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护理指导实用13篇

早产儿护理指导
早产儿护理指导篇1

本次研究的选取对象为我院2011-01—2011-07收治的早产儿180例,男87例,女93例;年龄30h~5周。按照自愿原则,将早产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0例,2组患儿之间的性别、年龄、并发症、家庭条件及家长的文化成度无明显差异,具有对比性。

1.2方法

对2组患儿的家长进行护理指导,其中对照组采用规出院指导,包括向患儿家长介绍病情和治疗方案,出院后注意事项,注意保暖,加强喂养,定期复诊等;研究组使用培训方式,在患儿家长住院期间对其进行护理知识讲解、护理操作示范等培训,确保早产儿的家长熟练的掌握护理知识及护理方法。在2组患儿出院后的第1、2周,第1、2、3个月进行电话回访,记录早产儿的现状及家长的护理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均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本组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对早产儿的家长进行护理指导之后,早产儿在出院3个月内的护理工作也有了一定的结果,研究组的家长在对早产儿的护理方面远远强于对照组的家长,研究组患儿在3个月内生病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儿,具有显著差异,研究组患儿的家长对健康教育指导工作非常满意,可以确保其在正常生活中充分的对早产儿做好护理,2组患儿家长对护理知识的掌握及护理满意度情况见表1。经过电话回访,在出院后3个月内,2组早产的生病几率也不尽相同,其中研究组的患儿生病率远低于对照组患儿,具体情况见表2。

早产儿护理指导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出生的早产儿98例,均符合早产儿的标准:胎龄<37周,体重<2500g,身长<47cm,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49例中男28例,女21例,胎龄为29周~36周,平均(35.4±1.5)周,出生体重为1430~2305g,平均(1899.7±244.6)g,住院时间为4d~58d,平均(34.3±2.6)d。观察组49例中男29例,女20例,胎龄为30周~36周,平均(34.8±1.2)周,出生体重为1450~2335g,平均(1950.7±244.6)g,住院时间为5d~60d,平均(35.3±2.9)d。2组患儿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与出院指导,具体是对患儿进行一般资料的收集、整理,体温测量与各种可能性感染疾病的预防,并对出院后如何照顾好早产儿进行一些事宜交代;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对早产儿的健康教育指导安排专人负责;其次,对各项需要指导的内容进行一些分析,并按照早产儿及母亲的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第三,与母亲进行交流,了解出院后的家庭情况与照顾条件,然后将相关的护理知识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教授与指导。具体的指导内容包括早产儿的保暖、喂养、感染预防、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等,发给每位母亲一本指导手册;另外,对于一些操作性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需亲自示范,并将注意点告知孩子母亲,重点在于沐浴、喂养方面的姿势,测量体温的方法;对于小儿的按摩推拿,要注重顺序,重点在于四肢的按摩与推拿,应该将力度控制在轻揉范围,防止给幼儿造成瘀青等皮肤伤害。至于小儿的肚脐护理,应该遵照医嘱,或听从护士的建议,防止其受到湿度的影响,并保护好肚脐使其不受风寒的侵袭;应该多注重对其观察,尤其是对于肚脐所贴的制剂,应该进行按时更换、擦拭,防止对其造成伤害。若发现小儿出现呕吐现象,尤其是对于奶汁的反呕,应该观察是否是吃得过饱的正常反应,或是由于受凉产生身体异常反应,若出现此类现象,则应该及时通知护理人员或医生,对幼儿进行检查,并进行及时治疗,切勿盲目地自行处理,以免耽误小儿的最佳治疗时间;在这方面可以通过保暖措施等进行预防。与患儿家长保持联系,可以通过网络、电话、到家随访等方式进行一些问询、指导;有条件的也可以通过视频拍摄将资料传递给家长,或家长将出院后的护理视频传给护理人员,在互相的讨论与交流中进行一些针对性指导,从而纠正不良行为。1.3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组早产儿病率、再住院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临床上通常以出生时间、体重、身长方面衡量早产儿,也包括身体各器官的成熟度,因此有时也将早产儿称作未成熟儿;这类新生儿需要在出生后得到精心的护理与正确的出院指导才能提高存活率。通常而言,会在出生后延长住院时间,并通过护理人员的精心照看,以及对母亲的相关指导来提高对早产儿的照顾水准,以期为其继续生存与良好发育奠定较好的基础[2]。临床所采用的一般指导与出院指导虽有一些效果,但是在发病率方面、再住院率方面还是比较高,因此在现代护理医学的意义上可以通过采用健康教育指导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本文分组比较了两种不同护理方法或健康教育的差异与区别,并对指导后的各项情况进行了不同方式的随访与记录,结果显示采用健康教育指导后的早产儿在病率与再住院率方面明显降低,提高了新生儿体质,也有效解除了父母的忧虑与担心。具体来看,对于健康教育指导工作应该注重对早产儿资料、母亲资料、家庭条件等各方面的了解,并且根据相关的职业、时间、影响、环境等制定出更为详尽且符合早产儿差异特征的健康指导方案;然后先进行统一性的集体指导,再按照个体化的区别进行专项的一对一指导;这方面要求从孩子母亲的职业、受教育程度、性格等展开分析,而且需要将各种护理方法以书面材料的形式编制成手册,同时行手把手地指导与注意事项说明,然后将手册分发给早产儿母亲,若有必要可以对其采取出院前的护理标准评估[3]。并与孩子母亲及相关家属保持密切联系,运用信息技术、电话、手机应用程序等皆可以增加交流频率,并借助医院公共平台进行及时的咨询与信息反馈,加上随访记录,对各方面的护理表现进行评估,并对早产儿的各项生命体征、肺炎、脐炎、营养不良状况、脓疱疹、上呼吸道感染等情况进行信息采集、评估与再次住院指导[4]。本组研究结果表明,2组早产儿病率、再住院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健康教育指导下,早产儿的家长在出院后对早产儿的护理效果较好,疾病发生率明显降低,促进了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小妹.早产儿居家护理的健康教育指导[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3,21(8):161-162.

[2]杨云智,林倩清,张友惠,等.早产儿家庭健康教育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35):5779-5781.

早产儿护理指导篇3

LIAO Qinghui, ZHONG Lin, FU Siyong

(Nursing Department of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Center, Xinyu 338000, Jiangxi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parental participation nursing mode in the nursing process of premature infants. Methods: From March 2015 to October 2016 100 cases of newborn infants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according to the time of hospitalization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with 50 cases and an observation group with 50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used traditional nursing mode (premature infants were all nursed by nurses, and the parents did not take part in during hospitalization. When leaving hospital, the nurses made discharge instruction to the paren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the family participation nursing mode. The cognitive level and nursing skills of basic nursing knowledge of premature infants, parents’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work, incidence of nursing problems in preterm infants after discharge and success rate of breast feeding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 the average scores of the nursing knowledge, cognitive level and nursing skills of the par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premature infant nursing; parents participating nursing mode; effect

