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会计实操课程实用13篇

新手会计实操课程
新手会计实操课程篇1

二、课程教学的微观设计

(一)实例依据、问题引导以实例为依据、问题为线索,深刻讲解会计电算化的实际操作。我们打破传统的《会计电算化》讲课模式,以一个贯穿全课程的实例“高新企业整个会计工作流程,不讲解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具体章节会计凭证的填制为例,先给出一笔经济业务,“将现金1000元存入银行。”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做出会计分录,并填制手工凭证。然后调出计算机软件凭证让他们填制。虽然没有学过,但是根据手工凭证以及计算机操作的学习,大部分的学生知道怎么填写,而且操作完成。从而通过这种实例,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手会计实操课程篇2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具有较强的应用操作能力。强化上机实验是真正学好本课程的关键,要适当增加实验课时,建议理论与实验课时的比例为1∶2。通过上机实验,使学生熟练掌握软件的操作技能。

我校会计电算化实验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使用按照某个具体财务软件编写好的一套会计电算化实验数据;第二阶段,练习手工会计向电算化会计的转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把手工会计模拟实验中使用过的实验数据改编成一套适合某个具体财务软件的会计电算化实验数据,上机实验。

目前,相关中等职业学校在付电算化课程设置上存在着内容陈旧,实用性差的弊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会计临时性具结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和付电算化发展的趋势,做好专业课程设置。在完成基础课的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会计电算化的专业课程大体上可作如下考虑:

(一)教学重点

1.会计软件的应用和维护

2.会计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二)主干课程设置

1.《会计电算化概论》36课时

2.《会计信息系统》54课时

3.《实用会计软件操作》54课时

4.《数据库技术及应用》36课时

(三)辅助课程设置

1.《会计软件专题》36课时

2.《电子表格(EXCEL)》54课时

3.《网络技术基础》36课时

此外,还应经常性地开设专题讲座,介绍有关会计电算化的应用现状、发展动态及新的规范要求,作为课程体系的有益补充。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操作性强、法规性强、更新速度快的学科,因此,课程设置应具有实用性、规范性、动态性和前瞻性的特点。

二、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实施教学

讲解操作过程方法时,教师要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际操作演示,可采用高清晰度大屏幕投影或在机房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的广播方式进行演示教学。

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的广播教学功能,可以将教师机的电脑屏幕及语音等多媒体信息实时地传送给全体、群组或单个学生。在广播教学时,学生机完全接收教师机的屏幕,并且键盘被自动锁死,此时学生不能自行操作,只有等广播教学活动停止后,将学生机切换回原来状态下方可操作,这样学生就能边学习边实际操作。例如,在开始建立账套时,一般学生对过程都不是太清楚,此时教师可以在操作演示完后停止屏幕广播,让学生立即操作,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再继续进行广播教学。

在广播教学中,可以允许学生电子举手提问。只要学生机一按电子举手按钮,在教师机屏幕上该学生机就会立即显示一个举手的标志,教师看见后即可回答学生的提问,这样教师在不离开座位的情况下就可以解答学生的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实时地将某个操作很好的学生的屏幕及声音转播到其他学生机上进行演示操作,这样增加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感,同时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实施会计电算化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室对时空的限制,既实现了传统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又符合电脑教学轻松、互动的自身特点。笔者深深地体会到了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实施会计电算化教学的优越性。它不仅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工作,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是一次教学方式的飞跃。

三、实施好会计电算化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会计电算化从内涵上讲,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应该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会计学理论与实务的结合,从学科上讲,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一门融会计学、管理学、电子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为一体的边缘学科。

(一)注重基础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在基础理论和专业核心课程上下功夫,要让学生明白,学到一门实用新技术,操作一个新产品只能管几年,以后还会有更新的东西产生,只有打好专业理论基础就能管用十年甚至几十年,有了专业理论基础,新技术、新产品一出现就能更快地领会和掌握。

(二)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提倡学以致用,在讲解后,给学生提供全面的上机操作环境,首先,由浅入深地进行演示操作,让学生在上机环境下进行验证,得到感性认识,再进行理论分析,可突破书本知识的束缚,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随后进一步尝试多种解决方案的操作实验,从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主持下,再进行优劣分析,实现协同学习。

新手会计实操课程篇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1.087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IT企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中职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那么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就要根据社会企业的需求培养能够直接上岗操作的计算机技术类人才。中职计算机教学只是灌输理论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实训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面临的困境

1.1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需求

中职计算机专业传统的教学内容已经跟不上时代需求,无法解决现今冒出的新兴计算机技术问题。计算机技术是一个发展很快的行业,新旧技术更新换代的时间属于日新月异。这个月还在给学生讲解怎样使用C语言进行编程完成软件某个功能,下个月技术论坛上会出现一种新的语言算法,完全不用C语言那么复杂麻烦,直接输入就可以解决教师辛辛苦苦教授一个月才能解决的问题,让教师学生都感觉一个月努力都白费掉了,还不如去探索其他问题。这就是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面临的困境,教学内容永远难以紧跟时代的脚步,当教师刚刚备好课程的时候,发现这个算法以及被淘汰了,那个技术以及不再是社会需要的了,还有现在新兴的网页技术教师也没接触过,还得从头研究,等研究透彻了打算给学生讲授知识精髓的时候,发现这个又以及过时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像C语言程序一样陷入了死循环。这样照本宣科太过笼统的课程,对学生解决生活中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没有多大的帮助,就会导致学生对于学习专业课缺乏兴趣投入,学习能力差。

1.2实训课程少,学生动手能力差

一些学校过于重视理论知识考核和成绩而对于学生的实训上机课程安排较少,这就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无法很好地完成实际工作任务。计算机技术其实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弄懂学会理论知识都是为了能够熟练快捷地完成操作。学会所有的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而根本不接触计算机,不操作计算机,是无法投身到岗位中将知识学以致用来解决问题的,这样其所学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还是等于零,根本没有意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发现自己的电脑存在故障,知道的解决办法只有重启,基本的重装系统都不会,还需要到电脑维修店里寻找帮助,这样这个专业课属于根本没学会。还有些学生,属于计算机专业,都学习了一年了,基本的显卡和内存盘装在什么位置都分不清楚,更别提重新组装一台电脑了。学校安排的实训课程少,学生都没有真正碰过几次计算机,动手能力都太差。

2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训课程

现在基本每个学校都会为计算机专业开设实训课程,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训课程应注重质量。不应只注重形式,而是注重学生真的因为这个课程学会了操作技巧或者是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实训课程就是让学生通过计算机进行各种操作,使课本理论为己所用,转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校及教师应注重对计算机专业实训课程的安排设计。学校应为学生参加实训课程提供设备与环境,教师应对其实训课程的内容进行提前策划安排。在实训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应把实训课的教案备好,要演练的内容必须是紧跟着理论课程来进行编排设计。案例操作方法注意要紧跟时代步伐,查阅各种技术资料,使用当前最新的技术手段。课程开始之前还要检查设备及多媒体教学工具,确保课程能够顺利进行。再有就是提前告知学生实训课要操作的内容,让学生可以课下参考资料做一些准备,这样学生会带着问题来上课,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增强其课堂注意力。课程进行中,教师应先进行操作示范,给学生讲解正确的操作方法以及这样进行操作的益处。这样能让学生最为直观地学习各种操作技能技巧,并且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规范化操作流程、系统化运行程序的良好习惯。其次,教师的操作演练还要注重对于关键操作步骤的详细讲解,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对于大部分学生都感到模糊的步骤,要再次分布操作演练,直到学生都基本掌握为止。在计算机实训课上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巡回指导,这样能够及时发现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操作不足,对学生有针对性、有目标性的进行一对一指导与纠错。从而保证实训课的知识传授效果。巡回指导是计算机实训教学的关键环节,对于学生操作技能和操作习惯的养成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巡回指导应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能笼统进行。实训过程的巡回指导是注重共性问题的解决又不忽视个性问题的指导,保证实训课程的质量。教师在进行完计算机教学示范操作演习后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任务分配,并要求学生在自我动手操作时全神贯注,积极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求学生能够及时的提问,并对学生实训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循循善诱,使学生能够独立的找到解决方法。如果遇到耗费时间较长的操作案例,教师可以将其作为课下作业,让学生课下完成,并给予指导监督,完成后可以给出评价,对完成效果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及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实训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3.1理论知识得到实际应用

