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的音乐课堂实用13篇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篇1

二、课堂内容精练、游戏化

良好的课堂常规是整堂课的根基,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内容精练,教师语言精练,少讲多动。低年级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我们上体育课时要游戏化,让游戏贯穿课堂之中,在游戏中完成、巩固、提升课堂教学内容。

三、课堂内容情景化

现在的学生要求越来越高,一二年级的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意识。枯燥无味的体育教学已经不适应他们了,他们对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在上《跳单双圈时》就设立了一个故事情节,以《熊熊瘦身记》的自编动画续集贯穿课堂教学。熊熊们贪吃长得胖胖的,胖对身体的危害大,为了拥有健康的身体,更好地保护森林,哥俩决定减肥。以这样一个减肥故事贯穿始终,学生兴趣浓厚,完全把自己融入了动画片中,成为动画中的主角。在游戏《熊熊快跑》环节中,也设立了一个情节,通过一段时间的减肥训练,现在光头强又来砍树了,我们要把光头强赶出森林。

四、音乐在体育课中的合理运用

学生对音乐还是很有兴趣的,但是教师在选音乐时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不要凭自己的想法认为学生会喜欢,要对学生进行调查。我在上《跳单双圈》时,在所教年级进行了一个调查,统计出了他们所喜欢的音乐。我在准备部分就把《春天在哪里》的伴奏与《熊出没》主题曲结合在一起,两首音乐都节奏清晰,适合儿童心理特点,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游戏《熊熊快跑》中,我也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喜欢玩电脑游戏及手机游戏《熊熊快跑》,我把网上的情景移到课堂教学中,下载了游戏中的音乐,布置了游戏中的一些场景,学生玩起来异常活跃,课堂氛围十分浓厚。

五、课堂教学中的道具合理运用,尽量做到“一物多用”

我看过一些体育老师在赛课过程中,采用了许多道具,一个人忙不过来,他的团队也参与其中,40分钟的课堂变成了几个老师的课堂。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太过花哨,毕竟这是一堂体育课。我在上《跳单双圈》课中,采用的主要道具就是小呼啦圈,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摆,整个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没让其他老师给予外力协助。而且在准备部分的舞蹈,主要部分以及游戏部分都用的呼啦圈,让呼啦圈在课堂中体现了不同的玩法,让学生动手动脑。

六、队形简单,不要变化过多

有的老师在上体育课时,只顾虑到观赏性,没有顾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于是在调动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队形不宜太花哨。特别是低年级,在变换队形中可以用一些箭头,小脚丫等提示学生站的位置,在学生能够接受的情况下再进行队形的观赏性。当然,每一个部分的衔接也是很重要的,在调队形过程中要考虑到下一个环节,做到队形简单、实用。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篇2

一、一分钟的轻柔音乐,给学生以“静心营养液”

人类有个聪明的大脑,它对音乐情有独钟。在友善用脑的课堂上,我们常用音乐来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当预备铃想起,学生纷纷走进教室,整理书桌,接着播放准备好的一段轻柔的音乐,学生将双手放在额前,缓缓趴下,慢慢闭上双眼,将课间活动所带来的亢奋情绪调整过来,体验一分钟的宁静,让大脑得到片刻的放松,调适到最佳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效果极佳。

二、一分钟的特色健脑操,给学生以“强身补钙片”

脑科学告诉我们――保持大脑的健康状态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当感觉学生学习状态不佳时,可以借助健脑操来调整状态。因为运动可以促进呼吸加深,提高大脑供氧量;交叉运动有利于大脑两侧的联系,能促进有效利用整个大脑;一些类型的运动会减少引起压力的化学物质,增加有益的化学物质,进而帮助大脑信息的传递和储存;对动觉型的人来说能激发其思维;教师计划和控制下的运动会降低学生注意力分散的可能性,会使课堂丰富多彩,学生学习热情饱满。因此,我们可以进行交叉拍膝运动;交叉拍脚后跟;划“8”字运动;交叉按摩肩部;心跳节奏环境下手叉运动(呼吸、指尖相对感受能量流动)等等课前自编自创的健脑操运动。一分钟不长,效果却非常的好。

三、一分钟的梦幻音乐,给学生以“激活维生素”

脑科学告诉我们――知识是在睡眠和放松的状态下构建的。在友善用脑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一改传统的指一两名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一分钟静静冥想,为大脑创造放松的状态、无意识的状态,有利于整理和存储信息。当身体通过适当的姿势和音乐调整到平静和放松状态时,冥想的效果最好。在梦幻音乐的伴奏下,整理、消化和储备课堂所学到的知识,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记忆。

在友善用脑的课堂教学中,一分钟会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减少精力流失;一分钟会促进学生协调发展,提高学习效率;一分钟会使课堂轻松、高效、朴实。

参考文献:

[1][新西兰]克里斯蒂・沃德.友善用脑:加速学习新方法.王斌,译.天津社会科学院,2003-05-01.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篇3

中国传统音乐即兴创作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为框格式、自由式、展衍式,其中框格式是我国大部分民歌、歌舞、曲艺、戏曲、器乐乐种常用的一种创作方式,指的是以某一现成曲调为框架,在此基础上进行即兴编创,其典型表现为“一曲多变”,以及冯光钰先生总结的“同宗民歌”(有些音乐学者称为“歌系”)等。中国传统音乐即兴创作教学法主要运用框格式的创作类型,首先让学生学习并熟练掌握民歌(或器乐曲)的原型,进而根据自己的理解、感受与表现意图,对原型进行歌词、曲调、节奏节拍、演唱(演奏)风格、结构等方面的改编或创编,使原型与新作品既有传承又有变化,为中国传统音乐赋予新的时代含义。

