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教学要求实用13篇

五年级语文教学要求
五年级语文教学要求篇1

这是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决定的。语言是一种工具,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我们更应该强调语言工具的功能本质,即表情达意。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各类文章,特别是诗、词、歌、赋、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其中无不蕴含着作者对人、事、物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态度,无不以情动人、以情寓理,这是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与数理化等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区别。欲使语文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愿望,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以情动人,教出情味。不论是教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文章,抑或是教说明文或议论文,都应该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作者的憎爱之情、褒贬之义,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和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在阅读中激励学生思维

这是阅读思维的情境性所决定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规律与其他学科有根本的不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则是直接通过语言训练来实现的。用语言教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语言本身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或凭借,更主要的又是教学内容。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过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要求阅读教学尤其是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必须贯彻情境熏陶、激励思维的原则,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色、情态、情节、场面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

三、在阅读中联系学生生活

作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的语文,是听说读写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与人们交际的需要密切地联系着。所以,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也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使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特别是读写听说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如一位教师讲《落花生》一课,针对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选材难这个问题,自始至终围绕作文选材进行讲读,使学生认识平时留心观察和勤于积累是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一堂课讲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四、在阅读中选好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使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段;品读课文――走出课文,扩展视野。从中看出,“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五、在阅读中重视口语艺术

五年级语文教学要求篇2

本次课标修订有五大重点。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英语课程中的渗透;二是确立人文性与工具性;三是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深化;四是坚持语言运用的核心理念;五是要求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科学控制课程容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课标在哪些方面做了修订?

在二级和五级的语言知识的学习标准中,分别明确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如单列出小学阶段应该学习的语音项目、语法项目、功能项目和话题项目,减少了小学阶段需要学习的话题范围。调整部分语言技能的目标要求,如减少了一级和二级语言技能标准中学唱英文歌曲和歌谣的数量,将表演英文小话剧修改为简单的角色表演,将二级目标描述中的“说”的要求中的“语调达意”改为“语调基本达意”。同时,还删除了话题项目中的植物、玩具等话题以及数量、时间等相关意念;调整和删除了文化意识标准中的部分内容,如删除了五级文化意识标准中的“了解英语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服饰和穿戴习俗”,“了解常见动植物在英语国家中的文化涵义”,“了解自然现象在英语中可能具有的文化涵义”。将原来的“了解英语国家中的个人隐私习俗”调整为“了解英语国家中的人际交往习俗”。

小学一级二级的目标中作出以下调整:在一级语言技能标准的“读写”要求中,增加了“能模仿范例写词句”;在二级标准“说”的要求中,增加了“能就日常生活话题作简短叙述”;将二级标准“写”的要求“能模仿范例写句子”修改为“能根据图片、词语或例句的提示,写出简短的语句”。

《二》人教版小学英语修订版教材解读

8月19日下午,人民出版社的曹洁老师针对《人教版小学英语修订版教材》给我们做了详细的解读。

一、教材修订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1、以《义教英语课程标准》为依据

2、遵循语言规律与语言学习规律

3、保持原有材料的特点和优势

4、适当降低难度,加强基础性

5、充分考虑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

二、新修订教材与原教材有什么区别?

1.微调教材整体框架。主要是各册教材的单元顺序,话题有所调整,学生用书最后的词汇表加上了音标,便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自学。

2. 调整了单元内部结构。三年级增加了一页start to read,综合复习a、b部分的知识,同时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四年级的对话板块调至词汇板块之前,提倡在语境中学习词汇;五、六年级的let’s start 取消,与三、四年级一样采用蝴蝶页情境图,呈现本单元的核心词汇与句型;四、五、六年级的单元内容均有所减少,12页换成10页;各年级教材中的文化内容渗透于话题中学习。

3. 调整语音教学安排,字母教学提前到了三年级上册,同时渗透了语音学习。

4. 强化了阅读教学,增加了可读性、趣味性的阅读内容,增加了三年级的阅读量,便于三、四年级的衔接。

5. 加强了写的训练。字母书写提到三年级上册,单词书写提到三年级下册,为更高年级的单词、句子书写打下基础。

三、如何把教材修订精神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五年级语文教学要求篇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47-02

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落实《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关键在于严格幼儿教师的培养、准入、培训和考核机制,深化幼儿教师的教育改革,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培养、培训质量,这要求幼儿师范类院校要针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作为我国一线幼儿教师培养主要渠道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具有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要紧紧围绕课程这一学校教育的核心,努力使课程系统中的各个因素都能发挥职业教育功能,其中,课程内容的职业化建设是实现课程整体优化的关键环节之一。

一、现行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是由过去中等和高等幼儿师范教育的课程叠加而成,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门类众多,容量过大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招收初中起点的学生,进行专科层次的教育。为了弥补学生高中文化的缺失,学校开设了大量的文化补偿和专科通识教育类学科;为了塑造学生从事学前教育的理念、技能、实践能力,开设了众多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类学科。虽然这种内容结构适应了幼儿教师“通才”教育的特殊性,但也造成了学科林立、内容繁杂、总量过大的问题。

(二)结构不合理,系统不科学

现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的内容体系采用必修课唯一、课堂教学主体、显性课程主导的形式,缺乏必要的选修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忽视学生的选择和个性;文化和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主要移植于高中和专科的课程内容,采用分科设置课程,体系庞大,挤压了专业教育类课程的开设空间;课程内容系统忽视横向的通联关系和纵向的领属关系,学科各自为战,内容彼此阻隔、互不贯通,没有达成一致的职业教育价值指向,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和“渐进式”梯度结构。这种“结构性”的问题淡化了职业教育的“色彩”,难以形成课程系统的整体教育合力,职业教育的实际效果不理想。

(三)内容陈旧,定位不准确

现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的课程内容主要移植于过去中等和高等幼儿师范教育,未建立起具有“五年制”特色的教材体系,存在着课程内容陈旧,学科教学内容定位不准确、不统一, “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原理阐发、轻案例和实际运用”等问题严重,不利于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的职业化建设框架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不同于培养理论型、研究型人才的学前教育本科,它主要是面向幼儿园教育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这种特定的人才规格定位决定其课程内容应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因此,其课程内容的构建必须确立“实践能力本位”的思想,采用职业教育的理念,讲求“工学结合”和与未来岗位的对接,打造课程内容的实践性特色;必须适应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注重专业文化、理念、态度和专业技能能力的培养,打造课程内容的专业教育特色;必须考虑学前教育专业“通才教育”的特殊要求,突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广泛性和基础性,打造全面教育特色;必须体现其高等师范教育的属性,做到人文课程与科学课程“两结合”,坚持学生人文和专业素质“双培养”,围绕着“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两个方面进行课程内容建设,打造素质教育特色。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的职业化建设要充分考虑幼儿园教育的实际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文化基础课程内容在满足“ 广泛、必需、够用”的基础上,突出工具性和基础性;专业理论课程内容以职业素养持续发展为目标,突出理念化和实践性;专业技能课程内容以幼教岗位实际需求为指向,突出语言、艺体、保育教育等职业核心技能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要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进行全面启蒙教育的要求,构建“文化奠基、理念引领、应用为本、技能先行”的模块化课程内容体系。基于上述认识,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职业化建设的框架应包括文化基础与应用课程、专业技能与应用课程、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三个课程板块,各板块由相互贯通学科集群组成,采用“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活动课程并存”的课程设置形式。

(一)文化基础与应用课程内容板块

此板块由三个学科集群构成。首先,需要对现行课程中的文化补偿和专科通识类课程内容进行压缩整合,由分科设课转化为综合学科设置,为专业课程开设预留更大的空间。其次,对文化学科内容进行专业化改造,嵌入职业教育功能,文化基础学科与应用性学科并行开设,以发挥其文化奠基和专业教育的双重功能。

