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实用13篇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篇1

Key words:Bushen Tiaogan Qingxin prescription;climacteric depression;sleep disorder;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genital endocrine

绝经是女性生理上重要的转折点,提示女性卵巢功能衰竭,生殖能力终止。睡眠是重要的生理现象,属于保护性抑制,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在绝经过渡期约85%的妇女可出现由于雌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其中78%[1]出现以情感障碍为主的抑郁症,这其中几乎100%[2]会出现失眠和睡眠中断,表现为或难以入睡;或早醒,醒后再难入眠;或时醒时睡,睡眠质量差;严重者整夜不能入眠。由于未能获得充足睡眠,醒后常伴有头晕头痛、神疲乏力、反应迟钝等症状。近年来研究显示,雌激素具有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作用,临床多采用激素替代疗法(HRT),因其潜在的致癌性,治疗中断比例高达41%[3]。中医学在治疗方面逐步显示出一定的优势,可多层次、多途径、多角度进行调节,本研究通过神经内分泌环路观察其临床疗效,为药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诊断及纳入标准

①年龄41~60岁;②符合沈渔邨主编的《精神病学》更年期忧郁症的诊断标准[4];③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 24项评分)[3]>21分入选;④符合国际睡眠障碍性疾患分类标准(ICSD-2)[5];⑤近1年内未使用过免疫调节剂、抗抑郁剂、抗精神病药等,无酒精和药物滥用史,未接受电抽搐治疗;⑥近2周内无感冒、发烧等感染病史;⑦无心、肝、肾疾病及其他严重躯体疾病;⑧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心电图等实验室检查正常。

2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2004年12月-2006年12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中医科及内分泌科门诊就诊患者。纳入观察病例拆信封随机分为中药组及激素替代疗法组(HRT组)。中药组30例,年龄41~58岁,平均(51.28±3.56)岁,病程平均(1.33±0.96)年。HRT组30例,年龄42~59岁,平均(51.66±4.10)岁,病程平均(1.56±1.12)年。

3 方法

3.1 药物

补肾调肝清心方(生地黄、淫羊藿、生龙牡、茯苓神、绿萼梅、八月札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药剂科制备成煎剂,每毫升含原药材2.5 g。雌激素片:规格0.625 mg/片,美国惠氏-艾尔斯特制药公司生产,批号0710092,苏州立达药厂包装。醋酸甲羟孕酮片:规格2 mg/片,批号0708090,北京益民制药厂生产。

3.2 治疗方法

中药组给予补肾调肝清心方,每次100 mL,每日2次,连续服用3个月。HRT组给予雌激素片,每次0.625 mg,每日1次,从月经第5天开始服用,服用20 d;醋酸甲羟孕酮片,每次6 mg,每日1次,服用10 d,在雌激素片服用10 d后起服,连续服用3个月。

3.3 观察项目

治疗前后HAMD量表评分及减分率;治疗前后睡眠状况评分及有效率;生殖内分泌激素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的测定。

3.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χ2检验,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4 结果

4.1 疗效判定标准

以第12周HAMD抑郁量表评分减分率判定,疗效判定值=(治疗前积分值-治疗后积分值)/治疗前积分值。近期痊愈为判定值=1;显效为判定值>2/3;好转为判定值在1/3~2/3之间;无效为判定值

睡眠障碍严重程度的评定以入睡困难、睡眠表浅、早醒三个项目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定,其严重程度共分3级,其中“0”表示无,“1”表示轻度,“2”表示重度。睡眠障碍因子总分为3个子项目总分之和。

4.2 2组治疗前后HAMD抑郁量表评分、减分率比较

(见表1)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量表评分及减分率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4.3 2组治疗前后睡眠状况的评定

(见表2)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状况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P

4.4 2组治疗前后E2、FSH、LH、FSH/LH比较

(见表3)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内分泌激素比较(略)

5 讨论

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属中医“绝经前后诸证”范畴,《内经》中有“不得眠”、“目不螟”、“不得卧”,《难经》始有“不寐”之病名。中医学认为,人的正常睡眠由心神所主,《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又云:“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说明心(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主宰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气的盛衰、肾精的盈满与不足在女性的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肝为刚脏,主疏泄而调情志,内寄相火,魂居其内,体阴而用阳。肝血不足,肝体失柔,疏泄失调,久则肝阴亏损,内生虚热,相火妄动,魂不守舍,阴亏阳胜,阳不入阴,则失眠多梦。

现代医学认为,围绝经期睡眠障碍发生的原因包括:①雌激素水平降低。雌激素受体存在于大脑皮层、下丘脑、海马回、小脑扁桃体和前脑边缘系统,对神经递质的受体数量和敏感性有直接影响,其功能除涉及记忆、认知、情感、原始动力和感知外,还涉及体温节律变化和应激反应。当雌激素水平降低时,昼夜节律和应激反应增强,即可能出现失眠和睡眠障碍[6]。②血管舒缩变化。目前已认识到,内皮素和一氧化氮这对血管舒缩因子作为生殖激素调节肽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而且可以影响绝经前后期所出现的血管舒缩症状,这些症状常易导致夜间觉醒,因而与睡眠障碍密切相关。③情绪障碍。抑郁、焦虑、睡眠障碍是围绝经期患者经常出现的情绪障碍,抑郁、焦虑情绪可致失眠或早醒等睡眠障碍,睡眠障碍本身也是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常见的躯体症状。严重的失眠使患者就寝时过分担心,紧张、焦虑更加明显,因而常常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本项临床研究显示,中药补肾调肝清心方对睡眠障碍中入睡困难、睡眠表浅、早醒均有明显治疗作用,同时能很好地调节女性内分泌功能,改善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治疗中无明显不良反应,患者使用顺应性好。该方由上海名医汤希伟先生所创,应用三十余载,在围绝经期睡眠障碍方面颇具心得,提出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病因为肾虚,病机为肾虚肝郁、肾虚火旺,睡眠障碍为其病理表现,病位在心、肝、肾三脏,治疗以补肾调肝清心为主。方中生地黄“甘苦大寒,入心肾”,滋养肾阴而清心除烦;青龙齿、生龙牡、炙远志、炒枣仁、茯苓神,重镇潜阳、宁心安神;绿萼梅、八月札,平而不燥,既不伤阴又疏肝理气解郁;淫羊藿、仙茅、女贞子、墨旱莲取“二仙、二至”之意,从肾阴阳双补;桂枝、白芍调和营卫。诸药合奏补肾调肝清心之功,通过益肾宁心、调和营卫,综合调理围绝经期睡眠障碍。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组.女性生殖内分泌性激素补充疗法[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36.

[2] 李建生.老年医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39-253.

[3] Rozenberg S, Vandromme J, Kroll M, et al. Compliance to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J]. Int J Fertil,1996,41(suppl 1):352-361.

[4] 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70-371.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篇2

对于老年人来说,睡眠障碍是常见病症,我国有45.5%的人存有睡眠问题,其中,有56.7%的中老年人睡眠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与身心健康[1],我院对128例睡眠障碍老年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尤其是对80例老年患者实施了综合康复疗法,获得了良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我们收治了128例患老年睡眠的障碍患者。其中,男患者78例,女患者50例,年龄在60岁-78岁之间,34例高血压患者,24例肺心病患者,45例冠心病患者,25例糖尿病患者,病程在3个月-12年之间。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组患者48例,行常规疗法,实验组患者80例,行综合康复疗法。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等方面差异不明显,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在观察前,让患者停止服用任何镇静性的催眠药物。①对照组采取常规疗法,主要给予低频交流高压电场治疗,治疗仪是日本的BIOS9000型号的治疗仪,同时给予日常护理。②实验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再结合自助式治疗、音乐治疗、非药物治疗及体育锻炼等综合性康复疗法[2]。A自助式治疗是患者能独自完成的一种心理治疗,允许各类形式的自助干预,例如网络、书籍及录音带等,经自助干预疗法,可有效改善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与心理状况。B音乐治疗是利用音乐来治疗睡眠障碍的,在老年睡眠障碍方面的研究不多,但音乐对睡眠障碍患者具有改善作用。C体育锻炼也能促进患者睡眠,对老年人实施体育锻炼,可缩减患者睡眠的潜伏期,增加老年患者的持续睡眠时间[3]。D非药物治疗主要包含CBT治疗、光疗、针灸、音乐治疗及催眠术等综合治疗方式,其治疗风险小,具有长期疗效,更适合老年患者。E心理治疗,要消除老年患者的思想负担,需要正确了解患者的疾病病因,让患者不要存在过度的思想负担,并叮嘱患者管理好自身的睡眠,睡前不要饮水过多,不要饮用咖啡类饮料。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实施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x(_)±s表示,而组间比较为LSD-t的检验,P

