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心理学的方法实用13篇

考心理学的方法
考心理学的方法篇1

一、教师是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基础

医学心理学是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发展将直接依赖于执教老师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因此,在研究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方法之前,就有必要对医学心理学的教师进行分析。

1、医学心理学教师的专业知识

医学心里学需要教师具备医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但目前各高校的医学心理学的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同时具有医学和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少之甚少,更多的是以“混合型”的教师居多。因此,要保证医学心理学的发展,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医学心理学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笔者认为,作为医学心理学教师,在掌握专业的医学知识同时,需要对心理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掌握,至少是在给学生上课前需要对心理学的相关学科进行学习,哪怕是不专业,也好做好引导。在高校,学校也需要加强对医学心理学教师的培训力度,以此来提高医学心理学教师的专业知识,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

2、医学心理学教师的临床经验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的基础,也是心理学的分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其实践性决定了医学心理学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医学和心理学基础知识,同时也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应该说,临床经验(如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是医学心理学发展的基础保障,只有医学心理学教师将理论应用于临床,在临床中来丰富和实践理论,最终应用于教学,这样的教学才具有可行性。笔者认为,在高效的医学心理学教学中,高校应积极和相关医疗单位进行合作,通过提高医学心理学教师的临床经验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作为一个优秀的医学心理学教师,自身的社会阅历和心理健康水平也是影响其教学质量的因素,教师本人也应在实践中不断审视自我,通过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来保证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优化医学心理学教学方法

医学心理学作为新兴的边缘学科,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要提高教学效率还需要通过教学方法的优化来完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上好绪论课,激发学生兴趣

医学心理学是什么,为什么要学,学了做什么,怎么学?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在绪论课中让学生了解和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发现,很多教师认为绪论课不涉及专业知识,不重要,其实是犯了认知上的错误。上好绪论课,不但能让学生明白医学心理学的本质,掌握好学习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是基础保障。教学中,教师应将医学心理学的作用、地位、基本内容、课程框架等基础知识告知于学生,通过丰富的临实来演示和证明医学心理学的作用,让学生喜欢并乐于去自主的学习医学心理学。

2、讲好基本理论,保证教学有效

医学心理学既然作为新兴学科,其基本理论就是重点,因此,教学中,教师需要对行为主义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认知理论等基础理论知识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来学习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为将来的实践打下基础。

3、过程形象化,促进学生接受

众所周知,心理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其中涉及的概念、定理等基础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进行相关的演示,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形象的比喻来阐释相关的概念,让学生学得透、抓得牢。

4、用对比讲解,分清心理现象

心理想象有正常心理现象和异常心理现象之分,医学心理学虽然研究的范围较为广泛,但无外乎心理现象这一本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来了解心理现象,如在进行正常心理现象的分析过程中,引入异常心理现象来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区别。有如在对疾病的发展、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研究中,正常心理因素的作用和规律是如何的?相反,如果这些心理因素发生了变化,疾病是否会发生变化,如此对比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医学心理学的系统认识和学习。

5、理论实际结合,提高应用性

医学心理学作为实践性学科,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来进行学习。如在心理测量的教学中,由于很多量表都涉及多个概念,要学生单纯的去记忆较为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制作量表的过程来认识和掌握量表的基本特点。如学习“抑郁状态量表”中,通过问题的设计、分数的计算、常模的选定和报告的填写过程来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最终达到理解和应用的效果。此外,医学心理学中也设计很多较为混淆的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引入生活实例来证明理论的讨论过程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作为新兴的医学心理学,目前教学也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也就简单对教学方法的优化做了简单分析,教学实践中还需不断丰富和总结,以期促进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考心理学的方法篇2

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心理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近些年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数量在不断增多,但仍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应重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毕业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基础研究型人才,只有灵活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理论才能得出较为科学的研究成果;对于应用型人才,只有善于运用这一工具才能将心理学与实际更好地结合,提高应用技能。可见《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在心理学的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现状

心理学研究方法具有比较复杂庞大的内容结构体系,因此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难度较大且教学效果不显著。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现状如下。

1.教学指导思想不明确。在开设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学校中,大多数学校没有树立明确的教学指导思想,致使教师不能高效地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由于指导思想不明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清楚要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此课程不能得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教学指导思想不够明确也是教学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学内容自身特点不够突出。《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是本科生的必修课,内容包括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史、研究的设计与评价、测量理论和方法、数据分析和结果报告等。事实上,该课程是对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和心理统计学课程的系统性学习,从而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科学研究的完整过程。由于其包含科目众多,所以在教学中没有突出自身的学科特点。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最应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应该在结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3.教学方法及形式枯燥单一。在课堂上,教师大多数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课堂多数时间在讲解知识点以完成教学目标,没有给学生太多自主讨论学习与实践的时间,这样的教学很难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学生没有认识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与趣味性,教学效果不太明显,所以我们需要进行教学方法及形式的改革,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有兴趣的接受更广泛的知识。

4.考试评价体系不能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研究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科研素质是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目标,但目前该课程的考试评价体系并不能达到这个目的。此门课程大多是以期末考试及平时成绩为主要评价,考前背诵,考试过后就忘记,没有很好的掌握所学知识与理论是学生期末考试的现状。平时成绩多为出勤率或课堂考试,这样的考试评价体系并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学生应该在实践中学习研究方法,参与研究,并通过实践更好的理解知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继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因此,在考试评价体系中应提高实践所占的比例。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根据《心理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需结合未来社会现实的需求,注重实用性,掌握实际能力和技能的人才进行综合培养。因此,我们应有针对性的从课程设置的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入手,对心理学学科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1.明确课程特点,加强实践教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具有高度综合的特点,其内容涵盖了心理学的许多学科,但是我们要突出其学科本身的特点,使其合而不同。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可以从选题、实验、分析来独立完成实验,对学生的初步心理科学的研究技能与能力进行培养。在实践中理解知识,熟记知识点,并在实际操作中积累研究经验,是此门课程的独特之处,故应结合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主要内容,突出学科实践性特点进行高效教学。

2.树立教学理念,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是社会与时代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这个时代是需要创新的,树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的教学理念是十分必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学生日后做研究且具有指导意义的课程,所以此门课程的教学十分重要,故应明确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理念,更加明确地、有目标地、高效地培养学生,使学生形成科研能力,提高创新意识。

3.制定更佳的考核评价体系。在以往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实践所占的比例较小,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作为该课程较为重要的部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考核。我们要打破以往的书面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科学考察学习效果并综合考查学生表现。如在总成绩中,平时成绩可占20%,书面考试占30%,实际操作占50%。平时成绩主要是课堂提问、课堂作业及课堂讨论等。书面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际操作需包含实验设计、实验实施、研究报告等,并且要注意考察学生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创造性。这样的评价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时不只是局限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使其科学研究能力有所提高。

4.教学方法及形式上的改革。与传统的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方式相比,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习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具体实践改革措施如下。

(1)教师使用趣味性的授课方式。当下课堂的教学氛围过于枯燥,加上单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此门课程的积极性,导致授课效果不明显。现在课堂多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应该运用灵活有趣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学习。比如教师讲授知识点时采用幽默式语言,可以针对一定的知识点让学生现场模拟,现场表演,多给学生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呈现知识点,等等。

(2)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小组,同学们一起探讨文献并进行汇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项目研究。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各组选代表进行开题报告演讲,然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试验研究、收集数据、统计分析,最后形成报告,各个组员需明确分工,并在小组讨论中进行必要的记录和总结。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使学生更加了解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流程及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3)体验真实的科研项目。教师可以结合所讲内容以及教学经验将学生分组,带领同学们体验学院内教师或教授的真实研究项目,或者让小组学生自主选择研究项目,使学生在真实的研究中实践,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体验真实科研项目的方式进行强化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与熟记,这样一方面保证了学生掌握与理解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得到了实践的机会,将知识学以致用,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三、结语

