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教师论文实用13篇

新手教师论文
新手教师论文篇1

On the Rural New Teachers' Reverse Culture Shock and Adaptation

DUAN Runhan

(Facult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ccepting urbanization oriented rural education, and later at the University of comprehensive urban culture received baptism rural students in their hometowns to teach the mother to re-adapt to the culture - culture in the country, suffered a scholar Scheuts (Scheuts) proposed "reverse culture shock" to solve this impact is reasonable or not, will not only affect rural novice teachers' normal working life, forming a good cultural mentality of rural students, or even affect the stability of rural teachers. The reason for this reverse culture shock is mainly rural novice personal knowledge questions, rural education and rural schools away from the huge imbalance in cultural evolution an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other factors. Good cultural adaptation needs of individuals, schools and countries united together.

Key words rural teachers; new teachers; reverse culture shock; culture adaptation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逆向文化冲击

“逆向文化冲击”最早由学者斯格兹(Scheuts)于1944年提出,原意是针对一些出国人员在离开本土相当一段时间内,经历了异文化的冲击、适应过程后,回到母国时对于曾经熟悉、现在却可能是陌生的母文化环境产生的类似于进入新文化后的不熟悉、误读现象。①本文将这个“逆向文化冲击”概念引入到乡村新手教师的研究中来,基于下面三个理由:

第一,城乡文化的巨大差异,是乡村新手教师回乡过程中产生“逆文化冲击”前提。第二,乡村新手教师在生命成长过程中接受这城乡两种文化的深刻影响。乡村新手教师自小生活在乡村,接受者乡村文化的耳濡目染,虽然接受者城市化取向的中小学教育,对于城市生活产生一定的想象,甚至有的在城市文化的关照下鄙弃乡村文化,但是由于乡村教育与乡村生活的严重脱离,让他们对于城市文化并没有深刻的感受,主要还是依托于乡村文化。②进入大学后全方位接受着强大的城市文化洗礼,城市文化才在他们身上落下不可磨灭的痕迹。第三,乡村新手教师受到的“逆文化冲击”,不仅表现在理论上,更体现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笔者通过随机对一些乡村新手教师访谈了解到,一些乡村新手教师极为怀念城市生活的美好,埋怨乡村社会生活的粗俗单调,有的沉迷到电脑网络中去,有的则通过考研,公考或是调到县镇学校,以摆脱乡村教师身份。

综上所述,本文将“乡村新手教师逆向文化冲击”概念界定为:出生在乡村,受到乡村文化深刻影响,但接受城市文化趋向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最后返乡任教的乡村新入职教师,在重新适应母文化——乡村文化过程中遭受到的不适应现象。并根据乡村新手教师的具体情况对其逆向文化冲击心理变化过程进行了一定的修正,提出了三阶段说,即沮丧阶段、调整阶段和适应阶段。

2 乡村新手教师遭受“逆向文化冲击”的原因

(1)乡村新手教师自身的认识问题,造成的乡村文化再适应过程中不适性。首先,乡村新手教师很少对可能会遇到的母文化的适应问题有心理准备,其次,是乡村文化自身的变化造成与乡村新手教师心中的家乡概念有所差别,再次,是乡村新手教师没有认识高等教育经历对于他们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潜移默化的改变以及这种变化对他们与母文化互动的影响。

(2)乡村新手教师接受的远离乡村的教育,致使重新应付乡村文化无所适从。首先,近代以降,国家权力的下沉,学校进入乡村社区,推行的是普适的科学文化知识,乡村社区以外的文化和知识技能开始取代社区传统,地方性知识被迫退居私领域内,乡村教育不能满足乡村的生产生活实际。③一方面致使新村新手教师难以在乡村教育中学到应付乡村的生产生活知识,另一方面以城市化为取向的乡村教育,漠视甚至贬斥乡村文化,再加上乡民们功用化对待乡村文化,以逃离乡村为目的乡村新手教师,很难有热情学习与乡村有关的知识。

其次,乡村教育这些年来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致使教育内容远离学生生活,乡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致使乡村新手教师重新面对乡村生活生产的问题时难以应付。

(3)城市文化的强势入侵下,乡村新手教师在乡村难以找到归属感。在文化进化论的视野下,乡村文化成了城市文化的延伸,是城市文化的发展前的落后阶段,新村新手教师社会或者教育中接受了这样的观念,以致信奉这样的观念,让他们难以找到乡村文化的价值,甚至漠视或贬斥乡村文化,因此在他们回到乡村社会时,寻找不到自身的价值感和归属感,难以融入乡村社会。④

(4)城乡发展之间的巨大差异,致使乡村新手教师产生的“逆向文化冲击”。即便是在城市化迅速发展,城乡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城乡文化依旧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无论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或者精神文化层面,接受过城市文化全面洗礼的乡村新手教师在心理上很难接受乡村,在生活交往方式难以适应乡村文化。另一方面,乡村学校教育较为落后,乡村教师的待遇福利较低,社会地位不高,生存环境较为恶劣,让乡村新手教师很难安于乡村教育,融入乡村社区。⑤

3 乡村新手教师遭受逆向文化冲击后的调整与适应

3.1 乡村新手教师个人层面

首先,应该认识到自身可能会受到的“逆向文化冲击”,积极地参入学校内外的各项活动,加强对于乡村文化的了解,与此同时密切乡村文化与课堂的交流,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改造和引领乡村文化的发展。⑥其次,应该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合理的认识城乡文化。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在某些方面的确有发展水平之差,但更有发展类型之别,应该尊重乡村文化的价值,这不仅是乡村教师自身应该具备的文化价值观,乡村新手教师还应该把这种观念带入课堂,让乡村学生也形成良好的文化价值态度。⑦

3.2 乡村学校层面

首先乡村学校可以建立新老教师“师徒制度”,一方面可以促进乡村新手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在老教师的帮助下,新手教师可以快速融入学校生活以及社区生活。其次,乡村学校可以加强学校与乡村的互动,为乡村新手教师融入社区搭建更多更好的平台。再次,乡村学校应该积极关心乡村新手教师遇到的各种困难,给以温暖帮助。

3.3 国家与社会层面

乡村新手教师遇到的逆向文化冲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城乡发展巨大的不平衡,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乡村教师的工作待遇太低。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提高教师待遇,关注乡村教师的文化生存状态,需要国家持续不断地努力。

注释

① 李晶.逆向文化冲击中文化适应[D].上海:复旦大学,2008.

② 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30.

③ 张济洲.乡村教师的文化冲突与乡村教育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2008(9):73-76.

④ 段会冬.乡村教师文化困境的再思考:对《乡村教师的文化困境与出路》一文的回应[J].上海教育科研,2011(11):40-44.

新手教师论文篇2

一、问题的提出及理论框架

1.问题的提出。伴随着新课改以来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对于教师职业发展与教学实践而言,教学言语是其主要构成要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教学言语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脑力活动效率”,美国学者弗兰德斯(Flanders)也同样认为在传统式教学中,教师谈话的时间占到了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二。而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教学言语不仅仅是知识传递的媒介,更对学生言语形成系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教授言语作为教学言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结构的合理性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教学效果的优劣,因此,寻找语文教师课堂教授言语的相对合理的结构便成为了本次研究的焦点。

2.问题的理论框架。上世纪90年代末宋其蕤、冯显灿编写的《教学言语学》第一次把教学言语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提出。书中按照教学言语的功能,把教学言语划分为两大类:教育言语、教授言语”,即将课堂教学言语按功能分划为图1的结构。本文将以各种教授言语为视角,充分展现其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程度和应占的合理比例,以便中小学语文教师引以为鉴,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的特点,本研究采取了个案研究的方式。具体的数据收集上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用观察法对课堂上教师的言语行为进行仔细观察分析;用文本分析法对课堂实录进行分析归纳;用访谈法对教师、学生进行访谈。

(二)研究过程

1.样本。本研究选取河北省河间市某实验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研组的四名教师为研究对象。她们均为女性,都担任了班主任工作。她们的教龄从1~27年不等,其中,白老师和王老师的教龄都达到25年以上,均为学校语文学科带头人,多次带领本校团队赢得了省、市级教学比赛的优胜奖,被评为省、市级优秀教师,属于专家型教师。而葛老师与张老师,教龄均在1年左右,属于新手教师。

2.数据收集。从2013年2月26日至2013年3月29日,我每天都到该小学,主要进行非参与是课堂观察和课后交流。最终,总计听取了24节堂课,参加五年级语文教研组的教研会4次,观看学校组织的教学比赛一次,并抓紧刻课后时间与四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交流。经过近一个月的交流沟通,与这四位老师建立了一定的信任关系,并进一步进行了访谈。

3.数据分析。根据文本分析法对课堂实录中四位教师各种教授言语的统计、对比、和归纳,发现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和一些没有预想到的情况。除此之外,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研究分析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对非参与式课堂观察、与教师的访谈、与学生的访谈等材料做了反复的论证和印证。

三、研究结果

为了数据分析的确切性,在24节课堂中选取每位教师的五节课程实录进行对比,这五节课分别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丝绸之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白杨》与《冬阳・童年・骆驼队》。根据图1中教学言语结构分类方式,将这20节课堂的教学言语进行数量统计、比例计算和比较分析。

1.讲课语。宋其蕤在《教学言语学》中指出,讲课语是教学的核心,是教师通过自身语言将知识重点传授给学生的主要言语。但通过对四位教师教学言语的观察和统计,发现教学的核心并不代表着数量居多。

由表1我们得出两个结论:(1)专家型教师在单节课堂教学言语中运用的讲课语比例要低于新手教师,但差距并不显著。这说明新手教师已经意识到应降低讲课语的比重,但是做的并不够。需谨记“‘学’是学生自己的独立的主动的活动,教师包办代替不了……教师主导作用必须也必然有一个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只能是‘学’”。(2)专家型教师和新手教师在讲课语中都较为侧重分析语这种言语,可见在课堂中,大部分语文教师都意识到分析性的言语更适合引领学生深入课文。

