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孩子的教育实用13篇

对初中孩子的教育
对初中孩子的教育篇1

一.培养孩子学习物理兴趣的重要性

在现在这个新的时代下,相关的义务教育也有很多的改革,国家对于义务教育看的十分重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于相关初中物理的教育教学就有着新的要求,要求相关的初中物理教育的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改善,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升孩子们的各方面的能力,在平时的有关初中物理的教学当中,不让孩子们在这科目学习的时候被动的接受,而一定要让孩子们对于初中物理有一个新的认识,让孩子们主动去学习这门课程,让孩子们主动的提出问题,主动的去解决问题,在学习当中找寻自学的方法,建立相关同学之间的友谊,这对于初中这样需要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时期是相当重要的。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如今的教学了,相关学校在教育的问题上只能改革,物理学就是一科跟实验息息相关的科目,所以相关的学校老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也应该运用到实验,让孩子们在实验当中发现和探索各种各样的问题,让孩子们在实验当中自助的去学习。提高孩子们的思考能力。

1.教学当中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当中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相关的老师如果能够在教学当中激发孩子们的兴趣,那么孩子们在学习初中物理的时候回获得相关的学习方法,能够提高学习能力,这对于相关的教育来说是相当好的,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教学的质量问题,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获得学习的能力。

2.教学当中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可以让整体孩子的素质提高

总所周知,现在的教育方式是素质教育,初中的学生是能够建立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的时期,所以相关教学当中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可以提升孩子们的素质,让孩子们建立相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孩子们在处理事情的问题上,能够更加的理性,但是不缺乏创造性。

二.初中物理教育教学有效的策略

1.设置有关的教学情境,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孩子们在小的时候就对很多事物感兴趣,好奇是人类的天性,在初中学习的学生更是如此,在相关初中物理的教学上,相关的老师和学校在课堂的设计上,要不断的建立相关的物理情境,帮助孩子们来理解相关的知识点,在相关的初中物理教学时候,相关的老师只是对于孩子们有引导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自己有兴趣,自己去探索,发现问题,通过相关的物理情境,让孩子体会到知识,让孩子们掌握知识。

2.课堂上老师与孩子的互动要多一些

在进行初中物理的教学课堂的时候,相关的教学老师一定要跟孩子们有一定的互动,如果一位老师只是一味的讲课,而不跟孩子们有所互动时,孩子们在课堂上会觉得很无聊,从而减少了对于初中物理学习的兴趣,有些孩子甚至丧失了对于初中物理学习的兴趣。相关的初中物理教学的老师可以通^建立小组来讨论的方式来增多与孩子们互动的机会,让孩子们在学习当中互帮互助,让孩子们在相互帮助中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

现在的初中教育,书籍是一个很重要的传播方式,学生们对于初中物理课本有没有兴趣直接关系到了孩子们有关初中物理的学习问题,所以相关的出书单位在设计初中物理课本时候一定要在课本当中设计吸引孩子们的内容,孩子们对于课本有了兴趣,那么对于相关的初中物理教学肯定也会感兴趣的。

有关于初中物理的教育工作是一项相当复杂,而且涉及十分广泛的工作,相关的教学人员一定要在工作当中多发现问题,多改善问题,让相关的初中物理教育成为能够让越来越多学生接受的教育,让相关的物理教学能够让现在的孩子家长放心。

参考文献

对初中孩子的教育篇2

一、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主要类型

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类型可分为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四种。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娇生惯养,百依百顺,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这种教育方式妨碍了孩子的自主精神的培养和独立生活技能的发展,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任性、懒惰、不思进取等不良性格特征。专制型的家长对孩子管教过于严厉,对其行为过多干涉和制止,孩子必须服从父母,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孩子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或是变得服从、压抑、退缩,或是变得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放任型的家长不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教育,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进行批评和引导。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孩子容易形成自由散漫、自以为是、冷酷等不良性格特征。民主型的家长能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与孩子人格平等,关系融洽,对孩子理智施爱,爱严结合。这种教育方式给孩子创设了自由规范的发展空间,孩子往往充满自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和创新精神,乐观向上,积极进取。

二、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中家长存在的问题

(一)学历低

目前,农村初中生的家长学历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60%。他们是经过人才筛选后剩下的。有的学者研究发现,父母文化程度越高越容易自觉采取正面、积极的教养方式,文化程度越低越容易采取负面、消极的教养方式。而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所受的教育少,文化程度低,无法对子女进行科学的教育和有效的指导。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深感困惑。由于学历低,家长对读书学习没兴趣,家庭中缺少文化氛围,相当一部分家长闲暇时间自娱自乐,没有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在对农村家长的调查表明,回答“孩子做作业时你家的电视或电脑是开着还是关着?”的问题时,回答“没注意过”的占12.95%,回答“开着,孩子有自己的房间学习”的占35.7%。

(二)教育观念落后

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教育观念落后表现在发展观、亲子观和教养观三个层面。在发展观层面上,一些家长不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只注重结果。脑子里只有分数,认为分数代表着孩子的一切,过于看重学习成绩,单纯用分数衡量孩子的发展。不少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方面都不重要;如果学习不好,其他方面再好也无所谓。过分地看重孩子的成绩,对孩子的发展缺乏全面认识。在亲子观层面上,许多家长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教育孩子是自己的事情,把孩子的成长与自己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养动机往往是养儿防老、光耀门庭;在教养观层面上,一些家长有着“树大自然直”的观点,认为父母的责任就是把孩子养大,孩子小不懂事,长大了自然就变好,还有的家长认为“家长管养,学校管教”。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认识是行动的先导,错误的教育观会影响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

(三)教育方式失当

许多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盼望着孩子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出人头地,当孩子不听话或发展不尽如人意时,他们就会心灰意冷,不愿与孩子进行平等交流,而是动辄大喊大叫,令孩子不知所措。当孩子不听话时,他们就会粗暴地责骂孩子。身教重于言教,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也学会了以粗对粗,顶撞家长和老师。另外,农村初中生家长从事的主要是体力劳动,甚至有些还是重体力劳动,劳作一天下来,筋疲力尽,很难跟孩子和风细雨地交流。当子女不听话或做错事,甚至有时是被误解时,许多家长都会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狠狠训斥,严厉惩罚。

(四)教育影响不一致

在农村,家庭几代同堂的情况较多,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宠溺和父母的管教往往形成对立局面,甚至父亲和母亲有时也会不统一,严父慈母在中国的家教中是比较典型的形象。另外,有的家庭是双亲中收入高的一方只管赚钱,而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交给另一方,而管孩子的这一方教育孩子比较随意,带有情绪性,心情愉快时,和孩子交流,反之,对孩子不理不问;也有的家庭,平时父母双方外出打工时,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托付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农忙或逢年过节回来,再集中教育孩子。以上诸多情况往往会造成孩子的无所适从或盲从一方,使他们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事物。

三、改善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家长的素质

农村初中生家长的素质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提高孩子的素质,提高家庭教育质量,首先应从提高家长的素质开始。农村初中要开办家长学校,在农闲时间成立文化补习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定期请有关专家和学者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具体辅导,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家长在学校的指导下,应自觉参加“家长学校”的文化补习和教育专业培训,订购家教报刊,学习教子理论。家长想要让孩子喜欢读书,自己首先要捧起书本来,身教重于言教,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勤于学习、乐于学习的榜样,与孩子一起成长,想方设法营造家庭学习的氛围,使学习成为每个家庭必要的生活内容,从而构建学习型家庭,这样家长才能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二)树立家庭教育新理念

家庭教育新理念是农村初中生家长必备的教育素质,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亲子观和教养观。首先,家长要有正确的发展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综合的,既要有一定的知识技能,更要有完善的人格,因此,家长要使孩子全面发展,使其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其次,家长要有正确的亲子观,要认识到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而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每一位家长都应树立“为国教子”而不是“为己教子”的观念,把教育孩子看作是为社会尽义务,按照国家和社会的要求,把孩子塑造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再次,家长要有科学的教养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家长要做到教养结合,及时纠正,否则会使孩子形成“恶习”,要认识到树大并非自然直,孩子要成为栋梁之材,家长必须随时关注成长中的问题,合理地教育和引导。另外,家长还要认识到教育孩子是学校的工作,也是家长的职责,每一位家长要在养育孩子的同时,自觉承担起教育责任,并主动与学校配合。

(三)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的效果与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密切相关。初中阶段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成熟性和幼稚性的矛盾,逆反心理强,如果得不到成人的理解和尊重,就容易心理反常,或烦躁不安,粗暴凶狠;或闷闷不乐,郁郁寡欢;或不听劝告,与人对立;或公开反抗,桀骜不驯。每一位农村初中生的家长都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育实践中做到: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理解、尊重并善于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引导并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满足其合理需要,同时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从而形成融洽的亲子关系。在求知方面,要鼓励孩子发挥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不断探求新知;在品德修养方面,应要求孩子自觉按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慎独的境界。

(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

影响学生的因素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者非常重要,单纯地强调任何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都是错误的。但在这三者中,农村学校及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主动地去协调这三个方面。首先,指导学生有效地接受社会教育,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增强辨别能力。比如,要关注学生的上网情况。现代社会,想要让孩子关掉网络,像戒毒那样戒网,是不可行的。处在网络时代的老师与家长与其对孩子进行“追堵打压”,不如顺应时代潮流,正视现实,引导孩子健康、文明上网。其次,要积极地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的教育方式。要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能让孩子成为“留守少年”,父母任何一方都不能只顾着挣钱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要尽可能地亲自教育孩子。父母双方还要经常性地讨论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教育立场、观点应一致起来。另外,还要做好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工作,不能让他们放松对孩子的要求,使家庭教育影响取得一致,否则孩子无所适从,这样会抵消教育作用,甚至会产生副作用。总之,我们要使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影响一致起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从而使这三个方面步调一致。

参考文献:

对初中孩子的教育篇3

进入初一后,学生很快进入青春期,将处于一个重要的生理与心理转折期,有一个习惯重培养、行为渐养成、自我意识初树立、兴趣爱好再激发的过程。这些都会使学生在自觉不自觉间,对自己重新审视定位,在习惯、行为、意识、兴趣爱好等方面做出重大调整。另外,进入初一后,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与要求较小学发生改变,担负的责任义务会相应增加,行事方式和行为习惯需要相应提升,面临的发展方向需要相应调整。这就决定了学生在初一,必然有一个从小学到初中,人生角色转换的过程。实际上,在人的一生中,人人都会遭遇很多次角色转换,这次人生角色的转换是人生多次角色转换中,有自我意识较早的一次。而此时的家长们,还远没有认识到这些问题。在潜意识里,他们强烈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要“好”,可是到底怎么叫好?好在哪些方面?他们大多数是模糊的,甚至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那么,作为初一的班主任,就非常有必要让家长知道抓住初一这个节点,跟踪孩子配合学校及时教育有多重要。实际上,进入初一后,虽然学生开始追求“独立自主”,但还处在“比较听话”阶段,可塑性仍很大,敦促家长要注意在孩子的生理发育、心理成长、思想发展、情感熏陶、性格形成、价值观确立等诸方面协调教育,保证学生健康健全发展。

一、班主任应该主动联手家长做好初一教育

首先,我国大多数家庭的孩子是独生子女,“以我为尊,我行我素”的现象比比皆是,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束约力大打折扣,需要家长的通力配合;其次,家长对初一孩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再者,家长关注自己的孩子,必将关注学校的教育,这对学校教育来说是一个积极因素,为协助学校实施教育,帮助学生完成这种从小学到初中的角色转变,培养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能力提供了可能。

二、在沟通中,注意保护家长参与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

人是需要尊重的,得到尊重就会欢欣鼓舞满心喜悦,有一种积极对待事物的心态。无论是家长主动沟通,还是被动沟通,班主任都要善待家长:

1. 不要随时随地给家长反映情况,把学生的长处与不足作好积累,以突发事件为突破口,再做反馈,说大放小,抓主要矛盾,让家长感觉沟通有必要有价值;

2. 交流时,先谈沟通的原因、事件和目的,后征询家长意见,要让家长有充分表达观点的时间和空间;要不折不挠,不教训家长,少说做人,多说行事,说事不给予定性,多谈学生成长中存在的障碍,让家长感到老师在处处为孩子着想;

3. 交流中,既要谈学生的现状,也要谈发展,既要肯定学生的成绩,又要指出不足,既要避免只说学习境况,不说情商培养,又要避免只说情商培养,不说学习境况;

4. 交流中,发现家庭教育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鼓励;

5. 帮助家长找出家庭中对孩子教育不利的“结”,提醒家长注意改正。比如:家庭环境、家庭纠纷等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班主任要坦诚相谏,委婉表达,适度点破。这种做法是可行的,人与人之间需要坦诚交流,真诚帮助。

三、在沟通中,让家长知道关注初一孩子教育的必要性

初中教育和小学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小学教育的延伸与提高,是意识树立、习惯养成、情感丰富、兴趣激发、态度培养、作风训练的再教育。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班主任要让家长知道这些:

1. 家长是孩子的亲人和监护人,是孩子的情感依赖,孩子需要被关注,家长的关注是孩子进取的动力和方向;

2.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3. 初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联系和区别,比如说初中段学生要树立哪些意识,要培养哪些技能技巧,小学里哪些东西要升华等等;

4. 要注意给孩子怎样保留独立思考和选择的权利和空间。

四、在沟通中,班主任提醒家长教育孩子选择内涵和方法

1. 继续引领孩子读书;给予孩子是非标准;指导孩子和同龄人或长者相处交往,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

2. 告诉孩子家庭中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让孩子参与家庭琐事,常和孩子谈谈家庭困难,使他们感受生活的艰辛,学会珍惜;让孩子打扫整理自己房间,洗涤自己简单衣物,参加家庭和社会劳动,凡是孩子能做的,家长不要做,培养孩子自理自立能力,让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活动过程,有所历练有所体验,知道与体会所有事都做出来的,而不是仅靠说和想出来的;

3. 适度融入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既可用家长的责任心来熏陶孩子的责任心,又可了解孩子动向把握孩子脉搏;在晚上、双休日、节假日,家长有时间要陪孩子玩,让孩子感到自己被父母关注,感到快乐不孤独。

4.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多给孩子鼓励,少给打击,培养孩子的自信,维护孩子向上积极性;

对初中孩子的教育篇4

一、引言

当过初中班主任的老师都知道:初一的第一次半期考试成绩,对学生和家长心理上造成的冲击巨大,远远超出他们自身的想象。如何开好半期考试后的家长会,做好学生和家长在过渡时期心理上的衔接,是初中班主任工作中一个值得重点研究的课题。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可以全部升入初中,无需通过考试的选拔,导致小学考试的评价功能和选拔功能趋于模糊,考试成绩的区分度越来越小。在小学阶段,大多数学生的语文和数学成绩都在90分以上,毕业考试两科成绩均在80分以下的学生微乎其微。由于小学考试的评价功能和选拔功能的缺失,使得多数家长对刚刚升入初中的孩子盲目乐观。然而,进入初中后,第一次半期考试的结果往往会给许多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冲击。根据作者近20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初中的第一次半期考试,(即使考题再简单)学生语文和数学上90分(也就是150分制的135分)的人数,一个班级往往不到一半。多数学生的成绩集中在100分~110分附近(相当于小学百分制的70分左右),甚至部分学生会出现不及格的现象。家长们原本带着一种很高的期望看着子女跨进初中,满以为在小学阶段成绩不错的孩子经过初中老师调教之后,成绩突飞猛进,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凯歌高奏,捷报频传。可是,半期考试的分数一出来,他们发现孩子的成绩和小学相比较,不升反降,落差巨大。这种落差让很多对教育规律不了解的家长措手不及,甚至是当头一棒。严峻的现实和他们最初的期待一旦发生碰撞,难免就会产生一些困惑和不理解。而一些抗挫能力差的孩子,在这种压力面前,开始对学习产生恐惧或自卑心理,信心全无,成绩从此急剧下滑,一蹶不振。

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如何在问题出现的初始阶段与学生尤其是家长进行良性的沟通,制定出应对策略?如何帮助家长们认清教育规律,使学生在学校和家庭教育形成的合力中激流勇进,这是我们班主任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在这个时候,班主任召开一次家长会,针对小孩的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给家长作一些点拨,并与部分家长一道制定出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措施,让家长重新看到希望,是很有必要的!

二、家长会召开前应提前做好的两项准备工作

在家长会召开前,班主任要提前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对学生进行集体心理指导。第二,要与部分家长进行个别交流。对于学生的工作,班主任最好采取全班集体指导的方式来进行。要使学生明白,初中的学习方式和小学相比,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让他们意识到,初中阶段承担着为高中阶段选拔人才的任务。因此,像小学那样只凭一点小聪明就可取得好成绩的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到了中学,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是要有一流的情商,要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如果不注重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养成,注定会被激烈的竞争所淘汰。同时,也要让他们明白,中学的竞争才刚刚拉开序幕,学习上的较量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长跑,是一场意志力的较量,只有坚持不懈,才会笑到最后。

当然,班主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还是要做好与部分家长的个别交流。不过,前一项工作做到位了,学生重新树立了信心,一些良性的信息反馈到家长那里,家长的工作就好做多了。与家长的交流最好是班主任主动出击,采取电话联系的方式。沟通的对象主要有两类家长:一类是小学成绩相对较好,家长期望值较高,但本次半期成绩却不理想的学生的家长;第二类就是孩子成绩在班上处于中等偏下的那部分学生的家长。在与家长交流、沟通的时候,只要我们老师带着一颗为学生成长、成材倾情付出的诚挚之心,他们一定会为之感动,交流的气氛自然就会变得亲切而又融洽,曾经产生过的一些怨气自然就会化解。当家长从班主任这里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那种从容的自信,他们会更加积极地配合班主任工作,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合力便会形成!在近20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关于家长工作,作者最大的心得是――和家长的交流并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和技巧,最重要的是爱心和真诚!

三、在家长会上应传递的几点重要思想

在家长会上,班主任应给家长传递以下四点思想:

1.正确看待分数。对于这个问题,家长的认识存在两种比较极端的趋向:一种是过于看重分数,一种是对分数不屑一顾。进入初中之后,知识点越来越密集,学习容量越来越大,考试的类型与小学阶段相比也更多更复杂。其实,这正是学科知识逐渐向初三和高中知识体系靠拢的过程。所以,对于那些过分看重分数的学生家长,班主任需要劝导他们:千万不要看到孩子的分数比小学时低,就忧心忡忡,心急如焚,盲目地抱怨孩子学习不认真,或者是老师没教好。要让他们知道,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从教学规律上讲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因为从小学升到初中,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上出现了一个比较大的跨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重点中学的学习氛围中,老师考虑更多的不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分数背后的含金量。为了学生后续的发展,我们平常的教学训练决不仅仅锁定于中考,平常考试的难度和灵活度自然也会比中考略高一筹。班主任可以用事实告诉家长:每一年,我们参加中考的大多数学生,各科的成绩都要比平常考试高出10到20分。这也说明,我们平常在教学中对知识的拓展和挖掘是相当到位的。然而,这些优势在初一阶段并不一定显现得出来,但到了初三和高中,学生会更有后劲。同时,班主任还要让那些过于看重分数的家长知道,孩子成绩出现几次波动是正常的,毕竟从各个小学来到重点中学就读的学生数量众多,竞争激烈;加上学生个体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情况也不一样。所以,当学生成绩出现滑坡时,我们不妨与孩子一起找原因,进行深入、综合的分析,然后对其进行鼓励教育。因为对于一个自尊心较强、自觉性较好的孩子来说,一句鼓励的话要比十句批评的话管用得多。