心理学研究方法是学生日后做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工具,有利于培养科研人才来适应我国社会对实践型人才的需要。要想使该课程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应以《心理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为依据,对本课程进行合理的改革:一方面要突出该课程的内容,树立明确的教学理念,制定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教学方法及形式的变革,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实践创新型人才。唯有进行改革才能提高课程的授课效果,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受益于此课程。

考心理学的方法篇3

无论什么研究方法,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问题,不可能尽善尽美。没有哪一种研究方法可以独立地给予我们清楚而无偏见的关于驾驶行为的知识,每种方法各有千秋,需彼此弥补局限。因此要采取适度的怀疑主义精神来审视单一方法得到的结论,并综合使用多种方法来加以弥补彼此的不足,才能全面地了解人们的驾驶行为。

1 事故率统计法

事故率统计法就是查阅相关事故的统计数据,并处理事故统计数据的一组研究方法和技术。例如,有人假设驾车时使用手机会增加事故的风险。为了探明事实是否如此,研究者可以查阅所有事故报告,并统计其中有多少驾驶员在出事的时候正在使用手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多方面原因,因果关系不一定如此直接。往往由于如下一些原因,事故统计数据很难被解释清楚。

1.1 数据失真

数据搜集过程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举例来说,想要通过事故统计数据,来准确评估驾驶疲劳诱发事故的影响程度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除非疲劳是诱发事故的直接而明显的原因,否则很少被记录为事故的主要原因。酒精和疲劳经常同时发生(因为人们习惯于酒醉之后晚上驾车回家,酒精本身就有镇静的作用)。如果出现事故,直接原因是疲劳,但是由于酒精更容易检测,因此还是被归因于酒驾。有研究表明疲劳的驾驶员更倾向于冒险超车,如果出现事故,事故可能被归因于驾驶员的错误判断,即归因于驾驶技能局限而非疲劳〔1〕。

报告偏见也会导致事故统计数据失真,例如,如果两辆汽车以低速碰撞,警察根本不会费心记录(这种数据更可能被保险公司记录,而且依赖于损毁程度)。如果汽车与摩托车也是以低速碰撞,摩托车手更有可能受伤,并将被作为紧急事故处理。因此,即使汽车之间的碰撞和汽车与摩托车之间的碰撞是等同的事故原因,警察更可能会详细记录后者〔1〕。很多研究者将自己的研究限定在致命事故报告中,这样做的好处正在于:致命事故不会被漏报,而且警察对致命事故的细节报告得更精确。

1.2 样本规模受限

交通事故是相对稀少的事件,某一特定类型的事故少之又少。研究者可能需要筛选上千个事故才能得到与特定原因有关的事故样本,而最终样本可能又太小不足以概括任何一般总体。对于将自己的研究范围限于死亡事故的研究者来说,这种情况更为突出。Violanti的研究足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他在1992~1995年间调查了223137例交通事故报告。包含1548例驾驶员死亡案例。其中只有4.2%(65)的驾驶员的车内存在电话,并且其中只有7.7%(5)的驾驶员报告说在碰撞时使用了手机。这样小的样本根本不足以得出可靠的结论。Violanti的研究陷入小样本的困境是因为他将研究局限于手机使用的事故报告〔2〕。想要利用事故统计的研究者往往都会遇到事故统计资料的质量和数量不统一的问题,死亡事故报告一般都比轻微事故报告更详尽和精确,但是样本太小。

1.3 无法推论因果关系

解释事故统计数据最主要的困难是我们永远无法确定在众多可能的危险行为当中,哪一种潜在变量才是引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即缺少匹配的明确数据,这种情况下,撞车数据对撞车驾驶员的分析是有限的。我们可能发现某种因素与某种类型的事故发生率有很强的联系,但是我们无法确定这些因素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例如,手机使用与事故风险正相关。我们可以建立合理的假设,这种关系是使用手机本身造成的。因为使用手机会降低控制车辆的一些指标水平,并且会减少驾驶员对周围环境的注意力。

但是,我们也可以提出一些替代观点,手机使用和事故率都与第三个潜在变量相关,而它是更直接的事故诱发因素。例如,压力可能是真正的问题所在:频繁使用手机的人也是承受巨大压力的人,他们驾车更加着急,因此更易发生事故。换句话说,使用手机本身不是问题,使用手机的人的气质才是问题所在。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禁止使用手机对于预防交通事故可能收效不大,因为压力很大的驾驶员还是会发生交通事故。

2 访谈与问卷法

调查人们为何以某种方式驾车最直接的方法,也许就是就某个问题,直接问驾驶员的实际情况。问卷调查法就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出问题表格让被调查者自行填写,用来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研究者可以询问驾驶员的事故记录,要求他们提供最近事故的细节,并让其提供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各种人口统计学变量。

2.1 报告偏差

在答问卷过程中,人们并不一定会提供准确信息。这可能是因为记忆局限造成的:他们几年前可能的确开车闯过人行道,但是现在忘的一干二净。他们可能不情愿泄露会损害自我形象的信息,或者太过敏感,例如,不报告或者轻描淡写自己的酒醉驾驶行为。有时,他们甚至不知道怎么回答问题,但是依然尽量给出答案。例如很多人在回答自己驾驶的公里数时,其实根本估计不出自己每周的里程,更别提精确估计每年的里程数了,但是依然会给出一个数值。

通过邮寄问卷调查驾驶员还有一个主要缺陷。例如,在一个关于驾驶员对交通标志知识掌握程度的研究中,给6000名驾驶员邮寄了问卷,让他们识别28个交通标志。结果显示,交通标志知识掌握程度和事故报告率没有关系〔3〕。这两个变量之间也许确实不存在联系。但是,我们其实根本无法得出任何可靠的结论。首先,我们不知道提交问卷和没有提交问卷这两个人群之间有什么区别。6000名驾驶员中有47%(2820人)完成并提交了问卷,对于邮寄问卷来说,这种回收率已经很好了。但是,剩下53%没有提交问卷的人可能具有很高的事故率,并且对交通标志的知识很有限,他们可能不会答案,太尴尬以至于不提交问卷,或者根本不屑于回答问题。这些没有回收问卷的被调查者可能恰恰能提供交通标志的知识掌握程度与交通事故的关系。而且,我们无法确定上交问卷的驾驶员确实是独立完成问卷而没有作弊,遇到不会的题,有人可能会问身边的人,或者干脆看书上网寻找答案。

2.2 缺乏内省

尽管访谈与问卷法有其自身的价值,但是都不能提供驾驶员行为背后的原因,因为驾驶是一个程序表现的过程,驾驶员无法有效地细想和陈述,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内部审视。

3 自然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人的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自然条件下,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并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观察性研究能够提供有关驾驶过程中驾驶员的行为类型和对安全的影响率的直接信息。目前,研究者已进行了两种类型的观察性研究,包括固定位置的观察和自然车辆里的观察。前者,一个固定的观测器记录驾驶员行驶过一个事先选择的位置时的行为和人口统计学特征。获得的信息受到车辆移动至固定位置观测器的有效次数和辨别力精确性的限制。在自然观察研究中,自愿参与者驾驶着装备感应器和视频录像机的车辆,这样能够实时记录驾驶行为。

3.1 表现失真与隐私问题

观察法受到一些可能性的限制,即驾驶员如果知道他们的车辆有这些装备,他们将表现不自然。研究驾驶行为的有效方法是秘密地记录驾驶员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观察到驾驶员的真实行为,而当他们知道自己被监视时,观察到的仅是他们所做的表演。但是,驾驶员不太可能愿意自己的隐私被完全暴露。

