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实用13篇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篇1

关键词 :县域金融;县域经济;县域金融环境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083-02

收稿日期:2015-02-14

作者简介:王元建(1973-),男,湖南衡阳人,硕士,保险职业学院管理学讲师。研究方向:金融。

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离不开金融的强有力支持。近年来,我国县域金融的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县域金融机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进一步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但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县域金融机构自身建设滞后、组织体系和监管体系不完善、外部支持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突出,使得县域经济在得到金融支持和服务上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因此,如何发挥金融要素在现代县域经济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变县域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区位优势为开发优势、基础优势为比较优势,实现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的和谐发展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分析了县域金融滞后县域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县域经济中金融支持弱化的成因,从县域经济的实际需求出发,提出加强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县域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 县域金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保障

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7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温家宝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其进一步指出解决“三农”问题依然是小康社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1]。众所周知,的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县域小康建设的重要前提,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县域金融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农业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县域金融。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要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逐步推进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特色化、集约化和标准化,使农业产业资本的有机构成更加合理,资本密集程度增强,对县域金融的依附性进一步加大。第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县域金融。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会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中走出来,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流动,这与国家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相一致。城市化进程中必然让一部分农民变成市民,农户发展为个体工商户,新市民和个体工商户的日益增多必然催生对金融的需求。第三,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离不开县域金融。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包括农民生活保障的发展、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乡镇基础建设的发展、农村教育及文化事业的发展等,发展这些事业所需要的主要资金都离不开县域金融的必要支持。

2. 新农村基础建设需要县域金融的大力支持

自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新农村建设已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县级政府的积极落实。在取得一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不全面、不平衡等问题,这些问题日益凸显,最主要表现就是农村建设资金不足。新农村建设从房舍建筑布局到配套设施的完善,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虽然民间融资暗流汹涌,但对于规模庞大的新农村建设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为此,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加强县域金融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3. 县域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县域金融的倾斜支持

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农业的发展、县域中小企业的发展。其中,中小农业企业、中小工业企业、中小商业企业、中小交通运输企业、中小建筑企业是县域经济的骨干。十八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一样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金融业信贷投放的支持功不可没。但从总体上看,县域民营经济通过金融信贷获得的资金投入占比,与其对县域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占比是极不相称的,因此,县域民营经济更需要金融业的倾斜支持。

4. 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县域金融服务的多元化

在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无论农产品加工业还是商品流通业的发展都需要县域金融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服务,,例如:多层次、多种类的信贷服务,多渠道的汇兑服务,多形式、多种类的投资理财服务等。同时还需要县域金融提供便捷的结算工具和现代化的结算服务等。为此,为完善管理机制、规范服务质量,县域金融也应随着业务工作电子化、网络化的逐步深入,在数据集中处理、业务流程和业务科学管理等方面制订相应的配套法规,以确保金融服务面向全社会,积极开展以服务创新为目的的内部激励机制和外部监督管理建设,注重吸引和采纳现代金融服务的管理方案,规范金融服务市场行为,不断推进标准化和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与腾飞,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二、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对策建议

1. 加强县域经济管理,建设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生态环境是依照仿生学原理来发展建立金融体系的良性运作发展模式。广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宏观层面的金融环境,指与金融业生存、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经济学家指出:一个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会给当地经济带来巨大的商机和融资便利。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金融风险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为此,加强县域经济管理,加强当前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就成为政府部门加强指导与调控的重要政务之一。因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体系功能充分发挥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政府部门在研究县域经济发展时,重点应放在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上,将加强金融生态建设与改善地区投资环境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建议政府积极协调司法部门,配合金融机构搞好不良贷款的清收工作。切实规范中小企业分立、兼并、重组工作,确保银行债权的落实。

2. 加快征信体系建设步伐,不断优化县域金融信用环境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加强信用制度建设提供保障。

二是在全社会广泛开展诚实守信教育活动,并长期坚持。三是转变政府职能,法治和德治并举。四是加快农村征信体系建设,优化信用道德环境。建立完整的农户资信档案,及时调整对信用用户户核定的信用贷款额度,增强金融部门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控制的能力,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3. 打造社会信用文化,营造良好融资环境

当前我国公民的信用意识不强,许多中小企业信用度较低,由此造成县域经济融资的社会信用环境较差。打对培植的信用主体要在信贷资金、税收等方面实施政策倾斜,发挥典型示范效应,推动区域社会信用环境改善。其次,健全金融法律制度,加大金融执法力度。加快金融法律体系建设,建立“银政”合作互助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改善县域信用环境中的核心作用,加强政府、金融、司法等部门联动,健全各种协调机制,强化部门职责,综合利用舆论、行政、法律等各种手段,严厉打击各种非法金融活动和逃债行为。其三,努力提高金融消费者和执法者素质,打造社会信用文化,营造良好的县域信用环境,提高县域金融市场的吸引力。

4. 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优化政务支持环境

优化政务支持环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善:一是进一步建立与完善中小企业和农业贷款担保体系,既要包含对县域经济提供支撑的中小企业, 也要涉及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二是出台县域金融发展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比如金融支持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发展农业产业化等,打造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洼地。就财税政策而言,可以以农村信用社承担支农任务为出发点,适当减免农村信用社的税收,并且由财政弥补那些由于县域金融机构办理政策性支农任务所造成的亏损。

5. 整治经济秩序,营造法制氛围、恪守信用的经济环境金融信用环境的优化依赖于政府、银行、企业、个人等多方面的努力。一是创造良好的执政环境,政银联手,彻底杜绝恶意逃避银行债务的行为,优化县域金融环境。二是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树立法制思想,规范执法行为,透明操作程序。三是创造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四是创造厚实的市场保障环境。政府应着力引导企业重合同、守信用,切实维护金融合法权益和防范区域金融风险。

三、结语

县域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加速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大力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县域金融机构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县级金融业实现自身发展和稳健运行的根本出路所在。各金融机构要以十八大会议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做好做活县域金融。;立足现实,结合实际,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实现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与和谐发展。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1-0087-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了较快发展,特别是在县域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已占据了半壁江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生产力的发展,对扩大县域就业和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当前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不少障碍和问题,其中融资难问题一直困扰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金融在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着信贷支持力度小、服务品种少、金融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党的十六大在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一种趋势,也是势在必行的。县域金融如何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现金融与县域非公有制经济的和谐发展,是本文主要探索的话题。

一、金融与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和谐发展的主要障碍

1.县域非公有制经济不规范阻碍了金融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一是缺乏完善的科学管理机制。相当多的非公有制经济管理以家族经营方式出现,实行的是“家长”式管理,存在管理的家族化与经营的专业化矛盾,企业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与经营管理的实际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管理方式落后,科学性差,管理水平低,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二是规模小,素质低,竞争力弱。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以中小形式出现,自有资金有限,设备陈旧,经营条件较差,加之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产品研究开发能力低,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差。三是经营行为不规范。由于经营管理人员“一家子”,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经营仍然停留在“作坊式”,财务制度不健全,相关财务账表存在着真实性问题。[1]非公有制经济的自身条件,难以满足银行现有的贷款条件,影响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其的信贷支持。

2.县域非公有制经济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制约了金融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我国的信用信息体系建设起步晚、发展慢,有关信用管理的全国性法律法规基本没有,目前企业、个人信息被相关职能部门垄断与分割,给征信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直接影响到企业、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银行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如人民银行作为《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构建者,县域人民银行在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收集方面,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政府职能部门之间信息封锁、不配合、不协调,信用信息采集难度大,采集的数据也不全面,大量已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因未与银行发生借贷关系也未办理贷款卡致使其信用信息未能采集游离在企业征信体系之外,由于金融机构无法查询到这些企业的基本信用信息,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十分突出。

3.商业银行缺少支持县域非公有制经济的热情。县域商业银行基本上为工、农、中、建四家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这四大商业银行省分行远离县域经济,只盯着大企业、大项目和少数垄断行业,把县域分支机构视同“储蓄所”,片面地强调县域贷款风险大,即便是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之类,虽由财政担保基金提供了80%的风险担保,部分商业银行仍然认为其风险较大,不愿对县域分支机构授权授信。

4.银行不能为县域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提供所必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县域金融机构除农村信用社对非公有制经济保持支持外,商业银行基本上从这一服务领域退出,农业发展银行和邮政储蓄自成立之日起就没有对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提供过服务。而国有经济大量从县域经济退出后,为银行留下的是巨额的不良信贷资产,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的骤然放大,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危机感,出于信贷资产风险防范的考虑,商业银行普遍上收了对县域银行的授权授信,一些银行出台的管理制度,明显约束了县域银行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表现为:抵押贷款要求高,担保贷款要求严,信用贷款被封死;为防范和控制风险,商业银行制定了严格的信贷风险控制制度,加大对信贷管理人员的考核和责任追究。但银行在信贷风险控制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严格的信贷责任追究制度与贷款经营中的客观风险相悖,没有兼顾责、权、利的统一,强调对责任的追究,缺少相应的激励,制约了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县域银行只能把存款上存,获取稳定的利差。