2 结果

将患者治疗后的夜晚睡眠时间延长性作为评判标准,经治疗后,对照组老年患者有效30例,有效率为62.5%,实验组治愈12例,有效65例,有效率为93.75%,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对于老年人来说,睡眠期间容易出现失眠、阻塞睡眠呼吸暂停及快速动眼等睡眠障碍行为,老年人一旦出现睡眠障碍,会出现白天睡眠、意外事件发生几率增大及心境障碍等[4],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老年患者所患的疾病多为慢性疾病,其病程较长,治疗效果交差,容易出现并发症,这使得患有睡眠障碍的老年患者,因长期住院会出现抑郁、焦虑等精神问题,再加上住院环境不适应,社会功能下降,家庭经济因素等,使得老年患者易存在睡眠障碍问题,为了有效改善老年患者的睡眠问题,除了采取电场常规治疗外,还可采用音乐治疗、针灸、按摩、体育锻炼及心理治疗等综合康复治疗方法[5],如足底按摩可促进老年患者的气血经络畅通,积极缓解患者躯体的各类不适应。音乐疗法能够让老年患者的情志得到舒畅,有效改善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心理治疗可减轻患者的思想包袱,让患者在生心理方面得到有效改善,能安然入睡。在我院治疗中,有128例睡眠障碍患者接受治疗,其中,实验组为80例睡眠障碍老年患者,有75例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到有效改善,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老年患者有效30例,有效率为62.5%,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

综上所述,对于睡眠障碍老年患者,住院环境、心理健康及辅助治疗等均会影响患者睡眠,为了提升老年患者睡眠质量,除了采取常规康复疗法外,还应采取适当的自助式疗法、音乐疗法、针灸推拿及心理治疗等综合康复措施,实施综合康复疗法,能够有效改善老年患者睡眠障碍,提升老年患者睡眠质量,促进老年睡眠患者身心健康的有效恢复。

参考文献

[1]徐巧玲,徐立宏,谢淑华.老年睡眠障碍患者服用咪达唑仑的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6,(14)2:120-121.

[2]张柳娟,张荀芳,郑彩娥.护理干预对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7,(9)7:3-4.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篇3

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SD) 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影响睡眠的异常表现,儿童期常见的睡眠障碍有入睡相关障碍、睡眠昼夜节律紊乱、睡眠摇头、失眠、睡惊、梦魔、睡行症、遗尿症、磨牙等。目前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在25%左右[1]。从睡眠对儿童身心发育的影响来看,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体格、情绪、认知及社会适应性等各方面的发育。基于睡眠在生命早期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及儿童睡眠障碍的普遍存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儿童睡眠。

1儿童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

1.1家庭因素: 家庭是儿童早期生活的主要环境,儿童的睡眠不可避免会受家庭环境、父母教育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父母采取说服教育,注重亲子交流,儿童情感体验良好,有效促进睡眠;而父母教育态度不一致,在日常习惯、个人取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使子女缺乏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自身的行为,不利于儿童良好睡眠习惯的形成,容易诱发睡眠障碍。

1.2疾病因素:包括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儿童睡眠障碍可继发于许多躯体疾病,如良性睡眠肌肉痉挛、偏头痛、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对儿童睡眠影响突出,特别是和睡眠呼吸障碍显著相关。另外,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也可影响儿童睡眠。

1.3环境因素:环境安静有助于儿童睡眠的启动和维持;较差的睡眠环境是引起儿童睡眠障碍的直接原因之一,如噪声、强光刺激等。经常变换睡眠地点、居室环境吵闹会引起儿童生活适应方面的困难,容易导致睡眠问题[2]。

1.4睡眠习惯不良:不良的睡眠习惯是儿童睡眠障碍的重要影响因素,需要睡眠安慰的儿童较自行入睡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高。儿童不良的睡眠习惯包括:开灯睡眠、床上阅读、睡前看刺激电影和玩电脑游戏、吃得过饱、睡前剧烈运动以及无固定的入睡时间、需父母陪同等。

2儿童睡眠障碍的防治

2.1建立良好的睡眠环境:父母应该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儿童晚上睡眠时,卧室内应保持安静、无灯光及舒适的温湿度。睡眠作息时间尽量做到规律,防止过度疲劳,儿童双休日白天看电视时间不宜过长,不看恐怖片,养成正常就寝时间不看电视的习惯,尤其是卧室里不放电视机、电脑,入睡前听一些催眠曲来抵抗睡眠、入睡困难,以缓解睡眠时的焦虑。另外,家长如时间允许要尽量做到以身作则,使自己的睡眠习惯和时间与儿童同步。

2.2针对诱因进行治疗: 对于继发性睡眠障碍,应积极开展对原发病因的治疗,对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儿童,行扁桃体切除术是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不仅可以直接缓解呼吸障碍症状,还可改善儿童的生长迟缓问题;而中枢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在儿童中发病率极低,可能与婴幼儿神经系统呼吸中枢发育未完全有关,一般可长期应用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进行改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然好转。

2.3心理治疗:针对婴幼儿期心理因素引起的儿童睡眠障碍,主要由父母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帮助其消除精神压力,同时采取一些有助睡眠的方法松弛身心,注意养成规律睡眠的习惯,从而诱导睡眠发生。而对于青春期的儿童,多采取认知行为疗法,其主要着眼点在于纠正患儿错误或歪曲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其对人、对己和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善其心理问题,从而缓解其睡眠障碍。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认知行为疗法包括:睡眠卫生教育、刺激控制法及睡眠限制。

2.4饮食调理:对存在睡眠障碍的儿童,可进行饮食调理。陈颖智[3]将小米粥用于治疗学龄儿童睡眠障碍,发现睡前30min服用50g小米粥的患儿,与睡前服用地西泮(安定)2.5mg者相比,1个月后前者治愈率(91.7%)高于后者(66.7%),早醒、睡眠不安等症状均消失。

睡眠问题是家庭环境、睡眠习惯、疾病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4]。因此,应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睡眠习惯,积极进行病因治疗以及心理心理治疗,提高儿童睡眠质量。

参考文献

[1]江帆.儿童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2):883-888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篇4

[Key words] stilnox; post-stroke; sleep disorder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在临床上相当常见,它不仅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还直接影响了患者的神经功能的恢复和预后。思诺思作为一种非苯二氮■类药物,具有快速催眠作用,且对认知觉影响极小。为此,本次研究应用思诺思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并对此进行收集观察,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05年5月至2007年9月在桐乡市中医医院内二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110例,年龄43~75岁,平均(56.02±7.85)岁,其中男性69例,女性41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证实,且检查存在睡眠障碍;排除有精神病史、脑血管病史、智能障碍及检查不合作者。在入院后第2天对患者进行睡眠障碍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定,并随机分组。治疗组56例,年龄43~72岁,平均(56.42±6.35)岁,其中男性36例,女性20例,包括:出血性卒中26例、缺血性卒中30例;对照组54例,年龄45~75岁,平均(55.61±5.96)岁,其中男性33例,女性21例,包括出血性卒中23例、缺血性卒中31例。两组间的一般情况如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的患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 方法

1.2.1 睡眠障碍评分 借鉴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对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夜醒次数、多梦或恶梦、睡眠质量、困倦感、精力不足等进行定量观察及疗效评价,其总分为21分,大于7分作为睡眠障碍的标准,其中7~11分为轻度;12~16分为中度;17~21分为重度。

1.2.2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神经功能缺损采用中国卒中量表[China stroke scale, CSS (1995)]来评定脑血管病的严重程度:0~15分为轻度;16~30分为中度;31~45分为重度。

1.2.3 治疗 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思诺思片10mg,年龄大于65岁者为5mg(思诺思的药物说明书提出年龄大于65岁者为5mg),睡前服用,连续两周,并在第16天再次作睡眠障碍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定。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比较运用χ2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睡眠障碍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治疗组治疗前后的睡眠障碍等级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6,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睡眠障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5,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睡眠障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7,P<0.05);两组在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8,P<0.05)。

2.2 毒副反应 治疗组中出现头晕﹑乏力各4例,恶心3例,兴奋﹑口干2例,一过性头痛1例,适当减量后症状消失, 未作特殊处理;对照组有头晕﹑乏力各2例,一过性头痛1例,无特殊处理。治疗前后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均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睡眠障碍是睡眠的数量﹑质量和时间发生紊乱。卒中引起的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白天嗜睡、夜间清醒、间或伴精神症状的睡眠—觉醒节律异常[2],是脑血管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有关睡眠的解剖部位相当广泛,至少包括额叶底部、眶部皮质、视上核、中脑盖部巨细胞区、蓝斑、缝际核、延髓网状结构抑制区以及上行网状系统等,相关的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推测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卒中后损害下丘脑或第三脑室侧壁产生睡眠障碍;②卒中直接损害睡眠与觉醒中枢;③卒中后神经递质代谢失调如多巴胺、乙酰胆碱、5-羟色胺变化;④社会心理因素。其中心理状况对睡眠的影响国外报道较多[3]。有资料显示,95%的脑血管患者有睡眠障碍,多发生于高龄患者,疾病早期及神经功能缺损较严重者,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与疾病的严重度和预后有一定关系[2]。思诺思作为新一代的咪唑吡啶类药物,它能特异性地激活中枢GABA受体,通过GABA-氯离子通道的超分子复合物,选择性抑制神经元活动,从而达到快速、短期的催眠作用[4]。本次研究观察思诺思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能显著缩短入睡时间,减少夜间清醒次数,改善睡眠质量,次晨无明显后遗作用;同时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国外对于思诺思的临床疗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5],以及Dockhorn等[6]报道的副反应与安慰组相似,因此本次研究认为该药对脑卒中后睡眠的改善是较为理想。同时思诺思对于神经功能缺损度的改善,推测可能在改善睡眠的同时也缓解了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又能特异性地激活中枢GABA受体,选择性调节神经元活动,促进了肢体的神经功能恢复。这也表明卒中后睡眠的改善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及有利评估预后[7]。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心理疾病,在药物治疗和肢体训练的同时,也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379-382.

