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应的哲学道理实用13篇

蝴蝶效应的哲学道理
蝴蝶效应的哲学道理篇1

1988 年黄哲伦凭《蝴蝶君》一举成名,成为第一位获得托尼最佳戏剧奖的亚裔剧作家,《蝴蝶君》也当之无愧成为了经典之作。该剧改编于《纽约时报》上有关法国、中国的一起间谍新闻故事:法国的外交官爱上了一位中国的旦角,二人断断续续生活了20年,直到1983年二人被法国安全局拘捕,此时布尔西科才知道他的爱人是男儿身。从这段新闻梗概出发,黄哲伦编写了一出有趣但又发人深思的戏剧:高仁尼――驻华大使馆的会计,通过《蝴蝶夫人》结识了伶人宋丽玲并为之深深吸引,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并且有了一个孩子。多年后,间谍活动败露,在押送的囚车上,宋丽玲不顾高仁尼的祈求,固执地在他面前脱下伪装,露出了自己的男儿身,高仁尼这才确信宋丽玲原是个男子,他所爱的完美的谎言破灭了。被捕入狱后,最后一次表演了《蝴蝶夫人》的高仁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二、蝴蝶梦

1853年,黑船事件让日本这个神秘的国度打开大门,供西方帝国观赏,艺伎、神社、俳句、和服,这些精致小巧的东方玩意儿刺激着西方的感官,具有东方特色的意向也随之进入西方世界:蝴蝶、就是代表。在日本传统文化中,蝴蝶和都是与爱有关的意向,而且通常都隐含着得不到的爱的意味。两个作家是否故意运用了这两个意向的内在含义,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知道的是:“后来“蝴蝶”逐渐类型化为东方女性总体特征,并与中国、越南等亚洲国家特征联系起来,以反衬拥有坚船利炮的西方国家白人男子的雄风。” ①东洋蝴蝶也越来越被作为东方的受虐的、纤弱的形象代名词。

《蝴蝶君》是对普契尼的著名歌剧《蝴蝶夫人》的反讽。《蝴蝶夫人》讲述了美国海军军官平克尔顿娶了十五岁的艺妓巧巧桑(蝴蝶夫人),但新婚不久就返回美国,并在美国成家立业,不明真相的巧巧桑终日痴心等待。最后,面对丈夫的恶意抛弃和羞辱,巧巧桑自刎而亡。蝴蝶夫人的死极大满足了白人男性的优越感和自尊心,仿佛爱情就是她们一生应尽的事业,所以她成了纯洁奉献“完美女人”的代名词。在西方众多文学作品中,这种为爱不辞劳苦地受苦受难的女人,可以说都是完美女人的楷模,例如苔丝,坚守着和安琪儿的爱情苦苦等待,尽管最后接受了亚雷的诱惑,也以同归于尽的勇气重回“正途”。

除了《蝴蝶夫人》,《蝴蝶君》中还能看见《菊子夫人》的影子,如果说普契尼的《蝴蝶夫人》讲述了一个忠贞不渝的日本女子的爱情悲剧,《菊子夫人》则塑造了一个表面忠心耿耿、无微不至,实则一切温情出于职业需要的“敬业”的艺伎。法国海军军官洛蒂驻军长崎时,按当地习惯租借了18 岁的菊子为“临时妻子”。他视菊子为“被我玩弄的假小娃娃”,以法国殖民者高高在上的姿态看待他们之间的关系,对菊子的无微不至视为理所当然。菊子一切的温情在洛蒂突然返家后被打破,洛蒂看见他的“小玩偶”像个老钱商一样熟练、从容地摆弄着钱币。尽管在当时这个白人作者为自己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这种女人不配拥有爱情这样高尚的感情。但事实上菊子夫人无情地打破了父权中心主义者塑造的“完美女人”的幻想,这种感情不过是一个大男子主义者幼稚的一厢情愿罢了。

三、两极之间的摇摆

剧作家黄哲伦想要解构东方主义的野心在开头就暴露无遗,主角二人初次见面就争锋相对:

高:没见过你这么有说服力的演出。

宋:说服力?你是指我扮演日本女人吗?你可知道抗战期间,日本人让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做科学实验?但我认为你不会明白当中暗含的讽刺。

高:不,不是的,我的意思是……你使我明白到了故事动人的地方,明白到她的死。那是……纯粹的牺牲!他不值得她这样做,但她很爱他。这……很动人。

宋:是的,对西方人来说是很动人的。

高:什么意思?

宋:这是你们的幻想,恭顺的东方女性和残忍的白人。

高:我不这样想。

宋:这样说吧,如果金发的拉拉队长爱上了矮小的日本商人,你会有何看法?……是因为东方女子为西方人自杀,你才觉得动人。②

萨义德在《东方学》一书中将“东方主义”定义为“是西方对有关东方的观点进行权威裁断, 用描述、教授、殖民、统治等方式来处理东方的一种机制。”当宋丽伶扮演的蝴蝶夫人唱着哀怨的歌曲死去,倒在地上像一只破败的白色蝴蝶时,高仁尼脸上闪烁着迷且兴奋的目光,值得注意的是剧中的高仁尼从未看过《蝴蝶夫人》,但是他一下就被打动了,这意味着在他潜在的无意识中,一直有一个构建好了的东方神秘世界,他渴望着它,直到今天他终于找到了。

所以说东方主义并非来源于对东方经验的认识,它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虚构,是强加于东方的西方思维。宋丽伶的步步为营就是利用了这种先入为主,穿着旗袍摇摆着腰肢消失在高仁尼的视线中;散着长发从昏黄的幕布中探出头来说:“做一个绅士,替我点烟吧”;跪在他的腿边哀求:“我是你的奴隶”……这让一个在白人面前毫不得志甚至处于被压迫地位的男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支配的,他很快就沉迷在宋丽伶给他特意塑造的东方世界中。然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最后的反转做铺垫,在囚车上,宋丽伶逼迫高仁尼看他男性的,高仁尼只能痛苦地闭上眼睛“你怎么可以……如此了解我?犯下这样的错?你向我展示了真实的一面,我所爱的是谎言。一个完美的谎言,被摧毁了。”这本该是段美丽的邂逅,最后却成了全法国的笑话。结局的设置非常明显地表现了黄哲伦的创作意图:想要打破西方对中国的固板印象,消解在一些西方文W作品中东方女人向西方男人“献祭”的传统从而彻底颠覆西方殖民话语。这种颠覆在剧作中除了表现在上述的个人关系之外,还在国家关系上。在高仁尼的预测中,越南和中国绝对会屈服于来自西方的压迫,但事实却给他当头棒喝:美军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抵抗,高仁尼也因此被罢职。这是高仁尼的失败也是西方殖民话语的失败。《蝴蝶君》是华裔文学家大胆发出“他者”声音的勇敢尝试,它的成功也鼓舞了一大批“夹缝人”发出自己的声音。

遗憾的是,剧作家解构的欲望非常强烈但在字里行间依旧透露出解构的不完全性。首先,结局男儿身的反转确实可以看作对霸权主义的挑衅,但另一层面上,它也应和了长期以来美国主流文化对中国男性的刻板印象:阴柔、无情、狡诈。高仁尼最后化身为蝴蝶夫人――东方的“完美女人”,自杀死去,成为了爱情的牺牲品,却赢得了不少人的同情和眼泪。并且剧中暧昧的关于同性恋的暗示,暗合了长久以来关于东方的性的偏见。欧洲对中国的认识主要通过耶稣会士的记载,马可波罗,佩雷拉的报告让西方人深信不疑,他们在报告中说:“这种恶习在下等人中极为常见,在上等人中也毫不稀奇。”关于中国的信息对欧洲人影响最大的利玛窦也重申了这一观点:同性恋在中国非常普遍。从此中国在西方的眼中就变成了、专制,似乎在东方西方的欲望就能尽情释放。

