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实用13篇

第二课堂育人体系
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篇1

1 构建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工作目标和设计理念

1.1 工作目标

第二课堂是实践能力培养,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在潜能激发,人格塑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的作用相比第一课堂更加突出。第二课堂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扩展,更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任务的重要环节,其培养育人的作用不是第一课堂所能替代的。我们力求实现在“两个课堂”的相互协调与积极配合下,共同携手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强烈社会责任感、重视实践与创新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1.2 设计理念

1.2.1 构建完整体系,第一、第二课堂和谐发展。学校试图解决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理论教学“两张皮”的脱节现象,建立健全管理和激励机制,完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培养综合型人才的作用,研究和探索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理论教学相互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2.2 以育人为宗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第二课堂活动设计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强调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旨在纠正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人文素质,合作能力,适应能力,管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敬业精神等培养的偏见。

1.2.3 创设灵活机制,坚持目标导向。第二课堂活动凭借组织机制灵活的优势,适合青年学生的特点,容易激发不同兴趣学生的热情参与。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与社会主流文化、学生成长成才相一致,具有明确的导向目标。

1.2.4 以学生为中心,搭建青春舞台。第二课堂活动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导向,使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参加的活动项目,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反映出第二课堂活动的驱动力,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驱动的统一。

2 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实施过程

2.1 主要内容

学校制定了《第二课堂实践与创新活动学分制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第二课堂活动成果奖励和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和相关配套方案,由六大系列活动构成的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得以构建,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框架,实施学分制管理。该体系包括学术科技创新、学科竞赛、读书阅览、文体活动、技能拓展、社会实践等六大类。

2.2 实施过程

2006年,学校通过召开“学风建设”和“实践教学”两个专题会议,明确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校发展中的突出地位。2007年,学校第二次团(学)代会上又明确提出:切实发挥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构建惠及每一位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自2007年起,校团委着手起草《实施办法》,并在部分学院试行,2008年9月起在全校本科生中全面推行了第二课堂学分制。2009年9月,校团委又印制了《第二课堂实践与创新活动学分认定手册》(即大学生素质拓展手册)。至今,学校已连续组织第二课堂学分认定8次,奖励省部级以上第二课堂实践与创新成果7次。

3 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成效和经验

3.1 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得以彰显

第二课堂活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锻炼能力,体验生活与社会,领悟人生道理。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发展特长、施展才华、锻炼能力的重要平台。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学、科研、学生处、团委和其他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各学院加大宣传力度,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浓郁的氛围。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构建,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活动,在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得到训练和适应,他们对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了测试,巩固和深化,了解了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和能力结构,以适应当前社会的竞争形势和就业需要,顺利完成从学校到社会人的转变。

3.2 以学生为本的育人思想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得以树立

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自愿,通用性、灵活性、创造性等特点,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满足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丰富多彩的活动竞相开展。学校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紧密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和社会生活的关注焦点,开展真正满足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需要的各项活动,真正符合学校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在第二课堂活动设计中,学校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在年龄、专业、兴趣爱好、知识结构上的特点,以认识、普及、参与、提高为主线,不断创新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不仅结合学生在人际交往、社会实践、能力锻炼、学术科研上的实际,又强调学生蕴籍感情、发展个性、人文关怀,闲暇愉悦、形成自觉参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活动氛围。

3.3 立体第二课堂活动阵地和平台得以建立

学校精心设计第二课堂活动,形成了立体多层次的活动平台。一是每年组队参加国家和省部级举办的各类大学生竞赛活动,如数学建模、“挑战杯”、英语演讲、化学实验、艺术展演等;二是连续十三年举办的以“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艺术节”和“文理大讲堂”为主渠道的第二课堂系列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实践创新氛围;三是打造“一院一品”活动特色,支持学院围绕学科和专业特点开展学生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展示活动;四是构建惠及每一位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支持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小型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在第二课堂学分制的引导下,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参与率直线上升,2012学年达95%,其中一、二年级达100%。异彩纷呈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学院营造了浓郁的文化、科技、艺术氛围,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3.4 第二课堂实践与创新活动高层次成果不断涌现

随着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不断完善,该校学生在部级和省部级竞赛活动中高层次成果不断涌现。近三年来,在科技、学术、体育、文艺比赛中获得部级奖项180项375人次,省部级328项925人次。其中:“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竞赛中获国家三等奖;数学建模获全国比赛一等奖;社会实践活动获全国先进单位;在陕西省第三届艺术展演活动中,共计获得26个奖项,多名教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学生的作品《送你一个长安》荣获教育部一等奖,《映山红》荣获舞蹈类集体舞一等奖。在陕西省第二十三届“校园之春”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上,该校学生作品《梦・香君》荣获舞蹈类三等奖、艺术学院陈磊荣获歌手大赛第1名。

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第二课堂活动育人体系的构建,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符合国家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从微观层面看,满足该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几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学校党委在指导思想,政策设计和资源配置方面的大力支持是第二课堂体系得以构建的关键;各有关部门的具体实施和不断完善是顺利开展第二课堂工作的重要保证。虽然,我们在构建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但是,我们知道第二课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重在发挥好与第一课堂的融合作用,不断完善其最佳的育人功能,使大学生健康成长,终身效益。我们要鼓起勇气,开拓进取,进一步挖掘第二课堂的育人潜力,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携手第一课堂,完成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丁艳.英语第二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3).

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篇2

从2014年5月1到2014年6月30日,对南京财经大学在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10份,回收500份,发放回收率为98.04%。参加调查的学生,其中男生170份,女生330份。现将调查的主要内容和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第二课堂活动的含义和内容

调查是否清楚第二课堂的含义和内容,非常清楚的71人,占14.2%;清楚的198人,占39.6%;一般了解205人,占41.0%;不清楚的26人,占5.2%。

(2)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关系的认识

调查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看法:看法一:认为第一课堂为主,第二课堂为辅的有104人,占20.8%;看法二:认为第二课堂重要尤其社会实践模块更重要的占83人,占16.6%;看法三:认为二者同等重要的270人,占54%;看法四:二者关系无法说清的占43人,占8.6%。

(3)能否主动参加一些第二课堂活动

长期参加的有31人,占6.2%,经常参加的有152人,占30.4%;选择性参加的有305人,占61%;几乎不参加的有有12人,占2.4%。

(4)能否很好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认为二者有冲突,但仍尽量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人占比例最大,达到了35.4%,可以较好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其次,达到20.6%,少数同学则很难协调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40%左右的同学则能在保证处理好第一课堂学习的前提下选择参加部分第二课堂活动。

(5)认为学校、学院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存在的最大问题

39.6%的同学认为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有计划、专业化的指导,第二课堂活动应该有相应的指导老师,16.6%的学生认为组织资源不足,学校、学院与学生之间交流不足、骨干培养缺乏连续性。超过半数的同学对第二课堂学术科研部分不满意,约17%的受访者甚至认为学术科研氛围较差或很差。

根据上面调查现状,说明一直以来,第二课堂充当着第一课堂教育的补充角色,第二课堂被定位于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学校教育的附属 ;课时安排与时间分配的存在很大冲突;第二课堂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独立进行,缺乏互动,协调性不足,"两张皮"现象严重。

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于应用型、技能型,这就需要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要有针对性、社会相关性,传统的仅注重课堂教学的教育方式已不适应当今人才培养的需要。这意味着高校应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满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指导性需求和非指导性需求 ,将成为高校教学的主旋律。当前高校相对单一、滞后性的、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用人单位广泛、复杂的职业素质需求间的矛盾,学生个性化、多方面的发展需求与高校有限的培养条件间的矛盾,是当前教育的两大矛盾,解决好这两个矛盾,实现高校与社会共赢,需要高校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作用。

2 对策与建议

(一)树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育人理念

高校教育的育人功能,需要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育共同承载,二者相辅相成,形成完整的教育整体,靠单独任何一方都不行。所以需要结合二者的教育因素,使两种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真正实现高高校的育人功能。

(二)建立双向互动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第一课堂教学侧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内容统一,学生选择范围小,不利于因材施教,无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它解决的是人才培养的普遍性需求,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第二课堂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强化了学生主体,将学生的思政教育与技能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将第一课堂所学知识加以充分应用,但第二课堂又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第一课堂则提供了相应的前提条件和理论基础,二者双向互动,学生的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素质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双方互动的一体化教学活动中得到了提高 。

(三)建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一体化课程体系

第一课堂课程内容具有传统型、滞后性,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兴趣,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学校可结合学生专业特点、社会需求,创造性地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第一课堂教学体系当中来,形成课内外相联系的一体化课程活动。

(四)建立系统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制度

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篇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041-02

