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区域活动总结实用13篇

参观区域活动总结
参观区域活动总结篇1

评价主体多元化指在区域评价时,应尽可能将参与活动的各重要当事人都作为评价主体,充分发挥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更好地实施教育、促进幼儿的发展。区域活动是幼儿的一种自由选择材料和同伴、自由操作活动材料和创作的过程,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则以一种“支持者与引导者”身份参与。因此,区域活动的评价主体不应只是教师,而应该包括幼儿、教师甚至家长。

1.幼儿。这种评价表现在:有机会发表自己对在区域活动中的探究经验和情感体验;可以对同伴参与活动情况发表看法。让幼儿参与评价,既可以培养幼儿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观察他人参与活动的情况,丰富自己的认知经验;又能帮助教师发现幼儿的认知水平和经验,为区域活动材料的适宜投放提供依据。

2.教师。这种评价表现在:对幼儿的活动情况适时进行点评,对幼儿的评价进行小结等。这种评价可以在活动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活动结束前进行。尤其在中、小班区域活动中,由于幼儿的语言和认知结构发展尚未完善,教师需有意识地组织幼儿开展评价,以帮助幼儿发现和解决问题或支持幼儿的创新。

3.家长。这种评价表现在: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在区域活动的表现,了解教师的指导与观察方式,以理解区域活动这种方式对孩子发展的影响;也能让家长通过观察孩子在区域活动的进步,逐渐理解教师的教育理念,更好地参与家园合作。家长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有选择地参与区域活动评价:(1)在家长开放日,观看孩子在区域活动的视频或者图片,亲身感受孩子在其中的成长变化;(2)通过区域活动图片专栏(通常以图文模式粘贴于班级墙上),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学习特点和班级的活动进度;(3)受邀观摩教师组织的区域活动现场,活动结束后参与点评。

在实现“区域活动评价主体多元化”时,需要注意两点:第一,评价过程中三个主体并非孤立出现。通常在一次区域活动评价时,至少出现两个主体,如幼儿和教师。第二,上述的三个主体不应只限于同一个班级范围内。可以是其他班级的幼儿、教师、家长,甚至是来园参观的客人老师。因为不同的评价主体,评价角度不同,会给幼儿带来更多新鲜和丰富的感受,也会给教师带来不同的评价思路。这一点在幼儿园开展混龄区活动时可以充分运用。

二、评价目标明确化

要明确区域活动的评价目标,让区域评价更科学和富有针对性。教师可以从两个步骤入手:一是参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教育目标和建议,分别制定出各年龄班区域活动的基本评价方向。二是综合以下维度,分别制定各区域的具体评价目标:(1)材料的使用情况:材料是否满足了幼儿探索的需求,是否帮助幼儿完成作品,哪些材料陈旧需要改良,哪些材料欠缺需要补充。(2)幼儿的参与情况:幼儿在操作材料过程中,是否与其他幼儿合作,是否坚持完成自己的计划,能否正确使用和爱惜材料,操作中遇到问题怎么处理、情绪有何变化。(3)幼儿的作品或者活动过程情况:对作品的评价,需要教师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比如在美术区,评价一件美术作品,可以从色彩、构图、创造性与想象力、画面布局等多方面评价;在科学区,可以对实验的操作过程及实验结果进行验证,这就需要依据一些基本的学科知识。总之,目标的制定需要考虑不同区域的特性和幼儿的实际特点。

参观区域活动总结篇2

一、围绕教育目标,为幼儿创造一个适宜的区域环境

开展区域活动的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要为幼儿创设一个主动学习的环境。教师无疑是整个环境创设的主角,从区域的布置、材料的提供到活动的安排,都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和安排。区域设置划分,要根据幼儿的认知、情感、动作、语言、社会性等发展的需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区域设置要具有相对稳定性,保证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让幼儿掌握有规律的活动安排。要避免在短时间内频繁更换区域设置,或者因一次特殊活动一时兴起而设置区域。

区域活动要有一定的计划性,要根据近期的教育目标和孩子发展水平有意识地选择和投放一些材料。如学习《物体的弹性》,我们相应的为幼儿准备了一些气球、皮筋、弹簧、皮球、棉花、和海绵等东西,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弹性的秘密……学习《物体的浮与沉》,我们为幼儿准备了水缸、木块、铁钉、纸张和橡皮泥等物品,让幼儿在实验中发现科学的奥秘……

在操作材料投放上,更要求丰富得当及时更新,且富有层次。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甚至同一年龄的幼儿,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并且发展速度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提供材料时,既考虑到“吃不了”的幼儿,还兼顾到“吃不饱”的幼儿,使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二、引导幼儿参与区角活动的创设,并共同制定区域活动规则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更多的是在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例如“娃娃家”活动中,我和幼儿在一起讨论,“娃娃家还缺少些什么?”马上就有一个孩子说:“我觉得有个洗碗机就好了,我们的碗可以放在里面洗了。”在他的带动下,立刻又有几个孩子补充:“我想在娃娃家里有个微波炉,可以烧菜的。”“我想有个电脑,可以打游戏的。”就这样,经过我们的共同出谋划策,一些新的游戏材料便诞生了。

在规则的制定上,发挥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共同制定规则,要比只由老师一人说了算更加容易被幼儿所接受,因为规则是幼儿们参与制定的,他们了解什么是违规的行为,当然也知道怎样去遵守。当然,由于受幼儿年龄的限制,以及经验的影响,单纯由幼儿制定的规则难免不够全面,这时老师要以合作者的身份帮助幼儿制定规则。

三、教师适时地指导与介入,与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

区域活动并不是安排幼儿随意玩一会,教师只是在一边观望,或者就是维持一下秩序,要想让区域活动真正有效,教师就必须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且与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而不仅仅充当旁观者或维持纪律的角色。

在活动时,教师应仔细聆听幼儿的想法,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通过提出适当的、更具挑战性的问题,主动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参与及提问是以观察和了解幼儿的所做所想为前提的,而非生硬地主观地介入,所提问题一定是从幼儿正在进行的活动中产生出来的。教师要尽量避免用下达任务的方式发问,如“按照颜色来分分看”“可以用数字来表示”等,而最好是以这样的方式来提问,如“发生了什么?”“你是怎么做的?”“给我展示一下好吗?”等。教师充当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是和幼儿平等的交流对象。只有这样,教师才可能与幼儿产生积极且有益的互动,并且包括教师在内,所有的人都能在这个过程中分享和学习。

四、教师应是区域活动的评价者和反思者

区域活动开展得是否有效,还存在什么问题,以及今后如何改进,这些问题都要通过教师的评价和反思来解决。评价主要以区域活动之后的讨论或谈话方式进行,教师要留出一部分时间与幼儿一起进行总结和反思。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回忆刚进行的活动,让幼儿以各种方法再现相应的活动经验。教师也可以根据幼儿的描述来总结幼儿获得的关键性的经验,并选取典型的事件和经验,结合幼儿的实际问题来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帮助幼儿学习和体会如何更好地使用物品和材料,如何更有效地选择和解决问题。教师要尽可能给每个幼儿提供展示自己作品或表现自我的机会,并对幼儿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而且评价和肯定也要尽可能具体,而非仅停留在“很好、很棒”等简单的评价语上。

反思主要是依据教师对每日区域活动的进行情况所做的记录来进行。教师要记录所观察到的幼儿的表现和反应,根据这些记录再对照着预先设定的目标来评价区域活动的结果,评价幼儿的发展状况。教师在做幼儿观察记录时,可以按领域或按幼儿发展的方面分成具体的内容或指标,相对应去评价幼儿的表现和发展情形。教师也可以从平常区域活动的经验中总结、探索一些其他的评价方法。不管是什么方法,评价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反思区域活动,找出在安排、组织、指导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在今后的区域活动中避免和改进。

参观区域活动总结篇3

区域活动是指教师以一定的教育目标和幼儿兴趣为依据,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活动区域、材料、玩具和学具等,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和活动内容,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活动形式。这种活动独特的教育功能在于,创设宽松的空间促使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从而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正是由于这种独特性,区域活动逐渐成为幼儿园普遍开展的一种活动。

目前,在区域活动的具体实践中,出现了两种教师角色定位不当的现象。第一种是教师指导缺失。教师一味强调幼儿的主动性,自己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存在,忽视幼儿活动的具体情况,缺乏必要的引导,使活动处于无序状态。第二种是教师参与过度。教师不断干涉幼儿的活动,限制幼儿活动的自由,使幼儿失去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可见,在区域活动中,既要使活动有目的、有秩序地进行,又要使幼儿自主参与活动,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① 那么,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一、环境创设者

教师的环境创设者角色,在于创设能激发幼儿兴趣,满足幼儿需要,提供幼儿与同伴、教师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环境。这里的环境既包括良好的物质环境,又包括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马拉古奇说:“我们重视环境,因为环境有能力去组织、提升不同年龄的人之间的愉悦关系,创造出美好的环境,提供变化,让选择和活动能日臻完善。而且环境的潜能可以激发社会、情感和认知方面的种种学习。”②可见,创设适宜的环境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作为环境创设者,教师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在物质环境的创设上,对活动区域的空间组织形态和运用方式进行布置,投放多种多样的活动材料。第一,教师根据活动的性质和需要以开放式、封闭式两种形式开辟活动区域,调整静态活动区与动态活动区的位置,避免相互之间的干扰。第二,教师对活动材料进行投放。投放材料应适合不同年龄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具有层次性和多功能性。从材料的结构上看,应投放一定量的低结构材料,如废旧纸盒、饮料筒、布条等。这种材料简单、易寻、可变性强、内容宽泛,可以使幼儿自主构建,自主选择不同的游戏方法和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结构材料明确的操作程序对幼儿的想象和创意的不利影响,调动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第三,提供活动材料应注意阶段性,及时更新与变换。在活动中,应注意随时撤去使用效率低,幼儿不感兴趣的材料,及时填充能吸引幼儿眼球,激发幼儿兴趣的材料,这样可鼓励幼儿参与活动,通过操作获得新知。

