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医疗行业现状实用13篇

目前医疗行业现状
目前医疗行业现状篇1

通过调研了解当前我国美容行业发展趋势及相关政策法规,从而探索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在医疗美容行业中的发展空间,确定专业发展方向;了解当前我国美容行业对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结合毕业生就业状况,明确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专业定位,修正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了解当前我国美容行业从业人员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及同类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水平,探索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完善课程体系,制定专业建设相关标准,提升毕业生质量与市场竞争力。

1 内容和方法

1.1 调研内容:包括医疗美容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教育现状与趋势;医疗美容岗位基本情况、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及职业岗位的要求;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发展等。

1.2 调研对象

1.2.1 调研范围:中国境内开展美容服务的公立医院、民营医院,涉医美容机构、大型美容院及化妆品公司,国家卫生行政机构,行业协会、学会及同类院校等。

1.2.2 调研对象:美容行业专家、医院美容科负责人、医疗美容机构负责人、生活美容机构负责人、本专业往届毕业生、同类院校专业负责人等。

1.3 调研方法:2010年1月~2012年3月在用人单位、行业企业人员、同类院校及本校往届毕业生中广泛开展调研,在调研过程中综合应用文献与网络信息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团体焦点访谈法、个人访谈法、对比分析法等调研方法,其中发放问卷共计750份,回收有效问卷672份,回收率89.6%;团体访谈11次,个人访谈30人;重点调研同类院校40所,美容企业352家。

2 调研结果及分析

2.1 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2.1.1 我国美容行业现状与趋势:以《中国美容时尚报》为首的专业权威调查机构协同中国美容美发协会、全国工商联美容化妆品业商会及业内同行对中国美容业调查的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美容业属于完全竞争的成长型产业,它的总体规模将在本世纪超越任何产业而成为最大的社会产业。目前,全国美容业就业人员是“第三产业”中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之一,全国城镇美容机构总数约为154.2万家,平均每家美容店的就业人员为5.1人。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国内专门的美容机构已超过100万家,美容从业人员达600多万人,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35.1%,高中或中专学历者占53.53%,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11.37%,其中具备医学背景者只占3.83%,从业人员多为1~3个月短期培训,未经过系统的专业教育,与行业发展的要求差距很大。调查显示,目前全国从事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人员多为临床医生转型,需要医疗美容技师约100万人,而每年高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毕业生不足6000人,就业率高达100%,历届毕业生人数仅占全国美容行业从业人员的0.1%。

2.1.2 人才需求情况与职业岗位要求:通过对18个省、2个直辖市的国有综合医院、民营医疗美容医院、民营美容机构及化妆品公司等352家美容机构的调查显示,77.38%的机构需要高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毕业生,人才需求逐年上涨。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医疗美容(医疗美容咨询师、医疗美容技师)和生活美容(美容顾问、美容美体技师、美容导师/讲师)两大职业领域。2008~2012年的5年间,在医疗美容咨询岗位从业的应届医疗美容技术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提升[1]。调研结果显示(见表1),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两大职业领域的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有所差别,教学内容虽基本相同,教学重点却各有侧重,用人单位在选人、育人、用人上主要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进行选取。

2.1.3 我国美容行业相关政策法规:我国美容行业日趋规范,先后颁布多种政策法规,为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依据。2002年4月16日颁布《美容医疗机构、医疗美容科(室)基本标准(试行)》(卫医发[2002]103号),指出从事美容医疗应用技术的医务人员可以是美容医师,也可以是医疗美容技师或专业性美容护理人员。2004年3月1日卫生部组织编写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美容医学》分册正式出版,分册指出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培养的人员是不同于美容医师和美容护士的第三类人才即医疗美容治疗师。2004年10月22日教育部、卫生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教高[2004]3号)文件将美容医学相关的“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正式列入“医疗技术教育系列”的专业目录[2]。2006年颁布的《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06版)》卫医发〔2006〕125号文件,指出高职高专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不允许报考临床执业医师。2010年颁布《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医疗美容服务监管的通知》,指出医疗美容行业存在着准入标准不高、人员素质偏低、质量管理不严等问题, 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技术水平,严格技术操作规范[3]。201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生活业”[4],各省市人民政府出台了相应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上海、重庆、广东、江西等省市均提出要加快发展美容产业文件,做为高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主要就业区域的经济发达的城市,十二五期间对医疗美容人才的需求将表现为量更大,质更优的特点。

2.2 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教育现状

2.2.1 全国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点分布情况: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教育有近20年的历史。1993年原大连医学院、原江西宜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原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创办了第一批大专层次的医学美容专业[5],到1999年,相继有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开办此专业的大专教育,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办学状态数据库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9月,全国有64所高等(职)医学院校开办了“医疗美容技术专业”高职高专的学历教育[6]。

2.2.2 全国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就业情况:通过对各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研,本专业毕业生三年后毕业岗位调查统计的就业岗位主要面向综合性医院的美容科、民营医疗美容机构、化妆品厂(公司)、美容院等多个岗位,岗位主要包括医疗美容咨询师、文刺师、激光操作技师、美容美体师、美容顾问、美容导师、美容店长等岗位,见图1。

3 结论

3.1 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发展前景广阔:中国美容业现在正处于市场发展的较快增长期,这种快速发展态势表明:该产业属于朝阳产业。目前,每年高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毕业生不足6000人,就业率高达100%,历届毕业生人数仅占全国美容行业从业人员的0.6%。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广阔的就业市场为高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应适应市场岗位需求,加强专业建设,扩大招生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2 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两大职业领域:目前美容市场的人才需求以医疗美容与生活美容为主,这个结果提示教育者,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两大核心技术应该作为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教育重点。专业人才培养应将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两条培养路线同时进行,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心理素质,掌握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必备的基础医学知识和医学美学相关知识,掌握医疗美容基本理论和技能,主要在医疗美容机构、生活美容机构及化妆品公司等医疗美容技术岗位,从事医疗美容咨询师、技师、美容顾问及美容导师/讲师、美容美体技师等工作,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医疗美容技术专门人才。

3.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适应市场岗位的“多样化”需求:根据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不同职业岗位特点和人才需求现状,以校企合作双赢为前提,深化“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双线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多方订单、多类订单”的人才培养模式,灵活专业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手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多方订单是指针对不同的职业岗位与不同的企业合作,根据职业岗位的不同分方向实施订单培养,完全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多类订单是指针对用人单位的特点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实施长期、中期、短期等订单培养模式,在不同的阶段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使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针对不同的企业、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4 专业课程体系要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经过调研、分析,不同职业岗位的教学模块有重叠也有区分,在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职业岗位进行教学模块的选择和设计,根据“多方订单、多类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整合、重组各个模块,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构建“因岗设课,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课程体系。岗位化、职业化、模块化改革便于教学内容的整合和重组,对于企业开展不同的职业岗位培训、开发职业岗位培训包、开发职业岗位培训项目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3.5 建立“专业教学标准”,提升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全国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教学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各类办学院校应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为依据,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7],建立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与职业岗位要求相对接的专业教学标准,是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张秀丽.“医疗美容咨询师”人才培养方案与标准的建议[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7):2262-2263.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通知,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4,(11):74-84.

[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医疗美容服务监管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卫办医管发〔2010〕202号.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11,(3).

[5]吴勇.高职医学美容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8):972-973.

目前医疗行业现状篇2

【关键词】 医疗行为,界定要素,分类

【中图分类号】d922.16;r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297(20__)01—0027—04

lawful definition of medical action miao rui. ”g ,wang ai hong .1.law schoo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

nanjing 210046;2.nursing scho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9.

【abstract】defining which behaviors belong to the medical action has the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clearing up the

relation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and solving the disputes on medical treatment in practice.this paper expounds three ele‘

ments for defining medical action lawfully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urrent theories of defining medical action ,namely the

subject、specialization and purpose of medical action,discusses that the purpose of medical action is a creation of health value,

and clasifies the medical action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tandards.

【key words】 medical action,elements for defining,clasification

近年来,医疗纠纷不断增加,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行为

是实践中正确构建医患关系和正确处理医疗事故的前提和基

础.因而从法律上界定医疗行为的概念成为当前理论界研究的

热点。作者在研究中发现,理论界对医疗行为的研究缺乏深入

的探讨。实践中大量因非医疗行为而产生的医患纠纷,给医疗

机构、患者甚至国家增添了不必要的负担,并造成社会资源的大

① 有学者指出,在我国将来制定的器官移植法中,应“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因接受他人器官而主动给予报酬”(参见吴崇其、达庆东:《卫生法学》,法

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93页)。笔者以为,这一建议没有很好地考虑禁止人体器官买卖与体现社会公平之间关系的协调问题,这样的规定不

仅使得自愿捐献身体器官的供体得不到任何精神或物质上的回报,也关闭了接受器官的受体表达自己感激之情的大门,使受体可能因此而终生

不安,不利于体现和维护社会公平..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极度重视道德法、重视人情的伦理社会来说,这样的规定显然是极不科学和合理的。

· 28 ·

量浪费:因此如何从法律上准确界定医疗行为的概念具有十分

重要的实践意义。

、当前医疗行为界定现状和评析

目前,我国法律还没有对医疗行为的界定做出具体而又权

威的解释: 学术界主要根据医疗行为的目的给出了不同的定

我国《执业医师法》中有“医师执业活动”的规定,但并未对

其内涵进行解释。就该法对医师和助理医师及执业活动的规定

来看,尚不能周延现代医疗行为的内涵和外延。

台湾有学者将医疗行为定义为:“凡以治疗、矫正或预防人

体疾病、伤害残缺或保健为直接目的所为之诊察、诊断及治疗或

基于诊察、诊断结果,以治疗为目的的所为之处方或用药等行为

之一部或全部之总称,为医疗行为”。【1

柳经纬、李茂年先生认为医疗行为,是指医务人员对患者疾

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及疗养指导等具有综合性内容的行

为。l 2作者将医疗行为依目的不同分为诊疗目的性医疗行为和

非诊疗目的性医疗行为,非诊疗目的性医疗行为可分为实验性

医疗行为和非纯粹实验性而兼有治疗目的的医疗行为,在进一

步分析了非诊疗目的性医疗行为后,认为,“只有以诊疗为目的

的医疗行为和非纯粹实验性而兼有治疗目的性的医疗行为才能

够称为医疗行为。”_2 以上定义基本代表了我国学术界的观点,

即医疗行为是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诊断治疗行为,因为其目的

仅局限于治疗疾病,又称为狭义医疗行为。随着医疗事业的发

展和医疗技术的提高以及医疗领域的拓展,医疗行为本身具有

的伤害性、实验性① 等特点逐渐被人们认识,一些运用新的技术

进行非治疗性的医疗行为,如整容整形、变性手术、无痛分娩等

大量出现,并在实践中引起了许多的医疗纠纷和事故,不将此纳

入医疗行为不利于对患者的保护。

狭义医疗行为慨念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台湾学者

蔡振修提出了广义医疗行为的概念。他根据医疗行为的不同目

的,医疗行为应包括4种类型:临床性医疗行为、实验性医疗行

为、诊疗目的性医疗行为和非诊疗目的性医疗行为: 广义的医

疗行为概念从不同的侧面,将目前存在的各种医疗行为加以概

括,适应了当前的需要,因而具有一定的周延性。但将医疗行为

的外在特征的概括作为医疗行为的定义,缺乏对医疗行为本质

的揭示。况且实践中,这4种医疗行为往往交叉贯穿于一项医

疗过程之中,如果将他们截然分开,对处理医疗纠纷将十分的烦

琐和困难。

因此有学者引用日本“医行为”的概念,并从医疗行为的内

在本质来界定医疗行为。

日本学者将,!医疗行为分为“医疗行为”和“医行为”两种。医

疗行为专指以疾病治疗为目的的行为。而“医行为”则是对医疗

行为从精密度和准确度两点考虑的基础上所做的定义 龚赛红

就此给出了医疗行为的定义,即医疗行为是若欠缺医师的医学

判断及其技术,则对人体会有危害的行为。_3

法律与医学杂志2 0__年第1 1卷(第1期)

按照龚赛红的观点,医师的医学判断及其技术应当是医疗

行为的内在本质,凡缺乏医师的医学判断及其技术而对人体实

施的行为,不是医疗行为,因而可推导出只要具备医师的判断和

技术的行为就是医疗行为,不管这个行为是否由医护人员所为

也不管这项行为的目的。“医行为”的定义虽然涵盖了某些与医

疗有关的行为,但将医师的主观判断作为医疗行为确定的依据,

有主观主义的色彩。医学判断及医学技术,不同的医师有不同

的标准和水平,在实践中也难以界定这种判断的科学性以及其

客观依据。

二、医疗行为界定的要素分析

医疗行为是一种专业性非常强而又在不断发展的专门活

动,其外延十分广泛。如何界定医疗行为应考虑两项核心要素:

一是精密度,即定义应在操作上能令人引以为据,明确地判断目

标行为的属性,不致在适用上产生争议。二是准确度,即合目的

性检查。也就是说,所使用的定义是否能定义到所想定义的行

为,而不致造成真正具有该特性的行为被排除在外或者是不具

有该特性的行为反被纳入其中l3一。作者认为界定医疗行为,应

当考虑以下3个要素:

第一,医疗行为必须是特定的主体所为和对特定对象实施

的行为。特定主体指医方。我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2条规

定,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

疗卫生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

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这说明医方包括医疗机构和医务人

员。我国《执业医师法》和《护士管理办法》对医师的条件作了明

确规定:医师是指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

格,经注册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的专业医务人员 《护

士管理办法》规定护士是指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

书》,并经过注册的护理专业技术人员。我国《医疗机构管理条

例》第2条规定,我国医疗机构包括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

医院、卫生院、疗养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以及急救站等:

只有符合以上条件的医师和护理人员以及医疗机构才能从事医

疗行为,这一点已为学者所共识。医疗行为特定对象是患方。

这里的患方不仅指患有疾病的人,还包括非因疾病而到医疗机

构寻求医疗的人。医方只有针对特定的患方而为的行为才能是

医疗行为。有学者将无行为和限制行为能力的患者的监护人和

无因管理人界定为患方,混淆了医疗行为特定的对象与因医疗

行为引起的债权债务主体的关系,是不正确的

第二.医疗行为应当是医师应用医学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行

为。医疗行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是医疗行为的重要特征,也是

医疗行为区别与其他行为的重要标志。医疗纠纷处理难,难就

难在它专业性太强。国家规定了医疗执业人员的执业应具备的

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并颁发了各种医疗技术规范和常规,作为

医护人员在医疗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准则,充分说明具有较高专

业知识和医疗技能在医疗行为中的作用和地位。医方针对患方

① 使用危险与疗效均属于未知的新药物或新技术,其目的是为了医学的进步,而诊疗的目的居于次要的地位。见:龚赛红著,《医疗损害赔偿立法研

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__年第l4页。

② 许多学者认为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人因监护人其与医疗机构订立医疗合同,而使这些监护人成为医疗行为的主体之一:民法规

定监护人赋有保护被监护人的健康的义务,其被监护人与医疗机构成立医疗合同是承担他们法定的义务和承担被监护人因医疗行为而应当

支付的医疗报酬,法律上讲他们只是承担债务的主体。而医疗行为的重要特征就是它是针对患者而实施的行为,监护人只是债务主体,而不能成

为患者。至于监护人被监护人履行的是何种权利,值得研究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u 卷(第1期)

的行为很多,如给病人喂饭的行为,不是所有喂饭的行为都是医

疗行为,只有医方视患方的具体情况,并应用其医学专业知识的

判断而确需给患者喂饭的行为才是医疗行为,此时

, 喂饭行为成

为了医疗行为的一部分,而具有了医疗行为的性质。

第三,医疗行为的目的或价值是人的健康价值的创造:健

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医疗行为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疾

病的诊疗和康复,已为学界共识。透过各种不同的医疗行为表

象,我们应该找出他们之间的共同本质,也就是他们共同的价值

追求。医疗行为的共同价值取向是什么? 张振杰认为医疗行为

从根本上讲是医务人员对人们健康价值的创造。“医疗服务

⋯ ⋯ 从根本上说则是医生个体或群体对于健康价值的充满人道

主义及主动精神的创造,是医生本质力量的生动体现。”

作者将健康价值的创造作为医疗行为的目的,原因有二:

1,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章程中对健康作了定义:健康

— — 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身体虚弱,而且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

会的完全安适状态(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1,menta1.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 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

mity)。现代疾病观认为,疾病是生命活动中与健康相对应的一

种特殊征象,发生在人体一定部位一定层次的整体反应过程。

人的生命活动从出生到死亡是健康与疾病构成的一种线性谱,

即以良好的健康状态为一端,以疾病状态、衰老和死亡为另一

端,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处在这个线性谱两端的某一点上,并不断

变化着。l5j可见,健康是人类基本的需要,是人一生所不断追求

的目标。我国法律也将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规定为人的基本权

利。人们追求健康可以自己为,或者委托他人进行。前者包括

人们进行体育锻炼、平衡膳食、加强营养等。后者主要指人们委

托医方应用医学专业知识和技术从事自己无法解决的医疗行

为。从定义的准确度来看,以健康价值的创造为目的,不仅包括

了疾病诊疗的医疗行为,还包括了非以疾病诊疗为目的而使人

们能安适于社会的医疗行为 。

2.健康价值判断可以作为医疗行为效果的判断依据。人们

对医疗行为效果的价值判断,并不以是否治好疾病为标准,而是

根据息方在医疗前后的健康状况作为判断依据。社会学家认

为,人能安适于社会是指一个人具有正常的社会角色功能,具有

执行其社会角色和义务的最佳活动状态。无论是治疗疾病还是

非疾病治疗行为,患方总要将医疗前后自身的健康状况做出评

估,从而对医疗行为的效果做出评价。如医学美容行为,患方将

对美容前后的生理状况做出判断,美容后是否比美容前更理想,

如果不是,甚至比美容前更糟,那必然会出现纠纷。如此我们可

以理解,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即使有一定疾病、残缺,但并不需要

治疗;有的人在疾病治疗中,即使医方认为没有治疗结束,患者

根据其健康状况自动要求终止治疗;有的人本身很健康,但却需

要美容、整形等。将健康价值的创造作为医疗行为的目的,能充

分体现现代参与型的医患关系模式。纵观医疗纠纷的出现原

因,一方面是人们医疗观念和医学知识的提高和维权意识的增

强,另一方面,是人们在对治疗前后自身健康状况的评价后,认

为治疗后的健康状况反而不如治疗前的状况,愤然状告医疗机

构的结果。o 我国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将医疗差错即造成一

般人身损害得情况包含在医疗事故中,扩大了医疗事故的适用

· 29 ·

范围,说明法律对人的健康保护的力度在加大一

以上3个要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医疗行为界

定的要素。作者认为,医疗行为应当是指医务人员或医疗机构

应用医学专业知识和技术从事的为特定的自然人进行健康价值

创造的各种行为。

三、医疗行为的分类

实践中,医患双方因不同的医疗行为可以产生不同的权利

和义务。医疗行为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作如下分类:

第一,根据患者不同的健康需求,医疗行为可分为疾病医疗

行为和非疾病医疗行为。疾病医疗行为是指以治疗疾病为中心

而追求健康的医疗行为,它是医方对患方围绕疾病而进行的诊

断、治疗、预后判断以及疗养康复等综合:疾病医疗行为

十分广泛,对疾病的检查、诊断、治疗、手术、麻醉、注射、给药、处

方、病历记录、术后疗养;中医的望、闻、诊、切、针灸、推拿等都是

疾病医疗行为l 2。非疾病医疗行为是指针对无疾病的息方而实

施的医疗行为。非疾病医疗行为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疾病预

防行为,如给人体注射疫苗、预防接种,无疾病的美容整容行为、

变性手术、体格检查、无痛分娩、人工授精、妊娠中止等:

第二,根据对疾病治疗的相对确定性可以将疾病医疗行为

分为一般临床医疗行为和实验性临床医疗行为:一般临床医疗

行为是指对目前医学上公认、合乎医学水准,有确定治疗效果的

医疗行为。目前能够确诊并具有确定的治疗手段和相应稳定疗

效的疾病医疗都是一般临床医疗行为。实验性医疗行为是针对

目前医学水平无法确诊或尚未有确定的治疗方案和稳定疗效的

疾病而实施的医疗行为。这种医疗行为作为对医学科学的探

索,往往对人体具有较大的侵害性,因为其无法确定治疗的效

果,其风险性也较大,如当前对“非典”的治疗行为:

第三,根据医疗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医疗行为可分为合

法医疗行为和违法医疗行为。合法医疗行为是指医方针对患方

采取的医疗,是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医事法律的各项规定并符

合医疗技术规范和常规的行为。违法医疗行为是指医方违反以

上各项法律和规范的行为。违法医疗行为又可分为故意违法和

过失违法两种。故意违法医疗行为由刑法或有关行政法规调

整。过失违法医疗行为是实践中常见的违法医疗行为,其造成

了人身损害,可造成医疗过失或医疗事故:

第四,根据医疗行为的产生依据,医疗行为可分为契约医疗

行为和非契约医疗行为。契约医疗行为就是合同医疗行为,是

基于医患双方就医疗行为意思表示一致而进行的医疗行为。一

般表现为患者前往医疗机构接受医疗,通过挂号,医疗机构接受

患者就诊,因此确立合同关系。_2 非契约医疗行为不以医患双方

的合意而成立,它包括无因管理医疗行为和强制医疗行为。无

因管理医疗行为是医方在无双方约定又无法律规定义务的情况

下为患方进行的医疗行为。强制医疗行为是指医方直接根据法

律规定的义务而对患方进行的医疗行为。

参考文献

『i](台)李圣隆医护法规概论.第3版台北:华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993 54

[2]柳经纬,李茂年医患关系法论.第1版北京:中信出版社,20__ 14

~ 27

① 患者没有专业的医疗知识,而获得专业医疗知识的途径又相当不易,他们只能根据这种判断,而对医疗效果做出结论

· 30 ·

[3]龚赛红医疗损害赔偿立法研究第1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__ 5~

7

[4]张振杰浅议医疗服务的商品性及特殊性.北方经贸,20__,(7):44

[5]姜安丽,石琴主编.新编护理学基础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医事法律·

目前医疗行业现状篇3

原因分析:

目前科室搬迁后整体宣传不到位,宣传投入严重不足,宣传手段单一,对宣传不重视。

针施对性措:

1、突出专病治疗中医药优势,提高中医药特色疗法的宣传。

2、在全市主要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微信平台、自媒体等现代网络优势进行专病科普知识教育等。

3、加大对科室在宣传方面的资金投入,强化科室从业人员的自我宣传意识。

二、人员队伍建设方面

目前状况:

1、中医人才链出现断裂,人才储备断档。

2、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短缺。

3、现科室医师人数不能满足临床病人需求量,中医类别执业人员相对较少。

原因分析:由于过去中医院医疗体制及科室自身原因,在中医人才培养方面,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受到西医治疗的影响,中医出现了以老中医为主,青年中医无法摒弃西医,基本治疗还是以西医为主。

采取措施:

1、制定计划并按照中医专科建设指南要求实施聘用、招录中医人才,补充人才链的断缺。

2、加大中医继续再教育培训学习力度,让西医类别从业人员掌握基本的中医理论和诊治疾病的方法。

3、大力引进专科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满足科室建设发展和临床需求。

三、突出中医药特色方面

目前状况:临床诊疗手段西医偏重,中医主药应用较少。

原因分析:因重西轻中的思想,再者西医对于病情起效

快,科室又是手术科室,西医医师对中医病历书写、中医辨证论治存在一定困难,中医从业人员不坚持以中医理论和方法来诊治病人,急功近利,从而导致了现在中医药发展滞后的现状。

采取措施:加大中医中药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按照中医诊疗规范来进行日常诊疗工作。提高中医特色诊疗活动在薪酬中的分配比重,强化中医中药在临床应用的检查。对在诊疗工作中遇到的难点进行梳理、分析并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改进。

四、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应用方面

目前状况:三个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落实还不到位,日常诊疗工作中不能充分和中医治疗规范相结合

原因分析:虽然我科三个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已经建立,但在实际应用中没有很好的应用,中医中药治疗仍没有很好的落实,忽略了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实际应用。

采取措施:科室将重点加强三个优势病种的诊疗及优化, 督促诊疗方案在实际诊疗工作的应用,并持续改进。

五.中药制剂方面

目前状况:我科中药制剂种类较少,中药制剂特色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缺乏在中医药制剂方面的开发和创新

原因分析:由于科室各方面发展原因,好多好的方剂及经验用药没有很好的整理,几十年间未能提炼优化创新,没有好的中医药制剂留存。

采取措施:科室将进一步加强科研及资料整理,加强中医药制剂的研发,以满足临床需要。

六、中医护理方面

目前状况:中医护理基础差,中医护理从业人员缺乏,中医护理操作和适宜技术的临床运用有待加强。

原因分析:我科中医护理人员基础较为薄,中医护理人才不足,中医护理知识缺乏,大部分护理人员未能接受系统的中医护理理论和实际操作的培训。

目前医疗行业现状篇4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兽医诊疗在人们的生活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它不但关系到牲畜的生命安全,关系着养殖户的经济效益,还关系到畜牧的整体发展。目前兽医诊疗的现状并不如人意,总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农村兽医诊疗管理就更是问题重重。

一、农村兽医诊疗的现状

1.农村兽医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欠佳

农村兽医人员专业化程度较低,大多数农村兽医人员都没有经过专业基础和职业技能的培训,村防疫员也只经过短期培训,大部分人员仅仅掌握了打预防针和一些基本病症的治疗方法,只有少部分从业人员参与系统的培训学习。其次,农村兽医人员诊疗技术水平低、方法简单、防疫的整体观念淡薄,说到防疫就是打预防针、防传染病,不懂得把饲养与管理知识有效应用在防疫上;同时,农村兽医人员由于设备问题,常常凭经验和感观诊断疾病;治病不讲疗程,乱用药和不规范用药的情况经常出现。