第二课堂是在正常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之外,在学校的支持和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有组织的课外集体活动,对受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教学活动。如果说第一课堂主要完成对学生的智力开发,第二课堂则主要完成开商、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激发潜能、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等非智力开发。实践证明,这种由情商决定的非智力因素,是决定学生在未来职业中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第二课堂应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从人才培养和学校工作的全局出发,建立完善的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支撑体系,以达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一、高校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大学生的素质可以分为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专业素质指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则指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除了在第一课堂教学中渗透相关内容外,还要通过第二课堂来完成。第二课堂因其活动的主体性、内容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参与的实践性,具有较第一课堂更自由灵活的开放性特征,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具有第一课堂不可替代的价值。

1.第二课堂是思政理论实践教育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第二课堂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实践教育方式,充分利用学校的实践教育资源,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和挂职锻炼等实践活动,有利于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思想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增强实践感悟和人生体验,从而把思想政治理论的抽象教育与生动活泼的实践教育融为一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第二课堂是专业技能教学活动的有效延伸。随着高校内涵建设的不断深入,第二课堂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在注重规模扩张的同时,忽视相关硬件配套设施的建设和使用,讲授抽象理论较多,安排实践教学较少。将专业社团活动和专业技能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作为专业技能教学活动的延伸,实现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和教学活动的结合,有利于让学生在掌握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将课堂接受的知识应用于第二课堂,不但起到巩固已学知识的作用,还能通过第二课堂的开展,激发更多的求知欲望,促进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提高。

3.第二课堂是开展创新素质培养的主要阵地。第二课堂的创新活动是课内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补充。以课外科技创新为主体的活动,能使学生个体的素质特点得到自由发挥。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以小组或团队的方式组建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充分交流,有利于相互激励和启发。始于1983年的第一届“挑战杯”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展览、始于1999年的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发展至今,已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全国性重大赛事,成为全国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阵地。

4.第二课堂是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实施平台。在第二课堂建设中,通过构建学生心理预防系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开展UPI心理健康普测、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有效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科学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和健康人格。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能有效释放大学生的学习和就业压力,增强大学生的体质,培养大学生拼搏挑战的精神,保障大学生以强健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

另外,第二课堂对于提升就业能力、增长社会经验、增强团队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学者认为,“所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的具体事件,有4/5发生在课堂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第二课堂的重要价值,不是完全取代第一课堂,而是要坚持第一课堂为主体、第二课堂为补充,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互动。

二、高校第二课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课堂”的概念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正式提出,由于发展时间较晚,目前在制度和形式上都不够成熟。综合分析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对第二课堂的价值认识存在偏差。部分高校没有从人才素质的全面性角度来认识第二课堂的重要价值,对第二课堂的素质培养缺乏动力,认为第二课堂活动就是文艺和体育等校园娱乐活动的片面认识普遍存在。此外,在强调第一课堂主体地位的同时,认为第二课堂活动是“不务正业”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2.对第二课堂的建设缺少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许多高校急剧扩大办学规模,在校园规划、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和使用方面较多关注第一课堂的教学需要,忽视了第二课堂在经费投入、人员配备、设施建设、政策制定等方面的投入,导致第二课堂处于“边缘化”境地。

3.对第二课堂的设计经营不够系统。许多高校对于第二课堂的教育理念与体系建设缺乏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没有形成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没有系统探索和构建第二课堂的框架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使得高校第二课堂教学与第一课堂教学严重脱节,导致第二课堂处于低效状态。

三、构建高校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对策

第二课堂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理应进行整体设计和经营。要通过构建第二课堂的内容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校为统筹、以院系为中心、以专业为载体的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支撑体系。

1.第二课堂内容体系。(1)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模块。大学阶段是学生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模块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活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优势,围绕“中国梦”开展党团组织生活、主题教育活动、业余党校团校活动、形势政策报告等,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外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培养学生的政治信仰、思想素质、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2)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模块。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模块要拓展学生创新活动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确保创新创业活动的趣味性、实用性、科学性和合理性,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重点,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设计学生科研项目基金,举办各类学术科技讲座,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活动。(3)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模块。要充分发挥高校的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体系,以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4)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模块。身心和谐发展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文化艺术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要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文艺演出、素质大赛、体育竞赛、心理辅导等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比赛和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中,通过弘扬高雅艺术,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5)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模块。社团活动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途径。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模块要在学校人才培养全局的视野下,明确社团工作的定位及其第二课堂的属性,着眼于学生“内在潜力的挖掘和永恒的综合素质塑造”,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个性十足的社团活动,包括指导学生成立、管理、参与社团活动,指导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学生工作助理等工作。(6)职业资格与技能培训模块。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在职业资格与技能培训模块中,通过组织包括各级各类职业资格认证、专业技能培训、专业技能竞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在内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提升专业素质。

2.第二课堂保障体系。(1)组织保障。高校党委行政要站在人才培养的全局,将第二课堂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以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科研处、财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指挥中心,负责第二课堂活动的统筹规划、实施指导、认证监督。二级院系作为第二课堂的前线阵地,负责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实施。(2)制度保障。健全的工作制度是构建第二课堂人才培养体系并有效实施的基础。应建立完善的第二课堂管理制度,包括组织建设制度、经费管理制度、活动管理制度、学分认证制度等,将第二课堂活动以制度的方式确定下来,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3)设施保障。加强实践基地、活动场地、辅助设施、网络设施等硬件设施建设,加大第二课堂的经费投入,支持学生学术科研活动、文体竞赛等项目,从经费上保障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开展。(4)人员保障。重视第二课堂师资队伍建设。根据第二课堂的内容框架体系,部分教师可由优秀政治辅导员来担任。同时,可以建立第二课堂导师制度,聘请校内或校外某些领域的专任教师和专家学者,将专业教育与第二课堂有效结合起来,将指导教师的工作任务折算成工作量,使第二课堂能够持续、稳定地开展。

3.第二课堂评价体系。根据《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应将第二课堂的教育成效纳入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整体框架。综合学生对活动的评价、院系对学生的评价、学校对院系的评价、社会对学校的评价等多个维度,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第二课堂评价体系,既考察学生的满意度、活动的丰富程度、学生的参与面、各种校内外活动或竞赛参加情况及获奖情况,又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考察第二课堂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人格完善、能力提升,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质量评价,加强评价信息反馈,提高第二课堂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洪波,杨岳.拓展创新素质培养的空间――学生第二课堂创新素质培养的认识与实践[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2]胡菁菁.搭建基于第二课堂与专业技能教学相结合的育人平台研究[J].中国市场,2012(48).

[3]刘占文.坚持“八个互动”,提高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5).

[4]孙丽华.试析高校第二课堂的设计与经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

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篇4

一、第二课堂的界定及其特点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是大学生通过参加有组织的课余活动以达到陶冶情操、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目的的一种教育教学形式,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第二课堂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或沟通机制,实现教与学的交流互动,教与学共同参与,共同设计来推进学生工作;第二课堂又是一种学生成才标准和人才培养导向,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第二课堂活动是针对第一课堂活动而言的,它与第一课堂相配合,以育人为宗旨,以培训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来开展的系列活动,它与第一课堂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体系,是第一课堂的合理延伸和适当补充,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培养过程中人格健全和综合素质提高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现实意义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大学生的素质可以分为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专业素质指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则指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除了在第一课堂教学中渗透相关内容外,还要通过第二课堂来完成。第二课堂活动打破课堂的界限,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育人的功能。

1、自主性。第二课堂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青年大学生是第二课堂活动的主体,自愿、主动的参与各类活动,在参与中独立思考探索,充分展示个性才能,培养锻炼自己。

2、丰富性。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弥补第一课堂教学的不足,通过自主参与,以更愿意接受的方式,在思想、政治、道德、学识、审美、人格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第二课堂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又有各类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

3、实践性。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最终目的是帮助青年大学生实现社会化,锻炼实践能力,大学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实践活动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把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把活动与所学专业和自身素质结合起来,在解决问题、探索未知、追求真理中成长。

三、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和途径

1、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

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学校应尽可能地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组织学生在假期和课余时间走出校园,投身社会,最大可能地提高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②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是第二课堂的主要活动形式和内容。文化的塑造和形成需要群体成员人人参与。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打造的就是以“科技校园、文化校园、艺术校园”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

③第二课堂竞赛。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活动竞赛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也是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补充。应有组织有计划地抓好学生课外实践活动项目,如机电工程学院开展的:旗阵、舞狮、体育爱好、社会实践团等,使学生自觉参与进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2、有效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途径

①评价考核学分化。采用学分制,就是将学生活动课程成绩纳入学籍管理,达不到基本要求的学生不能正常毕业。为学生灵活安排自己任选和必选活动课程提供可能,又实现了组织的灵活性和科目要求的规范性统一,使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是广大青年学生为培养自身能力,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挖掘潜能,发展个人志趣、爱好、特长而志愿结合在一起的群众性团体。

②骨干培育精英化。学生干部是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是搞好活动的关键因素,加强学生骨干的培养,发挥学生干部的“传帮带”作用,从而提高第二课堂活动的层次和水平,争取更多的同学参与。