3.2 缺乏控制

每天大部分的驾驶时间是太平无事的,为了采集到一个稀有事件发生时的影像,如某人使用手机时发生撞车或没有看见交叉路口的摩托车,需要观察大量行为,但是给每辆车安置仪器又比较昂贵。这导致相对较小,非代表性的志愿者样本。因此,需要长时间的持续记录和检测驾驶员的大量公路里程,这对于想要在短时间内获得导致撞车的有效数据来说,其花费高,成功的可能性低。结果是,为获得有用的撞车数量需要大量的驾驶员样本。例如,McEvoy 和Stevenson已经指出Klauer et al.’s (2006)的利用自然观察法研究分心问题时的方法论局限性〔4, 5〕:“很难稳定地捕捉某些种类的次级分心任务,例如驾驶员的认知注意水平,乘客的作用,以及外部分心物;在编码分心活动和设定撞车和近距撞车时的评分者信度问题等〔4〕。”

3.3 缺乏内省

虽然自然观察可以提供撞车状况的细节,并提供了匹配明确数据的可能。但是,与问卷法与访谈法相类似,这种方法也存在被试缺乏内省的问题,观察法能够提供的关于驾驶员为何如此行为的信息非常有限。

4 实验法

大多数心理学家偏好选择实验法。广受欢迎的实验技术主要有模拟驾驶技术、眼动测量技术以及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实验法的最大问题在于其无法保证生态效度(Ecological Validity),生态效度即实验室得出的研究结果对现实生活的适用程度。

4.1 实验任务人为性

与生态效度直接相关的问题,便是实验任务往往带有人为性(artificiality),某种程度上,被试是在进行表演。因为实验设计或实验装置扭曲了他们的行为,或者他们想要在实验中展现最好的表现。Orne将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的要求特征(demand characteristics),很多被试对此都非常敏感,他们可能会将实验当做对自己能力的某种考核,或者他们会猜测实验者的动机,并自以为是的产生他们所认为的实验者会满意的行为〔6〕。

例如,驾驶模拟器研究就存在生态效度问题,无论多么昂贵的模拟器,无论质量多么好的场景呈现设备,在驾驶模拟器中的人始终知道自己正参加实验,处于驾驶模拟器装置中,一切都是虚拟的。他们知道真实世界中的伤害后果不会真的发生。他们不会受伤,不会被警察开罚单或者碰伤汽车。正如Evans(1991)嘲讽地评论到,即使能绝对模拟现实世界的终极模拟器,如果在虚拟事故发生后只需重启一下程序,那么研究者又怎能将设备上取得的研究结论推广到现实生活呢〔7〕?

4.2 测量重复性

实验法需要对单独个体进行重复测量。例如,在研究驾驶员反应时的时候,我们真正想要知道的是驾驶员在紧急状况下可以反应多快,如可以多快刹车?在现实生活中,驾驶员在这种情境下往往是对一个非预期事件(小孩在车前横穿马路)的紧急反应,这种情况带有极大的偶然性。这个领域的实验研究,为了争取到测量的稳定性,一般让驾驶员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对一系列非预期实验情境(车前出现障碍物)做出反应(刹车)并加以测试。尽管获取数据信度是合理的要求,但是这类实验不能告诉我们驾驶员在现实生活中对于紧急情况是如何反应的,而是仅仅告诉我们驾驶员知道自己在一个短暂的过程中将要对一系列偶然刺激作出反应后,他们是如何反应的,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4.3 忽视被试主动性

考心理学的方法篇4

    4、学会阅读 学会快速阅读,提高单位阅读量,学会读一本书的目录、图解和插图,为提前了解本书内容,获取更有效的信息;当积极的读者--不断的提问,直到弄懂字里行间的全部信息为止。

    5、合理安排 再晚也勉励自己当天完成作业

    6、善做笔记 强调记笔记的功夫,尖子生往往一边听课一边记重点。有的在笔记本中间华一道线,半边摘录课文概要,另半边记下老师补充的东西。

    二`心理学家认为,紧张是一种有效的反应方式,是应付外界刺激和困难的一种准备。有了这种准备,便可产生应付瞬息万变的力量。因此紧张并不全是坏事。然而,持续的紧张状态,则能严重扰乱机体内部的平衡,并导致疾病。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自我消除紧张状态。

    (1)松弛训练: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可以从事各种娱乐活动,调节自己的生活,松弛紧张状态。如果在工作、学习中遇到难题或必须完成的紧急任务,首先应该稳住自己的情绪,不必紧张,也不要急于求成,以免乱了方寸。进而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并对困难作冷静的分析,制订出必要的应付方案。此时,还可做些松弛性的自我暗示:“事情再难、再急,也必须一步步去做,焦急紧张是无济于事的,一定能闯过难关,完成任务!”这样紧张会被驱散;而排解难题或完成任务时,成功又会成为良性刺激,使人的心理得以进一步松弛。

    生活中万一遭到不幸或遇有突然的变故,往往会迅速进入强烈的紧张状态。这时松弛的妙方是保持镇静。其实,为了对付紧张情绪,人类也不断创造出各种行之有效的松弛技术,如西方的静默祈祷法,东方的印度瑜伽术,日本坐禅术和我国的气功、太极拳,以及现代的生物反馈训练技术等。

考心理学的方法篇5

心理学研究方法是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重要的工具类课程,实践性、应用性很强。它是在以前设的专业性课程的基础上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其内容包括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研究的设计与评价、测量理论和方法、数据的统计分析和研究结果的报告等。事实上,它把心理学专业所学习的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和心理统计学的有关内容进行了系统化和整体化,促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科学研究的完整过程。同时也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包括对本科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影响。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让学生掌握进行心理学研究的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培养学生进行心理学研究的初步能力;(3)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和科研创新精神。前两目标相对来说较容易实现,只要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恰当,教学方法合理,加上学生的主观努力,考出好成绩不成问题。然而,要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那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作出了实施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决定,韶关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必要在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新的探索和改革。

2当前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存在的问题

最近几年,随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开展,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还存在不足。

2.1课程内容方面

由于心理学研究的复杂性,研究方法至今还是百花齐放,体系复杂庞大,这对学生掌握和运用正确的研究方法十分不利。目前,大多数国内外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教材都是以“如何做心理学研究”为中心来组织教材内容的,重点也集中在资料的收集方法的介绍上。从知识技能和掌握上来看,这种安排对学生是不利的。作为一门研究方法课程,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扎实、有效地掌握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形成一定的研究能力和技能。因而,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突出的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各个环节的实践教学,达到以理论促进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理论的理解和巩固的效果。

2.2课程教学方法方面

心理学研究方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研究的技能和能力是要在进行实践的基础上才能掌握和提高的。如果只是依靠教师课堂传授理论知识,然后学生对这些知识死记硬背,“纸上谈兵”,就算考试得高分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创造机会让学生有足够的研究实践机会。目前,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主要采取教师讲授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科研探索精神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科研技能就无从提高,科研能力也得不到较好的锻炼,科研创新思维更是得不到相应的培养。在面对提问时,大多数学生只是机械地回答,没有更多的思考,更不会进行深入的挖掘。要使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切实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传统的课堂教学,还要有广泛的课外文献阅读,更要给学生机会,让其进行科研实践。

2.3课程考核方法方面

传统的大学课程的考核方法是采用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的模式进行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如果也采用这种模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势必对学生掌握研究方法、形成研究技能和能力产生不良的影响,最终的结果是,经过一学期的课程学习,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很好,可是却没有相应研究的能力。这与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目标及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是相违背的。在强调创新、强调应用能力的时代,这种考核方法更是学生就业的一个障碍。

