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花艺培训实用13篇

中式花艺培训
中式花艺培训篇1

我校插花艺术课程在2007年后参与了国家插花员职业技能鉴定,实现了高职教育与市场接轨,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花艺设计与制作人才。本文通过对普高和高职院校插花艺术教学现状研究,结合自身多年教学教研,探究了该课程的改革对策,以期为高职院校插花艺术课程开设提供参考。

一、插花艺术课程设置必要性

(一)行业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花艺师

近年来,插花市场所带动起来的鲜切花生产和插花相关器具的生产已成为花卉产业链的重要环节,高素质技能型插花从业人员的缺乏是制约插花行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因素,对花卉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所以,高职院校开展插花艺术教学,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插花艺术专门人才,不仅是插花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花卉产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二)插花艺术高职生就业机会多,创业前景广

近些年,广大市民对花卉、鲜切花花艺作品的审美鉴赏的迫切需求,而高素质技能型插花艺术人才相对短缺,在一定的地区内出现供不应求的现状。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主旨服务地方经济需要,故此,在高职院校中插花艺术课程的开设应时运而生,恰当地填补了这一缺口。并随着行业发展壮大,市场对插花员、花艺师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园艺技术专业为例,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显示,从事花艺设计制作的比例最大,并在地区的鲜切花市场从业者比例占有近二成。反映出插花艺术毕业生就业方便,创业机会多。

(三)插花艺术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有积极贡献

插花艺术在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和增加生活情趣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一特性决定了插花艺术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特色及优势。故此,在许多农林类高校及高职院校,插花艺术教学不仅是相关专业的专业课,而且拓展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公共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增强艺术素养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形式存在弊端

插花艺术是近年涌现出的新时尚,在高职院校也是近些年才开设这门课程,在师资力量的储备上尚且薄弱。大多数的教师原主修生物专业、园林、园艺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等,通过选秀、自修插花艺术相关课程转型为插花艺术主讲教师。其专业知识的精专深广度和业务素质有待再深造和进一步提高。需要通过多途径加强插花艺术师资队伍的建设。现行高校普遍的插花艺术教学中,先讲理论课堂,再另行安排实训课堂,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时间不同步。造成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联系不紧密或者不衔接,实训课堂对理论知识的体现不够,使得理论知识的掌握受到影响,实训的效果也不及当堂效果好。

(二)课时较少,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目前,开设插花艺术课程的多数高等院校,教学课时相对较少,且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课时较低。授课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较为系统地介绍插花艺术发展历程、插花艺术风格流派、插花造型、色彩理论、常用礼仪插花及花艺欣赏等内容。但实操机会较少,通常3~5次不等。因缺乏系统实践操作、鲜花花材使用机会少以及教学时数限制等因素,实践技能培养有所欠缺。呼和浩特职业学院自课程的开设以来,逐步增加插花艺术总课时,尤其实训课时比例,以适应高职院校对学生培养的宗旨,突出技能训练。

(三)教学条件不够完善,经费投入不足

实训室建设尚不完善,实训设备不足和设备不过简单。个别学院没有独立的插花艺术专用实训室,实训教学借用相关专业的其他实验室,插花艺术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课程教学缺乏实训设备保障是插花艺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一大限制因素。经费不足是当前好多高职院校插花艺术课程的现状,由于经费不足,教学中不能大量使用鲜花花材,学生接触鲜花花材机会少,实践锻炼和技能提高难以保障。

三、教改创新与建议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

为教师提供行业培训、交流学习的机会,成立独立的插花艺术课题组。提高插花艺术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为高职院校实现高素质技能型应用艺术人才的培养提供强大的师资力量保障。此外,聘请行业内专家为外聘教师充实教师队伍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二)建设学训一体化、标准化的插花艺术实训室

结合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建设一个集满足教学、实训、展览陈设、美学鉴赏诸多功能于一体的“教学训”一体化的标准插花艺术实训室。实训室需配备现代化教学设备,如多媒体组件、移动式数字化投影仪及相关教学软件等。并以白板替代普通黑板杜绝粉笔灰的干扰,营造无尘、无污染的插花艺术实训室。试验台的设置便于分组教学的实施,水槽的数量与布局能够切实方便插花艺术实践教学。设立放置插花基本用具的储物柜,插花艺术实训必备的工具、耗材购置齐备。必备的保鲜柜和干燥箱,安放在实验室内合理位置便于鲜切花材和干燥花材的保存。布置插花艺术作品示范的陈列柜,实训室兼有艺术作品展览的功能,环境氛围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实训室管理上借鉴普通高校实训室全天候开放管理方式,为学生课余时间进行插花训练提供场地和设备条件。

(三)形成 “教学训”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学训”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结合现代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学理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互动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插花艺术课程而言,应用学训一体化教学方式,将插花艺术中部分理论融入到实训操作中来,避免了空洞说教,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在不增加经费支出情况下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例如讲授插花花材的认识内容,可脱离课堂多媒体图片认识讲说方式,带领学生到花卉市场中去,生动形象实体的花卉材料更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又可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融为一体。在花艺造型的讲授中,“教学训”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学生边听讲边练习,当堂完成本节课的造型要求。

(四)产学研形式、校企合作形式的探索

利用学院和相关单位在会议接待及庆典中使用鲜切花作品布置的机会,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礼仪花艺作品,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操作。对外承揽花艺作品制作业务,学生不仅获得实践锻炼机会和利润报酬,更为关键的是由此可与市场接轨与花艺的流行接轨,了解行业发展最新动向。补充课程教学时数内无法涵盖的市场流行花艺学习机会,更好地为就业打基础,适应社会需要。与花店、鲜切花卉公司建立校企合作伙伴关系,企业为学校提供方便的寒暑假学生实习机会、学生顶岗实习机会;同时企业等协作单位也可受益节约劳务成本,达到双赢效果。

(五)鼓励建立插花兴趣社团

鼓励并指导学生建立插花兴趣小组或插花艺术社团等,不定期开展插花兴趣活动、花艺制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全校范围普及推广插花艺术。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生化学院创办的“绿题园艺社”为插花艺术在校内的宣传推广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林济君.高职院校插花艺术课程实训改革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64-65.

[2]夏晶晖.应用型本科教学中插花艺术的探索[J].北方园艺,2011,(09):208-210.

[3]张虎,孙莉,吴冬.《插花艺术》项目课程改革的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301-18303,18318.

[4]吴丽君.《插花艺术》课程教学和实践改革探讨[J].中国园艺文摘,2012,28(4):184~185.

[5]王连英.中国插花艺术发展简史[J].中国园林,2006,(11):

44-48.

中式花艺培训篇2

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园区规划设计、预算、施工、园艺植物的种苗、园艺产品的生产、植物的病虫害防治、园艺产品的采收与采后处理、都市农业观光等行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教学活动与园区规划设计、预算、施工以及园艺植物的生长周期同步进行,结合设计、预算、施工等主要工作过程以及园艺植物生长周期中的苗期、营养生长期、开花座果期、成熟期、休眠期等主要物侯期,基于园区规划设计、预算、施工、园艺岗位育苗、土肥水管理、植株调整、病虫害防治、花果管理、园艺产品采后处理与加工技术等典型工作任务,培养学生与之相对应的设计识图、预算、施工、种子处理、整形修剪、花期控制、采收、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能和综合管理能力。该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和生产脱节的现象,学生直接参与园林、园区规划设计、施工、园艺植物生产和养护,能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学习过程体现了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

2构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

以育苗、植株调整、花果调控等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种子处理、苗木繁育、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人工授粉、花期控制、施肥、灌水、园区设计、识图、施工养护等关键技能为主线,结合国内外现有的职业资格标准,在学习《英语》《计算机》等素质教育课程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同开发建成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构成的新型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程由《植物识别与应用》、《园艺植物生长与环境》、《园艺植物肥水管理》、《园艺设施与机械》组成,使学生能够奠定专业基础,树立专业思想;专业核心课程由《园艺植物育苗技术》、《园艺植物花果管理技术》、《园艺植物植株调整技术》、《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园区规划设计》、《园林植物施工与养护技术》组成,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与综合技能;专业拓展课程由《园艺产品贮藏与加工》、《植物组织培养》、《园艺产品市场营销》、《园艺植物造型艺术》组成,满足行业对学生拓展能力的需求。在教学方法手段上,教、学、做一体,在教学评价方面,建立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突出能力考核,强化形成性考核。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农业产业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层次实用人才,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而学生的实践过程主要在实训基地中完成,因此校内外实训条件建设,既是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的载体,也是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托和“双师素质”队伍建设的重要渠道。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增加了实践教学比例,还要求在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同步现场教学,同时要求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一步增强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因此,根据新的教学过程需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把原有校内实训室和基地进行整合为生产、科研、培训、推广、技术服务、职业技能鉴定一体化的四大中心,即园区和新农村规划设计中心、植物组织培养实训中心、现代园艺产品生产中心、园艺作物育种实训中心。对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实施“教师指导,学生管理”的开放式管理模式,以科研项目和学生课外科研活动兴趣小组为载体,搭建师生互动平台。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充分利用周边农业园区,与校外基地建立了“企业为主、学校参与、共建双赢”的管理运行机制,成立了由校企双方共同参加的基地运行管理小组,共同协商基地接纳学生的实践与规模,如:包头市万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包头市共青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包头市园林研究所、包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包头市果树研究所,这些校外基地可以批量的接收学生实训实习,基本满足学生的实践教学,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4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采用企业挂职、企业科研合作、科技服务,参加省级和国家大赛等多种途径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教育能力,聘用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使“双师素质”教师达到75%以上,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形成“双素质、双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5教学质量保障

中式花艺培训篇3

(一)园艺技术专业发展的产业背景

近20年来,浙江省的产业结构正处在不断优化过程中,园艺行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其内部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从浙江省对园艺行业“发展精品园艺,完善流通渠道,提高产品价值”的定位可以看出,行业内部已出现了“一、二、三产联动”的新型格局,这些变化最显著的后果是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以及职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专业市场调研及其统计分析

