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背景调查实用13篇

公务员考试背景调查
公务员考试背景调查篇1

(一)学历要求情况

从“胜任岗位所需的教育程度”调查项看,选择“本科、本科以上”的共占35.1%,选择“大专”的占49.5%,两项共计84.6%,也就是说,认为从事基层公务员岗位,应当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到了84.6%,这与《公务员法》中规定的,从事公务员岗位应当具有相当文化程度是相一致的。这也说明,在基层公务员招录中,坚持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要求是符合基层公务员岗位实际的,不得随意放宽。不过,调研结果也显示了值得关注的一点,即认为“不好估计”的占到了9.3%,也就是说,对于能否胜任基层公务员岗位,近10%的受访者对学历不能提出明确的要求,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基层公务员招录中,“不唯学历、注重实绩”的选人观念得到了一定的深入,因此,在基层公务员招录过程中,除对一般的岗位规定统一的学历要求外,也可以留出适当的“口子”,在充分调研和尊重岗位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前提是必须保证岗位充分的特殊需求,慎重考虑,而不能把随意放宽学历作为变相降低机关进人门槛的手段。

(二)专业知识要求情况

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背景”调查项中,认为,需要行政管理专业知识背景的占71.8%,比例为最高,其次是法律,占70.4%,第三是中文,占58.8%,第四是经济管理,占41.9%。这说明,对于一般综合性管理的岗位来说,行政管理、法律、中文、经济管理方面的基本专业知识背景是必需的。另外,认为需要审计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背景的占22%,农业知识背景的占15.5%,理工类知识背景的占12%,这说明,基层只有少数部门或岗位需要非常专业化的知识背景。另外,认为需要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背景的占6.9%,这与黄山市的当地情况相关,由于黄山市本身属于典型的旅游城市,因此,对于黄山的一般政府部门来讲,具备必要的旅游管理知识对于胜任岗位是非常重要的。在基层公务员招录过程中,各地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勇于探索,除国家规定的通用考试科目之外,在考试内容中,增加对特殊行业知识背景的测查内容。

(三)工作经验要求情况

在“胜任本岗位应当具有几年的工作经验”调查项中,认为应当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占到了91.8%,这说明要做到完全胜任所从事的公务员岗位,必须在本岗位上工作一定年限。但这并不说明基层招录机关在初选新进人员时希望招录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当公务员,相反,基层招录机关更倾向于招录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有两点可以对此解释:一是除了问卷调查之外,通过与基层领导干部的座谈发现,他们更倾向于招录新毕业的大学生,一方面他们认为可塑性较强,综合素质普遍高于机关现有的人员,可以成为机关的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改善目前基层部门人员老化、“能干活的人少、现有人员干不了活”的公务员队伍现状。二是通过与受访者本身的工作年限做相关分析,我们发现,“受访者本身的工作年限”与“认为胜任本岗位应当具有几年的工作经验”两个指标,存在低度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受访者本人的工作年限越久,往往认为胜任本岗位所需要的工作年限越长。此次受访者中,工作年限在2年以上的占到了绝大多数,比重为93.5%。

(四)性格特征情况

在“应当具备哪些性格特征”的调查项中,选择“逻辑思维强,善于分析,目标明确,办事认真”的比例最高,有267人,占到了被调查者总人数的91.8%。其次选择最多的“目标明确,勇于迎接挑战”,有161人,占被调查者的55.3%。排名第三的为“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决断能力,重视效率,喜欢控制”,有151人,占被调查者的51.9%。选择“活泼开朗,直率豁达”的,有124人,占被调查者的42.6%。从调查可以看出,基层公务员岗位对性格特征的要求具有共同的特点,普遍要求:性格活泼开朗,直率豁达,目标明确,勇于迎接挑战,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决断能力,重视效率,喜欢控制,逻辑思维强,善于分析,办事认真。

(五)特殊技能要求情况

在“岗位的特殊要求”调查项中,认为岗位对计算机有要求的占到了71.5%,这说明,对于基层公务员而言,具备必需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是岗位的普遍要求;认为岗位对政治理论有要求的占到了54.3%,这说明,对于基层公务员而言,必要的政治理论、国家的大政方针都是需要了解的。认为岗位对英语有要求的占8.9%,比重较低,这说明基层公务员岗位对英语的要求不普遍。另外,认为岗位对本地方言有要求的占到了21.3%。这说明在最基层公务员岗位,特别是在那些直接面向群众服务岗位上的工作者,应当具备一定的方言基础。在今后的基层公务员招录的笔试和面试环节,应当予以考虑。

(六)能力素质要求情况

在认为“哪些能力素质非常重要”的调查项中,排在最前面5位的能力素质是:责任心、服务意识、执行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快速应变能力。其中,“责任心”居第一,占63.2%,这说明公务员职业对工作态度的要求已经超过了对能力的要求。排在最后5位的是:培养指导下属的能力、适应能力、灵活性、乐观和成就导向。这说明,对于基层公务员来说,更注重能否胜任本职工作岗位,注重基本办事能力的培养。调查还显示,“综合分析能力”排在第10位,“信息获得能力”排在倒数第6位,“自控能力”排在倒数第8位,“这与中央机关公务员岗位注重对这三项素质的要求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调整基层公务员面试测评要素时,这三项能力素质所占的比重应适当下调。

在“认为最重要的5项能力素质”调查项中,比重最高的前五项是:责任心、服务意识、主动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排在6-10名的为:执行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

总结两项调查结果,可以得出,基层公务员岗位最需要的八项通用能力素质分别为:责任心、服务意识、主动性、执行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具体见下表。

结论和建议

基层公务员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具体执行者,他们的工作影响着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影响着国家政权的稳定。加强基层公务员考录工作是提高公务员能力素质,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是事关全局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战略性的任务。通过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围绕如何提高考试的科学性,可以从三个环节来改进:

(一)招录计划编制和环节

一是明确要求,各招录机关要对本机关岗位进行一次充分调研和分析,列出招录岗位所需要承担的工作职责。从调研情况看,针对“描述出本岗位的主要职责”这一调查项,能够清晰描述出的受访者很少,这说明对招录岗位职责的了解还非常模糊,不够清晰。二是要科学设置招录岗位的学历、工作经历、专业知识背景、岗位技能等要求。从调研看,一个工作岗位需要什么样的资格条件,现任公务员是最了解和熟悉的,因此,主管部门要充分征求招录机关的意见,既能保证资格条件设置的合理性,又能充分体现用人部门的自主性。三是要加强针对报考者的宣传。调研结果显示,公务员对人的能力素质、性格特征都有明确的要求,要采取有效措施告知报考者公务员职业的真实状态和公务员岗位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帮助报考者理性分析自身的优劣势,以减少盲目报考造成的高成本压力和人与岗位的“失衡”。

(二)笔试环节

一是完善现行通用笔试科目。调研结果显示,公务员岗位对逻辑思维、分析判断能力有明确的要求,因此,应当在坚持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科目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题型,优化试题结构,侧重考察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在对“五种最需要的能力素质”调查项中,文字表达能力排在第9名,因此,对基层岗位也应当增加申论科目,在难度和测查重点上,可以考虑基层的实际,与省以上岗位有所区分。

二是考虑适当调整公共科目的比重。调研中发现,基层一般公务员岗位对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除了必备的潜能之外,更注重良好的综合素质。因此,对人的测查,应当在考录的各个环节来进行,更加明确地定位笔试、面试、考察的功能。通过与基层公务员座谈,他们普遍认为,目前,公共科目笔试能够测查的主要是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与所需要的其他能力素质,如责任心、服务意识等十几项相比,所占的比重偏高了,应当予以调整。

三是可以考虑增设综合知识类的考试科目。调研显示,大部分基层公务员岗位对行政管理、中文、法律、经济管理背景知识有普遍的要求,一方面在设置招录计划时,应设置更具体的专业资格要求,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增设综合知识类的科目,专门针对基层公务员进行测试,将所需的背景知识涵盖进来。

(三)面试环节

一是在现行的面试中,适当调整测评要素的结构。针对基层公务员岗位的特点,对认为最重要的8项能力要素增大相应的权重,对认为不重要的要素调低面试权重。座谈中发现,除了现有的测评要素外,其他方面,如勤奋、主动性、责任心、积极健康的心态等素质考虑太少,而这些素质都是决定公务员工作好坏的重要因素,应把这些素质特征也纳入评价或考察范围。

二是在现行面试中,区分面试对象科学编制考题。大家普遍提出,针对所有职位,只用同一套试题来测试,显然不够科学、公允,应充分考虑到各类考生在知识架构、思维模式以及工作经验等等各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至少应当在两方面进行区分:一是区分有无工作经验。这是因为有些实际工作中的情境,尚无工作经验的考生遇到此类问题时往往觉得难以把握,甚至束手无策;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考生可能因在日常工作中遇到过类似问题,懂得如何处理。在编制试题时,应尽量避免涉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而应出一些带有共性的、不同身份的人都可能遇到、但通过对问题的处理又可反映出考生某方面能力与水平的问题。二是区分知识背景。大家反映,人文科学类(如语言、哲学等)毕业生,在形象思维和言辞交际方面,往往比抽象思维的自然科学类(如计算机、化工等)毕业生略胜一筹。因此,针对自然科学类的考生,试题亦应尽量避免涉及那些哲理性、人文色彩太重的问题。

公务员考试背景调查篇2

(一)学历要求情况

从“胜任岗位所需的教育程度”调查项看,选择“本科、本科以上”的共占35.1%,选择“大专”的占49.5%,两项共计84.6%,也就是说,认为从事基层公务员岗位,应当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到了84.6%,这与《公务员法》中规定的,从事公务员岗位应当具有相当文化程度是相一致的。这也说明,在基层公务员招录中,坚持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要求是符合基层公务员岗位实际的,不得随意放宽。不过,调研结果也显示了值得关注的一点,即认为“不好估计”的占到了9.3%,也就是说,对于能否胜任基层公务员岗位,近10%的受访者对学历不能提出明确的要求,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基层公务员招录中,“不唯学历、注重实绩”的选人观念得到了一定的深入,因此,在基层公务员招录过程中,除对一般的岗位规定统一的学历要求外,也可以留出适当的“口子”,在充分调研和尊重岗位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前提是必须保证岗位充分的特殊需求,慎重考虑,而不能把随意放宽学历作为变相降低机关进人门槛的手段。