其次,电影中唯一一个具有女人味的“女性”形象就是宋丽伶,结果最后还是男儿身,所以正面女性形象的缺失也是该剧的不足。除了宋丽伶之外,剧中出现过两个女性人物:一个是宋丽伶的女仆人,另一个是共产党人秦同志。女仆从头到尾只有两句台词:“你这个蕃鬼!出去!”其余的时间都以监视宋丽伶和偷窥宋与高仁尼的情事为乐。秦同志是一个比男人还要男人的女人,穿着革命党人的服装,一板一眼的面孔,永远严肃的神情。当她与宋同时出现在镜头中时,一时竟分不清谁为男谁为女。这种女性话语的缺失一方面是为了剧情和主旨服务,另一方面也有点用力过头的痕迹。作者在努力冲破东方主义的桎梏时,不小心落入了女性主义的陷阱里。

第三,中国元素的使用失度使中国依旧处于模式化的世界里。自二战结束后,西方世界与社会主义阵营开始了长期对峙,冷战思维成为当时的主流。“冷战思维强调国家间的意识形态对立,作为资本主义国家自由、民主和文明的参照物,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红色政权始终被冠以专制、暴政和好战的恶名。” ③所以很多西方的出版社为了迎合读者的需要,特意“选取”含有红色情节的书目来印刷。黄哲伦也特意选取“”这个敏感时期作为剧作的背景。剧中的红色中国通过漫画式的秦同志的速写;红卫兵的;片段式的劳动改造和巴黎街头暴动来呈现,对“”的表现是单一层次的,只反映出冷酷和疯狂,回避了对“”实质性的描写。

四、矛盾成因――华裔作家的创作困境

仔细分析形成这种矛盾心理的原因,当时美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作家自己的成长经历可以为我们提供答案。

据美国移民局记载,华人最早于1820年到达美国,1866年开始修筑第一条横跨全美的铁路,中国人大量涌入美国境内,种族问题由此爆发。1850年到1940年,“中国”的论调一直在美国蔓延,这一时期表达这种思想的文学也被称为“黄祸文学”。最具代表性的男性与女性形象就是傅满洲、陈查理和龙夫人。傅满洲,是一个阴险狡诈的中国人,潜伏在英美唐人街随时准备颠覆西方世界。傅满洲系列的小说共有17部销量达到上百万,还被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在美国颇受欢迎。从此这个负面的亚洲人物牢牢地印刻在西方世界的脑海里。与傅满洲阴骛邪恶形象不同,陈查理是个矮胖,面色红润,兢兢业业的华人侦探,是个“模范移民”――被驯服的“黄祸”。女性形象自然也有两类,一类以中国版的蝴蝶夫人――莲花为代表,一类则以傅满洲的女儿龙女为代表。她集美貌、智慧、邪恶于一身,立志完成父亲未尽的邪恶使命,并且熟练掌握暗杀、绑架的技巧。不仅美国作家喜欢写这类题材,华裔作家也免不了要迎合市场的冲动,而且华裔作家因为自身优势,可以尽情消费东方元素。那些试图改变西方观念的华裔作家,为了打入美国市场,只能接受这样的现实:只有那些多少与东方主义结盟的作家才能快速融入主流社会。④这意味着他们不得不使用一些美国的流行元素,东方,就是他们最优先选择也是最有优势的元素,这是他们为了进军美国市场而做的妥协。所以华裔作家就在这样的怪圈中不断徘徊。

黄哲伦 1957 年出生于洛杉矶,他的父亲从上海辗转来到美国,白手起家创办了远东银行,母亲是菲律宾华侨,来到美国后在大学教授钢琴。所以,黄哲伦从未正式接触过中国文化,他在一次访谈中坦言,“我的成长环境更像是美国的白人家庭。我母亲早就改信了基督教,而父亲非常厌恶中国的东西。他们不鼓励我学习中文,家里也从来不过中国的节日。” ③《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的作者博埃默认为:切断一个人与母语的联系就意味着他与本源文化断绝了关系。所以黄哲伦对中国的了解也是从书本媒体中得知。这使得他对中国社会的理解也是不完全的不自觉会带有西方视角,“外黄里白”的身份认同的匮乏,故国精神根基的缺失,造成了文化身份的模糊性,也让黄哲伦急于寻找美国大众的认同,这几点尤其体现在他的成名作――美国华裔三部曲之中。

总的来说,黄哲伦对东方主义的结构存在一些问题,但他的创作意图以及效果都是一种突破。黄哲伦选择了西方人耳熟能详的《蝴蝶夫人》的经典模板,通过解构,倒置变成了一个全新视角的东西方碰撞的故事,从内部的改写而非正面的批判挑战,更有利于引起西方社会的反思。这种陌生化不仅体现在主题思想上也表现在语言上:黄哲伦的语言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用东方人的眼光讲述东西方关系。《逆写帝国》一书在谈及语言和后殖民主义时这样说道:“语言作为权力的中介,要求后殖民写作夺取位于中心的语言,重新把它设置于完全适应于殖民地的话语,以定义自己。” ⑤黄哲伦运用其“被殖民者”的语言进行文本创作,这本身就是对东方主义最有力的的反驳。这也是一直处于无声状态的华裔作家,发出的最强烈的一次呼喊。

注释

① 李丽华.华裔美国文学的性与性别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② 《蝴蝶君》电影台词全本

③ 金璐.不完全的解构:黄哲伦《蝴蝶君》中的文化误读[J].文学研究,2012(3).

④ 丁文莉.论黄哲伦在《蝴蝶君》中对东方主义的不完全解构[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8-51.

⑤ 比尔・阿希克洛夫特,格瑞斯・格里菲斯,海伦・蒂芬,著.任一鸣,译.逆写帝国[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参考文献

[1] 卢俊.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黄哲伦的文化策略初探[J].外国文学研究,2003(3).

[2] 金璐.不完全的结构:黄哲伦《蝴蝶君》的文化误读[J].文学研究,2012(3).

[3] 石平萍.从“黄祸”到“模范少数民族”――美国白人眼中的华人形象[J].世界文化,2010(4).

[4] 丁文莉. 黄哲伦在《蝴蝶君》中对东方主义的不完全解构[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8-51.

蝴蝶效应的哲学道理篇2

在教授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前,笔者就先布置学生搜集查阅王阳明的学术观点,并动手写出有自己鲜明观点的论文。在讲授哲学史上的两大主要流派(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时,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并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这两种哲学思想。学生经过了大量的查阅资料的过程,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维,在课堂上能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碰撞出了许多思维的火花。整个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的语言非常精彩,他们的创造力得到彰显,活力竞相迸发,这正是哲学教学所期盼的。

二、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思辨性教学活动

哲学思维方式的特性是思辨性。哲学的思辨性是哲学对无限事物本质的辩证理解,它是一切哲学派别的本质共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辨性是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科学的思辨性。加强哲学思辨性的教学活动,能增强学生学习哲学的内在原动力。

在讲授《哲学的基本问题》时,关于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是一个难点,生搬硬套对学生没有任何帮助。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增加了一个环节,请学生辩论历史上著名的“濠梁之辩”。庄子和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庄子看着水里的苍条鱼说:“苍条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无疑也没法儿知道鱼是不是快乐。”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问‘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表明你已经肯定了我知道鱼的快乐了。”他们的辩论究竟谁是谁非,谁输谁赢,历来智者见智,仁者见仁。通过开展这样一个辩论环节,增强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了学习哲学的内部动力。

同样是和庄子有关的典故,讲到这里还可以引申讲解“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从而进一步论证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摒弃消极避世、回避矛盾的思想。

三、在教学实践中联系中学生实际生活,教会学生学以致用

蝴蝶效应的哲学道理篇3

人的生命原本脆弱,渺小,一旦逝去,便会由个有限的形体重新回归,交由天地委托差遣,随机造化,倒是死比生更具有回归万物更新再造的可能。我们知道,完美尽善的人格理想的趋向,归根到底取决于人对生命,生死的看法,庄子在庄周梦蝶的寓言中提出的“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即是最为深刻的生死之问。

陈芸选择蝴蝶这种具有很强象征意味的生灵作为载体,来回应这个古老旷远的提问:痛苦挣扎、绚烂脱生、短暂绽放,旋归自然,循环往复,生化不休,出于天地而又入于万物。理想主义在此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像是一种无求无冀的假设,但它却唤醒了久违的鲜稍活感,尽管是昙花现或虚幻一瞬,但是抬起这失落已久的理想主义的美,依然是一种积极的有意味的举动――陈芸用布上油画和琉璃这两种不同的材质和创作手段,以综合的、多层次的,具有微妙暗喻的方式,进行艺术的解剖和重构,那些起着神秘作用缠绕交织、往复循环的力线,带给观者最直接的体验即是无形的能量场。正如陈芸在她的自述中所言“哲学上的生命是一种精神,一种活的气韵存在其中。世界在这气化的界域沉浮跌宕,生生相连亘古不绝。”