1.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与应用学科集群。把高中文化补偿课程中人文类学科(历史、地理、政治等)和专科通识教育课程中的思政类学科以及其他门类社科类知识压缩整合,突出知识的基础性和系统性,综合为“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学科,与“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学科相互融合,横向贯通,并行开设,实现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在学前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有机结合。

2.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与应用学科集群。把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与其他自然科学知识整合为“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学科,与“幼儿园科学、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学科并行开设。

3.学生成长指导学科集群。把幼儿教师礼仪、就业指导、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教师职业道德与认识、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学习方法指导、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内容整合为“成长指导”学科,缩减周课时,拉长学程,伴随并指导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

以上三个学科集群均为必修课程,应在后两年学程中适当添加文化选修课程,如大学语文、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以及国学、文学名篇阅读等,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专业技能与应用课程内容板块

具有过硬的职业技能是实用型幼儿教师的重要标志,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的专业技能与应用课程是核心课程。此板块构建要遵循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讲求内容的系统性和相对独立性,必须提供技能训练的程序和原理性知识,必须与相应的教育方法学科内容结合,使学生明确每项技能“怎样做”“为何做”“怎样用”;要根据幼儿教师职业的需要,把语言、艺术、教育教学技能等技能的训练作为重点,把综合教育技能渗透到一般专业技能训练中。本板块主要由六个学科集群组成:

1.汉语言学科集群。“文选与写作”“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幼儿文学” “听话与说话” “普通话等级证书辅导”“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语言文学基础与应用主干学科依次全程开设。其中“文选与写作”放在在一、二年级,“现代汉语基础知识”放在三年级,“幼儿文学”放在四年级,“听话与说话”放在前三个年级,“普通话等级证书辅导”放在四年级,“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放在五年级。同时,把“朗读、讲故事”以活动课程的形式全程开设,使之形成以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和实际应用为主线的语言课程系统。

2.外国语学科集群。与上同理,本集群由“实用外语语法与语音”“外语基础”“外语阅读”“外语口语与听力训练”“少儿外语教学法”等主干学科组成。其中一年级开设实用外语语法与语音,二、三年级开设外语基础课,四年级开设外语阅读,五年级开设少儿外语教学法,口语与听力训练课全程开设,以突出外语口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3.音乐学科集群。围绕着幼师生音乐素质综合性要求和音乐素质生成的规律,音乐课程内容应由音乐理论和基本素质的培养逐步过渡到技能的训练和实际应用。开课的顺序大致为:一年级开设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形体与舞蹈基训;二年级开设声乐基训、和声与键盘、现代舞蹈;三年级开设歌曲演唱(儿童和美声、民族、通俗歌曲)、键盘器乐弹奏与合奏、民族与国外舞蹈;四年级开设童声合唱与指挥、键盘即兴伴奏、少儿舞蹈与创编,五年级开设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把音乐欣赏、小器乐演奏、非键盘乐器演奏、音乐编导、播音主持、晚会组织等作为音乐选修拓展课程。

4.美术学科集群。一年级开设美术基础(素描、水粉、速写)、书法;二年级开设图案、国画;三年级开设简笔画创作、手工制作;四年级开设手工美学与美术欣赏、幼儿园环境设计;五年级开设美术教学法。把摄影摄像、舞台设计、手工染绘、形象设计、服装设计课程作为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美术专业技能的广度。

5.现代教育技术学科集群。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是幼儿教师的一项重要技能,应把计算机技术与专业应用对接起来,在前四个年级依次开设计算机操作基础、课件制作、电脑美术、电脑音乐制作等学科。

6.体育学科集群。体育舞蹈、韵律操、体育游戏、器械类活动、幼儿园体育教学法等课程与大学生体育教育内容并行开设,以达到增强学生的体质、服务幼教职业的双向目标。

(三)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板块

学前教育理论主要包括学前心理学、幼儿卫生保健基础、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心理学、幼儿园游戏理论与实践、幼儿园课程、家庭教育学、幼儿园管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等主干学科;专业实践课程主要包含教育见实习、教育调查、教育模拟实践等活动类型。

塑造学生先进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和实际岗位工作能力是本集群的教育目标,教育理念和岗位实践能力形成的前提是理论学科教学与专业实践活动的高度融合,要将两个类别的学习内容穿行,紧密结合。具体做法是: 学前心理学与幼儿心理观察测量、幼儿心理健康调查等实践活动穿插,幼儿卫生保健基础与卫生保健见实习活动穿插,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心理学与幼儿园教育见实习、幼儿教育调查、幼儿园参观等实践活动穿插,幼儿园游戏理论与实践、幼儿园课程与幼儿园教学见实习、游戏见实习、模拟实践等活动穿插,幼儿园管理与幼儿园或班级管理见实习活动穿插,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与定岗见实习结合,家庭教育学与家庭教育观察调查活动结合。

为了使理论与实践课程更加紧密地结合,应大力开发校园合作课程、幼儿园特色教育课程、幼儿教育实践模拟课程、学前教育时事以及与职业资格证书匹配的教育训练课程。同时,应适当开设中外学前教育史、教育统计与测量、当代幼教改革与实践等选修课程。

[参考文献]

[1]邵长媛.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5(5).

[2]戴军.关于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3).

[3]杨丽华.建构五年制学前教育大专课程体系的思考[J].昆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报,2011(2).

五年级语文教学要求篇4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应用型英语类专业人才的需要,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了加强对高职高专院校英语课程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委托,成立了《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项目研究组,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办学宗旨、培养目标与模式、专业设置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细致和广泛地研究,同时参照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制定了《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这一文件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把能力培养具体到“侧重职场环境下交际能力的培养”,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目标的制定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还承担了制定“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设置规范”的任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设置规范”体现了社会对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设置与教学质量的要求,对统一、规范和提高英语类专业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该专业设置规范涉及六大要素:目标要素、内容要素、条件要素、时间要素、评价要素和管理要素,这些要素的具体标准为实际教学工作提供了指导性建议。

五年制高职英语教育作为我国高等职业英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高职高专英语专业设置规范,并结合自身实际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积极构建五年制高职英语教育教学体系,对于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五年制高职英语教育教学体系构建要素分析

按照现阶段国内教育体制,五年制高职英语类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5年。按照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目录,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包括应用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和英语教育四个专业。五年制高职英语教育教学体系涉及众多因素,总结归纳如下:

2.1 培养目标要素

培养目标要素之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我国的外语教育主要立足于培养三种人才:从事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各类教师、从事对外交流工作的翻译,以及从事外贸、外交等相关领域的人才。进入新世纪以来对于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外语专业要面向社会多元化需求和多元价值取向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外语人才。人才培养的类型也是多样的,既包括研究型也包括应用型和复合型。五年制高职英语类专业培养方案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能力和知识等方面的需求,依据其培养技能型英语人才的定位,确立其专业培养目标:五年制高职英语教育旨在培养能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较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较强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必要的人文知识,具有较强的相关行业基本操作技能,能熟练使用英语从事外事接待、经贸业务、涉外旅游和基础教育工作的应用型英语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要素是五年制高职英语类专业设置与教学的根本,其他的教学要素要围绕这一根本任务开展。培养目标的确立进一步明确了“外语+专业”的培养模式,使英语与某专业知识相结合,培养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这个语言工具,从事该专业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2.2 课程设置要素

外语教育怎样培养人关系到教育实践,涉及外语教育的模式及其教学内容。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根据不同行业对英语能力的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课程内容,以“学生为本”开展语言实践和专业实践。