3合理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般来说,心理学的研究需要经过以下五个阶段,选择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收集研究资料、整理和分析研究资料、做出研究结论。每个研究阶段都有自己适用的方法,它们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根据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目标,以及地方性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情况,在对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存在的特点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者将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以心理学研究活动进行的过程为教学线索,将已有的研究方法加以整合,形成由密切联系的四大教学内容组成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教学体系。这四大内容分别是:心理学研究方法概论、课题的选择与研究的设计、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研究结果的分析报告与研究的评价。具体来说,第一部分心理学研究方法概论,主要讲授心理学研究方法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问题,包括科学与科学研究概述、心理学研究的特点与原则及一般过程、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历史与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体系;第二部分课题的选择与研究的设计,主要讲授研究课题的选择策略和途径、研究假设的提出及课题论证报告的报告的撰写、研究文献资料的查阅方法及研究综述的撰写、研究设计的内容(重点讲变量和指标的选择和操作定义的设计、无头变量的控制);第三部分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主要讲授各种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几种常用的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侧重讲准实验和前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在实验心理学课程中已重点讲授),同时有选择地讲授一些其他研究方法,如语义区别量表法、内容分析法、元分析法等;第四部分研究结果的分析报告与研究的评价,主要讲授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的几种常见分析方法的使用,如描述性统计方法、均值比较、单总体方差分析、量表信度分析、统计图表制作等,最后讲授研究报告的撰写和研究的评价方法。

4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课是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方法学理论课,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课程,对教学中所涉及的具体研究方法需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在真实的研究实践当中进行应用。它要求学生能够形成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这就决定它不能和其他课程一样只是运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还需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目的。因而,教师有必要转变思想,改革以教材知识为本、以课程教学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其创新意识和能力。研究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那就是在课程教学中采用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整个学习过程被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教师通过对项目进行分解和示范,让学生分线围绕各自的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与实际操作训练,最后以共同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2]这种方法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在开始阶段(学期开始),可采用任务驱动及案例教学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提出研究问题,并发展为研究课题,为之撰写论证报告,这个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后面的课题创新提供基础;在深入阶段(学期中间),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小组成员一起选择并确定本小组的研究课题,收集资料并完成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这个环节可以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并且可以促进团队合作精神的增长;在强化阶段(学期末期),提倡产学研结合,指导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大学生科研课题申报,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均有质的提升,同时也使其有得以展示的平台。这三个阶段都是以项目为中心进行教学,项目由小及大、由浅及深、由简及繁。“你讲我练”的思维定势在这里得以解除,学生以项目为媒介来学习,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其主动性及科研创新能力均得到明显的提升,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当然,在学生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是完全放手,而是要充分发挥组织者和设计师的角色,认真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5改变考核方法

改变考核方法,就要打破以往那种以书面考试为主的考核方法,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表现进行综合考查,从而科学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形成性评价是一种有效的考核方法。形成性评价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机会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借助这些有益的诊断性信息指导教学,最终促进学生学习进步。[3]形成性评价作为一种促学评估形式,也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从而有效地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使他们积极参与评价过程,通过自我评价和反思等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从而最终提高教学效果。与在教学程序完成之后对所得效果加以衡量的总结性评价相对比,形成性评价可以使学生根据教师反馈进行学习调整,学生可以通过不断的努力追求更理想的评价,从而成为具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4]根据形成性评价的要求,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学习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学生考勤和个人作业成绩、小组合作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整个课程的成绩比例分配为:平时成绩占30%(包括课堂提问和讨论、个人作业),书面考试占30%(主要是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小组合作研究占40%(包括研究的选题、设计、实施、报告等)。为了突出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可以适当把小组合作学习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提高。小组内每位同学所得成绩没有差异,这可体现小组合作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团队精神,促使小组成员自觉自主出力;同时拉大组间差异,体现竞争与比较,激发小组间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地把在不同阶段的考核结果向学生反馈,从而激励和督促学生自主学习。这样的考核评估方法,使得一些靠机械记忆得高分的学生失去优势,而那些爱动脑筋、喜欢钻研、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更有机会获得高分。

作者:谭红秀 单位: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莫雷,王瑞明,陈彩琦,等.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系统分析与体系重构[J].心理科学,2006,29(5):1026-1030.

考心理学的方法篇6

一、浓缩教学内容,侧重实验设计等基础理论讲述,改变教材以科研为主的偏向。

《实验心理学》(朱滢编著)、《心理学实验纲要》(杨博民主编)、《实验心理学》(杨治良编著)、《实验心理学》(孟庆茂编著)、《实验心理学》(张明、张亚旭)等教材在语言心理学、记忆心理学、情绪心理学、思维等方面的实证研究篇幅较重,因为教材编制者依托的高校都有非常先进的教学实验设施,在语言、记忆、注意、思维等方面有很多科研成果,此类学校学生有较多机会参与、观察相关实验研究,理解教材的难度较小。但我校属于财经类院校,没有可以进行语言、记忆、注意等较为先进的科研条件,如ERP、fMRI等实验设备,学校从事此类研究的教师较少,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此类研究。在没有相关科研设备、科研氛围的前提下,学生要想较好地理解这些专业语言、记忆等研究难度非常大。同时,我校属于财经来院校,学生对经济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心理学类相关知识更感兴趣,对语言、记忆等偏向基础心理学的内容缺少学习兴趣。因此,本课题组根据院校的设备情况删除语言心理学、感知觉、记忆等在实验心理学中的比重,添加一些与经济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相关的研究。

《实验心理学》课程重点突出心理学实验的变量设置部分、实验设计部分内容的讲述[1]。在变量设置部分重点讲述自变量、因变量及额外变量的种类及如何尽量减少额外变量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影响。实验设计种类可以分为被试内设计、被试间设计及混合实验设计。在讲解不同实验设计类型时,注重结合单因素实验设计、双因素实验设计及多因素实验设计等内容。

二、教学方法采用问题为中心、小组学习方法,改变以往传统理论讲授的偏向。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讲解完基础知识后,以问题学习方式进行实验案例谈论[2]-[5],使学生深入了解每一种实验设计的原理、过程和应用注意事项及相应的统计处理方法,如T检验、F检验、方差分析等。每堂课结束后,要求学生针对本次课内容设计恰当实验,下次课教师将对此进行检查。例如,讲授被试内实验设计时,教师针对这一内容进行重点讲授,然后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课程内容小组学习和讨论。实验课程中安排与实验设计有关的实验创新思维训练、文献检索和读写实验报告和论文,以期通过这样的安排保证学生充分理解并应用不同实验设计方法,培养科学研究能力。

三、考核方式采用课堂发言、小组作业和实验设计的综合测评方式,改变以往单纯期末考察理论知识的考试方法。

教学考核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课程组从一开始就摒弃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考试方法,既关注学习分数,又关注学习过程,根据整个学习过程中学员的综合表现进行考核,建立系统的教学考核模式。因此,《实验心理学》课程进行考试改革,改变原有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的课程考核方式。采用平时考核25%(包括课堂发言、出勤情况)、实验设计方案45%、知识考核30%的考核方式。注重学生过程学习和考核,弱化期末强化和机械式考试方式,同时将各考核目标根据课程需要进行子目标细化,如课堂发言包含每堂课教师安排有前课复习、课堂随机提问等环节,视学生主动性与回答的准确性表现决定成绩。因为从上课一开始,教师就明确指出,上课期间可以随时举手提问,而且提问数量和思考质量决定平时成绩,若学生不按此要求执行,课堂发言部分视其表现相应扣分;出勤情况包含5次点名。实验设计方案要求必须包含引言、问题提出、实验设计、实验流程、统计方法等部分,并且该作业至少交上来修改三次且没有大的原则性错误的情况下才能通过,对每个同学犯的个别错误进行有效纠正;知识考核以期末考试形式进行,包含填空题、判断题和选择题。

参考文献

[1]张学民,舒华,周爱保,等.高等院校“实验心理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5(3):59-63.

[2]McFalls M.Integration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innovative technology into a self-care course[J].American J Pharmaceutical Educ,2013,77(6):127.