我??的早产儿发生率居高不下,不同龄的早产儿其成熟度亦不同,胎龄越小,成熟度越差,并且成为了新生儿死亡的常见原因[1]。有研究报道,出院后的家庭护理也是早产儿护理的一部分,但生育早产儿的家长往往会有忧虑和罪恶感,接受早产儿需要的特殊照顾常需一段时间,而早产儿又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住院,这使家长无法确切了解孩子的生活[2]。另一方面,大部分家长对早产儿的护理知识缺乏,因此应在提供隔离措施的前提下鼓励家长进入早产儿室参与护理,使他们得到良好的信息支持并树立照顾早产儿的信心[3]。本次研究旨在评估家长参与式护理模式护理早产儿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100例早产儿。纳入标准为体质量低于2 500 g;胎龄低于37周;Apgar评分高于8分。排除标准为先天性畸形患儿;合并重度缺氧缺血性脑部患儿;存在代谢性疾病的患儿。按住院时间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其中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胎龄在28~35周,平均胎龄为(31.2±1.1)周;体质量880~2 300g,平均为(1 650±150)g;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胎龄在27~35周,平均胎龄为(31.1±1.3)周;体质量880~2 200g,平均为(1 600±175)g。两组上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遵循的程序均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均获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早产儿住院期间,全部由护士护理,家长不参与,出院时护士向家长做出院宣教)。观察组采用家庭参与式护理模式,其内容:

(1)健康宣教

护理人员通过积极沟通,让患儿家属了解早产儿护理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并反复强调护理工作对于早产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为患儿家属详细讲解各种护理措施实施的目的和意义,提高患儿家属的认知程度和责任感,并能够积极地融入到护理工作当中,定期反馈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疑惑,确保患儿得到正确的护理和照顾。

(2)定期培训

培训由早产儿护理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负责,指导患儿家属掌握必要的护理技能,并使其能够明确患儿身体发育过程中的不同基本特征。为患儿家属示范早产儿洗澡、喂养等工作步骤,并指导其掌握和完成。此外,在培训过程中还强调在对患儿进行护理前,须先做好消毒工作,并戴上帽子和口罩,避免出现感染影响患儿的康复。指导患儿家属掌握一定的早产儿急救措施,保证患儿在发生意外情况时能够得到妥善、合理的处置,从而降低早产儿护理中意外发生的风险。

(3)强化互动

在早产儿被从ICU病房转入普通病房后,指导并鼓励家属给早产儿进行生活护理,同时鼓励家属与其进行积极互动,通过哼唱儿歌帮助患儿睡眠、拥抱、使用玩具吸引其注意力等方式使患儿能够保持在活跃、开心、兴奋状态,从而有助于其健康发育。

(4)出院指导

若早产儿的各项生命体征平稳,由医师评估后即可出院。护理人员应叮嘱早产儿家属定期复诊,并在其出院后通过微信、QQ等聊天工具掌握患儿的最新动态、身心发育状况,指导患儿家属进行各项细节护理工作。

1.3 评价指标

将两组家长对早产儿基本护理知识的认知水平和护理技能、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早产儿出院后护理问题发生率、母乳喂养成功率作为本次研究的评价指标。家长的认识水平和护理技能、满意度均由本次研究自制的调查表进行评估,其中家长的护理知识和技能掌握评分满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越好;满意度满分100分,90分以下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干预前,两组家属之间的认知水平和护理技能平均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家属的认知水平和护理技能的平均得分均比对照组有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562,P

干预后,观察组的家长满意率和母乳喂养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早产儿由于呼吸功能较差,容易出现缺血缺氧等情形,因此需要进入重症监护室帮助其度过危险期[4]。而在此过程中,患儿家属只能通过观察窗进行观察,无法直接参与患儿的护理工作,再加上对患儿的关心、焦虑等不良心理的影响,很容易对整个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干扰,甚至引发医患纠纷[5]。所以及时打破家属对早产儿救治的神秘感,搭建护理人员与患儿家属之间沟通平台是关键[6]。

早产儿护理指导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3年6月我院的108例早产儿,其中男婴66例,女婴42例,体重1.9-2.5kg,排除除严重先天畸形、急性呼吸窘迫、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消化道出血等不宜肠道喂养的早产儿。观察组18例早产儿,根据喂养不耐受因素进行正确的护理方法及喂养指导干预,对照组18例早产儿依据《早产儿管理指南》采取常规的治疗与护理措施。喂养不耐受标准参照2003年美国儿科学会制定的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定义的临床指南。

1.2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因素分析临床将喂养不耐受的可能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类,首先内部因素主要是指胎儿胎龄下,体重轻,胃肠道发育不全等引起的胃肠消化吸收能力发育不成熟,一般妊娠25-30周的早产儿胃肠蠕动幅度很低,无消化道节律,无法形成推进食物的复合波群,一般35周后的婴儿可具有此类波群,且会随着胎龄而增加[1]。其次,外部因素包括喂养时间、喂养方法和疾病与治疗3个方面。过早的喂养容易导致呕吐、吸入性肺炎、胃潴留、结肠炎等,喂养不当甚至引起呼吸暂停,过晚影响胃肠功能发育[2]。早期的鼻饲和滴管喂养可能会影响早产儿的味觉发育,降低其吸吮能力及吞咽功能发育。早产儿可能因过早离开母体环境,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发生感染,且其体重小,胎龄小均大大增加其感染几率[3]。

1.3喂养指导早产儿室尽量保持安静,减少照明或佩戴眼罩,温度保持在24-26摄氏度,响度湿度在55%-65%,根据情况采取合适的保暖措施。牛奶:奶粉=2:1,胎龄36周以上给予肠道益生菌;嘱咐母亲采用半卧姿势喂养,喂养时间小于15-20分钟,每次喂养后15-20分钟,轻拍背部使其打嗝。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观察组留置胃管和恢复正常喂养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有效的护理措施和喂养指导有助于加快早产儿母乳喂养时间,促进早产儿体重增长,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早产儿胃肠道发育不成熟,胃肠动力发育迟缓,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的关键因素。有研究表明,胎龄、出生体重、宫内窘迫、生时窒息、氨茶碱、应用呼吸机等因素均是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而出生体重越大、胎龄越大,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越低[4]。胎龄28周时,肠道才开始分化,30周小肠开始出现功能性蠕动,34周才有系统性的肠蠕动。胎龄越小,吸吮和吞咽的能力差,食道及肠道蠕动、收缩幅度、传播速度越低、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越低。因此,对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很高,而进行合理的护理和喂养指导对提供早产儿生存具有重要意义。早产儿胃肠道发育不成熟,各种消化酶不完善,而水解蛋白奶粉将蛋白质纾解为二肽、三肽及游离氨基酸,可较重胃肠道的渗透压负担,加速肠道运输,通过胃肠道的时间加快[5]。益生菌定植有益于促进早产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促进肠道成熟,甚至可用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治疗。虽然过早的肠内营养往往容易引发生坏性小肠结肠炎、胃食道反流、吸入性肺炎、呕吐、腹胀等问题,但是,早期经口喂养可促进胃肠机能的启动、消化酶分泌。因此,过晚喂养发生喂养不耐受的危险性更高。管饲可以影响早产儿的吸吮、吞咽、呼吸的协调发育,致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升高。而且,管饲可能导致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感染性疾病发生。早产儿离开母体后,外部环境,如光线、温度、湿度、声音、等的刺激,可以引起早产儿的生理和行为改变,如心率加速、血压升高、呼吸改变、耗氧量增加、哭闹、躁动等,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抑制,不利于胃肠的消化和吸收,也可致使喂养不耐受发生增加。本研究有效的护理措施和喂养指导有助于加快早产儿母乳喂养时间和留置胃管时间,促进早产儿体重增长,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

总而言之,经过分析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经过有效的护理及喂养指导,可显著改善早产儿的胃肠功能,加快早产儿母乳喂养时间,同时促进早产儿体重正常增长,该护理方法及喂养指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董慧芳,魏琛.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0):20-21.

