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实用13篇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篇1

1、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前景还是很不错的。

2、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掌握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可以从事医药卫生行业的医疗、科研、教学、社区保健、卫生防疫、卫生行政事业管理等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 )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篇2

2课程设置突出中医特色,教学模式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

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的护理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区别于西医院校培养的研究生,最重要也是最具自身优势的就是中医特色。我校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均设置了中西医结合课程,包括中西医结合的护理实践基础和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的部分学时,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和中医高级护理实践技术。由于学时有限,对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模式,我校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在教学观念上,将研究生课堂学习与临床实际应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相融合,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模式,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性学习;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采用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前沿的专题导向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授课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使研究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和灵活运用知识,既强调经典理论的知识继承,又兼顾知识的获取方法和创新;在考核方式方面,除了传统的考勤、作业以及书面考试成绩3大部分之外,对学生自主研究所得的学术交流报告和学术论文水平做适当的评价,鼓励学生在交流报告时提出有创新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3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重,课程体系符合护理职业岗位需求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区别于科学型硕士研究生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前者是以培养临床护理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整个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我校都推行“以专业知识为背景,以专科技术为重点,以实践理论相结合为基本方法”的课程建设模式。根据护理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围绕职业技能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开设了高级健康评估、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等与就业相关的培养实际运用能力的专业课程。同时,要求学生在与研究方向有关的科室轮转,时间不少于24个月,每轮转完一个科室要进行出科考核。此外,学校要组织阶段性考核,对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进行全面衡量,考查学生独立处理临床专科领域中常见护理问题的能力。转科考核成绩不合格者适当延长转科时间,并进行补考;阶段性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安排学位论文答辩。力争做到课程体系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学校与临床实践基地的配合,强化学生临床能力的训练,重点加强专业技能课程和护理实践性教学环节,使之尽可能地符合护理职业岗位需求。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篇3

一、缺乏针对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员的中医教材

目前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大多数采用的是中医教材或者自编教材,内容上仍然未脱离中医教材的模式,过多的中医专业术语,却没有匹配足够的课时,有碍于学员对内容的理解。针对西医临床医学生的中医教材不应该是中医专业教材的简写本,从中医基础理论、到中药、方剂、常见疾病的辩证分析全部囊括,在形式上虽然面面俱到,但每项内容都蜻蜓点水,无法深入,学生无法理解,更别提将来能够应用。好的教材应该根据其专业背景、将来从业过程中面临的有关中医的问题设定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有的放矢,使学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内容上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补充中医新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例如随着生活水平改变,疾病谱随之改变,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中医如何认识以及治疗?中医在哪些领域有独特之处,哪些领域有不足之处,哪些领域可以和西医治疗相辅相成?通过教材让学生对中医有更加立体客观的认识。其次,教材形式需要灵活多变,传统的医学的传承需要不断注入现代的元素使其更加鲜活。插画、漫画、视频等形式都是可以借鉴的模式,丰富灵活的载体模式有助于更生动具体地展现中医内容。

二、学员学习中医的动机不明确

为什么学习中医?对于大多数西医临床专业学员来说只是完成既定的课程安排,并未挖掘出学习中医的内在动机。有的学员认为将来自己是西医从业人员,并不了解中医在今后工作中的作用,因此学习动力不足。针对这一问题,教学过程中应更多的结合临床实际,更好地激发学员的内在学习动机。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许多理论基础是在长期大量临床经验总结基础上形成的。某些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胃肠炎、不孕不育等是中医的优势治疗领域,因此在常见病选择上可以从这些优势领域中选择,并重点介绍目前西医治疗措施难以解决而中医能很好补充的问题。还可以结合专业特点,介绍既与其专业紧密相关,又能反应中医特点的内容,例如承气汤类方剂在急腹症中的应用,补气中药在术后吻合口瘘的应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中药治疗,骨折的中医小夹板固定等等。这些是学生今后从事西医临床工作很常见的临床问题,从这些具体的问题入手,将中医的理论、方法融汇其中,会得到学员的认同,并激发内在学习动机。

三、授课方式单一

目前的授课方式以理论授课为主,少量的实践课也仅局限于针灸推拿。实践是激发学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将理论转化为临床应用的最佳途径。但在中医课时相对较少的前提下,如何使西医临床专业学员有更好的实践体验呢?“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是值得探索的模式。SP自创立以来,现已广泛地应用于卫生职业教育的各个领域,并发挥重要作用[1]。结合学习内容,设定标准化病人的剧本,可以让学员分别扮演病人及医生的角色,例如在辨证内容中的常见证型肝气郁结证,可以设定情境由学员将肝气郁结证的临床表现表演出来,也可以由学员自由发挥,有位学员在参与该证候的模拟患者时就陈述了如下症状“因为最近考试压力较大,心气不好,还跟宿舍同学吵架,感觉肝区部位胀痛,口苦”等,这一系列描述是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但却是“肝气郁结”的生动案例,比书本上描述的“由于情志刺激,导致情志抑郁,急躁易怒,喜太息,胸胁少腹胀闷或窜痛,或咽中有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易于理解。再由“医生”扮演者进行问诊及分析,教员补充给出模拟病人无法展示的特定舌苔、脉象信息,其余学员可参与讨论,最后教员进行点评及总结,这个模式在课堂运用中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模拟病人的就诊过程不仅将所学辨证内容巩固加强,并丰富了课堂授课形式,加强了学生的互动及参与。除了课堂教学形式的丰富,还应注重课堂外的时间。目前的网络及多媒体的应用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学习方式,在中医教学中也可以加以运用,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补充[2],建立中医网络教学平台,设立学员互动区域,趣味知识竞赛,我心目中的中医经典等模块,给学员提供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参与到中医学习中去,并学有所用,学有所乐。总之,目前的西医临床专业学员的中医教学应从教材设定、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量体裁衣,因人而异,采用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篇4

1.1 培养目标对自身的定位存在茫然性

本科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应重在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基础教育,目标是培养中西医结合适用型人才。笔者认为,该专业的学生应该区别于中医及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其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具有如下特点:①具有中医、西医专业知识的深厚功底,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扎实;②能够运用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知识解决临床医学问题;③对相关学科的知识面广,对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有广泛的涉猎;④创造性运用学科知识。但现实的教学当中,学生存在很大的认识误区,普遍认为自己毕业后就业很难,中不中、西不西,无用武之地,西医基本功不扎实,从思想深处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真正理解中西医结合的实质意义。学生出现这种想法和不良情绪与现行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有直接的关系。

1.2 教学手段较滞后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是中西医专业的主要课程,但内容多,课时少,提供给学生的感性认识不足,加之以投影、幻灯、录像、录音、电视等媒体使用为特征的视听教学手段虽然使理论教学更加形象、直观、生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但仍有“灌输”之嫌。如何较好地培养具有全面的中西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人才,提高临床教学的质量是关键的一环。

1.3 临床基地缺乏

西医院校没有附属中医院,仅靠西医附属医院中医科承担中医临床教学实践任务,能力有限,而在省市中医院的见习带教老师又缺乏责任心。另外,妇产科见习有其特殊性和不利因素,见习人多会引起患者和家属的反感,甚至拒绝。造成学生无实践机会,大大降低了学习兴趣,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

1.4 教材建设不完善

目前,各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均处于探索阶段,本科教学层次的中西医妇产科教学也不例外,目前还没有比较规范的教材可以选用。我们教研室选用的是中医学本科的《中医妇科学》和西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的《妇产科学》。对学生而言,可能会产生中西医结合就是中医与西医相加,预习、听课和课后复习及某些部分的自学都感到比较困难,不利于培养运用中西医的理论体系思考问题,上课时干扰了思维的连贯性。

1.5 见习内容和结构陈旧

传统的灌输式见习教学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临床见习多采用由带教老师以大课补充式讲课为主,然后带学生到病房进行床边教学,老师大多以自己为主体示范式地问病史、查体、介绍各项化验结果,再作简单的总结讨论而告终,学生自始至终只需跟着教师思路走,不需开动脑筋。这种被动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死记硬背,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临床思维及综合分析能力。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专业的教学实践改革势在必行,并建议从以下几点进行优化改革。

2.1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通过事例教育学生, 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认识到学习妇产科的重要性,从而消除偏科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x

【关键词】 模拟教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临床实践教学作为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妇产科学》是临床教学中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妇产科学》的临床实习是医学院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本院于2002年正式成立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属于西医院校中的中西医结合专业,同中医院校相比,西医院校中医系的办学条件存在很大差异。笔者从2006年开始承担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课程的临床教学,在临床教学的各个阶段同时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遇到了许多问题。笔者现就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临床教学1年来的实践体会及对当前形势下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做几点探索和设想。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培养目标对自身的定位存在茫然性

本科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应重在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基础教育,目标是培养中西医结合适用型人才。笔者认为,该专业的学生应该区别于中医及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其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具有如下特点:①具有中医、西医专业知识的深厚功底,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扎实;②能够运用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知识解决临床医学问题;③对相关学科的知识面广,对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有广泛的涉猎;④创造性运用学科知识。但现实的教学当中,学生存在很大的认识误区,普遍认为自己毕业后就业很难,中不中、西不西,无用武之地,西医基本功不扎实,从思想深处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真正理解中西医结合的实质意义。学生出现这种想法和不良情绪与现行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有直接的关系。

1.2 教学手段较滞后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是中西医专业的主要课程,但内容多,课时少,提供给学生的感性认识不足,加之以投影、幻灯、录像、录音、电视等媒体使用为特征的视听教学手段虽然使理论教学更加形象、直观、生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但仍有“灌输”之嫌。如何较好地培养具有全面的中西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人才,提高临床教学的质量是关键的一环。

1.3 临床基地缺乏

西医院校没有附属中医院,仅靠西医附属医院中医科承担中医临床教学实践任务,能力有限,而在省市中医院的见习带教老师又缺乏责任心。另外,妇产科见习有其特殊性和不利因素,见习人多会引起患者和家属的反感,甚至拒绝。造成学生无实践机会,大大降低了学习兴趣,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

1.4 教材建设不完善

目前,各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均处于探索阶段,本科教学层次的中西医妇产科教学也不例外,目前还没有比较规范的教材可以选用。我们教研室选用的是中医学本科的《中医妇科学》和西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的《妇产科学》。对学生而言,可能会产生中西医结合就是中医与西医相加,预习、听课和课后复习及某些部分的自学都感到比较困难,不利于培养运用中西医的理论体系思考问题,上课时干扰了思维的连贯性。