考心理学的方法篇7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和对外经贸往来的扩大化,民航运输业得以飞速发展,民航服务人员的需求呈增量增长,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数量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本文试图针对航空服务专业高职教育《民航服务心理学》的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以期推动这门学科教学的更好发展。

《民航服务心理学》课程内容涉及到服务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涉及到专业相关的应用性学科知识,是一门培养学生有效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民航服务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实际问题能力的一门课程。

一、民航服务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整体设计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现今,民航服务心理学课程设计中普遍的问题是教学环节与实际岗位情境不能密切联系,实际可操作性不强。民航服务心理学课堂设计应该注重理论知识与民航服务岗位工作特性紧密联系,其课堂内容应对特定的民航服务岗位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现今民航服务心理学的内容远没有想象的有用、有趣,而是非常抽象、枯燥,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学后无用的想法。在民航服务心理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得不明确。现在绝大多数服务心理学的章节体系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对民航服务心理学的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的讲述较多,而对民航服务心理学概念、原理等如何运用于实践等方面的知识讲述较少,对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民航服务心理学理论解决航空服务实践问题能力的训练项目更是少之又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严重不够,培养目标相对于人才能力需求偏离较明显。

2.课堂教学方法重教法、轻学法,重讲授、轻自学。教师在民航服务心理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运用讲授法虽然能够较充分地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心理学相关的理论知识,但是,单一的以讲授法为主并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学生课程学习处于被动地接受心理学知识的状态,导致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课程考评体系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目前民航服务心理学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构建主要考核依据是期末一次性开卷、笔试的考核成绩,多为笔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过程性考试方法缺乏设计;考核内容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而对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综合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缺乏考核。考核形式单一直接导致学生认为平时学不学习、听不听课都不会影响期末成绩,考试前只要把所谓的复习重点看一看、背一背,就可以考出理想的成绩。这样的学习态度,学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等考试结束,课本一扔就什么都不会了。由此可见,这种考核得出的评价分数根本无法准确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同时对学生也起不到应有的激励效果。

二、围绕高职教学目标开展课程改革措施

1.合理建构课程内容,突出学生能力素质培养。十文件精神中关于高等职业教育部分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什么是“现代职业教育”,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教育部党组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扩大会议做出了解读。其中,“突出特色,开发适应技术技能型人才特点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是现代职业教育与传统职业教育的重要区别之一。我们作课程总体设计也需要紧密围绕现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突出职业特色,针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开发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以此作为构建课程框架和教学体系的主要依据。通过对民航服务心理学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解构,笔者认为,民航服务心理学课程在内容取舍方面应采取注重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思维方法、基本实践技能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应侧重知识应用,兼顾学科知识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应对实践教学环节有所增加和强化,民航服务心理学课程教学体系设计应能充分将心理学理论知识和航空服务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学习兴趣培养。“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因人致宜,因目标而异,没有一种能适合所有学生的方法,但要适合学生个体需求和长远能力发展,我认为这就是所谓的贵在得法。民航服务心理学的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特点、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等的不同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愿意学、乐于学,才能真正学好。笔者认为,这是民航服务心理学课程改革的又一项重点内容。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笔者认为,民航服务心理学的教学适宜采用几种教学方法灵活组合,这将会有助于学生的知识的系统掌握、综合素质的提高、学习兴趣的培养及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优化。①案例教学法。民航服务心理学课程教学应重点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能有效提高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把和民航实务相关的案例精选出来,通过启发式的课堂组织方式,学生根据学过的理论知识,通过互动性地分析、判断,老师适当引导,提炼,共同得到案例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笔者通过长时间民航服务心理学的教学实践显示,案例教学法相对于其他传统知识传授方法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能极大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对学生透彻地理解知识点,启发学生的思维广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具有其他教学方法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②情景模拟法。所谓“情景模拟法”重点在于找到一些发生频次较高,具有典性的航空服务工作情境,例如在航空服务工作实际中,服务员如何与旅客保持良好的互动;模拟飞行过程中飞机出现故障,如何才能尽快安抚旅客情绪;如何疏导长途旅客不良情绪等。教师联系服务心理学相关理论,指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结合实训场所设计模拟航服活动场景,学生扮演其中的不同的角色,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不同角色的感受,有助于学生把握不同角色的心理特征,代入角色将帮助学生掌握处理问题最合适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特别是争端的技巧。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情景模拟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与拓展性思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原有的知识难点。③任务小组法。在教师引导进行分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民航服务心理学的某一个问题,以任务小组为单位,组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相关的讨论,各抒己见。讨论主题注重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和航服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相结合,使学生能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知识的认识,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任务小组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习的气氛;启发学生学会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从而加深对服务心理知识的领会;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锻炼其合作意识。④社会调查法。在学习服务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到机场和航空公司培训中心进行参观及社会调查,系统地搜集有关航服现场优秀员工运用心理学知识处理现实问题的资料。例如,对不同类型乘机旅客的心理需求分析、影响乘客情绪变化的因素、乘客在机场各个环节办理业务时的不同心理需求及典型性处理案例等内容的学习。⑤PBL教学法。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典型教学方法,所谓PBL指基于问题的学习,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学习内容与待解决的问题挂钩,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以问题的解决为导向,激发学习者的高质量思维状态,最终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的一种学习方法。PBL教学法实施的关键是设计出有代表性的问题情境,设计学习小组,学习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实际的、复杂的或真实性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PBL教学法重点在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和持续学习的能力。老师的知识传授比重较小,教师更多的是扮演学习活动推动者的角色,其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协调、鼓励和反馈,更好地支持学习小组开展学习。PBL方法在我国课程改革中的应用才刚刚起步,未来民航服务心理学课程改革中PBL方法将得到广泛应用。

3.改革考试方式,实现综合素质评价。教学环节中考核工作必不可少又至关重要,作为课程教育效果的评估手段,它具有检测、反馈、导向、激励等功能。现今,期末的纸质考试形式仍然是学生评价考核最主要的方法,其考核结果必然存在片面性。民航服务心理学课程应采用复合型考核方式,将期末理论、形成平时考核有机结合,实现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能力考核并重的综合考核体系。实现课程培养的重点由知识型向能力型的转变;考核形式也必然由结果型考试向过程型考试的转变。

总之,民航服务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充分考虑航空服务类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综合运用各种恰当的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施课程的全面综合评价,促进航空服务类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考心理学的方法篇8

(2)根据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例如,学生的性格有外向型和内向型,在训练中,对待内向型的学生可采取多表扬,多鼓励的方式,而对外向型的学生,在适当的时候可进行批评教育。

(3)采用一些心理技能训练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机能和调节情绪状态。例如:可采用表象训练法帮助学生掌握、改进、提高运动技术;可采用放松方法帮助学生缓解紧张情绪等。

(4)有些学生体育训练的兴趣不高、动机不强,表现出的行为是训练中心不在焉、消极怠工,教师要了解学生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并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激发训练兴趣,提高动机水平。

(5)帮助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竞争意识。例如,采用目标设置方法,让学生达到一个个具体、明确的目标的同时,体验体育训练的成功感,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专业训练中提高专业生自信心的训练方法

1.通过暗示法树立自信心

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帮助人建立和提高自信心。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使他们建立自己完全有能力高效地完成任务的信念。例如,体育教师可以应用他人暗示法在学生有畏难情绪时,鼓励和激发他们刻苦训练的斗志,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学生也可以用自我暗示法。例如,在遇到失败和困难时,暗示自己“顶住,我能行”来提高自我效能。

2.通过理性情绪疗法重建自信

通过理性情绪的训练程序向学生澄清合理的思维,即不愉快是自然的反应,但如果一点挫败就感觉大难临头,则不但于事无补,而且还会使事情更加恶化。倒不如正视困难,能改变就努力改善,至于改变不了的,就应该学习去适应和接纳.经过这样的训练程序,不仅可以使受训者摆脱消极情绪和无助感,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在新的努力尝试中,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

3.通过设置适宜的目标增强自信

自信心与目标设置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体育教师在训练中应该帮助学生根据其能力的客观评价,设置可实现的,具有挑战性,可测量反馈的,自我比较的目标,这样才有助于帮助学生在不断积累小的成功体验的基础上增强自信。