2 伊藤秀村. 脑血管疾病急性期的睡眠障碍[J]. 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 1998, 6 (4): 244-249.

3 Roberts RE, Shema SJ, Kaplan GA, et al. Sleep complaints and depression in an aging cohort: a prospective perspective [J]. Am J Psychiatry, 2000, 157(1): 81-88.

4 由品英. 常用进口药物手册[M]. 天津: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1995. 214-217.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篇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809-02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越来越多地存在着睡眠障碍。研究显示,患有睡眠障碍的人完成工作的能力仅为无睡眠障碍人的三分之二,而在与疲劳相关事故的发生率方面,睡眠障碍患者是非睡眠障碍工作者的2~3倍。长期反复的睡眠障碍还可以影响患者原发病的治疗和康复,加重或诱发某些躯体疾病,是威胁患者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1前期警示

1.1打鼾是不良睡眠的标志

一般来说,打鼾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单纯性打鼾,它的危害不大,只需要在生活上做一些适当的调整就会避免睡眠呼吸暂停的情况发生。但如果打鼾一旦不正常,打鼾声音比较大,声音不规律,那就属于另一种不正常的打鼾。有的家长发现孩子在睡眠的过程中出大汗、青紫的要特别注意。一些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患者打呼噜也要特别注意。打鼾严重的病人多表现为白天犯困,比如看书、听课,都会控制不住的想睡觉。这些人已经出现了睡眠障碍,应立即进行恢复治疗。

1.2不良习惯引发睡眠障碍

越来越多的夜生活吞噬着人们的睡眠时间,同时,工作压力和不良习惯使睡眠障碍悄然而至。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睡前饮茶,饮咖啡,吸烟等,容易促使神经系统兴奋,神经紧张,引发睡眠障碍。

1.3内心焦虑导致失眠

很多人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因某个特别事件引起兴奋,导致夜晚难眠。这是忧虑所致的机会性失眠。内心焦虑引起失眠的诱因通常分为精神因素和情绪因素。刚刚所举的是为精神因素。情绪失控可引起的心境上的改变,而且连晚上也仍然欲罢不能。这便属于情绪因素所致。这种由焦虑引发的失眠容易引起“失眠―焦虑―失眠”的恶性循环。不过专家认为,人们对于偶尔的失眠不必过于担忧,否则失眠引发的焦虑只能加重失眠。

1.4躯体不适导致失眠

任何躯体的不适都有可能导致失眠。相反的,如果失眠是由于躯体某个部位的不适所引起,那就需要特别注意,即使到医院就诊。

睡眠障碍的恢复治疗

2.1一般护理干预

2.1.1制定合理的睡眠时间表。要想睡得香,必须养成科学的睡眠习惯。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能使身体内的生物钟规律有序,加快睡眠。对每个人而言,睡意通常在晚上一定时间开始,出现睡意前往往先有疲劳感、精神活动减弱、感觉体温下降、打哈欠,遇到这种情形,说明此时是上床睡觉的最佳时机,这时你就应该抓紧时间上床关灯睡觉,否则,错过这个时间,将会增加入睡难度。

2.1.2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促进睡眠。一般人在安静,舒适,清洁的环境中容易入睡。老年人血管硬化,循环不良,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因此更需要提供适合的温度,以保证良好的睡眠。理想的室内温度18℃~22℃,湿度50%~60%。

2.1.3养成合理饮食习惯。众所周知,睡觉前和浓茶、咖啡等对大脑中枢有兴奋作用的会影响睡眠。但有些食物却能促进睡眠。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食物蛋白中的色氨酸能暂时抑制大脑思维活动。因此睡觉前多吃高蛋白、富含维生素食品有利于睡眠。如牛奶、鸡蛋、瘦肉、豆制品、水果、蔬菜、少吃糖类、淀粉食物。

2.1.4采取正确的护理方法,如睡前用温水泡双足。浸泡双足不但可以减少大脑血流量,降低大脑活动。也可以使人消除顾虑、身心放松。

2.1.5适当运动加速睡眠。睡前散步,可以放松心情。可以在户外或室内散步,同时也愉悦身心。自我按摩,如按摩两脚心有舒肝催眠的作用。当然也可以在晚饭之后,进行一些轻度的运动,如游泳、打球、骑车、练气功、打拳等。

2.2三联疗法

2.2.1耳部按摩揉搓法:有睡眠障碍的患者双手拇指、食指置于耳郭前后,指腹相对、上下按摩揉搓双耳廓,力度以有轻度刺痛烧灼感为宜,不可过重。时间:睡前,持续约1分钟;

2.2.2心理干预暗示疗法:首先,让患者身心放松、安静、消除杂念;然后让患者闭目,另一人以重复单调语言,诱导患者进入类似睡眠状态。让患者进行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首先,从双手开始,吸气时逐渐握紧拳头5秒,吐气时缓慢放松15秒;然后,前臂、上臂、脸、颈、肩、背、大腿、小腿、足肌肉逐步放松,此过程呼吸密切配合。

2.2.3音乐疗法:让患者静卧或戴耳机,音量低,无噪声干扰,听音乐10分钟。

这是医院所采用的三联疗法,每晚睡前按顺序联合进行,长期坚持,会有非常好的效果。

2.3文拉法辛等药物治疗

对于有严重睡眠障碍的病人,需要适当采取药物治疗的方法。医学专家论证,文拉法辛(博乐欣)能有效改善失眠症患者的睡眠障碍。该药可使总的睡眠时间减少,觉醒时间增加。同时,多项比较文拉法辛疗效的研究均认为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疗效显著。当然除了文拉法辛,也有许多有效睡眠障碍治疗药物。有专家统计,各种睡眠障碍治疗药物中,苯二氮卓(BZD)类药物占据使用频度的构成比最高。以乌灵胶囊为例,该药药理作用主要通过改善脑代谢起到中枢镇静、抗焦虑及益智健脑作用,不良反应甚微,不会成瘾,不会产生药物依赖。乌灵胶囊在改善睡眠的同时,还可以增强患者体质,改善机体机能,在治疗轻中度失眠方面具有广泛的用途。可以看出,BZD类药物是改善睡眠障碍的主导药物。总之,选择最安全有效的药品,减少药物依赖,追求最佳的治疗效果,已经成为人们治疗睡眠障碍的共识。

2.4放宽心,睡好觉

治疗睡眠障碍,最重要的还是调整好心态。除一些躯体病理因素外,多数睡眠障碍来源于人的内心。出现睡眠障碍不要焦虑,通过心理治疗、行为干预,必要时配合药物控制,便能走出失眠的困境。失眠者往往越想睡着就越睡不着。有一本书叫《卡耐基成功之道》,其中前五篇便讲述了如何克服忧虑。其实失眠者只要放轻松,不要把睡眠看得太重,更不要刻意强制自己入睡,便能拥有健康的睡眠。放宽心,才能睡好觉。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篇6

引言

睡眠是生命所必需的过程,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是健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类生命的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可以帮助恢复健康,大部分人每夜都需要7个小时或更长时间的睡眠才能最好地恢复体能。正如莎士比亚借麦克白之口所说:“那清白的睡眠,把忧虑的乱丝编织起来的睡眠,那疲劳者的沐浴……受伤的心灵的油膏,大自然的最丰盛的菜肴,生命的盛宴上主要的营养。”

然而睡眠总是被忽视,在效益最大化的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以昼为夜”。这样的结果便是――睡眠障碍已经成为一种现代流行病,除了那些做“睡眠生意”的人,没有谁是赢家。据报道,15%~30%的成年人和10% ~23%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入睡、再入睡困难及早醒等睡眠问题。睡眠障碍的高发病性以及对人们生活的直接影响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睡眠障碍的研究。

睡眠障碍概述

虽然我们还不能确定在睡眠期发生了怎样的特殊生物化学变化以解释其恢复健康的功能,但大多数的研究都表明:睡眠由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两个阶段构成。NREM睡眠根据脑电图波形划分为四个阶段。睡眠的深度是从第一阶段开始逐步加深,到第四阶段达到最深的程度。第一阶段为浅睡眠,第二阶段为中度睡眠,第三、四阶段为深度睡眠,又称慢波睡眠。睡眠的生理过程正是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的交替过程,通常每晚个体都要经过3-4次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的交替。正是在正中交替过程中,人类完成了生命中最神奇的变化。

关于睡眠的机制,目前主要有两方面的解释:一种认为睡眠是由于从脑干上升到大脑皮质的醒觉冲动受抑制而引起的,认为由于外来刺激被隔断,不能使大脑皮质保持醒觉的兴奋状态所造成的,也就是说睡眠是一种被动存在;另一种认为睡眠是由某一特定部位所发生的特殊性中枢抑制作用产生的,这个特定部位就是所谓的“睡眠中枢”,认为睡眠是一种主动抑制现象。还有学者认为,睡眠与觉醒是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通过生物钟周期性开启通向诱导区(中缝核、孤束核)和觉醒诱导区(如蓝斑头部),并通过上行激活或抑制系统利用特殊的神经递质对大脑皮质产生抑制或异化,从而产生睡眠或觉醒。