2.兽医工作人员更注重经济效益

部分兽医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素养欠缺,常常以出售药物谋取利润为目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地下,缺乏一个兽医工作者最基本的职业素养。由于农村兽医在诊疗过程中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行动存在随意性,很多人为谋取私利,往往不按照正常的兽医诊疗方法用药,导致动物产品的质量底下,损害农民与饲养者的利益。

3.农村兽医在职人员数量有限

就目前的农村兽医而言,存在一个很大问题,即一个兽医负责多个农村的兽医诊疗工作,很多时候都是由饲养者自己进行一些基础的兽医诊疗工作,在出现一些问题时,兽医无法及时赶到现场,或者同时两个或多个地方需要兽医时,兽医只能根据情况的严重程度进行选择性的治疗,这样在兽医诊疗的时效上讲已经存在很大问题,很多小毛病都拖成大毛病。

二、加强农村兽医诊疗的举措

针对以上农村兽医诊疗的现状,将强农村兽医诊疗管理势在必行。兽医诊疗工作是农村兽医诊疗工作的核心,兽医是农村动物疫病防疫体系的基础,是动物检疫防疫措施实施的核心力量。加强兽医队伍的建设,可以把兽医诊疗工作向基层延伸,可以把兽医诊疗技术向基层推广实行。

1.做好农村兽医登记管理,做好相应培训

进行兽医登记应该来说是农村兽医管理制度的基础。凡是在农村从事兽医诊疗人员必须到相应主管部门进行兽医人员的登记。只有符合条件的工作人员才能发放登记证,同时要加强对登记信息的管理,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同时加强农村兽医的培训,对于每一位上岗的农村兽医都必须经过考核方能持证上岗,其次,根据各农村具体情况制定培训规划,不断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兽医培训,提高农村兽医基础技能,结合职称晋升前的岗前培训。不断加大业务技能培训力度,让每一位兽医执证上岗,逐步强化农村兽医业务技术水平,提高兽医诊疗综合能力。

2.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明确职责

可以成立一些民间的兽医协会,通过协会的监督加强行业管理。可以以村为基数建立兽医监督委员会,发挥行业服务、指导的作用,配合协助兽医的工作,促进兽医诊疗工作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其次,明确职责,狠抓管理,必须对在职兽医人员进行管理,对兽医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那些能做那些不能做,该怎么用药,不该怎么用药必须把控到位,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回访,对于兽医人员的服务,医疗方法等满意度进行调查,对于不考虑饲养者实际情况以及牲畜自身情况,胡乱使用贵药,多用药的进行相应处罚。

3.加强农村兽医人员引进

针对兽医工作人员少的现状,可以适当提高农村兽医工作人员的收入待遇,吸引部分兽医人员向农村发展。其次可以吸引大学生兽医想农村支援,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大学生兽医给予相应的补贴与优先政策,让农村能都吸引大学生,让毕业了的大学生愿意去农村从事兽医工作。同时,还可以吸纳中小型农场的农场主从事兽医工作,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强化兽医队伍。

三、加强农村兽医诊疗管理的意义

农村兽医诊疗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村畜牧业的发展,关系着农村民众的经济收入。

加强农村兽医诊疗管理,能够促使此昂侧兽医诊疗现状的好转,农村诊疗在完善的管理下,可以从混乱的现状扭转到一个文明有序的兽医诊疗现状,是的农村兽医诊疗向一个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加强农村兽医诊疗管理,有利于提升诊疗水平,能够使农村兽医工作人员恪尽职守,严格按照各项法规制度作业,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不断进步,不断强化医疗水平,从而提升农村兽医诊疗的整体水准。

加强农村兽医诊疗管理,能够促进农村畜牧业的不断发展,能够保证产品的优质健康,能够增加农民和饲养者的收入,使得整个农村畜牧经济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四、结束语

加强农村兽医诊疗管理,对于农村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畜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兽医诊疗管理的加强是必然的。通过对农村兽医诊疗的管理,可以提升整个农村兽医行业的从业人员素养,健全相应的机制。本文从农村兽医诊疗的现状着手,通过对农村兽医的实际情况总结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一些浅薄的建议,最后总结出对于加强农村兽医诊疗管理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目前医疗行业现状篇5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关键时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核心是医疗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核心是基本医疗保险与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作为社会经济体制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应运而生,而且它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关系密切。总体来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分为两大阶段,1998年以前是医疗体制改革为主的第一阶段,医院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医疗服务能力扩张和探索医疗保障制度框架,是改革的主线。 1998年国务院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000年“同步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三项改革。2002年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标志真正进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时期,医药卫生体制综合、系统改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和整体设计医疗保障制度框架,成为此时体制改革的主线。纵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过程,目前已进入整体制度设计、政策实施和模式选择的关键时刻,设计选择何种医疗保险、健康照顾、医疗保障、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政策模式,至关重要,其中尤以医疗保险制度最为重要,因为医疗保险是医药卫生体制和福利制度运作的主要产出,直接关系亿万国民的身心健康状况、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水平,关系国民素质与社会质量。因此,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是公共政策与社会政策议程的核心议题。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核心议题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与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如何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设计与政策模式选择,实施医疗保障制度创新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以来,预防疾病和公共卫生、环境卫生、工厂卫生状况、家庭卫生、个人卫生议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政府承担改善公共、环境卫生的责任。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在如何利用商业保险原理和社会互助原则,将人们组织起来,预防疾病和抵御疾病风险,确保有竞争性劳动者的社会需要推动下,英国工会组织首创医疗保险制度,其后德国俾斯麦政府率先将社会保险制度化,建立完备的工伤、失业、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目前,医疗保险已成为世界各国医疗保障制度的主体,成为绝大多数人预防疾病的主要方法。综观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改革现有的医疗保障制度,例如,非洲医疗保健体系改革创新方向是广泛实施法定保险计划;美洲大陆医疗保险改革动向是扩大医疗保险体系覆盖范围,提高效率;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医疗保险改革方向是扩大保险覆盖率,多元化筹集保险资金;欧洲医疗保险改革趋势是调整医疗待遇,将社会市场型竞争机制引入健康照顾领域。显而易见,医疗保险制度是世界各国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健康照顾服务体系的最主要形态,这意味医疗保险既是人们享受健康照顾的基本途径,又是医疗保障制度安排的“国际惯例”。

二、城乡医疗保险现状与四分五裂的医疗保障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城乡居民享受健康照顾服务与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城乡居民医疗保障的覆盖范围非常有限,绝大多数居民无任何医疗保障,个人承担疾病风险。根据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发现,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缓慢,绝大多数城乡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只有少数群体享有“不尽人意”的医疗保障制度,健康平等问题格外尖锐。更为重要的是,医疗保障制度覆盖率还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例如,城市地区无医疗保险的比例女性高于男性(高出5.4%);年龄差异,例如,城市享有各种医疗保险人口的比例随年龄降低呈递减的趋势,5岁以下儿童无医疗保险比例高达70%;文化程度差异,例如,城市地区无医疗保险人口中低文化程度比例较高,占26.5%,而高学历人口所占比例较低,只占8.8%;职业层次差异,例如,管理人员中有医疗保险的比例最高,其中64.4%的人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农民有医疗保险的比例最低,86.8%的人无任何医疗保险,现有医疗保障体系中制度性、结构性、体制性不平等、不公正状况可见一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刻不容缓。

现行医疗保障与医疗保险制度存在诸多结构性与医药文化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其发挥积极作用,防病治病和改善健康状况,而且成为制度化不平等的重要根源之一,影响社会正义。首先,医疗保障与医疗保险制度的价值基础、价值目标、价值理念与价值判断等问题颇多,直接影响医疗保障制度框架设计与健康照顾政策模式选择,影响医疗保险服务效果与效率。健康照顾服务、社会福利、社会服务与社会政策的基本特征是无法回避伦理道德与价值判断,以中立的价值立场讨论社会政策是没有意义的事情。福利制度精髓是其价值基础。总体来说,目前主流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态度是,疾病是个人不幸与个人麻烦,是个人倒霉,甚至是上天对某些人行为不检、道德沦丧的惩罚,是“罪有应得”和“活该倒霉”,而非典型的公共政策和社会政策议题。对待疾病的这种“谴责牺牲者”取向的社会观念和态度曾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工业化革命以前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目前中国正处于现代化过程中。令人鼓舞的是,2002年sars疫情用血的代价使国人普遍理解了为什么说,公共卫生是政府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观点,政府加大公共卫生的投资力度,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出现重大转机。然而,在医疗服务市场化和医院费用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基本医疗服务不是福利服务,不是政府应该承担责任的公共服务,政府没有义务和责任为医院的基本医疗服务“买单”,病人个人负担医疗费用和医院靠吃病人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公民缺乏健康权利,公民无权从国家与社会那里获得应该享有的基本健康照顾服务。这种观念牵涉的深层次理论假设和价值争论是,健康照顾是否是所有公民的基本社会权利?政府是否应承担起为所有公民提供基本健康照顾服务的责任?社会发展最高目标是什么?欧美国家已经基本解决了这些问题,社会各界人士对这些基本问题已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并为其国家健康服务制度(英国等),国家保险制度(加拿大),社会保险制度(德国、日本),医疗储蓄体系(新加坡),私人保险加政府医疗救助体系(美国)提供了相应的社会价值基础。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医疗保障制度设计与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缺乏相应价值目标和文化基础,社会各界人士对医疗保障制度框架设计与政策目标缺乏社会共识,严重影响了制度设计质量。

其次,卫生改革特别是医疗保障与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目的含糊不清,医学目的和医疗服务目标背离医学的神圣使命,健康照顾不是维护社会平等与社会公正,而是加剧健康不平等和不公正,健康照顾与医疗保障领域中的不平等与不公正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根源。综观卫生改革实践,长期以来,改革目标含糊不清和充满歧义是卫生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

综观《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看不见改善国民的健康状况、促进健康平等,维护健康公平和提高生活质量等社会政策目标,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本身成为医疗保险的目的,颠倒了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医学、健康照顾和医疗保险制度的目的都是治病救人、预防疾病、阻止死亡、维持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和改善生活质量,并且通过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健康平等和健康公平的最高目标,而非加剧健康领域不平等。毫无疑问,目前只有极少数人享有的医疗保障与医疗保险制度肯定无助于健康保险的目标。

第三,卫生改革特别是医疗保障制度设计和医疗保险政策模式选择基本原则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医疗保险制度框架的设计原则和实际运作状况相去甚远,甚至是截然相反,背道而驰。1997年《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卫生改革与发展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收益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中心,优先发展和保证基本卫生服务,体现社会公平,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国务院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基本医疗水平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其核心原则和精神实质是“广覆盖、低水平”。目前,医疗保障状况确实是低水平的,但是,离广覆盖的基本要求相去甚远,全国70%人无任何保险是典型例证。从医疗保险覆盖率角度看,目前健康不平等、不公平主要表现形式是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太小,如何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是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设计和提高健康平等程度的关键问题。

第四,目前医疗保险范围过窄,许多疾病、药品没有纳入医疗保险诊疗和药品目录范围,医疗保险待遇和报销比例偏低,基本医疗保险沉淀资金过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难以有效发挥预防疾病、抵御医疗风险和改善健康状况的作用,难以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健康需要。目前,全国各地都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当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细则和政策规定,地方政府均印发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确定定点医疗机构和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个人帐户,基本构建起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框架和医疗服务体系。但是,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低不同,各地制度框架设计与保险待遇存在显著不同,人为限制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基本医疗保险和健康照顾服务体系成为影响企业竞争的因素。与此同时,由于医疗保险主要关注大病医疗互助基金和住院治疗,轻视门诊和常见病诊治,许多地方基本医疗保险设置了起报线,对未达到起报线的门诊费用不予报销,不利疾病预防,不利于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甚至贻误最佳治疗时机,且不利于医学模式转变。如何处理大病与小病关系的同时,如何处理预防与治疗的关系同样直接影响服务范围内容。目前,各地医疗保险范围与保险服务内容主要局限于医院门诊、住院和大病治疗服务范围,对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社区卫生服务等非基本医疗服务范围内容的关注不多见,缺乏相应优惠鼓励政策,医疗保险服务工作重点不是如何预防疾病和防止保险对象不得病,而是侧重于疾病治疗特别是晚期的无效治疗,浪费宝贵的医疗资源,加剧卫生资源紧张状况。不难想象,前述价值观念与制度安排必然结果是,企业和保险对象缴纳相当保险金,但医疗保险门槛过高、保险待遇和报销比例偏低,导致大量保险资金沉淀。如广东1999-2003年医疗保险基金结余高达128.73亿元,占全国的 19.2%,引发人们思考举办医疗保险目的何在,致使相当数量医保对象抱怨医疗保险制度设计不尽合理,医疗保险难以发挥应有保障作用。

