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企业价值实用13篇

公司的企业价值
公司的企业价值篇1

效果1:从品牌到强劲品牌的本质跨越

效果2:从知名度到美誉度的华丽转身

效果3:从行业名人到社会名人的层次升级

众所周知,强劲品牌形成的过程有三层,即产品-品牌-强劲品牌,其渐进式的标志分别为提供的服务内容-独特的价值定位,持之以恒的价值名副其实-品牌个性与能见度。如图所示:

在品牌的个性和能见度表现方面,公关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试想,一个品牌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价值取向是什么,这些是能在广告上说得清楚的吗?就算是说得清楚,那个说的费用是企业能承受得了的吗?就算企业有实力承受,以广告的方式去说能让大众信服吗,具备公信力吗?

而这个时候,如果我们采用的是新闻的方式、记者撰写的方式、媒体主动报导的方式,效果是不是会好很多呢?

首先,新闻报导的角度就代表了媒体本身的观点,具备了权威可信度,其次,从消费者阅读的角度看,他们更愿意主动去阅读和了解,这是他们接触社会、了解世界、学习知识的途径,在这里面的潜移默化比多次广告更能影响消费者,最后,从费用成本角度来说,这是一种最省钱的方式,比方说,广告一个字收费8元,而公关操作的软文,一个字收费也不过4元,50%的差价啊,只是换种传播的方式就能节省这么多的成本,太妙了

当然,采用公关方式做传播,最关键的一点还是选对公关公司,好的公关公司是以销售为靶心,所策划的事件也好、新闻也好、活动推广也好,都是以产品的优点为潜台词,通过各种人们喜闻乐道的方式,结合媒体的关注点和时事的走向,设计出各种吸引和值得媒体关注的事件,并引导出正面报导,甚至能顺利登山头版头条、代表行业趋势等出现在核心版面及正版等,这些方式岂是广告所能及,这同时也是公关公司之于企业的核心价值所在。

公司的企业价值篇2

房地产;企业价值;公司治理结构

一、文献综述和研究意义

JensenandMeckling最早研究了企业价值与经理持股之间的关系,他将股东分为内部股东和外部股东,而内部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企业价值越大。Beiner等人研究了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的275家公司,分析数据研究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了公司治理综合指数这一概念,他们认为公司治理综合指数对企业价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Newell和Wilson研究了6个新兴市场,指出如果公司治理从最差提升到最好,企业价值会相应提升10%~20%,不仅论证了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价值的正相关关系,而且得出了具体的比例。

中国的许多学者在研究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价值方面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许小年和王燕,主要研究了股权结构对公司业绩和企业价值的影响,得出了股权集中度越高,国有股所占比例越大,公司业绩越低。刘银国和朱龙(2011)旨在构建一个CGI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能够准确反映和评价中国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他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企业价值,一个是反映企业价值的短期绩效,另一个是反映企业价值的长期绩效,而公司治理水平对企业短期绩效的影响更为显著。近年来,房价走低以及政府在房地产行业颁布新政策以刺激房价回暖都在提醒我们应该对房地产行业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房地产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房地产行业低迷会引起相关行业衰败。企业价值越高,代表企业经济效益好,给予其利益相关者回报的能力越高,为了提高企业价值,在房地产行业备受关注的今天,研究房地产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的选择和数据来源本文从2014年房地产上市公司随机抽取187家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来研究分析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以寻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下的公司治理模式,并提出改进和完善公司治理模式的建议和措施。

(二)相关变量的设置1.被解释变量的度量。净资产收益率(ROE)被国内外学者广泛的用于衡量企业价值,它被广泛认可且综合能力强,因此,本文决定沿用传统的绩效评价方式,即利用净资产收益率(ROE)做评价企业价值的被解释变量。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公式为:ROE=净利润/净资产2.解释变量的度量。本文从股权结构、董事会和监事会、经理层三个方面出发找出能够基本涵盖公司治理结构的九个变量,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

(三)研究假设假设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企业价值正相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对企业监督和控制的能力就会增强,企业的经营效率会大大提升,从而企业价值就越大。假设2: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和企业价值正相关。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持股会对第一大股东产生制约作用,从而防止了公司中出现的“一股独大”现象,因此,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企业价值越大。假设3:流通股比例与企业价值正相关。流通股是指可以在交易所流通的股份数量,流通股比例越大,资本市场对企业的监督功能发挥的越有效,因此企业价值会越大。假设4:董事会规模与企业价值负相关。董事会规模越大,越容易出现“搭便车”的行为和机构臃肿所造成的效率低下的现象,另外,选举和聘任董事会成员会额外增加企业的成本,这些都会导致企业绩效的下降,企业价值越小。假设5:独立董事比例与企业价值正相关。独立董事比例越大,董事会成员现象越能得到控制,中小股东的利益得到保护,董事会决策更加客观,从而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价值的提升。假设6:监事会规模与企业价值正相关。监事会承担了企业的监督功能,它不受公司里任何人的制约,能够独立有效的保护企业的利益不被损害,因此,监事会的规模越大,企业经营绩效就越好,企业价值越大。假设7:高管人员薪酬与企业价值正相关。给予高管人员较高的薪酬,可以激励高管人员从而减少成本,促使股东和高管人员的利益趋于一致,因此,企业价值得到提高。假设8:高管持股比例与企业价值正相关。委托人对人激励的另一种方式,因此,高管持股比例增加,企业价值增大。假设9: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兼任与企业价值负相关。两职兼任会削弱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监控作用,从而使企业经营绩效下降,企业价值降低。

三、统计分析及结论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各企业的ROE值差别较大,说明其平均值不能准确的反映上市房地产企业资产方面的情况,即没有很好的代表性。也从侧面反映房地产企业资产和收益方面不是很稳定。X1比例较高,公司间的差距不太大;X2平均值低于X1,说明即使在房地产企业,“一股独大”的现象仍然非常严重;X3在上市房地产企业中的比例偏高,说明在房地产行业股价较能反映公司的正式价值;大多数企业都把X4定在8-9人,X5定在4~5人,X6定为30%-40%,这符合我国法律对企业三者比例的一般要求;在上市房地产企业中,前三名高管人员薪酬大都比较高,而高管人员持股现象并不是很普遍,甚至有的企业高管人员并没有持股;上市房地产企业两职合一的现象很少,两职分离在大型上市企业中能够发挥出很好的监督、制约作用;各研究变量具体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

(二)回归分析结果本文利用SPSS22.0统计软件并采用变量一次全部进入的方法将因变量和自变量及控制变量输入模型得出了回归结果,见表3:表3相关系数

(三)实证结论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价值正相关。X1与ROE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第一大股东拥有企业的绝对控制权,能够有效的对企业进行监督,假设1得到验证。2.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价值正相关。X2与ROE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增加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是股权分散的一种方式,可以削弱第一大股东的绝对控股权,假设2得到验证。3.流通股比例与企业价值正相关。X3与ROE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是由于“股票全流通”在房地产行业贯彻的比较好,股票在资本市场流通并在资本市场的宏观调控下可以实现市场对企业的监督作用,进而增加企业价值,假设3得到验证。4.董事会规模和企业价值正相关。X4与ROE的回归结果不太显著,但是,董事会规模正向影响净资产收益率,这是因为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要求决策尽可能的多样化,董事会人数较多可以集思广益,有利于实现企业绩效的最大化,但董事会人数过多,沟通协调成本增加,反而会降低企业绩效,因此在合理范围内,董事会规模越大,企业价值越高,假设4没有得到验证。5.独立董事比例和企业价值正相关。X5与ROE呈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了独立董事对董事会的监督力度不够大,这是因为我国的房地产行业独立董事的设立更像是“完成任务”,并没有发挥出实际的作用,假设5未得到验证。6.监事会规模和企业价值正相关。X6与ROE呈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监事会的作用在房地产行业没有发挥出来,监事职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假设6没有得到验证。7.高管薪酬和企业价值正相关。X7与ROE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薪酬激励是提高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方式,高管在为企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的价值,达到双赢的效果,假设7得到验证。8.高管持股比例和企业价值正相关。X8与ROE正相关,但不显著,从这可以看出股权激励并不是激励高管人员的有效方式,这可能是因为我国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高管持股激励还处于探索阶段,假设8没有得到验证。9.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兼任与企业价值负相关。X9与ROE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为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一人担任的话不利于发挥董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作用,企业的经营绩效会降低,假设9得到验证。根据以上的实证研究和结论,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了公司治理结构是怎样影响并以何种程度影响着企业的价值,房地产行业有其代表性和现实意义,研究房地产行业既可以为其他行业提供借鉴,也可以为我国企业价值的研究提供另一个视角,从而更加有利于我国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周建,王鹏飞等.创新型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与绩效关系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4).

[2]尹飘扬.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J].会计之友,2011(12).

[3]程静.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分析[J].孝感学院学报,2006(5).

[4]吴顺祥,陈险峰.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实证研究.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6(5).

公司的企业价值篇3

l估价指标分析价值

1.1帐面价值估价

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减去负债就等于所有者权益数值,即公司净资产的帐面值。公司净资产的数值是通过历史成本计算取得的,有时并不能真实反映公司净资产的市场价值,所以这只是与其他方法进行比较的一部分。

1.2评估值估价

评估值是指对被并购公司的每项资产按照市场的现行价值进行单独的评估,之后再计算出该企业所有单项资产的合计金额,用此数值再减去该公司的负债来作为被评估的价值。这种方法往往会增加被并购公司固定资产价值,从而增加折旧,减少税费。它的优点在于有利于发现被忽略的优势和劣势,并能检验是否按持续经营假设来评估。但单项资产的评估总值与总体盈利能力及持续经营的价值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评估自身也存在局限性

1.3股票市值估价

利用被并购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来评估其资产价值成为衡量公司挣资产的第三个重要指标。这种方法可以直接运用于上市公司,而非上市公司则可以通过寻找可比的上市公司来进行,但值得注意的是投资人往往会因为各种因素改变自己对一些企业的投资计划,这种个人的投机、感情因素或个人判断都会有可能影响了公司股票的市价。但这种方法却也是目前应用得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

1.4分拆值估价

对于多元化的企业来说,分拆值法比帐面值法、评估值法、股票市值法都来得有效、合适。分拆法的意图是通过比较公司的当前价值和分拆之后加总的总价值来判别所评估的价值是高估还是低估。这种方法是讲对多元化公司的每一个业务部门进行分拆评估其价值,并将分拆后产生的价值进行求和,实质上是购买者为了以两者中较为低的价格购买资产。操作方法分三个步骤:识别公司所涉及的不同行业并计算相关行业的平均估价值;依此计算各部门理论市场值和公司理论总值;计算市场价值的平均值和加总值并按低于重置价的成本并购企业。

1.5现金流估价

评估被并购企业的价值要预测并购后所能够产生的现金流量,以及使用相应的贴现率来求出购买的资本成本。运用现金流法估价时,要根据并购后所获得现金流的贴现值是购买出价的上限。这种方法可以计算出并购后的净现值,它可以分为五个步骤:①估计被并购企业被收购后预期能给购买带来的税后增量现金流;②估计这些税后现金流在相应风险情况下的税后贴现率,即购买的收益率;③用所求得的贴现率和现金流,计算出并购的现值;④估计并购所发生的初始支出,包括支付给被并购公司的现金、被并购公司的各种权益的市值以及所负担的被并购公司所有债务的市值;⑤将并购所得的现值减去初始支出,获得并购的净现值。估计公司并购后的现金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例如,很难估计破产成本降低、营销力量增强、成本下降等因素带来的收益。所以,现金流的估价并不是公司价值的精确值。准确预测被并购企业并购后的现金流量是并购分析的关键,因为它直接影响着购买所要支付的并购价格。