根据学院统一部署,结合本专业建设实际,我院园艺技术教学团队自2010年6月至11月进行了园艺技术专业市场调研和分析。调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2010年6月至9月进行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与分析,调研对象园艺企业、浙江省同类院校、政府有关管理部门、毕业生;第二阶段自2010年9月至2010年11月进行职业行动领域调研与分析,调研对象为园艺行业企业的繁育、生产技术员,流通领域的储运、营销技术员以及插花员。两次调研走访了多家园艺企业、政府管理部门以及往届毕业生,并综合调查、访谈和网络信息。共发出316份调查问卷,收到有效调查问卷285份。

1、浙江省园艺行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分析

园艺行业可分为四大类产业,即园艺产品生产产业、园艺产品及资材流通产业、园艺产品“产、加、销、研”综合产业和园艺内涵提升产业,通过调查与分析,目前浙江省园艺产品生产产业以生产名贵花木产品为主,其规模居于全国首位,对生产技术人员的需求量较大;园艺产品及资材流通产业市场繁荣,浙江省仅大规模花卉交易市场就有85个,并且市场运作日渐完善,急需大量高素质的营销和储运专业人才,农产品经纪人队伍亟待发展和规范;园艺产品“产、加、销、研”综合产业主要是指各类专业合作社,全省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2,628家,主要以花木业合作社为主,果蔬业合作社次之,对高素质的生产、销售、管理人才需要量大;园艺内涵提升行业主要是指园林绿化企业、名胜风景区和休闲农庄。浙江省园林绿化公司规模庞大,仅具有一级资质的园林公司就有55家。浙江省是旅游大省,名声风景区众多。近几年来在浙江省大力推行休闲观光农业政策的指引下,浙江省休闲农庄发展迅速,目前已有1600家之多,这三个产业对植物造景和园林区养护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量逐年加大。

2、浙江省园艺企业调研分析

本次调研共涉及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共计120家,其中民营企业占54%、集体企业占26%、国有企业占13%、三资企业占7%;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下的占30%、50-300万元占30%、300-1000万占25%、1000万以上占15%。

(1)主要就业单位和部门

通过调研园艺技术专业主要就业单位和部门见表1.

表1

就业单位和部门统计表

就业单位

就业部门

园艺种苗生产企业

生产部及其它生产作业部门

园艺产品生产企业

生产部及其它生产作业部门、销售部

园艺产品及资材流

通企业 销售部、仓储部

园林绿化企业

养护部

景区管理部门

养护部

休闲农庄

生产部、管理部

(2)职业岗位及职业能力分析

①毕业生初始就业主要集中在一线生产技术人员和业务员,其需求比例分别为45%和40%,见图1;调研企业中对繁育生产技术员有需求的为74%,其次是产品营销员为70%,养护管理员为50%,见图2。②调查显示,几乎100%的企业都要求高职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养。对于专业能力方面,尤其强调园艺作物生产、病虫害防治和园艺产品营销能力,其比例分别为87%、90%和89%。见图3。

(3)对职业资格证书的需求分析

调查显示,有85%的企业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为营销员和花卉园艺工,其次为花卉育苗工、插花员和绿化工,见图4.

图4 职业资格证书需求分析表

3、毕业生就业岗位及稳定度调研分析

本次调研共发放毕业生现状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80份,被调查人员均为工作3年以上的毕业生。

(1)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

调研显示,有23%学生在园林绿化部门工作,21%的学生在园艺产品营销部门工作,19%的学生在园艺产品繁育和生产部门工作,详见图5。毕业学生对目前工作很满意的为23%,满意的为35%,详见图6。

(2)就业稳定程度分析

调研显示,有81%学生毕业后后一直在园艺行业工作,详见表7.

(三)结论

1、浙江省园艺产业发展前景良好,将对高职类专业人才构成旺盛需求,园艺专业针对本省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层次的人才需求缺口较大,我院园艺专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农产品经纪人和植物造景师两岗位高素质人才需求相对缺乏,但农产品经纪人从业条件是对该行业有相当的了解和一定数量的客户群;植物造景师需有若干年园林绿化工作经验,并且需掌握大量当地植物造景所需材料的生长习性和当地人文特点,因此这两个岗位不能做为学生初次就业岗位,可做为园艺技术专业的拓展岗位。

3、企业对于职业资格证书具有一定的要求,需要的主要证书为营销员、花卉园艺工和花卉育苗工。

4、学生就业后的主要工作岗位是园艺产品繁育和生产管理岗位、园艺产品储运和营销岗位和园林绿化与养护岗位,各岗位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均高于对专业能力的要求。另外学生在园艺行业工作的稳定度和满意度比较高。

二、高职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群

(一)人才培养目标

1、专业定位:中、高档园艺产品生产与管理

2、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现代园艺产业生产与管理第一线,培养掌握园艺作物栽培与管理基本理论,具备园艺作物繁育、生产、储运、营销等职业技能,适应现代园艺产业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符合现代园艺专业技术与管理领域任职要求,能够服务于园艺产业生产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二)就业岗位群

本专业面向的专业就业岗位 (群)为在各类种苗公司、园艺公司、园艺研究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以及基层园艺管理部门中,从事园艺产品繁育、生产、储运保鲜、产品流通管理以及花艺布置的相关职业岗位。就业人员应具有相关职业岗位的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专业就业岗位及职业资格证书颁证情况见表2。

表2:

专业就业岗位及职业资格证书颁证情况表

序号 就业岗位 职业资格证书 颁证单位 等级

1 园艺产品繁育 育苗工、组培工 农业部 高级

2 园艺产品生产 花卉园艺工、果树园艺工、蔬菜园艺工 农业部 高级

3 园艺产品储运保鲜 园艺储运工

营销员

插花员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中、高级

园艺产品流通及管理

4 园艺产品艺术创作(拓展岗位) 花艺师、植物造景师、绿化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 中、高级

(三)毕业规格

1、相关知识

具备专业必备的基础文化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一定程度的外语、写作和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适应工作需要的植物和土壤肥料的基础知识;园艺作物繁育、生产、储运、营销等基础理论知识。

2、职业能力

具备制定生产计划的能力;具备人际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能指导和管理园艺作物种子和种苗生产;能指导和管理园艺产品生产;可以进行园艺产品的保鲜、仓储、包装和营销管理;能够根据客户需求设计和制作花艺作品。

3、职业素质

能正确看待人生和社会,心理素质好,身体健康;热爱“三农”,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拓展能力强,具有建设新型农业的信心;专研能力强,具有应用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型农机具的能力;法制观念强,具有依法进行农业安全生产的意识。

三、高职园艺技术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

园艺技术专业是农业技术类专业,根据园艺作物的生长与管理具有较强季节性的特点,结合浙江省园艺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情况、我院实际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我院与企业共同确定了面向产业、依托行业,“忙入、闲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高职园艺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所需相关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第二阶段行动领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六性”的原则完成由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化,同时按照“四融合”的原则构建了职业技术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见图8.

(三)专业建设方案

专业建设的基本任务是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紧紧围绕一个模式,打造两支队伍,构建三个体系,建设四类型基地,深化“五融合”特色。

1、一个模式

就是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面向产业、依托行业,“忙入、闲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现代园艺产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专业定位与专业培养目标界定,职业行动领域分析以及课程体系构建方面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现状高度融合,立足浙江,面向全国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现代园艺职业技能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业人才。

(2)依托行业,整合和充分利用优势教学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与浙江省尤其是杭州市园艺行业内各类企业、研究所以及相关管理部门全面合作,在学习领域课程设计等方面充分体现行业特点,把握行业发展的动向,站在行业发展的前沿。探讨与同类院校就校际合作的方式和运行机制,充分利用优势教育资源。

(3)与各类园艺企业进行共同培养专业人才,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共同进行课程建设,共同促进学生就业。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实现校企双方在合作中互惠、互利、共赢。

(4)根据园艺产业季节性的特点和要求,教学组织实行“忙入、闲出”,种植类课程安排在生产项目比较集中的学期,农忙时学生深入到生产第一线,以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为主,校企双方互派教师进行教学和教学管理;农闲时学生以校内试验、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主,课程的教学过程实行柔性管理。

2、打造两支队伍

具体的讲就是校内专任教师队伍和校外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总体目标是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我院根据园艺技术专业师资队伍的现状,专任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在进修、引进、外聘等多种措施并行,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的同时,通过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和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等措施,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非常重视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学校在职务晋升和提高工资待遇方面,对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予以了大力倾斜。

聘任兼职教师是改善学校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途径,我院结合浙江省园艺产业和行业实际,从园艺企业和园艺行业技术培训和指导部门聘请有较强实践能力或较高教学水平的校外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来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 3、构建三个体系

即基于岗位任职条件需求构建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技术课程体系、“三阶段递进式”的职业能力培养的体系和“五事”的素质教育体系。

(1)“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技术课程体系

本专业的职业行动领域面向中、高档园艺产品生产与管理的相关职业岗位。在分析典型产品与服务工作过程以及具体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按照“过程完整、目标统一”的原则归纳出15项典型工作任务,并按照“教学实施的可行性、行动内容的多维性、工作过程的典型性、知识与能力的关联性”原则,构建学习领域课程。职业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课程转换见表3。

表3

职业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转换表

职业岗位 典型工作任务 学习领域课程

岗位1:园艺良种繁育

1.生产优良种子 种子与种苗生产技术

2.生产优良种苗

3.生产组织培养苗(无病毒苗)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岗位2:园艺产品生产 4.露地生产花卉 花卉生产技术

5.保护地生产花卉

6.露地生产果蔬 果蔬无公害生产技术

7.保护地生产果蔬

8.防治园艺病虫害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9.建造与使用现代园艺设施 现代园艺设施应用技术