第五,医疗保险筹资融资和基金增值渠道单一,保险基金分散和统筹层次较低导致基金难以发挥大数法则,医疗保险基金安全运行和科学管理有待提高,个人费用负担的比例过高,医疗保障和医疗保险筹资公平问题突出,难以充分体现社会保险性质和国家社会福利责任。基本医疗保险是典型的社会保险,基本特征是其强制性、非营利性和国家的社会保护责任。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包括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两部分,每部分又分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互助两块。总体来说,目前医疗保险筹资融资,特别是基金增值渠道比较单一,主要靠银行的存款利息,难以有效保证医疗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与此同时,由于全国各地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统筹层次多是地市范围,参保人数有限,基金相对比较分散,抵御风险能力相对较弱。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因各种各样原因,医疗保险基金安全封闭运行和科学规范管理有待提高。最为重要的是,城乡 70%的居民没有任何形式医疗保障,全靠家庭和个人力量抵御疾病风险,在医疗费用上涨幅度过快的背景下,个人负担比例过高,卫生筹资公平性位居世界末尾。在医疗费用上涨幅度过高的背景下,居民基本反应方式有三,一是应就诊未就诊,应住院未住院。二是减少治疗和降低治疗标准。三是患病后等待拖延,或贻误最佳治疗时机或拖成大病,形成恶性循环,既造成医疗资源闲置、浪费和误用,又引发严峻的健康平等和健康公平议题。如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发现:城乡患者中未就诊比例为 48.9%,其中城市为57.0%,农村为45.8%,与前两次卫生服务调查相比,患者未就诊比例出现明显增高趋势。未就诊原因中,38.2%的患者是因为经济困难。城乡居民未住院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70%)。如何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发挥社会保险互助互济作用成为完善医疗保险政策的当务之急。

第六,目前各种医疗保障制度的行政管理分散在多个政府部门,各种医疗保障形态之间缺乏应有的、紧密的制度联系,政出多门、部门交叉、城乡差别和制度分隔的状况比较明显,医疗保障制度难以发挥应有的整体作用,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迫切需要系统性、制度化整合。目前,医疗保障制度形态多样,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负责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管理工作,卫生部负责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民政部负责城乡医疗救助试点工作,中组部和全国总工会负责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事业,各类商业保险公司负责商业保险,医疗保障管理工作分散在多个政府职能部门,每种医疗保障体系均有一套独立运行行政管理和基金管理体系,行政管理成本巨大。更为重要的是,除行政管理成本之外,目前各种医疗保障体系之间相互分离的行政管理体制人为造成医疗保障体系的制度分隔、城乡差别、身份歧视和健康不平等,既不利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形成政出多门,交叉重叠、多头分隔管理医疗保障制度的格局,又不利于统一、协调、整合管理医疗保障制度,最大化发挥医疗保障制度的积极保护作用,最大化改善全体国民身心健康状况,提高全体国民的生活质量和整个社会的社会福利水平。

第七,医疗保障和医疗保险制度为改善国民身心健康状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医疗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社会效果与经济效率尚不理想,难以充分发挥正面的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社会投资与社会预防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设计和政策模式选择任重道远。众所周知,医疗保障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社会福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归属于公共政策、社会政策与卫生政策范畴。医疗保障与医疗保险制度最基本的功能是预防疾病,治病救人,维持健康,提高生命质量,降低疾病风险,改善生活质量,主要发挥社会稳定、社会投资、社会预防和社会整合等作用。但是,由于目前医疗保障和医疗保险制度安排的分散、城乡分隔和制度化健康不平等等原因,医疗保障与医疗保险不仅难以发挥社会稳定、社会投资、社会预防和社会整合等积极作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制度化健康不平等、不公正的制度性根源,加剧社会不平等与不公。医疗保障与医疗保险的积极社会影响、社会效果与经济效率同样尚有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社会制度安排的基本功能是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而不是有意或无意制造更多的社会问题。

三、“一个制度、多种标准”与全民医疗保险

进一步深化卫生体制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思路是:一个制度、多种标准,尽快建立全民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为建构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如前所述,虽然目前的医疗保障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存在诸多结构性、体制性和系统性问题,但是,这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保障制度设计和医疗保险政策模式选择过程中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我们的目的不是完全否定现有的制度安排,而是根据中国社会实际情况,参照国际经验和世界医疗保障改革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设计与政策模式,创造独具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制度框架。有鉴于此,我们提出一个制度、多种标准原则。所谓“一个制度”是指重新整合、重组各种医疗保障制度,将其统一为一个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多种标准”是指根据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情况,特别是不同社会群体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设计多种不同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缴费标准,以便将所有国民都纳入一个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范围当中,从而形成全民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实现健康平等和健康公平目标。“一个制度、多种标准”的原则和改革思路,来自卫生改革困境,来自医疗保障制度现状,来自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现存问题和基层工作者的探索创新,来自建构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并非空穴来风,毫无根据。众所周知,改革开放20多年来,医药卫生改革的效果越来越差,健康平等与健康公平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国民处于基本医疗保障和医疗保险制度之外,完全背离了医疗保障的国际惯例,全民性医疗保险是世界各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经验。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医疗保障制度框架,而且拥有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经验,只不过各种医疗保障制度之间相互分隔,没有形成一种统一、整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目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参保人数有限,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太低,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的缴费标准是按照城市就业者和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确定的,没有考虑到低收人群体、城市农民工群体、城乡结合部或农转居群体、东中西部地区农民群体的实际情况,人为的将许多群体排除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外。为解决覆盖率过低的问题,全国各地的一线工作者已经按照一个制度、多种标准的思路在探索创新,例如,广东东莞特别为农民工设置了一种缴费标准,上海市特别为农民工设计了城镇综合医疗保险制度,还有不少地方按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模式,为农转居群体提供社区为基础的基本医疗保险服务。

“一个制度、多种标准”的改革原则和改革思路的优点众多,可以有效消除或降低现有医疗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诸多结构性、体制性弊端,有助于重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框架。首先,“一个制度、多种标准”改革原则的精髓、实质与革命之处是旨在建立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彻底改变以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依托的选择性原则、城乡差别对待和身份歧视等价值理念,充分体现普及性、全民性、平等性、公民权利、基本需要、健康优先等现代福利价值观念。其次,全民性基本医疗保险充分体现国家福利责任、健康平等与健康公平等社会政策目标,有助于实现医疗保障体系制度目标,有助于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建构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第三,“一个制度、多种标准”的原则真正解决了如何实现广覆盖、低水平的问题,是医疗保障制度设计与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首要原则,既考虑中国社会状况,又考虑医疗保障发展趋势。第四,根据“一个制度、多种标准”原则设计的医疗保险制度能够显著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改善、提高医疗保险待遇标准,为参保对象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医疗服务,改善生活质量。第五,“一个制度、多种标准”的原则彻底改变医疗保险现有的筹资机制,真正建立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合作的筹资机制,特别是彻底消灭个人承担疾病风险,抵御健康风险的自费医疗。第六,根据“一个制度、多种标准”原则设计的医疗保险制度能够彻底改变目前城乡分隔、分散和四分五裂的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系统整合和平等的全民性医疗保险制度框架。最后,根据“一个制度、多种标准”原则设计的医疗保险制度能发挥积极的健康保障作用与影响。

四、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与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实施全民医疗保险制度需要相应的社会环境与制度基础,首要条件是无形的价值观念与社会态度,是社会各界人士对全民健康保障议题和医疗保险制度设计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在某种程度说,全民医疗保险并非创新之举,而是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真实写照。1949年以来,在东西方冷战和政府实施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国家逐步建立起以公费医疗、劳动保险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为主的医疗保障,实现低水平、广覆盖全民医疗保障。这种广覆盖、低水平全民性医疗保障制度的社会效果和社会影响人所共知,创造了世界奇迹:中国人的人均期望寿命由建国时35岁提高到2000年的71岁,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彻底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际性地位显著提高。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看,经济因素并不是决定医疗保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决定性因素。纵使是从经济因素考虑,计划经济时期政府都能基本实现全民性医疗保障与医疗保险制度,那么中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肯定能够负担“广覆盖、低水平”的全民性医疗保险制度。换言之,经济因素和国家财力是全民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必要条件,但绝不是充分的条件。能否实现“一个制度、多种标准”原则和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主要取决政府首脑的政治意愿,取决于社会各界人士的价值观念与社会态度,取决于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和社会制度性基础。这意味只有当全社会普遍充分认识到身心健康状况与健康保障在社会生活,在改善生活质量和提高个人福利水平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地位之时,只有社会各界人士对全民医疗保障与全民医疗保险形成广泛社会共识之时,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才具备相应的社会文化环境。

实现“一个制度、多种标准”原则和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需要诸多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首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医疗保障、医疗保险制度设计与政策模式选择价值理念、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从统一、系统整合、科学管理、社会平等和社会公正等角度设计制度,从公民权利、身份平等和取消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差别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角度设计制度。其次,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特别是医疗价格、医疗收费政策和医疗机构激励机制的改革,彻底改变医疗收费与医护人员个人利益直接挂钩的做法,减少药品流通环节,杜绝以药养医,为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良性健康运作奠定社会基础和适宜的社会环境,谋求多方共赢的发展。第三,明确规定卫生服务的社会福利性质,确定健康照顾服务在社会服务与社会政策框架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和国策性地位,将健康需要满足作为社会政策议程的头等大事,确定国民健康状况与宏观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加大政府对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多种承诺。第四,改变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安排与政策选择侧重于防止大病、重病和住院手术的流行观点,将大病、重病的医疗互助和门诊、常见病、多发病积极防治有机结合起来,改善健康状况。同时,改变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侧重疾病治疗、大病治疗、住院手术和慢性病治疗的流行看法,将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重点和优先领域前移,更加注重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事业,实现治病到防病,疾病治疗到预防疾病,末端治疗到早期干预,医疗保险到健康维护的转变。第四,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加大政府对社会福利事业投入,完善公共政策与社会政策框架,确保国家对健康、教育、福利、社会保障、公共住房、就业服务和公共服务的资金支持,解决医疗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筹资、融资、监管和保值增值问题,合理测算缴费标准,充分考虑不同缴费标准之间的衔接过渡和整体安排问题,确保保险基金安全封闭增值运行。第五,打破城乡壁垒和二元社会福利制度,取消户籍制度和身份歧视,确保劳动力自由流动,做好不同地区、不同缴费标准和不同医疗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过渡,实现保险制度的异地使用,发展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可移动性”特征,使其成为劳动市场运作的社会基础设施。最后,在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础上,整合、重构各种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与政策,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统分结合、系统整合、运转灵活和健康平等的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体制。

五、简要讨论与基本结论

目前医疗行业现状篇6

【Key words】 Rational emotive therapy; Medical staff; Occupation burnout; Effect observation

职业倦怠是由于个体长期处于工作压力状态下,出现的一种身心过度疲劳、精力衰竭的综合症候群,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医护人员已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1]。在医疗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医护人员长期超负荷、高强度地工作,经常处于各类应激源的环境中工作,极易出现工作疲劳感、冷漠、自卑、工作效率下降等症状,生理上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失眠、嗜睡、厌食、精神恍惚等。这种状态不仅会影响医护人员的情绪状态,而且会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还会诱发一些身心疾病。如及时采用心理学合理情绪疗法进行干预,可有效减轻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2]。本项目对本院和沧州市中心医院在2013年7月-2014年10月,自愿报名参与活动的医护人员中随机选取临床一线500名护士和300名医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存在职业倦怠的100名护士与60例医生进行为期2个月的合理情绪疗法。参考西班牙学者Moreno-Jiménez等根据医护人员工作环境、人格特征和对压力源应对的不同方式三方面,编制的“护士职业倦怠量表”,采用“职业倦怠量表简化版”对目标人员进行测评,NBS得分≥173分的医护人员,存在明显职业倦怠症状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3年7月-2014年10月,自愿报名参与活动的医护人员中随机选取临床一线500名护士和300医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存在职业倦怠的100名护士与60例医生进行为期2个月的合理情绪疗法,其中男45例,女115例,工作年限3~25年,平均(7.38±1.38)年;年龄28~55岁,平均(36.48±5.29)岁,所有研究对象均完成本研究调查,无脱落。

1.2 方法 对100例护理人员与60例医疗人员进行针对职业倦怠的合理情绪疗法,采用积极关注,及时倾听、谈心交流的方式,帮助其疏导不良情绪,并且由心理咨询师应用合理情绪疗法、放松训练等心理学疗法,采用先团体进行疏导,再小组干预的形式进行心理干预,干预时间为2个月,对干预前后的职业倦怠情况进行统计对比分析。