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课程设置分为1-3年级基础阶段,4-5年级专业阶段。基础阶段的课程设置应进一步夯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是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在此其中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高年级阶段的课程设置应突出专业英语知识的培养,逐步把英语教学的重心从基础英语向职业英语转移,帮助学生熟悉专业词汇特点,句法结构和语篇特征,把五年制高职英语定位在学生和社会所需要的专门用途英语上,培养学生的职场英语交际能力。

五年制高职英语类专业教学是一个四元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技能实训课程(相关特色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基础、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育等;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指传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课程,例如高级英语(精读)、英语阅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文学等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也可称为专业核心或主干课程,结合各专业的专业特点,开设相关的应用、商务、旅游、教育领域方面的课程,如文秘英语、会展策划、外贸单证与实务、旅游英语、幼儿英语教育等;技能实训课程根据专业发展方向,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适应相关行业、企业的岗位需要,设置核心技能课程,通过校内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等形式实现职业技能的培养。

2.3 课堂教学要素

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包括五个方面: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五个方面构成了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要素是完成教学内容和实现教学目标的保障。教学要素包括教师、教材和教法三个部分。

2.3.1 师资条件

开设五年制高职英语类专业应有一支稳定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和严格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师资队伍包括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外籍教师。专职教师应具有高等学校教师任职资格,本科以上学历,主干课程主讲教师应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各门专业主要课程应设置教学基层组织(教研室、学科组)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担任负责人,负责教学教研等教学具体工作的落实。外聘教师至少应具有中级以上职业技术资格和丰富的行业从业经验,有正事聘任手续并相对稳定,担任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外籍教师应具有一定的从教经验,了解中国文化,具有国内任教资质,以英语为母语或官方语言的欧美籍人士为宜。

2.3.2 教材选用

教材作为课程的化身、教学目标的物化体和教学质量评价的依据,在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目前,国家审定出版发行的各类高职高专国家规划教材达数十余种,有的是国内自编的,有的是中外合编的,有的是引进后加以改编的,教材的内容都紧扣《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各有特色,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些教材当中真正适合五年制高职这一层次的却寥寥无几,很难开展因“材”施教。

因此,本着以实用、速成的理念,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语言素质为目标,根据高职高专英语教大纲的要求,结合五年制高职英语类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编订出版五年制高职大专系列教材势在必行。教材可涉及听力、口语、阅读等诸方面,采用新颖的体例、完整的结构和富有时代性、趣味性及实用性的内容进行编订,为教学内容提供充分、恰当、适用的语言材料。

2.3.3 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将任务型教学与互动式教学模式相结合,构建交互协同的情景和适合自主学习的语言环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语言技能的训练在专业学习中得到延续,培养学生职场英语的交际能力。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让学生通过执行课堂教学任务促进语言学习,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语言基础设定相应的教学任务。各组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实际使用目标语,运用各项语言技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应尽力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条件,使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互动和交际,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际,提高使用英语的机会,并在使用中掌握英语。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学生个体给予支持和鼓励,提供如何开展小组互动协同的策略培训,例如怎样有效进行提问,尤其是进行开放式提问;怎样请求对方给予解释和帮助;如何更好地修正表达方式的错误或不恰当,促进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此外,应积极组织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实践平台。

2.4 教学管理要素

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教学管理能够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团队的凝聚力,监控教学各个环节的落实,及时掌控教学一线的动态信息,加强教学教研活动的跟踪指导。

要设立专业教学管理机构,制定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教师考核制度、教师评聘制度、学籍管理制度、成绩考核制度、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设立年级办公室和专业系办公室,由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分别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进行教学管理,按照教学大纲制定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学期教学计划、学期授课日历及课表、使用教材目录。

2.5 教学评价要素

在实际教学中,要掌握各层次的教学进度,了解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必须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根据现代外语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英语课程教学评价应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形式,应以评价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为目标。

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应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在评价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和考核成绩评价。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习阶段和不同的实践活动设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考核内容上要突出知识技能的应用,测试的设计应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突出真实场景下的语言知识应用能力和思辨能力的考核。考核形式可采用口试、笔试、案例分析、撰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进行,直接考核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成绩的具体评价包括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以及实训测评等。

3.教育教学体系的应用与特色创新

五年制高职英语教育教学体系是为了加强对培养方案、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和指导,规范英语类专业设置,推动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性,确保教学质量稳固提高。

五年制高职英语教育教学体系对推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不断改革具有指导意义,是规范专业设置和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标尺,体现了社会对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作为五年制高职英语类专业的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在实际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要以此为标准,规范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进行,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职业教育能力,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技能应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的特色就是要突出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来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作为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当讲师和工程师双重角色,因此学校要制定教师发展规划,加强英语教师在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学习与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提高自身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可根据本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到相关行业、企业进行实践,丰富行业知识,积累专业实践经验,提高职业教学能力,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

学校可根据区域经济对人才能力、素质、文化和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适时调整教学安排,增加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和企业特色的教学内容,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要的合格技能人才。西安外国语大学高职部应用英语专业在执行《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设置规范的过程中,较好地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在教学实践中突出自身和企业特色,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企业要求和学生就业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构建以文秘、会展和商务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学习文秘模块、会展模块和商务模块的核心课程:文秘实务、文秘英语、秘书档案管理、办公室设备操作与管理;会展策划、会展英语、会展实务;外贸函电、商务礼仪、公共关系等专业核心课程,了解中英文秘书和会展策划专员行业发展的趋势,系统掌握中英文秘书和会展策划专员及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学生通过参加秘书工作环境的模拟演练;展览会实施方案策划、展台的设计、布置及调整;职业形象设计与训练等实训活动,进一步加强专业实践训练,并取得相应的上岗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例如国家秘书职业资格五级证书、计算机办公自动化NIT证书、翻译专业资格三级证书、托业桥四级(五级)证书。应用英语专业通过语言实践和专业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学生毕业时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英语人才的需要,顺利进入相应的企业就业,获得了企业和社会的普遍认可。

4.结语

五年制高职英语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是由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的性质决定的,也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格局的要求。通过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教学过程的指导、监控、检查和评估,采用科学的教学管理,从而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安晓灿,周龙.与时俱进,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外语,2010(4):4-7.

[2]贺雪娟,刘黛琳,闵阅.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设置规范要素分析[J].中国外语,2010(4):8-11.

[3]李宇明.中国外语规划的若干思考[J].外国语,2010(1):2-8.

五年级语文教学要求篇5

语言运用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一个学生只有在情感态度,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五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才具备真正的语言运用能力,只有达到课标要求的五级标准,才能完成义务教育设定的阶段性目标。语言学习只有渐进性和持续性的特点,语言能力的真正形成需要一个相对长期的积累、实践和运用的过程,为此,课程从小学三年级起到初中三年级进行了五个级别的整体的设计,旨在体现小学、初中各学段课程的有机衔接和各学段学生英语能力循序渐进的发展特点,保证英语课程的整体性,渐进性和持续性,以保证学生能够合理、稳步、扎实、持续的取得进步。

课标中对总目标的五个组成部分的分级要求讲解的很清楚的。本人根据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谈谈如何理解课标对组成总目标的五个总要素的一部分分级要求的个人的见解。

1、情感态度指的是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在二级要求里有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在五级要求里有要学生能体会英语学习中的乐趣,能主动请教,勇于克服困难,对于这一方面本人认为兴趣是任何学习的第一老师,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矫正他们的学习动机,接着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回答问题对的要给与表扬,考试考好的要给予奖励,这样能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育他们的合作精神、让他们阅读会引起思想共鸣的文章,挖掘教材中的心理素材,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引导。