另一方面,在心理环境的创设上,尊重每一位幼儿的需要和愿望,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到幼儿活动中,对幼儿表现出支持行为。第一,教师应有一颗爱心,满足幼儿的合理要求,理解和包容幼儿的行为。第二,教师要用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幼儿,积极参与幼儿的活动,不能一味扮演“裁判员”或“警察”的角色,而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给幼儿以信任感和安全感。如教师轻轻抚摸幼儿的头部、背部,经常抱一抱幼儿,与幼儿交流的时候蹲下身来,保持视线的接触等,这样会给幼儿带来温暖和关心的气氛。第三,教师的支持行为主要表现为以积极的情绪或情感与幼儿交流、交往,主动亲近幼儿。如教师与幼儿交流时,面带微笑,态度亲切,使幼儿愿意与教师接触。这种和谐融洽的氛围,有助于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二、观察记录者

教师的观察记录者角色,在于通过对活动的观察记录,灵活掌握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抓住教育的契机,在适当的时候给幼儿创造机会,提供帮助。同时,检查自己提供给幼儿的活动是否促进了幼儿的发展,并进行活动环境再创设和活动形式的再设计。

首先,教师要学会观察。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从而有效地调整活动环境,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教师应确定明确的观察目的和观察内容,以科学、欣赏、研究的态度去观察幼儿,用一种开放的心态解读幼儿的行为。作为观察者,教师需要观察创设的环境能否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投放的材料是否适合不同层次水平的幼儿以及幼儿活动的进展,从中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认知水平等。

其次,教师要学会记录。记录是观察成果体现的途径。在观察中,教师可以采用文字、照片、录像、录音等手段进行记录。记录内容以观察内容为基础,主要以幼儿的参与情况为侧重点,逐步扩展到整个活动中去,以幼儿的行为发展状况、情绪、交往为主线,记录下幼儿的行为表现、语言和作品等。幼儿教师所要做的记录应是幼儿在自然状态下的自发行为,是那些对幼儿个体具有意义的行为,而不是那种随意一瞥所捕获到的行为。同时,在记录的过程中,教师要能深入地接近幼儿,走入幼儿的生活,融入幼儿的世界。

最后,教师要学会分析。教师在观察记录完一次活动后,会获得大量的信息。教师应针对观察的目的,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去分析。这些分析,便于教师认识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成为对幼儿形成性评价的依据。同时,在观察、记录、分析中发现的情况,也可以作为教师下一步开展区域活动的参考,作为与家长交流的依据,便于家长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并与教师合作,充实区域活动。

三、支持引导者

教师的支持引导者角色,在于了解幼儿与活动中的材料、环境互动的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分析活动材料,引导幼儿通过自身主体的作用,与活动材料及同伴进行互动。陈鹤琴先生指出:“教师对设备的最大责任,还是要抱着‘这许多设备要和儿童发生关系的目的’去做。”③ 因此,教师的支持引导者角色至关重要,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教师应着眼于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留意观察每个幼儿的兴趣、操作情况及交往能力等,选择恰当的机会参与幼儿的活动,与幼儿共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干预幼儿活动。比如,在活动中幼儿可能会出现停顿,玩不下去,或情节贫乏,主题单调等情况,教师需要加以引导,促进幼儿对生活的观察,丰富知识经验,或是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进一步指导幼儿的活动技能。

其二,教师的支持引导需有灵活性和艺术性。教师对区域活动的引导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肢体语言参与活动,以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教师还可以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采用不同的指导性语言,如对小班幼儿采用生动形象、游戏化的语言,对中班幼儿采用启发性的语言,对大班幼儿采用理性化的语言等。

其三,教师的支持引导应站在幼儿的立场上。教师要用一颗童心去理解幼儿,以幼儿的“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区域活动,这种“合作伙伴”提供的支持最容易与幼儿沟通,也最容易被幼儿接纳。如教师可以根据区域活动的需要,扮演不同的游戏角色,参与幼儿的活动。

四、客观评价者

教师的客观评价者角色,在于在真实的活动情境中,通过观察幼儿的实际表现,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来评价幼儿的思维和发展。评价不只关注幼儿本身,同时关注幼儿同伴、环境等相关因素。教师作为客观评价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教师的评价应在有意义的、真实的活动情境中进行。在每个区域活动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活动,通过对幼儿在操作材料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观察,评价幼儿在不同活动中的水平。

其二,教师的评价应采用日常观察和年终的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在日常区域活动观察中,教师可以采用详细的评分量表和等级量表评价活动,保证评价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总结性评价主要对日常搜集的信息进行汇总,并对日常生活中难以观察的项目进行专门的观察或测查。

其三,教师的评价应顾及全体,注重差异。教师对幼儿的每一种评价,都会影响幼儿的思维、性格、情绪、认知等心理行为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活动实际,巧妙运用各种评价手段,采用幼儿容易接受的形式,对不同的幼儿采用不同的评价,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幼儿。

五、成果分享者

教师的成果分享者角色,在于在活动进程中,鼓励幼儿自由探索、自由表现,并对幼儿的每一个创意表现出赞赏、肯定的态度,让幼儿感到教师认可他的活动成果,共同分享活动所带来的欢乐。

其一,教师作为幼儿成果的分享者,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束时,应该能与幼儿分享体验,分享发现,使幼儿以更大的热情去期盼和投入下一次区域活动。同时,教师可以让幼儿将活动的结果当众操作演示,然后把获得的知识经验与大家共同分享,使幼儿从中得到启发,将知识经验迁移运用到新的活动中去。

其二,教师作为幼儿成果的分享者,可以有多种活动方式。教师可以与幼儿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享,由于小组人数少,幼儿可以畅所欲言,教师在倾听幼儿的过程中,适时进行归纳,鼓励幼儿继续探寻,使幼儿在分享过程中获得参与感和归属感。教师也可以组织全班幼儿一起进行分享,由于人数较多,不可能每个幼儿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语言陈述,因此可以借助展示作品或展示操作过程的形式进行分享。

其三,教师作为幼儿成果的分享者,通过交流,使幼儿进一步明确活动目的,有助于解决活动中的规则问题。特别是当个别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出现不良行为时,教师可以与其进行个别谈话,帮助其认识错误,提高规则意识,以免再次犯类似的错误。

总之,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只有在区域活动中,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行为,

才能保证区域活动有效、有序地进行,才能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注释

①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

参观区域活动总结篇4

一、统一活动开展思想,达成共识

通过深入研究区域活动开展情况可知,在当前的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尚待解决的问题,导致相关问题出现的原因比较多,一方面因为幼儿数量过多,活动开展范围过小,另一方面因为活动开展内容单一化和教师管教力度过大等,降低了幼儿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基于该问题,我校进行了专门探讨和问题分析,在讨论过程中实现了思想统一化目标,且最终达成了共识。因此,必须在大力推行区域活动开展的基础上,保证活动开展规范化和标准化。

二、转变观念,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要想保证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合理性,必须增强教师的活动开展观念和教育观念,要转变教师传统的陈旧观念,还要促进教师教学反思,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针对幼儿园教师来说,不仅要学习与区域活动设计相关的知识,还要学习和环境创设相关的知识,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活动开展氛围和环境。另外,还要学习与活动角色定位相关的知识,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情况,保证角色定位合理性,不仅要起到活动参与作用和引导作用,还要起到活动支持作用。

三、善于观摩,逐步调整

在实际的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第一,幼儿园教师应当定期到模范幼儿园调查观察,学习模范幼儿园教师的区域活动开展方法,感受其活动开展氛围,学习其他教师的区域活动开展方法,还要在结合区域活动开展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相应有效的完善措施和方案。

第二,要保证区角环境布置的合理性,要在结合活动开展内容的基础上落实材料投放工作,还要落实观摩工作,检查区域活动开展前的准备情况,保证活动开展前的准备工作落实到位,还要保证环境布置的合理性,在活动开展期间,教师要加大情况监督和检查力度,避免相关问题和不良现象的出现。

第三,要落实二次观摩工作,在落实好活动组织工作之后,加强二次观摩,及时记录观摩信息和资料,结合自身经验明确活动开展问题,之后加强二次研讨,改善区域活动开展方案。在实际的活动组织和开展过程中,要结合幼儿年龄等进行活动方案设计,要严格控制区域数量,保证活动安排合理性。在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和观察,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探讨和解决。

第四,要逐步完善区域活动开展方案。针对幼儿园教师来说,要在活动开展当中总结经验,也要在其他教师活动开展当中吸取精华,不断完善自己的区域活动计划方案和开展方案。幼儿园教师要在结合区域创设情况以及幼儿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调整活动计划方案,保证活动设计方案完善性,还要明确活动开展重点和指导要领,从根本上提升区域活动开展效率。另外,在具体的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分组,加强对幼儿的指导,及时给予幼儿帮助和鼓励,促进每个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针对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工作来说,其难度比较大,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区域活动开展效率,幼儿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活动开展相关知识,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当前的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尚待解决的问题,必须在明确相关问题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相应有效的区域活动开展策略,为幼儿创建出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和活动环境。还要在结合活动开展实际情况和客观因素的基础上完善方案,最终提升幼儿的区域活动参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丁桂凤.探索开展区域活动的策略 切实开展区域活动[J].教育教学论坛,2012(06):196-197.

