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课教学反思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计算机课教学反思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计算机课教学反思

篇1

2.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方式应优化。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讲一节课,上一节机课,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这里的积极性、主动性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课本知识不积极,只对上网聊天、玩游戏感兴趣。

4.学生实际水平差异较大,计算机教学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它主要强调学生实际上机的操作能力,由于城乡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学生的电脑知识不一。

二、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采取的对策

1.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信息社会的教师要应具备以下素质:(1)学会认知,就是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自我更新知识结构,而不是强调掌握系统知识本身,否则将无法适应“知识爆炸”时代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2)基本知识: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特别是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更新教育观念。(3)基本技能: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交流、处理信息的能力。(4)思想观念:具有科学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的新的教育观念。具有职业敏感性。(5)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有无私奉献的爱心。要具有优良的心理素质、保持健康的体格。

2.采用布置任务的方法。学生的构成决定了计算机知识的差异性。有的学生家中有电脑,某些知识早已掌握,而有的学生却对电脑刚刚接触,了解甚少。比如,我们要求学生在网站上申请一个免费的电子邮箱。但是事实上有些同学早已经会用电子邮件了,而有些同学甚至连什么是电子邮箱都不知道。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最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3.注重理论教学课堂中学生的反应。计算机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往往通过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表现出来。课堂上学生正聚精会神地高度注意教师,或偶尔点头示意,或偶尔面带笑容而积极回答,这说明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教师教学得体、方法有效。反之,课堂表面安静,学生面无表情或坐立不安、交头接耳、目光愕然,这说明教师讲课不够精彩,空洞说教,教学方法呆板。上完课后,应及时反思课堂上学生的反应状况,以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4.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功能教室和双向控制系统进行教学已成为一种盛行的教学形式,其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利用多种媒体使教学直观灵活,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多功能教学克服了以往单一的灌输形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了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

5.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既然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望。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篇2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东台分院、江苏省东台中等专业学校在推广微课教学模式时,仍然沿用以往的比赛促进普及的方式,提倡教师人人参与、好中选优,积极参与微课资源的开发。但这种模式局限性较大,往往到最后完成的只是学科某一知识点的微课,没有整体性,不能保证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的微课教学为例,整个微课教学模式,缺乏一个整体的教学大纲做导航,没有一个完整有效的学生微课学习分析、反馈平台,不足以支撑起该学科线上线下学习全面融合,也很难达成预期的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目标,教学效率并不高。

二、微课教学改革建议

整个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的教学微课制作应当以教学大纲的指引,有完整的知识导航地图、微课学习视频、配以相关的网络教学平台,在平台里应具有相应的练习、在线学习空间,师生交流平台,独立的学习效果检测平台等等。

学生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来学习微课视频,但并不是说我们制作微课时可以零碎化。在制作微课视频时,我们应当根据学科的教学大纲,构建一个结构完整的学科学习导航地图,以此来处理好各个微课知识点与此学科知识体系的关系,内容的组织与编排应简单合理,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具体到某一知识点的微课课程设计,以“双绞线的制作”知识点的微课为例,一般要根据教学背景,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具体的微课教学视频中环节上要有情景导入、知识准备、技能教学、学生练习、典型问题、习惯情感、知识总结、巩固拓展等几方面。具体的知识小点包括剥线、理线、剪线、插线、压线、测线等,还要配以相应的工作任务单。微课虽微,但每个教学环境都必不可少。要想在短短的10分钟之内讲清楚重点、难点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必须要有所侧重。此微课,笔者把重点放在了技能教学和典型问题的分析环节,所以我们在备课时必定要精心准备、讲究策略,既以把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又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微课教学模式下,课堂时间的分配应该是一半对一半,一半时间自主学习微课课程和做练习,学习和掌握知识;另一半时间通过面对面交流学习,实现知识的应用和迁移。具体的操作模式可以通过网络教学交流平台,参考可汗学院的“满分前进”的模式:创建一个相关课程的题库,设置一套自动测试系统,由之生成测试试卷,根据相关的微课内容,在学习完一段微课教程后,由测试系统自动生成一套相关练习;只有当学生答对整套测试题,拿到满分,才可以激活相关知识点的下一个微课学习视频,不允许学生有相关的知识误差,更不准误差积累的存在。此模式鼓励学生去试验和尝试,允许失败,但最终要求学生能达到掌握全部课程的基本能力的要求。

在将微课教学模式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注重整个学科知识导航地图的构建。在具体的微课制作过程中,我们应该构建一个覆盖学科全部内容,包括微视频、配套项目练习、模拟测试系统和师生交流平台等在内的课程体系,将微课资源由一个单一的在家、课外学习资源,转型成为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通过课堂上面对面学习交流,克服微课学习师生交流差的缺点,努力提高整个学科的教学效率。

篇3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一种混合使用技术和亲自动手活动的教学环境。翻转课堂最先在美国的中小学实施,2007年开始,大学课堂中逐步尝试翻转课堂改革。迈阿密大学计算机科学和系统分析系的Gerald C. Gannod,Janet E. Burge和Michael T. Helmick三位教师在他们所教授的“软件工程”“数据结构”“程序设计基础”等课程中使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方式。

翻转课堂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就是“微课”视频,与真人版相比,自动版的“微课”老师讲课更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可以让老师在任何时候复读,并且学生不用考虑是否会浪费老师的时间,甚至想复习很久以前老师教授的内容也不用感到尴尬和难为情。作为课堂“增补”,对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很有帮助。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视为非人性化的教学,一个班学生不可以讲话,没有互相配合,每次学生还会遇到老师经常问的问题“你们听明白了吗?”特别是在本科学生中大都经历了12年多的课堂传统教育,无论懂与不懂都会“点头”。现在我们利用“微课”进行人性化教育,现在他们可以互相合作来完成课程和作业。