沈晓明在《发育和行为儿科学》一书中指出,睡眠障碍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的异常表现。在DSM诊断系统中,所有那些引起明显的个体苦恼情绪或致个体的社会、职业等角色功能受损的极为严重和频发的睡眠问题被归类为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大多数学者对睡眠障碍的概念都定义为:睡眠-觉醒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功能障碍,是指睡眠量及质的异常,或在睡眠时发生某些临床症状,影响入睡或保持正常睡眠能力的各种障碍。

最早有关睡眠障碍最突出的研究是Economo关于“昏睡病”观察的记录和巴甫洛夫在条件反射实验期间观察到的狗陷入深睡的现象。1880年,Gelineau首次报道了发作性睡病,是第一个描述这一综合征的人,1916年Henneberg也使用“猝倒症”命名了那些发作性睡病症状中的情感性肌无力患者。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美国斯坦福大学睡眠研究中心开始对发作性睡病进行探索和研究,Vogel首次正式报道了发作性睡病患者存在睡眠始发的REM现象。1965年Fishgold出版了《夜间正常睡眠与病理性睡眠》,开始了临床工作者对于睡眠问题的研究。Manaceine在1894年对狗完全睡眠剥夺的研究,与Patrick和Gilbert在1896年首次对人睡眠剥夺的研究的结果都表明,睡眠剥夺对于多项心理生理功能都有重要影响。

睡眠障碍的分类

1979年,美国睡眠障碍中心联合会颁布了《睡眠和醒觉障碍诊断和分类》(Diagnostic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and Arousal Disorder,DCSAD)是国际上第一个睡眠疾患的诊断分类方法。它将睡眠障碍分为四大类:睡眠起始和睡眠维持障碍,或称为典型的失眠症(insomnia)、过度嗜睡症(hypersomnia)、睡眠醒觉周期紊乱(disorders of sleep/wake schedule)、睡眠行为障碍(parasomnia)。这种分类方法是以失眠症状为基础的,使用起来较为容易。但有一定局限性。比如,某些特异性临床表现及多导睡眠监测标准未被包括在内。而且,“周期性腿动”既可导致睡眠障碍又是过度嗜睡的主要原因之一,容易造成临床分类的混乱。

1997年,美国睡眠障碍联合会制定了《睡眠障碍国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ICSD),以及睡眠障碍的《诊断与评分手册》。ICSD将睡眠疾患分为三大类:睡眠障碍(dyssomnia)、睡眠行为障碍( parasomnia )、继发性睡眠障碍(secondary sleep disorder)。睡眠障碍按病因学再进一步分为内源性、外源性和睡眠醒觉周期紊乱性失眠三型。内源性失眠是指与脑功能异常相关性失眠,外源性是由于外界干扰因素导致的睡眠紊乱,睡眠醒觉周期紊乱性失眠是由于睡眠调节障碍所致。睡眠行为障碍是指在睡眠过程中不应发生的行为和躯体活动,常见于睡行症和梦魇。通常情况下,睡眠行为异常不会导致严重失眠。继发性睡眠障碍多与精神、躯体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有关。ICSD包括84种睡眠疾患,其中43种疾患可导致失眠,主要是指睡眠障碍和继发性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的病因及诊断

睡眠障碍的病因

1.生物学因素

睡眠障碍的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体温变化、生物节律、躯体疾病、精神疾病、药物原因、生物易感性等几个方面。

这些因素本身并不一定导致睡眠障碍,但这些易感条件会和其他因素一起干扰睡眠。

2.心理社会因素

对导致睡眠障碍的心理社会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1)睡眠期待:失眠者对其睡眠需要的时间期望不现实,如“我需要睡整整8小时”,或对失眠的后果考虑与现实不符,如“如果我只睡5小时,我就不能思考,不能工作”。

(2)文化差异:在美国的主流文化中,主张婴儿独床独睡,而在许多其他文化中则有所不同,如东方,孩子在头几年与妈妈同房间,有时则同床而眠。他们认为不能对孩子的哭喊充耳不闻。而美国大多数儿科医生建议父母忽视婴儿夜间的哭喊。文化规则可对睡眠产生负性影响,美国就是这样,儿童要求得不到满足则导致压力,最终会对睡眠产生消极影响。

(3)内心冲突:很多患者在出现失眠之前的睡眠就处于正常人的边缘状态,比如有些由浅睡眠者发展而来。那些在正常人群中可能自然发生的、偶见的夜间睡眠较差现象,对于失眠患者,则可能强化其习得性阻睡联想(learned sleep-preventing associations),并使得这种习得性阻睡联想不随时间的迁移而消失。

(4)不良睡眠习惯:Adan及同事的研究发现,夜间频繁醒来的孩子常常在父母在场时睡得很好。父母在场成为孩子睡眠正常的强化物,一旦这种强化物没有出现,孩子就容易出现失眠。而且如果这个孩子脾气相当坏,父母就更有可能为了照料入睡困难的孩子而出现在孩子的身边。

(5)错误的认知:许多患者对夜间失眠怀有一种恐惧心理,当经过一段时间仍不能入睡时,患者的情绪会变得焦虑,并伴随相应的负性认知活动,如对睡眠绝望和自责等,这些负性的思维活动会进一步提高其焦虑水平,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3.应激与环境因素

急性应激是引起短期失眠的最常见因素。诸如考试、预知的重大事件发生前等急性应激事件往往会在短期内干扰我们的睡眠。临近期末考试的大学生往往多少会出现一些入睡困难或整晚无法入睡。Gross和Borkovec(1982)进行了一项研究,睡眠好的实验者被告知第二天必须进行一次演讲,结果发现实验者的入睡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在大多数情况下,对急性应激所致的睡眠障碍,患者可以通过自我调节环节睡眠失调。除非那些持续数周或数月的失眠患者才会觉得有必要去看医生。生活方式等长期的应急事件也会干扰睡眠,如退休或缺乏有规律的活动会导致日间睡眠过多。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睡眠环境变化的敏感度会逐渐提高。睡眠环境的突然改变、强光、噪音、温度异常等改变均会对睡眠质量产生影响。此外,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睡前喝茶、吸烟、喝咖啡、看恐怖电影等,以及不良的睡眠规律,如过度的夜生活、熬夜工作、“三班倒”等也是造成睡眠障碍的重要原因。

睡眠障碍的诊断

1.诊断方法

睡眠障碍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所提供的病史,其次需要借助客观检查方法。目前经典的方法是采用多导睡眠图(PSG),它综合了脑电图(EEG)、心电图(ECG)、眼动图(EOG)、肌电图(EMG)和呼吸描记器等多种生理检测仪,可收集睡眠中的各种生理变化。有研究表明患者对睡眠的主观评价和PSG相应指标间的差异较大,有学者认为睡眠障碍患者在睡眠时仍保持一定水平的信息和记忆加工过程,从而使睡眠与觉醒的区分显得模糊不清而出现主客观不相符。肢体活动电图(actigraph)是记录睡眠时手臂移动的次数,将其转入电脑中,以确定睡眠的长度和质量。它的优点在于可以避免FNE(第一晚效应)的影响。其他检测方法还有夜帽和微动敏感床垫等。

2.诊断标准

目前对睡眠障碍的诊断标准各有不同,但主要以DSM-IV和ICD-10为主,下面的表3是对两者简要的对照:

睡眠障碍的治疗

对睡眠障碍治疗的研究集中在针对失眠的药物治疗上。目前常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的药物有苯丙胺、哌甲酯、莫达非尼、氟西汀等。很多学者提出了中医治疗的方法,辩证施治的中医理念对于睡眠障碍的治疗有很大的作用。是否可以将中西医结合起来,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

手术与物理治疗研究更多的是体现在睡眠呼吸障碍方面。学者Kuhlo的气管切开术,开创外科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先河。1981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Sulli.van首先报到了使用CPAP(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技术成功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结果,之后进入利用电子设备治疗的新时代。美国最大两家CPAP呼吸机制造商年销售额可以高达4.56亿美元。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行为治疗能够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认知治疗能帮助患者重建功能失调的信念和态度,有助于逐步减少睡眠用药,达到完全康复。大部分学者也都肯定这些心理治疗方法。关键是要选择适合患者的心理治疗方法,才会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可见,对睡眠障碍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还有很多方面,如发作性睡病的病因等仍是谜题,还需要我们不断深入探索。(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Jeffrey S. Nevid, Spencer A. Rathus, Beverly Greene 著,吉峰,杨丽,卢国华等译.变态心理学――变化世界中的视角(第六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A・卡尔著,张建新等译.儿童和青少年临床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篇7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6年5月~2006年12月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入组标准:(1)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2)既往无睡眠障碍、意识障碍及言语障碍;(3)无严重心、肝、肾疾病;(4)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定总分>7分。共入选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其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51 a~82 a;脑梗死29例,脑出血14例。对照组43例,男26例,女17例,年龄52 a~80 a;脑梗死31例,脑出血1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原发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睡眠质量评定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患者的睡眠质量。量表由18个自评条目和5个他评条目构成,18个自评条目参与记分,组成7个成分,包括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困难、睡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每个成分按0~3分等级记分,累积各成分得分为PSQI总分,总分范围为0~21分,得分越高表明睡眠质量越差。判断标准:PSQI总分>7分为睡眠质量差。