1.5 见习内容和结构陈旧

传统的灌输式见习教学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临床见习多采用由带教老师以大课补充式讲课为主,然后带学生到病房进行床边教学,老师大多以自己为主体示范式地问病史、查体、介绍各项化验结果,再作简单的总结讨论而告终,学生自始至终只需跟着教师思路走,不需开动脑筋。这种被动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死记硬背,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临床思维及综合分析能力。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专业的教学实践改革势在必行,并建议从以下几点进行优化改革。

2.1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通过事例教育学生, 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认识到学习妇产科的重要性,从而消除偏科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2 模拟教学法的运用

加强实践设备的建设、教学过程优化设计以起到提高学习兴趣的作用。笔者认为,见习课穿插于理论课之中,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重新分配课堂教学和见习课时比例,缩减见习时间以节约在临床见习中可能浪费的部分时间用来增加课堂讲授时间,旨在引用模拟教学法纠正临床见习中的缺陷,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可发挥其主导作用,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模拟情景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对学生施加影响,达到教学目的。模拟教学的特点是其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技能操作即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是模拟教学的经典范畴——情景教学。

2.2.1 模拟患者的运用

我们在讲授妇科检查时就可以运用模拟仿真人对其生殖器官进行逐步检查,从宏观和微观方面都有直观认识,使学生人人都有检查机会,解决了无法在真实患者身上实施操练的教学困难,对某些抽象概念也有了理解。在讲授宫颈病变时让学生自己在模拟仿真人身上结合中医辨证分型选择不同病变下的宫颈组织,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奠定基础。分娩机制一直是学生很不易掌握的内容,因为分娩机制是一个动态过程,整个分娩过程都是在体内完成,学生无法得到直观认识,产房所能观察到的只是分娩机转的最后阶段——胎先露、胎体的娩出。对于这个问题,采用录像、视频教学都达不到满意的效果。我们拟采用模拟仿真人向学生们讲解并展示分娩的每个机转过程,通过模型可以了解骨盆内胎先露的旋转和下降的过程,而骨盆内的机转才是掌握正常和异常分娩的关键,再结合录像和产房的观摩,就可以很好地将理论和真实的分娩结合起来。例如,胎头下降时,孕妇体内骨产道和软产道分别发生怎样的变化?胎头为什么不会沿着同一方向和姿势下降?体内变化和体外不同产程变化有什么相关性?这样,通过局部直观观摩解除学生的疑惑,帮助他们消除对分娩的恐惧及对妇产科学习的排斥性,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领会“脑-手”结合学习方法的趣味所在。

2.2.2 模拟病案

通过教师讲授的某一理论概念,让学生分组担任患者和医生,双方可演练临床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婚育史等病案的采集和分析能力,同组人员可参与补充、争论,最后模拟作出最佳诊断,提出最佳治疗方案,教师针对结果评判对错。

3 结语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篇5

有资料显示,2007年毕业生有495万人,而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人。众多毕业生中,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是不争的事实。以武汉地区为例,据人事部门统计:医学类2000年、2001年、2002年的就业率分别为68.65%、67.35%、63%,在13个统计大类中居倒数第一。据统计:2006年医学专业的就业率为31.01%,位居各专业排序的后三位;中医学专业就业率则更低,排在所有专业就业的倒数第二位。同样,根据上海市教委于2007年7月公布的2003-2006年度38个就业率低的专业中就包括中医学专业,低就业率排名第10名。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医类别专业的毕业生,无论是哪个层次的毕业生,就业是有很大困难的。

本文以三峡大学仁和医院1999-2009年共计184名中医类别专业实习生为对象,通过电话随访和网上交流等方式,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结果显示,由于在三峡大学仁和医院实习的中医专业学生大部分出自基层或农村,家庭经济基础都不是很好,所以所有的学生一毕业都通过不同的形式就了业,在所有从事的行业中,大致可以分为工作在医疗机构和非医疗机构两大类。

(一)在非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从业

进入该领域的学生共有88人,占47.8%。在在非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从业,根据职业的特点分为以下两部分:

1、在非医学领域工作。进入非医学领域有45人,占24.5%;这部分人没有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在工作,是让人遗憾的。但是由于具有医学背景,在五年制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学习了中医知识,还大量地学习了临床医学知识,并且在实习阶段,也进行了系统的西医临床专业各科室的轮训。所以,没有进入医疗机构从事临床工作(无论西医还是中医),还是很可惜的,毕竟医学人才不是普通资源,没有发挥他们应有的医学人力资源,其实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中医药院校因生源的整体质量比不上综合性院校和西医院校,造成了毕业生先天相对不足,增加了后天培养的难度,间接降低了毕业生的竞争力。

因此在“毕业即失业”的年代不改行那么就意味着自己在社会上无生存的机会,改行是每一个本专业学生的无奈之举,每一个读5年医学专业的学生不能从事临床工作当医生是最大遗憾,“先就业再择业”也是一条出路。

这行业基本上不和医学沾边,也就是说,在现行工作岗位中,没有一点医学知识的应用,和别人竞争基本上不占优势,一切都得从头开始。一是经过国家的大型招聘考试顺利进入事业单位或机关,如公务员,警察、教师等;二是利用其自己的综合资源,成为小私营主、进入IT行业、当司机、自由从业人员等。他们在生活中没有利用所学的专业来创造自己的生存所依赖的经济条件,只是在生活中利用一种中医本科生的平台和身份结合一些其他的知识结构来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在其生活中,所学的专业知识仍然有意识无意识地在干扰或影响自己的职场生涯或生活方式,特别是在目前一个大肆奉行“养生”的一个社会里,其专业知识使其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同样也彰显其中医药学知识背景的优势,对职场和人际关系也无意识地起到催化作用。

2、在医疗卫生领域例工作,但是没有进入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如卫生管理部门、保险公司、中药材公司、医药公司、医疗器械公司等医院上下游相关产业链上。有43人进入医疗相关领域的,占23.5%。这里面的职业也是纷样繁多,但医药和器械销售代表占半数以上,因为收入高、来钱快。由于医疗行业体制的原因,医院在上级部门拨款的缺口较大的情况,提高业务收入主要靠药品销售。医生的笔杆子比摇钱树还值钱,不但为医院创造了收入,也丰富了自己的钱包,医药代表给医生大量、惊人的药品回扣让医生尽可能地多开药(器械),来促进这层关系的职业就是医药(器械)代表。他们利用有专业的医学背景、医疗领域的人脉资源、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主治医生等级别以上的医生建立良好关系,来提升药品(器械),也带动自己的经济收益。

同时,在各商业保险公司、医保局等也需要专业的医学人才来监督医疗机构的诊疗活动是否合理合法,是否符合的诊疗常规,并对治疗流程或病历文书等资料进行审核,以规范医疗行为。

总之,是在应用所学的医学知识为医疗机构服务,直接对医院产生影响。虽然没有当临床医生,但是也在运用中西医医学知识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利用医学的一些有关知识,发挥其局部的某一知识点,尽量放大,挖掘与现任工作有关的知识面的潜力,让自己在本职工作内能最大限度地胜任该工作,并突出自己的专业优势,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以满足最丰富的利润空间,是自己得到较高的报酬,以致于许多人都本行业内成熟得非常快,同样也透支了大量的青春。

(二)进入医疗(预防、保健)机构

在医院运行的成百上千条的业务流程中,主要有各类医政管理、后勤支持、医技诊断、临床诊疗和临床护理等五大类流程,当然,临床诊疗和临床护理是医院的核心业务流程。目前中医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中,有20%左右的学生在非医行业工作,15%的学生考上研究生。进入了医院的学生,也多在县一级甚至乡镇医院。所以,进入医疗机构不是所有的医学生都会成为医生,根据医院的情况和自身情况,工作岗位也不尽相同。这里面也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进入医院,不是国家执业医师。对于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而言,不肯舍弃所学专业,将就业领域局限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也成了学生就业的羁绊。不少大学生认为,舍弃专业就业等于大学几年的苦读付诸东流。有的是对医学的情怀仍然割舍不断,有的是为了给五年的青春有个交代,所以,为了能进入医疗机构(以后再转到临床岗位),在招聘时也就放低了自己的专业要求,进入医院的临床二线工作岗位,做些医政管理、后勤支持等工作,如在医保科、病理科、医务科、人事科等。这种情况不多,如果不是出于主观原因,进入医疗机构等一般能从事所学专业

2、进入了医院,是国家执业医师。根据1999年《执业医师法》,执业医师注册分为中医、临床、口腔、公共卫生等四个类别,在各类别的执业范围内从事相应的专业。因此,根据各专业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在医疗机构从事中医专业。这是最正常的情况,只要想当中医医生,就必须参加执业医师考试,否则就是非法行医。理所当然地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也是幸运之事。但是一部人觉得自己也学了很多西医知识,和临床类西医学生没有什么区别,而且自己也有中医优势,根据医院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别想从事临床类专业,这样发展空间也要大一些。在众多调查对象中讨论最激烈也是这个问题:怎样从事临床类专业?

按现有规定,在考试资格上,中医类别专业的毕业生不能报考临床、口腔、公共卫生类别医师资格。而实际上,由于中医专业毕业生大多系统地学习过现代医学,和西医专业毕业生一样,经过适当的复习,完全有能力通过西医临床类别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也的确是在《执业医师法》实施的前几期考试中,由于管理口径的不统一和历史余留问题,有部分中医类专业的考生参加了临床类别的考试,顺利通过取得了“注册范围”是“临床”类别的《医师资格证书》,后来管理的持续改进,现在执业医师考试报名资格审核时,只有毕业证书上有“中医”二字,一律只能参加中医类别的执业医师考试。但是由于各个医疗机构的情况均不一样,只要取得了《医师资格证书》的执业医师所实际上从事的专业也不相同,也就出现了第二种情况。

(2)在医疗机构从事非中医类的临床专业,但是在非手术科室工作。取得了中医类别的执业医师资格,没有当中医医生,但从事临床类别的专业工作,也就是西医医生。

由于基层医院“缺医少药”,能有执业医师就已经很不错了。中医医院,县一级医院和县一级以下的医院很多,基层医院尤为普遍。广东省没有执业医师的乡镇卫生院共64家,仅有1名执业医师的乡镇卫生院共150家,仅有2名执业医师的乡镇卫生院共133家。即使在三级医院或地市级医院,也有一部分中医专业执业医师也在内科等基础科室执业,特别是在内分泌科、消化科、肾病科、血液科、老年科等专业科室里中医执业医师较多。

随着医疗纠纷的日益增多,患者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医院为了规避医疗风险,不会让非手术专业的医生来做创伤性诊疗活动。由于手术科室风险性大,技术难度高,对专业知识要求强,一旦出现医疗纠纷,假如主刀医生是中医医生,就是会以“非法行医”处理,对医生对医院都不利。那些中医背景的医学生特别想当外科大夫怎么办了?有一种那个办法,那就是考研。