当然,为了确保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班主任也要防止部分家长对于分数的认识走到另一个极端:对于孩子的成绩不屑一顾。这样的观念在一些“后进生”的家长中普遍存在。这些家长通常认为,我孩子只要身体健康就行,成绩好坏无所谓。甚至有些家长早就为孩子的将来打下了丰硕的物质基础。面对这样的家长,班主任应该提升家长对于孩子成长和成才的认识,让他们知道学校教育重视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志品质的培养。这种意志品质就是面对困难的韧性,是一种持之以恒、迎难而上的心理品质。如果孩子在学习中形成了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将来他在哪个领域发展,都能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广阔天地。

2.要更加注重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进入初中后,学科知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学生的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养成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督促和配合。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改变人的一生,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因此,在家长会上,班主任可以现身说法,以实际经验为例,向家长们强调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在中学阶段的重要性。比如,班上这次半期考试成绩最好的几位同学,小学毕业成绩并不算很高(和班上很多同学都差不多)。但班主任了解到,这几位同学的家长和原来的小学老师一直比较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虽然在小学阶段,由于种种原因,考试没有体现出它应有的评价功能,导致这些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并不突出。但一进入中学,这种习惯和能力的巨大的优势也就充分发挥出来了。因此,他们学习起来如鱼得水,明显超过了其他同学。同时,班主任要唤起家长的热情和信心,告诉家长,经过一个月的观察和了解,感觉到班上很多孩子思维潜质还不错,有一定发展空间,但部分孩子自觉学习的习惯和那些优秀同学相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成为制约他们学习进步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另外,通过试卷分析也可以发现,孩子进初中以来所学的新知识掌握得并不差,但由于从小没有养成一种严谨认真的习惯,过失性失分比较多,等等。接下来再安慰家长,虽然培养这种习惯和能力的最佳时期是在小学四年级前后,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通过初中阶段的补救,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样可以异军突起,最终进入优生行列!因此,班主任应号召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在孩子最关键的这三年,多倾注一些心血在他们身上;在孩子的习惯养成上多下一些工夫。班主任应让家长们清楚地认识到,只要学校和家长坚持不懈地去付出,孩子的成才将是我们最大的回报!

在充分调动家长配合学校教育积极性的同时,班主任也不要忘记告诫家长对孩子的成才要抱有理性的态度,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孩子的成绩不代表一切。只要他的身心能得到健康发展,综合素质能得到全面提高,那就是孩子之幸,家庭之幸,民族之幸。随着将来年龄的增长,求知欲的不断增强,他们的孩子完全可能后来者居上,成为出色的专业人才!总之,学校和家长都要树立做人第一、学习第二的教育观。对孩子因材施教,是小草,就让他成为翠绿点缀大地;是大树,就让他成为栋梁撑起天空。

3.科学看待孩子进入初中后的变化,用人文关怀帮助孩子度过青春叛逆期。孩子进入初中后,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比如,爱顶嘴、易冲动、很难与家长沟通、喜欢与人争论,十分情绪化,等等。这些变化让家长感到措手不及,毫无准备。但从孩子成长规律上看,这些变化都是正常的。可是,很多家长却不明白这一点,他们会把孩子这个时期出现的种种问题归咎到学校和老师身上,因此对学校教育产生不满情绪。所以,在家长会上,班主任有必要跟家长一起学习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使家长能正确看待进入初中后孩子的变化。班主任应该让家长知道:这些问题都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引起的,也是这个时期孩子思维的独立性、求异性得到较大发展所决定的,是青春期孩子一种心理特征的反映,是人生第二次叛逆的具体表现,是大自然赋予给人的一种成长规律。

然而,“对于孩子的青春期教育,很多家长要么抱着无师自通的态度――那些知识不讲也知道,要么采取鸵鸟政策――长大了自然就懂了,要么采取比较严厉的态度――发现苗头立即制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中心主任闵乐夫认为,凡是轻视孩子,不尊重孩子的所感所想,都会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因此,班主任应该呼吁家长去理解孩子,用一种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成长和变化。对这个时期的孩子,在教育时要讲方法,态度不要粗暴,语言不要挖苦,要讲究分寸,讲求艺术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给孩子一点自尊、自信以及自我的空间。同时,家长们还应该充分关注孩子的心理及情感变化,多与孩子谈心,帮助孩子疏导心理,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态。有了良好的心态,学习更加愉快,心理也得到良好的发展。在纠正孩子的主要缺点时,一定要考虑成熟,选择最佳时机和地点,把握好批评的尺度。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害怕“丢面子”,很容易有逆反心理。班主任要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因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坏孩子是骂出来的。”要学会欣赏孩子,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如果我们能做到用人文关怀去帮助孩子,他们一定能顺利渡过这段叛逆的青春期。

4.一定要注意教育的一致性。初中阶段的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心理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的辨别能力还比较弱,他们不能把社会上的是是非非弄清楚,也不能完全理解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这就需要家长经常给孩子一些指示和告诫,给他明确的方向。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定要注意“口风”一致,不要爸爸这么说,妈妈却那么说,这样孩子就辨不清方向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孩子的教育,家庭要与学校保持一致。否则,对于这些正逐步走向独立,开始拥有反叛意识的孩子,会产生非常消极的后果。

另外,家长还要注意在家中营造良好的求知环境。著名心理学家张梅玲说得好:“父母的行为习惯是孩子学习的一本教材”,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周末时,家长可多抽时间呆在家里陪孩子,通过自身读书,看报,营造出一种学习的氛围。这时,应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闲谈。同时,应尽量避免在家中接待无知粗鲁的人,使孩子能够静下心来,潜心学习。

四、结束语

小学到初中阶段,孩子们在心理上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过度时期。学校和家长应该意识到这一点,相应地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在这个时候,应该及时架起一座帮助孩子与家长相互理解和沟通的桥梁,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帮助孩子们战胜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让孩子顺利度过危险期,以良好的思想精神状态和扎实的知识储备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刚升入初中阶段的孩子,处在人生中最关键的十字路口。半期后一次成功的家长会将是一座桥梁。通过它,能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良性互动;能使班主任和家长一起,做好孩子从小学升到初中在学习和心理上的衔接,把他们引向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新成长学习研究机构主编.初中生如何全面完善学习习惯[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8.3.

对初中孩子的教育篇5

子的中提琴初级启蒙教育理念也必须及时更新,创建科学规范、严谨而快乐的教学思路。借此,不断激发孩子对音乐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孩子的艺术修养和整体素质。

一、学生

家长为孩子选择中提琴教育,是想开发孩子的智力、挖掘孩子的潜能、陶冶孩子的情操,让孩子有一技之长。孩子通过中提琴初级学习,培养了自己的记忆力、协调能力、集中能力,为以后的音乐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智力

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那些在学习中提琴之前文化课不太理想的学生,通过对中提琴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系统学习,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践证明,中提琴乐器的学习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它对孩子器官协调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比如说手指和手臂的配合,眼睛看谱、耳朵听音、脚打拍子,都必须具有很强的协调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孩子有较强的记忆能力和识谱能力。由此可见,中提琴的演奏是一项脑力与体力配合的运动,能够培养孩子的音乐情操,促进孩子脑神经的发育和成长。

(2)音乐素质

音乐素质会随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变化而变化,而影响孩子中提琴乐器演奏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听觉能力——由于孩子成长的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孩子的听觉能力有所差别,而听觉能力直接影响孩子对音准的把握,自然音程掌握不精准会影响到孩子的中提琴的演奏能力。

再次,记忆能力——音乐的记忆能力会影响孩子记谱的时间和对一段旋律节奏的模仿时间,从而影响到孩子中提琴的演奏能力。

然后,模仿能力和想象能力——孩子对音乐的旋律、节奏、音准、打拍的模仿能力和想象能力会制约孩子中提琴的演奏能力。

最后,反应能力——是对周围事物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作出迅速反应的能力。不同的孩子性格差异很大,内向的孩子通常反应较快,但是不愿意轻易表达;外向的孩子反应快,表达能力也比较强。而对音乐的反映能力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对中提琴乐器的技巧掌握情况。

(3)兴趣及环境

孩子对中提琴初级的启蒙离不开浓厚的兴趣和投入热情,因为兴趣能够产生主动性和自觉性,它可以在学习中创造奇迹,是中提琴学习的维生素、催化剂。兴趣的产生主要是由接受了外界的刺激、影响和引导,因此,兴趣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因素。

二、教师

在音乐教学环节,音乐教师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他们是发展国民音乐教育、提高国民音乐素质的重要推动力量。音乐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理念、道德修养、专业技能、教育知识、教学能力、创新素质,才能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帮助孩子在音乐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作为中提琴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热爱自己的专业和学生

中提琴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德才素质。中提琴的德才素质是孩子全面发展的决定性条件,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专业,加强对本专业的研究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引导和启迪学生对中提琴专业知识的追求。中提琴教师要用真诚为饱满的情感去陶冶孩子的情操,帮助孩子体会和领悟音乐的美妙,起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2)熟悉孩子的心理学和教育学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生理和心理特征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医学研究表明,孩子在6-7岁的时候,最适合学习中提琴。因此,音乐教师要根据孩子注意力集中情况合理安排中提琴教学的时间,在有效的时间里提高孩子的中提琴水平。由此可见,孩子的中提琴教学,要求音乐教师除了掌握娴熟的中提琴演奏技巧外,还要根据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

(3)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中提琴初级启蒙教育初期,孩子天性中的好奇会激发孩子的兴趣,体现一定的学习热情。但是教学活动的深入和推进、中提琴理论知识的加深、演奏要求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孩子学习兴趣。此时,教师应该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和鼓励孩子提升孩子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从而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和形式