[2]王娜,佐日汗・艾依莎,王琳,等.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11,12(4):259-261.

早产儿护理指导篇5

早产儿实施FCC措施及其效果父母与医疗人员共同参与早产儿的住院护理时,父母不仅获得了更多的护理知识,在促进孩子行动的能力及对早产儿的支持性均得到了加强[17]。措施包括:关注父母的文化背景,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医护人员与家长共同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建立早产儿个人档案;通过课堂培训、一对一操作示范、小册子及视频、网络电话咨询答疑等,对家长如何妥善照顾孩子进行科学指导;帮助父母认识早产儿的外表、行为和情况,指导父母读懂早产儿的行为暗示和促进生长发育;为母乳喂养、袋鼠式护理(kangroo care,KC)提供指导和硬件支持;并与父母共同制订个性化的出院计划;出院前提供单独的房间,练习照护技能,为早产儿出院后父母对其护理奠定基础,如怀抱与喂养,洗澡与日常护理,抚触与被动操,急救等,进而保证早产儿从病房向家庭护理转移的顺利完成。

实施FCC后,患儿出院回家,护士的角色有新的变化。在一些发达国家,早产儿出院后由社区护士做好持续的家庭访视,有利于促进父母的照护技能、社会支持质量及母乳喂养率,患儿生长发育良好,亲子互动增加。目前我国社区护士进行家庭护理较少,资雪梅等[18]将FCC作为理论基础,观察营养供给、信息刺激、亲子交流等干预措施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家庭护理干预后,产妇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明显优于干预前,有效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和智能发育有一定促进作用。王延荣等[19]探讨新生儿家庭护理的干预效果,对新生儿出院后 3 d 由专业护士上门通过现场示范、口头讲解、发放宣传手册等,给年轻父母普及新生儿护理知识,帮助解决护理操作上的技巧和认识问题,结果显示产妇在新生儿护理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效地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提高新生儿健康水平。国外有报道建议在进行家访时,所有照顾者及决定家庭经济者均应在场,以确保护理人员的建议能得到接受并很好地实施。护理人员在随访过程中,应正确评价早产儿发育指标,监测其发育状况,早期发现其发育异常,有助于早期治疗,改善患儿的预后,提高人口素质[20]。张坤尧等探讨早期家庭干预对高危儿认知发育的影响,干预组采用家庭式干预模式对患儿进行早期干预,结果显示,6月龄始各年龄段患儿智力发育和运动发育指数均显著高于未干预组,1岁时Gesell智能检查,五大功能区发育均先于未干预组,表明对高危儿进行早期家庭干预,系统管理,可促进其认知发育,减少伤残发生[21]。

综上所述,FCC护理模式是“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核心体现,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综合护理措施,通过指导家长参与照护,可以使早产儿及其家庭得到全面健康维护的服务,提高父母的育儿知识。早产儿出院后持续的家庭访视及积极、持续的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提高早产儿的生命质量。但在护理人员不足的情况下,要实施FCC会增加更多的人力和精力。目前我国FCC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应端正医护人员对FCC的态度,优化护理人力资源和素质;通过各种途径使家属认识到FCC的优势,改善护理现状,促进其推广实施,以利于儿科护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燕.出生早产儿流行病学特征的前瞻性多中心调查[D].上海:复旦大学,2012.

[2]李玉凤,刘世新.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智能发育的促进作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3):18111812.

[3]罗蓉,母得志.建立早产儿脑损伤的随访与早期干预体系[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4(2):265269.

[4]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895.

[5]李建萍.早产儿出院后的养育[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2):340341.

[6]臧少敏,绳宇.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实施发育支持护理措施及效果的研究现状[J].护理杂志,2008,25(9B):3537.

[7]Gates LVS,MeGrath JM,Jorgensen KM.Family issues/professionalparent partnerships[M]//Keaner C,McGrnth J.Developmental care of newberns&Infants:a guide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USA:Elsevier,2004:288290.

[8]Cheryl L Hoying,Linda Workman,Susan Allen,等.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探讨及安全管理[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9,4(6):481484.

[9]谢立华.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现状[C].2011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2011:114117.

[10]夏蓓君.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科的应用现状[J].护理研究,2013,27(10):873875.

[11]范丽.以色列“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7173.

[12]沈宁,何萍萍,楼建华.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现状调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9):6566.

[13]何萍萍,徐丽华,沈 宁,等. 家长对“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认识[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885887.

[14]赵敏慧,姚莉莉,袁浩斌,等. 读懂早产儿行为与个体化照护指导效果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8,23(19):79.

[15]赵敏慧,王瑛,于慧前.“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早产儿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3537.

[16]杨青丽. 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早产儿及其母亲的唾液皮质醇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16):111,113.

[17]申叶林,黄碟卿.加拿大多伦多Sunnybrook Health Sciences Centre NICU护理对我国的借鉴[J].护理学报,2008,15(2):261269.

[18]资雪梅,康锡秀.“以家庭为中心” 的护理模式对新生儿家庭护理干预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22(5):441443.

早产儿护理指导篇6

健康教育路径是为了满足患者健康知识的渴求,通过护理评估,制定健康教育计划,然后对某一疾病的特定阶段进行健康指导的方法【1】。近年来早产儿的出生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对于这些各系统生理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的早产儿,他们后天的喂养有别于正常产的宝宝,早产儿的后天追赶很重要,但是后天的追赶成长与专业护理和科学喂养是密切相关的,尤其是出院回家后。在临床护理中,发现早产儿家属在患儿出院前几天都非常迫切的希望护理人员能够给与及时的、规范的、有计划的早产儿专业护理知识和科学喂养方法的指导,因此,我们通过1年的临床实验研究验证了健康教育路径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质性研究法,选取出院前从NICU转入母婴同室治疗的早产儿的家属,于2012年1-10月共90例。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体重增长好;②吸吮吞咽有力③无并发症

采用交谈法和评估法进行。对于符合纳入标准的早产儿及其家属,有专业护士在早产儿转入母婴同室的第1、2、3天进行健康教育,以路径的方式,其效果通过早产儿监管指标量表的得分值进行评价,计算凡第1、2、3天总分的平均值大于95分均为合格。与早产儿出院后1周和1个月以电话方式进行追踪回访,回访内容根据事先制定好的项目进行,回访内容主要有:体重,身长,喂养方式,肢体活动,反应能力等。

健康教育路径,早产儿监管指标及回访内容的制定是通过1年的与家属交流及回访问题的记录,对与研究目的相关的文字内容进行反复推敲,吸取有重要意义的陈述,对反复出现的观点进行整理,逐级进行主题提取并命名。