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课堂上被灌输了系统性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学习这些知识到底有什么用处学生还不是很清楚。实训课程就是在告诉学生他们学习的理论知识有哪些用处,可以完成哪些操作,使理论知识得到实际应用。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的理论知识的印象,巩固学习基础,对其知识积累有一定好处。再有就是理论知识得到实际应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会得到提高,因为他们看到了自己所学的知识是这么有用,会抓紧时间去学习,防止自己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叹。实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合二为一,是理论和实际无缝结合又相辅相成。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实训将理论转化为操作技能,学到了真正有用的知识。实训为理论的转化和延续提供了最佳的途径以及方式。

3.2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实训课程注重的是将理论进行应用,教师对学生进行手把手辅导操作。这样使学生很直观地明白操作技术并进行熟悉掌握,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技术操作水平以及实践能力。现在社会急需新兴技术人才,但是对于企业来说,一个招录进来就可以得心应手进行业务操作的人才更为可贵,各个企业对于这种人才可谓趋之若鹜。如果学生可以一开始就业就能上手操作,企业可以省去培训这个人才的时间和财力,这种人才自然备受青睐。实训课程就是这样一个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术水平以及实践能力以达到提高学生就业率的目的的课程。加强对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训可以巩固他们的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二者通过把学生安排到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的单位为进行综合实训,能够提高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符合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实训具有前瞻性和适用性,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突破口。

3.3提高教师创新能力

实训课程要求教师根据理论课程进行实训案例安排,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授课业时查询现今的最新操作技术,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从而提高了教师的创新能力。计算机专业课程本就是一个更新非常快的课程,老旧传统课本知识已经无法满足现今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改革使其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

4结束语

综合以上观点,实训确实是解决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的主要突破点,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新手会计实操课程篇4

一、当前高职教育模式阻碍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高职教育还未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它的教育模式,教师技能及教材选用等还处于照搬或摸索其它高等院校教育模式时期。比如教材选用,许多高职院校选用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常常是组织自己院校的计算机教师编写。这些教材都是根据以前老教材内容为框架,稍微加上当时一些计算机知识技术更新的基础上编写。可见,这些教材内容及框架还是陈旧,落后,不利于当代计算机发展的需求。再加上我们使用这些自编教材时效很长,有的甚至5-6年都一成不变。社会在发展,计算机技术及计算机知识也在不断发展与更新。如果我们还是用这些老教材去教发展更新的学科,这必然会阻碍学生在计算机科学的探索与发展,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再如计算机教师技能也无形阻碍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发展。因为许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的师资力量相当薄弱,他们中的许多教师的计算机知识体系不够系统与完整,专业落后或专业不对口等等。再加上高职大学生基础较差,所以他们常常采用“我教你学”,“我讲你练”的“重理论,轻实践,重考分,轻能力”应试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显然理论知识很强硬,但是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却很弱。只重视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我们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精神。

二、抓住计算机学科的优势,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曾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生对学习材料有内在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在讲解计算机基础课时,一定抓住它的优势,结合当前前沿技术知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下面是根据教学实践,我自己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一些经验。

(一)从“史”到“发”,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著名科学家布鲁纳说:“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每个人对新事物都有好奇感,都有强烈探索意识和精神。

根据这个特点,我就给学生上一节计算机历史发展课。我用多媒体展示计算机短短几十年发展的历程,从巨型机到微型机,再到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的网络化、人工智能机等等,让学生感悟到这些发展过程不仅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而且还凝聚着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育。没有这些创新意识及精神,我们就没有计算机的今天,进而激发学生的强烈的积极性及探索意识。 (二)丰富知识,拓宽学生计算机动手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动手操作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创新过程。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就必须留给学生大量动手思考的空间及时间,让他们在动手思考中去感悟,体验自己学到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学中用知识,在用中学知识”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计算机基础教师普遍认为:计算机基础课就是计算机其他专业课的缩影,不必细讲。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教学思想。因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起点和落点,并都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综合能力。所以,我们要博览有关的专业知识,要做到“精,新,启”,不要隔离本学科的发展目标。

比如在PHOTOSHOP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搜集学生关注的著名人物及事件的图片资料展开了本节课的讲解。在讲解中,我们融合了修改图片及影视加工新技术。在课下,我们给学生布置加工自己或喜欢的照片的作业。这样会使我们的PHOTOSHOP教学更丰富多彩,,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及发散及创新思维。

(三)重视学生上机操作课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计算机基础课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综合课程。这就要求计算机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计算机基础课教师常常重视理论课的讲解,忽视对上机操作课的指导与监督。上机操作课就变成了自由放纵的“上网聊天课”等。这无疑阻碍高职院校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教育发展。那如何上好上机操作课?

首先我们要使学生重视上机操作课。上机操作课不仅可以消化、巩固我们所学计算机知识,而且还可以用我们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渗透计算机上机操作课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珍惜每次上机操作课的机会,才会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

此外,我们要明确每次上机学习的任务、内容及要求等等。在上机操作课时,我们要鼓励、引导学生写计算机上机实验报告及课下去补充,完善他们自己的实验报告,拓宽他们的计算机思路,形成计算机知识库。同时我们也要在上机操作课时不断走动,去指导、监督学生上机的情况,不要放纵学生无纪律,无目标的“自由上网”。当遇到学生去上网聊天或玩游戏时,我们要坚决禁止,不要不理不睬。在指导学生上机操作时,我们尽可能少讲或不讲。因为机器就在学生面前,我们要发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要把讲解的时间占去操作探索的时间。只有培养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我们才能把计算机知识转为自己的专业技能,去不断发掘计算机更深的奥妙。

总之,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综合课。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去不断激发高职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能力及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我们就会把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把知识教育转为智能、创新教育,真正做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专业的人才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新手会计实操课程篇5

一、当前高职教育模式阻碍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高职教育还未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它的教育模式,教师技能及教材选用等还处于照搬或摸索其它高等院校教育模式时期。比如教材选用,许多高职院校选用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常常是组织自己院校的计算机教师编写。这些教材都是根据以前老教材内容为框架,稍微加上当时一些计算机知识技术更新的基础上编写。可见,这些教材内容及框架还是陈旧,落后,不利于当代计算机发展的需求。再加上我们使用这些自编教材时效很长,有的甚至5-6年都一成不变。社会在发展,计算机技术及计算机知识也在不断发展与更新。如果我们还是用这些老教材去教发展更新的学科,这必然会阻碍学生在计算机科学的探索与发展,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再如计算机教师技能也无形阻碍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发展。因为许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的师资力量相当薄弱,他们中的许多教师的计算机知识体系不够系统与完整,专业落后或专业不对口等等。再加上高职大学生基础较差,所以他们常常采用“我教你学”,“我讲你练”的“重理论,轻实践,重考分,轻能力”应试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显然理论知识很强硬,但是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却很弱。只重视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我们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精神。

二、抓住计算机学科的优势,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曾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生对学习材料有内在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在讲解计算机基础课时,一定抓住它的优势,结合当前前沿技术知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下面是根据教学实践,我自己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一些经验。

(一)从“史”到“发”,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著名科学家布鲁纳说:“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每个人对新事物都有好奇感,都有强烈探索意识和精神。根据这个特点,我就给学生上一节计算机历史发展课。我用多媒体展示计算机短短几十年发展的历程,从巨型机到微型机,再到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的网络化、人工智能机等等,让学生感悟到这些发展过程不仅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而且还凝聚着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育。没有这些创新意识及精神,我们就没有计算机的今天,进而激发学生的强烈的积极性及探索意识。

(二)丰富知识,拓宽学生计算机动手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动手操作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创新过程。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就必须留给学生大量动手思考的空间及时间,让他们在动手思考中去感悟,体验自己学到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学中用知识,在用中学知识”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计算机基础教师普遍认为:计算机基础课就是计算机其他专业课的缩影,不必细讲。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教学思想。因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起点和落点,并都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综合能力。所以,我们要博览有关的专业知识,要做到“精,新,启”,不要隔离本学科的发展目标。

比如在PHOTOSHOP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搜集学生关注的著名人物及事件的图片资料展开了本节课的讲解。在讲解中,我们融合了修改图片及影视加工新技术。在课下,我们给学生布置加工自己或喜欢的照片的作业。这样会使我们的PHOTOSHOP教学更丰富多彩,,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及发散及创新思维。

(三)重视学生上机操作课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计算机基础课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综合课程。这就要求计算机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计算机基础课教师常常重视理论课的讲解,忽视对上机操作课的指导与监督。上机操作课就变成了自由放纵的“上网聊天课”等。这无疑阻碍高职院校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教育发展。那如何上好上机操作课?