(二)专业知识要求情况

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背景”调查项中,认为,需要行政管理专业知识背景的占71.8%,比例为最高,其次是法律,占70.4%,第三是中文,占58.8%,第四是经济管理,占41.9%。这说明,对于一般综合性管理的岗位来说,行政管理、法律、中文、经济管理方面的基本专业知识背景是必需的。另外,认为需要审计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背景的占22%,农业知识背景的占15.5%,理工类知识背景的占12%,这说明,基层只有少数部门或岗位需要非常专业化的知识背景。另外,认为需要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背景的占6.9%,这与黄山市的当地情况相关,由于黄山市本身属于典型的旅游城市,因此,对于黄山的一般政府部门来讲,具备必要的旅游管理知识对于胜任岗位是非常重要的。在基层公务员招录过程中,各地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勇于探索,除国家规定的通用考试科目之外,在考试内容中,增加对特殊行业知识背景的测查内容。

(三)工作经验要求情况

在“胜任本岗位应当具有几年的工作经验”调查项中,认为应当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占到了91.8%,这说明要做到完全胜任所从事的公务员岗位,必须在本岗位上工作一定年限。但这并不说明基层招录机关在初选新进人员时希望招录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当公务员,相反,基层招录机关更倾向于招录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有两点可以对此解释:一是除了问卷调查之外,通过与基层领导干部的座谈发现,他们更倾向于招录新毕业的大学生,一方面他们认为可塑性较强,综合素质普遍高于机关现有的人员,可以成为机关的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改善目前基层部门人员老化、“能干活的人少、现有人员干不了活”的公务员队伍现状。二是通过与受访者本身的工作年限做相关分析,我们发现,“受访者本身的工作年限”与“认为胜任本岗位应当具有几年的工作经验”两个指标,存在低度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受访者本人的工作年限越久,往往认为胜任本岗位所需要的工作年限越长。此次受访者中,工作年限在2年以上的占到了绝大多数,比重为93.5%。

(四)性格特征情况

在“应当具备哪些性格特征”的调查项中,选择“逻辑思维强,善于分析,目标明确,办事认真”的比例最高,有267人,占到了被调查者总人数的91.8%。其次选择最多的“目标明确,勇于迎接挑战”,有161人,占被调查者的55.3%。排名第三的为“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决断能力,重视效率,喜欢控制”,有151人,占被调查者的51.9%。选择“活泼开朗,直率豁达”的,有124人,占被调查者的42.6%。从调查可以看出,基层公务员岗位对性格特征的要求具有共同的特点,普遍要求:性格活泼开朗,直率豁达,目标明确,勇于迎接挑战,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决断能力,重视效率,喜欢控制,逻辑思维强,善于分析,办事认真。

(五)特殊技能要求情况

在“岗位的特殊要求”调查项中,认为岗位对计算机有要求的占到了71.5%,这说明,对于基层公务员而言,具备必需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是岗位的普遍要求;认为岗位对政治理论有要求的占到了54.3%,这说明,对于基层公务员而言,必要的政治理论、国家的大政方针都是需要了解的。认为岗位对英语有要求的占8.9%,比重较低,这说明基层公务员岗位对英语的要求不普遍。另外,认为岗位对本地方言有要求的占到了21.3%。这说明在最基层公务员岗位,特别是在那些直接面向群众服务岗位上的工作者,应当具备一定的方言基础。在今后的基层公务员招录的笔试和面试环节,应当予以考虑。

(六)能力素质要求情况

在认为“哪些能力素质非常重要”的调查项中,排在最前面5位的能力素质是:责任心、服务意识、执行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快速应变能力。其中,“责任心”居第一,占63.2%,这说明公务员职业对工作态度的要求已经超过了对能力的要求。排在最后5位的是:培养指导下属的能力、适应能力、灵活性、乐观和成就导向。这说明,对于基层公务员来说,更注重能否胜任本职工作岗位,注重基本办事能力的培养。调查还显示,“综合分析能力”排在第10位,“信息获得能力”排在倒数第6位,“自控能力”排在倒数第8位,“这与中央机关公务员岗位注重对这三项素质的要求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调整基层公务员面试测评要素时,这三项能力素质所占的比重应适当下调。

在“认为最重要的5项能力素质”调查项中,比重最高的前五项是:责任心、服务意识、主动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排在6-10名的为:执行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

总结两项调查结果,可以得出,基层公务员岗位最需要的八项通用能力素质分别为:责任心、服务意识、主动性、执行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具体见下表。

结论和建议

基层公务员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具体执行者,他们的工作影响着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影响着国家政权的稳定。加强基层公务员考录工作是提高公务员能力素质,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是事关全局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战略性的任务。通过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围绕如何提高考试的科学性,可以从三个环节来改进:

(一)招录计划编制和环节

一是明确要求,各招录机关要对本机关岗位进行一次充分调研和分析,列出招录岗位所需要承担的工作职责。从调研情况看,针对“描述出本岗位的主要职责”这一调查项,能够清晰描述出的受访者很少,这说明对招录岗位职责的了解还非常模糊,不够清晰。二是要科学设置招录岗位的学历、工作经历、专业知识背景、岗位技能等要求。从调研看,一个工作岗位需要什么样的资格条件,现任公务员是最了解和熟悉的,因此,主管部门要充分征求招录机关的意见,既能保证资格条件设置的合理性,又能充分体现用人部门的自主性。三是要加强针对报考者的宣传。调研结果显示,公务员对人的能力素质、性格特征都有明确的要求,要采取有效措施告知报考者公务员职业的真实状态和公务员岗位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帮助报考者理性分析自身的优劣势,以减少盲目报考造成的高成本压力和人与岗位的“失衡”。

(二)笔试环节

一是完善现行通用笔试科目。调研结果显示,公务员岗位对逻辑思维、分析判断能力有明确的要求,因此,应当在坚持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科目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题型,优化试题结构,侧重考察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在对“五种最需要的能力素质”调查项中,文字表达能力排在第9名,因此,对基层岗位也应当增加申论科目,在难度和测点上,可以考虑基层的实际,与省以上岗位有所区分。

二是考虑适当调整公共科目的比重。调研中发现,基层一般公务员岗位对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除了必备的潜能之外,更注重良好的综合素质。因此,对人的测查,应当在考录的各个环节来进行,更加明确地定位笔试、面试、考察的功能。通过与基层公务员座谈,他们普遍认为,目前,公共科目笔试能够测查的主要是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与所需要的其他能力素质,如责任心、服务意识等十几项相比,所占的比重偏高了,应当予以调整三是可以考虑增设综合知识类的考试科目。调研显示,大部分基层公务员岗位对行政管理、中文、法律、经济管理背景知识有普遍的要求,一方面在设置招录计划时,应设置更具体的专业资格要求,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增设综合知识类的科目,专门针对基层公务员进行测试,将所需的背景知识涵盖进来。

(三)面试环节

一是在现行的面试中,适当调整测评要素的结构。针对基层公务员岗位的特点,对认为最重要的8项能力要素增大相应的权重,对认为不重要的要素调低面试权重。座谈中发现,除了现有的测评要素外,其他方面,如勤奋、主动性、责任心、积极健康的心态等素质考虑太少,而这些素质都是决定公务员工作好坏的重要因素,应把这些素质特征也纳入评价或考察范围。

公务员考试背景调查篇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同样,也是新时代公务员的必备素质。由于公务员要处理各种突发情况和人民群众的问题,因此,是否具备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尤其是国考面试题,对考生这方面能力的考查比较明显。比如,“老龄委要给空巢老人搞次活动,要你提出三个有新意的主题,选其中一个开展活动,要谈出你认为其中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3.考生价值观方面的考查逐渐增多

我国公务员录取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所以,考生持有何种价值观是衡量是否录取的一项重要参考标准。中 公教育专家发现,2012年公务员考试特别强调了“德为先”,“德”方面的考查势必反映在面试中。就目前来看,对考生价值观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综合分析题、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匹配性题和人际关系意识与技巧题中。从近几年的题目来看,通过综合分析题来考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例如,“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说,共产党员没有退休一说,不管是在岗还是退休,都要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你怎么认识这个观点?”

4.会选择有争议性的小事件作为考查背景

有争议性的小热点容易在社会上引起热议,这样的争议并无绝对的对错,关键是要有看法和观点。这样的小热点也很容易成为公务员面试题的背景素材,一般会要求考生对这类小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功夫熊猫2》引起热潮,有人认为美国拿走中国文化再来中国售卖,有人认为这是对中国文化的推广,请你发表你的看法。”

5.题目一般会给出事件的背景信息

公务员考试背景调查篇4

2011年,FESCO发起“企业实施员工背景调查状况”的调研活动,对企业开展背景调查的现状及需求进行分析。被调查人全部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相关负责人员,代表着其所服务的企业对背景调查的认知。本次活动共收回有效问卷833份,分布在不同资本性质、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组织中,综合反映出国内企业开展员工背景调查的状况和需求。

背景调查服务来源于企业更深入了解员工真实状况的需求。不少员工为了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往往会对简历进行一定程度的美化。但美化程度很难把握,过一分则为虚假。在就业市场压力日渐增大,整个社会风气相对浮躁的今天,虚假简历不再是个别现象。本次调查显示(如图一),高达81.4%的企业表示曾遭遇假简历,这其中21.2%的企业认为5-10位应聘者中就会有一位简历造假,38.9%的企业认为10-20位中会遇到一位。对所有数据综合计算的结果是:约有11.2%的应聘者被企业发现简历掺水。

请注意,上述数据指被企业发现了的虚假简历比例。这11.2%的应聘者,由于被企业发现造假,几乎不可能被这家企业选聘,他自然会选择下一家,直到能够成功地蒙蔽一家企业,获得职位为止,这意味着总有企业会被蒙蔽,也意味着那89.8%的员工中一定有简历造假者。前程无忧的调查显示,70%以上的求职者不反对在简历中做一些美化。当然,不能把美化直接当作造假,但两个数据间接近60%的差距说明众多的求职者手拿造假简历,成功地蒙蔽了企业,获得职位。

说到虚假简历,应聘者们更有可能在哪些内容上造假呢?调查显示(如图二),最有可能造假的是工作经历,约81%的虚假简历在工作经历方面有问题。在造假的工作经历中,工作时间成为重灾区,54.3%的应聘者可能拉长、缩短,甚至隐藏某段工作时间。工作表现是第二项容易造假的内容,62.3%的应聘者会在这方面美化以显示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以往业绩。此外,还有47.8%的应聘者会在学历方面造假,最有可能的是修改专业,这在学历造假群体中接近一半。