四、优化第二课堂活动,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利用第二课堂活动的特点,充分发挥其在校园文化育人中的优势,积极探索优化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途径,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篇5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许多机遇,在校生规模已到达高等教育在校生总人数的一半,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也面临许多问题,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重技能轻素质现象比较普遍,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前景,本文按照高职院校开展第二课堂评价指标体系出发,针对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的具体情况,认真考虑第二课堂评价影响因数,设计了《高职院校开展第二课堂评价指标体系在校生调查问卷》,对回收问卷做了统计分析,得出了具体影响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的各类指标,并对影响指标载体做了研究统计,得出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参考因数的建议和思考,为进一步确立影响高职院校第二课堂评价指标体系做准备。

一、本次调查问卷的设计

按照本次课题的研究进度安排,以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在校生为调查对象,认真考虑本次问卷设计的问题,设计了《高职院校开展第二课堂评价指标体系在校生调查问卷》,在大一、大二学生中展开调查,本次问卷主要设计了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参加的第二课堂活动包括哪些方面,二是最喜欢的“第二课堂”的活动有哪些方面,三是第二课堂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四是第二课堂教学中学校文化环境方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五是第二课堂教学中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六是第二课堂教学中身心健康方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七是第二课堂教学中网络文明教育方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八是第二课堂教学中技能培训和社会实践方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以上八个方面的内容是基于高职院校普遍开展的第二课堂的几个主要的教育活动,经过前期课题小组认真研究,分析总结得出的几个主要影响学生提升个人素质的主要方面。

二、调查问卷的分析

本次共计发放调查问卷780份,回收问卷735份,依据统计数据汇总表的情况见下表。

1.影响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教育评价体系的主要指标。第八题主要反映学生最喜欢的第二课堂的活动,从调查可以看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心理素质教育三个方面所占比例处于第一位,技能培训和技能大赛、网络文明教育处于第二位;第九题主要反映学生认为那些第二课堂对自己个人素质提高有帮助,依据柱状图形反映出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工作、技能培训和技能大赛、校园文化环境三个方面的问卷所占比重较大,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志愿者服务、网络文明教育三项所占比例相对处于第二位;综上所述,可以判断得出,影响高职学生第二课堂主要评价指标主要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校园文化环境、身心建康、技能培训和技能大赛、网络文明教育。

2.每个单项指标主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载体。鉴于以上得出关于影响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的主要指标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校园文化环境、身心建康、技能培训和技能大赛、网络文明教育。现在对每个指标的主要学院教育的载体展开调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当前在学校主要活动教育载体为党团活动、担任学生干部、评为三好学生或优秀毕业生、加入中国共产党、专业知识和技能、参加人文素质讲座等方面,从表1中的问卷统计情况可以看出问题十反映的学生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上述几个问题的选择可以清晰的看出党团活动、担任学生干部、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人文素质讲座为主要评价载体。问题十一反映学生认为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环境方面的活动载体,可以看出,校园环境、人文景观、宿舍、图书馆为校园文化环境方面的主要载体。问题十三反映学生认为身心健康方面的主要学生活动载体为心理健康、技能大赛获奖、学风建设、宿舍文化节为身心健康方面的主要载体。第十五题反映学生认为技能大赛及社会实践方面的主要学生活动载体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成绩、毕业生综合实训成绩、顶岗实习成绩为技能大赛及社会实践方面主要评价载体。第十四题反映学生认为网络文明方面的主要学生活动载体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网络平台、关注新媒体工作站、网络文明教育工作为网络文明方面主要评价载体。

依据对以上思想政治教育等5个方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载体详细分析研究,得出高职院校学生第二课堂教育评价体系的具体评价学校活动的载体分布。

三、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思考

1.在校生对参加学校举办的“第二课堂”活动认识不高。依据第三题提问学生是否经常参加课外活动?将答案进行统计,显示经常参加为515人,偶尔去或很少去或不去为220人,不参加比率为30G。通过以上分析足可以看出在校生对参加学校举办的“第二课堂”教育活动认识程度不高,没有把提升素质教育看作为大学学习的重要一部分,所以今后在我们职业院校日常教育活动中,提升我们第二课堂教育教学的比例,设置或安排一些能够提升学生个人素质教育的教育活动载体,真正能够提升学生素质,不仅要在智育、技能方面提升学生素质,尤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第二课堂的各项活动载体加大对学生个人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2.加大对上述五个方面的评价载体活动加大投入。通过以上对影响“第二课堂”教育活动调查卷的分析研究,得出五个方面18个具体活动载体,建议学校要加大对18个活动的投入和建设,一方面要在经费方面加大投入,提高学生关于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的经费投入,提供经费保障,另一方面在人力结构上加大投入,调整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视野,加大对“第二课堂”各种活动载体师资培训,设计更好的各种适合学生参加和喜爱的有意义的活动,提升学生人文素质。

3.W生创业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根据调查显示,学生最喜欢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创业创新所占的比例最小,由此可以看出我们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创业创新的认识,创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学生容易接受的创业创新活动,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1)以创业创新大赛为引领,抓好学生的创业创新工作,尤其是以学生团队为主体,不断提升学生参加大赛的水平。(2)要以学校学生创业园项目的载体,提升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不断激发学生们中好的创业项目,在校园内实施。(3)进行课程内容和计划改革,在原有教育教学安排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创业创新的课程课时量,加大对学生创业创新方法的讲授,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Analysis Report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Education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ke Students in Inner Mongolia Technical College of Mechanics and Electrics as an Example

LIU Zhi-wen

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篇6

经过多年的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人们已经达成共识,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全面素质教育,高校就是要为社会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全面性、系统性的要求,使得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第一课堂无法完成所有的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第二课堂也就成为素质教育的必需。作为高等教育者,要清楚意识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必须构建顺畅的协同机制,充分发挥两者的协同优势。然而现实实践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良好有效互动的局面还存在一定距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衔接还存在着矛盾和问题。鉴于此,通过数据调研,了解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存在的矛盾,针对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则是本文主要阐述的。

一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的重要性

第二课堂相对于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而言,是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实践活动,即学生在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务计划课程之外有组织或者自愿参加的各类活动和项目,比如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科研创新活动、社团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能有效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的素质获得充分的展示与锻炼。调查研究显示有超过74.83%的同学表示,知道或者了解第二课堂。45.03%的同学喜欢或者非常喜欢第二课堂的开展。有54.97%的同学认为第二课堂的帮助作用很大或者非常明显。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问题上,54.3%的同学认为第一课堂为主,第二课堂为辅,二者相辅相成,甚至有18.54%的同学认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同等重要。因此可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如何形成协同共建机制,共同发挥在学生教育培养方面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二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衔接上存在的问题

(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在资源分配上的矛盾

调查结果显示,25.83%的同学认为第二课堂内容与实际社会需求相脱节。47.02%的同学认为第二课堂缺乏专业老师及时指导。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在于师资方面,教师自身的第一课堂教学和科研任务相当繁重,而第二课堂教学的工作量又存在难以确认、量化问题,使得教师很难把指导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内容。在管理层面上,一直将紧张的教育资源倾向在第一课堂之中,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缺少科学性的筹划与专业化的指导。虽然在教育总体导向中,特别强调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实际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仍然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另外,31.79%的同学认为第二课堂资源相对不足,设施较为落后。在硬件方面,活动场所、设施等主要是为第一课堂教学配备,专用的第二课堂硬件设施相对匮乏。

(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在内容设计上的错位

第二课堂开展的过程中,很多课程内容都显得过于随意化。调查结果显示,37.09%的同学觉得第二课堂的开展活动与专业知识匹配度低,39.74%的同学认为第二课堂开展活动形式单一没有吸引力。课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和建构人格的重要教育中介,目前的第二课堂在课程化的背景下进行建设,要求课程内容与各类活动相结合,学生必须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然而有效实现第二课堂活动内容能够与第一课堂的内容衔接化,或者对第一课堂的内容做一个好的延伸与升华,在现实活动开展中却没有做到。另外,有些时候为了片面追求第二课堂的覆盖面,为了开展活动而开展,抛离了第一课堂的主引作用,产生了较多的与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不太吻合、活动层次较差的活动,影响了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也使得与第一课堂之间的互动变得越来越少。

(三)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评价标准的差异化

对学生评价标准的相对单一化导致第二课堂的培养功效得不到认可。目前,大部分高校虽然都是以第二课堂学分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对学生的评价尚以学生的第一课堂学习成绩为重要甚至唯一的标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所取得的成绩不能得到很好的评价与考核,导致第二课堂缺乏对学生的激励机制。同时,第二课堂的评价标准相对较低,且评价主观化倾向比较明显。在第二课堂的开展过程中,往往前期设计或者课程安排比较满,在投入过程也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大多数时候是以课程或者活动结束作为考核标准,仅仅凭主观的感性评价作为考核结果。忽略了第二课堂对于学生的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忽略了课程的影响力或者影响深度。结果就导致了第二课堂的课程评价主观化,与第一课堂相左,第二课堂倾向于形式主义,使得实际的第二课堂功效没有得到发挥。