岗位3:园艺产品营销 10.园艺产品储运 园艺产品储运技术

11.园艺产品营销 园艺产品营销技术

12.花艺布置 花艺技术

岗位4:园林绿化与养护 13.园林绿化施工管理 园林绿化施工与养护技术

14.园林绿地养护管理

15.植物造景 观赏植物识别与应用技术

(2)“三阶段递进式”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第一阶段以专业核心课程“工作过程导向”内容体系实施为载体,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生产项目,培养学生生产和管理的单项职业能力;第二阶段通过直接参与校内外实训基地生产项目的生产实践,培养学生生产和管理综合职业能力;第三阶段通过顶岗实训,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学生的能力培养经历三个阶段,培养目标层层提升,从单项生产和管理能力提升为综合生产和管理能力最后上升为工作的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的始终,见图9。

(3)“三条线”并进的素质教育体系

素质是知识和能力的内化,包括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和创新素质。基本素质是指职业劳动者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同时具有很强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专业素质包括爱岗敬业、学习能力、质量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创新素质是指开拓进取的意识、敢于接受职业挑战的竞争意识等。高职毕业生强调能力培养,“高素质”也同等重要,我们通过构建“三条线”并进的体系,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素质。

第一条线是以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作为主渠道,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素质;第二条线是结构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第三条线是学生管理工作系统全方位开展课外活动和“万向文化”的五事(乐做事、能干事、会说事、善共事、可成事)教育,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质。

4、建设四个类型实训基地

四个类型实训基地为:引企入校共建高度融合型校内实训基地、单一型校外实训基地、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和服务于“订单式”培养的校外融合性实训基地。

(1)引起入校共建高度融合性校内实训基地

依托该实训基地,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实施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同时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通过以员工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工作能力。目前我院已与浙江德清新天地花卉园艺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校内园艺实训基地,通过几年的合作,结合公司实际生产经营项目校企合作开发了4门专业核心课程,并且企业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

(2)单一型校外实训基地

可满足某一门或几门专业课单项实训项目的需要,为培养学生的单项职业能力服务。

(3)紧密型校外实训基

地可满足该专业综合实训项目实施的需要,通过实训项目的实施,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工作能力得到有效训练和培养的同时,学生以员工深翻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了解企业文化、感受企业氛围、领会企业精神、对本行业的发展趋势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下一步的顶岗实习以及就业奠定了基础。

(4)服务于“订单式”培养的校外融合性实训基地

该基地主要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按照合作单位工作岗位任职条件的需要,由校企双方合作开发课程、依托企业实践条件共同组织实施教学、按照岗位任职条件的要求共同考核学生,学生在职业能力和工作能力方面都得到了定向培养,成为企业合格的员工。我院已与西湖国际高尔夫乡村俱乐部签订了“订单式”培养的合作协议,经过几年的运作,较好的解决了企业人才短缺的问题,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如意的工作岗位。

5、深化“五融合“特色

经过4年的研究与实践,我院园艺技术专业已基本形成了以下“五融合“特色:

(1)生产与教学相融合

依托校内融合性实训基地和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把企业生产流程、企业生产组织管理、生产技术和企业文化融入到教学组织与管理中来,以企业的实际生产为载体实施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做中学”,教师在真是的生产环境中“做中教”,实现了“教、学、做”合一、生产和教学的高度融合。

(2)教学活动与农时季节相融合

园艺作物的良种繁育和产品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繁育和生产类课程的安排与教学组织与生产季节相适应。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按照园艺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分为“农闲”和“农忙”两个阶段,在教学组织中分为大小学期,农忙时对应大学期,主要安排理实一体化课程学习和顶岗实习;农闲时对应小学期,主要安排通识课、职业基础课学习以及校内试验和单项技术的训练。

(3)教学内容与生产项目相融合

园艺产品种类繁多,在选取教学内容时,根据当地园艺产品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情况,及时调整了种子与种苗生产和园艺产品生产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其与服务区域内行业企业生产的种类和品种相一致,同时与科研院所合作适当选择具有前瞻性的种类和品种作为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适应性、科学性、适用性和先进性。

(4)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相融合

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骨干课程完全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有效促进了专业素质和创新素质的形成。

(5)教师与企业技术员相融合

在生产与教学相融合的情况下,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在实施“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和“行动导向”教学法过程中,教师的身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先生转变成师傅、由教师转变为企业生产的技术员和管理者,同时企业的技术员在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其工作性质也发生了变化,由单纯企业的技术员转变为教学的组织和管理者。教师与生产技术员的相互融合为实现园艺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保证。

参考文献

中式花艺培训篇4

艺术表现力,是指在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感染力。具体地说是运动员在比赛中将自身内在的情感体验,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身体动作、面部表情、专项技巧等进行表现的能力。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可以达到花样滑冰最佳的境界,给人以完美的艺术享受。

一、我国花样滑冰艺术表现力较差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传统文化及训练方式的影响

中国人表达情感一直都很含蓄,讲究中庸之道,性格比较内敛,表情神态不够夸张奔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艺术表现力。

(二)运动员体能欠缺限制了艺术表现力的展现

随着花样滑冰难度不断加大,动作要求不断提高,需要运动员注重身体素质锻炼。没有充足体力作保障,再好的舞蹈设计也无法表现出来。有些时候,在节目刚刚过半时,便看到运动员的面部表情很疲惫,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表现出体力不支,滑行速度明显变慢、连接步法简化、舞蹈动作不到位甚至忽略不做,对于好成绩只能望洋兴叹。

(三)选取的比赛音乐难以激发艺术表现力

音乐在花样滑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合适的音乐会激发运动员的情感,动作也流畅自然。音乐的节奏与速度,严格控制着花样滑冰的节奏与强度。而音乐的选取必须以花样滑冰的动作为依据,必须符合运动员的自身技术特点和艺术风格。对于不同的运动员要选择不同类型的音乐,考虑到运动员的理解能力。遗憾的是,在早期训练过程中,往往是教练员代替运动员选择音乐,运动员对于音乐的理解受到限制,动作无法与音乐相契合,艺术表现无从谈起。

二、提高花样滑冰艺术表现力的途径

(一)加强音乐素质的培养

音乐是编排动作的核心,是花样滑冰运动的灵魂。众所周知,对于音乐的有效理解是需要训练和天赋的。由于花样滑冰运动员很少受过系统音乐教育,导致有些运动员对乐曲的情感理解难以深入,编排动作与音乐之间貌合神离。因此,提高花样滑冰运动员的音乐素养迫在眉睫。具体做法是在训练中增加音乐课程,通过欣赏不同种类和风格的乐曲、音乐剧和歌舞剧,参观美术展、摄影展等,培养和提高运动员的艺术水平和修养,提升选手对于音乐情感的掌握。实践中,在编排动作以及选取音乐的同时要考虑到运动员的理解诠释能力,根据运动员的不同外形条件和性格选取音乐。

(二)充分利用舞蹈训练提升艺术表现力

花样滑冰与舞蹈完美结合才能成为真正的滑冰艺术。舞蹈训练的重点在于提高运动员的全面身体素质,完善运动员的动作技能和姿态。舞蹈及其形体训练虽然是展示花样滑冰艺术的基础,也要意识到,花样滑冰项目并不是各种专项难度动作和舞蹈连接动作的简单堆砌,而是在音乐的伴奏下,表现一种统一的、完整的意境。

对于运动员舞蹈能力的培养,第一,运用芭蕾舞训练运动员的姿态和形体控制能力,将一些单一的基本动作组合成连贯、单项小组合,如基本舞姿组合、手臂组合、跳步组合。第二,利用舞蹈中的身体各部位的律动训练选手的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能力以及节奏感。选取不同风格的舞蹈,丰富运动员的表演素材,提高协调能力。第三,街舞、爵士舞等舞蹈形式也可以引进训练中,这样既可以丰富运动员的艺术表现形式,又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节奏感和协调性。

(三)加强运动员的综合艺术素养

理论文化知识的学习是提高运动员提高自身素质及修养的关键。训练之余,加强理论文化知识学习,博览群书,开卷有益,在技术水平有所提升的同时,对花样滑冰各方面有更加深刻系统的认识。除此之外,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还需要运动员具有厚重的艺术修养,可以安排运动员听音乐会、观看歌舞剧芭蕾舞表演等,以感悟优秀演员是如何用形体语言来表达特定情感,这对运动员的艺术表现力的提高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加强身体素质训练,做好体能保障

花样滑冰运动员在规定时间内需要完成由跳跃、旋转、联合跳跃等众多动作和连接步编排而成的节目,如果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条件,无论多优秀的节目都无法呈现。在体能训练中应该注意,第一,力量素质是花样滑冰运动员重点素质,在训练中,要科学合理的安排力量训练,不能过多的以专项力量训练代替全面力量训练,要注意发展膝、髋、腰部和小肌肉群等部位的力量,同时要防止两臂、大腿、臀部过粗,影响速度和形体美感。第二,注重训练运动员的耐力。花样滑冰的特殊性要求运动员要进行有氧耐力训练,有氧训练中经常采用的有持续性练习及间断性练习两种训练方法。第三,花样滑冰中的动作需要具有衔接性,这对运动员的身体协调能力提出要求,在训练中可以从柔韧性、平衡性、灵敏性等方面加以重点训练。

(五)提高教练员的素质,充分发挥教练员主导的作用

教练员在运动训练中起主导作用。教练员的培养、指导和训练方法在提高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艺术表现力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练员的自身修养以及对音乐的选择与编辑,对运动员艺术表现力的发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练员应该适时调整教导方式,提高自身素质,紧跟花样滑冰变化的步伐。另外,教练员要适时运用鼓励法,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使运动员将动作与音乐的内涵转化为自身内在情感的外在表现,提高艺术表现力。

参考文献:

中式花艺培训篇5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061-02

“工学结合”是目前我国大力提倡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它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实训教学是“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实训基地建设是实训教学的基础保障平台,此平台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2007年以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研究“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根据高职园林花卉专业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提出由六大实训基地组成“高职园林花卉专业‘工学结合’链式实训基地”,即“工学结合”链式实训基地,有效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和人才培养质量。本文拟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其“工学结合”链式实训基地建设进行探讨,并探索如何建设好实训基地,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一、“工学结合”链式实训基地的构成及任务

近年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非常重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尤其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作了诸多尝试和探索。2007年,该校提出“高职园林花卉专业‘工学结合’链式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经过几年的努力,实训基地建设逐步趋于完善。“高职园林花卉专业‘工学结合’链式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按照园林花卉专业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过程的顺序性来进行的。该基地主要由6大实训基地组成(如图1所示)。

二、“工学结合”链式实训基地各子基地功能建设

从以上“高职园林花卉专业‘工学结合’链式实训基地”结构图中可以看出,“工学结合”链式实训基地对应的各项专业实践工作环环相扣,各工作任务从上至下呈递进关系,前一个任务是后一个任务的基础。基地建设主要是完善各子基地的功能建设,为全面、系统地培养园林花卉专业技能提供有力保障,实现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实践工作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花卉识别实训基地功能建设。此基地由植物实验室、教学花圃(苗圃)、校园绿地、柳州君武森林公园、柳州青茅花卉基地等组成。植物实验室主要功能是花卉植物形态观察识别、植物分类检索等,为进一步的花卉植物种类识别打好基础。教学花圃(苗圃)、校园绿地、柳州君武森林公园、柳州青茅花卉基地等主要功能是:为花卉种类识别提供丰富的实习场所,提高学生的花卉识别数量和花卉识别能力,也为柳州乃至广西区域园林行业开展花卉识别培训考核提供有利平台。其中教学花圃(苗圃)、校园绿地为校内实训基地,柳州君武森林公园为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所属单位,园址紧邻校园。柳州青茅花卉基地是校企合作单位,距离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约5公里。这些实训基地,对开展实训教学都非常便利。

(二)花卉繁育实训基地功能建设。此基地由校办企业生物技术中心(组培中心)、教学花圃(苗圃)等组成。生物技术中心顺应柳州及广西花卉产业发展,结合园林花卉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积极开展园林花卉繁育技术特别是组培技术方面培训。通过培训,中心获得了产品,学生得到了一技之长。现该中心每年接收实训人数在1200人次以上。教学花圃(苗圃)设有花木繁殖区,主要功能是:培训学生的花卉播种、扦插、压条等花卉及苗木繁育技术。

(三)花卉栽培管理实训基地功能建设。此基地由教学花圃(苗圃)、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管理实训基地、植物病虫害监测防治技术实训室等组成。其一,教学花圃规划面积200亩,计划总投资350万元,目前已实施了第一期工程,面积45亩,设有标准大棚2880m2、绿化苗木生产技术实训场30000m2、切花栽培区、盆花栽培区、阴生植物栽培区等。其主要功能是:进行切花生产、树桩培育、盆栽培育和花木养护等方面的技术训练,并为专业教师开展观赏植物引种驯化试验提供场地。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培训学生可增加到600人,对外培训200人;而专业教师通过带动学生结合生产开展实训,获得的产品推向市场,每年可实现产值60万元以上。其二,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管理实训基地包括校内、校外基地两部分。目前校内基地可同时容纳200人进行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实训,属生产性实训基地,可完全按行业企业标准进行实训和考核。就校外实训基地来说,每年教师带领学生承接社会、企业、行业有关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工作,直接为社会、企业、行业提供技术服务,实现“工学结合、产学一体”人才培养目标。其三,近年来园林植物病虫害监测防治技术实训室在加强国内外技术合作与交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和病虫灾害预警预报模拟实训、病虫害防治技术模拟实训方面成绩显著,每年可培训学生1000人次,为园林植物病虫害识别与防治工作培养应用型人才。

(四)园林设计实训基地功能建设。此基地由画室、CAD实训室、工程制图室、广西艺景园林公司等组成。其中,画室主要用于培养及训练学生的素描、水彩、钢笔画等技能,这些技能是园林设计的基础;CAD实训室用于训练学生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工程制图室用于训练学生的园林工程制图技能;广西艺景园林公司等园林企业主要接纳学生参加各种园林工程的设计、施工、养护等具体工作流程。它们共同为培养学生的园林设计能力服务,如园林植物应用方案设计:组织学生进行水面绿化、盆花陈设、校园绿地建设及承接校外园林工程项目等园林设计。

(五)花卉应用实训基地功能建设。此基地由花艺设计与制作实训室、盆景制作室、校园绿地、柳州园林博览园等组成。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花卉(园林植物)应用施工技能而设置。如切花应用(插花与花艺设计、制作),花坛、花台、花境、篱垣及棚架布置,水面绿化,盆花陈设等园林工程施工及日常养护管理技术训练。

(六)花卉营销实训基地功能建设。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与花卉市场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比如2010年以来,分别与柳州小树林花艺设计工作室、柳州茂青水培花卉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花卉营销实训基地,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培养学生花卉营销工作能力。

三、“工学结合”链式实训基地的服务社会功能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制定的实训基地建设总体目标是:将“高职园林花卉专业‘工学结合’链式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集实训教学、生产、技能培训、技术服务于一体,服务对象广、管理水平高、社会效益好、培训能力强的基地,在自治区示范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的基础上,2011年以后总体达到国内同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先进水平。

“高职园林花卉专业‘工学结合’链式实训基地”建设完成后将具有以下功能:开展园林花卉等相关专业实训教学;面向校内外开展园林花卉工、花卉园艺师、插花员、绿化工等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开展教科研活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广西的园林行业、企业、职业学校和社会其他单位实现资源共享;成为柳州市中小学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面向行业和社会提供技术服务。例如,2007年至2012年,以该实训基地为平台,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为柳钢集团物业管理公司和钢星园林公司、华锡集团南丹车河洗矿厂等企业开展园林绿化工、花卉工培训,柳州市柳北区农民工花卉生产技能培训,广西花卉协会组织的花卉生产培训班等技术培训达1000人次以上,为社会培养大批技能型实用人才。此外,该实训基地每年进行校内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600人次以上,完成企业技术服务项目10个以上,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受益人群覆盖广西全区乃至辐射到区外全国各地。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吴梅青,李鸿.工学结合药学实训中心的建设与管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5)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中式花艺培训篇6

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高职院校利用校内外多种资源,在校内建设的具有生产功能,可在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等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实训基地。建设一流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彰显高职办学特色、提升高职教学质量、深化专业内涵建设的基本环节和重要举措。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具有百年历史,作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在挖掘深厚历史底蕴的同时,经过多年积极改革和锐意创新,并结合长三角地区园艺产业发展,立足“校、政、行、企”多方合作,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上走出了一条具有典型区域特色的建设之路。笔者拟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例,探索高职园艺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及运行模式。

构建“六园一体”校内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我院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深入,学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不断得到拓展,逐步形成了融实训、创业、职业培训鉴定、科研开发、技术推广和生产经营六大功能于一体,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六园一体”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学生实训园 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和生产操作技能的训练提供场所。因此,根据园艺技术专业对职业岗位的需求,学院在相城科技园建立了与园艺技术专业职业课程相对应的蔬菜、花卉、果树、盆景、草坪等生产实训区,并配套了塑料大棚30个(面积6 000m2)、现代化温室3个(面积18 000m2)、果树生产基地150亩,从而可同时进行蔬菜、花卉、果树等生产性实训。

学生创业园 学院园艺技术专业作为江苏省创业示范专业,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更为了促进学生在走向社会后能够自己创业,在科技园开辟了面积达6 000m2的创业区,专门面向有创业需求的学生,主要用于园艺植物的生产及销售,其产品严格按照科技园的要求和标准进行生产。

职业培训鉴定园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抓手,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企业职工、下岗职工、农民工、退伍军人等)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基地。为了做好园艺技术专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以花卉工、蔬菜工、果树工为主体,兼顾绿化工、育苗工等工种,在科技园内建立了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区,区内建立了种质资源园(用于培训和考核园艺植物的识别技能)、园艺植物生产园(用于培训和考核园艺植物从育苗到定植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能)、园艺植物应用园(用于培训和考核对园艺植物的应用技能)、植保中心(用于培训和考核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每年参与培训和考核的人数均在300人以上。

科研开发园 学院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师资力量足、科研实力强等优势,让园艺技术专业骨干教师担任生产管理和技术负责人,主持或参与新品种选育、新技术开发、企业科技攻关、产业化开发等项目,着力提升教师科研、生产实践等能力。另外,也让学生参与这些课题,使他们可以学到最新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能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技术推广园 通过产学研服务于地方经济,为农业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是提升高职农业教育社会效益的有力举措。学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生产设施、技术等优势,为企业提供“三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开发、示范和推广,通过提供技术服务,解决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难题。在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的同时,以生产促进教学,将教学融入生产实践,通过将“三新”在技术推广园示范推广,强化学院园艺技术专业服务区域农业发展的功能,彰显学院“励志耕耘一枝花,树木树人惠三农”的办学特色。

生产经营园 为了充分发挥校内实训资源的最大效益,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提高实训基地的经济效益,学院在科技园建立了育苗中心、花店、蔬菜销售部和果品销售部等,承接企业和社会上的一些生产任务,如蔬菜育苗、草花生产等,同时将科技园生产的一些产品进行销售,使学生从中学到园艺产品的生产技术和营销技术,并可让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培养其吃苦耐劳精神。

构建“六园一体”校内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意义

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载体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通过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双师型”教师的指导下,引入企业真实的职业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完成生产与实训任务,获取真实生产中所需要的实践知识和职业能力,接受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的熏陶,生产的产品还要经受市场的检验。这些均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职业行为、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进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巩固和提高,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平台 高职实践教学既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又是高职院校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高职院校只有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训练情境,将实践教学活动融入生产实践中,通过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完善课程内容,才能使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靠近生产实际,使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紧跟园艺职业岗位需求,实现学习与工作结合、教育与实践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