虚假简历如此泛滥,自然催生了降魔工具――员工背景调查。调查显示,56.1%的企业目前已经开展了背景调查,另外19.7%的企业计划开展,合计超过3/4。但是,应当看到的是(如图三),已开展背景调查的企业中,大部分仍由企业HR自己完成,只有8.4%的企业会让第三方背景调查公司协助调查。考虑到这些公司仍有可能自己完成一部分,而将另外一部分,甚至只有一小部分交给第三方调查公司,实际的商业背景调查市场更小,但同时也意味着未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本次调查在以上基础上进一步对比企业在背景调查过程中实际调查了哪些内容,又觉得哪些内容更为重要,以探究背景调查未来的发展机会。结果显示(如图四),工作经历、工作业绩、身份信息三项是目前企业在背景调查过程中查询的最为普遍的内容,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三项。但对比这三项,可以同时发现工作业绩是企业认为最重要的,但在实际调查中却居第二位,这意味着有部分企业虽然认为这项内容最重要,却没有执行。

循着这一思路,考察其他背景调查内容,可以发现个人性格、个人信用、刑事/犯罪记录、商业利益冲突,是几项企业比较关心却很少实际调查的内容。没有调查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如缺乏权威调查渠道、调查成本高等,这对商业背景调查公司来说,意味着客户有未被满足的潜在需求。

公务员考试背景调查篇5

背景调查又称参考调查,是指通过各种正常的、合法的、合理的方法和渠道,对求职者的工作经历、教育背景、品质、兴趣等个人情况进行调查,以获得求职者背景资料的相关信息,并对获得的信息与求职者所提供的应聘信息进行对比,来核实其真实性的一种调查方法。国际上知名的背景调查机构First Advantage(FADV)提供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国的求职者中,有10%左右的职位申请人的实际情况,与其提供的简历信息存在“出入”。而在这10%的人当中,有99%都是在工作经历或者教育经历方面做了手脚。背景调查越来越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对员工聘用的参考依据,为人才决策提供强有力的证据材料。

在国外,背景调查非常普遍。2008年美国新一届政府奥巴马领导班子在正式入职前就经过了背景调查。几乎所有的知名企业在员工招聘录用都要开展背景调查,以核实求职者的教育和工作经历、个性品质、交往能力等。美国企业主要背景的核实方式为推荐信核实,其次是电话核实,也有利用商业调查公司进行的。而且美国的法律对背景调查也有一定的限制。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和人才市场的流动,个人档案、信用体系的不健全,背景调查开始越来越受用人单位特别是对员工信誉度要求较高的领域,如投资银行、保险及IT等科技企业的广泛重视和采用。

二、金融企业开展背景调查的作用和意义

1.屏蔽人员招聘中的风险

金融企业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因其与货币信用密切作为的特殊企业而属于高风险行业,它们与客户之间并非是一般的商品买卖关系,而是以借贷、证券买卖等为核心的信用关系。这种关系在经营活动中不是表现为等价交换,而是表现为以信用为基础。金融企业经营活动的这种特殊性,会产生出特殊的风险,即信用风险、经营风险、公信力风险和竞争风险等。因此银行、证券等金融行业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更高,如职业操守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品行正直,恪守诚实信用”,金融企业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防范显得相当重要。同时,金融企业在招聘工作中所面临的风险可以归纳为胜任力风险(能力素质、工作表现等是否与企业的文化兼容)、法律风险(求职者是否存在犯罪记录、竞业限制以及金融违规记录)、职业操守风险(是否学历造假、伪造职业资格、工作经历等)、成本风险(招聘所花费的资金和时间成本)等四大类。来自于内部的风险不仅是试用期员工给企业造成的成本损失及企业品牌形象风险的可能,还可能危害及企业内部员工、客户与股东的利益。如果没有必要的措施,这些风险最后集中于人力资源部的招聘工作。

招聘风险是一个常常被企业易忽视的关键点,而背景调查可以在企业与外部人才市场之间形成有效的防火盾,帮助企业屏蔽用人风险,减少企业损失,提升人力资源部的战略性管理职能,进而改善企业人员筛选机制,提高金融企业诚信文化及核心竞争力,更进而保护金融企业的品牌,员工、客户以及股东的利益,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上降低客户满意度风险。

2.全面、真实了解求职者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品质,作为金融企业从业人员,诚实信用更是基本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的人,无论走到哪里,说话做事都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一个正直、诚实的求职者提供的申请表和简历应该是准确、真实的,不会弄虚作假的。背景调查的核心价值就是了解候选人之前的经历、资质是否属实,是否存在一些隐瞒的不良背景信息等,从而全面、真实地了解求职者,以达到去伪存真、知人善用。

3.预测求职者未来的业绩

金融企业在进行背景调查中,可以通过证明人评估求职者在工作中的行为表现,可以很好地预测求职者在录用后的工作绩效、文化适应性等。毕竟求职者的申请表和简历是经过“修饰”、“包装”后的精美材料,难以看出其工作中实际能力和表现。通过背景调查深入获得第三方的评价,据此可以推测出求职者在将来工作中的成就和表现。

三、金融企业如何开展背景调查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招聘经验,并参考国内外关于企业背景调查的相关文献,按照5W1H方法来探讨金融企业如何开展背景调查。

1.背景调查的内容是什么(What)

金融企业员工背景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身份识别、犯罪记录、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个人资信和资质调查等。在同一个企业中,对不同岗位所进行的背景调查的范围和深度是不一样的。金融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职位设计不同类别的背景调查表,责任越大的职位则该职位对客户与同事的风险越大,则越需要进行准确、详细的调查。如涉及到金钱和贵重物品的职位,需要进行信用记录和犯罪记录的调查;涉及到人际关系的职位,则要进行犯罪记录核查。

2.谁来做背景调查(Who)

金融企业做背景调查可以由人力资源部门亲历亲为,也可以委托专业的第三方调查公司开展调查。金融企业人力资源部如果人员配备充裕、资金实力雄厚,则完全可以自己来做背景调查。人力资源部门全程负责、监督背景调查工作,规范背景调查制度和相关工作流程。内部的调查员还应进行相关的资质培训,包括背景调查相关法律法规、调查的技巧、档案资料的记录、分析、整理和保存等。

金融企业人力资源部虽然自行开展背景调查可以节省成本,但是常常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还难以保证背景调查的可信度。因此,金融企业也可以选择将背景调查工作外包给专门从事该项业务的调查公司或资信公司,认真挑选一家有能力和实力强的专业公司,提出调查纲要和具体要求,省时省力。

3.什么时候做背景调查(When)

一般来说,背景调查的目的是了解、辨别求职者真实信息,防患于未然。因此金融企业开展背景调查时间应该是在人力资源部有录用意向、但求职者尚未正式入职之前进行。在这个时间进行背景调查所面对的求职者较少,节省招聘成本和时间,而且一旦发现有造假或违纪的情况,金融企业单位可以灵活处理。

4.选择哪些人来做调查(Whom)

金融企业可以根据自己单位的实力和财力来选择背景调查的对象。资金充裕的大型金融企业完全可以对所有预录用的求职者进行背景调查,而对于中小型金融企业,有针对有选择的一些关键岗位进行背景调查。对于金融企业来讲,应该对从事以下岗位相关的人员进行背景调查:如与现金服务密切相关的职位,银行柜员、出纳、会计、投资等岗位;从事核心技术服务的岗位,如科技部、研发部的工程师、技术人员等;此外,还有中高级管理人员的招聘也应有背景调查。

此外,对背景调查证明人的选择也须谨慎。因为求职者在提供的证明人中应该是与其关系亲密或没有敌意的证明人。

5.背景调查具体怎么做(How)

一般情况下,采用的调查方式越多,可信度越高。金融企业或委托调查公司开展背景调查时候,应该根据招聘工作的实际需要来确定背景调查的主要方法,灵活、巧妙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使得背景调查得以有效地开展。

(1)电话调查。电话调查是背景调查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方便快捷,省时廉价,是开展背景调查首选的方法。进行电话调查前,一定要设计好问卷调查表,根据问卷的纲要逐一询问、核对,同时记录被访者的回答。调查者要注意打电话的技巧,尽量取得被访者的理解与支持,以便告知客观、真实的情况。

(2)发函调查。商业信函调查有填写调查问卷和证明人写评论信两种方式。一般是金融企业或调查公司通过邮寄方式把问卷或恳请对求职者给予评论的书面材料寄给证明人,等待其填写好后再寄回单位。这种方式系统性较强,效率较高,然而最大的缺点是问卷或评论信回收率较低。

(3)网络调查。随着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几乎每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都离不开网络。网络调查也不失是一种方便、快捷的调查方式。如对调查者的身份核实,可以通过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教育背景核实则有全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就能查询2001年后的大专以上的毕业证书。还有最近十分流行的个人博客、微博等,都是开展网络调查的很好途径和手段。

(4)面谈调查。面谈调查是可信度较高但是成本也较大的背景调查方法。它可以深入挖掘被调查者的多重信息,做到最大限度地核查和证实其背景情况,但是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包括设计访谈问卷、分赴证明人地点、记录访谈信息等。

6.在哪里做背景调查(Where)

金融企业选择在哪里开展背景调查要依据背景调查的方式来确定。一般来说,背景调查如由人力资源部或调查机构通过打电话、发函或者网络搜索等方式,那么足不出户就可以开展背景调查;如果采用面谈调查,就需要奔赴证明人地点,选择安静的环境进行背景调查。

四、其他注意事项

1.正确看待背景调查作用

金融企业在员工招聘中非常有必要开展背景调查,但是也不能盲目崇信背景调查。除了背景调查,面试以及人才测评都是招聘选拔非常重要且不可缺少的工具,是帮助甄选人才的,他们都有其优点,也有其局限性。把背景调查纳入企业招聘中,几种方式方法综合运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屏蔽金融企业招聘风险。

2.合法合规开展背景调查

首先要获得求职者的理解和支持,把调查的目的、调查的内容、调查人员范围都向被调查人做解释说明,最好是在面试中就告知候选人,让他们有思想准备,这样后续的调查也能获得他们的配合和支持。要求候选人填写背景调查信息表,候选人亲笔签署的授权书和声明书。并清楚告知如有虚假或者遗漏重要信息,可以按照公司的聘用、惩戒和解聘规定处理,可能导致违纪处分,包括拒绝聘用和解除劳动关系。

3.妥善处理背景调查结果

在背景调查过程中要保持严谨和客观的态度,对负面信息谨慎解释并使用。金融行业对员工做背景调查所获得的信息有正面积极信息,当然也有负面的消极信息,所以在决定是否录用时一定要核对调查信息,确保信息来源可靠真实,结合其他测评工具多方位考察预录用者,提高招聘质量。

参考文献:

公务员考试背景调查篇6

“国考热”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一、公务员工作稳定,收入高,福利好

第一、金饭碗

长期以来,公务员职业因为稳定、工作压力不大被称为“铁饭碗”,成为很多人择业的首选,有数据显示,近十年来,公务员的流动率只有0.05%左右,“一杯茶、一根烟、一份参考看半天”,更是用来形容公务员工作轻松。

第二、权利

按照马克思·韦伯的社会学理论,衡量社会地位的变量主要有三个:收入、声望和权力。

作为老百姓眼中“当官的”,公务员的声望与权力自不用说。中国公务员所承担的风险和责任似乎同他们的待遇不相匹配——与其他行业相比。

第三、灰色收入

公务员能获得某些切实利益。有些级别高的政府官员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来送礼的物品可以堆满屋,更不用说送来的超市卡消费卡了,平时生活只要用卡就足够了,而这些,理论上可以说是光明正大的收入。很多手续关节,要通过某些部门的审批通过,才能发证,于是企业为了保证一万,或者说已经形成了行业的规矩,必定付给这些职能部门“小信封”以期通过检查。

第四、无失业之忧

据人事部统计,从《国家公务员辞职辞退暂行规定》颁布的次年(1996年)起至2003年,全国共有19374名不合格公务员被辞退。这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和全国600余万公务员这个基数比,就显得微乎其微了。人民群众更常见的似乎是:官员在一地犯了错误,往往易地平调,个别的甚至还能再获升迁,只要不要犯特别大的错误,不要被媒体曝光。

第五、人脉资源

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只要家族里有一个人当了个不小的官,那么整个家族,七大姑姨,所有亲戚的工作就基本不用愁了,许多国企中的职工没有一点背景靠山是进不去的。

二、当前就业压力大

第一、金融危机。2008上半年全国有6万家企业倒闭,2000万人在一夜之间失去工作。人们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会选择尽可能的抓住每一次的机会。但从调查数据同样也可以看出,人们对于这个机会多少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

第二、中国大学生队伍庞大。整个“十一五”期间,全国新增劳动力供给将达5000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毕业生将多达2500万人。在如今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下,能有机会选择一个稳定且高福利的职业很不容易,而公务员正是具备了这些条件。

第三、失业率居高不下。

三、公务员考录相对公平

公务员的考试与其他诸如高考或研究生考试不同。它是一项不用也无法花大量时间准备的考试。比如‘行政能力考试’,考的是你的逻辑推理能力,要靠平常的积累,所以,其实社会上的各种辅导班是没有用的。从经济学来看,它的成本很低,有些人根本不用复习准备就去考试了,很多报考者心态是“宁可碰了不要误了”,“重在参与”,纯粹是碰运气,所花费的无非就是考试费,当天的时间以及车费,这类人姑且不论。现在研究一下大部分的人在国考上所花费的成本,固定成本:报考公务员的辅导班,买复习资料;可变成本:做题目所花费时间的机会成本,如果结果能考上公务员,那么这个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只需和考不上公务员进入其他行业所获得的收入进行对比,利润就是两者之差,问题是我们目前无法求出考上公务员的这个临界点,究竟花多少时间才能保证我们考上公务员,这还只是指笔试,政审、体检等硬性指标当作先决条件,已经排除在外了。可事实上,这里还暗藏着各种人际关系的较量,包括打点这些人际关系的费用。

四、结论

所以,公务员考试,看起来是一项是一项门槛最低的考试,但其实又是录取率最低、竞争门槛最高的考试。多数人不知道报考的公务员岗位是否合适自身条件和需要,人才不能物尽其用。

当很多求职者放大了国家公务员工作优点的同时,忽略了思考自己为何要去考国家公务员,自己是否适合国家公务员的工作?智联调查显示,当被问及“如果有机会被录取,您是否愿意成为国家公务员”时,超过九成的参与者表示“非常愿意”,仅有不到一成的职场人拒绝了这个“诱惑”。而在“是否清楚所报考职位的具体职责”的调查中,52.4%的参与者表示并不清楚。认为自己适合做公务员而选择报考的比例仅为9.5%。这个数据一方面表明这部分人确实认真思考了自己为何报考国家公务员,也一方面表明了大部分报考国家公务员的人并没有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调查中仅有23.8%的人表示自己认真准备了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数据也说明了人们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心态。

国家公务员职位的特殊性以及长久以来的惯性思维导致人们在报考国家公务员的时候,更多的是考量这个岗位报名条件是否符合,这个岗位的竞争是不是激烈,而不是更多的考虑这个工作是否感兴趣,是否能够胜任,一旦被录取了未来的职业将会怎样发展。其实对于国家公务员这个职位,应当与普通职位摆在同等的位置上进行考虑,对国家公务员的职位同样需要全方位考察,就如同对普通职位的考察一样。首先要对自己是否适合做公务员工作有个基本的判断,认真了解公务员工作模式和发展前景,做足充分的了解后再来决定自己是否报考。其次选择报考职位时同样需要了解职位的具体要求和岗位职责,以及职业发展前景。专业是否对口,竞争中是否有优势,对这个岗位是否感兴趣等因素都需要考量。第三,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公务员,有些人的性格充满了冒险,他们渴望创业,有野心,追求事业上的扩张性及快速发展和回报,希望通过个人努力快速实现自己的商业价值。而政府部门、机构更多的是一种维护,维持,保持平稳状态。四平八稳的环境只会令他们感到个人价值受阻,职业生涯快速发展便无从谈起。

国家公务员同样是一个现实平凡的社会群体,并且总体来说公务员并不属于社会高收入人群。如今的公务员生活已不再是“一张报纸一杯茶”那么简单,其工作压力也在日益加大,并非零风险。有的公务员工作也很辛苦,报酬相对也并不是很高。

一个的人生价值诉求是和整个的政治风气、社会风气紧密相连的。老子就曾提出过,对贤能者不可给过多荣誉利禄,这样就会带坏民风。这是很有道理的。看看争逐公务员的队伍就可以看出,公务员待遇过高,利禄过厚,将带动整个的民风,必须把这股热风降下来。

参考文献:

公务员考试背景调查篇7

人力资源战略从属于企业整体战略。对于企业。必须明确自身使命是什么,企业中长期发展目标是什么。企业当前的任务是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然后规划出短期人力资源需求计划和长期人力资源储备计划,当然,企业更须清楚当前急需的人才数量和素质。做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必须处理好以下问题:一是要搞清“主要与次要”的关系。将关系到当前企业发展的关键岗位放在首位来考虑。其它岗位人员可暂时置于次要地位。二是要区分“专业与一般”的关系。专业人员供应源少,素质要求较高,而一般人员相反,要把精力集中于专业人员招聘上。三是要处理好“即用与储存”的关系。即用型人才应成为当前的主要对象。但也决不可忽视储备型人才的吸收,因为企业人力资源规划要着眼于企业的战略目标和长远利益。为了使组织稳定地拥有一定质量和必要数量的人力资源,求得人员需求量与人员拥有量之间在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的匹配。就应把人力资源规划看作一条河,站在高位上,建立企业的人才储备库。人力资源部门要改变过去那种被动的招聘局面,成为业务部门的得力参谋,根据人力资源发展中长期规划,为业务部门人员配置提供服务。

二、规范核心员工内部招聘流程,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内部招聘体系

招聘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是否建立了规范的核心员工内部招聘流程和体系。基于胜任能力的招聘与甄选的环节,结合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笔者认为此类招聘流程应依次为:制定内部招聘的适用方案、宣传沟通、公布招聘方案、人员素质测评、基于胜任能力的背景调查、公布招聘结果及后续工作。其中制定内部招聘的适用方案和宣传沟通属于核心员工内部招聘准备阶段工作:公布招聘方案、人员素质测评、基于胜任能力的背景调查属于实施阶段的工作;公布招聘结果及后绩工作属于完成阶段的任务。这些环节相辅相成,每个环节都要有详细的计划、操作方式、标准或说明,以保证工作有条不紊,提高招聘质量和效果。

1,制定内部招聘的适用方案

在制定适用方案之前,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进行思考,结合企业未来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政策来进行确定。在制定内部招聘适用方案时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专业的原则。公开就是指招聘方案、执行流程、考核标准、招聘结果“四公开”。企业内部参加招聘的员工必须全部知道这些内容;公平就是指所有内部招聘的岗位面向公司全体员工,任何人不能在招聘过程中推荐、暗示等:公正是指成立专门的内部招聘工作小组。组员一般以5,9人为宜(人数最好为单数),成员中除了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相关业务部门人员外,还可以邀请一些社会上的知名专家学者参与招聘,以保证招聘工作的专业性、科学性和公正性:专业是指参加招聘的工作小组成员必须具备相关的招聘技巧与方法。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挑选内部招聘工作小组成员、确定内部招聘的岗位、估算招聘费用、制定招聘时间表并选择合适的招聘时机。

2,宣传沟通

在整个企业范围内,强调核心员工内部招聘是基于能力的竞争。公布招聘的职位的资历、知识、技能以及以后工作需要达到的最低绩效目标:如果未能按期达到就立即给予岗位调换,确保人员能上能下。同时使员工确认识自己及需改进的方面,从而与企业共同发展,达到共赢。

3,公布招聘方案

在以往公司的招聘方案中,对应聘者的任职资格要求占到绝大部分内容,而对其它部分没有或很少涉及,这样使应聘者无法了解所招聘岗位的全部信息,导致最后招聘不成功。在新的招聘方案中,应该包括以下方面内容:所招聘岗位的组织机构设置、招聘岗位的任职资格及权责、薪酬制度、绩效考核标准、招聘的流程和应聘者需要准备的资料。使员工在了解招聘岗位的要求、发展前景及薪资待遇等方面后再做出是否参加招聘的决定。

4,人员素质测评

在过去的核心员工内部招聘工作中,注重考察人员的教育背景、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和以往的经验,即“冰山”上的部分,而不把胜任能力作为选拔标准,这是传统招聘的习惯做法。这样的招聘无法预测人的未来绩效。无法准确预测录用的人能不能真正胜任工作。使内部招聘工作效率无法提高并增加成本。

在招聘中,要根据企业的核心员工胜任力模型来甄选人才。首先,制作基于胜任能力模型的申请表,除包括基本的个人信息与经历信息外,还可以通过设计一些问题和表格让应聘者展示其素质。这样申请表就具有了甄选的功能,笔试试题的制定应根据不同职位的要求分别出题。考察“冰山”上的素质。通过资格审查与初选后,再进行行为面试。一些公司进行的面试,一方面招聘人员缺乏相应的素质与招聘技术方法,另一方面。面试的题目制定缺乏科学性,很难发现员工“冰山”下的能力特征。可以采用“结构化行为面试”和“情景模拟技术面试”相结合的方法,询问应聘者面临与工作相关的情景处理及在各种模拟环境中的表现。面试小组成员在面试之前应由专家进行培训,掌握考察候选人的“冰山”下的能力特征的方法。