首先我们要使学生重视上机操作课。上机操作课不仅可以消化、巩固我们所学计算机知识,而且还可以用我们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渗透计算机上机操作课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珍惜每次上机操作课的机会,才会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

此外,我们要明确每次上机学习的任务、内容及要求等等。在上机操作课时,我们要鼓励、引导学生写计算机上机实验报告及课下去补充,完善他们自己的实验报告,拓宽他们的计算机思路,形成计算机知识库。同时我们也要在上机操作课时不断走动,去指导、监督学生上机的情况,不要放纵学生无纪律,无目标的“自由上网”。当遇到学生去上网聊天或玩游戏时,我们要坚决禁止,不要不理不睬。在指导学生上机操作时,我们尽可能少讲或不讲。因为机器就在学生面前,我们要发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要把讲解的时间占去操作探索的时间。只有培养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我们才能把计算机知识转为自己的专业技能,去不断发掘计算机更深的奥妙。

总之,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综合课。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去不断激发高职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能力及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我们就会把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把知识教育转为智能、创新教育,真正做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专业的人才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新手会计实操课程篇6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到2020年,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目标是: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作为高职院校如何改革传统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顺应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找准会计信息化实训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尤为关键。

一、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

传统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开发周期长、资金投入见效慢、后期维护管理难;会计信息服务对会计信息化平台稳定性、个性化、灵活性要求高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会计信息化服务的两大问题,这导致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整体不高。同时,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普遍存在严重的同质化倾向、结构性矛盾突出,培养的学生不符合中小企业的要求,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处又是中小企业。这些情况使得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毕业即失业、毕业即转行”,造成就业瓶颈;中小企业又招不到能够提高企业财务工作效率、进行企业整体战略筹划、通过先进财务技术手段整合企业资源的会计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造成社会资源和教学实训资源的巨大浪费。

“颠覆与创新――2008年在线会计服务模式高峰论坛”上提出“会计在线服务模式(以互联网为平台、以租赁会计管理软件为主,为广大(中小企业)需求者提供在线服务)”;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这些改革都对会计信息化技术提出更便捷、更高效、更个性化的新要求;为应运而生的会计在线服务运营商开拓广阔的市场前景,使得供应商平台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如亚马逊公司、用友“伟库网”等;给中小企业大力发展、普及会计信息化技术指出新的途径,中小企业将需要一大批既掌握会计技术同时又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为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指明新的方向,打破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瓶颈。

二、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实训课程建设人员有义务、有责任针对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利用当前会计行业信息化改革的发展契机,摒弃传统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的适应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实际需求的高职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确立符合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要求的高职院校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以期培养出中小企业欢迎的、学以致用的会计信息化专业技能型人员。根据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人才需求,确立专业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课程教育与岗位教育相结合,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的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实训课程“三结合”的建设思路,对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品牌特色,提高高职会计信息化的教育质量,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实训课程建设人员应抓住这一契机,针对“互联网+”、立足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服务模式需求,建立会计服务供应商、不同类型中小企业和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专业三方合作,形成传统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互联网+”会计在线服务模式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格局,从而达到提高服务供应商平台管理水平、推进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进程和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专业能够利用优质实训课程资源培养出“对口、对路”的会计信息化专业技能型人才三方共赢的目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应能利用会计在线服务平台直接从事具体会计工作,同时具备处理中小型企业各种会计事务的能力,包括较强的会计核算能力、综合业务分析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等。

三、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实训课程设计

传统观念中会计人员的专业实际操作技能学校是无法真正提供的,只能在会计岗位实践工作中学习。想踏上专业之路,成为真正的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学徒期”――把工作当成学校的延伸,在工作实践中学习,需要老会计“传、帮、带”似乎不可避免。一直以恚会计信息化实训和手工模拟实训(基础会计实训)两门课程都是分学期开设,实训内容上也互无联系,这样的课程安排使得学生只能单独接受一种方式的会计实务训练,造成传统手工账务处理与信息化会计处理相隔离、不能有效融合衔接,学生很难产生感性认识、理解信息化会计实训与手工会计实训的区别、联系和相互促进作用有困难,最终使实训难以取得预期效果。高职院校当务之急应是依照调整完善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案,世易时移的解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训课程设置滞后的难题。以“会计信息化实训与手工模拟实训双操作并行”的设计理念重构会计信息化实训课程,做到顺应会计岗位要求,瞻前谋划设置适应新的中小型企业会计岗位要求的实训课程内容,以培养符合会计职业标准要求,符合会计职业道德、专业知识、职业能力要求的学生为目的; 使学生在校内实训期间得到双重做账锻炼,“扎稳马步”,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得到真正的实际锻炼,工作后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符合会计岗位要求。这是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迈出的一大步。

1.延伸实训课程教学空间,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打造全新的实训空间,将原有的手工实训室、信息化实训室、沙盘实训室等独立分散的教室设置改造成以企业真实场景为基础的综合性实训场地。弱化原有实训室单一功能定位,按企业实际工作要求设置岗位、设计工位,使学生在一个工位上既可以练习手工账又可以进行信息化操作或者沙盘练习。同时配套设置相应的窗口,分组值班,让学生体验会计业务完整流程。

2.培养适合“双操作”实训课程教学模式的“双师型”教师

常言道“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实训教师指导实训的业务能力直接影响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会计手工模拟实训与信息化实训双操作教学需要自身知识结构、认知水平、业务能力水平都较高的教师指导。这种新的授课形式给授课教师提出新的挑战。高职院校应建立与行业(企业)密切协作、合作、渗透的机制,组织形式多样的研讨会、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会议,邀请会计一线专家、会计信息化实训一线教师一起观摩、交流,以促进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实训教师要转变思想,实现从“经师”向“人师”转变,探索教育基本规律,适应会计行业发展和会计岗位需求,主动向中小型企业伸出“橄榄枝”。根据自身情况主动寻求中小企业会计在线服务业务实践机会、深入企业一线进行挂职锻炼,努力弥补企业实践经验不足带来的影响;实训教师要紧跟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会计税务理论、努力考取行业准入资格/职称资格证书。

3.编写“双操作”会计信息化实训立体化教材,提升教学质量

提升信息化教学理念,带动教材立体化创新。教材是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根据福瑞斯特研究公司调研发现会计在线服务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的新宠。会计在线服务因其界面简洁、提供的功能(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存货核算、网上订货、在线记账等)利于中小企业达成各类会计信息化战略目标和各项业务协作能力而受到中小企业的欢迎。在多数中小型企业财务实际工作中,手工账和信息化账是同步进行的。所以编写一套手工模拟实训和会计信息化实训能够同步使用的业务立体化实训资料,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在实训中理解在线会计服务。实训教材的设计朝着自媒体、智能化、数字化、跨平台的方向发展,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纸质教材、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C机等各种形态的载体,紧扣实训教学实际,使每个实训中的各个知识点的教学资源关联,初步形成“主业务+多媒体教学素材”的核心内容。教材在设计策划阶段应根据教学要求将多媒体互动素材嵌入得巧妙、实用。