提升教师“双师”素质的抓手 “双师”素质教师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是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近年来,高职院校通过招聘企业技术人员以及社会上的能工巧匠,充实高职教育“双师”师资力量,但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仍然存在着“双师”师资短缺的问题,多数教师是出了大学校门又入高职校门,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导致实践教学深度不够,学生不能全面、系统、高质量地完成专业技能训练,直接影响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为教师提供生产一线的实践机会。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中,教师就是生产经营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可有效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制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确定实训基地功能设置,参与实训基地生产管理,能有效拓宽教师的知识面,特别是能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

维系校企合作的纽带 校企合作虽然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主战场,但由于种种原因,校企很难有更深层次的合作。因此,学校与企业合作必须寻找一个有效的结合点,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基地成为校企双方利益的共同体,从而形成校企深度合作,不仅可以形成校企合作共赢的局面,而且还可以借助学校师资力量的优势,通过技术服务、项目对接、联合攻关等形式,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的层面,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提升校企合作的水平,推动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实现“零距离”就业的桥梁 通过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改“引企入校”为“引企入教”,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产业发展和用人单位需求设置课程,确定课程内容,安排教学活动。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将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与生产性实训教学有机融合,将学生的“学”与企业的“产”有机融合,将学生的“需”与企业的“求”有机融合,可使学生在实习阶段就很好地掌握企业生产管理,了解企业文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学习与企业操作相结合,专业实践与拓展训练相结合,独立工作与融入团队相结合,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

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的窗口 农业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不能仅限于实践教学和企业生产,还应该具有面向社会、面向企业,特别是面向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科研和生产项目开发、技术服务等功能,从而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融学校教学、企业生产、社会需要于一体,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构建“六园一体”校内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具体模式

为了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院坚持“以服务赢得信任,以信任促进合作,以合作实现共赢”的合作办学理念,成立了由学院、政府、行业、企业共同组成的校企合作联盟。校企以利益互惠为驱动,以资源共享为纽带,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工学结合核心课程开发、教学任务承担和教学场所提供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按照搭建1个平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平台)、强化6项功能(实训、创业、职业培训鉴定、科研开发、技术推广、生产经营)、实现2个目标(高素质技能型园艺人才的培养和创新科技为农服务)的建设思路,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以真实产品为目标,以“基地建设企业化”和“实践教学生产化”为要求,对园艺技术专业“六园一体”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学校主导模式 是指由学校作为投资主体,通过自筹资金方式建设,由学校运用市场机制运行,以学校为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学生实训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实训基地在生产、经营和技术研发的同时,完成对在校学生的实训任务。学院园艺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1)校办企业型。是由学校自筹资金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一种类型,主要承担学生的生产性实训,并且面向园艺市场需求承担园艺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如学院的星火园艺有限公司,就是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平台成立的一个校办公司,在承担学生生产性实训的同时,从事园艺机具、农药、肥料、草坪等方面的资材销售和售后服务工作,同时承接市场上一些园艺产品生产和养护方面的任务。(2)技术服务型。是学校利用师资、技术和生产条件上的优势,成立服务机构,在开展面向行业企业的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的同时,完成对学生实训的一种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类型。如学院成立的蔬菜研究所、花卉研究所及常绿果树研究所,都是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平台成立的技术服务型机构,主要从事蔬菜、花卉和果树新品种引进与示范、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对外技术服务等工作,并让学生参与其中,完成生产性实训任务。至今已经承担省市级三十多项技术服务项目,如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院县结对、院区结对等。将学院的科技成果在“长三角”地区进行示范推广,不仅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且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3)创业孵化型。即学院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内开辟创业园,鼓励学生或毕业生留校创业,创业公司可成为学生生产性实训的基地。如苏叶绿化养护有限公司就是由我院一名在校生创办的。该公司主要从事草花、盆花、草坪等生产养护等工作,每年接收近150人进行生产性实训和创业实训。学校主导模式是很多高职院校采取的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其优点是易于管理,教学安排上自主性和灵活性强,在兼顾生产的同时,更能满足专业实践的需要,能更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但由于经营管理人员多为学校职工,所以管理成本和运营成本较高,对市场的反应相对滞后,在设备设施的更新上与企业有较大的差距,有出现亏损或经营不下去的风险。

企业主导模式 是指由学校提供场地及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人员,以企业为主组织生产和实训的一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这是学院近几年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模式。其具体形式包括:(1)企业经营型。一般是由学校有偿提供场所及生产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吸引企业来学校创办生产性经济实体,实行企业自主经营、自行管理、自负盈亏的运行机制,在开展生产经营的同时,承担学生的生产性实训任务。如学院科技园内的苏州新天园艺有限公司就属于这一类型,该公司既从事高档盆花的生产,也承担学生盆花生产性实训任务。(2)企业资助型。是以企业投入为主的一种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类型,通常是企业为了支持高职教育,推广和宣传企业产品及树立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以无偿赞助或以半赠送的形式向学校提供企业生产资料,企业为学生生产性实训提供平台,学校为企业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从而实现校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如苏州苏农园艺景观有限公司在学院投资建立的观赏植物生产实训基地就属于这一类型。企业主导模式的优点是可有效利用双方资源,校企互惠互利,学生也可切身感受到真实的生产环境;缺点是由于企业完全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可能会影响学校生产性实训的质量,如可能安排学生从事一些简单的重复性操作(上盆、翻盆等)。

共建共享模式 是指由学校与企业按照互利互惠、优势互补的原则,采用企业化管理运作模式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模式。这一模式一般由学校提供场所,由企业投入生产资料及人员,双方签订共建协议,共同开发生产和实训项目,积极营造职业氛围,同时建立健全保障实践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学生生产性实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这是一种比较自由的组合形式,校企双方只要有需求,就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该种模式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发展的方向,其具体形式有校企合作型和校企合资型两种。(1)校企合作型。是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由学校、企业共同提供师资、生产资料等,共建、共用、共管的一种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类型。(2)校企合资型。是由学校与企业按一定比例出资,实行股份制经营和企业化运作的一种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类型。在这种类型下,校企双方各自拥有部分股份,由企业提供生产资料,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安排真实的生产任务让学生完成,并对优秀学生择优录取。共建共享模式优点突出,投入有保障,技术更新快,管理水平高,产品销售畅。学校可解决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短缺的问题,有利于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可解决用工难、熟练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并可增加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储备。但由于该模式下的校企合作不确定因素较多,会影响合作的稳定性。在教学安排上要考虑企业的生产实际,所以实践教学的主动性、灵活性相对较小。共建共享模式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

构建“六园一体”校内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经验

必须强化校企共建 (1)在基地建设模式上要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共建。通过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通过企业对新技术、新品种及生产市场的高度灵敏性,提升基地总体建设水平,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管理企业化,从而实现互惠互利,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提升校企合作的水平。(2)在基地建设目标上要加强与企业的深度沟通。由于学校建立基地的目标是通过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生产出真实的产品,实现基地的产学研一体化和“教学做”一体化,最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首要目的。因此,要与企业进行深度沟通,在基地建设功能上要充分体现多样性,在生产过程中要充分体现综合性,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体现职业性。(3)在基地管理上要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对接,在基地运行和生产管理等方面均应体现企业化特点,突出企业化管理,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提升基地管理水平,扩大基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在基地技术革新上要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由于学校对生产市场技术革新的反应有滞后性,而企业则能够紧密结合产业发展,能够及时更新技术。因此,通过师资互派互聘和学生的生产实训,既可优化师资,又可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更可提升企业的社会竞争力。(5)在利益分配上要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共赢。学校的主要宗旨是培养人才,追求育人效果和社会效益,企业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利润,提高经济效益。校企双方利益的结合点在于学校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持,企业利用自身优势为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向企业和社会的输送,既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又能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从而实现校企合作的互利共赢。

必须强化功能拓展 园艺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应充分发挥专业特点,建设具有实训、创业、职业培训鉴定、科研开发、技术推广、生产经营等功能,能提供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能满足生产和教学所需的多元化、多功能教育场所。

必须强化“双师”队伍建设 要实现高职园艺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提升实训教学质量,办出特色,不仅要有具备真实生产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还要有能够指导生产与实践的教师,要把培养一支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水平高、教学质量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基地建设的首要条件。因此,学院每年均从园艺技术专业选派两名教师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的园艺龙头企业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技术开发等,以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另外,学院也积极从企业聘请一些骨干作为实训指导教师,充实园艺技术专业的“双师”师资结构。

必须强化实训项目创新 要紧密结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企业园艺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产业发展和技术、品种革新为驱动,改革实训教学内容,创新实训项目,提高实训技术和职业含量,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应减少传统的演示性、验证性实训项目,增加实用性、综合性实训项目,充分考虑园艺生产、管理、销售等真实的职业环境。实训项目要遵循园艺生产规律,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逐步形成基本的综合实训能力、专业技术应用及操作能力。

必须加强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 学院秉承“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通过校企合作,与长三角地区的多个园艺龙头企业,如昆山三维园艺有限公司、苏州维生种苗有限公司、常熟海明蔬菜园艺场等建立深度合作,构建了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一方面,可使企业的优质资源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另一方面,可解决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资源不足等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兴华,姜素芹.高职农林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研究[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2,6(3):37-38,42.

[2]何应林.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八论[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2):18-21.

[3]夏源庆.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1):51-52.

[4]魏明斌.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的建设探究[J].企业导报,2012(2):244.

[5]高庆殿.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功能拓展研究[J].工会论坛,2012,18(1):137-138.

[6]丁金昌,童卫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57-58.