2.提问语。提问语是教学言语中数量最多、运用最普遍的一种教学言语。然而,多运用提问语进行教学的同时也需要将归结语与之相对应的予以重视。在这方面,新手教师并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根据表2可以看出,(1)四位教师都运用了大量的提问语,其数量均在60句左右,说明大部分教师都可以正确的将提问语作为教学的主要言语进行运用。(2)但是,通过提问语和归结语分别占据的比例,不难发现,专家型教师在运用提问语的同时也注重了归结语的运用,归结语在提问语中的比例均在30%以上。根据观察,专家型教师更偏向于这样的结构:提问―引导―纠正―再引导―归结,其中引导步骤的多少取决于学生答案的理解程度,新手教师在这个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

3.谈话语。谈话语是教师使用交谈的方式授课时使用的言语,共包括三种言语,首先教师使用提问的方式抛出疑问,然后运用启发性谈话语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接近答案,在这个过程中间或的运用指示性谈话语对学生的言行进行规范和指导,最后运用归纳性谈话语将结论道出,为整个谈话画上句号。

由表3可知,新手教师在此两个方面与新手教师有一定的差距:(1)在谈话语的总数和占整体教学言语比例的两个方面都远远低于专家型教师。首先,在数量上,专家型教师的谈话语均在45句以上,而新手教师都在36句以下,差距较大。其次,在比例上,专家型教师谈话语占据总体教学言语比例均在25%以上,新手教师只达到20%左右。这说明新手教师对谈话语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教学过程中需加强谈话语的运用。(2)虽然专家型教师和新手教师在谈话语中均将指示性谈话语作为重点,但是新手教师在关注重点的同时忽视了启发性谈话。由于近些年来对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关注,探究性教学、启发性教学等方式逐渐兴起,“学生作为教学认识的主体,在认识活动的每一环节和阶段中都可以充分体现出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4.组织教学过程语。组织教学过程语用于教学环节的转换,使各个教学环节相互衔接,层次清晰。这种辅的言语性质决定了它在整体教学言语中数量的偏少。但,只有运用组织教学过程语处理好各个教学环节的关系,才能使一堂课条理分明、浑然一体。

通过表4发现,专家型教师和新手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语中都较为重视导语,其次为过渡语,数量最少的是结语,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差异并不显著。值得注意的是,结语的数量较少,四位教师均为达到3句。观察发现,大部分教师都存在下课铃响起的时候匆忙结课的现象,结语并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这说明,大部分教师还是存在一定的讲解内容和课时之间相冲突的现象,这来源于课前准备的充分程度不够。

四、结论与建议

回顾研究的过程、结果和分析,追寻较为合理的课堂教授言语结构成为当务之急。那究竟怎样的课堂教学言语结构较为合理,新手教师应该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调整,专家型教师又在教学言语中忽视了些什么等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较为合理的教授言语结构

根据以上研究对教授言语的细节分析,辅以4个表格的对比说明,充分展示了专家型教师和新手教师在同样的5堂课程中对各种教授言语的运用情况。由此,本研究得出小学语文课堂中较为合理的教授言语结构,见图2。通过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之间的对比分析出各种言语应占教授言语总数的百分比,最终得出图2的结论。通过图2将单节小学语文各种教授言语应该使用的情况,新手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的时候可以借鉴图2,对课堂的言语进行实现的规划,避免出现重此轻彼、比例失调等问题,从而提高新手教师的教学效果。专家型教师也可以通过图2检测自身多年以来的课堂教授言语结构是否合理,促进专家型教师成长为反思型教师。

(二)新手教师在教授言语上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建议

1.新手教师对课堂言语的控制权不够,课堂教授言语总数较少。由于新手教师没有太多的教学经验,往往会出现课堂暂时空白和知识传达不够清晰的问题。通过研究,建议新手教师首先需将“启发性谈话语”、“评论语”与“归结语”等与专家型教师存在差距的言语予以重视,适当增加其数量,加强它们在教学言语中的比重。

2.新手教师在太过注重阐述和分析,而忽视了启发和引导。新手教师由于缺少教学经验,不勇于、不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往往将教学目标当做死任务完成,偏向于用自身言语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也就出现了“一言堂”。同时,新手教师将“启发性教学”只当作了启发式导入等教学方式,启发在其课程上成为一种形式。通过研究,建议新手教师在课前准备的时候多下功夫,可以将每一个课堂环节都进行教学言语的预设,同时建立一个出现计划外情况的解决方案,如学生回答差距甚远时可以换角度思考、开玩笑式过渡等。另外,可以将启发和提问、谈话式言语结合,通过提问一步一步深入,通过谈话一步一步引导,最后在学生得出正确结论之后,再以标准言语强调一遍。

3.专家型教师在教学言语上忽视的问题。在教学言语的某些方面专家型教师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教学过程组织语上,表现为:专家型教师在导语上往往没有新手教师用心多,形式过于平淡,言语较少;在过渡语上,不够明确,太过模糊;在结语上过于轻视,往往匆匆带过。通过研究,建议专家型教师要克服出现的职业倦怠,对教育要充满激情,注重导入方式,根据不同课文内容和同学认知程度变换导入方式,如故事导入、谜语导入等。过渡时,需明确,多使用“以上是……下面我们进入……”等类似言语;在结语上,要包括全课堂内容大概回顾、感情生发、课下任务等方面,不可以“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一句结束,过于生硬。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高巍.Flanders课堂教学师生言语行为互动分析系统的实证研究[J].教育科学,2009,(8).

[3]宋其蕤,冯显灿.教学言语学(第一版)[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新手教师论文篇3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041-02

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就形式而言,新媒体包括手机媒体、IPTV、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博客、播客等。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获取和了解信息的渠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传播的方法需要适应新媒体环境进行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环节,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必须重视的重要方面。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

(一)理论认识不足,缺乏长效培养机制。高校领导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新媒体存在理论认识不足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许多新媒体的载体形式人们都还没有了解和认识,新媒体对大学生和高等教育的影响就已经显现出来。但是,目前高校领导和教师对新媒体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不能深刻地认识到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很多人以为只要购买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就可以了,对配套的师资建设认识不足。这导致许多高校不注重新媒体环境下的人才培养和师资建设,缺乏长效培养机制,从而影响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有些高校教师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较为保守,依然承袭传统的教育理念,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拓展思维,挣脱传统理念的束缚,认为新媒体技术过于复杂烦琐,抗拒接受新媒体、学习新技术,没有将新媒体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二)经费投入不足,缺乏激励机制。高校对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建设的经费投入不足,也缺乏激励机制。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中使用的软硬件,也需要加大师资培养的经费投入。然而,许多高校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中用到的硬件设施,却因为教师无法很好使用而成为摆设。我国高校办学经费普遍比^紧张,由于理论认识不足,对新媒体环境下师资建设的总体投入就不足。而有限的经费投入又会容易偏向专业建设,而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息化师资建设。

高校对教师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奖惩机制也不完善,无法有效发挥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潜力,也不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使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三)缺乏复合型人才,缺乏领军人物。新媒体环境下,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队伍缺乏高水平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缺乏领军人物。教育信息化不仅需要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人才,也需要懂教育的人才。同样,基于新媒体环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需要信息化教育技术手段与教育教学的结合,不仅需要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人才,还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人才。因此,新媒体环境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当前,许多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培养方面,不管是引进人才还是培训在职专任教师,或是相关技术的培训和更新等,都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熟练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力,但不具备良好的信息化素养,无法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许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仅经过简单的计算机培训可以出电子文档试卷、制作教学课件等这样简单的操作。而计算机方面的具备较高新媒体素养的教师又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背景,在制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等方面无法很好胜任工作。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其新媒体素质,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建设的领军人物。

二、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一)高校信息化建设需要教师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这说明国家非常注重教育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当然也包括高校信息化建设。而提高高校信息化水平的关键环节是提高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培养高校教师的新媒体技术素养。在新媒体环境下,高等教育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过硬的政治素质和使用新媒体技术教书育人的能力。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掌握新媒体技术,并运用信息化教育技术手段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二)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新媒体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落在教师身上,对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学术权威形成冲击。新媒体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科学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去优化教学体系,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激活教材体系,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现实实践。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出生在新媒体时代,从小就与手机、平板电脑、数码产品等为伴,对新媒体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笔者通过组织的手机依赖性调查发现,新媒体是“90后”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友的重要工具,他们喜欢发QQ、发邮件、发微信、传照片、看视频、玩游戏、网上购物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课堂上,教师一般采用讲授法开展教学,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这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在新媒体时代的要求。教师需要学会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善于使用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新媒体形式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冲击很大,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形态观念,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更新观念,增强对新媒体的综合运用能力,注重对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创新教学方式,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领地,传递正能量,帮助学生辨别和保持正确的价值观,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有助于促进新媒体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结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对新媒体技术和教育的结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速度已经远超高等教育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有助于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模式,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但是,单纯引进新媒体技术是无法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媒体技术不能仅仅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辅助方法和手段,而应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结合,这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最佳途径。这种结合应该是顺势而为、合二为一的,并且应该在结合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而这种结合不是光具备思想政治教育背景的教师就可以完成的,也不是具备较高新媒体素养的计算机方面的教师能完成的。只有具备新媒体技术素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寻找出最适合大学生的教学方式,才能促进新媒体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融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思路

(一)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领军人物培养机制。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化教学领军人物是高水平、复合型的专门人才,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人物。高校可以通过各个级别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技术赛事、高层次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技术培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课题立项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果评比等多种途径培养产生1名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带头人和领军人物,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规划、管理和执行能力,发挥其示范作用,辐射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带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水平。

(二)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团队培养机制。一是通过邀请信息化教学名师、专家来学校做讲座、外派学习培训和集体备课等方式,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开展新媒体环境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课程整合、教育技术、信息化素养等专题培训,完成每年不低于一定学时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全员培训任务。二是加强学习交流。主动到先进省市的高校学习,同时积极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一机制可以使教师适应新媒体教学环境、转变教学理念、提高信息化素养,有效驾驭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培养出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