1.2.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脑血管病药物治疗,治疗组加心理治疗,1次·d-1,疗程4 w。方法:(1)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主要对患者存在的错误认识和不利的应付方式从心理上给予疏导、安慰、支持、鼓励等,以减轻或消除其不良情绪,使患者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树立信心;(2)渐进性放松训练(progressive relaxation training,RT):包括抗阻等张收缩、无张力活动和等长收缩,使患者感知到紧张的存在,随后鼓励其逐步放松,促使自律神经活动向着有利于睡眠的方向转化并促使警醒水平下降,从而诱导睡眠的发生[3]。

1.2.3 睡眠监测

采用美国AmblagaTM?60多功能多导睡眠监测系统监测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质量。第1、2导为眼动图,左/右眼外眦向上/下外各1 cm处分别与右耳垂相导联;时间常数均为0.3 s,滤波30 Hz,增益50 μV·cm-1;第3导为肌电图(EMC),与颌中线旁开各1.5 cm处相导联,时间常数0.1 s,关闭滤波,增益25 μV·cm-1。第4导为脑电图(EEG),左(或右)中央(C3或C4)与右耳垂相导联,时间常数0.3 s,滤波30 Hz,增益50 μV·cm-1。总增益1,纸速15 mm·s-1。各电极部位用丙酮脱脂后火棉胶及2 cm×2 cm胶布固定电极,两电极间阻抗在100 Ω~5000 Ω之间。受试者夜间睡在遮光、隔音、无干扰的屏蔽睡眠室,实验前3 d停用对睡眠有影响的药物,并于实验前试睡一晚。总描记时间430 min~470 min,平均(452.5±20.4) min。将睡眠分为非快眼动相(nREM)和快眼动相(REM)。其中nREM又分为S1、S2、S3和S4睡眠阶段。用目测法分析:(1)睡眠进程:①睡眠潜伏期(SL):熄灯至S1出现之间的时间;②总睡眠时间(TST):从入睡(S1)至最后觉醒这段时间减去总觉醒时间;③觉醒次数(AT):从入睡至最后觉醒这段时间中途醒转的次数;④睡眠效率(SE%):总睡眠时间与总描记时间的百分比。(2)睡眠结构:包括nREM睡眠的S1~S4期以及REM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3)REM测量值:①REM睡眠潜伏期(RL):从S1开始至REM睡眠出现的这段时间;②REM时间(Rt):在整夜睡眠中各REM睡眠阶段的时间总和;③REM睡眠活动度(RA):把每分钟REM睡眠划分为0~8共9个单位,计算每个REM睡眠阶段中快速眼球运动时间为多少单位,再将每个阶段中的单位数相加,即为REM活动度;④REM密度(RD):为REM活动度与REM时间之比。

1.2.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11.5统计软件包,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睡眠参数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睡眠参数比较(略)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睡眠进程t=2.601,3.743,2.979,2.584;睡眠结构t=2.630,2.580,2.643,2.671;REM测量值t=2.819,2.843,3.196)。

表1显示,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各睡眠参数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SG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

3 讨论

脑卒中导致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与脑卒中损害的部位有关。目前认为和睡眠有关的解剖部位包括额叶底部、眶部皮质、视交叉上核、中脑盖部巨细胞区、蓝斑、缝际核、延髓网状结构抑制区,以及上行网状系统等。如病变部位直接影响到上述结构即可出现睡眠障碍;(2)脑卒中后神经递质失调。如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多巴胺等单胺类递质的功能或其受体的功能下降[4]。(3)社会?心理因素。脑卒中并发焦虑、抑郁或其他精神症状,脑卒中后伴发的抑郁情绪与睡眠有较大的关系[5]。本研究显示,治疗前两组PSG测定提示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患者存在睡眠进程、睡眠结构和REM值的变化,表现为醒觉时间增加,睡眠效率和睡眠维持率均下降,第三、四阶段睡眠百分比改变和REM潜伏期缩短,与卒中后抑郁患者的PSG改变相似,提示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与脑卒中后抑郁有关。认知理论认为,造成人类情绪困扰的来源并非事件或刺激本身,而是人体的认知历程如何来解释这个刺激或事件。每个人的情感或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身认知世界以及处世的方式和方法决定的。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其内心的体验和反应,思想和信念是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的原因[6]。认知疗法就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行为和理论的假设,改善不良认知达到纠正不良行为的心理疗法[7],其目的是协助患者找出僵化、偏颇、悲观的思考方式,提供多样性的、较为切合逻辑的思考方式来处理事件、改变情绪,进而消除情绪的困扰[8]。行为治疗技术实际上是获得、消除和改变行为的学习程序[9]。为了改变患者“只要一躺床上就想事情、情绪低落”这一程序性知识,就需要运用放松训练。渐进性放松技术由J acobson发明,放松反应是下丘脑的基本反应,可引起儿茶酚胺分泌减少,使耗氧量、心率、呼吸节律、动脉血流速度及骨骼肌血流量降低[10,11]。本结果显示,治疗组通过认知行为治疗后,PSG中睡眠进程、睡眠结构和REM值指标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表明心理治疗中的认知行为治疗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睡眠障碍,与国内外研究一致[12~15]。Waters等[16]研究发现,入睡前的心理生理唤醒会提高患者在整夜间的基础代谢率,出现更多的片断性睡眠,使患者不能保持正常的睡眠。心理治疗能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消除不良情绪影响,减轻焦虑,促进睡眠。脑卒中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会促进其肢体功能恢复[17],减少脑卒中后记忆障碍的发生[18]。因此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应重视睡眠质量,及时给予心理干预,使肢体功能尽快恢复,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峰,张冬霞,张贵芳.脑卒中急性期的睡眠障碍36例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20(5):450

[2]赵新喜,李煜,赵兰青,等.失眠患者心理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2,14(4):205

[3]张亚林.行为疗法[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190

[4]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社,1994:1125

[5]宋景贵.卒中后抑郁患者认知睡眠与自主神经功能研究进展[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1):86

[6]石林.情绪研究中的若干问题综述[J].心理学动态,2000,(8):63

[7]杨漠.解决大学生性心理困扰的有效方法-认知疗法[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1):54

[8]唐肖彦.认知理论在失眠症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2003,11(8):55

[9]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第2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76

[10]吴军发,白玉龙,吴毅,等.放松技术[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1,21(2):67

[11]王彦玲,范立枝.综合心理疗法治疗失眠症临床疗效分析[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2,21(2):67

[12]Edinger JD,Wohlgemuth WK,Radtke RA,et al.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treatment of chronic primary insomnia: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AMA,2001,285(14):1856

[13]游国雄.失眠与睡眠障碍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74

[14]李敬阳,刘畅,栾树鑫,等.认知治疗结合刺激限制与放松训练治疗失眠症[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0(5):797

[15]Richardson S.Effects of relaxation and imagery on the sleep of critically ill adults.Dimensions of Critical[J].Care Nursing,2003,22(4):182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篇8

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严重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即“四高”的特点 [1],它极大地影响了患者及家属的身心健康,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脑卒中患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2], 脑卒中相关性睡眠障碍在临床上常被忽略,这些病症如不加以有力防范,往往可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除了神经功能缺损不易恢复外,对认知、记忆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必须引起关注和重视[3]。脑卒中急性期睡眠障碍在临床上常见,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妨碍神经功能的恢复,其特点是白天嗜睡,夜间清醒,间或伴精神症状的睡眠-觉醒节律异常 [4] 。为探讨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治疗方法,我们对80例住院脑卒中后合并睡眠障碍患者,采用天眩清治疗效果较好,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 例患者均系我科2007年6月~2008 年12月住院病人, 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30~83岁,平均(63.55± 4.5 )岁,出血性卒中33例,缺血性卒中45例,混合性卒中2例。发病后3天内出现睡眠障碍53例,占66%;发病后4~14天27例,占34%。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

1.2 临床症状 全天嗜睡8例(占10%),白天睡眠超过6h的45例(占56%),彻夜不睡18例(占22%),入睡困难 16例(占20%),夜间易醒10例(占12%),伴有精神症状46例(占57%),其中焦虑、烦躁、易激惹32例(占40%),沉默不语14例(占17%)。

1.3 头颅CT或MRI检查 所有患者均在发病3天内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病灶区域为左半球32例(占40%),病灶区域为右半球26例(占32%),病灶区域为多发18例(占22%),病灶区域为脑干或小脑6例(占8%),其中皮层病灶大多见于额叶或颞叶,多发梗死灶见于基底结区及侧脑室旁或与皮质共存。

1.4 诊断与入组标准 (1)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5]有睡眠障碍者;(2)无智力及语言障碍;(3)入院前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4)卒中前无睡眠障碍、抑郁等精神病史及无癫痫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1.5 治疗方法与转归 两组患者(除全天嗜睡者外)晚睡前均服用舒乐安定片1~2mg,治疗组加用天眩清(天麻素注射液)0.6g静滴,1次/日,1周后评定疗效。疗效判断标准:显效:夜间睡眠超过6h,白天睡眠不足2h;好转:夜间睡眠4~6h,白天睡眠不足2h;无效:夜间睡眠不足4h,白天睡眠超过6h。结果: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睡眠障碍总有效率60%,苯二氮卓类药物加用天眩清治疗组总有效率85%。表1 两组患者疗效对照

2 讨 论

目前认为和睡眠有关的解剖部位相当广泛,包括额叶底部、眶部皮质、视交叉上核、中脑盖部巨细胞区、蓝斑、缝际核、延髓网状结构抑制区,以及上行网状系统等。牵涉的递质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6]。脑干的中缝核、延髓的孤束核及端脑的基底部可能与睡眠的发动有关,上行网状系统及下丘脑的后部可能与促醒有关,交叉上核与睡眠周期的保持有关。脑卒中急性期所致睡眠障碍,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脑卒中损害下丘脑或第三脑室侧壁,产生持久昏睡;(2)脑卒中直接损害睡眠觉醒系统;(3)脑卒中后神经生物学改变,神经递质失调,如:多巴胺、乙酰胆碱、5-羟色胺变化;(4)社会心理因素。天眩清注射液为天麻提取物,其主要成分天麻素在分解后,透过血脑屏障与苯二氮卓受体结合而起到镇静作用[7],能解除患者的兴奋状态,改善睡眠,同时天眩清对动脉血管平滑肌有解痉作用,纠正脑缺血缺氧状态,使脑功能恢复正常,改善患者的躯体症状。天眩清是一种保护脑细胞、促进脑循环、改善脑功能的保护剂,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使用,我们认为苯二氮卓类药物加用天眩清治疗睡眠障碍疗效肯定。

参考文献

[1] 邵孝供.急诊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4:433-464.