现阶段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存在着系列教室规模大、学生多,且学生领悟参差不齐等问题,特别是在我校对全国招生以后,各个省份的差异就越发凸显,来自贵州及一些西部地区的本科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相当陌生,主动联系教师表示对这门学科的学习非常吃力,希望教师给予他们更好的课外学习方式和内容。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翻转课堂”可以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有助于解决这类问题。

二、如何提高微课设计能力

与此同时,“翻转课堂”中的“微课”制作与质量的要求非常高。

1.重视微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要认识到微课程与传统课堂讲授的不同。在录制教学视频时,一方面,传统的优质课、精品课长度一般在40~45分钟,而翻转课堂中的视频是10~15分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这段时间内将最核心的内容讲完;另一方面,教学视频中不存在师生互动,只有教师的单向传授,这需要教师考虑视觉效果,避免死板、单调的讲述,突出和强调主题、重点与要点,录制情感丰富、生动活泼的教学视频。

2.重视微课程单元的检测设计

通过对微课程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内容,是否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检测。教师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应针对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检测习题,在每一阶段微课程后对学生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汇总,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三、微课教学实施的主要环节

1.课前自主学习,完成进阶作业

围绕特定的知识点,借助课前的学习视频,完成进阶作业。作业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练习题,也可以让学生对课前自学的内容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或者可以对微课所学内容写出评论和学习重点。

2.课堂上互相交流与探究

通过了课前的微课学习,学生呈现不同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问题和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逐个解决,对于共性问题可以向全班学生进行具体讲解,一般这类问题就属于关键知识点和难点。对于课堂上呈现的问题,进一步呈现作业题,提升对该专题的掌握度,暴露学生的问题,在课堂上尽量做到90%以上的学生完成对该学习主题的掌握。

3.随堂测试和知识点的深化

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随堂测试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并给每位学生反馈和矫正。对于测试结果显示掌握知识较弱的学生可以给予更多的讲解,而对于测试结果显示掌握知识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进行提高性的教学或探究,比如挑战性的问题,或者让学生扩展深入思考,满足学生高层次的学习需求。

篇4

1 教学内容与形式

1.1 教材内容的确立

在教材内容的选取方面,首先高职院校应当选取一些目前计算机发展前沿的教材内容,要具有丰富的实际应用价值且内容较为典型的教材,其中应当覆盖了当前计算机各类硬件的最新性能、特征、组装以及维护的操作规范要点,选取与学生接受程度相符合的教材,重点凸显出其中的技术性、实用性内容。其次应当在选取了相应的教材之后,还应当选取一定的电子教材,确保教材内容更新的及时性,互联网上的相关计算机组装知识其更新速度往往更快,时效性更为突出,通过将互联网上的相应计算机组装知识制作为电子文档,将其介绍给学生,不仅可以起到补充课本教材不足的作用,同时也能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

1.2教学形式的创新

在以往传统的高职《计算机维护与规范》课程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通常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方式,而此种教学方式不能够很好地凸显出高职院校对于学生技能培养的特色,因而笔者对此教学形式进行了创新,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综合实训+模块教学”的方式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在专门的教学实验室开展实训课程,在课程的初始阶段就开始对于学生计算机组装综合能力的培训,重点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训课程时对学生进行自由组合分组,以五人为一个小组,小组数量不超过六个,经过多次实验效果总结,此种分组方式教学效果最优。在课程开始后首先由教师进行本次课程内容的讲解,进而提出相应的实训要求并进行操作示范,进而各组学生在组内开展相应的实训练习,对于实训课程的内容进行组织分工,合作完成所有的课程要求,继而总结在实际的操作演练过程中所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展开相应的探讨,最后各个小组派出一名成员陈述本组学生在本次课程所发现的问题,以及采取的解决措施,最终教师对于本次课程中每组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点评,总结并归纳存在的问题,对于学生仍然存疑的问题给予准确的解答。

2 教学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明显地感受到计算机技术及其相关应用飞快的发展速度。因而对了使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能够及时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于教学内容的确立至关重要。教学内容应当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时效性以及先进性。同时对教学理念及教学的方法思路进行革新,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教师针对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法,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对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改进措施

3.1突出教学的目的性

本门课程是各类高职院校中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对此,多数学生在学习之初认识不足,因此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使学生建立起系统的、规范的计算机维护观念,逐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强调技术能力的累积关键性。

3.2 倡导启发式的教学

《计算机维护与规范》课程对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因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侧重于加强对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倡导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对于实训课程的安排要着重从安装、维护、处理故障等几个角度来开展实训教学,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用不同的且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穿插讲解,从而使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始终穿插于整体教学活动当中。

3.3 拓展学习渠道

学校的教学设备和教材难免会受到时限的影响,尤其是计算机这种每时每刻都在飞速发展的技术。因而学生要想将所学知识能够应用到实践中,就必须积极地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身的能力水平。学生可以利用周末的休息时间或各个节假日期间,深入各个电脑商城之中,去同相应的计算机销售人员进行交流,通过这种社会实践接触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

4 结束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关于高职《计算机维护与规范》课程的教学实践及其相关思考,首先阐述了高职《计算机维护与规范》的教学内容及相应探讨,其中主要包含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形式的创新。进而针对教学效果做出了相应的评价,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主要有突出教学的目的性、倡导启发式的教学、拓展学习渠道等。希望通过研究,能够为相关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维护与规范》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一些具体的参考、帮助。

参考文献:

篇5

第二,相对陈旧的知识结构限制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从表面上看,过去形成的知识结构好像完全能胜任现有的教学要求。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就笔者自身而言,大学时代教师的授课模式以及当年的学习经验就对笔者现在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教学设计到习题布置,处处都能看到这种影响的存在。这种建立在相对过时的知识结构上的教学活动其实已经不太适应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时代要求了。例如,当笔者继续用“求圆的面积”这一经典例题讲解编程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学生的兴奋感与当年的笔者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一类的“继承”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还可能造成学生的反感和抵触,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当我们固守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时,我们的教学也必然会被限制在一个过时的年代与相对狭小的空间里面。只有及时更新我们的知识结构,才能使我们的教学符合时展的需要。