2估价方法分析价值

2.1成本法

公司的企业价值篇4

11增加企业价值是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需要

内部审计自产生以来,经历了账项基础审计逐步到风险基础审计等发展阶段,如内部审计不能以增加企业价值为目标,就容易在低水平和传统业务上停滞不前。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应站在企业全局角度考虑,以增加企业价值为目标开展工作,拓展审计领域和内容,改进审计方式和手段,进而提升自身在企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

12内部审计在增加企业价值方面具有自身独特优势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运行的一个组成部分,熟悉企业内部流程和管理模式。首先,内部审计部门的资源、技能和组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其次,内部审计的工作标准是建立在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法律法规两个方面;最后,企业组织的其他部门相比,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较强。

2M公司内部审计实现企业价值增加的途径和方法

M公司审计部设经济责任、财务收支、工程项目、内部控制、风险预控管理、督察审计及综合管理七个业务处室。业务职能的完善设置,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做到对公司经济业务的全覆盖,并且更加注重发挥在公司战略转型中的服务与支撑作用,能够不断扩大审计领域,不断创新审计方法,不断提高审计质量,为实现审计目标提供了保障。近年来,在各项审计中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财务收支审计。内部审计不仅着眼于技术经济指标和财务数据,在现场审计是,从下属单位的生产规模和配套结构、工艺线路、产品结构和原料结构以及技改技措等方面综合考虑生产成本控制的优劣和控制潜力,提出更加优化的资源配置和装置效能综合利用的意见和建议。

二是物资管理专项审计。关注公司采购体制建设和完善情况、战略供应商布局以及合作情况、调剂库存的机制和能力、物资采购的市场主动性把握、ERP各个模块协调使用等方面,来综合判断物资采购工作整体是否满足公司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内部审计在开展物资审计时,关注了公司是否从战略高度构建了上述物资采购体系和运行机制,并对体系运行情况提出改善的进一步意见和建议。

三是运销业务专项审计。把公司销售体制建立和销售手段放到公司战略的高度去评价,是否建立了具有市场把握能力、信息反馈及时准确的销售网络,是否具有抵御市场波动的机制和主动性措施,销售手段和销售网络构建是否具备成本效益原则等。如在公司把产品运输、销售业务集中到运销公司,这就在资源配置和协调管理上掌握了主动权、稳定了公司销售工作的基础。内部审计在运销公司进行相应的内部审计时,提出了改善的审计意见和风险管理的建议。

四是委外业务专项审计。通过委外业务的专项审计,提出了相应的审计意见及建议,促进公司出台和完善了委外业务管理办法,对规范委外业务工作流程、防止企业利益向外部的输送、明确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起到了推动作用。

五是经济责任审计。拓宽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促进企业管理者履职和管理能力提升。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关注非财务因素,全面反映经济责任。基于财务指标的经济责任审计,通常会造成企业管理层过分重视取得和维护短期财务成果,增加影响短期业绩的投入,目光紧盯财务报表,对许多非财务因素(如内部控制、人力资源、客户、供应商管理、产品质量、流程优化)方面的改善贡献不大。这正是传统任期责任审计的缺陷。引入企业价值观,注重非财务指标对绩效的影响、注重长期业绩、注重未来的价值创造能力、注重内部控制有效性和企业执行力的提升,拓宽经济责任审计关注面,更多地关注企业内控有效性和执行力,便于对领导者进行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

六是工程项目审计。做好工程项目建设审计,为企业创造直接价值。“今日的投资就是明日的成本”,尤其是大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项目建设完成以后,该项目以后运行的成本大小、效益优劣就基本上被确定了。内部审计参与工程项目建设,参与各种规模的修理费项目的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审计和竣工阶段开展审计,控制和压缩项目成本支出,削减不必要和虚增的建设成本,将直接降低以后各期的成本费用,为企业创造价值。对在建项目的设计、招标、合同、施工管理等进行审计,实时发现项目开展过程中的缺陷和漏洞,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防止施工企业在施工阶段偷工减料或在隐蔽工程方面造价,或者施工质量未严格按照要求控制等,做到防患于未然,起到实时监督的效果。

七是风险导向审计。为提高公司风险管控能力,实现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公司在审计部设立了风险预控业务处室,聘请了专业风险管理咨询机构结合公司实际设置了风险评估的方法、流程及模板,为全面风险评估提供了方法,创造了条件,使得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在实现风险导向转变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3探讨今后内部审计如何更好地增加企业价值,实现企业目标

一是确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内部审计部门不能停留在监督和纠错查弊的层面,要善于揭示和反映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和重大潜在风险,只有确立以增加企业价值为目的和监督与服务并重的理念,才能在审计项目立项方面更加贴近企业价值管理。

公司的企业价值篇5

市场增加值(Market Value Added,MVA)是公司管理者通过经营决策给公司投资者创造的价值,是评价公司创造财富的一种方法。其定义为:MVA≒公司总市值-公司总资本。

总市值包括债权价值和股权价值,债权价值通常是债务上的本利和,上市公司的股权价值可以用每股价格和总股数估计。总资本是资本供应者投入的全部资本,需要对以历史成本计量的总资产进行一系列调整。财富的创造不是由公司市值决定的,而是由公司市值和投资者投入到公司的资本之间的差额决定的。公司市值本身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因为公司市值没有表示为这些市值投入了多少资本。因此,MVA是公司管理者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为投资者创造的额外价值总额,可以直接衡量公司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

二、现实市场中MVA与企业价值的偏离

从理论上来看,MVA是评价公司创造财富的准确方法。它计算的是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之间的差额,即投资者投入一家公司的资本和他们按当前价格卖掉股票所获现金之间的差额。MVA等价于金融市场对一家公司净现值的估计,如果把一家公司看成是众多投资项目的集合,MVA就是所有项目净现值的合计。理想环境下,金融市场估计的一个公司的MVA应等于该公司自己估计的净现值。

公司的企业价值是企业整体的经济价值,是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公平市场价值,可分为实体价值和股权价值。一般情况下,公平市场价值就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可以采用现金流量折现法和相对价值法进行评估。

在财务管理中,企业资本的市场价值最大化未必等于企业为股东创造了价值。MVA又与人们在财务管理中所认可的企业价值最大化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一偏差是业绩评价与价值评价的差别,在现实市场中可以通过货币金额表现出来。MVA是从外部评价企业业绩的最好方法,而企业价值最大化仍是目前财务管理主流思想。以下以北大国际医院集团西南合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西南合成”,股票代码:000788)为例分析在现实市场下的实务评估中,上市公司的MVA与其企业价值的偏离。

1.西南合成2011年12月31日的MVA

根据西南合成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该公司2011年12月31日的部分财务资料如下:资产合计为274586万元,负债合计为170576万元,所有者权益合计为104010万元,总股本为59598.743万股。

(1)计算总市值:

债权价值为近似于债务的本利和,即170576万元。

股权价值为每股价格乘以总股数,即59598.743万×6.99元≒416595万元。

总市值为债权价值加股权价值,即170576万元+416595万元≒587171万元。

(2)计算总资本:

为了使账面总资产调整为投入资本当前的经济价值,需要作两方面的调整:一方面要承认投资的时间价值,投入资本应随占用的时间增加其价值;另一方面要把会计师不合理注销的资产加以恢复。此处假设账面总资产等于投入资本当前的经济价值,则总资本为274586万元。

(3)计算MVA:

MVA为总市值减去总资本,即587171万元-274586万元≒312584万元。

2.西南合成2011年12月31日的企业价值

该公司2011年12月31日的每股净资产是1.68元,股东权益净利率是11.50%,股票价格为6.99元。现收集以下相同行业的4个可比公司的有关数据,使用修正市净率的股价平均法计算西南合成的每股价值,进而计算企业价值。

可比公司名称 市净率 股东权益净利率

①东阿阿胶(000423) 8.20 25.01%

②科华生物(002022) 5.15 23.17%

③福安药业(300194) 1.77 5.75%

④星湖科技(600866) 1.79 5.12%

(1)计算每股价值:

根据可比企业①,每股价值=8.20/25.01%×11.05%×1.68=6.09元

根据可比企业②,每股价值=5.15/23.17%×11.05%×1.68=4.13元

根据可比企业③,每股价值=1.77/5.75%×11.05%×1.68=5.71元

根据可比企业④,每股价值=1.79/5.12%×11.05%×1.68=6.49元

12月31日的平均每股价值=(6.09+4.13+5.71+6.49)/4=5.61元

(2)计算企业价值:

企业价值(内在股权价值)=5.61元×59598.743万=334349万元。

3.西南合成MVA与企业价值的偏离

根据前述计算的西南合成的MVA和企业价值,可以看到得出的312584万元与334349万元出现了偏离,约为6.5%。对于以上计算的结果,有着公司总资产等于总资本的假设,即未把账面总资产调整为投入资本当前的经济价值;加之计算企业价值时可比公司选择的局限,此计算结果必存在着偏差。但将总资产调整为总资本时,如考虑投资的时间价值并恢复不合理的注销资产,得出的MVA应低于以上结果,由此得出的偏离幅度不降反升。

三、产生偏离的原因

1.股票市场可能无法真正评价企业价值

企业内在价值是其在公开市场上的经济价值,考虑到持续经营假设,无论以现金流量折现法还是相对价值法进行评估,其大小应取决于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条件下在经营期间内创造的价值总和。上市公司的MVA,往往取决于该企业在资本市场下由供求双方决定的股票价格的高低。然而股票价格是否能够真正反映企业的价值,一直是一个令人怀疑的问题。

2.股价的波动性决定着上市公司MVA的时点性特征

MVA是一个评价企业业绩的指标,而股价每天的变动并不意味着企业经营业绩的骤然变化;企业价值源于企业本身的经营业绩,也就是其获利能力。影响公司股价的因素有多种,如公司本身业绩、股市总水平、特定事件等,尤其特定事件对股价的影响是剧烈的,但这些事件的发生并不意味着企业价值也在剧烈波动。另外,即使股价可以合理反映企业价值,也难以确定哪一时点的MVA是内在价值的真实体现。

3.就目前MVA的定义而言,总市值下债权价值与总资产下债务的评估标准不一致

直接以债务本利和作为上市公司债权价值虽然不致出现较大偏差,却也忽略了债务现金流量的时间因素;而在确定总资本时,对账面总资产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如认为投入资本应随占用的时间增加其价值等。这种不一致将对MVA的最终计算结果产生影响。

四、评估MVA的建议

1.降低MVA作为时点指标的不利影响

上市公司股价具有较大的波动性,仅以某一日的股价计算公司股权价值难以反映公司真实业绩等。若将时点指标转化为时期指标,MVA的结果将更有利于反映企业价值。一方面,可以以加权股价平均值作为计算股权价值的依据,在计算股权价值时采用一定时期的股价平均值并考虑特殊股价波动等因素。如仍以上述西南合成为例,其2011年12月份的平均股价为7.38元,重新计算的MVA为59598.743万×7.38元+170576万元-274586万元=335829万元。另一方面,可以先计算出评价期内每个时点的MVA,进而计算一定时期内各个时点的MVA的加权平均值。