参观区域活动总结篇5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为贯彻《纲要》精神,改变幼儿园重集体教学轻个别化活动的倾向,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努力给幼儿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良好的环境中主动学习,富有个性地发展,近年来我们积极倡导幼儿园因地制宜开展区域活动。然而,目前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现状究竟如何?为求得第一手资料,了解幼儿园及教师对区域活动的重视程度、各年龄班区域的创设、教师的指导水平、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发展情况,发现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困难和主要问题,我设计了本次调查。旨在通过调查分析,研究相关对策,促进幼儿园区域活动效益的提升,也为教师培训提供客观的实践依据和丰富案例。

二、调查的内容

(一)幼儿园各年龄班区域的创设情况

1、空间利用:区域数量的适宜性;区域分隔、时间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区域内容的丰富性。

2、材料投放:材料提供的目的性、层次性、多功能性。

(二)教师的指导水平

1、区域活动指导方案的制订情况。

2、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情况。

3、教师组织幼儿区域活动后的自我反思情况。

4、教龄与区域指导的相关性。

(三)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发展情况

1、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

2、参加区域活动的主动性与独立性。

3、在区域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与合作能力。

三、调查的方式

(一)调查范围和对象:

本次调查随机选取10个班的区域活动。同时,还对20多位教师进行了访谈,以收集更多的消息。

(二)调查形式

1、实地观察区域活动。对随机选取的小、中、大10个班的区域活动进行现场观察记录。

2、访谈。对幼儿园的园长、教师进行实地采访,了解她们在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想法和做法。

3、查阅资料。通过查阅幼儿园及班级的区域指导计划,教师的观察记录与反思,深入了解幼儿园教师指导区域活动的能力。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幼儿园对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视程度有很大改观。

从教师及园长访谈了解到,幼儿园对开展区域活动十分重视的占33.68%;重视的占39.58%;一般的占4.2%;不重视的占22.57%。应该说经过前阶段宣传学习及相关的研训,幼儿园对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改观。

(二)年龄段区域的时空利用与材料投放无显著差异。

从调查中表明,幼儿园周计划中安排区域活动的时间为每周1-5次不等,其中每周1次的占7%,每周2次的占59.7%,每周3次的占26.39%,4-5次以上的占8.33%。从10个班的调查看,区域活动时间安排基本上是切合实际的,大部分班级既保证了整块活动时间也能注意晨间、饭后、离园前随机开放。在空间的利用上,区域数量的设置能根据幼儿人数需要,并努力为幼儿提供较丰富的活动材料。小、中、大班时空利用无显著差异,但区域的布局与分隔存在较多不科学现象。如:有的班幼儿拥挤在专门的区域活动室活动而教室却空着,有的班区域之间没有间隔;还有的小、中、大班都用桌子或可乐瓶间隔等,造成活动干扰,不利于形成和谐的活动氛围。

区域材料的投放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兴趣及发展,统计表明,小、中、大班材料投放方面无显著差异。92.2%的教师能依据区域的特性投放品种较丰富的材料,以满足幼儿自主选择的需要,材料的投放较有目的性。90.8%的教师能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阶段性地调整材料,以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但在对材料的研究上班级教师之间存在差异。主要问题是所投材料的层次性和多功能性比较欠缺,具体表现在小、中、大班提供的材料基本类似,没有体现年龄班特点,有的班一个区域中投放材料的种类和数量太多,幼儿看着眼花缭乱的材料,情绪浮躁,无目的地摆弄很不利于孩子的发展,而且有些材料只适于个别操作,不利于合作行为的产生。因此,研究材料的价值及投放策略已成为我们当前的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

(三)教师有较强的指导意识但指导水平一般。

区域活动是孩子自主自愿的活动,但是如果没有适宜的环境,没有成人的支持,是不可能顺利进行的。因此,幼儿园区域活动能否有效开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教师的指导。调查显示,目前我园幼儿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指导意识较强但指导水平一般。

1、区域指导计划与反思缺乏针对性。从资料查阅与访谈情况看,幼儿园十分重视区域活动的开展,积累一定书面资料。能制定学期、阶段、每次活动的计划,体现一定的目的性,已经初步形成了园区域活动总目标到各年龄段的总目标、学期目标、阶段目标的目标体系,这项工作量大,但便于一线教师有序有计划地开展工作,在目标体系制定的基础上,还注重在过程中调整,不断充实完善。每次活动后也能进行书面的反思与分析,说明教师充分认识到区域活动的特点,并在积极行动着。从数据统计来看。但是,在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是目标体系的层次性不明显。主要表现在:①缺少发展性。比如同样是一个动作技能,小班与中班的要求相似,这样就给教师制定具体活动计划带来影响,甚至于影响幼儿的正常发展;②缺少延续性。比如某个区域一学期四个阶段,教师仅仅从内容上安排了四组不同的活动,而没有立足于幼儿情感能力认知的循序渐进的发展。其次是教师区域活动计划目标粗放,指导重点不明,观察盲目,缺乏针对性。

在教师访谈中我们发现,教师反思的技能也亟待提高,如请教师谈谈本次活动孩子的活动情况时,大部分的教师只是简单描述孩子的兴趣、目标的达成度,不能很好地分析现象之原因,因而,提出的指导策略就不具科学性确切性。

2、教育观念与经验直接影响区域指导的实效。从教师现场观察情况看,全园教师中98.3%的教师能制定区域发展目标,其中通过研究制定的占43.4%,这说明幼儿园教研组的作用得到了一定的发挥。且区域发展目标的确定与教师教龄有关。3年以下的新教师对于目标的设定大多较情绪化,缺少深入的思考与研究,而4-15年教龄的青年教师则一半以上显得较为理性,这符合教师的成长规律。至于16年以上教龄的有经验教师中存在的部分无目标、无研究现象与她们传统的课程观密切相关,也反映了这些教师对现代幼儿教育要求的不适应。

在调查中还显示,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观察记录方式与教龄有关。在区域活动的指导中76%的教师有观察重点,每位教师都能尝试进行一些观察记录,其中有64.9%的教师采用了现场记录和事后追记相结合的方式,这说明教师的观察反思意识在原有的基础上正在不断地增强,但教师之间也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不仅与教师教龄有关,更与教师的教育机智相关,在实际的抽样调研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观察非常敏锐,善于发现幼儿活动过程中的亮点、难点,紧紧抓住指导契机;而有的教师虽有观察指导重点,但观察能力弱不能发现指导契机;还有的教师观察无目的,指导仅停留在对幼儿的常规管理上。

调查统计表明,教师对开展区域活动中存在问题的看法以强调客观条件为主,31.3%的教师认为是场地,35.8%的教师认为是材料,这既反映了幼儿园活动条件的差距,也显示了大班额对开展区域活动带来的困难。还有12.8%的教师认为是常规,20.1%的教师认为是教师的指导策略问题,这说明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指导技能有待加强。统计显示,教师对开展区域活动中存在问题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我分析,这种差异的形成既与教龄相关,更与客观条件和教师的观念、指导技能相关。

从观察教师的现场指导情况看,教师对区域指导的认识基本正确。在访谈中每位教师都认为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最关键,并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提高。通过不断的学习,许多教师对区域活动的主要特征掌握较好,比如,教师们都认识到自主性是区域活动的特点,她们会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去看待幼儿的行为,允许幼儿按意愿活动。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听到最多的是“真好”,“你真能干“,“再试试”,“等一会再来看你”。在这些语言的背后,体现了教师对孩子活动的尊重,尤其是许多教师经常运用的这句话:“我等会再来看你”,既表达了对孩子劳动的尊重,更培养了孩子的坚持性,也促使教师的指导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因此,我看到孩子在区域活动中是放松、快乐的,活动的主动性较好。

3、教师指导的方法类型较丰富,但比例失调。具体表现在:①师幼关系良好,年龄特征不明显。不同年龄班的区域活动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师的指导能否体现年龄班的特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调查中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处理上比较恰当,小班多以平行游戏身分出现,中大班多观察点拨。但是指导内容比较单一,停留在表面,提出的要求集中体现在创造性、社会性方面,要求含糊,缺少层次性。②指导方法总体类型多样,比例失调:教师通常能够运用语言、动作、图示、材料、同伴等媒介进行指导,互动的方法有直接指导、示范、暗示、启发、同伴互动等。总体类型来看,指导的方法还是比较多样的,但是从运用的比例来看,偏重于直接指导与语言互动,总体质量不高。

我们都知道,区域活动的理论依据是发现学习,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隐性指导。少用语言的直接指导。尽量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思考,不急于提供正确答案。让幼儿在探索中体验成功和失败的不同感受,让他们有机会自己纠正错误,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坚持性,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

从观察访谈中我们发现: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工作细致的教师更能带好区域活动,如小班的江老师做的就非常好。从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她平时非常注意观察自己班内的幼儿,对本班幼儿的发展情况了如指掌,她经常会针对幼儿出现的问题设计具体措施:如针对常规问题,她曾用过指派小组长、评比等方法。

(五)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差异较大。

1、区域活动促进了幼儿自主性的发展但班级之间存在差异。

自主学习是区域活动的一大特色,它体现在幼儿对活动内容、活动伙伴、活动材料等方面的自由选择。调查统计发现,在参加活动的500位幼儿中,能自主选择游戏的占92、9%,这一数据表明,在区域活动中,无论是小班、中班、还是大班的孩子,他们都能自主地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游戏活动,这体现了教师对幼儿意愿的尊重,符合新《纲要》的精神。但由于硬件、师资指导水平和幼儿的发展规律等因素,各年龄班幼儿的自主行为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2、幼儿社会性发展情况一般。

区域活动有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在开放的环境中增加了幼儿与同伴交往、合作等互动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本次调查区域活动社会性方面设置了“坚持性”“交往合作”“收拾整理”这几个项目。

①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了比较好的坚持性。调查显示,各个年龄段都有一半以上的孩子能自始自终积极、专注地参加区域活动,说明幼儿的“坚持性”还是比较好的。我们分析,主要原因有:一是幼儿选择的游戏内容是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二是幼儿的规则意识强。在区角活动中,大部分的孩子都知道要在一个“区域”中玩,不可以跑来跑去,由于规则的限制,所以活动中他们能约束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使坚持性得到了发展。

②各年龄班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有待提高。调查显示,幼儿在区域游戏中能主动交往的占总数41.8%(其中小班占36.1%、中班占41.7%、大班占46.7%),小班孩子的合作能力相对弱些,随着年龄的增加,自我中心行为逐步减弱,幼儿的合作能力逐步提高,这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但从总体看,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发展不够理想。我们分析孩子交往合作能力的发展与区域内容的设置、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同伴间的交流密切相关,因为孩子们在有的区域内(如:建构区、角色区等)的交往相对要多,而有的区域内交往相对就少。另外,选择同一活动区的幼儿,一般都具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兴趣爱好,他们会聚在一起,相互观摩、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使交往合作能力得到了发展。但最主要的还是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引导,同一区域内容,在教师的不同引导下,幼儿则获得不同的发展,我们觉得,交往合作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我们投放能够促进幼儿互动合作的材料,还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观察、用心去引导、用心去培养。