第三,会考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新的积极性。会考作为一项重大考试,它不仅有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的作用,甚至还关系到学生的高考资格。任何一个教师都不敢忽视它的存在。但是,当我们看到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在教学创新上的积极性。首先,会考挤占了教学课时。备考和考试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课时,这无形中挤压了正常教学课时。其次,会考的指挥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要求。会考的难度较低,考查的大多是知识性内容,对能力的考查较弱,这无形中为教师降低教学要求提供了借口,降低了教学难度。第三,会考制度和评价制度的不完善也制约了教师创新的积极性。会考的成绩经常成为学校之间评比和教师考核的标准,无论从学生还是老师都不愿意出现补考的情况。这就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舍本求末,以全员通过会考为目标,用应试的方式进行教学而不注重教学的创新。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要改变目前的现状应该从教师自身素养和教学过程两大方面入手。

一、就教师自身素质而言,教师教学观念和知识结构的更新是当前最主要的问题

只有教学观念更新了,教学方式和方法才有可能取得大的突破,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才有可能达到新的高度。而更新教学观念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研读课程标准。课标不仅能帮助我们在更高层次上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且还提供了认识教学过程的全新视野。即便是课标中提供的活动建议也有助于我们突破传统的定势思维,打开教学思路。课标虽然很简练,但每次阅读课标总能有所收获。读的多了,思想就解放了,思路就打开了。第二,多交流,多学习。比如,可以多参加一些培训活动,多听一些讲座,特别是专家的讲座对于新课程理念的解读往往是十分详细和到位的,可以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更新观念。另一方面就是要多听课。不管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都要创造机会多听课,看看别人是怎么上课的。不仅要听本专业的课还要听其它专业的课。以笔者的经验来看,在听课的过程中往往更容易受到启发获得对新课程理念的领悟,同时还能发现不少好的经验为我所用。第三,要改变对会考的认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注意平时多做些功课,深入了解会考,掌握其考试规律和复习规律,从对会考的过分担心甚至恐惧中解脱出来,洒脱地面对教学与考试的关系。要相信,只要扎扎实实地搞好教学,通过会考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就知识结构的更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及时阅读并收集有关程序设计信息。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当今程序设计的最新潮流和发展方向,为知识结构的更新指明方向并为丰富课堂教学准备素材。笔者建议,教师应经常去大型图书城和图书馆看一看。图书的上架情况和借阅情况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除此之外,经常上网并与专业人员进行交流也非常重要。第二,有必要掌握一门其它的程序设计语言。就目前的情况,掌握一门其它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格外必要。虽然VB是教材指定的教学语言,但在现实中它已经不是当前的主流语言了,它所体现的程序设计的思想也日渐被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所取代。作为教师应该紧跟时代和发展变化,及时做好知识的更新与储备。就当前的形势来看,笔者认为可以从、C#、JAVA、C++等这些语言中选择一二进行学习。学习它们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本模块内容的理解,让我们在教学中做到既以VB为主又能突破VB的限制,这对开阔学生视野以及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是非常有好处的。第三,了解其它学科特别是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在新课程体系下,各学科的教学内容都十分丰富,信息技术在各学科的涉透也越来越深入。就本模块的内容而言,它在数学学科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其中,数学必修3中关于算法的内容就直接与本模块的内容相关。而数学课程中的其它内容,如函数图像的绘制、求方程的近性解、概率与统计中的相关计算、函数图像作图、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等均为程序设计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

二、就本模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而言,笔者亦认为应当有所改进

在教学内容上,笔者认为应该认真研究一下数学必修3中算法部分的教学内容,将部分算法知识转移到数学课的教学中去,而让本模块的教学能够更好地专注于学生编程能力的提高。否则,很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本模块的教学中还应该特别注意借鉴数学课程中的特别是数学必修3中算法部分的例题、习题。两方面结合,使两个学科的教学各取所长,互相促进,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这一想法,笔者曾做过一些尝试。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尝试着压缩了算法基本概念和VB语句教学的课时,结果发现并未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又比如,笔者在教学引入“秦九韶算法”,“割圆术算法”等作为示例进行编程示范,学生对此十分感兴趣。虽然笔者进行的这类研究还不够深入,但笔者相信还是有一定意义的。(需特别提醒的是,做这类尝试之前一定要多与数学教师进行沟通,在教学进度上做好衔接。)关于教学内容的第二条建议是,注意在教学中贯穿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虽然教材对这一点体现得并不充分,但是课标中却明确要求“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思想与方法,熟悉对象、属性、事件、事件驱动等概念并学会运用” [2 ]。所以,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强调这些概念。有了这些知识后,学生对VB的学习也就不会局限于VB,而是能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关于这一点,笔者甚至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能适当引入JAVA或C++的示范,以便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笔者的第三条教学建议是,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良好的编程习惯的养成。在VB中,变量的定义较为随意,数据类型也不严格。这让初学者可以忽略编程形式上的问题而将注意力集中到编程的过程上来,在短时间内获得初步的编程体验和知识,这是VB这种处理方式的优越性之所在。但是,随着所编写的程序越来越复杂,VB的这些特性就会日益成为编程的障碍。正因为如此,绝大多数程序设计语言都不具备这些特性,就连VB6.0的升级版本也放弃了这些特性。所以,从长远来看,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应该成为教学中常抓不懈的内容。这里,所谓的养好的编程习惯主要是指:1.变量的先声明后使用;2.变量命名时“见名识意”的原则;3.数据类型的明确定义;4.缩进式的书写风格等等。

对于教学过程,我们一贯的做法是“统一的进度,统一的要求”。对于有天赋的学生来说,这只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而对于另一部分同学来说,又让他们觉得十分吃力。这样的做法获得的是相对整齐的教学效果,却也是一种整体平庸的结果,难以培养和造就真正优秀的人才。事实上,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该尊重这种差异性。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有必要打破单一的“演示+上机”的教学模式,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模式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力性和学习潜能。而程序设计最重要的特点是可以上机实践,通过不断调试、修改程序来学习,这就为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一定天分和强烈学习兴趣的学生来说,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更有利于他们成才。笔者相信,多种学习方式的引入是达到课标中关于“教师要注意发现对程序设计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根据具体情况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 [3 ]的必然要求。