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篇7

在传统意义上,第二课堂承载着“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拓展学生活动能力”的功能。学生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后,通过参加各类活动,能够积累课堂讲授之外的知识和经验,有利于开阔视野、愉悦身心,并能培养他们的兴趣,全面提升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重视小学第二课堂的意义

与第一课堂相对应,第二课堂被称为“课外活动”,它“是指学校在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教学活动以外,围绕育人目标,引导和组织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使他们以后能更好地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刻不容缓,因此,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意义重大。相对于偏重考试的应试教育而言,素质教育较为注重体育、艺术能力和多元智能的培养。而真正的素质教育,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发挥个人潜能,各展所长,并培养良好的品格,并不局限于学术上的才能。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第一课堂是主阵地,但第二课堂更是培养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教育环节,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是课堂教学所无法取代的,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育人平台,和第一课堂相互补充,能够共同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必须转变教学理念,真正重视第二课堂,切实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在第二课堂的课程设置上,需要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在教学形式上,“由随意自由向规范化转变,在组织学生参加活动的基础上也注重通过讲授和讨论的方式传输理论知识,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2]在活动方式上,尽量扩大活动的范围,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参加活动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在小学教育中,“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拓展和延伸,它有益地补充了课堂教育的内容,为培养人才的个性和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3],对促进学生的综合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小学第二课堂并不是第一课堂的简单延伸和补充,而是青少年素质教育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对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作用是第一课堂所不能替代的,它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第二课堂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和潜能。一旦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到了表现与发挥,会和以前判若两人,除了在自己所喜爱的领域继续发展,并将其潜能转移到实践、品德修养、人际关系等各个领域,他们的思想境界、精神境界都将得到升华。同时,第二课堂也能促进小学教育教学制度的改革,它能促使老师更显教学理念,转变满堂灌输的传统教学方式,增加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扭转注重学生分数的误区,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

2 小学第二课堂所面临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理念指导的惯性下,第二课堂只是被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成为第一课堂的点缀、教学课堂的附庸,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次要地位,这导致对第二课堂重视不够,对第二课堂的建设呈现粗放性、经验性和应付性特点,导致第二课堂活动与教学工作脱节、组织体系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等问题,影响了第二课堂作用的发挥。

2.1对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的认识存在误区

尽管实施义务教育、素质教育多年,但是大部分学校仍然把提高学生成绩作为主要目的,重视第一课堂的建设,忽视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他们认为,第二课堂主要是“丰富同学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兴趣爱好,营造一种校园活动范围,”[4]所以大部分领导和教师都不关心第二课堂,他们只是关注课堂教学的质量、学生成绩的提高。这导致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只注重让学生学习理论的知识,却与实践脱节,从而造成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低下,有的农村的小学生竟然不能分辨小麦和玉米。另外,随着小学升初中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小学生在家长的督促下,整日面对成堆的作业,努力去提高学习成绩,而对第二课堂活动较少参加,不利于小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如今的小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长辈的溺爱、父母的疼爱,造成这些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容忍度较低,不懂得怎样与人交往,遇到挫折往往考虑客观理由,不能从自身找原因。不参加第二课堂的活动,就使他们错过了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机会,长此以往,会强化小学生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合作精神,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2.2对第二课堂的投入不足

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学校过于重视第一课堂,而对第二课堂的认识存在偏见,这导致许多学校在校园规划建设、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和设施配备的安排和使用中更多关注的是第一课堂教学的需要,在经费的投入、人员的配备、设施的完善、政策的制定等方面第二课堂都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如在人员配置方面,许多学校都配置了辅导员老师,辅导员老师和少先大队就成了学校第二课堂教育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然而,许多学校的辅导员老师都还兼职其他科目的教学,本身教学任务就比较重,根本没有过多的精力去指导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其工作过于注重管理而非服务。当然,仅仅依靠辅导员老师和少先大队的一些活动来完成一所小学几百人的第二课堂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一直以来第二课堂教育的功能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即使有部分专业教师参与第二课堂中对学生的科技和创新活动的指导,也都只是一种临时性的热心的义务行为,很难得到学校的认可和相应的劳动报酬。同样,在硬件设施方面,虽然许多学校都修建了漂亮的操场,宽敞的学生活动室,但这些设施的配备都不完善,平时也很少对学生开放,它们的唯一功能就是应付上级的检查。

2.3第二课堂缺乏长远统一的规划

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将第二课堂列入教学计划,或者尽管有第二课堂的教学计划,也只是走形式,并没有实际开展工作,只是应付上级的检查。这导致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及其他教学环节严重脱节。再加上中学优质教学资源短缺,小学升初中压力增大,对小学的成绩考核体系也主要以升入重点初中的人数为标准。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校首先保证的是第一课堂,许多非重点科目,如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经常被挤占,遑论第二课堂的活动时间了。由于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也主要以学生成绩为标准,在成绩考核体系的指导下,多数老师不愿投入精力去组织见效慢、效果不明显的第二课堂活动。这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时间上的冲突和设计的不科学,导致教学管理者对第二课堂认识不足、老师不愿参与、学生不能参与的状况。由于学生不能很好地协调学习与活动的时间,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无法充分地发挥出来。

3 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的措施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能够调整学生的情绪,磨练学生的意志和品格,提高他们的承受能力和自调能力,改善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因此,应采取措施,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

3.1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培育目标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的转变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要提升第二课堂培养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效能,首先要进行思想转变,让创新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让第二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在组织和参与活动时明确活动的目标和意义,”[5]在活动过程中紧扣“素质教育”这一主题。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层次性,仅靠第一课堂无法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部目标,必须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学校必须重视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和支持,根据实际情况,明确培育目标,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条件,统筹规划,加强整合,明确分工,准确定位第二课堂各项具体活动在整个目标体系中的位置,将第二课堂的相关内容纳入到整个学校人才培养总体规划,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独特功能,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3.2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保障机制

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第二课堂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必须从第二课堂体制机制的完善、师资资源的配备、学生参与的引导、物质条件的保障等方面入手,才能确保第二课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所以,学校需要加大投入,建立第二课堂保障机制。首先,是必要的硬件支持,如建立一些实践基地、活动场地和辅助设施等,这些与第一课堂教育一样是必不可少的。其次,经费保障也很重要。目前,尽管许多学校经费都很紧张,主要用来保障第一课堂的教学,但学校可以从政策方面为第二课堂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寻求社会的支持。最后,是师资的保障。第二课堂既然是教育的一部分,学校就应该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建立第二课堂导师制度,将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并通过改革教师考核制度,对专业教师安排一定量的指导任务,教务部门对参与第二课堂指导的教师折算一定的教学工作量,给予相应的报酬,以使第二课堂教育能持续、稳定地开展下去,从而真正地发挥其育人功能。

3.3统筹规划,拓宽第二课堂空间

第二课堂既然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就应当统筹规划,将其纳入教学计划中。将第二课堂纳入教学计划,“不仅有利于整合资源,明确要求,保证质量,还可以与第一课堂在时间和管理上进行充分衔接,避免冲突。”[6]第二课堂作为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没有严格的时空限制,只要是符合小学生的特点,有利于小学生成人成才的教育和活动都可以作为第二课堂教育的内容。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对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运行当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辅导老师的特长与水平,来确定了丰富的活动内容,有以增长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有侧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劳动技能的活动;有以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数学能力的活动;有以是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的活动;有以提高音乐、舞蹈、书法技艺、绘画能力的活动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所必需的。总之,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应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尊重学生的意见,吸引学生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动的参与者,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进来。

参考文献:

[1]周钰,黄金珠.“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3).