一是实训教材的立体化建设最初形式是纸质教材、习题集或练习册、教师教学参考书为主干,配套PPT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计划、实训案例素材、CD-ROM助学光盘等内容。实训资料同步有利于学生将利用两种业务操作手段完成整个财务流程,形成手工账和电子账两种会计数据档案,使二者能够相互验证、查错、纠错。通过这样双操作的实训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并快速提升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从而提升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从实训流程角度出发,提供“电子书包”、“互动学习角”、“互联网+教材”等数字化、多形态、多哟蔚慕萄Х务配套和教学资源,让教科书动起来。这样编写的手工模拟实训和会计信息化实训双操作的实训综合教材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技能操作训练过程更加易懂、学生的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做到根治高职会计信息化专业学生“会计实训恐惧症”。这样的立体化教材为微课、MOOC、翻转课堂等基于教育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提供施展空间,有利于实训课程的整体建设。

4.加强课程文化建设,营造职业文化氛围

在第一次实训课中告知学生“双操作”会计信息化实训课程的总体目标、原则和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分组时先选定好组长,由组长负责小组任务、岗位的分配;再分组员(注意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低的搭配),以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带动学习积极性低的学生。由于一个组为一个团队,那么组员之间的默契和团队协作尤为重要,一般经过3-4次实训课后要在个别组间进行组员的调整,以保证学生在完成实训任务时的积极性和最佳状态。同时调整组长,通过组内民主认可选定,以便更好发挥组长作用。

在实训课堂上,模拟会计岗位操作过程,要求学生佩戴工作牌、规范操作;按照企业财会部门的要求布置实训场景,张贴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图、工作标准及财务制度,营造真实的职业文化氛围;实行上课下课“打卡制”、请假审批制、不得擅自离岗,将课堂管理与企业行政管理相融合;在细节中引导学生遵纪守法、守时守岗、杜绝迟到、旷课、大声喧哗等违反课堂纪律的情况发生,使学生融入岗位、进入角色,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减少学生问题行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动起来,带着问题去学习,努力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推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把传递性课堂教学转变为探索性、训练性教学,推进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的课堂教学,使得学生能激发会计实务实操兴趣、拓宽财务视野、掌握双操作会计信息化核算方法、提高会计岗位专业技能素质。让学生在实践技能中强化、验证会计理论,这样的实践课程教学设计遵循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规律,在渐进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在实训期间,教师应以项目为基本单位,比如开立新公司、建账、日常业务、办税等,确定好该次实训的项目任务、要求和考核标准,必须与岗位内容紧密切合。指导教师要多做示范、巡视过程中对学生的违规操作要及时制止、安抚学生的焦虑情绪、鼓励学生多做多问、杜绝学生带问题操作。同时,重视对实训过程的引导、监督、指导,把好课堂教学质量关,指导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察看学生操作流程和业务处理情况。重视过程考核,避免学生滥竽充数。每次实训结束后,教师都要对学生的实践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及时纠正学生训中的错误;对学生的良好实训任务要及时肯定,以激发学生的实训操作积极性,促进学生“做中思”。适时参照组中每个项目考核的自我评判结果,及时进行教学总结还可以了解当前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实训实际情况是否吻合,以便教师及时做出教学调整。重视双操作会计信息化实训课程的教法研究、实验,着力构建会计岗位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保证教学效果。

新手会计实操课程篇7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1-0025-03

DiscussSomeThoughtofTeachingandPractice in the Subject“Operating System”

Abstract: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feeling when I teach the subject“OperatingSystem”.There is devided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subject“OperatingSystem”and the content of text book is serious out of date. The article is provided some thoughts of the subject“OperatingSystem”and some advice ofthereform of the text book. At the same time,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e shortcoming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in the subject “OperatingSystem”and importance of practice in the subject “OperatingSystem”and diversity of practice. Finally,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o research the direct and idea of the reform of text book from start point of cultivating high level innovating person with ability.

Key words: OperatingSystem;thereform of the text book;teaching tache;practice tache

1引言

操作系统本身是计算机系统的底层核心软件, 它的设计过程体现了程序设计和软件工程的精髓。操作系统原理是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计算机科学知识构成的重要部分。除理论知识以外,实践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传统的“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当中,存在着相当大的弊病,理论和实践脱离得相当严重,已到了“操作系统”课程教学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2传统的“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环节的弊端

在传统的“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当中,“操作系统”的理论性较强,与实践脱离很严重,有的甚至没有实践环节。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这些理论的时候觉得太空洞,并且是无用武之地。

举例来说:进程管理是操作系统的核心章节,在这里只能用类passical语言来实现进程管理各种算法。但在实际上,学生在实践中并没有实践它,造成学生只是在理论上知道这种算法,而无法实践它。在以后的学习甚至在工作中都没有用到这种算法。这样就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具体来说,比如有关PV操作的例子,自习教室中共有50个座位,当教室里没有空余座位时读者只能在教室外等候,直到有人离开教室时方可进入。要求定义相应的信号量并用PV操作给出读者进行自习的同步算法。这是一个书上的例子,书上只给出了类passical语言表示的程序段,然而没有给出具体passical语言或者C语言的程序来说明整个的PV操作。

如S表示自习教室刚开放的时候可用的座位数为50。当S>0时说明教室中有座位可用,当S=0时说明座位已被分配完,当S

Begin

SemaphoreS:=50;

Cobegin

Begin

P(s);

进入自习教室;

自习;

离开自习教室;

V(s);

End

Coend

End

这是书上给出的答案,这样也无可非议,学生只要知道先申请资源,即教室。申请到了教室就进入教室自习,自习完了就释放资源。

然而,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实践不了它。这样就是当时学生知道这段读者进程的意思,但过不了多久,拿到类似的问题,学生就不会做或做错了。

在传统的“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严重教学误区:

(1) 操作系统纯理论化。许多高校“操作系统”课程还是理论教学,没有实践环节,脱离实践非常严重。

(2)“操作系统”课程热莨于陈旧。我们现在操作系统课本还是上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的热荩经过这二十多年计算机的发展,操作系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操作系统也得到了更新换代,然而这在我们学生的教材上没有得到体现,使得操作系统的教材从上世纪80年代延续到21世纪,可能还要继续延续下去。

因此,对操作系统教材的改革已迫在眉睫。当然,对操作系统的教材更新时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首先要做到新老兼顾的原则,也就是说在吸收新鲜的热莸耐时,原来过于陈旧的热菘梢陨境,但是基本热莶荒苌伲这样在增加新热莸耐时原来的知识得到了巩固,新知识的添加可以包含在原章节中,这样每章的操作系统算法都可以通过这些新知识来论证。新知识包括,嵌入式操作系统以及一些最新操作系统理念,把这些新知识融入到原有知识里,更能体现出操作系统理论在现实中的价值。

(2) 在配备操作系统教材的同时,应配备一本实践指导教材。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把操作系统每章的算法和原理与实践结合起来,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更加容易理解操作系统的原理和算法。

教材的选定非常重要,选定一本好的教材,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调动非常重要。例如,一本好的教材对学生有启发的作用,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本好的教材有好的实践指导书,可以帮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理解操作系统里的各种算法。一本好的教材是和现实紧密结合的,这不仅反映了操作系统当前的迅速发展的领域,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当前操作系统的发展状况,对学生有着一种激励作用。

总之,“操作系统”课程的改革必须是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和兴趣来改革,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发展是我们作教师的巨大责任。因此,“操作系统”课程的改革必须围绕学生的自身特点来进行,这样“操作系统”的改革才有出路,才会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