2.明确总资产调整为总资本的具体方法

MVA曾定义为公司市场价值减去公司账面价值,若认为债务的市场价值等于账面价值,则MVA可以改写为投入资本的市场价值减去股东权益的账面价值。MVA业绩评价理论是不断完善的,在将MVA定义为总市值减去总资本之后,认为需要对账面总资产进行一系列调整才可得到总资本。然而,却没有一个将总资产调整为总资本的具体标准,如投资时间价值的考虑因素、不合理注销资产的明确标准等。

3.重视经济增加值(EVA)对MVA评估的作用

MVA的大小归根结底取决于公司预期的现金流量,而公司一定时期的现金流量的现值等于其投资年度的经济增加值的现值。其中EVA=调整后税后经营利润-调整后的投资资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一些实证研究表明,MVA与EVA具有高度的关联性,Uyemura Kamtor和Rettit选择100家美国银行自1986年至1995年的MVA和EVA以及各种财务指标数据,发现EVA与MVA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强。这种密切的相关性,给我们研究和评估MVA提供了有力依据。

公司的企业价值篇6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我国的企业越来越受到全世界范围内的公司治理变革以及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因此,企业的内部审计就必须适应和应对来自企业外部和内部的风险,以便为企业创造价值。对于内部审计的增值,可以在企业价值链的多个环节发挥作用。比如:采购环节的物资采购比价审计等单个环节的增值作用,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并且完善采购环节控制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同时,企业的内部审计是创造公司价值的重要载体。一方面,企业的内部审计的存在会对组织内的其他职能部门以及组织部门的经营管理者产生威慑作用,努力改善工作绩效,进而导致了组织价值的增加。另一方面,当内部审计成本小于损失的减少时,公司价值增加,也就是企业的内部审计通过努力帮助组织预防和减少损失。因此,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并且从公司治理的高度认识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是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企业价值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内部审计主体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和范围相对单一狭窄。wWW.lw881.com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幻莫测,导致企业的各种风险不断增多,这就要求内部审计应该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改进风险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不断加强组织内部重组及公司治理,最终达到为企业增值的目标。但是对财务事项的过多关注,则会影响上述职能的发挥。因此,对于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一般都是从监督到评价再到确认、咨询的变化,这样一个过程也充分体现了内部审计目标由积极兴利再过渡到价值增值的变迁。一般来说,目前许多企业内部审计已开始逐渐涉及投资效益审计、物资采购审计、人力资源审计、战略和经营决策审计、产品推销审计、市场景气状况审计、研究开发审计、生产工艺审计、后勤服务系统效率审计等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

2.企业内部审计的设置不合理。首先是当前的企业内部审计限制了报告层次。表现在对于第一层委托关系中产生的问题不具有影响力,只是将内部审计的服务范围局限于管理层次,内部审计没有发挥其作用而降低了不少效率,这样的领导模式势必会限制内部审计的自身发展。

其次是侵害了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当前内部审计在形式上的独立性不够,在组织、经济上依附于企业领导,因此很难保证其提供意见的公正性和客观性。除此之外,双重领导体制下的内部审计在利益权衡中处于两难的境地,它既服务于委托方又服务于受托方,最终仍然难以保持其应有的客观性,导致内部审计偏向与其利益相关的一方。

3.企业内部审计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不协调。一方面,企业内部的被审计部门与内部审计配合不利,在参与审计的过程中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这样一来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内部审计的执行和实施效果。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缺乏良好的沟通,一般都是在不信任审计对象的态度下开展工作。转变这样的格局必须要提倡参与式审计,审计部门必须在开始阶段与被审计部门讨论审计内容、审计目标和计划,并且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二)内部审计法制体系存在的缺失

通过对内部审计法制体系现状的分析,发现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权力机构的领导或者主要负责人下开展工作,但是其中对于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的界定并不明确。这种模糊的界定影响内部审计相关职能的发挥,导致其内部审计的领导体制不合理。

其次是在对内部审计职责的阐述上,尽管包含了经济责任审计、资金预算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以及风险管理审计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但是仍然没有涉及公司战略目标及治理的审计,没有将内部审计提高到公司治理的层次。

最后是咨询服务是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内部审计一般都是局限在监督和评价上,忽视了咨询服务的提供。

(三)内部审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其增值功能的实现,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审计模式来看,我国内部审计所采取的模式没有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还是以账项基础审计为主。这种审计模式在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基础上也较少考虑控制环境,实施账项基础审计,使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提供受到限制。特别是在实施过程中的详细审计大大增加了审计成本,虽然可以通过对财务资源的保值达到间接增值的目的,但是审计范围受到很大局限,最终使得增值效果并不明显。

其次从审计时间来看,由于事后审计则往往具有时滞性,事前和事中审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对风险的以前预警和实时监控,将可能导致的损失以及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控制在最低的水平。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还有部分单位没有前移到事前审计或事中审计,依然停留在事后审计。

最后从审计手段来看,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繁重的手工检查只能增加内部审计的成本,将内部审计的资源过多地消耗在无谓的事项上。而且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网络经济高速发展,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和挑战。因此,当前很多企业以手工审计的方式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支出,不利于内部审计顺应时展进行变革,并且损害了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

三、公司治理下增强企业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策略

(一)拓展企业内部审计的服务领域

应该说风险贯穿于职能部门和组织整体两个层次,而风险管理审计在审计内容上应包括对风险应对措施的适当性及有效性审查,同时也对风险识别、风险管理机制、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审查。因此内部审计必须既对职能部门的风险管理进行审查和评价,也对组织整体的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具体来说,审计人员应该根据审计委员会的意见,对管理层应对风险的处理方式和产生的预期效果进行后续审计,从而使内部审计从企业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为企业规避风险来增加价值。内部审计人员应分析企业的风险类型并评估风险的大小,从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产业价值链的角度,给出合理的处理意见和应对措施并且提出风险管理是否对风险有充分和准确的界定,以便供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参考。

(二)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

内部审计的本质目标就是增强公司的控制力和规避经营风险的能力,公司治理是实现公司目标和价值的有效途径,因此只有加强公司管理和提高公司经营效率,才能最终增加企业价值。因此要解决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明确内部审计的性质与定位,并且从观念上进行转变,把内部审计作为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加以重视。因此,内部审计只有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并且站在公司治理的高度,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有效作用,最终确立其应有的地位。

(三)转变内部审计的职能

在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将服务意识贯穿于整个内部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促进企业不断完善自我约束机制,并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管理和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以便能够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审计人员应该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确认,同时积极保证控制措施在关键位置建立有效的控制点。应通过审计委员会对单位的计划、决策以及方案的可行性,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效益性进行评价,找出差距、揭示矛盾、研究措施、分析原因并最终提出建议。

(四)增强审计质量控制和效率

如何更好地增强审计质量控制和效率?很多实施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公司都在开发自己的内部审计规范,如朗讯公司通过三类指标:内部审计管理部门对有效性的监测、质量的改善情况、客户的满意程度等来衡量内部审计人员的业绩。因此说企业的增值型审计一般都是通过内部控制评价手册、控制自我评价手册、审计人员技能矩阵、审计质量保证问卷和讨论指南等。

总之,只有加强监控才能有效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才能切实为企业增加价值,而且审计质量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在质量管理方面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首先,在企业内部建立内部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对审计过程中的审计职业道德规范、违反审计工作制度以及包括有重大工作过错,或者牟取不正当利益的审计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其次就是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实施企业内部的审计项目负责制,具体规定项目负责人、主审的相关责任来对审计项目创造或增加的价值进行检查和评估。

(五)实施治理结果审计

治理审计通过对监事会、董事会、经理层以及利益相关者的治理效果及其治理责任的考察,来综合评价公司治理的整体效率和效果。由内部审计开展的针对治理效果的审计,即内部治理审计中的治理结果审计,试图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实施意见:一方面通过衡量管理层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对经理人的管理责任进行审计,从而挖掘潜力,提供咨询意见,找出差距,增加公司价值。另一方面,对董事会的治理责任及其业绩做出保证,并且对董事会风格、董事会结构及其成员、董事会实务以及董事会培训等方面做出评价,从而保障了股东及其他相关者的利益。为了更好地实现价值增值,内部审计人员不但要调动被审计人员参与审计活动的积极性,还要发现公司治理中的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在被审计人员的理解和支持中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公司的企业价值篇7

如何利用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对其进行财务评价,从而发现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是股票投资者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目前,我国已有一千多家上市公司,其中,既有大量的传统企业,但也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双高”企业。对于传统企业,财务评价已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但对于“双高”企业,如何对其进行恰当的财务评价,并据此评估其投资价值,则是一个有待研究的新课题。本文将主要从投资者的角度,探讨目前我国A 股上市公司中“双高”企业与传统企业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差异。我们将首先通过对现有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以及对股票投资者所做的问卷调查与分析,得出恰当评价“双高”企业和传统企业的不尽相同的两套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再利用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数据进行实证性分析,验证两类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差异存在的合理性,并由此说明“双高”企业与传统企业价值来源的差异性。

一、财务评价与企业价值

一般而言,财务评价就是通过收集和选取与决策相关的各项财务信息,并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进行信息加工,借以评估企业的经营业绩与财务状况。不同的财务报告使用者,亦即不同财务评价主体,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评价的目的往往不尽相同。这些主体包括: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者、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含潜在的投资者,下同)、债权人、与上市公司有业务联系的公司、有收购或兼并意向的公司、中介机构(注册会计师、咨询人员等)、国家经济管理部门和税务部门、上市公司的员工和工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本文主要从投资者角度研究上市公司的财务评价问题。

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评价,其目的一般包括:(1 )了解公司的经营成果、资本结构、资本保值增值、利润分配及现金流转的详情,以便做出增加投资、保持原有的投资规模、放弃投资、转让股份等投资决策;(2)了解公司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盈利能力、 资本结构等所有方面,对自己的投资风险和投资回报进行判断和估计;(3 )分析公司的内部情况和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对公司利润的形成和分配带来的影响,以及可能对公司股票价格带来的影响;(4)判断一个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发展潜力,评估这个公司整体的真实价值,并将其与公司的市场价值进行比较,寻找价值被低估的公司进行投资以获取最大的收益。

企业价值是企业适应市场环境、获利能力和竞争优势持续时间的综合表现,它不但度量了企业已有资产的获利能力,还体现了企业对经营环境的战略适应能力。企业估价,就是对持续经营中的企业的经济价值所进行的估量。它实际上是一个综合了企业能力、宏观经济形势以及人的主观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之后,对企业持续发展潜质的认识和评价过程。

投资者无论投资于“双高”企业还是传统企业,其目的都只有一个:在可接受风险程度下获取最大的收益。传统企业与“双高”企业的内在特质不同,价值体现的方面不同,价值增值方式不同,对它们进行价值评估的方法和手段也就应该有所差别。传统企业要合理的配置、利用自然资源,依赖大量的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的投入来扩大再生产达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以获取最大的利润。与传统企业相比较,“双高”企业具有如下特征:(1)“双高”企业主要是知识、智力的投入,在美国,有许多高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已超过总资产的60%。(2 )知识已代替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根本动力,是竞争力的主要源泉,并已经成为使投资获得高额回报和员工获得高额收入的基础。(3 )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研究开发上投入大量资金,以获取技术上的优势,期望获得高额回报。(4 )企业投资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双高”企业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技术风险,即在产品研制和开发过程中由于技术失败而引致的损失;二是市场风险,即技术创新带来的新产品能否取得必要的市场占有量;三是财务风险,即对技术创新的前期投资能否按期收回并获得令人满意的利润。(5)企业成长快。 “双高”企业往往是开始规模很小,管理上很不成熟,但凭借其研究成果可以迅速发展成为组织和管理上日臻成熟的大公司。