中国传统音乐即兴创作教学分为民歌即兴创作教学和课堂器乐即兴创作教学(由于戏曲规式性强,编创难度大,且精通戏曲的音乐师资匮乏,暂未实施),实验教学素材来源于已出版的各省(市)民歌集成、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以及12套中小学《音乐》教材,选择其中一些适宜于儿童编创的民歌和器乐曲,让学生在熟练掌握原型的音乐形态、风格、神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实施歌词、曲调、节奏节拍、结构等方面编创,赋予其时代内涵与个人意义,形成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

二、实验教学实践探索

自2008年3月以来,课题组在河南省沁阳市实验小学与实验中学实施中国传统音乐即兴创作实验教学,经过理论研究、选择实验教学素材、培训实验教师、实施实验课堂教学、评价课堂与学生作品等,获得了最宝贵的实验教学经验,从一堂堂生动活泼、富有创意的实验课和一首首充满童真童趣的学生音乐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实验教学的实际效果,坚定了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的信心。

2013年3月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成立了“两岸传统音乐即兴创作教学实验基地”,确定了两所实验学校(众意路小学与龙子湖小学)和20名优秀音乐教师为实验教师,2015年扩大了实验教学范围,郑东新区所有学校和音乐教师均自愿参与到实验教学实践中。

中国传统音乐即兴创作教学不同于西方的音乐创作课,不仅运用中国传统音乐作为教学素材,运用中国传统音乐即兴创作主要类型(框格式),还运用中国传统音乐编创手法,如曲调变易中主要运用加花、减字手法,节奏节拍变易则运用板式变化(扩充、紧缩)等。中国传统音乐即兴创作教学一般包括三个教学程序:(第一课时)学生学习原型(演唱民歌、演奏乐曲),熟练掌握其音乐形态、风格与神韵;(第二学时)师生进行即兴创作教学实践,教师引导学生对原型的各音乐元素进行编创;然后学生成果展示与汇报,评价学生作品。

一首民歌原型,在个性、思想、情感不同的师生个人创造下,会变成既有传承又有变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歌曲,成为表现学生当下情感、具有时代意义的新民歌。

如河南驻马店民歌《麻利麻利索》为一首儿童游戏歌曲,五声宫调式,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只老鼠偷油、被猫儿发现后仓惶逃窜的情景。原歌词为:

一个老鼠一个头,一双小眼黑油油,老鼠爬梁偷吃油,出溜鼠,鼠出溜,老鼠的哥哥猫儿来了,连忙连忙跑,麻利麻利索。

实验课上,大多数实验学生会模仿原型的故事发展情节,进行富有个性与想象力的编创,使传统民歌焕发出新的时代生命力。学生作品如下:

一个唐僧三个徒,师徒四人去取经,路途遥远妖怪多,打妖怪,妖怪打,妖怪的敌人悟空来了,连忙连忙跑,麻利麻利索。

小小刺猬圆溜溜,浑身都是尖尖刺,刺猬打滚扎果果,扎果果,扎果果,刺猬高兴得乐呵呵,连忙连忙滚,麻利麻利索。

一个兔子一个头,一双眼睛红彤彤,爱吃萝卜和青菜,蹦呀蹦,跳呀跳,兔子的敌人鹰来了,连忙连忙跑,麻利麻利索。

个别学生对原型进行较大改造,产生与原型有较大差异的新作品。如下

所示:

一个蜗牛一个头,一个小屋背肩头,蜗牛辛勤去耕地,耕呀耕,耕呀耕,辛勤劳动无上光荣。(歌词内容减少,歌曲结构减缩,相应曲调也调整

变化)

一个小孩去上学。走到半路下了雨,想起自己没带伞,沙沙沙,沙沙沙,雨越下越大停不了,连忙连忙跑,麻利麻利索,连忙连忙跑,麻利麻利索,麻利索。(歌词内容重复,歌曲结构扩展,曲调相应调整)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篇4

二、合理运用音乐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教师在新课或教学内容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导入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后面教学时学生的学习状态。音乐教师应该重视并抓好课堂教学中导入这个环节,以促进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要尽力熟悉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其重要意义及趣味性;要拓展自己的思路和联想,在上课时,特别是导入时要倾注自己的热情,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重视。

(一)情境导入法

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中进入主题。它的特点是形象、直观,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情趣导入法是一种非常能引人入胜的方法,可以通过创设这种与课题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感官的刺激,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游戏中进行思想渗透,并调动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复习导入法

在教授新课之前,安排学生复习一些与所授新课内容相关的知识与歌曲,从而为新授课题服务,这种方法自然、连贯、环节紧凑。音乐课堂的导入法有多种多样,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配合起来交替使用,这一切都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而定,同样一堂课,各人着眼点不同,思路不同,使用的导入方法也就会不同。

三、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入快乐教学

长期以来,人们对快乐教学已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运用中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它能够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自然的学习气氛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以求整体素质的提高。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乐理比较枯燥、单调的特点,从教材着手,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及课外知识的有机补充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自疑问或惊奇开始,注意创造轻松、愉快、活泼的课堂气氛。其次,在乐理教学结构的课堂设计上,巧设悬念,精心设问,创设问题的情境诱导启发,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做到引课知识有跳板,论证结果有示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所学知识,并能留下较深的印象。每堂课时的特定内容是教材给教师设计的,教师所要做的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让学生明确该去创造什么及准确地估计学生有能力进行这样的创造并给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四、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入民族舞蹈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丰富多彩,将优秀的民族音乐素材特别是民族舞蹈引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之中,不仅会促进学生音乐知识的学习,还会增强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起到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作用。舞蹈进入音乐课堂后,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改革了教学的结构,并在与教材的结合中,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质,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创新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一种倾向性意识。任何一堂音乐课堂教学内容,都应该让学生们觉得学习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跟老师能愉快地进行合作。在音乐教学中,通过民族舞蹈教学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同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把民族舞蹈引入音乐课堂,改变了陈旧、呆板的唱歌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体验和感受音乐,这样做减轻了学生压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篇5