③幼儿已形成初步的收拾整理习惯。收拾整理是区域活动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调查中我观察到,当结束活动后,能自觉收拾整理的占幼儿总数的65.4%(其中小班占58.3%、中班占58%、大班占78.3%)从整体看,幼儿的收拾整理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大部分孩子在活动中能做到材料轻拿轻放,知道物品要归类,活动后要收拾干净,保持区域内的整洁与卫生,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收拾习惯。然而,各年龄班幼儿收拾行为有显著差异是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但中班差于小班很值得我们反思。

3、幼儿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

我们从“变换玩法”“重复操作”“无目的操作”等三方面来观察幼儿的创新性,结果发现,活动中能“变换玩法”的孩子只占幼儿总数的49、2%(其中小班占36.1%、中班占54.3%、大班占55.6%),还有14.8%的幼儿处于无目的操作状态,这说明在创新方面幼儿间存在很大差异。幼儿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

五、建议

(一)强化理论学习,深刻理解区角活动的价值。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开展区域活动顺应了幼儿发展的需要,是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幼儿园应建立园本研训制度,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教师论坛等一系列方式,帮助教师学习感悟区域活动的价值,树立广义的幼儿园课程观,把开展区域活动与主题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开展区域活动和教学活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根据我园情况,小班也可尝试在作息时间与空间的组织安排上,让区域活动成为主要的活动,从而改变以往那种以集体教学活动为中心的倾向。

(二)增进合作交流,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

交流是分享智慧、引领进步的重要途径。我们应通过多种途径增进园际间、教师间经常性的交流与合作,运用姐妹园结对子、区域活动观摩、区域环境创设评价、疑难困惑问题研讨、区域案例交流评比等多种方式激发教师互助学习研究的热情,并在共同研究区域的过程中,逐步缩小差异,促进师幼群体共同成长。

(三)立足三个优化,提升区角活动的效益。

开展区域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绝不能流于形式,不讲效益。因此,幼儿园应在优化时空,营造自主开放的区域氛围;优化材料,创设积极互动的区域环境;优化指导,提供适宜有效的活动支持等方面下功夫,切实提升我园区域活动效益。

总之,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区域活动这一载体,进一步引导教师总结反思,深入实践研究,把新《纲要》的先进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育行为之中,让孩子在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参考文献:

1、赵明、恽跃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

2、冯晓霞《活动区的创设、利用与活动指导》学习资料2002年11月

参观区域活动总结篇6

我园区域活动是随着主题的发展需要设立的,通过对各个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和操作来达到主题课程目标,促进幼儿的发展。要合理投放区域活动材料就必须先明确各个区域的功能,活动中教师要有目的地观察和指导幼儿的游戏情况,结合游戏推进材料的收集、使用,鼓励幼儿主动参与游戏材料库的建立,选择适宜的、有效的材料,并积极与材料进行互动。

1.有目的地收集材料

在大班主题活动“环保小卫士”中,孩子们发现颜色、形状、大小、材质各不相同的废旧瓶子竟能变成功能不同的玩具、美观雅致的艺术品。于是在幼儿兴趣基础上,结合主题“环保小卫士”活动目标,生成了主题性区域游戏活动“瓶子总动员”,旨在让幼儿通过和瓶瓶罐罐的多通道交互、多方面参与,探索出瓶子的多种装饰方法和玩法,体验废旧材料的价值,同时在游戏中提高审美创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索能力。为此,结合区域创设内容,师生有目的地收集材料。如在“瓶子DIY”美工区中收集矿泉水瓶、易拉罐、玻璃瓶等各种瓶子以及毛线、彩纸、颜料等各种辅助材料;在音乐“瓶”之声音乐区中收集制作了易拉罐组装成的架子鼓,用啤酒瓶装不同量的水做成的旋律钟,在可乐瓶中加入豆子、大米等材料做成的沙锤。这些材料经过有目的地收集后,为区域游戏的开展做了充分的材料准备。

2.有目的地筛选材料

虽然有时我们是有目的地帮助幼儿收集材料,但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适合该区域的活动,所以我们还要与幼儿共同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选择适宜的材料有层次、有目的地投入游戏。

二、根据主题课程开展生成性活动,合理投放区域活动材料

在投放区域材料时,我们往往根据主题活动实施的需要,科学地投放与主题相关的区域材料,并且根据主题生成的活动,及时合理地投放区域活动材料,使幼儿与材料更好地互动,从而使主题区域活动的实施更加完整深入。

在“瓶子总动员”的主题区域活动中,各种各样的瓶子成为幼儿游戏的最佳材料。在美工区,各式各样的瓶子成了粘贴画、涂鸦画的好材料,幼儿通过剪、贴、画、绕、卷等多种表现手法将瓶子制作出“小动物瓶偶”“花篮”“涂鸦瓶”“瓶贴画”“瓶子镜框”等多种形态的工艺品。在语言区投放了一些故事《小鹿历险记》《小马过河》等背景图片以及相应的瓶偶,幼儿运用瓶偶有序、连贯、清楚地分角色讲述故事。科探区投放了各种瓶子、沙子、斜坡、气球、醋、小苏打、记录表等实验材料,幼儿利用各种瓶子探索“瓶子吹气球”“瓶子滑坡比赛”“光的折射”“瓶子转转转”中蕴含的科学奥秘。

三、结合主题投放具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的活动材料

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经验和能力都是不同的,区域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能为不同能力、兴趣的幼儿提供适于其发展的活动机会。因此,我们在活动区域中应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投放不同层次、难易度不同的材料,教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引导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如“瓶子总动员”区域活动中,我们增设了一个“饮料加工厂”的生活区域,提供的材料有各种饮料瓶、模板、扭扭棒、油画棒、箱子、记录表等。能力稍弱的幼儿会给瓶子装饰;能力一般的幼儿会筛选瓶子、贴商标、封瓶口等;能力较强的幼涸蚧峤加工好的瓶子送到“休闲小站”进行买卖。这样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选择材料和操作方式,为他们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创造条件,进而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同时,这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材料也增强了孩子们与材料的互动,使他们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空间想象、团结合作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主题下的区域活动能让幼儿自主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情感、想法、意愿,做一个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社会的主人。我们教师要结合主题开展情况,通过观察、倾听和询问了解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有计划、有目的地不断丰富有价值的材料,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互动,在操作、探索中积累经验,从而得到发展。

参观区域活动总结篇7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在我国越发凸显。与之相应,文化消费问题,作为扩大和拉动内需的重要方面,也得到了人们的重视。文化消费的重要性,一方面在于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繁荣和发展有赖于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愿望的提高;而另一方面也在于,正如党和政府指出的那样,“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是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后,执政党和政府对于文化的认识的质的提升,这种认识也正与马斯洛著名的消费需求层次理论相应和,根据他的理论,更为高级的精神性需求(诸如审美、自我实现等等)有待于相对低级的生理性等的需求满足之后才会出现――我国的社会发展程度,如今恰已到了这个阶段。

但也应当看到,与目前仍然存在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以及各个区域之间文化传统和习俗的差异相应,当下我国在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方面,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同时,由于消费主体在年龄、职业等方面的不同,其文化消费行为也可能显现出差异性。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当下,如何统筹安排文化产业的布局,从而更好地引导和促进文化消费,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因此,如何通过对于文化消费活动的考察,来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当下正在进行的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十分值得研究的。这就需要我们对于目前国内的文化消费活动有一个宏观上的整体把握,在这个整体把握之下,还要对于国内各区域间、各不同的消费主体间的文化消费活动的差异性有一定的认识。

综观近年来我国的文化消费研究的总体状况,可以说,其中关于文化消费的理论问题、文化消费状况的实证性研究、以及各种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对策方案等,均已有所涉及,并取得了相当成果。但是可以发现,这些研究中仍然存在着一个两极化的趋向:一方面是一些宏观性的国家文化消费状况研究,这种研究往往过于宏观,对于文化消费统而论之,我们无法从中得出相应的文化产业推动方案来;另一方面一些地域性的研究或针对某个群体的研究,在研究问题的具体性和针对性上,有很大的价值,但却无法使我们获得关于我国文化消费的整体状况的认知,从而也就无法在宏观上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由此本研究试图做出一些尝试,以弥补宏观与微观研究之间的裂痕和空白。实际上,随着我国文化消费活动的日益繁荣和文化消费研究的逐渐深入,研究者们已经大体上把握了各个具体的文化消费活动类别,有些像影视产品的消费等还得到了十分深入的实证调查研究。

由此本文第一个试图考察的问题就是:在整体的全国语境内,各个具体的文化消费活动,其参与情况到底是怎样的?这是一个在宏观语境下照顾到具体消费情况的问题,它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的文化消费类别的差异性概况。

接下来值得追问的第二个问题是:各种不同的文化消费活动,是否存在地域差异的问题。比如购买书刊杂志等出版物,作为一种文化消费活动,是否甲地区的人们更倾向于参与而乙地区的人们就没那么热衷于参与?而欣赏影视作品是否毫无地域差别,是一个全国性的热门文化消费?对这个问题的追问,对于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安排文化产业的结构,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性调整,都将是非常有意义的。

为了对总体性的文化消费行为的比较做更为细致深入和全面的考察,本文接下来要研究的不同问题是:在对于各种不同的文化产品的消费问题上,不同年龄段之间,以及不同的职业群体之间,其差异性状况是怎样的。这是更为进一步的细化的研究,将有助于对我国文化消费活动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

应当指出的是,由于首都北京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在分析上述问题时,采取了将北京单独列出的方式,本文将在最后对于北京市的居民文化消费状况,有一个单独的分析论述。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指标。调查指标的确立。依据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九大分类(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其他辅助服务)与国家统计局对文化、体育、娱乐业分类标准,本文将文化消费划分为以下十项文化消费活动:购买书刊杂志等出版物、欣赏影视作品、观看艺术表演、参观艺术展览、参与群众文化活动、购买特色文创产品、收藏艺术品、游览名胜古迹、参观现代建筑及景区、消费饮食产品。

(二)调查方案。通过印象博观网络科技(北京)提供的新浪微调查平台采集样本。北京以外省市按照区域配额采集样本,男女比例以1:1加权处理。调查时间为2014年5月10日-15日,共回收有效数据6207份。