(三)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专门人才的激励机制。建立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制度,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开展与新媒体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践和课程建设。每年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育教学比赛,要求所有专职教师参加,为专兼职教师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教育技术的能力和绩效纳入教师考核、评优等,表彰在信息化教学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使信息化教学激励常态化、制度化,培养出一批能有效融合新媒体技术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学能手。

【参考文献】

[1]江婕,卢晓勇.高等教育信息化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4(7)

[2]郭赓.高校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5)

新手教师论文篇4

2.1科研导师制的内容

“导师制(Tutorialsystem)”是源于14世纪英语牛津大学,是近年来国内高等学校本科生教育中正在探索实践的一项制度创新,导师对少数学生的学习法、课程安排、科研训练、大学生活、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进行个别交流和指导,是一种有别于本科生班主任制度的新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而“科研导师制”是以科研为纽带,充分利用教师的科研能力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在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培养与提高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从而提升的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一项制度。科研导师制以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为主旨,通过指导学生完成适度的科研任务,有效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台州学院环境工程系从2007年开始导师制,是集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从第三学期开始实施,每位学生根据意愿选定一名教师作为导师。在第一阶段(二年级),导师帮助学生熟悉学科和专业的研究内容、方向和发展前沿的介绍,使学生及早了解和明确学习的专业内容与发展方向,尽可能安排学生参与简单基础的科学研究。在第二阶段(三年级),以科研训练为主,导师应切实安排学生进行课题研究,让学生独立完成科研的每个环节,使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接受系统的技能和科学素养的严格训练。导师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学术和科技咨询活动,阅读专业书籍,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学术讨论,参与生产实践,扩大视野,活跃创新思维。在第三阶段(四年级),以毕业论文工作为主,导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撰写毕业论文,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2.2基于科研导师制的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的实施途径

2.2.1鼓励学生尽早介入导师课题

国外很多国家都采用的是大学二、三年级就进入研究室从事科研工作,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科研思维及创新性思维都很强。而我们很多院校本科毕业论文往往在最后一个学期实施与毕业实习、找工作的时间相冲突,,时间紧,任务重,很难在短时间内锻炼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毕业论文也大打折扣。实行科研导师制,可以将科研导师制和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相结合,使学生尽早介入教师的科研课题,将毕业论文工作提前。导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在研课题推荐、指导学生检索阅读相关科研论文,组织参加各种学术讲座,为后面的毕业论文进行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同时,低年级学生能较早地和高年级学生一起融入科研环境中,共同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使他们的科研思维和动手能力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并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亲身体验导师严谨治学、严肃科研的优良作用,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2.2为导师增设学生科研助手岗位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发挥学生助学助研的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院自2012年起为正主持厅局级以上课题的教师增设“学生科研助手”岗位,帮助教师管理实验室,指导低年级学生开展科研工作,提高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运转效率,推进教师科研的顺利实施,帮助学生出科研精品。学生作为科研小助手,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实验突破点,验证实验方案,帮助教师摆脱繁重教学工作,使教师能在宏观上把握整个课题的进展,有效提高科研工作效率,学生在这个过程之中也得到导师的指导,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也得到提高,进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2.2.3结合导师的研究课题进行选题

导师可以将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与自身在研课题进行有机的结合。选题要针对现有的实验条件和专业培养目标,大小适中,难度适宜。例如,我院教师主持的“半导体多元纳米晶复合膜生物诱导仿生合成及可见光催化降解染料废水研究”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分解设计或拓展延伸,拆解出若干不同的子课题。通过该选题,学生对光催化氧化降解有机废水的原理有了深刻的理解,熟悉了光催化装置和光催化处理废水的工艺流程,并掌握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等常用大型仪器的使用方法,与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一致,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2.2.4鼓励学生申请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

目前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推广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平台,如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开放实验室等。依托科研创新实践平台,与本科毕业论文结合起来,部分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即可通过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平台申请各级各类科研创新项目,尽早地进入实验室并参与导师的一些课题研究工作。学生申请科研创新项目,需要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做实验和撰写研究报告或科研论文,能够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学生直接将科研课题深入研究转为毕业论文,对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大有裨益,也有利于学生毕业后更快地适应社会。从我院环境工程专业历届学生科研立项完成情况看,凡作为科研项目主持人的学生,能顺利结题的毕业论文质量高,成绩均为优良,且多数在国内中文核心二级刊物上。学生在文献阅读、实验操作、数据处理、论文写作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因此,鼓励大学生申请和参加科研创新项目,本结合科研课题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既是对创新实践项目的延续和深入,而且因研究时限较长,研究内容系统深入,研究经费充足,一般来说,论文质量较高。

新手教师论文篇5

1 引言

论证教学实质上就是将科学领域的论证引入课堂,使学生经历类似科学家的论证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本质,并促进思维发展的探究式教学模式[1]。论证教学是当前国际科学教育及其研究领域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国外相关研究已经持续了十几年,主要涉及论证与知识间关系、论证质量评判标准、论证教学策略及其影响因素等[2~4]。国内研究以综述为主,实证性研究尚且不多,在中学化学教学实践中主动开展论证式教学的案例更是极为鲜见[5~7]。但是,这并非意味着教学中即无“论证”。其实,不少优秀教师的潜意识中仍充满着“论证”的思想。自古以来的“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打破砂锅问到底”乃至现今所提倡的培养学生问题解决与逻辑推理能力等,都是“论证教学”的基础,是“潜在”的自发的论证教学。同时,“证据推理”将成为我国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中所提出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因此,作为化学教师,能否积极主动地开展论证教学,加强学生的科学论证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同教师的论证意识及其在化学教学实践中的现状亦将成为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分析中学化学课堂的论证教学现状,比较专家与新手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论证水平的差异,以期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2 研究模型与过程

2.1 论证评估标准

图尔敏论证模型由主张、资料、根据、支援、限定词和反驳六个要素组成[8]。该模型可有效分析论证的各个要素,并通过论证要素的数量和组合形式等进行论证水平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是本研究论证评估的基本标准。

在图尔敏论证模型中,主张是一个断言或断定,指试图在论证中证明为正当结论的术语;资料是主张的出发点,作为支持最初断言的根据(在化学中常表现为化学现象、实验数据、图表和图形等);根据是更具一般性的证据,它为资料过渡到主张提供“担保”,是连接资料和主张的桥梁;支援是对根据的合理性加以说明;限定词是对主张的限定;反驳是指对主张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并进行修正。这六个要素间的关系可用图1表示。

2.2 研究过程

本研究对象是南京两所重点中学的教师,选取高中《化学1》中“电解质”和“离子反应”作为研究的教学内容,在不告知研究对象研究目的情况下,拍摄两位专家教师(A1和A2)和两位新手教师(B1和B2)的教学视频。首先,把教学视频进行逐字逐句的文字转录,删除离题的对话,挑选有用的文本,分离出指向研究目的的与主题有关的有意义片段。此处,“离题的对话”是指对话的目标不是用于讲解正在研究的教学内容,是与主题无关的话语。例如,教师的开场白、各种语气助词、维持教学秩序等的言语被视为离题的对话。“片段”是指“事件之间相互作用的小的单元”。由于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解释性特点,故所有切题的对话都被认为是有意义的教学片段。

然后,研究者反复阅读所筛选的有意义教学片段,结合化学学科特点,按照图尔敏论证模型中的六个要素进行片段的编码。具体的说,常将涉及到“所以、结果、那么”等词汇的结论性语句作为论证的主张,如“所以NaOH溶液能够导电”就是一个主张;将所呈现的各种实验现象、数据及其图表等宏观表征作为论证的资料,如溶液中的小灯泡变亮、展示的酸碱中和滴定的pH和电导率变化图等;而将对资料的解释(即所阐述的各种理由)作为论证的根据,本研究课例中多涉及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如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产生了电流;支援则是对根据的进一步解释,即更深层次的,如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离子带电荷,电流的产生是因为电荷的定向移动;限定词则是对主张提出的一些适用条件和范围;将不同于主张、资料、根据和支援的任何观点都视为反驳,当出现反驳时,通常会呈现“但是、可是、然而”等标志性词语。以教师A1的相关教学片段及其论证要素的分析为例,展示具体的编码过程,如表1所示。

为了保证最终编码的可靠性,在研究过程中,选择三位熟悉图尔敏论证模型的研究者对转录的文字分别进行片段筛选及其编码工作,并计算评分者信度(Kendall和谐系数为0.92),说明研究所采用的编码具有较高的信度,可以作为进一步分析的基础。同时,对于个别有争议的论证要素分配进行重新讨论,并取得最终一致的意见。

3 研究结果分析

根据三位编码者的编码情况,经讨论最终确定每位教师在不同课例中出现的论证要素。以此为基础,从论证要素的数量和论证水平两个视角比较分析不同类型教师的论证教学情况。

3.1论证要素的比较

将不同教师的论证要素的数量(见表2)进行比较可见,两类教师的课堂中都有论证,但是从论证要素的数量上来分析,专家教师在图尔敏论证模型各个要素的数量上明显多于新手教师。

首先,两位专家教师在这两节课中提出的主张数量比两位新手教师提出的主张数量多。已有研究表明,在论证中提出的主张数量越多,则表明论证者对该课题的理解程度越深入、越透彻。其次,在资料和根据的数量上,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都为其提出的主张提供了一定的资料,并给出一定的根据支持以证明资料到主张的合理性,但是专家教师提供的资料和根据数量上都明显多于新手教师。再有,在支援的盗可希虽然同资料、根据的数量相比,两类教师给出的支援个数都有所减少,但是专家教师的仍明显多于新手教师。专家教师为她们的根据提供了更深入的理由,对根据的可靠性给出了有力的支援,增强了根据的说服性。最后,专家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反驳数量明显多于新手教师。反驳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论证的质量,根据Erduran(2004)[9]所研究的,反驳的数量越多,结构越复杂,则论证的水平越高。因此,从论证各要素的数量上我们可以看出,专家教师的论证质量明显高于新手教师。

