要求、功能要求及技术要求,进行各线工程实施方案研究,是进行用地规划与控制的基础与前提条件。除了做好每条线的研究外,各线之间的接口方案(如换乘站、联络线等)也是研究的重点。

1)线路方案

线路走向应顺沿道路等交通走廊,尽量选择在道路红线以内,应重点研究和协调处理线路走向偏离红线的地段,如小半径曲线等;线路敷设方式在城市中心区宜考虑地下线,在城市地区,在条件许可时可优先考虑地上线,以降低建设投资,重点研究地上线出洞过渡段的设置条件。

2)车站布置

合理选择车站站位和确定车站总体平面布置,最大限度地吸引乘客,车站布置突出交通功能,为乘客提供上下车及换乘的便利条件;车站规模根据线网客流分析结果确定,同时考虑给未来发展留有一定的余地;

地下车站出入口、风亭以及地上车站的地面建筑,应尽量考虑与城市道路及两侧建筑相结合,合理布局,满足周围环境与城市规划要求。

3)换乘站方案

换乘方式应着眼于提高乘客的方便性,并需与换乘线路的线形相适应。换乘线路垂直相交时宜采用十字型,换乘线路平行时宜采用平行型或上下型。对于换乘方便性差的T型和L型,仅限于在特殊条件下采用。

一般来说,换乘线路上下关系的确定取决于线路的建设顺序,选择合理的换乘方案,要对换乘节点进行有效的预留,降低远期工程造价。南京线网确定先实施的线在上、后实施的线在下,进行换乘站方案研究(特殊情况除外)。线网中换乘站共计27个,其中三线换乘站2个,平行换乘站6个,“十”字换乘站8个,T字换乘站6个,L字换乘站1个,通道换乘站4个。

4)车辆段、停车场布置

根据线网确定的车辆段分工,按综合维修基地、车辆段、停车场不同类别、不同设备及工艺要求,进行车辆段合理布置;车辆段、停车场出入线与正线的衔接,是其选址和布置的重要影响因素;确定为网络资源共享的车辆段除满足本线需求外,还应根据他线提供的维修需求来预留维修的空间和资源。

南京线网控制用地研究的7条线共设7段5场,其中大架修段3个,定修段4个。7条线线路总长231.372km,段场总面积212.35hm2,平均每公里线路占地0.92hm2;该7条线共配属A型车392辆,B型车1534辆,总计1926辆,平均每辆车占地0.11hm2。车辆段及停车场的总占地规模基本合理。

5)交通枢纽布置

在城市客运系统中,快速轨道交通与市内常规公交是不同层次、不同功能、不同服务水平的交通模式,两者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共同发展,有利于建立以公交为主体,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各种交通方式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功能、多类型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模式分为四个等级:综合枢纽站、一般枢纽站、一般换乘站、中间站,重点需进行轨道交通与对外交通站场和市内大型公交枢纽的接驳规划,以加强各种交通系统之间的有效衔接,提高公交的整体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

6)联络线设置

联络线是连接两条独立运营线路之间的辅助线, 根据整个地铁网络的运营策划,对各线路的联络线设置进行统筹考虑,做好联络线设置条件的工程预留与用地规划和控制。联络线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车辆送修的通道

每个综合维修基地一般负责2~3条线的车辆大、架修任务,各线需要大、架修的车辆都要经过联络线送到综合维修基地进行修理。南京线网中具有如此功能的联络线规划有3处。

(2)满足运营车辆调度灵活性

在运营过程中,各线根据运量需求,需通过联络线重新调配各车辆段原配属车辆等。南京线网中具有如此功能的联络线规划有7处。

(3)作为线路的设备运输通道

轨道交通建设中,许多大型材料及设备(包括运营车辆)一般是由国家铁路通过铁路专用线运入车辆段内,这就要求通过联络线和铁路专用线连通。南京线网中具有这项功能的联络线规划有3处。