(三)样本构成的基本描述。本次问卷调查回收的有效样本为6207份,部分问卷样本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丢失。据问卷信息统计,受访民众中,男性占49.1%,女性占50.9%。样本年龄分布20岁以下为1.50%、21-30岁为36.80%、31-40岁为39.80%、41-50岁为17.00%、50岁以上为4.90%,年龄多集中于20-40岁之间。

从学历来看,受访民众中初中学历占1.7%、高中、中专或职中学历占10.1%、

大专学历占24.9%、大学本科学历占54.5%、硕士、博士学历占8.8%。

(四)中国区域地理细分。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与专家意见法,作者综合了4位专家和文献研究的结果,把中国分为7大文化区――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南、华东、华中。同时,由于本研究以北京市居民文化消费情况为着重研究对象,因此对北京市的调查数据单独进行了分析。具体分组情况见下表:

行政区划中未包括香港、台湾、澳门,这主要是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所以未研究香港、台湾、澳门3个地区

三、我国居民文化消费差异性比较分析

(一)文化消费活动的总体情况。整体居民对于十项文化消费活动的参与度呈现较大的差异。

首先,较为大众化的文化消费活动是游览名胜古迹,参与度最高;而收藏艺术品是最为小众的,参与度最低。

其次,游览名胜古迹、消费饮食产品和欣赏影视作品是整体居民参与最多的三大文化消费活动。

第三,十大文化消费活动的参与度可大致分为四大梯队。第一梯队为游览名胜古迹,参与度最高,达到七成以上;第二梯队为消费饮食产品和欣赏影视作品,均有六成以上的居民参与;第三梯队包括参观现代建筑及景区、观看艺术表演、购买书刊杂志等出版物、参观艺术展览、参与群众文化活动、购买特色文创产品六大类,参与度在三四成左右;第四梯队为收藏艺术品,参与度仅为16%,是十大类中最小众的文化消费类别。

1、我国不同区域文化消费参与情况存在较大差异。首先,相较于其他地区,北京地区文化消费参与度最高。在购买书刊杂志等出版物、观看艺术表演、参观艺术展览、参与群众文化活动、收藏艺术品、参观现代建筑及景区、消费饮食产品这七大活动中均占最高比重。其次,在欣赏影视作品方面,西南地区的参与度最高。在购买特色文创产品方面,西北地区的参与度最高。在游览名胜古迹方面,华北地区的参与度最高。

在参观现代建筑及景区、消费饮食产品方面,参与度排名前三的均是北京、西南和华南地区。

2、不同年龄居民对于文化消费活动的参与情况差异大。首先,年龄轴两端居民消费热情高,21-40岁区间的居民热情相对来说较低,消费市场有待加强。收藏艺术品、参观艺术展览的消费主体是50岁以上的人群,且与其他年龄段人群所占比例差异大,优势明显。游览名胜古迹的消费主体是41-50岁人群,其次是31-40岁,20岁以下人群消费比例最小。

欣赏影视作品这一活动明显呈现低龄化,20岁以下群体参与欣赏影视作品活动的占比达到最大,其次是21-30岁,随着年龄增长,人们欣赏影视作品的行为变少,呈现负相关。

3、不同职业居民对于文化消费活动的参与具有不同特点。在十项活动中,企业管理人员在八项活动中占比均为最大,其次是事业单位人员。事业单位人员在参观艺术展览、游览名胜古迹、购买书刊杂志等出版物、观看艺术表演、参与群众文化活动方面均占较大比重。学生在欣赏影视作品、购买书刊杂志等出版物、消费饮食产品方面占比重较大。离退休人员在参观艺术展览、参与群众文化活动、参观现代建筑及景区中占比重较大。

3、北京地区居民文化消费特征分析

四、结论与分析

文化消费已经成为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的重要载体,并为我国中长期扩大消费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注入强大动力。文化消费在我国虽然起步比较晚,但一直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但同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文化消费仍处于较低水平,文化消费在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很低。通过本次全国性调查,对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的整体现状以及区域差异有了宏观的把握,从而为我国制定文化消费政策提供参照。

第一,十大文化消费活动的参与度可大致分为四大梯队。第一梯队为游览名胜古迹,参与度最高,达到七成以上;第二梯队为消费饮食产品和欣赏影视作品,均有六成以上的居民参与;第三梯队包括参观现代建筑及景区、观看艺术表演、购买书刊杂志等出版物、参观艺术展览、参与群众文化活动、购买特色文创产品六大类,参与度在三四成左右;第四梯队为收藏艺术品,参与度仅为16%,是十大类中最小众的文化消费类别。

第二,我国不同区域文化消费参与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北京地区文化消费参与度最高。在欣赏影视作品方面,西南地区的参与度最高。在购买特色文创产品方面,西北地区的参与度最高。在游览名胜古迹方面,华北地区的参与度最高。在参观现代建筑及景区、消费饮食产品方面,参与度排名前三的均是北京、西南和华南地区。

第三,不同年龄居民对于文化消费活动的参与情况差异大。年龄轴两端居民消费热情高,21-40岁区间的居民热情相对来说较低,消费市场有待加强。收藏艺术品、参观艺术展览的消费主体是50岁以上的人群,且与其他年龄段人群所占比例差异大,优势明显。游览名胜古迹的消费主体是41-50岁人群,其次是31-40岁,20岁以下人群消费比例最小。欣赏影视作品这一活动明显呈现低龄化,20岁以下群体参与欣赏影视作品活动的占比达到最大,其次是21-30岁,随着年龄增长,人们欣赏影视作品的行为变少,呈现负相关。

第四,不同职业居民对于文化消费活动的参与具有不同特点。在十项活动中,企业管理人员在八项活动中占比均为最大,其次是事业单位人员。学生在欣赏影视作品、购买书刊杂志等出版物、消费饮食产品方面占比重较大。离退休人员在参观艺术展览、参与群众文化活动、参观现代建筑及景区中占比重较大。

第五,在文化消费参与度最高的北京地区,在欣赏影视作品、消费饮食产品方面,女性有更大的消费意愿;男性对收藏艺术品意愿更强;在观看艺术表演中,中青年人占较大比重;在消费饮食产品中,41-50岁的居民有更大的偏好;在欣赏影视作品中,学生占最大比重,离退休人员占比重最小;在观看艺术表演与收藏艺术品中,企业管理人员占最大比重,离退休人员占比重较小;收入越高,对文化消费活动的参与热情就越高;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居民在各项活动参与情况中参与度都比较低。

五、对策建议

(一)明确我国居民“文化消费四大梯队”现状,巩固消费热点,刺激消费冷门。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应针对“文化消费四大梯队”制定不同刺激策略。例如,位列第一、二梯队的游览名胜古迹、消费饮食产品和欣赏影视作品三项活动是消费热点,需要继续巩固这一现状;而参观现代建筑及景区、观看艺术表演、购买书刊杂志等出版物、参观艺术展览、参与群众文化活动、购买特色文创产品这六大类的消费市场有待加强,应向第一二梯队看齐;针对消费冷门――收藏艺术品,应切实有效扩大消费人群,扩展收藏艺术品的消费市场。

参观区域活动总结篇8

一、密切观察幼儿的情况,为读懂幼儿心中的艺术梦奠定基础

在幼儿美术区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老师为了能够真正读懂幼儿心中的艺术梦,则需要用心、有效的观察幼儿。其中,主要需做好下列几点:

(一)观察幼儿能否自我选择、计划

在幼儿美术区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老师应该非常心的观察幼儿每天来园后是否有计划的进行本日和本周的区域活动,以及幼儿是否能够自我选择和合理调整活动参与情况,及时做好分析与记录。

(二)观察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

其具体是指观察幼儿区域活动设置是否科学,材料投放是否合理,幼儿是否对投放的材料感兴趣等,全面做好观察记录。

(三)观察幼儿能否持续某个活动行为

在幼儿美术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幼儿的坚持时间为多长,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幼儿的耐性和对活动的兴趣,而且还能够深入挖掘幼儿的爱好和潜力,从而为之后指导幼儿更好的参与区域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老师在幼儿美术区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应该密切观察幼儿在参与区域活动时的专注时间,中途是否出现了放弃活动的情况,参与活动时是否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从而为读懂幼儿心中的艺术梦奠定基础。

二、合理指导幼儿探索,为读懂幼儿心中的艺术梦创造条件

(一)把握导入环节,初步介绍材料特点,为幼儿预留更大的探索空间

艺术本身便是一种创作经验,教师的职责应是引导幼儿利用丰富的器材去做各种实验,而非先入为主的教导,否则将严重制约幼儿的探索与实验热情。因此,教师在美术区域活动的导入环节,首先应为幼儿介绍活动材料的特点,然后鼓励幼儿自主的去探索,给孩子创造更多探索与思考的机会,而不是直接向幼儿灌输成功的经验后让幼儿被动的去执行。在幼儿自主探索过程中,教师应追随幼儿兴趣,而非引导,通过观察,在幼儿遇到苦难时及时伸出援手进行客观评价,帮助其找到解决的对策,从而真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从根本上提升美术区域活动的效果。

(二)注重观察指导,关注区域活动过程,促进幼儿深入思考

教师在组织开展集体活动时,其教学与观察应同时进行,但大部分教师的主要精力均放在了教学的组织上,而忽略了对幼儿活动的观察,或者教师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区域活动环境与材料的准备上。但美术区域活动开展的环境与材料本就包含着教学目标与内容,也就是说教师在区域活动开展前便需要做好教学准备工作,这样在进行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才能充分关注幼儿的活动。当然,要求教师长时间观察美术区域活动中的每一位幼儿这是不现实的,毕竟教师还要同时兼顾其他方面。之所以会提出这方面的要求,是因美术教师普遍认为美术区域活动只需关注孩子的活动结果。对此,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培养自身的观察意识,针对美术区域活动中的孩子,应观察其是如何与材料之间进行互动,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此外,教师还应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描述物体或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方式加强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促进幼儿深入思考。