二、实现金融与非公有制经济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

1.增强非公有制经济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要立足于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破除家族制的管理模式,改变“任人唯亲”的现状,整章建制,规范管理,合法经营,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树立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实现经营管理的规范化,创造条件最大程度地满足金融机构的贷款要求。

2.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增进银行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信息交流。首先,要进一步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加快《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要加快有关征信的立法,通过法律法规规范相关职能部门对企业、个人信息资源的传递、整合,尽快将公安、工商、税务、保险、通讯等部门掌握的企业、个人信用信息统一纳入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立起一个数据齐全、资源共享的信用信息交流平台。其次,非公有制经济要强化信用法制观念,提高企业经营的透明度,坚持守信为本,诚实经营;要主动参与社会诚信建设,立足于与银行之间构建长远的借贷关系,通过日常的业务交往,增进银企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3.各职能部门要积极推动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金融体制改革,这场改革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系统升级”;衡量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应该是商业银行是否更具竞争活力,是否更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因此,商业银行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把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视为己任;央行和银监部门要强化对金融机构执行货币政策的引导与监督,积极推动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地方政府要主动与商业银行沟通,使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发展规划、金融生态环境、司法的独立、公正等有新的了解,增强商业银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信心。

4.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快金融改革,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是银行金融机构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是要改革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信贷管理体制。县域金融机构要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意识,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完善富于活力的金融产品创新机制,在规范信贷资金风险防范机制的同时,结合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特点,量身定做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高效的非公有制经济贷款审批机制,增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力度。二是扩大县域农业发展银行业务经营的空间。让农业发展银行承担更多的带有政策性任务的金融业务,如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经营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加工农产品的非公有制企业的扶持,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等,填补商业银行经营服务的盲区。[2]三是加快邮政储蓄的改革。县域邮政储蓄机构的存款逐年增加,如同“抽水机”把县域的资金抽走,因此,要认真研究探讨县域邮政储蓄机构存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和办法。

5.金融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和谐发展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实现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有效支持,需要地方政府的密切配合和政策扶持。一是地方政府要加快对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扶持体系的建设,简化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监管内容,做到多支持、少限制,多服务、少干预,多给予、少索取,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做大做强。二是加快非公有制经济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由政府牵头,各职能部门参与,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非公有制经济信息服务体系,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业、技术、产品市场等信息服务。三是加大财税扶持力度,研究建立对非公有制经济财税扶持的长效机制,如对非公有制经济创业期、产品引入期、企业新增就业岗位等给予减免税收的优惠;对银行贷款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创业、产品开发取得的利息收入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以平抑贷款风险,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信贷支持。四是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推动非公有制经济诚信经营,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的长效机制,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强化非公有制经济的信用观念和守信意识,维护司法的独立和公正,切实保障银行合法权益。五是加快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担保体系的建设,建立以市场运作为主的、管理规范的融资担保体系,为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提供必要的担保。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篇3

(一)经济总量已占全区的“半壁江山”

2008年,全区80个旗县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802.31亿元,占全区的56.3%,比2000年提高5.5个百分点,8年间年均增长超过20%,高于同期全区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其中,生产总值超百亿元的旗县有12个,比上年增加7个,超50亿元的旗县有34个,比上年增加10个。80个旗县的工业增加值达到1928.93亿元,占全区的59.7%,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占80个旗县生产总值的40.2%,比2000年和2007年分别提高5.2个和4个百分点。80个旗县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6.95亿元,占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34.9%,比2000年增长4.1倍,年均增长22.5%,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10亿元的有3个旗县,超5亿元的有12个旗县,超亿元的有54个旗县,分别比上年增加1个、7个和10个,在2009年第九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中:内蒙古有20个旗县(市)名列其中,占西部百强县市的1/5。内蒙古人围的20个旗县(市)中有14个排在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前50名。这20个旗县分别是:准格尔旗排名第2位、伊金霍洛旗排名第4位、鄂托克旗排名第10位、达拉特旗排名第14位、霍林郭勒市排名第15位、满洲里市排名第18位、托克托县排名第2l位、锡林浩特市排名第25位、达茂旗排名第26位、土默特左旗排名第3l位、阿拉善左旗排名第32位、乌审旗排名第33位、土默特右旗排名第37位、和林县排名第40位、丰镇市排名第52位、乌拉特后旗排名第63位、鄂温克旗排名第66位、二连浩特市排名第69位、乌拉特前旗排名第88位、固阳县排名第98位,另外,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还跻身于第几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分列第37位和第54位。

(二)人均指标大幅度提高

到2008年末,全区已有4成以上的旗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全区80个旗县人均生产总值为27054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356元,比2000年和2007年分别增加22456元和6547元,其中,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区平均水平的旗县有27个,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旗县有39个,占80个旗县的49%。80个旗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40元,高于全区平均水平84元,比2000年和2007年分别增加2890元和440元,8年间年均增长12,5%o其中有43个旌县超过全区平均水平,比2007年增加3个,有40个旗县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比2007年增加3个,占80个旗县的50%。

(三)投资和消费需求不断扩大

2008年,全区80个旗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03.43亿元,占全区的57.2%,所占比蘑比2000年和2007年分别提高3.5个和1.1个百分点,比2007年增长29.7%,比2000年增长13.1倍,年均增长39.2%。其中,投资超百亿元的旗县有6个,超50亿元的有17个,分别比2007年增加2个和5个。随着同定资产投资的规模的不断扩大,旗县的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一些重点工业项目纷纷落户到旗县地区,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全区80个旗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20.5亿元,占全区的38.9%,比2007年增长22.3%,比2000年增跃2.5倍,年均增长17.1%。

(四)城镇化步伐加快

各旗县加快城镇建设,增大城镇产业集聚,使得城镇化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2008年,80个旗县城镇人口达到587.04万人,比2000年增长14.6%,城镇化率达到33%,比2000年提高2.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化率有34个旗县超过平均水平,有26个旗县超过全区平均水平。

(五)吸纳农村牧区劳动力的“蓄水池”

近几年,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区个体、私营等非作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旗县区域已成为吸纳新增就业人员的重要的“蓄水池”,也是转移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到2008年底,全区80个旗县全社会就业人员达到883.87万人,占全区的80.1%,比2000年和2007年分别增加96.23万人和16.03万人。

二、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形成了“六大模式”

内蒙古经济总量和工业快步进入全国中列,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走在了西部的前列,一个重要支撑就是县域经济。内蒙古把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市作为两大发展战略重点,坚持特色发展思路,突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错位发展,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比较典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有以下六种。

一是农业产业化推进型。这个模式适合于传统农牧业大旗县,其依据是农业产业化理论、农牧业发展的出路在于产业化,农牧业产业化是传统农牧业与市场经济对接的最佳发展模式。内蒙古是全国重要的粮油及乳肉绒生产基地,农牧业是内蒙古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传统的农牧业大旗县多数在平原农区和广阔的草原,这些农牧业旗县如何走出经济和财政的困境一直是一个难题,近几年,随着自治区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许多传统的农牧业大旗县积极调整农牧业结构,一方面强化优质粮食和畜产品基地建设,另一方面改变单一的粮食生产,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发展规模化和基地化特色农牧业,走农牧业产业化强县的道路。从龙头企业到基地再到利益联结机制的产业化链条的架构基本形成,尤其是乳绒两大产业基本成型。乳产业、绒产业连续多年保持行业领先,玉米、番茄、肉羊等产业逐步成为全区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成为发展的新亮点。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区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17.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18.3亿元。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全区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农畜产品加工品牌达到22个。

二是劳务经济主导型,这个模式适合于边远的贫困旗县以及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的旗县,其依据是城市化及劳动力转移理论。内蒙古与全国一样处于城市化的高峰时期,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特别是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快速有序地向城市转移,农民在异地打工挣钱,在本乡本土消费,有力地拉动本土经济的发展:同时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积累了一定资金和技术的经济能人又返乡创业,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有一部分贫困县在资源、资本、产业等方断都处于劣势,最大的比较优势就是富余劳动力,所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把本地区的富余劳动力通过适当培训后有组织地转移到城市或输出到发达地区,走出农村来发展农村,走迂回发展和曲线致富的道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把劳务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突破口,一方面,积极组织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转移,强化技术培训,逐步形成特色劳务品牌;另一方面,制定配套优惠政策,吸引有资本、有技术、有市场、善管理的经济能人返乡创业,如赤峰市的宁城县、呼和浩特市的土左旗、乌兰察布市的凉城县等,通过大量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农牧民增收致富。

三是工业突破型。内蒙古正处在工业化加速推进的战略机遇期,对县域经济而言。因地制宜,培育比较优势,营造优越的投资环境,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内蒙古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旗县,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以工业为突破口,开辟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截至2008年,全区有33个旗县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高于全区55%的平均水平。涌现出如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达拉特旗、阿拉善左旗、托克托县、霍林郭勒市等工业强县(市),2008年,准格尔旗的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居全区80个旗县首位。其中,伊金霍洛旗的人均生产总值和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居全区的第1位和第2位。