传统企业多为基础性产业,由于技术、设备、工艺、生产相对成熟,企业大都处于成熟期,因而市场较稳定,风险较小。企业的历史业绩相对稳定,人们对其未来收益预期也相对稳定,波动空间相对狭窄,对投资者的激励作用不大。传统企业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将来收益的稳定与可预计性和低风险性上。“双高”企业则是新生事物,制度创新乃至企业、产品的创新都是有创新利润的存在(创新的边际利润大于创新的边际成本),预期的高额利润,对投资者激励作用大。一般而言,股票的价格取决于预期股利收益与市场利率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预期股利收益不断增大,则股价不断提高,企业的价值也不断提高。“双高”企业大都处于生命周期的成长期,由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费用高,企业面临的风险大,其利润波动预期也较大。“双高”企业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将来收益的高增长与高风险性上。

公司价值本质上是由其未来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决定的。对于传统企业,企业未来业绩与历史及当前业绩表现之间的关系密切,企业财务评价更注重企业“目前”价值的评估;而对于“双高”企业,企业未来业绩与历史和现在业绩表现之间没有联系或是联系不大,企业财务评价就应该更注重企业“未来”可能价值的评估。业绩评价和企业估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资本市场有效率的条件下,企业价值成为评价的核心,即评价体系的指标最终是与价值相关的。价值相关反映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当前盈利性(用货币指标计量);二是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健康性指标);三是盈利能力的增长潜力(价值驱动因素等)。因为两类企业的价值体现不同,所以对它们进行财务评价所使用的财务指标体系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双高”企业与传统企业财务评价体系差异性:理论及调查分析

传统企业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股东利益比率、盈利能力比率、短期偿债比率、长期偿债比率和资产运营能力比率等五大类指标。其中,反映股东利益的比率主要有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市盈率和股利支付率等;反映盈利能力的比率主要有经营利润率、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净利率等;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比率主要有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等;反映长期偿债能力的比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和有形净值债务率等;反映资产运营效率的比率主要有存货周转率、应收款项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

与传统企业相比较,“双高”企业财务特征的最明显之处就在于其高成长性。关于描述企业成长性和发展能力的财务指标,人们的认识存在一定差异。例如:

1.1999年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联合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中涉及的“发展能力状况”指标,包括了销售(营业)增长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成新率、三年利润平均增长率和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等六个比率指标。其中:

3.张俊瑞和邓崇云(2000)认为,从选择投资对象和基于长期投资的目标出发,投资人应当认真地分析公司的净利润增长率及利润构成(张俊瑞和邓崇云,2000)。其中:

(1 )净利润增长率=(本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100%

(2)营业利润与利润总额比=(营业利润÷利润总额)×100%

4.黄磊(1999)认为,根据企业成长期的特点,可以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同前)、净利润增长率(同前)、主营业务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等来评价上市公司的成长性(黄磊,1999)。其中:

(1 )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

(2)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报告期末股东权益)×100%

尽管人们对评价“双高”企业成长性和发展能力的指标选择存在认识上的一定分歧,但还是可以归纳出以下两个共同认识:

1.增长率指标是最能体现“双高”企业特征的财务指标;

2.成长性既反映为经营成果(盈利能力)的增长,如销售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等,又反映为财务状况(资本扩张能力)的增长,如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每股净资产增长率和持续可能成长率等。

为了更好等说明“双高”企业与传统企业财务评价体系的差异性,我们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具有一般财务知识的国内股票市场普通投资者。问卷要求被调查者分别从评价传统企业和“双高”企业的目的出发,判断各财务评价指标的重要性——重要性程度最高为7分,然后依次递减,最低为1分。 此次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回收率30%。调查结果详见表1。表1中的“平均分”为被调查者对各项财务指标重要性程度打分的平均值。由表1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投资者认为传统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主要应该有(按重要性程度由高到低取前18项):每股收益、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净资产、市盈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经营利润率、销售净利率、股利支付率、净资产增长率、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资产净利率、应收款项周转率、有形净值债务率和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

2.投资者认为“双高”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主要应该有(按重要性程度由高到低取前18项):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市盈率、每股收益、经营利润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应收款项周转率、每股净资产、总资产周转率和持续可能成长率。

3.两类企业财务评价共同的比率指标有:每股收益、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市盈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经营利润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资产净利率、应收款项周转率、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和每股净资产;评价传统企业特有的财务比率指标是:股利支付率、存货周转率和有形净值债务率;评价“双高”企业特有的财务比率指标是:总资产增长率、持续可能成长率和总资产周转率。

4.无论对于传统企业还是“双高”企业,投资者最重视的都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股东利益这两类指标。其中,反映企业总体获利能力的比率主要是销售净利率、经营利润率、资产净利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及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等;反映股东利益的比率主要是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市盈率及净资产增长率等。

5.投资者评价传统企业时,更注重的是其经营稳定性和股利支付的连续性。传统企业的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的比重较大,存货周转率是衡量和评价企业采购、生产和销售等各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性指标。所以存货周转率也是评价传统企业特有的财务指标。有形净值债务率更为谨慎地反映企业基本财务结构是否稳定。有形净值债务率高,是高风险、高报酬的财务结构;有形净值债务率低,是低风险、低报酬的财务结构。有形净值债务率成为评价传统企业特有的财务指标,说明投资者对传统企业财务(负债)风险的特别关注。

表1 传统企业与“双高”企业财务指标重要性程度比较

按重要性程度

传统企业

“双高”企业

由高到低排序

财务指标

重要性程度

财务指标

重要性程度

平均分

平均分

1

每股收益

5.817

销售收入增长率

5.967

2

净利润增长率

5.467

净利润增长率

5.817

3

净资产收益率

5.350

净资产增长率

5.583

4

每股净资产

5.233

总资产增长率

5.550

5

市盈率

5.217

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

5.383

6

资产负债率

5.200

市盈率

4.850

7

速动比率

4.983

每股收益

4.700

8

流动比率

4.933

经营利润率

4.650

9

经营利润率

4.850

销售净利率

4.633

10

销售净利率

4.833

资产净利率

4.533

11

股利支付率

4.633

净资产收益率

4.483

12

净资产增长率

4.617

流动比率

4.367

13

存货周转率

4.583

资产负债率

4.317

14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4.567

速动比率

4.300

15

资产净利率

4.550

应收帐款周转率

4.283

16

应收帐款周转率

4.517

每股净资产

4.283

17

有形净值债务率

4.333

总资产周转率

4.267

18

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

4.233

持续可能成长率

4.217

19

总资产周转率

4.167

存货周转率

3.867

20

已获利息倍数

4.150

已获利息倍数

3.750

21

持续可能成长率

3.750

股利支付率

3.700

22

总资产增长率

3.617

有形净值债务率

3.550

6.投资者评价“双高”企业,并不看重其当前的盈利性和股利支付水平,而是希望公司将主要收益用于扩大再生产以便将来获取更大的收益,即投资者更看重公司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和盈利能力的增长潜力。从“双高”企业特有的财务评价指标来看,总资产增长率表示公司资产的增长情况,资产是公司生产经营获取利润、增加股东财富的物质基础,这个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增长潜力;持续可能成长率是衡量公司凭借自身财力支持成长能力的重要尺度;总资产周转率反映全部资产的周转速度,周转越快,说明销售能力越强。

三、“双高”企业与传统企业财务特征差异性:上市公司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沪深两地上市公司1997至2000年共四个年度的报表数据进行分析。从传统企业中随机选取30家公司,其中15家选自上海30指数股,另15家选自深圳成分指数股。从“双高”企业中随机选取30家公司,其中沪市15家,深市15家,入选的条件是1997年~2000年三年净利润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0%以上,2000年每股收益达到0.20元以上。这30家“双高”企业中,大部分公司主营业务属于高科技领域,也有少数几家主营业务不属于高科技行业,但正进军高科技产业领域,拟以高科技产品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研究发现,两类上市公司的财务特征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传统企业与“双高”企业有关财务指标平均值与均方差比较

计算值

传统企业

“双高”企业

财务指标

平均值

均方差

平均值

均方差

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三年平均增长率(%)

7.58

14.04

48.24

38.63

净利润三年平均增长率(%)

-3.66

32.58

56.30

24.19

总资产三年平均增长率(%)

13.64

13.52

53.76

23.79

净资产三年平均增长率(%)

14.42

13.25

58.32

33.13

主营业务利润率(%)三年平均值

24.47

13.27

32.29

11.24

净资产收益率(%)三年平均值

8.85

5.51

16.80

5.06

2000年度营业利润与利润总额比(%)

71.58

64.85

84.19

16.19

2000年度每股收益(元/股)

0.26

0.20

0.52

0.17

市盈率(2001年4月30)

56.13

34.82

52.30

24.25

由表2数据可以看到, 传统企业与“双高”企业的财务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归纳如下:

1.“双高”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三年平均增长率是传统企业的6.36倍;“双高”企业的净利润三年平均增长率超过50%,而传统企业的净利润三年平均减少3.66%;“双高”企业的总资产三年平均增长率是传统企业的3.94倍;“双高”企业的净资产三年平均增长率是传统企业的4.04倍。可见,“双高”企业的发展速度非常显著地快于传统企业。

2.“双高”企业的净利润增长率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表明“双高”企业产品获利能力在不断提高,企业正高速成长,未来获利将会增加。

3.“双高”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平均值高出传统企业7.82个百分点,表明“双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获利空间大,因此发展后劲比传统企业强。

4.“双高”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三年平均值几乎是传统企业的两倍,说明“双高”企业在同样的资金投入下为股东创造的效益更多。

5.“双高”企业2000年度营业利润与利润总额比高于传统企业12.61个百分点,说明“双高”企业的主营业务更突出。

6.“双高”企业2000年每股收益是传统企业的两倍。说明“双高”企业的获利能力明显高于传统企业。

7.“双高”企业的市盈率(2001年4月30日)略低于传统企业, 其主要原因是传统企业的每股收益偏低。

总的来看,上述实证分析结论验证了前文得出的“双高”企业和传统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差异存在的合理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企业与“双高”企业的不同特征决定了它们的价值来源不尽相同。传统企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为股东创造当前财富的能力、盈利能力的稳定性和低风险性;“双高”企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为股东创造增值财富的能力、获取未来收益的能力和高风险性。因此,投资者对这两类企业进行财务评价所关注的焦点就必然地出现了差异。这就意味着,上市公司财务评价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指标体系,而应为不同类型的企业设计不尽相同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2000.财务成本管理.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美)戴维.F.霍金斯著.2000.财务报告与分析:教程与案例.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美)杰弗里.C.胡克著:.1999.《华尔街证券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张俊瑞、邓崇云著.2000.上市公司分析北京: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张庆昌著.1999.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编制与分析. 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黄磊著.1999.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解读技巧.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林文俏著.2000.高速成长88家上市公司.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

公司的企业价值篇8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1-0111-05

作为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途径,并购已经成为全球证券市场上的新宠,通过并购,尤其是大规模的并购,企业能够迅速实现对外扩张和资源优化配置。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明显加快,我国企业面临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在竞争市场中能够占有一席之地,企业在积极寻求快速扩张的对策,并购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家上市公司快速取得规模优势、提升经营业绩、解决经营困难的重要途径。中国铝业通过对包头铝业、山东铝业等进行大规模并购,得到了快速发展的优势。然而,大规模并购使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会给企业经营带来了风险,TCL的大规模海外并购却使企业陷入了重大财务危机之中。并购过程中的规模效应对企业价值创造到底带来了什么影响,这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 理论陈述与文献回顾