5,基于胜任素质的背景调查

针对被考察人竞聘的岗位所需的相关的胜任素质进行调查。例如:对“科技创新部副部长”候选人进行背景调查,“创新能力”一项,就要在背景调查中加以着重考察,了解其以往的工作经历中是否具备或体现出这一方面的素质。这样的背景调查,作为内部招聘的最后一道防护堤,可能挽回此前所有环节上存在的失误,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保证招聘工作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6,公布招聘结果与后续工作

在公司媒体上公示录用人员名单并介绍其简历(年龄、学历、之前任职部门及职位),同时公布监督电话。接受员工

对招聘对象的反馈意见。在经过公示期后合格的人员。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与其签订劳动合同,明确任期目标、权利、义务、报酬和风险责任。避免过去“只能上不能下”的用人机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的方式单独通知未录用人员,对其参加此次招聘表示感谢,帮助这些员工了解自己的不足,指出他们在工作中需要做得更好的地方,鼓励其继续发展。

每次招聘结束后。必须对整个招聘过程进行评估。从成本和招聘效果对招聘工作进行评价。要在招聘工作中树立起成本观念,避免以往的只管招人,而忽视成本。造成不必要浪费的现象。而且通过对招聘成本的统计比较,可以发现招聘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改进的地方。招聘效果不仅要看录用人员的工作绩效。还要对未录用人员进行访谈,这样做可以了解到招聘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加以改进,同时更好地鼓舞了员工的士气,促使其工作绩效提高,从而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加强对招聘人员的培训

加强对人力资源工作者的培训。不定期地请相关专家针对人力资源相关知识与技术进行培训,使管理思想与观念不断更新。使招聘人员可以更好地使用素质测评工具,发掘应聘人员“冰山”下的潜在能力特征。可根据公司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完善胜任能力模型,并作出其它相应具体的岗位胜任模型。由此指导人力资源工作,改变人力资源部为了招聘而进行招聘的工作态度。必须认识到核心员工的内部招聘不仅仅是招聘,还是一项有效的员工激励手段。人力资源部门要改变过去国企行政机关的办事作风,以为员工服务的态度进行招聘,而不是将自己摆在“权威者”的位置。

四、争取得到企业高层的认同与支持

人力资源部门应向企业高层领导说明企业人力资源现状、核心员工的重要性及实施内部招聘的可行性,使高层对核心员工的内部招聘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支持。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干预,招聘所遇到的阻力也会随之减少。这样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员工参加招聘,为人才的选择提供更大的余地,从而提高招聘工作效率与质量。

五、招聘观念的更新

在全公司范围内。公开基于胜任能力模型的招聘工作程序,可使员工消除对招聘工作的某些误解。而且通过招聘,可以让员工看到自身的长处与不足而加以改进,也为其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帮助。另外,应全方位地发现人才。招聘者可从员工的工作实践、部门推荐、员工档案、绩效考核等多种途径全方位地发现人才,考察了解人才的方方面面。最终确定合适人选。

公务员考试背景调查篇8

一. 一.检察权的性质

司法权,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居中裁判的权力,司法活动是从对立的双方提供的证据中认定事实、适用法律,最终作出判断的活动。在西方大多数国家,只有法院才能称得上是司法机关,检察院所行使的公诉权是一种求刑权,是带有主动性,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行政性质的权力,检察机关也是政府下属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

在我国,关于检察权的性质是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三种学说:

一种学说检察权性质是行政权,因为上级检察机关领导下级检察机关及在检察机关内部统一受检察长的领导的体制决定了其行政权的特点。

一种学说认为检察权的性质是司法权,因为公诉权是一种求刑权,要求审查证据材料,决定是否提起公诉,带有居中裁判的性质。

一种学说认为检察权的性质是法律监督权,因为从我国政治体制及相关法律规定来看,检察机关的任务是对执法、司法和守法的制约与监督,保证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其性质是法律权。

我国宪法第12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根据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5条的规定和有关法律规定,人民检察院享有以下权力:1自侦案件的侦查权;2批准和决定逮捕权;3公诉权;4立案监督和侦查监督权;5 刑事审判监督权;6对刑事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管改造的活动是否合法的监督权。6民事、行政审判监督权;7司法解释权。

从上述法律规定,可以看出:

一.检察权包含侦查权,不是纯粹的司法权。侦查权的行使,不仅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强调侦查效率即破案率,而且具有严密的组织性,要求检察长或部门领导人组织一定规模的侦查队伍实施计划周密的侦查行为,具有鲜明有行政性。①

二.检察权包含公诉权,不是纯粹的行政权。公诉权中审查证据材料和决定是否起诉的行为,龙其是对侦查结果的处分,同法官的裁判行为极为近似,都是适用法律的行为,都是以维护法律和公共利益目标,具有浓厚的司法性质。②

在我看来,简单地称检察权是行政权或司法权都不妥当,从我国的宪政体制、法律规定与司法实践来看,我国检察权应是包含行政性质与司法性质内容的法律监督权。

二.检察机关与法院、公安机关工作性质对人员的素质要求

法院是唯一享有审判权的机关,作为居中裁判的司法活动是一种理性活动,是运用证据材料来认定事实、适用法律的过程,需要较强的逻辑判断能力与丰富的法学知识。无疑,审判活动首先要求审判人员具备法学素养,受过良好的法律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限制没有法律学历背景的复转军人进法院也是必然。

从我们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检察权也具有准司法权的性质。公诉权中审查证据材料和决定是否起诉的行为,同法官的裁判行为极为近似,都是适用法律的行为,同样要求检察人员具备法律素养,无法律学历背景的复转军人进检察院也应限制。

公安机关是行政机关,行使的是治安管理与刑事侦查权力。侦查活动从本质上一种实践活动,侦查人员当然需要一定的法律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人的阅历、实践经验,特别是敏锐的直觉与对人对事的洞察能力及社会活动能力。公安机关对法学素养要求不高,也不拒绝无法律学历背景的复转军人进入。事实上,在西方国家对警察也不要求法学院的背景。

我们刚才也分析了,检察权具有行政权的性质,特别是与公安机关同样行使了侦查权,自侦活动的侦查与公安机关的刑事侦查无甚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讲,拒绝无法律学历背景的复转军人并不妥当。

三从检察机关的具体业务看对检察人员的素质要求

从上述分析,我们似乎得出了两种结论。我们先把争议搁置,从实践上一一分析,各项检察机关的具体业务看对检察人员的素质要求。

我们先从检察实际内设部门来分析,我们主要分析省辖市一级检察院(含省、直辖市、自治区检察院分院)和县一级检察院,因为这二个级别的检察院在整个检察系统所占,人员最多,也承担了大多数任务。

一般市、分院的机构有:办公室、行装处、政治处、培训中心、监察处、研究室、反贪局、法警队、法纪处、监所处、技术处、控申处、公诉处、批捕处、民行处。县一级检察院的机构有:办公室、政工科、研究室、反贪局、法警队、法纪科、监所科、技术科、控申科、公诉科、批捕科、民行科。在市级院从事非业务的检察人员大约有1/3弱,在县一级院从事非业务的检察人员大约有1/4弱。下面我们一个一个部门分析,首先,办公室、行装处、政治处、培训中心、监察处这类非业务部门需要的是文字功底好、管理水平高、组织纪律观念强,并不要求法律水平高。其次,业务部门中技术处要求是专门技术,监所处、法警队关健实践,对法律要求不高,主要是刑事诉讼中有关规则,属程序法上的要求,而对程序法的掌握与理解同行政规则一样易于操作,关健在实践。再次,业务部门中侦查部门反贪局、法纪处需要运用的法律是刑事诉讼法与刑法中第八章贪污贿赂犯罪与第九章渎职罪,正如我们前面分析,侦查活动是一门实践性学问,对法律的要求并不高。最后,需要对法律运用较多,要求有较高的法学素养的业务部门是具有准司法性质的部门控申处、公诉处、批捕处、民行处与非业务部门的研究室。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检察机关人员分为三个序列、一类人员,即检察官、书记员、法警序列外加行政管理人员,检察官、书记员对法律要求高,而法警、行政管理人员却要求其他方面的素质。

四.法学院学生与复转军人各自的优势

一个法学院学生用四年的时间学习法理,学习法律知识,主要是学习对格式化后的事实如何进行法律适用,即使有模拟法庭,那么它也是“从其一开始就是帮助学生熟悉法律程序和处理争议,而且也只能用来进行这种训练。”③也就是说,大多数法学院的课程是针对法院居中裁判的性质设定,特别是上诉审程序设定(在西方,上诉审只审查法律争议不审查事实问题),并不涉及侦查问题。即使公安院校,侦查业务也是理论居多,而阅历、直觉、经验在书本上并不能学习到。这就决定了他们在检察机关主要在准司法部门发挥作用,如公诉处、批捕处、民行处,而在侦查部门有先天不足,但并不否认通过锻炼成为侦查能手。

复转军人,特别是复转军官,他们大多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丰富的阅历、敏锐的直觉和纪律观念。他们适合在检察机关的行政管理部门,在侦查部门也有独特的优势,事实上在许多基层检察院,60%以上的侦查能手有着军人经历。但法律知识的欠缺,在准司法部门有其不足。

五. 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检察机关可以也应当允许部分没有法律学历背景的复转军人进检察院,在检察机关主要从事行政管理、侦查及其他对法律要求不高的工作,但仍具备如下条件:1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2要有一定的学历,一定的文化水平;3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法律培训,取得相应任职资格。

余论

* 司法考试 在我国检察机关,检察人员从事着侦查与公诉这两种性质不同的工作,是否检察官的从业资格的取得都必须通过司法考试?尽管2001年6月3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第十三条作了肯定的规定,但笔者仍存有异议。司法考试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上诉审模式,是对适用法律的考察,对于侦查这样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并不具多大的意义,考试高分的人,在侦查上是否是能手却成问题。从与公安机关的刑侦部门相比,他们当然也要考察法律知识,但并不须通过专业性很强的司法考试,那么,从事侦查的检察人员是否以另一种考试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