参照西班牙学者Moreno-Jiménez等根据护士工作环境、人格特征和对压力源应对的不同方式三方面编制的“护士职业倦怠量表”[3]。采用的“护士职业倦怠量表简化版”共分两部分,第1部分反应被调查者的个人信息;第2部分包含5方面内容:压力源(16个);职业倦怠(12个);人格特征(12个);应对方式(9个);生理心理症状(16个)。此表应用4分制,总分为65~260分。得分超过173分以上为有职业倦怠,得分越高,职业倦怠情况越严重,173~200分为轻度,201~230分为中度,231~260分为重度[4]。由于对职业倦怠的评价,医生与护士在同一个环境中工作,具有一定的相通性,本研究中的医生评价方式也参照此量表进行适当修改后应用,进行比对研究。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软件SPSS 20.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评分比较 干预后护理人员与医疗人员的职业倦怠评分分别为(167.38±8.43)分、(162.83±11.29)分,较干预前(217.83±15.29)分与(209.43±14.27)分均显著下降,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283、11.853,P

2.2 干预前后职业倦怠程度比较 护理人员与医疗人员干预后重度评分的比例显著下降,轻度与中度评分的比例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职业倦怠是由于个体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压力状态下,出现的一种身心过度疲劳、精力衰竭的综合症状,近年来研究表明,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医护人员已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严重影响了医护人员工作质量和身心健康[5]。有专家估计,中国已经进入职业倦怠高发期,虽然部分学者在研究和关注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但多数是研究他们的工作倦怠与个体因素、社会组织因素的关系,结果比较零散。针对目前已经成为“流行病”的职业倦怠现象,如何恰当运用心理学疗法进行专业的预防和治疗,是未来研究的主流趋势[6]。

我国对职业倦怠的研究起步较晚。CNKI数据库检索对近10年国内医护人员职业倦怠调查研究合计172篇,其中护士相关研究占73.3%,医生相关研究占11.0%,医护人员总体研究占15.7%。浙江理工大学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杭州地区护士约有57%存在轻度以上倦怠,35%存在中度倦怠,8%存在严重倦怠。国内对医生职业倦怠的研究相对比较少,但也有研究表明:医生的职业倦怠程度高于护士。

相关研究数据还表明: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研究多以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的调查为主,大多局限于现状调查,原因分析,而关于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上,仅限于干预建议阶段,具体干预措施方面研究较少,如采用专业的心理治疗手段合理情绪疗法、放松疗法进行心理干预的研究较少[7]。西方发达国家对此涉入较早,从1990年在波兰举行的第一届欧洲工作倦怠会议至今,在理论、测量工具、影响因素、干预措施上都取得了长足进展,西方发达国家工作倦怠已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8]。

目前本院开放床位1800多张,而医护人员配比相对不足,一些重点科室如重症医学科、心胸外科监护室、神经外科监护室等危重患者聚集的地方,医护人员明显不足,他们长期超负荷、高强度地工作,随时处于各类应激源的环境中,极易出现疲劳感、冷漠、焦虑、工作效率下降等表现,更有一些医护人员已经出现轻重不等的生理症状,如记忆力下降、失眠、嗜睡、厌食、精神恍惚等,有的甚至出现自杀倾向;而医护人员在倦怠状态下工作,很容易导致医疗差错的发生。在医患关系越来越复杂的今天,医疗差错的发生给医护人员带来的打击可能是致命性的,更会加重倦怠症状,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医疗差错对医护人员本人及其家庭乃至患者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影响面以及影响力不容忽视[9]。近年来,除了部分医学院校毕业生毕业后直接转行外,就业后医护人员离职率也明显升高,导致医学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10]。因此,了解本院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现状,积极采取恰当的心理学疗法给予干预,减少或杜绝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发生,对维护医护人员身心健康,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确保医疗护理工作安全,乃至促进医患关系和谐、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1]。

目前对职业倦怠症状分析研究较多,运用合理情绪想象、放松训练、系统脱敏等心理学技术与方法对职业倦怠进行治疗的研究国内相对较少[12]。本研究帮助新入职医护人员调整心态,建立良好行为模式和科学的心理防御机制,及时化解不良情绪,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13]。对已经存在职业倦怠的医护人员积极干预,建立合理的工作机制,缓解工作压力,疏导不良情绪,最大程度维护医护人员身心健康[14]。通过本研究笔者发现,干预后护理人员与医疗人员的职业倦怠评分均显著下降,护理人员与医疗人员干预后重度评分的比例显著下降,轻度与中度评分的比例显著提高,由此可见,合理情绪疗法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改变医护人员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减少不合理信念,减轻或消除不良情绪,改善人际关系。采用心理学合理情绪疗法对医护人员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减轻职业倦怠,维护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确保医疗护理安全,赢得病患良好口碑,投入较少,经济效益巨大[15]。

总之,职业倦怠严重影响着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与身心健康,使用合理情绪疗法进行心理干预,可以改善医护人员的认知,学会更好地处理和解决工作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促进医患关系和谐,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具有良好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凤英,曾丽端,赵洁,等.手术室带教人员存在倦怠心理的探讨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1,8(6):124-125.

[2]曹晓翼,陆丽清,刘晓虹.专业自我概念在护士职业认同与职业倦怠间的中介效应[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1):965-966.

[3]刘玲,郝玉芳,刘晓虹.护士职业认同研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J].护理杂志,2008,25(22):30-31.

[4]时毅娜,杨辉.太原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护士长情绪智力的调查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8):93-95.

[5]丁焕娟,孙美红.合理认知疗法培训在防治护士职业倦怠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9,9(8):45-47.

[6]班春霞,戴秋华,李学晋.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状况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6):853-855.

[7]汪炳琳,刘云,宁南义.医务人员职业倦怠与职业满意度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1,21(4):236-239.

[8]谢家玲,尹学琼,李蓉,等.医护人员倦怠与应对方式[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8):1198-1120.

[9]李慧玲.儿科护士工作压力源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121-122.

[10]莫喜萍,韦林燕.护士倦怠的影响因素与干预现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1):100-103.

[11]李琳,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中护士职业倦怠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2,27(7):17-19.

[12]岑琼.护士职业倦怠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10):83-85.

[13]郑蓉,王莉.激励化管理对心内科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26(4):921-922.

目前医疗行业现状篇7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主要是由各地区县级医院、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村级卫生服务站组成,由这三部分满足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日常需求,支撑起农村公众健康卫生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否合理和快速发展决定了当地医疗卫生系统是否完善、农村居民的求医是否得到了保障以及农村卫生项目是否成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状况。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现状中产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才能得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与措施,这样才能改善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经营病态问题。

1 目前基层医疗卫生财务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1.1 基层医疗“以药养医”的模式依旧存在

目前,大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营状况依旧不佳,收入和支出严重不平衡,严重亏损。在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中只有药品出售得相对较好,其他医疗服务性收入几乎没有,机构运营成本结果只能靠药品收入来弥补,但依旧远远不够。

1.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运营情况不佳

目前农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良好的财务运营管理,还不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在获得了大量优质医疗资源后却无法有效的合理利用,导致产生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情况。财务运营不佳则就无法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发展扩大。因为收入和成本不成正比,在收入增长的同时,支出的增长速度比收入更快,导致每年的运营结余不足以维持当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1.3 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巨额负债

部分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为基本建设等各种原因存在着负债,但是又因为财务运营能力不佳,无法获取足够的盈利进行偿债。这样就经过长年积累,产生了巨额的负债。

1.4 各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体发展不平衡

众所周知,在农村中普遍存在着各级医疗机构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不同地区的相同级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不平衡,同一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同年份发展不平衡,同地区三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发展不平衡,因为卫生机构之间存在优劣之分,加上绝大部分患者都有“重优质、重高级”思想观念,这就导致了好的医疗机构发展越来越好,甚至在超负荷运转,差的医疗机构则发展越来越差,甚至出现了医疗资源浪费。纵观全国大部分农村比较得出:村级卫生服务站发展情况不佳,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比村卫生服务站稍好,县级医院是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中发展最好的。因为发展不平衡,则无法同步进步,相互之间还会有所制约,甚至导致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业务无法拓展。

1.5 政府投入不足制约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各地政府虽然每年都有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的资金,但投入资金的比例和数额几乎维持原样,导致分配到各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相对来说就是逐年降低。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身缺乏盈利手段的情况下,政府

投入不足最后制约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2 改善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现状的建议

2.1 政府性投入资金需合理

应将地方政府的卫生财政情况加入政府每年考核中,使得当地政府能够更加重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财务状况以及机构的发展情况与问题。政府应能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每年投资总量,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彻底地落实,不再停留在纸上谈兵。制定有效合理的投资分配计划,将有限的医疗资源能够高效地分配到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中,做到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能够合理平衡的发展,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需要重点关注和支持。

2.2 任用培训相关经济类管理人才

拥有充足资金后更需要加强合理的运营管理,不能让非专业管理人员盲目进行管理,导致资金不能发挥最大效用。需要挑选合适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学习,提高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意识以及经营管理能力,使得其能够对机构营运支出和收入进行综合协调,能够将机构的效益最大化发挥。除了以上所述,在资产管理以及机构设施合理配置上也应进行长远规划,使得投入资产能够得到充分利用,降低因自身不了解而产生资源浪费的情况。

2.3 相关医疗保险制度需要完善

为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利用率,需要制定一系列合理适用的配套医疗保险制度,使得广大居民能够合理地被分配到各级医疗机构就诊,要从制度上使得农村居民对于看病求医的方式得到改变,而不是一拥而上过度集中到其中某一级医疗机构就诊或是自己盲目买药胡乱治病。

2.4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根据各地不同的卫生体系建设情况,制定出不同的计划,继续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进行推进和发展,有效地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可以充分利用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机制,合理优化分配各级医疗机构卫生资源,减少因为系统内部上下游竞争而互相抑制发展。

2.5 系统的成本核算及适度收支平衡

为了避免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出现“以药养医”的现象,需要对整个医疗服务价格体系进行规划调整,不仅能做到将人群进行分流就诊,还能进行系统的就医成本核算,使得在业务拓展的同时,能够使得收支适度平衡。

2.6 对固定资产及各种物资进行适用管理

就当前各地区存在的同类大型医疗设备采购过多,实际效用并不高的现象,相关部门应统一对其进行盘点与管理,同时也可相互调剂,将自身不需要的设备通过折旧采购或者赠送的方式,移交给急需此类设备的医疗机构。今后应以地区为单位对大型医疗设备的采购进行规划,在对应的规划管理措施论证后,再决定是否采购;进一步建立完善大型设备库存物资及固定资产的调剂制度和流程,提高大型医疗设备的效用。

3 结语

目前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财务管理工作状况差强人意,依旧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可喜的是基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正在一步步发展和改革之中,通过不断抽丝剥茧式的改革,在不久的将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将会逐渐往优良的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兰芳.县级卫生系统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

[2] 肖律.浅析加强医疗卫生财务管理工作的相关措施

目前医疗行业现状篇8

医疗设备融资租赁这一新颖的设备融资方式,近年来在我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国内比较活跃的医疗融资租赁领域的公司主要有远东国际租赁有限公司、新世纪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浙江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深圳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新疆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等。10多年来,这些租赁公司已经具备了丰富的设备租赁经验。

伴随着近几年国内医疗市场的飞速发展,这些公司的身影不断出现在医院和医疗设备制造商中间。例如,远东国际租赁有限公司,其股东是中国中化集团公司,借助股东在商品流通领域、资本市场多年丰富的经验,其与通用电气公司、西门子公司、医科达公司、科医人公司等国际国内高科技医疗设备生产厂商均开展了业务合作。远东国际租赁已经在全国各地成功地与1000多个医疗机构进行了融资租赁项目的合作,涉及上万件/套医疗设备,融资金额已超过70亿元人民币。其租赁设备从最先进的核医疗设备到常用的影像诊断设备,从价值上千万的高端医疗设备到不足百万的常用设备,接受过融资租赁服务的医院达24个省、市、自治区。

从全球范围看,租赁方式已比较广泛地用于医疗设备的购置,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在美国,医疗设备租赁是受医务界高度重视的筹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医疗设备更新的比例曾高达80%。在我国,医疗设备租赁尚处于起步阶段,开展程度有限,还远不能满足医疗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融资租赁在中国医疗领域的效用分析

1、缓解区域资源配置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按照医疗行业的监管思路,各地政府对医院实施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因此,对于非营利性医院,其财政拨款都是通过当地财政支出的。但是目前的状况是,由于各地经济状况和医疗行业的发展情况不一,各地对自己所辖的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也不一样。以表示政府对卫生系统投入的卫生事业费(是指国家用于疾病的防治、防疫和监控,保证人民身体健康的经费支出,主要有:国有医院、专门医院、疗养院、保健院的经费拨款或补助,各种防治、防疫所(站)、急救中心、红十字会的经费拨款,重大社会卫生活动的经费拨款)为例,从全国范围来看,财政对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在其整体支出中处于一个较低的比例(见

2、改善资源分配“马太效应”的问题

所谓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在中国的医疗行业中,这种现象正在上演。

据卫生部统计,目前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的30%又集中在大医院。同时,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曾在2007年出台的报告显示,中国卫生总费用多数流向大医院。1990-2005年,城市医院所占卫生费用比重基本保持上升趋势,从32.76%上升到50.09%,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占卫生费用比重均有明显下降。这里所说的大医院,是地市级以上城市里的大医院,属于医院中的高端医院。