孩子中提琴初级启蒙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以中提琴教学为切入点,让孩子在美的熏陶和感染下练好 基本功,更好地学习、理解和表现音乐,与此同时,培养自己专注、认真、有毅力、克服困难的能力,从而促进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变成社会优秀的人才。 (1)重视孩子演奏姿势的培养 正确的演奏姿势是中提琴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要通过亲身示范,不断纠正孩子的演奏姿势,采用一些简单的比喻进行一定的启发。如:演奏前

保持手臂、手腕的放松,不能僵硬通过朗朗上口的口诀加深孩子的理解。

(2)激发孩子的兴趣

人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中提琴初级启蒙阶段,为了激发孩子对音节、练习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孩子的演奏水平,教师要选择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旋律优美的乐曲和合奏曲,通过这些耳熟能详、悦耳动听的乐曲形式,加深孩子对中提琴的理解,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3)教学内容和形式

教师要根据孩子心理和生理的变化规律,在孩子中提琴学习的不同阶段,选用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及时跟踪孩子在家的练琴情况,作出有针对性的纠正和指导,提高孩子分辨好坏、对错能力,解决孩子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对初中孩子的教育篇6

1.人文关怀是形成完整人格的必需元素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三观初步形成的阶段,他们是祖国的栋梁,肩负着祖国未来的希望,所以要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具有完整和独立人格的人,家长、社会乃至老师承担着巨大责任。

目前的初中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像住在温室里一样,见不得任何风雨,受不了任何挫折,父母也过度地溺爱孩子,然而孩子正处于叛逆时期,他们意志薄弱,自我、任性又自大,总喜欢和家长唱反调,容易做出一些过激、疯狂、不计后果的行为。为了不让这种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家长、学校和老师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的培养形成和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人文关怀,不仅仅是对学校教育事业的贡献,更是对孩子的家庭和整个社会的贡献。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够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念,从而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对于家庭来说,孩子的健康成长是父母最开心、最幸福的事,会让家庭更加美满。对于社会来说,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塑造一个个栋梁之才的良好开端。

2.培养一个健康乐观的初中生需要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文素质

教师,对于一个学生未来的性格养成、人生观念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人类的文化传承就是在这样一代一代的教育中延续下去的。所以,教师的素质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作为一个人民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文素质是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基本要求。如果一名教师缺失了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文素质,那么在教育的工作中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影响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更是会影响一个学生的人生观和性格养成。

二、初中教学人文关怀缺失的分析

初中教学中,出现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在如今的社会屡屡发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十分复杂的。(1)出现这种现象,与老师的个人素质和性格分不开。对于广大的人民教师群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育方法,对于有部分教师,只注重于学生成绩的高低,而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部分人民教师在教学中缺失人文关怀的重要原因。这种原因造成的教学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是最广泛存在的。(2)学校的原因,与教师的原因类似,部分学校过于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中存在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这种原因所造成的教学中缺失人文关怀的现象也是十分普遍的,而且,由于这个原因造成的后果也比教师个人原因造成的后果要严重。(3)社会上存在的过度依赖成绩来评判一个孩子的好坏的标准的不正风气,也是造成初中教学中存在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的重要原因。社会中这股风气,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评判标准,从而影响到家长,家长又只以学习成绩作为评判老师的标准,而忽略老师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上所做出的努力。然后一环一环地又影响到学校,再反馈到社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初中教学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三、初中管理中对加强人文关怀的对策

加强初中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对策主要从三个方面。(1)对于学校的管理中加强人文关怀的政策,学校的政策影响着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绝大部分教师都会按照学校的政策来进行自己的教学。所以学校的教学政策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单一地偏向学生的成绩,只注重学校的升学率,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更注重学校层面的人文关怀。(2)要从教师的个人观念和素质中,加强人文关怀的观念,教师在教学一线,是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所以要让教师改变自己的观念,摒弃成绩是最主要的目标的不正确的观念,让教师认识到人文关怀对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达到加强初中教学中的人文关怀。(3)学校应组织家长会,仔细而耐心地纠正家长的错误观念,改变固有成绩评判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引导正确的社会风气,从而使家长能更好地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使学校能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初中教学管理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原因复杂,不仅需要教育界的努力,更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

参考文献:

对初中孩子的教育篇7

一、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家庭及家庭教育方面存在以下的情况

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家长的职业多为工人、农民,属于社会中下层;有部分家长因为婚姻受挫,导致家庭关系冷漠或紧张,不能很好地对孩子尽到管教义务;有部分家长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只好把孩子当做留守儿童,孩子的日常教养责任转移给自己的父母或一些亲戚长辈;甚至有的家长完全推脱责任,让孩子自己独立生活,任其放任自流。

更有大部分家长对学校有过度的期望值。对学校期望过高,就有可能弱化自己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所扮演的角色,自动削减了本应承担的责任。

二、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家庭教育责任转移的原因分析

1.家庭经济利益与教育职责权重难分

(1)家庭经济压力过重、家长时间和精力不足

城乡结合部大多家长是工人和农民,如何增加经济收入是家庭的主要功能。家长忙于生计,每天回家后与孩子的交流只限于晚上回家的“抽空”时间,有的甚至在孩子睡梦中才能回到家。家长与孩子接触的时间少之又少,不能保证家庭教育的实施,造成孩子的日常教养责任过重地转移给了学校或亲戚长辈。

(2)家长观念的误区

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家长对家庭教育认识普遍还比较欠缺,大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的理解上出现偏差,把家庭教育单纯地理解为只是对孩子学习成绩和将来工作的关心,甚至有些家长直接把家庭教育看作是“养育”,其它一切事情都是学校的事情,与己无关,甚至有部分家长认为家庭就是提供吃和穿,花钱让孩子到学校接受教育,因而出现了父母的家庭教育责任转嫁给学校、教师、保姆或祖辈的现象,造成孩子与父母之间亲子交流的空白,进而使家庭教育责任落空。

2.家长文化素养和教育素质低下、家长教育能力与子女教育需要之间相差甚远

城乡结合部的家长文化层次普遍较低,大部分家长误以为自己的文化水平有限,不能够辅导子女的学习,因而放弃了对孩子其它方面的管理,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指导和心理支持作用。因此,在这样的家庭中,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越来越觉得无力承担教育孩子的任务,使得家长不得不放弃或把家庭教育责任转嫁他人。

3.社会环境与传统价值观的多重影响

(1)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城乡结合部普遍存在社区自然环境差、治安隐患多、部分村民无所事事甚至生活颓废等社会问题,城乡结合部家庭子女的行为受到了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

(2)传统教育价值观约束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家长把孩子交给老师就意味着把孩子发展和进步的责任完全交给了老师,从学习到生活,从身体到心理,一切的一切都是教师的职责,教师是无所不能的人。把子女全权交给学校和教师是最放心的,自己只要提供物质经济支持就足够。家长的这种教育观念与我们传统的社会取向有关系,学校的专权与封闭、教师的权威与崇高,在人们的内心当中根深蒂固。

综上所述,虽然出现家庭教育责任转嫁现象的原因复杂,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的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但真正解决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而绝不是城乡结合部家庭自身的问题。今后我们将对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家庭教育责任转移的状况、原因及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借鉴国内外的一些政策与实践经验,结合现状提出构建城乡结合部教育责任共同体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韦乡逢 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家庭教育责任转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2]裴水凤 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家庭教育误区及对策探析[J].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5),102-104。

对初中孩子的教育篇8

点点是一个脾气很倔的孩子,但又是一个“吃软不吃硬”的乖孩子,你越对她凶,她就越哭闹得厉害,你要是蹲下来好好和她说,反而会乖乖听话,懂事的让我们吃惊,跟小大人一样。所以我经常和她互换角色,让她来当我的姐姐甚至妈妈,她会一一告诉我这个要这么做,那个不可以这样做,之后她也就慢慢改掉了平时不好的习惯,而我达到了预先的目的,感觉何乐而不为呢?

孩子的性格也不是先天的,后天的培养很重要,点点虽然有脾气,但很爽直,我不喜欢孩子像个牛皮糖那样粘。她就是哭也不会很长时间,在她没完没了的时候,我们就采用转移的方式,比如她吵着要去哪儿哪儿玩耍,或者买什么什么玩具的时候,我会突然说“哎呀,昨天爸爸买的那个玩具怎么不见了?”她就马上不闹而是去把那个玩具找不出,还说“你看呀,不是在这吗?”早上孩子往往会赖床,特别是冬天,闭着眼睛缩在被窝里不肯起来,我就拿了一样东西,在她耳边说“看看这是什么呀?”“你知道吗,今天亲公给你买了什么好吃的吗?”她马上就清醒过来,呵呵,还屡试不爽呢。但有时候也会很无理取闹,这个时候什么大道理都不管用,那就不理她,把她晾一边,全家人步调一致,她会哭到东哭到西,然后有个“好人”就站出来,跟她讲道理,这个时候她马上止住哭闹,还一个劲的说“妹妹乖,妹妹不哭了”我们全家就马上会意的笑起来。孩子还小,我们的教育都是正面的,从来不恐吓她,说什么大灰狼来啦,妖魔鬼怪来吃宝宝啦,也从来不把孩子关到黑房子里。不能给孩子稚嫩的心灵留下阴影。

老师经常表扬她的小手很巧,我们大人当然很受用,可这也是她每每把家里搞的一团糟后才出的结果,让她收拾干净,必是不愿意的,只有说我们一起来比赛看看谁收拾的最干净哦!她才会跟上了发条的机器人一样兴奋的干起来。孩子从小就好学好动,最会模仿大人的样子,看到我们搞卫生,她就抢着抹桌子扫地,看到她拿了餐巾纸沾了水到处擦,尽管有的时候反而弄脏了,可是看到她认真快乐的样子,我们就都开心了!我们全家还常常跟她一起互动,比如她带上围兜,拿了锅碗瓢盆做饭,还煞有介事的来问这个“你想吃什么菜”,那个“你想吃什么菜”,我们都认真的说“我要吃蛋炒饭”,“我要吃清蒸鱼”,于是她就说好的,马上做。一会就端上来给大家吃,我们就装作吃的津津有味的样子,还不住的夸奖说“真好吃,真香”,她马上咯咯地笑个不停。