(3)在医疗机构的手术科室工作。1998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中医执业医师没有进行临床手术的资格,在目前的法律法规下,想在综合医院手术科室工作,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考研,考临床专业或妇产科、外科等专业,取得外科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然后再报名参加临床专业的执业医师考试。考研是唯一的途径,中医类别的以学生中,刚入学就知道自己的就业前景,所以在毕业前参加工过后考取临床专业研究生,和西医学生一样才能进入自己理想的医院从事理想的专业。辽宁中医学院2004年共有125名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占毕业生总数的30.40%。中医学专业2004年的考研率为40%,2005年为40.54%;反映了学生求知欲望在不断增强,同时也希望通过继续深造,提高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同样,三峡大学医学院是一所B区招生研究生的高等院校,不属于自主招生的院校,在我国内陆中部的鄂西山区,生源不是特别丰富,因此只要是通过国家研究生入学考试,都能进入该校学习,所以很多中医专业的考生考入该校进入临床专业的学习,比如在妇产科、外科等硕士点学习,并且,学生在研二就可以报名参加临床类别的国家医师资格考试。2007-2010年中,三峡大学仁和医院报名参加执业医师考试的157人中,研二考生中有63人,其中本科是中医药专业有28人,占44%,由于有相当的基础,研二的医学生95%的能一次顺利通过执业医师考试,拿到心仪的医师资格证书。三峡大学医学院2010年毕业的22名临床专业研究生,第一学历是中医类有7人,占32%。

在三峡大学仁和医院2010年新招聘的医生中,有一位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中西医结合专业肛肠外科方向的硕士生,只有中医类别医师执业证,并且以后也不能报考临床类别执业医师来,在肛肠外科也不能单独执业,招聘单位只能忍痛割爱。这种例子举不胜举,中医类别专业的毕业生怎样就业,怎样在现有的环境下找到理想的工作,怎样适应社会的发展,是医学教育和医学事业发展的一个新难题。

二、对策

第一,必须从政策法规、教育制度上认真贯彻落实“中西医并重”精神,制定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加大国家宏观政策扶持力度,从政策层面扩大对中医药事业的宣传力度,夯实中医药事业繁荣的基本面。

国家也就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升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出台,强调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4月7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强调“积极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2009年4月21日,《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强调“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同时,2009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以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和《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2009年7月,还专门成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工作领导在小组,并制定了《实施“治未病”健康工作2009年工作计划》,并在《中医特色健康保健―服务模式服务基本规范(试行)》要求:以中国传统健康文化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的原理和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国内外已有的医学模式和健康管理经验、健康保险等进行了多学科的综合分析和系统的比较分析,结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治未病”)的开展,提出了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为治未病理念落实于实践开辟了道路,为了建立一个既能满足当代人群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保障需要,又在经济上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范式。这对中医药事业是个很大的促进,同时也为中医专业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就业渠道和发展前景。

第二,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之间很有必要加强就此事的沟通。学校培养学生,医院招聘医生,学生怎样成为医生就没人管了,以至于学校大量扩招,医院又招聘不到需要的医生,就造成毕业的学生找不到工作,有岗位的医院招不到医学生的矛盾局面。

目前的中医药高校盲目扩招,颁发的文凭在参加医师资格考试时又没有报名资格,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下,应该加强两个部门沟通,改善一方面差医生,另一方面大量剩余的医学生不让参加考试状况。在新的医药卫生改革中,应由多部门联合出台相关文件,制定更加具体的医学人才培养计划,通过整合资源,设置适宜的专业等方式,充分发挥教育部门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保证医学教育事业能够主动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

第三,具有中医类专业的医学院校根据市场调整招生方向。三峡大学医学院在1999年《执业医师法》实施前招生一直很好,在2002年前后,中医专业类别毕业生还可恶意报名参加临床类医师资格考试,对招生没有太大的影响。2003年后,中医毕业生开始就业不理想,招生很困难,在2004年和2006年停止招生,2007年恢复招生也不是很理想。目前全民医保的覆盖,很多基层医师需要大量的各类专业医学生,招生情况开始好转,达到75人,是前6年的总数。这种根据市场导向来调整的策略应该值得肯定。从2006年开始富裕的教育资源开始投向乡村培训、社区医生、全科医生的培养上。这对中医院校是一个很好的范例,配选社会需要的人才才是教育之本。三峡大学医学院2000-2010年中医专业招生人数情况,如表2所示。

第四,鼓励和支持中医类别毕业生到县一级以下的医疗单位进行就业。2007年底,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只有1.10人。我国的社会公共卫生资源发展不平衡,占全国2/3人口的农村只拥有不到1/4的卫生资源。在宜昌市范围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农村湿全覆盖,农村病源是“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各医疗机构门庭若市,病源急剧上涨,对医学生的需求数量加大,以至于几个县级医院录用一个医学生情况。而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医学,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和积累,使中医具有“简、便、灵、验”的优点,在基层或农村,中医药市场更广阔,中医的消费群体更稳固,更具生命力;中医类别的毕业生也在基层为广大老百姓的预防保健和疾病治疗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且,也可以是毕业生参加大学生“三支一扶”活动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不但服务了当地居民,也创造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1999年《执业医师法》实施之前,中医类别专业学生的执业医师证书的注册范围是根据当时所从事的专业:从事外科的注册专业就是外科,内科就是内科专业,中医就是中医专业。即使在前几年的意思资格报名中,中医类别可以报名参加临床类别的执业医师考试。也就是有很大一部分中医药背景的医生进入临床,而且是临床外科专业,在县级医院这部分人还占很大的比例。并从长期的临床工作和实践能力来看,由于其专业知识本身就有西医临床知识结构,经过不断的学习和进修,加上上级医生的培训指导,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也显示出独特的工作优势,可以胜任其临床工作,也没有造成过多的医疗纠纷和医疗差错。从现实来看,中医药专业背景的医学生是可以在县一级医疗机构胜任临床工作的,因此,在基层医疗机构不能对该考生的报名或执业范围给予太多的限制和行政制约,不利于我国目前的患者就医的困难局面,还导致了本可以在基层解决的小手术、小病种都能盲目流向了大医院,使大医院人满为患,医生劳动强度加大,患者的“三多一少”,没有根本上解决地市级医疗机构的“看病难”问题。

第五,鼓励想当外科大夫的医生通过报考研究生,获得临床类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后,再通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获得临床类的医师资格证书。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善,疾病谱发生了改变;在2030年,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等因素,对医生的需求会不断加大。医学是一个长期实践和不断学习的一门技能型科学,而且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强化专业特点,才能成为一个标准的医生。从2008开始,研究生也开始扩招,2009年开始临床类研究生、应用性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加大,考研的机会也在增加。所以,鼓励医学生不断取得高学历,对本人,对医院,对单位,对晋升职称,对涨工资等都是一个利大于弊的好事,所以考研究生,特别是临床专业的研究生,更能了解传统医学和现代科学的特点,发挥中西医结合的综合优势,不断开启新的医学领域和治疗模式,为人民服好务。

第六,大力宣传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治未病”服务),抓住“养生学”的机遇,开展“中医养生”业务,建立独立的中医药保健机构,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倡导,发挥祖国的传统医学优势。近年的“养生学”尤为流行,以致于一个“张悟本”骗了亿万国民。我们应该抓住时下盛行的“养生热”,和时代接轨,应用现代科技和传媒手段,积极正面科学地介绍和引导,支持经过时间检验的养生方式,严肃抨击各种利用中医的伪科学和养生长寿的“幌子”和“骗子”,以正其形象和价值。

国家已经开始了“治未病”工程,我们中医类别专业学生应该当之无愧地积极为祖国的传统医学承前启后,挖掘祖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和精华,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和当代疾病谱进行有机结合,发挥其独特优势,对公众阐释中医学的科学理论,对优势疾病证明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综上所述,在种种有利形势下,中医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就会有很大的改善。以笔者所见,中医类别专业的毕业生只要不挑不捡,是完全可以就业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关于积极做好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DB/OL].省略.

2、叶涛.当前医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和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5).

3、林其胜.困境与出路: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3).

4、大力.高校最难就业38专业曝光,水产、材料排前两名[N].东方早报,2007-07-18.

5、李强,刘步平,刘凌云.影晌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J].中医药导报,2008(1).

6、陈海啸,褚江洪,王耀辉.加强实施临床路径,优化医疗核心业务流程[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10(7).

7、芦琳娜.中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生涯阻隔及弱化路径探析[J].商业现代化,2010(13).

8、李广华,王文,祝金旭.高等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教育,2006(1).

9、余鹏程,陈涛.现行中医执业类别及范围有关规定存在的问题及修订建议[J].中国医药导报,2009(10).

10、李渊,白东艳.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

11、毛宁.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的特点及对策[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5).

12、高建民.基本卫生人力政策研究[J].中国卫生研究,2006(10).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篇6

微创骨科属于一种较传统骨科的标准手术具有更小的手术切口,更佳稳定内环境,更快骨组织愈合,更轻局部反应,更短时间恢复机体功能以及更好心理效应手术的技术。微创骨科技术是一门高精的技术,但不能够代替传统骨科技术,传统骨科技术处理原则及操作的方法在微创骨科技术实践中仍然比较适用[1]。在开展微创骨科技术时必须注意:不可盲目的追求微小,人为的导致操作的难度过大,过长的手术时间,误伤患者的主要组织,不可只凭借手感及自身经验操作,脱离影像仪器的监视。手术医师的主要目标就是合理的应用微创技术在最小创伤基础上达到

3.1中医辨证论治乙肝。中医认为阴虚邪留、肝胆湿热、肝郁脾虚等均是慢性乙肝常见的证型。大量临床研究数据显示,有68%的慢性乙肝患者表现为虚证,是最主要的一部分,其中以脾胃虚弱和肝肾阴虚最为多见,占90%以上。而针对不同的证型,可以采用不同的中药进行对症治疗,如阴虚邪留型患者,可采用生地黄、麦冬、石斛、白芍、当归以及龙胆草等进行治疗;而对于肝胆湿热型患者则可使用炒苍术、川黄柏、薏苡仁、黄芩、茯苓和大腹皮等等;另外,肝郁脾虚型患者还可使用炒柴胡、炒枳壳、白术、茯苓和郁金等,这些中药对于本病的治疗均起到一定的疗效[14,15]。