事实上,中小型的医院与大医院相比,其便民性更加明显,其分流大医院患者的功能十分突出,其面向广大百姓提供预防、保健等医疗服务的功能更强,更需要公共财政的倾斜与扶持。但目前的情况是医疗资源配置不公平,中小型医院获得资金、支持的能力十分有限,这也间接造成了高端医院在获得大量资源的情况下一味追求市场化的冲动,加剧了医院公益属性与市场化追求的矛盾,从而使百姓进一步陷入“看病难”、“看病贵”的怪圈。

同时,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因为其属性,对中小型的医院提供融资的兴趣不大,而一味追求给大医院提供大额贷款,则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的“马太效应”。而融资租赁对于医院的审核,与医院本身绝对规模的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其重视的是医院历年的经营情况稳定,相对的财务状况良好和信用记录,医院通过审核后都能及时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因此,融资租赁作为一种融资渠道,能满足各层次医院的需要。

3、协助医疗机构改善经营状况

(1)进一步提升资金周转速度。公立医院由于其公益性质,其现金流有着天然的缺陷,而其应收账款的构成也由原来纯粹对个人现金收款、只有个别欠费的情况转变成一类群体固定应收款的现状,而且,由于各地医保局的程序和效率的不同,存在不同的付款周期,目前平均周期为三个月,而某些地区甚至出现长期医保欠费现象,这就使医院应该回收的资金不能按时收回,融资租赁由于其分期还租的形式,对医院不会产生时点性的大额资金压力。对医院现金流的改善大有帮助,可以帮助医院进一步提升其资金的周转速度。

(2)进一步提升医院市场行为能力。由于医院处于行业下游,其日常经营所需的物资数量较大,而药品、设备市场的竞争又尤为激烈,这种状况为医院带来了超然的市场地位,这一点在占据市场主导力量的公立医院中得到了更显著的表现。凭借这一市场地位,医院往往通过延长应付账款的周期来挤占供应商的款项,作为医院日常经营的流动资金。然而,就目前情况而言,医院已经将这种手段发挥到了极致,从上游供应商取得的流动资金也已经不可能继续增长了,医院进一步扩大应收账款的金额和付款周期已基本没有空间。而融资租赁这种方式的采用,可以使医院一次性获得大量资金,从而通过一次性大额偿付欠款的方式来获取更大的折扣空间。而滚动使用融资租赁,等于使医院获得额外的流动资金。这使得医院在市场上的对价能力进一步加强,并且直接反映到收支结余当中。

4、协助医疗机构改善财务状况

(1)融资租赁可以充分发挥融资杠杆作用。医院不必先筹集资金后上项目,只需投入少量资金,就可提前拥有所需设备,尽快取得经济效益,使得医院在同样的支付能力下同时占有、使用更多先进适用的医疗设备,从而扩大服务量,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同时,医院可以借助设备投入后所产生的经济收益来缓解基础工程和配套固定资产实际投放成本负担,这已经成为国内很多院长的共识,并越来越多地为医院决策者所采用。在目前医疗制度改革形势下,给医疗机构开辟多元化的投融资新途径开拓了广阔思路。

(2)盘活医院的固定资产。由于医院群体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其固定资产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但是由于医疗行业监管规定,医院的固定资产都不能用于抵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院的筹资能力。同时,也造成了医院总资产报酬率、固定资

产收益率低的情况。融资租赁这一方式,可以在不违反监管条例的情况下将“沉睡”的固定资产用于融资,直接改善了医院的财务状况。

(3)使医院的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化。融资租赁为医院带来的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化。以租赁方式采购先进适用的医疗设备,增加了医院当期收入和资产总量,保证医院可以加速设备的更新,使得医务人员在不断追踪医学科学的前沿成果方面拥有最佳的物质手段,进而保持医院声誉,提升核心竞争能力,扩大医院知名度,强化医院的梯队建设,实现医院升级和结构调整、优化的需要。同时,融资租赁可以在不影响医院现有银行授信额度、或者医院可以获得的银行授信额度告罄的情况下,以灵活、便捷的方式获得资金融通,而对医院进一步获得银行授信提供了支持。

(4)融资租赁可提供的交易结构非常灵活。融资租赁作为重要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式,同银行贷款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表现在:融资租赁审批程序简单、快捷,资金成本更低,还款方式更具灵活性,可有效解决医院资金短贷长用的矛盾,保证财务预算的稳定,减少资金成本支出。租赁与自筹资金购买相比的好处。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时代,机会一瞬即逝,如果等待资金积累到所需要的数目再购进设备,就会延误使用,错过良机。采取融资租赁方式使用设备,医院一边创造利润,一边付租金,早进设备,早投产,早得益。

(5)融资租赁可以提供给医院的服务内涵更加丰富。融资租赁可以为医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租赁公司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租赁业务方面如直接租赁、回租、转租赁、委托租赁等融资性租赁业务和经营性租赁等。通过多种渠道,可以有效地为医院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同时,由于融资租赁对医院的审核是对其经营状况进行的,因此,更容易积累在医疗行业的专业知识,比之银行完全依靠财务数据进行审核的方式有进一步的深化,更有利于医院改善自身的财务状况。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z],2000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s],2004

[3]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全国卫生总费用研究报告2008[R]2008

[4]张辉:中国金融租赁业发展简史[J],租赁动态与信息,2003(6)

[5]陈娜:美国现代融资租赁业发展对我国医疗设备租赁的启示[J],中国药业,2008(20)

[6]刘波、冯泽永:中外医院筹资方式比较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4)

[7]杨蔚:我国医疗设备融资租赁状况分析[J],当代医学,2006(11)

[8]李辰:净现值法在医疗设备投资决策中的应用[J],绿色财会,2009(7)

目前医疗行业现状篇9

本次共发放问卷调查表共400张,回收390张,回收率97.5%,见表1。

2调查结果

2.1基本情况 男性:103人,占26.41%,女性:287人,占73.59%。50岁,5人,占1.28%。本科以下,188人,占48.21%;本科,201人,占51.54%;本科以上,1人,占0.25%。未婚99人,占25.39%;已婚287人,占73.59%;其他4人,占1.02%。医生,158人,占40.51% ;护士,201人,占51.54%;检验,13人,占3.33%;药剂,5人,占1.28%;影像,7人,占1.80%;行政/后勤,6人,占1.54%。初级及以下,243人,占62.3%;中级,114人,占29.23%;高级,33人,占8.47%。

2.2健康状况 认为目前自己的健康状况:非常好,17人,占4.35%;好,68人,占7.43%;一般,221人,占46.67%;不好,75人,占39.23%;非常不好,9人,占2.32%。被确诊的慢性病:有,155人,占59.74%;没有,235人,占40.26%。每周工作时间:50 h,21人,占5.38%。

2.3心理压力与执业环境 感觉压力:没有,56人,占14.36%;有压力,150人,占38.46%;很大,184人,占47.18%。认为我县的执业环境:很好,39人,占10%;一般,88人,占22.56%;较差,203人,占52.05%;很差,60人,占15.38%。近1年来到患者及家属的质备、威胁或辱骂:有,266人,占68.21%;从没有,124人,占31.9%。愿意子女再从事医务工作:愿意,8人,占2.05%;不肯定,99人,占25.38%;不愿意,283人,占72.56%。

3讨论

3.1目前医务人员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医务工作者因其职业的特殊性,承担着治病救人的使命,每天面对各种病患及各种职业危险因素(如肺结核、肺炎、艾滋病,甚至暴力倾向等),容易引发相关的职业卫生和健康问题[1]。调查显示县级医务人员现自觉"亚健康"发生率在41.55%,曾有慢性病史占59.74%,执业时间长,超正常工作间达58.2%,这与我县医疗卫生单位的卫生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的实际现状相符合。

3.2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差 目前我县医改的实行,基层医疗单位实行了绩效工资考核制度,此举很大程度稳定了基层医疗队伍,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医改后,特别是新农合政策出台,加上社会老龄化,广大群众的医疗的需求的不断上升,众多住院患者蜂拥至县级及县级以上医院,导致县级医院住院部更加人满为患,县级医院需要不断加床来满足群众就医的需求而又因医疗的高风险性与诊疗效果的不确定性,但是社会对此未予理解,当出现医疗效果不满意或沟通不到位时,便引起医患纠纷,导致医务人员心理压力大,为规避医疗风险,在工作上对新技术的开展有所顾虑,从而丧失医学探索中前进的动力,阻碍了医学的发展,最终使广大患者难以受益[2]。

3.3医务人员工作时间长,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 国家和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经济投入偏低,医务人员工作强度大、时间长、无规律性,且收入较低。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及时地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尤其是医疗事故的保障制度和医务人员职业风险的保险制度。把医患关系简单地定位为消费关系认为花钱治病是一种单纯的商业消费,严重挫伤医务人员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

3.4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大 医务人员时刻面对着各种病患,并且大多医务人员还要担负一定的科研任务、社会责任以及家庭责任,长期的高负荷付出使他们身心疲惫,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元无人员的职业要求又尤为严谨,不能出任何差错,否则无法弥补。他们还不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拓宽自己的医学视野,跻身于医务工作者的竞争行列,以跟上时代的脚步,很容易导致心理上的压力和不适应。我县医务人员中47.18%认为精神压力很大,感觉有压力占38.46%,总体占到85.62%。精神压力主要来自于社会尊重与社会环境,而其中发生医疗纠纷时,媒体报道不全面、不客观给医生造成的压力最大,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患者和家属的不理解、不信任、不礼貌、不合作等原因是造成引起医务人员压力的主要来源[3]。

为了解决医务人员堪忧的健康状况,医务人员自身应引起足够重视,加强自身健康教育,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减轻精神压力。医院管理者、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应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关注我县医务人员的身体心理健康情况。只有保证医务人员的心身健康,才能更好地发展医疗事业,使患者受益。若医务人员长期处于非健康状态,在面对患者时,必须克服自身的疾病痛苦与心理压力,很难做到全身心为患者服务。

近年来各级医疗卫生部门的制度、规定不断出台,检查频繁。因为各级医疗卫生部门重点关注的都是针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而忽略了对医务人员心理方面的人文关怀。医务人员是医院的主体,医院的医疗质量、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患者的满意度都与医务人员的工作状态休戚相关[4]。医务人员如果长期背负着压力带来的负性情绪,又如何能以良好的精神面貌面对患者呢,只有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医务人员的健康状况,才会使我国医疗健康事业得到更稳步发展。

4建议

我县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执业环境、心理压力与全国各地报告的情况相似。为了更好地配合我县医改和服务广大人民的医疗需求,我们提出有关建议。

4.1建议政府要为维护和促进医务人员健康提供充分的政策与资源保障。逐步加大卫生投入并制订出符合我县实际的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标准,逐步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负荷。

4.2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积极弘扬正气,坚决打击"医闹"。营造良好的医疗执业环境,要充分尊重和肯定医务人员的劳动和奉献,充分理解医疗的特殊性、复杂性以及医务技术的局限性[5]。形成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

4.3要研究建立医疗执业责任风险保障机制,降低医务人员的执业风险,保障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与心理负担。

4.4医院应建立医务人员的健康档案,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舒缓心理压力,预防和减少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等[6]。

4.5呼吁县级医务人员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与服务质量。同时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学会舒缓压力,劳逸结合、注意膳食的合理搭配和营养平衡。每天精神饱满、热情细致、全心全意、专心致志为广大群众服务。

参考文献:

[1]刘瑞杰.内蒙古通辽市县级医院医护人员健康状况研究[D].山东大学,2013.

[2]梁红,刘志敏,张梦娇,等.医务人员健康状况研究综述[J].中国卫生产业,2014,30:197-198.

[3]汤军,吕宾,朱雅芳,等.医务人员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A].浙江省医学会.浙江省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浙江省医学会,2008:6.