2 结果

3 讨论

3.1 健康教育路径目标明确,将早产儿护理及喂养方法循序渐进、分期段地传授给家属并定期评价,保证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护理人员根据路径表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充分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它使护理过程程序化,明确规定了护士每天所做的事情,避免了各种干扰因素,有效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同时,通过规范、连续、完整的健康教育使家属掌握了护理早产儿的相关知识,更好的护理早产儿。由表1可以看出:健康教育路径对提高早产儿家属的专业护理水平及科学喂养方法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3.2 在护理工作过程中,专业护士细心的观察,了解患儿及家属的需求,有的放矢的给与解释和指导,对出现的异常情况能积极正确的处理,而对于家属提出的不懂得问题能促使自觉看书或查阅资料或向有关专家咨询,使护士的健康教育技能和水平逐渐提高,避免了由于护理人员的个人水平能力有限而导致的护理缺陷,增加了护患之间的交流,提高了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由表2可以看出:健康教育路径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3.3 路径教育有利于家属树立护理患儿的信心,护士在进行健康教育时以诚恳的态度,亲切和蔼的语言,无微不至的关怀,娴熟的技术取得家属的信任,增加了相互之间的理解,提高了家属的遵医行为和配合。由于早产儿健康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多数家长存在焦急和担心情绪(是否有后遗症和并发症出现)渴望医护人员的关心和指导,我们通过实施健康教育路径和出院后电话回访的方法,主动有计划的与患儿家属沟通,帮助家属树立了护理早产儿的信心。由表2可以看出,通过健康教育路径明显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早产儿能像正常儿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

3.4 随着诊治技术的不断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有了较大提高,但远期的并发症是一个很大问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某些家属对早产儿后期的健康成长不够重视(提早签字出院);因没经过系统的健康教育路径的培训,患儿再次入院率偏高(感染,误吸等),增加了经济负担。从表2

可以看出,健康教育路径不但减少了有并发症导致的再入院率,而且减少了平均住院天数,从而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早产儿护理指导篇7

胎龄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称为早产儿或未成熟儿。其出生体重大部分在2500g以下,头围在33cm以下。由于其器官功能和适应能力较差,各种并发症较多,所以在新生儿病房住院时间较长,早产儿刚一到人世就经历了生死磨难,在他今后的生长过程中理应得到包括家长、医生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也应在医生护士的指导下,实施科学的循序渐进的早期干预。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上鼓励家属参与早产儿的临床护理,护士现场指导,纠正不良护理方式,以其达到健康、有效的护理模式,出院后进行家庭随访的形式[1]。本文着重讨论和分析对早产儿的父母进行育儿指导方法,临床效果观察,发展方向进行全面的阐述,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早产儿180例,其中男102 例,女78例;孕周30~36周,平均(34.8±3.2)周;早产儿出生体质量1550~2500g,平均(2135.3±548.3)g.早产儿父母均为初中以上学历,平均年龄(28.6±4.1)岁。根据患儿妈妈是否住妈妈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是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只是早产儿出院时简单的讲解,早产儿护理注意事项,医务人员和早产儿父母没有更多的时间交流。实验组是每天由一个护士抽时间到妈妈房,对妈妈们进行健康教育的指导,住院时间越长,受到健康教育的时间越多。两组一般资料及父母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健康教育的方法

妈妈房有12张床位,由于早产儿住院的时间较长,妈妈床位都是满的。每天由一个护士抽60分钟时间,对妈妈们进行早产儿的特殊护理知识健康教育的指导,主要是教会她们如下内容。

2.1早产儿喂养的指导:主要是母乳喂养的好处,母乳喂养的方法和技巧,如何保持泌乳,并且早产儿病情充许情况下可以抱奶,如何观察早产儿的面色、精神状态、大小便情况。以及各种常见疾病。配方牛奶的调配方法,如何观察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情况。

2.2早产儿的身体护理:教会新生儿沐浴,脐部护理和臀部护理方法。如何保持体温,皮肤清洁,口腔的观察及护理,大小便的观察及护理。

2.3早产儿神经系统的功能锻炼

2.3.1新生儿视觉发育的锻炼:新生儿一出生就有视觉能力,34周早产儿与足月儿有相同的视力。刚出生时,宝宝能够聚焦看清楚的距离只有20~38厘孩子的视焦距调节能力差,最佳距离是19厘米,可以在20厘米处放一红色圆形玩具,以引起孩子的注意,然后移动玩具使其上、下、左 、右摆动,孩子会慢慢移动头和眼睛追随玩具。健康的宝宝在睡醒时,一般都有注视和不同程度转动眼和头追随移动物的能力。

2.3.2 新生儿听觉发育的锻炼:小儿出生前几个月,就有听的能力。新生儿从一出生即有声音的定向力。在新生儿觉醒状态,头向前方,用一个小塑料盒,内装少量玉米粒或黄豆,在距小儿右耳旁10~15厘米处轻轻摇动发出很柔和的格格声。

2.3.3新生儿皮肤觉的锻炼:教会早产儿父母掌婴儿抚触技术,刚开始用婴儿模型训练,包括操作手法,抚触前准备,抚触时间选择,抚触注意事项。抚触是一项成本低、效益好、易于家长掌握和运用的实用技术,可将其贯穿于日常保健工作中,在我国现有条件下适于推广。新生儿肤觉包括触觉、温度觉和痛觉。这三种感觉对维持个体的生命有重要的意义。新生儿不仅有触觉,而且已很发达,身体的不同部位受到刺激就会作出不同的反应。对触觉刺激最敏感的部位是嘴唇、手掌、脚掌、前额和眼睑。研究表明,婴儿抚触操能提高婴儿生长发育。

2.3.4 新生儿游泳:讲解早产儿游泳的好处,鼓励父母带小儿常来保健部做新生儿游泳,促进全身肌肉运动协调发展,帮助消化。

2.3.5 新生儿高压氧治疗:讲解做高压氧的好处,定期来做高压氧治疗,同时应用促进脑细胞活性恢复的药品,有助于神经系统发育的提高。

2. 4 定期回访:讲解回访的时间和意义,设咨询电话对于父母在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随时给予指导。

3 结果

3.1 两组早产儿100天生长发育情况比较:结果说明,观察组患儿体质量增长、身长增长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 两组早产儿出院护理期间发病情况比较: 结果说明,腹泻、贫血、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4.1 心理护理的好处:早产儿母婴分离后,对产妇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产后焦虑,明显提高产妇精神状态,有利恢复身体健康[2]。初为早产儿父母的年轻爸妈们,由于宝宝过早的来到了这个世界,他们一定惊慌失措,除了每天很想望见自己的宝宝,以及了解他的病情外,其实他们很渴望知道育儿知识,出院以后如何护理早产儿。在住院期间,及时为他们培训新知识,早期健康教育,既能缓解消除产后焦虑的情绪,又能为今后护理早产儿,打下牢固的基础。

4.2 母乳喂养的好处:母乳含有丰富的营养成份,有抵抗疾病的能力,又能增加母婴感情。在妈妈房,由于距离新生儿病房很近,每3小时送母乳一次,母亲挤奶的积极性很高。为日后早产儿妈妈母乳喂养增强信心,为母乳喂养有了坚实的保障。健康教育使母亲树立正确的母乳喂养观念和积极的态度,母乳喂养观念和态度预示着实际的母乳喂养持续时间[3]。