例如:针对大班幼儿,教师可与幼儿以及幼儿家长共同收集各式各样的物品,如形状各异的瓷器,色泽艳丽的漆器以及古朴典雅的油纸伞等物品,将之成列在美术展览区中,然后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的方式,让每一位幼儿都能获得相应的感性经验。此外,教师还是通过户外活动的方式,组织幼儿走出幼儿园,深入城市的大街小巷进行美术写生活动,让幼儿能亲身感受到古典建筑的美。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古代建筑中墙面的独特纹理造型以及古老的窗户图案,让幼儿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绘画与装饰,鼓励幼儿大胆去创作、去表达,从而加深幼儿对城市美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

三、创设开放的材料空间,为读懂幼儿心中的艺术梦提供保障

(一)多渠道收集材料,注重挖掘材料的多元性

不同的美术区域材料在开展美术区域活动中具有不同的功能价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幼儿的游戏行为。因此,在开展幼儿美术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投放材料的多元性,充分利用多方资源收集区域活动材料。

例如:在组织幼儿开展创作“京剧脸谱”的活动时,老师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利用纸盒、茹土、五谷等材料进行制作后,则积极联系家长,号召家长共同参与到幼儿区域活动的材料搜集过程中。其中,有的家长在河边捡来小石头,有的家长则在竹林中采摘了几片竹叶,还有的家长从花园中带来了五颜六色的花朵。同时,老师则在市场中买来了各种各样的扣子、花边、废旧灯罩、席子和瓶子等。来源于多渠道的丰富的美术材料组合成为了幼儿美术区域活动的资源区,这样不仅方便幼儿使用,而且还能够增强幼儿的艺术感受,让幼儿能够真正感受到多种材料组合而达成的艺术效果,为幼儿完成心中的艺术梦提供重要的保障。

(二)提供材料与关注差异结合,彰显材料的层次性

在幼儿的美术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老师应该善于观察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投放具有针对性的材料,以便更好的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求。例如:在中班幼儿开展“表现昆虫世界”的区域活动中,老师可指导动手能力较强的幼儿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纸箱子进行镂空创作,充分表达“蚂蚁工坊、蜂巢”等结构较为复杂的物品。同时,根据动手能力较弱的幼儿,则启发其使用水管来单一的表现蜗牛、毛毛虫等结构较为单一的作品。通过凸显材料的层次性,有效指导幼儿开展区域活动,从根本上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幼儿美术区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老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鼓励幼儿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中主动的学习。同时,还应该通过有效的观察和支持,帮助幼儿追求心中的艺术梦,从根本上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参观区域活动总结篇9

如何能更加有效的开展区角活动呢?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以教研活动为载体创建学习共同体

在开展区角活动前,我们组织教师进行了有关区角、游戏方面的理论学习,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理论与实践没有做到真正的结合,对如何指导区角活动,老师该怎么参与游戏等诸多问题,都成了实践中老师面临的困惑。为此,我们以年级组教研活动为载体,教研时教师要对本班级近阶段的区角、游戏活动中的经验、不足及下一步区角、游戏活动重点和措施,逐一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把区角游戏活动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困惑作为年级组教研的重点进行研讨。通过组员之间的理论学习、活动观察、活动反思、互评,经验交流等方式,形成一个问题分析、相互交流、资源共享的学习共同体,极大地提高了教师们的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二、教师给幼儿创设科学、合理、有趣的活动区

幼儿园活动区的设置需要教师根据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考虑到幼儿的需要,还要考虑到地域性及幼儿园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要让活动区具有本班特色,兼顾有艺术性、教育性、发展性、多样性。作为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活动环境,要让幼儿自主的进入到教师创设的活动区内。在活动中,教师应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地去参加区角活动,并且逐步把集体活动的内容融入到区角活动中,让幼儿和伙伴之间一同探索、一同学习,从而在自己本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有目的的观察活动区中幼儿活动的情况,发现幼儿究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引导幼儿主动的参与区角活动,喜欢区角活动,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三、科学提供各区角活动的材料

投放活动材料时我们把握三个原则,以满足幼儿不同层次发展的需求。1、材料要具有探究性。投放的操作材料必须能够引导幼儿动手、动脑。因为只有具有探究性的材料,才有利于引发幼儿与周围环境积极的产生互动,更重要的是儿童在动脑思考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是儿童是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交织进行的活动,不能让幼儿开动脑筋思考的动手操作不能看作是探究活动。尤其是在大班投放的操作材料,我们要求充分利用废旧的半成品为主;2、投放材料时,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发展和区角活动阶段目标随时更换,以促进幼儿在原有游戏水平进一步发展。3、投放的活动材料要卫生、环保、多变、结实耐用,对于破损和污染的材料进行及时的更新,以保证幼儿在安全、卫生的环境中进行游戏。

四、深入实践研究,提高区角活动的效率

为了提高区角活动的效率,我们不断深入实践研究。

(一)区角目标明确,扎实推进活动开展

区角目标是区角活动预期要达到的效果,是材料投放,启发引导,评价补救的依据,为了保证幼儿在区角活动中获得预期的发展,必须设立明确而切实的区角目标,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的基础上制订区角活动学期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修订完善。为了确保活动目标的达成,我们根据活动内容设计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观察记录表,方便教师及时记录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其次游戏教案要详写,写出每次活动的材料准备,指导要点,使每次活动有计划,有准备。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教师开展区角活动的计划性,针对性,避免盲目性,冲动性,从而使区角的创设更适合幼儿发展的需要。

(二)区角的组织与指导

我们从以下两点入手:

1、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制订规则

首先,活动前明确活动规则。有些活动规则是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是要求幼儿在活动前就必须要遵守的。这类规则一般在活动前就必须提出来,如玩沙是幼儿最喜爱的区域之一。如果活动前没有明确规则,那么有可能孩子到处扬沙,虽然孩子尽兴了,可是眼睛、嘴巴就受伤了。这些要求活动前就需要说明:不准对着别人扬沙,更不准把沙子扬到区域外面去。

其次,活动中逐步形成规则。有时幼儿遇到有关规则的问题,教师可以不急于告诉幼儿该怎么做,而是让幼儿在谈论与反思中逐渐建立起相应的规则。如:在活动中争抢玩具、争抢角色这类情况时让幼儿自己去讨论,如果没有结果教师便可以组织幼儿就发生的问题展开讨论,讨论往往是围绕在区域活动中所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而展开的。

2、活动中教师的参与指导

活动中,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适时、适当的引导、启发、激励,让幼儿积极主动地活动,有更多机会地表现自己、总结自己,促进幼儿自主性的提高。要不断地来回在各个区域间观察和参与游戏,要留意每个孩子的操作能力、交往能力,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争对出现的问题选择适当的时机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去。与孩子一起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真正体现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地位。怎么样才能在最好的时机进行来引导幼儿呢?例如,在教师创设了主题性区角《我们都是好朋友》中,教师提供了各种有关联的图片(小朋友和好伙伴、鸟和大树、手套和手、雨伞和雨鞋、茶壶和茶杯、袜子和鞋子等)的图片。

四、总结评价

活动评价对幼儿的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评价的结果往往影响到下一次活动的质量。所以,评价也要有一定的技巧,更要注重过程的评价,本学期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幼儿评价

评价时,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感受、体验表达出来,为幼儿搭建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表达的平台。教师引导幼儿参与评价,就能发挥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幼儿之间的互动。在小班年龄段,对于活动的评价形式主要以师生互动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评价活动可逐步增加幼儿的参与机会,增强幼儿评价中的生生活动。

参观区域活动总结篇10

通过社区营造,社区居民可以充分参与社区管理,并透过与专家学者和NGO组织的合作,自主解决社区事务。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主要是通过社区的各种文化及社会活动。文化活动包括各种演出、展览、艺术学习班、各种生活技能课程等;参与的社会活动包括共同改善社区的生活环境,关怀社区孤残人士等。例如南投县寮乡在“9﹒21地震”之后,当地的热心团体与人士积极组织社区居民参与灾后的社区营造,主要发起的服务活动包括老人送餐、老人日托、贫困学生的奖助学金发放、弱势家庭的照顾等社会福利工作。社区营造计划不仅为居民提供了参与社区管理的平台,同时也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学习成长的机会。

社区大学是为那些曾因为家境贫寒或者其他原因当年没有继续深造,如今已经人到中年的职场人士提供的受教育场所。1994年,台湾大学黄武雄教授倡议建立社区大学,认为社区大学不只提供个人知识成长和获得学位的机会,更应强调开拓“人民”的公共领域,使“人民”能透过批判思考进行社会重建。第一所社区大学于1998年9月诞生于台北市文山社区木栅国中,即文山社区大学。1999年3月,第二所社区大学——新竹市青草湖色社区大学正式开学。之后各地方风起云涌的设立社区大学,至今数量已达几十所。在办学模式上,大多数社区大学采取公办民营的方式。

社区大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大学,除了通过学术课程传授知识外,还通过社团活动课程鼓励社区学生进行公共参与,这也最能体现社区大学作为公共意识养成和发展场域的特色。社团活动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公领域,通过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来认识和面对当前的社会问题,引发人们对社会的关怀和思考。社区大学的社团活动课程主要是由学员自己组织,聘任教师为社团顾问。课程主要是以公共事务、社会时政热点为主,例如,永和社区大学关注生态环保,社区学生在将台北的垃圾掩埋场改造为生态园区;台北县与基隆市社大关心河川议题;桃园新竹苗栗的社区大学关注客家文化的传承;南部地区的社区大学更多的开展志工等社会议题。近些年,社区学生通过社区大学在环保、社区营造、地方文史等领域的参与不断深化和扩展,成绩斐然。

社区大学的教育具有大学的风格,但更加重视非营利精神,关注课程的公共性,着重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培养学员的思考能力和参与意识,并将其纳入学员的长远规划。因此社区大学不像是学术机构,更像是一个社区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大平台。社区大学使得社区的普通居民能够有机会参与到社区事务的的管理中,居民通过身体力行的参与,在主张自身权利的同时,也增强了参与的效能感,提高了自身素质。