* 职业公诉人 目前,在一些地方实施的职业公诉人制度很值得推崇。检察机关的准司法部门也要走职业化的道路,而且应首先在公诉部门取得突破。公诉是审查证据材料和决定是否起诉的活动,具有司法性质,需要较高的法理水平和经验的积累,因此要求有相应的准入门槛和相对稳定性。我们的公诉人,随时可能调往非业务部门,也可能调到其他单位,非业务部门或侦查部门的人员也随时到公诉部门,缺乏经验的积累,有时在法庭与职业律师进行激烈的对抗中处于下风。今后,公诉队伍的建设要坚持走职业化道路,一是要提高准入门槛,就是通过司法考试;二是要有稳定性,不能朝来暮走。

公务员考试背景调查篇9

二、H能源公司人力资源招聘和培训管理风险

(一)招聘管理风险

1. 招聘环节过于简单

流程化管理是一种常规的规避风险的有效补救措施,H能源公司人力资源部在招聘过程中,因为外部原因使招聘工作没能严格把关,并未按照正确招聘流程进行招聘,一旦跳过某个招聘标准环节,就很容易发生招聘流程的?L险。H能源公司招聘环节过于简单,没有清晰明了的招聘流程。过去的招聘流程单一枯燥,缺乏创新,并没有对相应的应聘人员进行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测评,更没有对相应的应聘人员进行其个人背景调查,只进行口头简单的循规蹈矩的面试,提出一些只要充分准备即可回答的枯燥的书本问题和一些常规问题,并没有从企业自身的发展、创新和未来以及应聘者的自身素质、处理危机问题的能力、经验等来做出录用的决定,这样的应聘环节未免过于草率和单一,缺乏创新。

2. 招聘渠道单一化

H能源公司仍然沿用比较传统的招聘方式,例如,实行内部招聘,借助人才交流中心和网络招聘,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简历,没有采取多样的招聘渠道招到合适的人才,公司需要不断注入新鲜的能量,缺乏实习生计划和大学毕业生储备干部等计划,企业的创新能力较差,发展缺乏动力,后备力量不足。

3. 忽视员工背景调查

在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有些求职者为了获得工作,出现简历造假现象。求职者在简历上会不同程度的美化自己的工作经历或教育背景等。H公司对背景审查不严格,造成有些员工没有具备胜任工作的能力反而被公司任用,导致真正有实力的员工没有竞选成功。

(二)培训管理风险

1. 员工培训需求分析薄弱

H能源公司的培训大多是被动的,没有规范的培训需求,没有主动根据公司的发展规划或针对员工的培养目标进行培训。很多企业忽视员工培训需求,无法明确员工是否需要培训,培训后能力是否会提高。公司不进行员工需求分析,不进行相应的人才测评工作,就无法真正的实现高效能的培训,无法使员工的工作水平实现质的提高。

2. 培训师资力量薄弱

在培训管理过程中,培训部门没有针对特定岗位制定明确的培训计划,确定符合特定岗位的专业培训人员,只是通过人力资源部人员进行常规的基础知识的培训,无法真正提高员工技能。而且H能源公司没有认识到专职培训师的重要性,没有自己的一个完善的培训师资队伍。在选拔培训教师时,选拔标准不够严格,对培训教师缺少相应的考核,导致培训教师对于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表示满足,不能够及时补充新的知识。

3. 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

培训内容陈旧,培训教材缺乏创新,培训课程较为死板,培训内容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培训内容没有根据企业具体的情况作出相应的改变,只是照搬以前的培训,培训课程没有实操性,只重视理论内容的学习而忽视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H能源公司人力资源招聘和培训风险管理控制方案

(一)人力资源招聘管理风险控制

1. 规范招聘流程

在人员入职方面,提升企业招聘工作的质量是避免人力资源招聘风险的有效举措。对企业来说,招聘工作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良好的招聘结果决定于适宜的招聘方法、合理的招聘流程、有效的招聘计划及清晰的职务要求等。解决招聘工作中存留的诸多问题与危机,首先应该有合理的招聘程序,使公司的招聘流程更加细化和具体。拟定明确的招聘要求,及时的公布招聘信息,使用适宜见效的面试方法,具体包含找寻合理的招聘人,结合准确的评估手段,做好人员背景的调查及录用工作,以程序的改善来规避招聘的风险。

2. 拓宽招聘渠道

企业人员的补充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外部招聘,二是内部招聘,即通过内部竞选、岗位轮换等特殊形式从公司内部迅速选拔出合适的人员填补岗位空缺。应根据公司的人才需求情况以及招聘成本等因素来考虑,选择合适的招聘渠道。

除此之外,还可尝试拓宽招聘渠道比如:报纸广告、招聘洽谈会、参加同行业的HR交流会、企业内部制定推荐制度、校园招聘等。

3. 重视员工背景调查

了解人才的真实情况,通过背景调查选拔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避免人才招聘不合理而损害企业的经济效益。首先,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员工背景调查。在流程上,要求被调查人签署一份背景调查的授权信。这个证明文件既做到了对被调查人的尊重又充当了一项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其次,确定被调查人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求职者自己提供的证明人,应该采用全方位、立体化的专业背景调查,这样既保证了这个职位背景调查的维度又提高了背景调查的全面性和准确度。对于背景调查的问题要采取结构化调查方法,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关联度和逻辑性,深入探究求职者的离职原因、离职前的工作态度等可能影响日后工作的潜在因素,为是否决定录用员工提供有效的参考。

(二)人力资源培训管理风险控制

1. 深入分析员工培训需求

首先进行人员层次分析。根据不同员工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性格、工作能力、学习能力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针对技术层面的员工,应该对其技术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培训。针对管理层面的员工,应该就其管理知识和个人管理能力进行培训。针对学习能力存在差别的员工,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员工应该鼓励其进行自我学习和更深入内容的学习,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员工,应该增强员工的基本知识和对员工的进步及时肯定和认可。

其次进行任务层次分析。不同岗位有不同的岗位职责,不同岗位需要不同能力的员工来胜任不同的工作,员工是否具有能力需要任务层次分析。任务分析有助于公司设计有效的培训体系。

2. 重视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管理

公务员考试背景调查篇10

公共科目的笔试内容和方式:

根据2014年国家人事部确定的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所遵循的原则,即“分类考试,突出能力”,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考试时A类职位的考生公共科目笔试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和《申论》两科。《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包括常识(涵盖政治、经济、法律、管理、人文、科技等)、言语理解与表达(包括听力测试)、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等五个部分,全部为四择一的客观性试题,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00分;《申论》主要通过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考查其运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法律和行政管理等理论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综合分析和文字表达能力,全部为主观性试题,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00分。报考B类职位的考生公共科目笔试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B类)一科。《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与《行政职业能力测验》(B类)在题型、题量、难度等方面会有所不同。

从2014年举办过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省、市、区来看,各地的公共考试科目不尽相同:北京、福建、云南、天津等市与中央国家机关录用考试时设置公共科目,此外,还要考《公共基础知识》。如上海市实行的办法是本、专科考《公共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三科;硕士只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两科;博士则无须笔试,直接进入面试。河北、浙江等则统一考《公共基础知识》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两科。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些地方不单设《公共基础知识》科目,但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邓小平理论基础知识、法律常识、行政管理知识、公文写作基础知识经常作为常识题型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一科中出现。如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考试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中20道常识判断题就有4道是《公共基础知识》的内容,占20%之多;《行政职业能力测验》(B类)中20道常识判断题就有5道是《公共基础知识》的内容,占25%之多。因此,在不考《公共基础知识》科目的地区,为备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不妨参考《公共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至少它能把常识判断的大部分内容集中到一块,便于复习。中国公务网2014-6-2217:14:39

从要考《公共基础知识》科目的地区来看,这门考试的题型相对稳定,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类。客观题分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是非判断三种题型,约占整个试卷分值的70%;主观题包括案例分析、论述、公文改错三种基本题型,约占整个试卷分值的30%。其中各部分知识测验比例分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约占15%,邓小平理论、时事政治约占20%,法律约占30%,行政管理约占15%,公文写作与处理约占20%。

专业科目的笔试内容与方式,由各招考部门自行确定,不作统考。

二、申论应试中的注意事项

(一)认真阅读材料

拿出足够的时间仔细地阅读给定材料,是申论答题技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阅读材料的时候要先理清资料的逻辑联系,总结出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同时还要把握住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事件的环境和条件,这种既定的条件是你提出的对策是否具有可行性的重要依据。

(二)注意题目的限制性要求

题目的限制性要求包括以下几点:

1.题目具体要求的限制

阅读完材料以后,要认真审读题目要求,因为每年申论测试的题目要求可能有一些变化。比如,“概括主要问题”和“概述主要内容”的指令虽然同样是针对考查考生概括能力的要求,但二者的要求却不甚相同。前者要求考生抓住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把主要问题是什么概括出来;后者要求考生梳理清楚给定材料所反映的情况,并予以概述。考生要注意这些具体的答题要求,以免文不对题。

2.“虚拟身份”限制

考生在答题时要看清题目要求中为你设定的“虚拟身份”,把握好角色定位。一般而言,申论要求考生提出和解决的问题大多属于行政公务方面的问题,属于政府职能部门的一般性工作问题。要检测的是考生是否具备公务员应有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而绝不会突出哪一专业、岗位的专业化知识。然而,与此要求相反,不少考生往往习惯于自身角色,缺乏模拟思维,无视考题要求,撇开“虚拟身份”,着力于自身实体或专长,以突出“实”,导致自身定位不准确,其结果只是自觉分析论证精深独到,实则相去甚远。

3.字数限制

概括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一般要求在150字以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简要说明,一般要求在350字以内;申述、论证应试者对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要求在1200字以内。超过或不足的字数的比例一般不超过要求字数的10%,否则要扣分。

(三)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

申论测试的主要功能是考查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反映在答题中便是要求考生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申论测试切忌坐而论道,学究气十足,提一些不现实的、笼统的方案。

(四)考前做适量模拟题

应试者首先要了解甚至熟悉申论测试的试题结构以及各类题型的答题角度与答题技巧,以免在考试现场手忙脚乱,影响临场发挥。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根据考试时间的安排,把握做题的速度,找到对时间的“感觉”,以免直到交卷那一刻还在“奋笔疾书”。

(五)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申论测试的题目更贴近现实生活的趋势,要求考生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参考一些新闻媒体的意见后形成独立的判断和思考。建议考生经常浏览《人民日报》等权威性媒体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评论文章。这些文章可以帮助你把握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大致思路。

