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集成电路的识别方法实用13篇

集成电路的识别方法
集成电路的识别方法篇1

在以往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过程中,键合区的质量检测只能靠人的眼睛来测量,即目测。因此检验的稳定性与效率都不高。而该文使用图像识别以及图像处理的技术,对键合区的显微图像能自动测量,该测量算法的原理是建立在图像分割技术的基础上,再用图形识别法对键合点和键合区几何形状进行提取,并测量它的相对关系与尺寸参数,而后,结合相关国军标,就能判断此键合区是否合格。

1.集成电路键合点特点分析

因为芯片并不是最后的产品,假若它不可以在整机与系统中使用,也就没有价值。从芯片至封装集成电路全成品,它现实的过程实际就是借助热压或者超声键合等手段,使用细小的金属丝将键合点和电路基座相互连接,经过封装这一程序后,最后就能成为一个全面完整的集成点电路的成品。集成电路键合点的特点有下面几点:首先,键合点正常情况下只会排列在芯片的周围而不会在电路里部排列,而IC通常是正方形或者长方形,所以键合点通常也排列为正方形或者长方形。其次,集成电路键合点的间距与大小并非取决于工艺的制造技术,而主要取决于封装以及后部测试的水平。再次,集成电路键合点通常不使用易使内引线的绑定交叉这种排列手段。最后,集合点自身通常是正方形且间距相等。

因为键合点不但在整个集成电路中必不可少,并关系重大,所以键合点会随着工艺线条等的细微变化发生改变。实际上,键合点的限定对于先进的工艺线来讲是非常不利的,由于一旦达到键合点所规定的面积之后,那么就不能很好的发挥细线条的优势,因为芯片的面积不会也不可能在减小,单位圆片的产量故不能提高,批量生产其效益也很难提高。不过对于中小企业来讲,键合点的规定本质上可认为是“保护线”。由于许多电力的品种其内部电路较为简单,不过所需要的借口很多,所以芯片上的键合点较多。

对于设计人员来说,假若不充分考虑集成电路集合点的因素,那么就很可能出现内部的电力变小的情况,但键合点的面积较大,导致面积上的浪费。不过,这一问题早就引起了一些产品研发人员的高度重视。不过由于缺少必要的理论指导,因此在出现以上问题的时候通常使用调整版图的格局来解决问题,这种方法费工费时、并不能体现先进工艺的优点与最好的成本效果。由此我们知道,键合点不但起到了和外部电路相接的桥梁作用,并且对于指导IC的选取工艺水平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有必要把键合点这个容易被忽视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施研究,且建立起有关的数学模型给生产者与设计者实施产品预研提供参考依据。

2.键合区图像分割

当得到键合区中的显微图像之后,应该先对键合区进行平滑滤波,这样可以去掉一部分繁杂的噪声。因为键合区的图像主要是三个区域组成,以此直方图的分布有三个较明显的峰值,对应为bond、背景以及Pad。将直方图平滑滤波之后,再使用形态收缩与形态膨胀的算子来去除Pad与Bond周围的毛刺、小孔洞和凹陷。

另外,背景上存在的嘈杂声也可以在此消除。最后,就能得打两个很清晰的二值化Bond与Pad图像。

3.键合区Pad形状及参数分析

该文列出了较为典型的Bond与Pad的形状,如下图1所示。

该Pad是由两块连接在一起的矩形拼凑而成,其中较大的矩形是Pad块本体,相对较小的矩形是引出金属条。另外,键合点Bond其形状特点大概可分为以下三部分,第一段是较长的,宽度较为平均的引线;其次是第二部分,近似于椭圆形状的突起,该部分是键合点本体。最后是第三部分,即接着突起位置有一小段不太规则的尾巴,此称之为Pigtail(键尾)。

集成电路的识别方法篇2

随着电子器件复杂性的提高,模拟电路的故障诊断也越来越复杂。传统的诊断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要求,人工智能理论的出现使得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成为了一项新的研究领域。

1 基于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原理

基于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可以看作模式识别问题,通过对一系列的过程参量的测量,应用神经网络将测量空间映射到故障空间,从而实现故障诊断。

BP神经网络一般指基于误差反向传播算法的多层前馈型神经网络,采用Sigmoid型可微函数,能够实现输入和输出间的任意非线性映射。BP网络用于模拟电路故障诊断首先要确定电路的待测状态集,然后求电路处于其中一种状态时的响应必要的预处理,作为对应状态类的一个特征。对状态集中的每一类状态,都按照同样的方法获取大量的特征,从这些特征中选择有代表性的特征,构成训练样本集。然后,用这些样本训练与所求问题相对应规模的BP网络。训练时,把状态特征输入到BP网络的输入节点,要求网络的输出能正确的指出电路状态所属类别。实际电路诊断时,将与样本相同的激励施加给被测电路,得到相应的特征并输入到已经训练好的BP网络,BP网络判断出电路中的故障并进行定位。诊断流程:1)提取故障样本:通过电路仿真软件对给定的模拟电路进行仿真,得出各种状态数据;2)特征参数提取:对状态数据进行特征参数分析;3)网络结构优化:根据输入数据的特点和系统需要的结果显示形式分别确定输入层和输出层的节点数;4)训练与识别;训练已知样本,训练成功后,输入待识别的故障信号,即可得到识别结果。

2 诊断实例

本例应用BP神经网络对模拟电路的部分元件进行诊断,图1为待测电路。电路发生故障时,测试点电压的变化情况能表征出故障特征,表1为建立的模拟电路故障字典。

根据表1所示的故障字典,可将其转化为前馈神经网络的输入节点(见表2)和输出节点(见表3)。其中,前馈网络的输入节点等于电路的测点数4,并根据测点实际意义确定其取值范围为[0V,5V],测点的高低水平按正常情况分别设为[2.4V,5V]和[0V,0.7V]。网络的输出节点根据故障类型确定为3个,分别用(0 0 0),(0 1 1),(1 1 0),(0 0 1)和(1 0 0)表示各故障类型,相邻两故障差为3(十进制)。根据输入、输出节点情况,以蒙特卡罗分析方法可构造出相应的训练样本集和测试样本集,分别包括输入数据P和输出数据T。

依据训练和测试样本集,首先确定BP神经网络的输入层节点数n=4和输出节点数l=3。按照有关设计策略,分别在不同隐层节点m=9,10,11,12,13下设置对应的BP结构,并在相同的训练样本集和测试样本集条件下进行训练和测试。由于训练方法的随机性,在每种结构状态下分别训练5次,然后取各个BP诊断模型的正确识别率的平均值,相应的运算结果如下表(表4)所示。

集成电路的识别方法篇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2-0093-02

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育行业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在教育部和财政部实施的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政策鼓舞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艺型人才为目标。这类人才主要是在不同行业、企业的工作和生产过程中负责管理、监督、检测、分析、技术服务等几项工作。因此,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正进行较大规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要求高职专业的学生除了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解决工作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今后的工作。

“电子技术”分为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两大部分,在教学中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着手以掌握知识和技能为根本、以工作方向为培养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强调把完整的工作过程及其操作要求作为课程内容。当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运用项目载体设计学习情境时,这一工作过程实际上就成了完成具体项目的自始至终的步骤。通过课程分析和知识、能力、素质分析,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课程项目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掌握课程技术原理及应用方面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是非常重要的,使学生在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培养应对复杂技术情境的能力。在教学中以典型电子电路制作的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多模块应用为切入点,引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具体应用电路的制作过程中开发创新思维,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的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一、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导航

模拟电子技术是研究对仿真信号进行处理的模拟电路的学科。它以半导体二极管、半导体三极管和场效应管为关键电子器件,包括功率放大电路、运算放大电路、反馈放大电路、信号运算与处理电路、信号产生电路、电源稳压电路等研究方向。

理论知识:基本半导体知识、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直流稳压电源。

技能训练:常用元件的识别与测量、放大电路性能分析、集成运算放大电路基本应用。

1.模块1:半导体器件

(1)知识重点:半导体基础知识;半导体二极管外部特性;晶体三极管外部特性。(2)知识难点:半导体PN结。(3)教学方式:从半导体PN结入手,简单介绍半导体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结合实践教学,重点掌握半导体的外部特性。(4)技能要求:二极管与三极管的简易测试。

2.模块2:放大电路

(1)知识重点:放大电路的基本组成;放大电路的分析;多级放大电路的极间耦合;负反馈对放大电路的性能的影响。(2)知识难点:放大电路的分析;放大电路的负反馈。(3)教学方式:从基本放大电路入手,介绍放大电路的静态与动态分析、多级放大、电路反馈;结合实践教学,重点掌握放大器的外部特性。(4)技能要求: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调整与动态参数测试。