中式花艺培训篇7

一、试题评价,掌握理论知识

在进行花卉插制过程前,首先要进行构思、设计,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具有美学理论知识,如色彩的构成、表现、搭配,构图等方面要求多样统一、对比调和、联系呼应、动势均衡、韵律节奏,还要熟练掌握插花的基本原理、主要类型、插制步骤等。这些内容必须通过课堂进行系统化教学,才能更好地为作品设计及插制提供理论支持。对于理论知识的考核评价,试题测试是最客观、最有效的一种手段。试题测试包括平时作业、单元测试、期中期末阶段性测试,以选择、判断、填空、问答、论述等题型全面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综合分析学生现有知识结构与发展空间,为教师合理安排、组织插花制作小组,有计划地实施插花实训项目提供依据。

二、图纸评价,明确作品主题

插花创作必须先构思,再动手,才能做到有目的的制作插花作品。通过立意构思,确定插花作品的主题,对如何表现主题做到心中有数。由于花卉植物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市场上花材的供应有明显的季节性,且目前花材价格较高,导致插花成本上升。因此,设计者可通过设计图纸的方式,展示设计作品,表现设计理念,突出设计主题。学生有步骤地对插花图纸进行临摹、修改、创作,最终形成自己的创作理念及创作风格。(1)临摹。要求学生对插花作品进行实际观察,了解点、线、面、体在插花作品构图中的作用,汇出典型插花作品草图和够线图,掌握插花绘图基本技术。(2)修改。要求学生对临摹作品,从主题、花材选择、色彩、构图造型等各方面进行适度调整,掌握插花基本原则。(3)创作。要求学生围绕已定主题构思选材和造型或根据自己的构思立意创作插花,并画出草图。学生将设计主题、作品名及图纸以PPT的形式在课堂内展示,并对图片做自评与互评,教师最后再做点评。通过对学生图纸的评价,不仅提升学生插花艺术创新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艺术欣赏性。

三、作品评价,提升技能水平

插花艺术着重突出实践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插花基本技能的训练主要通过插花作品插制过程完成。插花实训是学生根据构思设想,选择适当的花材、花器及配件,灵活运用修剪、弯曲、固定这三项技能,把花材的形态展现出来,同时把花材稳固地插制于所需位置,完成插花造型。西方式插花常用的基本造型有三角形、扇形、倒T形、L形、半球形、水平形、弯月形、S形、塔形、放射形。东方式插花常用的基本造型有直立形、倾斜性、水平形、下垂形。插花作品的构图造型集中反映了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的应用及学生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在用中学,学以致用。插花作品评价可包括创意与主题、造型与设计、技巧与做工、色彩配置四个项目,每个项目再分若干标准,综合考评学生插花作品的主题设计、花材的修剪、造型、固定技术、插制方法、插制过程及插制后的现场清理。插花作品的评价,可利用实训课堂进行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可利用微信等平台展示插花作品、评论作品;此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插花艺术技能比赛、展览,既能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又能与同行进行互动、交流。

四、应用评价,提高艺术修养

根据“工学交替”的精神和“教中做,做中学”的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我校已经建成的校内实训平台有校园艺实训基地、文化创业园创新园艺绿化公司、生活创业园诗情花意鲜花坊。校外实训平台有常熟田娘农场有限公司、常熟市墨香阁花饰礼仪店、常熟市书香苑鲜花礼品店等。实训平台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还使学生了解了花卉行业的现状与发展,从花卉应用角度理解插花艺术,提升学生的插花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真正实现课程与岗位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学生插花应用评价,包括花卉生产、花材处理、插花制作、插花销售及花卉应用,学生填写“工学交替”实训日志做自我评价,实训指导老师评综合考虑学生实训日志及实训期间各方面表现做成绩评定,全面反映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总之,插花艺术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学科。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有助于教师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调整教学行为,而且使学生在艺术享受中学到知识,并在学习的同时提高艺术修养,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式花艺培训篇8

二、“菜单式”美术专题培训课程开发

2013年,教育部教师司颁发《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教师培训给出了具体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建设‘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选学服务平台,为教师创造自主选择培训内容、时间、途径和机构的机会,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依据此文件精神,笔者组织区名优、骨干教师着力开发菜单式美术专题培训课程。

(一)“菜单式”概念

这里的“菜单式”,是指对小学段上海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上教版)美术新教材和初中段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以下简称上少版)美术新教材的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相关美术专题进行梳理,并以此建设许多菜单式的专题培训课程,体现培训课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满足不同教师的需要。

(二)选用“菜单式”的原则

选用“菜单式”的原则,源自《意见》中提出的“增强培训针对性,确保按需施训;改进培训内容,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际”。

(三)“菜单式”美术专题课程框架

“菜单式”美术专题课程框架,源自上教版小学美术新课程和上少版初中美术新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区域教师教学现状与需求而生成的八个专题,以便在日后的教学中探索有效的衔接策略。(“‘菜单式’美术专题培训课程框架”详见表1)

(四)“菜单式”美术专题培训师队伍建立

“菜单式”美术专题的培训师主要在区域学科教师团队中产生,他们均是区域学科名优教师、骨干教师、特色教师,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每个专题安排1至2位负责人,主要是看教材上该专题课例的量而确定的。如果是课例较多的专题,就安排两位负责人,—位聚焦教材解读与课例研究指导,另—位聚焦技能培训。这支队伍组建后,先由区域学科教研员给予培训指导。教研员通过解读美术教师培训课程的样本予以引领,各专题负责人在此基础上分头去创建专题的培训课程框架。等各专题课程建好后,教研员再组织培训师集中交流创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研讨,同时邀请上海市名师基地导师莅临指导,最后生成比较成熟的专题培训课程。

(五)“菜单式”美术专题培训考核要求的拟定与推行

“菜单式”美术专题培训考核要求的拟定,是通过组织培训师共同商榷、教研员梳理完善的基础上产生的,旨在更贴近学科教师的需求,提高培训效率。

《意见》中第四条指导意见:“强化培训自主性,激发教师参训动力。”我们在落实“菜单式”专题培训时紧扣文件精神,将课程选报方式和考核要求同步推出,让教师在选择专题的同时明确参与培训的目标。这样,全体教师就可以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在明确目标下开展学习。

在区域“菜单式”美术专题培训的“报名细则与考核要求”中规定:

1-2年教龄的教师必须全程参与八个专题的培训活动。完成—个专题的—个教学案例。

3-5年教龄的教师至少参与五个专题培训活动。完成其中—个专题1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生成相应的优秀教案、课件、课堂美术作业以及教学论文—篇。

6-10年教龄的教师至少参与四个专题的培训活动。完成其中一个专题一个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生成相应的优秀教案、课件、课堂美术作业,以及教学经验论文—篇或—项课题研究。

11-15年教龄的教师至少参与三个专题的培训活动。完成其中一个专题一个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生成相应的优秀教案、课件、课堂美术作业,并递交一项课题研究或创建—个专题培训课程。

16年以上教龄的教师至少参与两个专题的培训活动。递交—个单元的教学实践研究成果,以及—份教学经验论文或—个专题培训课程。

也就是说,“菜单式”的培训既有选择性,又有一定的规定性,从而保证教师经过专题培训,能具备足够丰富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以及相应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能力。

(六)“菜单式”美术专题培训模式

为了有效突破“研”和“训”两张皮的现象,在组织开展“菜单式”美术专题课程培训的过程中采用“研训一体”的培训模式予以实施。即美术教材中相关理论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常态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有效接轨,在教师的心中留下—个完整的、系统的过程,即便是观摩他人的课,也会觉得身临其境,完全以主人翁的姿态去体验培训的快乐和收获。这样的培训方式符合《意见》中提出的第三条指导意见:“转变培训方式,提升教师参训实效。”

(七)“菜单式”美术专题培训课时安排

“菜单式”美术专题培训课时安排,每个专题均预设20课时的培训内容,其中4个课时着重于教材核心知识技能与教学教法的解读;4个课时为专题典型课例教学设计的集体研讨;8个课时(周六全天)为美术专业技能的培训,这样,可以有一整天的时间去充分地探索与美术教材相应的专业技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演示能力;最后4个课时作专题课例的展示与研讨,让教师们在参与中感悟、提升。

三、“菜单式”美术专题课程具体实施

因篇幅所限,本文以《纸艺》专题为例,介绍“菜单式”美术专题培训的具体实施方法。

(一)《纸艺》专题培训课程内容安排(详见表2)

(二)《纸艺》专题课程具体培训方法

1.教材分析人手,明确主干知识

《纸艺》专题培训课程内容,均源自上教版小学美术全套教材(十册)所有《纸艺》课例。首先解读该套教材《纸艺》课例的主干知识、核心技能,以及教学教法要点。不少教师由于学校工作安排的缘故,常年任教低年级或高年级,对整册教材关于《纸艺》专题核心知识技能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研究。通过这样的培训,有助于教师埂好地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生。

2.知识技能结合,提升示范能力

《纸艺》专题培训中美术专业知识学习后,马上进入与教学对应的纸艺专业技能学习和实践,帮助学员快速把握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教学演示的技巧。自主报名参加《纸艺》专题培训的教师同处一室共同实践,教师们均感到似乎回到了大学校园,几乎个个陶醉其中,全然忘记了今天是双休日。现场创作的作品富有创意,也为后续的《纸艺》专题课例教学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图1、图2)

3.课例设计研讨,完善教学方案

专题培训中的《纸艺》专题典型课例,作为教师今后自主研修的范例,一定要参培学员作深入的了解,有个过程性、整体性的实践体验。所以,在理论培训时就指定两节专题课例:小学一年级平面纸艺课例《撕撕贴贴变成画》和四年级立体纸艺课例《纸环花开》。要求本专题所有参培学员回去先做好这两节课教学方案的预设,在此基础上组织学员依据所选的课例进行分组研讨。研讨活动上,先让将要承担这两节课教学展示任务的青年教师在组内交流,然后组员们结合自己的预设提出完善的方案。比如《撕撕贴贴变成画》一课,“如何帮助拇指姑娘重建美丽家园”不仅仅是导入激趣,可以作为本课教学的主线贯穿始终,让学生习得撕纸方法的同时也懂得了帮助他人的意义,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又如《纸环花开》一课,教师就以单一的纸环造型设计花朵,每个学生只要将花儿组合成—件作品即可,教师们提议是否结合春暖花开时节,营造一个美丽的画面,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又可激发创意表现的热情。因为教师们个个有备而来,思维非常活跃,创意教学的金点子快速生成。比如,一年级平面纸艺课例《撕撕贴贴变成画》一课的学生创意表现的方式,教师预设一个故事情节,并将定格的画面分成八个小组去完成,最后全班合力完成一件大作,让所有的学生体验美术创意表现的乐趣;又如,四年级美术《纸环花开》一课,因为是一节纸立体创意表现的课例,在作品表现形式上以学生熟悉的花卉为主题,用纸环塑造形态各异的花朵,全班共同营造一个富有春天气息的画面。从而有效提高了单位时间研讨的效率。(图3、图4)