3对“操作系统”课程中实践环节的几点思考

实践环节是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课程里所要求的实践环节,以实现课程里的算法。在“操作系统”中,实践环节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实践环节来理解“操作系统”各种算法,因此实践环节在“操作系统”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现在大多数高校“操作系统”课程没有实践环节,这样学生在学习“操作系统”这门课时就感到非常枯燥。如开头讲的那个例子:学生只知道怎么分析这道题,然后给出类Passical 进程段,然而学生并不知道如何用计算机语言来实现这个程序段。学生只能用中文来表示这个进程段。假如书上能给出用源代码来表示的整个程序,然后学生可以上机论证一下,这样对进程管理的整个过程都会了如执掌,并且有了理性的认识。通过实践环节,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操作系统的各种算法。

大多数高校没有把操作系统的实践环节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把纯理论的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没有用实践来论证这些理论。这样,理论显得非常空洞。为了凸显实践的重要性,我们在“操作系统”的每章里都可以附加操作系统的实践。

在国外的许多高校,操作系统很早就开设了实践环节,这样操作系统每个章节的算法都可以用实践来实现,加深了学生对这些算法的理解。同时也给出了许多源代码供学生参考,这样有利于培养操作系统方面的拔尖人才以及为培养软件专业方面的人才奠定基础。而在国鹊男矶喔咝#操作系统并没有开设实践环节,以至于学生没有办法来实现操作系统里的算法。这样高校也就造就不出一批高层次的人才以及拔尖人才。

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理解操作系统算法的重要环节。具体的实践环节应包括以下几点:

(1) 对算法源代码的分析,可以加深对此算法的理解。通过对源代码的分析和编译,学生可以对算法的整个编译过程和实现过程有一个更加直观上的理解。通过对源代码的编译和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而且能够使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因此,在操作系统课程的实践环节中增加对每个算法源代码的分析和编译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这是培养高水平拔尖创新性人才的重要环节。

(2) 操作系统课程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随着现代计算机的迅速发展,现代操作系统更新换代非常迅速,如何让学生接受最新的操作系统设计技术成为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如现在嵌入式系统发展迅速,在人们生活的整个电子领域都有嵌入式系统的影子。而在操作系统的教材中却没有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热荩这样学生就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在操作系统课程中增加嵌入式操作系统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这可以让学生能够接受操作系统的最新技术,而且可以把操作系统的理论应用到操作系统最新发展的技术上。

(3) 在实践过程中故障排除能力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检测源代码正确性,这就需要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通过检测源代码的正确性,同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4) 实践环节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可以把学生以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个模块,几个小组完成一个大的系统。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操作系统是整个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实践环节不仅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操作系统的算法,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总之,在操作系统课程中,实践环节占有非常大的份量,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改变当前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的误区,必须改革教材以及实践环节的配套用书,让学生真正从实践中理解操作系统的各种算法,同时为以后的编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4总结

在整个操作系统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相脱离,在课堂上讲述的算法没有用实践来论证,学生感到这些算法很空洞,而且没有什么用处。许多拔尖人才都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这样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践中学生可以检验自己的想法并验证自己想法的正确性。然而,在许多高校中,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与实践完全脱离,这是教学的一个最大误区。课堂上的理论非常枯燥,而且没有实践作后盾的理论是非常空洞,经不起实践考验。当然,这些理论是在前人的实践的基础上得到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理论是否适应现在的时代的发展,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因此,这些操作系统的理论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践过程来得到检验。

操作系统的实践环节可以形式多样,例如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开发,源代码的分析以及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故障的排除,等等,通过这些实践,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检验算法的正确性。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算法的理解,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为进一步适合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打下基础。当然,在实践中,教师自己的知识水平也要进一步的深化,加强自身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拔尖的人才和创新性的人才。

总之,在整个“操作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课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完全脱节,操作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还是非常过时的理论,这些是“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现代计算机更新换代非常迅速,如何使操作系统教材跟上时代的步伐,如何培养出高水平的拔尖的人才,这是每一个计算机专业老师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因此,“操作系统”的教材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要从培养高水平的创新性人才出发,研究教材改革的方向和思路,使得教材能够被各个层次的学生所接受,培养出更多具有专业理论水平强、动手能力快的高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1] Andrew S.Tanenbaum,著.陈向群等译.现代操作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 朱贵良,陈向群.《美国若干个知名大学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的比较性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2,(6):152-153.

[3] 黄廷辉,许倩霞.操作系统课程建设的探索[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24:(2).91-93.

新手会计实操课程篇8

1.教学目标不正确。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中职学校应该走实用化的道路。我们的目标是就业,应该以就业为导向。我们的目标是适用,那我们就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现在大多中职学校虽然认识到了这一点,也把实践看得很重,却多是在表面或者说是纸面上做文章,并没有把真正的实用当成目标,甚至有的学校还把学生考会计师证作为目标,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2.会计教学方法缺乏实用性。实践性教学最好的方法应该是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我们现在大部分学校已经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但是凭心而论,现在进行的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还停留在纸面上,没有质的改善。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得不到充分的运用,使得教与用的矛盾日益突出,学习与就业的距离也就越拉越大。

3.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把所有的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没有摆脱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完整性的制约,实施的课程不是高职课程模式的照搬,就是大学本科课程的翻版,没有足够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会计人才“一专多能”、“一专多用”的多样化需求。这样的教学计划势必使得会计教育仅注重课堂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会计实训操作的教学,导致课程体系内容达不到会计教育目标的要求,很难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

二、会计教学改革方案

1.适应时代需求,重新定位会计教学培养目标。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应该以就业为导向,走实用性的道路,将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践经验放在首位,以“强化实践模块教学,突出岗位技能训练”为重点。在校内实训方面,除了进行珠算操作技能、点钞操作技能、商务书写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等基本技能训练之外,还要通过从会计兑证的填制、帐簿的登记、财务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会计核算流程的模拟实训,将手工会计与电算化有机结合的训练,掌握核心技能,如会计核算技能、会计分析技能、财务管理技能、会计电算化技能、纳税会计技能、通用财务软件应用技能等。

2.加强会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会计教学在课堂上必须使用案例教学或者项目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和社会实践零距离接触,让他们知道社会需要什么知识、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怎么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要时时把实用放在主导地位。在教学手段上,必须依靠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大面积引进多媒体教学,把实际财务操作移到大屏幕上,让学生如临其境,真正懂得会计操作、会计方法、会计手段。

3.精心设计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一方面我们要彻底改进原来的教材,采用适用模块式教学的新型教材;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大量使用校本教材,把社会案例、生产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多一些实操训练。教学计划是教学的主导文件,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把突出社会实践作为核心、作为纲领,不能脱离

转贴于

这个问题,也决不能走纸面上的形式主义,既要有新意,又要有可操作性。实践性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比例一定要做到突出实践,要大于1∶1。

新手会计实操课程篇9

为了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让学生能够从事企事业单位以及会计事务所等机构的会计岗位。通过实务操作的考核方式,主要考核学生对用友ERP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应用技术,重点考核学生对财务软件的整体应用及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促进高职学生的应用技术型实用人才知识应用能力与技能的发展和提高,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学院近几年来使用用友公司开发的用友ERP认证考试平台,使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目标合理化、考核内容更科学化,考核方式的多元化。而且严格按照该课程的课程标准、会计从业资格考核、全国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的要求来执行,促进由知识本位到技能、能力本位的转变。突出岗位的核心能力培养,在考核过程中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身临具体不同会计岗位的情景中,应用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在完成实务过程中能够学会思考,学会归纳和总结,且引导学生自己对会计不同岗位职业的认知,从而促进了高职学生专业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形成,为他们以后的工作岗位工作能力也打下了扎实基础。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整体思路

由于本课程为操作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所以在考核方式中将实务考核作为重点考核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其次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证考核方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工作岗位的需要及工作过程,使学生能够最终持证就业。

(一)考核方式改革

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方式主要采用用友公司ERP信息化认证考核的无纸化系统上机操作考核。

1.教学过程的模块考核,考核学生对商品化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重点考核学生对财务软件的各个模块应用及学生的实际操作应用能力,也属于该课程基础考核,过关环节。由学生从五个模块(系统管理、总账、报表、工资、固定资产)中选择其中三个模块,进行相关基础知识的考核。考核的试题类题为单选题(10%),多选题(20%),判断题(10%),实务操作(60%)。