四是资源开发型。这个模式适合于矿产资源和山水人文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旗县,其依据是古典经济学中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以及专业化分工理论。许多县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进行深层次、高强度、综合性地科学开发,拉长资源开发链条,促进产业升级,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及品牌优势。许多山区县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形成产业优势和品牌优势,同时放大旅游业的产业功能,旅游搭台工业唱戏,以知名旅游品牌为先导大力招商引资,带动资源开发型工业的大发展,形成旅游业和工业两翼发展格局,

五是产业集聚型。这个模式适合于工业强县,其依据是产业集群化理论。内蒙古传统的工业强旗县(市),如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达拉特旗、阿拉善左旗、托克托县、霍林郭勒市等,坚持“突出特色、强化优势、做大总量、集中布局、产业升级”的发展思路,产业集中度提高,对县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不仅继续在全区县域经济发展中领跑,而且已经进入中国西部百强县的行列。

六是都市圈一体化型。这个模式适合于城郊县,其依据是增长极和都市圈一体化理论。区域经济增长在其空间结构演化上始终存在着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种矛盾的过程,极化效应使区域经济从孤立、分散走向局部集聚,扩散效应则使集聚逐步向全区域推进,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由集聚到扩散,最后走向一体化,随着全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中心城市的发展空间正在向周边旗县区域快速扩展,中心城市对周边旗县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中心城市与周边旗县正在形成良性互动与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中心城市与周边的卫星城镇共同构成都市圈,都市圈必然要求“一体化规划、布局和发展”,一体化的重点是实现产业上的专业化分工和优势互补,目标是要实现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在功能上的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专业化发展、协调发展、融合发展和共赢发展。内蒙古不少旗县充分利用紧邻区域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中心城市都市圈,主动推进一体化发展。例如,和林格尔县、托克托县融入呼和浩特市,达茂旗、土右旗加紧融入包头市,喀喇沁旗加紧融入赤峰市中心区域,霍林郭勒市加紧融入通辽市中心区域。总之,这些城郊型旗县通过融入都市圈、推进一体化,找准了发展方向,抓住了发展机遇,拓展了发展空间。

三、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几年来内蒙古的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但是受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历史基础等因素的制约,内蒙古部分旗县的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虽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克难攻坚,县域经济已步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但是,也遇到了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整体竞争力较弱

县域经济发展纵向比,年年都有进步,但与邻县横向比,就有一定差距。无论是人均生产总值、人均一般预算收入,还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与全区平均水平都还有不小的差距。内蒙古的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

(二)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调整依然滞后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主要表现在一产不强,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增长方式单一粗放,运行质量和效益不高,目前,全区80个旗县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6.3:53.7:30,与全区(11.7:55.0:33.3)相比,第一产业比全区高4.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全区低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全区低3.3个百分点。农业结构调整还没有跳出传统农业的圈子。产业趋同、产品趋同、科技含量低、精品名牌少,农牧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弱:工业的产业链相对较短,附加值低,缺少优势特色的支柱产业。

(三)生产要素大量外流,对外开放程度偏低

一是资金严重短缺,由于旗县级财政拮据,加之国有商业银行均收缩旗县级以下业务,使县域经济发展深受“失血”之痛。二是人才大量外流。受待遇、人居环境等条件限制,大中专学生回旗县率较低,到县级企业工作的更少。三是产品科技含量低。四是对外开放程度偏低。

(四)农牧民增收任务艰巨,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受金融危机不利因素的影响,乡镇企业发展不景气,农民外出务工难度加大,导致农牧民增收渠道明显变窄:再加上农牧业受自然和市场双雨风险的影响,实现农牧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难度较大,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持续扩大。

(五)城镇化水平偏低,城镇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2008年,80个旗县的城镇化率为33%,比全区水平低18.7个百分点,只相当于全区1990年的水平,整整落后全区平均水平18年。同时,城镇化率提高速度慢于全区,80个旗县

中有2/3的旗县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此外,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2008年,县域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2%,低于全区平均水平8.7个百分点,县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低于全区平均水平18.7个百分点。城镇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还不够完善。

四、实现内蒙古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新形势下发展旗县经济既是一项经济任务,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各级党委、政府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快旗县经济转型,紧紧抓住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地区分工的有利时机,大胆创新,努力推动内蒙古旗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充分发挥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

一是政府放宽政策引导,只要法律没有禁止的事项,政府应允许各类经济主体、民间资本参与投资,营造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二是培养要素市场。政府在以产业政策导向影响要素配置的同时,要发挥政府职能优势,积极主动培养各类要素市场,三是加强信息引导。县域经济发展要靠投资,投资能否获得好的收益主要在于投资决策。要选好投资方向,需要信息支持。真正发挥政府信息引导功能,增强对经济预测市场趋势、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为本地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的社会化创造条件,鼓励民营经济积极开展资本运营。

(二)进一步理清和完善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是要转变传统模式。在新的形势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将传统的县域经济向现代县域经济转变,努力实现以乡村为依托、以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县域经济,向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非农经济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县域经济跃升。二是要充分认识县情。要深化对县情实际的认识,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完善发展思路:要依托本地优势生产要素,把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作为重点,深度开发:要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将潜在优势尽快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走独具特色的发展县域经济的路子。

(三)加大对特色经济和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篇4

主要表现在:上级财政在政策、体制的设计中存在“自利”行为。一是在固定收入的划分上,税源较集中、稳定性强的主体税种大多划归中央或市级固定收入,而税源比较分散、征管难度大、稳定性差、征收成本高、增收潜力小的小税种则属县级固定收入。二是在共享收入的分配上,往往是中央和市级政府得大头,而县级政府作为培植税源、发展地方经济的主体却只能分得较少部分。在分配比例上也未考虑地区间经济状况、财力差异而一刀切,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极为不利。同时,“两税”收入增量部分地方分成少。三是在现行税、费并存的体制下,行政事业性收费也是县级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多数费的收入都属上—下级政府共享,且上解比例大,有的费如消防费等收入全部上收。由于收入分配不合理,客观上削弱了地方财力,影响了地方培植财源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财政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还使有的地方政府为保运转,通过各种渠道敛财,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乱收费、乱摊派,使腐败行为、地方保护主义滋长。

⒉各级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范围划分不当。

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事权和财政支出范围的有些地方不明确,不合理。特别是有些属于中央或市级政府事权,应由中央或市负担的事务支出,却由县级承担。比如,与地方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如工商、技监、税务等部门的事权上收,使地方统揽经济的功能大为削弱,而相关的支出费用却仍由县级财政承担,不尽合理。

⒊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还不够规范、科学。

一是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是在原体制基数上演变过来的,是一种新旧体制衔接过程中的既得利益的补偿,对均衡地方财力、解决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差异的作用并不明显,与国家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本意不相符。二是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的专项补助分配和使用与财政分级管理的原则不相适应,其分配办法也不规范,有暗箱操作。三是中央政府有关部门管理的某些补助地方的资金,如预算内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农业开发投资等,还没有统一纳入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范畴,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统筹运用存在脱节现象。

二、建议和措施。

我们认为,区县强,才有全市强。现行财政体制实施年多来,客观情况已发生巨大变化,财政体制也应随之调整。特别是重庆市直辖以来,中央对重庆的财政政策已有所放宽,更应该调整财政体制,支持区县经济发展。

、科学划分中央和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合理界定各级财政收支范围。上级政府直接负责的社会事务经费应由上级财政安排;上级政府与县级政府共同承担的事务,上级财政要保证,不能变相或间接由县级财政承担。坚持谁出政策谁出钱,矛盾不下交。建议将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市管部门如技监、工商等部门的事权和财权下划到县,更好地为区县经济服务;将县级法院等司法机关上划给市直管,使其人事权和财权相对独立,保证执法的公正性和法律的统一性;对教育这种资源共有、人才共享的基础性、特殊性社会事业的事权和财权,应上划给市直管,全市统筹协调,以保障不同地区的公民同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篇5

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全体领导;市委工作部门、市政府工作部门、市委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其所属副科级以上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市人大办、市政协办、市法院、市检察院及群团组织主要负责人;部门管理机构、常设办事机构、归口管理事业单位、挂靠单位、对外挂牌单位以及经济合作组织主要负责人及其所属副科级以上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系统垂直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各镇、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党委书记、镇长主任;规模以上企业厂长或经理;《三峡日报》、《三峡晚报》驻沱江记者站负责人。

这次会议的主要议程有三项:一是市委书记王松华同志传达俞正声同志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二是市委副书记陈敏仁同志传达邓道坤同志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三是市长黄金龙同志介绍浙江省新昌县发展县域经济的作法和经验,并就全面贯彻落实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加快发展市域经济讲重要意见。

下面,请市委书记王松华同志传达俞正声同志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家欢迎!

………………………………………………………

刚才,王书记传达了俞正声同志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俞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实现中部崛起是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的崇高使命和重大责任,加速推进工业化是实现中部崛起的关键所在;提出推进工业化必须做到五个结合;强调要坚持不懈地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改进干部作风、求真务实、狠抓落实。俞书记的讲话对于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保持和扩大我市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紧密结合市情实际,学习贯彻好俞书记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俞书记的讲话精神上来。

下面,请市委副书记陈敏仁同志传达邓道坤同志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家欢迎!

