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课的基本要求实用13篇

讲课的基本要求
讲课的基本要求篇1

(一)科学准确,真实可信。

思想政治(品德)课要解决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由知――信――行的转化问题,较之其他学科更复杂和艰巨。因此,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讲授更要力求科学、准确、真实、全面,注意以科学的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具体来说,课堂讲授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讲授内容科学真实。教师讲授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事实以及与它们相应的分析论证材料、思想教育材料,都应该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具有科学性和真实感。科学和真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提高思想政治(品德)课可信度的重要基石。只有讲授内容科学真实,才能使学生相信并践行,起到教育人、感染人的作用。反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知识性错误不断,大话、假话、空话连篇,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讲授方法科学恰当。讲授并无固定的方法,但总的来讲,要遵循“以生为本”的理念,要符合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和原则,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方法的选用要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贴近学生的实际和教师本身的特点。

第三,讲授态度科学端正。教师要以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树立尊重科学、严谨治学、去伪存真、求实创新的教风和学风。

(二)启发诱导,激活思维。

如前所述,课堂讲授教学媒体单一,信息传递单向,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也不利于师生交流和教学信息反馈,尤其是长时间单纯地讲授容易使课堂教学走入满堂灌。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讲授必须强调启发性。这种启发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启发学生明确讲授的意义,激发学习动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来源于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乃是学生学习好的根本因素。因此,教师的讲授要通过启发诱导,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一般来说,激发动机要贯穿讲授过程的始终。开头的导入要引人入胜,讲授过程应层次分明,列举实例要生动形象,结语要留有余味,言虽尽而意无穷,等等。

第二,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实现学习迁移。一定的讲授总是针对特定的内容,而在思想政治(品德)教学中,这一特定的内容不是孤立存在的。一方面,就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知识体系来说,每一特定内容都是知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都与学科的其他很多知识存在各种各样的关系,有的存在包含关系,有的存在交叉关系,有的具有相似性,有的具有差异性等等。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抓住学科知识之间的这些内在关系,启发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比较分析或综合概括,实现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另一方面,就思想政治(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来看,必须兼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因此,教师的讲授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科知识的层面,而需要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分析相关的社会现象,解决现实问题,发展能力,提高认识,从而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迁移和发展。

(三)语言简洁,情理交融。

在课堂讲授中,语言是传递教学信息的基本手段。为了高效地实现教学信息的传递,教师的讲授语言必须经过认真的组织、提炼,做到简洁明快,准确精练,条理清晰,系统完整。否则,散乱堆砌、繁琐枯燥的语言不仅使学生不得要领,也浪费教学时间。如有位教师在分析我们祖国的可爱时,概括为:“国土可爱:地大、物博;历史可爱:历史悠久、文明发达;人民可爱:勤劳勇敢、富于革命传统。”可谓言简意赅、言不虚发,学生听起来带劲,印象深刻。同时,在讲授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语速、语调、响度、停顿等的科学运用,并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讲授重在给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的有关道理,但要使道理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教师在讲授中必须注重感情投入,使讲授做到情理交融。感情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作用。教师充满感情的讲授,必须凝结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教材的深刻体会,饱含着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有利于创造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期望,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从而不仅积极参与讲授过程,主动学习学科知识,而且得到感情上的感染和思想上的提升。

讲课的基本要求篇2

(一)问题驱动,自主学习(10分钟)

1、教师根据课标和考试说明对知识和能力要求,为学生设计自主学习提纲,做到教学目标问题化,并辅助以学案。学生依据学案,自主完成对课时内容的学习,掌握重点知识和主干知识。

2、学案上基本内容的填写以课下为主,课堂上整理记忆知识为主。

(二)师生互动,教师精讲,知识梳理,点拨归纳,解决疑难(20分钟)

1、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解决自己不能理解的重点、难点和疑惑问题,重在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要做好指导。

2、对学生不能理解的知识,教师要精讲,点拨归纳,解决疑难,突破重难点,重在方法的指导上。

3、教师引导学生构建本课知识结构,进行小结,总结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典例剖析,练习巩固(5分钟)

1、结合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学生设计情境新颖、有针对性的探究问题,或直接引用高考试题、典型模拟题,进行同步目标的巩固训练。或由学生自己编写训练题,这样,学生的理解和感受会更深,记忆更清晰。

2、学生要独立完成问题解答,教师要检查练习效果。

3、教师在学生解答的基础上,剖析例题,点拨思路,提炼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初步形成科学合理的解题思路。

(四)自主消化(10分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课堂效率的提升还是要靠学生自己。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消化,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再梳理,强化知识记忆,沟通知识联系,反思所学,升华认识,真正把课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只有自己真正理解记忆的知识,才能在大脑里留下永久的痕迹。

二、历史导读课型的教学方法和要求

导读课也即“自学导读课”,是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的教学方法。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自学导读法”教学更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要独立思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会学生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让学生去听、去读、去学、去思、去说,做到耳到、眼到、心到、手到。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探索出了以“指导阅读组织讨论引导交流重点启发反馈总结练习巩固”为基本结构的“自学导读学习法”。基本方法和要求是:

(一)出示导读提纲,指导阅读

教师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出示导读提纲,让学生默读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在学生结合导读提纲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把阅读中存在的难点、疑点问题做好标志,以待小组讨论时商议。

(二)组织讨论

在学生阅读并独立归纳要点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要以问题形式出现,要有针对性,要求每位学生必须提出自己的看法,每组指定一位学生记录讨论后的结果,以待全班进行交流时阐述。

(三)引导交流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组指定一位学生阐述本组讨论的结果,重点交流在讨论中存在的疑惑点、重点、难点,在此争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交流结果作评议,肯定成绩,并进行适当的指正。

(四)重点启发

“自学导读课”的主要思路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让学生自己阅读,学生看不懂的,由教师去讲解。在学生分组讨论、集体交流后,教师适时进行重点启发,精讲学生讨论后仍存在的疑惑点、重点、难点,并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以及知识的纵横联系。师生可以互相质疑,以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

(五)反馈总结

经过上述四个步骤后,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较深的了解。这时教师可指定几位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教师进行肯定、补充或纠正,并且板书出课文的知识要点及线索,使课文知识系统化。

(六)练习巩固。辅助适当的练习题,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

三、历史阅读课型的教学方法和要求

新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与教材有关的历史知识,如2008年高考的天干地支、2010年高考的五行相克等知识,这些知识教材都没有,需要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获得。历史阅读课型就是要求大量阅读课外历史知识,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这类课型的基本方法和要求是:

1、教师指导是关键。我们提倡“海量阅读”,“快乐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制定阅读计划,阅读哪些历史书籍,如何与教材、高考联系,阅读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防止学生借阅读名义看不该看的书。像专家推荐的中学生必读的100部书,四大名著、名人传记等文学或历史书籍。

2、学生课外自我阅读是主体。知识的掌握和内化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学生要制定阅读计划,每星期阅读一点,积少成多,持之以恒,必有所获。阅读过程中要注意摘抄,注意积累,多动脑,多思考。教师要检查学生的阅读和摘抄情况。

3、教师安排专门的课外阅读课,但必须指定阅读内容,拟订出阅读提纲,设计一些新颖灵活的问题来带动。为检查阅读效果,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进行检测,问题力求题型多样,作为检查学生阅读效果的手段。师生可以共同阅读、讨论历史知识、质疑历史。阅读时既要注意基础知识和课外知识的联系,又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历史讲评课课型的教学方法和要求

讲评课是在学生练习或考试之后,教师从学生做题中反馈信息,从而对学生存在的知识、能力、技术、习惯、规范等方面的缺陷进行教学矫正的一种课型。

(一)教学目的

1、抓住学生训练中暴露的知识缺陷,回扣知识,夯实基础。

2、抓住典型题目和共性问题,引导学生把握解题思路、方法,总结一般解题规律,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解题能力。

3、抓住共性问题,矫正学生不良的行为,培养学生规范的答题习惯和考试技术,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二)课堂结构

1、试卷评价。包括试卷的总体评价、难易度、知识点的考察,错误因分析和归类,各个试题的得分情况统计。这是上好讲评课的前提。

2、出示学习目标。错题本身不是教学目标,解决通过训练诊断出的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技术等方面的问题才是教学目标。

3、分析讲解。找准错因,师生互动分析,着眼目标达成。

(1)析错例。引导学生暴露其思维过程,抓住错因进行答卷失误分析。

(2)讲思路。引导学生把握题型特点、题目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思考解题的突破口、思路。要重视从错题所涉及的知识方法背景切入。

(3)找方法。抓住典型题目,分析基本解题方法和技巧。解题既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

(4)探规律。即归类讲解分析,对某一类题目的解题方法进行总结,总结出相对固定的解题规律,规范解题流程,纵横联系,真正使学生触类旁通,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5)求变化。讲评试题不能就题讲题,要借题发挥,善于将原题进行变形,力求一题多变。如对考察的知识点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训练设计;对原题的设问方式、限制条件进行变形设计。这种变化有利于学生分析比较、正误对比,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做题能力。

(6)求规范。要求学生规范答题,向规范化再要一个分数段。

4、补救、强化性训练。学生做错的试题,说明对这个知识点还没有熟练掌握,需要强化练习,因此,教师要再精选一些习题,针对共性错误进行补救训练,以练促思、练中悟法。

5、总结。以应用为目的,总结学生错误的原因,归纳类型题的做题方法和规律,力求学生不再重蹈覆辙,力求满分卷。

(三)几点说明

1、 高质量的试卷批改是讲评课的前提。

2、 坚决禁止对答案式、就题讲题式的讲评方法。

3、 讲评过程要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的讲是精讲,要在知识、方法、思路、规律;防止教师一言堂,要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去审题、去分析材料、去动手组织答案),要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分析归纳。

五、历史复习课教学模式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复习课包括日常学习中的单元复习和考试前的综合复习。复习课要切实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教为主导体现在评析、点拨、引导归纳;复习课要始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去自读思考、归纳构建、训练总结;训练是复习课的生命线,无论是知识巩固、体系构建,还是能力提高,都要在训练中完成,训练的方式是多样的,训练的目的是巩固知识。

(一)历史复习课的目的

1、夯实“双基”。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检测,使基础知识进一步巩固。

2、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以求融会贯通、透彻理解。

3、培养能力。通过强化训练,使知识指向运用,培养学生的理解运用、分析综合等能力。

(二)课堂结构

1、学案(提纲)导学。教师课前首先精心设计切实可行的、指导性强的导学提纲(学案)。提前发给学生,交待自学任务,让学生依据导学提纲先行进行复习。(复习提纲的内容主要有:考点分析、目标要求、知识结构、训练题组)。教师收集反馈信息,依学定教,确定教学目标。