3.模块3:集成运算放大器

(1)知识重点:集成运放的结构和特点;基本运算电路;集成运放的线性应用电路。(2)知识难点:集成运放的线性应用电路。(3)教学方式:从理论集成运放条件入手,掌握各基本运算电路和电压比较器的功能;结合实践教学,重点掌握集成运放的外部特性。(4)技能要求:电路的调整与测试。

4.模块4:直流稳压电源

(1)知识重点:整流与滤波电路;稳压电路;开关电源。(2)知识难点:开关电源。(3)教学方式:从二极管整流特性、电容器充放电入手,讲解整流、滤波电路;稳压电源重点讲授集成稳压电路和开关电源。(4)技能要求:电路的调整与测试。

二、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导航

数字电子技术主要研究各种逻辑门电路、集成器件的功能及其应用,逻辑门电路组合和时序电路的分析和设计、集成芯片各脚功能。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用数字电路进行信号处理的优势也更加突出。为了充分发挥和利用数字电路在信号处理上的强大功能,可以先将模拟信号按比例转换成数字信号,然后送到数字电路进行处理,最后再将处理结果根据需要转换为相应的模拟信号输出。

理论知识:集成门电路与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波形产生与整形电路、中规模集成电路应用。

技能训练:组合逻辑电路应用、时序逻辑电路应用、逻辑电路限定符号识图。

1.模块1:数字电路基础

(1)知识重点:数字脉冲信号;二进制与8421BCD码;基本函数与逻辑运算;逻辑函数的化简和变换。(2)知识难点:逻辑函数的化简和变换。(3)教学方式:从二进制与逻辑函数基本规则入手,学习逻辑运算规则、逻辑函数化简与变换。(4)技能要求:逻辑函数的化简和变换。

2.模块2:组合逻辑电路

(1)知识重点:基本逻辑符号及意义;门电路的逻辑功能和基本特性;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常用组合逻辑电路的逻辑功能。(2)知识难点:基本逻辑符号及意义;组合逻辑电路。(3)教学方式:从基本原理与逻辑符号读解入手,重点介绍电路的逻辑功能与外部特性。(4)技能要求:基本逻辑符号读图;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

3.模块3:触发器

(1)知识重点:各类触发器的逻辑功能;触发器限定符号及其意义。(2)知识难点:触发器之间的转换关系。(3)教学方式:借助限定符号意义读解,帮助理解各种触发器的逻辑功能与控制方式;结合实践教学,重点掌握电路的外特性。(4)技能要求:触发器的逻辑功能测试。

4.模块4:时序逻辑电路

(1)知识重点:时序逻辑电路的特点;时序逻辑电路的限定符号及其意义;寄存器;集成计数器应用。(2)知识难点:集成计数器应用;限定符号及其意义。(3)教学方式:从触发器入手,由D触发器构成寄存器;由T和T触发器分别构成同步和异步二进制计数器。借助限定符号的意义来理解时序逻辑电路的逻辑功能。结合实践教学,重点掌握电路的外特性。(4)技能要求:常用的相关集成电路的应用。

5.模块5:波形产生与整形电路

(1)知识重点:555定时器;多谐振荡器与单稳态电路;施密特触发器;石英晶体振荡器。(2)知识难点:555定时器;多谐振荡器。(3)教学方式:以555定时器为重点,介绍多谐振荡器、单稳态电路和施密特触发器的功能。重点掌握电路的外特性。石英晶体振荡器从阻抗频率特性入手。(4)技能要求:常用的相关电路的应用入手。

三、电路组装、测量与调试教学导航

电子电路组装、测量与调试在电子工程技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任何一个电子产品都是由设计焊接组装调试形成的,焊接是保证电子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最基本环节,调试是保证电子产品正常工作的最关键环节。

理论知识:常用电子仪表、电路的装配、调试与测量知识。

技能训练:常用电子测量仪表的使用、常用电路元件与数字集成电路测量、电路的装配与调试。

1.模块1:常用电子仪器知识重点

(1)知识重点:双踪示波器;半导体管特性图示仪;毫伏表;信号发生器;集成电路测试仪。(2)知识难点:双踪示波器;半导体管特性图示仪。(3)教学方式:重点讲授电子仪器的操作和使用方法。(4)技能要求: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半导体特性测量。

2.模块2: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简易测量

(1)知识重点:电子无源元器件;电子有源元器件;表面安装元器件。(2)知识难点:表面安装元器件。(3)教学方式:重点讲授各种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选用方法。(4)技能要求:元器件的识别与选用方法、常用数字集成电路测试。

3.模块3:电路的装配、调试与测量

(1)知识重点:装配、焊接工艺;电路测试与测量。(2)知识难点:电路测试。(3)教学方式:介绍电路装配工艺,分析电路测试与测量基本方法,结合实训进行教学。(4)技能要求:电路装配、测试与测量。

四、电子电路仿真教学导航

电路仿真技术是近十年来在电子技术研究领域的一场革命。设计人员利用计算机及其软件的强大功能,在电路模型上进行电路的性能分析和模拟实验,从而得到准确的结果,然后再付诸生产,极大地减少了实验周期和试制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受到了电子生产厂家的一致欢迎。现在,电子仿真技术已成为电子工业领域不可缺少的先进技术,因此为了确保电路设计的成功,消除代价昂贵并且存在潜在危险的设计缺陷,就必须在设计流程的每个阶段进行周密地计划与评价。电路仿真给出了一个成本低、效率高的方法,能够在进入更为昂贵费时的原型开发阶段之前,找出问题所在。

理论知识:EWB与Multisim平台基本知识,Multisim在电子仿真实验中的应用。

技能训练:模拟电路电子仿真和数字电路电子仿真。

模块:电子电路仿真。

(1)知识重点:Multisim平台的使用;Multisim在电子仿真实验中的应用。(2)知识难点:Multisim软件的使用。(3)教学方式:从电子实验实例入手,学习Multisim软件的使用,在学会使用的基础上,结合电子知识,完成电子实验的仿真。(4)技能要求:用Multisim进行电子仿真的方法。

五、综合实训项目――有源多媒体音箱的设计与制作

1.知识要求

掌握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的综合应用思路;掌握电子产品综合设计的基本思路。

2.技能要求

能进行电子电路的综合制作调试;能有条理地撰写设计说明书;能对设计项目进行总结展示。

3.教学任务

通过有源多媒体音箱的设计、制作及测试,掌握电子产品的设计流程及注意事项,学会元器件的特性测试和电路组装、测试,熟悉电子产品组装的工艺要求及生产过程。

4.教学活动设计

(1)通过让学生利用图书馆、上网等手段查阅相关资料,在教师指导下对有源多媒体音箱进行设计,掌握电子产品的设计流程及注意事项。

(2)在校内生产线的工作岗位上,根据所设计电路选择元器件,进行元器件的性能、参数测试。规划电路板,进行元器件的布局和印制电路板的制作。完成各部分电路的焊接、组装,对已经组装的电子产品进行参数测试及调试,使其达到设计要求。

(3)要求学生撰写实践报告及产品说明书。

5.相关知识

(1)理论知识。元器件的识别、测试方法;印制电路板的制作,元器件的布局;焊接工艺、电路调试方法;产品说明书的撰写。

(2)实践知识。元器件的选择、测试;印制电路板的规划和制作;元器件的焊接、组装;电路的调试及参数测试;实践测试报告的编写。

“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就是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因此应将该课程实训的内容和电子元器件及电路的研发实验、生产流程与企业结合到一起,通过校企合作,学生以一个普通职业人的身份,真正达到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教高[2000]2号.

集成电路的识别方法篇4

铁路物流电子识别系统由货物电子标签、识别器、手持式识别器、中继器、主机、货物电子标签擦写器及数据传输信道组成.如图1所示.图1铁路物流系统电子识别系统工作原理及流程:货物电子标签发出具有代表货物身份特征的无线信号,经识别器接收,再发送到中继器传输到中心站计算机.中心站计算机接收来自识别器上的货物编码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形成各种文件,使管理人员能及时查询各种信息.为了保证货物编码信号准确可靠,还设有手持式识别器,分别用于货物装卸处及货运仓库的货物编码信号识别,对货物编码信号进行二次识别.另外,还设有专用的货物电子标签擦写器,保证货物电子标签的重复使用.货物电子标签实时接收识别器的呼叫,然后发出代表自身身份的射频信号,经识别器接收,该识别器将收到的货物电子标签的代表自身身份信息和自身地址信息相组合,发送给临近的上一个中继器,直至发送到货运中心计算机,由中心计算机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并提供查询、管理等功能.识别器是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智能专用电子设备,能方便地与中继器配接,构成铁路物流系统电子识别系统,完成数据采集处理、信息编码的传输等功能.识别器可安装火车站的列车进出站口、交叉道口、列车停靠点、货运仓库等位置.中继器是以微控制器为核心的智能化专用电子设备,能方便地与识别器、货运中心计算机配接,构成铁路物流系统电子识别系统,完成数据采集处理、信息编码的传输等功能.数据汇总到中心计算机,利用铁路物流管理软件对数据进行综合处理,整个系统实现了铁路物流数据的采集、传输、加工的功能.