3.2 论证水平的比较

论证的质量高低还可常用论证水平(六个论证要素的不同组合)进行分析。根据Erduran(2004)[10]开发的评价框架,可将论证分为5个水平和对应的分值(赋分数值与水平相同),如表3所示。

表4是不同类型教师的课堂论证水平的数量和总分(将专家教师或新手教师在对应论证水平上的数量乘以各水平赋予的相应分值,即可求得不同类型教师在各论证水平上的总分)。以“电解质”教学为例,可以发现专家教师在各论证水平上的得分都高于新手教师(尤其是在论证水平3、水平4和水平5上),且专家教师的论证水平分布亦比新手教师的论证水平分布更广泛。

进一步选取专家教师A1和新手教师B1在电解质教学中“氯化钠固体不导电”这一知识点的不同论证过程为例,分析不同教师论证水平的微观差异(见表5)。在论证过程1中,教师A1的论证水平为4。她在提出“氯化钠固体不导电”主张之后,紧接着通过导电实验,让学生观察到固体氯化钠中小灯泡不亮这一宏观现象,为该主张提供了资料。为了证明资料与主张之间的联系,她提出“因为氯化钠固体中无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解释,即利用这个根据合理地将资料推理到主张。同时,为了增强论证的有效性和说服力,她给出了进一步的证据,以证明根据的可靠性,她通过给出“因为离子不是自由移动的,所以离子上带的电荷不能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个理由,支援了根据,从而让学生明白氯化钠固体不导电的真正本质原因。教师A1由可观察的宏观现象入手,逐步论证,层层深入到隐藏在宏观现象背后的微观原理,探究了概念的科学本质。当然,这种教学过程也是符合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入手、逐渐发展其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认知发展顺序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论证过程2中,教师B1的论证水平为2。她在提出“氯化钠固体不导电”的主张之后,并没有为该主张提供任何的资料支持,而是直接给出了微观层面的理由,即根据“氯化钠固体中无自由移动的离子”,之后也没有进一步的证据以支援该根据。从概念的理解上来说,两位教师都给出了“氯化钠固体不导电”中最关键的理由,但是通过比较不难发现,专家教师A1的论证水平4比新手教师B1的论证水平2更具有说服力,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这一概念的深度理解。

研究表明论证水平越高,即论证要素组合的种类越多,则论证结构越复杂,论证者的论证能力越强,论证水平越高,对论证内容的理解也更全面透彻,越能深入科学概念的本质。专家教师在论证水平的数量及其分布上都比新手教师更为广泛,表明专家教师对于相关概念的理解更为透彻。专家教师更关注于根据、支援甚至反驳等推理性知识层面的内容,而新手教师更关注于主张与资料等事实性知识层面的内容。

当然,如若更深层次地回溯分析其教学过程和内容,不难发现无论是专家教师还是新手教师,其所对应的各论证要素的呈现基础还多是自发的,且论证要素的呈现方式亦多停留(或依赖)于以教师引导为主的集体问答或讨论范式。作为专家教师,切不可仅仅满足于对化学学科知识本体的扎实深入的理解与解读,尚需要不断关注并更新论证教学等相关理论,以其更为丰满的实践与理论的双翼实现论证教学的理想诉求。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图尔敏论证模型为基础,以“电解质”和“离子反应”教学为例,对专家和新手两种不同类型的高中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进行了转录和编码,从图尔敏论证模型各要素的数量和论证水平等方面开展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专家型教师在图尔敏论证模型各个要素的数量和论证水平上都明显高于新手型教师。

论证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证教学不仅可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亦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作为教师,首先需要理解学科知识并增强论证教学的意识。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满足于对学科知识本身的纵深理解,还要关注学科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更要思考学科知识的教学价值,为学科知识的呈现提供充足的证据和理由,从而引领学生真正理解科学概念的本质。同时,在课堂中可多问一些“为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你为什么这么想?”等类型的问题,并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与讨论时间,帮助其分辨主张和理由之间的差异,促进学生学会逻辑推理,体验并增强论证的意识。

另外,教师需要明确掌握论证教学基本模式、关键要素并选取适当的论证教学策略,从潜在自发的论证教学走向主动自觉的论证教学。化学中的论证教学策略有很多。例如,可以设置两难情境,让学生在有两种或多种选择情况下进行比较分析;可以从“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入手,让学生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可以提供模型或搭建脚手架,将大(或复杂)问题分解为小(或简单)问题;可以组织“辩论”,让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给出自己的看法,并对其他学生的主张提出质疑,同时不断修正其主张。呈现需要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被认为是有价值的教学策略,因为它能够产生有意义的学习。论证式教学的持续开展必定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论证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星乔,米广春.论证式教学:科学探究教学的新图景[J].中国教育学刊,2010,(10):50~52.

[2] Cross D., Taasoobshirazi G., et al. Argumentation: a strategy for improving achievement and revealing scientific identiti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008, 30(6): 837~861.

[3][9][10] Osborne J., Eduran S., et al.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argumentation in school science [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004, 41(10): 869~897.

[4] Aufshnaiter C., Endurane S., Osborne J., et al. Arguing to learn and learning to argue: case studies of how students’ argumentation relates to their scientific knowledge [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008, 45(1): 101~131.

新手教师论文篇6

    教师是一所大学办学的主体,教学质量是一所大学的生命,教师水平的高低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青年教师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从青年体育教师成长为优秀体育教师有其成才的基本规律。体育教师职业从经验化到专业化,需经历一个发展过程。研究专家型体育教师有助于发现青年体育教师成长的内在规律,从而缩短成为专家体育教师的过程,有利于在高等学校中培养优秀体育教师。目前对于青年体育教师成长为优秀体育教师的基本规律缺乏研究。所以本文从这方面进行探讨,为培养优秀体育教师提供理论的依据。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观察法,专家访谈法,调查问卷法。

3结果与分析

3.1专家型教师、业务精干型体育教师与新手教师的教学差异    调查与观察研究表明专家型体育教师、业务精干型体育教师与新手教师的教学行为在课前计划、课中教学反馈和课后评价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专家型体育教师、业务精干型体育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而新手教师则比较关注课时计划细节,关心如何完成课时计划而很少考虑课堂情境的变化和学生的需要,它是一种比较简单、比较孤立的计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专家型体育教师、业务精干型体育教师有一套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反馈;而新手教师的课堂教学较为含糊,常常缺乏或者不会运用教学反馈。在课后评价上,专家型体育教师和业务精干型体育教师关注学生、关注影响教学目标的评价活动,而新手教师则关注自己的课堂表现和他人的评价。

    调查问卷研究认为专家型体育教师、业务精干型体育教师与新手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专业知识、解决教学问题的效率和对教学洞察力的区别主要表现三个方面。首先,专家型体育教师、业务精干型体育教师具有与内容相关的教学法知识、对大学生特点认识的知识、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环境等知识,他们不仅在知识的量上多于新手教师,而且比新手教师的知识整合得更完整;不仅在质上有明显的差异,而且还具有大量的依靠个人感悟或经验获得的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缄默知识。他们不仅在程序性知识技能和策略上优于新手教师,而且在陈述性知识的内容和组织上也不同于教师新手,能更好更快更及时地在教学中运用专业知识,从而使体育教学活动自动化。其次,专家型体育教师、业务精干型体育教师解决教学问题的效率高。他们依靠广泛的经验能迅速完成多项教学活动,并使教学活动具有计划性和针对性。第三,专家型体育教师、业务精干型体育教师在解决问题时富有洞察力,他们能鉴别出有助于问题解决的信息,并有效地将这些信息联系起来对教学中的问题予以恰当的解答。

    专家型体育教师、业务精干型体育教师与新手教师教学策略存在差异。教学策略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和桥梁,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认识和探讨教学过程中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从动态上把握教学的本质和规律,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取得的教学效果差别反映了他们在教学策略上的差别。新手教师教学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不知道合理的教学策略到底是什么。教学策略失当,不符合学生要求的情况时常出现。

3.2青年体育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阶段性特征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berliner(1998)在对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研究中提出了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五阶段理论,berliner认为,教师教学专长的发展可以划分为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干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五个阶段。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大约经过2-3年,新手教师逐渐发展成为熟练新手教师,其中大部分熟练新手教师经过3一4年教学实践和职业培训成为胜任型教师,这是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基本目标。此后,大约需要5年左右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有相当部分的教师成为业务精干型教师,其中部分业务精干型教师在以后的职业发展中成为专家型教师。本文参照其理论结合高校体育实践对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阶段性特征进行分析。

3.2.1新手体育教师的特征。新手体育教师是经过系统的体育学习,刚刚从事教学工作的体育教师。他们尽管具有一定的体育专业知识和体育理论水平,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锻炼,但毕竟对大学体育实践了解不多,大量缺乏的是体育实践经验,更谈不上有什么实践的智慧和缄默知识。新手体育教师教学专长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新手体育教师是理想化的;{2)新手体育教师处理问题缺乏灵活性,刻板地依赖特定的原则、规范和计划;(3)不能有效利用教学反馈与学生沟通。在这个阶段,他们需要了解与教学有关的一些实际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情境,对于他们来说,经验积累比学习书本知识更为重要。

3.2.2熟练新手体育教师的特征。这一类体育教师究其实际发展水平而言,他们还处于体育教师群体最低层次。无论就其本人而言,还是从学校的要求来看,青年体育教师都有继续发展的压力和动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实践经验与书本知识逐渐整合,并逐步掌握了教学过程中的内在联系;(2)教学方法和策略方面的知识与经验有所提高,处理问题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3)经验对教学行为的指导作用提高,但还不能够很好地区分教学情境中的重要信息和无关信息;(4)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还缺乏一定的责任感。