2、出示复习目标。主要是对知识点掌握与应用的要求、标准。复习内容本身不是教学目标。

3、复习目标问题化、情景化,以问题带复习,以应用带复习。进行基础性诊断训练(精选基础性、典型性题目),或把课本内容题目化,覆盖重点、易混淆知识点和常规解题思路、方法、题型。

4、精讲点拨,构建体系。针对诊断情况进行精讲。精讲内容主要是复习的重点、难点、易混点和知识的内在联系;精讲要讲出新意,要在“知新”与“提高”上有所突破,开阔学生思路,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深化教材;师生一起归纳、梳理所学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5、强化训练。精选典型性、针对性的试题,创设一些相对新颖的情境,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6、总结。根据复习目标归纳、升华,形成知识、方法体系。

(三)几点说明

讲课的基本要求篇3

【Key words】Content;Teachers; Students;Courses; Issues; Capacity; Basic

为了讲好一门课,教师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这门课的内容。“整体上”就是对这门课的全部理论内容都要有全面的、深入的、透彻的理解,对这门课所涉及的主要能力要求都能够全面、熟练、牢固地掌握。这样才能在具体讲授每一堂课时有一个全局的观点,恰当的把握,才能保证这门课的整体效果。

1.在整体把握这门课程中,应弄清如下五个问题和做好如下五件事情

五个问题是:①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基本结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贯穿全课程的基本线索是什么? 或者本课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和重要结论是什么? ②对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③本课程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是什么? ④本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本课程与其前修和后续课程的关系是什么?⑤本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将通过怎样的教学步骤教给学生?

五件事情是:①认真研读教材和参考书。②认真研读有关的前修和后续课程的教材。③亲自做过教材中全部的练习题和思考题。④了解学生的专业和以往课程的整体成绩等信息,以便决定本课程在本届的讲法,如何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及考虑如何与其专业相结合。⑤撰写一份本课程的教学安排表,并在课前发给学生人手一份。

只有在弄清上述五个问题和做好上述五件事情以后,才能给学生具体地上每一堂课。

2.关于上好一堂课的标准

从整体上把握一门课是重要的,但课总要一堂一堂地上。只有每一堂课上好了,才能落实对整体的把握。笔者认为,一堂好课起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2.1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不是指内容在量的方面怎么多;信息量大,也不是指课堂上多么大量的消息它是指在一堂课中应该:①包含本学科或本课程的一个或几个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而且对这些内容要讲得正确、透彻。即其内容科学性强。②对于理论性的内容,要联系实际的部分;对于实践性、操作性的内容,要有理论指导或理论说明部分。即其内容实践性强。③在讲好上面两点内容的基础上,能尽量在恰当的时候,适当地介绍与本节课基本内容有关的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即其内容具有先进性。④不仅能讲清楚教材中写出的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内容,而且能讲出自己的观点、自己的体会、自己的表述。即其内容具有个性。科学性、实践性、先进性和个性是“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的基本内涵。

2.2概念明确,讲解深入;一般来讲,一个学科、一门课程是由一些甚至众多本学科特有的概念、

规律、方法和结论组成的。这里首要的就是基本概念。

概念明确有两层含义:①明确本节课有哪几个主要概念,②确切地表述这些概念,特别是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看似含糊的概念。一门课中总有一些比较容易混淆和看似含糊的概念,如“电路分析”中的“四端网络”和“双口网络”,双口网络的端口的伏安特性和网络的转移特性,以及无功功率等等,讲课时需认真对待。只有概念搞明确了,才能对含有这些概念的规律(如原理、定律、推论等)有正确的理解,才能顺利地运用这些概念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在讲课中,某一概念第一次出现时要着力讲清楚,因为问题常常是出在以后的讲课中对已讲过的概念的不经意的引用上,特别是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所以,教师在讲堂上引用任何概念都要认真对待。还应指出,青年教师发生概念性错误或概念性问题常与授课所使用的教材有关,“因为教材就是那样写的”。所以,教材出版单位要严把质量关,而授课教师也要多读几本书,通过自己的思考最后找到较好的表达,避免照本宣科。

2.3重点突出,选材适当;所谓重点是指本节课要介绍给学生的重要的知识点或要培养的重要的能力点。这些知识点或能力点可能是某个概念、某个定理、某个结论或某个方法,以及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某种能力。所谓突出是指要调动多种教学手段使这些重点凸现出来,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重点的认定既要依据课程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也要注意科学技术的新进展给本学科带来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某一学科或课程的教学重点发生某些变化是常有的事。不可把课程的重点看做是固定不变的。突出重点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可以通过课堂进程的合理安排,多角度、多方面地讲解与练习,能够抓住本质的语言的恰当表述,板书或多媒体屏幕的有效显示等等。

2.4脉络清晰,逻辑性强;所谓脉络清晰是指那些重点知识要通过一个自然的、合乎逻辑的认识过程使学生接受,也就是说要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清晰的思路是教师备课中追求的目标。备课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理清思路的过程。这个备课的成果表现在课堂上就是课讲得脉络清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对一个特定的问题讲解的一般脉络是:①提出问题。可通过思考题、例题、某个实际问题等来实现。

②利用本学科以往的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还可能需要引入某些新概念,用以建立解决该问题所需的数学或物理模型。

③得出结论。也可能从得到的结论中引出某些新的概念。④举例说明对所得结论和新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把这一讲解落到实处。

一堂课的脉络轨迹在形式上往往是通过板书或计算机大屏幕上的大、小标题来展示的。

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角度看,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可能比最后得出的结论更重要。在课堂上对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应看作是解决本学科实际问题的范例,都应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受到启发。实际上,只有依据明确的概念,通过合理的分析推导得出的结论,才是最容易、最容易记住的结论,也才是最容易应用的结论。那种只讲结论不讲必要的推导过程的讲法,对于重点内容而言是不足取的。

2.5语言考究,准确生动;以上四条是属于有关讲课的内容及如何把这些内容教给学生的具有指导思想性质的标准。这些思想的实现还要靠教师在讲堂上通过语言讲解等手段来实现。没有好的语言表达,再丰富的内容,再明确的概念,再要紧的重点,再清晰的脉络也无济于事。当然,有一本好的教材,学生通过自学也能学到知识。但是老师现场用准确、生动、精辟的语言和得体的板书或投影仪、多媒体屏幕相配合,肯定会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其学习效率。更不用说,教师还有通过课堂言传身教,教书育人,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阐述自己独特见解的作用。

在讲课中,对教师的语言上的要求有三个层次:①清楚;②得当;③艺术。

所谓清楚,是指要使你的每一句话,特别是重要的话,都能送到每一个学生的耳朵里。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这一要求做不到,其他要求都谈不上。

所谓得当,一是指用词准确,用语恰当。二是指讲话的速度不快不慢,声音不高不低,情绪不急不缓。既要在关键时刻有激情,也要注意在大部分时间里心平气和,自然流畅。

所谓艺术,是指在做到上述两层的基础上,再做到语言简捷、精辟、生动、幽默、有哲理,使学生终生不忘。这是对语言的高层次要求。

对年轻教师而言,第一二层次的要求是基本的,一定要努力做到。第三层次也要不断体会,不断争取。但不要因过分追求第三层次而忽略了前两个层次的要求。那样就会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2.6多媒体屏幕显示和板书得当;多媒体屏幕显示和板书也是帮助展示教学内容、概念、重点、难点和讲解思路的主要手段,是动员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来吸收讲课内容的重要方面。课堂教学对于多媒体屏幕显示和板书的要求也是三个层次:①醒目;②得当;③艺术。

所谓醒目,是指要把屏幕或黑板上的每一个字都能送到每一个学生的眼睛里。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这一要求做不到,其他要求都谈不上。

所谓得当,是指在屏幕或黑板上的字与图要不大不小,内容要简明扼要的不多不少,恰到好处。色彩要不平不乱,以有利于明确概念、突出重点和体现思路为准。

所谓艺术,是指单个字清楚秀丽,整个屏幕或整块黑板章法考究。使人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与对语言的要求一样,对青年教师而言,上述第一二层次的要求是基本的,一定要努力做到。第三层次也要不断体会,不断争取。但不要不顾前两个层次而过分追求第三层次,致使喧宾夺主,画蛇添足。应该指出,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对不少教师而言,还是正在摸索中的事情,也是十分有兴趣的事情,有很多问题需要总结。这里只从讲课标准的角度做一般的述及。更多的问题后面将专设一节加以讨论。

2.7学时准确,不拖不欠;课堂教学都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的,教学过程要经过精心安排,包括时间上的安排。一门几十上百个学时的课程,能做到堂堂学时准确,会给学生留下老师确实认真对待这门课的感受,是树立精品意识的不言表率。这是课堂教学严肃性的一个方面,也是提高课堂效率所必需的。

为了做到学时准确,首先注意不要拖堂。拖堂往往是出于“好心”,为了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不管下课铃响没响,非要讲到一个阶段结束不可。其实那时学生已经坐不住了,人在教室心已经下课了,你的愿望收不到实效。不如就此停止,研究以后如何能准时或提前一点儿结束。

欠堂太多也是不好的。比如离下课还有10分钟,就没的可讲了,这将会十分尴尬,给学生留下备课不认真的印象。学时绝对准确是很难做到的。实践中,每节课准备一些在时间上可以弹性把握的内容最后讲,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2.8着装典雅,精神饱满;这是对教师在精神面貌上的一个要求,因为典雅大方的着装能表现你的内在气质,增强你的自信心。饱满的精神,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获得好的课堂效果。

对着装的要求是:①简洁典雅,精干大方;②有个性,又不要过分强调个性。

讲课的基本要求篇4

一、学习调查是根本

教师的工作是“传道、授业、解惑”。党校教师是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道”,授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之“业”,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之“惑”。这就要求我们有较高的马列主义修养,有较丰富的有关知识,有对社会实践问题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分析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完成担负的教学任务。我们要当好教师,首先要当好学生,自觉地学习更多的理论和实践的知识。

学习是各方面的,围绕自己担负的教学任务:

1、要完备准确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2、要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和不能那样做的道理;

3、要注意调查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情况、经验和问题;