2基于RFID铁路物流系统电子识别

集成电路的识别方法篇5

1 概述

现在的停车场没有足够的安保措施来保障车主的财产安全,很多的汽车盗窃案就是因为停车场的安保不到位导致的。但若能在车辆周围放置一些身份识别装置辨别身份,就能保护私人的财产,为车主设立了一条智能防线。通过分析可知,因人的脚底纹路、压力分布等信息的不同,采集不同人的脚掌对地压力及其空间和时间分布,对其进行分析,就能由此分辨出不同人的身份,从而建立起一套独特、有效的临时身份系统。本文对脚底压力信息的采集方案进行论述,并对识别系统进行了分析。

由脚底压力得到的信息建立模型,并应用在安保系统中,目前尚无广泛应用。本系统将脚底的压力与身份识别联系起来,这一应用能保障人民的财产安全,具有比较强的创新性。

2 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

2.1 系统总体结构框架

脚底压力信息的身份识别系统的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该系统主要由压力传感器模块、信号调理电路(包括电荷放大模块、运算放大模块、滤波模块)、单片机采样模块、无线传输模块等组成。通过相关算法完成压力传感器的建模、非线性矫正、数据采集、无线传输,数据处理及与上位机的通信等功能。

图1 系统总体结构框图

2.2 工作原理

由于人体足底的结构的特征,人体在踩下地面的时候,足底各点会产生不同的压力,通过测试、分析足底压力,可以获取人体在各体态和运动下的生理、病理力学参数和机能参数,建立起相关模型,因此提取人体足底压力可以获得人体的身份信息。基于此,本文选择对人体足底压力进行采集处理作为处理信号的

来源。

将每个人不同的走路姿态、重力分布应用到了对人的身份的识别工作中,传统的身份识别主要是针对人的手掌指纹识别,本项目采用的是对人的脚掌压力的识别。在该系统中,首先通过合理设计符合脚底特征的压力传感器来检测压力信号,然后将压力传感器的输出信号进行放大、滤波,A/D采样等信号调理,达到分析人体足底的运动力学特征,测试人体足底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压力点的目的。

压力传感器是脚底身份识别的关键部件。传统的压力采集是采用的压电陶瓷进行,本系统采用当前比较先进的聚偏氟乙烯(PVDF)高分子材料进行压力的采集。PVDF和压电陶瓷工作原理相同,都是将动态的力转化为电荷量的积累。不同点是PVDF比压电陶瓷具有较高的介电常数、声阻抗低、频响宽、易安装的特点。在设计时,针对人体的足底区域划分出16个点阵,将传感器排列成符合脚底特征的点阵形式,以便快速、准确地获取人体脚底身份信息。

在传感器采集脚底压力信号后,采用集成芯片构成PVDF的信号调理(包括放大、整形、滤波)电路,采用具有16通道ADC的单片机Freescale128实现对硬件各通道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实现与压力传感器16个点阵的无缝对接,既简化方案,又减少硬件设计的干扰。

3 系统硬件模块的设计

经过上面总体的概述,本文将逐一介绍此系统的各个硬件模块,本系统可分为压力传感器模块和信号调理模块。

3.1 压力传感器模块

由于PVDF压电薄膜有着陶瓷压电片不可比拟的优点,本系统决定采用PVDF压电薄膜,构建一个传感器排列矩阵,设计出了一个采用16个PVDF压电薄膜的模型,其布局方式为4×4的矩阵。

3.2 信号调理模块

3.2.1 前置放大模块。PVDF压电薄膜与前置放大器连接,使压电薄膜相当于一个静电荷发生器,产生的是电荷信号,它具有输入阻抗高,输出阻抗低的特点,比较适合作为压电元件的前置放大,前置放大电路如图2所示。实现阻抗的变换和信号的放大。其中输入端有高的输入阻抗,当有输入的电荷信号时,电荷全部集中在电容C上,电容两端的电压升高,使转换电压升高。

图2 前置放大电路

3.2.2 运算放大模块。此模块分为第一级放大和第二级放大,如图3所示:

图3 两级增益放大电路

将由前置放大器输送来的信号不失真的放大之后,由第一级和第二级运放放大,第二级运放是将输出信号变换成标准的A/D采样信号。

3.2.3 滤波电路。本系统的滤波电路见图2和图3,是嵌入到放大电路中的。图2中前置放大电路采用带通滤波,滤去低频率和过高频率的杂波,第一级采用带增益的低通滤波,第二级放大电路采用带通滤波器。

4 系统软件设计

4.1 AD采样及无线传输模块

数据经过之前的处理后就能送入单片机的A/D口去处理。AD转换采样及数据初步处理使用的单片机是基于Freescale的MC9S12XS128单片机。在此使用的是其16路12位AD转换通道,以及异步串行通信接口SCI。转换好的数据再通过无线蓝牙发送给电脑处理。

4.2 数据录入和识别算法模块

采集6名志愿者的脚底压力信息,收集8个压力传感器的数值,共测20次。

对每一类数据,做实验如下:

每一个人的数据通过5-cross法,得到5组训练集与测试集的正样板,并随机从其他人的同类数据中抽取与测试集同样数量的数据集,并加入测试集中作为负样本。通过算法说明中的方法,以训练集训练得到特征向量,设置与特征向量的余弦相似度阈值为0.99,训练后,按条测试,计算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差异,得到性能指标数据。

5 结语

表1

实验对象 PRECISION精确率 RECALL召回率 FLASE POSITIVE RATE错误率

不穿鞋右脚 0.918182 0.841667 0.075

不穿鞋左脚 0.87037 0.783333 0.116667

穿鞋右脚 0.771429 0.9 0.266667

穿鞋左脚 0.793388 0.8 0.208333

从实验结果看,在采样精确度有限的情况下,该方法较为有效,尤其是在不穿鞋的情况下,能够达到91.8%的精确率和84.2%的召回率,而错误率仅7.5%。

在实际场景中,可在被测试人走路过程中多次收集其脚底压力数据,多次测试可将错误率大幅降低,识别率大幅提高,达到很强的识别效果。

同时,目前实验中我们的压力传感器只有8个点位的识别,如果有资金和技术条件,增加更多的传感器和提高传感器返回数据的精度,该方法的效果将更好。

若在停车场等地的安保中应用此系统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传友.现代检测技术及仪表(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孟仁俊.PVDF压电薄膜传感器的研制[D].东华大学,2008.

集成电路的识别方法篇6

1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文化事业的进步,电视机可供观众选择的频道数目日益增多。但是传统的电视遥控方法需要观众记忆每个电视台对应的频道序号,否则就无法快捷地将频道切换到所需位置。这显然给用户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本文利用凌阳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为语音处理而设计研制出的16位单片机SPCE061A设计了一个彩电智能声控选台系统。该系统无需对电视机做任何改动。在保留原有遥控功能的基础上,实现语音控制选台,较好地解决了记忆频道这个难题。

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系统总体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总体方案

3、各功能模块设计

3.1 语音命令提取单元

语音命令提取单元(如图2所示)在电视话音和其它噪音背景下,完成提取出操作者语音命令功能,其示意图如图3所示。

图2 语音命令提取单元

MIC选用驻极体送话器, 它具有结构简单、重量、体积小、频率响应宽、保真度好等优点,但灵敏度低, 必须再加放大器才行。由于输出阻抗可高达 10

数量级,所以必须进行阻抗变换后才能与放大配合使用。放大器采用差分放大电路,一个驻极体话器面对送话者, 其输出接放大器正向输入端;另个驻极体送话器背对送话者,其输出接放大器负向入端。由于两个送话器相对于电视机和其它噪声源位置基本一样远,可以近似认为通过二者输入的干是一样的。但考虑到送话器具有方向性,前者送入的操作者语音命令远远大于后者,适当选择各电阻值可以抵消掉各种干扰。论文参考网。

3.2 语音命令识别单元

语音命令识别单元采用凌阳公司的SPCE061A单片机,这是一种语音识别系统级芯片,实际上是一个DSP+MCU,并将A/D、D/A、RAM、ROM以及预放、功放等电路集成在一个芯片上的系统,拥有强大的语音数据处理能力并具有良好的接口功能。