孩子是一张白纸,什么好什么不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他们来说没有一点概念。刚到学校什么都不懂,老师发红花,她扔掉,因为她不喜欢,有的小朋友做了不对的事,老师为了教育大家,让他们站到上面给大家讲什么是不对的,可她会跟他们一起站到上面,这个时候就配合老师对孩子进行耐心的教育,结合在家的表现,她也喜欢玩水,比如把好多器皿在水龙头上冲洗,一来把身上的衣服都弄湿了,二来还浪费了水,我们就跟她说衣服湿了要咳嗽,浪费水是错的,结合南方干旱的事,给她讲南方的小朋友因为没有水而不能洗澡啦等等,让她懂得要节约用水。现在她还经常给我们大家发小贴纸呢,边发边说谁表现好就发小贴纸给她,我们全家都是她教育的对象呢。

孩子从小就有虚荣心,喜欢争第一。开始的时候她看到自己不能得第一了就赖皮,一定要我们等她让她,有时候干脆哭闹,这时我就教育她:第一是要自己努力争取的,而不是要大家让给你,在学校里也是一样的,其他小朋友得第一,那是人家的本领大,你要得第一就要跟人家竞争,得到第一是很光荣的,别人得第一你也该为朋友高兴。慢慢的她懂了,再也不会因为没有得到第一而哭闹了。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2一.家庭教育首先要从自我教育开始:

父母喜欢看书,忘情工作,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同时给他们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待孩子的学习,不能光说不做。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好。现在孩子接触信息的途径很多,信息量也很大,有时他们提的问题,难免把大人难住。大人不学习是不行的。所以我们经常会买书、看书。当你看书的时候,孩子自然而然也会在旁边看书。有时带孩子去运动,也会提到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这样既锻炼身体又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一举两得。我们要求孩子干事情要认真。孩子做完作业,我们会给她检查一遍。发现她字写得潦草,会要求她擦了重写。有时候,她很不愿意,但不能心软,得让她记住,如果第一次做不好,要负出更多的努力。所以干事情一定要认真,应该尽自己的努力。

二.不能过分宠爱,事事包揽,但也不能放手不管:

现在家长都知道对孩子不能过分宠爱,不能为满足孩子的要求,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在行为上难以约束自己,最终导致自控能力差,没有上进心,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随着孩子的长大,生活上的一些小事,我们也都会让她去做。有时也帮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们想让她明白不但要读好书,而且要学会生活和关爱每一个人。

三.期望值不过高,但仍要严格要求: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我们同样有这种心理,但我们不会_她学她不喜欢的事情。尽量让孩子_喜欢的事。做到爱好广泛,做事认真,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忠告各位家长一句:孩子做作业时我们不要在她旁边看电视,玩电脑。我们可以看一些专业书籍,或看一些小说杂志。我们家凡是让孩子读的小说杂志全是我们家长读过的,这样会方便与孩子交流沟通。

五、把孩子当作一个朋友,多理解,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不指责: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可怕的,哪怕父母与孩子之间也不例外。我认为:如果能找到适当的时间跟孩子好好沟通,互相了解,换位思考,多给孩子一些关爱,那么这种努力一定有收益。作为孩子,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最棒的,然而不可能每次都是第一。我不求孩子办大事,但求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可以不在乎结果,但必须重视过程。孩子考砸的时候,帮她分析原因,找差距,在以后的考试作业中不犯类似错误,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3初中生家庭教育心得体会中学生家庭教育四大方法。初中阶段是孩子从童年走向青春的第一步,这个阶段对孩子今后的人生非常关键。抓好这个阶段的教育,就等于孩子有了人生的一个美好开端!

1.要重视孩子初中阶段的家教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进了初中,年龄大了,知道学习了,不用操心了。多年来,我遇到许多家长,当孩子在学习、行为方面出了问题时,讲“我交着学费,教育孩子就是你学校的事情,孩子出了问题就应该由学校来负责”。这不是简单的责任推卸,而是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有了问题。父母是子女的首任老师也是子女的终身老师。初中阶段是孩子学习打基础,是非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家长的责任更重了,对孩子的引导教育不但不能放松而且还应该加强。

2.了解初中各阶段的特点

学生进入初中,面对新的环境他们普遍怀有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渴望给新老师和新同学留下一个良好印象。对初一新生家长要给他们以热情的鼓励和期望。对原来就比较好的同学要鼓励他们放下包袱,在同一起跑线上跟同学们展开友好的竞争;对原来成绩欠佳,表现不够理想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从头做起,千万不要当老师或同学的面揭原来的“老底”,以免挫伤他们的上进心。当然,家长有必要将子女的情况(包括缺点和错误)如实地跟老师交底,但要讲究方法,避免在公共场合给孩子造成难看。

孩子进入初一后慢慢会遇到一些困难。一是学习知识量上的困难,初中增加了许多学科如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习负担明显加重,许多学生觉得难以应付。二是学习方法上的困难,进入初中后,学科增多,知识量增大,老师盯的又没有小学那么紧,所以许多同学课堂学习的知识慢慢出现不够系统,作业完成的不够好,甚至出现不愿意做作业的现象,时间长了成绩就受到影响。三是知识特点上的困难,初中的知识较小学要抽象一些,光靠死记硬背不足以解决问题,孩子学起来感到有困难。四是受中考影响,初中的学习时间抓的比较紧,考试的频率较大,有时学生感到心理有压力。家长应及时了解孩子进入初中后易出现的这些新情况,经常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进入中学的适应情况,及早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孩子在中学起好步。

初二学段最关键的时段。经过一年的学习,有些同学适应了,有些同学感觉知识内容越来越多,学习有点吃劲,对这些同学来说,咬咬牙多用些精力学习就跟上了。反之,思想一松劲成绩上就变为差生,既原先成绩相差无几的同学,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少数同学由于学业跟不上而丧失进步的信心,甚至自暴自弃。如果此时没有及时的帮助,或被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引诱,行为就可能越变越坏,甚至走向犯罪。初二学生年龄多在14岁左右,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于是思想和行为上总想独立,但又缺乏对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分辨能力,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因此,这一阶段喝酒、吸烟、早恋、出走、轻微犯罪等不良行为经常发生。而一般家长则认为这一阶段孩子已开始懂事了,可以放手不管了。但事实是“多事之秋”,更需要家长对孩子细心观察,耐心交流,同时与学校积极沟通、携手配合共同做好孩子的疏导工作。

当孩子进入初三阶段,临近中考,老师和家长也抓得更紧。这个阶段,多数学生都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少数基础差的同学,则表现出信心不足,甚至自暴自弃。由于进入青春期,性机能日趋成熟,对异性由好奇而渴望接触,甚至恋慕。因此,这一年段的家长,要多进行人生观、成绩观、就业观的教育和引导,调节孩子的心理压力,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关键期。

3.要创设良好的家教环境

家长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作为家长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一个满口粗语,开口骂人的家长,孩子讲话肯定也不文明,只有家长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多给孩子一些正面的影响,起到榜样的作用。如果家长文化水平较低也不要紧,要紧的是一定在语言、行为方面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形象。

孩子进入初中以后,已经具有成人感,家长对他们要平等相待,家里的一些事情可以同他们商量。家长如有不当之处,应作自我批评。如果家长在这些问题上处理不当,就将影响自己的威信,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例如:有一个初一的学生在作文中写到“每当她听到父母因一些小事而吵闹不休时,自己就像亲临一场战争,恨不得马上离家远走,再不愿进这个家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庭环境的不满,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学习和心理肯定会受到负面的影响。

家庭的作息时间要有规律,要做好孩子的生活保障。作为一个称职的家长应该在作息时间上照顾孩子,根据孩子上学的时间,适当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如孩子在家学习时间尽量不要约朋友来家玩,看电视要控制音量,早上要早起且给孩子准备早餐等等,这些看似小事,却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4.要主动与老师联系并支持学校的工作

教育好一个孩子,光靠家长或光靠教师都是不够的,只有二者紧密配合,才能形成的合力,促进孩子的成长。有些家长特别是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不太好的学生家长,很不愿意见老师,这是不对的。一方面由于自己不够了解孩子在校学习和表现,对子女教育就缺乏目的性;另一方面对孩子在心理上将是一次打击,认为家长都看我不行了我肯定是不行了。所以,家长要积极主动地与学校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配合学校的教育,同时也使家教更加有的放矢。

孩子上学回家后往往和家长谈起某某老师怎么样,同学们怎样议论某某老师,说起某某老师的一些缺点。这时家长不要盲目顺从,而应该讲一些自己所知道的这位老师的优点,帮助老师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威信,因为“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孩子信服老师才愿意听他的课,进而学好他所教的学科。当然对某某老师确实存在的缺点,也要经过正当的渠道帮助其改正,如通过信件交流、请学校的老师或领导转达沟通等等。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4孩子一出生就意味着教育的开始。教育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家长不能仅仅关心孩子的智力开发,学习成绩的好坏。我认为,家长应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社会道德;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即家庭教育。随着孩子的成长,知识教学、智力开发这些一定要由专业教师来完成,即学校教育。即便家长懂得这些知识,也可能不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和专业老师的方法相矛盾,所以作为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就是对老师工作的支持。下面,我就对女儿的教育谈谈我的一些心得。

一、“严”字当头,绝对不能走向“宠爱”、“溺爱”