――教学归宿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堂课的授课基础,是这堂课中一切教学行为的指向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制定得合理与否是一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教学的正确引领,因此我们发现那些好课的目标定位一般都具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但是我们通常认为的以及教师自己定义的教学目标几乎都限定于教材本身的知识上面,歌曲学会或者欣赏曲听完就算完成教学目标了,我觉得这样的教学目标是有缺陷的,最多也只能叫作“当下目标”。在我看来正确的、科学的教学目标其目标指向性应该以三个方面为出发点:一是教学目标本身的具体指向性(服务于代表国家意志的课程标准);二是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性(教学活动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要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三是教学目标的学生发展指向性(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需要)。

1.教学目标本身的具体指向性――教学目标要服务于音乐课程标准

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研究教材和音乐课程标准,能非常明确地知道本课时要完成的目标服务于课程标准中的哪些方面,也就是说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中系统化目标的具化,只有具有这类明确指向的目标才是科学合理的,才是符合课标精神的。比如普通高中音乐教材必修内容《音乐鉴赏》中有一节《非洲歌舞音乐》,在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理念中有这样一条: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对其解释为在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要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地区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在对《音乐鉴赏》模块内容标准的解释上又说:学习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和世界民族民间音乐并感受体验其中的民族文化特征以及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们的劳动、生活和文化习俗之间的关系。在认真研读了这部分内容之后我在上《非洲歌舞音乐》一课时把教学目标定位在通过聆听和各类艺术实践,让学生了解非洲音乐中典型的节奏特征、说唱特征、歌舞结合的特征以及音乐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等;在开阔视野方面我在教学的最后还通过欣赏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去引导学生发现非洲音乐对世界流行音乐的影响;当然最关键的是我在讲述非洲音乐中的复合节奏(多线型节奏)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和领悟中、非音乐的差别,我特意加入了湖南土家族的打溜子《锦鸡出山》来做对比欣赏,通过对两首乐曲节奏呈现方式的不同以及学生亲身参与节奏实践,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单线型节奏和多线型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区别。非洲音乐的确太深奥了,可以说一堂课的艺术实践对于非洲音乐的了解是很皮毛的,但是我想我通过这样的目标定位基本能抓住问题的本征,能正确地引导学生从非洲音乐的基本点出发去了解非洲歌舞音乐,其学习效果是非常好的,而且整堂课基本都是在学生实践参与中进行的。有了这种明确的目标指向,我相信对于学生的引导是正确的。

2.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性――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为教学目标服务

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性是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所有的活动展开都要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所有的教学活动也是课堂目标的细化,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有很强的目的性。比如小学音乐课中在教唱环节就很容易犯目的不明确的错误。一些教师总是一遍一遍地教唱歌曲,但由于没有一个很好的目标定位,导致教唱环节总是让人听起来很累。而有的教师则每一遍都会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达成目标。再比如许多教师喜欢在学习歌唱前就把歌曲中的节奏提前学习,在他们看来这可能是为了后面学习歌曲更加容易。照理说这也是有明确指向性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这样的训练往往有画蛇添足之嫌,因为有的节奏根本就不是难点,根本不需要这样大张旗鼓的训练。还有不少教师喜欢用歌词朗读的方式去解决节奏问题,以为用这样的方式能帮助学生解决节奏问题,其实不然,因为有的歌曲实在不太适合用这样的方法,一字一音的还好,要是一字多音的歌词或者是一个长音对应的歌词使用这样的方法,完全破坏了歌词本身的美感。诚然歌词自身也有节奏,但并不是每一首歌的旋律和歌词在节奏上都显得那么吻合,所以应该视不同的情况而定,否则这样的活动在目标指向性上就是失败的,是无效训练。

另外,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性还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其指向应该更鲜明地指向学生的学习实际,也就是说教学目标的定位不仅是课程标准的传承,更应该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加有效的具体目标。如果教学目标的指向性忽略了对学习主体的指向,那就不可能达成课程标准的目标,也不可能落实到学习个体身上,因为课程标准最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从目标的学生指向性而言,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因材施教。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即便是上同一个内容,只要他面对的学习群体不一样,那么其教学目标也应该是有所变化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想要学生学到什么而不是自己要教完什么。