4.3 培训早产儿的各种神经系统功能:耳聪目明,说明一个小儿很灵敏。但是早产儿过早的来到了这个世界,各种器官功能都没有发育成熟,并且由于太娇嫩,分娩时大脑神经容易受到损伤。所以需要进行各种功能锻炼,尽早恢复神经系统功能。除了听觉和视觉的训练以外,婴儿抚触是一项很重要护理方法。婴儿抚触是经过科学指导的,有技巧的触触,是通过抚触者双手对婴儿的皮肤和部位进行有次序、有手法技巧的抚摩,让大量温和的良好刺激通过皮肤的感受器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生理效应。可促进肠蠕动,增强食欲,改善患儿精神状态及睡眠质量,对改善脑神经及脑部血液循环,促进脑部功能完善有重要作用[4]。

良好的刺激可对神经系统起正面作用,尤其儿童时期,从胎儿期六个月到生后二岁之内,神经系统发育很快,这种刺激可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抚触不是一积机械的动作,而是母子间充满爱的情感交流。在抚触孩子的同时,您的手掌皮肤也受到了孩子细嫩皮肤的刺激。抚触不仅使孩子生长发育加快,更重要的是孩子肌肤饥渴得到满足、心理上得到安慰、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以及免疫功能加快,为美好人生创造了坚实的第一步,也让妈妈得到了无限的宽慰。在婴儿尚无语言交流能力的情况下,通过肌肤接触这一非语言交际形式进行情感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

4.4 强化培训的好处: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产物,是指对特殊人群在疾病状态下进行与疾病有关医学及护理教育。短期的住院治疗远不能满足早产儿的需要,早产儿出院后得到良好的家庭护理,家长起了关键作用,提高早产儿护理水平,不仅取决于医务人员,更重要的是靠家长来配合。我们要重视早产儿父母的健康教育,在工作中真正落实到实处,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从而提高早产儿的健康水平[5]。

5 结论

挖掘早产儿早期健康教育的时期,是我们护理人员的责任和义务。一般情况下,早产儿在医院内,都得到正确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各项指标都达到一定的标准以后才出院。但是早产儿在神经发育方面,身体各个器官发育方面都还不成熟。矫正月龄=出生后月龄-(40-出生时孕周)/4,矫正月龄使用到孩子满24个月(2岁)时。所以对早产儿进行早期健康教育就特别重要。怎样对早产儿进行健康教育?目前正规医院新生儿科,由于病房床位紧张,以及治疗和消毒隔离制度的需要,所以都做全封闭的新生儿病房。创建一个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6],有一个距离新生儿病房不远的妈妈房,为早产儿早期进行健康教育提供了很好场所和合适的时期。多年来,我们运用了这样一个场所,对早产儿的爸妈进行了早产儿护理知识的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健康教育提高了医务人员科学热情朴实的形象,提升了医院和科室的美誉度,应该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梁容容 ,黄月佳,张丽梅,许春华,等.早产儿出院前的健康教育模式探讨[J ].海南医学,2010年第21卷第9期.

[2]赵洪英.心理护理干预对早产儿产妇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年03期.

[3]雷明,王燕,周婉平,等.凹陷者母乳喂养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3, 48(11):1036-1037.

早产儿护理指导篇8

新生儿黄疸由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引起,与胆红素代谢异常相关,在新生儿期临床症状中较常见,以巩膜、黏膜、皮肤黄疸为特征,可损伤神经系统。因病情迁延,严重病理性黄疸可诱导核黄疸,增加新生儿死亡风险,对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选择有效方案,在早期加强整体、全面的护理干预是保障预后的关键环节[1]。本次选取相关病例,随机分组,就常规方案护理与早期综合护理干预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共选择8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研究对象,男49例,女31例,平均出生体重(3400±21)g。Apgar评分≥8分,出生时无Rh、ABO等溶血疾病,无感染、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窒息及产伤,产妇无异常产程和妊娠合并症。患儿家属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组间一般情况具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本组应用新生儿科常规方案护理,包括精神状态、皮肤颜色观察,生命体征监测,粪便、尿液量、色、性质等记录;喂奶量记录,经皮胆红素水平早期动态监测,光疗干预等,均重视母婴早接触,并指导母乳喂养方法,安排母婴同时。观察组:本组在上术方案应用的同时,重视早期综合护理的开展,具体如下:(1)排便干预:对新生儿排胎便量、色、时间是否正常进行观察,若较晚,可用刺激法、按摩促进排便;(2)照射阳光:在出生第2d,向家长适当强调照射阳光的优点,并督促和指导;(3)日常照护:就新生儿脐部、臀部护理及沐浴、抚触、游泳、喂养方法向产妇及家属介绍,提高日常护理质量;(4)喂养干预:就新生儿饮水、喂奶情况进行记录,若母乳量不足,可取配方奶添加,与母乳配合应用;(5)用药干预:加用微生态制剂、苯巴比妥等药物,微生态制剂含双歧杆菌、嗜乳酸杆菌等益生菌,对肠道菌群平衡有促进作用,为正常菌群建立提供了有利环境,促进尿胆原随粪便排出及结合胆红素还原。苯巴比妥可使胆红素结合点增强,加速胆汁分泌及排泄,药效在用药3d后即可发挥[2]。另外,在母乳喂养的同时,可取婴儿葡萄糖口服,以使胆红素排泄增加,黄疸指数降低。(6)光疗干预:新生儿出生48h内,若血清胆红素检查示为250μmol/L,可行光疗治疗,但为防视网膜受损,需遮挡双眼[3]。(7)健康指导:采用举办讲座、观看录像、发放健康处方等待方式,就各种护理常识进行演示和指导,包括新生儿生理特点及照护要点、母乳喂养技巧、产后康复指导等内容。(8)心理干预:理解家属心理,并给予关爱,建立和谐护患关系,帮助产妇克服焦虑情绪,防范产后抑郁症[4-5]。

1.3 指标观察 记录并比较两组干预后胎便转黄时间、新生儿黄疸指数(经皮黄疸仪测定)。应用医院自制量表,对家长护理满意度展开调查,总分100分,≥80分为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28h内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诱导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所致。此外,如宫内窘迫、酸中毒、胎儿缺氧、高碳酸血症等均对肝酶活性产生抑制,使肝脏功能降低,若胆红素未及时处理,也会引发新生儿黄疸。研究显示,因新生儿血脑屏障具较高通透性,血清中浓度相对偏高的未结合胆红素易于穿过,可诱导核黄疸,对脑细胞造成损害,进而损伤中枢神经系统,且具不可逆性,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者甚至死亡,严重威胁到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在采取有效措施规范治疗的同时,加强早期综合护理干预是保障预后的关键,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通过对早期行排便干预、阳光照射、日常照护技巧指导、喂养及用药指导、家长健康宣教和心理干预,提示可促进新生儿病情好转,提高护理质量。本次研究结果示,观察组临床新生儿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家长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综上,加强新生儿黄疸早期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提高护理质量,为新生儿生命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黄佳娥.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1,6(18):145.

[2] 黄美华,刘赛红,黄广文.新生儿黄疸642例病因分析及护理[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3):824-825.