这是陈芸作品想要指归的方向,它们令人难以觉察地驱使观众从作品中去观察种脉络艺术家心理叙述本真的成型过程――在顺序观赏各种形相、姿态时,渐渐地,这种隐秘精神被观者自己破译了。这种视觉传递和心理牵引悄然打通了观众内在领悟的通道以审美心理透视生死变幻,栩栩然蝴蝶与蘧蘧然庄周,本是自适的对等的状态,放弃一切违背生命本性的东西,祛除社会的浑浊对生命的染污直扪心灵,便远超物质世界形相之局限,由是乃得大舒展大自由。

从艺术家心灵中流出的这些轻盈灵动的蛹蝶互现人蝶共梦以温婉微妙的方式,不容抗拒的感性氛围,抛却理性的训诫,将丰饶生命价值、强韧生命精神的阐释精巧融入在含蓄的暗喻和审度中,意味深远无尽。

缤纷Space(以下简称S):很喜欢你的几幅作品的标题,比如“天行物化”,“坐看云起”,达观大气,这种生命哲学的东方式思考,比如老庄哲学的痕迹,是怎样启发你将它们在作品中贯穿和融通的?

陈芸(以下简称陈)老庄哲学确实是我非常喜欢的有关生命、自然和人的精神取向的古老思想,我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很多体验和感悟,经常从它那里得到清晰的印证,运用到我的油画和琉璃作品中,让我特别真实深刻地感受到源于生命精神的感动。S在你的油画和琉璃作品中,蝴蝶一直是你特有的符号即便是人物题材这个形象也时时或隐或现,尤其琉璃作品中它们成为彻底的表达对象这是因为你对这种生命形态的特殊爱好和感悟吗?

陈:我觉得,对生活和生命状态隐喻地表达描摹生命精神,是我对艺术的理解和目标。选择蝴蝶作为表现主体,是因为蝴蝶生命过程中经历的美好和苦痛,和人的生命历程很类似,这一点非常吸引我。S:除了油画,你越来越多地用琉璃来作为你的另一种艺术语言和手段是因为它们更能丰富地表达你的创作欲望?还是更加充实你的创作的体量感,媒介转换的新鲜感,

陈:这些因素应该说都有吧。琉璃易碎,所以中国当代艺术家中,还没有过多的人去亲近它。我选择琉璃是被它透明、纯净的感觉和内在变化的无限可能性所吸引。琉璃制作过程离不开火的参与,火焰是琉璃被实现的媒介它需要一种有热度的艺术创作激情。可以说火的力量改变了切,赋予它们和油画截然不同的气韵和神采,这也是我对它非常着迷并选择它作为我另一种创作形式的原因。S:它和油画创作带给你的感受是否有很大差别?喜欢这种不同吗?

蝴蝶效应的哲学道理篇4

1988年3月20日,百老汇的尤金奥尼尔剧场成功上演了华裔美国作家黄哲伦的新戏《蝴蝶君》,1993年,美国导演大卫・柯南伯格又成功的将其搬上了大银幕,其中蝴蝶君的扮演者是中国演员尊龙。黄哲伦也因此剧成为第一位获得托尼最佳戏剧奖美誉的亚裔剧作家。提到《蝴蝶君》,熟悉西方文学艺术作品的读者一定会联想起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那部自1904年上演至今经久不衰的歌剧《蝴蝶夫人》。单从剧名上读者便一眼就能看出剧作家明显的模拟意图。在剧名中作者有意使用了一个法语的缩略语字母M。在法语里它既是“夫人”的缩写,也是“先生”的缩写。而在剧名中运用这样意思暧昧的缩写形式,作家至少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暗示此剧与《蝴蝶夫人》之间的联系;二是制造悬念,使读者产生疑问:为什么既不是“蝴蝶夫人”,也不是“蝴蝶先生”,而是一个指涉不清、性别不明的“蝴蝶君”?

二、失语的“他者”

1.对于社会文化身份和属性的焦虑心态。

爱德华・W・赛义德在《东方学》一书中指出,西方人所谓的“东方”与其说是某种真实的存在,还不如说是一种对“他者”的“想象性建构”,或者说是一种西方强化“自我”优越的“策略性建构”。其目的是为了制造出西方全面优于东方的神话,为西方侮辱、侵害、征服东方提供理论依据,让西方施之于东方的罪行披上一件合理化、正义化的外衣。

我们都知道,华裔美国剧作家黄哲伦是一个生活在美国的黄皮肤亚裔男性,因此他在社会和文化属性的层面上被不可避免的“东方化”了,作家长期处于失语的“他者”地位,而这一切又使得在美国成长起来的作家在社会、文化以及种族的层面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于是其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焦虑。而马克思曾说过:“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因此可以说被“东方化”的作家急于摆脱对于自身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归属的焦虑感,成为其文学创作的社会生活层面的动机。

2.对于性别属性的焦虑心态。

而在西方的传统认识中,整个东方又是被“女性化”的:“对亚裔男性的‘女性化’再现的目的就是要”生产出一种文化共识,在这种共识中,政治与社会经济的统治象征着男人以及男子气对于女人与女子气的统治。”作品中宋丽玲也说了这样一段话:“西方人总以为自己具有阳刚之气――船坚炮利、财大气粗,而认为东方人女人气十足――阴柔软弱、贫穷落后――你们自以为东方国家会屈服于你们的大炮,东方女子会屈从于你们的男人……而我身为东方人,也就难以成为一个完全的男人。”

上述一段话完全可以说明作为亚裔男性的黄哲伦在性别属性的层面上遭遇了象征性的“”,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人的无意识当中,是我们一切失败的心理原型…虽然肢体的切除表面上只是主体丧失了自己的一部分,但它所表达的却是由于失去这部分而引起的焦虑……是某些行为态度(对缺乏的害怕,对失去的焦虑)的根源。”我们可以说这种精神上的“”使作家产生了性别属性的焦虑和苦闷,他必须要摆脱和反抗这种精神上的“”行为,而这也就成为其文学创作心理层面的动机。

三、向霸权话语发出挑战

1.挑战西方经典意识形态――西方男性的“蝴蝶夫人”情结。

如果说“东方主义”是西方对东方一厢情愿的“集体白日梦”,那么“软弱顺从”就是男性对女性的“集体白日梦”;如果说“女性化”是西方强加给东方的模式化刻板印象,那么“蝴蝶夫人”就是男性对女性模式化刻板印象。换一种说法,在男性处于中心位置,享有话语霸权的今天,女性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女性,而是被男性话语创造出来的他者,是被男性话语的想象性虚构出来的谎言。

女性批评家Kate Millet认为:“性别意识乃男性有意识、有组织图谋之假信念,用以对抗统治女性。”可以说“蝴蝶夫人”并非天生,而是变成的,这一形象正好顺应了父权制对女性的要求,因此蝴蝶夫人的歌剧和影视作品一直在西方世界大受吹捧,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蝴蝶夫人”成了西方男性甚至全体男性心目中的“完美女人”的典范和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因此从更广义的角度来讲,“女性化”的东方不就是西方的完美“蝴蝶夫人”吗?一方面它是西方世界父权制意识形态下的经典,可以轻易突破西方男性的霸权防御心理而被受众接受,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东西方异族恋的故事,使得东西方族裔问题的提出也顺理成章,因此可以说作家巧妙地找到了一个既符合西方大众口味又能冠冕堂皇地挑战其种族意识形态的绝佳文本。