[2]胡晓平.多元智能理论下的中学第二课堂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篇8

一、高校第二课堂研究现状及不足

近年来,有许多专家和学者对第二课堂进行了研究,但时至今日,针对第二课堂这一概念,尚未出现占据绝对优势的论断。在我国,最早提出第二课堂这一概念的是朱九思先生,他认为,“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这个课堂的活动包括:政治性的、学术性的、知识性的、健身性的、娱乐性的、公益性的(或叫服务性的)、有酬性的活动等等。”[1]其后,有更多的专家和学者对第二课堂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刘国存先生对第二课堂作了如下定义:“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它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有组织的各种有益活动,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深化,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2]任永方先生基于人才资源开发原理,立足于共赢理念,将第二课堂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他认为,“广义的第二课堂是以大学生成功力建设为纲,通过对大学生不同的成长需求进行系统化的培养,达到毕业生拥有并能够胜任‘打工’、创业、深造等基本综合素质的一个管理过程;狭义的第二课堂是针对‘打工’而言,它是为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以追求相关利益者‘共赢’为目标,针对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纰漏,通过对大学生不同的成长需求系统化成长指导和训练,促动他们面向职业自我开发并有效提升职业素质的一个管理过程。”[3]在国外,虽然没有直接的“第二课堂”的称谓,但却有与其意思表述相近的“开放课堂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的第二课堂教育理念借鉴了西方开放课堂活动的某些成分。结合已有的文献及论述,笔者将第二课堂的定义作如下概括:第二课堂是在理论教学之外,立足于学生能力培养需求而单独开设的以实践为中心、市场需求为导向、综合素质培养为目的,促使学生由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的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称。

第二课堂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由于它的内容具有量多、面广、评价难的特点,这使得第二课堂的合理建构举步维艰。许多高校开展了第二课堂,但教育效果与活动投入不成正比,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当前,对于第二课堂的研究及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内容设计与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轨,活动目标不明确,带有盲目性;第二,研究领域上,停滞于框架的构思,在具体内容上缺乏细化处理,没有对第二课堂活动内容进行模块化、专业化划分,致使第二课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缺乏针对性;第三,第二课堂缺乏相应的评估体系,很难实现规范化管理;第四,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在人员建设、制度建设、经费投入、设施建设、网络建设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第二课堂的发展,同时也是高校第二课堂流于形式的症结所在。总之,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合理建构离不开教学内容的细化、活动目标的明确、评价体系的健全以及保障机制的完善。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建构

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概念是我国高等院校划分的一个分支,顾名思义,就是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本科院校,它主要用于区分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介于二者之间,具有其自身的特色。“归纳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应用型大学的含义,大致可这样表述: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应用学科专业;强化实践实训教学,提高应用能力;重视应用研究,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技术能力,为党政机关、企事业等基层单位管理服务的应用型人才。”[4]因此,建构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必须立足于学校实际,既不能缺乏自信,妄自菲薄,也不能眼高手低,盲目向研究型大学靠拢,而应该充分发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探索出一条有利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第二课堂道路。玉溪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办学之日起,就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笔者通过研究,立足于玉溪师范学院实际,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建构设想。

(一)第二课堂教学结构系统

第二课堂教学结构系统由“三大教学平台、九大教学模块”构成。公共基础教学平台主要从思想道德、人文陶冶、职业体能三大模块展开,以奠定学生基础素质为目标,在第二课堂教学体系中属于公共必修部分;从业技能教学平台主要从职前教育、科研创新、社会实践三大模块展开,以培养学生从业技能为目标,在第二课堂教学体系中属于专业必修部分;专业扩充教学平台主要从文史类、经管类、理工类三大专业模块展开,以扩充专业技能为目标,在第二课堂教学体系中属于专业选修部分。根据九大教学模块的不同,又配以相应的课程,共计33门。具体论述如下:思想道德模块下设国防教育、国情教育、爱国教育、三生教育、党校教程、团校教程、正德讲坛7门课程;人文陶冶模块下设玉师讲坛、名人讲坛、美育讲坛、名著概论、三笔书法、棋类竞技6门课程;职业体能模块下设体育基础、心理健康2门课程;职前教育模块下设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学堂、公共关系、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礼仪讲坛、法律讲坛、未来教师8门课程;科研创新模块下设科学研究、创新意识2门课程;社会实践模块下设志愿服务、暑期实践2门课程;文史类、经管类、理工类专业模块则根据各自侧重点的不同分别设置综合演练、信息精英两类课程,共计6门课程。

(二)第二课堂教学内容系统

在教学内容层面,依据上一层级中的33门第二课堂课程,分别进行细化,活动形式丰富多样,现有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共计300多项。主要包括:军事训练、精英论坛、时事讲评、专题讲座、学术交流、感恩教育、党员论坛、影视展播、礼仪盘点、模拟法庭、庭审观摩、监狱参观、教学试讲、教育实习、志愿者活动、社区挂职、兼职体验、“跳蚤”市场、创办虚拟公司、微电影制作、电子沙盘制作、证书培训、英语模拟社区、英语文化节、大学生科研立项、大学生艺术文化节、体育竞技、素质拓展游戏、心灵成长手工坊、职业生涯导航大赛、模拟销售大赛、未来教师素质大赛、 “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ERP沙盘模拟竞赛、数学建模大赛、“未来校园”规划大赛、“睿智杯”辩论比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模拟招聘大赛等等。第二课堂教学内容的细化,可以进一步明确二课堂教学目标,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第二课堂教学评价系统

在教学评价方面,可根据第二课堂课程的不同,分别设置相应的课时和学分,并将学分细化为课程学分和创新学分。在考核过程中,坚持以课时换学分为主,其他方式并存的原则,确定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学生修满相应课时即可获得课程学分。在创新学分授予问题上,依具体情况而定。对于各类实践活动,由专家考评小组根据学生自评、专家评价、服务对象评价三个要素对活动效果作出综合评定,推出成绩优异者,给予相应的创新学分;对于竞技比赛,将获奖情况作为创新学分的获取依据;对于职业资格证书,将证书等级作为创新学分的获取依据;对于科技创新成果,经专家组考核通过后授予创新学分。

(四)第二课堂教学保障系统

1、建立高素质的第二课堂师资队伍。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成败,因此,学校必须加大对高素质教师的引进力度,如针对外语类第二课堂活动,可加大外籍教师的引进力度。同时,对现有师资队伍要进行第二课堂专题培训,让全体教师达成共识、提高技能,进而更好地从事第二课堂的指导工作。在教师配置方面,应切实推行第二课堂导师制度,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咨询、辅导平台,以确保第二课堂活动能够持续有效地开展起来。

2、建立并不断完善第二课堂管理制度。

(1)在组织建设层面,应设置学校、院系、年级、班级各级管理机构,各级管理机构下设不同部门,分别负责第二课堂的组织、管理、考核、评价等工作。

(2)在经费来源和管理层面,首先要坚持自身投入为主,校政企合作为辅,拓宽第二课堂资金引入渠道;其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经费预算、申报、支出、结算机制,将第二课堂经费用到实处。

(3)在第二课堂活动管理制度层面,首先,要将第二课堂纳入大学生教学管理系统,有效推行第二课堂学分制;其次,要编写第二课堂活动指导丛书,用于辅助教师和学生有效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4)在奖惩制度方面除传统的颁发奖状、荣誉证书等奖励手段外还应设立第二课堂专项奖学金以及第二课堂奖教助学金,前者授予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成绩优异的学生,后者授予在第二课堂教学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对于考评不合格的学生则采取扣除第二课堂学分、通报批评以及重修第二课堂相关课程等方式作为惩罚手段,同时,将教师的第二课堂工作成效与职称评定、绩效考核挂钩。

3、培育优质的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是第二课堂运作的重要载体,学校必须打破传统观念,将其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学生社团极大的支持,同时,要不断创新社团管理机制、培训社团干部、提升社团成员素养,实现学生社团的系统化、规范化管理,凸显学生社团在第二课堂中的育人效果,力求打造一批精品社团和特色社团,通过增加学生社团的育化力和吸引力,提升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并在其中实现自我素质的升华。

4、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培训。

职业资格证书是大学生步入职场的敲门砖。指导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是第二课堂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校外培训机构不断涌入、师资能力参差不齐、培训费用不合理、学校培训机构不健全、培训管理制度松散等现状,学校必须制定并不断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机制,依靠师资优势,建立系统的校本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机构,有效遏制培训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实现培训机构的良性运作及正当竞争,降低学生的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率。

5、建立专门的第二课堂网站。

21世纪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因为具有传播及时、沟通便捷、资源共享等特点,已经成为高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第二课堂作为高校育人环节中的重要一环自然也离不开互联网的运用。学校应该开辟专门的第二课堂网站,建构一个系统的第二课堂信息平台,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第二课堂难题,为师生之间、高校之间、校政企之间在第二课堂领域的合作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

三、结束语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其拥有适应社会的能力。第二课堂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大尝试,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一员,玉溪师范学院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建构和完善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朱九思.高等学校管理[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308

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篇9

一、第二课堂的概念及开展的意义

(一)第二课堂的概念

第二课堂是指学校在教学设计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些列实践活动的总和,是与学校课堂教学形式不同、内容不同的以课外实践活动为主的教育方式,是课堂教育活动的延伸。第二课堂运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育等手段,引导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合理运用在各类课外活动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最终促进学生全面提升素质。

(二)第二课堂开展的意义

第二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综合性的理念,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理念;第二课堂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和沟通机制,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的交流互动,促进专业课教育与学生思政教育共同参与,共同推进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第二课堂是一种学生成才衡量标准,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人才的标杆;第二课堂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成长空间,它可根据学生不同个性培养人才的综合性制度结合体;第二课堂更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平台,它为学生创造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更多全面自我发展的有效空间,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

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坚持把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对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促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提升就业竞争力。

二、第二课堂执行情况及存在问题――以农学院开展情况为例

根据金职院办[2016]29号文件执行近一年以来,农学院在执行过程中做了一定的思考,促进了大学生开展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及创新创业竞赛。