4.课例教学展示,深化培训效能,

《纸艺》专题课例(小学一年级平面纸艺课例《撕撕贴贴变成画》和四年级立体纸艺课例《纸环花开》)通过分组研讨后,主备教师负责实践研究;两位承担展示课的教师,其中—位教师通过借班方式展示;教研员协同学科核心组教师及专题负责人,共同深入课堂予以指导;在一周后再面向全区学科教师展示最后的研究成果,让与会的教师可以了解到不同年级段《纸艺》课例的教学教法。整个活动方案由教研员及专题负责教师共同策划,比如整个活动的安排、发放材料的呈现方式、与会教师的签到、课堂教学观摩反馈表的设计、展示课例的摄录、研讨活动的过程记录、活动后简讯撰写人员的落实、展示课教师执教后反思的落实、主题研修活动的总结等。整个专题培训采用知识与技能衔接、教学设计与课例观摩跟进的方式,可以让参培教师不仅明确了全套教材各年级段《纸艺》课例的整体架构以及核心知识与技能,还知道了典型课例在整册教材中的教学策略等,切实有效地发挥了经验辐射作用。最后的专题课例现场观摩与研讨,可以进一步加深认识,比如新课程教学设计的规范化表述方式、纸艺教学要点、该年级段学生学习纸艺的特点等。同时让还没参加专题培训的教师在集体观摩中对区域组织开展的“菜单式美术专题培训”活动有个先知先觉的机会。与会教师的教学观摩反馈信息,也让专题负责人进一步审视自己的专题培训效果和不足,便于及时完善专题培训课程,为其后的专题负责人提供借鉴。(图5至图7)

四、“菜单式”美术专题课程培训成效

如今的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培训与教学一样,应该以受训教师的发展为本。所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学习单的形式去引导教师及时反馈专题培训的感悟以及建议,以便培训师在第—时间予以改进与完善,为后续专题的有序推进提供借鉴,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学科教师,推进新课堂实验的步伐。在培训师的共同努力和参培教师的积极参与下,不同层面的教师都有了新的收获。

(一)青年教师在参与专题培训中加速专业成长

“菜单式”美术专题培训采用自主报名的方式,使得不同层面的教师汇聚一堂,在不知不觉中,教师们对美术课堂教学探索的热情被点燃,大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向“学的课堂”迈进。如实验小学小曾老师,刚休完产假就投入到《纸艺》专题培训中来。通过纸艺系列化的培训活动,对正在创建的《纸盘艺术》校本课程又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其中三年级的一节《巧剪纸盘鱼》在市级主题研修活动上展示,充分展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课堂导入环节,通过用剪刀对纸盘剪三刀的方法巧拼一条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请学生上来试一试:“你能变出什么?”学生组合出类似飞鸟的形象。(图8)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其他学生上来试试“还可以怎样拼?”以简单的引导,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意思维。结果上来的几位学生都摆出了不同形象。(图9)为了加深对巧剪、巧拼方法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多媒体视频中魔术师的变法,学生看得入神,有效提升了单位时间的效率。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提议,有了鱼的雏形后还可以去美化鱼鳍,通过欣赏相应的图例加以启发,学生很快就进入高一层次的探索活动中。(图10)等学生设计得差不多了,教师又强调:“今天剪下的纸盘没有浪费的,想想小碎片可以做什么?”在教师的提示下,有的学生将小碎片变成了鱼鳞,有的变成了鱼的牙齿,有的变成了装饰的花纹等。创新的潜能完全被激发,学生经历了由易到难的探索历程,但整个学习过程是愉悦的,作品也充满了创意。(图11)

(二)新教在专题培训中有效缩短适应周期

实践证明,“菜单式”美术专题课程培训活动深受学科教师的欢迎,对不同层面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入职2年左右的新教师来说,这种浸润式学习的平台,有效缩短了他们的成长周期。

在“2012届新教师同质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两位新教师所展示的二年级《彩纸片的组合》一课“同课异构”教学,有效体现了“学的课堂”的教学理念。比如在大小纸片的拼贴组合时,引导小朋友先“摆一摆,看一看、想—想”,在尝试实践中发现粘贴组合的技巧。为了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两位教师均创设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境:小张老师利用小朋友熟悉的卡通人物大雄与哆啦A梦的故事引入新课;小杨老师则以“为灰姑娘设计美丽的王冠”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另外,两节课在作业设计上都体现了美术学科视觉性、审美性的特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图12至图15)

(三)培训师在专翘课程实施中突破发展瓶颈

教师队伍建设关系到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前景。在专题培训中,我们首选挑选有特色的、综合能力强的区级名优、骨干教师承担培训专题,让他们在任务驱动下突破发展的瓶颈,成长为优秀的培训师,从而带动区域教师的整体发展。

1.课程建设能力在创建中得到提升

因为每个专题必须结合中小学全套教材相关的课例,逐一分析和梳理,让参培教师明确各课的核心知识与技能以及教法要点,所以,在前期的课程架构过程中,有效地提升了他们的教材解读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培训演示文稿设计能力、培训方案的规划能力,等等。

2.技法指导能力在培训中得到提升

专题培训课程架构好之后,就面向学科教师实施培训了。这对少有机会承担教师培训任务的名优、骨干教师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培训的语言更加精炼,专题课例的分析更加严谨,专题技能的示范引领更加精准,教师实践内容和方式更加科学,提供的教学建议更有针对性,专题课例设计方案的研讨更有效,专题课例教学实践指导更加到位,典型课例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的组织更加有条理,等等。

3.课例引领能力在自主探索中达成

每个专题培训前期的教材解读与知识技能的培训,都紧紧围绕专题课例的生成而展开。要引领教师探索具有“学的课堂”风采的《纸艺》专题课例,作为培训师,需要在自己的课堂加以研究,提炼有效的经验,从而提升培训的实效性。

中式花艺培训篇9

插花艺术是一门用植物材料进行装饰的造型艺术,也是一项融生活、艺术文化和技能为一体的创作活动。目前以农、林院校及高中职学校为主开设了插花艺术课程。但是插花作为一项艺术课程,它的实际作用远远不止仅仅为成为花店工作的插花员而开设的一门培训课程。笔者将结合自身在大连艺术学院的《日本插花艺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从插花课程的定位、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教学成效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探索。

1 课程定位

1.1 传授传统艺术文化,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鉴赏与审美情趣

插花艺术课程在我院主要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对象为二、三年级的各专业大学生。适用于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景观设计专业、服装设计专业、雕塑专业等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也适用于全院各专业学生艺术审美素养的提高。

对于日语专业的学生,“日本花道”是《日本文化》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学习花道这一传统的日本文化,可以从中了解日本人对自然和四季的热爱以及日本人的审美意识,进而在与日本人商务沟通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1.2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插花艺术是一门实践性与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只有在动手实际的操作中才能感悟插花艺术的独特魅力,只有在反复操作中才能掌握插花技术的基本要领。同时,当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后,插花作为一门艺术,应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发设计思维,才能创造新的作品。

1.3 插花作为一门技术,将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作为一门能锻炼动手能力与提高技能的课程,插花课程将为部分学生拓宽就业渠道。课程结束后,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专门插花培训学校进修后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成为专业插花员或花艺师,从事花艺设计工作;或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摸索与实践中不断提高花艺水平,经营管理花店。

2 课程内容设置

《日本插花艺术》课程不但继承了日本插花的文化传统,而且注重结合现代人的美学观念。它更具有广泛性和传播性的特点,使不同地域与不同文化的人能够共享并发展。课程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教师进行现场插花示范指导,学生在课堂进行实践操作。这样就能在体验插花艺术的同时,提高美的意识和创作感受的交流。课程期末以学生自主插花创作,展示学习成果。

课程内容共设置32学时,内容可分为插花基础理论和插花实践操作两大部分。插花基础理论主要介绍插花艺术的发展历史、现代插花艺术的主流、常见插花材料与花器及其他插花工具等。通过插花作品鉴赏,讲解中西方插花艺术的不同、日本花道的流派及特点、日式插花的基本花型等,使学生对课程有初步了解。插花实践操作部分通过教师讲述示范操作学生分组实操练习等方法掌握插花艺术的基本技能与手法,包括:基本立真型、倾真型、应用立真型、等基本花型,并在此基础上学习自由花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课程结束后,由课程指导教师组织策划并带领参加课程的全院各专业学生举办教学成果作品展,通过展览,总结并升华课程中学到的内容。

3 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

3.1 项目教学法、小组教学法的应用

插花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授课。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带着特定目标自主探索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并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教学资源信息处理能力、知识和技能点把握消化能力、理论联系实践能力,这是插花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法。为了使课堂更有效和有组织的进行,要求学生进行分组操作,3人为一组,共同完成一个小项目。一方面可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更快更好地完成某些插花作品;另一方面有益于活跃课堂气氛和培养团队意识。

3.2 实行课程过程考核,重视全课程的积极参与性

课程的考核成绩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占60分,主要取决于学生每节课即每个小项目的到课情况和对项目的积极参与度。期末成绩占40分,主要取决于教学成果作品展中学生对作品的完成度和对展览全过程的参与度。通过过程考核方法,一方面可促进学生的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突出课程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符合本院学生的培养特点。