二、服务型学习

服务型学习的概念源于美国橡木大学,该理念得到了美国各界广泛的讨论和响应。同时,美国联邦政府通过立法鼓励相关学校设置服务学习课程与方案,以从教育领域推动公民参与。

台湾在上世纪90年代引入服务型学习理念,主要是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1996年台湾大学在校园内实行必修零学分的劳作服务课程,这是服务学习实施的早期形式。辅仁大学于1999年首度在法、管学院推动服务学习,希望学生在大学四年至少有一次“爱人”与“服务”的经验,2004年起推行全校性“人生哲学”的服务学习课程,标志着服务型学习正式进入高校教育领域。2006年公布了《大专院校服务学习方案》辅助办法,将服务学习分为与活动结合的及与课程结合的服务学习两大类型,进一步推动了服务学习在高等教育中的制度化发展。

服务型学习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分为准备、服务、反思与庆祝四个阶段。准备期为服务课程实施前预先规划整体的方针;服务期为实际执行预定服务计划,以达成既定的目标;反思期在于对服务的过程进行回想,对社会与环境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以及体会自己对于社会的责任;庆祝在于学校、社区与学生共同肯定服务,并鼓励学生持续参与服务的历程。通过四个比较完备的环节来保证服务型学习的效果。

服务型学习按照结合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与活动结合和与课程结合两种类型。与活动结合的服务学习,可以是一次短期的服务学习,学生利用半天或者周末到社区及机构进行服务;也可以是长期的社团服务或学生组织服务学习,这种服务型学习的历史较长,各种由学生组织的服务型社团进入社会,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

参观区域活动总结篇11

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应是一种复合式的设计方法,是综合考虑城市气候、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综合考虑城市发展史、城市文脉、市民生活习惯等人文因素,用以解决城市问题、引导市民活动、协调建筑之间关系、美化城市形态的城市空间整体性设计。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无数问题,美国规划师罗杰・特兰西克在其著作《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中将失落空间总结如下:“失落空间是城市中高层塔楼底层外部无组织的景观或是脱离步行活动而无人问津的下沉式广场;失落空间是几乎所有美国城市中环绕市中心、切断商业中心和居住区之间联系的地面停车场;是沿高速路两旁无人维护、更不被使用的无主之地;失落空间也是闲置的河岸、废弃的铁路调度场、弃置的军事基地以及那些为了交通更便利,或也许是为了更低的税收已迁址郊区的工厂旧址。”这些都是城市发展中产生的问题,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在设计实践中没有遵循整体化的复合式设计方法。无论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单体设计还是景观设计,都是一种包容式的、彼此相互依托、相互映衬,并共同构筑城市空间的一部分。

在正文中的设计实例“上海虹口区外白渡桥区段城市景观规划概念设计”中,通过场地分析、理念阐述、总体设计三个部分,详细介绍一个景观方案从场地理解到设计构思,再到方案总体设计,最后到方案细节设计的完整思维过程。并以此表现一种更科学的设计方法,即通过“激活”、“重塑”两种手段以解决城市区段存在问题为出发点,以贯穿城市文脉为主线,表现整体区域空间魅力的复合式城市景观规划设计。

一、场地综合空间分析

本地段由于其位置的复杂性,决定了在整体设计中其空间元素应该是多元的。现综合场地特征,从三个角度阐释该空间的特性:

(1)区域尺度形态

区域的尺度形态应该是在设计前期最先被认知和理解的。该区段在区域尺度形态上有两个重要特点: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街道尺度。

经过实地踏勘,场地内道路尺度和街道尺度现状良好,道路中间有绿化带,且有长势良好的植物分布。而街边、道路和建筑之间距离比较宽阔,街道尺度比较怡人。滨水区段中,道路和城市河流距离适中,利于营造滨水私密空间,同时与城市公共空间较容易产生联系,利于营造风景秀丽的城市滨河公共空间。

(2)城市建筑文脉

该场地周边分布有优秀的历史建筑,行1846年建成的浦江饭店,到1856年建成的外白渡桥,再到1934年建成的上海大厦,场地中现存最古老的建筑距今已经有150多年的光辉历史。且历史建筑保存现状良好,风格独特、古香古色,仍然是该区域的标志性建筑。另外该场地是承载上海市历史文脉的重要区域,尤其是外白渡桥,可以说是上海近代文化的标志,很多知名影视剧拍摄于此,如《上海滩》、《情深深雨蒙蒙》、《一江春水向东流》等,是上海早期城市文明的见证者,也是上海传奇文化的诞生地和象征。因此在设计中不仅仅要延续历史建筑的风格风貌,更要充分考虑城市文脉,保持整个区域景观建筑风格统一的同时,充分展示上海文化特色。

(3)区域景观结构

该场地拥有极佳的景观视线,以苏州河为依托,其景观视线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近景为外白渡桥主桥体、中景为上海英雄纪念碑、远景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三个景观层次形成整个区域的视线核心,因此在设计中,如何结合视线要求,组织人在场地中的活动成为了设计重点之一。因此,在设计中要将外滩的风貌融入场地,并充分考虑游人在场地中的功能活动。

二、方案生成过程

(1)基于城市形态下的景观平面肌理生成

充分考虑场地与城市、周边街道的关系,设置两条主要景观轴线,一条是充分考虑街道形态的主轴线,并根据主轴线布置由滨水广场开始贯穿整条街道的曲线景观肌理,强调视觉中心的同时完善场地景观结构;另一条轴线充分考虑城市景观视线下的景观辅轴线,将上海人民英雄纪念碑、外白渡桥、滨水景观广场三点一线相连接,并布置景观设施满足景观功能要求,进而完善城市景观结构。

(2)区域景观功能定位

根据景观肌理分布景观功能,将整个区域分成两个功能板块:滨水景观广场区和沿街景观区。沿街景观区以沿街绿化为主,零星布置街边小广场和停车场等,并结合建筑功能布置与之搭配的景观功能;滨水景观广场作为整个区域的主要景观板块,在区域整体定位中布置市民休闲活动广场、游客拍照参观区、休闲区、主题雕塑、水景区等,最大化丰富和满足整个区域的景观功能要求。

(3)对人行为活动的引导

根据景观功能定位,引导人的行为活动。根据分析大体有三类人群会到场地活动,即游客、商务人士、周边居民。而根据不同人群的活动特性,归纳出游览参观、休闲小憩、拍照留念、交流沟通、餐饮娱乐、锻炼身体、绘画写生、婚纱摄影等人的行为活动,并布置相关景观小品满足相应人的行为活动。

(4)融入历史风貌・建立场所精神

深入挖掘场地历史文化,并将其融入场地中,建立完整场所精神,让有有丰富景观体验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文化之美。在场地中主要在三个方面表现历史风貌;首先是滨水广场景观区,以数字组合1856、1906、2009几个数字结合雕塑,以纪念外白渡桥160余年的光辉岁月,并从另一个角度介绍上海城市历史;其次是在外白渡桥畔,加入人物雕塑,纪念曾经以外白渡桥为外景的《上海滩》、《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影视电视剧;最后是在街边广场以上海大厦建成时间1934年以纪念这座著名建筑,同时将黄包车、老式麦克风等老上海标志抽象为景观小品予以点缀。

(5)细化节点细部・完善街道尺度

在以上基础上继续细化场地景观细节,完善街道尺度。在景观构筑物上,主要设计一个空中观景步道,横架于苏州河之上,可遥观外滩风景,以满足人们观景。休闲。沟通交流等活动。另外,还设计一滨河双层看台,可遥观外白渡桥及陆家嘴,也可以用于拍照留念、拍摄婚纱照、绘画写生之用。

三、结语

无论是“激活”还是“重塑”,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终究一定是要解决城市问题,最起码也是要缓解城市问题,而不是制造更多的城市问题。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单体设计、景观设计是由整个城市文脉和地域特征所贯穿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推崇的设计不应该是表现自我卓尔不群的特性,而是充分考虑周边场地空间特征、充分考虑场地历史文脉、充分考虑人在场地中的行为活动、充分考虑场地生态因素等等方面的复合式整体设计。

参考文献:

[1]《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美 罗杰・特兰西克

参观区域活动总结篇12

通过近半年的研究,我们得出: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相对轻松的活动气氛能充分满足孩子们的发展需要,但是在孩子们参与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务必会发生种种难以想象的状况,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介入,并采用合理的指导方法,以保证探索活动继续下去。教师要把握好介入的时机和指导方法,以下就是我们在调查研究幼儿区域活动中归纳和总结出的针对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出现问题时,教师介入的时机及指导方法。

一、小班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教师选择介入的时机及指导方法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太小,缺乏一定的创造力,注意力的集中时间也比中大班短,且易分散,小班幼儿也惧怕尝试新事物、新活动,害怕遇到困难。因此教师在引导幼儿区域游戏中应注意适时介入及采取恰当的指导方法,以适应幼儿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进而引导幼儿通过区域游戏健身各方面得到发展。以下就是我们总结出的在小班幼儿区域游戏时教师是如何适时介入及介入后的指导方法:

1.榜样示范法――以教师为榜样,充分发挥教师和同伴的示范作用,并以他人的思想、行为来影响孩子的方法。在示范法中教师也应该注意介入的时机,应在孩子需要介入的时候介入才是最佳时期,教师介入后使游戏取得一定深化时,教师应立即退出游戏,让幼儿自主游戏。

2.语言提示法――既帮助幼儿排除障碍,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问题、遇到问题而无法顺利进行时,教师一两句简单的建设性提示帮助幼儿理清思绪,从而促进游戏的顺利开展,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持久性较差,有时会因为活动中遇到的简单问题便放弃活动,或是对原有材料的玩法在幼儿认知范围内已玩尽时。

3.情境材料介入法――既帮助幼儿更好地活动、游戏,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在自由选择的条件下进行游戏,能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教师一方面要提供丰富的材料,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情况及时添置新的材料。在情境材料介入法中,教师介入的时机应是孩子对活动已经失去兴趣,教师及时介入并出示新材料,激发孩子对游戏的新兴趣。所以,教师及时补充材料都是建立在观察幼儿探索过程的基础上。