2.教学过程中期末综合考核,属于该课程的提高环节,主要以财务会计实务操作考核为核心(在基础环节上增加应收、应付系统),来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应变能力及灵活应用能力。以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为主进行考核内容的改革,将知识的考核融人工作任务的完成当中,完全按照会计工作中业务处理的全过程进行考核,体现会计职业的需求,实现考核内容与职业能力需求的完全一致。日常业务主要根据实际工作中的情景原始凭证来展现。考核的试题类型为基础设置(15%),日常业务处理(40%),固定资产(10%),薪资(10%),月末处理(15%),报表(10%)。

3.教学过程中的综合实训模拟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如何应用财务软件把手工账转化成电算化账。要求学生结合财务会计手工的实务操作(凭证、账簿、报表以及相关资料),灵活启用财务软件的相关模块,也属于该课程的挑战环节(对学习好的学生主要挑战购销存模块的应用)。主要考核学生如何灵活应用财务软件的各个模块、各个辅助功能,来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以后的会计职业岗位打下扎实基础。综合实训考核试题类型为基础设置(10%),系统初始化(20%),日常业务处理(50%),期末处理(10%),报表编制(10%)。

4.资格证、竞赛证一体化的考核方式。根据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考核可以与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全国会计技能大赛以及会计信息化大赛考核挂钩。在课程开设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在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证中会计电算化所取得的成绩纳入本学期的会计电算化模块考核。此外,还可以将学生参加全国会计技能大赛或信息化大赛成绩纳入教学过程的期末综合考核。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设置改革

为了满足会计与审计以及财务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职业发展和个人成才的需要,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应考虑学生职业能力和个性培养。

1.根据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由于会计电算化课程主要培养在企事业单位第一线工作的操作型人才。即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才, 应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并将会计电算化操作融合到每个岗位,组织安排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岗位课程时,按照企业的实际操作过程,分岗完成核算、稽核、纳税、财务分析、审计等工作任务,将会计工作内容连贯地融到实务操作中。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岗位课程学习的吸纳,也利于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

2.编写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岗位校本教材

有力支撑课程改革在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上, 我们按照整合后的课程组织教材编写,由于课程体系打乱,知识点重新组合,课程衔接难度较大,依靠本校老师完成是不够的,这需要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老师和聘请企业资深会计人员或与一些知名度较高的教材编写委员会合作共同开发本专业的岗位特色教材;在教材的结构上力求新颖,内容详实,突出重点,强化实训;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修改, 不断地补充和完善。在实践教材编写时应引入企业真实业务,应体现岗位分工和操作氛围的创设,实训教材内容要满足三年连贯性实训需要。

3.根据能力培养需要设置课程模块

要按照模块设置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和实践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如减少模块单独应用,根据日常业务整合模块。在任务的驱动下让学生认知、理解同步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组合在一起, 起到边学边练。例如: 在开设《财务会计》课程的同时,可以同步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在开设《基础会计的基本实训》或《财务会计的实训》课程时, 应同步安排《会计电算化基本技能训练》、《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等实践课,以便加深对会计理论的理解和提高会计操作实际动手能力。既突出了会计知识的系统性,又加强了职业岗位能力的训练,为以后就业打下扎实基础。

(三)考核成绩评定

1.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成绩的评定:

形成性考核为200%。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基本技能考核成绩和会计电算化综合应用考核成绩。会计电算化成绩为平时实务模拟成绩考核(20%)+期末实务考核(70%)+学生出勤率(10%)。

平时实务模拟成绩主要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操技能,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手能力进行的综合评定。基本技能考核、综合应用考核属于实践考核占总成绩的70%。

2.综合实训考核成绩评定的办法

会计电算化课程综合实训考核成绩为100%,把财务会计的手工账转化成会计电算化账,突出学生对岗位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根据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的表现和创新以及最终的结果来综合测评。满分为100分,合格成绩为60分。成绩通过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来进行评价。

三、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方式保障

1.建立完备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实训室,是改革的有效推进,也是该课程考核方式的基础保障。为此,高校应加大投入,建设完善的校内仿真实训室,保证各项课程实训活动顺利、有效进行。实训室建设应全面兼顾各方需求,系统维护、资料更新应保持常态,适时满足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利用校内仿真实验室进行模拟实训的需要,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提供必要的保障。

2.应建立与软件开发企业及软件使用企业的沟通交流机制。一方面,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会计电算化等级认证服务;另一方面,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可为学生顶岗实习、教师收集案例提供便利条件。教师应积极参加会计职业与教育界的各种活动,及时了解会计行业发展的动向和会计理论发展的趋势,了解行业、企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将实际工作中的新业务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学更加符合实际、贴近实际。

四、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效果

1.从学生角度来看,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性,也可以使学生在知识掌握和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实现了我们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其次是对学生成绩的评价,不光注重了期末考试的结果,还注重了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积累,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加强了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证的通过率,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水平。

总的来说,不同的考核方式是对学生水平和能力的全面考核,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从教师角度来看,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提高自己的实战技能。一是需要教师拓展自己的网络应用知识以及无纸化考核系统的应用。其次是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课程内容设置的改革等,建立一整套资料。

五、对于考核方式改革的几点思考

新手会计实操课程篇10

二、软件操作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现状

(一)教师授课偏重于理论讲解目前高校软件操作类课程教学,多为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授课,并配有相应的教材参考学习,而这样的授课形式则更偏重于理论授课。从大范围来看,其原因在于,高校所招教师均为学术型人才,实操性环节较之专业型人才较为薄弱,且根据授课教师喜好,在授课的过程中均以理论为主。如CAD软件教学,要求学生应了解并掌握CAD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而讲授更多的在于软件操作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步骤的理论讲解,授课完成后布置学生任务:思考CAD有哪些功能?状态栏中包括几个功能按钮?作用如何?等一系列思考型问题,针对操作教学环节颇为薄弱。

(二)教学中所选案例缺乏代表性、创造性和趣味性在众多高校中,教学所选案例更新缓慢,基本较为陈旧,现在的学生几乎闻所未闻。首先问题在于,陈旧的案例不能更贴切的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体验,只能代表在过去时代的思想精神,缺乏具有现代精神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因此,从设计层面来讲,难以启发学生的设计创新思维。而从技术层面来讲,能够灵活使用软件的各种功能必定为设计节约时间成本,提高效率。案例的选择一贯平庸,缺乏创造性和趣味性,更难以启发学生,不能促使学生灵活使用软件的各项功能。

(三)知识讲授机械化,缺乏灵活性软件是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其种类繁多,功能各异,制作效果千变万化。高校软件教学中,很多软件同一种效果,可以使用不同的操作组合来完成,但一般只讲授一种方法。如PS中抠像的方法有很多种,普遍用到钢笔抠像、套索工具抠像、磁性套索工具抠像和色彩通道抠像等。实则有快速蒙版抠像、色彩范围抠像和选择主体一键抠像等诸多方法。而在教学中,缺乏多种方法使用和多种方法结合使用的环节,近而限制了学生多种方法的运用。对于具体场景的抠像,显得束手无策,缺乏灵活多变的综合使用方法,给设计带来了一定的限制。

(四)教学中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性软件操作作为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无疑是纸上谈兵,学生通过教师讲授的内容,并能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的优秀作品。而作为教师,首先不点评学生的优秀作品,点评也只针对极个别的学生,也不对学生的设计提出针对性、实质性的建议;其次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交流,课堂中教师讲授知识,寥寥几节课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听的津津乐道。问题在于学生没有机会参与教学,学生无法准确找出设计作品的优缺点,无法精准的判断软件操作环节所遇到的技术问题。