笔者认为,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课是信息技术课程中具有鲜明课程特点同时又符合高中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深受学生喜爱的一门课程。然而,真正要教好这门课程却并不容易。以上所述就是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对本模块教学的反思与建议,希望能与广大同行共同分享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注释:

篇6

1.3学生的自学能力在翻转课堂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和学生间的教与学,而是变成了全方位的教与学。可以是教师提问,学生作答;也可以是学生提问,教师作答;也可以是一个学生提问,多个学生作答;还可以是多个学生提问,一个学生作答。课堂教学既像是研讨会、报告会,又像是辩论会。每一个出席者都参与其中,每一个参与者都获得了自己满意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参与者都对本节内容做了融会贯通式的掌握。

2大学计算机教学更适合翻转课堂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多见于中学课堂,但根据笔者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在大学计算机实践教学中也益处颇多。

2.1在教学目标上,高校教学目标与翻转课堂目标是高度一致的。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一直以来都是高等院校追求的目标。所有高校管理者都会积极鼓励教师从事与教学相关的研究,而且所有高校都设有常规性的教学改革项目。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实施通过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成为提升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自觉能力的重要手段。

2.2在软件上,高校有翻转课堂所必需的师资力量和自主学习能力更强的大学生。相对于中小学计算机教师,高校计算机教师大多是接受过更多专业教育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历层次高,教学研究能力强。同时他们在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和理论方面也接受过系统的培养,具有较好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生方面,当前在校大学生多是90后,他们是在信息技术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深谙信息技术带给他们的便利。通过手机、电脑获取知识已成为他们生活的常态,因此对通过手机、电脑观看微课的知识学习,肯定会欣然接受,积极配合。

2.3在硬件上,高校的教学设备为翻转课堂教学的实现提供有充分保障。目前,我国所有高校均能满足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的课堂教学。利用教学软件和网络,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学科前沿知识。同时,高校均配备有集中学习的计算机房,对所有学生开放,让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另外,现在许多高校的校园无线网络已经开通,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手机在校园里和宿舍区随时随地上网学习,所有这些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硬件基础和保障。

3翻转课堂教学模型构建

3.1翻转课堂教学的理论框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整体框架是将课程分成多个部分,明确不同的小目标,学生利用课前将课程核心知识预习,课堂上教师指导下,将知识内容深化的过程。教育技术和学习活动是整个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这其中教育技术的支持,包括软硬件的支持是最基础的条件,因此,无论是老师还是学习都需要能够熟练使用电脑和网络,并且要求学生有主动的自觉的学习能力,教师要有较高指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3.2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分析

翻转课堂教学模型是2011年美国学者Gerstein最先提出的,他将课堂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体验学习、概念探究、意义建构以及展示应用阶段。近年来,我借鉴众多学者的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将模型的整个过程分为三个大部分,课前,课中和课后。其中课前教师和学生承担不同的任务,教师负责制作提供部分资源和布置任务等,学生按照要求安排自主学习。课中教师作为指导者引导学习开展交流讨论。课后,教师利用微信群反馈评价,教师总结学生课中提出的问题问题,及时补充教材内容与课件,学生加强巩固练习。

4以Flash教学为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笔者近年来在《FLASH动画制作》这门课程中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对象为大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学习积极性高,教学设备为联想电脑和以太网。班级人数44人,每4人一组,共11小组。本文结合《flas设计》课程中案例来展示新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提高课堂利用效率。

4.1课前准备环节

教师在课前准备教学资源,相关专题的学习网站,提供参考书籍,电子课件,视频。设立微信群,随时进行交流研究,发现的问题,同时督促部分同学积极开展自觉。以具体学习任务“拼图游戏的”为例。任课教师首先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flashcs6中写入ActionScript3.0代码的方法,掌握ActionScript3.0中类的创建和使用方法。理论知识学生学起来会很枯燥,为让学生更快掌握相关知识,如类如何创建与使用,类的继承等基本问题,引入拼图游戏的案例,提前录好视频,制作完成后上传到机房的网盘,方便学生下载观看。视频中以讲案例为主,最后提出与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要充分了解教师安排的任务,学习教师准备好的教学内容,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学习扩展资源。及时发现总结自己遇到的问题,反馈给小组长,通过微信群反馈给群内同学和教师。

4.2课中交流环节

4.2.1探索交流阶段。由教师安排任务和提出问题,由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学习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来学习和讨论自主学习时遇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2.2个性化指导阶段。教师指导每个小组遇到的问题,从中发现各个小组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针对性的修改意见和具体学习方向。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拼图游戏”这个教学环节中,有的小组完成的很好,而个别小组同学不会利用Photoshop分割图片,导致整个案例无法完成,针对这种情况,给他们提出建议,课下补习相关知识,以弥补不足。

4.2.2总结点拨阶段。首先由小组发言,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和感受,提出发现的问题和难点。之后,由教师针对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和讲授,对整节课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性的总结,推进知识点的深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4.3课后总结环节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以往研究者多注重课前和课中,对课后总结环节存在着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课后总结环节,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4.3.1课后巩固练习阶段。教师要按照课中的知识点,安排具体实习作业,让学习在实践操作中巩固知识、熟悉知识,实现熟练操作的目的。学生应该亲自动手操作,感受到动画设计中的具体的、细微的,包括一些色彩、光亮等感性上的东西。例如,学生在课堂中如果能完成“拼图游戏”的设计,那么接下来要做的是强化练习“蝴蝶梦”,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完成拓展练习“背景涂鸦”,以巩固Ac-tionScript3.0中类的创建与使用方法等知识点。