2.在戏拟、模仿中实现对霸权话语的解构。

黄哲伦从创作最初就希望能够对东西方话语权利进行一次倒置和颠覆,因此,他在设计具体故事情节的时候,对在西方文化中根深蒂固的“蝴蝶夫人”的神话进行了“揭秘”与解构,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对原剧进行了模仿中的戏拟,成功地挑战了西方根深蒂固的帝国主义殖民话语,第一次让观众听到了亚洲蝴蝶自己发出的声音,其意义无疑是积极的,是极具开创性的。黄哲伦在剧本中没有采用正面的对抗手段,而是用“将计就计”的方式戏拟了殖民话语,在其内部引起了含混与杂糅,从而有利地消解了殖民话语的权威。台湾学者邱贵芬曾借用霍米・巴巴著名的“谐拟”概念,精辟地指出,《蝴蝶君》中宋丽玲谐拟的是殖民者幻想中(女人化)的被殖民者自己――“既然你把我看作女人,我就‘装’‘做’女人给你(好)看!”扮演殖民者想象中的被殖民者,不仅搅乱了殖民层次的权力结构,也颠覆了传统性别权力关系。

四、对抗霸权话语的策略

1.匠心独运的“男扮女装”之意象。

(1)作家的性别主义和男权意识。笔者不禁要提出几个问题:为什么不把宋丽玲直接设置成女性角色,而要由男性来伪装呢?东方女间谍骗取西方男外交官的感情来窃取情报的故事似乎也更加合理可信,为什么作家一定要“男扮女装”这么大费周折呢?诚然,从作品的题材出发,作为一部在舞台上演出的戏剧,男扮女装的情节似乎更具有戏剧效果,但是从深层次来谈我们可以发现整个作品渗透着作家的男权意识和性别主义倾向。

我们来看三个相似的故事:

蝴蝶夫人的故事:(西方)男人玩弄(东方)女人,(东方)女 人为(西方)男人自杀殉情。

蝴蝶君的故事:(西方)男人玩弄(东方伪)女人,(东方伪)女人变为(东方)男人,(西方)男人易装变为(形式上的)女人,(形式上的)女人为(东方)男人自杀殉情。

宋丽玲对加利马尔讲的故事:(东方)男人玩弄(西方)女人,(西方)女人为(东方)男人自杀殉情。

如果我们把上面三个故事的括号隐去,会发现一个共同的大框架:男人玩弄女人,女人最终自杀向男人献祭。这个框架所体现的男权意识和性别主义倾向是显而易见的。可以看出作家虽然敏锐的感触到东方主义谬论对少数族裔的压制和迫害,但他却没有清醒地意识到东方女性所遭遇的更为深层的霸权压迫;整个作品始终是站在亚裔男性的立场上对东方主义进行揭露和抨击的,始终没有向更为边缘化的东方女性投以同情和关注。因此整个作品中的女性角色是缺失的,是寂静失语的,甚至是被作家丑化了的,整个剧中从编织美梦、相爱、欺骗到最后的真相揭露以及自杀等情节事实上都是由男性来完成的,可以说整部作品是一部只有“男性”的演出。

(2)“宋丽玲”是作家的替身,是其焦虑及愤怒的意象。根据Sandra Gilbert and Susan Gubar的The Madwomen in theAttic中的女性文本解读策略她们认为女性文本中的女性形象通常是作者之替身,“是它本身的焦虑及愤怒之意象……”,“而同时透过替身之暴力性,此焦虑的作家对自己解释一直受压抑之愤怒的惊人破坏力”。

由上述理论得到启发,笔者认为宋丽玲这一形象正是作家焦虑心态的外化意象,是作家的化身,因此他先将宋丽玲设置成为一个符合西方男性幻想的完美“蝴蝶夫人”,不但骗取他的信任和感情,还从他身上窃取情报,并在最后露出其男性象征给他最后的致命一击,这是被精神的亚裔男性对西方的一种“将计就计”的复仇行为,充分暴露了作者对于被“”的愤怒,并急于摆脱“女性化”性别定位的心态。因此宋丽玲对加利马尔的整个欺骗和戏弄过程,实际上是作家对西方文化霸权的复仇过程。作家在接受采访时也曾明确表示“作为亚裔,我是站在宋丽玲这一边的”。作家要摆脱被的性别焦虑,作为其形象代言人的宋丽玲就必须是男性,而且在最后一刻宋露出其男性象征,加利马尔换上蝴蝶夫人的服装自杀,这一情节一方面完成了作家摆脱“女性化”性别定位,回归男性性别身份的意象,另一方面也在形式上实现了作家潜意识中希望西方强权者对东方献祭的复仇愿望。

蝴蝶效应的哲学道理篇5

“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

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这首民谣说: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蝴蝶效应的哲学道理篇6

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这首民谣说: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蝴蝶效应的哲学道理篇7

蝴蝶效应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说明任何事物在其发展道路上都存在不可测的“变数”,一个非常细微的变化可能会影响事物的发展方向。

因此有些小事可以糊涂,但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至关重要,便不能糊涂。蝴蝶效应其实是一种混沌效应。具体说来,是缘于它的最终“吸引子”(一个系统在经过时间无限长后的最终归属)。在未发现混沌现象之前,科学家认为自然界的所有系统的“吸引子”只有两种:或是一个固定点(例如:一个皮球被踢出去之后,最终会停止到一个点);或是椭圆(例如:两个天体运行在椭圆轨道上,始终保持一种互相吸引)。但是,洛伦兹通过计算发现,计算的结果对参数的初始值非常敏感,即使两个初始值只是相差到小数点后的第6位数,计算结果也相差巨大,因此说气象是很难准确预测的。

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仅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蝴蝶效应”一词一经提出便迅速成为许多领域的热门词汇。它不仅应用于天气、股票市场、社会学及心理学等领域,还可应用于经济学和数学,就是在我们熟悉的电影业中也有涉猎。

电影中的蝴蝶效应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影界人士对蝴蝶效应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有些作者将蝴蝶效应表述为一种人生的幻象,也就是一些人展现出对初始值格外敏感的人生。假如人们在时间的长河中回溯到过去,如果改变了过去的一个(初始值)点,则会改变这些人的人生历程,甚至会改变现有的世界。一些导演在创作上都试图从时间长河中改变一点,并对此进行情节上的大肆渲染,再将这些回归到历史的激流中,这种手法让观者大呼过瘾。像《大话西游》《寻秦记》《步步惊心》和《达芬奇密码》等影视作品中都有这样的设计。

许多人都看过2004年上映的电影《蝴蝶效应》。电影被命名为《蝴蝶效应》,大概就是为了表达某种“不确定性”。影片中的主人公埃文是一名大学生,他有一种“特异功能”。当他不如意的时候,就翻开自己的笔记本,找到笔记中的某个场景,再次回到笔记中所记载的那个年代,并重新走一遍自己的人生。主人公经过多次的反复后,却总也无法找到令自己满意的人生旅程。

2014年上映的美国大片《明日边缘》与《蝴蝶效应》恰好相反,主人公在一次次的重新开始人生时,选择积极地学习各种技能,每一次都距离成功更近一步,直至最后的成功。他甚至还通过努力改变了未来的世界。

由此可见,与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影视作品相比,当今的电影已经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所表现和传达出的价值观更加积极,人们已经不再只是安于现状,而是已经开始探索如何改变历史、改变未来,希望能通过重设人生的初始值,从而达到改变未来的目的。

寻找人工智能的初始值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从一种只是进行机械运算的机器发展成为无所不能、甚至可以穿戴的技术产品,未来还会逐渐成为人体的一部分。计算机运行的逻辑基础就是二进制的0和1,经过无数次的分形迭代后,可以组合成人们现在已经看到的无所不能的计算机世界。既然计算机的基础是0和1,那么计算机程序对于初始值的敏感程度更甚(不是0就是1)。人们在尝试寻找出一条分形迭代N次之后的路径的难度可想而知。人们在编写计算机程序时,最常用的语句就是判断:符合某种情况时,就执行某些程序;不符合某种情况时,则执行另外的程序。虽然计算机的初始值并不复杂,就是简单的0和1,但是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如此之快,每秒钟计算几亿亿次已属平常,分形迭代的速度自然被大大提高。据科学家推测,随着计算速度的不断加速,未来可能会构建起某种精彩的计算机文明―― 一种新型的人类文明。

蝴蝶效应的哲学道理篇8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2-204-01

“在你的统计中,对待100名客户里,只有一位不满意,因此你可骄称只有1%的不合格,但对于该客户而言,他得到的却是100%的不满意。”