4 教学成效及存在问题

4.1 通过不断的努力,达到了预期的实践教学目标

通过两年来不断的对课程进行改革和探索,插花课程达到了教学培养目标,得到了参加课程学生的好评和学院领导的支持和认可。学生掌握了基本插花的花型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之上做自由式插花,能够完成简单的艺术插花。大部分学生把课堂上的鲜花带回去装饰自己的宿舍,精心照顾花材,实现了课后自主学习的目标。在展览中,学生作品水平一次比一次有所提高,对插花艺术的认识和艺术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4.2 存在的问题

(1)实践经费不足是实践课程的主要受限因素。课程通过师生的努力,达到了鲜花授课的高标准。但花材的费用是学生自费的,给学生的生活费方面带来了或多或少的负担。另外,目前课程中大部分插花花器由教师自费,所以花器的样式单一,影响学生的自由发挥创作水平。

(2)没有专门的插花操作教室可以储备插花工具等。专门教室的缺乏给实践课程带来了不便。为了准备一堂实践课,教师学生往往要提前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做课前的搬运和布置工作,课后的清扫和搬出工作也要花费很长时间。

(3)目前学院的插花教师在日本留学期间取得了草月会插花师范资格,虽然不断与中国插花艺术接轨,潜心研究花道,但毕竟力量单薄。希望其他有插花资历的教师能够一起磋商研讨,进而进一步提高插花课程的教学水平。

(4)授课过程中,有对艺术插花极其感兴趣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做花艺师或开花店的想法,但职业证书的取得却只能另外花费大量的培训费到相应的培训机构进修。希望能够出台相应的资格证书的能力等同认定方法或其他的对接性政策。

参考文献

[1] 林君.高职院校插花艺术课堂实训改革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3):64-65.

中式花艺培训篇10

3.有利于开发农林资源,促进农业生产。插花行业是园艺行业的一个分支,插花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其辅助行业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所以,插花行业的掘起,使得鲜切花的生产、干燥花的生产、花器制作业等辅助行业都相应的得到了推动发展。例如:花束、花篮、瓶花的发展,促进了各种包装业、花器业的发展;艺术类插花的发展,带动了艺术设计的发展;插花作品需要摆放在各种机架上,从而促进了木器、塑料器具等工艺的发展。

4.插花艺术的发展,对国际文化的交流、国际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插花行业的发展程度,在某种程度上标明了一国经济的发展程度。闭门造车不可以求发展,对外交流是发展的上策,这样必然会推动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从而推动国际经济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插花技艺与盆景制作课程的教学目标

插花技艺与盆景制作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园艺、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随着插花行业的发展,就业岗位的需要,社会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有了更高的要求,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插花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插花技艺与盆景制作课程必须改革,应该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方面去考虑,从学生能力建设的视角出发,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突出“新、实、浅”三个特点,其中,“新”是指超前的岗位技术知识,“实”是指学生实际应用,亲自体验岗位工作“,浅”是指用通俗易懂的教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四、高职院校插花技艺与盆景制作课程目前的发展状况当前,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了插花技艺及盆景制作课程,但是存在的问题有很多,具体表现在:

(1)将《插花艺术》课程设置成考查或选修课程,不受学生重视。

(2)总学时数较少(一般为36学时左右),且理论教学时数大大多于实训教学时数。

(3)实训条件简陋,不能满足实训的具体要求。

(4)实训环节的考核比例太小。

三、《插花艺术》课程

在高职院校的发展对策插花行业的岗位技能包括识别、保养、处理花材;制作各种插花作品;介绍东、西方花卉文化;插花作品的保养;经营花店等。这些内容也是我们的插花技艺与盆景制作课程的基础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些基础教学内容,采用理论学习、实训和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培养学生成为真正的插花应用型人才。知名花艺师、广州金肯花艺学院院长钟伟雄曾经从花店经营的角度阐述了花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他说:在原来教育模式下毕业的学生去开花店,要想在市场上立足,和老花店公平竞争,经验上没有优势,只有在花艺基本功上下功夫。

由此可见,花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从目前来看,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都不扎实。为了适应插花事业的蓬勃发展,满足插花行业就业岗位的需要,培养更多的优秀插花技能者,我们高职院校可在以下方面改进《插花艺术》课程的教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增加《插花艺术》课程的总学时数,进一步延长实训环节的课时数,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在实践教学中紧抓时代感与民族性,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因为插花艺术具有日新月异的变化趋势。

2.教学内容应满足时代感,应及时将插花艺术的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以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

中式花艺培训篇11

课程教学设计,要围绕核心能力培养目标,改革现有高职插花课程的教学内容、考核方法,将学生自我学习、与人交流、团队合作与创新等核心能力培养渗透到课程教学过程中。插花员技能性比较强,在课堂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技能点的掌握是否准确。我在课堂上采取“讲、看、练、评”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技能操作和理论知识,加快学生掌握技能点的速度。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利用实物教学,一边讲解技能要点,一边操作,学生通过观察加深理解。接着学生独立操作,制作作品,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单独点评,指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学生再修改。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技能水平提高较快,对基础造型作品制作的技能掌握比较牢固,半年下来,对所学的基础造型作品都可以独立制作,并可以综合设计,合理使用每一种造型作品,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而且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以岗位标准要求学生,培养合格职业人。如对于各种花材的保鲜和插花中花材剪切口的剪切方法,花材插入花泥的深度,制作过程中周围环境清洁的保持,作品完成以后周围环境的整理,等等,都是关于基本操作规范的要求,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技能训练,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式花艺培训篇12

二、优化艺术教育资源,夯实艺术文化基础

1.教育思想求“新”我校通过召开全校教师大会,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局和进修学校有关“通化县艺术实验县”活动精神,使教师明确了活动目的、意义、内容和要求及各阶段的任务。鼓励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积极投身到艺术教育改革的探索研究中去,引领教师乐于研究、乐于参与,积极主动地去推动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全校营造积极和谐的活动氛围。2.课堂教学求“实”严格按国家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开好艺术课程,上好基础的艺术课。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艺术教育特点,深入开展剪纸、声乐、器乐、舞蹈等课外艺术小组活动,努力发展学生的艺术特长。坚持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3.教师业务求“专”我校加强艺术教师专业发展,把艺术教师培训纳入教师培训的重点工作,特别是加强音乐、美术课教师的学科教学技能的培训,既培训教研教改的理论与技能,又培训声乐、器乐、舞蹈、绘画、书法等专业技能。积极参加上级培训,组织教师参加艺术教师基本功竞赛,不断提高艺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坚持国培、省培、县培、校培和自我研培相结合,通过专题讲座、教研组研讨活动、网上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方法,提出自己所教学科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4.教育评价求“全”根据学校实际,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探索形成科学合理的艺术教育与学生艺术素质评价机制,全面实现惠及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确保每名学生掌握艺术才能。近年来,我校突破了表彰“学习标兵”“优秀学生”的局限,在全校学生中评选“艺术之星”“巧手之星”“进步之星”“书香之星”等校园明星,在开学典礼上进行表彰奖励,带动全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三、丰富校园艺术活动,搭建艺术展示舞台

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校庆文体活动,每学期举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通过团体操、大合唱、舞蹈、器乐、武术操表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与表现力。每周二、周四做完广播操后为学生“才艺大舞台”时间,学生自愿报名,或集体表演,或独立展示,为每一个热爱艺术的孩子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定期举办书法、绘画、手抄报、板报等展览活动,开展了歌咏比赛、校园集体舞比赛等竞赛活动。成立了乐器合奏队,演奏二胡、电子琴、葫芦丝,在广场演出、艺术节活动中一展风采。各班结合实际,开展简笔画、折纸、十字绣、卷笔画、剪纸等课外艺术活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兴趣浓厚,初步形成班级特色。

四、开发校本艺术课程,鼓励师生艺术创作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带头作用,积极挖掘校本课程资源。近年来,我校美术教师结合教学、学生和生活实际,不断创新美术教学方式,带领爱好美术的学生开发了纸浆画教学内容。目前,我校的纸浆画已经从平面创作过渡到立体作品创作,不同形式的创作方式,丰富了作品内容,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为校园文化增添了新的气息。如今,我校“纸浆画”教学日趋成熟,创作出了很多精美的作品,编制了纸浆画艺术教育校本教材。在美术方面实现了“学校有特色、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的艺术教学目标。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创新艺术教育课程,充分挖掘学生特长潜力,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的兴趣得以满足,个性得以发展,才能得以展示,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艺术教师和学生多次在艺术竞赛、艺术展示活动中获奖,呈现了我校艺术教育的丰硕成果和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参考文献:

中式花艺培训篇13

第三种是“专业技能训练式”教学法。这些教师将专业绘画知识和技能训练作为儿童学习绘画的目的,就 是为了将来孩子考专业院校而最终成为画家。于是过早地将专业院校的课程硬搬过来对付天真活泼的孩子,机 械地让他们画静物、画石膏、画素描,去临摹成人的作品,讲一些连专业院校的学生都弄不明白的绘画规律和 高深理论,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打瞌睡。画出的作品,只是功夫扎实的课堂练习,缺少“灵气”。以上教学 法则重点都在知识技法上。

当然,我们并不否定儿童在学绘画时,要掌握一定的绘画知识和技巧的重要性,知识技法是美术课的主要 内容。但是,学习笔墨技巧并不是学习绘画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教师如果只教授知识,技法,教得再好, 充其量只能算一个二流教师,所办之培训班充其量只能叫做“技法培训班”,还算不上儿童美术教育。既然叫 儿童美术教育。“教育”两个字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两个字所包含的内容就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首先,教 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掌握技法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通过教育,使儿童 得以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宗旨。美国的美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思菲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把儿童的 个人成长特征,分为7个观察点:智慧成长、 感情成长、社会成长、知觉成长、生理成长、美感成长、创造性 成长。”这对我们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人是很有启发的。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