4.3.2课后总结阶段。一方面是学生针对自己遇到的问题,从中发现存在的薄弱环节与不足,提出针对性的修改意见和明确具体学习方向。另一方面是教师应根据学生课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及时补充教材中的知识和电子教案中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4.3.3课后知识点反馈阶段。反馈阶段是最后阶段。借助发达的网络通讯,在微信群中,可以直接欣赏学生的作品,及时发现和反馈作品中的技术欠缺。引导学生,利用微信群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作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7

这样就造成了计算机教学的如下困难:

1.基础薄弱且不平均。

2.语言环境、汉语教材成为学习的障碍。

3.观念的落后成为继续学习的障碍。大多少数民族学生成长环境恶劣,当地的基础教育薄弱,信息不通畅,受教育的程度低下,无法理解计算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1]

二、《计算机》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教学对象分析我所教的班级共有六个,一个专科班全部学生来自新疆地区,其余五个全是本科班,其中三个理工班两个文科班。新疆专科班存在的问题是语言沟通障碍。表现为老师说话可听懂,不过问问题时无法表达;看汉字可识,不过输入汉字时拼音不会拼。计算机实践操作复杂操作跟不上,说明教学时老师说几句话能跟上并理解,不过如果步骤一多,一大段落的话就听不懂了。另外五个本科班的问题是基础极不平均,有个别同学在高中或者家里学习过WORD等软件,而有些同学完全没有接触,这样大家基础不一致,就造成老师授课的困难,讲的内容简单会的同学吃不饱,导致不吃了。讲的内容新且难,完全不会的同学跟不上了。而且班级与班级还不同。理科班整体水平优。文科班整体水平低。

(二)教学方法分析“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2]《计算机》的实践操作部分由WORD、EX-CEL、POWERPOINT组成,每种软件都有比较多的知识点,而且计算机是实践学科,光讲不练没办法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所以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将每节课的知识点设计在一项项任务当中,这样既让学生目标明确,同时能监督学生的完成情况,并通过记录学生成绩来检验任务的执行效果,另外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可对基础薄弱同学做单独辅导。项目课程以具体的产品及工作任务为课程切入点,因此必须以严格的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知识、技能,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每节课的知识点为小任务,将一个软件的所有知识点贯穿起来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特定目标则为项目作品。例如WORD中我就布置学生完成报刊设计及个人简历制作。EXCEL中完成公司销售业绩分析。POWERPOINT中完成一节课的演示文稿。分层教学是针对学生的不同基础和特点,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使好学生能吃好,基础差的学生能吃饱。团队协作完成任务是根据新疆班学生沟通障碍的情况,将能听明白并完成老师话的同学作为每组的组长,带动全组同学完成课上任务。

篇8

算法优化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不同的计算题中灵活运用合适的方法,确定哪一种方法最优。因为每种算法都有其特点,包括优点和局限性,不同的算法适合于不同的题目。这就需要学生在算法优化的过程中理解该种方法在哪种情况下是适用的,在哪种情况下是不适合使用的。

三、重视数与数之间关系的思考,培养数感

在数学这一学科中,计算能力不仅仅是指计算是否正确,还包括了在计算过程中对数字之间内在的关系的思考。数与数之间关系的思考,可以让数学计算从机械的计算操作变为思维的发散。通过积累经验和思维的介入,感受基本数学思想,才能真正提高计算能力。

篇9

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七十年代源于德国,目前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其核心内容为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综合理解能力等,并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快速变革,社会企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相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要求学生具有相关专业能力,也对学生的社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计算机应用知识已全面普及且更新换代之速度更令人惊讶,同样高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育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方法成为热点,以“教”与“学”互动教学过程,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兴趣着手、创新专业课堂组织方式,依托职业本质能力,着重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一、行为引导教学法的含义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代表了信息化教学时代的一种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方法是转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能力为出发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自主学习,并且使学生掌握如何学习的能力。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综合概括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引导组织学生、手、心、脑并用,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学中把教与学完美结合,负责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实现学习效果,并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引导教学法强调,教师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强,要求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接受较多的实践教学,充分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行为引导教学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前进入职业培训,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的职业能力,同时也可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常用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主要有:大脑风暴法、引导课文法、卡片展示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合作学习法、自学指导法、畅想落实法、概括归纳法等方法。下面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中《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设计为实例,分析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实践和效果,本课程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案例教学法、大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案例教学法,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是很常用的,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是教师所选的案例内容和课堂设计技巧。在备课过程中,我会把应把Photoshop课程主要内容分为基础技巧、高级技巧、综合案例三部分,基础知识讲解时用一些课本中的小实例结合生活中息息相关的图片,让学生在案例中掌握工具和命令的用法;高级应用技巧则会从各种不同平面广告实例中设计主题,挑选有视觉冲击力且符合学生年轻时尚的眼光的实例,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讲蒙版高级应用时,选择“扣透明薄纱、玻璃杯、冰块”之类的图像,在实例中让学生掌握如何把美丽的新娘更换背景,掌握如何在玻璃杯中放入云彩,怎样把个性照片放到水晶冰块中。学生从实训过程中掌握蒙版和通道的使用技巧和原理,又能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这些常见的实例是如何制作出来的。总之,所选的案例要能符合课程设计,激励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欣赏案例成果时能激发兴趣,学生就会有主动意识去实现案例里所讲的内容。

大脑风暴法教学,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案例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兴趣,让学生把课堂学习转变为无限的自由畅想和相互讨论。比如说,今天的教学内容是“神秘的海底世界”。教师给学生提供部分素材,一张海底素材,各种各样的时令水果和泡泡,让学生自己发散思维,给学生一个情境的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去设计一个作品的创意,开启学生思维,激起学习欲望,汲取创造灵感。其中有一名学生做了这样一个主题,海底有一个魔法盒子,里面不断有水果往水面上冒出,用水果拉升的影子和泡泡来点缀海底,做出图像好像有动态的感觉,赢得同班同学赞许的目光。