3.2.3胜任型体育教师的特征。这时青年体育教师就会出现分类、分化发展的情况,绝大多数青年体育教师会从全面掌握和提高自己的体育教学技能技巧入手,继续第二阶段的转变进程,成为教学基本功日渐扎实娴熟、教学经验日渐丰富、教学实效日渐提高的合格体育教师,他们在继续强化教学基本技能技巧发展的同时,更侧重于系统的体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有些体育教师却在此时走向了它途。在这一阶段,体育教师分化成四类:一是有知识和理论水平却缺乏教学技能的体育教师,二是技能型体育教师,三是经验型(实践型)体育教师,四是学者型体育教师。胜任型体育教师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特征:(1)他们的教学行为有明确的目的性,能够区分出教学情境中的重要信息,并选择有效的方法或手段达到教学目标;(2)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表现出更多的责任心,对于成功和失败表现出强烈的情绪情感反应;(3)教师的教学行为还没有达到快捷性、流畅性、灵活性的程度。

3.2.4业务精干型体育教师的特征。对学者型和经验型体育教师来说,这时的关键是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学者型体育教师要重在对所掌握的知识的灵活运用,在体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消化所学的知识,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体育思想或信念,同时更要注意转化成自己的教学技能、技巧。在课堂教学技能和技巧上做文章,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用自己的实践来发展自己的理论。而经验型体育教师则要在系统的理论学习上下功负,力图把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体育实践智慧(默的知识)转化成明确的知识。要加强体育理论的系统学习,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而不是盲目实践,使自己的体育教学行为科学化、规范化、理性化。这二类体育教师都要以自己的教学个性类型为条件,通过系统的反思来整合,抓住薄弱点,把握关键,突破高原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第二次融合,成为业务精干型体育教师。该阶段体育教师的最突出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由于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经验,他们对教学中出现的与以往教学情境类似的情况能直觉地观察与判断,并做出正确的反应;(2)教学技能方面接近了认知自动化的水平;(3)教学行为已经达到了快捷、流畅和灵活的程度,这是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知识和经验的结果。

3.2.5专家型教师的特征。要真正成为专家型教师光靠单纯的理论学习、实践经验发展的整合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以自己的学科性质特点为基础,要研究自己的教学个性,要有创新意识和精神,不仅要形成自己独特的实践操作体系,更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或体育理念,形成自己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学风格和流派。个性化的体育科学研究就成为专家型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系统的科学研究既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又丰富和发展教师的体育教学理论,实践发展成理论,理论演绎成新实践。专家型教师不仅实现了先进理论与科学实践的融合,而且反过来推动了体育理论与体育实践的发展。

3.3影响青年体育教师教学专业健康成长的因素

3.3.1体育教师体育教学信念和专业态度的形成是青年体育教师成长的必要前提。体育教学信念是人们确证、认定、坚信并执着追求的体育思想和体育理想,是支配体育教学行为的内驱力,体育思想和体育理想一旦上升为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信念,就会成为其教学工作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愉快的追求。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信念不是体育教师头脑里固有的,除了理论指导,经验总结,更是通过对己有体育思想和体育实践的审视、反思和辨析,经过自己潜心的理论钻研和探索,敢于坚持自己深思熟虑的体育教学观念,并不懈地确信、格守、实践才能形成自己成熟的体育教学信念。从这个角度看,体育教学信念是体育教师教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3.2体育教师教学实践知识的掌握和反思是体育教师自身成长的必要手段。首先,就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而言,可将体育教师知识分为本体性知识(即体育教师所具有的基础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即关于体育教学相关的知识)。有研究表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和学生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关系。这意味着,在已掌握了从事教师职业所必备的学科知识之后,大量的本体性知识学习未必是个体迅速成长为专家教师的有效方式,且并非本体性知识越多越好。同时,条件性知识也只有在具体实践的情境中才能发挥功效,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而这类知识的获得,要求体育教师通过自我实践的历练才能得到和确认,靠他人的给予似乎是不可能的。其次,如果一个体育教师仅仅满足于已知经验、知识和技能而不进行深入的反思,不管其实际教龄有多长,其真正价值也只是经验、知识和技能的重复,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教书匠”。要想成为优秀体育教师或专家,需要的是像科学家那样的探索精神,要带着理性的目光,审视自己的昨天和今天,审视从他人那里学习来的经验,审视一切正在使用的方法与技能。他会主动地、超前地意识到体育教学中的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会走在改革的最前沿,有创造性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在更高的层次上拓宽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教学技能,使自己成为一个专家型的体育教师。

3.3.3完善的教学技能与教学策略是青年体育教师成长所必备的。体育教学是一项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活动。没有一种完善的技能技巧与教学策略,再好的体育教学就成为一句空话,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实践知识与经验、能力是影响教师专业技能发展与教学策略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教学策略是在培养和自我的主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体育教师技能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重视和必要的训练,这直接导致了体育教师教学策略水平低微、教学技能欠缺。所以,在师资培训中,缩小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差距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强化教师技能训练。

3.3.4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超越意识是青年体育教师成长的主观动力。教师必须自觉地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在时代的前列,在自己的体育教学活动中适应未来的变化并不断地创造未来。要达此目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意识是强烈的内部驱动力。因为信息时代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渠道获取体育知识和锻炼身体的机会,因而学生也完全可能在体育技术方面领先于教师,因此,教师应永远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并把自己置于终身学习的地位,否则,必将为社会发展和竞争所淘汰。

4结论与建议

新手教师论文篇7

一、教学实践要与教学理论相结合

在教育理论中,教学实践与教育理论的结合是一个基本问题,并且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非常关心的问题。教学实践与教育理论是相互联系的,二者形成有机整体。一方面,教育理论对教学实践起着指导性作用,在实践过程中借鉴理论基础,可以大大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可以使得教学理论体系逐渐发展并加以完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将教学实践和教育理论充分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课堂内外相结合,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样不但可以促进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而且有利于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比如:当教师在讲解《秋天的雨》一课时,要引导学生回忆秋天的雨给周围环境所带来的变化,让学生自己想象秋天下雨的情景。如果恰好是秋天,那么教师可以根据当时的环境、气候等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对小草、小虫等生物进行细致描述,从侧面了解秋天的雨的特点。这样的从课本延伸到现实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中的具体内容和作者的心理感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在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创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自身传统的教学观念,从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改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学、教师加以引导的教学模式,以此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讲述课本知识,而要根据课本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所在,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除此之外,教师要鼓励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营造出活跃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不再害怕老师,不再害怕提问,让师生沟通成为一种乐趣。

三、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采用谈话法、谈论法及直观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但是这些教学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讨论法虽然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及看法,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但是会占用较多课堂时间。因此教师要不断优化自身教学方式,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除此之外,随着现代化教育理念的不断推广,使得计算机、多媒体等开始应用于语文课堂中。教师在加深理解现代化教学理念的同时,可以通过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活动,PPT等影像资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帮助其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注重课堂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将枯燥无味的知识讲给学生听,就必须把握学生的好奇心理,用艺术行为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正处于爱玩的年龄,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才能够爱上学习,主动学习,最终使学习效率得以提高。

在老师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的语气、手势及动作对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中语言是主要的沟通方法。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过于严肃,则不利于学生与老师的沟通与交流,也不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变得沉闷、压抑,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表现出来和蔼可亲的态度,那么课堂气氛就会变得非常活跃,微笑有利于学生与老师的沟通,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除此之外,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比如在导入新课前,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继而根据故事中的情节提出问题,完成新课导入。在朗读课文时,教师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亲身体验文中角色的心理状态。

五、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利用多种有效教学手段,为祖国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述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创新与思考[J].青年文学家,2009(16).

新手教师论文篇8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本“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认真学习了“教学论新编”,“成功教育理论”。“数学教学论”等教学理论,学习学科刊物,了解教研改信息,善学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已成为全组教师的共识,不光如此,我们还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其中,谭晓春、庄晓燕老师的论文获市年会论文评比二等奖,白奕波老师的论文获市年会论文评比三等奖,潘宇、王斌老师获区年会论文评比二等奖,顾海燕老师的论文获区年会论文评比三等奖。

二、积极参加和开展教研活动

老师们积极参加市、区、校各级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益。教师们积极开设公开课,如校级的每人开了一节公开课或示范课,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全学期共开公开课6节。为了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老师们认真地参加听课,并进行了认真的研讨;老师们的教学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做到培优补差。搞好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在校内举行高一、高二年级数学竞赛;组织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

新手教师论文篇9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途径,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随着民办教育的发展,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祖国未来的发展。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普遍存在思维活跃但自律不足,社会参与意识强但理论与实践基础薄弱的特点。再者,受智能终端泛在化的影响,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增多,在文化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下,独立学院学生的价值观念日趋多样化,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必须在分析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手段。

一、新媒体情形下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

为了解目前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本次调查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通过问卷网问卷,在广西9所独立学院进行调查,让学生在网上填写。填写时间为2个月,共有1700人参加了本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76.5%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枯燥乏味,学习后收获很大,能帮助自己提高政治素养,增强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自己的成长成才起到指导作用。64.06%的学生表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创新,课堂教学越来越灵活多样,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智能终端泛在化为大学生提供学习新途径的同时也摊薄大学生课堂注意力

人类进入21世纪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人类进入了动动手指就能学习的时代。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学生物质生活条件优越,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几乎是绝大多数学生的标配。[1]在调查“为解决课后遇到的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问题,你最常使用的方式”时,有63.53%的学生选择了“上网查询”,这说明受智能终端泛在化的影响,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增多,有了新的学习途径。

然而大部分学生在不同程度上缺乏学习自主性。在走访调查中发现,独立学院学生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为3.5小时以上,通过上网学习、查询资料的时间不到三分之一,上网聊天、玩游戏或做其他事情的时间占到三分之二以上。可见,聊天与游戏基本是目前独立学院学生的“主业”。在问到“你有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玩手机的经历吗”,2.18%的学生选择了“每节课都玩”,48.18%的学生选择“经常玩”,46.47%的学生选择“偶尔玩一下”,只有3.18%的学生选择“从来没有玩过”,由此可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十指刷屏”成为大学课堂的“新常态”,“低头族”的广泛存在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大因素。随着4G时代的到来,QQ、微博、微信成了大学生智能终端设备的必备软件,大学校园生活步入微时代。铺天盖地的信息潮涌迎面而来,大学生有限的注意力被无形的信息潮摊薄。