4.通过对最佳操作的表象训练提高自信

这种方法要求受训者首先进入放松状态(或半催眠状态),然后,在指导语暗示下,系统地回忆以往在完成某项任务中的最佳操作表现,从而在心理上进入流畅体验,增强自己的动机水平,排除以往的失败阴影和心理障碍,把自己从悲观变为奋发自信。

5.通过对成败的正确的归因增强自信

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度是个体对成败归因的要素,当学生把完成动作的成功和比赛的胜利归因于自己的运气好,而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差时,自信心必然会受到消弱。因此,体育教师有必要将合理的归因技术教授给学生,使他们善于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将失败归因于运气或没有足够的努力。这样,无论遇到成功还是遭遇失败,学生自信心都不会被减弱,反而会逐渐积累和增强。

6.用积极思维替代消极思维法增强自信

积极的思维往往使人情绪乐观,行为积极;而消极的思维,往往使人悲观失望,情绪消沉以及自信降低。因此,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内容往往影响人的态度和行椤L逵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将消极的思维转化为积极的思维,以便在训练中提高自信心。

7.通过成功体验的认知积累自信心

自卑和无助感是人对自己能否改变事物和环境能力的消极评价。因此,当一个人缺乏自信时,应该尽可能创设条件,让他在训练中经常体验到通过自己努力和能力而取得成功。这样,通过一定的成功认知和记忆的积累,建立起积极的心理定势――我可以通过努力来把握自己的未来,从而进一步增强自信心。

三、考试前对专业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考试前教练员要认真检查和鉴定考生的准备情况,对未能在临考前达到最佳状态即最适于比赛要求的心理素质的考生,要采取心理激发手段,使其达到应有的水平,目的在于消除考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障碍。

1.实战训练法

模拟正式考试程序和强度进行的训练方法,主旨在提高运动员比赛时的适应能力。特别是要让运动员对于容易引起精神过度紧张和动作失调的各种刺激逐步产生适应,提高其应付考试的心理能力,形成良好的考试定势。

2.对抗训练法

采取和其他兄弟学校的考生对抗性比赛。重在了解对手、正确对待对手,以消除心理紧张,保证其正式考试时运动水平的正常发挥。

3.现场考核法

在考试的前两个月,学校主管领导、教练要现场对考生进行抽查考核,一方面了解训练的情况,提出考试前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对考生提高适应性的一次很好的锻炼。

4.闭目静养表象法

训练结束后休息时,仔细回想当天训练的每一个细节,尽可能多地唤起参与运动时的各种感觉。比如:“看到了”场地、队友、教练以及奔跑时的情形。“听到了”训练或比赛场上出现的各种声响以及自己和队友正确与否的动作印象。这样有两个好处:①使考生的运动过程得到反馈,尽快动力定型。②促使考生自我意想增强信心。

5.音乐调节法

这一方法主要是对情绪过激及情绪抑制的考生使用的。在考前,对这两种心理状态的考生,可用不同的音乐进行调节,前者用稳定法,听一些节奏舒缓悠扬的轻音乐使其心理平和;后者用激奋法,让其听一些铿锵激奋的进行曲或摇滚乐,以激发其心理功能,使其心理处于比考前的良好状态。

6.体会交流互激法

这种方法实质是通过各种方法调节心理后,每个人与队友进行交流,把自己良好的感受、体会与队友分享,使之从交流中得到新的启示,产生心理互动和互激作用,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考心理学的方法篇9

随着广告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广告业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地位亦日益重要。作为广告学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之一,《广告心理学》的地位不可忽视。调查统计显示,排在广告专业毕业生认为最应开设课程前五位的依次是:“市场营销类”、“媒介”、“广告心理学”、“视听语言学习及鉴赏”以及“案例分析”;排在广告专业在校生认为最应开设课程前五位的则依次是:“影视编辑与多媒体设计”、“广告表现与制作”、“视听语言学习及鉴赏”、“广告心理学”、“媒介”。然而在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过程中,其考试模式仍存在诸多不足,需要系统梳理并进行改革。

一、素质与素质教育

“素质”一词可从生理学和教育学角度界定。从生理学上讲,素质即个人先天的生理特点,这些特点经过遗传获得,一般称为遗传素质,即平时所谓的禀赋;从教育学上讲,素质是指个人在后天环境中通过影响或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和心理品质等。。本文主要指后者。

“所谓素质教育,从理论上讲,这是一种以充分启迪、挖掘和发挥受教育者个体潜能为手段,以为社会培养各种适用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从实践上讲,是指施教者着意营造一种理想的环境和氛围,使受教育者经过耳濡目染和学习、训练,在德、智、体、美和心理承受、创新意识和能力等方面得以全面发展的过程。素质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不完全等同于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取消考试或削弱考试功能。考试是评价教育管理者管理水平、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是评价素质教育实施效果的必要工具,二者相辅相成,彼此促进。

二、《广告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目前考试模式

1.广告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目标的实践性。“广告心理学就是探索广告活动与消费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学现象及其存在的心里规律的学科。”。具体而言,广告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广告作用于消费者的心理机制;广告诉求的心理机制;广告表现的心理规律;媒体接触心理;广告效果及其测量方法。研究所有上述内容的目标只有一个,即增强广告的实战性。学习、研究心理学方法与规律在广告中的应用策略,就是为了使广告创作者更好地把握消费者心理,准确定位,科学策划,大胆创意,对消费者的行为施加影响,最终促使他们采取购买行动。

(2)内容的综合性。作为一门极具交叉性的学科,广告心理学的内容具有显著的综合性。不仅涉及到广告策划、广告创意、广告媒体、广告效果测量等广告学方面的内容,而且与普通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联系密切。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知识;既有陈述性知识,又有程序性知识。内容的综合性,不仅体现了学科性质的复杂性,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学生不仅要具备广告学、心理学两方面的扎实基础,而且要使两者融会贯通,彻底祛除两者都懂却又均不深入的现象。

(3)方法的灵活性。显而易见,教师讲与学生听的陈旧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理念下《广告心理学》教学改革的要求。鉴于《广告心理学》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交叉性和综合性特点。只是运用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而对于技能训练、能力提升和素质培养却无济于事。因此,应根据《广告心理学》课程目标的层次和课程内容的类型,灵活运用讲授法、发现法、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来锻造和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观察能力、写作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利学把握《广告心理学》学科性质,有利于我们实事求是地改革目前的考试模式,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2.目前广告心理学的考试模式及其局限

考试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具有检查评价功能、教育激励功能和反馈调控功能。“改变学生学习的最迅速的方法,就是改变评定制度”。作为一种评价行为,考试可以培植、引导和激励学生智力素质、审美素质、技能素质和创新素质的发展。然而,审视目前的考试模式,“智育惟一”、“以分数论优劣”的弊端依旧存在,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素质教育的推进。

(1)考试观念。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无论是教育管理者,还是一线教师、学生,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在思想上未能真正树立起与素质教育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相适应的考试功能观。他们对考试的本质、地位、作用和功能的认识存在片面性,过分注重理论考试成绩,并将此成绩作为保送、评优、毕业的重要依据,而不关心是否具有专业能力和素质等问题。考试的导向性、指挥性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学生以考试及格为目标;教师以完成试卷批阅为课程结束,以试卷成绩评价学生;教育管理者无法通过考试深入了解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

(2)考试内容。《广告心理学》课程教学一般要求学生掌握三方面内容:一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二是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然而,在目前的考试内容中,对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检测过多,对于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检测过少,而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检测基本为零。若考试命题时过分拘泥于教材,学生就会对教材的内容死记硬背,最终分数只是对学生记忆能力的衡量,而无法判断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也无法使其专业素质得以提升。