语音识别控制系统结构图3所示

图3 语音识别控制系统结构图

3.3 语音识别算法

消费类电子产品中的语音识别主要为孤立词识别,它有两种实现方案:一种是基于隐含马尔科夫统计模型(HMM)框架的非特定人识别;另一种是基于动态规划(DP)原理的特定人识别。它们在应用上各有优缺点。DP特定人识别的优点是方法简单,对硬件资源要求较低;此外,这一方法中的训练过程也很简单,不需预先采集过多的样本,不仅降低了前期成本,而且可以根据用户习惯,由用户任意定义控制项目的具体命令语句,因而适合大多数家电遥控器的应用。

3.3.1 端点检测方法

影响孤立词识别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端点检测准确性。在10个英语数字的识别测试中,60毫秒的端点误差就使识别率下降2%。对于面向消费类应用的语音识别芯片系统,各种干扰因素更加复杂,使精确检测端点问题更加困难。为此,李虎生等在参考文献5中提出了称为FRED(Frame-based Real-time EndpointDetection)算法的两级端点检测方案,提高端点检测的精度。第一级对输入语音信号,根据其能量和过零率的变化,进行一次简单的实时端点检测,以便去掉静音得到输入语音的时域范围,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频谱特征提取工作。第二级根据输入语音频谱的FFT分析结果,分别计算出高频、中频和低频段的能量分布特性,用来判别轻辅音、浊辅音和元音;在确定了元音、浊音段后,再向前后两端扩展搜索包含语音端点的帧。FRED端点检测算法根据语音的本质特征进行端点检测,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干扰和变化,提高端点检测的精度。

3.3.2 模板匹配算法

DTW是典型的DP特定人算法, 为了克服自然语速的差异,用动态时间规整方法将模板特征序列和语音特征序列进行匹配,比较两者之间的失真,得出识别判决的依据。

为了提高DTW识别算法的识别性能和模板的稳健性,采用了双模板策略,第一次输入的训练词条存储为第一个模板,第二次输入的相同训练词条存储为第二个模板,希望每个词条通过两个较稳健的模板来保持较高的识别性能。

综上所述,本语音识别系统采用了改进端点检测性能的FRED算法,12阶Mel频标倒谱参数(MFCC)作为特征参数,使用双模板训练识别策略。通过一系列测试,证明该系统对特定人的识别达到了很好的识别效果。

3.4 控制面板

为了能输入字段号, 以便建立语音样本,SPCE061A单片机扩展了一个行列矩阵式非编码键盘。键盘共有12个按键, 其中十个定义为:0~9 数字键,一个定义为:语音样本建立键(TRN),一个定义为:语音样本清除键(CLR )。由于控制面板只在建立语音样本时使用,为防止误操作,应将这12个按键用塑料外壳封闭起来。论文参考网。

3.5 操作指示电路

采用两片数码管和译码驱动电路CC4558组成操作指示电路。在本系统中,操作指示电路的作用是:建立语音命令样本时,用于显示存入的字段号;语音命令识别时用于显示识别结果及芯片识别结果的处理报告。

3.6 逻辑控制电路

整个逻辑控制电路如图4 所示。SPCE061A单片机通过并行接口输出识别结果,经过逻辑控制电路进行必要的译码后,用来控制后面的红外发射装置。

图4 逻辑控制电路如图4

3.7 遥控发射电路

红外遥控发射器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键盘矩阵,二是发射专用集成电路,三是放大驱动和红外线发射部分。该电路与电视机的特定型号有关,可以根据电视机品牌选用适当的专用红外发射电路。论文参考网。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不同品牌电视机的红外发射、接收电路各不相同,因此它只对兼容电视有效。

4、结束语

该系统不对彩电做任何改动。在保留原有遥控功能的基础上,实现语音控制选台,主要功能有:

开关电视:电视接通电源处于待命状态,操作者发出“开机”命令,则打开电视机;操作者发出“关机”命令,则关掉电视机。

选台功能:操作者想看某某电视台的节目,只要发出“某某台”的命令,电视机就自动跳转到该台。

识别主人功能:为防止误操作,该系统只对事先录入命令样本的操作者语音敏感,其他人发出的命令包括电视伴音均无效。

其它功能:具有电视音量、画面亮度调节等适合语音控制的功能。

由于采用了高性价比的SPCE061A这种语音识别系统级芯片,并设计了科学的算法,本系统可靠性高,价格低廉,使用方便,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 赵力.语音信号处理[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 李晶皎.嵌入式语音技术及凌阳l6位单片机应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3] 李虎生等. 高性能汉语数码语音识别算法[J] .北京: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0;40:( 1)

[4] 孙景琪. 遥控彩色电视机集成电路及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5

[5] 胡延平等. 电视机智能声控选台系统设计与实现[J] .通讯与电视,2001( 1)

集成电路的识别方法篇7

配电自动化系统是应用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将配电网实时信息、离线信息、用户信息、电网结构参数、地理信息进行安全集成,构成完整的自动化及管理系统,实现配电网正常运行及事故情况下的监测、保护、控制和配电管理[1]。馈线自动化作为配电自动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正常状态下,可进行远方测量、监视和设备状态的遥控;在事故情况下可实现故障段的自动识别判断、自动隔离,并采取措施进行转供电,恢复对非故障段的供电,有利于提高供电可靠性,减少用户的停电,提高用户满意度。

大城市经济发达,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非常高,因此,研究城市配电网的馈线自动化实施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重点从故障定位与隔离角度出发,讨论不同接地方式下的馈线自动化实施方案

1 配电网接地方式的选择

当中压配电网由架空或由架空、电缆混合线路组成时,宜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因为此方式下的配电网中,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由于系统的线电压仍然保持对称,用户不会感觉到故障的存在,此时线路可继续供电1~2 h,可有效提高配电网的持续供电能力[2]。同时,由于消弧线圈自身的感性电流对接地故障容性电流的补偿,降低了接地故障点的故障电流,配电网的自动熄弧能力得以提高。此方式下的配电网大部分单相接地故障为瞬时性接地故障,此时利用消弧线圈实现补偿,使故障电流小于一定值而自动灭弧,系统可正常运行。因此对架空线路集中的城郊地区,适合采用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

当中压配电网仅由电缆线路组成时,宜采用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以电缆为主的配电网的单相接地故障多为电缆在一定条件下由于自身绝缘缺陷造成的击穿,多为永久性故障,此时线路的持续运行一般会造成事故扩大。为保证故障的迅速切除且限制过电压水平,配电网可采用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通过简单的配置零序过流或限时速断保护迅速断开故障线路。城市中心区基本实现全电缆出线,因此适合采用经小电阻接地方式。

2 小电阻接地方式下的馈线自动化实施方案

已有大量的文献对小电阻接地方式下的馈线自动化实施方案进行了讨论[3-8],文献[3]提出的馈线自动化方案包括:带时限电压型馈线自动分段方案[4]、重合器馈线自动化方案、配电终端集中决策解决方案、配电终端接地解决方案和保护方式馈线自动化解决方案。带时限电压型馈线自动分段方案和重合器馈线自动化方案模式简单实用,无需通信系统的支持,见效快,但其对开关性能要求高,且多次操作影响用户的供电可靠性,目前的配电自动化实施多不采用这两种方案。配电终端集中决策解决方案是目前最主要的馈线自动化实施方案[5~7]。这一解决方案中,安装在线路环网柜内(DTU)、柱上开关上(FTU)的配电终端采集负荷开关的开关位置、相电流和零序电流等信息,并传送至配电自动化主站(或子站),根据只有断路器至故障位置之间的配电终端会通过故障电流这一特征实现故障区段的定位与隔离[8]。其中几种解决方案此处不再赘述。另外还有利用故障指示器进行故障定位的方案[9]。

3 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下的馈线自动化实施方案

采用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的配电网,其特征在于单相接地故障时稳态电流微弱,利用传统的过电流故障检测方法较难实现故障的识别。对于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的配电网,在发生相间短路故障时,故障特征明显,其故障自动定位技术与经小电阻接地方式下的配电网中的要求类似;此方式下的配电网发生架空线单相接地故障的概率大,且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故障电流微弱,配电终端很难简单地判断是否有故障电流流过,这就对配电终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对CT/PT的安装方式同样也会提出新的要求,从而影响到馈线自动化实施方案的选择[10]。

相较于经小电阻接地方式下的馈线自动化实施方案,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的方案主要在单相接地故障下的故障判断识别上有较大的区别,对应于不同的单相接地故障识别算法,其实施方案会各有特点。

3.1 配电终端采样率

目前而言,单相接地故障识别算法主要利用单相接地故障时的电气量变化特征,集中在基于故障暂态量的方法,如首半波法、能量法等。在经消弧线圈接地的配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暂态过程持续时间较短,一般持续一个周波左右,因此,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故障信号的精确可靠采集特别重要,需要配电终端的采样率瞬时提高。同时,有些算法利用的相电压与相电流的关系进行判断,此时还需要在配电自动化实施中加装相应的CT和PT。

3.2 配电终端的联动

在已提出的单相接地故障识别算法上,还有一种方法是残留增量法,其原理是线路故障发生后调节变电站内消弧线圈的补偿电流,利用调节前后配电终端测量到的零序电流变化量信息确定故障区段。此时就需要配电终端与消弧线圈联动,同时需要可靠的通信,以便实时接收消弧线圈的动作情况,定位故障。

4 结论

本文重点从故障定位与隔离角度出发,讨论经小电阻接地方式、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下的馈线自动化技术。分析表明,由于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下的单相接地故障的故障特征微弱,因此需要配电终端增加相应的算法实现单相接地故障的识别,根据算法的不同,需要配电终端的采样率能够瞬时提高,或者与消弧线圈实现联动。

参考文献

[1] 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七分委会.DLT814-2002 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电力设备过电压保护设计技术规程SDJ7-79[S].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

[3] 林功平.配电网馈线自动化解决方案的技术策略[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1,25(7):52-55.