Photoshop课程教学中,项目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是一个完美的结合,主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项目的设立,从项目分析,项目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项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给学生一个综合实训项目:雪铁龙汽车高速公路高立柱广告设计。让学生分小组把广告的理念和设计心理充分结合,讨论好汽车广告的要求和排版,自己绘制和整理素材,并要求学生在项目设计做好设计说明,并把PS作品在课堂上给全班同学做作品欣赏和评析,接受老师和同学的挑剔和评价来提高自己的设计的水平。经过两周的项目实训和作品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展示分析,学生进步很快,技术越发成熟、表述越自然,学生的自信心也就越大,因此学生整体水平提升很大。

三、行为引导型教学反思

随着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深入开展,教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也会逐渐显现出来。比如每一门课程和不同的教师都有自身的特点和秉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班级的学生设立不同的导向型教学才能保持课堂的新颖,行为引导的深入也加大教师和日常工作量,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轻松自如的教学,在实际操作中出现困惑在所难免。比如,选择哪种教学方法好?选择哪些案例更适合这个专业的学生等等……那么,这些问题要如何解决呢?

一是教师要深入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了解专业学生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大纲内容,从而制定出课程的教学计划。计算机专业知识分为很多方面,网络、设计、软件等知识模块,学生班级也因此分为多个选修模块,教师需深入解学生特性和课程,选定合适的教材,制定适合学生的课程组织结构。

二是教师需及时更新知识,多沟通交流、多参与各种教研活动。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速度惊人,教师要第一时间学习最新的知识,教材版本也不宜落后,案例的选择要多更换数据。在平常的教育活动中,多向同行、知深专家请教交流,教学相长,教师的成长是自己积累的财富,也会是学生的财富。

三是教师要多实践。计算机教学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除了教育行业中同行的相互学习之外,企业经验是重大缺口。应用型专业和研究型专业都需要计算机教师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才能更好的设计课程内容。所以,要很好的使用行为引导教学法,教师需定期给自己制定学习任务、实践项目等,让自己在引导的过程中不会走失方向,把握计算机专业在社会发展中最新最有价值的职业需求,从而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习的目标才是社会的主要人才。例如,使用企业中最热门的开发设计实例作为教学设计任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性强,思维活跃的学生还会变参与者为设计者,拓展教师的思路,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提出许多意想不到的设想,为今后教师更好地使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积累宝贵的经验。

四、结语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是一种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法,在计算机专业应用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专业课程,及时更新前沿知识,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结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课程,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养成自主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戚海林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在单片机技术与应用教学中的运用 2013.07

[2]邢 蕾,刘向东,姜东华 行为引导教学法在优化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方法中的实践 2013.06 黑龙江教育

[3]姜凤扬.运用行为引导教学法提高技工院校学生技能素质[J].职业通讯,2010,(10).

篇10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既有完善的理论基础,又有独特的方法体系的交叉性学科,其发展有着较强的政策和技术因素,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该课程已经成为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逐渐成为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的选修课。

一、当前高校课程教学体系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合格的管理人才,是高校会计类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学体系设计根本上是围绕着教学培养目标进行的。从目前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种类型:

1.实践主导型。实践主导型是很多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采用的基本指导思想,旨在为企业财务核算培养动手性人才。这些高校通常针对会计专业学生只开设一到二门会计电算化课程,课程教学内容基本上以财务软件的操作为主线,通常在简要介绍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原理之后,以会计实务为基础介绍财务核算软件的系统功能、操作步骤,以使学生迅速掌握商品化会计软件的操作与应用,熟悉电算化会计的工作,使学生能较快胜任电算化会计工作。实践主导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财务软件的操作,不要求学生懂得过多的计算机信息技术。

2.理论主导型。理论主导型教学通常是高校培养会计电算化专业或计算机信息专业学生中采用的指导思想。理论主导型教学通常以会计电算化的目标为导向,以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生成为主线,阐述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目标、特征以及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和维护的方法。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就是理论主导型的典型教学课程。理论主导型教学要求学生不仅熟悉财务软件的操作,更要求学生拥有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特别是编程能力。

3.交叉综合型。对电算化人才的综合性要求决定了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的交叉综合性。交叉综合型教学基本目标是使学生理解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掌握计算机会计应用各系统的操作和日常维护的同时,通过教学提高学生日常工作中信息处理的能力。如高校中开设的VBA技术在财务中的运用等相关课程就是典型的交叉综合型教学。

二、当前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

1.教学体系中的教学内容落后于社会应用水平。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速度也很快,相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言,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明显跟不上技术的发展速度,教材的内容落后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又落后于社会应用水平。

2.教学课程体系中计算机学科开设力度不足。在财经类专业中,会计专业和计算机学科的结合相对来说比较紧密,但安排的与计算机相关的课时数却是有限的,加上师资不够,因此,很多高校在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中,和电算化相关的课程一般只有计算机文化基础和一门计算机语言课,学生普遍感到内容太少,对于电算化这样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来讲,计算机学科方面的教学内容还很薄弱,教学体系的设计保证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3.教学体系中层次不明确,教学内容重合现象多。以某高校《初级会计电算化》教材内容为例,课程教学主要有下面五大部分,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输入与文字处理、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主要是一些政策性的内容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会计软件基本功能与操作。从这些内容来看,课程的内容与计算机一级内容有重合现象大。《中级会计电算化》教材内容中,仍有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与操作等,各层级教学内容重合明显,这种现象本质上讲是由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内容不清晰造成的。