“你一朝对客户不善,公司就需要10倍甚至更多的努力去补救。”

“在客户眼里,你代表公司。”

以上是一些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的公司在经营管理理念中的经典句子。很显然,今天的企业命运仍然受“蝴蝶效应”的影响,因为消费者越来越相信感觉,诸如品牌、环境、服务这些无形的价值都是他们选择的因素;同时,随着企业坐而无忧的垄断地位日渐势微,能够让企业命运发生改变的“蝴蝶”已远不止“计划之手”,开放式的竞争更让企业考虑和选择各种影响发展的潜在因素。

“蝴蝶效应”原本是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的一种比喻。演绎到管理学,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对于银行经营活动来讲,由于商业银行经营的基础是客户,做好客户投诉工作对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和商业价值的创造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挑剔的客户可以帮助银行找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帮助银行完善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银行不断成长和进步。只要捕捉到对经营发展有益的“蝴蝶”,就能够借势而起。顺势而为。进而获得制胜之道的“金钥匙。从这个意义上说,客户投诉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资源”。

归纳造成商业银行客户投诉的主要成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银行后台支撑问题导致的客户投诉,主要有网点人员配置‘产品设计、网络支持、银行政策等;二是银行员工的服务态度和效率等问题导致的客户投诉,主要反映为员工服务意识薄弱、员工业务操作不熟练、员工工作方式简单、员工沟通技能不足处理生硬、业务处理失误等;三是外包服务不到位、客户法律和维权意识增强等原因导致的客户投诉,涉及客户维权意识增强、客户自身素质问题以及外包服务方的履职问题等。

“蝴蝶效应”下,那种“客户投诉就是失败”、“内部处罚追究责任人,外部赔礼道歉”无疑是错误的认识和简单的做法。因为“蝴蝶效应”之所以着迷、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为此,不论何种形式的客户投诉,商业银行都应有健全的客户投诉处理机制,并以此对客户负责,对员工负责。对团队组织负责。如果从长远的发展角度审视客户投诉的积极意义,以下建议或许是管理上的策略选择:

1.提高管理层和员工对客户投诉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管理层要把重视客户投诉的理念作为企业文化有效传输到每位员工,从客户投诉中发现本单位经营管理方面的不足;员工也要从思想上重视客户,要善于理解客户,站在客户的立场上看问题,并为其设计解决方案。

蝴蝶效应的哲学道理篇9

这是非线性物理学上的一个名词,是指发生在确定性系统中的貌似随机的规则运动。一个确定性理论描述的系统,其行为却表现为不确定性――不可重复,不可预测,这就是混沌行为。在现实生活和实际工程技术问题中,混沌是无处不在的。

混沌理论给我们最熟悉的印象就是“蝴蝶效应”。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N.E.Lorenz)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演讲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

二、蝴蝶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

从科学的角度看,“蝴蝶效应”反映了混沌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任何长期的效应都受到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要重视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小的事件,处理好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这不由使我想起一则西方流行的寓言: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的“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在班级管理、教学管理、年级管理乃至于学校管理中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在教书育人中灵活应用“蝴蝶效应”

1.班级管理中的“蝴蝶效应”

在实际班级管理过程中,我遇到过这样一位年轻的班主任,他只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让学生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地苦学,吃饭也只给自己和学生留下半个小时的时间,到时间他就到班级点名,搞得学生和自己都疲惫不堪,不可谓不辛苦。他不注意学习之外的班级其他管理,误认为只要学生学习成绩好了,其他方面也就自然而然地好了。

具体表现在:①对班级的卫生管理不太重视;②对班级的体育锻炼不闻不问;③对学生晚就寝纪律认为无所谓……而实际上这位班主任真的能使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吗?班级的其他方面的表现也一定会好吗?

结果是学期综合考评,他的班级名次倒数第一名,就是他寄予厚望的学习成绩也并不出色,这对他的打击非常大,他也非常苦恼。

这种现象恐怕在其他学校也存在,具有普遍性。如果这位班主任明白了混沌理论和蝴蝶效应的真正含义,就应该明白,一个好的班风和学风的形成是由许许多多的因素促成的,这些因素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的,要密切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细小事件的处理和各项工作的内在联系,不能只抓其中某一项工作或几项工作。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把蝴蝶效应和它给我们的启发讲给这位老师听,并且对他的班级管理提出了中肯的评价,这位老师听后很有兴趣,向我打听了许多物理上的事情,也了解了《非线性物理》中对混沌理论的简单论述,他颇有感触地说:“听了王老师的一席话,又阅读了相关文章,真的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从此以后,这位班主任彻底改变了班级管理的方式方法,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重视班级各项工作的组织和管理,每天的班级工作从学生起床和内务整理开始,班级的卫生状况大有改观;利用班会课和其他空闲时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变抢时间为合理分配利用时间,学生劳逸结合,学习有了兴趣,更有了动力,使班级面貌焕然一新。上学年他所带的班级各个方面都非常出色,学生成绩也赶了上来,更为重要的是他被评为市先进班主任,受到了上级部门的表彰和奖励。从此以后,一位注重科学管理、科学育人的班主任诞生了。

2.教学过程中的“蝴蝶效应”

我校每年都要引进许多新毕业的年轻教师,他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这些刚毕业的新教师的教学成绩很多时候却比工作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老教师高,有时甚至高出许多。这是为什么呢?

从教学经验上看,这些教师不能说比工作若干年的老教师丰富;从教学技巧上看也不见得比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强,但为什么教学成绩就比他们好呢?我们不得不承认,新教师在教学理论、教育思想的学习方面比较新颖,能跟得上最新的教改动态,但这是主要原因吗?

我对此进行了一些调查和研究,发现新上岗的教师精力充沛,干劲十足,他们非常重视教学的具体环节落实,从每一节课的备课到每一个例题的设置;从每一堂课的讲解到作业的布置和全批全改;从课前的作业讲评到晚自习的辅导,等等,环环相扣,扎扎实实,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关注教学过程中的细小环节的落实,这正是“蝴蝶效应”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而部分老教师因为有一点所谓的教学经验和方法而沾沾自喜,妄自尊大,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和典例讲评等方面并不比新教师用功,有的甚至辅导了也跟不上,这恐怕才是问题的主要原因。

这就告诫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来不得半点侥幸和大意,经验和技巧固然重要,但更要抓住教学的具体细节。俗话说得好:细节决定成败,扎实的落实才是教学制胜的法宝,这对新老教师都同样重要。

参考文献:

蝴蝶效应的哲学道理篇10

除了基于现实逻辑的时空分割以外,这部影片的另一大看点是它对人类、对社会乃至对整个世界的哲学阐释。影片中,由莱昂纳多扮演的男主人公科布带领他的队伍经历了六层世界,分别是现实世界、第一层梦境、第二层梦境、第三层梦境、第四层梦境和迷失域。他们不断地从各个世界中穿梭,有时候就连他们自己也很难分辨出哪个是真实、哪个是梦境。比如科布的亡妻玛尔,她习惯了梦境中的世界,回到现实后反而选择了自杀,这是因为在她的眼里,真实只是梦境,梦境才是真实。这就涉及了一个哲学上最基本而又最难回答的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反映在电影中就是:究竟现实是梦境中的现实,还是梦境是现实中的梦境?同时,在时空转换的同时,真实的和虚拟的人物交织在一起,使观众难以分辨究竟哪个是由筑梦师假想的构造出来的人,哪个才是真正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以上这两个哲学问题伴随影片始终,不仅增加了影片的深度,使影片更具哲理性,更构成了时空分割哲学思辨的根基,使这种分割有理有据,显得精准而合理。影片对这两个哲学问题的回答则与观众活跃的思想相互碰撞,产生绚烂的哲学花火,使其中的哲思和哲学观点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彰显。

一、哲学观的植入

要明晰电影《盗梦空间》中的哲学观,首先要对故事情节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明确导演和编剧的意图,而后分辨出现实与梦境的区别所在,理清每一层世界之间的联系,并找到影片中每一个人物的世界归属。也就是说,要找到影片中蕴含的哲学观,其必要条件是要充分了解这些哲学观的植入背景和植入过程,在此基础上,才能准确地理解影片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以及“本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这两个哲学问题的解读和回答。