第一章知彼——全面了解申论测试

本章通过对申论测试的目的、性质、内容结构、标准样式、常用文体、特点、命题发展趋势和应试禁忌的系统介绍,帮助应试者对申论测试有一个感性、概括的了解。

第一节申论测试的目的与性质

一、申论

“申论”一词取自《论语》的“申而论之”。申,即说明、申述;论,即分析和说明事理。不难理解,申论就是一种具有申述、申辩、论证、论述内涵的文体。

二、申论测试的目的

简单地说,申论测试的目的是为国家选拔人才。国家公务员考试之所以设置申论测试科目,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对应试人员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提炼能力、加工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检测,考核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法律、行政管理等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选拔出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人才,充实国家公务员队伍。

一般来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均会先有相关职位及要求,后举行公开招考。为了对申论测试目的有一个感性的了解,我们在此列举几个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职位条件。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法制司的一个职位要求:“起草、审核、修改法律草案、行政法规草案及其他政府的法规”;

农业部办公厅处的一个职位要求:“负责分管地区农民群众及农业系统职工来信来访工作、重要案件的调查研究,建立、整理、保管分管地区来信来访档案及本处行政后勤工作”;

建设部人事教育司的一个职位要求:“日常机关公文写作,机构、编制管理,行政管理体制及其职能设置研究”;

国家保密局的一个职位要求:“拟定、修订有关法规,收集信息,工作调研等”;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一个职位要求:“政务信息与业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办公自动化和网站管理”;

中共中央宣传部的一个职位的资格条件:“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熟悉党的基本理论,有独立研究能力和较强的文字能力,能熟练操作微机”;

全国总工会的一个职位的资格条件:“本科以上学历,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能力强”。2014-8-1419:08:19

三、申论测试的性质

申论测试,是模拟公务员处理日常工作的能力测试。但是由于考试时间以及其他条件的限制,申论所给的背景材料不是原始的信息,而是经过加工的半成品资料。这些半成品的背景材料,头绪不很清楚,条理顺序也较为混乱,究竟反映了什么问题,需要考生研究、梳理、归纳。

申论测试命题中的背景材料会涉及到公务员社会活动方方面面的现实问题,包括一些社会热点与大众传媒所关注的焦点等。

申论测试只是公务员选拔考核的初选,考生来自方方面面,专业不尽相同。所以,虽然要求他们具备较为丰富的常识,但是不会对某一专业特别倾向。这一点,从我们下面所列举的考题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

公务员处理日常工作,依据的是党的方针、政策、法规,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要有针对性,要切实可行。申论考试作答也要如此,不要说套话、假话,不能漫无边际、无的放矢。

第二节申论测试的内容结构与标准样式

一、申论测试的内容结构

研究一下申论试题就会明白,申论考试的结构比较规范,总体上分为三大部分:首先是注意事项,说明答卷的要求、时间,提出指导性建议;其次是申论写作的背景资料;最后提出申论要求,要求应试者在弄清背景资料的基础上完成题目。

这些背景资料一般是约1500字的材料(近两年材料文字有增加的趋势),中央国家机关申论考试的材料会更多一些,有时会达到4~5千字,内容可能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社会现象的诸方面。这些资料大多是经过初步加工后的“半成品”,是带有新闻性质的现实材料,反映的多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热点问题,基本上不会涉及重大理论问题或专业性极强的问题。

申论测试要求一般有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对给定材料的理解、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综合,用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的背景材料的主题。

第二,对主要问题提出见解,提出对策,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体现针对性与可行性,用300~400字来说明。2014-6-2217:14:39

第三,对见解、方案的论证。这部分内容要求1200字左右,标题自拟,中心明确,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这三方面的要求,一般是通过2~3个题目来体现的。

二、申论测试的标准样式

申论测试正是通过给定资料,要求应考者根据所给资料写作申论文章,来对应考者进行测试的一种考核形式。现列举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题(卷)如下:

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

《申论》试题(卷)

(一)注意事项

公务员考试背景调查篇11

一、贫困地区民营企业招聘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没有长期的人员补充计划。目前,贫困地区民营企业大多规模小、管理水平档次低,招聘人才缺少长远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尚未摆脱随意用人状况。由于没有长期的人员补充计划,许多企业对于未来一段时间的人员需求量心中无数,只能“等米下锅”。这种招聘方式会造成所需要的人迟迟不能到位,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第二,岗位任职缺乏全面的认识,盲目追求高学历。大多民营企业经营者对空缺职位需要什么样的人,工作职责是什么,工作内容是什么不清楚,在招聘中无的放矢,工作流于盲目。由于企业对岗位描述不清,只能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条件,如学历起码“本科以上”且“越高越好”等。温州市有一家民营企业曾提出招聘硕士服务员,一度引起“轰动”;类似的事情在贫困地区民营企业也有,忻州市一家鞋业集团为吸引人才高薪聘用一名硕士研究生担任办公室主任,但高兴劲只维持了一个月,这位硕士就因职务不适应而提出辞职。盲目追求高学历,一方面造成社会上缺乏高学历的人才;另一方面“大材小用”,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第三,招聘人员的素质被忽视。我们经常会在招聘现场发现,招聘主管竟是刚从学校毕业的“新手”,而他们也是在无人愿意出差的情况下“被迫”来到招聘现场的。事实上,应聘人员接触的不是企业本身,而是企业招聘人员,选择一流的招聘人员至关重要。但是在贫困地区很多民营企业却忽视这一点,认为企业招聘就是让闲着的人去收集简历、筛选简历。再加上有些招聘人员在与应聘人员面谈时居高临下、机械呆板、敷衍了事,容易使应聘人员认为该企业死气沉沉、缺乏朝气,从而失去加盟该企业的兴趣与信心,严重影响招聘效果。

第四,招聘方式欠选择,就业歧视现象严重。当前,民营企业运用的招聘方式可谓五花八门:利用各类媒体刊登招聘启事,委托中介机构获得人才,到大专院校录用应届毕业生,或者直接到各地人才市场上设摊招聘等,但经常会遇到招聘企业为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发愁。此外,就业歧视现象较为普遍,如在招聘广告中,经常提出年龄限制、性别限制、户口限制、及工龄限制等。

第五,面试不规范,存在侵犯他人隐私等法律问题。许多民营企业录用员工,一般是看学历、翻简历,更多的是凭招聘者的经验和直觉判断,但这些并不能很好地了解求职者。根据太原人才市场与多家民营企业合作的经验,发现大多数情况下企业往往是根据招聘人员的感觉来决定是否录用一个人,而不是系统地评估一个人是否具备能力成为企业的录用对象。尤其在一些家族管理的民营企业中,常常出现老板随意拍板,应聘者无所适从的事例。

第六,背景调查被忽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劳动力作为商品,同样也存在着质量问题。求职者提供的个人资料往往成为用人单位取舍的依据之一。然而近几年,有的求职者通过伪造学历、工作经历来获取竞争优势。尤其是伴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社会上出现了赎卖、使用假文凭现象。日益泛滥的虚假材料严重影响着招聘质量,同时也给用人单位带来隐患。一些民营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并不进行背景调查,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一些民营企业界,背景调查几乎没有。许多老板认为:背景调查要花费很多精力、时间、金钱,得不偿失。然而,用错人会给企业带来更大风险。

第七,缺乏招聘评估。对招聘工作的效果如何评价,对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还比较陌生,有的企业对招聘结果的成本核算和效果评估做得不够,只关心招到多少人,花了多少钱,有的根本没有意识到对招聘结果评估的重要性,没有对招聘开支和收益是否合理进行分析和总结,无法为下一次的招聘活动提供有效的经验和借鉴。

第八,招聘制度不完善,造成人才流失。很多民营企业抱怨员工跳槽太过频繁,缺乏对职业的忠诚和献身精神。但反思其自身,企业没有给员工长期安全的雇用承诺,没有完善的招聘制度。从人才市场招聘现场了解到,民营企业将招聘制度建设作为揽才关键性工作来做的为数不多。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的民营企业,招聘制度没有或不完善,这使许多应聘者心存不安、缺乏“托付”之后的安全感。在今天这个讲诚信的社会里,招聘制度不仅是企业筛选人才的标尺,而且也是给应聘者留下“第一印象”的关键,更是民营企业留住员工的保障。

二、解决贫困地区民营企业招聘的主要措施

第一,依据民营企业战略目标,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人力资源战略从属于企业整体战略,只有在明确整体战略布置的基础上,才能对企业人力资源管工作做出战略规划。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必须明确自身使命是什么,企业发展的目标是什么,企业当前的任务是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在此基础上规划出短期人力资源需求计划和长期人力资源储备计划。

做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一是分清主次。一般而言,关系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关键管理岗位都是很重要的,必须放在首要位置来考虑,其他岗位人员可暂时置于次要地位。二是处理好“即用人员”与“储存人员”的关系。如初创企业很多工作需要人立刻能上任,所以即用型人才成为其主要招聘对象,但也决不可忽视储备型人才的吸收。三是区分专业与非专业。专业人员供应源少,素质要求较高;一般人员供应源多,素质要求一般。所以要把精力集中在专业人员招聘上。四是认清“学历”和“能力”的辩证关系。能力不仅包含人的智力,还包含其他许多非智力因素,所以在招聘时,既要重视学历,又不能唯学历论。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主要包括:设立职能部门确定岗位,确定岗位职数。这些都要根据企业战略目标,运用正确的方法来科学规划。

第二,精选招聘人员,强调招聘人员的综合素质。招聘人员是企业的一面广告,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同时,招聘人员决定着招聘质量,所以招聘人员需要对本企业非常了解,需要诚恳、热情、富有同情心。而作为民营企业,在安排招聘人员时,应综合考虑使其合理搭配,形成理想的层次分布,全面提高招聘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此增加对应聘人员的吸引力。一是民营企业应当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选聘工作,严格精选招聘人员,选择形象佳、素质高的人员从事招聘工作,把招聘工作纳入日常化管理。如一些外资企业专门设有招聘经理职位,民营企业结合自身实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考虑和借鉴。二是加强培训,提高招聘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增强现代招聘意识。在招聘开展前,企业先要对招聘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招聘知识培训。真正使招聘人员树立服务意识、形象意识、竞争意识,做到专业化、科学化。三是建立招聘人员考核评价机制。所谓考核评价机制,就是指在招聘时欢迎应聘者对招聘人员的行为表现进行书面评价,鼓励应聘者对招聘人员在招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投诉,企业在收集相关评价内容并经总结分析后,将其作为对招聘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考核评价机制运用到招聘工作中,对提高招聘人员的综合素质,做好招聘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依据企业需求,选择合适的招聘渠道。在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获得招聘信息的渠道众多,选择恰当的且适合本企业的招聘方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选择时主要根据企业自身需求,不局限于广告媒介招聘、校园招聘、人才市场招聘、猎头公司招聘等传统渠道,可以创造性地选择一些捷径方式来招聘员工。国际上近年来也出现了许多“临时雇员”租赁公司,他们用收费服务的方式来解决企业“急着用人,没有时间试用”的问题。一些进入我国的外企也把这种办法带进我国,一些民营企业在结合自身实际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和借鉴。如企业招聘短期员工选择向租赁公司租赁的方式,签订数月的合同,任务繁忙时租人,任务清闲时则退回租赁公司。这样降低了招聘成本,减少了去人才市场招聘的麻烦。