4、在可能条件下学点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这些都是搞好教学的“本钱”。

二、了解对象是前提

教学工作,是教师和学员的双边活动,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与学是双向交流、互相促进的,只有调动教师和学员两方面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党校的教学工作,教育的对象是党员和基层干部,教学的要求是要解决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信仰、运用这三大问题,必须深刻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才能“知己知彼”、“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我们的学员的主要特点是:政治素质好,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实践经验,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和使命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但是,文化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理论知识接收能力较差,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相对较弱,家庭生活和工作事务干扰较多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接触和教学活动过程中,注意调查了解他们对马列主义理论掌握的程度,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执行的情况和碰到的问题,对党的建设的认识、看法和疑虑,以及需要学习解决的问题等等,才能在教学的时候“有的放矢”,抓住重点,尽可能做到简明、通俗、有针对性的讲解。

三、专心备课是基础

要把课讲好必须首先认真备课,专心备课是讲堂授课的前提和基础。备课大体要注意几个环节:

1、明确目的要求。弄清讲这一课要求掌握哪些基本观点,解决哪些理论和实践的问题。

2、钻研吃透教材。潜心地弄通教材中的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理出一条线索,而且要结合学员的思想认识实际,找出重点、疑点和难点,并研究如何突破。

3、思考讲授方法。既讲清问题,又教给分析方法,努力帮助学员真正解决理解、信仰、运用问题。

4、选择论据例证。党校教学必须十分重视贯彻理解联系实际的方针,针对学员的思想疑虑,选择能帮助学员加深理解和学会运用的论据和例证,使讲授的问题更有说服力和可用性。

5、安排内容时间。根据教学内容和时间,妥善安排各部分的内容分量和密度,使授课内容在预定时间内完成。在备课过程中,写出讲稿或讲课提纲,并进行反复的修改和思考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慌,应用自如,把课讲好。转贴于

四、认真讲课是关键

讲台是教师施展本领的舞台。讲课是一门“艺术”,有了好的备课“脚本”,还要有适当的“表演形式”,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大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讲授内容要钻教材、少精活。在有教材的情况下,一般按教材体系结构讲授为好,以便学员听看结合,但千万不要照本宣读,应该根据对象的理论水平和工作、思想实际,有所详略取舍。

2、讲授过程要条理清、层次明。整个讲课内容要通过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一条一条地讲解,并且要注意前后互应,指明这一课的逻辑结构和内在联系。

3、讲述问题要“钻进去”、“跳出来”。即既要深入下去讲清基本原理,说明道理;又要跳出来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4、讲课方法要启发式、引起共鸣。所谓启发式,不在于教员讲授的多少,而在于教师和学员能否激发起共同的思维活动,举一反三,听了以后能联想思考很多问题。这就要在讲课过程中善于提出“为什么”,以引发学员的思路。

讲课的基本要求篇5

对于讲练复习课,比较常用的课堂教学有:(1)以题目带知识,考点知识化,知识问题化,即先练后讲。(2)以结构带知识,从知识结构人手切入复习,顺藤摸瓜,各个击破,即先讲后练,讲练结合。(3)问题导学式,精心设计高质量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归课本,让学生直接填写或在课本上找答案。近几年教学实践证明,一堂课中,应既有先讲后练,又有先练后讲,同时,要给学生一个“悟”的时间与空间,做到“讲-练-悟”有机结合,效果会更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讲练复习课堂教学中,出现频率很高的教学环节,就是语文用语的教学,语文用语的重要性从高考试题分析中都知道了,那么,如何进行语文用语教学?方法很多,但没有很好的法子,常用的有:①机械记忆,但要辅助必要的教学活动,有的教师曾总结过一句话,叫“三多二快”,即多上讲台、多书写、多暴露,快反馈、快矫正。②归类(比较)记忆,对不同的语文用语进行分类,通过比较、联想,强化记忆。③在课堂上进行书写记忆语文用语的比赛。④营造氛围,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使用语文用语时的常见的勘误表等。

习题讲评课,是高三复习中最常见、最重要的课型。细化一下,又可分试卷讲评课和习题讲评课。学生的能力在复习中能否有效提高,讲评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要上好讲评课,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讲评的几个环节。无论哪种讲评课,都必须确保“训练-批阅-反馈-讲评-巩固”等几个环节的完整与落实,即落实好“四必”复习教学原则: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2)讲评的基本方法。评的基本方法就是归类讲评,归类的内容很多:按考点归类,按能力要求归类,按解题思路方法归类,按高考题型归类,按错题、错因归类等,同是错因分析,又有知识方面的、思维方面的,心理方面的等等。(3)讲评的基本要求。讲评要做到五忌:一忌讲评无针对性:二忌泛泛讲解抓不住重点;三忌简单对答案分析不透,要点不清;四忌就题论题,不归纳,不总结,不深化;五忌讲完了事,不跟踪补偿。据此,讲评力求做到以下几点:①归类讲评,对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归类讲评,切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②重点讲评,精讲不等于少讲,而是针对讲评。针对讲评,从大的方面来说,讲重点、讲热点、讲双基应用的薄弱点,讲学生的易错、易混、易模糊点。具体讲每一个题时,应重在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③注重过程评析。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展现思维过程(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要这样想?);针对学生思维缺陷,切实讲清错因,以达到“与其伤其十指,不与断其一指”教学效果。④变式讲评。注重变式,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归一训练,从多角度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规律,讲评不仅就题论题,更重要“借题发挥”,激发联想,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讲这个题的深化变形,讲这个题与同类型题目的联系等,讲这类题的规范解答,使讲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⑤讲评课也不能“满堂灌”,必须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与反思的余地,一般约10——15分钟。⑥跟踪巩固,二次过关。针对学生存在的重点问题,要设置跟踪巩固练习,巩固练习又分当堂巩固和专题巩固,当堂巩固练习,短小精悍,数量不多,质量要高,针对性要强。专题巩固又叫阶段性检测。每次讲评,要求学生,红笔纠错,错题入集,二次训练,专题巩固,错题过关。无论什么课型,讲与练都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重要环节。这更是复习教学中首先要研究好的一对矛盾,讲须练、练必讲,但讲什么、练什么,讲多少、练多少,有个度的问题,这个度是个教学艺术问题,也是决定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复习模式是根据《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要求,将复习内容进行重组,通过专题形式从纵横两方面对知识进行归类、联系,以提高复习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核心就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使用这一教学模式,要注意主备课人和备课组成员的二次备课之间的关系,重点关注以下几点:(1)根据本校学生的情况,备课组要分工合作,在原有基础上对学案进行改进,并精选近三年高考题、2年模拟题作为配套练习。每次集体备课,组内有中心发言人,对下一周的教学内容提前进行分析,明确考点,确立重点内容,其他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补充。在一堂课开始前,通过认真备课,师生都明确教学目标。我们把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规定具体化,并把老师们的教学经验规范于学案之中。

讲课的基本要求篇6

二、中学历史“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的研究与实践

活动程序主要是突出教学模式的程序性和操作性。在明确历史“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后,历史“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模式操作程序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就有了前提和基础。在操作程序中如何体现对学生人本的关注,特别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至关重要。这主要有以下两点考虑:一是基于差异教学的考虑,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萨拉曼卡宣言———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方针和实践》中指出:“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个别差异存在的现实性、普遍性要求教师教学要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二是基于班级制教学的考虑,夸美纽斯曾说过:“班级授课制的最大优点在于其集体性”。然而如何正视在班级授课制集体性的现实下较好地实现个性化教学,是长期困扰我国教育界的一个共同难题,这也使之成为考量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高低和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重要标志。下面以中学历史“讲练导”五环学案的教学设计为例,具体阐述中学历史“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以及体现学生差异的研究与实践。

1.精确目标是“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向

教学目标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指向。制订任务要求具体清晰且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不仅可以突出历史学科主干和重点知识的学习,建构符合历史学科特质的学科知识体系;更能引导学生围绕重点学习内容进行强化认识与理解。基于上述理由,我们强调了精确目标在“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指向作用。在精确目标环节,提出两个方面要求:一是教学具体目标,二是学生学习任务。

为了实现学生差异教学,我们突出了目标环节的精确性要求:一是要准确把握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二是准确分析学情,找准教学起点。三是确立具体教学目标,并以分层次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便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和操作,以迅速找准课堂学习的切入点。例,历史“讲练导”五环学案“精确目标”教学设计:

历史“讲练导”五环学案

年级: 课题: 学时: 课型:

上述精确目标的确定,既大体体现了三维目标的理念,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任务与要求。

2.精练讲授是“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的保障

大量研究表明:师生课堂最佳时间比为1:2。即,教师所占的是课堂总时间的三分之一,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与互助活动应总课堂总时间的为三分之二。这就从物质保障上实现了“课堂是学堂而不是讲堂”的本质特征。历史学科也要求教师“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基于上述理由,我们突出了精练讲授环节在“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保障作用,在精练讲授环节中,提出了教师在讲授时的内容、时间和方式的要求。

为了体现学生的差异性,我们突出了讲授环节的精练性要求:在内容上,讲历史学科的重点、难点和易混淆点;在时间上,提出三分课堂,就是教师持续授课的时间不超10分钟;在方式上进行分段讲解等。例,历史“讲练导”五环学案“精练讲授”教学设计:

历史“讲练导”五环学案

年级: 课题: 学时: 课型:

3.精准练习是“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

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决定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多少;而课堂教学的效益高低如何,取决于教师的课堂落实;课堂落实的关键,应落在对学生的训练中。只有足够的训练,学生才能获得继续学习的“五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习惯、基本情感。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强调精准练习在“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中的基础作用,这也是高效课堂教的基本要求。在精准练习环节中,我们提出精准练习两个要求:一是学生层级,二是练习层次。

为了实现学生差异教学,我们突出了练习环节的精准性要求:就是精准地反映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提供不同层次的练习。例,历史“讲练导”五环学案“精准练习”教学设计:

历史“讲练导”五环学案

年级: 课题: 学时: 课型:

4.精心指导是“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的关健

在新课程理念中,教师的职能主要是“导”,这种“导”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的引导,以期实现学生的自主和主动学习。对此我们突出精心指导环节在“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的关健作用,并提出了指导、引导和诱导的三方面主张:一是学习方法的指导;二是学习方向的引导;三是学习信心的诱导。

为了解决学生的差异化,我们突出了指导环节的精心化要求: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强调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强调指点、示范;在学习方向的引导上强调教师要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学习进度与难度,忌一刀切;诱导就是强调学生学生学习信心的培养,不断保持学生的学习欲望,不至于过早产生学习分化。例,历史“讲练导”五环学案“精心指导”教学设计:

历史“讲练导”五环学案

年级: 课题: 学时: 课型:

5.精简反馈是“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的调控

教学反馈是实施教学活动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方式与重要手段。因而发挥好教学反馈的功能,才能对教学活动起到应有的反馈、调控和促进作用。基于上述认识,突出了精简反馈环节在“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的调控作用。在精简反馈环节中,我们提出精简反馈环节的两个要求:一是反馈学生学习的薄弱点,二是反馈学生学习的共同问题。

为了实现对不同学生进行差异教学,我们在反馈环节中提出了精简性要求:针对性和代表性。针对性,就是针对不同学生学习的薄弱点进行反馈;代表性就是要挑取有一定典型性和“值得讲”的共同问题进行反馈。例,历史“讲练导”五环学案“精简反馈”教学设计:

讲课的基本要求篇7

摘要:课堂讲授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本文就课堂讲授对教师的要求,课堂讲授的步骤及关键要领,讲课的艺术等问题全面阐述。

关键词:讲课要领;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课堂讲授是指教师通过语言(口语、体态语)、文字板书和其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并培养学生非专业素质的教学活动,也是高校课程讲授中广泛采用的传统教学方法。其主要特点是课堂讲授以既定的教学内容为中心,有目的、有组织、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讲授与指导。学生是课堂讲授信息的直接接受者,教师通过与学生(群体)双向思维活动来实现教学目的。因此,课堂讲授不仅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还要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注重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提高综合素质。鉴于课堂讲授的重要性,高校课程课堂讲授,应由师德高尚、业务水平较高、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来承担。

一、课堂讲授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要求

1.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大纲,熟悉掌握讲授内容和体系,认真备好课。

2.教师要理清教学内容内在的逻辑关系,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3.教师要具备课堂讲授的语言能力,语言清晰、准确、简练、生动;语调、节奏适当。具有书写板书的基本能力,文字工整、图表清晰、大小适当、速度适中。

4.教师应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通过启发、案例、情景、探究、多媒体等方法和手段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活动,营造师生双边思维互动。

5.教师要具备组织、管理课堂的能力。

二、课堂讲授的一般步骤

高校学科、专业、课程繁多,但不同类型课程课堂讲授基本要求还是有相同之处,其一般步骤可参见下图:

其中,①、②、③是课堂讲授的准备阶段,④是具体实施阶段,前者是课堂讲授的基础,后者是课堂讲授的关键。课堂讲授的四个步骤只能按顺序进行,每一个步骤教师都应掌握关键要领。

(一)课前备课

课前备课既是备课环节最后一步,也是课堂讲授环节的起步阶段。课前备课是指讲稿(教案)写好后,在临上课前,进一步熟悉讲稿,对本次讲授的内容、教学方法在脑子中再回复一遍。

课前备课的要领主要包括:①进一步思考如何将教学内容和要求在本次课堂讲授中体现出来;②详细考虑讲稿中提出的教学方法,如何具体实现;③充分估计课堂教学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初定预案,做好相关准备等。

(二)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指在课前备课的基础上,为本次课堂教学作各种必要的准备。如检查教师本人的服饰仪表,是否干净、整齐、端庄等;教学用的教材、讲稿、学生名册、教具、多媒体课件是否准备妥当等。课前准备的要点是留有足够时间,以便及时走进课堂

(三)课前组织

课前组织是教师在上课铃响前5~10分钟时间提前进教室,一方面为教学做好准备,检查黑板是否已擦干净、多媒体设备是否已打开并能正常使用;另一方面利用这个时间与同学们广泛接触,增加了解,培养师生感情,并对学生就坐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为正式上课共同做好心理准备,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四)课堂讲授

课堂讲授是整个课堂教学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高校课堂教学一般是一次课二小节(每节45或50分钟),每次课堂讲授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节课开始用5分钟左右时间回顾上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并导入本次课堂教学的内容;第二节课最后5分钟简单小结本次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余时间可分两个时间段来讲授本次课堂教学主题内容,待问题展开后,要注重论、叙、板书间的节奏变化,把握内容之间的相互转换。每节课主题内容不宜超过30分钟,因正常情况下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不会超过30分钟,否则会引起学生听觉、视觉和思维疲劳。

三、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

课堂讲授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教师起主导作用。上好一堂课的因素是很复杂的,就教师而言,主要包括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品德修养、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实践经验、心理素质等;就学生而言,包括学生群体的文化基础、学习目的、态度、方法、习惯、兴趣等;就课程类型而言,理工类课程和文史经管类课程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从教学基本要求来讲,上好一堂课应达到如下要求:

1.教学目的明确。在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明确本次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在讲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必须将非专业素质教育内容融于课堂教学中去,真正做到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2.教学内容正确、准确、科学。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师讲授,学生正确理解、掌握教学内容来实现的。因此,教师在讲授中,概念、原理、定律、公式的阐述必须准确。同时还应介绍本学科(专业)前沿的科研成果和不同学派,注重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在讲授中把掌握已知和探索未知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

3.教学方法选择运用得当。要想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能够顺利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必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正确选择和灵活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是高校课堂讲授中采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都可称为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敬业精神提出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师从“主演”变成“主导”,强调学生的的“主体”地位。对于一些叙述性较强的内容可采取讨论法,引导并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相互讨论,探索问题的结论,既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学中还应贯彻“适用、够用、会用”的“三用”原则和根据学生素质基础和特长差异的因材施教理念。一次课绝不能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需要,机智灵活地改变教学方法,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4.课堂组织科学严谨。在规定的时间内和既定的条件下完成课堂教学内容是讲授最基本的任务。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严密组织、妥善安排本次课堂教学全过程,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发挥时间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科学严谨的课堂组织主要表现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群体双边关系的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合理选择,各教学环节间的无缝衔接和相互呼应等。

5.师生互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堂成功的课,最主要的标志是通过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本节教学内容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学生的非专业素质也得到培养和提高。

教师不但要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主动跟着教师的思路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探求问题,而且还要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通过动脑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把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储存在自己的大脑信息库中。因此,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质疑,通过质疑了解学生对内容掌握的程度;也可适当测评,通过测评了解学生对教师讲课的满意度。

四、课堂讲授中应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处理好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重点、难点的关系

课堂讲授中教学内容的组织应体现系统性,这是课程专业知识体系和学生认知规律要求所决定的。但大学课程教材分量多,而讲课学时有限,且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讲授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按教材内容系统无遗漏讲述。教材的系统性是书面的系统,是静态系统,而讲授系统应是课堂动态系统,是刺激学生大脑皮层兴趣点之间的联系。教材的系统体现在条理分明、层次清楚、按顺序展开;而讲授的系统则是知识点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突出知识重点和难点。因此,课堂讲授要处理好系统性与重点、难点的关系。

课堂讲授中突出重点,讲清难点是教学基本要求。课堂讲授的重点,一般应包括教材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

教材的重点较易确定,是指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部分。如教材中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有的教材已用标题或黑体字予以显明,教师在课堂讲授中要围绕这些重点来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提纲挈领,把握重点。

学生学习的难点是指学生难于理解掌握的内容和容易误解混淆的地方。难点应作为课堂讲授的重点,通过分析、比较和多媒体等手段,力求讲解清楚,深入浅出,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不发生误解。

一般而言,学生学习的难点往往也是教材的重点,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但并非教材所有的重点都是难点,可能有些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但不是重点。重点、难点内容讲述时,要放慢速度,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必要时可重复。因此,教师必须根据不同课程、不同章节内容的要求,区别对待,正确取舍。但课堂讲授中,要遵循突出教材重点,突破学习难点,抓住内容关键,理清逻辑联系,揭示内在规律,启发学生思维的原则。

(二)提高语言技巧 把握课堂节奏

教师在课堂讲授中,语言表达能力是基本功,必须讲普通话,教师要想讲好课,必须讲究讲课的语言艺术。根据高校教师课堂讲授的目的和任务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语言要注重思想性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天职。因此,教师在讲课时一定要注重语言的思想性,用语言去启迪心灵、陶冶情操、激励上进、引导成功。决不允许脏话、错话充塞课堂,杜绝有意或无意的精神污染。

2.语言要精确

教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讲授任务,必须要求语言精确。“精”要求语言少而有份量,切中内容、符合正题;“确”要求准确、恰切。教师讲课的语言若内容空洞、言中无意、脱离主题、语言表述罗嗦重复,“口头语”太多,学生肯定不欢迎,其表现形式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伏案而睡”。

3.语言要符合逻辑,注重启发

教师的课堂教学与一般演讲不同,通过语言(肢体动作及其他手段)除了让学生听明白外,还必须使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教材内在的规律,把握各章节之间的本质联系,运用逻辑推理方法来提示过程,引发学生思考。要求教师语言要富有逻辑性,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论述严密,让学生学习的思路跟着教师逻辑性很强的语言一环扣一环,达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的目的。如果教师信口开河,既无条理,又无层次,更无系统,杂乱无章,绝对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语言要生动,注重节奏

讲课语言的生动,与教师自身的知识面、语言水平、讲话能力和技巧有关。语言生动、风趣,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讲课语言要讲究节奏,不能平铺直叙、平淡乏味,应该是有高有低、有快有慢、抑扬顿挫、张弛有序、富有节奏感。语言节奏是指讲课时语音、语调的高低和讲话的速度。首先,语音要清楚流畅。教师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明快清晰的语音,能博得学生的好感。其次,要注重语调的抑扬顿挫。语调高低交迭,错落有致,不仅能刺激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增强学习兴趣,也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再次,讲话干脆,快慢适度。速度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而言,重点内容反复讲,加深印象;难点内容放慢讲,让学生理解掌握;一般内容简明讲,使学生了解概要。如果一堂课用一个语调,一个语速平铺直叙,只能使学生一片茫然,不得要领、听觉疲劳。另外,讲课过程中还应注意教学内容节奏的把握和时间节奏的合理分配,不要拖课,拖延教学时间学生根本无法听进去,也达不到教学效果。

(三)处理好传统板书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关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讲授语言生动、规范、清晰、简练外,板书板图也是必须借助的重要手段。文字、图表可配合语言共同聚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大脑(左、右)功能的共同使用。在课堂讲授中,传统板书板图的应用也是教师的基本功。板书板图的设计在备课时就应有周密的考虑。通常可将教室黑板按宽度方向分成三部分,前二部分各占宽度方向的五分之二,后一部分占五分之一,如下图所示:

上图中前两部分板书主要用于书写教学内容的主题部分,依内容展开的思路顺序书写,要求标题明显、书写工整、板图正确、大小适当。重要板图一旦确定位置后(一般安排在①左上角或②右上角),不要随便擦掉。重要的地方可用彩笔标明,以突出其重要性。第三部分一般用来随时提示重要内容的解释和拓展。板书可不必过于拘束,但必须清晰,不能凌乱。工整、完整的板书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层次和清晰的思路;正确、醒目的板图,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在下课前黑板上会留下本节课简要的讲授纲要,让学生一目了然。

随着多媒体(CAI)技术的日益成熟,在高校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广泛得到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从多层次、多维度、多视觉地展现教学内容,利用声、图、字、动画的共现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与传统板书相比,多媒体(CAI)课件能提高学习进度和效率。教师可将教学内容按多媒体制作技术制成课件,通过屏幕图像显示,具有形式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信息容量大、反映方式多的优势。特别是理工医农科某些课程要讲述工艺流程、工程结构、动态变化;经管文法类讲述事物本质、内在联系、发展趋势、创造情境等内容采用多媒体手段更加形象直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能滥用,形式主义地用,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科学、合理地选用,真正达到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效果。

现在不少教师正在努力学习多媒体制作技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课件应是动、画、声、字共显,图文并茂的画面。而现在不少教师只掌握了电子文档的制作技术,即将文字编辑后通过屏幕显示出来,显然达不到真正意义的多媒体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不少教师利用电子文档来完全取代传统板书,在运用多媒体手段讲授课时,只坐在计算机操作台上操作鼠标,既不看大屏幕,又不与学生交流,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用多媒体手段教学,达不到真正的教学目的。将传统板书与现代多媒体课件有机结合是有待教师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四)课堂讲授中教师的教态

课堂讲授教师除运用有声语言传递信息外,还应伴随相应的手势、表情、动作、眼神来强化表达效果。这种教学中的手势、表情、动作、眼神也是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不可忽视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讲课的基本要求篇8

1.明确《考试大纲》,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

《考试大纲》下发后,对其进行认真研读,明确其变与不变之处,对其每一个考点都做到心中有数,并带领学生逐一进行复习,做到基础知识复习全面、透彻不留死角。

2.课堂教学中注重了能力的培养。

夯实基础的同时,我们更是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图文信息转换能力、设计和解释实验的能力以及实际应用等能力的培养。(1)注重学科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进行归类和整理。复习中并没有墨守成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前后相关的内容整合在一起。这样既避免了复习课中对旧知识的机械回顾带来的枯燥乏味,又可以使得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掌握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2)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我们通过精选往年高考经典试题做为例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自主地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例题的分析常常以指导思维方法为主,使学生学会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突破点,而不是仅仅让他们知道答案,从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3)注重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高考试卷中要求用科学的语言表达占很大一部分,且学生失分主要也在这方面。所以,平时课堂教学中用语经常反复琢磨,并且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通过反复训练使他们学会用书本上的基本概念或标准的生物学术语来精确表达。课后我精心挑选习题让学生练习,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练习中关于表达错误的习题重点评讲纠正,有助于他们形成一种科学规范的表达意识。(4)针对有些学生的基础和能力相对较弱,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毅力、习惯等。因而平时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如表达方法、记忆方法、解题方法、复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这种指导渗入平时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反复不断地进行强化训练,使他们在学习上均有大幅度的提高。

3.重视讲评,提高效率。

对试卷的正确处理是强化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纠正模糊错误知识点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迁移发散等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因此,试卷讲评是提高生物复习质量的关键。一堂高质量的试卷讲评课往往能起到做几份试卷的功效。一堂好的习题讲评课,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还能学会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解决的方法。从教师方面,要讲出新颖,讲出质量、讲出个性、讲出实在;从内容上,要讲答案、讲题意、讲思路、讲方法、讲错因、讲联系、讲创新;从形式上,可以是教师讲、学生讲、师生互动讲。

二、复课中的不足

1.注重基础、回归教材做的仍然不到位。

在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对课本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复习、归纳与总结,要求学生关注教材中的所有内容,包括练习和旁栏。但总是有一部分学生以教辅材料取代课本、陷入题海中不能自拔,题目毕竟只是为了考查某些内容而出的,只要基本内容清楚了题目再变也会得心应手。新课标下,要求更多的是如何应用基础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必须做到注重基础、回归教材。

2.对课本中的重点知识、主干知识、考试热点的延伸与拓展不够。

例如2011年生物第32题对自由组合定律的考查,要求层次较高,属于综合应用能力,学生用课本知识只能解决关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特点,而该题涉及到的是四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问题,因此,学生对此题感到束手无策。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在讲清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特点的同时,对多对性状的遗传进行归纳与总结、拓展与延伸、得出其比例特点,那此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今后复课中的建议

1.依纲靠本,夯实基础。

按照考纲坚持全面覆盖的原则做好每个考点的复习工作。下大力气狠抓基础知识的讲解,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透彻。因此,必须以考纲为方向,以课本为核心,以老师的讲解和引导为重点,对课本知识进行全面而有序的梳理整合,细而全且要要求到位。

2.攻重难点,关注热点。

在全面系统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应该做到重点突出,难点攻破。注重分析、强化、变通。我们除了要留心考纲中变化的内容外,更要关注不变的内容,因为不变的内容才是精髓,在考试中处于核心、主干地位,应该将其列为复习的重点。同时,学有余力的时候,应适当关注社会生活生产科研中与生物学相关的热点,并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必要的了解其应用,这对提高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将大有裨益。

讲课的基本要求篇9

以新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求真务实,探究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法与学法,落实好新课程的理念,突破以基础夯实与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争取在20xx年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二、复习依据

1、内容

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某某卷)文科综合》考纲、人教版教材为依据。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历史新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主要素材;考试大纲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三个依据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2、命题

新课改下的高考是正确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与理念,反映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特点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

20xx年是某某省新课改后的第某年高考,因此应认真研究其他新课改地区的高考试题,通过“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知识,引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从而在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达到有机的统一。

三、复习方法

1、时间安排: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培养基本技能。

3、主要任务:以教材为主,进行单元内小专题复习,夯实基础,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在此基础上向深、广度扩展,结合现实,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搞好单元过关,精选习题,精讲精练,及时讲评,并且每节课力争留出时间让学生记忆一些重点知识,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巩固。

4、方法: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单元内小专题式进行,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测试,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采用读、讲(听)、练、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读书:利用正课时间,明确目的和要求,按照学案,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读书,在此基础之上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第二环节——讲(析):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基本史实,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历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知识并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同时,要针对考点进行知识扩展,教师最好做到精讲多练,讲重点,要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

第三环节——训练:在课时复习结束后,要选取典型试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可采取一课一小练(当堂训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后,必须核对答案,分析总结。通过典型题目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四环节——讲评:包括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自评。每一单元测试及模块测试后教师要重点讲评,教师在讲评练习和试卷过程中,要特别留心解题方法的讲评,从而减少解题错误,提高应试能力。

一轮复习侧重点在于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既包括具体史实,也包括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也属于这一范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贯彻“全、准、新、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大纲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规律的理解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和巩固;“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启发我们必须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察很细致,于细微处方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四、具体要求

(一)瞄准高考,落实课程新理念,转变课堂模式。

1、改一讲到底,不训练学生能力。

调动学生参与,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老师重在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层次和指导思维方法;边讲边练,这样才能做到训练及时、训练充分

2、改只有知识教学,没有材料教学。

高考无题不材料,如果课堂不进行材料教学,学生就不能形成材料处理能力。

3、改只有纯知识的梳理、分析,没有解读高考考点及其要求。

每堂课都应有高考的考点解读、考题回顾、考情预测和模拟训练。以高考的感觉和要求去指导教与学。否则这是严重的教学不到位,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高考考的许多是老师讲不到的,需要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单凭老师讲授是培养不出来的,需要在训练中参与和培养)

(二)落实常规

1、认真备课。

认真编写教学案,优化整合,既有专详,又有高考链接、材料教学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

2、分层教学。

知识的深浅是有层次的,思维的发展是按层递进的,学生的素质也是有层次差异的,因此实行分层教学,梯度推进,中下等生能接受,上等生能发展,全体学生皆都能得到提高。

3、作业检查。每天应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并进行批改或检查,关键在于督促学生在课后练,巩固和深化知识,这是落实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

4、周考月考。知识巩固和思维深化,除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外,还须通过周考、月考去强化。周考、月考也是我们教学时段要检查的内容。要强调的是,周考有的改为周练,练不如考,考对学生的压力感、速度训练和答题规范养成远远超过练。其次,不管练习、周考、月考,有练有考就必须讲评。只有讲评,学生才能明确自己的错误,思路才能得到升华。

5、自习辅导。晚自习读历史是历史学习巩固一个重要的时间保证,但要学生读历史,就必需历史老师能下班辅导。历史老师晚自习下班辅导,有利于学生释疑解难和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还会对学生学习历史产生感情压力和督促作用,这自然有利于历史知识的巩固。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2 一、本学期主要是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复习:

1、高三近现代史的章节基础和专题复习;

2、历史大专题复习及热点透析;

3、考前练习

二、学生分析(双基智能水平、学习态度、方法、纪律)

1、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学习态度、上课纪律方面做的比较好。

2、在材料分析、解题方面还有所欠缺。

3、在知识的'整合上,普遍出现思维混乱局面。

三、教学目的要求

1、对世界史做一个比较透彻的分析和理解

2、对历史做一个比较恰当的整合,注重专题知识

3、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每星期的文综考试,使学生适应文综考试

2、不定期的进行抽测,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

3、进行针对性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教学进度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3 一、教学时间安排

1、2月份完成选修3、4的复习

2、3--4月完成二轮复习

3、5月初--中旬进行热点复习

4、5月中旬--5月底:回归课文,落实课文基础,尤其是课文中的习题

5、6月初,对做题方法的总结(课件已做好)

二、复习框架

1、选修3、4

给学生提供知识结构以自学(这是高二学习的内容,学生比高一时要重视,因此,知识结构相对完整),重点帮助学生实现能力目标部分,配以自编练习。

2、二轮复习

共分13个专题,每个专题4节课。做如下安排:第一节课,按政治、经济、文化、人物、战争、改革、遗产等子目要求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第二节课,教师根据一轮复习中学生体现的知识盲点做查漏补缺和拓展延伸。第三节课,讲评配套练习。第四节课,讲评历史组集体汇编相关新题和经典题目,重点是选择题。