早产儿护理指导篇9

早产儿是指妊娠满28~37周,体重低于2 500 g的活产新生儿,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组调查,早产儿的发生率为7.76%[1]早产儿身体器官发育不成熟,功能不健全,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喂养和护理比正常新生儿复杂、细致。因此,早产儿娩出后立即送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或新生儿观察室接受治疗和护理,造成母婴分离。早产儿产妇一方面产后身体尚未恢复,需要护理,另一方面由于早产儿不在身边,母亲角色缺失而情绪不稳定,又担心早产儿病情、治疗和预后,更加重心理压力,处于严重焦虑状态。因此,护士应采取心理护理、知识宣教,提供信息等护理干预措施,帮助产妇减轻焦虑。鉴此,对52例早产儿母婴分离产妇分为两组进行对照观察,探讨护理干预对早产儿母婴分离产妇产后焦虑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自2005年1月~2007年10月在我院妇产科分娩早产儿合并焦虑的产妇52例(孕满28~37周,早产儿体重1 000~2 500 g),产妇年龄20岁以上,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无产后合并症,早产儿送往NICU或新生儿观察室。

1.2 方法:将分娩早产儿产妇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进行常规产后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观察期为10天,在产后当日,护理后10天各进行评价一次。采用汉密尔顿(HAMITON)焦虑量表评分,>14分可判断有焦虑,>21分有明显焦虑,>29分为严重焦虑,并以减分率为效。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因早产儿转送NICU治疗造成母婴分离,产妇失去母亲角色而处于较高焦虑状态,对早产儿病情的担心,孩子不在身边的失落而使产妇焦躁、哭泣、食欲不振而影响产后身体恢复,护士应主动接近产妇,给予心理疏导和支持,要加倍关爱产妇,用亲切的态度,细微的护理帮助产妇消除负性情绪,平安渡过产褥期。

2.2 知识宣教:为早产儿产妇讲解早产发生的原因,早产儿常规治疗的方法,早产儿在喂养、保暖、护理方面的方法和注意的问题,早产儿的预后,也可用成功病例鼓励产妇,使其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有助于产妇调整心态,减轻焦虑。

2.3 信息支持:每天把早产儿在NICU的情况通报给产妇,并耐心解答产妇提出的问题,同时可以适当安排母亲探视早产儿,在本组中,为母亲提供早产儿信息支持可以帮助产妇了解早产儿的治疗和护理措施,识别自己的焦虑情绪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明显降低产妇焦虑水平[2]。

2.4 护理:积极鼓励和指导产妇进行护理,每天坚持3小时挤奶一次,6小时按摩,保持正常泌乳,将挤出的奶汁交于新生儿观察室护士喂养早产儿,既有利于增强早产儿免疫力,也可以对产妇起到安慰、激励作用,使产妇感到与早产儿的情感联系,持续泌乳也可为早产儿出院后的母乳喂养做好准备。

2.5 生活护理:为产妇提供安静、单独的休息空间,避免正常产妇与婴儿同室造成的刺激。在做好护理同时,可指导产妇进行一定的产后锻炼,填补空闲时间,促进身体康复。

3 效果评定

在分娩当日两组焦虑评分无统计学意义,但分娩后10天评分,干预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减分率≥50%为显效,≥ 25%为有效,<25%为无效,见表1。

4 护理体会

焦虑是一种与不明确的危险因素有关的忧虑和不良预感,它使人感到不安与不适[3]。早产儿娩出后由于治疗和护理的需要而分离产妇,母婴分离产妇由于对早产知识缺乏了解,担心早产儿的病情和预后,加之对婴儿早产思想和物质上毫无准备或准备不足,产后心理状态脆弱,处于较高程度的烦躁、焦虑状态。,护理人员在产后及时给予疏导,解释,提供心理援助,开展早产和早产儿护理与喂养知识宣教,给予精心细致的生活护理等相关护理干预措施,从实践结果来看,干预组总有效率96%,可明显降低母婴分离产妇焦虑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国城市早产儿流行病学

初步调查报告[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5,7(1):25.

[2] 吴丽萍,何 仲,韩冬初,等.信息支持对减轻母婴分离早产儿母亲

产后焦虑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07,42(4):297.

早产儿护理指导篇10

2常见护理诊断

体温过低与体温调节功能差,与产热贮备力不足有关。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摄入不足及消化吸收功能差有关。有感染危险,与免疫功能不足有关。不能维持自主呼吸,与呼吸器官发育不成熟有关。

3护理

3.1早产儿室配备与足月儿分开,除满足足月儿室条件外,还应配备婴儿培养箱、远红外保暖床、微量输液泵、吸引器和复苏囊等设备。工作人员相对固定,为加强早产儿的护理管理,最好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3.2维持体温稳定早产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升降不定,多为体温低下,因此早产儿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4℃~26℃,晨间护理时提高到27℃~28℃,相对湿度55%~65%。应根据早产儿的体重、成熟度及病情,给予不同的保暖措施,加强体温监测,每日2次~4次。一般体重小于2.0kg者,应尽早置婴儿培养箱保暖。体重大于2.0kg在箱外保暖者,还应戴绒面帽,以降低耗氧量和散热量;必要的操作如腹股沟采血等须解包时,应在远红外辐射床保暖下进行,没有条件者,则因地制宜,采取简易保暖方法,并尽量缩短操作时间。3.3合理喂养按照早产儿的体重、月龄,参考其活动、哭闹、大小便及有无病,给予5%糖水或奶喂养。奶喂养以母乳喂养为主,牛奶喂养时,牛奶与水按1∶1或2∶1的比例稀释,奶量计算方法较多,临床常以热量需要计算。喂养方法可视早产儿病情而定,生活能力即吸吮能力较强者可直接哺喂或奶瓶喂养;能力弱者予滴管喂养。早产儿易缺乏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出生后应补充维生素K,预防出血症。3.4预防感染早产儿抵抗力比足月儿更低,消毒隔离要求更高。更应加强口腔、皮肤及脐部的护理,发现微小病灶都应及时处理。经常更换以防发生肺炎。制定严密的消毒隔离制度,严禁非专室人员入内,严格控制参留学观和示教人数,超常人流量后应及时进行空气及有关用品消毒,确保空气及仪器物品洁净,防止交叉感染。3.5维持有效呼吸早产儿易发生缺氧和呼吸暂停。有缺氧症状者给予氧气吸入,吸入氧浓度及时间根据缺氧程度及用氧方法而定,若持续吸氧最好不超过3d,或在血气监测下指导用氧,预防氧疗并发症。呼吸暂停者给予弹足底、托背、吸氧处理,条件允许放置水囊床垫,利用水振动减少呼吸暂停发生。3.6密切观察病情由于早产儿各系统器官发育不成熟,其功能不完善,护理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与娴熟的业务技能,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发生以下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查找原因,迅速处理:①体温不正常;②呼吸不规则或;③面部或全身青紫(或苍白);④烦躁不安或反应低下;⑤惊厥:早期或重度黄疸;食欲差、呕吐、腹泻、腹胀、出生3d后仍有黑便;硬肿症;出血症状;24h仍无大小便。3.7复查时间及指证早产儿一般情况好、吸乳好,体重已达到2.0kg以上,可给予出院,出院后一般不需回院复查,如出现发热、拒奶、体重下降应送往医院就诊。