2、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以及用于表达常见话题和功能的语言形式。当然学生对于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的掌握是随着他们年纪的递升,对他们的等级要求也逐步上升到五级要求。在语音和词汇的教学上,本人是按照课程的等级要求,尽可能多的使用原声磁带来教学,在教学上遵循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和潜移默化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的,把英语词汇记住是大多数中下的学生最困难的事情,因而本人认为从起始年级开始就要把音标的教学真正落实,同时和这部分学生多交流,对他们进行咨询,理解他们在记词汇上的困难,并加以解决,同时和家长经常沟通,让家长在家里帮忙督促学生,这样双方用力效果更佳。而对于语法教学上,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本人是尽可能自编一些口诀,使较难理解的语法概念和用法一听就明,学生乐意学,记起来也轻松。

3、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在五级标准里对听的能力要求之一是能听懂接近自然语速的故事或叙述,理解故事的因果关系。这对初中生来说是个很难得挑战,因而培养学生的听力是至关重要的。本人训练学生的听力是在“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读书教学中,让学生跟着原版录音读,让学生认真地模仿地道英语的语音、语调、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为听力训练打下基础。“说”、“读”和“听”是紧密联系的。朗读为开口说英语做准备,而只有听多了,听准了,才会说的自然流畅。在口语训练时要十分重视课前准备的语言材料与课堂中的情景创设相融合。在课堂上为教学语言材料创设一定的语言情境,能使学生就像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感觉到所学英语的真实性,从而自觉地进行口语表达活动。在汉语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要训练学生的口语,我认为还是应该把握课堂时间,即使时间再紧,还是要腾出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在设定的情景下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进行两两对话或三人以上的对话,之后再对他们的交际活动进行点评,纠正他们对话中的不足之处,久而久之他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自然会慢慢提高。英语写作练习是个长期的过程,就像滴水成河一样,英语写作是循序渐进,不断练习,不断积累的过程。

五年级语文教学要求篇6

一、确保公平:小升初的教育体制

德国小学共有四个年级,进入三年级后,教师会观察学生具备哪些优势,并将这些优势与不同的中学入学条件进行对比。5月初,所有四年级的学生将会获得升学证书,这张证书不仅记录学生四年级各学科(德语、数学、本地风土人情与常识、手工、艺术、音乐、体育等)的成绩,还会对学生的社会行为与学习行为作出评价,并对适合学生的中学学习道路作出评判。

如果学生的成绩不够进入其理想中的学校,可以通过参与目标学校所开设的尝试性课程来展现自己的能力,测试合格者依然能进入心仪的学校。该课程通过书面和口头两种考查方式对学生的德语和数学能力作出综合鉴定。

从小学四年级升入中等学校五年级没有特殊的条件,原则上人人都可升学;升入实科中学五年级需要德语、数学、本地风土人情与常识三门课的平均成绩为2.66或者更好(最高分为1),否则需要通过尝试性课程测试;升入文理中学五年级需要上述三门课平均成为2.33或者更好,否则需要通过尝试性课程测试。如果学生尝试性课程的成绩不理想,但学生父母一再坚持的话,也可以被录取到希望就读的类型的学校。

二、因材施教:3种不同类型的中学

(一)中等学校提供以实践为导向的知识

中等学校的年级分布为五年级至九年级,大多数学生在九年级毕业后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职业学校和企业)。中等学校除了为学生提供基础的普及教育之外,还与职业学校合作进行职业培训。如果中等学校的学生在五年级和六年级成绩较好,即德语、数学和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达到2.66或者通过录取考试,那么他们在升入七年级后会进入特殊的班级(M7),到十年级(M10)时参加中级阶段毕业考试,最终获得和实科中学与文理中学学生同样的中级阶段毕业资格。中级阶段毕业之后,学生将有机会就读专业高中,甚至最终获得高校入学资格。

巴伐利亚州的中等学校具备以下特点:

?S通过3个方向(技术、经济、社会)强化学生的职业规划,并与职业学校、地区机构等进行合作;

?S按照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的教育标准将学生引导到中级阶段毕业;

?S以班级为单位提供模块化或个性化的课程。

(二)实科中学提供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基础知识

实科中学的年级分布为五年级至十年级,为学生提供基础的普及教育,为学生将来的职业选择和学校再教育奠定基础。教师教授学生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能力与技巧,为他们日后踏上工作岗位提供必要的支持。此外,学生从实科中学毕业后可以继续深造,获得高校入学资格。

实科中学有3个培养方向:一是数学、自然科学和机械,职业发展目标是与之相关的工作;二是经济,职业发展目标是经济和管理工作;三是外语、艺术或社会学,职业发展目标是文化、艺术及社会类工作。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学校从七年级开始为学生有针对性地安排学习重点,但这不意味着学生将来只能从事该职业方向的工作。除了各培养方向的必选课程,学生还要学习其他课程。

实科中学毕业相当于中级阶段毕业。要想获得该毕业资格,需通过十年级末巴伐利亚州统一举办的考试。如果学生德语、英语、数学科目的平均成绩达到3.5,则可以就读专业高中。就读专业高中两年后即可参加专业高中毕业会考,若继续顺利完成十三年级的学业,亦可参加普通高中毕业会考,从而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如果学生想要升入文理中学,则需要通过导入年级的学习,以确保在参加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前能够有足够的第二外语能力。

(三)文理中学提供深入的普通教育

文理中学的年级分布为五年级至十二年级,提供深入的普通教育,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抽象的和善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并且为他们将来在高校学习或者就业做准备。

文理中学的学生至少要学习两门外语。第一门必修的外语科目从五年级开始学习。根据各学校的情况,学生可选择英语、拉丁语或法语,从六年级起还可再选择其一作为第二外语。另外,在语言类文理中学,学生从八年级开始还要在希腊语、西班牙语、俄语或者意大利语中选择一门作为第三外语。十年级开始,学生还可以选择一门新的外语,放弃之前的第一或第二外语。

文理中学向学生提供内容广泛的、适用于所有职业方向的课程计划。该计划合理考虑了语言类、数学及自然科学类、经济及社会学类、艺术特色类等不同领域的培养方向,其中,提供前两类课程计划的学校较为常见。在顺利通过高中毕业会考后,学生将获得普通高校入学资格。没有通过高中毕业会考的学生在完成十年级学业后将自动获得中级阶段毕业资格。

(四)三类学校的个性化援助

所有的中等学校、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都会为五年级学生提供个性化援助。这种援助课程旨在实现以下两个目标:一是对于成绩略差但基本能够适应本类学校要求的学生,通过援助课程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达到学业要求;二是对于中等学校和实科中学中成绩较好的学生,援助课程将帮助他们升入更高一级的中学。

三、实事求是:客观的升学证书评语

德国中学分流和分层教育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是其体制,即每一条求学之路都不是“死胡同”,只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学生就可以转入另一种类型的学校。例如,学徒工可以成为工程师,学手艺的人也可以成为知识分子。因此,家长和学校考虑更多的是学生适合哪一类学校,而不是一定要进入哪所学校。社会追求的是“因材施教、实事求是”的风气。在此背景下,小学教师根据真实情况撰写学生升学证书的评语,并为学生的行为评定等级,同时按照不同的档次给学生判定分数。家长不会因为分数的高低而给予教师压力,教师也无需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而弄虚作假。

下面是德国小升初升学证书评语的几个实例。

例1 社会行为评语

XX同学能够愉快地融入班集体。他乐于助人且值得信赖。班级同学很愿意与他合作,他能够目标明确地在团队中合作完成任务。他的平和和乐于助人使其得到同学们的g迎,与同学交往没有任何障碍。他遵守大家约定的谈话规则,能够令人信服地给出自己的观点。总体而言,社会行为表现为“优”。

例2 社会行为评语

XX同学基本能够和班级同学融洽相处,愿意与她喜欢的同学交往,如果其他同学请求她的帮助,她也愿意提供帮助。她能够遵守同学们共同制定的游戏规则,和喜欢的朋友合作。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她通常能展现自己的责任意识,尊重其他同学的兴趣,避免争吵。总体而言,社会行为表现为“良”。