3.2临床疗效探讨。近十年来,许多学者对中医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进行了探讨,取得了满意效果。王陆军等[16]辨证分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86例,并根据辨证结果,分别选用不同方药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85.3%;宋跃龙等[17]自拟柴杞降酶汤加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3例,其中治愈46例,显效5例,无效2例;王匡君等[18]自拟乙肝克方随证加减治疗360例慢性乙肝患者,结果发现中药治疗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促进肝功能恢复及乙肝病毒标志物转阴等方面均优于西药治疗;范锡伟等[19]采用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肝54例,结果表明苦参素能够明显改善乙肝患者的症状及ALT、AST等,并具有明显的抗乙肝病毒作用;马秀丽等[20]用丹参注射液对87例反慢性肝炎患者进行治疗,其肝功能复常率由67.4%增加到95.4%,复发率也大大减小,疗效确切。但尽管许多文献研究都表明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较好,并且毒副作用较小。但是也有研究表明,许多中药在不同的研究实验中所得结果不稳定,其疗效差异较大,并且某些试验的设计也并不严格,还有各种的主观因素对于试验结果的影响较大[21-23]。正是因为如此,对于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虽然过程艰难,但前景是乐观的。

4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前景与展望

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病源远流长,为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对于慢性乙肝的治疗有其特有的优点、特点,虽然在病毒控制方面还没发现特效药物,但在在生化指标、肝脏纤维化指标以及临床症状方面,中药治疗的优势相比西药明显,并且对组织的毒副作用小,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目前中医药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各界的重视和关注:中医的辨证分型比较混乱,在诊治疾病时不便于正确把握,也还没有探索出一套完整的治疗规律。而且临床上某些研究也只能表明其具有早期疗效,依然没有一套标准化的临床试验方法加以研究。无可否认,中医药对于治疗慢性乙肝的治疗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在发挥中医辨证特色的同时,也有必要在统一证型的基础上加强乙型肝炎证型客观化的研究。

综上所述,我国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过去取得了重要的成绩,而且前景也非常乐观,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坚持辨证论治,提高临床疗效。相信在众多医者学者的努力下,通过不断的探讨研究和总结,不久的将来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必能取得重大突破。参考文献

[1]崔坡,李筠.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J].传染病信息,2010,11(5):145-165

[2]杨铮.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的肝功能特征[A].第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15(8):251-256

[3]李文聪.慢性乙型肝炎优化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12(5):221-235

[4]张国梁,李艳.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病因病机研究概述[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13,7:11-15

[5]于文涛,周俊琴,方朝义等.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辨证分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15(8):334-358

[6]王立芹.慢性乙型肝炎发病趋势及患者的生命质量与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13(3):12-18

[7]Benhamou Y,Bochet M,Thibault V,et al.Safety and efficacy of adefovirdipivoxil in patients co2infected with HIV21 and lamivudine2resistant hepatitis B virus:an open label pilot study.Lancet,2001 ,358(9283):718-723

[8]Wolters OM,Niesters HG,de Man RA,et al.Nucleoside analogues for chronic hepatitis B.Eu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1,13(12):1499-1506

[9]邱华,毛德文,胡振斌,等.慢性重型肝炎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8,18(5):260-262,276

[10]邵发助,但斌.中西医结合治疗无症状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30例临床报道[A].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研讨会、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8,16(3):226

[11]王立文,肖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疗效观察[J].四川医学,2005,26(3):329

[12]SDRyder,IJBeckingham.ABC of disease of liver,pancreas,and biliary sysytematic systematic system chronic viral hepatitis[J].BMJ 2001,322(27):219

[13]LiuJ,McIntosh H,Lin H.Chinese medicinal herbs for chronic hepatitis B:a systematic review[J].Liver 2001,21(3):280

[14]陈玮.福州市区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患者中医证型调查分析[D].福建中医学院,2009,12(5):125

[15]付玉玲.298例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体质特征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13(11):451-463

[16]王陆军.辨证分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86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7(6):394-395

[17]宋跃龙.白拟柴杞降酶汤治疗慢性乙肝53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16(2):125

[18]王匡君.王朝安“乙肝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4(6):18-19

[19]范锡伟.苦参素治疗慢性乙肝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05,45(25):72-73

[20]马秀丽,刘耀明,刘霞.丹参在慢性肝炎治疗及复发预防中的作用探讨[J].临床医学,2000,20(5):42-43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篇7

诊断思维是临床医务工作者通过对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临床信息及资料的整理、综合、分析、推理,以期作出能够解释患者临床现象的逻辑思维过程[1]。诊断思维是临床基本的医疗活动,诊断思维的培养是临床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以及患者对中医师知识要求的增加,现代中医院要求中医师不仅要有坚实的传统中医理论知识,而且应具备一定的西医学诊治疾病的能力[2]。如何针对中医学生的特点加强其西医诊断思维的培养也是中医院校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认为西医内科学习阶段是培养学生西医诊断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的诊断思维能力重点要使学生把握好西医内科的学习。以下就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与同道交流。

一、目前中医院校学生西医诊断思维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⒈由于中西医诊断思维模式的差异,中医院校学生学习西医内科时多存在“入门难”的问题。

由于在开设西医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若干中医课程,建立了比较系统的中医诊断思维模式,在学习西医课程时不可避免地会沿用用中医的思维模式,但中西医的诊断思维模式是有差异的,中医侧重证候分析,注重舌脉等大体表象,诊断多是证候诊断,如“咳嗽”、“喘证”,讲究辨证论治;而西医侧重疾病分析,注重微观指标,通过问诊、查体、辅助检查等,在“症”的基础上得出“病”的诊断,如“肺炎”“心力衰竭”,讲究因病论治。可见套用中医的诊断思维模式来学习西医必定会导致头绪混乱、难以入门的情况。事实上也是如此,中医院校内初学西医内科学的学生往往把症状描述的非常全面,但是他们往往不能从描述中看到是哪种“病”,缺乏相应的逻辑归纳能力。

⒉中医院校西医课时有限,内容学习多不够深入、全面。

中医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五年期间,要学习中医和西医两大理论体系,课程设置几乎是中医课程与西医课程各半,中医院校的西医内科课程较西医院校明显压缩,比如西医院校系统讲授西医内科学需要两个学期约550学时[3],而中医院校仅仅安排100学时左右。同样因为学时限制,中医院校的临床见习不可能和西医院校一样细化、全面,比如西医的见习是按病见习,中医只能按系统见习。西医基础课程如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亦是如此。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诊断思维能力的培养。

3.学生对西医课程不够重视,学习西医内科的主动性不强

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医院校学生已经认识到学习西医内科学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中医学生在和西医在同样的学制情况下既要学好中医,又要学习西医课程,相对任务紧、课业重,一些学生就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只好选择求“中”摒“西”,把大部分精力用于中医学习,而在西医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及精力很少。

4. 临床资源限制

中医院校在实践教育条件方面和同级西医院校相比普遍薄弱,病源相对较少,加上近年的扩大招生,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见习、实习机会少,其临床思维能力自然也不容易提高。

中西医思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临床资源改善非一时之举,中医学生在学制五年首先要学好中医,西医课程时间亦不可能过多提高。所以我们认为要提高中医院校学生的西医诊断思维水平重点要抓住西医内科学习阶段,在有限的课时中提高西医内科学习效率。西医诊断思维的培养首先要从改善西医内科教学模式入手。

二、西医内科学教学模式探讨

⒈针对中医学生的特点,在教材的基础上,化难为简,重点突出的学习指导至关重要。我们教研室结合我院的特点和教学大纲及执业医师要求,制定了内科学常见病诊断训练与量化考核指导,把临床上常见的一些疾病的最典型的临床特征按条目进行归纳总结,比如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特点:起病缓慢,反复发作,主要症状为:咳,痰,喘,炎。体征:早期可无异常体征及呼吸音增粗,合并感染时有干、湿罗音,哮鸣音。 辅助检查:血常规,痰检、X线、肺功能。学生结合指导便于更好地正向记忆和理解教材中疾病的内容。同时针对疾病的 临床问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我们也按条目进行了归纳总结,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问诊归纳为十个方面,便于学生更快的建立逆向思维的思路,做到识特点而知疾病。西医病历书写也重点强调突出疾病特点,达到“看主诉知疾病”的标准。指导能大大促进和帮助学生的自学,学生通过自学,也更好的推动了各种教学互动模式的进行,促进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及临床见习阶段,采用PBL教学模式、情境教学等多种互动模式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o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根据构建主义理论创立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既往研究表明,PBL教学法能明显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4]。我教研室从症状入手,分基础诊断阶段、临床诊断和治疗阶段、临床见习3个阶段进行PBL教学研究,显示PBL教学法在提高学生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诊治能力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我们体会PBL教学实践的优点: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②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加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分析推理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④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全面消化[2]。

情景模拟是一种设置一定的情景,组织学生扮演事件的角色,生动再现实际生活工作中的具体活动,进而展开讨论和分析的教学方法[5]。我们主要讲这种模拟训练用于临床问诊和病案分析中,学生分别模拟病人和临床医师,看似简单地一问一答,学生事先要对疾病的学习做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对疾病的认识和临床诊断思路有了更切身的认识。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的教学手段[6]。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有很多优点,它可以帮助我们把平时临床的典型病源整理出来,弥补学生当堂课堂见习病源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创设临床情景,拉近理论讲授与临床的距离,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变枯燥为生动,从而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另外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展示和讨论也有不错的效果。

3.全面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评估和终结式评估结合[7],以考促学,促进学生平时对课堂学习、见习和实习的重视。

在课堂教学及见习阶段,即采取平时考核和终末考核结合的方式。课堂提问和回答问题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占总分数的5%;另外平时的病历书写、病案分析均纳入考核范围,占15%左右;期末考核占80%,期末考核除了基础知识,也注重临床分析能力,其中病例分析占期末成绩比值的10-15%。

实习阶段,各个科室制定具体的实践量化要求,各科实习结束除根据实习表现打分,要进行出科考核,以上成绩均纳入毕业考核。毕业考核采取以临床客观结构化(OSCE)考核中心为依托,结合床边考核,对学生临床综合技能进行培训和客观结构化考核,目前我们考核一般分为这样几个模块:⑴临床问诊⑵体格检查⑶病历书写⑷病例分析⑸临床基本技能,以达到全面考核的目的,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临床实践、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自觉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训练。

总之,诊断思维培养的过程是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反复磨练、不断地进行自我修正的过程,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课堂、见习和实习的反复实践对诊断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陈文彬,王友赤.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 孙鲁英,张永涛等.PBL教学法在临床教学中的效果及原因分析研究[J].中医教育,2011,30(5):51-53.

[3] 张新霞.中医院校西医内科学教学模式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10(4):35-36.