三、软件操作类课程教学的整改措施

(一)侧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勤动手,多动脑在教学环节,充分紧跟市场发展的优秀案例讲解,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实际操作中应用理论,在理论中拓展学习技术新方法。而软件操作类课程是一门需要实践操作很强的课程,学生勤动手在这一环节特别重要。实践不仅是理论的运用,更是发挥创新意识的有效性,促使学生及时发现自身不足和优势所在。而实践环节可以结合教师工作室模式,组建团队,以项目为导向,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人人有活干,活活有人负责。使封闭式教学环境转化为开放式教学环境,把提高学生技术水平的动手操作环节应用到市场,缩短学生与市场距离,在实践中养成勤动手,多动脑的习惯。

(二)引用最新成功案例,着重分析案例创新性和趣味性引用案例教学,应结合最新时展的需求,以最新的教学案例、教学设备和应用技术开展教学。案例分析分为两个方面进行讲授分析:一方面是案例的设计层面。应从案例设计的创意思维、设计方法和应用原理,包括作品的色彩、构图、风格,应用元素等方面展开分析,使学生充分理解该案例所用的理论知识和设计方法,以及该作者正真要表达的意图;另一方面是案例所应用的技术层面。首先给学生分配案例,教师先对案例进行简要概括讲解,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点,针对案例中某一个关键点或者感兴趣点作为自己的灵感来源,通过思考、草绘等,设计与该案例相近,且具有创新性和趣味性的作品,进行再加工设计,通过夸张、比喻、拟人等诸多手法突出趣味性。

(三)课程讲授灵活化,提倡学生多种方法结合学习俗话讲:条条道路通罗马。软件讲授必须突出创意技法,针对同一种效果传授多种方法,多个功能综合灵活使用。如PS软件教学,对于复杂环境中具有毛发浓密动物的抠像,使用单一的通道抠像或色彩范围抠像,不足以满足预期要求的效果。一是毛发边缘处理不干净,带有一部分背景色彩;二是损失一部分毛发,抠像边缘显的不真实,抠像对象显得很僵化、不自然。因此,必须结合快速蒙版或者套索工具,或者处理效果最好的两种方法结合,针对两种方法不满足效果的,可使用三种或更多方法相结合,以求最终完美效果。

新手会计实操课程篇11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职业学院通常都设置为各个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计算机应用能力。我们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基础差异较大、教学时数偏少、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资源不丰富、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根据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规律,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提出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趋动,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的改革思路,从课程管理、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本文详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方案,以期与高职教育的同行交流。

1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1.1规范课程管理,明确教学目标

规范课程管理,保证教学指导的有效性。课程管理包括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教学资料、考核方法等。规范课程管理有助于改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标准不统一、教学资源重复建设及教学质量偏低的局面,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1]。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利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现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⑵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从2016年开始,全校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名更改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将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为“1+N”方案,“1”为公共必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给2至3个学分,完成计算机理论知识、Windows与Office应用基本模块的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需求有所侧重地选择内容,如工科类专业偏重于硬件方面的内容,文科类专业偏重于应用软件的内容等。“N”是根据专业和职业岗位需求开设的信息类课程,如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C#程序设计或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等课程;机械、建筑工程、设计类专业开设AutoCAD等课程;管理类专业开设数据库应用或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课程;艺术设计类专业开设电脑美术设计等课程;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⑶规范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及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景,及时修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保证了教学指导的规范性,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1.2优化课程内容,保证教学的实用性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遵循先进性、基础性、实用性、够用性及系统性原则,优化课程内容。⑴课程内容选择较新的技术知识和应用软件,使教学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相适应。课程内容包括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两部分,基础理论,如计算机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功能与应用、网络知识和计算机病毒与信息安全知识等;操作应用,如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使用、常用工具软件和办公设备的使用等。⑵选择适用的教学资料。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特点,选择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案例教程,该教材理论篇介绍了核心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操作篇以案例的具体解决方案的分析与实现,归纳与总结计算机基本操作。任课教师还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调查研究,收集材料,结合专业岗位需求开发教学项目,编写适用的教学案例,例如:用Word编制会议通知;用Excel做企业工资数据处理与分析;用PowerPoint制作宣传片等等。编写的案例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有趣味性。通过讲解案例发生的背景,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⑶教学内容模块化,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2]。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基础理论、应用操作、综合应用三大模块;每个模块下按内容设置若干个子模块,在应用操作模块的每个子模块中至少设置三个由浅入深的案例。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将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设为必修模块,综合应用设为选修模块,这样可以基本满足各类专业、各类学生的需求。第一,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各专业开设该课程教学时数,灵活选择相应的模块和案例进行教学。第二,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专业需求选择适用的教学内容。如:信息类专业学生除了掌握好计算机基础知识外,还得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操作;会计专业学生需重点掌握Excel的使用;会展、酒店专业学生会用Word制作宣传海报,学前教育的学生会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不同专业可以选用不同案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专业技能、专业素质,使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第三,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提出各层次学习目标,开展分层教学。在一个班级学生中,基础较差者可选简单的案例进行练习,基础较好者可以选择有一定难度的案例甚至综合案例进行练习。在学习时间有限、基础有别的前提下,帮助“底子薄”的学生“能消化”,让“底子厚”的学生“吃得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1.3改革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践课程,我们从社会需求出发,从高职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出发,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教学模式从教室转移到计算机房进行现场教学,老师采用教学控制软件边讲授边演示操作,学生边听课边操作实践。边讲边练的教学模式,既缩短了教与学的时限,又增加了学生操作的时间,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1.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边讲边练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以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辅以项目教学法等。具体做法如下。⑴案例教学法是以《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案例教程》教材为依托,采用实际生活或工作中的典型案例,提出任务,明确目标,逐渐展开,通过对案例的具体操作学会各个知识点,缩短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距离,使学生不仅学习基础知识,而且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Office软件操作,通过分析案例具体解决方案,广泛而深入地剖析和演示计算机应用操作,将计算机最常用、最实用和最通用的操作方法融入到实践之中。⑵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职业岗位实际需求设计出科学、切实可行的“任务”。在上课前先创设情境,提出任务,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问题,教师带着问题去讲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在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等方面全面提升。例如:向学生提出“编排毕业论文”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用Word编辑文档,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达到“做中学”的教学目的。⑶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与学互动,“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3]。项目教学法主要用在综合应用模块训练中,结合专业需求开发教学项目。学生在学完一个应用软件后要完成一个项目,对学生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一次综合检验。例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Excel后,完成“企业工资数据处理与分析”的项目,采用小组研讨法,几个学生一起学习、讨论,相互合作来完成任务,这样既可以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起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也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1.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优势互补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它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体为一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等特点[4]。随着教育现代化,我们的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从最初的教室内“粉笔+黑板”手段,改为机房内“计算机+大屏幕”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目前已改为“计算机网络+大屏幕”一体化的机房中教学手段,每个学生一台电脑,讲练结合,边学边做。为解决教学内容多、任务重、班级学生多、课堂师生互动的时间少等问题,将教学拓展到课外,以网络平台为主,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学习讨论,教师在网络上批改作业,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学手段从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的网络教学,以弥补课堂教学时数的不足,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1.6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完善教学资源库

我们利用数字化校园环境,搭建网络化教学平台,建立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网站,制作多元化的教学和学习资料,完善教学资源库,面向学生和教师提供不同功能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参考资料、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微课、作业、实验指导与素材、网上讨论、自测练习、考试题库等等,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1.7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客观评价学习效果

一个好的考核方式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有效手段。为了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设置一个好的考核方式[5]。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除了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还需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根据课程特点,我们制订了课程考核方案,考核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形成性考核(占50%)和终结性考试(占50%)相结合的方式。①制订形成性考核的实施细则来规范考核过程,老师对学生的上课、作业、实验等各个环节都要客观评价,并记录为平时考核成绩。②建立无纸化考试系统和标准试题库,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考试采用全程在线实现,随机生成测试卷、实时评分等功能。考试评测软件个人版也可以单机使用,方便学生课后练习与自由测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结束语

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动力,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了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为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也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不断进行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上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吕岩.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35-36