3、热点复习

与政治学科的时政相结合,引入历史,对热点进行剖析,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时政,学以致用。

4、回归课文

每年高考都有4--8分的考查点来自课文的非正文部分。利用课文提供的相关材料,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又培养学生的阅读材料的能力。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4 第一轮复习结束后的学情 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初步做了基本知识的细化和深化。但是当题目是切入一定的历史阶段,涉及到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时,普遍出现了存在答题不全、思路放不开的现象,从而影响得分不全。还表现下列问题:

1.基础知识概念,内涵掌握不到位,制约了学科能力的提高。

2. 审题做题技巧不熟练,做题能力有待提高。对复杂材料的的解读这一关依然薄弱。 从平时测试来看,部分学生不适应综合测试的题量,掌握不好答题节奏。忙于做题,不求质量,审题不够深入,答题不够全面,书写不太规范,这些现象要通过实战训练,及时调整,才能胜任高考。

转眼间距离高考只有九十多天了,为了更好的做好高考复习工作,第二轮复习计划如下:

一、复习指导思想

1. 第二轮(第二学期)进入专题复习与综合考试相结合。要精选专题,紧扣高考内容,抓紧高考热点与重点,授课时脚踏实地,讲透内容;通过测评,查漏补缺,既提高解决综合题的分析与解题能力,又能调适心理,使学生进入一个良好的心理和竞技状态。

2.加强学习,研究,注重学生、教材、教法和高考的研究,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

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考试中历史科备考方法和措施,认真研究近几年高考历史试卷,树立以教研求发展,向教改要质量的思想。

3.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和管理。做到“精细化的备课,精品化的授课,精选试卷”的要求。还要充分发挥各位历史教师的群体智慧,特别是有高考经验的教师。大家分工合作,多研究,多交流,既要集体备课又要主要配合不同班的差异,因材施教,根据历史科的特点,切实做到“一天一小练,一周一大练,一月一综合测”。这可以使学生提高解题能力,积累临场经验,发现问题,及时寻找补救措施,强化复习效果。

4、做好辅导工作,作为科任,要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努力提高课堂复习效率是高中历史复习的指导思想。通过历史复习让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学好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基能,以及其中的历史思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历史的信心。注重团结协作,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素质,全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考试指导纲要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注重历史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抓好教材与课程目标中要求把握的历史对象的性质和处理历史问题的基本常用的历史思想方法;如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分类讨论、类比与推理等,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以不变应万变,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历史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法,奠定必备的“四基五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运用历史的意识和能力,奠定学习历史的能力,使历史科的复习更加高效优质。

二、教学目的要求

1.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核心,“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和网络结构,细致领会教材改革的精髓,把握通性通法,逐步明确教材对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准确把握考试说明,在整体上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重要的定义定理不但要掌握结论,还要掌握相关历史的思想方法,做到宏观把握,微观掌握,注意高考热点,重视历史的应用和历史思想方法的渗透,以拓宽历史知识的广度来求得知识的深度。

3.因材施教,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构建新的认知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4.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科学设计教学方法。

三、教法分析和教学具体措施

1.不孤立记忆和认识各个知识点,而是将其放到相应的体系结构中,在比较、辨析的过程中寻求其内在联系达到理解层次,注意知识块的复习构建知识网络。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解题技能,注意基本概念、基本公理和定理、公式的辨析比较,灵活运用;力求有意识的分析理解能力尤其是历史语言的表达形式,推理论证要思路清晰、整体完整。

2.学会分析。首先是阅读理解,侧重于解题前对信息的捕捉和思路的探索;其次是解题回顾,侧重于经验及教训的总结,重视常见题型及通法通解。

3.高考试题将课本知识进行了综合性处理,即在知识网络交汇处命题,因此在复习时,不但对每个知识点要掌握,还要注意知识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

4.以“错”纠错,查缺补漏,反思错误,严格训练,规范解题,养成“想明白、写清楚、”的习惯,注意思路的清晰性、思维的严谨性、叙述的条理性、结果的准确性,注重书写过程,举一反三,及时归纳,触类旁通,加强历史思想和历史方法的应用。

5.协调好讲、练、评、辅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复习中讲、练、评、辅的时间追求历史复习的最佳效果,注重实效,努力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和效益;精心设计教学,做到精讲精练,不加重学生的负担,避免“题海战”,精心准备,讲评到位,做到讲评试卷或例题时:讲清考察了哪些知识点,怎样审题,怎样打开解题思路,用到了哪些方法技巧,关键步骤在哪里,哪些是典型错误,是知识逻辑、方法、心理上还是策略上的错误,针对学生的错误调整复习策略,使复习更加有针对性,加快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率。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5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教学模式,增强历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能力,从而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以课本和课程标准为基本,充分研读考纲,从整体上把握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加工教材,理解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基本的历史发展脉络.

2、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分析,综合,比较,迁移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问题的能力.

3、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基本的史学方法去认识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年轻人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理解国家大政方针制定的历史依据及其正确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4、加强教研,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精选习题.

5、进行有效知识落实,把课堂上的基本知识做为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6、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秀率,平均成绩和及格率上有明显提升.

三、高三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高三教学,复习的整体把握和详细计划及实施措施,对高三只是有大致的阶段安排与复习进度,对每一阶段的教学和复习目标,复习策略和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没有细致考虑,这种计划的盲目性,必然导致教学的盲目性,质量提高的盲目性.

2、教师没有对大纲,考试说明进行详细研究.大纲中对知识掌握程度有明确要求,考试说明中也有明确的考核目标和要求,并有详细的解读说明,教师只是在想当然的去教学.

3、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效率低下,对于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及新理念缺乏学习和实践,课堂中仍习惯于教师一讲到底,教师累,学生睡,效果差,成绩低.

4、课堂教学中缺乏针对性,高三教学没有高三的特点.高三复习课,绝大多数教师都在就知识讲知识,缺乏深层分析,只是知识的简单罗列,对主干知识把握不到位;学生理解只偏留在表面上;不能把握历史整体框架,历史基本线索,学生所学的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

5、缺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近几年高考命题思路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学科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基础,以大纲,考纲为指导,以课本为本,注重基础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来统领知识.

6、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还习惯于只讲知识,不讲方法,学生不会主动学习,结果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而没有太大的成效.

7、缺乏对习题的筛选和高考试题研究,很多学校给学生发了很多资料,让学生自己去做,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也不是很好.

8、缺乏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热点,重点问题的联系的能力,只是单讲课本上的知识,一遇到解决实际问题就无从下手,不能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

四、采取措施

1、从整体上考虑和制定教学复习计划,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实施.在计划的制定中要有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以及具体措施,评价,时间安排,内容安排等内容.

2、在每轮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针对近几年高级的命题特点和历史课实际,一般采用三轮复习法.

第一轮复习主要是抓课本知识落实,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详读课本,围绕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形成内在的主体结构网络,在记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理解.

第二轮复习主要以主干知识为中心,以专题的形式,对历史知识重新加以梳理和加工,走出课本,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不能把每节相关知识简单列出来放到一起,要重点分析,归纳出历史发展规律,教会学生学会把握规律,得出启示,提升学生纵横比较问题的难力.

第三轮:依据考纲,重新梳理课本,查缺补漏,教师少讲,让学生自己进行,并适当地进行综合练习.

3、要认真研读大纲,考纲和考试说明.应该说,考试说明是依据大纲制定的,大纲是作为整个高中教学的依据,而考试说明只是为了高考的需要而定的.做为备考来讲,应该以教材为依托,全面复习,对考试说明没有列出的内容不必过分深究.高考题目大体上分两部分,一部分考查对基本知识的分解,另一部分考查较为深层次的能力.前者与教材关系较紧密,但不会是直接照搬教材的某一部分内容,后者基本上是教材内容的拓展.因此,依托教材不等于捆死在教材上.

4、提高课堂效率,做好知识落实.对于历史课来讲,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应重点讲清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讲清梳理历史脉络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加工整理知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总结出基本的历史规律,得出结论.知识落实要做到"四清",把课本知识的记忆放在课堂上,在习题练习上,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5、适当练习.在每一轮复习中都要有适当练习,但选题一定要注意层次性和代表性,切忌陷入题海战,在讲题中一定要针对学生问题去讲解,并不是单纯的就题讲题,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让学生能窥一斑而知全貌.另外,选题尽量选一些新题,不要过于陈旧,学生会在新题新情境下愉快的做题,效果更好些.注意主观题的检查与落实.

6、要处理好学科之问的关系.不能在复习时一味单干,应适当穿插些两门学科知识,适当串串门,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就养成基本的文综思维习惯,同时也有利于本学科的学习.

五、时间安排

1、第一轮单元复习(20xx年2月-20xx年3月中旬)

20xx年2月-3月中旬选修一、选修三

2、二轮专题复习(20xx年3月下旬-4月底)

3、三轮:回归书本、查漏补缺、综合训练、考前指导(20xx年5月-6月)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6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教学模式,增强历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能力,从而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以课本和课程标准为基本,充分研读考纲,从整体上把握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加工教材,理解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基本的历史发展脉络.

2,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分析,综合,比较,迁移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问题的能力.

3,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基本的史学方法去认识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年轻人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理解国家大政方针制定的历史依据及其正确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4,加强教研,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习题.

5,进行有效知识落实,把课堂上的基本知识做为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6,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秀率,平均成绩和及格率上有明显提升.

三,高三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高三教学,复习的整体把握和详细计划及实施措施,对高三只是有大致的阶段安排与复习进度,对每一阶段的教学和复习目标,复习策略和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没有细致考虑,这种计划的盲目性,必然导致教学的盲目性,质量提高的盲目性.

2,教师没有对大纲,考试说明进行详细研究.大纲中对知识掌握程度有明确要求,考试说明中也有明确的考核目标和要求,并有详细的解读说明,教师只是在想当然的去教学.

3,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效率低下,对于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及新理念缺乏学习和实践,课堂中仍习惯于教师一讲到底,教师累,学生睡,效果差,成绩低.

4,课堂教学中缺乏针对性,高三教学没有高三的特点.高三复习课,绝大多数教师都在就知识讲知识,缺乏深层分析,只是知识的简单罗列,对主干知识把握不到位;学生理解只偏留在表面上;不能把握历史整体框架,历史基本线索,学生所学的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

5,缺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近几年高考命题思路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学科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基础,以大纲,考纲为指导,以课本为本,注重基础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来统领知识.