4急救护理

早产儿由于各系统器官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低下,极易出现肺透明膜病、呼吸暂停、窒息及感染等。我科2007年1月—2007年8月收治早产儿合并肺透明膜病共5例,接受呼吸机辅助换气治疗的患儿有2例,经抢救及护理痊愈出院,护理体会如下。4.1呼吸道管理当早产儿接受呼吸机辅助换气治疗时,正确的翻身、叩背、吸痰方法是维持有效机械呼吸的关键。在病情危重期,各种管道、监护仪较多,翻身时动作要轻柔,细心观察各种管道的位置放置是否合适,勿出现折叠、管道脱开等情况。30min~60min翻身1次,方法是一手扶患儿侧卧,另一手示指、中指紧挟拍背器,有节奏地轻拍背部。拍背后,将吸痰管轻轻插入气管导管内,一边捻转吸痰管,一边退出,将痰液吸出,必要时重复吸痰。但2次吸痰间应给氧,以缓解发绀。痰液黏稠时,吸痰前予气管导管内注入生理盐水0.3mL~0.6mL。注意清洁患儿的口鼻部位,确保气道通畅。经常检查气管导管的位置,以防脱管。4.2静脉通道护理选择、保护并且有计划地使用每条静脉极为重要。我们根据用药选择穿刺血管,根据情况选用静脉套管针或头皮针,保证一次穿刺成功。密切观察穿刺部位,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患儿的各项治疗。定时用肝素盐水冲管,或使用注射器输液泵小流量持续泵入肝素盐水,防止血管堵塞,保证各管道通畅。4.3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患儿病情危重,且变化快,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我们应安排责任心强的护士三班特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呼吸机各项指标及机器运转情况及病情变化,及时准确地为治疗提供可靠的资料。4.4喂养护理患儿吸吮、吞咽功能较差,入院后禁食1d~2d,病情平稳后开始鼻饲喂奶,每次2mL~3mL,每3h喂1次。每次喂奶前用5mL注射器接胃管回抽,观察胃内有无残余奶,以了解胃肠消化功能。随着体重的增长每隔2d~3d增加奶量2mL~3mL,喂奶次数减少。4.5预防交叉感染患儿免疫功能低下,极易发生交叉感染。患有皮肤感染及呼吸道感染的人员,应尽量避免与早产儿接触,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严格探视管理,加强基础护理,尤其是皮肤及口腔护理,注意病床单位清洁及所用物品、仪器的清洁与消毒。超级秘书网

5小结

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功能低下,易并发各种疾病,故对早产儿护理非常重要,早产儿室实行24h专人护理,并利用各种仪器监护,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评估病情,并制定和实施各种护理计划、护理措施终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减轻机体的损害程度,保证高水平的护理质量。根据早产儿的特点,通过一系列的护理措施以及先进仪器设备和精湛的技术,提高了早产儿的存活率。

早产儿护理指导篇11

术前护理:①及时正确的心理护理。②饮食指导。患者由于焦虑紧张及长期口服甲状腺素片,造成贫血、食欲差、进食量少且择食,护士耐心讲解饮食的重要性,制定可行的饮食计划,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并经常看护患者进食后再离去,患者非常感动,进食量和品种逐渐增加,同时遵医嘱口服铁剂抗贫血治疗,血红蛋白由入院时的77g/L,至分娩前达到109g/L,为胎儿发育、手术及术后康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③监测胎心、胎动、甲状腺功能及胎儿宫内发育情况。按时听胎心、胎动,教会孕妇自计胎动,3次/日,每次1小时。指导孕妇左侧卧位,可改变右旋的子宫对子宫动脉的压迫,改善胎盘循环,有利于胎儿宫内发育。按医嘱采静脉血监测甲状腺功能,因采血次数多,孕妇产生惧痛心理,我们每次安排高年资护士操作,保证1次性穿刺成功,不给患者增加痛苦。加强巡视病房,及时发现有无宫缩,以便及早发现早产征兆。

术前准备:按医嘱备皮、备血、新生儿暖箱预热、葡萄糖及采脐血用物、新生儿监护仪,预防新生儿低血糖及硬肿症等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护理:①预防产后出血:间断按压宫底,了解子宫底部位,严密观察子宫收缩情况,按医嘱及时应用缩宫素。②预防心衰:孕妇术前有S-T段改变,长期服用甲状腺素片,易引起心衰,按医嘱严格控制液体入量及补液速度,术后6小时进食全流食,鼓励产妇进食。③护理:甲状腺素基本不透入乳汁,产后可以哺乳。因早产儿生后静脉输液,加之产妇术后切口痛影响母婴早接触早泌乳,但早产儿应尽早哺母乳,可预防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变及小肠坏死等并发症非常重要,要求护士加强护理,每日热敷按摩,用吸乳器抽吸乳汁喂养早产儿,静滴结束后指导早产儿吸吮,刺激早开奶。该产妇产后2日泌乳量较多,可满足早产儿需要,达到母乳喂养,有效预防早产儿并发症。④健康教育:讲解产褥期的注意事项,指导产妇饮食、休息、运动,保持心情舒畅、外阴清洁,以保证泌乳及避免产褥感染。⑤出院指导及随访:除指导产妇出院后正常护理常规和注意事项,应指导产妇继续监测甲状腺功能,继续替代治疗,另一方面定期监测婴儿甲状腺功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使其自护能力、疾病知识、用药知识得到进一步强化。出院后电话随访至今,该患者能主动定期监测甲功,婴儿甲状腺功能未发现异常,母亲继续口服甲状腺素片治疗。

早产儿护理指导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8月~2013年10月90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41例,胎龄28~37w,平均(31.5±2.1)w,出生体重(2048±230)g。将90例患儿划分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45例,对照组45例;新生儿Apgar评分在8~10分之间,两组患儿母亲均无内科并发症与产科并发症。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以及出生体重等多个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抚触护理,具体方法:根据患儿的实际状况,对开始抚触的时间进行合理确定,通常情况下,新生儿出生12h之后便可以给予抚触护理,护理人员清洗双手,将患儿送入抚触室中,运用恰当的力度对患儿进行抚触,给予患儿充分的关爱;抚触室内应当保持安静,室温控制在26℃~28℃,室内湿度控制在60%~70%,保证光线的柔和;抚触顺序:由患儿的前额至下颌、头部、胸部、腹部,然后扩展至患儿的四肢、脊柱两侧,最后为脊柱;抚触时间:每天上午1次,下午1次,抚触15min/次,一直到患儿出院。护理人员在抚触患儿的过程中,要实时观察患儿的情况,若是患儿呈现困倦、饥饿状态以及情绪激动状态的时候,禁止抚触;护理人员要告知家属护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1.3观察指标 选取患儿前额正中间处,采用经皮黄疸测定仪对患儿的黄疸指数进行测量,并且做好相应的记录,测量时间为上午抚触护理工作完成之后,观察患儿的并发症状况。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7.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计量资料,χ2检验计数资料,P

2 结果

2.1研究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出生之后黄疸指数情况 如表1所示,研究组患儿出生之后黄疸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研究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 如表2所示,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论

黄疸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生理性黄疸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而病理性黄疸则需要及时、有效治疗,不然会引起核黄疸,导致患儿出现智力障碍,甚至死亡;因此医护人员应当高度重视黄疸患儿的治疗与护理[2]。

本研究中,研究组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黄疸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婴儿抚触护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早产儿黄疸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预防黄疸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早产儿护理指导篇13