[2] 孔 莉.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特点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2(13):1161.

[3] 谌剑飞,脑卒中相关性睡眠障碍的病因病理与诊疗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11(7):1292-1295.

[4] 伊腾秀树.脑血管病急性期睡眠障碍[J].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1998,4(6):244.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篇9

睡眠障碍是抑郁症临床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典型症状表现为人睡困难,眠浅易惊醒,多梦,早醒,醒后难以入睡,可伴有头昏、乏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据报道,61.8%的抑郁症患者首发症状为睡眠障碍[1]。虽然抗抑郁药物是目前治疗抑郁症的主流方法,但其对躯体症状的改善,包括对睡眠障碍的疗效尚不十分满意,有的抗抑郁药物甚至有引起失眠的副作用[2]。为此,笔者应用督脉导气针法合并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并与单纯应用抗抑郁药物治疗进行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均为南京脑科医院心理科2005年1月-11月确诊为抑郁症的住院患者。按人院日期随机分组,为单日的患者人治疗组,为双日的患者人对照组。治疗组23例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21~68岁,平均(48.37±12.83)岁;对照组22例中,男10例,女12例;年龄23~65岁,平均(50.12±16.04)岁。经t检验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制定的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CCMD-3关于抑郁单次或反复发作的诊断标准;②汉密尔顿(HAMD)量表17项评分≥18分;③年龄≥18周岁,<75周岁。

1.4 排除标准

①免疫功能紊乱;②严重心、肺、肾疾患;③年龄≥75周岁,<18周岁。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1)针刺方法:取神庭、百会、大椎、神道、至阳为主穴,行导气手法。根据不同病情辨证论治配以辅穴,心脾两虚者加内关、足三里;心胆气虚者加胆俞、神门;肝气郁滞者,加太冲、三阴交、内关;气郁化火者加风池;痰热内扰者加丰隆、三阴交。

医者手持毫针,缓慢、反复地提插捻转从而使患者产生柔和的、舒适的、持久的针感。就医者而言,其手法宜缓和,做到低频率、小角度、小幅度均匀提插捻转,即频率每分钟约60~100次,角度小于90°,幅度不超过1~2 mm,均匀和缓地边捻转、边提插,上提与下插、左转与右转的用力应均匀,幅度、频率应相等,始终如一而有连续性。行针时间每穴需2~3分钟,顽固性病症可酌情加减。每日1次,共治疗4周。

(2)内服抗抑郁药物:单次发作抑郁症患者服用舍曲林,起始剂量为50 mg/天,4~7天后增至100 mg/天;反复发作抑郁症患者选用万拉法新或米氮平,万拉法新起始剂量为75 mg/天,效果不明显者增至100 mg/天;米氮平起始剂量应为15 mg/天,如疗效不显可逐渐加至45 mg/天。共服用4周。

2.2 对照组

单纯服用抗抑郁药物,服用方法和疗程与治疗组相同。

2.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抑郁状态和睡眠障碍的改善情况,按HAMD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3]量化标准。PSQI量表由23个条目构成,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每个成分按0、1、2、3计分,各域分相加为PSQI量表总分,总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PSQI量表简单易用,信度和效度高,与多导睡眠脑电图测试结果有较高的相关性,已成为国外精神科临床评定的常用量表[4]。

2.4 统计方法

用SPSS11.5版软件进行t检验。

3 治疗结果

见表1。

经t检验,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HAMD量表分值均有明显下降(两组均P<0.01);治疗组PSQI量表分值在治疗后也有显著下降(P<0.01),而对照组PSQI量表分值在治疗后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HAMD和PSQI量表分值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4.1 睡眠障碍与抑郁症的关系

抑郁症患者的睡眠障碍与情绪抑郁大都呈正相关,一方面,睡眠障碍的难以缓解甚至加重进一步导致了患者情绪的恶化;另一方面,解决好患者的睡眠障碍也能有效改善其抑郁状态。睡眠障碍可导致头昏、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全身功能失调,如胃肠功能紊乱,明显消瘦,疲乏无力等。据郭克锋等[5]对89例抑郁症患者的研究发现,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多数患者认为睡眠障碍是困扰他们的最大难题,同时,睡眠障碍的改善程度直接影响其康复和预后。

4.2 抑郁症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

传统中医辨治失眠多从五脏论治,尤责之于心肝,盖“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常将睡眠障碍等精神疾病归咎于“心神失舍”;又肝主疏泄,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或气郁不舒进而化火都可扰动心神从而导致失眠[6]。而抑郁症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与一般的失眠有所不同。抑郁症是由于情志失调,心情压抑不得条畅,阳气不达,气机紊乱,脑失所控而产生的情感障碍性疾病。由此看出,脑失所控是病变基础。由于脑调节人体精神活动及全身脏腑功能失常,一方面产生精神异常改变,另一方面导致全身气血阴阳失调及相关脏腑功能失常,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甚至顽固性失眠。简言之,脑阳气不达、气机紊乱(功能失调)是导致抑郁症睡眠障碍的关键所在。现代医学也认为抑郁症睡眠障碍与大脑的功能及结构异常有关。据D.S.Charney and H.K.Manji[7]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情绪障碍与大脑局部血流异常及脑额叶前部皮质异常改变有关。金海鹰等[8]对抑郁症患者睡眠行为及睡眠生理障碍 的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病理机制可能同源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徐虹等[9]研究证实针刺能够促进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功能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督脉导气法是有其理论根据的。

4.3 督脉导气法的特点及优越性

基于抑郁症睡眠障碍的特定发病机制,笔者将督脉导气针法作为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的大法。督脉通过主干及其分支与脑发生了直接与间接的联系,成为与脑联系密切、与各脏器联系广泛的经络。若阳气不达,督脉运行不畅,甚则脉络瘀阻,经脉之气不能上注于脑,或阴气偏盛,浊阴不降,气机逆乱,则可能出现情绪抑郁、睡眠障碍等症状。通过针刺通调督脉之气,达到通阳活络、养脑安神之功效。而导气法的应用,更能加强这种功效。导气法最早见于《灵枢・五乱》,其适应症为气机逆乱。“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既非邪气盛的实证,也非精气夺的虚证。抑郁症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的实证或虚证表现,其神志异常也是一种气机逆乱的表现,故导气法的应用能促使逆乱的清浊营卫之气各归其位,各司其职,从而达到调神之举,由此改善睡眠状态。

目前对抑郁症的治疗,仍以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药物为主,近年来又涌现了5―HT/去甲肾上腺素(5―HT/NE)双重再摄取抑制剂类的新药,尽管这些药物对抑郁状态的改善比较满意,但对睡眠障碍的改善不尽如人意。本研究结果显示,针药结合的疗法不仅能显著改善抑郁情绪,更能有效地改善睡眠障碍;而单纯的抗抑郁药物虽亦能缓解抑郁情绪,但对睡眠障碍的改善不够理想。因此笔者认为,督脉导气针法结合抗抑郁药物的应用,是目前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的比较理想的综合治疗方案之一,由于本组样本量较少,需进一步进行大样本量的研究。

5 参考文献

1 亢明,郑永泉,卢月兰.34例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临床分析.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8;8(4):213

2 祁雪丹,屠树滋,王秋娟.治疗抑郁症药物研究进展.中国新药杂志,2003;12(10):810

3 Buysee DJ,Reynolds CF,Monk TH,et al.The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a new instrument forpsychiatric practice and research.Psychiatry,1988;28:193 4 Nierenbery AA,Adler LA,Peselow E,et al.Trazodonefor antidepressant-associated insomnia.AmJ Psychiatry,1994;151(7):1069

5 郭克锋,关菊香.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与康复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康复,2002;6(7):952