三、如何建立规范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体系

如前所述,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思想与社会需要情况密切相关。从社会需要的情况来看,多数单位还是需要熟悉各种流行软件、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因此在深度和广度相矛盾的情况下,广度优先,在师资有保障的条件下,鼓励深度发展。结合高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本人认为,电算化课程体系应明确规范为电算化基础,高级电算化和中级电算化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电算化基础,定位为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课程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其中主要讲授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系统基础;另外,未来财务工作的手段主要是财务软件和办公自动化软件,因而在基础课程上应让学生掌握办公软件的操作;此外,财务系统的维护和进一步开发离不开数据库知识,为了将来培养综合交叉型人才,应该让学生在第一阶段了解数据库的基础知识,针对高校的会计专业学生,通过学时VisualFoxpro或Access可以让学生初步学习数据库基本原理。由于这个层次的教学内容与会计学科关联度不大,因此这些内容建议在低年级如一年级完成教学。第二个层次是中级电算化,定位为培养满足决大多数单位要求的实践型财务人才。该部分主要包括财务软件操作技术,通过学习满足企业财务核算需要,教学中通常采用的软件是用友软件和金蝶软件,这两个软件设计成熟,市场占有率高;另外,Excel软件已经是财务工作的日常手段,在我国运用极为普遍,但存在的问题是运用水平低,工作效率不高,通过Vba技术的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除此之外,为培养电算化系统维护和软件开发的高级人才,进一步学习数据库知识是有必要的。该部分内容中财务软件操作技术需要会计知识为基础,因此该部分内容建议在低年级如三年级完成教学。第三个层次是高级电算化,定位为培养分析综合交叉型人才,在各专业课中将计算机技术充分引入教学。

篇11

1.教学设计

以《电子小报制作——综合应用word常用功能》这一课为例,在创设情境阶段,学生通过欣赏别人制作的电子小报,创设兴趣很快激发出来。通过欣赏作品,也有可要试一试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次课的任务,学生欣然接受。

由于该任务综合运用了Word的常用功能,笔者在学生创作之前适当对部分知识进行复习,避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增加兴趣、提供了驱动力。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各组组长组织本小组同学讨论商量,确定创意方案,确定分工。学生结合教师分析的电子小报制作要素,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自己的作品。通过任务下达和小组分工配合,实现分层次教学、体现差异,因材、因人施教,提高学生素质。

完成作品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按照附表所示学习质量监控表以自评的方式派出小组解说员对本小组的成员、创意、设计思想、制作技术进行简要介绍,指出自己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之后,进行小组间的互评,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别的小组的成果和优点,让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2.学习评价

在评价学习效果时,笔者指导学生不仅要注重结果评价,更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如: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与动机,指出每组学生的优点,增强其自信心,以鼓励性评价为主,使每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评价作品时大家都表现很积极,整个课堂气愤非常活跃,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信息素养。

二、实施行动导向教学的总结和反思

行动导向教学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浅入深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计算机知识技能。由于教学的改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研究和改进。

1.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应用软件的学习,不仅要知道软件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掌握软件的操作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各种方法有机结合,是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2.以任务为主线,精心设计任务

行动导向教学中,“任务”设计与编排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非常关键。教师应该从“教学目标、学生特点、任务多元化”等多方面来设计任务。

①任务设计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任务设计要体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目标的多层次性决定了设计任务也应该是系统而有层次的。②任务设计要以学生特点为出发,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尤其是高职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无论是在文化基础知识、思维方式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别,因此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有差异。③任务设计要注重多元化,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应注重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以及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及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

3.教师转换好自己的角色,发挥好主导作用。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教师必须转换角色,从传统的“讲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引导者、组织者”,从站在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下来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去积极探索。

4.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传统的评价重视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强调知识点掌握结果的评价,不重视形成性评价。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发展和进步,评价的重点应由单纯结果性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注重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评价,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行鼓励性评价,消除差生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

5.归纳总结,必不可少。由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采取的是将新知识分解到一些任务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使学生不易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将妨碍学生对这些知识本身的进一步理解,影响利用这些知识去理解新知识。

三、总结

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打破了学科本位的传统模式,通过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学生对这种形式很感兴趣,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也有了新的认识,逐渐消除了畏难和困惑的心理,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激发了学生去思考、探索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享受学习的乐趣,真正领悟所学要领,解决实际生活或工作中的问题,即:弱理论,强实践,最终达到“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教学目标。

篇12

计算机专业课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师与学生对课程本身的意义认识不足,教学中学生缺勤和迟到的现象较为严重;②教师对课堂互动环节缺乏控制,课堂过于活跃,常处于无序与失控状态;③教学环境较差,设备的软硬件经常无法正常运作,导致课堂成为自由活动的场所;④教师对教学的准备不足,使学生投入到有效学习的时间较少;⑤对学生起点能力差异估计不足,统一进度的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两极分化严重,参与教学活动的数量逐步较少。

计算机专业课课堂管理难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分析的结果是课程与教学出现了问题。我们首先需要让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课程想学、爱学,才能对其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要达成这个目标就需要我们真正认识和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必然关系,努力建设一个符合学生实际需求和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和内容,远离学生实际似乎是目前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最主要的问题。计算机专业课程应该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教学的总目标,而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学会操作计算机。目前经常提到的零起点问题也是制约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因素,而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差,教学方法不得当等也是导致学生不愿意学习的原因,教师需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切合学生的实际和成长规律,采用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夯实和协调了计算机课程与教学,学生才会对信息技术学习有兴趣,愿意学习,也就容易产生自律,而不是仅仅依靠教师的规则等进行管理。

通过对计算机课堂现状管理的研究分析,我认为计算机课堂管理的方法和策略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确保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目标的实施

许多计算机专业教师认为课堂管理就是为了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课堂管理的目标就是使学生保持安静和驯服,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课堂管理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目标: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帮助学生自我管理。争取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是指学生投入有价值学习的时间,不是分配给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时间。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这是素质教育的目标,我们所有的教学都应指向全体学生,计算机专业课程管理的目标就是要求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发展全体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帮助学生自我管理。在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中,学生的行为可以分为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外在控制是课堂管理的任务,同时要求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2、确保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操作过程的实施