[4] 张永翔.深圳福永配电自动化方案探讨及工程实践[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28(9):98-99.

[5] 沈兵兵,吴琳,王鹏.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技术特点及应用成效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36(18):27-32.

[6] 辛旭武.深圳配网自动化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7] 黄兢诗.县级供电企业配网自动化的研究和应用[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集成电路的识别方法篇8

车站名动态显示

1.概述

语音识别技术成为当代数字时代的重要开发领域,在计算机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和远程工业自动化控制应用等等,成果令人属目。语音识别技术简单说是指用电子装置来识别某些人的某些特征语音,以实现自动化控制,“君子动口,不动手”。语音识别的手段一般分为二大类,一类利用在PC机或微型计算机上开发语音识别系统,通过编程软件达到对语音的识别,另一类采用专门的语音识别芯片来进行简单的语音识别。前者对软件、硬件要求高、体积大、费用高,通常应用在识别容量很大的、复杂的系统。后者硬件体积小、价格便宜、使用非常方便,但识别容量比较小,它是简单语音识别在自动控制应用中的一种优先方案。语音识别芯片又分为SI和SD二种,SI(Speaker Independent,与说话人无关)及 SD(Speaker Dependent,与说话人有关)的语音识别功能,SI可利用单片机实现多人的识别,而SD为单独人的识别,它具有保密性。语音识别芯片的型号目前也比较多,如:OKI公司的MSM6679A-110、TOSHIBA公司的TC6658、台湾HMC公司的HM2007等,它们在应用上各有特点。根据本项目的设计要求,采用台湾HMC公司的HM2007语音识别芯片。

2. HM2007的性能特点

HM2007是CMOS语音识别大规模集成电路,外接64K非易失性SRAM,能识别40个字组的语音(0.9秒字长),或1.92秒字长,但识别仅20个字组的语音。按正常人的讲话速度,一般每秒吐字2到4个,如选择0.9秒,那么每字长的汉字以1到3为宜。控制方法通过键盘手工操作或CPU自动控制,可以开发成 SD和SI,识别响应时间小于300 ms。芯片采用单片结构,将语音识别需要的全部电路:CPU、A/D、ROM、语音的AMP放大器、压缩器、滤波器、震荡器和接口界面等集中在一片芯片内,这样电路就非常少,如图一。略

其中: MIC IN为语音输入端

DATA OUT为数据输出端

HM2007语音识别的过程是以模型为单元进行识别的,首先通过输入放置语音的地址号,将语音录入到SRAM中,便在系统中建立了特定的语音样本(模型),然后进行识别样本、分析。当有语音输入时,它与预存的模型进行比较,如果比较匹配相同,其输出不同相应的数据编码(八位),如:D1、D2、D3、 D4、 D5、 D6、 D7、 D8,其中前四位的数字为十位数显示从0到4、后四位的数字为个位数显示从0到9,如果识别结果是01010101编码(十进制:55),表示语音太长;如果识别结果是01100110编码(十进制:66),表示语音太短;如果识别结果是01110111编码(十进制:77),表示语音不匹配。所有录音的语音样本内容存放在SRAM中,数据可在断电情况下永久保存10年以上。

HM2007的技术参数:工作电压4----5.5V,工作电流1.5mA,工作温度 -20-----+70度,正常的语音输入电压:20mV。

3. 设计和应用

项目主要针对目前上海地铁列车在车厢内无LED动态站名显示而设计,通过将列车车厢广播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自动控制LED发光二极管,使得广播的内容(每个车站站名)与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声光同步,将显示面板放置地铁车辆的每扇车门上方,并且显示面板以地铁运营线路为背景,列车进站和出站时能分别指示,让乘客非常直观地、一目了然地随时了解车辆在运行时自己所乘的位置,从而方便乘客的上下车,提高了地铁服务水平。在国外的地铁列车上应用已相当普遍。

通过对语音模板多次试验和分析,发现按图一所设计的语音识别芯片及附件组成的电路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中,其识别效果不够理想,因为人的发音随人的身体状况和周围的环境变化,其前后的发音有一定的区别,故在模型匹配上有一定难度。所以在家庭、玩具、通信和工业自动控制领域,难以推广的主要原因。然而应用在本项目中,其效果特别好,通过增加特殊的硬件电路,设计成的样品,经试验识别率高达到100%左右。因为地铁车厢内的广播的内容具有规律性,内容和音量具有恒定不变的特点。

LED站名显示用HM2007语言识别芯片和特殊电路设计而成,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能达到简单的语言识别,语音识别显示器的输入端间接地与车载广播功放器相连接(采用变压器或光电结合器),实施广播模拟信号发出的语音进行车站名的自动识别。区别以前所设计的利用交流载波原理控制LED显示、复杂的编程技术等方法。

转贴于

语音识别器组成:(1)输入控制部分(2)噪音滤波部分(3)语言识别部分(4)执行显示部分。

(1)输入控制部分: 通过结合器连接,如图二所示,要求模拟语音输入A点的电压必须控制在大约20mv左右,以确保后期语音识别的正确性。在输入电路中增加了RC微分电路和延时电路,即将模拟信号转变成数字方波信号,对语音输入进行开关量的控制,确保在 T

(2)语音识别部分: 利用语音识别芯片HM2007和外接6264SRAM存储器组成为主要部分,(HM2007中ROM已经固化了语音语法技术)对语音的存储及语音语法算法进行控制。附加电路:扫描键盘电路3*4键盘12个(其中0------9为地址号码数字键,TRN为录音键,CLR为清除键)、地址显示采用二片数码管和数据锁存器74LS373、74LS47。HM2007的详细内容见产品说明书,图三。

(3)噪音滤波部分: 功能是自动识别(阻挡)无用的语音,例如:司机的讲话及杂音等,确保输入语音的可靠性、稳定性,因为目前地铁车辆广播报站内容在车站与车站之间(区间)有二次广播。在建立模型时,我们将第一次的广播语音内容放在第77地址内,第二次的广播语音内容放在第01到40之间的地址内(如果车站有40个),而我们只要识别其中第二次的一段语音,如:“衡山路车站到了,乘客可以下车······”,就是“衡山路”三个字长度。为了能滤波55、66、77地址号码,(其中:55、66在实际使用中不会产生)正确显示01到40之间地址内的内容,特采用C031与门和UM3758串行编译器进行滤波电路。如图四:

(4)执行显示部分:

将车厢广播喇叭的模拟信息通过语音识别器转变成数字信息,最终经过译码电路、多路数据选择器CD4514及RS485接口,去控制车厢内车门上十个LED显示面板。在进行广播内容更改时,本项目最大的特点是:不需要任何手段的手工软件编程的修改,而是通过远程电路控制技术进行按顺序自动录音地址和内容。如图五:利用滤波电路和脉冲键控多谐荡器电路实现远程集中输入录音功能。远程输入电路由与门电路、RC微分电路、延时电路和编码电路组成,输入IN来自与门电路C031的控制线,输出OUT到键盘3*4,模拟二次地址编码号码的输入,达到自动录音功能。

4. 结论

语音识别器及LED显示面板的样品设计和初试,符合设计要求,完全能应用到以前没有LED显示面功能的地铁车辆上,与其他所设计的方式相比较,如:无线RF、红外线和磁性控制,语音识别控制简单、可靠性好、安装方便、相对投资最小和不改动车厢内任何电器,仅提供110VDC和音频接口线。其缺点:一但音频线路发生故障,既语音识别器就无法工作。

本项目的开发具有一定社会效益,能得到国内外乘客、残疾人员的欢迎,提高了地铁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集成电路的识别方法篇9