现在的独生子女多了,家庭条件好了,隔代管教,甚至他人管教孩子的现象多了。以上现象均容易导致对孩子的“错爱”、“宠爱”、“娇生惯养”、“自私”、“以我为中心”。本该自己做的事情而要求爷爷奶奶代办。例如,在我所教的高二、高叁学生中均出现过父母给孩子盛饭事件。我们绝对不要认为那是小事,我之所以称之为“事件”,是认为这种孩子没有同情心,没有自理能力,没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容易犯错。家长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帮助他克服缺点,同时也严格要求孩子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我要求孩子不要以大欺小,对人要很有礼貌。对待孩子我严格而不专制。专制是强迫孩从育从,严格管教一定要注重讲道理,以理服人,在对女儿的教育上,正确的观点我尊重她,不伤害她,在不伤她自尊心的前提下给她讲某些她能理解的道理。

二、时刻注意恰如其分的夸奖

孩子和大人一样也可能面临很多苦恼,例如:有时作业做不出、没有朋友、怕写作文等。我们首先不能忽视这些问题的存在,然后要想尽办法帮助解决。此时父母亲的及时鼓励、开导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我会认真仔细地让她向我倾诉烦恼的塬因,然后总有一句话:“你一定行的,自己的事情自己能解决,妈妈相信你。”孩子需要鼓励、夸奖。“夸”不仅表明了父母的信心,同时也坚定了孩子的信心。我认识很多这样的父母,他们自己妄自尊大,而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尊重,对孩子不公平。孩子都会以自己所特有的手段来回应,他们或者哭闹,或者任性,或者干一些“坏”事来加以回报。“夸”要注意技巧,也要注重方式、方法。孩子考试成绩一般或差时,不要给孩子世界末日之感,多帮孩子找一些塬因,关键是找出孩子闪光之处给予夸奖,千万不能让孩子失去信心。

三、努力培养良好的习惯

习惯可分为学习习惯和各种行为习惯。现在的孩子智商都较高,大多数孩子因习惯不良引起学习较差。如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一边做作业一边讲话,或者要大人陪伴做作业。特别可怕的是有的孩子从小做事磨磨蹭蹭,即使他们现在学习非常好,到以后的学习都非常麻烦。所以,我提倡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作业做完,当然还要做好,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培养孩子做事专心致志,敏捷灵巧,提高学习效率。否则孩子很容易出现因学习时间较长,失去学习兴趣,被动学习而厌学的心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我们的言谈举止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不是我们手中的一件物品,她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复杂的人,如果你从小就不能了解透她,不能与之交流,只是依靠父母所谓的“权力”来压服他,那当他上初中、高中时,学习成绩会一落千丈,因为在学习中找不到乐趣,他就会学会说谎,把精力放在交朋结友,沉迷于游戏。经常听到有的家长说“我儿子不怕我们,就怕老师。”其实这种家长的观念有两个错误:一是自己不愿意承担管教孩子的责任,想把责任推给老师,寄希望于老师把自己的孩子管好,自己等着摘果实;二是说明自己根本不会管孩子也不知道怎样管孩子。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和根本,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就很难搭起良好的学校教育。当然,学校教育反过来也影响着家庭教育,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很长,同学的交往和老师的鼓励将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5说道家庭教育,这不仅让我回味了自从孩子从出生之后家庭的进步和改变。还记的在最初的时候,我们作为父母,一心只想着将自己认为最好的一切都教给孩子。让他努力的上学,努力的读书,将来再供他读最好的大……一切,在开始的时候都是这么的简单。

但是,渐渐的,我们都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孩子越发的反抗,我们也越发的无力管教,每次受到孩子的对抗,我们作为父母,也很伤心,在之后也有多次的反思过自己。但是在后来,我们才明白,我们从一开始就错了。

回顾到最初的起点,我们总是将“最好”的拿给自己的孩子,但是这个“最好”却往往来自于我们自己的判断。确实,比起未成年的孩子,我们在社会以及生活中都有着丰富的经验,而且都非常了解作为一个优秀的大人所需要的“营养”。但是,我们却往往忘记了,这份来自我们判断的“最好”,是否适合孩子现在的阶段呢?

再过去,我们总是将典型的高材生行为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孩子是否乐意不说,这样高强度的学习方式,是否又真的能让孩子接受呢?如果一心只想着自己的目标,将孩子培养成自己眼中的“最好”,那么也不过是将孩子当做完成自己心愿的机会罢了。

在现在的我看来,学习主要应该是学校中的事情,而家庭,应该是休息的温暖场所。孩子在学校中费尽学习了回来,如果回到家中却还是要面对父母的催促,那简直如同24小时都在为学习而努力。不说孩子,我们自己都会受不了。所以,在家庭教育中,我主张,在家中,父母负责的,更多的是引导,是包容。要在家中给孩子一个温暖的空间,努力的营造家庭关系,多对孩子的生活关心。但是,也必须要有底线,作业、学习任务,该做好必须陪伴孩子完成。最终的目标,是为了让家成为一个休息,但却不是毫无纪律的场所。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在家中空想,更要去主动的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情况,并且,要了解孩子自己心中的所想!这样才能去了解,他自己的想法,才能做出正确的引导。

一个教室中有几十个孩子,老师不可能每个都细心引导好。但自己的孩子只有一个,那就必须努力的去引导!

最新家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相关文章: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5篇

家庭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2020精选5篇

最新家庭教育心得总结五篇

最新家庭教育心得体会

家庭教育心得感悟范文五篇

家庭教育心得感想五篇范文

精选家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对初中孩子的教育篇9

一、初三阶段家庭教育的主要误区

(一)重智轻德的误区

1.重视智育,忽视其它。初三家庭教育中一个十分突出的倾向便是过分重视智育,把学习分数作为衡量孩子的标准,认为学习好是最重要的,关系到升学和今后的前途。为此,做父母的给孩子请家教,让孩子上无休止的补习班,到学校与教师交流的也只是孩子的学习;而对表现出来的自私、任性等问题,许多家长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只要学习好就可以“一俊遮百丑”,轻视德育。初三学生除了学习什么都不用做,家长忽视对其进行必要的劳动知识的传授与劳动技能的培养,使之丧失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体验,家长忽视劳动教育。

2.重视主课,忽视其它学科。初三家长为让孩子升入一个好高中,对孩子的数理化、外语等特别重视。家长认为孩子的唯一任务是搞好升学考试,不重要的学科,尽管孩子愿意,家长也不同意,如地理、历史、电脑兴趣班等,当上这些“杂课”时学生就请假回家补文化课,这在中考前一两个月更为明显。孩子兴趣得不到发展,动手动脑能力差,影响全面发展。

(二)重身轻心的误区

绝大多数初三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异常关注,经常补锌补钙防生病,但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孩子面对各种各样的考试,过高的父母期望,心理压力很大,家长却不予重视,还时常讽刺、打击学生,久而久之使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厌学、逃学、考试焦虑、早恋、网瘾等大多是由于抑郁、焦虑、过重的学业负担、家长对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等因素造成的。

(三)过度教育的误区

1.生活上过度关心和照顾。父母总怕初三孩子学习累,吃不好、穿不好,经常单独为他们改善生活,卖补品,上学车接车送。甚至有家长以不惜牺牲自己的事业为代价,在学校附近租房,对孩子百般伺候,照顾得无微不至。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不懂得也不会考虑别人,缺乏责任感,社会适应能力也差。许多孩子自私、依赖的坏习性便是在父母这些“最好”的动机下养成的。

2.学习上过岢要求和期望。在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加大的今天,父母深感学习、学历的重要性,所以一味地要求孩子考重点上名校。学习只重结果,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成了初三学生的惟一目标。晚上做作业至十二点是家常便饭,初三一年中也没有几天休息,为了节省时间吃饭还得加快速度。有的家长规定:“考试学科必须90分以上,80分为不及格!”一位东北育才学生的家长曾对我说:“孩子现在考的是初三年组第一,但还不是十分满意,因为第二名就差他5分,回去把孩子数落了一顿”。学习上过分要求,与其说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不如说是家长的无知与自私,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3.评价上过于消极和过度打击。初三学生很好面子,当成绩不理想时,失败感会和自责、自卑一齐压向心头,这时家长的肯定、信任几乎就成为他们失败后信念的支撑,动力的源泉。然而现在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表现在言行上,轻则“你就考这点分,你还能干啥吧?”重则“你这也不行,那也比别人差,干脆不如死了得了,就当我们没养你”。为此,众多学生感叹,在父母眼中,他们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被发现。

(四)其它教育误区

1.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纵向比较方面,家长往往用自己的经历教育子女,不厌其烦地陈述自己中考时如何好学上进,自己如何懂事,进而责备孩子“不思进取”等等。横向比较方面,家长往往拿同事的、邻居的孩子对其说教:“你看人家,这次又比你考得高,什么都比不过人家,哎!”