(二)教学手段单一,灌输填鸭式教育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途径。调查表明,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越来越灵活多样。当问到“对思想政治教师教学方法的评价”时,选择“非常满意”的学生占24.18%,“比较满意”的占39.88%,“一般”的占24.12%,“不满意”的占11.82%,说明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满意度总体上让学生满意,但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当问到“你认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好的最主要原因”时,29%的学生选择“教学手段单一,灌输填鸭式教育”,18%的学生选择“实践环节形同虚设”,41%的学生选择“大班教学,师生互动效果不明显”,1%的学生选择“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2%的学生选择“学校的党政领导部门不够重视”,9%的学生选择“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这说明大班教学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学手段单一,灌输填鸭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二、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除受学生的文化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因素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感兴趣,但面对晦涩难懂的理论和抽象的概念容易失去兴趣。此外,新形势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新挑战与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内容、手段不尽如人意,也是造成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增加了学习难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和很强的渗透性及显著的民主性和主体性。[2]这些特点决定了这门课内容具有理论性、晦涩性和抽象性。而独立学院的生源是高考本科第三批次的学生,高考成绩与普通本科高校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他们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进取心不强、学习动力不足,不能有效地制订学习计划和实施自我监控,增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难度。

(二)新的形势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及文化价值多元化的深入发展与互联网、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使大学生思想的选择性与独立性日益增强。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引发的传统价值观的变迁及物化倾向将我国从传统的道德社会推向了功利社会。物质财富增长与精神文明滞后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对当下的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出现了误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的特有现象,认识不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自身的重要性,不能把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追求目标,仅把通过考试作为学习动机,失去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兴趣与动力。

(三)一些教师教学方法、手段和内容亟待提升

独立学院的教师多呈现年轻化的状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不例外。由于经验的缺乏与对教学内容把握得不深刻,不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而忽视其育人功能。教学中侧重于按照国家统一的教材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满足于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授课没有重点,不能很好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语言平实无幽默感,缺少感情投入,教学感染力不强,不能引起学生共鸣。部分教师没能结合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样的内容,一个教案,不管文科、理科一样的上法,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部分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分析过多而联系实际不够,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不到位,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不能很好地解答学生所想的、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这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应该提升教学方法、手段和内容。

三、提高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利用智能移动终端设备为课堂教学服务

随着智能终端移动设备的普及,传统学校教育与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黑板为中心”的学习形式已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的大学教育受到冲击。面对学生上课频繁“刷屏”,移动互联网无声无息地笼罩大学课堂,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现象,教师应该想办法让智能终端设备发挥它的作用,转弊为利,为课堂服务。首先,可以利用智能终端设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到一些与课本理论有关的时政热点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网上搜索了解具体事件,这样动手进行探索学习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与事件相联系的理论知识,比教师课前准备好阐述给学生听效果要好。其次,要对大学生课堂的网络行为进行引导和管理,让智能终端设备成为打开学生思维的工具。再次,利用微信与微信公众号给学生分享更多知识,还可以通过微信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智能手机、掌上电脑等的功能强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拓展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模式,不妨把它们请进课堂,为多媒体教学增光添彩。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些新技术都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变得更加有效,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充满智慧,使学生有更快的提升。[3]

(二)加强培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

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有学生因素,也有教师因素,如受学生的文化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因素的影响,也受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提高课堂效率与提升课堂魅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广西9所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自有师资的调查,发现本科或研究生阶段就读师范类专业且对教学法进行过系统学习的教师仅占52.94%。

广西教育厅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对高校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教师,每年均会开展不少于一次的集中培训,但多是理论解读和学科前沿的介绍,对如何把理论更好地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能力的培训相对较少。因此,必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首先,对新教师要加强岗前培训,通过岗前培训提高新教师的责任意识与职业素质,让新教师掌握教学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其次,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制度,定期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进行检测,使教师受到高度重视,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再次,废除教师资格终身制,通过定期考核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技能,增加新的教学能力水平考核内容,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保持教学理念的活力,促使教师终身接受继续教育,以此激励教师获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信息,促使教师终身保持研究性学习的动力,自觉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4]

(三)运用“参与研究式”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高效而有吸引力的课堂离不开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真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工作做了大量的尝试和探索,在教学中以大学生发展为本,让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中心,通过自己收集材料,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开展“参与研究式”教学。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实践教学、案例教学、专题教学、问题教学、角色扮演等,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加深大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从而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个人特长,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探索精神,使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得到显著的增强。

“参与研究式”教学集启发式教育、探究式教育和赏识教育于一身,突破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黑板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这一教学模式,既要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观点的能力,又要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实践、协作、创新能力及人文精神,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教学模式提高了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政治思想性、科学性、生动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总之,在智能终端泛在化的历史形势下,要想提高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必须打破“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黑板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利用智能移动终端设备为课堂教学服务;通过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效率;运用“参与研究式”教学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教学实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受学生欢迎、让学生终生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翟婧伟.微媒介情形下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探析[J].教育观察,2015(4).

新手教师论文篇10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135-0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由于该课程理论性较强,而高职学生理论基础较差,使该门课程一直以来教学实效性不高,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如何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行为特点和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构建符合时展需要和高职学生特点的课堂文化,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高职学生“愿意听、听得进、愿意学、用得上”并终身受益的课程,是长期困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大难题。

通过为期两年的调研考察,本课题组老师结合本校及区内外一些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围绕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这一目标,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文化建设进行了一些有益探讨,认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提高其教学实效性,需要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师自身建设、教学评价等方面下工夫,构建符合时展需要和高职学生特点的课堂文化。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建构师生合作互动的课堂文化

实施教学改革,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必要前提。教师的创新观念和创新素质影响到学科教学的创新,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影响到创新人才的培养。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真正入脑、入心,就必须改变师道尊严、高高在上的传统教育观念,建构师生合作互动的课堂环境,发挥课堂教学的“双主”作用,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构建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主客体关系,教师是权威,控制学生。而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学习上是学生的促进者,在生活中是学生的朋友。因此,教师应改变“师道尊严”的传统形象,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融入到学生中去,提高自己的亲和力。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学生互动探究,并对学生适时的进行点拨,努力做到让学生亲其师,从而信其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

(二)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传统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很少,生生之间的交流就更少,课堂成为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场所,教师只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学生也只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现代的教学活动,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风景。因此,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双主”作用,即既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导作用,也要积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探究式、对话式、项目式、讨论式、角色转换等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设置主题演讲、热点话题讨论、角色转换等教学环节,来体现课堂活动的多样性。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成多个小组来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案例评述、话题讨论、角色换位等多种教学活动,实现将理论知识与职业养成、理论学习与活动锻炼相结合,达到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共同提升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达到建构积极的、师生合作互动的课堂文化的目的。

二、采用先进教学手段,形成趣味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是众多文化的聚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想要改变单调乏味、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状况,除在教学设计上要别出心裁外,在教学手段上也要有所创新,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教师应该结合时展需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如多媒体教学、一体机教学等,使课堂教学过程中图文并茂,音频视频皆有,这样可以有效防止课堂昏昏欲睡的状况。同时,还应利用现代信息化平台,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APP平台,创立学习社区,在学习社区中设立有课程学习区、互动交流区和公告事务区等栏目,可以在课程学习区里上传课件、微课,学习任务,进行作品展示等栏目,在互动交流区里设有课堂讨论、课外答疑、开心灌水等栏目,通过后台管理了解学生在平台上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利用现代通信工具――手机来进行学习,使他们玩中学,学中玩,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从而形成趣味课堂文化。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丰富教师教学文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课程,它主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因此,对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门槛要求比其他学科较高,不是谁都可以,特别是对从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思想政治专业背景,而且还要求必须是中共党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们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才有可能为我党培养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同时,在信息化时代,对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专业基础知识要过硬,而且对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应该有所涉猎,对其他学科也要有所了解。所以网络时代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他自己就应该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需要具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因此,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经常进行研修,积极参加国家或本行业组织的各种培训,了解和掌握一些前沿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只有不断的摄取新的知识,才能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才会使自己在课堂上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新问题是能够应对自如,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四、整合教材,构建生活化课堂文化

教育在实践上是生活的,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去领悟生活的真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偏重于灌输,对人进行“教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灌输和教化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排斥和反感,因此,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要立足于现实生活,多发掘一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实施人性化、生活化的教育,充分彰显思想政治教育人性的光辉。

(一)整合教材,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

作为一种思想文化传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它要反映和评价一定时期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状况,但由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发育等方面还不全面和成熟,他们在面对复杂的经济生活和社会思潮的时候,可能还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从这方面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文化的构建,需要教师把握时代生活,紧跟时代步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课本知识与时事热点结合起来,并进行正确引导,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社会、走进学生生活,将课本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而且富含时代特点的思想文化知识载体,在众多社会思潮中弘扬“主旋律”。

(二)整合教材,实现“教材”向“学材”转换

高职院校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针对高职学生理论基础较差,统编教材理论性较强,而教材内容与现实又有一定的滞后性的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想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就需要根据教学情况整合教材,实现“教材”向“学材”转换,努力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当前一些高职院校为了实现“教材”向“学材”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始编写一些校内讲义,讲义内容除需要保留统编教材的知识点外,还根据国家形势的发展变化增加一些时事热点,并插入一些图片,讲义分别设有“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想一想”、“课堂讨论”、“比一比”、“议一议”、 “课后思考”、“课外阅读”等栏目,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它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的参与性,使课堂更贴近生活、回归生活。