目前医疗行业现状篇10

[

关键词 ] 医疗器械;人才短缺;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a)-0174-02

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的软件。医疗器械行业是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多学科交叉、充满挑战与竞争的高科技产业,是国家制造业和高科技尖端水平的标志之一[1]。专业医疗器械人才的培养及引进是医学器械与国际接轨、快速更新及医学诊疗技术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目前,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需要高科技人才,除卫生医疗部门具有结合专业技能及知识可正常使用操作及保养维护医疗器械的技术人才外,还包括从事医疗器械的研发、培训教育、制造设计、检修维护、管理监督和经营销售的专业人才,而目前我国出现医疗器械专业人才流失及短缺的现状。

1 我国医疗器械人才短缺的现状

1.1 医疗器械从业研发人才的短缺

随着我国20年来的改革开放对于人才及技术的引进,各行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而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也已初步形成了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工业生产、科研开发较系统的体系,是我国高科技领域发展的中坚力量[2]。但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医疗器械行业出现从事医疗器械的研发、培训教育、制造设计、检修维护、管理监督和经营销售的专业人才的流失及短缺现状。以浙江省为例,据最新调查结果显示,2010—2013年底,浙江省医疗器械行业从业人员由4.79万人下滑至2.36万人[3],同期相比,从事医疗器械行业人员比例由2010年的0.37%下滑至2014年初的0.22%,呈现持续下滑趋势[4],但据预测,在未来的几年中,生物医疗、医疗器械等行业年均需求中职人才1800人,这与2012—2013年底医疗器械从事人员逐渐下滑趋势呈负相关,不能满足未来的市场需求,因此,医疗器械行业人才类别在紧缺人才排行榜上始终占有一席之地。而追究其原因如下。

造成医疗器械从业研发人才的短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高校对于专业医疗器械人员的培养欠完善,无法满足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需求;②现代医疗设备(或器械)是结合生物医学技术、生物信息技术、化学检测技术、检测传感技术、核磁技术、放射技术、激光技术、精密仪器技术等多学科高科技产品,要求复合型高端科技人才,而医疗器械从业人员的专业综合素质不高,出现医疗器械行业人才的短缺;③从事医疗器械行业人才需具有实践能力及专业理论知识,我国从事医疗器械研发的高端人才,近年来流失较严重,未与国际接轨[6-7]。

1.2 医院操作及维护医疗器械人才的短缺

随着医学及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临床越来越多的应用高新医疗仪器完成对患者的疾病的诊疗,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先决条件及物质基础是有效、安全的医疗设备。但目前我国医院具有结合专业技能及知识可正常使用操作及保养维护医疗器械的技术人才出现流失及短缺的现象,以浙江省为例,据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浙江省共有200多个医院,其中三甲医院达20%左右,2010—2013年底,从事医疗检查医技人员由4356人下降至3124人,同期相比,下降比率达0.14%,并呈现持续下滑趋势[5]。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患者需应用高新的医疗仪器来完成对疾病的诊疗,医院对具有专业技能及知识且可操作、保养和维护医疗器械的技术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大,因此,呈持续下滑趋势的医疗检查医技人员已经不能满足现在以及未来的人才需求,医院操作及维护医疗器械人才的短缺已日趋明显,同时医院还缺少对于医疗器械进行定期质量管理、保养维修的专业部门,追究其原因如下。

造成医院操作及维护医疗器械人才短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虽然近年来我国医疗市场及医疗器械迅速发展,但与国外相比,总体水平仍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无法满足医疗诊疗的需求,需从国外进口更佳更加先进的医疗设备,而进口医疗设备中多为英文标识,由计算机操控,我国欠缺熟练操作及正确使用进口医疗设备的人才;②我国大多数医院中缺少对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保养维护的专门部门;③医疗设备具有一定的辐射性,长期从事医疗器械诊疗工作对于医技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出现医院操作医疗设备人才的短缺[8-9]。

2 医疗器械人才短缺现状的改善建议

2.1 增加教育投入

我国医疗器械人才短缺的根本解决方式是努力培养医疗器械的储备人员,增强对医疗器械专业人员的教育投资,包括以下两点:①对企事业机构的在职人员予以教育投资,侧重提高医疗器械人才的维修维护技能,进行在职人员选派至国外先进医疗器械研发基地进行交流学习,掌握其先进的研发技术[10-11];②对高校教育机构的投资,增加医疗器械培养人才的教育经费,扩大医疗器械院系,扩大招生,院系下增设多个相关专业,培养维护保养、质量控制、研发等复合型人才。

2.2 扩大人才引进力度

对人才的引进应进行各种渠道的引进,扩大医疗设备人才引进力度,就企业而言,可引进留学海外归国人才、国内研发技术人员、医疗器械专业外国专家。引进方式可通过精神及物质等两种形式,例如,对医疗器械行业贡献较大的人员颁发荣誉称号、解决子女及家属的落户问题、为其提供较佳的生活及工作环境,高薪待遇等,缓解医疗器械人才短缺现象;对于长期从事医疗器械行业经验丰富的离退休人才,多为医疗器械行业的带头人,可进行返聘制度[12]。

2.3 医疗器械从业人才兼职的充分利用

我国鼓励社会共有人才,人才内源性动力激发,人才兼职政策全面开发,可有效改善医疗器械人才短缺的现象。医疗器械从业人才在与本单位的经济利益、知识产权不发生冲突的前提下,可兼职受任其他企业的管理及技术职务,充分发挥人才效益,使人才的价值达到最大化[13]。

2.4 医院医疗设备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

医院医疗设备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提升医疗设备人员的文化水平、知识层面、提高对于医疗设备的管理及维护技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强化管理设备意识,对医疗仪器的计量、保养维护、使用、购置等方面构建较为完善的制度;②加强学习计算机知识及外语水平;③岗位技术加强培训:可与医疗仪器生产企业制定协议,要求其对操作仪器规范化培训后,后续培训医疗仪器操作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保养、维护管理仪器、医疗器械的功能、流程、原理等相关内容[14]。

3 结语

现代医疗设备(或器械)是结合生物医学技术、生物信息技术、化学检测技术、检测传感技术、核磁技术、放射技术、激光技术、精密仪器技术等多学科高科技产品,其基本特征为计算机化及数字化,是跨领域、多学科的现代高新技术。目前,我国出现医疗器械从业人才的短缺,除卫生医疗部门具有结合专业技能及知识可正常使用操作及保养维护医疗器械的技术人才外,还包括从事医疗器械的研发、培训教育、制造设计、检修维护、管理监督和经营销售的专业人才,主要源于高校对于专业医疗器械人员的培养欠完善、医疗器械从业人员的专业综合素质不高、从事医疗器械研发的高端人才,近年来流失较严重等因素,因此应增加教育投入、扩大人才引进力度、医疗器械从业人才兼职的充分利用、医院医疗设备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等措施,缓解我国医疗器械人才短缺现状。

[

参考文献]

[1] 金浩宇,刘虔诚,胡亚荣,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广东省医疗器械行业人才需求状况与职业岗位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5):157-159.

[2] 张宜江,焦明阳.浅谈医疗设备管理中的预防性维护[J].中国医学装备,2012,9(11):207-209.

[3] 郭文姣,欧阳昭连,周平,等.医疗器械产业合作创新特点及研究现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3,21(9):288-289.

[4] 金石.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医疗器械的研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产业化[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3,30(9):102-106.

[5] 杜炜杰.牵手人才与企业,共商人才培养大计—记中国医疗器械产业人才战略与管理论坛[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9,15(5):110-112.

[6] 沁现强.国外医疗器械监管专业人才培养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9,15(3):212-214.

[7] 吴东平.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与检测专业为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27(2):356-357.

[8] 郑洁.实习实训—医疗器械维修工程师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北大资源研修学院医疗器械维护与营销专业教学经验分享[J].中国医疗设备,2013,47(7):159-161.

[9] 常永亨.医疗器械安全与性能基本要求与中国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1,35(1):706-709.

[10] Uneke CJ, Ezeoha AE, Ndukwe CD,et al. Research priority setting for health policy and health systems strengthening in Nigeria: the policymakers and stakeholders perspective and involvement[J]. Pan Afr Med J,2013,12,16(10):714-716.

[11] 王兰明.中国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工作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2,27(11):356-357.

[12] 梁晓婷.我国医疗器械标准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3,47(7):159-161.

目前医疗行业现状篇11

摘    要: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检验、诊断及治疗类医疗设备的研制与开发也在不断进步。医院拥有的大型医疗设备数量与先进性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了医院的医疗水平。大型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是医院高效运行的基础,可保证临床工作正常开展、促进医院科研水平提升。目前,大部分医院对于大型医疗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措施相对滞后。该文围绕大型医疗设备管理和维护的现状展开,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供广大医院管理人员进行探讨和借鉴。关键词:医院 大型医疗设备 管理 维护目前,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的数量不断增加,为医疗和科研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但如何确保此类设备的正常运行,对医院管理者和设备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型医疗设备长期高负荷运行,同时缺少合理的管理和维护措施,易导致故障频发,直接影响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本文围绕大型医疗设备管理和维护的现状展开,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期减少医院在设备维护方面的财力消耗,保证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

1 大型医疗设备管理和维护现状1.1 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制度的合理性有待商榷(1)目前,大部分医院对于医疗设备的管理制度仍停留在重采购、轻管理、轻维护的模式中,在对预算中的设备进行采购论证时,重点关注其功能、性能及价格,对于设备运行后的维护、维修服务内容和条款不重视,导致设备在需要维护和维修时,医院没有足够的话语权。(2)设备投入运行后,缺少相应的管理制度对设备使用人员和工程师的日常巡检和维护工作进行约束,设备通常处于长时间、高负荷的运行中,导致设备在发生故障后被动维修,降低了设备的使用效率,增加了医院的运行成本。(3)管理和维护制度对于工程师的工作分配缺少合理性,目前大部分医院仍以区域划分工程师的工作范围,但随着医疗设备的种类不断增加和细化,各类设备的工作原理千差万别,日常维护、维修的方式方法也大不相同,以区域划分工程师的工作范围大大降低了工程师的工作效率,不利于保证设备良好的工作状态。1.2 医院管理者对于医院自主维修力量的提升不够重视(1)医院从事设备维修的工程师人数过少:一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三级甲等医院,配备加速器、CT、磁共振、各种X线机等大型医疗设备数十台,各种检验、生化类医疗设备数百台,还有数以千计的监护仪、输液泵等小型常规医疗设备,但从事设备维护和维修的工程师往往只有十几人,甚至不超过十人,完全不足以保障全院医疗设备的管理、维护、维修工作的正常开展。(2)工程师在工作中,少有机会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技术培训:医学工程部门一直被列为后勤保障部门,管理创新能力弱,主动服务意识不高,导致医学工程部门的科室地位旁落,管理话语权减弱[1],因此,医院管理者往往容易忽视对设备维修工程师的培训工作,导致医院自主维修水平停滞不前,无法适应医疗设备快速发展的趋势。(3)对设备维修工程师缺少合理的奖惩、绩效机制:大部分设备维修工程师的薪资与其所承担的工作不对等,承担更多的管理或维护任务无法在工程师的业务收入上有所体现,这也使不少工程师对工作存在消极情绪,不利于设备管理、维护工作的高效开展。1.3 国外厂家在大型医疗设备领域的行业垄断和技术封锁加重例如,在各大进口厂家的大型放射类医疗设备的维修过程中,需要厂家工程师的账号密码登录,再进行“密码狗”的身份认证后方可进入设备的维修模式,进而查看设备的详细报错信息及故障代码。这种维修模式使院方工程师难以在第一时间了解设备故障的具体情况,报修后只能被动等待,客观上延长了设备的故障时间,也不利于医院工程师维修技术的提升。另外,随着技术的进步,现今大型医疗设备的集成化程度不断提高,在设备维修过程中,确认设备的具体故障后,厂家多以整体配件的更换代替传统意义的维修。例如,在某院某品牌CT的维修过程中,判断故障为检查床的升降电机皮带断裂,厂家提出的维修方案为整体更换升降电机,且旧件需由厂家收回,报价数万元,但若能对皮带单体进行替换,即使使用原厂配件,节省的维修费用也是相当可观的。旧件收回也使医院工程师无法自主准备配件,若再次出现相同故障,仍然只能以高昂的维修费整体更换原厂配件。1.4 大型医疗设备的研发实力不足目前,我国医疗设备产业发展迅速,产量也已跃居世界前列,但整体技术水平偏低[2]。我国医疗设备的专利申请方面,表现出技术创新较为活跃,但科技含量较低的特点。而绝大部分的大型医疗设备,特别是大型放射、放疗类医疗设备,基本依靠国外公司的研发和制造。核心技术的缺失和制造工艺的落后使得自主维修进口大型医疗设备困难重重。因此,我国在保持中低端医疗设备发展水平的同时,应进一步致力于大型医疗设备的技术探索和创新,摆脱对进口医疗设备的依赖,谋求高端医疗设备的全程自主化研发和生产。医疗设备研发和制造水平的提升,将从根本上提高行业水准,带动医疗设备管理和维护质量的高速发展。