例3 社会行为评语

XX同学基本能做到乐于助人,但是对于交给他的任务还不能令人放心地完成。他比较难融入班集体,几乎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他能够较好地处理问题,通常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对于同学间制定的游戏规则他可以较好地遵守,通常能够令人信服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总体而言,社会行为表现为“中”。

例4 学习行为评语

XX同学对新的教学内容充满了求知欲,课堂上能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总能目标明确且独立顺畅地完成,偶尔有点小粗心。总体而言,学习行为表现为“优”。

例5 学习行为评语

XX同学上课认真听讲,对新的教学内容充满了兴趣,但课堂发言不太积极。在学习中他常常有自己的小技巧,能够认真完成作业。他能够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碰到问题会明确向教师询问。总体而言,学习行为表现为“良”。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发现德国小升初升学证书的评语有如下特点:以鼓励学生为主,突出优点,但大多数学生的缺点或不足也会被明确指出,获得“优”等评价的仅是少数。

五年级语文教学要求篇7

1.确定研究对象以及内容选择

小学阶段的1~3年级作为低年级阶段,4~6年级作为高年级阶段,考试是检验学业成绩的重要手段,语文和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基础课程。本研究选择了小学语文和数学作为研究科目,学业成绩来自2014年贵州X县按课程标准的要求统一命题、统一组织的期末考试成绩。X县农村学前教育缺失,可能导致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存在着对学校生活的适应问题,为了避免此因素的不良影响,更准确地了解X县小学生的学业成绩,选取了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的成绩。为了确保所选的样本具有代表性,随机选取了X县3个镇上中心小学和3个村小一共6所学校作为样本学校,每一所学校随机抽取一个班级的学生成绩,三年级抽取了341人的成绩,其中城镇小学193人、村小148人;五年级抽取了398人的成绩,其中城镇校212人、村小175人。

2.对研究结果的分析

(1)对抽取学校的学业成绩进行总体分析

①三年级学生数学、语文两科成绩的总体分析

通过对成绩的分析发现:第一,三年级小学生的学业成绩不良,数学的平均成绩是53.4分,合格率(及格率)是43.73%,学习较差(成绩低于40分)的学生为44.73%;第二,学生之间的数学成绩存在较大差距,成绩分化比较严重,最高分为93.5分,而最低分为4.5分;第三,学业优秀者数量很少,只占总人数的0.153%。X县小学三年级56.27%的小学生学业水平没有达到国家数学课程目标的要求。语文的平均分是61.84分,优秀率(成绩大于等于90分)是0.53%,学业不良(成绩低于40分)的学生为33.42%;最高分为95.5分,而最低分仅10.5分,仅有56.57%的三年级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不难看出学生之间的语文成绩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学生成绩分化现象比较严重,但相对于学生数学成绩来说,语文成绩较好些。而从成绩的分布来看,三年级学生成绩分化比较严重,数学、语文两科的最高成绩和最低成绩之间的差距较大,分别是89分、85分。

②五年级学生的数学、语文两科成绩的总体分析

五年级数学的平均成绩是44.37分,优秀率(成绩大于等于90分)只占了实际参考人数的0.29%,学习较差(成绩低于40分)的学生占58.82%。显而易见,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数学成绩偏低,29.4%的学生没有达到课程标准最基本的要求,学生之间的成绩存在较大差距,成绩较差的学生比例大,成绩分化比较严重,最高分为92分,最低分只有4.4分,教学质量不容乐观。同样,语文平均分61.7分,优秀率(成绩大于等于90分)是0.58%,学习较差(成绩低于40分)的学生占18.52%,最高分为93.5分,最低分为10.5分,只有61.7%的小学五年级学生基本上达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最基本要求。总的来看,小学五年级数学、语文两科的偏科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学生成绩的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其数学、语文两科的最高成成绩和最低成绩的差距分别是87.6分和83分。

(2)不同类型学校的学业成绩的分析

①对小学三年级不同类型学校教学质量差异比较

城镇小学和村小三年级语文、数学成绩的合格率分别是61.8%、48.2%和59.87%、44.5%,平均成绩分别是71.8分和50.25分、63.4分和49.1分,这两种不同类型学校之间学生的平均成绩差距在20分左右,城镇小学和村小的三年级学生学业成绩存在显著差异(语文成绩P=0.02,数学P=0.04),村小学生不论是数学还是语文有一半多的学生学业不及格。城镇小学和村小三年级数学和语文的优秀率仅为0.2%、0.12%和0.32%、0.18%,数学和语文低分的比例(

②小学五年级不同类型学校学业成绩差异比较

无论城镇还是村小,五年级的数学成绩均未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小学五年级城镇学生与村小学生数学和语文的平均成绩56.7、58.1和68.2、60.1,但是不同类型学校的五年级学生成绩没有显著差异(语文成绩P=0.1,数学P=0.09)。城镇和村小五年级的数学和语文优秀率仅为0.17%、0.15%、0.3%、0.21%,及格率也很低,分别是55.1%、58.2%和65.2%、61.3%,城镇小学数学平均成绩比村小学生的平均成绩落后一分。小学五年级的语文成绩村小和城镇的差距也在缩小,但是学业成绩不良现象依旧突出,低分学生很多,城镇和村小数学、语文低于40分的学生分别占了32.5%、27.4%和15.3%、17.2%。

据调查的教师和学生反映,五年级离毕业比较近,学生毕业的学业成绩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所以学校领导教师很重视,五年级的任课教师大多安排的是有经验、负责的老教师,平时训练也多。在调查中发现,小学生把自身学业不良主要归因于自身,普遍认为自身基础差、对学习没兴趣、没信心、自觉性不高、被动、没有比较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在调查组和教师一起寻找学业不良的原因时发现,教师很少反思学生学业成绩低是自己的教育教学方面出了问题,多把原因归结于学生、家长和社会等外因。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是教师培养的,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这是一种必须深思的现象。2008年,贵州省基础教育质量检测结果显示,小学和初中的监测学科学生学业成绩较低:初中英语及格率为23.35%,平均分46.69,标准差为19.28;小学数学及格率23,平均分44.6,标准差19.57;科学及格率57.2%,平均分62.8,标准差17.18[1],接受测试的每个学科几乎都有一半的学生达不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改变一个地区落后的教育局面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数量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补充,整个教师群体的工作态度、教学能力受根深蒂固的习俗的影响,也影响着不断入职的教师,如工作态度、敬业精神、教学风格等。

二、西南贫困山区小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成因调查

为了深入了解小学生学业成绩普遍低的原因,为西南山区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些建议,本项目组设计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调查问卷,采取整群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向遵义市、安顺市、毕节市、六盘水市、铜仁市、黔西南州、黔东南州、黔南州等市(州)的五个地区的11所中学和12所小学发放。初中发放问卷394份,小学发放253份,问卷回收率100%,被调查的教师平均年纪28.51岁,平均教龄4.57年,没有职称的教师占25%,小教二级教师占25%,小教一级占34%,中教三级教师占5%,中教二级教师占11%。

1.生师比过高、大班额等影响教学质量

贵州省生师比过高,调查的学校小学生师比达到21.3∶1、初中25.6∶1,远远高于全国小学16.78∶1、初中12.57∶1的值;“大班额”问题突出,在县城学校班级平均人数严重超标,80人以上的班级占班级总数的50%,尤其贵州威宁县的民族中学、威宁四中和威宁一小、二小、三小最为严重,最大班级数达116人,部分乡镇中学和中心学校班级规模过大,从全县来看,80人以上的班级占班级总数的30%以上。对“规模效益”的过度追求反而引发了规模不经济的问题,班级规模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紧密,大班额学生的学习成绩要低于小班额班级中学生学习成绩,大幅度地缩减学校班级规模将产生仅靠教育者的努力所难以达到的学习效益[2]。