影片一开始就以梦境和现实的多维转换展开了对其哲学理念的论述。多姆・科布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盗梦者,他能够在人们精神意念薄弱之时潜入人们的梦境之中,盗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秘密。然而,在一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由于其潜意识受到亡妻玛尔的阻挠,未能成功窃取雇主需要的资料,面临着两天之内被杀的危险。为了自保,他的同伴将他和亚瑟出卖给曾经的盗梦对象――斋藤。斋藤提出可以带他们回国过安逸的生活,但条件是他们要找到其竞争公司老板的儿子费舍尔,并在他的头脑中植入遣散公司的意念,从而使自己的公司成为垄断巨头。出于对孩子们的迫切思念,科布很快组织起了自己的队伍,包括“筑梦师”阿里阿德涅、“伪装者”尤斯福和“伪装者”埃姆斯。至此,影片将其中所蕴涵的哲学观渐渐地展露了出来。

影片的中心部分,也就是植入意念的整个过程,可以看做是影片对其哲学观的深入探讨和解析。在费舍尔飞往洛杉矶的途中,盗梦团队实施了这个意念植入计划。他们有10个小时的时间来执行这个计划,不过正如尤斯福所说,睡梦中大脑的运转功能比平时快20倍,现实世界中的十个小时,就意味着他们在第一层梦境中有一周的时间,在第二层梦境中有六个月,在第三层则长达10年之久。这种“梦中之梦”的特点使科布一行有了足够的时间去向费舍尔的头脑中植入思想。在这一过程中,科布不断受到潜意识中玛尔的阻挠,随时有永远迷失在梦境之中的危险,但他凭借坚强的意志摆脱了玛尔的迷惑,成功地完成了任务,并把斋藤从潜意识边缘拯救出来,终于回到现实的家中与孩子们相聚。不过,该影片在结尾处设置了一个悬念,陀螺仍在旋转,那么科布回到的究竟是现实世界呢还是仅仅是浅层次的梦境之中呢?这一切都留待观众去发散思维进行解读。

其实,结果究竟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影片成功地向观众传达了其独特的哲学理念,用一种崭新的方法、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深刻地诠释了“思维与存在”以及“本我与他者”的关系,使观众观赏之余备受启迪。

二、哲学观的剖析

《盗梦空间》对其哲学观的传达是通过回答两个哲学的基本问题而实现的。一方面,影片需要回答思维与存在之间是何种关系,反映到故事情节之中就是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即是梦境决定现实,还是现实决定梦境的问题。另一方面,影片需要明晰本我和他者的关系,反映到情节中就是现实中的个体与梦境中的个体之间的关系,即梦境中的我是否真实地存在以及现实中的我是否只是梦境虚构的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盗梦空间》这部电影的哲学理念。

(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盗梦空间》最为主要的哲学议题,几乎整部电影都是围绕这个议题展开的。在影片中,梦境即思维,因为思维是梦境得以成功构建的最基本的保障,现实即存在,因为现实就是不能为人的思维所自由操控的存在。因此,影片对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深入思考就集中体现为它对梦境与现实关系问题的深刻诠释。

在梦境中,科布等“盗梦人”可以随意构建任何物体,他们身手矫健、无所不能,很多在现实中无法达成的活动在梦境中都能够轻易实现。故事中的人物仿佛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身”,一个在现实世界中昏睡不醒,任凭风吹雨打也全然不知,而他们的“分身”则在各个梦境中思维敏捷、行动自如、精力充沛,勇敢地向着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进军。很多观众看罢有一种感觉,似乎电影中的梦境与现实是相互独立、相互分离的。然而,只要将各个细节联系在一起进行细致的分析,就会发现其实梦境与现实之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物质先于意识而又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并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回归到影片之中,其意思就可以细化为:现实是梦境的基础,有了丰富多彩的现实才催生出各式各样的梦境;梦境则是在现实因素的影响下逐步构建起来的,它是对现实世界的主体性反映,是对现实因素的艺术性、自主性和夸张性的再现,并且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可以反过来对现实世界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盗梦空间》中所呈现的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就是如此。例如,在科布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亡妻玛尔三番五次地闯入他的潜意识进行阻挠,并诱惑他永远留在梦境之中伴她终老。梦境中的这些片段绝非偶然,而是对科布现实感受的夸张再现。科布曾与玛尔在梦中幸福地生活了几十年,而科布则认为两人应该重返现实,于是便在玛尔其头脑中植入“这个世界不是真实的,必须返回到现实世界里去”的想法,并成功地说服她与他一起以“卧轨自杀”的方式回到现实世界中去。可是这个想法在玛尔回到现实以后依然深刻心底,她便选择自杀以再度回到“现实”中去。这件事情使科布一直深感愧疚,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正是这种对玛尔的极度愧疚才使她的影子不断地萦绕在科布的梦境之中。同时,梦境中玛尔的阻拦使科布差点无法完成现实中的任务,也差点错失回国与孩子团聚的机会。由此可见,现实因素是梦境内容形成的原因,而梦境则对现实又有深刻的影响。而梦境与现实的关系正好也反映了影片对思维与存在关系这一哲学问题的解答,即存在决定思维,思维是存在的反映,并能动地影响存在。

(二)本我与他者的关系

《盗梦空间》探讨的另一个哲学问题是本我与他者的关系问题。其实,这一问题涉及了我国古典哲学中最为著名的一个论断,即由庄子提出的“庄周梦蝶”之说。“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这段话的意思是:庄周曾经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悠然快乐,惬意万分,并不知道自己是庄周。然而突然醒过来以后,才发觉自己原来就是庄周。不知道是庄周在梦中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在梦中变成了庄周呢?

影片为观众呈现的就是“梦中化蝶”的故事。科布曾经与妻子在共同设计的梦境之中生活了几十年,他们就像庄周梦中的蝴蝶那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思维中掠过什么梦境中就呈现出什么,他们甚至为自己建造了一座巨大的城市。玛尔在梦境之中感到无比的享受、无比的幸福,于是渐渐地迷失了自我,分不清梦境与现实,甚至否认自己是在梦境之中,把梦境中的自我当做现实中的自我,将梦境中的“他者”与现实中的“本我”混为一谈,由此才酿成了她回到现实后由于极不适应而选择以跳楼自杀的方式回到“现实世界”的悲剧。与玛尔相对,科布理性地区分了梦境中的“他者”和现实中的“本我”,这与庄周“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的说法是一致的。庄周与蝴蝶不可能为同一物,而必然是分隔开来的两个独立的个体,必须加以区分和辨别。可以说,对这一点的清醒认识拯救了悬在坠落边缘的科布。在梦境中生活了十几年之后,科布逐步意识到梦境中的自我其实只是由自己的思维构建出来的“他者”,仅仅是自己的一个幻象而已,而其“本我”则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一直都沉睡在现实世界之中。基于这些思考,科布才成功地摆脱了梦境的束缚,回到现实世界之中。由此可见,影片对本我与他者关系问题的诠释就是:本我与他者是两个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个体,一个是真实地存在于现实之中的,而另外一个则是临摹着本我构建出来的虚假的幻影,因此人们必须学会分辨。

三、结语

《盗梦空间》是哲学思想与现代视听元素有机结合的优秀影视作品,通过讲述“盗梦人”科布一行在现实与梦境之中所经历的一系列磨难,深刻地回答了两个哲学界中非常重要的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以及本我与他者的关系问题,由此传达出其独特的哲学观。毋庸置疑,《盗梦空间》是一部极富哲理意味与启迪作用的影片,它对观众的冲击不仅仅是视听上的,更是心灵上的和思维上的,堪称好莱坞电影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蝴蝶效应的哲学道理篇11

计师运用色彩之能事将推出的2014夏季“花语蝴蝶”主题渲染到极致,夏季的色彩依然延续着美之藤惯有的明快亮丽,该主题灵感源于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花卉和缤纷色彩的蝴蝶,漂亮的花园花卉大量呈现,鲜艳多彩,并新颖的汇聚在一起,通过多种表现形式突出花朵与蝴蝶元素,或是抽象艺术的印花效果,模糊的图像呈现模糊的动态效果,或是通过手绘的笔触或线条打造醒目的新式色彩图案效果,为优雅小女人定制如蝶般曼妙而多姿的浪漫格调。