2 对策与措施2.1 完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1)在进行采购论证时,采购人员应对拟采购设备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对设备的各项参数和指标严格把控;同时,应让维修工程师参与到设备调研中,对设备的运行和维护成本进行核算,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使制定的大型医疗设备管理和维护方案针对性更强,进而降低大型医疗设备的运行和维护支出[3]。(2)根据医疗设备类型合理划分工程师日常的维护、维修工作,尤其是各种大型医疗设备要有专职工程师负责;相同、相似类型的医疗设备工作原理相近,进行日常巡检和故障排查时可触类旁通,工程师专注于同类型设备的维护和维修,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设备故障率。(3)转变设备管理模式,制度上强化大型医疗设备日常巡检和预防性维护工作,配合合理的奖惩机制,保证制度的执行力度;设备故障后的被动维修难以避免,但更需要主动对设备的工作状态进行观察、记录,通过预防性维护减少故障的发生。例如,某院某台血管造影机,由于长期在手术室使用,手术服和病员服常有棉纤维脱落,导致设备计算机散热口堵塞,计算机多次在术中出现过热保护、死机现象,致使手术中断,影响医疗质量,带来医疗风险,针对该情况,工程师每季度在手术空档期对该设备进行预防性维护,拆卸机箱,清理散热口和主板,此后近一年内,设备未发生相同故障。总之,日常巡检和预防性维护有利于工程师掌握设备运行状态,将部分故障消除在萌芽阶段;此外,配合合理的奖惩机制,一方面可提高工程师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保证制度长期有效落实,从而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和维修成本。2.2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自主维修能力(1)增加维修工程师配备,引入专业能力较强的维修人员:大型医疗设备集成化程度高,工作原理复杂,故障类型多,从零培养一位维修工程师,周期长、收益慢,而引入具有一定工作经验、专业能力强的维修工程师能在短时间内提升维修效率、降低设备故障率、减少维修成本,同时可以带动医院自主维修力量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学科快速、可持续发展。(2)建立健全维修工程师的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开展业务学习,将丰富理论知识和提升实践操作能力相结合,鼓励维修工程师与同业者加强交流;随着大型医疗设备的迅速发展,新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维修工程师必须不断学习,才可能满足医疗设备维护、维修的要求;在提升维修工程师业务能力的同时,逐渐减少对原厂维修的依赖,从根源上降低维修成本[4],促进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良性发展。(3)加强对医疗设备使用人员的管理和培训:一些医院不重视对设备使用人员的培训,也是医疗设备不良事件和人为故障发生率不断上升的原因之一[5];医院应建立医疗设备使用人员培训制度,定期培训,并对参加培训人员开展考核,确保考核合格人员才可取得医疗设备使用资质。2.3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医疗设备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医疗设备档案的建立和实时更新有利于保存重要资料以供后续查阅[6],并为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提供依据。尤其是大型医疗设备,从采购、装机到投入使用后的定期保养和故障维修,以单台设备为单位建立档案,可实时追踪设备的使用状态。目前,医院多采用纸质材料记录医疗设备档案,与当前信息化发展趋势和互联网医院建设的总体目标尚有差距。据了解,现已有多家大型医疗设备公司和医院信息平台建设公司提供医疗设备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用于录入、记录和更新医疗设备的各项信息,包括设备厂家、购置金额和购置时间、使用状态、保养和维修记录等。构建完整全面的医疗设备信息化档案,便于管理人员全面掌握医疗设备的基本信息和使用状况,督促工程师按时进行巡查和检修,保障医疗设备的高效利用,降低设备故障率。2.4 积极探索与第三方维修服务商的合作,推动市场合理竞争目前,第三方大型医疗设备维修商的出现已经撼动了原厂维修的稳固市场地位。第三方维修服务商凭借其合理的价格和高效的服务,赢得了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7]。尽管在设备发生重大故障时,原厂的维修服务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第三方维修服务商足以较好地处置和应对大部分常规维修和日常保养工作。因此,积极探索与第三方维修服务商的合作,有利于医院减少维修开支,推动医疗设备维修市场的合理竞争和可持续发展。

3 小结医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推动着大型医疗设备的不断创新和更迭,大型医疗设备也为医疗和科研的进步铺平了道路。设备在采购、管理和维护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及时总结和应对,用合理的制度予以约束,建立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进行管理和维护,使其高效地服务于临床工作,实现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参考文献[1]夏蕾,曹德森,应俊.大型医院医疗设备维修保障目标管理体系建设与实践[J].中国医疗设备,2017,32(9):141-144.[2]范德增.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8,14(2):60-64.[3]徐杰.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维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疗装备,2018,31(15):79-80.[4]陈嬛,刘珍才,汪兴旺.大型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的思考和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2012,9(2):52-54.[5]魏生峰.大型医疗设备维护保养的风险与管理[J].中国设备工程,2020,4(16):56-57.[6]王峰,刘吉东.大型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完善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20,17(20):21-23.[7]陈成效.大型医疗设备维修管理问题探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7,23(5):91-93.

目前医疗行业现状篇12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294-01

1 前言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BME)主要是指结合了化学、物理、数学、计算机与工程学原理,从事医学、生物学、卫生学以及行为学等方面的一种研究。生物医学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其应用工程技术手段,可以有效的解决目前医学中的一些问题,从而为各类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保障人们的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医疗器械产业主要是指在疾病预防、诊断与治疗中所应用的电子医疗设备、内外科器械、离体诊断设备、牙科器械、整形设备以及医院供应品等等。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属于医院诊治疾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也是现代医药产业发展的两大支柱。基于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的重要性,本文就以我国的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作为研究方向,论述其发展现状,并对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前景展开探讨。

2 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现状

2.1 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现状: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作为一项研究方向诸多、内容复杂、要求极高的专业,其在我国的发展已经经历了36年,但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较国外相比,其起步还是较晚,综合来看,其与国外的发展还是具有一定的距离。而从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现状来看,其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及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人才的培养。其一,培养能从事医疗设备管理、医疗器械质量控制与管理、医药市场营销、医学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其二,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将医学技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并以此为目标来培养高级临床医学工程技术型人才;其三,培养出综合能力较强,能够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开发与生产的高级人才。⑵研究成果。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人工关节、人工晶体等功能性假体;人工心脏瓣膜、人工心脏起搏器等人工器官;不同规格、不同种类的电磁与激光治疗设备;超声成像、磁共振成像、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生化分析仪等新型临床诊断与监护技术、监护设备等。

2.2 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现状:

生物医学工程在我国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临床疾病的诊治效果,还推动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而当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情况,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⑴医疗器械工业现状。由于国外医疗器械对国内医疗器械市场造成的冲击,近年来,我国已开始重视对医疗器械的自主研制与创新。例如,在“十二五”规划中,特别强调了我国自产医疗器械的应用与普及、产品创新。并在着力突破高端装备大多引进国外的问题。力求实现高端主流装备、医用高值材料、核心部件等医疗器械的自主制造,以实现降低医疗费用、打破进口垄断的问题。⑵医疗器械营销现状。我国的医疗器械生产销售企业诸多,尤其是近年来,在科技的快速发展下,使得我国医疗器械的营销势态良好,例如婴儿培养箱、心电图机、高压氧舱、磁共振成像系统、体外诊断试剂、各种敷料及卫生材料等数千种大小不一,规格不一的医疗器械在全国各医院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⑶医疗器械技术现状。在科技的快速发展下,医疗器械的性能与质量也得到了不断升级。而我国各大小型医院,在先进性医疗技术的驱动下,所应用的医疗器械也在不断升级和完善,例如,基层医疗卫生机械对采色超声成像仪、生化分析仪、免疫分析仪、多参数监护仪、心电图设备、耗材等医疗器械的配置与升级。一些大型、综合性医院对实时三维彩色超声成像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64排螺旋CT等先进性医疗器械的应用。

3 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前景

3.1 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前景:

虽然生物医学工程在我国的发展比较迅速,但其与国外的发展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基于这种现象,我国对于生物医学工程的持续发展也十分重视。而在分析目前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情况与研究成果之后,笔者认为,我国今后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前景,将会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⑴纳米技术、介入性微创技术、激光技术以及植入型超微机器人,将是未来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重点。⑵生物型人工器官、生物机械结合型将会有新的突破,各种高质量的人工器官将会广泛应用于临床。⑶药物与材料相结合的新型给药装置或技术将得到有效发展。⑷所应用的各种诊疗仪器与装置,将会逐渐朝着远程医疗信息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转变,其诊疗所用机器人会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3.2 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前景:

我国目前的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占医药总市场规模的14%,这也表现出我国的医疗器械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与全球水平比还相差甚远,不过,这种现象也给投资者们看到了该领域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技术的不断升级下,国产高端医疗器械将会逐渐替代国外进口器械,随着机械器智能与生物智能技术的发展,我国在未来必将不断研发高科技医疗器械。此外,由于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之后的医疗器械产业还会以家庭会对象,研发生产出一系列适用于家庭自我监护、诊断的高科技医疗器械产品。

4 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在医学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而近年来在科技的快速发展下,我国对生物医学工程也越来越重视,且医疗器械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相信在未来医学技术的不断完善下,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也会有更加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目前医疗行业现状篇13

一、新医改与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国家医改革的脚步也在不断的推进。从1992年开始,我国医疗改革的步伐正式向着医疗市场化进军。为了改善国家目前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和社会老龄化发展、治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国持续实行了有计划、有目的的医疗改革工作。当前医疗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要贯彻与保证当前医疗事业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逐步实现全民病有所医的医疗目标。2016年新医改意见的总体考虑就是要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医疗体系建设,同时着眼于医疗改革的整体部署,逐步实现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切实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向辐射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机构,在国家医疗事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作用。总体上来讲,我国基层医疗机构设施陈旧、医务人员素质偏低、管理制度不完善是当前基层医疗机构上发展中面对的主要问题。在新医改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医院管理、改革内部机制、推行多元化办医格局的要求下,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着历史与发展的双重挑战。因此,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全面进入转型时期,克服医疗改革中的各项问题,实现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成为了当前基层医疗发展中的主要目标。

二、基层医疗机构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首先,从发展规模上看,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局限。首先,从地理位置上来讲,基层医疗机构所处地区大部分位于经济不太发展的地区,在建筑规模、大型医疗设备、科室开设上同大型综合性医院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我国基础医疗机构总体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由于发展基础薄弱、设施陈旧等历史性原因,在当前市场化医院管理的发展与竞争模式当中,基层医疗机构还是面临着十分不利的局面。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在全面医保和新兴农村医疗项目推进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薄弱的基础设施给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和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局限作用。

(二)专业人才和技术骨干缺乏

目前,专业人才的问题依旧是造成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困难的主要难题。从统计数据上看,乡镇卫生院中专业医疗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为19.26%;专科学历53.97%,专科及以下学历的医生仍是基层医疗结构人才队伍中的主体。由于受到人才的限制,基层医疗机构在先进医疗设备引入、特色项目开设和高端精密仪器的使用上都收到了很大的限制。

另外,在基层医疗机构中,门诊医生占了医院医生队伍的绝大部分,因此,在特色科目的开设上,能够上岗的有特长的专科医生数量稀少。这种情况造成了基层医疗机构项目开设僵化,服务领域局限,市场竞争能力弱化,影响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深入发展。

(三)医院财务管理机制弱化,造血能力不足

新医改的目标是要实现医院服务体系的完善和管理体制、监管机制、经营机制等各方面的改革,从而实现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健全。然而,基层医疗机构作为目前医疗系统中占据比例最大的方面,随着医疗市场的开放和市场化元素在医疗经营中所占比例增加。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基层医疗机构边缘化的现状,让部分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着生存堪忧的重要问题。其中,由于财政管理不足、专业型财务管理人员的缺失和资本经营能力的弱化导致了基层医疗机构自身资产造血能力不足的状况。尤其是近年来民营医院、合资医院、私人诊所等市场化医疗服务场所的增加,让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面临着更为困难的境地。

三、新医改环境下基层医疗机构的创新发展对策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层服务水平

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化,国家对于基层医疗机构开始逐步有了政策性的倾向。因此,根据财政补助政策和专项资金的拨付政策,基层医疗机构建设重点应放在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编制科学合理的年度人员经费、公用经费、药物补助、建设补助等,将完善自身基础设施、更新陈旧设备的工作作为发展中的重点来看。

同时,根据基层地区病人的就医目标和就医需要,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治疗服务水平,约束医院的不规范的医疗服务行为,确立自身的发展主题方向,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以突出自身的服务优势。通过医疗基础和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在新医改的环境下,增强基层医疗机构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做好技术型人才引入工作

在基层医疗的人事管理制度上,要通过实现多元化分配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在学习、工作和科研项目中的积极性。通过加强对住院医师的教育培训工作,实现医院住院医师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持续提升,为基层医疗机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夯实人员基础。同时,通过规范化和周期性的教育培训工作,可以突出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科目重点,培养具有特色专业能力水平的医务人员。同时,基层医疗机构要完善自身的聘任和岗位竞争机制,引进更多高学历、专业化的医疗技术人才,逐步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向着高技术、高效率的方向不断发展。

(三)实现基层医疗结构的财务精细化管理

只依靠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拨款和政策补助无法实现基层医疗机构的真正的发展。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推行,基层医疗机构要借助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开源节流,提高自身资本经营和财政管理的能力。首先,为了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经济运转的效率,实行精细化的财务管理办法,加强医院财务成本核算管理,可以规范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管理,调整收入比例和收入结构。要杜绝基层医疗机构中不合理收费、不合理检查和用药的行为,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基层医疗机构的社会公信力。其次,要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在基层医疗机构财政管理中的作用,有目的地进行项目开展和基础性建设,实现低投入、高效益的资本项目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在医疗管理中的作用。

四、结语

虽然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在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在国家政策和新医改的不断推行之下,为了实现国家覆盖城乡居民的全民医疗服务和卫生保障体系建设,基层医疗机构要实行综合性的深入改革。不断适应新医改的要求,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是国家整体医疗卫生事业得到有序、平稳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华.新医改背景下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服务能力问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