2.教学任务重不能保障课堂教学的质量

调查显示,6%的教师只担任一门课的教学工作,21%担任2门课的教学,48%担任三门课的教学,25%的教师担任4门以及以上的课程教学任务,教师的多学科任教不利于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教师没有足够精力准备3到4门课程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率会因此降低。被调查的教师中,38%的教师每周上16~20节课,36%的教师每周上21~25节课,2%的教师每周上课26节以上,按照国家规定的小学教师每周工作量12~14节的标准推算,贵州教师超过76%的教师超过工作量。过重的课堂教学任务挤占了教学设计、学习提高的时间,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率。

3.自身的专业知识不具备从事教师工作的能力

教师质量是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直接原因,调查发现,11%的教师清醒地意识到自身学科专业知识不扎实、教育教学知识欠缺、缺乏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意识。在实践课堂教学中,26%的教师依旧,根据考试要求对教材进行删减或者增补;13%的教师照本宣科,课堂教学效率低;26%的老师必须通过补课才能完成课标的任务;52%的教师勉强能够完成教学任务;面对新课程改革,42%教师认为自身能力和教学能力与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素养相比还远远不够。可见部分教师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没有达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水准。

三、提高西南贫困山区小学生学业成绩的措施

1.加强在职教师培训,改善在职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在职教师的教学水平

调查显示32%的教师最需要学习课堂教学方法和技能,26%的教师需要学习班级管理知识。教师最需要的培训排在前两位的是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方法,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方法也是新入职教师最常遇到、急需得到帮助的问题。面对庞大的待培训教师群体,县级教师培训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县教育局所属教研室的建设水平和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县域义务教育的发展。县级教师培训应进一步提高为农村教师发展服务的意识和质量,提高培训目标、内容、课程、方式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采取县教研室在更高一级的单位培训,参加国家以及省级培训,并且教研室建立起进校听课的任务,着手组建校级教研室。

2.优化教师民族结构,推动民族教育生态发展

西南贫困山区多地处少数民族集中地区,呈现大杂居小聚居,如贵州省有语言的世居少数民族人口约1200万人,其中约有600万人不通汉语,少数民族学校的双语教学刻不容缓。《贵州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招聘办法》提出,为加强双语教育,各民族自治州、县要根据当地农村学校对双语教学师资的需要,在县级“特岗计划”小学岗位招聘面试内容中加试民族语言,并计入面试总成绩,具体分值由各民族自治州、县自行确定。教育管理部门意识到了招聘教师要加强民族语言的考核,但是《招聘办法》把民族语言的考核作为面试加试的环节是为考试设置条件,而不是惠顾少数民族语言的考生。建议西南各省可吸收精通少数民族语言或者文字的教师到民族地区任教。

3.延长特岗教师政策实施的年限,提高新入职教师的素质

自2006年实施“特岗教师”政策以来,截至2014年7月,全国共有41.7万特岗教师走向了各地农村中、小学的讲台。贵州省招聘“特岗教师”6.33万人,占全国“特岗教师”人数的16.8%,有些县每年以1500人的规模招聘特岗教师。贵州高等教育事业不发达,本地区没有充足的大学毕业生生源来做特岗教师的候选人,来自外省的特岗教师只占10%。由于对外省市的大学毕业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为了完成招聘任务,补录条件一再放宽,XX市特岗教师招聘方案不设置录用的最低控制线,结果有4个区县5类岗位的录取成绩远低于60分。如果特岗教师的专业知识达不到专业要求,那他(她)就不具备教师知识基础,因为将不合格的毕业生招进教师队伍,在短短几年间迅速占领了教师岗位,在教师编制迅速饱和,特岗教师政策实施结束后,教师招聘人数会迅速减少,以致优秀的教师补充不进来、不合格的教师离不开教师队伍,势必导致教育质量提高缓慢。建议减少每年招聘的数额,延长特岗教师政策执行的年限,为义务教育师资准入把好入口关,否则降低教师招聘质量只能使贫困山区的义务教育陷入恶性循环,均衡发展成为乌托邦。

参考文献

[1] http:///Category_2264/Index.aspx.

[2] 金,斯旺森,斯威特兰.教育财政:效率、公平与绩效[M].曹淑江,孙静,张晶,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五年级语文教学要求篇8

二、对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的教学资源主要涵盖两个方面,即课外资源与课内资源。课内资源主要是课堂中的教学,课外资源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而综合性学习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注重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所以对于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而言,一方面教师在课堂内要充分重视书本知识,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实现促进语文教学的目的,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不断地积累经验。例如在对《小马过河》这篇文章进行讲解时,文章本意就是要让学生懂得尝试与实践。

三、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而综合性学习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重视,教学活动的中心也是围绕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进行的,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在学习中呈现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教师要给予尊重,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发现与探索,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设计题型时,给学生留出更大的空间思考。如《燕子》一文的学习时,让学生自己在课前收集资料,体会大自然,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和把握。

参考文献:

五年级语文教学要求篇9

二、课程设置要素

外语教育怎样培养人关系到教育实践,涉及外语教育的模式及其教学内容。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根据不同行业对英语能力的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课程内容,以“学生为本”开展语言实践和专业实践。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课程设置分为1~3年级基础阶段,4~5年级专业阶段。基础阶段的课程设置应进一步夯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是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在此其中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高年级阶段的课程设置应突出专业英语知识的培养,逐步把英语教学的重心从基础英语向职业英语转移,帮助学生熟悉专业词汇特点,句法结构和语篇特征,把五年制高职英语定位在学生和社会所需要的专门用途英语上,培养学生的职场英语交际能力。五年制高职英语类专业教学是一个四元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技能实训课程(相关特色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基础、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育等;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指传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课程,例如高级英语(精读)、英语阅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文学等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也可称为专业核心或主干课程,结合各专业的专业特点,开设相关的应用、商务、旅游、教育领域方面的课程,如文秘英语、会展策划、外贸单证与实务、旅游英语、幼儿英语教育等;技能实训课程根据专业发展方向,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适应相关行业、企业的岗位需要,设置核心技能课程,通过校内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等形式实现职业技能的培养。

三、课堂教学要素

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包括五个方面: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五个方面构成了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要素是完成教学内容和实现教学目标的保障。教学要素包括教师、教材和教法三个部分。

1、师资条件

开设五年制高职英语类专业应有一支稳定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和严格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师资队伍包括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外籍教师。专职教师应具有高等学校教师任职资格,本科以上学历,主干课程主讲教师应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各门专业主要课程应设置教学基层组织(教研室、学科组)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担任负责人,负责教学教研等教学具体工作的落实。外聘教师至少应具有中级以上职业技术资格和丰富的行业从业经验,有正式聘任手续并相对稳定,担任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外籍教师应具有一定的从教经验,了解中国文化,具有国内任教资质,以英语为母语或官方语言的欧美籍人士为宜。

2、教材选用

教材作为课程的化身、教学目标的物化体和教学质量评价的依据,在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目前,国家审定出版发行的各类高职高专国家规划教材达数十余种,有的是国内自编的,有的是中外合编的,有的是引进后加以改编的,教材的内容都紧扣《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各有特色,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些教材当中真正适合五年制高职这一层次的却寥寥无几,很难开展因“材”施教。因此,本着以实用、速成的理念,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语言素质为目标,根据高职高专英语教大纲的要求,结合五年制高职英语类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编订出版五年制高职大专系列教材势在必行。教材可涉及听力、口语、阅读等诸方面,采用新颖的体例、完整的结构和富有时代性、趣味性及实用性的内容进行编订,为教学内容提供充分、恰当、适用的语言材料。