(3)考试方式。有关资料表明,现代管理对人才的测定有100多项指标。而卷面考试中只能测出其中三分之一,其他如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等却很难用传统的考试方式做出评价,而这些能力又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目前的《广告心理学》考试中,考核方式较为单一,表现为闭卷多,开卷少;笔试多,口试少;期终考试多,平时考试少;客观题多,主观题少;理论题多,实践题少。题型设置不合理,大多是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问答等,综合性思考题和分析论述题过少,很难测出专业能力和实践素质。另外,平时成绩大多根据出勤情况和课堂活跃程度评定,占学期总成绩的30%,此法带有很强的主观性、片面性,信度很低,对于践行素质教育几无意义。

三、《广告心理学》考试模式改革

1.转变考试观念。考试与素质教育并非水火不容、矛盾对立的,素质教育的水平与结果也需要借助考试来衡量与判定。首先,要明确考试的目的不仅是检测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情况,更要强调通过考试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其次,要明确考试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无论是考试内容还是考试方式都要体现这一要求。第三,要通过考试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使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为今后指明方向,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增强。

2.丰富考试内容。《广告心理学》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其考试内容的丰富性,主要体现在内容的专业性、综合性与实践性上。专业性体现在考试内容应涵盖《广告心理学》作为“学”的专业核心课程的主要内容,形成完整体系,要求考试范围全面、重点突出。综合性体现在《广告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在吸收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学科体系。实践性体现在《广告心理学》“术”的基本特征,对操作技巧和实践能力有较好把握。三个层次之间应设置合理比例,形成一定区分度。

(1)考试内容应源于教材却不拘泥于教材。即试题总体上应与教学大纲和教材保持一致,但同时又应有所超越。一方面,要将《广告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融于对问题的分析与判断中,以检查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从广告心理的角度分析脑白金争议广告的成功原因与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应允许一些试题“超纲”,教材没有要求,老师没有讲过,也可适当纳入试题。可采用两种方法:①试题中“超纲”内容的10%,考查学生对广告心理研究前沿以及最新热点的了解程度。例如,结合案例分析中西文化心理差异对广告创意的影响;试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及其对广告创作的影响;谈谈国际广告中的跨文化心理问题;分析一下娱乐广告风行的社会心理原因。②教师只讲教材的80%,另外20%留给学生自学,试题中加入自学内容,以考查学生自学能力以及自学情况。

(2)考试内容应具有较多选择性,具体方法有:①试卷中除共同题外,可让学生选做一部分试题。例如,综合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可实行“二选一”或“三选一”,即两个或三个试题中选做其中一题。这样既增加了试题的可选性和灵活性,又照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致因一题不会而失分过多。在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广告心理学》的期末考试中,笔者在最后的案例分析题中,就实行了“二选一”,一个是英国萨奇兄弟广告公司的经典平面作品“怀孕的男人”,另一个是获嘎纳广告节影视广告大奖的麦当劳“婴儿摇篮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广告心理相关知识对其创意进行分析。每次考试可用两套试卷,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任选其一。两套试卷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中一套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技法的掌握情况和简单应用能力,另一套主要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可兼顾两者特点再设计第三套试卷。这样既考虑了各个学生的知识差异和个性特征,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效果。

3.改变考试方式。目前考试方式的弊端可用四多四少概括,即闭卷多,开卷少;笔试多,口试少;理论考试多,实践能力考查少;一次考试定结论多,数次考试综合评价少。素质教育理念下的考试改革,可采取多样化方法:按考试形式可分为笔试、口试、实践操作;按考试成果可分为考试、考查、小论文、总结报告、调查报告、创意方案;按答卷要求可分为开卷、闭卷。

考心理学的方法篇10

2.中等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

中等生存在自卑心理、抑郁心理和考试焦虑心理三种典型心理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人际交往障碍、心理闭锁、冷漠、逆反、厌学等心理问题,需引起家长和教师的高度重视。

二、考试焦虑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1.考试焦虑成因分析

(1)学生自身主观因素

过高自我期待:有些将考试看得太重,认为考试就是一切,分数就是一切,那么就有过高自我期待。过多成败担忧:“万一考砸了怎么办?”“如果这次考砸了,家里会……同学会……”等想法困扰,使其难于集中注意力,记忆力衰退。过深失败困扰:有部分学生有过大考中失败的经历,从而无法从容应考。过度机械复习:复习方法单调和用脑不科学都是机械的无效复习长期打“疲劳战”学习效果很差。

(2)学校环境因素

学校教育环境与学生产生考试焦虑心理有直接关系。衡量学生学业水平成果最有效的办法是考试。学校过于频繁的考试,容易让学生出现学习疲劳,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厌烦、思维迟缓等不良反应。老师对考试采取排名方式,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没考好的学生产生自卑感。有时不恰当的评价,会加剧学生的心理压力,干扰学生的认知评价。

(3)家庭、社会因素

家长教育方式和期望水平会导致考试焦虑心理的产生。有些家长对孩子考试过于关注,在乎每一次考试得失,考了高分,眉开眼笑,什么要求都满足;而没达到期望时会给予冷漠脸色,甚至责骂殴打孩子。家长这些不恰当表现,会让孩子心理压力加大,紧张焦虑,担心没考好没法向家长交代。

2.克服考试焦虑对策

(1)学校应重视与家长的沟通

家长对考试的认知有一定盲目性。学校尤其是班主任应及时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要求家长配合鼓励指导,多倾听他们的心声,获得更多理解和支持。也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与家长沟通,邀请家长听课等方式,让家长更好走近孩子,与子女沟通顺畅,自然而然由于理解与支持,学生考试焦虑水平会降低。

(2)有效课堂教学有利于缓解考试焦虑

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谐有效的一堂课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主动学习,达到轻负担,高质量。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非智力因素。进行有效学习训练,如要求各科协同配合,进行合理作业安排,文科理科学习适度穿插,教师精讲精练等,缓解学生学习疲劳,减轻负担,提高学习自信心。

(3)有效应考方法指导

帮助学生提高应试技能,加强对学生的考前指导,是克服考试焦虑的一种办法。对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应考方法的指导,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缓解考试焦虑。

(4)有效心理准备

考试前学生学习如有压力,不妨找老师同学或朋友聊聊天,或去打一下球、跑跑步等,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节,缓解压力。考试中进考场坐好位置,不要过多理会别人,集中注意力,什么都不要想,让自己情绪稳定下来。试卷拿到手,先容易题后难题,更易发挥水平。考试中如有过度紧张,不妨停笔坐直身,双手平放,双目紧闭,做个深呼吸,放松情绪再答题。在考试后引导失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三、教师在中等生心理调控中的作用

1.关注“中等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课堂时间管理能力。教师在选择教育内容和方法时,应符合中等生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实际,对每一个教育环节的设计都要有利于中等生的接受,从而减缓他们接受知识的坡度,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

其次,关注中等生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态度。

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赏识每一个学生,改变以往以学习成绩为单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合理采用“进步性评价”,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中等生。

再次,关注“中等生”要求教师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不仅要关注学生尤其是“中等生”的学习状况,而且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及时进行有效的辅导和必要的干预。

考心理学的方法篇11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考核形式是在课程结束后,学生交1份论文或是进行课堂开卷考试,简单依据1张试卷给出成绩。这样无法反映学生的实际听课效果,因此改为采用阶段式的考核评价方式,形式可以是每一个心理专题学习完后的自我体验报告、心理测试报告、心理行为训练表现等。例如,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阶段性考核方式是平时出勤情况占总成绩的30%;其余的70%由4次作业成绩平均得出。第1次作业:完成1份自我分析报告;第2次作业:提交1份自我人际关系评估报告;第3次作业:设计一份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方案;第4次作业:课程全部结束后写一份心理体验报告。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意义

3.1教学内容医学院校的学生由于长期的学习压力、课余生活的单一化及对未来医生职业的高期望等因素导致医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别于非医学专业,表现的更为复杂和多样,所以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使教学内容贴近医学院校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考心理学的方法篇12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onsciousness on mental health and condition of self-education for junior students, taking the example of test anxiety as the starting point. Methods Scale and interview were administrated to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Grade 3. Results Students' test anxiety is high, and girls higher than boys. Their consciousness of mental health is strong, and their capability of self-education is well, because they can solve mental problem with proper means, have the willing to learn something about mentality knowledge, and seek for professional help on their own initiativ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is beneficial to enhanc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Test anxiety; Consciousness of mental health; Self-education