[Key words] Premature infants; Bird nest typ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Position

早产儿护理是新生儿护理的重点与难点所在,此类患儿由于宫内发育不成熟,出生后不仅病死率高,而且生存力弱,还可能对儿童生长及成年后的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1,2]。研究数据表明我国早产儿出生率仅为5.6%,由于组织器官发育不成熟其死亡率达13%~21%[3],如何保证早产儿出生后能得到科学的综合护理,如何全面提高早产儿的护理质量,减少患儿治疗期间的并发症,提高此类患儿存活率,使其生长发育不落后于足月儿,是儿科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4]。近年来我院新生儿科,通过采用仿生护理方法“鸟巢式”护理体位用于早产儿护理,现将护理应用成效及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后。选择2015年8月~2016年2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00例早产儿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符合入选条件的患儿根据治疗期间所采用的护理方式分为“鸟巢式”体位护理组(A组)和常规监护体位护理组(B组),每组50例。所有入选的患儿均为胎龄在37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5],但两组患儿在出生体重、性别、胎龄、出生日龄以及头围、身高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总住院时间上比较,A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B组,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2 纳入标准

所有入选的患儿需要经家属知情同意,未接受其他专业的新生儿护理要求,未参加其他相关性研究的患儿,且胎龄

1.3 排除标准

排除存在先天性缺陷疾病,新生儿颅内出血、吸入性肺炎等严重系统性疾病患儿。

1.4 护理方法

“鸟巢式”护理体位的制作及方法,将140 cm×70 cm大小的儿童用全棉浴巾滚筒式对角卷曲,并用抗过敏胶布贴紧,围成短轴为与患儿左右肩的宽度,长轴为早产儿枕骨-下肢的长度,中段的高度10 cm,接口处高度约5 cm,设其外形如同“鸟巢”的椭圆形圈。

1.4.1 A组护理方法 即“鸟巢式”护理体位法,将浴巾的接口处放置婴儿头与肩部,中段用浴巾围住患儿的下肢,身体中线呈屈曲状靠近四肢;并以轻柔的动作给新生儿操作,要求“鸟巢式”体位松紧适宜,保持斜坡卧位,进食后的30 min需采取右侧卧位。

1.4.2 B组护理方法 即常规监护护理体位法,主要在早产儿头肩部垫一块叠成条状的小毛巾,使颈部略向后伸展,体位可以自由摆放,其他护理方法两组相同。

1.4.3 生长发育护理 所有入选后的早产儿均用监护仪做24 h动态心电监护、监测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所有患儿均从前而后反穿1件内衣,摇高新生儿保温箱内床板30°,经鼻胃管鼻饲早产儿配方奶,隔时间为每2个小时鼻饲1次。重点予以吸吮训练,逐渐过渡至自行吸吮进食,进食后采取右侧卧位。胃肠喂养不足的患儿改为经静脉补充营养,当患儿的自主呼吸恢复平稳,且能吸吮并进食。当患儿没有发生新生儿硬肿症,且患儿达2000 g以上体重时,停止温箱或辐射式抢救台保暖与心电监护工作,条件允许的将患儿移置普通的监护小床中继续监护治疗。

1.4.4 外环境护理 病室内洁净,通风良好,配备空调,保持室温24℃~26℃,湿度55%~65%,光疗箱清洁、完好,调试箱温30℃~34℃。

1.4.5 其他护理 每天给新生儿温水洗澡1次,及时更换清洁尿布,为防止抓破皮肤及脚后跟磨损,定期修剪指甲,并戴上棉制小手套及袜子,避免新生儿烦躁不安等不良问题发生。

1.5 监测指标

常规登记并记录所有患儿出生时新生儿Apger评分结果、进食情况、性别、体重、身高等基本信息。密切观察住院期间患儿病情变化,记录两组早产儿发生呼吸暂停以及四肢有无新生儿硬肿、皮肤破损发生等并发症;记录喂养的耐受情况,将开奶后又禁食的为喂养不耐受。记录早产儿住院天数、出生后体重恢复时间、出暖箱时间、日睡眠时间以及出生时(T1)、住院7 d(T2)以及住院15 d(T3)的体重、进奶量、呼吸暂停、体温监测(体温测量方法:新生儿出生后即送至新生儿病房,采用低读数腋温表测量,将腋温低于35℃患儿立即测量肛温,每次测温3 min。判断标准;低体温即为肛温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采集的数据录入Excel中,并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不同时间点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在不同时间点体重、体温比较

在T1时间点上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2时B组患儿的出生体重与A组比较,B组患儿体重恢复相对慢了一些,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T3时间点时A、B两组患儿均恢复了出生体重,但B组患儿体重增长速度显著慢于A组,B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2时B组患儿的体温低于A组,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日进奶情况与黄疸指数变化情况比较

在T1时两组患儿黄疸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T2、T3时点起A组患儿的黄疸指数显著低于B组,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B两组患儿随着时间的延长日进奶量逐步增加,但以A组患儿的日进奶量增多更加显著,A组患儿在T2、T3时的日进奶量显著多于B组,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儿出暖箱时间与日睡眠时间比较

A组患儿在出暖箱时间显著短于B组,且日睡眠时间显著长于B组;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经新生儿监护室精心护理后,两组所有入选的患儿均全部治愈出院,在并发症发生率中发现A组在呼吸暂停、新生儿硬肿症以及喂养不耐受方面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A组、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通常出生后早产儿需要被安置在暖箱中,为便于护理和治疗,患儿常常四肢暴露于暖箱的空间内,患儿容易缺乏舒适感和安全感,不利于生存和成长。加上早产儿机体功能发育不全、部分器官功能滞后、代谢能力差等,护理或治疗不当,就可能导致早产儿的体能、智能等各个方面欠缺,影响患儿成长后的生活质量[7]。此类患儿还可能因为自身能量储存少,其体温调节和代谢所需的能量均高于足月患儿,故在此期间早产儿的其他疾病更容易发生,能量消耗势必增加,因此早产儿出生后足够的能量供给显得非常得重要,并且最好是在能减少能量消耗的同时还能保证患儿体重增加、减少自身蛋白分解等[8]。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新生儿护理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为早产儿护理在保证其生存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环境、营养及免疫支持。

“鸟巢式”护理体位与患儿宫内姿势相似的蜷曲内收体位相似,患儿双手可以触及面部,利于早产儿头与手互动,便于吸吮[9],既能起到自我安慰的作用,还能促进患儿达到口腔满足感,提高患儿吸吮能力,促进消化系统的发育,增加奶量,促进体重增长,增强早产儿的生活能力,缩短住院时间[10]。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患儿在平均住院时间上显著短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早产儿的喂养后易出现腹胀、胃潴留、呕吐、胎粪排尽延迟等喂养不耐受情况,主要与早产儿的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胃肠动力差、胃肠激素水平低等具有相关性。本研究结果证明放置暖箱期间A组患儿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方面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研究认为出生后3~5 d出现黄疸早产儿,80%以上黄疸程度较重,胎龄小的早产儿有时血清胆红素仅10~12 mg/dL也容易并发核黄疸,应予以注意[14]。本研究结果发现患儿在第7天起A组患儿的黄疸指数显著低于B组,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