3.教学目标的指向性――一定要定位于服务学生的发展需求

教学目标的制定不能仅仅考虑教师的教,不能把“完成教学任务”等同于“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大部分教师看来就是自己的事情做完了,教材上该唱的都唱了,该听的都听了,但一些走过场式的唱或者听甚至音乐实践活动真的就达到了我们既定的教学目标了吗?我最近一直在高中担任合唱社团辅导教师,在排练合唱的过程中发现我们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音乐学习,自己的音乐素养还是一团糟,当然我不否认有教育制度本身造成学校教育中学科发展失衡的原因,但我觉得很大一部分责任应该由教师自己来承担。由于基础教育中对于艺术学科的考核和评价机制的不健全,加上学校领导的素质教育意识淡薄导致许多艺术教师“守土意识”缺失,这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对学生的责任心。试想:对于那些已经进入高中的学生而言,如果还不能掌握简单识谱的能力,还不了解一些正确的发声方法,还不了解一些必要的音乐知识,甚至对民族音乐文化和世界音乐文化的了解几乎是空白,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是不健全的。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在目标指向的定位上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需要,有了这样的目标意识才能知道自己在教学中应该怎么做,如何做得更好。而大量的课堂观摩告诉我们的是不少教师还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比如小学中低年级特别是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音乐律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把音乐律动仅仅作为活跃气氛的一个手段,这真是大错特错了。音乐律动实际上是一种节奏训练,其主要目的是通过音乐中的节奏和身体动作的“同形同构”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中节奏的存在,能用肢体律动表现音乐中节奏的变化、音乐中重音的重复以及节拍的变化等(当然音乐律动还有对旋律的表现作用),通过这样的训练让音乐中的节奏“显化”,使抽象的节奏让学生“看得见”。从学生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这样的活动是在为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服务的,通过音乐律动可以感受到音乐中明显的节奏变化、节拍变化、情绪变化等等,这都是为将来更好地聆听音乐做铺垫。而且音乐律动还应包括为指定的音乐片段设计律动、用肢体动作表达情绪等训练,这样才能综合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所以很多时候在课堂上看似热闹的律动教学,实际上还处在走过场的层面上,这是因为对音乐律动教学认识不足而使之成为一种形式,且类似的情况还比较普遍,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二、积极的课堂气氛:师与生的默契配合

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课堂双边活动,是 教师怎么教,学生怎样学的问题,更应该是学生学的怎么样的问题,也就是教师要依据学生学的需要决定如何教的“以学论教”。所以我觉得教学中积极的双边的活动不仅应该涵盖教师在预设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还应该包括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反馈后对教学做出的相应调整――教学机智。

去年我市邀请了一位小学音乐特级教师做了一堂题为《小步舞曲》的示范课,课堂上教师的双边活动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由于是借班上课,这位教师对上课的这些孩子是不了解的,她在授课之前脑子里所有的构思一定是只限于自己主观上的设计,当然对于一个有经验的特级教师而言,她一定会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不同学段孩子们的基本情况,但由于地区情况和师资条件的原因,不同地区的孩子在音乐能力上是有差异的,因此课上得成功与否一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的双边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活动来自于学生反馈的信息。由于我市很少有学音乐教师涉及真正的音乐欣赏课型,我们的孩子一开始显得有些不太适应,特别是聆听音乐的习惯还不是很好,但是该教师能很好地及时捕捉到这些信息,在课堂上临时调整自己课前的一些预设,尽快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近莫扎特的《小步舞曲》,经过几遍欣赏互动,学生就能非常准确地抓住不同音乐主题的音乐形象,并最终为音乐划分段落,并且在别的流行音乐中很明确地听出属于《小步舞曲》的音乐主题。可见这样的双边活动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是多么的重要和有效。

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往往会受到教师问题设计和艺术实践的影响,同样的问题和实践活动在不同的学习个体面前其反应是不一样的,这个时候教师的教学机智就决定了课堂的走向。笔者几年前曾上过一节题为《蒙古族音乐风》的高中音乐公开课,对于问题设计与双边活动的关系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这节课我在开课前试上过一遍感觉良好,可是到了开课那天由于班级换了,而我的教学细节却没有做相应的调整,当听完蒙古族长调歌曲《四岁的红棕马》后仍按原来的教学设计,问道:“你听出了这首歌曲与前面一首《森吉德玛》在音乐表现形式方面存在哪些差异?”问题抛出之后学生一点反应也没有,我心里非常着急,于是赶紧换了一个提问:“要是你来学唱这首歌曲你觉得会有哪些困难?”这下终于有学生回答了:“音调太高唱不上去”,“声音拉得太长了气息不够”,“中间的抖音(颤音)不会”,“语言学不会”等等,于是根据学生提出的困难我很顺利地就把长调的音乐特点给一一引出了。如果没有这样的教学机智,此处的双边活动一定受到影响,后面的教学也一定会大打折扣。最关键的是这样的活动非常有价值,因为这些学生亲身感受到的困难其实就是音乐的特色。有了深刻的感悟与思考,我得到的不仅仅是如何提高教学水平的答案,还有是学生对长调音乐风格的真正认知。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篇6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的目的绝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音乐家,而是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和终生热爱并学习音乐的愿望。然而,在学校开设的众多学科中,一向被认为是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培养学生德育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音乐课,却越来却没有了青春涌动的气息,学生们热衷于港台、欧美流行音乐,或是私下偷偷戴上耳塞,或是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老师却在台上无动于衷,照本念经,完全没有了印象中歌声悦耳的场景画面。原因到底出在哪儿呢?

    翻开课本,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哪个出版社的中学音乐教材,都秉持着以音乐知识为中心的思路,所选编的音乐作品大都为艺术歌曲或思想内涵较深的古典音乐,几乎没有涉及到通俗流行音乐,这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音乐情境感受。因此仅仅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使其产生枯燥甚至厌烦的情绪。而这与《大纲》中所提出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而且,在学校、教师和家长中都有这样一种普遍看法,认为流行音乐并不入流,缺乏艺术欣赏性,演法简单粗糙,歌词内容容易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等,所以在教学中并不提倡流行音乐,甚至对其发出禁令。我认为,这种做法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校音乐的发展。如果可以针对中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地培养他们对流行音乐的审美鉴赏能力,适当的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中,不仅可以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而且也有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打破之间形成的隔膜。由此,使学生对音乐课更有兴趣,更愿意和老师一起共同探索流行音乐之外的音乐艺术领域,不断提高学习音乐的信心和对音乐审美能力,享受到音乐艺术所给予的无限乐趣。

    那么,如何在贯彻“音乐教育应当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这一新课程理念的前提下,将中学生所感兴趣的流行歌曲与音乐课堂相结合呢?