Jean Paul Gaultier 2014春夏高级定制会,此次高级定制秀,Jean Paul Gualtier以蝴蝶作为主体,他认为人生就像蝴蝶般缤纷,衣服也应该如此。整个高定系列以蝴蝶为主题,模特儿穿上色彩夺目耀眼的高级订装,配上蝴蝶图案的发饰设计,令人目不暇给。一向擅于制造惊喜的Mr. Gaultier岂会就此完场,结尾由他的其中一位缪思女神Dita Von Teese完美散发花蝴蝶的动人魅力,既性感亦跳脱,为整个时装展划上完美句号。

巴黎高定时装周Giambattista Vall 2014春夏高级定制用闪亮的珠宝以花朵的形状镶嵌在光滑的缎面上,把蝴蝶结元素融入廓形,浪漫优雅的春夏。

Blumarine 2014春夏系列“光影中的蝴蝶与花朵”透过空灵的主题,足以窥探蓝色情人的浪漫与梦幻。设计师安娜・莫里那瑞Anna Molinari专注于设计的每一个细节,丰富蕾丝、流苏贴花以及亮片和水晶元素。从白色蕾丝系列开始,马德拉刺绣装饰的夹克搭配短裤或A字短裙,流露迷人的60年代伦敦味道。透明网纱点缀精致刺绣或挂满水晶的礼服裙极致诱惑力,相对日装,水晶装饰的蛛网薄纱上衣搭配红色皮革半身裙,让性感的蓝色情人Blumarine独一无二。

设计师们为什么不约而同选择了蝴蝶元素作为设计元素呢?

1 国外――蝴蝶是祝福

有一个古老的美洲印地安传说,结婚新人把自己的心愿轻声告诉手中的蝴蝶,然后将蝴蝶放飞,蝴蝶会告诉精灵和天使,精灵和天使就能让愿望变为现实,爱的讯息和天长地久的承诺,从此便恒久不忘。因此,人们都相信,只要许下一个愿望,然后将蝴蝶放飞,自己的愿望很快就能实现。

2 国内――梁祝与蝴蝶

蝴蝶效应的哲学道理篇12

一、 潍坊风筝的发展历史

潍坊风筝是潍坊的特色传统文化之一。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潍坊风筝》和《潍坊乡土历史》中都有记载,风筝起源于春秋,到宋代已经闻名遐迩,至今已经有2300多年的历史了。

二、潍坊风筝的发展特征

风筝从外部造型、绘制图案、制作工艺和选材方面都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

从造型来说,风筝地传统外观有具代表性的蝴蝶、沙燕、金鱼、人形图案、龙图等,均以绘制吉祥图案作为点缀。风筝的外部形态也五花八门起来,简单点的就是三角形、圆形、方形等,复杂些的就把各种流行元素和动漫形象集中在一起,随着社会的发展风筝的元素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

从绘制图案来说,风筝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代表,绘制纹样也大多具有传统的寓意。比如花开富贵、如意吉祥、飞龙在天、八仙过海系列等等,大多代表的是万事如意、富贵吉祥的意义。如今随着商业的发展,在风筝的图案绘制上也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比如卡通形象机器猫、喜羊羊、七仔等。

从制作工艺上而言,传统的风筝制作工艺简单而复杂。要经过选竹、劈竹、捆绑、选料、裁剪、裱糊等一系列工艺。现在的风筝制作已经将程序简单化,选材简单,由现在的塑料绢布取代了原来的绢和纸,图案由原来的手绘转为现在的机器印刷,裱糊技术也不再全部手工绘画。

三、风筝元素在潍坊公共装饰中的独特运用

(一)世界风筝都纪念广场

世界风筝都纪念广场将风筝元素运用得恰到好处。世界风筝都纪念广场位于潍坊市市中心,是潍坊城市建设史上的新亮点。是展现风筝都形象的标志性景观,地处四平路于东风街交叉路口,潍坊风筝博物馆北侧,远远的就可以看见广场的标志性建筑,风筝广场的主题雕塑――三翼精骨蝴蝶风筝。飞舞的蝴蝶风筝翩翩于三翼精骨之上,这件集传统造型和现代风格于一体的作品形成广场的视觉中心和标志性景点,三个角度上的蝴蝶造型相同、每个角度上的蝴蝶造型简单整齐地展现在人们眼前,展示了潍坊的另一种风筝特色建筑――现代美。

(二)北海路路灯的设计及应用

潍坊市北海路路灯设计采用风筝元素中的蝴蝶图案,与普通路灯一样基本功能是照明,但设计上却突出了节能和美观的设计理念。北海路路灯形状是一只完整的美丽蝴蝶风筝剪纸图案,这种设计特色融合了潍坊风筝图案和潍坊剪纸的一些元素,使得一个小小路灯也具有了潍坊传统文化特色.

北海路全段由不同形状的蝴蝶图案组成,每组图案的色彩也各不相同,有展翅高飞的红色蝴蝶,也有跃跃欲试的黄色蝴蝶,但是路灯的主题色彩均以红色与黄色为主,中国民族文化中红色、黄色的运用非常广泛,提及红黄两色人们马上联想到的就是恢宏的气派,喜庆的节日气氛。因此设计北海路路灯的设计师正是看中了这一特色,独特的风筝造型、色彩艳丽醒目的视觉效果、具有民族特色的风格都是他匠心独运的表现。人们在行车中看到红黄两色的灯,除去欣赏路灯靓丽外观的闲情逸致外,也会很快联想到红灯与黄灯,将速度放慢,注意自己的行车速度,这就起到了维护交通安全的作用,既美观又实用。

(三)车站广场的风筝元素

新潍坊火车站广场建设当中大量运用了风筝的各种元素,外观已经具体说过,在车站的外面有一段车道,车道旁边有两个观赏桥,桥的外型刚好是蝴蝶的两个触角,触角的顶端是钟表的设计,镂空处钟表又运用了蝴蝶的图案,夜晚华灯初上,每处景观相互辉映,映衬下的潍坊更加华丽有韵味。

四、结语

纵观潍坊这座城市,无处不是风筝的身影,无处不是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魅力,而潍坊更是这一魅力传承文明的载体。在西方国家的住宅、商务装饰里多多少少包含有中国的传统元素。国内成功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案例更是不在少数。山东潍坊的城市公共装饰,成功运用了具有地域性的传统风筝元素。便于人们更好的了解潍坊风筝的传统文化。面向世界的潍坊,正是立足在传统风筝元素这一独特的出发点上,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以便更好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孙敬明.潍坊古代文化通论[M].济南:齐鲁书社,2009,8.

[2]邓华. 潍州旧影[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12.

[3](宋)周密. 武林旧事(插图本)/中华经典随笔[M].北京:中华书局, 2007,9.

[4] 潍坊风筝[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6,6.

蝴蝶效应的哲学道理篇13

教学是一系列动态、复杂的过程,它包括诸多的因素和环节。蝴蝶效应的产生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考视角:对教学初始条件和教学细节的干预可以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思考教学过程中产生的蝴蝶效应,从而及时而有效地进行引导,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目标与蝴蝶效应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开始,是产生良性蝴蝶效应的初始条件。合理而有效地编写教学目标,可以促进好的蝴蝶效应产生。首先,教学目标的阐述要具有多维度性,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感领域等方面的目标都要兼顾。尤其是情感领域的目标,由于其在教学中很难测量,所以教师常常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如,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等。对于此类情感目标,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很难保证学生是否真正形成。这是因为学生态度形成的内在机制很复杂,它不仅和教师的引导有关,还和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在如此复杂、动态的情境中,蝴蝶效应的发展事态是难于估量的。因此,前几年清华大学的一名学生在动物园里用硫酸泼熊的行为绝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因为教师和家长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忽视了发生在他身上的一系列微小的问题行为,后续又没有给予及时的引导和控制。

因此,既然教学目标中隐含着蝴蝶效应的初始条件,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要尽可能地考虑目标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尤其对学生情感目标的实现与否以及态度的改变要多一些关心,避免引发负面的蝴蝶效应。