近些年来的并购实践表明,大公司参与的企业兼并收购成为并购市场的主流,这当中与其自身的诸多优势是密不可分的,一家规模大的企业,具有资金和管理优势,在并购的过程中乃至以后都能够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些长处,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但是,更多的文献则认为规模小的主并企业参与并购能够更多地创造价值,作为规模小的主并企业,在并购中的交易成本低,对市场变化反应快,可以迅速地调节并购策略,促使并购成功。Moeller等(2004)在研究美国上市公司在1980―2001年期间并购案例后,总结出主并购方的公司规模和并购后的绩效之间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并提出小公司比大公司能够获得更高的超额收益[1]。Roman Kraussl、Michel Topper(2006)通过对268家荷兰公司在1980―2003年期间并购事件样本进行研究,也得出了小公司并购的超额收益高于大公司2.45个百分点的结论[2]。

被并购对象的合适规模,对于并购后企业价值的创造具有重要作用。进行大规模的并购可以实现主并企业得以快速发展,但是其并购中带来的大额财务支付压力和并购后带来的整合压力是影响并购价值创造的最重要的负面因素。当然,进行小规模并购能够克服主并企业财务和整合上的压力,但是要达到通过并购快速发展的目的,主并企业只能进行多次并购予以实现,而频繁的小规模并购累积的费用和管理层精力,却是一笔不小的成本。Kitching、John(1967) 经过分析发现失败的并购案例同公司的相似规模是紧密联系的,也就是说,如果目标公司同收购公司的规模越接近,则并购的失败几率越高[3]。Kusewitt(1985) 提出“临界规模”观点,协同效应的实现程度与目标企业对于并购发起方企业的相对规模呈正相关关系[4]。Franks等(1991)得出收购的相对规模是一项很重要的考虑变量[5],但是并未给出具体结果。塞罗沃(2000)通过总结前人文献以及自己的实证研究,发现目标公司的相对规模更大时,收购公司的并购绩效通常会更差[6]。Tichy(2001)也将“相对规模与并购绩效负相关”列为并购的18个典型事实之一[7]。

但是,在我国的相关研究成果中,从并购规模的角度来研究并购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学者尚少。梁铄等(2006)通过构建模型,分析表明在收购过程中如果拥有对被收购企业规模进行选择的能力,将使收购期权的价值大大增加[8]。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的李善民教授(2008)以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为典型案例,对“大吃小”和“强强联合”两种并购模式产生的绩效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大吃小”模式绩效更好[9]。

国外的研究成果表明并购规模大小对并购后企业价值创造会带来影响,但是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国内的文献只有个案研究,缺乏系统性的论证。本文将立足于前面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从主并公司规模和被并购公司规模的角度,实证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规模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研究结果将对快速发展的中国企业,在参与并购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 并购规模对我国上市公司价值影响的统计分析

本文选取我国2001―2007年沪深两市A股所有的收购兼并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并购规模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1.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本文研究所用的全部数据都来源于Wind资讯。

本文选取了我国2001―2007年沪深两市A股所有的收购兼并事件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其公告的内容进行分类,满足以下条件的予以保留,否则予以剔除:第一,方案进度为实施,即已经完成的并购活动。第二,

信息披露方就是收购方公司本身。第三,交易金额和首次公告日明确。第四,为避免交叉影响,同一公司连续多次发生并购活动的,如果第一次和第二次并购的时间间隔大于一年半,则视为两次并购事件;否则只选取第一次并购事件。第五,一家公司在首次公告日内公布多家收购的,如被并购方之间有关联,则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否则就作为单独的并购事件。第六,主并购方是非ST上市公司和非金融企业。

经过按以上的标准处理筛选后,我们得到有效并购事件共358起,其中沪市212起,深市146起。

2.研究方法

(1)企业并购规模与并购事件大小的确定

首先,主并公司规模的确定。

本文依据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和国家统计局印发的《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 国统字[2003]17号 )中的规定对所有的样本公司进行具体归类,我们参照证监会对样本公司所属行业的划分,针对文件中对各行业的不同规定,依据上市公司在并购当年的资产总额和销售总额将总样本划分成大、中、小三类企业。但鉴于小企业的样本容量为0,本文便把后两者一并称作小公司。经过上述划分后,我们得到了2个子样本,分别由大主并公司和小主并公司组成。其中,大主并公司共310家,小主并公司共48家。

其次,并购事件大小的确定。

并购在一个并购事件当中,起到影响作用的不仅仅是主并购方的公司规模,被收购公司的大小也会在其中产生或多或少的作用。并购事件的大小就是从被并购企业相对规模大小的角度,来考虑主并企业在对相对规模大小不同的企业收购时,带来的并购后不同企业价值创造。我们引入“被并公司相对规模”来衡量并购事件大小,具体而言,被并公司相对规模就是用并购的交易金额比上主并购公司当年的资产均值而得出的值。这样就可以剔除在并购事件中,企业的绝对规模影响。

被并公司相对规模=并购的交易金额并购公司公告当年的平均总资产×100% (1)

其中,平均总资产=年初资产总值+年末资产总值2

由于原始样本中相对规模超过40%以上的公司较少,我们定义相对规模大于10%的并购为大并购活动,小于10%的并购为小并购活动。这种缘于此临界值所得出的结果最为理想。经过上述分类,共得到大并购样本35起,小并购样本323起。

(2)企业价值的衡量

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对样本企业并购价值进行分析。通过观察样本公司在窗口期内的平均超额收益(Average Abnormal Residuals,AAR)和累积平均超额收益(Cumulative Average Residual,CAR)来验证上市公司并购的业绩是否与并购规模有关,本文的观察窗口是(-15,15)。具体的研究步骤如下:

设定一个事件窗口期(Event Window)。将并购事件的首次公告日确定为第0日,事件期为-T1日至T2日,即从事件公告日前的第T1天到公告后的第T2天。本文的观察窗口是(-15,15)。

在上市公司间进行平均的目的就是尽量消除与事件无关的各种因素对股票超额收益的干扰,因此,可以对并购事件的影响能够更好地加以识别。

计算在窗口期内每一天的累积平均超额收益CAR(-15,-t),将事件期内从第-15日到第t日各天的平均超额收益进行加总,并进行统计检验,即:

CARt代表了由并购事件带来的对样本中所有上市公司的总体平均影响。

同时,本文对CARt进行T检验,假设事件发生对股价无影响时的CARt服从均值为0的正态分布,这样就可以对CARt是否显著异于0进行统计检验,即检验其统计量是否服从自由度为n-1的T-分布:

3.样本统计结果分析

(1)全部样本并购对公司价值影响的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CAR整体统计结果显著,而AAR统计结果不显著。在(-7,15)之间,CAR显著为正,市场对于公司的并购事件,呈现显著的正反应(T值为8.634805)。对于AAR,在(-7,-1)期间呈现了正向反应,但是在并购公告日后,出现了正负收益的波动性,但是统计结果不显著(T值为0.556984)。 图1 的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通过并购,能够为企业创造并购价值。

(2)主并公司规模对公司价值影响的统计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在观察期(-15,15)内,不论主并公司的规模大与小,并购所产生的CAR都显著为正,表明公司在并购中创造了企业价值。规模大的主并公司在并购过程中价值创造能力表现得更加稳定,规模小的主并公司在并购过程中价值创造呈现一定的波动性(如图2、图3所示)。

通过对图2的分析表明,大的主并公司在大规模并购事件中创造的价值远大于小规模并购。大主并公司在小规模的并购事件中,在(-7,-3)之间创造了比较大的并购价值,而在以后市场反应小,CAR只有1.5%左右,整体统计结果显著(T值为8.811214);而在大规模的并购事件中,大公司在(-7,15)之间持续地创造了并购价值,CAR达到了7%,整体统计结果显著(T值为7.681986)。

图3的结果表明,小主并公司在小规模的并购事件中创造价值的能力大于大规模的并购,并且表现得更加稳定。小主并公司在小规模的并购事件中,在(-15,-1)之间出现了持续的并购价值创造能力,CAR达到3%以上,但是在公告日后,CAR出现了大幅波动,整体统计结果显著(T值为7.535283);而小主并公司在大规模的并购事件中,在(-7,-1)期间出现了大幅的并购价值创造能力,CAR达到3%左右,但是在(-15,-8)和(0,15)期间CAR则出现大幅波动,整体统计结果显著(T值为7.289140)。

(3)被并公司相对规模对公司价值影响的统计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无论被并购事件大与小,公司通过并购能够带来企业的价值创造。在小规模的并购事件中,公司的并购价值创造能力表现得比较稳定,在大规模的并购事件中,主并企业能够发挥规模优势,大的主并公司能够取得稳定的大的并购价值,而小的主并公司在并购价值创造中呈现出了一定的波动性(如图4、图5所示)。

通过对图4分析表明,在整个(-15,15)区间内,在小规模的并购事件中,规模小的主并公司相对于规模大的主并公司更能够创造价值;规模小的主并公司在(-7,-1)日创造了并购的正向价值,而后趋于平静,但是在公告后8日出现了负的并购价值创造,整个CAR呈现比较大的波动性,整体统计结果显著(T值为13.34539);而规模大的主并公司在小规模并购中,在(-7,-3)日创造了并购的正向价值,以后市场表现平稳,且整体统计结果显著(T值为7.535283)。

图5的结果正好相反,在大规模的并购事件中,规模大的主并公司相对于规模小的主并公司更能够创造价值,在窗口期的末交易日,大公司的并购价值创造能力比小公司的要高出7个百分点,且整体统计结果显著(T值为7.289140);规模小的企业在(-5,-1)日创造了并购的正向价值,但在以后表现比较平静;规模大的主并公司在-5日以后,持续地创造了并购的正向价值。需要说明的是,小公司的大并购事件样本只有9个,只占到总样本的2.5%,但整体统计结果显著(T值为6.001498)。

三、 结 论

通过对并购规模对企业价值创造能力进行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并购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

统计结果表明,并购事件都为主并企业带来了正的CAR。规模大的主并企业由于存在资金和管理优势,在并购中呈现出更多的、更加稳定的并购价值创造能力,而小规模主并企业在并购中虽然能够创造并购价值,但是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所以,在产能过剩的今天,并购可能是企业扩大规模最有效的手段。政府和其应该用并购的方式来加快企业的发展,在企业通过并购创造价值的同时,也是对整个社会资源的一种节约,以免出现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现象。

2.被并购企业的相对规模大小对不同的企业产生不同的价值创造能力

在大规模的并购中,大规模的主并企业能够利用其自身的资金和管理优势,抓住并购时机,为企业创造持续的并购价值,而小规模的主并企业,由于其并不具备大规模企业的优势,难以抵抗大规模并购给自身带来的冲击,呈现出并购价值创造上的波动性。

在小规模的并购中,小规模的主并企业能够抓住并购机遇,克服自身的资金和管理上存在的劣势,发挥灵活优势,创造了比较大的并购价值,但是总体上还是呈现一定的不稳定性;由于并购对象相对资源少,小规模的并购很难对大规模主并企业带来深度影响,所以并购价值创造能力比较弱,但是因为其本身固有的规模优势,能够保持并购价值创造的稳定性。

所以,对于大规模的主并企业,应该更多地选择大规模的并购机会,因为自身存在的资金和管理优势,大规模的并购会带来更多的并购协同效应,从而为并购后的企业发展带来持续的价值创造优势。而对于小规模的主并企业,在并购中应尽量把握小规模并购机会,在降低并购对象给自身带来冲击的同时,实现企业的价值增长。

3.公司并购消息出现了提前泄漏现象,并购事件中的市场反应普遍提前于公告日

并购对企业自身价值肯定会产生影响,投资者往往把并购当作炒作股价的一个重要事件。统计结果表明,并购事件的市场反应普遍提前于公告日前7天,AAR在(-7,-1)为正,而在其它窗口日期呈现正负收益波动状况。在规模小的主并企业并购信息操纵更加严重,大部分市场正向反应发生在(-7,-1)之间,出现过度炒作现象,而当真正公告之后,市场反应出现波动,正向和负向相间的局面,甚至长期出现市场负反应,这不可排除其存在内部人员出现利用并购信息操纵股价的行为。而规模大的主并企业虽然出现了提前的市场正反应,但是没有过度炒作的现象,公告日后仍然能够出现持续的正向市场反应。所以监管部门要加大并购信息披露的监管,尤其是小规模主并公司的信息监管,达到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Moeller, S.B.,Schlingemann,F.P.and R.M.Stulz. Firm Size and the Gains from Acquisition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4,(73):201-228.