五、发展多元多向的教学评价方式,构建理性课堂文化

检查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需要开展多元多向开放的发展性评价,改变以往只关注教学结果的评定转向既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学生思想变化的过程的评定,要把学生上课积极参与各类活动的表现也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包括学生的课堂互动、自主学习、团结协作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的真实、准确而且全面,才能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良好发展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当前不少高职院校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正在不断完善,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评价方式包括老师自评,同行测评,系部测评,督导室测评和学生测评。而且评价结果与教师的绩效工资和职称评定挂钩,这就大大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而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很多学校采取终结性考试(期末考试)+过程性考核(平时成绩)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两者各占50%;部分学校也采用终结性考试(期末考试)占40%,过程性考核(平时成绩)60%的评价方式,总的来说,这些评价考核方式相对都比较理性,它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避免了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临时抱佛脚而又取得好成绩的尴尬,有利于提高学生更加注重过程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总之,要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从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手段、完善自身、整合教材内容以及发展多元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努力构建符合时展需要和高职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文化,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实效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真正喜欢并终身受益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高汝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下新型教学文化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

[2]覃秋燕,祁道林.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文化构建探索――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C版),2015(9)

[3]王思涛.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J].江苏高教,2012(1)

[4]杨泽宇.高职院校和谐课堂文化的构建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11)

新手教师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7-0126-03

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是高校及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依据教高[2007]1号文件要求和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结合教育部关于贯彻思想政治理论课2005新方案的实际,做出的科学尝试。近年来,有的高校已经在完善教学团队,有的则还处于教学团队成立前的准备阶段。从已经建成的教学团队的运行情况看,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发展,对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促进教师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可以养家糊口的体面职业,而且应该是他们能够奋斗终生的光辉事业。广大教师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国家顺利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

1 增强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是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教学改革项目为抓手,以课程建设和教学基地建设为重点,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建设的教师队伍。每个教学团队都有自己的目标和权限,学校或者高校主管部门对团队也有一定的经费投入,而且对团队教师也有相当具体的选拔和考核标准,将教师在团队中的表现与其收入和福利挂钩,将个人在教学工作中的责任具体化。将个人在教学团队中乃至在整个教学工作中的责利进一步明确,有利于增强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责任感,推动团队教师忠于职守,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2 改善待遇。教师进入教学团队,既有义务,也有权利。其义务主要表现在遵守团队进入、运行和退出的机制,按照团队的标准约束自己。比如,一定时间内教师教学工作的量与质的要求,一定时间内教学研究的量与质的要求等。其权利则表现在完成了团队给自己的定的任务后,团队给自己的回报。如职称评聘的倾斜,各种教学改革项目、论文、教学成果奖,各种教学竞赛奖的奖励和教学酬金的区别计算,甚至可以直接设立团队津贴等。这些物质奖励都能够促进教师待遇直接或者间接的提高,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务正业和务主业。

3 提高技能。提高团队教师的教学技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的重要目标,要完成这一目标,主要通过以下途径。第一,引导。教师进入教学团队,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主要是教学效果和教学研究成果等方面。组建教学团队,设定加入团队的具体条件,让其他教师了解教师进入团队的条件,引导他们为了进入团队,去积极准备条件。第二,激励。教学团队通过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对那些教学效果好、学生反映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奖励,特别是物质奖励,可以促进团队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最终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第三,鞭策。教师进入教学团队以后,并不是高枕无忧,而是要不断接受团队内部的定期考核,教学团队的实现以教学目标为主。因此,考核的标准也主要是教学技能等,通过定期考核。将那些符合条件的教师留在团队,而那些不符合条件的教师则必须退出团队。这样,可以督促团队教师不断约束自己,真正将教学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提高教学效果。

二、整合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促进教学效果提高的重要物质保证。自上世纪高校扩招以来,高校资源整体更加充足,但是,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分布也不平衡。在教学资源方面,整体处于不足状态。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来说,由于其在高校的特殊生存环境,更是捉襟见肘。主要体现在师资、信息和经费等方面。因此,通过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将能够整合有限的教学资源,发挥其整体效应,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进一步争取更多资源。

1 师资。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中的最革命的因素,是实现其教学目标的组织保障。按照教社科[2008]5号文件规定,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总体上要按不低于师生1:350―400的比例配置。但事实上,自上世纪高校扩招以来,全国只有为数不多的高校能够真正做到,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不同程度处于缺编状态,这种状况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发展。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师资源,确保完成教学任务,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面前的最大挑战。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将一些优秀的师资进行有效集中,通过各种途径发挥其最大战斗力,鼓励他们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并以相应的待遇提高为回报。通过这些科学的举措,能够进一步激发没有进入教学团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潜能,引导做到人尽其才,促进他们加入团队,或者组建新的教学团队,促进现有资源的整合,发挥他们最大的效能。

2 信息。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随着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课程。不断获取新的信息,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发展壮大的宝贵资源。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信息交流,是团队发展的重要条件,建设教学团队,需要以教师在业务培训、教学改革研讨,教学竞赛、教学观摩等方面做大量的工作,在这些工作的完成中,信息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引导团队教师共享各种教学信息,将私人信息变成公共信息,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培训、研讨、竞赛或者观摩等教学相关活动,在此基础上,通过团队教师的再培训等活动,真正促进各种教学信息最终共享,发挥其最大效能。

3 经费。经费投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提高的物质保障。从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经费投入看,大部分是不能够满足需要的。因此,如何发挥有限的经费投入的最大效应,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真正提高非常重要。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将使高校在确保正常投入的基础上,再对教学团队给予适当的投入,促进其建设,将会使有限的经费能够发挥更大的效应。近几年以来,在教育部相关职能部门的推动下,大部分高校在尝试以教学质量工程的形式给予各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一定的建设经费,

并对教学团队设定目标,进行定期考核和检查。这种投入虽然不多,但它是在原有投入基础上增加的投入,并且能够集中经费,确保教学团队目标的逐步实现。

三、提高教学质量

建设教学团队,将督促教师在教学方面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促进教师熟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环节和强化教学保障,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1 熟悉教学内容。目前,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执行的是教育部2005新方案,新体系在内容编排上,与过去有很大的差别。作为教学团队的教师,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以各门课程的《教师参考书》《教学案例》和《疑难问题解析》为指导,在教学团队的组织下,加强集体备课,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努力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让学生能够以浅显的方式理解和掌握深奥的理论。

2 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内容能够发生实际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和参观法等传统教学方法,但主要是案例教学、思辨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在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的过程中,通过集体备课,加强团队教师的集体研讨,对课程各章节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促进团队教师在掌握各种方法的单独使用的基础上,培养各种教学方法的交叉使用的能力,以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

3 创新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教学内容进入学生的形式和载体。一般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有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社会实践教学、观看教学录像和网络教学等多种手段。在教学团队的集体研讨中,团队教师可以就自己在课程的各个章节教学中所运用的手段进行对比,尤其从各种教学手段的教学效果中得出结论,团队教师最终可以选择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各个环节,促进教学效果提高,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从而改进教学手段。

4 优化教学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节主要有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辅导等。理论教学主要是教师在课堂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理论灌输给学生;实践教学则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格局中,进行检验和对照,强化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正确内容和形式,放弃错误的或过时的内容和形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创新,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高贵品质。课外辅导则是教师依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效果,通过面对面交谈、电话咨询、发送E―mail和QQ聊天等方式进行沟通,解决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创新教学环节主要是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发挥各种教学资源的最大效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5 强化教学保障。教学保障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外部保证。教学保障主要包括体制保障和教学资源保障。体制保障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体制保障,即高校以什么样的体制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教学资源保障则主要包括师资队伍配备及建设和教学经费投入等方面。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寻找符合其运行发展规律的最好管理模式、人员配置和经费投入等。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够取得最大效果。

四、促进人才培养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殿堂,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的基本职能是以教学团队为基础的组织形式。通过团队教师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以传授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知识为手段,培养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觉参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觉悟,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高。

1 提高思想觉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承担了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国家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希望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鼓励和引导大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了解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势和需要,了解自己与社会的契合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能够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平崛起的历史重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教学团队的科研活动,研究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环境,将体现学科发展前沿的知识以最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并将这些知识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成为他们思想的一部分,成为他们的行动指南,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和终身受益的课程。

2 培养学习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是高校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要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必须加强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让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培养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并引导大学生将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能力转到其它课程的学习中,培养大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

3 培养创新能力。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高等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孵化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证。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环节的实际行动,引导大学生亲自参与创新活动,了解创新的重要性,体验创新的快乐,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并且将这种创新能力运用与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中,促进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新手教师论文篇12

2.现今的社会已由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过渡到知识经济社会,它的基本特征是:知识更新速度快,各种社会现象层出不穷,对人才的要求更加苛刻。仅靠单纯接受、存储、传承前人的知识已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文盲"一词的概念已不仅仅指没有知识文化,不会写字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的人。由此可见,我们教师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能单独正确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富有创造创新的能力。这也就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靠修修补补"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来扭转课堂沉闷、枯燥、低效的局面已经于事无补,徒劳无益。而应彻底地改变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可以说,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得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摸索、探求新的有用教法,这是时代的呼唤,是人性的呼唤。创造新的教法已经如箭在弦,势在必行。

二、语文课堂教法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顺应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真正“个体”完整的人,许多语文教师身体力行地投入到了这场革旧布新的浪潮之中,新的教法如雨后春笋。如今的课堂已发生了极大的改观,守旧教师很少可见,“布新”课堂日益增多,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师生双边活动频繁,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呈现,“以教论学”的思想已慢慢深入人心,教学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这是可喜的现象。

无庸置疑,这些新的教法是经过一番周密的构想、思索和长期揣摩运用才最终出阁登场的,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扭转低效、死寂的课堂教学起着巨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推广运用这些新法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a.“碎问碎答”,肢解课文;b.教师自身素质存在缺陷;c.不同教师运用相同教法所取效果大相径庭;d.热闹的课堂,积极的互动,茫然的学生。因此我们只有保持冷静的头脑,用理智的态度来不断地反思、总结,才能使新的教法不断趋于完善。

三 语文课堂教法创新应着力协调的几组关系

1.语文课堂教法创新与“问题”的关系。语文课堂教学归根结蒂是由师生共同生发问题构成的。不管是教师循循善诱地指导学生正确、全面的分析、理解课文,还是学生自觉主动地去阅读文章,都与“问题”休戚相关。因此无论教法如何创新,最终都要落实到对问题的研究上。为什么在教法创新过程中,会出现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茫然少获的现象呢?就是因为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存在不足。高明的老师往往能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牵动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而有的老师却流于热闹的形式,没有深入研究问题,形成碎问碎答、肢解文章的低效课堂。因此,设置问题和提问是课堂教法创新的前提,根本。只有问题恰到好处的设置,才能改变以讲析为主的课堂结构,形成以艺术调控,艺术指导,艺术点拔为主,学生占有大量时间自己学习的主体式双向交流的课堂结构,从而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怎样的问题才最具高效呢?