2.家庭教师代替家庭教育。据某市家庭教师事务所统计,在一些学校初三毕业班学生有70%左右接受各种类型的家教辅导,有的家长甚至还请陪读。初三家长忙于工作或学习,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便不惜重金聘请家庭教师,既辅导孩子学习,又负责接送照管孩子,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都推给家庭教师,孩子缺少了血缘亲情的关爱。

二、主要误区的应对策略

以上是当前初三阶段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几个普遍性问题。在认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又如何逐步扭转所存在的误区呢?我认为至少可以采取以下四点策略。

(一)淡化考试分数,注重素质全面发展

首先,家庭教育不是应试教育,考试只是检验孩子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事实上,影响孩子终生发展的因素中,起制约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学问,中考的分数并不意味着孩子的一切;其次,不和其他孩子进行盲目攀比,淡化过高的期望,家长要认识到人才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认真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培养其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强化心灵沟通,倡导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

初三阶段,很多家长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来看待,凡事都不与孩子商量,用父母的权威扼杀子女的思想,上不上补习班、上什么补习班、考什么高中都是父母说的算!这样,不仅让子女失去进取之心,萌生逆反心理,还往往产生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信任危机。因此,作为家长要学会倾听、懂得倾听,与叛逆的孩子进行书信交往,重视亲情之间的情感沟通,避免家庭教师代替家庭教育的误区。简单命令以至挖苦打击只能消极影响孩子,平等沟通、循循善诱才是家长教育孩子的重要方法。

(三)遵循初三特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1)适当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初三阶段,家长应多一点忧患意识,坚定让孩子吃苦的决心。生活上过度照顾,越俎代庖地给孩子创造一个优越环境,是无法让他们独立自主,成为一个真正成功者的;(2)见微知著,优化心理品质,家庭中孩子最容易无意识地展露自己真实的思想,家长应该对其只言片语加以重视,见微知著,矫正孩子的心理偏差,帮助孩子正确对待荣辱和升学,使孩子形成“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心理品质;(3)进行赏识教育,防止心理伤害,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和理解,对孩子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表示肯定,避免消极评价和过度打击,培养其自信。

(四)开展咨询服务,加强优质家庭教育经验交流

(1)大力普及家长学校,提升家长素质,初三阶段比较理想的作法是:在中学附设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等,系统地向家长介绍初三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家庭树立与主流文化相协调的教育观;(2)引它山之石,加强优质家庭教育经验交流,家长在教育自己孩子的同时,要吸收其他家长的成功经验,共同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质量;(3)建立和完善家教咨询服务体系,在现有基础上,以研究、咨询机构为主体,逐步实现融诊断、治疗、咨询、指导、救助功能为一体的家教服务体系,为提高家教科学化水平提供全方位服务。

参考文献:

[1]赵忠心.家庭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魏书生.与父母对话家庭教育.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

对初中孩子的教育篇10

有研究表明:影响孩子学业成绩的第一因素不是知识的准备问题,而是孩子是不是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否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否引发了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是否帮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培养了孩子知识的迁移能力,是否帮助孩子树立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否教孩子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孩子学会探索、学会合作等等,过度教育的内容大多超出了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如再采取强制的方式来进行,必然会激发孩子的厌烦情绪和抵抗情绪,最终使孩子的学习兴趣受到损害。

处在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其大脑以及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发育还不完善,决定了他们还不能像小学生那样坐下来正规的学习。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家长和老师,非要像对待小学生一样要求他们,这种违背规律的做法对孩子的危害可想而知。学前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生活应以游戏为主,他们的知识学习应以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为主。如果把孩子一天到晚关在屋予里学汉字、算算术,孩子们会很扫兴。当他们进入了小学,拿到的课本却与父母教的一样,新鲜感烟消云散,会不堪再学。于是,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的心理,结果使孩子还未正式开始学习的过程,就已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才是最糟糕的事情。

二、扼杀孩子的潜能

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是典型的“拔苗助长型教育”。儿童的发展必须在适宜的生理成熟度的基础上进行适时、适度训练,不能随意逾越其认知发展阶段。在小学生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之前,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的直接后果是强制性延长小学生学习的专注力,增加儿童神经系统的负担,长此以往,必然会伤害儿童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严重危害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强调向小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小学生在游戏中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忽视了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身体各部的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然观察能力等多智能的全面开发。而正规的小学生教育,教师每设计一个游戏活动往往使小学生得到多种能力的训练,孩子在这种以游戏为主的教育活动中变得越来越健康、活泼、聪明,比那些会写多少字、会算多少数的孩子在正式上学以后更有潜力。

三、影响全面平衡发展

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还可能会诱发小学生的厌学倾向。游戏是孩子们学习的基本方式。孩子们在玩耍这种隐性教育中认识世界,保持着好奇心与想象力,不断发展着自己的运动能力、交往能力、意志力、创造力、想象力。对知识的强化灌输和强制学习的做法淡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害怕乃至恐惧,导致一些孩子还没有上小学就出现畏学、厌学情绪。

孩子某一方面的发展,可能是以牺牲其他多方面的发展为代价的。孩子的眼前发展,可能是以损害长远发展为代价的。过度教育能使孩子学到一定的知识或掌握一定的技能,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却在逐步丧失,主动学习的能力也难以得到培养和锻炼。

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超越了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按照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幼儿学习、完成作业的做法违背了幼儿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让小学生写、算,进行强制性的学习,他们“玩”的时间被剥夺了,没有一点自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无法发挥。孩子变得像“小大人”,呆头呆脑。小学生过早的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在成人的责备甚至打骂声中强制学习,活泼好动的个性受到压抑、摧残,心灵受到创伤,则难以形成开朗、积极、乐观、自强、自信、自尊等健全的人格,严重的危害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目前许多幼儿园孩子多,活动场地小,玩具少;集体活动多,个别自由活动少,孩子的个性发展已经受到一定的限制。回到家里,如再进行较长时间的强制性学习,孩子玩的时间被剥夺了,他们开朗的个性会受到摧残,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不能发挥。久而久之,就会变成拨一拨,动一动的“算盘珠”。

要解决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问题,首先必须正本清源,从理论和政策上科学区别幼儿园与小学的性质、任务、目标、内容、教学方法等,牢固确立幼儿园教育的独立地位和性质,将幼小衔接的任务交给小学来完成。

只有提高全社会对学前及小学教育的认识,正确调整家长和社会对幼儿园和小学的评价标准,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倾向才能得到有效纠正。

对初中孩子的教育篇11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孩子可以在家庭生活中学到基本的社会规范,还可以从父母、长辈那里学到基本的生活技能。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未来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初中生面临中考及其他各种考试的压力,每天的任务除了学习就是学习,与外界的人际交往几乎为零,他们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增强,对外界事物敏感,存在要求独立与不能完全独立的矛盾。因此,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对其健全人格的培养及个体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家庭教育中的误区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意义深远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第一要素。然而当前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误区,主要表现:

1、家长重智育轻德育

家长很舍得教育投资。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上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除了正常在校学习之外,家长还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特长班,希望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以后就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自己为人父母的任务就完成了。在他们看来,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成功的智力教育。而这样做完全忽视了孩子爱玩的天性,使孩子觉得学习不快乐,生活没意思,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和对父母的逆反心理,甚至逃离家庭,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2、家长多言传少身教

有些家长对孩子说教不断,整天对孩子唠叨做人的大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不厌其烦。而他们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却按不同的原则处理问题。如此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经常使孩子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人做事和立足社会。

3、家长重物质轻精神

家长普遍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对孩子的物质要求,家长大都有求必应。如果孩子学习进步,成绩提高了,家长更乐于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当孩子情绪低落时,家长很少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和负面情绪,多表现平淡,只一味督促孩子不要胡思乱想,好好学习,否则会影响成绩。虽然丰衣足食,但是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理解、关心和爱护,觉得孤独无助。在家庭中孩子与父母的有效交流很少,这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情商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长期以来,家长只重视青少年身体的健康、知识的进步,严重忽视了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忽视了要教给孩子如何与人交流、沟通、合作,如何为人处世……而这些才是让青少年受益终生的。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关系的研究及解决途径

家庭教育是家长在与子女朝夕相处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和利用家庭的环境氛围,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子女施以影响的活动。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他们的个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和睦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主要指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所形成的气氛。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这里只讨论夫妻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夫妻感情是否和睦时刻感染着孩子,夫妻关系是否融洽对孩子成长有重大意义。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乐园。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2、父母应该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

家长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关键作用。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心理学家班杜拉曾做过攻击反应试验,结果发现孩子倾向于模仿成人动作。这一实验向人们证明了榜样行为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品德修养,一言一行,甚至神态表情,动作细节,无不对青少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示范行为会起到重要的榜样作用。

对初中孩子的教育篇12

一、初中生逆反心理形成原因

1.这与初中生所处的生理、心理阶段有关。这个阶段,初中生的特征有只:(1)身体暴长,性发育迅速;(2)是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期、童年身心模式已被打破,但成人模式尚未建立起来,既像大人,又像小孩,无法应付种种诱惑;(3)出现自我中心。

就个体而言,初中生从十二、不岁起对人的内心世界、个性品质发生兴趣,开始了解别人的个性特点,强烈要求了解自已,“发现”自己,初中生相信自我控制着自己的思维活动,他们开始从心理这个角度而不是从身体体验方面.来看待自我,把自我看作是思想和行动的操纵者。初中生学会自觉评价他人和自己的个性品质,这种评价能力逐渐完善,但这种能力与成人相比还不高不稳定,评价人时不能全面分析问题,而且评价同一人时有时过分夸大,有时过分低估。

2.与父母关系出现“替代品”。初中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要求摆脱父母的控制。由于社会交往的扩大,由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开始重新审视昔日的英雄—父母的言行,也会发现父母的一些缺点,心目中的偶像开始倒塌。初中生的自我体验对成年人具有封闭性,对同伴具有开放性特点。与父母的交往减少,此时同伴关系更具吸引力。美国精神病学家沙利文认为,同伴关系的“决定性作用是修正某些社会生活独特的和潜在的有害的观点往往是儿童早期从父母那儿得来的”。同伴关系的发展,使他们独立意识增强,自我意识加速发展。父母仍像童年期一样干涉、控制孩子,势必激起孩子激烈的反抗。由于负性心理的累积,他们也许处处刻意与父母为敌。

3.父母教育不当

(1)父母不了解子女的感受和需求,忽视子女的白主意识及独立性的发展,仍把初中生当作小孩来干涉、控制、指导。

(2)教育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也往往导致逆反心理。父母言而无信,一方面平时过分溺爱,另一方面出了问题就拳打脚踢,不了解真相,不与子女沟通,随意指责孩子,除了打就是骂,惩罚孩子不分场合不分轻重。教育手段单一粗暴。

4.父母的更年期与子女的反抗期纠缠在一起初中生的父母有许多到了更年期,“卜有老,下有小”,面临着失业、离异的威胁或沉重的工作压力心情烦躁、焦虑不安、易怒,不能平静下来与子女进行有效沟通,教育子女态度粗暴、方式简单。而初中生自主意识增强,强烈要求独立,父母简单的教育方式会激起初中生的反抗。