[2] Roman Kraussl,Michel Topper.Size Does Matter - Firm Size and the Gains from Acquisitions On the Dutch Market[Z].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2006.

[3] Kitching,John.Why Do Mergers Miscarr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67,45(6):84-101.

[4] Kusewitt,J.B.Jr.An Exploratory Study of Strategic Acquisition Factors Relating to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5,(6):151-169.

[5] Franks J.,R.Harris ,Sheridan Titman.The Post-Merger Shave Price Performance of Acquiring Firm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1,(29).

[6] 塞罗沃.协同效应的陷阱:公司在并购中如何避免功亏一篑[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7] Tichy.What Do We Know about Success and Failure of Mergers[J].Journal of lndustry,Competition and Trade,2001,1(4):347-394.

[8] 梁铄,张立.基于实物期权模型的企业并购决策:目标企业规模可选[J].工业技术经济,2006,(4).[9] 李善民,郑南磊.目标公司规模与并购绩效――青岛啤酒、燕京啤酒产业整合策略比较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8,(4).

[10] 李善民,周小春.公司特征、行业特征和并购战略类型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3).

[11] 李善民,郑南磊.股东―利益相关者博弈对并购方股东财富效应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7,(8).[12] 李善民,朱滔.多元化并购能给股东创造价值吗?――兼并影响多元化并购长期绩效的因素[J].管理世界,2006,(3).

[13] 李善民,曾昭灶.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世界经济,2004,(9).

公司的企业价值篇9

自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公司资本结构、企业价值、财务制度的研究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不仅关系着公司所有者的利益,也与公司管理者、公司员工等方面密切相关。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有诸多方面,如公司治理结构、公司资本结构、经济周期、国家产业政策等。对资本结构做出合理的安排是公司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有效手段。资本结构是指公司的资本来源,一般分为股权资本与债务资本。资本结构也就是指股权资本与债务资本的比例关系。进一步来看,股权结构体现在企业性质、企业的股权集中度;债务结构体现在长短期债务比。最佳的资本结构应该是使得股东的财富最大化或者企业价值最大化。 要探索企业最佳资本结构,就必须研究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企业价值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国外学者提出的,最初的含义是指企业的资产价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价值的含义也在不断地丰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不仅体现在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而且应该包括良好的治理结构,完善的融资体系,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等等。衡量企业价值最直接、最有效就是比较财务指标的大小。当前学术界最常用的三种指标是企业增加值、托宾Q值、净资产收益率,这三种指标各有利弊。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企业资本结构是影响企业价值的关键因素,良好的资本结构可以为企业持续提供低成本的资本来源,保证良好的治理结构,使得企业价值获得提升。本文以我国电力、煤气以及水的生产和供应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来分析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

假设一: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与企业价值呈负相关关系。根据优序融资理论,企业进行融资决策时,必然选择融资成本较低的方式。首先是内部融资,也就是盈余留成;其次是发行债券,增加债务;最后是发行股票,采用股权融资。如果公司绩效比好,每年会有大量的盈利,内部资金比较充裕,外源融资需求就会下降;反之,企业绩效比较差,公司内部资金比较少,向外举债融资的需求就会上升。所以本文假设,企业资产负债率与企业价值是负相关。

假设二:本文假设我国电力、煤气以及水的生产供应行业国有股比例与企业价值正相关。众所周之,该行业属于国家基础支柱产业,自然垄断性,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国家相关产业的引导。

假设三:股权集中度与企业价值负相关。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过大,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完善,使得大股东有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冲动。

假设四:长期债务比例越高,企业价值越小。长期债务的财务成本比较大,并且对公司的约束比较小,会出现比较大的问题。

假设五:企业规模与企业价值正相关。

假设六:企业发展潜力越大,企业价值越大。企业发展潜力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来表示。

三、研究样本与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2008年至2010年电力、煤气、水的生产与供应行业的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所入选的上市公司只发行A股,三年的经营中没有出现ST、*ST情况。

本文设计如下的研究模型,用净资产收益率表示企业价值,也就是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是企业性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资产负债率、长期债务比、主营业务增长率、公司规模。

ROE=α+β1EN+β2StockR+β3DebtR+β4LoanR+β5Growth+β6LnA+ε

其中,ROE是净资产收益率,表示企业价值;EN是企业性质,虚拟变量,国有股取1,非国有股取0;StockR表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DebtR表示资产负债率;LoanR表示债务结构,长期债务占债务总比;Growth表示企业的成长性,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表示;A表示企业规模,LnA是企业资产自然对数。

本文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wind资讯数据库。

四、结果与分析

首先,本文对解释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发现变量之间相关性比较小,所以模型的多元回归分析不会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得出的结果比较可靠。对2008年,2009年,2010年的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得出的结果如下:

总体上看,回归模型的效果显著,得出的结果具有统计意义。本文认为:企业价值与企业性质是正相关,但是并不显著;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企业价值越小;资产负债率的增加在某种角度上反映企业绩效的降低;长期债务的增多也不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主营业务增长率与企业规模均对企业价值的提升有正向作用。

五、结论与启示

第一,要以审慎的态度对待国有股,在本文中,国有企业较非国有企业能增加企业价值。第二,良好的股权结构能有效提升企业价值。在我国电力、煤气以及水的生产与供应行业中应该积极引入机构投资者,使股权分散合理。第三,确定合理的负债比率与债务结构。(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公司的企业价值篇10

我国从1994年开始进行对资本结构的研究,集中对两方面问题的解决提供实践依据,一是公司融资渠道单一问题,二是负债过高而产生的不良债务问题,目的是为改善当时公司负债率过高的资本结构寻找有效方法。随着我国深化经济的改革,我国经济形态逐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并发展成符合我国国情,兼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一开始定位计划经济的研究再面对当今的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出现的问题就明显失去了指导意义。

国内专家学者逐渐在经济改革中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开始了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资本结构理论研究,使我国经济学近期有关资本结构的理论飞速发展。这其中肖作平学者采用的是动态面板数据计量方法,证明了宏观经济因素是影响公司资本结构的诸多因素之一,并从数据理论方面对决定公司资本结构的财务杠杆效应做出了相关的分析,得出结论公司规模与财务杠杆负相关,资产流动性和企业现金流量则与财务杠杆正相关,为公司选择负债作为企业融资主要来源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马群学者指出,企业的资本成本很大程度上是由公司的资本结构所决定的,股东和管理者在决策时也要依赖对资本成本的考虑,资本成本的高低不仅决定公司选择什么样的融资途径会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多少,是投资者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更决定了公司获得资金后开展进一步的生产经营、投资活动、股利分配等一系列活动,因此,对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可以保证企业筹资和投资环节的顺利进行,避免财务和经营危机。

相较于国内,国外专家学者对该领域的理论研究较早。从1958年莫迪格利安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提出MM理论,标志着国外对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开始,到随后又出现的权衡理论等理论。到20世纪70年代,学者又进一步开始从微观角度开展对公司资本结构的研究,在负债的成本当中新加入了成本、财务困境成本和非负债收益损失等,出现了新的权衡理论。

经济发展进入21世纪后,经济学家们逐渐发现早期理论仅考虑微观方面有诸多不足之处,开始在以MM理论为主导的资本结构理论中加入宏观和行业因素。甚至国家性质和国情也成为学者关注的新焦点,英国的J.Chen就认识到西方模式并不是适用于每一个国家,例如在我国,企业的杠杆作用就受重大的制度差异和银行部门的金融约束。随着学者对影响公司资本结构的所有因素的越来越全面的考虑,对资本结构的理论会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进入另一个发展时期。

尽管国内和国外学者对资本结构进行了大量理论及实证研究,至今仍然存在一些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的分歧。关于资本结构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主流思想MM理论假设了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所采用的融资方式即资本结构不对企业价值产生实质影响。然而在实际现实中无法实现MM理论过于理想化的假设条件,使得客观存在的企业选择资本结构的行为无法使用该理论的结论解释。从而产生了对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研究上市公司筹集资金额的各种来源及比例关系,深入分析资本结构与企业融资成本、公司价值的相互关系。

二、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以房地产行业为例

(一)房地产上市公司发展及资本结构现状

房地产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获得了飞速发展。随着近几年“炒房团”的出现,房地产除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外,还肩负起了投资的重要作用,房地产行业出现了明显的供不应求,房地产市场一再升温。在全球房地产行业发展一片大好的势头下,2008年美国房地产经济的泡沫破灭不仅造成对美国经济的重创,掀起了全球经济危机的风暴,同时也给我国房地产行业敲响了警钟,政府开始重视对房地产企业的监管和控制,房价同时受到市场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双重影响。总的说来,近年来,我国房地产进入平稳发展阶段,房地产企业的数量稳步增加,组成结构基本保持不变,销售额总体呈上升态势。总的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主要有三项特点:一是资金需求大,资金循环周期长;二是产业链长,设计的其他相关行业数目多且关联度大;三是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大。

1.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资金来源。

由上表数据,我们不难得出,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是贷款、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对外资的利用明显不足,而包括贷款、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的三大资金来源实质上主要依靠的是我国的各个国有和商业银行,融资渠道单一,吸收投资能力不强。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发展目前仍存在有不少弊端,包括国内和国外的投资者对房地产行业的投资还是谨慎的态度,房地产企业应该国家政府帮助下,实现融资渠道的多样化,来化解由于资金周转时间长、财务风险大、经营风险大、资金来源单一所造成的诸多投资风险,使房地产企业发展更加健全。

2.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本文中对资本结构的衡量主要采取的是资产负债率指标,通过计算房地产上市公司公布的其负债占其总资产的比率,评价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

由上面所列示的图表反映可知,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大多数集中在60%-70%和70%-80%两个区间,2013年绝大部分房地产上市公司的企业负债在占总资产中占很大的比例,远远高于所有者权益。

(二)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1.基本假设。假设1:负债比率与企业价值负相关;假设2:股权集中度与企业价值负相关。

2.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本文研究的样本选择了60家具有代表性、数据公开的主要房地产上市公司,并选择了其2010-2013近三年公布在中国经济研究数据库的财务数据便于进行对比分析,确保了分析数据的有用性和可靠性。