“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是以HCS12 MCU为核心的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组委会提供了一个标准的汽车模型、直流电机和可充电式电池,参赛队伍要制作一个能够自主识别路线的智能车并在专门设计的跑道上自动识别道路行驶,其中比赛限制规则之一就是传感器的总数不能超过16个。由于路径识别在本智能车控制系统中的重要地位,而路径识别结果的好坏又与传感器的选择、传感器的数量有直接关系,因此,本文针对应用于路径识别的传感器进行讨论。

传感器概述

光电传感器与CCD/CMOS图像传感器是较为常见的应用于路径识别的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物理结构、信号处理方式简单但检测距离近。CCD/CMOS能更早感知前方路径信息,但数据处理方式复杂,将CCD/CMOS图像传感器应用于路径识别是发展趋势。

红外传感器分为数字与模拟两种。数字红外传感器硬件电路简单但采集路径信息粗糙,模拟式通过将多个模拟红外传感器进行适当组合,可以再现赛道准确信息,但需占用微处理器较多的AD端口。CCD/CMOS图像传感器可分为线阵式与面阵式两种。线阵式图像传感器应用于系统对检测精度有特殊要求的场合,一般价格较昂贵。面阵式图像传感器应用于普通的视频检测,价格较便宜。对于HCS12单片机的处理能力,在这里只能选用CCD/CMOS图像传感器的信号输出格式为电视信号。

设计方案

针对第一届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的赛道特色,基于上述对传感器的说明,下面讨论红外传感器与CCD/CMOS图像传感器的路径识别方案。

基于反射式红外传感器的数字光电传感器阵列的路径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稳定性,且单片机易于处理。虽然大赛限制传感器为16个,但仍不足以解决精度问题,而且光电传感器本身存在着检测距离近的问题,不能对远方的路径进行识别,降低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影响了智能车的快速性和稳定性。它利用传感器对白色和黑色的反射率大小,把最大、最小值之间分为n个index区间,通过对各个传感器index值的组合基本能够确定智能车的位置,从而对位置和行驶方向都能做较精确的控制。但这种方法对识别道路的计算量大,计算时间较长,且检测距离也不是很远[1]。

基于图像传感器的智能控制,利用CCD/CMOS图像传感器的特点在小车前方虚拟出24个光电传感器,能够精确地感知智能车的位置,并且硬件安装简单,调试方便。基于CCD/CMOS传感器的路径检测方法具有探测距离远的优势,能够尽可能早的感知前方的路径信息进行预判断,再现路径的真实信息。与光电传感器阵列配合使用具有远近结合的优势,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但大赛所要求的MC9S12DG128,总线时钟最高25M,无法实现高级的图像算法和控制算法,且硬件电路较为复杂。

将以上各方案结合MC9S12DG128 MCU的运算能力,在追求系统简洁性的基础上实现智能车控制系统路径识别的准确性,我们选择了基于CCD/CMOS图像传感器的智能控制方案应用于最终的大赛。

具体应用

我们采取了基于图像传感器的路径识别方案,其参赛的智能车的整体实物照片如图1所示。邀请赛指定唯一微处理器为FreescaleHCS12DGl28816位MCU,128K字节的FlashEEPROM,8K字节的RAM,2K字节的EEPROM,2个异步串行通信接口(SCI),2个串行接口(SPI),1个8通道的输入捕捉/输出比较(IC/OC)增强型捕捉定时器,2个8通道、lO位转换精度的模数转换器(ADC),1个8通道的脉冲调制器(PWM),丰富的I/O资源,内部集成PLL锁相环,可以提高系统时钟工作频率。然而,S12单片机的上限内部总线频率25MHz。在此限制条件下,将微处理器的总线时钟设定为24MHz。

根据智能车赛道引导线与其背景的巨大反差的特点,这里只需要选择具有全电视信号输出的黑白图像传感器即可。由于所选的黑白图像传感器为PAL制,故行频为64μs,场频20ms,行同步为12μs(行消隐脉冲4.7μS),场同步脉冲宽度为25个行周期(2.048 ms),去掉行同步时间,则每行的有效信息时间是52μs。通过将图像传感器输出的视频信号接至视频同步分离芯片LMl881的视频输入端,就可以得到行同步、场同步、奇/偶场同步信号等,这里只使用行同步、奇/偶场同步信号作为单片机进行视频AD采集的控制信号。使用LM1881提取视频信号中的行、场同步信号的电路原理如图2所示。

处理器MC9S 12DGl28进行AD采样与转换的时间要求,这里使用24MHz的总线速度,这样每采集一个点的时间大约是2μs,每行的扫描时间是64μs,去掉行消隐与行同步时间12μs,每行有效信息时间为52μs。从数据可靠性与稳定性的角度考虑,我们选择每行采集24个点,每场采集200行,但在实际应用中,每场采取每间隔10行采集一行数据的策略,如此操作就能够满足控制系统的精度要求。图像传感器每场的数据变换成一个20行、24列的一个二维数组。由于微处理器HCS12DGl28B的AD默认参考电压为5V左右,而视频信号的白电平为1.2V左右、黑电平0.5V左右,为了体现白黑的巨大差异,这里将A/D采集的参考电压调整为1.5V,从而使得AD采集的正常结果--通常是在85~204之间。

结语

集成电路的识别方法篇10

目前许多公共场所的公共电源接入端口都长期供电且处于无人值守状态,这就给部分商贩和私人的非法盗用提供了可乘之机。对于公共电源接口这类公共设施,尤其是长期供电的电源接口很难做到夜间专人管理。采用智能化自动识别技术装置对公共电源接入端口进行管理可以避免专人值守,成本低,智能化程度高,是公共电源管理的可行方法。

本方案采用先进的“指纹识别技术”对公共电源的使用权限进行智能化管理,无需投入人力资源,对合法用户进行智能识别提供电源接入,对非法用户则不予进行电源接入不提供电源输出。指纹具有唯一性、不变性和易采集性、防伪性等优点,可以对电源使用者的权限进行有效的管理。

1 系统的组成

方案主要由指纹识别模块、单片机、交流输出电流检测模块、继电器、蜂鸣器、显示屏及按键等部分组成。单片机通过串口与指纹识别模块进行通讯,控制继电器的开启即可将电源对外输出。在对外输出电源时还可通过电流检测模块进行当前输出电流的监测,实现对用户用电功率的限制和短路保护。按键、蜂鸣器、显示屏等可以实现人机交互。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2 工作及设计原理

用户在使用本机时,无需对原有设施进行任何改变,将本机接入原先的电源接口,用户直接可以从本机上取电。

(1)指纹数据库的更新。设备允许设置多个合法用户使用电源,第一次使用或进行合法用户信息变更时需要录入用户的指纹信息。通过按键按照屏幕显示提示进入指纹录入模式,用户将指纹录入后系统会将指纹数据存储在指纹识别模块内置的EEPROM中,断电也不会丢失数据。在进入指纹录入模式时设计了输入密码界面,只有有最高权限的人即管理员掌握密码,密码验证通过才可以进行更新指纹数据库的操作。(2)电源的开启与关闭。合法的用户扫描指纹验证通过后系统开启继电器,接通电源,用户可以正常使用电源。非法用户由于事先没有录入指纹,指纹扫描后与数据库比对失败,系统不会开启继电器。单片机对继电器的控制采用断电关闭的方式,即便在使用过程中强行关闭系统电源然后再次打开,继电器也不会重新吸合,必须重新进行指纹身份认证才可重新恢复对外供电。(3)输出电流实时监测。在正常使用时系统通过电流检测模块实时监测输出电流,判断负载是否超载或有无输出短路等异常。单片机内置的模数转换器将这一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进行分析判断,一旦判断出输出电流超过设定阈值,立即发送指令给继电器切断电源输出并通过蜂鸣器发出报警音。

3 软件设计原理

系统上电后首先进行软硬件初始化,之后显示界面提示用户选择进入管理员模式还是用户模式。选择管理员模式则可以进行指纹数据库更新,如果管理员需要进行指纹数据更新,密码验证通过后将更新的指纹数据存储在指纹识别模块中。若不更新数据库,则选择进入用户界面,之后依次完成用户身份校验、用户负载检测等步骤。

4 硬件电路设计及元器件选型

(1)指纹识别模块。指纹识别主要涉及指纹采集、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特征匹配等过程。指纹识别模块硬件主要由DSP(数字信号处理)单元、存储器单元、图像采集单元、逻辑控制、通信接口5部分构成。DSP是整个指纹处理系统的核心,负责对指纹图像进行实时处理。(2)单片机选型。单片机选用STC12C2052AD,它是一款单时钟/机器周期(1T)的高性能单片机,带8路8位AD转换,不需要专用的编程器和下载器,直接通过串口即可下载程序。(3)电流检测模块设计。电流检测模块主要由微型电流互感器和运算放大器构成。电流互感器输出的电流信号通过由运算放大器构成的电流-电压转换电路转换为电压信号,整流滤波后输出,送给单片机AD模块采集。以电流检测的数据为基础,实现对不同用户设置用电功率。

5 结语

本方案在用户无需改变原有设施的基础上实现了电源权限的智能管理。支持多个用户身份识别,不同的用户可以设置不同的用电功率限制,集成了用户用电功率限制、输出短路保护等功能,能为用户提供便捷、稳定的电源权限管理解决方案,可用于实际生活中。

参考文献

集成电路的识别方法篇11

Fan Bing

(CSIP Intellectual Property Expertise Center of Judicature, Beijing 100038, China)

Abstract:The major areas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focused on the integrated circuit technology-related cases。Two major issues are patent rights and trade secret involved in these cases. 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and discuss the method of judicial forensic in integrated circuit technology-related trade secret cases.