    一、正确认识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这些乐曲和歌曲,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由于流行音乐的大多数载体都是以歌曲的形式出现,因此“流行歌曲”往往就成了“流行音乐”的代称。

    二、正确选择流行音乐

    流行歌曲发展迅速,曲目繁多,自然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但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在这百花齐放的音乐歌坛上,同样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健康的、脍炙人口的作品,因此把它们一概挡在课堂之外,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消极做法。音乐教师有必要把流行歌曲中好的作品引进课堂,介绍给学生,担负起因势利导,提高学生的流行歌曲审美品味的责任,并力争把流行歌曲可能对中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与其让学生不假思索地“来者不拒”,不如大大方方地把流行歌曲引入课堂,把那些健康向上,适宜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并具有一定艺术性的作品介绍给他们,使他们对流行歌曲有一个更好的认识,能够辨识歌曲的优劣,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审美和判别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三、正确学习流行音乐

    1、学习流行歌曲要适合学生的演唱能力

    中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因此对歌曲难度的选择要把握适度。选择音域不宽,音调不高,作品难度不大,容易演唱的歌曲更加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演唱上也减少了难度。而那些难度较大,不容易演唱但喜欢的歌曲,可以作为欣赏曲目,从音乐中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理解音乐表达的内涵。

    2、学习流行歌曲要注重艺术性和教育性

    音乐不只是表达的艺术,它还是能引起激动的艺术。在课堂上让学生从音乐中领悟艺术,从艺术中领悟音乐。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受到教育。

    3、学习流行音乐教学要体现审美

    《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我们在选择、教授流行音乐时,要充分考虑到歌曲音乐在立意、情境、曲调、配器、伴奏等方面是否能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悟,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但是,我们也不能为了一味迎合学生的喜好而让流行音乐霸占整个音乐课堂。它毕竟不是课堂教学中的主流,不能真正取代民族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地位。虽然流行歌曲的节奏多变,形式多样,但大多数歌曲在艺术性上是比较单薄的,经不起时间的推敲和考验。如果让流行音乐独占了课堂,不仅不利于学生全方位地获得音乐知识和吸收音乐艺术营养,同时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不利于音乐的普及和发展。这就要求音乐教师把握好尺度,不能偏离音乐教学普及和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基本要求。

    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让流行歌曲在课堂中响起,音乐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引导责任。做一个称职合格的音乐向导,引导学生选择积极健康的流行歌曲,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在茫茫乐海中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这样,在课堂上既满足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了课堂内容,也提升了自己的音乐审美情趣,充实了学习音乐的信心,更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一起畅游音乐的世界,充分享受到美妙的音乐所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篇7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的目的绝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音乐家,而是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和终生热爱并学习音乐的愿望。然而,在学校开设的众多学科中,一向被认为是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培养学生德育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音乐课,却越来却没有了青春涌动的气息,学生们热衷于港台、欧美流行音乐,或是私下偷偷戴上耳塞,或是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老师却在台上无动于衷,照本念经,完全没有了印象中歌声悦耳的场景画面。原因到底出在哪儿呢?

翻开课本,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哪个出版社的中学音乐教材,都秉持着以音乐知识为中心的思路,所选编的音乐作品大都为艺术歌曲或思想内涵较深的古典音乐,几乎没有涉及到通俗流行音乐,这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音乐情境感受。因此仅仅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使其产生枯燥甚至厌烦的情绪。而这与《大纲》中所提出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而且,在学校、教师和家长中都有这样一种普遍看法,认为流行音乐并不入流,缺乏艺术欣赏性,演法简单粗糙,歌词内容容易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等,所以在教学中并不提倡流行音乐,甚至对其发出禁令。我认为,这种做法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校音乐的发展。如果可以针对中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地培养他们对流行音乐的审美鉴赏能力,适当的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中,不仅可以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而且也有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打破之间形成的隔膜。由此,使学生对音乐课更有兴趣,更愿意和老师一起共同探索流行音乐之外的音乐艺术领域,不断提高学习音乐的信心和对音乐审美能力,享受到音乐艺术所给予的无限乐趣。

那么,如何在贯彻“音乐教育应当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这一新课程理念的前提下,将中学生所感兴趣的流行歌曲与音乐课堂相结合呢?

一、正确认识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这些乐曲和歌曲,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由于流行音乐的大多数载体都是以歌曲的形式出现,因此“流行歌曲”往往就成了“流行音乐”的代称。

二、正确选择流行音乐

流行歌曲发展迅速,曲目繁多,自然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但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在这百花齐放的音乐歌坛上,同样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健康的、脍炙人口的作品,因此把它们一概挡在课堂之外,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消极做法。音乐教师有必要把流行歌曲中好的作品引进课堂,介绍给学生,担负起因势利导,提高学生的流行歌曲审美品味的责任,并力争把流行歌曲可能对中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与其让学生不假思索地“来者不拒”,不如大大方方地把流行歌曲引入课堂,把那些健康向上,适宜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并具有一定艺术性的作品介绍给他们,使他们对流行歌曲有一个更好的认识,能够辨识歌曲的优劣,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审美和判别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三、正确学习流行音乐

1、学习流行歌曲要适合学生的演唱能力

中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因此对歌曲难度的选择要把握适度。选择音域不宽,音调不高,作品难度不大,容易演唱的歌曲更加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演唱上也减少了难度。而那些难度较大,不容易演唱但喜欢的歌曲,可以作为欣赏曲目,从音乐中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理解音乐表达的内涵。

2、学习流行歌曲要注重艺术性和教育性

音乐不只是表达的艺术,它还是能引起激动的艺术。在课堂上让学生从音乐中领悟艺术,从艺术中领悟音乐。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受到教育。