考试焦虑[1]是人在面临考试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它是在应试情景刺激下,受个人的认知、评价、个性、特点等影响而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状态。近年来,由于升学压力等原因所致的考试焦虑已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2]。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是以预防和发展为目标,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水平。本研究以考试焦虑为切入点,探讨初中学生的考试焦虑情况,并由此了解其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教育状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长沙市某中学初三学生中随即抽取60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54份,其中男生26人,女生28人。

1.2 方法 以问卷调查为主,以个别访谈为辅。在学生参加期末考试前3天施测。问卷调查主要涉及3个方面:(1)反映考试焦虑程度和考试心态,其中考试焦虑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测量;(2)涉及学生自行缓解考试焦虑的方法以及获得方法的途径等,反映的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自我教育能力;(3)涉及对心理咨询、心理课堂教学的态度,反映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效果和对于提高学生自我教育水平的作用。

在实施问卷调查同时,对学生和老师进行个别访谈,获取更丰富的定性资料。

2 结 果

2.1 考试焦虑程度 使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施测,结果见表1,表2。

2.2 自觉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和水平 见表3。

2.3 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效果与自我教育水平 见表4。

3 讨 论

3.1 关于考试焦虑程度 根据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的临界值(T分50分),总体焦虑状态的检出率为44.44%,其中女生为60.71%,而男生为26.92%,说明临近期考,学生的焦虑状况较为严重,其中女生的考试焦虑状况明显高于男生,同相关研究结果一致[3]。

从表2关于考前、考后的心态可以看出,有一半以上的担心考砸、害怕知道结果,反映学生过于关注考试成绩,应考压力大。其中,女生更为焦虑和不自信。有研究提示,女生因考试而引起对自己能力、前途等方面的不良认知更多,面对学习竞争、他人评价等压力更大,中考升学对于女生的威胁性更强[3,4]。

3.2 关于学生自觉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 关于考场心态,七成以上学生表示有点紧张,访谈结果也表明学生了解“保持适度焦虑有助于激发动机和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考试成绩”的道理,反映出学生能自觉把心理学理论应用于实践。调查显示,学生们都有自己的一套可行的方法来缓解考试焦虑;值得一提的是,有近30%的人是通过自己总结得出相关经验的。说明其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较强,通过学习、自行摸索等方式获得一些科学理论和方法,并用来指导行为。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倾诉烦恼以减轻压力,其中女生更倾向于向别人吐露心事,尤以同学为主要倾诉对象。可见,面对焦虑,学生有倾诉的习惯,这对于缓解压力和保持心理健康是有益的。而且,部分学生乐于接受心理咨询的方式,具有较强的心理健康维护意识,面对较大心理困扰时,接受心理专业人员的帮助将比与同伴探讨受益更大。

3.3 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是接受并愿意自己接受心理咨询的。可见学生已摆脱“神经病才要去心理咨询”的陈旧观念的束缚,而用积极、欢迎的态度对待这种新型沟通方式。心理咨询可以更直接有效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调查还显示,八成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其他活动的开展很有必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该校通过课内外、校内外、个别与集体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课堂教学、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室、成长小组、家长学校、心理专刊、心理板报等,并取得一定成效,尤其对于学习心理、考试心理辅导这方面有一定经验。可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确实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觉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

3.4 研究展望 可以用前后施测对比或对照组实验来证实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的确可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以及在这方面的自我教育能力,并且可以做一些纵向、跟踪性的调查和研究。

4 参考文献

[1]秦安兰.中学生考试焦虑内在成因及应对策略.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52-453

[2]黄宏才.初中生考试焦虑现象调查分析及考试心理疏导探讨.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4(6):39-41

考心理学的方法篇13

高考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要想在这个转折点中脱颖而出,是万千考生努力追求的目标。高考即将来临,为了在今年的数学考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在最后的1个多月里,怎样有效地进行高考复习,并突破数学复习的瓶颈取得一个较高的分数,是每一个高三考生所希望的。在这里,特制订一个高考50天数学增分计划:

一、对学生的研究

对学生的研究包括学习习惯、特点和考前心理的研究。由于不同学生的身心规律不同,因此对每一位同学都应制定一个详细而又适用的学习方案。以便适应学生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

由于学生过高的估计自己,过高的期望和目标,但在学习过程中而未达到过手的目的,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数学教师也应该像班主任那样关注学生的心理,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

(二)加强交流,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帮助学生解压。

(三)注意调查,找到学生“心病”的原因。

(四)不断鼓励学生,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赏识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恢复学生的自信。

二、对考纲的研究

2012年四川高考数学大纲和往年比较,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其命题的总体要求是,在保持整体稳定的前提下,加大了创新力度的考查,形成以“立意鲜明,背景新颖,设问灵活,层次清晰”的新特点,这必将有利于高校对创新人才的选拔和高中素质教育的实施。高考数学试题遵循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规定,首先我们要认真研读《说明》《考纲》,《考试说明》和《考纲》是每位教师必须熟悉的最权威最准确的高考信息,通过研究应明确“考什么”、“考多难”、“怎样考”这三个问题。让学生应该明白高考题是由哪些知识构成的,而且让学生明白每一个题考得是什么知识,尤其是基础题,应该非常清晰。

三、复习策略研究

复习分两阶段:专题复习和综合复习,专题强化结合若干个问题来复习,以问题为核心。以点带面连成一片.注重思维发散。以专题为体系;借题发挥,选择基础、能力并举专题题组来训练,可缩短思维,节约复习的时间,在考试获得高分。如:函数与数列、不等式的交汇,函数与导数、向量的交汇,向量与三角的交汇、三角与导数交汇,数列与函数、导数、解析几何等专题,有效的培养了考生将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1.以教材为本,合理发散

数学高考试题,相当多数量的基本题直接源于教材,即使是综合题也是基础知识的组合、加工和发展,充分表现出教材的基础作用。

在备考复习中可让考生再读课本,挖掘蕴涵其中的数学思想,整理归纳蕴涵其中的数学方法,抓双基时,特别强调中档解答题的过手,在抓中、高档题解答题时。

(1)应突出“四点”①题目知识点;②入手点;③关键点;④易错点。

(2)课本背景、高等背景

(3)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由“讲、练、想”三块来组成.

讲:要求老师精讲,分析知识点的纵、横、深、透,用重点知识点怎样组合、构成新颖的综合题,新颖的综合题又怎样分解成教材上对应的基础题.选择典型和能力并举的问题来借题发挥。

练:要求学生多练,在课堂练习时间一般不少于20分钟,学生练习时老师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变化与提高。

想:留足学生思考以及相互讨论与交流的时间。

课堂上和课后如何关注学生如何真正落实过手.数学知识学习后,一定要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知识真正过手。做到“五个必”:讲必练、练必阅、阅必评、评必纠、纠必补。做好各章节的典型题目一定要让学生自己过手,才叫真正掌握知识,否则会形成眼高手低,并用题组训练。

2.在复习中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高考中、高题就是数学数学思想方法和几个知识点生成的新问题.因此必须研究数学思想方法。

常见数学数学思想方法有:

1.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2. 分类讨论的思想

3.数形结合的思想

4.转化与化归思想

5.特殊到一般

数学方法:换元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分析法、归纳法、分离变量法、反证法、参数法、消元法.

四、考前的指导和训练的研究

考前需要特别的关爱与支持学生。在高中最后复习的阶段,确定更合理的具体目标。关注考试技巧包括对各种题型的处理方法,合理的简化解题方法,试卷的书写表达,中档题目如何不失分、难题如何多得分。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