………………………………………………………

刚才,陈书记传达了邓道坤同志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邓道坤同志在讲话中提出要奋战“三个二位数”,明确目标快发展;指出要抓住培育市场主体这个根本求发展;强调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打牢基础保发展。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狠抓贯彻落实。

下面,请市委副书记、市长黄金龙同志介绍浙江省新昌县发展县域经济的作法和经验,并就全面贯彻落实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加快发展市域经济讲重要意见。大家欢迎!

………………………………………………………

刚才,金龙同志结合他自己在浙江省新昌县挂职锻炼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介绍了新昌县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情况和先进经验,并就贯彻落实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及中央和省委关于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座谈会精神,学习借鉴新昌经验加快发展市域经济、大力加强市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作了动员和部署。新昌县的地域面积和人口数量与沱江差不多,但经济发展水平却大大高于沱江,财政收入相当于我们的倍,其县域经济发展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增长势头,工业块状经济快速成长和发展,主要经验在于他们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开放搞活、加快体制创新、加速科技进步、营造亲商环境,这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强化中心意识、作为意识,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黄市长的讲话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力抓经济、谋发展上来,把满腔的热情落实到行动中去,鼓足干劲,真抓实干,干出业绩。同时,要认真贯彻中央、省委、三峡市委关于加强县市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指示精神,按照市委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切实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加快市域经济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下面,我就这次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落实问题,再强调两点:

一是要迅速行动,抓紧组织对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和落实。认真学习贯彻全市贯彻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暨市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动员会议精神,是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贯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各级党组织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把握重点,认真学习,特别是要全面深刻地领会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省委、省政府有关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研究透彻,结合实际,快速反应,抓紧落实到位。要真正把中央、省委重大部署和市委各项决策落到实处,加快我市改革和发展步伐,关键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我们要按照中央、省委要求和市委部署,大力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全面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这次会议精神来指导具体实践、推动各项工作。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篇6

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政府先后召开全区、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对今后县域经济发展要抓什么,怎么抓,进行了具体部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刚才,县长传达了全区、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这两个会议是“十一五”开始时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政府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会议精神非常重要,对于指导全区、全市的县域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和交流经验,与会同志受到很大的启发,精神振奋,增强了信心,激发了斗志。

如何贯彻落实好全区、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我想我们已经连续三年荣获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的殊荣,实现了“三连冠”,贯彻落实好全区、全市会议精神,归结起来就是要再创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力争实现十佳县“四连冠”、“五连冠”,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努力方向,更是我们贯彻落实全区、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行动。参加全区县域经济发展经验交流会时,市委梁书记提出要创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五连冠的要求。回来的第二天,我和县长把临桂会议精神和市委梁书记提出要创十佳县五连冠的要求向县委、政府班子作了传达,随后5月23日到26日,我们又组织县四家班子领导、县直部门和乡镇的主要领导到临桂、灵川等县参观学习,同志们看了以后,感觉我们的工作、思想观念和人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环境的改善方面差距更大。要创十佳县五连冠,我们的责任重大,压力很大,任务艰巨。同志们想一想,2003年和2004年的十佳县,我们都排在第一位,2005年我们排到了第七位,这说明我们的发展步伐比人家慢了,今年我们如果不加倍努力就有可能排不上号,进不了十佳县。这些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结合的实际情况,立足优势,突出特色,不断创新工作思路,落实新的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展的速度位于全区的前列。可以说,我们找准了平果发展的路子,思路对头,这几年全县上下齐心抓发展,所付出的努力有了收获,有了成果,为下一步加快发展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但是,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我们的园区功能还比较薄弱,园区经济规模不大,我们去看了灵川,看了临桂,就看出了差距,灵川全县已建起了8个工业园区,在园区内投产运营的企业就有140多家;临桂有两个县级工业园和四个乡镇工业集中区,形成了县办企业、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从我们来看,目前工业发展不平衡,工业化程度和水平还不高,因为乡镇工业这一块我们还是短腿,还很薄弱,大家想想,现在我们的乡镇企业、村办企业,有哪些亮点?有哪几个可拿到台面上的?说实在话,从规模也好,效益也好,我们没有几个拿得出手。又比如我们的产业化、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发展的后劲不足;我们县域经济实力和财力还是很有限;我们的投资环境和人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还有待进一步改善等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们县域经济进一步加快发展,需要我们各级领导班子、我们的部门和乡镇在今后的工作中实实在在地、认认真真地加以解决。我们要看到,当前在县域经济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激烈竞争中,我们前面有标兵,后边有追兵。不进则退,进得慢也是退。我们必须咬紧牙关,扎实工作,奋力前进,否则我们就会落伍,就会被淘汰。我们各级领导班子,我们各个乡镇、各个部门,务必要振作精神,正视困难和问题,增强慢进则退的危机感、抢抓机遇的紧迫感、争先发展的责任感,少说空话大话,真正地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严肃认真地把全区、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落实到我们争创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的各项工作中去,按照市委领导的要求努力实现十佳县五连冠的目标。

二、增强加快发展的意识,千方百计完成和超额完成市委、政府下达的经济指标任务,做到超常规发展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既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政府的要求,也是我们各级领导班子,我们各个部门、各个乡镇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同志们要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意识,齐心协力推进我县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要实现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五连冠,今年是最关键的一年。今年我们创十佳县,必须千方百计完成和超额完成市委、政府下达给我们的经济指标任务。最近,市委、政府对今年经济发展的几项重要指标作了一些调整,根据上半年的情况,对进度快潜力大的县(区)加了码,以此来弥补其他一些有困难的县。从年初我们县和市委、政府签订的责任状来看,市委、政府给我们县加了些码,几项主要指标的总量和增幅都有所调高,生产总值增幅由18%调到20%,总量达到76.4亿元;财政收入增幅由20.3%调到25%,总量由132200元调到1373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由15.3%调到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由10.5%调到20%。这几项经济指标中,我们压力比较大的是财政收入,到5月底止,我们的财政总收入5.3403亿元,同比增长-1.13%,完成市里调整任务数的38.88%。上半年要完成6.9个亿,今年时间还有二十多天就过半了,要达到时间过半、任务完成过半“双过半”的要求,6月份必须完成入库近1.6个亿,任务相当重,需要我们加倍努力。但是不管有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千方百计完成和超额完成任务。从目前全县经济运行的情况看,我们有决心、有把握完成今年的各项任务。:

为了贯彻落实好区党委、政府的部署,市委、政府明确今年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发展速度不能慢于去年;重点县(区)要做到超常规发展;确保“保三争四稳五”(确保3个县、力争4个县进入全区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行列,稳住5个县获全区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为此提出抓园区产业、房地产业、二轻产业、物流产业、民营经济、旅游产业、劳务产业、特色农业等“产业”;下功夫培植和打造特色经济、非公经济、城镇经济、外资经济、劳务经济、园区经济、品牌经济、通道经济等“经济”的要求。我们要确保进入全区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创十佳县四连冠,必须全面贯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政府的各项要求,必须全面推进县域经济的各项工作。在具体工作中,要着眼于壮大经济实力,着眼于增加财政收入,着眼于促进农民增收,乘势而上,采取更有力的办法措施,推动我县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总的来说,发展的速度不能慢于去年,要做到超常规发展。

三、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紧紧围绕区党委、政府和市委、政府的部署抓落实,务求抓出成效

今年创全区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关键在抓落实。可以说,创十佳县,成在抓落实,败也在抓落实。我们各级领导班子、各个部门、各个乡镇一定要坚定信心,下大力气抓落实。要紧紧围绕区党委、政府和市委、政府的部署认认真真地、实实在在地抓好落实,务必抓出成效来。

1、抓落实,必须在重点和关键工作上有新突破。从抓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看,加快发展的希望和潜力都在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这次全区、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都对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出了进一步的部署。今年创十佳县,我们要围绕区党委、政府和市委、政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大推进“四化”的工作力度。

一是工业化。今年的工作重点是服务中铝广西分公司,加快氧化铝三期工程建设进度,尽快建成投产,这是大头。地方这一块我们要抓紧抓好这么几个大项目:抓紧年产8万吨的铜板项目,确保6月底建成投产;抓好年产3.5万吨铝材扩建项目达产达标;抓紧已开工的年产5万吨铝板项目的施工进度。下半年,抓好年产15万吨铝箔项目的动工及轻工业园一些项目的动工,此外抓好酒精厂、氧化盐厂的配套项目,使其尽快投产达标。

二是城镇化。城镇化首先要抓城市化,县城这一块,主要是进下加大房地产开发的力度,今年要重点抓好兴平小区等六个规模较大的住宅小区建设。同时,要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抓实一些,抓紧高速公路7公里的进城线、4公里多的铝城大道,还有跨右江大桥、百色港旺江作业区等一批市政项目的建设。乡镇这一块要重点抓等镇的小城镇建设以及乡镇所在地的新农村建设。

三是农业产业化。主要把南华糖业有限公司、酒精厂、食品厂三大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带动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是市场化。今年我们要加大盘活资产的力度,首先要进一步盘活土地,为加快发展奠定基础;其次要把县府招待所、财政大厦、土地大厦推向市场;再次要退办公用地用房为商业用地用房。4月18日,我们把地块推向市场,公开拍卖,不到120亩地,卖了8400多万元,为我们下一步盘活资产打下了良好基础。