6,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还习惯于只讲知识,不讲方法,学生不会主动学习,结果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而没有太大的成效.

7,缺乏对习题的筛选和高考试题研究,很多学校给学生发了很多资料,让学生自己去做,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也不是很好.

8,缺乏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热点,重点问题的联系的能力,只是单讲课本上的知识,一遇到解决实际问题就无从下手,不能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

四,采取措施

1,从整体上考虑和制定教学复习计划,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实施.在计划的制定中要有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以及具体措施,评价,时间安排,内容安排等内容.

2,在每轮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针对近几年高级的命题特点和历史课实际,一般采用三轮复习法.

第一轮复习主要是抓课本知识落实,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详读课本,围绕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形成内在的主体结构网络,在记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理解.

第二轮复习主要以主干知识为中心,以专题的形式,对历史知识重新加以梳理和加工,走出课本,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不能把每节相关知识简单列出来放到一起,要重点分析,归纳出历史发展规律,教会学生学会把握规律,得出启示,提升学生纵横比较问题的难力.

第三轮:依据考纲,重新梳理课本,查缺补漏,教师少讲,让学生自己进行,并适当地进行综合练习.

3,要认真研读大纲,考纲和考试说明.应该说,考试说明是依据大纲制定的,大纲是作为整个高中教学的依据,而考试说明只是为了高考的需要而定的.做为备考来讲,应该以教材为依托,全面复习,对考试说明没有列出的内容不必过分深究.高考题目大体上分两部分,一部分考查对基本知识的分解,另一部分考查较为深层次的能力.前者与教材关系较紧密,但不会是直接照搬教材的某一部分内容,后者基本上是教材内容的拓展.因此,

依托教材不等于捆死在教材上.

4,提高课堂效率,做好知识落实.对于历史课来讲,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应重点讲清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讲清梳理历史脉络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加工整理知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总结出基本的历史规律,得出结论.知识落实要做到"四清",把课本知识的记忆放在课堂上,在习题练习上,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5,适当练习.在每一轮复习中都要有适当练习,但选题一定要注意层次性和代表性,切忌陷入题海战,在讲题中一定要针对学生问题去讲解,并不是单纯的就题讲题,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让学生能窥一斑而知全貌.另外,选题尽量选一些新题,不要过于陈旧,学生会在新题新情境下愉快的做题,效果更好些.注意主观题的检查与落实.

6,要处理好学科之问的关系.不能在复习时一味单干,应适当穿插些两门学科知识,适当串串门,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就养成基本的文综思维习惯,同时也有利于本学科的学习.

附:高三教学进度及考试安排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时间:11.3—11.4

内容:中国古代史(全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时间:1.29—2.4

内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下册)

春节放假时间: 时间: 2.12—2.25

第三次调研测试: 时间:3.26—4.1

内容:全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

专题复习及 时间:4.1—4.30

第四次调研测试:

综合训练 时间: 5.1—5.30。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7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完成《世界近现代史》下册教学及进行第二、三轮复习。第二轮复习加强专题综合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思维分析能力;第三轮复习(高考之前),查漏补缺,挖掘潜能,深化知识。

二、学情分析:

本届文科学生的情况不容乐观,历史基础知识很不扎实,理解运用能力较差。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讲与练的方法及效益,成为专题与整体复习中的一大挑战。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每星期进度平均为6个课时左右,授课时间为16周。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中国古代史》选修、《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册和《世界近现代史》上、下册的基础知识,并进行专题复习。

2.要求学生掌握教材内容中的历史基础知识,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教学,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正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4.认真学习教学大纲,研究新课程,不断关注高考动态,扎扎实实抓好本届高三历史复习工作。统一复习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各项评析工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努力,力求完成各项指标

四、总体措施:工作计划

1.加强集体备课,将其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就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节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有关重点难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材料的选择、用什么方式呈现给学生加强合作研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2.认真搞好试卷评讲课。针对高三后一阶段训练量的加大,如何提高试卷评讲课的功效关系极大。每次训练做到有练必批、有练必评。让学生在训练中感悟命题的意图,明确复习目标;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评讲后的追踪训练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切实提高综合训练的效率。

3.、精练、精评。在广泛搜集资料基础上试题,难题、偏题要放弃。而且每练必改,每练必评,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并根据练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讲课的基本要求篇10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专家学者呼吁在低年级开设《专业导论》课程[1-3],部分高校也开始尝试开设《专业导论》课程[4-6]。然而,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却面临着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专业导论》课程教材的缺乏。统计学《专业导论》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虽然有一些统计学导论图书,但是它们作为《专业导论》课程教材并不合适,也就是说统计学《专业导论》课程教材的缺乏是开设统计学《专业导论》课程遇到的首要问题,也是任课教师遇到的棘手问题。

本文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就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编写的必要性、编写原则、编写方法和内容架构方面谈一些感悟和认识。

一、编写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的必要性

讲义是对所讲授内容撰写的总体概要含义,通常可以看作是教师为自己授课需要而编写未正式出版的、可供学生使用的教材。对于缺乏合适教材的统计学《专业导论》而言,编写讲义就显得尤为必要。

1.编写讲义是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体现。开设统计学《专业导论》旨在使低年级(尤其是大学一年级)学生初步认知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发展变化、应用领域、社会需求等情况,培养学生专业认同感,激发学生学好统计学专业的信心,教育学生做好学业规划。教学大纲是课程内容、体系、范围和教学要求的基本纲要,是编写教材或讲义的主要依据。编写讲义要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要体现培养目标的需要。要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要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必须精心编写讲义。没有讲义,统计学《专业导论》的课堂教学就面临着讲什么、怎么讲的尴尬局面,谈不上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也保证不了能够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

2.编写讲义是撰写教案和课堂讲授的需要。教案是教学实施方案,课堂教学需要教案。撰写教案是教学的基本环节,其依据是教学大纲、教材或者讲义、教学进度计划等。由是可见,写好教案离不开教材或者讲义。对于缺少教材的统计学《专业导论》课程,编写讲义是书写教案、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缺少不得。

3.编写讲义是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和依据。如果没有讲义,那么,这就意味着学生缺少了课程学习资料,听过课以后就不能很好地“温故而知新”,这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从学的角度来看,编写讲义也是应该和必要的。

二、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的编写原则

讲义是为教学服务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工具。编写讲义不能信马由缰,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编写讲义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讲义内容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的需要,要吻合教学大纲的内容安排。这是实现课程设置目标的基本要求。不同院校的统计学专业各有特色,其《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不尽相同,需从各自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编写有各自院校特色的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

2.编写讲义要遵循科学性原则。讲义中的每一章节、每一段、每一句话、每一个图表公式、每一个数据,都需要字斟句酌,要客观、正确、准确,要实事求是。要注意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不能不加考证而随心所欲地编写。

3.编写讲义要遵循创新性原则。编写讲义本身就是一种创造、一种创新,在这个创造、创新的过程中,不能因循守旧,要有所突破。一是讲义内容要结合实际,有新意,比如统计应用部分,不仅要介绍统计的宏观应用领域,而且还要结合学生身边的一些实例说明统计的应用,让学生感到统计不是高深莫测、“虚无缥缈”的学科,而是实实在在的、有用的方法论。二是讲义的语言逻辑要规范、严谨、清晰,不使用晦涩难懂的语句,可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说明问题。三是讲义章节可适当扩充以弥补课时较短、无法讲授的缺憾。

4.编写讲义还要遵循渗透统计思想和方法的原则。统计思想和方法是统计的灵魂,在编写讲义中要自觉地将统计思想和方法渗透到相关内容之中,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统计思想和方法意识,为统计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的编写方法

编写方法是编写讲义的方法要求,是架起编写原则和编出讲义的桥梁。编写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也要讲究一些方法。

1.查阅文献法。统计学《专业导论》没有现成的教材可资借鉴,编写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又不能没有参考资料,要获得编写资料,就必须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对查阅的文献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筛选出合适的有用素材。

2.专题编写法。讲义不同于一个教案,而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涵盖的内容丰富,包括统计学的起源、发展、应用、趋势和统计学专业的成立、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这些不太可能集中于一个主题进行叙述,分类、分专题编写就是自然要求。

3.分工讨论法。编写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是件复杂的事情,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一般需要若干人分工合作、专题研讨、修改加工。即便是一个人主笔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也需要咨询其他相关人员并进行研讨,从中吸取营养,借鉴好的意见和建议。

4.实践检验法。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不是编写一次就完美无缺了,不可避免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才能检验讲义的优劣,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才能进一步改进讲义的编写质量。

四、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的内容架构

基于上述编写原则、编写方法以及近年来的教学体会,这里给出编写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的内容架构。

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分七个专题,具体为:第一章,统计学的历史发展及其社会地位;第二章,统计学的主要内容、分类及其应用;第三章,统计学基础;第四章,统计思想;第五章,概率统计学家;第六章,统计学研究进展;第七章,统计学前景展望与学业规划。

这七个专题,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构成了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的整体。通过这七个专题的讲授,学生普遍感到对统计学的认识由原先的片面变得全面了,由原先的模糊变得逐渐清晰了,由原先的感性变得更加理性了,增强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勇气和信心,基本达到了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

统计学《专业导论》的开设是个新鲜事物,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统计学《专业导论》课程教材缺乏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编写讲义的必要性、编写原则、编写方法和内容架构,希望为编写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善林,潘轶山.专业导论课――一种全新而有效的大学新生思想教育方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4).

[2]杨晓东,崔亚新,刘贵富.试论高等学校专业导论课的开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

[3]杨玉民,孟宪梅,王海修.对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认识[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28(3).