6 陈丽芬,王翘楚.失眠“从肝论治”浅议.湖北中医杂志,2001;23(10):10

7 Charney D S.Manji H K.Life stress,genes,and de―pression:multiple pathways lead tO increased risked andnew opportunities for intervention.Sci STKE,2004;16(225):5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08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225例睡眠障碍老年患者,其中125例为应急状态下睡眠障碍(观察组),100例为平常状态下睡眠障碍(对照组)。观察组包括男70例、女55例,年龄为58-77岁,平均年龄为64.37±13.09岁;对照组包括男56例、女44例,年龄为60-79岁,平均年龄为66.02±15.17岁。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比较分析两组睡眠障碍相关指标包括总睡眠时间、早醒延迟时间、觉醒次数、入睡困难等,并探讨其有效治疗用药。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设P

2 结果

两组睡眠障碍相关指标如表1,观察组总睡眠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3.1 中老年应急状态下睡眠障碍的特点及其后果

临床上,衰老相关性睡眠结构的改变的特点是:增加打盹频度、夜间觉醒持续时间延长、睡眠期漂移增多、觉醒频度增多、总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潜伏期延长、在床上的时间增多、睡眠效率降低。尤其在不良应急状态下更加明显,经本组观察,应急状态下睡眠障碍组总睡眠时间显著短于平常状态下睡眠障碍组(P

3.2 中老年应急状态下睡眠障碍的治疗用药

目前,大量的药理实验以及临床应用证明,苯二氮卓类药物较巴比妥类药更安全,依赖性小,价格便宜,长期应用停药后戒断症状轻,过量服用后也易被唤醒,目前仍是使用最广泛的催眠药。对失眠患者的正确治疗,首先要明确病因及病程,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选药时需根据失眠的程度、年龄等特点,在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和不良反应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睡眠中断者可选用扎米普隆。处于焦虑状态的睡眠障碍患者,可选择抗焦虑药中的阿普唑仑、氯硝西泮或劳拉西泮。对于难以停药的慢性顽固性失眠患者,可交叉应用不同种类的苯二氮类药物或非苯二氮类药物治疗,以降低药物依赖。抗精神病药物大多数具有镇静作用,因此可应用于老年精神障碍的失眠者,但是剂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症状改善后要逐渐减量至停用。

对于难治性失眠伴抑郁、焦虑的患者,专家建议加用适量抗抑郁药,避免联用两种及以上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物治疗,症状改善后应尽早停药。老年人治疗失眠应避免使用长效苯二氮类制剂如氟安定等,这类药物会引起依赖、失效、耐药和药物性失眠。当其他支持治疗不能解决睡眠障碍问题时,短期或者间断性使用安眠药可能是有用的。

然而,对顽固性失眠长期使用安眠药会影响正常的睡眠模式和改变生理功能,并可能产生耐药性,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依赖性,药物成瘾和后遗症。对另一些助眠药如褪黑激素和中草药疗法,虽然风行一时,却缺乏充足的证据以证明其安全性或有效性。在考虑选用何种睡眠药物时,最好与医生进行沟通,并对药物的潜在不良反应心中有数,并且做有针对性的咨询。

参考文献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篇11

结论:临床上在积极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应该重视肿瘤患者放疗后的心理和睡眠健康,给予有效的护理。

关键词:肿瘤放疗 心理 睡眠障碍 影响因素 护理 比较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357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313-02

众所周知,近年来恶性肿瘤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1]。受疾病影响,患者极易出现悲观、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生活质量大大下降。放射治疗对多种肿瘤疗效确切,通过放疗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提高生存治疗,延长患者生命,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2]。但放疗后也极易产生很多副作用,如心理和睡眠障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回顾性分析了自2010年8月到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在外院经过放疗后出现心理和睡眠障碍的肿瘤患者放疗后心理和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的给予了临床护理,证实临床护理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自2010年8月到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在外院经过放疗后出现心理和睡眠障碍肿瘤患者40例,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31-82岁,平均年龄(54.1±3.7)岁,根据患者的肿瘤类型分为:鼻咽癌3例,食管癌5例,肺癌6例,胃癌5例,肝癌7例,胰腺癌2例,结肠癌2例,直肠癌4例,乳腺癌5例,恶性淋巴瘤1例。所有患者放疗时间均≥2个月,并且通过问卷或谈话的方式确诊为心理和睡眠障碍。

1.2 调查方法。采用调查问卷和交流谈话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得出患者放疗后心理和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临床护理,后观察分析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和睡眠水平。调查问卷和交流谈话时应获得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

1.3 护理方法。简要概括:①了解和熟悉患者;②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变化;③增强病人战胜病魔的信心;④注重病情变化时的心理护理;⑤用心聆听患者疾苦等。

1.4 评价指标。运用SCL-90评分和PSQI评分分别评价患者接受临床护理前后的心理和睡眠状况水平。SCL-90量表共有9个分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每一个项目均采取1-5级评分,具体为:1分-没有症状或问题;2分-症状或问题很轻、不频繁;3分-症状或问题程度为中度;4分-症状或问题程度偏重;5分-症状或问题十分严重。PSQI评分的评价指标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次数(每周)、是否使用睡眠药物等,>7分则认为患者有睡眠障碍,分数越高睡眠障碍程度越强。

1.5 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均在SPSS17.0软件上统计,其中计量资料用(X±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检验标准以P

2 结果

2.1 患者放疗后心理和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疾病负性情绪38例(95%),肿瘤放疗痛苦37例(92.5%),经济因素34例(85%),其他因素27例(67.5%)。因此可以看出影响患者放疗后心理和睡眠质量的因素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疾病负性情绪、肿瘤放疗痛苦、经济因素。

2.2 患者接受临床护理前后SCL-90各项因子评分比较。由表1可见,患者接受临床护理后SCL-90各项因子评分均低于护理前。

2.3 患者接受临床护理前后PSQI评分比较。由表2可见,患者接受临床护理后的睡眠质量有所提高。

3 讨论

影响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很多,其心理因素和睡眠质量对患者有显著影响,临床研究证实,合理有效的护理可以消除患者放疗后的心理和睡眠障碍问题[3]。因此我们认为,对肿瘤放疗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是很有必要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篇12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5.01.015

文章编号:16721349(2015)01004103

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后除残存多种神经功能缺损,还会伴绪、认知、睡眠等多种功能障碍,20%~40%脑卒中患者会并发睡眠障碍[1]。目前的临床研究认为,单独进行西医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临床学者也致力于寻找更为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本研究主要分析调阴阳五脏针法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探索其规范化治疗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将我院2012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纳入研究,纳入标准:脑卒中中医诊断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2],且西医诊断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要点》[3];睡眠障碍诊断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230)》[4];脑卒中后(1~4)周出现睡眠障碍,匹兹堡睡眠质量(PSQI)指数超过17分;发病前无睡眠障碍,无智能及言语障碍,能基本独立完成各种量表的测评;病情及生命体征相对平稳;签署知情同意书。共150例,男82例,女68例,年龄35岁~81岁(62.45岁±3.54岁);病程6个月~12个月(8.56个月±2.14个月)。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组,采用标准化治疗方法为对照组,在标准化方案,基础上给予“调阴阳五脏”针法治疗的为观察组,每组75例。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及病程经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对照组,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标准化方案对脑出血和脑梗死进行基础治疗,同时进行简单的肢体康复训练。观察组,由两位中医师共同辨证,确定五脏虚实,制定手法。捻转补法:针刺得气后,拇指向前顺时针捻转,捻转角度180度,30次/分,手指用力轻,持续捻转2 min;捻转泻法:针刺得气后,拇指向后逆时针捻转,捻转角度360度,60次/分,手指用力重,持续捻转2 min。午前治疗的患者对大椎、申脉穴行捻转补法,关元、照海穴行捻转泻法;午后治疗的患者对关元、照海穴行捻转补法,大椎、申脉穴行捻转泻法;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隔俞根据五脏虚实情况,分别施捻转补法、泻法,留针30 min。两组均以2周为一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1.3.1疗效判断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分为治愈(症状消失、睡眠正常)、好转(睡眠延长、症状改善)、无效(症状未改善或加重)3个等级。

1.3.2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5]评价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分越高,睡眠障碍越严重。

1.3.3负面情绪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价患者的抑郁情绪,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价患者的焦虑情绪。

1.3.4中医症状评分参照潘集阳[6]《睡眠障碍临床诊疗》,选取出现频率最多的 10 个主要临床症状,分别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晨起困倦、心悸易惊、神疲倦怠、健忘、烦躁易怒、易汗出、头痛眩晕、注意力不集中,并根据无、轻、中、重分别计0~3分。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 表示,采用t检验,疗效等计数资料用频数或率表示,做卡方检验。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1。