3、学习流行音乐教学要体现审美

《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我们在选择、教授流行音乐时,要充分考虑到歌曲音乐在立意、情境、曲调、配器、伴奏等方面是否能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悟,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但是,我们也不能为了一味迎合学生的喜好而让流行音乐霸占整个音乐课堂。它毕竟不是课堂教学中的主流,不能真正取代民族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地位。虽然流行歌曲的节奏多变,形式多样,但大多数歌曲在艺术性上是比较单薄的,经不起时间的推敲和考验。如果让流行音乐独占了课堂,不仅不利于学生全方位地获得音乐知识和吸收音乐艺术营养,同时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不利于音乐的普及和发展。这就要求音乐教师把握好尺度,不能偏离音乐教学普及和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基本要求。

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让流行歌曲在课堂中响起,音乐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引导责任。做一个称职合格的音乐向导,引导学生选择积极健康的流行歌曲,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在茫茫乐海中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这样,在课堂上既满足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了课堂内容,也提升了自己的音乐审美情趣,充实了学习音乐的信心,更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一起畅游音乐的世界,充分享受到美妙的音乐所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英国)斯坦利•萨迪/孟宪福译,《剑桥插图音乐指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陶辛,《流行音乐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篇8

翻开课本,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哪个出版社的中学音乐教材,都秉持着以音乐知识为中心的思路,所选编的音乐作品大都为艺术歌曲或思想内涵较深的古典音乐,几乎没有涉及到通俗流行音乐,这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音乐情境感受。因此仅仅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使其产生枯燥甚至厌烦的情绪。而这与《大纲》中所提出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而且,在学校、教师和家长中都有这样一种普遍看法,认为流行音乐并不入流,缺乏艺术欣赏性,演法简单粗糙,歌词内容容易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等,所以在教学中并不提倡流行音乐,甚至对其发出禁令。我认为,这种做法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校音乐的发展。如果可以针对中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地培养他们对流行音乐的审美鉴赏能力,适当的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中,不仅可以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而且也有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打破之间形成的隔膜。由此,使学生对音乐课更有兴趣,更愿意和老师一起共同探索流行音乐之外的音乐艺术领域,不断提高学习音乐的信心和对音乐审美能力,享受到音乐艺术所给予的无限乐趣。

那么,如何在http://贯彻“音乐教育应当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这一新课程理念的前提下,将中学生所感兴趣的流行歌曲与音乐课堂相结合呢?

一、正确认识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这些乐曲和歌曲,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由于流行音乐的大多数载体都是以歌曲的形式出现,因此“流行歌曲”往往就成了“流行音乐”的代称。

二、正确选择流行音乐

流行歌曲发展迅速,曲目繁多,自然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但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在这百花齐放的音乐歌坛上,同样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健康的、脍炙人口的作品,因此把它们一概挡在课堂之外,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消极做法。音乐教师有必要把流行歌曲中好的作品引进课堂,介绍给学生,担负起因势利导,提高学生的流行歌曲审美品味的责任,并力争把流行歌曲可能对中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与其让学生不假思索地“来者不拒”,不如大大方方地把流行歌曲引入课堂,把那些健康向上,适宜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并具有一定艺术性的作品介绍给他们,使他们对流行歌曲有一个更好的认识,能够辨识歌曲的优劣,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审美和判别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三、正确学习流行音乐

(一)学习流行歌曲要适合学生的演唱能力

中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因此对歌曲难度的选择要把握适度。选择音域不宽,音调不高,作品难度不大,容易演唱的歌曲更加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演唱上也减少了难度。而那些难度较大,不容易演唱但喜欢的歌曲,可以作为欣赏曲目,从音乐中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理解音乐表达的内涵。

(二)学习流行歌曲要注重艺术性和教育性

音乐不只是表达的艺术,它还是能引起激动的艺术。在课堂上让学生从音乐中领悟艺术,从艺术中领悟音乐。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受到教育。

(三)学习流行音乐教学要体现审美

《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我们在选择、教授流行音乐时,要充分考虑到歌曲音乐在立意、情境、曲调、配器、伴奏等方面是否能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悟,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篇9

音乐是以旋律和节奏为基本表现手段的艺术。由于这种艺术形式不须通过形象影响人们,它对于人们情感的激发更为直接,因而音乐这种艺术形式的巨大感染力是不言而喻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在教学时也能与音乐相结合,发挥音乐的巨大感染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 什么是整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关于“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建议中,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还提出“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这也就意味着要建起语文与其它学科的桥梁,认识彼此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关系,减少知识的分割。而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这门课程时,要意识到语文与其它学科的关联,并巧妙地把语文与其它学科间的知识融为一体,使学生能更好地感悟文本,领悟生活,这就是笔者领悟的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是指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其目的是减少知识的分割和学科间的隔离,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识体系统一联结起来,传授对人类和环境的连贯一致的看法。小学语文教学与音乐的整合,即是把音乐巧妙地融合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中,使课堂显得自然而又艺术。它的提出弥补了小学语文教学过去对情感因素关注较少的不足。音乐追求诗意、描绘形象、传达情感、动人心魄,与语文教学的文本有相同点、相通点,而且互动。在“以情优教”的优势下,小学语文教学与音乐的整合便成了新课程改革下的必然产物。