2、抓落实,必须落实到项目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最终都要落实在项目上,体现在项目上。发展的突破,首先是项目的突破;创十佳县,项目是关键。今年我们的项目盘子比较大,年初我们已经把今年要抓的项目列出时间表和责任人,分解落实到县四家班子领导和有关部门、乡镇领导身上。任务分清楚了,责任明确了,现在就看我们怎么抓落实,看成效,看进度。请各位领导、各个有关的部门、乡镇务必要负起责任,对照时间表,一个一个去抓,抓开工,抓进度,抓投产,确保今年项目工作任务全面完成。

3、抓落实,必须落实到招商引资上。今天县委、政府把招商引资工作会与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两个会合在一起开,说明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也说明县委、政府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关系到县域经济发展的全局,抓好招商引资,就赢得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抓好招商引资已成为这几年创十佳县的一条成功经验。今年我们的招商引资怎么抓,县长已经作了很到位的部署和安排。我想抓招商引资工作,归根到底是多跑,今年我们要加大跑资金、跑项目的工作力度,这个月县委、政府打算组织向支队伍外出寻找合作伙伴。请同志们按照今天会议的部署去抓落实,力争今年招商引资工作有新的突破。在县长讲的基础上,在这里我再讲一讲环境的问题,讲一讲观念的问题。好的投资环境决定好的招商引资成效,而好的思想观念决定好的投资环境。改善投资环境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最根本的是观念。表面上看,我们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是引进项目、利用外资以及区位优势等方面的差距,但从根本上是思想观念的差距,在于想不想干、敢不敢干、会不会干,在于气魄、胆量和办法。可以说,要做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首先思想观念必须做到跨越式转变。市政府刘市长提出这样一个理念:“我拿什么献给你,我的老板?”就是说我们在与投资商接触时,要进行换位思考,首先要考虑如何帮他们赚钱,而不只是怎么赚他们的钱,只有他们赚了钱,我们才赚得了他们的钱。要有这种理念和气魄。我想,我们今年的招商引资要有新成效和新突破,必须在思想观念转变上有新的突破。我们去看了临桂,临桂县利用桂林市区不宜搞大工业的情况主动承接工业项目,县、乡、村都办工业园,利用1.5万亩旧机场,把它置换成科技产业园区,并引进外商垫资6亿元搞整体规划开发,整地后再还,形成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势头。这就是思想观念转变。我们各级领导班子、各个部门、各个乡镇,务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共同营造更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更宽松的环境来促进招商引资工作。要加大投资环境整治的力度,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铺平道路。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篇7

(一)指标体系

本文选取资本、劳动两大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作为衡量经济效率的基本指标,对城镇和乡村两大要素的利用效率分别进行评价。同时,纳入城镇建设效率指标,充分反映县域作为城镇化建设重点的发展特色。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见下表。综合经济效率得分为五项经济效率得分的加权值,数据来源于2013年《福建省统计年鉴》,数据无量纲化处理的公式为:

县域经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二)基本结果描述

按照一般的地形分类标准(平原:海拔高度低于200米;丘陵:海拔高度在200米到500米之间;山地:海拔高度大于500米)将占各县域土地面积一半以上的地形类别作为该县域的地形类别。福建省的44个县域中27%为平原县,39%为丘陵县,34%为山地县。全部县域的综合经济效率得分均位于0.24到0.52之间。就综合经济效率均值来看,平原县高于丘陵县,丘陵县高于山地县,说明地形条件作为一种基础自然因素仍对县域综合经济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分项经济效率却不一定遵循这个规律,例如:丘陵县域的工业资本效率和城镇建设效率高于平原县域,说明地形差异不能完全决定县域经济效率的高低。

二、分地形县域经济效率评价

福建省共有平原县12个,县域经济效率的排名由高到低分别为东山县、连江县、永定县、平潭县、云霄县、宁化县、长泰县、泰宁县、寿宁县、清流县、霞浦县、松溪县,其中经济效率最高值(0.44)与最低值(0.31)的差距约为0.13。

福建省共有丘陵县17个,县域经济效率排名由高到低分别是永泰县、惠安县、沙县、闽清县、上杭县、南靖县、将乐县、尤溪县、诏安县、漳浦县、明溪县、政和县、顺昌县、光泽县、建宁县、大田县、长汀县。丘陵县域中综合经济效率的最高值(0.52)和最低值(0.24)相差0.28,县域经济发展效率的差距较大。总体上看,丘陵县的工业资本效率和城镇建设效率高于平原县和山地县;而其他三项指标处于中等水平。

福建省共有山地县15个,县域经济效率的排名由高到低分别是罗源县、闽侯县、古田县、华安县、武平县、安溪县、永春县、平和县、浦城县、德化县、拓荣县、连城县、屏南县、周宁县、仙游县,其中经济效率最高值(0.50)与经济效率最低值(0.30)相差0.20。总体上看,山地的综合经济效率及各分项经济效率均低于平原县和丘陵县,受地形的制约非常严重。山地县组内经济效率水平差距较大,体现出部分山地县域能够通过合理配置资源,打破地域条件的限制,充分挖掘经济发展的潜力,为暂时落后的县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三、现象与结论

(一)省内县域经济发展效率差距较大

福建省内各县域间综合经济效率得分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既体现在地形条件迥异的县域之间,也体现在地形条件相似的县域之间。首先,地形条件迥异县域的经济效率差距体现出地形条件以及与之相关的交通成本、开放程度等因素仍然制约着县域经济效率的提升;其次,地形条件相似县域的经济效率的较大差距说明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地形条件的制约。条件不利的县域应当树立信心、充分挖掘发展潜力,以相似条件下综合经济效率较高的县域作为榜样,积极学习发展经验并寻求提升自身经济效率的突破口。

(二)经济效率提升存在非均衡性

对分项经济效率的计算表明,在部分效率指标排名中位于前列的县域可能在其他指标的排名中位于末尾,表现出经济效率提升的非均衡性。其中,宁化、松溪、政和、拓荣这四个县的城镇经济效率远高于农村经济效率,可能存在城镇经济对农村发展“反哺”不足的问题,这会在未来持续拉大城乡收入差距,造成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长泰、华安两个县是农村经济效率远高于城镇经济效率的县域,表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过快,忽视了对人口素质和生产技能的提升。

除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外,劳动与资本两大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差距同样存在。其中,平潭、惠安、仙游三个县的劳动效率显著高于资本效率,而光泽、屏南、连城三个县的资本效率显著高于劳动效率。不论是资本要素还是劳动要素效率过低都会影响县域整体经济效率的提升。因此,将两大要素使用效率的差距视为提升县域经济效率的契机,有助于各县域针对低效率要素提出更有针对性的配置和使用方案。

四、对提升县域经济效率的建议

(一)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树立发展信心

分地形县域经济效率评价考虑到地形条件对于县域经济效率的制约,充分肯定了那些克服不利条件限制的努力,创建具有发展特色的县域。这种评价方法鼓励各县域重点关注相似地形条件下效率更高的发展模式,树立合理可行的发展目标,有利于在新的发展阶段提振信心、发挥优势。只有有了合理可行的目标才能保证后续发展策略的有效性,从而经济发展政策真正得到落实。

(二)从弱项着手有针对性地提升经济效率

在更加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下,仅仅将一个县域定义为高效率县域或低效率县域对于完善发展策略的指导性还不够明确。利用评价县域经济效率的分项指标,可以细化对县域经济效率的评价,有助于各县域发现经济效率较低的部门或要素。建议各县域从分析分项经济效率入手,重点改善在低效指标上的表现。以克服短板为突破口,通过合理的经济发展政策引导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综合经济效率的迅速提升和发展路径的高效完善。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篇8

摘要:我国县域经济虽然总体实力提升较快, 但由于历史和资源禀赋及地理位置的差别, 仍存在着不均衡性及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破解发展难题, 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山东省为例, 通过对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提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县域经济; 存在的问题; 对策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0) 12-0065-04

我国县域经济虽然总体实力提升较快, 但由于历史和资源禀赋及地理位置的差别, 却存在着较大的不均衡性。近几年, 山东省在/促强扶弱带中间0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指引下, 通过加快实施/双30工程0, 县域经济呈现出龙腾虎跃、竞相发展的局面。但县域经济发展中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一、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一) 经济实力显著提高

2009年, 山东省122个县(市、区)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93414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123818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94517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923818亿元, 进出口总额108517亿美元, 分别占全省的8615%、5613%、8416%、8117%、7813%。全省有26个县(市) 进入全国百强, 其中前20强中占了7席。

(二) 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

山东省在转方式、调结构、节能减排、提高经济集中度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县域经济运行质量逐步提高。山东省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

2008年的1012B 5911B 3017调整为2009年的919:5810:3211;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3114%, 比2008年提高214个百分点。以提高经济集中度为目标, 通过加强园区建设, 促进了县域生产要素向重点区域的聚集。近几年, 许多县市规划建设了各类经济园区, 目前, 全省县域经济园区已达1100多处, 60%以上的新建项目聚集在园区内, 经济园区成为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有效载体, 区域经济规模效益明显提高。