(一)第二课堂执行情况

1.社会实践活动

农学院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作为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学院组建了一个社会实践平台――科技助农团,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将周末服务广场、社区志愿服务、植物义务养护等作为社会实践的内容,组织学生利用假期与课余时间走出校园,投身社会,尽可能大的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2016年9月正式实施第二课堂以来,共有17381人次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共计50693小时。

2.校园文化活动

根据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农学院将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的主要活动形式和内容,形成全员参与文化校园建设的局面,在学风建设、诵读经典、婺文化进校园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促进学生积极开展并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宿舍文化活动、各级各类文体活动等,不仅浓郁了校园文化氛围,而且彰显了涉农专业学生的青春活力,为学生提供了开展校园文化的阵地与舞台。

3.创新创业、学科技能竞赛

利用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各级各类的创新创业竞赛、学科技能竞赛,有效促进了学生自觉地加入挑战杯、互联网+、学科技能竞赛中来。2016-2017学年,共有7个学生团队申报浙江省大学生新苗计划、10个学生团队加入挑战杯比赛、7个创业团队参加互联网+创业大赛;学生积极参与小动物骨科技能竞赛、园林景观设计大赛、食品检测等技能竞赛,共计411人次,比2015-2016学年从质量上、参赛人次上均大幅提升,学生从被动参加到主动参与,增长了学生的科技知识,树立科学精神,培养研究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二)存在问题

现阶段,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评价机制还不完善,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系统的规划与培养,所以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与不足。

1.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没有统筹规划

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重点在于充分履行育人职能,这取决于青年成才规律、素质教育发展规律和第二课堂建设的认识,其归根结底就是加强高校第二课堂育人阵地的建设。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必须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共同作用。第二课堂其实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与补充,但目前存在许多活动的开展为了搞活动而活动的情况,缺乏与第一课堂的系统考虑与设计,没有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作檎体规划,内容形式单一,跟不上涉农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步调。

2.第二课堂活动与学生成长需求的不适应性

教育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自由度较大,活动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专业技能、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社会适应性活动,但相较传统课堂来说,存在着盲目性、随意性、主观性强与计划性、稳定性、连续性差等问题,存在着许多与学生成长需求不适应的弊病,也存在着满足不了学生发展需求的问题,例如,缺乏活动场所、活动多而杂、学生理解不到位、学生重视程度不同等情况。

3.第二课堂活动还未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机制

第二课堂活动目前还除于一种松散的运行状态,管理也缺乏系统的规划,评价体系的科学性还未完全得到验证。目前,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自由度比较大,缺乏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手段与机制,目的性、科学性不强,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效果没有科学的评价,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尚未建立科学的跟踪、调查、反馈机制,很少有人会去考虑如何科学的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

三、解决对策

(一)注重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有机结合

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与管理,并非弱化第一课堂,相反,我们要更加注重第一课堂的宝贵经验,尤其是推动第一课堂对第二课堂的建设。对高校而言,特别是涉农专业的高校而言,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与补充,是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一个实践平台和重要途径,要以第一课堂为主,加强第二课堂管理,全面提高大学生素养。在制定第二课堂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时,需要考虑两者的进行设计与整合,从而正确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促进育人系统的整体优化。

(二)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创新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主动参与教育、发挥主体作用的意识越来越强,也表现出了多元化需求的表现。学校在第二课堂搭建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发挥积极引导作用,为学生搭建平台,挑选学生感兴趣的焦点和热点问题,紧抓学生心理特点,从组织、宣传到内容、形式等队方面不断创新,引导学生去接受一些高雅有内涵的活动,让第二课堂活动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能力提升。

(三)建立和完善第二课堂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就评价体系而言,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力有助于开展各项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高校在对第二课堂的评价迎更多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如创新意识的提升、创业意识的培养、学科技能的提升、实践能力的加强等,应该把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到首位,从学生的发展性指标来进行评价,建立和完善第二课堂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加强对第二课堂教育的评价考评。通过完善的评价体系,对反映出的问题制定合理的整改意见,使第二课堂教育真正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贴近高等教育培养需求,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2010.

[2]陈兵.第二课堂活动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J].学理论,2011(18).

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篇10

一、我国民办高校第二课堂的现状分析

1、民办高校的第二课堂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建设,对第二课堂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识程度还不高

我国民办高校第二课堂尚未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而且民办高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内容趋于形式化,对大学生的素质拓展和全面发展的作用发挥不够。大学生关注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存在泛娱乐化倾向,文娱活动参与人数众多,但思想引领和专业技能提升方面的活动学生热情不足。

2、社会实践工作尚未入人才培养方案,未按必须课来修学分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尚未形成完整的评价考核体系,各民办学校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同,开展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在社会实践的立项、项目指导、经费等各种保障措施落实不到位。

3、民办高校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中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参与深度与广度还存在不足

民办高校的专业教师在创新创业方面的主导性不强,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体现,也没有搭建起比较好的实践平台。大部分大学生创业还处于凭兴趣和热情自主开展阶段。而且在学生创业方面,在政策、经费、场地、指导、培训等方面尚未给学生提供渠道和发展路径。

4、专业社团建设系统的制度体系尚未建立

学校专业社团数量少,规模小,专业社团建设中经费、场地、指导教师严重不足,制度不够完善,二级学院发挥的作用不够明显。学生和教师参与度不高,主动性、积极性不够,专业社团建设系统的制度体系尚未建立。

二、民办高校构建第二课堂应采取的措施

第二课堂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前应加强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建设,以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专业社团建设为重点,以校园精品文化活动为亮点,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导向,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着力点,不断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完善思想教育内容,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提升学生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促进健全人格方面的重要作用

对现有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进行梳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学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个人成长融入到民族的进步和国家的富强上来,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把学生乐于接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提出“思想教育成长计划”,争取学校的政策支持,通过教育和指导增强学生使命感和责任感。学校各部门共同来研究制定我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案,形成合力,避免教育的碎片化和形式化倾向。建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学生为本,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

2、以专业社团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尽快建设学术性、专业性社团,调整社团结构,积极建设专业社团;出台促进专业性社团持续发展的配套制度。鼓励各专业性社团开展专业活动,提倡专业性社团以赛带练,参加各类专业赛事,展现专业成果,提高专业能力。把专业社团建成专业强、层次高、深度广,使社团活动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专业社团在学生课外科技文化平台中的重要作用。

3、以校园精品活动为亮点,提升学生各种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要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

对现有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梳理,巩固现有的活动品牌。对在学生中反应比较好的精品文化活动,应长期坚持,确保活动的参与度。针对学生发展的实际进行系统设计和安排,为提升第二课堂的效力,以学生的需求和全面发展为导向,每年针对不同素质提升,要求规划好每一阶段的第二课堂活动。

4、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以创新创业为着力点,缩短学生融入社会的时间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在高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从入学开始就应该让每一位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景和走向,并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而有针对性地规划好大学生活每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同时还应该理清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思路,归口管理。改变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多头管理、业务分散的格局。把创新创业作为切入点,为学生提供支持与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创业服务。

5、建立第二课堂体系

从学校层面提高对第二课堂的认识,发挥第二课堂成为育人作用,把第二课堂建设纳入到学校的整体规划,同时把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推行第二课堂学分制度;内容建设方面,以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为基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大胆改革课程结构及教学方式,减少第一课堂课时,拓展第二课堂,整合公共基础课,推行第二课堂学分。设定若干选修模块,开设第二课堂选修课程,实行选修学分的认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第二课堂,从教师教学到学生学习,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政策保障方面,制定第二课堂的建设和发展规划,实施学生素质拓展的计划,保障参与学生的权益,鼓励指导教师的参与,在各类评优、评奖、晋升等政策制定上,给予倾斜;经费方面,给予专项的支持,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经费用于第二课堂的建设。

三、结语

第二课堂活动所具有的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价值正日益凸显,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急需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有力配合。第二课堂能够有针对性地拓展专业相关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在各种活动中知识与实践的融通,从而促进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实践参与中培养团队精神、组织协调、应急应变等非专业素养,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秦行音.我国义务教育政策和实践的矛盾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2] 郝园园.浅议高校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的定位与实现,2010.