2 小学语文教学与音乐整合的作用

2.1 小学语文教学与音乐整合有利于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潜移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人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学《赶海》这一课,在朗读第一段及最后一段的歌词部分时,让学生改读为唱,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2 小学语文教学与音乐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流,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对小学生来讲,如果能采用一种调动其积极性教学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天性就爱动,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雪儿》这一课的最后两段的时候,有意识的把“我“对雪儿的呵护,雪儿终于可以展翅飞翔时的样子等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课文的真谛.课后,同学们还不停的将课堂上学到的动作表演来表演去.可见,课堂的内容已以一种生动可见的形式深入孩子的心灵。

2.3 小学语文教学与音乐整合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音乐以声音、韵调抒发人的情感,作用于人的听觉;文学以语言描写世界,作用于人的想象。在习作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音乐,能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折射出视像。这一视像是有生命的,是流动不息的,是可以叠加、延伸的。视像一形成,思维积极性一调动,便又转化成语言文字记录下来。因此,音乐在习作中的运用能促使学生积极联想,敞开心扉记录自己的一感一悟。

2.4 小学语文教学与音乐整合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难点

李吉林老师认为“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有些课文中一些老师讲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可以借助音乐传达给学生。例如,《我的油布伞》(苏教版)一文中,“偶一回头,我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此刻的“我”的情感,老师用语言是无法讲清的,这时,播放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不比老师空洞的讲解更为有效吗?

3 小学语文教学与音乐的整合方法

音乐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方法是多样的,它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着手整合。

3.1 配乐朗诵

音乐的突出特点是它的节奏性,作用于诗文,可以使诗文增加节奏感。在进行古诗词、现代诗、散文等体裁的课文教学时,配上一曲恰当的音乐进行朗读,对于理解诗文内容和作者感情,欣赏诗文语言美是非常重要的。如教学《月光曲》时,配上钢琴曲《月光》,在音乐中朗读能更好体味月光的轻柔、飘渺、朦胧;教学《林中乐队》时,配上一曲班得瑞的《寂静山林》,一下子就使学生置身山林的听觉享受,沉浸在溪湍鸟鸣的原始天籁中,人与自然在音乐中和谐统一;教学刘禹锡的《浪淘沙》,配上《黄河钢琴协奏曲》朗诵,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能越读越激昂,充分感受作者豪迈的气魄和黄河磅礴的气势。

3.2 低吟浅唱

现在的语文教材选文中有不少就是优美的歌词,或是在音乐教材中配曲学唱的古诗,如《让我们荡起双浆》、《静夜思》、《北京的桥》、《长江之歌》等等。在进行这一类教材的教学时,我们不光要配着伴奏音乐朗诵,还要跟着原唱哼一哼,用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使学生能更准确地掌握诗文的情感脉络,感受诗文留下的广阔的思维空间,在丰富的诗情中受到陶冶。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篇10

3.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点,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围绕学生为中心,紧扣学习目标,利用各种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来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和同伴之间能够互助合作,在团体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团结合作精神。在“单脚起跳、双脚落地”动作方法的教学中,教师利用游戏模仿小动物的跳:单脚起跳、双脚落地。在课堂教学开始,教师播放小动物的歌曲,描述秋天美丽的情景,孩子们在音乐的伴奏下,自由的跳跃着、欢快的跑着。就这样,学生在玩中学会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通过生活经验和探究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消化和吸收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如,一年级教学内容“单脚起跳、双脚落地”动作方法的教学中,本课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安排学生模仿自己观察过的小白兔跳跃,小青蛙的跳跃,以致袋鼠、小鸟等小动物的跳跃。在生活经验中得到的学生记忆深刻、体会具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让学生养成在实际生活中善于观察的能力,把生活中的经验变成运动技能,拓展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 创设合适的课堂情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体育教学中,创设合适的情境进行教学是必要的,也是高效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具体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玩的情境中学习,自由的发展,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教师根据情境的设定,让学生随着音乐中各种小动物发出的声音节拍,模仿各种小动物的跳跃动作:笨拙的大象、灵活的小白兔、顽皮的小猴子、快乐飞翔的小鸟等。学生可以分组来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整个课堂教学就是一个欢快的课堂,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教师在激发学生灵感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游戏、在快乐中成长。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篇11

有人曾经问老师:“你们现在还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吗?”被问的老师很惊讶。从孔子开馆授业到现代办校传知,从结绳记事到黑中添白,粉笔作为书写工具以纪沿用了很长的时间了,不用他还能用什么啊。其实,这折射的就是传统的教育模式与现代教育要求的矛盾冲突。那么,传统的教育模式又有哪些特征呢?

(一)、填鸭式的教育。

就像北京烤鸭一样,教师不断的往张开嘴的学生肚里填埋知识。这种教育模式完全违背了教育规律,学生的个性发展被抹杀。

(二)、为应试而教的教育

虽然性新课改在积极的倡导素质教育。但是,整个教育集团还没有能完全摆脱应试的枷锁,教育还是为应试而开设,学生的自主发展需求被禁锢。

(三)、教育莫教条化

教鞭传承的不只是知识,同时还有没有被更新的教学方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被削减。

综上所述,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很难用启发式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学,学生很难享受到新的教育技巧。在这样的情况下,改变传统教育模式,适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借助现代教学工具,让学生能轻松的、全方位的均衡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新课程理念——多媒体辅助音乐课程教学的积极意义

在新课程理念下,利用多媒体促进音乐教学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原因如下:

(一)、多媒体的运用,能给音乐教学创造美的环境

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的抓住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创设课前的气氛和环境,这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多媒体技术能用如诗如画的图片,优雅清新的曼妙之音,震撼学生的心灵。

(二)、多媒体的适当运用,能让学生理解音乐美的形象。

为了能使学生理解美的音乐形象和音乐中高远的意境,运用多媒体将声音和图画结合,就可以让学生承载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冲击,产生情感的共鸣。如欣赏《天堂》,学生边聆听教师对词曲的结构、主题的讲解,一边观赏草原美丽的风光。知识、想象、音乐的完美结合,使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主管感受,了解了蒙古族的文化,进而会喜欢上蒙古音乐,直至喜爱祖国音乐文化。