(三)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增长, 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2009年, 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955元, 同比增长819%, 农民恩格尔系数达3615; 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13476元, 同比增长1317%; 2010年一季度,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214元, 同比增长1318%。

(四) /双30工程0成效明显

通过实施/双30工程0, 经济强县优势更加突出。2009年, 30个经济强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收稿日期:2010-08-20

作者简介:马宗国, 男, 山东泰安人, 济南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美国罗德岛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企业战略。

1290818亿元, 同比增长1212%, 高于全省增幅013个百分点; 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612亿元, 同比增长1412%, 高于全省增幅119个百分点; 实现进出口总额32419亿元, 同比下降了1917%, 低于全省增幅713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51210亿元, 同比增长1610%, 高于全省111个百分点。经济欠发达县发展势头也较强劲。2009年, 30个经济欠发达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5216亿元, 同比增长1316%, 较全省平均水平高117个百分点; 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1216亿元, 同比增长1818%, 较全省平均水平高615个百分点; 实现进出口总额2619亿元, 同比下降了115%, 较全省平均水平高1019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59117亿元, 同比增长1819%, 较全省平均水平高4个百分点。

二、山东省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模式(一) 特色产业主导型

山东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0, 发挥比较优势, 打优势牌、走特色路, 全力打造特色产业, 走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的路子。几乎每个县市都有特色的典型或品牌, 有的特色项目与县域名称齐名, 甚至成为县域的代名词。如, 提到/贸工农一体化0就会想到诸城, 提到南北两大/菜园子0就会想到苍山和寿光, 提到/阿胶0就会想到东阿, 提到蔬菜加工和出口就会想到莱阳, 提到羊毛衫加工就会想到海阳, 提到黄金生产就会想到招远。

(二) 创新导向型

山东省坚持突出科技创新先导地位, 整合创新资源, 聚集创新要素,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形成了以创新为核心动力的县域经济全新发展模式。如, 沂源县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 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高的项目, 引导企业科技创新, 实现以/高0补/晚0, 以/高0补/弱0, 强化了科技的支撑作用。禹城市实施/新、特、优0工程, 突出高新技术、自主创新、知名品牌、循环经济四大亮点,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0%以上。

(三) 产业集群带动型

山东省坚持以先进制造业为导向, 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 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 注重拉长)

产业链条, 做大做强规模大、要素聚集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 以骨干企业为龙头, 加快发展配套产业, 壮大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规模化发展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骨干力量。如, 茌平县以打造东方铝城为重点, 着力发展以信发铝电为龙头的铝产业集群, 与铝相关的企业发展到70多家, 全县65%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和税收来自铝产业; 诸城市培育了销售收入过千亿的汽车产业集群和四个过百亿的食品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形成了主导产业支撑、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区域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结构。

(四) 大企业带动型

山东省坚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壮大骨干企业, 以大项目、大投入促进大发展, 推动了县域经济规模扩张。如, 邹平县魏桥创业集团一个企业年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的近7成; 海阳核电建设2009年为地方提供税收7560万元; 寿光晨鸣、高唐时风、莱阳龙大、诸城福田汽车、龙口南山集团等一大批规模大、要素聚集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成为建设经济强县的主导力量。

(五) 资源开发型

山东省坚持依托优势资源, 进行综合开发, 促进资源和原材料产品多次转换、加工、增值, 使资源优势转化成了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如, 巨野县立足煤炭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煤电化工和优质浮化玻璃, 实现的增加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一半多。邹城市着力推进煤电开发, 形成了以煤化工、触煤合金、特种玻璃、新型建材为重点的煤电化产业集群, 全市煤电行业利税占工业利税的7成多, 税收占地方入库税收的一半以上。

(六) 大城市依托型

坚持依托中心城市, 主动对接融入, 承接产业转移, 发展配套经济, 走大城市辐射带动发展的路子。如, 胶南市抢抓跨海大桥、海底隧道和滨海交通公路通车的重大机遇, 沿桥隧、滨海公路辐射, 形成了家电电子、汽车零部件、船舶配件三大产业群, 其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强。章丘市积极承接济南的产业转移, 落户开发区的重汽汽车产业园年实现产值

占章丘工业园产值的三分之一。

三、山东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 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最好的省份是江苏和浙江, 江苏县域经济规模大, 强县大而强; 浙江县域经济富裕程度高、差别小; 而山东/强县不强0、/居民不富0、经济发展水平低的问题比较突出。山东省平均每个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仅为江苏的70%、50%左右; 全国百强县前10位中, 江苏占了7席, 而山东省最强的龙口市仅列第11位。

(二) 土地指标缺口大、中小企业融资难土地指标缺口大、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突出, 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用地指标紧张, 从宏观看, 是由国家严格土地审批、减少项目用地指标、对开发区进行审查核减等措施造成。受国家宏观土地保护政策的限制, 目前平均每个县市只分配给200~300亩的土地指标, 远远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时, 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滞后于经济发展, 计划指标下达晚, 加上建设用地按项目审批手续繁杂, 运转环节多、时间长、效率低, 不利于建设用地的及时供给,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现行金融体制也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不利影响, 县级银行普遍没有信贷权, 只能吸收存款, 不能发放贷款, 而向上级银行申请贷款审批程序又过于繁杂, 资金往往不能及时到位, 影响了使用效率。虽然为减轻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国家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但金融结构仍存在惜贷慎贷现象, 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十分突出, 且越是需要资金扶持的欠发达县融资难度越大。

(三) 县域自主发展能力不够强

山东省县级财政保障能力差, 大多数县属/吃饭财政0, 除了保工资、保民生的/刚性0支出外, 所剩财力寥寥无几, 财权与事权不对称, 县域利用财政政策调控经济发展的能力极为有限。同时, 县域很难留住高层次人才, 高素质劳动力也相对短缺, 这对县域的自主发展能力造成影响。对欠发达县而言, 财政支出主要靠上级转移支付和各种补贴来维持,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乏力, 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 难以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

[1]

有效支撑。正是由于基础设施欠账较多, 招商引资难, 县域内资金外流现象突出, 导致其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四) 县域发展不平衡

山东省东部和西部、强县和弱县相比, 经济总量、财政实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且差距扩大的趋势比较明显。2009年, 山东西部四市县域(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的31个县市) 的人均GDP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仅为东部四市(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的24个县市) 的4315%、3719%。不仅强县与弱县之间差距大, 而且30个强县之间也有较大差距, 人均GDP 和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县市分别是最低的318倍和417倍。

四、加快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一) 破解三大难题, 增强发展活力

11切实解决建设用地缺口大的问题。随着国家对土地保护越来越严格, 县域经济发展建设用地指标越来越紧张, 县域经济的加速发展与用地指标紧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短板0。从山东省县域情况看, 许多县市已十多年没有进行过村庄规划, 由于农民进城、子女上大学等因素, 农村出现了许多空闲宅基地, 不但浪费了大量土地, 也影响了村容整洁。目前, 如能将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农民住房模式的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不但可以有效化解建设用地指标紧缺的矛盾, 也使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住房条件改善有了可靠的资金来源。

21在产业集群内打造/企业联合体0, 以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症结在于担保问题。借鉴山东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验, 建议由政府搭桥, 推动同一产业集聚区、产业集群内的各个企业加强协作, 本着互相帮助、利益共享的原则, 打造以产业协会为重点的/企业联合体0。/联合体0实行会员制, 政府为其提供部分/过桥0贷款周转金以吸引更多的同类型企业加入/联合体0。/联合体0的成员企业之间可以相互拆借流动资金, 尤其当某一企业急需银行贷款时, 由/联合体0成员审议同意, 其他企业按其权益在/联合体0中所占比重提供同比例的信用担保, 改变过去一家企业为多家企业集体提供担

保模式, 有效分散风险。在此基础上, 要积极探索建立由/企业联合体0、中小企业、银行、信用担保机构组成的融资联盟, 形成多方交流合作机制、服务机制和诚信机制。

31加大对欠发达县的转移支付力度。欠发达县由于财力捉襟见肘, 再加之县域内资金外流而导致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山东省目前对欠发达县虽有一些扶持政策, 但扶持力度远远不够。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县的扶持力度, 关键要解决扶持资金的来源问题。因此, 应借鉴国家筹集各地区资金集中支持西部地区的做法, 建议实施/强弱统筹带中间0的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按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县域经济统筹发展基金0, 该基金主要用于提升欠发达县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11推进强县扩权改革。一是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按照减放并举、依法下放、权责一致、提高效能的原则, 最大限度下放管理权限, 进一步赋予县级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决策权。二是加快/省直管县0财政体制改革试点。规范试点县财政体制, 加大省级扶持力度, 减少运转层次, 提升管理效率。

21建立县域产业转移引导机制。加快弱县与强县产业的有效对接, 促进地区间合作互动、协调发展。研究制定鼓励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政策, 建议借鉴江苏的做法, 每年安排部分资金, 采取贴息、奖励等方式, 支持中西部省级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园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支持东部地区企业向西部的产业转移, 投资兴办项目。构建产业对接的协调组织机制, 建立产业转移与承接的信息交流平台, 促进县域间的协调与沟通。