3.指标及度量方式。本文选择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指标,该指标反映了投资者投资一单位的资金有可能获得的收益和为企业创造的财富,是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共同关注的经济指标,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并且相较于传统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托宾Q值指标,去除了因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还不完善而导致的每股资产净值很难准确表现企业价值的因素,更符合本文结合中国经济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发展要求。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报告期初股东权益十报告期末股东权益)*100%

TQ=[股票价格*流通股股数十每股净资产*非流通股股数]/资产账面价值

4.统计检验及结构分析。

(1)资产负债率与企业价值负相关。房地产上市公司过度地采用负债作为企业的融资方式,会导致企业因为不断需要偿还的债务而使企业现金过多地流出。虽然企业借款利息具有利息税盾的效果,但根据权衡理论,企业利息收益和企业破产成本两因素之和进行资本结构衡量,我国房地产企业负债比率已经严重超标,加之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善,许多企业在负债率较高情况下盲目投资,甚至部分企业的负债水平已经高达资不抵债,也仍然没有改善公司资本结构还在继续生产经营。

(2)流动负债比率与企业价值负相关。高的流动负债虽然相较于长期负债利率较低,但是其较短的还款期限也使企业面临较大的偿债压力,财务风险增加,不利于企业价值的增加。

(3)股权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股权集中度与企业价值负相关,上市公司的股权越集中,企业价值越低。根据前文图表所示,我国房地产很多企业的股权集中于前十位大股东手中,部分企业集中在一个大股东手中,而且国有股是主要控股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也不在少数。房地产企业在决定重大事项的生产经营决策和企业股东大会上,往往都是由少数几个人来做决定,很难顾及其他中小股东和企业整体利益。而作为为大多数利益考虑的企业高管又很少持有公司的股权,不可避免地使公司高管无法实现利益的制衡,做出只服务大股东的经营决策,造成企业整体利益下降。

(三)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1.房地产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根据数据统计,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的房地产上市公司的每单位资产所带来的息税前利润略高于商业银行的年贷款利率,在全部房地产上市公司中,超过60%的上市公司的资产息税前利润率高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年利率,在这些房地产上市公司中有大约75%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低于50%。相反,在平均资产利润率低于商业银行贷款年利率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中,只有50%的公司资产负债率低于50%。这指出了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不合理,有相当一部分盈利能力强的公司负债占总资产的比例不足,放弃了负债可能带来的杠杆效益,而同时又有另一部分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不顾其较弱的盈利能力而持有过高的资产负债率,这样反而会增加企业财务和经营风险,增加了企业的财务危机成本,不利于企业价值的扩大。

2.房地产上市公司投资报酬率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作为以获得收益为主要目标的投资者,房地产上市公司的投资报酬率越高意味着投资者投资相同的资金可以为其创造更大的收益,那么该上市公司的价值也就越高。其中,投资回报率是影响公司资本结构的重要因素,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和成本,相应地就会提高企业的资本报酬率,并且随着企业负债比例的提升,也会增加预期每股收益的风险,不利于实现企业价值。

3.房地产上市公司投资偏好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房地产上市公司之所以选择上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通过发行股票进行融资,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不可避免的具有我国上市公司所普遍具有在融资方式选择上的股权融资偏好,总的概括起来其顺序表现为股权融资、短期债务融资、长期债务融资优先,最后考虑到的才是企业内部融资。这种盲目的对债务融资的倾向,而忽略了股权在长期融资中担任的重要决策,不仅加大了融资成本,而且过度的股权融资还会导致资本的使用效率的下降,不利于实现对经营者的约束和成本的降低,是企业在实现价值最大化道路上的主要障碍。

三、完善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提高企业价值的对策与选择

(一)从上市公司角度出发的建议

1.结合公司行业特征和宏观经济状况。所谓最优的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上市公司所在的行业不同、所处的时期不同、经济背景的不同,在对资本结构进行优化中,应该综合考虑上市公司的行业特征以及宏观经济状况,例如国家的利率、通货膨胀水平、货币政策、投资优惠政策等诸多因素,时时对公司资本结构进行评估和优化。

2.结合本上市公司的特点来考虑资本构成情况。在依照上市公司整体和行业特色后,还要考虑的就是房地产上市公司具体的财务和经营状况,例如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公司规模,总资产的数额、子公司的数量、销售的营业额等都是公司规模的体现,规模较大的公司,资产中的负债比率可以相对高一些。例如公司的资产构成及其流动性,当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比重较大,就可以考虑适当增加长期负债的比例,上市公司的存货较多的,则要更多地使用短期负债作为融资的重要选择,上市公司的资产流动性越强,说明股东和债券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是强大的,通过降低负债比例可以有效地维护债权人的利益。

3.对房地产上市公司内部的股权结构进行改革,优化公司股权治理结构。改变目前房地产行业国有股比例过高以及“一股独大”的现状,为房地产上司公司保证充足的资金来源。但是过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也是不可取的,适当的股权集中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绩效,降低成本,实现企业价值。

4.扩大融资渠道,改变融资模式。对单一的融资渠道进行扩大,增加对外部投资的吸收,适当降低现在房地产上市公司过高短期负债在负债总额中的比重,提高企业信用,多使用长期负债作为负债融资的主要方式,减少还款压力并通过长期借贷的风险使债权人更积极地参与公司的日常治理。

5.提高企业盈利水平,扩大企业内部融资。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想要实现内部融资,必须先保证企业有较高水平的盈利能力。首先应该有正确的管理决策,确保营业收入的长期稳定和现金流的充足,加快项目开发周期可以提高现金回收能力,加强对项目发展进程的督促和促进己完工现房的销售,对开发的商业现房分类管理,采用多样的租售策略,加快库存现房的销售,加速项目资金的循环周转。

(二)从政府角度出发的建议

1.公司融资方式多元化扩展,建设多层次的融资体系。发展债券市场,鼓励债券的发行,从政策、法规角度为企业利用债券融资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加大对房地产基金的投入,动员社会全体的力量通过募集社会闲散资金投资于房地产行业,既开拓了一条理财渠道,有利于资金集约效应的实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又可以为房地产上市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风险,面向发展形成一个以债券融资为主,股权融资为辅的新的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模式。

2.发展资本市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发展健全的资本市场作为上市公司投资的重要场所能够为上市公司资金的筹集提供多样的渠道和保证,发展股票和债券市场,发展金融投资,使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降低上市公司融资和经营风险,缓解房地产上市公司资金不足的缺点。

3.完善房地产上市公司相关的法律制度。完善房地产上市公司发行债券、企业债券管理、证券投资,提高证券市场的监督强度,建立完善而系统的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法律制度,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经济性,提高房地产上市公司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

4.规范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第一,规范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的生成机制达到互相制衡的管理目的;第二,减少国有股的持股比例,加大流通股的比例,将股权从政府手中放归与广大中小投资者;三是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和监督体系,加强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决策监督,促进企业规范运作。(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学院)

参考文献:

[1] 葛红玲,莫淑.我国房地产企业资本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上市公司为例[J].黄海学术论坛,2010(01):264-284.

[2] 虎恩波.我国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3] 徐莎.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行业间差异的实证研究[J].特区经济,2010(08):117-118.

公司的企业价值篇11

一、 套期保值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关于公司价值的研究,最早提出的是莫迪格利安尼.米勒定理(又称M&M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完美市场假设下,即没有税负、交易成本和财务危机成本等条件下,企业融资政策与风险管理的选择对企业的市场价值没有影响。也就是说如果市场是完美的,那么公司运用金融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不会影响公司价值。

现实中市场存在诸多不完美性,企业面临着包括税收、财务困境、委托问题和信息不对称等违背MM理论假设的现实条件。在不完美的市场情况下,与企业的其他财务决策一样,合理的套期保值决策能显著提升企业价值。企业实施套期保值而增加企业价值并不仅是由降低企业现金流波动率而直接获得的,而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所产生的:税盾效应、降低财务危机成本、增强债务能力、缓和投资不足问题等。以下我们将分别就这些方面进行说明。

税盾效应。由于企业在获得收益与出现亏损时在纳税义务处理上并不对称,这是套期保值能够产生纳税义务好处的主要原因。理论上研究结果显示纳税义务是企业收人的凸性函数,或者说企业面临的是一个向上凸的纳税函数。凸性函数意味着未来波动性较高的收人所承担的预期纳税义务要比波动性较低的收人高,通过套期保值降低了企业收人的波动性,而将企业的纳税义务看成收人的凸性函数通常是一个合理的假设,因为企业的亏损额通常是不可能向前或向后全部结转的。因此,企业进行套期保值能够减少其税负支出,而且函数的性状越凸,其套期保值的收益越大。

我们认为,一个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应进行适当的套期保值,特别是那些未来很有可能面临亏损的企业,以减少企业纳税义务负担的预期值。

增强企业杠杆能力。现实企业环境由于不是完美市场,企业通过提高负债可以通过税盾效应提高企业价值,因此企业普遍具有扩大杠杆的冲动。但市场对于一个企业的债务接受与否以及给与多大的利率水平主要基于企业的风险状况,国际市场上跨国公司一方面通过市场风散化来降低风险,另一方面普遍利用衍生品市场来管理价格风险。因此,通过提高企业的债务规模能够减少企业的纳税义务负担。通常企业具有增强债务能力的倾向,但由于企业的债务能力与其现金流的波动性通常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欲提高债务能力的企业应努力降低其现金流的波动性,而这可以利用衍生工具进行适当的套期保值。

降低财务危机成本。所谓财务危机指公司财务状况恶化或无法履行清偿义务时,必须面临的破产威胁。预期财务危机成本取决于财务危机发生的概率和发生时的直接和间接成本,包括公司破产清算的中介费用及信誉受损影响的产品销量损失。在财务风险导致公司现金流波动情况下,公司的风险管理可以调整内部融资的需求和可获得性来增加股东价值。这种投资和融资决策的调整会增加公司价值,它保证公司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大于零的同时避免了高额的资金成本。

企业之所以会发生财务危机,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现金流的大起大落,因此,降低现金流的波动性也就降低了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由于套期保值能够减少企业现金流的波动性,从而减少企业财务危机的概率和预期成本,增加公司价值。

缓和投资不足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的影响,使得企业外部融资的成本要高于企业内部融资的成本。当企业由于内部融资不足,同时外部融资成本又高得企业无法接受净现值原本为正的新项目时,企业便发生了投资不足问题。套期保值能够缓和这类投资不足问题,原因是套期保值由于减少了企业现金流的波动性,从而增加了企业现金流的预期值。企业现金流的平均增加也就从总体上提高了企业内部融资的能力和外部融资的成本,这就使得企业投资不足问题得到了缓和。

同时,研究也表明套期保值亏损不会对公司股东价值带来不利影响,相反,经营业绩的稳定性能够相对提高公司股东的长期价值。因此,建议国内企业重视套期保值的作用,不要因短期的套期保值亏损而放弃价格风险管理策略。

二、 套期保值对上市公司股价的影响

从市场投资者的角度分析,投资者对于经营业绩波动性小的公司股价通常给予较高的估值,而对于经营业绩波动性较大的公司股价给予相对较低的估值。从财务学角度来看,投资者给予经营业绩波动性小的公司股价较高估值的理由可以从现金流量贴现模型中得到解释,根据现金流量贴现模型,公司价值等于未来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计算公式为:

其中FV代表公司价值,E(NCF)代表预期未来的净现金流,r为贴现率。

套期保值对于公司价值的影响可以通过降低风险来降低公司未来现金流的贴现率r,而较低的贴现率会提高公司价值。而对于经营业绩波动性大的公司,投资者的风险报酬要求会提高贴现率,而较高的贴现率会降低公司的价值。公司的经营业绩可以随着能源、有色金属、钢材和贵金属等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而大幅度增长,那么也将会随着资源类产品价格的下跌而下降,这表明投资者要承担公司产品市场价格的大幅度波动风险,因此会要求较高的必要报酬率,股价的估值水平自然就要相对低些。

因此,当公司产品价格下跌时,如果生产者没有进行套期保值将面临价格下跌导致的收益减少,从而影响公司股价波动。优秀的公司管理者可以通过参与套期保值进行风险管理,提高市场投资对公司价值预期,当公司面临价格和利汇率等风险时,由于公司通过套期保值恰当规避了风险,降低了未来预期经营的不确定性,有助于增加投资者对公司未来的良好预期,因此并不会对公司股价造成太大波动。

综上所述,套期保值等风险管理措施能够有效提升市场对于公司价值的估值水平,稳定上市公司股价。

公司的企业价值篇12

(一)研究背景

自MM定理提出以来,公司资本结构的研究一直是财务界的热点问题。尽管MM定理指出,在完美的资本市场条件下,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然而现实的资本市场是不完美的,由于税收、信息不对称等因素,资本结构的选择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研究能够为企业决策者和利益相关者的行动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当前的诸多研究都建立偏重理论;且已有的实证研究常常是基于欧美市场产生的,作为处在经济转型重要时期,证券市场逐步发展的中国,长期以来缺乏对资本结构的深入研究。因此,为了给公司管理层及利益相关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提供决策建议,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及企业价值研究有着深远意义。

二、模型搭建与分析

(一)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了2012年12月31日以前在沪深两市上市的钢铁行业公司为研究主体,拟定200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为研究区间,在剔除了ST公司和数据缺失公司后,得到38家公司的数据。

(二)模型变量的选取

1.被解释变量。本文旨在研究资本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现有的研究理论常采用EVA率来衡量公司价值。本文将衡量企业价值的指标转换为衡量企业绩效的指标――净资产收益率。

2.解释变量。各变量定义详情见表1:

表1 变量的定义

(三)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与修正

1.模型设定。首先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μ

2.描述统计。

表2 描述统计汇总表

总体来看,我国钢铁业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较短,流动负债占据了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的主导地位。但是偏高的流动负债会使上市公司在金融市场波动较大时陷入资金周转的困境,增加了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另外,我国上市公司银行信用比率较高,这是由我国债券市场发展不健全,政府监控太严格,发行债券成本高、风险大等原因造成的。

3.模型建立。对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经过多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关问题的检验和修正后,最终得出上司公司价值与其资本结构间的线性回归模型为:

=0.0599+0.1002X+0.3399X

(1.5629) (2.2404) (9.4233)

R2=0.7278 F=46.7839

模型结果表明,上市公司价值与流动负债比率和每股收益呈正相关关系。

(四)结果分析及政策建议

1.实证结论。企业资本结构构成是企业经营者和股东的战略博弈,当出现利益冲突时,必然会为双方带来一定损失。作为中小投资者,由于并不能参与到公司治理中来,只能被动接受博弈结果,遭受的损失也相对较大。

我国由于缺乏健全的机制,地方政府的政绩在一定程度上又与当地上市公司牵连,导致公司管理层上市的动机不纯,“圈钱”的情形着实存在,非常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也会产生阻碍作用。

2.政策建议。

(1)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我国证券市场落后发达国家很多,正是因为管理不善,监管不严,上市公司资金来源和运用较为模糊,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发生不在少数。

中小投资者一直以来在公司治理中都处于弱势地位,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张,股份日益分散化,中小投资者几乎脱离公司的控制权,利益受到了严重侵犯,最终落为大股东和经营管理者博弈的牺牲者。

因此,完善的市场管理机制,监督的加强刻不容缓。

(2)完善银行监督机制。银行作为国家金融的坚强后盾,需要改良其监督制度,制定完善的贷款监督机制,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损失,又能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3)建立完善的破产机制。上市公司在面临经营不善困境时,往往都会被要求重组,而非破产或退市,这无疑是对经营者打了一剂强心剂。国家应该建立完善的破产法律机制,对企业具有威慑作用,充分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避免资金浪费,促使上市公司改善其经营能力。

三、研究评价

(一)优点

1.简化的模型,数据获取较易;

2.整体思路新颖,模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科学合理性;

3.可推广到其他行业的实证研究中;

4.特别针对中小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

(二)缺点

1.本文模型采用的是截面数据,未考虑到时间因素带来的影响;

2.本文用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企业价值的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流的衡量企业价值的指标多为EVA率,由于数据的局限和计算公式的复杂,本文选择ROE代替EVA来衡量公司价值;

3.仅选取钢铁行业,用来探究整个证券市场的情况略为不妥;

4.模型对于波动性加大的行业,如金融保险行业可能不适用。

参考文献

[1]祁晨.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实证研究―基于EVA视角的A股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D].西南财经大学,2012.

[2]马辉.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绩效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8.

[3]李梅.我国上市公司负债融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

[4]林伟.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6.

公司的企业价值篇13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步完善,证券性融资在企业的融资比例中日益增大,如何合理的选择融资渠道——即应该如何确定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的比重,使融资成本最小,从而使公司的价值达到最大呢?关于此问题,许多学者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因素作了细致的研究,试图找到这些因素影响企业融资成本的程度和方向,以便在实务中利用这些研究成果有效地降低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的项目整体收益率水平。因此,为了深入研究问题的本质,笔者把资本结构对融资成本的影响关系的研究深入到资本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关系的研究上,直接深入考虑资本成本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上市公司作为企业制度改革的先驱,首先接受着资本市场的检验和洗礼,其管理决策行为倍受人们的关注。从资本结构理论看,上市公司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手段更加符合资本结构研究对象的特点要求,并且上市公司资本形成的基础是资本市场,而非上市公司则不是,因此研究上市公司比研究非上市公司重要得多。

2 优化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提高企业价值的对策

我国的资本市场尚处于发育阶段,股票和债券融资均受到严格管制,上市公司难以自由选择西方企业所具有的种种融资渠道,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融资方式更多地受到金融体制的制约和影响。所以,应当结合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在充分认识负债是一把“双刃剑”的前提下优化资本结构,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为原则,去安排本企业的合理负债水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注重行业特征,合理确定负债结构。

行业特征是影响公司资本结构的重要因素,不同行业的资本结构状况差别很大。上市公司在作资本结构决策时首先要考虑到自身的行业特性,包括行业的竞争程度、增长阶段、经营特征、盈利能力等。

(2)建立资本结构动态优化的机制。

参与市场竞争的所有企业无时不在寻求能够获得竞争优势的途径,但由于现实经济中信息的不完全、不确定性和人的有限理性,使人不可能考虑所有的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无法事前掌握“客观”的经济活动规律,从而做出“最优”资本结构决策。资本结构决策不仅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个必要条件,更重要的是企业能够通过不断调整资本结构,以实施相应的外部竞争战略。企业的产品市场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由于技术和市场的快速变化,企业面临的环境充满不确定性,企业的资本结构决策绝不是一个能够提前抉择的问题,而是一个在复杂和不确定环境下不断搜寻、不断调整的过程。如果企业忽视产品市场环境变化,强调或专注于所谓的“最优资本结构”,可能会丧失持续的竞争优势。

我国上市公司应该结合本公司的特点,充分考虑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合理确定资本结构的最佳比例,并且最佳资本结构是一个动态比例而非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我国上市公司在进行财务管理的时候要结合行业特点以及自己企业的具体情况,尽量完善自己企业的资本结构,也就是要在企业的全部资本中如何确定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比重,使企业的加权平均成本最低,企业股东财富最大化。对于资本结构的管理应建立财务预警体系,同时适应环境的变化采取相应的策略。公司在选择融资工具时,可以利用可转换优先股、可赎回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及可赎回债券等有较好弹性的融资工具,保持弹性的资本结构。

3 宏观政策优化上市公司的融资环境

公司资本结构的形成是由公司内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公司优化内部的环境之外,国家和社会也要创造一个优化公司资本结构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3.1 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不发达,政府有关法律的限制与企业债券的流通性不强,企业很难从债券市场筹资。因此,现阶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

(1)推进公司债券发行利率市场化。促进公司债券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放松对于债券发行利率的呆板僵化的管制,逐步推进发行利率市场化,而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前提条件是形成基准利率。公司债券收益率主要由基准利率、信用风险报酬、流动性风险报酬以及与债券自身特征(如嵌入选择权、税收待遇等)有关的收益等。

(2)重建公司债券市场的信用定价机制。利率市场化离不开公司债券市场信用定价机制的重新构建,其中最为关键的步骤就是提升债券信用评级在整个债券定价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为了建立高效规范、有序竞争的国内信用评级体系,我国可以逐步、适度引入国际领先的信用评级机构。

(3)改革现有公司债券多头监管体制,建立功能监管体制。为了促进公司债券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应该逐步建立以功能监管为主的监管体制。公司债券市场运行规则的制定、市场准入和市场日常监管由相应的市场监管部门负责,防止出现多重监管和监管盲区。为了提高监管效率,促进公司债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应该在现有的监管框架下,建立债券市场管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市场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实行监管协调机制的制度化与规范化。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应体现在统一监管理念、统一制定规则和共享相关信息等方面。(4)为公司债券市场发展打造一个完善的法律环境。

当务之急是尽快完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破产法》和《公司法》等,明确公司破产界限,确立债权人在公司破产中的地位和权益,加强对债权人的保护。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加强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3.2 推出多种政策,鼓励公司优化股权结构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过于集中,又表现为过于集中于国家股股东之手,所以要优化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宏观方面其具体操作有以下方法:

(1)应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2)逐步实现股票“全流通”,彻底解决上市公司股权分割问题。

3.3 完善上市公司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对相关机构的监督

(1)完善和健全公司退市和破产制度。

第一,破产必须要对公司经营者的金钱和非金钱收益都产生影响。如果破产仅仅影响经营者的金钱收益,在非金钱收益方面不产生任何影响,负债的作用是无法得到发挥的;第二,在公司处于破产边缘,由债权人对公司进行重组和再建时,公司的控制权一定要由股东和经营者手中转移到债权人手中。

(2)加强对公司股票发行行为、利润分配行为和资金使用过程的法律监督。

在股权融资的制度准则上要加强对拟上市企业及上市公司股票发行行为、利润分配行为和资金使用过程约束,使监管政策有利于上市公司弱化股权融资偏好。主要措施包括:适当限制不派发现金股利而单纯送配股的行为,提高资金使用上的透明度和资金的使用效率;改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审批制为核准制,由上市公司根据资本市场的状况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决定进行股权融资的数量;建立多项指标考核上市公司取得配股和增发新股资格的标准。

(3)加快我国银行体系的改革,充分发挥银行对企业的监督约束作用。

①银行的贷款决策不应受行政干预,否则银行就没有动力去监督企业,债权机制就失去作用;②增加银行的资本金,改善其财务状况,如果银行财务状况差,企业破产会暴露其财务状况,银行会陷入债权人消极状态,即使公司到期不偿还贷款,银行也不会令企业破产;③加快债券市场的建设。从控制效果看,债券融资是比较有优势的,能引入外部债权人的监督,更大程度地降低权益成本。从政府和商业银行的角度而言,由于银行贷款利率低于市场利率将抑制债券的发展,故应改革贷款机制,逐步放开银行贷款利率。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