[4] 朱月春,况应教,崔映波,等.PBL教学法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0):13,30.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篇8

他善于总结临床经验,引申基础实验,应用分子生物学、神经内分泌学、自由基医学、组织化学、免疫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进行中医及针灸学研究,将中医针灸的实验研究推进到基因分子水平;

他成功引进SAM老化鼠,奠定了我国老年病研究的坚实基础,填补了我国老化模型动物的空白,为中国中医老化实验研究开辟了新路;

他是学者,始终刻苦学习。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刊物和重大会议发表了大量论文和论著

他是医生,视病人如亲人,繁忙中始终坚持为患者出诊;

他是导师,先后完成多项部级、部市级科研成果;

他是教授,桃李满天下,培养了大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大批国内外学生。

身为中医院年门诊量全国第一、超过百万人次的全国省级示范医院的院长,韩景献钟情于他的医学事业。

韩景献很低调。对媒体不断打进的要求采访的电话,他很少谈及有关他自己的话题。

面对成就,他一笑而过。他信奉科学,喜欢付出,热爱学习,相信努力必将会有所回报。

他喜欢别人和他谈中医文化,谈天津中医学院,谈第一附属医院,谈中国的针灸科学。

他的办公室在医院的一座老楼里,象一间小教室。简洁的房间透着忙碌的气息。办公桌的上上下下摞着一堆堆文件,秘书的电话不断,他的电话也不断。

他一肩多职,既搞管理、搞教学、搞科研、写论著、又出诊看病。

以科研成果打造名医,以“名医”塑造名牌医院是韩景献的战略构想。

作为医院院长,他肩负繁重的医院管理重担,精益求精,廉洁奉公;作为医学专家,他崇尚医德,医术精湛,为患者耗费了大量心智。他儒雅隽智,幽默风趣,充分显示了中医大家的风范。

他善于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解决了临床中多种疑难病症,并在基础实验研究中不断开发新的课题。医院开设的一些特色门诊也是在他的指导下设立的。

他是个会工作会生活的人,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安排的井然有序,虽然工作紧张,但自我保健时刻牢记在心。他20多岁时体重130多斤,现在也还是这个体重。他中等身材,面色红润,精神饱满,喜欢身着西装领带,更衬托出他那儒雅学者的风度。

他说,身体保健是从年轻时就要注意的事情,养生很重要,特别是医生,身体好才能够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韩景献很刻苦。突破医学难关是他最大的快乐。一个难题突破了,他自己寻找的又一个目标马上就会到来。

坚定的信念让他“知行合一”

中医认为:道是万事万物之元素,是根本源头,一切都有道之存在,“其小无内,其大无外”。

中医将“天、地、人”,归为“三才论”。天地宇宙人事万物,皆由大道生。大道包罗万象,变化无穷。

“道”似乎摸不到、看不到、听不到、嗅不到;但又绝对存在,是一种较难思议的抽象。人和道的关系非常密切。道,潜移默化,其道本身,不言不语,须人弘扬,圣贤之责。道赖圣传。目前,诸多脱序现象,“知”道者少,“行”道者更少,而真知真行的人,几乎是当代圣贤,难能可贵。然而,唯有知行合一,才能契入大道妙理,社会和人民才能受益。

韩景献祖籍河北,1970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大学时代就喜欢传统医学哲学思想的他,深信“博极医源,循道难;悟道过程,贵实践;学习积累,不断线”这个道理。他善于动脑,深悟现代医学之理,在医疗工作中发现了问题从来都是筛选后加以研究,得出结论后应用与实践。

抱着对医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在从事中医医疗6年后,韩景献又西学中3年,开阔了思维,对中西医理论和实践有了很深造诣,尤以针刺见长。他提倡中西并举,以疗效为先。理论上衷中参西,融会贯通;诊治上取长补短,注重配合,在理论和实践中丰富了自己,收获颇多。尤其在老年性痴呆、中风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等老年性疾病的诊疗中,见解独到,自成一派,取得了良好效果。

还是20多岁的时候,他就阅读了大量的中医和西医书籍,他最喜欢西晋集文、史、哲、医而尤长于医学的伟大作家皇甫谧,最喜欢《黄帝内经》、《灵枢经》和皇甫谧编著的《针灸甲乙经》。

从医三十多年,韩景献始终喜欢动脑动手,重视针灸的基础实验研究。他从神经行为学、神经病理学、神经生化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方面入手,系统地研究针刺的疗效机理对针刺的应用,对中医针灸学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尤其在老年性痴呆、中风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等老年性疾病的诊疗中,赢得了医学界认可。见解独到,自成一派。

他勤奋好学,先后两次赴日本研修实验医学。利用在日学习的空余时间,编著了24万字的日文版《针刺技术》,被日本学术界公认为对针灸治疗学具有严谨规范指导价值的著作。回国后翻译了20多万字关于老化小白鼠培育、繁殖理论的技术资料。

今年59岁的韩景献,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我国著名实验针灸学专家、老年病研究专家、天津中医学院博士生导师,主治医师、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国家卫生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工程院石学敏院士率领的天津中医学院一附院针灸学科研梯队中的知名教授。从事针灸临床医疗、教学工作3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科研硕果累累。

应用“益气调血,扶本培元” 针法治老年痴呆获突破

韩景献的梦想不仅仅是攻克一个医学难关,他的快乐来自于摆在面前的无数个挑战。

他的大脑在一刻不停的满负荷运转,每解决一个难题,给他带来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隐藏在一个医务工作者内心深处的原始责任的慰藉。

2004年10月,全国各大媒体报出这样一则消息:“经大量临床观察,天津中医学院一附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韩景献教授特创的“益气调血、扶本培元”治疗老年性痴呆针法,可特异性影响衰老对相关基因的表达,显著改善病人认知、记忆、社交等能力。他所领导的课题组还从神经行为学、免疫细胞学、蛋白组学和基因组学等方面研究了该针法的疗效和机理,证明了有50多种基因与衰老有关,针刺可部分或全部逆转衰老对其表达的影响。并被列为国家自然基金课题。”消息一经发出,医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传统上,中医多将老年性痴呆分为髓海不足、肝肾阴虚、心脾两虚、瘫浊蒙蔽、气滞血瘀、脾肾阳虚、五志化火等几大类型。韩景献总结自己多年

临床经验,博览中西医籍,认为该病与三焦气化功能密切相关,这是一个具有独到的见解的全新立论。

他认为:“三焦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通路,乃气水传化之道,其在下台于肾与膀胱,在上关连于心肺,在中聚于脾胃。膻中意在疏利上焦气化,调补宗气,以行气血;中脘、足三里意在促进中焦气化,益气和中,以生气血,化痰浊;气海意在总调下焦气化,培补、振奋和升发元气。四穴通过调节三焦各部的气机,进而调节三焦各部所属脏腑的气机,既各司其气,又上下贯为一体,协调共济,以保证全身气化功能的通畅调达,加上血海的行血养血,共同维持其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的生理状态,使全身气机流畅,气化守常,共奏益气调血、扶本培元之功,以恢复脑的正常智能状态。上焦宗气、中焦水谷之气(营气、卫气)、下焦元气,合而称为真气(正气)。上取膻中理宗气,下用气海壮元气,中选中脘调水谷之气,三穴调理气机,分治三焦;而中脘、足三里、血海三穴又可补益气血,培补后天”。“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的特点在于:调理三焦,以通利元气;培补后天,以充养先天。

运用“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在神经生物化学层面上,促使了胆碱类物质在大脑内含量的增加,兴奋性氨基酸水平下降,对促进生成抗衰老基因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免疫细胞学层面上,经针刺后,发现了老化鼠体内与记忆有关的海马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且形态良好。还发现了针刺对清除自由基有明显作用。通过对60例患者临床观察,证明该针法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其治疗老年痴呆病的有效率达到82%,显效率达40%。

1001年10月,一位72岁的男性患者首发脑梗塞,左下肢行走不利,反映迟钝,检查发现脑两侧基底节、顶区、右丘脑、脑干区多发缺血灶,皮层下动脉硬化性闹病,脑萎缩。其痴呆主要表现在近期记忆力减退,时空间定向障碍,计算力减退。韩景献采用“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刺治疗,患者性情和近期记忆力等有了明显好转。

一位66岁的女性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其痴呆主要表现在时间空间定向障碍,计算能力、短期记忆能力减退。韩景献采用此针法针刺7次后,患者症状出现明显改善,言语较以前流畅清晰,反映敏捷。

为创立这套针法,韩景献付出了大量心血。

此项研究深化了医学界对针刺抗痴呆的认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应用老化小鼠进行抗衰老实验研究第一人

过去半个世纪的医学和兽医学的进步,比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要大,疾病的发生率比过去显著减少,……假使没有使用动物所进行的试验工作,这种进步是不可能的。

传统中医学.只有临床学科,其知识体系中缺乏生物学基础,基础理论十分薄弱。中医动物模型研究的本质功能之一就是进行中医基础病理研究。1990年以前,我国中医征候动物模型的研制在经历了散在发生。方法尝试、初步总结和实用期四个时期后,大多还是依靠人工造模。韩景献心里十分着急。

他是个善于学习、敢于创新的人。认为走出困境的唯一方法,就是要用新观念来要求中医动物模型研究这一新的学科。

1987年,已经从事中医针灸诊疗工作15年的韩景献为汲取国外医学的先进成果,东渡扶桑,来到日本国北里大学研修针灸治疗高血压等疾病的实验医学。研修过程中.京都大学竹田教授研究的老化鼠实验动物模型引起了他的极大的兴趣。

原来,竹田教授在美国留学时,带回日本一种纯种鼠。半年后,纯种鼠快速出现一系列老化现象,从两年寿命变为一年。竹田教授用心选种、配对,筛选出快速老化鼠和正常老化鼠。快速老化鼠又分为老年痴呆、骨质疏松、老年白内障、老年肿瘤等多种类型,这正是中国开发老年医学实验研究所需要的。

1988年9月,韩景献转到日本京都大学专门进行老化鼠的研究。在这期间,他在面临学习、科研、生活三重压力的情况下,一年当中将8本中医学教材译成了日语,与日本医学专家进行了多次学术交流。

韩景献研究高血压小鼠发病机理的论文在美国杂志上发表,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轰动。他在京都大学期间对老化鼠的正常血压生理参数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肯定性的结论,此项研究在国际上尚属首次,其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989年11月,在还有一年签证的情况下,韩景献毅然谢绝了竹田教授的再三挽留,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临别之际,竹田教授动情的对韩景献说:“回去准备好设备,我把老化鼠无偿赠送给你。”