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篇11

数字经济是指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政府治理模式的一系列经济活动。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持续稳定发展迅速,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根据信通院测算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31.3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三分之一,预计2019年数字经济总量达到35万亿元,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大学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展的要求,不仅要求大学生有扎实的知识,更应该有创造性的思维。高校不断开展第二课堂作为新的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为高校的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特别是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更为高校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开展第二课堂建设指明了方向。

2第二课堂建设存在的困境

2.1对第二课堂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上层设计

高校虽然陆续开展了第二课堂的教育,但很多高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将第二课堂纳入教育教学管理当中,没有给予第二课堂应有的地位,没有从根本上对学校第二课堂的开展进行具体的设计。其次缺乏对第二课堂的支持,虽然开设了第二课堂教育,但没有建立起合理的评价体系,途径单一,仅仅是通过学生相关部门进行管理,缺乏系统性、广泛性的参与。

2.2学生对第二课堂的参与度不高,缺少灵活性

虽然高校开展了第二课堂的活动,但是形式单一,缺乏特点,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没有找到适合学生发展、适合学生兴趣的活动,因此学生仅仅是为了完成第二课堂的任务,随意性很大,降低了第二课堂的认同感,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下降,从而使第二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2.3指导老师师资力量不强,缺少权威性

高校开展第二课堂,更多的指导落在辅导员、学生管理人员等教师身上,这些老师面临很重的管理任务,对于指导不同学生层次、不同类型的第二课堂捉襟见肘,理论知识水平和职称不高,对学生的指导不能更深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欠缺,不能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全面指导。

3第二课堂育人模式改善对策

3.1转变观念,建立第二课堂管理评价体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这就更要求高校加强第二课堂的建设,完善管理机构、制度体系的建设,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保障评价机制,促进第二课堂的有序发展。成立由高校主要领导为首,学生工作相关的各部门共同参与,统一领导,统一协调各项工作,组织建立起领导制度,建立健全第二课堂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好日常工作的开展,将第二课堂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给予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同样的地位,统筹兼顾,做好服务保障,为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有利的环境,促进学生广泛的参与。做好第二课堂的评价体系建设,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情况,做好真实客观记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并形成评价报告,保证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情况评估的正确性、公正性,形成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并建立奖励机制,更好的促进第二课堂的成为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

3.2与时俱进,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

随着数字经济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新媒体技术的推广应用,为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提供了技术支撑,给学生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能够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运用互联网+的教育平台,与时俱进,增强第二课堂的时代感,利用多元化的网络内容,借鉴优秀的可操控的多元化的内容,增强学生在第二课堂学习知识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性,开设学生有兴趣参加的第二课堂活动,根据不同社团、专业分类指导,使得每个专业、社团都有特色的活动,不断丰富活动内容,从中挑选出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第二课堂活动,打造成专而精的品牌特色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每个同学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培养自身兴趣,从而达到全面发展。注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志愿服务、三下乡活动等,丰富第二课堂的活动形式,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系,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撰写参与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开展分享活动,形成学生实践经验相互分享、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氛围,并建立合理的评估机制,从而促进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

3.3博采众长,加强第二课堂师资力量建设

组建优秀的教师团队,高校都有很多的高职称、高学历、精通专业的师资队伍,第二课堂的开展可以让这些教师参与指导,丰富第二课堂的师资队伍,专职和兼职相融合,加强对指导老师的培训,增加各类培训、交流、研讨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开拓思路、相互学习,借鉴其他教师优秀的成功的作法,从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打造专业的指导教师队伍。其次采用专业导师制度,每名专业的任课教师作为专业学生的导师,参与学生成长的过程,强化第二课堂的教学环节,发挥第二课堂的时效性。在者积极聘请一些成功的企业家、校友、社会学者等,组成校外师资队伍,利用大讲堂、交流会、报告会等形式和学生进行交流,让更多的社会资源融入第二课堂的教育当中,增加学生的见识。

4第二课育人模式创新路径提升探索

4.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如何培养好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前途。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讲话上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高校在第二课堂实施过程中,要加大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第二课堂,组织重大节日、重大历史纪念日等教育活动,如“五四青年节”“七一”党的生日、“十一”国庆节、“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铭记历史、以史为鉴、开拓创新的活动中来,对学生进行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育,在学习思政课程之外能够更加深刻、生动的践行爱国情怀,更生动、更形象、更贴近学生的内心、更具有说服力。举办弘扬爱国主义讲座,弘扬雷锋精神的讲堂,聘请专家、学者和英雄模范人物来校讲座,因为他们理论更有高度,研究问题更有深度,或者本身就是一部爱国主义案例,结合当代中国面临的危机和机遇,使得学生感到亲切,从内心深处自觉接受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培育民族精神。广泛开展读书活动,一本好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能够影响人的一生。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读爱国主义的书,多读富有民族精神的书。让学生从书中认识历史、认识社会,从书中吸取爱国主义的精神营养,激励自己成为一个爱国主义者,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

4.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篇12

所谓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是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

构建具有创新型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必须重点突出“创新”。这里的“创新”包括的内容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是后天培养的,属于非智力因素。因此在高校的素质教育中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应该是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中得到释放和激发的,而不是培养出来的。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有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中,由于受到课堂教育的影响,在组织环节、实施环节以及素质评介环节缺少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创新性,在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表面看素质培养全面,但是却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1 目前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1课堂教学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对多”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以学分或考试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和导向指标,淡化了第一课堂的素质教育和素质拓展功能。传统的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很好地适应了社会对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需求。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的要求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能力的培养逐步取代知识的传授而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内容。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学习和记忆,主张你讲我听,求同思维,被动学习;强调思维的结果,提供结论性的东西,主张尊重和服从权威等,这些特征是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1.2通过调研,在高等学校中普遍存在着以纯粹的素质教育活动作为学生开展活动目的第二课堂活动,有时看似繁花似锦,如科技文化节、读书会、卡拉OK等,但是繁华现象的背后确是各种资源的浪费,而不能起到素质拓展活动的真正目的和意义。究其原因是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忽视了第一课堂的基础教育功能,而在学生的心里形成了在第一课堂的学习的学生素质差能力低,没有创新精神。而一味钻进第二课堂活动的学生就是能力强,素质高具备创新意识的错误认识。从构建创新型素质教育体系的角度,不难发现第二课堂活动有这样一些优势:可以依据每一位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能力水平,以及时间和空间的安排,进行活动的选题和实施,学生个体的素质特点能够得到自由的发挥,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但是也存在着指导难度大,成本高、投入大的问题。

在目前情况下,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是对课内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是第二课堂开展的基础和依据,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素质培养从本质上应该是一体的,课内外的划分不应该十分突出。两者应该统筹考虑,自然过渡,真正成为高效率的一体系统。这种状态正如我们在许多世界一流大学所感受到的,课内课外的界限完全由学生自己来把握,学生们在自身素质的培养中始终处于自主的积极状态。

2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动,构建创新型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平台

河北大学学生有组织地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应该始于1989年第一届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从第四届全国挑战杯一等奖河北大学霍延萍的“BaZrXTil固溶体的合成”到第九届全国挑战杯一等奖河北大学李煦的“纳米中孔分离介质的制备”,再到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优胜杯”,生动地反映了河北大学第二课堂活动发展的历程。总结经验有两点:1、重视以“挑战杯”为龙头,包括英语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和创业竞赛的学生第二课堂课外科技竞赛架构体系。2、重视并发展了“科技文化节”等一大类群众性的科技创新活动,在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中激励了广大同学的创新意识,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些是第一课堂触角的延伸,由此营造出的环境氛围,成为了第一课堂创新成果成长的“土壤”。

随着高校教育对第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使得第二课堂活动成为学生课外创新活动的重要方面。作为第二课堂学生创新活动的组织者,我们的主要任务有:一是通过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释放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冲动,同时以第二课堂活动补充,积极组织和吸引同学参加各类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如创新讲座、科技论坛、群众性科技竞赛等。二是通过第一课堂理论与第二课堂实践的互动,选拔和保护学生头脑中的创新“种子”,同时在学校设立项目基金,例如:河北大学设立的大学生课外课题项目,资助优秀学生的创意和想法,可能需要的启动经费并不多,但这第一笔经济资助可能引发的创新成果将是可观的。三是从第一课堂选聘一批有热情有学识的专家教授指导和推荐有关的创新项目,这里可能涉及的问题是课外与课内学习方式的不同。如:内容上经常是跨学科的,形式上是自发和宽松的。需要指导教师要有宽泛的知识和闪光的思想。四是相关的资源也应该是具备的,学校除了建设学生基础课程训练基地外,很多实验室可以尝试向学生开放,如:河北大学物理学院、河北大学化学学院等都对学生进行了实验室开放,同时还可以聘请一些企业和公司在河北大学设立实验室和基地。如果我们解决好了这些资源整合和统筹的问题,就会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让他们以开放的心态来接受学生课外创新活动,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和互动,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五是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来认可和保护学生的科技成果和创新能力。这一点在学生课业负担较重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学生课外的创新成果不能得到教务评价体系的承认,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损害,一个创新成果的诞生就不可能激发出更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冲动,这种损害将直接破坏两大课堂的互动,阻碍学生的成长、成才。如:2003年起,武汉大学在全国高校中首次设立了创新学分制作为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评价体系。所谓创新学分,是指学生在学术论文、竞赛、科技成果、专利发明、文艺和体育等六个方面取得高水平的成绩而获得的一种特别学分,它是区别于学生在学校培养方案内(课内)学习而取得的学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良好体现。创新学分的设立极大地促进了武汉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科研、工程和社会实际,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因此可以看出,学生工作系统和教务部门的协作和统筹,是构造学生课外创新活动评价体系的关键问题之一。