三、以学促教——多媒体运用的反思

(一)、多媒体的广泛运用,提高了学生想象音乐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设法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运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就能创设这样的环境,让学生“爱音乐”、“乐音乐”。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篇12

二、创设情境,激发爱学的情素

积极的情感能促进学生的音乐思维的发散,培养学习音乐兴趣,发挥非智力因素的效用。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要尽可能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例如,在一年级《大鹿》教学时,我事先将音乐教室的课桌排成几种形状,上课后,播放带各种小动物戏闹声的音乐,然后带着惊奇的口吻问学生:“小朋友们,听一听,我们好像在什么地方?”“在快乐的大森林里!”学生情绪高涨起来。我有意识地在黑板上贴出大森林的背景和各种可爱的小动物,接着问:“大森林迷人吗?为什么说大森林迷人呢?”同学们抢着回答:“因为大森林里有美丽的植物,还有可爱的小动物!”我播放《大鹿》背景音乐,动情地说:“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森林里去和可爱的小动物交朋友,大家知道它是谁吗?”同学们欢快地叫出声来,接下来的歌词和旋律学习效果非常好,学生积极探求新知,学习情感、兴趣被充分激发。

在教学实践中,还可以用不同方法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课堂的活力和效率。例如,在教学《共产儿童团歌》时,我让学生观赏《闪闪的红星》电影片断,创设抗战年代的战争氛围,培养学生的一种坚定奋发的情感;在教学《忆江南》这首歌时,我用诗化的语言,带学生走进国学的天地,走进唐诗宋词的天地,领略古韵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歌曲的兴趣和动力;在教学《打麦号子》时,我通过几种劳动号子的介绍,带学生走进一种热火朝天的场景,感受劳动的氛围,并通过自由、节奏、大声地喊出劳动号子,感受劳动的激情……

三、激发兴趣,诱导未知情感

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直接影响到他们对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探求和理解。音乐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去诱导学生,用音乐本身的魅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六年级音乐课的课前“练声”时,我先列出歌谱让学生分组进行自主练习,发现很多同学不能唱准或不能将声音提上来。此时,我说:“同学们,听老师唱,随便在哪个调上唱,我都能将声音唱准和提上来,不信,当场试验!”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根据同学们的要求,我分别用钢琴弹奏,然后在不同的调上各唱了一遍。经过仔细听赏,同学对老师的准确唱法惊奇极了。疑问产生了好奇,好奇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我就顺水推舟将辨别钢琴的调和声音拉长与缩短的规律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分组互帮互助地探究,学得专心,练得愉快,很快掌握了准确运气发音的技巧。

四、情绪感染,强化学习情感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篇13

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

那么,如何在我们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实践“互动式”教学模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努力:

第一,树立音乐教学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观念。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学科教学过程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音乐教学之中,教师对于学生而言,不应当是传统教育过程之中知识与能力的权威代表,而应当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与服务者。这是一个历史的转变。传统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往往是上、下级的关系,音乐教师教什么内容,学生就学习什么内容,教师对于音乐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教学具有他人不可替代性。而新课程标准则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之中来。笔者认为只有教师首先树立音乐教学之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观念,才能够使“互动式”教学成为可能。

第二,“互动式”教学模式需要具有双向或多向信息流。从“互动式”教学的内涵与外延来看,“互动式”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之中,音乐知识流不再向传统音乐课堂教学之中单向流动,而是一个双向或多向流动的形式。例如,传统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之中,音乐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对所教课程的教材进行备课,通过音乐教师的第一次知识加工后,转述给学生。由此可见,在此过程之中,学生所被传输的音乐知识与内容,其实并非教材之中所阐释的音乐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而是一种被加工过的知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之中,音乐教师的素质不高,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牢固程度。由此可见,“互动式”教学模式需要具有双向或多向信息流,与传统音乐教学不同的是,新课程改革影响下的初中音乐教学其信息源可以是任何一个处于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作为初中音乐教育工作者,想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则要保证该信息流的顺畅性,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成“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

第三,合理构建新奇问题。在初中音乐教学之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需要音乐教师能够构建合理新奇问题。初中学生虽然与小学生相比,无论是其注意力还是意志力方面都有了较大幅度提升。但是,仍然不能够满足于“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要求。“互动式”教学模式要求身处其中的个体要能够积极主动的整合其他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这就要求初中音乐教学之中学生要能够保持较好的注意力。同时,“互动式”教学模式之中,还涉及对于学生既得知识与经验的总结与复习。通过对已经学习过的内容的回顾,提出一些新奇的问题,引入新的要讲解的内容,是有经验的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在课程开始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带着问题学习,最终找出答案。通过对课程的一些要点精心设计问题,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四,“互动式”教学模式,需要大量的案例分析来充实。与其他学科不同,初中音乐教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够达到音乐教学目标。同时,由于初中学生所掌握的音乐知识与音乐基本技能尚未牢固,这使得整个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处于“试误”时期。“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将其他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呈现,进而促成其他成员减少所犯错误的机率。“互动式”教学模式之中大量安全分析的引入在初中音乐教学之中的运用,还可以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统一整体。需要注意的是,“互动式”教学模式运用之中,教师的指导要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另外,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要让学生围绕教学内容而互动,避免出现淡化主题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叶澜. 论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与发展主体的动态关系[J]. 中国社会科学,1986(03).

[2]李伟.“互动式案例教学”的做法与体会[J].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05).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