1993年,韩景献从京都大学带回的第一批老化鼠,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中国应用老化小鼠进行抗衰老研究第一人。通过对老化鼠的应用,韩景献独创的“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可以延长正常寿命九分之一的效果得到了证实。他研制开发的中药“增寿益智散”应用老化鼠进行实验观察,起到了增智、益寿的明显效果。服用“增寿益智散”的老化小鼠在达到寿命极限15个月后,仍有50%成活,有两只小鼠竟然怀孕了,其中一只还成功产下了5只小白鼠。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在老化鼠引进到中国的12年时间,仅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应用老化鼠模型进行科研公关并取得的科技成果的项目就多达20多项。其中获部级科技进步奖的2项,省部级科技奖9项,另有10多项正在进行中。

SAM老化鼠的成功引进,奠定了我国老年病研究的坚实基础,填补了我国老化模型动物的空白,为中国中医老化实验研究开辟了崭新的途径。

提出全新的“钙离子重新分布学说”

为中医老年病学的研究成果寻找到与西医理论相辅相成的契合点,是中西医结合的最高境界。韩景献一直没有间断探索新的科研课题。

“钙离子重新分布学说”就是韩景献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发现的关于导致人体衰老根源的一种全新理论。

研究表明,老化只是全身老化的一部分,全身老化的实质是细胞老化,各种原因导致的生物膜损伤是形成老化的关键病理环节。

生物膜损伤会使钙通道功能异常,钙细胞内流增加,胞内线粒体钙库释放,使细胞内钙浓度升高(主要脏器组织内钙含量增高),细胞内钙超载,加速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其结果会导致脏器老化并发生脑损伤、脑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早老性和血管性痴呆等疾病。同时,骨钙外流使骨结构发生改变,导致老年性骨质疏松形成。

关于钙离子重新分布说,是韩景献在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实验中获得的。

为了实验“益气调血,扶正培元”针法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的疗效,韩景献选择了30只骨质疏松型老化鼠,将它们分成三组研究观察钙的代谢及分布。

在对自然老化组观察表明,随年

龄的增长,小鼠尿中钙排泄量增加,血清中钙下降,骨质内钙含量显著降低,脑、肾、心、肺中钙则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这一结果说明老年性骨质疏松与钙的重新分布有关。

在给予第二组小鼠重点进行针刺并喂食钙剂治疗观察,骨骼内发现有大量钙离子沉积的同时,脏器细胞内的钙离子数量也有明显增多,细胞在钙化同时也加快了鼠体老化的过程。

在给予第三组小鼠喂食钙拮抗剂尼莫地平和钙剂后表明,二者均可提高血清及骨质中钙的含量。就强度而言,钙剂对血清中钙含量影响较大,而钙离子拮抗剂对升高骨质中钙含量的作用更强。钙离子拮抗剂通过抑制钙细胞内流,促进了骨骼内钙的沉积,从而对骨质疏松起到治疗作用。

这项研究表明,钙拮抗剂能有效调节细胞内钙的水平,纠正钙代谢紊乱,使之保持正常生理功能。一方面可显著提高血清和股骨中钙含量,另一方面又能减少肾脏中钙含量,对脑和肝脏中的钙含量也有降低的趋势。

按照现代西医的理论,人的老化,主要表现为人体各个脏器的老化。韩景献提出了人的老化归根结底是由细胞老化决定的。细胞由于受到体内自由基攻击,存在于细胞间液的生物膜遭到破坏,使细胞失去原有的保护,造成无法阻止多余的钙离子流向细胞内,细胞内钙离子超载,细胞钙化(老化),从而导致衰老的发生。

“钙离子重新分布说”的提出,倡导了科学补钙的全新观念,或许会为传统补钙带来一场“科学补钙”的革命。

韩景献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热爱祖国,是一名严谨治学、有着严肃认真科学态度和坚持不懈研究精神的医学专家。他的辛苦,职工看在眼里,学生看在眼里,患者也看在眼里。

他带领着天津中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庞大的医疗团队,正在祖国传统医学浩瀚的海洋上遨游。

这是一个大家庭,拥有1600多名职工,461名高级技术人员,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授衔专家3人,享受政府特殊贡献津贴专家13人,博导9人,硕导32人;获科研成果126项,专利5项,出版医学专著百余部;培养博士22名,硕士70名;与德、美。日、法、罗马尼亚30余国进行广泛医疗合作学术交流;

这里有一个崇尚科学的建筑群,总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1300张病床,12年不间断病房使用率超100%,每日住院人数通常保持1800人以上,持续17个年度“门诊总量”超过百万人次;突出的“专科,专病,专家、专技、专药”五专特色支撑起医院总体架构;

它集医教研于一体,是综合型多学科、发展中西医结合实力雄厚,且拥有自己西医优势学科的全国最大的现代化中医医院;是国家确立的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和全国针炙专科医疗中心。

韩景献管理思路清晰,注重把握科技和经济的关系,重视人才培养,谈笑间凝结着智慧、驾御着一个充满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

韩景献既是一名学者、管理者。一名深受学生尊敬的好老师,也是一名倍受患者喜爱的好医生、好专家。他始终在忙碌,为的是弘扬祖国传统医学。

“百步之内必有芳草,用则满目俊杰,弃则遍地糟糠。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韩景献这样说。

实验针灸学专家韩景献

韩景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天津市政府授衔实验针灸学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贡献津贴专家,始终从事针灸学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知名专家。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46年生于河北省,1970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医学系。历任针灸部部长,老年病研究室主任,天津中医一附院常务副院长。2003年9月1日至今,担任天津中医一附院院长。同时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抗衰老科技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老年基础医学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第一副主任,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中医药实验动物学会委员,中国天津针灸学会理事,天津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天津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中西医结合学会医院管理委员会委员,香港国际传统医学研究会研究

1991年获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天津中医学院优秀教师;1993年获天津市卫生局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先进2等奖;1995年获天津中医学院先进个人;1996年被评为天津中医学院优秀共产党员;1997年获川医学奖学金优秀归国进修生奖;1998年获天津市优秀回国人员奖;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9年被评为天津总工会“九五”立功者;2002年荣膺天津市卫生行业第3届十佳医务工作者。

主要贡献

①推动中医老年医学实验研究成就突出,成功引进日本SAM老化鼠,奠定老化研究坚实基础,填补我国老化模型动物空白,为中国中医老化实验研究开辟新路。

②注重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解决临床中多种疑难病症,擅于总结临床经验,引深基础实验,应用分子生物学、神经内分泌学、自由基医学、组织化学、免疫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进行中医及针灸学研究,将中医针灸的实验研究推进到基因及分子水平。

③对针刺治疗脑血管疾病及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主持多项科研课题获国家和市级奖。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篇9

重症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临床学科,通过临床实习,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既能巩固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又利于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情景式教学是指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条件,创设出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1]。在重症医学临床实习中应用情景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能确保病人的安全。

双语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2],将其与情景式教学有机结合,可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专业外语, 弥补了单纯双语教学的枯燥与理解困难等缺点。

1 情景式教学在临床实习双语教学中的作用

1.1 将真实病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临床实习需要学生增强动手能力,正确掌握基本操作技能[3-4],而随着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动手操作的机会越来越少[5],尤其对于危重患者,不可能配合教学工作,如何将真实病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成为实习面临的首要问题。情景式教学使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在模拟情境下使临床操作具有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双语教学得以有计划的开展实施。

1.2 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情景式教学生动直观的模拟,突出知识要点,激发学习兴趣,增强理解能力,符合心理学“兴趣主导、情景交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2]。同时融入双语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教学效果。

2 课前准备

2.1 教师的准备

对重症医学而言,患者大多因病情危重由其它科室转入,最初就诊的原因各异,病情复杂,需要选取典型病例精心备课,内容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根据教学需求设置教学情景,突出重点,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2.2 学生的准备

根据选定病例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提前准备。当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不足以解决已产生的认识任务时,就会引起智力困窘状况,有利于学生进入病案情况之后积极的思考问题,启发思维[6], 通过搜集资料自我学习,初步具备相关的医学背景知识,利于相应医学英语的把握[7],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 教学方法

3.1 从词汇开始

实习初期,通过情景式教学,使学生适应重症医学的临床环境,逐步掌握专业知识,这一阶段的英语教学采取简单渗透的方式,用英文讲解部分医学定义和关键词,特别是临床常用的英文缩写,比如ARDS,MODS等,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专业英语,为下一步的表达奠定基础。

3.2 融入英语表达

目前的临床教学模式逐步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应用理论知识系统的完成典型病例的诊治。从接诊开始,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结合辅助资料作出初步诊断,制定诊疗计划。临床实习时,学生基本掌握了采集病例资料的方法,加上前期专业英语词汇的积累,在实习中期可逐步融入一些常用的英语表达方式。比如询问病史,现病史(History of present illness)和既往史(Past history)等,大多有相对固定的表达方式,学生通过反复应用可以逐渐掌握。

3.3 全英文教学

在学生逐渐掌握词汇、固定用法乃至句型后,可采用全英文教学。该院从2010年开始聘请外教采用情景式双语教学,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营造出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促进了英语的听、说能力,并可以比较不同的学术观点,真正融入双语学习中。

3.4 课后评价

通过课后总结和学生反馈进行教学评价,对教学过程作出及时有效的调整,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4 需要注意的问题

4.1 以临床病例为基础

虽然是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但不能脱离临床,需要以真实病例为基础,才能真正适应临床,将课堂理论运用于临床实践,达到实习目的。

4.2 明确教学目的

双语教学首先是传递专业知识,继而以双语交流为手段,使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提高[8]。要在确保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再根据教学内容来决定英语教学的比例,分阶段逐步强化英语教学,最终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

4.3 解决师资问题

重症医学所涉及的病种多、学科广,要求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而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相当水准的英语能力。师资是推动双语教学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的解决途径主要有3种:聘请外籍专家;吸引归国留学人员;对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前两种途径受费用及教学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难以满足系统教学的要求,因此重点培养骨干教师是目前解决双语教学师资问题的主要途径[9]。

重症医学在国外起步早、发展快,在基本理论和操作技术等方面均具有更多的经验。通过开展和优化重症医学双语教学,将有效地促使医学生利用英语语言拓展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交流,推动我国重症医学的国际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婧,冯涛,代巧妹,等.情景式与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联合应用于病理学实验课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医学,2011,32(3):370-372.

[2] 胡水清,张玫,樊洁,等.多媒体-双语教学在临床内科学中的应用和探索[J].重庆医学,2011,40(3):306-307.

[3] 黄春玉,冯力民,王歆莉,等.提高医学生妇产科临床实习质量方法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1):191-193.

[4] 张英谦,吴石白,刘静,等.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检体诊断学教学实践与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95-96.

[5] 杨建中,彭鹏,李文超,等.模拟情景式教学程序在心肺复苏教学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3,24(7):1072-1073.

[6] 薛芳.情景教学在ICU监护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1(20):146-148.