Keywords: Judicial Forensic;integrated circuit; intellectual property; Trade Secret

1引言

在上一期文章中我们介绍了我国集成电路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对集成电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进行了梳理,进一步介绍了司法鉴定在集成电路相关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中的作用,以及目前对相关司法鉴定的原则和方法。本期文章将从涉及集成电路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的具体类型做进一步探讨。

2集成电路领域知识产权纠纷的特点

集成电路相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涉及范围较广,一般来说,包括著作权、商标、专利和商业秘密等方面。对于不同案件抗辩双方的重点可能只集中在某个方面,如著作权;也可能是几个方面的结合,如商业秘密和专利。本文所讨论的范围主要集中在与集成电路芯片技术相关的案件,这些与芯片技术相关的案件中涉及最多的是专利和商业秘密的问题。

3商业秘密定义

在开始之前,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商业秘密。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1]。

根据定义,商业秘密应具备以下四个法律特征:

(1)不为公众所知悉。这是讲商业秘密具有秘密性,是认定商业秘密最基本的要件和最主要的法律特征。商业秘密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在企业内部只能由参与工作的少数人知悉,这种信息不能从公开渠道获得。如果众所周知,那就不能称之为商业秘密。

(2)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这是讲商业秘密具有价值性,是认定商业秘密的主要要件,也是体现企业保护商业秘密的内在原因。一项商业秘密如果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价值,也就失去保护的意义。

(3)具有实用性。商业秘密区别于理论成果,具有现实的或潜在的使用价值。商业秘密在其权利人手里能应用,被人窃取后别人也能应用。这是认定侵犯商业秘密违法行为的一个重要要件。

(4)采取了保密措施。这是认定商业秘密最着重的要件。权利人对其所拥有的商业秘密应采取相应合理的保密措施,使其他人不采用非法手段就不能得到。如果权利人对拥有的商业秘密没有采取保密措施,任何人几乎随意可以得到,那么就无法认定是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4鉴定方法讨论

对集成电路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中涉及到的商业秘密进行司法鉴定,需要抓住两个要素:非公知和相似性。

首先,非公知性的判断是前提。如果案件中涉及的芯片设计在案件发生的当时已经为几乎所有的业内人士所知悉,是一项公开的技术,也就谈不上窃取商业秘密的问题。

在确定涉案芯片包含非公知技术的前提下,进行相似性比对,给出被比对双方是否构成实质性相似的判断。

4.1非公知技术判断

对于非公知技术的确定需要经以下几个步骤:

(1)被鉴定芯片的设计人员对该芯片的核心技术进行归纳和提取,形成可以对每个核心技术进行完整描述的技术方案;

(2)鉴定承担方将组织相关专家对被鉴定芯片的核心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评估之后,委托具有资质的查新机构进行查新检索,给出检索查新报告;

(3)鉴定承担方将组织相关专家结合检索查新报告给出非公知判断。

4.2相似性比对

对于相似性的比对,可以从系统架构、原理图设计、版图设计、芯片产品的主要测试指标等方面系统的进行比较。下面我们以一个芯片实例来说明,为了不失一般性,我们选取集成了射频、模拟和数字信号处理模块的单芯片射频收发器。目前的单芯片射频收发器集成了低噪音放大器(LNA)、混频器(MIXER)、滤波器(FILTER)、模数转换器(AD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频率综合器(PLL)和模拟基带接口等主要模块。

系统架构并不是由各个子模块简单的堆砌而成,而是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经过反复的实验而最终确定的。比如,根据客户对象和市场需求,确定设计指标,同时还要考虑芯片制造工艺参数、电路的拓扑结构、各个模块间的相互干扰等,最终经过大量的优化和仿真才能确定系统架构。

对于芯片内部电路的原理图设计,特别是确定射频电路和模拟电路中关键电路器件的设计参数,并达到成熟产业化的程度,通常需要经验丰富的多名工程师组成技术团队,经过设计、模拟、样片、调整、优化才能完成。

版图设计特别是射频电路和模拟电路部分的版图设计通常需要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采用定制化方式完成。如图1所示为一个单芯片射频收发器的版图。

其设计往往要考虑各个模块的布局,关键器件的匹配,互连线之间的干扰,甚至关键线路所采用金属的长度和宽度都需工程师经计算确定。定制化设计的特点是工程师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折中考虑多种因素,每个定制化设计结果都不会相同。

芯片制成之后,制造者应在其测试平台中用测试模式测定该芯片的技术性能。将两芯片置于同样的测试平台上,通过信号形状、时间周期等关系的对比,可以进一步判定双方的相似程度[2]。

由以上系统性、分层次的分析和比对,可达到充分准确地说明相似性的程度。

经过非公知性和相似性比对之后,经过鉴定专家组的讨论即可形成司法鉴定意见,并将以上分析过程整理成正式司法鉴定报告。

5结语

本期文章对集成电路领域有关商业秘密类型案件的司法鉴定问题进行介绍和探讨。首先介绍了商业秘密的主要要素和特点,提出了集成电路领域有关商业秘密案件的司法鉴定的通用方法,对非公知性判定和相似性比对进行了重点介绍。本文所介绍的方法是经过一定数量案件实务的经验积累总结而成,随着近年来集成电路领域知识产权纠纷的不断增多,新的问题也不断涌现,需要我们不断根据案件的实际特点不断地进行调整和进一步完善。

集成电路的识别方法篇12

一、引言

电子专业课程内容通常比较抽象,理论性强,专业术语、名词概念多,与学生过去所学的知识联系不大,学生不但理解领会课程内容有一定困难,应用于实践时更是举步维艰,显然不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改进电子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成为师生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课题。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以项目为载体来重构课程内容体系,通过建构主义的指导思想建立起应用于电子课堂和实验室的教学理论和方法,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希望通过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可以对电子专业课程教学带来新的力量和成果,让学生对电子学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二、构建基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课程体系

要构建基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课程体系,首先,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只有加强了实践教学,才能将实践教学从附属于理论教学的地位独立出来,以“做”来引领“教”和“学”,在“做中学”、“做中教”,形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然后,沿着实践教学主线,将所需要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以必须、够用为原则选择内容以及内容的讲解形式,重构每门课程的内容。

我院电子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以下课程构成:

第一学期,开设了《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和《电工技术实训》等专业课程;第二学期,开设了《模拟电子电路分析与调试》、《收音机安装与调试》等专业课程;第三学期,开设了《数字电子电路分析与调试》、《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电子综合实训》等专业课程;第四学期,开设了《单片机技术与实践》、《EDA技术与实践》等专业课程;第五学期开设了《电子系统设计与制作》、《单片机技术综合实训》等专业课程;第六学期,企业顶岗实训。

在以上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有些课程是理实一体化课程,这类课程有《模拟电子电路分析与调试》、《数字电子电路分析与调试》、《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和《单片机技术与实践》等;有些实践从专业理论课程中单独剥离出来,开设成一门专门的实践课程,这类课程有《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有些课程采用整周实训来完成一个综合项目的教学模式进行,这些整周实训的课程大都有一个特点,是对某门专业课程的综合应用,如电工技术实训、单片机技术综合实训等;有些整周实训课程尝试脱离某门专业课程,将多门课程有机综合在一起,这类课程有《电子综合实训》、《收音机安装与调试》等。

三、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电子专业课程内容重构

根据教学的组织原则及课程的特点,各课程组织的形式会有所不同,要求完成的任务目标也有所不同,下面选取三门课程分析在教学中如何依据“教、学、做”一体化来重构课程内容:

(一)《模拟电子电路分析与调试》课程通过设计实践项目,将理论知识嵌入到项目中重构课程教学内容

模拟电子技术是电子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由于专业性很强,很多学生在学习时,就被这门课程难住了,从而觉得电子专业很难,放弃对电子专业的学习。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上好这门课程,如何让学生从这门课程起步,激起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踏入电子技术的神奇领域。

我们在上学期模拟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中使用项目教学法开展教学,其实践过程是:

首先,我们确立了采用哪些项目来把这门课程的知识点贯穿起来,通过这些项目的实践来带动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并用理论知识指导项目的分析,实现项目的功能。我们最后选择以下项目来重构模拟电子电路分析与调试这门课程内容。

项目一:集成稳压直流电源的制作。这个项目中包含的知识点有二极管的识别与检测、二极管构成的整流电路分析与调试、电容滤波电路分析与调试、稳压电路分析与调试等知识点。

项目二:单管音频放大电路制作。这个项目中包含的知识点有三极管的识别与检测、单管放大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分析与调试等知识点。

项目三:多级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制作。这个项目包含的知识有多级放大电路组成、工作原理分析、反馈的判断、引入负反馈后对电路影响等知识点。

项目四:集成音频放大电路的制作。这个项目中包含的知识点主要是认识集成运算放大电路,已经分析集成运放构成的典型电路等知识点的学习。

项目五:低频功率放大电路的制作。这个项目中包含的知识点主要是功率放大电路的组成特点、工作原理分析和调试电路等知识点。

项目六: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制作。这个项目中包含的知识点主要是电路起振的条件,会分析判断电路能否满足电路振荡的平衡条件,熟悉典型振荡电路的组成结构特点等知识点。

项目七:调光台灯的制作。这个项目中包含的知识点主要有晶闸管的识别与正确使用,单向可控整流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已经电路调试等知识点。

然后,我们确定了这些项目实施的教学方法:实践―理论―实践的方法。

第一环节――实践:在简单讲解这个项目工作过程的基础上,发给学生元件让学生根据提供的项目原理图焊接电路,要完成这步实践,学生要能对元件进行识别与检测,通过这一步的实践让学生掌握元件的识别与检测,并学会看懂原理图元件之间的连接,能根据原理图正确焊接电路,同时为第二个环节的实施打下基础,学生通过焊接电路必然对将要讲解的项目电路非常熟悉。在这个环节同时让学生测试关键点的数据或波形,不管测试成功与否,学生这时候都有很强的要了解这个电路是如何工作的学习需求和兴趣,这时候要求学生全部停下这一步实践,进入到第二个环节――理论。

第二环节――理论:围绕着这个项目涉及到的知识点,教师开始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然后应用这些理论知识分析学生刚才焊接的项目电路,理论分析并计算关键点的电压,理论分析关键点的波形,并教会学生判断故障,检测电路,如果某一点的没有测到理论分析应该得到的电压或波形,如何来检测电路,排除故障,直到得到正确的结果。接下来,就进入到下一环节――再实践环节。

第三环节――再实践:通过第二环节的学习,学生基本明白了这个电路是怎样工作的,接下来,学生进入到再实践环节,在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对焊接的电路进行测试,记录相应的数据波形,并判断测试结果的正确与否,在这个环节,学生要学会并完成电路检测、故障的排除,学会正确使用仪器仪表,这个过程的完成在第二环节理论指导的基础上进行,通过这一环节实践对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进一步的掌握,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成功剥离成一门专业实践课程

电子元器件是电子技术中的基本元素。任何一种电子装置,都由各种电子元器件合理、和谐、巧妙地组合而成。传统的电子专业教学计划内一般不会含有单独的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课程,通常只是在讲授《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时,介绍部分课本讲授需要接触到的元器件,这就导致了对整个电子元器件的介绍系统性不强,再加上《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自身的学习难度就非常高,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通常很难掌握好。因此,在教学中,将电子元件识别与检测技能单独剥离出来形成了《电子元件识别与检测》课程。该课程以培养学生了解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检测及使用等电子技能的基本功为起点,整个教学过程均安排在实训场地,按照项目式教学的方法开展教学。

《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课程项目设计如下:

项目一:电阻、电容的认知与检测。认识电阻的分类,电阻器的标称系列,阻值的标注法。认识电位器外形及工作原理介绍。常用电容器的性能,容量标称法,规格与标注方法。掌握电解电容的简易检测法。

项目二: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及可控硅的认知与检测。认识二极管的分类,型号命名方法,基本用途。用万用表简易检测二极管性能方法。认知三极管的分类,命名方法(国内及国外),三极管的选用条件,更换替代原则,三极管引脚的识别与测试技能。单向可控硅的检测及引脚判定。

项目三:变压器及继电器的认知与检测。熟悉变压器的基本应用。掌握变压器的一般检测方法。了解继电器的一般结构。

项目四:发光二极管、光敏元件及光电耦合器的认知与检测。了解提高光放大器灵敏度的方法,光电耦合器的一般检测方法。

项目五:集成电路及音乐芯片认知与检测。掌握集成电路的分类,国内外集成电路的命名,封装外形与引脚顺序识别。熟悉用万用表检测F007。使用MOS集成电路一般常识。

项目六:扬声器、传声器及开关接插件的认知与检测。扬声器的分类,主要技术参数,电动式扬声器的工作原理,喇叭与压电陶瓷片的检测。话筒的种类,结构与工作原理,动圈式与驻极体话筒的检测。

项目实施过程中,从实践入手,对于每种元器件,从结构简介开始,由浅入深地介绍它的外形、符号、命名方法、工作特性、主要应用、使用注意事项、好坏判断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很快就对所需元器件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掌握,通过动手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其学习后续课程和今后在专业中应用电子技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还极大地减轻了后续课程的学习难度。

(三)《电子综合实训》成功将多门专业课程整合在一起

《电子综合实训》整周实训课程以工作任务为线索,以实际电子产品――函数信号发生器为载体,以任务实施为导向,通过以制作一个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函数信号发生器产品为目的的工作任务展开构建项目式的学习任务,将整个函数信号发生器的工作任务分成以下七个学习任务:

任务一:函数信号发生器的电路设计;任务二:函数信号发生器的电路仿真;任务三:函数信号发生器的PCB设计;任务四:函数信号发生器的PCB制作;任务五:函数信号发生器的元器件识别与测量;任务六:函数信号发生器的安装与调试;任务七:编写函数信号发生器技术文件。

每个任务按照任务目标任务要求相关知识任务实施任务总结的思路安排,充分体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学思路。项目的工作任务与现实工作紧密相关,为学生模拟了一个更贴近实际工作的学习环境。

该课程将《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数字电子技术与实践》、《模拟电子技术与实践》、《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电子电路仿真技术》、《电子产品制造与工艺》等专业课程有机的整合到了一起,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了电子产品电路设计、电路仿真、PCB设计与制作、电路板的安装与调试及简单故障的排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了学生对电子专业的直接认识,让学生通过设计制作实际电子产品感受到了成就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以及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经过实践证明,这种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下,通过选取一个个典型“项目”为载体重构课程内容的方式,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它突破了传统的灌输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项目为载体,用任务驱动来引领学生在实际工作任务的牵引下,激发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的内在的求知欲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能将所学的知识与它的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崔成,旺曹伟.基于任务驱动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05).

[3]李军.“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高技能教学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08).

集成电路的识别方法篇13

2.1电源模块

控制器主板可使用12/5V两套供电电源,但AT91RM9200多工作于3.3V,因而,其他的器件在也应为3.3V。电源系统的变换开关为AC/DC型,功率为10瓦,其电压输入在156VCA至265VCA之间,开关电源输出+12V、+5V,其他电源电压则通过三端稳压芯片产生,其中,+5V电源通过两个三端可调稳压芯片LT1085产生+1.8V和+3.3V,从而为ARM处理器及相应的电路供电。LT1085芯片通过选择两个合适的电阻能够输出的电压范围为1.2V至15V,例如+3.3V=1.25V×(1+R322/R323)。

2.2RTC模块

在通讯、干线或者区域协调控制中,交通的控制器还要通过对等的时间点进行同步,为了能够确保时间的同步,需要设计RTC对时间进行校对。RTC既能够提供可以进行编程的实时时钟,还能够在断电之后立刻启动备用电源。

2.3复位电路

AT91RM9200处理器有NRST以及NTRST复位信号,这两种复位信号中,前者用于系统的复位,而后者则用于JTAG/ICE复位,能够对处理器中的ICETAP控制器初始化,从而使得连硬件仿真器在进行初期调试时更为便捷。在所有时间段,复位信号仅仅有一个有效的,都能够让ARM处理复位并且将复位向量指向的地址处开始执行程序。

2.4功率驱动电路

功率驱动电路用以进行大功率交通信号灯的驱动,采用了固态继电器(SSR)。额定电流以及额定电压分别为5A以及400VAC。固态继电器的驱动是直流+5V。外部的C208、R313组成浪涌吸收电路可用来保护固态继电器不受损害。相比于双向可控性,功率驱动电路集成程度更好,稳定性更好,但相应的优点也使得其造价较高,相对而言,价格更为昂贵。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