讲课的基本要求篇11

1研究背景

教与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是矛盾的统一,进行教学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思考,动手练习,才能把数学知识、技能真正学到手,并转化为能力。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素质、接受思想教育的根本途径。

2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2.1精讲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

精讲不只是少讲,当然更不是不讲,也不是快讲和略讲,过去教学中存在的满堂灌,照本宣科,把着讲、枯着听,以及把教材内容嚼得很烂很细。精讲是教师传授知识、点拔迷津的桥梁。随着新课堂教学的改革,精讲具有以下特性:

2.1.1精讲要体现针对性

课堂教学中的精讲,是在学生掌握一定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具有一定指导性和概括性的讲授活动。起点要求较高,切忌平铺直叙,面面俱到,而应有详有略,详之精练,略之恰当。要根据学生的现状恰当地选择精讲方式,体现精讲的针对性,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抓住关键,强调连接点,归纳总结。对于课本中所涉及的一些概念、性质、命题、公式、法则等,凡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或者理解有困难的,还得由教师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准确的讲解,有些甚至须详细的讲解,学生才容易接受,正确掌握,才能做到面对全体,使大多数学生都听懂弄通,这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精讲。

例如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中的关键词句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两条直线”。讲授时要着重说明平行线是反映直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条直线是平行线;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可让学生观察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也不相交;通过延长直线使学生理解“不相交”的正确含义。这样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推敲、变更、删减,使学生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这些关键词句不可欠缺,从而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

2.1.2精讲要突出科学性

在精讲过程中,要根据数学知识的结构层次来合理安排精讲内容。要突出精讲的科学性,是学生在逐步理解,强化和系统掌握的基础上,实现由知到能的心理过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基础知识,按照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面对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适当分配时间,既加强“双基”,又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教学层次分明,使课堂教学井然有序,严密紧奏。

2.1.3精讲要抓住重点

根据教学要求,在基础知识教学方面,应抓住知识形成过程的分析,基本思维方式的归纳,突出促进学生个体内部知识结构的重新组合与知识体系形成这一精讲要点。如应用题教学重点要抓住基本数量关系,基本解题思路和基本思想方法,促进学生对基本思想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的形成。教师的精讲须力求做到精讲方式的针对性和精讲内容的科学性的最佳结合。以强化学生认识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具体内化阶段,提高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体系对进一步具体运用的价值,这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

2.2巧练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数学课堂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巧练,巧练能使学生更加巩固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地指出,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有难度,难易适度。要有一定课堂基本练习和稍有变化的习题,也要有一些综合练习和富有思考性的习题。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2.2.1巧练要有目的,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关键来设计练习,习题要有代表性,典型性,串联性。能够说明问题,总结规律,举一反三,不宜过多,要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巩固题要为本教学内容服务,练习要抢在知识遗忘之前。对于基础层次的不同,可以把练习分为“必作”,“选做”,“加深”三种类型,让学生选择练习,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做基础性作业,让学生从中找到规律;对于基础好的应以创造性学习为主,启发举一反三,发散思维,对知识点经过横向联系,让学生在质疑解惑中发展能力。

2.2.2巧练形式要多样化,多角度

针对学生喜新、求趣的心理特点,巧妙多练,把口算、笔算,集体练和个体练有机结合起来,判断、选择、填空、解答、计算和操作形式多样,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形式灵活,通过不同角度多练,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2.2.3巧练要遵循认知规律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从模仿到变形,从单项到综合,题目的编排归纳必须循序渐进。做到起点低,台阶密,坡度小,逐步加深。当学习一个新的内容之后,应该让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练习,进行消化、初步掌握和会运用,而在一单元或者章节的教学中,也应组织一些以练习为主的习题课,进行专门的训练。

讲课的基本要求篇12

《机械制图》是一门概念抽象难懂、知识关联紧密,基础理论系统,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制图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正投影的原理、特性与应用;由空间立体到平面图形、再由平面图形到空间立体的想象转换;之间的关系繁纷复杂、交织错节,给讲授和学习带来了十分的困难。但也不难发现概念是该课程的本源,抓住了概念就抓住了课程的根本。

一、讲清讲透概念的本意、夯实学习课程的基础

概念的本意就是概念所表达的事物的本质,也可以理解为事物的原本含义,或者说就是事物的本身。概念讲授的成功与否将决定整门课程讲授的成功与否,讲清讲透概念的本意,是对该课程讲授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对教师授课要求的最底线,也是对该课程讲授的根本要求。

怎样才能讲清讲透一个概念的本意呢?首先要求教师对概念有一个完整透彻的掌握,清楚概念的本意,清楚要讲授的概念在本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清楚要讲授的概念在本教科书中的定义内容,以及学生群体之前是否对本概念有所接触,接触到的定义内容与本教科书定义的内容有何异同,研究采用怎样的定义内容来定义如今的概念,研究概念的从前、现在与今后,研究所授概念与其他概念和知识的关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简单、易懂、专业、发展、提升的原则,讲授所要讲授的概念。

例如在讲授“视图”这一概念的时候,可首先将其定义为“物体的正投影,就称为视图”。解释为“按照正投影的原理绘制出来的图形,就是视图”;由于我们的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很差,只进行上述的讲授,恐怕会有许多同学难以接受和掌握,必须通过具体的举例和例题的演练,才能将“视图”这一概念表达清楚,易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

与此同时,还必须进一步讲清楚,“视图”这一概念的“模糊”性,也就是具体意义与广泛意义的矛盾性。即“视图”的广义是指所有应用正投影原理所绘制出来的图形,如基本视图、剖视图、断面图等;其狭义是根据使用的场合不同而具体的所指也有所不同,要举例说明,有时是指正投影而言,有时是指基本视图而言,有时是指剖视图而言,有时是指断面图而言,有时是指某个设备的整体图纸或部分图纸上面的所有图形而言。至此,“视图”这一概念算是讲清也讲透了,但还要经过一定的练习和消化过程,学生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并掌握与使用这一概念。只有讲清讲透了概念,才能保证学生掌握并正确使用概念,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夯实学习课程的基础。

二、联系并区别概念、牢固概念知识的系统性

不同概念的本意,是对不同事物本质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独立特性,是相互区别的;但不论什么样的概念,都是对大千世界不同事物某一组元的定义,而不同事物组元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密切的有机联系,把握这些联系与区别,是认识世界掌握世界的关键,是学习和掌握课程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例如,“投影”与“正投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同的本意,是相互区别的;但同一系统的事物组元,两者又有着自然的内在的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显然在两个概念的构成要素上又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是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我们必须弄懂的事情。

讲课的基本要求篇13

从2008年9月开始,新疆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新疆农二师八一中学是划片区招收的二批次生源,面对生源区学生的实际情况,自2010起我校大力推广从河南永威学校学来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以抓基础,重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改革既是一次机遇,同时也是一种挑战。我们的高三数学复习必须围绕“高效”这两个字做文章。一个概念的复习、一个题目的选取、一种方法的产生、一堂课的设计、一次作业的布置、一次测试的规划等等,都要问一问是否有效?有效程度究竟有多大?“有效教学”可以体现为三个关键词:一是有效率,二是有效果,三是有效益;我们认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它可以体现这个衡量标准,即三个90%:⑴本节课90%以上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⑵本节课所学内容90%以上学生能掌握。有了每一节课的两个90%,就能保证教学的最终质量,也就是第三个90%——高考时,90%以上学生都能取得合格以上的成绩。前两个90%只是评价一节课教学效果高低的前提,还不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全面标准。因为一节课的好坏,除教学效果外,还应有其他方面的内容。但保持一个较好的教学效果,是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达不到这个基本要求,其他方面的评价就没有意义了。

二、复习设计理论依据

1、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已经学习了必修1-必修5的所有必修内容,掌握高中数学所有要求的基础知识,各种数学思想都在同学们心中扎根,改练的题也练了不少了,各种题型都基本见过了,但学生缺乏系统的梳理,对知识的综合处理能力需要好好锻炼。因此,在高三的第一轮复习中主要以复习基础知识,处理基本题型为主,不要求学生处理过多知识的综合题,不能一味的搞题海战术,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建构,培养读题审题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因此采取“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

2、从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来看,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因此,在高三的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参与。学生对基本知识都应学过,关键是唤起他们的记忆,再者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学会单个知识的灵活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自己体会数学思想,养成数学思维习惯。数学复习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去实践,所以总体思路不做不讲,做了不全讲,一部分人会的老师不讲,学生讲(兵教兵),都不会的也不讲,讲了等于白讲。

3、从教育论方面来看,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造力和批判力,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刚好体现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利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能真正达到课堂的高效性、学生都能紧张的进行学习,并且学生在课堂上就体会了知识,完成了作业,真正达到给学生减负。

三、复习攻略

考试大纲是高考的风向标,是复习备考的依据。从理论上讲,凡是列入大纲的知识点都在高考考察的范围之内;从操作上讲,考点有“变”和“不变”之分。变的是那些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的,不变的就是“必考点”。数学共计133个知识点,41个核心考点。研究《考试说明》,既要关心《考试说明》中调整的内容,又要重视各个版本《考试说明》的比较,只有对《考试说明》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才能进一步明确复习教学的要求,发现高考命题的变化方向。而对高考来说,无论怎么考都离不开基础知识,所以结合本校高三学生的实际情况谈谈“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在新课改下的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的实际操作。

首先要宏观把握复习内容。第一轮复习抓基础,重视课本知识的重现,注重抓基本知识点的落实,力求知识点的全面覆盖;同时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力求数学知识体系的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其次,要按计划进行复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高三开学前我们利用三天时间,将近两年的高考题做详细的分析,哪一题考什么,怎么考。然后做出高三第一轮复习计划,严格按计划执行。同时还要制订出学生的四清计划,要规划到每个月、每周、每天要完成的查漏补缺任务,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对学生要制定出四清制度,每节课都严格按“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的操作流程。课堂上只有学生重视了,从学习中感受到了压力,再将压力变成动力,数学学习也就成了一种习惯,一种乐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将当天内容练习结束,不把作业留到课后,课后都是学生自由学习做题时间,少了老师的约束,科目的限制,他们可以因需要学习,才能实现真正体现轻松学习,乐在其中。

最后我们年级备课组做到了五个“坚持”:坚持集体备课,坚持每周一清,坚持先学后教,先做后讲,坚持每月一测,坚持错题改错。

坚持一:集体备课;我们文理各自集中在一起,把大家对每一单元知识点的认识,对大纲的理解,对研究高考考题的见解都汇总起来,形成资源共享,然后都到各自班级内去实践,最后汇总各自的单元反思成。为周清做准备。

坚持二:每周一清;根据大家反馈的问题,总结的内容,利用周五晚自习对本周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点,统一轮流出题,进行周清。目的要求学生对各单元基础知识务必掌握,不要形成恶性循环。

坚持三:先学后教,先做后讲;对于知识点从来不老师先讲再让学生做练习,我们都是让学生自己先看书完成知识点梳理,再对学生不会的,进行提示点拨,对于习题课,试卷讲评课等课型,一定让学生先做(一个班总有学生做哪怕会一点的题)这样对基础好的学生是一种锻炼,还能让大家相互欣赏,相互成就,将德育渗透到课堂。试卷评讲从不全讲,会的不讲,有部分同学不会的就让会的讲,而对大家都不太会的注重思维的引领,让学生自己读题,审题,抛砖引玉。绝不代替学生。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