五年级语文教学要求篇10

二、课程设置要素

外语教育怎样培养人关系到教育实践,涉及外语教育的模式及其教学内容。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根据不同行业对英语能力的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课程内容,以“学生为本”开展语言实践和专业实践。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课程设置分为1~3年级基础阶段,4~5年级专业阶段。基础阶段的课程设置应进一步夯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是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在此其中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高年级阶段的课程设置应突出专业英语知识的培养,逐步把英语教学的重心从基础英语向职业英语转移,帮助学生熟悉专业词汇特点,句法结构和语篇特征,把五年制高职英语定位在学生和社会所需要的专门用途英语上,培养学生的职场英语交际能力。五年制高职英语类专业教学是一个四元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技能实训课程(相关特色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基础、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育等;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指传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课程,例如高级英语(精读)、英语阅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文学等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也可称为专业核心或主干课程,结合各专业的专业特点,开设相关的应用、商务、旅游、教育领域方面的课程,如文秘英语、会展策划、外贸单证与实务、旅游英语、幼儿英语教育等;技能实训课程根据专业发展方向,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适应相关行业、企业的岗位需要,设置核心技能课程,通过校内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等形式实现职业技能的培养。

三、课堂教学要素

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包括五个方面: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五个方面构成了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要素是完成教学内容和实现教学目标的保障。教学要素包括教师、教材和教法三个部分。

1、师资条件

开设五年制高职英语类专业应有一支稳定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和严格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师资队伍包括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外籍教师。专职教师应具有高等学校教师任职资格,本科以上学历,主干课程主讲教师应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各门专业主要课程应设置教学基层组织(教研室、学科组)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担任负责人,负责教学教研等教学具体工作的落实。外聘教师至少应具有中级以上职业技术资格和丰富的行业从业经验,有正式聘任手续并相对稳定,担任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外籍教师应具有一定的从教经验,了解中国文化,具有国内任教资质,以英语为母语或官方语言的欧美籍人士为宜。

2、教材选用

教材作为课程的化身、教学目标的物化体和教学质量评价的依据,在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目前,国家审定出版发行的各类高职高专国家规划教材达数十余种,有的是国内自编的,有的是中外合编的,有的是引进后加以改编的,教材的内容都紧扣《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各有特色,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些教材当中真正适合五年制高职这一层次的却寥寥无几,很难开展因“材”施教。因此,本着以实用、速成的理念,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语言素质为目标,根据高职高专英语教大纲的要求,结合五年制高职英语类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编订出版五年制高职大专系列教材势在必行。教材可涉及听力、口语、阅读等诸方面,采用新颖的体例、完整的结构和富有时代性、趣味性及实用性的内容进行编订,为教学内容提供充分、恰当、适用的语言材料。

五年级语文教学要求篇11

《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中、小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强化祖国意识,开拓国际视野,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标准》将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确定为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而这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合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这一目标的确定,将英语课程从仅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提高到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既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又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格,从而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以能力为目标的分级课程体系,保证课程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标准》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毕业整体设计英语课程,将英语课程的目标按能力水平设计为九个级别。级别的设定既与年级有一定的联系,又不完全等同于各个年级。一级为小学三、四年级的教学参考目标;二级为小学五、六年级的教学参考目标;三、四、五级为初中阶段的教学参考目标;六、七、八级为高中阶段的教学参考目标;九级为外国语学校、外语特色校和其他学校外语特长学生的教学参考目标。《标准》规定,二级、五级和八级分别为小学、初中和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同时,《标准》还指出,考虑到我国各地区教育的条件和发展的不平衡,根据国家课程三级管理的有关政策的规定,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当提高或降低相应学段英语课程的目标要求。分级的设定,对中小学各年级的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和教材编写提供了指导,也为课程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提供了依据和条件。

三、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

《标准》以描述学生“能做什么”为主线,强调学生要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言学习要从语法讲解中和单词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的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交流与合作发展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思想,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

为落实各项能力目标,《标准》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实践性强、具有明确任务的“任务型”学习方式,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任务型”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策略,培养合作精神,增进对文化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想象能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促进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标准》还强调指出,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考虑当地的条件以及学生的需要,积极和有创造性地探索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五、注重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建立了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

《标准》强调评价应有益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利于学生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标准》提出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注重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力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为了全面、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还要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倡学生、同伴、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

六、强调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作用

《标准》特别注重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英语课程来说,语言环境的创设,语言运用的真实性和语言材料是否丰富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力保证。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技术的开发为英语学习创造了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和前所未有的空间。

《标准》要求教师要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针对本地区的条件,积极和有创造性地利用多种资源,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

《标准》包括四部分及附录:

一、前言

前言部分简要阐述了课程改革的背景,明确了课程的性质,概括地阐明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提出了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二、课程目标

《标准》通过采用直观的课程目标结构图的方式展现出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明确指出课程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合发展基础之上的。以此为出发点,《标准》对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按九个级别描述了各个级别的目标总要求。

三、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详细地列出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分级目标。对听说读写四个技能列出了以行为表现为特征的九个级别的目标要求。对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分别提出了二、五、八级的分级目标要求。

四、实施建议

五年级语文教学要求篇12

为了解英语在企业用工需求中的情况,课题组成员李庭祥同志对来校招聘的企业和招收五年制高职毕业生较多的企业进行了调查。其中,关于英语在企业用工中的重要性和不同生产领域对岗位英语技能需求的调查结果如下。

英语在企业用工中的重要性统计:①英语能力在企业中的重要性:非常重要3%,比较重要65%,不重要32%;②企业招聘是否涉及英语:是75%,否25%;③使用英语的熟练程度与职位的升迁是否有关:很大关系18%,有关系63%,关系不大17%,没有关系2%;④ 英语掌握程度与工资是否挂钩:是38%,否62%。

不同生产领域对岗位英语技能的需求度统计:调查范围为旅游服务类、商贸类、信息技术类、加工制造类等几个生产领域,对能用英语日常会话、能听懂工作布置、能识别岗位英语标志、能阅读岗位说明、能填写岗位表格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数据分别是93%,76%,90%,87%,92%;95%,81%,94%,66%,95%;42%,63%,83%,85%,84%;36%,27%,76%,85%,70%。

从英语在企业用工中重要性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65%的公司认为英语能力在企业中比较重要。员工的英语水平与工作开展紧密相关。一是体现在招聘中,75%的公司的招聘要求都会涉及英语,即使招聘的是基层的岗位。二是体现在职位的升迁上,81%的公司都会将员工的英语水平视作他们职位升迁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从基本素养还是工作需求上上讲,英语都是企业员工必备的能力和素养。

不同生产领域对岗位英语技能的需求度调查结果,反映了不同生产领域企业、不同岗位的英语技能要求。旅游类和商贸类企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各个岗位对英语技能的要求都是最高的。它要求员工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都要具备相应的能力。信息技术类企业对“能识别岗位英语标志”和“能阅读岗位说明”要求较高,反映了这类企业要求员工在读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加工制造类企业对“能听懂工作布置”“能识别岗位英语标志”和“能阅读岗位说明”这三项要求较高。

由此可见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市场竞争力。因此,五年制高职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应当是就业,改革的措施要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英语学习的水平和能力。对于学生而言,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英语学习,也是他们的需要。

2.公共英语教学本身的需要

从年龄结构上看,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师师资力量偏年轻化,缺乏教学经验。同时,职称结构也不大合理。调查显示,职校高级职称的英语比例欠缺,名师更是凤毛麟角。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偏差,还认识不到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加之目前大部分五年制高职校使用的教材偏重于语言的基础性训练,致使大部分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黑板的教学模式上。有的学校还在采取统考的测评方式,重点还是考察语言基础知识,而没有体现出对学生全面素质及专业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和就业相结合。