①问题的总括性

所谓总括性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经过教师认真思考、精心设计的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问题。这样的问题应是高层建领瓴,独成体系板块的。师生每解决一个问题,都能有所收获,通过对不同总括问题的探讨,最终能形成对文章或所学内容的整体理解。教师在其中的任务是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各自独立解决问题,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生思考的同时,也可向他们提供一些诸如资料背景等有关线索。这样的问题不仅可节约课堂时间,还能克服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无序等种种弊端,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

②问题的可论性。

问题的可论性即指提出的问题应该有讨论的价值,而不是简单能用“是”或“不是”来回答的。要想问题具有可论性,教师应抛向学生“论题”而非“论点”,因为只有论题才能激发起学生求知探索的兴趣,才能使学生产生成功后的喜悦和再探索的勇气,才能让学生在今后学习中遇到类似的内容能举一反三,真正掌握阅读文章的本领、技巧。

教师在设置可论性问题时,不能故弄玄虚,故作神秘,追求感官上的刺激,要秉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即认真研习课文,找寻文中值得探究的内容,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当然这样的问题应具有足够的复杂性,并能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不能一眼望穿。教师还应该创造一种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在“亲其师”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展开讨论,形成自己的判断,然后通过小组、班级的讨论、交流、修正,加深每一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达到对学习内容比较一致和具有确定性的认识。

③问题的分层性。

这关涉到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根据不同水平,知识结构的学生应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不能用一根尺子来衡量所有学生。所以教师在设问的时候,要深悉班上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然后根据文章内容确定由浅到深的层次进行提问,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激起他们集体参与的意识,惟其如此, 才能使教学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做到小有小进,大有大获。第二,教学不能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重复,学生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应存在差异,但距离过大也会导致学生学习失败,差异应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努力能够消除的。因此,教师在呈现一定的问题情境后,应将学生引入概念框架的某个节点为学生的思考提供基础,也就是根据文章内容设置具有梯度的问题,由一个主干牵引出若干支流,又由支流共同支撑起主干,最终形成整体理解。这种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会让学生面对问题时束手无策,无从下手。寻源与找支的分层问题能使课堂教学形成鲜明的思路,形成学生主体性参与的教学局面。

④问题的开放性。

问题的开放性是指所设问题不是死胡同,只有一条思路可循,答案也不拘泥于某种固定、单一的理解,更不能为教参所束缚。应具有“横看秦岭侧成峰”的多样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能,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对多种观点并存的情况教师首先应充分肯定他们的善于发现,思考,然后用唯物辩证的观点来进行指引,既不能当“好好先生”、“不错先生”,更不能一棒子打死。开放性的问题能拓宽学生的思维,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并富有创造的锻炼,往往能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2.语文课堂教法创新与教学工具、手段的关系。

现今许多语文教师把先进的教学工具、手段的运用理解成课堂教法的创新,认为要想使课堂教法有新意,就必须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技术,于是课堂就成了展览机器、物品的场所。其实他们混淆了教学工具、手段和课堂教法的概念。教学工具、手段是物质的具体的东西,而教学方法是粗象的指导规则和程序。教学工具、手段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方法而采用的配套部件。合理地利用教学工具或手段来开展课堂教学是教学效率和效果得到提高的重要保证。但是盲目、不加选择地乱用就是舍本求末了。例如,有的教师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从而忽视了板书。实际上,教师的板书过程是师生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其中包含着教师的导和学生的思,如果你用屏幕打出预先设计好的结论,不就等于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了自己吗?这样的课岂不成了拷贝课、复制课吗?“新”在何处呢?

新手教师论文篇13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点

自1967年美国CBS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首次使用“新媒体”一词后,该词语迅速在全球流行。然而直到今天对于新媒体的界定仍然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一般说来新媒体是指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媒体形态,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当然,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任何时代都会有自己的“新”媒体。

随着4G技术的成熟,以手机等移动信息终端为载体,以移动通信技术为依托的移动互联时代已悄然到来,这正是当今新媒体时代的最主要特征。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80.9%的使用率,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这说明以手机为主要上网终端的移动互联正是当今新媒体时代的主要特征。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实现了信息的随时随地的接收和,实现了“点到点”的即时传播,深刻凸显了平民化、交互性、即时性等微时代的“泛主体化”传播特征。

二、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困境分析

新媒体特别是手机以其不断发展的强大的功能优势深受大学生的青睐,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方式甚至课堂学习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网络上海量信息的搜索、阅读与即时传播,微信、微博与手游都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再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课堂质量决定了手机流量”的时代,认真分析思政课面临的教学困境、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之路,是思政课老师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1.困境一:教材理论性强带来的枯燥乏味的说教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用的教材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相比较而言后者较前者的理论性更强,与学生的距离更远也更加枯燥,但是这两套教材都显得高高在上而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脱离。

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讲,理论基础偏弱而实践动手能力强,对于文化理论课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对较差,几乎谈不上什么兴趣,在新媒体时代更易于受到手机等新媒体终端的诱惑。他们对网络上的信息关注胜过了对教材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手机等新媒体终端的喜爱胜过一切,一有空就把手机摆在面前成为常态,课堂上也常见“低头”一族,在消费文化泛滥的时代,他们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

2.困境二: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与学生的实际相去甚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任务。然而当今大学生却对马克思主义并不感冒,特别是在高职院校很多学生表示不了解也不想去了解马克思主义,更谈不上什么马克思主义信仰,他们很现实,很有个性,我喜欢的我就去做,我喜欢我信仰都不需要理由,他们也不大在意别人的感受以及社会对自己的看法。这也是90后的普遍特征。如何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使学生重塑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其共产主义信仰,是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的又一困境。

3.困境三:信息的无限性与“泛主体化”传播动摇了传统的教师地位和角色

在移动互联的微时代,一部手机便知天下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和传播上都处于同一个平台,教师已然失去了传统的师道尊严,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被移动互联所消解,有问题找度娘成了共识。

传统的老师在知识和信息方面的优势正在缩减,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宽广,过去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主要依靠老师的传授,现在老师的传授只是学生知识和信息的来源之一。一是因为老师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即便是专业知识也不可能穷尽。另外,面对海量的信息及其即时的“点到点”传播,学生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和掌握一点都不比老师弱,很多时候我们老师还没掌握到的学生都了解得非常清楚了。

更重要的是,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其中包括很多不良信息和政治倾向,加之一些社会负面现象充斥网络或被夸大、虚假宣传,这给学生带来了极为不良的影响,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使我们教师感到思政课的压力越来越大。

4.困境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境况堪忧

在课堂教学上,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口授教学到今天的多媒体教学,思政课教学改革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毋庸赘述,就是多媒体教学情况也不容乐观。一方面如果是把课本的理论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出来,学生同样是不感兴趣;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过度使用图片和影音资料甚至不惜采用一些网络恶搞的东西,仅仅是为了提高“抬头率”而使得严肃的政治理论课堂教学庸俗媚化去娱乐学生,结果却导致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

三、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与对策

新媒体环境下要破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困境,笔者以为就是要正确处理“堵”与“疏”的关系。“堵”就是杜绝手机进课堂,“疏”就是通晓和利用学生的兴趣把学生恰当地引导并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笔者依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本校的做法,对破解思政课教学困境推进教学改革,提出如下建议与对策。

1.深入钻研教材,化理论性较强的说教为生动形象的案例

思政课教师要具备熟练驾驭教材的能力,要能把教材上的理论、方针、政策化为实际生活中的鲜活的现实,这样内容才不空洞、枯燥,学生才乐意去听。我们都知道理论来源于实践,问题产生于现实的需要,就《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来说,粗看来十分枯燥乏味,但是其中每一理论、方针、政策的背后都沉淀着厚重的历史和鲜活的现实,关键就在于教师的备课功夫。以江苏信息学院为例,思政课教学就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文化资源提供的丰富案例,把思政课教学与无锡文化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之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帮助学生重树马克思主义信仰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观点学生在中学时代就已经了解了,虽然大学里的思政课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发展,但学生已少有新鲜感,甚至都有一点点的排斥。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那就更谈不上,在学校里学的那一点知识已被现实生活撕碎,他们迷惑于一些社会现实的乱象,丧失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这都是因为没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缘故。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针对90后学生的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社会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2],教师要通过思政课教学让“思想的闪电”击中高职学生这块“朴素的园地”,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3.教师要有较高的新媒体素养,主动迎接新媒体的挑战

在移动互联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环境下,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新媒体素养,以适应微时代思政课教学的需要。一方面,教师要及时了解新媒体信息,关注时事和社会热点,能分析和鉴别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及时用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来解释最新的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与时俱进,熟悉并熟练运用新媒体终端工具,开通思政课微博、微信,通过组建QQ群或网络沙龙等方式,积极与学生进行网络交流,随时随地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解疑释惑。

4.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配合,让手机等新媒体工具为课堂教学服务

一般来说,思政课教学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要破解思政课课堂教学困境,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使之成为课堂教学必要的和有益的延伸。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实践教学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进行,学生通过实践能理解、消化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