[7] 孙婕.浅析医学英语的语言特点[J].重庆医学,2011,40(8):827-828.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篇10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如院校文化情景、社会文化背景等),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手段,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学习知识的主体称作“学习者(learner)”而不是“学生”(student)。把学习知识的主体尊为主人地位,是因为在知识面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在知识面前,教师既“教”且“学”,学生既“学”也能参加“教”。这与创新教育的显著特征———“师生互动”是一致的。我们在以东西方院校创新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本院的具体情况,以研究学者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我们自身的理论研讨,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进行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2.1我院本科生临床医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本科生教学水平是体现一个教学医院综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主要涉及临床医学理论课教学水平、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水平、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水平三个方面。

2.1.1临床医学理论课教学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知识教学过程分解为情景设计、问题探究、意义建构。这具有浓厚的机械论的味道,却极易为人所理解和掌握,也极富创新性见解。所以现代建构主义只能成为创新教育的一个理论框架,而不能成为重要的理论依据。我们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特别强调教师的言语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师生互动、心灵沟通、启发预见为手段,实施教学。主要在以下几个教学法中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以问题为中心,以症状为主线(新循证医学)教学法。新循证医学教学法,打破常规教学法的局限,打破常规课程设置顺序,以症状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切入点,主线突出、目标明确地实施教学。由于新循证医学教学改革幅度大,涉及面广,困难和问题也较多,我们只在2001年儿科学教学中进行了试点和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理论知识功底明显得到提高,临床综合能力明显增强,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综合能力明显优于以往学生。目前,我们仍在深入研究新循证医学的实践结果,并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方面作进一步研讨。问题式教学法。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近年来在教学界重新得到广泛重视。问题式教学法将学生设置到复杂的、生动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师生互动、师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将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我院已在内科学(心血管内科学、呼吸内科学、消化内科学等)、外科学(普通外科学、骨外科学、泌尿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医学学科教学中,广泛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师生互动,启发预见,收到良好效果。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仿真现实情景、达到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或达不到的一种教学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是国际教育界最尖端、最前沿、最富发展前景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法,可广泛应用于医学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我院领导非常重视发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技术,计划斥资650-900万元(逐年投入)建立建设“教学数码港”,通过虚拟与现实交替、情景与空间交替、思维与技术交替、能力与实践交替,实现教学全数字化,并以新循证医学教学、问题式教学为教学主要手段,努力建成现代化的临床医学教学中心。

2.1.2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教学

我院在实施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教学过程中,强调和注重实施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目标是使学生在临床见习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理论思维与临床思维相结合,提升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目前,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各临床专业学科的见习带教教学中。2.1.3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临床医学实习,是一个医学生从学生成长为医学人才的重要阶段。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在医学教学中,是具有相当重要地位的教学过程。我院在实施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中,特别强调和重视创新教育。主要采用以下手段: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锻炼能力的方法。在见实习带教中,特别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我院相关学科在见实习带教中,已全部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互动讨论教学法。互动讨论教学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个人的意见和看法,互相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探讨,不固定物理空间,不固定场所,边讨论边学习。互动讨论教学法,尊重个体,教学实现个性化,空间、模式完全开放,学生更加主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互动讨论中显著提高。我院神经外科学学科、心血管病学学科、普通外科学科、儿科学科等学科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广泛应用互动讨论教学法,创新教育收效显著。探究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是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进行资料检索,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形成创意。对于同样某一疾病,教师不引导、不暗示,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可进行网上、图书馆相关资料查询,对病例和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自己的诊疗方案,最后由教师进行评讲。探究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我院主任、教授教学查房教学中,效果良好。

2.2我院研究生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在西方传统的教育界,一般把大学本科作为普及性教育,硕士学位研究作为创新性教育,而把博士学位研究作为精英性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普及,硕士学位研究在原有的创新性教育的基础上,也越来越向普及性教育靠拢。我院非常重视研究生创新教育。作为普及性的硕士研究生教学,注意运用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综合能力提高等方面,重点进行教育培训;作为精英性的博士研究生教学,注意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以大师型和精英型为培养方向,实施创新教育。以神经外科学学科为例,三个学科带头人一共五个主研方向、十三个主攻课题、数十个子课题。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以实验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综合科研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实施创新教育;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注重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以综合医学理论水平、综合医学临床能力、综合医学最新创新和科研成果的整合能力、综合专业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培养大师级顶尖医学专业人才。以神经医学专业前沿发展方向为目标,以神经医学专业尖端科技为发展方向,以顶尖专业课题为主攻方向,培养精英级顶尖神经医学专业人才。所以学科学术风气浓厚,学术思路活跃,学术方向广阔,学术进步明显,学术发展持续。

3.创新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人才培养是教育界永恒的主题。创新教育,以其个性化、开发式、创新性而更注重人才的培养。但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概念是双向性的,内涵包括创新型师资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性学生的培养。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临床综合能力的学生,必须要有创新型师资人才。而创新型师资人才既是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3.1创新型师资人才的培养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篇11

    由于在开设西医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若干中医课程,建立了比较系统的中医诊断思维模式,在学习西医课程时不可避免地会沿用用中医的思维模式,但中西医的诊断思维模式是有差异的,中医侧重证候分析,注重舌脉等大体表象,诊断多是证候诊断,如“咳嗽”、“喘证”,讲究辨证论治;而西医侧重疾病分析,注重微观指标,通过问诊、查体、辅助检查等,在“症”的基础上得出“病”的诊断,如“肺炎”“心力衰竭”,讲究因病论治。可见套用中医的诊断思维模式来学习西医必定会导致头绪混乱、难以入门的情况。事实上也是如此,中医院校内初学西医内科学的学生往往把症状描述的非常全面,但是他们往往不能从描述中看到是哪种“病”,缺乏相应的逻辑归纳能力。

    ⒉中医院校西医课时有限,内容学习多不够深入、全面。

    中医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五年期间,要学习中医和西医两大理论体系,课程设置几乎是中医课程与西医课程各半,中医院校的西医内科课程较西医院校明显压缩,比如西医院校系统讲授西医内科学需要两个学期约550学时[3],而中医院校仅仅安排100学时左右。同样因为学时限制,中医院校的临床见习不可能和西医院校一样细化、全面,比如西医的见习是按病见习,中医只能按系统见习。西医基础课程如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亦是如此。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诊断思维能力的培养。

    3.学生对西医课程不够重视,学习西医内科的主动性不强

    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医院校学生已经认识到学习西医内科学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中医学生在和西医在同样的学制情况下既要学好中医,又要学习西医课程,相对任务紧、课业重,一些学生就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只好选择求“中”摒“西”,把大部分精力用于中医学习,而在西医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及精力很少。

    4. 临床资源限制

    中医院校在实践教育条件方面和同级西医院校相比普遍薄弱,病源相对较少,加上近年的扩大招生,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见习、实习机会少,其临床思维能力自然也不容易提高。

    中西医思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临床资源改善非一时之举,中医学生在学制五年首先要学好中医,西医课程时间亦不可能过多提高。所以我们认为要提高中医院校学生的西医诊断思维水平重点要抓住西医内科学习阶段,在有限的课时中提高西医内科学习效率。西医诊断思维的培养首先要从改善西医内科教学模式入手。

    二、西医内科学教学模式探讨

    ⒈针对中医学生的特点,在教材的基础上,化难为简,重点突出的学习指导至关重要。我们教研室结合我院的特点和教学大纲及执业医师要求,制定了内科学常见病诊断训练与量化考核指导,把临床上常见的一些疾病的最典型的临床特征按条目进行归纳总结,比如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特点:起病缓慢,反复发作,主要症状为:咳,痰,喘,炎。体征:早期可无异常体征及呼吸音增粗,合并感染时有干、湿罗音,哮鸣音。 辅助检查:血常规,痰检、X线、肺功能。学生结合指导便于更好地正向记忆和理解教材中疾病的内容。同时针对疾病的 临床问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我们也按条目进行了归纳总结,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问诊归纳为十个方面,便于学生更快的建立逆向思维的思路,做到识特点而知疾病。西医病历书写也重点强调突出疾病特点,达到“看主诉知疾病”的标准。指导能大大促进和帮助学生的自学,学生通过自学,也更好的推动了各种教学互动模式的进行,促进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及临床见习阶段,采用PBL教学模式、情境教学等多种互动模式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o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根据构建主义理论创立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既往研究表明,PBL教学法能明显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4]。我教研室从症状入手,分基础诊断阶段、临床诊断和治疗阶段、临床见习3个阶段进行PBL教学研究,显示PBL教学法在提高学生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诊治能力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我们体会PBL教学实践的优点: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②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加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分析推理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④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全面消化[2]。

    情景模拟是一种设置一定的情景,组织学生扮演事件的角色,生动再现实际生活工作中的具体活动,进而展开讨论和分析的教学方法[5]。我们主要讲这种模拟训练用于临床问诊和病案分析中,学生分别模拟病人和临床医师,看似简单地一问一答,学生事先要对疾病的学习做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对疾病的认识和临床诊断思路有了更切身的认识。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的教学手段[6]。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有很多优点,它可以帮助我们把平时临床的典型病源整理出来,弥补学生当堂课堂见习病源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创设临床情景,拉近理论讲授与临床的距离,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变枯燥为生动,从而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另外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展示和讨论也有不错的效果。

    3.全面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评估和终结式评估结合[7],以考促学,促进学生平时对课堂学习、见习和实习的重视。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篇12

一、中医护理的优势和前景

1.1先进的卫生保健理念中医早在远古时代就提出“整体观念”“上工治未病”等先进理论,并逐渐形成动态、平衡的整体健康观,生物采缁岐残睦愍不肪骋惶寤的先进护理思想。认为人是一个统一整体,构成整体的各部分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互为影响。

1.2灵活、简便的方法优势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精华,临床上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三因(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护理方法以其更符合人性化的优势赢得国内外护理同行的赞叹。中医护理技术以其便捷、安全、有效、低价的优势,在社区护理、老年护理、临终关怀、家庭护理等领域发挥着其他医疗护理技术无法替代的作用。

1.3浓郁的文化背景中医学是中华民族认识生命,认识疾病和诊疗疾病的经验结晶,这些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有效地指导临床达数千年,是祖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护理的价值早已被百姓广泛接受和认可,其独特的传承背景,浓厚的人文主义特色,深入民心,所以传统的中医护理无论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习俗上都有着扎实的群众基础。

1.4明确的发展目标《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中指出“以提高中医护理技术,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为主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要根据中医护理防重于治,注重养生的思想,发挥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突出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护,加强中西医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可见中医护理在当今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像其他专业一样既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挑战,作为我国护理界的骄傲——中医护理在世界范围内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二、临床中医护理现状