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少,容易造成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脱离,英语教学缺少灵活性,往往只强调单一的语言学习,单纯进行英语知识的灌输,没有广泛搜集与课程有关的资源,是典型的“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学生没有机会接触英语学习实景,英语的社会应用离他们太远,英语学习没有与就业市场相结合,使他们看不到学习英语的实用价值。同时,学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英语词汇量少,说不出口;阅读能力差,读不流利;没有大量的语言材料的输入,说不出来;不通语法,写不成文。学习中的重重困难,给学生学习带来了较为严重的挫败感。在课堂上,学生处于非常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学习兴趣低下,这样反过来又影响教师的教学情绪,导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不高。故此,形成了教师教不动、学生学不进的高职英语教学困境。要解此困境,还需从以就业为导向的教改上谋求新路――让教师从学生的就业实际需要出发,在选择教材内容、更新教法、创新评价等方面下功夫,认真组织教学;让学生从就业导向中看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激发英语学习的动力,提起英语学习的兴趣。

二、五年制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策略

推行以就业为导向的五年制高职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应当从师资、教材、教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着手,统筹协调,着力提高高职校英语教学水平和质量。

1.培养双师型教师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制,研究制定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五年制高职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英语教师在高职院校同样担负着培养生产第一线人才的任务。因此,五年制高职校英语教师应考虑向“双师型”方向发展。一个合格的双师型教师,不仅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具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策略和智慧以及较高的综合素养和文化底蕴,在课程教学中表现出较好的执行力、学习力和创造力,还必须学习、了解相关专业实用业务知识。双师型英语教师要跳出英语专业这个范畴,主动开放思维,积极地了解所任教班级的专业情况,至少要对一门专业有较深的了解,使自己的教学和该专业能结合起来。英语教师要到企业或深入实训基地锻炼,或参与需要使用英语的相关实践活动等,以此来锻炼英语运用能力,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更好地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的需要。

2.开发课程资源,构建校本教材

课程资源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教师、学生的经历。师生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学习方式、教学策略都是非常宝贵的课程资源,校内各种专用教室和各种活动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等。英语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教材及有利于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教学过程是动态性的课程资源,其生成形式包括课堂以外生成、现场环境生成、多元整合生成、结合生活生成等。此外,学生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自制学具,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互相观摩小品表演,提高学习兴趣,欣赏与表演同行,共同进步。还可以成立英语咨询组。这些资源能丰富学生对世界的认识体验,促进转变课程功能及学习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现有的教材沿用了传统的编写体例,教材板式设计较陈旧,资源内容单一,形态静止,操作性不强,练习的设置缺乏层次性,缺乏真实的有交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且以阅读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服务于应试教育,不是指向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学习动机。因此,要在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校本教材体系的构建,完成校本教材的编写,并在实际运用中不断修订完善,以更好地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教学实践。

3.推行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模式

五年制高职校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知识的技能型人才,所以要把学生英语口语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能读懂和翻译相关的资料,在涉外交际活动中能进行简单的口语和书面交流。改变重语法而轻口语、重分数而轻能力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英语学习中参与进来、动起来、说出来,着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英语运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倒逼机制的作用,让学生在运用中知不足然后学;在教学上多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设计教学模拟软件,在多媒体上模拟各种工作环境,在电脑上直接实现人机交互,进行真实的英语能力体验,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把企业招聘的相关场景加入到教学计划中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和英语书写能力。要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英语教学,在基础语言知识听、说、读、写的学习基础之上,把重点放在应用文的学习上,比如合同、单据、说明书、市场预测报告等。

4.改革教学评价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需要对学生的英语学习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用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口试和笔试相结合,实行英语等级证书和毕业证书挂钩制。以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为依托,要求学生至少要通过一级考试。在此基础上,根据专业需求及未来就业岗位的需求情况,以够用为原则,采取分层教学模式,推行必修、选修、免修的评价考核制度。对于在二年级及以前通过全国英语等级三级的同学,在三年级及其后的学习阶段实行免修英语的政策;对于通过二级英语等级考试的考试,在高年级推行选修制度,让学生根据将来就业的方向,选修英语;对于必修的同学,在其英语成绩评价上,采用过程学习与成绩考核相结合的手段,注重英语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以过程学习学分弥补卷面考试成绩的不足,帮助他们通过平时的考试。根据就业的需求,对学生开展分层次评价,让不同的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都能获得相应的提高,满足其就业需要。

三、结语

五年级语文教学要求篇13

划分段落,究竟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又该怎样恰到好处地实施?笔者结合苏教版教材和自身的教学实践,从教材体现、教学策略两个方面作一粗浅的剖析。

一、“段落划分”的教材体现

苏教版教材编者将涉及段落划分的训练内容以“练习”的形式在四年级上册教材中首次提出,在四、五年级教材中合计安排了5次,具体情况如下。

四年级上册:按照下面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我给献花》);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课文分为三段,并写出段落大意(《李时珍夜宿古寺》)。

五年级上册:按下面的表达顺序给课文分段(《变色龙》);给这篇课文编写段落提纲(《莫高窟》);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天火之谜》)。

另外,还有部分教材间接体现了“段落划分”这一训练要求,如:说说第三、四、五各自然段的内容(四年级下册《人类的“老师”》);默读课文,根据“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五年级下册《郑和远航》);这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具体介绍秦兵马俑的(五年级下册《秦兵马俑》);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五年级下册《音乐之都维也纳》)。

二、“段落划分”的教学策略

1.咬住“例子”不放松。

苏教版教材中明确进行段落训练的5篇课文要求各有侧重,其中,分段包括根据段落大意分段、根据表达顺序分段,概括段意包括自己写出段落大意、选用课文语句概括段意,而编写段落提纲则是综合要求。

这些训练相辅相成,要仔细揣摩编者意图,用好这些例子,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段落划分的要求与方法。比如四年级《我给鲜花》一课,书后练习四要求“按下面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并提供段意:(1)“‘我’和欢迎队伍在机场等待”;(2)“‘我’给献花,感到非常幸福”;(3)“‘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为将这一训练落到实处,笔者设计这样几个流程:(1)出示书后练习,明确要求;(2)默读段意,找出段意中的关键词;(3)默读课文,对照段意尝试分段;(4)集体讨论,交流分段理由;(5)回读段意,感知段意来源;(6)教师小结,渗透分段方法。其中,“找出段意中的关键词”这一环节,便于学生借助“等待、献花、忘不了”等词语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感知段意来源”这一环节,便于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去概括段落大意。

2.立根原在“方法”中。

学贵得法,指导学生划分段落也需要渗透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切割法”。如《黄果树瀑布》一课,可遵循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法将课文分为“进入景区——透过缝隙——来到谷底——登上平台”这样几个部分;又如《少年王冕》一课,可抓住课文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句“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到了十七八岁”等划分段落。

此外,在段落划分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还常用“突破法”,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题目、重点语句等“牵一发而动全身”,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策略一:题目突破。教学课文《云雀的心愿》,让学生围绕题目进行质疑。释疑时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介绍的小云雀和妈妈飞行的路径——“沙漠、大河、森林”中分步思考、分步概括,从而理清课文脉络,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策略二:语句突破。课文《秦兵马俑》中的过渡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上提纲挈领。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关联词“不仅……而且……”追溯上文,追寻下文,文章的脉络便一目了然。

策略三:话题突破。初读课文《嫦娥奔月》后,抛出话题:“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围绕着这些人物分别写了哪几个小故事?”师生互动交流中,逐步引导学生概括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想念嫦娥”等几个小故事,课文的段落划分显而易见。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