其次,民营企业可以考虑以实习方式招聘人才。启动在大三学生中招聘实习生计划,如果表现优秀,在毕业时正式聘用,也可邀请他们假期到企业参观实习,让他们了解企业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等情况,双方合意,毕业时签约。这种自荐方法节省招聘成本、降低用人风险,有助于吸引人才。

再次,一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可考虑利用互联网招聘人员。企业在网上招聘信息,让应聘者在网上填写相关资料,这种途径可以以一种更为低廉的方式招到合适的人才,而且能够淘汰掉计算机能力一般甚至不及格的人。

第四,加强员工招聘过程中的背景调查。求职者进行面试后,企业对那些有望被录取人员进行背景调查:一是民营企业应首先根据自身的规模、经济实力决定背景调查的强度。背景调查的强度取决于招聘岗位本身的职责水平,责任较大的岗位要求进行准确、详细地调查。对于管理人员、关键岗位上的人员,背景调查显得尤为重要。二是调查内容和侧重点要通过工作性质确定。比如对招聘的财务人其调点应放在核查信用情况和品质方面。对招聘的业务人员则侧重于工作业绩、社交能力等。三是调查内容确定后,下一步进行核实。

第五,加强招聘后的评估,完善招聘后续工作。一项工作完成后,应有适当的评估进行全面分析,以巩固成果纠正偏差,对工作人员和决策者进行情况反馈,以求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招聘工作也不例外。一是招聘信息、招聘采取的方式是否有效,招聘人数是否达到原来的计划。二是招聘到合格员工的比率。企业每次招聘到的员工经过试用期的考察,有多少比例的员工是合格的,如果合格率较低,就必须反思其原因。三是招聘计划执行情况,是否按原计划进行,招聘所花经费是否超支,以后招聘时有什么要改进的地方。

对招聘工作进行总结后,并不是万事大吉,而是应该为进入企业工作的员工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完善合理的薪酬、保险、福利政策等内部配套制度,且通过法律保障其实施,这样才能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保障和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留住员工。如贫困地区民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力选择部分保险、福利项目与员工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挂钩,以此来吸引鼓励员工在企业干下去。

招聘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门艺术。企业招聘部门要力争做到:了解自己企业的发展使命、熟悉企业的行业特点、制定企业的发展计划、清楚企业能够接受的创新程度等,先知己;然后招聘、筛选,做到知彼。对于一些传统招聘观念、方法,可以扬长避短,批判地继承;对于现代招聘的一些新理念,新方法,贫困地区民营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在招聘中做到创新。只有将招聘工作做得细致、准确、到位,才能把招聘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葛玉辉,许学军等.人力资源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林平,王英红.企业人才招聘中的几个新趋势[J].教育与职业,2004(20).

公务员考试背景调查篇12

2014药品安全监管政治+社会

2014网络监管文化

2014安全生产经济+社会

2014城市交通拥堵经济

2014三农问题经济

2014突发公共事件政治+社会

2014耕地保护经济

2014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经济

2014产业升级和粮食安全经济

一、命题趋势分析

从上表中我们分析出三点:

第一,近几年申论考试的命题围绕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而且与中央基础性政策文件有密切的关系。或是对政策进行前瞻,或是考查对已文件的深入领会。

比如2014年的申论主题就是在2014年初中央宣布取消农业税和采取了一系列关注“三农”的政策的背景下提出的,以此来考查考生对“三农”问题的理解。2014年中央第一次把“三农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容下发,足见这个问题的重要性。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容就是保护耕地,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2014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将耕地保护作为主题,其实是一种前瞻。2014年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全面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内涵,2014年的国考申论中就以水电开发作为切入角度考查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而2014年8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在安徽的一些考察都释放了一个重要的政策信号: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再加上2014年开始的金融危机,这两者之间的结合进入命题范围也就不足为奇。

第二,新出现的社会问题往往不会马上出现在申论命题范围内。

2014年的“非典”很多人一定还记忆犹新,这一事件成为了对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能力考验的重大标志,而06年这一问题才进入命题范围。因为一个新的热点事件升格为一个社会问题而引起人们的关注需要一个过程,申论考试的材料组织不大可能以一个事件作为例子,可能需要很多同类型的事件进行比较,需要一段时间使问题的表现更为集中。另外,新的社会热点事件往往需要政府部门进行处理,进行事件的定性,社会各界对问题的研究也需要不断深入。申论考试不是“抢新闻”,命题者不会拿自己的政治前途开玩笑,更不会拿一个连学术界都“悬而未决”的问题难为考生。

第三,经济与社会领域的主题居多。

从表中可以看出,近9年以来,申论考试有4次考查了社会领域的热点问题,4次考查了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1次考查了文化领域的问题,没有考查政治生活的热点问题。

历年的申论主题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关注“民生问题”,这和申论考试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试要求是密不可分的。从01到04年,以具体的经济和社会领域的角度入手,考查的范围比较狭窄,从05到09年,开始偏向于宏观方向,这与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的工作特点是有密切关系的,要求考生具备大局观念和对全局的驾驭能力。

二、进入申论命题的热点问题一般特征

1.庙堂之事

历年申论考试的热点问题都与政府职能密切相关。社会问题很多,进入媒体和公众视野的问题层出不穷。但政府不是万能的,政府的职能存在必要的限制。有些社会问题可以通过政府的公共管理得到合理解决,另一些问题只能通过社会或社会成员自发调节,不适宜进入政府管理的范围。公务员考试考查的是考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申论主题必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应该是与政府职能相关的社会问题。

2.问题意识

公务员考试背景调查篇13

1我国现行立法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陆续设置医院伦理委员会[2],不断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同时,为应对医学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应用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切实保护受试者的权益,我国也逐步出台了一系列与伦理委员会的设置、人员结构及审查工作等相关的法规文件,具体见表1。

2医院伦理委员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为保证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有效运行,促进其建设发展,我国已陆续出台多部法规文件,但从法律角度看,相比英、美等国家,我国涉及伦理委员会的法律体系仍存在以下问题。

2.1法律位阶较低且分散于多个文件

我国目前仍未出台针对伦理委员会的专门立法,对委员结构及审查等要求多分布于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卫生部等部门的相关文件中。除《人体器官移植条例》为行政法规外,其他均为部门规章,法律位阶较低,且多数法规仅在部分章节提及伦理委员会。违规者可依据的法律条文较少,处罚力度偏轻,配套法规相对滞后,国家对伦理委员会的政策支持力度仍有待提高。

2.2委员性别、“多学科背景”均衡性标准模糊

女性委员对情感更为敏感,更利于保护弱势群体,相较于医务人员,法学、伦理学专家更能发现医学试验中潜在的法律或伦理问题,委员性别和学科背景的不均衡性易造成审查决议的偏倚。《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等部门规章中虽要求各伦理委员会有不同性别成员,达到性别均衡,委员专业背景须包括医学、法学、伦理学等,但委员性别比例到底在什么范围内才算均衡,各专业的委员占比多少符合规范,现行立法并未明确衡量的具体标准。

2.3委员资质考核制度不完善

对申请单位的人体生物试验研究项目进行审查是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职责之一,各委员的自身专业能力对委员会的研究审查水平层级起着决定性作用[3],建立并完善委员准入制度尤为重要。然而,现行立法中鲜有提及委员入会资质考核等要求,缺乏规范性管理,资质考核制度不够完善。

2.4审查操作规程不统一,跟踪审查约束力度小

跟踪审查是对审查项目实施过程进行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有效途径,也是保护受试者根本权益的关键环节。多部部门规章中虽已要求伦理委员会建立审查操作规程或工作制度,提出跟踪审查,但却仍未对审查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规定统一,具体操作法规的缺乏可能导致各委员会在具体审查中的操作范围和空间过大,逐渐形成“独家标准”,不利于医院伦理委员会的长远建设与发展。

2.5缺乏专门性独立监督主体

拥有成熟伦理审查经验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多设有独立的组织来专门监管伦理委员会的建设与运行。现行立法中对伦理委员会的监管责任主要分布于3方面:一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但其资源有限,无法对委员会的监管全身心投入,且未明确具体监管的下设机构;二是国家和省级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主要提供咨询服务,监督权限低;三是有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其监管独立性不够。三者均不属于专门性监督主体,监管不全则难以保证伦理委员会未来的正向发展。

3对策与建议

3.1提高立法等级

具有成熟经验的瑞典和美国等制定的与伦理审查相关的法案均位于该国法律高位阶,提高伦理立法层级是大势所趋。因此,建议我国借鉴成熟经验,提高相关立法(如《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等)的法律层级,提升效力等级并扩大社会影响力;同时,将分散于多个法规中涉及伦理委员会的委员构成、教育培训、审查规范等内容进行合并,形成统一标准并纳入同一部法律法规中;明确伦理委员会的法律地位、职责,适当增加惩罚力度,建立法律责任制度,使其有法可依。

3.2确定性别比例和专业占比标准

我国医院伦理委员会的人员结构不够合理的原因除了在于较弱的法律约束外,还在于现有法律条文的模糊性。因此,对于既有的相关规定,建议进一步以事实为基础确定男女委员的比例范围标准;控制医学专业委员占比,调整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等专业人士的比例,明确各自的占比标准,并作为全国统一法律规范。3.3参考CIP制度加强委员资质考核目前我国机构伦理委员会多通过院内开会讨论投票的形式任命委员,主观性较强,缺乏兼顾官方和公平性的任命依据。反观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便开始探索面向伦理审查相关工作者的伦理委员会专业认证(certificatedIRBprofessional,CIP)考试制度,定期更改通过标准,并通过伦理委员会联邦注册系统将所有的委员名单上报人体研究保护办公室(OHRP)[4]。因此,建议我国立足国情,吸收美国CIP制度的精髓之处,在立法中完善委员资质考核制度,明确考核对象、考核内容与方式、考核周期等,提高委员准入门槛,从根源上提高委员审查质量。

3.4建立专门操作指南,强调跟踪审查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