2.1辨证施护流于形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护理学科得到了飞跃发展,从功能制、责任制、到现代的整体护理模式,护理技术水平突飞猛进,但便捷、有效的传统中医护理在临床的应用并未得到迅速发展。罗坤华调查显示中医院有60.2%的病区护理人员和护生未开展辨证施护,目前临床开展辨证施护率普遍偏低。即使在开展辨证施护时往往因证候复杂难辨、辨证结果与医生诊断证型不同时必须服从医生、护士辨不辨证结果都一样、护理措施中涉及中药使用等超出护士权力范围等问题而使辨证施护流于形式。中医护理病历的特色也大多停留在节气、舌苔、脉象、证型的记录上,很少有实质性的辨证施护内容和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干预措施的实施记录。

2.2护理人员中医操作技能缺乏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如推拿、按摩、中药雾化、中药足疗等在各种保健场所广为人们喜爱,但在临床的运用状况却不尽如人意。诚然其中有体制和经济因素的牵制,但护理人员的理念和中医操作技能水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目前虽然全国各大中医院校设立了中医护理专业,为各级中医医院输送了一定的中医护理人才,可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中医医院大部分护士大多从西医院校毕业,一般基层中医院从中医院校毕业的只占3%~10%。还有一部分中医院校毕业的护士由于临床很少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而使操作技能生疏,不能正确运用。

三、创建实用型护理模式

3.1实用中医护理模式的构建背景中医护理的优势和前景是大家一致公认的,但如何有效促进辨证护理的开展,提高临床中医技术参与率和辨证施护质量,一直是困扰各级中医护理人员的难题。近年来有专家对中医护理模式的框架进行了科学的构想,对在新形势下怎样运用中医护理技术进行了开创性的思考,尚未形成规范的、操作性强的模式来指导临床中医护理工作。我院根据新形势下护理服务的要求及我国临床实际现状,以简明实用,可操作性强,适应现行医疗法规要求为原则,成立专门的科研小组,研究探索符合护理工作现状及现行法律法规要求,具有实用性的中医护理模式,促进中医护理系统化、现代化、科学化发展。

3.2临床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是实用中医护理模式的基本条件我院是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虽然前期举办了多期中医培训班,临床护理人员全部取得了中医培训结业证书,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能较全面开展辨证施护的人员只占调查人数的10%,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病人的开展率不足30%。为此我院结合当前护理人员的实际情况,改变以往重理论轻技能的培训方式,从失眠、便秘等常见症状的简单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入手,进行短期分期分批中医护理技术规范化强化集中培训,重点讲解拔罐、药浴、耳穴埋籽等的规范操作,反复练习,人人过关后鼓励各科室在临床开展实施,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有效的培训与考核后,护理人员能正确熟练地运用中医传统护理方法,把简便易懂、疗效可靠的中医护理技术提供给患者,不仅突出了中医特色,也得到了病人的认可,中医护理技术的开展率达到70%以上。广泛的临床实践使护理人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实践的基础上定期进行经验总结、理论学习,加深其对中医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明显提高了临床辨证施护的开展率和临床护理人员中医操作技能,不失为当前经济、有效的在职人员中医护理培训方法之一。

3.3实用中医护理模式的核心是辨证施护的实施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传统的“辨证施护”作为方法论欠全面,因为当今医疗护理服务要面对的是“人”而非“证”,如果直接用来进行中医护理实践,有收集资料不全、不到位的可能,因此需要对“辨证施护”进行创新性继承。针对如何使辨证施护和临床实际护理工作结合,更好地发挥中医优势,陈颖提出将国际通用的护理诊断与中医护理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把护理程序“中医化”,实施“四诊-辨证-施护-评价”的中医特色的护理程序,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难以开展。我院研究的实用中医护理模式从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提出护理人员根据医生的辨证证型结果,再去搜集与护理相关资料,运用中医八纲辨证、病性辨证、病位辨证等方法进行辨证后,制订以中医独特的护理技术为主导的护理措施,用护理路径的形式及时有效地落实于病人,最后对护理效果进行科学评价的护理程序,给传统中医辨证施护的内容赋予现代内涵,并以临床实践为准绳不断修正、完善,建立一套完整的辨证施护工作体系,使新模式成为真正能指导临床实践的实用模式。

3.4实用中医护理模式的重点是辨证施护的管理思路纵观国内中医护理现状,尚未形成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护理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上缺乏科学客观的衡量标准,中医医院现行护理管理标准基本是借鉴、引用西医院的管理,由于中西医理论体系不同,临床护理中常常出现医护之间思路不一致,步调不和谐,配合不默契的现象,不同程度制约了中医特色的发挥。实用中医护理模式的管理目标以实用、对专业有促进为基础,重点加大辨证施护覆盖率,通过路径这种质量效益型管理方式,加强每一个环节的控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质控标准,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管理模式。新模式的管理思路一方面立足于中医内涵建设与发展,运用多学科交叉知识、多途径的方法,开展中医的循证护理,制定出既符合中医护理学自身规律,又可让不同行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且认同的科学评价方法,对常见证型建立统一规范的客观量化指标,形成临床护理效果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加强质控管理,护理部每月通过护士长手册对各护理单元中医护理技术开展情况进行统计,将中医护理技术参与率纳入护理部质量检查考核内容,对影响中医护理技术开展的非护理因素进行协调,定期总结效果,向医院强化中医特色领导小组反馈信息。同时每3个月组织护理人员召开1次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交流会,介绍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应用体会,探讨运用技巧,进一步提高辨证施护护理质量。

四、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护理现状虽然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但中医护理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当今人类医疗保健“回归自然”的潮流中有着无法估量的前景。当务之急是认清新模式的先进性,在人文主义前提下,立足于发扬传统中医护理中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被认为行之有效并广为人们接受的护理技术,创建集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的中医护理模式。“变而不失其正,遣形而存神”。相信通过中医护理同仁们的共同努力,逐渐形成独立学科的中医护理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展现出其独特的风采与魅力。

【参考文献】

[1]王敏.对中医护理发展前景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07,7(5):19.

[2]张华,魏红.对如何发展中医理论的思考[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2):105.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篇13

⒈由于中西医诊断思维模式的差异,中医院校学生学习西医内科时多存在“入门难”的问题。

由于在开设西医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若干中医课程,建立了比较系统的中医诊断思维模式,在学习西医课程时不可避免地会沿用用中医的思维模式,但中西医的诊断思维模式是有差异的,中医侧重证候分析,注重舌脉等大体表象,诊断多是证候诊断,如“咳嗽”、“喘证”,讲究辨证论治;而西医侧重疾病分析,注重微观指标,通过问诊、查体、辅助检查等,在“症”的基础上得出“病”的诊断,如“肺炎”“心力衰竭”,讲究因病论治。可见套用中医的诊断思维模式来学习西医必定会导致头绪混乱、难以入门的情况。事实上也是如此,中医院校内初学西医内科学的学生往往把症状描述的非常全面,但是他们往往不能从描述中看到是哪种“病”,缺乏相应的逻辑归纳能力。

⒉中医院校西医课时有限,内容学习多不够深入、全面。

中医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五年期间,要学习中医和西医两大理论体系,课程设置几乎是中医课程与西医课程各半,中医院校的西医内科课程较西医院校明显压缩,比如西医院校系统讲授西医内科学需要两个学期约550学时[3],而中医院校仅仅安排100学时左右。同样因为学时限制,中医院校的临床见习不可能和西医院校一样细化、全面,比如西医的见习是按病见习,中医只能按系统见习。西医基础课程如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亦是如此。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诊断思维能力的培养。

3.学生对西医课程不够重视,学习西医内科的主动性不强

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医院校学生已经认识到学习西医内科学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中医学生在和西医在同样的学制情况下既要学好中医,又要学习西医课程,相对任务紧、课业重,一些学生就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只好选择求“中”摒“西”,把大部分精力用于中医学习,而在西医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及精力很少。

4. 临床资源限制

中医院校在实践教育条件方面和同级西医院校相比普遍薄弱,病源相对较少,加上近年的扩大招生,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见习、实习机会少,其临床思维能力自然也不容易提高。

中西医思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临床资源改善非一时之举,中医学生在学制五年首先要学好中医,西医课程时间亦不可能过多提高。所以我们认为要提高中医院校学生的西医诊断思维水平重点要抓住西医内科学习阶段,在有限的课时中提高西医内科学习效率。西医诊断思维的培养首先要从改善西医内科教学模式入手。

二、西医内科学教学模式探讨

⒈针对中医学生的特点,在教材的基础上,化难为简,重点突出的学习指导至关重要。我们教研室结合我院的特点和教学大纲及执业医师要求,制定了内科学常见病诊断训练与量化考核指导,把临床上常见的一些疾病的最典型的临床特征按条目进行归纳总结,比如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特点:起病缓慢,反复发作,主要症状为:咳,痰,喘,炎。体征:早期可无异常体征及呼吸音增粗,合并感染时有干、湿罗音,哮鸣音。 辅助检查:血常规,痰检、x线、肺功能。学生结合指导便于更好地正向记忆和理解教材中疾病的内容。同时针对疾病的 临床问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我们也按条目进行了归纳总结,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问诊归纳为十个方面,便于学生更快的建立逆向思维的思路,做到识特点而知疾病。西医病历书写也重点强调突出疾病特点,达到“看主诉知疾病”的标准。指导能大大促进和帮助学生的自学,学生通过自学,也更好的推动了各种教学互动模式的进行,促进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及临床见习阶段,采用pbl教学模式、情境教学等多种互动模式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o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根据构建主义理论创立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既往研究表明,pbl教学法能明显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4]。我教研室从症状入手,分基础诊断阶段、临床诊断和治疗阶段、临床见习3个阶段进行pbl教学研究,显示pbl教学法在提高学生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诊治能力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我们体会pbl教学实践的优点: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②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加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分析推理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④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全面消化[2]。

情景模拟是一种设置一定的情景,组织学生扮演事件的角色,生动再现实际生活工作中的具体活动,进而展开讨论和分析的教学方法[5]。我们主要讲这种模拟训练用于临床问诊和病案分析中,学生分别模拟病人和临床医师,看似简单地一问一答,学生事先要对疾病的学习做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对疾病的认识和临床诊断思路有了更切身的认识。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的教学手段[6]。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有很多优点,它可以帮助我们把平时临床的典型病源整理出来,弥补学生当堂课堂见习病源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创设临床情景,拉近理论讲授与临床的距离,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变枯燥为生动,从而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另外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展示和讨论也有不错的效果。

3.全面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评估和终结式评估结合[7],以考促学,促进学生平时对课堂学习、见习和实习的重视。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