31整合对农业的各项补贴项目。目前对农业的各项补贴名目繁多, 也比较零碎, 且政策刚性很强, 基层实际执行的工作量很大。建议整合各项扶持资金, 多搞一些能够持续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综合开发性项目。

(三) 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证11加强分类指导, 实施差异化考核。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 以实施重点带动战略为推动措施, 结合各地区位特点, 梳理思路、明确方向,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找准定位、差异化发展。东部县市区, 要充分利用蓝色经济与高端产业这两个/加速器0, 唱响/蓝色主旋律0, 突出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 推进制造业由加工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 促进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全力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中部县市区, 要围绕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鲁南临港产业带, 主动接受辐射带动, 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 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加快县域经济崛起。西部县市区, 要把东部发达地区的资本、技术优势与西部的资源、成本优势结合起来, 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互促共进, 培育经济发展的自主增长机制, 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在科学分类和重点突破的基础上实施差别化考核。

21实施新一轮/双30工程0。建议重新调整30强县和30个弱县名单, 实行动态管理, 加大对调整后的30弱县的扶持力度, 制定实施强县对欠发达县新一轮对口帮扶政策, 使帮扶政策长期化、制度化。

31明确小城镇尤其是中心镇建设发展目标, 加大考核和监督指导的力度。建议启动新一轮小城镇规划修编, 明确各个小城镇尤其是中心镇建设发展目标, 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 加大考核和监督指导的力度。建议全省评选100个经济强镇, 对其所在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由省市县加大支持力度, 促其快速发展。同时, 在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 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的角度制定新农村建设绩效考核办法。

参考文献: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篇9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篇10

指出,10县发展很有潜力、大有希望,必须坚定信心、奋勇前进。一是有政策机遇。10县都处在武陵山区、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区,都能享受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优惠政策。二是有区位条件。习水、务川、道真、正安、绥阳、凤冈、余庆等具,地处黔中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中间地带;平塘、独山、三都等县处于西南出海大通道附近,加强与成都、重庆、球三角等地的衔接与合作,吸引周边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可以实现借力发展。三是有资源优势。10县各有其资源优势,加大开发力度,可以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四是有产业基础。10县中,习水的煤炭、白酒,余庆的电力,绥阳、道真、平塘、正安等县的烤烟,凤冈、余庆、务川、正安等县的茶叶。绥阳县的辣椒,独山的盐酸菜等发展得都很好,继续扶持并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五是有发展后劲。10县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内生增长动力强劲。

强调,要坚持把实施中心城市带动和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全省工作的“两个大局”,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走出一条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特色经济为主导、以中小企业为主角、以城乡协调发展为主线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10个县和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要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下决心转型,由农业大县或以农业为主的县转向农工业并举乃至工业主导的县,下决心实现县域经济的转型,把工业做强做大。第二,亳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大规模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第三,要规划建设城镇新区,加快人口向城镇转移。第四,要继续改善基础设施。积极配合搞好县县通高速公路建设,抓好拆迁、征地、服务工作,把县域内公路建设好,实现基础设施向下延伸,加快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第五,要全面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第六,要狠抓落实机制建设,把发展型干部提拔到发展岗位上来。

要求,省直各部门要加大对10个县的支持,从规划、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放权让利,开绿灯、给政策,为10个县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更加有利的条件。

禄智明就贯彻会议精神提出了具体意见,遵义市委主要负责人和10个县负责同志做了交流发言。遵义市、黔南州及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责任编辑/任玉梅)推动“县域经济”提速转型加快发展――省委、省政府在凤冈召开专题会议李枫

12月29日晚.省蚕、省政府在遵义市凤冈具召开专题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丁作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推动2011年全省经济发展增速排名靠后的绥阳、正安、道真、务川、凤冈、余庆、习水、独山、平塘、三都等10具提速转型、加快发展。

省委书记主持会议并讲话。受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委托。副省长禄智明出席会议并作相关工作部署。

在会上充分肯定了10县今年以来克服凝冻、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取得的工作成绩和亮点,高度评价了10县党政领导班子、干部队伍的工作和群众的干劲。但他同时也指出,同全省相比,10县经济发展指标的确相对滞后,产业发展基础普遍比较弱、增速排位下降位次比较大。

指出,10县发展很有潜力、大有希望,必须坚定信心、奋勇前进。一是有政策机遇。10县都处在武陵山区、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区,都能享受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优惠政策。二是有区位条件。习水、务川、道真、正安、绥阳、凤冈、余庆等具,地处黔中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中间地带;平塘、独山、三都等县处于西南出海大通道附近,加强与成都、重庆、球三角等地的衔接与合作,吸引周边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可以实现借力发展。三是有资源优势。10县各有其资源优势,加大开发力度,可以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四是有产业基础。10县中,习水的煤炭、白酒,余庆的电力,绥阳、道真、平塘、正安等县的烤烟,凤冈、余庆、务川、正安等县的茶叶。绥阳县的辣椒,独山的盐酸菜等发展得都很好,继续扶持并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五是有发展后劲。10县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内生增长动力强劲。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篇11

1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结合云南县域经济的特点与现有的统计数据,构建了云南县域经济增长动因的指标体系。

下面对指标体系做简要的说明:

自然资源,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由于农业和旅游业是云南县域产业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这两个产业的发展,都需要自然条件的依托,所以这里的3个指标主要考察这两个方面的自然资源;

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当前云南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基础设施薄弱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软肋。这里选用4个指标来衡量基础设施水平。

资本存量,资本是基本的生产要素。这里主要从资本存量的角度来考查,加快资本存量积累可以提高城镇化率,促进国有和集体企业产权改革,盘活国有、集体存量资产,提高企业竞争力,进而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人力资本,劳动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劳动力的质量与数量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这里选用4个指标对劳动力进行衡量。

技术与科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技术和创新能力决定着县域经济未来发展的潜力和持久性。这里主要从专业技术人员数、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个数、科学支出三个方面来衡量技术与科技水平。

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映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反映出县域经济的规模和价值,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县域经济实力的好坏。比值越高,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越强,反之,越弱。随着社会产业结构将从农业为主的投入,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化,城镇化进程也会加快和提高。这里分别用两个指标来衡量。

2数据的处理及结果

本文以《云南省统计年鉴》、《中国县市社会统计年鉴》、《县(市)社会经济基本情况表》为数据源。

2.1数据处理过程

(1)对数据进行标准化。为了使数据能够克服单位的限制,具备可比性,我们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

(2)用spss软件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指标体系中的20个指标为自变量,以各个县的GDP为因变量,求得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相关系数以及对应的双边显著性概率。如果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小于0.1或双边显著性概率大于0.05,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我们对这样的变量予以剔除,应当剔除的变量有,X3、X7、 X8、X10、X14。

(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各个县的GDP为因变量,以剩下的16个变量为自变量,用spss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表如下:

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791,但考虑到影响县域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并且县一级的统计数据相对缺乏,这个解释度还是可以接受的。通过回归系数可以看出,X5境内公路里程和X9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值的系数较大,明显高于其他变量,表明基础设施水平和资本存量是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要素。下面我们就这两个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3基础设施和资本存量对县域经济的作用

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没有争议的。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加速贸易发展,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结构效益,推动经济增长。

现实中来说,云南县域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云南94%以上是山区、半山区。铁路和水运也不发达,以公路运输为主,然而云南公路坡陡弯急,通过能力小,抗灾能力弱,难以适应汽车运输向大吨位、高速度发展的需要。云南地区通讯基础设施也不容乐观,通讯基础设施不仅总体落后,而且内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

对于资本存量,这里的资本存量主要侧重于物质资本。所谓的物质资本是指长期存在的生产物资形式,如机器、设备、厂房、建筑物、交通运输设施等在内的,由有形的“物质投资”所形成的物质生产要素。

资本存量对云南县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云南县域经济按资源的丰富程度来划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县,一种是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县。对于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县,要想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发展县域工业是必有之路,县域工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物质资本急剧膨胀,物质资本对工业化进程,进而对于县域经济的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县也需要一定的资本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这说明,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替代形成了巨大的资本需求。

4对策及建议

在上面的论述中,我们从数据与理论两个角度分析了,基础设施和资本存量对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的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4.1提升基础设施水平

(1)要多种方式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可以考虑运用国际融资、民间融资、金融融资,发行债券,建立基金等多种方法,改革投融资体制,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县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基础设施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省政府要出台相应规定,明确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中县级政府、各相关部门的职责。(3)要加强省内公路建设。尽快建设等级公路主骨架,并在此基础上辅之以其它县乡道路的建设和改善,以充分发挥公路网的整体功能。(4)省政府要加大对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通过设立建设资金,实行资金补贴等方式重点提高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

4.2多种方式提升资本存量,解决资金问题

(1)应有省政府出面加强和改善国有银行对县域经济服务的意识。国有银行要客观评价信贷风险,积极发掘信贷增长点,合理配置贷款权限,给予县级金融机构一定的信贷自,扩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放。(2)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要尽快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服务体系,给予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政策和资金支持,帮助这些企业尽快发展起来,增强实力。(3)县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域外资本,建立多元化的投人机制,拓宽县域经济融资渠道,加快县域资本存量的提升。