[2]欧跃发.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4:82-88

[3]黄宏伟.项目教学法的思考与实践[J].品牌,2014.12:226

新手会计实操课程篇12

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一)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认识和巩固会计理论教学的内容,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实现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指导实践的认知过程,以更好地完成会计专业总体教学目标。因此,会计教学目标是构建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依据,也是其出发点。根据会计学科的特点,结合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现实,职业学校应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应用型、通用型和技能型会计人才。

(二)会计实践教学的特点。实践教学是通过个人在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体验,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认识。会计实践教学也同样如此,需要学生的充分参与。在会计实践课上,学生在特定的仿真环境中,面对的不是静态的问题,而是实践中动态的、更加灵活和困难的问题,要想学会实践中的操作,发现自己的问题,必须自己亲手去做。也就是所谓的“做中学,学中做”。

三、创新会计教学模式

(一)高效率会计职业化训练。在职业学校内建立高效率会计职业化实训中心,重新修订专业培养方案;设置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及课程体系,配备和完善几十套企业的真实账务资料。根据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和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采取“高效率职业化训练”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会计专业基本理论、掌握会计账务处理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学会建账、记账、算账、对账、结账、报账的基本操作步骤和方法,而且还要让学生们下企业、去工商、跑银行、到税务局,熟练掌握利用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开票、在网上进行年检、纳税电子申报等职业技能。按角色分岗位操作,包括手工会计分岗位操作、手工会计综合操作、会计电算化分岗位操作、会计电算化综合操作等。当然,在开设综合性实验课时,尽可能地利用原有的实验设备和仪器,注意节约成本,紧紧围绕本专业的教学大纲,保证全部综合性实验的连续性,专门安排3~4周的时间进行综合性实验,以期达到预想效果。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完全在实际工作的环境和氛围下训练职业素养,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会计实践教学需要重视会计信息化。电算化操作中,学生配合手工的操作,把整套账目同时建立在计算机辅助的账务系统上,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弥补手工流程中繁复、量大的不足,会计电算化操作可以训练学生掌握现代化的先进工具。但随着电子技术的普及,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会计信息化已经逐渐成为现实,职业学校会计实践教学仅仅停留在原始的会计电算化的简单录入上是不够的。我们要积极利用相关的会计实训教学软件,将它们作为课堂上教学的辅助手段的同时,让学生可以在整个校园网范围内随时进行网上练习,自主进行技能练习、理论学习和各种测试,以便提高学生学习的实践性和自主性。

不仅如此,财务信息模拟分析与研究在会计实践教学中也是必要的。利用电算化操作的基础,展现企业的真实情景,提供财务数据、图表等实验材料,并从模拟企业情况或环境出发,设计有关财务问题;学生结合问题的性质,利用网络资源分析、整理相关资料,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这样,学生分析、解决实际财务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况且,在学生的职业生涯中,他们今后面对的将是层出不穷的且具有动态性的财务问题,所以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与会计理论、方法的融合迫在眉睫。

新手会计实操课程篇13

误区一:计算方法过分关注“多样化”,忽视“优化”。

一些教师片面理解计算方法多样化,造成行为和认知上的偏差。主要体现在:要求每个个体掌握多种算法,认为计算方法越多越好,非要把教材中的每一种算法都挖掘出来,无原则放任低思维层次的算法。

如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时,有些教师认为只有把教材中所提到的方法都表述出来才能充分体现算法多样化。事实上,在计算教学中学生会出现几种方法要看本班的实际情况,没有必要把教材中所提到的算法都一一展现出来。

因此,在教学中考虑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不能忽视算法“最优化”,让学生自主分析、对比,加以理解,必要时还需要教师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来引导、强化最优的方法。

误区二:计算过程盲目实施动手操作,淡化算理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动手操作”在计算教学中很受青睐,被教师们广泛运用。但有些教师没有明确操作的目的,盲目地为了操作而操作,没有把操作与算理结合起来,致使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实效。

有些教师在实施《9加几》教学时,没有帮助学生把操作与算理结合起来,甚至放任学生以低层次的操作活动取代思维活动。学生始终停留于实际操作层面上,其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提升。一堂课下来,对于9加几会的学生不摆也会了,原来不会的学生离了小棒还是不会口算。追求表面化的操作活动而淡化算理思考只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低效,阻碍学生的学习进程。

误区三:计算结果过分关注解决问题,忽视技能形成。

新课程倡导“算用结合”,即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为了体现计算与应用的密切联系,在进行计算教学时不少教师会这样做:从生活情境引入,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后,马上解决大量的实际问题。

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时,教师花大量时间在引入“北京申奥成功的喜庆场面及统计表”上,而忽视了计算技能的提升。一堂课下来,学生往往是算式列对了,计算结果的准确率却很低。当然,我们也不能像传统的计算教学一样过分强调模仿和训练。但是,如果在计算教学时只注重算理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对计算技能形成的过程一带而过,犹如蜻蜓点水一般,也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的。

二、小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重视计算方法的“最优化”

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自己必须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出发,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哪种方法是需要摒弃的低思维层次的,哪种方法是只适合少数学生的思维含量较高的,哪种是本节课“保底”的方法,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方法,然后思考这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该如何把握,什么时候要“取”,什么时候要“舍”。毕竟一节课所能承载的任务是有限的,我们要学会合理“变奏”。

(1)放大

“对任何事物的深刻的理解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总是在不断地建构、解构、重构中螺旋式上升。”因此,在实施算法多样化时,要将本节课的“主打”方法进行浓墨重彩的教学。把笔算方法与口算方法、连加方法相联系,把笔算方法的反馈做大、做细、做实。引导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想法,解读同伴的思维,不断地将笔算方法纳入自己的思维结构中,内化为自己的方法。

(2)缩小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注意力也做不到至始至终都高度集中,所以不适宜将各种不同的方法都讲明、讲透、讲实。特别是那些思维含量较高,只有少数学生能够理解的方法,教师要“舍得”。因此,“多样化”的方法,要“合理化”地反馈。

2.强化计算过程的算理思考

新课标理念下的计算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他们用脑进行逻辑思维,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性的表达;不仅要求他们懂得怎样计算,而且要知道这样算的道理,通过操作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使动手、动脑、动口相辅相成,使操作、思维、表达融为一体。操作本身并无不当之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

(1)明确操作的目的

小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带着明显的无意性和情绪化,常常会由着自己的兴致摆弄学具。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在学生进行计算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用清楚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引导学生把操作和思维相结合。

(2)操作要适时、适量、适度

有效的操作活动要建立在合适的操作时机上,只有把握好最佳时机,就会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适量是指学具操作不可滥用,不是越多越好,要控制使用的次数,还要看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知水平,相对来说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动手操作的频率就要高。适度是指要适可而止,直观表象只是认识的起点,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摆脱它,所以要及时抽象概念,把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3.加强计算结果的技能形成

对于计算,“理解”并不等于“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计算,要摆脱传统教学中的机械式的、枯燥的操练,但要想学生熟练掌握,基本计算技能的培养训练还是必要的,正所谓“熟能生巧”,所以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可以进行以下尝试。

(1)加强口算训练

学生计算正确率的高低,与其口算能力的强弱成正比。而口算训练贵在坚持,可把最基本的口算训练穿插在每一节课中,或每堂课前用3~5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训练,做到基本的口算结果能脱口而出。可以采用视算、听算、计时笔算等多种形式,在练习的内容及数量上教师应有所提练,要做到指向性强,防止“滥”。

(2)培养计算习惯

在计算技能的训练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计算习惯、计算态度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书写习惯、打草稿习惯、检查习惯等,良好的计算习惯是保障学生计算准确性的前提。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一定要严格,而且要制定明确的标准及奖励机制,对一些细节要对学生进行强化,如进位加,退位减要养成作标记的习惯等。

教师还要起到示范引导作用,自己要以身作则,时时处处注意书写规范,及时鼓励和指正,使学生学有样做有规。

三、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计算教学不能仅仅追求热闹、形式、有趣,我们还要多反思、多尝试,和谐地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计算教学,让我们的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更透彻,计算技能的掌握更扎实,计算能力的应用更自如。

参考文献:

\[1\]斯苗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