二、幼儿中班在班区域活动时教师介入的时机及指导方法

对于中班幼儿来说,他们的游戏兴趣逐渐增强,而且水平大大地提高了,他们能够自己组织游戏,选择主题,自行分工,扮演角色等,游戏情节丰富,内容多样化,为促进幼儿在活动中的交流和协作,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地和同伴一起游戏,有初步的协作意识。但是由于交往技能的不足,不知道该用哪些交往的方式可以找到好朋友,不知道哪些交往的方式是正确的,容易发生争执和攻击,需要我们正确对待,耐心地在实际生活中多教孩子一些正确的交往方式。以下就是我们总结出的,在中班幼儿区域游戏时教师介入的时机及介入后的指导方法。

1.师生合作法――就是老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孩子的自主学习中,帮助孩子提高学习的能力以及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因势利导法――就是顺着孩子自主学习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中班幼儿喜欢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区域活动,他们在活动中往往把自己在区域活动中的活动想象为在现实的情景活动中,把自己当成了某一情境中的人物,伴随着各种假想的心理和行为,常沉迷于自己假想的游戏情境中,努力模仿该人物的言行进行游戏,游戏与活动不能分开。

3.观察等待法――既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是急于介入,而是给予幼儿一定的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幼儿的探索兴趣无穷无尽,他们经常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

三、教师选择介入大班区域活动的时机及指导方法

大班的幼儿语言表达灵活多样,并力求与别人不同,但他们的语言概括能力、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方面还存在差异,大班的幼儿的理解较强,创造求知的欲望比较强烈,喜欢角色游戏,动作灵活、控制能力也明显增强。因此,教师在对大班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创新、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1.角色介入法――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游戏不能继续进行下去时,教师以适当的角色介入游戏、启发幼儿,让幼儿能够继续进行更好的游戏。在区域游戏时,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让孩子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并学会和同伴相互协商如何游戏,共同合作完成游戏。

2.强化情感体验法(既无形中感染幼儿的方法)――就是通过教师对幼儿行为的鼓励与支持,强化幼儿已形成的情感体验。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这是大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个特点。在区域活动中他们分工不够细致、交流不够大方,因此,合作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如在开展活动时,大班幼儿也能相互协商如何游戏,但到了具体游戏时,往往把开始的协商内容忘记了,在游戏操作过程不能相互支持、帮助。

3.经验迁移法(推陈出新)――经验迁移法就是启发幼儿把自己已学过的经验在新情境中加以应用。大班幼儿创造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区域活动时他们偶尔会受客观事物的限制而在创造想象方面有所欠缺。凡是有教育的地方就会有迁移,从来就不存在着相互之间不产生影响的学习,可以说迁移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无所不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情感、想象力、幽默感,对于发展其创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在活动区游戏时,有时往往会因为厌倦某种材料单一的玩法而放弃活动。

4.问题设置法――启发幼儿寻找问题归因。问题设置法就是教师根据幼儿在自主学习中的种种表现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启发孩子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大班幼儿在自身能力相对有限且和外界要求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常常由于心理压力较大,情绪表现不够稳定,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在区域活动时部分孩子行为遇到问题常常选择退缩、放弃、依赖教师,活动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道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

四、研究成效

通过对幼儿区域活动教师介入的指导的时机及指导方法的研究,我们获得以下成效:

1.在幼儿区域活动时,教师应仔细观察、正确指导幼儿的区域活动,使幼儿从教师的指导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提高,生成新的知识经验。

2.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时机对幼儿进行指导,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但只有在幼儿需要教师介入时,才是教师介入的最好时机。

3.教师对幼儿进行指导后,教师就要大胆放手,因为我们不能低估幼儿的能力,当对幼儿的游戏有了启发后,教师应及时退出角色,让幼儿自己去进行探索创造。

4.区域活动的形式也很多样,幼儿参加活动,也不只是为了游戏,反而促进了同伴之间的交往、幼儿之间的协作能力。

5.区域活动在幼儿园是很重要的活动形式,大部分孩子都喜欢区域活动,乐于自主参加,只要教师运用适宜的指导方法,可以使幼儿通过探索活动的发现、讨论、总结、迁移,进而掌握科学的探究和方法,学会学习,也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教师在介入幼儿活动时,一定要选择正确的介入时机,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教授时机,如何把握好介入时机呢?我们也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认知结”出现时。认知结是指幼儿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遇到可能会使其行为受到阻碍或产生停顿的某个问题,即所谓的认知失衡时刻。这些“结”的解决可能意味着在同化和顺应基础上的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也可能意味着创造性智慧的产生。教师要注意到这些“结”,并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使这些“结”成为幼儿注意的焦点,从而使幼儿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积极等待仍没有结果时。积极等待是相对消极等待而言的,它是指在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是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幼儿的探索兴趣无穷无尽,他们经常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

(3)当幼儿把球抛向教师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经常加入幼儿的探索过程,成为幼儿探索发现过程的目击者和共同参与者,因此,教师对幼儿要抱有具有弹性的可变的期望,教师不是一个教导者而是一个促进者。教师不要生硬地去抢幼儿的“球”,当幼儿把“球”抛向自己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回给孩子,在接和抛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发展,达到介入的目的。

参观区域活动总结篇13

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与制约性因素

开发现状主要表现在:①旅游业规模不断扩大。以青海省海南州为例,2010年全州共接待游客87.31万人次,同比增长32%,实现旅游总收入9290万元,同比增长49.8%。②旅游景区建设稳步推进。截至2011年,大峡谷区内已开发了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的景区景点,其中国家A级景区3个。③旅游接待能力初具规模。拥有一定规模接待能力的各类宾馆64家,其中星级宾馆9家。④旅游产品初成体系。初步形成了包括避暑休闲型、观光型、民俗型等9大类旅游产品系列。⑤旅游商品开发种类多样。⑥旅游管理规章逐步完善。重视加强管理,科学规划,先后制定了相关旅游业政策。⑦旅游宣传促销成效显著,先后成功举办了五届“黄河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旅游文化活动。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景区开发粗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多数旅游景区开发基本处于自发状态,开发水平较为粗放,旅游产品层次较低,设施不配套。②产品特色不够突出,游客市场结构单一。③旅游形象尚未树立,促销推介力度不强,宣传手段单一。④旅游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管理方式相对粗放,旅游从业人员数量不足,普遍存在着业务素质偏低的情况。⑤旅游市场主体发育滞后,社会参与度低。

开发制约性因素大峡谷区域开发主要存在以下6个方面的制约性因素:①生态环境脆弱性强。大峡谷区域具有独特典型的高寒生态系统,受当前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大峡谷区域的生态环境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②区域可进入性差,基础设施十分薄弱。③待开发的旅游景区分散。④距我国主要客源地较远。⑤受到海拔与气候因素的制约。大峡谷区域平均海拔在3000m以上,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每年只有约1/2的时间适宜开展大众旅游活动。⑥同质性景区的激烈竞争。近年来,黄河沿线均积极努力开发峡谷旅游景区,形成了黄河沿线的峡谷开发热,如晋陕峡谷等,青海黄河大峡谷区域面临着激烈的黄河峡谷旅游市场的竞争。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

以优先保护生态与适度开发旅游为原则大峡谷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在峡谷局部地段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水利设施周边景观破碎化较严重,峡谷环境保护设施和环境管理水平差等。因此,要推动峡谷旅游活动的科学发展,就必须以水生态与水资源环境保护优先为前提,坚持适度开发旅游与严格保护生态相结合,妥善处理好峡谷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科学制定旅游功能布局与空间结构根据青海省黄河大峡谷区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结合当地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将旅游利用空间总体布局定为:“一带、三区、两廊、八心”,即逐步形成以黄河峡谷群旅游带为发展轴,由3个旅游功能区所构成,以贯穿大峡谷区的214国道和西久公路为旅游交通轴和景观廊道,以恰卜恰镇等8个乡镇为区域游客服务接待中心和集散地的旅游开发框架和空间格局(表1),实现区域有序开发。

加强旅游景区体系建设积极构建大峡谷区域景区体系应坚持环保优先原则,严格控制开发强度,立足基础条件,突出旅游资源特色。从景区的级别、行政归属、相应的旅游产品构建大峡谷区旅游景区体系,见表2。

发展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鉴于大峡谷区域面积广大、地理区位的相对偏远、景区景点分散、生态脆弱、交通运输的瓶颈束缚等情况,以高原天峡、黄河清波、高原人文风情、特色地貌景观为开发利用重点和突破口,注重高原与峡谷河源特色,尽量保持原汁原味,区分层次,根据不同的旅游需求设置个性化、差异化产品,强化大峡谷区的整体形象。对国内市场主要立足于以中高端旅游产品为主,在条件较好的黄河天峡区段适当发展高端产品,以此开拓国际市场。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整合梳理,设计构建由5大主题、20个细分产品的大峡谷区旅游产品开发体系。

积极完善旅游交通体系建设主要是:①继续保障青藏公路、青康公路、西久公路的区域旅游交通主导地位,进一步提升峡谷区对外区域旅游交通系统,加强与旅游中心城镇西宁市的道路交通网络联系。②坚持适度超前,加快大峡谷区旅游公路改造升级,努力建成“三横四纵”为主骨架的大峡谷区环形旅游交通体系。③加快旅游码头建设,到2015年修建完成龙羊港北岸码头等在内的17个旅游码头。④采用先进的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技术,提升旅游交通系统的旅游服务功能及景观廊道功能,构建具有较强生态服务功能的青海省黄河大峡谷区域绿色景观廊道。⑤以人为本,完善旅游交通配套服务设施。加强旅游交通标识、道路环卫绿化、信息咨询服务、加油休憩停车站点等配套设施建设,配套设施建设应充分利用已有的相关设施。

加强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主要是:①旅游住宿设施应坚持超前建设发展,从政策、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住宿业大力扶持,尽量采用低碳环保型材料,积极使用清洁能源。②合理布局旅游餐饮接待设施,确立以旅游城镇为主、重要景区为辅的旅游餐饮发展方针。③因地制宜加强旅游服务设施的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严格保护周边生态环境。④积极组织各种旅游服务的相关培训,加强旅游餐饮与住宿的管理工作,对星级饭店和农家乐应进行规范化管理,定期进行抽样检查,提升服务管理水平。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