2.2睡眠质量和负面情绪治疗后2周时,观察组患者的PSQI指数、HAMA评分、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2.3中医症状评分治疗后2周时,观察组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晨起困倦、心悸易惊、神疲倦怠、健忘、烦躁易怒、易汗出、头痛眩晕、注意力不集中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3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疾病。祖国医学认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是脑卒中的基本病机,而卒中后睡眠障碍继发于中风病之后,故中风后引起的阴阳失调是睡眠障碍发生的重要病机所在[7]。卒中后睡眠障碍常见症候主要有不寐、多寐、鼾眠、梦魇、梦惊等。阴阳不和,阴不敛阳,阳不入阴,则心神浮越,魂魄妄行,可致惊惕健忘、失眠焦躁或嗜睡鼾眠;神魂不宁,下焦水道失调,可致失眠、多梦、心神难安[8]。目前,对于卒中后睡眠障碍尚无规范化治疗方案,西医的治疗方法由于其诸多副作用及疗效不稳定而使治疗变得棘手[9]。因此,寻找新的稳定可靠的治疗方法就成为改善这类患者预后的关键[10]。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刺治疗睡眠障碍,可能与针刺对大脑皮层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有关,通过改善皮层功能,调整皮层的兴奋抑制状态平衡达到治疗目的[11]。阴阳失调、五脏功能紊乱是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主要病机及病理基础,补其不足、泄其有余就成为针刺治疗该病的主要治则,而兼具调节昼夜阴阳节律及调理五脏功能的“调阴阳五脏”针法就成为临床上治疗睡眠障碍的针刺大法 [12,13]。“调阴阳五脏”取主穴大椎、申脉及关元、照海以调节昼夜阴阳节律。《针灸甲乙经》中记载,大椎为三阳督脉之会,督脉为阳脉之海,具调节一身阳气之功;关元为任脉之要穴,与足三阴相交,任脉为阴脉之海,有统摄人体一身阴气之效。八脉交会穴中,申脉通于阳跻、照海通于阴跻,针刺可调理阴跻、阳跃二脉阴阳之气。阴跻、阳跻脉主阳动阴静,司眼睑开合而调节睡眠[14]。

宋日新等[6]研究发现,调和阴阳法针刺治疗失眠症可以取得比安定治疗更为确切的疗效。尽管针刺治疗睡眠障碍取得了很大成绩,展示了祖国医学在治疗睡眠障碍上的巨大前景,但临床存在选穴繁杂,方法众多,缺乏规范的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这也妨碍了针刺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疗法的大规模推广[15]。本研究分析了“调阴阳五脏”针法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首先,比较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和负面情绪,观察组PSQI指数、HAMA评分、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进一步分析中医症候评分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晨起困倦、心悸易惊、神疲倦怠、健忘、烦躁易怒、易汗出、头痛眩晕、注意力不集中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这就说明“调阴阳五脏”针法能够取得更为理想的睡眠治疗,并改善中医症状。

“调阴阳五脏”针法治疗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缓解负面情绪、改善中医症状,是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1]Hack W,Kaste M,Bogousslavsky J,et al.Euripean stroke initiative reommendations for stroke managementupdate 2003[J].Cerebvasc Dis,2003,16:311337.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9.

[3]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9(6):379.

[4]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23)[S].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161.

[5]刘贤臣,唐茂芹,胡蕾,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29(2):103107.

[6]潘集阳.睡眠障碍临床诊疗[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3036.

[7]王娇,梅丽,孟会红,等.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相关因素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21(4):281285.

[8]李刚,张义,罗亨勤.针刺联合艾司唑仑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疗效观察[J].西南国防医药,2012,22(6):641642.

[9]Sharma S,Srijithesh PR.Sleeping over a sleep disorder Awareness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oea as a modifiable risk factor for hypertension and stroke: A survey among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and medical students[J].Ann Indian Acad Neruol,2013,16(2):151153.

[10]苏丽,刘智艳.不同针刺方法治疗心脾两虚型抑郁症睡眠障碍随机对照试验[J].中医杂志,2013,54(11):942945.

[11]杨来福,刘建武,和青松,等.“调阴阳五脏配穴针刺法”治疗顽固性失眠症[J].中国针灸,2013,33(7):591594.

[12]林红霞,叶关泉,廖辉雄,等.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4,9(1):8485;88.

[13]叶仿武,徐亚林,陈俊伟,等.针刺百会穴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症30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0,10(5):2122.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篇13

1睡眠障碍因素分析

原空军大连疗养院敖景文等[2]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对来院疗养的356名飞行人员的睡眠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测评,结果18.10%的飞行人员有睡眠质量问题。总结主要原因如下。

1.1生理因素飞行员睡眠障碍主要为入睡困难、夜间易醒或早醒。夜间上厕所、多梦、咳嗽或鼾声大、呼吸困难及间歇性肌肉抽搐等都会影响睡眠质量[3]。

1.2环境改变周围的环境干扰也可以影响正常睡眠。例如,工作时差调整不佳,周围有施工、噪音等情况。

1.3身体健康状况身体状况如关节炎、胸口灼热、饥饿、过饱、腹胀、尿频、咳嗽、疼痛等身体不适。

1.4心理因素睡眠障碍与很多潜在的心理因素有关,如紧张、焦虑、抑郁等。紧张情绪必将导致失眠的加重,它将形成“失眠―恐惧―紧张―失眠加重―恐惧加重―紧张加重―失眠加重”的恶性循环,严重地影响和危害身体健康[3]。例如同事在执行任务中出现事故导致的精神紧张,因为两地分居而无法照顾爱人和孩子的愧疚心理,对家人的思念等一些因素常常会使飞行员多思多虑甚至过度担心,从而影响正常睡眠,引发睡眠障碍。

1.5其他体质因素,绝大多数失眠症患者都有先天体质上的弱点。药物因素,安眠药、抗菌素等药物有可能引发失眠。

2睡眠障碍的干预措施探讨

对睡眠障碍的病人实施干预措施是多元化干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药物治疗所不能替代的。

2.1环境的改变

2.1.1光线房间里的光线是原因之一。特别是习惯于在漆黑房间里睡觉的人,一旦换到光线充足的房间,由于不适应导致睡不着。对于对光线敏感的飞行员,我们给房间换上厚窗帘,督促按时熄灯。

2.1.2温湿度室内的温度、湿度、被褥、睡枕的舒适度也是导致睡眠障碍的因素。在现有条件下,我们尽量保持理想的温度25 ℃左右,相对湿度55%~60%。因我们中心地处海边,夏日气候闷热潮湿,我们经常晾晒被褥,并利用房间空调进行空气温湿度的调节。冬季北方室内干燥,我们采用空气加湿器、湿拖布拖地等方法进行调节。另外,经常进行房间的通风,使新鲜空气不断流入,有害气体及时排出,对科学睡眠也有益处。

2.1.3安静我们尽量保证晚间环境的安静,医生护士查房等治疗处置尽量在9点之前完成,杜绝噪音;并且将有睡眠障碍的飞行员安排到走廊深处、远离电梯等较安静的房间,以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2.1.4房间的布置房间的颜色我们可采用暖色系,以温馨、舒适为原则,并保持整洁[4]。我院采用鹅黄色布艺装饰房间,营造宁静、淡雅、平和的氛围。

2.2保持良好的睡前习惯

2.2.1科学饮食对有睡眠障碍的疗养员,劝导其睡前不饮酒、不吸烟、不喝含咖啡因的饮料、不过多饮水;晚餐时间不宜太迟,少吃油腻食品,以免腹胀影响睡眠,但也不能吃得太少,否则易引起早醒,中医所说“胃不和则卧不安”即是这个道理。

2.2.2有规律的运动定期组织疗养员进行海水浴、步行、登山、跳绳等运动,促进深度睡眠,迅速缓解疲劳,并且可以消除疗养员沮丧和焦虑等不良情绪。但睡前不组织剧烈运动,因过量运动会使睡眠质量下降。

2.2.3让床的作用“单一化”尽量劝导疗养员不在床上看书、打电话、看电视等,以免破坏定时睡眠的习惯。

2.2.4其他睡觉前泡个热水澡或者用热水泡脚,使手脚暖和,更容易入睡。

2.3心理疏导

2.3.1充分利用查房主动开展心理疏导与心理支持,多与飞行员交流,引导其诉说心中的苦闷,以利于帮助其宣泄不良情绪,改善心理状态。

2.3.2认知改变选择合适的时机给予认知指导,分析不合理情绪产生的根源,消除不良心理因素,睡前保持心情平静,从而改善睡眠。

2.3.3健康教育经常对飞行员进行个别或集体的健康宣教,传授与睡眠障碍的有关知识,使其认识到良好的睡眠对其工作的重要性。

2.3.4学会放松以示范的形式向飞行员传授放松技巧,一方面要减轻神经的兴奋,另一方面还需要放松肌肉,从而减少紧张,降低警醒水平,诱导睡眠的发生。遇到不良生活事件导致的负性情绪时,在令人放松的音乐中自我调节、自我放松。

2.4物理疗法运用物理中医疗法在治疗睡眠障碍方面总结了不少宝贵的经验。物理疗法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可靠,可以为飞行员睡眠障碍治疗所借鉴。

2.4.1肌肉放松训练王开辉等[5]用肌电皮温生物反馈仪对32例诊断为睡眠障碍的飞行人员进行了肌肉放松训练。结果显效率81.25%(26/32),好转率15.63%(5/32);放松训练后32例均能使肌电值下降,肌电下降幅度为2.08%~67.06%,治疗次数越多,肌电值下降幅度越大,治疗效果越明显。

2.4.2综合疗法李珠等[6]采用腕踝针疗法、纯中药(黄连阿胶汤)疗法以及此两种方法相加的综合疗法治疗飞行人员失眠症,得出综合疗法的效果优于单纯疗法效果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张宏金,杨军,俞梦孙,等.飞行人员常见睡眠障碍的类型、影响及对策[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3,13(4):267-270.

[2]敖景文,刘军,陈强,等.飞行员睡眠质量的调查[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3,14(3):162-165.

[3]朱炜琴,季勇.飞行员睡眠质量调查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08,17(8):506-507.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