(基金资助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编号: 08co151,2009年度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

参考文献: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篇12

首先,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3-2012年,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由208.5亿元增加到815.9亿元,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6.4%、25.9%、21.6%。

其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素质明显提升。第一、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减少了0.6、2.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了2.6个百分点。总投资160多亿元的广胜寺、云丘山等8个重点旅游项目正在进行。

最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初步形成了立体化的交通网络体系;先后建成阳侯、临吉、京昆与青兰临汾段及联络线、霍永等5条高速公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尧都区、侯马、霍州、洪洞、襄汾等县市不断开拓城市气源,发展城市用气,2010年尧都区用气覆盖率达到87.0%。目前经济带各县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已全部建成并运行。“临汾公厕”荣获“迪拜国际最佳范例奖”,是中国在城市公厕领域获得的最高国际荣誉,成为经济带上一大亮点。

二、构建“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的重要意义与困境

(一)以优化产业结构为核心,打造转型跨越发展新支撑。煤铁资源是临汾地区的主要资源,是临汾地区的支柱产业,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对煤铁资源的依赖。为此,临汾市委指出在改造提升煤焦铁等传统产业现代化水平基础上,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彻底改造产业结构,使经济发展减少对煤铁资源的依赖。

(二)协调区域间的发展。临汾市领导深入分析了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的资源开采状况,以及考虑未来的人口分布,经济布局。积极推进经济带内侯马经济区开发。因此,发展临汾的经济,应当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处理中部与东、西部之间的关系,通过中部地带优先发展带动全市经济的发展。

(三)加快人才、土地、资金、项目生产要素的培育,为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满足经济建设的土地用地,充分开发利用闲置土地;扩大和组建金融运营平台,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为招商引资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大量引进人才,探索招聘高技术,顶尖人才,增强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但就目前经济带发展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经济带的快速发展。

1.条块分割、责权利不清,严重影响了经济带各区域的工作。首先,县市各政府直接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常常在贯彻落实各项方针、政策方面缺乏统一性,影响了政府职能的履行和效率的发挥。其次,区域各部门之间职能交叉条块之间责权不清,争权争利,互相推卸责任现象时有发生。

2.经济带上各县市内部关系混乱、问题重重,主要表现在为横、纵关系缺乏协调,不够顺畅,对经济带工作形成阻碍。首先,从县市机构设置来看,县党委、政府、同等职级,各司其职,相互监督。但在实际工作中,既有县政府超越党委,也有党委行使政府职权,造成职权使用混乱,责任不清。其次,内部纵向关系不够顺畅,经济带上各项工作不受重视。垂直领导不能有效发挥职权,人员松散,办事效率低下。

3.各县市直接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各县市为了维护本地区的基本利益,往往各自为政,只注重以自我为中心的局部,缺乏全局观念与协调行动的机制。

三、“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治理模式的模型构建

根据区域的发展模式、人员结构、政策制定,方便各区域之间协调运行,优势资源的互补利用,并通过强化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形成了初步的合作体系和制度框架。决策层包括:各区域政府合作的行为主体共同制定领导峰会制度。

协调层包括:各区域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区域协调委员会、人力资源协调委员会、政策规划协调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执行层包括:经济区管理委员会专题组:能源组、交通组、信息组、旅游组、物流组、金融组、环境保护组。

1、决策层是在原来“主要领导座谈会”的基础上形成,由各县市的党委书记、市长构成,其主要功能是对涉及区域发展重大事项的审议、决定和决策,是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地方政府贯彻中央政策、审议区域合作政策、统筹重大项目布局的最高层次的联合协调机制。

决策层每年召开一次峰会,由各县市最高领导轮值主持。各县市轮流举办。

2、协调层由人力资源协调委员会、各区域协调联席委员会、政策规划协调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构成。其中,专家委员会的主要功能是不仅为联席会议、专题组就区域发展重大问题提供决策咨询而且还为峰会提供重要的意见建议。

协调层的议事原则是:平等协商、协调推进。

协调层每年召开两次会议,由各县市主管副市长主持。各县轮流举办。

3、执行层是在峰会和联席会议领导和指导下,建立合作专题协调推进制度,负责合作专题的协调推进落实。由各个专题组构成。

专题组根据治理事项落实的需要设立,目前设能源组、交通组、信息组、旅游组、物流组、金融组、环境保护组7个专题组。其主要功能是表达经济带上各方利益诉求,落实峰会和各协调委员会精神,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区域合作,指导和协助不同区域企业与社会中介组织跨区域的活动,以形成以专题带动合作,以合作促进发展的良性模式。

执行层的议事原则:灵活机动,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执行层的议事范围:贯彻落实决策层、协调层的决议,将各项既定政策在专题组工作推进中,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专家咨询、行业协会参与制度。建立重大项目招投标机制和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制度,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引导企业参与区域合作。

执行层每年召开四次,每季度一次,保证各组灵活有序的进行各项活动。

但对于以上构建的模型与合作机制而言,可能存在两方面问题:

①模型的构建与法律规范的出台可能步调不一致,造成模型的运行,存在内容合法性方面的问题。

②区域政府间关系复杂与行政成本增加问题。跨区域合作组织的建立,使得区域内政府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篇13

1 当前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现有农村金融供求反差强烈

县域经济资金需求方式增多,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产品深加工、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等方面。而从县域经济资金供给角度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大量撤并,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低,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比较低,且业务布局偏向优质客户和盈利行业。国有商业银行制定了较为严格的信贷风险控制措施,加大了信贷责任追究,信贷权限普遍上收;政策性银行不直接面向农户和小微企业发放贷款;遍及城乡的邮政储蓄机构网点成为县域资金的抽水机,在当地吸收的存款用于当地的部分仍然较少;面对县域经济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农村信用社显得势单力薄。

1.2 县域经济融资渠道单一

一是县域贷款主体是中小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农户,大多缺乏有效的贷款担保抵押品,县域担保体系建设还比较滞后,缺乏财政资金的支持。经营权抵押等信贷产品,中介收费环节多、手续繁杂,制约了客户的贷款需求;二是保险业对县域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支持作用不明显,通过保险提供经济补偿、提供资金支持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县域经济主体只能利用单一的间接融资渠道进行融资,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瓶颈”局面。

1.3 金融生态建设欠缺,形成贷款难、难贷款的县域信用怪圈 县域经济运行质量不高、信用环境差,加之农业生产具有周期长、遭受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增加了农业贷款的风险,不良贷款率偏高,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贷款投放的信心,出现“慎贷、惜贷”现象,造成企业借贷无门、银行不敢问津的两难局面。加之县域市场配套机制不健全,许多县域中小企业信用观念淡薄,担保体系落后,普遍出现逃废债务的现象,客观上也制约了县域金融服务的投入。

2 促进金融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2.1 改革现有农村金融体系,形成分工协作、功能互补、服务完善的县域经济金融支持体系

一要对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功能予以重新定位,其信贷支持的重点应从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转移,将支持重点由专营粮棉油收购贷款逐步扩大到全方位地支持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二要加紧培育地方中小商业金融机构,把农村信用社办成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增强县域金融服务功能。建立一个服务功能强大、差异化的县域金融体系,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多元化资金需求。

2.2 县域金融机构要转变观念,切实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

银行要摒弃 “零风险”的保守观念,把有发展潜力、盈利能力强的企业作为新业务增长点,建立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体系,开发符合农村市场需求的业务品种。

2.3 国家要强化县域经济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根据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特点和发展要求,尝试建立对政策扶持项目和产业的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等制度,在宏观上引导资源优化配置,保证金融机构的支农积极性;二是加强县域担保机构建设,解决大额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减小企业融资成本。对中小企业,可以推行经营周期贷款、票据融资等模式,创新土地抵押担保、特色产品抵押担保等方式;三是对县域经济实施灵活的信贷政策,赋予央行分支机构在货币政策框架内,结合县域情况,针对形式多样的县域农村金融机构,实施差异化监管,增强对金融机构的约束力和引导能力。

2.4 完善经济金融监管体系

继续在银行推行信贷投向统计报告制度,人民银行从保持县域经济金融持续协调发展的大局出发,对报表数据进行金融风险研究,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正措施,确保信贷投向量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同时,结合货币政策积极引导,加大对金融机构新增存款用于当地的监测考核。

2.5 加强金融服务手段创新

一要完善资金结算、清算制度,积极开展票据承兑、信用证、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创新,畅通资金流通渠道,运用多种金融工具为中小企业提供结算、汇兑和转账等方面的服务,加快电子化进程,减少资金在途时间;二要在做好常规服务的同时,逐步推进消费信贷业务,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开展信托、租赁、资金融通、现金管理等。

2.6 营造良好社会信用环境,重视农村地区金融生态建设

始终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放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谋划,建立以政府信用为表率、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信用中介服务为核心的信用体系。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规范企业改制和破产程序,依法保护金融债权、全面提高诚信水平,使金融与相关产业得到良好的发展,为扩大信贷投放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唐阳孝.县域经济发展亟需县域金融支持:以达州市为例[J].金融参考,2010(12).

[2]王曙光.经济转型中的金融制度演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