若想保证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更好地实现课堂管理目标,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程序与操作规范是必不可少的。我认为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的操作程序应该包含以下几个环节:设计课堂管理规则、提出课堂管理规则、实施课堂管理规则、反思修改课堂管理规则。其中课堂管理规则的设计指的是教师把教学活动的环境和对学生行为的期望转变成一系列可操作的程序和规则的过程;提出课堂管理规则指的是在设计制定规则的基础上,教师在开始教学之前向学生阐述课堂上须要遵守的各项规则,让学生知道遵守或者无视课堂规则的后果;实施课堂管理规则指的是在课堂管理规则确立之后,教师和学生都要严格按规则行动,在课堂教学进程中,教师在规则的指导下,监控学生的行为,对不符合规则的行为要及时处理,把不良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注意在课堂管理规则中,也有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精心的教学准备是实施有效课堂管理的根本;反思、修改课堂管理规则指的是课堂管理规则在应用过程中,会显现出许多缺点和不足,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对课堂管理行为和课堂管理规则要及时进行反思,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及时修改完善计算机课堂管理规则,同时,也要求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自己行为和规则的冲突,积极引导学生改进自己的行为。

3、确定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的系统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

为了实现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目标,在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计算机课堂管理的系统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课堂管理的有效性。课堂系统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环境。影响系统功能实现的因素应该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和环境的关系、学生和环境的关系。课堂管理就是协调教师、学生、环境的关系,以实现课堂管理目标。在传统“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中,课堂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课堂纪律,即教师对课堂上学生行为的控制与约束。但是,计算机专业课堂的环境与传统课堂的环境比较,有其特殊性,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是在计算机房或网络教室进行,即计算机是课堂环境必不可少的设备,教师要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学生要用计算机完成练习,但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玩游戏、上网和做其它与教学无关的事情,这对计算机专业课课堂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要实现有效的计算机专业课课堂管理除了实现传统课堂管理目标之外,更要重视协调好教师和计算机、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的关系。因此,课堂管理过程中要全面考虑课堂系统中的各要素功能及相互关系,综合协调,不能片面地追求某一方面。

若想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必须以课堂管理的规范性为前提。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虽然有一定的随机性,但是管理是在一定预期控制内的随机,不是盲目的随机,因此应该规范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的操作过程。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的规范性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规则的设计语言表述要规范;规则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教学内容和现实条件;规则的提出要在课堂教学之前;规则的实施要严格按照规则的设计执行;规则执行后一定要反思、修改、完善。适合课堂教学的课堂管理不是一蹴而就,需要设计实践修改

设计实践……的反复过程,我们只有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规范操作,才能保证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篇13

一、认识微课

微课其实就是一种微视频,这种视频是以阐述知识点为目标的,视频形式短小,内容精湛,微课应用能够促进教学工作的发展,同时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微课具有资源容量集中短小,目标明确,时间简短,同时易于补充等特点,一般为微视频播放的时间不会超过十分钟,视频总体容量也很小。微课设计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设计,利用微课手段开展教育活动,对于教师而言,更方便教师能够针对某种教育问题更好地开展教育研究工作,对于学生而言,更便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有效的把握。不仅如此,微课资源是开放的,同时,微课内容是可以进行补充的,在整个专业领域内,应用微课教学,更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更有利于教师对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微课所涉及的内容是丰富的,可以是微教案、微习题和微课件甚至是关于某一教育问题的微反思,这些丰富的内容组合在一起,能够形成良好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微课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作用

1.微课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能够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微课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因为,微课能够把图像、声音和画面集中起来,形成生动的教育内容,这种教育内容能够激发学生计算机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微课手段开展计算机教育活动,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能够满足学生计算机学习生动化的需要,同时满足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计算机学习的需要,这种应用就可以有效提升计算机教育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2.微课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能够丰富教育内容

在传统的计算机教育中,由于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所讲的内容都是书本上的内容,并且对一些知识点不能做深入的讲解和拓展,这样,就导致计算机教育内容较为单薄,不够丰富。而利用微课手段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微视频设计,并且微视频设计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的需要进行控制,对相关内容可以进行丰富。因为,微课教学不受时间限制,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教师就可以根据教育的需要通过网络途径对微视频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

3.微课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能够做到重点突破

在计算机教学中利用微课手段开展教育活动,教师可以抓住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通过视频方式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这样,就可以做到教育内容重点突出。另外,通过微视频方式从多方面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这样也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在课下学习相关重点内容,对相关难点知识点进行消化吸收,这样,也能够使学生有效掌握重点内容,并能够在课堂上对的这些内容进行应用。

三、微课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实践

1.明确中职计算机教学目标

中职计算机教育在应用微课手段进行教学时,首先需要明确教育目标。中职计算机教育要能够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能够利用所掌握的技能解决的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应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计算机教育者在利用微课方式开展教学的活动中,要能够明确这种教育目标,并能够以教学目标为依托,进行微课内容的选择设计,这样,才能保障职业技术性人才的有效培养。

2.依托计算机课程中的重难点内容进行微课设计

在利用微课手段开展计算机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通过微课形成进行教学。如果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进行微课设计,这样,教师的教学压力是非常大的。进行微课设计,教师要能够选择计算机课程中的重难点内容,把重难点内容开发为微课,能够围绕重难点知识进行生动化简易化的微课设计,这样,才能保障学生通过微课观看,分析,能够成功把握计算机课程中的重难点知识和技能。

3.将微课教学与其他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地结合

在计算机微课教学中,教师要能实现微课手段与其他教学活动的有效结合,比如,在微课授课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提示,通过提示使学生能够转入到相关的教学活动中。在计算机教育中要实现微课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基本上都能通过智能化通信工具进行学习,但学生的微课学习多停留在观看视频阶段。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后,能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对微课中的相关知识技能进行实践应用,通过这个过程,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学习效果,并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应用的实践能力。总之,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要重视微课手段的应用,微课的应用能够有效丰富计算机教育内容,使计算机教育更富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内在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对于提升计算机教育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中职计算机教师要能够积极革新教育理念,重视微课手段的应用,要能够积极学习微课设计的技巧,掌握微课应用的方式,不断创新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这样,才能保障优质的计算机教育效果,才能保障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窦红.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探讨[J].西部皮革,2016(24).