5.禁果效应。初中生自主意识增强,对周围的人或事具有好奇心理,想探索周围事物的奥秘。教育者不恰当地设立一些禁区势必更激起他们的好奇心,禁果格外甜,他们闯“红灯”的动机更强,因此形成逆反心理。

二、教育对策

1.倾听

倾听子女声音,分析其感受和需要,父母要蹲下来与子女平等交流,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让亲子间情感通道畅通无阻。

2.草重

尊重孩子的个性,顺其自然,因材施教;尊重孩子的选择,初中生成人感日趋增强,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家长的包办会激起孩子的不满尊重孩子的隐私,不要偷看孩子日记、信件,不要刺探孩子的“秘密”,让孩子有一块自己的心理天地尊重孩子的人格,谈话时尽量用建议性的语言而不用训斥的指令性语言,不当众惩罚孩子。

3.放手

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可以放手让子女做事。有些家长为f让孩子少走弯路,就为其安排道路,包办事情。自主意识较强的初中生要求摆脱家长的“安排”、“包办”。放手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做事、做人,该走的弯路一定要走。

4.宽容

在成长的道路上,孩子在谋求独立、摆脱父母的保护和监督的过程中,有时会与父母产生冲突,父母要学会容忍。对子女做的任何事情,乓可能宽容,并保持冷静,避免意气用事,做出过头反应。当孩子犯错时,父母既要宽容,又要分析原因,指明方向。

5.完善自我意识

对初中孩子的教育篇13

5月25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希望能“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校际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快乐地成长。

“这是国家第一次将教育公平用这么正式的方式提出采,意义重大。”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丁刚认为。

择校是谁的错

庭婷上的八一中学住宿部是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三年初中,给学校缴纳的费用是79500元。这几乎是她妈妈两年的全部薪水,庭婷的妈妈表示,为让女儿上个好初中,花多少钱启己都愿意,因为进了八一中学,再上重点高中几乎不成问题。

与北京相同,上海早就取消了重点初中,小学升初中也免试入学,但每年各初中都会暗自公布本校毕业生被重点高中录取的比例。原先是重点初中的学校,被录取比例就是会比非重点高不少。

“初中阶段的教育是一个潜在的瓶颈,初中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长期的教育。因为,义务教育的公平还关系到与非义务教育的衔接,所以初中的公平性就非常重要。”丁刚认为,

正因为意识到了初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便都绞尽脑汁地将孩子往师资优良的初中里送。家长们花大价钱交纳择校费、在重点中学所在地买房子、迁户口,导致好学校附近的房价超出该地区平均水平,这些都已司空见惯。

北京师大附属中学学生李不言的妈妈知道这个文件后说,“这不可能实施的。差学校没人想去,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四中,二中,这样的学校,拿好几万块钱还要排队。”

“我们家孩子考初中比我当年考大学压力还大,他在家里学习和睡觉的时候,我们连电话都不敢接。后来他考上了平价的,就是不收费的那种。”她语调中充满了自豪和满足。”

就这样,家境富裕或是拥有其他社会资源的孩子向好学校集中,他们获得了比别人更好的受教育条件。虽然表面上大家都是就近入学,但是教育资源并没有实现公平的随机分配。

“择校问题的出现不是家长的错,而是政府资源分配时不合理、不均衡的做法造成的,”丁刚说,“在各个初中水平良莠不齐已是现实的情况下,一刀切地就近入学反而有可能造成新的不公平。”

在这次教育部出台的《意见》中,“逐步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不得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遏制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之风”是一个重点。

重点学校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原因。

设立重点学校可以提高培养人才的效率,所以在人才紧缺的新中国成立初期,诞生了一批国家倾力扶持的重点中学。改革开放初期,政府虽然没有明确说明,但加大了对一些学校的支持力度。办重点学校或变相地办重点学校,是基于当时特殊的社会状况。

“重点学校大多是在政策扶持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政策扶持实际上就是一种资源垄断,本身具有明显的不公正性。所以,取消重点校的意义很大,义务教育作为整个社会的公共产品,在资源分配的问题上应该体现出公共性的要求,而公共性在原则上的体现就是要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教育政策法规所博士苏君阳说。

取消重点初中的新问题

“要淡化在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所产生的不公,国家就要通过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形式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提高初中的整体质量。”丁刚说,“让这些重点高中和它们附属的初中脱钩,是现在可以做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

事实上,重点高中和初中部相脱离,早在上海已经开始实施。

在上海,很多重点中学的高中部和初中部脱钩后,初中部出现了分化:一种是变成公办初中,另一种是转制初中。与前者相比,后者的教师待遇较好,原先初中里留下的好老师也比较多。而前者因为数量相对较少且生源都来自电脑派位,所以二者间教学质量渐渐有了差距。

其中,一些公办初中与原重点学校脱钩后甚至没有老师留下。于是,他们干脆直接把牌子“卖”给别的学校来吸引生源,这就叫做“翻牌学校”。

“比如,从1998到1999年间,徐汇区原先的三所普通中学淮中中学、嘉善中学和茶陵中学分别翻牌为三所重点中学南洋模范中学、上海市第二中学和南洋中学的初中部,翻牌之后的师资基本来自原先的学校,性质是公立初中。”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校长告诉记者。

“徐汇区目前的公办初中里最好的是位育初中,因为它是由原先的位育初中部直接改过来的,保持了原有的师资。部分家长目前都想方设法把孩子的户口迁到位育附近,以求能够就近入学。”该校长说。

可见,同样是与重点高中脱钩,但初中的水平却依然高低不均。“虽然名义上没有重点初中和普通初中之分子,而校际间的师资并没有有效流动。”南洋模范中学政教主任张邦浩认为,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取消重点初中从而达到平衡教学资源的做法值得商榷。

当然,取消重点初中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抑制或消减了择校现象的发生。

近年来,由于上海市教育局对公办学校的投入力度加大,公办学校老师的收入有大幅提高,公办学校与转制学校间的差距正在缩小。

另外,后来徐汇区教育局也有一些举措采推行均衡化教育。“比如,包括2000年将沪闵中学更名为徐汇区教育学院附中,2005年委托上师大附中承办龙华中学、凯旋中学并入徐汇中学等,都是教育质量较差的学校合并入较好的学校,以达到平衡各学校教育资源的具体举措。”上海市西南模范中学党支部书记柴贤璋说。

北京却呈现出另一种情况。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王秀丽老师说,“北京教师的流动方向是从普通学校到重点学校,从丰台、崇文、宣武到朝阳、西城、海淀,而北京市教委没有对这种教师人才流动做什么规定。只要是老师愿意来,学校愿意收就行了。差一点的学校成了为好学校培养教师的摇篮,培养出了有经验的好教师就会飞走。”

消除城乡教育差别刻不容缓

就在城市的学生为了进入一所具备优秀师资的初中而奔走的时候,那些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们却在为能获得义务教育的机会而发愁。

现在,上海的民工子弟小学大体分为两种,一是政府特意扶持的“品牌”学校,这类学校设施很好,但是数量很少。只招收民工子弟,不收取借读费,并为成绩优异但家里贫困的孩子减免学杂费。

另一种是由政府监督的,在政府登记、备案。政府对他们的教学条件设定基本的要求,比如要有操场、防火器材等。这类学校多处于城郊结合部,校舍多是废弃的仓库改建,其他设施也很陈旧。

“对于在这样的学校就学的孩子来讲,与城市孩子的差距在一开始就注定了。”做了多年进城务工人员子弟教育志愿者的张轶超认为。

在上海的公立初中开始招收民工子弟的时候,张轶超曾带了三个成绩最好的孩子去考试,他们的英语却只有20多分。

还有一次,他给两个同年级的孩子出同样的英语考题。结果,在公立学校考 70分的孩子这次考了100分,而另一个在民工子弟小学的考试中英语拿100分的孩子却只有10分。

他还发现,在一些动手性的考试,比如物理、生物实验、英语听力能依赖硬件教学设备的科目上,城市的孩子拥有很大的优势。

“事实上,民工子弟的孩子都是非常聪明的。在我组织的志愿者里,有一个日本留学生,她给一个民工子弟小学的孩子们上过一个学期的日语课,我当时只是想让孩子们多接触些知识。但是,令我非常震惊的是,在间断了一年之后,那些孩子依然能准确地回忆起当初所学的日语,这一年中,没有任何的复习。”张轶超很感慨。

“从那时起,我就想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他们真的很优秀,浪费了他们的才智实在太可惜了。”张轶超说。

“民工子弟小学的问题事实上也是城乡教育差距的缩影。因为那些进城务工人员也想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先进的教育。如果他们家乡的教育和城市相差不大,那进城务工人员子弟的就学问题也就不存在了。”张轶超认为。

丁刚认为,“国家要考虑到当地城市公立学校有没有足够的吸纳能力,因为农民工子弟一般没有能力将孩子送进私立学校,他们只能选择公办的,那这就是国家和政府必须要负起的责任。”

一个都不能少

“义务教育在城市和中东部地区还只是个教育质量差别的问题,但是到了西部却还有巩固率的问题。好多孩子上了学但是又辍学了,根本无法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这种情况在农村很严重。”丁刚说,“这其中不公平是大面积的。如这次教育部出台的《意见》中说,要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间的差别。而这里的重点就在于城乡差别,国家应该优先解决农村的基础教育建设。”

教育部在《意见》中强调:“优先解决好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的问题,把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和改造城镇薄弱学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对于缩小城乡教育不均衡性发展的问题,湖南省宁乡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文志兵认为,在现阶段不可能完全解决。因为农村义务教育与城市义务教育在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宁乡县的山区,由于计划生育的开展和越来越多外出务工人员将其子女带倒外地上学,这里农村小学的生源越来越少。一些小学往往只有3到4名教师,两个年级同在一间教室上课。

由于中国的义务教育依赖地方财政,所以,富的地方教育也富,穷的地方教育亦穷。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