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知识的积累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过程,这里在构建创新型素质体系中更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素质想、创新意识的激发,第二课堂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必须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性,学生创新活动应该是“主动”的,上述五点的应该是学生创新活动的平台所具备的条件,应该是“从动”的,两者同步良性发展才是高校大学生创新型素质教育体系的最终状态。

3 构建高校创新型素质拓展活动体系

所有这些体系的建立和活动的实施,其目的是培养的学生是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同时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以适应社会和国家建设的需要,但是这种素质最终要通过个体的社会活动,在社会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而促使其实现的不仅仅是素质拓展活动体系,而是包括学生在高校学习的各种体系在内的各种体系的综合作用,因此不能把该体系的教育看作是高校的全部教育,但是只有把这个体系建设的更为科学、合理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颖,对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践应用与思考,高等理科教育(72-75)

[2]李华,张旭东,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拓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渠道,高等理科教育,2004(03)(总第55期)

[3]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4]樊富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5]章东辉,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与高校一体化育人机制,中国青年研究,2003,(12)

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篇13

随着经济全球化日趋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在当前全球金融风暴的席卷下,曾被寄予厚望的“鸟巢一代”――80后高校毕业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国家出台各项措施积极鼓励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谋出路、求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当前的社会形势,更应该深思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实施好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单纯依靠第一课堂是难以完成的,积极引导和开展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对于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本文试图从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视角出发,探讨第二课堂活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优势,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增强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一、 第二课堂与创业教育

(一)第二课堂的含义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它与第一课堂相配合,以育人为宗旨,学校在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教学活动外,以培训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来展开系列开放性活动,它与第一课堂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整体(丁丹、王芝华,2008)。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第一课堂是主阵地,但第二课堂更是高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育环节。第二课堂活动对于第一课堂并非可有可无,第二课堂活动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多样性等特点,不仅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塑造良好的品德素质,更是大学生积极实践不断提升自我的重要阵地。高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主要包括: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各类文艺体育活动、技能竞赛、社团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已在高校学生培养系统工程中凸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创业教育的含义

所谓创业教育,就是挖掘人的创造性潜能、开发和增强人的创业基本素质、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的教育。在大学生中进行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青年学生的基本创业素质,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业心理素质、创业能力、创业综合知识的创业型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拓展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不仅体现着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突出了对学生实践综合能力、科研能力、协作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处理和解决问题能力、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以及敬业精神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大学生知行统一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提出了努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强能力”的综合性人才的口号,以实现从传统的专才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三)第二课堂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课堂作为与第一课堂并行的教学资源,是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如果说第一课堂重视的是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那么第二课堂关注的则是人文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第二课堂较之第一课堂对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有着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学生的智能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第二课堂推崇自主创新的精神,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自己的个性和优势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我、培养创新性品质。第二课堂打破专业限制和系科界限,实现了文理渗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不仅给各种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而且能够刺激学生将关注点集中在职业技能和素质发展上,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2、第二课堂的活动时空具有开放性。第二课堂活动由于组织机制的灵活性,活动方式的自主性,活动环境的广域性而表现为活动时空的开放性,打破了原有的以班级为单位的传统教学模式。第二课堂可以同时兼顾理论与实践而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不仅可以走出课堂,也可以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这就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统一起来,使学生边学习理论知识边在实践中检验、深化所掌握的理论,最终效果要比单纯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好得多。3、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第二课堂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可以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知识交叉互补的创业团队,从而提高自己的组织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各种各样的第二课堂活动过程中,大学生有分工、有协作,取长补短,能力互补,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和分工协作能力,这些基本素质的培养本身就有利于大学生和社会需求接轨。

二、我国高校实施创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创新教育理念在各高校都逐步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开始于20世纪末(郭涛,2007),目前的状况不容乐观,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研究方面,目前学界对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还是零散的、不系统的,相关论述停留在搞好全面发展教育、主体性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就业与创业等理论层面,集中、系统、全面地探讨创业教育的文献十分欠缺。

(二)教育教学方面,许多高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缺乏对实施创业教育的计划、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配置等的研究和探讨。第二课堂活动缺乏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指导,学校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经费支持力度不够,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些都导致第二课堂活动的整体层次难以提升。

(三)目前承担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部门是高校的共青团组织,归属于学校的党组织领导,这种格局的结果是第二课堂活动在很好的发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职能的同时,对于其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的作用发挥不足。以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目前很少有高校将之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最直接、最主要的途径。就我国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形势来看,我国的创业教育尚处于较低的水平和初级阶段,必须在改革现有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全面贯彻创业教育的指导精神。

三、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增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一)提高思想认识,确保第二课堂建设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正确导向

高校应重视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和支持,统筹规划,加强整合,明确分工,从体制机制的完善、教学资源的配备、学生参与的引导、硬件设施的保障等方面入手,将第二课堂的相关内容纳入到整个学校人才培养总体规划,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独特功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建立长效机制,落实第二课堂建设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制度保障

进一步加强第二课堂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提高科学化程度。将第二课堂纳入学分制管理,实行第二课堂与教学计划、课时、学分相结合,赋予第二课堂制度保障,从而克服传统的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的教育弊端。适当改革学习考核体系,加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考评中所占的比重。

(三)明确组织机构,实施第二课堂建设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科学管理

当前我国高校实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第二课堂一般都由学校的团委组织,如校团委结合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活动在本校组织一定形式的比赛,临时组队、临时培训、临时指导,整个过程是一个临时性的环节。从受教育者知识的连贯性、创业教育工作的连续性、创业教育的效果等方面来看,目前这种临时性创业教育理念和活动存在严重的缺陷。因此,高等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第二课堂组织机构来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建立一套良性的管理运行机制,从教学计划制定、师资力量的配备、学时安排等都要科学地进行组织和管理,明确教务处、学生处、各院系分管教师、任课教师的职责,保证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科学有效地进行。

(四)创新活动内容,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建设和创业教育的积极性

完善的创业教育应该对学生创业的全过程所需要的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跟踪培养教育,不仅注重实践环节的训练,而且配有相对完善的理论教育。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应该突出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心理、创业技能、创业实践和创业成果的良性循环和相互渗透,在内容安排上除了常规的创业学理论知识讲座、创业知识培训之外,高校可以通过“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大学生创业中心”以及各种大学生社团组织来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训练”、“创业研讨”、“创业模拟”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此外,高校要充分挖掘和开辟校内创业市场,将社团活动、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等作为大学生在校内创业的实践载体,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高校还可通过开展“创业计划大赛”、“电子技能大赛”、“计算机技能大赛”等活动来展示大学生的创业实力创业成果,科学评价学生的创业能力,积极帮助学生申请科研课题和项目投资,适时推出比较成熟的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完成大学生创业教育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转化。

(五)设立专项经费,保证第二课堂建设和创业教育的硬件投入和成果孵化

高校应该设立专项经费为实施第二课堂创业教育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如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金,由学生进行项目申报,对于可行的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并对项目进展把关,保证经费落到实处,对于学生的科研项目报告可编成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集进行宣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对于在创业教育中涌现出来的、有较高科技含量和应用价值的研究项目,高校更应该积极为第二课堂创业项目的产业转化提供经费支持,激励更多创业人才脱颖而出。

(六)建立创业实践基地,提供第二课堂建设和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

高校要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使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不断得到深化。一是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开放性实验室或创新型实验室;二是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共建等方式利用社会资源设立创业教育实习、实验基地;三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培养创新人才必备的身心素质,并通过开展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实习等活动,更新学生的思想观念与专业思维,开发和提升自己的创业尝试能力。

总之,高校要在第二课堂的建设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创业教育的教学和实践体系,通过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来引导学生的创业方向,探索出一条“第二课堂――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就业”的联动机制,使高校第二课堂真正成为推动大学生创业成才的支撑点和平台。

作者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柳海民.现代教育理论进展.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7~219

[2]张金辉.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与高校教育机制改革.华北电力大学学报,1996,(2):27

[3]刘三宝.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技信息,2008.24:182-192

[4]郑学刚.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农业信息科学,2008,8:462-464

[5]张首芳,李月强.从第二课堂与创新学分活动抓素质教育.煤炭高等教育2006,24 (3):110~112

[6]刘国存.对经管类学科大学生第二课堂地位及作用的思考.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8:89-90

[7]李桂英.构建和谐大学校园视野下的高校第二课堂.教育探索,2008,7:110-112

[8]丁丹,王芝华.高校第二课堂育人模式探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103-105

[9]周钰,黄金珠.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讨.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5:24-25

[10]黄新宇.高校第二课堂刍议.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9

[11]刘当远.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85-186

[12]李冬娜.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加强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91-92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