2.教学策略中的蝴蝶效应

如果说教学目标隐含着蝴蝶效应的初始条件,那么教学策略就是引发良性蝴蝶效应的可控条件。在选择与实施教学策略时,我们必须有这样的理念:让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勇于表达。为了能够产生这样的效应,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不同教学策略中促成产生这种蝴蝶效应的初始条件。

如果你采用的是“传递―接受”式教学策略,不要以为它对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作用不大,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进行干预和引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发蝴蝶效应。如教师在讲解一个题目时,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说了问题的上半段,不要很容易就将下半段脱口而出,而要让学生处于不断思考与表达的情境中。有时,教师引导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总是支支吾吾,答非所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们一般的做法就是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这样一来,教师省心,学生也学得轻松。他们牢牢记住教师讲过的知识,同样获得了高分。然而,就是这样一种教师不经意的教学习惯,让学生们的懒惰也成为了习惯。长此以往,学生们习惯于受权威的控制,没有了批判的精神,懒得动手、动脑、动口。即使有了引发蝴蝶效应的初始条件,也会因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习惯而改变。居里夫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镭元素,这与她平时日积月累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素养有很大关系,绝非偶然。当然,居里夫人只有一个,但是注意学习与生活中的一切细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谁又能说“捉住美丽的蝴蝶”只是幻想?蝴蝶效应的产生,也许能有效阐释必然与偶然间临界点的存在。细节决定成败,不论是好的蝴蝶效应还是坏的蝴蝶效应,其产生都与初始条件有着必然的联系,“偶然”仅仅是表面现象。

如何引发正面的蝴蝶效应,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所能做的就是从教学策略中主动促成引发蝴蝶效应的初始条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思考习惯。

二、做好教学设计,引发良性效应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运用蝴蝶效应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教学设计的艰巨任务。因为任何教育教学理念的传达与成功实施,都依赖于良好的教学设计。因此,在教学设计理念中融入蝴蝶效应思维是研究教育教学系统的重要途径。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蝴蝶效应逐渐渗透至教学研究领域,以Jonassen、Dowding等为代表的教学设计专家对混沌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也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研究。他们对线性的、可预测的、封闭的传统教学观念提出了质疑,并试图将混沌学的非线性、不可预测性、开放性、无序性等基本概念引入教学设计,以超越传统教学设计观的机械性。[1]可以说,混沌理论中的蝴蝶效应对教育教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诠释了一种全新的教学设计思维模式:由于教育教学系统中存在诸多复杂因素,线性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被弱化;教学目标更多是生成的,而不是预设的;要注意教学评价的多样性。这些全新的教学设计理念为有效指导教学实践、促进良性蝴蝶效应提供了依据。

1.弱化教学设计的线性与可操作性

传统的教学设计具有明显的线性、可操作性特征。人们一般认为,事先制定好的教学设计方案,可以用于大多数相似的课堂与情境。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接受预设的知识内容,达到预期的目标,最后面临教师的考验,一切都顺理成章。蝴蝶效应的引入,给教育工作者一种新的思维视角。混沌学认为,知识的内部表征在不断地变化着,不存在学习者必须去掌握的客观现实。[2]学习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每个对话都是不同的。因此,不可能设计出一种最优的、普遍适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来满足不同的教学需要。

可以看出,蝴蝶效应的引入使教学设计的线性操作得到了理性反思。它引导我们更加全面地看待教学设计,毕竟教学过程的设计不同于其他工程项目的设计。一方面,教育教学活动本身具有规律性,存在其有序的一面,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教学过程设计的结果可以是一套可控、可行的线性方案;另一方面,教育教学过程是由学生、目标、内容、策略、方法、反馈等诸多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它具有系统的基本特征,即复杂、动态和开放。线性教学设计关注前者,强调设计方案与规律的适切性。因此,它用理性的思维控制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学生,且采用一些技术手段干预和影响教学过程,以便尽快实现教学目标。蝴蝶效应给教学设计的启发是,不仅要看到教育教学的有序性,还应多关注教学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要注意课堂中的“意外”,并给予正确引导,在课堂中多一些鼓励和评价。或许,这些“细枝末节”就是引发良性蝴蝶效应的初始条件。

2.注重教学目标的生成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是高于一切的。它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分析其他教学环节的基础,又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因此,在教学设计方案中,教师总要预设各种不同层次的目标,且以认知领域的目标为主。因为认知领域的目标更容易操作,更容易测量,也更容易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看到,许多时候,引发蝴蝶效应的是学生的态度、情感、行为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教师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引导生成的。因此,为了引发良性蝴蝶效应,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淡化教学目标的预设和分类。有些结果是不期而遇的。一些人文主义者强调,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学习者个人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既然如此,那么个人“建构”的知识就是千差万别的,无法进行有效的分类,教学目标的分类也就无从谈起。这样看来,制定预期的教学目标对于动态、复杂的教学过程来说,意义是有限的。

蝴蝶效应的引入要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教学目标的力量与局限。一个稳妥的做法是同时兼顾认知领域的目标和情感领域的目标,使教学目标的制定走向多元化。教师要做到这一点,看起来有些困难,但我们至少应深思:怎样的教学可以超越既定的目标?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预设的知识目标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对于一些态度、情感目标,我们如果用烦琐的行为目标进行事先描述,就会忽略某些非预期目标的实现,如对非规律性现象的把握、创造性的培养、坚强意志的形成等,而这些蝴蝶效应的产生,要靠教师的耐心观察与引导。

3.肯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也许可以这样说,教育教学系统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复杂性上。传统的教学过程把复杂的教学系统简化为“工业生产流水线”,将学生当做客观的“物”来进行设计,学生就是学校的产品,产品的合格率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招生情况。这种设计观更多地看到了人在发展中的普遍规律,忽视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复杂性,即人的思维、意志、本能、情感、愿望等非理性因素。蝴蝶效应的发现给我们提了一个醒,最终引发蝴蝶效应的正是这些平时养成的意志、愿望和价值观等。

因此,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引发良性蝴蝶效应的又一途径。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尽可能地采用超媒体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要以启发、讨论、协作为主。由于人的思维具有复杂性,教师还应注意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有意识地运用分形迭代的思维方法开发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促进蝴蝶效应的产生。[3]

4.重新审视教学评价

在对蝴蝶效应的思考中,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受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评价、教学质量都是相对的,是短期范围内的价值判定。因为,对于复杂系统而言,评价将变得非常困难,不仅要考虑当前的状态,还要分析其未来的发展。蝴蝶效应要求我们理性地认识教学评价。短期内的教学评价仍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扭转局面。由于教学系统的复杂性,教学评价也应是多元的、复杂的、动态的。评价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教学主体的复杂性上,还体现在与人息息相关的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上。这种系统与部分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使得教学评价具备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发展性和多元化特征。既要对知识与技能进行测评,又要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衡量;既要对过程进行评价,又要对结果进行评价;既要对“量”进行评价,又要对“质”进行评价;既要对自身进行评价,又要对他人进行评价;既要有静态的评价,又要有动态的、发展性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评价的功能。[4]

教育教学是一个无限的行为。教学效果究竟如何要等时间来评价。教师应该做的就是用自己最美好的一面不断影响学生,包括知、行、意的影响,以期良性蝴蝶效应的产生。

通过以上分析,我坚信,良好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状态,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还可能超越既定的学习目标。教学是无尽的,教学效果的显现在遥远的未来。学生考上了好的大学,你能说他教学目标就达到了吗?不能,也许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对复杂环境的适应又显得很无奈……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蝴蝶效应实质是一种哲学思维,是一种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承认系统的边界,是建立在宇宙无限论之上的探讨宇宙有限性的方法。研究蝴蝶效应,其实就是发现无序中的有序,从复杂中发现简单,感受必然与偶然的临界点,以期控制教育教学的过程与局面。今天的世界仍存在太多的无法预测。混沌,这个话题也必将成为全人类的问题。由于知识有限,我们在此只是做了极其肤浅的介绍和引入,希望有更多人能走进混沌之门,以更深邃的眼光来审视教育、审视这个世界,引发良性的“蝴蝶效应”。

[基金项目]本文受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资助(湘教通[2010]212号)

参考文献

[1]高文,王海澜编译.混沌学与教学系统设计[DB/OL].guanzhong.省略/2/12/2003.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