4 线网用地规划与控制一般要求

线网沿线用地规划与控制除满足城市发展规划和轨道交通系统要求外,还应考虑城市的环保要求与工程安全保护要求等。区间与车站用地控制走廊边界线主要考虑:地下线产生的振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地上线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区间线路、车站建筑与城市其他建筑间的安全防护距离,根据轨道交通工程实施要求,考虑预留一定的施工场地。

参照国内相关城市经验,轨道交通用地规划与控制的一般要求如下。

(1)地下线:区间线路按线路规划方案的中线每侧25m为控制走廊,车站按线路规划方案的轮廓(包括出入口、风亭),向外扩25m作为控制用地。

(2)地上线(包括地上、地下、过渡段):区间线路按规划方案的中线每侧30m为控制走廊,车站按规划方案的轮廓向外扩30m作为控制用地。

(3)地下线区间风道:区间风道按规划方案的轮廓,向外扩35m为控制用地。

(4)车辆段用地:根据车辆段规模大小与其所承担的检修工作量(综合检修基地、车辆段、停车场),确定其用地控制范围。

在上述控制范围内,不得随意修建新的永久性建筑物,凡在控制范围内修建新的建筑物,均需轨道交通预先配合做工程实施方案,再根据建筑物具体位置与地质条件,规划协调相互间的位置关系,否则必将付出巨大的代价。如北京四惠车辆段由于前期没有进行有效的用地控制,建设时拆迁费竟高达7亿之多。

5 轨道交通周边开发用地规划

轨道交通周边开发用地规划是其建设用地规划的延伸,其目的在于积极探索轨道交通建设的投融资模式,增强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资金不足是制约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的关键所在,面对巨额投资,我国各大城市都在积极探索投融资模式,一般仍以政府作为轨道交通建设投资主体,但结合城市建设发展和旧城改造,借用沿线土地开发与土地出让来筹集建设资金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融资方式。世界上运作比较成功的香港地铁在建设新线时,政府基本不提供资金,而是提供沿线土地供香港地铁公司进行物业开发来筹集资金和补贴运营。

南京线网有针对性地将轨道交通线(或延伸线、支线)引入到土地资源丰富的郊区或新市区,通过轨道交通的建设,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同时,这些地区预留和储备适当规模的土地来支持地铁建设。

南京线网各线用地控制规划还引入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面向公共交通的土地开发)的理念。TOD作为代表性的开发理念,是以公共交通的车站为中心,利用公共交通为前提,进行高密度的商业、办工、住宅等综合性的复合混合用途的集约化、高效率开发。南京线网车站的TOD发展模式基本分为新市区形成型、新城市观光开发型、地区中心形成型、综合交通枢纽形成型、城市轴形成型等,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开发理念,适合于不同的车站。在线网用地规划与控制中,针对各个车站适合的开发类型,对其周边用地进行控制、规划和预留,以期实现轨道交通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6 总结和建议

在我国城市目前日益加快轨道交通建设的过程中,做好轨道交通线网用地规划与控制,预留走廊和开发用地是十分必要的,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线网用地规划与控制的目的在于“引导规划控制红线、预留用地、储备项目”,本文提出了各线预可行性研究与用地规划与控制结合进行的研究思路,基本可达到控制用地的目的。

(2)进行各线用地规划与控制,需从线网全局的角度对网络资源配置和共享方案进行研究和总体策划,避免各条线的研究各自为政的局面。

(3)线网各线工程实施方案是用地控制的直接依据,工程实施方案的研究要注重其相对的稳定性和一定的灵活性、远期方案的合理性和近期对邻线的有效预留

(4)除做好轨道交通建设用地规划外,延伸进行其周边开发用地规划是彻底改变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模式,保证轨道交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5)轨道交通用地规划与控制的意义比较容易理解,但实际操作起来会遇到很多困难,需得到城市规划、国土、供电、建设等单位的重视和支持,多部门联合进行有效的协调,才能真正将用地规划与控制落到实处。

(6)各城市需将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用地控制规划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融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中,制定相应的轨道交通建设和管理条例,经市政府批准后执行。

参考文献

[1]万学红.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内容及方法研究[C/OL]//建设部城市交通工程技术中心.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2001年年会暨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2001[20050408].chinautc.com/organization/2001/030.asp.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